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4年10月刊

发布时间:2024-12-0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4年10月刊

47改革试点工作,推动有关高校和区域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上先行先试,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教育结构上先行先试,强化有组织拔尖人才培养、有组织科技创新、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牵引带动高等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深层次、系统性创新发展。夯实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点,深化基础教育提质扩优工程,推进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推进优质普惠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加快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促进优质特色发展,实施特殊教育学生关爱行动,强化优质融合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加快构建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自 2022 年12 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来,教育部指导 8 个省份开展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建设 2 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8 家市域产教联合体。着眼于建立健全改革的多方协同体系,教育综合改革汇聚起了更强大的改革共识和改革资源——“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来越多高校和企业...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4年10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47

改革试点工作,推动有关高校和区域在全面提高人

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上先行先

试,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

教育结构上先行先试,强化有组织拔尖人才培养、

有组织科技创新、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牵

引带动高等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

保障机制等方面深层次、系统性创新发展。夯实建

设教育强国的基点,深化基础教育提质扩优工程,

推进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学

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推进优质普惠发展,实施义

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加快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普

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促进优质特色发展,实施特

殊教育学生关爱行动,强化优质融合发展。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加快构建普职

融通、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自 2022 年

12 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改革的意见》以来,教育部指导 8 个省份开展

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建设 2 个国家级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8 家市域产教联合体。

着眼于建立健全改革的多方协同体系,教育综

合改革汇聚起了更强大的改革共识和改革资源——

“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

越来越多高校和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协同育

人,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大中小学思政教育

一体化深入推进,汇聚多方力量和资源的“大思政课”

格局已经形成;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

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打造校家社协同

育人共同体……

其背后是一个共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单靠教

育行政部门的单方面努力难以实现突破,要善于寻

求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有效整合分散配置在各领域

各部门的多种改革资源。

谋全局者,终将破局。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局中锚定教育强国建

设,教育综合改革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协同发展,

正在开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牵住“牛鼻子”,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教育综

合改革

广泛形成破除“五唯”的共识,进一步扭转教

育功利化倾向,是教育评价改革的起点。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

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

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在主持中共中央

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紧扣建设教育强国目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

的教育评价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深化新时代

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

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

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对克

服“五唯”顽瘴痼疾进行了系统部署,吹响新时代

教育评价改革的攻坚号角。

改革既需要总揽全局的统筹谋划、整体推进,

也需要对准焦距精准落子。教育发展中的最关键问

题,便是改革的着力点。但同时,教育评价改革更

是关乎能否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进一步优化良好教

育发展生态的关键一子。

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建

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牵引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

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等综合改革,才是真正扭住

了教育评价改革这个“牛鼻子”。

在推进《总体方案》落实过程中,教育系统抓

好落地,分类布点,整体推进,加速破除“五唯”

顽瘴痼疾。一系列改革举措密集推出,每一项改革

都“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多个领域,牵涉多个

部门,关系多方利益。

从中央到地方、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

一场破“五唯”的教育评价改革“硬仗”全面打响,

推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一系列实质性突破。

国家层面配套改革和政策体系逐步健全——

《总体方案》印发后,教育部制定了 20 个部门

的任务分工清单,推动出台了 20 余份教育评价改革

配套制度文件,立起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四梁八柱”。

各地各校在探索实践中涌现出不少好经验好做

法——在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方面,西南大学立足劳动教育“育人”核心,从体

系建设、评价落实和分类发展 3 个维度着手,将劳

动教育始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改革学校评价、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方面,广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第52页

48

东实施“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赋

予不同类型高校不同的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引导

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

在改革教师评价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建立思政

课教师、工程、技术转移等 19 个类别的专业技术人

才系列,以教师分类评价营造人尽其才的成长沃土。

……

基层实践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以教育

评价改革为牵引,有力推动了育人方式、办学模式、

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部分领域教育功利化倾向得到有效遏制——过

去,每到高考成绩发布之时,五花八门的“高考状

元”“高考喜报”宣传炒作令人眼花缭乱,助长了

社会的教育焦虑和教育功利化倾向。《总体方案》

提出“十不得、一严禁”负面清单,各地各校宣传

炒作“状元”明显降温。

武汉大学一项研究显示,2020—2023 年我国

学者在中国科学院公布的国际预警期刊上发文比例

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学者对

SCI 论文和影响因子的盲从行为显著改善,也反映

出破除“唯 SCI”和“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改革

政策已初显成效。

激活“新动能”,前瞻性布局教育数字化,开

辟新赛道

“今天我们来读《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

“请甘肃的同学们也谈谈你们的思考。”

一块屏幕,瞬间将相距近 1500 公里的两所学校

连在一起。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快速推进,

让这一场景从理想照进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

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

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

撑。”

当新赛道、新优势被赋予教育发展突破口的重

要使命,教育数字化无疑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

2022 年初,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

上线,因利用公共平台确保包容性地获取数字教育

内容,为全球数字教育变革提供了有益经验,获得

2022 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最高奖项,

有力支持了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所提出的“公共数

字学习门户”倡议。仅用不到两年时间,平台便连

接 51.9 万所学校,辐射 1880 万名教师、2.93 亿名

在校生及广大社会学习者,人人皆学、处处能学、

时时可学正在加速实现。

今年全国两会后,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学习

时报》撰文指出,要打破思维极限,破除路径依赖,

谋划实施更多前瞻性布局和超常规举措。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 5 月,国家智慧教育平

台页面浏览总量已达 405.4 亿次,不断让更多优

质教育资源突破时空、联通城乡、跨越山海。数

字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国家对教育信

息化、教育数字化的前瞻、超前部署,改革意味

明显。

从 2012 年教育部发布首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

规划开始,《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

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加

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的

陆续出台,标志着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已上升为国

家战略,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组成部分。

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

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

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2024 年新年伊始,教育部召开首场新闻发布会,

传递鲜明信号——教育数字化持续推动学习型社会

建设,全民终身学习蔚然成风。3 月底,在国家智

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两周年之际,教育部正式

确定今年为数字教育“扩优提质年”。

从广度到深度,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数字

化赋能教育发展,从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能力到数

字化生态、数字化治理的高效演进,给整体推进的

教育改革行动开启了全新的维度——

教育部首次召开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数字化现场

推进会,并面向中西部地区专门召开教育数字化助

力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

成立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设立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特别工作组。

印发《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提出把教

育数字化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倍增器”。

……

8.9 万条中小学资源、超 1 万门职业教育在线

精品课程、3.1 万门高等教育优质慕课,是国家智

慧教育平台的存量;提供 20.7 万门慕课及定制化课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第53页

49

程,服务西部高校学生 5.9 亿人次,是“慕课西部

行计划”的“成绩单”;而 100 余万个、43.6 万门,

则是终身教育平台、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累

计上线资源数,分别服务 3600 万、5640 万人次的

学习。

教育数字化催生了教育新变化,也不断丰富着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涵。网线联通、屏幕亮起,

不断弥合的是城乡教育的鸿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

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

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

好学”的需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落实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

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

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经过坚持改革、接续

奋斗,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总体解决了教育“量”

的问题,如何解决“质”的问题便尤为突出。

顶层设计,明晰方向。

2023 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

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

意见》,部署八大行动,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

育资源总体不足与人民群众期望“上好学”的矛盾。

2024 年全国两会,“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

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教育部继续部署“深化基

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

伴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向纵深推进,

以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为核心的“扩优提质”,

朝着真正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根本性转

变的目标加速前进。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路

径下,以高质量发展为标志,一幅恢宏壮丽的教育

民生答卷徐徐展开。

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大旗高高飘扬。

教育强国建设是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

在改革创新中开辟广阔前景。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第54页

50

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答好新时代命题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

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

合作办学。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

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

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

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

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六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

领导下,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积极谋求更高质量的发

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

要引擎。面对新时代对教育对外开放提出的新要求、

新需求、新使命,中国教育正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

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对外开放开新局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时代

越是向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就越发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

国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于教育而言,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是在全球集

聚人才和资源、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是建设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推动力和必

然选择。

走在最前端的,是教育规划、行动战略的纷纷

出台。以顶层设计为先导,《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

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等重磅文件陆续印发,教

育对外开放总体布局不断优化。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

“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再次成为关键词。

放眼国际,我国教育的“朋友圈”正逐步扩大。

同 183 个建交国普遍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

与 59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深入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同共建国家

教育领域互联互通。

成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设立中

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启动“未来非洲—中非

职业教育合作计划”,实施“中阿高校 10 + 10 合

作计划”“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深化中国与

中东欧国家教育交流合作,支持建立金砖国家数字

教育合作机制等,点面结合的区域教育合作机制不

断完善。

回望国内,教育对外开放高地建设不断提速。

教育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支

持长三角地区打造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和国际人文

交流汇聚地,支持海南自贸港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

与北京市、上海市合作设立“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示

范区”,支持中西部和东北立足区位优势扩大面向

周边国家的教育开放……

引导高校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双一流”

建设,依托国家公派留学助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

国际化人才培养,支持组建国际高校联盟,参与国

际学术组织,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领域、跨国

界的科研合作……教育对外开放加快推进。

举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汇集中外高校、

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创新资源,开展学术交流、

资源对接和项目合作,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统筹教育、

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截至目前,已拓展形成京、沪、

赣、黑、吉、辽、陕、闽、新九地牵头,覆盖全国

的协同推进格局。

不断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总体布局,统筹规划、

重点推进。六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更全方位、更

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教育

是人文交流和对话的重要形式,也是传递、继承文

明核心价值的关键形式。随着人文交流格局不断完

善,中外“心联通”越来越紧,中外人文交流范围

不断扩大,形式更多元。稳步推进落实“5 年 5 万”

倡议,启动落实“3 年 1 万,欧洲翻番”倡议。在

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美国青年使者交流计划(YES

项目)、知行中国、千校携手、中美青年创客大赛、

中俄同类大学联盟、中法百校交流计划、中南(非)

职业教育联盟等教育品牌项目,为双边关系发展注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第55页

51

入了正能量和暖力量。

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

2023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

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

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

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

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为我

们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行动指南;把我国建设

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为我们

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

发展目标。

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更是展现出前

所未有的自信和活力。

教育部积极支持高校引进境外一流资源“强强

联合”,围绕理工农医类及国家急需紧缺学科专业,

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2018 年以来,经教育部批准

设立的本科以上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 473 个,其

中包含 2 所合作大学。目前,境内办学者中 117 所

高校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占“双一流”建设高

校总量的 81.2%,境外办学者既包括综合实力强的

世界一流名校,也包括在特定专业领域具有显著优

势的高水平院校,理工农医类合作办学占合作办学

总数的 71%。

在坚持高水平“引进来”的同时,高质量“走

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中文热”升温,体现中国温度。85 个国家将

中文纳入教育体系,推动中文进课堂,助力当地青

年圆“中国梦”。以阿联酋为例,目前共有 171 所

阿联酋中小学及幼儿园开设中文课程,7.1 万余名

学生学习中文,培养了大批热爱中国文化、对华有

深厚感情的师生,已成为海外中文教育典范工程。

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外国际学校,教育部会

同外交部加强统筹谋划,稳妥推进海外中国学校建

设。与阿联酋有关方携手努力,推动迪拜中国学校

顺利落成。

教育部坚持以培养高层次国际人才和知华友华

国际人脉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健全来华留学生培养

体系,规范来华留学生管理服务。如今的中国,已

成为全球重要留学目的地,“留学中国”品牌不断

做大做强。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进入第二个金色十

年,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职教出海,与 29 个国家合作建设鲁班工坊,为当地

青年提升学历层次和技术技能水平搭建了新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各国鲁班工坊建设累计为合作

国培养学历学生 9000 多名,面向合作国开展各级各

类培训 2 万余人次,培养了大量熟悉中国技术、了

解中国工艺,认知中国产品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

也带动了中国企业和优质产能“走出去”。

吉布提总统盖莱表示,“鲁班工坊是中国送给

吉布提最好的礼物”。泰国政府授予泰国鲁班工坊

中方合作院校“诗琳通公主纪念奖章”。2024 年 2 月,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专程考察哈萨克斯坦鲁班

工坊并予以高度赞赏。

主动引领全球教育数字化发展,以开放的姿态

分享中国在线教育成果,是努力开辟新赛道、塑造

新优势、实现新突破的创新之举。“爱课程”和“学

堂在线”两个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入选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全球教育联盟。截至 2023 年底,平台向全

世界大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了包含 14 个语种的 1000

余门在线课程,全球累计选课达 100 余万人次。依

托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中国慕课走出国门,

为世界作出中国贡献。

中国教育走出去的变化和成果,体现了我国教

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也展现了

大国的责任担当。

潮起未落,风起扬帆。中国教育正迎风破浪。

深入参与全球治理,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当前,全球治理和发展面临新挑战。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在其发布的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

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中提出,教育作为

一项公共事业和共同利益,各国要加强研究创新、

全球团结与国际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的时代趋

势,顺应互联互通的世界发展大势,提出“共商共

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理念。

而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无疑是中国教育对外开

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坚持以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

织和多边组织的合作为抓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阐述新文明观,开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第56页

52

启我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新篇章。彭丽媛教

授应邀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

育特使”,积极推动世界女童和妇女教育事业发展。

2018 年以来,我国深入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

大倡议、重要议程、重点计划,为全球人文治理作

出中国贡献;积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国际公

共产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切实支持;与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合作举办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第 44 届

世界遗产大会等高级别国际会议等,围绕教育、科

技、文化等领域国际热点和前沿议题,搭建了国际

交流与合作平台,形成了《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

样性岳麓宣言》《福州宣言》等一批有全球影响力

的成果性文件;全面参与多边机制框架下的教育合

作和教育援助,为应对全球共同面临的教育挑战、

创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教育治理机制,

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着眼未来,搭建数字平台,展现中国智慧——

我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第四届国际

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会议通过的成果文件《北京

共识》成为相关领域首份重要指导性文件;我国发

起并成功主办 2023 年和 2024 年两届世界数字教育

大会,2023 年聚焦“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共同

探讨通过数字教育变革应对全球教育危机,2024 年

聚焦“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共同探讨

数字教育的实践与创新,通过教育数字化促进包容、

公平的优质教育,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大会还成立了世界数字教育联盟,上线中国国

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积极推动全球数

字教育变革与发展。

2023 年和 2024 年成功举办两届世界数字教育

大会。2024 年通过联合国机构、二十国集团(G20)、

亚太经合组织(APEC)、经合组织(OECD)等国际

组织平台,分享我国数字教育标准、规范和最佳实践;

担任联合国儿基会“公共数字学习门户”项目全球

牵头国家相关工作……一连串活动对积极发出数字

教育的中国声音,主动讲好数字教育发展的中国故

事具有重要意义。

面向世界,参与核心议题,提出中国方案——

围绕教育减贫、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等全球性议

题,我国主办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成功举办世

界职业教育发展大会、积极筹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搭建全球性高端教育合作平台,为全球教育治理提

出中国方案。

深入参与《承认高等教育相关资历全球公约》

《开放式教育资源建议书》《开放科学建议书》《人

工智能伦理建议书》等一系列重要国际规则制定工

作,与该组织合作起草并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工程报告》,为全球人文治理作出中国贡献。

为推动全球教育公平,与教科文组织于 2015 年

合作设立女童和妇女教育奖,与此前双方合作设立

的孔子教育奖、亚太地区教育创新文晖奖等在保障

受教育权,特别是女童和妇女受教育权方面发挥重

要作用,产生良好示范激励效应。数据显示,迄今

已有 17 个国家的项目获女童和妇女教育奖,32 个

国家的 47 个项目获孔子教育奖,来自 14 个国家的

24 个项目获得文晖奖。

为提升全球教育质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

作,连续实施三期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托基

金项目,惠及 12 个非洲国家、3 万多名教师和 1 万

多名非洲青年,在支持提升非洲教师教育和高等职

业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项目国欢迎。

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设立长城奖学金,30 年

来资助 700 多名发展中国家青年学生学者赴华学习

和研究。

聚焦发展,勇担国际角色,展现中国力量——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 2030 年可持续发展教育议程

实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担任该行动指导机构——

2030 年教育高级别指导委员会成员,我国代表还担

任 2030 年教育监测指标技术合作组和教师工作组等

工作机制成员。怀进鹏多次出席委员会会议,参与

制定全球教育议程,推动全球教育变革,为全球可

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STEM 教

育成为撬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杠杆。2023 年 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42 届大会通过了在中国上

海设立教科文组织国际 STEM 教育研究所的决议,标

志着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首次落户中国,意味着双

方合作进入新阶段,彰显中国大国担当。新的研究

所必将汇聚全球智慧与力量,推动 STEM 教育不断迈

上新台阶,为加速实现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建

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面向未来,中国教育将继续敞开胸襟,为打造

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第57页

53

弘扬教育家精神锻造新时代“大国良师”

今天的中国,阳光倾洒,绿意盎然。大江南北

的校园里,时时涌动着蓬勃的力量,处处洋溢着欣

欣向荣的气象。

时间拉回到 2018 年 9 月 10 日。在全国教育大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

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

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

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

贡献。”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事业发展中重要且紧

迫,党中央对教师队伍建设高度重视,饱含深切关怀。

2018 年以来,一系列政策接连出台,一项项举措扎

实落地,我国教师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师队

伍整体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优秀人才争相从教、

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基

本形成。

教育家精神高位引领师德师风建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

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就涵养

高尚师德师风专门提出要求,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

准;引导教师自律自强;加强师德师风培养;坚持

师德违规“零容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师风建设一直是教

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2023 年 5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

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

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

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2023 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

秀教师代表,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从 6 个

方面全面完整地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

践要求,高位引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

为建设一支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教师队伍提供了

根本遵循。

教育家精神是驱动广大教师实现自我精进、自

我完善的强大力量,一经提出就极大地鼓舞和鞭策

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系统掀起了声势浩大

的学习热潮。

今年 2 月,教育部启动教育家精神 2024 年巡回

宣讲活动。25 名优秀教师代表组成宣讲团,分赴河

北、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湖北、湖南、广东、

广西、四川、甘肃、新疆等 12 个省份开展巡回报告,

活动时间长达半个月。

2 月 28 日—3 月 11 日,巡回宣讲开展期间,1.3

万人现场参与,2939 万人次线上观看,微博“教育

家精神”“教育强国奋斗有我”相关话题持续引发

热议。

5 月,教育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专题页

面上线,全面展示了社会各界学习、领悟习近平总

书记教师节重要指示精神的思想感悟,并以鲜活案

例的形式诠释了教育家精神如何落地、开花。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典型引领下,牢

记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广大教师身体力行,自

觉以教育家为榜样,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执教的理

想和追求,把“师德师风”四个字转化为鲜活实践。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新时代“大先生”的现

象蔚然成风。

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教师于洁在 50 岁时主动

请缨,前往偏远农村学校带落后班级,至今依然在

农村学校班主任岗位上发光发热;中国医科大学教

授马晓欣以“红医精神”为特色,在妇产科教学中

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

责任感……

如今,教育系统正以教育家精神为价值内核,

努力锻造一支“四有”好老师队伍,全面强化立德

树人的核心支撑。

通过教育家精神的高位引领,给教师队伍师德

师风建设设定了新的标杆的同时,还有完善的制度

设计,对违背师德、有损教师队伍形象的行为“零

容忍”:在教育部党组常规巡视中嵌入教师思想政

治和师德师风专项检查;通报师德违规典型案例,

建立师德“黑名单”制度;全面推开教职员工准入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第58页

54

查询制度,各地各校做到新入职教职工查询全覆盖。

截至目前,教育部已累计曝光 13 批 93 起违反

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的典型案例,坚决维护了教师队

伍的纯洁,提振了师道尊严,进一步推动师德建设

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去。

“强师”体系助力教师素质能力跃升

教师,蕴含着无穷的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同

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教过我的老师

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

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

可喜的是,我们的教师队伍已经实现了量质齐

升,广大教师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培养造就着更多

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从数量上看,全国专任教师总数从 2018 年的

1672.85 万人增长至 2023 年的 1891.78 万人,教师

数量净增 218.93 万,涨幅达 13%。这支规模宏大的

教师队伍,成为支撑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的“大

国良师”。

从质量上看,教师队伍的高素质专业化水平显

著提升,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

师队伍正在形成。

教师队伍“短板”加速补齐——一个木桶能装

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乡村教师、中西

部欠发达地区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成为教

师队伍中的“短板”。要想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就

必须把“短板”锻长。

直面“短板”,定向施策:继续实施“特岗计划”,

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教师;启动国家银龄教师行

动计划,从优秀退休教师中引智挖潜,服务国家战

略急需;启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

帮扶,从东部遴选优秀校长、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任

教师,支持帮扶县每县建好一所普通高中和职业高

中……

多措并举带来显著成效。目前,乡村教师“下

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局面基本形成,农村义务

教育阶段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比达 76.01%。

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教师支教的方式,在“输

血”的同时“造血”,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教育发展水平,

还关系到能否缩小区域教育差距、实现教育优质均

衡发展,更深度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此外,

西部地区还集边疆地区、民族地区于一体,教育作

为重要稳定器的功能和价值尤为凸显。当薄弱地区

的教师队伍逐渐庞大、素质逐渐提高,社会稳定和

长治久安的基石也更加牢固。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健全——长期以

来,教育部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

性工程来抓:启动“国优计划”,支持“双一流”

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优秀教师;实施“国

培计划”,启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支持师

范院校建设;实施“职教国培”示范项目,建设

170 个职教“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和 202 家企业

实践基地……

如今,以 200 所师范院校为主体、近 600 所非

师范院校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已经形

成,实现了由“中师、专科、本科”三级教师教育向“专

科、本科、研究生”三级教师教育跃升,整体提升

了国家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持续推进的专业成长,让广大教师的专业能力

逐步增强,逐渐成长为好老师和大先生。如果说教

育情怀让广大教师对教育充满信心,那么拥有更强

的专业能力,才能让他们把教育信念转变成教育实

践,把教育情怀转变成教育现实。

教师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在山东省潍坊市

临朐县教育云平台的名师工作室内,山东省特级教

师、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语文教师袁丽,正在主持

三年级语文教材《枣核》的课程资源编制。同步登

录工作室的除了县内的 6 名教师外,还有远在山东

省济宁市泗水县的九山镇白沙小学教师胥昊,两个

多小时的时间里,他们一起线上研讨、交流、互动,

共同完成了这节课的资源编写、上传工作。

这只是数字化手段提升教师技能的一个片段。

从先后实施两轮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升工程到建成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人工

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再到在国家智慧教育

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教师研修”板块,开展暑假、

寒假研修……随着教师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信息

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成长的好帮手,在教师成长的可

持续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惠师”机制构筑教师发展良好环境

2018 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

出,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

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第59页

55

热心从教。

6 年过去了,教师地位待遇持续提升,尊师重

教氛围持续浓厚。

“从校到家、从家到校,一步就到。”这是河

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实验学校教师秦浩辉一直以来的

梦想。2022 年以前,他每天早上 5 点起床从家里赶

往学校,一直忙到晚上 9 点多才走出校门回家。

2022 年,秦浩辉住进了学校的周转宿舍。“自

从学校给我分配了宿舍之后,生活工作方便多了,

不用每天跑来跑去,一出宿舍就是教室,给我们减

轻了不少负担!同时也解决了我照顾孩子的后顾之

忧,可以安心工作了。”秦浩辉笑道。

强教必先强师,强师重在惠师。党和国家始终

重视教师待遇问题,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水平。6

年来,党和国家在教育政策和资金投入上,都大幅

度向教师倾斜。

2018—2022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中教

师工资福利支出年均增长 8%,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

费支出的比例从 61% 增长到 63.4%,占比提高 2.4

个百分点。其中,尤以对乡村教育、乡村教师的财

政倾斜力度最大。2018—2023 年,中央财政累计安

排 855 亿元,持续支持实施相关计划和政策。

此外,还建立了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

各地基本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

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中小学教师

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绩效工资发放有效体现教师

工作量和工作绩效;持续推进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

策……一连串的改革举措给教师吃下安心从教的“定

心丸”。

截至 2023 年,中西部 22 个省份 715 个原集中

连片特困地区县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

约 7.3 万所乡村学校,受益教师约 130 万人,人均

月补助额 394 元。全国已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

500 多万套(间),能够解决 1500 多万名包括乡村

教师在内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问题。教

师安居乐业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让广大教师舒心从教就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温情

厚爱。除了强化待遇保障,还要让教师有充分的职

业荣誉感、自豪感。6 年来,教师荣誉表彰体系更

加完善,尊师重教风气持续浓厚。

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考察学校、会见优秀教师代

表、与教师座谈、给教师致信回信等不同方式,对

教师致以节日慰问。

建立了以人民教育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

秀教师为代表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和以时代楷模、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最美高校辅导员为

代表的教师选树宣传体系,选树宣传“人民教育家”

于漪、卫兴华、高铭暄,“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

“时代楷模”李保国、黄大年等一大批教师重大典型,

引领广大教师见贤思齐……

当城市地标的灯光为教师点亮,当报告会场的

掌声为教师响起,教师是光荣的,因为他们从事的

是人类最神圣的事业。教师是幸福的,因为全社会

都向他们投去了尊敬的目光。广大学生也在真切感

受着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谁在为国家作贡献,

这种示范引导作用是无穷的。健全的国家教师荣誉

表彰体系本身就是一种丰厚的教育资源。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

秉烛铸民魂。广大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

心使命,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勇担教育重任,不

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育更多适应中国式现代化

需要的优秀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

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

第60页

56

国际动态

各国创新教育有哪些新动向——世界大学生创新论坛观察

10 月 15 日,世界大学生创新论坛暨世界大学

生创新联盟成立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来自联

合国的有关负责人和国内外知名大学校长代表等共

约 350 人参加活动,就各国的创新教育情况展开交

流。各国专家关注哪些创新热点?各国创新教育最

新动态如何?对此,《中国教育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制定宏观措施,迎接时代挑战

近日,2024 年诺贝尔奖各大奖项揭晓,其中,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均与人工智能领域相关,

这两大奖项同时垂青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者,引发

热议。

“20 年前,我们还难以想象现在智能设备能如

此普及,接下来,人工智能还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改变世界,这给我们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宁德

时代首席制造官、美国密歇根大学吴贤铭制造科学

冠名教授倪军的话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如何破局?青年人才是创新的主力军。

近期,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兆信团队在全国

范围内就创新发展问题展开了调研。团队对 2107 所

高校做了 80 万份问卷调查和 90 万字的深度访谈后

发现,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愿偏低,创新

生态、创新政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氛围等

是影响大学生创新成效的重要因素。

如何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对此,联合国副秘

书长奇利齐·马尔瓦拉表示,现在世界各国都将创

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成果转化作为高校创新教育的

重要目标,对推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都制定了强

有力的措施。

比如,去年,美国发布了《美国政府关键和新

兴技术国家标准战略》,支持联邦政府对关键和新

兴技术制定国际标准;德国出台了《未来研究与创

新战略》作为联邦政府最新的科技创新顶层战略规

划。中国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为平台,系统

探索创新教育规律,取得了显著成效。

“虽然各国战略侧重、发展特点不一,但在大

学生创新方面仍达成了一系列的行动共识,比如构

建大学生创新的国家支持与孵化生态、优化大学生

创新的高校教学与实训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的个

人素质与实践能力、搭建大学生创新的国际交流与

协作平台等。”黄兆信说。

打破学科边界,提升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学科交叉融

合”是许多专家提到的关键词。

倪军认为,多学科交叉融合是突破未来瓶颈的

选择。

“未来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打开边界。”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李佩诗说,“面临日益

复杂的现实情况,我们要不被过去的传统观念和边

界所束缚,打破学科边界、学习边界和学校边界,

创造出跨学科、超越传统、跨越界限的教育环境,

培养未来领导者、创新者和变革者。”

据介绍,2024 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上海

交通大学合作建立了数量金融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合作开设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EMBA) 课程。

该项目重点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广

阔的国际视野,以应对未来的全球挑战。

创新能力培养也成为北京大学关注的焦点。北

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表示,北大着眼加强基

础学科、新兴学科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聚焦

学生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

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供给侧思维和需求侧思

维能力。

“未来要深入推进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

合,让更多学生参与到高质量的跨学科、跨专业交

叉学习与合作中,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知

识转化能力,培养既精专业又善管理的拔尖创新人

才。”黄兆信说。

注重企业孵化,催化成果落地

随着全球科技创新的加速,各国对科技企业孵

化器的发展模式越发重视。如何推动教育链、人才

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也成为各国专家探讨

的主题。

第61页

57

国际动态

活动间歇,一位参会嘉宾分享了“法国版硅

谷”Station F 的案例,获得众人称赞。Station F

原本是破败的火车站,后由巴黎市政府买下,并将

其纳入科技创新的国家战略中。他们把一座废弃火

车站改造成了一个大型街区式创新孵化基地,并将

其作为片区更新的启动器,从而实现对空间的缝合、

产业的催化、社区的活化,促进城市持续再生。

2023 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生马克西姆·迪

凯森凭借“变废为宝:绿色高效地将贝壳垃圾转化

为高价值甲壳质产品”这一项目夺得大赛季军。“新

加坡围绕企业孵化培育、能力提升、成长加速、数

字化转型升级、人力资本开发、业务支撑等方面提

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通过新加坡的创新服务,

迪凯森受益良多。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校长布朗温·福克

斯表示,学校实施了 2024 年的旗舰创业计划,为超

过 1 万人提供创新创业培训。同时,学校支持女性

创业者发展,已经帮助女性创业者建立了 245 家初

创企业。此外,学校积极推进“全球创新着陆计划”,

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优秀院校展开合作,

寻求更多机会。

“要打通‘0 到 1’‘1 到 100’的创新链,必

须深化与创新型企业的协作融合,发挥强耦合的‘双

主体’作用,高校和企业应该打开边界,形成‘目

标共识、人事共通、任务共担、成果共享’的协作

机制,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科学院

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 █

第62页

58

跨学科教学如何开展更有效

开展跨学科教学,是不少国家中小学教师面临

的难题。21 世纪以来,英国、美国、加拿大等欧洲

发达国家在中小学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跨学科教学实

践,亚洲部分国家也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注重方向引导和政策支持

总体来看,这些国家普遍重视顶层设计,通过

颁行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框架,指导跨学科教学。

美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通过系列文件、框架和

会议,倡导跨学科教学的多主体参与和方法创新。

2016 年美国出台《STEM2026:STEM 教育创新愿景》

报告,强调通过跨界实践解决真实问题。今年 5 月,

美国 STEM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医学)

机会联盟发布《STEMM 公平与卓越 2050:国家进

步与繁荣战略》,指出将投资 150 亿美元用于传

统部落学院等的跨学科研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

比亚省出台教学评价框架,为不同年级和学科的

教师提供教学样本,帮助教师明确大概念、学习

任务、评价方法等基本内容。在 2024 年出台的《促

进学生成功的政策》中,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要求

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开展跨学科

主题教学,助力学生探究能力提升和批判性思维

培养。芬兰通过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大纲,引导学

生基于现象教学,探索真实现象和主题。其地方

教育部门和学校则根据课程大纲制定地方课程,

细化实施目标、内容和方法。2024 年召开的芬兰

全球教育伙伴关系论坛,倡导运用人工智能等新

兴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实施气候变化、生物多样

性等跨学科主题的挑战性课程,促进学生积极参

与社会转型。新加坡今年也召开了超学科会议,

倡导推动新加坡成为多领域跨学科知识的创新中

心。新加坡还将跨学科项目纳入高校入学测试,

据此评价学生的思维和研究能力。

树立鲜明的跨学科教育理念

跨学科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不仅影响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还对

教学行为有着长久的激励和指导作用。许多国家在

教育理念上,倡导以学生为本、发展核心素养、注

重问题导向,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以解决

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

的关键能力。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坚持“认知—实践—

理解”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基于“逆向设计”原则,

设计跨学科任务和评价方法。芬兰国家核心课程框

架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

跨学科核心素养,如思考和学会学习、文化能力、

通信技术能力、职场生活能力和创业精神等。新加

坡基于学生成长发展需要,聚焦创新思维、合作交流、

问题解决等通用能力培养,开展跨学科教学,引导

学生通过观察和反思完成跨学科任务。一些学校把

跨学科教学与当地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助力学生的

全面发展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美国加州圣

地亚哥高科技中学引导学生根据社区现实问题如鸟

类保护等,开展跨学科学习。还有一些学校整体设

计跨学科课程和内容,以服务学生的长远发展。例

如,英国伦敦东部的 P21 学校以“脑—心—手”理

念开展跨学科教学,即引导学生动脑发展知识技能、

用心培养个性品格、动手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在小

学阶段开展进阶性的机器人技术等项目,在初中阶

段强化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的融合,以激发学生的

深层次思考。

强化跨学科教学的师资支撑

跨学科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鼓励创新的

校园文化、高度合作的师资团队和丰富的教学资

源。这些国家通过多种手段,为跨学科教学提供

师资支撑。

法国将跨学科教学列入必修课中公共课程之外

的“补充课程”,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

如跨学科教学指导框架、教学案例、线下教学培训、

专题研讨班和优质网络教学资料等。芬兰学校注重

营造民主、和谐、相互信任的校园协作文化。学校

管理者会与师生及时沟通跨学科教学的规划和活动

国际动态

第63页

59

安排,协商制定跨学科教学的方案和活动分工,引

导师生进行团队合作。同时,芬兰学校支持不同学

科教师之间共享资源,共同开展教学设计和组织教

学,还会赋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基于国

家核心课程框架规定的跨学科学习模块,结合校情

学情,自主设计跨学科教学模块。美国学校支持教

师组成专业团队,开展跨学科协作,引导学生通过

实地考察、社区服务、校外实习、咨询专家等方式,

完成跨学科学习任务。英国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

体,创造多种条件和平台支持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

一方面,为教师提供跨学科教学的资源,如可选性

项目模块等。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常态化研讨跨学

科教学规划,并提供培训支持。同时,教师专业发

展共同体会在跨学科教学项目设计、学生指导、家

校合作等方面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反馈。

设置有社会价值的跨学科项目

设置富有情境性、适当挑战性和社会价值的跨

学科项目,才能引导学生去探究和解决复杂世界的

真问题。

英国的教师会共同研讨,设置具有真实性、创

造性、渐进性特征的跨学科项目群和有驱动性的现

实问题,来发展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不同年

级的跨学科项目和主题类似,但在能力要求上呈现

螺旋式上升。总体来看,英国学校的跨学科任务设

计有关联性和整体性。加拿大教师注重基于大概念

和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现象,设计跨学科问题情

境和真实任务,激励学生探究和解决社会问题。例

如,夏洛特皇后群岛的鱼类—林业跨学科项目,重

在引导学生探索陡坡伐木行为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

法国紧贴学生现实生活,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设置生态发展、科学和社会、健康和安全、信息通

信和公民身份、文艺创作等紧密联系现实的跨学科

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增进对真实世界的理解。芬兰

设置面向现实的跨学科教学主题,如气候变化、科技、

水资源、城市规划等,引导学生结合地域条件和校

园文化,解决对校园和社区生活有重要价值的问题。

有些学校地处北极圈内,气候寒冷,还会借助当地

特有的驯鹿等资源,开展涉及地理、体育、艺术等

学科的跨学科教学。新加坡的跨学科教学更注重引

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批判性地运用知识,获得合作

交流和创新思维等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应对未来做

好准备。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通过“头

脑风暴”,确定社区改进的重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运用证据进行解释、推理并最终作出决策。

完善跨学科教学的过程性评价

跨学科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仅有内容和师

资的整合是不够的,评价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跨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强,决定了跨学科教

学需要完善过程性评价,即关注教学的实践过程,

重视学生参与度、师生协作、反思实践、证据运用、

体验分享等。

首先,强化对教师的评价。英国通过教师专业

发展档案,评判教师的跨学科教学,指导教师的教

学实践。有些学校会在新学期伊始,与教师协商全

年的跨学科教学项目方案,并定期提供专家指导。

芬兰基于不同评价层级,从多个维度来评价教师教

学的成效。值得一提的是,芬兰在评价过程中,注

重观察和评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基于现实世界中的

整体现象,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跨学科探索和学习,

尤其是能否引导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完成主题任务、

解决相应问题、获得学习体验。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加拿大在开展总结

性评价的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如评估学生通过

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考

量学生开展的跨学科项目所产生的社会和环境影响,

评价学生的伦理意识和价值观、学生在合作交流和

分享经验过程中的沟通能力等。法国教师在过程性

评价中,着重评价学生以下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掌

握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解决问题和知识迁移

的能力,团队合作、口语表达、项目管理能力和探

究精神,学生在学习成果展示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综

合素质和应变能力等。在新加坡,学生跨学科项目

评价的成果形式包括书面报告、口头陈述、小组项

目档案等。开展评价时,教师更看重学生的探究过

程和反思能力,尤其注重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教师

鼓励学生运用技能,如观察、提问、调查等,合作

探索问题的解决路径。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陈春勇,单位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系 2024 年度中国教育科

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

项资助项目“教育强国背景下教师跨学科素质提升

的国际经验”[GYJ2024055] 成果 █

国际动态

第64页

60

中国教育智库网

中国教育智库网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教育智库平台,汇聚

各类教育智库专家,为各级政府制定教育规划和重大教育政策提

供智力支持和决策服务,为各类学校的定位、规划、战略、管理

和创新提供专业指导,为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咨询、培训、会议、

交流服务,通过建立课题评估和交易平台,为课题的转化提供政策、

技术、人才、资金等一系列支持和帮助。

网址:http://www.eduthink.com.cn/

微信号:edu-think

中心官网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csdp.edu.cn)以服务中

心建设教育创新要素聚集平台为宗旨,是展示中心工作动态、集聚教育改革公共服

务平台、发布重大工程项目的信息共享平台。

教育之弦官方微信

“教育之弦”(微信号:moe-csdp)作为教育部学校规划

建设发展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打造教育创新要素汇聚

的微信平台,聚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关注国家

教育政策和教育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案例。

中心平台

第65页

61

教育统计服务平台

教育统计服务平台是为统筹规范教育统计培训及管理工作,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教育培训基地和培训学员的公益性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集信

息发布、教学辅助、教务管理和培训数据信息统计分析为一体,为各类用户提供全方位

的综合性服务。

网址:http://essp.csdp.edu.cn/

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

“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集成各级各类教育、经济

社会发展及国际比较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集应用管理、决策支持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国家

教育数据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作为支持教育统计工作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以满足

基层统计人员和教育管理者在线培训需求为目的。培训课程由中心、复旦大学教育事业

统计培训基地和其他培训基地联合开发,并由复旦大学提供运行管理平台,按照远程继

续教育要求进行日常教学管理服务。学员完成规定的在线培训课程后,可获得由中心和

复旦大学共同颁发的《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合格证书》。

登录中心官网:http://www.csdp.edu.cn/

点击:公共服务平台 -- 教育统计在线培训

网址:http://fudan.kmelearning.com/

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

中心平台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免费电子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