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谋生中开始
随着一部部作品的累积,海飞的谍战小说风格日
趋凸显、渐成体系,构筑起具有鲜明先锋性、传奇性
和抒情性的“海飞谍战世界”。在读者眼中,这些小
说既写幽微的人性,也写辽阔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
大多智勇双全,历经一个又一个险象环生的情节,在
层层迷雾中拨云见日,最终守住家国大义。
对于故事的架构和铺叙,海飞曾说:“我自己
习惯‘养故事’。我养故事和酿酒没有两样,一定
的时间内,这些故事会发酵,成熟,饱满。我为每一
个故事建立一个文件夹,不停地添加我认为有用的资
料,然后找合适的时间筛选故事,把没有新意的故事
去掉。”
事实上,能写好故事的人,自己本身必然也有精
彩的故事。海飞与文学的渊源,还要从他遥远的少年
时代说起。
时间倒带至198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海飞读到
了张贤亮发表在《十月》杂志上的小说《绿化树》。
这成了他寂寞绵长的少年时光里一抹鲜亮的记忆,也
成为他与文学深厚缘分的开端。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文学的种子一
经种下,便开始迫不及待地生根、发芽——海飞开始
读川端康成。这位日本作家特有的细腻清新的笔触和
清淡哀伤的文风对少年海飞的写作风格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那时,海飞笔下的文字总是怀揣着少年心事,
笼罩着一层忧伤的美感。
这,是故事开始的地方。不过,对海飞而言,故
事的初始并没有太多轻松的回忆。文学于他,绝非仅
有故纸堆里的久远想象,还有生活的历练,以及日复
一日艰苦又沉重的磨砺。
1986年,年仅14岁的海飞背上厚重的行囊走出校
门,回村务农,后又前往工厂打零工。很难想象,一
个年龄才约莫初中毕业的孩子,要用瘦弱的身板扛起
生活的重担,体会谋生的不易。
1989年春天,17岁的海飞接到了入伍通知书,又
扛起背包前往江苏省南通市的一个劳改农场,在黄海
边的武警中队服兵役。时至今日,在路上遇见身穿军
装跑步经过的士兵,海飞仍忍不住频频回首。那些英
姿勃发的身影和矫健豪气的步伐让他不禁想起那段激
情燃烧的岁月,充满活力,神采洋溢。他说:“17岁
时,我离开家乡去江苏南通当兵,从军经历影响了我
此后的创作道路。”的确,火热的军营生活和艰苦的
军人生涯锻造了海飞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在一定程度
上为“海飞谍战世界”的构建埋下了伏笔。这种难以
割舍的“军人情结”促使他笔耕不辍,接连写下一个
又一个烽火年代无名英雄的传奇故事。在他的谍战小
说中,我们常能看见酣畅淋漓的战争场面、隐秘无声
的谍报传递和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而这,无不与他
的当兵生涯息息相关。
退伍后,海飞回到了县城。他在化肥厂干过用地
板车拉煤的活,在药厂工作过,还在一所民办高中编
过校报。他的写作在小县城小有名气后,又被推荐到
报社和杂志社工作。那时,身边的人都啧啧称羡,认
为这样的工作不用经受风吹日晒就能旱涝保收,是顶
顶好的营生。海飞却不以为然,喜欢挑战自我的他很
快走出舒适圈,选择跳槽。如今,海飞还会时常被人
问起辞职写小说的初衷。他总是坦然又风趣地回答:
海飞:
家国故事的酿造师
文/海 飞
492023.11弄潮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