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必背61篇考点演练(2024版)

发布时间:2023-9-1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古诗文必背61篇考点演练(2024版)

夜》“情实”,都带着时代的烙印,无愧于杜甫“诗史”的美名。 但两首诗在展开诗歌想象的方面颇不相同。 《春望》想象之词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 全诗均用虚写,即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出自己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二、【教参变式问题】关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两句诗的理解。答案: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1) 以诗人为“感”“恨” 的主体。 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 ( 2) 以花、鸟为“感” “恨” 的主体,认为诗中所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有 相 通 之 处, 都 表 达 了 感 时 伤 世 的感情。一、背诵默写积累1.杜甫《春望》 中“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2.《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讯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 。二、诗歌阅读鉴赏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 ”字写出了使人触... [收起]
[展开]
古诗文必背61篇考点演练(2024版)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洛阳大爱图书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选题策划、排版设计、图书出版、印刷制作、批发兼零售的图书公司。陆续出版《作文72变》《作文36计》《中考满分作文》《作文满分的秘密》等上百种正规图书,服务上千万莘莘学子。大爱图书——提高的不只是成绩!
文本内容
第51页

夜》“情实”,都带着时代的烙印,无愧于

杜甫“诗史”的美名。 但两首诗在展开诗

歌想象的方面颇不相同。 《春望》想象之

词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

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

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 全诗均用

虚写,即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

念,实际也写出自己对妻子儿女的思念。

二、【教参变式问题】关于“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的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1) 以诗人

为“感”“恨” 的主体。 花、鸟在春景中是

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

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

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

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

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 ( 2) 以花、

鸟为“感” “恨” 的主体,认为诗中所写是

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两种解释实质

上有 相 通 之 处, 都 表 达 了 感 时 伤 世 的

感情。

一、背诵默写积累

1.杜甫《春望》 中“ ,

”化无情之物为有

情,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

2.《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

讯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

, 。

二、诗歌阅读鉴赏

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 ”

字写出了使人触目惊心之景,“ ”

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 字

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

自“ ”一词,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

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

∙∙∙

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

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

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

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

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5.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6.请联系全诗,谈谈你对作者用“草木深”三

字写景的理解。

三、中考真题直击

1.【2022 开封二模】 阅读《春望》 (诗文略),

回答问题。

(1)请结合本诗颔联的内容谈谈诗人抒发

了怎样的情感。

(2)该诗如何从家国写到诗人自身? 请从

意象选用的角度解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

第52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2.【2023 湖南怀化】诗歌鉴赏。

【甲】 春望(略)

【乙】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①

,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②

【注释】①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 梅岭,

即大庾岭,山上多梅树,是广东和江西的分

界岭。 ②采薇:采食野菜。 周武王伐纣灭

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

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

死。 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南安军》首联的

画面。

(2)甲乙两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请简要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赏析】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

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赏析】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

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赏析】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

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赏析】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

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

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铠甲上如鱼鳞一般,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夜寒霜重,鼓声沉闷。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47

第53页

1.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 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其诗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

特风格,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而被后人称为“诗鬼”。 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2.主题:这首诗用瑰丽的色彩渲染战斗的气氛,讴歌了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

精神。

3.手法:诗歌运用夸张、衬托等手法,写敌军的来势汹汹衬托唐军的勇猛气概,用艰苦的环境衬

托将士们的忠勇,并运用色彩(金、胭脂、紫、红、黑、白等)来渲染紧张的战斗气氛,创造

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4.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赏析:本句既写景,又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

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

揭示出来。

名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赏析:“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

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名士。 诗人引用典故“黄金台”,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5.考点:

A.“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

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作铺垫。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视觉两方

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D.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

“不起”指的是因夜寒霜重,鼓声沉闷,但战士们依然斗志昂扬,毫不气馁。

E.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一、【教材课后问题】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

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

使人不敢熟视”。 结合《雁门太守行》 中

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

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答案: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

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

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肃杀的秋

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

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带着半卷的红

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

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二、【教参变式问题】怎样理解本诗的主题?

答案: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

情诗,诗人用极凝练的方式概括了这场战

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

第54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

壮的色调。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

一支激荡人心的战歌。

一、背诵默写积累

1.在《雁门太守行》中,以抒写全体将士心愿

的方式表现诗人维护集权的坚定政治立场

的诗句是“ ,

”。

2.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

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一句是:

, 。

二、诗歌阅读鉴赏

1.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

的战斗场面,勾勒出将士们

的英勇形象。

2.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一个“压”字,把敌

军 的情况淋漓尽致地

揭示了出来。

3.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

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三、中考真题直击

【2022 河南省】 阅读《雁门太守行》 (诗

文略),完成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

还是肃杀的景象? 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

的看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赏析】开篇从一支戟说起,借物起兴,慨叹前

朝人物事迹,引出对古人和古事的感喟。 为议

论做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后两句以“铜雀” “二乔”的典故,设想

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表达出历史英雄人物

的产生都和某种机遇有关的观点,暗叹自己生

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情。

49

第55页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磨洗之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

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大乔和小乔就

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占有。

1.作者:杜牧(803—约 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因

晚年居住祖父杜佑留下的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赋以《阿房宫赋》名世;诗与

李商隐齐名,世有“小李杜”之称;诗作以抒情写景的七绝最为出色。 有《樊川文集》。

2.主题:这是一首感叹历史兴亡的咏史诗???

,巧借“二乔”的命运变化????????????

,表达出历史英雄人物的产

生都和某种机遇有关的观点,反映了作者胸怀大志却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的心情????????????????????

3.手法:构思巧妙,以小见大,托物咏史,巧借“二乔” 的命运暗喻东吴命运,形象可感,深刻

警策。

4.名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巧借“二乔”的命运暗喻东吴命运,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表达出

历史英雄人物的产生都和某种机遇有关的观点,并借历史来表达自己缺少机遇,无法为国效

力、尽展才华的抑郁之情。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流露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一、【教材课后问题】细读《赤壁》,想一想:这

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

认识? 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自己的想法是

否合理。

答案: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以“二乔”可

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生物“势” 与

“运”,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

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

施展的无奈。

二、【中考问题设计】请从炼字角度赏析“折

戟沉 沙 铁 未 销, 自 将 磨 洗 认 前 朝” 的

妙处。

答案:用“磨” “洗” “认” 几个动词,写出

了诗人从发现“折戟”到“认出”它是前朝

之物的过程,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人物和

事件的咏叹(或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好

铺垫)。

一、背诵默写积累

杜牧在《赤壁》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

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

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

, 。

二、诗歌阅读鉴赏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

指 。 诗中的“周郎”

是指《三国演义》中的 。 诗人杜牧

和 合称“小李杜”。

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

第56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3.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

乔”的深刻含义。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

此朝”好不好? 为什么?

三、中考真题直击

(2023 河南省) 阅读《赤壁》 一诗,完成

问题。

1.下面的诗句与“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

前朝”暗含的感慨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C.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诗

人的假设,这样假设有何用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赏析】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

天一色图卷。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

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赏析】 “梦魂” 二字点明这首词写的是“梦

境”,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 天帝“殷勤”询问,

饱含深情,此句无形中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

鲜明的对照,讥讽了知音难遇的现实社会。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赏析】此句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

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

乱,文章无用。 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

强烈不满。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赏析】尾句词人以浪漫主义的笔法,借用鲲

鹏形象抒发自己的凌云壮志、奋发精神和高超

理想。

51

第57页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罩如波涛翻滚的云。 银河流转,千帆如梭逐浪飘动。 梦里仿佛回天

庭,天帝传话相邀,情意恳切地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答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息日暮时不早。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

么用呢?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 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

岛去。

1.作者:李清照(1084—约 1155),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

情的别思离愁,风格清丽明快。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

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的亡国之思。 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 其文学创作

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

,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 后人有

《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2.主题: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 写梦中海天迷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

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3.手法: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以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

情思,想象丰富,景象壮阔,气势磅礴,是作者难得的一首豪放词,充满了浪漫主义

色彩。

4.名句: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赏析:诗句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极其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绘景如

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

读者。 船摇帆舞,星河流转,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名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赏析:此句用典,借庄子之语和传说中的仙山表达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以及对理想境界的

向往和不懈追求。 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可见其胆气之豪、境

界之高,实属词中罕见。

5.考点:

A.下片中的“报”字是对上文中“问”字的回应,给人以笔断意连、一气呵成之感。

B.“仿佛梦魂归帝所”中的“归”字与苏轼《水调歌头》 “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意思相

同,寄寓了作者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愿望。

C.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表达了自己怀才

不遇、孤独无依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52

第58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D.该词充满了豪放之气,想象大胆丰富,意境壮阔雄奇,富于浪漫色彩,表现出作者内心刚健

昂扬的气概,在李清照众多词作中别具一格。

一、【教材课后问题】细读《赤壁》 《渔家傲》,

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

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答案:杜牧的《赤壁》,借对三国史事的遐

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

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

展的无奈。 李清照的《渔家傲》,借梦境

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空有一身文

学才华却屡遭战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

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二、【中考问题设计】“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

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意蕴丰富,

请结合词句内容,说说你从这二字中读出

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从“嗟” 字感受到了词人在人生道

路上日暮途远、不知所措的彷徨忧虑之

情;从“谩” 字读出了词人空有才情而无

人能会意,身逢乱世而无能为力的哀怨

惆怅。

三、【教参变式设问】体会本词的写作特点。

答案:本词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了浪

漫主义色彩,它所描绘的梦幻境界丰富多

姿,使人神往。 这首词还带有气魄雄壮的

豪放词风,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别具一格。

一、背诵默写积累

1.词中用浪漫主义手法来写神奇梦境的句子

是: ,

2.词中借用典故写出自己拥有大鹏之志,追

求理想境界的句子是:

二、诗歌阅读鉴赏

1.李清照号 ,我们学过她的

其他作品有 (写出一篇)。

2.上片“闻天语”一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3.“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句写

出了壮阔奇丽的景象,请从语言表达的角

度对此句进行赏析。

4.梁启超评论本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

《漱玉词》 中语。” 你对梁启超的评价有何

看法?

三、中考真题直击

1.【2022 许昌一模】阅读李清照的《渔家傲》,

完成问题。

(1)词的上下片是如何过渡的?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

哪些认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

第59页

2.【2023 平顶山二模】 阅读《渔家傲》,完成

问题。

(1)“学诗谩有惊人句”蕴含着作者怎样的

情感?

(2)这首词是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少有

的具有豪放美的作品,请结合“九万里

风鹏正举”一句进行赏析。

?

?

?

?

?

?

?

?

?

?

?

?

?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赏析】“新”“旧”对比,表达景物依旧而人事

全非的惆怅情思。

夕阳西下几时回? 【赏析】 即景兴感。 表面在发问,实际上是抒

发一种沉重的感慨。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赏析】情景交融。 寓言一切美好事物都无法

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伴有其他美好事

物的再现。

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结句“独”字道出词人孤寂伤感之情,

“徘徊”反映了词人心情不宁。

喝着一杯杯美酒,听着一首首文词翻新的曲子。 又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

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啊,你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美丽的花儿总要凋落,这是让人无可奈何

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就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徘徊

留恋。

1.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谥元献,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词

人。 《踏莎行(小径红稀)》、《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均为名作。 有《珠玉词》 和

《晏无献遗文》。

2.主题:这首小词是作者感时伤怀?????

之作,抒写了光阴易逝、人生易老的无限惆怅????????????????

。 但感伤情绪

并不浓郁,只是一缕若有若无的闲愁,意韵幽微,淡雅温厚。

54

第60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3.手法:词作构思新颖,选景典型,善于捕捉一刹那间因外物所触发的真情实感,以眼前景,抒

心中情,一种淡淡的哀伤和闲愁跃然纸上。

4.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赏析:该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句,“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花落去”对“燕归来”,对仗工

整,音调谐婉,宛如天成。 该句借助对易逝春光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惋惜和淡

淡伤感。

一、【教参变式问题】 本词构思新颖,多用对

比的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明其

妙处。

答案:(1) “新” 与“旧” 的对比。 “新” 是

唱的新词,“旧” 是饮酒唱词的地点旧亭

台,新词与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

怅惘情思。 ( 2) “ 去” 与 “ 来” 的 对 比。

“去”是花落去,“来” 是燕归来,来去对

比,加深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二、【中考问题设计】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

析“夕阳西下几时回?”

答案:“夕阳西下”既是实景,也指时光流

逝;“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期盼其返

却又知其难返的心态。 本句寓情于景,抒

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之情。

一、背诵默写积累

1.《浣溪沙》 的“ ,

”反映出美好事物

的消逝往往伴随着重现,表现了人们在怅惘

的同时也会感觉一丝欣慰的微妙情绪。

2.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

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之事的流

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无限怅惘的句子

是: ,

, ?

二、诗歌阅读鉴赏

1.本文的体裁属于词,“浣溪沙”是 。

2.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

优美的画面。

3.下阕侧重写惜春之情。 “ ”

和“ ”两个主谓短语运用

极为传神,对仗极为工整。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

古名句,请简要赏析。

5.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

天气旧亭台”中“新”和“旧”的妙处。

三、中考真题直击

【2021 河南模拟】阅读晏殊的《浣溪沙》

(诗文略),完成后面的小题。

1.“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

请加以赏析。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

了什么哲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第61页

关 雎

【先秦】《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赏析】以雎鸠相互应和的叫声比兴开篇,联

想到君子(男子)对淑女(女子)的相思爱慕之

情,并创设一个清新秀美的环境,渲染缠绵气

氛。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赏析】此四句即景抒情,写小伙子对意中人

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

难安的情形。 “求”是全篇的中心字眼。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 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此四句写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一

“友”一“乐”,将男子愉悦的神态跃然纸上。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 善良美丽的少女,君子理想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顺船两边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总思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参差不齐的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1.作品:选自《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成书于春秋时期,共 305 篇,故又称“诗

三百”。 全书分“风、雅、颂”三大类,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诗经》 《尚

书》《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五经”。

2.主题:全诗描写了男子对心仪女子的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急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

悦。 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

3.手法:(1)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重章叠句是歌曲的特点之一,反复吟唱可以加强主题;层层

推进,增强诗歌音律的节奏感。 “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突出了主人公对

女子的爱慕之深、追寻之难,语意上层层深入,强化主题。 诗歌采用四言句式,可以增

56

第62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强诗歌的节奏感,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具有节奏美和音乐美。

(2)运用比兴,烘托气氛。 比兴手法的运用是《关雎》的主要艺术特色,诗篇开头即以

雎鸠和鸣比喻异性之间的爱慕,以表示“君子”对“淑女”的爱恋。 同时以雎鸠起兴为

诗歌抒写爱情提供了一个清丽秀美的环境,渲染缠绵的气氛,烘托思念情深,意境优

美,富有诗意。

4.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赏析:以雎鸠比兴,领起全篇,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纲目,统领全诗,表达男子对心仪

女子的向往之情,意境优美。

一、【教材课后问题】 《诗经》经常使用比、兴

手法。 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

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诵读《关雎》,看看

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答案:(1)第一章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

的雎鸠为“比” 的对象,兴起淑女为君子

的佳偶,借助鸟的行为来引出抒情主人公

对淑女的殷切盼望,以此情感总揽全诗。

(2)次章以水中左右飘摇荡动的荇菜为

比,兴起君子欲求淑女动荡渴慕的心,当

主人公求之不得,付出暂时没有得到回应

的时候,甚至“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二、【教参变式设问】诵读“悠哉悠哉,辗转反

侧”一句时,甲生认为“悠” 字需重读,乙

生则认为“辗转”需重读。 你赞同哪种观

点,请结合诗歌内容和情感说明理由。

答案: 示 例 一: 我 同 意 甲 同 学 的 看 法。

“悠”是忧思,“悠”字反复使用,加重了感

情色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男子的相思之

苦,所以应该重读。

示例二:我同意乙同学的看法。 “辗

转”以双声叠韵词进行细节描写,形象生

动地表现了男子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极其

不平静的内心,所以我认为“辗转” 应该

重读。

三、【中考问题设计】孔子说《关雎》 “乐而不

淫,哀而不伤”。 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本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慕、思念、

追求的过程,美好动人而不低俗,所以说

“乐而不淫”;既写了求之不得的忧思焦

虑,又写了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喜悦,所

以说“哀而不伤”。

一、背诵默写积累

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

《关雎》 一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这两句就是佐证。

2.诗中表现男主人公对“窈窕淑女”极度思念

的句子是 ,

。 ,

二、诗歌阅读鉴赏

1.诗的开头从互相唱和的雎鸠写起,有何

作用?

2.诗中用来形容女子文静美好的成语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7

第63页

3.诗歌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头,比喻

4.这首诗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相关链接】

[“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主

要的表现手法。 “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

物直接陈述。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

物。 “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

这些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至

深至远的影响。

[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

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

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诗经》中的许

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

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

意境。

三、中考真题直击

1.【2020 陕西】 阅读诗歌《关雎》 (诗文略),

完成下面的小题。

(1) 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 寤寐思

服”?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本诗起句运用“兴” 的手法托物寄意。

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

加以简析。

2.【2021 贵州遵义】

(1)下列对《关雎》 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流” 即求取,“采” 即采摘,“芼” 即

挑选,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

勤劳。

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青年与

意中人热恋的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

乐场面。

C.本诗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

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热烈

浓郁。

D.本诗运用双声词、叠韵词,采用了重

章叠句,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节

奏感。

(2)本诗开头为什么要从“关关雎鸠,在河

之洲”写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

第64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蒹 葭

【先秦】《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赏析】前四句用水边的秋景起兴,托象一个

“在水一方”的“伊人”,以及塑造了一个执着

追求“伊人”的男主人公形象。

蒹葭萋萋,白露未 。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赏析】五至八句再次以水边的秋景起兴,再

次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

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

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

【赏析】“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

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流逝和追求者的深

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

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

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

寻觅。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既高又陡。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尚未蒸发。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的水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滩。

1.主题:本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的描述,塑造了一个不懈追求心上人的执着者形

象,表现了对心上人倾慕、怀念与怅惘交织的复杂情感。

2.手法:(1)重章叠句,意味深长。 《蒹葭》三章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反复写“可见而不可求”

的爱慕与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展,这样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

59

第65页

呆滞之弊。 诗篇语言朴质,接近于当时的口语,但于朴质中又有醇味,这就使人深感其

朴素之美。

(2)虚实结合,想象丰富。 诗中实写秋景、秋水,而溯洄、溯游的的追索,已经虚化。 每

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在路远难寻的地方,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她”就在

面前,用想象描绘出了对恋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3.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赏析: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绘,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用以烘托追求心上人不得时悲凉惆

怅的心情,诗句神韵飘渺,回味无穷。 “蒹葭” “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

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一、【教材课后问题】《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

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

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

果。 请以《蒹葭》为例,做具体分析。

答案:(1) 重章叠句:蒹葭苍苍(萋萋/ 采

采),白露为霜(未晞/ 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之湄/ 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

且长( 跻/ 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坻/ 沚)。 (2) 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增强

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

往复的美,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

情,突出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长或

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

二、【教材课后问题】 《诗经》经常使用比、兴

手法。 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

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诵读《兼葭》,看看

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答案:(1)《兼葭》 “兴”的特点突出。 “蒹

葭”“水”“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

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

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 2) 开头写秋

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

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

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

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

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

的境界。 (3)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

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

望,便心满意足。 “朦胧” 和“距离” 正是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三、【教材课后问题】《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

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

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

处不在。 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

果的。

答案:(1)《蒹葭》是一首抒情诗。 诗中写

深秋露重霜浓,水边芦苇苍苍,诗人冒着

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儿却在水一方。

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崎岖而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又在水中央。 伊

人似近而远,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即。

(2) 全诗分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

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

题———追寻“在水一方” 的“伊人”,五至

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 这不仅使诗歌有

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

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每章的开头均以景

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

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

第66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

心情。 (3) 三章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

时空序列,“白露为霜” 到“白露未晞” 再

到“白露未已” 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

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

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

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

示了“伊人\" 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这

首诗朦胧、含蓄,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

情摇曳的好诗。

四、【教参变式问题】 《关雎》 和《兼葭》 在内

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答案:相同点:《关雎》 和《兼葭》 都属于

《许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都

运用了“兴” 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

意;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

复咏唱;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

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

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

韵美。

不同点:《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

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

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 一

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

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

和伤感。 《关雎》 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

象可见;《蒹葭》 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

感韵味更加浓郁。

一、背诵默写积累

1.“一切景语皆情语”。 《 诗经 · 蒹葭》 中

“ ,

。 ,

。”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

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2.《蒹葭》 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

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

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 。

, 。”

二、诗歌阅读鉴赏

1.诗中写“蒹葭”“白露”“水中”有什么作用?

2.《蒹葭》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产生了怎样

的艺术效果? 试分析。

3.请你概括此诗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并分析

其作用。

4.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5.诗歌中主人公所追寻的“伊人” 是否有更

深、更丰富的含义,你认为“伊人”还可指代

或象征什么?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

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

第67页

水中央。”读完这节诗,你看到了怎样一幅

画面? 请将其用散文的语言再现出来。

三、中考真题直击

【2021 辽宁沈阳】 阅读 《 蒹葭》 ( 诗文

略),回答问题。

1.下列对《蒹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章前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思念

者眼中所见之景:茂盛的芦苇无边无际,

早晨的露水已经凝结成霜。 引起了主人

公对伊人的思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写伊

人在水的另一方,因此他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

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比前

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主

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诗开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

3.《蒹葭》中的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

出来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赏析】首联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杜少府要去的

处所。 该句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

境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赏析】颔联写为求官漂流在外的人,离乡背

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

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赏析】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

厚,江山难阻”的情景。 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

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尾联紧接前两句,是对朋友的叮咛,也

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分别不要悲伤落泪,要心

胸豁达,坦然面对。

62

第68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和你离别心中有依依惜别的情意, 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 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1.作者:王勃(约 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唐代文学家,与骆宾王、卢照??????

邻、杨炯并称为“初唐四杰”??????????????

。 诗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送别名篇;文以《滕王阁序》

最有名,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虽仿庚信《马射赋》中“荷花与芝盖

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语,但能出新意,不失为名句。

2.主题: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体现了

作者宽阔的胸怀和旷达的志趣。

3.手法:首联,写景起兴,地名对仗工整壮阔;颔联,写离情联想起共同遭遇,唤起共鸣;颈联,写

惜别,但一反伤感凄楚之词,意境开阔,洋溢着乐观、进取的精神;尾联,直抒胸臆,表达

了对友人的勉励以及惜别之情。一扫送别诗悲伤愁苦,平添了几分硬朗之气。

4.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赏析:对偶句,工整自然,从正面引导友人,不要因离别而伤感,知心朋友即使天各一方,心也

像近邻一样紧密相通。一改以往送别诗的离愁别恨,充满了乐观、开朗、豪放的情怀,给人以

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尾联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 二人同为宦游,即使分别,也因感情相通而不感觉距离

遥远,因此在分别之时才会不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直言劝勉,无半点矫饰,意气高

昂,情意真切。

一、【中考问题设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邻”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简要分析其

原因。

答案:( 1) 既写出了朋友之间的深厚友

谊,又表达了宽慰和惜别之情。 (2)境界

开阔,格调高昂,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

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在送别诗中别具

一格。

二、【原创问题设计】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

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李

白的《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

情”都是经典名句,请你比较这两联诗在

情感上的异同。

答案:(1) 同:都表达了在离别时对友人

的深厚情谊。 (2)异:王诗主要劝勉朋友

不要因离别而伤感,要心胸豁达,坦然待

之;李诗主要表达“我” 与友人离别时的

难舍难分,及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担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第69页

一、背诵默写积累

1.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请用连续的两句古诗

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 。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唐朝陆龟蒙

《别离》诗中“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一

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 。

二、诗歌阅读鉴赏

1.作者王勃,他和 、

、 并称为“初唐四杰”。

2.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

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

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

读者 的 视 线 引 向 了 杜 少 府 即 将 赴 任

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

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

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从思想内容和现实意义等角度说说你对千

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理解。

三、中考真题直击

1.【2021 青海省】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诗文略),回答问题。

(1)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是一首

(体裁)。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

或“望”字。

(3)这首诗的结尾句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

法,请简要分析。

2.【2022 陕西省】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诗文略),完成下面小题。

(1)首联“风烟望五津”的“望”改成“看”,

好不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2)人们常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作为临别赠言。 毕业在即,请另外选用 ∙∙∙∙

一两句古诗词,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同

学的祝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4

第70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

塘坳。

【赏析】第一节,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 “三重”写受害之重。 “飞”

“洒”“挂罥”“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

痛的心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

杖自叹息。

【赏析】第二节,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倚杖自叹息”不仅可以想象出诗人气喘吁吁

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

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赏析】第三节,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

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 “自经”

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经常难以入眠。 诗人彻夜难眠,思绪万千,为下

文作好铺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第四节,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

苦情境中,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

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

般的强音。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句倾泻而下,形成

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末句是多么

深切的期望! 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

边。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

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 布被盖了多年,又

65

第71页

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像下垂麻线一样密集的雨点下个没完。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

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

个个都开颜欢笑,让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 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

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1.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

县(今属河南巩义),唐代伟大的诗人。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他一生四处漂泊,历

尽艰辛,故其诗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被尊称为“诗圣”,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诗歌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众体兼备,而以古体、律诗

见长;语言精练而具表现力;富有现实主义精神。 代表作有《杜工部集》。

2.主题:诗歌通过写茅屋被风雨吹坏的窘状,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济世情怀

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3.手法: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

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

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这六句直抒胸臆,运用反问、设问及至长短句,强烈表达了诗人的美好愿望,衬托出诗

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一、【教材课后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

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

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

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 试结合作品分

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写的是诗人

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但诗人并未

停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能够

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

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

博大胸怀,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深广的社

会历史意义。 诗的结尾借助“广厦千万

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明的

形象,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

挚而感人的呼告进行抒情和议论,升华了

主题,体现了诗歌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

二、【教材课后问题】 诗歌中有不少精彩之

处,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对恶劣天

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 试结合具体诗句

做简要分析。

答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

茅”,“风怒号”以比拟手法写出秋风声势

之盛;“卷”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 “茅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6

第72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

沉塘坳”,写出了一种茅草漫天飞舞、无

处不在的奇景,虽无一语直接写风,却让

人感到风的肆虐,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

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不言大雨,而

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 “布衾多

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

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被子破烂冰

冷、屋漏湿冷,透出阵阵寒意,细节描写,

令人悲悯;“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诗

人居住环境苦寒不堪。 这些环境描写,直

接或侧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为结尾

处诗人推己及人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一、背诵默写积累

1.唐代诗人杜甫以博大的济世情怀体察人间

冷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道出“

,

”的理想。

2.今年 4 月,国家出台了国策十条,要努力改

善百姓居住条件。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中“ ,

”两句就

体现了这种美好的愿望。

二、 诗歌阅读鉴赏

1.“自经丧乱少睡眠” 表现了“ 我” 怎样的

情感?

2.“八月秋高风怒号”一句中“怒”用得好,试

简析。

3.“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 “归来倚杖

自叹息” 的“自” 该如何理解? “我” 叹息

什么?

4.“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

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

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

的气氛;二是烘托出

诗人 的心境,为下

文写诗人 的伟大胸

襟蓄势。

5.“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包含

了什么历史事件? 你学过的杜甫的哪首诗

也与这一历史背景有关,请写出这首诗的

名字。

6.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7.有诗评:读《望岳》 可见“杜子心胸气魄”。

请你结合对《望岳》 和《 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的理解,解读杜甫的“心胸气魄”。

三、中考真题直击

1.【2023 濮阳二模】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回答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7

第73页

(2)用范仲淹在《岳阳楼记》 中的观点,杜

甫算是“迁客骚人”还是“古仁人”? 请

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2022 河北省】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

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 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

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 绵软于云。 布重绵

且厚,为袭有馀③ 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

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 忽

有念,抚袭起逡巡⑤

。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

一身。 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⑥

。 稳暖皆

如我,天下无寒人。

【注释】①桂:地名。 ②吴:地名。 ③馀:同

“余”。 ④中夕:半夜。 ⑤逡巡:迟疑徘徊,

欲行又止。 ⑥垠:边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杜甫因

一事,产生联

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 中,

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

表达自己的愿望。

(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

的代表诗人。 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

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

发了诗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赏析】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

动过程。 “满面尘灰” “十指黑”,刻画出卖炭

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赏析】 “衣正单” 与“愿天寒” 使用对比的手

法,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真

切地表现了出来。 “可怜”两字倾注了诗人无

限同情,催人泪下。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赏析】此两句写卖炭翁不顾雪大天寒、冰辙

路艰、牛困人饥,只想把炭卖个好价钱多换些

衣和食的强烈愿望。

68

第74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赏析】“翩翩两骑” “黄衣使者” “口称敕” 直

写统治者的骄横。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赏析】“一车炭,千余斤” 和“半匹红纱一丈

绫”对比,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就全诗

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

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

灰白,十个手指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干什么? 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

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唯恐木炭不值钱,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

翁驾着炭车碾轧着堆满积雪的路面,留下深深的车轮印。 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人和牛都疲乏

了,也饿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前面两位得意洋洋的正往这面走的骑马的人是

谁? 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

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有几千斤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

却也没有办法。 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买炭的钱了。

1.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

南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大诗人和

文学家,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

世,代表诗作有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

2.主题:这是一首叙事诗。 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

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深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

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手法:这首诗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如“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

写出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

殊;“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了卖炭翁矛盾的心理和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4.名句: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赏析:通过设问手法,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

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

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 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

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名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69

第75页

赏析:“衣正单”与“愿天寒”,通过强烈的对比和卖炭翁的矛盾心理,作者真切地表现了卖炭

翁的艰难处境,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

一、【教材课后问题】《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

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

悲惨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

现实? 诗人的态度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

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答案: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 之名

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在这种掠夺

之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

会现实。 诗人对于卖炭翁是满怀同情的,

而对宦官及其爪牙则充满了憎恶。 但这

一切情感并未采取直抒性的表达,而是蕴

含在诗歌的叙述和描写以及强烈的对比

之中。一方面极写卖炭翁生活之困苦、心

理之矛盾、烧炭运炭之艰辛,一方面又将

宦官及其爪牙的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蛮

横无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还有结尾

处“一车炭,千余斤”之重与“半匹红纱一

丈绫” 之轻的强烈对比。 作者鲜明的爱

憎之情都蕴含在其中了。

二、【教材课后问题】《卖炭翁》中有不少精彩

的描写,如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

画。 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答案:(1)《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形象的

刻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

黑”,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烟尘满

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传

神。 这是常年艰苦劳作留下的深刻印记,

“两鬓苍苍” 见其年高,“满面尘灰烟火

色”“十指黑”见其极度劳苦,让人为之心

酸。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

寒”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

上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

鲜明对比,“心忧炭贱” 则点出了个中缘

由,读之催人泪下。

(2)对宫使用形象的刻画:“翩翩两骑来

是谁”,“翩翩” 有轻快之意,用在这里写

出了宫使肆意妄为、横冲直撞、趾高气扬

的动作和情态。 “手把”“口称”见其仗势

欺人、专横跋扈。 “回” “叱” “牵”这一连

串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

的丑恶面目。

三、【原创问题设计】 请结合“一车炭,千余

斤”“半匹红纱一丈绫”诗句,分析诗句中

数词的作用。

答案:“一车”“千余”突出炭的数量之多、

价值之大,“半匹” “一丈” 的丝织品数量

和价值与之极不相称,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者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卖炭翁的辛劳和

损失之大,深刻揭露出封建社会宫市使者

借购买之名行勒索掠夺之实的罪恶行径,

反映出封建统治者的虚伪和残忍。

一、背诵默写积累

1.《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

情的诗句是: ,

2.诗中勾画卖炭翁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

痛苦的诗句是: ,

3.诗中一问一答表现老人卖炭目的的诗句

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0

第76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二、诗歌阅读鉴赏

1.诗中“驱将” 的意思是 ;

“系向牛头充炭直” 中“直” 的意思是

2.“半匹红纱一丈绫”一句反映了唐代商务交

易,绵帛等丝织品可以代替钱币使用。 但

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

的价值相差很远,这句诗反映了

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

出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

出了卖炭翁矛盾的心理,表现了他处境

的悲惨。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翁烧炭、运炭、卖

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到压榨欺凌

并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本诗揭示了封建社会“宫市” 制度的罪

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晓驾炭车辗冰辙” 中的“辙” 有什么表达

作用?

5.“翩翩两骑来是谁” 中的“翩翩”一词表现

了宫吏怎样的形象?

6.“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惜

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三、中考真题直击

1.阅读《卖炭翁》(诗文略),回答问题。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可怜身上衣

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2)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

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

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

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 也为后

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

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

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

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

般不舍。

2.【 2021 浙江宁波】 阅读 《 卖炭翁》 ( 诗文

略),回答问题。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

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

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

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

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

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

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

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

第77页

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

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

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2.全诗的主旨是“苦宫市也”,诗人为什么

用很多笔墨来写卖炭翁烧炭和运炭之

苦? 请说说你的理解。

?

?

?

?

?

?

?

?

?

?

?

?

九年级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赏析】 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营造出一个欢乐

的、奢华的饯行宴会场面,这里诗人是以乐写悲。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赏析】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使诗人

内心的苦闷抑郁初显,与前两句形成对比。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赏析】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

“雪满山” 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

比兴的意味。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赏析】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

日”自比伊尹,情感由苦闷转变为憧憬,表达

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

己才能和抱负的愿望。 失望与希望,消沉与追

求,在这里变化交替。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赏析】节奏短促的感叹与发问,情绪由憧憬未

来回归到现实,转为愁绪。 表现出进退失据而

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结尾二句,情绪急转,境界顿开,情感

由愁绪转为喜悦,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

“破”“挂”炼字精确,富有动感,充满气势,表

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72

第78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金杯盛清酒一斗可值十千钱,玉盘装着珍贵的菜肴。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放下筷子, 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又被冰封了河道, 准备登太行山,又积雪满山。

闲时学太公在碧溪上垂钓,又像伊尹梦见乘船经过了太阳的旁边。

行路难呀,行路难! 岐路纷杂,如今身在何处?

总会有个时候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彼岸。

1.作者:李白(约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其诗风格雄奇豪放,想象

丰富,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又

有“谪仙”“诗仙”之称。 诗歌各体兼备,尤工七言古诗和七言绝句。 《蜀道难》 《行路

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梁甫吟》等皆为千古绝唱。 此外,其《菩萨蛮》词,亦被称

为“百代词曲之祖”。 有《李太白集》。

2.主题:诗歌主要抒发作者想要实现远大理想,却遭遇现实打击,怀才不遇的心情,同时表现自

己要重新鼓起生命之帆的勇气和决心。

3.手法:(1)借用典故,抒写理想。 诗歌中三处用到典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句,借姜尚垂钓与伊尹梦日的典故,含蓄婉转地表达自己希望向姜尚和伊尹一般,能

够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作者借此表明对从政仍然有所期待。 “长风破浪会有时”一

句,化用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有一天能够乘风

破浪,在这里,作者振奋精神,表现了自己的勇气和决心。

(2)反复咏叹,情感强烈。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

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内心的独白,逼真地传达出作者此时进退失据而又想要继续探索

追寻的复杂心理。 四个短句的使用,使气势充沛,情感在短促、反复的咏叹中喷薄

而出。

4.名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赏析:“垂钓碧溪上”写的是姜太公在溪边垂钓时被周文王任用的事;“乘舟梦日边”写的是

伊尹未遇明君时曾梦见自己撑着小船经过太阳的旁边,后来遇到商汤,成为贤相的故事。 诗

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 这

里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历史人物一样,为统治者信任

重用,成就一番伟业的愿望。

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又以“会有时”来肯定这一抱负会有施展的时候,

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是何等的豪迈、乐观! “直挂云帆济沧海”,创造出一个

雄浑阔大的意象。 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及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

念和乐观态度。

73

第79页

一、【教材课后问题】 《行路难》 (其一) 以浪

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

追求。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案:(1) 浪漫的笔法主要表现在词语、

诗句、意境的夸张上。 词语的夸张, 如

“金樽”“玉盘”“斗十千” “直万钱”;诗句

的夸张,如“拔剑四顾心茫然” “长风破浪

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境的夸张,

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2)诗句和意境的夸张,往往还伴随着浪

漫而奇特的想象。 用浪漫的笔法写人生

追求,表现了作者人生追求的不同寻常。

二、【教参变式问题】 把握《行路难》 (其一)

的情感脉络。

答案:(1) 《行路难》 (其一) 具有强烈的

抒情色彩,情感起伏变化,可谓一波三折、

荡气回肠。 (2)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

杯投箸” “拔剑四顾”,表现出极大的郁闷

之情;黄河不可渡,太行不能登,隐喻仕途

的艰难,表现出无限的惆怅之意;希望垂

钓渭水,“乘舟梦日”,又对政治前途抱有

幻想;接着诗人用四个短句反复咏叹“行

路难”,又表现出徘徊和沉低的心境;最后

两句,言乘风破浪、云帆渡海,又奋发振作,

情绪 高 昂, 表 现 出 一 往 无 前 的 精 神。

(3)在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如此复

杂的变化,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苦闷、惆怅、徘

徊、昂扬等情绪,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背诵默写积累

1.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通过“

, 。”

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揭示了他内心

的苦闷抑郁。

2.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碰到一些困难

与挫折,这时我们可以用李白《行路难(其

一)》中的诗句自勉:“

, 。”

3.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用比喻的手法

表现世路艰难的名句是:“

, 。”

二、诗歌阅读鉴赏

1.这首诗中诗人以“ ”

比喻世道险阻。

2.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

情感?

3.诗中“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 是写实吗?

谈谈你的看法。

4.诗中采用“ ”和“

” (限填四字)两个典

故表达自己欲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5.“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

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作用是什么?

6.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

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

第80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三、中考真题直击

1.【2021 天津市】 阅读《行路难(其一)》 (诗

文略),回答问题。

(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行路难” 是乐府古题,诗人借助夸

张的笔法抒写了人生感慨和精神追

求,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B.“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

山” 写 出 了 诗 人 经 历 的 困 难, 是

实写。

C.“闲来垂钓”“忽复乘舟”二句运用典

故,写出自己的政治理想,表明梦想

还在。

D.这首诗的情感起伏变化,可谓一波三

折,凸显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

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试描绘其中所展现

的画面,并分析诗人在这一联中抒发了

怎样的情感。

2.【 2022 信阳一模】 阅读《 行路难( 其一)》

(诗文略),完成下面小题。

(1) 从炼字的角度,分析“ 停杯投箸不能

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句中动词的

作用。

(2)简要分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

梦日边”一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表

达诗人怎样的心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赏析】 首联“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

“二十三年”极言被弃置时间之久。 这两句写

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无限心酸与内心的愤慨

心情。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赏析】 颔联以“闻笛赋” “烂柯人” 的典故抒

写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赏析】颈联情绪变化,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

调子,情绪变得昂扬达观。 这两句描写形象生

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说明

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75

第81页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赏析】尾联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与常人

所用的“借酒浇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贬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帆船驶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1.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诗以律诗、绝句见长,《西塞山怀

古》《金陵五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皆为名作,“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

木春”一句称诵至今。

2.主题:全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的思想感情,同时也

通过叙写新事物必定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表现出诗人的豁达精神与旷达心胸。

3.手法:(1)运用典故。 诗歌颔联运用“闻笛赋”表达对因受政治迫害而故去的王叔文等好友

的深切怀念。 而作者同样被贬谪,身在“凄凉地”数十年,运用“烂柯人”典故,抒发了

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2)情理结合。 颈联情绪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作者以“沉舟” “病树”

自比,固然感到惆怅,但更多的是对于新事物必定取代旧事物这一义理的通透达观。

结合本诗写作背景,可知刘禹锡是在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忧伤,展露出豁达的胸襟

气度和深刻的思想境界。 情感与哲理相融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4.名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赏析:作者用典故“闻笛赋”抒发了悼念王叔文等被政治迫害的故人的情感;典故“烂柯人”

表达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叹、怅惘。

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赏析: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本义是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但更表现诗人对世事的豁

达、乐观。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生事

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 蕴含的哲理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

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一、【教材课后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

见赠》的作者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

怀想往事,展望将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

刚健昂扬之气。 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

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 结合具体诗句加

以分析。

答案:(1)凄凉的巴山楚水、“闻笛赋” 和

“烂柯人”、“沉舟” 和“病树”,这些意象

?

?

?

?

?

?

?

?

?

?

?

?

?

76

第82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表现了作者难以平静的心绪;而“ 千帆

过”“万木春”等意象又表现出诗人刚健

昂扬的精神。 (2)诗人选取意象,无论是

悲还是喜,无论是扬还是抑,“皆着我之

色彩”,历历分明。

二、【原创问题设计】有人评价此诗“诗情起

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请结合诗歌内

容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首先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

自己的贬谪生活;接着借用典故暗示被贬

时间之长,表达了世事的变迁以及回归以

后怅惘的心情;然后以“沉舟” 和“病树”

自喻,表现出自己豁达的胸襟;最后“长

精神”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

中去,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

坚忍不拔的意志。

一、背诵默写积累

1.刘禹锡的“ ,

”表达了诗人昂扬达观的

人生态度。

2.社会、时代都在飞速地进步,不会等待任何

颓废者和落伍者,正像古诗《酬乐天扬州初

逢席上见赠》中说的“

, 。”

二、诗歌阅读鉴赏

1.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

∙∙

的一项( )

A.“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

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

被贬谪。 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

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

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

指晋人王质。 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

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

沧桑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 诗人以“沉

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

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 中的“君” 指唐代诗人白居易,

“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

八使君》。 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

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2.诗歌首联“ ”和“

”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

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

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试做简要

分析。

4.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

为理由是什么? (提示:可从哲理性及表情

达意方面来思考)

5.前人评论这首诗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

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长

精神”三字。

三、中考真题直击

1.【2023 平顶山二模】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

席上见赠》(诗文略),回答问题。

(1)请简要分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

第83页

年弃置身”的作用。 (2 分)

(2)本诗颔联中的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

2.【2022 焦作二模】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上见赠》(诗文略),回答问题。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2)在本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出现了怎样的

变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赏析】词前小序,“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

由”是辅。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赏析】起句陡然发问,苏轼把青天当作自己

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

凡的气魄。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赏析】“恐”字把作者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

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实则

表达了作者在“仕”与“隐”之间抉择徘徊的困

惑心态。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赏析】本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

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美好祝

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趁兴写了这首(词),同

时思念(弟弟)子由。

78

第84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明月从何时才有? 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现在又是什么日子。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天上去看一看,又恐怕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舞

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作者自己),明

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健

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溶溶月色。

1.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列

“唐宋八大家”之中。 其文章以《前赤壁赋》 《喜雨亭记》 《石钟山记》尤为世人传诵。

其诗成就也很高,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属豪放一派,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他又擅长书法,自创“苏体”,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

称“宋四家”。 又善画竹及枯木怪石,与文与可并称“文苏”。

2.主题: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的一个中秋之夜,以苏轼思念弟弟苏辙的情感为基础。

抒写了自己在政治失意时的矛盾痛苦,表达了作者想方设法摆脱矛盾痛苦的旷达胸怀

和对人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手法:上阕写词人饮酒赏月时的想象和联想,下阕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和对人生的沉思与

探究。 全词充满浪漫主义气息,想象丰富,纵横驰骋,运用比喻,虚实结合,富有哲理,

引人深思。

4.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运用比喻,富含哲理,指出人生欢聚与离别,就和月圆月缺一样原是自然规律,展现了

词人豁达的胸襟。

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婵娟喻指明月。 只要“人长久”,虽然相隔千里,总还能心心相印,共赏圆月;只要“人

长久”,今虽不聚,总会有团圆之日。 此句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展现了词人的乐观。 后人常用来表达对亲人或朋友的美好祝福。

【教材课后问题】 《水调歌头》这首词句

句扣住“月” 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

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有感情

地朗读,结合具体词句,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

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答案:(1) 词以问月开篇,情感高亢激昂,具

有诗性宇宙的意识;接下来写“我欲乘风归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象丰富,

情感浪漫而又有近乎幽默的别趣;“起舞弄

清影,何似在人间”,抒情热烈,情感也转为

通达、豪放;下片开头写月光的流转,引出第

?

?

?

?

?

?

?

?

?

?

?

?

?

?

?

?

?

79

第85页

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为议论,情

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

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

(2) 词人由对明月的发问,到对仙境的

向往,又归回对人间的留恋。 继而将人世的

“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

了“此事古难全” 的感慨。 他悟出人世不可

避免地有“悲欢离合” 的人生哲理,那么,美

好的祝愿就不能太“贪”。 “但愿人长久”,虽

然不能团聚,也能“千里共婵娟”:这也许是

最明智,也是最无奈的选择吧!

一、背诵默写积累

1.化用前人诗文是古代诗歌创作中常见的一

种手法。 苏 轼 在 《 水 调 歌 头 ( 明 月 几 时

有)》 中有两处明显的化用:一处是李白

《把酒问月》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

停杯一问之”;另一处是谢庄《月赋》 中的

“隔千里兮共明月”。 请写出苏轼这首词中

与之对应的句子。 (两处选其一)

2.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

,

” 表达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二、诗歌阅读鉴赏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2.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 “人间” 的徘

徊、矛盾,下片写 ,

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3.小豫读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感

觉“共”字很有味道,就是说不出来,请你试

着帮他分析一下。

4.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

首,《苕溪渔隐丛话》 说:“中秋词,自东坡

《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

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词人

的什么情感? 请简要分析。

三、中考真题直击

1.【2023 新疆】对《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的小序介绍了作词的背景。 该词作

于丙辰年,当时作者任密州太守,政治上

失意,与弟苏辙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

怀念手足兄弟写下了这首词。

B.上片由对明月的发问,写到对仙境的向

往,又归回对人间的留恋。 下片从写月

光的流转到写月下不眠之人用形象化的

语言表达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C.这首词的情感复杂,有问月的低回婉转,

有“天上”“人间”的徘徊与矛盾,有对明

月的赞美和向往。 有亲人不能团聚的惆

怅,有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0

第86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D.本词富有浪漫主义气息,表现了佳节思

亲的传统主题,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一篇吟咏中秋

的佳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2.【2023 湖南衡阳】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完成下面小题。

(1)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作品之

一,词前小序起到交代写作时间、缘

由等作用。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

句表达了忧伤难过的感情、消极避世

的思想。

C.全词紧扣“月” 字来写,情感多次变

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

感染力。

D.词作表达了作者苏轼对弟弟苏辙的

思念之情,也表达出了普天之下所有

人的心愿。

(2)李玉同学准备将词中“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一句作为毕业赠言送给同

桌的刘梅,你觉得是否合适? 请说说

理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无 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赏析】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

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难”字含

义隽永,炼字精彩。 “东风”一句,既写自然环

境,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赏析】 颔联以“春蚕丝尽” “蜡炬成灰” 做比

喻,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表达了诗

人缠绵不尽、至死不渝的复杂感情。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赏析】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

出对方的相思之苦。 上句写年轻女子“晓妆

对镜,抚鬓自伤” 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

思念和忧愁。 “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

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析】尾联借“蓬山” “青鸟”的典故,让神鸟

为自己传达思念之情,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81

第87页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

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

晨妆扮照镜,只担忧如云的乌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

冷月侵人。 蓬莱山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

勤地为我去探看。

1.作者:李商隐(约 813—约 858),字义山,号玉谿( xī)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

人。 爱情诗成就尤高,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为描写爱情的千古绝唱。 有《李义山集》 《樊

南文集》。

2.主题:这是一首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抒写了与恋人的离别之恨和别后思念之苦,表达了对

爱情的忠贞不渝和执着追求。

3.手法:首联两个“难”字,凸现出两人的深情,“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颔

联一语双关,曲折表达出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颈联告诫各自珍重,道不尽

彼此的体贴关怀;尾联用宽慰之语,展现期望,并呼应开头。 全诗感情真挚,深婉缠绵,

有黯然销魂之感。

4.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赏析:“丝”,思也,一语双关,并以物拟人,以春蚕吐丝、蜡烛成灰比喻纯真、执着的爱情,把

坚贞的爱情写到了极致,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后来此句的寓意发生了变化,常用来歌颂无

私奉献、默默付出的人。

一、【原创问题设计】“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

无力百花残。” 请赏析此句是如何表现

“别离”的。

答案:(1)运用衬托手法,以“相见难” 衬

托“别亦难”,用两个“难”突显“离别”的

苦,更能体现离别之时的难舍难分;(2)

借景抒情,运用景物描写,以“东风无力”

“百花凋零” 来渲染别离之情,烘托人物

分别时的难舍、悲伤心情。

二、【教参变式问题】李商隐在《无题》和《夜

雨寄北》 中都以设想之景,传达相思之

情,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1)《无题》中写“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设想分别后女子对镜

梳妆,唯恐她因忧愁容颜变老。 于深夜吟

诗,应该会觉得月光分外寒冷,以此来表

达对对方的相思之情;(2)《夜雨寄北》中

写“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设想未来相聚的场面,剪烛西窗共谈巴山

夜雨之景,以此来衬托诗人内心的孤寂及

对妻子(朋友)的相思之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

第88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一、背诵默写积累

1.有一种品质叫无私,有一种情感叫无悔,把

它化为形象的诗句,那便是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中的“

, 。”

2.表现有情人不能相聚的痛苦的诗句:

, 。

3.写出了相思之苦,表达出至死方休、爱情坚

贞的诗句: ,

4.形容一个人为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的崇高品质的诗句是:

, 。

5.拓展:李商隐另一首《无题》表明亲友心灵

相通的名句: ,

二、诗歌阅读鉴赏

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

”,属双关语,暗指

2.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

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蓬山此去无多

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对《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理

解不正确

∙∙∙

的一项是( )

A.“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

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

姿。 这一联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

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

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借春蚕的执着精神,寄托了对情人

的思念之情。 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

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因而古今之

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

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

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

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

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

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

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自慰

之词。 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

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信。

5.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

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

说说你的理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

第89页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赏析】首句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

的异样感受。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 次

句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赏析】此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

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 “长烟落

日”,画面雄阔,“孤城闭”三字暗示敌强我弱

的不利形势。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赏析】此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

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 “燕然未勒”化用

典故,表明战功未建,归乡无从谈起。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描写入夜景色,寒霜满地,表达凄清悲

凉之感。 “人不寐”二句,抒发将士壮志难酬、

思乡忧国的复杂情怀。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号

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响起来。 群山层峦叠嶂,夕阳

西下,青烟升腾,一座孤城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

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

还是士兵,都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1.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吴县(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岳

阳楼记》是其散文代表作;诗歌以《江上渔者》为代表;词以《渔家傲·秋思》为代表。

有《范文正公集》。

2.主题:本词通过描写塞外秋景,写出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不修武备、不重边防的愤懑不平之情。

3.手法:借景抒情,深沉含蓄。 上阕以写景为主,写塞外群山连绵,萧瑟荒凉,孤城紧闭,场景悲

壮宏大,但气氛略有萧瑟;下阕景中融情,契合上阕的萧瑟秋景,隐晦点明是因为战事

84

第90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吃紧,功业未成,才会有“孤城闭”的景象。 作者在这里选用羌笛的意象,羌笛音色清脆

高昂,带有悲凉之感,在月色独照下,羌笛悠悠,令人产生思乡之感。 思乡与爱国的矛

盾使全词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4.名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赏析:仅十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意境雄浑。 特别是 “长烟落日”,很

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赏析:想回家却因没有建立功业而无法回去。 引用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记功而

返的典故,表现了戍边战士思家与忧国的矛盾心情。

名句: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之苦的情怀,含

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一、【教材课后问题】《渔家傲·秋思》是范仲

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

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 边塞秋来,风景与中原自是不

同。 南飞的大雁,决意离去,毫不犹豫。

边声四起,角声犹厉,听之伤心。 背负层

峦叠嶂,在长烟落日中,一座驻军孤城,城

门紧闭。 戍边守土,将士之责;功业未成,

泪洒滂沱。 纵然乡关万里不得而归,只好

借酒浇愁,暂忘烦忧。 那悠然响起的羌笛

之声,仿佛将寒霜洒落一地。 此情此景,

怎能 不 令 人 酸 楚, 让 人 憔 悴。 将 士 无

寐……

(2)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

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

闭,寂寥。 这些景物都隐含着作者的情感

体验。 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在抒情的气

氛中,也叠映出“浊酒一杯” “燕然未勒”

“羌管悠悠” “将军白发征夫泪” 等意象,

可见作者是借助诸多意象来抒发情感的,

表现出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

二、【教材课后问题】 仿照示例,从词中另选

几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点评。

示例:“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

边塞特有的种种声音,凄厉而容易引发人

的怀乡之情。 “边声” 以“四面” 来形容,

更显得无所不在,充塞天地之间,虽不想

听却做不到。 下面再接上“连角起”,进

一步写出这些声音是伴随着军营的号角

声发出的,在凄凉之外更添一层悲壮。

答案:“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闭”字,透

露出边关战事紧张、防守任务重大的情

形。 “长烟落日” 的空旷,与孤城的紧闭

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塞外的荒凉与寂

寥。 面对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百感交

集,触目伤怀! 思乡之情,无计消除;功业

未成,难以回归。 所以,只有在这苍茫的

边境中屹立、坚守……

一、背诵默写积累

1.描写萧瑟肃杀的边塞秋景的诗句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5

第91页

2.表现将士们征战在外,却壮志难酬和思乡

忧国的诗句是: ,

二、诗歌阅读鉴赏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

(限 2 个字)。 “ 塞下秋来风景异” 中的

“异”字,引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 ∙∙∙

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

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

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

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

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

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3.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

主? 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

句诗?

4.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

物? 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6.请从表达的角度,赏析“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句。

三、中考真题直击

1.【2021 河南省】阅读《渔家傲·秋思》(诗文

略),完成(1) ~ (2)题。

(1)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

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

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

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

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

效果的。

2.【2018 湖北十堰】阅读《渔家傲·秋思》(诗

文略),回答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异” 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用近乎

白描的方式描摹出一幅寥阔荒僻,萧

瑟悲凉的边塞风光图。

B.“衡阳雁去无留意” 是说一到秋天,

衡阳的大雁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

意,生动表现了征人的内心感受。

C.“将军白发征夫泪” 皆因“燕然未勒

归无计”,爱国热情、浓重相思兼而有

之,构成将军、征夫复杂矛盾的情绪。

D.这首词将写景和抒情完美结合。 意

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反映出

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6

第92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来真实感人。

(2)品析“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中“一杯”

和“万里”的妙处。

?

?

?

?

?

?

?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赏析】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

借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作者

以“老夫”自称,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

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赏析】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一

个“卷”字形象地写出了出猎者如虹的气势。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赏析】“ 遣冯唐” 引用典故,词人以魏尚自

比,表达了希望重新受到皇帝任用可以报国

的愿望。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作者以形

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

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

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我报知全城百姓随我出

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斑白,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

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 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

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1.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并列

“唐宋八大家”之中。 其文章以《前赤壁赋》 《喜雨亭记》 《石钟山记》尤为世人传诵。

其诗成就也很高,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属豪放一派,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

87

第93页

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他又擅长书法,自创“苏体”,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

称“宋四家”。 又善画竹及枯木怪石,与文与可并称“文苏”。

2.主题:这首词写于苏轼四十岁被贬密州之时,表达了词人希望朝廷重用自己?????????

,杀敌报国,建功??

立业??

的豪情壮志。

3.手法:上片写打猎的场面,下片抒写自己的爱国豪情。 词作首创用打猎的雄壮场面来抒爱国

豪情,人物和景象生动,慷慨豪迈,加上典故的妙用,一扫传统词作缠绵绮丽之风,开创

豪放词风,标志着宋代豪放词派的正式确立。

4.名句: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赏析:“千骑卷平冈”句中的“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速度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

神抖擞。 “千骑”表现出猎场面之宏大,陈容盛,士气高。

名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运用典故,点明主旨,用“天狼”喻指辽和西夏的入侵者。 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并委婉透露出词人希望朝廷重用自己的愿望。

名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赏析:以魏尚自比,借典喻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报效国家、为

国立功的思想感情。

一、【教材课后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中,“亲射虎” “遣冯唐” “射天狼”的典故

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它们与贯穿全词

的“狂”有什么关联?

答案:“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

勇武可用;“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

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射天狼”,喻指打败

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这几个典故,都表

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狂”

之所在。 苏轼本人实则缺乏兵韬战略,词

中抒发的情怀,不过是他的一种理想,所

以是“狂”。

二、【中考问题设计】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

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 请简要

概括。

答案:(1)“牵黄”“擎苍”的行为;(2)“锦

帽貂裘”的装束;(3)“千骑”狂奔的场面;

(4)自比孙权的语气。

一、背诵默写积累

1.诗词中运用典故,使得诗词语言既含蓄又

能表明作者的用意,从而起到一箭双雕的

作用。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就

运用“ ,

?” 的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渴

望被重用的心情。

2.词中表达词人期盼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

句子是: ,

, 。

二、诗歌阅读鉴赏

1.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片抒

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 全词由

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8

第94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

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

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于一体,调动多

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

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词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

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

人物。

2.本词上片写景,描写了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片言志,抒写了

词人

的豪情壮志。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有什么含义? 在

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4.“鬓微霜,又何妨”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5.词人的“少年狂” 表现在哪些方面? 其中

“狂”字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6.细读全词,请品析诗句“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三、中考真题直击

1.【2023 黑龙江龙东】 词中“亲射虎” “遣冯

唐”“射天狼”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结

尾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2021 湖北黄冈】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并

与《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文略) 比较赏

析,完成下面的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以上两首古诗词,分别用①“

”②“ ” 三个字表达

自己虽年老却不以为意仍愿为国效力

的心声。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和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同是表达爱国之志,但运用的表现手法

不一样:前者③ ,后者④

(2)《江城子·密州出猎》以“狂”字贯穿,

纵情放笔,气势豪迈。 请说说该词上片

是如何体现“狂”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9

第95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赏析】第一句用 “醉里” “挑灯” “看剑”三个

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

的形象。 “吹角连营”写军容整肃,声势豪壮。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赏析】两个对仗极工整、而又极其雄健的句

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展示了将士们

高昂的战斗情绪。

沙场秋点兵。 【赏析】 这个“ 秋” 字写得好。 正当“ 秋高马

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前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赏析】此句描写想象中激烈惊险的战斗场面。

可怜白发生! 【赏析】末句点睛之笔,笔锋陡转,“可怜”二字

说明之前的一切都是个梦而已。 “白发生”表

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天下事”是指

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

酒醉里我挑亮灯火观赏宝剑,恍惚间我听到军营中号角声声。 军营里,官兵正在分吃烤熟

的牛肉,各种乐器一起奏出边塞雄壮的乐曲,沙场上正进行着秋季大阅兵。

骏马像的卢那样嘶鸣,弓弦紧绷发出霹雳般的响声。 我一心想完成君王收复失地统一天

下的大业,得到世代相传的美名。 大梦初醒,只可惜自己已白发丛生!

1.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他

把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推向了新的高峰,与苏轼并称“苏辛”。 为人传诵的名篇甚多,

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摸鱼儿·更能

消几番风雨》等最为著名。 另外,他还有一类婉约词,如《清平乐·村居》 《青玉案·元

夕》。 有《稼轩长短句》。

2.主题:词作通过醉时回忆战斗生活?????????

,表现了作者渴望抗金杀敌、为国建功立业的决心????????????????

,抒写了

壮志未酬的失望和悲愤????????????

3.手法:虚实结合,形成对比。 词中首句末句写现实,中间写梦境中豪壮的军旅生活,壮烈与悲

90

第96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凉,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梦中,都不能忘

怀。 实与虚的衔接,梦境的突然发端和戛然而止,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突出了作者内

心的百感交集和喷薄欲出的情绪。

4.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赏析:前句抒写了词人的理想,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 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

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可怜”一句从梦境

回到现实,变雄壮为悲壮,与全词形成鲜明对比,令人不禁悲从中来,充分感受到了作者壮志

难酬的抑郁和愤慨。

名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赏析:运用典故(比喻),生动地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一个杀敌报国、冲锋陷

阵的英雄形象。

5.考点:

A.这是辛弃疾写给好友陈同甫的一首词,全词以“壮”语贯穿始终。

B.上阕有对沙场点兵的军容的描绘,并用“秋”字给整个场面增添肃杀之气。

C.下阕写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D.辛弃疾写词善用典故,本词运用了“八百里”的典故,展现军中给养充足,官兵一起分食烤

熟的牛肉的场面,烘托出豪迈热烈的气氛。

一、【教材课后问题】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

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是“赋壮

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

故作豪言壮语。 这首词处处扣着“壮词”

来写,开篇即言“醉里挑灯看剑”,可谓壮

怀激烈。 接着主要写战场上的情景:号角

连营,分炙、奏乐、点兵、马快、弦鸣,这些

情景再现,既是词人曾经驰骋沙场的回

忆,也是他渴望回到战场的心声,可谓豪

情万丈。 词的结尾,放言“了却君王天下

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快人快语。

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老之将

至”,也暗指壮志难酬,这给“壮词” 更增

加了慷慨悲凉的色彩。

二、【中考问题设计】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答案:“醉”说明词人在借酒浇愁,“挑灯”

点出了深夜无法安眠,“看剑” 暗示词人

心怀报国之志。 短短六个字,却用三个连

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

士的形象。 “梦回”二字点明下文所写军

营生活及点兵出征场景是梦境,是虚写。

此句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一、背诵默写积累

1.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之》中表达自己建功立业之志的诗句是:

,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

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

第97页

二、诗歌阅读鉴赏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

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

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恋的情结从

两句中可以读出。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 字的表

达效果。

4.诗多偶句,词则有奇句。 以奇句作结往往

能起到一种突出点化的作用。 请赏析这首

词的最后一句。

三、中考真题直击

1.【2022 焦作一测】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

赋壮词以寄之》(诗文略),完成下面小题。

(1)请任选一角度赏析词中描绘的军营盛

况或作战场面。

(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请从虚实结合的

角度,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2023 南阳宛城区一模】阅读《破阵子·为

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诗文略), 完成

问题。

(1)这首词写于作者失意闲居之时,借助对

现实和 的描述,表

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尾句还

表达了 之情。

(2)壮词是内容、情感、形象、语言各方面都

豪放、壮美的作品。 请结合词中画线

句,任选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壮词特点

的理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赏析】这两句诗写菊花盛开,秋色明净,借美

景反衬自己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彷徨的

复杂心情。

92

第98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赏析】此句写词人与丈夫决裂前表面上过着

贵妇人的生活,实则是奴仆不如的“ 八年风

味”。 “殊未屑” 表明词人对贵妇人的生活并

不留恋。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赏析】词人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

谐音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

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赏析】“俗子”至末句,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

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 曲折地反映了革

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我在京城小住一些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

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

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

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

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

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1.作者:秋瑾(1875—1907),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 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

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她生于一个封建家庭,自幼就被父亲许配给

湘潭富家公子王廷均为妻,两人志趣不合,婚后情同冰炭。 1903 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

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件事。 她不愿在贵妇人的脂

粉堆里虚度一生,正如词中所说:“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是她们夫妻之间的

矛盾,以致后来发展为使她终于写下这首词而远走高飞,踏上人生征途,创下一番轰轰

烈烈的革命事业。

2.主题: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贵妇人无聊生活的厌倦和冲出封建束缚、为祖国前途命运而奋

斗、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3.手法: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开篇即是秋天黄花开遍的场景,作者运用以乐写哀

的手法,以明丽的秋景反衬内心抹不去的国难心愁与悲哀之情。 词中多处引用典故,

化用陶渊明、李清照、白居易的诗句和汉军破楚的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复杂心境,

具有加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4.名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93

第99页

赏析:这四句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而意义不同的

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虽是女儿之身,不能加入男子的行列,

可作者的报国之心却比男子更加强烈。一个“烈”字,力透纸背,重如千钧,把作者的爱国之

心推向高潮,表现了一个女子的英雄情怀。

5.考点:

A.“秋容如拭”,是写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但这明丽的秋景却不能抹去词人的国

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B.“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作者素有的济世情怀。 “因人常热”,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

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C.“英雄末路当磨折”,是讲英雄之路自然是磨难重重,反映出作者对今后求索的艰险早有思

想准备。

D.“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

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E.本词善于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

闷以及宏大的抱负、志向表达得淋漓尽致,基调高昂。

一、【教材课后问题】 《满江红》 (小住京华)

结尾长叹“青衫湿”。 结合作品内容和写

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案:“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

的最后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

马青衫湿”,寄寓颇深。 词人泪湿衣裳,

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

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

和感慨。

二、【教参变式设问】如何理解《满江红》 (小

住京华)中的“俗子”?

答案:(1)从这首词的语境来看,“俗子”

当指词人的丈夫。 这与“八年风味”的婚

姻反思,与“青衫湿” 的悲情是前后呼应

的。 (2)从广义上理解,这首词中的“俗

子”,也可泛指世俗之人。 秋瑾到日本后

写的《鹧鸪天》 词中,有“祖国沉沦感不

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的词句,“觅知音”

意指寻求救国之道,不一定指个人的情感

问题。

一、背诵默写积累

1.白居易因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自伤沦落而

泪湿青衫,秋瑾借此感叹无知音而落泪的

句子是:

!

2.本词中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

清照语)的豪气巾帼不让须眉有异曲同工

之妙的句子是

二、诗歌阅读鉴赏

1.下列对全词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

A.“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此二句意

思是屋外篱下有盛开的菊花点缀,秋天的

容颜显得更加明净像擦过一样。 作者赞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4

第100页

第一部分 诗词必背 40 首

菊花装点了秋色,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B.“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这

两句大意是说清廷腐败,帝国主义不断入

侵,祖国陷入四面楚歌之中,而我却寄人篱

下,八年来无所事事,这岂不是徒有忧国忧

民的心情。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此二句意

谓秋瑾真心想结交志同道合的人,但不幸

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不由她

不发出“知音难觅”的浩叹!

D.这首词是秋瑾在 1903 年中秋节写的述怀

之作,反映了她从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

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

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是具

有男子汉大丈夫气魄的一句诗,请结合秋

瑾身世谈谈对这句词的理解。

3.【2023 焦作一模】本词结尾“莽红尘何处觅

和音? 青衫湿!”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三、中考真题直击

【2022 洛阳一模】阅读《满江红(小住京

华)》(诗文略),回答问题。

1.请谈谈“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一句

的表达效果。

2.《满江红》这首词中,多用典故,不仅丰富了

词作的内涵,更有助于抒发作者的思想感

情。 请找出一例,加以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赏析】 “八十” 与“十五” 相对照,突出其“从

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 与“从军征” 相呼

应,说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赏析】中间四句写老兵由遥看到近见,看到

自家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作者没有直说室

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

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

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

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

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

95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在线书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