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4年7月刊

发布时间:2024-8-1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4年7月刊

473.1 万家,校企合作开发超 1.14 万门(次)课程、1760 种教材。2023 年,57 所高职院校与 202 家企业、53 个载体,在 310 个专业点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推进产教全方位深度融合,广东依托产业园区或产业链,加大改革探索力度,对接高端产业、产业高端,打造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在“双高计划”院校推动和牵头下,深圳市域产教联合体、佛山市“两高四新”产教联合体获国家立项。其中,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依托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牵头成立了佛山“两高四新”产教联合体,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实现产业发展与育人动态耦合。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六大国家级产业园区,着力探索院园融合的“火炬模式”,以教促产、以产助教。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对接智能装备、智能家电、智能机器人三大主导产业,建设佛山市域产教联合体。学校还立足优势产业,依托特色专业群,牵头建成“全国机器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023 年,广东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4个,高职毕业生共计 52.5 万人,雇主满意度达98.16%,...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4年7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47

3.1 万家,校企合作开发超 1.14 万门(次)课程、

1760 种教材。2023 年,57 所高职院校与 202 家企业、

53 个载体,在 310 个专业点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为推进产教全方位深度融合,广东依托产业园

区或产业链,加大改革探索力度,对接高端产业、

产业高端,打造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

合共同体、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

在“双高计划”院校推动和牵头下,深圳市域

产教联合体、佛山市“两高四新”产教联合体获国

家立项。其中,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依托佛山高

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牵头成立了佛山“两高四新”

产教联合体,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

链有机衔接,实现产业发展与育人动态耦合。中山

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六大国家级产业园区,着力

探索院园融合的“火炬模式”,以教促产、以产助教。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对接智能装备、智能家电、

智能机器人三大主导产业,建设佛山市域产教联合

体。学校还立足优势产业,依托特色专业群,牵头

建成“全国机器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行业产

教融合共同体。

2023 年,广东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4

个,高职毕业生共计 52.5 万人,雇主满意度达

98.16%,毕业三年晋升比例 48.95%。全国职业院校

技能大赛获奖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科教融汇 助推城市建设发展提速

为 370 多家企业贡献 2400 多项技术,引导技术

服务项数增至 3 倍多,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变“科

技之花”为“产业之果”的背后,是学校在企业员

工作业和教师实践活动中“寻创意”,校企共同投

入资源“立项目”,校企混编专业技术人员“组团队”,

校企依托应用技术协同中心“建平台”,校企共有

知识产权以市场化机制“强转化”这一套组合拳。

广东“双高计划”院校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和

省战略需求,为全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

支撑。2023 年,14 所“双高计划”院校横向技术

服务到款额 2.9 亿元,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经济效益

15.87 亿元。国家级科研项目也取得新突破,共获

得 115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在服务国家和省战略需求的同时,“双高计划”

院校也着力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案例。

教师们带着任务下企业,带着项目进课程,在课程

创新中开展科技创新,一支支“双师型”教师团队

也逐渐成长起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于胜

团队研发集成电路测试设备,并联合深圳速跃芯仪

科技有限公司,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项目。学校

70 多名学生深入参与集成电路测试企业级项目,大

部分学生进入国内大型芯片测试领域名企实习就业,

成长为集成电路测试领域工程师,人均月工资过万

元。广州铁职院教师刘志运曾在广铁集团工作 6 年

多,他发挥专业优势,依托深耕多年的“手持式毛

细压力管道缺陷涡流检测仪”等科研项目,在课堂

上向学生普及动态检测、无损检测等前沿知识,吸

引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工作室,一同攻坚创新项目。

教学促进科研,科研也在反哺教学,成为新的

教学案例,推动课程的创新。科教融汇有效提升了

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

职教赛道中,广东 34 个项目获奖,获奖数位居全国

第二。

作者:刘盾 黎鉴远;来源:《中国教育报》█

“双高计划”五年间

第52页

48

浙江跑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在 2023 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

赛中,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中西融合礼服设计与

立裁”项目夺得一等奖。“我们从服装产业的最新

标准、岗位技能需求入手,重构了课程标准和教学

方法,以此推进‘三教’改革。”团队负责人说。

除了杭职院,浙江还有诸多高职院校在该比赛

中获奖。五年来,浙江 15 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

以服务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产教融

合和校企合作,跑出了浙江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

“加速度”,成为展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改革成

效的“重要窗口”。

体制机制创新 高位政策供给

“浙江‘双高计划’建设阔步前行,离不开省

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处

长陈达说。

近期最具标志性的举措是,浙江省政府与教育

部联合制定印发《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提级赋能 服务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将职业教育放在

促进共同富裕的大局中来认识,明确在国家、省级“双

高计划”建设基础之上,开展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

行动,将“中国标准、浙江样本”植入“双高计划”

建设院校的办学基因。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聚焦交通特色高水平技

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牵头组建了浙江省数智

交通产业联盟,将“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

充分利用浙江在数字化改革上的先发优势,在智慧

公路这一新兴行业发力。学校构建了智慧公路建设

专业群,形成了交叉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特色,几百

名毕业生在中国首条智慧高速公路上成为技术骨干。

为推动“中国标准、浙江样本”有效落地,浙

江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礼包。如将“双高计划”建

设纳入省政府重要工作“清单制”项目化管理,教

育、发改、财政、人社等 9 个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

工作联席会议协同推进。以“专款专用,专项管理”

为导向,建立建设项目资金管理保障制度,构建分

类分级经费投入机制,将专项资金统一纳入财政预

算管理,实行资金管理和集中核算。

考虑到 15 所院校分布在各地,浙江构建了省市

县三级联动机制,定期研究协调,对“双高计划”

建设单位在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经费投入、企业

办学、专业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加强政策配

套衔接。

2023 年,浙江出台《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

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双高计划”纳入高等

教育强省战略,为建设工作再添“一把柴”。从目

前的数据来看,浙江省“双高计划”总投入 60.23

亿元,省、市两级财政资金投入为中央资金投入的

1.47 倍。

产教深度融合 抓实十大任务

在浙江这块经济活跃、催生改革的热土上,对

于产教融合,职业院校有着先天的敏感和优势,这

成为“双高计划”建设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学生研学逐年火爆,市场前景广阔,

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浙江

旅游职业学院敏锐捕捉到这一变化,于 2019 年向教

育部申请增补“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同时,

成立研学旅行研究所,制定了研学旅行指导师(中

小学)专业标准和旅行活动组织规范。不仅为国家“双

高”导游专业群找到了纵深发展方向,也开启了全

国职业教育研学专业的先河。学院“先行一步”后,

开始向省内外的职业院校辐射推广。到了今年,该

校专门组织了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研

学旅行”赛项,吸引了省内 25 所高职院校的 100 名

选手同台竞技。“短短 5 年时间,一个专业从诞生

到全面铺开,见证了产教融合的澎湃活力。”赛事

主办方负责人表示。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为全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浙江省发布了《深

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其中的关键举措包括:定期发布产业发展规划和人

才需求,淘汰不符合产业发展需要、重复率较高、

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聚焦省重点产业发展态势,

“双高计划”五年间

第53页

49

组织开发一批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与国际先进标

准接轨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支持地方标准

上升为国家标准。推进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场景建设,

支持行业企业建设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将新技术、

新工艺、新规范同步纳入实习实训内容等。

与产教融合同频共振的,是对“双高计划”十

大建设任务的真抓实干。如“党的建设取得新成就”

建设任务,各院校以党建促发展,立项全国党建工

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21

个。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以“红色根脉强基工程”

为引领,与北仑区街道共建“校地党建共同体”,

双方每年推出一批项目,共同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园

区、安全生产化工园区、青年创客孵化基地等。为

完成“高水平双师队伍激发新活力”建设任务,各

院校加强双师团队建设,造就了一批“结构化、高

水平、实力强”的“国字号”创新团队。如浙江经

济职业技术学院以“德”为中心,首创开发了含引

领变革、即时学习、教学与教学诊改、专业型社会

服务等内容的教师素质模型,培育了 2 个国家级、6

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

“特别是在现代学校治理方面,‘双高计划’

建设院校推陈出新。以群建院,着手专业群基层治

理改革;放权管理,探索混合所有制学院等,为今

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参与浙江“双

高”评估的一位专家说。

健全评价体系 释放激励效应

截至目前,浙江 15 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

的建设绩效指标数量总计 5701 项,总体完成度达

143.23%,35 所省级“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也同步

完成。

成绩背后,离不开一整套评价激励机制的“快

马加鞭”。教育厅、财政厅组织专班力量,从产出指标、

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管理与执行指标等四个方

面进行赋分综合评价。在组织专家开展分阶段的多

维评价后,形成绩效评价结果,并将该结果应用于

对各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作为下阶段省级

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分配及学校综合考

核的重要依据。

与之相伴的,是一系列激励举措的同步开展。

比如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将职业院校高素质技术技

能人才纳入新时代工匠、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政策

体系范畴,对省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者在职称评聘

等方面给予倾斜。校企合作方面,遴选和褒扬产教

融合业绩突出的行业企业,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

业形成育人共同体等。

五年来,浙江 15 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共取

得两部双高绩效评价 76类中的标志性成果 1669项。

尤其亮眼的是,这些院校携手浙江民营企业“走出

去”,在 18个国家建立了 19所“一带一路”丝路学院,

被教育部列为国际化品牌项目;面向“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累计超过 4 万人次。

据了解,接下来浙江将围绕加快推进现代职业

教育体系建设,布局职教“五金”建设,锚定共同

富裕新赛道,推动资源辐射,以超常规思路谋划新

发展,全力打造全国一流、世界影响的职业教育浙

江样板。

作者:蒋亦丰;来源:《中国教育报》 █

“双高计划”五年间

第54页

50

湖北职业教育的蓬勃生机从何而来

走进武汉职业技术学院“5G+”产教融合基地工

程实训中心,主管工程师王昌玮正在验收实训学生

完成的产品。不到一年时间,王昌玮顺利实现了由

学生到关键负责人的角色转变。

通过“武汉职院 & 中信科”移动教学基站组装

实训项目,企业生产实践流程和场景被“搬”进校

内,在校“工程师”通过真实的订单任务参与企业

实际运作,练得真功夫,积累职业素养,订单验收

合格后还会获得相应报酬……对接中国光谷光电信

息产业,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全方位构建“人才培养、

技术研发、创新创业、职业培训”四位一体的产教

融合体系,为地方发展贡献武职智慧。

2019 年,教育部、财政部公布“双高计划”建

设单位名单,包含武汉职院在内,湖北共有 8 所院

校入选。8 所院校在湖北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的统

筹指导下,坚持需求导向,紧密对接湖北“51020”

现代产业集群,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打造服务国家战略新引擎

“G816 次车长是否可以关闭车门”“G816 次可

以关闭车门”“司机明白”……武汉铁路职业技术

学院的泰国留学生张淼完成最后一个指令后,有着

多年高铁驾龄的教师李星泽笑着点点头,竖起了大

拇指。张淼和同学们在武汉铁院学高铁的故事,被

湖北电视台拍摄成《学开高铁的“洋鲁班”》,全

球 120 多家主流媒体转载报道。

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武汉铁院秉

持“高铁到哪,服务就到哪”的理念,联合外方院

校及“走出去”企业,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泰国鲁

班工坊。早在 2015 年,学校就启动中泰联合培养高

铁专业人才项目,在泰国招收留学生,开展“中文

+ 高铁技能”研习营等项目,培养会汉语、通文化、

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2024 年经教育部验收,建成

华中地区第一家职业教育鲁班工坊。

在武汉铁院的冲锋引领下,8所国家“双高计划”

建设学校纷纷响应“职教出海”战略,在泰国、乌

干达、巴基斯坦等国家设立鲁班工坊、融合教育学

院等 5 个,开展“中文 + 职业技能”项目,为柬埔寨、

坦桑尼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本土化专业

人才 48678 人日。向坦桑尼亚、泰国、印尼等国家

输出职业教育标准 50 个,建设输出 21 门课程,建

成教育部“人文交流经世项目”首批“经世国际学院”3

个,获“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

新大赛奖项 116 项。

响应数字中国建设,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累

计安排资金 7800 余万元,建设“数字交院”一站式

智慧服务平台,搭建了校园全光网络,出口总带宽

达到 29.75G。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襄阳职业技术

学院面向特殊教育事业,建设国家级特殊教育高水

平专业群;服务湖北建设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区战

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专业群……

铺就技能人才成长快车道

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竞赛、单人徒手心肺复苏、

穿脱隔离衣技术、右踝关节扭伤包扎技术……在湖

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仁和楼基础护理实训中心

的“弘联杯”护理技能大赛现场,学生们围绕专业

课程、临床见习、跟岗实习三个培养阶段中的核心

技能进行激烈比拼,学院专业教师和参与医教协同、

联合育人的医师现场监督点评。

“平台课程”帮助学生构建职业(职业群)整

体认知,“模块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岗位核心能力,

“方向课程”机动灵活,以专业拓展课、职业技能

培训课、公共选修课等形式,跟随市场需求和技术

进步不断调整,使课程体系实时保持与产业界的信

息交流、资源共享……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湖北

职院实施高水平护理专业群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双

主体”育人模式改革,构建了“平台 + 模块 + 方向”

专业群课程体系。

以湖北职院为样本,8 所国家“双高计划”建

设学校构建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襄阳职院

特殊教育专业群实施“普特融合、育训一体”人才

培养模式,重建融合教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与区

“双高计划”五年间

第55页

51

域小学、全国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合作,开展融合

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与实践,培养了 2000 余名融

合教育毕业生。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

力系统专业群,融入电力工业绿色、低碳、智能化

的新技术和新要求,联合企业编写出版活页式、工

作手册式等多种形式教材 58 部……

增添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同级别船型中首艘采用纯电动力、长江上首艘

纯电推散货船、全国首艘由高校负责设计的纯电大

型新能源货船……走进湖北宜昌船舶工业园,正在

建造的由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主持设计的 5000 吨

级纯电推散货船引人注目。这是该校积极落实“电

化长江”发展战略,推动船舶产业高端化、绿色化、

智能化发展,实践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又一创新

成果。

以国家战略需求和服务湖北区域经济发展为办

学导向,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抢抓全国内河绿色

智能船舶产业转型升级契机,成立了绿色智能船舶

设计研究院,积极对接黄冈、襄阳、宜昌、荆州四

大船舶制造产业基地,在产业结构调整,内河船舶

制造产业布局,内河船舶制造企业培育,标准化、

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船舶制造等方面,为政府、

船舶产业园区、船舶类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支持、

规划设计、员工培训等多样化服务。

聚焦产教融合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8 所国家

“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共建设技术创新平台 43 个,

开展技术研发服务项目 453 个,牵头建设市域产教联

合体 4 个,产教融合共同体 12 个,国家示范性职教

集团 6 个,绿色智能船舶协同创新中心、轨道交通综

合技术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产教融合平台 95 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团队深入食品企业生产

一线,自主研发出新型虾青素富集鸡蛋技术,实现

从车间到市场全流程自动化、数字化、标准化,为

蛋鸡数字化养殖提供技术保障;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形成了“龙头企业 + 平台 + 团队 + 项目 + 奖项”科

研机制,其所承建的襄阳市大学科技园实现了“一

县(市、区)一分园”,有效推动科技成果孵化;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围绕乡村振兴,培养乡医、“村官”,

成立技术服务队,助力乡村产业升级,为当地经济

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5 年来,8 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社会服

务到款额为 11.87 亿元。9 个专业群建成 9 个技术

开发平台,成立 3 个智库团队,建成 3 个研究院,

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服务到款额达 9860

余万元,横向、纵向科研经费到账总额达 3035.92

万元;作为第一单位授权国家专利 273 项;26 项科

技成果实现转化,产生经济效益 1.4 亿元。

“下一步,一要巩固‘双高’建设成果,更好

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

面发展,健全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二要坚持需求

导向,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引领,扎实推进市域

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建设,系

统谋划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

训基地改革,打造一批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

高质量的专业群;三要紧盯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化

学校和专业布局结构,系统升级人才培养目标,加

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提供更加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湖北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周静说。

作者:程墨 尚紫荆 邱婉婷 ; 来源:《中国教

育报》█

“双高计划”五年间

第56页

52

2024 月收入 TOP20 专业,揭晓!

在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之旅中,薪酬水平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并且是评价毕业生就业成效的主要标准之

一。在每年高考志愿填报的关键时刻,薪资水平也常作为考生及家长们选择报考专业的关键因素。那么,在

2024 年,究竟哪些专业在月收入排行榜上脱颖而出,表现出色呢?一起来看——

本科 TOP3:信息安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类专业薪资优势明显

就业蓝皮书显示,2023 届毕业生月收入最高的本科专业是信息安全(7756 元),其次是微电子科学与

工程(7151 元)。在本科月收入 Top20 专业中,计算机类专业薪资优势明显。具体来看,入榜较多的是计算

机类专业(9 个)和电子信息类专业(5 个)。值得一提的是,月收入在前 10 的专业中,除机械电子工程专

业(机械类)外,其余均为计算机类专业和电子信息类专业。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助推了行业和企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数字

经济的持续繁荣,行业对这些领域专业人才的渴求将进一步升温,旺盛的人才需求将使这些高壁垒专业就业

竞争力充分显现。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百度联合中国教育在线掌上高考发布的《2023 百度高考搜索大数据

报告》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物联网工程入围了 2023 年热门专业搜索热度攀升专

业 TOP10。这三个专业在月收入排行上的表现也较好,2023 届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

物联网工程专业月收入分别达到了 7014 元、6534 元和 6967 元。

高职 TOP3:铁道机车、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工程技术交通,运输大类专业持续领跑

2023 届毕业生月收入最高的高职专业是铁道机车(5833 元),其次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5781 元)。

高职专业月收入榜单显示,交通运输相关专业表现优秀。排在前五的铁道机车、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

道工程技术、动车组检修技术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中,4 个都属于交通运输大类专业;此外,自动化类和机械

设计制造类专业也上榜较多,这反映出当前市场对于这些领域的专业技能需求旺盛,同时也表明了技术进步

和产业升级正在推动相关行业的薪酬水平提升。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石,与就业和民生息息相关。我国交通运输和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为大学

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和丰富的就业机会。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技能人才支撑,人力资源社会保

障部、交通运输部共同加强交通运输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两部明确,采取务实管用措施,促进交通运输

行业吸纳就业,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此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务院国资委还曾经联合发布了《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

实施方案》,旨在通过提升待遇和激励保障,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制造业,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

的转变贡献力量,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工智能相关高职专业迎来发展契机。

综合分析来看,社会需求、相关专业的培养质量、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以及行业职业特性等因素,均会对

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产生显著影响。那些与新兴行业发展趋势紧密相连且人才需求较为旺盛的专业毕业生,在

就业市场上往往更具备竞争力,从而更容易获得较高薪酬的就业机会。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高薪并不是选择专业的唯一标准。在选择专业时,我们还需要考虑自己的兴

趣、特长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

能在未来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来源:麦可思研究 █

教育大数据

第57页

53

教育大数据

第58页

54

教育大数据

第59页

55

就业匹配度 TOP 高职院校,揭晓!

高职行业类院校人才培养服务于特定行业领域,专业设置集中度和行业就业匹配度,体现出的是高职院

校的行业特色程度及服务贡献。

《2024 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专题报告之一——《行业类高职院校行业适应度分析》以工程类行业特

色院校中覆盖学校数量较多,聚焦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建设等领域的院校

为主进行分析,院校培养方向主要为工程技术人才。文中选取了电子信息类、电力水利类、交通类、建筑类、

铁道类、机电类公办高职院校进行分析,旨在为职业院校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参考。本报告第一部分着

重探讨了行业类院校专业设置和就业与产业需求匹配的情况。

专业设置集中度体现办学特色

行业类专业数量占全校开设专业总数的比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专业设置的集中度和行业特色化程

度,该比例越高意味着学校在特定行业领域投入的办学资源越集中,这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及服务贡献

能力的增强具有促进作用。

专业设置行业特色明显。与十年前相比,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高职行业类

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更凸显了行业特色,其中行业类专业的设置占比超过 50%。特别是机电类院校,其行业类

专业的设置比例高达 70% 以上,此外,铁路类和电子信息类院校在行业类专业设置上也有明显的提升。这一

趋势反映出行业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正聚焦于服务各自行业的特定发展需求。

行业就业匹配度体现服务贡献

毕业生在所属院校特色行业就业的比例这一指标是衡量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匹配度的关键指标,体现了

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教育质量的高低以及行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对院校专业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铁路类、电力水利类院校行业匹配度高,仍需关注行业需求变化。铁路类和电力水利类院校毕业生在近

三年中有超过 60% 的人在相关行业就业,这表明这类院校的专业设置与铁路、电力水利行业的需求高度匹配,

使得毕业生能够从事行业相关领域的工作。与此同时我们关注到,铁路类、建筑类院校毕业生,近三年在相

关行业就业的比例有下降趋势,尤其是在建筑业的就业比例下降较为明显。这种变化可能是宏观经济环境变

化和行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导致对传统行业人才需求的减少。该类院校需密切关注行业需求的动态变化,并

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结构,以适应新兴行业和市场的人才需求。

教育大数据

第60页

56

电子信息类院校对信息行业贡献度低,但跨领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高。电子信息类院校近三年毕业生有

25% 左右在信息行业就业。以某信息类职业院校为例,毕业生除了在信息行业就业,还在智能制造、装备制造、

运输行业就业,其就业与专业的相关度均在 70% 以上,这反映了电子信息类院校可跨多领域贡献信息类人才

支撑,特别是满足一些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

机电类院校专业集群发展和行业适应性较好。机电类院校行业类专业的设置比较集中,也存在行业类专

业招生规模下降的情况。以某机电类职业院校为例,行业类专业数占比,十年间保持在 80% 左右,但行业类

专业招生规模有明显下降(约 10 个百分点),这方面的变化并没有影响该校对于机电相关行业的人才贡献度,

从毕业生在相关行业就业的比例来看,十年间上升 5 个百分点,说明学校在行业领域上的专业集群发展建设

成效和行业适应性方面较好。

行业就业匹配度高的院校(举例)

根据麦可思 2021~2023 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我们列举了工程类公办行业院校中,毕业生在

相关行业就业比例较高的院校。选取标准为毕业生在相关行业就业比例较高,且该指标在同类院校中排位居

前 10% ~ 20%。从表中可见,大多数院校的专业设置集中度较高,在 60% 及以上,与行业匹配度呈正相关趋势。

来源:麦可思研究 █

教育大数据

第61页

57

领跑高薪行业榜 本科高职大不同

行业冷暖折射社会经济发展中就业市场供需变

化。近五年来,哪类行业持续领跑薪酬榜?哪类行

业排名稳步上升?哪类行业高薪优势不再?根据《中

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和《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就

业蓝皮书),我们分别盘点了近五年应届本科生和

高职生月收入较高的 10 大行业类(以下简称“高薪

行业榜”),数据分析发现——

本科高薪行业榜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领跑

从本科高薪行业榜来看,2022 届月收入最

高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7113

元),其后分别是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含计算机、

通信、家电等)(6833 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业(6456 元),金融业(6372 元),运输业(6332

元)等。

高薪行业榜的更替也是行业冷暖变化的体现。

部分行业类排名持续靠前,体现了该类行业发展稳

定向好。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近五年,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领跑本科高薪行业榜,

月收入由 2018届的 6241元上涨到 2022届的 7113元,

涨幅 14%。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2023 年无论是

在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在私营单位中,就业人员年

均工资水平排第一的行业均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

息技术服务业。

在数字时代,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是关系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

近年来发展迅猛,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持续较旺。

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

服务业也是吸纳应届本科生较多的行业类,2022 届

就业比例为 8.7%,就业满意度达到 80%。高薪和高

就业满意度也反映出毕业生到这类行业就业的质量

较高。目前人工智能正高速发展,一定程度带动了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升级,行业发展

下的相关专业也会面临更多机遇,相关专业就业质

量也相对较好。

在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含计算机、通信、

家电等)就业的应届本科生,月收入从 2018 届的

5736 元增至 2022 届的 6833 元,涨幅 19%,高于本

科平均涨幅(17%),其位次从第 3 位升至第 2 位,

说明该行业从业本科生起薪实现了“高位增长”。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及设备制造业排名

稳定上升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

药及设备制造业在高薪行业榜上排名持续上升。具

体来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于 2019 届上榜,位列

第 6,月收入 5455 元;2022 届攀升至第 3 位,月收

入 6456 元。该类行业的就业满意度也在逐年攀升,

从 2018 届的 68% 上升到 2022 届的 77%,体现了改

类行业持续向好发展。

医药及设备制造业于 2020 届首次上榜,月收入

为 5346 元,随后排名逐年升高,2022 届该类行业

月收入为 6242 元,升至第 7 位。数据显示,医药及

设备制造业的就业比例五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从

2018 届的 1.8% 提升到 2022 届的 2.7%。该类行业就

业满意度也较高,从 2018 届的 69% 上升至 2022 届

79%,提高了 10 个百分点。

同时我们注意到,也有些行业类薪资排名逐步

下降甚至消失在高薪榜单中。比如运输业曾连续三

年(2018 届 ~2020 届)高居榜单第 2 位,但 2022

届退至第 5 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各类专业设

计与咨询服务业,房地产开发及租赁业等的排名均

从某届开始逐步下降,直至退出榜单。在社会经济

的快速发展、技术革新进步背景下,一些行业市场

饱和度提高、用人需求下降等因素,可能令某些行

业从业者的薪资优势不再明显。

教育大数据

第62页

58

高职高薪行业榜

“运输业”五年领跑,“制造业”已占半数

高职方面,运输业连续五年领跑高职高薪行业榜,月收入从 2018 届的 4988 元上升到了 2022 届的 5524 元。

不过运输业的薪资增长正在放缓,2022 届在该类行业就业的毕业生月收入与 2021 届(5520 元)基本持平。

薪资领先优势虽然缩小,但其整体的就业质量仍相对较好。数据显示,运输业是 2022 届高职生就业满意度

(80%)最高的行业类。进一步分析可知,在此类行业就业的高职生相对集中在铁道运输领域,且就业单位

类型在国企比例相对较高,因此整体满意度较高。

2022 届高职高薪行业榜中,其后排名较高的分别是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含计算机、通信、家电等)(5294

元),化学品、化工、塑胶制造业(5191 元),机械设备制造业(5176 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169 元),

初级金属制造业(5091 元),均属于制造业。

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排名持续走高

而且我们注意到,近五年来在高薪行业榜中持续走高的行业类也主要集中制造业。在电子电气设备制造

业就业的应届高职生,月收入从 2018 届的 4412 元增至 2022 届的 5294 元,增长了 20%,明显高于高职平均

涨幅(12%),其位次排名也从第 5 位跃升至第 2 位。在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就业的应届高职毕业生同样实

现了起薪“高位增长”。

另一个名次上升速度较快的是机械设备制造业,月收入从 2018 届的第 9 位(4257 元),稳步攀升至第

4 位(2021 届:4912 元,2022 届:5176 元)。该类行业吸纳应届高职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2018 届

到 2022 届的就业比例分别为 2.9%、3.1%、3.3%、3.5%、3.7%。此外,化学品、化工、塑胶制造业于 2021 届

(4807 元)跻身榜单位列第 6 位,2022 届直接跃升至榜单第 3 位(5191 元)。

据人社部的预测,到 2025 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将到达 900 万人,人才缺口预计为 450 万人。制造

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或是相关行业从业者薪资优势逐渐明显的原因。

教育大数据

第63页

59

随着行业发展变化,高职高薪行业榜中也有部分行业类逐步退出榜单,比如金融业的排名逐步下降,到

2022 届已从榜单中消失。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022 届的排名较前几届也有所下降。近年来这

两类行业在不断调整优化自身业务过程中,对从业者提出更高专业技术要求,使得高职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

优势不再明显。此外,与本科高薪行业榜相似,房地产开发及租赁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也已逐步退出

榜单。

数据说明:

2022 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 2023 年 3 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 13.5 万,全

国高职生样本为 14.7 万。2021 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 2022 年 3 月初完成,全国本科

生样本为 12.5 万,全国高职生样本为 14.8 万。2020 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 2021 年

3 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 12.4 万,全国高职生样本为 14.4 万。2019 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

跟踪评价,于 2020 年 3 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 12.6 万,全国高职生样本为 14.8 万。2018 届大学生

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 2019 年 3 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 15.2 万,回收全国高职生样本

为 15.1 万。

来源:麦可思研究 █

教育大数据

第64页

60

中国教育智库网

中国教育智库网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教育智库平台,汇聚

各类教育智库专家,为各级政府制定教育规划和重大教育政策提

供智力支持和决策服务,为各类学校的定位、规划、战略、管理

和创新提供专业指导,为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咨询、培训、会议、

交流服务,通过建立课题评估和交易平台,为课题的转化提供政策、

技术、人才、资金等一系列支持和帮助。

网址:http://www.eduthink.com.cn/

微信号:edu-think

中心官网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csdp.edu.cn)以服务中

心建设教育创新要素聚集平台为宗旨,是展示中心工作动态、集聚教育改革公共服

务平台、发布重大工程项目的信息共享平台。

教育之弦官方微信

“教育之弦”(微信号:moe-csdp)作为教育部学校规划

建设发展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打造教育创新要素汇聚

的微信平台,聚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关注国家

教育政策和教育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案例。

中心平台

第65页

61

教育统计服务平台

教育统计服务平台是为统筹规范教育统计培训及管理工作,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教育培训基地和培训学员的公益性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集信

息发布、教学辅助、教务管理和培训数据信息统计分析为一体,为各类用户提供全方位

的综合性服务。

网址:http://essp.csdp.edu.cn/

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

“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集成各级各类教育、经济

社会发展及国际比较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集应用管理、决策支持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国家

教育数据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作为支持教育统计工作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以满足

基层统计人员和教育管理者在线培训需求为目的。培训课程由中心、复旦大学教育事业

统计培训基地和其他培训基地联合开发,并由复旦大学提供运行管理平台,按照远程继

续教育要求进行日常教学管理服务。学员完成规定的在线培训课程后,可获得由中心和

复旦大学共同颁发的《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合格证书》。

登录中心官网:http://www.csdp.edu.cn/

点击:公共服务平台 -- 教育统计在线培训

网址:http://fudan.kmelearning.com/

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

中心平台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