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参2023年7月份期刊

发布时间:2023-8-0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外参2023年7月份期刊

49助力贵州创造了赶超跨越的“黄金十年”。2022 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2 万亿大关,绿色经济占比达 4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 62.81%,空气、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21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杨扬表示,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坚定不移保护好“三江之源”、守护好“中华水塔”,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谋划泛共和盆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东部湟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巩固提升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果,高标准、高质量、善始善终完成综合整治工作,从严从实、慎终如始推动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夏日的厦门筼筜湖畔,草木葱郁,鸥鹭翩跹,游客流连于环湖步道上,“人在景中走,景在城中绘”的画面分外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厦门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 [收起]
[展开]
外参2023年7月份期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49

助力贵州创造了赶超跨越的“黄金十年”。2022 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2 万亿大关,绿色经济占比达 4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 62.81%,空气、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2021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杨扬表示,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坚定不移保护好“三江之源”、守护好“中华水塔”,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谋划泛共和盆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东部湟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巩固提升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果,高标准、高质量、善始善终完成综合整治工作,从严从实、慎终如始推动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夏日的厦门筼筜湖畔,草木葱郁,鸥鹭翩跹,游客流连于环湖步道上,“人在景中走,景在城中绘”的画面分外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厦门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柯玉宗介绍,厦门市委、市政府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接续奋斗,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面貌不断提升。其中,筼筜湖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入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

总结新时代十年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正确处理的“五个重大关系”。大家一致认为,“五个重大关系”闪耀着辩证法的智慧光芒,这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陈龙表示,浙江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萌发地,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推动之江大地发生了系统性、整体性的精彩蝶变,实现了由环境整治向美丽浙江的历史性跃升,城乡人居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归根到底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阐述了新征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的“五个重大关系”,与自然资源工作密切相关,是对过去规律性认识的再深化、再丰富。我们深感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必须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特别是要以辩证的思维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持续完善“人防+技防”耕地保护新格局,常态化开展违法占用耕地“零新增”攻坚行动,积极开展“耕地套合”改革,打造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省,守牢耕地保护红线。

第52页

50

“山西作为全国重要能源基地和煤炭大省,长期的煤炭资源开采利用导致采煤沉陷等生态问题,历史欠账短板明显。”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姚青林表示,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五个重大关系”,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从“国之大者”的高度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手段,努力推动保发展、保红线、保安全多目标的平衡,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全域保护。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全胜认为,要辩证看待“五个重大关系”。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居于管总和引领地位。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考验的是对矛盾论和系统论的深刻践行。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必须做到内与外的有机统一,真正让保护者、贡献者得到实惠,激发全社会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既要求内与外结合,也要求稳与进统一,更要求我们坚持立足国情实际,办好自己的事情,决不让别人“带节奏”。

“‘五个重大关系’标志着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这既是实践总结,又是理论创新,启示着我们要更加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文军表示,广西自然资源系统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在自然资源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坚决扛起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的政治责任,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广西新篇章。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厅长高中建认为,“五个重大关系”充分体现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辩证法,科学回答了美丽中国建设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彰显了大国领袖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和深厚的天下情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做好生态修复工作的制胜法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孙继洲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问题,提出要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吕恒良表示,青岛自然资源系统将自觉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正确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聚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聚力增强国土空间治理效能,聚力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聚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汇聚起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

第53页

51

锚定新目标,砥砺新征程。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牢记“国之大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大勇表示,内蒙古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组织实施乌梁素海流域和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积极推动黄河重点生态区(鄂尔多斯)和北方防沙带—黄河重点生态区(呼和浩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全面助力打好黄河“几字湾”攻坚战和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宗林表示,辽宁将围绕修订完善土地管理相关法规、推动实施辽西北防沙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面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巩固提高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成果、加快解决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深化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认识等方面加强谋划和全力推进。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郜红建表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查明安徽省耕地总面积 8320 万亩。据统计,2022 年、2021 年分别较上一年度净增加14.67万亩、31.18 万亩。安徽将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实施“两平衡一冻结”制度,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有计划逐步复耕“三调”查清的“可恢复耕地”,坚决实现全省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目标。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永共表示,福建将逐步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格局,基于“两屏一带六江两溪”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快制定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有序落实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红树林保护修复、海岸带保护修复等省级方案,为统筹谋划推进全省生态修复工作奠定基础。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扎实开展“十四五”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行动,力争 3 年内完成生态修复目标 10 万亩。

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宋斌表示,江西将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支撑,构建业务协同、链条闭环、高效预警的“天、空、地、网”一体化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监管体系,提升自然资源系统综合监测监管能力。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有序开展重要自然生态空间确权登记,做好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等改革的衔接,探索登记成果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等工作中的应用。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赵晓晖介绍,山东将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强化建设用地总量和开发强度双控,更大力度盘活批而未供、闲置和低效用地,以更少资源消耗支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经济增长。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高效合理利用地热资源,推动绿色勘查和绿色矿山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有序推进“双碳”工作,统一开展森林、湿地、海洋、岩溶、土壤等碳汇调查和碳储量评价。加快部省市共建“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建设,深度参与全球治理。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党组书记、厅长李东屿介绍,海南将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别是水资源作为国土空间、人口规模、经济活动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按照“以山育林、以林保水、以水养田、以水定人、以人定城”的逻辑,开展“垦地融合”全域全要素土地综合整治,集中连片造大田,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稻虾、稻鱼、稻蛙”共生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量。

第54页

52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建军表示,四川将把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引领,扎实抓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报批和实施工作,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实施,持续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不断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切实筑牢巴山蜀水绿色生态本底。

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厅长杨安文表示,西藏将深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依法依规开展用地审批;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侵占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擅自突破城市开发边界的行为。积极向自然资源部汇报衔接,推动西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出台;继续稳慎有序推进重点村庄国土空间“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工作。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丁巨胜表示,甘肃将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加大祁连山、黄河上游、陇中陇东等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坚持走内涵式、减量化利用的路子,合理使用未利用地、更大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落实“增存挂钩”机制,鼓励地上地下空间立体开发,用“存量”换“增量”、用“地下”换“地上”、用“山上”换“山下”。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常晋宏表示,宁夏将加快贺兰山、六盘山国家公园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巩固贺兰山生态治理成效,提升罗山防沙固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全面推进六盘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努力打造“中国山水工程”的样板。立足宁夏实际、依据自然地理特性,谋划实施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然表示,兵团将严格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严把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关,凡是“三高”产业项目一律不予通过用地审查。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在审查报批新增建设用地时,对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合规性严格审查,坚决杜绝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违反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的违法建设行为。

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义为表示,宁波将全面巩固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快实施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进8 个省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建设,全力拓展绿色发展空间。积极探索开展海洋蓝碳工作,优化碳汇制图与价值核算,完善基于“三级碳库体系”的杭州湾南岸碳汇核算清单,谋划构建蓝碳调查监测和动态评估业务体系,探索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固碳增汇协同增效的途径。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丁强表示,深圳将积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探索在国家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构建适宜的价值核算体系。探索搭建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丰富生态产品交易渠道、方式和种类;探索建立海洋碳汇、红树林碳汇等交易制度,试点开展交易,研究建立碳汇全链条管理机制。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自然资源系统携手同心、不懈奋斗,一定能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55页

53

15.2023 卫星网络与空间应用技术大会时间:2023 年 8 月 25-27 日

地点:河北省廊坊市

官网:

https://b2b.csoe.org.cn/meeting/SNSA2023.html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

大会背景

卫星网络是网络信息领域和太空领域高度融合的技术新高地,是战略必争的技术领域。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加紧布局,欧美先后推出了多个新一代低轨卫星星座系统,以“星链”(Starlink)、“一网”(Oneweb)为引领,正“群雄逐鹿”抢占市场先发优势及频轨资源,行业已迈入竞争淘汰的实质性阶段。同时,新兴低轨星座系统在卫星批量研制、快速部署、应用服务等方面显示出诸多具备颠覆性的特点与趋势,将极大革新、甚至重新塑造主要国家之间战略博弈格局,深刻影响未来的军事航天体系与作战用天样式。

目前来看,“俄乌冲突”中商业低轨星座的军事价值已出现端倪,而美国军方也已发起包括“黑杰克”“七层体系”在内的多项新型军事低轨卫星星座研究,并积极探索利用商业项目发展成果服务军事能力建设,支撑新型全域联合作战能力落地升级。低轨卫星网络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值得我高度关注,加速布局,以在国际上抢占关键地位。

2020 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全国多个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谋划布局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目前,我国相关系统正在论证和设计之中,但部分核心技术成熟度较低,相关产品组件依赖进口,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一定安全短板,全供应链供给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部分空间应用仍有待进一步论证和开发,支撑区域特色发展和长期利益。

在这样背景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主办,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承办的2023 年8 月在河北廊坊组织召开“2023 卫星网络与空间应用技术大会坛”,本论坛将紧密围绕加快系统建设和促进应用发展两个议题开展研讨,邀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开展技术交流和实地调研,目的是搭建交流平台、研讨技术发展,为国家相关部门献计献策。

第56页

54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联办单位(更新中)

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会主席

吕跃广(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

周志成(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邱志明(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

大会共主席

第57页

55

陈志杰(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

尹 浩(中国科学院院士) 军事科学院

尤 政(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

吴建平(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

余少华(中国工程院院士) 鹏城实验室

侯 晓(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王沙飞(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

张 平(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邮电大学

江碧涛(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

大会执行主席

陈山枝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韩文仲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李劲东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音序)

常 明 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

陈占胜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崔万照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黄普明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孙韶辉 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王晓光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第58页

56

王艳君 中国星网网络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

尤肖虎 东南大学

周一鸣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

分专题研讨

1

空间网络体系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

随着 SpaceX、OneWeb 等公司大规模低轨卫星星座项目的快速发展,空间网络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推动了新兴服务的兴起,被认为是支撑6G以及未来7G 的关键。然而,影响空间网络的性能的因素有哪些?星座结构对网络服务能力的影响机理是什么?如何通过智能赋能的关键技术来形成资源随业务而动的覆盖?本专题交流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空间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大规模混合星座构型及拓扑构造技术、大规模低轨星座位置管理管理技术、卫星通信技术、链路管理和调度、大规模混合星座的星间路由技术、智能网络运维与资源调度、移动性管理技术、激光星间链通信技术等相关理论与技术方向。专题主席:

盛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专题共主席:

陈东(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专题程序委员会:

张海君(北京科技大学)

周海波(南京大学)

李伟(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

康绍莉(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专题秘书:

周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

第59页

57

空间系统应用技术

随着我国以高通量卫星和低轨星座为代表的新一代空间系统建设加速,以及 5G 和 6G 向空间拓展的发展牵引,我国将具有上百GHz 的卫星资源可利用,卫星覆盖将从区域走向全球;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空间资源,尽快获得投资回报,应用成为关键之关键,如果没有足够的应用推广,将造成空间系统建设投资和空间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空间系统应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己经具有良好基础,但是规模化依然不够,与行业融合应用不足,尤其随着终端小型化和低成本的发展,空间系统应用市场将呈现向家庭和个人下沉趋势,必将带动应用从行业向消费级拓展,也会带动通导遥融合、天地融合新形态:另外,全球覆盖特性必将带动应用走向海外乃至全球。本专题旨在开放思路,集智谋划研究各种空间系统应用场景刻画、应用系统构建、应用产品策划、应用技术攻关,应用发展思考等,推动我国空间系统应用高质量发展。

专题主席:

何元智(军事科学院)

专题共主席:

姚发海(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

汪春霆(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孙晨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专题程序委员会:

张更新(南京邮电大学)

陶莹(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陈宏(中国电信卫星公司)

金世超(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

专题秘书:

付华珺(军事科学院)

闫迪(军事科学院)

3

第60页

58

面向区域的空间技术应用

本专题拟反映面向区域的空间技术应用领域,重点包括但不限于:环境监测和管理,农业生产和管理,城市规划和管理,自然资源管理,空天信息一体化平台,地理信息服务,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应用,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遥感大数据处理技术,遥感技术在智能城市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机动车道路识别网络,交通拥堵源头定位,交通运输检测,道路安全防控,基于深度学习的导航算法,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导航技术,基于增强现实的导航技术,基于语音识别的导航技术,基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导航技术等。专题主席:

王晓光(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专题共主席:

余涛(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赵慧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夏广庆(大连理工大学)

专题程序委员会:

潘耀忠(北京师范大学)

杜世宏(北京大学)

王博(北京理工大学)

李小将(航天工程大学)

王新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杨健(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专题秘书:

金永涛(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康会峰(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航空宇航学院)

4

第61页

59

空天信息产业和卫星网络发展

空天信息产业是航天技术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在商业航天热潮推动下,空天信息产业正在成为全球新的产业增长极,将带动万亿级应用市场。尤其是2020 年卫星互联网产业正式纳入我国新基建业务范畴以来,以卫星互联网和卫星物联网为代表的我国空天信息产业迎来蓬勃发展,许多省市相继提出加快推进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华为 Mate50 手机“捅破天”为代表的手机直连卫星应用更是将我国空天信息产业直接带入消费级 ToC 时代。在全球空天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针对国内外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现状、我国空天信息产业发展对策、手机直连卫星等消费级空天信息应用、卫星互联网和卫星物联网星座组网和应用、商业 SAR 的应用与发展、北斗三代的商业化应用和运营等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并形成策略,指导我国空天信息产业政策制定并推动产业快速发展,抢占国际制高点。

专题主席:

吕强(国电高科)

专题共主席:

杨岭才(中国电信卫星通信公司)

王宇翔(北京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谢涛(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兰利东(北京零重空间技术有限公司)

专题程序委员会:

曹桂兴(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路兆铭(北京邮电大学)

刘 豪(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专题秘书:

赫义明(国电高科)

史敬(国电高科)

第62页

60

5

天基综合信息观测网及应用

本专题拟反映星座网联体系下的天基信息高效获取及智能应用,重点包括但不限于:弹性化卫星网联架构和协议,新型天基信息探测体制,超高速星星/

星地数据传输方法,信息在轨智能处理架构,超大规模卫星网络管控,网联星座协同理论和方法,星载高性能处理芯片,星群下卫星应用生态,星地一体化应用场景,天基信息安全保密等。

专题主席:

陈占胜(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专题秘书:

张喆(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6

空天信息前沿技术

经过 50 余年发展,我国空天信息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等巨大跨域,已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各领域取得广泛应用。随着高性能载荷、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空天信息技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载荷研制、任务规划、定标处理、应用服务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综合性能大幅提升,但目前仍存在部分核心技术成熟度较低,相关系统功能性能难以满足应用要求的情况,尤其是在智能化发展的浪潮中,空天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特征尚不明显。本专题交流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创新星座系统设计、先进载荷技术、自主任务管理技术、智能任务管控技术、高精度信息复原技术、智能目标检测识别技术、遥感应用技术等。

专题主席:

孙胜利(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专题共主席:

付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尹增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陈英武(国防科技大学)

第63页

61

专题程序委员会:

康旭东(湖南大学)

陈亮(北京理工大学)

7

空天信息相控阵天线新技术和产业化应用

相控阵天线是集天线技术、微波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于一体的跨领域融合发展的创新性成果。它具有灵活的波束形成、敏捷的波束扫描、跳变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在各类通信、探测、导航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系统性能和灵活性,也带动了微波集成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本专题拟对相控阵天线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进行介绍,对未来相控阵天线技术和核心器件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思考,对制约相控阵性能和成本的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从TR芯片、高频 PCB 制造、共口径相控阵列天线、新体制天线等方面介绍用于新一代有源相控阵天线中的最新技术,提出相应的观点和解决方案,积极推动相控阵天线技术的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为空天信息产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专题主席:

牛传峰(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专题共主席:

赵涤燹(东南大学)

王育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专题程序委员会:

沈宇飞(中国卫通创新研究院)

姜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欧阳骏(电子科技大学)

赵国华(成都天锐星通科技有限公司)

专题秘书:

何润(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第64页

62

曹春燕(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8

大规模卫星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应用

本专题拟反映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在星座卫星本体及大型载荷制造过程中的最新应用与可能应用进展,主要围绕激光制造与增材制造、高性能制造与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重点包括但不限于:数控加工技术与装备、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激光加工技术与装备、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先进工业机器人技术与装备、先进装配与连接技术及装备、先进测量与检测技术及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与智能制造系统、自动化产线技术等。

专题主席:

刘检华(北京理工大学)

专题共主席:

张加波(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

专题程序委员会:

张开富(西北工业大学)

曹华军(重庆大学)

姚竹贤(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

杨宏青(北京星航机电装备有限公司)

专题秘书:

文科(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

投稿须知

投稿要求

中英文稿件兼收,组委会请专家进行审稿,通过审查的稿件被大会录用,并择优推荐到正式出版物发表。

第65页

63

投稿后两个星期内快速答复推荐结果。收到组委会发的录用通知后,请按通知要求将文章全文提交至各支持期刊网站,由期刊编辑部审核录用后正式发表。若不发表文章,只希望做粘贴/口头交流,可在投稿系统上传报告摘要即可,题目后注明交流类型(粘贴/口头交流)。

投稿网址

https://b2b.csoe.org.cn/submission/SNSA2023.html

合作期刊

PhotoniX、SPIE 会议文集(EI)、红外与毫米波学报(SCI)、红外与激光工程(EI)、光学精密工程(EI)、光子学报(EI)、中国光学(EI)、半导体学报(ESCI)、光通信研究、《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文核心)、《国际太空》、《卫星应用》、《航天器工程》(中文核心)、《航天控制》(中文核心)、《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中文核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数据采集与处理》(中文核心)、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中文核心)、半导体光电(中文核心)、光通信技术、物理、光学与光电技术等。

截稿时间

2023 年 7 月 20 日(第一轮)

会议报名

报名链接

https://b2b.csoe.org.cn/registration/SNSA2023.html

8 月 24 日 12:00 将关闭线上报名系统,如需参会可到现场报名。参会费

第66页

64

3250 元/人,2023 年 8 月 10 日前缴费优惠为 3050 元/人。学生优惠为 2250 元/人(不含在职学生),2023 年 8 月10 日前缴费优惠为2050元/人。

付款方式

① 优选在线支付:

注册完成后,可跳转到在线支付页面,选择“支付宝”付款(可关联发票信息,票务快捷)

② 汇款转账:

汇款时请务必注明“SNSA+姓名”,以便核对。

汇款信息:

开户名称: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科技园支行

银行账号:0200296409200177730

会议注册费退款:

注册费会前 2 周(14 天)可退全款,超过 2 周时间因产生会议成本将不再支持退款。

会议注册费发票:

会议注册费发票将在会前两周和会后两周集中处理。

会议地点

河北廊坊富力万达嘉华酒店(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金光道16 号万达广场a 座)同期活动

产品展示

当地参观访问

第67页

65

秘书处联系人

New Arrival

会议负责人:

王海明(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022-59013420

wanghaiming@csoe.org.cn

吴 迪(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022-58168520

wudi@csoe.org.cn

刘景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0316-2083979

liu_jingwang@163.com

李志杰(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0316-2082673

lzj@nciae.edu.cn

会议联系(参会报告、发票、住宿):

宁家明(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13167353886

ningjiaming@csoe.org.cn

展览(企业参展、赞助):

吕子辰(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第68页

66

13810226340

lvzichen@csoe.org.cn

第69页

67

16.政治局常委兼任主任,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是个什么机构?新华社消息,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 7 月 3 日在京召开第45 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首规委主任蔡奇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首规委主任尹力主持会议。首规委副主任、委员、联络员等参加会议。这次会议审议通过《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年行动计划(2023 年-2025年)》等文件,并对首规委成员单位、首规委办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研究部署首都规划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任主任,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是一个什么机构?

多次召开重要会议,研究部署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工作7 月 3 日召开的这次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全体会议对首都规划工作再提新要求。这次会议强调,北京城市总规、城市副中心控规、核心区控规等重要规划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近年来,落实北京城市总规及相关控规,是首都规划工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的重要工作内容。

2017 年 9 月 28 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动员和部署大会,全面部署总体规划实施工作。

在上述大会召开前,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召开了第 35 次全体会议,会议宣布了首规委组成人员调整情况。在这次会议上,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蔡奇,也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出席会议并讲话。

在当天召开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动员和部署大会”上,蔡奇也谈到了首规委的职能作用——首规委是首都规划建设的协调决策机构,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中肩负着重大职责。

他在讲话中说,首规委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守护好规划,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各成员单位都要带头遵守规划、落实规划,自觉接受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定约束。

在部署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后,首规委又多次召开重要会议,研究首都规划的大事情,部署首规委年度重点工作。

如:

2020 年 4 月 14 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召开第 39 次全体会议,研究审议《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 年-2035 年)(送审稿)》,部署首规委 2020 年重点工作。

2021 年 11 月 2 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召开第 42 次全体会议,听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和城市副中心控规实施体检评估情况。2022 年 4 月 15 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召开第 43 次全体会议,听取北京市老

第70页

68

旧小区改造工作情况。

首都规划是中央事权,首规委成员单位包含多个中央部委2017 年,召开的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第 35 次全体会议还宣布了当时首规委组成人员调整情况,兼任首规委副主任的包括当时的住建部部长、北京市市长、环保部部长,还有国家发改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上述单位也都是首规委的成员单位。

2017 年 9 月 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给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批复中,就对北京市明确:“要调动各方面参与和监督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驻北京市的党政军单位要带头遵守《总体规划》,支持北京市工作,共同努力把首都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监督检查。”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动员和部署大会上发表讲话时,蔡奇就明确指出,首都的规划,是中央事权。

首规委近年来召开的多次全体会议,反复强调了首都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如要充分发挥首规委职能作用,严格落实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健全议事、协调、督导常态化机制,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推动首都规划建设高质量发展。

首规委全体会议也对强化首规委职责提出要求,如第 43 次全体会议就要求,强化首规委职能作用,落实北京主体责任和中央党政军机关共同责任,巩固完善央地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从首规委人员配置情况看,兼任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主任的,也不止北京市委书记一人。如上一次首规委全体会议(第 44 次全体会议)的报道就显示,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丁薛祥、蔡奇都兼任首规委主任。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加挂“首规委办公室”牌子,承担具体工作2017 年,在部署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会议召开前,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全体会议就通报了《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议事规则》和《首都规划建设重大事项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工作制度》。

那么,首规委除了召开全体会议,研究首都规划的大事外,其日常具体工作是怎样开展的呢?

当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其中明确,设立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简称市规划国土委),挂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简称首规委办)的牌子。市规划国土委(首规委办)是负责北京市城乡规划管理和土地、矿产资源管理的市政府组成部门。根据中央和北京市机构改革的要求,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后改革组建为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目前北京市规自委仍然加挂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牌子。

2019 年 3 月,北京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召开落实“三定”规定推进会,宣布了该委机关全体干部和部分新调整组建的委属单位领导班子任命安排,部署了落实“三定”规定的工作要求。北京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任张维在这次会议上就要求,全委干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和把握机构改革的意义,落实好中央、北京市关于机构改革的精神,持续推进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的职责中,其中一项就是“承担首都规划建设委

第71页

69

员会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具体工作。承担研究、论证北京市城乡规划建设发展重大问题的基础工作。承担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首都规划建设重大事项相关工作。”

官方资料显示,目前担任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是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任张维。同时,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还设置一名专职副主任,目前是刘玉民(正局长级)担任,他的工作职责就是负责首规委办日常工作。兼任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的还有周楠森,他是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

来源:新京报

新京报首席记者 吴为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刘军

第72页

70

17.湖北:《黄冈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发布4 颗遥感卫星将飞向太空!黄冈抢滩航空航天产业

湖北日报讯(记者柯利华、通讯员汪秀玲、陈华)6 月30 日,第五届遥感应用大会暨黄冈市航空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黄冈举行。会上,“黄冈一、二、三、四号”遥感卫星揭牌,它们发射后,可面向全球提供相关数据处理、挖掘与分发,为黄冈构建完整的空天信息服务产业链。

本届大会以“星瞰赋能·智启未来”为主题,由黄冈市人民政府、武汉大学、黄冈师范学院、中国测绘学会对地观测工作委员会、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广邀业内专家学者、行业用户、创新企业共同参与,共话遥感技术创新应用新进展、新成果。

《黄冈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在会上正式发布,提出,以航空航天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航空航天产业配套和无人机生产为重点,以通用航空服务、卫星运营及空间信息服务为抓手,加快“航空航天+特色应用”,培育壮大产业链条。到 2025 年,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布局初步形成。在黄冈投资建生产基地的航天宏图,是国内领先的卫星运营与应用服务提供商。“黄冈一、二、三、四号”遥感卫星,由航天宏图与黄冈市共同发射,计划明年飞向太空,具备高精度地形测绘、高精度形变检测、高分辨率宽幅成像以及三维立体成像等能力,可为国土测绘、应急减灾、环保监测、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提供应用服务。

参会的中科院院士龚健雅说,遥感是卫星应用领域的三大方向之一,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广泛的作用,市场潜力巨大。

第73页

71

18.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谈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编者按:

今年 5 月召开的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会议提出,面向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全面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明确了“为数字中国建设打造统一的时空基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数据要素保障、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营造优良环境、为构建新安全格局严守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底线”的方向任务。新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击鼓催征。《中国自然资源报》即日起开设“转型升级之路”栏目,邀请院士专家及自然资源部门、测绘行业代表畅谈对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和探索,以飨读者。

今年 5 月,自然资源部在长沙召开了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推进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时代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如何转型升级,才能充分发挥时空信息数据要素价值,全面有效地支撑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近一年来反复思考的问题。

“要通过提供无所不在的时空连接、无时不用的时空计算、无所不及的时空智能,充分发挥时空信息的价值与作用,切实地推动其在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数字治理等方面的深层次、高水平应用,实现时空信息赋能高质量发展。”6月27 日,陈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转型是大势所趋,时空信息大有作为

“转型是大势所趋。”陈军认为,首先,高质量发展对时空信息赋能提出了迫切的需求。“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活动都是在地理空间中进行的,具有显著的时空特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其重要特征是整体性、空间性、连续性,分别指向专题属性、地理空间、时空序列。”在他看来,无论是单一领域或行业的数字化赋能,还是面向全社会的全局性赋能,都离不开时空信息的支撑。时空型赋能是数字化赋能的高级形式,其本质是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时空信息需求,通过时空数据增强、时空技术嵌入和时空服务协同等方式,发挥时空基底、时空关联、时空伴随、时空契合等作用,助力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以及政府治理“要素、流程、组织”的有效变革与重组。

其次,要实现新时期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两支撑、两服务”这一定位,亟须更新观念、科技创新、跨界融合,提供高质量时空信息与技术产品。对于国家和地方测绘部门而言,亟须提出时空信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研制实景三维

第74页

72

的新产品、研发智能化测绘的新技术,从传统基础测绘走向新型基础测绘。“服务高质量发展,时空信息大有作为。”陈军认为,一方面,当前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内外部环境、产品、生产服务模式、知识体系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多年发展,以空间定位、对地观测、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测绘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与相关科技的交叉融合渐成常态,获取、处理、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时空信息在高质量发展条件研判、环境调查、状态监测、过程洞察、趋势预见、跟踪问效、模式重塑创新等方面将发挥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陈军也表示,以时空信息技术支撑数字化发展、赋能高质量发展,当前仍面临着不少挑战。如高质量发展对时空信息的精细程度、时间频度、服务方式等提出了诸多新要求,迫切需要提供高质量时空信息,支撑高层次时空分析,实施高水平时空赋能。

找准转型切入点,发掘时空信息赋能潜力

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今天,时空信息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性信息资源和核心生产要素,被公认为新型基础设施,在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时空信息的作用,全面有效地支撑国家和地方的高质量发展,已提上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

陈军表示,在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中,找到最佳切入点,充分发挥时空数据要素保障的重要优势,打好“时空信息”这张牌,对于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一是赋能数字政府。时空信息通过提供时空关联与融合、时空计算与分析、时空推理与服务等功能,在支撑数字治理过程中的时空逻辑与内在契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打破层级、地域、部门、业态的限制,实现条块结合与部门联动的治理合力,打通线上线下的治理资源,实现大范围匹配后的资源精准分配或科学分工。

二是赋能数字经济。在时空信息的支持下,通过数据业务化和业务数据化的协同作用,经济活动主体可以突破沟通和协作的时空约束,重组生产要素,重构发展模式,重塑发展态势,实现跨地域、高效率的供应、生产和服务。例如,在实景三维的支持下,电力部门不仅能够进行风、光资源时空分布的调查监测、电网线路巡检、灾害应急响应等,而且能够通过生产、服务、消费等有关环节的时空连接,开展跨越时空限制的生产要素供需匹配、资源优化动态调度等,实现供应链、生产链和服务链等全链条的智能互联。

三是赋能数字社会。当前,时空泛在感知与高效传输的能力不断提升,各类社会治理的时空信息平台不断涌现,为治理信息化、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提供了先进手段,大幅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例如,通过实景三维与建筑信息模型、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有机融合,可以实现室内空间和各种物件的安全精细管理、应急处置方案的分析模拟,打造社区15 分钟生活圈,优化人居环境,重塑空间功能结构等,促进民生与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性、

第75页

73

公平性、优质性分配和评估,助力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高质量发展的时空赋能路径

虽然测绘地理信息已进入千家万户,数字化测绘产品与服务已逐步渗入数字经济、数字治理和数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重要的时空基底与生产要素信息基础设施,但在陈军看来这还远远不够。“就整体而言,时空信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数据开放共享水平还不够高,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深度不足,与当前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时空数据要素究竟怎样用,才更有效率?现实中存在的“数据海量、信息爆炸、知识难求”的矛盾应该如何解决?

陈军认为,时空型赋能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无处不在的时空连接。时空连接是提供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有效关联国土空间范畴内的各种信息,实现集成建模与综合表达,形成全域覆盖、尺度多元的数字国土空间,为时空计算和时空智能奠定基础。在“数字中国”的大厦中,三维时空信息相当于大厦的三维空间框架。将国土空间范围内的有关实体与要素数字化,形成实体化、立体化、真实化的实景三维数字空间,既是一种新理念,也催生着一套新技术,提供一代新产品。最终形成全域覆盖、尺度多元的数字国土空间,便于全社会充分地利用和共享。

二是无时不用的时空计算。时空计算是依托算法和算力,支撑各种算法的实时调用与有效组合,完成海量时空大数据的计算处理。应该开展关键技术创新,从海量时空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时空知识,提供数据—信息—知识服务。三是无所不及的时空智能。时空智能的核心是通过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深入融合,提升主体的自主行为能力,使之能够通过自监督甚至无监督的方式设计并执行治理方案,从而优化治理手段、完成治理任务和改进治理绩效。时空智能是以高质量时空信息为基础的,可通过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全域、全量、全息、动态”的同构映射,与时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耦合,实现时空感知、时空认知和时空计算。例如,在实景三维数字空间与现实地理空间实时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可以开展时空型监测、反馈、调控与服务,在三维数字空间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再回馈至现实世界的“物理空间”及人类活动的“社会空间”,从而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智能化应用。

以时空信息助力数字化发展、赋能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任重道远。陈军指出,从技术的角度看,这涉及时空数据获取、信息处理、知识产生、智慧应用的全链条。他建议,应瞄准时空信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攻克时空连接、

第76页

74

时空计算、时空智能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研制以实景三维中国为代表的新一代时空信息产品,建设高水平时空计算的算力基础设施,实施多层次的时空知识工程,提供高品质的时空信息,支撑高层次的时空分析,开展高水平的时空赋能。

第77页

75

19.民政部: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5 个方面 14 项重点任务,“乡村著名行动”来了民政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该行动涵盖地名方案编制、命名设标、文化保护、采集上图、信息服务等地名工作的各个环节,致力于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据了解,随着时代发展,现代乡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乡村地名也呈现出数量密度需求不断增加,需要整体性、前瞻性规划设计,标准化程度要求提升,人们对乡村地名的特色内涵越来越重视等特点。

近年来,民政部不断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持续加强乡村地名建设。聚焦乡村百姓出行导航、快递物流不便的现实问题,先后指导互联网地图平台规范标注乡村地名 670 余万条,新增地名覆盖全国 200 余万个农村居民点,搜索点击量累计达数十亿,有力促进了乡村百姓出行导航、快递进村、山货进城。此次“乡村著名行动”明确了 5 方面 14 项重点任务,具体包括织密乡村地名网、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发展繁荣乡村地名文化、深化地名信息服务、促进地名利农惠农等内容。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副司长王晓东在民政部 2023 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从 2023 年起,将利用 3 至 5 年时间使乡村地名工作模式基本定型、工作路径基本成熟,乡村地名及其标识的广度、密度、精细度适应乡村治理需要,乡村地名文化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乡村标准地名信息在各领域规范使用,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实现跃升,地名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得到充分显现。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时,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全面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城乡地名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均等化,优秀地名文化成为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地名助力乡村振兴取得重大成效。

以下为通知全文。

民政部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民函〔2023〕44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北京、天津、上海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发挥地名工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决定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二十大擘画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通过全面加强乡村地名管理把乡村精准治理基础夯实起来,通过繁荣地名文化使乡村文化活动活跃起来,通过深化地名信息服务把乡村与城市联通起来,通过挖掘地名内在价值把乡村资源要素释放出来,进而把地名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彰显开来,着力构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地名管理服务体系,

第78页

76

不断满足乡村建设需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地名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于“乡村著名行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融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乡村建设工作全局,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坚持依法治理。充分认识地名工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政治责任,以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为统领,不断健全乡村地名管理制度机制,全面加强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建设,用规范的乡村地名管理和便捷的乡村地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三)坚持系统谋划。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深入挖掘地名工作价值和潜力,统筹考虑地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加快补齐乡村地名管理服务短板。

(四)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结合不同乡村地区的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统筹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现实需要,合理确定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分类施策、体现特色,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努力创造符合实际、特色鲜明、务实有效的地名管理服务模式,扎实有序推进。三、重点任务

以乡村地名采集上图标注为牵引,全面推进乡村地名命名管理、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地名文化保护弘扬、地名信息深化应用和地名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织密乡村地名网,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

1.加大乡村地名命名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研究制定符合乡村特点的地名管理制度、规范和程序,严格乡村地名命名、更名管理。系统梳理排查有地无名、多地重名、地名不规范等问题,加大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乡村道路街巷名称,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农业产业、公共服务等设施名称的命名力度,按规定进行备案、公告,全面提升乡村地名精细度和规范化程度,有效服务乡村治理精细化、网格化需要。结合行政区划优化设置,加强相关地方的命名、更名工作。

2.多起新时代乡村好地名。推广建设乡村地名命名采词库,提高新生乡村地名文化内涵,在命名、更名中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决杜绝“大、洋、怪”等不规范地名在乡村地区滋生蔓延,用新时代的乡村好地名展示和提振美丽乡村精气神。

3.规划乡村地名新风貌。结合乡村建设、村庄规模优化、行政区划调整等,科学编制县级地名方案,适时编制乡镇级地名方案,整体规划、通盘考虑,打造融乡土气、时代感、文化性于一体的现代乡村地名景观。健全完善乡村地名方案编制管理制度规范,强化地名方案对命名更名、标志设置、地名文化保护等事项的引导约束作用,注重地名方案与相应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配套、同步更新、并行实施。

(二)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增强城乡公共服务均衡性。4.推进乡村地名标志设置与维护。依据标准地名编制标准地址,规范设置村牌、

第79页

77

街路巷牌、楼门(户)牌等标志,健全乡村地名标志导向体系。建立乡村地名标志巡检制度,加强地名标志管理,及时维护、更新,更好发挥地名标志导向作用。5.打造乡村特色地名标志。适应乡村建设、旅游发展等需要,探索创新地名标志形式,擦亮美丽乡村的地名“名片”。加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运用,推广将地名标志与便民服务相结合的“智慧门牌”,丰富地名标志功能作用,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三)推动地名文化进村入户,助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6.讲好群众身边的地名故事。推进地名文化进村居,利用好乡村文化墙、电子显示屏、宣传栏、公告板等阵地,融合文化旅游、特色田园建设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因地制宜建设地名文化展示设施,提升地名文化可见度。广泛开展乡村地名故事寻访活动,组织专业力量采编乡村地名故事,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地名故事征集、宣讲、展演活动,用地名所承载的历史文脉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

7.加强优秀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加大乡村地区地名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力度,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乡村地名纳入保护范围,不随意更改老地名,守护好精神家园。充分认识乡村地区行政区划建制在传承保护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做好相关专项论证评估工作,加强乡镇行政区划名称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

8.推动乡村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盘活现有资源,注重创意设计,大力开发乡村地名文化产品,推动地名文化数字化、形象化,推动与文化旅游等项目深度融合,开展“大地有名”、“山水有名”、“家乡有名”等系列宣介活动,打造有影响力的乡村地名文化项目品牌,让地名成为乡愁乡忆的特色文化符号。

(四)深化地名信息服务,助力数字乡村大发展。

9.推进乡村地名信息采集上图。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和互联网地图,加大乡村地名信息采集汇集力度,对乡村地区自然地理实体、居民点、道路街巷、交通水利、公共服务、文化旅游、农业产业等地名信息实现应收尽收、常态更新、规范上图。积极发动群众依托图上地名自主上传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村邮站、农家乐、采摘园等兴趣点,提高图上地名感知度和活跃度。

10.推动乡村标准地名规范使用。加强乡村标准地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在各类标志标识、涉农法律文书、身份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等公文证件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规范使用乡村标准地名信息。

11.创新城乡区划地名“一张图”服务。整合县乡两级行政区划设置、已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数据、各类型乡村地名数据、乡村标准地址数据等,以“一张图”模式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社会治理、文化旅游等领域提供标准、规范、详实的区划地名信息服务,切实发挥好数据底座作用。

(五)促进地名利农惠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12.创新乡村地名应用场景。充分发挥“互联网+地名服务”作用,持续提升国家地名信息库服务效能,推动地名服务与寄递物流下乡、工业品下乡、农村电商建设、在线旅游、智慧农业、乡村平台经济等深度融合,便利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13.推动地名标识品牌建设。发挥地名的地理标识功能,支持鼓励在乡村产业品牌宣传塑造中融入地名元素,培育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公共品牌,助力本地优质农副产品、旅游服务资源等推介推广。

第80页

78

14.提升群众地名建设参与度。积极发动和引导群众参与命名设标、地名文化挖掘、地名采集上图等乡村地名建设,大力发展乡村地名志愿者,因地制宜开展地名志愿服务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地名文化挖掘保护利用等工作。鼓励将乡村地名建设有关事项纳入村级议事协商内容,切实把地名工作建设成为联谊乡情、热络感情、畅通民情的大舞台。

四、进度安排

2023 年,民政部组织动员部署,总结推广先进地区工作经验;各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具体举措和步骤安排。利用3-5 年时间集中开展工作,使工作模式基本定型、工作路径基本成熟,乡村地名及其标志的广度、密度、精细度适应乡村治理需要,乡村地名文化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乡村标准地名信息在各领域规范使用,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实现跃升,地名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充分显现。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到2035年,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全面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城乡地名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均等化,优秀地名文化成为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地名助力乡村振兴取得重大成效。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乡村著名行动”是新时代地名工作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地方各级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要深刻认识地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强力推进。要主动向本级党委、政府汇报,积极争取在工作统筹中优先安排,在资源配置、工作经费上重点保障;要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细化优化落实措施,创造性开展工作;要充分发挥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将“乡村著名行动”作为地方各级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重大事项,调动汇集各方力量,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密切协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生动局面。(二)加强工作指导,强化示范引领。“乡村著名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各省级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找准工作方向、突出工作重点、把好工作节奏,力戒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切实提高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各地既可试点先行、逐步推广,也可统筹安排、全面推进,鼓励市县层面积极行动、争创标杆。民政部将对“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进行总结评估,选择部分试点成效显著、具有典型示范效果的地区作为“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打造乡村地名建设“样板”,供各地学习借鉴。各地要深入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继续加强支持指导,确保工作力度不减、探索创新不停。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各地要加大工作宣传力度,充分运用政府网站、政务融媒体、报刊杂志等媒体平台,宣传典型案例和工作成效,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不断提高地名助力乡村振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各省级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定期梳理工作进展、工作成效、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打算,于每年12 月10日前将工作总结报送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民政部将以年度为单位开展效果评估,及时总结梳理典型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各地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请及时向民政部报告。

民政部

2023 年5 月11日

第81页

79

20.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谋划储备的通知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安排部署,按照《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 年)〉的通知》(农计财发〔2023〕6 号)要求,我部将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项目库,做好设施种植、设施畜牧、设施渔业、现代物流设施等各类现代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谋划储备,引导加大融资支持。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牢固树立大食物观,以优化设施农业布局、适度扩大规模、升级改造老旧设施为重点,建立健全融资项目库,强化项目谋划顶层设计,完善“分类设库、分层储备、分级管理”运行机制,优化“主体线上填报、地方逐级推介、部门分批推送、银行自主审贷”流程模式,用好贷款贴息、财政奖补等各类政策工具,引导撬动更多金融活水流入现代设施农业,助力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支持重点

(一)支持建设以节能宜机为主的现代设施种植业。加快传统优势产区设施改造提升,支持整县推进实施老旧低效设施改造,加快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和设施装备,有序推进产业提档升级。以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为前提,有序推进西北戈壁、黄淮海和环渤海盐碱地等非耕地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化开发。强化大中城市现代化都市设施农业建设,突出发展现代都市型智慧设施农业,建设一批全年生产、立体种植、智能调控的连栋温室和植物工厂等高端生产设施,形成一批布局合理、高产高效的现代设施农业标准化园区。以蔬菜和水稻生产大县为重点,合理布局建设集约化育苗(秧)中心。

(二)支持建设以高效集约为主的现代设施畜牧业。加快规模养殖场设施化改造升级,支持配套和完善精准饲喂、智能环境控制、粪污处理利用等设施设备。稳步推进生猪家禽立体化设施养殖建设,建设立体多层生猪养殖圈舍,因地制宜推广高层楼房养猪,推广蛋鸡、肉鸡叠层笼养,配套全流程高效生产设备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加快肉牛肉羊集约化设施养殖建设,支持农区和农牧交错区重点发展标准化圈舍,支持牧区重点建设牲畜越冬棚圈、可移动圈舍,配套饲草基地。建设奶牛智慧养殖场,建设智慧养殖圈舍,升级智能挤奶系统,强化优质牧草供给。(三)支持建设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加快传统养殖水域设施提档升级,以水产养殖大县为重点,推进传统设施渔业养殖标准化工厂化生态化改

第82页

80

造及池塘养殖多功能智能化设备研发应用,加强宜渔盐碱地开发利用,提高水产养殖效率。支持推进深远海设施渔业拓面提质,以黄渤海区、东海区和南海区水深适宜、水质良好的海域为重点,以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为主,建设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拓展水产养殖空间。推进渔港设施改造升级,完善渔港公益性设施,配套渔港经营性设施,拓展渔港多元服务功能。(四)支持建设以仓储保鲜和烘干为主的现代物流设施。支持建设提升产地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加快补齐产地预冷、清洗加工、分拣包装、仓储保鲜、物流配送等设施短板,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畅通衔接转运通道,全面建成以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和产地仓储保鲜设施为支撑的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支持建设提升粮食减损绿色烘干设施,补齐建设一批粮食烘干中心和烘干点。推进烘干设施综合利用,提升设施果蔬干燥加工能力。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项目谋划设计

1.发挥好农业农村部门作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与地方国有企业、产业龙头企业以及各类央企、投资公司等加强合作,综合考虑当地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水平和金融服务能力,引导有关金融机构、专业咨询机构等提前介入,帮助盘活存量资产、整合要素资源,共同谋划设计既符合《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 年)》要求、又满足金融信贷条件的现代设施农业建设项目。

2.完善好项目投资运营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自主谋划项目并按要求承接中长期贷款等各类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整建制连片谋划实施项目。鼓励将有内在关联性的零散项目打捆打包为整装项目并整体实施。鼓励各地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加大探索力度,创新完善大型企业投资建设、新型经营主体租赁经营,企业领办、村民入股等多种合作共赢的新型投资运营机制。鼓励以项目建成后形成的生产经营收入为主,统筹构建多元化还款渠道,实现项目收益自平衡可持续。3.设计好项目投融资模式。鼓励各地按照市场化原则,立足项目融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项目实施主体、资金结构、运营方式等因素,因地制宜设计符合现代设施农业特点的项目投融资模式。鼓励积极借鉴相关项目成功运作经验,复制推广地方平台统建融资、大型企业自建投资、农业园区招商引资、产业龙头联农筹资等成熟投融资模式。鼓励银行、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组团提供金融服务,提升项目实施质效。

(二)完善项目储备管理

1.分类设库。依托融资项目库,加强现代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设施种植业、设施畜牧业、设施渔业、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粮食产地烘干设施)储备管理,提升项目申报遴选、融资对接等各项工作规范化水平。推动农田水利设施补短板、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

第83页

81

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智慧农业、种业振兴、农垦、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对外合作等领域逐步纳入融资项目库,引导加大融资支持。

2.分层储备。设立县、市、省、部四级融资项目库。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根据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综合考虑项目融资需求、扩投资增收入带动作用等因素,确定项目储备层级并逐级审核上报。原则上,单个项目投资规模在100 万元(含)以下的,纳入县级融资项目库;投资规模在 100—500 万元(含)之间的,纳入市级融资项目库;投资规模在 500—1000 万元(含)之间的,纳入省级融资项目库;投资规模超过 1000 万元的,省级部门择优遴选推介至部级融资项目库。3.分级管理。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管理相应层级融资项目库。部计划财务司牵头指导项目储备、遴选、推送、对接等各项工作。部发展规划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兽医局、渔业渔政管理局、市场与信息化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农田建设管理司等各相关业务司局统筹管理相应行业融资项目库。县、市、省、部四级农业农村部门均可对本级储备的建设项目进行梳理分析,汇总形成本级重大项目清单,推送相关金融机构。

(三)优化项目遴选推送

1.主体线上填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落实《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 年)》要求,把握好项目谋划节奏,及时指导实施主体注册现代设施农业融资项目库管理平台(网址:https://acpmp.agri.cn),录入主体情况、建设内容、投资规模、融资需求等基本信息。以企业作为实施主体的,原则上须编制项目融资方案(附件 1),并上传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相关材料,报项目所在地农业农村部门。

2.地方逐级推介。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发挥管理行业、贴近行业、熟悉行业的优势,立足职能对“投资主体真实性、建设内容真实性、产业政策合规性”进行把关,并按照“分层储备”要求逐级推介上报。各地要加大挖掘力度,按照“应纳尽纳”原则,努力把更多符合要求的现代设施农业建设项目纳入融资项目库。各地推介至部里的项目,由各相关业务司局对政策合规性进一步把关,符合条件的遴选纳入相应行业部级融资项目库。

3.部门分批推送。针对部级融资项目库,农业农村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定期汇总形成部级重大项目清单,连同项目融资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材料在线分批推送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国有商业银行及有关股份制商业银行。各地要参照部级融资项目库做法,定期汇总形成相应层级项目清单,拓展各类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合作,做好项目清单推送和融资对接服务。

4.银行自主审贷。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与金融机构加强沟通,定期进行通报调度,督促加快项目对接。要积极协调有关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独立评审、自主决策,加快项目尽调、授信审批和贷款投放。要密切跟踪项目融资进展,对

第84页

82

金融机构暂不予支持的,要详细分析拒绝原因,会同有关专业机构,共同做好融资辅导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制。各地要建立健全现代设施农业融资建设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专项小组,强化工作协同,统筹指导现代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谋划储备,深化现代设施农业融资项目库建设,引导加大融资支持。要安排专人专责,及时开展项目在线审核、遴选推介等相关工作。要加强与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等有关部门沟通协作,共同做好项目融资对接、调度通报等相关工作。(二)完善统一管理。各地自主拓展合作金融机构并实现授信支持的,应于每月5 日 前 反 馈 上 月 自 主 合 作 银 行 授 信 支 持情况(电子版发至moafinance@agri.gov.cn)。已自主建成项目填报平台并开展融资对接的,应于每月 5 日前反馈上月自主储备项目投资规模、授信金额等相关数据(附件2),纳入融资项目库分级管理体系。鼓励地方平台通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接入融资项目库管理平台,实现在线调度和统一管理。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要做好服务保障和技术支撑。

(三)强化政策应用。各地要依托融资项目库,建立规范的工作台账,做好拟入库项目“投资主体真实性、建设内容真实性、产业政策合规性”审核认定。对纳入融资项目库并成功获得贷款的项目,要对接落实好贷款贴息等支持政策。鼓励各地出台激励措施,协调有关资金,对纳入上级融资项目库并成功获得贷款的项目给予奖励。要组织做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渔业发展资金项目等财政支持项目以及数字农业等中央预算内直接投资项目的谋划储备和申报工作,对纳入融资项目库并获得金融资金支持的,我部将在申报认定和验收等环节中给予适度倾斜。

(四)加大宣传示范。各地要全面加大宣传力度,指导各类主体知晓、掌握相关政策,运用融资项目库,做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谋划储备和融资对接。要加紧组织开展实地调研、专题培训、专项研讨等活动,了解掌握现有成熟投融资模式,并立足实际加以复制推广,推动发挥良好示范带动作用。联系人:

农业农村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 王占行 010-59193942

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 张 璞 010-59193269

附件:1.项目融资方案提纲

2.地方平台自主储备项目情况反馈表

第85页

83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2023 年7 月18日

第86页

84

第87页

85

21.武文忠总规划师:开辟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天地——访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武文忠

轻点鼠标,足不出户就可“线上”浏览张家界各大景点,感受三维场景下张家界的奇峰秀水,观云蒸霞蔚、赏日升月落。这是张家界实景三维成果的一个应用,只要一部智能手机,游客就能随时随地、360 度游览张家界春夏秋冬美景。“实景三维张家界”不仅能服务旅游产业发展,更将夯实当地自然资源新型基础设施,赋能城市管理,更好地支撑高质量发展。5 月 15 日至 16 日,自然资源部在湖南长沙召开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会议提出,面向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全面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为数字中国建设打造统一的时空基底。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吹响了进军的号角。面向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如何转型升级?近日,记者采访了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武文忠。凝聚共识

提振信心促转型

2018 年国家机构改革后,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成为自然资源管理核心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也进入到以转型发展为特征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注入了强大动力。

“实景三维中国已经纳入数字中国建设总体布局规划,测绘地理信息也已经直接进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国家需求。”武文忠表示,在此背景下,召开此次会议,其意义在于大家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提振士气、确定措施。

一是统一了思想。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说要为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能的履行提供服务支撑,这话是对的,但是还不够到位,必须要认识到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本身就是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的核心职能。2018 年中央机构改革方案明确,自然资源部有六大核心职责,其中就包括测绘行业管理。

第88页

86

同时,大家在思想上还要明确,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与土地、矿产、海洋一样,也是自然资源部直接调控的四大保障性要素之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此外,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坚决纠正把自己当成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使用者的片面理解。就是说,不能只把自己当成用户看,你们是测绘地理信息的使用者也是管理者,是数据的生产者也是保障者。为什么会上强调各级自然资源的厅(局)长也是测绘地理信息厅(局)长,就是要让大家正确认识到自身在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中的主体责任。二是明确了目标。自然资源部王广华部长在会上明确提出,下一步将全力推进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保障作用,为数字中国建设打造统一的时空基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数据要素保障、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营造优良环境、为构建新安全格局严守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底线。因为融入自然资源部以后,大家对测绘地理信息应如何走向和发展有点茫然,这四个“为”明确了新时代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新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三是提振了士气。对测绘人来说,有一段时间他们心里有些失落,甚至也有点悲情,觉得原来的国家局不在了,当年读书的大学不在了,从业的注册测绘师也一度要“下线”等,好像失去了归属和依靠。通过这次会议,他们看到测绘工作受到部党组高度重视,更重要的是把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让大家觉得一下子受到非常大的鼓舞,增强了信心。四是确定了举措。有了目标以后,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在这次会议上,自然资源部提出了 15 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举措,既有方向,也有手段,为下一步扎扎实实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所以,从重要意义上来说,这次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提振士气、确定措施,让大家凝聚了共识。

据介绍,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大力推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取得明显成效,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和服务支撑能力持续提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建成,向全社会提供厘米级实时导航定位服务;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得到全面应用;国产卫星遥感影像自主保障率达 90%以上;1∶50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保持按年度动态更新,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陆地国土覆盖率达到 65%;40 个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完成等。

同时,自然资源部完成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机构重构,建立健全新体制下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机制,不断加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实景三维中国全面推进。国家和省、市、县协同推进地形级、城市级、部件级实景三维建设,推动产品表达方式从二维向三维转变,产品覆盖从陆地表面向海洋、水下、地下等方面延伸,加快形成新一代国家时空信息数据库,为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提供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分析基础。

第89页

87

破解不适应难题

寻求突破口

在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里,“聪明”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无人配送车、无人零售车、无人接驳车给京城市民带来了全新体验。打开“萝卜快跑”手机应用程序,找到站点列表,选择起点、终点,并一键呼叫,就会有自动驾驶出租车接单,提供全自动无人驾驶出行服务。这些示范应用,是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一个缩影。

从会议上了解到,山东、重庆、广东等多地实景三维中国建设都在如火如荼推进当中,且各具特色。地理信息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性数据资源,能够全面赋能各行各业,服务千家万户,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行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从业务上、组织上、影响力上看,融入到自然资源部这个大平台后,整个测绘地理信息干事创业的空间比过去要广阔得多。”武文忠表示,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有了更大施展能力的舞台后,对于测绘地理信息领域来说,怎样利用好这个更大的空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助力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支撑高质量发展,这是摆在每个测绘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特别是不能局限于原来传统测绘那样一些理念、那样一些工作方式、那样一些惯性思维,必须立足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去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这也就是为什么部长在这次会议上提出来要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所在。所以,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是时代之选,是国家需求,是社会的需要。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新的起点上,测绘地理信息也必须要有新的作为。那么,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要转什么?武文忠表示,实际上,自然资源部组建以后,就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探索、思考和部署。要从转理念、转技术、转管理三个重要方面寻求突破。转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先要转思想,以理念创新引领发展模式创新。正如前面所讲,要充分认识到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本身是自然资源核心职能的组成部分;认识到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也是重要的生产保障要素;认识到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是测绘地理信息的使用者,也是管理者。这便是转理念。转技术

要加快推进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过去基础测绘提供的“4D 产品”,即:DOM(数字正射影像图)、DEM(数字高程模型)、DRG(数字栅格地图)、DLG(数字线划地图),是分尺度的,以不同比例尺、以点线面的形式呈现,它是台阶式、割裂式、不连贯且静止地表达现实世界。所以,很难满足现代大众应用的新需求。

第90页

88

事实上,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是把每一个地理单元看做一个实体,比如自然资源部大院就是一个实体,白塔寺是一个实体,北海公园是一个实体等。而传统基础测绘产品是按地理要素分层进行规整,把现实世界拆分成植被层、交通层、居民地层、水系层等众多图层,这些传统产品用户都说“不好用!”,出于安全考虑,一幅幅图件和测绘数据被长年锁在了单位保险柜里。怎么能给国家高质量发展、给百姓智慧化生活、给政府决策提供更为好用、适用的地理信息产品?武文忠认为,切入点便是重新定义基础测绘产品模式,以此带动整个技术体系、生产组织体系和政策标准体系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传统基础测绘体系向新型测绘基准体系的跨越。他说,简而言之新型基础测绘体系的主体任务就是建设实景三维中国,也就是建立起一个三维化的、浑然一体的、与现实世界可以互联互通甚至是互操作的数字化世界。前面提到的“实景三维张家界”建设成果,就是基于实景三维下的一个创新应用。

转管理

《测绘法》明确规定,基础测绘是公益性事业,国家对基础测绘实行分级管理。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和发展,分级管理的制度设计逐步显现出了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统得不够,分的过多”,很难形成全国一盘棋,很难形成全国统一的时空基底,也很难实现国、省、市、县各级基础测绘数据成果之间的共享。另外,面对新模式、新业务、新技术,现行的法规政策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不协调“之困”。比如严重依赖导航定位和地图技术支持的自动驾驶产业,由于在当时技术条件下修法,现行《测绘法》对其相关行为的定义和管理就有一定局限性。我们都知道,这类车上安装了大量具有测绘功能的传感器,它在行驶过程中,这些功能一旦被使用就属于测绘活动,但谁是测绘活动的主体呢?谁又来申领测绘资质呢?自动驾驶汽车产生的运行轨迹、坐标、影像等大量测绘数据,它的产权又归属谁呢?是买车人?卖车人?车商?还是其他主体呢?目前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予以明确界定。

还有,《测绘法》规定,国家对从事测绘活动的单位实行准入管理。也就是说《测绘法》的调控对象是“单位”而非“个人”。但在工作实战中却存在许多以个人名义从事的测绘活动,这使得我们难以以《测绘法》为依据,对这种行为进行管理。

总之,有一系列新业态、新技术条件下出现的新管理问题要去完善,甚至需要重新设计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当然,在转管理上,相关的政策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中,有些还需要再进一步调查研究,做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第91页

89

为数字中国建设

打造统一的时空基底

“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将新一代国家测绘基准体系构建与服务、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构建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等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

据悉,新型基础测绘体系构建完成后,其主体产品将从国家基本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向实景三维中国转型、技术体系从数字化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型、生产组织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管理体制从分级管理向统分结合转型、服务方式从窗口式向网络化定制化知识化转型。建立起以现代测绘基准、实景三维中国、时空大数据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基础测绘业务格局。目前,作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主体产品的实景三维中国的建设成果已实时接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作为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的基底,应用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申报数据核查、国土变更调查变化图斑提取、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论证与方案推演、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工作中。

如今,在为数字中国建设打造统一时空基底的大花园里,正在种下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和实景三维中国的种子,武文忠期待着能早日开花结果:“将来大家用的地图,或者所开发的数字化产品,都是基于实景三维中国这个内核做出来的。不管是导航、还是规划,或是大众玩的游戏,甚至以后基于元宇宙的虚拟应用,内核都是实景三维中国。”他期待着新型基础测绘能把现实世界逼真、实时、动态地提供给大家,通过标准化的服务接口,就像用电用水一样插上就能方便地使用,直接进入到实景三维中国的世界中,去开发各种各样所能想象出来的、甚至虚幻出来的各种应用。“

“过去提供的就是一张一张的地图,将来则是一个数字空间、数字地图,可以和物联网、互联网等大数据贯通。”武文忠告诉记者,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和铁塔公司联合,已经在湖南省内 1 万个铁塔上安装了摄像头,下一步还要再安装2 万个。这些感知的数据和实景三维融合在一起,一旦哪个地方有违法开矿、违法挖土挖沙情况,马上就可以实时跟踪分析。“期盼着早日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数字底座,一个数字化地球。”

今后,无论是 BIM、CIM、数字孪生,都是基于实景三维中国这个统一数字底板、统一数字时空基底去开发的,这个统一是在互联互通下的统一,实现全国一体化管理,开放给全社会使用的时空基底。将来百姓可以在上面查楼盘、查周边环境、查楼层高度,是否有遮挡等;还可以到水利部门那查一查长江水位有多高、码头的状态等;再到交通部门那看一看高速公路收费站、目前路上的车流情况等,完

第92页

90

全是一种沉浸式的应用。总之,大家在现实世界中可以干的事,将来在数字世界中都可以做。

实景三维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部署建设的新型基础设施。其建设目标是:到2025年,50%以上的政府决策、生产调度和生活规划可以通过线上实景三维空间完成;到 2035 年,这一目标将提高到 80%以上,服务数字中国、数字政府和数字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正如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在会议报告中所说,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整体融入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大局,发展平台和干事创业的空间更大了。面向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全面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为数字中国建设打造统一的时空基底……一个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在徐徐打开。

第93页

91

22.加码“数字乡村”建设民政部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原标题:加码“数字乡村”建设 民政部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民政部日前印发《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着力构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地名管理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乡村建设需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乡村著名行动”明确了 5 方面 14 项重点任务,涵盖了地名方案编制、命名设标、文化保护、采集上图、信息服务等地名工作的各个环节,以乡村地名信息采集上图为牵引,全面带动促进乡村地名命名管理、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地名文化保护弘扬、地名信息深化应用和地名赋能产业发展,全面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著名行动”具体内容包括:

通过加大命名力度、多起新时代好地名、编制地名方案等,织密乡村地名网,实现乡村地区“有地就有名、名称要规范”,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地名基础。

通过地名标志设置维护、打造特色地名标志等,健全乡村地名标志导向体系,实现乡村地区“有名就有标、标志成体系”,推动城乡地名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讲好群众身边的地名故事、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繁荣乡村地名文化,助力乡风文明。发挥地名文化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积极作用。

通过推进采集上图、规范使用、创新“一张图”服务等,提升地名信息服务效能,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

通过创新乡村地名应用场景、推动地名标识品牌建设、提升农民群众参与度等,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地名赋能利农惠农。

从 2023 年起,利用 3 到 5 年时间使工作模式基本定型、工作路径基本成熟,乡村地名及其标志的广度、密度、精细度适应乡村治理需要,乡村地名文化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乡村标准地名信息在各领域规范使用,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实现跃升,地名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充分显现。到2035 年,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全面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城乡地名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均等化,优秀地名文化成为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地名助力乡村振兴取得重大成效。

第94页

92

近年来,民政部聚焦乡村百姓出行导航、快递物流不便的现实问题,先后指导互联网地图平台规范标注乡村地名 670 余万条,新增地名覆盖全国200 余万个乡村居民点,搜索点击量累计达数十亿人次,有力促进了乡村百姓出行导航、快递进村、山货进城。在全国 70 个县(市、区、旗)开展“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围绕乡村地名批量化命名设标、地名采集上图服务、特色资源宣介推广等方面加强探索实践,不断创新地名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模式。(总台央视记者 李玉梅 闫洪)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第95页

93

23.山西:建设全省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中新网太原 7 月 19 日电(高瑞峰)19 日,记者从山西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到2025年,山西将构建完成全省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业务体系,建设全省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管理系统。

据《山西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该省着力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准确掌握全省自然资源家底及其动态变化。

《实施方案》明确,将推进基础调查监测、专项调查监测、应急调查监测、建设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系统、统计分析与评价、成果及应用6 方面任务。其中,基础调查监测要求以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和地理国情监测为基础,查清全省各类自然资源的类型、分布、范围、面积等内容,掌握最基本的全省自然资源本底状况和共性特征。

专项调查监测包括耕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湿地资源、水资源和水域、地下资源、地表基质、重点区域和城市发展、其他专项调查监测等9 方面内容。应急调查监测要求根据自然灾害调查成果,建立应急监测数据库,搭建应急监测保障服务平台,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快速响应。

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系统将围绕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湿地等自然资源构建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建设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全要素全天候动态感知、全方位全领域智慧管理系统。

统计分析与评价要求开展自然资源基础统计,结合专项调查监测成果,开展自然资源现状、开发利用程度及潜力分析和专项评价、综合评价。成果及应用包括明确成果内容、规范成果管理、加快成果应用等内容。

第96页

94

24.上海市持续推进城市CIM底座建设,关于印发《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2023 年数字化转型工作要点》的通知2023 年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数字化转型工作将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决策部署和市领导关于“一张图、一张网、一个码”的指示精神,按照“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围绕“全方位数字化管理服务、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监管、全流程精细化治理、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目标,到 2023 年底重点完成“五个一”任务:一是建成一个城市 CIM 底座;二是建成一个城市精细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三是建成一批实用、管用、好用的重点标杆应用场景、系统和示范项目;四是培育一批行业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五是健全规建管一体的长效运行机制,出台一批与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和标准。

一、持续推进城市 CIM 底座建设

完成市级 CIM 平台建设,提供 GIS、BIM、IOT、UE 等应用赋能能力,拓展CIM+应用范围,支撑数字孪生项目建设。具体包括:研究建立CIM平台数据分类与编码标准,编制 CIM 平台行业数据分类与编码标准(草案),建成上海市级CIM平台,赋能全市数字孪生相关项目建设;基于上海市 CIM 底座建设与应用联盟,推进市级 CIM 平台数据建设与业务应用,拓展 CIM+、数字孪生应用范围。推进市科委、市住建委“揭榜挂帅”项目研究,加强 CIM 平台核心关键技术科研攻关。

升级上海市城市体检评估系统,完善市、区、街镇三级体检指标管理,选取典型城市体检指标,建立数据模型,实现指标值数据计算,开发指标数据的获取接口,推进市、区、镇三级的体检指标数据共享,支撑全市、住建部城市体检相关工作。二、整合升级城市精细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一)提升工程建设智慧管理水平

第97页

95

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功能,依托市“一网通办”平台,深化与各部门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全量归集,并逐步将单部门事项入口并入,全面实现“一个系统”办理。全面拓展咨询服务维度,增加智能小申客服等渠道,依托市区两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审查中心,建立市区分工、协调统一的咨询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企业办事满意度和获得感。

进一步推行 BIM 施工图审查和竣工模型交付、AI 智能审查。继续深入推进五个新城 BIM 技术高质量应用。完善 BIM 应用基础规则体系。根据“1 本母标准+N本专业标准”的标准修编和新编体系继续推进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实名制管理系统。开发并上线实名制移动端系统,推行个人码和工地码扫码应用;扩大实名制参建人员范围,实现应登尽登;通过实名制登记和考勤,实现防止欠薪的精准管理。

进一步建设建筑工地智慧监管系统。打通市区系统数据,重塑行业、企业、项目工地分级管理的监管模式,完成数据互联互通、业务协同联动,为监管、建设、施工各方提供决策依据。建立工地管理智慧场景论证机制,依托智慧工地建设数据、管理和评价系列标准研究,推进开发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的“智慧工地”应用场景,稳步推动智慧工地应用场景落地,提升工地安全智慧监管水平。

(二)提升房屋智慧管理水平

以继续完善“我要租房”应用场景为契机,同步推进住房租赁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为不断优化本市住房租赁服务与管理,提供有力的数字化支撑。根据“加梯一件事”运行情况,做好相关配合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系统,使“一件事”真正做到能办、能查,实现加装电梯“一件事”一站式服务。结合小区画像试点情况,持续优化小区画像指标,拓宽扩展数据来源,归集房屋安全普查、房屋修缮等数据,提升数字化描述和评价的精准度;同时,扩展小区画像应用范围,为强化行业监管、指导物业服务规范化提供辅助参考,推动物业行业提质增效。

依托“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平台和城市 CIM 底座,建设全市统一的城市更新信息系统 2.0 版,并通过可视化大屏予以动态展示。建立商办楼宇监测数据共享机制。探索与有关综合经济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共用。完成公积金贷后信息管理系统、保障性住房管理系统的建设,完善智能网点闵行管理部的建设、系统安全及数据管理。

(三)提升城市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第98页

96

加强网格化平台整体设计。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城市治理的痛点难点问题,强化网格化管理系统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监测分析、综合评价、数据交换和数据汇聚等功能。

加强网格化平台市区协同。推进市、区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资源共享和业务联动,发挥好网格化管理的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置的效能,提升城市治理的整体性、协同性。

谋划精细化平台升级。对照城市管理十四五规划和住建部关于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的要求,会同市相关部门梳理业务需求,谋划确定平台的范围和功能,编制建设方案,推进系统建设,体现实战功能。精细化平台接入重点场景。推动“碳排放智能监管平台”、“保障性租赁住房申请一件事”、“商办楼宇监测系统”等场景接入精细化平台。加强精细化平台运维。开展日常值守,梳理工作需求和业务要求,加强数据分析,编写周报,及时落实问题整改。召开联席会议,统筹推进解决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等城市管理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四)提升城管执法综合管理水平

建设全市城管执法教育培训平台。聚焦“教、学、管、考、评、用”重点环节,建设覆盖市、区、街镇三级的教育培训平台。

全面推行非现场执法模式。指导各区局做好当事人身份信息规范采集等非现场执法基础工作;推动各区局建设重点领域非现场执法系统前端功能。完善非现场执法系统后端功能;全面推广电子签章应用;拓展非现场执法场景应用范围。推进行政执法数字化监督。建设覆盖执法主体、人员、案件、督察等监督数据的平台,开发信息汇总分析模块;继续优化全市统一的城管执法办案系统;改造案件公示平台;升级迭代执法监督功能,提高执法监督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常态化水平。

加强建筑垃圾监管数据的归集与应用。推进与绿容、公安、交通、海事等涉及建筑垃圾监管部门管理和执法数据共享;打造建筑垃圾吊证处罚的线上规范办案模块;建设建筑垃圾交警联合处置模块。

强化基层队伍建设功能应用。继续完善示范中队、规范化中队、标准化大队等规范化创建系统功能;建设示范中队星级评定和动态监管子系统;建成城管执法人员制服管理系统;升级电子政务平台;打造街镇综合执法队伍依法行政指数评定模块。

第99页

97

三、持续建设数字化转型标杆应用

(一)城市安全运行韧性提升

建设上海市住建委应急管理综合平台,完成应急值守、资源精细化调度、预案智能化匹配、重点目标可视化视频轮巡等功能开发建设,发挥平台信息融合、平战一体的特色,为委应急管理、生产安全和防灾减灾等工作提效赋能。优化路面塌陷风险防控预警系统,进一步论证评估因子、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对路面塌陷风险防控预警模型进行修正完善。继续完善防汛防台场景,重点实现工地、小区等多渠道来源视频系统的可靠接入和稳定运行、各条线风险隐患数据的实时更新、灾情险情处置过程的可溯闭环,探索建设综合风险科学算法。

进一步完善房屋安全管理工作场景。综合运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成果,紧密结合城市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推进,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开发数据质检智能化功能模块,建立动态更新的工作机制,推进房屋安全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升级玻璃幕墙管理系统,加强幕墙管理信息系统账号管理,保障数据使用安全。完善新增、拆除、改建玻璃幕墙建筑信息管理制度,推进临港新片区玻璃幕墙建筑纳管,进一步摸清建筑底数,提升系统数据质量和更新时效,助力“一网统管”提质增效。

(二)城市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

应用数字化手段加强海绵项目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海绵城市建设达标区域数据库,完善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水务系统等海绵项目数据库,应用数字化地图可视化呈现全市及各区海绵规划及达标完成情况。

深化研究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建设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继续开展管线隐患及老旧管线的信息报送以及数据落图、展示等工作,支撑地下管线隐患排查整治。以排水 CCTV 检测数据为试点,完善“监测一张图”。

继续优化升级燃气智慧管网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管控系统,逐步推广无人机智能巡检,探索无人机高后果区自动识别应用、无人机泄漏检测应用,构建上海燃气管网风险评估知识图谱和压力智能监测知识图谱,加强生产数据驱动的自动化、智能化综合分析服务,提高燃气生产运行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完成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管理系统投用,推进瓶装液化石油气流通信息溯源,持

第100页

98

续推进数字孪生燃气系统建设,深入研究燃气生产安全数字监管场景。进一步提升综合杆设施数字化管理水平,编制综合杆设施运行养护管理办法,建立设施编码、资产二维码标准,建全运管养与考核体系。推进三维可视化应用,结合 AR 技术实现对现场复杂环境下的远程辅助运维能力。开展物联网系统的监控设施准入测试应用,实现原厂设施安全与合规化接入。持续探索基于综合杆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应用。

完善村内路桥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完善系统开发,出台相关管理制度文件,引导涉农区全面使用,基本实现村内路桥数字化管理,拓展移动端功能。深化完善农房建设管理“一张表”,启动推进农房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立项工作。努力实现农房建设过程监管、农房数字档案归集,乡村建筑师、乡村建设工匠在线公布、信用评价、动态考核;联动基层网格化管理,实现村民建房问题发现、派单处置功能。

进一步优化市政基础设施维护项目管理系统,推进“市-区-街镇”三级的平台覆盖,强化数据落图,优化场景界面,做到市级城市基础设施全展示,同时进一步对接试点区,持续推动区属设施落图。

(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升级建设完成上海市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建立全景碳地图及相应系统,聚焦建筑碳排放监测管理、可再生能源监测等核心功能,实现空间维度上覆盖全市不同类型建筑的碳排放,时间维度上覆盖建筑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基于碳排放计算软件的公共建筑运行碳排放地图,量化一定周期内每一栋建筑消耗、减少及中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四)新城数字化转型示范

深化嘉定车城网平台的数据价值挖掘能力,丰富数据应用场景,将车城网平台打造成为市级平台,支撑全市层面形成面向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

推进临港新片区数字孪生城市基础平台升级,持续推进空间数据归集,持续完善平台基础底座、场景应用建设。新建国际创新协同区 2km“数字孪生”综合管廊,新建 3-4 个“数字孪生”高等级车路协同道路路口应用场景。在“临港新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及“顶尖科学家社区”两个项目试点完成数字化交付应用场景。探索制定数据实时接入与融合处理标准,规范多源异构数据归集和共享,推动场景数字孪生数据接入。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在线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