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3年10月刊

发布时间:2024-4-2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3年10月刊

51际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等国际研讨会,通过发布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指数报告、《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等研究成果,分享中国经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构建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新时代新征程,要以教育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构建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这就要求我们突破传统教育制度体系的路径依赖,准确把握发展目标,以数字变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教育,推动“大规模的标准化教育”转向“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这意味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将高度统一,因材施教的千年梦想将变成普遍现实,大教育、终身化等教育理念也将得到真正确立。重塑教育体系。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体系将向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家庭和社会共同成为教育的重要场景。对于学习者来说,可以根据个人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设计更具弹性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同时,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将统筹推进,产教互动、科教融汇成为普遍态势,各类教育对产业变革和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会更加凸显。变革教育模式。通过教育数字化,我...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3年10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51

际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国际人

工智能与教育会议等国际研讨会,通过发布中国智

慧教育发展指数报告、《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

报告》等研究成果,分享中国经验、提供中国方案、

贡献中国智慧。

构建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

新时代新征程,要以教育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

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必须因时而进、因

势而新,构建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这就要求我

们突破传统教育制度体系的路径依赖,准确把握发

展目标,以数字变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全面

赋能教育,推动“大规模的标准化教育”转向“大

规模的个性化学习”。这意味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

展将高度统一,因材施教的千年梦想将变成普遍现

实,大教育、终身化等教育理念也将得到真正确立。

重塑教育体系。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学校

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体系将向家校社协同育人发

展,家庭和社会共同成为教育的重要场景。对于学

习者来说,可以根据个人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

设计更具弹性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同时,教育、科技、

人才工作将统筹推进,产教互动、科教融汇成为普

遍态势,各类教育对产业变革和科技创新的支撑作

用会更加凸显。

变革教育模式。通过教育数字化,我们的学习

将融合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构建以学

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场景,培育跨班级、跨年级、

跨学科、跨时空的学习共同体,形成以数据驱动大

规模因材施教为核心的教学新范式。

创新教育内容。数字时代的教育内容将围绕素

养导向、能力为重等目标实现革新,以培养学习者

的高阶思维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

指向,把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在内

容组织形态上,基于系统化的知识点和逻辑关系建

立数字化知识图谱,设置跨学科学习主题,改变学

科间存在壁垒、学段衔接不足、知识技能不相符等

情况。在内容呈现方式上,通过增强现实、虚拟现实、

元宇宙等技术形成的社会化数字空间,帮助学生直

观感受到自己原本难以触及的事物本质,让学习成

为更加美好的体验。

优化教育治理。教育数字化将全面梳理物理空

间传统业务流程,抽象建立业务的完整数据流程,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统筹数据的处理、流转、存储,

以数据治理简化业务流程,最终在数字空间建立新

的业务逻辑闭环,完成业务流程再造。教育将以数

据治理为核心、数智技术为驱动,提升管理精细化、

服务精准化、决策科学化水平,真正实现教育管理

向教育治理的系统性跃迁。

走出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面向未来,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需要持续优

化教育顶层设计,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系统规划和

整体布局,不断完善与数字教育相适应的制度设置

和发展生态,整体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努力走

出一条中国特色教育数字化发展道路。

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建设系统完备的数字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着力

打造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多元平台和重点项目,持

续深入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不断

提升教师开展数字教育的意识和水平。此外,要建

设覆盖全学段的数字教育课程体系,将提升数字素

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课程改革、教材编写、

实习实训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增

强全民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为建设学

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深入推进教学范式变革

推动数字技术驱动的教育教学场景创新,丰富

适应学习、学情智能诊断、智慧课堂评价等场景应

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深层次课堂变革,创

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智能教学系统、

智能教学助手、智能学伴等的普及应用。增加覆盖

城乡的泛在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供给,推动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有机融合,探索

灵活弹性的教学组织方式,支持学习者随时随地因

需学习,形成高质量、个性化终身学习体系。

整体推动数字教育生态建设

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对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

的倾斜力度,促进教育数字化协调发展。拓宽教育

服务供给路径,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

参与教育数字化建设,健全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

创新机制,确保数字基座搭建、教育应用开发、基

础设施运维等教育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加强教育国

际交流合作,提升数字教育标准规范制定的国际话

语权,打造全球数字教育发展共同体。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为中国

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教育部第二届教

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

教育数字化

第52页

52

以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数字化是重要内

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重

要部署,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习近平总书

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

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

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数字化的关键作用,为我

们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机遇、

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深刻认识教育数字化的重大战略意义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

产、生活、学习方式,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因

应信息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是各个国

家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

识教育数字化的重大意义。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

的时代要求。人类因教育而文明,教育因科技而发展。

回顾历史,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给人类文明及教育

形态带来革命性影响。造纸术、印刷术将知识传播

到更广泛的人群,工业革命促进学校教育体系建立。

新一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对数字时代

教育新形态和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提出了

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支撑。

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教育兴则国家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将“建成教育强国”

列入 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当前,教育理念

和教育体系中的一些内容与数字时代发展要求相比

还有差距,教育领域的一些难点堵点有待进一步解

决。推进教育数字化,以数字技术为教育赋能,有

利于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提速增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我们建

设教育强国的最终目的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

前,我国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

响着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数字化可以提

供个性化、系统化学习方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

的教育,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要。同时,

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缩小

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

教育数字化已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实现跨

越式发展。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实施,

我国教育数字化取得积极成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

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大数据赋能教育教学得到强化,

教育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增强。

思想观念更新升级。坚持“联结为先、内容为本、

合作为要”理念和“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

效、安全运行”原则,让数字化全面赋能学生学习、

教师教学、教育治理、研究创新,教育数字化转型

的思想观念不断强化。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教

育理念,提高数字素养,积极探索利用数字技术破

解教育教学难题。今天,以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

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基础设施日趋完备。目前,各级各类学校互联

网接入率达到 100%,超过 3/4 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

覆盖,99.5% 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教育新基建

逐步推进,积极布局教育专网建设,推动 5G、IPv6

等网络技术落地应用。各地加快建设智能交互教室、

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教学环境,加强物理空间与虚拟

空间的衔接融合,推动教育基础设施实现迭代升级。

优质资源实现普惠共享。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

务平台不断丰富优质资源供给,积极拓展功能应用,

加强教育领域重要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目前,平台

汇聚了超 4.4 万条中小学资源、1300 多个职教专业

教学资源库、2.7 万门优质大学慕课,上线“树人

课堂”等专题资源,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一

站式”服务,已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

创新应用不断深化。各地广泛开展教育数字化

应用实践,推动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常态应用和

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场景

创新,探索形成了数字化教学、智能化测评、精准

化治理等应用模式,在服务“停课不停学”、“双减”

落地、家校社协同育人、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着

重要支撑作用。

教育数字化

第53页

53

国际影响力有效提升。我们加强教育数字化的

国际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国际

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等国际研讨会,通过发布中国

智慧教育发展指数报告、《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

展报告》等研究成果,分享中国经验、提供中国方案、

贡献中国智慧。

准确把握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目标

新时代新征程,要以教育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

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必须因时而进、因

势而新,构建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这就要求我

们突破传统教育制度体系的路径依赖,准确把握发

展目标,以数字变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全面

赋能教育,推动“大规模的标准化教育”转向“大

规模的个性化学习”。这意味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

展将高度统一,因材施教的千年梦想将变成普遍现

实,大教育、终身化等教育理念也将得到真正确立。

重塑教育体系。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学校

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体系将向家校社协同育人发

展,家庭和社会共同成为教育的重要场景。对于学

习者来说,可以根据个人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

设计更具弹性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同时,教育、科技、

人才工作将统筹推进,产教互动、科教融汇成为普

遍态势,各类教育对产业变革和科技创新的支撑作

用会更加凸显。

变革教育模式。通过教育数字化,我们的学习

将融合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构建以学

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场景,培育跨班级、跨年级、

跨学科、跨时空的学习共同体,形成以数据驱动大

规模因材施教为核心的教学新范式。

创新教育内容。数字时代的教育内容将围绕素

养导向、能力为重等目标实现革新,以培养学习者

的高阶思维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

指向,把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在内

容组织形态上,基于系统化的知识点和逻辑关系建

立数字化知识图谱,设置跨学科学习主题,改变学

科间存在壁垒、学段衔接不足、知识技能不相符等

情况。在内容呈现方式上,通过增强现实、虚拟现实、

元宇宙等技术形成的社会化数字空间,帮助学生直

观感受到自己原本难以触及的事物本质,让学习成

为更加美好的体验。

优化教育治理。教育数字化将全面梳理物理空

间传统业务流程,抽象建立业务的完整数据流程,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统筹数据的处理、流转、存储,

以数据治理简化业务流程,最终在数字空间建立新

的业务逻辑闭环,完成业务流程再造。教育将以数

据治理为核心、数智技术为驱动,提升管理精细化、

服务精准化、决策科学化水平,真正实现教育管理

向教育治理的系统性跃迁。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教育数字化发展道路

面向未来,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需要持续优

化教育顶层设计,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系统规划和

整体布局,不断完善与数字教育相适应的制度设置

和发展生态,整体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努力走

出一条中国特色教育数字化发展道路。

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建设系统完备的数字

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打造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

多元平台和重点项目,持续深入实施教师信息技术

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不断提升教师开展数字教育的

意识和水平。此外,要建设覆盖全学段的数字教育

课程体系,将提升数字素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通过课程改革、教材编写、实习实训等方式,进一

步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增强全民数字化适应力、

胜任力、创造力,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深入推进教学范式变革。推动数字技术驱动的

教育教学场景创新,丰富适应学习、学情智能诊断、

智慧课堂评价等场景应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

深层次课堂变革,创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加强智能教学系统、智能教学助手、智能学伴等的

普及应用。增加覆盖城乡的泛在终身学习公共服务

供给,推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

教育等有机融合,探索灵活弹性的教学组织方式,

支持学习者随时随地因需学习,形成高质量、个性

化终身学习体系。

整体推动数字教育生态建设。加强政策支持,

加大对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倾斜力度,促进教

育数字化协调发展。拓宽教育服务供给路径,通过

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数字化建设,

健全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确保数字基

座搭建、教育应用开发、基础设施运维等教育服务

持续健康发展。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数字

教育标准规范制定的国际话语权,打造全球数字教

育发展共同体。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李永智为中国教育科

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教育数字化

第54页

54

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的重要突破口作用

数字教育既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

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新时代新征程,充

分发挥教育数字化的重要突破口作用,必须紧密联

系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

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把

建设教育强国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起来,立

足全局看教育数字化,努力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

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

更好加强有组织的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

大任的时代新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必须在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精神状态等方面同新时代要求相符合。深入贯彻落

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教育数字化大有可为。

数字技术具有跨领域、跨时空、跨层级、跨系统等

特征,可以在育人体系纵向打通、横向协同方面发

挥更大作用。

以北京为例,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中,可

以通过打造一体化教学市级资源库,既让市、区、

学校等各级纵向统筹推进,实现系统化体系化建设

各学段的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又能横向联合不同系

统、不同部门协同推进,融合各类特色主题资源,

共同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思政教育资源体系。这样

就可以有组织地推进市、区、学校、学科组和年级组、

班级等育人单元的统一联动,充分发挥学区集团、

教育联盟以及教育共同体等新型育人载体的突出优

势,不断增强育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更好支撑五育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既是

育人目标,旨在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

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也是推

进过程,促进五育之间相互融通、相互促进;还是

重要方法,通过融合的方式做到一举多得、触类旁通,

实现高质量育人。

在数字技术帮助下,我们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更

好构建立体化融合环境。一方面,可以发挥数字技

术易于创设情景、交流协作的优势,依托跨学科、

主题化、项目式等综合学习活动以及特色课程,让

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发展相辅相成。另一

方面,可以发挥数字技术在多维数据采集、分析工

具研制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立

体化评价,更加综合全面地支撑学生健康成长。

更好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发展教育,不能靠一味投入资源搞“大水漫灌”,

还要讲求资源利用效率。特别是在资源环境的刚性

约束背景下,要突破“一亩三分地”传统思维,在

转型升级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作共赢。

从宏观上讲,要改变以往以要空间、要投入、

要编制、要指标为主要特征的资源聚集模式,通过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提高教育

资源利用效率。

从微观上讲,要减少低效的课堂、重复的作业、

过多的考试,努力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

求。用这些“减量发展”的手段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是当前加快形成教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数字技术具有促进要素流动、共享共用数据的

优势,可以更好把握“减”的力度,提高“加”的质量。

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构建全方位、更具韧性

的教育服务快速响应机制,切实满足学生的多样化

需求。此外,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利用数字

技术助力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更加多元的合作

组织和共同体内共享共用。

更好打造教育新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以

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

为基本路径”。这启示我们,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

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需要打造教育新场景。

教育数字化

第55页

55

在传统教育场景中,一方是供给方,一方是

需求方,但彼此的联动不够紧密。未来利用数字

技术助力打造教育新场景,要坚持有效供给、消

费需求围绕育人转,用终端需求拉动有组织的优

质高效教育供给,更好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要构建连续培养、灵活弹性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集纳大中

小学、校外教育、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为某个

领域、某个方向上真正有特殊潜质的学生提供成

长新赛道。要精准对接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

设等重大战略任务,不断打造有特色、有亮点、

有规模的数字教育空间,推动形成更加符合人才

成长规律的多元化发展环境。

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

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

要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推动教

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高

校基础研究在区域高精尖产业布局中的重要作用,

不断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面向未来,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

展方向,加快推进高教园区生态整体建设,促进园

区内高校各类要素合理流动,畅通园区内外的各种

循环,让高教园区真正成为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

的创新载体。同时,还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

工智能在高校基础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基础

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构建高精尖

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有组织攻关机制,切实解决一批

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大科学问题。

作者丨李奕,为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来源丨《人民日报》

教育数字化

第56页

56

上海大学:统筹融合发展培养卓越创新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

习时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

国的重要任务……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

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

献力”。身处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上海大学

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个放在”,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践行钱伟长教育理念,统筹融合发展,

深化体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

卓越创新人才,在教育强国时代课题上不断体现新

作为。

坚持铸魂育人,把牢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方向

学校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

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牢牢把握卓越创新人

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

赓续红色血脉,扎实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学校

传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和研究,深入挖掘百年党史、红色校史中的育人资源,

着力推进“校史工程”,成立守常党支部、秋白党

支部和中夏党支部等学生党支部,努力推进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进程。

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有效提升铸魂

育人实效。学校党委书记直接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与集体备课,讲授思政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

校首创思政课“项链模式”,率先开设“大国方略”

课程,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概论”课程为核心内容的“1+4+1+X”思政课程体

系。学校瞄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加强对思

政课教学创新的学术引领,通过建设上海市重点马

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同城

平台、上海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搭建校内外、

多学科协同育人平台,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建立国家—市—校三级示范四级培训机制,构建全

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

政体系,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试点校、

领航校,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深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各门课程。

深入实施全程导师制,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学校自 2019 年起,全面启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改革,

为每名新生从入学起就配备一名导师,指导陪伴学

生的大学生涯全过程,努力做到全员参与、全程陪

伴、全方位指导。目前,全校共选聘本科生全程导

师 2752人,覆盖全部本科生,平均师生比达 1∶ 6.3。

坚持融合发展,抓实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举措

学校面向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以及上

海市先导产业领域布局,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

“卡脖子”难题,依托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学科融合,

有组织地推进卓越创新人才培养。

科教深度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依托国家

试点学院——钱伟长学院,开展“联聘制”和“教

席岗位制”,形成以张统一院士牵头、国家级高层

次人才领衔的教学团队。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为依托,以省

部级及以上校内平台为支撑,设立钱伟长书院、钱

伟长讲坛和全程导师工作室,建立前瞻性、高挑战

度的荣誉课程体系,培养理论与应用力学、材料设

计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实施钱伟长

学院拔尖人才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全面实施“大师

引领、大项目牵引、大平台支撑”的培养模式。

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卓越创新工程人才。面向

国家集成电路重大战略需求、上海市集成电路先导

产业重大布局,学校成立微电子学院。学校与上海

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共建的上海微电子产

业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致力培养

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紧缺人才。学院引产入教,推

行“产学研用”多主体协同机制,建立了国内首条“超

越摩尔”8 英寸中试线、高校首条 8 英寸硅基微显

示研发线;实施模块化定制化教学,建立本科生“四

个一”实践化培养模式,即一个创新项目牵引、一

次芯片设计、一次实践流片、一次集成分析。学校

成立上海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瞄准关键核心技术

特别是“卡脖子”难题,有组织地推进高质量卓越

工程人才培养。学校与中国商飞、唐翔千专项教育

基金联合打造高端民机设计人才班、翔英学院,与

他山之石

第57页

57

他山之石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张江实验室等人工智能、

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领域的十余家重点

龙头企业形成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

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学校紧

扣国家发展需求和上海发展蓝图,依托优势学科开

展专业建设综合改革,制定并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

制。重点打造理工、人文、艺术交叉融合的专业和

双学位项目,以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

依托,开设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电影制作专业;以

海洋智能无人运载优势技术为依托,开设以海洋考

古为特色的考古学专业;依托冶金工程科学与信息

管理科学两个专业各自的优势,实施理工与经管融

合的“冶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双学位

项目,培养掌握多学科知识和跨界沟通能力的复合

型人才。学校依托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未来技术学

院,以未来领军人才培养和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

成果为核心,通过本硕博贯通的、基于挑战性项目

牵引的进阶式研究和学习体系,积极培养具有全球

视野、战略思维的未来智能无人系统领域领军人才。

坚持体制创新,提升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效能

学校不断健全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

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

学校夯实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制定《上海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意见》,注重全

面发展、分类培养、交叉融合、理论实践结合、拔

尖人才培养,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学校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制定实施“伟

长学者计划”和《上海大学岗位绩效管理改革实施

方案》,激励高水平教师潜心教学改革,引领卓越

创新人才培养。学校深入实施教育部“一站式”学

生社区教育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成立 12 家本科

生书院,覆盖全学段本科生人才培养,专业学院建

书院、“双院”协同育人,将优质育人资源压实在“一

线”;选派百千导师进书院,实行学生“四自管理”,

引领新时代青年自主成长;确立“让每个学生都‘全

面发展、追求卓越’”的质保理念,强化过程评价、

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针对不同学生主体、

不同学位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育人成效的评价指

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扎根中国、立足上海,上海大学正努力在世界

大学行列中书写鲜明印记,在践行上海城市品格中

彰显特质,以更好地发挥地方高水平大学的龙头作

用,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成旦红系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来源:中

国教育报

第58页

58

他山之石

吉林大学:以人才高地赋能全面振兴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23 年 9

月 7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

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优化创新产业

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大人才振兴的政

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支持东北留

住人才、引进人才。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东北高等教育必须心怀“国

之大者”,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夯基固本、聚势谋远,为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发展蓄

势赋能、提速加力。

做好人才培养大文章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衡量地区发展的

重要指标,区域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

争。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必须全面提升人口的综合

素质,增强人口综合竞争力。高质量的教育是提高

人口素质的关键,必须优化教育结构,特别是高等

教育结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

展的契合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

技强国、人才强国。这对加快推进人才发展和科技

创新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擘画了新时代我

国人才和创新工作的宏伟蓝图。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东北

亚政治经济格局正经历复杂深刻的变化。作为我国

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的中心枢纽,

东北地区在国家地缘政治、能源、粮食和东北亚安

全等方面位居战略要地,而高等教育在国家对东北

地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布局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因此,振兴东北高等教育,是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

基础与关键前提。做好人才培养大文章,打造重要

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引领支撑新时代东北全面振

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进程赋予东北地区高校的神圣使命。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引导

振兴东北,关键在人,根本靠干,基础在教育。

东北地区高校理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爱

国主义光荣传统,坚持立德树人,继续改革创新,

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强优势学科,

不断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聚焦东北全面振兴之需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加

大支持力度开展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在东北地区高

校布局若干培优学科,重点支持一批具有一定国际

影响力的学科,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科标杆。

加大基础学科投入力度,在有一定基础的高校遴选

建设一批高水平基础学科培养基地;深入推进“基

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强基计划”,设立基

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等。聚焦科学前沿问

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在碳中和、深地深海、科技考古、

生命健康等领域搭建交叉学科的国家级平台,支持

东北地区高校试点建设国家学科交叉创新中心。

聚焦创新驱动发展之需开展有组织科研。在东

北地区布局国家实验室,构建国家级综合研究平台。

通过国家实验室建设,有效整合东北地区高校、科

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优质科技资源,促进多学科交

叉融合和产业技术创新,集聚高层次人才,抢占科

技创新制高点。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

力度,进一步扩大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自主权。

扩大“双一流”高校基础学科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科研项目等

倾斜,加大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卡脖子”

问题关键领域研究生培养的投入。优化高端智库建

设整体规划布局,重点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发

挥区域优势,加强国家级高端智库建设,加大投入,

设定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基地。

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之需优化人才引育环境。

东北地区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支持力度,

第59页

59

他山之石

提高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资助比例。积极申报国家海

外引才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

项目,重视引进、培育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材料

化工等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在招生指标、录取条件、

择业就业和创新创业等方面加大宏观政策倾斜力度,

扩大“强基计划”和“拔尖计划”招生名额,吸引

更多优秀青年学生前来东北就学,培养更多拔尖创

新人才投身东北振兴建设。

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

作为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吉林大学立足吉林、

辐射东北、面向全国,主动融入世界人才策源地、

创新增长极、教育新高地建设,将全面振兴东北的

生动实践与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密

结合在一起,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

构建高等教育发展新范式。

加快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吉林大学聚焦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建设目标,发挥学科门类齐全,

基础学科实力雄厚的优势,全力推进“三大工程”

建设,即“引领工程——构建吉大特色的思政工作

体系”“平台工程——构建良性互动的学科生态体

系”“基础工程——构建现代科学的大学治理体系”,

把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和东北全面振兴融入办学实践。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学校始终把人才

作为第一资源,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得

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学校获批 4 支“全国高

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居全国高校首位。学校坚

持用最大诚意引进人才,同时构建实施以“匡亚明

/ 唐敖庆学者”岗位为主,以“培英工程计划”、“励

新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鼎新学者”支持计划、

“金种子”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理论思维讲习班为

辅的“一主五辅”全流程、贯穿式人才培养发展支

持体系。布局建设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建立

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人才与学术特区,

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深入实施“学术立校”“创新兴校”战略。

牢牢把握引领支撑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这个首要

任务,深刻领会打造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

“干什么”“怎么干”,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构建高质量特色科技创新发展体系,努力成为国

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赓续“厚基础、重实践、

严要求”的优良教学传统,深入推进本科生教育

教学改革创新和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

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具有鲜明吉大特色的高水

平人才培养体系。

以人才高地赋能全面振兴,充分发挥东北地区

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撑作用,自主培养符合东北全面

振兴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尤其是培养紧缺人才,让

东北这片沃土成为新时代的人才高地。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韩喜平、蒋磊,

分别系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吉林大学人才

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第60页

60

中心官网

教育之弦官方微信

中国教育智库网

中国教育智库网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教育智库平台,汇聚

各类教育智库专家,为各级政府制定教育规划和重大教育政策提

供智力支持和决策服务,为各类学校的定位、规划、战略、管理

和创新提供专业指导,为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咨询、培训、会议、

交流服务,通过建立课题评估和交易平台,为课题的转化提供政策、

技术、人才、资金等一系列支持和帮助。

网址:http://www.eduthink.com.cn/

微信号:edu-think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csdp.edu.cn)以服务中

心建设教育创新要素聚集平台为宗旨,是展示中心工作动态、集聚教育改革公共服

务平台、发布重大工程项目的信息共享平台。

“教育之弦”(微信号:moe-csdp)作为教育部学校规划

建设发展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打造教育创新要素汇聚

的微信平台,聚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关注国家

教育政策和教育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案例。

中心平台

第61页

61

教育统计服务平台

教育统计服务平台是为统筹规范教育统计培训及管理工作,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教育培训基地和培训学员的公益性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集信

息发布、教学辅助、教务管理和培训数据信息统计分析为一体,为各类用户提供全方位

的综合性服务。

网址:http://essp.csdp.edu.cn/

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

“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集成各级各类教育、经济

社会发展及国际比较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集应用管理、决策支持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国家

教育数据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作为支持教育统计工作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以满足

基层统计人员和教育管理者在线培训需求为目的。培训课程由中心、复旦大学教育事业

统计培训基地和其他培训基地联合开发,并由复旦大学提供运行管理平台,按照远程继

续教育要求进行日常教学管理服务。学员完成规定的在线培训课程后,可获得由中心和

复旦大学共同颁发的《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合格证书》。

登录中心官网:http://www.csdp.edu.cn/

点击:公共服务平台 -- 教育统计在线培训

网址:http://fudan.kmelearning.com/

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

中心平台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