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见西迁——西迁馆藏品背后的故事主题展

发布时间:2021-12-2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如见西迁——西迁馆藏品背后的故事主题展

扫描二维码,输入数字 041即可收听更多内容为了进一步提高高等工业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克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1956 年高等教育部要求包括交通大学在内的 12 所高等工科院校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部分典型学科教学计划进行修订。10 月,交通大学教务处组织讨论学校接受高教部委托修订的机械制造工艺与金属切削机床、内燃机、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 3 个专业的典型教学计划。要求在 1957 年 1 月完成修订工作。1957 年 1 月中旬,高教部在北京召开高等工业学校修订教学计划座谈会,修订了机械制造工艺、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内燃机、工业与民用建筑、无机物工学等 5 个专业的典型教学计划。1961 年,党中央在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同时,对高等教育也进行了调整,学校按照教育部《修订高等工业学校本科(五年制)基础课程和各类专业共同的基础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计划》要求,承担了高等数学(无线电类型专业部分)、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电工基础等 5 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初稿提议,以及高等数学(基础部分)、高等数学(无线电类型专业部分)、热工学、电工基础、工业电... [收起]
[展开]
如见西迁——西迁馆藏品背后的故事主题展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扫描二维码,输入数字 041

即可收听更多内容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等工业学校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克服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1956 年高等教

育部要求包括交通大学在内的 12 所高等

工科院校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部分典型

学科教学计划进行修订。10 月,交通大学

教务处组织讨论学校接受高教部委托修订

的机械制造工艺与金属切削机床、内燃机、

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 3 个专业的典型

教学计划。要求在 1957 年 1 月完成修订工

作。1957 年 1 月中旬,高教部在北京召开

高等工业学校修订教学计划座谈会,修订

了机械制造工艺、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

统、内燃机、工业与民用建筑、无机物工

学等 5 个专业的典型教学计划。

1961 年,党中央在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

同时,对高等教育也进行了调整,学校

按照教育部《修订高等工业学校本科(五

年制)基础课程和各类专业共同的基础

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计划》要求,承担

了高等数学(无线电类型专业部分)、

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工程热力学及

传热学、电工基础等 5 门课程的教学大

纲初稿提议,以及高等数学(基础部分)、

高等数学(无线电类型专业部分)、热

工学、电工基础、工业电子学等 5 门课

程的初稿草案研究。次年 5 月 24 日至 6

月 13 日,教育部召开高等工业学校教学

工作会议,认真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制订了这些课程的教材工作 3 年规划。

面对国家重点行业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

需要,交大立足学校优良教学资源,配

合教育部、一机部等完成了高校热工学

等 5 门基础技术课和金相等 15 个专业教

材的编订工作,共完成全国通用教材 70

余本,占全国的 1/3 以上;担任部委(工

业相关)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人数国内

前茅。在教材编写、教学计划修订等方

面创造了一批国内领先的经验,为建设

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大学,引领国家高

等工程教育发展奉献交大力量。

第52页

五十年代我校留学干部情况登记表

梦回西迁 风雨甲子

第二

部分

五十年代我校留学苏联、东欧专业干部情况登记表

展品二十二

第53页

组织师(生)出国留学、进修,是加

强国际交流,提升我国整体教育教学

水平的重要途径。交大历史上派遣留

学生可追溯到 1898 年,最初是留日,

后来以留美留欧为主,新中国成立之

初的留学生主要派往苏联、东欧。彭

康校长曾提出:“在学校中,工作就

是两条,一条是党的领导,一条是教

师队伍的建设。”为了强化学校师资

力量,在 1953 年至 1965 年之间,交

通大学派遣一大批教师(学生)赴苏

联、东欧留学深造。图表所示为参与

西迁后学校建设的部分留学人员,统

计于 20 世纪八十年代,其中包括讲

师 17 人,副教授 13 人,教授 3 人,

分 别 占 总 人 数 的 51%、40%、9%;

留学类别及占比分别为:本科生 11

人(33%),研究生 9 人(27%),

进修教师 13 人(40%);主要的留

学方向以机械、电力及无线电为主,

留学院校有莫斯科动力学院、列宁格

勒工学院、列宁格勒电工研究所、加

里宁工学院、鲍曼高等工业学院等。

留苏生中史维祥、潘季,改革开放后

双双出任西安交大校长、党委书记,

其他的留苏专业干部也迅速成为学校

乃至国家专业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在

国内科研推进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54页

在西迁馆二层服务国家工业建设板块的展板中,有一处特别明显的标题 -- 参与研制国家

第一代计算机,标题下方展示了当时陕西省批转科学分院党组关于试制大型通用电子计算

机的报告。这份报告中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 -- 郑守淇。

省委批转科学分院党组关于试制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的报告

我校参与研制第一代计算机相关资料

梦回西迁 风雨甲子

第二

部分

郑守淇,1949 年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后进

入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学习,是新中国成

立后第一批研究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

同济大学任教,后在院系调整中调回母校。

1989 年 4 月,由西安交大计算机系与计算

机厂合作研制成功的 LISP - MI 系统通过国

家鉴定 , 该系统属国内首创,是中国第一

台智能计算机,在速度性能等方面达到国

际水平。该项目获得 1990 年国家教委科技

进步奖和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金牌。郑守

淇是该智能计算机的主要研制者,他曾先

后参加了我国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和

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我国电子计算机是从 1956 年才开始发展起

来的。当时,国家决定集中力量攻坚研究

计算机。因为郑守淇之前在计算机方面做

过一些工作,搞过相关的科普,所以学校

派他去参加计算机的研究工作,主要负责

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为我校计算机专

业的筹建工作进行准备;第二,是参与我

国第一台计算机的研制。

展品二十三

第55页

1958 年在北京计算机所,郑守淇任外部设

备组组长,与交大另外两位老师(胡正家、

于怡元)一起承担起比较重要的任务,如

第一台“小型计算机”的外部设备研制就是

三位老师负责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

掌握了计算机研制的技术问题。

交大迁到西安以后,1958 年计算机专业正

式招生,中科院院士陈国良即是第一届学

生。专业创办之初,郑守淇任务十分繁重,

不仅要给学生开课,还要参加计算机专业

教材的编写。当时计算机专业是要求保密

的,设为代号“110”,计算机教材的编著者

就用了“姚林”的名字,实际只是一个代号。

交大计算机专业在全国创办最早,改革开

放后要申请博士点,需要科研项目和成果,

郑守淇就组织队伍搞人工智能计算机。他

参考了国外的一些前沿资料,另外加上了

师生们的一些想法,就制出了 LISP 人工智

能计算机。后来这个消息还登上中央电视

台,西安交大计算机专业一下子就出名了。

有了计算机研究项目,学校的计算机博士

点就逐渐建立起来了。

2016 年,中国计算机学会授予郑守淇“中国

计算机事业 60 年杰出贡献特别奖”,其颁

奖词为:“郑守淇曾任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外

设组组长,首批计算机骨干训练班教师、

组织编写了我国第一本计算机原理教科书,

为中国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设计做出了杰

出贡献。”

1957 年 12 月胡正家(前右 2)

在中科院计算所参加计算机研制

2016 年郑守淇教授荣获“中国

计算机事业六十年杰出贡献特别奖”

第58页

第三

部分 开拓创新 筑梦未来

孟庆集,著名涡轮机械专家,1956 年从交大动力系毕业留校,任教涡

轮机专业,后随校西迁,专门从事强度教学研究。1980 年《人民日报》

头条刊发了“在和外国厂商技术谈判中显才能——孟庆集分析质量事故

有理有据”的报道,并结合孟庆集等人事迹配发了“有真才实学才能建设

四化”的社论。同年 6 月《人民日报》以此为背景发表了“论破格”社论,

强调选拔、使用人才,要坚持正确的标准,主要看本人贡献大小,学术

人民日报关于孟庆集的报道

1980 年 5 月 21 日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报道我校教师孟庆集

为国争光的事迹

展品二十四

第59页

孟庆集在实验室工作

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高低,要破除“论资排辈”,让像孟庆集那样的优秀人

才能脱颖而出。

故事发生在 1978 年,起因是中国从法国引进的 3 套大型化肥成套设备

中有一套的关键零件连续发生三次事故。为此,中国要和法国设备制

造厂商就索赔进行谈判,孟庆集担任中方技术主谈。谈判中,法方出

具了强度计算与分析报告试图证明事故是由于操作不当引起,并非原

本设计缺陷。孟庆集团队随即查阅资料,进行大量计算,对法方之前

的论断逐一反驳,全面科学的论证了“事故完全是由设计缺陷造成的”,

最后法方同意重新设计制造新转子。孟庆集主导的技术谈判为国家挽

回了六百多万法郎的经济损失。一时间,孟庆集的事迹传遍全国,这

也为中央落实“重视知识分子,创造条件让知识分子破格而出”政策营

造了极好的氛围。

第60页

第三

部分 开拓创新 筑梦未来

1987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证书

迁校的第一个十年间,学校培养毕业生有一万人,超过新中国成立前交

通大学培养毕业生总数的一倍。迁校初期,交大师生根据国家需求攻坚

克难,建立了计算机、原子能、工程力学、应用数学等尖端新专业,创

造出大批科研成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1958 年,周惠久院士和家人全部西迁,迁校后他担任机械系主任。面向

国防工业建设急需的钢铁材料问题,他在国内率先倡议建立了“金属材

料与强度研究室”,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从服役条件出发研究设计材料

的思路。针对当时我国引进的苏联机械产品设计规范冲击韧性偏高,机

械粗大笨重且使用寿命不长的情况,周惠久院士提出了小能量多次冲击

展品二十五

第61页

抗力理论,并进行了广泛的生产实践试验,取得了重大成果。1965 年,在

北京举办的全国高教部直属高校科研成果展览会上,周惠久院士创立的“多

次冲击抗力理论”,与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究,

吉林大学的配位场理论研究,南京大学与中科院等单位合作的华南花岗岩

的地质、地球化学及成矿规律研究,清华大学的原子反应堆的建造等五项

重大的科研成果,被誉为高等教育界 “五朵金花”。

哪里有急切需要,周惠久就会出现在哪里。20 世纪 80 年代,周惠久领导的“低

碳马氏体强化理论和应用研究”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研制的低碳马

氏体钢,提高了强度,减轻了重量,延长了使用寿命,获得了 1987 年国家

科技进步一等奖。使用低碳马氏体钢制作的石油轻型吊卡重量仅为仿苏产

品 45%、仿美产品的 60%,而强度更佳。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石油、机械、

矿山等领域,至 1987 年,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 3 亿元人民币。在科研实践

基础上,他提出的“根据金属材料强度、塑性、韧性合理配合的规律性来设

计材料”的思想,也要比欧美国家早数十年。

如今,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凝聚前期几十年交

大金属材料学科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以研究材料力学

行为基本规律、特异现象和材料服役效能为主的科研机构之一。

周惠久教授 周惠久使用过的物品

扫描二维码,输入数字 045

即可收听更多内容

第62页

第三

部分 开拓创新 筑梦未来

俞茂宏,著名工程力学专家,现任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

院教授。1955 年以优异的成绩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分配到当时

的交通大学材料力学教研组。1956 年起,交通大学主体内迁西安,俞茂

宏随校西迁,从此扎根西北大地。此后,他便开始了在强度理论研究方

面的追梦之旅。

当时学术界有一种普遍性观点,认为强度理论作为经典力学的一个分支,

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很难再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然而俞茂宏早期担任

俞茂宏教授的手稿和著作

俞茂宏教授的手稿 俞茂宏教授的著作

展品二十六

第63页

俞茂宏教授

助教时,就在进行材料强度实验时发现,他的实验结果总是与当时权威

的强度理论无法完全匹配。事实上,这不仅是俞茂宏个人所面临的问题,

也是困扰国际强度理论学界的百年难题。从此,“破解世界性难题”成为

俞茂宏始终如一的追求。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俞茂宏在国际上首次提

出更为全面的“双剪强度理论”。而鲜为人知的是,俞茂宏潜心研究半个

多世纪创立的双剪统一强度理论,是在几乎没有研究经费的情况下完成

的业余工作。

2016 年,一条“西安交大俞茂宏教授急聘秘书”的微信在交大人的朋友

圈广泛转发。原来,俞茂宏教授突发眼底黄斑病变,眼睛视力下降到

0.25,不能阅读,也不能写作。这可急坏了这位一生勤恳、埋头科研的老人。

后来在众人的帮助之下,专职秘书正式上岗,帮助他完成日常文字工作。

2017 年,他受邀参加全国塑性力学大会,由于视力极差、畏光,他几乎

闭着眼睛完成了整个报告,但 20 多页报告内容没有漏掉一页。2018 年,

俞茂宏教授被鉴定为三级残疾,一只眼睛已经没有光感,另外一只眼睛

看不清东西,但他仍然在坚持著书。至今,俞茂宏笔耕不辍,他期待自

己的努力会对世界有关学科的发展作出我们中国人的贡献。

第64页

第三

部分 开拓创新 筑梦未来

西迁馆三层校友墙下方的展柜中,摆着一件颜色鲜艳的橙色外套和一

些登山器材。在这些物品的旁边,一面印有“西安交通大学 珠穆朗玛峰

8848”的旗帜显得格外瞩目。它们的主人,正是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校

友范波。这面旗帜,是他在成功登顶珠峰后展开的。

“登山的过程中,心里一直有个信念,那就是要让母校的旗帜在世界之巅

飘扬,”凭借着这个念头,范波于 2019 年 5 月 22 日 7 点 35 分(尼泊尔时间)

成功登顶珠峰。在约 40 公里 / 小时的大风下,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中,

西安交通大学的校旗第一次展示在珠穆朗玛峰之巅。

“我一直对古城西安充满了好奇,并十分向往交大,”1996 年,范波来到

西安交大机械学院求学。如今他仍清晰地记得刚开学时的情景,“当时秋

范波校友登顶珠峰实物

展品二十七

第65页

雨连绵,道路两旁的梧桐苍劲挺拔,学校的建筑古朴又富有历史感。走

在这样的校园里,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期待。”

“我所接触的很多老师都非常值得让人尊敬,由于专业的原因,让我印象

最为深刻的是何正嘉教授和毛世民教授。他们学术素养很高,为人谦逊,

做事严谨认真,待人和善,这些品质在我踏上工作岗位后也在时刻激励

着我。”谈到老师对他的影响时,范波说道。

范波一直感恩老师的教诲,也一直铭记母校对他的帮助。或许是一种传

承,如今他担任仲英书院学生的校外导师,成了学生口中的“波哥”。对

于学生的培养,他认为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宽视野,

参与社会实践很重要。“我经常对学弟学妹们说,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

很多时候只是走向工作岗位的敲门砖,而期间培养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思

维才是立足工作、开创成绩的铺路石,”范波说道。

范波坚韧不拔、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的勇气与西安交大的西迁精神不谋而合,

在前行的路上,他表示将与校友、与学弟学妹、与母校一起共同艰苦奋斗、

砥砺前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是西安交大的百年大计,作为受邀校友,

范波曾多次到创新港参观,也始终关注着创新港的建设进程。“我们所有源

动力联谊会校友都对母校有着很深的感情,创新港的建设作为母校谋求在

西部、在中国崛起的重要举措,让我们都非常欣喜。我们衷心希望母校在

创新港建设与发展的助力下,能够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范波说道。

第66页

第三

部分 开拓创新 筑梦未来

1997 年,新一代高性能压电晶体材料的出现对医学超声成像、水声系统、

高应变执行器等众多领域的应用将带来一次革命。随着人们对医学超声

系统诊疗精度需求的不断提升,如何进一步提高弛豫铁电单晶的压电和

介电性能, 20 多年来,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孜孜以求的国际科学难题。

“国家需求永远放在第一位”是徐卓的科研信条。1994 年,徐卓转业来到

西安交大电子材料研究所,师从时任电信学院院长姚熹院士。多年来,

他涉足了高性能压电单晶、功能陶瓷、超材料及量子成像等多个领域研

究,并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果。2005 年,还在读大四的李飞加入徐卓团队,

正式成为铁电单晶领域的一名研究人员,“十余年来,他一直很专注,把

青春和热血都奉献在其中”,徐卓这样评价李飞。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 年 1 月 16 日,北京时间凌晨 2:00,团队最新成果刊

徐卓、李飞团队研究成果

徐卓、李飞团队研究成果

展品二十八

第67页

发在《自然》(Nature)上,《科学》和《自然》杂志同时发表专栏文章,

正面评价这一成果。团队成员兴奋不已。“我们有望开拓这类高性能压电

晶体材料的应用范围,设计开发出新型声—光—电耦合器件,”李飞表示。

与此同时,李飞入选了 IEEE UFFC(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超声、铁

电、频率控制分会)青年讲习学者。“青年讲习学者计划”是 IEEE UFFC 学

会面向全球青年学者设立的一项学术荣誉。徐卓、李飞、邱超锐、张楠团

队的“超高压电性能的透明铁电单晶”研究成果同年由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

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评为 2020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

“高性能材料一直是人类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驱动力”,李飞代表团队承诺,

“未来,我们希望把现已研发的这些高性能材料真正地用到器件中,比

如医学 B 超系统,提高 B 超成像的分辨率,才能真正造福于大众、服

务于国家。”

徐卓、李飞团队研究成果荣获

2020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第68页

第三

部分 开拓创新 筑梦未来

交大抗疫相关实物

交大一附院捐赠的抗击疫情相关实物

交大二附院老师们荣获的抗击疫情荣誉证书

展品二十九

第69页

“这是一个特殊的春节,没有走亲访友,没有拉家常,有的是全国人民万

众一心、众志成城来应对这场疫情,我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切都

会好起来!”2020 年 1 月 26 日晚,来自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的邵娜和

其他医疗队队员已经顺利抵达武汉,大年初一出征当天,为了方便穿脱

防护服,邵娜将自己一头漂亮的长发剪去,当晚便投入防疫工作中。

2 月 6 日西安交大一附院发布号召后,全院收到了 2900 多份请战书。医

疗队队员、神经外科主管护理师郑娟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家中有 2 个年

幼的儿子,一个 3 岁、一个 7 岁。爱人张剑昆也在医院工作,是财务部

门诊收费处主管。送别妻子时,这个看似大大咧咧却内心细腻的壮汉只

给妻子一句话:“放心去吧,家中 3 个好汉等你回来!”2 月 7 日,由西

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33 名医务人员组成的援湖北抗疫国家医疗队

紧急集结,驰援武汉,与先期抵达武汉的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长施秉银等

4 人汇合,奔赴疫区展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救治工作。

管理、公管、经金、新闻、人文、法学、公卫、能动、一附院、数统学

院等多领域多学科学者团队为“抗疫”建言献策,及时专业的疫情建议得

到了陕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和上级管理部门的高度认可;海内

外校友网络接力诗朗诵《因为有你》致敬抗疫勇士,筹集物资携手抗疫;

交大附中合唱团的同学们,在家中录制了一首特别的合唱作品,向战斗

在前线的医护人员致敬,孩子们用最温暖的声音,传递着爱与希望 ......

寒冬终将过去,春天必将到来。我们笃信,在经历疫情洗礼之后,交大

人将以更有力的担当、更坚定的信念、更有效的执行力让学校的发展“百

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70页

第三

部分 开拓创新 筑梦未来

20 世纪五十年代,为响应党和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建设的需要,西安

交通大学“西迁人”义无反顾离开了繁华大上海,扎根到西安,成就了大

西北著名的高等学府——西安交通大学。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 70 周年,学习英雄事迹、弘扬奋斗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中央宣传

部等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共评选出 300 名“最

美奋斗者”,包括 278 名个人,22 个集体。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

奋斗先进群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位列 22 个集体之首。2019 年

9 月 25 日上午,“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西迁老同志潘季

教授作为代表赴北京领奖。

这枚珍贵的奖章是国家对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先进群体崇高的致敬。

“最美奋斗者”奖章

展品三十

第71页

西迁老教授

“‘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兢兢业业,顽强拼搏,在平凡的工作

岗位上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做出了不平

凡的贡献。一个个闪耀的瞬间,一个个鲜活的身影,奠定了民族

的精神基石。这是一部中华大地的辉煌传奇,这是一曲亿万人民

的奋斗之歌。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梦想之花,每一次拼搏都为共

和国增添新的荣光,新时代属于我们每一个奋斗者。

第72页

第三

部分 开拓创新 筑梦未来

在交大西迁博物馆开馆三周年之际,我馆推出了“如见西迁 - 西迁馆

藏品背后的故事主题展”。在策划过程中,西迁馆全体人员集思广益、

分工协作,完成了本次展览。展览部分内容取材于《交通大学西迁》《西

安交通大学校史故事 365》《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等著作以

及西迁博物馆官网、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等,特此说明。

一件件实物一组组照片,历经沧桑,传承至今。它们是交大成长和发

展的最好见证。它们所承载的动人故事,更反映出一代代交大人不变

的初心、坚定的信念,以及听党指挥跟党走的家国情怀。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时代。站在新时代的潮头,

今天的交大人,将传承好西迁精神,勇担国家使命,共创交大荣誉,

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

慧和力量。

后 记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微信翻页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