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唯物史观生成视野中的
社会形态理论革新
社会形态研究在马克思的不同生命节点和思
想过程中呈现出多个主题和多种范式,保持着深刻
的逻辑联结.要理解晚年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
革新,就需要将其纳入到马克思思想变革的总体语
境中加以把握.一方面,要着重在思维方式以及理
论旨趣的意义上把握不同阶段马克思理论观点的
内在统一性;另一方面,要厘清和界定马克思在不
同时期的理论观点的内在差异和重心转化.如此,
晚年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研究就不再被简单地视作
马克思早期思想在人类学和历史学领域的简单应
用,而是呈现出唯物史观所内生的开放性意义.
(一)社会形态研究范式的逻辑演进
对人类社会这一现实有机体的具体形态的考
察,构成了马克思理解并把握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
重要方式.但是,社会形态理论本身并非某种凝固
不变的定式化论断,其叙述结构的变迁也实际地体
现着马克思基于对社会历史的持续探索而不断调
整唯物史观整体致思方向的过程.
沿着马克思思想生成的历史轨迹,我们会发现
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形态的划分大致经历三个阶
段.其一,唯物史观初创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的本质理论为基点,提出
了人的本质形成、异化以及扬弃异化以实现人的本
质复归的三个发展阶段,这是马克思在新哲学的建
构中尝试对人类社会形态的划分;在«德意志意识
形态»中,马克思以分工发展的规律为标准,指出了
所有制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即部落所有制—古代
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
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共产主义所有制.其二,政
治经济学批判阶段.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
稿»中,马克思以人类的生产能力及其发展状态为
标准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做出了“人的依赖关
系”“物的依赖关系”和实现“自由个性”的三个递进
的形态分析;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
思进一步围绕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规律做出概括.
Ђ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
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
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1](P.592)马克思由此较
为完整地阐明了Ђ的“五形态论”.其三,人类学和
历史学研究阶段.晚年马克思在创作“人类学笔
记”和“历史学笔记”的同时,对于社会形态的论断
主要集中在与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的
通信当中.在多封草稿和定稿中,马克思将社会历
史发展的趋势与地质构造作类比,进而将人类社会
的发展形态划分为原生社会形态、次生社会形态、
再次生社会形态、向原生形态复归的高级形态.
一般来说,学界捕捉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
其社会形态理论演进中的阶段性逻辑结构转变,这
实际地表现为从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向人类
学和历史学批判的研究范式转向[2],进而表现为从
一般人类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以及全部人类社会
的研究论域转变[3].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以«德意
志意识形态»为代表的马克思早期哲学批判范式下
的理论研究总问题是建构“革命的”和“批判的”唯
物史观,是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作为历史解释的
基本前提,从现实出发取代唯心史观地基上的“实
体”和“人的本质”的抽象解释.而当马克思深入到
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中时,则“更关注于历史中特定
社会的内部发展动力学”[4],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为中轴性参照系,选取英国为历史样本,重点论证
资本主义生成的历史前提与必然性.
不难看出,马克思在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
判范式下的社会形态研究总体上是对西欧资本主
义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模式的概括.这些研究表
明,彼时的马克思对于早期人类社会和非欧洲国家
的社会形态分析仍存在空白,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形
态的理解和思考亟待进一步具体化.尽管马克思
从19世纪50年代便开始了对东方社会以及前资
本主义社会各具体形态的历史考察,但直至19世
纪70年代中期,随着世界历史进程格局的变化,东
方社会史才真正地作为理论主题汇入马克思的理
论视域之中.
(二)时代难题与社会形态理论转向
晚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存在从西方社会向东
方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向前资本主义社会形
态的重心转向.正如美国学者凯文安德森所指
出的那样,“在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再
次 聚 焦 于 西 欧 和 北 美 之 外 的 抵 抗 资 本 的 诸 形
式”[5](P.196).尤其是在俄国,新的革命形势正在酝
酿,对于东方社会史的研究就凸显为马克思回答俄
国问题的关键所在.具体来看,晚年马克思所直面
的乃是俄国社会的未来命运问题.早在19世纪
50至60年代,俄国革命者内部就对俄国的前途问
题展开过论战,希望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