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教授凯莱布·史密斯在《梭罗的斧子》
一书中说,在梭罗看来,人们的麻木不是由于原始
的存在方式,而是由于现代文明对自然和人类的伤
害。人们不是被困在过去,而是迷失在了现在。蛰
伏状态不是懒惰,而是现代人工作和娱乐时不留心、
疲惫,像机器一样活动。这让人变得麻木而不是平
静。梭罗有一句名言:“我们的发明常常是一些漂
亮的玩具,使我们分心,不能专注于严肃的事物。”
他认为世界变得无比喧嚣,损害着我们关注事物的
能力。生活节奏越快,人们的专注力越低,而专注
能让我们的体验更加完整、更感到满足,跟他人有
更深的接触,能让心灵变得宁静。
梭罗说,为了保持专注,我们要“通过谨慎
执着与奉献牺牲找到重新救赎自己的途径,使心灵
再度成为神圣的殿堂。像对待天真坦诚的孩子般善
待我们的内心,谨慎对待强占我们注意力的对象和
主题。不要读《纽约时报》,去读那些不朽的传世
经典”。我们一边保持专注,一边会受到其他欲望
和冲动的吸引。“注意力就像斧子的楔子,把自我
的两个部分束在一起,把它们对齐。”
梭罗还提出了一种“后撤”的策略。1852 年
9 月,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必须让我们的感觉
像思维一样游荡,我的眼睛要去见(see)而不看
(look)。卡莱尔说观察是要去看,但我要说应该
是去见,看得越多观察到的越少。我习惯于关注太
多的东西,以致我的感官得不到休息,总是紧绷着。
不要沉浸于看。不要走向目标,让它走向你。”
“看”是主动搜寻,“见”是被动接受。澳
大利亚哲学家帕特里克·斯托克斯解释说,当我们
看见某物,它好像是主动把自己强加给我们的。比
如那个经典的鸭子—兔子错觉测试图,第一次你只
能看到鸭子。怎样才能看到兔子呢?你不能只用意
志去看兔子,要让兔子显示出来。看的时候要选择
指引你的视线,见则需要摆脱鸭子。梭罗意识到,
努力去看反而会阻止事物的显现。当我们看的时候,
会过于沉浸于看之中。专注的悖论是,我们不费力
的时候最专注。我们要让世界出现,而不是努力去
用我们的视线捕捉它。
梭罗的想法跟庄子不谋而合。《庄子·外篇》
中有一个故事:一个叫庆的木工做了一个挂鼓的架
子,很漂亮。鲁侯问他有何秘诀,他说他在做之前
“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静心三天后忘
记了名利,五天后忘记了赞誉或者批评、巧或者拙,
一周后,甚至忘了自己的身体,再去林子里选材。
这个故事阐述了无为的思想:鼓架已经在那里了,
工匠要做的是摆脱一切妨碍它出现的念头,把自己
化作它自我实现的媒介。“工匠如果考虑技艺或者
报酬,会妨碍制作的过程。他不是走到林子里,把
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材料。他没有让外在的动机如挣
钱、获得赞誉影响他的工作。他消失了,直到本就
处于木材中的东西现身。”
“看见东西不需要努力去看,而是要清除头
脑中杂乱的东西。只有一个安静的头脑才能提供让
事物出现的开放性空间,不会受到我们的计划和野
心的干扰。所以有时专注不是去注意,而是任其自
然。”
如果走神是难免的,那就谨慎选择走神的目
标。在我们醒着的 47% 的时间里,我们的心思都在
游移。当我们不是在观察外界,而是陷入内心自白、
头脑在漫游时,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被激活,这时
我们的大脑会寻找相关记忆,来帮助我们理解正在
发生的事情以及将会发生的事情。它无穷的联想也
会造成焦虑和抑郁。但当我们心情好的时候,头脑
的漫游可以激发创造力、提高学习效果。《新哲人》
编辑凯斯说:“走神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走神到
底是有帮助还是有阻碍。我们是被手机或电脑发出
的电子信号分心,还是被身边的世界、声音、事件
或人分心?你要学会用重要的东西来让你分神——
你热爱的、引以为傲的、让人生值得过的东西。”
50
BSC CULTURE 文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