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广西》2023年第22期电子期刊

发布时间:2023-11-1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当代广西》2023年第22期电子期刊

2023年第22期 当代广西贵港实施乡镇基层党建“对标联抓工程”贵港市大力实施乡镇基层党建“对标联抓工程”,着力构建党委书记带头抓、专职副书记和组织委员具体抓、班子成员协同抓、所辖党组织书记直接抓的“四方联抓”联动履责模式。乡镇党委每年研究制定基层党建重点任务、难点问题、创新项目“三张清单”,党委书记带头解决不少于2个党建难题和领办1个党建创新项目,专职副书记和组织委员定期对标“三张清单”跟进落实。乡镇班子其他党员领导干部全覆盖包联所辖基层党组织,每月指导和检查党建任务落实情况,每季度向乡镇党委汇报。基层党组织书记在每月调度会上现场观摩比成绩、交流经验学业务、开展测试考常识、查摆问题评成效,形成常态闭环抓基层党建长效机制。 (薛 桂)横州探索行动学习与干部教育“双融双促”南宁横州市“行动学习+中华茉莉花产业示范区”是自治区“乡村振兴+行动学习”试点项目。以此为契机,横州市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大行动学习法的推广应用,把推动茉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融入处级班、党建班、深改班、青干班等重点培训班,将行动学习理论和研讨方式方法纳入培训班课程。为实现解决问题与干部成长“双促进”,推动行动学习与项目... [收起]
[展开]
《当代广西》2023年第22期电子期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2023年第22期 当代广西

贵港实施乡镇基层党建“对标联抓工程”

贵港市大力实施乡镇基层党建“对标联抓工程”,着力构建党

委书记带头抓、专职副书记和组织委员具体抓、班子成员协同抓、

所辖党组织书记直接抓的“四方联抓”联动履责模式。乡镇党委每

年研究制定基层党建重点任务、难点问题、创新项目“三张清单”,

党委书记带头解决不少于2个党建难题和领办1个党建创新项目,

专职副书记和组织委员定期对标“三张清单”跟进落实。乡镇班子

其他党员领导干部全覆盖包联所辖基层党组织,每月指导和检查党

建任务落实情况,每季度向乡镇党委汇报。基层党组织书记在每月

调度会上现场观摩比成绩、交流经验学业务、开展测试考常识、查摆

问题评成效,形成常态闭环抓基层党建长效机制。 (薛 桂)

横州探索行动学习与干部教育“双融双促”

南宁横州市“行动学习+中华茉莉花产业示范区”是自治区

“乡村振兴+行动学习”试点项目。以此为契机,横州市在干部教

育培训中加大行动学习法的推广应用,把推动茉莉花产业高质量

发展主题融入处级班、党建班、深改班、青干班等重点培训班,将行

动学习理论和研讨方式方法纳入培训班课程。为实现解决问题与

干部成长“双促进”,推动行动学习与项目建设“双提效”,横州市

科学设置行动学习研讨主题,聚焦破解科学发展中的战略问题、经

济建设中的瓶颈问题、社会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党建工作中的难点

问题,结合学员部门、类别、岗位职责等开展分组研讨。

(温才婷 毛迎春)

靖西落实落细党员代办制更好服务边民

百色靖西市充分发挥“国门党建联盟”工作机制优势,创新党

员代办模式,在边民互市服务大厅设立党员代办便民服务工作站,

从商务局、海关、边防检查站等单位和 9个抵边村中选派 100多名

党员担任代办员。代办员通过定点轮班及时代办、远程指导线上

代办等方式,为参与互市贸易活动的边民提供医疗社保、计生养

老、民政优抚、证明盖章等近40项便民服务。以龙头公司为依托,

边贸合作社临时党支部成立,组建边贸互助组、货物运输组、装卸

搬运组、落地加工组 4 个党小组,负责申报、查验、开票、运输等报

关代办业务,为边民互市提供“移动窗口式”和“一站代理式”服务。

(农玉箫)

藤县实施“绣美社区”三年攻坚行动

聚焦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梧州市藤县实施“绣美社

区”三年攻坚行动,以“绣花功夫”推进社区善治。藤县按照“一厅

七室两栏两中心”的标准,对县城社区的办公场所进行全面改造提

升;组织社区干部到市先进城市社区跟班学习基层治理和服务群

众的经验做法,落实学费减免、以奖代补等社区干部学历提升政

策,逐步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社区工作需要的干部队伍;将 12 个

县城社区划分为197个网格,组织县、镇单位的党员干部入网入格,

以“1+5+N”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为抓手,分批次有序做好走访巡

查、采集信息、上门服务、政策宣传等工作,帮助居民解决难题。

(宁镇凤)

党建动态

本月组织生活提示

担当新的文化使命

10 月 7日至 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最重要

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10月26日,

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

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推动广西宣传思想文

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

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要以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为契

机,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

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

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

来,一体研究、阐释、宣传,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全区宣传思想

文化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八桂大地落地

生根、开花结果。

学习资料:

《升腾中华文化的盛世图景》第20期

《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第20期

《奋力开创广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第21期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使命要求》第21期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第22期

《担起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三重角色”》第22期

思考讨论:

1.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

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着力”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

如何以“七个着力”重要要求为指引,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广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3.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如何把握好守正创新的辩证法,既坚

持弘扬正气,又激扬创新的锐气?

4.如何认识广西文化特点和文化建设现状?结合本地实际

谈谈应如何创新发展八桂文化。

49

第52页

当代广西 2023年第22期

经济社会 责编/杜 宁

广西“值”此青绿

□本刊记者/钟春云

山清水秀生态美,万物峥嵘气象新。

绿色生态是广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

最大品牌,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

章,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间共享自然之

美、生活之美,是广西厚植生态环境优势、

加快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建设的有效

路径。近年来,我区构建严密刚性约束制

度,统筹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践行绿色

低碳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

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生态“含绿量”提升

发展“含金量”,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

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如今,八桂大地青山

更青,碧水更澈,“值”此青绿,不负山河。

一泓碧水淌幸福

10月28日,生态环境部公布2023年第

三季度和 1—9 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

况,柳州水质在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

境质量状况排名中,重回全国第一。好消

息传来,朋友圈瞬间被柳州老表们满满的

自豪感刷爆了,龙城儿女欢呼雀跃,纷纷为

自己家乡的江河点赞喝彩。

微风徐来,站在柳州市鹿寨县鹿寨大

桥洛清江河堤远眺,但见水清鱼跃,鸟儿不

时掠过水面,垂钓的市民三三两两悠然自

得。鹿寨镇交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

韦献明高兴地说:“这几年上游的养猪场和

加工厂基本已按规定关闭,洛清江流域饮

用水源上游网箱养鱼污染水质的现象也得

到有效杜绝。水质好了,河水清了,钓鱼的

人也就多了。”

洛清江是柳江的一级支流,放眼望去,

河堤植被葱郁,船只有序停靠,休闲步道、

照明路灯、休息亭、美化设施等配套完善,

防洪堤在保障防洪安全之余,更为群众提

供了休闲、锻炼、亲水的场所。

清清柳江水,冠绝三百城。柳江水质连续三年蝉联全国第一。 刘 峥/摄

●“十个着力强信心”系列报道

50

第53页

2023年第22期 当代广西

鹿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国华告诉

记者:“县里安排专职巡护员加强河道巡

查,打击非法占用湿地,擅自填埋、开垦、采

砂、采矿、取土等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

为,大力实施湿地修复,建立了洛清江‘信息

互通、数据共享、联防联控’的水环境保护

跨区域合作机制,保护洛清江流域水环

境。”目前,洛清江未发生河道非法采砂行

为,并有效杜绝了饮用水源上游网箱养鱼

污染水质的现象。

流经中渡镇的洛江是洛清江的支流,

随着观光游船缓缓驶过,江上泛起的层层

碧波与远山、天空相互辉映,绘出了一幅光

与影的旖旎画卷。在这里,15 个村(社区)

制定了河长制村规民约,持续落实河长制

管理保护机制,水资源保护成效显著。

“我们利用河长巡河 App 平台拍照上

传破坏湿地、污染河流环境的违规违章行

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守护好环境,才能

守护好生活。”罗泽干是鹿寨县中渡镇村级

河长,他告诉记者,中渡镇安排有专职河道

巡护员,大家对保护好母亲河有一致的目

标。如今,中渡镇聚焦乡村振兴、产业融

合,实施“洛江水韵”水生态综合整治项目,

打出了“十里洛江、水美乡村”特色品牌。

“由于水质及生态系统越来越好,国家

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已经连续几年来

这里越冬,从原来的 13 只增加到 31 只。”

鹿寨县林业局拉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

李延革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0—

2022 年,在生态环境部通报国家地表水考

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鹿寨县境

内河流洛清江水环境质量连续三年位居全

国第一,2021 年获国务院办公厅评为全国

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激励县。

守护自然界共同的家

“你们快看,那里有好多鹭鸟!”巡护员

黄永振驾驶着船只在南宁横州市西津国家

湿地公园进行监测,船行至白鹭岛时,惊起

一滩鸥鹭。

有鹭鸟,证明生态好。这几年,西津国

家湿地公园以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吸引

了大量迁徙候鸟到此停歇和越冬,不少白

鹭、苍鹭、池鹭,已经从候鸟变成留鸟。

西津湿地有大大小小30多个岛,黄永振

每周都要巡护并进行鸟类监测,对鸟类分

布情况,他了如指掌:“湿地公园里现在有

248种鸟类,留鸟就有 153种之多。像凤头

潜鸭、黄脚银鸥、黑翅长脚鹬这些珍稀鸟

类,我们经常能观测到。山青了,水绿了,

在这里安家的动物越来越多了。”

近年来,为了保护和修复生态,湿地公

园累计种植多样性植被 15 公顷,开展网箱

清理、拦网塘清理、巡护监测,不断改善主

体水质。目前,公园水质从整治前的Ⅳ类

提升到Ⅲ类,部分区域达到Ⅱ类。水的“重

生”,让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与

恢复,西津湿地公园现已成为候鸟迁徙的

安全通道及重要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生态

修复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等具

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南宁市积极开展

湿地植被恢复和治理工作,大王滩国家湿

地公园、西津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保护修

复方案已获自治区林业局批准同意,现已

着手实施生态护岸、恢复鸟类栖息地、建造

生态岛等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走进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域,广西海洋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

中心)科研团队的科研人员正把一筐筐装

有海草的托盘运送至修复场地,他们要在

涨潮前将海草移植至试种样地,用人工增

殖的办法进行海草修复移植试种。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

儒艮、中华白海豚、印太江豚和绿海龟等众

多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为防止海

草床退化,维护海岸带生态安全和海洋生

物多样性,合浦县出台政策严禁乱采乱捞野

生海草资源,加强对现有海草资源的监管与

保护,同时采取人工增殖和移植的方法,加

快人工海草场的形成和海洋生态的修复。

随着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亮点工程良

性运转,近年来,广西各地一大批生态修复

重大工程效果显现:桂林漓江流域保护修

复工程入围全国竞争性选拔项目名单、完

成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

复试点工程、广西南方丘陵山地带(南宁)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

国家示范工程……

携手筑牢“护绿防线”

漓江,被誉为世界最美河流之一,是中

华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国向世界

展示的一张闪亮名片。今年 10 月,自治区

生态环境厅和桂林市政府首次编写发布的

《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2022 年)》,在漓

江保护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标

志着作为地级市的桂林,保护漓江、保护桂

林山水迈入新阶段。

全长 214 公里的漓江发源于华南第一

峰猫儿山,是珠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据

悉,桂林将全面启用数字漓江 5G融合生态

保护利用综合平台,加快筹建桂林漓江生

态文化数字中心,加快申报“联合国地球卫

士奖”等国际知名奖项,推进漓江全流域保

护、全覆盖治理、全方位提升。

广西沿海、沿江、沿边,是我国南方重

要生态屏障,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

职责,因地处珠江流域上游,也肩负着“一

江清水送下游”的重任。由于行政区划分,

一条河的上下游、左右岸可能跨越不同省

市县,治理力度、治理步伐不一致的问题该

如何破解?

2023 年以来,广西积极探索建立跨省

域、跨流域联合执法机制,与周边省份共同

签署了《湘粤桂黔滇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合

作协议》,推动泛珠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执法

合作,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

蜿蜒的九洲江发源于玉林市陆川县境

内,流经博白县注入广东省湛江市鹤地水

库。10 月底,广西和广东生态环境执法部

门在九洲江流域开展跨界流域生态环境联

合执法检查行动,对影响粤桂两地生态环

境安全的沿江排口、养殖场、污水处理厂、

化工企业进行交叉执法检查。此次联合行

动有效震慑了沿江违法排污行为,对不符

合排污规范的企业进行了现场处罚和教

育,取得了预期效果。

这是《湘粤桂黔滇生态环境保护执法

合作协议》签订以来,粤桂首次联合开展的

省(区)级联合执法行动。“这对巩固九洲江

污染治理整治成果,防范化解边界领域生

态环境风险,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生态环境

联防联控具有重要意义。”自治区生态环境

厅执法局负责人姚西平对此次联合执法行

动表示肯定,“两省(区)积极探索的这种协

作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将有力保障泛

珠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筑牢南方生态

安全屏障。”

51

第54页

当代广西 2023年第22期

我在边关守国门

我的亲密守边“战友”

□口述/刘盛枫 文/范 羽 刘钟遥

第一次见到雷霆是在南京警犬研究所

里。它静静地蹲在我面前,昂着头颅,双目

炯炯有神,不怒自威。

雷霆是马里努阿犬,身上传承着警犬的

基因与荣耀,而我肩上扛着移民管理警察的

使命与责任,我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警犬与

训导员,更是在边境线上并肩的“战友”。

雷霆是头烈性犬,如其名,速度快、爆

发力强,想要和它建立信任关系十分困难。

刚开始训练时,雷霆戒心很重,经常咬得我

满手是血。盘查、扑咬、追踪、搜捕……为

了快速与它增进感情,每天 6 个小时的技

能训练是必修课,想“征服”它必须把握好

训练的黄金时期。

从起初的“懵懵懂懂”,到如今的“闻令

而动”,雷霆逐渐成长为让我放心把后背交

给它的“战友”。

2022 年 4 月的一天,我与雷霆在边境

线上进行日常巡逻,边境的夜格外平静。

在纵横交错的道路上、密林遍布的山野间,

一阵细碎的声音伴着轻微的风声突然传进

我的耳朵,一旁的雷霆立马心领神会地高

度戒备起来。树影掠动处,几道人影突然

出现,只见他们蹑手蹑脚地朝边境线摸去。

“注意注意,袭!”我大喝一声,雷霆立

即如同一道闪电冲了出去,我快速打开警

用手电,一道刺眼的光如同利剑直插山间,

笼罩住嫌疑人的身影。这时,嫌疑人企图

爬上山坡躲避,但怎么躲得过雷霆的追捕?

惊呼声、奔跑声、犬吠声归于平静时,4名嫌

疑人全部落网。

最惊险的一次抓捕行动是在 2023 年 6

月。当时我与雷霆蹲守在边境小路一侧的

密林中,另一侧就是陡峭悬崖。

目标出现的瞬间,我迅速将其扑倒,没

想到嫌疑人激烈反抗,死死拽着我的衣领

挣扎,我们不受控制地向悬崖边滚去。危

急时刻,雷霆飞扑而来,大力撕咬嫌疑人的

手臂,嫌疑人吃痛松手,我瞅准时机反手将

其控制,此时我离崖边已不足一米。

4年来,雷霆于我不仅是警犬和“战友”,

更像是另一个我,边境线上每一块界碑、每

一条小路都见证着我们的蜕变。在工作中,

它冷静果断、不怒自威,让犯罪嫌疑人胆

寒;在我面前,它却像个孩子,平时训练受

伤流血吃药打针时也像个孩子一样躲着我。

因为肩上这份职责,我不能轻易离开

驻地,父母都在 600 多公里外的家乡,每次

结束勤务与父母视频通话时,雷霆都会好

奇地凑上来看,仿佛手机屏幕里的身影也

是它的家人。

2022年4月,刘盛枫与雷霆(右)在边境抓获犯罪嫌疑人。 莫文琪/摄

刘盛枫与雷霆开展扑咬训练。 刘钟遥/摄

请关注

当代广西网同步专题

八桂国防 责编/邓千稀

52

第55页

2023年第22期 当代广西

汇聚助残力量,让残疾人共享时代美好

□文/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

扶残助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开展扶残助残志愿服务,营造扶残助残良好

社会氛围是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的重

要内容。近年来,广西各级残联深入贯彻落

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扶残助残纳入公民道

德建设、文明创建工程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

心建设中,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动员全社

会力量大力开展扶残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打

造“八桂助残”志愿服务品牌,着力提升志愿

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制度化+网格化

构建扶残助残长效机制

2022 年 6 月,自治区残联联合自治区

文明办等 12 部门制定出台《广西壮族自治

区关于进一步推进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

的实施方案》,明确深入实施“深化志愿助

残服务活动”,打造一支常驻残疾人身边的

志愿者队伍。持续开展“关心我的残疾人

邻居”“牵着蜗牛去散步”等志愿助残关爱行

动,着力打造“八桂助残”志愿服务品牌。

近两年,自治区残工委在全国助残日

期间组织开展了“万众携手向未来”扶残助

残行动和“扶残助残 桂在行动”系列活动,

全区各级各部门、各级残工委成员单位、爱

心企业共同推进活动开展,构建了扶残助

残长效机制。全区各级残工委形成“横向

联动”“纵向贯通”的扶残助残工作机制,汇

聚各级各部门及全社会力量,凝聚起同心

助残的强大合力。

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残助残中

的先锋表率作用,自治区残联成立助残志愿

服务队,推动志愿助残服务常态化,组织党员

志愿者进社区、进校园、进机构服务残疾群众。

目前,全区 14 个设区市均成立助残志

愿服务联合会,并推动各县(市、区)组建助

残志愿服务队,形成上下贯通、全面覆盖的

助残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构建“市残联+乡

镇+村(社区)”三级网格化扶残济困志愿服

务队,确保残疾群众“大事有人抓,小事有人

管”。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在桂志愿平台上

注册成立的助残志愿服务队达4088支。

精准化+个性化

绘就扶残助残暖心图景

患有孤独症的竣竣(化名)同时伴有严

重的睡眠障碍,家人四处求医花费巨大却

收效甚微。自治区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工

作人员得知情况后,建议竣竣到中心接受

系统治疗,并帮助落实 10 个月治疗周期 2

万元的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补助资金。经过

精心治疗,竣竣整体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竣竣只是数万名得到康复助残服务的

代表之一。自治区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成

立志愿服务队,围绕康复诊疗、送教上门、

下乡评残、社区共建、乡村振兴等活动,积

极志愿助残,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在这里月收入近2000元,通过自己的

双手帮助家里缓解经济压力,日子更有

盼头了!”南宁市隆安县震东社区的残疾人

陆福庆说。

残疾人因身体缺陷面临就业难题,在

无法分担家庭经济压力的同时,也会在心

理上自我施压,影响生活信心。为帮助残

疾居民更好地融入社会,震东社区组织志

愿者定期上门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就业需

求,帮助他们在社区找到适合的工作。

震东社区是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有

残疾人 1864 人,占社区居民的比例较大。

为此,震东社区积极培育发展助残志愿服

务队伍,精准实施志愿服务项目。震东社

区的志愿服务工作得到社会认可,入选

2022 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 100”

先进典型——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社区。

全区各级残联组织紧紧围绕“八桂助

残”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充分利用重大节假

日等,创新开展一系列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

活动。自 2022 年以来,全区各级残联共组

织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活动1.3万多场次,服

务残疾人13.8万多人次,有效改善了残疾人

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环境,在全社会营造了

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浓厚氛围。

社会化+多元化

汇聚扶残助残向心合力

2022 年,自治区残工委组织全区各级

残工委成员单位成立八桂助残·邻里守

望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八桂助残·邻里

守望——关爱身边的残疾人兄弟姐妹”助

残志愿服务行动,号召广大群众弘扬“有无

相通、患难相恤、守望相助”的邻里互助精

神,深入社区(村屯),与广大助残志愿者共

同开展助残志愿活动。

2023年5月,自治区残联联合共青团广

西区委、广西志愿服务联合会发出开展八

桂助残志愿服务的倡议书,在全区引起广

泛关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扶残助残。

“益起初发”公益助残团队是社会志愿

助残团队中的代表,在助残就业中发挥了

积极作用。2023 年 9 月 25 日,北海市残工

委举办“益起初发·同心助残”百企千人社

会力量助残公益活动,来自广东、福建等20

多个省400余家企业参加活动,近300家企

业与“益起初发”公益机构签订残疾人工艺

品采购或认购协议。“益起初发”助残公益

行动自 2022 年 4 月落地实施以来,相继在

南宁、崇左、北海等市建立助残试点基地超

过 10 个、助残工作站 15 个,累计帮扶服务

残疾人 1000多人。2022年,“益起初发”团

队被中国残联评为年度“助残新闻人物”。

还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争当助残志

愿者,王家玲就是其中的一员。为了帮助

在志愿服务中结识的 38 名残疾人融入社

会,从2019年起,王家玲自掏经费请老师教

残疾人打手鼓,带领他们组建爱星星青年

艺术团到全区各地参加公益演出。王家玲

还自筹经费十几万元,带领他们创业,帮助

他们自食其力。在 2021 年度全国学雷锋

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中,

王家玲获“最美志愿者”称号。

责编/邓千稀 专栏专版

53

第56页

当代广西 2023年第22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忻城县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纪实

□文/蓝春青 覃国华

近年来,来宾市忻城县深入践行“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扎实推进

“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不断加强

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助推县域经济高质

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忻城特色的绿色发

展之路。10 月 28 日,忻城县获第七批“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是广西唯一一席。

“蚕舞银丝”产业兴

忻城是全国桑蚕第二大县,桑园面积

稳定在 25 万亩左右。近年来,忻城县通过

探索推广“龙头企业+高校+村党支部+村

民合作社+脱贫户”发展模式,开创桑园管

理网格化、小蚕饲育自动化、大蚕饲养机械

化、技术服务网络化、综合利用链条化的

“五化”技术标准工作模式,使桑蚕产业实

现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由偏到全的华丽嬗

变,桑蚕种养模式在全县乃至全区同类村

屯产业发展上具有可复制和推广性。

“今年上半年六纳和上浪两个基地共

育出 8500 多张优质‘四龄蚕’,发给蚕农养

殖后成活率高,蚕茧质量好,一张平均产茧

110斤以上,按 26元一斤计算,一年能给蚕

农带来经济收入 2400 多万元,比去年增长

250 多万元。”广西汇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

理朱宝剑说。

2022年,红渡镇六纳村、古蓬镇上浪村

和马泗乡联团村三个桑蚕产业新模式示范

基地带动受惠农户 7000 多户,其中脱贫户

与贫困监测户近 2100 户,覆盖桑园面积约

4500亩,养蚕户年平均收入达1.5万元。

小桑蚕“织”出大产业。2020 年,忻城

县引进总投资50亿元的三江口(忻城)茧丝

绸产业园项目,第一期预计今年年底建成,

全面投产后预计年创利税 2 亿元以上,提

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给予45个脱贫村集

体经济收益分红,受益脱贫人口约4万人。

“点石成金”山披绿

忻城县是广西石漠化试点工程、国家

退耕还林工程选定示范点之一。多年来,

忻城县遵循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客

观规律,将石漠化治理与经济发展有机结

合,通过引导北更、遂意、古蓬、红渡、思练

等乡镇群众大面积种植任豆、竹子、桑树、

油茶等经济林木和草珊瑚、金钱草等林下

经济作物,同时在任豆、桑树下套种金银

花,打造万亩生态绿色长廊,以产业发展带

动石漠化治理,形成“任豆树下金银花,治

了环境又发家,先摘花来后收树,石头山上

能致富”的发展模式。

2022年,全县植树造林7.05万亩,森林

马泗乡联团村蚕桑示范基地工作人员正在喂蚕。 忻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覆盖率 67.22%;金银花面积 7 万亩,干花产

“南方牛都”全产业链项目练江养殖基地。 潘显高/摄

专栏专版

54

第57页

2023年第22期 当代广西

量 1120 吨,年产值达 5300 万元,实现种植

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忻城县还通过封山育林和补植相结合

的模式,逐步改善现有石漠化地区的森林

结构,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遏制石漠

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作用进一步加

强,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约 16.49 万吨,

涵养水源约289.65万吨。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提高森林经营

水平和林地生产力,增加木材资源储备,

推动森林资源培育转型升级,实现林业生

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忻城县林业局局长

蓝日光说。

“牛羊兴业”种养旺

常言道“靠山吃山”,忻城县以思练镇

为核心,积极引进南方牛都、澳湖羊等全产

业链龙头项目,建立实施生态种植—秸秆

等副产品饲料化利用—畜禽养殖—养殖废

弃物处理—有机肥还田的生态种养循环模

式,实现养殖产业污染减量化、资源化发

展。2022年,全县肉牛出栏2.91万头、肉羊

出栏8.15万只。

忻城县中投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詹

国防介绍,南方牛都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

年产值达 42亿元,年创利税约 5.5亿元,提

供直接就业岗位 1.4 万个,辐射带动全县

110个养牛合作社,产业链项目受益人口约

15万人。

“种草养牛”模式让思练镇练江村养牛

大户莫仁章尝到了甜头。2022 年,他销售

肥牛和牛犊 1000 多头,扣除成本后收益约

80 万元,牧草用不完还可以卖给其他合作

社或企业,每吨也有500元。

2022 年,忻城县全县种植牧草面积

0.52 万亩,牧草与其他农副资源(玉米秸

秆、稻草)等饲用量 1.65 万吨,养殖肉牛肉

羊与种植牧草可带动年人均收入 2.5 万元

以上。

“养殖业是当前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是

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忻城县县

长沈国章表示,要坚持以牛羊猪特色养殖

带动牧草、玉米等产业种植,打造种养循环

全产业链条。

“碧水淘金”拓增收

素有“小三峡”之称的广西忻城乐滩

国家湿地公园绿水青山,风光旖旎,每年众

多游客慕名而来。2022年,公园接待游客5

万余人次,带来旅游收入超过500万元。也

是同一年,全县游客接待量达 544万人次,

旅游消费50亿元。

近年来,忻城县发挥绿水青山资源优

势,以乐滩水电站为依托,建设广西忻城乐

滩国家湿地公园,大力发展以六纳村为代

表的生态乡村旅游,推动广西桂中治旱乐

滩水库引水灌区工程建设,探索“碧水淘

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实现恶滩变

乐滩、浑水秃山变金山银山。10年来,乐滩

水电站工业总产值达67.2亿元。

“我们联合多部门在红水河沿岸示范

村屯开展生活污水、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村

庄绿化、道路硬化、改水改厕等农村环境综

合整治工作,建成乡村振兴农特产品展示

展销馆和标准化桑蚕种养示范基地,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红水河沿岸景观,推动

‘生态+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

民增收渠道。”忻城县生态环境局局长胥柳

军说。

“绿水青山是引领乡村振兴的巨大财

富。”忻城县委书记韦猛表示,要牢牢守住

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实施“农业稳

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全力推动绿色低

碳循环发展,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

山”的双向转换通道,努力把忻城打造成为

山清水秀、宜居舒适、和谐共生的生态美丽

新家园。

光大牧业的澳湖羊。 蓝春青/摄

北更乡弄兰村村民忙着采摘金银花。 蓝德龙/摄

广西忻城乐滩国家湿地公园绿水青山,风光旖旎。 蓝德龙/摄

55

第58页

当代广西 2023年第22期

专栏专版 资讯综合 责编/邓千稀

贺州市压实责任抓好服务“三农”工作

“玉米全部采收了,收入近 2 万元。”10 月 23 日,贺州市平桂

区黄田镇新村的村民陈大哥估算了上半年整治砂糖橘黄龙病疫点

复垦种植的玉米收成,向回访干部反馈。今年3月,黄田镇因靠前

指导不力、服务“三农”工作作风不扎实,导致推动陈大哥家 70 多

亩砂糖橘黄龙病疫点整治工作进度缓慢被黑榜通报,平桂区纪委

监委驻区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了解情况后,及时向区农业农村

局通报,并约谈了分管茶果办的领导,督促加快落实整改进度。随

后,监察组会同黄田镇纪委以“组镇联动”模式,对整改工作全程跟

进监督,督促区农业农村局、镇政府开展整治工作。最终,历时10天

完成黄龙病疫木砍伐挖除复垦,全部种上玉米。今年以来,贺州市各

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推

动重点工作和日常履职工作作风情况,用好用活监督执纪“第一种

形态”,压实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履行

监督监管职责,有效助推优化干部作风建设取得实效。 (廖添慧)

北海市“联结机制”推动导游人才发展

北海市紧紧围绕现代旅游业发展对导游人才的巨大需求,全

面培育壮大导游技能人才队伍。一是打造“产教联结体”。推动

10 家市属重点旅行社与北海职业学院等本地职业学院签订人才

培养合作协议定向培养学生。在重点旅行社、重点景区建设导游

人才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实操锻炼。旅行社可“订单锁人”,做到

“毕业即就业”。二是打造“竞技联结体”。打造北海市导游大赛竞

技平台,每两年举办一次市级竞赛,评选北海市金牌导游、北海市优

秀导游,示范带动全市导游技能人才以赛促学。目前共举办导游大

赛3次,先后评选、培养市级优秀以上导游40人,其中4人获评国家

级金牌导游。三是打造“服务联结体”。创新建设北海·国家金牌

导游联合工作室,采取1名金牌导游+1—2名优秀导游+3—5名一

线导游的模式抓好名师带徒,聚焦重大文旅活动,挑选优秀导游、

景区讲解员等担任北海城市传播大使。目前,已建立导游联合工

作室 2 个,累计开展培训班 15 期、覆盖全市旅游技能人才近 1000

人次;市级优秀以上导游人均年工作量达 50 个团以上,年均服务

宣传覆盖30万余人次。 (袁 涛)

蒙山县选派重大项目专员服务项目建设

2023 年,梧州市蒙山县成立重大项目干部管理专班,选派 38

名在项目谋划和建设中具有丰富经验的干部担任重大项目专员,

参与全县 50 个重大项目规划、管理、协调、服务工作,推动重大项

目建设显成效。重大项目专员围绕蒙山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融

合发展、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重点领域,做好项目的筛选储备工

作,现已精心筛选出重点申报项目 40 个,总投资 103.84 亿元。截

至目前,总投资8.1亿元的蒙山县新圩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实现

首批光伏装机正式并网投产,年平均发电量21635.92万千瓦时;总

投资 5亿元、年产约 20亿只医用健康手套的蒙山县医用健康手套

项目2条生产线投产,解决就业岗位约300个。 (关 新)

平南县打造盆景致富特色优势产业

贵港市平南县以盆景产业为抓手,打造人才聚集地,推动特色

优势产业发展。在盆景栽培等园林艺术产业聚集地设立“大师工

作室”,邀请区内外盆景制作大师、种植基地“土专家”等入驻,作为

“引才+育才”基地。定期开展专家讲理论、能人讲技术、现场集中

教学、外出交流学习等活动,盆景大师与培植户“一对一”师徒结

对,培育出以“广西杰出盆景艺术家”吴炳希、“盆景大王”张永等为

代表的优秀盆景制作能手 60 余人。建立区内外盆景制作艺术家

联谊机制,邀请区内外盆景制作大师到基地现场培训指导。实行品

牌培育“线下+线上”行动,创新产销对接方式,培育120多名“盆景

经纪人”,在广州以及东南亚地区驻点营销。目前,全县建成盆景

产业园80多个,盆景桩材种植面积900多亩,盆景数量超过5000万

盆,产值约5亿元,产品远销越南、缅甸、泰国、老挝等东盟国家。

(杨青橙 蒋珍妮)

平果开展消防体验活动

11月13日,百色平果市消防救援大队迎来100

余名萌娃参观、体验、学习消防知识。在消防科普

教育馆内,宣讲员为孩子们讲解了火灾预防常识

及火灾发生时的注意事项,并通过模拟现场的实

操将孩子们代入正确拨打119报警电话、安全逃生

等情境。孩子们还参观了消防车辆、消防器材等。

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关注消防安全、学习消防知识

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黄馨莹 唐小雪 摄影报道)

56

第59页

2023年第22期 当代广西

南宁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力度

最近,南宁市城西生活垃圾中转站正进行最后

的设备调试工作。作为南宁市双定循环经济产业

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辅助配套工程,项目总占

地 133.17 亩,转运处理规模为 2000 吨/天。项目建

成后可大幅缩短南宁市区垃圾收运距离,有利于提

高垃圾收运效率。2018年以来,南宁市多渠道筹措

资金,投入68.27亿元用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

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流程体系建设。目前

全市 57 座转运站基本具备分类存贮、运输、计量、

中转功能。

(胡田田 摄影报道)

灵山县探索建立“人才试验田”

近年来,钦州市灵山县在产业聚集基地(区域)探索建立“人才

试验田”,推动专家人才组团服务乡村振兴。一是常态化技能培

训。聘请各领域自治区级、市级专业技术人才 28 名,整合县域内

涉农专家、科技特派员、乡村“土专家”“田秀才”等60多名,组团走

进“人才试验田”开展技能培训。联合区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

“产学研”合作,柔性引才进“试验田”。灵活采取田间课堂、农闲进

修等方式授课,培育产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

乡村人才167人次。二是清单式帮扶指导。收集种养殖户的问题

诉求,分类梳理月度帮扶供需清单,建立“农户点单+试验田接单+

专家人才送单”运行机制,每月组织专家人才进行面对面指导、“师

带徒”手把手教学、“派出去”实打实培训,累计提供技术帮扶 300

多场次。三是精准化攻坚技术难题。组建8个工作专班深入田间

地头、养殖场、林果基地等开展“问诊式”调研,核准特色产业发展

短板弱项和突出问题,引导专家技术人才开展技术难题联合攻关,

合力破解产业发展瓶颈问题15个。 (黄文才 郑家文 谭 馨)

扶绥县设“书记县长上门服务日”

崇左市扶绥县不断强化“弯腰服务意识”,设立“书记县长上门

服务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县委书

记和县长每周用一天或半天时间率队到辖区内企业上门服务,常态

化收集企业诉求,持续跟进落实服务日议定事项。目前共开展活动

17期,协调解决企业诉求77个,有序推进解决79个。同时,各部门

当好服务企业的“跑腿小二”,在三大园区成立“跑腿办”,安装政务

“晓屋”,由专门团队对接政务服务中心收集办理企业各类审批事

项。结合“书记县长上门服务日”,扶绥县还创新开展“夜话会”活

动,邀请金融部门、工信部门专业人士与企业面对面,帮助企业获得

政府专项债券7.7亿元。同时,持续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全县企业减

税降费及退税金额1.56亿元。此外,深入实施“一户一薪”就业专项

行动,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次,帮助企业招工5167人。 (黎家婷)

环江“信用+多元应用场景”让群众享诚信红利

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创新开发环江“信用+多元应用场

景”系统,让更多群众享受信用红利。“信用+公交”是环江创新打

造的信用应用新场景之一,4A、5A 级信用户在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使用“五位一体”系统(又称“锦绣乡村”App)支付车费可享受约

7 折优惠。“信用+贷款+贴息”应用场景的推广使用,解决了群众发

展产业的后顾之忧,群众不仅能享受贴息让利,还能同时享受免抵

押、免担保的待遇。依托“五位一体”系统和农信“桂盛富民金融服

务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贷款服务和超快速放款。中国建设银行

环江支行还推出“毛南信惠贷”,信用户可以享受1.5%至2%的财政

贴息,贴息后的实际利率为2%左右。环江还先后在系统内开发嵌

入“信用+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信用+绿色通道”“信用+惠农

补贴查询”“信用+商城”“信用+文旅”等多个应用场景,引导用户

提高信用等级享受相应信用红利和政策优惠,不断构建社会信用

体系新格局。 (莫兰厦 覃明洋 谭丽锦)

象州县人大代表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来宾市象州县人大常委会持续深化“党建引领 履职

为民”工作,紧扣“乡村振兴 人大同行”主题,切实将党的政治优

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优势。打破基层党组织与人

大代表机构之间的固化结构,在县、乡人大代表履职活动中心和联

络站设立党组织 73 个,并组建从县到乡到村的人大党建工作网,

实现党组织对党员代表全覆盖和党的工作对代表工作全覆盖。在

各级人大党组织带领下,全过程强化人大代表联络站宣传站、民意

窗、连心桥、监督岗、大课堂五大功能作用,同时发挥党员代表示范

带动作用,精准助力乡村“五大振兴”。创新推行“互联网+人大监

督+N”监督模式,通过“代表在线”App发挥人大“云监督”作用。结

合各代表履职中心和联络站线下服务阵地,畅通民生诉求渠道,督

促有关部门及时办理意见建议,提升人大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效率。

(李炳生 钟艺春)

57

第60页

当代广西 2023年第22期

悠悠壮剧,生生不息

□文/黄绍碧

我时常想,北路壮剧在田林人心中有

多重要?

这个成形于清乾隆年间的戏剧形式,

有着独特的唱腔和表演程式,是操北路

壮话方言的地方戏曲。它的音乐风格古朴、

余韵悠远,说唱中包含大量壮语独有的方

言俚语,朗朗上口、寓意丰富。

北路壮剧上演的剧目大多来自壮族群

众的生活实践,讴歌真、善、美,鞭笞假、恶、

丑,至今长盛不衰。如《壮家有戏》中的唱

段“台上帝王将相,台下左邻右舍……”就

源于真实生活,透出一种天真自然的野性

之美。

今年5月8日,田林县壮剧艺术节盛宴

再启,憋了足足 3年的群众欢呼雀跃,从四

面八方赶到田林县城,与桂滇黔三省(区)

的众多壮剧团齐聚一堂,汇成欢歌笑语的

海洋。

初夏的气候不停地变着脸。一开始还

算清凉,一场戏演到中途气温陡然飙升,灼

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广场上挤得满满的

人们,有的打起了伞,有的戴上了帽子,但

更多的是任由阳光暴晒,满身大汗入迷看

戏的人。突然间,大雨倾盆,有伞的人举高

雨伞接纳陌生人躲雨,没伞的用手搭棚或

是寻找物件挡雨,还有人干脆将塑料凳子

套头上,继续在大雨中专心致志看戏。戏

台上,演员们看着现场氛围有增无减,演起

戏来更加激情万丈。

听戏的人里有老人、青年、孩童,有壮族、

汉族、瑶族、苗族等各族群众,还有来自区

内外的媒体记者与游客。“虽然台上的戏文

和身旁群众的交谈都听不太懂,但是看大

家这么投入,笑得开心,让我也忍不住跟着

高兴起来。”一位记者的话,道出了许多人

的心声。田林作为广西土地面积第一大

县,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同饮水,共耕

地,齐欢庆,通过打老同、契兄妹、拜干亲等

多种方式,融入彼此生活,像石榴籽一样紧

紧抱在一起,铺展开一幅民族交往交流交

融的壮美长卷。

如今的田林县,共有120个业余壮剧团,

演员约 4000 人,基本实现一村一戏台一剧

团。在村中的壮剧团里,夫妻同台、父子同

演、姐妹上场的情况十分普遍。时常能见到

一起排练壮剧的夫妻,回到家里还用戏里台

词对话,家人问话也用一句“听啊——”的壮

剧唱腔回答,痴迷到近乎“走火入魔”。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田林县旧州

镇那度村的杨六练组建了“龙城班”,在旧

州搭建木台演戏,用北路壮话方言演出戏

剧。100 多年后,杨六练的后代杨连、杨散

兄弟又将北路壮剧发展壮大起来。他们带

领那度村剧团走村串寨,在广西的隆林、

西林、凌云等地以及贵州的册亨、兴义、安龙

和云南的富宁等地巡回演出,每村唱个三

天三夜,直听得村民意犹未尽又挽留再演。

当时,壮剧的剧目少,杨连又将小说改编成

戏,经他改编的有《二度梅》《仁宗不认母》

《五子拜寿》《包公奇案》等,一经演出,悲的

能使观众流泪,喜的笑到合不拢嘴,深受群

众欢迎。

2023年田林县壮剧艺术节开幕式演出。 张友豪/摄

桂风壮韵 责编/覃 冰

58

第61页

2023年第22期 当代广西

相传,那度村剧团每次演出路上都靠

一匹大黄马驮道具、服装、乐器等。有一

次,因为接连赶路,大黄马劳累过度,突发

疾病而亡。剧团的人伤心不已,杨家兄弟

更是忘不了多年任劳任怨随着壮剧人“出

征”的大黄马,便寻思着用马的腿骨制成两

把二胡,让它陪伴剧团一直演出下去。

马骨做的二胡声音洪亮且深沉、悠扬,

成为剧团独特的乐器。那之后,田林的每

个剧团都制作马骨胡,作为北路壮剧指定

乐器。至今,他们兄弟二人所制的马骨胡,

仍存有一把收藏在那度村,激励着壮剧人

不断前行。

2006 年,以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

师公戏为代表的广西壮剧成功入选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中国

少 数 民 族 戏 剧 学 会 与 田 林 县 共 建 中 国

壮剧传承研究基地;2014年,原文化部授予

田林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壮剧)”

称号。

随着北路壮剧会演影响力逐渐扩大,

更多新颖及贴切反映现代农村生活的曲

目,精彩生动地展现在群众面前,不断丰富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创作了《驮娘江

的故事》《扶贫轶事》《祭瑶娘》等壮剧剧目,

并在《祭瑶娘》的基础上创作出大型壮剧

《瑶娘》。2016 年,由壮族和瑶族青年的恋

爱故事表现民族团结主题的壮剧《瑶娘》获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并完成了 40 场巡演,

好评如潮。

“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

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

过,那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

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的感

触,都会印在记忆的深处,像在记忆里摄下

了声音的影片一样。”作家吴伯箫的话,十

分贴合我对壮剧的感受。

我的家乡在田林县潞城瑶族乡央郎村

马郎屯,北路壮剧已经在这里传唱了上百

年。我第一次看壮剧表演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当时我在乡里读初中,寒假回村

的时候看到人们在台上咿呀唱念,既新奇

又开心。尽管台上的演员演技并不出彩,

戏服也格外陈旧,但喧天的锣鼓声、悠扬的

马骨胡声,还有那亮开嗓子吟唱的声音,让

寂静的小村瞬间热闹了起来。那个春节,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戏台上不分昼夜

地上演着各式剧目,吸引了周边村屯诸多

群众前来观看。还有不少年轻人通过看戏

相识相交,最后结为伉俪。

我也在看戏的时候结识了一位漂亮的

女孩。她不是我们村的人,只是听闻这里

有壮剧表演,就专程前来听戏。因为年纪

相仿,我们很快就熟络了起来,不仅讨论台

上的演出,也交流学习上的心得。这美丽

的相遇,让我至今每每听到北路壮剧的曲

调,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她当年的模样,还有

村子里摆开戏台的场景。那是我的青春,

也是我的乡愁。

我的母亲极爱壮剧,不肯错过县里任

何一次壮剧艺术节的举办。而我因工作的

关系,每年都无法陪同,但我总会在艺术节

现场拍摄大量观剧群众的照片,并从中寻

找母亲的身影。

有一年,我的二姐作为村剧团演员到

县里参加壮剧艺术节的展演。因为演出的

要求,二姐提前出发了。88 岁的母亲以为

二姐担心她的身体,悄悄走了不带她,于是

自己跟着村里的车进了城。到了县城之

后,晚会已经开始,母亲找不到方向迷了

路,而我又有任务在现场走不开。等我终

于忙完找到母亲时,她老人家早已又累又

饿。我心疼地埋怨她,她却咯咯地笑着说:

“我都这个年纪了,看一次算一次,可不能

错过了。”

一语成谶。一个月后,母亲因为感冒

引发器官衰竭,撒手故去。那次看演出就

这样成为她人生的“最终场”。而我也只能

在此后一场场的演出中,追忆那个远去的

身影。

悠悠壮剧,生生不息。经多年的精心

培植,北路壮剧已成为田林县的民族文化

瑰宝和乡村振兴的“灵魂”。不仅在田林的

“壮族祭瑶娘”“吼敢”“销正月”“休垌节”等

民族节庆上大放异彩,更以北路壮剧带动

瑶族铜鼓舞、抛绣包,以及壮、汉、苗、瑶等

民族山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促进各民族

文化枝繁叶茂,带动了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最开怀的时刻当属众人在壮剧艺术节

期间同欢长桌宴了。从街头到街尾,长桌

一溜排开,满满当当地摆上五色糯米饭、糍

粑、腊肉等特色美食,色泽诱人,香飘四溢。

天南地北而来的人们,围坐在一起,觥筹交

错,相互祝福,好不热闹。

一路走来,北路壮剧从民间走向“官

方”,从“荒野”走进专业,群众看在眼里,喜

在心上。不仅壮剧艺术节的档次在不断提

升,田林县还划拨财政专项资金,在社区、

农村广建戏台;出台政策,每年拿出10万元

经费,鼓励编写规范剧本,并每年扶持每个

业余剧团1万元。

在北路壮剧文化精气神的带动下,田林

县域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地区生产总值

连续跨越50亿元、60亿元、90亿元台阶……

2023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

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登台演戏,已成为

不少田林农民的生活新常态。这些年,排

练的环境好,演出的机会多,也让越来越多

的年轻人喜欢上了北路壮剧;加之县内各

中小学校汲取壮剧所弘扬的真善美营养,

把壮剧融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北路

壮剧活态传承不断档。

“宁可不吃肉,也要看壮剧。”老乡的一

句话突然点醒了我,原来北路壮剧在田林

人心中是粮食,是美酒,更是奔赴美好未来

的不竭动力。

(作者系广西作家协会会员)

田林群众冒雨看壮剧。 黄卫平/摄

59

第62页

当代广西 2023年第22期

编者按: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为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式

现代化的广西故事,当代广西杂志社、广西作家协会、广西民族出版社、广西民族报社、《广西文学》编辑部

联袂开展“石榴籽·向未来”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征文活动。现选登优秀征文,以飨读者。

三上湖广村

□文/唐晓君

这是一方高山、陡坡、石头、黄土组成

的角落。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一个特

殊的村落。

这是一个谦让、智慧、包容、和谐的小

社会。

我三次走进这里,耳闻目睹了它的变

化,并有幸将其用文字记录下来。

1999 年的 7 月,我陪同新华社记者第

一次走进湖广村。

那天,下着瓢泼大雨,道路泥泞难行,

尽管车辆绕了很远的道,亦仅能前进至

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河路口镇附

近,便得下车步行。

我们踏着糨糊般的泥水,沿着陡峭不

平的石头路,手脚并用艰难行进着。不知过

了多久,我抬头仰望,只见在两座海拔 400

多米高的石山之间有个山坳,高低错落的

黄泥房有如一个个火柴盒,在山坳里四下

散落,形成一个山中小村。等爬上坳顶,我

在雨幕中看到两条蜿蜒曲折的石子路,

有如两条巨龙向着东西两个方向无尽伸长

身体。细一琢磨,东边连接的是湖南省

永 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西头连通

的是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这

个小村庄恰好位于湖南与广西的交界线上。

200 多年前,为躲避战乱和匪患,湖南

江华涛圩镇小尖山村的程氏家族和广西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的莫姓人家

迁居于此,抱团取暖。新中国成立初期,实

行土地改革时,两省(区)政府考虑到这里

的特殊情况,决定由群众自愿选择户籍所

在地。从此,这里便出现了一户两兄弟,一

个归广西,一个属湖南;一间房舍,半边属

广西,半边归湖南;一个大门框上两块门

牌、两个号码的有趣现象。

分属两地,亲如一家。湖广村在漫长

的岁月中,形成了团结互助的好风尚。

村中的大事小事,无论是修路、开山、

打井或是宴客摆酒,大家自发前来,竭尽全

力互帮互助。遇上喜事,村里更是热闹非

凡,有抬出大锅一溜摆开的,有拆下门板当

桌面的,还有捧出碗筷、搬出一条条长板凳

的。

实际上,当时的湖广村十分闭塞,山高

路远,出门全凭两条腿。哪怕是买一斤盐、

打一壶煤油、购一盒火柴、灌一瓶酱油……

都要翻山越岭走上好几公里山路。

更让人头疼的是孩子们的读书问题。

桂风壮韵

湖广村群众每逢节日就欢聚在

村中的同心广场载歌载舞。图为群众

在表演甩舞龙。 李成华/摄

60

第63页

2023年第22期 当代广西

大山里的孩子如果要到各自归属的村办小

学读书,路程极远,很是不便。于是,在湖广

双方商议拍板之下,第一所两省(区)共建

的学校——湖广小学应运而生。

当时的办学条件简陋至极,学校是个

仓库,黑板是刷了黑漆的门板,桌子是旧木

板搭起的,凳子则由学生从各家自带。直

到1977年5月,湖广两地拨出专款,群众投

工投劳、捐物献料,一座拥有两间教室、两

间住房的新学校建设完成。

那些年,在湖广小学任教时间最长、

最令当地群众难忘的,要数湖南籍教师

余发堂。

余老师一毕业便分配到了湖广小学任

教。当天,全村的人敲锣打鼓,为他披红戴

花,从乡里郑重地接回村里。逢年过节,各

式各样的粑粑、果子更是堆满了余老师的

书桌。

在湖广小学任教的7年里,余发堂和

其他老师带领学生在石山上、旱地里,开荒

种地,勤工俭学,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不

断提高。有一回,他不小心摔伤了腿,寸步

难行。当地群众知道后,轮流为他熬汤送

药、洗衣做饭,悉心看护。感动得他热泪盈

眶,深深觉得这里就是自己的第二个家。

2020年,我第二次来到这里。

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红砖钢筋混凝土

结构的小洋楼,高高地耸立于黄土岗上。迎

接我的是湖广村联合党支部书记程得亮。

程得亮是湖南人,嗓门十分洪亮。他说,为

了更好地管理和发展湖广村,2013年,村里

成立了湘桂省际联合党支部,如今村里已

经探索出了资源联享、产业联兴、稳定联

保、村务联议、学习联促的共建格局,开创

了省际地区安居乐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我迫不及待地问他,新村是什么时候

建好的?他骄傲地说:10 年前我们就搬过

来啦!

原来,由于2008年的冰冻灾害,湖广村

有近 80% 的房屋垮塌,富川与江华两地

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移民建村政策,在

离老村不到 500 米的地方建设新村,并于

2010 年冬季顺利整体搬迁,成为名副其

实的“湖广新村”。

说话间,我们来到崭新的湖广小学。

高高伫立的校门两侧,绘满了民族团结进

步的宣传画;校园中央,一面鲜艳的五星

红旗正高高飘扬。国旗下,三间教室、四间

教师住房还有运动场、营养食堂、多媒体

室、图书室等配套设施一览无余。

教室里书声琅琅,格外悦耳。湖南籍

老师高庆周见我们进来,快步迎了上来。

他说,今年湖广小学有 31 名瑶族学生,设

有一年级、二年级两个班,使用的是广西版

教材。待学生们读完二年级,就会回到各

自省(区)的完全小学继续完成学业。

已有 30 多年教龄的高老师,1989 年曾

在湖广小学短暂任教,2012 年他再度请缨

回到这里。妻子本希望他能调到离家更近

的学校,但他一次次地劝说:如果我走了,

没有老师来的话,孩子们怎么办?最终,

妻子点头同意了。从此,无论严寒还是酷

暑,湘桂边界线上都能看到一个头发花白

的身影骑着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

学校里还有一位谢老师,是贺州人。

他初到这里时,听不懂瑶话,交流时基本只

能靠猜和比画。但当地群众十分热情,哪

怕彼此是在“鸡同鸭讲”,最后竟也都成了

朋友。虽然知道待在山区条件会苦一点、

累一点,但谢老师甘之如饴。

我们边走边聊,目及之处,连心路、同

心巷、产业道路、文化楼、活动广场等整齐

簇新;自来水、高压电、水泥路、高速宽带,

覆盖全村;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空调、洗

衣机,许多家庭还添置了小轿车、面包车、

皮卡车……

村庄变美了,瑶胞变富了。就连旧时

屋檐下的燕子也忠诚地跟随人们,飞到新村

的洋楼里,衔草筑巢,过上幸福的新生活。

今年 5 月,我第三次来到湖广村。此

番是应文友黄忠美老师的再三邀请。

年近五旬的他告诉我,自他来过湖广村

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发现这么多年

来,无论湖广小学的学生和老师如何流动,

这里的教育接力从未间断。思来想去,他

在谢老师调走后,主动要求调到湖广小学

任教。

今年上学期,学校里有 7 名瑶族学生,

均是留守儿童。他和高庆周老师,一个教

二年级,一个教一年级,紧握教育的“接力

棒”,继续书写“两个和七个”的故事。

50多年来,湖广小学像一座圣洁宫殿,

细心地呵护着湖广两地孩子们的求学梦。

他们同走一条路,同饮一井水,同坐一张

凳,同用一张桌,同上一堂课,同吃一锅营

养餐,亲如手足,两小无猜。这里的教师不

仅被当地群众当成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

师,更被当成民族团结进步的形象大使。

缓步走出校园,我们在村中四下游走,

一幅田园美景在眼前徐徐展开。村东头的

桃树漫山遍野,红扑扑的果子挂满枝头;村

西头的脐橙林郁郁葱葱,小小的果子初现

叶间;村南面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地,抽穗扬

花正当时;而村北面伫立着成片的赤桉林,

是引进来的新“村民”。

“哎呀!黄老师来了。快,快过来尝尝

鲜。”突然间,一个高亢热情的邀约声从果

园深处传来。

“啊,来了。是谁呀?”我们循着声音一

路往果园里走去,只见一位四十来岁的中

年男子正在果树间摘油桃。

那是黄老师的朋友任善期。任善期

家境曾经非常困难,妻子是个残疾人,二人

还育有两个孩子。为了生活,他曾外出务

工,但收入也仅能勉强维持生活。最后,他

选择返乡创业,承包了10亩山地,开始尝试

种植油桃。今年是果园挂果的第二个年

头。预计可以收获3万多斤油桃,能卖4万

余元。

任善期从树上挑了两个又大又红的

油桃,在衣襟上擦了又擦,有些不太好意思

地笑着递了过来。我们一手接过,用力咬

了一口,齐声说:好甜!那一刻,这满园的

红都飘到了任善期的脸上。

岁月悠长,如今的湖广村已有 74 户

356 人,其中 48 户 236 人属广西籍、26 户

120 人属湖南籍。他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

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夕阳西下,我沿着平坦的山路返程,蓦

然间看到路旁的石榴树怒放出一簇簇红色

的花朵,开得宛如湖广两地群众的日子般

红红火火。想必待我下回再来,它们已然

结出了丰硕圆润的石榴,紧紧地抱着一粒

粒晶莹剔透的石榴籽,不分你我。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本

文为“石榴籽·向未来”民族团结进步主题

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

61

第64页

当代广西 2023年第22期

八桂大地(组诗)

□文/黄秉战

绣球

山高水长,阡陌广袤

要把磅礴的事物微缩

得会手工活,有一颗美的心灵

壮家人把四季和爱顶在针尖

在几何形的球面播种愿望

桃花红,枫叶红,云彩红

五谷在手心的田园夏绿秋黄

弧形的绣球有棱有角

儿女的心事万物生长

一朵朵花儿在球面含羞

勇敢地把绣球抛出去

朦胧的月亮就落下来了

绣球包裹着一部民俗史

仗着底蕴炫耀八桂风情

今天它抛得很远

有与世界联姻的意思

铜鼓声声

战天斗地,打造重器

鼓声铿锵雄浑

镇住山河,狩猎垦荒

祖先赢得了历史

把一面遗产传给子孙

铜的质地形制硕大

青蛙、飞鸟、太阳都是活的

壮家人承接古老的图腾

在族谱里繁衍四季和愿景

阳光从鼓面铺向旷野

山水醒来,五谷占满阡陌

百鸟飞翔,看风雨识天气

一片蛙声响起,时光风调雨顺

万物生长,人们栽秧织布

汉韵楚歌太遥远了

摆开铜鼓吧

太阳是鼓手,月亮是鼓手

高山做槌,流水当棒

敲向冰冷的形制

以火铸造的灵魂热血沸腾

发出咚咚咚咚咚的强音

——向天空和大地

张扬千年的文明和力量

花山岩画

明江送流水,一路青山

骆越祖先靠岸

把200公里的遗产养在悬崖上

在接近太阳的高度获得永生

清点族谱。野兽从旷野走来

赭红色的人敲锣打鼓

狩猎归来,篝火点燃

用太阳色,用血,涂满周身

在悬崖上舞蹈,繁衍子孙

神灵从未到访,天象难以琢磨

稻作先民在日月星辰中生息

一场远古的仪式活成了图腾

青山不老,所有人也都活着

越长越高的山接受历史的朝拜

骆越的孩子不再疑惑

看花花世界,万物纷繁

先祖守卫的家园是几面岩体

获得世界公认的名分

花山不是山,是时间的形态

因为壮美,高不可攀

平陆运河

靠山吃海,必须有一条大河

西津在平塘江开一片水域

西南大地在此登船

坐标、维度、向度要通江达海

钦州港已准备好无垠的蔚蓝

走水路讲究效力,更要看风景

航道、航运枢纽、水利设施

水生水养又临海的事物打开张力

纵向,横向,辐射状

网联铁路公路航空路

运河百里长,千帆竞渡

运载福祉,开辟大事业

谈战略,布局向海图强

做航道的河,潮流无岸

八桂大地上的每一缕炊烟

每一座山,每一个春天

迈一步——抵达北部湾

(作者系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本文为

“石榴籽·向未来”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征文

活动一等奖作品)

桂风壮韵

62

第65页

2023年第22期 当代广西

认同与传承:中华文化女性书写的二重维度

□文/韦惠文 周 丹

《中华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女性书写》一

书,立足于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的框架之下,以历届获得全国少数

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女作家及其作品

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女

性作家的创作概况,在少数民族女性文学

研究领域具有理论拓展意义。

本书参考和引用了翔实的文史资料,

其中参阅的理论著作115种、中文论文87篇、

文学作品 70 部(篇),用 6 个民族作家的女

性书写对相关理论做了生动的解说。书中

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女作家的文本叙事内

容呈现多向度、多元化的创作特征。她们

的作品擅长从各民族历史记忆、传统器物、

人文空间、自然地理、习俗文化、语言文字

等方面提炼出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之精髓,如借器皿讲述匠人精神,通过玉

器书写深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等等。

此外,少数民族女作家在写作过程中有意

识地将家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书

写各个民族的审美、城市、乡村、生态等文

化现象,展现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

互欣赏的生活图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

神家园。这些女作家从个体的经验出发,

书写自己的同时书写民族文化,在作家身

份、民族身份的交织中,呈现出多样的文学

选择,表现出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历史责任

感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本书作者黄晓娟、张淑云、罗莹钰,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性文学历史中找寻

支撑,依据女性创作心理,区分不同民族女

性书写的相同与差异之处。这一观照视角

并非只是单纯地进行文本解读,而是深入

到文本内部结构,如通过重构自然景物来

表达诗性的生命意识、通过刻画传承中华

传统美德的儿童形象来反思当下存在的

社会问题等;有次序地抓住少数民族女性

的文学特点、文化认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

要点,紧扣主题逐一阐明,为我国少数民族

女性文学研究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文化传承是中华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

重要手段。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掀起的

寻根文学思潮,让民族作家在创作中有意

识地展现文化身份,向内去寻找民族文化

的根,将创作视角更多地转向民族文化。

特别是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给民族地

区带来的机会和冲击、变化和影响,也在多

民族作家笔下得到真实的呈现。本书聚焦

的这些女性作家,在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中

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在强烈的文化、身份

认同与归属感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她们将目光放在养育自己

的土地上,书写本民族的族群生活、族群心

理、族群文化,表现了女性作家对民族文化

的自觉传承。如满族女性文学中对传统文

化的传承与创新、蒙古族女性文学中的中华

文化认同、达斡尔族女性文学中的文化美

韵、回族女性文学中的文化传承、布依族

女性文学中的古典意蕴、彝族女性文学中

的诗性传统等。创作中,这些民族女性作

家努力彰显自己的民族身份,自觉承担起

文化传承的责任,也对如何更好地传承

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审视。在她

们的笔下,少数民族文化物象和意象不单

单是象征性的符号,而是浸润了真实民族

生活、有着民族个性、充满生命力的。

在书中,作者注重从恢宏的地理环境

和具体语境中去考察少数民族女性文本,

比如在探究女性作品中的文化文本时,就

特别注意到地理环境、民族身份与女性话

语之间的关联。正如著名民族文化研究

学者梁庭望所说,“本书的笔尖既概括而又

深入,归纳出北方民族女性文化的‘粗犷

豪迈’,南方民族女性文化的‘神奇秀美’,

表现出女性学者的细腻和概括功力。”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

民族女性文学的中华文化认同与传承研

究”的终期成果,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整体综合研究中的女性书写的空白。作者

通过女性书写中的文化认同、文化传承双

重维度,梳理了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创

作特征、文化身份、文化认同以及叙事策略

等,探讨了女性文学对认同和传承中华文

化的重要性,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发

展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分别系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副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华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女性书写》

黄晓娟 张淑云 罗莹钰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定价:128.00元

63

第66页

当代广西 2023年第22期

社会主义“成长史”

《社会主义思想简史》

陈浙闽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定价:99.00元

这是一部极具现场感的社会主义“成长史”,一部精彩、温暖的通

俗理论读物,破除资本主义福利神话的书,全景式讲述社会主义的

诞生、成长、求索、挣扎、斗争、进步……

本书从资本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入手,以宏大的视野叙述社会

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壮大乃至斗争的历史进程:莫尔、康帕内拉等

社会主义先贤那里,萌芽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

科学社会主义脱颖而出,强力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

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列宁主义将科学社会主义推向新的高度;民主

社会主义思想试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正,终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分

道扬镳;大浪淘沙、烈火淬炼,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进一步

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思想……

150 个故事,500 载思潮激荡的历史岁月。全书视野宏大、见解

深刻,是一部有温度、有情怀、有深度、有内容的精彩力作。

《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答问》

周 丹 著

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

定价:30.00元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

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

观点新论断为指导,就如何理解中华

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如何理解中华

文明何以现代、如何理解“两个结合”

是“第六个必由之路”、如何理解新时

代新的文化使命及其原则等18个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学理化

研究、学术化阐释、通俗化解答,有助于广大干部更好地理解

“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更好地把握和担负起新时代新的

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天生机密:美国核保密史》

〔美〕亚历克斯·韦勒斯坦 著 李永霞 彭建明 译

中信出版社

定价:88.00元

本书讲述了原子弹诞生之初直

至今天,美国核保密制度演变的完整

历史。书中以核保密制度的演变为

主线,结合大量解密文件与档案、公

开资料、若干历史事件参与者与当事

者的故事,呈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美

国多元的政治力量围绕核保密问题

的博弈,揭示了近一个世纪的核保密制度如何塑造了当今美国

的国家安全体系。

《大海港》

王海平 著

中国言实出版社

定价:88.00元

本书是一部涉及“一带一路”

题材的长篇小说。21世纪初,中国

博海集团在印度洋承包工程与经

营海港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海外项目部经理孙跃民,反恐行动

志愿者、民营企业家戴旭东等建设

者作出了智慧、富有国际眼光的应对,于博弈中寻求合作、于发

展中谋求共赢,以精湛高超的业务能力和勇敢坚韧的品质谱写

了新世纪海洋英雄交响曲,以实际行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不

断取得新进展,也展现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力量。

《奉扬仁风——明清扇面书画鉴藏》

梁基永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258.00元

本书以明清扇面实物为研究

对象,是系统研究明清扇面书画

艺术的鉴藏之作。全书分为两部

分:一是明清用扇概况的论述,从

文化的角度,对明清时期扇面的

形制、特征、制作工艺和鉴藏等作了深入分析,亦从收藏角度,

对扇面配件(扇骨、纸、签条、扇套、包装)等进行知识普及;二是

图文结合,在实物的基础上,对所藏扇面之 200 幅精品一一考

释,鉴别释文、印章、题款等,考证作者(收藏者)、附带小传,分

析源流及书画艺术特点。

桂风壮韵

64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图文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