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周周摘2023年第40期(总第101期)

发布时间:2023-12-0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民调周周摘2023年第40期(总第101期)

52预制菜搅动餐饮业如今,大到连锁餐饮品牌店,小到主营外卖的小餐馆,预制菜的使用场景正越来越广。面对奔着吃现做菜而来的顾客,许多餐馆“用而不说”,将预制菜悄然端上桌,成为当前公众热议的话题。专家表示,消费者的知情权需要首先保障,同时提高公众对预制菜的认识水平,减少不必要的担忧。想吃现做菜,却遇料理包传统中华美食富有地域特色,相当数量的消费者习惯中餐现做,追求“锅气”。不少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是,商家在不明确告知的情况下,给顾客提供拆包即热类的预制菜。“如果口味和家里买的预制菜一样,那为何去饭店花冤枉钱?”广州市民邓先生多次在线下超市、网络平台采购预制菜,他说,消费者走进餐馆,是为了吃到新鲜菜品,品尝大厨手艺。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62.8%的消费者在外出就餐过程中遇到过饭店、餐厅使用预制菜;78.1%的消费者反映线下饭店、餐厅针对使用预制菜这一情况未做到提前告知;消费者普遍认为预制菜与现做菜存在差别,主要体现在质量、分量、口味等方面。半月谈记者以订餐名义致电多家地方菜系品牌店,询问是否使用预制菜。有的坚决否认,有的婉拒回答。江苏一家知名淮扬菜本土餐饮连锁店工作人员称... [收起]
[展开]
民调周周摘2023年第40期(总第101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51

由于位置便利等,当下一些保租房仍然受到欢迎。“总有人愿意住。总体增加了供给,有利于市场更为平价。我们也能在旁边租到便宜的房子。”一位看过保租房项目的年轻人说。总之,保租房项目要形成可持续的社区,还要让空间配置更为灵活,更有效地为价格敏感的青年群体提供住房保障,去适应青年人生活状态的发展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市场化机制,让有限公共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减轻开发和运营等方面的压力。所谓“租户可承担,企业可持续”。在这些方面,保租房还需要付出更多针对性思考和努力。

第52页

52

预制菜搅动餐饮业如今,大到连锁餐饮品牌店,小到主营外卖的小餐馆,预制菜的使用场景正越来越广。面对奔着吃现做菜而来的顾客,许多餐馆“用而不说”,将预制菜悄然端上桌,成为当前公众热议的话题。专家表示,消费者的知情权需要首先保障,同时提高公众对预制菜的认识水平,减少不必要的担忧。

想吃现做菜,却遇料理包传统中华美食富有地域特色,相当数量的消费者习惯中餐现做,追求“锅气”。不少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是,商家在不明确告知的情况下,给顾客提供拆包即热类的预制菜。

“如果口味和家里买的预制菜一样,那为何去饭店花冤枉钱?”广州市民邓先生多次在线下超市、网络平台采购预制菜,他说,消费者走进餐馆,是为了吃到新鲜菜品,品尝大厨手艺。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62.8%的消费者在外出就餐过程中遇到过饭店、餐厅使用预制菜;78.1%的消费者反映线下饭店、餐厅针对使用预制菜这一情况未做到提前告知;消费者普遍认为预制菜与现做菜存在差别,主要体现在质量、分量、口味等方面。

半月谈记者以订餐名义致电多家地方菜系品牌店,询问是否使用预制菜。有的坚决否认,有的婉拒回答。江苏一家知名淮扬菜本土餐饮连锁店工作人员称,一些菜品由门店提前统一做好,不是料理包式预制菜。但记者从这些餐饮连锁店的供应商处了解到,其普遍使用了

第53页

53

预制菜。

目前,对于预制菜缺乏明确定义,许多餐饮商家无法完全定义食材是否属于预制菜,也未有规定要求其提前告知消费者。有的商家担心告知使用预制菜后,消费者不能接受,导致客流减少。餐饮商家缘何使用预制菜图片中餐连锁化发展依赖于菜品标准化,近年来我国餐饮连锁化率不断提高,一些大型餐饮连锁企业为保障原材料品质、统一口味标准、节省后厨烹饪时间,倾向于规模化采购预制菜。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机构发布的《2022 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中国预制菜行业下游最大需求来自餐饮行业,销售渠道85%以上集中于商户端,小吃快餐店、连锁餐饮店、主打外卖的餐饮店、团餐等是预制菜应用的主要场景。

据了解,大型餐饮企业主要使用的是组配菜、半成品等预制菜,较少使用料理包型预制菜,采用的是“中央厨房+餐厅厨房”的双厨房模式。

“前端中央厨房以更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最有效率的方式处理后,将净菜、组配菜以及半成品配送到各个门店后厨,不仅保障食品安全、精简厨房用工、提高上菜效率,还减少菜品损耗。”国内某大型火锅连锁店相关负责人介绍,预制菜是中餐工业化、连锁化发展大趋势下的产物。

“中餐连锁化率提高需要原料供应规模化、菜品标准化,这是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会长于学荣说。

第54页

54

节省成本也使预制菜深受餐饮行业欢迎。广州尚好菜食品有限公司为国内多家连锁餐饮店供应预制菜,该公司品牌与零售负责人王鹏飞介绍,随着租金、人力成本快速上涨,以新鲜组配菜、预腌制肉类、预制面点为代表的预制菜,能有效减少餐饮店开支。一些中小餐馆喜欢使用料理包式预制菜。“外卖店要适应成本低、出餐快的需求,如从外卖渠道买到的黄焖鸡米饭,不少由预制菜料理包加工而成。”王鹏飞说。东部一家餐馆负责人表示:“十几元一份的鱼香肉丝盖浇饭,现场做肯定挣不到钱,用料理包只要几块钱,扣掉平台抽成和米饭钱,还能有点赚。”

既须保障知情权,也要提升认知度图片受访专家认为,消费者去线下餐馆花钱点菜,有权知道吃到嘴里的是否为预制菜、吃的是哪种预制菜。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也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如果餐馆使用预制菜,应尽到明示、提醒义务,顾客可以选择消费或者不消费,反之则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过,当前的预制菜含义过于宽泛,业内对预制菜的定义不一,与公众的一般认知存在偏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预制菜团体标准显示,预制菜分为即食、即热、即烹、即配4 类。山东省预制菜行业协会会长、齐鲁工业大学教授袁超表示,当前预制菜参考的多是团体标准,但全国有 200 多个预制菜团体标准,标准体系不统一、层级低,

第55页

55

例如净菜,有的地方协会算预制菜,有的地方协会不算。预制菜的定义过于宽泛,不够精准,加剧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担忧情绪。“不同场景下的预制菜缺乏明确标准和定义,也阻碍了当前餐饮店去明示告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程力建议,应弥合公众和业内对预制菜的认知分歧,廓清预制菜的内涵外延,明确不同场景下预制菜产品的定义标准;特别是对餐馆代替原来现烹、改为直接加热预制菜上桌的行为,应有单独标准来规范。预制菜不是“垃圾食品”的代名词,公众对预制菜的认知水平也需提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春晖认为,预制菜指的是食材经过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成为成品、半成品的菜肴。不少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预制菜只是酸菜鱼类的料理包。随着冷鲜速冻技术的进步,添加剂、防腐剂会越用越少,而供应消费零售端的预制菜,许多是双厨房模式。“现在公众担心的主要是料理包类预制菜。”袁超说,如果产品来自正规厂商,食材货真价实,消费者不必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其成本较低,恰恰证明了规模化、工业化生产的优势。

第56页

56

超八成受访大学生曾使用AI 工具77.51%受访者看好 AI 工具帮助提升效率,59.65%担心使用 AI 工具有一定风险“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宇宙是无穷无尽的。”

“帮我写一份电子邮件吧,不过你做这些事情会感到疲惫吗?”“我作为一个语言模型,并没有疲惫这一概念,但是我很乐意帮助人类完成任务。”

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面,但屏幕上跟随光标逐渐显现的答复,却让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的綦昊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科幻大片之中。大约一年前,綦昊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Chatgpt 等AI 工具,他抱着并不看好的心态尝试和 AI 工具对话,却从此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仿佛交到了一个远方的朋友。”现在,他是AI 工具的忠实用户,“几乎每天都会用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AI 工具开始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场景。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发起关于AI 工具使用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 7055 份。调查结果显示,84.88%受访者曾使用过 AI 工具,其中 16.30%受访者经常使用AI 工具,57.49%受访者偶尔使用,19.43%受访者基本不用。AI 助力,让年亲人“放大自己的能力”暨南大学的张航从一篇英文论文中摘取出一段,输入和AI 工具聊天的对话框,随后发出指令:“请帮我用中文简要概括一下这段文

第57页

57

字。”5 秒钟后,他的“学习助理”就给出了一段精炼的文字。通过这种方式,张航的课前预习很快“搞定”。在尝试AI 工具前,他曾试过用翻译软件加快读英文文献的速度,但翻译软件给出的译文流畅性差,还不如直接阅读原文。“学习助理”有时也会变身为他的“秘书”,当他需要给外国友人发邮件时,就会请这位“秘书”帮他润色或修改语法错误。在张航眼里,已经学习了大量语料的人工智能堪比“六边形战士”。

能比较熟练地使用 AI 工具后,綦昊仿佛发现了“新大陆”。“辅助撰写代码、检查翻译句子准确性、撰写学生组织工作所需文案、小语种学习、实习工作……”渐渐地,綦昊生活的多种场景都有了AI工具的身影。

作为对新兴事物极度敏感的大学生,张航和綦昊触摸到的正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前沿。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副院长、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数字法治政府研究院执行院长冯子轩介绍道:“近年来,AI 发展突飞猛进,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义理解等方向取得重大进步,人工智能应用开始迅速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场景之中。目前,以 Chatgpt 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等已经开始完成跨智能领域的任务,处理语言、数学、编码、视觉、法律、医学等不同领域的工作,出现了通用性的苗头。或许若干年后我们回头看,这可能会是人机共存社会来临的关键节点。”

就读于江苏一所高校的李思清观察到,AI 工具带来的改变正在自己身边真实发生。“越来越多同学都在使用AI 工具辅助学习,它们

第58页

58

似乎正在改变大家的学习模式。我们学校的课程也紧跟技术潮流,比如一些设计课老师会要求我们使用 AI 工具,鼓励我们参与一些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比赛。”

与 AI 同行,全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青校媒调查显示,AI 工具已被受访者应用于资料查询(61.30%)、翻译(58.31%)、写作(45.75%)、计算(28.21%)、制表(17.49%)、绘图修图(26.36%)、音视频生成(24.28%)、PPT制作(24.83%)等多种学习、生活场景。77.51%受访者认为,AI 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作、学习效率。除了使用 AI 工具辅助学习和生活,一些大学生还应用AI 工具进行创新。在綦昊的《翻译与本地化技术原理》课上,老师会讲授AI工具的使用。“老师希望我们通过 AI 工具的帮助,放大自己的能力。”这门课的期末作业是搭建一个译者翻译辅助平台,其中需要内嵌AI工具来辅助翻译。綦昊和小组同学设计制作了自己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用者不仅可以翻译古诗,还能通过AI 工具将古诗中描述的内容以图画形式呈现出来。”最终,綦昊拿到了97 分的期末成绩,他和同学还把这项成果投递到了大学生创业比赛中。根据中青校媒的调查,在 18.26%受访者眼中,AI 工具功能强大,能帮助实现各种想法和需求,63.25%受访者认为AI 工具能对工作、学习起到一定辅助作用,也有 15.76%受访者认为AI 工具作为娱乐还可以,但对学习、工作帮助不大。

就读于山东一所高校的朱柯源感到,AI 工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59页

59

他感到在某些方面,AI 工具给出的解答确实超过新手的水平。“但很多语言模型工具所输出的文字,还有不太符合正常语言习惯的地方。一些 AI 绘图软件的绘制能力也是时而‘古板’,时而太过跳脱。”在学校校园媒体做编辑的他曾想把校园建筑的照片处理成漫画版,但AI 绘图工具常常只是在建筑边缘勾线,看起来并不像漫画。也有时他输入的图上是人,输出的图上却变成了动物。朱柯源还注意到了 AI 工具不当使用带来的风险。他曾在网上看到不法分子通过 AI 变声技术实施诈骗的案例。“此外,AI 工具的使用门槛也让它隔绝了相当一部分人,难免扩大数字鸿沟。”在他眼中,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不少人,或许已经在 AI 技术应用中被“落下”了,甚至有成为“数字难民”的风险。

近期,一名参赛者用 AI 工具创作的科幻小说《机忆之地》获得了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这样的案例让李思清提高了警惕。“有 AI 参与的作品和人的原创作品在同一个赛道竞争,很难评判是否公平,因此一些比赛应当设立生成式人工智能赛道。”张航也担心乱用 AI 工具带来的学术失范问题:“如何检测学术作品是否过度使用 AI 进行创作,也值得思考。”中青校媒调查显示,79.38%受访者表示AI 工具的发展很有必要,但同时要做好监管和治理。59.65%受访者表示担心AI 工具使用不当可能造成一定的风险,包括不法分子利用AI 工具犯罪(83.47%);一些人利用 AI 生成作品,破坏良性竞争秩序(66.02%);一些人用AI工具制造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60.44%);滥用AI

第60页

60

工具造成侵权(55.93%)。

在冯子轩看来,未来,人们的生活势必与AI 产生日益紧密的联系。“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对人们的认知产生影响,它可能存在偏见,也可能是虚假的、有害的,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此外,人工智能鸿沟的存在可能会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人对它的依赖性过强,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恐会受到影响。这都是潜在风险所在。”冯子轩介绍,为了应对 AI 迅猛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我国已经从政策、法规等层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今年7 月,中央网信办联合多部门公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生成式AI 的发展进行规范,开展良性引导。“此外,地方层面涉及人工智能领域的立法已有不少先例。在中央立法方面,虽然目前没有专门的‘人工智能法’,但《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专门立法中也有涉及到人工智能的相关条款。”冯子轩特别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极易跨越物理距离,人工智能的治理应当具有全局性。“一方面,国内的法律政策需要协调好,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治理规则的制定。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发出了引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强音。”

正确认识、主动学习是与 AI 工具共处之道出于兴趣,学习新闻传播专业的李思清除了自己使用AI 工具,还曾专门分析过社交媒体对人工智能的描述。“对比使用感受和社交媒体的描述,会感到社交媒体常常神化AI,或者曲解AI 的作用。比

第61页

61

如一些标题党会说,‘AI 正在抢走你的饭碗’‘人类社会会被AI 毁灭吗’,等等。”但在李思清看来,AI 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它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使用者的认知力和创造力才是决定性因素。考虑到人在使用 AI 工具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冯子轩认为,在正确认识 AI 的基础上去合理使用AI 十分重要。“如果任由人工智能来塑造我们,会是一种比较危险的情况,在使用AI 的过程中,人们需要保持主体性。”

既认识到 AI 工具的局限性,同时也要了解最前沿的技术,是朱柯源的态度。为了能够更顺利地使用 AI 工具,他有时会到抖音、B站等社交平台搜索使用攻略,也会专门找学习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同学,询问有哪些可以使用的工具、怎样应用比较好。“但目前我还没有更为正规、科学的学习渠道。很期待学校或一些机构能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加强我们对工具的使用能力,我们也可以学习到如何更好地规避使用的伦理问题和风险。”

在冯子轩看来,AI 工具的普及,对教育体系提出了新要求。“让大众具备能够正确使用并看待 AI 工具的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为了尽量避免 AI 工具使用中的风险,个人需要自觉提升数字素养,但个体认知能力有限,国家与社会也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来提升全民数字素养。这对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都提出了新要求。”冯子轩指出,提升数字素养的倡导和教育,应该由多主体来共同促成,“政府、媒体、学校、社区、企业等主体都应参与进来,尤其是相关领域的高科技企业拥有资源优势,可以参与进来,合力承担社会责任”。

第62页

62

“在宣传和教育中,我们传达的价值观也非常重要。人工智能虽然带来一些潜在风险,但并非‘十恶不赦’,它能够提高生产生活效率,带动产业发展,AI 产业在经济结构的升级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对 AI 工具的认识,应该是综合、全面的。这就需要在传播和教育中掌握合理、适度的原则。”冯子轩说。在完成课业的过程中,綦昊会严格遵守每名老师对AI 工具的使用要求和限制,在完成巩固自身能力的作业时,他还会刻意避开使用AI 工具,避免其影响独立思考。他不希望自己对AI 工具产生完全的依赖,而更愿意将其作为自己的助手。

李思清则在思考,当 AI 工具帮助她提升了效率,为她创造出更多剩余时间,她应该利用这些时间做些什么。“或许我可以对自我价值做更深的反思,更好地理解自我,并塑造自己的价值。说不定在AI 工具的辅助下,我们可以实现更为自由、全面的自我发展。”李思清说。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