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2023年第10期

发布时间:2023-11-1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2023年第10期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1028? 007大尺寸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制造技术杨 博1ꎬ 权银洙2ꎬ 王 菲1∗ꎬ 蒋 蔚1(1?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复材中心ꎬ 北京 101399ꎻ 2? 空装驻北京地区第六军事代表室ꎬ 北京 101399)摘要: 介绍了复合材料框的结构特征和制造技术发展趋势ꎬ针对大尺寸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大曲率弧形ꎬ同时存在阴、阳模拐角的结构特点ꎬ提出了一种无软盖板的成型方案ꎬ在成型工装设计时选用 Invar 钢ꎬ对内缘条回弹角进行补偿设计ꎬ产品制造过程重点控制拐角区域厚度、表面质量、固化变形以及拐角区域铺贴质量ꎬ研制的 Z 形加强筋可以很好地满足各项技术指标要求ꎮ 该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成型方案质量高ꎬ适合工程化推广应用ꎮ关键词: 复合材料ꎻ Z 形加强筋ꎻ 制造技术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10-0047-05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Z-shaped stiffener for large... [收起]
[展开]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2023年第10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1028? 007

大尺寸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制造技术

杨 博1

ꎬ 权银洙2

ꎬ 王 菲1∗

ꎬ 蒋 蔚1

(1?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复材中心ꎬ 北京 101399ꎻ 2? 空装驻北京地区第六军事代表室ꎬ 北京 101399)

摘要: 介绍了复合材料框的结构特征和制造技术发展趋势ꎬ针对大尺寸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大曲率弧形ꎬ同时存在阴、阳

模拐角的结构特点ꎬ提出了一种无软盖板的成型方案ꎬ在成型工装设计时选用 Invar 钢ꎬ对内缘条回弹角进行补偿设计ꎬ产品制

造过程重点控制拐角区域厚度、表面质量、固化变形以及拐角区域铺贴质量ꎬ研制的 Z 形加强筋可以很好地满足各项技术指标

要求ꎮ 该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成型方案质量高ꎬ适合工程化推广应用ꎮ

关键词: 复合材料ꎻ Z 形加强筋ꎻ 制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10-0047-05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Z-shaped stiffener for large scale composites

YANG Bo

ꎬ QUAN Yinzhu

ꎬ WANG Fei

1∗

ꎬ JIANG Wei

(1? China Aerospac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ꎬ Beijing 101399ꎬ Chinaꎻ

2? The Sixth Military Representative Office of PLA Air Force Equipment Department in Beijingꎬ Beijing 101399ꎬ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ꎬ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 ̄

posite frame are introducedꎬ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feature of large curvature radius and both male and female

corner of large scale composites Z-shape stiffenerꎬ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manufacturing method without soft cover

plate during forming processꎬ the Invar steel material was chosen to manufacture the forming toolingꎬ and the spring ̄

back angle of Z-shaped stiffener inner flange was compensated during the design process of tooling. The key point

during product manufacturing is to control the thickness of corner areaꎬ surface qualityꎬ curing deformation and the

hand lay-up quality of corner area. The developed Z-shaped stiffener by this method can well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various technical indexesꎬ this is a high-quality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large scale composites Z-shape stiffen ̄

erꎬ and this method is suitable for engineering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compositesꎻ Z-shaped stiffenerꎻ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收稿日期: 2022-08-01

作者简介: 杨博 (1978—)ꎬ 男ꎬ 高级工程师ꎬ 硕士ꎬ 研究方向为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ꎮ

通讯作者: 王菲 (1982—)ꎬ 男ꎬ 高级工程师ꎬ 硕士ꎬ 研究方向为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ꎬ wf226189@163? comꎮ

框是飞机机身常用的主要传力及承力结构[1]

其结构独特ꎬ数量众多ꎬ全机框类零件多达几百个ꎮ

传统的框制造工艺为钣金工艺或机加工艺ꎬ随着先

进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的发展ꎬ复合材料在飞机上的

用量越来越多[2]

ꎬ轻质高强的复合材料框逐步替代

钣金/ 机加框ꎮ 复合材料框为大曲率弧形层压板结

构件ꎬ横截面通常为“Z”形、“C”形ꎬ可设计为分体框

和整体框[3]

复合材料框独特的结构特点和承载要求对制造

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ꎬ传统的复材制造工艺难以

满足需求ꎮ 国外制造复合材料框普遍采用了先进的

自动化制造工艺和设备ꎬ美国 ATK 公司采用自动下

料+自动铺放+自动辊压技术制造复合材料框ꎬ该技

术已应用于波音 787 和空客 A350 框类零件的生产制

造ꎬ西班牙 DELTAVIGO 公司使用研制的热模压设备

进行框类零件的制造ꎬ法国 Coriolis 公司采用机器人

直接自动铺丝的方式实现框的自动化制造ꎬ空客

CTC 部门采用自动编织+缠绕+RTM 的工艺实现了

框的自动化成型ꎮ 从国外的研发和应用案例来看ꎬ

实现自动化制造是复合材料框类零件生产的发展趋

势ꎬ目前国内的复材自动化制造水平还处于起步阶

段ꎬ零件生产仍以手工铺贴为主ꎬ在框类零件自动生

2023 年第 10 期 47

???????????????????????????????????????????????

第52页

大尺寸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制造技术

产方面尚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4-5]

1 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介绍

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是一种典型的框类零件ꎬ

其截面结构如图 1 所示ꎬ主要包括内缘条、外缘条、

外缘条拐角 R1 、内缘条拐角 R2和腹板ꎮ 其试验件选

用高温环氧碳纤维预浸料ꎬ采用热压罐固化工艺制

造ꎬ长度约为 7 mꎬ腹板高度约为 100 mmꎮ

图 1 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结构示意图

Fig? 1 Structure of composites Z-shaped stiffener

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主要技术指标如下:①外

形公差ꎬ型面轮廓度不大于 0? 75 mmꎻ②厚度公差ꎬ

复材制件厚度公差为±5%ꎬ拐角区厚度公差为±10%ꎻ

③内部质量ꎬ分层等缺陷在可控范围内ꎬ孔隙率小于

1? 5%ꎻ④表面质量ꎬ表面光滑平整ꎮ

2 成型工装方案设计

2? 1 成型工装材料选择

复合材料结构件成型工装的材料主要有 Invar

钢和 Q235 钢ꎮ Invar 钢的热膨胀系数较小ꎬ与复合材

料的热膨胀系数较为接近ꎬ但成本高ꎻQ235 钢的热

膨胀系数与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相差较大ꎬ对复

合材料构件的外形影响较大ꎬ但成本低[6]

ꎮ 对于尺

寸较小、精度要求比较低的复合材料构件ꎬInvar 钢

和 Q235 钢的影响较小ꎻ但对于尺寸较大或轮廓度要

求较高的复合材料构件ꎬInvar 钢和 Q235 钢的影响

较大ꎮ

用 Invar 钢成型工装和 Q235 钢成型工装分别成

型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全尺寸试验件ꎬ对比研究

Invar 钢和 Q235 钢对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外形的影

响程度ꎮ 图 2 所示为 Invar 钢和 Q235 钢分别成型的

复合材料框的轮廓度ꎬ可以看出 Invar 钢成型的复合

材料框的变形较小ꎬ能够更好地满足轮廓度不大于

0? 75 mm 的要求ꎮ 综上所述ꎬ建议在成型大型复合

材料 Z 形加强筋时使用 Invar 钢制造的成型工装ꎮ

图 2 两种材料成型工装的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变形量对比

Fig? 2 Comparison of curing deformation of Z-shaped stiffener

by different material forming toolings

2? 2 成型工装回弹角设计

复合材料在固化过程中经历复杂的温度、压力历

程ꎬ树脂基体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

化ꎬ结构内部极易产生残余应力ꎬ当结构不对称或存

在曲率时ꎬ固化后残余应力释放将导致结构发生变

形[7-9]

ꎮ 复合材料结构的固化变形对零件外形和构

件之间的连接匹配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10]

复合材料制件的缘条在固化后会产生回弹变形ꎬ

对轮廓度产生较大影响[11-12]

ꎮ 以复合材料 Z 形加强

筋为例ꎬ内缘条尺寸较大ꎬ回弹的尺寸也较大ꎮ 用 Invar

钢成型工装和 Q235 钢成型工装分别成型复合材料

框ꎬ对回弹角进行试验验证ꎬ实测数据如表 1 所示ꎮ

表 1 复合材料加强筋实测回弹数据

Table 1 The springback angle of Z-shaped stiffener

测量项

Invar 钢成型工装

回弹角/ °

Q235 钢成型工装

回弹角/ °

缘条回弹角 1.8 2.0

从表 1 可以看出ꎬInvar 钢成型工装成型的框缘

条回弹角较小ꎮ 内、外缘条相比较ꎬ内缘条的尺寸较

大ꎬ对轮廓度的影响较大ꎻ外缘条的尺寸较小ꎬ对轮

廓度的影响很小ꎮ 综上所述ꎬ建议在成型工装设计

时ꎬ内缘条预留 2°回弹角ꎬ外缘条无需预留回弹角ꎮ

2? 3 成型工装结构形式

Z 形加强筋成型工装采用框架式结构ꎬ主体为

骨架、面板结构ꎬ综合考虑外形尺寸、铺贴工艺性、温

度场均匀性和装配要求等因素ꎬ选择 Z 形加强筋装

48 2023 年 10 月

???????????????????????????????????????????????

第53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配贴合面为成型工装的型面ꎻ为降低成本ꎬ同时方便

人工操作ꎬ每个成型工装上设计两个成型占位ꎬ成型

工装应在确保刚度的条件下尽可能轻ꎮ 成型工装结

构如图 3 所示[13-14]

图 3 Z 形加强筋成型工装结构示意图

Fig? 3 The structure of forming tooling for Z-shaped stiffener

3 成型方案

常规的成型方法如图 4 所示ꎬ需要在成型工装

上铺贴和固化工艺假件ꎬ并对工艺假件进行修形ꎬ在

修形后的工艺假件上制造软盖板ꎬ再铺贴 Z 形加强

筋正式件ꎬ装上软盖板ꎬ封装固化成型ꎮ 常规方法的

成型工艺复杂ꎬ制造周期长ꎬ制造成本高ꎬ更为严重

的是内缘条拐角 R1和外缘条拐角 R2厚度难以保证ꎬ

无法满足技术指标要求ꎮ

图 4 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常规成型方法

Fig? 4 Normal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composites Z-shaped stiffener

经过大量工艺试验ꎬ本文提出一种不需要软盖

板的成型方案ꎬ如图 5 所示ꎬ在成型工装准备到位

后ꎬ直接进行正式件铺贴固化ꎬ省去了工艺假件制

造、工艺假件修形、软盖板制造这三个成本高且制造

周期长的工序ꎬ整个制造周期和工作量大大减少ꎮ

图 5 不需要软盖板的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成型方法

Fig? 5 Composites Z-shaped stiffener manufacturing

process without soft cover plate

本方案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成型要点如下ꎮ

(1)考虑 Z 形加强筋结构特点及铺层材料的铺

覆性能ꎬ将整张铺层分切成铺覆性较好的多块料片ꎬ

经工艺试验ꎬ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的+45°、-45°、90°

铺层预浸料的料片宽度定为 140 mmꎻ使用 CAM 计

算软件对铺层进行铺覆性分析计算ꎬ生成预浸料自

动下料文件和激光投影文件ꎬ如图 6 所示ꎮ

图 6 Z 形加强筋铺层分切示意及铺覆性分析计算

Fig? 6 Schematic diagram of layering and cutting and

overlay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of composites Z-shaped stiffener

(2)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的+45°、-45°、90°铺

层和缘条的 0°铺层预浸料选用 1 m 幅宽的预浸料ꎬ

使用自动下料机按照自动下料文件进行预浸料下

料[15]

ꎬ采用激光投影辅助在 Z 形加强筋成型工装上

进行预浸料手工铺贴ꎮ

(3)腹板的 0°铺层选用自动铺丝工艺专用的

6? 4 mm 窄带预浸料ꎬ采用激光投影辅助进行手工铺

贴ꎬ铺贴时拼缝位置错开约 3? 2 mmꎻ若条件具备ꎬ建

议使用自动铺丝机在铺贴平台上铺贴腹板的 0°铺

层ꎬ如图 7 所示ꎬ再转移到成型工装上ꎬ可极大提高

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ꎮ

图 7 腹板 0°铺层自动铺丝

Fig? 7 0° ply by AFP of web part

(4)在抽真空后的 Z 形加强筋上依次放上无孔

隔离膜、玻璃布、透气毡和真空袋等辅助材料ꎬ按工

艺规范进行封装、固化ꎮ

4 产品质量控制

4? 1 厚度控制

Z 形加强筋内缘条、外缘条和腹板的厚度按常

规的制造工艺即可控制ꎬ但 R1和 R2的厚度控制难度

较大ꎮ 本成型方案中ꎬR1 为阴模结构ꎬR2 为阳模结

构ꎬ如图 8 所示ꎮ 在固化过程中ꎬ阴模结构拐角区域

压力小于正常压力ꎬ阳模结构拐角区域压力大于正

常压力ꎬ压力梯度的存在会导致不均匀的树脂流动ꎬ

造成拐角区域树脂的增加或减少ꎬ固化以后在这两

2023 年第 10 期 49

???????????????????????????????????????????????

第54页

大尺寸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制造技术

处区域会分别出现厚度超厚及超薄的情况ꎬ难以满

足零件厚度公差要求[4ꎬ16]

图 8 Z 形加强筋拐角结构示意图

Fig? 8 Corner structure of Z-shaped stiffener

采用不需要软盖板的成型方案ꎬ同时在封装过

程中避免辅助材料架桥ꎬ可大大削弱固化过程中压

力梯度对拐角区域的影响ꎬ减少拐角区域不均匀的

树脂流动ꎬ保证固化后拐角区域厚度满足厚度公差

要求ꎮ 本文对比了两种不同方法成型的 Z 形加强筋

拐角区域厚度ꎬ如图 9 所示ꎮ 从图 9 中可见ꎬ本文方

法成型的拐角区域厚度更均匀ꎮ 本文测量了两种不

同方法的拐角区域厚度数据ꎬ如表 2 所示ꎬ测量结果

表明ꎬ本文方法成型的 Z 形加强筋拐角区域厚度公

差满足拐角区厚度公差为±10%的技术指标要求ꎮ

(a)常规方法成型的 Z 形加强筋

(b)本文方法成型的 Z 形加强筋

图 9 两种方法成型的 Z 形加强筋 R 角厚度对比

Fig? 9 Comparison of the corner thickness between two

different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表 2 两种方法成型的 Z 形加强筋 R 区厚度测量数据对比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R region thickness of Z-shaped

stiffener between two different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成型

方法

测量

部位

厚度值及

公差/ mm

测量

点 1

测量

点 2

测量

点 3

测量

点 4

测量

点 5

常规

方法

R1 3.0±0.30 3.37 3.36 3.43 3.26 3.31

R2 3.0±0.30 2.66 2.73 2.82 2.68 2.74

本文

方法

R1 3.0±0.30 3.2 3.28 3.17 3.24 3.12

R2 3.0±0.30 2.82 2.78 2.8 2.89 2.83

4? 2 表面质量控制

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为弧形细长类结构ꎬ铺贴

过程中容易发生纤维变形导致表面褶皱ꎬ阴模拐角

区域铺贴过程中极易产生架桥现象ꎬ固化过程中的

压力梯度会造成拐角区域厚薄不一、局部树脂堆积

等问题ꎬ表面质量较难保证ꎮ

采用不需要软盖板的成型方案ꎬ通过合理的铺

层分切减小铺贴过程中的纤维变形ꎬ铺贴过程中预

浸料不得搭接ꎬ不允许出现褶皱、架桥ꎬ封装时玻璃

布必须保持平整ꎬ不得褶皱ꎬ辅助材料不得架桥ꎮ 两

种方法成型的 Z 形加强筋表面质量对比如表 3 所示ꎮ

按照本文方法成型的 Z 形加强筋制件表面光滑平整ꎬ

无纤维褶皱现象ꎬ表面纤维被树脂均匀覆盖ꎻ拐角处

外形规整ꎬ表面光滑ꎬ无纤维褶皱或树脂堆积[14]

表 3 两种方法成型的 Z 形加强筋表面质量对比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surface quality between two

different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指标

类型

指标要求

常规方法

成型表面质量

本文方法

成型表面

质量

表面

凹陷

允许有深度不大于

0.2 mm、长度不大于

25 mm 的凹陷

R 角与腹板过渡区有深度

大于 0.2 mm、长度超过

1 m 的表面凹陷

表面

鼓包

允许有高度不大于

0.2 mm、直径不大于

5 mm 的表面鼓包

无 无

纤维

褶皱

不允许 有轻微纤维褶皱 无

树脂

堆积

允许有高度不大于

0.1 mm 的树脂堆积

R 角区域有高度为

0.2 mm 的树脂堆积

4? 3 外形尺寸控制

大型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固化变形较大ꎬ严重

影响装配精度ꎬ因此对其外形尺寸的控制非常重要ꎮ

两种方法成型的 Z 形加强筋外形尺寸对比如表 4 所

50 2023 年 10 月

???????????????????????????????????????????????

第55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示ꎮ 通过成型工装设计时缘条的回弹角补偿设计ꎬ

合理的工装型面选择ꎬInvar 钢成型工装的选用和制

造过程中对产品厚度的控制ꎬ可实现对 Z 形加强筋

外形尺寸的精确控制ꎮ

表 4 两种方法成型的 Z 形加强筋外形尺寸对比

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profile dimensions between two

different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测量项

公差

要求

测量

点位

常规方法成型的

轮廓度偏差/ mm

本文方法成型的

轮廓度偏差/ mm

型面

轮廓度

不大于

0.75 mm

0L 0.16 0.15

1 / 4L 0.75 0.56

1 / 2L 1.04 0.63

3 / 4L 0.72 0.24

1L 0.38 0.17

4? 4 内部质量控制

拐角区域存在压力梯度ꎬ容易产生纤维褶皱或

架桥ꎬ固化后容易产生分层或孔隙密集缺陷ꎬ在复合

材料 Z 形加强筋内部质量控制时应重点关注ꎮ 在铺

贴过程中ꎬ要将外缘条拐角 R1和内缘条拐角 R2压实ꎬ

尤其是阴模结构的拐角 R1 ꎬ要避免架桥ꎮ 建议每铺

贴 1~3 层进行一次抽真空压实ꎬ在抽真空、固化封

装过程中辅助材料均不得架桥ꎮ 两种方法成型的 Z

形加强筋 R 区对比见图 10ꎮ

(a)常规方法成型的 Z 形加强筋

(b)本文方法成型的 Z 形加强筋

图 10 两种方法成型的 Z 形加强筋 R 区金相照片

Fig? 10 The metallographs formed by two methods

of Z-shaped stiffener

5 结 论

大型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具有大曲率弧形ꎬ同

时存在阴、阳模拐角的结构特点ꎬ传统的复材制造工

艺难以满足其各项指标要求ꎮ 本文提出了一种无软

盖板的成型方案用于 Z 形加强筋制造ꎬ大大简化了

工艺流程ꎮ 在成型工装设计时建议选用 Invar 钢ꎬ对

成型工装的内缘条型面进行回弹角补偿ꎬ对外缘条

型面无需补偿回弹角ꎻ在产品制造过程中重点控制

拐角区域厚度、表面质量、固化变形以及拐角区域铺

贴质量ꎮ 本文所提出的大尺寸复合材料 Z 形加强筋

制造方法可大幅缩短制造周期ꎬ降低制造成本ꎮ 按

照本文方法研制成功的大型 Z 型加强筋外形尺寸精

度高ꎬ内部质量好ꎬ克服了常规成型方法带来的拐角

区域厚度不匀和表面质量等问题ꎬ产品质量有了显

著提升ꎬ适合工程化推广应用ꎮ

参考文献

[ 1] 李维娜. 民用飞机隔框结构设计[J]. 中国信息科技ꎬ 2017(14):

95-96.

[2] 李祎燊ꎬ 闫超ꎬ 王宇宁ꎬ 等. 泡沫芯结构 VARI 工艺树脂渗透行

为研究[J].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ꎬ 2021(5): 102-105.

[3] 郦正能. 飞行器结构学[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

社ꎬ 2005.

[4] 王霖ꎬ 韩小勇ꎬ 田茶ꎬ 等. 复合材料机身隔框制造技术分析与现

状[J]. 玻璃钢/ 复合材料ꎬ 2019(10): 124-129.

[5] 韩小勇ꎬ 苏佳智ꎬ 陈萍ꎬ 等. 复合材料机身隔框制造技术研究进

展[J]. 航空制造技术ꎬ 2017(13): 72-76.

[6] 杨博ꎬ 李宏ꎬ 曹正华. 殷钢在复合材料成型模具中的应用[ J].

玻璃钢/ 复合材料ꎬ 2010(6): 62-63.

[7] 赵渠森. 先进复合材料手册[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ꎬ 2003.

[8] 李楠ꎬ 成艳娜. 复合材料固化变形的产生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J]. 国防制造技术ꎬ 2017(2): 34-36.

[9] 张纪奎ꎬ 俪正能ꎬ 关志东ꎬ 等. 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固化变形

影响因素分析[J]. 复合材料学报ꎬ 2009ꎬ 26(1): 179-184.

[10] 寇哲君ꎬ 戴棣ꎬ 曹正华. 复合材料结构固化变形预测[ J]. 材料

工程ꎬ 2007(S1): 225-228.

[11] 韩小勇ꎬ 苏佳智ꎬ 王霖ꎬ 等. 复合材料机身 Z 型隔框变形控制

研究[J].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ꎬ 2020(1): 87-91.

[12] 王菲ꎬ 杨博ꎬ 陈永清ꎬ 等. 大尺寸大厚度复合材料梁外形精确

控制技术[J]. 航空制造技术ꎬ 2016(15): 54-58.

[13] 王雯ꎬ 鲍益东ꎬ 樊胜宝ꎬ 等. 框架式复材成型模具轻量化设计

方法[J]. 航空制造技术ꎬ 2018ꎬ 61(23 / 24): 82-86.

[14] 王菲ꎬ 杨博ꎬ 陈永清ꎬ 等. 大尺寸复合材料翼梁的研制[ J]. 航

空制造技术ꎬ 2015(S1): 55-60.

[15] 高波. 面向飞机复合材料车间 MES 的调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D]. 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ꎬ 2011.

[16] 程文礼ꎬ 邱启艳ꎬ 陈静. 热压罐成型复合材料固化变形机理及

控制研究[J]. 材料导报ꎬ 2012ꎬ 26(20): 410-414.

2023 年第 10 期 51

???????????????????????????????????????????????

第56页

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1028? 008

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靳高明1

ꎬ 孙康才1

ꎬ 刘生纬2∗

ꎬ 白晟渝2

(1? 甘肃建投建设有限公司ꎬ 兰州 730070ꎻ 2? 兰州交通大学 道路桥梁重点实验室ꎬ 兰州 730070)

摘要: 为了研究 FRP 筋再生混凝土(RAC)梁受弯性能ꎬ试验制作八根 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其中 GFRP 筋和 BFRP 筋再

生混凝土梁的数量分别为六根和两根)ꎬ通过四点弯曲试验研究再生骨料(RA)替代率与 FRP 筋类型对梁破坏模式、挠度和承

载力等性能的影响ꎮ 试验结果表明:①梁的开裂荷载和极限承载力均随着再生骨料替代率的增加而下降ꎬ且破坏模式也逐渐

由正截面混凝土受压破坏转为斜拉破坏ꎻ②BFRP 筋弹性模量的提高使梁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增加ꎬ正截面承载力增加ꎬ而斜

截面承载力提高较少ꎬ从而使 B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发生斜拉破坏ꎻ③规范计算得到的 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承载力安全储备

略显不足ꎬ建议实际配筋率为平衡配筋率 ρfb的 1~ 1? 5 倍时ꎬ设计值取规范计算值的 0? 8 倍ꎻ④GB 与 ACI 挠度计算值均与试验

值拟合程度较好ꎬ能很好地预测 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的挠度值ꎮ

关键词: 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ꎻ 破坏模式ꎻ 开裂荷载ꎻ 荷载-挠度曲线ꎻ 极限承载力ꎻ 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10-0052-08

Experimental study on flexural behavior of FRP bars recycled concrete beams

JIN Gaoming

ꎬ SUN Kangcai

ꎬ LIU Shengwei

2∗

ꎬ BAI Chengyu

(1? Gansu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Co. Ltd.ꎬ Lanzhou 730070ꎬ Chinaꎻ

2? Key Laboratory of Road and Bridgeꎬ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ꎬ Lanzhou 730070ꎬ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flexural performance of FRP bars RAC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beamsꎬ 8

FRP bars RAC beams were experimentally fabricatedꎬ of which the number of GFRP bars and BFRP bars RAC

beams was 6 and 2ꎬ re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RA ( recycled aggregate) replacement rate and FRP bars type on

the failure modeꎬ deflection and bearing capacity of beams were studied by four-point bending test.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①The cracking load and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beam both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A

replacement rateꎬ and the failure mode gradually changes from the compression failure of normal section concrete to

the diagonal tensile failureꎻ ②The increase in the elastic modulus of BFRP bars increases the height of the RAC

compression zone of the beamꎬ which improves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normal section of the beamꎬ but the bear ̄

ing capacity of the oblique section increases lessꎬ so that the diagonal tensile failure of the RAC beam with BFRP

bars occursꎻ ③The safety reserve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FRP reinforced RAC beams calculated by the specifica ̄

tion is slightly insuffici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when the actual reinforcement ratio is 1~1? 5 times of the equilibrium

reinforcement ratio ρfb ꎬ the design value is 0? 8 times of the calculated value of the specificationꎻ ④The calculated

deflection values of GB and ACI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sꎬ which can well predict the de ̄

flection value of FRP reinforced RAC beams.

Key words:FRP bars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beamsꎻ failure modeꎻ cracking loadꎻ load-deflection curveꎻ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ꎻ composites

收稿日期: 2022-09-05

基金项目: 甘肃省科技计划资助 (20YF8GA009)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21 年科学技术计划 (2021-K-011)

作者简介: 靳高明 (1979—)ꎬ 男ꎬ 研究生ꎬ 高级工程师ꎬ 主要从事 FRP 筋与再生混凝土结构方面的研究ꎮ

通讯作者: 刘生纬 (1987—)ꎬ 男ꎬ 博士ꎬ 副教授ꎬ 主要从事再生混凝土结构方面的研究ꎬ 1034849076@qq? comꎮ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FRP 筋)是一种轻质、高

强、耐腐蚀的新型材料ꎮ 目前ꎬFRP 筋已在土木工程

领域被大量应用ꎬ解决了传统钢筋易腐蚀、强度相对

较低等问题[1-4]

ꎮ 将建筑拆除过程中的废弃混凝土

构件进行破碎、剔除钢筋、筛分处理ꎬ可以得到不同

粒径的再生骨料(Recycled AggregateꎬRA)ꎮ 采用 RA

52 2023 年 10 月

???????????????????????????????????????????????

第57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替代天然骨料就可以得到再生骨料混凝土ꎬ简称再

生混凝土(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ꎬRAC)ꎮ将 RAC

应用到建筑结构对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均有重要的

意义[5-10]

ꎮ 将两种材料结合形成 FRP 筋再生混凝

土结构ꎬ能够在解决钢筋锈蚀、环境保护等多方面产

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11-13]

FRP 筋与钢筋在强度、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方

面存在较大差异ꎬ使用其替代钢筋应用到混凝土梁

中势必会造成结构承载力、挠度等性能产生较大差

异[14]

ꎮ 目前ꎬ已有诸多学者对 FRP 筋混凝土梁(以

下简称 FRP 筋梁)进行了试验研究ꎬ张志强等[15] 通

过进行 36 根玻璃纤维增强筋(GFRP 筋)与钢筋混

凝土梁的对比研究ꎬ发现 GFRP 筋梁极限挠度约为

钢筋混凝土梁极限挠度的 1? 5 ~ 2? 5 倍ꎬ二者极限承

载力之比约为 0? 75~1? 05ꎮ Shen 等[16]通过试验与数

值模拟研究ꎬ推导出 FRP 筋梁的受弯承载力与极限

受压区高度计算公式ꎮ Shehab 等[17] 进行了 GFRP

筋与混凝土的黏结性能与 GFRP 筋梁试验ꎬ试验结

果表明 GFRP 筋梁与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比

值在 0? 65~0? 83 之间ꎬ并推导了 FRP 筋梁的开裂荷

载计算公式ꎮ 通过现有 FRP 筋梁的试验与理论研

究发现ꎬ与钢筋混凝土梁相比ꎬFRP 筋梁的开裂荷载

与极限承载力均略低ꎬFRP 筋梁在达到极限承载力

时ꎬ挠度保持在梁净跨的 1 / 50 ~ 1 / 60 之间[17-21]

ꎬ但

相比钢筋混凝土梁ꎬFRP 筋梁具有更好的耐久性

能[22]

ꎮ RA 与天然骨料在初始强度、孔隙率方面存在

较大差异ꎬ导致 FRP 筋和 RAC 的黏结性能与 FRP

筋和天然骨料混凝土的黏结性能存在较大差异[23]

目前对 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FRP-RAC 梁)方面的

研究较少ꎬ因此对 FRP -RAC 梁的抗弯性能进行研

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工程意义ꎮ

本文通过制作八根 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ꎬ研究

不同 RA 替代率与 FRP 筋类型对 FRP-RAC 梁的破

坏模式、极限承载力及挠度等性能的影响ꎮ 分别采

用中国规范与美国 ACI 规范对 FRP 筋-RAC 梁的力

学性能进行分析ꎬ给出符合实际工程的设计建议值ꎮ

1 试验概况

1? 1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水泥为 P?O 42? 5 普通硅酸盐水泥ꎮ RA

通过破碎、筛选某拆除建筑中的旧混凝土(测试强度

等级为 C30) 得到ꎬRA 粒径控制在 5 ~ 20 mm 范围

内ꎬ堆积密度为1 293 kg / m

ꎬ表观密度为2 496 kg / m

孔隙率为 48? 2%ꎮ 粗骨料(碎石)堆积密度为1 455

kg / m

ꎬ表观密度为2 703 kg / m

ꎬ孔隙率为 46? 17%ꎬ

粒径控制在 5 ~ 20 mm 范围内ꎮ 细骨料(河砂)粒径

为 0? 5 ~ 3? 5 mmꎬ细度模数为 2? 56ꎮ 采用量筒法测

量深螺纹 GFRP 筋与玄武岩纤维增强筋(BFRP 筋)

的实际直径ꎬ根据 ACI 440 规范规定的复合材料增

强纤维聚合物拉伸性能试验方法测试几种 FRP 筋

抗拉强度ꎬFRP 筋物理力学参数如表 1 所示ꎮ

表 1 FRP 筋物理力学性能

Table 1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RP bars

筋材

编号

FRP 筋

类型

名义

直径

/ mm

实测

直径

/ mm

肋高

/ mm

抗拉

强度

/ MPa

断后

伸长率

/ %

弹性

模量

/ GPa

G8 GFRP 8 7.80 0.5 914.6 1.55 59.0

G10 GFRP 10 9.69 0.6 1 032.7 2.22 45.7

B10 BFRP 10 9.44 0.6 1 070.9 1.95 54.9

1? 2 试验设计

试验共制作四组(八根)梁ꎬ其中RA 替代率为0%、

25%和 50%的 GFRP -RAC 梁各两根ꎬRA 替代率为

50%的 BFRP -RAC 梁两根ꎬ研究不同 RA 替代率与

FRP 筋类型对 FRP -RAC 梁受弯性能的影响ꎮ 试验

梁尺寸为 80 mm×160 mm×1 400 mmꎬ梁净跨为1 200

mmꎬ跨中 400 mm 范围内不设箍筋ꎬ其余段采用 B6

钢筋作为箍筋ꎬ箍筋间距为 100 mmꎮ 三组 GFRP -

RAC 梁下部纵筋均采用10 mm 的 GFRP 筋ꎬ上部架立

筋采用 8 mm 的 GFRP 筋ꎻBFRP -RAC 梁下部纵筋

采用 10 mm 的 BFRP 筋ꎬ上部架立筋采用 8 mm 的

GFRP 筋ꎮ 试验分三批浇筑ꎬ同种再生骨料替代率

试件为同一批浇筑ꎬ每批试件浇筑时预留三个标准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块ꎬ与梁试件共同养护 28 d 后测

试其抗压强度ꎬ测得 RA 替代率为 0%、25%和 50%

的 RAC 立方体抗压强度分别为 55? 3 MPa、52? 9 MPa

和 50? 6 MPaꎮ

1? 3 加载方式

试验采用四点弯曲试验ꎬ液压加载装置位于跨

中ꎬ通过分配梁将荷载平均分配到净跨 1 / 3 处ꎬ在梁

底跨中布置两个位移计记录梁挠度变化ꎬ取两个位

移计的平均值作为梁跨中挠度ꎬ加载装置如图 1 所

示ꎮ 试验开始前计算得到梁的开裂荷载约为 6 kNꎬ

极限荷载约为 60 kNꎮ 考虑到梁的实际开裂荷载与

极限荷载均应大于计算值ꎬ所以为准确测得梁的开

裂荷载ꎬ在荷载达到 10 kN 之前ꎬ每级荷载增加较

小ꎬ为 2 kNꎻ之后梁挠度、裂缝发展较为稳定ꎬ每级

2023 年第 10 期 53

???????????????????????????????????????????????

第58页

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荷载增加 5 kNꎻ当荷载达到 60 kN 时ꎬ梁已接近极限

状态ꎬ应将荷载增加幅度降为 2 kNꎬ以免测得的极

限荷载过大ꎮ

图 1 加载装置图

Fig? 1 Loading device diagram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 1 界限配筋率

界限配筋率是在受拉区 FRP 筋与受压区 RAC

同时达到各自的极限拉应变和压应变时梁的平衡配

筋率ꎮ 当实际配筋率大于界限配筋率时ꎬ梁在达到

极限承载力时发生受压区 RAC 压碎破坏ꎻ当实际配

筋率小于界限配筋率时ꎬ梁在达到极限承载力时发

生受拉区 FRP 筋拉断破坏ꎮ 由截面平衡条件及变

形协调条件可知:

α1

b β1

x0

= ρfb

bh0

fu (1)

x0

ξcu

ξcu

+ f

fu

/ Ef

(2)

式中:α1 ꎬβ1为等效矩形应力图的图形系数ꎻf

c为砼抗

压强度设计值ꎻbꎬh0分别为梁截面宽度和有效高度ꎻ

x0为受压区高度ꎻρfb为平衡配筋率ꎻf

fu为 FRP 筋抗拉

强度设计值ꎻξcu为混凝土极限压应变ꎬ取0.003 3ꎻEf

为 FRP 筋的弹性模量ꎮ

由式(1)和式(2)可得ꎬ

ρfb

α1 β1

fu

ξcuEf

ξcuEf

+ f

fu

(3)

因本文所有梁截面尺寸相同ꎬ且纵筋均为两根直

径为 10 mm 的 FRP 筋ꎬ所以本文所有梁配筋率相同ꎬ

但 RA 替代率不同会导致 RAC 强度不同ꎬ且 GFRP

筋与 BFRP 筋的弹性模量不同会导致各类梁的界限

配筋率不同ꎮ 本文配筋率与加拿大规范 CSA S806-

12

[24]

、美国规范 ACI 440? 1R-15

[25] 和中国规范 GB

50608—2010

[26]规定的界限配筋率对比见表 2ꎮ

表 2 试验梁配筋率与界限配筋率

Table 2 Reinforcement ratio and limit reinforcement

ratio of test beams

梁类型 ρf

/ %

ρf

/ ρfb

CSA ACI GB

GL-0% 1.226 1.40 1.78 1.21

GL-25% 1.226 1.47 1.87 1.26

GL-50% 1.226 1.53 1.95 1.32

BL-50% 1.226 1.41 1.79 1.21

注:梁类型中 GL 和 BL 分别表示 GFRP 筋梁和 BFRP 筋梁ꎻ0%、

25%和 50%分别表示 RA 替代率为 0%、25%和 50%ꎻρf为梁实际配筋率ꎮ

2? 2 破坏模式

四组试验梁破坏模式分为两种ꎮ 其中 RA 替代

率为 0%和 25%的两组 GFRP-RAC 梁与一根 RA 替

代率为 50%的 GFRP -RAC 梁发生受压区混凝土压

碎破坏ꎬ如图 2( a) 所示ꎮ 两根 BFRP -RAC 梁与一

根 RA 替代率为 50%的 GFRP -RAC 梁发生斜拉破

坏ꎬ如图 2(b)所示ꎮ

(a)正截面破坏

(b)斜拉破坏

图 2 试验梁破坏模式

Fig? 2 Failure modes of test beams

2? 2? 1 RA 替代率对梁破坏模式的影响

当荷载增加到 7 ~ 9 kN 时ꎬRA 替代率为 0%、

25%和 50%的六根梁跨中 RAC 均开裂ꎬ但随着 RA

替代率的增加ꎬ梁的开裂荷载略有下降ꎮ 随着荷载继

54 2023 年 10 月

???????????????????????????????????????????????

第59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续增加ꎬ三种 RA 替代率的梁跨中裂缝发展趋势相

似ꎬ均表现为梁体裂缝数量增加ꎬ跨中裂缝间距保持

在 80 mm 左右ꎬ且裂缝多垂直于梁底ꎻ但三种 RA 替

代率的梁斜截面裂缝发展截然不同ꎬ随着 RA 替代

率的增加ꎬ梁斜裂缝数量减少ꎬ裂缝宽度增加ꎬ且斜

裂缝向加载点延伸的速度更快ꎮ 由于随着 RA 替代

率的增加ꎬRAC 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下降ꎬ且抗拉

强度的下降幅度大于抗压强度的下降幅度[5ꎬ9]

ꎬ当

荷载增加到极限荷载时ꎬ随着 RA 替代率的增加ꎬ梁

受压区高度增加ꎬ斜截面承载力下降ꎮ 当 RA 替代

率达到 50%时ꎬ一根梁破坏模式由受压区混凝土压

碎破坏转为斜拉破坏ꎮ

由此可知ꎬ当 RA 替代率较高时ꎬRAC 抗拉强度

下降明显ꎮ 为使 RAC 抗压强度得到充分发挥ꎬ防止

梁发生斜拉破坏ꎬ在 RA 替代率较高时ꎬ应提高梁的

配箍率ꎮ

2? 2? 2 FRP 筋弹性模量对梁破坏模式的影响

试验选用不同弹性模量的 GFRP 筋与 BFRP 筋

进行研究ꎮ一根 RA 替代率为 50%的 GFRP -RAC

梁发生受压区混凝土压碎破坏ꎬ另一根发生斜拉破

坏ꎬ说明该状态接近斜拉破坏和受压区混凝土压碎

破坏的临界状态ꎮ 由于 BFRP 筋的弹性模量比 GFRP

筋弹性模量高 20%ꎬ相同荷载下ꎬBFRP 筋伸长量较

小ꎬ梁在加载过程中挠度发展较慢ꎬ与 GFRP -RAC

梁相比ꎬ其混凝土受压区高度较高ꎬ从而提高了梁的

正截面承载力ꎻ梁的斜截面承载力主要由箍筋和混

凝土强度所决定ꎬ纵筋只起到消栓作用ꎬ所以 FRP

筋弹性模量的提高对梁斜截面承载力影响较小ꎬ因

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ꎬ两根 BFRP-RAC 梁均

发生斜拉破坏ꎮ

由此可知ꎬ当 FRP 筋弹性模量提高时ꎬ应增加

梁的配箍率ꎬ从而防止 FRP-RAC 梁发生斜拉破坏ꎬ

使 FRP 筋的抗拉强度得到充分利用ꎮ

2? 3 平截面假定

为验证 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是否满足平截面

假定ꎬ在梁的跨中沿梁高平均粘贴了五个应变片ꎬ测

试跨中 RAC 应变情况ꎮ 当加载到 10 ~ 12 kN 时ꎬ试

验梁跨中下部 RAC 产生的裂缝将最下边的应变片

拉断ꎬ故本文考察 10 kN 之前跨中 RAC 在加载过程

中的应变情况ꎬ测试结果如图 3 所示ꎮ 从图 3 可以

看出ꎬ所有梁上的应变片均准确测量出了 RAC 的应

力状态ꎬ测试结果符合平截面假定ꎮ

(a)GL-0%-2

(b)GL-25%-2

(c)GL-50%-2

(d)BL-50%-1

图 3 梁跨中截面 RAC 应变

Fig? 3 RAC strains of mid-span section of beams

2023 年第 10 期 55

???????????????????????????????????????????????

第60页

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2? 4 受弯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 4? 1 RA 替代率的影响

试验制作六根 G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研究 RA

替代率对梁受弯性能的影响ꎬ详细试验结果如表 3

所示ꎮ 由表 3 中数据可知ꎬ在其他条件与加荷方式

相同的情况下ꎬ随着 RA 替代率增加ꎬ梁的开裂荷载

略有下降ꎬ与 GFRP 筋天然骨料混凝土梁相比ꎬRA

替代率为 25%和 50%的 G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平均

开裂荷载分别下降 4? 3%和 9? 0%ꎮ

表 3 梁试验结果

Table 3 Beam test results

梁编号

开裂荷载

/ kN

开裂弯矩

/ (kN?m)

开裂挠度

/ mm

极限荷载

/ kN

极限弯矩

/ (kN?m)

极限挠度

/ mm

GL-0%-1 8.85 1.77 0.68 78.69 15.74 26.49

GL-0%-2 8.63 1.73 0.67 79.98 15.99 27.73

GL-25%-1 8.35 1.67 0.56 77.19 15.44 25.67

GL-25%-2 8.28 1.66 0.61 79.04 15.81 27.6

GL-50%-1 8.14 1.63 0.62 75.95 15.19 24.55

GL-50%-2 7.76 1.55 0.62 75.37 15.07 24.01

BL-50%-1 8.35 1.52 0.50 78.32 15.66 28.91

BL-50%-2 7.92 1.52 0.62 77.04 15.41 25.91

注:-1 和-2 为同组的两根梁ꎮ

随着 RA 替代率的增加ꎬ梁的极限荷载和挠度

均呈下降趋势ꎬ与 GFRP 筋天然骨料混凝土梁相比ꎬ

RA 替代率为 25%的两根梁平均极限荷载和挠度分

别下降 1? 5%和 1? 8%ꎻRA 替代率为 50%的两根梁

平均极限荷载和挠度分别下降 4? 6%和 10? 4%ꎮ 造

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ꎬ随着 RA 替代率的增加ꎬRAC

抗压强度逐渐下降ꎬ从而使梁在加载过程中相对受

压区高度增加ꎬ梁的极限承载力随 RA 替代率的增

加而下降ꎮ 同时极限荷载的下降降低了 FRP 筋的

伸长量ꎬ从而导致 FRP-RAC 梁的极限挠度随 RA 替

代率的增加而下降ꎮ

2? 4? 2 FRP 筋类型的影响

由表 3 数据可知ꎬGFRP 筋与 BFRP 筋再生混凝

土梁的开裂荷载相差不大ꎮ 因为梁开裂荷载主要由

梁的换算毛截面惯性矩决定ꎬ而梁的毛截面惯性矩

主要取决于混凝土截面面积ꎬFRP 筋对其贡献很小ꎬ

所以弹性模量对梁的开裂荷载影响很小ꎮ

与两根 GFRP-RAC 梁相比ꎬ两根 BFRP-RAC 梁

的平均极限承载力与挠度分别提高 2? 75%和 12? 94%ꎮ

这主要是由于 BFRP 筋的弹性模量比 GFRP 筋弹性

模量高 20%ꎬ使 BFRP-RAC 梁在荷载达到 85%之前

的挠度变化略小于 GFRP-RAC 梁的挠度变化ꎬ而挠

度的降低使 BFRP-RAC 梁受压区高度增加ꎬ梁的正

截面承载力提高ꎻ但 FRP 筋弹性模量的提高对梁斜

截面承载力影响较小ꎬ使 BFRP-RAC 梁发生斜拉破

坏ꎮ 对于发生斜拉破坏的梁ꎬ在斜截面主裂缝形成

之后ꎬ梁的挠度便会迅速增加ꎬ造成 BFRP -RAC 梁

的最终挠度大于 GFRP-RAC 梁的最终挠度ꎮ

3 受弯承载力分析

3? 1 开裂荷载

采用换算截面惯性矩法计算梁的开裂荷载ꎬ对

FRP-RAC 梁的截面惯性矩进行换算ꎬ开裂弯矩计算

公式如下[26]

:

Mcr

2f

Ig

(4)

Ig

[c

3+ (h - c)

] +(nf

- 1)Af(h0

- c)

(5)

c =

0.5bh

2 + (nf

- 1)Afh0

bh + (nf

- 1)Af

(6)

nf

Ef

Ec

(7)

式中: f

t为混凝土抗拉强度ꎻIg为梁截面惯性矩ꎻh为

梁高ꎻc为梁受压区高度ꎻAf为受拉纵筋截面面积ꎻEc

为混凝土弹性模量ꎮ

梁开裂荷载试验值与理论计算值如表 4 所示ꎮ

从表 4 可以看出ꎬ梁的开裂荷载理论计算值与试验

值规律相符ꎬ所有梁的开裂荷载理论计算值均小于

试验值ꎬ试验值与计算值的比值在 1? 29 ~ 1? 44 之

间ꎬ由此可知ꎬ以上公式能较好地预测 FRP 筋再生

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ꎬ且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ꎮ

表 4 梁开裂荷载

Table 4 Cracking loads of beams

梁编号 试验值/ kN 计算值/ kN 试验值/ 计算值

GL-0%-1 8.85 6.16 1.44

GL-0%-2 8.03 6.16 1.30

GL-25%-1 8.35 6.00 1.39

GL-25%-2 8.28 6.00 1.38

GL-50%-1 8.14 5.87 1.38

GL-50%-2 7.76 5.87 1.32

BL-50%-1 7.60 5.88 1.29

BL-50%-2 8.22 5.88 1.40

56 2023 年 10 月

???????????????????????????????????????????????

第61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3? 2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FRP 筋混凝土梁极限受弯承载力按照中国规范

GB 50608—2010

[26]进行计算分析ꎮ

(1)FRP 筋材料的抗拉强度设计值按下式计算:

fd

fk

rf

re

(8)

式中:f

fk为 FRP 筋抗拉强度标准值ꎻrf为材料分项系

数ꎬ取 1? 4ꎻre为环境影响系数ꎬ取 1? 0ꎮ

(2)FRP 筋混凝土梁的平衡配筋率计算如下:

ρfb

α1 β1

fd

ξcuEf

ξcuEf

+ f

fd

(9)

式中:α1和 β1为系数ꎬ分别取 1? 0 和 0? 8ꎻξcu为混凝

土极限压应变ꎬ取0.003 3ꎮ

(3)在本试验中ꎬ根据 GB 50608—2010 计算平

衡配筋率ꎬ所得 FRP 筋配筋率与平衡配筋率的比值

均在 1? 0~1? 5 之间ꎬ所以按照式(10)计算 FRP 筋的

有效设计值取值:

fe

= f

fd 1 - 0.211

ρf

ρfb

+ 1

æ

è

ç

ö

ø

÷

0.2

é

ë

ê

ê

ù

û

ú

ú

(10)

式中:ρf为 FRP 筋实际配筋率ꎬρfb<ρf<1? 5ρfb ꎮ

(4)正截面极限承载力计算:

Md≤f

feAf h0f

æ

è

ç

ö

ø

÷ (11)

x =

feAf

(12)

式中:h0f为受拉纵筋中心到混凝土受压区边缘距离ꎮ

八根 FRP-RAC 梁极限荷载计算值和试验值如

表 5 所示ꎬ可见计算值与试验值变化规律相符ꎬ所有

试验梁的试验值均高于规范计算值ꎮ

表 5 梁极限荷载

Table 5 Limit loads of beams

梁编号 试验值/ kN 计算值/ kN 承载力系数

GL-0%-1 78.69 60.6 1.30

GL-0%-2 79.98 60.6 1.31

GL-25%-1 77.19 60 1.29

GL-25%-2 79.04 60 1.32

GL-50%-1 75.95 59.3 1.28

GL-50%-2 75.37 59.3 1.27

BL-50%-1 78.32 62.2 1.26

BL-50%-2 77.04 62.2 1.24

承载力系数 S 是评价受弯构件承载力的一个重

要指标ꎬ能够反映构件抵抗意外超载的能力ꎮ 因此ꎬ

可以通过承载力系数评价 FRP-RAC 梁承载力公式

的安全性ꎮ 文献[27]建议承载力系数 S 值在 1? 53~

3? 03 之间为最优ꎬS 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S =

Mu

Md

(13)

式中:Mu为极限状态弯矩ꎻMd为设计弯矩ꎮ

八根 FRP-RAC 梁试验值与计算值比值在1? 24~

1? 32 之间ꎬ从安全储备的角度来看ꎬ规范公式计算

得到的 FRP-RAC 梁承载力安全储备略显不足ꎮ 造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FRP 筋弹性模量低ꎬ加载

时梁体挠度较大ꎬ导致上部受压区混凝土受集中荷

载较大ꎮ 为使 FRP -RAC 梁具有可靠的安全性ꎬ建

议实际配筋率为平衡配筋率 ρfb的 1~1? 5 倍时ꎬ设计

值取规范计算值的 0? 8 倍ꎬ从而降低梁使用过程中

的挠度ꎬ使梁具有可靠的安全储备ꎮ

4 受弯变形性能分析

4? 1 荷载-挠度曲线

图 4 为梁的跨中荷载-挠度曲线ꎬ分析四组梁的

试验现象与荷载-挠度曲线可知ꎬ当荷载达到 10 kN

左右时梁出现 2~3 条裂缝ꎬ这时开裂区混凝土退出

工作ꎬ梁荷载-挠度曲线斜率下降ꎮ 发生受压区混凝

土压碎破坏的梁ꎬ在梁开裂后直到荷载达到极限荷

载的 90%这一区间ꎬ其荷载-挠度曲线斜率几乎保

持不变ꎬ挠度随荷载增加匀速增加ꎻ当荷载达到极限

荷载的 90%后ꎬ发生正截面破坏的梁上部受压区混

凝土表面出现细微横向裂缝ꎬ梁体裂缝宽度明显增

加ꎬ荷载-挠度曲线斜率再次下降ꎬ挠度增长速度加

快ꎮ 发生斜拉破坏的梁ꎬ在荷载达到极限荷载的 85%

后ꎬ跨中上部混凝土未出现裂纹ꎬ但两侧斜主裂缝宽

度显著增加ꎬ挠度急速增加ꎬ与发生正截面破坏的

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相比ꎬ其增长速度更快ꎮ

(a)GL-0%

2023 年第 10 期 57

???????????????????????????????????????????????

第62页

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b)GL-25%

(c)GL-50%

(d)BL-50%

图 4 荷载-挠度曲线对比图

Fig? 4 Comparison of load-deflection curves

4? 2 挠度计算

由 GB 50608—2010

[26]可知ꎬFRP 筋梁受弯构件

短期抗弯刚度 Bs按照式(14)计算:

Bs

Ef Af h

1.15ψ + 0.2 + 6αfe

ρf

(14)

αfe

Ef

Ec

(15)

ρf

Af

bh0

(16)

ψ = 1.1 - 0.65

tk

ρteσfk

(17)

ρte

Af

0.5bh

(18)

σfk

Mk

0.9Af h0

(19)

式中:ψ 为裂缝间纵向受拉 FRP 筋应变不均匀系数ꎬ

当 ψ<0? 2 时ꎬ取 ψ = 0? 2ꎬ当 ψ>1 时ꎬ取 ψ = 1ꎻαfe为

FRP 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ꎻf

tk为混

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ꎻρte为按有效受拉面积计

算的纵向受拉 FRP 筋配筋率ꎻσfk 为纵向受拉 FRP

筋的应力ꎻMk为计算弯矩ꎮ

本文试验在梁跨中 1 / 3 处施加两个 F / 2 的集中

荷载ꎬ这种加荷方式下梁最大挠度发生在跨中ꎬ利用

结构力学位移计算方法得到梁挠度计算公式如下:

Δ =

23Fl

1 296Bs

(20)

挠度计算的关键是搞清楚截面有效惯性矩ꎬ在

美国 ACI 规范[25] 中采用截面转换惯性矩计算梁抗

弯刚度ꎬ采用梁毛截面惯性矩 Ig计算梁截面刚度惯

性矩ꎮ 混凝土开裂后梁截面刚度大幅降低ꎬ又由于

FRP 筋-再生混凝土之间的黏结性能不同于钢筋-

混凝土之间的黏结性能ꎬ故采用有效惯性矩 Ie计算

梁截面刚度ꎬ参考美国 ACI 规范对有效截面惯性矩

进行如下修改:

Ie

Mcr

Ma

æ

è

ç

ö

ø

÷

βd

Ig

+ 1.0 -

Mcr

Ma

æ

è

ç

ö

ø

÷

é

ë

ê

ê

ù

û

ú

ú

Icr≤Ig (21)

Icr

bh

+ nf Af h

0(1 - k)

(22)

k = 2ρf nf

+ ρ

f n

- ρf nf (23)

nf

Ef

Ec

(24)

βd

= αb

Ef

Es

+ 1

æ

è

ç

ö

ø

÷ (25)

式中:Ma为荷载作用下梁最大弯矩ꎻIcr为开裂截面惯

性矩ꎻk 为中性轴高度与筋位置高度的比值ꎻEs为钢

筋弹性模量ꎻβd为修正系数ꎻαb为黏结系数ꎬ取 0? 5ꎮ

采用中国规范与美国 ACI 规范对 FRP 筋-再生

混凝土梁荷载-挠度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ꎬ结果

如图 4 所示ꎮ 从图 4 中可以看出ꎬ混凝土开裂前 GB

挠度计算值均略大于试验值ꎬ这主要是由于国标(GB)

在计算梁短期抗弯刚度时ꎬ在梁开裂前将裂缝间纵

向受拉 FRP 筋应变不均匀系数 ψ 均取为 0? 2ꎬ导致

梁的短期抗弯刚度在一定程度上小于实际值ꎮ 而 ACI

规范在梁开裂前将梁的截面惯性矩取为毛截面惯性

58 2023 年 10 月

???????????????????????????????????????????????

第63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矩 Igꎬ造成挠度计算值均略小于试验值ꎮ 在梁开裂

后ꎬGB 与 ACI 挠度计算值均略大于试验值ꎬ这可能

是因为本文试验采用的 FRP 筋均为深螺纹 FRP 筋ꎬ

这种筋材与再生混凝土黏结性能较好ꎬ使梁实际刚

度略大于计算刚度ꎬ造成理论计算刚度略大于试验

值ꎮ 但整体来看ꎬGB 与 ACI 计算挠度值均与试验值

拟合程度较好ꎬ能很好地预测 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

的挠度值ꎮ

5 结 论

试验制作六根 GFRP 筋与两根 BFRP 筋再生混

凝土梁ꎬ研究不同 RA 替代率与 FRP 筋弹性模量对

梁破坏模式、承载力与挠度的影响ꎮ 具体结论如下:

(1)随着 RA 替代率的增加ꎬFRP 筋再生混凝土

的开裂荷载、极限荷载和挠度均有所下降ꎬ同时梁的

破坏模式逐渐由受压区 RAC 压碎破坏转向斜拉

破坏ꎮ

(2)BFRP 筋弹性模量的提高使梁的受压区高度

增加ꎬ正截面承载力增加ꎬ而斜截面承载力提高较少ꎬ

从而使 B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发生斜拉破坏ꎬ建议

在提高 FRP 筋弹性模量的同时提高梁的配箍率ꎬ防

止梁发生斜拉破坏ꎮ

(3)规范计算得到的 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承载

力安全储备略显不足ꎬ建议实际配筋率为平衡配筋

率的 1~1? 5 倍时ꎬ设计值取规范计算值的 0? 8 倍ꎮ

(4)GB 与 ACI 挠度计算值均与试验值拟合程度

较好ꎬ能很好地预测 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的挠度值ꎮ

参考文献

[1] 吕旭滨ꎬ 于江ꎬ 秦拥军ꎬ 等. 再生混凝土梁受弯破坏过程声发射

的灰色模型[J]. 科学技术与工程ꎬ 2019ꎬ 19(28): 270-275.

[2] 张海霞ꎬ 朱天泽ꎬ 黄妍. 盐腐蚀环境下内嵌 FRP 筋加固混凝土界

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ꎬ2021ꎬ42(S1): 433-441.

[3] 宋文涛ꎬ 曹宝珠ꎬ 董金爽ꎬ 等.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编织网混凝

土梁的试验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ꎬ 2019ꎬ 19(26): 304-309.

[ 4] 魏康ꎬ 李犇ꎬ 孙峤. 玄武岩纤维改善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

能研究[J]. 硅酸盐通报ꎬ 2022ꎬ 41(5): 1656-1662.

[ 5] 徐福卫ꎬ 田斌ꎬ 徐港. 界面过渡区厚度对再生混凝土损伤性能的

影响分析[J]. 材料导报ꎬ 2022ꎬ 36(4): 122-128.

[6] MUHAMMED Uꎬ KURSAT E A. A holistic assessment of the use of

emerging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s after 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Mechanicalꎬ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 J]. Waste Managementꎬ

2022ꎬ 146: 53-65.

[7] JEONGHYUN K. Influence of quality of recycled aggregate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s: An overview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ꎬ 2022ꎬ 328: 127071.

[8] ZHANG H Hꎬ XIAO J Zꎬ TANG Y Xꎬ et al. Long-term shrinkag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ully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Testing

and modelling[J].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ꎬ2022ꎬ130:104527.

[ 9] ZHU L Hꎬ WEN T Hꎬ TIAN L. Size effects in compressive and split ̄

ting tensile strengths of polypropylene fiber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ꎬ 2022ꎬ 341: 127878.

[10] MOHAMMAD Aꎬ GEORGE Mꎬ NIKOS Bꎬ et al. AI-based shear

capacity of FRP-reinforced concrete deep beams without stirrup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ꎬ 2022ꎬ 264: 114441.

[11] 曹万林ꎬ 刘亦斌ꎬ 肖建庄ꎬ 等. 配筋再生混凝土棱柱体徐变试

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ꎬ 2020ꎬ 41(12): 141-147ꎬ 164.

[12] 韩定杰ꎬ 刘中宪ꎬ 刘华新ꎬ 等. 玄武岩纤维筋增强再生混凝土梁

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J]. 玻璃钢/ 复合材料ꎬ 2018(2): 15-20.

[13] 韩飞ꎬ 孔祥清ꎬ 鲍成成ꎬ 等. BFRP 筋再生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

验研究[J]. 玻璃钢/ 复合材料ꎬ 2017(12): 45-50.

[14] 张剑瑞ꎬ 曹家乐ꎬ 王彦鹏ꎬ 等. 超高性能混凝土加固钢筋混凝土

梁抗剪性能[J]. 科学技术与工程ꎬ 2022ꎬ 22(19): 8421-8430.

[15] 张志强ꎬ 师晓权ꎬ 李志业. GFRP 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试

验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ꎬ 2011ꎬ 46(5): 745-751.

[ 16] SHEN X Yꎬ LI Bꎬ SHI W Zꎬ et al. Numerical study on flexural be ̄

haviour of FRP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with compression yielding

blocks[J]. Case Studies 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ꎬ 2022ꎬ 17: e01169.

[17] SHEHAB Mꎬ HAMDY M Mꎬ ADEL E Sꎬ et al. Bond-dependent

coefficient and cracking behavior of lightweight 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 (LWSCC) beams reinforced with glass- and basalt-FRP bars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ꎬ 2022ꎬ 329: 127130.

[18] 杜修力ꎬ 王作虎ꎬ 詹界东. 预应力 CFRP 筋混凝土梁受剪性能

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ꎬ 2011ꎬ 32(4): 80-86.

[19] 张晓亮ꎬ 屈文俊. 无腹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 2010ꎬ 38(10): 1421-1427.

[20] 徐新生ꎬ 纪涛ꎬ 郑永峰. FRP 筋混凝土梁挠度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J]. 工程力学ꎬ 2009ꎬ 26(S1): 171-175.

[21] 邓宇ꎬ 张鹏ꎬ 李冰. FRP 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的

研究[J]. 玻璃钢/ 复合材料ꎬ 2009(3): 6-7ꎬ 75.

[22] ALIREZA Aꎬ MASOUMED Tꎬ JAVAD Sꎬ et al. Prediction of the

effective moment of inertia for concrete beams reinforced with FRP bars

using an evolutionary algorithm[J]. Structuresꎬ 2022ꎬ 35: 684-705.

[23] HAN S Wꎬ ZHOU Aꎬ OU J P.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facial

behavior and flexural performance of hybrid steel-FRP composite

bars reinforced seawater sea-sand concrete beams[ 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21ꎬ 277: 114672.

[24] Canadian Standards Association (CSA).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with fiber-reinforced polymers: CSA S806- 12

[S]. Mississauga: Canadian Standards Associationꎬ 2012.

[25] 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ACI) Committee 440. Guide fo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reinforced with FRP bars: ACI

440.1R-15[S]. Farmington Hills: 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ꎬ 2015.

[26]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建设工程应用技术规范: GB 50608—2010

[S].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ꎬ 2011.

[27] 冯鹏ꎬ 叶列平ꎬ 黄羽立ꎬ 等. 受弯构件的变形性与新的性能指

标的研究[J]. 工程力学ꎬ 2005ꎬ 22(6): 28-36.

2023 年第 10 期 59

???????????????????????????????????????????????

第64页

FRP 约束混凝土柱的修正 Drucker-Prager 模型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1028? 009

FRP 约束混凝土柱的修正 Drucker-Prager 模型

张璐珂ꎬ 张 峰∗

ꎬ 赵国浩

(山东大学 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ꎬ 济南 250061)

摘要: Drucker-Prager(DP)模型中ꎬ摩擦角和内聚力相关的参数决定屈服、硬化软化准则ꎬ与膨胀角相关的参数决定流动

法则ꎮ 通过对试验样本数据的分析ꎬ确定了摩擦角的影响因素ꎬ将摩擦角定义为塑性应变的函数ꎻ进而由 DP 模型的屈服准则

更新了内聚力模型ꎮ 通过计算侧向塑性应变与轴向塑性应变的比率ꎬ建立了考虑约束刚度比的膨胀角模型ꎮ 基于 ABAQUS 中

的 USDFLD 子程序对修正后 DP 模型参数实现自定义ꎬ结果表明提出的修正后的 DP 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 FRP 约束混凝土柱

的应力-应变响应ꎬ具有一定的精度ꎮ

关键词: FRP 约束混凝土ꎻ Drucker-Prager 模型ꎻ 摩擦角ꎻ 内聚力ꎻ 膨胀角ꎻ USDFLD 子程序ꎻ 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10-0060-10

Modified Drucker-Prager model for circular concrete columns confined with FRP

ZHANG Lukeꎬ ZHANG Feng

ꎬ ZHAO Guohao

(Geotechnical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ꎬ Shandong Universityꎬ Jinan 250061ꎬ China)

Abstract:In Drucker-Prager (DP) modelꎬ the parameters related to friction angle and cohesion determine the

yield and hardening softening criteriaꎬ and the parameters related to dilation angle determine the flow rule.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test sample resultsꎬ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friction angle are determinedꎬ and the

friction angle is defined as a function of plastic strain. Then the cohesive force model is updated by the yield criteri ̄

on of DP model. By calculating the ratio of lateral plastic strain to axial plastic strainꎬ the dilation angle model con ̄

sidering constraint stiffness ratio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USDFLD subroutine in ABAQUSꎬ the parameters of the

modified DP model are custom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ified DP model can predict the stress-strain re ̄

sponse of FRP confined concrete columns with certain accuracy.

Key words:FRP confined concreteꎻ Drucker-Prager modelꎻ friction angleꎻ cohesionꎻ dilation angleꎻ USDFLD

subroutineꎻ composites

收稿日期: 2022-08-31

基金项目: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ZR202102260046ꎻ ZR202102240664)

作者简介: 张璐珂 (1997—)ꎬ 男ꎬ 硕士研究生ꎬ 主要从事桥梁加固方面的研究ꎮ

通讯作者: 张峰 (1978—)ꎬ 男ꎬ 教授ꎬ 博导ꎬ 主要从事桥梁加固方面的研究ꎬ zhangfeng2008@sdu? edu? cnꎮ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ꎬ

FRP)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和不增加截面的尺寸等

优点ꎬ在混凝土墩柱加固中得到广泛应用ꎮ FRP 约

束混凝土改变了混凝土的受力状态ꎬ限制了混凝土

的侧向膨胀ꎬ极大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1]

FRP 约束混凝土柱力学性能可以通过面向设计的模

型[2]或者面向分析的模型[3] 进行预测ꎮ 面向设计

的模型通常会预设 FRP 约束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

线的形状ꎬ然后通过试验数据回归分析标定曲线的

特征点[4-5]

(峰值强度、极限强度和极限应变等)ꎮ

面向分析的模型通常假定在相同轴向应变和围压条

件下ꎬ主动约束和被动约束混凝土具有相等的轴向

应力ꎮ 设计模型公式简单ꎬ便于应用ꎬ但不适用于分

析 FRP 约束混凝土的机理ꎬ偏重经验性ꎻ分析模型

从约束混凝土的机理出发ꎬ更具理论性ꎬ但通常需要

逐步迭代计算ꎮ

分析模型中混凝土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行为可

以使用弹塑性理论预测ꎮ 为了准确预测 FRP 约束

混凝土的应力应变ꎬ塑性模型需要具有以下三个特

征[6-7]

:①包括第三偏应力不变量的屈服准则ꎻ②与

围压相关的硬化/ 软化准则ꎻ③流动法则不仅与围压

有关ꎬ而且与约束增加比率有关ꎮ虽然传统的 Drucker-

60 2023 年 10 月

???????????????????????????????????????????????

第65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Prager(以下简称 DP) 塑性模型不包括上述三个特

征ꎬ但是对 DP 模型的塑性参数进行修正能够模拟

FRP 约束混凝土构件在单轴荷载下的应力应变行

为[6ꎬ8]

ꎮ 这些参数包括:与摩擦角和内聚力相关的

参数决定屈服、硬化软化准则ꎬ与膨胀角相关的参数

决定流动法则ꎮ 而预测约束混凝土应力应变行为的

准确程度主要取决于塑性参数模型的准确与否ꎮ

摩擦角可以定义为材料常数ꎬ与混凝土强度相

关的函数或者是与材料变形相关的函数ꎮ一些学者

认为摩擦角是与静水压力无关的材料常数[6ꎬ9-10]

Yu 等[6]认为 FRP 约束混凝土的摩擦角为 53? 7°ꎬ但

是该摩擦角却是在材料的极限状态下推导得出的ꎮ

Karabinis 等[9-10]同样认为摩擦角在材料加载过程中

保持恒定ꎮ 然而 Vermeer 等[11] 指出ꎬ恒定摩擦角不

能很好地预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ꎮ 摩擦角被认为与

混凝土强度相关ꎮ Mohammadi 等[12]建立了摩擦角与

混凝土强度的数学模型ꎮ Mahboubi 等[13]和 Li 等[14]

同样认为混凝土强度与摩擦角存在相关性ꎮ 除此之

外ꎬ摩擦角被认为与材料变形有关ꎮ Jiang 等[8] 基于

锯齿模型建立了摩擦角随材料变形的力学模型ꎮ Eid

等[15]通过研究发现摩擦角会随着围压的增加而减

小ꎬ而对于 FRP 约束混凝土ꎬ围压的增加则表明材

料变形的增加ꎮ 因此应该通过试验结果的分析确定

FRP 约束混凝土摩擦角的影响因素ꎮ

膨胀角是表征混凝土侧向膨胀的重要参数ꎮ Ro ̄

usakis等[10]采用恒定的膨胀角来预测混凝土的应力

应变行为ꎮ 然而一些学者认为膨胀角并不是恒定

的ꎮ Karabinis 等[16]和 Oh

[17]认为膨胀角与塑性应变

有关ꎮ Yu 等[6]分析认为在轴向应变和围压相同的条

件下ꎬ主动约束混凝土的切线泊松比不同于 FRP 约

束混凝土的切线泊松比ꎬ由此指出膨胀角与约束刚

度比和塑性应变相关ꎬ但是没有提出显式的数学模

型ꎮ Jiang 等[8]将膨胀角定义为约束刚度比和塑性

应变的函数ꎬ但是模型形式稍显复杂ꎮ 因此膨胀角

可以是恒定值或者是与约束刚度比和塑性应变相关ꎮ

本文首先通过已有 57 个试验样本的结果分析

确定了摩擦角的影响因素ꎬ将摩擦角定义为塑性应

变的函数ꎮ 基于 DP 模型的屈服准则确定内聚力ꎬ

分析了内聚力的变化过程ꎬ进而采用两段分段函数

建立了内聚力模型ꎮ 通过计算侧向塑性应变与轴向

塑性应变ꎬ建立了仅考虑约束刚度比的膨胀角模型ꎮ

基于 ABAQUS 中的 USDFLD 子程序开展了数值模拟ꎬ

结果表明ꎬ在弱约束和强约束水平下ꎬ试验结果和 FEA

都展现了较好的吻合度ꎬ满足了一定的精度要求ꎬ进

一步说明修正后的 DP 参数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

揭示 FRP 约束混凝土行为ꎮ

1 样本数据库

选取的样本共计 57 个ꎬ详细信息见表 1ꎮ 选取

原则:①FRP 布全包裹且纤维方向为环向ꎻ②混凝土

试件为素混凝土ꎬ内部不含钢筋ꎻ③为了忽略尺寸效

应的影响[18-19]

ꎬ试件选择为标准尺寸ꎬ即混凝土圆

柱体的直径为 152 mmꎬ高度为 305 mmꎮ 混凝土泊松

比为 0? 2ꎮ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根据 ACI 318 计算ꎬ见式

(1)ꎮ 约束刚度比是影响 FRP 约束混凝土力学性能

的重要参数[6ꎬ8]

ꎬ根据公式(2)定义ꎮ 需要说明的是ꎬ

表 1 中的样本编号是根据无约束混凝土圆柱体抗压

强度 f

co、FRP 种类和包裹层数命名的ꎮ例如ꎬC39? 6GF1

表示无约束混凝土圆柱体抗压强度为 39? 6 MPaꎬ

FRP 的增强材料为玻璃纤维ꎬ包裹层数为 1 层ꎮ

Ec

= 4 734 f

co (MPa) (1)

ρ =

2Efrp

frp

Df

co

(2)

表 1 样本数据库

Table 1 Sample database

样本

编号

样本

数量

直径D

/ mm

高度H

/ mm

厚度t

frp

/ mm

弹性模量

Efrp

/ GPa

约束刚度

比 ρ

[20]

C39.6GF1 2 152 305 0.17 80.1 4.52

C39.6GF2 2 152 305 0.34 80.1 9.05

C39.6GF3 2 152 305 0.51 80.1 13.57

[21]

C35.9CF1 3 152 305 0.165 250.5 15.15

C35.9CF2 3 152 305 0.33 250.5 30.30

C34.3CF3 3 152 305 0.495 250.5 47.57

C38.5GF1 2 152 305 1.27 21.8 9.46

C38.5GF2 2 152 305 2.54 21.8 18.92

[22]

C41.1CF1 3 152 305 0.165 250 13.21

C38.9CF2 3 152 305 0.33 247 27.57

[3]

C33.1GF1 2 152 305 0.17 80.1 5.41

C45.9GF1 2 152 305 0.17 80.1 3.90

C45.9GF2 2 152 305 0.34 80.1 7.81

C45.9GF3 2 152 305 0.51 80.1 11.71

C38CF4 2 152 305 0.68 240.7 56.67

C38CF6 2 152 305 1.02 240.7 85.01

C38CF8 2 152 305 1.36 240.7 113.4

C37.7CF1 2 152 305 0.11 260 9.98

C44.2CF1 2 152 305 0.11 260 8.51

C44.2CF2 2 152 305 0.22 260 17.03

C47.6CF3 3 152 305 0.33 250.5 22.85

[23]

C25CF1 3 152 305 0.165 230 18.95

C25CF2 3 152 305 0.33 230 37.95

C25GF2 3 152 305 0.33 74 12.21

2023 年第 10 期 61

???????????????????????????????????????????????

第66页

FRP 约束混凝土柱的修正 Drucker-Prager 模型

2 Drucker-Prager 模型

DP 模型由 Drucker 和 Prager 提出ꎬ可以很好地

描述岩石、土壤和混凝土等材料的力学行为ꎮ

2? 1 屈服准则

DP 模型屈服准则可以理解为 von Mises 准则的

简单修正ꎬ它主要考虑了静水压力对屈服面的影响ꎬ

见图 1ꎮ DP 模型的屈服准则是以子午面上的屈服

面形状为基础的ꎮ 屈服面可以具有线性形式、双曲

线形式或者通常的指数形式ꎮ 对于已经采用内聚力

和摩擦角对试验数据进行过校正的情况ꎬ可以使用

线性形式ꎮ

图 1 DP 模型屈服准则屈服面

Fig? 1 Yield criterion yield surface of DP model

线性扩展 DP 屈服准则采用三个应力不变量的

形式写出:

F = t - ptan φ - k = 0 (3)

p = -

trace(σ) = -

I1

(4)

q =

(S ∶ S) = 3J2 (5)

r =

S?S ∶ S

æ

è

ç

ö

ø

÷

27

J3

æ

è

ç

ö

ø

÷

(6)

t =

q 1 +

- 1 -

æ

è

ç

ö

ø

÷

æ

è

ç

ö

ø

÷

é

ë

ê

ê

ù

û

ú

ú

(7)

式中:φ 是在 t-p 平面(偏应力与静水压力组成的平面)

上线性屈服面的斜率ꎬ为材料的摩擦角ꎻk 为材料的

内聚力(硬化软化参数)ꎻI1为第一应力不变量ꎬJ2 ꎬ

J3分别为第二、第三偏应力不变量ꎻS 为应力偏量ꎻK

为三轴拉伸中屈服应力与三轴压缩中屈服应力的比

值ꎬ用于控制屈服面对中间主应力值的相关性ꎮ 在

ABAQUS 中ꎬ为确保屈服面保持为凸形ꎬ要求 0? 778≤

K≤1? 0ꎮYu 等[6]通过试验分析得到 K= 0? 725ꎬ考虑到

ABAQUS 中 K 的限值ꎬ最终取 K = 0? 78ꎬ并且指出在对

摩擦角进行修正的情况下ꎬK 值不会影响三轴压缩下

混凝土的结果ꎮ 因此本文 K 值取为 0? 78ꎮ 需要说明

的是ꎬ在均匀约束情况下ꎬ 1+

- 1 -

æ

è

ç

ö

ø

÷

æ

è

ç

ö

ø

÷

= 2ꎮ

2? 2 流动法则

塑性势函数 G 定义了流动法则ꎬ由式(8)给出:

G = t - tan β p (8)

式中ꎬβ 为膨胀角ꎬ在混凝土体积膨胀时为正值ꎬ在

体积收缩时为负值ꎮ

塑性应变增量为:

dε

ij

= λ

∂G

∂σij

iꎬ j = 1ꎬ2ꎬ3 (9)

式中ꎬλ 为非负的比例系数ꎮ

需要注意的是ꎬ公式(3) 和公式(8) 中ꎬφ 和 β

是不同的ꎬ因此 F 函数和 G 函数也是不同的ꎮ 这意

味着使用了非关联的流动法则ꎮ 关联流动法则相比

于非关联流动法则ꎬ会高估约束混凝土的膨胀[6]

ꎬ因

此采用非关联的流动法则是更加合理的ꎮ

3 塑性参数

3? 1 摩擦角

由图 1 可知ꎬDP 模型屈服面在 t-p 平面上的斜

率为摩擦角ꎮ 根据文献[8]中的方法来计算试验样

本的摩擦角ꎮ 图 2 为表 1 样本数据库中部分样本

FRP 约束混凝土摩擦角试验值ꎮ 图 3 为相同等效塑

性应变下ꎬ不同混凝土强度的摩擦角ꎮ

(a)文献[20]和[23]样本

(a)Samples in references [20] and [23]

62 2023 年 10 月

???????????????????????????????????????????????

第67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b)文献[3]样本

(b)Samples in references [3]

图 2 FRP 约束混凝土摩擦角试验值

Fig? 2 Experimental value of friction angle

of FRP confined concrete

(a)等效塑性应变为 0.002

(a)Equivalent plastic strain is 0.002

(b)等效塑性应变为 0.008

(b)Equivalent plastic strain is 0.008

(c)等效塑性应变为 0.014

(c)Equivalent plastic strain is 0.014

图 3 相同等效塑性应变不同混凝土强度摩擦角

Fig? 3 Different concrete strength and

friction angle unde the same equivalent plastic strain

由图 4 可知ꎬ各个学者提出的摩擦角模型[6ꎬ8-10]

不尽相同ꎮ 等效塑性应变和混凝土强度可能是摩擦

角的影响因素ꎬ即 φ = φ(ε

~

p ꎬ f

co)ꎮ 由图 3 可知ꎬ在相

同等效塑性应变下ꎬ混凝土强度与摩擦角相关性不

大ꎮ 因此取等效塑性应变作为混凝土摩擦角的影响

因素ꎬ即 φ = φ(ε

~

p ) ꎮ 建立摩擦角模型数学形式:

φ = 56.695 - 236.34ε

~

p (10)

式中ꎬ ε

~

p为等效塑性应变ꎬ根据公式(11)计算ꎮ

ε

~

= ∫ dε

i?dε

i (11)

图 4 摩擦角模型对比

Fig? 4 Comparison of friction angle models

由图 5 可知ꎬ决定系数 R

2 = 0.814ꎬ摩擦角试验

值和理论值具有较好的吻合度ꎮ

2023 年第 10 期 63

???????????????????????????????????????????????

第68页

FRP 约束混凝土柱的修正 Drucker-Prager 模型

图 5 摩擦角试验值与理论值

Fig? 5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values of friction angle

3? 2 内聚力

在 FRP 均匀约束混凝土柱条件下ꎬσ1

=σcꎬσ2

σ3

=σlꎮ 代入公式(3)可得:

k = (σl

-σc) +

tan φ(2σl

+σc) (12)

根据公式(10)和公式(12)ꎬ可计算得到内聚力

kꎬ见图 6ꎮ

(a)文献[20]和[21]样本

(a)Samples in references [20] and [21]

(b)文献[3]样本

(b)Samples in references [3]

图 6 归一化内聚力试验值与等效塑性应变

Fig? 6 Normalized cohesion test value and

equivalent plastic strain

(1)分析 AB 段

Lam 等[2]指出单轴压缩的无约束混凝土达到峰

值应力的 90%之前表现出体积压缩ꎬ此后混凝土表

现出体积膨胀ꎬ且在峰值应力之后变得不稳定ꎮ 因

此可以近似认为针对 FRP 约束混凝土ꎬFRP 约束效

应激活的条件为轴向应力达到无约束混凝土的抗压

强度 f

coꎮ 在图 6 中ꎬAB 段不同约束刚度比的 FRP

约束混凝土曲线近似重合ꎬ因此可以认为 AB 段表

示 FRP 约束效应还未产生ꎬBC 段表示 FRP 发挥了

作用ꎬ所以 B 点表示此时轴力为 f

coꎮ 可近似认为 AB

段是无约束混凝土在单轴压缩下加载到峰值应力的

情况ꎬ与约束刚度比无关ꎬ因此 k = k(f

coꎬε

~

p )ꎮ 在此

情况下ꎬ公式(12)变为:

k = 1 -

tan φ

æ

è

ç

ö

ø

÷ σc (13)

将公式(13)归一化:

co

= 1 -

tan φ

æ

è

ç

ö

ø

÷

σc

co

(14)

A 点表示混凝土开始发生屈服ꎮ文献[24]指出混

凝土开始发生屈服时ꎬ轴向应力达到单轴抗压强度的

30%~40%ꎬ本文取 35%ꎮ 在 AB 段ꎬtan φ 近似为 0? 15ꎬ

因此 A 点坐标为(0ꎬ0? 175)ꎮ B 点表示轴向应力达

到单轴抗压强度ꎬ所以拐点 B 坐标为(0? 002ꎬ0? 5)ꎮ

(2)分析 BC 段

BC 段 FRP 约束效应被激活ꎮ 在图 6 中ꎬBC 段

梯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约束刚度比的不同ꎮ 因此ꎬ

k = k(f

coꎬε

~

p ꎬρ)ꎮ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ꎬ得到简化的内聚力模型ꎬ见

图 7ꎬ进而得到公式(15)ꎮ

图 7 简化的内聚力模型

Fig? 7 Simplified cohesion model

co

0.175 + 3 512.5ε

~

1 + 6 700ε

~

ε

~

p ≤ 0.002

0.5 - 161.42ρ

-0.398

~

- 0.002)

1.4+

97.88(ε

~

- 0.002)

1.492

ε

~

p > 0.002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15)

64 2023 年 10 月

???????????????????????????????????????????????

第69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3? 3 膨胀角

图 8 所示为已有的膨胀角模型ꎮ Rousakis 等[10]

采用恒定的膨胀角来预测混凝土的应力应变行为ꎬ

并考虑了约束水平的影响ꎬ即 β = β(ρ)ꎮ 然而一些学

者认为膨胀角并不是恒定的ꎮKarabinis 等[16] 和 Oh

[17]

采用渐进函数来表征膨胀角与塑性应变的函数关

系ꎬ即 β = β(ε

c)ꎮ Jiang 等[8]将膨胀角定义为约束刚

度比和塑性应变的函数ꎬ并建立了具体的显式模型ꎬ

但是模型形式稍显复杂ꎬ即 β = β(ρꎬε

c)ꎮ 因此ꎬ轴向

塑性应变、混凝土强度和约束刚度比都可能是膨胀

角的影响因素ꎬ即 β = β(ε

cꎬf

coꎬρ)ꎮ Lee

[25]指出单调

加载下恒定的膨胀角足以预测混凝土的侧向膨胀行

为ꎬ因此为了避免膨胀角在数学形式上的复杂性ꎬ可

以忽略掉轴向塑性应变的影响ꎬ将膨胀角初步定义

为约束刚度比和混凝土强度的函数ꎬ即 β = β(f

coꎬρ)ꎮ

图 9 所示为膨胀角与混凝土强度的关系ꎬ计算得到

膨胀角与混凝土强度的相关系数 R 为 0? 19ꎬ膨胀角

与混凝土强度的相关性不大ꎮ 因此将膨胀角定义为

约束刚度比的函数ꎬ即 β = β(ρ)ꎮ

图 8 膨胀角模型对比

Fig? 8 Comparison of dilation angle models

图 9 膨胀角与混凝土强度关系

Fig? 9 Relationship between dilation angle and concrete strength

在均匀约束条件下ꎬ由公式(9)可得:

dε

=λ

(σc

-σl)

2(σc

-σl)

tan β

é

ë

ê

ê

ê

ê

ù

û

ú

ú

ú

ú

λ - 1 +

tan β

æ

è

ç

ö

ø

÷

(16)

dε

=λ

(σc

-σl)

(σl

-σc)

tan β

é

ë

ê

ê

ê

ê

ù

û

ú

ú

ú

ú

λ

tan β

æ

è

ç

ö

ø

÷

(17)

FRP 约束混凝土在单轴荷载下的塑性应变计算

如下:

ε

= εc

(σc

- 2vσl) (18)

ε

= εl

[(1 - v)σl

- vσc] (19)

联立公式(18)和公式(19)ꎬ消掉 λ 可得:

tan β = -

3(dε

+ 2dε

l )

2(dε

- dε

l )

= -

3 1 + 2

dε

dε

æ

è

ç

ö

ø

÷

2 1 -

dε

dε

æ

è

ç

ö

ø

÷

(20)

由公式(20)可知ꎬ膨胀角取决于轴向塑性应变

和侧向塑性应变之间的比率ꎮ 计算轴向塑性应变和

侧向塑性应变之间的比率ꎬ结果见图 10ꎮ 由计算得

到的 ε

- ε

l 曲线的斜率ꎬ代入公式(21)即可得到膨

胀角的大小ꎮ 对膨胀角进行函数拟合ꎬ进而得到膨

胀角模型ꎬ见图 11ꎮ

图 10 轴向塑性应变-侧向塑性应变比率

Fig? 10 Axial and lateral plastic strain ratio

β = 0.007 4ρ

2 - 1.58ρ + 58.46 (21)

2023 年第 10 期 65

???????????????????????????????????????????????

第70页

FRP 约束混凝土柱的修正 Drucker-Prager 模型

图 11 提出的膨胀角模型

Fig? 11 The proposed dilation angle model

4 数值模拟

4? 1 模型的建立

(1)考虑到沿高度和圆周方向的均匀变形ꎬ将混

凝土柱建模为具有适当边界条件的 1 / 8 圆柱体ꎮ

(2)FRP 布采用平面应力中的正交异性弹性来

定义(Lamina)ꎬ只考虑其环向模量ꎬ将纵向模量、剪

切模量设为无限小ꎬ泊松比设置为 0? 3ꎮ 混凝土被

认为是各向同性材料ꎬ采用实体单元(C3D8R)ꎮ

(3)模型底面(即实际构件的中间截面)的 Z 方

向平动ꎬ侧面 1 的 Y 方向平动和侧面 2 的 X 方向平

动被约束ꎮ 模型采用位移加载ꎬ在其顶面添加一个

竖直向下(-Z 方向)的位移ꎮ 模型上下端面的 Ux和

Uy自由度均未约束ꎬ构件不存在端部约束效应ꎮ 模

型的网格划分如图 12 所示ꎮ FRP 布和混凝土界面

采用 ABAQUS 中的“Tie”命令ꎬ即 FRP 布和混凝土

无相对滑动ꎮ

(4)ABAQUS 子程序ꎮ USDFLD 子程序可以通

过用户自定义的方式将场变量表示成某一变量的函

数来定义材料参数ꎮ 因此采用 USDFLD 子程序ꎬ通

过定义场变量的方式实现摩擦角[式(10)]、膨胀角

[式(15)]和内聚力模型[式(21)] 的导入ꎮ 其中ꎬ

采用 GETVRM 子程序来获取材料的积分点信息ꎮ

图 12 有限元模拟

Fig? 12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4? 2 模型的验证

需要说明的是ꎬ模型的验证样本为非推导样本ꎮ

由于篇幅原因ꎬ仅给出 12 个样本的 FEA 和试验应力-

应变曲线结果的对比ꎬ见图 13ꎮ 由图 13 可以看出轴

向应力-轴向应变曲线和轴向应力-侧向应变曲线

吻合较好ꎮ 表 2 为 FEA 和试验结果特征点对比ꎬ极

限强度和极限应变根据 FRP 的环向断裂应变 εhꎬrup

确定ꎮ

(a)文献[1]样本

(a)Samples in references [1]

(a)文献[27]样本

(b)Samples in references [27]

图 13 FEA 和试验应力-应变曲线对比

Fig? 13 Comparison of FEA and test stress-strain curves

66 2023 年 10 月

???????????????????????????????????????????????

第71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表 2 FEA 和试验特征点对比

Table 2 Comparison of FEA and test feature points

文献 样本编号

frp

/ mm

Efrp

/ GPa

ρ

εcu(Test)

/ %

εcu(FEA)

/ %

εcu(Test)

/ εcu(FEA)

cu(Test)

/ MPa

cu(FEA)

/ MPa

cu(Test)

/ f

cu(FEA)

εhꎬrup

/ %

[23]

C40CF1 0.11 230 7.91 0.61 0.95 1.56 49.80 48.36 0.97 1.06

C40CF1.5 0.165 230 11.86 0.64 0.99 1.55 53.40 53.70 1.01 0.93

C40CF2 0.22 230 15.81 0.67 1.00 1.48 60.20 57.35 0.95 0.81

C40CF4 0.44 230 31.63 1.32 1.63 1.23 89.27 81.83 0.92 0.93

C40CF9 0.99 230 71.16 2.43 3.11 1.28 141.40 139.21 0.98 1.00

C40CF12 1.32 230 94.88 2.70 3.83 1.42 166.30 169.56 1.02 1.00

C40GF2 0.22 74 5.09 0.50 0.92 1.84 46.97 40.82 0.87 1.23

C40GF3 0.33 74 7.63 0.62 0.99 1.60 51.13 47.58 0.93 1.13

C40GF5 0.55 74 12.72 1.15 1.73 1.50 67.53 64.82 0.96 1.65

C52CF2 0.33 230 18.80 0.77 1.22 1.60 82.57 85.53 1.04 0.90

C52CF4 0.66 230 37.60 1.13 1.63 1.45 109.33 113.44 1.04 0.81

C52GF3 0.495 74 9.07 0.94 1.18 1.25 71.97 69.74 0.97 1.24

[1]

C33.7CF1 0.38 105 15.79 1.28 1.14 0.89 49.00 51.81 1.06 0.95

C33.7CF2 0.76 105 31.57 2.02 1.68 0.83 70.53 71.14 1.01 0.97

C33.7CF3 1.14 105 47.36 2.74 1.91 0.70 89.15 82.65 0.93 0.84

C43.8CF1 0.38 105 12.15 0.61 0.71 1.17 48.33 53.56 1.11 0.62

C43.8CF2 0.76 105 24.29 1.53 1.48 0.97 82.73 77.43 0.94 0.98

C43.8CF3 1.14 105 36.44 1.72 1.52 0.88 94.37 85.44 0.91 0.78

C55.2CF1 0.38 105 9.64 0.55 0.73 1.33 51.80 77.88 1.50 0.66

C55.2CF2 0.76 105 19.28 1.01 1.13 1.12 75.35 98.35 1.31 0.79

C55.2CF3 1.14 105 28.91 1.35 1.37 1.01 105.93 115.08 1.09 0.77

[26]

S1-3 0.167 242 26.20 2.13 2.10 0.99 52.20 43.03 0.82 1.42

S4-6 0.334 242 52.39 3.82 4.30 1.13 86.30 79.29 0.92 1.85

S7-9 0.501 242 78.59 4.60 5.26 1.14 109.40 97.64 0.89 1.63

S10-12 0.668 242 104.78 5.40 6.15 1.14 133.60 119.80 0.90 1.71

S13-15 0.835 242 130.98 5.15 5.09 0.99 141.70 131.61 0.93 1.46

S16-18 0.167 242 21.73 2.12 2.32 1.09 58.50 55.34 0.95 1.74

S19-21 0.334 242 43.46 3.53 2.45 0.70 87.80 85.28 0.97 1.74

S22-24 0.501 242 65.18 4.20 5.10 1.21 116.00 116.48 1.00 1.83

S25-27 0.668 242 86.91 5.00 5.04 1.01 136.00 121.95 0.90 1.44

S28-30 0.167 242 14.69 1.79 1.87 1.05 66.40 65.15 0.98 1.68

S31-33 0.334 242 29.39 2.78 2.62 0.94 95.20 94.32 0.99 1.61

S34-36 0.501 242 44.08 3.38 3.26 0.96 122.20 118.78 0.97 1.54

S37-39 0.668 242 58.78 3.71 3.75 1.01 142.50 137.23 0.96 1.42

[27]

C48.1CF1 1 84.6 23.25 1.52 1.74 1.14 83.80 83.89 1.00 1.09

C48.1CF2 2 84.6 46.50 2.34 2.62 1.12 118.10 119.53 1.01 1.09

C48.1CF3 3 84.6 69.76 2.95 2.83 0.96 158.20 146.48 0.93 1.10

C45.6CF1 0.111 241.44 7.65 1.26 1.30 1.03 56.60 55.12 0.97 1.64

C45.6CF2 0.222 241.44 15.30 2.06 2.30 1.12 82.40 75.37 0.91 1.71

C45.6CF3 0.333 241.44 22.95 2.87 2.62 0.91 106.30 89.93 0.85 1.79

C45.7CF1 0.163 435.58 20.09 1.07 1.20 1.12 65.80 70.89 1.08 0.78

C45.7CF2 0.326 435.58 41.43 1.28 1.20 0.94 83.70 83.97 1.00 0.64

C45.7CF3 0.489 435.58 61.51 1.50 1.73 1.16 97.30 108.96 1.12 0.57

图 14 为 DP 模型特征点对比图ꎮ 由图 14 可知ꎬ

极限应变 FEA 和试验的决定系数 R

2 = 0? 92ꎬ极限强

度 FEA 和试验的决定系数 R

2 = 0? 93ꎬ 吻合性较好ꎬ

这说明了摩擦角、内聚力和膨胀角模型的正确性ꎬ以

及修正后的 DP 模型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ꎮ

2023 年第 10 期 67

???????????????????????????????????????????????

第72页

FRP 约束混凝土柱的修正 Drucker-Prager 模型

(a)FEA 和试验极限应变对比

(a)Comparison of FEA and experimental limit strain

(b)FEA 和试验极限强度对比

(b)Comparison of FEA and experimental strength

图 14 DP 模型特征点对比

Fig? 14 Comparison of DP model feature points

5 结 语

本文通过试验分析、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对 DP

模型进行了修正ꎬ得到以下结论:

(1)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ꎬ将摩擦角定义为

塑性应变的函数ꎬ采用分段函数建立了内聚力模型ꎬ

建立了考虑约束刚度比的膨胀角模型ꎮ 这些参数模

型决定了屈服准则、硬化软化准则和流动法则ꎮ

(2)基于 ABAQUS 开展数值模拟ꎬ摩擦角模型、

内聚力模型和膨胀角模型通过 USDFLD 子程序实现

自定义ꎬ采用有限元分析可以很好地预测 FRP 约束

混凝土柱的应力应变响应ꎮ 因此对于特定的 FRP

约束混凝土试件ꎬ其约束刚度比确定后ꎬ通过有限元

分析便可得到应力-应变曲线ꎮ

(3)本文提出的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①仅适

用于 FRP 约束圆形截面混凝土柱在单轴荷载作用

下力学行为的预测ꎬ对于其他截面(矩形和方形)ꎬ

需要考虑不均匀约束对 DP 模型参数的影响ꎻ②本

文样本数据库仅为标准圆柱体试件ꎬ未考虑尺寸效

应的影响ꎮ 后续研究工作可以考虑不均匀约束和尺

寸效应对 DP 模型参数的影响ꎮ

参考文献

[1] XIAO Yꎬ WU H. Compressive behavior of concrete confined by car ̄

bon fiber composite jackets[ J].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 ̄

neeringꎬ 2000ꎬ 12(2): 139-146.

[2] LAM Lꎬ TENG J G. Design-oriented stress-strain model for FRP-

confined concrete in rectangular columns[ J]. Journal of Reinforced

Plastics and Compositesꎬ 2003ꎬ 22(13): 1149-1186.

[3] JIANG Tꎬ TENG J G. Analysis-oriented stress-strain models for FRP-

confined concrete[J]. Engineering Structuresꎬ 2007ꎬ 29(11): 2968-

2986.

[4] 陈景ꎬ 李翔宇.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 FRP 约束矩形混凝土柱轴压

极限强度研究[J].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ꎬ 2020(7): 58-67.

[5] 张冰ꎬ 孙运楼ꎬ 齐玉军. 基于数值试验的 FRP 约束混凝土圆柱

轴压性能研究[J]. 玻璃钢/ 复合材料ꎬ 2018(1): 50-59.

[6] YU Tꎬ TENG J Gꎬ WONG Y Lꎬ et al.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confined concrete-Ⅰ: Drucker-Prager type plasticity model[J]. En ̄

gineering Structuresꎬ 2010ꎬ 32(3): 665-679.

[7] YOUSSF Oꎬ ELGAWADY M Aꎬ MILLS J Eꎬ et al. Finite element

modelling and dilation of FRP-confined concrete columns[J]. Engi ̄

neering Structuresꎬ 2014ꎬ 79: 70-85.

[8] JIANG Jꎬ WU Y. Identification of material parameters for Drucker-

Prager plasticity model for FRP confined circular concrete colum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ꎬ 2012ꎬ 49 ( 3 -

4): 445-456.

[9] KARABINIS A Iꎬ ROUSAKIS T C. Concrete confined by FRP mate ̄

rial: A plasticity approach [ J]. Engineering Structuresꎬ 2002ꎬ 24

(7): 923-932.

[10] ROUSAKIS T Cꎬ KARABINIS A Iꎬ KIOUSIS P Dꎬ et al. Analytical

modelling of plastic behavior of uniformly FRP confined concrete

members[J].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ꎬ 2008ꎬ 39( 7-8):

1104-1113.

[11] VERMEER P A. Non-associated plasticity for soilsꎬ concrete and

rock[M] / / Physics of Dry Granular Media. NATO ASI Seriesꎬ Vol

350. Dordrecht: Springerꎬ 1998.

[12] MOHAMMADI Mꎬ DAI Jꎬ WU Yꎬ et al. Development of extended

Drucker- Prager model for non - uniform FRP - confined concrete

based on triaxial tests [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ꎬ

2019ꎬ 224: 1-18.

[13] MAHBOUBI Aꎬ AJORLOO A.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plastic concrete in triaxial compression[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ꎬ 2005ꎬ 35(2): 412-419.

[14] LI Yꎬ LIN Cꎬ SUNG Y. A constitutive model for concrete confined

with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J]. Mechanics of Materialsꎬ 2003ꎬ

35(3-6): 603-619.

[15] EID Rꎬ PAULTRE P. Plasticity-based model for circular concrete

columns confined with fiber composite sheets[J]. Engineering Struc ̄

turesꎬ 2007ꎬ 29(12): 3301-3311.

[16] KARABINIS A Iꎬ ROUSAKIS T Cꎬ MANOLITSI G E. 3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ubstandard RC columns strengthened by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sheets[ J]. Journal of Composites for Construc ̄

tionꎬ 2008ꎬ 12(5): 531-540.

(下转第 86 页)

68 2023 年 10 月

???????????????????????????????????????????????

第73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1028? 010

干湿循环作用下混杂纤维再生骨料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

李威坤1

ꎬ 向木生2∗

ꎬ 米 力1

ꎬ 王 瑾1

(1? 鄂尔多斯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系ꎬ 鄂尔多斯 017000ꎻ 2? 武汉理工大学 交通学院ꎬ 武汉 430000)

摘要: 将聚乙烯醇纤维(PVAF)和玄武岩纤维(BF)以不同比例和不同体积率的方式掺入混凝土中ꎬ并用 30%再生粗骨料

等质量替代普通粗骨料配置混杂纤维再生骨料混凝土ꎬ进行 90 次的硫酸盐干湿循环试验ꎬ测量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混凝土的

质量损失、相对动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ꎮ 研究表明:当硫酸盐干湿循环 90 次后ꎬ单掺 PVAF 组混凝土质量损失率为 0? 22%ꎬ相

较于普通混凝土降低了 42%ꎬ单掺 BF 组混凝土质量损失率为 0? 19%ꎬ相较于普通混凝土降低了 50%ꎻ当 PVAF ∶ BF 分别为 1 ∶ 4ꎬ

1 ∶ 2ꎬ1 ∶ 1 和 4 ∶ 1ꎬ纤维体积率为 0? 2%时ꎬ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最小ꎮ 硫酸盐干湿循环 90 次后ꎬ当 PVAF ∶ BF 为 1 ∶ 1 和 2 ∶ 1ꎬ纤

维体积率为 0? 3%时ꎬ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降低到最低值ꎬ分别为 102? 2%和 99? 4%ꎻ然而当 PVAF ∶ BF 为 1 ∶ 2ꎬ1 ∶ 4 和 4 ∶ 1ꎬ纤

维体积率为 0? 2%时ꎬ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降低到最低值ꎬ分别为 99? 4%、94? 1%和 99? 4%ꎮ 硫酸盐干湿循环 90 次后ꎬ当纤

维体积率小于 0? 2%时ꎬ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损失率的大小依次为 1 ∶ 1 混掺<4 ∶ 1 混掺= 1 ∶ 2 混掺<1 ∶ 4 混掺<2 ∶ 1 混掺ꎻ当纤维体

积率大于 0? 2%时ꎬ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损失率的大小依次为 2 ∶ 1 混掺<1 ∶ 2 混掺<1 ∶ 1 混掺<4 ∶ 1 混掺<1 ∶ 4 混掺ꎮ 与单掺 PVAF

或 BF 相比ꎬ混掺 PVAF 和 BF 对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能力更高ꎬ表现出较好的“正效应”ꎮ

关键词: 再生骨料混凝土ꎻ 干湿循环ꎻ 硫酸盐ꎻ 聚乙烯醇纤维ꎻ 玄武岩纤维ꎻ 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10-0069-09

Study on the resistance of mixed fiber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to sulfate attack under dry-wet cycles

LI Weikun

ꎬ XIANG Musheng

2∗

ꎬ MI Li

ꎬ WANG Jin

(1?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ꎬ Erdos Vocational Collegeꎬ Erdos 017000ꎬ Chinaꎻ

2?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ꎬ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ꎬ Wuhan 430000ꎬ China)

Abstract:Polyvinyl alcohol fibers (PVAF) and basalt fibers (BF) were selected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con ̄

crete in different proportions and volume ratesꎬ and mixed fiber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was configured with

30% recycled coarse aggregate as an equal mass replacement of normal coarse aggregate. 90 times dry-wet sulfate

cycles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measure the changes in mass lossꎬ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after different times of dry-wet cycles.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mass loss rate of concrete in the PVAF

group was 0? 22%ꎬ which was 42% lower than that of normal concreteꎬ and the mass loss rate of concrete in the BF

group was 0? 19%ꎬ which was 50% lower than that of normal concreteꎬ when PVAF ∶ BF was 1 ∶ 4ꎬ 1 ∶ 2ꎬ 1 ∶ 1 and 4 ∶ 1ꎬ

and the fiber volume ratio was 0? 2%ꎬ the minimum mass loss rate. When PVAF ∶ BF was 1 ∶ 1 and 2 ∶ 1 with 0? 3%

fiber volume ratioꎬ after 90 times of wet-dry cycles of sulfateꎬ the minimum values of relative dynamic elastic modu ̄

lus reduction of concrete were 102? 2% and 99? 4%ꎬ respectivelyꎻ howeverꎬ when PVAF ∶ BF was 1 ∶ 2ꎬ 1 ∶ 4 and 4 ∶ 1

with 0? 2% fiber volume ratioꎬ the relative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of concrete was reduced to the lowest values of

99? 4%ꎬ 94? 1% and 99? 4%. After 90 times of dry-wet cycles of sulfateꎬ when the fiber volume rate was less than

0? 2%ꎬ the magnitude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loss rate of concrete was in the following order: 1 ∶ 1 mix<4 ∶ 1 mix = 1 ∶ 2

mix<1 ∶ 4 mix<2 ∶ 1 mixꎻ when the fiber volume rate was greater than 0? 2%ꎬ the magnitude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loss rate of concrete was in the following order: 2 ∶ 1 mix<1 ∶ 2 mix<1 ∶ 1 mix<4 ∶ 1 mix<1 ∶ 4 mix. Mixing PVAF and

BF on the concrete resistance to sulfate erosion than single PVAF or BFꎬ showing a better “positive effect”.

Key words: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ꎻ wet-dry cyclesꎻ sulfateꎻ polyvinyl alcohol fibersꎻ basalt fibersꎻ com ̄

posites

收稿日期: 2022-07-05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土木工程结构与力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21KF005)ꎻ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ZY17408)

作者简介: 李威坤 (1989—)ꎬ 男ꎬ 硕士ꎬ 讲师ꎬ 主要从事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研究ꎮ

通讯作者: 向木生 (1961—)ꎬ 男ꎬ 硕士ꎬ 副教授ꎬ 主要从事桥梁健康监测方面的研究ꎬ xiangms0010@sina? comꎮ

2023 年第 10 期 69

???????????????????????????????????????????????

第74页

干湿循环作用下混杂纤维再生骨料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

混凝土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多相复合水泥基材料ꎬ

目前在桥梁、隧道、水利和道路工程中应用广泛[1]

作为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ꎬ粗骨料性质直接

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ꎮ 天然粗骨料为

不可再生资源ꎬ储量有限ꎮ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

展及城镇化的加速建设ꎬ大量的建筑垃圾被制造ꎬ以

废弃混凝土为主的建筑垃圾占建筑垃圾总量的 50%

左右[2-3]

ꎮ 通过人工方法将废弃的混凝土破碎成不

同粒径的再生粗骨料ꎬ然后用再生粗骨料等质量部

分替代天然骨料配置成再生骨料混凝土[4]

ꎮ 再生骨

料混凝土的广泛应用ꎬ一方面减少了工程建设中对

天然骨料的使用ꎬ另一方面降低了由于天然骨料的

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ꎬ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共同和

谐发展[5-6]

国内外对不同纤维种类和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

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ꎬ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ꎬ且在实

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ꎮ 董腾等[7]

、童瑶[8] 和陈兴

祥等[9] 的研究表明:向再生骨料混凝土中掺入适量

的 BF 可以减缓裂缝的出现和发展ꎬ且对其抗折强

度有较显著的提升作用ꎮ Guo 等[10] 通过试验得出ꎬ

BF 掺量为 0? 2%时对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改善效果最

显著ꎮ 高立等[11]

、乔匡义[12] 的研究表明:在冻融循

环条件下ꎬPVAF 对再生骨料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

的下降速度有延缓作用ꎬ且当 PVAF 为 2 kg / m

3时ꎬ

作用效果最优ꎮ 佟欢等[13] 对混杂纤维混凝土进行

了试验研究ꎬ研究结果表明ꎬ与单掺 BF 或 PVAF 相比ꎬ

BF 和 PVAF 混掺对混凝土抗折强度的提升更好ꎬ且

能有效限制抗折破坏后的裂缝扩展ꎮ 惠存等[14] 的

研究结果表明:混杂纤维对 C60 高强混凝土的抗折

强度提升效果明显ꎬ当 BF 为 0? 1%和 PVAF 为 0? 2%

时ꎬ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最大ꎬ比普通混凝土提高了约

30%ꎮ 混掺纤维再生骨料混凝土就是将两种或者两

种以上的纤维掺入到再生骨料混凝土中ꎬ可以弥补

单一纤维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改善的缺陷ꎮ 将两

种及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纤维掺入到再生骨料混凝

土中ꎬ可以充分发挥两种纤维各自的优势ꎬ对再生骨

料混凝土的性能提升更加明显ꎬ最终到达“1+1>2”

的效果ꎮ

我国内陆地区分布有大约1 000个盐湖ꎬ其中内

蒙古地区盐湖就多达 300 个ꎬ盐湖水中含有大量硫

酸根离子ꎬ据研究表明ꎬ盐湖中的硫酸根离子含量大

约为 3 g / Lꎮ 再生骨料混凝土存在新旧界面过渡区ꎬ

其孔隙率明显大于普通混凝土孔隙率ꎬ盐湖中的硫

酸根离子通过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孔隙进入基体内部ꎬ

严重影响了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结构力学性能和耐久

性能ꎮ 干湿循环作用是引发较为严重结构破坏的工

况之一ꎬ因此研究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对再生骨料

混凝土的性能影响有一定应用价值ꎮ 李飞等[15] 进

行了混杂纤维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一系列耐久性

试验ꎬ研究表明ꎬ与普通混凝土相比ꎬBP-PVAF 混杂

纤维混凝土的抗冻性及抗氯离子侵蚀和抗碳化能力

都明显更优ꎮ 目前ꎬ针对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下混杂

纤维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尚有不足ꎮ

综上所述ꎬ本文选用玄武岩纤维(BF)和聚乙烯

醇纤维(PVAF)ꎬ并利用再生粗骨料替代 30%(等质

量)普通粗骨料配制再生骨料混凝土ꎬ进行硫酸盐干

湿循环试验ꎬ测量了干湿循环 90 次后再生骨料混凝

土的质量损失、相对动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ꎬ通过这

三个指标反映再生骨料混凝土受硫酸盐的侵蚀程度ꎮ

1 试 验

1? 1 原材料

水泥:P?O 42? 5 普通硅酸盐水泥ꎬ28 d 抗压强

度为 50? 6 MPaꎮ 粉煤灰:Ⅱ级粉煤灰ꎬ细度为 19? 2%ꎬ

需水量为 97? 1%ꎬ烧失比为 2? 7%ꎮ 再生粗骨料:标

准养护龄期为 90 dꎬ将设计强度为 C30 的混凝土试

件进行破碎得到连续级配的再生粗骨料ꎬ骨料性能

指标见表 1ꎮ 水:普通自来水ꎮ 纤维:上海某公司生

产的聚乙烯醇(PVAF)和玄武岩(BF)纤维ꎬ长度分

别为 10 mm 和 20 mmꎬ两种纤维的基本性能指标见

表 2ꎮ 减水剂:聚羧酸系列减水剂ꎬ减水率为 18%ꎮ

表 1 骨料物理性能指标

Table 1 Physical performance indexes of aggregates

种类

粒径

/ mm

表观密度

/ (g / m

)

堆积密度

/ (g / m

)

含泥量

/ %

压碎值

/ %

天然粗骨料 5~ 31.5 2 770 1 570 0.4 6.6

再生粗骨料 4.75~ 26.5 2 560 1 380 0.5 13

天然细骨料 <4.75 2 630 1 560 2.3 -

表 2 两种纤维的基本性能指标

Table 2 Basic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two fibers

纤维

密度

/ (g / m

)

直径

/ μm

长度

/ mm

抗拉强度

/ MPa

弹性模量

/ GPa

延伸率

/ %

PVAF 1.4 37 20 1 800 36.0 8

BF 2.695 17 10 3 255 107 3.6

70 2023 年 10 月

???????????????????????????????????????????????

第75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1? 2 方 法

本试验将再生粗骨料等质量替代 30%天然粗骨

料ꎬ两种纤维分别以总体积率为 0? 1%、0? 2%、0? 3%

进行单掺和复掺ꎬ其中复掺时两种纤维比例分别为

4 ∶ 1ꎬ2 ∶ 1ꎬ1 ∶ 1ꎬ1 ∶ 2ꎬ1 ∶ 4ꎬ砂率为 0? 45%ꎬ表达式为 SP

S / (S+G)×100%ꎬ其中 S 为砂的用量ꎬ此处等于细骨

料质量ꎬG 为石子用量ꎬ此处等于天然粗骨料质量+

再生粗骨料质量ꎮ 混凝土配合比见表 3ꎮ

表 3 混杂纤维再生混凝土配合比

Table 3 Mixed fiber recycled concrete mix ratio

组别 编号 水灰比

砂率

/ %

/ (kg / m

)

水泥

/ (kg / m

)

细骨料

/ (kg / m

)

天然粗骨料

/ (kg / m

)

再生粗骨料

/ (kg / m

)

纤维体积掺量/ %

PVAF BF

空白 RAC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 0

PVAF

RAC-P-1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1 0

RAC-P-2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2 0

RAC-P-3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3 0

BF

RAC-B-1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 0.1

RAC-B-2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 0.2

RAC-B-3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 0.3

PVAF ∶ BF = 1 ∶ 4

RAC-P1B4-1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02 0.08

RAC-P1B4-2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04 0.16

RAC-P1B4-3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06 0.24

PVAF ∶ BF = 1 ∶ 2

RAC-P1B2-1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033 0.067

RAC-P1B2-2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037 0.133

RAC-P1B2-3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1 0.2

PVAF ∶ BF = 1 ∶ 1

RAC-P1B1-1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05 0.05

RAC-P1B1-2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1 0.1

RAC-P1B1-3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15 0.15

PVAF ∶ BF = 2 ∶ 1

RAC-P2B1-1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067 0.033

RAC-P2B1-2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133 0.037

RAC-P2B1-3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2 0.1

PVAF ∶ BF = 4 ∶ 1

RAC-P4B1-1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08 0.02

RAC-P4B1-2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16 0.04

RAC-P4B1-3 0.5 0.45 180 360 836 717 307 0.24 0.06

试件成型标准养护 28 d 后ꎬ进行硫酸盐溶液

(质量浓度为 5%Na2 SO4 )干湿循环试验ꎮ 干湿循环

制度为:在硫酸盐溶液中浸泡 12 hꎬ然后烘干 12 hꎬ

每 24 h 为一个周期ꎬ每隔 15 次进行质量损失、抗压

强度和动弹性模量测试ꎮ 抗压强度测试采用 100 mm

×100 mm×100 mm 的立方体试件ꎬ试验方法及数据

处理参照«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ꎻ质

量和动弹性模量测试采用 100 mm×100 mm×400 mm

的棱柱体试件ꎬ试验方法及数据处理参照«普通混凝

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ꎮ 图 1 为混

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测试过程ꎮ

图 1 相对动弹性模量测试

Fig.1 Relative dynamic modulus of elasticity measurement

2023 年第 10 期 71

???????????????????????????????????????????????

第76页

干湿循环作用下混杂纤维再生骨料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

2 结果与讨论

2? 1 质量损失

图 2 为不同体积率和比例下单掺和复掺 PVAF

与 BFꎬ在 5%Na2 SO4溶液中干湿循环不同次数时再

生骨料混凝土的质量变化过程ꎬ此过程分质量增加

阶段和质量减少阶段ꎮ

(a)单掺 PVAF

(a)Single doped PVAF

(b)单掺 BF

(b)Single doped BF

(c)混掺 PVAF ∶ BF = 1 ∶ 1

(c)Mixed PVAF ∶ BF = 1 ∶ 1

(d)混掺 PVAF ∶ BF = 1 ∶ 2

(d)Mixed PVAF ∶ BF = 1 ∶ 2

(e)混掺 PVAF ∶ BF = 1 ∶ 4

(e)Mixed PVAF ∶ BF = 1 ∶ 4

(f)混掺 PVAF ∶ BF = 2 ∶ 1

(f)Mixed PVAF ∶ BF = 2 ∶ 1

(g)混掺 PVAF ∶ BF = 4 ∶ 1

(g)Mixed PVAF ∶ BF = 4 ∶ 1

图 2 质量损失率

Fig? 2 Mass loss rate

72 2023 年 10 月

???????????????????????????????????????????????

第77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第一阶段:干湿循环 0 ~ 60 次时再生骨料混凝

土质量逐渐增加ꎬ此阶段由于混凝土刚开始与溶液

接触ꎬNa2 SO4溶液与混凝土试件表面的水泥砂浆产

生化学反应ꎬ经过烘干后试件表面有部分 Na2 SO4盐

结晶产生ꎬ造成质量有所增加ꎮ 由于内部化学反应

持续进行ꎬ表面会形成较多小孔ꎬ导致 Na2 SO4溶液

进一步渗入混凝土内部ꎮ 随着更多 Na2 SO4溶液的

渗透ꎬNa2 SO4与水泥水化产物进行化学反应ꎬ产生

AFtꎬ伴随产物持续增加ꎬ有较多膨胀性结晶体析出ꎬ

以致于再生骨料混凝土内部开始有部分细小裂纹出

现ꎬ随后 AFt 将裂纹填充ꎬ造成裂纹持续扩展变成较

大的裂缝ꎬ再生骨料混凝土质量增加较快ꎮ

第二阶段:干湿循环 60 ~ 90 次时再生骨料混凝

土质量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ꎬ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

增加ꎬ混凝土表面裂缝持续扩展变大ꎬ最后混凝土试

件表面开始出现部分浮渣ꎬ并且试件表面脱落ꎬ棱角

缺失ꎬ部分骨料开始裸露ꎬ混凝土试件质量持续下降ꎮ

从图 2( a) 和图 2( b) 可知ꎬ不管是单掺 PVAF

还是 BFꎬ均能有效提高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硫酸盐

侵蚀能力ꎮ 干湿循环 60 次时ꎬ试件质量持续增加ꎬ

其中空白对照组与单掺 PVAF 或 BF 组的质量增加

速率接近ꎮ 干湿循环大于 60 次时ꎬ混凝土质量呈现

出相反的趋势ꎬ质量持续减小ꎬ此时ꎬ空白组质量损

失率大于单掺 PVAF 或 BF 组质量损失率ꎮ 干湿循环

60 次时ꎬ空白组质量损失率为-1? 38%ꎻ干湿循环 90

次时ꎬ空白组质量损失率为 0? 38%ꎮ 干湿循环大于 60

次时ꎬ随着纤维体积率的增加ꎬ单掺 PVAF 或 BF 组质

量损失率曲线呈现先变缓慢后变陡峭的趋势ꎬ表明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先提高后减小ꎬ

单掺 PVAF 和单掺 BF 组的最优掺量分别为 0? 2%、

0? 3%ꎮ 干湿循环 90 次时ꎬ单掺 PVAF 组质量损失率

为 0? 22%ꎬ相较于空白组降低了 42%ꎻ单掺 BF 组质量

损失率为 0? 19%ꎬ相较于空白组降低了 50%ꎮ 对比

图 2(a)和图 2(b)可知ꎬ与单掺 PVAF 组相比ꎬ单掺

BF 组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更好ꎮ

从图 2(c)至图 2(g)可知ꎬ仅纤维体积率为 0? 3%ꎬ

PVAF ∶ BF 分别为 1 ∶ 4 或者 4 ∶ 1 时ꎬ再生骨料混凝

土质量在硫酸盐干湿循环 75 次后达到最大值ꎬ其他

组别的再生骨料混凝土质量均在硫酸盐干湿循环

60 次时达到最大值ꎮ 从图 2( c)至图 2( g)可知ꎬ与

其他组相比ꎬ空白组再生骨料混凝土在第一阶段增

加速率略大ꎬ在第二阶段质量损失率显著变大ꎮ 硫

酸盐干湿循环 90 次后ꎬ当 PVAF ∶ BF 分别为 1 ∶ 4ꎬ

1 ∶ 2ꎬ1 ∶ 1 和 4 ∶ 1ꎬ纤维体积率为 0? 2%时ꎬ再生骨料

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最小ꎻ仅在 PVAF ∶ BF = 2 ∶ 1ꎬ纤

维体积率为 0? 3%时ꎬ试件质量损失率最小ꎮ 通过对

比分析图 2(c)至图 2(g)可知ꎬ当 PVAF ∶ BF = 1 ∶ 2ꎬ纤

维体积率为 0? 2%时ꎬ再生骨料混凝土抵抗硫酸盐侵

蚀能力最好ꎮ 分析其主要原因为:两种性质不同的

纤维在再生骨料混凝土中相互缠绕ꎬ共同组成网状

结构ꎬ不仅能够改善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初始缺陷ꎬ还

能在再生骨料混凝土出现裂缝时通过协同作用共同

遏制裂缝的发展ꎮ 弹性模量高的 BF 承担裂缝之间

的搭接作用ꎬ而延伸率较高的 PVAF 在裂缝开展的

过程中可通过自身的变形吸收一定的能量来遏制裂

缝的发展ꎬ这两种纤维在合适的掺量及混掺比例下

可各自发挥优势ꎬ从而提升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ꎮ

从整体上看ꎬ与单掺 PVAF 或 BF 相比ꎬ复掺 PVAF

和 BF 再生骨料混凝土在硫酸盐干湿循环作用下质

量损失率明显更小ꎬ且表现出更好的抗硫酸盐侵蚀

能力ꎮ 分析其主要原因为:PVAF 具有优良的耐腐

蚀性ꎬ且材质细软ꎬ能在一定程度上填充再生骨料混

凝土内部孔隙ꎬ并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硫酸盐溶液渗

透进入混凝土内部ꎬ再结合韧性较好、抗拉强度高的

BFꎬ可使复掺 PVAF 和 BF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硫

酸盐侵蚀能力更好ꎮ

2? 2 相对动弹性模量

图 3 为不同体积率和比例下单掺和复掺 PVAF 与

BFꎬ在 5%Na2 SO4溶液中干湿循环不同次数时再生

骨料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过程ꎬ此过程分

为相对动弹性模量增加阶段和减少阶段ꎮ 造成再生

骨料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先增大后减小的原因

为:在 Na2 SO4溶液中ꎬ干湿循环前期主要是 Na2 SO4

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化学反应ꎬ产生体积更大的

AFt 等物质ꎬAFt 物质能填充混凝土内部原有的孔

隙ꎬ并且在孔隙未填满前不产生膨胀压力ꎬ最终导致

混凝土内部越来越密实ꎬ相对动弹性模量持续增大ꎮ

然而随着硫酸盐的持续渗透ꎬ更多的体积膨胀性物

质产生ꎬ填充混凝土内部孔隙并产生一定的膨胀压

力ꎬ导致混凝土内部生成一定数量的裂缝ꎬ伴随化学

反应的加速ꎬ内部裂缝数量也逐渐增加ꎬ最终裂缝扩

展贯通ꎬ导致混凝土试件内部严重劣化ꎬ表现为再生

骨料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加速减小ꎮ

2023 年第 10 期 73

???????????????????????????????????????????????

第78页

干湿循环作用下混杂纤维再生骨料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

(a)单掺 PVAF

(a)Single doped PVAF

(b)单掺 BF

(b)Single doped BF

(c)混掺 PVAF ∶ BF = 1 ∶ 1

(c)Mixed PVAF ∶ BF = 1 ∶ 1

(d)混掺 PVAF ∶ BF = 1 ∶ 2

(d)Mixed PVAF ∶ BF = 1 ∶ 2

(e)混掺 PVAF ∶ BF = 1 ∶ 4

(e)Mixed PVAF ∶ BF = 1 ∶ 4

(f)混掺 PVAF ∶ BF = 2 ∶ 1

(f)Mixed PVAF ∶ BF = 2 ∶ 1

(g)混掺 PVAF ∶ BF = 4 ∶ 1

(g) Mixed PVAF ∶ BF = 4 ∶ 1

图 3 相对动弹性模量

Fig? 3 Relative dynamic modulus of elasticity

从图 3(a)和图 3( b)可知ꎬ硫酸盐干湿循环 45

次之前ꎬ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呈现快速

增大趋势ꎬ其中空白组增长速率略大于单掺 PVAF 或

BF 组增长速率ꎮ 分析其主要原因为:当一定数量纤

维掺入时ꎬ再生骨料混凝土内部变得更加密实ꎬ导致

硫酸盐溶液不易渗透进入混凝土内部ꎬ致使内部水

化反应速率变慢ꎮ 然而当硫酸盐溶液干湿循环超过

45 次时ꎬ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快速降

低ꎬ并且空白组下降速率高于单掺 PVAF 或 BF 组下

降速率ꎮ 硫酸盐干湿循环 45 次时ꎬ空白组的相对动

弹性模量增大到 113? 5%ꎻ干湿循环 90 次后ꎬ空白组

74 2023 年 10 月

???????????????????????????????????????????????

第79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的相对动弹性模量下降至 96? 9%ꎮ 干湿循环大于

45 次时ꎬ随着纤维体积率的增加ꎬ单掺 PVAF 或 BF

组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曲线呈现先变

缓后陡峭的趋势ꎬ表明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硫酸盐

侵蚀能力随纤维体积率的增加先变强后减弱ꎬ但与

空白组相比依旧更好ꎮ 从图 3(a)和图 3(b)可知ꎬ单

掺 PVAF 和 BF 组最优纤维体积率均为 0? 2%ꎬ当硫酸

盐干湿循环 90 次后ꎬ单掺 PVAF 组的相对动弹性模

量为 98%ꎬ单掺 BF 组的相对动弹性模量为 99? 8%ꎬ

均高于空白组的 96? 9%ꎮ

从图 3 ( c) 至图 3 ( g) 可知ꎬ仅纤维体积率为

0? 1%ꎬPVAF ∶ BF = 1 ∶ 2 和 4 ∶ 1 时ꎬ再生骨料混凝土

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在硫酸盐溶液干湿循环 60 次后

达到最大值ꎬ其他组均是在干湿循环 45 次后达到最

大值ꎮ 从图 3( c)至图 3( g)可知ꎬ在相对动弹性模

量增加过程中ꎬ空白组增长速率大于单掺 PVAF 或

BF 组增长速率ꎬ但是空白组下降段的下降速率明显

大于单掺 PVAF 或 BF 组的下降速率ꎮ 硫酸盐干湿

循环 90 次后ꎬ当 PVAF ∶ BF 分别为 1 ∶ 1 和 2 ∶ 1ꎬ纤

维体积率为 0? 3%时ꎬ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降低到

最低值ꎬ分别为 102? 2%和 99? 4%ꎻ当 PVAF ∶ BF 分

别为 1 ∶ 2、1 ∶ 4 和 4 ∶ 1ꎬ纤维体积率为 0? 2%时ꎬ再生

骨料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降低到最低值ꎬ分别为

99? 4%、94? 1%和 99? 4%ꎮ

从图 3(c)至图 3( g) 可知ꎬ当 PVAF ∶ BF = 1 ∶ 1

时ꎬ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最好ꎮ 从

图 3 可知ꎬ经过硫酸盐干湿循环 90 次后ꎬ单掺 PVAF

或 BF 组相对动弹性模量降低值明显高于复掺 PVAF

和 BF 组相对动弹性模量降低值ꎬ表明复掺纤维组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抵抗硫酸盐侵蚀能力更好ꎮ 分析

其主要原因是:合适掺量及掺比下ꎬ两种纤维在 RAC

内呈三维乱向分布ꎬ这种均匀分布显著增加了再生

骨料混凝土的韧性和延性ꎮ 若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弹

性模量低于纤维的弹性模量ꎬ且纤维与混凝土之间

黏结力较好ꎬ则纤维的掺入可显著提升再生骨料混

凝土的性能ꎮ 本文所掺加的这两种纤维均满足以上

两个条件ꎬ故掺加这两种纤维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性

能的提升是有益的ꎮ 纤维的加入可抑制内部裂缝的

延伸ꎬ阻碍裂缝之间的联通ꎬ改善普通再生骨料混凝

土抗拉性能低的劣势ꎮ

2? 3 抗压强度

图 4 为不同体积率和比例下单掺和复掺 PVAF 与

BFꎬ在 5%Na2 SO4溶液中干湿循环不同次数时再生

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ꎬ此过程分为抗压强度增加

阶段和抗压强度下降阶段ꎮ

(a)单掺 PVAF

(a)Single doped PVAF

(b)单掺 BF

(b)Single doped BF

(c)混掺 PVAF ∶ BF = 1 ∶ 1

(c)Mixed PVAF ∶ BF = 1 ∶ 1

(d)混掺 PVAF ∶ BF = 1 ∶ 2

(d)Mixed PVAF ∶ BF = 1 ∶ 2

2023 年第 10 期 75

???????????????????????????????????????????????

第80页

干湿循环作用下混杂纤维再生骨料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

(e)混掺 PVAF ∶ BF = 1 ∶ 4

(e)Mixed PVAF ∶ BF = 1 ∶ 4

(f)混掺 PVAF ∶ BF = 2 ∶ 1

(f)Mixed PVAF ∶ BF = 2 ∶ 1

(g)混掺 PVAF ∶ BF = 4 ∶ 1

(g)Mixed PVAF ∶ BF = 4 ∶ 1

图 4 抗压强度

Fig? 4 Compressive strength

在 Na2 SO4溶液干湿循环过程第一阶段ꎬ再生骨

料混凝土抗压强度随着干湿循环次数增加逐渐增

大ꎬ这主要是由于 AFt 的生成将内部孔隙进一步填

充ꎬ混凝土内部更加密实ꎬ造成抗压强度逐渐增加ꎮ

但当 Na2 SO4溶液干湿循环超过 45 次时ꎬ再生骨料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ꎬ其主要原

因为混凝土内部持续有 AFt 产生ꎬ该物质具有一定

膨胀性ꎬ当 AFt 产物过多时ꎬ由于体积膨胀ꎬ膨胀应

力将使混凝土开始产生裂缝ꎬ进而导致抗压强度

下降ꎮ

从图 4 可知ꎬ经过 Na2 SO4溶液干湿循环 90 次后ꎬ

空白组抗压强度降低幅度最大ꎬ相较于侵蚀前抗压强

度减小了 21? 56%ꎬ然而不管是单掺还是复掺 PVAF 与

BFꎬ纤维在混凝土内部都起到了阻碍再生骨料混凝土

抗压强度下降的目的ꎮ 单掺 PVAF 时ꎬ随着纤维体积

率的增加ꎬ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损伤程度呈

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ꎬ当 PVAF 掺量为 0? 2%时ꎬ

抗压强度损伤度最小ꎬ相较于初始抗压强度减小了

11? 73%ꎬ且相较于空白组抗压强度增加了 9? 83%ꎮ

单掺 BF 时ꎬ随着纤维体积率的增加ꎬ抗压强度损伤

程度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ꎬ当 PVAF 掺量为 0? 3%时ꎬ

抗压强度损伤度最小ꎬ相较于初始抗压强度减小了

13? 35%ꎬ且相较于空白组抗压强度增加了 8? 21%ꎮ

通过 Na2 SO4溶液干湿循环 90 次后的抗压强度损失

程度来看ꎬ当纤维体积率小于 0? 2%时ꎬ单掺 PVAF

组抗压强度损失更小ꎬ然而当纤维体积率超过 0? 2%

时ꎬ单掺 BF 组抗压强度损失更小ꎮ

不同体积率和比例下复掺 PVAF 和 BFꎬ在经过

Na2 SO4溶液干湿循环 90 次后ꎬ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压

强度损失率大体上是随着纤维体积率的增大呈现先

减小后增大的趋势ꎬ当纤维体积率为 0? 2%时ꎬ混凝

土抗压强度损失率最小ꎬ仅当 PVAF ∶ BF = 2 ∶ 1 时ꎬ

随着纤维体积率的增加ꎬ抗压强度损失率逐渐减小ꎮ

其原因与相对动弹性模量类似ꎬ此处不再赘述ꎮ 由

图 4 可知:当纤维体积率不超过 0? 2%时ꎬ混杂纤维

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损失率的大小依次为1 ∶ 1

混掺<4 ∶ 1 混掺= 1 ∶ 2 混掺<1 ∶ 4 混掺<2 ∶ 1 混掺ꎬ且

均比单掺 PVAF 或者 BF 的抗压强度损失率要小ꎻ当

纤维体积率超过 0? 2%时ꎬ混杂纤维再生骨料混凝土

抗压强度损失率的大小依次为 2 ∶ 1 混掺<1 ∶ 2 混掺<

1 ∶ 1 混掺<4 ∶ 1 混掺<1 ∶ 4 混掺ꎬ且 PVAF ∶ BF 分别

为 1 ∶ 4 或 4 ∶ 1 组的抗压强度损失率大于单掺 PVAF

或 BF 组的抗压强度损失率ꎮ 当 PVAF ∶ BF = 1 ∶ 1ꎬ

体积率为 0? 2%时ꎬ经过 Na2 SO4溶液干湿循环 90 次

后ꎬ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为 45? 93 MPaꎬ损失率

为 7? 38%ꎬ相较于空白组提高了 14? 18%ꎮ 整体上来

说ꎬ复掺 PVAF 和 BF 组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抗硫酸盐

侵蚀能力更高ꎬ表现出较好的“正效应”ꎮ

76 2023 年 10 月

???????????????????????????????????????????????

第81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3 结 论

(1)在硫酸盐干湿循环过程中ꎬ各组再生骨料混

凝土质量变化包括质量快速增长阶段和质量快速下

降阶段ꎮ 相较于空白组ꎬ单掺 PVAF 或 BF 均能提高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ꎮ与单掺 PVAF

或 BF 相比ꎬ复掺 PVAF 和 BF 再生骨料混凝土质量损

失率明显更小ꎬ且表现出更好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ꎮ

(2)在硫酸盐干湿循环过程中ꎬ各组再生骨料

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包括快速增大阶段和快

速下降阶段ꎮ 干湿循环 45 次之前ꎬ再生骨料混凝土

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ꎬ当干湿循环

超过 45 次时ꎬ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快速降低ꎮ

当干湿循环 90 次后ꎬ单掺 PVAF 或 BF 组相对动弹性

模量降低值高于复掺 PVAF 和 BF 组相对动弹性模量

降低值ꎬ表明复掺纤维组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硫酸

盐侵蚀能力更好ꎮ

(3)在硫酸盐干湿循环过程中ꎬ各组再生骨料

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化包括快速增大阶段和快速减小

阶段ꎮ 当干湿循环 90 次后ꎬ空白组抗压强度降低最

大ꎬ相较于侵蚀前抗压强度减小了 21? 56%ꎻ复掺

PVAF 和 BF 时ꎬ混凝土抗压强度损失率随着纤维体

积率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ꎬ且混凝土抗压

强度损失率在纤维体积率为 0? 2%时最小ꎮ 与单掺

PVAF 或BF 相比ꎬ复掺PVAF 和BF 组对再生骨料混凝

土抗硫酸盐侵蚀能力更高ꎬ表现出较好的“正效应”ꎮ

(4)从普通再生骨料混凝土和纤维再生骨料混

凝土经过硫酸盐干湿循环侵蚀之后的质量损失、相

对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损失来看ꎬ当 PVAF 和 BF

纤维总体积掺量为 0? 2%ꎬ且 PVAF ∶ BF = 1 ∶ 1 时效

果较好ꎬ表现出良好的混掺效应ꎻ硫酸盐干湿循环

90 次后ꎬ与普通再生骨料混凝土组相比ꎬ其质量损

失率减小了 58%ꎬ相对动弹性模量增加了 9? 6%ꎬ抗

压强度增加了 34? 85%ꎮ 该结果可为实际工程应用

提供参考ꎮ

参考文献

[1] 张应力.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手册[M]. 第二版. 北京: 人民

交通出版社ꎬ 2013.

[2] XIAO Jꎬ LI Wꎬ FAN Yꎬ et al. An overview of study on recycled ag ̄

gregate concrete in China ( 1996 - 2011 ) [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ꎬ 2012ꎬ 31: 364-383.

[3] OIKONOMOU N D.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 J].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ꎬ 2005ꎬ 27(2): 315-318.

[4] 何旭升. 不同纤维及含量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ꎬ 2019ꎬ 45(3): 110-114.

[5] ZEGA C Jꎬ DIMAIO Á A. Use of recycled fine aggregate in concrete

with durable requirement[J]. Waste Managementꎬ 2011ꎬ 31(11):

2336-2340.

[6] MAIER P Lꎬ DURHAM S A. Beneficial use of recycled materials in

concrete mixtures[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ꎬ 2012ꎬ

29: 428-437.

[7] 董腾ꎬ 廖文激ꎬ 刘佳婕ꎬ 等. 玄武岩纤维对再生骨料混凝土力学

性能的影响与数值模拟研究[J]. 混凝土ꎬ 2022(1): 92-96.

[8] 童瑶. 玄武岩纤维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试验研究[D]. 武

汉: 湖北工业大学ꎬ 2020.

[9] 陈兴祥ꎬ 谭燕ꎬ 童瑶ꎬ 等. 基于响应面法的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

土力学性能分析[J].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ꎬ 2021(8): 59-63.

[10] GUO Rꎬ BI Zꎬ WANG F. Influence of different mixing methods on

the 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basalt fiber recycled concrete

[C] / / Informative and Cybernetics for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

(ICCSS). 2016 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Shanghai: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ꎬ 2016: 368-371.

[11] 高立ꎬ 朱方之ꎬ 左工ꎬ 等. PVA 纤维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

抗冻性能试验研究[J]. 建材技术与应用ꎬ 2019(4): 18-21.

[12] 乔匡义. PVA 纤维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和抗冻融

性能比较[J]. 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ꎬ 2014ꎬ 10( 3):

187-189.

[ 13] 佟欢ꎬ 王学志ꎬ 刘华新ꎬ 等. 玄武岩-PVA 混杂纤维混凝土抗折

性能试验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ꎬ 2019( 12):

172-173.

[ 14] 惠存ꎬ 曹旭ꎬ 刘盼ꎬ 等. 玄武岩-PVA 混杂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

研究[J]. 中原工学院学报ꎬ 2018ꎬ 29(6): 32-36.

[15] 李飞ꎬ 陈鲤波ꎬ 马建宁ꎬ 等. 玄武岩-聚乙烯醇混杂纤维水泥基

材料的耐久性研究[J]. 功能材料ꎬ 2020ꎬ 51(3): 3139-3143.

2023 年第 10 期 77

???????????????????????????????????????????????

第82页

车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连接结构耐久性研究及失效机理分析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1028? 011

车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连接结构耐久性研究及失效机理分析

杨 阳1

ꎬ 林英豪2

ꎬ 王元伍3

ꎬ 范以撒2∗

(1? 圣彼得堡理工大学 材料与运输研究所ꎬ 圣彼得堡 195251ꎻ 2?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机械学院ꎬ 郑州 450000ꎻ

3?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ꎬ 唐山 064000)

摘要: 粘接接头便于连接 FRP 型材料ꎬ具有应力分布均匀、疲劳性能好、质量轻等优点ꎬ常被用于车辆的轻量化结构设

计ꎮ 车辆在服役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温度、湿度耦合作用ꎬ给粘接结构的耐久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ꎮ 因此ꎬ研究车用碳纤维增

强复合材料连接结构(CFRP-CFRP)耐久性对车辆轻量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ꎮ 本文对 CFRP-CFRP 单搭接接头分别进行在

60 ℃ / 95%RH、60 ℃ / 100%RH、60 ℃ / 3? 5%NaCl 和 60 ℃ / 5%NaCl 温湿盐耦合环境下放置 240 h、480 h、720 h 的老化试验ꎮ 利

用 Fick 定律模拟胶黏剂吸水过程ꎬ并与实际吸水率进行比较ꎻ通过准静态拉伸测试得到接头失效载荷和力-位移曲线ꎬ观察到

失效载荷并不随时间增长而上升或下降ꎬ这表明后固化(失效载荷上升)和环境侵蚀(失效载荷下降)是两种具有相反作用相

互竞争的因素ꎮ 此外ꎬ采用 DSC 和 FTIR 测试设备对老化前后的胶黏剂进行表征ꎬ分析其内在失效机理ꎮ

关键词: 轻量化ꎻ 粘接接头ꎻ 失效载荷ꎻ 后固化ꎻ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10-0078-09

Durability study and failure mechanism analysis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connection structures for vehicles

YANG Yang

ꎬ LIN Yinghao

ꎬ WANG Yuanwu

ꎬ FAN Yisa

2∗

(1? Institute of Materials and Transportationꎬ Peter the Great Saint-Petersburg Polytechnic Universityꎬ

Saint-Petersburg 195251ꎬ Russiaꎻ

2?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ꎬ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ꎬ

Zhengzhou 450000ꎬ Chinaꎻ

3? CRRC Tangshan Rolling Stock Co.ꎬ Ltd.ꎬ Tangshan 064000ꎬ China)

Abstract:Bonding joints are easy to connect FRP materialsꎬ with uniform stress distributionꎬ good fatigue per ̄

formanceꎬ light weight and other advantagesꎬ so they are often used in the lightweight structure of vehicles. The ve ̄

hicle in the process of service will experience huge challenge such as different coupling temperatureꎬ humidityꎬ the

adhesive of the durability of the structureꎬ thereforeꎬ studying the durability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ma ̄

terial connection structures (CFRP-CFRP) for vehicles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lightweight of ve ̄

hicles. The CFRP-CFRP single-lap joints were aged at 60 ℃ / 95%RHꎬ 60 ℃ / 100%RHꎬ 60 ℃ / 3? 5%NaCl and

60 ℃ / 5%NaCl for 240 hꎬ 480 h and 720 hꎬ respectively. Fick’s law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adhesive water ab ̄

sorption processꎬ and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water absorption rate. The joint failure load and force-displacement

curves were obtained through quasi-static tensile test to explor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joint. It was ob ̄

served that failure load did not increase or decrease uniformly with time increasingꎬ indicating that post -curing

(failure load increasing) and environmental erosion (failure load decreasing) were two competing factors with oppo ̄

site effects. DSC and FTIR test equipment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adhesive before and after aging and its inter ̄

nal failure mechanism was analyzed.

Key words:lightweightꎻ adhesive jointꎻ failure loadꎻ post curingꎻ CFRP

收稿日期: 2023-05-23

基金项目: 河南省科技攻关 (202102210044)

作者简介: 杨阳 (2000—)ꎬ 男ꎬ 硕士研究生ꎬ 主要从事机械制造的设计与工艺保障方面的研究ꎮ

通讯作者: 范以撒 (1986—)ꎬ 男ꎬ 博士ꎬ 主要从事汽车轻量化理论及其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ꎬ fanyisa123@163? comꎮ

78 2023 年 10 月

???????????????????????????????????????????????

第83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1 前 言

汽车轻量化有助于汽车减少碳排放ꎬ提升动力性ꎬ

等[1]

ꎮ当下ꎬ轻量化技术主要分为结构优化、应用轻量

化材料和先进制造工艺等三个方面[2]

ꎮ 其中ꎬ应用

轻量化材料是汽车轻量化最为便捷、潜力最大的方

法[3]

ꎮ 轻量化材料中应用 CFRP 复合材料正成为一

种趋势[4]

ꎮ 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复合材料以

其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腐蚀和抗疲劳性能良好等

优点ꎬ在汽车行业得到关注[5]

ꎮ 传统连接工艺如焊

接、铆接、螺栓连接等技术不仅会破坏 CFRP 的连续

性ꎬ还容易引起应力集中[6]

ꎬ这给 CFRP 的广泛应用

带来了挑战ꎮ 粘接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连接方式ꎬ具

有应力分布均匀、疲劳性能好、质量轻等优点[7]

ꎬ受

到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关注ꎮ 但是ꎬ粘接技术在汽车工

业领域应用时ꎬ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ꎬ如温度、湿

度等[8]

ꎬ且不同因素常常叠加在一起ꎮ 温度和湿度

耦合(水热环境)通常比单个因素的影响更大[9]

ꎮ因此

有必要开展车用 CFRP-CFRP 连接结构耐久性研究ꎮ

粘接接头在使用期间常受到恶劣环境的侵蚀ꎬ

其中温度变化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ꎬ因

为胶黏剂的抗拉强度、杨氏模量和应变往往随着温

度的变化而显著变化[10]

ꎮ Yao 等[11] 分析了温度对

BFRP-steel 单搭接接头的影响ꎬ发现平均粘接强度

在-25~50 ℃的区间内增加ꎬ但在 50~100 ℃的区间

内显著减少ꎬ而剪切刚度在-25 ~ 25 ℃ 的区间内增

加ꎬ但在 25~100 ℃的区间内减少ꎬ从而总结出高温

对力学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ꎮ Bai 等[12] 发现 CFRP-

Steel 粘接接头的刚度和强度在温度接近或者超过

其玻璃转化温度时下降约 80%左右ꎮ Borsellino 等[13]

使用双搭接接头进行测试ꎬ在高温下只观察到“内聚

失效”ꎮ And 等[14]指出改性环氧树脂胶黏剂在温度

为 180~250 ℃ 的热环境中老化至5 000 h 时ꎬ其 Tg

(初始为 225 ℃ )迅速下降ꎬ这表明热分解结合热氧

化降解ꎬ在“暴露表面”附近发生了快速的分子链断

裂过程ꎮ

另外ꎬ胶黏剂和复合材料通常会因吸水导致基

体膨胀、开裂和产生内部应力等ꎮ Han 等[15] 研究了

FM1000 和 FM73 粘接接头在水中的退化行为ꎮDhakal

等[16]采用纳米压痕和弯曲试验ꎬ通过干湿两种不同

样本ꎬ研究织物、亚麻和黄麻纤维增强生物树脂基复

合材料中吸水率对弹性模量和强度的影响ꎬ结果发

现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弹性模量易受吸湿的影响ꎮ

Cavodeau 等[17]研究了 40 ℃下水扩散机制对“金属-

胶黏剂-金属”粘接试件耐久性和附着力的影响ꎬ结

果发现吸湿性和体积增大是可逆的ꎬ胶接接头的耐

久性主要取决于水的扩散动力学和界面的降解ꎬ以及

水向界面扩散与胶黏剂和金属基体的接触均匀性有

关ꎮGang 等[18]研究了简单 Fickian 模型和对偶 Fickian

模型在水扩散方面的拟合程度ꎬ结果发现对偶模型

能更好地描述增韧环氧胶黏剂的吸湿行为ꎮ

综上研究发现ꎬ温度和湿度对接头粘接性能产

生不同的影响ꎬ但是ꎬ两种因素影响可能并不是简单

叠加ꎬ特别是高温高湿、高温浸水和高温盐水环境ꎬ

对接头的失效载荷、失效机理有着重大影响ꎮ 基于

车辆使用过程中服役环境ꎬ有必要开展粘接结构高

温高湿、高温浸水和高温盐水环境相关研究ꎮ 在湿

热老化共同作用方面ꎬStazi 等[19] 使用不同种类的胶

黏剂连接玻璃纤维增强塑料ꎬ并对其湿热降解和紫

外线照射后的行为进行了表征分析ꎬ结果发现环境

暴露对接头的破坏载荷影响不大ꎬ但其伸长率明显

增加ꎬ刚度降低ꎻ吸湿特性可以解释胶黏剂力学性能

的非单调变化ꎮBarbosa 等[20]研究了在低于 Tg的不同

温度下ꎬ吸水率对脆性环氧树脂力学性能和理化性

能的影响ꎬ温度升高会加速水分子扩散速率ꎬ随着吸

湿量不断增加ꎬ力学性能退化趋于严重ꎮ Zhang 等[21]

研究了高温高湿下铝和钢基材粘接接头力学行为ꎬ

结果显示高温高湿显著影响粘接强度ꎮ Reis 等[22]

研究了湿热老化对冲击强度的影响ꎬ在 40 ℃下浸泡

于蒸馏水中 8 周后ꎬ实验样品的冲击性能相对于对

照样品降低了 40%左右ꎮ Momber 等[23] 研究了加速

老化对两种聚氨酯胶黏剂的影响ꎬ发现当使用柔性

黏合剂时ꎬ黏合剂材料的黏结强度是限制设计因素ꎮ

综上所述ꎬ研究温度、湿度和盐度耦合对 CFRP-

CFRP 粘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ꎬ对开展车辆连接

结构耐久性设计具有指导意义ꎮ 本文选择环氧胶黏

剂 Araldite

®

2015 制作 CFRP-CFRP 单搭接接头ꎬ分

别开展在 60 ℃ / 95% RH、 60 ℃ / 100% RH、 60 ℃ /

3? 5%NaCl 和 60 ℃ / 5% NaCl 温湿盐耦合环境下放

置 240 h、480 h、720 h 的老化试验ꎬ测试不同老化时

间下接头的物理、化学特性变化ꎬ分析接头平均失效

载荷变化规律ꎬ研究结果可以为 CFRP 材料在汽车

工业领域的应用提供支撑ꎮ

2 试验过程与方法

2? 1 试验材料

CFRP 板材采用 T300 纤维和 BA9916 环氧树脂ꎬ

使用预浸料加工工艺制作ꎬ铺层方式为[0/ 90/ 0/ 90]ꎬ

共计 10 层ꎬCFRP 厚度为 2 mmꎬ密度大约为 1? 55×

2023 年第 10 期 79

???????????????????????????????????????????????

第84页

车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连接结构耐久性研究及失效机理分析

10

-10

t / mm

ꎬ其力学性能参数如表 1 所示ꎮ 选用环氧

类 Araldite

®

2015 作为胶黏剂ꎬ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

比例为 1 ∶ 1ꎮ Araldite

®

2015 是一种韧性胶黏剂ꎬ具

备非常高的搭接剪切、剥离强度和良好的抗动态荷

载能力ꎬ其具体参数如表 2 所示ꎮ

表 1 CFRP 材料属性参数

Table 1 CFRP material parameters

E1

/ GPa E2 ꎬE3

/ GPa v12 ꎬv13

v23 G12 ꎬG13

/ GPa G23

/ GPa

114 8.61 0.3 0.45 4.16 3.0

表 2 Araldite

®

2015 胶黏剂性能参数

Table 2 Araldite

®

2015 adhesive performance parameters

Araldite

® 2015

杨氏模量 E/ GPa 1.85

剪切模量 G/ GPa 0.56

密度/ (t / mm

) 1.4×10

-6

泊松比 0.33

2? 2 试验准备

2? 2? 1 接头设计

由于需要制备大量的试件进行试验ꎬ考虑到单

搭接接头制作简单ꎬ选取单搭接接头来研究 CFRP -

CFRP 接头的老化规律ꎮ试件的具体尺寸如图 1 所示ꎬ

CFRP 板尺寸为 100 mm×25 mm×2 mmꎬ搭接区域的

长度和宽度均为 25 mmꎬ胶层厚度为 0? 1 mmꎮ 粘接

接头的制作标准参考 ISO 4587 ∶2003

[24]

图 1 搭接试件示意图(单位:mm)

Fig? 1 Diagram of lap specimen (Unit: mm)

2? 2? 2 粘接工艺

CFRP 板采用等离子处理表面ꎬ在无尘、室温

(25 ℃ ±3 ℃ )、相对湿度(50%±5%)环境下进行粘

接ꎮ 为了尽可能减少非相关变量对试验的影响ꎬ在

图 2 所示的夹具上施胶进行粘接并固定ꎮ 具体步骤

如下:首先ꎬ将一块粘接区域已经施胶的粘接板材放

置在左半部分ꎬ先将其与“工”字形框架后壁 3-2 紧

靠ꎬ随后通过左侧垂向紧固螺栓 1-1 作用压板 2-1

进行垂向定位ꎮ 然后ꎬ将另一块粘接板材放置在右

半部分ꎬ先保证粘接板材与后壁 3-2 留有很少的间

隙ꎬ以减少后续调整粘接厚度时造成的摩擦ꎬ便于移

动ꎮ 随后ꎬ通过右侧垂向紧固螺栓 1-2 进行右侧粘

接板材高度的调整ꎬ当右侧粘接板材的上表面高度

对准压板 2-1 右侧的 2? 1 mm(板厚 2 mm+粘接厚度

0? 1 mm)刻度时ꎬ即达到要求粘接厚度ꎮ 最后ꎬ通过

侧向紧固螺栓 1-3 挤压右侧粘接板材ꎬ使其与后壁

3-2 紧靠ꎬ进而通过两块粘接板材都与后壁 3-2 紧

靠保证对正性ꎮ

图 2 粘接夹具示意图

Fig? 2 Diagram of bonding fixture

粘接完成后ꎬ将试件在室温条件下固化 24 h 后

从夹具上取下ꎬ并切除余胶ꎬ放入高低温湿热交变实

验箱进行老化ꎮ

2? 2? 3 准静态拉伸测试

使用鑫光万能试验机(中国济南鑫光试验机制

造有限公司)对不同环境和老化时间处理的 CFRP-

CFRP 单搭接接头进行拉伸测试ꎮ 由于单搭接接头

两侧水平高度不一致ꎬ为消除拉伸过程中存在的弯

曲应力ꎬ需要在试件两端夹持 2 mm 厚的垫片ꎮ 设

置拉伸速度为 1 mm / minꎬ拉伸过程中力-位移曲线

由与万能试验机相连的电脑系统记录ꎬ如图 3 所示ꎮ

图 3 搭接接头拉伸图

Fig? 3 Lap joint tensile test

80 2023 年 10 月

???????????????????????????????????????????????

第85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2? 2? 4 吸水率测试

考虑到胶黏剂在高湿环境下不可避免会吸水膨

胀ꎬ因此进行胶黏剂本体在四种环境下的吸水性试验ꎮ

参照 NF ISO 527-2—2012

[25]制作了 Dog-bone 试件ꎮ

使用高精度分析天秤测重ꎬ每隔 24 h 测试一次ꎬ每组

至少三个样本ꎬ天平精度为0.000 1 gꎬ整个过程需快

速且避免其他因素的影响ꎮ

假设分子在扩散过程中质量守恒ꎬ在单位时间内

有 W(x)通量的分子进入该空间ꎬ同时有 W( x+2h)

通量的分子离开ꎬ如图 4 所示ꎮ

图 4 Dog-bone 试件吸水示意图

Fig? 4 Water absorption diagram of Dog-bone specimen

Fick 第二定律形式如式(1)所示:

∂C(xꎬt)

∂t

= D

∂C

(xꎬt)

∂x

(1)

式中:C(xꎬt)代表在空间坐标为 x 处ꎬ时间为 t 时刻的

水浓度ꎻD 为扩散系数ꎮ 按照 Fick 第二定律ꎬ当平面

薄板的吸收厚度为 2h 时ꎬ则有:

∂C(xꎬt)

∂t

= D

∂C

(xꎬt)

∂x

C(x = ±hꎬt) = C∞

ꎬC(xꎬt≤0)=0

ì

î

í

ï

ï

ïï

(2)

式(2)的解如下:

C(xꎬt)

C∞

1-

π∑

(-1)

2n +1

exp

-D(2n +1)

2π

4h

é

ë

ê

ê

ù

û

ú

ú

cos

(2n +1)πx

2h

(3)

对式(3)的空间变量 x 积分可得 Fick 模型水分

扩散的解析解ꎬ如式(4)所示:

Mt

M∞

= 1 -

π

2∑

n = 0

(2n + 1)

exp

-D(2n + 1)

2π

4h

é

ë

ê

ê

ù

û

ú

ú

(4)

式中:Mt为饱和质量吸收量ꎬ计算公式如式(5)所示ꎮ

Mt

Wt

-W0

W0

× 100% (5)

式中:Wt为 t 时刻的质量ꎻW0为原始质量ꎮ

3 结果与讨论

3? 1 吸水率结果分析

根据公式(4) 和公式(5)ꎬ通过 MATLAB 2016

绘制了 Dog-bone 试件吸水率-时间变化关系的原始

试验数据和 Fick 拟合数据对比ꎬ如图 5 所示ꎮ

(a)60 ℃ / 95%RH

(b)60 ℃ / 100%RH

(c)60 ℃ / 3.5%NaCl

2023 年第 10 期 81

???????????????????????????????????????????????

第86页

车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连接结构耐久性研究及失效机理分析

(d)60 ℃ / 5%NaCl

图 5 Dog-bone 试件吸水率-时间变化关系

Fig? 5 Relations between water absorption

and time of specimens

由图 5 可知ꎬ四种环境下的试件吸水过程可以

分为未饱和阶段和饱和阶段两个过程ꎮ 整个吸水阶

段ꎬFick 拟合数据和原始试验数据趋势基本相同ꎬ但

仍存在细微差别ꎮ 据不同的学者考证ꎬ有以下几个

原因:①Fick 定律仅仅假设水扩散到材料中ꎬ并留在

自由体积内ꎬ忽略水分子与材料内某些官能团的反

应[26]

ꎬ而在实际过程ꎬAraldite

®

2015 胶黏剂是一种

环氧胶黏剂ꎬ它吸收的不仅有自由水ꎬ还有结合水ꎬ

并且此过程中辅有一定数量的水分子和材料内官能

团的反应ꎻ②聚合物的弛豫被认为是一种长期的行

为ꎬ它可以迫使大分子分开ꎬ从而发生膨胀ꎬ导致空隙

和自由体积的再分配[27]

ꎬ因此整个扩散过程与初始

过程有很大的不同ꎻ③高温下聚合物网络的热氧化[28]

表 3 不同环境测试扩散系数和最大吸水率

Table 3 Test diffusivity and maximum water

absorption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环境 扩散系数/ (mm

/ h) 最大吸水率/ %

60 ℃ / 95%RH 1.8×10

-3 2.85

60 ℃ / 100%RH 1.91×10

-3 4.12

60 ℃ / 3.5%NaCl 2.12×10

-3 4.03

60 ℃ / 5%NaCl 2.25×10

-3 3.74

不同环境下 Dog-bone 试件的扩散系数和最大

吸水率如表 3 所示ꎮ 由表 3 可知ꎬ60 ℃ / 100%RH、

60 ℃ / 3? 5%NaCl 和 60 ℃ / 5%NaCl 环境吸水率都较

大ꎬ且最大吸湿率较为接近ꎬ明显高于 60 ℃ / 95%RH

环境最大吸湿率ꎮ 除此之外ꎬ还可以观察到ꎬ与纯水

溶液相比ꎬ盐水溶液的最大吸水率较小ꎮ 根据最大

吸水率的变化得到以下结论:溶液中盐度越大ꎬ最大

吸水率越小ꎮ 这种现象的出现和盐分造成的渗透压

有关ꎬ盐度越大ꎬ溶液中渗透压越大ꎬ水分越不容易

渗透进入聚合物中[29]

3? 2 失效载荷的变化

通过准静态拉伸试验ꎬ获得四种老化环境下接

头的平均失效载荷变化规律ꎬ如表 4 所示ꎮ

表 4 老化环境下接头力学性能参数

Table 4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joints in aging environment

老化环境

老化时间

/ h

失效载荷

/ N

失效载荷

变化率/ %

失效载荷

标准差

60 ℃ / 95%RH

0 6 371 0 807

240 6 617 3.86 401.47

480 8 693.50 36.45 1 127.50

720 4 452 -30.12 376

60 ℃ / 100%RH

0 6 371 0 807

240 7 124.67 11.83 709.79

480 7 033 10.39 65

720 6 086 -4.47 821

60 ℃ / 3.5%NaCl

0 6 371 0 807

240 4 993 -21.63 91

480 4 949 -22.32 625

720 4 762.33 -25.25 1 350

60 ℃ / 5%NaCl

0 6 371 0 807

240 4 967 -22.04 847

480 7 519 18.02 664

720 6 066.67 -4.78 1 897.50

由表 4 中数据可知:60 ℃ / 95% RH 环境下ꎬ接

头在经过 240 h 和 480 h 时间老化后分别失效ꎬ与未

老化相比ꎬ载荷升高了 11? 83%和 36? 45%ꎬ而在 720 h

老化后ꎬ载荷下降了 30? 12%ꎻ60 ℃ / 100%RH 环境

下ꎬ接头经过 240 h 和 480 h 时间老化后ꎬ平均失效

载荷分别升高 3? 86%和 36? 45%ꎬ而在 720 h 老化后

降低 4? 47%ꎮ 由此可知ꎬ在高湿度和纯水浸泡环境

下ꎬ接头平均失效载荷在 480 h 前会有所上升ꎬ而经

过 720 h 老化后会下降ꎮ 相对来说ꎬ在 480 h 和 720 h

老化后ꎬ60 ℃ / 95%RH 环境下接头失效载荷数据变

化明显ꎬ而 60 ℃ / 100%RH 环境下接头失效载荷变

化较小ꎮ 100%RH(纯水)环境是一种内部、外部分

子制约达到平衡的环境ꎬ在这种环境下ꎬ胶黏剂内部

的水分子有序性受到外部水分子的制约ꎬ使系统达

到了一种平衡ꎮ 接头经过 240 h 和 480 h 老化后ꎬ失

82 2023 年 10 月

???????????????????????????????????????????????

第87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效载荷都出现了上升现象ꎬ这与后固化现象[30] 有

关ꎬ即胶黏剂内部环氧树脂和固化剂混合后不断地

交联[31]

ꎬ从而增强聚合物的稳定性ꎮ

60 ℃ / 3? 5%NaCl 环境下ꎬ接头的失效载荷在 240 h

老化后下降 21? 63%ꎬ在 720 h 老化后下降 25? 25%ꎬ

推测该现象是由老化环境中的侵蚀因素所导致ꎬ如

水造成的塑化等[32]

ꎮ 60 ℃ / 5% NaCl 环境下ꎬ接头

失效载荷在 240 h 老化后下降 22? 04%ꎬ在 480 h 老

化后上升 18? 02%ꎬ在 720 h 老化后下降 4? 78%ꎬ呈

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的趋势ꎬ与 60 ℃ / 3? 5%

NaCl 环境接头失效载荷变化趋势不同ꎮ 接头失效

载荷在 480 h 显著上升ꎬ据有关学者研究[29]可知:盐

度越大ꎬ溶液中渗透压越大ꎬ水分越不容易渗透进入

聚合物中ꎬ这使胶黏剂后固化现象占据主导作用ꎬ表

现为接头失效载荷显著上升ꎻ随着老化继续进行ꎬ胶

黏剂完成后固化作用ꎬ水塑化占据主导ꎬ表现为失效

载荷下降ꎮ 在盐水中长时间老化后ꎬ接头失效载荷

呈现很大的波动性ꎬ反映在图 6 中为误差棒(标准

差)值相对其他时间老化后值较大ꎮ

图 6 四种环境下接头平均失效载荷变化

Fig? 6 Water absorption diagram of Dog-bone specimen change

of joint average failure load in four environments

综上所述ꎬ四种环境中ꎬ老化时间最长的 720 h

试件平均失效载荷的波动比较大ꎬ这是因为环境侵

蚀导致接头变得更加不稳定ꎮ

3? 3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

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ꎬ

DSC)是一种热分析法ꎮ 该方法在程序控制温度下ꎬ

测量输入到试样和参比物的功率差(如以热的形

式)与温度的关系ꎬ从而发现测试物之间的相变ꎮ 采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镜 Spotlight 200i 设备对未老

化和老化 720 h 的 Araldite

®

2015 胶黏剂进行分析ꎬ

结果如图 7 所示ꎮ

(a)60 ℃ / 95%RH

(b)60 ℃ / 100%RH

(c)60 ℃ / 3.5%NaCl

(d)60 ℃ / 5%NaCl

图 7 差示扫描测试曲线

Fig? 7 Differential scan test curves

由图 7 可知ꎬ与未老化相比ꎬ四种情况下老化后

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Tg ) 都要更低ꎮ 在 60 ℃ / 95%

RH 环境中ꎬTg下降了 50? 58%ꎻ在 60 ℃ / 100%RH 中ꎬ

2023 年第 10 期 83

???????????????????????????????????????????????

第88页

车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连接结构耐久性研究及失效机理分析

Tg下降了 42? 47%ꎻ在 60 ℃ / 3? 5%NaCl 环境中ꎬTg下

降了 47? 36%ꎻ在 60 ℃ / 5% NaCl 环境中ꎬTg 下降了

38? 70%ꎮ 总体来看ꎬ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下降的趋

势说明胶黏剂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发生了分子链的断

裂ꎬ水作为极性分子与羟基形成氢键ꎬ链间氢键被破

坏ꎬ从而增加了段间氢键的长度[32]

ꎮ 该结果表明湿

热环境削弱了聚合物分子链间的应力ꎬ增加了其移

动性ꎬ降低了其结晶度ꎬ这也是 Tg降低的原因以及

纤维脱黏和基体开裂等微结构损伤的根源[33]

Tg下降幅度在 60 ℃ / 95%RH 环境下最大ꎬ在 60

℃ / 5%NaCl 下最小ꎬ而在水溶液环境的下降幅度皆

小于在高湿环境下的下降幅度ꎮ Tg在 60 ℃ / 100%

RH 环境中的下降幅度要小于在 60 ℃ / 95%RH 环境

中的下降幅度ꎬ这和前文中平均失效载荷的趋势对

应ꎬ纯水溶液(100%RH)中胶黏剂内部水分子的有

序性受到外部水分子的制约ꎬ使系统达到了一种平

衡[15]

ꎬ外部环境的侵略对系统的影响变小ꎮ 盐水溶

液中ꎬTg在 60 ℃ / 5%NaCl 环境下的下降幅度小于在

60 ℃ / 3? 5%NaCl 环境下的下降幅度ꎬ说明盐度越高ꎬ

溶液渗透压越高ꎬ水分越不容易进入胶黏剂中ꎬ对胶

黏剂中分子链的破坏越少ꎮ 这些结论与前文的失效

载荷分析结果一致ꎬ印证了本文试验的正确性ꎮ

3? 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图 8 为未老化和老化 720 h 的 Araldite

®

2015 胶

黏剂光谱测试表征图ꎮ 苯环在反应中常常保持恒

定ꎬ因此将其对应的频率1 508 cm

-1 作为基本参考

点ꎬ可以据此测定不同吸收峰的强度ꎬ进而进行相互

比较[34]

图 8 Araldite

®

2015 胶黏剂傅里叶红外光谱图

Fig? 8 Fourier infrared spectrum of Araldite

®

2015 adhesive

图 8 中的 400 ~ 1 300 cm

-1区间区域被称为“指

纹峰”ꎬ对分子结构的变化高度敏感ꎬ分子结构上的

微小变化都会引起这部分光谱的明显改变ꎮ 由图 8

可见ꎬ不同环境下老化的峰区别较大ꎬ这说明不同的

环境对聚合物官能团的影响是不同的ꎮ 在“指纹峰”

中ꎬ波动最明显的要属1 030 cm

-1处与1 086 cm

-1处

的醚类 C—O—C 反式伸缩振动ꎬ这可能和醚化反应

(醇或酚分子中羟基的氢原子被烷基或芳基取代生

成醇醚或酚醚的过程)有关ꎬ并且高温会促进醚化反

应的发生ꎮ 酯基—(CE?O)—O 造成酯内 H 的减

少和 O 的增加ꎬ因此1 726 cm

-1处的吸收峰升高[35]

3 436 cm

-1处存在—OH 伸缩产生的吸收峰ꎬOH 是

水分子(H2O)中的组成成分ꎬ侵蚀环境大多是高湿

或完全浸泡环境ꎬ因此ꎬ—OH 峰的增强应该主要来

源于胶黏剂对环境中水分子的吸收ꎬ水分子不仅存

在于聚合物中的自由体积中ꎬ还会和聚合物链之间

形成氢键ꎬ如果温度足够高ꎬ可以水解聚合物链ꎻ2 898

cm

-1处产生的峰可能为环氧树脂中的—CH3对称伸

缩产生的强吸收峰ꎮ

3? 5 失效断面分析

通过表面宏观照片ꎬ对不同老化环境下的接头

失效界面进行宏观形貌分析ꎮ 图 9 展示了在四种环

境下ꎬ不同老化时间后胶接接头拉伸断裂后的表面

样貌ꎮ

(a)60 ℃ / 95%RHꎻ (b)60 ℃ / 100%RHꎻ

(c)60 ℃ / 3.5%NaClꎻ (d)60 ℃ / 5%NaCl

图 9 粘接接头失效断面形貌

Fig? 9 Failure sections of bonding joints

如图 9 所示ꎬ用箭头标出大部分失效界面断裂

时的路径ꎬ接头的失效形式基本上都为内聚失效ꎬ主

要区别在于失效断面两侧的胶黏剂分布是否均匀ꎬ

厚度是否一致ꎻ仅有在 60 ℃ / 3? 5%NaCl 环境中老化

720 h 的接头断面出现了少量的轻微纤维撕裂ꎮ 所

有接头内聚失效形式验证了 CFRP 表面等离子处理

的正确性ꎬCFRP 表面等离子处理增强了 CFRP 表面

的极性ꎬ极大地提高了 CFRP 和胶黏剂界面的粘接

性能ꎮ 观察未老化的接头失效断面可以发现两侧胶

黏剂分布较为均匀ꎬ无明显的断裂路径ꎬ这主要是因

为接头未经环境侵蚀ꎬ无法在粘接线上形成某些弱

84 2023 年 10 月

???????????????????????????????????????????????

第89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黏聚性的点进而引发明显的断裂路径ꎮ 随着老化时

间的延长ꎬ水分逐渐侵蚀粘接线ꎬ通过削弱聚合物分

子链间的应力ꎬ在粘接线上形成弱黏聚性点ꎮ 在拉

伸时受到剪切力作用ꎬ断裂路径从弱黏聚点引发ꎬ逐

步向胶黏剂内部扩展ꎮ

4 结 论

本文采用试验方法研究车用 CFRP 粘接接头分

别在 60 ℃ / 95% RH、60 ℃ / 100% RH、60 ℃ / 3? 5%

NaCl 和 60 ℃ / 5%NaCl 环境中的耐久性ꎬ测试不同

老化时间(240 h、480 h、720 h)下粘接接头力学性能

变化ꎮ 获得以下结论:

(1)通过对 Dog-bone 试样进行吸水性测试ꎬ发

现胶黏剂本体吸水过程分未饱和与饱和两个阶段ꎬ

二者的分界线在 400 h 和 625 h 之间ꎻ胶黏剂本体吸

湿数据符合 Fick 模型ꎮ

(2)通过不同老化环境下粘接接头力学测试发

现ꎬ60 ℃ / 95%RH 环境下ꎬ接头经过 240 h 和 480 h 时

间老化后ꎬ失效载荷升高了 11? 83%和 36? 45%ꎬ而在

720 h 老化后下降了 30? 12%ꎻ60 ℃ / 100%RH 环境

下存在类似变化规律ꎬ接头经过 240 h 和 480 h 时间

老化后ꎬ平均失效载荷分别升高 3? 86%和 36? 45%ꎬ

而在 720 h 老化后降低 4? 47%ꎮ

(3)含盐环境下失效载荷表现出不一样的变化

规律ꎬ接头平均失效载荷逐渐减小ꎬ呈现出先下降后

上升又下降的趋势ꎮ 其中 60 ℃ / 3? 5%NaCl 环境下ꎬ

接头的失效载荷在 720 h 老化后下降 25? 25%ꎻ60 ℃ /

5%NaCl 环境下ꎬ接头失效载荷在 240 h 老化后下降

22? 04%ꎬ在 480 h 老化后上升 18? 02%ꎬ最后在 720 h

老化后又下降 4? 78%ꎮ 通过分析发现在高温含盐环

境中长时间老化ꎬ接头失效载荷呈现很大的波动性ꎮ

(4)接头的断面失效形式主要为内聚失效ꎬ说

明 CFRP 经过等离子工艺处理ꎬ粘接接头具有很好

的耐久性ꎮ

参考文献

[1] TAUB A Iꎬ LUO A A. Advanced lightweight materials and manufac ̄

turing processes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 J ]. MRS Bulletinꎬ

2015ꎬ 40(12): 1045-1054.

[2] DITTMAR Hꎬ PLAGGENBORG H. Lightweight vehicle underbody

design[J]. Reinforced Plasticsꎬ 2017ꎬ 63(1): 29-32.

[3] 娄淑梅ꎬ 任国栋ꎬ 杨振三ꎬ 等. 多款胶黏剂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单

搭接胶接性能研究[J].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ꎬ 2022(11): 35-42.

[4] JC Aꎬ SONG G Aꎬ HAO J Aꎬ et al. Adhesive bond-electromagnetic

rivet hybrid joining technique for CFRP / Al structure: Processꎬ design

and property[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20ꎬ 244: 112316.

[ 5] CHUANXI Lꎬ KE Lꎬ HE Jꎬ et al. Effect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dhesive and CFRP on the bond behavior in CFRP-strengthened steel

structures[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19ꎬ 211(1): 163-174.

[6] HOSSEINI Aꎬ MICHELS Jꎬ IZADI Mꎬ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Fe-SMA and CFRP reinforcements for prestressed strength ̄

ening of metallic structures[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ꎬ

2019ꎬ 226(30): 976-992.

[7] 那景新ꎬ 王广彬ꎬ 庄蔚敏ꎬ 等. 复合材料粘接结构强度与环境耐

久性综述[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ꎬ 2021ꎬ 21(6): 78-93.

[8] HESHMATI Mꎬ HAGHANI Rꎬ AL-EMRANI M. Environmental du ̄

rability of adhesively bonded FRP /steel joints in civil engineering ap ̄

plications: State of the art [ J].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ꎬ

2015ꎬ 81: 259-275.

[ 9] 王安东ꎬ 卞贵学ꎬ 张勇ꎬ 等. 海洋环境下 G814 / 3233 复合材料的老

化机理及加速老化与自然老化的相关性[ J]. 航空学报ꎬ 2021ꎬ

42(5): 74-80.

[10] 秦国锋ꎬ 糜沛纹ꎬ 那景新. 胶粘剂和 CFRP 吸湿对复合材料粘接

接头失效的影响[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ꎬ 2021ꎬ 21(5): 149-160.

[11] YAO Mꎬ ZHU Dꎬ YAO Yꎬ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basalt

FRP /steel single-lap joints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rates and tem ̄

peratures[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16ꎬ 145: 68-79.

[12] BAI Yꎬ NGUYEN T Cꎬ ZHAO X Lꎬ et al. Environment-assisted

degradation of the bond between steel and carbon-fiber-reinforced

polymer[ J].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ꎬ 2014ꎬ 26

(9): 1-8.

[ 13] BORSELLINO Cꎬ URSO Sꎬ ALDERUCCI Tꎬ et al. Temperature effects

on failure mode of double lap glass-aluminum and glass-GFRP joints

with epoxy and acrylic adhes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he ̄

sion and Adhesivesꎬ 2021ꎬ 105: 102788.

[14] BUCH Xꎬ SHANAHAN M E R. Influence of the gaseous environ ̄

ment on the thermal degradation of a structural epoxy adhesive[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ꎬ 2000ꎬ 7(7): 987-992.

[15] HAN Xꎬ CROCOMBE A Dꎬ ANWAR S N Rꎬ et al. The effect of a

hot-wet environment on adhesively bonded joints under a sustained

load[J]. Journal of Adhesionꎬ 2014ꎬ 90(5-6): 420-436.

[16] DHAKAL Hꎬ ZHANG Zꎬ BENNETT Nꎬ et al. Effects of water im ̄

mersion ageing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lax and jute fiber

bio-composites evaluated by nanoindentation and flexural testing[J].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ꎬ 2014ꎬ 48(11): 1399-1406.

[17] CAVODEAU Fꎬ BROGLY Mꎬ BISTAC Sꎬ et al. Hygrothermal aging

of an epoxy /dicyandiamide structural adhesive - influence of water

diffusion on the durability of the adhesive /galvanized steel interface

[J]. Journal of Adhesionꎬ 2020ꎬ 96(11): 1027-1051.

[18] GANG Z Aꎬ ZH Aꎬ KAI W Bꎬ et al. On failure mechanisms in

CFRP / Al adhesive joints after hygrothermal aging degradation fol ̄

lowing by mechanical tests [ J]. Thin - Walled Structuresꎬ 2021ꎬ

158: 107184.

[19] STAZI Fꎬ GIAMPAOLI Mꎬ ROSSI Mꎬ et al. Environmental ageing

on GFRP pultruded joints: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adhesives

[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15ꎬ 133: 404-414.

2023 年第 10 期 85

???????????????????????????????????????????????

第90页

车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连接结构耐久性研究及失效机理分析

[ 20] BARBOSA A Qꎬ SILVA L F M Dꎬ ÖCHSNER A. Hygrothermal ag ̄

ing of an adhesive reinforced with microparticles of cork[J]. Journal

of Adhe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ꎬ 2015ꎬ 29(16): 1714-1732.

[21] ZHANG Fꎬ WANG H Pꎬ HICKS Cꎬ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itial strengths and hygrothermal degradation of adhesive joints be ̄

tween thin aluminum and steel substra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hesion and Adhesivesꎬ 2013ꎬ 43: 14-25.

[22] REIS Pꎬ SOARES Jꎬ PEREIRA A Mꎬ et al. Effect of adherends and

environment on static and transverse impact response of adhesive

lap joints[ J]. Theoretical & Applied Fracture Mechanicsꎬ 2015ꎬ

80: 79-86.

[23] MOMBER A Wꎬ FRÖCK Lꎬ MARQUARDT T. Effects of adhesive typ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dhesive joints between polyurethane

top coats and polyurethane-based adhesives after accelerated atmos ̄

pheric ageing[J]. Marine Structuresꎬ 2021ꎬ 79(12): 103022.

[24] Adhesives-Determination of tensile lap-shear strength of rigid-to-

rigid bonded assemblies: ISO 4587: 2003[S]. 2003.

[25] Switzerland Standard Association. Plastics-determination of tensile

properties-test. conditions for moulding and extrusion plastics: NF

ISO 527-2[ S]. Genevaꎬ Switzerland:Switzerland1 Standards As ̄

sociation Internationalꎬ 2012.

[26] AMELI Aꎬ DATLA N Vꎬ PAPINI Mꎬ et al. Hygrothermal properties

of highly toughened epoxy adhesives[J]. The Journal of Adhesionꎬ

2010ꎬ 86(7): 698-725.

[27] XU Jꎬ KOLSTEIN Hꎬ BIJLAARD Fꎬ et al. Effects of hygrothermal

aging on glass-fibre reinforced polymer laminates and adhesive of

FRP composite bridge: Moisture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s[J]. Com ̄

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ꎬ 2014ꎬ 57(1):

49-58.

[28] COLIN Xꎬ AUDOUIN Lꎬ VERDU J. Kinetic modelling of the ther ̄

mal oxidation of polyisoprene elastomers. Part 1: Unvulcanized un ̄

stabilized polyisoprene[J]. Polymer Degradation & Stabilityꎬ 2007ꎬ

92(5): 886-897.

[29] LI H Lꎬ ZHANG K Fꎬ FAN X Tꎬ et al. Effect of seawater ageing

with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concentrations on static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s

[J].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ꎬ 2019ꎬ 173: 106910.

[30] MU Wꎬ NA Jꎬ WANG Gꎬ et al. Rapid prediction method of failure

load for hygrothermally aged CFRP - aluminum alloy single lap joints

[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20ꎬ 252: 112603.

[ 31] JX Aꎬ KE C Aꎬ MENG Y Aꎬ et al.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water

penetration on the interfacial bond between epoxy resin and glass fi ̄

ber: A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J]. 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ꎬ

2022ꎬ 350: 118424.

[32] VIANA Gꎬ COSTA Mꎬ BANEA M Dꎬ et al. A review on the tem ̄

perature and moisture degradation of adhesive joints[J]. Journal of

Materials: Design and Applicationꎬ 2017ꎬ 231(L5): 488-501.

[33] NACHTANE Mꎬ TARFAOUI Mꎬ SONIA Sꎬ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hygrothermal aging effects on high strain rate behaviour of adhe ̄

sively bonded composite joints[J].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ꎬ

2019ꎬ 172(1): 111-120.

[34] HAQUE Aꎬ HOSSAIN M K. Effects of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on

high strain rate behavior of glass-vinyl ester woven composites[J].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ꎬ 2003ꎬ 37(7): 627-647.

[35] SMITH R Eꎬ LARSEN F Nꎬ LONG C L. Epoxy resin cure. Ⅱ. FTIR

analysis[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ꎬ 1984ꎬ 29(12):

3713-3726.

(上接第 68 页)

[17] OH B. A plasticity model for confined concrete under uniaxial load ̄

ing[D]. Bethlehem: Lehigh Universityꎬ 2003.

[18] 刘华新ꎬ 孙英明ꎬ 王学志ꎬ 等. BFRP 约束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

的截面尺寸效应研究[J]. 玻璃钢/ 复合材料ꎬ 2014(10): 21-26.

[19] 宋功河ꎬ 张海昆. BFRP 约束素混凝土圆柱强度及尺寸效应的

试验研究[J]. 玻璃钢/ 复合材料ꎬ 2009(4): 3-5.

[20] TENG J Gꎬ YU Tꎬ WONG Y L. Hybrid FRP-concrete-steel tubular

columns: Concept and behavior[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 ̄

terialsꎬ 2007ꎬ 21(4): 846-854.

[21] LAM Lꎬ TENG J G. Ultimate condition of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confined concrete [ J ]. Journal of Composites for Constructionꎬ

2004ꎬ 8(6): 539-548.

[22] LAM Lꎬ TENG J Gꎬ CHEUNG C Hꎬ et al. FRP-confined concrete

under axial cyclic compression[J].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 ̄

itesꎬ 2006ꎬ 28(10): 949-958.

[23] BERTHET J Fꎬ FERRIER Eꎬ HAMELIN P. Compressive behavior

of concrete externally confined by composite jackets. Part A: Exper ̄

imental study[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ꎬ 2005ꎬ 19

(3): 223-232.

[24] PAPANIKOLAOU V Kꎬ KAPPOS A J. Confinement-sensitive plas ̄

ticity constitutive model for concrete in triaxial compression[J]. In ̄

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ꎬ 2007ꎬ 44(21): 7021-

7048.

[25] LEE Jꎬ FENVES G L. Plastic-damage model for cyclic loading of

concrete structures[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ꎬ 1998ꎬ

124(8): 892-900.

[26] WU Yꎬ JIANG J. Effective strain of FRP for confined circular con ̄

crete columns[J]. Composite Structuresꎬ 2013ꎬ 95: 479-491.

[27] CUI Cꎬ SHEIKH A. Behavior of normal and high strength concrete

confined with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 (FRP)[D]. Toronto: Uni ̄

versity of Torontoꎬ 2009.

86 2023 年 10 月

???????????????????????????????????????????????

第91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1028? 012

准静态载荷作用下螺栓连接 CARALL 结构的损伤分析

张林涛1ꎬ2

ꎬ 杨 涛1ꎬ2∗

ꎬ 杜 宇1

ꎬ 张金童1

(1? 天津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ꎬ 天津 300387ꎻ 2? 天津市现代机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ꎬ 天津 300387)

摘要: 碳纤维增强铝合金层合板(CARALL)是一种较新的纤维金属层压材料ꎮ 为研究 CARALL 层合板的螺栓连接性能ꎬ

采用热压罐固化成型工艺制备试件ꎬ对其螺栓连接结构进行准静态拉伸试验ꎮ 对接头在承受准静态拉伸载荷时的失效过程进

行了讨论ꎬ失效模式涵盖铝合金塑性变形、碳纤维断裂和界面分层ꎮ 针对 CARALL 各层的不同材料成分分别建立失效模型ꎬ并

采用 VUMAT 子程序实现了基于三维 Hashin 失效准则对 CFRP 层的渐进损伤分析ꎮ 试验与有限元预测的极限载荷相对误差

为 8? 9%ꎬ且所提出的模型能较准确预测试件发生分层失效的位置ꎬ证明了该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碳纤维增强铝合金层合板单

钉螺栓连接结构的力学性能ꎮ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铝合金层合板ꎻ 螺栓连接ꎻ 有限元模拟ꎻ 损伤分析

中图分类号: TB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10-0087-08

Damage analysis of bolted CARALL structures under quasi-static loading

ZHANG Lintao

1ꎬ2

ꎬ YANG Tao

1ꎬ2∗

ꎬ DU Yu

ꎬ ZHANG Jintong

(1?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ꎬ Tiangong Universityꎬ Tianjin 300387ꎻ Chinaꎻ

2? Advanced Mechatronics Equipment Technology Tianjin Area Major Laboratoryꎬ Tianjin 300387ꎬ China)

Abstract:Carbon fiber reinforced aluminum alloy laminate (CARALL) is a relatively new fiber-metal laminat ̄

ed material. To investigate the bolted joint performance of CARALL laminatesꎬ specimens were prepared by the hot

press pot method of curing and molding processꎬ and quasi-static tensile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their bolted struc ̄

tures. The failure processes of the joints subjected to quasi - static tensile loads were discussedꎬ and the failure

modes covered aluminum plastic deformationꎬ carbon fiber fracture and interface delamination. The failure models

were developed separately for different material compositions of each CARALL layerꎬ and the VUMAT subroutine

was used to realize the progressive damage analysis of the CFRP layer based on the 3D Hashin failure criterion. The

relative error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finite element predicted ultimate loads is 8? 9%ꎬ and the proposed model

can predict the location of delamination failure of the specimen more accuratelyꎬ which proves that the model can ef ̄

fectively predic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ingle-nail bolted structure of the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aluminum

alloy laminate.

Key words:carbon fiber reinforced aluminum alloy laminateꎻ bolted connectionꎻ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ꎻ

damage analysis

收稿日期: 2022-08-18

基金项目: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20JCQNJC00050)

作者简介: 张林涛 (1997—)ꎬ 男ꎬ 硕士研究生ꎬ 主要从事复合材料结构强度及损伤检测方面的研究ꎮ

通讯作者: 杨涛 (1970—)ꎬ 男ꎬ 博士ꎬ 教授ꎬ 主要从事复合材料加工与检测方面的研究ꎬ yangtao@tiangong? edu? cnꎮ

纤维金属层合板(FLMs)是由薄金属板与不同纤

维方向的纤维增强聚合物交替层压组成的轻质复合

材料ꎬ如图 1 所示ꎮ FLMs 具有高抗裂纹扩展性、抗

冲击性、抗累积损伤和低吸湿性等优点ꎬ在汽车制

造、航空航天和海洋工业中应用广泛[1-3]

ꎮ 碳纤维

增强铝合金层合板(CARALL)作为第三代 FLMsꎬ与

其他 FLMs 家族成员对比ꎬ具有更高的强度、更高的

比模量以及出色的抗疲劳性ꎮ 由于其成分的不均匀

性ꎬCARALL 的失效机制更为复杂ꎬ铝合金层的塑性

变形、碳纤维层的基体开裂与纤维断裂ꎬ以及铝合金

与碳纤维层间的分层是比较常见的失效机制[4]

2023 年第 10 期 87

???????????????????????????????????????????????

第92页

准静态载荷作用下螺栓连接 CARALL 结构的损伤分析

图 1 纤维金属层合板结构

Fig? 1 Fiber-metal laminate structure

许多研究人员通过拉伸、冲击、弯曲和疲劳实验

研究了 CARRAL 的机械行为ꎮ Dhaliwal 等[5]通过实

验的方法分析了改变 CARALL 中碳纤维铺层位置的

影响ꎬ发现当碳纤维层在铝合金层之外时ꎬCARALL

表现出了比标准 3 / 2 堆叠顺序的 CARALL 更高的挠

度ꎮAsghar 等[6]研究了 2/ 1 结构 CARALL 的拉伸强度、

疲劳寿命和断裂韧性值ꎬ并对金属层进行了多种表

面处理试验ꎬ提高了界面粘接性能ꎮ Jakubczak 等[7]

研究了热循环对 CARALL 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ꎬ发

现分层破坏主要来源于试件边缘ꎬ并通过添加玻璃纤

维夹层改性了其微观结构ꎮ Xu 等[8]研究了 CARALL

的平面内弯曲行为ꎬ发现主要的破坏模式是铝合金

层的屈服和铝合金层与 CFRP 层之间的分层ꎮ 黄腾

等[9]研究了双槽形异形截面 CARALL 梁的弯曲性

能ꎬ并提出了可应用于预测梁安全承载能力的计算

方法ꎮ

基于渐进式损伤模型的数值方法已被证明可以

有效地预测 CARALL 的损伤进展和失效行为ꎬ需要

仔细考虑每一层的特性ꎬ对复合材料层、金属层和胶

黏剂层分别建立失效模型ꎮ Dhaliwal 等[5] 使用 LS-

DYNA 软件预测 CARALL 的弯曲响应ꎬ考虑了基于

应力的材料破坏和基于剪切应力的相邻层间的分层

破坏ꎬ对 FML 的渐进式破坏行为进行了有限元建模ꎬ

所预测的机械行为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ꎮ Yu 等[10]

对碳纤维在 FML 中的适用性以及 CARALL 受低速

冲击后对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ꎬ结果表明由于

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的高强度和刚度ꎬCARALL

比 GLARE 具有更高的抗冲击性ꎮ Lin 等[11] 在建立

CFRP 层和界面结合层的模型时ꎬ考虑了损伤的发

生和发展ꎬ定义了铝层的各向异性硬化行为ꎬ通过数

值方法揭示了具有不同纤维方向缺口的 CARALL 破

坏机制和破坏顺序ꎮ

尽管国内外对 CARALL 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研

究工作ꎬ但大多数工作主要集中在试件的弯曲性能、

抗冲击性能以及铺层优化等方面ꎬ而对其机械连接

方面ꎬ尤其是对其螺栓连接性能及失效机制方面进

行的研究极其有限ꎮ 本文对 CARALL 的螺栓连接性

能进行了试验和数值研究ꎮ 采用热压罐工艺制造试

件ꎬ对其螺栓连接结构进行准静态拉伸试验ꎮ 在数

值分析的过程中采用基于能量的渐进损伤模型来评

估损伤的演化过程ꎬ将试验的机械响应和失效模式

与有限元模型对比ꎬ然后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对试件

各层的失效机理进行分析ꎮ

1 试验设计

1? 1 试件制备

试件使用铝合金板和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预浸

料交替铺设而成ꎬ铺层方式为[Al / 0°/ 90°/ 90°/ 0°/

Al / 0°/ 90°/ 90°/ 0°/ Al]ꎮ 试件铝合金层采用厚度为

0? 5 mm 的 5052 薄板ꎬ弹性模量为 72 GPaꎬ泊松比为

0? 34ꎬ密度为2 680 kg / m

ꎮ CFRP 层采用 T700 碳纤

维环氧树脂预浸料ꎬ单层固化厚度为 0? 125 mmꎬ材

料性能参数见表 1ꎮ 为保证铝合金与碳纤维界面的

粘接强度ꎬ需要对铝合金进行表面处理ꎬ首先使用丙

酮对铝板进行脱脂ꎬ再进行阳极氧化处理ꎬ使其表面

形成一层多孔的氧化铝膜ꎮ 处理完成之后ꎬ根据上述

铺层方式ꎬ使用热压罐固化成型ꎬ成型后层合板的厚

度为 2? 5 mmꎮ 选定试件 0°铺层方向为长度方向ꎬ采

用水射流对试件进行切割制孔ꎬ加工完成后使用 400

目砂纸对其搭接区域进行处理ꎬ以保证接触的稳定性ꎮ

表 1 碳纤维材料性能

Table 1 Carbon fiber material properties

弹性模量/ GPa 剪切模量/ GPa 泊松比 拉伸强度/ MPa 压缩强度/ MPa 剪切强度/ MPa

E1

= 123 G1

=G2

= 4.0 μ12

= μ13

= 0.32 Xt

= 2 100 Xc

= 870 S12

= S13

= S23

= 40

Ey

=Ez

= 8.7 G3

= 3.0 μ23

= 0.38 Yt

=Zt

= 35 Yc

=Zc

= 120

88 2023 年 10 月

???????????????????????????????????????????????

第93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参考 ASTM D5961 / D5961M 试验标准要求ꎬ将

试件的几何参数设置为如图 2 所示ꎮ 采用 12? 9 级

内六角凸头高强度螺栓、8? 8 级高强度螺母和 8? 8

级平垫片ꎬ对试件进行紧固ꎮ 为保证在拉伸试件时

装夹载荷的对称性ꎬ需确保上下夹头的夹持面位于

同一平面内ꎬ采用 2? 5 mm 厚 304 不锈钢板作为厚度

补偿片ꎬ使用 Ergo1309 强力 AB 胶将层合板与钢板

粘接在一起ꎬ粘接后夹紧试件ꎬ静置约 24 h 待粘接

剂完全固化ꎮ 使用扭矩扳手拧紧螺栓ꎬ拧紧力矩设

置为 3 N/ mꎮ

图 2 试件几何参数

Fig? 2 Geometric parameters of the sample

1? 2 试验条件及测试方法

试验采用岛津的 AGS-XD-50kN 型万能试验机

对试件进行匀速加载ꎬ在加载速度为 1 mm / min 的

准静态载荷作用下ꎬ限制载荷为 50 kNꎬ试验重复 3

次ꎮ 拉伸试验装置如图 3 所示ꎮ

图 3 拉伸试验装置

Fig? 3 Tensile experimental setup

2 纤维金属层合板渐进失效模型

CFRP 层间性能比 CARALL 中铝合金-CFRP 的

层间性能优异许多ꎬ因此ꎬ在保证结果准确的前提下ꎬ

对 CFRP 的层间模型进行简化ꎮ 考虑了 CARALL 三

种不同的方式损伤ꎬ分别为 CFRP 层内损伤、铝合金

层内损伤和 CFRP 与铝合金的分层损伤ꎮ 本文提出

的损伤模型依赖于不同失效模式的损伤机制特征ꎮ

CFRP 层内损伤基于三维 Hashin 失效准则来预测ꎬ

使用线性退化规律来描述材料的刚度演化ꎬ使用延

性损伤准则来模拟塑性变形过后铝合金的失效ꎮ 此

外ꎬ在相邻的 CFRP 与铝合金层间建立一层厚度为

0? 001 mm 的内聚力单元来模拟界面分层ꎬ采用混合

双线性 traction-separation 来描述黏结行为ꎮ

2? 1 CFRP 层的损伤判断及性能退化分析

采用三维 Hashin 准则对 CARALL 层压板中的

CFRP 层进行损伤判断ꎬ考虑了纤维拉伸、纤维压

缩、基体拉伸和基体压缩四种失效形式ꎬ如式(1)至

式(4) 所示[12]

ꎮ 采用 FORTRAN 语言编写了三维

Hashin 损伤准则ꎬ并通过 VUMAT 用户定义子程序

在有限元中实现ꎮ

纤维拉伸失效(σ11≥0):

ξ

ft

σ

11

+ α

σ

12

+σ

13

12

æ

è

ç

ö

ø

÷ (1)

纤维压缩失效(σ11<0):

ξ

fc

σ11

Xc

æ

è

ç

ö

ø

÷

(2)

基体拉伸失效(σ22

+σ33≥0):

ξ

mt

(σ22

+σ33 )

σ

12

+σ

13

12

σ

23

-σ22σ33

23

(3)

基体压缩失效(σ22

+σ33<0):

ξ

mc

Yc

2S23

æ

è

ç

ö

ø

÷

- 1

é

ë

ê

ê

ù

û

ú

ú

σ22

+σ33

Yc

σ22

+σ33

2S23

æ

è

ç

ö

ø

÷

σ

23

- σ22σ33

23

σ

12

+σ

13

12

(4)

式中:σij(iꎬj = 1ꎬ2ꎬ3)为正应力ꎻSij(iꎬj = 1ꎬ2ꎬ3)为剪

切强度ꎻXtꎬXc 分别为纤维方向的拉伸、压缩强度ꎻ

YtꎬYc分别为垂直于纤维方向的拉伸、压缩强度ꎮ

定义了损伤因子 di来表征 CFRP 的损伤状态ꎬ

其表达式为:

di

0 ξi < 1

1 -

ξi

ξi ≥ 1

ì

î

í

ï

ï

ïï

i = ftꎬ fcꎬ mtꎬ mc (5)

CFRP 层的本构方程可表示为:

[ε] = [S]d [σ] (6)

[S]d为含损伤因子的柔度矩阵ꎬ可表示为:

2023 年第 10 期 89

???????????????????????????????????????????????

第94页

准静态载荷作用下螺栓连接 CARALL 结构的损伤分析

[S]d

dfE11

v21

E22

v31

E33

v12

E11

dm E22

v32

E33

v13

E11

v23

E22

E33

dfdm G12

dfdm G23

dfdm G31

é

ë

ê

ê

ê

ê

ê

ê

ê

ê

ê

ê

ê

ê

ê

ê

ê

ê

ê

ê

ù

û

ú

ú

ú

ú

ú

ú

ú

ú

ú

ú

ú

ú

ú

ú

ú

ú

ú

ú

(7)

df

= (1 - dft)(1 - dfc)

dm

= max[(1 - Smtdmt)

ꎬ(1 - Smcdmc)

2 { ]

(8)

式中:df和 dm分别为纤维和基体的损伤变量ꎻdftꎬdfcꎬ

dmt和 dmc分别为拉伸、压缩时纤维和基体的损伤变量ꎮ

2? 2 内聚力模型

如上所述ꎬ铝合金与 CFRP 之间粘接强度较弱ꎬ

在 CARALL 中ꎬ分层损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ꎬ因

此采用双线性内聚力模型(CAM) 对其脱黏行为进

行模拟[13]

ꎬ内聚力单元的材料参数见表 2

[14]

表 2 粘接界面材料性能

Table 2 Material properties of cohesive layers

刚度/ (N?mm

-3

) 破坏强度/ MPa 断裂韧性/ (N?mm

-1

)

Knn

=Kss

Ktt

= 10

= 40

= t

= 50

GⅠc

= 0.25

GⅡc

=GⅢc

= 0.75

内聚力模型采用的拉伸分离( traction -separa ̄

tion)本构方程如下:

æ

è

ç

ç

ç

ö

ø

÷

÷

÷

Knn

Kss

Ktt

é

ë

ê

ê

ê

ê

ù

û

ú

ú

ú

ú

δn

δs

δt

æ

è

ç

ç

ç

ö

ø

÷

÷

÷

(9)

式中:t

n为正向应力ꎻt

s为第一剪切应力ꎻt

t为第二剪

切应力ꎻKnn ꎬKssꎬKtt和 δn ꎬδsꎬδt分别为对应于上述三

个方向的刚度和应力ꎮ

采用二次应力准则(Quads damage)进行损伤起

始判断ꎬ其表达式为:

‹t

n ›

{ }

{ }

{ }

= 1 (10)

式中:t

n ꎬt

s和 t

t 分别为Ⅰ型、Ⅱ型和Ⅲ型裂纹的破坏

强度ꎮ

损伤起始后对应力分量进行折减ꎬ其表达式为:

(1 -Dc) t

n ( t

n≥0)

n {

= (1 -Dc) t

= (1 -Dc) t

ì

î

í

ï

ï

ï

ï

ï

ï

(11)

式中: t

n ꎬ t

s和 t

t为未损伤各方向的应力ꎻDc为损伤

演化变量ꎮ

选择基于能量的 B-K 准则为损伤扩展准则ꎬ其

断裂能表达式为:

Gtc

= GⅠc

+ (GⅡc

-GⅠc)

Gs

Gt

æ

è

ç

ö

ø

÷

η

(12)

式中:GⅠcꎬGⅡc分别为Ⅰ型、Ⅱ型裂纹对应的临界应

变能释放率ꎻη 为损伤因子ꎬ取 1? 45ꎮ

2? 3 铝合金层塑性损伤及失效分析

在 CARALL 中ꎬ可以认为铝合金层是弹塑性材

料ꎬ根据连续介质损伤理论ꎬ可以认为塑性损伤是由

应力和应变引起的ꎬ因此引入应力三轴度 Rσ来描述

其不同的应力状态[15]

:

Rσ

= σm

/ σeq (13)

式中:σm为平均应力ꎻσeq为等效应力ꎮ

采用了延性损伤( ductile damage) 准则来描述

铝合金层的损伤失效ꎬ其失效判据如下:

ωD

= ∫

dε

—pl

ε

—pl

D(Rσ ꎬε

—?pl

)

= 1 (14)

式中:ωD为损伤状态变量ꎻε

—?pl为等效塑性应变率ꎻε

—pl

为等效塑性应变ꎮ

3 有限元建模的实现

使用 ABAQUS 建立了如图 4 所示的螺栓连接单

剪搭接的有限元模型ꎬ其各个部件尺寸大小均与试

验中所用试件尺寸相同ꎮ 在 CFRP 与铝合金层之间

建立一层 0? 001 mm 厚的内聚力单元来模拟其黏结

层破坏ꎬ在螺栓杆与层合板之间设置 0? 2 mm 的间隙

来模拟实际装配需求ꎮ 铝合金层、CFRP 层、螺栓和垫

片网格均采用三维减缩积分实体单元(C3D8R)ꎬ黏

结层采用内聚力实体单元(COH3D8)ꎮ 为了减少计算

时间ꎬ采用分区划分网格策略ꎬ具体为:考虑到螺栓

孔附近的应力集中ꎬ在层合板孔与螺栓杆接触部分

建立密集的网格(平均大小为 0? 5 mm)ꎬ以便更好地

观察孔壁及周围的损伤演化ꎻ两层合板搭接处网格

大小为 1 mmꎬ其他区域为 2 mmꎬ用以提高计算效率ꎮ

90 2023 年 10 月

???????????????????????????????????????????????

第95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图 4 有限元模型

Fig? 4 Finite element model

在模型受载过程中ꎬ随着载荷的变化、滑移的发

生和材料的损伤ꎬ其接触关系也在发生变化ꎬ采用表

面-表面类型来模拟其各部件间的接触行为ꎮ 考虑

了其法向行为与切向行为ꎬ法向行为中压力过盈方

式为“硬”接触ꎬ切向行为采用了罚的摩擦方式ꎮ 为

了提高分析效率ꎬ将螺栓和螺母简化为一个部件ꎬ将

螺栓与垫片设置为绑定约束关系(tie)ꎮ

使用 ABAQUS / Standard 隐式求解器考虑复杂的

接触问题ꎬ需要进行大量迭代来满足接触条件ꎬ在这

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难以收敛的情况ꎮ因此为避免计算

的收敛困难以及时间消耗过长ꎬ使用 ABAQUS/ Explic

显示求解器对模型进行计算ꎮ

在层合板 1 左端面建立固支约束ꎬ模拟试验的

夹紧条件ꎬ在层合板 2 右端面限制两个横向的平移

自由度ꎬ施加拉伸位移ꎮ

4 结果讨论

4? 1 试件失效过程

试验和仿真所得极限载荷与失效位移见表 3ꎬ试

验件测得的极限载荷平均值为9 163 Nꎬ建立的有限

元模型预测极限载荷为9 984 Nꎬ相对误差为 8? 9%ꎮ

试件所得临界位移平均值为 6? 11 mmꎬ有限元模型

预测的临界位移为 6? 79 mmꎮ 因为通过水射流制备

试件时对其连接孔的周围已经造成一定损伤ꎬ所以

有限元模型预测性能会略高于试验值ꎮ

表 3 极限载荷与失效位移

Table 3 Ultimate load and failure displacement

试件 1 试件 2 试件 3 仿真

极限载荷/ N 8 939 9 366 9 184 9 984

临界位移/ mm 6.87 6.08 5.39 6.79

试验得到的载荷-位移曲线均展现出明显的五

个阶段ꎬ即摩擦阶段、滑移过渡阶段、螺栓承载阶段、

累计损伤阶段和性能退化阶段[16]

ꎬ如图 5 所示ꎮ

图 5 载荷-位移曲线

Fig? 5 Load-displacement curve

以试件 1 载荷-位移曲线为例:

(1)摩擦阶段

在摩擦阶段ꎬ曲线呈线性增长趋势ꎬ此阶段主要

是层合板之间的静摩擦力发挥作用ꎬ紧固件为层合

板提供法向约束力以保证静摩擦力的产生ꎮ

(2)滑移过渡阶段

随着载荷的增加ꎬ在滑移过渡阶段ꎬ曲线会出现

一个小幅度向下的转折ꎬ然后变为随着位移的增加

力基本不变ꎬ这是因为载荷克服了试件之间的静摩

擦力ꎬ试件滑动了一个钉孔配合间隙的距离ꎮ 试验

测得滑移过渡阶段长度约为 0? 1 mmꎬ与模型中所设

置的间隙对应ꎮ

(3)螺栓承载阶段

继续增加位移载荷ꎬ曲线依旧表现为线性增长ꎬ

螺栓杆与层合板孔壁紧密接触并传递载荷ꎮ

(4)累计损伤阶段

在螺栓承载阶段之后会出现一个大幅度载荷下

降ꎬ并且听到一声脆响ꎬ此时有一部分纤维已经发生

断裂ꎬ曲线变得非线性ꎬ并且载荷开始保持不变ꎮ 在

这一阶段ꎬ试件拉伸刚度明显降低ꎬ试件出现损伤并

且在接头处出现明显鼓包ꎬ开始出现二次弯曲现象ꎬ

此时层合板不仅处于纯压缩状态ꎬ而且还存在平内承

载变形和平外变形ꎮ由于后续损伤传播引起的刚度下

降ꎬ接头仍能继续承受载荷ꎬ最终达到极限载荷位置ꎮ

(5)性能退化阶段

在出现极限载荷位置之后ꎬ载荷开始缓慢下降ꎬ

并且伴随着多次脆响ꎬ碳纤维丝大量断裂ꎬ二次弯曲

现象加剧ꎮ 随着位移载荷继续增加ꎬ曲线开始迅速

2023 年第 10 期 91

???????????????????????????????????????????????

第96页

准静态载荷作用下螺栓连接 CARALL 结构的损伤分析

下降ꎮ 虽然此时接头已发生严重破坏ꎬ刚度降低失

去其功能性ꎬ但仍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ꎮ

4? 2 损伤形貌分析

CARALL 层合板螺栓连接结构的损伤主要为铝

合金层的塑性变形、粘接层的失效以及 CFRP 层的

破坏ꎮ 试件的最终失效形貌如图 6 所示ꎬ可以很明

显地看出螺栓孔周围铝合金层发生了很明显的塑性

变形ꎬ受螺栓挤压的一侧形成凸起的“鼓包”ꎬ在层

合板的自由端产生了分层现象ꎬ发生了 CFRP 层的

挤出ꎮ 对于单剪螺栓连接结构ꎬ由于偏心载荷的影

响ꎬ在接头处不可避免会产生弯矩ꎬ从而导致了图 6

(a)所示的二次弯曲现象产生ꎮ 二次弯曲现象会导

致螺栓孔边的应力在层合板厚度方向上分布更加不

均匀ꎬ进而影响螺栓连接结构的承载能力ꎮ 图 6(b)

中试验与有限元模型在同一位置处均发生了 CFRP

层挤出ꎬ说明此处发生了严重的界面分层损伤ꎬ进一

步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ꎮ

(a)分层损伤与二次弯曲

(b)纤维挤出

图 6 损伤形貌

Fig? 6 Appearance of damage

铝合金层和 CFRP 层的刚度不同ꎬ导致其变形

不协调ꎬ当纤维开始断裂时ꎬ储存在其中的弹性能量

突然通过基体转移到相邻的部件ꎬ造成螺栓孔周围

发生严重界面分层[11]

ꎮ 图 7 展现了搭接区域各粘

接层的失效形式ꎬSDEG 代表粘接层的损伤情况ꎬ数

值范围从 0(无损伤)到 1(完全损伤)ꎮ 在有限元模

型中对粘接层设置了单元删除效果ꎬ当元素的刚度

退化到一定程度时ꎬ此处元素将会被删除ꎬ这也意味

着此处发生分层破坏ꎬ即铝合金层与 CFRP 层发生

分离ꎮ 从图 7 中可以看出分层损伤不只发生在螺栓

孔周围ꎬ在层合板受螺栓挤压的一侧也发生了严重

的损伤ꎬ导致图 6(b)所示纤维挤出现象的发生ꎮ 在

所建立的粘接层中ꎬCOH-2 的损伤最为严重ꎬ与图 6

(a)所示界面分层相对应ꎮ

图 7 CARALL 分层损伤

Fig? 7 Delamination damage of CARALL

92 2023 年 10 月

???????????????????????????????????????????????

第97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图 8 显示了不同方向 CFRP 层在极限破坏时的

代表性损伤状态ꎬ其中 SDV1、SDV2、SDV3 和 SDV4

分别代表纤维拉伸、纤维压缩、基体拉伸和基体压缩

损伤状态ꎮ 可以看出损伤模式明显依赖纤维取向角

度ꎬ在 0°层ꎬ纤维会沿加载方向发生大面积扇形压缩

损伤ꎬ图 8 中( g)受压缩损伤较( e)图更大ꎬ这是因

为受载之后螺栓杆倾斜对 CFRP-2 的挤压载荷更大ꎮ

0°层纤维拉伸损伤主要在垂直于加载方向传播ꎮ 在

90°层ꎬ纤维沿着垂直于加载方向发生压缩损伤ꎬ纤维

的拉伸损伤并不明显ꎮ CFRP 层中基体损伤程度明

显大于纤维损伤ꎬ这是由于受载之后螺栓倾斜ꎬ试件

除了会受到螺栓杆的挤压ꎬ还会受到垫片的面外挤压ꎮ

图 8 CFRP 层损伤

Fig? 8 Damage images of CFRP layers

5 结 论

本文通过试验和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对 3 / 2 结构

碳纤维增强铝合金层合板(CARALL)螺栓连接结构

进行了讨论ꎬ得到了以下结论:

(1)对 3 / 2 结构 CARALL 层合板进行螺栓连接

拉伸试验ꎬ其最终失效形式表现为铝合金层发生了

极为明显的塑性变形ꎬ并在螺栓挤压一侧形成“鼓

包”ꎮ 在端部发生纤维层挤出现象ꎬ铝合金层与纤维

层粘接界面发生严重损伤ꎬ在 CFRP -1 与 AL-1 所

发生的粘接界面损伤更易扩展到试件边界ꎮ

(2)针对 CARALL 各层不同的属性及失效行为

建立了其螺栓连接模型ꎬ所建立失效模型预测的极

限载荷与试验值相对误差为 8? 9%ꎬ可知有限元模型

能够准确预测其损伤形貌ꎬ所提出的有限元模型可

用于此类层合板螺栓连接失效行为预测中ꎮ

(下转第 108 页)

2023 年第 10 期 93

???????????????????????????????????????????????

第98页

蜂窝夹层结构后埋件拉伸承载力分析中质量缩放方法的运用

DOI:10? 19936 / j? cnki? 2096-8000? 20231028? 013

蜂窝夹层结构后埋件拉伸承载力分析中质量缩放方法的运用

王英明ꎬ 张胜兰∗

ꎬ 莫 杰ꎬ 王继运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汽车工程学院ꎬ 十堰 442000)

摘要: 对于结构较为复杂的蜂窝夹层结构后埋件ꎬ在有限元计算时通常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ꎮ 在对蜂窝夹层结构后埋件

拉伸承载力进行仿真分析时ꎬ使用质量缩放的方法提高模型计算效率ꎬ并从仿真计算的精度与时间两方面进行对比ꎮ 首先在

ABAQUS 软件中ꎬ不使用质量缩放技术对蜂窝夹层结构后埋件进行仿真分析并与试验结果对比ꎬ验证其精确性ꎮ 随后使用质

量缩放的方法将模型的质量分别扩大 10

ꎬ10

4和 10

6倍后ꎬ对蜂窝夹层结构后埋件进行仿真分析并与未使用质量缩放技术的模

型结果对比ꎬ通过对比拉脱破坏载荷-位移曲线与试件破坏形式对仿真精度进行验证并比较计算时间ꎮ 结果表明:使用质量缩

放技术对蜂窝夹层结构后埋件进行拉伸承载力分析ꎬ能够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ꎬ大大节省计算时间ꎮ 本文研究为蜂窝夹层

结构后埋件拉伸承载力分析提供了高效的计算方法ꎮ

关键词: 蜂窝夹层结构ꎻ 后埋件ꎻ 质量缩放ꎻ 拉伸承载力ꎻ 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 TB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000(2023)10-0094-07

Application of mass scaling in analysis of tensile bearing capacity of

post embedded parts of honeycomb sandwich structure

WANG Yingmingꎬ ZHANG Shenglan

ꎬ MO Jieꎬ WANG Jiyun

(College of Vehicle Engineeringꎬ 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ꎬ Shiyan 442000ꎬ China)

Abstract:For the post embedded parts of honeycomb sandwich structures with complex structuresꎬ a lot of time

is usually consumed in the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In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of the tensil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post embedded parts of honeycomb sandwich structureꎬ the mass scaling method is used to improve the calculation

efficiency of the modelꎬ and the accuracy and time of simulation calculation are compared. First of allꎬ in

ABAQUSꎬ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of honeycomb sandwich structure post embedded parts without mass scaling tech ̄

nology is carried out and compared with the test results to verify its accuracy. Thenꎬ after the mass of the model is

expanded by 10

ꎬ 10

and 10

times respectively by using the mass scaling methodꎬ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of the

rear embedded parts of the honeycomb sandwich structure is carried out and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results without

using the mass scaling technology. The simulation accuracy is verified by comparing the pull off failure load dis ̄

placement curve and the specimen failure formꎬ and the calculation time is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u ̄

sing mass scaling technology to analyze the tensil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post embedded parts of honeycomb sand ̄

wich structuresꎬ the calculation accuracy can be guaranteedꎬ and the calculation time can be greatly savedꎬ which

provides an efficient calculation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the tensil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post embedded parts of

honeycomb sandwich structures.

Key words:honeycomb sandwich structureꎻ the post embedded partsꎻ mass scalingꎻ tensile bearing capacityꎻ

composites

收稿日期: 2022-09-19

基金项目: 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创新基金项目 (2015XTZX0428)

作者简介: 王英明 (1998—)ꎬ 男ꎬ 硕士研究生ꎬ 主要从事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镶嵌件拉伸承载力分析方面的研究ꎮ

通讯作者: 张胜兰 (1965—)ꎬ 女ꎬ 硕士ꎬ 教授ꎬ 主要从事汽车 CAD 与轻量化设计方面的研究ꎬ slzhang10@163? comꎮ

蜂窝夹层结构具有优越的性能ꎬ在航天器结构、

汽车工业和船舶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1-3]

ꎮ 蜂窝

夹层板埋件结构主要用于蜂窝夹层结构之间及蜂窝

夹层结构与其他设备之间的连接及固定ꎬ蜂窝夹层

结构板埋件结构的连接强度和刚度主要依靠于其中

的镶嵌件[4]

ꎮ 蜂窝夹层板埋件结构主要由上下面板、

94 2023 年 10 月

???????????????????????????????????????????????

第99页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板芯粘接胶膜、蜂窝夹芯、灌封胶以及镶嵌件(预埋

件和后埋件的统称)五部分组成ꎮ 镶嵌件固定于蜂

窝夹层结构中ꎬ按照蜂窝夹层板埋件结构制作工序

不同分为预埋件和后埋件ꎬ二者都是在蜂窝夹层结

构中嵌入连接件ꎬ既使蜂窝夹层板有了连接功能ꎬ也

加强了蜂窝夹层板的材料性能ꎮ 镶嵌件可使蜂窝夹

层结构与其他结构件(含蜂窝夹层结构) 或与仪器

设备之间形成一种可拆卸的连接结构[5]

ꎮ 蜂窝夹层

结构后埋件的模型较为复杂ꎬ因此大多数研究在对

其进行数值仿真时ꎬ都会将模型进行简化ꎬ以提高计

算效率ꎮ

杨颜志等[6]结合层合板理论将上下面板看作各

向同性等厚度层ꎬ将蜂窝芯等效为正交各向异性的

均匀连续体ꎬ对含预埋梁蜂窝夹层结构的结构性能

进行数值仿真ꎬ模型变形区域与试验现象基本吻合ꎬ

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偏差在 20%以内ꎮ 赵金

森[7]针对正六边形夹芯的铝蜂窝夹层结构进行研究ꎬ

提出以 Y 等效模型的方法对铝蜂窝夹层板进行数

值分析ꎮ 庄伟等[8] 在基于 RADIOSS 对蜂窝夹层板

埋件结构进行拉伸承载力分析时ꎬ也选择采取等效

模型的方式建模ꎬ其有限元模型破坏形式及载荷-时

间曲线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ꎮ

法洋洋等[9]对蜂窝夹层结构的拉脱破坏进行了

有限元分析ꎬ为减少计算时间ꎬ使用等效模型对蜂窝

芯进行建模ꎬ并且因为整个蜂窝夹层板埋件结构是

对称形状ꎬ因此利用对称性原理只建立四分之一部

分的等效模型ꎬ大大简化了建模过程ꎬ提高了计算效

率ꎮ Wang 等[10]在对蜂窝夹层结构低速冲击试验进

行数值研究时ꎬ也使用对称边界条件创建四分之一

等效模型来进行仿真分析ꎬ该模型准确地预测了低

速冲击引起的面板断裂破坏的形状和尺寸、峰值接

触力和泡沫芯夹芯板的永久压痕ꎮ

进行模型简化时ꎬ除了在建模的时候选择使用

等效模型来代替详细模型ꎬ也有研究选择简化蜂窝

夹层板中的复杂部分ꎬ如杨稳[11] 使用 tied 接触来代

替胶接行为ꎬ但这一方式增加了模型的整体刚度ꎬ使

仿真分析的精度有所下降ꎮ

本文基于蜂窝夹层结构后埋件的拉拔试验ꎬ对

铝蜂窝使用 Y 等效模型理论的方法进行建模ꎬ在考

虑蜂窝夹层结构后埋件中各部件之间胶接行为的情

况下ꎬ使用质量缩放的方法ꎬ将模型的密度分别扩大

10

ꎬ10

4和 10

6倍ꎬ来缩短模型仿真所需的计算时间ꎬ

并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ꎬ验证质量缩放

后的仿真精度ꎮ

1 蜂窝夹层结构等效仿真模型

铝蜂窝芯采用 Al 3003-H19 铝箔由胶结拉伸法

粘接而成ꎮ

正六边形蜂窝芯壁厚 t = 0? 07 mmꎬ高 t

= 11? 4

mmꎬ单元边长 l = 3? 66 mmꎮ 上、下面板采用玻璃钢

复合材料ꎬ规格均为 60 mm×60 mm×0? 6 mmꎬ三层

0°铺层ꎬ每层厚度为 0? 2 mmꎮ蜂窝夹层结构后埋件结

构如图 1 所示ꎬ图 1 中各材料的力学参数如表 1 所示ꎮ

图 1 蜂窝夹层结构后埋件结构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ost embedded part

of the honeycomb sandwich structure

表 1 蜂窝夹层结构后埋件中的材料参数

Table 1 Material parameters in embedded parts of

honeycomb sandwich structure

上下面板 蜂窝芯 灌封胶 镶嵌件

ρc

/ (kg?m

-3

) 2 100 2 730 2 000 7 850

Es

/ MPa

25 478.5

27 721

70 000 2 410 212 000

v 0.16 0.33 0.33 0.31

限制最上层刚性面板所有的自由度ꎬ以模拟蜂

窝夹层结构拉拔试验的夹具ꎮ 将镶嵌件内表面耦合

到一点ꎬ简化掉拉拔试验中与镶嵌件连接的螺栓ꎬ在

耦合点上施加 z 方向上 0.5 mm / s 的强制速度ꎬ计算

时间周期设置为 10 sꎮ 全局设置通用接触ꎬ法向设

置为 Hard Contactꎬ切向设置为 Penalty 接触ꎬ其摩擦

系数设为 0? 5ꎮ 考虑面芯粘接胶与灌封胶的粘接性

能ꎬ在上下面板与蜂窝芯的接触界面、灌封胶与蜂窝

芯的接触界面、灌封胶与镶嵌件的接触界面设置接

触方式为 Cohesive Behavior 的黏聚力行为ꎮ

根据 Y 等效模型理论[12-14]

ꎬ将蜂窝芯等效为各

向异性材料的六面体ꎮ Y 等效模型赋予工程常数

Engineering Constants 属性ꎬ材料参数如表 2 所示ꎮ 网

2023 年第 10 期 95

???????????????????????????????????????????????

第100页

蜂窝夹层结构后埋件拉伸承载力分析中质量缩放方法的运用

格尺寸设置为 1 mmꎬ最终建立的蜂窝夹层结构后埋

件等效建模有限元模型如图 2 所示ꎮ

表 2 Y 等效模型的材料参数

Table 2 Material parameters for the Y equivalent model

材料参数 数值

ρc

/ (kg?m

-3

) 86.15

Ecx

/ MPa 1.389 3

Ecy

/ MPa 1.390 1

Ecz

/ MPa 2 208.4

Gcxy

/ MPa 0.833 8

Gcxz

/ MPa 311.340 7

Gcyz

/ MPa 622.681 5

vcxy 0.998

vcyz 0.000 01

vcxz 0.000 01

图 2 蜂窝夹层结构后埋件等效建模有限元模型

Fig 2? Equivalent modeling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rear

embedded parts of the honeycomb sandwich structure

2 质量缩放技术

在显示非线性时程分析问题中通常采用中心差

分法对时间域进行离散ꎬ通过将微分方程转变为差

分方程ꎬ利用有限差分代替位移对时间的求导得出

速度与加速度[15]

ꎬ每个增量步内不需要进行迭代求

解ꎬ故每个增量步内计算量相对于隐式求解方法消

耗较小ꎮ 但中心差分法需要考虑解的稳定性ꎬ其稳

定条件为:

Δt ≤ Δt

cr

Tmin

π

(1)

式中:ΔtꎬΔt

cr和 Tmin分别为原始时间步长、临界时间

步长和有限元系统的最小固有振动周期ꎮ

如公式(2)所示ꎬ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稳定ꎬ限

制有限元系统的最小固有振动周期不能小于最小尺

寸单元的最小固有振动周期ꎮ

Tmin≥T

(e)

min

Lmin

Cd

π (2)

式中:T

(e)

min ꎬLmin和 Cd分别为最小尺寸单元的最小固

有振动周期、模型中单元的最小特征长度和应力波

在单元中传播的速度ꎮ

由连续介质力学可知:

Cd

ρ

(3)

式中:E 和 ρ 分别为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密度ꎮ

中心差分算法在满足式(4)的条件下稳定收敛ꎮ

Δt≤Δt

cr

= Lmin

ρ

(4)

所以可以通过设定临界时间步长 Δt

cr 的方法ꎬ

使当前时间步长 Δt 总是小于或等于临界时间步长

Δt

crꎬ以此来保证中心差分法计算结果的稳定性ꎮ

假设增量数为 xꎬ即完成仿真需要进行 x 次计

算ꎬ则有:

x =

Tp

Δt

cr

(5)

式中:Tp为模型仿真的整个时间周期ꎬ对于蜂窝夹层

结构后埋件拉伸承载力分析ꎬTP即为试件拉拔时间ꎮ

完成仿真的计算时间与增量数 x 直接相关ꎮ 当模

型仿真的时间周期一定时ꎬ临界时间步长越大ꎬ增量

数越小ꎬ则计算所需时间越少ꎻ临界时间步长越小ꎬ

增量数越大ꎬ则计算所需时间越多ꎮ 因此可以通过

控制临界时间步长来控制模型仿真时的计算时间ꎮ

在模型中材料一定的情况下ꎬ有限元模型中单

元的最小特征长度将决定临界时间步长 Δt

cr 的大

小ꎬ单元的最小特征长度越小ꎬ临界时间步长越小ꎬ

整个模型的计算时间就越久ꎻ反之ꎬ单元的最小特征

长度增大ꎬ模型的计算时间将会缩短ꎮ 因此在有限

元计算时ꎬ可以通过合理地调整模型的网格大小来

提高计算效率ꎬ但网格越大也会使模型计算精度越

低ꎬ且计算时间减少得有限ꎬ所以通过网格来控制计

算时间有着较大的限制ꎮ

质量缩放技术即根据塑性变形的体积不变定律ꎬ

通过缩放质量来缩放密度ꎬ从而影响临界时间步长

Δt

crꎮ 将质量增大 n 倍ꎬ密度也会增大 n 倍ꎬ根据公式

(4)ꎬ临界时间步长 Δt

cr就会增大 n倍ꎮ这样不仅保证

了仿真计算的精确度和稳定性ꎬ而且大大提高了计

算效率ꎮ

96 2023 年 10 月

???????????????????????????????????????????????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pdf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