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24-1-1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

表4(5)列为调节效应检验结果。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对交乘项进行了中心化处理,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各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 远小于10,表明自变量之间没有多重共 线 性。由 表 4(5)可 知,交 乘 项 (Vioi,t ×CSRi,t+1)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社会责任能够发挥显著 正 向 调 节 效 应。假 设 H3 得 到验证。表4 基本回归结果、中介效应及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变量(1)ROIC(2)ROIC(3)KZ(4)ROIC(5)ROICVio -0.027*** 0.445*** -0.020*** -0.057***(-11.12) (11.24) (-8.51) (-15.27)Vio1 -0.011***(-4.60)KZ -0.017***(-40.52)CSR 0.002***(30.54)Vio×CSR 0.002***(12.94)Size 0.016*** 0.017*** -0.435*** 0.010*** 0.008***(20.09) (20.28) (-32.73) (12.09) (9.21)Shr 0.001*** 0.00... [收起]
[展开]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表4(5)列为调节效应检验结果。为了避免

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对交乘项进行了中心化处

理,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各自变量的方差膨

胀因子VIF 远小于10,表明自变量之间没有多重

共 线 性。由 表 4(5)可 知,交 乘 项 (Vioi,t ×

CSRi,t+1)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社会责任

能够发挥显著 正 向 调 节 效 应。假 设 H3 得 到

验证。

表4 基本回归结果、中介效应及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变量

(1)

ROIC

(2)

ROIC

(3)

KZ

(4)

ROIC

(5)

ROIC

Vio -0.027*** 0.445*** -0.020*** -0.057***

(-11.12) (11.24) (-8.51) (-15.27)

Vio1 -0.011***

(-4.60)

KZ -0.017***

(-40.52)

CSR 0.002***

(30.54)

Vio×CSR 0.002***

(12.94)

Size 0.016*** 0.017*** -0.435*** 0.010*** 0.008***

(20.09) (20.28) (-32.73) (12.09) (9.21)

Shr 0.001*** 0.001*** -0.018*** 0.000*** 0.001***

(11.74) (12.26) (-19.88) (6.63) (9.10)

Em -0.008*** -0.008*** -0.037** -0.010*** -0.006***

(-6.83) (-6.94) (-1.97) (-8.82) (-5.08)

Grow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30) (-0.04) (-0.97) (-0.58) (0.81)

Lev -0.055*** -0.058*** 7.144*** 0.065*** -0.032***

(-7.12) (-7.57) (57.45) (8.35) (-4.28)

Aud 0.090*** 0.094*** -0.523*** 0.084*** 0.075***

(20.00) (21.07) (-6.91) (18.97) (17.24)

Dir -0.002 -0.002 -0.179** -0.006 -0.005

(-0.44) (-0.32) (-2.14) (-1.29) (-0.93)

Indir -0.025 -0.025 0.815*** -0.007 -0.022

(-1.54) (-1.53) (3.14) (-0.45) (-1.40)

State -0.011*** -0.010*** 0.339*** -0.004** -0.011***

(-5.80) (-5.26) (11.24) (-2.37) (-5.90)

Constant -0.370*** -0.384*** 8.651*** -0.233*** -0.211***

(-17.18) (-17.81) (24.90) (-11.34) (-9.93)

Observations 20635 20635 20635 20635 20635

R-squared 0.098 0.093 0.395 0.177 0.159

IndustryFE YES YES YES YES YES

YearFE YES YES YES YES YES

(六)进一步分析

表5为加大违规处罚这一冲击对上市公司财

务绩效的估计结果,在仅控制时间、行业的情况下

和加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加大违规处罚冲击

(Vio2i,t)均会在1%水平上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

(ROICi,t+1 )产 生 负 面 影 响,从 而 验 证 了 假

设 H1b。

(七)稳健性检验

1.替换关键变量

本文针对上述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首先针

文 亮,彭 文:违规处罚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45

第52页

对被解释变量,参考郭玲玲等的方法分别将每股

收益EPS作为替代变量[19]。针对中介变量,借鉴

Whited等的做法,使用 WW 指数重新度量企业

面临的融资约束[20]。

表5 多期DID模型检验结果

变量

(6)

ROIC

(7)

ROIC

Vio2 -0.060*** -0.038***

(-19.89) (-12.65)

Size 0.016***

(19.83)

Shr 0.001***

(11.72)

Em -0.007***

(-6.54)

Grow -0.000

(-0.20)

Lev -0.057***

(-7.45)

Aud 0.089***

(19.85)

Dir -0.003

(-0.61)

Indir -0.026

(-1.63)

State -0.010***

(-5.24)

Constant 0.051*** -0.363***

(6.69) (-16.83)

Observations 20635 20635

R-squared 0.029 0.100

IndustryFE YES YES

YearFE YES YES

同样对EPS 和WW 指数做滞后一年处理,

回归结果如表6。从表6中可以看出,违规处罚

(Vioi,t)与每股收益(EPSi,t+1)在1%上显著负

相关,假设 H1仍成立。违规处罚(Vioi,t)与融资

约束指数(WWi,t+1)在1%上显著正相关,违规处

罚(Vioi,t)与每股收益(EPSi,t+1)在1%水平上

显著,且系数为-0.116,比系数-0.174绝对值

小,中介效应仍然成立。这说明模型有较好的稳

健性。

2.平行趋势检验

为保证多期DID模型满足共同趋势假设,本

文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如图2所示。可以发现在

加大违规处罚力度之前,95%的置信区间包含了

0值,说明冲击时点前处理组和控制组之间不存

在显著差异,而在冲击时点后几年不包含0值,表

明有良好的冲击效果,平行趋势假设成立。

表6 稳健性检验结果

变量

(8)

EPS

(9)

WW

(10)

EPS

WW -3.959***

(-43.25)

Vio -0.174*** 0.009*** -0.116***

Controls YES YES YES

Constant -3.179*** 0.132*** -3.026***

(-34.48) (17.75) (-31.86)

Observations 19193 19193 19193

R-squared 0.195 0.730 0.280

IndustryFE YES YES YES

YearFE YES YES YES

图2 平行趋势检验

3.安慰剂检验

为克服遗漏变量的干扰,随机选择上市公司

被加大违规处罚力度的时点进行了安慰剂检验。

基于随机选择样本,重复抽样进行了500次基准

回归,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发现,基准回归估计

的系数远离于随机抽样分布,说明遗漏变量问题

难以干扰回归估计结果。

图3 安慰剂检验

四、结 语

使用2011—2020年 A 股上市公司面板数

据,研究违规处罚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

系,检验融资约束的中介作用和社会责任的调节

4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53页

作用,并进一步检验加大违规处罚这一冲击对上

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上市公司遭受违规处罚后,下一年度的财

务绩效会显著降低,并且程度越高,下降越多;相

比于其他上市公司,加大违规处罚的上市公司财

务绩效更差。上市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要遵

纪守法,增强法治意识,杜绝违规舞弊。一旦遭受

违规处罚,不仅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受到影响,其

声誉也会直线下降,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

(2)融资约束在违规处罚和财务绩效之间起

到中介作用,违规处罚通过加剧上市公司融资约

束,从而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在投融资

方面,上市公司应该注重把握投融资程度,避免融

资约束程度过高,影响上市公司发展。

(3)社会责任作为有效的调节变量能够缓解

违规处罚对财务绩效的抑制作用,若上市公司社

会责任评分较高,上市公司就会对违规处罚更加

敏感,避免违规处罚的再次发生,从而缓解上市公

司财务绩效的压力。上市公司也要积极承担社会

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国发〔2020〕14

号)[EB/OL].(2020-10-09)[2023-02-22].https://www.gov.

cn/zhengce/zhengceku/2020-10/09/content_5549924.htm.

[2]陈工孟,高宁.我国证券监管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

界,2005(7):40-47.

[3]黄俊荣,高倩.违规处罚能有效抑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吗

[J].会计之友,2021(24):92-99.

[4]STRACHANJL,SMITH DB,BEEDLESW L.Theprice

reactionto(alleged)corporatecrime[J].TheFinancialReview,1983,18(2):121-132.

[5]YUANQB,ZHANGYY.Therealeffectsofcorporatefraud:

evidencefromclassactionlawsuits[J].Accounting&Finance,2016,56(3):879-911.

[6]张维,杨金正.舞弊处罚能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吗[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S1):26-30.

[7]陈运森,王汝花.产品市场竞争、公司违规与商业信用[J].会

计与经济研究,2014,28(5):26-40.

[8]窦炜,郝晓敏,毛成兴.公司违规、法制环境与债务融资成

本:基于倾向评分匹配(PSM)法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18,32(2):162-168.

[9]连玉君,苏治.融资约束、不确定性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J].

管理评论,2009,21(1):19-26.

[10]顾小龙,张霖琳,许金花.证券监管处罚、公司印象管理与

CEO过度投资[J].经济管理,2017,39(2):66-84.

[11]王爱萍,窦斌,胡海峰.企业社会责任与上市公司违规[J].南

开经济研究,2022(2):138-156.

[12]李国平,韦晓茜.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度量与经济后果:基于

国外 企 业 社 会 责 任 理 论 的 研 究 综 述 [J].会 计 研 究,

2014(8):33-40,96.

[13]钱爱民,朱大鹏.财务报告文本相似度与违规处罚:基于文

本分析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20(9):44-58.

[14]戴亦一,余威,宁博,等.民营企业董事长的党员身份与公司

财务违规[J].会计研究,2017(6):75-81,97.

[15]KAPLANSN,ZINGALESL.Doinvestment-cashflowsensitivitiesprovideuseful measuresoffinancingconstraints? [J].

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7,112(1):169-215.

[16]谭跃,夏芳.股价与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盈余管理与投资者

情绪的交叉研究[J].会计研究,2011(8):30-39,95.

[17]魏志华,曾爱民,李博.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中

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4(5):73-80,95.

[18]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2004(5):614-620.

[19]郭玲玲,石玮.环境成本与企业绩效关系:来自重污染行业

上市公司的证据[J].管理学刊,2022,35(2):87-102.

[20]WHITEDT M,WU G.Financialconstraintsrisk[J].

ReviewofFinancialStudies,2006(2):531-559.

ResearchontheInfluenceMechanismofViolationPunishment

ontheFinancialPerformanceofListedCompanies

WENLiang,PENGWen

Abstract:ThispapertakesChina’sA-sharelistedcompaniesfrom2011to2020astheresearchobject,andstudies

theimpactofviolationpunishmentonfinancialperformanceoflistedcompanies.Asaresult,violationpunishmenthasa

significantnegativeimpactonthefinancialperformanceoflistedcompanies,illegalpunishmentcanreducethefinancial

performanceoflistedcompaniesbyintensifyingfinancingconstraints.Atthesametime,socialresponsibilityalsoeffectivelyregulatestherelationshipbetweenviolationpunishmentandfinancialperformance,andtheinteractionbetweenviolationpunishmentandsocialresponsibilitycanpromotethefinancialperformanceoflistedcompanies.Throughrurther

constructingamulti-phaseDIDmodel,itisfoundthatincreasingthepenaltiesforviolationswillalsohaveanimpactonthe

financialperformanceoflistedcompanies.

Keywords:penaltiesforviolation;financialperformance;financingconstraints;socialresponsibility

文 亮,彭 文:违规处罚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47

第54页

2023年第6期

第25卷(总第142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6,2023

GeneralNo.142,Vol.25

[收稿日期]2022-09-29

[作者简介]王认真(1969—),男,合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大数据与金融科技、金融计量分析;陈

尹(1997—),男,合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深度学习、金融科技;邱凤鸣(1969—),男,安徽农业大

学财务处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基于CEEMDAN-GAN的金融时间序列预测建模研究

王认真1,陈 尹1,邱凤鸣2

(1.合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农业大学 财务处,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近年来,深度学习模型不断地被应用于时间序列的预测之中,而且效果显著。文章将自适应噪声完备集

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和随机森林算法引入到时间序列预测建模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CEEMDAN-GAN的金

融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测试数据,运用CEEMDAN对原始数据进行分解和重要性评估,通过不断

优化内涵模态分量(IMF)的重构方式提高模型预测准确率;将 CEEMDAN-GAN 与当下流行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LSTM、GRU相比较。实验结果表明,CEEMDAN-GAN的预测结果优于现有的时间序列预测建模方法,具有更好的解

释能力和更低的预测误差。

[关键词]CEEMDAN-GAN;时间序列;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预测建模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6-0048-08

一、引 言

金融市场因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吸引了大

量的投资人士和学者对金融产品价格走势进行预

测研究,但金融市场受市场情绪、政策等多种复杂

因素影响,使其走势包含大量噪声。最早学者们

使用传统统计学方法如 ARIMA等模型用来研究

各因素对于金融产品价格走势的影响,但金融时

间序列多具有非线性、不平稳的特性,传统模型的

预测表现并不理想[1]。近几年飞速发展的机器学

习方法如支持向量机(SVM)等模型通过引入核

技巧来对模型输入特征进行非线性映射,从而能

较好地处理非线性时间序列数据。深度学习是机

器学习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模型构建更为复杂,对

数据特征之间的关系着力更多,它能够从训练数

据包含的有限特征中推断出新的特征,在噪音中

提取信号。基于这些优点,深度学习方法广泛应

用在金融时间序列的预测建模中[2]。

长短期神经网络(LSTM)作为一种改进之后

的递归神经网络(RNN),具有长时记忆功能,在

时间序列预测建模上相较传统神经网络有很大优

势。薛涛等提出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

和多分支长短期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对欧元兑美

元汇率进行预测,发现结合 EMD 的组合模型可

以提高传统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和模型稳定性[3]。

贺毅岳等将CEEMDAN 引入到股市指数预测建

模中,对指数进行分解与重构,实验结果表明

CEEMDAN结合LSTM 的预测性能优于传统建

模方法,具有更低的预测误差和滞后性[4]。作为

新一代 RNN,门控制循环单元网络(GRU)具有

结构简单、不易过拟合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时间

序列预测建模中[5]。黎镭等使用 GRU 对上证中

18支股票的日收盘 价 数 据 进 行 测 试,证 明 了

GRU具有的强大学习和泛化能力[6]。刘宁宁等

将主成分分析和GRU 相结合对上证综指进行预

测,通过构建主成分分析与 RNN、LSTM、GRU

的融合模型,发现两层 GRU 模型取得了最好的

预测效果[7]。近年来学术界热议的 GAN是深度

学习未来的研究重点之一,GAN能够学习和探索

真实样本的分布与结构,同强化学习比,其更贴近

第55页

人类的学习模式,具有更强大的性能。GAN在金

融时间序列预测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王静等

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生成对抗网络

(EMD-WGAN)模型对沪深300指数进行预测,

通过与传统金融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对比,证明了

该模型具有更好的性能[8]。

随机森林(Randomforest)是一种集成机器

学习方法,其特征重要性评分(VIM)可作为高维

数据降维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金融等领域的

各种特征选择问题上[9-11]。为进一步提升 GAN

对于高频金融时间序列预测的准确率和稳定性,

本文提出基于CEEMDAN的 GAN模型,该模型

使用 CEEMDAN 算法对金融时间序列进行分

解,将分解得到的内涵模态分量(IMF)和残差作

为GAN的输入。为防止模型过度复杂,使用随

机森林算法对IMF和残差进行了特征重要性评

估和对IMF分量进行了均值为0的t检验来对

输入进行降维和重组,进一步提高模型准确性和

稳定性。本文可能的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

是将图像信号处理领域广泛应用的 GAN 模型引

入到 金 融 领 域 时 间 序 列 的 预 测;二 是 将

CEEMDAN算法引入到汇率的预测建模过程中,

分解获得波动相对简单的相互独立的子序列,便

于研究其波动规律;三是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各

子序列进行重组降维,减少模型复杂度,降低模型

误差。

本文使用美元兑人民币汇率(USDCNY)作

为实验数据,对所提出的模型性能进行评估和分

析。使用另外两种时序预测建模常见的深度学习

方法LSTM、GRU和两种信号处理方法经验模态

分解、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构建组合模型作为

对比模型。实验结果表明,CEEMDAN-GAN 模

型在金融时间序列预测上的表现优于现有常见模

型,证实了基于CEEMDAN的 GAN模型对复杂

时间序列信息的有效预测与应用。

二、建模的理论基础

(一)CEEMADN

EMD是 处 理 非 平 稳 信 号 的 方 法 HilbertHuang变换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广泛应用在很

多领域[12],但EMD方法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脉冲

干扰和噪声等会导致分解结果出现模态混淆[13]。

很多学者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Wu等通

过研究白噪声信号的统计特征,提出了总体平均

经验模态分解(EEMD),EEMD对原始信号多次

加入不同的白噪声进行 EMD 分解,对多次分解

结果进行平均得到最终的IMF

[14]。Yeh等提出

了补充的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 (CEEMD),

CEEMD通过向待分解信号中添加两个相反的白

噪声,分别进行EMD分解[15]。但经过EEMD和

CEEMD分解得到的IMF中会残留一定的白噪

声,增加了后续分析处理的难度和误差,CEEMDAN算法则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该算法有效

阻止了白噪声从高频到低频的转移传递[16],具体

过程如下。

设Ei(·)为经过EMD分解后得到的第i个

IMF,CEEMDAN 分 解 得 到 的 第 i 个 IMF

为Ci(t),vj 为满足标准正态分布的高斯白噪声

信号,j=1,2,…,N 为加入白噪声的次数,ε为白

噪声的标准差,y(t)为原始信号。CEEMDAN分

解步骤如下:

步骤1 将高斯白噪声vj 加入到y(t)得到

y(t)+(-1)qεvj (t),其中q=1,2。对其进行

EMD分解就得到了第一阶本征模态分量C1:

E(y(t)+(-1)qεvj(t))=Cj

1(t)+rj (1)

步骤2 对分解得到的 N个模态分量进行总

体平均就得到CEEMDAN 分解的第1个本征模

态分量:

C1(t)=

1

N∑

N

j=1

Cj

1(t) (2)

步骤3 将信号y(t)减去第1个本征模态分

量得到残差r1(t):

r1(t)=y(t)-C1(t) (3)

步骤4 在r1(t)中加入正负成对高斯白噪

声得到新信号,对其进行 EMD分解得到第1阶

模态分量Dj

1,总体平均后得到 CEEMDAN 分解

的第2个本征模态分量:

C2(t)=

1

N∑

N

j=1

Dj

1(t) (4)

步骤5 将残差r1(t)减去第2个本征模态

分量得到残差r2(t):

r2(t)=r1(t)-C2(t) (5)

步骤6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得到的残差为

单调函数,无法进一步分解,整个算法过程结束。

若分解获得的本征模态分量数量为 K,则原y(t)

经CEEMDAN分解结果如下:

王认真,陈 尹,邱凤鸣:基于CEEMDAN-GAN的金融时间序列预测建模研究 49

第56页

y(t)=∑

K

k=1

Ck(t)+rk(t) (6)

CEEMDAN可以有效地将原始信号分离为

具有不同频率尺度的不同本征模分量,相较于

EEMD等方法,CEEMDAN 可以提高重构精度,

减少迭代次数,解决模态混合问题。

(二)GRU

人们做大多数决定时,不仅要了解当前信息,

还需要参考之前的信息,如汇率、股指等都是连续

的序列数据。RNN 专门用来处理具有时间依赖

的序列数据,在RNN中,每个输出由当前输入和

之前的信息共同决定,但也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有

时我们需要大量之前的信息,当之前的信息距离

当前预测目标太远时,RNN可能会出现梯度消失

的问题,之前的信息会呈指数级丢失,由此出现了

一种新的网络 LSTM。LSTM 较好的解决梯度

消失等问题,但它引入了3个门结构来控制输入

和输出,参数较多,训练起来难度比较大。GRU

模型与LSTM 类似,不过它只有两个门结构:更

新门和重置门,结构更为简单、更容易实现,性能

也更为稳定。GRU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t

为时刻,xt 为当前时刻网络的输入,ht 为上一时

刻的记忆,σ代表sigmoid函数,?表示向量元素

乘,?表示向量和。

图1 GRU模型示意图

GRU首先会分析在当前时刻,根据当前的输

入,我们需要用到记忆中的哪些部分:

rt =σ(Wr·[ht-1,xt]) (7)

用rt(重置门)乘以ht-1 就得到了可利用的

记忆信息,然后和当前时刻的信息xt 合并在一起

输入到tanh网络中:

h?t =tanh(Wh? ·[rt·ht-1,xt]) (8)

接着通过当前时刻的输出去更新记忆,先计

算更新程度:

zt =σ(Wz·[ht-1,xt]) (9)

再利用zt(更新门)对上一时刻的记忆和当

前的输出进行加权结合得到当前时刻记忆:

ht =(1-zt)·ht-1 +zt·h?t (10)

GRU 比 LSTM 模型更简单,训练速度也更

快,预测性能可以达到和LSTM 相同的效果甚至

更好[17]。

(三)GAN

常见的机器学习模型大致可以分为“判别式”

和“生成式”,生成模型由于能够学习数据的隐含

特征表示,近些年发展迅速。GAN是一种基于对

抗学习的深度生成模型,广泛应用在图像信号等

领域。

图2 GAN模型示意图

如图2所示,GAN 的主体包括一个生成器

G(Generator)和一个判别器 D(Discriminator),

当输入真实数据x 时,期待判别器 D输出真(接

近1);当生成器G的输入随机变量z,输出是与x

相近的生成样本G(z)时,将G(z)输入到D,这时

期待D输出假(接近0)。整个训练过程中G的目

标就是尽量欺骗D,使D输出真(把G(z)误判为

x),相对应 D的目标就是可以正确区分x(输出

1)和G(z)(输出0),就这样G和D不断的进行对

抗训练,最后无论是x 还是G(z),D的正确判别

概率是稳定的。GAN 的对抗训练本质上是一个

求 minmax问题的解,目标函数如下:

minG

maxD

V(D,G)=Εx~Pdata

(x)[logD(x)]+

Εz~pz

(z)[log(1-D(G(z)))] (11)

它的全局最优解只有一个:当且仅当pz =

pdata,D*

G (x)=

1

2

。此时G 学习到了与真实样本

近似的概率分布,D 已无法判断输入是真实样本

x 还是假样本G(z),即判别器每次输出的概率值

都是1/2。

三、实证分析

(一)建模分析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经 CEEMDAN 分解产生

5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57页

的IMF和残差波动特征相对简单,可充分提取分

析汇率的波动特征。将 CEEMDAN 的时序分解

与GRU的时序预测和 GAN 强大的特征学习能

力的3个优势功能进行结合,GRU 作为 GAN 模

型的生成器,CEEMDAN 分解得到的IMF分量

进行重组作为输入,提出一个高准确性的汇率预

测模型CEEMDAN-GAN。

(二)数据的选取

汇率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可以直接反映

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情况,是经济领域中最具有

研究意义的数据之一。本文从 Wind平台提取了

2012年7月17日至2022年7月8日之间近十年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共计2494个数据

作为金融时间序列预测建模的原始数据,数据走

势如图3所示。

(三)数据的检验

对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数据进行ADF检验,结

果显示在1%显著性水平下序列非平稳;对汇率

序列进行Jarque-Bera检验,偏度为0.29472,峰

度为1.8678,P 值近似为0,汇率序列分布显著

非正态。可以看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序列非平稳

且包含大量噪声,因此本文使用 CEEMDAN 对

汇率序列进行分解、重组,运用非线性时序建模方

法GAN进行预测建模。

图3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

(四)数据CEEMDAN分解

按照前文所述 CEEMDAN 计算方法,对原

始数据进行分解,共得到7个IMF和残差(图4)。

由图4可以发现,从IMF1—IMF7到残差频率逐

渐降低,各子序列变化也较原始数据更简单。

图4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CEEMDAN分解结果

(五)模型调优及效果评价

参考杨青等[18]的模型构建方法,使用前30

个交易日的数值为输入来预测下一交易日的数

值,选用 R-squared(决定系数)、MAE(平均绝对

误差)、MSE(均方误差)和 RMSE(均方根误差)4

个评价指标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

1.使用全部子序列GAN建模

使用全部子序列当做模型输入,参考刘宁宁

等[7]对 GRU 的研究,本文使用2层 GRU 作为

GAN的生成器。根据高昆仑等[19]的研究,一维

卷积神经网络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时间序列分析和

具有 固 定 长 度 周 期 的 信 号 数 据,故 使 用 4 层

Conv1D作为 GAN的判别器,对数据进行训练与

测试,结果如图5和表1所示。研究发现模型在

训练集上的表现出色,R2 达到了0.997以上,但

预测集上R2 只有0.98285,说明模型存在过拟

合问题,表明模型输入过于复杂,需要对输入特征

进行降维处理。

王认真,陈 尹,邱凤鸣:基于CEEMDAN-GAN的金融时间序列预测建模研究 51

第58页

图5 使用全部子序列建模预测结果

表1 使用全部子序列建模评估效果

评价指标 R2 MAE MSE RMSE

训练结果 0.997845825 0.010814352 0.000219699 0.014822260

测试结果 0.982853074 0.011968968 0.000284284 0.016860721

2.随机森林降维GAN建模及效果评价

为适当降低GAN预测建模的复杂度和避免

模型过拟合,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所有序列重要

性评估,表2呈现了归一化处理后的评估结果和

相关系数。研究发现IMF1—IMF4的随机森林

重要性评分(VIM)分别为0.000455、0.000469、

0.000764和0.001321,可以看出信号频率逐渐

降低但是重要性程度逐渐增加。从图4可以发

现,高频信号围绕0均值值上下波动剧烈,几乎没

有规律性,因为高频信号表示的是汇率短期的波

动,这种短期波动主要受短期外汇储备变动、市场

预期和噪声的影响和长期趋势的影响,使得高频

信号VIM 总体低于低频信号。IMF5—IMF7、残

差的相关系数也明显大于IMF1—IMF4。因此,

通过保留超过0.99的重要性对全部子序列进行

降维,剔除相关系数较低的IMF1—IMF4共4个

IMF信号来对模型进行训练和预测。

表2 子序列重要性评分与相关系数

序列 随机森林重要性评分 相关系数

IMF1 0.000455 0.012284

IMF2 0.000469 0.039337**

IMF3 0.000764 0.064494*

IMF4 0.001321 0.034008***

IMF5 0.009618 0.216352***

IMF6 0.226697 0.399111***

IMF7 0.049596 0.424381***

残差 0.711080 0.818748***

注:* 、** 和*** 分别表示在 10%、%5 和 1% 的水平下

显著。

实验结果(图6和表3)显示,相较于使用全

部子序列作为模型输入,剔除4个高频IMF信号

的预测模型的训练集RMSE增加了59.21%,训练

误差显著放大。预测集的R2 降到了0.915944333,

RMSE增加了121.4%,模型解释能力不足,误差

增大。虽然训练集的R2 大于0.99拟合效果较

好,但是从图6可以看出,剔除高频IMF信号作

为输入后,模型无法预测短期波动的影响,整体预

测值为一条平滑的曲线,表明高频IMF信号虽然

包含噪声,和实际汇率走势相关性较低,但是其中

包含了大量的有用信息如外汇储备变动、市场预

期等,因此采用直接剔除VIM 较低的IMF信号

来降维的方式无法构建一个有效的美元兑人民币

汇率预测模型,需要采用IMF信号重组方式进行

降维处理。

图6 剔除高频子序列建模预测结果

表3 剔除高频子序列建模评估效果

评价指标 R2 MAE MSE RMSE

训练结果 0.994543496 0.017119731 0.000556901 0.023598748

测试结果 0.915944333 0.025085846 0.001393584 330732

3.所有子序列重组GAN建模及效果评价

参考李合龙等[20]的研究,对分解所产生的7

个IMF分量进行重组。首先对所有IMF分量进

行均值为0的t检验,其中IMF1—IMF4的P 值分

别为0.96834、0.30633、0.35615和0.91221,没

有显著性差异。IMF5—IMF7 的 P 值 分 别 为

0.00720、1.32117e-13和0.00673,均值显著不

等于0。其中IMF5是首个P 值小于0.05的本

征模态分量,因此将IMF1—IMF4重组成为美元

兑人民币汇率的高频分量,IMF5—IMF7重组为

低频分量,将残差作为趋势项,具体如图7所示。

重组后的子序列较为简单,有利于模型学习美元

兑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特征。

接下来使用高频、低频和趋势3个分量作为

模型的输入进行训练和预测,预测结果如图8所

示。由表4中的各项指标评估结果,可以看出子

5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59页

图7 所有子序列重组

序列重组GAN模型训练和预测结果的RMSE差

异不大,R2 均大于0.99,解释能力较强,较好地

解决了使用全部子序列 GAN 建模的模型过拟合

问题。输入子序列从8个减少到了3个,简化了

模型同时大幅提升了训练速度,相比较下,本模型

训练结果的 RMSE降低1.28%,差异不明显,但

测试结果的RMSE降低了8.47%,模型预测准确

性得 到 了 进 一 步 的 提 升。但 IMF5—IMF7 的

VIM 和相关系数均较高,重组为低频序列降低了

模型复杂度的同时也损失大量中长期趋势信息。

图8 所有子序列重组建模预测结果

表4 所有子序列重组建模评估效果

评价指标 R2 MAE MSE RMSE

训练结果 0.997872147 0.009723012 0.000214113 0.014632613

测试结果 0.997528188 0.01076754 0.000238173 432870

4.仅高频重组GAN建模及效果评价

研究发现IMF5—IMF7信号频率较低,与原

始信号走势相似,包含的更多的是美元兑人民币

汇率中长期趋势,较少受情绪波动、投机活动、突

发事件等噪声影响,所以可以直接作为模型的输

入,保留完整的趋势信息来对预测模型进行优化。

现在仅将包含较多噪声的IMF1—IMF4重组为

高频信号,IMF5—IMF7、残差直接作为信号进行

输入,预测结果如图9所示。实验所得模型的评

价指标结果(表5)显示训练和测试结果的R2 均

大于0.99,模型解释能力较强。相较于全部子序

列重组建模,本模型训练、测试结果的 RMSE分

别降低了46.62%和44.64%。虽然输入子序列

从3个增加到了5个复杂度有所提升,但是预测

模型预的性能有了较大提高。

图9 仅高频子序列重组建模预测结果

表5 仅高频子序列重组建模评估效果

评价指标 R2 MAE MSE RMSE

训练结果 0.999321998 0.005322216 0.000061015 0.007811222

测试结果 0.995159506 0.006288231 0.000072982 0.008542977

四、CEEMDAN-GAN模型预测效果的对比验

证分析

本文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实验数据,利用

一些经研究证实性能比较突出的时间序列预测建

模方法[3-8],包括LSTM、GRU、GAN直接进行预

测和结合EMD、EEMD、CEEMDAN的组合模型

进行预测,作为实验的对比方法,对 CEEMDANGAN模型的预测有效性、适应性进行评估。表6

给出了各模型的预测结果的各项评估指标,结果

显示在不对汇率数据进行分解的情况下,3个机

器学习模型预测结果的R2 均小于0.99,模型解

释能力较差。RMSE 的结果也比较接近,GNA

模型仅比 LSTM、GRU 模型提升了 6.36% 和

4.32%,说明仅使用原始序列来构建预测模型时

输入特征过于简单,训练效果不佳,误差较大,

GAN也无法发挥强大的学习真实样本分布优势。

在组合模型方面,本文比较了相同分解方法下不

同深度学习模型的表现,从图 10 中可以看出

EMD、EEMD 和 CEEMDAN 3 种 分 解 方 法 下

LSTM 测试结果RMSE最大,EMD-GRU模型略

低于 EMD-GAN 模型,EEMD、CEEMDAN 组合

模型 中 GAN 性 能 明 显 优 于 LSTM、GRU,且

CEEMDAN-GAN模型取得了最好表现,R2 大于

0.995,RMSE降至了0.008543,较之其他预测

王认真,陈 尹,邱凤鸣:基于CEEMDAN-GAN的金融时间序列预测建模研究 53

第60页

模型准确度有了较大提升。当使用相同深度学习

模型和不同分解方法时,从图11可以看出,在预

测性能上,EMD-LSTM 和 EEMD-LSTM 表现几

乎一致,CEEMDAN-LSTM 优于其他两种分解组

合模型;EEMD-GRU 测试误差大于EMD-GRU,

EEMD-GAN测试误差小于 EMD-GAN,说明两

种分解方法各有优劣。与前面两种分解组合模型

相比,CEEMDAN-GRU 和 CEEMDAN-GAN 均

取得了最好的表现。

表6 不同建模方法预测效果对比分析结果

建模方法 R2 MAE MSE RMSE

LSTM 0.979489 0.013661 0.000340 0.018441

GRU 0.980354 0.013729 0.000326 0.018047

GAN 0.982016 0.011938 0.000298 0.017268

EMD-LSTM 0.979421 0.015205 0.000341 0.018471

EMD-GRU 0.991698 0.009211 0.000138 0.011732

EMD-GAN 0.990677 0.009541 0.000155 0.012432

EEMD-LSTM 0.979656 0.016803 0.000337 0.018365

EEMD-GRU 0.989806 0.010767 0.000169 0.013001

EEMD-GAN 0.993555 0.008243 0.000107 0.010337

CEEMDAN-LSTM 0.984582 0.01294 0.000256 0.015988

CEEMDAN-GRU 0.993970 0.008223 0.000100 0.009998

CEEMDAN-GAN 0.995598 0.006288 0.000073 0.008543

图10 不同深度学习模型性能比较

图11 不同分解方法性能比较

五、结论及展望

本文运用CEEMDAN 将金融时间序列分解

为不同频率与波动特征的子序列,再进一步对子

序列进行降维与重组处理,同时使用在时序预测

上有显著优势的GRU作为GAN模型的生成器,

依据随机森林重要性评估和相关系数大小对所有

子序列进行降维重组,最后对不同重组方法进行

性能评估,提出了一种CEEMDAN和 GAN相结

合的汇率预测模型CEEMDAN-GAN。选取了金

融市场具有代表性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实验数

据,并对数据进行详细的实证分析。实验结果证

明,本文所提出的 CEEMDAN 分解、重组方法可

以有效地将单一汇率数据重构为保留信息相对完

整、结构简单的子序列,提高了建模的效率与性

能,所提出的CEEMDAN-GAN 模型预测的具有

误差小、拟合度高等优点,同时也为构建其他金融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提供了参考。另外,本文也有

不足之处,如 GAN训练时 G和 D容易出现一方

强大一方弱小的问题,若不及时平衡就会导致梯

度消失(D强G弱)和模式奔溃(G强D弱)问题。

后续考虑采用修正的损失函数 Wessertein距离

代替JS散度,Wessertein距离没有上界,不会出

现梯度消失的情况;同时,金融产品价格走势受宏

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参与者情绪波动影响较大,后

续研究拟将宏观经济指标与市场恐慌系数纳入预

测模型,进一步提升预测模型可解释性与性能。

参考文献:

[1]FARIASNAZÁRIORT,ESILVAJL,SOBREIROVA,

etal.Aliteraturereviewoftechnicalanalysisonstockmar5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61页

kets[J].TheQuarterlyReviewofEconomicsandFinance,

2017,66:115-126.

[2]DENGY,BAOF,KONGYY,etal.Deepdirectreinforcementlearningforfinancialsignalrepresentationandtrading

[J].IEEETransactionsonNeuralNetworksandLearning

Systems,2017,28(3):653-664.

[3]薛涛,丘森辉,陆豪,等.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和多分支LSTM

网络汇率预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

39(2):41-50.

[4]贺毅岳,李萍,韩进博.基于CEEMDAN-LSTM 的股票市场

指数预测建模研究 [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0,35(6):

34-45.

[5]徐海燕,吴浩,李栋,等.基于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的配电

网故障选线[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22,34(6):89-

97,113.

[6]黎镭,陈蔼祥,李伟书,等.GRU 递归神经网络对股票收盘

价的预测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8(11):103-108.

[7]刘宁宁,张量.基于PCA-GRU的股票指数预测模型的研究

[J].计算机应用研究,2020,37(S1):113-115.

[8]王静,邹慧敏,曲东东,等.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生成对抗网络

的金融时间序列预测[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20,37(5):

293-297.

[9]姚登举,杨静,詹晓娟.基于随机森林的特征选择算法[J].吉

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44(1):137-141.

[10]闫政旭,秦超,宋刚.基于Pearson特征选择的随机森林模型

股票价 格 预 测 [J].计 算 机 工 程 与 应 用,2021,57(15):

286-296.

[11]王琴英,王诗雨,刘聪.基于ReliefF算法和随机森林模型的

P2P平台风险识别[J].统计与决策,2022,38(8):184-188.

[12]李祥飞,沈书立,凯斯·布尔斯马.基于 Hilbert-Huang变换

的金融收益政策风险因子识别方法[J].运筹与管理,2018,

27(8):127-134.

[13]雷亚国.基于改进 Hilbert-Huang变换的机械故障诊断[J].

机械工程学报,2011,47(5):71-77.

[14]WUZH,HUANGNE.Ensembleempiricalmodedecomposition:anoiseassisteddataanalysismethod[J].Advances

inAdaptiveDataAnalysis,2009,1(1):1-41.

[15]YEHJR,SHIEHJS,HUANG NE.Complementaryensembleempirical modedecomposition:anoiseenhanced

dataanalysismethod[J].AdvancesinAdaptiveDataAnalysis,2010,2(2):135-156.

[16]赵会茹,张士营,赵一航,等.基于自适应噪声完备经验模态

分解-样本熵-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和核密度估计的短期电

力负荷区间预测[J].现代电力,2021,38(2):138-146.

[17]孙陈影,沈希忠.LSTM 和GRU在城市声音分类中的应用

[J].应用技术学报,2020,20(2):158-164.

[18]杨青,王晨蔚.基于深度学习LSTM 神经网络的全球股票

指数预测研究[J].统计研究,2019,36(3):65-77.

[19]高昆仑,杨帅,刘思言,等.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电力系

统暂态稳定评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9,43(12):18-26.

[20]李合龙,冯春娥.基于EEMD的投资者情绪与股指波动的

关系研 究 [J].系 统 工 程 理 论 与 实 践,2014,34(10):

2495-2503.

ResearchonFinancialTimeSeriesForecastModelingBasedonCEEMDAN-GAN

WANGRenzhen,CHENYin,QIUFengming

Abstract:Inrecentyears,deeplearningmodelshavebeencontinuouslyappliedtotimeseriesprediction,andthe

effectisremarkable.Theadaptivenoisecompleteensembleempiricalmodedecomposition(CEEMDAN)andtherandom

forestalgorithmareintroducedintothetimeseriespredictionmodeling,andafinancialtimeseriesforecastingmodel

basedonCEEMDAN-GANisproposed.TakingtheexchangerateofUSDandRMBasthetestdata,CEEMDANisused

todecomposeandevaluatetheimportanceoftheoriginaldata,andthepredictionaccuracyofthemodelisimprovedby

continuouslyoptimizingthereconstructionmethodoftheIntrinsicModalComponent(IMF).ComparedwiththetimeseriesforecastingmodelsLSTMandGRU,theexperimentsshowthattheforecastingresultsofCEEMDAN-GANare

betterthantheexistingtimeseriesforecastingmodelingmethods,andhavebetterexplanatoryabilityandlowerforecastingerrors.

Keywords:CEEMDAN-GAN;timeseries;CEEMDAN;predictivemodeling

王认真,陈 尹,邱凤鸣:基于CEEMDAN-GAN的金融时间序列预测建模研究 55

第62页

2023年第6期

第25卷(总第142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6,2023

GeneralNo.142,Vol.25

[收稿日期]2022-12-15

[作者简介]李淑华(1980—),女,淮南师范学院档案室副研究馆员,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档案管理基本理论及工作实

践;杨燕(1973—),女,淮南师范学院档案室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高校档案管理基本理论及工作实践。

关于新技术环境下全宗理论适应性的若干思考

李淑华,杨 燕

(淮南师范学院 档案室,安徽 淮南 232038)

[摘 要]全宗理论是档案学的核心理论,在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科学指导的作用。档案的本质属性、全

宗的基本原则以及全宗的发展历程等都体现了历史主义的精神,全宗理论的本质就是历史主义。全宗理论不仅在维护

电子文件完整性和真实性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电子文件鉴定、检索利用等方面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区块链

等新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展现了全宗理论在新技术环境下较强的适应性。

[关键词]全宗理论;档案管理;历史主义;电子文件;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6-0056-04

新时代,计算机、通信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以

及区块链等技术飞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结构性

和非结构性电子数据。对这些电子数据实体或虚

拟的整理和利用是否还能在全宗理论的指导下进

行,值得探讨。笔者从全宗理论发展的角度,对新

技术环境下全宗理论的适应性进行了若干思考。

全宗理论是档案学的核心理论,它的成熟和

完善是档案学全面深入发展的理论基础。全宗理

论问世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对各国档案事

业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已为世界所公认。

虽然不同时期世界各国对全宗名称以及内涵的表

述各异,但对全宗基本精神的认识是一致的,即尊

重历史、尊重客观的历史主义精神。

一、全宗理论是档案管理的科学理论

不了解历史就无法展望未来,同样不了解档

案专业核心理论的发展脉络,就无法使理论从容

应对由于时间和空间环境的变迁所带来的各种挑

战。全宗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表明,它是档案

管理的科学理论,依据它对档案进行整理和分类

是科学的。布伦内克指出,全宗理论具有作为整

理的原则、档案馆组织的原则和作为学术研究的

原则的三重意义。可以说,在档案工作的各个环

节,全宗理论都发挥着科学的指导作用。

全宗是档案馆的第一层次分类,这种分类不

是一般类别的划分,而是把馆藏档案划分为最大

的类别[1]。档案馆在接收档案进馆时,就要以全

宗为单位进行,使全宗成为馆藏档案的基本分类

单元,这就使纷繁复杂的馆藏档案的整理变得简

单易行,实现馆藏档案的条理化、有序化和科学

化。运用全宗理论整理档案,能确保来源于同一

个机关或同一活动过程的档案的集中管理,保持

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尽可能地保留历史的原貌,

使人类的记忆得以传承。档案鉴定也必须以全宗

为单位进行,因为单个的孤立的文件很难确定其

价值,只有放到全宗整体中判定其价值,档案鉴定

工作才有意义。全宗理论的来源是档案鉴定永恒

的基本原则,就像米歇尔·迪香指出的:“评价一

件文献资料至关重要的是准确地让人知道记载的

事情在哪儿发生的,事件经历的过程是什么,结果

是什么,谁、何时、怎么样得到的。”[2](P201)因为一

个全宗的档案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载了一个机关、

团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

过全宗利用档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

在这信息爆炸、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没有全宗

理论的指导,人们将陷入档案信息海洋的洪流中

无所适从,档案存在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第63页

二、全宗理论的本质是历史主义

历史主义也称“历史观点”,是人类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方法,强调“尊重历史、尊重客

观”的精神[3]。其主要是从客观世界的现实存在

状态出发,在承认和接受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全面

地、统一地、综合地理解、把握客观世界真实的总

体[4]。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总体意义上的方法论,

笔者认为档案的本质属性、全宗的基本原则以及

全宗的发展历程等都体现了历史主义的精神,全

宗理论的本质就是历史主义。

首先,历史主义是档案本质特性的体现和要

求。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是一

种客观的历史存在,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特

性。档案中蕴含大量的真实信息,传承人类文明,

承载人类记忆,具有历史的参考、凭证、情报等重

要价值。大量的甲骨、金石、简帛等档案,揭示了

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状况,成为了解人类

历史进程的金钥匙。目前“三星堆”的发掘,正慢

慢揭开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有力地证明了中华

文明的悠久历史。正如怀特所说,“档案的实质在

于:它不仅记录了成就,而且记录了获得成就的过

程。”[5](P2)档案的这种本质特性明确地规定了档

案管理要遵循历史主义的思想,维护好档案所体

现的社会的历史原貌,确切反映档案形成时期的

社会真实状况,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资源

的利用需求。

其次,历史主义是全宗理论思想内核的真实

反映。冯惠玲等对全宗作出定义,即“全宗是同一

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密切联系的档案文件整

体”[6]。全宗不是从档案内容的逻辑性质角度对

档案实体进行的逻辑分类,而是把社会中现实存

在的同一来源的一个个具有实际独立意义的档案

文件整体直接看作是一个个基本的、不可分散的

有机体[4],是一种事实性的客观存在物,而不是仅

存在人们头脑之中的抽象概念物[7]。运用全宗实

现馆藏档案的第一层次分类,不仅使馆藏档案的

分类变得简单化和科学化,而且不管这个全宗是

以主体为中心形成的还是以客体为中心形成的,

全宗内的档案都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正是档

案形成历史原貌的最佳体现。主体全宗反映的是

一个机关、团体或个人活动的客观存在,体现了历

史主义。而对于客体全宗,有些人把它看成是对

档案的逻辑分类,认为客体全宗的出现是逻辑主

义或者事由原则的回归,这其实是错误的。客体

全宗不是凭借知识或思辨分析出来的,一个项目、

一个课题、一种产品等的档案文件是在同一活动

中自然形成的,是存在于某项活动过程中的客观

实在,把它们作为一个全宗加以保存,体现了档案

的形成规律,是尊重客观尊重历史的历史主义

精神。

同时,全宗理论的基本原则要求在组织全宗

的过程中,同一全宗的档案不得分散,不同全宗的

档案不得混淆,尊重全宗内原始的整理体系[8]。

每个全宗反映的是不同机关或职能活动的历史状

况,如果同一全宗档案的完整性和纯洁性被破坏,

那么档案所记录的历史事实的真实面貌就难以维

护。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尊重档案形成的客观过

程和现实状态,以维护全宗的完整性和纯洁性。

一个全宗内档案原始顺序和标记,在一定程度上

蕴含了档案整理者或档案保管者的某种目的,因

此尊重全宗内的这种原始整理体系也是尊重客观

和历史主义思想的体现,能更好地实现档案的原

始记录功能。

最后,全宗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之中贯穿了历

史主义思想的精华。全宗理论从1841年法国“尊

重全宗原则”的提出到其演变的过程,始终贯穿着

历史主义思想的精华,历史主义指导和孕育着全

宗理论。全宗理论从最初的单一机关来源到机关

来源与职能来源并存,再到电子时代的概念来源,

这实际上是对历史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早期全宗理论的来源是指一个具体的机构,是在

当时社会活动和社会职能分工都比较简单的情况

下人们对全宗构成者的认识,它符合当时的实际

状况,按照单一档案形成者构成全宗,能维护这一

时期档案的内在联系和完整性。但是,对于社会

实践活动来说,它既有以主体为中心的社会活动,

也有以客体为中心的社会活动,社会活动的具体

执行者只能代表活动的一个方面即主体方面[9]。

因此,随着社会活动和社会职能分工越来越复杂

和多变,以客体为中心的社会活动日益突出,这时

人们开始对全宗构成者进行思考,认识到了社会

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从而把全宗来源扩展到机

构来源和职能来源并存,形成了主体全宗和客体

全宗,这样就确保了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

面貌,维护了历史的真实性。而电子文件的出现

再次引起人们对全宗来源的思考,由于电子文件

李淑华,杨 燕:关于新技术环境下全宗理论适应性的若干思考 57

第64页

本身的特性以及它与机构之间的“一对多”“多对

一”“多对多”的复杂关系,人们将全宗来源关注的

焦点从实体来源转移到了文件形成者的职能和业

务活动的概念来源上,对来源的理解更加抽象化

和科学化。虽然概念来源不像传统来源那样直

观,但它绝不是档案人员的主观臆想,而是有着特

定内容的客观存在,概念来源依然坚持了历史主

义的基本精神。

三、新技术环境下全宗理论显示出较强的适

应力

全宗理论的思想根源就是历史主义,这一理

论的发展明显地继承了传统档案学理论中最优秀

的思想即历史主义思想,并且随着社会的变革和

档案工作的发展,人们对全宗理论历史主义本质

的认识将不断深化。电子文件代替纸质文件已大

势所趋,如何管理好电子文件(档案)已经成为摆

在档案工作人员面前的主要难题和急需解决的主

要矛盾。新来源观就是人们从新的视角对全宗的

来源概念的新的阐述,它强调文件的形成过程和

背景等文件之间的来源联系,更符合现代电子文

件的特性。近年来在国家档案局的统一部署下,

一些省档案馆、行业档案馆如山东省档案馆、安徽

省档案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档案馆以及中国

电建档案馆等单位先后通过了电子档案单套管理

试点验收。在电子档案单套管理的趋势下,电子

文件的全流程管理至关重要,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能够实现电子文件“全流程可溯、全链路可信、全

节点见证”,确保了电子档案的真实可信。在新技

术环境下,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是新来源观指导

档案管理实践的生动体现。

首先,在维护电子文件的完整性、真实性方

面,全宗理论指导电子文件的管理工作。结构化

或非结构化的数据都具有电子文件的特性,人们

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可以不留痕迹地对电子文件实

施新的组合、修改、删除、拆分等行为。要证明电

子文件的真实性,保证电子文件确实是在某项业

务活动中产生的,并且未经改动,就必须对电子文

件生成过程的背景信息或者说来源信息进行控

制,这是目前提倡的电子文件前端控制和全程管

理所密切关注的,也是区块链技术确保电子文件

真实可靠的关键节点。文件每流转到一个受理节

点而产生的新的元数据信息可以持续保存在区块

链中,进而形成一条不可逆、可追溯的原始链条,

为档案数据的前端控制提供可能[10]。因为电子

文件的背景信息包括了电子文件的形成机构、形

成目的、文件格式等,它与电子文件正文一起被存

取,如果背景信息丢失或缺失,将导致电子文件信

息失真或无法正常读出,使电子文件失去保存价

值进而给社会记忆造成无法弥补的缺憾,而失真

的电子文件能引起误导作用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

害。电子文件与传统文件一样是人们在社会活动

中产生的,具有来源、形式、时间、内容等多方面的

联系,但来源依然是最重要的联系,只有在保持同

一来源的前提下,文件其他方面的联系才有实际

意义,新技术的运用更好地维护了这种联系。

其次,在电子文件鉴定领域,全宗理论影响深

刻。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社会分析与职

能鉴定论”“文献战略”和“宏观鉴定战略”是档案

鉴定领域有较大影响的鉴定理论。“社会分析与

职能鉴定论”源于德国档案学者汉斯·布姆斯的

“以文件形成者体现社会价值”的思想,认为档案

的社会价值应该通过了解反映社会需求和愿望的

重要文件形成者的职能来判断,对文件的评价标

准从复杂的社会价值、问题或趋向转变为由文件

形成者的职能所显示出的文件来源[11]。“文献战

略”是美国档案学者海伦·塞穆尔斯提出的,后加

入了“机构职能分析”的概念,从对文件内容的鉴

定转向文件形成机关的职能,是一种建立在研究

基础上的职能鉴定法。“宏观鉴定战略”是加拿大

档案学者T.库克提出的,主张鉴定方法应“置于

一种文件前后关系为基础,以来源为中心的框架

之中,而不是置于以内容为基础的历史文献框架

之中。”[2](P153)尤其在对电子文件鉴定方面他指出

鉴定应侧重于职能、业务和风险分析,而非文件及

其潜在价值。这三种鉴定理论都把鉴定的对象从

文件自身转向了文件形成者的职能,鉴定方法趋

向宏观。比尔曼指出,“来源力量”这一概念不仅

是在复杂计算机信息中鉴定档案文件的关键,而

且是档案人员帮助文件形成者抢救其消失的法人

记忆的唯一途径[11]。这是新来源观在档案鉴定

领域的重要体现,突出文件来源信息对电子文件

鉴定的极端重要性,更适应电子文件的特点。

最后,全宗理论(来源原则)对电子文件的检

索利用具有特殊的意义。1985年莱特和比尔曼

在《来源原则的力量》中指出:“以来源为基础的信

息检索注重的是研究规范文件形成的形式、功能

5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65页

和有机联系,它优越于主题检索和以内容为基础

的检索方法,成为档案人员在电子文件时代发挥

作用的关键。”[9]由于电子文件生成的复杂性,要

实现对电子文件的准确检索,在电子文件著录方

面,必须强调文件的来源,即文件的形成机关、形

成目的、形成活动、过程、处理程序和职能范围等

来源信息[7]。否则,在海量的电子文件面前,检索

将困难重重。《国际标准-档案著录规则》和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著录规则》

(DA/T18-2022),都要求全宗是著录的第一层级,

把尊重全宗原则作为档案著录的首要原则。档案

著录时体现档案的来源等背景信息,能维护档案

之间的多维关联,丰富档案数据语义,为档案数据

的智能化检索利用奠定基础。如内蒙古自治区档

案馆的基于语义工程的档案智能查询系统,能帮

助利用者快速找到目标档案,大幅提高模糊信息

下的查档效率和精确度[12]。全宗理论指导电子

文件的检索实践,在新技术环境下更好地呈现了

电子文件形成的具体细节,增强了电子文件检索

效率和信息的有用性。

新技术环境下,档案工作者在全宗理论的指

导下,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更好地管理档案,使档案

管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

记对档案工作提出“四好”“两服务”的要求[13]。

参考文献:

[1]任晖.全宗理论研究[J].档案与建设,1991(5):5-8.

[2]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

集[C].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

[3]蔡鸿雁.“新来源观”实质与意义探析 [J].档案学通讯,

2003(1):21-25.

[4]张辑哲.档案管理中的逻辑主义与历史主义:关于全宗原则

理论根源及深刻理论意义的探讨[J].档案工作,1992(6):

32-35.

[5][美]T.R.谢伦伯格.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M].黄坤坊,等

译.北京:档案出版社,1983.

[6]何嘉荪,冯惠玲.关于更新全宗概念的设想:全宗理论新探

之三[J].档案学通讯,1988(6):5-9.

[7]黄宵羽.来源原则“重新发现”的深刻实质与重大意义:电子

时代 来 源 原 则 重 新 定 位 的 思 考 之 二 [J].北 京 档 案,

2004(11):20-23.

[8]潘连根.也论全宗理论的实质[J].档案学研究,1999(1):

18-19.

[9]于丽娟.全宗原则、来源原则及其有关问题[J].档案学通讯,

1997(6):21-26.

[10]葛悦,邵华.从赋能到使能: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档案数据治

理研究[J].山西档案,2022(5):75-82.

[11]张斌.论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体系[J].中国档案,2000(4):

39-41.

[12]谷磊.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 档案智能查询系统提升利用效

率[N].中国档案报,2022-07-21(1).

[13]陆国强.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J].秘书工

作,2021(9):11-14.

ReflectionsontheAdaptabilityoftheFondsTheoryintheNewTechnologyEnvironment

LIShuhua,YANGYan

Abstract:Fondstheoryisthecoretheoryofarchivesandthescientifictheoryofarchivesmanagement.Itistheessenceofhistoricalmaterialism.Fondstheorynotonlytoplayanimportantroleinthemaintenanceofelectronicfileintegrityandauthenticity,butalsoplaysanirreplaceableroleintheidentification,retrievalandutilizationofelectronicdocuments.Theapplicationofnewtechnologiessuchasblockchaininelectronicarchivemanagementdemonstratesthestrong

adaptabilityoftheFondstheoryinthenewtechnologicalenvironment.

Keywords:fondstheory;archivesmanagement;historicism;electronicfile;newtechnology

李淑华,杨 燕:关于新技术环境下全宗理论适应性的若干思考 59

第66页

2023年第6期

第25卷(总第142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6,2023

GeneralNo.142,Vol.25

[收稿日期]2023-03-30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大运河(安徽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机制、模

式与路径研究”(AHSKQ2022D077)。

[作者简介]刘博(1991—),男,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赵金金

(1989—),女,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

大运河(安徽段)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评价

刘 博,赵金金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区域传统技艺和文化基因,是稀缺的“活态性”文化资源。合理的旅游开发可以有

效提高其自我生存能力,使其摆脱诸多资源濒危的困境,亦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文章在文献

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运河(安徽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型和特色进行梳理,构建了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将定量和质性研究方法并轨使用,采用层次分析法等工具对资源禀赋条件、区域旅游发展条件、

感知体验、效益与保障四项指标及维度内因素权重进行量化,科学预测大运河(安徽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事旅游开发的

潜力和价值。研究结果为大运河(安徽段)及相似区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价值的测度和旅游开发等提供

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大运河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6-0060-07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的重要

文化遗产,而大运河非遗是运河流经地区民族精

神与传统文化的结晶,体现了区域生活实践、生产

劳动和社会民俗中积淀的智慧。长期以来,大运

河沿线的繁荣商贸孕育、积累了丰硕的非遗资源,

源于其蕴含的珍贵艺术价值和悠久历史底蕴,使

得大运河非遗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安徽省

是大运河的重要流经省份,该区域富集大量的非

遗资源,这些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非遗能够充分

满足文旅爱好者对于传统文化、特色工艺体验的

心理需求,安徽省大运河非遗“活态性”的文化基

因能够传承创新,通过强化其“文化黏性”来拓展

本区域的文化旅游市场,促进当地文旅收入提高

的同时,增强安徽省的国内外旅游知名度。深度

挖掘安徽省非遗旅游开发价值,对于促进安徽省

文旅产业的发展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显著

的实践价值,也能够为该区域文旅产业融合的高

效演进提供借鉴[1]。基于此,本文采用质性分析

和定量测度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影响大运河(安徽

段)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因素,筛选与非遗旅游开

发价值相关的重要指标并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

将其作为后续量化研究的主要依据,为促进安徽

省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及加快其“文化强省”建设

奠定基础。

一、大运河(安徽段)非遗资源的分类及特点

大运河在安徽省流经淮北和宿州两市,该区

域内非遗资源种类数量较多且特色鲜明,截至

2022年5月,该区域在国家级非遗正式名录共有

6项资源,国家级非遗扩展名录中有3项资源;另

外,该区域在省级非遗正式名录共有50项资源,

省级非遗扩展名录中有5项资源① 。各类非遗资

源在六批次的归类情况见表1。

从资源特点上看,大运河(安徽段)非遗旅游

资源类型较为丰富,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

统戏剧等9个门类。在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传统

戏剧占比为55.6%,是该级别项目中数量最多的

第67页

非遗旅游资源;其次为传统音乐,占22.2%;曲艺

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各占11.1%。国家级非

遗旅游资源特征详见图1。

表1 大运河(安徽段)非遗资源的批次数量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合计

国家级/项 1 3 3 2 0 9

省级/项 10 9 8 5 9 14 55

图1 国家级非遗旅游资源特征

在省级非遗项目中,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的

资源数量最多,占比分别达到29.1%和20%;在

其他 项 目 类 型 中,传 统 音 乐 和 传 统 戏 剧 各 占

10.9%;曲 艺 和 传 统 体 育、游 艺 与 杂 技 各 占

9.1%;民间文学、传统医药和民俗各占3.6%。

省级非遗旅游资源特征详见图2。

图2 省级非遗旅游资源特征

总体来看,在大运河(安徽段)非遗资源中,传

统戏剧、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的占比较多,具有一

定的优势和开发潜力,且大运河(安徽段)非遗资

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其中包含诸多独特的技艺

和知识,只有将其更好地开发和传承下去才能保

证其价值的高效挖掘和普及[2]。因此,本研究通

过分析该区域非遗资源的分类及特点,选取具有

针对性的指标衡量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为

探索大运河(安徽段)非遗资源的高效“旅游活化”

路径奠定基础。

二、大运河(安徽段)非遗旅游开发的评价指

标构建

(一)指标筛选与体系构建

选取资源禀赋条件、区域旅游发展条件、感知

体验和效益与保障4个要素作为系统层维度来综

合衡量大运河(安徽段)非遗旅游开发价值。

1.资源禀赋条件

选取“文化价值”“非遗资源状况”“传承与创

新”作为衡量维度。

(1)文化价值

对非遗中蕴涵的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元素,必

须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和多学科研究,且尝试从

文化风情、历史文化等视角予以测度[3],考虑到非

遗旅游发展具有高度产业关联性特点,使得此业

态发展的内涵与外延都极为丰富,涉及旅游观光、

教研活动等,故文化价值的评价应更为多元化。

基于此,本文选取“非遗等级”“科学教育功能”“游

览观光价值”纳入指标层,以期更为科学地评价非

遗文化价值。

(2)非遗资源状况

资源规模与丰富度是非遗旅游产品展示内容

多样性的前提条件,且传承状况、保护效果良好的

非遗资源更具展示基础,其原真性的资源形态本

身就是游客的审美追求[4],故对于该准则层因素

的衡量则选取“非遗资源数量规模”“非遗保护状

况”予以测度。

(3)传承与创新

作为非遗进一步传承的中坚力量,非遗传承

人是非遗文化有效传承的重要主体,能够引领人

民群众对于非遗文化有效认知和接纳,故大运河

(安徽段)非遗传承人的规模对于非遗的传承影响

巨大。在非遗旅游产品的创新方面,非遗资源与

旅游相融合的能力及二者间的契合性可视为创新

潜力的评判标准,且本区域非遗知识的受众性和

普及度同样制约其创新和传承效果。基于此,选

择“非遗传承人的数量规模”“非遗的开发创新潜

力”“非遗知识普及度”作为该准则层因素的衡量

标准。

2.区域旅游发展条件

本文从“旅游发展情况”“旅游设施”“旅游企

业”3个维度出发,系统考核大运河(安徽段)的旅

刘 博,赵金金:大运河(安徽段)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评价 61

第68页

游发展条件。

(1)旅游发展情况

非遗需要在与游客的互动中活化、开发,这就

必然需要市场环境的呵护,旅游业则为非遗的保

护、发展提供了最大的现实市场。因此,本文选取

“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人次”“旅游接待能力”三个

要素,细致评价该区域旅游发展和市场情况。

(2)旅游设施

非遗与旅游存在的天然交互关系和逐渐加深

的融合倾向,使得非遗旅游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

关注,非遗旅游设施建设已成为研究热点[5],例

如,李嵇扬等以苏州市非遗资源为研究对象,探讨

如何通过优化旅游设施建设促进非遗研学旅游的

高效发展[6]。实际上,对于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

设施建设状况的审视,精准地发掘其建设目标,才

能高效指导非遗旅游开发,故选择“旅游住宿设

施”“交通可达水平”作为指标层要素,系统衡量旅

游设施的建设状况。

(3)旅游企业

将非遗文化内涵、文化价值融入旅游产品设

计和开发的各个环节,为游客拓展新的非遗旅游

消费场景,让非遗成为游客触手可及的消费新风

尚,不仅关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是非遗旅游产

业化和资本化的关键所在。在此过程中,旅游企

业的主观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其对于非遗资源

的认知、熟识程度,对于非遗旅游项目的支配、运

营能力具有决定性价值,故将“运营能力”“对于非

遗资源的熟识度”引入,作为旅游企业这一要素的

重要衡量指标。

3.感知体验

本文选择“观赏性”“游客体验性”作为该元

素下的两个衡量维度。

(1)观赏性

非遗的表现形式和展示内容会对游客产生多

元化的影响,其内在文化和内容的充裕性有助于

激发游客对非遗旅游的价值评价。例如,山西剪

纸等传统美术非遗中所展现的技巧性、工艺性会

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深受观众喜爱。故本文选

取“可展示方式的多样性”“可展示内容的丰富

性”来作为观赏性的指标层评价因子[7]。

(2)游客体验性

非遗旅游所呈现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程度是延

长非遗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游客体验价值和满意

度的必要保证,一般而言,与物质旅游依仗实体资

源开展活动不同,非遗旅游产品的可参与性是其

典型特征,游客“触手可及”地感受传统非遗文化,

这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增进群众对非遗资源的认

识,真正做到在欣赏非遗项目的同时,开展具有可

参与性的亲身体验活动[8](P319),有利于丰富非遗

旅游产品内容,加深体验深度,也是展现非遗旅游

市场价值、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故本文从“体验

过程的趣味性”“游客参与热情”两个角度衡量游

客体验性这一元素。

4.效益与保障

本文选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前景”

“政策支持”作为准则层因素。

(1)经济效益

非遗旅游开发的关键在于盘活濒危的非遗文

化资源,真正促进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

发展,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也

是当前非遗新兴业态发展的焦点。因此,以经济

指标的创收为目的,按照市场化经济的运行规则

来指导非遗旅游开发,从而扩展产业规模以带动

就业、利润创收等是关键,故选取“收入提升度”

“提供就业能力”“产业间经济联动效能”来测度

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正是一种加强文化联系

的重要表现。针对非遗资源从事旅游开发,可以

促进文化互鉴互通,文明才能互赏互荣,来自不同

地域的人齐聚在大运河(安徽段)区域中,感受当

地文化的魅力,传播文化因素。并且,非遗资源通

过旅游发展,促进大众非遗知识的提升、文化的传

播和激发大众喜好感,本质上也是对于非遗资源

的保护,故考评非遗旅游开发的社会效益,应当兼

顾其文化传播能力和对非遗资源保护的作用,故

引入“大众知识提升”“文化传播”“非遗资源保

护”作为指标层因子。

(3)市场前景

非遗旅游开发的市场前景取决于非遗旅游产

品的独特性、非遗市场的影响力以及新业态的发

展趋势,故选取“非遗旅游产品的独特性”“非遗旅

游品牌”“市场形象”“非遗旅游新业态发展”作为

衡量尺度,对大运河(安徽段)在非遗旅游品牌建

6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69页

设等市场前景做综合测度。

(4)政策支持

随着文旅融合的加速推进,以及商业模式、数

字化技术的创新,非遗旅游开发的保障性要素变

得至关重要。非遗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完善

的政策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力,因此需要

政府和产业共同审视非遗旅游开发的制度环境及

其市场结构,为维护该产业制度体系和机制结构

的完整性奠定基础。因此,本文选取“政府支持力

度”“产业配套政策”两个维度衡量政策支持。

(二)评价方法

为确保本文构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故先对

定量性质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9]。研究利用

归一化法进行解析,具体如公式(1)所示,在公式

中X 为归一化指标值,X* 为指标值,X*

min、X*

max

分别指代各指标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X =(X* -X*

min)/(X* -X*

max) (1)

另外,在定性指标的处理上主要依靠专家打

分法来进行分析。实践操作中,邀请从事非遗旅

游研究的学者和专家对各类定性指标逐项打分,

以此作为衡量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式(2)计

算各项分值,公式中Y 为评价分值,K 是专家选

定的等级系数,n为专家人数。

Y=∑

n

i=1

K/n (2)

(三)确定指标权重

本文借助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

而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源于非遗领域研究者的分

析结果。随后结合两两指标的价值属性进行对比

分析后打分,继而依据得分值评估判断矩阵的特

征向量,从而确定低一级层次要素对上一层次要

素的重要性。实际分析按照以下步骤:第一,在对

指标体系权重表进行设计和开发后,邀请非遗旅

游相关领域的学者根据评价原则对指标逐项评

分。赋值标度参考表2,标度值1、3、5、7和9表

示两指标相比较前者较后者同等重要、略微重要、

重要、非常重要和极其重要,而当标度值为2、4、6

和8时,则表示为过渡情形,即相邻判断中间值,

标后者与前者比较的标度值则采用倒数形式加以

表示。第二,在回收各项指标数据后,据此构建判

断矩阵。结合分析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确

定各类指标权重以及单层次排序情况。

表2 标度值参照表

标度值 描述项

1 同样重要

3 稍显重要

5 重要

7 非常重要

9 极其重要

2、4、6、8 相邻判断中间值

三、大运河(安徽段)非遗旅游开发价值指标

体系解析

结合以上测评标准进行定量统计,所得结果

见表3。在系统层各要素中,第一,“资源禀赋条

件”权重(0.367)最大,由此可知,领域专家综合大

运河(安徽段)非遗资源状况,根据旅游开发基本

原则予以认定后发现,区域内非遗资源的数量和

禀赋状况是制约旅游开发价值的最重要因素;第

二,“感知体验”的权重(0.281)位居第二,可见非

遗旅游资源的美观度和体验性不仅能够延长非遗

旅游产品的价值链,还能让非遗与更多游客产生

共鸣,即可见、可品、可体验的融入方式,使得游客

以沉浸式形态更好融入其中,这无疑是开发价值

的直接表现;第三,“效益与保障”的权重(0.232)

位居第三,这说明非遗项目的开发还要关注社会

功能和经济属性,并且产业内外环境和保障性建

设同样备受关注,这对非遗旅游合理开发以及产

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具有长远影响;第四,

“区域旅游发展条件”权重(0.120)虽排在最后,但

其作为非遗旅游发展的基础作用不可忽视,也是

评估区域中非遗资源能否开发以及是否适合开发

的必要指标。以上为系统层要素权重和排序结

果,随后,本文以系统层要素为基点对准则层、指

标层中各因素的权重进行解析。

(一)资源禀赋条件

在该要素的准则层中,第一,“文化价值”权重

(0.463)最大,这表明非遗所富含的文化基因是资

源禀赋的核心元素,故在资源的评价中应高度重

视文化内涵,并注重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包装。而

在该维度下,“非遗等级”的权重(0.402)明显高于

“科学教育功能”(0.358)“游览观光价值”(0.240)

这些同指标层因素,可见,泗州戏、花鼓戏、唢呐艺

术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应作为重点开发对象,继而

刘 博,赵金金:大运河(安徽段)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评价 63

第70页

高效发挥资源禀赋的优势。第二,“传承与创新”

权重(0.295)排名第二,其中所包含的指标层因素

“非遗传承人的数量规模”“非遗创新潜力”“非遗

知识普及度”权重分别为0.336、0.327和0.337,

整体差别不大,故在非遗资源的传承与创新上需要

对以上因素予以同等对待,例如在注重旅游开发的

同时,兼顾非遗资源和传承人的基本保障。第三,

“非遗资源状况”的权重(0.242)排名第三,在该维

度下“非遗资源数量规模”权重(0.540)相对较高。

因此,在非遗旅游开发中,对于非遗资源状况的衡

量取决于区域中非遗资源数量,这也是决定非遗旅

游产品丰富性的关键。

(二)区域旅游发展条件

在该要素的准则层中,第一,“旅游发展情况”

权重(0.499)最大且明显高于其他同级别因素,可

见,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区域旅游发展的状况

是评价该地区是否有条件进行非遗旅游开发的关

键。在该维度下,“旅游人次”权重(0.364)较大,

该因素有助于明晰区域旅游发展的热度,从而判

断非遗旅游开发的潜在客户群,精准地把握旅游

市场的发展趋势,能够更好地预测旅游业的发展

机遇。“旅游产业规模”和“旅游接待能力”权重分

别为0.316和0.320,故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二者

也占据重要分量,对于有效衡量区域旅游发展状

况意义重大。第二,“旅游设施”权重(0.314)排名

第二,这反映出区域旅游的接待能力、基础设施建

设也是旅游开发条件的重要评定因素,其中“交通

可达水平”是该维度下权重最大的因子,权重达到

0.715,它反映了外部游客来非遗旅游区域的难易

程度,以及进行社会互动和技术交流的方便性,这

是评估大运河(安徽段)旅游设施建设状况的核心

要素。第三,“旅游企业”权重(0.187)排名第三,

其中“对于非遗资源的熟识度”权重为0.548,故

旅游企业经营者对于非遗项目的了解程度和重视

程度是旅游企业这一准则层因素的关注重点,其

对于非遗开发的兴趣和热情会制约非遗旅游产品

的开发。

(三)感知体验

在该要素的准则层中,第一,“观赏性”权重

(0.627)最大,因此从市场吸引力和游客审美的角

度对非遗旅游开发进行衡量后可知,观赏性才是

赢得市场、提高游客受欢迎程度的关键。在该维

度下,“可展示方式的多样性”权重(0.637)明显高

于“可展示内容的丰富性”权重(0.363),这是因为

非遗旅游的可展示方式和可展示内容的多元化会

影响游客的审美感受与沉浸效果,展示方式越丰

富、内容呈现越精彩,才更有利于激发游客对非遗

旅游产品的兴趣。第二,“游客体验性”权重为

0.373,该 维 度 中 “体 验 过 程 的 趣 味 性”权 重

(0.664)最大,故非遗旅游的开发可以在注重观赏

性的同时增强对于具有可参与性活动的设计,继

而能够丰富产品的体验内容,加深体验深度。

(四)效益与保障

在该要素的准则层中,第一,“社会效益”权重

(0.271)最大,故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

表现形式,非遗资源及旅游开发对于优秀文化的

传播,提高大众非遗知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在该维度下,“文化传播”“非遗资源

保护”的权重较大,分别达到0.396和0.357。由

此可见,对于非遗社会功能和效用的评价,首先考

虑其文化延伸性,特别是对于濒危非遗项目的传

播上显得更为关键,这也与非遗资源保护的目标

相契合,从而确保非遗旅游项目可以使大众真切

体验到非遗文化,也能够进一步促进非遗的保护

和传承。第二,“政策支持”权重(0.254)排名第

二,故非遗旅游开发保障政策的有效贯彻和实施,

是真正从宏观层面优化业态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保

障非遗旅游产业高效发展的根本。在该维度下,

“政府支持力度”权重(0.795)明显高于其他因素,

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引导实

施与带动功能,鼓励符合条件的非遗项目参与旅

游活动。第三,“经济效益”权重(0.252)排名第

三,作为一种文化资源,非遗所有文化符号都可以

转化为符号价值,其在发展、建设和推动区域文化

经济上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故能否高效促进非

遗旅游产业的经济价值也是重要的考评指标。在

该维度下,“收入提升度”“提供就业能力”的权重

较高,分别达到0.402和0.371,这也是非遗旅游

经济效益关注的要点。第四,虽然“市场前景”权

重(0.223)排名最后,但较之于前三因素,其权重

值差距不大,故在“效益与保障”的评价中亦不容

忽视这一因素的重要性。在该维度下,“游客认可

度”“非遗旅游品牌和市场形象”权重相对较大,

分别为0.337和0.301。因此,有效预测游客是

否对非遗旅游产品感到认可和满意,合理评价非

遗旅游品牌和市场影响力,理应是这一业态市场

前景的核心评价指标。

6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71页

表3 大运河(安徽段)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系统层 权重 准则层 权重 指标层 权重

大运河(安徽段)

非遗旅游开发价值

资源禀赋条件 0.367

区域旅游发展条件 0.120

感知体验 0.281

效益与保障 0.232

文化价值 0.463

非遗资源状况 0.242

传承与创新 0.295

旅游发展情况 0.499

旅游设施 0.314

旅游企业 0.187

观赏性 0.627

游客体验性 0.373

经济效益 0.252

社会效益 0.271

市场前景 0.223

政策支持 0.254

非遗等级 0.402

科学教育功能 0.358

游览观光价值 0.240

非遗资源数量规模 0.540

非遗保护状况 0.460

非遗传承人的数量规模 0.336

非遗创新潜力 0.327

非遗知识普及度 0.337

旅游产业规模 0.316

旅游人次 0.364

旅游接待能力 0.320

旅游住宿设施 0.285

交通可达水平 0.715

运营能力 0.452

对于非遗资源的熟识度 0.548

可展示方式的多样性 0.637

可展示内容的丰富性 0.363

体验过程的趣味性 0.664

游客参与热情 0.336

收入提升度 0.402

提供就业能力 0.371

产业间经济联动效能 0.227

大众知识提升 0.247

文化传播 0.396

非遗资源保护 0.357

非遗旅游产品的独特性 0.214

非遗旅游品牌和市场形象 0.301

非遗旅游新业态发展 0.148

游客认可度 0.337

政府支持力度 0.795

产业配套政策 0.205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旅游开发视角分析大运河(安徽段)非

遗资源的特色和开发价值,结合文献研究细致衡

量该区域非遗资源属性,综合对各项指标的选取

和权重值计算等方法,制定大运河(安徽段)非遗

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为开发该区域非遗

项目的旅游活化路径、增强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

力提供参考。

(一)研究结论

第一,资源禀赋条件在系统层要素中权重值

(0.367)最大,且细分维度中的文化价值权重

(0.463)也最高,可见非遗资源利用效率和文化价

值挖掘水平对大运河(安徽段)非遗旅游开发潜力

影响最为显著;第二,感知体验权重值(0.281)也

相对较高,且细分维度中的观赏性权重(0.672)更

明显,因此,非遗旅游资源的美观度和体验性不仅

能够延长非遗旅游产品的价值链,还能让非遗与

刘 博,赵金金:大运河(安徽段)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评价 65

第72页

更多游客产生共鸣,尤其是观赏性的提升使得游

客以沉浸式形态更好融入其中,这无疑是开发价

值的直接表现;第三,区域旅游发展条件(0.120)

和效益与保障(0.232)权重偏低,但其作为非遗旅

游发展的基础作用不可忽视,这类因素也是评估

区域中非遗资源能否开发,以及是否适合开发的

必要指标。

(二)优化建议

第一,大运河(安徽段)要高度重视非遗资源

的科学利用,通过激发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来吸

引游客,并在此过程中兼顾非遗资源的有效保护

和传承。这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包括政府、

企业、文化机构、从业者和广大游客等的积极参

与,通过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非遗旅游资源

的保护力度、进行宣传推广等途径,来推动非遗旅

游资源传承,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非遗旅游的高质

量、可持续开发。第二,在非遗旅游开发过程中,

在产品形式上可以通过多元化、创新化的方式来

提高产品的观赏性,在产品设计上可以考虑挖掘

具有较强主题性的元素,在技术手段上可以采用

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展示技术,如 VR虚拟现实等

创新展示方式,将非遗文化变得更加真实、立体、

生动。第三,在区域旅游发展条件的优化上,政府

可以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升级区域基础设

施,包括酒店、景区等,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游客对

于非遗旅游的整体满意度。在效益与保障上,政

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打造品牌形象、制作宣传

片、参加旅游博览会等,对外宣传大运河(安徽段)

非遗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以

期更好地带动大运河(安徽段)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的提升。

注 释:

① 数据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公布的名录统计而得。

参考文献:

[1]刘博.安徽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23(3):46-51.

[2]赵金金.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开

发模式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36(2):36-45.

[3]伍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的实证研

究:以广东云浮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7,36(2):26-32.

[4]GONZALEZM V.Intangibleheritagetourismandidentity

[J].Tourism Management,2007(7):1-4.

[5]王光文,李欣远.非遗旅游设施建设困境及其突破[J].内蒙

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6):90-95.

[6]李嵇扬,章宇.面向儿童的非遗文化交互体验研究:以苏州

非遗桃花坞展区为例[J].装饰,2021(5):138-139.

[7]夏玢.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特征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24(4):382-384.

[8]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13.

[9]赵金金,刘博.休闲渔业景区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

东海洋大学学报,2017,37(5):44-50.

StudyonIndicatorSystemofTourismDevelopmentValueofIntangible

CultureHeritageResourcesintheGrandCanalAnhuiSection

LIUBo,ZHAOJinjin

Abstract: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nheritsregionaltraditionalskillsandculturalgenes,andisascarce“living”

culturalresource.Tourismdevelopment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caneffectivelyimproveitsself-sustainabilityand

freemanyresourcesfromtheplightoftheendangered,whichisanimportantwaytorealizetheprotectionandutilization

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Basedonliteratureresearch,thispapercomposesanindicatorssystemforevaluatingthe

value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ourismdevelopmentintheregionbysortingoutthetypesandcharacteristics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resourcesintheGrandCanalAnhuiSection.Inthispaper,quantitativeandqualitativeresearch

methodsareusedinparallel,andtoolssuchashierarchicalanalysisareusedtoquantifyfourindicatorsandtheweightsof

factorswithindimensions:resourceendowmentconditions,regionaltourismdevelopmentconditions,ornamentalandexperiential,andbenefitsandsecurity.Theresultsofthestudyscientificallypredictthepotentialandvalueof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intheregionfortourismdevelopment.Thisstudyprovidesatheoreticalbasisforthemeasurementof

tourismvalue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resourcesandtourismdevelopmentintheGrandCanalAnhuisection.

Keyword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ourismdevelopment;theGrandCanal

6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73页

2023年第6期

第25卷(总第142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6,2023

GeneralNo.142,Vol.25

[收稿日期]2022-10-10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安徽省普惠性婴幼儿托育服务的现实需求与发展路径研究”

(AHSKQ2021D48)。

[作者简介]何婧(1988—),女,合肥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学前教

育政策。

安徽省普惠托育服务的现实需求、

发展困境及政策建议

———基于实证调研的分析

何 婧

(合肥师范学院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为了解安徽省普惠托育服务的现实需求与发展困境,文章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分别对811个0~3岁婴幼

儿家庭和9家托育机构负责人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安徽省普惠托育服务在供给数量、空间布局、服务费用、托育质量和

供给模式方面均存在供需不匹配问题,托育机构在运营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安徽省普惠托育服务,应以婴幼儿家庭

的现实需求为导向,结合普惠托育服务发展困境,多方发力,共同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普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托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6-0067-08

一、引 言

发展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作为促进儿童

发展、提升家庭生育率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

举措,自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

高度重视及大力推进。2022年8月底,国家发展

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养老托育服务业纾

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从房租、税费、社会

保险、金融等多方面给予托育机构诸多扶持[1]。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各类托育机构

从无到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然而,由于我

国托育服务起步晚、缺口大,当前的供给总量依然

难以满足婴幼儿家庭旺盛的托育需求。在有限的

供给总量中,不少育龄女性一方面将“无人照护”

列为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意

选择托育服务[2]。近年来对各地托育机构的进一

步调研发现,不少机构存在招生困难、托位空置率

高的问题[3],造成了有限托育资源的浪费。究其

原因,是当前的托育服务在供给总量、供给结构、

供给质量方面与家庭的托育需求不匹配[4],无法

满足广大家庭安全质优、价格适中、方便可及的托

育需求[5],“入托难”“入托贵”的问题尚待进一步

解决。为此,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了系列

政策,将“普惠”作为我国托育服务发展的主要方

向。2021年初,安徽省政府亦将普惠托育服务纳

入了民生工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普惠托育服

务的关切。

从学界研究来看,已有文献主要围绕婴幼儿

托育服务发展历史、国内外托育实践、政府职责定

位、托育供需现状、适龄人口及托位规模预测展开

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揭示了我国托育服务

供给严重不足,家庭对托育服务的获得感不高,面

临入托难、入托贵、离家远、优质资源少等难题,存

在着高额托育服务费与普惠性需求之间的矛

盾[6]。具体到普惠托育服务的研究,目前主要散

第74页

见于国内外托育实践经验介绍与启示中,系统性

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已有研究在肯定普惠托育

服务价值的基础上,就普惠托育服务内涵、衡量标

准、发展路径展开了理论探讨,提出从可利用性、

可适应性、可接近性、可负担性和可接受性5个维

度来衡量[7],并进一步将普惠托育服务的内涵界

定为覆盖面广、可达性强、价格适中和质量合

格[8]。但从实践层面来看,一项针对上海市普惠

托育点的实地访谈调研发现,目前的普惠托育点

招生规模较小、托育内容以生活照料为主,在托育

招生与托育内容上均存在着供需不匹配,不少机

构生存困难[9]。作为一项新的社会政策,普惠托

育在理念合理性、程序合理性、实践合理性方面有

待加强[10]。为促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需要进一

步明确“普惠”的认定标准,加大支持力度和普惠

的受惠面[5],更需要从法律层面给予普惠托育服

务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11]。

综上,托育服务作为新时代亟需解决的重大

民生问题,受到了学界较高的关注。但总体看来,

我国托育服务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多从

宏观视角探讨托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专门针对普

惠托育服务的研究较少,且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

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普惠的重要

性、内涵界定与供给方案的探讨,鲜有从家庭需求

与机构供给双方互动的角度聚焦普惠托育服务的

具体需求与发展困境;二是在研究方法上,针对普

惠托育服务的描述性、思辨性分析较多,实证研究

较少且地域特色明显。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地

区,近年来面临着适度生育水平提升、人口老龄化

应对、公共服务保障等压力[12],普惠托育服务等

基本公共服务“提质扩容任重道远”,具有一定的

代表性。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选取安徽省作为目

标地区,从供需双方互动的视角,探寻婴幼儿家庭

对普惠托育服务的现实需求及当前的发展困境,

以期为安徽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在总量布局、结

构优化和质量保障方面提供参考性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

本研究中的问卷调查对象为安徽省0~3岁

婴幼儿家庭。具体说来,根据地理位置与经济发

展水平,采用分层抽样,从皖北、皖中、皖南地区各

选取两个城市,总计6个城市(皖北的阜阳市、宿

州市,皖中的合肥市、六安市,皖南的芜湖市、池州

市)进行问卷发放,共回收问卷887份,其中有效

问卷811份,有效回收率为91.4%。参与调查的

0~3岁婴幼儿家庭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婴幼儿家庭基本信息(N=811)

变量 类别 频次 百分比(%)

城乡 城市 437 53.9

县城 235 29.0

乡镇农村 139 17.1

父亲学历 大专及以下 468 57.7

本科 254 31.3

硕士及以上 89 11.0

母亲学历 大专及以下 493 60.8

本科 256 31.6

硕士及以上 62 7.6

父母工作 双职工 531 65.5

仅父亲工作 227 28.0

仅母亲工作 25 3.1

其他 28 3.4

2.访谈对象

根据机构性质与区域分布,选取9家托育机

构(含幼儿园托班)负责人作为访谈对象。按照访

谈时间先后顺序,用字母 A—I命名。具体来说,

A、F、H、I均为城市民办托育机构负责人;G为县

城一家民办托育机构负责人;C和 D为两家乡镇

民办托育机构负责人;B和 E为已开设托班的城

市幼儿园负责人,其中,B所在的幼儿园为公办,E

所在的幼儿园为民办。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在参考韦素梅关于《上海市0~3岁儿

童托育服务需求问卷》[13](P75)基础上,自编调查问

卷,对安徽省6所城市的0~3岁婴幼儿家庭进行

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

为0~3岁婴幼儿家庭背景信息,如所在地、父母

学历、父母工作;第二部分为家庭托育服务意愿与

需求调查,需求调查主要包括0~3岁婴幼儿家庭

对托育机构性质、距离、服务类型、服务价格等多

方面的期待。

2.访谈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访谈提纲,围绕托育服务供

给,对托育机构(含幼儿园托班)负责人进行访谈。

访谈提纲主要内容包括托育机构(含幼儿园托班)

6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75页

发展现状、经验与困境、未来规划等。访谈资料主

要用于分析安徽省普惠托育服务的发展困境。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的问卷收集时间为2022年1月至4

月,通过问卷星答题方式和线下调查方式收集数

据,采用SPSS26.0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访谈主要根据各机构负责人的时间,安排在2022

年5月至7月间陆续进行,采用面对面的方式,每

位访谈对象的访谈时间为2小时左右,在征得访

谈对象同意的情况下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事后

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

三、安徽省普惠托育服务的现实需求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首先要了解广大婴幼儿家

庭的关心与期盼。本研究具体从以下5个维度考

察安徽省婴幼儿家庭对普惠托育服务的现实

需求。

(一)数量需求

数量反映了婴幼儿家庭对托育服务的需求规

模。本次调查中,有43个家庭中的婴幼儿已入

托,占样本总量的5.3%;在婴幼儿尚未入托的

768个家庭中,有明确托育意愿的为394个,占样

本总量的48.6%。这二者合计即为本次调查中

对托育服务有现实需求的家庭,占比53.9%。分

城乡来看,城市家庭入托率为6.6%,需求率为

58.3%;县城家庭入托率 为 5.1%,需 求 率 为

52.8%;乡镇农村家庭入托率为1.4%,需求率为

41.7%。

(二)距离需求

从机构位置来看,有托育需求的婴幼儿家庭

中,接近八成的家庭希望托育机构离家近,占比

76.7%。在具体的机构距离上,30.2%的家庭能

接受的最远送托距离为1千米以内,37.5%的家

庭能接受的最远送托距离为1~3千米,25.2%的

家庭能接受的最远送托距离为3~5千米,能接受

5千米以外的家庭极少。

(三)价格需求

调查显示,有托育需求的家庭中,22.2%的家

庭每月能承受的托育服务费用仅为1000元及以

下,36.8%的家庭每月能承受的托育服务费用为

1001~2000元,28.4%的家庭每月能承受的托

育服务费用为2001~3000元,三者合计占比

87.4%;仅有12.6%的家庭每月能承受3000元

以上的托育服务费用。

分城乡来看,在乡镇农村家庭中,每月能承受

1000元及以下、1001~2000元、2001~3000

元和3000元以上托育服务费用的家庭占比分别

为43.1%、27.6%、27.6%和1.7%;在县城家庭

中,每月能承受1000元及以下、1001~2000元、

2001~3000元和3000元以上托育服务费用的

家 庭 占 比 分 别 为 16.1%、50.8%、24.2% 和

8.9%;在城市家庭中,每月能承受1000元及以

下、1001~2000元、2001~3000元和3000元

以上托育服务费用的家庭占比分别为20.4%、

32.2%、30.6%和16.8%。总体看来,从乡镇农

村到县城、城市,婴幼儿家庭对托育服务的支付能

力在逐渐提升。

(四)质量需求

质量是普惠托育服务的应有之义。家庭在选

择托育机构时,已不是单纯地需要解决“托”的问

题,对“育”的需求也是很多家庭选择送托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有托育需求的家庭中,62.5%的家

庭期 待 的 托 育 服 务 是 托 管 与 教 育 并 重,仅 有

17.6%的家庭需要托管为主的托育服务,另有

19.9%的家庭需要教育为主的托育服务。选择托

育机构时,家庭最看重的前4个因素分别是环境

设施安全卫生(76.7%)、接送方便(57.9%)、伙食

质量(50.8%)和教师素质(50.3%)。由此可以看

出,安全、便捷、营养和师资是婴幼儿家庭的普遍

追求。其中,安全、营养和师资更是体现出家庭对

优质托育服务的期待。

进一步考察家庭对托育师资的素质要求与婴

幼儿入托后的发展需求,结果显示:家庭最看重的

师资素质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有耐心爱心热爱孩

子(77.3%)、有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66.4%)和

专业的学科背景(51.9%);在孩子入托后,家庭最

希望孩子获得智力开发(72.3%)、社会交往能力

(71.6%)和生活自理能力(65.9%)方面的发展。

(五)其他需求

其他需求主要考察婴幼儿家庭对入托月龄、

机构性质和服务类型的期待,同样影响着家庭对

托育机构的选择,也是托育服务实现普惠、可持续

发展必须要重视的因素。

从家庭期待的入托月龄来看,随着孩子月龄

增长,家庭对托育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具体说

来,在有意入托的家庭中,仅有2.5%的家庭认为

孩子6个月以内即可进入托育机构,15.3%的家

何 婧:安徽省普惠托育服务的现实需求、发展困境及政策建议 69

第76页

庭认为孩子在7~12月龄可以入托,17.8%的家

庭认为孩子在13~18月龄可以入托,21.3%的家

庭认为孩子在19~24月龄可以入托,43.0%的家

庭认为孩子在2岁后可以入托。

从机构性质来看,在有意入托的家庭中,有

65.0%的家庭希望选择公办托育机构,14.9%的

家庭不在意托育机构性质,10.3%的家庭会选择

社区婴幼儿托管点,仅有9.8%的家庭会选择民

办托育机构。

从服务类型来看,家庭对全日托育和半日托

育的需求最为强烈,分别占比51.7%和26.1%;

对弹性托育、临时托育和寄宿托育的需求程度较

低,分别占比8.9%、8.5%和4.8%。

四、安徽省普惠托育服务的发展困境

在明确婴幼儿家庭对普惠托育服务现实需求

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访谈

调研,基于供需双方互动的视角发现安徽省发展普

惠托育服务还面临着不少困境,亟待进一步解决。

(一)供给总量不足,难以满足家庭急切的托

育需求

普惠托育服务是面向大众、覆盖城乡的托育

服务,托位数量充足是实现普惠的前提。在本次

调查中,有53.9%的婴幼儿家庭对托育服务有现

实需求;分城乡来看,乡镇农村家庭对托育服务的

需求率最低,但也超过了四成。统计数据显示,

2019年至2021年安徽省出生人口分别为76.60

万、64.50万和51.58万人[14],据此测算安徽省现

有0~3岁婴幼儿人口数约为192.68万人。为满

足婴 幼 儿 家 庭 的 托 育 需 求,预 计 需 要 托 位 数

103.85万个(托育服务需求率×3岁以下人口

数),而根据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截至2021

年底,安徽省0~3岁婴幼儿托位数仅有9.3万

个[15]。由此可以看出,安徽省当前的婴幼儿托位

缺口较大,有限的供给总量难以满足家庭旺盛的

托育需求,普惠托育服务发展任务艰巨。

(二)空间布局不均,难以实现家庭就近入托

与托位充分利用间的平衡

普惠托育服务是可达性强的托育服务[8]。可

达性反映的是两点之间的空间距离与交通便捷程

度,是评价普惠导向实现程度的关键指标[16]。国

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9年修订的《托儿所、幼

儿园建筑设计规范》指出,托儿所的服务半径宜为

300米”[17]。本次调查发现,家庭对就近入托有着

强烈需求,接近八成的家庭希望附近就有托育机

构。但是,仅有三成左右的家庭周边实际拥有托

育机构,且区域分布不均、城乡差异明显。以安徽

省托育服务发展较好、托育机构备案数量最多的

合肥市为例,截至2022年7月12日,在通过备案

的150家托育机构中,包河区有27家,肥西县有

25家,庐阳区、蜀山区各有18家,肥东县有12

家,瑶海区有11家,高新区有8家,经开区、新站

区、长丰县各有7家,庐江县有6家,巢湖市有4

家[18]。根据各机构公布的地址,位于乡镇的仅有

十多家。从机构分布情况来看,存在明显的空间

布局不均衡现象,可达性强只能被少数家庭享有,

影响了普惠的公平性以及多数家庭对托育服务的

获得感。

另外,空间布局不均衡也不利于整个托育市

场的可持续发展,部分区域托育机构稀缺,婴幼儿

家庭“一位难求”;部分区域托育机构扎堆出现,供

大于求,使得不少机构出现托位空置率高的问题,

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这也让不少机构面临生存

困难。访谈中,一位连锁托育机构的负责人 H 提

到:“听说X区那边托育需求很大,家长找不到可

以去的地方,我们也一直想去那边开分中心,无奈

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场地。”另一家开设托班的民

办幼儿园周边则同时分布着好几家托育机构,竞

争较为激烈,遭遇了严重的招生困难,负责人 E

谈到:“我们幼儿园是 A类普惠园,向下延伸办的

托班也是社区的服务示范点,但我们招不到孩

子……我们备案的年龄是招收2岁以上幼儿,开

两个班,一共40个托位,但上学期秋季招生才来

了4个孩子,今年春季学期到现在陆陆续续也才

有11个孩子。我这边如果没有幼儿园在支撑,绝

对是亏本,作为管理者来讲,我是越干越没劲。”由

此可见,托育机构空间布局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

影响了广大家庭就近入托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造

成了有限托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整个托育市场

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托育费用昂贵,难以体现托育服务普惠

性的要求

价格是决定托育服务能否实现普惠的重要指

标。对广大婴幼儿家庭来说,普惠托育服务应该

是价格可负担的。在本次调查中,接近六成的安

徽省婴幼儿家庭对托育服务费用的可负担标准在

2000元以下,且城乡之间差异明显。超过四成的

7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77页

乡镇农村家庭每月能承受的托育服务费用不能高

于1000元,五成左右的县城家庭每月能承受的

托育费用为1001~2000元。但在实际中,由于

托育服务起步晚、底子薄,普惠性供给严重不足。

截至2022年7月12日,在合肥市通过备案的150

家托 育 机 构 中,营 利 性 机 构 为 128 家,占 比

85.33%

[18]。在收费方面,入托月龄越小,收费越

高。以入托需求最高、在不同年龄段中收费最为

低廉的2~3岁幼儿为例,在对9家托育机构负责

人的访谈中了解到:在6家城市托育机构(含幼儿

园托班)中,A、H、I所在的民办托育机构每月收

费在3500~4000元(不含生活费),B所在的公

办幼儿园托班每月收费3000元左右(不含生活

费),E所在的民办幼儿园托班每月收费在2000

~3000元(含生活费),F所在的民办托育机构尚

未备案,每月收费在2000元左右(含生活费);G

所在的县城民办托育机构每月收费在2500~3

000元(含生活费);C和 D所在的乡镇托育机构

每月收费均在1500~2000元(含生活费)。总体

看来,结合机构运营成本、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以及城乡居民实际收入,从乡镇到县城、城市,

托育服务费用在逐步提高,但依然超出所在地大

多数有托育需求家庭的可负担标准。在本次调查

中,有一部分家庭正是因为“托育费用高”而不愿

意选择托育服务,可见高昂的托育费用是抑制婴

幼儿家庭潜在托育需求的一项重要因素。

但是,托育服务又是一项投入成本高、回报周

期长的事业,家长眼中的“上不起”在不少普惠托

育机构负责人看来却已经是“不赚钱”,甚至“在亏

本”。访谈中,开设有托班的公办园负责人 B在

谈到收费问题时,说到:“我们肯定谈不上盈利,勉

强收支平衡吧。”D则明确表示在亏本:“我们是民

办公助的普惠托育机构,政府给我们提供的免费

场地,那我们就让利给老百姓,把价格压低,我们

因为在镇上,平均要比城里一个月少收1500元,

但家长还是觉得贵,做托育的成本太高了,除非那

种收费很高的。但就我了解的情况,目前的托育

机构能挣钱的特别少。……像我现在,不仅不挣

钱,保本都不行,每个月都在贴钱,房子都抵押了

在做,不然资金流就断了。”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没

有更多的支持,婴幼儿家庭期待的价格普惠是很

难真正实现的。

(四)托育质量良莠不齐,难以满足家庭对优

质托育的需求

质量有保障是普惠托育服务的基本要义。当

今社会,随着家庭生活水平与科学育儿观念的提

升,家长对托育服务的需求已不再满足于“有地可

托、有人能带”,更是希望通过专业机构育儿促进

婴幼儿获得良好的早期发展[6],因而对高品质的

托育有着强烈需求。本次调查中,婴幼儿家庭对

优质托育同样有着强烈的需求,安全、营养、师资

是家庭在选择托育机构时普遍看重的因素,家长

希望通过托育服务促进婴幼儿在认知、社会交往、

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但是,受各种综合

因素的影响,当前的托育机构在质量上良莠不齐,

不同城市家庭对托育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均为

50%左右,不信任、不放心是家庭面对托育服务的

普遍心态[19]。本次调查中,在问及不愿托育的原

因时,也有超过四成的家庭表示出对机构托育质

量的担忧。在实地走访与访谈中发现,目前多家

托育机构在环境设施、一日生活安排、课程设置及

师资队伍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说来,在环

境设施方面,部分托育机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户

外活动场地,很难满足每天不少于2小时户外活

动的基本要求;在一日生活安排上,强调整齐划

一,缺少对婴幼儿尊重与回应式的保育;在课程设

置上,随意性较大且部分内容与幼儿园小班课程

安排类似;在师资方面,目前托育机构普遍存在的

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稀缺,准入门槛较低,先上岗再

培训的情况较为普遍,师资队伍偏年轻化且流动

性较大。访谈中,C提到:“我们也总强调对孩子

的尊重和回应,但老师实施的时候还不是很让我

满意,有的老师可能水平高一点好一点,有的老师

就不行了,恨不得天天牵在手上,集体管控为主。”

就课程标准与实施规范的问题,A 提到:“我们现

在很多时候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没办法,上面也没

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我们就自己做吧,肯定还是

存在一些问题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托育服

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托育服务体系还在不断完善

之中,良莠不齐的托育质量难以充分满足家庭对

优质托育的期待。

(五)供给模式单一,难以满足家庭多元化的

入托需求

供给模式同样影响家庭对托育机构的选择与

托育服务的获得感,是托育服务朝着普惠性发展

何 婧:安徽省普惠托育服务的现实需求、发展困境及政策建议 71

第78页

必须要重视的因素。本次调查中,从机构性质来

看,接近七成的家庭期待公办托育机构;从入托月

龄来看,家庭对于2岁后幼儿的入托需求最为旺

盛,但也有不少家庭在孩子满半岁后就有了一定

的托育需求;从服务类型来看,家庭对全日托和半

日托的需求最为强烈,对其他形式的托育需求不

高但也有少量占比。总体看来,在供给模式上,婴

幼儿家庭的需求可以概括为公办为主、多元化的

服务。但从托育供给实际来看,在机构性质上,当

前的托育服务以民办为主,公办机构极为稀缺。

从全国数据来看,现有托育机构中不到两成是公

办的[20];从安徽省托育机构备案信息来看,公办

机构多为幼儿园托班且数量极少。在入托月龄

上,幼儿园托班的收托年龄多为2岁后,托育机构

的收托年龄稍早,但出于安全性、难易程度及运营

成本等因素的综合考量,大部分招收的是1岁半

以后的幼儿,愿意接收1岁前婴儿入托的机构极

少。在服务类型上,现有的托育服务以全日制为

主,半日制、临时托数量较少。在访谈中,大部分

机构负责人都提到由于场地有限、人手不够、不利

于孩子健康发展、可能增加安全隐患等因素而不

愿意接受半日托和临时托。比如,访谈中,A 提

到:“小年龄的孩子是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的,全日

托的幼儿在入托前都要进行健康体检,半日托、临

时托的话,可能在健康的可控性上难以把握,而且

有的要就餐有的不要就餐,家长一会儿送来一会

儿接走,太麻烦了,后来我们就不做了,主要招收

全日托了。”C基于婴幼儿身心发展因素的考虑,

目前也只做全日托:“我们审批的业务范围里也有

半日托和临时托,但没有开展,这主要是从孩子方

面考虑的。……全日托的话,孩子可能哭几天就

好了,半日托、临时托这种,孩子一会来一会不来,

他(她)会很焦虑,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我们老师

也特别累,所以就取消了这项服务。”可以看出,当

前托育服务供给模式的单一化难以满足婴幼儿家

庭公办为主、服务多元的托育需求。

五、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是党和国家察民需、解民

忧,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重大民生工程。本

研究发现,安徽省普惠托育服务在供给数量、空间

布局、服务费用、托育质量、供给模式方面均存在

供需不匹配问题。为此,应以婴幼儿家庭的现实

需求为导向,结合普惠托育服务发展困境,多方合

力,共同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一)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增加普惠托育服务

有效供给

我国托育服务起步晚、底子薄,仅靠政府推

动,难以快速增加普惠的覆盖面。2022年政府工

作报 告 明 确 指 出 要 “多 渠 道 发 展 普 惠 托 育 服

务”[21]。结合调研中安徽省0~3岁婴幼儿托位

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增

加普惠托育服务的有效供给:一是新建、改建、扩

建一批公办托育机构,发挥示范引领、带动辐射的

作用,为托育行业树立标杆;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地

区在保障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前提下,支持

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向下延伸,拓展

2~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三是利用社区及周边闲

置场地,建成一批社区婴幼儿照护机构,满足家庭

就近入托的需求;四是鼓励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

场地为职工子女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托位充足

的情况下可惠及周边有托育需求的家庭;五是通

过各项支持措施鼓励民办机构提供普惠托育

服务。

(二)合理布局托育机构,实现家庭就近入托

与托位充分利用间的平衡

在普惠托育机构选址规划与布局中,既要增

进空间距离与交通的可达性,方便家庭就近入托,

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托位,防止资源浪费。为此,

需要科学研判、精准布局,优化托育资源配置。具

体来说,要在了解各地现有人口托育需求的基础

上,借用人口学的研究范式,估算未来一段时间城

乡0~3岁人口总量与变化趋势,预判托育服务需

求规模,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对

托育机构选址与布局的支撑作用,合理配置托育

资源。结合调研中发现的托育机构区域分布不

均、城乡差异明显、乡镇较为稀缺等问题,需要借

助政府力量进行针对性调控,实现普惠托育资源

在区域分布间的相对均衡。具体来说,在布局过

程中,对现有普惠性托位充足的地区,不再借助政

府力量进行更多配置;对现有托位过剩但普惠性

不足的地区,可由政府引导将一部分资源转型为

普惠托育机构,或者在尊重托育机构意愿基础上

引导其转移至托位紧张地区重新布局;对现有托

位紧张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本市场不愿

进入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则需要更多依靠政

府力量,推动普惠托育服务建设。

7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79页

(三)建立普惠托育服务成本分担机制,合理

降低托育费用

我国托育服务资金投入主要以家庭承担为

主,政府财政支持较少[22];托育机构经费来源渠

道较为单一,各项扶持与优惠政策支持力度有限

且落地见效难[3]。实证调研表明,当前安徽省不

少婴幼儿家庭面临“入托贵”问题,而与此同时,不

少普惠托育机构也正在面临因成本居高不下而带

来的“运营难”问题。为实现价格上的普惠与机构

的可持续运营,需要在充分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建立普惠托育服务成

本分担机制,探索由政府、社会、家庭共同为普惠

托育服务“埋单”。在具体做法上,首先,可结合各

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机构运

营成本等因素,由各级政府进行普惠托育服务成

本测算,在此基础上建立稳定的普惠托育专项财

政支持与资金保障制度,满足普惠托育服务发展

需求;其次,可以通过减免租金税收、提供民用水

电、给予托位补贴、提供师资培训等方式降低普惠

托育机构运营成本,还可以借鉴部分发达国家发

行教育彩票的做法,明确福利彩票收入的一定比

例可用于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23],为公共托育

服务筹措社会公益资金;最后,享受托育服务的家

庭也需要合理分担一定的托育费用。关于家庭托

育费用的划分,可以借鉴瑞典模式,限制家庭缴纳

托育服务费用不高于家庭总收入的1%~3%,并

将其与子女数量挂钩,生育的孩子数量越多,缴纳

的托育服务费用就越低[24]。在此基础上,对确有

困难的家庭,需要发挥政府财政的“兜底”作用,减

免部分或全部费用入托,一定程度上向贫困和弱

势家庭倾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格可承受”。

(四)引导多方合力并进,提升普惠托育质量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

规范化发展,提高保育保教质量和水平”[25]。托

育服务发展关涉卫生健康、教育、民政、财政、市场

监督等多个部门,不同部门间精诚协作、合力并

进,方能提升普惠托育服务质量。具体而言,一是

要在现有关于托育机构设置标准、管理规范、保育

指导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园所设施、卫生保

健、教养活动、师资队伍、收费管理等方面明确普

惠托育服务的建设与衡量标准,出台普惠托育机

构认定与管理办法,使质量提升有据可依;二是要

加强托育师资的培养与培训,鼓励有条件的普通

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托育专业、在学前教育专业

中增加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相关课程比例,

加快培养专业人才,同时要明确托育从业人员职

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专业标准,加强对托育从业

人员的职后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待遇,规范其职业

晋升通道,提高职业吸引力,多举并措,不断提升

托育师资素质与专业水平;三是要加强对托育机

构的监管和评估,尤其要重视调研中婴幼儿家庭

普遍关心的安全问题、营养卫生问题、教师专业性

问题,推进托育机构备案管理工作,整治未备案机

构违法运营问题,定期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以

评促改、以评促建,不断推进托育市场的规范化发

展和托育质量提升。

(五)拓展形式多样的托育服务,满足家庭的

多元化需求

普惠托育服务应关照不同需求类型的家庭,

与家长的就业时间或需求有效衔接[7]。根据调研

中家庭的入托月龄需求与服务类型需求,结合当

前实际,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一是虽然

当前家庭对2岁后幼儿的入托需求最为旺盛,但

也有家庭因为家长就业等原因在孩子满半岁后就

有了一定的入托需求。鉴于幼儿园托班主要招收

2~3岁幼儿,托育机构可在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

上,结合当地家庭需求,发展小月龄婴幼儿入托等

特色服务,满足部分家庭的入托需求,同时也为机

构2~3岁托大班幼儿招生做了前期储备。二是

在服务类型上,结合不同家庭的需求,可在机构场

地充足、师资尚有余力的情况下,以全日托为主,

半日托为辅,适当接收临时托和弹性托,发展形式

多样的托育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家庭对托育服务

类型的需求。三是在服务内容上,增加对婴幼儿

家庭的照护指导服务,可推出家长课堂、育儿沙龙

等活动,提升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也帮助机构留

住并吸纳更多生源。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

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发改财金〔2022〕1356号)[A/OL].

(2022-08-29)[2022-10-25].https://www.ndrc.gov.cn/

xxgk/zcfb/tz/202208/t20220829_1334210.html? code=

&state=123.

[2]安锦姬,王萍,金香花,等.职场母亲对0~3岁婴幼儿的照护

何 婧:安徽省普惠托育服务的现实需求、发展困境及政策建议 73

第80页

现状及其托育意愿[J].学前教育研究,2022(4):1-14.

[3]陈宁,高卫星,陆薇,等.婴幼儿托育机构发展瓶颈、政策需

求与治理取向:基于河南省2679个托育机构的调查[J].人

口研究,2022,46(2):117-128.

[4]杨菊华.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问题和路径[J].人民论

坛,2021(28):60-64.

[5]洪秀敏.多措并举促进优质普惠托育服务发展[J].教育家,

2020(23):15-16.

[6]洪秀敏,朱文婷,陶鑫萌.新时代托育服务的供需矛盾与对

策:基于青年家庭获得感和需求的 Kano模型分析[J].人口

与社会,2019,35(6):3-14.

[7]刘中一.普惠托育服务的内涵、实现路径与保障机制[J].中

州学刊,2022(1):99-105.

[8]何婧,万潇.普惠托育服务的内涵与衡量标准探讨[J].宿州

学院学报,2022,37(4):40-44,75.

[9]潘鸿雁.我国普惠性托育服务的发展与思考:基于上海市普惠

性托育点的调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

178-188.

[10]刘中一.理念、程序与实践的统:以普惠托育政策为例[J].理

论与改革,2022(5):134-144,152.

[11]马晶,杨天红.“三孩”政策下多元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发展的

法治保障[J].科学发展,2022(09):95-103.

[12]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十四五”人口发展规划[A/

OL].(2022-05-24)[2022-10-08].https://www.ah.gov.

cn/public/1681/554130271.html.

[13]韦素梅.上海市托育供需现状调查及对早教中心职能的再

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14]2021年安徽出生人口新生二孩数量仍比一孩多[EB/OL].

(2022-07-24)[2022-10-08].http://www.ahwang.cn/

anhui/20220724/2407115.html.

[15]安徽省统计局.全省儿童事业蓬勃发展[EB/OL].(2022-06-

01)[2022-10-08].http://tjj.ah.gov.cn/public/6981/

146683441.html.

[16]王雅楠,高传胜,刘竞龙.托育服务发展中的社会力量与政

府作用:基于上海市民办托育机构空间分布的公平与效率

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22,44(12):39-49.

[1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托儿所、幼儿园建筑

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

设部公告2019年第237号)[EB/OL].(2019-08-29)[2022-

08-15].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zhengce/

zhengcefilelib/201909/20190906_241708.html.

[18]关于发布合肥市0-3岁托育机构登记备案名单的公告(更新

至2023年7月4日)[EB/OL].(2022-07-12)[2022-08-15].

http://wjw.hefei.gov.cn/xwzx/tzgg/17624917.html.

[19]朱珠,李秀敏,金春燕.托育服务需求与政策沿革的城市对

比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7):41-47.

[20]庞丽娟.发展普惠性婴幼儿托育教育服务体系[J].教育研

究,2021,42(3):16-19.

[2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2(2):318-331.

[22]庞丽娟,王红蕾,冀东莹,等.有效构建我国0—3岁婴幼儿教

保服务体系的政策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9(6):5-11.

[23]姜勇,庞丽娟.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 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公

共服务体系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8):17-25,48.

[24]洪秀敏,赵思婕,朱文婷.托育服务供给模式及其普惠成效

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教育与经济,2021,37(4):81-88,96.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A/OL].(2021-03-13)[2022-10-08].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

1.htm.

ThePracticalDemand,DevelopmentDilemmaandPolicySuggestions

oftheInclusiveChildcareServiceinAnhuiProvince

———AnalysisBasedonEmpiricalInvestigation

HEJing

Abstract:Inordertounderstandthepracticaldemandanddevelopmentdilemmaoftheinclusivechildcareservicein

AnhuiProvince,811familiesofchildrenaged0-3yearsareinvestigatedwithaquestionnaireandtheheadsof9childcare

institutionsareinvitedforaface-to-faceinterview.Theresultsshowthatthereisamismatchbetweensupplyanddemand

oftheinclusivechildcareserviceinAnhuiProvinceintermsofsupplyquantity,spatialdistribution,servicecosts,childcarequality,andsupplymode,andchildcareinstitutionsalsofacemanydifficultiesintheoperationprocess.Tothisend,

itissuggestedtotakethepracticaldemandofinfantfamiliesastheguide,takeaccountofthedevelopmentdifficultiesof

theinclusivechildcareservice,andmakejointeffortstocontinuouslypromotetheinclusivechildcareservicesystem.

Keywords:inclusivechildcareservice;effectivesupply;childcarequality

7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81页

2023年第6期

第25卷(总第142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6,2023

GeneralNo.142,Vol.25

[收稿日期]2022-09-27

[基金项目]2021年度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社会学学科研究生创新项目“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失独家庭隔代教育问题

研究———基于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视角”(SZCXSG202106)。

[作者简介]訾倩(1999—),女,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家庭社会工作、教育学。

结构家庭治疗视角下失独家庭隔代教育问题

———基于铜陵市 A 项目Z个案的分析

訾 倩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摘 要]“少子化”是造成当前中国社会失独现象的主因。目前对失独家庭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物质生活层面,

对其隔代教育问题较少关注。文章以安徽铜陵微公益创投 A 项目为基础,深入 Z个案失独家庭。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

发现,失独家庭隔代教育困境,是祖辈落后的教育观念、不恰当的养育方式,以及祖孙隔阂,而导致的孙辈生活习惯、行为

模式、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问题。对此,文章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从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出发,重塑家庭结构、改变家庭沟

通方式、调整责任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隔代教育所产生的矛盾,提高了其家庭应对困难的抗逆力。

[关键词]失独家庭;隔代教育;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个案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7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6-0075-06

一、问题的提出

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改变,“少子

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为缓解人地分

配不均而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少子化的

进程[1]。研究显示,“少子化”现象的影响下失独

家庭数量逐年增多[2]。2022年统计数据表明,我

国失独家庭数量约为102万[3](P1)。在这种情况

下,失独第三代成为特殊群体,失独家庭也面临一

些特殊的问题,如教育问题,即在缺失父辈教养的

背景下孩子的隔代教育、亲子关系,等等。

王秀银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龄独生

子女意外伤亡的家庭开展研究[4]。2012年,“失

独家庭”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提出[5]。刘祥敏认

为,失独老人面临现实的困境主要包括经济条件

无法保证物质生活、老无所养、病无所依等方

面[6]。在医疗保障方面,秦秋红认为,对失独家庭

而言,医疗制度存在不合理的规定,例如手术需要

直系家属签字[7]。由此可见,对失独家庭的相关

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物质和政策保障方面,对家

庭深入的个案研究相对较少,精神层面的问题没

有得到足够重视。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年

轻人忙于工作,将教育责任转移给祖辈。同时,计

划生育政策推动家庭人口结构较多呈现为“4+2+

1”的模式,空巢老人不断增加。部分年轻人为减

缓老人的孤独感,将照看孩子的任务交给祖辈,隔

代教育现象越来越普遍[8]。长期以来,我国学者

对于隔代教育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

孔屏认为,在祖孙的相处中祖辈对孩子百依百顺,

对日常生活几乎包办代替[9];阙攀认为,祖辈与父

辈教育观念存在明显不一致,老年人受传统思想

影响深重,与时代脱轨,没有掌握顺应时代要求的

科学教育方式[10];卢富荣等认为,隔代教育对祖

孙两辈人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双刃剑的作用[11]。

通过对比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的区别,分析隔代

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表现、影响及相应对策,是

学界研究的主要面向。

目前,学术界对失独第三代,以及失独家庭隔

第82页

代教育的文献资料较少,关于城市家庭隔代教育

的文献逐年上升,但总数不多。由于城乡发展不

均衡,城乡隔代教育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乡村隔

代教育的研究结论无法完全适用于城市。同时,

研究方向以分析隔代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为主,

提出的建议偏向于提倡加强亲子教育,对失独家

庭的借鉴意义不大,亟需深化和拓展研究。

结构式家庭治疗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由

萨尔瓦多·米纽秦(SalvadorMinuchin)创建。对

于结构家庭治疗在不同领域的实务运用及理论,

我国以本土化研究为主。赵芳从结构家庭治疗的

产生和发展、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等多个方面,对结

构家庭治疗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分析了实际运用

过程中遇到的治疗模式本土化问题[12](P82-87);姚峰

从中西文化差异出发,分析结构家庭治疗在理论

和技术中多元化的特征,并探究了结构家庭治疗

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13]。

本文立足于铜陵市第五届微公益创投 A 项

目Z个案,运用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中的边界、权力

结构和角色的核心概念,分析失独家庭隔代教育

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在隔代教育弊端的影响

下,失独第三代面临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和心理

健康等方面困境。本文在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指

导下,对失独家庭隔代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从家庭

整体视角出发,通过个案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

提出改善失独家庭隔代教育问题的措施,缓解失

独老人教养孙辈的压力,为失独家庭的隔代教育

问题提供建议。由于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失独家

庭的隔代教育与正常主干家庭的隔代教育存在不

同之处,更容易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对失独家庭的

隔代教育问题进行探索显得尤为重要。铜陵市是

安徽省下属的地级市,以铜陵市 M 社会工作事务

所承接的铜陵市第五届微公益创投 A 项目为依

据,通过长达14个月的服务周期,取得家庭的信

任,与家庭一起明确了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

采取有效措施,协助其化解矛盾冲突,逐步恢复家

庭功能。

Z个案家庭基本情况:共有3名家庭成员,祖

辈夫妻两人和一位处于小学阶段的孙辈;儿媳在

儿子去世后改嫁。夫妻两人均患有慢性病,需常

年吃药,能维持基本生活的自理,并能共同照顾年

幼的孙女。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两位老人的

退休金和政府给予失独家庭的补贴。案主自我评

估的主要问题,是养育孩子面临的经济紧张,以及

居住在熟悉的环境中的心理压力。该家庭为避免

成为饭后谈资,主动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基本没有

娱乐休闲活动,呈现逐渐封闭的消极状态,与外界

社会的距离逐渐拉大。

Z个案失独家庭意识到家庭面临问题后,主

动向社区求助,因此有较强的改变动机,在接受服

务的过程中较为配合。在接触该个案时,家庭失

独的时间未满一年,家庭结构骤变,处于不稳定阶

段。家庭成员情绪低落,访谈中经常默默流泪,有

较强的情感支持需求。家庭中没有父辈,祖辈完

全承担教养的责任。与社区和周围邻居的访谈中

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孙辈存在一些行为习惯问

题和心理认知问题。Z失独家庭正在面临家庭结

构转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其自身的力量不能有

效解决问题,需要他人的帮助,尤其是社会工作者

的介入。

二、A项目中Z个案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

其成因

米纽秦在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中提出,家庭成

员个人的问题是由整个家庭造成的[14](P10)。家庭

成员深受家庭结构、沟通互动方式等的影响,这种

影响是潜在的,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渗透到家庭成

员的心理和行为中。因此,在介入中需要把整个

家庭作为服务对象,找出问题的根源,针对性地帮

助个案失独家庭解决隔代教育问题。

(一)边界模糊引起的生活习惯问题

边界是家庭系统区别于社会系统的重要工

具。家庭中又包含很多次系统,每个次系统之间

也有各自的边界。清晰而有弹性的边界才能形成

良性的家庭结构,家庭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在

此失独家庭中,次系统边界不清晰是孙辈形成不

良生活习惯的重要影响因素。

像大多数隔代家庭一样,部分失独家庭隔代

教育中也存在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使得孙辈出现

不良的生活习惯。失独第三代是祖辈生活的重

心,在祖辈看来,失独第三代可怜、没有父母疼爱,

所以就尽力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个案中的失独

第三代已经在读小学六年级,生活自理能力基本

为零,例如不会自己洗头发、不会剥鸡蛋壳等。这

些例子体现出在祖辈替代父母养育孙辈的家庭结

构中,孙辈成长的机会大多被剥夺,生活自理及其

他的能力亦趋于弱化。同时,由于祖辈对孙辈吃

76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83页

零食习惯的无限满足,孙辈的饮食习惯不健康,存

在偏食挑食、热衷零食的问题。在“补偿式”的溺

爱下,祖孙次系统边界模糊,容易产生纠缠与疏

离,给不稳定的家庭结构带来冲击,不利于家庭关

系的和谐稳定,对失独第三代的成长起到负面的

作用[15]。祖孙边界模糊的同时也存在些许僵化,

主要体现在祖孙的沟通方式中。祖孙沟通的多少

取决于孙辈的情绪状况,交流内容以学习问题为

主,深层次的情感交流较少。隔代教育中出现的

“重物质、轻情感”,使家庭在青少年成长中的情感

支持作用没有及时发挥。由此可见,隔代教育中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孙辈生活习惯的养成产生

负面影响。

家庭中应处于核心位置的夫妻,其系统边界

呈现僵化状态。双方很少交流,甚至互动需要孙

辈在中间传话。独子去世给失独老人带来了难以

弥补的巨大伤害,已没有多余的精力应对和处理

诸多的家庭问题[16]。夫妻次系统的边界僵化,家

庭缺乏凝聚力,失独第三代长期在缺少沟通互动

的环境中成长,逐渐形成沉默内向的性格。另外,

受到祖辈面对问题时逃避态度的影响,孙辈可能

形成逃避和冷漠的性格特征。

(二)“倒三角”的权力结构引发的行为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权力结构体现为各种家

庭事务围绕的家庭成员的权力和意愿。良性的家

庭权力结构应由夫妻掌握家庭主要权力。在个案

的失独家庭中,家庭的权力实际上是由失独第三

代掌握。“倒三角”的权力结构,容易引发失独第

三代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

家庭人口结构的突然变动,催生了失独家庭

不良的权力结构。在一般的主干家庭中,家庭权

力一开始由父母掌握,孩子成家立业后,父母逐渐

退离权力中心;而失独家庭中缺少父辈层级的成

员。权力本该再次由失独父母掌握,但由于丧子

之痛难以释怀,缺乏重掌权力的热情和耐心,对重

新掌握家庭权力存在不适应的情况[17]。家庭结

构遭遇急速变化,家庭权力回到老人手中,在对孙

辈的溺爱下,几乎所有的事情祖辈都会首先考虑

失独第三代的意见,此时家庭权力表面由失独老

人掌握,实际上权力的中心是失独第三代。在祖

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影响下,部分失独第三代逐

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缺乏规则意识,

较为任性固执。在失独第三代与同辈群体的交往

过程中,经常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相处方式,祖辈

也会参与到孙辈的人际交往中协助解决矛盾,使

孙辈形成了不良的人际交往方式。

在个案中,祖辈必须担负照顾孩子的全部责

任,但由于生理的衰老、情绪的压抑等原因,无力

承担全部责任,隔代养育存在不足。在个案访谈

中,他们认为失独第三代玩心重、不专心学习,是

因为没有父母管教。但他们只能照顾孙辈的物质

生活,不应该负责其他方面。而青少年处于人生

发展的波动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自我约束

能力较为薄弱,需要家庭教育的引导与支持。因

此,失独老人虽然承担了养育孙辈的部分责任,但

在实际教育中,失独第三代的一些行为没有得到

恰当的约束与正确的引导。

(三)责任分工不明确造成的心理问题

在失独老人必须完全承担养育孙辈的责任

后,失独家庭的人口结构类似主干家庭,即家庭由

一对养育者和被照顾者组成[18]。在家庭教育中

缺乏父辈的角色,以及祖辈负面自我标签的影响

下,失独第三代面临自卑的心理问题。

亲子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父

母是无可替代的。在个案失独家庭中,丈夫去世

后孩子的母亲再嫁。母亲初期还保持定期的电话

交流、偶尔去家里与孩子谈心,之后逐渐减少了联

系。失独第三代拒绝谈及母亲。从祖辈处得知,

失独第三代一开始很期盼母亲能来看她,随着次

数减少,期待值降低;在得知母亲再婚怀孕之后对

母亲持排斥态度。可见,家庭结构变化后,责任分

工不明确,母亲完全退离亲子养育的角色和责任;

而祖辈承担父辈的角色,面临沉重的养育压力,有

时会出现责任空缺问题。同时,父辈角色缺失,使

得失独第三代意识到自己与同辈群体的不同,可

能形成自卑心理,亲情观念的培养也受到阻碍。

失独父母负面的自我标签,加重消极的家庭

氛围和孙辈自卑的心理困境。“别人会在背后说

你,儿子都去世了每天还能过得这么开心。”失独

父母不断暗示自己,形成自我标签。标签理论认

为负面标签会使个体改变自我意识,不断依据标

签进 行 自 我 修 正,从 而 产 生 一 系 列 不 利 的 影

响[19]。这也影响到失独第三代的自我认知,“你

跟别的小孩不一样,没有父母只能靠自己”。因

此,家庭教育中父辈角色的空缺和祖辈传递的负

面标签,加深失独第三代自卑的心理困境,自尊感

訾 倩:结构家庭治疗视角下失独家庭隔代教育问题 77

第84页

和自我效能感较低。

综上所述,通过14个月对失独家庭的观察与

服务,总结得知个案失独家庭的家庭结构问题,主

要表现在家庭成员边界不清晰、“倒三角”的权力

结构,以及责任分工不明确。在不良的家庭结构

中,孙辈的生活习惯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

式和自卑的心理困境都值得高度关注。这些问题

不利于失独第三代完成积极正向的社会化,因此,

在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下,需要从家庭整体

入手解决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在 Z 个案中的实践

运用

在结构家庭治疗法中,家庭的问题是由家庭

成员共同面对和解决的。因此,在社会工作者与

家庭一起面对问题时,也需要从家庭整体着手。

社会工作者在与家庭成员互动的过程中,收集充

足的资料,如家庭结构、互动方式等,根据对资料

的分析,采用适当的介入方法,协助家庭重新认识

问题并解决问题,重构健全的家庭结构,缓解隔代

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重塑家庭结构

社会工作者根据对失独家庭的个案访谈,观

察家庭成员维持日常生活的互动方式,明确家庭

结构存在次系统之间边界模糊、“倒三角”的权力

结构的问题,正视失独第三代存在的独立自主能

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问题。针对边界模糊

的家庭结构,米纽秦常用通过对空间的操控来划

分家庭成员的界限,动摇整个家庭系统的平衡状

态。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会谈中改变家庭成员的

空间距离,协助家庭重塑不良的家庭结构。

社会工作者在与家庭建立初步信任关系后,

尝试调整家庭成员的座位,打破家庭平衡,即失独

第三代和失独老人分开坐,拉近失独夫妻座位的

距离。这需要孙辈回答问题,主动阻止祖辈代为

发言;并通过鼓励孙辈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予赞

赏,增强其自信心。刚开始调整座位时,所有的家

庭成员都表现出了不适应:失独母亲不停地看向

孙辈,失独父亲的参与度很低,失独第三代很沉默

并且有想逃离会谈的举动。多次访谈中,社会工

作者坚持要求换座位、划分界限,家庭成员逐渐接

受规定的空间距离,沟通和互动不再需要刻意引

导。每位成员都能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

人想法,从最开始的逃避转变为享受新的边界。

从最简单的调换座位入手打破家庭平衡,协

助了失独家庭建立清晰有弹性的次系统界限。通

过重塑不良的家庭结构,在访谈中对家庭成员的

鼓励和赞赏,积极肯定失独第三代的优点和潜能。

这一方面增强了孙辈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帮

助其逐渐摆脱负面标签带来的自卑心理,改善依

赖祖辈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让祖辈感受到孩子

自主成长的需求,帮助他们了解科学的教育方式,

减少包揽孙辈全部事务的行为习惯,为孙辈培养

独立的认知和行为提供机会。由此,为失独第三

代的健康成长营造起和谐的家庭环境,有效缓解

隔代教育的问题。

(二)改变沟通方式

家庭系统功能失衡,主要原因是家庭成员间

的沟通方式不合理。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结

构,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20]。因此,问题的焦点

应集中于整个家庭的处境中,理解家庭成员之间

的互动交流方式,以及这样的方式如何产生和维

持问题的具体过程。祖辈和孙辈的喜好、思想观

念、行为方式等差异是家庭沟通不畅的原因之一。

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引导失独老人关注失独第三

代的情绪变化,并认识到良好的沟通不能局限于

表面,更要关注深层次的问题;遇到问题主动沟通

协商,及时发挥家庭的情感支持功能。同时,鼓励

失独第三代主动交流,理解祖辈的困境。社会工

作者通过适当的自我披露,向失独第三代示范自

己如何与长辈沟通,并采用指定任务的方式,与孙

辈约定记录祖孙沟通中的变化,及时给予记录的

内容反馈意见和赞赏鼓励。布置“家庭作业”是结

构家庭治疗模式中的治疗手段之一。在会谈结束

时布置行为作业,可以使家庭成员尝试新的互动

体验,并使这些改变日常化。此外,从访谈中了解

到,孙辈不主动与祖辈交流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共

同话题。对此,祖辈通过主动询问,加强了与失独

第三代的沟通,拉进心理距离。祖孙关于情感、情

绪的沟通频率逐渐提高,家庭的情感支持功能得

到增强,失独家庭隔代教育中出现的“重物质、轻

情感”的弊端得到改善。

另外,社会工作者带领祖辈参加一些小组活

动。小组中均是有相似失独经历的成员,容易产

生共情。通过观察其他小组成员的沟通方式,祖

辈逐步建立起积极的行为模式,提高自我认同感,

增加与他人交往的频率,重新融入社会[21]。在家

7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85页

庭互 动 中,成 员 的 改 变 会 对 整 个 家 庭 产 生 影

响[20]。祖辈的改变会为孙辈提供了积极的家庭

教育氛围,其榜样作用引导失独第三代改善以自

我为中心的人际交往方式。祖辈不再干涉孙辈与

朋友的相处方式,孙辈通过独立处理人际关系摸

索学习,逐渐掌握了积极的交往方式、加强同辈群

体社会支持网络。

(三)调整责任分工

家庭内部应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家庭系统的

合理运行要求每位家庭成员能够各司其职、相互

配合。在失独家庭中,角色的缺失致使家庭责任

分工不明确,无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因此,社会工作者应根据家庭成员承担角色的实

际情况,协助家庭重建完善的家庭责任分工模式。

针对母亲没有承担对失独第三代养育责任的

案例,社会工作者积极与母亲沟通,督促其履行养

育职责,提供必要的物质帮扶和情感支持,尤其是

随着学业压力增大和生活开销增多,建议其承担

起养育孩子的责任。如社会工作者承担起桥梁的

作用,协助母女建立约定,定期电话联系和见面,

维系亲子关系。同时,引导祖辈减轻芥蒂,向孙辈

传达母亲的正面形象,协助缓解亲子关系。针对

无力约束孙辈行为的问题,社会工作者承担使用

结构家庭治疗法中的重演技巧,邀请家庭成员实

际表演,将问题展现在家庭成员面前;在表演中从

旁指导,结束后共同总结,协助祖辈学习合理教养

孙辈的方式方法,缓解祖辈教养压力,同时尽可能

减小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四、结 语

个案中失独家庭隔代教育的主要问题,来源

于原有家庭结构的瓦解,家庭成员在适应新的家

庭结构中形成的问题。结构家庭治疗模式,有助

于协助家庭成员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重新建构

健全的家庭结构,改变隔代教育中不良的教育理

念和教育方式,为失独第三代的积极社会化建立

良好的家庭环境。

社会工作者在结构家庭治疗法的指导下,合

理运用治疗技巧,在家庭会谈中使用调整座位、指

定任务和重演等技巧,协助失独家庭解决隔代教

育中面临的问题。在社会工作者与家庭共同的努

力下,介入结束时失独家庭隔代教育的问题得到

了缓解。在访谈中,家庭成员愿意主动发表自己

的看法,其他成员仔细倾听并交流自己的观点,与

服务开始阶段沉默的家庭氛围相比,产生了显著

变化。带领失独父母参加小组活动,增强了祖辈

的社会支持,组员间交流学习教育孙辈的方式,不

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有效缓解。这体现在代

劳和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逐渐消失,祖辈的改变

为孙辈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失独

第三代也发生了变化,生活自理能力不断提高,在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和

自卑的认知观念得到改善,自我效能感显著提高。

因此,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研究方法发挥隔

代教育的作用,为失独第三代的成长提供积极正

向的家庭教育,是值得重视的研究取径。

参考文献:

[1]穆光宗,茆长宝.人口少子化与老龄化关系探究[J].西南民

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6):1-6.

[2]张耀军,齐婧含.“十四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问题

[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2,24(2):

144-153.

[3]李年芳.优势视角下个案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精神慰藉研究

[D].太原:山西大学,2023.

[4]王秀银,胡丽君,于增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大龄独

生子女意外伤亡[J].中国人口科学,2001(6):61-62.

[5]余涛,徐华.试论失独家庭再适应问题及专业社会工作在其

中的作用:以合肥市蜀山区调查数据为依据[J].内蒙古农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109-113.

[6]刘祥敏,张先庚.失独老人养老现状与研究进展[J].中国老

年学杂志,2016,36(13):3327-3328.

[7]秦秋红,张甦.“银发浪潮”下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兼论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J].北京社会科学,2014(7):

50-56.

[8]张宏.社会工作介入家庭隔代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辽宁科

技学院学报,2020,22(2):99-101.

[9]孔屏,王玉香.隔代教养与父母教养的比较研究[J].当代教

育科学,2013(11):55-56.

[10]阙攀.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及解决对策[J].盐城师范学院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2):122-124.

[11]卢富荣,宋煜静,刘路培,等.隔代教育对孙辈和祖辈的影

响:双 刃 剑 效 应 [J].心 理 科 学 进 展,2020,28(10):

1733-1741.

[12]赵芳.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技术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契合

性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13]姚峰.家庭治疗在中国应用的本土化反思和建议:多元文化

的视角[J].医学与哲学(B),2018,39(7):68-72.

[14][美]萨尔瓦多·米纽秦.家庭与夫妻治疗:案例与分析[M].

胡赤怡,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15]胡赤怡,李维榕,王爱玲.浅论家庭治疗的工作概念:一[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4):486-488.

[16]方曙光.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失独老人的社会生活重建[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4):104-108.

(下转第92页)

訾 倩:结构家庭治疗视角下失独家庭隔代教育问题 79

第86页

2023年第6期

第25卷(总第142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6,2023

GeneralNo.142,Vol.25

[收稿日期]2023-03-16

[基金项目]2021年度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类)重点研究项目“安徽省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建构精细化研

究”(SK2021A0245);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出列贫困村发展路径研究———以寿

县肖严村为例”(ACYC2021073)。

[作者简介]方军(1972—),男,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乡村治理现代化;金涛

(1997—),男,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社会中的情感治理

———以皖北L县C村为中心的考察

方 军,金 涛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情感治理作为柔性治理工具,与技术性治理互补,为基层治理提供情感赋能。文章以基层党组织为研究

对象,基于对皖北L县C村的实地考察,构建基层党组织运用情感治理的逻辑框架,分析其内在运行机理。研究发现,价

值、历史、文化等因素共同构成了情感回归基层的逻辑。从C村的实践经验来看,基层党组织通过党建引领,以“1+N”

制度为依托,有利于进行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搭建“熟人社区”,达成地方性共识,实现村域文化重构,将功能方法层

与具体运作层相结合,实现情感治理的整体推进。

[关键词]情感治理;基层党组织;乡村社会;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6-0080-06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迎来市场化转型时期,

以人民公社为载体,将国家权力内置于乡村社会

的治理模式逐渐瓦解。基层国家权力运作方式发

生显著变化。基层治理疏于情感建设,向制度化

建设转向,以技术、法律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治理模

式逐渐在乡村治理中掌控话语权,以“情”为主导

的情感治理模式面临“失语”局面。党的二十大报

告指出:“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

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P46)。基层党组织

作为基层治理的主体之一,在为人民谋福祉的过

程中,不仅需要理性的举措,也应该注意“情感的

回归”。

鉴于此,本研究以基层党组织为研究主体,基

于对皖北L县C村的实际调查,结合当地党组织

“情感治理”的实践经验,主要探究如下问题:其

一,基层党组织在当地情感治理的逻辑理路如何

构建,怎样理解党在基层治理中的情感维度;其

二,该村情感治理的实践运行的内在机理和支撑。

一、文献梳理

中西方对理性与情感的思考由来已久。孔子

在《礼记》中云:“何为人情? 喜、怒、哀、惧、爱、恶、

欲,七者弗学而能。”[2](P432)孔子认为情感是人的

天生本能。休谟则认为理性是感性的奴隶,除了

服务和服从感性之外,再也不能有任何其他的作

用[3](P451)。古代圣贤对于情理的思考多是从礼制

或哲学角度出发,对理性模式的系统性质疑则要

追溯到20世纪初期。早期科学管理学派与其倡

导的“效率运动”虽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但也有质

疑者认为科学管理一味追求效率,忽略人的感

受[4](P17)。韦伯的科层制是一种理性高效的行政

体系,为现代各国政府的体制建设提供参考,但其

同样忽略情感因素。同时期,梅奥的霍桑实验、马

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等行

为科学学派摒弃对技术、效率的追求,重视对人的

研究,这标志着人本主义思想在管理学领域的兴

起。作为更高层面的治理领域来说,过度追求理

第87页

性、效率,同样只会陷入治理冗余,情感也是治理

领域不可或缺的维度之一。

当前,我国学界对于情感治理的主流研究有

两种指向,即将“情感”作为治理目标,或在治理过

程中,将“情感”作为治理手段。第一类“治理情

感”,是将“情感”作为治理受体,将心理抚慰作为

治理目标,通过情绪安抚、情感慰籍、上门慰问等

方式,来消弭治理过程中由于强制性正式权力的

使用而对当事人造成的负面情绪影响,或纾解因

意外事故、自然灾难对民众造成心理阴影的治理

方法[5-7];第二类“情感治理”,将“情感”作为一种

治理手段,是指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治理主体将

情感因素纳入治理过程,基层工作人员依情治理,

“情”治 是 弥 补 “正 式 机 制”不 足 的 一 种 治 理

手段[8-9]。

此外,有学者对情感回归基层治理的阻碍因

素进行探索。朱楷文认为市场虽满足了居民多元

需求,但也削弱了个人对社区的情感归属与认同,

情感由此失去“回归”的实践空间[10];高飞认为人

口流动所导致的家园认同缺失,对本地没有责任

感与认同感是阻碍情感治理实现的重要因素[11]。

也有学者在情感治理的实践路径领域进行研究。

如蓝煜昕主张在政商社学界里,凝聚一批地方政

治精英———“新士绅”,同时结合民间社会力量,建

立共识机制,促进乡村共同体形成[12];陈华明提

出利用新技术或健全机制来进行情感治理,如通

过网络宣传、大众传媒的方式向社会个体成员输

出特定的价值观、信仰,以便融入社会整体[13]。

有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情感治理的主体上,如向

德平等人研究了驻村干部如何运用情感治理来连

接国家与社会两端[14];汪勇以公安部门为主体,

研究通过何种措施能有效促进个人与政府进行情

感的嵌入融合[15]。

总体而言,学界对于情感治理话题进行了若

干学理探讨,但仍有开拓空间。目前学界就情感

治理主要从概念探源、阻碍因素、路径构建等宏观

视角进行探讨,现有研究较少聚焦于微观层面,结

合地方情感治理实践样态,从应然、实然层面进行

经验萃取和实践路径构建。也鲜有学者将研究视

角置于基层党组织,缺乏用来解释基层党组织使

用情感治理工具的理论框架。基于此,本文将研

究重点聚焦于微观层面,以皖北 L县 C村为例,

从价值、历史、文化角度,梳理基层党组织在基层

运行情感治理的必要性与必需性,多维度探寻情

感治理的内在运行机理,厘清乡村社会如何实现

柔与刚的互补运作。

二、价值、历史、文化:基层党组织“情感治理”

的逻辑框架

(一)价值转变———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地方管理以集体

为最小单位。改革开放后,乡村格局面临重组,集

体管理模式面临深刻变化,更为关注“小我”。因

此,相较于之前的管理模式,现代治理实现了从整

体性、集体性,到个性化、个别化的转变[16],从照

顾集体利益诉求到对个人关怀的转向,从原来的

粗放型管理转变为现在的精细化治理,价值观念

的改变折射出随着社会发展,人的情感需求在不

断凸显,对人的重视也与日俱增。

此外,基层党组织运用情感治理工具进行乡

村治理,亦是治理本源的回归。情感治理不仅是

动员基层社会参与,也是实现从管理到治理,再到

善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是基于上下互动的管

理过程,强调通过多元主体合作来达成治理目

的[17],而情感治理的关键基点是“人的情感”,主

旨是关于“如何更好地利用情感为人服务”,出发

点、落脚点都是围绕人,通过加强对人的重视,可

以更加有效地利用柔性治理工具与多元主体合

作,达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当“治理”运行到

最佳程度,就会达到“善治”[18]。

(二)历史传统———从“人情本位”到“情感传

统”

中国传统社会的运作是基于伦理道德,遵循

的是儒家伦理规范。在基层治理特别是农村地区

中,基层社会的秩序更多靠乡村士绅等具有道德

权威的个人或团体来维系。如果发生不可调和乃

至需要对簿公堂的矛盾,传统民事处理机构对矛

盾的处理结果并不是简单地要求败诉一方进行赔

偿,而是基于“人情本位”的角度,主张对人际关系

进行修补。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所走的群众路线,

同样具有强烈的情感特征。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

期间曾通过“演戏剧”“唱大戏”等方式传播革命思

想,争取人民信任与认同。将阶级斗争以表演的

形式表现出来,不仅可以调动农民内心情绪,这也

是革命队伍与群众情感互动的双向过程。美国记

者斯诺曾描述他在随军途中的见闻:“红军占领一

个地方以后,往往是红军剧社消除了人民的疑虑,

使他们对红军纲领有个基本的了解。许多社会上

的新问题都成了演戏的材料,怀疑和问题都用农

民所容易理解的幽默方式加以解答。”[19](P123)

方 军,金 涛:乡村社会中的情感治理 81

第88页

进入新时代,党建引领的基层社会情感治理

得到了新的运用。党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依托情感共存的

凝聚方式,再现历史传统的现代性价值,达到改善

社会关系、推进基层治理的效果[20]。

(三)文化赓续———从“立于本来”到“面向未

来”

中国古代社会,“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模式是

基层常态,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实施“自治体制”,由

宗族与士绅主导。这种双轨制的文化内核在于以

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规范,其思想是建立

在人的心理因素之上,主张从人的本性出发,表现

出浓厚的情感色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基层社会治理依旧遵循这套治理逻辑。基层干部

在遇到难以推进的中心工作时,常常借助人情来

弥补正式机制的不足,调用“擂”和“媒”两种工具

来应对农民的不配合,双方在人情的互欠与倾诉

中达到各自的行动目的。

古代伦理道德规范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影

响当下的基层治理。情感治理从古至今的“变

式”,形成了现代乡村社会的价值理念与道德标

准,这种文化上的赓续不仅是现代乡村治理的现

实要求,同时也是理解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条件。

文化振兴不是摒弃传统文化,而是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在不断变化中兼容并蓄。乡村文

化振兴不仅包括了对乡村文化本体价值与理念的

认同,也包括了对乡村传统文化内容的挖掘。而

现代情感治理以传统文化为底色,与现代治理模

式相结合,提高基层治理能效。这不仅推动农村

的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坚持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21]。

三、案例呈现

本研究以皖北L县C村为案例,资料来源于

笔者2021年11月在该地进行的脱贫攻坚成果调

研。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无结构性

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对 C村的治理经验开

展调查。L县C村坐落于安徽省北部平原,交通

便利,资源丰富。区域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下

辖12个自然村,29个村民小组。截至2021年

底,全村总人口6019人,共计1610户,该村设立

总支部委员会,成员4人,下设4个党支部,共有

党员151人。本文选用皖北 L县 C村为案例对

象,是基于 C 村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运用

“情感治理”的显著效用性,该村所遇到的治理困

境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其他大多数行政村一

样,具有类似的表达。C村的常住人口成分既包

括世代居住于此的原住民,也包括外地流入人口,

居民结构成分较为复杂。自2008年4月该村换

届选举前,存在村两委空心化,村民“原子化”,村

庄共同体趋近于解体的倾向。但是,该村换届选

举后,通过加强党建引领,完善村务民主议事制

度,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中事务,增进干群党群关

系,开办“妇女之家”“老人食堂”,建设党群活动中

心,志愿者“一对一”爱心帮扶等一系列情感治理

举措,治理矛盾大幅减少,治理重归有效序列。该

村也多次获得县乡级政府表彰,曾获得“县级文明

村镇”“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C村

的治理经验能够为其他村落提供一定的借鉴

意义。

(一)转化政策话语,密切干群关系

扶贫工作的各种问卷、表格、统计数据、指标

等量化工具与流程设计无不显露出“理性”模式,

但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C村基层干部的治理

实践存在大量情感手段。市场化浪潮冲击下所形

成的“半熟人社会”仍留存有地方性知识与基于儒

家传统文化的地方性伦理。基层干部的治理实践

始终限制于乡土秩序框架内,使用着一套符合当

地村庄情感秩序的治理体系。C村基层党组织的

干部将纸面上的政策文字转变为乡土话语,将科

层制的工作思维转变为符合当地村民的思维习

惯,使政策顺利“落地”。对于这一套话语转化体

系,C村党支部 W 书记有这样的陈述:

农村就是这样,基层干部要想搞好工作,得有

点土气才行,得接地气。你去人家家里也跟开会

一样跟着纸读? 那工作还能干的下去吗? 就拿现

在的脱贫评估工作来讲,俺们去贫困户家里,去讲

政策,你讲的人家听不懂,人家怎么配合你嘛? 家

里有上学的还能帮帮忙(解释),那家里只剩个老

嫲嫲的,你讲这怎搞? 所以俺们去下乡都不能像

这样跟你(们)讲话,人家在地里干活,俺们看到了

就帮帮忙,拉拉呱,拉家常的过程中就把工作给搞

(定)了,人家看到你帮忙,也不好意思不配合,这

样大家工作都好做① 。

这种带有乡土气息的工作方式是党基层干部

的真实写照,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遵循独特

的乡土逻辑,通过走访、拉家常、转变政策话语的

方式来构建干群之间的亲缘网络,增强亲近感,加

强人际互动。接地气的工作风格也消除了干群之

间的隔膜,使干部被村中成员“情感”接纳,实现了

国家总体性话语与地方性话语之间的融通对接。

8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89页

(二)疏解矛盾纠纷,促进邻里和谐

当个体的利益诉求产生交集时,可能会导致

情感“摩擦”,人际关系随之疏远。日常摩擦因情

感疏远有异化衍生为更大矛盾的可能,具象为具

体场景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邻里纠纷闹得愈演愈烈

以至闹上法庭。C村党支部的委员 Q,对于法律

在乡村调解的作用有着自身的看法:

邻里乡亲的,因为一点点小事就打官司、上法

庭,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这样搞多难看啊! 在农

村,调解工作还是得靠讲人情,说好话,双方心里

舒坦了,心结就解了,矛盾自然也没了② 。

为此,C村党支部联合村委会积极探索,建立

并完善村内纠纷调解机制,在下辖12个自然村

中,各自设立“一村一职调解员”岗位,由熟悉本村

情况的人员担任。联合村内以老干部、老教师为

代表的“五老”队伍,合力壮大调解队伍,把矛盾纠

纷控制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同时,C村基层党组织也开展了普法宣传活动,提

高调解团队法治素养,使其在调解过程中不仅做

到以法为先、依法治村,并将“村内情感”融入其

中,做到情、法结合,促进邻里和谐。

(三)帮扶特殊人群,彰显组织关怀

扶危救难,匡扶弱小,关心弱势群体一直是基

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C村在长期的治理实践

中,结合本村实际,总结出一套具有本村特色的爱

心帮扶举措。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常态化帮扶。

如C村党组织成员通过访贫问苦、个别谈心、情

感慰籍、座谈会等形式,对因年老体弱、身体残障

或有长期疾病等因素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给予

一定的经济补助与苦情纾解;建立“一对多”致富

帮扶机制,让村内承包大户、产业大户传授有发展

潜力的贫困户养殖经验,引导其脱贫致富。二为

特殊化帮扶。突遇重大家庭变故,如意外致残、受

灾等情况致贫的家庭,C村党组织联合村委会进

行上门“送温暖”活动,传递党的声音,体现党的关

怀。此外,为妥善解决村中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由

C村基层党组织牵头,与村集体、村企业合作,协

同村内志愿者,共同完善农村养老服务。C村中

不仅建有医疗诊所,免费为村中老人量血压、测血

糖,提供医疗建议,还专门设立为解决村内老人用

餐需求的“老人食堂”,免费为本村70岁以上的老

人提供一日三餐;设立“妇幼之家”,关爱妇女与留

守儿童。总之,C村基层党组织在帮扶弱势群体

方面,通过常态化与特殊化帮扶,建立各种便民机

构等系统化救助措施,在基层治理中很好地体现

了党与政府的“人心”关怀与情感慰籍。村内担任

妇女主任职位的党员 L 这样描述村内的便民

设施:

就拿村里的老人食堂来讲吧! 俺们管它叫报

恩食堂,寓意就是要报答父母恩情、报答党的恩

情。我们村是个大村,1200多人,70岁以上的

(老人)就有快200人。村党支部的干部们带领俺

们把食堂办起来了。现在俺们村这些老年人中午

都到食堂吃饭。俺们这边农忙的时候,要在地里

呆一天,种地和照顾老人两头顾不过来,常常是一

大早给老人做饭,老人要吃一天。现在有了食堂,

家里有老人的就好过多了。大家都讲这个食堂办

得好,也都相信村党支部,希望到俺70岁的时候

也能到这里来吃饭③ 。

四、C村“情感治理”运行的内在机理

(一)“单”“群”兼顾的情感串联

村域情感治理的目的就是既要把握个体心

理、又要考虑非正式群体感受,统合不同客体之间

的感情、利益,做到求同存异,形成一致意见,在制

度规范下用情感串联起个体与群体,加强个体与

群体对政府的认同,维护基层稳定。C村基层党

组织着眼于微观层面,关注个体需求和情感困扰,

探寻情绪困扰的根源。将情绪疏导、心结疏解、思

想教育有效结合,健全个体负面情绪疏导机制。

程军等认为可以通过走访、慰问突发变故家庭,让

村民个体感受党的关怀,对村内个别民众进行心

理教育,思想引导,减少矛盾冲突,营造和谐氛围;

以“户户相邻,人情相熟”为基本原则,发挥左邻右

舍群众力量,对个体情绪进行精准定位、及时疏

导,以防个人情绪异变衍生为群体心理,减少群体

性事件发生。此外,C村基层党组织也注重宏观

层面的群体情感关怀。乔纳森 特纳认为:“人有

情感卷入的需求,渴望人际交往,当人感受到自己

被卷入时,将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当感受到被逐出

时,则体验到消极情感。”[22](P146)C村基层党组织

通过建设“老人食堂”“妇女之家”等便民设施,让

特殊群体体验到党的关照,召唤特殊群体的正向

情感,使其产生积极观念,实现个体与整体的情感

串联,达到治理意图。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回

答“您认为‘老人食堂’是否改善了您的生活”时,

90.7%的人认为用处很大,3.6%的人认为作用一

般,2.1%的人认为老人食堂对自己没有作用,还

有3.6%的人对此不了解或不关心④ 。实证研究

表明,绝大部分 C村村民给予了肯定,该村党组

织通过修缮村内利民设施获得村内特殊群体的正

方 军,金 涛:乡村社会中的情感治理 83

第90页

向反馈,培养村民积极情感,既考虑群体感受,又

关怀个人情绪,兼顾“单”“群”,达成不同客体之间

的情感串联。

(二)“聚散为整”的文化重构

现代化背景下,城乡新格局的确立削弱了原

有的乡村内聚力。固然,现代化建设虽促推农村

社会步入现代化轨道,但在国家力量的强势推动

下也显露出农村“被城市化”的伴生性弊端。部分

村民对乡土社会的认同感降低,对作为外群的城

市生活较为向往。人口流失现象严重,归属感缺

失,文化认同缺位,左邻右舍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

离呈现反向拉伸之势[23]。共同价值观的异化使

乡村治理面临挑战。对此,C村党组织以“情感召

回”为出发点,重拾基层治理中的情感因素。

一方面,为增加村中居民的友好互动与交流

频率,以情感为纽带,积极在村中举办文娱活动,

如“端午文化节”“歌舞大赛”,还有颇具当地特色

的“面皮节”“羊肉节”等。通过搭建“创熟”平台,

为村民提供情感表达机会,激发其作为“乡村主

人”的参与热情,为提升乡村社会的认同感与凝聚

力注入内源动力。C村村委副主任 H 对表示:

要发展农村,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重拾熟人

社会圈,村级单位的情感是几代人甚至是十几代

人留下来的东西,不会说走就走了,现在需要的是

一个更好的方式把大家互动起来⑤ 。

另一方面,号召村民学习“五老”精神,凝聚以

“勤劳节俭、团结奉献、爱国奋斗”为主体的村庄共

识。搭建叙述平台,以定期在党群活动中心举行

“平安议事”活动为形式,对不文明、破坏公共利

益、不利于团结的行为进行批判和引导。这种通

过搭建地方性共识所产生的外部舆论力量,有利

于净化社会风气。C村通过建立“创熟平台”与

“地方性共识”,鼓励村内居民积极参与村中公共

事务,自觉维护公共秩序,遵守公共规则,使原被

城镇化、市场化浪潮冲击下的价值观念重新凝聚,

增强了村民对农村这一内部场域的认同感与归

属感。

(三)基层党组织的统合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

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24](P684)乡村治理是

我国治理体系的重点内容,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

乡村治理的核心领导力量,其治理能力直接影响

治理成效。C村的治理有效局面受益于基层党组

织秉承“服务”理念,从人民利益角度出发,依托资

源整合、开发、利用功能,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

党员带头、民众参与的方式,“唤醒”村域沉睡的

“存量”资源,如文化资源、群众资源、场地资源等。

整合已有资源,并重新重视情感因素在村域场景

中的应用,通过举办扶贫助残日、老年康复日、端

午文化节等活动,将趋近于离散的村民个体彼此

连结,串联成整体,共同守护乡村情感;创立“老人

食堂”,建设党群活动中心等设施来塑造友好互助

的村内氛围,增强村民对本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构建文化认同,促进乡土场域的价值守望。C村

党组织利用好“已有”,积极开发“未有”。引领群

众开展“创熟工作”,软化邻里关系,变“半熟人社

会”为“熟人社会”。同时建立以基层党组织引领

的党群行动网络———“1+N”制度,即党员负责

制。一名党员与数十名村民保持联系,帮助村民

进行利益表达与协商对话。这种将党员内置于村

域网络的制度模式,通过党员在其充当“解说员”

“调解员”等角色,可以引导村民加入公共议题并

商讨解决方案。通过构建以党员为中心点,连接

村民个体的行动网络,以更加柔性的交往方式与

村民展开互动,拓宽政府与民众的对话渠道,为情

感治理的良好运行打下基础。该村的治理经验不

仅构建起一副通过情感治理来弥补正式制度不足

的生态图景(如图1)。同时,其治理实践也深深

地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图1 C村的情感治理模型

五、结论与反思

情感因素是理解中国基层治理的重要维度之

一。通过深度挖掘C村案例,发现该村基层党组

织作为“牵头人”与“组织者”,通过党建引领,对辖

区内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利用;基于“1+

N”党员负责制,构建党员带头、民众参与的治理

方式;通过搭建“创熟平台”,重建地方性共识,连

接个体与群体,达成情感联结与文化重构,使情感

治理落地见效。

需注意的是,在基层治理中,理性的制度设

计、法律规定与情感因素同等重要,两者相辅相

8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91页

成。基层工作者应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将情感

治理的两方面相结合,做到“以情治情”;同时,在

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以法为先,情法并行,发挥情

感治理的最大效用。

此外,笔者发现C村的情感运行具有一定的

局限性:其一,因情感治理的异质性与非同步性,

每个人对其感受不一;其二,情感治理有可能陷入

形式主义的风险;其三,情感治理的方式无法复

制,无固定模式,靠的是当地政治精英对于村内的

熟悉度。因此,如何构建并完善理性治理与情感

治理的融合路径,克服其局限性,是继续探究情感

治理的重要议题。

注 释:

① 访谈记录编号:20211123WSJ。

② 访谈记录编号:20211123WYQ。

③ 访谈记录编号:20211123FNZRL。

④ 本研究对C村下属12个自然村中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访问人

数150人,回收问卷143份,有效问卷140份,问卷有效率约

为97.9%。

⑤ 访谈记录编号:20211123FZRH。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春秋]孔子.礼记[M].胡平生,张萌,译.北京:中华书

局,2017.

[3][英]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何雪松.情感治理: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治理维度[J].探索与

争鸣,2016(11):40-42.

[6]文军,高艺多.社区情感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J].华

东师范大学学报,2017,49(6):28-36.

[7]孙璐.社区情感治理:逻辑、着力维度与实践进路[J].江淮论

坛,2020(6):139-144.

[8]田先红,张庆贺.城市社区中的情感治理:基础、机制及限度

[J].探索,2019(6):160-172.

[9]刘太刚,向昉.“以规治情”与“以情治情”:社区情感治理的

再认识[J].中国行政管理,2021(6):11-18.

[10]朱楷文,王永益.情感“回归”: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J].

学海,2021(6):32-39.

[11]高飞.梯度情感动员的双重过程: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中的

递进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22(4):55-62.

[12]蓝煜昕,林顺浩.乡情治理:县域社会治理的情感要素及其作用

逻辑:基于顺德案例的考察[J].中国行政管理,2020(2):54-59.

[13]陈华明,孙艺嘉.情感线逻辑下的网络舆情生发演化机理与

治理研究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20,

41(5):157-163.

[14]向德平,向凯.情感治理:驻村帮扶如何连接国家与社会[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84-93.

[15]汪勇,周延东.情感治理:枫桥经验的传统起源与现代应用

[J].公安学研究,2018,1(3):99-123.

[16]任文启,顾东辉.通过社会工作的情感治理:70年情感治理的历

史脉络与现代化转向[J].青海社会科学,2019(6):24-31.

[17]黄晓军,靳永翥.“善治”:一种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治理”

范式下的现实挑战与未来设计[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

报,2008(6):41-45.

[18]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

科学,2001(9):40-44.

[19][美]埃德加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M].董乐山,译.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2016.

[20]方雷,弓豪.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情感治理的机理与路径

[J].江淮论坛,2023(02):97-102.

[21]夏春子.文化自信下的乡村文化振兴:治理逻辑与创新发展

[J].农业经济,2023(10):68-69.

[22][美]乔纳森 特纳,[美]简 斯戴兹.情感社会学[M].孙俊才,

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3]黄立丰.建构文化认同:“嵌入式”党建何以可能与何以可

为:浙江宁波F新型农村社区的探索思考[J].理论月刊,

2019(10):153-160.

[24]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4.

SentimentalGovernanceinRuralSociety

———BasedontheInvestigationofCVillage,LCounty,NorthAnhui

FANGJun,JINTao

Abstract:Emotionalgovernance,asaflexiblegovernancetool,complementstechnicalgovernanceandprovidesemotionalempowermentforgrass-rootsgovernance.Thisarticlefocusesongrass-rootspartyorganizationsastheresearch

subject,andbasedonfieldinvestigationsinC Village,LCounty,northernAnhuiProvince,itconstructsthelogical

frameworkandinherentoperatingmechanismofgrass-rootspartyorganizationsutilizingemotionalgovernance.Theresearchrevealsthatfactorssuchasvalues,history,andculturecollectivelyformthelogicofemotionalreturntothegrassroots.FromthepracticalexperienceofCVillage,grass-rootspartyorganizations,guidedbypartybuildingandsupported

bythe“1+N”system,integrate,develop,andutilizeresources,establishinnovativeplatformsandlocalconsensus,achieveculturalreconstructioninthevillage,andcombinefunctionalmethodologieswithspecificoperationallayers,formingacomprehensiveoperatingmechanism.

Keywords:sentimentalgovernance;primarypartyorganizations;grassrootsgovernance;ruralsociety

方 军,金 涛:乡村社会中的情感治理 85

第92页

2023年第6期

第25卷(总第142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6,2023

GeneralNo.142,Vol.25

[收稿日期]2022-08-09

[作者简介]崔苗(1987—),女,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老年人对“老有所养”主体责任倾向的选择问题

崔 苗

(天津商业大学 宝德学院,天津 300384)

[摘 要]文章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以及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养老主体责任倾向选择的影响,并运

用CGSS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显示:子女养老约占六成,政府养老次之,独立养老选择比例最小。从影响因

素来看,户籍、年龄、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子女数量、邻里往来、朋友往来和参保养老保险对主体责任倾向选择具有显著

影响。针对老年人养老主体选择倾向的发展态势,要加大政策扶持,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养老服务供给,促进

3种养老方式发挥积极作用,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关键词]老年人;养老倾向;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6-0086-07

国家统计局网站年度数据专栏显示,65岁以

上老人从2000年的8821万,增长到2020年的

1.91亿,占总人口比例由7.0%提高到13.5%。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

果》文件,65岁以上老人占比达到7%以上,就意

味着该地区或国家处于老龄化社会中[1](P2),由此

可见,我国已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求

学、工作,独居老人增多。与此同时,养老服务发展

相对缓慢,邻里、亲族关系较为疏远。在此背景下,

养老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本文以老年人的养老问

题为研究对象,应用CGSS数据,探究他们的养老

意愿,以及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社会支持对养老

主体选择倾向的影响,确切了解老年人的养老需

求,为养老模式选择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概念界定

(一)老年人

老年人群体按照年龄分为初老期、中老期和

长寿期。初老期老人为60~70岁的老人,中老期

老人为71~84岁的老人,长寿期老人为85岁及

以上的老人。

(二)养老主体责任倾向

养老主体责任倾向是人们在不同养老观念的

指引下,通过比较而作出的主观判断,反映了人们

在养老选择上的理性认知和主观偏好。养老主体

责任倾向包括3种类型,分别是子女养老倾向、独

立养老倾向和政府养老倾向。

1.子女养老倾向

子女养老倾向也称家庭养老倾向,主要依靠

子女来度过晚年生活的养老模式。传统观念认

为,依托子女是养老的第一选择,子女越多,晚年

生活也就越幸福,而且子女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2.独立养老倾向

独立养老倾向是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或配偶

的储蓄来维持生计的养老模式[2](P8)。赞成者认

为,独立养老转变依赖别人为依靠自己,更加具有

自主权[3];反对方认为,独立养老是“儿女不孝”

“人丁凋零”的体现,老年群体在独立养老接受程

度上还存在一定差异[3]。

3.政府养老倾向

政府养老倾向是依托政府通过履行公共服务

职能,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4](P7-8)。事

实上,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独立养老,在养老资源

供给上都面临较大困难。而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可

以提供经济保障,公共基础设施能够丰富老年人

精神生活,因此,政府养老可以弥补其他养老模式

第93页

的不足。

二、研究假设

(一)个体特征对养老主体责任倾向选择的

影响

在性别方面,有学者认为男性比女性更愿意

依靠子女养老,更加认同养儿防老观念,而女性相

对更加独立[5];也有学者认为女性的自我保障能

力较弱,更愿意依靠政府或子女[6],因此,性别对

养老倾向选择影响较为复杂,结论不甚明确。在

户籍方面,农村居民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偏好子

女养老,而城市居民选择较为多元化。在年龄方

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面对子女生活压力增大、

政府配套养老支持不足的情况下,部分老人倾向

于独立养老方式,如前往社会养老机构。在受教

育程度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养老观念越弱

化,尤其是在收入水平影响下,养老主体逐渐由家

庭向社会转变[7]。在健康状况方面,健康状况好

的老人对子女的需求较少,但健康程度较差的人

需要更多的照料,当子女的照料成本较高时,又会

希望政府养老[8]。鉴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11:女性更倾向独立养老;

H12:非农业户籍的老年人对子女养老的倾

向减弱;

H13:非农业户籍的老年人更倾向政府养老

和独立养老;

H14:年龄越大越倾向独立养老;

H15: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政府养老和独

立养老;

H16:健康程度越差越倾向子女养老和政府

养老。

(二)家庭特征对养老主体责任倾向选择的

影响

在婚姻状况方面,已婚老人由于夫妻双方可

以在生活上相互照料,对子女的依赖程度较低[8]。

在家庭经济状况方面,收入高的老年人愿意自费

去社会机构养老;相反,收入低的老年人依靠子女

养老的比例较大。但也有研究显示,部分收入差

的老年人更愿意由政府来养老[6]。在子女数量方

面,有子女的家庭更倾向子女养老,且子女数量越

多,幸福感就越明显。然而,也有学者指出,子女

数量越多,在赡养老人、遗产继承方面的矛盾也越

多,这也会降低老年人对子女养老的期冀[9]。在

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

儿子仍是依赖养老的第一选择,但随着传统性别

观念弱化,老人对女儿的依靠程度也在提升[10]。

鉴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21:已婚人群更愿意独立养老;

H22:收入高的老年人倾向独立养老;

H23:收入高的老年人对子女养老和政府养

老的倾向减弱;

H24:儿子的数量越多,越认同子女养老;

H25:女儿的数量越多,越认同子女养老。

(三)社会支持对养老主体责任倾向选择的

影响

在邻居关系方面,关系越融洽,交流程度越频

繁,邻里互助的可能性就越高,“远亲不如近邻”,

选择不依赖家人的独立互助养老模式[11](P45)。朋

友关系方面,与朋友进行频繁的社交活动,能够降

低患病率,远离不良情绪[12],更好地适应独立养

老。在社会保险方面,参与社会保险,选择政府养

老的可能性更高;相反,未参加社会保险,则更倾

向于子女养老。但也有学者认为参与了社会保险

的居民,没有了经济的后顾之忧,更愿意独立养

老,而未参加社会保险的居民怕给子女造成负担,

更希望政府负责[13](P32-33)。鉴于此,本文提出研究

假设:

H31:邻里交流越频繁,越选择独立养老;

H32:朋友交流越频繁,越选择独立养老;

H33:已参加养老保险人群越倾向政府养老

和独立养老;

H34:已参加医疗保险人群越倾向政府养老

和独立养老。

三、数据、变量与研究模型

(一)数据来源

所使用的数据全部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CGSS),选用2017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该

数据采用概率抽样方法,样本代表性好,能够满足

研究需要。根据研究对象要求,筛选年龄在60岁

以上的样本,在剔除缺失和无效数据后,确定样本

量为2640人,符合统计学对样本量的要求。

(二)变量选取

1.因变量

本文的因变量为老年人养老主体责任的倾向

选择,CGSS中问题对应为“您认为有子女的老人

的养老主要应该由谁负责”,选项包括如下因变

量:政府负责、子女负责、老人自己负责和政府/子

崔 苗:老年人对“老有所养”主体责任倾向的选择问题 87

第94页

女/老人责任均摊。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研究

老年人对每一个单一主体的倾向认知,而实际养

老过程中存在着多主体参与的情况,但多主体在

养老责任上仍有主次之分,因此,在因变量的选择

中将“政府/子女/老人责任均摊”的这种多主体的

倾向认知不做考量,只专注研究每一个主体的选

择偏好。

因变量分为3类:政府养老倾向、子女养老倾

向和独立养老倾向。选择政府负责,赋值为“1”,

否则为“0”,命名为政府养老倾向;选择子女负责,

赋值为“1”,否则为“0”,命名为子女养老倾向;选

择自己负责,赋值为“1”,否则为“0”,命名为独立

养老倾向。

2.自变量

本文的自变量分为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社

会支持。个体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户籍、受教育

程度和健康状况。家庭特征包括婚姻状况、家庭

收入和子女数量(儿子数量、女儿数量)。社会支

持特征包括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和社会保险参与

(养老保险参与、医疗保险参与)。每一个变量的

具体赋值情况见下表1所示。

表1 自变量名称及赋值

变量类型 变量名称 变量赋值 变量类型 变量名称 变量赋值

个人特征 年龄 初老期(60~70岁)=0

中老期(71~84岁)=1

长寿期(85岁以上)=2

性别 男=0女=1

户籍 农业户口=0

非农业户口=1

受教育程度 初等教育=0

中等教育=1

高等教育=2

健康状况 很不健康=0;比较不健康=1;

一般=2;比较健康=3;

很健康=4

家庭特征 婚姻状况 无配偶=0;有配偶=1

家庭经济状况 远低于平均水平=0

低于平均水平=1

平均水平=2

高于平均水平=3

儿子数量 —

女儿数量 —

社会支持 邻里关系 从来不=0

1年1次或更少=1

1年几次=2

大约1个月1次=3

1个月几次=4

1周1~2次=5

几乎每天=6

朋友关系 从来不=0

1年1次或更少=1

1年几次=2

大约1个月1次=3

1个月几次=4

1周1~2次=5

几乎每天=6

养老保险 未参与=0

参与=1

医疗保险 未参与=0

参与=1

(三)研究模型

前文中本文的3个养老主体变量:政府养老

倾向、子女养老倾向和独立养老倾向都设置为无

序的二分类变量。因此,本文选择二元logistic回

归分析。将P 设为发生概率,计算模型如下:

logitP=ln(

p

1-p

) (1)

Z=ln(

p(Y=1|X))

1-p(Y=1|X))

)=

β0 +β1x1 +β2x2 +…βnxn (2)

针对不同的因变量,具体计算模型如下:

政府养老倾向模型:

Government=β0 +∑βixAi +

∑βjBj +∑βkCk (3)

子女养老倾向模型:

Family=β0 +∑βixAi +

∑βjBj +∑βkCk (4)

独立养老倾向模型:

Independence=β0 +∑βixAi +

∑βjBj +∑βkCk (5)

模型中 A、B、C分别代表个体特征类变量、家

88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95页

庭特征类变量以及社会支持类变量,β0 为常数

项,β 为回归系数,其中,i=1,2,…,4,j=1,

2,…,4,k=1,2,…,4。

进而得到:

p(Y=1)=

eZ

1+eZ (6)

OR=

p

1-p

(7)

其中,OR值用以说明实验组事件发生几率与对

照组事件发生几率的比值。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养老主体责任选择倾向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老年人对每一主体的选择倾

向,在剔除了政府/子女/老人责任均摊之后,表2

给出了 CGSS2013和2017的老年人养老主体责

任的倾向选择。可以看出,老年人主要依靠子女

养老,其次是政府养老,而独立养老的比例最低。

通过数据对比发现,相比于2013年,2017年的子女

养老倾向出现了下降,依靠政府养老的比例从

20.4%提高到25.8%,而独立养老的比例没有明显

变化。可见,老年人对政府养老的期待有所提高。

表2 老年人养老主体责任选择倾向

养老倾向 CGSS2013 CGSS2017

子女养老 64.5% 60.0%

政府养老 20.4% 25.8%

独立养老 15.1% 14.3%

(二)Hosmer和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

Hosmer和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原假设

是拟合值与观测值的差别不大,模型校准度好,备

择假设反之。表3显示,除子女养老与家庭特征,

政府养老与家庭特征,子女养老与社会支持的

sig.<0.05,说明模型校准度较差,其余模型拟合

程度均较好,可见数据信息提取充分,变量之间存

在Logistic回归关系。

表3 Hosmer和Lemeshow检验结果

自变量

因变量

子女养老 政府养老 独立养老

个体特征 卡方 4.261 1.379 9.324

Sig. 0.833 0.995 0.316

家庭特征 卡方 15.893 36.716 2.773

Sig. 0.026 0.000 0.984

社会支持 卡方 24.759 12.733 5.201

Sig. 0.002 0.121 0.736

对校准度差的模型进行修正,在删除家庭特

征中的“儿子数量”因素后,子女养老、政府养老与

家庭特征的拟合优度检验值分别为 0.387 和

0.602,均大于0.05,模型拟合程度较好。而子女

养老与社会支持的模型无法修正成功,说明变量

的回归关系不存在。

(三)个体特征对养老主体责任倾向选择的

影响

表4中的结果为各模型的 OR值。在性别方

面,不同性别人群对独立养老的选择倾向并不显

著,H11未得到验证。在户口方面,非农业居民

选择子女养老是农业户口居民的0.290倍,H12

假设成立。同时,政府养老和独立养老的倾向分

别是农业户口人群的2.536倍和2.717倍,与

H13假设相符。在年龄方面,年龄越大,独立养

老的倾向越明显,H14得到验证。受教育程度方

面,教育程度越高对政府养老和独立养老的倾向

越强,H15得到验证。健康状况方面,健康状况

对政府养老方式选择没有显著影响,H16假设未

得到证实。

表4 个体特征对养老倾向选择的Logistic回归结果

自变量 子女养老 政府养老 独立养老

性别(参照组:男)

女 1.075 0.900 1.025

户口(参照组:农业)

非农业 0.290*** 2.536*** 2.717***

年龄 0.909 0.909 1.331***

教育程度 0.631*** 1.297*** 1.412***

健康状况 0.986 1.017 1.004

注:* 、** 和*** 表示在10%、5%和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下同。

(四)家庭特征对养老主体责任倾向选择的

影响

表5中结果为 OR值。婚姻状况方面,有无

配偶对独立养老的选择没有显著差异,H21未得

到证实。经济状况方面,收入水平越高,选择独立

养老概率就越大,与 H22假设相符,而对子女养

老的倾向减弱,对政府养老的倾向不显著,H23

假设得到部分验证。子女数量方面,儿子数量对

子女养老倾向回归关系不存在,H24无法验证,

而女儿数量的增加对子女养老倾向的选择提升明

显,H25假设得到验证。

崔 苗:老年人对“老有所养”主体责任倾向的选择问题 89

第96页

表5 家庭特征对养老倾向选择的Logistic回归结果

自变量 子女养老 政府养老 独立养老

婚姻状况

(参照组:无配偶)

有配偶 0.743*** 1.291* 1.182

经济状况档次 0.841*** 0.972 1.463***

儿子数量 — — 0.825***

女儿数量 1.240*** 0.826*** 0.862***

(五)社会支持对养老主体责任倾向选择的

影响

表6中的结果为 OR值。邻里关系方面,邻

里往来越频繁,独立养老的倾向越明显,是低程度

的1.143倍,H31得到证实。朋友关系方面,老

年人的朋友交流频繁,对独立养老的倾向明显,

H32假设成立。养老保险参保方面,参保人群对

政府养老和独立养老的依赖增强,H33得到证

实。医疗保险参保方面,参保人群对养老的倾向

选择没有显著差异,H34未得到证实。

表6 社会支持对养老倾向选择的Logistic回归结果

自变量 政府养老 独立养老

邻里关系 0.891*** 1.143***

朋友关系 1.145*** 1.196***

养老保险(参照组:未参加)

已参加 1.459*** 1.366**

医疗保险(参照组:未参加)

已参加 0.785 1.265

五、研究结论

基于CGSS数据对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

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汇总检验结果如下表

7所示。

通过以上结果,本文认为有以下几个要点引

发思考和关注。

(1)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选择还是以子女养老

为主,六成左右的人群更愿意依赖子女进行居家

养老。但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增大,在担忧子女

经济能力和时间精力的同时,老年人也在期望通

过政府福利和个人储蓄来减轻子女的养老压力。

因此,对以家庭为中心的子女养老政策扶持是履

行赡养责任,保证子女养老方式的持续性、稳定性

的有效手段。

(2)在个体特征变量中,户口、年龄和教育程

度对老年人养老主体责任倾向选择有显著影响。

非农业户口、高教育程度的老年人更倾向于政府

养老或独立养老。一方面非农业户口的老年人大

多居住在城镇地区,养老服务更加完善;另一方面

教育程度的提高,思想观念开放,更能接受较为自

主的养老方式。而年龄越大的老年人感受到自己

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及照料压力,更期待社会

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选择独立养老。

表7 假设检验结果

序号 研究假设 检验结果

H1 H11:相比于男性,女性更倾向独立

养老

未通过验证

H12:相比于农业户籍,非农业户籍

的老年人对子女养老的倾向减弱

通过验证

H13:相比于农业户籍,非农业户籍的

老年人更倾向政府养老和独立养老

通过验证

H14:年龄越大越倾向独立养老 通过验证

H15: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倾

向政府养老和独立养老

通过验证

H16:健康程度越差的老年人越倾向

子女养老和政府养老

未通过验证

H2 H21:相比于未婚,已婚人群更愿意

独立养老

未通过验证

H22:相比于低收入水平,收入高的

老年人倾向独立养老

通过验证

H23:相比于低收入水平,收入高的

老年人对子女养老和政府养老的倾

向减弱

部分通过验证

H24:儿子的数量越多,越认同子女

养老

未通过验证

H25:女儿的数量越多,越认同子女

养老

通过验证

H3 H31:邻里交流越频繁,越选择独立

养老

通过验证

H32:朋友交流越频繁,越选择独立

养老

通过验证

H33:相比于未参保养老保险的老年

人,已参保人群越倾向政府养老和独

立养老

通过验证

H34:相比于未参保医疗保险的老年

人,已参保人群越倾向政府养老和独

立养老

未通过验证

(3)在家庭特征变量中,经济状况、女儿数量

对老年人养老倾向有显著影响。高收入的老年人

倾向独立养老,对子女养老和政府养老的倾向减

90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97页

弱。个人经济收入状况是否充裕,成为养老主体

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女儿数量越多的人,

越倾向依靠子女的养老方式,而儿子数量对子女

养老倾向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在养老问题上,传统

养儿防老观念已经发生改变,女儿也需承担较多

的赡养义务。

(4)在社会支持变量中,邻里关系、朋友关系

和养老保险对老年人养老倾向有显著影响。邻里

往来越频繁,朋友关系越密切,越倾向独立养老。

从本质上讲,依托周围人的独立养老就是建立在

老人互相帮助的基础上,与周围人群关系融洽,也

就越能转变子女养老观念,使互助独立养老成为

可能。社会保障方面,参加养老保险对政府养老

和独立养老倾向明显,而参加医疗保险对养老倾

向选择并不明显,原因在于养老保险的参加使得

老年人有了固定、可靠的收入,而在面对晚年可能

存在的大病医疗,由于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有限,使

得他们对政府养老信任上不够充分。

六、政策启示

老年人在对养老主体责任倾向的认知方面存

在显著差异,3种养老模式不断作出动态选择和

调整,政府应进一步通过以下措施来弥补各种养

老模式的不足,进而纾解人们养老焦虑,提升主观

幸福感。

(一)加大政策扶持,发挥子女养老主体地位

子女养老仍是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首要选择,

这是由传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所共同决定的。

然而,倒金字塔家庭模式使得子女的赡养经济负

担越来越重,同时,异地求学、工作繁忙,让他们没

有精力对父母尽孝。因此,为巩固子女养老的主

体地位,政府需加大相应政策的扶持。(1)提供资

金支持,国家对有养老负担的个人通过减免个人

所得税的方式,提供经济支持,未来还可以对长期

卧床老人的子女发放照料补贴,从国家层面上认

可他们的劳动付出。(2)做好时间保障,加快养老

陪护假的落地实施,对因病住院需要陪护的子女

给予一定天数的带薪休假。(3)完善户籍迁移,对

与子女异地居住的老年人,政府应进一步出台老

人户籍随迁政策,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异地

转移、结算,为提高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期冀,提

供保障。

(二)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体现政府

职能

政府在解决养老问题中的作用主要是宏观管

理,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进行。(1)加快惠民养老

机构建设,针对失能失智、贫困空巢、高龄残疾老

人的特殊情况,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满足生活照料

及基本的医疗需求。(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

提高保障水平,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针对因

灾因病贫困的人群,采取发放补贴、社会救济等形

式,确保基本的生活保障。(3)积极助力长期护理

保险险的落地,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

(三)提高养老服务供给,为独立养老人群提

供保障

提高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才能不断保障独立

养老模式的发展。(1)大力发展医疗护理服务,采

用线上预约形式,让专业的护理人员上门提供治

疗服务,如打针、输液等,护理费用与医疗保险关

联,让老人足不出户享受便捷医疗服务。(2)推进

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推广,组织试点在社区引导

下,组成3~5人的互助养老团体。(3)设立社区

食堂、活动室、老年学校、老年公寓等,解决独居老

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问题。

参考文献:

[1]潘红虹.人口老龄化影响居民消费变动研究[D].上海:上海

社会科学院,2020.

[2]赵秋成.中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16.

[3]唐溧,胡晓霁,刘亚慧,等.社会养老为何在农村水土不服:

“家文化”视角下城乡养老意愿差异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

济问题,2020(1):128-136.

[4]宋雅萍.政府养老制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5]李建新,于学军,王广州,等.中国农村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

的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5):7-12,39.

[6]徐宏.中国农村人口养老责任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

CGSS2015的实证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9(3):138-146.

[7]赵秋成,马洪旭.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劳动力养老主体选择的

影响:基于信任理论视角[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20,19(4):89-99.

[8]任强,唐启明.中国老年人的居住安排与情感健康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14(4):82-91,128.

[9]王浩林,姚倩.“多子”真的“多福”吗? ———基于 CGSS的实

证研究[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4):

46-52.

崔 苗:老年人对“老有所养”主体责任倾向的选择问题 91

第98页

[10]张驰,向晶,施海波,等.代际视角下农村子女赡养行为的性

别差异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19(6):91-108.

[11]张正正.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及政

策支持研究[D].河北:河北经贸大学,2020.

[12]杨雪,王瑜龙.社交活动对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影响的量化分

析[J].人口学刊,2020,42(3):66-77.

[13]刘濡源.我国中年人未来养老责任主体选择及影响因素研

究:基于 CGSS2013 数 据 [D].北 京:首 都 经 济 贸 易 大

学,2017.

ResearchontheResponsibilityChoiceofPensionTendencyforElderlyPeople

CUIMiao

Abstract:Fromthetheoreticallevel,thispaperanalyzestheinfluenceofindividualcharacteristics,familycharacteristicsandsocialsupportonelderlypeople’schoiceofresponsibilitytendency.UsingCGSSsurveydata,ithastheempirical

test.Theresultsshowthatchildrentakeupabout60%ofthepension,followedbygovernmentpension,andtheproportionofindependentpensionistheleast.Fromtheperspectiveofinfluencingfactors,registeredresidence,age,education

level,healthlevel,economicstatus,numberofchildren,neighborhoodcontacts,friendscontact,jointheendowmentinsurancehasasignificantimpactonthechoiceofsubjectliabilitytendency.Therefore,inviewofthedevelopmenttrend,

thepaperputsforwardfollowingmeasures:increasingpolicysupport,buildingamulti-levelpensionsecuritysystemand

improvingthesupplyofpensionservices,soastopromotethethreepensionmodestoplayanactiveroleandfullymeet

theneedsofelderlyPeople.

Keywords:elderlypeople;pensiontendency;influencefactor;logisticmodel

?????????????????????????????????????????????

(上接第79页)

[17]臧佳钰.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J].大

庆社会科学,2018(4):106-108.

[18]赵仲杰,郭春江.社会支持理论视阈下农村失独家庭困境应

对策略:基于川渝两地的调研 [J].理论月刊,2020(1):

119-129.

[19]慈勤英,周冬霞.失独家庭政策“去特殊化”探讨:基于媒介失

独家庭社会形象建构的反思[J].中国人口科学,2015(2):

34-42,126-127.

[20]罗军.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述评[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33(4):138-142.

[21]李红飞.增能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养老服务

问题研究:以福州市 C街道为例[J].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7(3):46-50,57.

AStudyontheIntergenerationalEducationoftheFamilyLosingtheOnlyChild

fromthePerspectiveofStructuralFamilyTherapy

———BasedoncaseanalysisofAprojectZinTonglingCity

ZIQian

Abstract:Fewerchildrenisthemaincauseofdeprivationofthesinglechild.Throughliteraturereview,itcanbe

seenthatthecurrentresearchonfamilieslosingtheirsinglechildmainlyfocusesonmateriallife,suchasold-agecare,economyandmedicalcare,andrelativelyfewstudieshavebeenconductedontheintergenerationaleducationoftheirfamilies.BasedontheMicropublicWelfareVentureCapitalAprojectinTonglingCity,AnhuiProvince,theauthorwentinto

thelossofsinglefamilyofZcase.Throughobservationandin-depthinterview,itwasfoundthattheeducationproblems

ofthefamilylosingthesinglechildweremainlyreflectedintheunclearfamilyboundary,invertedtrianglefamilypower

structureanduncleardivisionofresponsibility.Inthisregard,usingthemethodofcasework,startingfromthestructuralfamilytherapymode,thepaperarguesthatreshapingthefamilystructure,changingthewayoffamilycommunication,

andadjustingthedivisionofresponsibilitiescaneffectivelysolvetheproblemsfacedbytheintergenerationaleducation,

andimprovetheirresiliencetocopewithdifficulties.

Keywords:familydeprivationofthesinglechild;intergenerationaleducation;structuralfamilytherapymodel;case

socialwork

9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第99页

2023年第6期

第25卷(总第142期)

淮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6,2023

GeneralNo.142,Vol.25

[收稿日期]2023-05-16

[作者简介]马陵合(1968—),男,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政局变动下民营铁路的厄运

———基于民国初年管鹏案的考察

马陵合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摘 要]民初安徽各商业团体发起筹办商办安正铁路有限公司,修筑省城安庆至正阳关铁路。为筹集建设经费,

拟向日本朝日商会借款。二次革命后,袁世凯不承认安正铁路筹备期间向日本人借款一事,并通令缉拿管鹏。管鹏在上

海被捕后,引起庭审争议与舆论风波。北洋政府对庭审的干预及安正铁路筹建无功而返的事件,折射出在民初政局动荡

之下,民营铁路实业受制于各方力量的压制,曲折多舛的命运。

[关键词]安正铁路;管鹏;民营铁路;铁路借款

[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23)06-0093-05

民国初年,受政体变革和铁路国有化的影响,

地方政府一度对铁路事务明显表现出疏远的姿

态。迫于财政压力,他们急于摆脱省级铁路公司

的羁绊,积极支持铁路国有政策。对民初地方商

绅继续申办民营铁路,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受制

于中央政府的态度;若中央否定某条民营铁路,地

方政府会服从中央意愿予以打压。民初安徽安正

铁路的无功而返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折射出地

方政府在铁路问题上无能无为。其中曾在沪上引

起风波的管鹏案则是其中颇有观照意义的个案。

一、安正铁路对日借款

1912年11月,安徽各商业团体发起筹办商

办安正铁路有限公司,修筑省城安庆至正阳关铁

路。该路自安庆经桐城、舒城、六安至淮河正阳

关,贯通江淮,长约290公里,是贯通皖省中部地

区的干线铁路。修筑安正铁路与当时皖路收归国

有有关。“安庆商会知皖路公司难于补救,乃与正

阳关商会联合组织安正铁路。”[1]他们在给交通部

的呈文强调该路的经济价值,“皖北出产富饶,甲

于东南数省;只以江淮未能贯通,皖北土货不能输

出于江。省城又孤悬江上,如军事、政治、教育,无

一不形梗塞,自非速修铁路,莫由便利交通。”若安

正铁路修通,还设想在安正铁路建成后,从正阳关

延长线路,经阜阳、太和、周口直抵河南郾城,与京

汉铁路衔接;同时,从舒城筑一支线,经合肥、炉桥

镇,达于蚌埠,与津浦铁路衔接,“此路兴修,于该

两干线不无妨害。”[2]且有利于加强皖省与省外的

交通联系。

安正铁路筹建之初,安徽都督柏文蔚对修建

此路十分重视并给予支持,认为“该路经过五县,

关系全省兴革,即开政务会议决咨交省议会,俟通

过再行核办”[1]。督促皖省议会通过安正铁路公

司案,并为筹措筑路资金访问日本驻南京领事船

津辰 一 朗,以 争 取 日 本 对 安 正 铁 路 提 供 贷

款[3](P237)。柏文蔚任命管鹏① 为督办,派员与日商

接洽借款事宜,积极筹集路款;他还于4月27日、

5月28日两次致函日本朝日商会全权代表森恪,

表示他本人赞成借款,省议会已通过,承认所订合

同,期盼早日付款[3](P237-238)。

1912年10月,皖督柏文蔚令管鹏与安庆正

阳关两商会及路矿协会商妥,设立安正铁道筹备

处,继而成立安正铁路公司(表1)。

第100页

表1 安正铁路公司主要职员

公司职位 姓名 社会地位

总理 管鲲南(管鹏) 农会会长、路矿协会会长

副事理事 程鸣銮 商会协理

洪孟揆 工会总理、工商部咨议员

邵兰秋 工会协理、路矿协会副会长

李绍农 正阳商会总理

胡远勋 前安徽商会总理

孙子美 不详

监事 史建本 寿州农会分会长

王兰亭 省议会议员

谭惟洋 省议会议员

资料来源:宓汝成编:《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版,第71页。

1913年2月,柏文蔚委派管鹏办理铁道借

款。1913年1月22日,安正铁路公司理事洪忠

恺等人与日本朝日商会全权代表森恪签订《安正

铁路借款合同》,借款额为1000万元,以本路财

产担保[3](P235)。合同订定的双方为,“一系洪忠

恺、管曙东、邵兰秋、沈渭卿(后称甲),中华民国元

年11月13日由农工商会、铁道协会、省议会举

定,及都督承认全权代表皖省安正铁路有限公司;

一系朝日商会全权代表森恪(后称乙)。”该笔借款

系分次支付,第一次为20万日元,94扣,年息6

厘[3](P234-236)。森恪被聘为该公司顾问,“咨询本公

司一切事业经营”。

〔顾问聘约〕立聘请商办安正铁路有限公司顾

问合同

一、甲由本日起,聘请乙为安正铁路有限公司

顾问,以备乙之咨询。

二、乙允代表安正有限公司对外交涉。

三、公司订定立此合同之后,每月付乙日金贰

千元,为乙之薪俸。

四、聘请乙之期限,以安正铁路全线完工后二

年为止。

五、凡公司事务,乙所用电报、邮便、通信等

费,均由公司承认。

六、在皖省界内,乙之住宅,及往来勘路夫役、

车船,由甲预备。

七、公司或举换总协理,更改组织等情,须常

以最优之意待乙。以上聘约,缮就三份:一存安正

铁路有限公司,一存森恪君,一存南京日本总领事

府为证。

安正铁路公司代表 邵兰秋

管曙东

洪忠恺

沈渭卿

顾问员 森恪

中华民国二年二月初十日立

〔委托书〕 为委托事。兹委托森恪君代皖省

商办安正铁路公司延聘测绘、预算、正技师一位、

副技师一位、技手一位、工艺四位。其薪金正技师

每月不得过千元。技师等来华及赴皖旅费由公司

承认。该技师如有不合,查照第一次借款合同第

五条办理。所有此次聘请该技师等合同条件,由

森恪君便宜定夺。立此委托书为证。

商办安正铁路有限公司代表 邵兰秋

洪忠恺

管曙东

沈渭卿

中华民国二年一月二十二日。[3](P234-236)

日本方面希望借此次借款扩大其在安徽地区

的影响。日本曾称通过此项借款,“可望将来逐次

着手安徽省矿山及其他有利事业……对将来本国

在长江流域扶植利权,十分有利”[4](P269)。1913年

5月,日本朝日商会把此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转

让给东亚兴业株式会社,28日,东亚株式会社与

安正铁路公司签订了新合同。8月7日,签订了

聘请日本的工学士石川石代为铁路总工程师、好

鹿太郎为工程师的合同[4](P269-270)。安正铁路借款

合同的签订,表面上是日本企业的行为,实际上与

日本政府扩展其在华势力范围的野心息息相

关[3](P234)。但是,二次革命随后爆发,柏文蔚、管

鹏出走,这个借款合同难以全面兑现,只是提供了

部分垫款。加之,英国方面反对,使得日本对落实

该借款也失去了信心。因中英浦信铁路借款合同

签订在先,日本对安正铁路的觊觎,也遭到英国方

面的反对。浦信铁路借款合同有这样的规定:“修

筑支线(浦信路)须用中国资本,倘用外国资本,当

给予合同当事人英国资本家以优先权。”[3](P241)因

安正铁路与浦信铁路在六安交汇,英国方面把它

视为 浦 信 铁 路 的 支 线,反 对 日 本 兴 筑 此

路[5](P128-129)。同时,英国还计划修筑一条与安正

铁路平行的合正(合肥至正阳关)线,作为浦信铁

路支线,制约日本的扩张。日本考虑到实施安正

94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