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松-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240524武汉)

发布时间:2024-5-2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李雪松-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240524武汉)

李雪松-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240524武汉)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二是我国部分行业产能已现过剩,叠加外需仍较疲弱,影响制造业投

资增长。

2023年,我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高出整体固定资产

投资增速3.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制造业固定资

产投资较快增长,一方面反映了部分企业技改投资以及进口替代增长的需

要;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新的产能过剩问题。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已经指出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2024年,在外需增长可能仍将乏力的

情况下,面对部分行业已经出现的产能过剩,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长可能会

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2024年中国经济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

第52页

综合分析研判,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

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中国经济总体判断

第53页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

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

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

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提出上述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

和可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

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

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目标

第54页

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稳是大局和基础,各地区各部门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

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

规定。进是方向和动力,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

坚决破,特别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中国经济工作总基调

第55页

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

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

精准有效。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围绕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

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

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思路

第56页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1.适度加力

第一,财政支出强度总体扩大。2024年的赤字率按3%安排,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赤字

规模达到4.06万亿元,比2023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统筹各类财政资源,加大支出强

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达到28.5万亿元,比2023年增加1.1万亿元。

第二,政府债券规模明显增加。2024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2023年增

加1000亿元;新增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元,这两项加起来达到4.9万亿元,都是放在政

府性基金预算中的,说明政府投资的支撑力、引导力不断加强。

第三,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好2023年延续和优化的税费优惠政策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特别是针对短

板和不足发力,更好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年主要的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

第57页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2.提质增效

提质增效,主要是优化财政管理,加强政策协同,提升财政政策质效。

第一,坚持内部挖潜,向管理要效能。落实落细过紧日子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

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上下真功,用好增量、优化存量,强化国家重

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防

止财政资金“跑冒滴漏”。

第二,加强统筹协调,放大组合效应。统筹运用税费、专项资金、政府债券等政策工具,

也就是统筹运用政策内部各个工具,加强与货币、就业、产业等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也就

是加强与其他政策的协调,目标是打好“组合拳”,避免“单打一”,推动政策同频共振。

2024年主要的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

第58页

(二)促进消费,扩大内需

2024年促进消费和扩大投资的重点,在于以旧换新和设备更新。

消费品的以旧换新,主要包含三大类,汽车、家电和家居厨卫。此外,一些符

合要求的耐用消费品,也可纳入政策覆盖范围。

潜在更新需求进入了集中释放期。从汽车方面看,在用国三以及以下排放标准

的乘用车超过1600万辆,其中车龄15年以上的超过700万辆;从家电方面看,平均

每年约有2.7亿台家电超过了安全使用年限。

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既是增强当前经济增长动力、巩固回升向好势头的有力

举措,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比如,家电的以旧换新,推动智能家居的

进一步普及,改变人机交互方式,提升生活便利性、舒适性。

2024年主要的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

第59页

(三)设备更新,供给创新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很多设备保有量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

业资产已超过160万亿元。随着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对于先进设备的需求还在不断

增长,围绕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方向,推

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同时,结合推进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分类推进建

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推动教

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更新升级,带动更多先进设备的生产和应用。在商业银

行方面,此次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利率是1.75%,上限是3.2%,两者利差小于

等于1.45个百分点。同时,中央财政为贷款主体贴息2.5%,2022年第四季度内更新

改造设备的贷款主体实际贷款成本不高于0.7%。

2024年主要的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

第60页

(四)增加民生投入,加强保障

第一,受益范围不断扩大。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

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我们现在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1亿人,医

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有4400万人被纳入低保和特困救助范围,每年约1亿人次

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国家资助,1.59亿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并

获得免费教科书。这是我们民生保障领域获得的历史性成就。

第二,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比如,2019—2023年,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从每人每年520元提高到640元,每年增加30元,2024年还将再提高30元。

第三,投入力度越来越大。2019—2023年,全国教育支出增长18.5%,社保和

就业支出增长35.8%,卫生健康支出增长34.4%。尤其是在三年疫情压力之下,我们

的投入力度仍是越来越大。2024年,教育、社保和就业预算安排都将超过4万亿元。

2024年主要的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

第61页

(五)化解债务,降低风险

第一,加强地方政府法定债务管理。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主要思路

是结合资金需要、风险管理、市场需求来优化。

第二,进一步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巩固前期化债工作成果,指导督

促地方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安排财政资金、压减支出、盘活存量资产资源等方

式逐步化解风险,在债务化解过程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第三,严格违规违法举债问题监督问责。健全跨部门联合惩戒,严格落实地方

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坚决查处新增隐性债务和不实化债等行

为,发挥典型案例警示作用。

第四,着力构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

测监管体系,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分类推进融资平台

改革转型,持续压减融资平台数量。

2024年主要的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

第62页

(一)货币政策

2024年,在货币政策的调控中,要更加注重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

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着力提振信心、稳定

预期、稳定物价,为经济运行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第一,在总量上保持合理增长。从2024年2月5日开始,央行正式下调存款准备

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存款准备

金率平均为7%,后续仍有降准空间。

第二,在价格上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2023年,两次降息并且

降低存量按揭贷款利率,引导主要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到2024年2月又引导5年期以

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降低0.25个百分点。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投资和消费。

2024年主要的货币政策与金融体制改革

第63页

(一)货币政策

第三,在结构上更加注重提升货币政策效能。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

继续实施支持碳减排再贷款,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带动作用,引导金

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消

费融资需求。盘活存量金融资源,着力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四,在汇率上努力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024年,我国经济基

本面持续回升向好,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更趋成熟,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使用汇率

避险工具、使用人民币来进行跨境结算。到2024年2月份,中国所有的货物贸易跨境

结算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占比近30%。

2024年主要的货币政策与金融体制改革

第64页

(二)落实金融体制改革

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一,在宏观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

第二,在政策层面,强化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激励。

第三,在落实层面,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

2024年主要的货币政策与金融体制改革

第65页

三、近期经济热点问题分析

第66页

(一)国内经济热点问题

第67页

67

1、新质生产力

第68页

68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

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

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

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

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24年1月31日

第69页

69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分别

从依靠革命去除压抑生产力发展的阻力和以科技形成先

进生产力的角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对于生

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把握和遵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马

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

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

第70页

新质生产力不能简单地看成从旧的生产力向新的生产力的转型过程,

而是以绿色、智能、普遍存在为特征和趋势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革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质的跃升”。

从发展动力看,新质生产力是坚持创新发展的生产力。

从发展机制看,新质生产力是坚持协调发展的生产力。

从发展条件看,新质生产力是坚持绿色发展的生产力。

从发展成果看,新质生产力是坚持共享发展的生产力。

从发展环境看,新质生产力是坚持开放发展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第71页

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丰富的

“新”,正引申出深刻的“质”:

——“物质”的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

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如今,新

的物质生产力,正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条件下形成。

——“本质”的质:这是依靠创新驱动形成的生产力,从本质上,已区别于大量

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生产力。

——“质量”的质:这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

动资料、劳动对象,都面对着高质量发展下的更高要求。

——“品质”的质:这是以高质量发展带来高品质生活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第72页

发展阶段与国家竞争优势

迈克尔• 波特(Michael Portor)的国家竞争优势

理论,把一个国家竞争力分为四个阶段:

要素驱动阶段:人均GDP<2000美元

投资驱动阶段:人均GDP3000-9000美元

创新驱动阶段:人均GDP>17000美元

财富驱动阶段

从历史维度,区分了一个国家在不同阶段发展动

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第73页

2023年全球市值前十大公司

73

第74页

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

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

二位,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

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已经走不通。

老是在产业链条的低端打拼,老是在“微笑曲线”的低点摸爬,总是停

留在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而占领不了附加值高的研发和销售这两端,

不会有根本出路。出路在哪里?只能靠创新。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

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

中追求卓越,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习近平(2014年5月23日)

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

第75页

75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1年后表现出了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减特征,增速首次降到8%以

下,仅2016年、2020年和2021年这三年增速之比高于1,其余年份增速之比均小于1或为负值。

受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效益下滑速度快于经济增长下滑速度。

第76页

老龄化加速,少子化严重

0-14岁 中国

(1982)

中国

(2010)

中国

(2023)

世界

平均

印度 美国

占人口比

重(%)

33.6 16.6↓ 17.6↑ 27 34 20

人口数

(亿人)

3.4 2.3 2.48 - - -

65岁以上

(括号内

60以上)

中国

(2023)

中国

(2050)

- 印度 美国

占人口比

重(%)

15.4

(21.1)

32.5 ↑ - 5.6 13.5

人口数

(亿人)

2.17

(2.97)

4.5 ↑ - - - ①老龄化指标:60岁以上占总人口比重超

过10%或者65岁以上者超过7%

②少子化指标:0-14岁占比低于15%为

“超少子化” (正常值20-23%)

第77页

•我国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及其人口增长趋势

第78页

•我国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及其人口增长趋势

从出生人口数量角度来

看,人口第一大省的广

东也是生育大省,出生

人口数量遥遥领先。河

南,山东,四川依然是

人口出生大省。从生育

率角度来看,西藏遥遥

领先,达到14.2‰,宁

夏、青海和贵州紧随其

后,均超过10‰。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和甘

肃均超过8‰。生育率

垫底的为黑龙江,仅有

3.34‰,辽宁和吉林分

别为4.08‰和4.33‰。

与之类似的还有两个直

辖市-上海和天津,分别

为4.35‰和4.75‰。

第79页

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

持续下降,最新数据1.0左

右,远远低于人口正常更替

水平,也低于发达国家的平

均水平1.5左右,也低于严

重少子化的日本的1.3,属

于世界上总和生育率最低的

国家之一,与韩国相当。

育儿成本高企和对未

来经济收入预期不高,以及

对周边环境的不确定预料。

教育内卷化与机会不均等化,

更加剧了年轻人焦虑。

中国中度且持续增加

的“老龄化”,年轻人的

“不婚不育”普遍化,以及

持续走高的离婚率,导致我

国当前人口形势比较严峻。

第80页

• 影响经济增长:“人口红利”下降、“人才红利”待开发

“人口红利”: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

总抚养比低( 非劳动年龄人口数 / 劳动年龄人口),

整个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局面。人口红利出

现的条件包括:劳动力流动和市场化配置;沿海地区劳

动密集型产业扩张且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劳动年龄人口规

模大且比重上升

“人才红利”:一个国家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持续上升和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者比例上升,

即使在劳动力人口零增长条件下,第二产业人均产值依

然提升,其原因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增加

值对GDP贡献度提高和高素质人力资本市场溢价。它需

要产业升级、打破垄断和分配改革。

经济定义 2010年(亿人) 2030年(预测) 预计减少(亿人)

20-34岁 劳动力生力军 3.14 2.21 0.93

34-44岁 活跃经济人口 2.55 2.28 0.27

20-59岁 有效劳动人口 8.30 7.64 0.69

第81页

全社会研发投入

2012年

1.03万亿元

2021年

2.79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 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

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稳居世界第一

 全社会研发投入位居世界第二

 高被引论文数排名世界第二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十二位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深刻

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

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

第82页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278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

2.64%,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R&D经费支出比重为6.65%。

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面向18-69岁公民抽样调查结果,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

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指数位列全球第12位,位居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创

新指数排在前面的发达国家人均GDP都在4万美元以上,最高超过9万美元,而我国人均GDP只有12700美元。

第83页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

2022年

我国战略

性新兴产

业增加值

占国内生

产总值比

重超过

13%。

第84页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

《实施方案》以推动新兴产

业创新发展和抢抓未来产业发展

先机为目标,以完善高效协同的

新产业标准化工作体系为抓手,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

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

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

洋工程装备等8大新兴产业,以

及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

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

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

新型储能等9大未来产业,统筹

推进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和

国际化。

第85页

未来产业:2024年1 月

29 日,7 部门联合发布

《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

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其中提出“要重点推进

未来制造、未来信息、

未来材料、未来能源、

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

大方向产业发展。”

85

第86页

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

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平衡。一方面,新需求对供给升级提出更高要求,牵引和激

发新供给,撬动生产力跃升;另一方面。基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供给,能够提供更多高品质、高

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环保性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和创造有效需求。

第87页

8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蕴含着“科技—产业—生

产力”的内在逻辑。

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同时会对生产要素产生创新性配置效应,即

每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都会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配置产

生重大影响,形成与当时科技水平相适应的配置方式,并推动全要素

生产率大幅提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

的产业体系,体现为产业体系深度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第88页

88

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最核心力量。

人类文明历史上的历次重大科技革命,都使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产生了大幅度质的跃升。第一次科技革命,机械力(蒸汽机)取代

了人力和畜力;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取代了机械力(蒸汽机);

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化得到普遍应用。每一次科技革命不仅大幅

度提升了生产力,而且催生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新业态,孕育形成了

一系列经济发展新模式,并且,愈是后来的科技革命,其对生产力

水平的提升作用愈是呈现倍增效应甚至是指数增长效应。

第89页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

革命性提升,这种提升是整体性的、根本性的,作为其构成要素的劳动者、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必然也有新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第90页

90

世界经济论坛发

布的《2023年未来就

业报告》预测,未来

五年全球劳动力市场

对数据分析、大数据、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

网络安全等领域的高

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将

保持每年30%的增长。

第91页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

第92页

92

新质生产力就是创新主导,深化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

先进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包括:

一是推动“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比如,中国电动

汽车、锂电池、太阳能光伏等就是从传统产业中转型升级而来。

二是培育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命科学等“新”产

业。比如,去年中国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纳米技术应用三大产业产

值超550亿美元。

三是推进数字经济增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

造数字产业集群。预计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到2027年有望达到15.7万亿

美元。

第93页

2、超长期特别国债

财政部在官网公布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安排,总规模达1万亿元,期限包括20年、30年和50年。

超长期特别国债,一般指发行期限在10年以上的,为特定目标发行的、具有明确用途的国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

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中央财政下场,Why?放水?化债?有何效果: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波动?

第94页

 截止至2023年6月末,我国中央政府国债:25.9万亿;地方政府显性债务:37.8万亿; 居民部门负债

76.9万亿; 非金融企业负债203万亿(包括地方政府隐形债务);实体经济部门总负债:342万亿。

 杠杆率来看,居民部门:63.5%; 非金融企业部门:167.8%; 政府部门:52.6%(中央21.4%,地

方31.2%);实体经济部门:283.9%; 金融部门资产方:53.7%; 金融部门负债方:66.7%。

 居民杠杆在22年四季度这段时间有去杠杆过程,在23年前两个季度杠杆率开始提升,从61.9%升至

63.5%。

第95页

•我国各省市地方债情况

负债率=当年负债/当年GDP*100%

债务率=负债余额/政府综合财力*100%

(综合财力=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

+税收返还+转移支付)

第96页

李再勇担任六盘水市委书记期间,新成立了6家融资平台

公司,把融资额纳入干部绩效考核指标,推动兴建了23个旅

游项目,其中有16个项目已被贵州省列入低效闲置项目。主

政六盘水的三年多里,当地新增债务达1500亿余元,从2013

年到2017年债务增长率超300%,相当于当地25年的税收收

入,给当地留下了极其沉重的包袱。

无效投资、地方债务与干部腐败

2016年曹炯芳调任湘潭市委书记后,为了

“急于出显绩”,“争取尽快搞副省级”,明知湘潭

市政府债务已风险预警,仍拍板决定违法融资

举债,最终致使湘潭违规新增举债435亿元,财

政不堪重负,形成33个烂尾工程,造成恶劣社

会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

第97页

发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是重大的政

策举措,扩大有效投资是重要的政策抓手。

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

设。重点聚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

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

展、提升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

建设等方面的重点任务。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促进经济动能转

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

力。也有助于优化债务结构,中央发债相

对地方而言成本更低、周期更长,超长期

特别国债形成了优质资产,还避免了地方

过度加杠杆导致的风险,为地方财政腾出

了空间。

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第98页

3、房地产市场

盘活

存量

住房

是化

解房

地产

风险

的关

键。

第99页

房地产市场调控 根据“三道红线”触线情况,将所有的房企分为“红、橙、

黄、绿”四档。

有息负债规模以2019年6月底为基础:

|红色档|:“三线”均超出阈值,有息负债规模不得增加;

(恒大、融创、绿地、富力、金科、华夏幸福、华发等)

|橙色档|:“二线”超出阈值,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

过5%;(中梁、阳光城等)

|黄色档|:“一线”超出阈值,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

过10%;(碧桂园、万科、新城等)

|绿色档|:“三线”均未超阈值,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

超过15%。(保利、中海、招商蛇口、华润、金地、华侨城、

金茂、龙湖和世茂等。)

2020年8月20日,住建部、央行约谈了12家重点

房地产企业(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中梁、

保利、新城、中海、华侨城、绿地、华润和阳光

城),抛出房企融资“三条红线”

 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

 2、净负债率大于100%;

 3、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互动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