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第 1 期(总第 13 期)
45
“基础设施化”研究则认为基础设施不仅是被动的结构化物质系统,它们可能产生
更深远的影响。“基础设施化”学者通过建构主义、批判安全研究和国际政治社会学研
究,将基础设施概念化为社会物质纠缠和关系的过程。因此,基础设施具有社会性,以及
它们能够由社会和文化元素(包括思想、规范和规则)组成。基础设施还具有能动性,因
此基础设施不是固定不变的事务,而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复杂纠缠。
在“基础设施主义”看来,基础设施研究意味着对世界政治的基本过程提供新的理
论化理解。基础设施应该被视为一个通用的分析概念或新颖的理论视角,用于研究从底
层支撑世界政治的国际结构的性质及其形成。所有现象——包括规范或身份等非物质力
量——如果它们是其他结构和实践的基础和条件,就可以作为基础设施进行研究。基础
设施主义将注意力集中在世界政治中三个不同的基础设施进程:国际基础设施的建设、
使用和维护。由此,基础设施可以对国际变革以及能动性、结构和权力的构成等理论问
题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
译者评述
这篇文章对现有的国际关系中对基础设施问题的研究进行了一个理论化的总结和梳
理。在作者看来,基础设施经历了一个由实体到虚拟、物体到本体的理论化过程。这个过
程中,形成了三种对基础设施的理解不同、关注的核心问题亦有差异的理论流派。
作者所谓的“基础设施研究”也就是长期以来对基础设施的朴素理解:基础设施是
国际政治行为体进行合作、竞争和博弈的场所,是受影响的对象。他们的关注重点集中
在国际行为体如何管理基础设施或者利用基础设施作为自己的“武器”和“筹码”。随着
对基础设施研究的深入,一部分学者扩展了基础设施的范围,形成了作者称之为“基础
设施化”的理论流派。他们将基础设施概括为社会物质纠缠和关系过程,因此将一系列
虚拟的基础设施,比如认知和文化因素纳入基础设施研究当中。这些学者还认为,基础
设施不仅是受行为体影响的物体,其自身也具有能动性(agency)对行为体进行约束,这
无疑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有关。第三个流派“基础设施主义”则是将基础设施的范围更
加扩大化和抽象化,体现了学者试图将其打造为一种范式的野心。
该文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将国际关系当中的基础设施问题进行了理论化,更加明晰
了基础设施研究的视角、问题和研究方法,提供了基础设施研究的研究议程和研究方向。
然而本文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基础设施主义”流派的划分与“基础设施化”的划
分边界不够明晰,存在视角和关注问题重叠的问题。一般而言,基础设施是人造物(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