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文化》2023第11期

发布时间:2023-11-03 | 杂志分类:文化艺术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钱塘江文化》2023第11期

故事从谋生中开始随着一部部作品的累积,海飞的谍战小说风格日趋凸显、渐成体系,构筑起具有鲜明先锋性、传奇性和抒情性的“海飞谍战世界”。在读者眼中,这些小说既写幽微的人性,也写辽阔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智勇双全,历经一个又一个险象环生的情节,在层层迷雾中拨云见日,最终守住家国大义。对于故事的架构和铺叙,海飞曾说:“我自己习惯‘养故事’。我养故事和酿酒没有两样,一定的时间内,这些故事会发酵,成熟,饱满。我为每一个故事建立一个文件夹,不停地添加我认为有用的资料,然后找合适的时间筛选故事,把没有新意的故事去掉。”事实上,能写好故事的人,自己本身必然也有精彩的故事。海飞与文学的渊源,还要从他遥远的少年时代说起。时间倒带至198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海飞读到了张贤亮发表在《十月》杂志上的小说《绿化树》。这成了他寂寞绵长的少年时光里一抹鲜亮的记忆,也成为他与文学深厚缘分的开端。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文学的种子一经种下,便开始迫不及待地生根、发芽——海飞开始读川端康成。这位日本作家特有的细腻清新的笔触和清淡哀伤的文风对少年海飞的写作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那时,海飞笔下的文字总是怀揣着少年心事,... [收起]
[展开]
《钱塘江文化》2023第11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故事从谋生中开始

随着一部部作品的累积,海飞的谍战小说风格日

趋凸显、渐成体系,构筑起具有鲜明先锋性、传奇性

和抒情性的“海飞谍战世界”。在读者眼中,这些小

说既写幽微的人性,也写辽阔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

大多智勇双全,历经一个又一个险象环生的情节,在

层层迷雾中拨云见日,最终守住家国大义。

对于故事的架构和铺叙,海飞曾说:“我自己

习惯‘养故事’。我养故事和酿酒没有两样,一定

的时间内,这些故事会发酵,成熟,饱满。我为每一

个故事建立一个文件夹,不停地添加我认为有用的资

料,然后找合适的时间筛选故事,把没有新意的故事

去掉。”

事实上,能写好故事的人,自己本身必然也有精

彩的故事。海飞与文学的渊源,还要从他遥远的少年

时代说起。

时间倒带至198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海飞读到

了张贤亮发表在《十月》杂志上的小说《绿化树》。

这成了他寂寞绵长的少年时光里一抹鲜亮的记忆,也

成为他与文学深厚缘分的开端。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文学的种子一

经种下,便开始迫不及待地生根、发芽——海飞开始

读川端康成。这位日本作家特有的细腻清新的笔触和

清淡哀伤的文风对少年海飞的写作风格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那时,海飞笔下的文字总是怀揣着少年心事,

笼罩着一层忧伤的美感。

这,是故事开始的地方。不过,对海飞而言,故

事的初始并没有太多轻松的回忆。文学于他,绝非仅

有故纸堆里的久远想象,还有生活的历练,以及日复

一日艰苦又沉重的磨砺。

1986年,年仅14岁的海飞背上厚重的行囊走出校

门,回村务农,后又前往工厂打零工。很难想象,一

个年龄才约莫初中毕业的孩子,要用瘦弱的身板扛起

生活的重担,体会谋生的不易。

1989年春天,17岁的海飞接到了入伍通知书,又

扛起背包前往江苏省南通市的一个劳改农场,在黄海

边的武警中队服兵役。时至今日,在路上遇见身穿军

装跑步经过的士兵,海飞仍忍不住频频回首。那些英

姿勃发的身影和矫健豪气的步伐让他不禁想起那段激

情燃烧的岁月,充满活力,神采洋溢。他说:“17岁

时,我离开家乡去江苏南通当兵,从军经历影响了我

此后的创作道路。”的确,火热的军营生活和艰苦的

军人生涯锻造了海飞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在一定程度

上为“海飞谍战世界”的构建埋下了伏笔。这种难以

割舍的“军人情结”促使他笔耕不辍,接连写下一个

又一个烽火年代无名英雄的传奇故事。在他的谍战小

说中,我们常能看见酣畅淋漓的战争场面、隐秘无声

的谍报传递和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而这,无不与他

的当兵生涯息息相关。

退伍后,海飞回到了县城。他在化肥厂干过用地

板车拉煤的活,在药厂工作过,还在一所民办高中编

过校报。他的写作在小县城小有名气后,又被推荐到

报社和杂志社工作。那时,身边的人都啧啧称羡,认

为这样的工作不用经受风吹日晒就能旱涝保收,是顶

顶好的营生。海飞却不以为然,喜欢挑战自我的他很

快走出舒适圈,选择跳槽。如今,海飞还会时常被人

问起辞职写小说的初衷。他总是坦然又风趣地回答:

海飞:

家国故事的酿造师

文/海 飞

492023.11弄潮列传

第52页

“为了换个酒钱。”看似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答案,

却蕴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只有初中文化的海飞,成为著作等身的知名作

家、编剧,离不开他对真实多元人生阅历的切身体

验,也离不开他对世情百态、人间冷暖的深刻认知。

这些令人唏嘘的少年经历,是一座丰盈、鲜活的素材

宝库,滑入海飞笔尖,因积淀了岁月的记忆,承载了

生活的重量,而绽放出摄人心魄的夺目光彩。

故事在行走中发酵

小县城的生活平淡而安逸,如同一处平静的湖

面,即使往里面投入石子,也激不起太大的浪花。海

飞却能透过凡俗庸常的表象,窥见生活内里的喧嚣与

纷闹,洞见现实中种种矛盾的内核。

在他早期的《牙科医生的下午》《民警刘备的爱

情生活》《向着火车奔跑》等小说中,处处可见县城

小人物的身影——乡镇企业家、教师、公务员、个体

医生、出租车司机、小剧团演员、剃头匠、人贩子、

“三陪”女、醉汉、赌鬼、含辛茹苦的农妇、涉世未

深的少女……他们在海飞的小说中逐一登场,讲述着

小县城的希望与荣光,上演着日常生活的悲欢离合,

揭示着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这些最早期的小说,

带着一份先锋和稚嫩,既透露出彼时海飞对于爱与温

情的理解,也成为他青年时期虔诚练笔、经营文字的

一个生动缩影。

当然,作为一名不断超越自我的作家,海飞的

小说创作不会局限于县城这方小小天地。他用脚步

丈量不同的城市,将它们作为故事发生器,不断酝酿

出丰富的小说情节。在他的笔下,城市不仅是人物活

动的背景、故事发生的容器,城市本身也是小说的主

角之一。上海、杭州、延安、重庆……一个个我们熟

悉的地标,安放着一件件战争年代的往事,被记录成

一段段激荡人心的文字,形成一部部扣人心弦的谍战

故事。

以上海这座城市为例。早在1980年代,有好多

年的暑假,海飞在上海度过。那时,他居住在上海市

杨浦区龙江路75弄12号。这个地方汇集了来自四面八

方的移民。他们有的来自绍兴、宁波,有的来自不远

处的杭州,而大部分则是从江苏北部过来,并在此长

期定居,成为居民。闲暇时,少年海飞会骑着自行车

穿过外白渡桥,伫立在外滩边,长久地凝视过往的船

只。他不满足于对上海浅表的认知,借着能听懂上海

话的优势,尝试与当地人进行简单的对话。事实上,

多年以后,海飞方才明白,那时他所做的努力微乎其

微,他对上海的认识依旧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面。

“回忆起在上海逗留过的童年,我始终有一种无

法出戏的情感。当我在三维电子地图中查到曾经生活

过的龙江路75弄早就成了一片林立的高楼时,我不愿

意站在高楼的面前,甚至觉得自己像一个失魂落魄的

流浪汉。所以我要做一些补偿,要把上海写进我的故

事里,做一次文艺创作上的主宰。”海飞说道。他热

爱《上海滩》“浪奔,浪流”歌词里的潇洒与风流,

他认为在战争时期的上海,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被写

进书里。基于对这座城市丰沛的情感,他将上海写进

小说,也写进了无数读者的心里。

在海飞的代表作小说和同名电视剧《惊蛰》中,

故事空间经历了“上海—重庆—上海—延安”的转

换,随着场景的变换,主人公对战争和革命的认知也

在不断发生变化。小说的背景设立在1941年,其主人

公陈山最初只是街头浑浑噩噩的“包打听”,在遇到

日本军官荒木惟后,阴差阳错地卷入了深不见底的谍

战漩涡。他为了救下被日本人绑做人质的妹妹陈夏,

奔走于重庆和上海两座城市之间。波诡云谲的形势

The Culture Of Qiantang River

50

vol.72

第53页

下,陈山经历了哥哥和爱人的死亡,终于成长为一名

有信仰的革命战士。

其实,故事中陈山这一人物的原型,正是来源

于海飞对城市中习焉不察细节的捕捉。他说:“从形

象来看,陈山不是生来就厉害的精英式人物。那时,

上海滩的货运码头上、舞厅门口随处可见穿着宽大衣

裳的这类小混混,陈山是一个代表,这个人是个贫

穷却快乐的人。他身上有很多人的影子,比如我的舅

舅,力图反映的是上海底层人民的生活。”显然,海

飞试图构建的,是一个被无辜卷入战争的小民形象,

这个小民在培训后成长,在历练中成材。而且,我们

不得不说,这样的人物形象与海飞本人未尝没有相似

之处。

故事在现实中积淀

海飞曾说:“好故事是靠养出来的,在我的创

作经验中,凡是匆匆上马迅速编迅速拍迅速发行的故

事,都会显得生涩而且不接地气。而养久的故事,一

定是充满张力和生命力的。”

海飞的日常日渐被繁琐的事务占据,他忙于创

作,也忙于参加各类无法推辞的社交活动。但若要论

最忙的时候,便是每部作品创作前的准备阶段。为了

让故事能够站得住脚跟,海飞会从卷帙浩繁的史料中

抽丝剥茧,探寻到一条条有迹可循的线索,串联起故

事的脉络。

如何讲出有深度的革命历史题材故事?关于这

个问题,海飞的答案是:“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

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

民,扎根生活。”

“在创作电视剧《谍战深海之惊蛰》和小说《昆

仑海》等作品时,我就深感只有走进历史和现实的深

处,创作出真实可信的人物,才能真正走入观众的内

心,更好地传达作品主题。”海飞如是说。

于是,在小说《谍战深海之惊蛰》中,我们看

到了分别取名为“陈河”“陈山”“陈夏”的三兄

妹,暗示了故事“还我华夏”“还我河山”的寓意;

在《昆仑海》中,我们得以跟随少年昆仑历经艰难险

阻,实现家国理想;在电视剧《梅花红桃》中,我们

得以见识将日常细节与惊险潜伏任务融于一体的生动

叙事,并以强烈的人物情感和紧密的故事情节将人物

的坚定信仰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目标的实现;在《向延

安》中,我们读到了既符合真实历史情境又令人耳目

一新的情节,结识了为革命舍生取义、出生入死的主

人公向金喜……后来,《向延安》相继获得了人民文

学奖·长篇小说奖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庆祝中国共

产党成立90周年重点出版物”等荣誉,特别是今年,

该小说已开始了话剧的改编和排练,海飞也由此更清

楚地体会到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对当下社会的意义

与价值。

在一些读者眼中,讲好故事等同于虚构烧脑的情

节。然而,海飞对于故事真实度的细节把控近乎到了

吹毛求疵的地步。有时,为了还原真实的历史,他常

常在容易被人忽视的细微处较真,力求实现既符合史

实又契合当代审美的叙事创新。比如,在创作《苏州

河》这部小说时,海飞不仅翻阅了大量史料,还实地

走访了瑞金路上的上海公安博物馆。在搜寻素材的过

程中,他对上海解放前后警察局的变迁情况,对地下

共产党员与国民党特务之间的博弈,对俞叔平、毛森

等历史人物与解放军全面进驻上海等历史事件都做足

了考据。他让故事的每一处背景描写皆有迹可循,让

真实的历史境况通过虚实相宜的处理,生动再现于读

者面前。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和如何写好小说,或者如

何经好商,如何画好画,如何练好琴,如何出人头地

等种种正面向上的目标是一样的,这是没有正解答案

的”,海飞坦言,“我想说的是,我们许多小说家,

包括我自己在内,忽略了故事的重要性,或者是欠缺

了讲好故事的能力。至少其中一个方法,是沉淀、积

累、蓄养故事。”

或许,正是因为海飞为讲好故事孜孜不倦的追求

和夜以继日的笔耕,“海飞谍战世界”的版图才得以

从时代机遇与前辈经验中汲取养分,并以扎根人民生

活、肩负时代使命为诉求,创作出大量兼具艺术感染

力和精神穿透力的文艺作品,并闪耀着关乎信仰的璀

璨光芒。

512023.11弄潮列传

第54页

寒露:香薰之魂佩兰花

文/袁明华

寒露推举佩兰花的原因,除了时令基础,主要有三点:

其一,“促醒”之谜;其二,“蝶恋花”之谜;其三,从屈原

到苏轼到李时珍的“纫兰为佩”之谜。“三谜”得解,其义

自现。或许潜意识里还有一个因素,大众层面对佩兰花

的认知度太低了,不知何故。

去年冬天受老友王旭烽的影响,追剧《促醒者》,在

第二集一个场景中,突然发现佩兰,那一刻我是喜不自胜

地跺了一脚的,仿佛服下了一粒超强长效兴奋剂,从此看

到佩兰花便是高潮。

佩兰落户西野,并非我和月光有意为之。初遇时,确

实是小有激动的。佩兰啊,你可是从楚辞中走来的著名香

草,三闾大夫屈原的心头之好啊!谁知这小小的激动被

园工记在了心上,之后几年便满院子四处种植,自然就列

入了月光的西野花事排行榜。

出乎意料的是,自从有了佩兰,每年寒露节气前后,

佩兰花芬芳四溢的日子里,小院里简直成了蝴蝶的栖息地,

各种蝴蝶绕着佩兰花觅食——是的,总是绕着佩兰花转,

心无二致。勤劳而又忙碌的蝴蝶翩翩起舞,喜闹得不行,

雨来了也不肯歇,更不要说阳光灿烂的日子了。

这个时节,别的花花草草也不少,蓝花草还在持续绽

放,霜降之花木芙蓉亦已绽放,粉色美人蕉同样讨人喜欢,

美丽的“入侵者”马缨丹和鼠尾草也不赖,这些可爱的小

家伙为什么就偏偏盯上了佩兰呢?佩兰花究竟进化出了什

么样的魔力,可以如此俘获蝴蝶们的芳心呢?

说实话,佩兰花形貌不胜,又无艳色,看上去并不怎

么起眼,其开花的姿态甚至都不能用“绽放”一词来形容。

然而,“蝶恋花”,偏偏就这样死命地“恋”上了佩兰花!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个中

缘故,自有蹊跷。

也许,问问屈原,能解开这蹊跷之谜。屈原就是这样

一只“蝶”,他与佩兰的情缘,绝对不亚于西野院子里这

些狂热的真身。当然,蝴蝶追香觅食可能只是出于生理需

求,为了活命,长途迁徙也是为了活命,屈原所追可能就

不只是嗅觉上的香味了。

在中国,我们已经认知的香草,多半是从以《离骚》

为代表的楚辞中活过来的。一部《离骚》,佩兰携身,香

草云集,不得志的屈子“逐香除秽”,以此自喻品格之高尚,

志趣之高洁,形成一个庞大而丛杂的意象,既蔚蓝天空,

高远辽阔,浪漫无边,又无道人间,汨罗滚滚,如泣如诉。

正如后人所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可以这么说,《离骚》的蓬蓬勃勃,《九歌》的生生不

息,就是这样的“香魂”铸就。若无香草,便无《离骚》。

因此,若要为“楚辞花事”列一个排行榜,我愿意推举佩

兰登顶榜首。同步推举屈原为佩兰形象代言人,就如之前

The Culture Of Qiantang River

52

vol.72

第55页

我们推举武则天代言洛阳牡丹,除了武则天,想不出还有

比武则天更合适的。

佩兰被鉴定为菊科泽兰属植物并命名,那已经是植

物分类学诞生之后的事了。那么,在被鉴定命名之前呢,

出现在古典文献中的“佩兰”又为何名?它又是如何演绎

而为“香囊”“香水”“香薰”的顶流原材料的呢?

我们推举屈原为佩兰形象代言人,但屈原投身汨罗

江至今,也已经过去了2300 多年,在这漫长的时光岁月里,

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追根溯源,唐代以前,佩兰不叫佩兰,但佩兰之名,

其实屈原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

兰以为佩”(《离骚》)这一句中,出现了三种香草,江离,

芷,兰。芷为“辟芷”,生长在幽僻处的幽隐之芷,幽香之

芷;兰为“秋兰”,秋天的兰草。将江离芷草披护在肩上,

将秋兰结成索或做成“香囊”佩挂在身上,这就是屈原卓

尔不群之高洁形象的初步呈现。

浙江有位诗人大概也是因此用“江离”做了笔名,以

追随屈原的高尚品格与志趣。这一句中,我们的聚焦点是

“纫秋兰以为佩”,“佩兰”之名的由来也蕴含于此。这

里的“兰”,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四君子”中的兰

花。唐朝以前,出现在古诗词中的“兰”,基本上都指佩兰;

入唐后,“兰”就指向了梅、兰、竹、菊中的兰,系兰科兰属,

全世界有 100 多个品种,与佩兰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

唐朝作为时代分界线并非一把标准尺,尤其到了诗人手里,

往往会别具一格,演绎出别样的情致。

至北宋,苏轼有一首不太出名的词《殢人娇·赠朝云》,

看题目就知道是写给他在杭州为官时所纳侍妾王朝云的。

苏轼喜欢杭州,与钱塘人氏王朝云的深厚感情只一句足

矣——“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但引我细琢磨的是另

一句:“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明天要过端午节了,

得编织兰草来佩带。这个“纫兰为佩”,立马叫人联想到

屈原《离骚》那一句“纫秋兰以为佩”,谁敢说,这个“兰”

是“四君子”之一,而不是佩兰呢?从屈原去世到苏轼出

生,相隔了 1315 年哪,但精神上的文脉传承一直延续着,

香魂依然,生生不息,相信还会继续传承下去。

其实,“香囊”也好,“香水”也好,“香薰”也好,在

屈原年代,民间对“佩兰”的认知度还是比较高的,生活

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屈原深知民间疾苦,他的香草美人

式的浪漫主义情怀是有根的,深扎于民间现实的土壤。他

的“纫秋兰以为佩”,也完全有可能学自于民间。

当然,民间更注重实效。把晒干的佩兰枝、叶、花装

在衣袋里,塞进枕芯里,辟邪,闻香,治病,齐全。到了李

时珍的年代,《本草纲目》又记录了佩兰的另一个名字,叫

“省头草”,也称“醒头草”。

据报道,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包括河南商丘地区,许

多人家至今还保留着老祖宗遗传下来的一些习俗,在院

子里种上一些佩兰,平时会直接掐些鲜叶子煮水喝,晒干

了则可四季常用,泡茶,煲汤,煮粥,炖老母鸡,煮茶叶蛋,

乃至浸酒,都可用上,几乎成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传

家宝,秘方。

这个秘方的功效究竟如何,历代中医药典籍中多有

记载,除了赋予佩兰“省头草”之名,《本草纲目》还记载

了“兰可配,可浴,可纫”。此“三可”,医家本色,治病当

头。我咨询过精通中医的法鸿小弟,佩兰在中医界至今仍

是主配大牌,配江离,配辟芷,配黄连,配砂仁,配滑石,

堪称中药配方中的百配大王。

《本草纲目》的另一个记载,“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则凸显了佩兰强大的除湿排毒功效,当然功效还远不止

这些。“三可”中的“可浴”,自然也是当年民间的一个习俗。

每到端午节,农家就采摘佩兰的鲜叶子泡水沐浴,

称为沐兰汤,端午节因此又被称为“沐兰节”。农家妇女

同时还会用鲜佩兰的叶子揉汁洗头,这与江南女子采摘

木槿叶子揉汁洗头如出一辙,这样的汁液比世界上任何

高档洗发水不知强多少倍。

相比之下,木槿洗头散发的是植物的清香,佩兰洗头

散发的是传统的香草味,更接近香水味。论气味,也许比

不起欧洲那些大牌香水,但从药效角度、养生角度比对,

不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少毫不逊色。

也许,在中国古代香水没有发明之前,我们的美人儿

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变得香气宜人的。洗完后香啊,

晚风中撩一撩松软的长发,神清气爽,劳作了一天的疲劳

随之消逝。然后回家用干佩兰置于香炉点燃,哪怕用一

个破陶缽也行,闻香辟邪除秽,此举恐怕就是我们祖先最

古老的“香薰”了。

总结并展望一下,从佩兰香草延伸出来的各种香品,

不只积聚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更具有强大的传统中

医药功效。从香囊、香水到香薰,新时代的香薰人是断断

不会忘了老祖宗传家宝一样传下来的这一份厚重大礼的。

据了解,诞生于杭州,专注于展现植物文明与植物美

学的香氛品牌山野手书,一群充满活力的 90 后年轻人, 532023.11河坊寻味

第56页

已经深切关注到了佩兰的文化根脉和独特功效,正在深

入研究一种新型配方,从植物美学的艺术高度,打造源自

“中国香薰之魂”的高端产品。山野手书创始人袁从远说,

“空间香薰里的鼻子教父”Paolo Vranjes 教授有一句名言,

“让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成为艺术”,这是一种境界,也是

我们努力的方向。让山野气息充盈你的生命,以提升人居

生活品质,这是山野手书义不容辞的责任。

接着,请随我再深入细察一下佩兰的真容,闻一闻佩

兰花的香味,希望你以后遇见就能认出来,见多了生一份

遇见老友时的亲切感。

前面有说到佩兰,形貌不胜,又无艳色,这说法其实

有点埋汰了佩兰,许是潜意识里只念着它的香味了。实际

上佩兰也是极有观赏价值的。不要怀疑蝴蝶的审美眼光,

蝴蝶不光逐香,也逐容貌,这是蝴蝶的本性决定的。

还记得那个有趣的故事吗?来自西域边疆、少数民

族出身的香妃娘娘,长相并不比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出色,

有人甚至怀疑其身上散发的香味是狐臭,但走到哪里都

有蝴蝶追随,乾隆爷更是痴迷得不行,对其宠爱有加。我

当时想,这香妃娘娘身上散发出来的香味,若不是传说

中的沙枣花香味,而是佩兰花的香味,那这故事就更有

趣了,至少可以为佩兰的神奇加分。即便香妃娘娘真有狐

臭,佩兰花也有治狐臭的功效。

国庆长假有朋友做客西野,我都会跟大家分享一些

这样的故事,然后一起在热闹的“蝶恋花”场景中看看佩

兰,闻闻佩兰花的香味。

鱼池边的几丛和亲水平台边与蓝花草共生的几丛长

势最好。当晨光透过纱窗照进来,我就能感觉到蝴蝶已

经来了。不知道它们晚上睡哪里,或许与佩兰共眠,不曾

离开?总是在那样的时刻能听见鱼儿造反的声音,是不是

天天闻着佩兰的香味又吃不到,饿慌了?我也替鱼儿去

嗅过这个香味,可等我鼻尖悄悄凑上去,蝴蝶就飞走了,

我还指望着停我鼻尖上来呢,都是精灵啊!

有一回蝴蝶翩舞着翅膀等在鱼池上空不肯离去,仿

佛盯着我看,是鱼儿的一阵剧烈骚动把它吓跑的,那会

儿想还是先喂鱼吧,先把鱼们安抚好。

佩兰花确实有薰衣草的味道。

蝴蝶喜欢采食薰衣草的花蜜,亲历过那拉提大草原

和普罗旺斯薰衣草盛花期的游客,对此可能都有深刻印

象。但西野这里毕竟只是个小院子,佩兰花也不密集,没

有薰衣草地无边无际的气势,香味自然也没有薰衣草浓烈。

凭我不太灵敏的嗅觉,能闻出来佩兰花的味道中还杂糅

了作为“四君子”之一的“兰”味,这大概也是早期人们把

“佩兰”称作“兰”的一个原因。再细嗅,似乎还杂糅了一

点绍兴红腐乳的味道,仿佛又还有那么一点点亭趾踏步

档红烧羊肉的味道,难道蝴蝶也喜欢吃肉?但总之,好闻,

有时码字码累了,瞌铳懵懂下楼去院子里使劲嗅几下,很

管用,醒脑。

佩兰花的色彩自然也没有薰衣草那么浓艳得令人心

悸,它只是那么一点点不强烈的淡紫色,粉红色,还有小

小的管状花萼上那么一点绿色。但它伞状花序上的小花

朵非常密集,当细长的乳白色的雄蕊伸出花面,又卷曲在

同样细微的花瓣之上时,显得异常别致。而这样的小巧

精致,可能正适合蝴蝶的口器,有利于它用细小的吸管式

嘴巴吸食花蜜。

当然,最好使用放大镜去观察。再看它的叶子,有的

两叶对生,有的三叶对生;具体到每一片,有的三全裂,有

的三深裂,有的三裂片大小差不多,有的中裂片特别大,

两边特别小,有时干脆就不裂,完全没有规则。基部不分孽,

从叶腋处萌发新枝,包括新枝再萌发新枝,都集中于上身,

花儿都顶生于枝端,如此,整个株形看上去就比较疏朗,

这一特征倒是与蓝花草一样规则,虽然两者叶子形状完

全不一样,佩兰叶子近似菊,蓝花草叶子近似竹;花儿形

状也完全不一样,佩兰是小花集团型伞状花序,花开花谢

可持续两个月,蓝花草是每枝单生一朵,每朵只开一天,

故而又名“日日新”,但当两者共生一地时,其互相辉映、

相得益彰的景致,真心赋予了西野与众不同的美好时光。

总之,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独具风采,才是真性情,

才能活出真自我。

虽说它在草本植物中算不上高大,个头超过 200 厘

米已属稀罕,但请记住,它是一株香草,一株从远古走来

的香草,一株从屈原《离骚》《九歌》中走来的香草,一

株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走来的香草,是香草界独领风

骚数千年的存在,为充盈人类香薰生活,造化人类身心

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中国香薰之魂”。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The Culture Of Qiantang River

54

vol.72

第57页

赋闲的时光,总是思绪万千。这几天,忽然就有了

整理旧游的念头。大抵是南方出生的孩子,性格里有着

天然亲水的一面,不妨就以水为题,由此荡漾写开。

人人称道,江南水色,不论是滔滔江水,还是潺潺

溪流,借用一句诗词典故“淡妆浓抹总相宜”,一方天

地自有一方风韵。然而,在路过了迥然风景之后,我愿

将所见嘉兴之美称为其中绝色。

初到嘉兴,源于朋友相约当地的乌镇戏剧节。乌

镇,那是文艺青年心中流淌着奶与蜜的圣地,有人称它

是江南小镇的文艺复兴。每年十月金秋,无数怀揣着梦

想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赶赴到此,携着他们的青春与才

华,寻着他们精神上的理想国。

起初,我也不甚理解,为何这座千年古镇会与现代

戏剧牵连,像是拥有魔法一般,不断吸引着那些前卫狂放

的年轻灵魂。直到踏上乌镇的那一刻,慢走细听,举目四

望,亲眼见识过“乱花渐欲迷人眼”,亲身感受过“斜晖

脉脉水悠悠”,才知晓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是浑然天成。

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有水的地方就有故事,因

为水象征着变化,意味着生机,暗喻着自由。行走在

青石板的小径上,耳边不时传来几声吴侬软语,斑驳墙

壁,枕水人家,仿佛电影里的慢放镜头,事物在这里不

自觉地放缓下来,帷幕徐徐拉开,细节慢慢呈现。这与

戏剧的本质是不谋而合的,要知道,戏剧本身就意味着

自由,它令人从日常繁杂中脱离出来,去体会一种天马

行空的思维畅快,即便是短暂的虚幻的甚至荒谬的,可

是,生命的过程不也正是如此吗?

后来,机缘巧合去到了西塘,算是第二次与嘉兴结

缘。同样是温柔水乡,少了一些文艺标签,多了一些市

井气息。古朴而宁静的街巷,随处可见的石桥与亭榭,

江水两侧是错落有致的白墙墨瓦,楼前高高挑起的红色

灯笼,水边堆积的绿色浮萍,无疑为西塘增添了几分相

映成趣的生动色彩。

时光似水,变幻不息,沉默地盘绕着整座古镇,让

故事在这里得以永恒发生。路过那些人头攒动的百年老

店,遥想旧时,大多也是从走街串巷的商贩吆喝起家;

闯入一条无人问津的极窄小巷,路的尽头闪现着现代化

的高层住宅,回头是历史,立足是当下,放眼是未来,

顿时有了穿越的恍惚感。

走累了,随便找一处长廊坐下,咖啡或茶,什么

都好。目之所及是绿柳依依,传入耳畔是木船摇橹,

悠悠之水则流淌在心间。放空的时光总是轻松而幸福,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太过于注重自我感受并不是一件

好事,夸大的情绪只会带来更多的心理负累。无为,无

谓,安静体会这无所事事的一刻,忽然想起了海子说

的,“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

一起走在街上。”果真,美是具有疗愈效果的,尤其是

这柔情静谧的古镇水乡。

然而,真正体会到嘉兴的烟火气,还是最近一次的

南湖游。说来也有意思,南湖令我印象颇深的不是那些

游人如织的著名景点,而是代表着嘉兴风土人情的一席

南湖船菜。

虽与沪苏杭为邻,嘉兴的饮食文化却从未被同化,

而是拥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顾名思义,船菜以船为

载体,在船上烹饪,在船上享用。美景与美食的双重

享受,绝对是江南水乡才能享有的特殊礼遇。“春秋佳

日,肆筵设席,丝竹清音,山水真趣,皆得之矣。”据

说,当年徐志摩邀人赴海宁观潮,在途中安排的就是一

桌南湖船菜。

华灯初上,桨泛波光,水色与月色两厢流连。仍能

想起那天的南湖小聚,主人雅兴,早早预定了一“船”

难求的最佳席位,三五好友围桌共坐,船家忙前忙后端

上鲜美佳肴,众人于风生水起之间大快朵颐,举杯邀

月,谈天说地,忽地就有了金庸笔下快意江湖的武侠

气氛,也想学着沧海一声笑的洒脱,将烦恼统统抛诸

脑后。

那样一场星空下、水波中的浪漫畅快,想必多年以

后,也不会忘记曾经与谁有过怎样的倾心交谈。我们跨

越山海,体会另一种生活,寻找另一种可能,其实不是

为了沉溺诗与远方,而是为了在他处回望原点,审视当

下,梳理自我,还原生活的真实境遇。恰如出走是为了

更好的归来,现在写下这些文字并非只为来日追忆。

水色·嘉兴记

文/文吉儿

552023.11河坊寻味

第58页

在杭州的双浦镇,有一种酒非常好喝,这是由

农民用自己种的芦稷酿制出来的原生态白酒。酒香醇

厚,口感纯正,饮后唇齿间还会久留余香。酒精度一

般在52度左右,喝多了也不上头、不口干。当地人喜

欢喝酒的,在饭前总会喝上几口。办喜事、招待亲友

更是必不可少,一些城里人也时常慕名前来买酒。这

酒虽然好喝但不贵,一般论坛买卖,一坛20来斤的白

酒,售价也就300元左右。

那么好喝的白酒,至今却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

有的叫它“土烧酒”,有的称它“土白酒”,更有人

堂而皇之地为它冠名为“双浦茅台酒”。

对于“双浦茅台酒”名称的由来,这里有几种

说法。

一是说在双浦合并前,袁浦有一家酒厂生产的

白酒以本地地名命名,叫“袁浦白茅酒”,虽然这

酒也比较好喝,但销路一直不畅。后来,厂里人异想

天开,将它改名为“袁浦茅台酒”,想不到竟然销量

大增。而袁浦老百姓用芦稷酿制出来的土烧酒特别好

喝,却又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招待时客人问起这是

什么酒,主人就自然而然地挂上了“袁浦茅台酒”的

名号。到后来双浦合并了,“袁浦茅台酒”也就成了

“双浦茅台酒”了。

而另一种说法就比较滑稽了,说的是城里有家

酒厂生产出了一种新的白酒,那天专门邀请了10多名

“品酒师”来品酒。谁知品酒后,“品酒师”个个摇

头叹气,给这酒做了个“不合格”的定论。午餐时,

厂领导不敢用自己厂里生产的白酒招待客人,只是拿

出了一瓶用雪碧瓶灌装的白酒招待“品酒师”们,

哪晓得“品酒师”们喝后非常惊讶!为首的组长竟然

站起来指责厂领导说:“你把茅台酒拆装后灌到雪碧

瓶里来招待我们,这是违反纪律的,你是不是想让我

们吃个处分,赶快把这酒撤了!”那厂领导听了也是

芦稷烧

文/马建荣

The Culture Of Qiantang River

56

vol.72

第59页

一脸茫然,当他反应过来后连忙解释说:“不!不!

不!误会,这是误会。这根本不是茅台酒,这瓶白酒

是我的一个双浦老同学送我的,是我同学家自己用芦

稷酿制出来的土烧酒,我自己也喝过这酒,觉得特别

好喝,于是就拿出来招待各位了。”专家们听后却是

大吃一惊,“原来,在双浦还有和茅台酒不相上下的

上等白酒啊!”此后,“双浦茅台酒”的名号也就自

然而然地传开了。

不过我想,在还没有为这酒注册商标前,还是叫

它“双浦芦稷烧”比较合适,省得今后惹上商标冠名

侵权的麻烦。反正无论喊什么名字也不重要,只要这

酒好喝,人家喜欢喝就是了。

在双浦,用芦稷烧白酒的工艺,至少已经有百年

传承了。据说,双浦最早酿制芦稷烧是在东江嘴和周

家埭一带,这芦稷的种子,还是东江嘴村一个姓孔的

人,早年从山东带回来的呢!

其实,芦稷是高粱的一个变种,两者长得十分相

似,易种植。芦稷成熟后,可长至两米多高,通体呈

现绿色,成熟后穗尖变为黑红色,它的汁水十分香甜

可口,产量又高,很合适酿酒。芦稷属再生植物,每

年可以收两次,7月份一次,11月份还能再收一次。

在双浦,农户家的桌子上,一年四季都少不了

“芦稷烧”。

说起这酒,袁浦老农孔关生特别兴奋:“我就喜

欢喝芦稷烧,一天劳作下来,无论有多累,只要喝上

一小杯,就顿感精神振奋,劲头十足,干起活来,总

觉得有使不完的劲。”老孔的儿子是个大学生,目前

还在攻读医学专科,他说起这酒的功效,可全是专业

术语,他说:“喝这白酒,除了我爸说的消除疲劳、

松弛神经的好处以外,还有很多药用功效。一是可以

预防心血管病,少量饮用,能够增加人体血液内的高

密度脂蛋白,有效减少冠状动脉内胆固醇的沉积。二

是驱除寒冷,白酒含有大量的热量,饮入人体后,这

些热量会迅速被人体吸收。三是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

循环,起到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四是具有舒筋

通络、活血化瘀的功效,这一功效早已在我国民间得

到普遍应用。”

外地人到双浦做客,喜欢喝酒的总会念叨一句:

“快把双浦芦稷烧拿出来!”不过,酿好的酒在当年

是不喝的,至少要存上一年去去火才行,最好存个三

年以上。这酒还带着一点点甜,很上口,完全不像高

度酒,没什么酒量的人都能喝上一杯,但它后劲实

足,如果你不把握点分寸,就这么喝下去,准保你烂

醉如泥。

做土酒的师傅在双浦被称为“酒匠师傅”,每个

酒匠师傅都有自己独特的秘方,村民们也都有自己钟

爱的酒匠师傅,往往是连续多年都会请同一个“酒匠

师傅”酿酒。一年里有两段时间比较适合酿制土酒,

4月到6月是一季,10月到12月又是一季。太热了,芦

稷要发酵过头;太冷了,又发酵不起来。芦稷要求无

霉变、无虫蛀,没有农药残留,并要晒干、扬净。用

水浸胀之后,就下锅蒸,蒸煮达到内无生心,外微开

花,保证芦稷完全熟透。蒸过的芦稷要在干净阴凉的

地面摊晾,冷却后再堆积在一起,便于糖化。加曲搅

拌均匀后,可以入缸发酵,发酵时间掌握在35天到40

天左右。蒸馏时要把酒甑清洗干净,把发酵好的酒醅

均匀撒在隔层上,做到轻、松、均、薄、准,不能压

紧。上完后,盖上酒甑盖子,把水封槽补足水,开始

进行蒸馏。要控制冷却水的流量,保证酒的温度,酒

温过高,酒分挥发,产量减少;酒温过低,低沸点物

质不能挥发,质量差。酒开始下滴时,根据下料量的

多少决定接酒头,酒头含有甲醇,不能饮用。要控制

冷却水接酒,到25-30度去尾,尾酒单独存放,下次

用来回馏。入库酒度掌握在52-60度。酒度低不适合

贮存。

当然,好酒要有好菜配,如果你能到双浦的江

边走走,那江边饭店的步鱼春笋,银鱼莼羹,芙蓉

沼虾,清蒸江鳗,风味江蟹等“江野河鲜”特色菜一

定会让你酒欲大增。另外,东江嘴村的大学生村官赵

金还告诉我,该村在每年的年底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

“荻花酒会”,到时,农户们将拿出多年陈的双浦芦

稷烧,端上自己捕来的江野河鲜,再给你讲一段双浦

芦稷烧的故事,一定会让你品酒如梦,梦入仙境!

572023.11河坊寻味

第60页

如何认识一座城?饮食应该是最便捷的打开方

式。潮汕的小吃美食,品种丰富,食材讲究,做法

精致,口味清爽、鲜淡,再佐以文化的底蕴,“食在

潮汕”之誉便货真价实。《舌尖上的中国》称潮汕为

“美食界的孤岛”。

潮州是一座老城,虽府隶于广,实则在先秦时就

属闽越地,语系接近福建。在每一条古老的小巷里,

原汁原味的潮州生活还实实在在存留在那里。邻里街

坊,亲切友善,而特征分明的潮州民居和所有的地方

民居一样,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潮州是粤东的政治中心,历史上是州、路、府治

所在,因此也是达官明吏集聚。入宋以后,更是人材

辈出,人文荟萃,如今掩映于古巷间的各种大夫第便

是这里文风鼎盛的最好证明。此类盛行的文风,与被

贬此处的大文豪韩愈有关,他在潮州担任刺史期间,

重视州学,兴办学校,成就了潮州人的儒雅秉性。

因为垂涎潮州的美食来到这里,却又被老城的阡

陌古巷迷惑。对于当地人来说,街巷里隐藏着岁月和

回忆;对于一个外乡人而言,这里的美食更像是这座

老城的基因密码。

读懂一座城,往往从这些充满着古早和烟火味的

美味开始。

游人趋之若鹜的牌坊街一定是“潮州味”最集中

的代言。如果不想费时费力地找,吃完这条街后就会

认识“潮州”为何味。

据相关史籍记载,历史上潮州曾有牌坊91座,

其中太平路39座,其他街巷44座。此外,于乡镇间尚

有57座,因此被喻为“牌坊城”。而今天我们看到的

牌坊街盛景,是在2006年后修复的明清石牌坊,多为

横跨路面的四柱三门。这批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牌

坊建筑群确实气势非凡。而潮州的特色小吃也基本都

汇集在牌坊街两侧,无论何时,这条老街上都是游人

如织。

潮汕的食

如果用一种美食来代言潮汕,想来非粿粉不可。

潮汕美食讲究粗料细作的真谛也可以从一碗粿粉看

出。汤粉往往以牛杂或牛肉丸的原汁作汤底,清鲜和

淡;炒粉则配以鲜虾、猪肝、瘦肉、鲜蚝等,充满浓

郁的酱香和咸鲜味,很远就能闻香而馋。

而另一种称之为咸水粿的食物,则是用米浆做皮

子,口感滑润绵软,通常里面放上翻炒好的咸味萝卜

干,一点油腻正好滋润粿皮,中和口味。

和咸水粿较为接近的美食应该是肠粉,潮州的肠

粉不同于广州,尤其好吃的是酱料。各种口感的酱料

也是构成潮汕饮食的一大特色。肠粉的皮子都一样,

潮州肠粉会在里面放上鸡蛋和新鲜蔬菜,再浇上特制

的酱,洒上香菜和先前准备好的香菇片,鲜嫩的皮子

和鸡蛋,混合着酱香,十分美味。

潮汕人还喜“甜”食,以至于一碗糖水都要做到

超乎想象的精致。最出名的是鸭母捻,类似于江南的

带馅汤圆,汤圆偏甜,但糖水的口感清爽淡甜,正好

从一碗粿粉开始的浅斟低吟

文/张 慧

The Culture Of Qiantang River

58

vol.72

第61页

和汤圆相衬。每碗里都会放两个汤圆,形似鸭蛋,再

配上银耳、莲子、百合、白果、绿豆、芒果等。因为

潮州人喊鸭蛋为“鸭母卵”,因此才有此名。老街上

的“胡荣泉的鸭母捻”是家百年老店,以售卖糖水和

春卷出名,几乎是人尽皆知。

另一种被称之为“糖葱薄饼”的甜食,是一种

潮汕地区广为流传的小吃,又叫“鸭潭糖葱”。南方

人不喜欢吃葱,也可以不放。外面就是春卷皮子,包

住里面的糖葱,撒上芝麻,就可以吃了。合格的糖葱

必须颜色雪白,有16个大孔,每个大孔周围又有16个

小孔。制作糖葱的手艺在明朝已闻名,当年任潮州知

府的郭子章已有文字记载:“潮之葱糖,极白极松,

绝无渣滓。”现在,机器盛行,这种传统手工小吃正

在濒临失传,或者不久的将来,你只能吃到机器做的

糖葱。

最为神性的是当地砂锅粥,被传说可以包治百

病。一锅粥,却硬生生让当地人煮出江河湖海,万物

皆可入粥。吃粥基本按人数计,份量和满满当当的实

材往往超乎人意料。另外,还有配菜和酱料6碟且无

限量提供。

从小食、私房菜到大菜,潮州是无一不精致,尤

其是对宴会的讲究和丰盛程度一点都不逊于广东。广

东讲究“无鸡不成宴”,潮州则是“无鹅不成席”。

这里的卤鹅远近闻名,以狮头鹅为原料,用南姜、红

蒜、糖等原料卤制。尤其是鹅肝,肥嫩而不腻,鹅

翅、鹅掌、鹅肉卤到烂韧度适中,最后上盘前淋上卤

汁。如果怕咸,吃时也可配蘸酱,可去掉部分卤汁的

咸味。

而为当地人所熟知的永兴餐厅,特色菜便是卤

鹅。菜价很实惠,没有菜单,几个推荐菜都做得不

错。新年里,很多当地人在他们家包桌宴客。餐前的

小食做得非常好吃,以至于往往正菜没上,小食就会

被瓜分殆尽。

一个地方的特色,往往藏在这些不起眼的街边小

食中,现代人戏称这类店为“苍蝇店”,但只有在这

样的店里,你才能吃到原汁原味的传统美食。它已然

成为中国饮食当中最难抹去的一笔。而在美食肆立的

潮汕地,街边摊食物就是招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

故渊”,念的无非就是这一口家乡的美食,

潮汕的茶

潮汕人喜喝茶,尤其是工夫茶。甚至各种商铺、

摊位门口,都放着一套茶具。刚从烟熏火燎的厨房走

出,人便径直去往茶桌边,即便站着喝几口,似已

应了潮州宋代词人柳三变曾说的:\"忍把浮名,换了浅

斟低唱。\"之境。潮州人身边离不开的“茶”事,已

成了他们生活所必备的一种仪式。都说潮州人精于商

道,但更懂得浮名之外的“浅斟低吟”。

除了工夫茶是潮洲街头一景,布满大街小巷、

摆满各类功效的凉茶摊,也算是潮州的另一片景致。

几种不同的草药搭配在一起就可以熬出不同功能的凉

茶。说是凉茶,其实就是中药茶,口感很苦。还有各

类自制的雪梨膏,清凉润肺,又没有中药的苦味,很

适合在饕餮后当甜品吃。

这座山海之间的老城,拥有着并不富裕的资源,

却硬生生通过勤劳和聪明,开启了一片美食帝国。

潮州就像是一副古老画卷,很多人眼中的它古老

而不合时宜。只是在各类机器横行的功利时代,如此

安心而专一地做一件简单的吃事,这份持久和耐心,

确实不易。潮州人懂得生活,也热爱生活,就像他们

的“工夫茶”,炉火慢煮,耐泡,耐喝,工作和生活

两不耽误,这种精致的浅斟低吟,潮州人可谓深得其

中三昧。

592023.11河坊寻味

第62页

“八山一水一分田”,永嘉以“水秀、岩奇、瀑

多、村古、滩林美”的田园山水风光闻名。永嘉位于

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市境内与雁荡山毗邻,境内有一

条清澈碧透的楠溪江自北而南蜿蜒贯穿,并入瓯江。

晋初,公元323年,始置永嘉郡。谢灵运被贬永嘉,

却因此方山水而治愈,并写出了“涧委水屡迷,林迥

岩逾密”“清旦索幽异,放舟越坰郊”等名诗,自此

开启我国山水田园诗派。苏轼曾云:“自言长官如灵

运,能使江山似永嘉。”魏晋以来随着北方战乱,大

量贵族南迁落户于此;并把读书之气带入,成为“耕

读之家”。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能与朱熹理学、陆九

渊心学成鼎足之势的重要学术思想流派。近代以来,

永嘉曾以重山叠嶂,交通不便,唯一的 “水路”成

为“死路”(方言谐音)。“靠山山不成,靠水水难

依”,贫穷让永嘉人学会了最质朴的应对办法——瓯

干:鱼可以晒干,菜可以晒干,赶路的食物可做成易

携带保存的大麦饼。随着当代旅游经济的兴起,这些

食物现在却成了永嘉的乡野特色食品:永嘉麦饼、梅

干菜、溪鱼、金粉饺、楠溪素面。

1997年以来,永嘉大力实施“沿溪绿色旅游

风光带”战略和“文化楠溪江”战略。“水路”变

“财路”。

丽水街——特色古村落

丽水街似浓缩的塘栖,古色古香中透着些许衰败

破落。一条长约300米的清凌凌的小河贯街而过,河

两侧是两层木质小屋,沿河侧开店铺。店铺外是鹅卵

石铺成的街道,河边有美人靠长廊,廊檐上挂上一排

排红灯笼。村头的大樟树下有一两个老妇人在叫卖时

令蔬菜。沿村头大樟树右转,是一座古戏台,有老人

在下象棋,边上还有不少围观者。棋子敲落间,观者

含笑低头不语,对弈老者高声急切辩论。有水红色帷

幕随风飘荡,似乎名角藏在帷幕间准备粉墨登台。戏

台上两根大柱子上写道:“宫商角徵羽传承村间千秋

事业, 生末旦净丑演绎人间悲欢离合。”这里是永

嘉昆剧的诞生地;也是北宋中叶南戏的鼻祖,当时被

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 ,是中国戏剧最早的成熟形

式。永嘉昆剧于2006年申请国家非遗名录成功。出古

戏台,看到有一老妪在路边小河沟里清洗衣物。边上

停了辆她骑的蓝色小电动四轮车。时代的交融发展,

似乎在这一刻凝固。质朴的洗衣风俗与现代出行的便

捷,在老妪身上可窥一二。

在沿河长廊上随意步行,累了可在美人靠上歇

脚,并不时有商铺里的老物件吸引着你:一把木弹

弓,几包老姜糖、芝麻糖,本地豆腐皮干……河边还

置有些花卉,有山间的兰草花,带刺的仙人球,满枝

溢出的落地生根……似是自然与老街融为一体。放眼

远山近水唾手可得,感觉时光慢下来,静下来,这里

像世外桃源,与世隔绝。心灵与碧水蓝天一起涤荡,

身体与老街一道变得有温度有木香。老街的活力在于

气息绵延,承载着鲜活的生活。老街一楼开店,二楼

住人。老街上有自酿的醇酒,河边有晾晒的长豇豆,

还有顽皮的戏水儿童,挑担子的农夫。河对岸有一四

方小湖,湖心有一乌篷船静泊,与石木老建筑相得益

彰,似乎在等候游人来拍照。四方湖侧有一小平桥连

通水中半岛——琴屿,琴屿上有一大樟树郁郁葱葱、

亭亭如盖。再往上走几步见一鹅卵石砌成的小院落,

柴扉半开,溪水从屋前潺潺流过。河道中间有一鹅卵

石砌成的竖形堤坝,据说是古代担盐人的必经之路。

河西端有一座初建于南宋的塔湖庙,庙里供奉卢氏尊

永嘉山水游记

文/元小佩

The Culture Of Qiantang River

60

vol.72

第63页

神、袁氏娘娘等守护神。庙宇内香火缭绕、人声鼎

沸。原来农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圣诞,当地村民

在做佛事庆祝。庙侧一高坝上有一沧桑古朴的重檐八

柱古亭子,名曰接官亭,当地人又称花亭,因曾依荷

花池而得名,建于1556年。接官亭带有很重的闽南气

息。质朴庄重,宽阔厚实,重檐攒顶,其天花用五层

斗拱叠成八角藻井,隐喻五行八卦。重檐屋面八条脊

背,立有“张果老骑白驴”“刘海献钱”等雕塑。接

官亭柱子上写着两副对联“名师留奇迹,怪匠逗行

人”“情理三巡酒,理情酒三巡”。可见此处钟灵毓

秀,地杰人灵,人才辈出,创造力非凡;并且乡邻间

关系融洽、民风淳朴。

丽水街原建于明嘉靖年间,是当时地方宗族大户

所建的蓄水堤。当时规定堤上只许莳花种树与建亭,

不准筑屋经商。到了清代,岩头村长堤成了担盐客的

必经之路。清末长堤发展成商业街。太平天国起义时

曾遭火焚,近年重修。行将离开丽水街时有点依依不

舍,见丽水滟滟,对岸有文公塔遥遥相望,近处水田

在兴建荷花池,廊亭迂回其间,似乎可见明年的荷花

已是攒动红粉、万分美丽。

九龙瀑

九龙瀑也称龙瀑仙洞。相传,古时有一姑娘上

山采药,不幸迷路,在饥渴难耐时,捧了山涧水解

渴,又看到山上有一破庙,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才找

到回去的路。不想回到家中发现怀孕。害怕村里风言

风语,父亲遂狠心将其逐出家门。姑娘无依无靠,只

好来到原来山上的破庙落脚。不久后她生了九条小

龙。月余后,其父担心姑娘安危,带着干粮找到山上

破庙。正好看见九条小龙在吸吮姑娘奶水。情急下,

父亲拿起锄头想砸死小龙。其他小龙纷纷逃跑,唯有

第九条小龙不舍得离开母亲,犹豫了一下,逃得慢了

点,被砸断了小尾巴。那小九龙化成俊美山岗、卧在

母亲生活的岩头镇岙底村,守护着母亲。据说我们看

到有一处山岗突然断崖直下,缺口明显,那就是小九

龙所化。其它八条龙或化作风云雨电,或化作永嘉境

内的连绵山岭。它们施云布雨将一方原先贫瘠荒凉的

地方变成了风调雨顺、美丽宜居的家园。

传说虽不靠谱,但体现了永嘉人淳朴的世界观,

他们懂得知恩图报、热爱家园的美好品质。

九龙瀑景区位于永嘉岩头镇岙底村。大巴盘旋

几圈,把我们带到半山腰。沿途绿树掩映、溪流叮咚

奔流,空气清新惬意。景区入口处一苍苔竖石书着苍

劲的“九龙仙瀑”四个红色大字,边上鹅卵石矮墙、

木檐高廊,显得古朴、庄重。这里树伞高擎,绿荫森

森,凉爽阵阵,偶闻蝉鸣叽叽也不像别处的蝉高亮聒

噪,似乎这里的清凉让蝉也有了凉意。 突然,水声

哗哗作响,抬眼望去,前方有一溪流从一石拱桥处撒

出雪白水花。这寂静古桥中的“动”,点活了游客,

大家兴奋地向石桥奔去。过吟龙轩,便见一潭碧汪汪

的潭水:深约丈许,直径约二三十米的碧玉盘。潭水

被众山掩护,宽实的山崖环抱。山崖缺口处有一条白

龙从高空腾入潭中,激起千万朵白莲花。白莲花外圈

的微波中,成群的锦鲤转动着肥硕的身体在嬉戏觅

食,或聚成红莲花、或游弋自得,一幅逍遥快乐的样

子。这里的水、这里的空气让生灵肆意生长、自由生

息,青苔自绿、鱼儿自欢,草木自茂。飞练约莫百米

见长、中空峭壁上有洞,隐约可见有游人在洞口拍

照、嬉戏,这就是吟龙潭和九龙瀑。过一座水波上的

木索桥,到了潭水中央的凉亭,凉亭中有对联数副,

其中有言“身卧崖脚疑无路,舟入壶中别有天”。果

然,神奇不断,凉亭中间开口,有暗梯直通“水底龙

宫”。U字形的水底龙宫中还设了香案,龙王边上站

着金童玉女。此外,还有美人鱼、珍珠贝等雕塑,或

许是为了迎合中西文化融合的需要,把凡是水下的故

事都杂糅进来了。周遭走了一圈后,我们出来在岸边

坐着小木船,横穿潭水进入崖壁中更深幽的奇洞游

玩。崖壁像环形电影幕布,缓缓打开,里面玄机无

数、惊奇不断。

游人由小木船进入崖壁峭洞中。与潭水接口的

崖洞还算宽敞,两条小舟相向而来,也转得开身子。

导游说,这里的洞是依山就势打的人工洞穴,耗资几

612023.11河坊寻味

第64页

亿。这里的洞没有钟乳石等天然珍奇,但也还能满足

游人的探奇寻幽。洞与洞上下相连,横纵交错,大

洞中套着小洞。高高低低间,曲折迂回中没多久就来

到了半空的水帘洞。这个洞穴宛然天成,高五六米,

大厅很开阔可容近百人,厅洞口有飞珠溅玉、素练悬

空。这很像《西游记》中的水帘洞,而且妙就妙在,

这洞中洞是在悬崖之中,下临深潭、上有飞瀑。大家

快乐地在水帘洞前排队留影,取笑打闹。有胆大的则

可以攀坐在水帘洞口摆出姿态,美哒哒地拍上一张以

水帘为背景的全身照;胆小的就只能站在地面,上半

身或头部处有水帘飘动已很是满意。离了水帘洞不

久,我们坐扶梯一下子就到了最上层的悬空洞。这个

洞蜿蜒深邃,像个大号牛角,根管处用人工凿通扩建

了一排联房,有大型会议室、歌舞厅、茶室等。喇叭

口洞厅里摆满了原木长条桌凳,供游人休憩。这个悬

空洞有点似雁荡山三折瀑上的莲花洞,但比莲花洞大

很多,据说可容纳800人。悬空洞的开阔洞口有水花

在飘飘洒洒,洞口青藤漫爬、春花嫣红,洞一侧还有

一棵新植的带着鹅黄花蕊的高大仙人掌,仙人掌上还

晾晒着一竹篾箩的黄花菜。洞右侧有一石龙缠柱盘旋

飞向天空,尾巴却在柱子根部缠绕,苍劲腾飞间却带

着对故土与母亲的依恋,这很像传说中的小九龙。有

一股山泉沿飞龙的洞壁缓缓流下,这很像传说的龙涎

水。抬望眼,山岗连绵、奇峰耸翠、怪石峥嵘、涧瀑

飞泻,再加之古洞幽深、环境清幽、景色宜人。出了

悬空洞,我们顺势拐进一小洞,忽闻香烛味,洞壁两

侧红色经幡成串,估计是用来祈福或做佛事用的。几

经曲折,出了洞来,突然开明,见山弯处有一庙宇,

这可能周氏娘娘庙吧。边上有撞钟处,布置得很是清

幽,粉黛白墙中置一大铜钟,撞之喑喑作响。天色向

晚,行程在迫。沿着山间小石路,奔跳而下,觉得野

芳幽香、草木皆情。途中还有一只迷路的小羊一路跟

随,似有深深惜别。

楠溪江竹筏漂流

水秀、水清、滩林美、山美,是楠溪江竹筏漂流

的特色。永嘉境内水流纵横交错 ,其中两条较大的

是:由北而南的小楠溪与大楠溪,两溪相遇后汇成楠

溪江。楠溪江舟行的诗意很早以前就被永嘉太守谢灵

发现,“活活夕流驶”“莓莓兰渚急”。永嘉山水激

发了他的诗情,使他成为我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如

今的我们也来寻觅先人的诗意漂流。我们一行人从岩

头村的狮子岩一带乘坐竹筏。鹅卵石的浅滩边停着两

只原木小船,一只是两头尖的弯弯小船,一只是两侧

木雕镂空带顶式的花舫。一只朴实、一只典雅,衬着

溪流映着山水,是这幅风景画上的点缀。

大楠溪水位不很高,沙子、滩石、流水渐次呈

露。半条溪流徐缓地潺潺,够竹筏漂流的段落,还

稍稍装了拦水坝才能通行。艄公喊着号子,拿起长篙

在水流中,左一撑、右一击地撑着。溪水清凉洁净,

忍不住想起“沧浪之水濯我足”。悄悄地放松双脚,

与溪流来个亲吻,丝丝柔滑、凉凉爽爽。天空碧蓝、

偶有白云飘浮,远山如美人侧卧、曲线婀娜、丰姿卓

越;流水清澈、溪底鹅卵石清晰可辨,空气清新而潮

润。一切看起来,那么赏心悦目、自由自在。行到溪

水中段水流湍急,个个小漩涡在暗暗盘转,艄公用力

把控竹筏走向,撑篙的力度与次数明显加大增多。又

过了会,驶向了更开阔的水面,竹筏平稳随水漂着。

我们也开始放松,看见溪中有不少戴斗笠穿水裤的

人,背着篓在垂钓。一打听,原来是在钓溪鱼。这溪

鱼是永嘉一道绝味,价格还不菲。那些钓鱼者身体壮

硕,觉得他们很懂生活。这分明是在钓风景,溪流之

美、山林之美、鱼鲜之美,尽多兜入他们的怀抱中。

看看水溪中缥缈的影子,有点不真实。山林在退、溪

流在转、钓鱼者点点如墨泼洒在溪流上。放眼望戈壁

滩上有汽车在赛跑,一红一白,紧紧相追。它们时而

穿过黄色的戈壁,时而穿过绿柳,时而踏上青草地,

很惬意快乐的样子。滩林上支起了不少帐篷,是携亲

朋来露营的,还有带着烧烤、啤酒过来的,在美美的

大楠溪江边过一个与大自然亲近的周末。

漂流很短,意境无限,回味无穷,心无拘束、万

物涤荡。钱穆曾言:“一段历史的背后,必有一番精

神,这一番精神,可以表现在一人或某几人身上。”

现今我们享受的旅游快乐,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的发

展,是永嘉人的睿智经营,也是山水自然永远是反哺

人类的情结所致。

The Culture Of Qiantang River

62

vol.72

第65页

九月中秋到了,父亲一如既往

地像往年那样,点名要合浦的五仁

月饼,一斤装。父亲对它的情有独

钟,我们是从小就领教的。

年少时的家在一个山坡上,

屋前有围墙,远处是一望无际的稻

田,北靠连绵起伏的山峦,是赏月

赏景的好地方。临近中秋,母亲都

会买月饼。传统的月饼馅多皮薄,

油分足,包在渗着幽香的油渍的粉

纸上,无比诱人。我们小孩子喜

欢吃豆沙、莲蓉和芝麻,而父亲

总会特别交代:“要五仁月饼,要

8个。”记得父亲说到五仁月饼时

是眉开眼笑的,而母亲会好脾气地

说:“好好好,买买买。”

月饼买回来了。母亲把它们

整齐地锁在客厅的橱柜里,透过纱

窗,恬静地伫立着的,带着渗油包

装的月饼让我们望眼欲穿。但母亲

说还不能吃,不然啊,我们三个小

猴子没到中秋就能吃光。父亲才不

急,他说反正没人看上他的五仁月

饼,还逗我们似的把五仁月饼放在

显眼的茶几旁边,我们牙磨得痒痒

的,但又不喜欢这一款的。

五仁月饼有什么好呢?鼓鼓的

形状、边角突起,那花纹和字迹特

别清晰,中规中矩非常端庄;边缘

是象牙色,底部是深一些的棕色。

但再好看,也没有我们心心念念的

豆沙、芝麻和莲蓉更有诱惑力,吃

起来绵绵软软,甜甜蜜蜜的。但触

手可及,又仿佛远在天边,锁着

呢。只能看着父亲在一旁笑,还放

心地溜达去书房,一点也不担心他

心爱的五仁月饼会被消灭掉。

到了中秋节的晚上,吃过晚饭

之后,我们三姐弟争先恐后地帮母

亲摆拜月桌子。大柚子削掉顶上一

块皮,插上母亲点好的檀香,袅袅

升起的烟香气弥漫。摆上水果,芋

头,剥好的柚子,当然还有拆了包

装的月饼,放在白瓷盘里。我们认

得自己喜欢吃的月饼模样,皮薄得

印出那馅的颜色,饼皮是扁平的,

因为绵软,形状会有些塌陷,但并

不影响它们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

而父亲的五仁月饼就不一样了,骄

傲地保持着端庄的姿态,饱满大方

地放在中央的位置。

月上中天,一家人围坐在桌

子边,终于可以大快朵颐。我们三

姐弟一人一个豆沙月饼,小小咬一

口,不舍得吃太快。饼入口是一

如既往的香甜,酥香的饼皮,细

腻的豆沙馅,咬几下,混合在一

起之后更是回味无穷。而父亲拿起

一个五仁月饼,放在一个碟子里,

用一把小刀切成四块,递一块给母

亲,自己拿起一块,享受似的放在

嘴里咬,眯着眼睛说:“老味道,

绵软带酥,有橄榄仁、有核桃、有

瓜子,还有白芝麻和杏仁,白糖不

多,冬瓜的软硬适中……好吃好

吃。”看着父亲摇头晃脑陶醉的样

子,母亲笑了。曾经诱惑得我拿起

一小块尝尝,只觉得有些硬,口感

香软绵酥,并不油腻。但并没有引

起我的兴趣。

父亲喜欢五仁月饼,甚至可以

当早餐吃,就着一碗白稀饭,喝一

口粥,咬一口月饼,惬意又享受,

有时候母亲会泡一壶茶放在旁边,

父亲能就着茶品半天。

许多年后,父亲在一次喝酒

后说了许多话。才知道,当年父亲

年少时,每年的中秋前夕,都会和

爷爷奶奶一起,在晚上,在扑闪的

油灯下,帮别人做五仁月饼的馅

料。砸橄榄和核桃,手剥瓜子,挑

芝麻,弄杏仁。种类多,手都弄

疼了。三人一颗也不敢偷吃,父

亲说,那是要过秤的。那些年日子

过得艰苦,但父亲内心欢喜,对五

仁月饼就情有独钟,虽然馅做了不

少,但也只得了微薄的工钱,还有

四个正宗的五仁月饼。那时的月饼

特别好吃,父亲醉了,含含糊糊地

重复着,伏在台上时,我分明看到

了他眼角的泪。

父亲是想爷爷奶奶了,没想到

他爱吃五仁月饼是因为与它有着割

不断的缘。我们家每年中秋,都会

买正宗的五仁月饼给父亲品尝,让

他能够回味从前爱的岁月。

文/何小琼 父亲的五仁月饼

632023.11风雅诗韵

第66页

我常在网易云平台听音乐,

然而让我感动的不仅是音乐本身,

网友的评论及回复更让人动容。曾

经有人提问:“人生低谷时,你们

是靠什么挺过来的?说说你的故

事!”此话题引来大批网友围观和

回复。

网友小王说,有一阵子他每天

都不想上班,有一个雨天,他心里

呐喊:“这么美好的天气,为什么

要去那个枯燥的写字楼?”公交车

上,他陷在烦闷中不能自拔。

倏忽间,车内传来司机师傅

温柔的语调:“各位叔叔阿姨们,

尽量不要在转弯时换座位哦!”悠

悠的女声传来内心的平和与关切,

小王被这和风细雨般的声音吸引,

发现车内大部分都是爷爷奶奶辈的

乘客,车厢地面也被雨水弄湿了。

不一会,又传来一声:“车要转弯

了,你们把把手拉紧些啊!”司机

师傅说,“下雨天我们要互相照顾

哦!”没想到,车厢内传来大爷大

妈们的阵阵欢笑,小王也止不住地

笑了起来。他说,那天的好心情是

那群温暖的人给的,他也学会了笑

对生活。

喜欢唱歌的小赵留言说,以

前她喜欢唱歌,但自从失去挚爱亲

人后内心一片空白,别说唱歌了,

听都听不进去,每个夜晚都失眠难

安。去门诊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好

想抱着医生大哭一场,但忍住了。

针灸期间,针灸师施针完毕,轻轻

拍着她的肩膀,说:“你休息一会

哦!”小赵说,那轻轻一拍,把她

的眼泪都拍在了病床上,好像有人

看到了她的脆弱。

平时上进心比较强的赵女士则

说,自己是大专学历,一直在自考

本科路上挣扎,常常徘徊在放弃的

边缘。有一次报了好几门考试,复

习不充分,但还是硬着头皮考了。

在有一门考试中,她从实践经验出

发,竭尽所能地分析论证,写了她

自己对“儿童心理教育”的理解。

虽然考试可能不及格,但她走出考

场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没

想到,最终成绩为61分,比60多一

分,这个成绩她铭记于心。她始终

认为那多出来的一分就是阅卷老师

对她的肯定,老师一定也看到了那

个不放弃的自己!

喜欢写作的张阿姨也留言,说

自己退休后才拿起笔想写点文章,

因为那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

天”。看到上稿后的文章,感觉到

编辑在字里行间修改文章的用心,

很温暖。有时是改个标题,有时是

调整上下文顺序或措辞,有时一整

段都稍有调整。这让她内心很感

动,决定以后要更加努力学习,减

少编辑的工作量,也提升自己的写

作能力。那些细节的改动让张阿姨

久久不能忘怀。

网友们的留言很多,有的说

匆忙送孩子上课赶公交,停放电动

车忘了拔钥匙有人提醒,有人说在

陌生城市旅游没有现金有人帮忙用

支付宝兑换,还有人说上医院排

队时,有人看到她抱着发烧的孩子

让她排到自己前面。这些温暖的小

事,深深融化了这群爱音乐,心思

细腻的音乐友人。有人调侃说:

“听到这些暖事,网‘抑’云都不

抑郁了!”

这些温暖的小事,也许当事人

只是无意的善举,不经意间却温暖

了身边的陌生人,让处在低谷的人

们感受到了小暖“陌爱”,并因此

点燃了对生活的热望!

小暖“陌爱”

文/杉 柠

The Culture Of Qiantang River

64

vol.72

第67页

秋天的脚步素来缓慢,凉意姗

姗来迟。

早晨的太阳,从大山的怀抱里

升起,不动声色地就撒下了一片橘

红色的温暖,干净清爽,驱散了人

们残留的睡意。到了正午,阳光却

变得那么晃眼,气温之高,比起盛

夏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时,干燥的

西北秋风裹挟着热气,吹得人昏昏

沉沉的,秋老虎之称果真不假。

虽说秋光迟迟,但初秋的天

空,较春夏更加高旷无边,天色瓦

蓝如洗,洁净到底,一两朵白云,

在空中慢慢悠悠地行走,休闲中,

不乏素素的清美。秋阳高照,确实

炎热,但它已经开始迷恋西山,日

渐短,夜渐长了。晚霞收敛了金色

夺目的光芒,疏影横斜,散落在山

尖、天边……勾勒出“晚云收夏

色,碧水动秋波”的落日美景。

阳台上的金桂,在秋风的轻

抚下,快到盛开时候,一缕缕香味

若有似无,沁人心脾。初秋时,每

棵大树都延续了夏日时的葱茏,甚

至在秋光熠熠下,显得更加绿油油

的,充满生机。叶子在风中轻舞,

发出飒飒声响,只是蝉鸣不再,它

们只高歌一季,秋日一到,便退出

了热闹的舞台。

倒是池塘里还有荷花可供观

赏,就是不如夏季那般热烈。远远

望去,间或几枝秋水白荷,亭亭玉

立,支撑着夏天最后的骄傲。荷叶

绿如盖,铺在水面上,叶子的边缘

处,褐色点点,不经意泄露了秋的

颜色。

就那么一会儿,我仿佛走进了

李清照的词句里:“湖上风来波浩

渺……莲子已成荷叶老。”秋荷之

美,是真美!我还惦记着,秋藕将

熟,它的清甜可口,正好可抵秋之

干燥。不错,可以吃上莲藕宴了。

不止秋藕,许多蔬菜一定要到

秋天方显其真味:花生、芋头和南

瓜正是丰收的时候,粉粉糯糯的口

感,那么饱满实在,尽是秋天的味

道,给人满满的安全感。

苦瓜、丝瓜已慢慢褪去繁华,

渐趋枯萎的瓜藤,在竹架上随风摆

动,豆角正用它的新绿取而代之,

一条条垂挂着,摇曳在秋风中;竹

架底下,西红柿红透了脸,水灵灵

羞答答的样子,像极了待嫁的新

娘;还有一畦畦刚冒尖的芽苗,那

是白萝卜,趁着入秋播种,到冬日

就可吃上了……秋天的况味,藏在

这乡野里,宛如韵味悠长的诗行。

在南方,这一方小小的菜园,一年

四季绿意盎然,既装点了秋色,亦

满足了人们的三餐需求。

一切那么刚刚好,没有冷清肃

杀,没有悲凉萧条,连一场秋雨,

都是淡淡的舒适,它不似夏雨的豪

迈,只是不慌不忙的,从层层云影

中飘落下来,明明掠窗无痕,却让

我心里泛起涟漪。最喜雨落在半

夜,枕着清凉醒来,隔着雨帘,但

觉山水素静,诗意无穷。

“雨后风凉暑气收,庭梧叶叶

报初秋”。秋天的脚步慢慢,但也

许就是一场雨的时间,可能,还未

待你细细品味,雨过天晴后,就是

碧空万里,层林尽染的金秋了。

秋天的况味

文/邱宝瑜

652023.11风雅诗韵

第68页

刀郎:从青春岁月里走来

文/张帮俊

沉寂多年的刀郎又火透娱乐

圈,并且,一首《罗刹海市》火遍

全球,播放量创纪录。可以说,重

出江湖,一曲封神。

歌曲《罗刹海市》引发的争议

与热评,让热度持续蹿红。歌迷听

众为啥依旧喜欢刀郎的歌?这么捧

此歌。那是因为,刀郎是接地气的

纯粹歌手,懂得老百姓的心声。同

时,这首《罗刹海市》中的隐喻、

讽刺,让人大呼过瘾。他所抨击的

不光是一群人,更是社会上的一些

不正常、让人反感、敢怒不敢言的

现象。更是人性中自以为是、蝇营

狗苟的至暗。其实,这首歌更值得

我们每个人反省,能对号入座,自

查自纠,身上是不是有这样的毛

病、问题。

刀郎出道20多载,有幸伴随

青春走过。记得,当年第一次听到

刀郎的歌是那首《2002年的第一场

雪》。觉得特好听,特有味道。他

独特的沙哑嗓音,有种经历岁月的

沧桑感。每首歌好像都在讲述一个

故事,娓娓道来。同样的,他的情

歌,深情动人,让人潸然泪下。当

年那首《手心里的温柔》,听着听

着,就情不自禁,让我眼泪汪汪。

想起了自己的爱情往事。他太懂爱

情了,太了解男人了。

刀郎,光听名字就有些与众不

同。一匹特立独行的音乐狼。他用

自己的才华与经历,解读音乐,唱

出人生的酸甜苦辣,沧海桑田。他

又是一把锋利的刀,直刺灵魂,穿

透心灵。斩碎破碎的心,斩断红尘

情丝。

刀郎的音乐之路一路走来,

有艰难、高潮、失落、辉煌。平民

歌手从大众中走来,从百姓生活中

汲取创作的素材与营养。因此,他

的歌一炮走红,深入人心,广为流

传,家喻户晓。当年,到处传唱

刀郎的歌,以至于,都听得耳朵

起茧。

但是,人红是非多。也容易

被人妒忌打压。这其中,乐坛江湖

的“四大恶人”更是攻击、诋毁刀

郎。说他的音乐让中国流行音乐倒

退了15年。说刀郎的歌不上档次,

是农民工听的歌……听这些话,简

直气人。什么叫只配农民工听的

歌。只要是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

歌,老百姓喜欢的歌就是好歌。总

比那些披着“高雅”外套的主流歌

要好。刀郎本就是草根歌手,他更

懂得老百姓喜欢什么。

面对抨击、抵制,刀郎并没有

进行回应。而是选择了封刀隐退。

虽然闭关修炼,可江湖上,有关刀

郎的传说从未消失。这期间,刀郎

也没闲着,重新审视自己,去全国

各地采风,寻找创作灵感。远离音

乐圈的喧嚣,沉淀下来,专心做音

乐。这也就有了今天的王者归来,

并且,带着磨得锋利的大刀。

《罗刹海市》更蕴含了文学、

哲学、寓言、中医、戏曲等众多元

素。连央视都点评“唱功、作词、

作曲皆出色”。想问,那些学院派

所谓的主流音乐人,所谓的音乐才

子,汗颜否!

不过,对于这些江湖的恩怨。

刀郎只是一笑而过,云淡风轻。因

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做自己

喜欢,大众喜欢听的音乐,才是自

己不懈的动力。

刀郎,从青春岁月里走来。听

他不同时期的歌,感怀不同人生段

的情愫。时隔多年,再听他的歌,

依旧回味悠长,情意绵绵。你会明

白,其实,刀郎的音乐人生,也是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程。

The Culture Of Qiantang River

66

vol.72

第69页

夕阳西下,暑热渐退,市嚣正

浓。此刻的山城正是下班高峰期,

人与车都在城市高楼的夹缝中奔

走。各种各样的车如甲壳虫,形形

色色的人如蝼蚁。只有远处巍峨的

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涂上了一层

金黄色,显得格外瑰丽,比灯红酒

绿、车水马龙更打动人心。

每天待我下班回到老马病房

的时候,依然是黄昏。这天的暮色

像一张灰色的大网,悄悄地从天幕

撒落下来,笼罩了世间的一切。老

婆见我一走进老马的病房,如蒙大

赦,快言快语地交代了老马这一天

的情况,便逃也似的走了。看着老

婆已经发福的身体,还有她不停为

家操劳而变得越来越坏的脾气,我

仍然由衷感谢老婆的辛劳和通情达

理。老马的身体状况已有所好转,

一天更比一天好,但还是行动不太

方便,口齿不清,口齿不清的他还

在不断地说“小吉他”抑或是“沙

琪玛”。看着老马这个样子,我确

实感到很烦躁。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

突兀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我和老

马都被吓了一跳。老马的眼睛直勾

勾地盯着我,我遂拿起老马的手

机,接通了递给老马,顺便看了来

电提示,一个很男人的名字:邢启

超。似乎平时并没有听老马讲过这

个人。但不管是谁,我很没好气,

一来心情不爽,二来,老马实在古

怪,不是什么“小吉他”就是“沙

琪玛”,连个电话铃声都搞成很女

人气的“小苹果”,铃声还那么暧

昧。一米八五的老马真真是女人堆

里的矮子。

老马颤抖又激动地手握不牢手

机,我只好没好气地替他接了。

“喂,哪位?找老马什么

事?”我不耐烦地问道。

“喂,您好!请问您是?”对

方很有礼貌,令我意外的竟然是一

个很好听的女声。

“我是老马的弟弟马老四,马

志明是我三哥。”我一下子精神了

许多,也正经了许多,声调更放得

平和起来。我瞅了瞅老马,老马两

眼放光,竭力想挣扎着起身,努力

使伸出的手保持平衡。他很想把手

机抢回去。

“听说马哥生病了,他好些了

吗?”隔着手机我都能听出对方的

关心与担忧。

“情况不容乐观。”这句话我

在好多电视剧里听过无数遍。我暗

暗窃喜,更像是为老马高兴。终于

有这么一个真心实意的女人,去真

正关心我哥老马。除了老婆孩子,

他可是我在这个世上唯一的亲人。

一个人在最艰难的时候,哪

怕他忘了全世界,但他的脑海里仍

能记住一个人,不管是记住别人的

人,还是被别人记住的那个人,这

应该也是种幸福吧?

不知道听谁说过,黄昏是此

岸,是破晓前最飘逸的伏笔;黄昏

是彼岸,是破灭前最惬意的结局。

此岸,彼岸,连接起来,便是整个

人生。我的思绪正这样在夕阳中飘

飞着,病房的门被“吱呀”一声推

开了。我本能地望过去,突然觉得

一阵眩晕。

我必须找东西扶一扶,要不

然,我一定会一头栽倒在地上。

进来的不是别人,正时老马的

女邻居。她一定是老马口中念念不

忘的“小吉他”或“沙琪玛”吧?

女人此刻一身白衣似雪,精致的白

皮鞋,精致的妆容掩盖了她真实的

年龄,她把自己装扮得清新脱俗。

和她一起进屋的水果篮和一束鲜

花,把病房一下子就装扮成了格调

馨香的暖房。

老马激动地坐了起来,手也

不抖了,嘴角的涎水没了踪影,说

话也不结巴了,问女人:“你怎么

来了?”

女人果然是一剂包治百病的良

药。我在心里自说自话,觉得对,

又觉得不对。但,对于此刻的我哥

老马来说,百分之百的对。

“你帮了我那么大的忙,又

为我做了那么多,来看你是应该

的。”女人边说边把水果和鲜花放

好,坐在床边。她瞟向我的时候,

我看到她两颊瞬间飞起的红霞。

我适时地退出病房为他们关上

门走向外面回归我自己的生活。在

退出病房的那一刻,我听见老马急

切地问:“你怎么不辞而别了?”

另一个声音答:“因为,我知

道你心里、生活里有别的女人。”

“不,不是的。再也没有

了 …… ” 我 哥 马 志 明 激 动 地 辩

解着。

……

在医院的小花园里,我如释重

负般吐出一口气,抬头看向天空,

笑叹红尘。东边,霓虹闪烁,谁在

为谁谱着歌?西边,依旧黄昏,

云朵披上了金辉,缓缓从我头顶

游过。

文/程中学 灯火已黄昏

672023.11风雅诗韵

第70页

汇聚诗歌思想  对话旅馆灵魂

文/郑从彦

西川的身体就像一座旅馆,里

面住着许多灵魂。这其中必然有诗

的灵魂,因为西川曾言自己是一个

50%的诗人;除此之外当然也有翻

译的灵魂、中国古代文学、古代绘

画的灵魂以及批评的灵魂。如果说

诗歌的灵魂,带西川去发现世界、

感受世界、整理自己、归纳自己、

比较自己与他人,那么其余的灵魂

则让西川愈加正视现实的错综复杂

性与自我的强烈矛盾感,也让其走

向更加自由、有趣和奇妙的诗歌与

思想的幸福世界。

诗人用诗记录时代,西川用

诗回应时代。当诗人囿于“日日

新”的困局时,西川开始了属于自

己的诗歌革命——不断去深挖诗歌

写作的可能性。在西川看来,创新

需要包含现实感。对自己的诚实,

对文学写作的诚实,它们同写作

里的创新是结合在一起的。虽然裹

挟着无力感,但这恰也帮助西川意

识到“我和我”之间的关系,并有

助于呈现所有内心的挣扎、内心的

矛盾和内心的黑暗。这种真正的感

受,其实就是现实感。创新的第二

点,其实就是处理好个人灵魂和历

史灵魂的对称关系。20世纪80年代

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大转型让

西川有种措手不及之感。这种生活

的尴尬、生命体验的尴尬、文化身

份的尴尬,虽给西川一种“大河拐

大弯”般泥沙俱下的力量;可从另

一个角度而言,历史的急剧发展也

为诗人个体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创新

机会。诗歌思想立足于对世界的观

察、体验和想象,因此创新需要诗

人借助诗歌打开思想的裂缝,帮助

世人看到世间万物的秘密,看到每

一样事物里边都存在思想。“我要

的就是包含了诗歌思想观念的、对

于现实有足够的反应能力的、有足

够力量的诗歌。”显然,在取得成

功和搞出点儿新东西之间,西川果

断选择了后者。

为了具备创造性,西川尝试

与周围的环境相对称。他琢磨语言

文字,关注现实生活,了解世界动

态,同时也从历史先贤中汲取有益

养料。“我说从前当我想成为一个

新诗人的时候,我试图成为一个超

现实主义者、象征主义者或者未来

派,但现在我不再关心这些术语

了。”可能在旁人看来这是一种妥

协,但西川更愿意相信他开始诚实

地面对自己,诚实地面对社会生活

所带来的困惑与尴尬。正是直面自

己的尴尬,西川试图在诗歌和历史

之间、诗歌和思想之间、诗歌和其

他事物之间展开全新的写作。《我

的诗歌革命》《诗歌和诗人的“沸

点”》《我不想浪费这个时代》

《从国际文学现场回看中国诗歌》

《我把保守的一面都留在了画里》

《了解古代是为了充分做一个当代

人》等访谈文章,就从不同向度还

原了西川在诗歌创作、诗歌与书

画、诗歌与文明、诗歌与时代、诗

歌与社会的重要思考,不仅淋漓尽

致回溯了西川的“诗歌思想”,而

且再一次印证西川擅长将诗歌问题

放置在文化、艺术和历史的大背景

中进行处理。

在上世纪80年代席卷的诗歌

热潮中,西川与海子、骆一禾并称

北大三剑客。而在诗歌与普通人渐

行渐远的当下,孤军奋战的西川正

全力以赴扭转着这尴尬的局面。当

诗歌在中国整个文化结构还有生活

现实中被快速地边缘化时,西川竭

尽所能在改变着这尴尬的事实。当

“诗与远方”再次触动当代人生活

内部的诗意时,西川开始要求一种

高智力的阅读,因为一个有诗意的

头脑定然能一眼认出另一个有诗意

的头脑,毕竟真正的当代文学必须

具有历史指涉。

The Culture Of Qiantang River

68

vol.72

第71页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 文/王 骏等

静寂的生活(外一首) 文/程应峰

编者按:今年是“八八战略”

实施20周年,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

发动各界人士撰写了以“八八战略”

为主题的诗词,本刊选登三首,以飨

读者。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有感

王 骏

当年擘画指云途,战略高擎八八图。

发展深凭优势独,改开迭出措施铺。

城乡覆地翻天变,彩墨青山绿水殊。

本是红船启航地,复兴路上又先驱。

水调歌头·潮起大江东

张水明

凤起钱塘里,踏浪弄潮儿。扶摇宛转

阆海,飞练素澜眉。风口竞奔胆魄,

直挂征帆拼搏,拍岸溯洄驰。万鼓雷

霆急,千尺启航旗。

心潮合,天地应,顺势为。一湾秋水,两

岸迈世逸才题。云涌琼楼际会,足立大

江南翼,展翅破空时。长啸天吴汉,横笛

欲来期。

临江仙·漫道雄关真似铁

姜大福

漫道雄关真似铁,胸中自有文韬。

春风暗渡在明朝。“八八”图在手,

天堑变天桥。

如画江山三万里,更听千里鸾箫。

九州今日现唐尧。怀图凭借力,也做

一云雕。

雨后的黄昏

一个人

孤独如一粒梵音

以飘忽的姿影

于长长的林荫道

踏歌而行

一片秋叶

让雨后的清新

以湿润的姿态

滑向掌心

一个意外来电

撞向耳膜

传递前缘构架的命运

一个人的寂静

无与伦比

缘于生命的张力

让车水马龙

在想象的繁华里

诗意延伸

空房子

寂寞的房子

四壁空空

站着坐着或者躺着

心灵的疲惫

在潜意识中延伸

外面的世界

热切而亢奋

当视觉,与世界隔离

才清醒地意识到

是什么,锻造着坚韧人生

有一种境界

与指间烟卷无涉

美轮美奂的思维走向

就算九曲回肠

也能通向爱的巅峰

鼠标和键盘

永不懈怠的演绎

梦想,变得真实可人

灵感的飓风,翻来覆去

就算空室寥寥

也有爱意萌动

692023.11风雅诗韵

第72页

谷禾的诗 文/谷 禾

诗耀江 情

端午怀人

这一天也是平常日子。

有细雨斜织,白的云朵,

飘浮在近于无限透明的天空。

有深蓝眉毛的燕子飞向江心,

翅膀掠过的芦苇,

仿佛受了惊吓,一齐低下了

青葱的头颅。背负家国的那人来了,

他哭一会儿,笑一会儿,

把用肝胆写下的诗篇,

又和着泪水吟诵了一次,

然后,纵身跃起,把自己交给了

江水的温暖和透明,

这一江青山猝然暗下来,

从此没了水的轻盈。

此时初夏,人间四月芳菲尽,

秋天永远停在了路上,

这一天注定要成为我们心中的痛,

要饮雄黄,长醉不醒,

用艾香熏治满眼的血红。

要擂鼓,划龙舟,一年年去江心

招魂。

要去农历深处,长成苍茫芦苇,

守望三千年的孤独。

“魂兮归来,魂兮归来……”

三千年过去,那人成了传说,

而我来在了这尘世,

坐在一条河的岸边,看见天空

说黑就黑了,说亮又亮了,

而对岸的万家灯火,

仿佛从没有熄灭过一样——

汨罗江

顺流三千载,江水

失却了浩汤之势,涓涓细流

浸漫了沿途的菖蒲和苦艾

唯风中蒹葭,春来绿衣婆娑,

秋去白头苍茫,忽然掠起的

灰鹤和苍鹭,仿佛一人的两面

喉咙里滚出呦呦惊雷

君山如青螺,岳阳楼

隐入朝云暮雨。被江水带走的

又从斑竹的内部沁出来

你看这摇荡的竹叶树影

星光下堆集的枯骨和灰烬

我以为站直了,江风

就不再摧折这柔弱新枝

当流放者归来,他形容枯槁

拿什么为生民立命?

而依然有逝者被儿孙们

敲锣打鼓埋骨岸边

山河如梦,漂泊水上的庙宇

以虚拟的泱泱鱼群

接纳了更多不甘的失败之心

长江口远眺

眼前尽是大水——

曰浩浩,曰汤汤,曰无涯无际,曰

朝晖

夕阴。后浪

推前浪

不回首,向海而生——

唯一天乌云

低垂如冠盖,如墨染

……云深处

三两声

雁唳,四顾苍茫,唏嘘不已

而暑夏的金色雨滴,镶银边的光线

依然从乌云之裂隙里

漏下来

栖上树梢,浪尖

提前凋落的半片残叶,我的左肩右肩

以及

江口北岸,之黄昏

“云间谁寄锦书来?”莫若一滴

浑浊江水

不咸涩

也留有六千公里曲折

以及第一个早晨,关于清澈的

记忆——

谁在水边

开花,梳妆照影,红口白牙

麻花辫

结籽的菩提

做了风浪击碎的,最后一块舢板

而你祈盼的大船

消失于海天一线的时间掌纹里,不再

回来

你可以坐下

在江水平息之处

大海已出发。来路,亦是去路

塘河观鹭

在机驳船突突突的行进中,数不清的

白鹭,蹬开摇晃的枝头朝我飞来

翅膀斜掠过水面时,似乎发现了什么

眨眼间又弹起,飞去,越飞越远,一

点点

消逝在落霞的金色光线里——我听见

自己怦怦的心跳,怀疑它们忽然生

出了

The Culture Of Qiantang River

70

vol.72

第73页

莫名的不信任,或白色潜水艇的伤心

这时候,温瑞塘河流淌在灯火深处

船头犁开波浪,美人蕉招摇艳红的头发

风行水上,人民折腰,埋头各自的日子

教堂关门,和尚诵课,晚钟飘过天空

白鹭群集而起,被暮光劫持

又不融于弥散开来的黑暗

哦,也许不是白鹭飞来,众鸟翔集

塘河随风起舞,我所遇尽是美的幻影

镇江观江豚记

大河拐大弯,浊浪反复回头,

过钟山、瓜洲、京口,过金山禅寺,

于一水间,落日投下飞鸟的影子。

有寂寥扎根沙洲,生出苍苍蒹葭,

白头芦苇,解缆的船艇分开湍流,

有雾霭锁江,引颈者越过潮头望向大海,

另一些人目光朝下,找寻消失的江豚。

有确凿实证,禁渔三年后 ,其种群

终从减少转为加增。“它们都是我们

人类的朋友,只是一个游弋在水里,

另一个来到了陆地上,行走和生活……”

从电视上,我看到过江豚追逐鱼群,

它的分娩,出生,第一声啼哭,举家

迁徙,死亡的艰难告别,以及对人类的

友善和亲近,游出水面时的甜蜜微笑

(我在一刹那间喜欢上了它们)。

是的,为了活下去,江豚需要更好的水,

更安逸的生态,更丰沛的鱼群作为食物,

更多渔网被荒废,更多渔民洗脚上岸,

与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彻底告别。是的,

人类的朋友有活,才是世界更好的证词。

当江风吹拂黄昏,我们以船为陆,站据

故道和航道汇合处,望乌云低垂,堤岸

去远,大船往来匆忙,灰鸥掠过江心,

而鱼群汹涌,缤纷跃出水面(如花绽放)

我们又一次目睹了江豚们圣洁的身影,

这些微笑天使,江水的王者,翻腾,

追击,

牵引着我们的目光、惊叹、奔走相庆!

我恍惚又看到了那些泪水哽咽的志愿者,

煎熬的渔民渐渐舒展了眉头,我看到

主航道上行进的大船也慢下来——为了

不惊扰它们,世界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唯大水汤汤,流向我们的来处和去处——

木头也可以流泪

被砍斫回来的木头做成了房子

梁檩、桌椅、床榻、棺椁

用以盛放肉体、物什,安置灵魂

时间过去了很久,它为什么又流出泪来

明晰的,透骨凉,仿佛汩汩涌泉。

没有人弄得清它来自哪里,你反复

用毛巾擦拭也不停下来,仿佛这木头里

淤积了天大冤屈,必须这样流出来

再生出青苔、木耳和嫩芽儿。

我父亲从不大惊小叫,他早已习惯这些

叹口气说,“做了棺椁、埋入地下的木头

不是这样子的,它只拱出新树,向天空

长高

如果泥土下响起笃笃的敲击声,那必是

木头在转世,新的生命在轻轻敲门。”

一个早晨

河水在桥身的震颤里

流淌,赶着上班的人们

看不见一朵雪花飘向水面

在波浪细碎的反光里

它有短暂的晕眩,仿佛

新的一日也是用旧的一日

无人去细想流逝的恐怖

黑白相机也难以拍下

时间一刹那的决绝或迟疑

外科医生慢慢戴好乳胶手套

小学生急着削去铅芯的外衣

我有一封永不拆开的信留在桌子上

固执地反抗着锈蚀的刀片

我用水笔写诗,它的

喜悦和疼痛都是液体的

闪着记忆的光朝向新生

园丁颂

园丁从远方带来铁剪、

帆布、细木、钉子、电钻、

锤子、改锥,在街道的

纷乱里,为行道树,

护卫的树篱穿上寒衣。

春天他们亲手栽下了它,

在不可知的浪漫里,

给路过的行人带去阴凉。

那时候,花香是少不了的,

没人注意它来自哪儿,

太阳光把影子钉牢在地上,

园丁身上泥浆轰鸣,

绿荫生长,麻雀飞过头顶,

如流逝时间的影子,

风雨中的道路变得模糊。

放学的孩子们排成队,

有时也纷乱如杂花生树,

他在心里祝福孩子们,

小心地为行道树和树篱

穿上寒衣——这久远的善

是否被一一记下了?

在园丁直起腰身之前,

你先停下了脚步。这发现

催促春天早一秒醒来。

(作者:著有诗集《飘雪的

阳光》《大海不这么想》《鲜花

宁静》《坐一辆拖拉机去耶路撒

冷》《北运河书》和小说集《爱

到尽头》等。获得“华文青年诗人

奖”“《诗选刊》年度诗人奖”“扬

子江诗学奖”“刘章诗歌奖”“中

国诗歌网2018年十佳诗集奖”

“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编辑奖”

等奖项。在第五届“草堂诗歌奖”

中,获得“年度实力诗人奖”“艾

青诗歌奖”提名奖等奖项。)

712023.11风雅诗韵

第74页

秋天,好久不见 文/倪西赟

还是爱风吧(外三首) 文/徐长顺

季节正在走过千山万水

叶子一寸一寸染黄

叶子一片一片缓缓飘落

叶子半空中遇到秋风

忍不住给它跳了一个舞

优雅地对秋风说

嗨,好久不见

一个夏季都板着脸的板栗

此刻咧着嘴从高空中跳到地上

正在树下觅食的刺猬

把板栗紧紧搂在怀里,轻声说

嗨,好久不见

一嘟噜一嘟噜的花生

被一双粗糙有力的大手

从松软的土壤里揪出来

白白胖胖的花生互相拥挤着向农民

问候

嗨,好久不见

拾蘑菇的小姑娘

在挂着露水的草丛里来回走着

她在寻找,正和她捉迷藏的小蘑菇

小姑娘每发现一个穿着花裙子的小

蘑菇

就会欣喜地捧在手心说道

嗨,好久不见

那个胆小的美少年

终于在那个

走过冬走过春走过夏的大树下面

对心仪已久的女孩勇敢地说

嗨,好久不见

嗨,好久不见

这个秋天

大地上到处都是这样的问候

到处都是这样轻松、愉悦的心情

这个秋天

正荡漾着一圈又一圈的美好

山上那么多的草

你看还有树

不知道爱树

还是爱草

山顶那么多的云

还有突然而来的风

不会爱风

风会把我吹到山脚下

爱山,却害怕到了山顶

看不到太阳

还是爱风

把我吹到能看到太阳的地方

爬山

妈妈眼里

你是长不大的孩子

爸爸心里

你可以跳到水里

游到对岸

你总长不大

总缠着妈妈

你又想长大

暗暗和爸爸比着

谁先爬到山顶

聊天

认真地聊了一些石头

原来石头

也可以成为话题

聊石头的人

成了一堆灰

石头站立起来了

那不是一块真正的石头

你看到站立着

那一个人

不是石头的

对不起

猫儿一回头

狗也回头

拥抱

好亲切

看着它们的人笑了

动物学着人

热情而友好

风吹来香味

对不起

狗说着便跑了

猫还站在那儿 The Culture Of Qiantang River

72

vol.72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页书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