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七十年简史

发布时间:2022-11-0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七十年简史

叁 / 恢复重建 巩固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简史 1985 年 8 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出《关于发展和改革档案学教育的几点意见》,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办成我国高等学校档案学教育与档案研究的中心,成为培训高等学校档案学师资的基地。”这是国家赋予学院的光荣使命和殷切希望,也是学院几十年来不懈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院教师以极大热情投入档案学研究。1986 年,学院承担 11 部国家教委委托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编译任务。这 11部教材包括《档案管理学》《机关文件管理》《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学概论》《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缩微摄影复制技术》《中国档案史》《中国政治制度史》等的编写,以及《文件管理系统》(美国)、《苏联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等的翻译。到 1990 年代初,档案学各分科教材皆以成熟完善的知识体系公开出版发行,在全国档案学界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从 1978 年到1987年,学院教师累计完成2000万字的科研成果,其中教材、专著、译著及其他著作 74 部,资料书20 部,论文、译文及其他文章 369 篇,录... [收起]
[展开]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七十年简史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叁 / 恢复重建 巩固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1985 年 8 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档案局

联合发出《关于发展和改革档案学教育的几点意

见》,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办成我国高

等学校档案学教育与档案研究的中心,成为培训

高等学校档案学师资的基地。”这是国家赋予学

院的光荣使命和殷切希望,也是学院几十年来不

懈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院教师以极大热

情投入档案学研究。1986 年,学院承担 11 部国

家教委委托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编译任务。这 11

部教材包括《档案管理学》《机关文件管理》《档

案文献编纂学》《档案学概论》《科技档案管理

学》《档案保护技术学》《缩微摄影复制技术》《中

国档案史》《中国政治制度史》等的编写,以及《文

件管理系统》(美国)、《苏联档案工作理论与

实践》等的翻译。到 1990 年代初,档案学各分科

教材皆以成熟完善的知识体系公开出版发行,在

全国档案学界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从 1978 年到

1987年,学院教师累计完成2000万字的科研成果,

其中教材、专著、译著及其他著作 74 部,资料书

20 部,论文、译文及其他文章 369 篇,录像片和

大型幻灯片各 1 部。学院教师科研成果涉及档案

学基础理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

发展中国档案学学科体系

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文书学、中国

档案事业史、世界档案事业史、外国现代档案管理、

中国政治制度史、档案管理现代化等各个领域。

一个具有多个分支学科的体现中国特色的档案学

学科体系建立起来。

学院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从 1978 年到

1987 年,学院先后组织召开了 11 次科学讨论会。

会议议题涉及“文化大革命”前中国档案工作评

价、档案战线拨乱反正、档案工作服务四化建设、

档案学研究历史与经验总结、吴宝康《档案学理

论与历史初探》讨论、档案学学科建设发展方向

等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践一系列重要问题。

此外,学院还积极参与中国档案学会的筹办和各

种学术活动。学院不少教授兼任中国档案学会及

各委员会的副理事长、理事和主任委员、委员等

学术职衔,主持中国档案学会开展各项活动,推

动中国档案学研究走向繁荣。在此期间学院承担

《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学分卷和《档案学词典》

的编纂工作,向学术界系统、全面地介绍档案学

的知识体系、基础内容以及专门词汇,在档案学

基础研究中作出重大贡献。

学院还创办了《档案学通讯》学术期刊,为

档案界学术交流提供平台。《档案学通讯》1978

同上,第 232 页。

(四)

第52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47 048

年初创时称为《档案通讯》,为不定期油印刊物,

1979 年改名为《档案学通讯》,正式出版。1981

年,《档案学通讯》由学院与中国档案学会合办,

国内公开发行。1983 年,《档案学通讯》经文化

部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87 年,《档案学通讯》

改为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档案学通讯》编辑

部还曾一度负责编辑印行内部刊物《档案学参考》。

此外,学院积极利用智力资源服务国家档案

事业发展,在诸如《中国档案法》《中国档案分

类法》《档案工作基本术语》以及其他档案工作

规范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订中发挥主导作用、

提供参考咨询意见。

第53页

叁 / 恢复重建 巩固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开始,随着经

济社会的不断高速发展,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事

业的突飞猛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以及各门类学科内部

各个学科之间出现交叉结合发展态势,大批新兴

学科涌现出来并获得健康发展。处在恢复与发展

阶段的学院,审时度势,一方面不断加强档案学

科各分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另外一方面根据社

会需求与学科自身的特点,强化档案学相关学科

如历史学、政治学、行政学、情报学的交叉结合

发展,积极探索拓展学科发展空间。经过学院教

师的艰苦努力,学科的交叉结合发展在三个主要

方面取得进展。

一是历史学与政治学的交叉结合发展,在学

院诞生了一个有特色、有水准、有国际国内重大

学术影响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中国政治制度

史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韦庆远教授及其所带领的

学术团队经过刻苦努力,取得一大批学术成果,

在全国形成重要学术影响。韦庆远教授多次应邀

赴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等学校进

行合作研究和讲学。1981 年他应邀赴美国哈佛

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从事为期一年的

讲学与合作研究,还在美国其他大学讲学访问,

强化学科间的交叉结合发展,

拓展学科发展空间

扩大了学院的国际影响。

二是行政学与信息技术及信息管理学科的

交叉结合发展,使学院诞生了更具时代特色的行

政信息管理学,行政信息管理学实际上奠定了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基础。20 世

纪 80 年代,黄武先生在国内是第一批从事行政

学研究并取得重要学术影响的学者。学院还有以

程和平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学者同时积极参与了

行政学的研究,他们将行政学与信息技术及信息

管理学科相结合,创新性地在国内首先提出行政

信息管理学框架体系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三是根据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发展

的需要和要求,学院开始设置情报学科,并将情

报科学理论与社会科学发展需要相结合,在全国

较早提出有特色、有影响力的中国社会科学情报

学,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成为学院新的学科增长

点。学院教师主编的《社会科学情报工作导论》

《社会科学情报管理》《社会科学情报加工与研

究》《社会科学工具书介绍与使用》《社会科

学情报工作概论》《社会科学信息学引论》《情

报学概论》等教材、著作等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

图书馆学界、情报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五)

第54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49 050

这一时期,学院国际交往更加广泛,学院教职员工和部分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参

加国际档案理事会的相关活动,还以较大的规模赴海外讲学、研修和考察等。1984 年,当时的档

案系成为国际档案理事会 C 类会员(机构类会员)。

学院教师在这一时期,对外以及与港澳台地区学术交流部分情况请见下表。

扩大对外学术交往

(六)

1978 至 1998 年教师对外以及

与港澳台地区学术交流部分情况一览表

时间 教师 对外学术活动概况

1980 年 9 月 冯明

作为中国档案工作代表团成员参加在伦敦召开的第 9 届国际档案

大会。这是中国正式加入国际档案理事会(ICA/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rchives)会员国后,第一次正式派代表团参加国

际档案大会。

1981 年 9 月 韦庆远 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从事为期一年的

合作研究,并在美国其他大学讲学。

1982 年 9 月

至 10 月 韦庆远 被聘任为香港大学讲座教授,同时被邀在中文大学、浸信会学院

作学术讲演。

1985 年 3 月至 5 月 冯乐耘 作为中国赴美档案业务考察小组组长,赴美考察访问。

1985 年 11 月 韦庆远 出席在香港大学举行的国际明清史学术讨论会。

1988 年 8 月 谢明 代表档案学院参加在巴黎举行的第 11 届国际档案大会。

1989 年 9 月 陈兆祦 被国际档案理事会接纳为 D 类会员(个人会员)。

1990 年 8 月

至9月 陈兆祦 参 加 在 美 国 西 雅 图 市 举 行 的 第 54 届 美 国 档 案 工 作 者 协 会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年会。

1991 年 9 月 陈兆祦

曹喜琛

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档案理事会教育与培训处(Committee

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亚太地区档案培

训研讨会。

第55页

叁 / 恢复重建 巩固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时间 教师 对外学术活动概况

1991 年 10 月 韦庆远 应邀去日本东北大学作学术交流。

1992 年 冯惠玲 以访问学者身份赴东京大学进修。

1992 年 9 月 李鸿健 出席在蒙特利尔举行的第 12 届国际档案大会。

1992 年 9 月

韦庆远

刘耿生

柏桦

参加台北 “海峡两岸清史档案学术讨论会”。

1992 年 12 月

至 1993 年 1 月 李鸿健 应台湾资讯缩影管理学会的邀请,参加在台举行的“光碟与缩影

系统学术研讨会“并参观访问。

1994 年 9 月 和宝荣 应邀随中国档案学会代表团赴台北市参加“海峡两岸档案学术交

流会”,并做了题为《档案管理学若干理论与实践》的报告。

1995 年 11 月 曹喜琛 随中国档案教育代表团赴德国、荷兰访问考察。

1996 年 9 月 冯惠玲

当选为国际档案理事会教育培训处指导委员会委员,出席在北京

举行的第 13 届国际档案大会,并作了《档案著作的评价》的辅

助报告。

1997 年 9 月 冯惠玲 赴波兰出席国际档案理事会教育培训处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

1997 年 9 月

至 1998 年 2 月 刘耿生 赴台湾政治大学作为期半年的讲学,讲授课程有《档案与史学》

《档案鉴辨学》《档案文献编纂学》等。

第56页

051 052

051 052

第57页

凸显特色全面发展肆1998年7月至今从1998年7月至今,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历史上的全面持续发展时期。

第58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53 054

20 世纪末,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我国开始了向信息社会的跨越式推进。为了适应

这样一种“基于信息资源”社会形态的发展需求,

满足社会对综合性、复合型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

需要,以培养信息资源管理类人才为共同使命的

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教育加快了学科融合、

共同发展的步伐。1997 年 6 月 6 日,国务院学位

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

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8 年 7 月 6

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和归并,将原隶属

于历史学门类下的档案学专业归入管理学门类,

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并列构成一个新的一级学科。

档案学院针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在

广泛调查、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于 1998 年下半

年,及时确定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

综合发展的战略,在保持档案学科优势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情报学与图书馆学等相关学科。1998

年 6 月,档案学院设立了图书馆学硕士学位点,

2000 年 12 月设立了情报学硕士点。至此,学院

形成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完整

布局。

2003 年 12 月,中国人民大学正式行文,决

历史概况与组织沿革

定在原有档案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信息资源管理学

院。冯惠玲、赵国俊、张斌、刘越男先后担任信

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

理学院是国内第一个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它的建

立标志着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标志着

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及其高等专业教育进入一

个新的发展阶段。2005 年,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获得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

权。2002 年档案学院被认定为全国唯一的档案学

国家重点学科点,2007 年档案学再次被教育部认

定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007 年在教育部组织的

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

级学科在全国排名第二。2008 年情报学被北京市

人民政府认定为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2012 年,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被北京市人民政府

认定为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2013 年,在教育部

组织的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图书情报与

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在全国排名第三。2017 年,中

国人民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入选世

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四

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三。2019—2020 年,

全部三个本科专业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信息

管理与信息系统先后入选全国一流本科专业双万

(一)

第59页

肆 / 凸显特色 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计划。2022 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理一级学科入选第二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经过 70 年的发展,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形成

了完备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高等专业教育体系,

学科专业结构涉及本学科领域的所有二级学科,

在本科教育层次设有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

统(2001 年增设时为“政务信息管理”方向,

2021 年调整为“信息分析”方向)、信息资源管

理 3 个专业;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设有档案学、

情报学、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中外政治制

度、信息分析、数字人文、图书情报(专业硕士)

等 8 个专业,其中除了档案学和中外政治制度,

其他均为 1998 年之后新增专业;2007 年建有专

业硕士学位点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信息主

管(CIO)专业方向,招收了一届研究生。在博

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现设有档案学、情报学、图书

馆学、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分析、数字人文等 6

个专业,除了档案学外其他均为 1998 年之后新

增专业;2003 年设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

科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现有在校学生 463 人,包

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外国留学生。截至

2022 年 9 月,全院共有教职员工 72 人,其中专

职教师 47 人、师资博士后 3 人、科研博士后 2 人、

行政教辅人员 20 人,另有行业导师 12 人、实践

导师 11 人。

学院按照学科建设格局基层教学组织。2003

年至 2015 年学院设置档案管理、电子政务、图

书情报、历史文化、信息技术 5 个教研室;2015

年 11 月,学院对教研室进行重新调整组合,设

置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信息资源管理、信息

分析、图书情报 5 个教研室;2022 年 3 月按照未

来设系方案,调整为档案、图书情报、信息管理

与分析、数字人文 4 个教研室。学院下辖党团学

办公室、学院办公室、教务科、实验与信息中心、

资料室、档案室等党政教辅机构。

2004 年,学院建立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政务研

究中心;2006 年,学院与兄弟学院合作获得教育

部正式批准建设“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2010 年来,学院先后建立中国人民

大学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信息

分析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 CIO 研究中心、中

国人民大学电子文件测试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智

慧城市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文献书画保护与

鉴定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等院属研究

机构,以及挂靠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中国人民大

第60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55 056

学人文北京(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另外,学院

还设有《档案学通讯》杂志社和《数字人文研究》

编辑部。

在加入国际档案理事会(ICA)C 类机构会

员、教育指导委员会(ICA/SAE)委员单位之外,

2005 年以来,学院先后成为国际信息资源管理学

会(IRMA)在中国大陆的首个会员、全球顶尖

信息学院联盟 iSchools 理事会成员单位、国际档

案理事会东亚地区分会(EASTICA)C 类机构会

员,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中国大

陆首个学术中心。

学院是教育部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学基础理论委员会挂靠单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

议组召集人、教育部档案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

任委员所在单位;“中国首席信息官(CIO)联

盟”发起单位;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

办公室技术支撑单位;领衔国际知名合作项目

InterPARES 亚洲团队;拥有数字人文协同创新

平台。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已成为我国创建早、规模

大、学科层次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国内领先、

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高

等教育与研究机构之一,成为国家培养信息资源

管理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2020 年学院建立

新愿景:以数据赋能社会,以历史预见未来,培

养兼具人文与科学精神的信息资源管理者、图书

情报与档案管理事业的引领者、人类文化遗产与

世界记忆的守护者。

第61页

肆 / 凸显特色 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始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已经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

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学科专业

结构方面,图书情报档案、信息技术、历史文

化背景的教师分布较为均衡,基本满足信息资

源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其中,档案学专业教

师梯队完整,信息分析、数字人文等队伍逐渐

壮大,图书馆学、情报学拥有多位具有影响力

的学者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总

体师资实力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居于领先地位。

2016 年以来,学院先后引进 19 名教师,

截至 2022 年 9 月,学院现有专职教师规模达到

50 名(含师资博士后 3 名)。师资来源和学科

背景多元化,教师来自国内外近 20 所高校约 10

个学科。教师中 49 名具有博士学位,占 98%。

超过 50% 的教师具有海外经历。年龄结构方面,

55 岁以上、30 岁以下均不到 15%,多数教师

处在 30 ~ 54 岁黄金年龄段上。职称结构方面,

学院有教授 20 人,副教授 17 人,讲师 10 人,

师资博士后 3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26 人,硕

士生导师 40 人。

进入 21 世纪以来,学院多名本学科领军人

物脱颖而出,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情报

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1 位,教育部档

案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1 位,教育部“新文

科”建设工作组成员 1 位,全国图书情报专业

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 位,中国人

民大学一级教授 1 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4 位,教育部“跨世

纪优秀人才”1 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

持计划”入选者 6 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 1 位。学院拥有全国档案领军人才 4

人,全国档案专家 8 人。此外,学院有多位教

师在在国际顶尖信息学院联盟、国际档案理事

会、国际标准化组织任职或担任专家。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院还聘有 10 余

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政府高级官员为客座或兼

职教授,聘请来自高德地图、小米集团、界面

新闻、美团点评等单位的 11 位实践专家作为实

践导师,聘请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

信息中心、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新华社、

中国工商银行、百度、字节跳动、美团、恒基

中国、宝葫芦、智米科技等 12 位专家为图书情

报专业硕士(数据管理方向)行业导师。

壮大师资队伍建设

(二)

第62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57 058

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持续推进,2001 年,信息

资源管理学院对本科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案作了较

大调整,确立了培养信息时代创新人才的目标,

开启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脚步。2001 年,增设信

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政务信息管理方向)本

科专业。2013 年,增设信息资源管理专业。2021

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政务信息管理方向”

调整为“信息分析方向”。2013 年按照学校本科

人才培养改革路线图全面调整了本科培养方案,

实施主辅修制度,2015 年按照学科大类招生要求

大幅度调整本科培养方案,强化基础课,精化专

业课,扩充一级学科课程,基础课占全部课程的

60% - 70% 以上,学院各专业都开设了信息管

理基础、信息检索、信息资源的组织、信息政策

与法规、信息经济学、信息系统等一级学科通开课,

2019 年按照跨院系大类培养的要求再次改革本科

培养方案,打通管理学部课程结构、部类共同课

和基础课,2022 年每个专业绘制知识地图,进一

步提升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衔接性。面向学科

数字转型,2021 年推出包括“未来数据人才计划”

与“数字人文菁英计划”(简称“双数计划”)

的特色本科人才培养项目,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

实现无时点专业选择,推行本科生学术导师制。

2021 年与新闻学院联合开办“数据管理与新媒体

运营实验班”,该项目入选 2022 年北京市双学士

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研究生专业建设实现一级学科发展格局,生

源数量、质量与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专业建设方面,

1998 年以来,在档案学硕士和博士专业之外,增

加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两个

目录内学术型硕士和博士专业、目录外 3 个学术

型硕士和博士专业,增设了图书情报硕士和档案

管理硕士两个专业型硕士专业。2000 年,增设图

书馆学和情报学学术型硕士专业,2006 年,增设

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博士专业;2009 年,增设信息

资源管理硕士和博士学术型专业;2012 年,增设

信息分析硕士和博士学术型专业;2020 年,增设

数字人文学术型硕士专业;2021 年,将全日制图

书情报专硕改革为非全日制图书情报专硕(数据

管理方向);2022 年,增设数字人文学术型博士

专业和档案管理专硕;学院自 2010 以来,增设的

图书情报专硕、图书情报专硕(数据管理方向)、

信息分析、数字人文、档案管理专硕等均为国内

首个学位点,引领了国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改

革潮流。研究生招生方面,2019 年年底,学院推

出博士生申请 - 考核制,从生源来源校、入校后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三)

第63页

肆 / 凸显特色 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学习与科研状态、科研成果发表来看,2020 级之

后的博士生生源质量得到明显提升;2021 年,推

出硕博直通车计划,首届招收 6 名硕博直通车研

究生;2017—2019 年间,推出优质研究生生源

定向考察与选拔机制,在研究生推免环节向国内

8 个重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院系派出招生组,

定向招收的优质推免硕士研究生生源占比稳定在

50% 左右;2020 年,推出优秀大学生夏令营计划,

进一步扩大优质推免硕士研究生生源来源,来源

校从 2019 年之前的九所扩大到 2021 级的 15 所

学校、2022 级的 18 所,学缘结构和生源质量得

到较大幅度提升。培养质量方面,学院实施严格

的研究生导师限龄招生制度、年度考核与聘用制

度、双选制度、教学管理办法、培养方案动态修

订机制、博士生中期考核制度、博士论文全流程

质量管理办法、专硕实习生制度等,在博士生层

面动态改革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中期考核组织

形式与考核方式,加强开题、预答辩和答辩环节

的把关工作,实施同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在硕

士生层面,实施专业硕士双导师制,聘请知名智库、

国有企业、互联网企业、民营企业等行业专家担

任行业导师,持续改造培养方案,加大新课建设

力度;创建高水平学术交流机制,持续举办学术

交流日、研究生学术沙龙、青年科学家一小时讲

堂、导师茶座等系列学术活动。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历来强调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尤其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目前学院拥有

适合教学需要国内一流的实验教学条件,配备有

2 个计算机房,各类实验设备 1000 多台(套),

可以开设传统文献修复和信息资源数字化管理和

开发的实验课程。学院先后建设“实验档案馆”

和“政府网站建设”等实验课程。此外,学院建

立数字人文技术实验室和 web 开发实验室,作

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研发平台。2003 年以来,

学院是校内唯一坚持集体赴外地开展专业实习的

单位,2017 年“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集中实习

模式的探索”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实践教学品牌认

证项目。

学院形成并确立了“兼纳文理,发展智能,

进德修业,唯实唯新”的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扩充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注重

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自 2010 年起,学院

设立了本科生学术竞赛项目“薪火杯”,至今

已连续举办 12 届。至 2012 年,学院有 6 篇博

士学位论文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奖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全国优秀博士学

第64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59 060

位论文提名奖。2014 年,学院有 1 篇博士学位论

文获得 Emerald 出版集团与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EFMD)杰出博士论文奖。2018 年,档案学专

业博士生祁天娇获得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

专项奖。2017—2020 年间,13 篇学生论文被国

际顶级学术会议 ASIS&T 和 iConference 录用,

24 篇本科生论文作者走向国际学术论坛。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一向重视教学质量管理。

2002 年,学院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教学质量管理

与教学质量体系要素要求》等系列标准建立了教

学质量管理体系。近年来,伴随着质量管理体系

的建设与运行,学院先后制订完善了 58 部与学生

教学、人才培养相关的制度,覆盖教学决策和教

学服务的全过程,涉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

二课堂、学生科研、调研实习等多个环节。学院

2012 年成立兰台读书会,坚持“非强制性”和“非

功利化”原则,鼓励同学们广泛阅读各学科的经

典学术著作,指导同学们养成阅读习惯和思考意

识。截至 2022 年 10 月,兰台读书会已成功举办

90 期读书分享会。此外,学院设立了“新生引航

计划”“辅导员工作室”“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

会”“谈心室”“新生成长导师”等,全面辅导

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并开展学术研究,促进其自我

发展和成长。

近年来,学院本硕博毕业生就业落实率均为

100%。“GDI 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0)”中,

人才培养指数为 100 分,位居榜首。

第65页

肆 / 凸显特色 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自 1998 年确定一级学科建设战略以来,学院

致力于学科群的打造,一方面,根据教育部学科

目录设置和新增专业,目前,除了本科未设置图

书馆专业之外,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所

有目录内专业学院均有设置;另一方面,根据自

身特色和优势,积极拓展目录外专业,包括信息

资源管理、信息分析、数字人文等。

经过首轮一流学科建设,档案学已形成具有

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派”;情报学、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分析学科居国内领先水平;图书馆学水平大

幅提升,在国际上形成较大影响;数字人文成为

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方案

明确了学科发展战略为:以学科数字转型的发展

方向,以档案学为根基,以数字人文为新的学科

增长点,建设有特色的情报学、图书馆学、信息

资源管理和信息分析学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把本

学科建设成为实力雄厚、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

具有中国话语权的世界一流学科。

(1)建设国内首家信息分析专业

2004 年 12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

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

干意见》(中办发 [2004]34 号)明确指出:“加

强高等院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关学科和专业建

设,将信息资源管理等课程纳入教学计划。”2004

年,学院在档案学专业设置了信息分析方向,开

始招收博、硕士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

授卢小宾作为信息分析学科带头人,组建信息分

析团队,创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分析技术创新平

台。2008 年,中国人民大学批准在校内自设信息

资源管理学位授权点,并于 2010 年正式招收信息

资源管理专业博、硕士生。2012 年,中国人民大

学正式获批设立信息分析专业,招收信息分析专

业博、硕士生,成为国内首家经教育部批准正式

设立信息分析专业并招生的高校。

(2)建成国内本硕博完整的数字人文专业

2012 年,冯惠玲教授组建团队开始数字记忆

相关研究,启动“北京记忆”项目,依托“两站一库”

架构开展北京数字文化资产建设。2016 年,启动

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现已培养来自

11 个学科的 81 名学员;2019 年,启动数字人文

荣誉研究辅修学位,为中国首家系统开设数字人

文本科课程体系的高校。2019 年,发起成立“中

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形成 70 余人的

跨机构、跨学科研究团队。2021 年,国内首家数

字人文硕士学位开始招生;学院与书报资料中心

紧跟时代推进学科建设

(四)

第66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61 062

联合开办大陆第一本刊号的数字人文专业期刊《数

字人文研究》(CN 10-1716/C)。2022 年,数字

人文成为学校交叉科学研究院三大研究方向之一;

9 月,数字人文博士点正式获批并开始招生。至此,

学院形成“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数字

人文学科建设模式。

第67页

肆 / 凸显特色 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20 世纪末以来,面对信息时代新的需求,在

保持档案学学科优势的同时,密切跟踪国际学术

发展前沿,及时吸纳国际学术研究最新成果,积

极开拓了新的学科领域和学术增长点。学院确定

并实施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综合发展

战略。在保持档案学学科优势的同时,密切跟踪

国际学术发展前沿,及时吸纳国际学术研究最新

成果,积极开拓了新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学

院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领域形成优势,

并得到相关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同行认同。具体而

言,学院在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发展战略、国家信

息资源控制力构建、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法律

体系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公共政策体系建设、

电子文件管理、政务信息管理、电子政务信息安

全管理、电子政务发展战略与策略、电子政务的

发展基础、电子化的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系统的

规划、数字档案馆建设、知识管理、信息分析、

社会科学信息管理等研究领域,做出了可贵的探

索,收获了一批成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科研优势。

(1)保持档案学传统优势,引领领域拓展

档案学在继续保持全国工作母机的基础上,

积极引领电子文件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档

案知识管理、档案记忆等新的分支学科和新的研

究领域拓展,档案学的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以

电子文件管理为例,1997 年,冯惠玲教授完成中

国档案学研究领域第一篇关于电子文件管理的博

士论文《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

是中国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开山之作,后以系列

摘要性文章的形式于《档案学通讯》(1998 年 1—

6 期)相继刊出,电子文件管理成为信息时代背

景下档案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电子文件管理

研究逐渐朝向纵深发展。2003 年,冯惠玲教授的

“电子政务系统中文件管理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

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提出在电

子文件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2006

年,冯惠玲教授研究团队提出“电子文件管理国

家战略”概念,就我国电子文件国家战略的理论

基础、电子文件管理功能叠加模型、目标定位、

管理方针、管理体制、支撑性项目等战略要素进

行阐述,指出我国电子文件国家战略需要搭建宏

观、中观、微观三层战略框架体系,研究电子文

件管理政策、制度、业务的集成策略,实施法规、

管理、技术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

(2)夯实情报学基础,全方位打造影响

情报学经过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持续发展,

奠定了学科在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和科技情报等重

不断完善自主学术知识体系

(五)

第68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63 064

要分支领域的领军位置。通过从内部挖掘潜力和

外部引进人才等多重路径,长期承担一级学科层

面的共同基础领域信息组织和信息检索的教学与

研究任务,陆续形成在电子政务、信息构建、信

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分析、竞争情报、健康

信息学、社群信息学等领域的话语权。信息分析

与竞争情报等方向经过十多年的重点发展后,为

了更好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突出学科特色,2012 年,学院建立了信息分析二

级学科,卢小宾教授领衔成立信息分析研究中心。

2015 年,周晓英教授领衔成立信息构建研究中心,

该中心将健康信息学作为重点研究方向,2020 年,

周晓英教授代表学院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与人

口学院、统计学院等共同承担学校重点打造的“公

共健康与卫生疾控交叉学科平台”的建设任务,

形成良好社会效应。

(3)突出图书馆学特色,体现研究亮点

图书馆学在我院虽然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但在中国互联网和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外部环

境下,理论研究有了新发展。信息组织和学术评

价是图书馆学的经典研究领域,也是学科知识体

系的核心。但在新的语义网环境下,如何发展,

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前沿研究领域。近些年,

学科带头人索传军教授围绕“语义知识组织”和

“基于内容的学术评价”两个研究方向,对学术

论文中的“知识元、研究亮点、创新点和研究问

题,数据驱动的学术评价范式”等开展了探索,

并初步取得一些成果,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和

《图书情报工作》等刊物发表了多篇相关研究成

果。语义知识组织和基于内容的学术评价将成为

图书馆学研究的亮点。此外,索传军教授领衔主

持中国科协项目——“图书馆学学科发展报告”

(2011—2012、2014—2015、2018—2019 三卷)

和“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史”,其研究成果在海内

外获得广泛学术影响,有力推动图书馆学基础研

究进展。

(4)面向时代的信息分析,紧扣国家战略需

信息分析与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自设立以来,

取得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其研究成果

涉及品牌信息分析、企业信息分析、网络信息分析、

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分析方法与技术应用、国家

信息资源法律体系建设、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

利用与服务研究、党委系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

作对策研究、党委系统中央部门基础性信息资源

共享目录体系研究、中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公共

第69页

肆 / 凸显特色 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政策体系的优化发展研究、中国信息资源市场化

问题研究等多个领域。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分析

与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不断朝向纵深发展。一是大

数据环境下的信息分析与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变

革、思维变革、模式变革、工具变革、实现方式变革、

方法变革等;二是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分析与信息

资源管理系统与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较具代表

性的成果有:信息分析领域出版了多部具有重要

影响的学术著作和教材,如卢小宾教授的著作《信

息分析理论与实践》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教材《咨询导论》被评为普通高等

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信息资源管

理领域由冯惠玲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

点项目“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和管理研究”,

首次提出了“动态资源三角形”模型并刻画了“动

态资源三角形重心曲线”等基础性理论成果,项

目的最终成果《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与政策》(冯

惠玲、赵国俊、钱明辉等著)先后于 2019 年获得

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于 2020 年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

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还被译成英

文版本由泰勒弗朗西斯集团(Taylor & Francis

Group)在海外出版发行。

第70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65 066

近十年,学院科研水平、成果质量稳步提升,

科研布局更趋完善。以学科带头人等为团队带头

人,以国家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牵引,面向文化

创新、数据经济、信息分析方法、电子文件战略

和国际话语体系构建等核心领域,重点打造档案

管理、数字记忆、信息分析、标准赋能等 4 大学

科核心团队,加强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

科研协同发展。同时,以特色方向为分支组建了

跨学科研究团队,包括:档案学基础理论、数字

记忆、计算档案学、文献遗产保护、大数据治理、

健康信息学、社群信息学、学术评价等,积极吸

引相关专业研究力量。在此阶段,学院整体科研

实力增强,成为中国档案学派基地和图书情报与

档案管理科研重镇。

(1)代表性学术成果高质量发展。2010 年

以来,学术论文发表数量 1300 篇以上,其中 A

类中文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档案学通讯》

发文 230 篇左右,发文数量和质量上升趋势显著。

学院在国内档案学两大核心期刊《档案学通讯》《档

案学研究》上的发文量雄踞榜首,国外档案学顶

刊《Archival Science》《Journal of Records

Management》等发文居国内高校之首,一级

学科顶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发文量进入三甲,

2021 年国际档案大会论文采纳数世界第一。学院

学术著作出版 140 部以上,其中专著 49 部,教材

28 部,编著 23 部,外文著作方面,英文 14 部,

俄语 1 部,朝鲜语 1 部,其他 12 部。2010 年以来,

学院各种成果获奖 59 次以上,省部级及以上获奖

占比 42%,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获奖 15 次。

(2)重量级科研项目凸显学科地位。2010

年以来,学院获得纵向、横向、校级项目总数接

近 400 项,经费总额接近 7000 万。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

建项目、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档案局、北京市

社科基金、北京市档案局等纵向科研项目达 100

余项,立项经费总额 2500 万以上,其中省部级及

以上重大重点项目 20 项 左右。另外,还承担了

国际档案理事会(ICA)档案教育指导委员会(SAE)

的多项研究项目,以及“电子系统中文件真实性

永久保障国际合作研究(InterPARES)”等国际

合作项目,参与了数十项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实施

的重要国际标准的制订工作,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3)拓展学术交流和学术影响力。自 2001

年以来,由学院主办的中国信息资源管理论坛、

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中国电子文件管理论坛、中

国 CIO 论坛、中国档案学博士论坛已连续多年成

多措并举提升科研水平

(六)

第71页

肆 / 凸显特色 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功举行,成为重要的学术品牌。近年来,档案文

献编纂创新研究研讨会(2004 年)、中国档案网

站评价学术研讨会(2005 年)、信息服务创新国

际学术研讨会(2008 年)、档案文献辨伪方法学

术研讨会(2011 年)、2011 中日韩图书情报论

坛(2011 年)、中国古书画鉴定修复与保护国际

高峰论坛(2016 年、2018 年)、图书情报与档

案管理 39 青年学者沙龙(2019 年由我院发起)、

2021 信管院长论坛(2021 年)、2021 中国信息

分析论坛(2021 年)、健康信息学学科建设与发

展学术论坛(2021 年)、数据智能时代学术评价

发展(2021 年)等多个主题学术研讨会也相继举

办,在业界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近几年,学

院持续推出并不断创新学术交流活动,坚持举办

研究生学术沙龙、人大信管青年科学家一小时讲

堂、学术交流日活动,创办院友系列讲座、业界

专家系列报告,促进一级学科范围内的学术交流,

推动学术生态改善。

(4)在学术期刊建设方面,由学院承办的《档

案学通讯》,自创办以来一直在业界保持领先水平。

《档案学通讯》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来源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中文 A 类核心

期刊,编发的多篇论文获省部级奖,人大复印报

刊资料转载综合指数排名居图情档一级学科期刊

前列,影响因子在档案学科期刊中排名长期领先。

另外,学院还自办有资政性刊物《电子政务视点》

和《档案聚焦》。2020 年,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

书报资料中心联合开办《数字人文研究》期刊,

期刊秉持“促进人文科技融合发展、搭建新文科

发展平台”的理念,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推动知

识创新,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高端学术发展平台。

(5)研究机构建设为学院科研发展提供平台

支撑。目前学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

目北京学术中心、北京市人文北京研究基地 / 中

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挂靠

单位。此外,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信息分析研究

中心、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电子文件管理研

究中心、CIO 研究中心、文献书画保护与鉴定研

究中心、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等院属研究机构也相

继成立。九大科研机构支持学院学科建设,输出

高水平论文、资政报告、标准、校企合作项目等

多样化成果。吸引校内外科研力量加入,形成科

研合力,贡献于学科共同体的发展与壮大。2010

年以来,所有院属研究机构成员总数 110 余人、

科研项目总数超过 180 个、科研成果数量超过

400 项、科研获奖数量 10 项。

第72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67 068

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科研服务工作,通过

国际论文写作培训、优秀学术著作资助、重大项

目申请、学术交流支持、科研助手招募、国际国

内学术期刊编委讲座交流组织等工作,为师生提

供更为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学院科研交流平台,

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科研交流活动,增进学院教

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73页

肆 / 凸显特色 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已

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

和高等学校建立了深入的学术联系,开展多种

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国际交流不断拓

展、创新,取得了实质性的全面提升与突破,

学院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1)在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院是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具有表决权

的 C 类会员,多年来在国际档案理事会和国际

档案界具有特殊影响和持续贡献,首次主持、

承担并高质量完成档案教育的国际合作项目,

参与国际档案理事会项目委员会项目《电子办

公 环 境 中 文 件 管 理 原 则 与 功 能 要 求》(ICAReq)实施与培训国际合作项目,项目成果转

化为三项国际标准(ISO 16175- 1: 2010; ISO

16175-2:2011;ISO 16175-3:2010)和国家标

准(GB/T 34840),完成《培训教师培训锦囊》

中译本翻译工作,主持完成“中国古代档案库

房的智慧及对现代绿色库房建设的启示”项目。

2019 年,学院成为国际档案理事会东亚地区分

会(EASTICA)C 类机构会员。

2005 年,学院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国际信

息资源管理学会团体会员。2016 年,学院成为

信息科学教育国际组织 iSchools 联盟成员,

2018 年成为 iSchools 联盟理事单位,标志着

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学科正在

升级为适合新时代的信息教育科目。2017 年 7

月 11 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咨

询委员会和国家档案局支持下,学院成为世界

记忆项目北京学术中心。2012 年 8 月、9 月,

学院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研讨

会、UNESCO“世界记忆工程”20 周年国际学

术研讨会组委会工作,并作大会发言。2022 年

6 月 9 日国际档案日期间,学院与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北京学术中心”联手全国

档案社交媒体联盟举办面向全国的“第七届档

案社交媒体圆桌会议”。学院将三大国际标准

化组织(ISO/IEC/ITU-T)作为国际业界持续

影响力的着力点,教师团队主导或参与 27 项国

际标准的制定,在世界物联网、智慧城市、文

件管理、信息治理等领域标准中形成中国话语

的持续显示度。

(2)与世界一流大学和机构深度开展科研

合作成效显著

自 2002 年以来,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共与国

外多所大学和文化机构建立学术交流和合作关

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七)

第74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69 070

系。与世界一流大学深度开展科研合作成效显

著,优选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院校联合培养档

案学博士生和师资队伍。

2002 年,学院在冯惠玲教授带领下与美

国著名高校密西根大学信息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in Michigan University)签署

合作交流意向书,与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

(Edith Cowan University)签署合作交流备

忘录。这是学院自 1952 年成立以来首次与国外

高校签订交流协议,在国际档案界取得了良好

的反响。2004 年、 2010 年学院与加拿大大不

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信息学院实现互访,

2017 年续签项目合作协议,在博士生联合培

养、InterPAES 等研究项目方面开展长期合作。

2007 年,学院与韩国釜山大学图情档系签署合

作交流协议。2011 年,冯惠玲教授代表学校与

学院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签署“战略合作

备忘录”。

此外,学院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C)

信息学学院保持多年合作关系,师生交换访问

形成传统,与世界银行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知

识管理研究、学生实习实践及人才培养等方面

建立合作关系。与其他世界知名高校保持良好

持续的合作关系,如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牛津

布鲁克斯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芬兰坦

佩雷大学、法国勃朗峰萨瓦大学、萨瓦大学、

美国华盛顿大学、南弗罗里达州立大学、伊利

诺伊大学厄巴纳 - 香槟分校、德雷塞尔大学、印

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华盛顿大学、加拿大

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

韩国成均馆大学等。

(3)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自 1998 年以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

发展与海外联系日益密切,学院对外以及与港

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活动更为频繁。学院研究

骨干数次赴英国、美国、韩国、日本、西班牙、

以色列、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

奥地利、南非、肯尼亚、苏格兰等国家和地区

参加学术会议,进行讲学、研修活动,极大提

升了学术影响力。

学院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逐步形成学院品牌

学术交流活动。如 2021—2022 年期间,人大信

管青年科学家一小时讲堂邀请了威斯康星大学

麦迪逊分校、俄克拉荷马大学、阿拉巴马大学、

田纳西大学、福蒙特大学等学校的青年学者作

报告;2022 年上半年,学院连志英教授组织“国

第75页

肆 / 凸显特色 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际档案学研究前沿”系列讲座暨海外名师讲堂,

邀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 Anne Gilliland 教

授、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

Gillian Oliver、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档案学教

授 Charles Jeurgens、美国马里兰大学信息学

院的教授 Richard Marciano、加州大学洛杉

矶分校的副教授 Michelle Caswell 等做学术报

告。

(4)聘任海外知名专家学者

1997 年,学院聘任国际档案理事会秘书长

查尔斯·凯斯凯姆蒂(Kecskemeti, C)为客座

教授。2001 年,学院聘任美国纽约州政府高级

数据库工程师、中国人民大学北美同学会会长

陈志军为学院兼职教授;聘任著名学者、英国

利物浦大学教授迈克·库克(Michael Cook)

博士为学院客座教授。2014 年,学院聘任澳

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邓和浦教授为中国

人民大学讲座教授。2015 年,英国谢菲尔德

大 学 Jose Miguel Buceta Martins Baptista

Nunes 入选我国教科文卫高端外国专家项目,

加盟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18 年,受聘国际信

息学院联盟(iSchools)主席吴三均教授(Sam

Gyun Oh)为“双一流”建设国际顾问委员会

委员。

(5)主办或合办国际学术会议

学院于 2001 年召开“21 世纪的社会记忆”

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2004 年主办“亚太

地区档案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APCAE),

2008 年召开“2008 信息服务创新国际学术研讨

会”,2009 年主办“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

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 年举办“中美数字时代

档案管理研讨会”召开,主办“2011 中日韩图

书情报论坛”,2013 年举办第三届“亚太地区

档案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 年主办“数

字记忆国际论坛暨第六届中国电子文件管理论

坛”。自 2010 年开始,学院持续举办电子文

件管理论坛,论坛已在国内外形成品牌效应。

2016 年主办“2016 中国古书画鉴定修复与保护

国际高峰论坛”,2017 年联合主办“ITrust 网

络环境中文件与档案信任国际研讨会”,2017

年协办世界记忆项目北京学术中心启动仪式暨

“中国与世界记忆项目”论坛,2018 年主办“2018

中国古书画鉴定修复与保护国际高峰论坛”,

2019 年参与承办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国际研讨

会暨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数字人文专委会学

术年会,协办第 17 届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国际学

第76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71 072

术会议,2021 年,学院主办国际顶级信息学院

联盟年会 iConference2021,会议注册人数为

543 位,参会人次高达 3834 次,学院共有 22

项研究成果被会议录用。

(6)学生参与国际交流规模空前

学院本着“培养国际化人才、提高科研能

力、加大交流力度、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宗旨,

鼓励、提倡并拓展学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理念

与路径,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 idea 模式,即:

international(国际化)+development(发展)

+explore(探索)+advance(进阶),成效显著。

学院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

际合作项目和国际会议,倡导并指导提交会议

论文、海报,作大会发言。2013 年 6 月至 2018

年 6 月,研究生总计有 133 人次参加国际会议,

并有 36 人次在会上发言或用海报形式呈现研究

成果。2017 年至 2020 年,13 篇研究生论文被

国际顶级学术会议 ASIS&T 和 iConference 录

用;24 篇本科生论文作者走向国际数字人文学

术论坛。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拓宽学生培养途径。学院近年来持续推进联合

培养博士项目,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各种形式

和渠道的出国访学。学院为学生提供了美国华

盛顿、芝加哥地区暑期专业实习项目;学院持

续邀请国际一流学校一流学科的专家,通过线

上或线下方式为同学们开设课程、举办学术讲

座、学术训练营、研究工作坊等。

第77页

肆 / 凸显特色 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学院始终强调学科建设以中国社会和经济发

展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战略需求为出发点,引导教

学和科研扎根中国大地,致力于解决中国实际问

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

面向信息资源管理、产业政策、智库发展、档案

开放、冬奥会、应急管理、数字文化建设等国家

重大战略问题贡献学科智慧,在电子文件管理、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数字档案馆、知识管理、信

息构建、信息分析、竞争情报研究等方面,不仅

做出了可贵的理论探索,而且在智力资政、服务

行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学院积极

发挥智库作用,为国家和相关部门政策法规、发

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咨询建议,获中共中央总书记

习近平同志、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国家档

案局等领导或部门的重要批示(或感谢信)共 15

次,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1)在档案管理方面。2008 年,以冯惠玲

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中国科协项目“电子文件管理

机制研究”项目研究报告《关于加强我国电子文

件科学管理的报告》和冯惠玲教授召集信息资源

管理学院研究团队撰写的《关于抗震救灾中档案

工作的建议》,皆获得温家宝总理亲笔批示,引

发重要的国家行动。2014 年,时任国家档案局局

长杨冬权对张斌团队提交的《关于我国科技档案

管理体制机制现存问题与对策建议的报告》批示:

“此报告调查翔实、问题分析深入,对策建议具

有创新性和建设性。”此外,学院教师还积极参

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订,2021 年国家档

案局致信中国人民大学,专门感谢王英玮、刘越

男等 18 位教师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修订,感谢徐拥军教授等人参与《“十四五”全

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结合建党百年,学

院联合中国档案学会、上海市档案馆在中共一大

会址上海召开“档案见证历史巨变——庆祝建党

100 周年学术论坛”,冯惠玲教授在会上做了《百

年档案正青春——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国记

忆的伟大历程》主报告,共同研讨档案如何见证

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如何用档案讲好中国共产

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故事。

(2)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2013 年,冯惠

玲团队及时向党中央提交了《在全球视野下改革

中国智库机制――美国智库调研报告》,习近

平同志批示“颇有建地”,并转相关领导阅参。

2015 年,国家促进大数据行动纲要提出后,安小

米团队应需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交了《大

持续强化智库建设与社会服务

(八)

第78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73 074

数据背景下政府数据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与利用机

制研究报告》,为相关政策制订提供了重要参考,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致函表示感谢。2015 年,

国家起草《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

家电子文件管理工作规划(2016—2020 年)》亟

需智力支持,张斌、刘越男等应邀参加,诸多重

要思想观点被采纳。以赵国俊教授为首席专家的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提交给国家社科规

划办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报《我国信息资源国

家控制力亟待加强》第一时间得到国家领导人的

批示,并得到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促进形成重要的战略安排。2013 年,对于冯惠玲

团队提交的《拓展专业硕士教育、大力培养基于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高层级复合型人才》,杨冬

权局长批示“此建议很好”并要求相关部门落实。

此外,2015 年 9 月,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为国资委

的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第一届档案职业技能竞

赛提供了教材编写、培训辅导、命题阅卷、竞赛

组织等一系列服务,国资委办公室专门致函学校

表示感谢。2014 年,冯惠玲教授先后在《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发表《重视“信息资源”的战略价值》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不能再等了》,受到社会

各界的广泛关注。

(3)在突发公共事件和服务重大活动方面。

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张斌教授《关于做

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档案资

料管理的建议》获得中央领导批示,《建立健全

档案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机制的建议》获得国

家档案局主要领导批示。围绕办好冬奥会,冯惠

玲教授、徐拥军教授《新冠肺炎疫情对 2022 年北

京冬奥会的影响及对策》获得北京市市委主要领

导批示,徐拥军教授提交的《关于加强奥运档案

管理的政策建议》《关于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公共

卫生应急管理的对策建议》《关于推动北京奥运

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建议》获得北京市

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围绕科研数据和科研档案管

理,刘越男教授《关于加强科学数据管理和科研

档案管理政策协同 增强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综合治

理能力的建议》获得中央领导批示。

(4)在国际国内标准建设方面。牵头制订国

际、国家和行业标准获准发布。以国家数字化相

关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开展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赋能研究,主导和深度参与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IEC/ITU-T)和 IEEE 等国际标准化组织

中涉及本学科领域的国际标准制修工作,包括智

慧城市、文件档案管理、数据治理等领域,已完

第79页

肆 / 凸显特色 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成 18 项(包括 ISO 标准 8 项,ITU-T 标准 7 项,

IEC 标准 2 项,IEEE 标准 1 项)、正在参与 15

项国际标准的制定与发布,并担任主责单位。在

标准赋能、话语输出、人才培育、跨学科协同创新、

产学研用一体化等发挥重要作用。

(5)在传承优秀文化工作方面。学院创新性

地开展传承优秀文化的工作,构建“北京记忆”

等数字化文化遗产和传播平台,继续承担《中国

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档案学分卷的编撰工作,

承接西藏布达拉宫贝叶经保护的重大课题;农家

书屋与数字阅读报告获得中宣部肯定;为国家档

案部门及相关行业开展系列专题培训,有效满足

社会各界终身学习需要。围绕“四史”学习,张

斌教授《关于加强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建

议》被中央办公厅采纳;围绕档案开放,徐拥军

教授《关于加强馆藏档案解密与开放鉴定工作的

政策建议》获得中央领导批示;围绕国家记忆构建,

冯惠玲教授承接完成“北京记忆”项目,创建数

字资源平台(已运行 8 年)及公众号,传播北京

历史文化,用全新数字方法在网络空间讲好中国

故事,30 多名学生走上大型国际会议讲坛,传播

中国历史文化,发出中国声音,建设人文北京研

究基地平台。将“数字记忆”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成功推广到北京市、浙江省和广州市等。承担《中

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档案学分卷编纂工作,

为国家级重要文化项目,主编 10 个分支学科。文

化遗产保护方面,承担大足石刻、布达拉宫贝叶

经保护等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标志性课题。

第80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75 076

学院是在中共中央的亲切关怀下,由吴宝康

等老一辈新中国档案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从无到有

建立起来的,具有天然的政治底色。学院党委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

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

政治道路,切实加强学院党的政治建设,着力发

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不断锤炼党员党性修养,

以理论涵养初心,以实干践行使命,坚持以“党

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政治把关作用到位、

思想政治工作到位、基层组织制度执行到位、党

建工作与事业发展融合到位”为目标,全面提高

学院党建工作水平,切实发挥学院党委举旗定向、

凝聚人心的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

发展。

学院党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

思政深度育魂、以知识广度育才、以素养厚度育能、

以情感温度育人,立足专业特色,提炼和挖掘档

案中内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知识传授”

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发挥档案作为记载红色

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有形载体与鲜活记录的优

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有效

性。多年来,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在学院党委领导

下一直保持安全稳定、风清气正、团结向上的政

治局面,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一

批骨干教师,承担国家和社会重大改革发展任务,

以资政服务国家战略,围绕新冠疫情防控、办好

北京冬奥、国家记忆构建、文化遗产传承、红色

档案保护等贡献学院智慧;涌现出一批青年学子,

积极参与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在脱贫攻坚、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

立 100 周年、2022 年北京冬奥会等展现青春风采;

涌现一批优秀成果,学院连续入选“双一流”建设,

先后获得“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北京高

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中国人民大学先进党组织”

等荣誉称号。

学院分党委和团总支自 1952 年创建以来,根

据学校党委和团委的统一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各

项党团工作,宣传和监督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

政策,组织各种学习活动,发挥党委和团委的凝

聚力和组织能力。在学院分党委的领导下,学院

成为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分党委和工会每年

都会组织在职和离退休教职工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学院团委是学院与学生沟通的一座桥梁,在

组织开展学生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

文体活动方面,精心组织学生参加“12·9”合唱、

健美操、五四艺术节及其他各类体育文艺比赛,

并先后成立了学院舞蹈团、合唱团。在学术科研

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国家大学生创

新试验计划”“创新杯”活动,创办“薪火杯”

学术论文竞赛,并协助创立了“兰台春秋”社团,

党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九)

第81页

肆 / 凸显特色 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创立和组织“兰台读书会”。在社会实践方面,

组织了走访农村、考察古都等多个项目。在心理

健康方面,专门设立了谈心室、学生活动室,为

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温馨的场所。在创新教学方

面,以学生 WEB 开发室、实验档案馆、信息系

统运行维护中心为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本科生实

践课程的质量和水平。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了学

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发展和全面成长。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学生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

文娱体育以及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中皆有突出表

现,取得不少成绩。

学院党委积极营造团结向上的学院文化,强

化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充分

发挥政治引领、思想凝聚、组织保证等作用。党

的十八大以来,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全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组

织工作会议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贯彻

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

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

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着力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不断锤炼党员党性

修养,以理论涵养初心,以实干践行使命,坚持

以“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政治把关作用

到位、思想政治工作到位、基层组织制度执行到位、

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融合到位”为目标,全面提

高学院党建工作水平,切实发挥学院党委举旗定

向、凝聚人心的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

质量发展。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保障运行机制畅通有效。

学院党委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学院各

项事业的全面领导,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

全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

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系列活动,

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

党史学习教育引领“四史”教育。坚持民主集中制,

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

机制,先后制定和完善《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

管理学院“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中

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委委员会会议议

事规则》《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政

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等,明确党委会和党政联席

会的主要职责、议事范围和议事规则,规范会议

流程和会议准备,做到党委会每两周一次、党政

联席会每周一次,会前充分沟通,会上集体决策,

会后抓好落实。在涉及党的建设、学院事业发展、

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中,积极听取基层

党支部、学术委员会、本科人才培养委员会、研

第82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77 078

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组

织等意见,党政领导班子遵循“广泛调研、充分

酝酿、科学论证、集中决策、抓紧落实、接受监督”

的原则扎实推进。党委牵头先后制(修)订《信

息资源管理学院教研室工作和会议规则(试行)》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师、师资博后选聘管理办法》

等 60 余项制度,涵盖党建工作、人才培养、教师

队伍建设、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确保各项工作

有据可依,全面提升学院综合治理水平。

牢牢把握政治导向,稳固思想文化阵地。学

院党委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

权、话语权,在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

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

治道路,加强对学术组织、研究机构、学生社团

建设的指导工作。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方案》,

建立学院意识形态工作周例会机制,统筹部署学

院意识形态工作和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掌握动态、

加强研判、做好预案,及时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领

域突发事件。严格执行“一会一报”“一事一报”

制度,加强对论坛、讲坛、讲座、年会、报告会、

研讨会等审批把关,在教师引进、课程建设、教

材选用和学术活动等问题上实行基层党支部和学

院党委“双重审核”,把好政治关。建立统战工

作领导小组,加强与党外知识分子的联系。加强

学院新闻舆论管理和文化传播阵地建设,制定《信

息资源管理学院新媒体管理办法》,健全信息发布、

政策解读、舆情监控、舆论引导机制。进一步规

范学院官方网站和公众号的建设,严把内容关,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

员工头脑,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

不断深化理论学习,夯实党员信仰根基。坚

持党员学习教育常态化,学院党委制定《信息资

源管理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发

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带头作用,坚持自主学

习、集中学习、专题研讨相结合,全面系统读原文、

学原著、悟原理,坚持深入学、系统学、反复学,

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每学期定期开展

2 期基层党委工作者(党支部书记)培训、2 期普

通党员集中培训和 1 期新党员培训,以学院党校

为平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先锋党员模范讲授

系列主题、专题党课,引导广大师生党员不断提

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以系列主题

教育活动为引领,坚持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 先

后组织师生党员赴延安、红旗渠、上海一大会址、

夹金山革命干部学院等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前

往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馆、国家博物馆、军事博

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四川省档案馆、

中央档案馆、国家大剧院、北京市档案馆等,参

观学习并开展联合党建活动,多方式、多渠道、

第83页

肆 / 凸显特色 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多层次开展党员教育。

持续夯实支部建设,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

贯彻落实“一联系一帮扶”,严格执行党员领导

干部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

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制定《中国人

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委委员联系帮扶党支

部工作办法》,夯实基层党支部建设。优化党支

部设置,以教研室为单位建立教师党支部,以专

业和年级为单位建立研究生党支部,成立本科党

支部,弥补低年级学生党组织“空白点”和解决

混合支部人数过多等问题。学院现有党支部 15 个,

其中,教师党支部、行政党支部 1 个、学生党支

部 10 个、离退休党支部 1 个,实现全覆盖。实施

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工程,配齐配强学生党

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建立基层党支部台账,督

促指导党支部按时换届。建立支部书记工作考核

机制,开展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

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严格遵循“控制

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十六

字方针,结合校院两级党校培养情况,扎实推进

党员发展工作,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综合考量

思想政治、道德品行、学习成绩、生活作风、责

任意识、奉献精神、群众基础和班主任评议,落

实团组织“推优”入党制度。

深耕学院历史,赓续红色血脉。立足专业特

色,发挥档案作为记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继承红色精神的有形载体与鲜活记录的优势,开

展红色文化教育。在吴宝康同志诞辰 100 周年之

际,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档案馆合作拍摄了《他

是一座山——新中国档案教育开拓者吴宝康》专

题纪录片,全面展示吴宝康的革命生涯和为档案

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该片获中国电视艺术

家协会“人文中国第五季——红色记忆”全国电

视纪录片、专题片三等奖。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

馆主办“他是一座山——吴宝康同志生平展”,

以数百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以及吴宝康同志的手稿、

信件、著作、奖章证书等丰富的实物展品展现了

吴宝康同志崎岖坎坷却又硕果累累的档案之路,

体现了吴宝康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求真务

实、勇于开拓、廉洁自律、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徐拥军教授编写《吴宝康学术年谱》,集中反映

了吴宝康同志为我国档案教育事业的研究和发展

做出的突出贡献,为我国档案教育研究事业殚精

竭虑、奋斗不息的伟大精神。在建党百年之际,

建设“吴宝康数据库”,一方面学习吴老一生为

党为国为民的精神,另一方面将其打造成档案学

虚拟教学系统和在线党史学习教育的阵地,为今

后常态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动教材。

严把师德师风标准,开展师德教育。在教师

引进和培养中,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

第84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79 080

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师德专题教育实施计划》,

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突出明师德要求、学师德楷模、

遵师德规范、守师德底线,上好广大教师思想政

治“必修课”,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

项准则》《中国人民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

国人民大学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等纳入教师

日常培训。组织广大教师学习老革命、老校友、

老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奉献精神,拍摄完成退休教

师冯乐耘《“耘”耕不辍、一生求索》微纪录片,

获得 2021 年“读懂中国”活动最佳微视频奖。开

设信管师德师风讲堂,冯惠玲教授、徐拥军教授

等人先后面向全院教师开讲。讲好吴宝康师德楷

模故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弘扬向师德高线看齐,

激励教师见贤思齐,从“被感动”到“见行动”。

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

育德,鼓励教师潜心立德树人。张斌教授先后获

“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奖”,

徐拥军教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赵国俊教授、

冯惠玲教授、张斌教授获“中国人民大学大华杰

出教学贡献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卢小宾

获“中国人民大学师德标兵”,徐拥军教授获“中

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黄霄羽教授获“中

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提名奖”。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履行管党

治党政治责任。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班子

成员严格按照岗位职责,履行“一岗双责”“党

政同责”,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扛在

肩上、落到实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工作,

并把每年 6 月作为党风廉政教育主题月。组织师

生党员重点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

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

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文件,开展警示教育,

使铁的纪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

遵循。2020 年 10 月 19 日至 12 月 22 日,十四届

党委第六轮巡视第八巡视组对学院党委开展巡视

工作,中肯地指出了学院在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

用、落实“双一流”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履行全

面从严治党责任、贯彻党的组织路线、落实主题

教育整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学院党委成立巡察

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深刻剖析对照检查,明晰问

题根源,制定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

确定整改方案,细化整改措施,如期完成各项整

改任务。

学院党委 2020 年成为学校首批 “双创”标

杆院系,并于 2022 年 3 月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

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名单,荣获“2017—

2021 年度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多次获评

“中国人民大学先进党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先

进党委”“中国人民大学先进集体”等称号。信

息分析与图书情报教师联合党支部、档案信息化

第85页

肆 / 凸显特色 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与信息资源管理教师联合党支部先后入选学校“党

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样板支部。学院保持了

安全稳定的政治局面,没有发生过一起严重的意

识形态事件、负面舆情事件、教学科研事故、师

德师风问题和违法违纪情况。在新时期,学院党

委将不断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标对表“全国

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要求,实施“12345”工

程,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

凝聚力和战斗力,突出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基层

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推进党建工作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党的建

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加快“双

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提

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制度

保证。

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落

实“三全育人”理念,坚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用心用情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坚持以思政深度育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

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

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有效性。充

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全力推进课程思政

建设。“数字记忆”成为学校首批 5 个“吴玉章

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之一,学院层面启动 “吴

宝康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计划”,建设 “档案文

献编纂学”“档案管理学”两个工作室。“档案

学概论”“电子文件管理”“知识管理”“信息

咨询导论”等 7 门课程入选校级思政课程。积极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安全教育、新生教育、诚信

纪律教育、毕业教育、国防教育、疫情防控教育

等各类主题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创建“党员前辈励我行”等品牌活动,组织青年

学子向老前辈、老党员学习。立足专业特色,提

炼和挖掘档案中内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知

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选派本硕博学

生赴中央档案馆实习,以红色档案培根铸魂。

坚持以知识广度育才。2009 年,学院开设“薪

火杯”学生课外学术论文及科技作品竞赛,开启

学生的学术兴趣,增强学生的学术底蕴,提高学

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良好

的学术氛围,已连续举办 13 届。2012 年,开办

兰台读书会,坚持无功利化阅读、经典阅读、跨

学科阅读、纸本阅读的理念,拓展学生思维,养

成阅读习惯和思考意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

和人文底蕴,累计开展读书会 88 期,编辑出版优

秀读书笔记《阅读》8 辑。2016 年,启动“数字

记忆”厚重人才培养计划,利用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技术、国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资源,

第86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81 082

引领学生掌握数字记忆构建、信息技术应用、历

史文化传播、创新创意设计的理论与方法,6 年

来共有 157 名同学完成 30 多个项目成果,22 篇

学生论文被高水平国际会议录用并进行大会宣讲,

16 篇被收入国际会议论文集。先后开设了“青年

科学家一小时讲堂”“研究生学术沙龙”“学术

交流日”“吴宝康大讲堂”“国际档案学研究前

沿讲座”等,邀请学术大家、青年学者、杰出校

友等开展主题讲座,聚焦时事时政、学术热点等,

开拓视野。

坚持以素养厚度育能。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综

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各类历练成长的平台。学院

设有学生党建促进会、本科生会、分团委、研究

生会、网络新闻中心、燕都学社等学生组织,在

价值引领、学业发展、文体活动、权益维护、宣

传策划等方面为同学们提供服务,是学院联系广

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精心组织学生参加“12·9”

合唱、健美操、五四艺术节、足球赛、运动会及

其他各类体育文艺比赛,屡获佳绩。组织举办 “ps

技术培训讲座”“视频技术培训讲座”“新闻稿

采写培训讲座”“公文写作与项目管理培训”等

技能培训。2008 年开办 WEB 开发实验室,每学

期组织 10 多次 Seminar 研讨及培训活动,开展

web 技术培训、项目开发和探索学习。14 年以来,

共有 5 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4 项成果获市级奖励、

5 项软件著作权。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等院属科研

机构聘任大量学生研究员参与研究项目和中心的

运营工作。

坚持以情感温度育人。用心用情做好学生关

心关爱和管理服务,打造三个“一对一”联系机制,

成长导师与学生一对一,为本科生提供贯穿四年

的学业、职业规划,深度辅导答疑解惑,引导学

生培养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专职辅导员

与班级一对一,覆盖本硕博班级,负责班级与学

院层面的沟通联系,指导班级建设;学院党政领

导班子与家庭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异常学生、学

业警示学生和就业困难学生等一对一帮扶,了解

需求,寻求对策,解决问题。学院创办“兰台有约”,

致力于搭建高质量的沟通桥梁,创建温馨包容的

环境,解决信管学子面临的成长发展、情感生活、

人际关系等问题。创办“信管听见你”tape 提问箱,

及时回应学生诉求。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定期召

开各类主题座谈会,了解学生急难愁盼的问题。

疫情期间,学院发动在校学生志愿者、专职辅导员、

教职工,为全体毕业生收拾宿舍、打包寄送行李。

学院充分调动党、政、团、学、工各级组织力量,

以党风促院风,以党建带团建,加强对学生的教

育、管理、服务和联系,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

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

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千

第87页

肆 / 凸显特色 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人百村”“街巷中国”“理解中国”“知行合一”

等实践项目,在建国 70 周年、建党 100 周年和

2022 年北京冬残奥会,学院大量学生骨干参与相

关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在脱贫攻坚决胜阶段,

学院 3 名本科生赴云南省兰坪县开展支教扶贫,

获“优秀帮扶人才”称号。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

持全校前列,多年实现 100% 就业,100 余名毕

业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赴西部、基层地区就业。

学院先后获得“中国人民大学 2020 年度征兵工作

先进集体”“中国人民大学 2021 年五四青年先锋

岗”“中国人民大学学工系统疫情防控特别贡献

奖”“2020 年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中

国人民大学服务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

庆祝活动先进集体”“2019 年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先进集体”“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社会实践优秀组

织单位”“80 周年校庆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称号”。

第88页

083 084

083 084

第89页

昌明传统熔铸新篇伍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是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

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怀下创建起来的。学院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最

前沿,紧跟时代需要,目标明确,定位清晰,以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

展的需要和要求为己任,脚踏实地专注于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事业,

形成了务实求真,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风气。

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和要求,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已经形成

了历史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关注现实、

注重创新,注重捕捉本学科专业领域前沿课题,注重吸收相关学科研究成

果与研究方法,注重开放式研究环境建设,注重科学研究方法手段建设的

鲜明学术特色。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已确立了档案学基础理论与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方法、信息组织与信息构建、

信息分析与咨询服务、语义知识组织和基于内容的学术评价、政府信息资

源管理与数据治理、数字记忆与数字人文等反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凝

练的、有一定特色的学术研究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信息

资源管理学院将秉承和发扬 70 年发展凝结而成的优秀传统,以“以数据

赋能社会,以历史预见未来,培养兼具人文与科学精神的信息管理者”为

使命,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以更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转型为

导向,继续巩固档案学的领先地位,通过理论引领,打造中国档案学派,

引导计算档案学的发展方向;抓住信息分析专业良好态势,积极布局数字

人文这一新的学术阵地,寻找图书情报学科的突破点,在知识组织、社群

信息学、健康信息学形成特色领域;推动各二级学科的融合发展,促进国

际合作,加大国际化话语权,助力信息强国建设,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

展前列作出人大人的贡献。

在新时期,学院将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

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核心任务,按照“中国特色、世界

一流”的标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把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建设成为实力雄厚、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具有中

国话语权的世界一流学科;把学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信息资源管理教育

和科研的最主要基地,中国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中国信息

资源管理制度供给中心,成为党和国家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高水平新型专

业智库。

第90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85 086

1952-2022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随着中央以及各级国家机构的设置,档案工作机构也相继建立,

新中国档案教育事业也随着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业教育的建立开始起步并走上特有的发展道路。

附录一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七十年纪事

第91页

附录一 /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七十年纪事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4月,中共中央决定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开办档案

专业。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

与当时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和副校长胡锡奎、

成仿吾商定,在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内开设档案班。

学生的来源主要是抽调各大区、各省(市)及中央机

关的在职档案干部。4 月 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组

织部向全国发出《关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工作训练班

招生的通知》。

9月,任命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吴宝康

为专修科档案班主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科长田奇为副

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11 月 15 日,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档案班举行开

学典礼。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处长曾三、中国人民

大学有关领导同志以及苏联历史档案专家姆·斯·谢列兹

聂夫等到会表示热烈祝贺。

档案班的创立,是新中国文化教育建设史上的一

件大事,它填补了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项空白,标

志着新中国第一个高等档案教育机构的诞生。

档案班建立初期缺乏教员,为培养训练新中国的

档案专业干部,周恩来总理亲自给苏联方面打电话,

聘请档案专家来我国讲学。

档案班第一年的课程由苏联专家姆·斯·谢列兹聂夫

讲授,中国教员在专家指导下负责课堂讨论和实验课。

在谢列兹聂夫的建议下,报经学校批准,于 1952 年底,

成立了档案教研室,吴宝康兼任教研室主任。

当时的组织机构是:

校部——专修科——档案班

档案教研室(内设翻译室、实验室、资料室)

有教员 4 人,教学辅助人员 6 人,行政人员 5 人,

合计 15 人。

考虑到建设教师队伍的需要,同年年底从档案班

中抽出若干学员举办研究生班,培养档案专业教师。

1952 年

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龚子荣、中共中央

秘书处副处长裴桐为档案班学员讲授“中国共产党的

组织建设与历史”。

7月,第一期专修科学员毕业,共计 103 人。

9月,学校校部决定取消由校统管的专修科,把

所属各专业班分归各系领导。在当时还没有档案系的

情况下,档案班扩大为档案专修科,并继续招收学员。

当时的组织结构是:

校部——档案专修科——档案教研室(内设翻译

室、实验室、资源室)

档案专修科主任:吴宝康

党总支书记:吴宝康(兼) 副书记:迟华

1952 ~ 1953 年在校生人数:专修科 103 人,研

究生班9人,合计 112 人。

1953 年

第92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87 088

4月,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的高潮,原有的培养档案干部的规模已不能满足需要,

必须有计划地加强我国档案教育机构。根据国务院和

高等教育部的决定,在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修科的基

础上,创办历史档案系,担负起为全国各级档案管理

机关和各级档案馆(室)培养既有马列主义理论知识,

又有全面档案业务知识的档案工作干部的光荣任务。

历史档案系的创立,充分证明了我们党和国家对

档案事业的关怀和重视,它对于培养一支国家档案干

部队伍以及建设和发展档案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当时,历史档案系的组织机构设置是:档案历史

与组织教研室、国家机关史与文书处理学教研室、档

案工作理论与实践教研室、文献公布学教研室、办公室、

翻译室,实验室、资料室。

系主任:吴宝康 副主任:程桂芬、冯明

党总支书记:吴宝康(兼) 副书记:迟华

从 1952 年 11 月档案班的创办,到 1955 年 4 月

历史档案系的成立,在近三年的时间里,通过学习和

借鉴苏联经验,学习列宁关于档案建设的思想和理论,

创建了我国社会主义档案教育。从最初的一个档案教

研室,发展为四个档案专业教研室;由苏联专家授课

到由我们中国自己的教员授课;各专业教研室积极组

织、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由中国教员开设的专业课

已发展到七门,即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文书处理学,

中国国家机关史、中国档案史、档案保管技术学、档

案文献公布学、苏联档案史等。历史档案系重视翻译

出版工作,广泛搜集了图书、杂志和其他资料。这时,

人民大学已经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的档案干部,初步

建立了一支从事档案教育的师资队伍,取得了一些办

学经验,为档案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6月,苏联历史档案专家姆·斯·谢列兹聂夫回国。

7月,第二届研究生班学员 27 人,第三期专修科

学员 112 人,总计 139 人毕业。

9月,历史档案系招收了第一届本科学生。本科

1月,第一届研究生班学员毕业,共9人,大部

分留校任教,专业教师队伍得到了充实。同时,档案

教研室由一个发展为两个。当时的组织机构是:

校部——档案专修科——档案历史教研室、档案

教研室、翻译室、实验室、资料室

有教员 14 人,教学辅助人员8人,行政人员3人,

合计 25 人。

4月8日,档案教研室举行首次科学讨论会,中

心议题是对陆晋蘧著《档案管理法》一书的评价。

7月,第二期专修科学员毕业,共 99 人。

从 1954 年到 1961 年底,为促进档案学学科的研

究以及教学实验的需要,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1954 年 6 月 10 日< 54 >政秘齐字第 59 号通知》中

关于将原华北人民政府、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晋察冀

边区行政委员会及其所属各部门的档案移交中国人民

大学档案教研室保管、整理的精神,共接收整理该项

档案 4410 卷(册)和 772 公斤。后来“文化大革命”

开始,由于当时的战备形势和中国人民大学停办等原

因,根据“档案要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经周恩来

总理批示,有关方面的共同议定,将这批档案及其他

档案进行整理后,分若干次分别移交给中央档案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等部门。

1954 年 1955 年

第93页

附录一 /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七十年纪事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学制为四年,开设基础课和专业课共 23 门。同时,继

续招收研究生班和专修科学生。

9月,校长吴玉章收到了苏联国立莫斯科历史档

案学院院长阿·斯·罗斯洛娃发来的贺信,她代表该院全

体教授、教师、研究生和学生对历史档案系的诞生表

示祝贺。

11 月,系主任吴宝康和我校中国历史教研室主任

尚钺应印度政府聘请,并由印度政府教育部正式任命

为印度历史档案委员会通讯委员。1958 年 2 月和 9 月,

印度驻华大使馆又两次来照会,再次聘请尚钺和吴宝

康为印度历史档案委员会通讯委员,委任期限至 1962

年 3 月 31 日为止。

4 月 8 日~ 5 月 30 日,历史档案系举办档案专业

展览会,徐特立同志等来到我校参观了这个展览。

4 月 16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

的决定》,要求“加紧培养干部,提高档案工作的业

务水平和科学水平。”《决定》指出:“今后国家的

档案工作干部,除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进行培

养外,特别应该注意分层负责地开办短期训练班,加

强在职干部的业务学习,结合实际工作,提高其业务

水平。”《决定》还要求“国家档案局和中国人民大

学历史档案系对档案学及其他辅助科目应该加强研究

工作,以提高科学水平。”国务院的上述决定,是对

历史档案系全体师生的巨大鞭策。

5 月 27 日,举行第二次科学讨论会(当时称为中

国人民大学第六次科学讨论会历史档案分组会)。在

会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它们是:吴宝康的《论文书学

的创建及其对象与任务》,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教研

室陈兆祦的《关于我国现代一般公务文件可靠程度问

题的研究》,档案历史与组织教研室韦庆远的《论档

案工作与历史研究的关系及对文献材料的批判利用》。

6 月,吴宝康主任参加了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

订《1956——1967 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 草案 )

工作。在这个规划纲要中,档案学被列为独立学科之一,

并确定了档案学的研究项目和任务。

6 月 14 日,参加制订(国务院科学)规划的三位

档案工作者——国家档案局副局长张中、中共中央办

公厅秘书局副局长裴桐、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主

任吴宝康,与其他科学家一起,受到毛泽东主席、周

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以及邓小平、陈云、林伯渠、

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并与他

们合影留念。这是党和国家对我们档案工作者的亲切

关怀和赋予我们以殷切期望的具体体现。

1956 年在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教研室内建立了技

术实验室。

1956 年

第94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89 090

1 月,第四期专修科学员 145 人毕业,2 人肄业。

1957 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右派的斗争,犯

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历史档案系也把少数教师和学

生错划为右派,造成了不幸的后果。1978 年根据党中

央的指示,对错划右派的同志做了实事求是的改正。

1957 年底,系级领导班子如下:

系主任:吴宝康 副主任:赵德芳、刘正业

党总支书记:迟华

1957 年

2 月,历史档案系先后翻印了全国解放前出版的文

书学、档案学旧著十三本,有徐望之著《公牍通论》、

程长源著《县政府档案管理法》、何鲁成著《档案管

理与整理》、龙兆佛著《档案管理法》、周连宽著《公

文处理法》和《档案管理法》、陈国琛著《文书之简

化与管理》、黄彝仲著《档案管理之理论与实际》、

梁上燕著《县政府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傅振伦著《公

文档案管理法》、秦翰才著《档案科学管理法》、许

同莘著《公牍学史》、殷钟麒著《中国档案管理新论》。

旧著的翻印为档案学研究和专业教学提供了参考材料。

6 月,在国家档案局和明清档案馆 ( 今中国第一历

史档案馆 ) 的组织领导下,历史档案系和北京大学、北

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等广大师生及部分

中学教师共 1300 多人,整理了清代历史档案 240 多万

件。

7 月,第三届研究生班学员毕业,共计 20 人。

9 月,为了培养技术档案干部,开办了第一届技术

档案专修科,学制为二年。

9 月,我校中国历史教研室和世界通史教研室划归

历史档案系领导。1961 年我校建立历史系,该两教研

室又划归历史系。

9 月 8 日~ 10 月 12 日,系主任吴宝康作为中国

档案工作者代表团成员,应捷克斯洛伐克内务部档案

管理局和苏联内务部档案管理总局的邀请,出席了捷

克斯洛伐克全国档案工作者代表会议,并到苏联进行

了参观访问。

10 月,为加强技术档案情报资料工作的经验交流

和研究,编辑出版了《技术档案资料研究》。该刊为

双月刊,内部发行。1959 年 12 月停刊,共出版了 8 期。

10 ~ 12 月,遵照教育改革的方针,根据国家档

案局提议和学校党委的决定,教职员 37 人、学生 238

人,下放到北京、河北的工厂、人民公社、学校、机关、

商店和档案馆等 88 个单位,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接触

实际与锻炼。师生们用了最大的努力帮助各地建立健

全文书、档案工作,参加了社会劳动,受到各地工人、

1958 年

第95页

附录一 /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七十年纪事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农民和领导干部的好评。

下放师生在了解了当时我国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

的基础上,挤时间写出了 200 余篇论文和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改进并编写中国化的教材打下了一定基础,

同时也为今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经验。

12 月,为促进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对档

案学的研究,国家档案局在历史档案系内设立了档案

学研究所 ( 后改为档案学研究室 )。档案学研究所先后

编撰了《档案学基础》( 专著 )、《档案学论文著作目录》、

《国民党时期档案管理述要》、《档案学研究》( 刊物 )

以及《苏联档案工作新阶段》(译文)等。1961 年,

该所因精简机构而撤销。

1 月底,根据校部要求,专业教研室做了如下变动:

将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教研室和文献公布学教研

室合并为档案学教研室,将档案历史与组织教研室改

名为档案史教研室,将国家机关史与文书处理学教研

室改名为文书学教研室。

3~4月,连续两次举行业务讨论会,讨论了有

关“目前档案工作形势”和“档案与档案工作范围”

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5月 11 日,系里举行了第三次科学

讨论会。这次讨论会是中国人民大学第七次科学讨论

会的组成部分。中心议题是档案工作方针以及档案工

作的矛盾和规律问题,系主任吴宝康发表了《论当前

档案工作方针的正确性》的学术论文,同时有 17 位同

志发言。

6月,第一次全国档案资料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

(简称“六月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档案

事业发展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大会。历史档案系有8

位同志出席或列席了大会,系主任吴宝康代表我校校

长吴玉章宣读了他的讲话。周恩来总理以及林伯渠、

彭真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全体代表。

7月,第一期本科生毕业,共 51 人。

9月,应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的要求,我系开设

了第二届技术档案进修班,学制为一年,学员是由一

机部及各省、市保送的干部。

9月,系主任吴宝康短期脱产进修,经校党委同意,

系领导班子临时调整:

系代主任:赵德芳 副主任:刘正业

党总支书记:赵德芳(兼) 副书记:迟华

10 月,邀请苏共中央档案馆副馆长谢皮洛娃来校,

并为全系 500 多名师生作了关于苏共中央档案馆开展

档案利用工作情况的报告。

10 月 26 ~ 27 日,举行第四次科学讨论会,讨论

专业课程的体系与设置问题。会上,大家针对教学过

程中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对档案学概论、公文档案学、

技术档案学、影片照片录音档案管理、档案保管技术学、

1959 年

第96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91 092

1 月8日~3月 24 日,418 名师生下放到密云县

8个公社、17 个管理站劳动。

2月,系代主任赵德芳、副主任刘正业参加了国

家档案局召开的“研究成立档案学院”的会议。国家

档案局的曾三、张中、洛风、王仲珊、郝化村、卫文

秀以及中央档案馆的裴桐等出席了会议。会议决定:1)

一致同意成立档案学院的建议,具体问题由国家档案

局的曾三局长和中国人民大学的聂真副校长交换意见;

2)由曾三、聂真、张中、王仲珊、马纪孔、吴宝康、

赵德芳、刘正业等组成筹委会;3)先摸清情况,而

后报告中央。

这之后,将情况报告了中央,周恩来总理同意在

北京创办档案学院。于是,各项筹备工作积极进行。

后来,因为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周恩来总理特地

要杨尚昆同志转告国家档案局的领导,档案学院暂时

停办。

2月底,吴宝康、陆晋蘧等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

行的北京市文教系统群英大会。韦庆远被推荐为出席

北京市文教系统群英大会的特邀代表。

7月,第二期本科生 116 人毕业、1人肄业,一

年制技术档案专修科学员 71 人和二年制技术档案专修

科学员 26 人同时毕业。

8月,有历史档案系李凤楼参加的中国国家档案

代表团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

第四届国际档案大会。这是建国后我国第一次参加国

际性的档案会议。

1960 年,在“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下,学校曾搞

过一次教学大检查,主要是检查教学工作中的所谓修

正主义问题,历史档案系也进行了检查,不久即终止。

1960 年

档案公布学、中国档案史、世界档案史、文书学等专

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和名称问题,提出了不少建

议和意见。

1959 年是历史档案系在校学生最多的一年,达到

了 535 人,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系

科之一。同时,教师队伍迅速扩大,共有教职员 107 人。

第97页

附录一 /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七十年纪事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7 月,第三期本科生 90 人毕业、1人肄业,专修

科(第二届技术档案进修班)学生 96 人毕业。

8月,越南劳动党中央办公厅档案处来电,征求

专业教科书。

9月,举行第五次科学讨论会。讨论会共收到档

案学术论文 13 篇,系主任吴宝康提出了《关于档案工

作矛盾问题的探讨——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

笔记》的论文。

9月,招收了一届五年制本科学生。

9月,成立技术档案管理学教研室,下分技术档

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影片照片录音档案管理

三个教学组和档案保护技术、技术档案两个实验室。

10 月,收到了苏联历史档案学家姆·斯·谢列兹聂

夫发来的国庆贺词。

11 月,系主任吴宝康代表全系师生发电给苏联历

史档案学家姆·斯·谢列兹聂夫,祝贺伟大的十月革命节。

11 月,应我国政府外交部的邀请,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外务省档案工作考察团来我国进行友好访

问。考察团在我国访问期间,曾到历史档案系参观。

1961 年,接到印度历史档案委员会邀请历史档案

系派代表参加会议的通知,并收到该组织提出的征约

论文以汇编“论文集”的信函。

在 1961 年底,翻译出版了包括苏联、荷兰、美国、

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档案专著和欧、亚、非、拉

美几十个国家的有关档案学的文章、资料约 1000 多万

字,还与全国几十个档案业务部门建立了资料交换关

系。

1961 年

元旦和“五一”节,收到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

办公厅档案处副处长武春圆发给全体师生的节日贺词。

6月5日~6日,举行第六次科学讨论会(当

时称为中国人民大学第九次科学讨论会历史档案分组

会)。系副主任刘正业主持了讨论会并致了开幕词。

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副局长郝化村到会并讲了话。

这次讨论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潘嘉的《文书学的对象、

任务及其与档案事业的关系》的学术论文。会上,印

发了刘正业的书面发言稿《关于文书学的结构问题》。

有 12 位同志作了发言。

7 月,有 221 名学生毕业、2人肄业,其中本科

122 人、专修科 50 人、技术档案专修科(第三届技术

档案进修班)51 人。

7 月,专业课程教材《档案管理学》、《档案保管

技术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内部交流。与

此同时,还铅印了《文书学讲义》(1961 年)、《中

国档案史讲义》(1961 年)、《技术档案管理学》(1962

年)等一批教学用书。

11 月8日、15 日、22 日,为庆祝建立档案专业

教育十周年,举行第七次科学讨论会(当时称为学术

报告会)。这次讨论会的中心议题是围绕着三个学术

报告进行的,它们是:《新中国的档案教育事业》、《机

关档案室工作是国家档案工作的基础》、《新中国档

案科学研究的发展概况》。

1962 年

第98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93 094

4月 16 日~ 18 日,以阿尔巴尼亚国家档案局局

长季米特尔·科蒂尼为首的阿尔巴尼亚档案工作代表团

来历史档案系参观访问。

7 月,有 241 名学生毕业、1人肄业,其中本科

95 人、专修科 50 人、技术档案专修科(第四届技术档

案进修班)97 人。

这时历史档案系的领导成员是:

系主任:吴宝康 副主任:刘正业、冯明、迟华(兼)

党总支书记:迟华 副书记:宗生

7 月,有 193 名学生毕业,其中本科 96 人,专修

科 54 人、技术档案专修科(第五届技术档案进修班)

43 人。

1964 年 10 月~ 1965 年 5 月,全体师生员工(除

部分值班及特殊情况外)去湖南湘潭参加农村社会主

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

8月,阿尔巴尼亚留学生结业回国。

1963 年

1964 年

1965 年

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极左路线”,阴谋

篡党夺权,进行十年的反革命大破坏,使新中国档案

事业的发展遭受到严重的挫折和空前的浩劫。

当时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揭发档案工作

中的反党反社会主义黑线的通知》。这个《通知》颠

倒敌我,混淆黑白,否定一切,打倒一切,全盘否定

建国以来我国档案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诬蔑档案

工作中存在着一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等等,

在档案工作系统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从中央到地方

的各级档案工作机构瘫痪、制度废弛,业务工作几乎

全部停止。

档案教育也被迫中断,历史档案系停止招生,

实际上处于停办状态。在校学生 155 人于 1968 年和

1970 年分别离开学校,其中有 1961 年入学的五年制

本科生 38 人,1962 年入学的五年制本科生 20 人,

1963 年入学的五年制本科生 24 人,1964 年入学的本

科生 33 人,1965 年入学的本科生 40 人。

1966 年

第99页

附录一 /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七十年纪事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简史

1969 年,中国人民大学停办,历史档案系全体教

职员工和其他各系一样,到江西省余江县五·七干校劳

动锻炼,接受所谓的“再教育”。

从 1972 年开始,除少数人员先期分配外,大部分

陆续返京,至 1972 年底,全部返回。

1973 年,中国人民大学宣布解散,多数系被保留

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北京经济学院等校。历

史档案系因为没有与之对口的专业,被列为解散单位。

后来经过努力争取,大部分人员保留在北京师范大学,

原系主任吴宝康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顾问。

1974 年 5 月,历史档案系被迫宣告停办。经多年

培养的从事档案专业教育的教师和干部被迫改行,档

案教学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被分散,多年积累的实验

教学材料全部销毁,专业教育和研究遭废弃,新中国

唯一的高等档案教育机构被取消。

自 1952 年创办档案专业以来,培养了专业档案人

员 1784 人(其中本科为 727 人,专修科为 999 人,研

究生班为 56 人,进修生 1 人,外国留学生1人)。编

辑出版了一批档案学著作和教材,发表了一批科研论

文,为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的贡献。

1969 ~ 1974 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各地档案工作部门积极开

展揭批“四人帮”破坏档案工作的罪行,档案工作逐

步得到恢复,档案学研究也重获新生。

原中国人民大学教工一致要求恢复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上对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原历

史档案系主任吴宝康积极参加了以李新、胡林畇等为

首的复校活动,呼吁恢复历史档案系。

1977 年

第100页

BRIEF HISTORY

1952-202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UC)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095 096

1月 10 日,原历史档案系教师陈兆祦、李鸿健、

丁永奎、赵践、王传宇、邓绍兴、赵惠丰联名给上级写信,

“建议随着中国人民大学的恢复,也同时恢复历史档

案系”。

3月 13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规划办公室召开在京

档案界部分同志参加的档案科学规划座谈会。原历史

档案系主任吴宝康受规划办公室委托主持座谈会,原

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副局长张中和中央档案馆、故

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北京市档案局、铁道部档案处

等单位负责人以及原历史档案系教职员等约 20 人参加

了会议。

与会同志回顾了“文化大革命”前 17 年党中央、

国务院对档案工作的关怀,揭批了林彪、江青反革命

集团破坏档案事业的严重罪行,提出了发展档案科学

事业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会议成立了“档案学规划小组”,并由“小组”

起草了《档案学八年(1978——1985 年)规划的初步

设想》(草稿)。同年 7 月,又起草了《全国档案学

八年(1978——1985 年)规划(草案)》。

5月 19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规划办公室编辑出版

的《情况和建议》第 44 期,发表了原历史档案系主任

吴宝康的《关于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研究的现状和建议》

一文,呼吁恢复国家档案局,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

档案系,建立档案学研究所,以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

导并努力发展档案学。

5月,为学习各地档案部门的新经验、交流新情

况并出版全国性的档案学研究刊物创造条件,参与筹

备恢复历史档案系的教职员编印了《档案通讯》(不

定期油印刊物)分发各地档案部门。它曾鼓舞了全国

各地广大档案工作人员。

7 月 11 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中国

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也同时恢复,并改名为档案系。

学校任命吴宝康为系主任,冯明、李凤楼为副主任。

8 月,档案系打报告给学校:为开展教学与科学研

究工作及恢复与加强同全国各地档案业务部门已经中

1978 年

断 12 年之久的业务联系,广泛搜集资料,及时了解全

国各部门档案工作的实际,要求恢复《档案学研究》(油

印刊物)和正式出版《档案通讯》(杂志)。

9 月,档案系开始招收复校后第一届档案学专业本

科生。在档案学专业下设有历史档案管理、科技档案

管理和档案保护技术三个专门化,学制四年。

同时,在档案系下设立七个教研室,它们是:档

案管理学教研室、文书学教研室、档案文献编纂学教

研室、科技档案管理学教研室、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研室、

档案史教研室、中国政治制度史教研室。另外,还设

有三个分属相关教研室的实验室:档案实验室、科技

档案实验室、档案保护技术实验室。还设有一个资料室、

一个办公室。

9月,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在苏州召开成立大会,

系主任吴宝康当选为学会常务理事。

10 月,刘正业回校,任系副主任。

11 月 30 日、12 月 7 日,举行第八次科学讨论会

(当时称为档案工作座谈会)。系主任吴宝康以及李

凤楼等十三位同志在会上发言。发言者本着解放思想、

冲破禁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精神,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对我国“文化大革命”前 17 年档案工作如

何估价,“以利用为纲”的档案工作方针如何评价,

档案利用和保密之间的关系,以及档案工作的性质等

问题进行了讨论。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多媒体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