浮生-紫砂专场

发布时间:2022-12-1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浮生-紫砂专场

陈鸣远制《莲蓬水盂》——紫砂巨匠洋溢亲情的传家之作文 / 黄健亮陈远(1648-1734),字鸣远,号鹤村、一号壶隐、又号石霞山人。《仪礼》载“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故古今紫砂爱好者大多称其字“鸣远”而不直呼其名,自此“鸣远”二字便如同五百年紫砂发展史中最嘹亮的鹤声长鸣,回响至今。锥处囊中 其末立见此前数百年来,世人只知“鸣远”技艺高绝,远近驰名,却无从知晓这位一代巨匠的生卒年月,及其生平行谊。幸而近年有宜兴学者考得《敦本堂陈氏宗谱》,终于得知陈鸣远出生于顺治戊子(1648)八月十七日,卒于雍正甲寅(1734)十月,享年八十六岁。《陈氏宗谱》更记载了陈鸣远曾是在国子监就读的太学生。国子监相当于古代的最高学府,毕业者欲在仕途更进一步,仍须参与乡试;直接入仕,多被用作县丞,或教谕、训导等学官,在清代为正、从八品官,已具备最基础的入仕资格。是以陈鸣远堪称历代众多紫砂陶人中,学历最高者,可谓是凤毛鳞角。吴骞《阳羡名陶录》评曰:“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陈鸣远虽以务陶为业,但学识修养远高于目不识丁的陶工。传统以来,手艺人的社会地位远远不及文人阶层,在几条... [收起]
[展开]
浮生-紫砂专场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是一家国际综合性拍卖公司,成立于1995年,具备国家一类文物拍卖资质。中贸圣佳总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25号北京汽车大厦17层,并在上海、广州、香港、台湾、日本及北美多地区设有办事处。
文本内容
第51页

2237

清早期·朱泥文旦

篆刻:登山涉意皆诗意

容量:280cc

Early Qing Dynasty

A FINE REDWARE TEAPOT AND COVER

RMB: 200,000-250,000

【展览传承】成阳基金会旧藏

说明:文旦壶与西施壶本属同款,后因创新而区分开来。文旦壶形成于明末清初,西施壶则为猜中后期所创。此壶器身由极精简的线面

架构成形,流线丰满光润,身盖相连呈截盖,钮为扁圆状,底向里收敛。流短而粗大,位置略微偏上,把圈向下倾斜,俗称“倒把”壶流

与把和谐对称,枧觉上更为稳重。其圆润丰艘之美,将女子的优雅飘逸展露无遗。选用精细的朱泥而制,表面珠粒隐现,质朴无华。壶

底刻有行书诗句“登山涉意皆诗意”。

【出版著录】

《砂壶汇赏》,P206—P207,(香港)王朝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年

《宜兴窑》,P131,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 年

《故宫研讨会》P202,紫禁城出版社,2009 年

第52页

第53页

2238

清乾隆·孟臣·雪满山中朱泥壶

篆刻:雪满山中 孟臣

容量:90cc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A MENGCHEN REDWARE TEAPOT AND COVER

RMB: 150,000-180,000

【展览传承】成阳基金会旧藏

说明:此壶造型饱满,气度充沛,形制古雅,用泥精纯,红橙和煦,艳而不俗。肩丰而柔顺,流直而有神,拙朴而藏巧,圈把圆

润,弧线优美。其壶盖鼓起,线条柔美,盖面上置珠钮,中气十足,展现出乾隆一朝的盛世气度,卓然不群。壶底精刻端楷“雪

满山中 孟臣”,结字清晰,笔划端谨。款书法度森严,落落大方。整器执简以御繁,素颜足惊艳,此外又何求,藏家当珍视。

孟臣 惠孟臣,传为明天启、崇祯间宜兴制壶名手(一说孟臣为清康熙、雍正间人)。江苏宜兴人,生卒不详,孟臣名号有君德、

思亭等,孟臣是晚年自号,为时大彬后一名手。孟臣制壶,大壶浑朴,小壶精妙。以竹刀刻款,盖内有“永林”篆字小印者最精。

笔法类褚河南。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日·奥兰田《茗壶图录》、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等著录中

皆对孟臣开篇详加叙述。

第54页

第55页

2239

清早期·高文旦款朱泥

容量:200cc

Early Qing Dynasty

A GAOWENDAN MARK REDWARE TEAPOT AND COVER

RMB: 200,000-250,000

【展览传承】成阳基金会旧藏

说明:此款高文旦壶式,造型上与龙蛋壶式相近。龙蛋这一制式源于晚明,以椭圆线构成基本轮廓,造型单纯、流畅,粗犷

敦厚,整体感强。正如吴梅鼎《阳羡茗壶赋》中所述:“圆者如丸,体稍纵,为龙蛋……”。此件壶身圆润柔丽,壶嘴小巧灵

致、线条劲挺;壶把曲而不俗、张而不扬,衔接处力度适中,穿指于其间,把握舒适稳定;壶盖如帽,钮为扁圆珠,钿腻光

滑,气孔通于天地之间。壶身上沿与盖沿吻合,俨然一体。

【出版著录】

《古壶之美卷一》P260—P261,成阳文化艺术基金会出版,2000 年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2240

清康熙·陈觐侯·萄葵式龙纹碗

尺寸:L:20cm H:8.5cm

Kangxi Period of Qing Dynasty

Chen Jinhou·A REDWARE DRAGON BOWL

RMB: 280,000-300,000

【展览传承】成阳基金会旧藏

      2008 年南京博物院展览原件

说明:此碗以段泥为胎,色泽淡雅,器胎均匀规整,塑葡葵花口碗式,制作工艺难度极大。口沿围线,碗身束带一圈,居中贴变形夔龙纹,简洁素雅,

高圈足起线,碗底中心钤四字阳文篆书印章款“陈觐侯制”。此类碗大多为宫廷御制,故宫博物院有此类藏品,此碗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器型设计,

均为为不可多得的紫砂佳器。

陈觐侯(约 1702-1765) 荆溪人,所制古器极精雅。传器中壶少而古器多。史载,陈觐侯作品曾被作为贡品为清廷御用。

【出版著录】

《紫玉暗香》P261,成阳艺术基金会,2008 年

第59页

2242

80 年代·80 年代八八青饼

数量:3 片

1980s·88 PU'ER TEA CAKE

RMB: 160,000-180,000

说明:“88 青饼”是原国营勐海茶厂于 1988 年﹣ 1991 年之间生产的 7542 配方茶,由香港茶商于

1993 年在勐海茶厂仓库里发现并收购回香港。广东话里面“8”字和“发”字同音,寓意好,所以将这批

茶命名为“88”青饼,已是普洱茶界的一个经典符号。

此茶入口滑顺,余韵清甜,三冲开外茶底活性越发彰显,气韵横生又不失沉稳,香质细腻优雅,继而

回甘生津,延绵不断,鲜明的特性奠定了“八八青”独特魅力。

第60页

2243

80 年代·80 年代厚纸 8592

数量:4 片

1980s·8592 PU'ER TEA CAKE IN THICK WRAPPING CIRCA

RMB: 22,000-25,000

说明:此组茶品为勐海茶厂八十年代生产的 8592 熟茶,采用九级粗茶原料,由勐海茶厂渥堆发酵而成,为早

期熟饼。茶韵甘醇,具有平顺、清甜的风韵,此饼保存完好,经多年储存,饼身栗红有光泽,茶品温润暖胃,

饮之轻微发汗,茶韵甘醇,茶汤口感厚泽,浓郁药韵持续,停留在口中回荡,饮用后使人身心舒畅,深受茶

人喜爱。

第61页

2244

50 年代·50 年代天信号

数量:1 筒

1950s·TIANXINHAO PU'ER TEA CAKE CIRCA

RMB: 180,000-200,000

说明:天信号是古董号级茶饼,为“凤山三杰”之一,由云南天信号茶庄生产。采凤山茶茶菁,是海拔

较高的茶品,其茶韵与一般云南茶的风味略有不同,此茶无内飞无内票无包装纸,圆茶饼身自然美观,

仓储干净,至今已有近七十年的陈期,汤色红浓,如老琥珀色,陈药香明显,微带苦感,老韵十足,

茶气穿透力强。其高山厚重的口感及强劲的气韵,丝毫不逊于易武正山的老茶,值得珍藏。

第62页

第63页

2245

80 年代·80 年代 8582

数量:4 片

1980s·8582 PU'ER TEA CAKE CIRCA

RMB: 330,000-350,000

说明:此茶亦被业者称为大叶青饼。8582 是 80 年代七子饼中,最具代表性的茶品之一。此茶饼以白棉纸作包装,

采用五至八级粗壮茶青拼配紧压,当中三﹑四级为面,五至八级为里茶,尤以七﹑八级为主,茶质出色。饼形圆厚端正,

撒面条索肥壮,松紧适中,茶气十足,隔纸即可闻茶香。它是市场上广为人知的中期七子茶产品,为普洱爱好者所追逐。

第64页

2246

1980 年·80 年代厚纸 7542

数量:1 桶

1980·7542 PU'ER TEA CAKE IN THICK WRAPPING CIRCA

RMB: 600,000-700,000

说明:这筒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厚纸 7542 配方青饼,整筒保存,品相完美,饼头圆整较厚,

滋味浓厚,香气持久,相当讨喜,是普洱茶收藏市场的一款明星茶。

第65页

2247

1989 年·89 年薄纸 8582

数量:1 筒

1989·8582 PU'ER TEA CAKE IN THIN WRAPPING CIRCA

RMB: 440,000-480,000

说明:8582 作为勐海经典流传至今,是与 7542 同样著名的配方产品,不同于以往勐海茶厂饼茶以青

壮叶为底料,8582 以三至八级茶青拼配紧压,三四级为铺面,五六七八级为里茶,七八级为主。包装

纸张为薄棉纸张,勐海味足,外形圆厚,条索肥壮,毫芽肥厚清晰可见;茶汤滋味醇厚,茶气浓郁浑厚,

具有果甜香,甜味柔顺,质重水柔,回甘生津,陈韵更显。

第66页

2248

1980 年·80 年代 7582 大叶青

数量:1 桶

8582 LARGE LEAF PU'ER TEA CAKE

RMB: 850,000-950,000

说明:八十年代初的 7582 圆茶取材野生乔木大叶种,叶片粗大,早期大量销往香港,广受茶人欢迎,

时下于市场上较为罕有。7582 内飞有掺用美术字内飞的,内票也掺用了小票的。

口感醇滑而富猛海茶的甜意,渗出野樟香风韵,香气纯正持久,滋味浓厚回甘好。

第67页

第68页

2249

清康熙·陈鸣远·朱泥一粒珠

钤印:盖款:鹤村

篆刻:鸣远

容量:110cc

Kangxi Period of Qing Dynasty

Chen Mingyuan

A REDWARE TEAPOT AND COVER OF ROUND COVER BUTTON

RMB: 200,000-250,000

说明:一粒珠壶为紫砂传统经典壶式,以光润、玉韵、素雅而见长,形制乖巧讨人欢喜,由古及今,

各路名家皆有制作,堪称圆器中的典范。此器以朱泥为胎,胎质细腻,色泽嫣红。壶体饱满呈圆

珠状,有如珠似玉般的圆润、光洁效果。无颈,嵌入式口盖,最大程度保持了壶身整体形象的完美。

壶盖嵌以一粒珠,叠造出双重的视觉效果。壶嘴位置上提,自壶肩而出,形似滑过玉珠的水滴,

随壶身的走势自然牵引。轻盈的线条在无形中勾画着协调婉转的比例,恰到好处的“线韵”表达了

壶的体量感、空间感与形象感。盖内钤印“鹤邨”印款,壶底刻款“鸣远“。

第71页

陈鸣远制《莲蓬水盂》

——紫砂巨匠洋溢亲情的传家之作

文 / 黄健亮

陈远(1648-1734),字鸣远,号鹤村、一号壶隐、又号石霞山人。《仪礼》载“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故

古今紫砂爱好者大多称其字“鸣远”而不直呼其名,自此“鸣远”二字便如同五百年紫砂发展史中最嘹亮的鹤声长鸣,回

响至今。

锥处囊中 其末立见

此前数百年来,世人只知“鸣远”技艺高绝,远近驰名,却无从知晓这位一代巨匠的生卒年月,及其生平行谊。幸而近

年有宜兴学者考得《敦本堂陈氏宗谱》,终于得知陈鸣远出生于顺治戊子(1648)八月十七日,卒于雍正甲寅(1734)

十月,享年八十六岁。《陈氏宗谱》更记载了陈鸣远曾是在国子监就读的太学生。国子监相当于古代的最高学府,毕业

者欲在仕途更进一步,仍须参与乡试;直接入仕,多被用作县丞,或教谕、训导等学官,在清代为正、从八品官,已具

备最基础的入仕资格。是以陈鸣远堪称历代众多紫砂陶人中,学历最高者,可谓是凤毛鳞角。

吴骞《阳羡名陶录》评曰:“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陈鸣远虽以务陶为业,

但学识修养远高于目不识丁的陶工。传统以来,手艺人的社会地位远远不及文人阶层,在几条提及宜兴匠人的文献中,

都可以看出两者的位阶有别,例如明人徐应雷笔下的时大彬:“……其人朴野,黧面垢衣。……性嗜酒,所得钱辄付酒家,

与所善村夫野老剧饮,费尽乃已。又懒甚,必空乏久,又无从称贷,始闭门,竟日抟埴,始成一器,所得钱辄复沽酒。”

又如陈鸣远的外祖父蒋伯荂成名后“因附高流,讳言本业”。然而陈鸣远本身的学识早是“高流”中的一分子,何况他“擅

有清一代之绝技”,因此才华洋溢的他很容易就出现在文人阶级的视野,进而“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

陈鸣远高超的制壶技艺,以及太学生的学识背景,再结合文人的品味创作,使其作品符合了清初江南文人们的审美需求,

尤其是在明末紫砂诸名家传器日渐稀少的背景下更是一枝独秀。其名气便如汪文柏(1659-1725)《陶器行,赠鸣远》

赞扬的:“吁嗟乎!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山头一丸土。……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盛名如斯,康

熙二十五年(1686)徐喈凤(1622-?,字鸣岐,号竹逸)重修《宜兴县志》时,陈鸣远便以三十八岁壮年被破格载入

其中。

第72页

第73页

工巧近乎妖 匠心趣独饶

此件〈莲蓬水盂〉内壁半侧光滑如杯壁,另侧却又仿佛神灵劈山后的断壁千壑,嶙峋峻峭。陈鸣远以江南水乡常见的莲

蓬为水盂造形,内部泰半挖空,残存的小半莲蓬则以堆泥刮划手法,写意地形塑出莲蓬内部的纤维状构造,恍似万年神

木的深峻苍老,壁上幽邃的空洞,具现了莲花茎节内部通透的特点,凝神望之,似又别有洞天,有如鸣远家乡宜兴著名

的喀斯特地形钟乳石洞——善卷洞与张公洞。

陈鸣远对〈莲蓬水盂〉的器表处理则展现了另一种柔韧之美,迥异于传统筋纹器讲求的几何节律,任令十数道脉络起伏,

不求规整,而是以增泥压印、摁印拗折诸般手法,堆塑出莲蓬外部灵动自然的腠理,望之仿若花朵含苞欲放,肌理表情

十分丰富,明暗、光影、张弛……尽皆处理到位,最后收束于底部之断茎。陈鸣远这种挥洒自如的鬼斧神工,将极繁极

简纳于一杯,正所谓“疏可纵马,密不容针”,使得此〈莲蓬水盂〉虽仅盈握大小,却有临渊望谷之势,气度非凡。

莲子活摇摇 方知雕琢巧

此件〈莲蓬水盂〉顶部的两颗莲子活络可动,摇之有声。陈鸣远在制坯时置入略大于紫泥莲蓬洞口的朱泥莲子,善用两

种泥料收缩率有别的特性,经火后莲子相对缩小,又不至于掉出洞口,巧妙地呈现“莲子活摇摇”的鲜活特点,这种创

作技法同见于苏州博物馆所藏陈鸣远款〈清德壶〉。该壶以莲花为造形主题,壶身以筋纹、捏塑手法模拟莲瓣含苞待放,

卷莲叶为流,提梁为把,莲蓬作盖,而六粒嵌入盖面的莲子半突出盖面,结构与此件〈莲蓬水盂〉相同。金张《岕老编

年诗抄》〈鸣远至携赠莲花壶〉一诗便生动描绘了众人看到鸣远新作莲花壶的情态:“……荷花匀瓣瓣,莲子活摇摇。

仿古法尽变,匠心趣独饶。要知雕琢巧,有客斥壶妖。”“壶妖”一句下小注:“客有评曰壶妖。”犹如唐代诗人李贺被后

人称作“诗鬼”一般,壶妖一语,不啻是对陈鸣远壶艺创作境界极高的评价。

款识觅风味 得如鸣远否

陈鸣远的作品有很大的特色是器身的铭文,无论是《宜兴县志》“(鸣远)所制款识书法雅健,胜于徐(友泉)、沈(君

用)。”或张燕昌《阳羡陶说》“余独赏其(鸣远)款识有晋唐风格。”皆特别称道了鸣远的传器款识,当然这也是鉴别

真伪的重点。笔者以为,撇开没有铭文者以及赝鼎之作不谈,观察较接近陈鸣远真迹的传器题字,可以大分为两种类型,

一为陈鸣远自署,此类为单刀写泥;一为与曹廉让、杨晚研等唱合的文人,此类多为双刀描边刻款。后者应该是主流,

尤其曹廉让更是陈鸣远最主要的合作伙伴。金张诗曰:“荆溪船载双壶至,上凿黄叶诗翁字”之语,可知鸣远作品落款

来源非一,书风之别,自亦无怪。

〈莲蓬水盂〉的外壁写刻行草“风味得如乃翁否”,下钤“远”字阳篆小方章。这枚“远”字小章与法国吉美博物馆藏鸣远〈康

熙壬申年制款田螺〉一致,也见于贝聿铭及卢淑华夫妇旧藏〈像生栗子杯〉,更出现于庞元济《虚斋名陶图录》中的〈白

莲水洗〉、〈秋茄水注〉、〈竹节臂搁〉、〈双桃杯〉等。值得留意的是,上揭这批文房雅玩都非双刀描刻款,而是单

刀写刻款,且笔迹一致。

对于紫砂工艺流程稍有涉略的人都理解到,陈鸣远并非像惠孟臣、杨彭年等人的作坊规模,聘有固定的刻字先生配合。

陈鸣远与几位善于操刀的文友散居各处,昔时荆溪水路虽然四通八达,但生坯陶刻具有时效性,也存在运输时的折损可

能,因此以单刀自制自署,理所当然。何况陈鸣远具备太学生身分,吟诗拈句,笔走龙蛇,对他而言可说是驾轻就熟,

以坯作纸,援刀立就。

第74页

1.〈康熙壬申田螺〉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2.〈像生栗子杯〉贝聿铭旧藏

3.〈白莲水洗〉庞元济旧藏

4.〈秋茄水注〉庞元济旧藏

5.〈竹节臂搁〉庞元济旧藏

6.〈双桃杯〉庞元济旧藏

第75页

阳羡书生水上仙 全家将泛五湖船

细读此件〈莲蓬水盂〉的铭文“风味得如乃翁否”,语意浅白,却似有深意。“乃翁”是昔时父亲对儿女的自称。如宋﹒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偶或用于称呼他人的父亲。如《明史.文征明传》:“子不

知乃翁与我友邪?”。几经推敲,笔者认为以第一种可能性较高,亦即这是鸣远制赠给子女的文玩,唯有如此才会将这

种带有亲切感的日常问句刻在作品上。从《陈氏宗谱》可知,鸣远育有二子二女,长子陈旭、次子陈谷;另有二女(长

适湖渎桥周炳若长子,次适赵庄徐起云)。那么,鸣远在这件莲蓬上捏塑了两颗“莲子”,会不会就是象征着自己的“二

子”呢?

吴骞《桃溪客语》说鸣远:“挟其技以游四方,名人胜流竞相延结”。张燕昌《阳羡陶说》:“盖鸣远游踪所至,多主名

公巨族。”从各方文献看来,“游于友”与“游于艺”对陈鸣远都是一体的,他绝非一般端坐于泥凳前槌泥打片的陶工,而

是一个喜欢游历交友的文人陶艺家。再从近年发现的金张《介老编年诗抄》、《(敦本堂)陈氏宗谱》,得以更进一步

了解到:陈鸣远几乎是以舟为家,带着夫人王氏穿梭于太湖水系。

陈鸣远的好友徐倬有诗曰:“舟内莲香柳下风,鸳鸯分拍绿阴中。虽然水陆遥相望,却与梁家眉案同。刘纲夫妇唱随年,

阳羡书生水上仙。懒向善权洞里信,全家将泛五湖船。”另一好友陈訏也说:“散人乐江湖,达士耽薮泽……鹤村烟霞侣,

泉石成痼癖。偕隐有莱妻,……一笠钓叟艇,五柳处士宅。”对于长时间穿梭于太湖水系的陈家而言,随手可得的莲蓬、

莲藕都是日常之物,莲蓬又名莲子肉,除了藏有风味鲜美的莲子,也因结出众多莲子,又与“连子”谐音,寓意多子多福、

子孙满堂。此件〈莲蓬水盂〉想必就是陈鸣远将以往与子女们采撷莲蓬,一家人剥着莲子的共同记忆作为创作主题。“风

味得如乃翁否”,或许正是鸣远笑着问子女:你看老父是不是像这个莲蓬,呵护着你们这些小莲子们?天伦之乐跃然其间。

应知不朽艺 贵乎自开辟

鸣远作为上承明季浑朴,下启清代工巧的紫砂艺术先行者,其工巧近乎妖的特点在当时不是没有遭受批评的。《岕老编

年诗抄》〈鸣远索和石门劳书升先生赠诗韵时 有客讥其所制精致非古法 余不谓然〉此诗从诗题便点出,当时存在一批

认为鸣远作品风格不够淳古的人。而金张则作诗还击:“遽能明日异,尚肯旧人同。难没寸心巧,非贪各样工。俭奢天地运,

厚薄古今风。以拙貌淳者,供君为仆童。”指出作品气息的简奢厚薄乃世运所致,时移事易,便造成了古今紫砂艺术风

格之异,而鸣远紫砂艺术最特别之处,在于作品虽巧,却非精雕细琢;但若就此断言鸣远作品工艺不甚精细,却也大谬。

以此件〈莲蓬水盂〉为例,若说鸣远精雕细琢,则内壁莲蓬的纵向组织保留了泥坯断面的原始风貌,鸣远并未着意挽刮

精修,反倒以此断面为基础稍事剔刻刮划;若说鸣远做工粗放,则水盂外壁的纹络起伏皆是一道道细心收拾修整而成,

尤其此盂径长不过七厘米,高不过四厘米,在如此紧凑的地方施作至此,工不可谓不精。《庄子》有谓:“有机械者必

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寻常工匠正是循着以工具(机械)抟泥、塑形、规整(机事)的径路制器,创作的全部

过程便完全由机心所笼照了。鸣远之间世特出,正在于其深解高明的艺术不可力强而致的创作原则,因此其传世作品往

往保留了不那么机械的成分,可以见得泥片拍打构型时产生的自然波折、断面状态,并以其灵心妙韵顺势而为,故相较

于历代陶手所制仿生器,其器朴而不拙,工而不板滞,自然灵动,有大巧不工的况味。故金张于诗中才道“难没寸心巧,

非贪各样工”,刻意以拙貌淳拟古,反倒机心太重,落了下乘。

晚清著名收藏大家庞元济(1864-1949),除了历代书画之外,也收藏有不少精品紫砂,其中便包含数件鸣远所制茶壶、

文玩,具皆刊于《虚斋名陶图录》。庞元济评鸣远“于小件尤不苟,往往于他人不经意处运用巧思。”确然是大藏眼界,

这件〈莲蓬水盂〉从造型与细节的艺术处理手法来看,无一不是地道的鸣远风格,且器形甚小,正可做为鸣远传世小件

典型。

第76页

第77页

2250

清康熙·陈鸣远·莲蓬杯

钤印:远

篆刻:风味得如乃翁否

尺寸:L:6.8cm H:3.8cm

Kangxi Period of Qing Dynasty

Chen Mingyuan·A HINDU LOTUS SEEDPOD CUP

RMB: 1,000,000-1,200,000

说明:此件鸣远款的段泥莲蓬杯型制非常特别,杯体以莲蓬为体,采用象形与写意结合,外壁表皮褶皱自然写意,简约之中呈现出

莲蓬之干枯之态。杯体内壁则采用对比的手法,一侧光滑,一侧则以莲蓬之态,干枯破损之貌呈现,并塑两颗莲子置于莲蓬之上。

整体造型设计精巧,极具文人雅玩气息。杯身刻有“风味得如乃翁否”。此句出自宋代文人胡致隆的《藕》中,原文为“其子亦可怜,

风味如乃翁。”杯身钤印“远”之印款。

陈鸣远(1648-1734)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清初宜兴上袁村人。睽诸清初以降的宜兴史料,陈鸣远的盛名未曾稍歇。在历来

宜兴陶人当中,陈鸣远的陶艺品位独占鳌头,作品迭翻新样,却又古韵盎然,可谓融古铸新,兼备制作光素、筋纹及花货三类造型

的技能于一身,尤其善制自然型茶具、文房雅器,创作灵感汲取自江南田园,其象生作品风格自然写实,几可乱真却又极富巧思,

堪称是塑镂兼长、技艺超群的全能陶艺大家,开创了有清一代壶艺文丽工巧的风格。据《陈氏宗谱》所载,他出生于清顺治五年,

卒于雍正十二年,享年八十六岁,堪称高寿。

【参阅】

《I-HSING WARE》P74,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1977

《ZISHA:THE PURPLE SAND OF CHINA》P68-69,纽约中国研究所,2005 年

《ZISHA:THE PURPLE SAND OF CHINA》P72-73,纽约中国研究所,2005 年

《虚斋名陶录》

第78页

第79页

2251

清早期·陈子畦·扁朱泥

钤印:底款:子畦

容量:40cc

Early Qing Dynasty

Chen Zigui·A REDWARE TEAPOT AND COVER

RMB: 150,000-180,000

说明:此器无论做工、胎土、式度、款识俱臻上乘,殊为难得。壶练泥精细,色泽红润,可见清早期的泥

料特征。造工亦见巧思,以扁圆式和合欢式为基础略作改动,壶腹起束线一圈,干净利落,丰富了壶身的

层次结构,更提全壶精神。壶钮作为一粒朱钮,盖面略微拱起,宽度与壶底圈足同宽,上下呼应。直流短

流灵感或源于青铜盉器,刻意压扁的合欢状壶身带着圈耳把,使得壶身容量颇丰却不显笨重,利于茶事,

所谓“器用”是也。壶底镌款“子畦”,镌刻既见刀工亦不失笔意,执壶品茗之间,岁月流转,然对美的追求

却没有丝毫的变化。

陈子畦  清康熙年间紫砂制壶名家。其仿友泉壶最佳 , 工制壶杯瓶盒诸物 , 手法在徐友泉间 , 为世所珍。

据陈氏宗谱载,陈子畦为陈鸣远之侄,而非坊间传说为鸣远之父。作品多紫泥,胎薄而工,颇精致。书法

有晋唐之风。《阳羡砂壶图考》著录有二器:不耽阁藏“紫砂小壶”一具;做圆珠式,惜流缺重补。另为碧

山壶馆藏“紫砂大壶”一具,形做扁花篮式,身胎甚薄,底锓“陈子畦”三子楷书。

第80页

第81页

2252

清早期·陈子畦·半月壶

篆刻:子畦

尺寸: L :12.8cm H :6.6cm

容量:180cc

Early Qing Dynasty

Chen Zigui

A HALF MOON SHAPED REDWARE TEAPOT AND COVER

RMB: 550,000-650,000

【展览传承】松涛园旧藏

说明:此把半月壶壶身呈倒扣半球形制,嵌盖顶端配以桥钮,壶把亦作环形,从壶顶至壶底整器一气呵成。

压盖半弧,中竖蕈茹钮,曲线玲珑。管状流嘴上引,鋬环上挺,短颈溜肩,沿势敦腹,足边内包,平底呈

宽内圈,中间铭刻“子畦”。简约而稳重,严谨而古朴。朱泥为胎,沉稳大气中具有一种独特的美。

陈子畦 清康熙年间紫砂制壶名家。其仿友泉壶最佳 , 工制壶杯瓶盒诸物 , 手法在徐友泉间 , 为世所珍。

据陈氏宗谱载,陈子畦为陈鸣远之侄,而非坊间传说为鸣远之父。作品多紫泥,胎薄而工,颇精致。书法

有晋唐之风。《阳羡砂壶图考》著录有二器:不耽阁藏 “紫砂小壶” 一具;做圆珠式,惜流缺重补。另为

碧山壶馆藏“紫砂大壶”一具,形做扁花篮式,身胎甚薄,底锓“陈子畦” 三子楷书。

第82页

第83页

文 / 黄健亮

此件清早期〈凌波仙子〉造形为菱瓣式,全器犹如一朵生开的菱花。造型式度极为精雅,阴阳起伏的棱线纹

从顶端的壶钮气孔一气贯通至壶底。壶钮以圆雕技法塑成一六瓣花苞,望似兵器中的“金瓜”锤,钮柱、钮座

亦是轮廓分明,线面精整,造工极其讲究,乃能领起全壶精神,不似清中以降寻常筋纹器钮珠,多半仅刻画

线纹了事。双线压盖,盖、口沿亦着意修整,使转折处俐落而不锐利。短颈,壶身上侈下敛,壶底以边缘筋

纹峰棱磨损处为底着,愈中愈陷,至各路线纹汇集处才复盎起,如花萼,又好似花朵含苞待放之时也。嘴、

把具为暗接。一弯嘴上下微有棱,嘴口乃顺势开成椭圆形。耳把若秋水式,略带垂,正中亦有峰棱沿贯,呼

应全器精神。

丰姿绰约 已殚工巧

在清代东南沿海的工夫茶壶形制中,大抵以朱泥制的光素几何造形为主。由于朱泥泥性娇嫩,收缩率大,烧

成率低,故少见工艺难度较高的筋纹器,即有,也以菊瓣式最为多见。因为凡以传统工法制作的筋纹器,其

棱线概以增泥贴塑后,再用工具慢慢刮修曲面成凌峰,而沟槽线则以细棒慢慢压轧泥坯而成,是以线面转折

处隐然可见工具压印修琢痕迹。此件〈凌波仙子〉即为工夫茶壶中较为少见的菱瓣式。古代铜镜背面多有纹饰,

菱花镜式形盛行于唐代,以六瓣为主,明清以后铜镜渐为玻璃镜取代,而菱瓣则被紫砂壶摘取化用。若以俯

视角度欣赏此壶,其轮廓便恰如一面古代的六瓣菱花铜镜,故吴梅鼎(1631-1700)《阳羡茗壶赋》有“照

青镜之菱花”一语。因此所谓菱瓣壶式,并非迳从自然界的菱花取象仿生者,实是源于一种文化内涵的器物血缘。

紫砂的可塑性高于寻常陶土,制成筋纹器,正可以雕、塑手法展线规律线纹的收勒张弛,阴阳明暗、简净利

落之美。有些菱瓣壶的线面起伏收勒较大,光影下的阴阳对比更有戏剧性,此件〈凌波仙子〉体现了菱瓣式

的雍容典雅,标致周正,再结合文献研究与考古结果,工夫茶的半发酵制茶技术最晚出现时间为康熙中期,

以小壶小杯为特色的工夫茶法则最晚则在康熙末到雍正初便已成形,此件〈凌波仙子〉早年出土于工夫茶区,

形制容量也属于工夫小壶,可以推测当时其功能便是用作工夫茶壶。

泥中名品冷金黄

此壶以段泥抟制,细看可见泥坯中的黑、褐、黄、白、朱等异色砂砾斑驳相奸,此因段泥本即共生矿,依产

区及矿层,有红、绿,紫、绿,甚至红、紫、绿泥三种矿料共生者。而此壶泥料由于各色颗粒组成比例迥异,

烧成之后呈现黄金段泥色,乃被呼为“冷金黄”,因其罕见,早为藏家梦寐以求之物。“冷金黄”之名源出崇

祯年间成书的《阳羡茗壶系》,作者周高起(1596-1645)记载当时名家徐友泉(1573-1620)作品泥色

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在紫砂的世界里,同一块泥料,不同窑火温段,呈色便会截然

不同,此现象又尤以段泥料最为显著。而根据此件〈凌波仙子〉泥坏表面水色潋灩、縠绉隐隐的效果来看,“冷

金黄”应是窑火极足才能烧成,后代收藏家乃沿袭明季故称。

含香体素欲倾城 凌波仙子冷金黄

第84页

第85页

依泥料、造形气息来看,此件〈凌波仙子〉当可断为康熙期作品。事实上,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便已载到,

与时大彬(1573-1648)之父时朋(? - ?)同辈的陶手董翰(? - ?)便已“始造菱花式,已殚工巧。”

可见得菱瓣之式,源远流长。清初的销欧紫砂壶收藏者以欧洲贵族为主,当时宜兴为迎合外销市场喜好,作

品风格精工富丽,而典雅精致的菱花式正合欧洲贵族审美品味,故也乘着当时欧洲吹起的“中国风”(chinoiserie)

登上欧陆,迄今犹可见于欧陆博物馆藏。然而销欧壶以硃砂胎最多见,冷金黄胎甚稀。总之,上引文献,旨

在说明壶虽无款,却并不意味着此壶在断代时毫无参酌借力处也。

无款多佳器

事实上〈凌波仙子〉之名源出日人奥玄宝(1835-1897)着成之《茗壶图录》内录〈凌波僊子〉,奥玄宝

认为自己所藏一持无款紫泥六瓣水仙筋纹器,状似水仙,乃引黄庭坚诗:“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

月”号之。原件现藏于日本静嘉堂,器形扁圆,纹线精整俐落。“凌波”切“水”,“僊子”切“仙”,四字相合,

正是水仙。此次拍品之气息、雅致,与静嘉堂所藏原件实相差仿佛,故摘引旧典而为名也。凌波仙子生尘袜

奥玄宝一生爱壶成癖,秉着替人作传的精神,拟人化地将当时传入日本的三十二件茗壶敬称“注春三十二先生”,

为之做传,并在其所着《茗壶图录》言道:“壶或有无款而优于有款者……近人往往爱无款者,无他,虑有

款之真伪难辨也。”工夫茶俗有“一无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之谚,又有“无款多佳器”之语,揭示的

都是上引《茗壶图录》点出的微妙赏玩心理。壶既落款,尤其若落名家款识,便涉真迹、工坊、商号、托款、

赝仿之辨,爱壶之人便不由会生起计较之心;壶既无款,功利之心乃熄,纯粹审美于是有了可能。无款优于

有款,根本原因只在壶之有款者真伪难辨而已。是故奥玄宝复道,无款壶譬若“聘美人而不知其姓名,虽姿

色可见,而不知何等人种,何等血脉,颇有不慊者存焉。”此件〈凌波仙子〉形制、造工极精雅,只惜无款,

后人无从推测此壶作者姓字矣。

辉煌著录 如照青镜菱花

此件〈凌波仙子〉1990 年代出土于闽南工夫茶区,之后辗转流入台湾,台湾也位属工夫茶文化区,而此件〈凌

波仙子〉形制大小合乎工夫茶法之用,泥料氛围、造形则正中工夫茶文化生成的审美观,以其殊为罕见,笔

者早在 1993 年即将此壶收录刊载于《朱泥宝记》中。此后该壶亦受邀参与历史博物馆所办“紫砂陶艺收藏展”,

并录于展览专辑《紫砂陶艺收藏展》,并且屡屡被著录于《藏品・一盏茶心・卷八》等紫砂收藏专册,其中《藏

品》亦收录〈凌波仙子〉藏主黄平洋先生专访。除此之外,此壶亦曾在专业紫砂杂志《紫玉金砂》上专文刊出。

第86页

第89页

2253

清早期·凌波仙子

尺寸:L :11.5cm H :6.8cm

容量:180cc

Early Qing Dynasty

A REDWARE TEAPOT AND COVER

RMB: 1,800,000-2,000,000

【展览传承】紫砂陶艺收藏展

说明: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于最绚烂出渐趋于平淡,这件凌波仙子不仅把紫砂筋纹器极致的美呈现的淋漓尽致,也把明代晚期紫砂意向下的

文人哲学和诗意的柔情刻画的入木三分,更是在最高理性和浪漫情怀的中国文化融入到紫砂世界里,呈现在凌波仙子的经纬缔造的茶中空

间里,蕴含了无限的美意。

此件凌波仙子的胎质尤为细腻,采用段泥制作,壶身整体饱满挺括,线条充满张力,壶腹微收,肩部丰满有力。穹盖之上的壶钮为精妙绝

伦的莲花钮,筋纹线顺着壶钮延伸制盖与壶体,阴阳相分,线条自然,简洁有力。凌波仙子的线韵之美也在这阴阳筋纹线中体现出来,壶

的气韵随着线条流动,在壶体变化的节律中发展延伸,呈现出中国紫砂文化极具代表性的线韵美感。

【出版著录】

《紫砂陶艺收藏展》P141,国立历史博物馆,1999 年

《朱泥宝记》,P21,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3 年

《藏品杂志》P215,罐子书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2 年

《紫玉金砂》P20,唐人工艺出版社,2009 年

第90页

第91页

2254

清早期·朱泥八宝纹盘

钤印:允中

Early Qing Dynasty

A EIGHT TREASURE PATTREN REDWARE PLATE

RMB: 50,000-100,000

说明: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中重要的一系,清王朝时期,藏传佛教更是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清代宫廷对于藏传佛教的推崇。

以致于,在清早期诸多的宫廷艺术中,经常会出现藏传佛教的一些元素。此朱泥八宝纹盘便是有着浓重藏传佛教元素的一件紫砂器,此盘

通体朱泥制作而成,色泽娇艳,盘沿微撇,分寸恰到好处。盘内壁中心钤有葫芦形印款“允中”,印款外则是以一圈莲花纹装饰,莲花纹外

分别贴饰“宝瓶、宝盖、双鱼、莲花、右旋螺、吉祥结、尊胜幢、法轮”八宝,呈现出吉祥如意的美好意愿。允中,陈其汤,为陈其渊族兄。

第92页

第93页

2255

清早期 光宝堂

尺寸:L :9cm H :7cm

容量:120cc

RMB: 600,000-800,000

说明:此朱泥折肩壶,壶身作上侈下敛的折肩桶形,短颈平盖,壶钮形似壶身,不同于一般直嘴较为古拙呆板,

管状直壶流微微上扬,更显气质,为此壶画龙点睛之处。壶把上弧下收,外平内圆,更显生动,充满张力。

壶把钤印“圣和”二字印款,壶底钤“光宝堂”。

圣和  邵圣和,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宜兴制壶名师。生卒不详。所出皆为精品,且几乎见不到重复之作。圣

和是从制作紫泥大壶向制作朱砂小品工法转型极为成功的代表性人物,同为邵家壶,从邵栢原的作品上面

就看不到这种工法的变化。除了作品不重复,圣和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大部分作品都是订制款,如玉珍制、

榴山、旷揽斋、大清乾隆年制、光宝堂等。

【出版著录】

《紫玉金砂》,P136,唐人工艺出版社,2009 年

《朱泥宝记》,P78—P79,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3 年

第94页

第95页

2256

清乾隆·孟臣莲子朱泥

篆刻:春到幽溪意倍清 孟臣制

容量:120cc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A MENGCHEN REDWARE TEAPOT AND COVER

RMB: 60,000-80,000

说明:此器作平盖莲子式,式度典雅,观来甚有古风,烧结得宜,器表温和润泽,映衬出朱泥质感之美,讨人欢喜。

壶尺寸适中,器身饱满蕴蓄,流嘴优美秀雅,圈把长虹括起,气韵轩昂,壶底刻“春到幽溪意倍清 孟臣制”铭文,运笔

起落,轻重有序。此壶以流畅的线条变化展现器式的优美,以达“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之境,赏之令人心醉,真逸品也。

孟臣 惠孟臣,传为明天启、崇祯间宜兴制壶名手(一说孟臣为清康熙、雍正间人)。江苏宜兴人,生卒不详,孟臣

名号有君德、思亭等,孟臣是晚年自号,为时大彬后一名手。

【出版著录】

《上好紫砂器》P11,上好社,1994 年出版

第96页

第97页

2257

清乾隆·周发祥莲子

钤印:荆溪周发祥制(底)

容量:90cc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A LOTUS NUT SHAPED REDWARE TEAPOT AND COVER

RMB: 150,000-180,000

说明:此壶作莲子式,色泽嫣红,砂质细腻,尤显讨喜。身筒圆润如宝珠,壶钮亦作同式,一弯小

流前敛后移,壶把圆弧有力,整体比例得当,做工不俗。整器简洁古朴,于端正中透出灵动,色泽

纯正,温润染人,精严而不板滞,通体潇洒流丽,颇合清代紫砂自然天成之真趣,令人爱不释手。

周发祥 清乾隆年间宜兴紫砂制壶名手。生平史料不详。传世作品多以古拙见长,精品则巧而不纤、

工而能朴。

【出版著录】

《朱泥宝记》,P103,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3 年

第98页

第99页

2258

清嘉道·潘壶

钤印:盖沿:潘

容量:60cc

Jiaqing to Daoguang Period, Qing Dynasty

A REDWARE TEAPOT AND COVER

RMB: 50,000-100,000

说明:此件潘壶以朱泥为胎,表面莹润。壶腹盈鼓,曲线张弛有力,蕴含神采于内,壶流俊俏,对应成势。

整器观之,上下匀称,嘴把自然衔接,浑然一体,整体融洽,曲线张弛有力。

潘仕成 字德畬,清中期广东番禺人,先世广东莆田,以盐贾起家,道光十三年(1833 年)京畿荒旱,

以副贡捐输赐给举人,官至两广盐运使。

【参阅】

《荆溪朱泥》P11,唐人工艺有限公司,2010 年

第100页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3d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