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系友通讯》第27期

发布时间:2023-8-2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系友通讯》第27期

49机系的课程都非常具有前瞻性,也许我学到的这个东西当前拿到社会上不能直接应用,但一定对社会十年以后的发展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从毕业设计开始,金志虎的专利研发方向始终与国家与社会的需要息息相关——鉴于中国听障残疾人的数量十分庞大,但助听器市场始终为四家外国公司所瓜分,金志虎将助听器的频谱合成与分析确定为自己的毕业选题。毕业后,金志虎不满于日本企业对于工业视觉多模条码绑定装备的高报价垄断,为公司研发出第一台能够识别2017 年全球所有二维码与条码标准的计算视觉装备,并因打破技术垄断受到政府奖励。2019 年,金志虎在大湾区成立了自己的创业公司——深圳金质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医疗设备等高科技领域的创新。2019 年末,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金志虎与家人看到新闻录像中医务人员辛苦工作的场景,顿时回想起自己年幼患病的经历,决心开拓医疗设备领域,用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为他们减轻工作负担。在前期调研中,金志虎了解到,我国医疗领域的高端防护器具基本被外国垄断,甚至一度遭受禁运。以 N95 口罩为例,疫情期间我国 N95 口罩的日产量至多不过 480万只,而平均每日在岗的医... [收起]
[展开]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系友通讯》第27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49

机系的课程都非常具有前瞻性,也许我学到的这个东西当

前拿到社会上不能直接应用,但一定对社会十年以后的发

展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从毕业设计开始,金志虎的专利研发方向始终与国家

与社会的需要息息相关——鉴于中国听障残疾人的数量十

分庞大,但助听器市场始终为四家外国公司所瓜分,金志

虎将助听器的频谱合成与分析确定为自己的毕业选题。

毕业后,金志虎不满于日本企业对于工业视觉多模条

码绑定装备的高报价垄断,为公司研发出第一台能够识别

2017 年全球所有二维码与条码标准的计算视觉装备,并

因打破技术垄断受到政府奖励。

2019 年,金志虎在大湾区成立了自己的创业公司——

深圳金质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

人和智能医疗设备等高科技领域的创新。

2019 年末,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金志虎与家人看

到新闻录像中医务人员辛苦工作的场景,顿时回想起自己

年幼患病的经历,决心开拓医疗设备领域,用掌握的专业

知识技能为他们减轻工作负担。

在前期调研中,金志虎了解到,我国医疗领域的高端

防护器具基本被外国垄断,甚至一度遭受禁运。以 N95 口

罩为例,疫情期间我国 N95 口罩的日产量至多不过 480

万只,而平均每日在岗的医护人员达到 510 万以上——这

就意味着在我国负责任地履行大国担当、大量出口医护用

品的前提下,疫情期间大量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拿不

到符合安全标准的防护口罩。

“我认为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学科,应该为国家社会

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信念让金志虎决心自费投入医疗

领域的产品研发,为需要长时间佩戴口罩的医务人员与生

化科研人员制造能够降低呼吸能耗负荷、及时补充水分与

营养的智能口罩。

目前,金志虎设计研发的智能口罩已经完成了三次技

术迭代,还获得了广东省“众创杯”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实现批量生产。“计算机是各个行业效

率的倍增器,我希望可以通过计算机与其他行业的交叉创

新,来帮助这个行业做得更好。”

至今为止,金志虎已经累计申请专利 39 件、PCT 国

际专利 1 件、发明专利 33 件、实用新型 5 件。在各项专

利的研发过程中,金志虎收获了很多老师与校友的帮助,

如计算机系的贾珈老师、蔡莲红老师、杨士强老师、吴志

勇老师、袁春老师等以及深圳的校友们。“母校的老师和

校友不仅为我提供各种资源帮助,还在创业思路方面为我

带来启发,有时我在技术上陷入瓶颈,老师们的一句点拨

就能让我豁然开朗。”

系友风采

系|友|通|讯

金志虎(前排左四)和导师以及同门的合影

金志虎(右二)与创业团队

金志虎(右三)荣获深圳市计算机科技贡献奖

第52页

50

系友风采

系|友|通|讯

追梦赤子心,永不言弃

金志虎提到,在清华读书时,每天早晨他都喜欢用《追

梦赤子心》《命运交响曲》等音乐来激励自己,回想起那

段为梦想奋斗的岁月,他的内心至今仍然感到非常激荡。

回顾人生之路,金志虎说他并没有觉得困苦,反而充

满幸福,因为命运在给予他坎坷的同时,也带给他很多感

动。“我最感谢三个‘没有放弃’:第一是感谢父母亲人,

没有放弃对我的培养与期待;第二是感谢清华大学‘厚德

载物’,没有放弃对我的教导与帮扶;第三是感谢自己‘自

强不息’,没有放弃对生命的热爱与希望。”

采访临近尾声时,金志虎向我们透露了他的未来规划:

“报考清华研究生,是我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现在创业

慢慢稳定了,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回到母校再攻读一个博

士学位。”

追梦赤子心,永不言弃!我们期待金志虎系友未来能

重返清华,续写他精彩的人生篇章。

参加深圳市清华大学校友会计算机系分会成立仪式

毕业典礼上与校领导史宗恺老师合影

带孩子参加“无体育、不清华”校友活动

第53页

51

“我刚才来学校,发现外边的玉兰花开了!”

采访马积良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下午,一进东主楼

他就略过了寒暄,说出了这句让我们有点“意外”的开场白。

很快我们发现,对比他 30 年的人生故事,这句开场白一点

也不“意外”。

“小镇做题家”的骄傲与迷茫

马积良出生于山东省某县城的一个双职工家庭,父亲喜

欢唱歌、写诗,颇有几分“我本楚狂人”的豁达性情;相反

的,母亲则从事车床制造相关的工作,立体几何想象能力非

常优秀。在父母的共同熏陶下,他“文艺细胞”和“理科头

脑”兼具。

不幸的是,初三时马积良父亲因病离世,因此他的初高

中阶段过得非常苦闷,只能从学习中获得短暂的慰藉。“父

亲曾说过,考上清华就送我一辆汽车,我希望通过学习实现

父亲的理想。”在专注于学习的少年时代,他并没有思考过

人生目标是什么,给父母争气、为家族增光是他简单而纯粹

的想法。

马积良笑称自己是一名“小镇做题家”,仿佛身上带

着些“考神”体质。“山东是高考大省,竞争是很激烈残酷

的,不过我一直认为考试是很轻松的,就算有时我不懂这个

知识,但我依然能够发现和总结出考题背后的逻辑规律,并

凭借这种能力在所有考试中取得高分,哪怕是自己并不擅长

的科目。”

2009 年,马积良在高考中考出了 707 的高分,成为当

年的济南市理科第一名。在当时负责招生的刘奕群老师的建

议下,他报考了清华大学,并入读计算机系。

马积良:一名“小镇做

题家”系友的 30 年

马积良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2009 级系友,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现任北京市十一学

校龙樾实验中学数学教师、班主任,学术共享

空间负责人,是海淀区教育科研带头人、海淀

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统筹学校科研项目孵化

工作,他的相关实践教学成果获海淀区教育科

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 年起他担任导师,

积极投身班主任工作,至今共家访近 80 户学

生,所带班级被评为海淀区先进班集体,深受

学生和家长信任,相关事迹被《中国教师报》

《三联周刊》等媒体报道。

系|友|通|讯

系友风采

马积良在清华园二校门

第54页

52

系友风采

系|友|通|讯

然而,昔日在高中受到众星捧月般待遇的“天之骄子”,

一入清华很快便陷入了一种“迷茫”。“来到计算机系后,

我发现遍地都是牛人,在我尚未熟练掌握最基础的编程语

言时,身边很多同学已经能够跟随导师投入科研项目的攻

关了。”

巨大的差距让马积良产生了心理落差:“我本来以为

自己就像是一棵新生的小草,终于能够和大家一起沐浴阳

光,然而当我破土而出的时候,突然发现我跟他们完全不

是一个物种——他们是草原上奔驰的骏马,在我的头顶呼

啸而过。”

那段时间,马积良在课业任务上学得非常吃力,情绪

非常黯然。“所以干脆摆烂了一段时间,有时候还会翘课

在宿舍里玩游戏,过得浑浑噩噩的。”

喜欢“风花雪月”的“另类计算机人”

除了学习压力外,马积良坦言自己精神上曾一度找不

到寄托、非常抑郁。“我崇尚诗情画意的生活,喜欢吟诗作赋,

我身边的同学们喜欢机器和代码,所以那段时间比较苦闷,

找不到志趣相投的朋友跟我聊天。”

从低谷到旷野,马积良经历了漫长的自我探索。第一

步,他重新拾起了学习的信心,

即便不能完全理解学科原理,

他依旧凭借从前积累的考试技

巧与不屈不挠的努力通过了所

有课程的考试,并成功获得保

研资格,进入高性能所王小鸽

老师的课题组继续攻读硕士学

位;第二步,他尝试走出专业

课的小圈子,通过选修学校《审

美的历程》《诗词格律创作》

等课程,来深入发展自己的爱

好。

对于在清华计算机系的这段时光,马积良充满感激。

“计算机系让我见识到了最顶尖的人才与我这个普通人之

间的差距,我开始思考我的长处是什么,如何才能找到自

己适合的方向,而不是一直用别人的优势与我的劣势去对

比。”

大三时,马积良在人人网的实习经历让他认识到自己

既不喜欢也不适合从事程序员工作。在分析自己时,他发

现自己具备很强的考试能力、交流能力与洞察力,于是他

重新投入到了自己的做题、讲课优势中。“高中时,我就

跟小伙伴办过补习班,那段时间很开心。”随后,马积良

开始兼职做家教与各类教培机构、竞赛培训讲师的工作,“我

很享受给学生讲课的过程,把题目讲透彻,帮助学生提高

成绩,看到他们开心的笑容我也跟着开心。”

有一段时间,一个念头一直在马积良的脑中浮现:“既

然找到了职业方向,那我现在不如退学,专职做老师。”

但是教培机构的课程设置往往指向续报率而不是学生的学

习效果,马积良觉得,如果要对中国教育有所变革,一定

要从公立学校开始。出乎马积良的意料,王小鸽老师对他

的理想持支持态度,并且给了他一条比退学更合适的路:

“如果你真的想从事教育,可以尝试转到咱们学校的教育

研究院去完成学业。”

最终,在教育研究院史静寰老师与计算机系王小鸽、

杨广文、张小平几位老师的大力帮助下,马积良几经波折

转入教育研究院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回想起这段经历,马积良非常感谢老师们的包容,同

时也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人总要经历一次大彻大悟,

才能摆脱既定的命运,发现真正的自己并学会悦纳自己。

以前,命运像脱缰的野马拉着我到处转,把我摔得鼻青脸

肿,而现在,我感觉我已经驯服了命运,骑在命运的背上了,

我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了。”

马积良的学生绘制的班级画像。在学生心中,他们的班主

任马老师“亲和而有感染力,班级同学们团结友爱,大家

都紧紧围绕在最喜爱的马老师身边”

第55页

53

“80 次家访,让我更了解学生”

毕业后,马积良来到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工

作,担任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在工作中,他非常注重对学

生个人规划的引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孩子青春期的

发展非常需要关注,而

很多人其实没有研究透

彻。”在教学工作中,

马积良发现这一代孩子

的学习动力普遍缺失,

同时伴有大量的低落情

绪。马积良认为,家长

的期待与孩子的目标很

多时候并不一致,很多

家长嘴上说着“孩子健康快乐就好”,但心理上仍然抱有“孩

子一定要比我强”的期待。

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并提供更负责的教学建

议,2018 年以来,马积良开展了寒暑假的家访工作,累

计家访近 80 次。“我非常了解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因此,

孩子的问题必须从家长与家庭的根源上解决。”

因为之前“不务正业”的选修课程,马积良学习到很

多文史哲知识,加之他本身就具有文艺细胞,这些都让他

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家访时,我会观察小区里来来往往

的人群、单元楼下贴的广告、家里家具的摆放、父母对孩

子的态度举止等等,这些都是组成孩子性格的因子,反映

着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经历了自我探索与蜕变的马积良,对于如何帮助孩子

找到人生的航向有自己独特的体悟。“家长要帮孩子设计

属于他的生长路径,而非完成自己未完的理想;家长也要

对孩子坦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身上担负着家庭的责任;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多发现、多表扬孩子的优点,很多被

轻易忽略的东西反而是其他家庭非常羡慕的财富。”

“80 次家访,让我更了解学生,更了解教育。我认为

这样的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今后我还将坚持。”

在教学之外,马积良还承担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并

从中获益良多。“如何实现教学内外的平衡,关键在老师

本人的心态——教学以外的工作不是干扰与负担,反而能

够帮助我了解更多方面的信息。”

系友风采

系|友|通|讯

开展家访,帮助学生成长进步

马积良和他的学生

第56页

54

系友风采

系|友|通|讯

在积极心态的指引下,马积良创新性地完成各项工作:

开创流动实习岗位,帮助大学生了解公立学校运转流程的

同时减轻学校老师的部分任务压力;他寓教于乐,从游戏

的吸引力中汲取灵感,以一线老师的身份推动全校的“龙

币”体系改革;他积极拥抱未知,迎接挑战,在初中数学

建模领域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探索,带领学生夺得了国际

赛事奖项。“孩子的热情和创造力需要保护,保护孩子、

就是保护课堂;保护课堂,就是保护教育。”

“从程序员到教师,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理想。”

为理想而耕耘的马积良,也不断收获着职业荣誉:因为在

中学教学工作突出,他被评为海淀区教育科研带头人、海

淀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此外,他创造的“爆款”选修

课和开展的家访工作都深受学生和家长信任,相关事迹曾

被《中国教师报》《三联周刊》等媒体报道。

“勇敢选择,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毕业后,我才体会到,母校的‘行胜于言’这四个

字分量太重了,这个社会上夸夸其谈的人多,但‘行胜于言’

的人少。清华人的‘行胜于言’不是说包装一件漂亮的衣

服给你穿,而是要求你把自己扎根在大地上,把自己贡献

出去。教育行业是真正担负着传承人类文化文明职责的行

业,是国之大事与民族大计,希望我们清华毕业的学生可

以有更多人来做教育工作,像一根钉子一样把自己贡献出

去。”

从高考大省的天之骄子,到贵系迷茫焦虑的学子,再

到信念坚定的中学教师,一路走来,马积良 30 年的人生

就像他接受采访的开场白一样——有着看似“意外”的选

择,但细想之下,因为性格使然,他的选择似乎又都在“意

料之中”。

如今马积良已为人父母,对于幸福人生的定义又多了

一层感悟。在向学弟学妹们分享寄语时,他说道:“人生

是螺旋形上升的,选择也是多元化的,不必过分执着于唯

一的选择。骏马有骏马的天空,小草有小草的世界,人生

并没有标准答案,找准自己的优势和使命,勇敢做出选择,

然后坚定地前进,将自己的人生推向幸福的高潮。”

结语

不知不觉间,访谈结束已近傍晚,夕阳的余晖从玻璃

门洒到东主楼的过道里,将这条计算机科学的道路衬托得

愈发光辉和深邃。这条路与 10 年前马积良本科毕业时相

比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却放慢了脚步,认认真真地重

走了一遍、两遍、三遍,仿佛在与学生时代的那些骄傲、

迷茫、挣扎、寻找一一握手言和。

走出东主楼,他欢欣地骑上电车,像少年时那样意气

风发,在与我们告别后便渐渐远去。

而楼外的那棵玉兰树依然在静静地散发香气,风吹来,

抖落了一地花瓣,就像马积良抖落了他身上学生时代那层

迷茫的“枷锁”,从此在最适合自己的教师赛道上快乐行驶,

驶向了更加丰富和辽阔的未来。

在教育年会上做演讲

《中国教师报》报道马积良相关教学事迹

在东主楼过道留念

第57页

55

园丁计划

系|友|通|讯

我在清华 50 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经

历,就是 2006 年受命前往青海大学创建计算机系。这是

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我

走进祖国西部、为西部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一次

机遇。

那是 2006 年秋,时任清华校党委书记的陈希同志给

我布置了前往青海大学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很明确,就是

组建新的青海大学计算机系,填补当时青海大学信息学科

上的空白,从而促使青海大学学科布局全面发展。接受这

一任务的除了我以外,还有清华计算机系的黄维通老师。

根据清华大学、青海大学两校领导的安排,由我担任首任

系主任,集中精力抓好青海大学计算机系的建立与发展的

全局性工作,黄维通担任系常务副主任,常驻青海,负责

系里的日常工作与管理。

当我们接受这一任务时,手里可用的资源是半栋四层

的教学楼,还有负责全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课程的十余

名教师,以及青海大学网络中心(含信息中心职能)、青

海大学电教中心、青海大学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的教辅和管

理人员。要建立一个崭新的计算机系,这样的基础显然远

远不够。然而我们的身后有青海省政府的支持,有清华大

学、青海大学两校领导做后盾,有全社会对西部建设的支

援,我和黄维通都坚信一定能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挂牌建系,确立办系方向

2007 年 3 月 6 日,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和准备,我们

在青海大学召开了建系的筹备会议。当时所面临的急迫任

务是:5 月份正式挂牌成立计算机系,7 月份完成“一本”

招生工作,8 月底第一届新生入学,其间还需要做好计算

机基础教学和校园公共服务体系的评估。针对这些工作我

们做了些安排。而更重要的是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对于青海

大学计算机系今后的长远发展统一了思想,形成以下四点

共识:一是准确地把握住建系定位和专业方向,二是建设

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三是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四是

要建设好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实验基地。这成为了我们日后

建系工作的指导原则。

在建系和专业方向定位方面,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2006 年全国共有 700 余所院校设有计算机专业,青海大

周立柱:支援西部教育

那些年

周立柱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1965 年考入清

华大学自动控制系(计算机系前身),1970

年毕业留校工作。1980 年赴加拿大留学,获

得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84 年

回国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任教,2012 年退休。

在职期间曾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主任、清华大

学信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青海大学计算机

技术与应用系主任、北京计算机学会理事长、

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委会主任等职。

第58页

56

园丁计划

系|友|通|讯

学计算机系作为最新成立的后来者向哪个方向发展,是关

系到将来能否生存和办好的首要问题。在回答这一问题时,

我们没有盲目地“抄作业”,而是为青海大学计算机系确

定了“面向青海省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应用型信息化人

才,服务于青海省的建设与发展,支持青海大学其他学科

发展”的主导方向。为了体现这一方向,我们将系的正式

名称定为“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明确了青海

大学的计算机学科发展着重在计算机的应用技术、而不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研究,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要具备

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素质和能力,要成为本地区和我

国的工业、产业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人才。

2007 年 5 月 28 日,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

正式挂牌成立。青海大学校园内红旗招展,一派欢乐景象。

青海省政府有关领导,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青海大学

党委书记乔正孝在系馆前为我们系揭牌并致辞。

突出实践,形成办学特色

在办学定位确立后,我们制定了面向应用、具有自己

特色的本科生培养方案。除公共基础课外,设立了专业必

修课、选修课及实践课,培养计划采用“3 + 1”的模式。

即用三年的时间全部学完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用一年的

时间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其中半年时间在本系创建的实

训基地进行项目设计实践,最后一个学期到社会上进行实

习训练,完成毕业设计。

在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同时,我们紧抓计算机

专业教学的实验基地的建设。通过多渠道筹集经费和清华

在设备方面的援助,以及国内外企业的赞助,计算机系陆

续建立了计算机硬件技术与应用实验室、软件技术与应用

实验室、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实验室、网络技术与应用实验

室、信息安全实验室、信息技术实训中心。这些实验室配

置了先进的软硬件,制定了管理制度,并配有管理人员。

这些先进的实验教学基地与我们的专业培养方案相得益彰,

有力地支持了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学生的实践,突出了青海

大学计算机系面向技术与应用、强调实践的办学特色。

依托清华,培养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问题,这一矛盾在建系之初就显现出来。青

海大学计算机系教师队伍的班底就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

学的十余名老师,无论是在教师数量还是在专业教学的内

容和水平上,要满足教学的要求都十分困难。为了解决这

个矛盾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清华则是这些措施的坚

强后盾。

为了克服上述困难,我们决定教学计划中专业基础课

和专业课的第一轮授课都从清华请老师来讲授,而青海大

学计算机系为每门课程配备一位教师,从头至尾承担教学

辅导,和清华的老师组成一个教学小组,在辅导过程中掌

握和吃透课程教学内容和试验,为下一轮自己登台授课做

好准备,这是他们的硬任务。通过这样一加一、边学边干

的方法,既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在这一过程中培

养青海大学计算机系自身的教师队伍。

在以上办法的实施中,我们根据四年的教学计划列出

了一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清单,然后按图索骥,从清

华计算机系、软件学院、学校信息化技术中心先后邀请了

20 余位老师来青海授课。这些老师把清华重教学的光荣传

统带到了西部高原,他们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水平在青海大

学计算机系树起了一个标杆,为青海大学计算机系师资队

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邀请清华老师来青海大学讲课的同时,我们也抓紧

招聘新教师,我和黄维通亲自跑到西安、成都等地参加高

校毕业生招聘会,物色愿意来青海大学计算机系工作的人

选。由于受到西部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能够招聘到

的基本上都是计算机或相关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对于这些

进入青海大学的年轻教师,系里采用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

培养和提高,包括单科进修、专题培训、到内地高校访问

进修、选派到清华等高校攻读在职博士学位,等等。通过

2007 年 5 月 28 日,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成立仪

式举行。左起:青海大学校长陈强、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

应用系首任系主任周立柱、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孙家广、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吴文虎、清华大学副校长岑章志

第59页

57

园丁计划

系|友|通|讯

这些方式逐步缓解师资队伍紧缺的矛盾。

建系第二年的 2008 年秋,在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

大学的大形势鼓舞下,在导师的鼓励下,刚毕业拿到博士

学位的清华计算机系博士靳力、王晓英伉俪自愿来到青海,

投身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热爱教育的王晓英选择了青

海大学计算机系,成为系里第一位具有计算机专业博士学

位的青年教师,给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带来了一缕春风。

晓英来到青海大学后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

在系里发挥了核心和骨干作用,并在不久后承担起了系副

主任的工作,成为计算机系年轻的学术带头人。今天,王

晓英已经走上了青海大学副校长的领导岗位,成为年轻人

扎根西部献身教育的榜样。

以人为本,建设好的学风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而在培养学生中

非常重要的是要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学风。因此,从建系开

始我们就把学风建设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在这方面,黄维

通和王晓英做了很多有成效的工作,这里略举几例:一是

建立“系领导(学生工作组长)–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

为一体的完整的学生工作队伍,使学生工作落到实处;二

是加强思想教育,包括经常组织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发展

学生党员,开展心理咨询等;三是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

交流和科技活动,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四是组织以学习目

标、人生态度、学习方法、自强自立等为主题的师生座谈会,

交流学习经验;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构建和谐

团结的班集体,包括寝室文化建设活动,参赛“红歌会”“祖

国万岁”歌咏比赛,举办计算机系首届卡拉 OK 大赛,等等。

通过以上工作,在青海大学计算机系逐步树立起了“努

力学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好学风。学生是学风建

设的最终受益者,2011 年秋,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

用系的第一届学生 35 人毕业,他们当中的 5 人考取或被

推荐为清华和浙大的研究生,一位同学考上了南方航空公

司的飞机驾驶员,其余同学也都在企业或政府部门等机构

找到了工作。这样的结果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十分兴奋。

因为这客观上说明了我们的办学思路是正确的。

多方携手,助力西部五校

国家支援西部的战略部署、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

的计划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为我们支援西部提供了

难得的机遇和资源。抓住这些机遇和资源,就能让支援西

部高校计算机教育从青海大学走向更多的西部高校。对于

这一点我有切身的经历和体会。

2011 年是清华建校 100 周年,年初,谷歌公司中国

大学合作部的朱爱民来清华计算机系访问,希望能在建校

百年之际和清华合作,做件有意义的事。时任系主任孙茂

松向他介绍了我们对口援建青海大学计算机系的情况,推

荐他找我细谈。于是,我和朱爱民经过一番畅谈,拟定了

一个支持青海大学等西部五校计算机教育的项目——“清

华携手 Google 助力西部教育”。项目的基本框架是:由

清华牵头组织和管理,谷歌提供经费,为期三年,面向青

海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的计

算机院系,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大学生培养等方

面提供务实的支持。项目立即得到了清华和谷歌双方领导

的支持和批准。时任清华校党委副书记陈旭同志亲自给五

校领导打电话,邀请他们加入项目,得到了这五所高校的

热烈响应。

2011 年 4 月 14 日,“清华大学携手助力西部教育”

项目签约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陈旭副书记、清华大学校

青海大学计算机系学生课余活动,托旗者为黄维通老师

“清华大学携手 Google 助力西部教育”项目签约仪式

第60页

58

园丁计划

系|友|通|讯

务委员会副主任岑章志、青海大学副校长俞红贤、新疆大

学副校长努尔夏提·朱马西、贵州大学副校长金道超、宁

夏大学副校长王燕昌、云南大学副校长武建国、Google

中国工程研究院总经理杨文洛博士等相关人士出席了项目

签约仪式。

从 2011 至 2014 年,项目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使西部五校受益匪浅。三年中项目投入了数百万元,开展

了如下工作:

1. 为五校的青年教师设立励教金,鼓励他们为西部建

设做贡献,三年共有 30 人获得;2. 为五校学生设立励志

助学金,支持家境困难和学习优秀的学生,三年共有 75

人获得;3. 支持了 15 门精品课的建设;4. 支持了 35 个

大学生课外科技项目,包括 2 次现场的项目比赛;5. 资助

了 30 余名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发表论文 36 篇;6. 开办

了 7 期多个领域的新技术师资培训班,共 220 人次参加;

7. 资助了 28 位专家赴西部五校讲学。

以上内容中比如师资培训还辐射到五校以外的其他西

部高校,扩大了项目的受益面,这些对一线教学的支持,

为提高西部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水平作了实实在在的贡

献。

2013 年 12 月,随着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上

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的加入,支持西部教育项目的队伍

得到扩大,也增添了新的可用资源。为此,项目名称更改

为“西部计算机教育提升计划”,在内容上略作调整,计

划为期三年,清华仍然作为项目的牵头和管理单位,2013

年 12 月 16 日项目在清华举行了签约和启动仪式。该项目

从 2014—2016 年共执行了三年。除了谷歌一如既往的支

持,中国计算机学会为计划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包括每年

全额资助每所学校一个优秀大学生参加中国计算机大会;

每年资助(全额或部分)西部五校的教师或研究生参加中

国计算机大会;派专家到西部五校演讲,给西部五校留出

免费名额参加学科前沿讲习班等。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和

复旦大学也贡献了他们的力量,承担了承办西部院校大学

生科创项目比赛和现场评比等活动的安排和组织。项目于

2016 年圆满结束。

结语

与 2007 年建系初期相比,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

用系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建系初期每年只招收一个班

35 名学生,到现在的每年招收四个班 150 名学生;从没

有硕士点和研究生,到建立硕士点、每年招收 30 余名硕士;

从无科研项目和零经费,到累计获批国家基金项目、青海

省科技厅项目 18 项,每年数百万科研经费进账;从最初

只有 6 名专业课教师,到今天 44 人的专业教师队伍;这

些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的可

喜进步。

当然,与国内其他高校的计算机系相比,青海大学计

算机技术与应用系还有相当的差距,对口支援青海大学还

将继续。从 2007 至 2020 年,清华已连续选派了四位教

师担任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主任,包括我、黄维通、

史元春、陈文光。在任期间,我参与筹划并组织实施了“清

华携手 Google 助力西部教育”项目,2012 年从青海大

学卸任后,又筹划了“西部计算机教育提升计划”项目并

参与实施。

从 2006 年接受对口支援西部教育的使命算起,到

2016 年“西部计算机教育提升计划”项目圆满收官,正

好十年。这十年能参与支援西部教育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量,至今回忆起来仍然十分激动。

本文选自《继往开来——清华园里“新工人”》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年 12 月

编辑组成员:庄丽君、白永毅、田芊、孙哲、黄文辉、冯茵

第61页

59

回馈母系

系|友|通|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发展基金捐赠指南

计算机系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计算机系发展基金等专项,欢迎广大系友及关心计算机系事业的

有识之士以不同方式支持我系发展建设。

一、捐赠途径

(一)银行转账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有人民币、港币、美元三个币种的账户,所有捐赠款统一汇至清华大学教育基

金会账户(具体银行账户信息请联系系友基金办老师)。

(二)邮局汇款

地址:清华大学东主楼 10 区 - 107 室

邮编:100084

收款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系友基金办公室(请在附言中注明捐赠项目及用途)

(三)“清华人”小程序

清华校友可以通过“清华人”小程序途径进行捐赠。实名认证后,找到“回馈母校”选项,依次在“项

目”选取“院系发展基金”,“子项目”选取“计算机系发展基金”,并填写捐赠金额,点击“回馈母校”,

跳转至支付界面即可捐赠。

二、捐款确认

请捐赠方先与系友基金办老师确认捐赠细节,并在捐赠完成后将汇款凭证发送至系友邮箱:thucs@

tsinghua.edu.cn。系友基金办老师会及时将捐赠款入账,并给捐赠方发(寄)送由财政部监制的公益事

业捐赠统一票据(可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捐赠抵税)。

三、联系办法

联系人:唐老师 | 李老师

联系电话:010- 62771958 | 010- 62780542

电子邮箱:thucs@tsinghua.edu.cn

通讯地址: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系友基金办公室(100084)

四、捐赠用途

系友捐款取之于系友,用之于母系和系友。系友可以选择捐赠项目,如未指定项目,所有捐赠款将统

一入计算机系发展基金项目。

第62页

6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系友基金办公室

征稿启事

系友群体是计算机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计算机系闪亮的名片,是计算机系最宝贵的财富,也是计算机系

最可信赖的力量。半个多世纪以来,清华计算机系汇集了上万名优秀人才,他们从这里投身到各行各业,走向世

界各地,为全球计算机学术领域和互联网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012 年 12 月 15 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校友会正式揭牌成立,2018 年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系友

基金办,我们以“联络系友感情,了解系友需求,宣传系友成就,展示系友风采,拓展系友资源,健全系友组织,

凝聚系友力量,推动计算机系事业发展”为计算机系校友会工作的宗旨,通过建设系友专享的虚拟网络平台,完

善安全且使用便捷的系友数据库,每年筹办校庆日系友重聚和系友年会等大型活动,组织讲座、报告、科技成果

展会、为广大系友创造继续获取新知、拓展社会资源、共建合作渠道、互助职业发展的机会,助力系友事业成功,

鼓励系友为母系做出持续贡献。

我们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计算机系校友办公室会成为联系广大系友的桥梁与纽带,和广大系友一起,

彼此促进,共创价值!

联系方式: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系友基金办公室

电话:010- 62782917 / 62780542 / 62771958

邮箱:thucs@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东主楼 10 区 107 室

邮编:100084

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校友会

为给广大系友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展示自我的平台,特别开辟《系友文苑》栏目,将发表系友的诗歌、散文、

书法等文艺性作品。我们恳请广大校友积极投稿,来稿形式不拘,记叙、回忆、纪念、传记、人物介绍、专题采访

和散文、诗词、照片等均表欢迎。

您可采用书信或电子邮件的方式投稿,推荐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稿。请将电子邮件发送至 thucs@tsinghua.

edu.cn,投稿时请以“添加附件”的形式发送,并在邮件题目栏注明“《系友通讯》投稿”字样;纸质稿件请寄至: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东主楼 10 区 - 107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系友基金办公室,收,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010- 62782917。

同时,请在稿件里写清自己的真实姓名、学校、年级和详细通讯地址、联系方式,以便我们选用稿件后和您联络。

办刊初期,经验不足,水平有限,尚存许多待完善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同时热忱欢迎广大系友惠赐稿件,

给予大力支持,我们期待着您的来稿!

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校友会

回馈母系

系|友|通|讯

第63页

61

计算机系分会举办“酒创汇”系友创业投资活动

吴建平院士与王小川学长共同为“酒创汇”揭牌

庞一介绍“酒创汇”未来规划

计算机系主任吴建平院士致辞

王小川学长致辞

计算机系党委副书记贾珈讲话

合影

计算机系唐杰教授讲话

牛奎光学长分享行业动态

第64页

62

清华大学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系

清华大学

计算机系校友会

刘知远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线上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