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把他的作品汇编成《南
极之行》一书出版发行,国
家新闻出版署、团中央、国
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图书
奖”。1999 年 7 月,年过半
百的他获得了又一个难逢的
机遇,参加了中国首次北极
科学考察队,随“雪龙号”
进军北冰洋,历时 71 天,航
行一万四千海里,发回 138
篇报道,四个版彩色照片,
抢发了不少独家新闻。他每
天凌晨一时和下午一时按时
向《解放日报》和《新闻晨报》
供稿,每天睡眠只有两三个
小时,71 个日日夜夜几乎靠
服药、打针维持下来。他总
结自己南北极采访之行,坦
陈:“既有领导和同事们的
关心和帮助,也有我的勇气,
就是不怕苦,不言累,不畏难,
不惧死。”
1992 年 4 月 12 日, 李
文祺第一个发表独家新闻《8
年内把中国宇航员上太空》,
在解放日报一版头条刊登。
1999 年 11 月 21 日,他亲历
“神舟一号”发射现场采访,
把当天凌晨 3 点发生的重大
事件,在当天《解放日报》
上发表消息、通讯等文章,
开创了先例。时任解放军总
装备部部长,后任中央政治
局委员、国防部长的曹刚川
称赞《解放日报》立了一大功。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
年时,《解放日报》社编辑
出版特刊《一百个版里的中
国共产党一百年印迹》,把
他亲历“神舟一号”发射的
消息、特写等文章的整个版
面收录其中。回顾这一过往,
他说:“留恋这一段风华岁
月,我感谢时代,感谢机遇,
感激领导和同事,我也满意
自己的创造,留下了一个美
丽的回忆。”
从业 40 年,李文祺采访
报道的对象,从党和国家最
高领导人,到来访的外国政
要,从科技界泰斗、奥运会
冠军,到劳动模范、战斗英
雄,但他的根却深深地扎在
基层,心紧贴着普通百姓。
他说:“让我最感动、最自
豪、投入精力最多的,是第
一次采访报道普通工人发明
家包起帆的事迹。”包起帆
是白莲泾码头装卸工。那时,
木材装卸全靠人工操作,劳
动强度大,工伤多。包起帆
目睹 3 位工人兄弟死于木材
装卸,许多工友受伤致残,
怀着“让码头工人远离死神”
的强烈使命感,发明了抓斗。
李文祺写成通讯《从装卸工
到发明家》,在《解放日报》
一版头条刊登,荣获上海好
新闻二等奖。他和包起帆惺
惺相惜,从采访和被采访的
关系变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
30 多年来他报道了包起帆的
每一项重大发明创造,把包
起帆的传奇经历、崇高精神
和光辉业绩广为传播。
乐当科普传播大使
2012 年 9 月 10 日, 塘
桥街道成立“五老”先锋讲
师团,推选李文祺当团长。
多年来,他组织讲师团向居
民提供“菜单式”服务。每
当党和国家恰逢大事、喜事,
他都要求 20 多位讲师先自己
收听收看,学习党和国家领
导人的重要讲话,做好备课
和宣讲提纲,然后组织讲师
集体学习讨论,汇报各自的
心得体会,提交讲课题目,
形成讲师团讲课菜单。从党
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全
国每年的两会结束后,一份
份菜单发到居民区,讲师们
面向居民宣讲 300 多场,听
众万余人,受到各方好评,
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先进集体。
他也多次立足三尺讲台,作
《理想、信念,拥护核心、
维护核心》《十九大报告的
72 次掌声说明了什么》《习
/ 乐龄绘晚晴 /
PUDONGLAOGANBUGONGZUO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