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科技》2023年8月刊

发布时间:2024-1-0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浦东科技》2023年8月刊

50小镇故事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镇”,既是唐镇面临的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是当下亟需破题的方向。以产兴城 聚力“数智”赋能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是支撑。毗邻龙东大道和外环高速路,占地面积1.46平方公里的唐镇工业园区内,物流车各行其道、往来卸货。在镇的核心区域,沿着顾唐路一路向东,电商+商户贸易、银行卡总部、数商云集……唐镇工业园区及园区内新辟出的 “数智产业园”“银行卡园”“浦东数商云港”,几大产业板块将联动呼应,促进“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的相互反哺。唐镇工业园区目前已发展成为浦东世界看见唐镇或因2009年始创的浦东唐城世界9球中国公开赛,弥补了长期以来国内缺乏9球一流赛事的遗憾。今年9月初,顾唐路3150号的唐镇文化体育中心迎来了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9球运动员。这是国内最高等级的9球赛事时隔三年后重返国内首个“台球之乡”浦东唐镇。高科东路上,2号线唐镇站地铁上盖的阳光天地购物中心旁几栋高楼与脚手架林立,华发集团、印力集团、安徽高速等几大开发商竞相进驻,新的高品质、国际化商业与住宅区呼之欲出;对面一片老旧小区几近拆完,偶见几处孤零零的青砖红瓦的民房正静静地等待着拆除……... [收起]
[展开]
《浦东科技》2023年8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49

小镇

故事

门前,颓疲的围墙,印着老树斑驳的树影。

麦地里的金黄色的巨浪随风翻滚,一波一波。

我记得村里的孩子总是爱在它的池塘里打莲蓬、摸莲藕,

它那条蜿蜒向前不知去往何方的小路,

多年后成为我迈进城市、走向世界的通路。

岁月悄无声息,带走了它旧时的泥泞;

又如春风细雨般,焕新它新潮的面庞。

细细回味,它的发展是一个时代的历史,

破旧立新,有笑有泪。

一镇一业,潜心一品。产业小镇蓬勃发展,是中国经济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纵深不断推进、发展

动能不断迭代的生动体现。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浦东也正推动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

而美、机制新而活的产业小镇拔节生长,助力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勇往直前。

《浦东科技》杂志特此开辟“小镇故事”栏目,每期推出浦东区域内的特色小镇,展示区域竞争力。

第52页

50

小镇

故事

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镇”,既是唐镇

面临的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是当下

亟需破题的方向。

以产兴城 聚力“数智”赋能

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是

支撑。

毗邻龙东大道和外环高速路,占

地面积1.46平方公里的唐镇工业园区

内,物流车各行其道、往来卸货。在镇

的核心区域,沿着顾唐路一路向东,

电商+商户贸易、银行卡总部、数商云

集……唐镇工业园区及园区内新辟出的

“数智产业园”“银行卡园”“浦东数

商云港”,几大产业板块将联动呼应,

促进“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的相

互反哺。

唐镇工业园区目前已发展成为浦东

世界看见唐镇或因2009年始创的浦

东唐城世界9球中国公开赛,弥补了长期

以来国内缺乏9球一流赛事的遗憾。

今年9月初,顾唐路3150号的唐镇

文化体育中心迎来了全球近30个国家和

地区的9球运动员。这是国内最高等级的

9球赛事时隔三年后重返国内首个“台球

之乡”浦东唐镇。

高科东路上,2号线唐镇站地铁上

盖的阳光天地购物中心旁几栋高楼与脚

手架林立,华发集团、印力集团、安徽

高速等几大开发商竞相进驻,新的高品

质、国际化商业与住宅区呼之欲出;对

面一片老旧小区几近拆完,偶见几处孤

零零的青砖红瓦的民房正静静地等待着

拆除……唐镇这个浦东城市化快速推进

中成长起来的新市镇,正酝酿着产城融

合的新活力。

唐镇地处浦东的腹地,它被浦东

三大城市副中心环绕,西边是张江科学

城,北面金桥副中心,南部是新规划的

川沙城市副中心。从这里出发,龙东高

架路二十分钟到内环,2号线地铁连接

虹桥和浦东国际机场两大国际枢纽。未

来外环高架(东线)抬升后,唐镇与张

江将“无缝对接”。独特区位优势,有

利于园区承接周边产业高地多重辐射,

集聚各类高级资源要素。

随着浦东引领区建设和张江综合

性国家科学中心战略高地的确立,张江

科学城提质扩区将唐镇全镇纳入其中。

一夜间,这里从紧邻科学城的后花园变

成了直接参与科学城国家战略的核心区

域,产业能级再次提升。在过去十多年

新市镇建设形成的底板上,如何加快推

进新一轮现代城镇建设,打造国际一流

唐镇镇长王礌坚定地说道,“十年磨一剑”的自信奠定了唐镇发展的精神底蕴

第53页

51

小镇

故事

新区最新一轮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中划定

的重点产业社区之一。90年代起,随

着唐镇工业园区起步开发,唐镇也从浦

东一个平平无奇的农业小镇,迎来了它

第一次的发展东风。“当年,通过招商

引资,一批生产型企业入驻园区。其中

包括泛亚汽车、飞奥燃气等行业领域的

龙头企业入驻,奠定了唐镇工业园区良

好的产业发展基因。”唐镇镇长王礌回

顾说。

在园区东南角,是最早入驻的一

家企业飞奥燃气。 30年与浦东改革开

放同行,这家由上海航天能源与意大利

飞奥合资的企业,也见证了唐镇工业园

区的成长与变迁。2022年,以飞奥燃

气、大联石油为代表的19家企业完成

规上工业产值34.73亿元,占全镇工业

产值的66.13%,园区总税收近7亿元。

目前,园区内已经引进了32家高

新技术企业,分布在汽车研发、高端

制造、芯片检测、表面材料等行业。

然而,随着浦东城市开发建设的推进

和产业结构的不断提升,土地资源

“紧缺”和“沉睡”的双重难题日益

摆上日程。据园区负责人介绍,园区

内一些传统生产型企业逐步外迁后,

厂房被分割出租,引进了一些新的企

业,形成园中园的发展形态,但多数

产出效益并不高。同时,工业园区的

配套不足等问题也逐步暴露。唐镇工

业园区正在加快谋划和推进“腾笼换

鸟”,为园区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打开

“突破口”,实现“凤凰涅槃”。

“一方面抓顶层设计,另一方面抓

项目突破。”王礌言简意赅地道出破题

关键。

2022年,唐镇以工业园区内龙头

企业集聚区域为基础,还申请获批了一

个园中园——占地74公顷的区级特色

园区“唐镇数智产业园”。园区将重点

聚焦“数”和“智”两大产业发展方

向,特色产业营收比重高达78.1%。依

托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园

区将打造成智能制造的产业高地。园区

内新建成的元鼎产业园也已开始招商,

目前已签约施耐德、季丰检测、矽伽半

导体等优质产业公司。

“唐镇数智特色产业园的打造正是

唐镇在产业发展上更好地推动与科学城

的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王礌说。

为加快产业升级、推动集群创新,

唐镇深入研究论证、全面探索唐镇工业

园区经济发展新模式。在顶层设计方

面,唐镇注重统筹协调,进行了周到的

规划:完成工业园区土地利用评估,一

体化推进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产

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环评、交通专项

研究、城市更新设计等工作,为盘活存

量空间做好充足准备。

“以‘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

两项主导产业为‘双翼’,努力构建

‘2+2+X’高端产业体系,承接张江科

学城溢出效应,培育集成电路和生物医

药协同产业链,同时探索布局一批绿

色低碳、先进材料等领域的新动能产

业。”这是唐镇应对新一轮发展机遇,

基于自身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做出的产

业定位。

迎接数字时代,唐镇更是顺势而

为,利用前十年打下的互联网产业优势

基础,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内首批“国家

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之一的唐镇电子

商务创新港的优势,积极切入数商产业

“新赛道”。据数商云港负责人张利华

介绍,今年唐镇正式发布“浦东数商云

港•TDB唐镇数商谷”,并纳入张江数

据要素产业集聚区“一核三园两港”总

体布局,与上海数据交易所、金融数据

港联手打造张江科学城数商产业高地。

深耕电子商务领域十余年的唐镇

电子商务创新港,已连续6年被商务部

评为“A类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累计集聚电商企业达1102家,孵化培

育了一批上市电商企业,累计实现电子

商务交易额4000亿多元,完成税收40

亿元。

“数商云集的数商云港是唐镇电子

商务港的升级版,也是2.0版本。我们

要擦亮这块金字招牌。”王礌强调。

今年7月,作为国内最早进入数字

医药健康产业的企业之一,1药网也已完

成了“壹药网信息大脑”系列、2个数据

产品的挂牌,可为医药企业对药品流向

进行跟踪和合规判断提供数字化解决方

案。1药网数据产品涵盖医药行业超过72

万个商品主数据和120万个企业主数据,

覆盖了医药行业99.6%的市场。

浦东数商云港将构造“T型数商园

浦东数商云港是唐镇电子商务港的升级版,也是2.0版本

第54页

52

小镇

故事

区”,一头抓数据赋能、一头抓数据应

用,横向连接各类场景、纵向深入产业

链上下游;坚持“孵化+加速”“总部

+平台”集成创新模式,聚焦金融、互

联网、医药、能源、交运等重点行业板

块,积极打造行业数据赋能平台,助力

园区内亿利互联、1药网等电商企业同

步转型发展成为行业数商龙头。

“我们正在积极升级数商云港软件

和硬件设施,搭建数商公共服务平台,

丰富服务功能,助推数商企业发展壮

大。”张利华介绍,围绕唐镇升级数

商新品牌,如打造“长三角数商会客

厅”,搭建唐镇数商产业展厅,并通过

连续举办“数商”发展研讨会、培训、

沙龙来促进行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

促进电商平台企业向“数商”升级。

2023年上半年,浦东数商云港成

功引入5家优质数商企业,目前已引育

了十多家数商企业,累计在上海数交所

挂牌产品达70多种。园区企业“金润

数科”已成功挂牌了50多种交通数据

产品,其产品累计被调用1000万次。

在数智产业融合发展上抢先布

局,虽然顶层设计很有难度,但是唐镇

始终坚持一张蓝图整体规划贯彻执行。

“现在正好是我们栽树的时候,筑巢引

凤,将来也一定会有结果的时候”。王

礌坚定地说道,“十年磨一剑”的自信

奠定了唐镇发展的精神底蕴。

为科创留出空间 按下高质量

发展“加速键”

在唐镇的东南部,小湾城中村改

造项目已经发出号令,这里与金桥出

口加工区(南区)仅有华东路一路之

隔。好项目不能没有空间,“主抓项

目突破”是唐镇破题的另一解法。在

唐镇整体发展规划中,唐镇将拆掉这

个1200多户的村子,打造成一个产业

发展好空间。

“小湾城中村改造项目是很有特点

的一个项目。区别于其他城市区域动迁

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居住难题,以建商

品房或保障住房为主,小湾城中村拔点

项目是目前全市唯一采取与产业用地开

发相结合模式的“两旧一村”改造项

目。整个小湾村动迁后,将是张江科学

城内最稀缺的产业空间,其面积近95

万平方米。可以预见,未来的唐镇产业

能级将进一步获得质的提升。”王礌强

调说。

行走在小湾村中,村中尽是二层

楼房,几户人家大门上攀爬的丝瓜藤正

开着金色花朵。门前一片蔬菜大棚,一

颗柿子树上挂满了橘黄色“灯笼”。小

湾城中村改造项目正位于上海金谷、

金城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域内,占地约

1467亩,总投资将超过600亿元。不久

以后,这里将成为科创绿谷与理想新城

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空间,迎来改头换

面的新生。

唐镇的示范镇建设,近年来蓬勃

发展,但也亟需更多的发展空间。20

年前,唐镇工业园区较为密集地出让了

大部分土地,目前已无可出让用地,进

入向存量谋效益的发展阶段。“我们有

好项目,也有好产业,但是缺少产业空

间。我们分析唐镇经济特点,其中最鲜

明的就是唐镇镇域内90%以上的企业以

注册型为主,近年来,基本没有新增可

出让土地供应。”王礌若有所思地说。

打开好空间,引入好业态,唐镇

始终坚持“产业姓产”的底线。近期,

唐镇充分抓住《浦东新区促进存量产业

用地提质增效若干规定》的政策窗口

期,制定各地块“一地一策”,积极挖

掘存量产业地块的改造更新潜力,以此

来解决园区的产业空间瓶颈。比如,唐

镇数智产业园进一步破除了后续存量产

业用地提质增效和重点产业项目引进的

瓶颈。

今年以来,唐镇积极推动园区内

五洲药业、飞奥燃气、精通空调、万得

化工、明达工业、诺好等企业转型升

级,持续推动秀珀化工、万得化工、五

洲药业等4个已批零增地改扩建项目加

快开工建设;同时,加强存量产业用地

改造意愿的排摸梳理,加大对业主方项

目选择的辅导力度,探索现有地块工业

上楼改造、引入具有招商资源和运营经

验的园区平台公司等“筑巢引凤”新路

径、新模式。

龙东大道4333号,自2014年后一

直处于闲置状态的五洲药业地块,不久

将建成“元智•科创未来谷”,聚焦汽

车智能网联、医疗器械两大产业板块。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约人民币16亿元,

随着海克斯康、科强兴邦两家龙头企业

最早入驻唐镇工业园区的企业飞奥燃气

第55页

53

小镇

故事

的入驻与合作,预计达产后实现年产值

13.52亿元。

特色产业的发展,产业链的不断

延伸构建,夯实了镇域经济发展的底

盘。随着浦东引领区建设和张江科学城

提质扩区的持续推进,唐镇迎来了新

一轮发展高潮。2022年唐镇新认定总

部企业3家,目前拥有不同行业、不同

类型的总部企业共14家,其中既有立

邦、索广这样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型

企业,也有百特、罗克韦尔、瓦锡兰等

高新技术企业,同时还涉及大宗商品、

数字经济等各个领域。据悉,总部型企

业2022年累计税收贡献占全镇约三分

之一。

以城聚产 筑牢产业发展“环

境载体”

“感受到唐镇的变化大概是2000

年前后,唐镇有了第一个保利开发的楼

盘。”一位在此生活了30多年的老唐

镇人回忆道。

2000年,唐镇与王港两镇合并,

与唐镇工业园区仅有一路之隔的银行卡

园迎来中国银联和各类金融企业的数据

中心和后台服务中心等。同时,园区也

毗邻着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张江集电港,

唐镇对高端产业和高收入人口强大的吸

附及焕新能力不言而喻。除了原住民,

唐镇渐渐拥有了张江的IT人才和卡园

的金融人才,以及在别墅区安家的企业

家们……

宜业宜居聚人气。生态文明背景

下新型城镇化“唐镇模式”如何实现?

唐镇中心镇区功能定位为以生活及相关

配套功能为主的高品质社区。唐龙路上

的仁恒东郊花园、唐安路上的保利御樽

苑……纵观唐镇规划图,横跨华东路,

唐镇形成“西居住-东产业”的功能格

局,并通过强化高科东路发展轴、唐镇

水环(沈沙港、南新沟),实现产城有

机融合。

作为浦东继陆家嘴、碧云、联洋

之后的第四代国际住宅区,唐镇进一步

建设国际一流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

镇”,打造“更高品质的宜居社区”。

依托于张江、金桥高端产业集群,唐镇

正在成为高端人才置业聚集区。

“以城聚产”需要以人的需求为根

本,构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文化建

设、生态文明等多方面城市综合功能体

系,提高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目

前,唐镇站、创新东路地铁上盖两大商

圈及高品质生活配套设施正在加紧推进

中。创新中路站的“川杨河项目”,

将以TOD模式搭建起近5万平方米“元

气hub”商业活力中心,打造“引领生

活方式的family&social park”。德

淳路-玉盘北路的“邻里中心项目”,

地处高端国际社区圈的中心位置 ,将

建设 “15分钟生活圈”,打造“便

民”“利民”“宜居”融合统一的高品

质邻里社区消费空间。

高端人才生活需求和区域发展导

向的商业综合体,将提升唐镇区域整体

能级。为进一步引才育才留才,唐镇还

发布《唐镇“TANG+”领英计划暨打

造人才高地工作实施方案》,立体化、

全方位、多层次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全力助推唐镇新机遇下的产业腾飞、人

居高品质。

以水为美,亲水而兴。依托沈沙

港、中心河打造特色蓝绿空间“十字绿

轴”,唐镇将构建连续滨水慢行网络和

社区中心,集中营造多主题、多层次的

主题岸线,形成丰富多样、有活力的水

岸空间;同时,打通桥下空间实现滨水

贯通,并设置跑步道、骑行道、漫步

道,提升亲水岸线连续性。通过漫步天

桥无缝串联公共空间与社区,构建连续

的蓝绿慢行网络。

城镇建设和特色产业有序融合发

展,让唐镇充满活力。今年2月8日,

唐镇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签

约仪式暨2023年重点项目、重大工程

发布会现场签约15个重点项目和重大

工程,总投资额近200亿元。其中,包

括一系列涉及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重点

项目和重大工程,如小区雨污混接改

造工程、城中村地块配套学校、胸科

医院建造等项目。其中,上海市胸科

医院“心胸疾病临床医学中心”项目

将进一步提升浦东新区医疗服务供给

及居民健康水平。

打开唐镇的招商书,古色古香的

唐风纂体文字映入眼帘。现代城镇与美

丽乡村交相辉映,硬核产业集聚、独特

区位优势、高端人才汇聚以及高品质的

商业配套,唐镇正在阔步前进。不久,

一个崭新的唐镇,将成为引领区建设的

亮点再次赢得世界的瞩目。

2022年,唐镇工业园区企业泛亚汽车营业收入近60亿元

第56页

54

STORY 大咖小事

科技,这个题目其实很容易,也

很困难。容易是因为科技无处不在,

困难是因为有些人的脑筋始终绑定在

西方的话语体系中,仿佛离开了牛

顿、爱因斯坦,华夏文明就要迷失了

一样,彷徨无路。

有的人一说中国的科技就嗤之以

鼻,说不要再提什么四大发明,说现代

科技没有一项是中国人的发明,中国的

思维模式出不了牛顿、爱因斯坦这类的

科学家。

华夏民族站起来还不到八十年,科

技发展就已经基本走完了国外三百年的

历程,一些和中国类似的国家独立的历

史(比如印度、巴西)比中国还长,但

是他们都没能够完成历史的蜕变,这是

为什么?其根本的原因不是科技,而是

文化。

科技是什么?对华夏文化来说,科

技不过是华夏文化的一张具有张力的弓

箭,控箭的弓弦掌握在谁的手里,这才

是科技的根本。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

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

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便

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这也是对华夏文

明的灵魂拷问。前些年,钱学森先生也

提出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

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这也是对我

们这个时代发出的深层疑问。

今天,我们就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中国的“科学”——天地构造

的象数思维

科学,从来就没有一个严格的定

义,按照《辞海》的定义:就是运用范

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

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规律的知识体系。

这个定义目前看,还是比较严谨的。但

是,所谓的定律、定理、定义不过是人

类的发明,牛顿定律和爱因斯坦所确定

的世界不过是宇宙在时域空间的人们能

文 / 王旗

第57页

55

大咖小事 STORY

够理解的一个切面。

“道周物外为微”,按照这个体

系,人类对于能够在自己知识范围之外

的微小的事物就很难有正确的认知,同

样,对于超宏观宇宙的认知也非常有

限,人类的探索最远的脚步很难超出太

阳系的范围,更谈不上银河系之外的宇

宙。这是因为人类无法给出最为接近的

定律和定义,只能在统计学意义上转圈

子。有人说,量子力学的尽头是佛学,

人类物理学的顶峰就是证明万物皆有佛

性,真是可叹可笑!

中国古人怎么做的呢?中国先人

们认识世界万物之规律的方法要比现代

科学高明得多,现代科学也不过是其中

的一种手段而已。春秋战国时期的墨

子,其所记录的数学、物理学(特别是

力学和光学)、机械学、通讯学以及军

事科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超越了时

代,现在的哪个大师敢说超过了他的水

平?现代人在这些领域也只不过是对他

科学思想的延伸和应用。

科学在古代中国被称为格致学,

也就是格物致知的学问。《礼记•大

学》中有“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

之”,其中的格物,就是古代中国认

识事物的一种手段,而其起源,是天

文学。

天文学是什么?就是日月星辰的

运动变化规律。天文学是华夏文化的根

基,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基底。

在观测天文的基础上,察时变,

观地理,华夏的先人们发现了季节物候

的变化,根据日影长短的波动,确定了

春、夏、秋、冬四象,之后,更精确

地计算出黄赤道的夹角23°26′,确定了

二十四节气,进而确定了每日的十二个

时辰。法天取象,这样,华夏文明率先

建立了人类最早天文学和时空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华夏族伟大的先

人们,仅仅通过尺、规就计算出了时空

的对应关系,而这背后的工具则是勾股

定理和重差法。有人说,勾股定理是西

方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不是中国的,真

是好笑!在希腊那个荒蛮的米利都,连

像样的农业生产都没有,一群食不果腹

的乞丐和奴隶,呆着脑袋茫然地望着天

空,就能产生这么伟大的定理,真是天

方夜谭!

记录天文地理,《易经》就是一

个对宇宙的万象进行描述的典型的象数

模型,还原了世间万物萌发、生长、消

亡往复循环的基本规律。四时八节就是

其中的代表之一。八卦中的每一爻,代

表一个节气,总计二十四个节气,对应

着天地日月星辰的变化。西汉落下闳创

制的浑仪(包括浑天仪和浑天象),形

象地展示了《易经》中的宇宙模型,由

此,也产生了伟大的“太初历”。

华夏族人的音乐、度量衡、建

筑、医学、兵法等等,无不与天文学相

关。而底层,则是象数思维,象数思维

是华夏文化的最为根本的思维方式。华

夏族人与生俱来的数学能力,是任何其

他民族所无法匹敌的。

有了数学,才有了对万事万物的

度量,才产生了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物理

学、化学等学科。科学只不过是数学的

派生子,有了数学,才产生了数理模型

思维。

中国的数学,从《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五经算术》《海岛算

经》等算经十书到明朝王文素的《算学

宝鉴》,无不闪耀着华夏族人智慧的光

辉。特别是《算学宝鉴》中的导数,是

目前高等数学的入门课程,也是微积分

的鼻祖。

从象数模型到数理模型,是思维

的降级,数理模型思维只不过是象数思

维在数学维度上的一个投影。有人将数

理模型思维作为人类思维发展的终极形

式,一切都要模型化,认为凡是不能模

型化的都不是科学,一切不能证伪的都

不是科学,这只不过是一种简单的二极

管思维,愚蠢又可笑!

数理模型思维的再进一步降级,

就是逻辑思维或者符号思维。牛顿发

明的力学定律F=ma就是典型的符号思

维。现代的计算机也是符号思维应用最

为典型的代表。在软件开发领域,有一

个现象,那就是需求和最后的软件永远

都难达成一致,有人说是需求提得不够

细,不准确。其实,最根本的原因不完

全在于需求,而是代码的逻辑思维很难

达到数理模型思维的层级,更不要说达

到象数思维的高度。人们总想着用计算

机的符号思维取代人类的象数思维,直

接跨越思维的层级,那只不过是缘木求

鱼罢了。

有人说,中国的数学始终没有抽

象出来,变成可识别的符号,所以中国

的数学都很不成体系,很落后。要知

道,再先进、再别致的逻辑符号最后也

必须编程加减乘除才能计算出来结果。

第58页

56

STORY 大咖小事

的满清统治者借着文字狱付之一炬,华

夏的技艺流传域外,反而成为异族攻打

华夏民族的利器。直到民国时期,国内

尚无法找到这本伟大的图书,还需要从

国外购买,殊为可叹可恨!

满清的野蛮统治,造成了巨大的

科技断层,众多流传千年的技术消失

了,反而只能求之于国外的蛮夷。

明朝的火器技术独步天下,大炮

和步枪技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明末的

赵士桢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的自动步枪,

可以十二连发。可惜的是,到了满清,

大炮制造技术丧失殆尽,只能从夷人手

里购买所谓的红衣大炮。

在技术领域,“四大发明”现在

已经不怎么提了,说是落伍了,不符合

时代的潮流了,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

西方人做出来的,提倡“四大发明”就

是思想保守代名词,不但是小朋友,相

当多人不屑一顾。但是,一些外国人都

没有掩盖它们的光辉,我们为什么妄自

菲薄?

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在《新工具》

一书中提到:“活字印刷术、火药、指

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

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连马克思老爷子都说,火药、指

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

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

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

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

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为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

的杠杆。

看,现在还得搬出西方社会的名

人来证实我们过去的伟大,我们的行与

不行还得要外国人来判定,我们的话语

权多么地卑微,真是可悲可叹!

更为可悲的是,连“四大发明”

也是外国人替我们总结的,这还要归功

于英国的李约瑟!其实,华夏文化中对

人类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何止这四大

而中国的数学,历来就是将复杂的问题

化为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处理的,这才是

真正的高层次思维。

举个例子,你给三五岁的孩子看

一片树叶,以后不论何种的树叶(包括

纸上画的),他都能很快地认出来那是

一片树叶;而计算机,则是要不停地比

对,穷尽所有的树叶,也难保不发生错

误,甚至会给出你不存在的答案。这就

是象数思维对符号思维的降维打击。

伟大的技艺:制器尚象

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礼

乐,作为华夏文化的盛典,从来都是教

化风俗的利器。音乐从哪里来的呢?华

夏的礼乐,绝对不是欧美的清唱剧。乐

器作为礼乐的呈现工具,负载了华夏文

化的密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关。”在王之涣的诗中,笛子似乎是舶

来品。然而,上世纪80年代,在河南

舞阳,20多支8000年前精美的贾湖骨

笛的出土为笛子的来源争论画上了句

号。那个时候,贾湖骨笛就已经能够辨

五音,分八度了。

五音从哪儿来的呢?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天文,

华夏的先人们用圭表确定了冬至日,并

且计算出在冬至日,太阳运行至黄道

270°(直射南回归线),在这一日,黄

河中下游地区白昼最短。为了和天相

应,古人用测地气的方式和天文相验

应。冬至日,一阳来复,地气开始升

腾,怎么测地气呢?“葭管飞灰”说的

就是这件事。就是把芦苇的苇膜灰放在

芦苇管中,埋在土地中,在不同的节

气,苇膜灰就会飞出来,这就是地气升

腾的表现。苇膜灰在不同的节气飞出时

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就是十二律的来

历。而冬至,作为一年的起始点,律应

黄钟。

确定了黄钟,把笛管的长度,用

三分损益法就把十二律确定下来了。以

黄钟为宫(管长81),三分损益法,

确定商(管长72),角(管长64),

徵(管长54),羽(管长48)。五音

十二律都是观天文、测地气的结果,这

就是华夏族人音乐的来源。什么希腊的

“五度相生律”,不过就是抄袭华夏文

化的音律,为自己的历史涂脂抹粉罢

了。那个崇拜邪神巫鬼的地方,怎么可

能产生这么高明的文化?

贾湖骨笛上孔的间距,就是根据

冬至、夏至(二至),春分、秋分(二

分)圭表投影长度的简缩版。

在象数思维的基础上,“制器尚

象”成为华夏族人营造器物的最高标

准,也是器物文明的精髓。至今为止,

“巧夺天工”仍然是对工艺技术最高的

赞美。

取象制器,华夏古人的智慧凝聚

在《天工开物》这本书里面。作为众多

的工艺技术的集大成者,涵盖了衣食住

行、冶金、化工、炼油、种植、纺织等

等,林林总总的先进工艺技术,被愚蠢

第59页

57

大咖小事 STORY

势。在野蛮的思想监狱里,文化不重

要,科技更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当好

奴才。

面对一连串的战争失败,华夏族

人开始反思了。反思自己的文化,自己

的科技,所有能反思的都进行了反思。

为什么我泱泱中华帝国会落后呢?科技

不行,那就师夷长技以制夷;文化不

行,那就向西方学习,甚至连鲁迅都要

废除中国的汉字,自己不行,就觉得祖

宗有问题,岂不是笑话?德先生、赛先

生来了,一切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全

面和国际接轨。

这本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

是,反思得过头,也产生了一大批的副

产品——“精神跪族”。

一切向西方看齐,产生了一大批

民国的“大师”。非常可惜的是,这些

“言必称希腊”的“大师”文不能安

邦,武不能定国,只能学点国外的皮

毛,给妓女立个传,培养一批批的“公

知”。“大师”们横行的时代,是华夏

族人最为艰辛、痛苦的时代,是那时整

个时代的悲剧。

而在四十年前,一些人看到国

内物质技术的落后,就又重新捡起了

民国“大师们”的衣钵。那样一些毫

无品行、软骨头的民国大师,摇身一

变,成为人们眼中的文学大师、思想

大师;一些历史的沉渣成了招魂幡;

言必称希腊、经济学必称哈耶克、伟

大必称华盛顿等怪相甚至成为一些人

行为的指南。最为可怕的是,相当多

这类的“精神跪族”横行在大学的殿

堂,至今流毒无穷。

有这样的“精神跪族们”在我们

的大学殿堂,他们既不能传道,更不能

解惑,又怎么能教出有家国天下情怀的

科创人才?不过是培养了一大批精致的

利己主义者罢了。

伟大的科创人才,一定是胸怀天

下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有点技艺的工

发明?

华夏的天文学,对日月星辰的观

测记录,华夏的时空观直接启动了现代

物理学的发展,墨子的力学、光学,只

不过被牛顿等一批人用数学符号表示出

来了而已。但是就有人说,符号思维是

很高级的思维方式,中国就是缺少这类

的思维能力。真搞不懂,这是愚蠢还是

单纯的坏?

还有中国的建筑艺术,南京的无

梁殿、山西大同的悬空寺、石家庄的赵

州桥……数不胜数,这些伟大的作品哪

一个不是华夏科技的结晶?

科技复兴:文化的涤除玄览

为什么钱学森之问到现在还没有

正确的答案呢?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

特别是我们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教育出现

了大问题。

古人的教育,讲的是礼、乐、

射、御、书、数六艺。礼乐是什么呢?

那绝不是现代理解的弹个钢琴,弄个琵

琶,而讲的是修身立德,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志节;有了这些基础,才进行技艺

的学习,如射箭、骑马、文字和数学的

学习。这些基本功,基本上是在幼年到

青少年时期都完成了,不精通这些,连

个秀才也考不上!

从根本来说,我们的教育还基本

上是工匠教育,所谓的大学只不过是有

等级分别的职业学校。这些大学只教授

技艺,离韩愈同志所说的传道、授业、

解惑不啻于千万里。

现在很多优秀的东西丢失了,立

德、讲情怀、讲爱国甚至成为了一些人

眼中的笑话,一些蝇营狗苟之徒反而大

行其道,社会道德的底线越来越低,产

生大师的道路还很长。

为什么会这样呢?

自从满清以来,华夏的科技就开

始落后了。这与闭关自守无关,最为根

本的原因是思想的阉割和文化上的去

匠。钱学森、郭永怀、黄旭华等一大批

有家国情怀的贤人才是真正的大师。而

这样的大师,绝不是用什么诺贝尔奖所

能够定义的,这样的人才,才是我们真

正需要的创新人才。

人类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文

化的竞争,华夏族屹立五千年不倒,不

是靠科技,不是靠经济,而是靠文化。

再高明的数学模型,都无法推导出人类

发展历史的轨迹,更无法推导出人类文

明的未来;而通过文化,我们可以预测

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未来文明的形态,而

也只有文化,才能赋予科技源源不断的

动力。

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每秒

可以运行5000次的计算机,毛主席跟

朱老总提到这件事情,朱老总感叹一句

确实很快,但是他们很快就自信地说,

我们也能研制出来每秒计算一万次甚至

十万次的计算机。这代人的自信从哪里

来?就是华夏族深沉的文化底蕴让他们

拥有睥睨世界的勇气和自信。

对于我们而言,登上世界文明的

顶峰,只是回到了本该属于我们的位

置。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伟大的科创人

才,更需要大批的传道者。当前,历史

的重任就是清除文化上的污垢,就是要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华夏文化,以华夏

文化的底蕴奠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基石。

如此,科技才能兴盛,文化才得

以传承。

伟大的科创人才,一

定是胸怀天下的人,

而不仅仅是一个有点

技艺的工匠。

第60页

58

EXPERIENCE 他山之石

8月29日,国务院印发《河套深

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

划》,大湾区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

色平台正式诞生,将与深圳光明科学

城、香港科学园等创新节点形成“半

小时科研圈”,与广州、东莞、惠州

等城市形成“一小时产业圈”,剑指

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加快构建

科技创新共同体,助推粤港澳大湾区

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湾区。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

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

要》,粤港澳“9+2”的城市群,被

寄予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

市群的厚望,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

引领地。

一国两制三区,要实现跨境、

跨区域的融合发展,并形成国际竞争

力,难度可想而知。世界竞争看科

技,因此大湾区着力在科技创新方面

寻找融合突破口,携手做大“共享创

新”的科创生态。

四年来,大湾区累计建设20家粤

港澳联合实验室,部署建设前海等一

批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基本形成新

一代电子信息等8个万亿级集群……

成为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集群,区

域创新综合能力六年蝉联中国第一;

发明专利公开量年均增长位列全球四

大湾区之首;深圳—香港—广州科技

集群连续三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

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规定,

只有地理毗邻的城市,拥有足够比例的

竞逐大湾区,粤港澳如何打造科创共同体?

文 / 连媛

第61页

59

他山之石 EXPERIENCE

共同发明人,才能在统计中合并为同

一个创新城市集群,从“深圳-香港”

科技集群到“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

群,其创新指数在全球百大科技集群中

跃居第二位,超过了美国硅谷所在的圣

何塞-旧金山集群,大湾区各城在科技

创新上的紧密联系可见一斑。

科技创新很难,协同创新更难!

大湾区究竟是如何做到将不同区域的科

技、产业、企业、人才资源拧成一股

绳,形成如此强大的科创合力的呢?

机制联动——废除“门户之见”

粤港澳涵盖三个法域、三种货

币、三个关税区,面对不同制度规则

体系,大湾区要实现协同创新,首先

得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实现机制互联

互通,让各科技要素得以自由便捷地

流通起来。

从科研资金跨境支付着手,广东

进行了大胆的体制机制创新。2019

年,广东建立粤港澳科技合作与资金

跨境使用机制,把省科技计划项目向

港澳开放,项目资金可直接跨境拨付

给港澳牵头或参与的单位。同年12

月的《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实

施,以立法形式对此予以明确。

科研资金融通后,大湾区协同创

新的体制机制逐渐顺畅起来,陆续推

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基础与应

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向港澳开放;大

型科研设备通关实行24小时预约“即

报即放、到厂检验”;广东省加快向

港澳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税务

师、建筑师、导游等16类港澳专业人

士在前海仅需备案即可执业;GoGBA

(湾区经贸通)一站式平台启用;大

湾区标准创新联盟成立等一系列体制

机制创新,使大湾区协同创新实现

“软联通”。

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

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

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

案》相继发布。依托前海、横琴两个

合作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

走廊为主干架的区域创新格局初步形

成,为粤港澳全面合作提供载体。

广州实验室等20家粤港澳联合实

验室成为三地科学家合作交流的新平

台,为大湾区开展更深层次的科创合

作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随着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

横琴等一批高水平的合作平台建成,

大湾区科创一体化进一步实现了“硬

联通”。

粤港澳大湾区“软硬联通”规则

衔接的逐步落地,让各地之间创新活

动的交流协作日益紧密。

借助来自广州的“超级算力”——

“天河二号”,香港科技大学甘剑平教

授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新的三维高分辨

率中国海多尺度海洋环流模型,首次把

三层环流的奥秘展现在世人面前;位于

东莞的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已完成超

600项用户课题,其中港澳用户占比超

过10%;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

验室的香港分部已组建起一支实力雄厚

的科研队伍,发表论文约240篇;无论

是研发活动还是其他类型的创新活动,

香港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单位有协作的

单位占比都已超过1/4……

“过去三地科创难以协同的局面

已经结束,在大湾区,随着体制机

制对接的不断完善,跨境资金流动取

得突破,技术的流通转让也更加顺

畅。”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表

示,“高效的互联互通有助于技术的

研发和转让。”

据统计,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共

设立了277家新型研发机构,在横琴

已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平台31家、在前

海集聚创新载体125家、在南沙建成

高端创新平台132家,协同促进科技

创新成果的孵化和转化。

人才协同——打破“身份之别”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

源”,科技创新人才在跨境、跨区流

动与共享上面临诸多制约与困境,比

如人才引育、资格评定、社会保障等

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在对人才执业资格进行跨地认定

或评定方面,前海为境外人才形成资

格认证、合伙联营、考试互免等特殊

的执业资质衔接机制。广州南沙实施

第62页

60

EXPERIENCE 他山之石

“一试三证”职业资格评价体系。深

圳率先试点对在深工作的香港专科医

师进行高级职称的认定工作。

为加速人才跨地流动,大湾区各

城市大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人才激

励计划,通过配套人才绿卡、落户奖

励、安家补助、项目奖励等措施,吸

引人才流动。

实现人才协同,除了引进来,关

键还得留得住。大湾区各项人才配套

举措不断颁布:

在工作方面,符合资格的港澳居

民可以参加大湾区9市事业单位岗位

的公开招聘;在住房方面,粤港澳大

湾区住房公积金信息共享平台上线,

大湾区内缴存职工异地使用住房公积

金,在一地即可办理;在子女教育

上,2021年7月,全国首家港澳子弟

学校在广州正式揭牌……这些措施为

科创人才在大湾区生活提供了极大的

便利。

除此之外,人才数量也是粤港澳

大湾区需要面临的问题。大湾区高校

数量与长三角相比有些差距,尤其是

研究生的人数,长三角差不多是大湾

区的40倍。因此,粤港澳大湾区通

过高校间和校地间合作,共建人才平

台,推动育才资源共用。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坐落于河

套合作区深圳园区,与香港的落马洲

地区仅一水之隔,这里已经成为深港

交流合作的前沿地带。“我们与香港

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等港澳高校联合开展科研项目、联合

培养学生,以此为纽带将两地学者

‘拧’在一起。我们联合培养的学生

在香港上课,来我们这里做实验,充

分利用两地的优势资源。”深圳量子

院副院长白志强介绍。

自大湾区规划颁布以来,已经有

20所新高校洽谈筹建或开始动工,其

中有7所是与内地合作办学,通过推

动人才平台共建实现育才资源共享。

截至目前,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

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6所

高校已在深圳设立大学研究院,累计

在深联合培养各类人才10531名,设

立科研机构88家、建设创新载体56

个、孵化企业265家,涌现出固高科

技、奥比中光、大疆创新等一批科创

企业。

优势互补——塑造“科创湾区”

往返于粤港澳三地,已是澳门大

学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国家重点实验室代主任、2022年“科

学探索奖”得主麦沛然的工作常态。

从澳门大学的实验室,到横琴的

孵化器,再到河套的科技园,麦沛然

和他的团队走完了从无到有、从有到

强的创新链路。在麦沛然的科研历程

中,不同的城市承载着不同的功能,

第63页

61

他山之石 EXPERIENCE

演绎着不同的生命,“澳门和欧美,

特别是葡语系国家,有很多交流合

作,有良好的科研基础,但澳门体量

小,很难进行技术成果转化。深圳是

腾讯、华为等高新大企业集合地。企

业对技术的追求和投资有力支持了技

术的应用。珠海、东莞等地制造业非

常发达,容易实现产品量产。三地分

工合作,形成了技术成果转化的完整

链条。”

正如麦沛然所说,粤港澳大湾

区内的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广

州、香港集聚了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校

和科研机构,能够为基础研究提供科

研人才与设备支持;广州、深圳、东

莞、佛山的民营经济发达,在技术攻

关和成果转化方面具有较强发展潜

力;香港、澳门凭借国际自由港的优

势,成为吸引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重

要平台。

澳门青年何子锋在横琴注册成立

莲鸿科技有限公司,以研发高阶路由

器、提供通信软件服务为主业,选择

横琴,何子锋看中的是港澳科研与珠

三角先进制造业的优势叠加。香港青

年李志峰在前海创办了昇腾技术(深

圳)有限公司,专注于机器听觉感知

技术的研发、应用和商业化。李志峰

说:“大湾区有完善的产业布局和产

业链配套;深圳有十分包容的创业环

境,无论是政策支持力度、创新速

度、科技配套还是人才资源都有着明

显优势,我们选择在深圳创业,借助

大湾区发展的东风,能让业务辐射到

全国。”

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为科技

创新提供了一片沃土。近年来,粤港

澳三地科技产业合作愈发密切,以广

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的

“两廊三极多节点”创新格局建设提

速,“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

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形成。

在南沙,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

究院不断推动港澳先进科技成果落地

转化,研究院运营的南沙粤港澳(国

际)青年创新工场已成功孵化数十个

项目,在孵企业逾30家。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河套深

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平台的建设与完

善,为港澳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

提供孵化土壤。数据显示,目前广东

已搭建面向港澳的创业孵化载体超过

130家,大疆无人机、云洲无人船等

创新型企业持续涌现,广东高新技术

企业突破6万家。

大湾区科创资源的快速集聚,

让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位居全

国第一。据中科院于今年5月发布

的《大湾区创新发展专利指数报告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专利

授权量年增长率高达40%,其中,海

外发明授权专利尤为突出,2017年

至2022年,大湾区的海外发明专利

占全国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四分之

一以上。

第64页

我为创业狂

62

蓝箭航天张昌武:我不是“中国版马斯克”

文 / 周小玥

“这枚火箭能够矗立在国家发射场

组织发射,作为民营航天力量,我们的

目标达成了。”张昌武的声音十分沉

稳,“我当然希望它成功入轨,但我更

希望用这枚小型固体火箭来完成政策上

的蹚路。”

从零创造火箭“心脏”

其实,早在2016年,蓝箭航天就

将目标锁定在“朱雀二号”液氧甲烷

中型运载火箭上,是我国第一且唯一

正向研发,即从零开始自研此类发动

机的企业。

作为最先站上行业赛道的企业,

“引领生产力水平”是张昌武赋予蓝箭

航天的不二使命。这也是他选择绕过固

体火箭和较为成熟的液煤火箭,“All

in”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路线的原因。

他说:“这不仅可以满足商业火箭发展

要求,还可以让航天‘商业队’真正成

为‘国家队’的有力补充。”

2019年5月17日,蓝箭航天的80

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鹊”(TQ-12)

20秒试车成功,成为世界第三台完成

全系统试车考核的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

发动机,也让我国成为美国之外,全球

第二个拥有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

的国家。

然而,意外再次出现。2022年年

底,“朱雀二号”遥一运载火箭首飞失

利。张昌武带领团队快速进行飞行故障

归零,并组织了“朱雀二号”遥二火箭

的总装工作,终于在半年多后成功书写

“三、二、一,点火。”每次看到

自家火箭在天空中稳住姿态,笔直上

升,留下漂亮的飞行轨迹,表面沉稳的

张昌武,心中满是波澜。

2023年7月12日9时,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

烷火箭圆满完成发射任务。全箭高度

49.5米,起飞重量219吨,箭体绘有

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自主研制这

枚“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的,是

我国首家从事运载火箭研发的民营企

业——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LANDSPACE,简称蓝箭航天)。

作为蓝箭航天工号001的“员

工”,现任董事长兼CEO的张昌武并

非“技术型”创始人。但深耕金融投资

界多年的他,一直觉得自己像个“做企

业的人”。

没拿满分的“第一”

2018年10月27日下午,“朱雀一

号”运载火箭发射103分钟后,张昌武

在微信朋友圈写下:“朱雀大宝贝好样

的,永远的骄傲。”

在航天领域,火箭是将卫星运载

入轨的工具。随着美国的太空运载能力

转移到民间,本世纪以来,全球航天商

业力量蓬勃发展,主打更低的成本、更

高的发射频次和更大的运力。

张昌武2014年就发现,全球低轨

卫星发射市场需求极大,供需关系如同

一个“堰塞湖”。在2015年,中国民

营航天元年的6月1日,他拿到了蓝箭

航天的营业执照。

坐在租下的百平方米大的办公

点,张昌武打开手机通讯录,一个个寻

找合伙人。发动机研发、箭体研发、总

装和市场……通过一次次深谈,他脑海

中的路线图越来越清晰。三年后,中国

首枚民营运载火箭——蓝箭航天自主研

发的“朱雀一号”,搭载着央视《加

油!向未来》节目的公益科普卫星发射

升空。

“顺利的话,卫星进入轨道时会

传回两个信号,一般10分钟就会收

到。”张昌武回忆道,镜片后写满平

静,“但1小时后,我们仍没等到回传

信号。”在把载荷从地面运送到任务轨

道的过程中,火箭需要到达一个制高

点。而在这次发射中,推进剂提前耗

尽,卫星未能入轨。

当天,现场来了10辆大巴车,

有媒体、客户、投资方。公司品牌和

公关事务负责人低声问张昌武,该怎

么和大家说。“该怎么说,就怎么说

吧。”张昌武回答。他想让大家知

道,这么多社会资源涌入的行业,究

竟在做什么。

张昌武还清晰地记得,他最开始

去见投资人时,被问到最多的3个问题

是:火箭能不能造出来?国家让不让发

射?发射场可不可以用?因此,事实

上,“朱雀一号”的发射本身就意味

着——蓝箭航天拿下了国内第一张民营

运载火箭发射许可证,达成了民营企业

火箭产品全流程自研从0到1的突破。

“火箭的可靠性不是设计出来的,是飞出来的,要通过多次的飞行去验证”——错过“大航海时代”的中国人,会再错

过“大航天时代”吗?

第65页

我为创业狂

63

历史。“比起失败本身,我更关注分析

失败根因的过程。”张昌武的眼神无比

坚定。

“朱雀二号”是目前我国正向自主

开发的规模最大的火箭,全配套中自研

部分超过60%,包括天鹊系列发动机。

此系列发动机是目前我国成熟度最高的

液体火箭发动机之一,也是唯一具备飞

行技术成熟度的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

据悉,“朱雀二号”使用的液氧

甲烷推进剂,每公斤成本约5元,远低

于其他液体推进剂的每公斤十几元或

一百元。作为近年航天界“新宠”,仅

今年上半年,全球就有两款液氧甲烷火

箭挑战首飞入轨,但均以失败告终——

包括美国SpaceX公司的“星舰”。

下一次飞行

“‘朱雀二号’发射成功可视作中

国商业火箭进入2.0时代。”张昌武自

豪地说。近十年来,我国商业航天企

业超过400家,在轨商业卫星超过350

颗,头部企业估值超百亿元。在2025

年之前,中国民营火箭公司有望实现

数十亿元量级的规模化收入。

据了解,下一步,蓝箭航天会

全面进入批量商业化阶段,并加快启

动可重复使用火箭项目,预计在2025

年,中国商业航天第一个10年节点,

推出可重复使用火箭。

蓝箭航天投资方之一,碧桂园

创投董事总经理杜浩曾这样评价张昌

武:“他考虑问题的透彻度、全面性

和长远性令我很惊讶,这在我所接触

的企业家中是比较少见的。”

在取得国内民营火箭行业多个

“第一”后,张昌武清醒地看到,

蓝箭航天正坐在国际竞争的“牌桌”

上。他认为:“虽然我们率先进入了

2.0时代,但以埃隆•马斯克创办的

SpaceX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已走到3.0

时代。”

尽管被媒体喻为“中国版马斯

克”,但张昌武觉得,2002年成立的

SpaceX,与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所处

的历史时点完全不一样——“尝试去

复制SpaceX对全球航天体系没有意

义。”他认为,“蓝箭航天能带给中

国航天的最大贡献,是生成一套高效

的研制模式,以及一支像战车般前进

的团队。”

在不远的未来,火箭可以“极

速”送快递,可以像汽车一样量产,也

可以像飞机一样重复利用……张昌武的

努力会让这一天来得再早一些,而他的

梦想将在这片培育“蓝天梦”的沃土

上,继续翱翔九霄。

“朱雀一号”发射后,张昌武在朋友圈写下:朱雀大宝贝,永远的骄傲

第66页

专栏

64

2023,我们追ChatGPT

2023年,ChatGPT很火,大模型

很火。

不单是在科技界很火,在资本市场

上也很火。在科技界,不谈下大模型,那

简直是落伍透了;在资本市场上,不抓住

大模型,也是弱爆了。不讲点大模型的故

事,想融资,的确是难呐!

去年的这个时候,热的是元宇宙。经

过一年多的狂热,元宇宙热度渐渐消散

了。亲爱的,元宇宙是啥,你弄清楚了没

有?体会到元宇宙的快乐了吗?

什么是元宇宙和元宇宙空间,这是

一个“专业”问题。

先讲个故事。

年初,有幸参加了一个招商会。有位

搞非洲文旅的女士说是搞了个元宇宙的

文旅产品。当时题目一展示出来,那是相

当地吸引人。听着听着,居然是非洲的地

方导游接了这边的旅游团,这边人在非

洲的旅游经历,讲的是情怀和非洲的人

文等“巴拉巴拉”一大堆。从头至尾也好

像就是用到了一个5G通信和对方导游的

沟通,那元宇宙的身形一直没有舍得露

面,却吊足了人的胃口。

好好的文旅,讲好情怀和故事就很

不错了,搭上元宇宙的快车,大概率是想

让文旅更具有科技感吧?科技感不如噱

头感,这大概是很多元宇宙故事讲不下

去的根源。

今年,ChatGPT一出,我们开始追

大模型,AI又多了一波躁动。

大模型是啥?简单点说,就是以前的

模型比较小,处理数据量有限;现在的模

型比较大,处理的数据量也更大。至于是

大数据产生了大模型,还是大模型需要

大数据,我看大家也不需要深究,明年一

定还会出现新名词,而且一定能够盖过

大模型的风头。

其实,AI这词,还真需要从根子上

讲讲。

AI不是一个新名词,从上个世纪

五六十年代,就一度流行过。到了上世纪

九十年代,由于计算机的快速发展,AI又

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当时的应用,就

是处理数据,弥补数理模型的不足。当时

的AI基本上采用人工神经元多层网络的

数学模型,鉴于计算能力的限制,一般是

三层网络。为了应用人工神经元网络模

型,开发了诸如BP算法、蚁群算法等林

林总总的算法。笔者曾有幸作为某科技

攻关项目的实施人员,针对近20万条数

据进行了学习,但是结果仍然不够理想,

最后是重新回到研究物理模型的精准度

上,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时下了一个“妄论”,就是这些训

练数学模型的数据,来源于工业现场,训

练的结果想让它高于现场,获取更高的

精度,那真是相当的难。

当然,个人遭遇到了挫折,极大概率

是个人水平的原因。

AI的发展仍然突飞猛进,大抵仍然

离不开神经元网络模型,只不过这个模

型的层级和规模越来越大,硬件的发展

也加速了处理数据的能力和速度。

大模型离不开更复杂的人工神经

元网络模型,也大概率仍然离不开权属

的概念(简单说,就是事件发生的概率,

或者隶属度。或许将来有更大的突破,不

再使用该模型),权属这个词,是一个统

计学概念,而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

权属的精确度,得到更精确的预测结果。

用历史的数据确定未来,就好像研究车

辙印迹来预测车的行走方向一样,岂不

是很……

算了,啰啰嗦嗦一大堆,不如提个小

问题解决一下。以现在的模型计算一下

下周股市的涨跌幅?这个问题和替代人

类的思考能力等大问题相比,显然挑战

性小了许多。

如果能连续准确一周,大家也跟着

发个小财。真的成功了,我们可以说AI

有希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杀手锏,

否则,AI仍然不过是研究历史数据的统

计工具罢了,只不过外表和形式更加地

迷人。

所以,亲爱的,你猜,我们明年该追

什么了?

黄连生

科技感不如噱头感,这大概是很多元宇宙故事讲不下去

的根源。

第68页

www.techpudong.gov.cn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鹦鹉锣”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科WAY”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免费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