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bookData.followerCount}}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取消关注'}}
-200- 动力;近代变法与改革是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手段。二、1.内忧外患 维新思想 改良道路2.振兴商务[微思考2]提示 维新变法遭到了被裁撤的官僚、失去生计的旗人和对变法主张不满的大臣的反对。认识:变法必然触动旧势力的利益而引起 他 们 的 反 对,变 法 不 可 能 是 一 帆 风 顺的;变法过 程 中 应 该 采 取 必 要 的 配 套 措 施,特别是要照顾到因变法而受到损失的阶层,减少变法阻力。三、1.新生政权2.论十大关系3.以阶级斗争为纲4.深化改革 治理能力 深化改革 治理体系5.三权 公有制 市场经济体制 一带一路两个一百年【重点研习】一、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思考探究】提示 (1)风气:从军或尚武。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2)措施:重视官吏考核,整顿吏治。特点:任人唯才,打破士庶界限(不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打破民族界限(重用汉族官员)。【学以致用】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使秦国确立起封建制度;孝文帝执政时期,实行均田制,迁... [收起]
[展开]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已关注'}}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200-
动力;近代变法与改革是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
手段。
二、1.内忧外患 维新思想 改良道路
2.振兴商务
[微思考2]提示 维新变法遭到了被裁撤的
官僚、失去生计的旗人和对变法主张不满的大
臣的反对。认识:变法必然触动旧势力的利益
而引起 他 们 的 反 对,变 法 不 可 能 是 一 帆 风 顺
的;变法过 程 中 应 该 采 取 必 要 的 配 套 措 施,特
别是要照顾到因变法而受到损失的阶层,减少
变法阻力。
三、1.新生政权
2.论十大关系
3.以阶级斗争为纲
4.深化改革 治理能力 深化改革 治理
体系
5.三权 公有制 市场经济体制 一带一路
两个一百年
【重点研习】
一、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思考探究】
提示 (1)风气:从军或尚武。原因:商鞅变法
奖励军功。
(2)措施:重视官吏考核,整顿吏治。特点:任
人唯才,打破士庶界限(不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
打破民族界限(重用汉族官员)。
【学以致用】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
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
利益,使秦国确立起封建制度;孝文帝执政时期,实
行均田制,迁都洛阳,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过程,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
鞅变法主要废除井田制,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孝
文帝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两个改革都不仅仅是改变单一的生活方式,故 A
项错误;C项符合商鞅变法,但不符合北魏孝文帝
改革,排除;D项符合孝文帝改革,但不符合商鞅变
法,排除。
二、维新变法与清末新政
【思考探究】
提示 (1)方法:托古改制,借助传统儒学,宣传
维新变法,减少变法阻力;借助西方学说研究中国
问题,认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性;借助西
方变法历史,激励光绪帝敢于与保守派斗争,乾纲
独断,锐意改革。
(2)特点:中央统筹领导;依靠立法推动;具有
渐进性;改革内容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具有保守
性,专制色彩浓厚。
【学以致用】
C 题干材料“立宪派终究要与革命党汇流;
革命,或许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却是晚清唯一
的选择”强调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必然性,故选 C
项;题干材料“晚清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成功
的希望,立宪派终究要与革命党汇流”没有涉及新
政的内容和影响,排除 A项;题干材料“立宪派终
究要与革命党汇流”没有说明立宪派的目的是建
立共和政体,排除B项;题干材料“革命,或许不是
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却是晚清唯一的选择”不是强
调革命与改革的结合,而是强调革命的必然性,排
除 D项。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梳理】
一、1.(1)世官制 军功大小 (2)推荐 贤良方
正 (3)九品中正制 中央集权
[微思考1]提示 标准:儒家道德和廉洁。认
识:察举制下人才选拔的范围更加广泛,为有才干
的士人提供了更多晋升的机会;但是另一方面,察
举制容易导致任人唯亲的现象发生,又在一定程度
上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52页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基础·巩固】
1.B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
朝打破了禅让制的传统,出现了“家天下”的局面,
所以选B项。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A项错
误;题干材料未体现C项,排除;分封制和宗法制是
在西周时期确立的,排除D项。
2.D 根据题干材料“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
封给诸侯”“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
天子臣民的性质”,可知这有利于维护西周的统治,
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故D项正确。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 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法制是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错误。“授民”制度在一
定程度上缓解了贵族叛乱的威胁,但没有消除贵族
叛乱的政治基础,故排除C项。
3.D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此时管理国家政务
与皇家事务的机构没有明确分开,还具有封邦建国
时代的痕迹,因此 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
合题意,排除。
4.C 秦朝通过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
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中央政府才是
正式的统一政府,故选C项。
5.B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令诸侯推私恩分
封子弟为列侯”都是针对诸侯国,试图削弱诸侯国
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题干材料未体现
阶级矛盾,排除 A项;C、D两项都没有反映题干材
料的主旨,排除。
6.B 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
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
央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选B项;行省没有独立
的民政权力,故排除 A项;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
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故C项不符合史实;行省是中
央派出的地方机构,故与防范宰相擅权无关,排除
D项。
7.A 明朝,中央派总督或巡抚外出处理地方
军政事务,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
中央集权,故 A项正确;总督和巡抚是处理地方军
政事务的官员,与避免中央政务决策失误无关,排
除B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总督和巡抚相互制约,
排除C项;明朝的总督和巡抚是官职,不是行政机
构,排除D项。
8.D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数据,可知清朝安徽
知县任期在顺治到同治年间总体上呈现逐渐缩短
的趋势,这不利于地方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地方行
政措施的延续和地方的长远发展,故选 D 项。A
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知县任期短,并不能
说明吏治比较清明,排除 B项;C项不符合史实,
排除。
9.参考答案 (1)原因:贵族政治的特性导致其
自身的衰败;君主打击贵族势力、维护君权和加强
中央集权的需要;社会处于大动荡时期,政治变革
风起云涌。
(2)说明:
秦朝: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或
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唐朝: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
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抑制了暴政的
出现。
【能力·提升】
1.C 根据题干材料“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
了官僚性质的家臣”,特点是“不再有封地,而以粮
食为俸禄”,可知分封制遭到破坏。据此并结合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3 -
课时训练与单元检测答案与解析
第53页
-214-
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贵族分封制趋于瓦解,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部分诸侯国内出现了
俸禄制,不能由此证明俸禄制取代了军功爵制,故
A项错误。周王室名存实亡是在战国时期,中央集
权制度确立是在秦朝,故排除B、D两项。
2.A 题干材料“领兵作战的……都是临时派
遣的”“而秦朝建立后,有太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
反映了军权的重要性,军权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
故选 A项;秦朝没有太尉其人,所以太尉实际掌握
军事指挥权的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太尉并不是
临时官员,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央
和地方的关系,故排除D项。
3.C 题干材料“凡本路钱谷财用事,悉委转
运司,刑狱、常平、兵甲、贼盗事,悉委提点刑狱管勾
(管理)”体现的是宋朝时期的民政同司法的分离,
主要是为了分化地方事权,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
确;A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
实,排除;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机构的权限受到
削弱,排除D项。
4.A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明清地方
的行政机构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中央与地方
的矛盾长期存在,为维护统治,中央不断对地方机
构进行调整,故 A项正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
的不断调整,只是表面现象,故B项错误;秦朝已经
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高度集权,故 C项错
误;郡县制的推行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
D项错误。
5.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政治具有内在沿袭性。
论证:自秦以来,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在借鉴与
沿袭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在中
央制度上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地
方行政制度沿袭秦的郡县制,将秦以来所确立的皇
帝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不断发展和强化。唐宋之
际既有变化又有因袭,宋朝中央机构在唐朝三省六
部制的基础上演变为二府三司制。汉唐以来对秦
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落实和官僚政治的完善,充
分说明中国古代王朝在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先后因
袭的自然规律。因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是
在不断因袭中发展的。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
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基础·巩固】
1.A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古代雅典实行的津贴制度使“约占雅典公民人口
的1/2,甚至更多”的公民积极参政,这就使大量
平民参与到政权中来,从而有利于改变雅典公民
参政的政治结构,故 A 项正确;津贴制度和雅典
公民的文化素质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津贴
制度不能实现雅典公民政治地位的平等,故 C项
错误;津贴制度无法消除雅典公民之间的矛盾,故
D项错误。
2.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斯巴达公民大会
上,国王的主张遭到失败,这说明公民大会有否决
权,故选C项。
3.B 题干材料反映了古罗马两名执政官执掌
行政权力且享有特殊荣誉,说明其地位高,故选 B
项;古罗马共和国的权力中心是元老院,排除A项;C
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与两名执政官“彼此拥有否
决权”相矛盾,排除。
4.A 根据题干材料“国王利用贵族和市民的
反教会情绪,压制教士听命于自己”,可知此时国王
通过三级会议利用人民的反教会情绪压制教士听
命于自己,这说明国王的权力受到了教权的制约,
故 A项正确。
5.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大宪章》的制定体
现了王权有限的原则,C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
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排除 A 项;《大宪章》
是贵族迫使国王签署的,目的是防止国王擅自征
税,其中未体现出对教会权益的保护,排除 B项;
《大宪章》是对王权的限制,不能体现出自由平等精
神,排除D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54页
6.C 托克维尔强调联邦宪法符合美国国情,
而不是认为其他国家不具备实行民主制的条件及
美国民主制度存在明显缺陷,故 A、D两项均错误,
C项正确;联邦宪法是美国的根本大法,故 B 项
错误。
7.A 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
须得到参议院同意,内阁也要对议会负责,这说明
国家的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即民选的立法机构获
得了充分权威,故选 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国家
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并没有说明确立了总统共和
制,排除B项;C、D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8.参考答案 (1)基本原则:人民主权(或主权
在民;或公民有充分参与政治的自由);城邦至上
(城邦集体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2)新变化: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间接民
主);强化行政权,总统权力较大;实行分权制衡原
则;实行联邦制。
【能力·提升】
1.D 根据题干材料“任何公民如果认为某项
提议不合理或与现行的法律条文相悖,就可以对其
进行起诉;如果判决为合法,则继续使用,反之,则
废止该提议,并且对原提议人处以惩罚”,可知古代
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制度保障,D项正确;题干材料
强调的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没有强调
民主原则,故无法得出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的结
论,A项错误;人文主义思想指的是强调人的作用
和价值的思想,而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人文主义思想
繁荣的问题,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无法得出法
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的结论,C项错误。
2.C 16世纪以来,法案规定英国领域内由一
个国王领导,议会承认王权高于教权,所有教会、世
俗政府,包括个人的薪俸都需要“王权的誓言”保
障。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举措体现了英
国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英国向近代国家转型,
故C项正确;《权利法案》为建立君主立宪制扫除障
碍,故 A项错误;激化世俗王权与教会的矛盾不是
采取这些举措的目的,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
措施与拓展英国的海外市场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
错误。
3.C 题干材料中“议会修改了宪法,规定共
和制度不可触犯,禁止以前的皇族成员参选共和国
总统。……使权力全部落入共和派手中”的做法进
一步巩固了共和制,故 C项正确;美国是总统制民
主共和制,法国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法国不是照
搬美国共和制政体,故 A项不正确;题干材料没有
涉及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故B项不正确;题
干材料只是体现了共和派的权力得以扩大,没有反
映君主派退出政治舞台,故D项不正确。
4.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资本主义发
展、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的结果。
论述: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
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标志着英国君主
立宪政体的初步确立。随后,君主立宪制不断演
变。18世纪初,国王因不懂英语而很少参加内阁
会议,于是重要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
阁的意见向国王汇报,主持内阁会议的大臣成为首
相,内阁制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使君主立宪制进
一步发展。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工业资
产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1832年采取了降低候
选人和选民的财产资格等改革措施,工业资产阶级
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后经历次议会改
革,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结论:综上所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发展
和完善是国家权力重心不断下移的过程,同时也是
英国政治制度更趋民主化的过程。
第3课 中国近代至
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基础·巩固】
1.C 根据题干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
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可知作者
肯定辛亥革命实现了制度变革的积极作用,即推翻
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5 -
第55页
-216-
故C项正确。
2.B 根据题干材料中《中华共和国民读本》上
册的课目信息,可知当时刚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非
常注重对国民的常识教育,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
故选B项。1912年中华民国刚刚成立,国民的封
建思想残余仍较为浓厚,这些教学内容并未贴近民
众的生活,排除 A项;国家强化对思想的控制则不
会向民众宣传其权利与义务,排除 C项;教材的主
要功能是教化,而不是舆论宣传,排除D项。
3.A 根据题干材料“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
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
同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袁世凯独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立法限制总统行政权,以
国务员牵制总统权力,形成责任内阁制,故 A 项正
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内阁国务员对总统具有
制约作用,体现了责任内阁的设置具有明确的政治
目的,并非民主自由原则的反映,排除B项;题干材
料不能反映民主进程的曲折性,排除 C项;题干材
料没有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权力制约形式
维护共和的作用,排除D项。
4.D 题干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先进的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阶段历程,即由学习西方的制
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民族
危机不断加深的结果,故选D项;无论是维新变法
还是辛亥革命,都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民主体制,
排除 A项;题干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对西方制度
与思想文化学习的不断深化,未体现民主流派众多
干扰了救亡道路的抉择,排除B项;实现共和只体
现了题干材料中的一个阶段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
题干材料主旨,排除C项。
5.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
根据地建立了农会、工会、妇救会、青救会、童子军
和抗敌后援会等群众组织,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注重
根据地的基层组织建设,因此 D 项正确。A 项错
误,这些群众团体主要是为抗日斗争服务的,不是
为维护社会稳定;B项错误,这些群众团体的成员
并非都是共产党员;C项错误,题干材料涉及的都
是抗日团体,与提高生产积极性没有直接关系。
6.C 题干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共同纲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了组织
上、制度上的准备,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排除 A
项;B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1954年宪法是我国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D项。
7.B 题干材料“其中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各民
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及相关方面的专家”
“组织了全国群众性大讨论”说明宪法制定过程中
兼顾了各民主党派和群众的意见,体现了民主性和
广泛性,B项正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
于1956年,A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1954年
宪法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更具权
威性,C项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8.D 根据题干材料“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
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
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
民”,可知我国国家治理以人民利益为基本出发点,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故 D项正确;发展经济的
成果需要共享于民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排除 A
项;全党工作着重点并未发生改变,排除B项;题干
材料未强调改革国家制度,排除C项。
9.参考答案 (1)原则: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
力,主观地用内阁制代替了总统制,理想化地把西
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原则和内阁制嫁接在一起。它
将行政权分配于数种机关,导致权力过于分散。内
阁分散总统权力,两者职责不清,权限不明。参议
院、总统、法院缺乏相互制衡,造成权力架构混乱。
总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因人立法存在很大的
缺陷。
(2)相同点: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不同点: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
(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
宪政。
(3)评价: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56页
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其目的是实现直
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剥夺人
民权利的一党专政,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能力·提升】
1.D 孙中山主张女子参政,后来临时参议院
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这充分说明辛亥革命
后民主政治得到发展,D项正确;“临时参议院通过
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不能说明实现了男女平
等,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女子参政并不能说明辛
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项错误;题干
材料主要反映了女子参政的信息,并不是说明辛亥
革命时期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C 项
错误。
2.C 根据题干材料“第三次命名为《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可知《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名称的变化体现出人民
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故选 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党制度的成熟是在1956年,排除 A 项;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
命,排除B项;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排除D项。
3.B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
次会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该会议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为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作好了筹备工作,故选B项。
4.B 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提到了国家机构的前面,
说明中国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加强,故选B
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备,
排除 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的信息,排除C项;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
宪法,排除D项。
5.参考答案 观点:宪政在近代中国的失败是
历史的必然(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
俗各个方面都不具备实行宪政的条件)。
评析:中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资
本主义虽有发展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封建专制主
义历史悠久;封建思想浓厚,国民缺乏宪政意识(或
法制的传统、个人权利意识淡薄);近代中国处于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不独立等。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基础·巩固】
1.D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关
系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转型和制度更替,商鞅变
法只是顺应这一历史趋势,因此可以看出春秋战国
时期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故选 D 项;A 项中
“一定反映”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中“必然”的说
法绝对,排除;商鞅变法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不是落
后的生产力,而是与落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利益团
体,排除C项。
2.A 根据题干材料“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
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
苦”,可知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负担,A
项正确。
3.A 王安石幕僚的家族特点影响其变法过
程中与北方势力的争论和矛盾,故 A项正确;南宋
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
故B项错误;北宋初期的“三冗”问题导致北宋中期
积贫积弱,属时间维度,故C项错误;王安石一生在
南北多地为官,导致其观念具有复杂性,与题意不
符,故D项错误。
4.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张居正改革实行一
条鞭法,即采用“折银缴纳”的办法,使棉花大量涌
入市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 B项,排除 A
项;棉花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并不能减轻农民在粮食
生产方面的负担,故排除 C项;题干材料中没有将
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水平与北方进行比较,故排除
D项。
5.B 题干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对王安石的评
价不同,梁启超重视王安石变法与近代社会变革思
潮相关,故选B项;“王安石综合成就较高”在题干
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A项;题干材料体现了不同
时期对王安石的评价不同,与全面客观认识历史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7 -
第57页
-218-
关,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6.A 根据题干材料“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
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基本法律文本仍大
体承袭了清末新政的成果”,可知清末新政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进程,故 A 项正
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清末新政对法律的影响,没
有体现出政治民主化进程和“预备立宪”,故排除
B、C两项;清末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
治,故排除D项。
7.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国家定价比例逐年
下降,市场调节价比重逐渐上升,说明改革开放后,
我国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
制转变,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于21世纪初,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农
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市场引导,故 C项错误;国家
宏观经济管理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故D项错误。
8.C 根据题干材料“2019年全年,国内旅游
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8.4%,出入境旅游总人数同
比增长3.1%”,可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
费水平有所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数也有所提升,故
C项正确。
9.参考答案 (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
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
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美意”:富国强兵。原因:为维新变法寻找
历史根据。
(3)“非大坏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
法,维护旧制度;“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
石变法,主张变法。
【能力·提升】
1.A 根据题干材料“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举贤人”“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
和爵位”,可知三人主持的变法均重视人才选拔和
使用,故 A 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涉及伦理道
德,故排除B项;这些变法活动都是为了国富兵强,
而不是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故排除 C项;题
干材料未涉及土地私有制,故排除D项。
2.A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
安石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使学校教育与仕途的
结合更加紧密,其目的是为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
论,因此 A项正确。B项是王安石培养变法人才的
措施,不是目的;C项不是王安石改革教育制度的
目的;D项错误,王安石改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
变法服务,不是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3.C 根据题干材料“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
源开始向西方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
等人兴办洋务……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等人主
张实行君主立宪,发动戊戌变法”,可知近代中国历
次学习西方的改革都有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故选
C项;林则徐、魏源和曾国藩等都是学习西方的器
物,排除 A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民族危机与向西方
学习的关系,而不是仅仅涉及民族危机,排除B项;
鸦片战争时,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排除D项。
4.参考答案 (1)赞同。理由:商鞅变法法律残
酷;目的并非富民,缺乏全民共识;焚烧诗书,实行
思想文化专制。
不赞同。理由:秦朝灭亡是秦暴政导致的,与
商鞅变法没有直接关系。商鞅变法顺应时代的发
展趋势,推动了秦国的社会发展,达到了富国强兵
的目的,增强了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
后世影响深远。
(2)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司马光
反对变法的理由有:祖宗之法不能变;变法给老百
姓带来灾难,造成财政困难,危及统治等等。这说
明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宋朝
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加
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其他集团攻击的理由。
(3)背景: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深入;20
世纪80年代外贸体制改革的延续与影响;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复关(入世)的要求。
特点:政府主导;循序渐进;鼓励公平竞争;发挥市
场调节作用;民营企业的发展推动;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与国际规则接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58页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
1.D 商朝内外服制下,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
有限,但到了西周时期,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
权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控制力比商朝
加强,“天下一家”政治理念得以强化,故选 D 项。
A、B两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宗法制是把血缘纽
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而题干材料强
调西周分封制下周王控制力比商朝加强,故排除
C项。
2.B 根据题干材料“那么对于士、庶民而言,
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
忠于国”,可知分封制下的士与广大庶民,国与家相
辅相成的观念比较淡化,为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
坏埋下了隐患,故选B项;题干材料突出了血缘联
系,弱化了政治联系,排除 A 项;题干材料没有反
映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信息,排除 C项;分封制层
层分封、等级森严的特征,强化了民众的等级观念,
排除D项。
3.C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有利于避免口口相
传所导致的遗漏或失真的弊端,提高了国家治理能
力,故选C项;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与确立中央集权
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A项;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属于政治制度方面的举措,与加强思想控制没有直
接关系,排除B项;秦朝文书行政管理属于技术性
手段,并不一定会导致暴政,排除D项。
4.A 题干材料反映了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
政治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同时有利于加强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强化的趋
势,故选 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皇帝权力在不断
强化,而不是跌宕起伏,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
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故排除 C项;题干材
料没有体现中枢决策机构腐化变质,故排除D项。
5.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公元前6世纪末,雅
典公民的认可取决于地域性的村社而非血缘性的
氏族,打破了氏族血缘对城邦的限制,扩大了公民
群体,有助于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A项
表述绝对,排除;公民的认定针对的是公民群体而
非平民阶层,排除 B 项;D 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排除。
6.A 根据题干材料“由执政官或统治委员会
掌握权力的共和政治”“民主思想”,可知这与西方
近代民主政治模式相近,A项正确。“正式确立”说
法错误,排除 B项;C、D 两项不能由题干材料得
出,排除。
7.B 议会弹劾权由“打击和惩罚国王、重臣”
到“逐渐退出了英国的历史舞台”,是因为行政权转
移到内阁,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迫使内
阁垮台,因此议会弹劾权的演变反映出英国权力中
心逐渐转移,故选B项。这一变化反映出国王权力
逐渐被削弱,排除 A项;这一变化不能反映司法权
与行政权的分离,排除 C项;这一变化与政党政治
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8.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从1215年的《大宪
章》到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再到1689年的《权
利法案》,制定者由封建大贵族变为议会,君主的权
力逐渐变小,议会的权力逐渐变大,这说明英国资
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建立具有渐进性,故选C项。
9.B 根据题干材料“总统若未经国会动用武
力,必须在48小时内通知国会。总统在向国会通
报后,若60天内国会未宣战,总统须在其后30天
撤出军队”,可知总统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故选B
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美国总统有权宣战,但需经
过国会的同意,排除 A 项;该法令体现了三权分
立,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总统与国会权力
的制衡,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
10.B 法国历史上长期实行君主制,国内保守
派势力十分强大,因此“共和国”出现次数少主要是
为了减少阻力,但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应由参众
两院选出”,实际上仍以条文的形式确立了民主共
和制度,故选B项;19世纪中期法国工业资本主义
快速发展,不缺乏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排除 A
项;总统的选举方式与自由平等的政治理念无关,
排除C项;法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不同于美国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9 -
第59页
-220-
总统制共和制,排除D项。
11.D 根据题干材料中各部次长都是同盟会
骨干,可知在南京临时政府中革命派掌握实权,故
选D项。
12.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
制,目的是限制总统的权力,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
革命成果,故选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的目的,没有强调其
性质,排除 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资产阶级的革
命性,而不是软弱性与妥协性,排除C项;辛亥革命
后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革命没
有取得胜利,排除D项。
13.C 推翻封建统治是孙中山革命军政时期
的内容,故 A项错误;赢得民族独立是孙中山革命
军政时期的内容,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最后由一
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说明其最终目标是建立宪政
民主,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民生问题,故
D项错误。
14.A 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三三制”政
权涉及阶层广泛,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故 A 项正
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5.A 题干材料“可是现在他们以主人翁的
身份走进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表明是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
召开,确立了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故选 A 项。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排除。
16.C 题干材料“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
复其身”“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舍地而税
人”,反映了商鞅变法采取了鼓励农业发展的措施,
故选C项。
17.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的实质是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该土地政策并没有触动地主
土地私有制,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均田
制下,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对桑田是限制买卖,
不是严禁买卖,排除 A 项;根据均田令的规定,男
子和妇女分别授予不同数量的田地,排除B项;在
均田制下,土地私有和买卖现象仍然存在,土地兼
并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排除D项。
18.D 王安石变法前两年,宋廷收入已经高
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这体现
的是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冗官、冗兵等
问题,故D项正确;北宋经济相对于前代来说是进
步的,故 A 项错误;起义频繁是这种现象的结果,
故B项错误;北宋实行养兵法,造成冗兵问题,故C
项错误。
19.C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近代中国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从
器物到制度的演变,题干信息正反映了这一现象,
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0.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毛泽东在
《论十大关系》中,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正确处
理的十个方面关系,强调要吸取苏联在社会主义建
设过程中的教训等,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适
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C项正确。
21.参考答案 (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
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
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公民
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
民,以城市为中心。
(2)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
独立自治的传统。
(3)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
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
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
重要作用。
22.参考答案 (1)英国:经历相对和平的改革
渐进历程;斗争和妥协相结合。法国:伴随不断的
革命历程,政权不断更迭;共和派与保皇派反复较
量,共和道路曲折艰难。
(2)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
壮大;人民群众的斗争;启蒙运动的推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60页
23.参考答案 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新政诏
书”否定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发动的戊戌变法,提出
了实行新政的设想。要求地方大员从官制、军事、
商业、教育等方面提出革新建议和措施,表明了向
西方学习和勇于变革的态度。“新政诏书”是改革
的纲领性文件,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实行,引发了中
国社会广泛和深入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
“新政诏书”是清政府采取的自上而下的自救
措施,其目的是缓解革命压力,维护封建统治。诏
书明确规定对于三纲五常乃至政治制度等涉及封
建统治根基的问题则不得变动,反映出新政仍然跳
不出“中体西用”的窠臼,导致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基础·巩固】
1.C 题干材料“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
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体现的是士的选拔
不再看重血缘关系,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C项
符合题意。战国七雄局面的形成是诸侯相互战争
的结果,排除 A 项。秦朝完成了国家统一,排除B
项。百家争鸣属于思想领域上的变化,排除D项。
2.C 题干材料中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
也,皆世官也”到“布衣为卿相”的出现,说明官僚政
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故C项正确。
3.A 题干材料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
强而不是减弱,排除B项,选 A 项;秦汉时期血缘
世袭制并没有走向终结,排除 C项;战国时期的改
革中官爵已经分不同的等级,D 项表述不能反映
“变化”,排除。
4.C 题干材料中“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
进行试用”的做法说明当时注重对所察举官员的素
质进行考察,故C项正确;“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
中央”说明地方政府没有把持选官的权力,故 A项
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考试选官的方式得到推
广,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察举不实
的信息,故D项错误。
5.D 科举制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与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这一做法提高了官员的
文化素养,故选D项。
6.A 根据题干材料“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
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可
知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专断,不重视
纳谏,因此唐太宗注意纳谏,完善谏议制度,故选
A项。
7.C 根据题干材料中明朝监察御史“进士出
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有29人”“在各衙门办事
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
考满到部者”,可知当时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故
C项正确。A 项不符合题干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明朝御史官员的文化综合素
质较高,并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明朝监察机构日益膨胀,故
D项错误。
8.参考答案 (1)措施:建立了完善的中央地方
监察体制;颁布监察法;扩展监察覆盖面,丰富监察
内容;皇帝对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
(2)认识:政治制度本身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归根到底是同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同步的;人类应
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
遵循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才能有所建树。
【能力·提升】
1.B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
品中正制在选官和任官过程中强调“司徒”的“复
审”职能和地位,反映出该制度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B项正确;规范选拔程序是这一流程图的作用而非
目的,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的操作流程图与加强
君主专制无关,C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九品
中正制能够扩大选官范围,D项错误。
2.B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
唐高祖时期到唐玄宗前期,国家政局相对稳定,科
举及第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肃宗、代宗时因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1 -
第61页
-222-
安史之乱影响,录取人数明显下降,可见国家政局
对科举录取有一定的影响,B项正确;A项中“逐年
上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从表格中看不出及第
人数在整个官僚队伍中的地位,排除C项;D项与
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3.A 根据题干材料中监察官员由开始泛泛
地“察举非法”,逐步发展到“纠举百僚,推鞫(审判)
狱讼”,到后来“受诏参与司法审判、监军、监财、监
试等”,可知古代监察制度的功能在逐渐增强,监察
官员的职责范围在逐渐扩大,故选 A项;监察制度
能够维护政治统治,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威胁政权
的潜在因素,排除B项;监察官员察举各级官吏的
违法乱纪事件,是为了改善吏治,不会导致官僚阶
层相互倾轧的加剧,排除 C项;中国古代的监察制
度逐渐形成独立体系,但其官员并没有处于超然的
地位,排除D项。
4.参考答案 示例
见解:科举制推动了官僚阶层的更新与充实。
理由: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
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
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
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创立
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
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从而扩充
了官僚阶层。通过实施科举制,社会上的人才得以
入仕为官,从而推动了官僚阶层的更新与充实。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基础·巩固】
1.A
2.A 19世纪中期,部分众议员提议建立政府
雇员的分级考试制度,国会提出政府工作人员在被
录用前须通过考试等,有助于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和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A项正确;“政府雇员的分
级考试制度”等不会扩充国会职责,B项错误;题干
材料与权力中心的转移无关,C项错误;题干材料
与美国政党政治的形成无关,D项错误。
3.B 文官制度的确立对政党统治来说是一个
革新,任用官员并不是完全依据政党派别,而是依
据官员的能力,这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故选
B项;A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悖,排除;题干材料反
映了英国政治的一大进步,排除 C项;题干材料中
的做法对民主化起促进作用,排除D项。
4.D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
国文官制度确立了竞争考试、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
的原则,这有利于提高文官队伍的素质,提高政务
水平,适应了工业发展对专业化文官队伍的需求,
因此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5.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英国确立内阁制的
很长一段时期,政府官职由胜选党派成员担任,这
样容易导致政府官职经常轮换,不利于政策实施和
国家政治的发展。改革后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
员不得参选议员,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施政措施
的连续性,因此B项正确。
6.B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的大工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题干材料
中“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且不与执政党共进退”
的做法适应了保持文官队伍稳定的需要,有利于推
动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故选B项。
7.参考答案 (1)原因:旧制度带来腐败等社会
问题;工业革命的开展。
(2)特点: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选贤任能,独立
于政党之外。历史意义:减弱政界腐败风气;提高
政府行政效率;加强了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
(3)启示:公开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有利于建
立廉洁、高效的政府。
【能力·提升】
1.C 罗素认为文官制度损害了女王的权力,
而且打乱了现有的官员任命方式,因此反对重建文
官制度,而阿伯斯诺特认为报告对原有文官选任制
度的批判是“有失公允的责难”,给“地位尊崇者的
心灵带来了惨痛的危害”,因此也反对重建文官制
度。题干材料说明两人都否定文官制度改革的必
要性,C项正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翻页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更多案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翻页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e.stopPropagation()}">
x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