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10
|
杂志分类:其他
粉丝:{{bookData.followerCount}}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取消关注'}}
党建信息,参考文献
涵养新时代的“苦乐观”■ 吴桂桃年轻干部,生逢盛世,享受太平,需莫忘吃苦精神,要深知幸福由来,涵养新时代“苦乐观”。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里提到,青年就要“自找苦吃”,要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的结合中贡献青春力量。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教诲年轻干部多“吃苦”,为树立怎样的“苦乐观”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生活虽不缺衣少食,行程不会肩挑背磨,但不能因此有享乐思维。须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且道远,必需面对诸多困难,必需解决众多难题,必需满足人民需求。因而,要摒弃享乐主义,涵养吃苦精神。吃苦是成事之基,干部多吃一分苦,群众就多十分乐,干部少吃一分苦,凭添群众万分难。只有敢于吃苦,坚持吃苦在前,才能让群众享受发展之乐,给党的事业带来成功之乐。涵养新时代“苦乐观”,要多吃人民之苦,以群众满意为乐。年轻干部“自找苦吃”,不是见苦就找,有苦就吃,而要选准方向,找有意义之苦,吃有价值之苦,即有利于推动工作、促进地方发展的苦;有利于造福人民,为群众谋取利的苦。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找苦要坚持政治方向,围绕党的事... [收起]
[展开]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已关注'}}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党建信息,参考文献
文本内容
第51页
涵养新时代的“苦乐观”
■ 吴桂桃
年轻干部,生逢盛世,享受太平,需莫忘吃苦精
神,要深知幸福由来,涵养新时代“苦乐观”。去年,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里
提到,青年就要“自找苦吃”,要走进乡土中国深处,
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的结
合中贡献青春力量。
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教诲年轻干部多“吃苦”,
为树立怎样的“苦乐观”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生活虽
不缺衣少食,行程不会肩挑背磨,但不能因此有享乐思
维。须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任重且道远,必需面对诸多困难,必需解决众
多难题,必需满足人民需求。因而,要摒弃享乐主义,
涵养吃苦精神。吃苦是成事之基,干部多吃一分苦,群
众就多十分乐,干部少吃一分苦,凭添群众万分难。只
有敢于吃苦,坚持吃苦在前,才能让群众享受发展之
乐,给党的事业带来成功之乐。
涵养新时代“苦乐观”,要多吃人民之苦,以群众
满意为乐。年轻干部“自找苦吃”,不是见苦就找,有
苦就吃,而要选准方向,找有意义之苦,吃有价值之苦,
即有利于推动工作、促进地方发展的苦;有利于造福人
民,为群众谋取利的苦。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找苦要
坚持政治方向,围绕党的事业找苦,不能为求政绩装苦。
坚持人民至上,围绕群众获得感找苦,不能为求私利扮
苦。故而,找苦不可“拍脑袋”,要胸怀“国之大者”,
有“时时放心不下”的牵挂,如此之苦,才是组织所需
要的,符合人民的所盼,具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涵养新时代“苦乐观”,要多吃环境之苦,以甘于
奉献为乐。俗话说:“庭院里跑不开千里马,温室里养
不出百日花。”年轻干部“自找苦吃”,多去困难大的
地方,险要关头敢冲锋,不怕累不怕苦。焦裕禄兰考
战“三害”,带领群众种“焦桐”,灾难中“吃苦”;孔
繁森三次进藏,把生命献给雪域高原,险要中“吃苦”。
他们虽然苦了自己,却造福一方群众,成为推进发展的
“燃灯者”。在新的时代,年轻干部更要能吃苦,关键时
刻顶得上,重压之下扛得起,越是艰难麻烦,越要“再
向虎山行”,从成就中收获喜悦。
涵养新时代“苦乐观”,要多吃工作之苦,以实干
实绩为乐。吃苦既要付出精力,也要流泪流汗,更是考
验意志。大庆油田开建之初,“王进喜们”石油钻探工
人,凭着坚韧的精神,打不垮的意志,为我国摘掉“贫
油帽子”。面对工作之苦、任务之难,不回避困难,不
当隔岸观火人,不能有苦绕道走。越是矛盾复杂,越不
打“退堂鼓”。始终把吃苦放在前,多请缨去艰苦地方,
主动揭榜挂帅担责。“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
香。”开创党的事业,造福人民群众,不是敲锣打鼓能
实现。要拿出咬牙吃苦之劲,方能为人之所不能,干出
群众满意的成效。
共产党人最不怕吃苦。党的百余年风雨历程中,正
是因为不怕吃苦、敢于吃苦,才跨越无数困难,取得辉
煌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年轻干部继往开来,要继承
和发扬吃苦精神,为亿万人民赢得欢乐,为中华民族争
取祥和。
栏目编辑 / 康毕砚
49 2024 年 第 9 期
第52页
我想做你的样子
■ 贞尧仔
朵朵花儿样样开
色七彩
你都深深爱
培土施肥滴滴灌溉
望子成龙经难念
多有挂碍
你都默默把脉
家家抚慰拨云开
成长之路千千结
有无奈
你都一一解开
释疑解惑慈母心怀
亲爱的老师
我想做你的样子
从少小,向未来
一直追随,一路花开
2024 年 第 9 期 50
机关文苑
第53页
说起“门生”一词,人们可能觉得有些生疏,往往
要加上“得意”二字来形容。“得意门生”对老师和学
生来说,都是一种荣耀。然而在历史的长河里,“门生”
词意的变化还是很大的,有时根本不能用“得意”来搭
配,反而用“憎恶”来定义更能理解其意。
“门生”是我国古代标明人的一种特定身份的专用
名词。早在这个称谓出现之前的春秋时期,已有“门人”
的称呼。孔子聚徒讲学,无论是亲授业者,还是转相传
授者,皆称之为“门人”。到了战国,不仅仅是授业弟
子,连寄食于贵族门下的食客,也被称为“门人”。这
些食客才能出众,属于“士”阶层的一部分,有一身的
肝胆侠义。西汉初年,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以及秦末
战争的爆发,讲学授业和寄食游说都受到极大打击,因
而在历史文献中有关“门人”的记载很难找到踪影。
彼得·海尔说:“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一个
结局都是这出戏新情节的开始。”虽然“门人”消失,
但“门生”的称呼却在东汉大量出现。欧阳修在《集古
录跋尾·后汉孔宙碑阴题名》中,曾这样下过定义:“亲
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可见,“门生”
作为再传弟子,即弟子的弟子,在当时已是对特定身份
的人的一种专用称呼了。
当一个称呼意味着权力的象征,意味着升官发财,
东汉的“门生”就失去了纯洁性。一些并不以学问相师
承的钻营投机者,也想方设法为自己戴上“门生”的帽
子,他们四处奔走,极力讨好有权势的人。因而那些毫
无学问可言的权臣宦官居然也有了自己的“门生”,其
实为权贵的打手、走狗。为了攀权附贵,这些“门生”
在主子死后,还争相为之立碑颂扬功德,把自己的姓名
也刻在碑上,以抬高身价。喜好铭文碑刻研究的欧阳修
发现,东汉权贵们的碑石绝大部分都是“门生”所立。
此风影响深远,以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在重门第的大
环境下,只有当上士族权贵的“门生”,才可以得到升
官的小小机会,因为同门之下动辄就有“门生千余人”
在竞争。
隋唐以后,由于科举制的兴起,“门生”的含义又
发生了新的变化。科举的主考官被称为“座主”;及第
者,就称为“座主”的“门生”。伴随着“座主”与“门
生”这种特殊的关系,往往易形成派系之争,甚至发展
成与中央专制集权相对抗的政治势力。因科举制是封建
社会选拔人才的好办法,这种关系就难以禁止。于是,
宋代以来,“座主”与“门生”这种特殊关系依旧保持
了下来。
科举制实行后,从传道授业方面讲,师承关系上仍
沿用“门生”的称呼。一个学问家有许多“门生”,比
如南宋朱熹有名可查的“门生”就达五十四人之多。师
者,不仅仅授学问,还要传自己的价值观、思想观,也
就是政治倾向。如,《宋元学案》记载:“欧阳中立,……
上书言新法不便,以司马温公门下坐废。”显然这个欧
阳中立和他的师长司马光一样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因而
受到王安石的打击。在明代,东林党人设书院讲学,提
倡“经世致用”的思想,“门生”与“师长”一起探讨
治国之道,他们就是一个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到清代,“门生”与“师长”的关系,就是师承授受的
学问关系,不与政治沾边,这可能与避免文字狱有关。
不过,一些想升官发财的人向官僚统治阶级投献“门生
帖子”的情况,还是屡见不鲜。
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瓦解,“门生”的称呼,也已
作废,除偶尔称“弟子”外,一般都以“学生”代替,
且只表示学问上的师承关系。
历史,是一位师者,她拥有人类过去的知识与智慧。
打开历史之门,你我皆是她的“门生”。﹃门生﹄之变
■廖华玲
51 2024 年 第 9 期
第54页
我出生在闽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族祖厝大厅
里高悬的“兄弟同科”“同怀明经”等多块牌匾无声述
说着祖辈报效国家、耕读传家、廉俭持家的故事,代代
相传,早已印在了我的脑海。小时候,父母很少给我们
讲高大上的道理,总是用一些通俗易懂的闽南谚语教育
我们。在他们言传身教下,这些谚语春风化雨,润物无
声,深深地根植于我的心田。每当我困惑懈怠,抑或身
处迷途、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踯躅不定时,耳畔总能回响
起这些谚语,让我醍醐灌顶,指引我不忘初心,继续
前行。
谚语,教会我们担当。父母常说,“好汉战死沙场,
懒汉饿死眠床”“火愈烧愈旺,人愈作愈壮”,教导我
们要勇于担当、勇挑重担。从警后,愈能感受到其中蕴
含的忠诚与担当,时刻激励我们牢记“人民的保护神”
殷切嘱托,在维护稳定、守护平安、护航发展的公安工
作中履职尽责,不辱使命。
谚语,教会我们上进。从记事起,母亲常在耳旁唠
叨,“少年要打拼,到老有名声”“补漏趁好天,打拼
趁后生”,希望我们珍惜大好时光,勤奋读书,积极上
进,通过努力为自己拼出一个无悔人生。长大后,这些
谚语总能唤起我们闽南人“输人不输阵”的天性,摒弃
“躺平”“摆烂”的错误思想,在平凡的岗位上拼搏争
先,奋发有为。
谚语,教会我们勤俭。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在闽南,也流传一句谚语,“勤勤俭俭粮满仓,
大脚大手仓底空”。父母经常告诉我们,“好天要积雨来
粮”“要算了吃,不能吃了算”,要节俭过日子,不能
奢侈浪费,不能寅吃卯粮。当下,更要传承弘扬我们党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习惯过紧日子,不享
谚语声声入我心
■ 刘伟钦
乐、不奢靡,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蔚然成风。
谚语,教会我们规矩。闽南谚语云,“公公道道,
划痕行路”。顾名思义,要按道而行,各行其道,不越
线,不逾矩,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讲原则,守规矩。小
时候,我们贪嘴想去摘别人地里的瓜果,母亲就会制止
并嗔责道,“猪仔贪别人槽”。前几年,在专题片《巡视
利剑》中看到福建省原省长苏树林忏悔时痛哭流涕地回
忆其母曾再三告诫他的话,“只吃槽里的,不吃槽外的”,
忽觉似曾相识,更感慨天下父母对儿女都是爱之深、忧
之切。我们要铭记父母的叮嘱,以案为鉴,严于律己、
严守规矩,才能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得起头上的
警徽和身上的警服。
谚语,教会我们廉洁。父母从小就告诫我们,“贪
长短就到”“一时想无到,终身苦到老”,不要因小失
大,贪小便宜吃大亏,要常思贪欲之害,懂得知足常乐,
克制欲念才能远离祸端。我们要学纪知纪明纪,时刻对
照自省,认真算好人生“七笔账”,耐得住寂寞,守得
住清贫、抵得住诱惑,廉洁从警、廉洁用权、廉洁修身、
廉洁齐家,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切实筑牢拒
腐防变的堤坝。
家风谚语,常念常新,常忆常新,陪伴我一路成长,
也将指引我一路前行。家风谚语,凝聚着先人的智慧,
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永恒的传承价值。在
时代新风的引领下,它也将穿越历史的时空,与新时代
公安廉洁文化相结合,助力培育良好家风警风,涵养风
清气正的警营政治生态。
(作者单位:省公安厅)
栏目编辑 / 王梦琳
2024 年 第 9 期 52
机关文苑
第55页
日前,省委省直机关工委举办省直青年学习讲
堂第 27 讲,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为主题召开学习会,深入
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
精神。工委在家班子成员,省委台办、省卫健委、
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有关领导出席活动。
省委改革办副主任林朝阳作主旨报告,重点解
读了 《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
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福建实践的决定》的鲜明特点,内涵丰富、
重点突出、阐述深刻、高度凝练,为大家深入学
习理解和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
六次全会精神提供了精准指导。
来自省委改革办、省发改委、省委台办、省科
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健委、省林业局、福建
日报社 8 位青年干部立足岗位实际,紧扣三中全
会提出的新概念、新观点、新论断和省委全会的
新部署、新任务、新要求,畅谈认识感悟和思路。
福建人民艺术剧院带来的文艺宣讲《松绑》片段,
生动演绎了四十年前福建企业家们敢于突破传统
束缚,勇于开拓进取的励志故事。
省直机关工委委员、省直党校校长张文胜作了
点评,并结合实际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
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
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机关党建高
质量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六次
全会精神,在深入学习宣传上、服务改革发展上、
以党建带团建上走在前作示范提出要求。
省直有关单位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青年理论
宣讲实践队队员代表和省直各单位青年干部代表
等参加了学习会。
省直机关举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
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专题学习会
第56页
作者 :郭东健(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福建省画院原院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作品 :《抗战一家——陈嘉庚在延安》 (中国画) 尺寸 :250×240CM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免费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更多案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免费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e.stopPropagation()}">
x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