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浦ILEAD儿童发展与基础教育中心手册

发布时间:2023-1-1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西浦ILEAD儿童发展与基础教育中心手册

5050Definition of the Terms Referred above: International Schools: Schools that enroll students of foreign nationalities; Schools that enroll student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nationalities, adopting an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Schools that enroll mostly local Chinese students, adopting both Chinese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an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 EMI teachers: Teachers who teach academic content not in their native language but in English Bilingual teachers: Teachers who teach academic co... [收起]
[展开]
西浦ILEAD儿童发展与基础教育中心手册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50

50

Definition of the Terms Referred above:

 International Schools: Schools that enroll students of foreign

nationalities; Schools that enroll student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nationalities, adopting an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Schools that enroll mostly local Chinese students, adopting both

Chinese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an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 EMI teachers: Teachers who teach academic content not in their

native language but in English

 Bilingual teachers: Teachers who teach academic content in two

languages, usually in a native and secondary language

 English subject teachers: Teachers who teach English language

and/or English literature

 Chinese Teachers: Teachers who teach academic content in

Chinese, with the program required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Career Opportunities

 The program will guide participants through a structured

combination of face-to-face teaching, online study, on-site

observation, and action research, to enable them to meet the

demands of a rapidly chang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advance their ow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eaching.

 This program aims to increase chances for career progression,

especially via the efforts pursuing for 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Program accreditation, which is a preferred/required qualification

for teaching in international schools.

 This program will contribute to the creation of a network of

professional staff in China.

Tentative List of Modules

Referr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PGCE, 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level programs,

iPGCE and the pilot Certificate for Bilingual Teachers Competency (by CEAIE) in

China, the following modules are proposed:

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2.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3. Curriculum Design in International Context

4. Practice-based Inquiry in Education (optional)

5. Educational Leadership (optional)

第52页

51

51

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in Bilingual Education:

1.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2. Curriculum Design in International Context

3. Pedagogic Development for Bilingu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4. Practice-based Inquiry in Education (optional)

5. Child Development/K-12 student development (optional)

Note: To enhance the subjec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students

will be placed in K-12 classroom for practicum and the assessment will be

designed based on the subject for subject teachers.

实践研究项目

At the Academy, the vision of research is to create impact through

research-active, collaborative, and productive activities. Enhancing

high-quality academic research performance is one of the four strategic

research initiatives that academic research aims to produce. Chil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Division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using

practice-based research to bridge the traditional theory/ practice

knowledge gap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CDE professionals work collaboratively with teachers to find out unsolved

problems in their practice, and then start by closely observing the ways

in which their teaching is currently working to identify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s. This re-searching around a context that is well known to a

teacher is a key element of action research, since it invites teachers to

challenge their own assumptions about what is effective, and for whom, in

their teaching. Teachers share their findings in communities with one

another, or the field more broadly under CDE team’s guidance.

The value of conducting research inside of one’s practice has been

emphasised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s provided by Child

第53页

52

52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Division to support teachers in effectively

serving students with diverse backgrounds, and help them challenge

external constraints on their teaching. A focus on research is a

foundational aspect of teacher development programme in CDE, rather than

just an assignment or a topic to be covered in single course. It has the

potential to reshape the ways teachers engage in child education as

professionals.

英语阅读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learning outcomes and the teachers’ feedback on the use of

reading material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literacy skills in primary-level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The

objective evidence accumulated will be the firm foundation for course

development in the division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Goals

Certificate in Literacy Instruction

• A certificate-level programme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an be

develop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The programme is designed

to allow practitioners to develop expertise in teaching of literacy and

optimisi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t the primary level. Students enrolled

in this certificate programme will explore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childhood, language (text) analysis, reading strategies, stages of

reading,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literacy assessment.

Resources

• The selected materials and the lesson plans for SEL-focused stories

could be valuable resources to benefit all stakeholders in the community.

Also, the resources can provide a sound basi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orkshop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can be used for other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e.g.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英语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Objective

第54页

53

53

Preparing students to be successful, passionate lifelong learner

requires a range of 21st Century skills that equip them with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be confident and effective young

people in our community. Core competences will be involved within the

research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information skills, civic

literacy, global awareness, cross-cultural skills, critical and inventive

thinking) to investigate the contribution to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current training programme.

Goals

 To raise the greater awareness of Core Competencies. Teachers can

increase their awareness of concepts such as future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talent. Through the adjustment and renewal

of the framework, teachers can update and improve their own teaching

ideas and teaching methods, so as to make language teaching more

comprehensive.

 To provide teachers with practical ideas and materials for

Core Competencies. The renewal of educational idea and consciousness

needs to be embodied in the process of concrete teaching practice.

However, it has to be admitted that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will

encounter many limitations in practice. By equipping teachers with

targeted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and relevant materials, skills in

the 21st century can be better reflect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so as

to achieve the ideal teaching effect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ake it

conform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relevant education policies.

形成性评价

Objective

Assessment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The most

common form has been summative assessment that measures what students

have learned through tests and exams. But assessments can also be

formative. Formative assessment means frequent and interactive

assessment of student’s progr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what has been

taught. Through formative assessment, teachers are able to adjust

teaching methods to better meet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Formative

assessment differs from summative assessment in that the information

gathered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used to promote improvement

rather than as a summary of performance. Studies show that formative

assessment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promote students'

第55页

54

54

high achievement.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improve equity in learning

outcomes and to develop students' “learning to learn” skills.

However, for K-12 stage in China, due to the obstacles of innovation and

change and the limitations of students' age, teaching effect, teaching

pressure and other objective reasons, formative assessment 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implemented. These barriers include the tension between

classroom-based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the phenomenon of most teachers

teaching to the test, as well as the lack of links betwee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s, different teaching environments and teaching

practices.

Alternative Assessment Tools (suggested):

Kei tua o te pae (learning stories assessment)

Authentic tasks

Checklists, scales or charts

Games (small and large group assessment)

Peer evaluation

Portfolio

Self-evaluations

Simulations

Student journal

Goals

 Certain assessment tools will be tested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However, the tools mentioned above

require solid discussion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in education

communities. Based on the pre-research results, chosen assessment tools

will be applied in target education communities to help improve

teachers’ curriculum-related knowledge and teaching practices, in

turn,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 Through th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for different tools, the

corresponding data will be analyzed in detail. In this way, ideas and

practical results can be combined to form different and more targeted

curriculum plans or training courses. In particular, we can focus on the

teaching focus and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primary school, middle

school, high school) to carry out personalized teaching evaluation mode

and select evaluation tools.

第56页

55

55

教育领导力

Educational leadership is developed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process, which connects the dots of knowledge, skills, tasks,

goals and outcome. Rather than defi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s a role

or position, it is viewed as a function and process from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aligning with collegial paradigm.

The characteristics for collegial paradigm include:

1. A collegial relationship

2. The province of teachers and leaders

3. A focus on teacher growth

4. Facilitation of collaboration

5. Ongoing reflective inquiry

Base on the developmental and collegial framework, educational leadership

is inclusive for educators who take different roles, such as teachers,

middle-level staff and principals, etc. It covers a broad range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 show that in China, the pre-service preparation for K-12

principals is insufficient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compared with the

systems and policies adopted for educational leaders and administrators

in the western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guidelines issued and the

practices dissemina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or public school

principals’ training sugges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service training

as well as the reflective leadership practices. For the program

development within CDE, ILEAD and AoFE, it implies the necessity and

opportunity to address the needs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develop

the credit and non-credit bearing modules, especially for serving private

and international schools.

A number of researches in effective schools has demonstr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chool success and strong leadership, while the

researches in school improvement identified varied sources of leadership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e objective for this practice research

is to:

1. Identif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eadership factors in knowledge,

skills, tasks, and goals and effective schools

2. Identif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eadership factors in knowledge,

skills, tasks, and goal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第57页

56

56

幼儿教师发展

幼儿教师观察技能实践研究计划提案

观察技能的掌握对幼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和提升幼儿教师自我观察与观察他

人的能力有助于幼儿教师职业成长与可持续性发展。开展幼儿教师发展框架中纵轴

第一阶段观察的教研工作。通过研究对比分析得出观察技能是否对幼儿教师在教育

教学能力,师生关系和自身职业成长中占有影响。同时验证幼儿教师发展框架中的

横轴四步:专业技能(观察技能)-教学能力(教育教学)-非智力因素(师生关

系)-职业发展(自身成长)。专业技能指这里的观察技能,教学能力体现在教育教

学上,非智力因素体现在师生关系方面,职业发展体现在自身职业成长,通过第一

步对幼儿教师观察技能的系统性教研开展,对于掌握良好观察技能的幼儿教师是否

能在教学能力,非智力因素,职业发展这 3 个阶段上给予幼儿教师发展并提供有效

帮助。

*幼儿教师发展框架:纵轴第一步观察包含自我观察和观察他人两个部分,对应的横

轴第一步职业技能。研究观察技能在横轴其余三大因素上的影响力。

后续纵轴第二步行动是基于第一步研究成果的实践实验。获得教研成果后如果观察

技能对横轴有着重要的影响,则进入到发展框架第二步进行研究,建立并将观察技

能带入到幼儿园工作中去。纵轴第三步反思 & 沟通是在实践实验之后,与同小组内

或同行幼儿教师进行的沟通交流过程,从而进行幼儿教师的自主式与被动式的反馈

与思考。纵轴第四步提升是幼儿教师经过纵轴前三阶段之后,在横轴的教学能力,

非智力因素,职业发展上进行了上升型内化晋升,形成了阶段式的职业发展,这样

一个四步闭环周期,作为幼儿教师发展基础框架,每一步是前一步的深入转化,在

层次上由低阶向高阶的攀升,旨在促进幼儿教师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和职业能力的

提升。

研究需求:

开展幼儿教师发展框架中纵轴第一阶段观察的教研工作,观察作为幼师个人职业技

能的掌握,可以有效辅助幼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且在幼师职

业发展中提供有效助力。

a. 教研问题:观察技能是否对幼儿教师在教学能力,师生关系和自身发展上产生良

性影响。

b. 教研目标:开展幼儿教师闭环发展框架纵轴第一步观察,包含自我观察和观察他

人两个部分,观察在幼儿教师成长发展中作为必要掌握的职业技能,能够进行自我

观察和对他人进行观察,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是否具备观察技能较好的幼儿教

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处理中,自身职业发展中更为优异。

c. 教研主题:幼师观察技能与教学能力,师生关系,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

1)基于观察五大领域

第58页

57

57

一、健康领域 二、语言领域 三、社会领域 四、科学领域 五、艺术领域

2)其他领域与自我观察

一、情绪观察 二、行为观察

心理支持

构建教师心理资本的实践研究计划

早在 1806 年,传统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就提出了心理学和哲

学是教育学的两大基础学科的论述,前者是教育应遵循的规律,而后者为探讨教育

目的提供内涵。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导者,其心理资本就显得非常重要。关于教

师的心理资本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教师幸福力,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其二,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洞悉,也就是对学生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和个别性的了解;

其三,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其中,教师幸福力是教师心理资本的核心,亦是教师

素质的关键组成部份, 它对教师的整体素质起着决定作用。关于教师心理资本的研

究与实践较少,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对于如何构建教师

心理资本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聚焦于教师心理资本的实践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

理论与实践意义。

1. 研究目标

通过本研究构建促进教师心理资本可持续发展的模型及干预方案,让教师拥有

支持自身和学生发展的可持续心理资本,其研究目标如下:

 描述教师心理资本现状

 探索促进教师心理资本发展的要素

 构建整合优质资源的教师心理资本的支持模型

 通过支持模型提升教师心理资本

2. 研究意义

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石,其质量和水平能否与时俱进,关

键在教师。中小学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管

理工作实现,其心理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会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和人格

塑造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

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熟练

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方面:

 教师心理资本的培养有利于教师生理的持续健康

 教师心理资本的培养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 教师心理资本的培养有利于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

 教师心理资本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引导

 教师心理资本的培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

 教师心理资本的培养有利于学校管理的内涵发展

3. 研究计划及研究产出

第59页

58

58

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根据目标不同,其研究方法和研究产出也有所

不同。总体来看,前一研究阶段是后一研究阶段的基础,而后一研究阶段则是前一

研究阶段的深化。

1. 第一阶段

研究目标:了解教师心理资本的现状,基于教师心理资本的现状探索促进教师心理

资本的要素。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研究产出: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师心理资本现状综述 1 篇

研究计划:2022.03—2022.11

 2022.03 完成调查问卷初稿;

 2022.04 通过访谈法,对调查问卷进行修订与完善,并最终定稿;

 2022.05-2022.08 调查问卷取样并回收;

 2022.09-2022.11 数据分析及综述撰写。

2. 第二阶段

研究目标:构建整合优质资源的教师心理资本发展的支持模型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访谈法

研究产出:教师心理资本的支持研修模型假设(研修方案)

研究时间:2022.12-2023.02

 2022.12 基于数据分析,设计并编制支持模型(研修方案);

 2023.01-2023.02 通过访谈法,修订并完善支持模型。

3. 第三阶段

研究目标:验证教师心理资本的支持模型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实验法、个案法、访谈法、比较法

研究产出:教师心理资本的支持模型

研究计划:2023.03-2023.12

 2023.03 确定合作学校,对教师进行分组,对所有教师进行前测;

 2023.04-2023.10 对实验组教师进行心理资本支持;

 2023.11 对所有教师进行后测;

 2023.12 通过数据分析、访谈对教师心理资本的支持模型进行修订与完善,

产出系统的教师心理资本支持模型,包括但不仅限于研修方案、研修手册

等。

第60页

59

59

基础教育社群

社群简介

背景:

西浦 ILEAD 儿童发展与基础教育中心发起的系列社群,意在通过教学实践者和

理论工作者合作的共创模式,引导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学实践,汇聚教

育领导者引领未来教育的发展,探索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通过社群活动,

为教师、教育领导者和教育工作者赋能。

基础教育社群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交流与分享的平台,旨在促进教师的自我学

习与成长,启发教育领导者的思想与实践,创建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新生态。

社群意义:

社群旨在为基础教育教师群体打造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讨论、打

卡、分享和赛课等方式化解教学设计,意识到教学理念中的陈旧低效能的部分,分

享和沉淀优秀教师的一线实践经验,形成资源库。

教学创新社群倡导探究式教学,鼓励批判性思维,并重视跨文化能力的综合提

升。早期社群由研修项目引智中对教学创新的参与者、网络研修讲座中感兴趣的听

众应其需求形成,通过课程学习、应用和创新,提升教师对教学设计和授课的把握

和自信。通过多种模式的知识输出,增强教师社群内的互动交流,助力教师成为终

身学习者。

西浦儿童发展与基础教育中心希望通过组建不同规模的社群组织,不仅帮助教

师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更能够广泛的影响基础教育中教学的理念。希望在多种形

式的探讨中,由教师群体和西浦未来教育学院合作共创的模式下,形成有西浦特色

的教师成长和创新的平台,持续为教师群体赋能。

社群活动主题:(待补充)

1. K-12 教育全球本土化

a) 国际教育本土化:跨文化能力和视角

b)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活动

c) 素质教育/全人教育

d) 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教学

e) 游戏化教学

第61页

60

60

2. 探究式学习

a) 批判性思维与反思性实践

b) 研究导向的教学和学习

c) 科技整合(跨学科)

目标群体:

1. 参与儿童发展与教育中心开展的研修活动,并有创新意愿的 K-12 教师在教学

实践中有亟待解决的难题的 K-12 一线教师

2. 针对学科的有创新意愿/遇到难题的教师(具体学科社群,分年级)

3. 国际学校管理层校长等决策层社群-校长茶话会

社群活动(建议对社群活动信息进行更详细的补充,可以增加部分既往活动的回顾,

比如扫二维码进入推文,并增加加入社群的联系方式)

线上微信社群活动:

 (总)微信社群活动:

1. 教师故事征文活动(预计 2022 年 8 月启动)

2. 话题卡讨论(微信社群中分享与课程设计征集活动相关的主题话题卡引起讨

论)

3. 课程设计征集活动

 微信社群分化

1. 根据社群成员教师教课年级、需求分化社群。目前已有小学,初中和高中社

群。

线下本地社群活动(预计 2023 年):

 活动发起:

o 通过微信群讨论和校长茶话会等线上活动,积累各地人脉,开展本地

社群召集人报名,选出本地召集人。

 活动开展:

o 通过与召集人商定活动时间,举办线下本地社群活动

小圈社群(校长茶话会系列):

 2022 年 6 月份起,举办校长茶话会- 未来教育论坛

第62页

61

61

o 第一期校长茶话会:6 月 15 日,主题为: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教师与教

师发展。

o 第二期校长茶话会:预计 8 月下旬举办

 在本地社群运营开始阶段,邀请校长作为嘉宾加入本地社群的讨论会现场。

专家成员

席酉民 教授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教授。1987 年获中国大陆第一个管理

工程博士学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1993 年成为中国

管理工程领域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曾获省部级以上科研

成果奖 10 余项,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做出突

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

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以

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综合性奖励。从事教育事业 30 余

载,不断探索与实践教育的本质,至于打造中国本土的国际大学,提出了研究型导

向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五星育人模式,是国际教育领域的创新者、实践者和引领

者,同时也是点亮未来教育的灯塔。

钞秋玲 教授

教育学博士,西交利物浦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领

导与教育前沿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

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心理学,儿

童发展与教育。主持过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国际科

研项目及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等重大课题20多项。出版学术著作6部,翻译著作2部,

在SCI,SSCI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以及国内核心学术期刊

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曾任英国利物浦大学孔子学院中方

院长,西安交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与英国利物浦大学、美国耶鲁大学、UC

伯克利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有长期的学术合作。目前担任的社

会职务有中国家庭教育协会指导委员会理事,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项目评审专

家,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江苏省学士学位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教育

国际交流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会长,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苏州市社科

联理事会理事等。

第63页

62

62

张晓军 高级副教授

管理学博士,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

长。兼任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可持续发展联盟秘书长,中

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江苏省高等教育

学会理事。近年来主要从事教育领导力及教学改革的研

究和培训。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制度

与组织变革、教育组织领导力、未来大学(主要在大学

的架构、大学如何构建社会生态系统以及高等教育国际

化、大学教学的重塑)、社会科学的质性研究方法论等。

目前正在开展一系列旨在探讨如何在中国高校中开展研究导向型教学及研究导向型

学习的研究,并在西交利物浦大学课堂中进行尝试和实践。张晓军博士的研究方向

主要涉及制度理论、组织理论、领导理论、和谐管理理论在中国高等教育情境中的

交叉与融合,倡导把理论研究运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社会进步。共发表各类论文 70

余篇。

赵金 副教授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领导与教育前沿院儿

童发展与教育部主任。获得美国马凯特大学教育领导力

与教育基础硕士学位,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城市教

育、教育领导力和政策研究博士学位。加入西交利物浦

大学之前,她曾任美国一所国际学校副校长,开发面向

中美学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赵金博士在国际教育领域

具有超过 10 年的工作经验,并致力于国际化背景下教

师与学生的发展,她的研究领域包括教师教育与领导力,

反思式思维与教学,教学的社会化构建等。她的博士论文应用叙事研究方法整合研

究对象的故事讲述,对影响并塑造教师反思思维与实践的环境与社会性因素进行了

探索。

叶海玲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领导与教育前沿院儿童

发展与教育部产品研发主任,心理学硕士,苏州工业园区

金鸡湖高技能领军人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

网络课程设计师。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先后在高

校、世界 500 强企业里负责学生和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

咨询,扎根研究并支持个体在不同的组织中更好地发展和

自我实现,拥有非常丰富的个体支持和家庭教育与支持的

实践经验。累计咨询个案超过 6000 小时,累计实施与心理

健康相关的培训超过 6000 小时,在实践中深度探索早期成

长经历与成年后身心健康和个人成就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套危机人力预警、管理和

支持系统。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研究,参与翻译了《校长领导力》、

第64页

63

63

《觉醒与超越——住院病人的团体心理治疗》、《教师应懂的心理学》、《与蒙台

梭利对话》的书籍编辑。

Pang Hsiao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领导与教育前沿院

儿童发展与教育部高级讲师,博士在读。毕业于诺丁

汉大学,获英语教学硕士学位。专门教授面向年轻学

习者的 EAL 课程,并为全球各地的教师和学习者提供

在线和面对面的培训。Jack 是一名教师培训师,教

学材料编者,语言教师,以及一名合格的小学和幼儿

教育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对语言教育中的真实性进行

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在圣安德鲁斯大学从事语言教师

发展博士研究。

吴文彬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领导与教育前沿院

儿童发展与教育部产品研发专员,主要从事学龄前儿

童教育教学研究和婴幼儿早期教育教学研究。毕业于

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荣获教育学荣誉硕士,主修语

言教学。研究学习教育学不同学龄段及学科领域近 10

年。曾在国内中小学幼儿园和新西兰 St Bede’s

College 一线教师岗位任职教龄共达 10 年以上,具备

丰富的实战教学经验。深入了解跨文化教学,双语教

学,对外汉语教学,幼儿教学。拥有国际教学资质评定证书,国内小学教师资格证,

国内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在新西兰 5 年工作期间,还曾担任 Rocket Languages-中

文高级课程的产品研发与课程录制负责人。目前负责 ILEAD 基础教育幼师研修培训

产品研发、实践性研究与管理等工作。

第65页

64

64

戚琳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领导与教育前沿院

儿童发展与教育部产品研发专员,主要从事英文教学

研究与教师教育研究。研究生毕业于莫那什大学教育

教学领导力专业。目前负责 ILEAD 基础教育学术英语

研修、全英文教学研修、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研修、

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研修等项目研发与管理等工作。

刘颖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领导与教育前沿院儿

童发展与教育部社群专员,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社群平台

的搭建和社群活动的运营。曾就职于加拿大多伦多一所

国际高中(Newton International High School),组织

学校各类学生与教师活动,联络商科领导力竞赛;为学

校与联络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大学的招生宣讲;辅助学

校与合作院校、高中之间的课程研发与实施;整合与编

辑学校中英文宣传文案。硕士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发展心理学与教

育专业;本科毕业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主修幼儿教育;期间获得 2018-2019

学年“院长荣誉奖”。目前负责 ILEAD 基础教育教师线上社群运营,活动开发,社

群成员招募等工作。

未来教育学院教育研究系部分专家

汪蓉 教授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教育研究系教授和系主

任。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高等教育与学生事务专业,硕

士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等教育专业。同时还获得印

第安纳大学颁发的学院研究的研究生证书。在高等教育

领域有超过 10 年的科研、教学和行政管理经验。加入西

交利物浦大学之前,汪博士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

文理学院担任评估、计划与认证主任。汪博士还曾担任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本科生学务处的学务战略和政策助理主任。她的研方向包括高校

教学、学生参与度、学院研究和评估、以及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她曾在印第安纳大

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担任五年的科研项目助理。汪博士在收集和运用大规模多校园

第66页

65

65

的调研数据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例如全国大学生参与度调查(NSSE))、大学教

师对学生参与度看法调查(FSSE)和大学新生参与度调查(BCSSE)。她主持了多个科

研项目并发表在同行评审期刊和在国际会议上报告,例如专注于科研和方法论的会议

和专注于实践的会议等。汪博士的跨文化教学经验贯穿于中国和美国的本科课程至

博士课程。

闫嵘 高级副教授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教育研究系高级副教授,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

后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俄亥俄大学教育学院进行博

士后研究。曾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教授,副院长、

理论与应用语言学研究基地主任,二外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

重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校社共育专业委员

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世界幼儿教育联合会会员,加拿大科学、创新与经济

发展部语言习得与精确教育研究中心(CLAPE)中方执行委员会主任、特聘研究员,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苏州工业园区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主要研

究领域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语言习得、双语教学等。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杂志

上发表论文 40 余篇、专著 5 部,并长期担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特约审稿

人。曾主持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及北京市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教委教学

及科研项目 20 多项,曾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 3 项。代表著作《语言礼貌的认知与发展》荣获北京市第六届教育科

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并多次荣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优秀成果奖。

王千 助理教授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教育研究系科研主任。

拥有管理学、社会组织心理学及教育学背景。获得美国哥

伦比亚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

院承办的“寒暑期青少年领导力培训”项目负责人、讲师。

自高中出国留学,在美国工作学习二十年。在读博期间提

出将领导力、组织发展与教育结合,进行跨学科的中外合

作办学领导力研究。博士论文《对中外合作办学管理者体

验的探索性研究》借鉴了关键事件研究方法,对中国十所中外合作大学的十四位管

理者进行了访谈。王千博士是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务长博士论文奖学金获得者。

除了在学术方面潜心钻研,王千博士更喜欢把自己描述为研究型教育实践者。在美

国,她多次被企业、学校邀请提供跨文化交际和组织发展相关培训及咨询。她曾指

导多所英美学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她在中外知名期刊发表文章数篇,获 2020 中国

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研究课题、西浦科研发展课题等。她的研究方向包括:组织发展、

教育领导力、教师培养和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

第67页

66

66

Jeong Jin Yu 教授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教育研究系教授。在

加入西交利物浦大学之前,曾先后在美国、韩国、澳大

利亚和瑞典的多所大学任教。他发表了30多篇同行评议

的期刊文章和书籍章节。他的著作在谷歌 Scholar 上被

引用超过1200次。他的部分研究得到了瑞典研究委员会

的资助,2011 年至 2016 年,他担任美国心理协会(APA)

出版的《发展心理学》的咨询编辑,目前担任《青年》

编辑。

Russell Fulmer 高级副教授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教育研究系高级副

教授,同时也是数字教育硕士课程的负责人。Fulmer

博士来自美国,他从堪萨斯州立大学( Kansas

State University)获得咨询与学生发展的博士学位。

在加入西交利物浦大学之前,Fulmer 博士在美国的西

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从事心理咨询

方面的教学。在那之前,他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医学院

有几年的教学经验。他的著作《咨询与心理治疗:理

论和其它》由 Cognella 出版社出版。Fulmer 博士的研究兴趣包括人工智能在精神健

康与教育上的应用、精神动力学和存在主义。

陆金金 高级副教授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教育研究系高级

副教授。她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教

育专业,硕士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育科学专

业。陆博士还获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颁发的

学院研究的研究生证书。陆博士在教育领域有超过

15 年的科研、教学和项目管理经验。加入西交利物

浦大学之前,陆博士在澳大利亚、欧洲以及中国进

行多项教育科学项目科研工作。2018 年,陆博士与

捷克教育部共同合作完成欧洲地平线 H2020 子项目。

陆博士受邀担任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教育学院荣誉研究员、台湾朝阳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荣誉教授,以及多家期刊的编委。陆博士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儿童语言

发展与教育以及儿童移动 App 的应用。

第68页

67

67

秦霁柯 助理教授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教育研究系助理教

授和研究生科研主任。她博士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

立大学心理系(发展心理学方向),硕士毕业于北

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认知神经科学与

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本

科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基地班。秦霁柯博士

擅长采用实验以及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儿童认知发

展与学习。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数字认知的发

展和数学学习,研究话题包括数学学习的跨文化差

异、语言在不同数学学习领域中的作用、家庭数字环境对儿童早期数学发展的影响

等。此外,她还对数学学习困难的诊断与干预、儿童类比能力、儿童视空间推理能

力的发展规律等其他儿童认知发展及相关学习科学的话题感兴趣。

赵怡然 助理教授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教育研究系助理教授,

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育理论与政策的博士

学位。在此之前,她从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获得了

国际教育政策方向的硕士学位。她的本科学位来自中

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专业(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

赵博士是一位混合方法研究者,并主要从事定量研究。

她的研究兴趣包括 21 世纪核心素养特别是创造力的培

养,使得学习者可以从事自我导向性学习的底层心理

过程,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公平以及教育创新

等。在科研工作之外,赵博士也曾和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Flow Learning

等机构和企业合作将研究应用于政策制定和商业行为,从而促进 21 世纪核心素养的

倡导和提高年轻人为人生导航的能力。

刘佳珺 助理教授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教育研究系助理

教授,研究方向包括大学对学生的影响、大学生成

长和高等教育多元化。她的多篇文章发表在教育领

域 SSCI 期刊,如 Journal of Diversity in Higher

Education 和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刘博士硕士毕业于密歇根州立大学高

等教育专业,博士毕业于爱荷华大学高等教育专业。

加入西交利物浦大学之前,刘博士曾任职于美国教

育考试机构 ACT, Inc、爱荷华大学本科生研究中心

和北卡莱罗纳州一所公立大学,评估大学生学习并依靠数据分析提高大学办学的有

效性。

第69页

68

68

Michael Day 助理教授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教育研究系助理教

授,在南安普顿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有幸

获得了研究委员会支持的网络科学研究所(WSI)

iPhD(3+1)全额奖学金。这项研究将网络科学研究的

各个方面与万维网的架构、跨学科性、教育和数字

创新的技术研究相结合。作为一名研究者,Michael

试图理解数字教育、思想系统、教育领导、学术界

的权力动力学以及在网络上形成的跨学科文化现象。

他的博士论文《网络教学:走向网络教育的原则》,研究了以学校为基础的网络教学

的跨学科方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Michael 的职业生涯以学校为基础,他曾担任

过几个中高级领导角色。在完成博士学位后,他游历了整个东南亚,然后在泰国

Payap 大学担任讲师,在那里他教来自 20 多个国家的学生。后来,他为泰国的学习

者提供了各种技能倡议,并指导了缅甸的学生和早期职业研究人员,这段经历让他

感到谦卑,并激发了他对学生高等教育公平和学习平等的兴趣。2022 年荣幸地成为

英国皇家艺术学会(FRSA)会员。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手机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