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4年5月刊

发布时间:2024-6-2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4年5月刊

47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开展集成化科研攻关,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创新链条中定位研究方向,更加注重生产技术革新、工艺流程改造、科技成果应用、产品开发设计,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和推广,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创新驱动源泉。4. 数字赋能资源真实。数字技术赋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催生职业教育全要素、全链条转型升级,推动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提升。面向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特征,以数智化、绿色化驱动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重构,融入 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赋能的新质劳动工具和劳动资料使用场景,系统构建数字化新形态教材、在线精品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以及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践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教学资源。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搭建教学和管理平台,创新与真实场景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级。5. 产教融合韧性治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关系变化,支撑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等要素的质态运行和跃升,需要系统构建内部运行治理体系,优化外部生...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4年5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47

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开展集成化科

研攻关,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创新链

条中定位研究方向,更加注重生产技术革新、工艺

流程改造、科技成果应用、产品开发设计,推动新

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和推广,提升创新成果

产业化能力,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创新驱动源泉。

4. 数字赋能资源真实。数字技术赋能人才培养,

技术创新催生职业教育全要素、全链条转型升级,

推动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提升。面向区域新质生

产力发展特征,以数智化、绿色化驱动课程开发和

教学内容重构,融入 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

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赋能的新质劳动工具和劳动资料

使用场景,系统构建数字化新形态教材、在线精品

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以及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

生产性实践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教学资源。

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搭

建教学和管理平台,创新与真实场景相结合的混合

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

级。

5. 产教融合韧性治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适应新质生产关系变化,支撑生产要素、需求条件、

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等要素的质态

运行和跃升,需要系统构建内部运行治理体系,优

化外部生存环境,实现组织机制、制度保障、治理

系统的整体优化,促进优质要素资源不断序化、集成、

融合、发展。产教融合组织的治理韧性是推动深化

教育与产业要素匹配耦合的前提基础。在产业加速

迭代升级中治理韧性是保持稳健发展、促进组织各

方的共生、互生、再生价值实现的有力保障,从而

实现组织间要素在质态跃升中保持核心优势,促进

合作效益的最大化提升。

四、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进路径

(一)发挥政府统筹作用,促进产教伴生关系

围绕区域、行业“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战

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布局以及产业园

区、产业链数字化和绿色化需求,聚焦新能源、新

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信息技术,推动

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鼓励产业园区、龙头

企业牵头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

体,打造产业集群核心优势,支撑产业链延链、补链、

强链,构建紧密的产教伴生关系。

一是研制区域职业教育专业对接产业图谱,建

立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储备供给布

局。二是建立清单匹配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学

校供需清单对接机制,政府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提

供教育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清单,引导企业发布产

业链人才需求与生产技术攻关清单,支持学校提出

职业教育

第52页

48

专业设置清单、人才培养清单和岗位需求任务清单。

三是建立产教伴生组织体系。创新省域—园区—行

业—平台组织模式,明确对应的产业边界,规划安

排参与各方的功能定位和运行要求,协调与之相匹

配的教育资源。

(二)推动多元协同共建,深化校企依赖关系

推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元参与、协同

共建,加大产业集群、产业链创新要素资源的集聚

力度,集成化汇聚核心竞争优势能量,促进生产要

素与育人要素系统进行匹配对接和融合统一,增强

校企之间的资源依赖关系。

一是在供需对接基础上,以参与主体需求为导

向,进行资源匹配。引导参与各方在人才培养、资

源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技术创新等方面提

供重要的、互补的、不可替代的人力、物力、财力

等优质资源,激发参与各方的内驱动力。二是引入

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实现对

产教组织系统内各参与主体需求的动态分析,实现

各方资源“需求—供给”的精准对接,创新组合匹

配模式,实现合作效益最大化,提高服务企业转型

升级的精准度和人才培养匹配度。三是以市域产教

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载体,建设校企合

作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建立和完善多方共

建共享的组织机制、政策体系和合作契约,开展中

国特色学徒制实践创新,促进参与各方在合作过程

中资源共生,支撑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资料等

生产要素迭代优化。

(三)打造“五金”新基建,重构教学组织关系

加快职业教育“金专、金课、金师、金基地、

金教材”新基建建设,实现新质教育要素优化。

一是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升级需求,明晰

产业、重点领域的产业链、产业集群边界,优化专

业布局,聚焦人才培养定位,以专业建设为牵引推

动教学关键要素系统优化。二是对接生产一线岗位

任务,坚持工作过程导向,梳理行业企业生产环节

技术要求、生产工序流程、典型职业能力等,研制

知识技能图谱,形成新开发核心课程清单、转型升

级课程清单,构建产教融合课程开发框架,系统建

设领域课程群,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开

发数字新形态教材,并配套开发生产工作计划、质

量检测手册、生产文件清单等教学资源。三是建设

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开发设计基于企业

真实生产任务的校企合作典型实践项目,反映产业

行业特点,融入企业真实生产场景、产品规格参数

要求,体现企业数智化、绿色化新形态,实现育人

要素与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技术赋能

的融合统一。

(四)优化研发平台组织,创新科教融汇关系

在区域重点领域、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

融合共同体建设中加大技术创新研发与应用平台培

育建设力度,汇聚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整合院校资源,

促进校企间跨区域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

针对行业共性生产技术难题,企业生产一线技

术革新、技艺创新、产线改造、产品升级中的技术

问题,整合有研发能力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学校

教师开展联合攻关、集中突破,促进关键领域技术

创新、改造与应用,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探索职业院校融入区域应用技术服务体系的对接机

制,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

体系。

同时,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先进知识、重要

技能、关键技术、应用标准等教学资源,以项目、

任务形式呈现企业实际生产场景和技术工艺生产要

求,培育掌握新工具、新材料、新组织、新工艺,

在全新的生产工序流程、生产过程组织中进行一线

生产操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五)优化数字赋能生态,建立虚实融合关系

新质生产力是以数据要素为核心,通过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形成的新型生产力。现代职业

教育体系建设应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

术推动专业集群数智化转型,将数据资源、育人资

源与应用场景高度集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

效利用,将更多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技术、新工艺、

新场景、新业态融入教学内容。以技术、资源为纽带,

推动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环节,创新教

育教学方式方法,打造职业教育数字赋能的育人生

态。

一是跟岗挖掘更新资源环境,强化企业生产一

线岗位知识能力更新,注重学生数字素养、工程思

维、创新意识培养,挖掘开发企业工作项目、任务,

设计虚实结合的生产环节和数字化场景,与之相匹

配。二是实现资源优化和数字化集成,按照知识技

能图谱最小单元构架积件素材,使资源、数据的集

成组合形式更加高效精准,在市域联合体、行业产

职业教育

第53页

49

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中,打造多元化数据资源库、虚

拟仿真基地、“在线课程—实践项目”系统。三是

创新教学模式精准评价系统。通过数智技术的赋能,

对育人成效、参与主体需求及效益实现、学生增值

成长等进行动态分析,改变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组合方式和呈现形态,使数据、资源成为连接产教

的关键纽带。

(六)完善产教治理体系,处理好内外环境关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系统构建内外部治理

环境和治理体系,打造“网格化”产教融合组织场

域,增强组织韧性治理,提升适应产业迭代升级变

化随动能力,以提高制度组织韧性、要素结构韧性、

共生发展韧性为核心,促进资源按照产业转型升级

规律和创新要素生产需求进行不断地序化、集成,

推动深层次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

一是加大区域制度供给。完善国家、省、市、

行业各层面产教融合政策支持体系,促进部门间政

策支持同向发力,激发参与各方的参与意愿,增强

内生动力,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和制度环境。二是完

善产教融合治理体系。在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

教融合共同体组织中,统筹建立多方参与、要素集

成的运行组织机制、共建共享运行机制及多元质量

评价系统,推动职业教育育人与产业空间布局和规

划格局精准匹配。三是实现产教融合组织内部要素

的科学配置,增强结构韧性、能力韧性。在省域、

产业园区、行业的边界内科学配置要素,建立内部

管理平台,促进产教优质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

配置效率,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知行合一育人链条,增强区域内职业院校集成化关

键办学能力。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 年第 12

职业教育

第54页

50

调整专业设置 职教向新而变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 2024 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

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相关工作结果。教育部共受理

拟新设国家控制布点专业申请 178 个,经多行业主

管部门会同审核,同意设置专业点 75 个。

此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工作对专

业布点进行了较大调整优化,是自 2021 年新版《职

业教育专业目录》发布以来调整幅度最大的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从教育部公布的备案和审批相关工

作结果来看,2024 年拟招生专业点共 66870 个,

与 2023 年度相比新增专业点 6068 个,撤销专业点

5052 个。从增加和裁撤幅度来说,此轮专业设置称

得上是“大动作”。

北京教育科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霍丽娟认

为,此次专业调整关注国家发展重点战略、区域社

会产业需求、国计民生迫切需求,与我国现代产业

的发展高度匹配。

新专业结构适应先进产业发展

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

出,要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

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先进

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

在本轮专业调整中,42 所在京院校新增备案

57 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其中许多都以“智能”

作为专业特色,例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增安

全智能监测技术专业,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新增建筑

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新增智慧

水利技术专业等。同时,各地还出现了很多与人工

智能技术应用、工业互联网等相关新专业。霍丽娟

认为,这是产业转型带动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的

结果。

“从规模来看,这次专业设置的调整幅度很大。

这表明职教专业优化对产业的响应速度已经非常快

了。”霍丽娟直言,当前产业转型发展日新月异,

职教专业也需要建立一套快速调整机制,才能与社

会需求相匹配。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郑义告诉记

者,此次农业类专业调整围绕粮食安全、种业振兴

等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任务展开。例如,为

了响应农业数字化发展,智能农业装备以及畜禽养

殖智能化相关专业点的设置明显增多。同时,园林

技术、种子生产经营等专业点设置也明显增多了。

“当前,我们正处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时期。”霍丽娟说,职业教育专业应具有产业联动

性,产业布局在哪,专业设置就要与之对应。同时,

它还具有产业“随动性”,即随着产业升级,专业

设置也要迭代。

制造业与农业同样面临转型的时代要求,特别

是一些和传统产业相匹配的传统专业大类也需要更

新。在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钢铁冶金等

以往的优势专业,如今都在企业支持下面向人工智

能、工业互联网等进行探索,以此跟上产业发展新

形势。

“在这轮专业增减中,行业企业的新工艺新规

范新标准都是调整的考虑因素。”霍丽娟说,“在

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就是劳动者。我们要用专业目录去引领人才培养,

同时实现对人力资源的精准配置。”

聚焦国家重点领域建设需求

“我们新开设了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工业物联

网技术等专业,可以服务国家重点领域的产业需求。”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叶宏武表示。为了建

设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专业,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对已有师资进行整合、培训,并聘请了包括企业兼

职教师在内的高技能人才,跨学科组建了一支专业

教师队伍。

同时,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搭建科研平台,

依托各级协同创新中心支撑新专业发展。通过校际

合作、产教融合,学校将有效提升新专业的建设水平。

“面向转型发展中的制造业,我们打造了新的信息

与智能工程专业群,以此为高端制造业提供服务。

职业教育

第55页

51

宁波本地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很多,希望学校培

养的人才能够助力这些企业发展。”叶宏武说。

面向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这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

业,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多所院校和企业召

开了专业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学校还牵头相关专

业核心课程改革试点工作,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培养技能人才。

面向现代农业,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增设了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畜

禽智能化养殖、农业电气化技术等专业。辽宁农业

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胡克伟表示,现代农业产业正

在进行转型升级,设施农业、畜禽养殖业、农产品

加工和食品工业领域大量使用现代化、智能化电气

设备,必然需要精通农业电气化设备装配、调试、

应用、维护、保养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覃晓燕说,在科

教融汇、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教育被赋予了培养大

国工匠和能工巧匠、服务国家与社会的新使命。这

要求专业设置和布点更加符合产业升级逻辑。据了

解,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2024 年将新增机械电子工程

技术、集成电路工程技术等专业,精准对接行业和

岗位标准。覃晓燕介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将专业

建在产业链上,聚焦前沿先进制造业和重点产业,

保证专业建设的前沿性和动态性。

产教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024 年,职业教育应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

供更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由点及面带动产教深度

融合。”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说,“高

端产业的变革是各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调整专

业设置的重要背景。产业转型升级能为经济发展带

来新增长点和动力。”

职教专业设置的“加减法”,不仅增加了职业

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适配性,还为学子们提供了更多

与自身兴趣和潜力相匹配的专业选择。

然而,新设置的专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如何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何

保证专业教学质量和就业前景等。记者了解到,已

有很多学校开始破题。

近 5 年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先后申报了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无人机应用技术、智能网联汽

车技术等 13 个新专业,有力提升了专业群服务首都

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记者了解到,今年北京电子

科技职业学院新申报的 4 个专业,均经过了前期调

研和专家论证,并具有良好师资、实验实训条件等

专业建设基础。

在推进新增专业设置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专业

建设的规划和管理,提高学生能力。走进四川自贡

中航无人机总装厂房,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学

生们正在装配调试一台翼龙 2 无人机。学校大三学

生张浩阳说:“通过实践应用,我加深了对无人机

专业知识技能应用、工段操作规范、无人机生产流

程、质量控制规范等知识的掌握。”据悉,成都航

空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教材、内容都源于企业真

实生产场景、真实生产任务、真实生产案例。目前,

学校已经与 83 家企业共建了 61 个实训基地,让学

生课堂与企业生产线“零距离”。

霍丽娟表示,近年来地方政府统筹权和职业院

校自主性都有了显著加强,因此职业院校在专业调

整时可依据实际情况自主控制方向,以匹配产业需

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现

代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是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

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的关键一环,也

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和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石。”霍

丽娟说。

来源:《科技日报》

职业教育

第56页

52

以职业教育数字化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

学习型社会是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

本质上是一个以学习求发展的社会。在数字时代背

景下,以职业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满

足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是职教战线

的使命担当,更是教育强国新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

要一环。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契合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

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服务全民

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职业教育功能

作用的有机组成,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和目标。

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和学校布局与学习型社会特

征相适应。我国的职业教育以地市管理为主,职业

院校数量多、层次全,提供最接地气的专业教育与

培训。职业院校通过校地联动、服务社区,向居民

开放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实训室等,能够让城乡

社区居民共享职业教育资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身

边的“技能充电站”。

职业教育专业覆盖广泛,可以有效满足不同群

体技术技能学习需求。2021 年以来,教育部对接现

代化产业体系,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职教

本科专业,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这些

专业不仅服务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也是学校开展

继续教育的重要依托,为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学习培

训、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了广泛的专业支撑。

职业教育坚持产教融合,保障了不同群体学习

和技能训练的有效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

大典(2022 年版)》首次标注了 97 个数字新职业,

职业教育紧密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养

模式灵活多样。这使得职业院校能够面向中小学生

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与高校合作开展专业实训、面

向中青年提供技能提升培训、面向老年人开展数字

时代生活技能培训,帮助解决各年龄段知识和技能

提升问题。

职业教育数字化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先行探路

近年来,职业教育以资源汇聚、数据联通为重

点,以条件硬化、应用优化、质量强化为目标,以

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抓手,加速推进

数字化转型。

不断优化数字化资源平台。2022 年国家职业教

育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截至目前,该平台共上

线专业教学资源库 1324 个、在线精品课 7126 门、

视频公开课 2403 门,覆盖专业近 600 个,总浏览量

突破 40 亿次,构建了使用广泛的专业教学资源应用

体系。

不断升级数字基础设施。教育部开展职业院校

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工作,确定 324 所第一批数字校

园建设试点院校,以试点为牵引,鼓励根据学习型

社会建设需要,立项数字化建设项目,依托物联网、

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数字课程 + 电子教材”的教

学模式,提升职业教育的数字化程度。

持续推进教师数字化转型。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开设“暑期教师研修”专题,结合教师队伍建设的

重点、教师普遍关注的焦点安排课程体系。精选 20

余个专题 50 余课时的课程资源,面向全国职业院校

组织开展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推广网络

培训,提高职业教育战线干部职工数字素养,为服

务全民终身学习增强了师资保障。

职业教育数字化如何加速学习型社会建设

创新职业教育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机制。鼓励

地方建立专门数据库,通过智能查找,主动匹配区

域和行业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搭建能工巧匠与学

习者之间桥梁,实现“能者为师”“习者为生”。

依托职业学校打造县域全覆盖的数字化职业教育教

学点,探索构建基于数字化的虚拟学习社区,加快

形成服务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

设新优势。

夯实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全民终身教育的数

字化基座。职业学校应加大教学和实训场所的数字

职业教育

第57页

53

化改造,打造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开放性校园;围

绕专业要求和岗位需求,聚焦日常教学和岗位需要

开发使用数字化资源;加快培育职业教育数字化教

学新场景,重构人与时间、空间、学习内容的相互

关系;建设校本数据中心,汇总教育教学、社会培训、

管理服务和网络安全方面数据,持续提升数据治理

能力。

依托数字化扩大服务各类学习群体的规模和效

能。职业院校应以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手段提升培

训效能,使全民共享数字时代学习型社会的“红利”。

如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职工

等群体,积极开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

未来产业等急需的技术技能培训;面向长期失业青

年、零就业家庭成员、农村留守妇女等群体,积极

提供养老育婴、电商快递等需求大、易就业的初级

技能培训;面向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农村青壮年劳动

力、广大农民群体等,提供普通话 + 职业技能培训、

农村电商等培训。

通过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认证体系提升学习型社

会的获得感。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功

能,开发基于数字化的“数据字典”“学分认定规

则”等学习成果认定与转化标准,明确职业教育线

上线下融合教学等新型课堂标准、虚拟仿真实践基

地等技术应用标准,健全数字化学习学分互认机制,

探索实现向全民提供可检索、可追溯的学习信息。

借助职教“出海”分享中国职教数字化助力学

习型社会建设的智慧和方案。以数字化赋能职业教

育拓展国际化、绿色化发展新空间,依托鲁班工坊、

丝路学院等一批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品牌以及“一

带一路”共建国家中资企业培训机构,联合开设非

学历教育与学历继续教育课程,通过配套集音视频、

动画等数字化资源于一体的在线开放课程,丰富资

源“走出去”形式,开发 VR 实训课堂,在突破时空

限制的基础上实现跨学校、跨区域、跨国家的传播

分享,为全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贡献职业教育的中

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黄辉,系教育部

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

职业教育

第58页

54

科学把握职业本科定位

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稳步发展职业本

科教育”,目前的政策和趋势是,职业本科教育既

可以在职业技术大学举办,也可以在应用型本科院

校举办,还可以在高职院校举办。职业本科教育只

有先做好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的顶层设计,才

能够突出类型特色和层次特征,在高等教育领域站

稳脚跟、拥有一席之地。

办学定位要突出“六性”

对于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笔者认为可以

围绕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高层性

教育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试行)》明确了职业本科要“坚持高层次技术技

能人才培养定位,突出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使毕

业生能够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转化,生产加工

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能够解决较复杂问

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由此,职业本科教育应确

定高层次这一办学定位。高层次的内涵应该是:既

要掌握扎实的技术理论,具有宽基础的知识结构,

又要掌握高级技能技术,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能

力结构和全面的、高水平的职业素质。人才培养定

位要高,适应产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人才培养

规格要高,达到本科层次的学术要求和相应的职业

技能等级;人才培养质量要高,符合社会的预期与

企业的需要。

职业性

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职业,职业性是职业本

科的基因所在。职业本科的办学要以职业需求为逻

辑起点,以高层次职业胜任能力为培养重点,注重

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紧紧围绕职

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

结合,培养的学生要对工作领域熟知、对工作岗位

熟悉、对工作技术熟练,具备职业精神、职业意识、

职业规范和职业证书。

技术性

技术性是职业本科教育的核心本质要义,技术

包括基本技术、专门技术、特殊技术、关键技术和

新技术等。职业本科教育需要以技术逻辑为主线,

以本区域行业的主流技术为核心,突出复杂关键技

术的掌握,更加强调系统集成能力的培养。培养的

学生要能熟练运用技术理论知识,创造性地使用新

技术从事应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解决一线复

杂的中高端产品和中高端服务的技术实践问题。

区域性

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主要面向所在省域,面向

本省份招生。对接省域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以及

产业体系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

服务所在省域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针对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提出,职业教育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

创新链有机衔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

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作为一

所学校,不可能做到人才培养与全部产业链对接,

即使是行业院校也很难做到与行业的全产业链对接。

因此职业本科教育要根据自身历史、特点与条件,

面向所服务区域,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高端行业或

产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针对若干高端产品或

服务开办专业,构建主动动态调整和自我完善的专

业发展机制。

实践性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以解决实践问题为主要任务

的,同时实践对技术发明创新与技能形成精进也至关

重要。因此,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要瞄准一线工艺改

进、技术升级、技术方案和技术创新的实际问题,人

才培养要深深扎根于职业实践,围绕实践开展技术理

论教学、职业行动能力培养和复杂操作技能训练。

人才培养定位要细化具体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

界定了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

第59页

55

统一了各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在这

个总体目标下,不同的专业类别,甚至在不同区域

的同一个专业,还是需要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的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

有学者把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型”精细地划分

为三个亚型:技艺传承型、技术应用型、产品开发型,

这启发我们可以探讨不同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的内

涵与亚类型,以“型”定名,在“名”下细化培养。

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一是面向高端产业或高

端产品(具体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技术含量高),

二是面向产业链附加价值 U 型曲线的产业高端(具

有高附加值的特征)。如果人才培养定位是服务于

高端产业里的附加价值 U 型曲线高端的企业,则就

业岗位大多会集中在企业的附加价值 U 型曲线的中

低端环节,因此培养目标的亚型既可以是技术和产

品与服务开发型,也可以是技术应用型;如果是服

务于高端产业里的附加价值 U 型曲线低端的企业,

或是在非高端产业就业,则就业岗位大多应集中在

企业的附加价值 U 型曲线高端环节,因此培养目标

的亚型就是技术和产品与服务开发型。至于培养的

是创新型还是复合型,也需要结合实际来确定。不

同的职业本科专业,必须根据本区域所面向的产业、

行业及服务的企业类型,科学细化专业人才培养定

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体系,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

作实施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汪治系深圳职业

技术大学二级教授

职业教育

第60页

56

如何 3 年新增 500 万人次高技能人才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

量。不久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相关部门

印发《关于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的通知》,

提出力争用 3 年左右时间,全国新培育领军人才 1.5

万人次以上,带动新增高技能人才 500 万人次左右。

这一目标如何实现?

高质量劳动力短缺结构性矛盾或更尖锐

“在技术工人当中最需要提高的是高技能人

才,而在高技能人才当中最需要关注的是高技能领

军人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

副司长王晓君介绍,“我们将健全培养、使用、评价、

激励联动推进机制,加快培养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技

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数字技能型

领军人才,带动高技能人才整体发展。”

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 2 亿人,占就业人

员总量 26% 以上;高技能人才超过 6000 万人。但是

技能人才长期数量不足,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给与

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初级技能人才多,高技能人才少;建筑、纺

织等传统型技能人才多,信息、能源、材料等现代

型技能人才少;单一型技能人才多,复合型技能人

才少;短期速成的人数多,系统培养的人数少。”

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叶苗这样总结。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

升级步伐加快,高质量劳动力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可

能更加尖锐。正因如此,这次通知明确提出,动员

和依托社会各方面力量,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

业等有关行业重点培育高技能领军人才。

“各地要加强人才供给需求预测,结合经济社

会转型、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结构变革趋势,制定

地方性、行业性领军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同时加大

培养培育力度,支持企业联合教育科研机构,通过

合作培养、项目协作等方式,帮助领军人才及培育

重点对象提高技术研发水平。”王晓君说。

叶苗认为,可以通过统筹推进新职业新工种开

发配套工作、调整高技能人才的评价主体等,为技

能人才培训、评价提供有力支撑。此外,政府部门

之间应加强协同,激励企业自主培训,鼓励龙头企

业制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同时支持技工院校办学,

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

切实提升技术工人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人才,创造良好平台也是必要一环。

“下一步将优先支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重大

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领军人才领衔创建技

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聚焦

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技能等领域开

展技术革新、技能攻关和人才培养工作,符合条件

的按规定给予经费支持。”王晓君介绍。

社会地位不高、收入水平偏低问题,是不少技

能人才面临的痛点,也是一些青年不愿意从事技能

岗位的重要原因。

为推动破解这一难题,这两年我国推出“新八

级工”制度,并规定聘用到特级技师岗位的人员可

比照企业正高级职称人员,享受同等待遇;首席技

师薪酬待遇可参照本单位高级管理人员标准确定或

根据实际确定,不低于特级技师薪酬待遇。

“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高技能人才被评

为特级技师或首席技师后,并没有获得与之相对应

的待遇。”曾在第 44 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摘金的广东

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杨登辉说,加大制度落实,建

立与职业技能等级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

使技能的价值真正体现在工资条上,将是培养造就

更多高技能人才的关键。

这次通知提出,支持企业健全“新八级工”技

能岗位等级设置,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

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对

在技术革新或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

企业可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中以奖金、股权等多种

形式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对关键技术岗位领军人才

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

“现在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提

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势在必行。只有转变‘重学历、

轻技能’的观念,鼓励技能要素参与分配,让‘技

高者多得’,才能切实提升技术工人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动力和活力。”杨登辉说。

来源:《科技日报》

职业教育

第61页

57

培育数字人才 高校大有可为

据媒体报道,在就业市场上,数字化管理师、

商务数据分析师、智能楼宇管理员、区块链应用操

作员、互联网营销师、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等新职

业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富有实践经验的数字人才成

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最新发布的《数字中国

发展报告(2023 年)》显示,2023 年我国数字经济

保持稳健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

重达到 10%。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持续高涨的数字人

才需求。培育数字人才,高等教育是基础和重头,

高校要顺势而为,切实肩负起数字人才培育的重任,

从学校顶层设计、智慧校园建设、数字人才培养体

系构建、数字师资培育等方面谋划用力,力争成为

数字人才“成长地图”的先锋队。

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背后,关

键靠人才支撑。与此同时,数字人才不足、人才素

质与数字产业岗位需求不匹配、关键核心领域创新

能力不够等问题日益凸显。这就要求高校提前谋划,

主动作为,在数字人才培育中担起责任。

强化数字人才培育顶层设计。随着数字经济时

代的到来,各行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高校

应及时更新思维,统筹谋划,走在数字化转型前列。

要认清数字发展规律,顺应数字人才市场需求趋势,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前瞻性规划数字人才的“成长

地图”和培育体系。要加大政策、资金、人才等方

面的支持力度,持续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完善数字

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人才供给侧改革。要深化数字

化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改革,最大限度地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

治理体系。

探索数字人才培养新模式。高校要推进产教融

合和科教融汇,就必须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

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建立数字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是与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精准对接,结合数字人才

需求,加强数字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形成互相反馈、互为参照的人才培养生态。二是加

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力度。交叉学科是复合型数字

人才培养的新平台,要推动经济学、管理学、人工

智能等学科融合,构建数字经济专业集群,鼓励学

科间、学院间合作培养人才,完善双学位培养方案

及数字经济专业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三是深化

产学研融合,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进行

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和教学团队打造,出台人才培

养方案,合作建立数字经济教学和实践基地,促进

数字人才培养。

促进数字人才师资队伍培育。人才培养,教师

为要。高校要秉承开放式生态思维,建立人才培养

利益共同体,在数字人才师资队伍的引进、培养、

培训和评价上下功夫。既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数

字人才,学习海外数字经济发展经验,又要对内畅

通企业数字人才向高校流动渠道,支持高校设立流

动岗位,吸引符合条件的企业高层次数字人才按规

定兼职。在具体办学过程中,积极落实高技能人才

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政策,开辟数字人才

师资自主培养新赛道。通过邀请资深专家讲座、赴

校外参观考察、开展智能教学工作坊、组织数字教

学技能竞赛等多元化手段,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和

实操技能。同时,大力支持鼓励教师出国研修访学,

促进与国际数字人才交流学习,提升全球意识和国

际视野。

推进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智慧校园建设是高

校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提升数字人才教学科研水平、

提高教育管理能力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充分发挥智

能技术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优势,构建大平台、

大资源、大服务体系,创建包容性的数字学习平台

和内容,实现智慧教学与科研的高度融合。同时,

建立数字化教育管理平台,通过提供从师生流动、

设备维护到场地管理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数据,为学

校的教育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助力学校提高教育数

字化服务与治理效能。为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高

校可以在校园内拓展各类“智能 +”应用场景,推

动数字与教育深度融合、线上与线下相互赋能,利

用数字化技术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数据,为学生提

供量身定做的学习方案。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冯火魁系天津外

国语大学教育集团助理研究员

教育数字化

第62页

58

人工智能如何塑造学习的未来

随着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不断升级,人工智能

正在对全球各行各业产生深刻影响。人工智能不仅

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教育的未来。近日,世界

经济论坛官网发布题为《塑造学习的未来:人工智

能在教育 4.0 中的作用》的报告,深入探讨人工智

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报告指出,尽管早期形态的人工智能已在教育

领域应用超过 60 年,但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

正在教育领域引发深刻变革。报告以教育 4.0 时代

的构想为目标框架,揭示了当前全球教育面临的关

键挑战,分析并具象化了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模式

的颠覆和重塑作用,特别关注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

育的风险和应对措施,报告还结合案例和人工智能

技术特性提出了推动“人工智能 + 教育”发展的政

策建议,呼吁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努力,

实现教育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变革。

教育 4.0 时代世界教育面临三大挑战

教育 4.0 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报告以未来教

育模式和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分析了当前全球教

育面临师资差距、管理和评价差距以及数字技能差

距三方面挑战。

师资短缺形势严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估,

以实现《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目标,全球教

师缺口数量为 4400 万。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23

年未来就业报告》,今后 1/4 的工作岗位面临转型,

劳动力市场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将使技能培训

和终身教育需求与日俱增,教师需求缺口或将持续

扩大。报告表明,吸引人才流入教师队伍的有效方

式是增加薪资,并重塑教师职业发展目标,但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不少成

员国现阶段尚无法提供这一支撑。

教师行政负担重且教育评价效率低。报告指出,

美国和经合组织成员国教师平均花费约一半工作时

间在完成行政类工作上,美国教师每周平均工作 54

个小时,其中仅 44% 的时间用于教学。加之师资缺

口不断扩大,教师行政负担或将继续加重。报告指

出,提高行政事务的自动化水平和学校任务的人性

化水平,可有效缓解教师行政负担重这一痛点,释

放教学时间,使教师更专注于因材施教等更高效能

的教育环节,同时亦有利于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

在评价方面,教学改进缺乏数据支撑。尽管评价是

教学中的常见环节,但突破校际和国界的高效横向

评价并不常见,如经合组织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项

目(PISA)每三年才进行一次。教学成果数据的普

遍性缺失,使得教育系统缺乏适应全球人才市场需

求变化的灵敏度。人工智能与教育评价融合,可为

教育工作者提供实时、数据驱动的洞察力,还有助

于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成果的非量化评价,为教学实

践和课程开发等提供决策支撑,提高教育整体质量。

全球数字技能和人工智能人才短缺。具有使用

人工智能和其他新兴技术工具的能力和意愿,是未

来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生产力增长的重要动

力之一。然而,报告显示,在全球劳动力市场,此

类人才短缺现象已然显现,与之相应,人工智能的

发展进程也在放缓。教育是打破这一不良循环的有

力抓手,报告提出,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教

育应该囊括有关数字技术使用的学习内容以及如何

成为安全、合乎伦理道德的技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

学习内容。

人工智能可从四个方面攻克教育面临的挑战

善用人工智能可为教育 4.0 时代带来攻克挑战、

转型升级的机遇。报告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人工智能

技术在简化教育行政流程、提高教学评价效能、培

养数字素养和实现个性化学习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及

效果。

人工智能可有效简化行政流程,提高教育效能。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重新定义教育工作的性质和

质量提供了机会。报告以大语言模型应用为例,认

为教育环节中约占总工作量 20%的文书等行政工作,

可通过技术完成自动化;约占总工作量 8% 至 20% 的

问题分析和解决类工作,如备课或组织教学评价等,

可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效能提升。报告同时强调,实

教育数字化

第63页

59

现以上效果需要前期精心设计,凸显以人为本原则,

如强化社会情感支持、家校共育等方面。

人工智能可提高教育评价的即时性、灵活性。

人工智能有助于避免传统教学评价的线性和滞后性,

不仅可以即时产生教学评价,评价实施一方还可根

据教学对象实际情况或应用场景进行编程修改,灵

活调整评价方式,且可以让包括学生、教师、家长、

学校管理者和政府部门在内的相关方及时有效地获

得分析结果,以便各方作出科学决策,实现适应未来、

反馈灵敏的动态评价模式。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集成优势还在于对学生数字

技能和素养的培养。数字和人工智能素养不仅包括

使用数字工具和平台的能力,还包括批判性思维、

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对人工智能伦理的认知

等。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可为学生提供了解人工

智能概念及其影响的机会。将人工智能融入课程并

不意味着每个学生都必须成为人工智能专家,与之

相反,重点应放在培养意识、好奇心和建立基础理

解上。报告认为,数字素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习者

掌握分辨事实和错误信息的能力,以及强化对网络

安全和算法风险的意识。这些都是数字时代的重要

素养,也是未来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

人工智能技术可辅助实现个性化学习。人工智

能技术可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者情况提供个性化学

习内容,还可根据学习者反馈和行为偏好调整学习

进度、难度和风格。在学习呈现方式上,也可通过

多种模式满足学习者在视听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提

高学习效果。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可帮助视听障碍

学生完成全纳教育。但需注意,人工智能辅助个性

化学习的最佳方式依然是由教师提供支持和引导。

防范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问题和风险

尽管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可有效提升学习体验和

成果效能,为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未来人才做

好准备,但报告也指出,各国家长、教育工作者和

教育行政人员对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过程中产生的

问题和隐藏的风险表示担忧。

报告指出,各国在“人工智能 + 教育”的实践

应用中要认识到,在缺乏适当规划、安全措施、治

理保障和公平框架的情况下,在教育领域快速部署

人工智能应用,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存在

一定的风险。人工智能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同时,会

产生学生数据和隐私泄露的风险。教师是教书和育

人的核心角色,教师需要掌控技术,否则将出现教

学秩序被技术颠覆的风险。互联网接入率等人工智

能应用基本要素,还存在全球分布不均的情况,人

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或将增加教育鸿沟扩大的风险。

另外,如果教育领域不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加以规范,

虚假和错误信息将对青少年认知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报告通过各国实践案例研究,明确了在教育领

域应用人工智能时规避风险的五个条件:

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开发必须与教育工作者和教

育政策制定者共同完成,重视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关注技术对决策的支撑作用。

人工智能的应用必须以强有力的数据隐私和安

全协议为前提,确保敏感信息受到保护。实践应用

需建立在对人工智能伦理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并

将数据严格控制在教育领域内。

创新人工智能技术资助的良性模式,有利于人

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应用和不断迭代,让各

相关方对“人工智能 + 教育”的效果和性价比充满

信心。

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者必须享有充分的培训

和提高技能的机会,以使其能够有效驾驭人工智能。

在设计应用方案时,必须重点考虑公平性和包

容性,确保人工智能知识广泛普及、技术在教育领

域产生广泛效益。

报告最后称,下一阶段将在教育 4.0 视野中深

入探讨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塑造作用,持续对成功案

例进行研究,关注政府、企业、教育工作者和民间

团体之间的广泛合作,进一步释放人工智能变革教

育的潜力,为下一代塑造教育的未来。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翟雨桐单位系教

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 [ 中央电化教育馆 ]

教育数字化

第64页

60

他山之石

天津大学:工程硕博士学位评价“单选”变“多选”

“唯论文”不能解决企业的核心问题已经成为

工程教育界的共识。近日,在天津召开的卓越工程

师培养现场交流推进会上,天津大学分享了在工程

硕博士学位评价改革中注重成果“多类型”、评价“多

维度”,破除“唯论文”的 10 年实践。

学位评价标准包括申请学位成果和学位论文两

方面的要求。早在 2015 年天津大学就在出台的《工

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试行)》中明确:

工程博士学位申请者研究成果体现形式可“八选三”,

将发明专利、成果鉴定等 8 类成果均纳入创新性成

果认定范围,破除当时高校工程硕博士学位评价中

普遍存在的学术论文比重过高甚至唯论文的弊端,

让工程硕博士学位评价由“单选”变“多选”。与

此同时,该细则还明确要求工程博士学位论文水平

的评价应兼顾学术水平、技术创新水平与经济和社

会效益水平,注重论文研究成果在解决重大工程技

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

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培养卓越工程师,学位评价

是关键一环。学位评价是学校联合企业培养什么样

的研究生的风向标,也是决定导师指导研究生做什

么、怎么做的指挥棒,学位评价始终贯穿学校师生

思想和行动。”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在分享天津大

学学位评价标准制定方面的改革时表示,一段时间

以来,我国研究生学位评价单纯注重学术成果,学

术论文逐渐演化为申请学位的唯一内容,学生为毕

业不得不把精力放在学术论文发表上,不愿投身工

程课题。教师担心以工程技术为内容的论文难以通

过函评,不敢让学生全身心研究工程问题。学生缺

乏工程实践,限制了工程思维、工程设计和团队合

作等工程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缺失对敬业

精神和工程伦理等职业态度的培养。

工程硕博士学位评价必须解决好“产业需要、

企业关心、学生发展”3 个问题。天津大学在 1997

年成为首批招收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高校,2011

年获批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2014 年率先提出实

施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分类培养。2018 年,

启动研究生项目制培养模式,推动校企合作的工程

硕博士培养。2019 年,天津大学进一步授权各学院

(部)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工程硕博士创新成果要求,

如机械工程学院增加了成果转让、成果鉴定;医学

院增加了临床试验批件等,增强了创新成果要求的

科学化、适应性和支撑性。与此同时,工程硕博士

学位评价标准中,论文的比重逐步下降。如机械学

院,在工程硕士学位申请中不再对发表论文作硬性

要求;工程博士学位申请也不再要求在读期间必须

刊发“SCIE”级别的论文,而增加了授权发明专利、

行业标准、成果转让、经济效益、解决“卡脖子”

问题等作为其成果的评价标准。“对于专业学位,

侧重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成效,把专业实践、

产品研发、职业技能资格等作为核心评价内容。”2021

年的天津大学在“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中进

一步明确专业硕博士学位申请的评价标准不是论文

而是是否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

近年来,随着天津大学和 20 多家企业项目制人

才培养的深入,企业也制定了工程博士管理办法,

并积极参与学位评价过程,从机制上彻底改变了过

去以发表论文作为主要成果形式的评价模式,实现

了多主体参与评价。2023 年,受全国工程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托,天津大学联合兄弟院

校牵头编制了《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试行)》,将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分为“专题研究

类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方

案设计”5 种类型,探索工程硕博士学位评价新路径。

2024 年,天津大学全面开展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实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卓

越计划”,强调推进和落实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

突出成果导向,改变“唯论文”倾向。

今年 4 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规

定,“专业学位申请人应当具有承担专业实践工作

的能力”,“专业学位申请人应当在专业实践领域

做出创新性成果”。据介绍,天津大学将建立跨学

科专家组织和企业行业评价专家联盟,完善专业学

位论文的实施细则,拓展多元评价标准体系的高度、

广度和深度,涵盖学术成果、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等多个维度,引导卓越工程师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第65页

61

鞍山师范学院:

构建“党建 + 思政教育”体系 激发育人活力

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培养

目标,二者之间存在内在的一致性。鞍山师范学院

在 60 余年办学历程中,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

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师范性、地方性、

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

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

统。学院紧密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加强思政

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思政育人改革与创新;将党建

融入课程思政组织管理、专业建设、教学科研、人

才队伍建设全过程,实现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

共进。

借助网络媒体,更新教育理念

在新媒体环境下,鞍山师范学院善于利用网络

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在“党建 + 思政教育”中

贯穿协作思想,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地

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院

以图书馆各种纸质和电子文献资源为基础,以红色

经典作品、党史等为主要阅读材料,选择其中有代

表性的学习内容,将纸质文件与数字资源、线上活

动与线下活动、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有机地融合在

一起,通过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超星学习通”、“配

音秀”等新媒体形式以及云平台,对“党建 + 思政

教育”活动进行组织与推广。学院基于对红色资源

的多维挖掘,通过阅读、朗读、配音、观看影像、

征文、讲座、分享交流等环节,实现“党建 + 思政

教育”的深度发展。学院思政课教师科学合理地制

定新的教学计划,在开展党建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将教学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模式有机融合,加强和学

生的互动,指导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沟通,让

新媒体平台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

丰富内容供给,打造品质思政教育

鞍山师范学院现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研究中心,着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构建“面

向需求、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协同育人”的课程

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

学院不仅采用传统的板报宣传、校园广播等方式,

还将新的思政知识融入课堂,让学生对党建与思政

的认识更加深入。学院结合“三会一课”制度,将

主题教育作为重要渠道,广泛开展党建实践活动宣

传工作,以故事讲述、感悟分享等形式,指导学生

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成长经验相结合。在对大众传

播的知识进行阐释时,思政课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

来看待问题,将原本晦涩难懂、体系繁杂的党建理

论知识通过多种活动的方式加以阐述,让复杂的问

题简单化,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完善基层党建体系,加强学术研究和课程建设

鞍山师范学院通过构建完善的学术沟通平台、

推进学术研究领域的交叉与整合、开展国际学术合

作,有效推进学校科研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同时,

学院加强党建工作的体制改革,从课程设置和教学

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对思政教育课程进行适当创新,

设置理论中心组、专题读书班等引导学生集中开展

读原著、领学原文、观看党史专题片、学习研讨等

活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对党建的理解。

另外,学院还邀请鞍山市基础教育的优秀思政课教

师共同观摩交流;结合美育、艺术教育等专业特点,

将艺术绘画大师请进专业课堂,开设“传承红色基

因、弘扬革命精神”绘画创作课程并点评学生作品,

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学院

通过开展党建工作,加强与海外大学的交流合作,

以大学生创造力和实践应用的培养为重点,让学生

将注意力集中在对社会问题的关切上。

创新党建模式,激发思政育人活力

鞍山师范学院不断地从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中挖

掘德育要素,以“世界观”“方法论”“家国情怀”

他山之石

第66页

62

为主要内容,将思政育人内容与日常社团活动结合

起来,创新党建模式,构建大学生实践活动平台,

使广大大学生在服务群众和社会服务中充分发挥自

身活力,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立德树人”

的目标,扩大党建工作的范围,打通服务大学生的“最

后一公里”,做好党建育人、“双创”育人、服务

育人等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

调动广大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学习热情,在日常的

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价值观教育。

学院多次组织大学生进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协助社区宣传党建活动、清扫楼道卫生、清理小广

告等。同时,在文艺演出中,学院开展“我把红心

献给党,光辉使命敢担当”优秀作品展示活动;联

合社区征集党史方面的手抄报、硬笔字和软笔字作

品,评审工作完成后,将优秀作品在社区及校园内

进行展示。

鞍山师范学院积极构建“党建 + 思政教育”体

系,不断优化思政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形成上下互

动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汲取奋斗的不

竭动力,传承红色基因,促进学校育人工作有效开展,

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来源:《中国教育报》

他山之石

第67页

63

国外数字教材建设的风险和防控

数字教材并非纸质教材的电子版或数字化形

式,而是突破了纸质教材的局限性,由课程内容、

移动终端、资源平台等要素相互架构而成的复杂产

物。因此,单纯依靠教育系统或者高科技企业的力量,

很难完成这项全新而复杂的工作

技术是把“双刃剑”,数字教材在焕发勃勃生

机的同时,也承受着由技术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包

括数据流动规范弱化、“教育属性”让渡于“工具

理性”、应用过程中“赋能”与“负能”的效果差

异等

国外较早进行数字教材探索的国家,通过制定

法律法规、加强多方合作和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等策

略,以确保数字教材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数字教材是以数字终端为载体、以课程知识为

基准、以数字知识为补充,在形态上具有交互性、

在结构上具有非线性、在内容承载量上具有无限性

的学习材料。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数

字教材在推进信息资源传播流通、转变受教育者学

习路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技术是把“双刃剑”,数字教材在焕发勃勃

生机的同时,也承受着由技术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国外较早进行数字教材探索的国家,通过制定法律

法规、加强多方合作和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等策略,

以确保数字教材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国外数字教材 建设现状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数字教材建设

已成为国外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在大数据、云计

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背景下,以传统纸质形式出现的教材已经难以满足

师生对个性化、更新及时的教学资源的需求。数字

教材作为教材建设的未来形态,是以数字形态存在、

由数字终端承载、在多元主体交互作用下形成的能

够快速更新的知识载体。因此,世界多个国家十分

关注数字教材的研发和推广。例如,韩国是世界上

较早推行数字教材的国家,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便

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综合计划”,并逐步在普通

教育领域全面推广和应用数字教材。美国于 2001 年

成立了国家教育技术总监协会(SETDA),该协会长

期致力于数字教材建设,并在美国 30 余个州研发和

推广数字教材。

国外数字教材建设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多方协同发展模式。数字教材并非纸质教材的电子

版或数字化形式,而是突破了纸质教材的局限性,

由课程内容、移动终端、资源平台等要素相互架构

而成的复杂产物。因此,单纯依靠教育系统或者高

科技企业的力量,很难完成这项全新而复杂的工作。

国外数字教材建设呈现出了教育系统与高科技企业

等协同合作的景象。如 2012 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

总监协会发布的《绝版:在数字时代重塑 K-12 教科

书》报告提出,应确保数字和开放教育的市场充满

活力,并建议州技术领导者、K-12 学校的决策者、

教育工作者和技术领先公司和出版商进行合作,以

保证数字教材建设的灵活运作和数字教材内容的开

放融通。

为建立数字教材使用的长效机制,国外数字教

材建设的关注点正逐渐向教师转移。相较于传统的

纸质教材,数字教材引发了学习形态、知识呈现方

式、师生交往时空的极大变革。很多国家逐渐认识

到,高质量的数字教材并不必然带来学生学习动机

的提升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建立数字教材使用的长

效机制,关键在于教师对待数字教材的态度及其对

数字化教材内容的灵活调整和有机整合。因此,国

外数字教材建设的侧重点正逐步从数字设施普及转

向教师能力提升。如在《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

生版》的基础上,美国于 2006 年发布了《美国国家

教育技术标准·教师版》,为教师使用数字教材提

供了基本的行为指南。2017 年,欧盟发布了《数字

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0)》,旨在帮助教师“更

好地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以确保欧盟成员国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顺利推进。

国外数字教材建设存在潜在风险

数字教材建设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构

成,丰富了教与学的形式和内容,但梳理国外相关

经验可以发现,数字教材建设和管理也易遭遇以下

国际动态

第68页

64

多重困境。

首先,由于立法滞后和相关政策不健全,数字

教材建设面临数据流动规范弱化的问题。数字教材

作为迎合教育改革潮流的新型技术产物,已经超出

了传统纸质教材建设的制度范畴和管理办法。一方

面,以广泛共享为显著特征的数字教材,正面临知

识资源的监管缺位现象。数字教材建设极大地改变

了传统教材资源的获取方式,但由于相关政策和法

规尚不健全,数字资源的盗版侵权等问题层出不穷。

另一方面,数字教材建设的安全保障能力不足,容

易诱发个人信息泄露等现象。如美国发布的《2022

年国家教育技术趋势报告》显示,2021 至 2022 年间,

美国基本解决了学校的硬件和网络质量问题。但由

于学校网络安全屏障较弱,美国多所学校遭遇网络

攻击,这也揭示了数字教材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即用户数据的安全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其次,由于存在技术沉溺和科技滥用倾向,数

字教材建设正遭遇“教育属性”让渡于“工具理性”

的挑战。国外数字教材建设往往以高科技企业为主

体,以经济技术投入为重要推动力,这使得数字教

材建设易受市场竞争等非教育因素影响。一方面,

企业将技术迭代作为“创收”手段,过度关注数字

教材的“技术产品”属性。在经济利益支配下,这

些企业往往通过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吸引眼球,这

不仅为使用者设下消费陷阱,甚至会使数字教材沦

为资本产物。另一方面,过分放大数字技术的“工具”

价值,有可能严重威胁人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数字教材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终极指向,但其在教学

过程中的过度介入,易使教学活动偏离育人本质。

韩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长期过度使用数字教材

不仅会诱发生理性病症,也会引发学生注意力减退、

人际互动减少、网络成瘾等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由于实际应用效果不佳,数字教材建设

出现了“赋能”与“负能”的效果差异。数字教材

能发挥何种效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数字

教材与学生之间中介角色的发挥。但放眼国外,数

字教材的实施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数字教

材应用的技术门槛较高,广大教师群体缺乏必备的

技术素养。欧盟统计局 2019 年的数据显示,面对数

字教材席卷而至,只有 39% 的教师在使用数字技术

方面感觉良好,大多数教师仍未做好应对数字教材

的各种准备。另一方面,技术的强势介入削减了教

师的教学掌控力,容易造成教师在数字化背景下的

角色模糊。数字教材在编写上多采用基于场景的设

计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技术预设过强而

互动空间弱化的问题,以至于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的主导地位。

国外数字教材建设风险防控对策

为保障数字教材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外较早进

行教育数字化变革的国家,正在逐步调整步调、加

强管理,朝着提升数字教材质量的路径前进。

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政策上为数字教

材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 2022 年 2 月,澳大

利亚联邦政府在《对 2021 年版权法修正案(版权获

取改革)征求意见稿的回应》中表示,允许教育机

构根据教育法定许可证,向学生和教职人员提供教

育用途的在线资料,但应确保在仅查看的前提下,

通过用户名和密码在一个封闭环境中使用,以确保

数字版权材料不被大范围复制传播。2022 年,美国

在发布的《网络安全框架:K-12 管理须知》中指出,

应帮助引导学校管理者结合自身资源和技术能力,

恰当有效地防范学校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减少网

络事件对学校运营的不良影响,确保学生和教职人

员的隐私安全。

其次,技术与教育协同共振,为数字教材建设

搭建合作的桥梁。为避免技术在数字教材建设中的

无序扩张,国外的数字教材建设正朝着多方合作、

优势互补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多国正着手制定数

字教材建设标准,为数字教材提供有效参考和合理

权重。如 2019 年新加坡教育部将《信息通信技术教

育总体规划》正式更名为《教育技术(EdTech)计划》,

旨在进一步深化支持技术驱动型学习的积极合作伙

伴关系,采用以用户为中心并响应变化的教育技术

规划流程,以满足用户在数字教材使用中的各种需

求。另一方面,调整数字教材建设主体的合作机制,

为数字教材建设打造宜人生态。美国的霍顿·米夫

林·哈考特(HMH)出版公司基于美国教育部门认可

的教育干预框架,与各领域的高水平专家和组织达

成紧密合作,扩展数字教材涵盖的科目和功能,开

发切实满足使用者需求的数字教材。

最后,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为数字教材实施

积蓄长效动力。数字教材育人效果的真正发挥需要

消解教师的技术焦虑,让教师以创新的方式使用数

国际动态

第69页

65

字教材。为改变数字教材实施效果不佳的问题,世

界多国都非常重视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及其对数字

教材的把控能力,避免教师群体在面对数字教材时

产生无力感和对抗情绪。2019 年,美国的州教育技

术主管协会在其公布的《州基础教育教学材料领导

力趋势概貌》中提出,为帮助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

工作者选择和应用数字教材,全美有约 50% 的州提

供了相关的专业学习机会。2021 年,美国教育部

教育技术办公室发布了《教师数字学习指南》,旨

在为教师提供专业的信息化培训课程。西班牙则于

2022 年 5 月发布最新版本的《教师数字能力参考框

架》,以期在 2024 年让 70 万名中小学教师达到数

字应用能力标准。韩国教育部认识到教师在教育数

字化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在“2024 年教育综

合改革计划”中明确,将为教师提供共计 15 万人次

的能力建设培训,以确保教师在教学中有效使用数

字教材,进而使学生从数字技术中获益。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许佳美 朱文

辉,单位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朱文辉系该部

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

学一般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教材思想的系谱学研

究”[BHA210148] 成果

国际动态

第70页

66

重视职业生涯教育 帮学生追求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我,识别并

追求与个人兴趣和特质相匹配的职业生涯,发展个

体综合职业能力,对于青少年个人成长成才和提升

国家人力资源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美国、英国、

日本、澳大利亚和芬兰等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起步

较早,各具特色,或可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构建完整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美国、日本、芬兰等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渗透

小学、中学、大学的整个学习过程,将学生人生观、

职业观和劳动观的塑造融入各个学习阶段,与学生

的知识技能培养同步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

够建立起学校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未来职业生

涯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顺利地从自然人转变为能

够在社会中独立生存和作出贡献的社会人。

美国职业生涯教育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幼儿园

和小学阶段注重职业生涯启蒙,初中阶段注重职业

生涯探索,高中阶段强调职业生涯定位,大学阶段

做好职业生涯准备。在美国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可

以看到这样的画面:退休的护士举着医用工具,向

孩子们展示听诊器的使用方法;消防员将消防车开

到校园里,介绍车上器材装备的名称和用途,展示

消防员的工作。教师会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职

业发展,让学生在小学的尾声或初中阶段,就形成

比较明确的职业兴趣。而在高中阶段,学校和教师

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倾向,参加更为

专业的职业集群(Career Cluster)课程,如健康

科学、艺术或商业等,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未来

可能从事的职业。进入大学,学校的职业生涯服务

中心会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程,为学生提供一对一

的职业咨询服务。

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更重视劳动伦理,从幼儿

园开始就通过日常清洁、整理等活动,培养孩子的

劳动观念和基本技能。进入小学后,学生除了继续

参与日常劳动外,还会承担更多责任,如分发食物等,

形成一定的劳动习惯和职业兴趣。到了中学阶段,

日本在教育体系中融入特定的职业教育课程,特别

强调为那些可能无法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

必要的工作技能,以确保他们毕业后能够迅速就业。

在高等教育阶段,日本强调职业体验的重要性,鼓

励学生利用假期尝试不同种类的工作,以便找到最

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芬兰在小学阶段就为学生配备职业规划教师,

确保学生在职业发展上得到专业指导和支持。在小

学阶段,芬兰的职业生涯教育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并培养学生作出决策的

能力。在初中阶段,学校会开设与职业相关的必修

课,聚焦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体验。到了高中阶段,

芬兰实行的自由选课制度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自

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课程,从而为自己的专业

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家社协同推进职业生涯教育

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通常整合学校、家庭、

企业和社会资源,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教育网络,

合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学校在完成基础性职

业生涯教育的同时,积极拓展并利用家长和社会各

界的资源,增强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家长根据

孩子的个性和兴趣,与学校协作,帮助孩子建立职

业目标和人生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人生志

向。企业提供访问和职业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了

解不同职业的发展前景、工作内容和社会责任,拓

宽学生生涯发展的视野。

在英国,企业会积极协助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

育,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定位。

政府还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职业生涯教育,通过提

供培训和信息,增强家长对孩子职业发展的理解和

支持。瑞典则将职业生涯教育与家长教育相结合,

通过邀请家长参与职业指导课程,增强家长对孩子

职业选择的理解。同时,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家长的

工作场所,让学生深入了解家长的工作环境,并聘

请职业指导专家协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实现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美国的一些中小学定期举办“职业日”活动,

邀请不同职业背景的家长和专业人士介绍他们的工

作。新泽西州的学校推出“校友计划”,让在各个

职业领域成就斐然的校友为在校学生提供职业发展

方面的指导和建议。一些学校实施创新项目,给予

国际动态

第71页

67

学生一年的时间,进行深入的职业探索和实践,这

类项目得到了地方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支持,不仅扩

展了学生的知识和视野,还增强了他们对多种职业

的了解和兴趣。

培养学生胜任未来的能力

当前的职业生涯教育已经超越了技能和知识的

层面,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和创新思维,以

及对未来职场复杂任务的应对能力和胜任新工作的

综合素质。为了帮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美

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强调软技能的培养,包括适应力、

职业道德、领导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和问题

解决能力等,鼓励学生构建积极的自我形象,培养

良好的职业操守,掌握必要的社交和沟通技能,有

效管理情绪,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

成为一个积极的职业人。与美国类似,芬兰的教育

体系也重视软技能的培养,芬兰的基础教育新课程

标准强调七种与各个学科相关的“横贯能力”,其

中“职业能力与创业教育”是重要内容。芬兰的职

业生涯教育融入学生个人成长全过程,涵盖了自我

认知、教育路径选择、职业认知与技能三大关键领域,

形成了一个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连续体系。

健全职业生涯教育保障体系

职业生涯教育顺利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保障,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通过立法确立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地位。

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内容、教

学目标、各方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有助于保障职

业生涯教育的持续开展。美国颁布《加强 21 世纪的

生涯与技术教育法》,主要目标是通过完善学校的

拨款机制、加强职业生涯教育的绩效问责和创新职

业技术教育项目,缩小技能鸿沟,提高学生的就业

竞争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和

要求。日本对《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修订,将职业

生涯教育的具体目标和理念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

这意味着职业生涯教育已成为日本中小学教育的一

个正式组成部分。

二是制定职业生涯教育国家标准。国家标准为

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了统一的目标和框架,确保全国

范围内的教育内容和质量保持一致性,对于提升教

育系统的整体效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学生

个人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英

国教育部发布《职业生涯教育指南》,为中学实施

职业生涯教育指明路线和方向。在《职业生涯教育

指南》中,英国政府特别引入“盖茨比”基准作为

主要参考标准,指导学校该如何确保全体在校学生

获得持续稳定的、系统全面的、由专业人士提供的

职业生涯指导和建议。澳大利亚发布《澳大利亚生

涯发展蓝图》,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职业发展支持,

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社会关系以及社区服务

的机会,进行职业规划和生涯发展。

三是建立职业生涯教育资源平台。资源平台提

供全面、及时和准确的职业信息,跟踪劳动力市场

的变化,帮助个体根据兴趣、能力和市场需求制定

发展路径。法国教育部推出的 Folios 应用软件是一

个创新的教育工具,学生能够利用这个互动平台,

记录和反思他们在不同学年的学习和实践经历。这

种记录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兴趣、

优势和职业倾向,还能引导他们对职业生涯进行更

合理的规划和决策。新西兰教育部网站设计的职业

生涯教育测评系统,通过“了解自己”、“获取职

业理念”和“行动”三个主要模块来帮助学生更好

地了解自己,探索职业兴趣,并制定个人的职业发

展计划。

四是建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专

业的师资队伍是职业生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

保障。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通常需要满足一系列资格

条件,包括拥有相关学历、丰富的工作经验、出色

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对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的信

息有深入了解。他们能够根据每名学生的个性和特

点,进行个性化的潜能挖掘和职业规划辅导。在美国,

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通常需要获得国家认证或基础教

育学校的教师资格。一方面,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学

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深入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

相关的课程,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还需要通过“国

家注册生涯指导员资格证”考试。另一方面,教师

需要拥有至少两年的相关实践经验,才能正式任职。

在英国,根据《职业生涯教育指南》,每所学校都

必须指定一名职业生涯领导者,并公开该职业生涯

领导者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其主要任务是领导、

管理和协调校内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实施,积极构

建用于职业生涯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交网络。此外,

校外职业生涯服务公司的职业生涯顾问也是职业生

涯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校自身师资

力量不足时,可以通过购买这些公司服务的方式来

解决问题。

来源:《中国教育报》

国际动态

第72页

68

中国教育智库网

中国教育智库网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教育智库平台,汇聚

各类教育智库专家,为各级政府制定教育规划和重大教育政策提

供智力支持和决策服务,为各类学校的定位、规划、战略、管理

和创新提供专业指导,为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咨询、培训、会议、

交流服务,通过建立课题评估和交易平台,为课题的转化提供政策、

技术、人才、资金等一系列支持和帮助。

网址:http://www.eduthink.com.cn/

微信号:edu-think

中心官网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csdp.edu.cn)以服务中

心建设教育创新要素聚集平台为宗旨,是展示中心工作动态、集聚教育改革公共服

务平台、发布重大工程项目的信息共享平台。

教育之弦官方微信

“教育之弦”(微信号:moe-csdp)作为教育部学校规划

建设发展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打造教育创新要素汇聚

的微信平台,聚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关注国家

教育政策和教育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案例。

中心平台

第73页

69

教育统计服务平台

教育统计服务平台是为统筹规范教育统计培训及管理工作,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教育培训基地和培训学员的公益性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集信

息发布、教学辅助、教务管理和培训数据信息统计分析为一体,为各类用户提供全方位

的综合性服务。

网址:http://essp.csdp.edu.cn/

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

“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集成各级各类教育、经济

社会发展及国际比较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集应用管理、决策支持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国家

教育数据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作为支持教育统计工作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以满足

基层统计人员和教育管理者在线培训需求为目的。培训课程由中心、复旦大学教育事业

统计培训基地和其他培训基地联合开发,并由复旦大学提供运行管理平台,按照远程继

续教育要求进行日常教学管理服务。学员完成规定的在线培训课程后,可获得由中心和

复旦大学共同颁发的《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合格证书》。

登录中心官网:http://www.csdp.edu.cn/

点击:公共服务平台 -- 教育统计在线培训

网址:http://fudan.kmelearning.com/

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

中心平台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在线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