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看信阳》2023年第10期

发布时间:2023-10-3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美好生活看信阳》2023年第10期

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交流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营等系列活动,在漳台湾青年融入感、归属感持续提升。(二)“以惠促融”,全面深化社会领域融合。依据国省支持政策,出台漳州“58条”“22条”等具体措施,为台胞台企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是健全完善公共服务。成立台胞台商服务中心,实现投诉求助100%办结;实体运行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举办交友联谊、集体婚礼等活动,帮助“陆漂”台青扎根漳州。二是拓展人才发展服务。推行台湾人才引进政策113条、签约人才合作项目90个,助力台企招才引智141人。三是创新权益保障服务。构建跨部门“五员联动”机制,设立台胞人民调解委员会,优化涉台矛盾纠纷调处服务;构建涉台司法服务一体化机制,创新开展涉台案件审判和台胞司法救助。(三)“以通促融”,不断深化经济领域融合。以争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目标,持续推进产业互通、优势互补,围绕涉台园区、产业合作等方面做好“融”的文章。一是夯实基础。设立8个国、省级涉台经济园区,其中,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全国首创;常态化举办大陆台协会会长漳州行、产业合作发展论坛等主题活动,筑牢招商引资载体支撑。二是深化合作。实施漳... [收起]
[展开]
《美好生活看信阳》2023年第10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海峡两岸融合发展

交流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营等系列活

动,在漳台湾青年融入感、归属感持续提升。

(二)“以惠促融”,全面深化社会领域融

合。依据国省支持政策,出台漳州“58条”“22

条”等具体措施,为台胞台企提供全方位服务。

一是健全完善公共服务。成立台胞台商服务中

心,实现投诉求助100%办结;实体运行两岸婚

姻家庭服务中心,举办交友联谊、集体婚礼等活

动,帮助“陆漂”台青扎根漳州。二是拓展人才

发展服务。推行台湾人才引进政策113条、签约

人才合作项目90个,助力台企招才引智141人。

三是创新权益保障服务。构建跨部门“五员联

动”机制,设立台胞人民调解委员会,优化涉台

矛盾纠纷调处服务;构建涉台司法服务一体化机

制,创新开展涉台案件审判和台胞司法救助。

(三)“以通促融”,不断深化经济领域融

合。以争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目标,持

续推进产业互通、优势互补,围绕涉台园区、产

业合作等方面做好“融”的文章。一是夯实基

础。设立8个国、省级涉台经济园区,其中,海

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全国

首创;常态化举办大陆台协会会长漳州行、产业

合作发展论坛等主题活动,筑牢招商引资载体支

撑。二是深化合作。实施漳台产业合作计划,

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漳州

主导产业和台湾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截至2022

年,累计批办台资项目3425个、实际利用台资约

126亿美元。三是做优环境。开展“我为台胞台

企办实事”“千名干部挂千企”等活动,通过台

轮智能化通关系统、涉台金融服务等“妈妈式”

服务,营造良好的涉台营商环境,无微不至为台

企排忧解难。

二、信阳市根亲文化发展现状

(一)根亲文化资源丰富。信阳历史文化源

远流长,黄、蒋、赖等9个姓氏源于信阳,申、

罗、谢等26个姓氏源头与信阳有关,是历史上

中原地区先民向江南迁居的肇始地和集散地。特

别是历经“永嘉南渡”等四次规模较大的汉人南

迁,这些源于信阳或源头与信阳有关的姓氏逐渐

播迁遍布浙闽粤台、东南亚国家,积聚了丰富的

根亲文化资源。据统计,台湾规模在500户以上

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族谱均记载其先祖

来自光州(今信阳东部),约占台湾总户数的

80.9%,造就了“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

固始”的根亲现象,信阳因此被誉为“中原侨

乡”“唐人故里·闽台祖地”。

(二)发展根亲文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

办好节会。2008年,信阳正式提出办好根亲文

化节,实行“政府主导、宗亲主办,市场运作、

『调查研究』

2023 年 10 月 / 第 189 期 第 页 49

第52页

社会参与,内外联动、促进发展”运作模式。

2010年,河南省委将“固始根亲文化节”提升为

“中原根亲文化节”,至今已举办11届,根亲文

化内涵更加深刻、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二是塑

造品牌。将根亲文化品牌塑造与城市建设、景

区打造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根亲文化的表现力和

厚重感。比如,固始、潢川将根亲文化元素融

入道路、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提升

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内涵。三是广泛交流。坚

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加强交流联谊,增

进宗亲认同,固始与福建云霄、罗山与浙江长

兴、光山与安徽广德通过根亲活动结为友好城

市,为开展合作奠定基础。四是借力发展。发

挥根亲文化柔性招商、以情招商的作用,开展

招商引资,明阳集团、华壹集团、天福集团等

一批企业落户信阳。

(三)存在问题。与漳州发挥根亲文化优

势、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成效相比,信阳在传承

弘扬根亲文化上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研究不够深

入。市县多未成立专门机构,仅靠临时机构、协

会组织,且经费、人力有限,难以长期稳定开展研

究工作。研究内容主要聚焦源于信阳或源头与信阳

有关的姓氏,对与生产生活相关联的历史文化研究

不深入,加之个别县区轻易采信未经论证的研究成

果,甚至造成了一些乱象。二是宣传不够广泛。

根亲文化节的参与者主要是政商学界人士及宗亲代

表,宣传也主要靠传统媒体,利用互联网营造话

题、发起讨论不足,根亲文化知识普及不到位,造

成干部了解不多、群众知之甚少,社会面感知度不

高。三是氛围不够浓厚。从活动区域看,在第

11届根亲文化节之前,仅固始、潢川、息县各自筹

办了节会活动,未形成根亲活动全域覆盖;从呈现

形式看,根亲文化元素未广泛融入城市规划建设,

难以满足寻根旅游的情感需求,已有的节会活动往

往采取“致辞+晚会”的固定模式,吸引力不足,

鲜有民间自发组织的联谊活动。四是交流不够紧

密。参与根亲活动的宗亲以中老年为主,鲜有年

轻面孔。如,受邀参加根亲文化节的台湾同胞,

“50后”居多、“70后”只有1位,双向交流缺少

年轻活力,面临断层危机;本地的姓氏协会坐等对

接的多、走出去交流的少,商会、行业协会紧扣节

点参与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不强,桥梁纽带作用发挥

不够充分。五是影响力有限。节会活动影响力未

能有效延续,“热闹一两天,冷清大半年”的情况

不同程度存在,没有真正放大效应;工作成效转化

不明显,没有形成对闽台招商的明显优势,签约项

目落地情况不理想,根亲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

用有限。

三、建议

根亲文化是信阳宝贵的资源优势,但长久以

来,我们始终未能找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的路径。应围绕实施优势再造战略,主动求变应

变,挖掘好、呈现好、利用好根亲文化资源,再

造综合竞争优势,推动实现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一)深挖根亲文化丰富内涵。做好根亲文

化的探索挖掘和研究考证,与时代内涵和地域特

色相融合,丰富根亲主题,塑造更加真实可信、

厚重立体的根亲品牌。加强对遗迹遗址、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搭建根亲文化展示的新场

景,让远道而来的宗亲有谱可考、有祠可祭、有

脉可续,增强情感认同。

(二)创新根亲文化呈现形式。从第11届根

第 页 50

第53页

亲文化节开始,每年都应由市级统筹、县区参

与,调动各级各部门关注、参与根亲文化发展的

积极性。加强根亲知识普及,推动根亲文化进校

园、进社区。创新传播形式,用好新媒体新业

态,鼓励和引导根亲文艺创作,讲好根亲故事,

增强根亲文化吸引力、传播力。

(三)厚植根亲文化社会基础。信阳有近

300万人常年在外创业就业、务工就学,这是新

时代的根亲文化财富。要做好信商回归,特别是

聚焦青年回归,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工作,推

进“万名学子回归”“雁归来”工程,让更多的

“当代移民”回归信阳、报效桑梓。同时,强化

社会参与,鼓励支持姓氏协会、商会、行业协会

等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助力招商。

(四)积极争创内陆地区两岸融合发展示

范区。前不久,国务院批复同意《东莞深化两

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在建设两岸共同

产业、共同市场、共同家园等方面,国家将给

予东莞大力支持。作为“中原侨乡”“闽台祖

地”,信阳在探索参与两岸融合发展上具有独

特优势,可借鉴东莞经验,抓住机遇,积极向

上争取创建内陆地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以

豫东南高新区为主平台,用优惠政策吸引闽

台客商前来投资兴业,进一步放大根亲文化效

应,助推老区振兴发展。

(调研组:黄东、李明、李乐春、刘超)

『调查研究』

漳浦台创园产业总体规划布局

2023 年 10 月 / 第 189 期 第 页 51

第54页

□ 信阳师范大学根亲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中心、固始县委办公室

固始县根亲文化发展中心、固始县史志研究室

固始县地处江淮间豫皖结合部,是中原

地区至江南过渡性地带,是历史上中原地区向

皖苏闽粤浙赣鲁尤其是闽台一带移民的肇始地

和集散地,历史上徙居南国的固始籍民不仅

为东南沿海边陲带去了百余姓氏,也带去了

先进的生产技术、农耕文明、中原文化,有力

地促进了我国东南边陲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西汉时期,汉武帝曾三迁闽中庶民处于

江淮间,沟通了江淮地区特别是固始与闽地

的南北民徙路线。两汉之末及三国,长安与

洛阳两京一旦遭乱,京畿士族、百姓便逃

徙而南,由于固始域地有楚相孙叔敖所创

修的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条件优越,适合

士家大族耕读生活,部分便择居于固始。西

晋末年,宗室“八王之乱”,河洛士族先徙

固始,再徙闽地。唐初高宗时期,光州固始

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五十八姓”入闽开

漳。唐末五代,光州固始人“十八姓”随王

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再度入闽,肇建

闽国。宋元中原每遭战乱,固始士民便南向

徙闽。至明末清初,祖籍光州固始的郑成功

收复台湾,唐代入闽的光州固始姓氏后裔,

固始根亲阁

固始县 根亲文化溯源

第 页 52

第55页

随郑成功渡海迁台。光州固始人入闽迁台,

前后持续一个世纪。

在西晋至两宋之间四次较大规模的“移

民潮”中(具体为西晋末年士族入闽、唐初

陈氏将军率府兵与眷属入闽、唐末“三王”

率乡民义军入闽、宋代士民入闽),尤以唐

初“开漳圣王”陈元光父子与唐末“闽王王

审知”兄弟率领的两次大移民对闽台的影响

最为深远。

一、唐初光州固始“五十八姓”入闽开漳

唐朝初年,岭南泉州、潮州之间,即

今天福建九龙江流域爆发大规模“蛮獠啸

乱”,大唐帝国对这一地区尚未形成有效统

治,从地理位置考虑,光州固始所处的淮南

道,派兵南下最为便利。

公元669年,唐高宗任命光州固始人陈

政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率领3600名

府兵和123名将士南下闽粤,前往闽南绥安

县地,平定叛乱。入闽府兵初战大胜,后因

水土不服,寡不敌众大败而被迫退守九龙山

(今漳州市南),奏请朝廷增兵。次年,陈政

两位兄长陈敏、陈敷奉命亲率固始“五十八

姓”军增援,其母魏敬夫人、子陈元光随

行。行至江苏地界时正值盛夏,军中大规模

爆发了瘟疫,陈敏和陈敷不幸染病身亡,魏

敬夫人代子领兵,继续南下,与陈政会师。

公元677年,陈政因伤亡故,其子陈元光代

父领兵,平定“蛮獠啸乱”,屯垦建宅,治

『根亲溯源』

固始根亲博物馆

2023 年 10 月 / 第 189 期 第 页 53

第56页

水兴农,主商兴教。公元686年,陈元光上奏

《请建州县表》,奏请设立漳州,皇帝诏准

后,在泉、潮间临漳水之地建州设县,这一

州两县就是如今的漳州和漳浦、诏安县。武

则天任命陈元光为漳州刺史兼漳浦县令。福

建自此由“七闽”之地而为“八闽”大地。

其后,陈元光子陈珦、孙陈酆相继继任

漳州刺史,陈氏四代守漳,历百余年,成为

开漳始祖,实现了漳州地区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迅速发展,陈元光因有大功于闽

地,被朝廷追封为“开漳圣王”。

二、唐末光州固始“十八姓随王”肇建

闽国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席卷全国,各地民

众纷纷响应。公元881年,安徽寿州人王绪

率先爆发了农民起义并攻陷了光州固始。由

于军中需要人才,王绪便笼络了在固始颇有

威望的王氏兄弟加入军队。

为了在乱世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公元885

年,以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为代表

的一批光州固始先民率领义兵数万人转战福

建;公元886年,王潮率义军攻下泉州,随后

再攻占福州,前后历时九年,最终统一了全

闽。公元897年,王潮病故,王审知继任,受

封琅琊郡王;公元909年,梁太祖朱温封王审

知为闽王,随“三王”入闽的5000余固始及

附近乡民在闽地安家落户。

为适应经济和人口发展的需求,王审知

两度扩大福州城池,设招贤院,广纳贤才。

公元901年,他在福州旧城的基础上新建罗

城,公元907年又增筑南北月城,使福州城

区的面积大为增加。在主政福建的三十年

间,王审知规划了如今福州城的基本面貌,

并招纳了一批如翁承赞、章仔钧、黄滔等贤

才来治理漳州。

宋代之后,“闽人称祖者皆曰自光州固始

来”,则多与王审知兄弟入闽建立闽国有关。

三、明末清初光州固始后裔渡海迁台

据闽台族谱所载,闽南(漳州、泉州、

厦门)姓氏迁台始祖的迁台时间统计归纳,迁

台历史进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明末郑芝龙

据台时期、清初郑成功复台以后的郑氏政权时

开闽三公入闽路线图

第 页 54

第57页

期、清政府统一台湾以后的康雍乾时期。

《漳浦营里郑氏族谱》中明确记载,在

五胡乱华后的西晋永嘉年间,郑成功祖先为

避中原战乱,从固始迁居福建,其后代定居

南安。《郑氏附葬祖父墓志》中记载:“郑

氏先世自光州固始入闽。”充分印证了石井

郑氏家族与光州固始的根亲血缘。

天启六至七年,闽南发生严重旱灾,郑

芝龙招纳东南沿海灾民数万人赴台垦荒定

居,台湾的土地得以开发,在台湾历史上,

他是组织大规模移民的第一人。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

湾,随郑成功第一批入台的将士及家属约计

五万之众,主要来自漳籍、粤籍、泉籍等。

郑氏统治期间,建成台湾第一座孔庙——台

南文庙,也是台湾第一所高等学府,郑成功

之子郑经在孔庙内设立“太学”,推举科举

制度,由此儒学正式进入台湾,成为台湾教

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683年施琅率2万水师由铜山出发,进攻

澎湖,清军取得全面胜利,两岸重归统一。以

施琅为代表的施氏家族,始自固始,迁徙福

建,经商建军,平定海疆,为台湾的发展作出

了突出贡献。在《晋江浔海施氏族谱》中记

载:“吾始祖传自光州固始,入闽居福清。”

故近代学者连横《台湾通史·风俗志》

曰:“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又闽、粤之

族也。”现代史学家郭廷以在《台湾史事概

说》中开宗明义:“台湾的开发经营,几乎

全为闽南漳泉人与粤省客家人之功。所谓闽

南人与客家人,原均为中原人。”

千百年来,固始籍后裔渐次播迁闽、

浙、粤、港澳台及日、新、马、菲、加、美

等国,无数闽台同胞、海外侨胞、世界客属

由古至今谱载口授、代代相传,牢记根亲祖

地,勿忘“光州固始”。1953年台湾人口统

计资料表明,规模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

中,有63个姓氏族谱均记载其先祖来自“光

州固始”,这63个姓氏共670512户,占台湾

总户数的80.9%。

四、根亲文化研究肇始

1978年,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后代先后多

『根亲溯源』

唐府兵入闽开漳路线图

2023 年 10 月 / 第 189 期 第 页 55

第58页

次从新加坡和澳大利亚来固始寻根,揭开了

回固寻根的序幕;1981年,福建厦门大学

方言学家黄典诚教授带领研究生专程到固始

县为闽南话、台湾话寻根,并于当年4月在

《河南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寻根母语到中

原》的文章,明确提出台湾同胞寻根的起点

是闽南,而重点是河南固始,引发了学术界

热议,从而造就了“台湾访祖到福建,漳州

思源溯固始”的根文化现象,从此揭开了固

始根亲文化研究的起点,固始也因而成为蜚

声海内外的“唐人故里·闽台祖地”。

五、根亲资源开发与利用

为持续挖掘根亲文化资源,做好根亲文

化节承办、根亲交流联谊、根亲文化传承等

事务,固始县先后成立了根亲文化研究会、

根亲文化发展中心,组建了陈、王、黄、李

等72个姓氏文化研究会,有力推动了根亲

文化研究工作科学、规范、健康发展。先后

投入资金100余亿元,新建了华夏根亲文化

园、固始县根亲博物馆、魏敬公园、开闽三

王纪念馆、唐人寻根楼等根亲文化项目,开

通了陈政大道、陈元光大道、王审知大道、

成功大道、李通大道等标志性道路,完善

了番国故城遗址、陈氏将军祠、元光文化公

园、安山奶奶庙、黄氏大祠堂等根亲场所,

根亲文化名城内涵进一步彰显。

2008年以来,固始县先后成功举办了

十一届“固始与闽台关系研讨会”和“中原

(固始)根亲文化节”,组织赴台湾及福建

厦门、漳州、泉州、福州、云霄、漳浦等市

县开展寻根联谊、产业融合、族谱对接等活

动500余次,接待海协会、国台办、福建省

委台港澳办、闽台缘博物馆、厦门大学、各

姓氏文化研究会等团体来固考察调研根亲文

化1000余次,先后有闽、粤、台、港、澳

等省区及东南亚、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

区50多个南徙姓氏10万多人次回固寻根谒

祖、参访考察、投资兴业,开辟了海峡两岸

交流新路径,也为促进固闽台祖根认同、民

族认同、文化认同及两岸融合发展、形成共

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作出了巨大

的贡献。

固始县先后获得了“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

大根亲文化圣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

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全国台联海峡两

岸民间交流基地”等各项殊荣,叫响擦亮了

“唐人故里·闽台祖地”文化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

调,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

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

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

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固始

县将以此为遵循,坚持守正创新,挖掘好、

宣传好、传承好根亲文化,为实现两岸同胞

心灵契合提供文脉支撑,为服务祖国统一大

业凝聚磅礴力量!

第 页 56

第59页

李健强

《咏羊山新区》

『根亲艺术作品鉴赏 』

段宝林

《固始根亲阁》

吴世儒

《源远流长》

唐咏声

《河洛重镇 吴楚上游》

唐咏声

《闽台祖地 元光故里》

2023 年 10 月 / 第 189 期 第 页 57

第60页

根亲阁乡愁馆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籍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