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从魏晋至唐,元旦皇帝大宴群臣成为定制,如曹植《元会》诗中描写三国魏时元旦朝贺宴会云:“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品尝美味佳肴从除夕就开始了。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已经记载:“岁暮,家家具肴,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
史载,唐朝人过年得先来一杯屠苏酒,从小孩开始喝起。未成年人喝了这酒叫“得岁酒”,老人喝完年酒就少了一岁,所以叫“给岁酒”。屠苏酒是一种中药剂,味道微苦;还有一种椒柏酒,是用花椒和柏树叶浸泡出来的。这两种酒的功效是一样的,都能驱邪解毒、延年益寿。酒后开始尝“五辛盘”。“五辛盘”里有五种蔬菜,分别是大蒜、小蒜、韭菜、芸墓和胡荽(香菜)。然后是胶牙,它跟现在的麦芽糖差不多,是专门给老人准备的。胶牙就是固牙的意思,给老人吃有两个含义:一方面是看看老年人的牙齿有没有啥问题;另一方面是希望老人的牙齿永远不掉,寓意着长生不老。
唐朝时,成年人的主食是饺子,饺子在当时有另一个称呼叫“汤中牢丸”。自宋代开始,有了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自明朝以来有了正月初一吃饺子的习俗了。

明代时,饺子已经是广大北方地区春节期间的主食。明宫称饺子为“扁食”。据明天启大太监刘若愚的宫廷杂史《酌中志》载,正月初一这天,人们子时即起,焚香,燃放爆竹,开门迎年。北京皇城宫守夜人将门杠向院内地上抛掷三次,称为“跌干金”。然后“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这种“扁食”即后来称谓的饺子。在新年到来的子时食用饺子,有着庆贺与祝福的意义。有的饺子内包着一二枚银钱,吃到这样的饺子就表示得到吉兆,此人新年大吉。《酌中志》里还提到另一个说法:明朝的北京人也有不吃饺子而吃年糕的。“年糕”取其谐音“年高”,盼望“年年高”。崇祯年间记录北京风俗的《帝京景物略》里有清晰记载:“正月元旦……··啖黍糕,日年年糕。”
到了清代,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写道:元旦“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食之,谓之煮饶饶(饺子),举国皆然,无不同也”。清代吴县(今苏州)人顾禄在《清嘉录》里写道:“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日年夜饭,俗呼合家欢。”
瞧,“年夜饭”“团圆饭”也是早早就备好的,你吃了吗?!
百年侨力量

卫国尧(1913一1944),中共党员,日本归侨,出生于广东广州,革命烈士。少时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法政大学政治经济系,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马列著作,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学成回国后积极投身革命运动。193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指定为第五政治大队地下党领导机构中共党团的书记,在广州高校中积极发展进步力量,宣传抗日救国。曾任中山县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广游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大队长,领导抗日游击战,在植地庄战斗中英勇牺牲。1994年,其生前战斗过的沥滘小学设立卫国尧烈士纪念馆,并改校名为卫国尧纪念小学。
广州华侨抗日英雄一卫国尧
卫国尧1913年出生于广州沥滘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父,靠母亲抚养成人,15岁考入中大附中。1934年春,卫国尧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法政大学政治经济系,三年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马列著作,在参加郭沫若举办的学术讲座中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使他由一个纯朴的爱国青年转变为具有初步马列主义世界观的人。
1937年,卫国尧在日本毕业回到家乡,正值全面抗战爆发,他忧国忧民之心更切。当国民党发出通令征集留日学生参加训练班时,他应征前往受训,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二厅任少校参谋,从事国民军训的工作。
这期间,他与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取得联系,并于1938年5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卫国尧从衡阳调到广东韶关,被指定为第五政治大队地下党的领导机构中共党团的书记,他从广州大中学生集训团中挑选了六七十名学生到政治大队工作。不久,他从政治大队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加强了党的力量。
1940年4月,由于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政治大队被迫解散,卫国尧被调去参加中共广东省委举办的干部训练班学习。同年7月,受党组织的派遣,到中山县第九区国民党挺进三纵队一支队梁伯雄大队做统战工作。卫国尧在梁伯雄的支持和配合下,建立了中共秘密组织,发展进步力量。
1942年5月,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山武装力量的领导,将五桂山的两个主力中队整编,内部宣布成立中山县抗日游击大队,卫国尧任大队长。同年底,为粉碎敌、伪、顽的联合攻击,把抗日游击战争引向广州市郊,进而控制广州市区,中心县委决定组织挺进广州工作组。该工作组由卫国尧、卢德耀领导,卫国尧利用尽人皆知的地主少爷、留日学生、国民党少校军官这些公开身份和社会关系进行活动。他在沥滘站稳脚跟后,便在积极分子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在青年中秘密组织“学习会”,在农民中组织“关帝会”“兄弟会”,在店员中成立“同心会”。通过这些外围组织,团结教育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发动群众支援广游二支队,并从中了解敌人的情况。
1944年春,广游二支队在中共沥滘乡支部的紧密配合下,根据卫国尧提出的方案,在清明节那天一举把当时在沥滘臭名昭著的“十老虎”中的八只捉拿归案,并缴获一大批武器弹药。
1944年7月,卫国尧被任命为广游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大队长。同月25日,该大队在离市桥20里的植地庄集结,不料被潜伏在该庄的汉奸发觉。26日凌晨,约500名日军连夜奔袭包围植地庄。广游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浴血奋战,击退敌人的多次进攻,打死打伤敌军70余人。战斗中,身患疟疾、发着高烧的卫国尧在塔沙岗突围时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1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番禺县人民政府建立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以缅怀在植地庄战斗中光荣牺牲的卫国尧等48位英烈。1994年,为纪念卫国尧烈士,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其生前战斗过的沥滘小学设立卫国尧烈士纪念馆,并改校名为卫国尧纪念小学。

百年侨力量

何耀全(1897一1927),中共党员,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之一。出生于广州贫苦家庭,1919年赴香港务工谋生,在港参与建立香港电车工业竞进会,积极组织香港电车工人罢工、省港大罢工等工人运动,曾任第一届香港总工会委员兼交际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协助苏兆征带领工人坚持罢工斗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何耀全立即布置罢工委员会骨干迅速转移到安全地方,他却仍留守广州以处理应变事宜,被敌人逮捕后宁死不屈,英勇牺牲。
吹响香港工人运动号角-何耀全
1897年,何耀全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童年时父母亲相继离世,15岁因贫缀学,16岁在广州警察局任电话员,后在军队当文书。1919年,何耀全到香港工作谋生,在香港电车公司当售票员。
1921年,在苏兆征、林伟民成立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的影响推动下,何耀全和锁春城等发动本行业职工,建立香港电车工业竞进会,并当选为委员。为了反抗帝国主义、外国资本家的种族歧视政策和不平等待遇,香港海员于1922年1月举行大罢工。何耀全发动电车工人举行同情罢工,援助海员的反帝斗争。经过56天的斗争,香港海员罢工取得了胜利。
1925年的劳动节,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何耀全被选为香港工团总会代表,出席这次大会。会上,他说:“香港是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占领的地方,实际上是中国神圣领土一部分。香港工人无论是为民族的解放或阶级的解放,都应与国内无产阶级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次大会正式成立了第一届中华全国总工会(简称全总)。何耀全当选为全总执行委员。会后,他重返香港,与全总执行委员苏兆征等一起,联系电车、洋务、木匠、印务等工会,准备成立香港华工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何耀全是筹备委员会委员。
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的五卅惨案发生后,全总宣传部部长邓中夏、中共广东区委委员杨殷等到香港发动工人大罢工。何耀全热情地欢迎他们到来,并积极配合他们发动工人罢工。经过发动,电车、印刷等工会都同意罢工。6月19日,震动中外的省港大罢工正式举行。何耀全与广大罢工工人一起,离开香港,回到广州,坚持反帝斗争。
6月23日,省港罢工工人、广州工农商学兵各界群众

10万人在东较场举行反对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杀案的大会。何耀全带领香港电车等行业罢工工人参加大会和反帝示威大游行。当游行队伍到沙基路时,帝国主义武装竟从沙面开枪,当场打死52人,重伤170多人,轻伤无数。何耀全眼见许多工人、学生被打死、打伤,义愤填膺,表示要与广大罢工工人一起,反抗帝国主义。为了领导反帝斗争,罢工工人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何耀全被选为该会副委员长,协助委员长苏兆征带领工人坚持罢工斗争。
经过革命斗争考验,何耀全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同年夏,经苏兆征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担任中共省港罢工委员会党团成员。他积极协助苏兆征、邓中夏发动省港罢工工人参加纠察队,执行封锁香港、缉拿走私等任务。罢工期间,何耀全带领省港罢工工人参加修筑广州至黄埔公路,开辟黄埔港,同时还组织罢工工人到市郊石井兵工厂等厂做工和参加市政建设等劳动。罢工期间,他协助苏兆征发动罢工工人参加运输队、宣传队、卫生队、担架队,支援东征、北伐,随军出发。他做了大量出色的工作,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赞扬。
1926年,何耀全大力协助苏兆征开展香港工会统一运动。4月,香港总工会成立。何耀全被推选为香港总工会委员兼交际部部长。5月,他在广州出席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委。

1927年3月,苏兆征到武汉主持全总工作。省港罢工委员会日常工作由何耀全主持。鉴于国民党右派摧残工农民运动日趋严重,何耀全等以中共广东区委、全总广州办事处、省港罢工委员会、香港总工会等机关名义,于3月16日发表对时局的宣言,要求国民党继续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不得压制工农民运动,以保证北伐后方的安宁,以利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继续援助北伐战争。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何耀全立即布置罢工委员会骨干迅速转移到安全地方,他却仍留守广州,处理应变事宜。4月14日晚,他在豪贤路苏兆征住所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翌日,广州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逮捕和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何耀全当即被捕,敌人对他严刑审讯,逼他供出市内共产党组织情况。他铮铮铁骨,宁死不屈,决不泄露党内秘密,严词痛斥反动派,充分显示了一个革命者临死不惧的高尚品德。4月22日晚,何耀全被秘密杀害。何耀全烈士牺牲了,但他从事工人运动的光辉业绩,永远载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

在广州长堤大马路,有一座华侨富商建的东亚大酒店。这座酒店曾被列为“广州之最”而令人瞩目。在广州解放时这里升起了广州市内第一面五星红旗,它的名字也因此写进广州革命史册。
广州最早开辟可通行汽车的大马路,是1904年辟建的长堤大马路,堪称当时的“广州之最”。十年之后,又有一个“广州之最”在此出现,这便是在长堤落成的东亚大酒店,为当时广州的一流酒店。酒店楼高7层,是先施公司附设的酒店,全称是“先施有限公司环球货品粤行东亚大酒店”。
先施公司是澳洲华侨马应彪开设的。位于广州长堤的先施公司开设后,马应彪接着又招股40万元,在旁边兴建东亚大酒店,于1914年落成开业。
当时广州的东亚大酒店已立足省港澳,面向东南亚。店内有旅业、酒吧、中西餐厅、桌球室、美容室,七楼的天台花园有“不夜天”之称。面对珠江的东亚大酒店有专用码头、专用电船,接送客人上落。当时停泊在黄埔港、白鹅潭大轮船的乘客,均可直接到东亚大酒店下榻,进口货物也是直接使用专用码头。
1925年,东亚大酒店的营业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套间客房352间。店内陈设高雅大方、古色古香,全部配以工艺精致的酸枝家具,独树一帜,屹立在珠江河畔,成为广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获得“百粤之冠”的美誉。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进入东亚大酒店,并组织“东亚职工业余同乐会”。新中国成立前夕,地下党员按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指引|,缝制了一面大五星红旗,于1949年10月15日黎明时分,高悬于东亚大酒店,这是广州市公开挂出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现存于广州博物馆);同时,又挂起“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的巨幅标语,横跨于长堤大马路,社会影响甚大。




(编辑/林艺明)
广州塔赋
张海鸥
广州塔照水临风,亭亭玉立。古今中外之建筑,如此清高秀丽婀娜者,独一无二。人皆爱之,昵称小蛮腰。赋曰:
云山苍苍,珠水洪决。擎天一柱,雄视八方。携既往之故事,披未来之华章。凌改革开放之高标,领科技文明之远航。
百越王城,四季葱龙。山长海阔,气象雍容。明灿风玲,缤纷紫荆。馨烈凤凰,肃穆青榕。碧草红棉,映衬五羊城沧桑意趣;远山近水,萦绕小蛮腰万种风情。塔承日月兮光明磊落,亦仙亦凡兮翻若惊鸿。塔心谦惕兮载敬载诚,清怀素抱兮澹荡临风。其形坚固,有千仞之刚强,不惧风雨;其神宽厚,有百川之容与,广纳文明。
登斯塔也,可瞰万千。花城之美,尽在目前。日出兮紫气东来,瑞光普照;入夜兮华灯璀璨,七彩流丹。最是晚霞夕照,醉心醉眼,天水如燃。至若阴晴变幻,仙姿飘渺于云环雾隐,神韵清于丽日蓝天。海心沙上,无数凌波微步,锦绣容颜。花城广场,多少雄楼秀塔,美妙家园。城古桥新,座座通连南北;江盈水远,条条流向蔚蓝。灵光隽影,鉴粤人情温志雅;高天厚地,许羊城气定神闲。
登斯塔也,浮想联翩。念兹在兹,希圣希贤。历历兮家国情怀,悠悠兮世事悲欢。革命几番,热血曾暖珠江寒碧;文明展衍,凤凰又驻越秀冈峦。古老商城,物华天宝融通四海;世界名城,人文科技允精允玄。大湾区威扬寰宇,举足轻重;小蛮腰风华正茂,且丰且妍。
唯塔上塔下之人,能如往圣前贤不功不烈否?也知忧乐,也明荣辱。高贵其心,优雅其舞。若是,则斯塔斯人,或能千古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