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文摘》电子版2023年第21期

发布时间:2023-10-2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党员文摘》电子版2023年第21期

党员文摘 DANGYUAN WENZHAI2023.21到 2040 年家庭平均人口将下降到2.08人。为了提前布局,日本厚生劳动省在 2003 年提出了构建地域综合护理体系的政策理念,将住房、医疗、护理、预防、生活支援等5大要素整合在一个 30 分钟可达的区域内,确保老年人能够在习惯的环境里养老。在 一 系 列 政 策 和 法 规 支 持下,日本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互助养老模式。以“青—老”互助模式为例,这样的跨代际同住模式无疑 可 以 动 员 更 多 社 会 力 量 。“LIVE&LIVE”是民间为“青—老”互助沟通搭建的平台之一。离家求学的大学生和独居老人都可以向其提交跨代际同住的申请,相关负责人通过事前审查、面试等程序为申请人匹配合适的同住对象。大学生和独居老人双方一致同意后,大学生每个月只需要支付 2 万日元的水电费、生活杂费给独居老人,就能够免费入住到老人家里。大学生在享受减免住宿费的同时,需要承担买菜、打扫卫生等简单的家务劳动和偶尔陪同老人聊天、散步、外出购物等任务。在同一屋檐下的生活中,双方遵守事前协商制定的规则,原则上互不干涉对方生活,保持各自的自由空间。“积极老... [收起]
[展开]
《党员文摘》电子版2023年第21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党员文摘 DANGYUAN WENZHAI

2023.21

到 2040 年家庭平均人口将下降到

2.08人。

为了提前布局,日本厚生劳

动省在 2003 年提出了构建地域综

合护理体系的政策理念,将住房、

医疗、护理、预防、生活支援等5大

要素整合在一个 30 分钟可达的区

域内,确保老年人能够在习惯的

环境里养老。

在 一 系 列 政 策 和 法 规 支 持

下,日本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互助

养老模式。以“青—老”互助模式

为例,这样的跨代际同住模式无

疑 可 以 动 员 更 多 社 会 力 量 。

“LIVE&LIVE”是民间为“青—老”互

助沟通搭建的平台之一。离家求

学的大学生和独居老人都可以向

其提交跨代际同住的申请,相关

负责人通过事前审查、面试等程

序为申请人匹配合适的同住对

象。大学生和独居老人双方一致

同意后,大学生每个月只需要支

付 2 万日元的水电费、生活杂费给

独居老人,就能够免费入住到老

人家里。大学生在享受减免住宿

费的同时,需要承担买菜、打扫卫

生等简单的家务劳动和偶尔陪同

老人聊天、散步、外出购物等任

务。在同一屋檐下的生活中,双

方遵守事前协商制定的规则,原

则上互不干涉对方生活,保持各

自的自由空间。

“积极老龄化”细微处用心

在许多国家,提高“积极老龄

化”的水平已成为其发展和完善

养老模式的共识。

英国社区养老对照护品质十

分注重。为保证社区照护的规范

性,英国制定了国家层级的照护标

准法,其中为社区照护机构的设施

和服务定下了机构选择、健康与个

人照护、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投

诉与保护、环境、工作人员、管理与

行政七大标准及详细指标,对相关

服务全覆盖、全程监督。

促进“积极老龄化”,不仅在

于大的框架性政策,还在一些细

微处用心。

例如,针对老年人无法正常

使用餐具用餐的问题,英国营养

专家们提议,把“手指食物”概念

引入到老年饮食与健康管理领

域。简单来说,就是把食物切成

圆形、方形或三角形的小块或小

条,让老年人可以直接用手指抓

取进食,既帮助老年人保持尊严

感和自主进食的习惯,又能够训

练手部肌肉和抓握能力,有效延

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英国,一家养老院注意到

入住的老人们虽然久病卧床,却

依然渴望坐火车外出,于是利用

院内空房,为他们建造了一个真

实的火车车厢。

这节设置 8 人座的火车车厢

用废弃的铁轨和旧蒸汽机车的座

椅搭建而成,电视屏幕嵌入两侧

墙内作为车窗,专门播放真实火

车行进时的窗外风景的视频画

面。车厢旁还有个售票处,上车

前须在此“买票”。老人们在这一

专列上喝茶用餐时,耳边偶有汽

笛鸣响,“窗外”风景万千。这样

的多元感官空间建造完成后备受

老年群体青睐。

共同瓶颈:人力资源缺口

法国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国

家之一。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法

国已具备多年相关服务产业的理

论和经验。然而,近年来这里也遇

到了瓶颈——人力资源缺口。

法国专门照顾失去生活自理

能力老人的 EHPAD 型养老院(失能

老人养老院),出现了护工短缺问

题,引起当地社会广泛关注。据

统计,法国有 7200 余家 EHPAD 型

养老院,私立、公立对半。这些养

老院每 5 年与法国政府签订一次

协议,依照政府颁布的行业标准,

接受定期检查,并获得政府补贴。

在这些养老院中,护工同养

老者的比例约为 0.6:1,岗位缺口

巨大。近半数 EHPAD 型养老院需

要 增 加 护 工 。 有 专 家 表 示 ,到

2040 年,法国 75 岁以上老人将占

总人口的 15%,今后护工工作压力

和岗位缺口会越来越大。

这一情况并非个例,部分欧

洲国家和日本等较早进入老龄化

社会的地区,养老服务领域的从

业人员,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的

缺口不断加大。为此,日本在高

职阶段就推出相关职业培养体

系,并完善护理员等职业发展路

径,希望在人力资源质量上加大

保障力度。

(晓潼荐自《解放日报》)

- 49 -

第52页

党员文摘

DANGYUAN WENZHAI

2023.21

“僵尸试验”

攻陷学术殿堂

□ 非田

超 四 分 之 一 的 临 床 试 验 数

据可能有问题,甚至是完全编造

的?这不是故意散播的耸人听

闻言论,而是权威科学杂志《自

然》在 7 月一篇调查报道中的结

论。

在这篇名为《医学受到不可

信 的 临 床 试 验 的 困 扰》的 文 章

中,作者讲述了多个临床数据存

疑甚至造假的“经典案例”。以

英格兰国家卫生局的麻醉师约

翰·卡尔斯利为例,他本身也是

《麻醉学》杂志的编辑,以擅长在

医学试验中发现可疑数据而闻

名。

从 2017 年 起 ,卡 尔 斯 利 开

始整理自己曾处理过的 500 多

项 随 机 对 照 试 验(RCT)论 文 手

稿。经过长达 3 年的研究,他拿

到了 150 项试验的匿名个体参

与者数据(IPD),有 44%存在数

据 缺 陷 。 在 他 的 推 算 下 ,约 有

26%的论文存在明显问题,涉嫌

伪造数据。

在 严 谨 的 学 术 殿 堂 里 ,如

《自然》所称,“双盲、可大规模重

复、可标准量化”等基础科学逻

辑,正在被屡禁不止的造假所挑

战和摧毁。

事前发现越发艰难

1948 年,一个咳声不止、面

色苍白的英国人走进了英国皇

家布朗普顿医院。在那个年代,

晚期肺结核无异于死亡的代名

词。

为 了 验 证 链 霉 素 治 疗 肺 结

核的疗效,英国开展了一场被后

世载入史册的医学试验:在上述

医院等医疗机构中,肺结核患者

被分为链霉素组和对照组,两组

除链霉素外其余治疗措施全部

相同——在半年时间里,对照组

的死亡率为 27%,而链霉素组仅

为 7%。

这 是 人 类 历 史 上 第 一 个 随

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它不仅验

证了链霉素的有效性,更让 RCT

成为后世验证药物效果的准绳。

RCT 被 誉 为 临 床 研 究 皇 冠

上的明珠,往往被认为是验证更

为可靠数据的手段。可一旦造

假者将目标瞄准 RCT,不仅造假

的事实更难被发现,其产生的危

害也更为剧烈。

卡 尔 斯 利 将 那 些 伪 造 RCT

览世界

- 50 -

第53页

党员文摘 DANGYUAN WENZHAI

2023.21

结 果 的 试 验 称 为“ 僵 尸 试

验”——乍一看和正常的研究没

有太大区别,但无法提供任何有

科研价值的信息。

这也就意味着,在期刊不强

制要求论文作者提供 IPD 数据

的情况下,编辑很难发现论文的

漏洞,这些带有“僵尸试验”的论

文很可能顺利刊发。

不可信的研究或影响临床

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僵尸

试验”不仅会间接坑害后来的研

究者,甚至会直接影响治疗。因

为 RCT 是评估临床治疗的重要

依据,医疗指南往往会引用这些

评估,而这也是国外医生进行治

疗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自然》杂志举出了血淋淋

的教训。氨甲环酸——一种常

用 于 治 疗 产 后 大 出 血 的 药 物 。

但据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

的 流 行 病 学 家 调 查 ,该 药 物 的

26 项 RCT 中,有许多存在严重

缺陷。今年 4 月,美国一项涉及

1.1 万人的 RCT 显示,“氨甲环

酸只有轻微的、没有统计学意义

的益处”。

而 澳 大 利 亚 墨 尔 本 莫 纳 什

大学的学者在对比了 36 项关于

氨 甲 环 酸 的 研 究 后 发 现 ,只 有

2021 年 法 国 一 项 涉 及 4000 多

名患者的研究显示,氨甲环酸减

少了 16%的严重出血,但其余 35

项研究中,却称这一药物有效率

高达 93%。如此异常的数据的

背后,或许存在造假问题。

受此影响,世界卫生组织也

只能选取“折中方案”,建议使用

氨甲环酸治疗分娩后失血,但并

未推荐用于预防。

学术打假缺乏激励

大量论文数据造假背后,暗

藏着一个个专业制假的“论文工

厂 ”(Paper Mill),只 要 支 付

数百到数千美元不等的金额,就

能为客户提供从论文撰写到刊

发的一条龙式服务。

与 这 样 庞 大 且 成 规 模 的 组

织相比,学术打假人难免显得形

单影只。更何况,如今涉嫌学术

不端者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想要

看穿造假并不容易。截至今年

7 月 ,撤 稿 观 察 网(Retrac⁃

tion Watch)的《撤稿排行榜》

上已有 5 人被撤稿超过 100 篇,

其中排名前二的,分别是德国人

Joachim Boldt 与日本人藤井

善隆,两人都是本国麻醉领域专

家。

除 了 团 队 人 数 完 全 不 对 等

外,随着 ChatGPT、NewBing 等

AI 技术的成熟,学术打假人或评

审人如今正面临 AI 批量生产论

文的新挑战。目前,AI 已经能生

成假的显微镜图像,但想要证明

图像是 AI 生成的,并不容易。

须打击造假源头

愈发严重的学术造假,归根

结底还是社会问题。当错误的

代价由别人承担时,犯错是容易

的;当造假者未必会得到相应的

惩罚,学术造假变得普遍,自然

也就不稀奇了。

日 本 科 学 家 小 保 方 晴 子 在

宣称发现“万能细胞”前,她只是

一个资历平平的普通科学家,在

对女性科研人员不算友好的日

本科研圈并不受重视。但那篇

造假的论文,却让她获得“日本

居里夫人”“下一个诺贝尔奖获

得者”的美誉。

东窗事发后,小保方晴子不

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将学术不

端的经历写成书,把责任全部推

到已经自杀的导师身上。小保

方晴子在访谈中表示,这本书收

获了百万册销量,自己还收到了

来自国外的研究邀请。

事后追责效果不佳,更凸显

预防的重要性。卡尔斯利认为,

要想解决学术造假问题,必须从

源头抓起。他呼吁,期刊应该假

定所有论文都有潜在的缺陷,并

要求编辑在发表 RCT 内容前审

查 IPD 数据,敦促各方务必加强

审查。

但 在 巨 大 的 利 益 与 显 赫 的

名 声 面 前 ,指 望 所 有 人 都 能 不

迷 失 自 我 ,显 然 并 不 现 实 。 从

社会层面而言,要改变“唯论文

论 ”的 评 价 体 系 ,严 厉 打 击“ 论

文工厂”,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

走。

(摘自《看世界》)

- 51 -

第54页

党员文摘

DANGYUAN WENZHAI

2023.21

国家之间进行外交活动时,

经常会伴有馈赠礼品的举动,颇

富人情味地表达彼此之间的友好

情谊。我国的国礼珍品,几乎每

件背后都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

事。它们见证了历史风云的起

伏、友好往来的篇章,从侧面展现

了我国辉煌的外交成就。其中,

部分有趣的“动物”珍品引人注

目,在国礼馈赠中自成一方天地。

把国宝熊猫相赠示友谊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外形

憨厚可爱、性情温顺可人的“国

宝”级稀有动物。大熊猫作为我

国的“友好大使”屡屡出访国外,

传递给外国人民的是一个友好和

平的中国形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

宝”级动物大熊猫第一次被作为

国礼赠送,是在 1957 年 10 月。

1955 年,中国科学家在四川

省雅安市宝新县考察时捕获了 3

只大熊猫,并把它们送到了北京

动物园。1957 年 5 月,苏联元帅

伏罗希洛夫参观北京动物园时,

被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吸引住了。

此时,适逢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40

周年,于是,中国政府将其中的两

只大熊猫“平平”和“碛碛”作为国

礼送给苏联。

在 中 美 外 交 的 突 破 性 壮 举

里,最轰动世界的国礼则是中国

政府送给美国的一对大熊猫。

据当时在国务院负责外交事

务的唐龙彬回忆,早在美国总统

尼克松访华前,美方先后派了几

个先遣小组访华。先遣小组每次

都会提到,美国人民尤其是美国

儿童太喜欢大熊猫了,如果中国

送我们一对大熊猫的话,中美两

国关系将迎来一个好的兆头。对

于这些话,中方负责筹备礼品的

人员都一字不落地如实写进报

告,呈递给周恩来。唐龙彬回忆:

“写了好几次报告,周总理都没有

给我们明确答复,只是说,先看着

办吧。”

1972年2月21日晚上,周恩来

在人民大会堂为尼克松一行举行

欢迎宴会,双方在北京厅交换礼

品。次日上午,尼克松夫人按照行

程参观北京动物园大熊猫馆。

尼克松一行人原以为大熊猫

计划就此搁浅了,在临行前的答

谢晚宴上,却发生了出乎意料的

一幕。在宴会上,周恩来指着烟

盒上的大熊猫图案对尼克松夫人

说:“喜欢这个吗?你们把两头麝

香牛送给中国人民,北京动物园

也送两只大熊猫给美国人民。”尼

外交中“动物”国礼趣事

□ 孟红

览世界

- 52 -

第55页

党员文摘 DANGYUAN WENZHAI

2023.21

克松夫人一听,惊喜地对尼克松

叫道:“天哪!你听到了吗?大熊

猫!总理要送大熊猫给我们!”

当时有 10 只大熊猫生活在北

京动物园,有几只年岁偏大。最终

挑选出来的是已经在北京动物园

生活了一年多的“玲玲”和“兴兴”。

1972 年 4 月 16 日,大熊猫“玲

玲”和“兴兴”乘专机飞越太平洋,

顺利到达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

园。这一年也被美国民众称为

“大熊猫年”。

接下来,中国将“国宝”大熊

猫赠给友好国家高潮迭起。1982

年,中国取消赠与方式,随后几

年,商业借展的方式也被取消。

目前,只剩下交流合作这一种大

熊猫出国的途径。

欧美领导人对狗爱不释手

狗 是 为 数 不 多 的 全 世 界 人

民都爱养的宠物之一,在国际外

交舞台上也算是宠儿了,尤其是

在欧美国家。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虽然明

面僵化,但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和肯尼迪却经常通信。为了缓和

苏美关系,1961 年,赫鲁晓夫曾送

给美国总统肯尼迪一条名叫“绒

毛”(Pushinka)的狗,这条狗来头

可不小。在 1957 年 10 月苏联发

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史普尼

克 1 号中,跟着它一起进入太空

的 生 物 ,就 包 括 Strelka——“ 绒

毛”的母亲。

普京爱狗人尽皆知。2017 年

10 月,土库曼斯坦着急想恢复对

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土库曼斯

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赴索契

与普京面谈,还带去一条中亚顶

级牧羊犬小奶狗作为给普京的 65

岁生日礼物,牧羊犬名为“韦尔

内”,俄语意思为“忠诚”。

接 到 小 狗 的 普 京 对 它 爱 不

释手,当场就抱着亲了起来。后

来这只狗狗被安置在普京莫斯

科的家中,开启了“御犬”的开挂

狗生。

俄罗斯决定自 2018 年恢复从

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进口,也不

知道是不是这条牧羊犬的外交效

果。

其他动物互赠同样寄寓友好

大象,在东南亚的很多国家

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受到

人们的普遍尊重和关爱。所以,

大象也常被作为国礼,以友谊使

者的身份被送往别国。

1953 年 6 月,时任越南国家

主席的胡志明通过越中友协赠送

给毛泽东一对亚洲象,雄性叫“阿

吐”,雌性叫“阿邦”。1960 年,胡

志明再次送给中国一头 21 岁的

雌性亚洲象“伊龙”。它被饲养在

广州动物园。

1954 年 10 月,印度民族独立

运动的领袖、首任总理尼赫鲁偕

女儿英迪拉踏上中国的土地,进

行了长达 12 天的正式访问。毛

泽东同尼赫鲁进行了 4 次谈话,

并破例出席印度驻华使馆举办的

招待会。

非常有趣的是,尼赫鲁在访

华 前 的 1953 年 5 月 曾 送 给 中 国

儿 童 一 头 15 岁 的 雌 性 亚 洲 象 。

它由北京动物园饲养,成为动物

园接收的第一只国家级“礼品动

物”。

当时无论是广州还是北京,

动物园里都没有养过大象,为了

保证大象沿途和到中国后得到

很好的照顾,双方商定,由印度

的饲养员陪同大象来广州,北京

动物园再专门派人过去,跟印度

饲养员学习喂养大象。

其实,一些普通的动物互赠

也同样寄寓友好。

1959 年上半年,尼泊尔国王

马亨德拉赠给中国一只雄性印

度 独 角 犀 牛 ,以 及 猴 、鹳 鸟 等 。

赠送犀牛的交接仪式于当年 6 月

10 日在靠近印度边境的伯甘吉

城举行。

作为回赠,中国给印度和尼

泊尔带去了鸳鸯、锦鸡、鲵鱼各 6

只,以及小金鱼 250 条,分别赠送

给印度加尔各答、勒克瑙和尼泊

尔的加德满都动物园。不久,缅

甸总理吴努赠送给中国政府一

头小象,名为“芭宝”;中国和缅

甸交换了白唇鹿一对、梅花鹿一

只、青狼一对。

(摘自《党史博览》)

- 53 -

第56页

党员文摘

DANGYUAN WENZHAI

2023.21

1950 年 9 月 26 日,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

军公路工程大队教导员姜士民被未婚妻堵在江

边,逼婚。这个女人明明知道,一日之隔,一江之

隔,自己的男人有可能永远回不到自己身边。

结婚!

不结婚就不让你去

这 是 一 个 有 些 与 众 不 同 的“ 抗 美 援 朝 ”故

鸭 绿 江 畔 ,

跨 过 1600 步 去 爱 你

□ 萨苏

品生活

这是一个有些与众不同的“抗美援朝”故事,确切地说,是我的朋友安然家的

故事,他的父亲和母亲的故事

- 54 -

第57页

党员文摘 DANGYUAN WENZHAI

2023.21

事,确切地说,是我的朋友安然家的故事,他的

父 亲 和 母 亲 的 故 事 ,他 父 母 的 结 婚 照 上 有 两 行

清晰的题字——“新婚纪念”和“1950.9.26”。

他们就是在那一天,在鸭绿江边的安东(今

辽宁丹东)举行了婚礼。

这一切称为故事其实不够贴切,真实的历史

抚摸起来会有滚烫的感觉,不是“故事”两个字可

以轻松挑起。

如果故事有女主角,那就是这位清秀中带一

丝英气的志愿军医院的护士长了。两个人可算

青梅竹马,连战友们也都知道姜大队长和护士长

早就是一对,但此前戎马倥惚中,他们一直没说

过婚嫁,这次,她却坚定地对他说:“结婚,不结婚

就不让你去!”

被这样一个女孩子“逼婚”,不知道今天的导

演和编剧们可以演绎出怎样浪漫的情节,但是,

在真实的那一刻,却没有浪漫两个字的空间,因

为那是在鸭绿江畔。

鸭绿江,对岸就是血火,姜士民知道得比谁

都清楚。

在对岸的炮声中

成了一个有家的男人

姜士民大约是最早入朝的我军人员之一——

这也很正常,作为工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总得

比大部队先行一步。所以,为大军打前站的姜士

民从鸭绿江那边返回,带着一身硝烟的他,奉命

向总部首长汇报江对岸的道路情况,而后,便被

她捉了个正着。

姜士民犹豫了。

漫天喷吐火舌的美军战机,没有一座建筑完

好 的 朝 鲜 城 市 ,被 炸 毁 的 列 车 上 残 缺 不 全 的 尸

体。姜士民也没想到鸭绿江东岸的战场是如此

惨烈,而他,停留一夜,就要再次投入这个战场。

他问自己的爱人:“我要是死在那边呢?”

她说:“你要是死在那边,我给你守寡。”

医院就设在鸭绿江畔,她同样知道对岸是怎

样的战场,这也是她说“结婚”的原因。

他说:“好吧”。

就这样,在对岸的炮声中,他成了一个有家

的男人。

她说:“那我们去照张结婚照吧。”

他说:“穿了这么多年的军装,结婚换件便装

吧,结婚,就是过日子嘛。”

她说:“好。”

照了一张,不一会,她说,我们再照一张吧。

于是,又有了第二张,新娘的脸上满是幸福,

新郎的目光中却多了一丝凝重。

安然告诉我,父亲尽管换了便装,枪依然挂

在右肩上,因为他是军人,枪不离身。

带着新婚妻子的头发

踏上了鸭绿江大桥

1950 年的仲秋之夜,也正是 9 月 26 日,老兵

姜士民在这一天,踏着那夜的月光跨过鸭绿江重

返朝鲜战场,他和新婚的妻子,只有一天相聚的

时光。

我注意到了两张照片之间那一个最大的区

别。我问安然:“你妈妈的头发呢?”

- 55 -

第58页

党员文摘

DANGYUAN WENZHAI

2023.21

是的,同一天的照片,第一张上,她有一对那

个时代中国女性视为骄傲的乌黑辫子,而第二张

上,她已是齐耳短发。

“马上要上战场了,我母亲剪下了辫子,对父

亲说——长发为君留,短发为君剪,多保重。我

父亲就这样带着母亲的头发转身踏上了鸭绿江

大桥,他告诉我,自己一步一步地走过去,一步一

数,整整数了 1600 步,再回头,已是朝鲜战场。

这是我父亲永生难忘的 1600 步!”

得到了答案,再看这两张照片,一瞬间我忽

然有些失神。

也就是在这一瞬间,我忽然理解了古人的一

个 词 语 ——“ 结 发 夫 妻 ”。 夫 妻 成 婚 时 ,各 取 一

发,合而作一结,此中国成婚之古礼。

结发为夫妻 ,恩爱两不疑 。

欢娱在今夕 ,嫣婉及良时 。

征夫怀远路 ,起视夜何其 。

参辰皆已没 ,去去从此辞 。

行役在战场 ,相见未有期 。

握手一长欢 ,泪别为此生 。

努力爱春华 ,莫忘欢乐时 。

生当复来归 ,死当长相思!

所 以 ,妻 子 让 丈 夫 带 着 自 己 的 发 辫 走 进 战

场,便是跨过这 1600 步去爱你,便是跨过这千山

万水与你同生共死。

从此,妻子在鸭绿江畔的医院里每天第一个

去看伤员的名单,在其中寻找丈夫的名字,既想

有姜士民的消息,又怕看到他的名字。这样的日

子整整过了 3 年。

在最后时刻给弟弟系的绑腿

成了辨认遗体的唯一证据

3 年中,姜士民出生入死,每一天的惨烈,都

刻在他的心里。

一天,他的车队在山坡下的松林中隐蔽,山

上 ,炮 兵 在 挖 掘 工 事 。 姜 士 民 忽 然 看 到 其 中 一

名 指 挥 修 筑 工 事 的 军 官 很 眼 熟 ,很 像 自 己 刚 刚

进 入 炮 校 学 习 的 四 弟 ,便 上 去 相 认 ,果 然 是

他 。 于 是 哥 哥 便 问 弟 弟 :“ 你 不 是 刚 入 学 吗 ?

怎 么 就 上 战 场 了 呢 ?”弟 弟 回 答 说 :“ 炮 兵 伤 亡

太 大 ,在 战 场 上 一 边 实 习 一 边 学 习 ,进 步 更

快。”

弟弟是刚上战场的新兵,绑腿打得不好,哥

哥看在眼里,便把自己的绑腿解下来,给弟弟扎

好。这时,集合的哨声响了,哥哥便让弟弟小心

些。弟弟说我们是炮兵,在后方,你们在前方,更

该小心。两个人挥手而别。

弟 弟 ,就 牺 牲 在 了 两 个 小 时 之 后 。 为 了 掩

护 步 兵 部 队 ,这 支 志 愿 军 炮 兵 部 队 奋 勇 与 占 据

绝 对 优 势 的 美 军 炮 兵 对 射 ,激 战 中 全 连 无 一 生

还。

弟弟是最“幸运”的一个,因为他牺牲后找到

了 部 分 遗 体 —— 他 的 一 条 腿 被 炸 飞 ,挂 在 了 树

上,还系着一条带有“姜士民”名字的绑腿。哥哥

在最后时刻给他系的绑腿,成了辨认遗体的唯一

证据。

安然说:“我父亲兄弟四人,只有我四叔永远

年轻、英俊,因为他的生命已经在那一刻献给了

自己的国家。”

尽管能够猜到答案,常常还是有朋友会问:

“那么,后来呢?”

后来,老兵终于从沙场归来,和他的妻子团

聚,他们生了几个孩子。

我想,这可能是那个时代中国军人所能憧憬

的最美好的人生。

敬礼!我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摘自《北京青年报》)

- 56 -

第59页

党员文摘 DANGYUAN WENZHAI

2023.21

电影《奥本海默》上映后引发全

球热议,影片讲述了“原子弹之父”奥

本海默传奇又复杂的一生。

人们在感叹诺兰精妙的导演手

法的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不少声音,认为剧本设计忽略了女科学家们

的角色,比如作为生物学家的奥本海

默的妻子凯瑟琳,会给研究员们定期

测辐射;比如师从奥本海默、在原子

弹研制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物理

学家吴健雄。

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吴健雄

的一生。

诚朴青春

1912 年,吴健雄出生在苏州太仓

浏河镇。每当提及故乡,她总是会感

到特别自豪:

“我家在太仓浏河,就是

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地方。

吴家是当地的书香之家,吴健雄

的父亲吴仲裔思想进步,追求开放自

由与男女平等。他按顺序用“英雄豪杰”四字为子女取名,从未认为“健雄”二字有失女性的文静优雅。为推

动女性教育,吴仲裔在浏河镇创办明

德女子学校,专门向女孩教授文化与

职业技能。

吴健雄童年时代的文化启蒙,就

来自在明德女子学校度过的小学时光。在父亲的带领下,她从小学习中

国古典书籍,性格自立自信,对万物

充满好奇。

1923 年,吴健雄以优异成绩考入

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她遵循“诚朴”

校训,低调朴实、勤奋学习。

在这里,吴健雄第一次读了居里

电影《奥本海默》里消失的﹃她﹄

□丁贵梓谢绵霞

品生活

- 57 -

第60页

党员文摘

DANGYUAN WENZHAI

2023.21

夫人的传记,了解到欧洲科学发

展过程,触碰到人类与浩瀚宇宙

的微妙关系。

风华正茂

1929 年,吴健雄考入中央大

学数学系。第一学期刚结束,她

便申请转入了更喜爱的物理系。

当时,吴健雄刚转专业,很多

理科、英语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她总喜欢自己一个人在树

下静心思考,或抱着一本英语词

典记诵。回忆这段生活时,她说:

“当时我是真心实意做学问,把青

春年华都忘记了。”

1934 年 7 月 6 日,中央大学理

学院院长孙光远在一片掌声中第

一个给吴健雄戴上了学位帽。当

时,在中央大学就读的女学生并

不多,能在物理系顺利毕业的更

是少之又少。

毕业后的吴健雄先是在浙江

大学物理系担任助教,后在胡适

的推荐下,前往“中研院”物理研

究所工作。

在物理研究所的核物理实验

室,吴健雄与同伴沉醉于探索原

子内部的奥秘,全身心投入在这

方净土,反反复复地撞南墙又再

出发,只为捕捉真理的微光。

可是好景不长,日军侵略,战

事迭起,内忧外患将国家撕扯得

伤痕累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研究所像滔天巨浪中的一叶小

舟,难以前进。

最终,吴健雄听从导师的建

议,出国求学。在叔叔的资助下,

她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邮轮。

知识殿堂

1936 年 8 月,吴健雄到达美

国,随后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

伯克利分校。这时正是物理学在

原子核研究方面大放异彩的年

代,校园里人才济济。与她同窗

的,有以后的加拿大物理学会会

长、国家科学顾问沃科夫;教她量

子力学的年轻教授,是未来的“原

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指导她博士

论文的赛格瑞,是未来的诺贝尔

奖得主。

在这里,吴健雄获得了开启

物理学尖端领域殿堂的钥匙。

1938 年起,吴健雄开始在放

射实验室主任劳伦斯的指导下进

行实验研究工作。1939 年,她又

同赛格瑞合作,利用回旋加速器

进行中子撞击铀原子核并分析其

产出物的实验。次年,实验结果

被刊登在美国物理学界前沿刊物

《物理评论》上。

在 校 期 间 ,吴 健 雄 沉 心 研

究,偶尔与校友袁家骝结伴去图

书馆,二人谈天说地,慢慢熟识、

相知、相恋。1942 年 5 月 30 日,

二人的婚礼在美国第一位诺贝

尔奖得主、加利福尼亚大学理工

学 院 院 长 罗 伯 特 的 花 园 里 举

行。罗伯特举着香槟说道:“我

送你们的礼物是一句赠言:愿你

们在今后的岁月里,实验第一,

生活第二。”这句话成为吴健雄

与袁家骝的座右铭。

突出贡献

1937 年 2 月,纳粹德国开始

执 行“ 铀 计 划 ”。“ 珍 珠 港 事 件 ”

后,美国加入战场,包括爱因斯坦

在内的一批科学家提议要先于纳

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1941 年 吴健雄(中间)与西方科学家一起探讨学术

- 58 -

第61页

党员文摘 DANGYUAN WENZHAI

2023.21

12 月 6 日,美国正式制定了代号为“曼哈顿”的绝密

核研究计划。在曼哈顿工程管理区里,汇聚了大批

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科学家。

当时,吴健雄即将开展博士论文选题,却不知

导师们为何突然忙碌得不见踪影。她只收到劳伦

斯留下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选题建议:检验韧致

辐射理论。一天,韧致辐射理论的提出者费米来到

实验室,他对吴健雄已进行的核分裂实验表示肯

定,给予她一定指导,并要求她对实验数据与详细

情况保密。

这时的吴健雄还不知道,费米就是负责制造原

子弹的二号人物;提议她论文题目的劳伦斯,是罗

斯福任命的“铀顾问委员会负责人”之一;总陪伴她

做实验的赛格瑞,也是制造原子弹的核心成员;她

的任课老师奥本海默,则经历了原子弹从筹备到完

成的全过程。

经过日复一日实验后,吴健雄进步飞快,形成

了一篇有关铀原子核分裂后产生的氙气对中子吸

收横截面的研究文章,而她自己也被慢慢卷入“曼

哈顿计划”中。1944 年 3 月,吴健雄加入哥伦比亚

大学“曼哈顿计划”下属的原子弹重点研究实验室,

解决了工程区内连锁反应无法延续的难题。

1945 年 7 月 16 日,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不久后,名为“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在日本

爆炸,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两朵饱受争议的蘑菇云

中走向尾声。此时的吴健雄已转回基础原子核物

理研究上,她听说学校里有台相当大的无铁、圆筒

型电磁 β 谱仪,因战乱被存放在库房,即将其运回

启用。

此后,吴健雄投入另一个研究计划——有关 β

衰变的历史、发展、现况及最关键的问题。

吴健雄在物理学科最突出的三大贡献,主要是

围绕 β 衰变展开的。她的设计实验成功证实了宇称

不守恒。

1957 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宇称不守恒的证

明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此有着同样突出贡献的

吴健雄却未在获奖名单之列。多年来,吴健雄未

对此事公开发表意见。但她在 1989 年给友人的

一封信中曾这样说道:“我的一生,全然投身于弱

作用方面的研究,也乐在其中。尽管我从来都没

有为了得奖而去做研究工作,但是,当我的工作

因为某种原因而被人忽视,依然是深深地伤害了

我。”

来自中国的女科学家

在求学与职业生涯中,吴健雄也曾多次因女性

身份受挫:或因亚裔女性的身份难以得到奖学金,

或在工作岗位中难以得到重用。

但吴健雄不断用果敢、细致与智慧证明着自

己,更在诸多领域踏出了女性的第一个脚步:美国

物理学会第一位女会长,第一位美国国家科学院

康斯托克奖的女性得主,第一位获得普林斯顿大

学荣誉博士的女性,美国第一位当选为年度工业

研究科学家的女性,中国科学院授予的第一位外

籍女院士……最为科学界称道的,是她在几十年

科学生涯中实验工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她从没

有做过一个错误实验,可以想象这背后需要怎样

的严谨稳重与严格要求。

1981 年 12 月 15 日,意大利罗马希尔顿饭店,吴

健雄在这里接受了杰出妇女奖。她自豪地谈道:

“我出生于中国并在那里成长,又在美国接受高等

科 学 教 育 ,我 深 知 我 渊 源 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优

点。”

1990 年 5 月 18 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国

际编号为 2752 的小行星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

台命名为“吴健雄星”。它直径只有 32 千米,却在偌

大宇宙中散发光亮,出现在人类视野中。正像吴健

雄,一位从江南水乡的小镇里走来的女子,冲破时

代硝烟,潜心钻研,走向世界,成为物理学史上一颗

不可磨灭的璀璨之星。

(摘自《南风窗》)

- 59 -

第62页

党员文摘

DANGYUAN WENZHAI

2023.21

□ 父亲和他的勋章樱花

品生活

我们村紧挨着 108 国道,骑自行车 30 分钟就

到城里了。这意味着我们村的人除了在田地里

耕耘,还可以去城市讨生活。

20 世纪 80 年代初,农民除了辛苦侍弄庄稼,

想 要 挣 几 个 钱 花 ,得 尽 快 把 种 出 来 的 农 作 物 变

现。

因此,我们家的那辆永久牌二八自行车就派

上 用 场 了 。 这 还 是 在 外 地 工 作 的 二 舅 托 人 买

的。爸爸兴冲冲地把新自行车骑回家,惹来邻居

们羡慕的目光。新自行车很气派地站在我家略

显逼仄的客厅里,车把锃亮,车身漆黑。为了尽

可能地不让车受到磨损,父亲在车的横梁上密密

实实地缠上了绿色的塑料带子,一圈压着一圈,

均匀而好看。

当年,谁家能有一辆自行车,豪气程度一点

儿也不亚于今天拥有一辆宝马汽车。这辆自行

车给我们家带来了自豪,也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为了带上一家四口,父亲特意为我做了一个儿童

车座,赭红的枣木座椅木质细腻,表面被刨得非

常 光 滑 ,稳 稳 地 架 在 车 前 的 横 梁 上 。 我 坐 在 前

面,母亲抱着弟弟坐在后座上,她不断提醒父亲

蹬慢点儿。上坡时,母亲心疼父亲,就下来自己

走几步,等自行车上坡后再坐上去。

父亲每日忙完都要用蘸了几滴机油的擦车

布细心擦拭车身、链条和钢圈,擦过以后的自行

车焕然一新,仿佛刚来我家时的样子。

忽然有一天,自行车后座左右两边多了两个

藤编篓子,篓子用两根结实的木棍绑着,正好卡

在后座上。怕不稳当,父亲还用一指粗的绳子捆

了好几匝。我和弟弟探头看篓子里有什么,父亲

笑眯眯地说,要开始用这篓子挣钱给我们买电视

机了。

这辆自行车就这样带着父亲每日往返于乡

村 和 城 市 之 间 ,带 着 我 家 奔 赴 在 通 向 小 康 的 路

上。

自从包产到户后,农民都把心思使在自家的

地里,土地肥沃,庄稼长势喜人。

第一批运进城的是我家地里的大西瓜。自

行车两边的藤篓里各能装七八个西瓜,加起来就

有 100 多斤了。父亲与他心爱的自行车驮着西

瓜,送到城里卖完,回来吃口饭又抓紧再跑一趟,

- 60 -

第63页

党员文摘 DANGYUAN WENZHAI

2023.21

一天往返两次,把一个个西瓜换成一张张钞票。

西瓜、花生、红薯、豆子……我家的土地源源

不断地产出农作物,父亲和他的自行车把它们送

往城里需要它们的人家。笔直平坦的柏油马路

见证了父亲的辛劳,也见证了我们家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

自家地里的农作物卖完了,已经摸到销售门

道的父亲就去田间地头收购别人家新鲜的农产

品,然后转手卖到城里,赚取差价。春天的第一

茬儿红根韭菜,夏天最先成熟的羊角脆,秋天的

红富士苹果……父亲的自行车仿佛驮着色彩鲜

明的四季,奔向热腾腾的生活。

父亲能敏锐地感知市场的需求,他售卖的商

品经常被一抢而空。记得每到中秋节前夕,他都

会买回大量生柿子,烘熟后再去卖。我和母亲把

柿子一个个整齐地码入肚大口小的瓮里,再放上

几个苹果,用泥巴封口。一周后,柿子就软了,黄

澄澄的,皮儿薄得都能看见里面红色的汁水。我

轻轻地咬开一个小口,使劲一吸,比蜜还甜的汁

水一直甜进了心里。冬天没有农作物可卖,只有

秋天摘回来的棉花还在家里存着,父亲就去联系

需要棉花的加工厂,然后再挨家挨户地收购。雪

白的棉花被装在超级大的包袱里,紧紧扎住后绑

在自行车后座上,骑着自行车的父亲像背着一个

大降落伞,在呼啸的寒风里穿梭。后来我读庄子

的《逍遥游》,看到“夫列子御风而行”时,总是想

起背着棉花包骑车的父亲。

邻居们看父亲挣钱了,纷纷要求跟着他一起

干,父亲立即笑呵呵地答应了。他深知,一人富不

算富,全村富了才叫富。他把自己积累的进货和

销售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每晚,父亲在

我家胡同外的十字路口和邻居们碰头,商量第二

天的出发时间和地点。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

组成了一个颇有规模的自行车队。每日晨光熹

微,父亲就领着自行车队出发了;傍晚他们踩着晚

霞回来,车铃清脆悦耳,激起一片欢乐的笑声。

父亲和他的自行车车队驮着货物,终日穿梭

于城乡之间。父辈们的身上仿佛蕴藏着巨大的

能量,愚公移山般搬走了贫穷,迎来了富足和希

望 。 我 家 率 先 盖 起 了 高 大 的 青 砖 大 瓦 房 ,买 了

14 寸黑白电视机,添置了新家具。邻居们也不

甘落后,一排排新房如雨后春笋般盖起来。

因 为 有 一 对 勤 劳 的 父 母 ,和 许 多 同 龄 人 相

比,我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

父亲从没在学习上给过我压力,他努力改变

生活的勇气和愿意吃苦的精神就是对我最好的

熏陶。因为我深知,努力,就能把我带到想去的

远方,就像父亲那样。初中时,我考入离家较远

的寄宿学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全班女生挤在

一个大铺炕上,每人分到一块仅够躺下的位置;

吃的是自家带的干粮,学校只提供热干粮的大蒸

笼,喝的是灶房大铁锅烧的开水。幸运的是,我

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异,考学求职一路绿灯,

生活待我不薄。

年月更替,父亲逐渐老去,自行车后座上的

藤篓早已卸去,因为父亲已经载不动它们了。自

行车也像它的主人一样,经过岁月的洗礼,车身

锈迹斑斑,车轮上的钢圈和辐条也不复往日的风

采,今天断一根辐条,明天又爆胎。每逢它出现

故障,父亲总是像对待家人一样,耐心地伺候:换

车座、补胎、换轴承……经过无数次的维修更换

后,除了主骨架外,其余都不是原装的了。

我想给父亲买一辆现在流行的轻便又好骑

的自行车,被父亲一口拒绝了。父亲固执地爱着

为这个家出过大力的“老战友”,村口每每逢集,

父亲必定会骑着嘎吱作响的它再去赶集,哪怕什

么也不需要买,也要骑着它出去转转。

父亲是我心目中永远的英雄,这辆二八自行

车是他最耀眼的勋章。

(常鑫荐自《读者(原创版)》)

- 61 -

第64页

党员文摘

DANGYUAN WENZHAI

2023.21

我跟马没有长久贴身的接触,

甚至没有骑马从一个村庄到另一

个村庄这样简单的经历。顶多是

牵一头驴穿过浩浩荡荡的马群,或

者坐在牛背上,看骑马的人从身边

飞驰而过,扬起一片尘土。

我没有太要紧的事,不需要快

马加鞭去处理,牛和驴的性情刚好

适合我。那时要紧的事远未来到

我的人生里,我也不着急。要去的

地方永远不动地待在那里,不会因

为我晚到几天或几年而消失。要

做的事情早几天或晚几天去做都

是一回事,甚至不做也没什么。

我还处在人生的闲散时期,许

多事情还没迫在眉睫。许多年之

后再看,骑快马飞奔的人和坐在牛

背上慢悠悠赶路的人,一样老态龙

钟地回到村庄,他们衰老的速度是

一样的。时间才不管谁跑得多快

或多慢呢。

但马的身影一直游荡在我身

旁,马蹄常年在村里村外的土路上

踏响,我不能回避它们。我甚至天

真地想,马跑得那么快,一定比我

先到达了一些地方。骑马的人一

定把我今后要去的地方早早游荡

了一遍。因为不骑马,我的人生路

上必定印满先行者的马蹄印,撒满

金黄的马粪蛋。

直到后来,我徒步追上并超

过许多匹马之后,才打消了这种

念头——曾经从我身边飞驰而过

扬起一片尘土的那些马,最终都

没有比我走得更远。在我还继续

前行的时候,它们已变成一架架

骨头堆在路边,骑手跑掉了。

在远离村庄的路上,我时常会

遇到一堆堆马骨。马到底碰到了

怎样沉重的事情,使它如此强健的

躯体承受不了,如此快捷有力的四

蹄逃脱不了?这些高大健壮的生

命在我们身边倒下,留下堆堆白

骨。我们这些矮小的生命还活着,

我们能走多远?

我相信累死一匹马的,不是骑

手,不是常年的奔波和劳累,对马

来说,这些东西微不足道。

马肯定有它自己的事情。马

来到世上,肯定不仅仅是给人拉拉

车、当当坐骑的。

村里的韩三告诉我,一次他赶

着马车去沙门子,给一个亲戚送麦

种。半路上马车陷进泥潭,死活拉

不出来,他只好回去找人借牲口帮

忙。可是,等他带着人马赶来时,

发现马已经把车拉出来走了,走得

没影了。他追到沙门子,那里的人

说,晌午看见一辆马车拉着几麻袋

东西,穿过村子向西去了。

韩三又朝西追了几十里,到虚

土庄子,村里人说下午时看见一辆

□ 逃跑的马刘亮程

品生活

- 62 -

第65页

党员文摘 DANGYUAN WENZHAI

2023.21

马车绕过村子向北边去了。

韩三说他再没有追下去,他断

定马是没有目标的东西——它只

顾自己往前走,好像它的事比人的

事更重要,它竟然可以把人家等着

下种的一车麦种拉着漫无边际地

走下去。韩三是有生活目标的人,

要到哪儿就到哪儿,说干啥就干

啥,他不会没完没了地跟着一辆马

车追下去。韩三说完就去忙他的

事了。

此后很多年,我都替韩三想着

这辆跑掉的马车。它到底跑到哪

儿去了?

我想,这匹马已经离开道路,

朝它自己的方向走了。

车上的麦种早过了播种期,在

一场一场的雨中发芽、霉烂。车轮

和辕木也会超过期限,一天天地腐

烂。只有马不会停下来。

这是唯一一匹跑掉的马。我

们没有追上它,说明它把骨头留在

了我们尚未到达的某个远地。马

之所以要逃跑,肯定有什么东西在

追它。

我想起了另一匹马,拴在一户

人家草棚里的一匹马。我看到它

时,它已奄奄一息,老得不成样

子。显然它不是在草棚里老去的,

而是老了以后被人拴在草棚里

的。更残酷的是,这匹马在垂暮之

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堆在头顶的

大垛干草,却一口也吃不到。

我撕了一把草送到马嘴边,马

只看了一眼,又把头扭过去。我知

道它已经嚼不动这一口草。马的

力气经过那么多年,终于变得微

弱。曾经驮几百斤东西,跑几十里

路不出汗、不喘口粗气的一匹马,

现在却连一口草都嚼不动。

“谁都有背不动一麻袋麦子的

时候。谁都有老掉牙啃不动骨头

的时候。”我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

好像也是在说给一匹马。

马老得走不动时,或许才会明

白世上的许多事情,才会知道世上

许多路该如何去走。马无法把一

生的经验传授给另一匹马。马老

了之后也许跟人一样——它一辈

子没干成什么大事,只犯了许多错

误,于是它把自己的错误看得珍贵

无比,总希望别的马能从它身上吸

取点教训。可是,那些年轻的活蹦

乱跳的马,从来不懂得恭恭敬敬向

一匹老马请教。它们有的是精力

和时间去走错路,老马不也是这样

从年轻走到老的吗?

马和人常常为了同一件事情

活一辈子。在长年累月、人马共操

劳的活计中,马和人同时衰老了。

我时常看到一个老人牵着一匹马

穿过村庄回到家里。人老得大概

已经上不去马,马也老得再驮不动

人。人和马一前一后,走在下午的

昏黄时光里。

记得那一年在野地里,我把干

草堆起来,我站在风中。在更远的

风里,有一大群马,石头一样静立

着,一动不动。它们不看我,马头

朝南,齐望着我看不到的一个远

处。它们根本没在意我这个割草

人的存在。

我停住手中的活,那样长久地

羡慕地看着它们,身体中突然产生

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我想嘶,想

奔,想把双手落到地上,撒着欢跑

到马群中去,昂起头,看看马儿眼

中的明天和远方。我感到我的喉

管里埋着一千匹马的嘶鸣,四肢涌

动着一万只马蹄的奔腾声。而我,

只是低下头,轻轻叹息了一声。

也许,没有骑快马奔一段路,

是件遗憾的事。许多年后,有些东

西终于从背后渐渐地追上我。那

都是些要命的东西,我年轻时不把

它们当回事,也不为自己着急。有

一天一回头,发现它们已近在咫

尺,这时我才明白了以往年月中那

些不停奔跑的马,以及骑马奔跑的

人。

马并不是被人的鞭子催着在

跑,不是。马在自己奔逃,马一生

下来便开始了奔逃,人只是在借助

马的速度而已。

人和马奔逃的方向是否真的

一致呢?

反正,我没骑马奔跑过,我保

持着自己的速度。一些年,人们一

窝蜂地朝某个地方飞奔,我被远远

地落在后面,像是被遗弃。另一些

年,人们回过头,朝相反的方向奔

跑,我仍旧慢慢悠悠,远远地走在

他们前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

不骑马。

(摘自《一个人的村庄》春风文

艺出版社)

- 63 -

第66页

党员文摘

DANGYUAN WENZHAI

2023.21

记得那一日,在某处山林。

枫树牵着枫树,几乎毫无间隙

地染满了整个山岭,绿的、黄的、橙

的、橘的、红的,我仿佛走入一个梦

境,完全被温暖的红色系所包围。

静静的枫树已经够美了,风来的时

候,就像远方寄来的许多信件,飘

洒在空中,旋转、飞舞、回荡,轻轻

地落在脚边。

林中的地上,枫叶已堆高到半

尺,人只好踩着繁美的枫叶前行,

每一步,碎去的枫叶都用沙哑的声

音唱着秋天的歌。就让我一直沉

醉在这样的梦里吧!我漫步枫树

林,有一颗童话的心。

突然,从枫树林边飘来一阵浓

郁的香气,把我从梦境与童话中唤

醒,寻着香气与飞烟的所在,原来

是路边小店在油炸着食物。上前

相认,炸的不是别的,正是一片一

片枫叶,有绿、有黄、有红。

枫叶被裹上鸡蛋白与面粉调

匀的佐料,放入油锅中炸,称作“扬

物”或“甜不辣”。一下子,丢入的

枫叶就浮出锅面,每一片都是整整

齐齐的,面粉中还隐隐透出色彩。

我万万没想到,油炸过的枫叶

还这么美;我更没想到的是,枫叶

竟然可以吃,还可以在路边贩售。

我买了一盘枫叶炸成的饼,走到枫

树下的石椅旁坐下,静静地品尝,

没想到的是枫叶竟然如此美味!

其实,枫叶本身是没有味道

的,但是坐在千株万株枫树间,看

着枫红层层,枫叶飘飘,枫叶饼就

好像饱含了秋天的味道,盈满了童

话与梦、歌声与诗。

原来是用眼睛去看的,此刻却

用鼻子闻嗅,用舌尖品尝,用所有

的细胞与意识去亲近秋天。我在

秋天里,秋天也在我的腹中;我在

枫叶里,枫叶也在我的胸中。

苏东坡有一句话:“江山风月,

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我想,

生命需要减法,要有觉察地放下许

多东西,要更从容、更慢、更有空

间。轻轻地走路,用心地过活,温

和地呼吸,柔软地关怀,如此,我们

便可寻得内心的宁静。

人人都想要浪漫的人生、浪漫

的情感,却很少有人知道“浪漫”就

是“浪费时间慢慢地走,浪费时间

慢慢地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地相

爱,浪费时间慢慢地一起变老”!

或者只是单纯地坐在枫树下品尝

枫叶,很单纯,也可以有很深刻的

幸福。

据说:那不同颜色的枫叶,味

道都不一样,艳红的最好吃!好吃

的枫叶一定是树上采来。落到地

上,就不能吃了。我看着盘中的枫

叶饼,那么微细的不同,几乎是难

以分辨的,就像要分辨树上的枫叶

一样艰难。

呀!这整山的枫叶与盘中的

枫叶一样,它的美、它的味道并不

在枫叶本身,而是美的心对秋日梦

境的寻索,是一个色彩旅程的探

知。我千里而来,不只是为了枫

叶,而是隐藏在枫叶背后那浪漫的

心情,正如我吃了枫叶饼,是想寻

找那未知的感动。

人要超脱一切是很艰难的,但

是如果完全地被美所包围,在那幽

静的时空,我们会忘忧无虑,放下

一切的烦恼。人如果静下来,就会

被波动的意念所扰乱;如果有好奇

的追索,意念就会专注,就像吃第

一口的枫叶饼,接下来,又喝了枫

叶煮的苦茶。

人生的美丽的确短暂,好好地

活在眼前的这一刹那,这是人最真

实的生活。一刹那实存于心,每在

秋天,必会浮现。其他的日子,就

像空中随风飘落的枫叶,风吹过,

就消失了。

(摘自《悦读》)

秋天的枫叶

□ 林清玄

品生活

- 64 -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pdf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