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与海外》

发布时间:2023-10-1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海内与海外》

近处,从百米外的对岸被风揉碎的水珠,扑面打来,落在脸上,使人心中发冷。而有些水,不是从山顶上落下,而是从崖壁半空中钻出。它不如高崖落下的瀑布的气势,但却另有一种韵味。如果说,高瀑如猛汉,而这种岩壁间钻出的小瀑,秀丽温柔如村姑。阳光下看去,像是一捧碎银从天撒落,也像是一件做工精致的白银挂件。栈道上,好几处大小瀑布从高崖泻下。并没有使我们停下脚步。尽管水珠溅湿了自己的衣服,前头的美景,引诱我们健步向前。还真有两处,因暴雨造成高崖落下石块,砸坏了栈道木板,甚至把栈道钢架都砸弯了。有一个地方,河岸岩石开裂陷塌,十分危险。我们小心翼翼,胆战心惊,攀壁而过。河谷两边的山,全是悬崖绝壁。每一处,都是高达数百米,宽若几公里,全是刀劈似的陡峭大岩。壁面上,布满了神秘的黑色图案。目睹着这样的绝世壁画,我在想,这是不是藏族先民留下来的另一种气势恢宏的唐卡呢?在栈道上走着走着,前面突然光线暗淡起来。两边的山崖,在这里渐渐地靠拢,河道自然更窄了。挤得河道里的水,急得在窄窄的河道里乱蹦乱跳。一蹦数米 高。抬 头望 去,两 堵高达数百米的 高 崖,相互 比 着 劲,耸 入 云 天。两堵高崖之间,露 出 一线 天 来... [收起]
[展开]
《海内与海外》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近处,从百米外的对岸被风揉碎

的水珠,扑面打来,落在脸上,

使人心中发冷。

而有些水,不是从山顶上落

下,而是从崖壁半空中钻出。它

不如高崖落下的瀑布的气势,但

却另有一种韵味。如果说,高瀑

如猛汉,而这种岩壁间钻出的小

瀑,秀丽温柔如村姑。阳光下看

去,像是一捧碎银从天撒落,也

像是一件做工精致的白银挂件。

栈道上,好几处大小瀑布从

高崖泻下。并没有使我们停下脚

步。尽管水珠溅湿了自己的衣服,

前头的美景,引诱我们健步向前。

还真有两处,因暴雨造成高

崖落下石块,砸坏了栈道木板,

甚至把栈道钢架都砸弯了。有一

个地方,河岸岩石开裂陷塌,十

分危险。我们小心翼翼,胆战心

惊,攀壁而过。

河谷两边的山,全是悬崖绝

壁。每一处,都是高达数百米,

宽若几公里,全是刀劈似的陡峭

大岩。壁面上,布满了神秘的黑

色图案。目睹着这样的绝世壁画,

我在想,这是不是藏族先民留下

来的另一种气势恢宏的唐卡呢?

在栈道上走着走着,前面突

然光线暗淡起来。两边的山崖,

在这里渐渐地靠拢,河道自然更

窄了。挤得河道里的水,急得在

窄窄的河道里乱蹦乱跳。一蹦数

米 高。抬 头

望 去,两 堵

高达数百米

的 高 崖,相

互 比 着 劲,

耸 入 云 天。

两堵高崖之

间,露 出 一

线 天 来。自

然,这 里 就

里河谷里的

一线天景区

了……

这里的

水 野,这 里

的 山 雄,这

里 的 树 奇!

好多的悬崖

绝壁上,无土无泥,却有参入高

天的树。这是树的生命奇迹。它

们伸出比树干长出多少倍的根,

拚命地从岩壁缝隙处汲取自己所

需的养料,使树在绝壁上长得如

此挺拔、雄伟。

山顶接着云彩。而这些连接

云彩的山脊上,整整齐齐地耸立

着一排伟岸高大的树。它们就像

是这方山水的卫士,挺立在天地

之间。

很快,一个多小时过去了。

看看计步表,已走过了一万多步。

小腿肚子酸痛起来。我想,世间

风景看不尽,是不是到此为止,

转身返回算了呢?而小我四岁多

的老伴,比我有韧劲,忍耐力强。

她鼓动我说:最美的风景,在最

深的地方。这里的王牌景点:七

彩瀑布还没有到啊!以后,我们

不可能再到这里来了。还是走到

底,看看那七彩瀑布吧。不要留

下遗憾。

于是我们在尼汝河谷,又继

续前行。

走出没几步,栈道这边悬

崖上,泻落下白如雪,壮如链的

一挂银瀑。说明牌上,标示为倒

挂瀑布。瀑布倒挂?这是什么意

思?原来,这处瀑布,从上至下,

2023 年 10 月 .49

名家随笔

第52页

有七个叠坎。水落到叠坎处,反

弹出来,形成往上跳的水瀑。传

说是天庭里的仙女,落下来的一

条丝巾。这条河谷里,两岸瀑布

数以百计。而瀑布倒挂,唯此一

处。

尼汝河,位于香格里拉洛吉

乡。是洛吉河的上段。洛吉河流

到四川木里县境,与无量河汇合

后,注入金沙江,形成美丽的长

江第二湾。

洛吉河谷,是纳西族先民迁

徙的必经之地。更是野生动植物

的天堂。走进这里,随处可见猕

猴、野猪;栩栩如生的岩画。

汉族、彝族、纳西族的土掌房、

木楞房、竹篱笆房。处处呈现出

一派原生态的景象。

有一位外国作家,在游览香

格里拉之后,写过一本书,称香

格里拉是世间秘境。而尼汝河谷,

地处香格里拉深处,是秘境中的

秘境啊!

十几分钟后,只见对岸一个

壮阔的山坡上,一丛丛青绿的草

丛里,成千上百条银条似的水流,

直往河岸下泻落。阳光作用下,

升腾出一缕缕七彩光泽来,真是

美极了!

这里,就是十里河谷上的王

牌景点:七彩瀑布。

尼汝河,也只有在这里脚步

才有了短暂的停留,留下一块几

亩宽的平地。平地上密集生长出

一片高大壮实的树林。树林里,

摆放有多条木椅,供那些勇敢地

走到终点的游者歇息。

人世间的事,常常是这样,

越是最艰难的时刻,越是接近成

功的时候。若不是老伴的鼓动,

我又将失去一个观赏绝世美景的

机会,留下一个终身的遗憾!

这一天,徒步三十里,尼汝

河谷走秘境,看天下最雄的山,

观世间最野的水!

走条新路看风景

那天,从尼汝村返回大理,

我们没有走快捷的高速公路,而

是走的一条刚刚通车不久的新

路——香虎路。香,即香格里拉;

虎,就是虎跳峡。

这是迪庆州用心打造的一条

景观公路。全程 170 公里,有 34

座桥梁,两条长达 1700 多米的

隧道。相当一段的路程,是在海

拔 5390 米的哈巴雪山山腰间穿

行,沿途经过白水台 , 下、中、

上虎跳峡。看不尽的风景。

果然,上路不远,就有一个

观景台,标示是九仙峰观景台。

我们停下车,走上观景台,眺望

对面的山峰、山下的原野、村庄。

只见山峰上,云蒸霞蔚;原野间,

一片田园风光;村庄里,炊烟袅

袅,生机勃勃。站在高处往下看,

往远望,近处远方,这边那边,

都是一幅画。最令人心动的,是

山际天空上的云彩,有如骏马奔

驰,有如村姑起舞,有是大雁排

阵,有如羊群啃草……这些云彩,

给予你的想象空间太广阔了。

走在这条路上,也有令人担

心的地方。刚刚落成的路,标准

不可谓不高,质量不可谓不好,

路旁都栽上了各种各样的景观

树,路两边的坡面,也用水泥钢

筋修建了固土用的一个个框架。

框架里还紧紧密密地垒上装有草

籽的土袋。草籽也已开始发芽长

草了。然而,这几天一场大雨下

来,不少水泥框框里的草籽土袋,

被水冲洗出来了。不少地段,还

发生了塌方,压垮了刚刚栽上去

的景观竹木……真是令人痛心。

也许是这个地方的地质特别

吧!这无疑是一个难题,摆到了

这条高原景观路的养护者面前,

等待他们去破解。

一路奔走过来,令人惊叹的

风景点不断扑面而来。车子每开

出不久,就有新的观景台出现在

你面前。还真不知有多少观景台

立在这条路上。每一个观景台,

都建设得极有特色,民族风情特

浓。

我们是下午从尼汝村出来

的。走到这条路上的一个风景

区——白水台风景区,天色就晚

50.

名家随笔

第53页

了。于是就找一处民宿住下了。

次日一早,我们便走进景区

游览。白水台,顾名思义。是白

水造就的奇特景观。所谓白水,

就是富含碳酸钙的泉水。泉水慢

慢下流,水中的碳酸钙则逐渐沉

淀,长年累月就形成台幔,好似

层层梯田。造成一种奇特的景观。

景区在哈巴雪山山麓。这里

是纳西族东巴教的发祥地。景区

里,雕塑也罢,标示牌也罢,标

语宣传文字也罢,除汉语外,还

有纳西文。处处弥漫着纳西族东

巴教的文化气息。

我们落 宿的民宿,就 在景

区 下 面。往

山上爬上一

两 公 里,就

是那片令人

震撼的一层

层台幔围成

的 梯 田 了。

因为泉水中

碳酸钙的沉

淀,“梯田”

底部便呈现

白 色,就 形

成了这样的

白 水 田 了。

泉水慢慢下

流,经 年 累

月就造就了

一个面积达

三平方公里的台幔梯田。被人们

称颂为“仙人遗田”。

我们来到了造就这个奇独景

观的泉水流出的源头。只见一片

树林之间,一左一右,从地层里

拱出两股水量很大的泉水,一股

从水池中冒出,一股从石墈下流

来。水极清,我们中的好奇者,

用手捧了一捧喝下,说此水有丝

丝的甜味,口感不错。

前方美景更多,我们在此没

有久留,拍了几张照片,就下山

了。

公路在哈巴雪山山腰间摆

动,车子在白云涌动的路面上飞

驰。拐过了不知多少个弯,一个

令人惊叹的地点便出现在面前

了。

这里一路过去,就是下虎跳

峡,中虎跳峡,上虎跳峡。前年

夏天,我们到过上虎跳峡。那是

从高崖下到谷底,站到水边来观

看的。头一次看到水如此暴怒,

感受极深。回到旅居地,我便写

出短文,发出“天地大合唱”的

惊天一叹!这次,观景台设在哈

巴雪山山腰间,从上往下看,真

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在这

里对峙。两山都在海拔 5000 米

以上。玉龙雪山海拔 5590 米,

高出哈巴雪山两百米。两山之间,

就是奔涌的金沙江,就是著名的

金沙江大峡谷!

站在下虎跳峡的观景台,朝

前望去,我感到,地球在这里开

裂了!在这里猛一下开出一条长

达数十公里,深达数千米的大裂

缝来!往下看,只见一线黄水,

被两座大山挟扁了,可怜巴巴地

挟着尾巴在山脚下逃窜。一抬头,

看两堵绝壁,两座山峰,欲与天

公试比高!绝壁上,有水流留下

的印记,有风雨刻下的图案!这

是一块立在天地之间的大自然留

给历史的无字牌!

走一趟香虎路,看不尽的人

间风景!

2023 年 10 月 .51

名家随笔

第54页

李少春与《野猪林》

○ 文、图 / 万伯翱

京剧《野猪林》是编剧于我

国四大名著之《水浒传》中的传

奇故事。宋朝奸相太尉之子高衙

内在东京游庙时遇见八十万禁军

教头林冲年轻貌美的妻子张氏,

就带着家丁上去百般调戏,林冲、

鲁智深赶至解围,衙内及家丁才

狼狈鼠窜。高衙内和陆谦又设毒

计用宝刀引林冲入“白虎堂”擒

拿毒打入狱,刺配沧州。发配路

上陆谦按太尉旨意买通解差,在

野猪林欲杀害林冲,多亏林冲的

结拜兄弟鲁智深相救,才得以“若

非仁兄从天降,我今日作鬼他乡”。

林冲刺配沧州看守大军草料场,

陆谦又潜入草料场放火再陷林冲

于死地,林冲大雪中愤出山神庙,

怒杀追兵,血刃仇敌陆谦,风雪

中被逼上梁山。

此剧经过近现代文武老生泰

斗杨小楼和著名花脸郝寿臣合作

演出后,又经现代文武全才的京

剧艺术大师李少春(中国京剧院

头牌演员,中共党员)在剧本和

舞台上的千锤百炼,在戏剧家翁

偶虹的大力帮助下,于 1962 年由

北京电影制片厂两位著名电影导

演崔嵬和陈怀皑拍摄成彩色戏剧

舞台片《野猪林》,在中国大地

上广泛放映,反响强烈。就因为

是三位当代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

家联袂演出,由李少春饰演林冲、

袁世海饰演鲁智深、杜近芳饰演

林娘子。当时这三位演员的大名

已经如雷贯耳,艺术上已达炉火

纯青境界。用今天学生的话来说:

“众前辈大师的《野猪林》已成

我国戏剧经典,成为京剧艺术上

的一座光辉里程碑,后人无法复

作者和周恩旭(林冲)、白金(林娘子)在长安大戏院舞台上合影 李少春饰演的林冲剧照

52.

名家随笔

第55页

制!

去年北京京剧院决定派出几

位京剧名家叶金援(他在舞台上

扮演林冲已近五十场)等辅导再

现新时代的《野猪林》。

其中主角“新林冲”周恩旭

今年才 32 岁,我看过他的短打《三

岔口》、箭衣《洗浮山》、登上

厚靴底的《秦琼观阵》和长靠大

武生《长坂坡 • 汉津口》;还有

上演“一赶二”文武并重的《八

大锤 • 断臂说书》时,凸现了不

但有嗓,而且唱念做打样样都有

模有样。这些剧目也都是李少春

先生当年常演出的拿手好戏!

今年初夏叶金援老师亲自引

领我,去长安大戏院观赏。《野

猪林》中林冲一出场就让人觉得

眼前一亮:个头 1 米 78,越看越

觉得他唱念做打样样都有李少春

先生的影子!他武功基础扎实,

人也十分勤奋好学向上。在后台

他说:“大师的经典作品我都认

真学习过,光看《野猪林》电影,

都有一百遍了!和白娘子(后起

之 秀,27 岁 的 白 金 饰 演),还

有鲁智深(罗帅扮演)在叶老师

等指导下,三位主演唱念做打也

揣摩近百遍了。当年李大师还说

抬头看‘白虎堂’匾上的字都几

百遍了,什么地方缺了漆,什么

地方磨损了,我都能看出来,但

每次我大喊‘冤枉啊!’我仍都

会迸发出全部丹田之气而悲愤冲

天!怒斥太尉的京白,李大师句

句字字都是千斤重,每每都获观

众喝彩不止。”他边卸妆边介绍

说:“这次每位老师都不厌其烦

对我们徒弟们说得口干舌燥,面

对面、手把手教授,鼓励我们大

胆一步一步往下演,每句唱都满

弓满调,一招一式绝不偷懒放松,

把戏一遍又一遍地演下来。尤其

是文武兼备、家学渊源的叶老师

(京剧名家叶盛长之子),他说

死学李大师咱们都不行,要根据

你们年轻武生自己的特点来唱这

出戏,如现在新建的长安剧场舞

台宽阔,小周年轻力壮血气方刚,

无论在菜园结拜舞剑中,还是最

后开打中,恩旭饰演的林冲必须

积极调动出惺惺相惜的英雄豪气,

用真钢宝剑舞出银光闪闪的剑法,

这是根据武术中太极剑而来,优

美而稳重。剑穗随着林教头银剑

优美稳重的身段似蛇如龙,剑穗

飘然而丝毫不乱。讲究的是身段

和手中剑术娴熟而不见油滑。”

叶老师说:“此戏只要我们努力

认真刻苦去唱去演出,是可以‘戏

保人’的,因为李大师当年于编、

导、演于一身,深谙《野猪林》

的‘戏胆’与‘戏核’是密不可

分的关系,李大师很懂得此‘蹲

底戏’能紧紧抓住观众的。”毛

主席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中

《野猪林》中的林冲剧照(右二) 林冲被公差带入野猪林中

2023 年 10 月 .53

名家随笔

第56页

南海怀仁堂陪同苏联领袖伏罗希

洛夫元帅欣赏全本《野猪林》,受

到了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叶老师指出,在最后风雪山

神庙火烧草料场开打时,就给你

“新林冲”取消了老戏电影中的旗

杆墩子,而且多加了追兵达 12 名

之多,很适合年轻力壮的恩旭大

打出手。此次最后开打,考虑到舞

台时空和电影又不同,同时做到保

留与删减,增加了小周的善打特

点:如双方翻打,砸人、砸脸难度

系数增大。杀陆谦使用一个“四击

头”锣鼓,配合小周的身长和武功

好,用两臂一抹一扎的刀法,体现

出林冲最后爆发的全部愤怒,小

周和众演员的默契浑然一体配合,

完美体现“稳、准、狠”,将此剧

推向最后的高潮。让观众大呼“解

气、过瘾”。他的长衣长枪短刀尽

情开打,大显此时雪夜英雄末路

的反抗,手刃奸贼陆谦和雪夜被

逼上梁山的生动情节。

在李少春先生百年诞辰时,

河北霸县人民政府不但为这位杰

出的艺术大家特别修建了“李少春

大剧院”,还特请我和尚长荣院长

及少春家属等一起为此揭幕。当

时还为他塑造了头戴樱盔身披长

衣,肩扛长枪身挎酒壶的铜像,似

乎这位被逼上梁山的英雄正悲壮

地吟唱“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

阵透骨寒——”

李少春先生彩色戏剧电影《野

猪林》著名唱段“大雪飘——”至

今已是脍炙人口,流传一个甲子了。

《野猪林》这出大戏中,角色分配

十分周全,生旦净末丑,各位都有

用武之地,尽可发挥角色的才能。

少春先生是我国最著名的文武双

全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此剧是他

的血汗和全部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式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传统国

粹珍贵之艺术结晶,当年也是在

敬爱的周总理关怀下才能拍摄成

功,并在全国上映。我有幸在下

乡知青麦场银幕中多次津津有味

地欣赏过这出艺术经典大戏。我

从部队转业后曾任《中国体育》

杂志社总编兼社长。在庆祝本社

成立四十周年时,力荐在人民剧

场演出此大剧。1994 年在少春先

生诞辰 75 周年时,也第一次由我

组织体育界演出《野猪林》。演出

此戏果然效果很好,国家体委及

北京体育界京剧爱好者都来了。

当然那时周恩旭他们还未出生或

者在演娃娃戏呢!当时我们所请

主演林冲则全部是他们的伯叔老

师们,如厉慧良、于魁智、李光、

马玉璋、马少良、叶金媛、王立军、

吴玉章、周和桐、杨赤、李维康、

李胜素等等分别扮演的林冲、鲁

智深、白娘子也是当时很有名的艺

术家来扮演。可敬可喜的当年两

位健在的京剧大师袁世海,及杜

近芳,中国京剧院还有些《野猪

林》当时健在的演员。

最使我难忘的是两位大师袁

世海、杜近芳在舞台上受到观众

雷鸣般的掌声后,接过了后辈人

的鲜花后,竟拉着我在人民剧场

坐到五排一起观看了《野猪林》!

这两位长期和少春大师合演过《野

猪林》及许多传统剧目的先生,

还特别指出最早扮演现代京剧《红

灯记》中的李玉和扮演者也是李

少春先生,当时的剧名叫《革命

自有后来人》。1958 年李少春、

杜近芳、袁世海共同演出的现代

京剧《白毛女》同样是京剧改革

的一面旗帜。在我和袁、杜一同

欣赏台上演出的《野猪林》时,

袁老和大姐也不客气向我提到舞

台上演员的过失和不足。态度认

真严格,二位如此热切希盼台上

的后生们只要努力刻苦学习,揣

摩李少春大师完全可以从“高山

仰止”到钻进去,演出来!今天

可喜可贺又一出年轻后生成功演

出了这出经典大戏《野猪林》。

初夏首演彩排演出是在北京大兴

影剧院,白金说首演《野猪林》

获得了座无虚席的满堂叫好。

这真应了袁世海老先生生前

多次对我说过的话:“有好戏,

好角,就不怕没观众呢!”我相

信《野猪林》会辈辈出英杰、演

英雄。

54.

名家随笔

第57页

洋教授的中国情缘

○ 文、图 / 姚 燕

伊莎白的父亲饶和美和母

亲饶珍芳都是来自加拿大的基

督教传教士,父亲曾在成都华

西协和大学担任教育系主任,

母亲婚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

育事业中,先后在成都参与创

办了蒙特梭利幼儿园、弟维学

校 ( 今天的红专西路小学 ) 以

及担任 CS( 加拿大学校 ) 的校

董。1915 年的冬天,伊莎白出

生在四川成都四圣祠附近的一

栋砖房里,恰逢成都腊梅初放

的时节,父亲便给她取了一个

中文名,饶素梅。自此,伊莎

白开始了与中国一个多世纪的

情缘。

在伊莎白小时候,父母常

带她们姐妹走进四川的大山,

接触到很多少数民族群众,看

到很多贫苦农村的低矮草房和

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百姓。

从那时起,伊莎白开始对中国

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产生了兴

趣。

1938 年,伊莎白在加拿大

多伦多大学完成心理学硕士学

位后重返成都。虽然在中国从

事多年教育工作的父母很期望

她也能当老师,但是伊莎白表

示希望到四川农村作社会调查,

再赴国外攻读博士。于是,在

父亲的藏族朋友索朗仁青帮助

下,用 1 年时间,伊莎白从八

什闹村开始,沿岷江河谷翻山

越岭,足迹遍布当地多个地区,

拍摄了大量社会风貌图片,作

伊莎白出生在中国,在中国居住九十余年,2023 年 8 月 20 日逝世,享年 108 岁。

她是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新中国首批外事干部以及大批杰出的学

者和外交人才,都曾是伊莎白的学生。她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亲历者,是中国共产党

百年发展历程的见证人。她曾以一位社会学者的身份成为是第一位走向中国藏区的西

方女人类学者,她还忠实地观察和记录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尤其是中国农村发展,

为向世界积极介绍新中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19 年 9 月 29 日,伊莎白获得中国国家

对外最高荣誉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编者按

2023 年 10 月 .55

名人风采

第58页

了大量调查笔记。这也成为她

的中国故事的真正开端。

参与创办乡村建设

实验区的工作

今天的重庆市璧山区大兴

镇,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隶属

四川省,当时称兴隆场乡。抗

战时期,以乡村建设和平民教

育实验闻名的晏阳初博士,在

这里开展了一场探索性的乡村

建设实践,伊莎白也是项目的

合作者之一。

抗战爆发后,由于日军截

断中国的海盐供给路线,造成

内陆食盐奇缺,盐价暴涨。中

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西迁至四

川后,与晏阳初领导的中国乡

建研究院合作,计划在兴隆场

乡筹建一个食盐供给合作社。

在工作组组建之时,从事过农

村社会调查的伊莎白,引起了

项目负责人的关注。项目组决

定支付伊莎白工资,请她参与

这项社会实践。这成为伊莎白

在中国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为 建 设 合 作 社 作 准 备,

1940 年开始,伊莎白和同伴走

访 1497 户人家,挨家挨户地了

解当地农民的经济生活状况。

但由于食盐供给合作社触犯了

垄断商人的利益,开办 5 个月

后被迫终止。虽然此次乡村建

设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但是伊

莎白记录下来的长达 36 万字的

兴隆场乡乡民生活调研资料,

全面、忠实地记录了抗战时期

川中一个小场镇的政治、经济、

宗族、婚姻、司法、民间组织、

宗教、民俗以及历史沿革等各

方面的信息,具有珍贵的史料

价值。虽然当时未能按计划完

成研究报告,但是对于中国乡

土社会的全面忠实记录,引起

了国外学界的高度关注。英国

著名社会学大师卡尔·曼海姆

将伊莎白这部尚待完成的著作

列入其二战后期策划出版的“社

会 学与社 会重 建国际文丛”,

该文丛包括费孝通《江村经济》

等中国人类学先驱之作。

20 世纪 80 年代初伊莎白

离开教学一线后,她再次打开

那些尘封着兴隆场调查资料的

抽屉,将调研、访谈资料整理

成 人 类 学 调 查 专 著《兴 隆 场 :

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

(1940-1942)》《战时中国农村

的 风 习、改 造 与 抵 拒 —— 兴 隆

场 (1940-1941)》。 这 两 本 人

类学手记用细腻的笔触详实地

记录了抗战大后方乡村生活细

节,成为西方了解民国时期乡

村和乡村建设的一个窗口。

确立共产主义信仰,

重返中国后完成两

部社会调查报告

1940 年,伊莎白回成都探

望父母之际,结识了任教于金

陵大学 ( 战时内迁成都 ) 的 英

国共产党员大卫·柯鲁克。大

卫在美国读书时接受了共产主

义思想,并加入了英国共产党,

曾参加保卫马德里的反法西斯

1948 年,叶剑英和外国专家在一起(左一为叶剑英、左三为柯鲁克、左四为伊莎白)

56.

名人风采

第59页

国际纵队英国营,在保卫雅拉

玛山谷的战斗中,他腿部中弹

受伤被送到马德里的白求恩所

在的医院养伤。其间,他从白

求恩那里借阅到斯诺的《西行

漫记》,引发对中国革命的强

烈关注。而伊莎白经过在兴隆

场乡的社会调查,亦深知中国

社会的苦痛。二人有着很多共

同语言。1941 年暑期,他们结

伴考察川西。在斯诺描绘过的

大渡河铁索桥桥头,大卫向伊

莎白求婚。共同的信仰和不渝

的爱情,自此将两个青年的余

生紧紧连在了一起。1942 年,

他们返回英国结婚,并在共产

国际的号召下,相继入伍投身

反法西斯战争。大卫参加了英

国皇家空军,在大卫的介绍下,

伊莎白加入了英国共产党,随

后进入英国加拿大妇女军团服

役,为战场上的军官做心理培

训。

1946 年,退伍后的伊莎白

在伦敦经济学院弗思教授的指

导下,开始攻读人类学博士;

大卫则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

习中文,同时从事英共的工作。

1947 年,大卫·柯鲁克在办理

空军退役手续时获悉,从哪里

到英国报名参军,就可以免费

被送回到哪里去。对于心心念

念想回到中国的柯鲁克夫妇来

说,这可真是个好消息。1947

年 10 月,英国 皇 家 空 军 退 役

军官大卫·柯鲁克,带着英国

共产党的介绍信和中国政府的

邀请,和伊莎白一起以国际观

察员的身份穿越国民党政府的

重重封锁,来到中国晋冀鲁豫

边区驻地武安县十里店村。大

卫作为记者,伊莎白作为人类

学者,都希望继续埃德加·斯

诺的工作,纪录中国近代史上

最剧烈的变化。在伊莎白看来,

能接触到中国乡村建设的另一

个样本,是一次丰富的人类学

研究实践。

在河北省武安县十里店住

下 后,经 他 们 反 复“ 抗 争”,

终于被批准取消“吃白米、白

1948 年伊莎白骑马奔赴石家庄 1948 年伊莎白在十里店村考察

2023 年 10 月 .57

名人风采

第60页

面的特 殊 待遇”,和村干部吃

同样的饭。据《武安县志》记载,

“他们深入田间、打谷场、担

粪路上,凡是有我们村上人活

动的地方他们都要去。有一次

跟我一起边走边说一起到地里,

还接过我的镢头刨了一会地。”

经过 8 个月的详细考察、访问,

这期间大卫把所见内容不断写

成稿件寄回英国刊发,而伊莎

白通过对比共产党土地改革和

国民党时期乡村建设的不同之

处,定期向导师弗思汇报在十

里店的调查研究进展。

“1947 年从英国第一次进

入解放区时,我们充满幻想,

首次接触到这个英雄的新时代,

真使我们为之目眩,经过 30 多

年后我们才体会到,在这个人

口最多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

艰巨性和复杂性。”在 1982 年

出版的中文版《十里店》的前

言里,如实记录了两个人的心

路历程。两人白天忙于采访村

民,晚上 整 理 文字笔 记。1956

年,柯鲁克夫妇依据在十里店

的调查实践,完成了两部纪实

性 著 作《 十 里 店 —— 中 国 一 个

村庄的革命》和《十里店,中

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第

一本书主要是追溯十里店在土

改前的革命探索和努力,而第

二部则重点记录土改工作的全

过程,以及土改给中国社会带

来的巨大变化。这两部极具社

会学价值的著作一经出版就在

海外引起了强烈关注。

新中国英语教育

事业的拓荒者

1948 年 5 月 27 日, 毛 泽

东率领中共中央来到西柏坡,

指挥全国解放战争。为给新中

国培养外事干部,周恩来指示

在张家口外语干部训练班的基

础上,吸收从平津和各解放区

来的学员,决定成立中央外事

学校。1948 年夏天正当土地改

革结束,柯鲁克夫妇收拾行李

准备返回英国的时候,突然接

到中共华北局领导谈话的邀请。

虽然伊莎白的志向是成为一名

人类学学者,丈夫柯鲁克的理

想则是做一名记者,但面对中

国共产党的诚意邀请,一心向

往参加革命实践的柯鲁克夫妇

欣然答应加入到由叶剑英、王

炳南领导的中央外事学校 ( 北

京外国语大学前身 ) 任教。

1948 年 6 月,中央外事学

校在河北省获鹿县南海山村成

立,紧邻华北军政大学所在地

南新城。叶剑英同志是华北军

政大学校长兼政委,同时又是

中央外事组组长,王炳南同志

任副组长。中央外事学校当时

以华北联大外国语学院为基础,

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有较好英

语基础的学生,为新中国培养

了第一批外交人才。

在中央外事学校草创阶段,

柯鲁克和伊莎白一身土布军装,

跟学生们同吃同住在四面透风

的土坯房里。他俩喜欢端上一

碗饭,在院子里一蹲,边吃边

用英语与学生对话。有学生曾

说自己“吃最 粗粝的食物,学

最纯正的英语。”以至进京之后,

学校先后更名外国语学校、北

京外语学院,夫妇俩这习惯仍

然未改,每周至少有三次到食

堂与学生们一起吃饭、对话。

学校成立时,仅 7 位教师,

30 多名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

不齐,就分成高、中、初级进

行分级差异化教学。办学之初

没有现成的教材,柯鲁克夫妇

一方面从叶剑英送来的英文杂

志中挑选适合的内容,一方面

开始动手编写教材。每天晚上,

柯鲁克夫妇点着油灯,在昏暗

的灯光下伏案编写,定稿后再

刻蜡板印制,一本本朴素、实

用,凝结着柯鲁克夫妇心血的

英语教科书,出现在学生们面

前。

1950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后,中央军委从军事干部学校

中挑选 495 名参干学生来到北

58.

名人风采

第61页

1981 年,伊莎白和柯鲁克在辅导学生

外学习外语。在周总理的指示

下,北外开设了 16 人的小班,

由伊莎白和大卫负责专门的培

训。为使水平参差不齐的学员

达到培养目标,教师们白天上

课,晚上继续辅导学习困难的

学生。伊莎白还曾为外交部培

养了首批口译人才。她回忆道:

学校派我和吴千之去任教,吴

老师教阅读和写作,我教听说。

我精挑细选各种各样的录音带

给学生们进行听力理解和模仿。

经过一年多的专门训练,那个

班里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很

大的提高。教学以外,他们夫

妇还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

套大学英语教程的编写和《汉

英词典》的编纂。

为帮助边疆地区高校提高

英语教师的水平,柯鲁克夫妇

先后前往内蒙古、宁夏、新疆

和青海等地,帮助开展外语教

学活动,并带队到国外开展学

术交流与合作。1980 年夏天,

柯鲁克夫妇在新疆大学授课一

个月。全疆各大专院校的英语

教师、涉外部门的干部、部分

中学英语教师,以及新疆大学

和新疆师范大学外语系高年级

学生,共计 100 多人参加了培

训。在新中国的英语教育事业

中,伊莎白和大卫献出了全部

的青春与智慧,付出了常人难

以想象的艰辛与努力。他们代

表的是一代开创者,也是从未

停歇的奉献者。新中国的首批

外事干部、大量外交人才和杰

出的学者中,不乏他们学生的

身影,很多人活跃在中国外交、

教育、新闻等各个领域中,可

谓是桃李满天下。

1957 年,伊莎白夫妇向学

校请假一年回加拿大和英国探

望父母和亲友。在英国期间,

有朋友建议他们留在英国,让

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还积极

帮他们联系工作。这个时候正

赶上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召回

全部的专家。伊莎白和大卫商

量后认为,不能在中国最困难

的时候就这样离开,便毅然放

弃了回英国的机会。此后,经

历再多风雨,他们也不曾想过

离开中国。

2019 年 9 月 29 日, 伊 莎

白获得中国国家对外最高荣誉

勋 章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友

谊 勋 章”,以表 彰 她为中国教

育事业和中外友好交流做出的

杰出贡献。

106 岁的伊莎白老人拥有

加拿大和英国双重国籍,但中

国却是她居留时间最长的地方。

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

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

起来的百年发展历程。一个世

纪 以 来,“ 要 不 要 回 中 国”,

这道选择题曾多次摆在伊莎白

和家人面前,而他们的每一次

选择,都是中国。

(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

大学校史馆 )

2023 年 10 月 .59

名人风采

第62页

○ 文、图 / 周 璐

——父亲周翼南和他的师友

父亲离开我们一周年了,

但并不觉得他离开得很久。因

为有父亲的文与画相伴,我一

直 以 为 他 只 是 远 行 了 —— 在 浩

瀚的宇宙中,不再有时空的

束缚,如他一生潇洒脱俗的

性 情,如 他 那 枚 方 印“ 随 心

所欲”。

父亲远行后,我陆陆续续

整理他的文稿画作、笔记书

信。古人有云“文人相轻”,

父亲却在文艺界有着众多师

友,在朋友们的眼里,父亲真

诚随和、乐善仗义,他用他真

挚质朴的笔,记录着与他同时

代的文学家、艺术家等师友的

深情厚谊,虽非生死之交,却

可称肝胆相照。这些文章,收

录在他的《画外谈画》《书房

画室》《秋菊集》《手相》等

散文集中。在父亲的文字里穿

行,追随着他的足迹,我读懂

了父亲,读懂了一代知识分子

的风骨与情怀。

活得有声有色的黄永玉

数月前,著名画家黄永玉

先生仙逝,让我想到父亲与黄

公的一段文缘和画缘。

2020 年 5 月,黄公夫人张

梅溪(儿童文学家、画家)去世,

那日,得此悲讯,父亲伫立在窗

前,久久地凝望着远方,目光

好像要穿过长江、珠江,翻越

太平山顶,停驻在黄公在香港

的“山之半居”。

“ 她 非 常 细 心。”父 亲 轻

轻地说,“我去香港的时候,考

虑我出行坐交通车,她还为我

准 备 了 些 港 币 零 钱。”父 亲 说

的她,是张梅溪女士。

父亲能文擅画,他所钦服

的两位中国能文能画者,一是

黄永玉,一为韩羽。父亲说,

黄永玉是真正的大家。黄公懂

得美,讴歌美,却又有一种难

得 的 疾 恶 如 仇 的 气 质。“ 他 热

黄永玉夫妇与周翼南

60.

名人风采

第63页

烈地拥抱‘爱’,又热烈地拥抱

‘憎’,他不折中,不调和。他

身上具有艺术家极可宝贵的良

知秉性。他几乎是毫无顾忌地、

毫不留情地、以他的方式鞭挞

‘假恶丑’,而不考虑后果。”

一次黄公评点父亲的作品,

寄 来 毛 笔 所 书 手 卷 大 函 —— 一

笔不苟写在宣纸上的长信。信

中谈做人为文作画,父亲大赞

黄 公 此 函“ 言 词 恳 切 …… 执 着

中蕴超逸,严谨中涵豪放,真

乃大家之风范……倘去信中称

谓,便是一篇对文人画士有启

迪的文章”。

父亲《手相》收录有一篇

《谈沈从文的一次“发言”》,

由此,黄公在信中谈做人和为

文之道:“文中‘沈从文’篇,

很有六朝风度,极见文笔,尤

其节奏中之起伏关系,活脱一

个柔中有刚的沈从文。钟书先

生说过:‘别看从文微笑温婉,

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谈及作画,黄公这样写道:

“画,不过两类:科班与票友。

科班如张萱、顾闳中、张择端;

票友如八大、石涛、徐渭、齐

白石类。传习方法自有不同:科

班不说,票友多在抽象与具体

协调运用中得到三昧真火。几

百年写意理论中,意境、飘逸、

含蓄多难悟具体要领,其实只

在两味药料之抽象与具体调配

得 宜 可 耳。所 谓‘ 生’,所 谓

‘熟’、所谓‘墨色’、所谓‘水法’、

所谓‘笔妙’,都不过熟练之后

产生的偶然之趣。不要故作偶

然,故作傻气,故作天真。有

如踢足球,进门的那一脚偶然,

是以几万次必然的锻炼中得到。

否则是运气。”

父亲尤为感动的是,黄公

见他擅画猫,极详细地谈到画

猫的要点,还在信上画了几只

猫予以说明。信末他告诉父亲,

正利用自己的材料在写一部小

说,不久将离港赴意大利,并

留下香港和意大利的地址以便

父亲联系。

1996 年,父亲应邀去英国

举办个人画展,特取道香港,

就是想看望在香港的黄公。在

“ 山 之 半 居”,父 亲 受 到 黄 公

及夫人的热情接待,进行了非

常有意味的交流。担心父亲在

香港出行不方便,张梅溪女士

还为他准备了一些港币以应急。

临别,黄公说:“回后,再来坐

坐,聊聊。”

于是,父亲回汉时再次绕

道香港拜访黄公,还带了几幅

习作请他指教。黄公同夫人一

张一张仔细看毕,黄公点点头

只说了三个字:“不容易。”

那日,父亲在黄公家吃了

一顿带辣味的午饭。滴酒不沾

的黄公,拿出一瓶湖南有名的

“酒鬼”,款待也不会喝酒的父

亲。此刻父亲才知道,“酒鬼”

的包装是黄公设计的。

那次拜访,黄公热忱邀请

父亲:“我明年 2 月在长沙,我

欢迎你来,然后一起到凤凰去。”

他说:“凤凰值得看看。要是你

3 月来就直接到怀化,那里都知

道我,喊我叫‘大伯’,你说是

黄永玉长信手卷

2023 年 10 月 .61

名人风采

第64页

大伯的朋友,他们会接待你的。”

如今,黄公夫妇与父亲均

远赴天国,在另一个时空把酒

言欢。父亲将黄公的长信裱成

手卷留给我们,我一直记得父

亲的叮嘱:要学这些前辈,要

活得有声有色。

赠送黄山日记本的张肇铭

整理父亲的日记书信,一

本褚黄色封皮的日记本引起我

的 注 意:封 面 有“1957”字 体

压印,书脊处为父亲的笔迹“黄

山日记 1976.8.17”。又 是 怎 么

回事呢?翻开日记,扉页写有

“一九五七元月十四日肇铭购

于武昌”。那笔迹不是父亲的,

而 是“ 湖 北 三 老”之 一、著 名

画家张肇铭的。

张老的日记为什么会被父

亲珍藏?扉页左侧,父亲写有

这样一段话:七三、七六年曾

与张老谈及黄山,张老赞誉不

止,促吾一游,并以当年黄山

记游借我阅之。然黄山未游而

张老先逝,不胜慨叹。张老逝

后首去张老家还此日记,又蒙

师母见赠以作纪念。

落款时间为“1976 年 7 月”。

我细细翻看,日记前 20 页

为张老的记录,时在 1958 年 5

月 12 日至 12 月之 间。后 面 是

父 亲的“黄山行 一 九 七 六 年 八

月”(“黄山行”是父亲与挚友

唐翼明一行同游黄山的游记,

后出版《黄山九人行》)。

父亲在“黄山行”之前,有

一篇万余字的“写在前面”,记

述了与张肇铭,以及“湖北三老”

中另一位著名画家王霞宙先生

相识相知的缘分。父亲结识张

老,就缘于王霞宙的引荐。

那 是 20 世 纪 70 年 代 初,

父亲什么也不愿意写。他暂时

找到一条出路:学画水墨画。

那时我还小,只晓得父亲将手

中的“小笔”(钢笔)换成了“大

笔”(毛笔),将小纸换成了大

纸,和我一样在纸上画画。

有时候,父亲会带着他的

画出门,母亲告诉我,他是去

见老师了。

老师便是王霞宙。父亲得

到王老的赏识和指导,在较短

时间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

王 老 也 发 现 了 父 亲 的 问 题 ——

用笔太快,不够沉着。“你要学

学张肇铭老师,他用笔是很讲

究 的。”他 推 荐 父 亲 去 向 张 老

求教。

于是,父亲带着王老送给

老友的一包宝贵国画颜料和介

绍信,来到张肇铭家。得知父

著名画家张肇铭赠送的日记本扉页 周翼南画作

62.

名人风采

第65页

亲作画还不到半年,张老非常

高 兴:“ 你 没 有 条 条 框 框 的 限

制。”一语中的,后来,父亲的

画题材广泛,“自由挥洒,直抒

胸臆,但得情趣,不拘绳墨”(画

家鲁慕迅评语)。

初识,张老同父亲从古代

的水墨画谈到今天的水墨画,

从武汉美术界谈到北京、上海

美术界,谈到中国古典文学和

水墨画的关系,甚至谈到日本的

浮世绘及武汉的国画出口……

张老惊奇眼前这位学画刚半年

的年轻人在美学知识方面的渊

博。

那是 1972 年,父亲刚进入

而立之年。张老不仅是闻名遐

迩的著名画家,还是德高望重

的湖北省美协主席。但张老没

有一点架子。他们的谈话甚至

还有一些争论。

张老对父亲学画的方法尤

为欣赏。父亲说,他学画山水

是从黄宾虹和李可染入手,因

为他们一个用笔活,一个用笔

厚实;再研究传统技法,则学

石涛和贺天健……

张 老 认 真 地 聆 听:“ 真 的

吗?很有意思!下次你把你的

画带给我看看。”后来,父亲将

一些画作带给张老指教,张老

很 满 意:“ 你 学 画 的 办 法 是 有

些道理的,一般说来,半年不

可能画成这样。不过你用笔太

快了,该慢还是要慢,你的画

有些躁气,这以后要注意,成

为习惯就难改了。”

父亲发现,张老是一位喜

欢谈天的老人,尽管他有严重

气喘的毛病,甚至他喘得很厉

害也不影响他交谈的兴致,直

至他喘得话也说不出。但是他

缓过气来又继续说,不要紧,

不要紧,坐一会,坐一会。仿佛

谈天对他是一种极大的乐趣。

父亲与张老的关系后来非同一

般,只因两次救了张老的命。

一次父亲看望张老,发现

他一人在家,躺在床上喘得气

都出不来了,几乎不能说话,

却不肯去医院。父亲连忙请了

一位医术颇高的朋友,到他家

里为他看病,又按处方赶忙买

了药送去。第二次更为严重,

神志完全昏迷,家人束手无策,

父亲设法将他及时送到同济医

院,转危为安。

张老的夫人对父亲颇有好

感:“你同张老有缘分,老头子

很喜欢你,他说你是一个忠诚

的 人。”父 亲 没 理 解 这 忠 诚 二

字的意思,在他看来常去看望

只是觉得老人太寂寞了。母亲

后来告诉我,张老夫人好感的

背后有一个原因,就是父亲从

未向张老索取画作,她对父亲

说:“你很好,总不向张老要画,

如果你想要什么画,就向老头

子开口,他一定画的,你不要

不好意思。”

父亲在学画山水时,因朋

友的一本《黄山摄影集》心生

神往,根据摄影画了一大批“黄

山图”,带给张老指教。

“不错,有黄山的味道。”

张 老 微 笑 着 说:“ 不 过 黄 山 的

云你画得不像,我去过黄山——

那是 1962 年——我特别观察了

黄山的云。你画的云是平的,

黄山的云是翻滚的。你的笔不

能平着渲染,要让笔在纸上翻

滚……你最好能到黄山去一趟,

那对每一个画山水的人都有莫

大 的 好 处。石 涛 说:‘ 搜 尽 奇

峰 打 草 稿’。奇 峰 在 哪 里 呢?

在 黄 山 嘛。”说 着,张 老 找 出

一叠画稿和一本日记本递给父

亲,说:“这本日记记着我在黄

山旅行的情况,这些画稿是我

用毛笔在黄山画的速写。也许

对你有些好处。我的山水不行,

这些速写不能表现黄山的千分

之一……总之,你最好到黄山

去一趟,很可以开开眼界。”

1976 年 8 月, 父 亲 终 于

有了黄山之行,遗憾的是未能

有机会向张老讲述游黄山的感

受 ——1976 年 6 月, 张 老 因 病

去世。而在两个月前的 1976 年

2023 年 10 月 .63

名人风采

第66页

4 月,传来了王霞宙在杭州去世

的消息。

父亲难过地告诉了张老,

并记下了当时的情景:

张老默默地望着窗外,窗

外有一棵浓密的大树,使得房

间绿茵茵的,他望了许久,摇

摇头,痛苦地叹了一口长气,

然后转过脸来对我说了这么一

句话:

“我总以为我要比他先走

一步的,这回他走到我前头去

了。”说完,他又深深叹了一口

气。

仅过两个月,张老与世长

辞。

父亲在纪念王霞宙和张肇

铭二老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岁

月磨掉了我的许多记忆,然而

这两位老人平易近人的面容却

永远刻在我的脑中。他们是值

得我纪念的,他们是我生平见

到的最好的老人,他们那么平

易近人,对年轻人是那么诚挚,

那么好。

亦师亦友的“忘年交”曾卓

父亲擅长写散文,特别是

记人——亲人、朋友。著名评论

家於可训在《见性情的文字》

中 说,“ 湖 北 武 汉 的 作 家 画 家

应当感谢周翼南,知名的不知

名的,年长的年轻的,都让周翼

南 点 染 得 栩 栩 如 生”。作 家 王

石说,“在他的散文中,真诚与

真性情是一以贯之的。不矫情、

不做作……因为这些文章中浸

润着他的生命历程与体验”。

父亲的散文多短小隽永,

长篇散文屈指可数,而那几篇

长篇散文也是作家、诗人绿原

称 之 为“ 无 难 无 易”、情 真 意

切到令人忘记作者是在写文章

的“超散文”:《妻子》《白发

在 阳 光 下 闪 耀》《 刃 口 上 的 生

命》……

《白发在阳光下闪耀》有

26000 余字,写的就是父亲的师

友、著名诗人曾卓。文章开头

这样写道:倘说这篇东西有它

存在的价值,那是因为它写了

一个真实的人。而且,在某种

程度上,它还写了曾经有这样

的两代人走过了这样艰难坎坷

的路。也许,它可以当作后人

了解过去的一份记录。

父亲与曾卓的结识,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那时曾卓已

是不惑之年,而父亲才 21 岁,

只是一名文学青年,尽管隔着

相距很远的岁月的壕堑,却成

了彼此信任的朋友。

1962 年,父亲在一所小学

教书,创作了一部电影剧本《杜

甫 传》,引 起 武 汉 市 文 联 负 责

人的关注,委托武汉人民艺术

剧院的创作组,为一名年轻作

者的作品举办小型讨论会。著

名文艺家莎莱时任剧院院长主

持会议,创作组 5 位成员参加

讨论,其中就有曾卓。

父亲听到“曾卓”这个名字,

第一时间的反应是惊愕。因为

著名诗人曾卓与周翼南

64.

名人风采

第67页

这个名字让父亲想到胡风。

父亲对曾卓的过去一点也

不了解,不了解他早就是一个

有名气的诗人,也不知道他 26

岁就担任武汉市委宣传部的文

艺处长。

关于那次讨论会的详情父

亲已经不记得了,他曾经记在

日记本上,但日记本和他的剧

本都在岁月动荡中灰飞烟灭。

但父亲记得和曾卓的握手,

他这样描述:

“他的手是温热的……他

是一个头发开始发白的中年人,

矮矮的,穿着很随便,样子很

和气,留着稀稀拉拉的胡茬子,

我估计他快五十岁了,实际上

他那时才四十岁。当时正是夏

天,很热,他却穿着一双很旧

的不透气的黑皮鞋。”

父亲还记得那天曾卓最后

一个发言,记得他的发言让人

折服,记得他和善的目光和诚

恳的语气。

同父亲年龄相仿的文友,

有的对曾卓充满尊敬,也有的

退避三舍,仿佛曾卓身上会传

来使人致死的病菌。父亲却走

进了曾卓在剧院的小屋。

父亲回忆:曾卓对自己的

“创作”几乎保持着一种沉默

的 态 度,“ 也 许 他 觉 得 赞 扬 和

批评对我都不适用:前者容易

使我自满,后者容易使我丧气。

对于一个初学写作者来说,要

想写出好的作品只有不断地生

活和不断地学习,除此别无途

径。一般地说来,生活是只能

靠自己积累的。而学习则很需

要 好 的 友 人 和 导 师 —— 曾 卓 正

是在这一方面不断地帮助我和

鞭策我。他不断叮嘱我要趁年

轻记忆力好时多读点马列主义

的经典作品,把一些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观点搞清楚。”

父亲从曾卓温热的手中,

接过许多许多很好的书籍:梅

林的《马克思传》、卢森堡的《狱

中书简》、罗曼·罗兰的《贝多

芬 传》、卢 那 察 尔 斯 基 的《 论

俄罗斯古典作家》及许多古典

名著。曾卓总是微笑着说:“这

本书不错,你拿去看看,认真

看 看。”他 还 不 断 提 到 老 托 尔

斯泰,要父亲认真地、反复地

阅读《战争与和平》。

但 父亲那时喜 欢 杰 克·伦

敦和屠格涅夫的作品,还迷于

马克·吐温的幽默和欧·亨利的

俏皮,甚至觉得老托尔斯泰是

一个不关心青年的威严的老人。

直到有了一点真正的经历和生

活之后,才懂得老托尔斯泰的

伟大:他在尽力地不让别人看

到他在写作,他在尽力地让别

人看到真实的人和真实的生活。

因 为《 杜 甫 传》,市 文 联

负责人决定将父亲调入文联搞

专业创作。可上世纪中期之后,

父亲与曾卓失去了联系。

直到 1967 年的春天,父亲

才意外地在街头见到了曾卓。

父亲对这次意外的相见记

忆深刻:

他正站在红旗大楼的台阶

上,默默地望着那无休无止的

人流,黝黑的脸衬着他稀疏的

银 发 —— 他 的 头 发 全 白 了。我

朝他挤过去,很快挤到他的身

边;他惊愕地望着我,随即微

笑了,但我一时什么也说不出

来;我挤过来时只有一种想同

他见面的愿望,除此而外什么

也没有想。我们默默握了一下

手,什么也没有说。是的,说

什么呢?能说什么呢?……我

感到他的手是温热的,同过去

一样温热。

此时,父亲无力进行文学

创作,就拿起了画笔,但未放

弃读书。他同几个可信的朋友

组成了一个“借书网”,彼此交

换中外名著。

在一次借书后匆匆回家的

途中,父亲再次意外与曾卓邂

逅。得知父亲在画画,曾卓非

常高兴:“真的,你能画国画?

有机会看看你的作品……不过

书还是应该读的。”父亲笑了,

2023 年 10 月 .65

名人风采

第68页

下意识望了一眼自己的书包,

书 包 里 放 着 两 本 书:《 基 督 山

恩仇记》的第一册和杰克·伦

敦的《荒野的呼唤》。

“ 书 包 里 有 书 么?”曾 卓

突然问,眼里充满期待。父亲

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真的?

很好,哪里借到的?”压低了声

音:“哦,那本书……可以借给

我看一看么?”……

曾卓来到四唯路我们家的

临街小楼,两面墙壁上挂着父

亲的水墨画,这让他的眼睛充

满了光亮。他欣赏着父亲的画,

还 有 父 亲 装 订 起 来 的 画 册 ——

那是父亲在“牛棚”中偷偷画的。

曾卓挑了一张父亲很满意

的 处 女 作 —— 一 幅 近 乎 李 可 染

画风的《江南雨》,还借走了父

亲残存的几本书籍,其中有侥

幸留下 来的“古 典 文 艺 理 论 译

丛”。

父亲与曾卓恢复了往来,

而且比过去更为接近,在生活

上 也 对 他 提 供 帮 助 —— 母 亲 如

果做了好吃的、煨了汤,父亲

都会第一时间请曾卓与家人来

打牙祭,还会定期送一些粮油

物资缓解他生活的窘境。

回忆这段岁月,曾卓说,在

他处境最艰难的时刻,父亲是

少数敢于冒着风险与他来往并

有着真诚感情的朋友中的一个。

“他的画作,为我那低矮简陋

的木阁楼增了一点气氛,一点

温暖……他的画是我在小阁楼

上与江湖、山岳相通的窗口,也

是我们‘相濡以沫’的物证。那

价值远远超过了那些画本身。”

曾 卓 所 说 的“ 小 阁 楼”,

父亲找了去,它也成为父亲经

常带我去玩耍的地方。我记得,

阁楼的天花板很低很低,有点

像我们家放杂物的阁楼,父亲

举起我就可以触到顶。墙壁上,

钉着父亲的画《江南雨》。我能

记住的,是陈旧的藤书架、长

沙发、乳黄色石钟,还有一把

摇椅……父亲让我叫他曾伯伯,

我有明显的犹豫,因为他有着

花白的头发,看起来比我的外

公苍老得多。

在阁楼里,曾卓和父亲谈

他早已不在人世的母亲,回忆

他在重庆时代的生活和友人。

谈到他因特务诬告被捕,那囚

室的寂寞……他平静地叙述着,

没有一丝怨恨和不平,仿佛诉

说着另一个人很不幸的遭遇。

他们也谈托尔斯泰《安娜·卡

列尼娜》《复活》和《战争与和

平》,也谈《红楼梦》。父亲劝

他 每 天 写 一 点 儿 —— 哪 怕 是 一

天只写一千字。

《白发在阳光下闪耀》中

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我没有一天写一千字的习

惯,我写东西时控制不住自己,

有时一天可以写一万字,但有时

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曾卓叹了

一口气,“我这个长篇怕很难完

成的了,因为手 头没 有 材 料 ——

我准备从 1938 年写起……重要

的是我的全部日记被抄走了,可

能已经都遗失了,这些日记对我

是很宝贵的。”他垂下头,用手

捂着眼睛,过了一会,他把手放

开了,眼中有着坚定、不屈的光芒。

“也许我能写出来!天鹅临死前

总要唱一首美丽的歌!哪怕是天

鹅之歌!我盼望我的生命爆发出

最后的火花!”

曾 卓 争 夺 宝 贵 的 时 间,拿

起笔写出他的散文:献给他善良

母亲的《母爱》。接着,一口气

写了几篇他觉得应该写出的书

评……

父亲也重新开始写诗,第一

首是《春天的花》。第二首诗题

为《海 螺》—— 实 际 上 是 送 给 曾

卓的。他希望曾卓重新冲进他热

爱的大海,再一次体验战斗的欢

乐。父亲的诗随写随毁,也给曾

卓看过一些,曾卓说:“不管怎样,

这是你自己的声音,自己的!”

从 1962 年 相 识 相 知, 到

2002 年曾卓去世,他们一起经历

了寒冬,涉过了险滩,迎来了春

天……

66.

名人风采

第69页

○ 文 / 杨海蒂 摄影 / 陈秋毅

清晨,天门开,地门也开。被油菜花的芳香

熏醒后,我才想起来,昨晚住在乡间的一座赏花

民宿里。推开窗户,扑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油

菜花海,啊,这片大地完全被油菜花征服了!

这儿是罗平,中国油菜花最早盛开的地方。

我到达罗平的当天,正是罗平“花海马拉松”

结束日。2023 年 2 月 26 日开始的这场“花海马

拉松”,吸引了一万多名跑者参加,成为中央人

民广播电视台今年首个直播的马拉松赛事;“景

在路上、路在花中”的最美“花海赛道”,成为

本次赛事的最大亮点,赢得跑友和观者交口称赞。

“花海马拉松”开跑前,罗平全域旅游热火朝天,

全国各地的车牌号随处可见,赛事期间,四面八

方拥来的游客一房难求。

其实,油菜花开时节,一到周末或节假日,

罗平都是这般热闹情形,比如去年的“三八妇女

2023 年 10 月 .67

亲情中华

第70页

节”、今年春节大年初三,到处人山人海,本地

农特产品、文创产品供不应求,现在人们购物大

多网络支付,网路堵塞导致罗平网络基站崩溃。

近年来,一提起春天,一提及油菜花,旅游

爱好者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去罗平。春天里,罗

平基本上就两种颜色:金黄的菜花,翠绿的山峦。

想想看,沐浴着早春的阳光,大地万物复苏,满

世界油菜花灿烂绽放,带着乡野的静谧气息,在

田野间流香溢彩,那是怎样的人间仙境。

罗平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集花海、

瀑布、峡谷、溪流、峰林、溶洞、温泉之大成,

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遥想 1638 年之

夏,徐霞客来到罗平,记下罗平十景,可见罗平

之美自古扬名,但罗平最美、最知名的还是油菜

花海。油菜花开遍地金黄,罗平被誉为“地球上

春天最美丽的地方”,其绵延数十里的百万亩油

菜花海,2002 年被吉尼斯纪录认定为“世界上

最大的自然天成花园”。

在罗平,我有了新发现:天下最好看的,就

是这金色的油菜花海——她是春天的使者,是大

地写给人间的最美情书。

别具一格火出圈的“花海马拉松”,被云南

省曲靖市视为探索体育旅游产业链升级的典范。

罗平创造性地将马拉松赛事和城市特色旅游资源

相结合,从而成功推动体育与文旅深度融合,加

快形成全域旅游新业态。

此行,我的目的地是罗平县板桥镇的三个自

然村:小龙潭村、维古村、云上村,它们位于“地

球上春天最美丽的地方”和“中国最美峰丛”金

鸡峰丛腹地。三个村庄彼此间相距不到六公里路

程,坐电瓶车,视野开阔前后左右无遮无挡,能

让沿途风光尽收眼底。电瓶车行驶在以前的牛车

道、而今的步彩道上,道路两旁是姹紫嫣红、蓬

勃恣肆的油菜花以及桃花、梨花、茶花、海棠、

紫荆……斑斓若繁锦,灿烂如云霞,让我赏心悦

目心旷神怡。

68.

亲情中华

第71页

2021 年以来,在曲靖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

支持下,罗平县抢抓全省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

示范工程的政策机遇,邀请到中国农业大学李小

云教授团队前来小龙潭村、维古村、云上村蹲点

指导,确定将这三个相邻村庄共同打造为“云上

花乡”——即以百万亩油菜花海和金鸡峰丛景区

为核心吸引,建设以“花间赏、维古养、龙潭忆、

云上住”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示范园。

所谓“花间赏”,就是“罗平无处不飞花”。“把

群山种在花海里”,是罗平的口号,也是罗平的

实践。省里、市里对罗平的规划是:建成全域旅

游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生物资源加工基地。

这“两区一地”,都与百万亩油菜花息息相关。

“乡愁记忆云上农品”是小龙潭村的定位。

小龙潭村因村口的一汪龙潭泉水得名,村庄傍山

而立群山环绕,民舍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村民借

自然之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沿着石板路走进

村庄,独特的“片石墙”迎面而来,随处可见的

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广场,使古色古香

的村庄洋溢着现代气息。凭借古朴的建筑文化和

良好的生态资源,小龙潭村以“乡愁记忆”为建

设主题,打造出特有的“乡愁集市”,前来参观、

购物的游客络绎不绝。漫步于“乡愁集市”,地

方风味十足的农家特产,地域特色浓郁的文旅产

品,尤其是货真价实的土蜂蜜、颜色诱人的布依

族五彩米饭,激发出我不可遏制的购买欲。石磨

豆腐、石磨舂粑等民俗体验,把游客的思绪拉回

儿时,勾起他们记忆深处的乡愁;古法榨油厂成

为打卡点,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整个小龙潭

村成为网红带货直播点,来自阿根廷的威廉被网

红主播“抓”进镜头“现身说法”:“第一次看

见这么大的花海。这里的山货特产店、民俗技艺

坊、村子的风格都让我印象深刻……”“花海夜游”

的独特体验,更是让威廉终生难忘。

古村、古井、古树、古建筑,构成一座古朴

幽静、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村庄——维古村。

小村镶嵌在喀斯特峰林深处,四季常绿的中药材

田园、药食同源的特色餐饮服务业、别致透明的

“星空泡泡屋”、青瓦白墙加花台小景的民宿客

栈……使维古村成为网红打卡地。维古村中医文

化底蕴深厚,中医正骨是村民的祖传技艺,治疗

跌打损伤是村民的拿手绝活,于是,维古村的定

位以“康养理疗”为建设主题。农户自主经营的

“药膳养生馆”,用自家种植的绿色生态药食两

用材质,推出黄精炖鸡、金银花炒蛋、油炸金丝

皇菊、凉拌姜丝等特色农家药膳,它们不仅满足

摄影 / 官玉华

2023 年 10 月 .69

亲情中华

第72页

味蕾还能滋补身体,共享菜园、共享灶台更是使

游客乐此不疲,游客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大加赞赏。

“中医药展览馆”则推出以“姜”为主题的浴疗、

古法针灸等康养体验项目,以“蜂”为主题的养

蜂、美食、亲子研学体验项目,以“花”为主题

的非物质文化古法榨油等文化特色体验项目,让

中医这一中华文化瑰宝为更多游客所认识和亲身

体验。

云上村则成为“旅居研学”主题村。云上村,

因“云上八仙坐席”的美丽传说得名。村里有青

少年拓展中心、户外烧烤区、儿童游乐园、萌宠

亲子体验区等,设计新颖造型时尚的“云上时光”

咖啡屋,最为引人注目,是云上村的鲜明地标。

年轻女子赵锡墅是“云上时光”的经营者,得知

云上村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园,在昆明打工的她

立刻回来,成为村里首批返乡创业的村民。赵锡

墅的公爹周建友是云上村村委会主任,属于有文

化的“70 后”农民,说话带着农民特有的幽默感:

“感谢省驻京办,出了很大的力,引进领导、引

进资金、引进项目。去年今年,省长都来过云上

村、维古村、小龙潭村,省长很高兴,直夸我们

乡村振兴做得好。政府用六十万启动资金,干了

几千万的事情……”我说:“这可是四两拨千斤啊,

愿闻其详。”原来,“云上花乡”乡村振兴示范园,

将村民意愿、资源保护、产业发展、生态宜居、

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建立以农民受益为主体的利

益联结机制,采用“农户 + 合作社”的经营模式,

他家闲置的老屋和宅基地量化为二十万元作为农

户资产,政府投入的六十万元老屋改造款为集体

资产,所得利润按双方约定比例分成。油菜花开

时节,他家民宿爆满收入大增,“云上时光”咖

啡屋更是人满为患,老周赚得盆满钵满。

小龙潭村、维古村、云上村没有辜负期望,

“花间赏、维古养、龙潭忆、云上住”为主题的“云

上花乡”乡村振兴示范园,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农

旅体验地,成为各地游客趋之若鹜的旅游地,省

内外的旅行社纷纷前来洽谈合作,“去有花的地

方”成为国人的旅游时尚。

纵观世界强国发展史,一个国家要真正强盛,

必须有强大的农业作为支撑。在以产业振兴乡村

经济的新时代,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重要途径、

重要引擎。罗平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以乡

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机制创新让农民成为乡村

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治理者和最大受益者,

功莫大焉善莫大焉,毕竟,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

农村的振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让农民切切实实

获利。

听说油菜季过后,罗平的田地里便换上小黄

姜,小黄姜所需的土壤肥力,正好靠油菜的落叶

养着……我对小黄姜大感兴趣。

“油菜花海”罗平,同时享有“小黄姜之乡”

的美誉。罗平是南中国小黄姜集散地,也是南中

国最大的小黄姜国际交易市场,从这里小黄姜

销往四十多个国家。罗平种植小黄姜的历史超过

三百年,是中国知名生姜生产区和世界优质小黄

姜核心产区。每年十一月到次年三月,是小黄姜

的销售旺季,这几个月里,罗平小黄姜国际交易

市场每天人头攒动。距罗平小黄姜国际交易市场

不远处,新建成的小黄姜冷链物流中心已投入使

用。

农村出现生机,农业开始兴旺,农民看到希

望。这是我耳闻目睹的罗平现状。

曾经断裂的城乡结构,使乡村长期贫穷落后,

70.

亲情中华

第73页

2017 年,罗平,这个历史上的“罗雄部落”,成

为云南省首批、曲靖市首家“脱贫”摘帽户。建

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寄托着亿万农民对美好家

园和美好生活的期盼,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

云南省委提出了“3815 战略”,即“三年新变化,

八年新提升,十五年之内新跨越”,罗平乡村振

兴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农村最缺乏的就是组织管理人才,乡村管理运营

需要专业化管理者。

当下,罗平的美好蓝图是“一园引领,两带

并进,多片同创”,“一园”指乡村振兴示范园,“两

带”指乡村振兴示范园依托九龙河、围绕多依河,

“多片”指全面开花的乡村振兴综合园。一幅乡

村振兴的巨大画卷,正在罗平这方热土上徐徐展

开。

离开罗平的前一天,我游览了九龙河、多依

河。九龙河是罗平的母亲河,徐霞客笔下“破崖

急涌,势若万马之奔腾”的九龙瀑布,曾被《中

国国家地理》评价为“中国最美瀑布”;一直陪

同我采访的当地干部姬兴波几天来话很少,此时

却突然放开嗓子唱了起来:“菜花一层层金,瀑

布一片片银,金花银瀑好地方,名字叫罗平”,

真是好听。多依河景区是布依族聚集的地方,河

两岸则是“菜花一层层金,树木一片片绿”,美

不胜收令人陶醉。在多依河边,我遇到上海游客

还先生、孙女士夫妇,两口子退休后立志要游遍

全国著名景点,第一站就是罗平板桥。我好奇地

问他们何以知道板桥的呢,回答说是从网上看到

有河北邯郸游客自驾游后,对罗平赞赏有加,便

按图索骥前来。

此刻,我眼前,油菜花海蔓延天边,浓烈的

鲜黄铺天盖地,怡人花香和着泥土气息,弥漫于

罗平山间、田园、村舍。“儿童急走追黄蝶,飞

入菜花无处寻”,嬉戏逐闹的孩童,在我眼前再

现杨万里笔下的迷人情景。金色美丽的油菜花,

飘香流蜜的油菜花,在建设生态中国美丽中国的

新时代,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为罗平人民带

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2023 年 10 月 .71

亲情中华

第74页

○ 文 / 声 樾 摄影 / 南 山

岁月的经年流淌,往往让人对许多的景与事

有所麻木,流入时光的景物不少,但慢慢被时光

冲走的更多。铭心刻骨的,似乎还是幼时清澈的

双眼和单纯的头脑记录下的。老家那条小河的记

忆,恰是一个牢固的例子。

我的老家离泰山不远,但目光极处看到的,

只有泰山余脉莲花山的几个山头,更多的是些丘

陵高地。也许就是这些丘陵带来的幸运,与不少

华北平原的村庄相比,我的老家是多水的,以至

于村名用字里都带着三点水。

村子里的小河有几条,各有各的故事。村子

北头、南头、西头、中间各有一条小河,东面是

一片很大的芦苇荡,村北的小河汇入村西的小河,

最后汇入村南面的大河,向西流去。村中间那条

小河,严格来说是条长长的水沟,发源于村东的

芦苇荡,同样汇入了南边的大河。几条小河水沟,

整体上构成了一个“区”字,少了最后那个点。

属于我的是村西边的那条小河。我家恰是村

口的第一家,就在小河东岸,隔着二三十米的打

谷场和土坡。这条小河,是孩童时代的我游乐的

天堂。

儿时的记忆中,小河里的水总是半清半浊的,

一条长长的小桥,由无数不规则的青石板一块块

砌在一起,横亘在小河中,桥中间有个水泥桥墩,

隔开两个方方的桥洞,桥洞上面盖着几块一米多

长的大石板,便形成了桥面。每逢村民赶集的时

候熙熙攘攘,小桥也忙了起来。水经常漫过桥板,

年月一久,上面的苔藓很滑很滑,大人们经常提

醒我们不要在上面走。这座桥存在了许多年,一

年一年的河水泛滥,逐渐地将石板一块一块地松

动、剥离、冲走。到我读初中的时候,小桥已经

残破不堪,只有两头还存着昔日的模样,勉强承

担着部分行客走车的使命。在我离开家乡外出求

学时,小桥连同那石板、桥孔,早已消失的无影

无踪。

记忆里那条石板桥,村里的女人们经常来到

桥上,或蹲或坐,洗自家一盆一盆的衣服。孩子

们就喜欢在旁边不太深的河水里玩耍。学龄前关

于小河的乐趣,就是在沙子里找“蛤蜊”——一

种扇形的黄色小贝壳。用脚在河水下的沙子里一

拐一拐地,如耕田般动着,就可以翻出大大小小

许多的河贝,黄黄的,小的竟像透明的一样,嫩

嫩的,像极了女孩子指甲盖的颜色,个头也只有

孩子指甲盖的大小;大的有了一道道年纹,记录

下岁月的痕迹,有那时的五分硬币般大小。若周

围安静下来,它就会伸出白白的舌头,靠着舌头

72.

亲情中华

第75页

的伸缩慢慢向前爬行;倘有一点点的声响震动,

它便快速的把舌头缩回壳内。孩子们觉得这种生

命真奇妙,喜欢在沙子里找到它们,也喜欢把它

们带回家里,放在透明的罐头瓶子里养起来,而

这对贝壳们可不妙,恐怕它们是怕极了喝孩子们

家里的井水。

小河是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不会长时

间无桥。于是小桥又以另一种形状重新被修建起

来,但建了冲,冲了建,变幻过多次形状的小桥,

承载了不少的故乡记忆。

再过了些年,经济大潮也影响到小河,听说

上游有了采石厂和其他的一些加工厂,垃圾也多

起来,小河污染的不成样子,细沙看不到了,石

粉积起厚厚的泥浆。放假归来,我们也不敢再下

到浑浊的水里,而且小河干涸时多,听说也没啥

鱼虾敢活了。河里面再找不到活的河贝了,只剩

下它们的外壳,有时候两片还在一起,有时就只

有一片,更多的只是破损的部分,无声地诉说着

这河里的往日生机。再往后,想在小河里找到河

贝那黄色的外壳都成了一件难事。

抛却这些最初记忆的积累与挣扎,上学后与

小河联系在一起的是地理课,那是一直最爱的科

目。在学校学习了些地理知识,特别是看了很多

地图后,就喜欢上了画地图。在学校发的地图册

的纸张背面,画了一张一张关于村子的地图,村

里的姓氏分布图、耕地林地图、道路交通图、河

流水系图……不一而足,有模有样,每张图里最

大的参照物,便是那几条小河水沟,尽管它们连

名字都没有。

为了画好村子的地图,还多次“实地考察”过,

沿着村里的“江河湖泊”着实走了很多次,实证

精神很强。地理书上说,我国的大江大河大都是

自西向东流,而村子里的几条河却最终都是自东

向西流去,这曾让我苦恼不已。小脑袋里一直想

探个究竟,小河到底流向了哪里。长大后才知道,

这几条小河如此渺小,以至于在地图上根本找不

到。

我还经常在河里的沙滩上进行人工作业。多

半由于地理兴趣的增加,开始挖沙子、堆城堡,

挖运河、建港口,感觉其乐无穷。小我几岁的弟

弟,竟也兴趣盎然,喜欢跟我划分势力范围,或

者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经常只穿着小裤衩,露着

瘦削的脊背,埋头在沙子中,挖着一条条的运河,

看着水流引入自己的地盘,由衷的开心。头上则

是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全身黝黑,我和弟弟强于

一般人的黑肤色,恐怕与那时的曝晒有极大关系。

这快乐的挖掘与建设,往往随着母亲在河边唤我

们吃饭的呼喊声而中断,这才恋恋不舍的被迫回

家。这些事贡献了我写过的小文章中的不少篇。

小河在一年里呈现着不同的面貌。秋冬春三

季里河水大多是弯弯浅浅的,使笔直的河道竟显

2023 年 10 月 .73

亲情中华

第76页

得如此宽阔;而夏季,往往有集中的大雨,上游

的水库开闸放水,水面浩浩荡荡,充满了河道的

每一个角落,更迅速涌出沙堤,灌满打谷场,分

不清哪儿是河道,哪儿是打谷场,直涌到我家墙

西的土坡外。曾亲眼看到洪水涌来,如小岛般立

在水中的堤岸被浸泡的瞬间坍塌一片。

慢慢地,小河枯水的时间更长了,哪怕是多

雨的夏天。沙子也逐渐的更少了,越来越多的拖

拉机在村周围的小河里运沙,工人们忙碌的挖沙、

运沙,留下一个个又大又深的深坑,河沙之下的

河床是硬硬的黄土。这些年枯水期少了,即使冬

天也会有浅浅的小河水流着,侵蚀着硬硬的黄土

层,慢慢地有些河床竟形成了很壮观的景色,一

条条的水下沟壑被冲刷出来,还出现了一些小水

潭、小瀑布,虽然小但形神兼具,我和弟弟喜欢

用相机近距离拍摄,从相片上看,有几分壶口瀑

布和黄土高原的韵味。

曾经年少的我,喜欢站在村子西南角两条河

交汇处的沙堤上,看长河落日、落霞余晖在远方

的天空中自由的笼罩着变化着,望着唱着歌曲的

河水,泛着粼粼波光,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神奇

的力量,给拼搏在外的游子以休憩与舒适,更赐

予他们继续打拼的力量。

流光容易把人抛,又容易将世界变得不一样。

又是若干年下来,小河又呈现出新的模样。一座

有着长城般垛墙的不小的桥立在那儿,桥前也有

了拦水坝,五个一米见方的圆形水孔在小桥底部

排列着。若是在汛期,那排水孔喷涌出巨大水柱,

又以微缩版的形式,给孩子们补上了“长江三峡”

的形象。

挖沙的大坑向人工湖转变,周边生态好像忽

然间好起来。两边的堤坝早已没了影踪,但两岸

的小树林渐渐成了规模。每至盛夏,河道两边郁

郁葱葱,杨柳茂盛,杂草丛生,荷花蒲苇茅草也

多起来,以前从未见过的山鸡、水鸡、水鸭,也

时不时飞来小憩,竟有了浓浓的原生态味道。众

多钓鱼者竟撑起了镇上的几家渔具店,吸引着每

次回家的孩子去一睹为快,缠着大人给添个行头,

以加入钓鱼大军。

听儿时好友们说,他们又可以大显身手,将

儿时技能展现一番,抓住了曾在小河中认识的各

种生物:小鲫鱼、草绳子、鲇鱼、割牙、沙里趴、

小瞪眼、小虾、螃蟹、螺……还有只张牙舞爪的

小龙虾,当然还有蚂蝗,以及后来才知道名字的

孑孓、水虿、巴巴倒子、一针一线……有些奇形

怪状的小生物叫不出名字。让人惊喜的是,偶然

间竟捞起过黄色的小河贝,只是我还没亲眼见到

它吐出舌头的那一刻……

村里的小河历经岁月沧桑,昼夜不息地向前

流去。走在熟悉又陌生的小河边,想去追寻那远

去又永不会忘怀的岁月,可惜只余惆怅。村里人

生老病死,一代一代繁衍生息,与陪伴他们的小河,

一起走过年年月月的时光,大概这就是真正的家

乡,也是我生命里的根。

走在熟悉又陌生的小河边,

想去追寻那远去

又永不会忘怀的岁月,

可惜只余惆怅。

74.

亲情中华

第77页

○ 文 / 吴太地 摄影 / 陈光海

沿着红坪镇西侧幽深静谧的峡谷而上,就进入

了神农架的世外桃源——桃花谷。

桃花谷原名大沟,因春天谷内遍地桃花而得名

桃花谷。这里春有桃花,夏有清凉,秋有红叶,冬

有瑞雪,是人们度假休闲、养生避暑的好去处。

一进桃花谷,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生态停车场。

当年这里热闹非凡,上百号林业工人以这里为根据

地伐木,每年都有大量木材源源不断地运出去支

援国家建设。长年生活在这里的林业队工人,与当

地的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就是现在,还有不少

退休工人前来避暑游玩,同老一辈的村民在一起喝

酒叙旧。近几年来,在

移民搬迁过程中,很多

村民从交通不便的高山

上搬下来,汇聚到生态

停车场周围开办旅游农

庄。因此,这里成为桃

花谷最“繁华”的地带。

盛夏时节,在幽静

的桃花谷中,即使是艳

阳高照的正午,气温也

不 会 超 过 20 摄 氏 度,

一早一晚那个凉爽更不

必说,倘若三更半夜睡

觉时不盖上一床薄被,

还会冻得瑟瑟发抖。

每当夏至临近,桃花谷就开始热闹起来。生活

在武汉、成都、重庆、宜昌、襄阳、十堰等地的居民,

便呼朋引伴,驱车来到桃花谷,住上十天半月。

桃花谷夏无酷暑,与这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有着密切的关系。

神农架地处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区,北有秦岭

屏障,南有巴山相隔,使得呈西高东低阶梯状地势

的神农架,既有利于东南季风深入,又可削弱干冷

空气侵袭,因而降水量异常充沛。丰富的水资源,

为神农架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可靠保障。在这片神奇

2023 年 10 月 .75

亲情中华

第78页

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高达 91.1%。完好的自然生态,

涵养着丰富的水资源。因此,夏日阳光的热量一到

地面,就被水分吸收起来,使神农架的气候变得格

外清新凉爽。

炎炎盛夏,全国很多地方骄阳似火,而神农架

却林木葱茏,绿荫蔽日,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最

热的 7 月,日均气温不会超过 20 摄氏度,清凉的

气候使神农架宛如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成为大自

然专为人类打造的“避暑行宫”。每到盛夏,天然

清凉的神农架成为游人消暑纳凉的好去处。

白天到这些景区欣赏奇山异水、聆听鸟语虫鸣、

呼吸新鲜空气,晚上回桃花谷品味“烤着疙蔸火,

吃着洋芋果,苞谷酒合着蜂蜜喝,除了神仙就是我”

的生活,定能让您流连忘返乐不思归。

也可以到周边的原始森林里转转,那里每立方

厘米空气中含有 16 万个以上负氧离子 , 你一天吸

入的负氧离子,相当于在大城市里待一年所吸入的

负氧离子含量。

自神农架打造全域旅游品牌以来,桃花谷的民

宿生意一直火爆,来桃花谷避暑,总得吃上一顿正

宗的神农架菜才算不虚此行。

岩耳炖土鸡是一道非常名贵的菜肴,据《神农

本草经》记载:“岩耳系民间珍品,食中佳肴,并

有去热清火滋补之功能。和肉作羹或炖鸡,味道鲜

美。”岩耳与桃花谷本地的土鸡煨出来的汤具有养

阴润肺、降压补血、清热解毒之功效。常吃岩耳炖

土鸡,对肺虚劳咳、吐血衄血、中暑腹泻、痔漏脱

肛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腊肉是神农架人必备的菜肴。桃花谷人养猪,

春、夏、秋三季一般都在野外放养,桃花谷的猪草,

大多都是中草药,这三个季节,猪主要是自己在野

外觅食,它们不停地运动,长的都是瘦肉。冬季圈

养就喂玉米、土豆、红薯等,这个时候它们开始长

膘。中草药和粗粮喂的猪,肉绝对纯天然、纯绿色。

桃花谷中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一年四季吃腊肉,

可他们没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腊肉营养丰富,

为他们健康长寿提供了基本的营养。

夏天的桃花谷,能见度高,湛蓝的天,洁白的云,

碧绿的树,娇艳的花,晶莹的水,如山水画呈现在

人们的眼前,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让人陶醉!

76.

亲情中华

第79页

网上书店偶得

○ 文 / 张逸良

2023 年 1 月,深居简出的我在网上书

店闲游时发现了一个速写本,扉页上有“中

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张仁芝 62.2.14”的字

样,由此促成一段“记忆的回流”。一甲

子的岁月交叠,昔日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已

变成和蔼可亲的老者,想必张仁芝先生见

到旧物时,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962 年的春节刚过,还在中央美术学

院读书的张仁芝与同学王文芳、徐文思奔

赴安徽屯溪(今安徽黄山)的屯光公社,

为毕业创作搜集素材。北国天寒地冻,江

南春暖花开,南北风物的巨大差异,无时

无刻不在冲击张仁芝的视觉,他渴望将眼

中所见,尽可能多的转化为笔底的画面。

线条轻快、不施色彩,屯溪春天的山与水、

花与树、鱼鹰与耕牛、田地与屋舍、农人

与船夫,渐次铺展;被敏锐捕捉的每个瞬

间,在纸上永久定格,伴着对未来的憧憬

与期待。

经历了困难时期的煎熬与苦痛,日常

生 计 仍 像 浮 云 一 样 飘 忽 不 定,但“ 沉 下

心”“走下去”似乎是那个时代的主流。

张仁芝速写之一

2023 年 10 月 .77

亲情中华

第80页

尤 其 对 青 年 画 家 来 说,“ 看 得 少”是 真 诚 表 达

的 天 敌,“ 想 当 然 ”会 堕 入 僵 化 的 陷 阱,以 至

于张仁芝在速写本上记下老师宗其香的叮嘱:

“你们现在看得少,当时和回来都尽量少‘搬

家’。”

外出写生就是为了“搬家”,为什么要少“搬

家”?记得初看这句话时,我在心中画下大大的

问号。待将本子上的速写一页页看过,从对人与

物的概貌式描绘,到对农人耕种的详细图解、船

夫撑船的动态刻画、乡村景物的微观展开,我开

始明白宗其香先生说这话的用意所在。其实写生

也是一种观看,它将原本不可见的经验累积的过

程,变成了可见的成果,但它依旧处于“未完成”

的状态,缺乏长久情感的投入。毕竟许多内容不

是“单摆浮搁”的,需要付出时间成本才能获知,

不少文学艺术形式都要求作者体验生活、深入生

活,从而培养“共情”的能力,也是这个道理——

在感同身受的前提下,表达才有力度,才有可能

打动别人。

记 得 一 位 老 画 家 和 我 说:“ 写 生 的‘ 生’,

是陌生,更是生活。”陌生事物与个体感知的碰

撞自会带来鲜活的体验,然而体验的生成,是基

于你对生活的理解;所有表达,都发乎于心,笔

随心动。纵然时代发展,观看的方式变得纷繁,

甚至无限逼真,也很难促成情感距离的抵近。

回想二十世纪初,中国画的发展陷入僵局,

美术界“改良”与“革命”的争论不绝于耳,由

此 衍 生 出“中西 融 合”“转 型出 新”等多 种 类 型

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有志于改革中国画

的画家走出画室,“以自然为师”“以人民为师”,

用画笔反映山河新貌。由此上溯千年,古代文人

云游乡野,借山水花木抒发“性灵”、寄情言志,

尽管有“避世”之思,却也凸显了“画外功夫”

的重要。生活总能给予人们最丰富的表达素材,

相应的,它也是最基本的价值和归属。

说到这儿,不由得想起斯坦尼体系在当今戏

剧界的没落。固然每个时代需要个性的言说、保

留个性的底色,但其前提是对生活有足够的认知

和积累,在此基础之上,从自我出发于特定情境

生活。美术界没有“斯坦尼”,却不乏斯坦尼式

的主张和实践,从这个六十一年前的速写本便可

窥见一斑。

张仁芝速写之二

78.

亲情中华

第81页

○ 文 / 张百隐 摄影 / 苏素华

1

沿着坚硬的水泥路和层叠铺展的别墅、高楼、

工厂来到了四居社区村口,城镇的喧嚣仿佛默契地

调小音量。两台巨型机器被搁置在路旁,铁漆脱落,

像卸下戎装落寞的卫士。城市化的推土机终于在这

片古老的红砖古厝前收下它凌厉的铁手,服服帖帖

站立两旁,为一条杂草迭生蜿蜒盘曲的小道让路,

小道深处便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玉记商行的

旧址。落日余晖被稀疏出入的村民踩碎,闲庭信步

在这条接连历史与现实的时光隧道上,他们的身后

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是一条坚韧的文化纽带以及割

舍不断的海峡乡愁。只不过,在历史风雨烟尘地掩

盖下,他们变得沉默,以褴褛的姿态瓮藏着百年心

事。

2

跟着玉记蔡氏五世孙蔡福籓老先生寻访商行的

历史足迹。我们在玉记 1 号总行古厝前停下了脚步,

这是一座倔强而残破的老宅,时间脉络纹理分明,

门前石板沉郁倔强,砖石老墙斑驳沧桑。砖块缝合

处长出野草,爬满窗沿,一帘青苔在灰褐色的翘檐

下记录着时光重量,这个家族的故事就搁放在这一

砖一瓦、一草一木之间,由时间记忆,让探寻者书写,

遗迹与残垣构筑的苍茫厚重,令人寻思。推开厚重

的柴门,一个商行和一弯海峡交织着的情感具象地

呈现。

拨开历史的帷幕,透过层层迷雾,东石玉记商

行总行面前,沿一段砂石路不到一百米,蔡氏玉记

商行码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招旗飘飘迎来送往,

此处便是龙江澳(今称“东石港”)玉记码头。龙

江澳海域开阔,水深无礁,长年商贸往来,船舶林立,

海运昌荣,北枕岱峰山,西接安平港,东挹围头湾,

南面与金门诸峰呼应,一座天然良港,坐地而生,

2023 年 10 月 .79

侨乡采风

第82页

是泉州港区“三湾十二港”的重要拼图,也是“海

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分支。在历史的舞台里,

我看到几艘双桅大船并排而立,船舱甲板上一捆一

捆的杉木井然有序,一方殷红硕大的“玉记”印章,

标明了品质也表达了这些杉木的来处和去向,他们

从东石玉记商行码头出发,跨越台湾海峡直抵另一

个东石,然后分散全台各地,来自故乡的问候得已

落实,一笔生意皆大欢喜。

据悉,玉记经过几代人努力,业务已遍布福建、

台湾各地,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玉记在福建

各地都有驻点,将采购而来的杉木、瓷器、茶叶、

食品等汇聚到龙江澳的玉记码头,再由玉记船队

集中运往台湾、澎湖、东南亚等批发市场,然后

再将台湾或东南亚那边的业务,准备运往大陆销

售的土特产、水果、农产品等借由玉记商船运回

大陆进行销售。据说是这样的,民国时候玉记号

已经蓬勃发展,枝繁叶茂,负责采购茶叶的驻点

安溪、瓷器的驻点景德镇、杉木木

材驻点福州闽江口,当时几个采购

点是沿闽江上游而设,大批木材谈

妥价格后,便将木材推入闽江,顺流

而下,几个玉记工人守着闽江口,等

着“自投罗网”,然后捆绑上车,驱

车南下,抵达泉州便沿着新修建的

泉安公路一马平川,最终抵达目的

地——东石港玉记码头。这种做法或

许有些荒诞,也许只是个逸闻,但也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家族的成功,

是勤勉与智慧的完美结合。

台湾海峡上的商贸交易,舟楫

往来,将孤悬海外的台湾乡亲和大陆

同胞紧紧联在一起。在风俗与情感已

不分彼此的两岸乡亲,再由商队拉近距离,触手可

及,玉记商行出门口便是海,一条海路连接海峡,

直至基隆,思念朝发夕至,一场精神的畅游水到渠

成。民国,玉记商行开创者的后人蔡昭燎、蔡攸欣

已是商贾巨甲,一方富商。当时东石具有规模的商

号七八家,每天来往闽台船舶数十船次,码头车水

马龙,摩肩接踵,东石港的繁荣重拾宋元往日荣光,

玉记商行便是这条商贸战线上的执牛耳者,他将台

湾和祖国大陆的联系紧紧地拴在了一起。

3

“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家灯。”每年元宵节,

数宫灯的传统习俗活动便在东石嘉应庙温馨上演,

来自两岸蔡氏乡亲互诉衷肠,点一盏灯,倾诉无尽

的乡愁,血浓于水的亲情不可辩驳。如今,数宫灯

已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成为一种永

不褪色的中华传统文化,一场精神盛宴。据蔡福籓

玉记商行

80.

侨乡采风

第83页

老人介绍,玉记号定居台湾的亲人,每年都回来参

与元宵数宫灯活动,这盏宫灯是台湾亲人搁在心头

的家园,一方海峡,烟波浩荡,归属与流浪不过是

一盏宫灯的距离。回家,是定居台湾的玉记蔡氏每

年必须完成履行的心愿,这是搁在心头之上的沉甸

甸的盼望。

公元 1600 年(明万历年间),东石玉井房蔡

氏家族从严防死守的海禁中,偷得一捧海水的味

道,为了生计,决定铤而走险,用智慧与果敢,做

起航海生意。小舢板让东石港溅起了朵朵涟漪,焕

发了生机,凿开生活的渠道。公元 1661 年,清兵

压境,郑成功退守台湾,南明王朝只剩一口呼吸。

战乱绵绵不休,民不聊生,有的随郑氏渡台拓荒,

有的流散各地,各安天命。明末福建广东沿海人口

迁徙陡然发生,台湾、南洋成了他们的新的生命阵

地。1683 年海禁解除,沉默两个多世纪的海洋话

语又再度响起,东石蔡氏不管是坚守和出发,开始

问候苍茫大海,决心在大海上踩出生命的足迹。清

乾隆嘉庆年间,东石蔡氏玉井房十二世蔡世崇已在

台湾站稳脚跟,贸易事业已见雏形,落地台湾的大

陆闽南乡亲,便在台湾植下坚韧的根,而脚下的根

早已跨越海峡联系上了对岸的血脉。根据蔡福籓

老 人(蔡树叶后人)口述,蔡世崇之孙,玉井房

十四世孙树枝、树叶兄弟,离开祖上根植百年的

台湾商行,于清咸丰八年(1838),回到故土东

石创立了玉记号,也就是玉记商行,购置“瑞合号”

大帆船一艘。同治二年(1863)、同治

十三年(1874)又陆续购置“瑞荣”“同

春”“万春”“茂春”几艘大帆船。直

至民国初期,玉记号趋于鼎盛,玉记商

行不胫而走。出福州,过台湾,下南洋,

抵印尼,偶尔窥得“涨海声中万国船”

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子。并与台湾血脉相

连的蔡氏商行取得贸易往来,于是两岸

两蔡氏,玉记商行横跨海峡,这场贸易

盛况竟是发生在东石玉井蔡氏家族内的

一场“因缘”。后人便有人说,“玉记

出船行,安平出商人,安平商人走东石

船”。据 悉,玉 记 号 最 盛 时 候 拥 有 14

艘载重七八千担的大乌曹(大帆船),

每船需配 20—30 名船员。当时东石港

这座搁在两岸的移动桥梁,

始终鸣着乡愁的汽笛声

穿越百年。

玉记

2023 年 10 月 .81

侨乡采风

第84页

媲美于安平港。

碧波粼粼的海峡上,常见玉记号商船游弋招旗

飘动,它们承载着有形的商品,也寄托着无形的相

思,一衣带水两东石,被战乱和灾害割裂得支离破

碎的亲情,终于失散百年后美丽相遇,这是怎样的

一种情绪。饮水思源,落叶归根,归故里是每个游

子盘亘心头的终极信念,迫不得已的出走,心甘情

愿的回归,抵达故乡便是抵达心灵的呼唤。玉记号

的使命不仅仅是经商,还得走心。

抗战时期,台湾沦陷,海权被限制,玉记商行

逐渐没落,东石海港再次沉默,龙江水脉脉悠悠缠

绵悱恻,低吟浅唱相思两岸,只能但愿人常在,千

里共婵娟。内战爆发后,国民党退守台湾,开启人

类史上最漫长的“戒严令”。38 年,从少年变白头,

家是回不去的天堑绝壁,几百里的海峡,堆积如山

的乡愁令人唏嘘感慨。走不了船便从心头抵达,割

断商路,文化纽带却是坚韧不拔,数宫灯,成了彼

此的念想,玉记后人的千思万盼。1987 年台湾地区

“戒严令”结束,煎熬 40 年的乡思泪水,如一场

绵延不绝的大雨,让世人动容。亲恩乡思,无法泯灭。

4

蔡福籓老人说玉记 1 号古大厝距离现在已经

有 150 年的历史,是玉记建族群里最为古老的房

子,大概建于清咸丰年间,由当时蔡世崇之孙蔡

树叶(玉记创办人)建造,典型闽南古大厝风格,

红砖白石、燕尾翘脚,五开间三落带户厝、砖石木

结构。玉记商行建筑群总共 10 座,8 座古大厝 2 座

栈房,其中五开间三落 1 座、三开间二落 5 座、三

开间三落 2 座,比邻而建,前后有序,红瓦翘脚,

颇具规模。所有房屋均为燕尾脊古大厝,砖石木结

构,穿斗式木架构,前有石埕,围墙院落,大门凹

寿间对堵墙,门窗有砖雕、瓷雕图案,做工精细,

技艺非凡,因为玉记本就做杉木生意,厅堂内木雕

工艺,半壁书画、七巧桌、屏风门掩,体现传统木

作结构风格。门楣上“忠惠传芳”4 个大字,字正

腔圆,栉风沐雨,这是玉记蔡氏的来历,作家许

谋清曾在《五店市听墙》一文说道,大门门楣上

的字告诉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根在哪里,不管

千山万水,总有一处地方铭刻着我们的出处,这

就是我们能走得更远的底气。

如今历史年轮沧桑,时空变幻,玉记建筑群在

沧海桑田中,已经斑驳破落,青苔上墙,岁月流芳。

商行前面的那一条海路,曾经直通码头的海道,如

今已成陆路,民居散落,街坊邻里,老夫孩童,谁

或多或少都知道,他们的脚下,他们身后这群古建

筑,曾经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海上往事。

不管是玉记号,还是后来的玉记商行,不管是

祖居东石的玉井蔡氏,或是客居台湾布袋的蔡氏,

他们曾经是血溶于水的嫡系,割舍不断的至亲。明

末郑成功对峙清兵铁骑,战火纷飞,清朝海禁时的

民不聊生,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东石玉井蔡氏从

出走台湾、南洋到回归故里东石创办玉记、玉胜,

再到后来走入历史,成为刻在红砖石头上的沧桑往

事。我觉得这一趟曲折和回归,是因为生计的跌宕

和命运的迂回,但潜在因素,是那一份关于故乡的

情绪,那份与日俱增的乡愁。闽台两地,同根同源,

殊途同归。

玉记商行建筑群于 2007 年 11 月被认定为第七

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部发生在清朝、民国

时期的玉记往事将会被不断地翻页在世人面前。时

过境迁,沧海桑田,但从东石港出发,直抵台湾,

这座搁在两岸的移动桥梁,始终鸣着乡愁的汽笛声

穿越百年。

82.

侨乡采风

第85页

○ 文、摄影 /【美国】李硕儒

那个下午,正是揭开仲夏序幕的日子,女儿陪

我从旧金山直飞意大利。

怕我旅途寂寞,她调整好手机,为我戴上耳塞,

让我听书。我说不想,只想体察环球飞行的感觉。

女儿会意一笑,各自靠在自己座位上自行其便。很

快送来机上晚餐,餐毕,机舱暗下来,于是调整好

座位,闭目遐想。女儿也没睡,大约三小时后,悄

静中她开启身旁舷窗,我们同时外望,同时被外面

的奇景魅惑、震惊:娇娇的,天边一线抓人心魂的

嫩红,线下,却是波涛平缓,一会儿滔滔滚滚,一

会儿浮机而动……

……我们正横渡大西洋……我说。

不是海洋,是云涛。女儿纠正说。

细看,她说得对,嫩红如虹韵致好,云涛如海

更温柔。

或许是受女儿影响,两个外孙女自幼酷爱绘

画直至今天,情性志愿所致,大孙女 Amber 今年

一举考中伯克莱大学艺术史专业,这也是这次举

家旅游度假的由来:一为庆祝,二为开阔她的美学

天空,三为浸洇我们一家人的美学修养,特别是

小孙女,她一样爱画,尤爱画东方的人物、山水,

此来欧洲,岂不可以使她的题材东、西相融?我们

于是选中了意大利——这个西方文明的发祥地。

入夜,我和女儿走出机场大厅时,先我们一

天到达的女婿和两位外孙女已经等在外面,我们

登上女婿开过来的六座轿车,直奔他早已预订的

郊外别墅。

女婿 Yon 是一位细心又富于艺术气质的人,

2023 年 10 月 .83

人在海外

第86页

为这次度假旅游,他已做了很长时间的攻略,第

一站就选中了佛罗伦萨——这座号称“鲜花之城”

又称“西方雅典”的所在。因为早在 15—16 世纪,

它已是欧洲的艺术中心,是欧洲文艺复兴发祥地。

诗人但丁、作家薄伽丘、画家达·芬奇、雕塑家米

开朗基罗等的著名作品,都是在这里孕育完成并

保存,这个城市至今还有四十多个博物馆和美术

馆,六十多所宫殿及教堂。

车行大约 40 分钟后,我们来到佛城居所。这

是一座暗红色的古旧三层楼房,院落花园约三、

四亩,院内有碧水泳池、热水泡澡池,楼内有可做

饭的厨房、冰箱等,环境十分惬意。毕竟长路飞行,

第二天我们商定在家休息,女儿一家下泳池游泳,

我因怕水冷(地处地中海包围的意大利,即使盛夏,

最高气温也不过 28℃ ),只在园中散步。

世事如梦,他想不

到我也想不到,一位远

在北京的我怎么会突然

闯入这座古老的红楼!

这的确有些唐突,但又

何尝不是缘分!

既是艺术之旅,又

是 为 祝 贺 Amber 考 取

柏克莱大学艺术史专

业而来,参观博物馆当

然要以她为主角。没想

到,这孩子早在去年期

中考试时,就因在书中

看到女艺术家阿尔泰

米西亚·真蒂莱斯基和

男艺术家卡拉瓦乔,以

同一个圣经故事为题

材,进行的艺术创作大

相径庭而反复思索,之后,并以此为题材写了一

篇论文。

她以为,这幅作品就是对她那个时代男性艺

术家所描绘的女性气质风格化的挑战,而这种挑

战又是通过女性艺术家笔下的女性题材展现的,

因而具有不同凡响的历史意义。它的意义不光在

于对生活真实、艺术真实的客观呈现,还为争得

女性创作权、并以女性视角观察世界表现世界开

了先河。如今来到这两幅原创作品的故乡,Amber

便急不可耐地选择了至今仍藏有这两幅原作的乌

菲齐博物馆。

走入这座建成于 1580 年的三层 U 型大厦,我

们不能不为它古老的建筑艺术震撼。佛罗伦萨共

和国的司法大楼、如今藏画丰富的美术馆更令人

目眩神迷。因为它满墙满壁悬挂的都是欧洲文艺

84.

人在海外

第87页

复兴时期的珍品,计有 1700 多幅名家画作和 300

多座名家雕塑,其中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

《春天》,达文西的《天使报喜》,米开朗基罗的

《圣家族》……更是绝版独家。

我们一家虽非专业人士,却各个是艺术爱好

者,饱饮着这一杯杯艺术琼浆,真有些寸步难移。

Amber 虽更痴迷,为证实和丰富她的论文论

点,然而找遍全馆,却只见真蒂莱斯基的原作,而

不见卡拉瓦乔的同题画作。后来得知,因真蒂莱斯

基的此画一画得名,便被乌菲兹美术馆收藏,名

气更大的卡拉瓦乔的同名画便不知收藏在哪里?

与姐姐形影不离的小孙女也是一脸满足,我

知道,性格沉静内向的她不愿多说什么,可她的笑

容和表情已经告诉我她的收获与欣喜。我们何尝

不高兴?既为她们的用功、见解和收获,更为沾了

她饱享艺术盛宴的光,于是全家选择了一家餐馆

进餐。

吃的是什么已经记不清楚,大抵都是披萨和

意大利面,倒是收银台上收银青年的东方面孔让

我十分兴奋。因地处博物馆参观游览区,食客云

集,不便打扰,直到餐后结账间隙才好插问一句。

他果然是中国人,而且来自北京,是来留学学美术

的,能来此名城名校学习美术,我从心底为他庆

幸!本想多聊几句,又怕影响他暑期打工,只好匆

匆作别。

来到佛罗伦萨,那座建于十五世纪、曾是美

第奇王朝的王室住宅和帕拉蒂娜画廊、如今称现

代艺术馆的碧提宫自然不能错过,因为欣赏过这

座古典建筑的内外,才知道巴洛克风格建筑和装

饰的风貌及其欧洲建筑的古典美,何况馆内还在

银器馆、瓷器馆、马车馆、服装馆、现代美术馆、

波波利花园分别展出着几世纪来忠贞不渝的原始

风貌。

正是夏季旅游季节,享誉世界的地中海式气

候和欧洲文明发祥地的意大利自然成了各种肤色

游客的密集地。谁人不知“读万卷书,走万里路”

的乐趣?旅游,自然要寻名胜,访古迹,赏艺术,

我们常常看到骄阳下,在佛罗伦萨古老石块铺成

的窄街上到处是排成长队等待进入博物馆的人群。

其中队列最长的还属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楼前,

因为那里坐落着米开朗基罗于 1501—1504 年创作

的《大卫》雕像和米氏一些其他作品,以及一系列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绘画。

还是几个月前,女婿已在美国订好了参观入

场券,我们只在骄阳下晒了十几分钟就顺利入场。

依此复制的《大卫》雕像我们不知看过多少,如今

站在大师原作前,不能不升出从来没有的神圣感,

看着他的比例、造型、身体各部位的肌腱、纹路,

特别是神情仪态,我甚至不由推想起大卫和米开

朗基罗的前世今生,推想起米开朗基罗创作这个

作品时的构思、手法和美学诉求……他不会想到

他的作品会流传千古,不会想到后人的如此模拜,

大约只有神情专注,刻意求精,将自己的心装入每

一刀,将自己的血输入每一纹路才能出此精品……

人们在拍照,从各个不同角度,女儿拉了一下我

的胳膊,我才意识到别挡了别人的视线。

车行两个多小时,我们来到距那不勒斯和庞

贝古城皆约 40 多分钟车程的拉奥小镇,入住在美

国时早已预订的公爵府邸。

这是一座建于十五世纪、繁华于十九世纪的

三层石质楼房。院内古木参天花香阵阵,是一座

庞大的花园,楼内几十间房完好如初。一楼大厅

陈列有大幅油画、古老的橱柜、瓷器,一个大瓷瓶

上还烧有身着中国古代官员长衫、头戴乌纱官帽

2023 年 10 月 .85

人在海外

第88页

的画像,旁边立一中国古老的花轿。这是他们早

年收藏还是掳于中国?无从考察,但可推断,不知

他们祖上的哪代公爵一定是位高权显、甚至是到

过中国钟情东方艺术的一位。

拾级而上,我们一家成为了整楼二层的临时

主人,这里的大小客厅、书房、藏书室、敬神厅、

卧室、厨房、餐厅、宽大的露台……一切家具、陈

设、文物、古董、特别是他们历代祖先的画像、照

片、家谱处处陈列雅致,一如当年,那格局那气韵

不能不令租住者心生敬畏,不敢乱动。

公爵的第七代世孙(女)已先我们从罗马赶来,

她以优雅的礼貌引我们从一楼到三楼。介绍完一

切后,女儿按合同交她一千欧元订金。她微微一

笑,将眼睛转向身边一位年长男士,男士接过钱后,

他们转身离去。女儿立即意识到:这就是贵族身份,

不直接跟钱打交道,这种事只能由管家去管。

尽管废墟一片,因为世界各地的游客如织,并

不显得荒凉。骄阳下最显眼的是错落边角的葡萄

园、桔园、柠檬园和红得凄艳的三角梅,它们引得

我突发奇想:是不是火山灰的土壤有种奇特的热

度和肥沃?否则,为什么它们有那种撼动人心的

奇艳和色彩的呐喊……

我们踏着世纪前的石子路、沿着这条曾经建

有七座城门、十四座塔楼、全城米字型的废墟倾

情凭吊……后查资料得知,庞贝城原是公元前八

世纪时,由一座小渔村建成、仅次于罗马的意大

利第二大城市,当时就建有太阳神庙、斗兽场、大

剧院、蒸汽浴室、众多商铺……

太阳神庙里还特别虔诚地供奉着众神之王朱

庇特和太阳神阿波罗。那时,人们尚不知此地就

是远古时期维苏威火山喷发后变硬的熔岩。

公元初前,一位著名地理学家斯特拉波根据

维苏威火山的地形地貌特征断定它是一座死火山。

于是,人们在火山两侧种植了大片庄稼、柠檬林、

桔林、葡萄园……未料,公元 62 年 2 月 8 日,一

场强烈地震袭击了全城,不少建筑毁于一旦。

没想到,十七年后的公元 79 年 10 月 24 日,

一场维苏威火山的更大爆发、以厚约 5.6 米的火山

灰湮灭了这座曾经辉煌又纵情的城市。

我们告别公爵府,淅沥烟雨中驱车直奔罗马。

毕竟大名鼎鼎、古城兼首都,通向罗马的高

速公路越展越宽,快入城时竟是三线并行(或许

因意大利狭长多山,公路大多单线上下,至多双线

并行)。一阵黑云袭来,细雨变骤雨。骤雨中,我

们开入矗立了三千多年的古都罗马,那环城流淌

的河流,那武士般沿河而立的苍郁古树,那披着

悠远历史的古堡、雕像,一时间,心里涌满一种承

受不下的感觉。

86.

人在海外

第89页

艺术伦敦

○ 文、摄影 / 吴东炬 吴晓光

漫步在伦敦街头,满眼是国际大都市的范儿,

整个城市仿佛是个不能疏解也不可能被迁徙的古

建筑博物馆。虽然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也足

以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一个城市的魅力,就

是穿越时空的完美呈现,历经风雨而不平凡的站

立。

伦敦,这个拥有 2 千多年历史的文化艺术之都,

拥有 857 所艺术馆,170 多家博物馆和 100 多家剧

院,是当之无愧的英国文化艺术的核心地。世界顶

级的艺术设计院校也源源不断地为这个艺术之都

输送独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天才。这里也被称为国

际电影艺术中心,有举世闻名的伦敦电影节与贾曼

电影节,有大胆的先锋话剧,有包罗万象的摄影展

等。除此之外,伦敦的大街小巷也随处可以见到创

意的涂鸦,艺术氛围充满整个城市,随意而浪漫。

到邮局寄信,到商场去蹓跶,到街头浏览,回

眸处,到处是景致,到处是画面,到处是趣味,到

处是发现。而且同一商场,并不是非到节日才更换

广告,且广告那些画面又尽显温馨,广告的质量大

有学问。

2023 年 10 月 .87

域外见闻

第90页

街头小景是城市五官最细微和最生动的表情。

无论是在去往大英博物馆的街口,还是在人流如织

的牛津大街,抑或是在人来人往的鸽子广场,五颜

六色的人流穿戴着时尚流行的服饰迎面而来,让人

俨如置身大型 T 台下观赏游走的模特。

商场、超市、车站、地铁站内都设有报纸架,

装满报纸,一摞一摞的,免费随意自取。我在一堆

报纸旁边拿取了载有巴黎圣母院火灾报道的报纸。

虽然读不出来,看图还是可以释意的。在融媒体大

行其道的今天,纸媒寿数衰落已成事实。我发现伦

敦地铁上捧读报纸或者翻阅书刊的人,大有人在,

而捧着手机双目死盯的人极少,做了大半辈子纸媒

报人的我感慨万端。

初到伦敦,被这千年艺术之都的浓厚文化氛围

所吸引,所感染,身不由己地趋之观赏,心向往之

地探究。据说英国人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之一,

都跟英国当年的那场工业革命有直接的关系。正是

英国率先启动了工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等,开始

了分类至今仍在发展的飞机、电话、手机、电脑、

博客、脸书、微信、line 等等新科技。英国人发明

创造还有个特点,往往不是简单发明出某种东西,

而是创造出一种体制、一个系统,开拓出一个全新

的领域。自然科学自不必说,光是各学科的开山鼻

祖,可以称为“XX 之父”的就一大堆。当今世界

如果没有詹纳发明疫苗、没有弗莱明发现抗生素,

人均寿命大概不会超过 45 岁。还不说现在的 CT

也是英国人发明的。

体育可以作为产业来经营的绝大部分运动项

目,除了篮球和排球是在 19 世纪末由美国地方基

督教青年会发明的以外,其余的如足球、橄榄球、

高尔夫球、曲棍球、保龄球、羽毛球、乒乓球、板

球、台球统统都是英国的发明创造。连羽毛球的汤

姆斯杯和尤伯杯,都是以著名羽毛球运动员乔治 •

汤姆斯和贝蒂·尤伯的名字命名的。

当然,英国也有自己的短板,在艺术领域,尤

其是音乐、绘画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60 年代的

披头士倒是在世界上疯狂了一阵子,让英国人引以

骄傲,算是在现在摇滚音乐领域有了一席之地,英

国人在时尚界也吃不开。在法国人眼里,英国人就

是不懂欣赏美食、不讲究吃穿的土老帽。

伦敦城各色美术画廊也是一景,各种流派、风

格的绘画作品、工艺美术品散见于画廊。如何用绘

画折射反映生活,永远是一切美术

形式必须追求和探索的艺术课题。

无论是城市夜景或是四季转换中的

田园风光,都被色彩、光影、情调

渲染的如梦如幻,看来中西方美术,

只是一味的模仿终难成一格,在剑

桥大学城的一个画廊里,几幅风景

油画延展了空间视野,也美化了环

境。在路旁偶然发现一家古玩杂项

小店,透过橱窗看到那里的小洋玩

艺儿琳琅满目,各显其美,浸透岁

月气息,使人联想起潘家园古玩城

88.

域外见闻

第91页

一家西北肉夹馍拉面,一家河南烩面馆,既亲切又

热乎,口味太熟悉了,解馋解饱是真的。

为了保护伦敦的创意产业,支持艺术家和企

业家,为其提供平价的工作空间,并为伦敦本地群

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培训机会,2018 年 12 月 17 日,

伦敦市长萨迪·可在市政厅的媒体发布会上,宣布

伦敦首个创意产业园区计划的启动。这将是一个

专门为了创意、科技和社交企业打造的全新工作

空间,并将投资超过 1100 万英镑在伦敦的 6 个不

同区域,以促进伦敦创意社群的发展。文化和创意

是伦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并让首都成为人们

想要居住、经商和旅游的地方。

在圣·潘克斯火车站内有一座高大的情侣吻别

塑像,昭示出亲人间的依恋和不舍。火车站候车大

厅的两台公用钢琴被两个年轻人演奏的风生水起,

激情荡漾,围观的旅客只顾喝彩,忘记了旅途的疲

劳。

中的神秘小店。

散落在街道拐角处或街心花园一隅的城市雕

塑、街区标志、特色徽记,造型各异,制作精美,

能给城市添许多亮色。剑桥街头的蚱蜢时钟就给

人以新鲜启发。此钟很独特,一个巨型金属大蚱蜢

摆放在街旁橱窗里,远看是工艺美术品,没有时分

秒针,只有三圈蓝色的 LED 灯在不停的转动,上

面的蚱蜢在拨动着齿轮,寓意是时间不断在流逝,

提醒每个人要格外的珍惜时间。这个造型充满了

形象思维,没有刻意的堆砌,也不会让人产生审美

疲劳。看来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城市的管理运营,是

一门顶天立地的大学问。

穿梭在城市的楼宇之中,或行走在纵横的街

巷里,或驰骋在乡间的旅途上,总会发现投注在衣

食住行游乐购细节上的良苦用心和潜心设计,而不

是千篇一律。

海外各国的唐人街似乎成了在异国他乡的中

国 符 号,伦 敦 的中国 城“ 伦 敦

华埠”也不例外,飞檐翘角的

中国式牌楼,还有轻钢龙骨搭

建的高大门楼,那上面分别刻

写着“风调雨顺”“英伦呈祥”

的祝福。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式

菜牌酒幌,大写的酒楼饭庄字

号十分醒目。这里涌动人流,

不管肤色,不论信仰,无一不

在诉说着他们舌尖上的中国味

道。一家专卖中国饮食原材料

的商店生意特别红火,全中国

的各色烹饪调料和半成品应有

尽有,想自己动手炒中国菜,

离了它们不够味啊!在中国城

之外的两家中国饭馆用过两餐,

2023 年 10 月 .89

域外见闻

第92页

买衣记

○ 文 / 陈喜儒 插图 / 赵 勇

儿子是个大胖子,很难买到把他庞大身躯塞

进去的衣裤。每到换季时节,妻子就发愁,就四

处打听,就各大商场奔波,但十有八九落空。

我去西亚访问之前,妻子就多次说,阿拉伯

人人高马大,你看看有没有儿子能穿的衣服?还

说,儿子上学时还好凑合,有两件校服就行了,

现在在外企工作,总不能太不像样子,有失国人

脸面。瞧,她已经上升到国格的高度,我能不上

心吗?但她还是不放心,在我出发前,给了我一

条皮尺,在 70 厘米处,用黑笔做了记号,叮嘱我

皮尺随身带,看见差不多的就量一量,下摆周长

140 厘米以上者可买。为示重视,我把皮尺夹在

护照里,人在皮尺在。在乌鲁木齐出关时,边防

检查站一个年轻的女中尉看我护照中有皮尺,狠

狠瞪了我一眼,虽没说什么,但那意思十分清楚:

怎么把这种东西放在护照里?是不是有病?

说实话,为儿子买衣服,真成了妻子的一大

心病。和我去东京那一年,儿子在清华念大二,

暑假来探亲,她领着儿子转遍了住地周围的大小

商店,再扩大到新宿、银座,最后她竟然找到了

为大相扑卖衣服的专卖店。那衣服可真大,一条

短裤都像大麻袋,过犹不及,还是没买成。

妻子不死心,说我就不信日本没有儿子能穿

的衣服,从此手包里多了一条皮尺,走到哪儿量

到哪儿。苍天不负有心人,还真叫她逮着几件,

不但合适,而且漂亮。岳母特地从北京来电话说,

这几件衣服买的好。回国以后,我每次去日本,

妻子都叮嘱我去西友、无印良品等她去的那几家

商店,搜索一番。

她听说美国胖子多,又打起了美国的主意。

90.

域外见闻

第93页

每有亲友去美国,她都要请人代买衣服,而且每

次都有收获。有一次她愤怒地说,你看这件,明

明是中国制造,但国内没有,非用美金到美国去买,

这叫什么事儿?

在约旦,一无所获。

在叙利亚,转了五六个城市,颗粒无收。从

外省回到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准备去黎巴嫩时,

我急了,见到衣服店就钻。大概我贯彻落实妻子

指示的精神感动了全体团员,人人奋勇争先,为

我忙活起来。行伍出身的团长高洪波当侦察员,

收集情报信息,寻找蛛丝马迹。女作家黄蓓佳看

样子颜色,专司审美。堂堂北大阿拉伯文教授仲

跻昆当翻译,李贯通负责砍价。

贯通曾经给我讲过一个笑话。1996 年他

去黄山参加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笔会,没有带短

裤,多亏苏童借给他一条才方便登山。下山后

他决定买几条,有个小店要 30 元一件,还没

等他还价,陪伴的《小说家》主编闻树国抢先

问,28 卖不卖?店家当然乐意。买第二件时,

《小说月报》的刘书棋陪同,他笑话闻树国不

会买。这家小店要价 28 元,刘书棋替贯通作主:

25 元成交。后来别的作家说,这两个家伙都

不行,买东西三个字,拦腰砍!贯通记住了这

三个字。

在大马士革一家服装店,看到一件大衬

衫,用尺一量,下摆半扇宽 70 厘米,好不容

易碰上一件,皆大欢喜。仲教授学者风范,文

质彬彬,用古典高雅的阿文砍了半天价,只降

1美金。李贯通说不行,太贵,看我的。他冲

了上去,英文、阿文、俄文、中文一齐上,最

后哇啦哇啦讲的是什么文,我们几个一句也没

听懂。只见他与阿拉伯人一会儿握手,一会儿

拍肩膀,一会儿变戏法似的乱比划,一会儿拥

抱,不知是他的八国联军式的语言把阿拉伯人

搞迷糊了,还是他的热情感染了阿拉伯兄弟,

居然稀里糊涂砍下了一半成交。离开店铺时,

又是一阵热烈的告别,买者兴高采烈,卖者喜

笑颜开,还向我们竖起大拇指。没想到买东西

还买出了快乐,买出了友谊,买出了故事。我

问贯通刚才讲的是哪国话,他说我怎么知道我

讲的是什么玩艺儿?

我带着皮尺,量遍约旦、叙利亚、黎巴嫩、

阿联酋,总共买了三件,但只有大马士革那件

大衬衫最好看最合适。

2023 年 10 月 .91

域外见闻

第94页

今天是你的生日

○ 摄影 / 许长庆

92.

影像天下

第95页

2023 年 10 月 .93

影像天下

第96页

94.

影像天下

第97页

2023 年 10 月 .95

影像天下

第98页

96.

影像天下

第99页

2023 年 10 月 .97

影像天下

第100页

本刊连载

第七章:不做王妃做女王

1

小米勒马上说:那太好了,不过,文章中有

一条线索要贯穿始终,就是我爷爷与柳若兰女

士的友谊。他看了一下众人,有些故作神秘地

强调,必须由此生发出韦斯林公司对中国人民

的友好感情,以及韦斯林公司的商业理念、产

品设计和博爱的情怀。作为答谢,我可以在《大

众健康报》 连续做十个版的广告,价钱你们定,

我不还价。

罗小力不屑地哼了一声:按你的思路,这篇

文章完全变味了,成了一次典型的商业操作,这

种文章我写不来,你另请高明吧。

吴迪看了一眼小米勒,有点幸灾乐祸的意思。

小米勒却不气馁,他轻轻敲击了几下桌面:

罗小姐,你先不要着急拒绝,你对高昂的稿费不

介意,你们报社对高额的广告费难道也不介意吗?

罗小力有些不悦,她盯着小米勒,一字一顿

地说:介意。但是,这和我接受不接受写这篇文

章没有半根辣条的关系。

于雪菲觉得罗小力说这句话的时候特别帅,

简直就像一位英气爆棚的女侠,于是竖起大拇指:

○ 文 / 杜卫东 插图 / 徐 进

厉害了,姐,我挺你。

这时候,罗小力的手机响了,她摁下接听键,

喂了一声,神色突然变得焦虑:什么,什么,他

现在有危险吗?

因为送医及时,青桥经过救治已无大碍。依

罗凡的意思,可以留观两天,青桥不干,坚持第

二天就回家。

认真检查,青桥找出了这次试药失败的两个

原因:一是无良药商为了卖相好看,其中的黄柏

曾被甲醛浸泡;最为关键的是,老方子明确提示,

有毒瘾者先倍量,后减半服之;如无瘾不可服用。

可惜,这几个字被黑墨遮盖住了,青桥还是查阅

药典才发现了类似提示。

这次试药,青桥记下了服药后的身体变化和

细微感受,为中药组方提供了重要参照。如果排

除药材污染,这个方子对于阿片类药物依赖的患

者应该有疗效,他打算在确保药材无污染的情况

下再一次试药。

罗小力她们着急八荒要来看望,青桥阻止了,

说事情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夸张。然后,调侃了

一句:如果真有诚意,我不介意接受一次你们的

宴请。

98.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专业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