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河》2022春之卷(薛镇专刊)

发布时间:2022-3-31 | 杂志分类:文化艺术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石川河》2022春之卷(薛镇专刊)

大树,涧水,夕阳,暮归,将这些元素组合起来,你一闭眼,便是乡村。有山有水的乡村是玉中的黄龙,温润柔和,一如沉淀的水,可人肌肤,舒人胸臆,难怪有那么多的人隐匿其中,不思凡尘。六月里,顺阳河里的水也多起来。我开着车,将山口石渣场卷起的土雾拋在身后,一路深入老村以北三十多里的赵老峪。去的时候带着镢头,挖了沟畔上的几丛马莲,期望在繁杂的日子里,能零距离地接触到它的柔韧。它是当年婆绑粽子的绳子,在开水里煮过,更加结实,是扯不断的那种草儿。我惊异于它的柔弱细滑,更惊叹于它的韧性,是什么让它如此坚韧?潮湿的环境?贫瘠的土壤?抑或是由于长期地匍匐于灌木丛和大树下的生存状况,才使它变得如此坚强?眼前是一座土桥,相传建于清朝道光五年,夯土结实细密。桥的筋骨,是用山上结实的“羊羊梢”编织的绳索做的,两边的桥身上还残留着露出的草绳头。土桥下的水,发出哗哗的声音来,聚拢而泻,在纹理清晰的断崖上冲下来,形成一个“跌哨”,便有潭水集聚,清荣俊秀。尽管水的源头,不是雨水或泉水,而仅仅是上游几个煤矿上排出的污水,但经过几十里路的洗涮沉淀,仍然清亮有加。只是水底的石头,因为矾和碱的侵蚀,变成红色,但仍然带给我一种安详清静... [收起]
[展开]
《石川河》2022春之卷(薛镇专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大树,涧水,夕阳,暮归,将这些元素

组合起来,你一闭眼,便是乡村。

有山有水的乡村是玉中的黄龙,温润柔

和,一如沉淀的水,可人肌肤,舒人胸臆,

难怪有那么多的人隐匿其中,不思凡尘。

六月里,顺阳河里的水也多起来。我开

着车,将山口石渣场卷起的土雾拋在身后,

一路深入老村以北三十多里的赵老峪。去的

时候带着镢头,挖了沟畔上的几丛马莲,期

望在繁杂的日子里,能零距离地接触到它的

柔韧。它是当年婆绑粽子的绳子,在开水里

煮过,更加结实,是扯不断的那种草儿。我

惊异于它的柔弱细滑,更惊叹于它的韧性,

是什么让它如此坚韧?潮湿的环境?贫瘠的

土壤?抑或是由于长期地匍匐于灌木丛和大

树下的生存状况,才使它变得如此坚强?

眼前是一座土桥,相传建于清朝道光五

年,夯土结实细密。桥的筋骨,是用山上结

实的“羊羊梢”编织的绳索做的,两边的桥

身上还残留着露出的草绳头。土桥下的水,

发出哗哗的声音来,聚拢而泻,在纹理清晰

的断崖上冲下来,形成一个“跌哨”,便有潭

水集聚,清荣俊秀。尽管水的源头,不是雨

水或泉水,而仅仅是上游几个煤矿上排出的

污水,但经过几十里路的洗涮沉淀,仍然清

亮有加。只是水底的石头,因为矾和碱的侵

蚀,变成红色,但仍然带给我一种安详清静

的感受。坐在水边的石头上,嘴里咀嚼着随

手拈来的一棵不知名的草茎,我已沉浸在这

难得的宁静中了。

四周有一股渗人的湿气,清凉入骨,空

气便如这汩汩流淌的水——是滤过的那种,

不含任何杂质。忽然,有荆芥的香气扑入口

鼻,抬眼望去,对面山坡上,一大片荆芥,

紫中泛红的小花,在风中摇曳。小时候,我

在这条路上走过多次,割荆条编笼或筐子,

也去亲戚家。夏日里,每每经过此地,都闻

过她的香味。性平无毒,清香气浓。村里的

先生老汉,常常采了荆芥的花穗子,架锅熬

汤。偶感风寒或身起风疹者,喝了这汤药,

发汗解表,去疮祛寒。他已经故去多年,这

里的荆芥,依然丰腴而恣意地生长着,只是

再也看不到身挎背篓,屈腰弓行的先生了。

路边有一排排的蜂箱,没有多少蜂,大

概都出勤了,这漫山遍野的草儿和零星的野

花,吸引了勤快的蜜蜂。一个形似卫星天线

的太阳能锅,架在路边的矮草丛里,铝壶里

的水,在夕阳下的余晖中,冒着丝丝热气,

不见人影。

在这幽旷寂静的山沟里,我感到了从未

有过的放松和懈怠。耳边聒噪的声音完全消

失,没有一丝酷热和颓困,一种安放情感的

念头油然而生。我想,以后的日子里,我会

常常来到这里。我需要安静,也需要慰藉,

乡村是沉淀的水

□ 王茂林

诗文礼赞

49

第52页

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我才会彻底放松自己。

范文正公所谓“把酒临风,宠辱皆忘”的意

境,莫非如此?

我起身继续向老虎桥下走去。印象中,

再往上一段路,是有一个“龙王庙”的,是

山民祈雨之所。究其实,是多年前的山里人,

在靠近河底的石崖上,开凿的一个纵深约莫

两三米的洞子。当年,我曾经进去过,有红

烛在阴风中扑闪,黑暗潮湿。晴朗的天气里,

洞壁石头上的苔藓清晰可辨。洞内阴森恐怖,

有石头做的供桌,上面放着些许干果。据说

很灵验,因为常常祈雨不久,便有雨水降落。

站在这洞口,我却犹豫了。藤蔓和荒草

已经完全遮盖了小小的洞口,而我已经五大

三粗,不是当年的小猴子了,进去不得。里

面黑漆漆一片,看不清任何东西,当年的红

烛之光,早已熄灭。龙王爷可能已回到东

海了。

这里的山上已经无人居住,政府在镇街

道西边盖了新农村,都搬去那里了。远远望

去,东边的“野人窑”只有几棵高大的杨树,

也没有人影。西边的张宝山上,那棵象征一

个村庄存在的大橡树,已经看不见身影。据

说多年前被雷电击中,焚烧一尽,荡然无存。

无人的山野是沉淀的清水,能荡涤一切

污垢。在城里,常常会弄脏身体和心灵。这

里应该是一个濯洗自己的好地方。

【作者简介】 王茂林,笔名野水,薛镇

人,编辑、作家。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乡土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陕

西省文化厅首届“陕西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

人计划”作家。

(上接第 48页)“前坡千亩优质苹果示范园”。

作为镇上的驻村干部,我也有幸参与其中。

我至今还记得,为了早日苹果建园,卜老前

后开了不下 50多次的大小会议。为了连片栽

植,县镇干部深入每家每户做动员,做宣传,

可以说是不分白天和黑夜。苹果专家肖宝祥

老师更是和群众同吃住,同劳动,手把手地

传授苹果栽培和管理技术。1991 年,薛镇的

苹果终于在前坡开始起步,之后一两年,遍

地开花,迅速发展到全乡各个村组,面积多

达两万亩。亦从此,薛镇才有了省政府命名

的“苹果之乡”的金字招牌,一个不起眼的

乡镇也开始享誉三秦大地,开始走上了脱贫

致富奔小康的健康发展之路。赵百万、王冠

军、董双军、来胜保、路会明、赵百忍等苹

果大户在薛镇家喻户晓,成为第一批苹果致

富的榜样。之后二十多年,薛镇苹果的发展

虽有起伏,但仍然支撑着镇域经济的半壁江

山。正是有了薛镇苹果的示范效应,富平的

果业生产才由小到大,发展到今天的二十多

万亩。

如今我调进县城工作已经七年多了,薛

镇也成为富平发展战略中的“次中心”,但我

与薛镇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每年的中秋节

和春节,我还能吃上薛镇乡亲们送给我的苹

果,我总是舍不得吃,总想将那一份甜香永

留心底。每年我都会去薛镇走一走,看一看,

亲身感受一下它日新月异的喜人景象。

【作者简介】 王璐,美原镇人,渭南市作

家协会会员、富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富平

县朗诵艺术团名誉团长,擅长各种大型活动、

晚会演出的策划及编导。钟情文学,倾心笔

书,曾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诗文多篇,著有

诗歌集《三人行》,参与编辑《当代富平诗文

选粹》《第一书记驻村故事》《筑梦富平》《石

川河》等书刊。

50

第53页

深秋时节,山野青黄,我又一次回到

故园。

天空飘着柔细的雨丝。我没有打开随身

携带的雨伞,任由这冰凉的雨水抚摸我的脸

颊,使我清醒:这是一条曾经熟悉的山路。

下一面坡,翻过顺阳河,再爬一面坡,

转过弯弯的山路,就是故园了。我走得很慢。

路边几丛酸枣树的叶子已经泛黄。稀疏的叶

子上面,湿漉漉的水珠在风中滚动。三五颗

深红的酸枣,孤零零地躲在发黄的叶子后面。

大概迟迟等不到我,那些酸枣便在秋风中黯

然落下,遁入泥土乱石中了。这几个孤独的

守望者,应该是我童年时代忠实的玩伴吧,

它们还隐在叶子后面,挤眉弄眼地和我捉着

迷藏,等待我寻找到它们,听我一声惊喜的

叫喊。

路边的野菊花挨挨挤挤,繁密如星,也

没有什么香气。未到河滩,我已听到水声。

抬眼望去,河水如带。昨夜下过雨,水流浑

黄,便看不到水底的石子了。走进河底,水

声激越起来,竟有锵鸣金石之音。河边的石

壁经过雨水的冲刷,洁净如洗。石壁的罅隙

中,数丛灌木,相互争植,各有态势。

女儿跟随我回来过好几次,她很少见过

这么大的水,要在这河滩多玩一会,欢喜得

如一只小羊在河里乱窜。我静静地站在河边,

仰头看着崖上薄雾笼罩的远山。当年在这河

滩里追逐戏水,逮蛇捉蛙的情景历历在目。

半崖里先祖移民来陕栽植的一棵古槐,早已

腐朽殆尽。古槐的老根旁边,已经悄然长出

一棵新的青槐,冠盖如伞,参天有势。

宽阔的河底,如今被上游石料场倾倒的

石渣漫填得一如平川。那些突兀的大石早已

沉睡在沙土下面。昔日戏水的深潭一去不返,

长满了荒草。

踩着摇晃的砅石,我过了河。路边火红

的柿子在深秋的冷雨中兀自释放着一腔热烈。

红的柿子,黄的野菊,被雨水濯洗得更加明

艳,也将我淋湿的心慰藉得有些温暖。

女儿在河滩里转了几个来回,说没找到

一块奇石,有点失望。我说,咱这山里不出

奇石,都是些平常的石头,只能垒墙根打地

基,虽身在土里,但坚实稳当,经年不垮。

流年似水,沧桑如梦。如今的我已是人

到中年,面对这日益瘦小的河水,不禁慨叹

逝者如斯,物是人非。

【作者简介】 王茂林,笔名野水,薛镇

人,编辑、作家。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乡土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陕

西省文化厅首届“陕西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

人计划”作家。

风雨故园路

□ 王茂林

诗文礼赞

51

第54页

虽已“处暑”,秋后的“火老虎”依然频

频发威。应赵老峪北村苏陕扶贫项目彭总邀

请,逃开蒸热、喧嚣、压抑的县城闹区,又

一次来到北部深山,钻进充满神秘色彩的赵

老峪。星转斗移,时光荏苒,曾经的穷山恶

水已成为秀美山川,人间佳境;曾经的荒坡

野岭已变成避暑胜地,天然氧吧;曾经全县

最穷的地方已是民居成排,靓丽新村。

富北乔山山脉,横亘东西,逶迤绵延近

四十公里,有邑子山、锦屏山、金瓮山、天

乳山、金阜山、凤凰山、月窟山、频山、玉

境山、金粟山、万斛山等,这些或高或矮、

或大或小的山肩并着肩、手挽着手,紧紧地

连结在一起,成为黄土高原与关中秦川的自

然分界线,是频阳大地天然屏障。镶嵌在山

峦之间的沟壑把山区分割成 135 个小流域,

其中较大的有杨家峪、大水峪、小水峪、赵

老峪、黑水峪、盆倾峪、洪水峪、蟠桃峪、

月泉峪,依托山洪的经年刻划,共同孕育了

广袤无垠的山前洪积扇,素有“九峪肥田”

之称。其中最大也最负盛名的当属赵老峪。

一个极其古朴的地名,却承载着千百年的地

老天荒。它左拥频山,右抱玉境,悠悠顺阳

河发源于铜川军台岭,纳频山之洪,经赵老

峪进入富平,流经薛镇、到贤、流曲、王寮、

华朱、城关汇入温泉河,全长 33.5 公里,流

域面积达159.7平方公里。是先民们赖以生存

之命脉。相传,古时的顺阳河长年湍流不息,

两岸湿地芦苇茫茫,田野地肥土沃,庄稼生

长茁壮。村民或泛舟渔歌,或躬耕田垄,或

编织芦席,一派静谧怡然、安逸和谐的自然

风光!然而,偶逢北部天降暴雨,洪水犹如

一群发疯的狮子,怒吼着狂泄而下,冲毁农

田,涌入农家,也曾给当地百姓造成水患灾

害。为此,政府决定在峪口兴建拦洪坝,整

修了顺阳河,变害为利,造福于民。

从王马村入峪到山顶铜富交界的北村,

数十公里的狭窄沟壑,一条历史久远的交通

古道蜿蜒而入,贯通南北。这里留下了多少

人蹒跚的脚印和奔波的汗水。两侧山峦起伏,

峭崖壁立,沟壑迥异,曲径通幽,峰回路转,

寂静隐蔽,自古为躲避战乱者的绝佳藏身之

处。山里居住着为数不多的农户,多是早年

躲乱逃难之人为了生存而迁徙于此,条件虽

然艰苦,但相对安宁,凭着苦力,打一孔土

窑,开几亩山田就能维持生计,因而天南地

生态胜境赵老峪

□ 王全峰

52

第55页

北的沦落人散居在沟沟坎坎。

这里不仅流传着许多神奇的民间故事,

更有战争年代留下的红色印记,民国时期赵

老峪是关中党组织与红军联络的地下交通线,

是共产党人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留下了富

平游击队员带血的脚印。改革开放初期记录

着率先实行“大包干”的胆识和勇气。

这条路我已经走过多次,但每次都是不

同的景象,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感受。上世

纪七十年代,团县委响应“植树造林,绿化

祖国”的号召,组织青年在赵老峪山上搞植

树会战,营造“共青林”,作为初出校门,一

腔热血的大队团 (总) 支部书记派团员前往

参战,天不亮坐上拖拉机颠簸大半天,摸索

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在十二盘的荒坡上洒下

了青春的汗水和绿色的希望。那时山瘠民贫,

一片荒凉。山民们“回家先爬坡,走路石头

多,上山碰鼻子,下山蹲尻子”,更是全县最

晚通电通讯的地方。到九十年代作为政府工

作人员曾随领导进山多次,慰问贫困,检查

工作,这里山高路远,信息闭塞,地形复杂,

交通不便,仍是贫困人口最多的地方。进山

的泥石道路凹凸不平,曲里拐弯,越野车在

蹦蹦跳跳、摇摇晃晃中缓慢前行,已经使有

腰椎间盘旧疾的人难以忍受。到了进村的盘

山小路,更是艰难,在勉强能过的坎坷土道

上,弯急沟深,坡陡路窄,总是那样的提心

吊胆,直冒冷汗。走进高矮各异、错落不齐

的村庄,土阶瓦屋,穷阎僻舍,织楚成门,

集雨为饮,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听见村里

来了县官,一群衣衫褴褛、憨厚朴实的村民

围聚而来,惊喜的眼神中透露着几份期待,

从他们的言谈语气中得知,这里不仅行路难、

吃水难、挣钱难,更要紧的是看病难、上学

难、找对象难。上初中在山外,来回几十里,

不说路途遥远,安全就是大问题,须得大人

接送,一周几次。村里的年轻人男的外出打

工就地落户,女的锁定目标嫁给山外,出去

了就不愿回来。在交流中也沟通了移民搬迁

的想法,走访了几家特困家庭,看望了卧病

在床的老人,送上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1999年全省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四教育”

活动,按照县上安排,作为乡镇党委书记承

担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主题宣讲任务,

逐乡镇巡回报告,在赵老峪乡的那次印象尤

为深刻。一个仅有 2000人的山区小乡,却有

着近 50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而广阔的地域

中只有 7000多亩旱田。狭小的乡政府院子座

落于山坡的平台上,据说是当时全乡最大的

一块平地。破旧的土瓦房,是干部职工宿办

合一的住所,一座极其简陋的大庵间会议室,

椽弯瓦陷,跑风漏雨,室内摆着高低不平且

斑驳发白的长条桌凳,岁月斑斓的土墙上刻

画的是年迈的裂痕。这就是一级政府的基本

财产。听乡上领导说:这里条件简陋,路途

遥远,交通不便,到了冬季雨雪冰冻,更是

难以出入,因而干部轮流集中休假。那次假

满归来,晚上打开床上的被子,让人大吃一

惊,里边竟有一窝光溜溜、肉乎乎、活生生

的老鼠儿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別是近些

年来,撤乡并镇,退耕还林,脱贫攻坚,移

民搬迁及各项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赵老峪

伴随着时代的节奏和发展步伐,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山变绿了,村变新了,路变平了,

生活变好了。村民进点安置,房屋整齐统一,

发展集体经济,人人精神焕发。这次进入峪

内,新修的柏油马路,乌黑油亮,标线清晰。

环顾四周,到处是灌木丛林,郁郁葱葱,满

目苍翠,绿意盎然,如诗如画。路边不时有

三三两两的游人停车赏景,漫步乘凉,摆姿

拍照,孩子嬉戏。于是也下车体验一番,伫

立路边,大口呼吸着饱含负氧离子的新鲜空

气,顿觉神清气爽,怡然自得。阵阵清风拂

诗文礼赞

53

第56页

面,异香扑鼻,沁人肺腑,令人陶醉。

老虎桥是通往后山必经的“咽喉”要道,

横跨南北,气贯长虹。始建于何年何月无从

考证,但清康熙五十二年在建,乾隆四十一

年重修却有证可查。此桥因位于两条峡谷交

汇之处,雄居要地,异常险峻而久负盛名,

距今已 300多年,依然巍峨屹立,雄伟壮观。

斑驳的桥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

桑。但因旧桥隐患多,通行质量差,而今在

原桥之上新建现代桥梁。拓宽桥面,增添栏

杆,将古桥隐于其下,成为桥上桥,使之更

加气势恢宏。俯视桥下,沟壑深邃,奇险无

比。桥侧绝壁百仞,崖畔树丛茂密。步入谷

底,巨石沟槽,鬼斧神工,犹有黄河壶囗之

势。桥下潭池相间,流水潺潺。仰望桥体,

横空而过,飞架云端。

从老虎桥向西入谷,我等如同一支义务

探险队员,带着干粮水瓶,顺着羊肠小道,

踩着布满荆棘杂草的崎岖小路,闯入这道人

迹罕至的原始深谷。在阳光、浮云、清风、

绿荫的陪伴下,攀石过滩,穿林越涧,遍赏

奇花异草之芳艳,历览蝴蝶翻飞之翩跹,兼

听蚂蚱虫鸟之天韵,乐享挖摘野菜之悠闲。

脚下,繁花与百草杂然相生,崖畔,乔木与

灌林交相辉映。尽管迈着轻盈的步伐,还是

搅扰了寂静的山谷。无意间,惊飞了窝孵的

野鸡,抖落了枝端的花瓣,吓跑了觅食的野

兔,扰走了息栖的山雀,不免要受自然界的

埋怨。但抛洒了汗水,收获了心情,丟弃了

烦恼,欣赏了美景。此段行程,徒步往返十

余里,来回耗时多半天,仍然游兴未尽,虽

苦犹酣。

顺着到 (到贤) 金 (金华山) 公路继续

北上,过了十二盘及至林检站,分道向东盘

旋而上,绕过了几道弯,即是处于铜富交界

的北村,它曾是全县唯一的深度贫困村,远

离县城百余里,顶日锁雾在山端。向北进入

山顶干道西拐不远便是北村苏陕扶贫项目基

地,兴建于铁炉煤矿旧址之上的“槐花谷生

态山庄”(暂名) 已初具规模。这里山青水

秀,绿荫环绕,空气清新,风高天朗,脱离

了纷繁吵杂、沸反盈天的喧嚣世界,是山水

之间浑然天成的一方净土,一个恬静舒适的

“世外桃源”。正如柳宗元 《马退山茅亭记》:

“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给人一种

如登春台的感受。近年基础设施和养殖基地

投资近千万。凭着优美环境和独特地形,无

工业污染之虞,少疫病传播之忧,被视作生

态养殖的最佳选地。借助山泉之水、天然饲

料和现代饲养方法,200头生态肉牛、百头生

态黑猪、百只生态肉羊、千余生态蛋鸡个个

欢实健壮。依靠遍布山沟的槐花资源和万里

晴空,蜜蜂与肉鸽养殖已在筹划之中。这些

吸收百草营养和天地精华的上成食品,称得

起真正的绿色、环保、安全、无公害。

园区种植的大片玉米,叶绿秆壮,棒大

粒满,长势喜人,基本用作养殖业青贮饲料。

自产的蔬菜种类齐全,充足新鲜,最难能可

贵的是不使用任何农药,在这里可以尽享真

正的放心菜。园内的水库环境优雅,碧波瀛

瀛,是垂钓爱好者的乐园。为此,休闲度假

娱乐餐饮设施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看

到主人胸有成竹,满怀信心的创业激情,相

信赵老峪一个令人神往的新亮点、颇具活力

的田园综合体、得天独厚的避暑游乐胜地,

很快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简介】 王全峰,梅家坪镇人,曾任

农村生产队干部、大队干部、公社干部,历

任县委办副主任、县审计局副局长,乡镇党

委书记、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县经贸局长、

县委常委兼办公室主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

任。现任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县作家协

会名誉主席。

54

第57页

深沉的腹地

我的家乡富平县地理方位极佳,为聚风

聚气福祉所在。地势依着南北长、东西短的

走向,自成坐北朝南的吉相,似极大的宅子。

南,以荆山塬为影壁,于人神秘盼想之念,

影壁后,豁然开朗,一片开阔之地,高楼林

立,街道纵横,漆沮水、温泉水,波光洌艳,

逶迤环绕,福泽滋润,富庶太平之象。从荆

山塬入富平境,区区几里,无遮无挡,便是

县城。开门看山,似诚挚之人,见之无须握

手客套,坦荡荡地示以真面容。历史上县城

屡次迁徙,由北至南,挚诚之心天地日月可

鉴。县城倚着南,将宽广的腹地赋予北部,

广阔的乡村、肥沃的土地、茁壮的庄稼、连

绵的山脉、勤劳的乡亲们,道不尽说不完的

乡愁尽在于此。南与北,相生相对,南为尊,

北为卑。卑者,自有朴实、挚诚之意,卑微

中的隐忍,逆境中的历练,更平添几份豪迈、

厚重之气。既为腹地,血脉、骨骼,精神、

灵魂皆孕育、生发于此,而这一切所汲取的

养分,皆来自——广阔乡村的山脉、河流、

人文、风物……这其中,最深刻最深沉最具

代表性的当属——薛镇。因她幅员面积最大,

大而为广;人口最多,多而为巨;境内山脉

最高,高而为巅;森林覆盖率 90% 以上,为

“富平之肺”。

孕育红色基因之地

清朝初,一日清晨,薛镇韩村,私塾,

关中鸿儒李因笃领着一众学子咏念:“为天地

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这是北宋大儒张载的名言,张载专

注读书讲学,主张“经世致用”之学,开创

“关学”,名震一时。李因笃继承关学传统,

弘扬张载以“经世致用”思想。学子齐声习

读,李因笃却转过身轻拭泪眼,他想起了自

己的祖母,那年,大顺军攻占富平,韩家村

被围,祖母不屈,率族人 81人俱焚,李因笃

因外出才幸免于难,这是何等的气节,这是

怎样的铮铮铁骨,给年幼的李因笃深深烙下

了印痕。而今,他,满腹经纶,怀经世之材,

何以致用?他转过身,意味深长地告诫学子:

“潜心修学,洁身自守,做大作为。”座下一

宏化村张姓学子若有所思,频频点头,他谨

记师训,耕读传家,严教子女,其子孙张青

美哉薛镇

□ 王永军

诗文礼赞

55

第58页

云,自幼好学,勤修武功,高中探花。鸦片

战争爆发,虎门失陷,广州危急,张青云率

兵增援,四面受击,他临阵身先士卒,大义

凛然,英勇坚毅,置生死于度外,收复四方

炮台,赶走英军,为一代抗英名将,载入史

册。文可教化,武可载道,一代代薛镇人秉

持洁身自守,经世致用,做大作为的信念,

形成坚贞不屈,忠诚勇猛的个性。

一代代薛镇人将小我融入到民族大义、

国家利益中,独特的个性使血脉注入红色基

因,一代一代接力传承,使红色在这片土壤

生根、发芽、传播,生生不息。有面对严刑

酷打不屈,威逼利诱不降的“威震敌胆”抗

日英雄石嘉植;有英勇作战,壮烈牺牲的对

越自卫反击烈士周争拾;有血洒雪域长空的

蓝天雄鹰王烈虎……他们坚贞不屈,忠诚勇

猛,他们是挺身而出,视死如归的战士,他

们是薛镇的优秀儿女,他们值得我们褒扬、

歌颂、怀念。勇敢的战士,你们安息吧!我

们永远铭记你们。明月山下,烈士陵园,青

松翠柏,庄严肃穆,英雄们长眠于此。

这块热土从不乏英雄,烈士陵园还长眠

着在此发生的康庄战斗牺牲的烈士,以及全

县在自由民主、民族独立、解放战争和舍身

救人、见义勇为牺牲的烈士,有的虽然无法

查到名和姓,但,这里的乡亲,像爱护自己

的儿女一样,为他们树起了丰碑,年复一年

守护陪伴着他们。烈士陵园的负责人孙瑞峰

是江苏徐州人,部队转业后安置到本地,他

朴实耿直,诚实忠厚,十年来扎根陵园,顾

不上照顾在县城的妻儿和家庭,兢兢业业默

默守护着英雄。因都曾当过兵,我们甚为投

缘,相熟已久,我们有时小聚,有生人时,

他总是这样介绍自己:“老家是江苏人,现在

是富平薛镇人。”兴到酣处,瑞峰总是自告奋

勇要朗诵诗歌,其时,他会的也就那么两首,

一首是《母亲》,我能体会到,游子心中的最

软永远是母亲。另一首是 《七月》,听的多

了,我便牢牢记下。七月/南湖的船儿耀星

空/革命的征途起航程/红色的火种撒神州

/众志成城齐协力/听党指挥跟党走/革命

战士勇往前……瑞峰饱含激情,神色兼备,

在座的人无不静静聆听深受感染。我想,一

定是他长久守护的英雄感染了他,一定是薛

镇人民争当英雄、爱护英雄、守护英雄的情

怀感染了他,一定是薛镇的这块热土时时刻

刻激励着他。今年七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

成立一百周年活动中,孙瑞峰获得“全市优

秀共产党员”的荣誉,我由衷地为他高兴,

为薛镇的儿女骄傲,真心地向他们学习。

生发盎然绿意之地

薛镇往北,一路向北,是最深远的腹地,

但,那深远处,却丝毫不具“腹”与“地”

平坦的个性。它倔强地选择挺拔的姿态,座

座山峰、层层山峦,层峦叠嶂、郁郁葱葱、

连绵起伏,横亘在眼前,隔断南来的路与尘。

无努力向上高高耸耸的突兀,无不羁挣脱赫

然独自成巅,而是内敛向四周弥漫伸展的状

态,伸展的力量温柔无比,无棱无角,舒舒

展展一直到眼尽头。若是人啊!她们的秉性

定是含蓄、内敛、温柔,令人着迷眷恋。她

们敞开胸怀,无遮无挡,无拘无束,清晰的

山顶上风力发电机白色的风叶、明月寺高高

耸立黄色的山墙、梯田向上蔓延收缩的层数,

都看的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再往深远处,

更是幽美,只是她博大深厚的胸怀衬出我们

的“小”,只有森林防火瞭望的白色三层小

楼,显得出众,但也不敢妄称高,是那万绿

丛中的一抹白,白得炫目。登上楼顶,远方、

眼前、周边,深绿、青绿、翠绿、嫩绿,一

股脑地占据了满目满屏,容不得细细慢慢品

味。漫天盖地、目之穷处,仅两种色,天之

蓝、山之绿,天遥不可及,绿随手拈来,趁

56

第59页

清新的气息还在,装入兜里,将这山、将这

绿,带回去,独自欢享。

山谷或峡谷开始的地方为峪,这里称赵

老峪,可见山中多有谷或峡。之所以称赵老

峪,传说明天顺年间有位赵姓得道高僧在此

隐居修炼行医得名。入了山,才发觉路其实

一直是沿着山谷延伸着,每条山谷都有几条

小的谷道汇集。你看不出时,当地人便仔细

地指给你,登上明月山山腰,在石亭歇脚,

当地人言,此为九龙戏珠之地,乃上上吉地,

九龙为九峪,便一一指给你看,寻不见的,

经指点,“噢,原来在那!”自己欣喜,当地

人更是高兴,看得出,他们是以峪为荣,以

峪为傲的。

车行谷间,侧目望去,胆小的,不免胆

怯,最险处,即是老虎桥,桥身仅容两车紧

身而过,扶栏下望,空谷深壑,足有几丈,

悬崖峭壁,陡直险峻,沟底各式奇怪石头铺

陈其间,向上望,半月的桥拱硬生生将天隔

开,使人停不下脚步,探寻桥那边的风景。

最有趣的,老虎桥是桥上桥,有两座桥身,

底下的石拱桥是清朝时期修的,窄、险,之

上架的是新桥,钢筋混凝土,新技术、新气

象。之所以称老虎桥,传说古时常有老虎出

没而得名。旧时此地为通往铜川一带咽喉要

道,北部民众进山驮炭运粮为必经之地。我

细细思索,称老虎桥,可能还有一层寓意,

此地壁峭崖险,路窄沟深,路过民众提起来

无异于和见了老虎一样,使人胆颤恐惧。现

在不一样了,柏油路蜿蜒盘旋,平坦宽畅,

与过往的村民闲聊,他们称这柏油路是小康

之路。

北村之春

白云深处有人家,开始数着,最后索性

不记了,不知盘了几道弯翻了几座山,终于

到了北村。回首望去,云雾缭绕,接近天际,

来时路由下至上环绕曲折,堪称天路。北村,

是薛镇最深厚的腹地,也曾经是全县唯一的

深度贫困村,贫困的代名词是落后、封闭、

保守,贫困曾经是北村人世世代代难以逾越

摆脱的魔咒,全村 279户 934人,近 3户就有

一个贫困家庭,5人中就有一个贫困人员。他

们何曾没有想过办法?何曾没有谋过出路?

怎奈,山深路远交通闭塞,出不去进不来,

多少家庭深受其害。亲人病重,雨雪封路,

不能及时救治,眼睁睁看着亲人撒手而去;

多少家庭子女不能及时就学,父母急得焦头

烂额;多少家庭眼看着作物运不出山垂泪兴

叹!他们戏谑地编了顺口溜:“四面山、交通

闭、出或入、不方便、古以来,靠种田、收

多少、靠老天、贫困户、十占三、凭自身、

脱贫难。”如今,天路通达,乍一看北村人的

精神面貌,个个精神抖擞,笑意盎然,就知

变了大样。民舍统一齐整,明亮宽敞,村民

们不怯生大方热情地邀请到家里坐,山里的

作物和药材运出去了,山外的资金引进来了,

村里办起了集体经济,这里的青山翠绿,生

态优美成了香饽饽,村民们发展起时髦的民

宿产业。

北村干群中心广场的宣传栏,群众自发

编了《三字经》:“跟党走、开富路、拔穷根、

为百姓、贫困户、记心中、干部忙、入一线、

面对面、心贴心、真帮扶、靠实干、北村人、

跟党走、不畏难、抓机遇、求发展、咱北村、

环境好、无污染、依生态、搞生产、树有根、

水 有 源 、 知 党 恩 、 撸 起 袖 、 加 油 干 、 报

党恩。”

在北村,我遇到县国土资源局的单金平

和电影公司的郑银川,同是县城人,比较熟

络,但他们都匆匆忙忙,简单说了几句,都

各自忙去,金平是帮扶工作队驻村人员,银

川是下乡入村送播电影的,村里乡亲们说他

们是“上面派来的。”真是巧 (下转第 60页)

诗文礼赞

57

第60页

也许是机缘,今年六月上旬一个风轻云

淡的日子,乘友人的车去了趟薛镇。

回想起来,这已是第三次去薛镇了。说

来三次,可行程迥异,年代月份各不相同,

每次都去得其所,都有名堂;都肩负着一种

使命,抱有一种朝拜心理。个中意义,难以

忘怀,常常令人回味。

那天,依着路线,我们首先拜谒了富平

烈士陵园。后又穿沟龙,越雷家,上王马,

直奔赵老峪而去。

一路观看,一路追忆,一路寻觅,昔日

的一切物事都恍若梦中,都被飞速发展的时

代挤兑排斥得了无影踪。村容倩丽,道路硬

化,田园改观,沿途再也看不到那些年代的

破旧落后,看不到被一条条厉埝劈开的块块

农田。 取而代之的是目不睱接的绿,高高低

低的绿,繁茂旺盛的绿。这绿颇有性格,极

具气势,好像不单为了装点本土才长出来的。

它鲜嫩欲滴,拥拥簇簇,四方逸散;最具看

点的是,它一抹儿蓬蓬勃勃,奋力向前方那

高高隆起的山巅爬去。没有停顿,没有脱节,

生生拓展了这方天地的内涵。田块连接一起,

山塬连接一起,浑然天成。这分明是一个壮

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大手笔。

进入峪口,一个大弯转过,但见群山巍

峨,裹绿挟翠。倚山傍沟的公路虽说脾性无

改,依旧蜿蜒,然而坡度大减,曲折有致,

出脱得大气宽阔,净洁平整,莽壮壮若巨龙

奔驰,坦荡荡如湖水分流,分明给人以震撼,

给人以豪情。

不免纳闷?这些稔熟的似曾相识的山村

景象,这刻看上去咋就这么陌生?这么新奇?

是我“地位”升迁,像有些官人一样透着玻

璃的视角出了问题?还是蜗居穷庐,历久的

环境让自己蜕变得和社会格格不入?

答案自然是后者。我们时常见到一些似

熟却生的景物,一如见到一位似熟却生的人,

总怀有一种端肃和敬重。那么,亲近自然,

到外部世界走走看看,当是必须的,也可以

说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就会故步自封,狭

隘僵化。

一边观山,一边遐想,不觉间就到了老

虎桥。

看着这尊蹲伏于悬崖绝壁的“老虎”,我

惊愕,我慨叹。为古人的设计智慧,为今天

建筑者们的匠心独具。这儿分明是天堑,是

三去薛镇

□ 赵战劳

58

第61页

峡谷。可面对满目疮痍蚀迹斑斑的“原始古

老”,我们焉能捣毁破坏?!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当是我们面对先祖遗产的要

旨。两桥叠加,一脉相承,相携相扶,共立

新功。古老展示着精神,现代彰显着风貌,

一座沉伏,一座昂首。这何尝不是新旧时代

的缩影,不是古今魅力薛镇这方热土的行塑。

伫立桥头,下到谷底,我一眼不住一眼

地看着它。看着这座年逾三百的富平名桥。

它在岁月的烟尘中见证着荒蛮与文明,见证

着人与魔的较量和搏斗。它让人感动,让人

钦敬。倘若没有它的存在,这儿的一段段历

史又会怎样演化?倘若它“骨质松软”力不

负重,又会招致怎样的事情?我一遍遍观赏

它,解读它;解读它,观赏它。不禁脱口吟

道:“老虎桥,老虎桥,你威猛,你险要。把

守深山三百载,兴利除害立功劳。经风历雨

不折志,一路挺立到今朝。”

沿着陡峭山体铺筑的水泥路,爬上赵老

峪北村边的山林检测瞭望台,目及逶迤远去

绿浪翻卷的崇山峻岭,不免心潮起伏,思绪

奔涌,我在找寻我青春年少时在这儿垦植的

那片绿。

那是 1977 年初春,作为一名共青团员,

我参加了县团委组织的一项盛大“植树造林,

绿化祖国”活动。那日清早,打了铺盖卷,

坐着手扶拖拉机,随雷村公社的 40余名热血

青年,一路风尘仆仆,一路颠颠簸簸,自 30

公里外的家乡来到这儿的十二盘村。

我们被安排在一户人家,住进那孔破旧

的土窑洞。打草铺,吃粗粮;挥镢锨,垦荒

山。时令虽是早春,山风劲厉,寒气袭人,

背坡尚有未融化的积雪。可我们有一颗火热

的心,有冲天的干劲;有鲜花般盛放的年华,

有使不完的力量。山巅红旗飘扬,山坡歌声

嘹亮,劳动场面异常热烈……

这一拨人到期了,那一拨人又接续来了,

我们在这儿整整劳动了一星期。

这是我第一次到薛镇。

那天由赵老峪出来,西折,经过初具规

模的薛镇新区,我们又去了位于下庄村的富

平县生态水泥有限公司。

生态水泥有限公司占地 500 余亩,员工

近700人,年产量400多万吨。全部现代化建

筑,现代化生产设备。属富平水泥企业老大。

远看,一排排山样的储料罐成品罐鳞次栉比,

气势恢宏。煅烧炉高大挺拔,直插云天。最

引人注目的,当算那长蛇般由山巅一线横亘

厂区的石料运输线了。

绕公司一周,正要离开时,巧遇路边一

老人。几句寒暄,便热络地攀谈起来。我不

无考证地问:“富平北山几十公里长,这么大

规模的水泥厂咋就建到你们这儿了?”

他嘿嘿一笑,若有所思,说:“这儿地脉

好。你不懂,你也不知道,三十多年前这儿

就有水泥厂,不但有,还不止一个,几十哩

…… ”

“哦!三十多年前就有了水泥厂?”我故

作惊讶。

老人便给我简单说了上世纪这儿建水泥

厂的事。

可我咋能不知情不知道呢?

那是 1983 年,这儿当时称底店公社,仅

半年时间,竟雨后春笋般齐茬茬建起了 20多

个水泥厂。这分明是火热的浪潮,是火箭般

的速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壮举,是社办企

业崭露头角的奇迹。鉴于此,年秋末,县政

府协同县社队企业管理局在这儿召开了个

“富平县社办企业发展促进会”。我当时在家

乡的一家企业上班,那天和雷村公社企业办

主任一块来这里参加了会议。

会议先是学习,下来参观,后是动员。

记得一位领导在讲话中这样说:“人家能办到

的,你们那地方为什么办不到?人家半年冒

诗文礼赞

59

第62页

出来二十几个水泥厂,你们那一年难道就办

不下一个厂?这次,一定要把这儿敢弄事敢

弄大事的精神带回去,在你们那里生根、发

芽、开花,为富平的社队企业蓬勃发展而努

力奋斗…… ”

会议整整开了一天,我是来这儿学习取

经的。

这是我第二次到薛镇。

想来,我是幸运的,三到薛镇,俱有收

获。薛镇亦是幸运的,它在历史的发展进程

中,一次次苏醒,一次次被有识之士相中,

从而得遇红色传承,得遇改革开放的春风,

得遇一届届务实创新的领导。无论生态果业

林业工业都有了长足发展,有了今天的无限

风光,繁荣美丽。

【作者简介】 赵战劳,宫里镇人,农民作

家,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理事,出版有散文

集《荆山红叶》,志书《明秀堡史话》。

(上接第 57 页) 呀!金平、银川,多好的名

字,多好的寓意啊!在这北村,又何止有一

个“金平”“银川”,又何止有一个“上面派

来的”。扶贫脱困、乡村改造、乡村振兴,不

知有多少个“金平”“银川”,多少个“上面

派来的”,扎根深山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将心

血和汗水撒在这北村大地上。

我们文联采风团和北村的群众在广场一

块进行党史知识问答,主持人发问,大家举

手答题。我基本上都会,但,我不举手,把

机会让给北村的乡亲们,让他们答。此时此

地,此时此刻,他们对党的恩情,应是最深

刻的,他们的话语应是最质朴、最真诚、最

动人的。乡亲们频频举手答题,当一个小女

孩用稚嫩纯真的语气答道:“人民群众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我不

禁眼含热泪,感慨万千。

返程路上,我长久地凝视将要告别的大

山,同行文友问我“在想什么”,我答道:

“北村离县城 150 里路,来回 300 里,作为一

名党员,一名工作在公安窗口服务的民警,

在我的工作中,如若让群众多跑路、难办事、

办事难的话,我将愧疚不已和深深自责。”

别了,北村,此后我的惦念祝福中将永

远有你!

【作者简介】 王永军,现供职于县公安

局,系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县作家协

会副秘书长,作品相继在《华商报》《陕西文

学》《黄河文创》《渭南日报》《渭南宣传》

《西岳》《石川河》刊发。

60

第63页

辛丑年乙未月的一天,我有幸回到阔别

近十六年之久、曾经工作了近八年的薛镇。

小憩后同薛镇朋友一道,开始往赵老峪

进发。行驶约十分钟,天空突然下起雨来,

途中雨下下停停,很是奇妙。沿途看到车窗

外一片绿油油的景象,树叶变成了深绿色,

露珠轻轻蛰伏在叶子上,遇风它便扯开嗓门

欢叫一声跌落下来,消失得无影无踪。进入

山区,感受到丝丝凉爽,随即打开车窗,让

山风浸透身心。

车子在曲径蜿蜒的山间公路上行驶,只

见峡谷幽深,曲折迥然,断崖绝壁赫然峭立,

奇峰沟壑森然碧绿。蓦然间,瞥见峭壁半腰,

或深沟洼里,散落废弃土窑数孔,或土墙瓦

房一座;路旁树林里,藏匿着数座新盖的

平房。

渗冷的风越过山峰,攀跃上了观景台。

登顶瞭望,云雾层层叠叠,群峰巍峨、谷沟

隐川,山势雄伟挺拔,忽隐忽现在浮动的云

海之中,景色堪与秦岭媲美。此时忽又飘起

雨来,这夏雨与峪伟岸宏大的身躯相遇,在

这得天独厚的秘境里,赵老峪七彩盛宴的绝

美乐章拉开了序幕,如一幅旷世罕见的恢弘

长卷,依着山势随意泼绘……

走下观景台,继续前行,层层叠叠的山

不断地扔抛于身后又现身于眼前,就这样重

复叠替着。拐过几道弯,在一处相对宽阔的

地方,我瞅见八九辆车停在道路旁,几十个

人走下车来,零星小雨拍打着身躯,他们静

静聆听着时光的声音,欣赏着寻常难以领略

的风情,仿佛闯入尘封已久的境地。

一座现代味十足的两层小楼横亘眼前,

与山相映成趣,奏响动人心弦美妙的律动音

符。身临自然风景中,无需打造假山水景,

四周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景色,要说三五人围

坐茶桌旁品茗或独自躺在这里看风景,实在

是一种享受。楼前广场临路边有棵大树,树

下坐着三四位聊天的大妈,看见我们到来,

露出惊疑好奇的目光。

在此歇息吃过一顿地道的农家饭后,前

往红色基地遗址,遗址与公路相距有一段土

路,因雨后路滑,我们下车步行,脚踏在不

是很泥泞且有种松软感觉的地面上,很是舒

服。路侧庄稼地里的玉米牢固地抓住泥土,

昂头挺胸,像当年无畏又勇猛的解放军战士。

继续沿着蜿蜒的公路前行,曾几何时赵

胜似秦岭好风景

□ 思 晓

诗文礼赞

61

第64页

老峪道路凹凸不平,是何样的行路难,如今

却演绎成一条完全可以自驾畅游的环形景观

大道。扭头北望,层层梯田依山直入云霄,

在曲折蜿蜒的山谷中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惊奇,停车立于悬崖边眺望,探索、欣赏

这一方山水的造化神秀。

回到初来时经过的老虎桥,驻车伫立崖

畔,放眼望去,群山巍峨,峰峦叠嶂,峪谷

幽深、纵卧山涧,桥两侧是峡谷纵横,树茂

草密。我们拨开茂盛的草丛,沿羊肠小道慢

行至沟底,眼前奇峰突兀,怪石嶙峋,溪水

清流,别有洞天。数丈悬崖峭壁高耸,两岸

间隙窄约丈余。崖巅之上,圆弧形单孔石拱

桥横跨南北,现代桥梁骑跨在古桥之上,奇

险无比。桥下西涧,瀑布飞溅,一汪潭水清

澈盈盈。瀑布崖畔往西数米远,有一圆形自

然池坑,颇似临潼的贵妃浴池。朋友说:“这

是当地流传的贵妃池,据说还有一段趣味故

事哩!”我说:“杜撰的。戏说当年唐玄宗带

着杨玉环御驾老虎桥,玉环见石池内水是清

澈见底,起玩性,禀告唐玄宗想更衣入池。

玄宗即命宫女、太监围起黄幔。浴后,太监

侍奉笔墨纸砚,玄宗挥毫“贵妃池”,命篆刻

于悬崖。因年代久远,石刻不复存在,甚为

遗憾。在临潼修建华清池时,想把此石池移

至临潼,终因池在石内、石连山,无法移动。

无奈,在临潼修一和此池相似的池,供玉环

消遣取乐。”众人听罢,哈哈一笑,故事随着

笑声湮没在山涧云雾。

返家途中,细细回想今日见闻,慢慢细

嚼品味。虽说岁月已逝,确实是沧桑巨变。

我给朋友发去:

老翁辛丑返薛家,岁月八载如夕霞。

骆驼足迹遍山坳,山河易容民生发。

院落烟飞祛八卦,凭窗依栏满目花。

吟赋情谊浓如茶,键盘敲动展妙画。

以此结束了这次堪称陕西小秦岭之行的

旅程。

【作者简介】 思晓,原名王裕江,到贤镇

人, 著有 《思晓文集》。写有长篇小说 《青

龙岭》《牵手》;系列小说《小山村的二胡声》

在“博风雅颂”文学平台刊发;《掰玉米》等

20多篇散文、小小说被收录于各类文萃。

62

第65页

“走,去北山哩。”这是小时候听到的最

令我兴奋的一句话。北山畔里是薛镇,去北

山就是去薛镇,薛镇之于北山,这是我对薛

镇最初的认识。

我和薛镇有缘,这缘分天生注定。我后

来的生命轨迹也印证了这个事实——我的前

世今生都和薛镇有缘,和北山有缘。这份情

缘,是割舍不了的。

我生在到贤镇,地理上和薛镇毗连。去

薛镇的路很好记,出了到贤镇北街,一路朝

北就到了。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听父亲说起薛

镇,也很早就知道薛镇在到贤镇的北边。我

的印象中,薛镇是一个可能遇见美好的地方,

一个充满诱惑的地方,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那时候我还没有走近过真正的大山,我

的世界很小,见过的山只有我们村头往北能

看到的那一脉蜿蜒的山——我们呼之为北山。

每次看见北山,我都会痴痴地看上好久。随

想象驰骋,我的思绪也开始飘荡。山后边是

什么,山到底有多厚,山里头都有些什么,

人是不是也能住在山里,到山跟前还能看到

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在心里扎根,促使我很

早就萌生了进山上山的念想。我盼望着能早

日到山跟前,看看和我们村口看到的山到底

有何不同。

我是幸运的。与北山相会,赏北山风光,

是命里注定的事情。我六七岁时就有机会走

近薛镇,走近北山,走近北山下的小村,拓

展我狭小的见识。

我常去的是薛镇一个很有文化意义的村

子——湘子庙。小时候玩卡片,就了解过八

仙过海的故事,对韩湘子有了印象,对这个

湘子庙村的存在,就有了最初的好感,当然

还有一份神秘感。不过直到今天,我也没有

搞清楚这个村子到底和韩湘子有没有什么更

直接的关系,湘子庙村到底有没有韩湘子的

庙?这都不重要,重要的那些美好已经深藏

在了心里。现在只要回忆起那些过往,就感

觉到特别亲切。

我之所以对湘子庙村这般熟悉,这般亲

切,是因为父亲的一个朋友家在那里。他们

每年春节都走动,这个原因,我和薛镇、湘

子庙就早早结缘。那时候去一趟湘子庙很不

容易,特别是父亲骑自行车带我去伯伯家的

经历,我至今难忘。那些年过春节,只要父

亲提起去薛镇,我就高兴得蹦起来,嚷着叫

北山情缘

□ 雷保荣

诗文礼赞

63

第66页

父亲赶快走,好去了爬山。要上北山,就要

到薛镇。到了薛镇,就离北山不远了。我对

山的向往,对上山的执着,全在对薛镇的感

情里,全在去薛镇伯伯家的记忆里。

父亲带我去伯伯家,那是一年之中唯一

的可以上山的机会,每一次我都很激动。那

时到贤镇到薛镇的路还不够宽展平坦,又一

路上坡。父亲骑上自行车,我坐在自行车后

架上。我能清晰记得父亲一路骑车的神态。

他弯腰弓背,双脚使劲地踩踏着脚踏,一声

声呵哧呵哧连续不断。到了上大坡的时候我

们就要下车,父亲掀着自行车走在前面,我

在后面跟着,有时候还要在后边搭把手推推

车,到湘子庙的伯伯家大概得一个多小时,

我感觉已经相当漫长,那可是我小时候走过

的最远的亲戚。然而,父亲每年都去,几十

年没有间断过,伯伯也每年都来我们家。他

们的交往让我真正见识了什么是交情,什么

是珍视一份交情。

每次到伯伯家,他们一家人都非常热情,

进门就把我们招呼到房间,给我们倒茶水、

取吃的,坐下来和我们说话,脸上满是喜悦。

吃过饭,我便嚷着要去上山,伯伯也明白我

的意思。这时候,他就会叫上他儿子,我们

几个就去上山了。

登山的过程是享受的。我一路小跑,满

心激动,双脚根本停不下来。猴子般的年龄,

正是贪玩的时候,上山着,喊叫着,嘟囔着,

心情好到了极点。刚上到山腰,我就觉得很

高了,没有人比我高了,放肆溢满了心头。

想到平时只能远远看到的北山竟然被踩到了

脚底下,我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最起码我

婆、我妈、我妹,包括我父亲都没有我厉害,

我是最厉害的了。那一刻是我最满足的。我

终于爬上山了,站得高高的,眺望得远远的,

体会到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我好像来到了

一个更大的世界。我使着劲向着到贤镇的方

向瞅去,我感觉我看到了一个在村口瞅我的

孩子,那是另一个对大山充满向往的“我”。

那是我童年里难得的接触更大世界的机会。

这难得的机会,是北山赐予的,是薛镇提供

的,是湘子庙带来的,是父亲创造的,是伯

伯促成的,我怎能不心怀感激?

我经历过和父亲一起去山里伯伯家交通

工具的变化。记得最初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

骑了多年。后来农村流行摩托车,又骑了几

年摩托车。再后来又兴起了电动车,而我已

经长大,不再纠缠着和父亲一起去北山了,

我的世界已经超越了父亲的世界,于是每年

春节期间父亲就一个人骑电动车去他的老友

家。可以想得到的是,如果将来有一天父亲

不方便骑车了,只要他想去,我一定开着汽

车把他送去见他的老友,见我的老伯,续写

他们一生的情谊。

机缘巧合,参加工作后,我再次来到了

薛镇。这一来,又是四年多。又是这一方土

地滋养了我,给我指明了生命的方向,坚定

了我的信仰。我曾多次不无得意地向人说起,

薛镇是我在老家到贤镇之外居留时间最长的

地方,可谓又一个“老窝”。

时光流逝,我和北山的情缘不但没有被

时间冲淡,而且越来越浓,越来越离不得了。

父亲和伯伯一直坚守的情谊,我非常重视。

推而广之,这份到贤镇和薛镇的情谊,川道

和北山的情谊,亦弥足珍贵。

【作 者 简 介】 雷 保 荣 , 富 闽 友 谊 小 学

教师。

64

第67页

我所上的小学叫“薛镇小学”,校园坐落

在富平县境内明月山下薛镇街道的北边。据

老校友讲:校建工程由本地乡绅路建人先生

组织倡导,校园规划图纸是西安一家设计院

设计的,1940年破土动工,1941年完工交付

使用。我从 1960 年 9 月上学至 1966 年 7 月毕

业,在这里度过了六年快乐的小学时光。在

我的记忆中,校园里花草葱茏幽静而美丽。

走进高大的校门,是一条小石子铺成的道路,

路的东西两侧是花园,花园里有四棵树冠很

大的石榴树,中间栽着月季花,花园四周是

一米多高的冬青,长得郁郁葱葱,花园后面

是对称的两座大瓦房,东边一座是校长办公

室兼会议室,西边一座是一个教室。沿着石

子路向北走三十多米,是校园十字路的圆心,

中间有一座仿古型的亭子,亭子的四个柱子

是红色的,亭顶中间突出,亭子呈弧形曲线,

四边是翘起的飞檐,亭子下面悬挂着一个大

钟,上下课的铃声就从这里传向校园的各个

角落。因为亭子中挂着个钟,人们便将这个

亭子叫“钟亭”。

以钟亭为中心,用石子路隔成了四个方

块,南边两个是花园,栽着海棠、玫瑰之类

的花草,每逢春季鲜花盛开,花香扑鼻彩蝶

起舞令人赏心悦目。北边的两个院子种着四

棵高大的梧桐树,树身有两层楼那么高,树

冠亭亭若盖浓荫蔽日。夏日来临,整个院子

都被浓荫遮蔽着,树荫中传出的鸟叫声、蝉

鸣声与教室里学生的朗朗书声交相呼应,演

奏着动人的校园交响曲。给学生留下深刻印

象的不仅是高大的树形和悦耳的蝉鸣,还有

那满树诱人的梧桐籽。深秋季节梧桐籽成熟

了,经风一吹就会有一些梧桐籽散落在地面

上。下课时,树下总会有一些嘴馋的孩子弯

腰在地上寻觅梧桐籽吃,由于梧桐籽清香可

口,有的孩子清晨提早赶到学校不是为了读

书,而是为了多捡拾些梧桐籽一饱口福。在

那吃粮紧张的岁月里,争着早到校捡拾梧桐

籽吃,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口食之欲,也给校

园生活增添了些许乐趣。一晃几十年过去了,

清脆油香的梧桐籽,给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

们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梧桐树的北边,以石子路为中线,东西

两边建有两座两层高的教学楼。相传这两座

楼是本地两个乡绅捐资建成的,人们便用他

们的名字为楼命名,东边一座是一位名叫德

池的乡绅建的,人们便叫它“德池楼”;西边

的一座是一位叫任和君的乡绅建的,人们便

薛镇小学记忆

□ 祁吉寿

诗文礼赞

65

第68页

叫它“和君楼”。其实楼体并没有刻他们的名

字,人们的称呼只是一种口口相传的沿袭。

由此我不由想到,只要谁为社会作出过贡献,

人们是不会忘记他的。口口相传也是一种褒

扬,一种纪念,甚至是更有意义的纪念。教

学楼每层两个教室,两座楼共八个教室。楼

身全部用青砖建成,外形古朴典雅,像两个

知识渊博的学者坐在那里,让人肃然而生敬

意。楼前的台阶选用长方形的青石铺砌,由

于长年累月学生的踩磨,那石头台阶光溜溜

地泛着青光,和青砖楼身融为一体,非常协

调。一楼两个教室,二楼两个教室,通向二

楼的楼梯在楼外的北面,楼梯用青砖砌成,

上下二楼不会对一楼造成影响。二楼的楼板

是用红松木制作的,制作精致而坚固,人走

在上面感到很舒服,就连脚步声也发出一种

浑然一体的奏鸣。

教学楼的北边是个面积较大的空间,被

贯穿南北的石子路分作两半,两边栽着十几

棵很大的中国槐,槐树的树荫罩住了整个院

子,这里成了举行全校师生大会的林荫会场。

即使在盛夏期间举行各种大会,师生也不会

受到烈日暴晒之苦。林荫会场北边是能做舞

台的高台,每年举行开学典礼时这里就用作

主席台,若举行文艺晚会便做舞台用。在舞

台的后面建有一座气势宏伟的大楼,楼的形

状是常见的古城楼那种样式,楼下的体座用

青砖建造,中间是一个很大的门洞,安装有

很大的两扇木门,两边各有一个用砖砌成的

窑洞式的房间,用作学校教导处和总务处的

办公室。学生每天出操或上体育课,便是从

中间这个门洞中穿过到达后边的风雨操场的。

这座城楼的楼房连底座共三层,上面的两层

往进缩了三米多,建筑风格和前面的楼不同,

粗大的木柱露在外面,下面一米多高的围墙

是砖砌的,其余门窗、铺板全是木质的,柱

子是黑色的,门窗、铺板都是暗红色的。从

下往上看去,楼体庄严肃穆,很有气势。相

传这座楼是当地一位在国民党部队中任职的

师长叫褚敬亚,捐资为家乡建造的,当地百

姓叫它“敬亚楼”,解放后更名为“儿童楼”。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校门内侧的

东西两边有两排厢房,一边有三个房间,东

边靠大门口的一间是传达室兼门房,其他两

间是库房,西边的三间是教师灶房。东西两

边厢房的终端,有两个一米多高的斜坡,走

上斜坡,东西两边是贯通校园南北的走廊,

走廊宽度大约三米左右,每隔五米有一个柱

子,上面用房架连成一体贯通南北,上面全

部是青瓦房。这样的建筑布局,即使下再大

的雨,人走遍校园也不会淋湿衣裳。东西走

廊两边各有四个用砖砌成的门洞,每个门洞

里面都盖有一栋小瓦房,每栋瓦房有六个小

房间,供教职工住宿和办公。每个小院里都

栽有石榴树和月季花,环境清静幽雅,非常

适宜于老师们认真读书,精心备课。

以上讲的是教学区内的基本布局,从儿

童楼下的门洞进去有一条青砖铺成的道路,

路宽六米多,路基高一米多,路的两边栽着

中国槐、石榴树和梧桐树,往前走 30米,正

对着儿童楼门洞的是一座欧式建筑风格的大

礼堂,礼堂坐北面南,面墙全部用青砖砌成,

安着一副黑色的大木门,门楣上面一米多处,

有一个砖砌的小框,里面雕刻着“大礼堂”

三个大字。在礼堂大门的两边,雕刻有一副

楹联,上联是“有关家国书常读”,下联是

“无益身心事莫为”。礼堂里面有个小舞台,

摆满了桌凳,大约可以容纳 200 多个学生,

可供一个年级的学生在里面聚会。在我的印

象中,只有一些重大的校园活动才有资格在

大礼堂里面举行。在大礼堂的东西两边各建

有两个自成一体的院子,里面建有两栋瓦房,

布局整齐典雅,环境安静幽雅。东边的院子

叫“瑞云村”,西边的院子叫 (下转第 69页)

66

第69页

富平县城偏东北约 25公里,便是东西横

亘的乔山山脉,该山脉与铜川市接壤。从西

向东依次排列着同官古驿道及起点,明月山

及明月寺、老虎桥、顺阳河、玉镜山等。在

这块肥沃的大地上,还有康庄战斗旧址、康

庄革命烈士陵园、红卫渠遗迹等名胜。

蜿蜒的乔山下,便是我美丽的家乡——

薛镇。薛镇面积约 176 平方公里,人口近 8

万,是富平县的大镇之一。薛镇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雄厚,自然资源丰富,是游人旅游

和观赏的好去处。薛镇地势北高南低,北部

属于旱塬半山坡台地;南部地肥水足,一直

是重要的产粮区。

薛镇西北台地之上,座落着一个古老的

山村,它就是名震富北的九龙村。九龙村村

子不大,辖七个村民小组,约 2000人口。我

家就位于明月山下的九龙峪口,距明月寺最

多一里路,出村向北行走就要爬山。依稀记

得五六岁时,家里就让我上山放羊割草,七

八岁时就要砍柴、挖药、割编筐编笼用的藤

条。当时,村里小学四位老师冬天生炉子用

的柴火,不是学生从家里带,就是学校定期

组织我们小学生上山去砍。上初中时勤工俭

学,我们家在山根下的寄宿生,星期天放学

回家要上山割条子,下午背到学校,晚上连

夜编筐,之后学校统一去卖。最让我难忘的,

应该是给附近煤矿背着送荆笆。每个荆笆长

约 1.8米,宽约 1米,每次背两三个在山梁上

行走。天气好些倒不要紧,遇到山风大时,

由于人小力气不足,常常连人带荆笆一起被

刮倒,当时非常害怕。还有一年夏天,要走

十几里山路,翻越一条大沟和两道山梁,到

父亲一个人看守的后山林场送东西。返回时

眼看着天就黑了,我连跑带走急忙往回赶。

真是“怕怕处有鬼”,半路上突遇雷雨,接着

山洪暴发,沟底原有的小路全被洪水淹没。

我只能躲在悬崖一侧的高处,祈祷着雨快停

天慢黑,又急又害怕。

每到春天,是山里孩子最高兴的时候,

因为能和大人一起捋满山的龙培芽,掐野韭

菜和野防风;夏天,还可以吃到野葡萄;秋

天,连绵阴雨后可以拾地软。闲暇时,听村

里的老人说明月山的传奇,讲明月寺的故事,

甚至姑姑庙的传说,等等。今日想来,上述

的种种经历都是用钱买不到的一笔不可或缺

的财富。虽说离开家乡四十多年,但每每回

我爱家乡九龙村

□ 王振海

诗文礼赞

67

第70页

忆起童年的时光,回忆起少年的岁月,回忆

起当时的经历,总会默默感念家乡,想念家

乡的人,想念家乡的山。

村北的明月山,也叫频山,属乔山山系,

为富平境内诸山之冠,海拔 1437米,因古时

山巅建有明月寺闻名遐迩。据史籍记载,明

月寺或建于春秋时期,寺内有“八仙石洞”

“道院神庙”“汉武帝殿”。西汉征和二年,汉

武帝访仙登临明月山,封美应侯王翦为明月

山山神。后又形成佛道神合一的著名寺院。

曾经大德仙家云集,香火极盛。也是渭北人

间仙境,洞天福地,文人朝观,庞志明、李

柏、杨日升、路立孔等文人骚客皆吟诗留迹。

明月山,山高路陡,悬崖峭壁;明月寺,

历史悠久,香火延续;九龙峪,奇石嶙峋,

九龙拱珠。山之主峰及两翼余脉形似半弯月

环抱,九脊探沟如龙跃,沟底高阜如明珠,

宛若九龙戏珠,故世称“九龙沟”,民间简称

庙沟。清道光年间,迁明月山山巅“明月寺”

于沟底高阜之上,重新修建王翦神庙,俗称

九龙庙,又叫美应侯庙,后改名为“明月

寺”。而山巅之古明月寺,则日渐萧条没落。

从沟底小路向西入第一道山门,有神殿,再

环绕用青石铺成的小道约 30米向东进入第一

坪台,有道家修练之处及道观,柏树森森。

继续由青石台阶爬行向前进入下殿,全为木

质结构东西三间大殿,供有佛、道、神像。

再沿青石小道爬石阶可上到上殿,上殿为木

质二层结构。三个坪台各有僧人、道士居屋。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这里一直是道教、

佛教、山神庙三神合一的祭祀场所。庙后有

一条小路通往下泉取水;庙西边,也叫庙西

沟约有十几亩地为寺庙所有,自种粮食和蔬

菜。庙里有僧侣、道士十余人,至今我能记

起名字的有王觉师、周先振 (商洛人)、李三

星 (西藏人,藏族,从印度归来先到华山,

后居明月寺),他们后来由当时的生产队按五

保户对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把寺

庙拆除了,拆下的木料盖了一个七年制学校

和一个农机站。

明月山是关中渭北名山,古明月寺历史

久远,是富平境内珍贵的文化遗产。关中鸿

儒、薛镇韩村人李因笃诗云:“频山南去接枌

榆,赵老投荒避市衢。肘后隐文兼利物,高

秋骑虎动虬须。”当代三秦著名诗人、康庄人

士董西学先生《明月山感怀》诗云:“九龙山

上九龙盘,寺落林川隐翠峦。月映半弦明玉

镜,峰开一脉抱珠丹。秦皇拜将美应侯,王

翦陈兵淬剑坛。神庙千年香火盛,池台遗迹

耸旗杆”。作为九龙村人,我也曾斗胆诗颂明

月山:“九龙峪峰明月山,乔峦脉系耸云端。

山花不语三春秀,清凉夏无酷暑天。深秋黄

叶多绚丽,寒冬冰雪覆山巅。雾罩云笼似仙

境,日映月照赏烟岚”。

建于清朝时期的一座古老戏楼,虽经百

年沧桑,依然矗立在九龙村武西小组老城东

侧。建戏楼用的青石条和砖混建筑风格,时

时吸引着研究人员前往考究。戏楼屋脊上的

雕刻虽经风雨侵蚀,仍基本完好。该座戏楼

已被富平县政府列为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开

山辟石,打坝填沟,人工开凿隧道,修于五

十多年前约四十华里长的红卫渠,在当时条

件下工程难度空前,其遗迹斜穿九龙村村境

(红卫渠有土坝四座,其中两座在九龙;有放

水闸及闸房八个,三个在九龙),今日仍彰显

着近代农民战天斗地的壮举,吸引着游客不

断前来参观。

九龙村背靠明月山,属于半山地,土地

贫瘠,靠天吃饭。欣慰的是,山上有瓷釉石

(当地人称碗药)、墨玉,以及几十种野生名

贵中药材,如柴胡、黄芩、苍术、血参、丹

参,防风,半夏,连翘等,村民曾经贩卖碗

药、挖药赚钱聊补生活之用。明月山上不乏

墨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有外地商人投资

68

第71页

开发,由于高山悬崖,开采十分困难,难以

运送,成本太高而放弃。本人曾赋 《频山墨

玉》 云:“九龙拱卫武家坡,境内深藏墨玉

多。做枕催眠能去火,习书制砚且经磨。油

光质美轻轻放,色黑无瑕慢慢挪。沉睡千年

难采运,山高路陡又如何。”

如今,在党的富民政策扶持下,特别是

脱贫攻坚战取得成效,“村村通”使水泥路修

到村子,甚至巷道小路也全部硬化,尤其高

兴的是,村子巷道也装了路灯,雨天出行方

便,晚上巷道灯明。同时,因地制宜“一村

一品”的实施,使九龙村家家户户栽种着花

椒,这里的花椒品优色美,不但受到外地客

商称赞,也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可谓好

事连连,国泰民安。

明月处处有,最是故乡亲。我爱祖国的

山山水水,我爱美丽富平,更爱家乡薛镇九

龙村。

【作者简介】 王振海,薛镇人,中共党

员,高级工程师,工程硕士。陕西秦岭水泥

股份有限公司退休职工。

(上接第 66 页)“明善村”,“瑞云”和“明

善”是薛镇地区有名的两个乡绅,因院子由

他们捐资兴建,两个院子用他们的名字命名,

也是为了纪念他们造福乡梓重视教育的善举。

出了“儿童楼”门洞往西拐,通过一条

30 多米长的砖铺路,走进一个木制的大门,

就是学校的风雨操场,操场的大门只有在上

早操、体育课和下午活动时才打开,平时大

门紧锁,学生不得自由出入,一是为了保障

学生的安全,二是加强了校园内部的整体

管理。

这就是我记忆中母校的面孔,美丽的富

北名校“薛镇小学”。

【作者简介】 祁吉寿,薛镇人,文化学

者、渭南市人民政府督学、《富平人》 文化

顾问。

诗文礼赞

69

第72页

薛镇是三秦大地富平北部重镇,提起薛

镇,不得不提一个个神奇、美丽的传说。相

传大将王翦在此屯兵,汉武帝祭山封神,前

秦苻坚驻兵扎营,明洪武年间设立集镇,闯

王李自成扬鞭西安。从而使名不见经传的乡

野村落有了名头,虽算不上闻名遐迩,也令

人津津乐道。荔北战役为这里烙上了红色印

记,县烈士陵园的建立,使红色基因得以传

承。而巍峨、矗立的明月、玉镜两山相对而

立,顺阳河又自北向南流过,使薛镇显得磅

礴、大气、深沉、悠远。可见,薛镇是个神

秘而令人神往的地方。

薛镇的景色令人难忘。众所周知,凡是

风景优美之地,或有名山古刹相伴,或有碧

水绿荫环绕。薛镇也不例外,薛镇有独特的

地理地貌,北部玉镜山、明月山纵贯东西,

绿油油的山脊,由浅入深,巧妙地融入乔山

山系,山势险峻,山上奇石林立、植被翠绿,

沟壑俊秀、沟谷幽深。从王马进山,起伏绵

延的土塬,曲曲折折向西连接底店塬,向北

直通金华山,向东连接小峪,同金粟山一脉

相承。山脊山峪相连,使薛镇的绿色在此起

彼伏中无限延伸;山脊山塬相接,使薛镇的

美景在淡浓变化中极致发展。穿行在半山的

到金公路,又像裹在绿水青山中一条黑白相

间的丝带。山谷静静流淌的顺阳河,使山有

了灵性,注入了生机。

发源于金华山的频水,沿途吸纳了几条

峪的流水,蜿蜒曲折,向南注入温泉河,因

一路向西南,迎着太阳,故名顺阳河。它滋

润了千里沃野,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富庶、丰

收。事物的发展均有两面性,前多年,每到

夏季,河水暴涨,洪水肆虐,曾给两岸人民

带来灾难。人定胜天,两岸人民用智慧和勤

劳的双手,在河流上游修建了红卫渠、一坝,

使肆虐的洪水得到分流和利用,汛期灌溉,

使九峪肥田成为名副其实的粮仓。顺阳河上

游,四季常清,河水潺潺,两岸树木葱郁,

沟壑幽静,风景如画。

薛镇四季景色迷人。特别是北部山区,

春天,是树的海洋,花的世界,红的苹果花、

白的梨花、粉的桃花、黄的油菜花,两岸不

知名的野花零星点缀,到处是繁花似锦,春

意盎然;夏季,凉爽的风在山谷、河道吹来,

沁人心脾,顺阳河清澈见底,溪流潺潺,人

闲鸟鸣;秋季,绿树丛中红的柿子、苹果、

花椒,黄的酥梨,色艳如朝霞的石榴,金黄

的玉米,一个真正飘香的金秋;冬季清晨站

在底店塬,向下远眺,层层梯田,袅袅炊烟

依稀,荆山云雾缭绕,渭河依稀可现。假若

话说薛镇

□ 邢根有

70

第73页

你联想到两千年前,皇帝在荆山塬铸鼎,中

华便有了九州。你怎不心潮起伏,思绪飞扬?

薛镇的红色令人神往。劳动人民反抗压

迫的民主意识源远流长。追溯至东晋,中原

人民抗击外族入侵,金戈铁马,侠骨柔情的

传说神奇而久远。离宫、明月寺、土木古城

便是佐证。民族英雄张青云,抗击英国侵略

彪炳史册。赵老峪是民国时期关中地下党与

红军联络的地下交通线,是陕北红军早期革

命活动的地方,星星之火在照金革命根据地

形成燎原之势。当年,大批爱国人士,进步

青年经交通线转道革命圣地延安及陕甘宁边

区,革命志士鲜血染红了赵老峪两岸青山。

解放战争中荔北战役在康庄、草滩、沟龙打

响,消灭了国民党17师6000余人,有力地支

援了淮海战役,史称康庄战斗。为纪念死难

烈士,在薛镇建立陵园,陵园后来又葬入抗

日战争、自卫反击战及和平年代牺牲的富平

籍烈士,成为富平县烈士陵园。随着陵园规

模的扩建,功能设备的齐全,成为富平县红

色教育基地。陵园松柏长青,月季、蔷薇四

季常开,陈列馆古朴、高雅。特别是春季,

十多亩牡丹盛开,慕名祭奠者络绎不绝。如

今,陵园已发展为富平红色旅游和照金红色

旅游交通线上重要的景点之一。

薛镇物产品种丰富。顺阳河冲击形成的

平原,土壤肥沃、平坦,易于耕种,盛产小

麦、玉米、谷子、大豆等农作物,汛期的顺

阳河又保障了农作物稳产丰产。薛镇更有五

色的果蔬:红的柿子、苹果、花椒,黄的酥

梨,绿的各种蔬菜。

“苹果之乡”是薛镇的名片。薛镇坡地、

土塬纬度高,温差大,是陕西省苹果的适生

区之一。苹果出名较早,赵老峪苹果在杨凌

农博会得过金奖,曾登上陕西电视台,前坡

村苹果是省“一村一品”示范区。“五一”刚

过,早熟苹果上市,雷家街道交易市场一片

繁荣,景色持续到冬季,以富士、粉红女士

完美收官。

北部沟壑谷地,避风向阳,干湿相宜,

最适宜柿子生长。十月的薛镇,到处是红色

的海洋,沟谷、半塬火红的柿子映红了天。

柿饼又是柿子的“升级版”,薛镇柿饼肉厚皮

薄,远销韩国及东南亚等国。花椒以大红袍

为主,产地以北部山、塬为主。杂果酥梨,

其色黄皮薄,味甜多汁,渣少肉脆。桃其色

鲜味美,老少喜食。樱桃,成熟时红得像颗

颗珍珠,金银花处于试栽期,预示着薛镇果

业未来更辉煌。

薛镇的文化氛围浓厚。古语云:和神仙

相处,草木生灵。明月寺与黄帝铸鼎荆山塬

遥相呼应,与红色照金蜿蜒连接,与金粟山

森林公园一脉相承。薛镇历史悠久、人杰地

灵、底蕴深厚。文化遗产、遗迹不胜枚举,

人文景观随处可见,遗迹古迹保存较完整。

境内九龙庙古迹尚存,汉武帝祭山,分封王

翦山神遗迹处,新建明月寺,孙思邈在此悬

壶济世、离宫遗迹现不存,苻坚插剑迹、走

马石遗迹尚存,土木古城遗迹荡然无存,碑

石文革期间尽毁。闯王屯兵出兵地无处考证。

沧海桑田,时光流逝,薛镇的遗迹、古迹大

多消失在邈邈的历史长河中。不过,传说唐

明皇在此避暑,李因笃在此讲学,至今仍然

让人津津乐谈,乐此不疲。

令人欣喜的是连接两山的老虎桥依然矗

立在那,相传为鲁班所建,无从考证。但清

康熙在建,乾隆重修有证可查,该桥为青石

桥,横跨南北,虎踞龙盘,雄伟异常。峪畔

树丛茂密、桥下流水潺潺,奇花异草芳香,

蝴蝶翻飞翩翩,清风徐徐,心旷神怡,景色

美不胜收。

誉满陕甘两省底店坡,庙宇不复存,个

别石刻仍沉睡散落各地,好像向人们诉说着

曾经的辉煌。沟龙村残墙断 (下转第 73 页)

诗文礼赞

71

第74页

我的家乡在富平县薛镇铁炉村,当年我

离家外出闯世界,就是想摆脱闭塞落后的家

乡,过上舒适的生活。我到广州打工多年,

并在那里结婚生子,由于诸多原因至今我没

有回过家乡。今天终于有时间回到家乡,我

的 心 里 有 种 莫 名 的 感 动 , 真 是 “ 近 乡 情

更怯”。

今天是老表的儿子结婚大喜之日,我从

远方赶了回来,这些年来,家乡一直牵挂在

我心头,工作中的诸多繁事,长期困扰着我,

有几次我起了想回家乡看看的念头,都因临

时有事而耽搁。上个月老表打电话告诉我,

今天侄儿结婚,请我喝喜酒,我于是下定决

心推脱工作中的事务,回家乡还老表的情。

到了家乡的集镇,只见街道整洁,两旁

高楼林立,商店货物琳琅满目,完全没有了

我印象中那种人们挤在窄窄的街道摩肩擦背,

热天可以闻到彼此身上的臭汗,雨天溅得彼

此间一身泥。我决定去商店买筒靴雨鞋,因

为我知道,回家路上多泥泞,商店老板吃惊

地盯着我:“买筒靴雨鞋?我们好久都没有进

货了!”

我说道:“那我去别家商店问问。”

老板笑道:“别家商店也是一样的,看你

是第一次到我们这里吧?”

我说道:“我可是本地人呢!只是很多年

没 有 回 家 乡 了 。 现 今 的 村 民 不 穿 筒 靴 雨

鞋了?”

老板说道:“如今村村都通了水泥路,户

户之间有连接,哪里还穿得着嘛?当然也就

没得人买了,我们也就不会去进货了。”

我又问道:“到铁炉村通上公路了吗?”

老 板 说 道 :“ 早 通 了 , 你 可 以 打 辆 的

士去。”

汽车在宛如飘带的乡间水泥路上奔驰,

路道两旁见到的是一幢幢精美的楼房点缀在

青山绿水之间,农家园子里三角梅正爆发出

火焰般的鲜艳,映出满园的红彩。远处,曾

经光秃秃的山坡,如今已是被绿色所覆盖,

是满眼的翠绿……一切是那么熟悉和陌生。

的士师傅显然认得老表的村子,在一路

美景中,转眼就到了。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

幢精致的楼房,金灿灿的琉璃瓦屋面,粉色

而洁净的墙面。一群衣着光鲜的人们,正坐

在院坝里闲谈。

老表见我下车来,赶上前来迎接我,老

表今天是西装革履,已然看不出来他是个庄

稼汉。我说道:“你家变化真大呀!我都快认

不出来了。”老表说道:“是呀!这些年你又

不回家看看,如今政策好,科学致富把身翻。

家 乡 行

□ 何 洪

72

第75页

走,进屋去说!”

这时侄儿和侄媳妇迎上来,侄儿是一身

白色西服扎着领结,侄儿媳妇一身素色的婚

纱,完全是城里人结婚的排场。他俩给我递

上了喜烟,我从他们身上已看到了今天农村

的变化,我转身对老表笑侃道:“如今的农村

的确不一样,想当年老表你结婚,没有像样

的服装,还是去借别人家的衣服穿,那才寒

酸。”老表笑而不答。

客厅的地面铺着暗红色的大理石,墙角

放着一台大屏彩电,一台柜式空调置在墙边,

一排宽大的真皮沙发靠在墙壁,现代化陈设

在这里不缺,茶桌上摆放着刚摘的新鲜水果。

老表见我的神情异样,就告诉我:“过去

的铁炉村由于交通所限,农产品卖不出去,

优良的东西又引不进来,造成生产落后,经

济状况差。当地党委、政府十分关心我们的

发展,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积极引导我

们发展生产,通过宣传、鼓励、补贴等形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这几年的发展,

铁炉村经济快速发展,村民的经济生活大有

改观。现今村民开始注重房前屋后的环境卫

生,自律遵守村规民约,许多人家都买了小

轿车直接就能开到家里。咱们也过上了新农

村生活。”

我心里不由得感慨万千,如今的家乡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变得越来越好、越来

越美。

喝着甘醇的家乡酒,醉眼看这青山绿水,

一首诗涌上我心头:

山上林木美如画,

遍地果树富百家,

家用电器现代化,

村庄别墅映晚霞。

【作者简介】 何洪,薛镇人,热爱家乡,

喜好文学。

(上接第 71 页) 壁依稀可现,厚厚古城墙上

的一个个小洞,是康庄战斗炮弹遗留的痕迹。

虽然现在硝烟早已散去,但红色印记已深深

烙在人们心底。

薛镇的多个村,像底店、殿下、两门、

九龙、湘子等等,都蕴含有悠久的历史,或

动人凄美的传说,古庙会、高跷、锣鼓、秧

歌、广场舞,特别是影视基地的创立,本土

作家作品 《燃烧的麦子》 的筹拍,使薛镇的

文化迈出坚实的一步。

城市副中心的确立,宽敞的马路,明亮

的路灯,高矗的楼房,瓦蓝的厂房,让薛镇

穿上了现代外衣,给薛镇注入了现代气息。

建材基地的建立,红色旅游的融入,绿色生

态的保护,是薛镇的外在形象发生了很大变

化,薛镇的未来更是催人奋进,富北重镇薛

镇很值得一看、一聊、一游。

【作者简介】 邢根有,薛镇人,先后供职

多个乡镇,曾在原赵老峪乡政府工作。爱好

文学,有作品在多个媒体发表。

诗文礼赞

73

第76页

富平县文庙博物馆有 《观频山诗碑》 一

通。此碑为一近方形天然青石,题诗意境优

美、刻工精湛流畅、字迹清晰可鉴,称得上

是一方历史久远、诗书一体、保存完好的重

要碑石。

这通碑石以草书书写,碑刻云:“观频

山:美应侯家,山青意滴,让羽客闲游。庞

志明谨题。翛然胜负入频山,古迹青松绕画

阑。修道此处堪图画,真乃西岩阆苑闲。”

从碑石内容中可知,《观频山》题于元世祖忽

必烈至元十九年 (1282 年) 壬午五月十日,

系元初诗人庞志明赋诗,由频山王翦庙主周

志先立石,迄今已有 738 年历史。新中国成

立后王翦庙拆,此诗碑辗转由县文庙博物馆

收藏,使我们有幸目睹其原貌。

频山,横亘于富平县东北隅,蜿蜒于曹

村镇、薛镇及铜川市境内,距富平县城约 35

公里。因山巅古有“明月寺”,亦名明月山。

山峰挺奇,沟壑幽深,草木葱翠,山谷多泉,

为频水 (今顺阳河) 源头。山因水而峻峭雄

伟,水因山而灵性深邃。庞志明诗云:“翛然

胜负入频山,古迹青松绕画阑。”大意是身心

放松地来到频山,这里古迹斑斑,青松苍苍,

林木森森,风景如画,使人无拘无束、自在

惬意。

频山,主峰海拔 1439 米,为县境内诸峰

之冠。富平古称频阳,就是缘于县治设在县

内制高点频山以南,故址在今美原镇古城村。

2400 多年来,频山矗立于县境东北,俯视关

中腹地,化作了频阳大地的地理坐标和精神

图腾。西汉征和二年 (前 91 年) 六七月间,

汉武帝北出京都长安,过渭水越华原,登临

频山明月寺访仙,封秦大将军、美应侯王翦

为频山山神。频山南麓九龙峪建有“频山神

庙”,俗称九龙庙。据《史记》载:“王翦者,

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

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

多,名施于后世。”清初“关中鸿儒”、薛镇

韩村人李因笃赋诗:“频山频水树森森,地托

将军有故林。秦皇谈笑取群雄,一代宗臣首

战功。”意思是王翦将军辅佐秦始皇嬴政一统

天下,功勋卓著,抒发了崇敬英雄、赞美乡

彦和热爱家乡的豪迈之情。

富平频山的神奇传说、神仙文化源远流

长。《观频山》 诗云:“修道此处堪图画,真

乃西岩阆苑闲”。明万历 《富平县志》 记载,

唐中叶药王孙真人 (思邈),曾在频山巅的明

月寺隐居修行,“以药饵名世”;又载,“赵

老,自号山主,天顺间,觉悟禅宗,居明月

山顶上,以药饵济人。有疾请者,乘虎以往,

读 《观频山诗碑》

□ 赵向武

74

第77页

一方依之如思邈云。”赵老圆寂后,肉身尚存

明月山东麓石峪中,人遂呼其峪为赵老峪。

至今,当地还流传着此老一首明月山偈:“明

月清风好坐禅,休将意马走山川。此生不修

空归去,再遇人身几万年。”

古时频山是人间仙境,多有贵胄贤达、

文人墨客登山访幽,吟诗歌赋。历代以“频

山”“明月”为意象,全篇录入清乾隆《富平

县志》 的诗词铭文多达二十余首,成就了其

“诗歌之山”“文化高地”的美誉。这些诗赋

或寄情山水、以诗抒怀,或歌咏人杰、拜谒

先贤,或托物言志、针砭时弊,气象万千,

各领风骚。

歌颂频山风光、感怀最多的是历代富平

籍诗人。明天启间进士、嘉兴府同知、流曲

镇梅家庄人杨日升咏《明月山夕望》云:“依

仗登临片月催,尚随夕照暂徘徊。浮云直上

峰头尽,落日犹从树梢来。” 明末清初诗人、

书法家路立孔作《读书明月山寺》云:“月到

祉园明更别,双清心迹可长留”。

诠释人文历史与传说最为传神的是明代

理学家、陕西三原人马理的:“明月山前水带

围,菜花开尽柳花飞。山川谁与增光彩,太

宰庄东有绣衣。”“太宰”“绣衣”为官名,诗

中指富平名人明吏部尚书、开发治理云南的

张紞和明御史、极言进谏的杨爵,感慨先贤

忠臣书写了富平的光辉历史;清康熙翰林院

检讨、李因笃 《邑里绝句》:“频山南去接枌

榆,赵老投荒避市衢。肘后隐文兼利物,高

秋骑虎动虬须。”阐释了得道高僧赵老“以药

济人,骑虎以往”的传奇故事,为频山增添

了神秘色彩。

以频山寄情,以明月喻人,最为温婉感

人的是清初“关中三李”、眉县人李柏的《赠

温母唐节妇》,诗云:“明月山头明月明,明

月明明照山城。山前淑女钟明月,爱看明月

月下行。山有明月辉草木,人见明月岂无情?

明月扪来入怀抱,此身可比明月清。笄为明

月山前妇,夫婿明月山前英。只期月满山长

时,那知月缺山如倾。月出山边泣黄鹄,月

落山门燕不鸣。我今为歌山月曲,明月皓皓

山青青。” 月光山色,跃然纸上,亦情亦

景,是诗是画。

岁月悠悠,频山依依。抚摸 《观频山诗

碑》,翻开古县志,这些浸润着情感、绮丽着

才思的文字,如此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散发

着缕缕清香。

【作者简介】 赵向武,薛镇人,县地方志

办公室主任。

诗文礼赞

75

第78页

顾炎武与李因笃

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诗

人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字宁人,人称亭林

先生。顺治十四年 (公元 1657 年),亭林先

生因曾参加抗清斗争,并在明亡后接受过南

明等小朝廷所授的官职,被家仆告发,一度

遭官府囚禁,获救后又受到仇家追杀,已然

无法在江南立足,遂只身北上,开始了他后

半生长达二十余年的漂泊漫游生涯,其足迹

遍及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这期间,

亭林先生曾五度畅游关中,除考察关中山川

形势、水利物产、赋税兵防,“以待 (后来)

抚世宰物者之求”;对“秦人慕经学,重处

士,持清议,实与他省不同”的关学遗风亦

留下深刻印象,并结交了众多关中名士,包

括富平的李因笃、眉县李柏、周至李二曲

(即著名的“关中三李”) 等关学大家。其中

亭林先生与小他 19岁的李因笃感情尤笃,曾

先后三次来富平探视这位忘年之交。康熙二

十年 (1681 年) 冬,年已古稀病卧山西曲沃

的顾炎武,其绝笔诗亦是写给李因笃的。次

年正月初八,这位倡言“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并终生笃行践履之的大学者因上马失足

坠 地 , 病 势 益 危 , 乃 与 初 九 辞 世 , 享 年

70岁。

订交代州

李因笃是富平县薛镇韩家村人,字天生,

号子德。史载他 8 岁能文章,11 岁应县试考

取第一名,时人称为神童。满清入关后,自

幼深受忠孝思想熏陶的李因笃遂决意远离仕

途,成为清政府的不合作主义者。18 岁时,

他出外游学,后辗转来到塞上代州 (今山西

代县),被时任代州知州陈上年 (河北清苑

人) 聘为塾师。此后八九年间,陈视这位年

轻塾师“为畏友,投契之深,有同骨肉”;而

李因笃亦获得可以安心读书的环境,得以潜

心治学,遍读张载 (关学创建者) 等通儒大

家著作,不仅在经学史学上造诣日深,主张

“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且精通音韵诗学,

专著之外,勤于实践,其直逼杜甫的诗文创

作,为他赢得海内盛名不说,亦结交了许多

慕名来访的学界名流和文坛大家,如广东番

禺的屈大均,山西阳曲的傅青主 (傅山) 等。

康熙二年 (1663 年) 五月,顾炎武探望

顾炎武与关中名士李因笃的忘年交

□ 柯喜堂

76

第79页

傅山后,慕名来到代州造访李因笃,由此二

人订交。时年李因笃32岁,顾炎武51岁。作

为前朝遗民,且对清政府均报不合作态度这

一老一少,可谓志同道合,惺惺相惜,加上

诗文方面的共同爱好,两人也就忘了年龄上

的落差,交浅而言深,以喜悦欣赏的目光彼

此打量了。“窃闻关西土,自昔多风尚。豁达

贯古今,然诺坚足仗”的顾炎武,“一朝得李

生”,与这位“撝 (hui) 呵斗极回,含吐黄

河涨。上论周汉初,规模迭开创”的来自关

中的词坛新锐有幸相识相交,自是“可惬平

生望”矣 (见顾诗《酬李处士因笃》)。李因

笃亦能与这位“幽贞恒坦坦,穷达任嚣嚣”

的抗清志士和词坛老前辈订交欣慰不已!赋

诗盛赞亭林先生“独树三吴帜,旁窥两汉涛。

经邦筹利病,好古博风雅”(《雁门邸中值宁

人先生初度制二十韵以洗爵诗》)。这年秋

天,二人携手同游关中,一路领略了潼关古

城风姿、西岳华山天险,考察了华阴“有

(高屋) 建瓴之便”的独特地理 (顾炎武晚年

定居华阴,即起念于这次考察),复经骊山来

到西安,渡渭河过富平李因笃家,又去游乾

陵,并到周至拜访李颙 (李二曲)。此番畅游

后,顾炎武和李因笃等志同道合者,还曾在

雁门关和五台山一带应募垦荒,为抗清复明

积累资金,待时而动。这些活动,无疑加深

了彼此情谊,此后直到亭林先生病逝的近 20

年间,二人或诗文唱和,或互访同游而不

绝了。

赴京救友

康熙七年 (1668年),顾炎武受黄培诗案

牵连入狱济南。因东家兼良友陈上年年前去

职,时已携家回到关中的李因笃接到顾的来

信后,即风尘仆仆赶赴北京,与朱彝尊等社

会名流托人情,找关系,竭力为好友辩诬伸

冤。此后又到济南探视狱中的顾炎武。时值

盛夏,笼罩济南城的政治气候更是压得人喘

不过气来 (顾炎武在 《赴东》 一诗中曾描述

他当时的处境是“苦雾凝平皋,浮云拥原

隰。”“所遇多亲知,摇手不敢言”),李因笃

却每天亲自到狱中为好友送饭,并在他人眉

高眼低中不放弃任何机会,积极为其打通关

节。后因中暑病倒,李因笃不得不返回关中。

临行前和好友告别,其时顾虽尚未出狱,其

案已有转机,亭林先生乃题诗一首为赠,以

表达他对这位“殷勤申别款,落寞感精诚”

忘年交的感激之情:“急难良朋节,扶危烈士

情。平居高独行,此去为同盟。抚剑来燕市

(指北京),扬鞭走易京。黄尘随马涨,墨水

系船横。救宋裳未裹,囚梁狱未成……”诗

的大意是说,在“盈庭多首鼠”(指相识者多

持观望态度) 炎凉世态中,只有你李因笃像

春秋时墨子闻楚攻宋那样,不顾长途跋涉和

劳累,赶赴京城搭救我。现在虽说我仍身陷

狱中,但因你和其他好友的努力,却未定案,

从而留下了雪冤出狱的生机云云。

这年深秋,被囚禁 7 个月的亭林先生终

于获救出狱。

结社镜波园

西出富平老县城北折而行七八里浮山下,

有个叫亭子的村子,村口一片土崖上耸立着

一棵龙爪古槐,传说是汉文帝母亲薄太后亲

手所值。这棵由顶及腰树干已被岁月“淘”

出一道深沟的古槐,三百余年前,却见证了

一场风花雪月的文坛盛事。其时正是康熙年

间,翰林院检讨朱廷相在此建起一座园林,

以其傍山临水,风光亚赛江南,遂起了一个

颇有诗意的园名:镜波园。其子朱树滋是当

时有名的诗人,便“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邀请一些名流学者来此雅居、休闲,其中自

是少不得邀请本县大学者李因笃先生。

由 于 李 因 笃 的 关 系 ,(下 转 第 79 页)

诗文礼赞

77

第80页

三国名相、武侯诸葛亮可是家喻户晓的

人物,他辅佐刘备火烧赤壁促成三国鼎立,

他六出祁山欲为蜀汉再建伟绩,无奈鞠躬尽

瘁力不能及。他的 《隆中对》 使刘备吃了定

心丸,《出师表》里告诫后主刘禅的话语推心

置腹衷心可言。说起他的《诫子书》,虽然仅

有八九十字,却在民间长传经久不衰,以至

于许多书法家的翰墨中常见“宁静致远”“淡

泊明志”等内容。每每读之赏之,其味无穷,

其意悠远,真正是大有余音绕梁挥之不去。

每每读到诸葛亮的 《诫子书》 时,我就

不由自主想起另一篇诫子书。这段文字虽然

也流传至今已数百载,却不为许多世人所知。

这就是布衣鸿儒,素有“关中三李”之誉的

清初文化大家富平李因笃所作,读来也不觉

让人耳目一新,值得今天的每个人学习借鉴。

诸葛亮的 《诫子书》 写于晚年,李因笃

的这封 《诫子书》 也写于晚年,是他居住富

平频山之下时写给儿子李渭的。

李因笃一生命运多舛,虽有儿女,却都

是早年因病殇亡。后来由母亲田老夫人做主,

将二弟因材的儿子李渭过继于他。李因笃兄

弟本来感情深厚,对既是侄子更是儿子的李

渭疼爱有加。如今儿子年幼在外,他回顾自

己一生,似乎有满腹话语要告知于他。思来

想去,便有了这二百多字的诫子书。在这里

顺便抄录如下:

汉高帝赐惠帝诏有云:“吾在军中,初未

学书。今儿见汝书,乃不如我。”又回:“尔

见朕故人萧、曹诸公,皆先拜之。”高皇起布

衣,未读书,所作诏令俱有典有则,其体在

西汉诸帝之上,岂非天资雄出哉?然其教惠

帝如此。二诏言简义括,最为得体。高祖未

学,至教其子,则虽一书之微,谆谆致意。

不但以言教,且以身教矣。凡人易有自上之

心,不欲人之先我。惟至其子,则虽凌跨於

己,不以为嫌而尤属望之殷,惟恐子之不己

若也。推父母是心,为子者竞惜分寸之阴,

可但己哉?

虽然时过境迁,可细读这封家书,依然

让人受益无穷。此文分为四个层次。

首先用汉高祖刘邦对儿子刘恒的两个告

诫诏书举例。刘邦说,他最初不曾上学,后

来又一直身在军队南征北战,可是现在看见

儿子写的奏折文章,竟然还不如他这个没有

文化的大老粗。

接着他告诫儿子,不如别人就得佩服人

家。他几十年来一直把萧何和曹参二位贤臣

诸葛亮与李因笃的两封《诫子书》

□ 康凯鹏

78

第81页

当老师尊敬,希望儿子也要学会不耻下问,

没事就去拜会这两位老人,而且要用心尊敬,

不能有丝毫马虎。

随后,李因笃用了一段话对此做了解释,

说汉高祖刘邦最初是农民,没有上过学,可

他所做的诏令文章都出之有典,体例工整,

甚至汉代此后各位皇帝,几乎都没有超过他

的。难道是刘邦有天赋、很聪明吗?肯定不

是,而是他后天努力的结果。李因笃通过刘

邦对儿子的言传身教告诫儿子李渭,是对儿

子寄予厚望。

回过头他又说,人人都有上进之心,都

想争当第一,不愿意有人超过自己,这不是

嫉妒,而是一种本能。可是,所有人又都希

望自己的孩子能强于自己,否则,一代不如

一代,那才叫难受。

最后,李因笃和诸葛亮诫子书同归一辙,

都是苦口婆心地告诫道:作为父母的,都希

望孩子早日有成,而身为孩子,就必须珍惜

时光,学有所成,这才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是所有人的共同期盼。

【作者简介】 康凯鹏,曹村镇人,陕西省

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富平县作家协会副主

席等,鲁迅文学院陕西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

员,现为 《富平县志》 编辑。出版有长篇小

说 《贾岛传》、散文集 《拾麦穗》,编著有

《当代富平诗文选粹》《第一书记驻村故事》

等,参与编纂《富平县地名志》。

(上 接 第 77 页) 顾 炎武、傅山及“关中三

李”的其他二位李柏和李二曲齐聚镜波园。

一时间这么多当时学界顶尖极品人物荟萃斯

地,在一块研讨学问,吟诗唱和,小小镜波

园,自是吐气为云,发声为雷,山河妩媚,

星灿斗明了。朱家藏书丰富,据亭林先生后

来回忆,竟有万卷之多!且园林对门便是一

家酒坊,如是有书,有酒,且兼有这么多同

志挚友,不难想象,此番结社镜波园的诸先

生竟日盘桓狂歌长啸之情景了。当然,作为

严肃学者,如何在社会巨变的新形势下振兴

儒学,则更是他们关注关切的问题。其实,

不论是亭林先生倡导的“外王事功”,还是

“关中三李”主张的“通经致用”“躬行礼

教”,都旨在反对宋明以来不去关注国计民

生,只知空言理学心性的清谈空疏之学风,

而把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其精神

家园。如是,难怪李因笃在他 《镜波园宴》

一诗中,说他们白天谈兴未尽,便在园中架

起篝火夜话,直至不觉间东方启明星吐露

(竟日栖迟仍卜夜,频燃藜火续晨星)。

公元 1681 年冬,李因笃获悉老友病卧山

西曲沃,因雪阻不能亲去探视,遂让他的儿

子带着他的五首赠诗赴山西看望和服侍顾炎

武。“戴雪来青鸟,开云见素书。故人心不

忘,旅叟计如何……”在忘年交的一片温暖

情谊中,亭林先生走完了他七十年的人生旅

途。十一年后,享年 61岁的李因笃先生亦病

逝故乡富平。他们留给后人的,除了各自大

作,还有这对忘年交近二十年的情谊佳话了。

【作者简介】 柯喜堂,城关街道人。陕西

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杂文学会常务理事。20

余篇文章在国家或省市报刊上获奖,数十篇

入编散文年选、教辅书等 20余部文集。出版

散文随笔集 《品读富平》《需要激情》,参与

编纂《富平地名志》。

诗文礼赞

79

第82页

在富平地界流传着一个年代久远的传说,

有条美丽的河流源于金粟山,借北山之势,

经薛镇向南顺流而下。这条河水也就自然而

然的成了薛镇、到贤与美原三个乡的界河。

在仁和村的西边,依顺阳河左岸,取名曰河

西村,归到贤镇辖属。在河的右岸就是方园

几十里闻名的仁和村了。

当地曾有传言:山头钟、野赵村,细渠

不过仁张村。言下之意是仁和村人比较讲究,

识文断字者多,乡俗世风尚好,乡邻们多遵

守公序良俗,做事懂规矩。这个仁张村就是

今之仁和。究其根源,仁和村在民国初年拆

掉一座大庙,在名门望族老郝家的主持下建

了座学校。数十年来,引起世风大变缘于这

所学校的建立。

据传春秋年间,就设有频阳县。在富庶

太平之地曾设县,归属成官家王化之地。因

在顺阳河之东,还曾有一条流淌的河流名曰

频阳河,因这条河流得名,取了一个响亮的

名字——“频阳”,这也是富平县最早载于史

册的名号。

频乃频水,阳则是频水之北有城池,为

这片土地上的古县城。古城位于顺阳河与频

河之间。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因张铖兄说

他的家乡就座落在频阳县城之西,官家赐名

曰“城西”。他是频阳之地的原住民,其言是

可信的。

顺阳河直接从薛镇中间流淌南下,焉能

不受此河水之惠泽?

显然,有两条河水流之土,称之为“美

原”,也是非常恰当的。秦时大将王翦经百

战,就是为谋取此地,始皇帝倒也慷慨,大

手一挥,就赐王翦美原千顷。这千顷美原必

然囊括了今时美原和薛镇两地。

可惜,因频水干涸,已被世人所遗忘,

大抵只能活在富平县志之中了。

顺阳河是真实存在过的,因为至今仍能

看到干涸的河床,据说顺阳河是在明代断流

的,明清年间,华夏大地窘迫遭受小冰河期

的祸害,表明顺阳河的断流传说与史实是相

符的。大抵就是从这个年间起,她以永久性

河流的身份变成了季节河,晚清后渐渐衍化

变得干涸,终究沦为一条传说中的河流,唯

一能激起当地人记忆的是:遇到连绵的雨季,

她偶尔还会出现几丝不大不小的小溪水,如

同更年期患者有气无力地宣示着自己的存在。

记得我十一二岁时候的一个夏季,连续

下了几天大雨,年久失修的顺阳河中的河水,

冲出河堤肆无忌惮地流淌了数日,乡亲们看

到四处流淌的河水,忙着引水肥田,我也同

传说中的顺阳河

□ 杭 盖

80

第83页

众多小伙伴们,兴奋地踩着赤脚,拿着铁锨,

给引洪漫地的大人们添着乱。

我的许多美好记忆都与这条河有关,这

条从薛镇方向流下来的河水。让薛镇和仁和

村有了气血上的通联。让我想起一句古话

“气结殷周血”,若将此句适当外延,也就是

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邻们,原生精神

状态都是相同的。

散文大家林焕琴曾走访过富平北地——

美原、薛镇及明月山,她为一个先贤——李

因笃而来:“我抬头望向更远处的富平,在更

远的北方天际,那里有一道隆起,浩浩渺渺,

起 起 伏 伏 , 那 是 黄 帝 归 天 处 的 乔 山 之 余

脉——金粟山。这座雄踞富平东北的山脉,

孕生了九座山峰,其西峰有一个诗意的名

字——明月山 (亦称频山)。李因笃的家乡就

在明月山下,那里也有一条河流,也是发源

于北山山系之中,叫顺阳河。

我发现在富平原上这些历史名人都有一

个共同的特点:硬气。这个词用正宗的秦地

之音发出来 (ningqi 发一声),竟是一种波澜

不惊的腔调,它透着一种淡淡的、不动声色

的冷静。

王翦、杨爵、李因笃和胡景翼,富平自

古及今的四个硬人。”

能引起林焕琴驱车探寻,竟是这样一段

至今仍然震撼的文字:

“我读到一则关于他 (李因笃) 祖母李杨

氏的一段记载:崇祯七年 (1634年),李自成

所部围困韩村堡,李杨氏誓死不降,率族亲

八十一口俱焚。这短短的几行文字,却让我

的情绪长时间无法平复。我震撼,叹息,甚

至伤感。冥冥之中,我隐隐感到这个生于富

平,乔山脚下的学者李因笃的与众不同。我

有了一种探寻这位‘布衣’学者之所以成为

华夏文明重要记忆的强烈冲动。

李因笃之父李映林是明代关学传人冯从

吾的得意门生,虽英年早逝,身为长子,少

年早慧的李因笃却矢志承袭父业。这是一道

从黄帝铸鼎开始就不断夯筑的供后辈不断登

高的铁肩!而李因笃显然是这些后辈者中杰

出的一员。”

在李因笃的亲族看来,李自成一伙无疑

是大明王朝的逆贼乱党,堂堂李氏家族怎能

向贼人屈膝投降?在李贼围困中,李因笃祖

母李杨氏竟毅然决然地率亲人八十一口自焚

……

今时读此冷冰冰的文字,仍足以让我辈

落泪。

深夜静读林焕琴的文化大散文 《风起原

上》,突发状况,给林焕琴的名号前加了个

“大”,若这般执意强调“散文大家”这般犯

忌的名号,似乎是有意而为之。在我看来这

实际很简单,倘若你也能呈现出《出关中记》

这般思想深邃、格调高迈、大气磅礴的文化

散文,也是可以在你的名号前加个“大”字。

富平人就这脾气,敢赞美风骨之傲岸为

品质之高洁,也敢抨击胡适之徒的精神之伪

劣。在今时仍然推崇西方世界的世俗之风中,

能保持李因笃精神风骨者还有几人?清华、

北大学子们的崇尚欧美之歪风何时休亦?

今夏,听到顺阳河有水了,且滔滔不绝,

积聚于流曲一带,诸多农田被淹。我想了下,

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河床那去了?人走人路,

水走水道。本应互不相犯。但究竟是谁侵犯

了顺阳河的千年河床?

听闻顺阳河又开始流淌了,顾不上汛情

什么的,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流淌的顺阳河,必将泽润富北的广袤良

田,草木有了水气的滋润,嫩嫩的绿色必将呈

现在世人的眼前,我辈干枯的情绪也就活泛

了,悲怆的苍色也将退去,换来鲜亮的绿色。

我行此文如同干枯泛白的茅草,缺乏鲜绿的亮

色。看来,得回家喝几回家 (下转第 83 页)

诗文礼赞

81

第84页

在富平县薛镇北部,明月山与玉镜山之

间,有一条深邃的峡谷,名曰赵老峪,因明

天顺间有宋宗室赵老在此修行而得名。幼时

闻言,峪之深处,有古代老虎桥在焉。

今年五月,我从京城回到富平,时值艳

阳高照小麦泛黄之际,特意相约胞弟前往赵

老峪寻访老虎桥。自驾车从流曲直奔薛镇,

再北行十里许至王马村,即为赵老峪口。驻

车伫立崖畔,放眼望去,群山巍峨,峰峦叠

嶂,左明月右玉镜,赵老峪纵卧山涧,峡谷

幽深,曲折迥然。峪之两岸,断崖绝壁赫然

峭立,奇峰沟壑森然碧绿。山间公路,依山

傍峪,曲径蜿蜒,好一派频山自然风光!

沿着金庄公路继续驾车颠簸北行,山路

崎岖,曲里拐弯,凹凸不平,途经马家、高

石、星星坡、清兰、李家峡历十五里至山桥

村。昔时山民为防备匪贼袭扰,多依峪挖窑

据险而居,一路走来,曲径弯弯,峰回路转,

蓦然间,或深沟洼里,或峭壁半腰,散落着

烂窑二三,或土墙瓦房数间。从山桥村再往

北走约半里地,一座灰土土的水泥桥横跨深

涧两岸之上,桥两侧峡谷纵横,树茂草密,

桥北悬崖上斜伸出一簇树枝,一条粗似擀面

杖的褐色蛇缠绕其间。人站在水泥桥上,竞

看不出所以然。幸有王马村王老汉做向导,

方知被水泥桥遮掩着的,便是闻名遐迩的石

拱“老虎桥”。

王老汉领着我们,小心翼翼钻进灌木丛,

沿着羊肠小道,磕磕绊绊溜到沟底。豁然间,

眼前奇峰突兀,怪石嶙峋,溪水清流,果真

别有洞天!峪之西峡,数丈悬崖峭壁高耸,

两岸间隙窄约丈余,宛若一线天。崖巅之上,

圆弧形单孔石拱桥横跨南北,奇险无比,颇

为壮观!桥下西涧,瀑布飞溅,一汪潭水清

澈盈盈,空气清爽沁鼻。桥之东,溪水潺潺,

青草依依,蝴蝶翩飞,果然是一处绝佳美

景么!

据史书记载,老虎桥始建于清康熙五十

二年 (1713年),重修于乾隆四十一年 (1776

年),桥身净跨三丈,拱高丈二,宽约丈余,

因古时常有老虎出没而得名。据说昔时此处

有古碑一通,今已不知所踪。老虎桥是富平

县境东北乡通往铜川的咽喉要道,南距薛镇

街道约 13 公里,西南距富平县城约 30 公里。

昔时流曲、美原、薛镇一带乡民进山驮炭运

粮,必定途经此桥。

山间铃响马帮来,驮炭娃牵骡拉驴,昼

夜络绎不绝。因此地山势险要,坡陡桥窄,

峪深人稀,清末民初多有歹人在此剪径,黑

心窑主勾结官府或土匪,也常在此设伏绑架

路人下炭窑,更有“路霸”逞人强骡壮,仗

势欺人。据传关中著名刀客、富平曹村尚书

村人王守身,早年以驮炭为生,经常往返于

老虎桥。此人力大无比,胆识过人,别人都

是吆喝着骡子或驴驮炭,他却常常是驴驮人

背,有时背篓里的炭比驴还驮得多。天长日

走近老虎桥

□ 彭 辉

82

第85页

久,汗浸炭染日晒,竟把脊背弄得乌黑,人

送绰号“黑脊背”。这天,王守身肩背炭篓牵

着驴正欲过桥,忽听背后骡铃叮当,随后一

壮汉高声喝斥道:“吆驴的,还不赶快把路让

开!”王守身怒其无理,缓缓转身冷视了壮汉

一眼,放下炭篓,复转身连驴带驮篓抱起横

放在桥边,沉声说道:“你的骡子占得宽,快

赶紧过!”壮汉见状,早已惊得目瞪口呆,连

连作揖赔不是。后来王守身当了渭北刀客首

领,成为民国革命先驱胡景翼将军的得力部

将,屡建战功。先贤俱往矣,老虎桥留下了

“黑脊背抱驴让路”的趣谈。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老虎桥是富平地

下党和陕北红军联络的秘密交通要道之一,

常有游击队出入老虎桥。在解放战争中,古

老的老虎桥发挥了重要作用。1948 年 10 月,

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发动了荔北战役。11

月,富平康庄战斗打响,西北野战军以一、

四纵队及警四旅、骑二旅组成右翼兵团,从

11 月 21 日拂晓开始,在康庄、草滩、沟龙、

韩村一带,与胡宗南第三军十七师激战。在

游击队的配合下,解放军以优势兵力和灵活

机动的战术与敌激战一昼夜,到11月22日上

午,全歼十七师 6000 余人,击毙师长王作

栋,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战斗

结束后,富平游击队组织群众途经老虎桥,

迅速将部分伤员和物资转移护送到安全地带。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吃粮紧张,富北一

带乡民大多通过老虎桥,往返于陕北宜君驮

布换粮。当时的土路依沟盘山,狭窄坎坷,

又陡又险,非常难走,滑坡滚沟伤人事故屡

有发生。据说当年曾有王马村一壮汉,驾拖

拉机拉炭从北坡下老虎桥,刹车失灵,连人

带车掉下老虎桥。至今村里的老人们,提起

当年过老虎桥,仍心有余悸。

因古桥狭窄,年久失修,不堪负重,富

平县政府于 1974年在老虎桥上方又新筑了水

泥桥,拓宽了金庄公路,过去曾有公交车通

行。近年来,县政府组织赵老峪内居民搬迁

到薛镇新居,峪中居民已寥寥无几。

古老虎桥建成距今已三百多年,依然巍

峨屹立,雄伟壮观。斑驳的桥石,仿佛在向

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伟哉,老虎桥!壮

哉,老虎桥!你是富平人的骄傲,更是历史

的见证。保护老虎桥,人人有责,开发老虎

桥, 时不待我。西临频山明月寺、王翦练兵

场,东傍玉镜山苻坚离宫、王仙洞、金粟山

菩萨庙,赵老峪内有顺阳河、清水峪、车丰

峪、星星坡、清兰峪、老虎桥,真可谓今人

访古纳凉之好去处也!

【作者简介】 彭辉,到贤镇人,曾任海军

某部教导员、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等职,有

报告文学 《山沟沟有这样一个兵》《大荒恋

歌》《风雨万里路》《大山的魅力》 等作品散

见于军内外报刊。近年来热心于故乡文史探

寻考究,见诸于“频阳吟笛”博客。

(上接第81页) 乡清冽的流水,才能使文笔变

得活泛起来。猝不及防地突涌出滔滔大水,

重新提醒着河水左岸与右岸的乡亲们,顺阳

河的流水不会断,犹如流传至今的李因笃的

故事……

【作者简介】 杭盖,美原镇人,2016年开

始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短篇小说 《渭北轶

事》 曾获由中国小说学会举办的 2014 年“文

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二等奖;《浚稽山》

获 2018 年渭南市第三届杜鹏程文学奖,入选

2019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参选作品。

诗文礼赞

83

第86页

桥山山脉,自西向东,贯穿富平北部。

而富平名胜,也尽在北部沿山一带。

初冬时节,气温尤寒,连月阴云,风雪

突至。然近日天气温和,暖阳普照,蓝天高

远,远山尽现。近日愁绪一扫而光,遂偕好

友共三人,一路向北,走镇过乡,别村进山,

以觅盛景。

薛镇向北,路渐行渐远,山愈来愈多。

周围山上密植灌木,远观影影绰绰,一片黑

色,近看相互交错,虬枝盘旋。山体巍峨,

怪石林立,树皆高耸,连云接天。吾等皆感

叹此景少见,人说胜景皆在险峻之处,果不

其然也。

峰回路转,遥见谷底一小溪,溪水潺潺,

隐约有声。复行百余步,忽见一桥,横亘谷

上。桥作拱状,桥基搭于左右巨石之上,桥

体方石堆砌。桥面平坦,左右铁制栏杆各一,

右侧栏杆悬挂一牌曰:老虎桥。

余欣喜,窃以为老虎桥甚远,不想已在

眼前。站在桥上,俯身下观,山高涧深,深

不可测,朔风阴冷,冷不堪受。三人左右觅

小路,欲下涧底观之。缘桥边右侧觅一小路,

难以辨认,缓缓向下。人迹寥寥,上有枯叶

细石覆之,路窄坡陡,脚踩甚滑。三人睁大

眼睛,不敢大意,聚精会神,脚尖试探,俯

身慢步,一刻钟余,皆到涧底。

人在桥下,举头上观。桥高八丈许,单

拱造型,左右山体高峻,桥下石崖突兀,低

处犬牙交错,高端灌木丛生,山桥相依,桥

山一体,蔚为壮观。桥下溪水淙淙,地势落

差,瀑潭交替,向阳处水流有声,背阴里冰

冻如固。潭水清澈,皆已上冻,茫茫一片。

小宝用脚踩之,冰坚不破,举石砸之,冰渣

四溅。余举头望天,天空湛蓝,山天相接,

略无阙处。慧儿沿溪寻觅,蹦蹦跳跳手捧红

果,嬉笑而归。山里寂静清冷,人迹罕至,

鸟兽无踪。涧下方圆空旷,植被稀少,劲风

吹送。三人欲缘溪寻源,怎奈寒冷至极,难

以久留,遂抱憾离开。上至半腰处,见对面

石崖有一凿洞,传为鲁班放工具之用。相传

此桥为鲁班方便百姓而昼夜赶造,造讫无人

敢过,忽见一虎桥上经过,故名“老虎桥”。

历史传说,不足为信。然“老虎桥”路

之险、景之美皆震撼吾等心灵。 慨叹古匠人

之高超技艺,折服大自然之鬼斧神工,谈兴

正浓,不觉夕阳西下,山峦苍茫,朔风徐来,

阴冷之极,遂归之。

时辛丑十月廿三,作文以记之。同余者

何人?频阳小宝,忻州慧儿也!

【作者简介】 马勇,80 后,县级机关干

部,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闲暇时热爱文学

创作,怀念故乡,抒写亲情,用文字记录生

活点滴,用语言表达喜怒哀乐。作品散见于

《秦风网》《秦汉文韵》《大秦文学》《渭河文

苑》 等网络平台和 《渭南日报》 等,公开发

表约100余篇。

寻访老虎桥

□ 马 勇

84

第87页

诗文礼赞

薛镇供职,一十九年,李公墓地,多有

往返。功德载世,盛名永传,深切缅怀,无

限感念。

一坟一碑,茕茕孑立,冷风残月,荒草

凄凄。几多感慨,几多叹息,躬身以敬,心

中杰师。

呜呼!一介布衣,人如山川之崔巍;词

坛飞将,文似日月之光辉。哀哉!斯人已去,

难见香火几支缭绕;此日更来,莫为功名一

盏相思。

一拜李公:安贫乐道,自幼聪慧,学问

渊通,高古深邃。遍读经史诸子,尤谙诗文

音韵,西京文章领袖,千秋文豪才俊。宗法

杜甫,龙章凤彩,山水田园,遗民情怀。字

句锤炼,一丝不苟,五言排律,一代之首。

孜孜以求,倡唐诗之风而不怠;才学富瞻,

留惊世笔文而溢彩。著述宏富,赫赫五十四

卷诗文,“情寄信最深,勿论其妍丑。”;气吞

宇宙,浩浩两千六百余首,“兼多俊豪共,尽

是心血呕。”

再拜李公:鄙夷空疏,崇实尚践,有教

无类,诲人不倦。操志高洁,国计民生,肝

胆相照,人伦真情。教化育人,毕生从教,

励志竭精,口碑载道。“师古不泥其意,用法

不求其人”。主张经世致用,与顾炎武齐名;

弘扬关学文化,“关中三李”同行。一代真

儒,道德气节,足以信今传后;三秦佳士,

培育英才,心系关学大兴。

三拜李公:立勤诚迪,怜明尊孝,持之

以恒,做人之要。忠孝节义,知足不辱,不

畏权势,嫉恶如仇。乐善亲贤,重友乐助,

颓俗之表,告终养疏。诗文往还,广交宏儒,

关中君子,冰心玉壶。四海为家,千里之行,

游山玩水,触景生情。宽仁豁达,君子固穷,

为人豪爽,义气充盈。

【注】 立勤诚迪 :立大志,勤其政,诚

政事,迪本德。怜明尊孝:怜臣民,明礼乐,

尊贤才,孝祖先。

【作者简介】 王璐,美原镇人,渭南市作

家协会会员、富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富平

县朗诵艺术团名誉团长,擅长各种大型活动、

晚会演出的策划及编导。钟情文学,倾心笔

书,曾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诗文多篇,著有

诗歌集《三人行》,参与编辑《当代富平诗文

选粹》《第一书记驻村故事》《筑梦富平》《石

川河》等书刊。

三拜李因笃

□ 王 璐

85

第88页

游明月山

此景不与他乡同,山花曲径湿面风。

费尽艰辛访峨眉,不如陶醉明月中

游明月仙境

绝壁飞瀑挂水帘,银丝银珠落玉盘。

阳春一曲绕幽境,悠然陶醉蓬莱间。

游玉镜山

玉镜山顶醉秋风,斜依栏杆听鸟鸣。

仙乐一曲来天外,无限景色在险峰。

读玉镜山

玉镜山位于富平县薛镇境内,山巅阳坡

古人开凿有一巨大台坪,刀斩峭壁如玉镜,

或因此而得名。玉镜山风景秀丽,风光旖旎。

时而清风习习,宛若天女抽纱把人牵入梦幻;

时而雨云缠绕山腰,上面霞光绚丽,下面清

风细雨,别有洞天;时而浓雾笼罩,近峰远

山忽隐忽现,更显海市蜃楼,堪称人间仙境。

季夏相约玉镜山,亦梦亦幻醉之巅。

指间流风带水过,方知高处不胜寒。

腰下未解酒葫芦,却因美景熏熏然。

回眸瓦庐难离别,明日依旧游此间。

老虎桥记

一悬飞瀑一线天,一孔天桥衔两山。

桥上又桥新境界,玉镜明月尽开颜。

贵妃浴池记

老虎桥下,沿幽谷往西行约二百米,有

一天然石坑,山泉汩汩而下汇聚于此,清澈

无比,小草纤纤摇曳,鱼儿悠悠翔戏,真真

世外幽静妙地。据说当年李世民为杨玉环遍

天下寻觅沐浴圣地便选中此境,因远离盛京

长安,便欲将此石整体迁于皇城,怎奈其石

巨大,奈何不得。杨玉环便在宫女围护下在

此洗浴后依依而去。

这个故事的真伪已无从查考,但民间确

实一直称此处为“贵妃池”。临近“贵妃池”,

便会惊起万千蝴蝶,坊间传说,那是蝴蝶为

当年杨贵妃洗浴遗留凝香所吸引,千百年来

络绎不绝!

传说当年洗凝脂,明月有幸贵妃池。

香草千秋醉蝴蝶,老虎桥下一首诗。

捡奇石记

登玉镜山,捡一石归。至喜,置于盆、

放书案,拥峰峦世界也!

案几一拳石,请自玉镜巅。

书案添灵气,陋室有山川。

【作者简介】 曹大勇,刘集镇人,30多年

来供职于乡镇司法所,从事基层司法调解工

作。爱好文学写作。

薛镇景致拾记

□ 曹大勇

86

第89页

老虎桥流韵

一股清流

从老虎桥下流过

涓涓清流,如锦如缎

像天女散花人间

成了北山一道别样的景致

一股清流

从老虎桥下流过

涓涓清流,像漫步湖边天宫的仙女

伴随着缕缕悠扬的天籁

从天边飘然而来

一股清流

从老虎桥下流过

涓涓清流,穿过绿荫掩映的峪口

顺着太阳的方向一路向前

滋养着两岸的山林和北山的儿女

一股清流

从老虎桥下流过

涓涓清流,激起一层层斑斓的涟漪

仿佛一种透亮的语言

与北山进行一场亲切地对话

一股清流

从老虎桥下流过

涓涓清流,像极了北山的儿女

裹入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

扬帆起航,开拓新生活的辉煌

一股清流

从老虎桥下流过

涓涓清流,荡起流光溢彩的神韵

古桥流韵,这雄迈的名字

将被北山人永远铭记

明月山

心有明月山

登上明月山

正是椒香扑鼻的季节

满山的火红迎接着远方的来客

一条曲径通幽

一座山寺嵯峨

一轮明月挂在高高的山顶

一位纯朴的山妹子

恰似天上流动的一朵云彩

拾级而上

掬一把通透的山风

扯一片祥和的白云

挽一镰明净的弯月

共飨山坡上浓浓的椒香

感受着山乡的清欢与舒畅

薛镇北山组歌

□ 卢树刚

诗文礼赞

87

第90页

心有明月山

登上明月山

真想停下脚步

在这明净的明月山上

为心灵安个家

归一处尘世的宁静

盆倾峪

一个倾覆的盆

一个浪花飞溅的峪

一股溪流,倾泻而下

浩浩荡荡,如天兵天将

锣鼓阵阵

杨六郎的马蹄山谷里回响

呐喊声声

杨门女将的英姿叱咤疆场

浩渺的涧峪

淹没了古关要道

可淹埋不了

宋金古战场的硝烟

一簇簇的腊梅花

盛开着

彤彤的火焰

盆倾峪的波涛里

激越着

万马奔腾、刀光剑影的回声

观景台

观景台,突兀在北山山顶

站在观景台上

耳旁,一缕缕习习的轻风

裹挟着一丝丝凉快的惬意

夏蝉,在枝头上欢歌

从晌端一直唱到夜半

站在观景台上

天空里,一朵朵祥云悠悠

浮游在蓊郁苍茫的山林之上

山林不语,在云卷云舒中

静聆岁月拔节的清亮

收纳季节馈赠的丰裕

站在观景台上

满目的翠绿,纷披着逶迤的群山

群山含笑,在花开花落里

追忆青涩寂寥的往日

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

贵妃池

一池清波,静若处子

潋滟着贵妃妩媚的丰韵

一撮清风,翩若惊鸿

撩开了贵妃深藏池底的心事

一条小溪,欢快地流淌

溅起一串串碎玉般的飞沫

那可是贵妃洗涤凝脂似的雪肤

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

袅袅婷婷的样子

那可是贵妃拂开长袖,跳起

霓裳羽衣曲那优美的舞姿

一片云彩,遮住了太阳的光

贵妃池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薄纱

草叶的罅隙里,透射出

一道道婆娑的疏影

一丝丝的碎语,在斑驳的光影里

柔柔地呢喃

就像春日里一朵朵带雨的梨花

在这苍翠的北山襟怀里

在这清幽的仙人谷里

88

第91页

竟蕴藏着这般迷人的仙境

似乎一曲悦耳的仙乐,穿透云雾

天女散花般扑面而来

蝴蝶谷

满坡浩荡的青绿

掩映着一池淡然的碧水

山谷里静寂的清音

荡起一朵朵淡泊的岚烟

一只只蝴蝶,如一艘艘小舟

在浩渺无垠的绿海里徜徉

一双双巧手,奋笔擘画着

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

一声声清越的天籁

划出一条条优美的弧线

送来一缕缕清风的幽香

在静寂的山谷里传颂着

人间一片和和美美的安然

老龟潭

清冽清冽的一潭水

碧绿碧绿的一块蓝

一个千年的老龟

隐身在一块巨石下

潜心修行着千年的尘缘

依了得天独厚的幽境

老龟,你静静地卧在这里

纹丝不动,执手闭目

吸纳天地之灵气

摄揽日月之华光

在清心寡欲中颐养天年

实现了北山人祖祖辈辈的夙愿

老龟潭,你蛰伏在这深山老林里

以一种恬淡又内敛的佛性

蓄养着精神,广积着善念

没有人弄清

你的潭水到底有多深

没有人说准

你到底有多高的寿年

老龟潭,你这个老龟

你隐匿了生前身后的传说

考证你的来路

推算你的归途

竟成了人们无法逾越的一口深潭

观桥亭

人们总喜欢一种仪式感

为了便于观看老虎桥

就要在这里修建一座亭子

取其名曰观桥亭

这个简朴的亭子

屹立在一个陡峭的山崖上

四根擎天的木柱

撑起了一个荆条草秸苫成的角亭

驻足观桥亭

一座两层的单孔石桥横跨而过

桥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流、车流

蚂蚁一样忙忙碌碌奔流

钟摆一样来来回回摆动

这里本没有桥

因了先人用木椽建造的木头桥

因了后人用石块垒砌的石拱桥

因了今人用水泥灌注的钢筋桥

老虎桥,你见证了北山发展的苦难历史

你见证了北山人走向富裕的艰苦历程

(下转第92页)

诗文礼赞

89

第92页

访大美薛镇

□ 朱亚妮

江城子·明月山

凭高眺远览群峰。一重重。各不同。几

朵白云、缀万里晴空。眼底尽收芳草色,莺

软语,绿荫浓。

蝉声如沸影无踪。藏槐枫?隐梧桐?一

串蛩鸣、涨起野花丛。蝴蝶双双无个事,翻

花梦,逛西东。

花开半夏正含情。沁香亭。晓风轻。一

路北行、走走又停停。山路弯弯如玉带,望

云茧,与山平。

古桥边上水泠泠。闻蝉鸣。和啼莺。景

色绝佳、可说与谁听?观景台前双眼望,山

如黛,亦如屏。

卜算子·娘娘庙

莲花结子迟,

杨柳生枝早。

若是求来龙凤胎,

欢喜拼成好。

女是掌上珠,

儿是心头宝。

但愿今生如意多,

苦恼忧愁少。

不食三月鱼,

不打三春鸟。

只盼娘娘行个善,

赐个麟儿宝。

生女貌如花,

幸福身边绕。

只道生男生女好,

怎晓催人老。

蝶恋花·蝴蝶谷

桥下清泉层石处。蝴蝶翩翩,自得山林

趣。时见相邀花间舞。时而对对相离去。

峭壁板岩何比喻。错把闲愁,嵌入清灵

句。照影盈盈风缕缕,丛林深处莺莺语。

蝴蝶谷中风细细。一股清流,疑似知人

意。此处销魂无可比。怡然自乐花前醉。

兰草葳蕤崖畔起。朵朵山花,窃窃言欢

喜。谁解双双蝴蝶意。花间情事君知未?

长相思·玉镜山

一重山。两重山。盘转山腰十二弯。梯

田犹可观。

柳如烟。梦如烟。又闻群蝉嘶破天。醉

于山水间。

玉镜山。玉镜山。一抹斜阳晚照间。松

涛阵阵传。

数峰峦。数峰峦。郁郁苍苍皆可观。素

90

第93页

心如水闲。

浣溪沙·老虎桥

一路访寻老虎桥。落于虎口命难逃。相

传白骨掩青蒿。

独倚横栏思渺渺。尽知世变亦难料。凄

迷心绪竟无招。

桥下层层板壁岩。心酸过往古今谈。清

清如许贵妃潭。

蝴蝶时栖时又散。闲嘬琼蕊一分甜。花

枝轻捻指尖尖。

鹧鸪天·赵老峪

醉卧云房梦里闲。

一花一草亦参禅。

不如常做山中客,

晨起推窗满眼山。

一山过,一山拦。

苍松翠柏漫无边。

绿杨荫里莺声乱,

唯欠清泉水一湾。

抱树新蝉空曳长。

林中未见小池塘。

翻飞白鸟时时见,

万亩椒园细细香。

村舍外,绿杨旁。

几人摇扇话家常。

回头挥手渐离去,

方觉山风别样凉。

临江仙·九龙峪

古称三山四水,亦言九峪肥田。奇峰环

抱又相连。见葱葱郁郁,叹小径蜿蜒。

巧有戏珠之势,山高路险之难。庙前常

拜不须言。焚香暗祷告,佑国泰民安。

一路驱车向北,九龙峰上听风。回头松

柏碧无穷。半山幽静处,偶遇养蜂翁。

庙会今年错过,来年六月重逢。九龙嬉

戏巧天工。金珠旺寺庙,醉赏月朦胧。

满江红·康庄战斗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十分静、柏松如削。埋忠骨、

青山脚下,晓风轻掠。无尽尊崇和敬慕,令人

悲泪纷纷落。念英烈、正气凛然兮,愁难著。

凝眸处,思漂泊。心郁结,情难琢。恨

不能入列,同苦同乐。多少男儿无字姓,英灵

化作红星烁。慰忠魂、三拜众英雄,年年约。

炮火枪声,城墙外、弹痕满壁。换来这、

祥和盛世,真真不易。壮士身亡悲戚戚,英雄

千古皆为国。悼忠烈、热血沃中华,长哀默。

山河破,吾何惜。为敌者,难留迹。赤

胆忠心兮,英雄魂魄。只叫青山埋白骨,化成

满岭松和柏。今伏案、续写满江红,心悲泣。

清平乐·明月寺

山花朵朵。览尽青青果。晓月多情犹似

我。不肯落、云中躲。

今逢寺内无僧。净心空对蝉鸣。深信共

吟情老,绝非为利为名。

空空寺庙。叶落清风扫。不见焚炉香袅

诗文礼赞

91

第94页

袅。遇胧月、千分好。

蝉声似曲情长。绿杨荫里深藏。逢竹径

通幽处,一人独自彷徨。

青玉案·薛镇花椒

世人皆晓黄连苦。怎比得、相思苦。满

树花椒麻几许。试尝几粒,不能言语。出口

难成句。

丹珠碧叶生财富。壑壑沟沟万千亩。采

摘时期不得误。家家户户,腰包鼓鼓。山有

山之趣。

满山遍野花椒树。艳如许、香如故。提

笔思来无好句,不如红豆,枚枚可诉。解得

相思苦。

青山好似留人住。忘返流连日将暮。挥

手别离愁望处。下回来访,春秋几度?莫忘

来时路。

【作者简介】 朱亚妮,东华街道人,爱好

诗词、散文。中国青年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

富平县作家协会理事,富平县诗词楹联学会

会员。《数字诗》 荣获首届“中国青年作家

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菊赋》荣获第二

届“中国青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

并评为“十佳青年作家”,《草原赋》 荣获第

三届“全国青年作家文学大赛”散文一等奖。

(上接第89页)

人世间,总有一些事

总会被人记起而被传颂

观桥亭,以清风的名义

激起人们对未来无限的遐想

赐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站在观桥亭,极目四望

勤劳朴实的北山人

从老虎桥上起航

踩着新时代的旋律

一路高歌

在乡村振兴的阳关大道上

阔步前进

北 村

十二盘的山路,蜿蜒

像一条玉带飘过

北村,就是一只风筝

被玉带牵挽

一只美丽的孔雀

开屏,在美丽的杏花沟畔

山坡上,一簇簇的石榴花

羞涩地涨红了脸颊

梯田里,一排排玉米棒

威武地守护着家园

村子里,一声声雄鸡高叫

喊红了北村沉闷的天空

唤开了北村人尘封的篱藩

一股股清风,如汹涌的洪流

从山外滚滚而来

碾碎了北村酸楚的记忆

北村人的日子,一转身

就换了模样

一颗颗甜滋滋的果实

在枝头高高垂悬

【作者简介】 卢树刚,曹村镇人,陕西省

作家协会会员,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

诗集 《教苑漫舞》《大山的主人》,作品散见

于《陕西诗人》《陕西文谭》网络传媒平台。

92

第95页

蝶恋花·访薛镇赵老峪

□ 苏玉叶

一入云山香气绕。蝴蝶翩翩,清逸知多少。

草木欣欣峰皎皎,古桥曾见贵妃俏。

有客新来凭远眺。层叠群山,望处风车袅。

墨里人生添一好,和风笔下飞龙矫。

登频山

□ 惠志刚

2002年11月6日,为采集王翦传说赴底店九龙峪,瞻将军庙、登明月山 (即频山),浮想

联翩,感慨万端,遥望古城,欣然命笔。

频山突兀众峰端,俯瞰三秦冲霄汉。

九龙深处生灵气,将军庙里香火绵。

淬池书台记佳话,蹄印剑桩忆当年。

我欲梦遨千口村,似见耄翁正耒田。

【作者简介】 苏玉叶,号采莲人,现就职于富平县公安局。中华诗词协会女子

分社会员,陕西诗词学会会员,富平县诗词楹联学会理事。喜山水,好美食,乐诗

词。

【作者简介】 惠志刚,到贤镇人,富平文史专家,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文明

办主任。

诗文礼赞

93

第96页

诗赞薛镇

□ 任俊杰

明月山眺望

频山壮丽美千秋,百里频阳眼底收。

物宝天华凝画卷,钟灵毓秀展风流。

扬鞭跃马康庄道,加瓦添砖富裕楼。

古韵新声同演唱,华年光彩映神州。

明月寺庙会掠影

九龙缠绕上山岗,盛况空前画卷长。

秦韵悠扬鸣翠谷,人声鼎沸衬夕阳。

求神五殿香烛贵,夹道两行叫卖忙。

锣鼓咚咚惊睡意,将军披挂问端详。

谒王翦庙 (古风)

秦王求君千口村,汉武拜尔频山神。

马鞭直指重霄汉,战旗漫卷锦乾坤。

诸侯割据百姓苦,华夏统一王翦魂。

今日请缨将军令,横扫南国万里云。

题解:王翦庙,在明月山上。王翦用兵

的伟大意义在于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

“书同文”奠定了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没有秦始皇的书同文,今天的中国就会像今

天的欧洲一样。无论从指挥战争地域之广,

指挥兵力之多,战争战略意义之重大,王翦

都应当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

战神。

明月山春秋 (四首)

九龙缠绕展雄风,险峻巍峨草木荣。

头枕桥山出渭北,脚蹬漆沮傲关中。

白云笼罩羊肠路,紫气盘旋虎啸峰。

碧水石泉明月近,春秋竟日野花红。

千载恢弘入画屏,风流人物写英名。

读书铸剑将军志,骑虎巡诊赵老情。

湘子庙堂说妙语,武皇坡半饮香茗。

立孔作诗明月寺,经声相伴诵吟声。

壮丽史诗垂汗青,频山脚下闹英雄。

歼敌血战康庄堡,救济开仓底店城。

红土分粮惊恶霸,杏花缴械震敌营。

游击九路铭青史,富北朝阳别样红。

玉带银锄缚九龙,千年明月润苍生。

山梁沟畔花椒翠,屋后庄前柿子红。

清水一泓穿百户,金衢九绕进十城。

乡愁梦境沧桑变,思绪联翩感慨中。

题解:明月山是频山的主峰。频山,亦

称老君山,系乔山山脉的余脉。频山横跨薛

镇、白庙和铜川等地。历史上,明月山曾有

老虎、豹子等珍稀动物出没。坐落在明月山

上的明月寺从秦至今两千多年香火一直不断。

王翦在明月山读书练剑,汉武帝登山求仙,

94

第97页

韩湘子于明月寺传经布道,李因笃、路立孔

曾在明月寺游历、吟诗。解放战争时期,明

月山下的薛镇等地先后活跃着我党领导的九

支游击队,康庄战斗也是在薛镇的十多个村

子打响。今天的明月山花椒绽红,柿子吐艳,

苹果飘香,又是另一番景象。

汉武帝上明月山

銮舆迤逦怀德县,刘彻爬山月寺前。

流汗半腰风送爽,品茶峰顶露湿衫。

夜观堂殿灯烛亮,昼坐蒲团腿脚酸。

最是伤情巫蛊祸,欲求仙子解心烦。

题解:公元前91年,汉武帝在宰相刘屈

牦的陪同下,登明月山求仙。明月山半山腰

的小村子茶水坪因皇帝在此休憩饮水而得名。

巫蛊祸,是指汉武帝时期错杀太子的历史悲

剧。

杨贵妃上明月山

皇宫折桂富平行,为遣愁思上险峰。

香汗流湿石子路,长坡送爽落山风。

入晨回味三更梦,开口难言两代情。

灵验寺中寻慰藉,神泉碧水映花容。

题解:杨贵妃上明月山并非空穴来风。

折桂,是指得宠。上明月寺 (当时该寺在山

顶) 山路陡峭,怪石嶙峋,山上有块石头,

当地人把这块石头称为贵妃石,相传杨贵妃

上明月寺时曾在此石上休息。

玉镜山寻迹

刀斩悬崖玉镜般,层峦叠嶂耸云端。

南来征战咽喉地,北去纷争霸主关。

立孔天生留雅韵,亭林石道讽朝班。

姚苌宫殿今无影,唯有青峰碧水间。

题解:玉镜山在赵老峪和小峪之间,立

孔,是指诗人路立孔,天生,是李因笃的字。

史载小秦王 (实为姚苌) 曾在此修离宫。清

初时“玉镜山林峦秀美,怡目旷神,邑清检

讨李先生因笃,常偕江南顾先生炎武,山右

傅先生往游焉。”亭林为顾炎武的字,石道,

即石道人,山西傅青主自称。玉镜山是北连

铜官南下长安的咽喉之地。

回眸赵老峪

崎岖小路汗湿襟,河道蜿蜒草木深。

虎啸桥头犹震耳,鸟鸣山涧更清心。

鼓声传送将军庙,洪水泽及玉镜人。

醒悟赵公惊变化,频阳处处焕青春。

题解:赵老峪,东是玉镜山,西是明月

山,相传是宋室成员赵公居住之地。赵老骑

虎巡诊,造福百姓,死后葬于峪中。赵老坚

信千年以后自己可以醒悟过来。峪中的老虎

桥,建造于康熙年间,因桥有虎经过而得名。

韩湘子吹萧

攀登明月下青龙,南望秦川草木荣。

一曲凤鸣和百鸟,三声玉润绕千峰。

人神悦耳田园舞,桃李赏心姹紫红。

湘子频阳留印记,千年香火旺苍生。

题解:相传韩愈侄儿韩湘子曾到过富平

县薛镇顺阳河畔的湘子村,当地人修庙并用

湘子作为村名以资纪念。明月即频山主峰,

青龙即频山脚下的九龙村。

桥子村怀古 (二首)

频山明月放光华,怀抱珍珠五彩霞。

窑洞炊烟生暖意,土桥枣树长新芽。

千年毓秀尚书府,百代钟灵宰相家。

游子心中风水地,魂归故里乐天涯。

村前夜半响铃铛,枢纽东西百代长。

诗文礼赞

95

第98页

汉武上山歇脚地,雄师饮马打秋场。

长流碧水香甜梦,不尽粮仓富贵乡。

美丽传说今兑现,家家瓦舍见青堂。

题解:桥子村是明月山麓一个很不起眼

的村子 ,但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子,却是全县

唯一出过宰相、出过尚书的村子。据明代孙

志记载:“又东北达坡村南,桥子沟,有杜宰

相宅,胡尚书宅,南北相向,门石宛然。”这

杜胡二人究竟是哪个朝代的宰相、尚书?根

据本人手头的资料,这个宰相很可能是唐太

宗时期的杜如晦,这个尚书很可能是武则天

时期任过富平县尉,后升任刺史、尚书等职

的胡珦。不少桥子村人都可以指出宰相宅、

尚书宅的具体位置和流传下来的物件。据桥

子村人讲,杜姓人家和胡姓人家因为出了宰

相、尚书,举族人都搬往京城附近。

赞底店退耕还林

薄收广种累梯台,十里山原起雾霾。

嫁柿栽椒重布置,挖沟筑堰巧安排。

枝头喜鹊低声唱,路畔黄花竟日开。

叠翠峰峦凝画卷,灰狼相伴小溪来。

频山花椒林

椒林缠绕美青峰,身影婆娑日照明。

细雨拉枝食累累,熏风除草叶葱葱。

欢声西岭珍珠翠,笑语东坡玛瑙红。

香炒千家和万店,频阳民富第一功。

频山刺槐林

蓝天无际白云降, 十里清香绕路长。

绿径石泉汲水女, 悬崖沟壑放蜂郎。

层林翠鸟鸣晨露, 高树精灵奏乐章。

今日槐花明日蜜, 人间最美是山乡。

作客薛镇农家

瓦舍桃园座路旁, 玉龙爬地吐琼浆。

浓荫高树鸣蝉远, 笑脸厨房炒肉香。

发秀闺中玩电脑, 风凉躺椅话沧桑

忽闻侣燕相呢语, 恰似一盅入肚肠。

苹果疏花

嫩叶傲东风,白霜透雪青。

剪开云朵朵,落下雾重重。

汗水鼻尖过,蜂蝶耳畔萦。

暂时别艳丽,秋后宝石红。

频山情 (古风)

回老家,看见乡亲们手编的条筐,少年

时的一幕幕经历浮现在余的脑海。

秦岭遥远频山亲,一筐装回少年魂。

梦中攀缘羊肠路,依稀钻进豹子林。

上山砍柴起夜半,下沟割草留伤痕。

背上重负绳勒肉,涧底死潭水救人。

瓦罐十里挑石泉,皮鞭百坡牧羊群。

脚碰毒蛇东河滩,面对恶狼柏树坟。

大雪纷飞单鞋破,雷电交加薄衣淋。

此生行将落尘土,无价财富示儿孙。

【作者简介】 任俊杰,薛镇人,现为中国

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国家诗书画院高级研究

员,中央文艺出版社首席编辑,陕西省老年

诗词学会理事。

96

第99页

北村行

□ 刘凯明

其一

朦胧春山万里风,满目生林待郁葱。

片片连翘黄坡处,簇簇杏花白岭东。

犬吠柴门向垄麦,鹊鸣苍枝朝壑松。

丽日风光无穷尽,漫川乡音笑歌中。

其二

薄雾轻纱透春山,满目寥廓心娱欢。

吐芽梢林千层面,穿户晨阳万里天。

村妇锄田绿地头,樵夫采药漫川关。

暖风一缕蝶飞舞,徐步登高望云烟。

其三

北山万重廖阔天,北村旧貌换新颜。

绿意铺眼千林纵,溪绕田家百户前。

雨中学童相嬉趣,檐下湿鸟倦眼闲。

萧萧林涛随声去,放眼胸怀天地间。

其四

落雨山后碧色葱,数峰交错景不同。

山柴成堆樵夫就,瓜果菜蔬村妇农。

高山大殿接天际,树荫深远雾朦胧。

且幸中元青山近,细看新丰正葱蓉。

其五

秋雨纷纷夜伴明,村烟直立少人行。

才近山前望金粟,又过河道遭泥泞。

曲肠绕村通幽径,农家质朴遇客迎。

待到万山葱绿处,一川烟雨任飘零。

其六

苍山遮暮静幽深,泥丸远路数辙痕。

极目山花烂漫处,咫尺茅店放蜂人。

空谷微风经行过,绕崖路人悉数闻。

崔嵬之至情切切,云雾众山雨纷纷。

其七

睡眼犹忆夙夜梦,整装待旦晓晨行。

鸡鸣幽静逢山雾,微雨岐路遭泥泞。

远山不远在睫下,扶贫扶智多倾情。

漫漫人生征程处,风雨过后去浮萍。

其八

昨日山归已傍昏,今晨匆匆赴北村。

愈行愈冷青天近,鸟飞鸟倦巢伴身。

樵夫不言向远路,学童偕老面阳蹲。

漫漫荒山枯叶尽,涛涛林声唤三春。

【作者简介】 刘凯明,曹村镇人。多篇散

文、诗歌曾发表于《富平文学》《石川河》等

杂志。

诗文礼赞

97

第100页

北乡薛镇之美

□ 李谦增

你是群山重压下石缝里渗出的甘泉

你是千山万壑丛林深处滚落的雨水汇聚

而出的峪口

你就是顺阳河源头的那滴永不干涸的活

饮水思源有你的恩泽

惠及一方有你的功勋

历史人文

你在演变着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沧桑岁月

你在谱写着一篇篇壮美的华章

老虎桥上的过往还没有讲完

康庄战斗的枪声却又响起

一个划时代的音符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一个伟大的政党就是中国共产党

厚重的历史赓续着红色基因

改革的步伐彰显着时代精神

难忘那山韭菜剁青椒穿肠而过的味道

难忘那料姜石拌焦土崎岖蜿蜒的山路

难忘那割藤条编笼筐挖药寻根的日子

难忘那白云生处有人家孤身独影的生活

……

镢头开挖的土窑已归还山峦

泥捏的锅灶已逐放自然

北村已不是那个穷山恶水的赵老峪

共同富裕全民小康已彪炳史册

文化旅游的天然氧吧

易地搬迁的明月艺苑

经济发展的乡村新貌

日新月异的薛镇风光

开拓、进取

彰显着无比的力量

沉睡的山峦

陶醉于薛镇的明月

风舞的梢林

钩沉着历史的云烟

一颗流星

划过了浩瀚的天际

一轮红日

正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魅力薛镇

召唤着天下有识之士……

【作者简介】 李谦增,笔名独立寒秋,曹

村镇人,农民励志诗人,县诗词楹联学会会

员。左手耕田,情依黄土地;右手执笔,不

改文学梦想。曾有诗词四首入选 《新歌荟

萃》 书籍,诗歌 《红脚印》 获富平县纪念长

征胜利 80周年二等奖,作品散见《陕西农村

报》《文化艺术报》《富平文学》《石川河》

《富平诗联》 等刊物,入选 《新歌荟萃》《兰

亭诗语》《唯美文精选》等选本。

98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pdf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