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教育第5期总第162期

发布时间:2023-10-2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青岛教育第5期总第162期

学生在“认知加工”的过程中进行积极建构。再如七年级上册的《皇帝的新装》一文,由于作品具有很强的戏剧色彩,很多老师都采用了排演课本剧的方式去学习,但是带来的弊端是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且课堂交流经常游离于文本。我们采用了聚焦“一处”产品的方式,即在语文课中不是展演四个场景,而是只选取其中的一个场景或片段。因为“这一处”的展示,需要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关联文章的其他部分内容,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一点,即可带动整体。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学生在合作中,会为了完成“展示”而努力,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深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感受能力,也就指向了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获得思想上的熏陶。通过表演,学生受到视听之美、情感之美、文化之美的熏陶,促进审美能力的养成。2. 以“问题解决”为“学习产品”,激辩生成,深度思考以解决问题作为“学习产品”的中心,开展师生间、生生间的思维碰撞式对话,最终生成精彩观念等思维产品。学生阅读文本后提出自己的疑问,经教师梳理形成主问题或问题链,激发冲突,引导思辨。教师适时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由发散到聚合,再由... [收起]
[展开]
青岛教育第5期总第162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学生在“认知加工”的过程中进行积极建构。

再如七年级上册的《皇帝的新装》一文,由于作品具有

很强的戏剧色彩,很多老师都采用了排演课本剧的方式去学

习,但是带来的弊端是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且课堂交流经常

游离于文本。我们采用了聚焦“一处”产品的方式,即在语

文课中不是展演四个场景,而是只选取其中的一个场景或片

段。因为“这一处”的展示,需要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关联

文章的其他部分内容,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一点,即可带动

整体。

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学生在合作中,会为了

完成“展示”而努力,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培

养学生的深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感受能力,也就指向了

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获得思想上的熏陶。

通过表演,学生受到视听之美、情感之美、文化之美的熏陶,

促进审美能力的养成。

2. 以“问题解决”为“学习产品”,激辩生成,深度

思考

以解决问题作为“学习产品”的中心,开展师生间、生

生间的思维碰撞式对话,最终生成精彩观念等思维产品。

学生阅读文本后提出自己的疑问,经教师梳理形成主问

题或问题链,激发冲突,引导思辨。教师适时搭建支架,引

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由发散到

聚合,再由聚合到发散,并最终解决问题。

如七年级下册《带上她的眼睛》一文,学生初读文本后,

提出“为什么作者说离她不会再远了”。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

驱动着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回顾我与小姑娘的初见,发现其

不正常的表现;再找寻悬念揭开的语句,了解真相深化理解,

前后对比给学生带来巨大冲击和震撼;终别的结尾深化情感,

引领价值。学生在思维碰撞中逐层剖析、步步深入,最终抵

达核心、解决问题。

再如《西游记》阅读提升课中,学生经过初步阅读,把

握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集中在孙悟空

的变化,如“孙悟空当年能大闹天宫,为什么后来打个妖怪

都要请神仙?”课堂据此围绕孙悟空的“变”展开,孙悟空

的“变”,不仅有七十二变的本领,还有身份的变化、内心

的变化。再探寻孙悟空变化的原因,既有五行山和紧箍咒的

约束,也有外在的菩提老祖、唐僧、如来、观音等人的引导,

更包含了他自身志向的转变。学生的问题推动课堂逐层深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了孙悟空的成长,拓展了阅读

深度。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引擎,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由此引

导学生主动发现文本中的矛盾之处,深入品读细节,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 基于“作品展示”的“学习产品”,多维融合,思维

可视

以创造作品作为“学习产品”,特别重视认知过程中的

信息输出,并将其前置。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为学生创造

真实情境,使学生调动认知存储,融合读、思、写等多维度,

创造高质量语文产品,实现高阶思维的可视化。

如九年级名著《艾青诗选》导读课的教学,设立“新编

艾青诗选”这一作品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学生们共同讨论,

设计了三个子任务:探究意象,涵泳语言;传情达意,创作诗歌;

设计封面,添加标题。

以“设计封面,添加标题”为例,学生为完成这一“作品”,

需要回顾艾青诗选中的基本意象、基本色调等内容,学生自

发地反复研读诗歌,通过设计、讨论、交流,最终形成新的

产品“新编艾青诗选”,形成了产品的输出。

同样,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也可以聚焦“学习产品”,

整合课文,进行产出导向的教学设计。如八上说明文单元,

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两篇文章整合,构建“我为

陈列展品配介绍卡”“虚拟展馆简笔画征集”“我为虚拟展

馆做解说员”三个序列化任务。在合作展示的过程中,学生

沉浸式地感受到两篇文章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内容逻辑,在

真实的情境中体悟到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价值。

通过目标产品化的设计,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

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开展高质量的语文学习实践,满足不同

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解

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创造。

三、聚焦“学习产品”逆向设计,实现“学为中

心”的实践化教学主张

基于 OBE 教育理念,“在学用结合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

主动发展,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

参与。”以上策略,共同的特点都是以“输出”为导向进行

逆向教学设计。纵观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前

到课上,均以学生为中心,生成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习产品的输出既是学习的起点也是终点,由此形成完整的

认知过程。这一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思维的发

展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强化联系,以某一关键点建立与其他

知识和内容的多线程联系;关注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实现了“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实践化教学主张。

以学习产品为固着点,基于学情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巧妙地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既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内在要求,更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必由之路。

(供稿:臧  麒  青岛市第五十三中学)

青岛教育 49

课标

学习EDUCATION QINGDAO

第52页

让初中文言文教学“出彩”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重视文言文教学,

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汉语言的认知与理解,有助于学生语文核

心素养的形成,使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在新课标要求下,

结合具体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个性特质做好全方位的

教学活动设计,可以有效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引导阅读联想,储存语言形象

步入初中,面对抽象的文言文内容,学生难以建立起具

体的形象认知,进而影响学习效果,使得部分学生对文言文

学习产生惧怕心理。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记忆优势,寻求知识

点之间的联系,引领学生将抽象内容转化成形象内容,学生

依靠形象化记忆加深了自我认知,抽象的内容变得清晰明了,

有效破解这一难题。

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笔者从主人公的人物

形象着手,鼓励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前提下进行丰富的联想,

尝试用几个形容词描述主人公,梳理人物关系并采用思维导

图进行标记,人物与人物之间用线相互连接,并用简单的词

汇标明其关系,简单的图表梳理理清文章复杂的人物关系,

明确了彼此之间存在刺杀和被刺杀关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

理解。

二、注重分类汇总,建构文本体系

文言文不仅从字词含义上与现代汉语有差异,更有通假

字、词类活用等现象,如果直接灌输给学生,容易感到枯燥。

通过尝试进行分类汇总,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认识

和分析文言文结构,提升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弄懂每

个字的读音、含义,采用分类汇总形式,深入分析文本,帮

助理解全文内容。如汇总“临”字在文章中有两种不同含义:

在“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有“居高面下”的意思 ;在“临

溪而渔”中有“靠近”的意思。带领学生建构语言结构时,

先由学生进行自主分类汇总,再开展小组讨论,充分留给学

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关注阅读体验,调动阅读情感

语言是实现情感共鸣的基础要素,学好文言文找准文章

中的共鸣点,才能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有效调动起

学生情感。

如在教学《童趣》时,文章提及的童年趣事与学生的生

活有一定的相似性。课堂上以童年趣事为切入点,鼓励学生

敞开心扉,与同伴分享“童年趣事”,让学生激活情感,更

好地与文本实现情感共鸣。

四、借助媒体资源,优化阅读教学

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能够创设立体化情境,激活

学生想象,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优化课堂效果。在教学中,

借助网络查找资料,制作并播放生动形象的电子课件,激发

学习兴趣,又模拟高仿真情境,给传统课堂带来焕然一新的

感觉。利用电子白板板书,学生利用回放功能在课后查漏补缺;

教师利用投影仪播放课件、视频等媒体,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

如在教学《三峡》时,在课堂上将提前收集好的视频影

像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通过视觉享受建立起对三峡美

景的认知。

五、活跃课堂氛围,提升阅读效率

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文学载体,既代表优秀文化的传承,

也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为教好文言文,从课堂氛围入手,

调动每个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好奇心与

求知欲,学生主动阅读文言文,领悟其中的思想和文化,形

成良好而健全的人格。

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借助音频故事导入,学生们

容易被故事情节吸引,产生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的欲望,更

加积极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之中。

在我国大力提倡和发展“素质教育”下,蕴含着丰富思想

哲理的文言文作品,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滋润心灵,

树立正确的思想文化观念,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供稿:林  祥  胶州市李哥庄中学)

50 青岛教育

课标学习 QINGDAO EDUCATION

EDUCATION QINGDAO

课标

学习

第53页

以项目式学习助力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指出加强课程内容

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

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不仅是一种独

特的学习方式,更是培养自主合作学习、思维、创新等能力

的有效手段。以国家课程为依托,开展项目式学习课程,让

学习真正发生,助力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项目式学习课程开展优势

实现项目式学习,更能凸显教学的价值。项目式学习是

以知识为媒介,向学生传递一种正确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思维工具,学习用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

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进而激活学生学习潜能、活力,这也

是教育教学的真正意义。项目式学习朝向核心素养,关注学

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活动组织者,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探究。

二、开展项目式学习课程的必要性

(一)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

小学生正处在积累经验、全面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对

现实世界是新奇的,所提出的问题是独特的。作为教育者,

借助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

知识、运用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小学生而言新鲜有趣,

且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二)助力学生实现知识、思维融合

若想有效解决项目问题,单纯依照某一学科的知识点是

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建立各个学科的联系,从整

体设计,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明晰解题思路,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动学生学习真实发生

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学会时

间管理与项目管理。同时,在学习中锻炼与他人沟通协作、

语言表达的能力。经过整个项目学习过程,学生可以获得成

功的体验,收获最真实的情感感受,逐渐树立学习信心。

三、小学项目式学习课程的具体实践

(一)优化课程设计实施,实现玩中学

项目式学习强调知识价值理解,而非拥有知识;强调跨

学科育人,而非学科独立。学校在设计大项目课程时,均全

面考量课程所包含学科的核心内容、承载的学习方法,以及

学生是否能够自主理清所用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如以历史

故事、海洋教育为纽带的“跟着郑和去探险”项目式学习课程,

以中国航天逐梦之路为背景的“我的飞天梦”项目式学习课

程等,均站在生活与社会的角度,将实际问题、社会热点内

容融入课程内,帮助学生建立现实社会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课程实施时,摆脱传统课堂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结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为其创设真实情景,学生选择感兴

趣的内容进行探究,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工具解决实际

问题。教师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为学生提

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的机会,引发学生

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多元化评价,提高学习内驱力

项目式学习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主体对客体进行认知的活

动,无论是学习过程或是学习评价,都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

地位。学校项目式学习课程评价摒弃单一学习结果评价,强

化学习过程性评价。采用“3A”评价方式:学生自评的促进

学习评价,学生对学习的参与过程效果进行评价反思,关注

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能力的提升;小组互评的社会协作评价,

小组在完成项目探究后,针对小组成员分工、学习参与进行

评价反思,关注优点的发扬,不足的改正;最后是教师综合

评价,从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着手,从积极参与、小组协作、

作品展示(学习报告)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弱化学习结果。

适时有效地开展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探究知识、深

度学习的机会;能让学生自行连接各个知识点,实现跨学科

的综合学习;能让学生在获取、运用知识的同时,逐渐养成

适应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促进其核

心素养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供稿:楚蔚君  李  珺  琰青岛弘德小学)

青岛教育 51

课标

学习EDUCATION QINGDAO

第54页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版)》,

在“课程性质”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学,以探

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发展

趋势为其重要功能。”要将这一功能贯穿在初中历史学科教

学的全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再现历史事实、历史解释,理解历史现象,

把握历史发展过程,用唯物史观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和现实问题,并且能预见未来的能力。现结合初中历史教学

实践,浅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认识。

一、充分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客观评价的能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版)》中指出“史料是

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

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要正确客观地评价一位历史

人物、一个事件或者一个朝代,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把人物、

事件、朝代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时段中,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当

时真实的历史进行评价。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评价“贞

观之治”时,给学生提供了吴兢《贞观政要·政体》中的两

段史料:材料一“百姓承离乱之后,财力凋尽,天恩含育,

粗见存立,饥寒犹切,生计未安,三五年间,未能复旧。”

材料二“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

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

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

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学生通过

对比两段史料,客观评价这一治世局面。

二、提炼大概念,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版)》中指出“大概念

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

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教学中的大概念是课程内

容所要围绕的核心和基石,处于教学内容的核心位置,对学

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每一时期、

每一单元都有大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准确提炼

大概念,借助大概念进行教学设计,按照事件之间的内在逻

辑关系,引领学生系统建构历史知识框架,培养系统性思维

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朝和唐朝的

内容时,紧紧抓住“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大概念,在教

学设计中将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外交、民族等知识的学习,

以及原因分析和对于今天的借鉴,都通过这一概念串起来,

依此来统领学生的学习。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课后完

成思维导图,教师进行讲评,并选择优秀的思维导图进行专

题展览,以此抓手来逐渐提高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能力。

三、深挖并拓展教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

题的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止步于培养学生的客观评

价能力和系统性思维能力,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基于唯物史观

的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历史学

深吃透。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版)中提出“要透过

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辩证、客观地描述历史,

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才能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的。在

课堂上,教师要立足教材,善于设计有合理深度、有创意的

问题,必然会激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以明朝为例,明朝内

容的核心之一是强化皇权,这必然影响到国家的方方面面。

在学习完明朝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设计问题“明朝强化皇权

的利弊各是什么?会产生什么影响?”引领学生辩证分析,

客观、深入思考问题。

历史课堂的学习时间有限,而探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

有力有益补充,将历史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知识由课

本延伸到其他多种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捕捉

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学生既感兴趣、又有探究价值的

学习主题。

思维是创新的前提,思维是创新的内核。教会学生思维

应当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普遍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学

会思维,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成为一个会创新的人,这应

该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供稿:李  红  青岛第五十九中学)

52 青岛教育

课标学习 QINGDAO EDUCATION

EDUCATION QINGDAO

课标

学习

第55页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提高传统文化课程

实施质量

2022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指出,要“加强正

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对于培养学生正确

价值观、必备品格具有无法替代的育人价值。

一、素养导向,实施大单元主题教学

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提倡大单元教学。《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教科书也是按单元编写的。我们在教学时注重

把握单元教学重点,以核心思想理念、核心概念为统领,明

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帮助学

生深刻理解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年级教材第五单元的主题是“韵与律”,节选了《声

律启蒙》和《笠翁对韵》中的几段话,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古

代文学中的韵律美。这一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押韵”和“对

仗”。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经历了“初读感受——发现特点——

揭示概念——寻找韵脚(对仗)——读出韵律——背诵积累”

的过程,让学生清晰的理解“押韵”“对仗”。

五年级教材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进与退”,核心思想理

念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

息、坚强不屈的精神意志。教学中在理解“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等经典语句的基础上,补充“囊萤映雪、凿壁偷光”

以及“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的故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

强不息这一核心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二、整合教材,在拓展延伸中深化理解

备课时坚持创造性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程度进行教材的整合。

六年级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儒与道”,重点是让学生了

解儒家、道家的核心思想分别是仁义之道和清静无为、道法

自然。13 课《儒倡仁义》、14 课《道法自然》安排的主要内

容是《庄子·天下》和《汉书·艺文志》中对儒家、道家学

说的评价。在教学设计时,为帮助学生了解核心思想理念的

辅助性材料,精选补充了《论语》《老子》中的经典语句,

引导学生理解、感受。以《儒倡仁义》为例,首先介绍了儒

家思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 . 阿尔文说的话——“如果

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 2500 多年前,去汲取

孔子的智慧”,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力和价值。

三、链接生活,让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

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学习的内容只有在和孩

子的生活发生了联系之后,才会产生意义。

教学六年级《道法自然》一课时,让学生判断哪些行为

符合道家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出示“日出而作,日

入而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瓜熟蒂落”、揠苗助长、

乱砍乱伐等图片,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道家的核心思想。

在教学五年级《人性善恶》时,日积月累中有一句:“蓬

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让学生联系生

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学生谈到慎交友,不能和品行不好

的人交往,还引用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对人的重要性。

四、开展跨学科教学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融入各学科

学校教师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

元素。小学语文、道德与法制学科中的经典篇目、人文典故、

基本常识、科技成就、文化遗产等都是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如学校信息科技教师引导学生在信息科技课堂中寻根

传统文化,进行信息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高阶学习,运用

Mind+ 创意编程创作诗词大会、Python 编程实现飞花令、

turtle 绘图写春联、画月饼画灯笼等,让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

术探寻、记录、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们在探寻传

统文化的过程中丰富了生活体验、提升信息科技学科素养。

千古文化留遗韵,赓续传统润童心。我们将继续致力于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文化滋养学生心灵,为

学生涂好厚重的人生底色,培养有中国根、有中国心、有民

族自信心的堂堂正正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供稿:于新良  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二附属小学)

青岛教育 53

课标

学习EDUCATION QINGDAO

第56页

基于项目化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主问题设计

在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深入推进的背景之下,以核

心素养培育为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方式逐

渐被一线教师认可并自觉应用于教学实践。项目化学习强调

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从模拟

或真实情境中,建构知识和经验。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证明,

主问题设计有利于落实项目化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型。

一、主问题设计的特点例说

主问题是指能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

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探究、理解、品味、欣赏、创编过

程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简单说就是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提问”“问题”或“话题”。对语文学科

来说,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

问题或关键问题。

教师在教学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设计了

这样的主问题:东坡遇到了一场怎样的雨?有的学生答是急

雨,突如其来(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有的学生答是阵雨,

倏忽而去(已而遂晴,山头斜照却相迎);有的学生答是冷

雨,有词句为据(料峭春风,微冷);有的学生答是大雨,“穿

林打叶声”中的“穿”、“打” 二字足以说明;有的学生答

是小雨,因为“一蓑烟雨任平生”,是“烟雨”。接着教师

又抓住机会适时追问:东坡遇到的到底是大雨还是小雨,词

中既说大雨又说小雨,是否矛盾?学生经过深入思考,热烈

讨论,得出结论:不矛盾。眼前自然界的雨是大雨,但生命

里的雨在东坡这里,哪怕再大也只是化为肩膀蓑衣上的一点

蒙蒙细雨。这体现了东坡化解苦难的能力,表现出了他的乐观、

旷达。在思维碰撞之下,有学生补充说,这是一场政治的风雨,

是东坡仕途中的风雨,是他仕途中的一场急雨,一场冷雨,

一场大雨;又有学生说,这是一场人生的风雨,一蓑烟雨任

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教师及时

捕捉闪光点,相机点拨引导:“归去”是要归向哪里?这个

问题遇到了瓶颈,教师出示了助读资料,搭建学习支架。学

生的思考将课堂推向深处:“超越说”,精神超越,东坡超

越官场和荣辱,超越现实困境和人生逆境;“归隐说”,因“竹

杖芒鞋”,如陶渊明“归去来兮”,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心境说”,回到内心,无论外界风雨如何,都能坦然接受,

从容面对,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个课例,很好地体现了主问题的特点。一是独特性。

体现“这一文本”的特点。事因雨而起,情因雨而生,思因

雨而发,设计的主问题紧密结合文本特点,挖掘文本独特教

学价值。二是统整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学习内容目标集中,

主线清晰。整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活动,达到多角

度、多层次的综合效应;改变零散解析、无序推进、活动拼

盘等现象,教学活动有序、合理、高效开展。由细碎的“答问”

走向生本、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三是开放性。以学

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和阅读

发现;教学方式为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着眼于“学”,

着力于“学” ,落实于“学” ,学生投入度、参与度高。四

是主动性。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体验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的过程,展现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增强了学习的获得感

与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与内驱力,引导学生走向积极

状态的自主学习探究。五是发展性。主问题具有探究意味,

注重学习过程,学生在有理有据表达自己观点和阐述自己发

现的过程中,通过阅读、鉴赏、分析、概括等学习活动,发

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六是创新性。主问题既是切入

点,也是生长点、拓展点;主问题统领之下,教师捕捉闪光点、

疑难点、深化点,通过追问相机引领、随机提升,在疑难处

搭建学习支架,使课堂教学层层推进,呈现梯度。实现有序

的预设,灵动的生成。

二、主问题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主问题设计应立足整体、以简驭繁、以易克难、层次明晰、

覆盖全面,要引导学生细读研读文本、能力训练到位、学习

活动充分。要以学定教,指向核心素养。还要注意问题的开

合度,要问到精妙之处,问到关键之处。

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之下,以统编教材中的篇目为例,从

单篇、群文、单元、整本书等角度简单说明。

54 青岛教育

课标学习 QINGDAO EDUCATION

EDUCATION QINGDAO

课标

学习

第57页

(一)单篇文本

1. 抓住文中重要的词、句设计主问题。如《诗经》中的

《氓》,可以抓住六个“矣”字,理解情感,带动分析情节、

人物、主题。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多年辛劳 ——“苦”)。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怨”)。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出尔反尔——“恨”)。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亲

人嘲笑——“悲”)。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静思己身——“悔”)。

郁达夫《故都的秋》,文末作者说“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

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怎样理解?这一主问题,就是抓住了散文“形散神聚”的文

体特点,抓住了根本。

2.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设计主问题。如鲁迅小说《祝福》

可以这样设计: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请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这样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保证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整体性,呈现思维提升的递进性。乐

府诗《孔雀东南飞》:谁偷走了幸福的爱情?无论分析刘兰芝、

焦仲卿,还是焦母,在比较中都可以统领情节、环境、人物、

主题等内容,改变按四个要素拼盘式分析的教学方式。

3. 从情节、结构的角度设计主问题。如曹禺的《雷雨》,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可以抓住文本独特价值及戏剧文体特征

设计:在所有矛盾冲突中,你认为哪组矛盾冲突最尖锐?你

认为哪个人物最具悲剧性?学生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需要

梳理戏剧情节,梳理人物关系,细读、深读、研读文本,比

较分析,归纳概括,是对语言、思维、审美等能力的综合培养。

《六国论》:全文构思严密,布局极有层次,请结合文本加

以分析。《谏太宗十思疏》:谏什么——怎样谏——为什么

谏——谏的效果(鉴)。

4.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设计主问题。如《氓》中人称的变

化: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地位低下、居住在乡下的

人)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子:敬称,在热恋时对男方的

爱慕和敬重)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尔:直呼对方,亲近、

幸福之感)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指那个人,感情疏远,

女子怨恨)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尔:婚变后,形同陌路,

女子决绝)。再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中的一字之妙、

一物之妙、一景之妙、伏应之妙、巧合之妙、细节描写之妙等等。

5. 从单篇的群文视角设计主问题。这就意味着要把同一

文体的“这一个”文本放到“这一类”文本中去,从整体上观照、

把握住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从更宽广的层面上拓展深化对

所学文本的理解与鉴赏。如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

任务群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人文主题是“诗的国度”,

要求欣赏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诗歌名作,增进对古典诗歌体

式和源流的了解。据此,可以这样设计:文学社要编辑一期

《古典诗词鉴赏集》,你会把《氓》与哪些作品组成一个版块?

这个版块的主题是什么?

6. 从单篇的大单元视角设计主问题。如讲《氓》,可以

这样设计:作为《诗经》中的经典篇目,《氓》被选入很多

版本的教材。过去使用的鲁教版单元人文主题是“观照女性

命运”,现在使用的统编版单元人文主题是“诗的国度”。

请结合单元学习任务对调整的用意加以分析。从“观照女性

命运”主题出发设计教学,只需要分析诗中“卫女”的形象

及意义即可;而从“诗的国度”主题出发,就要从“诗”的

角度讲,讲《诗经》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讲《诗经》的抒

情特征,讲《诗经》的艺术风格、回旋复沓的表达、独特的

节奏韵律等。

(二)群文阅读

目前,群文阅读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确定中心议题

或者问题、话题。以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六单元为例。这一单

元的人文主题是“观察与批判”,在设计的时候要落实。如《变

形记》《促织》组群,可以抓住“变形”来设计,两篇文章

都是通过写人变虫,达到社会批判的目的。《装在套子里的

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组群,可以抓住别里科夫的“怕”、

林冲的“忍”来设计,“忍”,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怕”,

通过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或者异化来完成社会批判的主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祝福》可以抓住人物的结局“死”,

进而分析社会环境,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三)单元教学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人文主题是“生

命的诗意”,如果设计“失意的生活,诗意的生命”“面对

人生困境,如何进行精神突围”等主题,就可以从《短歌行》

(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登高》(杜甫)《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中,任选篇目进行组群。

(四)整本书阅读

以《红楼梦》为例,可以总体设计主问题:红楼概览、

人物漫谈、文化大观。也可以就某一个方面设计,如红楼概

览,可以设计人物关系图、贾府地图、回目概述;人物漫谈,

可以设计人物访谈、细赏群芳、男性书写;文化大观,可以

设计诗词品读、衣食住行、取名艺术等。

语文课堂教学主问题设计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

通过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设计

单篇、群文、单元、整本书等学习项目,对语文学习方式进

行优化、创新,为践行项目化教学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

路径。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 [2021YB116]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学习任务群项目化教学实践研究》成果)

(供稿:杨富华  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青岛教育 55

课标

学习EDUCATION QINGDAO

第58页

基于高中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探索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界出现的一个热词。概括来说,

核心素养就是个体实行自我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最重要的、

不可或缺的素养或能力,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并

在此过程中融合进了各种核心的能力和品质。高中思政学科

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

公共参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大单元教学对于贯彻落实新

课标、新教材及新高考的要求,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实

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思政学科大单元教学设

计是以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着眼于掌握必备知识和培

养关键能力,按照“模块内容结构化”的要求,对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真实问题情境、课堂活动、学生作业、教学评价

等要素进行有序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教学单元。如

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大单元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基于个人

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大单元教学的背景与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往往会

出现不同步、不深入的现象,教与学只是浅表化的、碎片化的,

很难培养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能力”,

更形成不了新时代青年所需要的思政学科核心素养。

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呈现出这样的一些情况:

1.背诵基础知识,但只是机械记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知识点容易混淆;导致基本观点与情境材料的结合存在偏差。

2. 学生知识库中的库存增加,但是部分学生知识摆放无

序,整合不足,从而导致运用知识时很不顺手。

3. 学生对于必备知识缺乏模块内融合和模块间融合的意

识,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4.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形成的能力与考核目标的要求不完

全适应。

为此,我们要以生为本,研究学情,以构建学生的政治

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思维能力为出发点,走

出政治课堂教学碎片化、割裂化和浅表化的误区,依据新课

程标准的要求,重新审视学科教材,整合本单元的学科知识,

真正实现高中思政学科课堂教学内容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

体系化,推动教与学从“浅表”走向“深度”。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探讨

从 2019 年开始,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变化非常大,

在原有的四本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新增了一本必修教材《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尽管这五本必修教材有些内容是原有的,

但体系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原先必修三《文化生活》

与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放在了一本教材《哲学与文化》中;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新增了一个单元“依法治国”;另外

还新增了两本选择性必修的教材,其中《逻辑与思维》和《法

律与生活》里的很多内容是教师和学生以前不曾接触过的。

这些都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挑战。

目前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急需进行教材内容的结构化的

调整,形成大单元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再稳步推进新课程

改革。

1. 大单元教学的课程设计要从宏观层面明脉络,实现知

识逻辑化

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教材设计上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每一本教材自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教材之间有其内在的

逻辑联系。四个必修模块紧紧围绕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主题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三个选择性必修模块则是对必

修课程的延伸拓展,与必修课程的知识体系相互补充、相互

配合。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打通教材原有单元的界限,将有逻

辑关系的内容进行整合,从高中整个学段的实际学情出发,

整合四本必修教材和三本选择性必修教材知识,全面把握知

识之间的逻辑性。简单图示如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修

经济与社会

政治与法治

哲学与文化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法律与生活

逻辑与思维

(延展)

(延展)

(延展)

国际视野

法治意识

科学精神

选择性必修

统领性、概括性

56 青岛教育

EDUCATION QINGDAO

思政

德育

第59页

2. 实施大单元教学时,要凸显模块内知识的内在关联,

形成清晰的知识链条

通过模块内的大单元教学来具体落实教学内容,内容呈

现更科学,学生活动更充分,更利于实现课堂学习目标,形

成知识链条,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例如:高中思想政治教材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部分,可

以以“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为大任务,将本单元内容

整合为三个小知识任务:我国的国体(即国家性质)、我国

的政体(即根本政治制度)和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大小

知识任务又可以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链条关联

在了一起。用图示呈现如下: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办

基本政

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人民当家作主

的制度体系

(国体)

在增强单元知识融合的同时,还可以呈现模块整合逻辑

性。比如二十大报告中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首要战略任务,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的教材结构与此呼应。

通过图示呈现如下:

历史和人民

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

为什么领导 怎么领导

根本保障

依法治国

基本方式

三者有机统一根本保障

历史传承

法治理论 为什么

全面依

法治国

怎么建

设社会

主义法

治国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质特征 法律保障

人民当家作主 怎么当家作主

为什么当家作主

国体

决定

一根本

三基本

总目标

原则

三位一

体建设

四个基

本要求

3. 实施大单元教学时还要注重不同模块间的知识有机衔

接,使知识间的关系富有层次感、彰显逻辑性

我们可以把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

律 与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

法进行知识融合。从辩证思维的两大特征:整体性和动态性

入手,对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和矛盾观的相关知

识,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就是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

素、各种联系的多样性在人的头脑中再现出来,从整体的角

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辩证思维以动态性的方式去认识事物,

就是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运用矛盾运动的观点去思考

和解决问题。在进行选择性必修三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这一

课时,以学生已有的在必修教材中掌握的量变和质变的基础

知识为依托,通过进一步阐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

跃性,使学生分清质与量的规定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

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并且加深理解质

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学会把握适度原则,将必修的知识与

选择性必修的知识有机衔接在一起。

通过这种模块间知识的融合,使教学不是仅仅局限在知

识符号本身,而是把必修模块知识和选择性必修模块的知识

有机衔接,从而使得知识的逻辑结构更清晰。

三、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大单元教学实施的建议

1. 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

发展变化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

解决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繁多的复习考点之间的矛盾。

2. 实施大单元教学,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用系统

化的思维去设计教学活动,一线教师要有提纲挈领和高屋建

瓴的能力、较强的课程组织和开发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这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提升站位,改变

固有的教学格局。

3. 紧跟时政热点是学科的要求,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情

境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调整学习活动,使之回归

生活,架设知识与时政之间的桥梁,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开

展教学活动。多角度挖掘时政热点与考点的融合点,将基础

知识和原理迁移转化,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 在高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知识难

度、学生学情,培养学生独立查找相关资料的能力,引导学

生积极思考,要促进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和社会参与度,切

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劳动意识、技术运用、

公共参与、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等素养。

5. 教师需要具备“大资源观”,实现资源共享。一切有

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情境、资料、人际都是资源。一个人

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教师之间加强合作,

在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同时,再学以致用对资源做好优化和

整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效性与可行性,提升学生

的高阶思维能力,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一直思索的问题。“没

有最好,只有更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坚持全面育人原则,

落实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

是我们一线教师和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使命和担当!

新课改,我们一直在路上!

(供稿:潘梅红  青岛第十九中学)

青岛教育 57

思政

德育EDUCATION QINGDAO

第60页

思政德育 QINGDAO EDUCATION

思政课活动型学科课程构建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是“着重考察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

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构建活动型学

科课程是行之有效地方法,教学设计要对接学生的生活,创设、

借助良好的问题情境,活动设计的系统安排,讲好身边的故事,

开展活动体验社会实践,将高考评价要求的 10 个能力能力目

标框架渗透在日常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逐一培养、

落实每一种能力。通过活动型课程的生成空间,推动学生主

动探究性学习,有效解决思政课教学中常见的“学用两张皮”、

“有知识没能力”、“有能力没素养”等一系列问题,实现

知识学习系统化、学习过程深刻化,学科能力、学科素养水

到渠成。

一、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营造沉浸式课堂氛围,

凸显学生主体参与

《中国考试报告》指出:无情境,不教学。教学设计中

引入生活情境,重视情境化设计,作为任务创设、基本知识、

能力运用的载体,不仅能引领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兴趣,更

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发现真实问题到解决真实问题,实现“解

题——解决问题、做题——做事做人”的嬗变。课程在情境

设计的轨道上进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用已知生成未知,

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地探究,学生在用中学、在用中会,同

时发展、优化学生的学科能力学科素养,于润物无声中浸润

学生高尚的德行修为,求真、求善、求美。

1. 情境创设有高度:价值引领,打牢学生道德根基

思政课的初心与使命,是立德树人,坚持为党育人、为

国育才。好的思政课能让学生听懂、喜欢,是基于学生的需

要和认知规律、认知特点,好的情境创设要顺势而为、因势

利导,把学生的需要以学生认同的方式呈现,始终坚持育人

目标与课程目标牢牢结合,情境创设的出发点、落脚点始终

是学生、学生的生活,在课堂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感悟对谁

用心、用情、用力,学会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

凸显价值引领的意义。例如:《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开门见山,呈现“生活帮帮忙”情境,让学生帮忙解决生活

中的难题——传统毛笔如何满足现代人的新需求,旨在让学

生参与真实问题解决,学会关注生活、关注人,并在这一过

程中体会到“用知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2. 情境创设有温度:贴近生活,立足解决真实问题

真实问题情境把生活“活水”引进课堂——“知识活起来”,

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

话想说,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其中的价值冲突更容易引

发学生的思考与感动,激发起他们思维的内驱力——“学生

动起来”,在探究中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学生才

会真正爱上课堂。例如:《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选

取生活中“传统毛笔使用不便利”的问题,创设“生活帮帮忙”

情境,让学生出方案,帮忙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用意有三:

一是连通生活与课堂,立足于解决真实问题,有真实指向,

不空洞。二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扶危济困、

和谐、向善等等,做内心温暖善良的人。三是任务驱动型的

问题情境创设,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和待解决的问题形象化、

具体化,能迅速集中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动机,课堂中学生们热情高涨,能积极参与画图纸、出方案,

甚至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创意改良,本身就是一次“文理

融合”,反映了学生头脑中宝贵的创新意识,进而在动脑动

手的实践中感悟到“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扬弃、要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是发展、是创

新”,使得课程内容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学生心中

有爱友爱互助的美德传承中向前推进,有的放失,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落地生根。

3. 情境创设有深度:高阶布局,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情境创设要服务于课程内容,坚持知识逻辑、生活逻辑

两条线并行不悖,富于逻辑性。借助情境,由浅入深,把道

理说透彻,让学生真懂、真信。例如:《法治政府》教学设

计时,大致分两步:(1)基于教材:仔细研读教材内容,理

清本课的知识逻辑:法治政府是什么——为什么(意义)——

怎样建设。(2)基于学情及其认知规律:重构教学内容,建

58 青岛教育

EDUCATION QINGDAO

思政

德育

第61页

构承载主干知识的生活逻辑:以“5.20某地暂停办理离婚登记”

热点新闻为背景,创设系列情境“从婚姻登记那些事儿看法

治政府建设”,一例到底,层层设问,紧凑易懂,且符合学

生认知规律。

情境及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搭建沉浸式探究路径,引

领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的探究,有针对性、梯度性、有效性,

学生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引领教学活动在学生主动探究中

进行,学生藉由生活经验思考、辩论、观点碰撞、共鸣,用

已知生成未知,自主生成法治政府的内涵(是不是)——意

义(好不好)——怎样建设(能不能),寓知识的生成于生

活情境的解读中,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体现了课

程的生成性,实现了知识学习的系统化、深刻化,提升了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境创设可多维度选取素材,及时捕捉生活热点,巧妙

加工,活用化用。其中,情境一取材于时下引发社会广泛关

注的热点新闻,情境二、三、四是基于课程内容搜集资料,

进行的原创性编制,如此,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更高,教学

效果更好。

二、开展务实高效活动,搭建沉浸式探究路径,

聚焦学生素养落地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

个东西”。怎样才能将生活与教育有机融合,学以致用?真

实的活动参与,能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使每个学生的力量

和可能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激

励学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践行公共参与,培养科学精神,

树立法治意识,达成政治认同。

1. 活动要求:要明确,具体可行易操作

活动要求是活动指南,具体明确的活动要求是活动顺利

开展的重要条件。例如:《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了“改

良传统毛笔”的活动,借助任务清单构建活动型课程,具体要

求如下:(一)活动内容:结合视频中传统毛笔在现代生活使

用中的尴尬境遇,设计一个方案,改良传统毛笔。(二)活动

要求:①分组讨论,出设计方案(附图纸展示),并阐述设计

原理。②小组代表交流展示。③同学点评作品。活动中学生自

始至终掌握课堂的话语权,参与度高,凸显学生的主体参与,

不管是动脑动手参与创意毛笔的设计,还是交流分享自己生活

积累中的见闻感受,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亲力亲为的

思维和操作活动中生成、升华,通过改良传统毛笔的活动自觉

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情感态度价值

观、实践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达成了预设的教育教学目

标。至此,知识的生成、学科素养的落地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而是动脑、动手活动中发自内心的感受。

2. 活动目的:要务实,契合内容触灵魂

活动是课程实施的方式,要依托活动生成知识,活动过

程提升素养。基于此目的,活动要契合课程内容,为内容服务,

切忌流于形式、喧宾夺主。例如:《法治政府》教学,设计

了活动:角色扮演——“假如你是一名交警,该怎样查酒驾?”

角色扮演的教学法是让学生参与、体验的有效方法。托尼﹒斯

多克维尔说过: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

它和感觉它。坚持“学生路线”,充分赋予学生参与权、话

语权,能让学生做的一定放手让学生做。学生学了、懂了不

一定会做,角色扮演能激发学生的代入感,把学到的理论知

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是对知识的内化,更是心灵上的洗礼。

3. 活动过程:要扎实,形式灵活可多样

活动形式可以兼顾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链接教学内容

和社会生活,把小课堂和大社会联系起来,社会调查、社会

实践等多样社会活动形式引领学生由课堂走向社会,增强体

验,是形成学科素养的又一阵地。例如:《法治政府》教学,

鼓励学生利用周末课余时间走进便民服务大厅,实地调研、

考察、查资料,多角度、全方位感受政府,形成影像、图文

资料。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辩证看待法治政府建设,进

而相信政府,监督政府,支持政府。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展

现活动成果,分享活动收获,需要主动学习所需知识、广泛

调取已备知识、积极借助各种思维方法,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所备能力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不断直面材料、分析问题、

探究议题、解决难题,是一个真正的深度学习过程,真正的

素养培养落在了实处。

总之,课程内容情境化、活动化是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

的有效抓手,教学设计要依托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真实高

效活动的开展,同时承载“生活化”与“素养化”,引领学

生籍由知识重构、能力发生、价值冲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

的转变,实现“解题——解决问题、做题——做事做人”的嬗变。

紧紧围绕学科能力提升这一中心,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要

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活动的组织要求要具体、目的要

务实、过程要扎实,努力把思政课上得有意思、有意义、有

力量,立德树人目标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学科素养扎实落地。

教学有法,也无定法,着眼于学生学科能力提升的法子都是

好法。活动型课程内容活动化、情境化的探索,既有”源于

生活”的起点,又有“高于生活”的落点,让知识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才能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真正转化

为学生的内心坚守,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

时代新人。

(供稿:杨  敏  青岛第六十七中学)

青岛教育 59

思政

德育EDUCATION QINGDAO

第62页

思政德育 QINGDAO EDUCATION

奏响英语课堂思政三部曲

——以高教社中职《英语》第二册 Unit 5 为例

中职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角色转化的关键时期,学生

需要正确的引导,才能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英语学科是中职各专业学生的必修文化课,在人才培养过程

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肩负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因此在英语

教学中进行思政元素渗透,已是当前中职英语教学发展的必

由之路。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并不是简单地“课

程 + 思政”,也不是粗暴地课程“思政化”,思政元素与课

堂教学的完美契合,需要融入课前、课中、课后各个阶段,

搭建课程育人整体思想,才能带学生走进真正的思“响”课堂。

一、谱好英语课堂思政前奏曲,调研谋划重启发

1. 学习共同体构建

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而合作学

习的深层解读便是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无论是课堂的小组学

习还是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例如 QQ 群、微信群等,都能营

造积极的学习文化,拉近学生的情感距离,赋能学生的学习

和成长。

2. 学习资源推送

课前教师根据单元内容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将微课、

音频、视频等教学内容提前上传至学习群或相关平台,为学

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使用及课后复习提供资源保障。

3. 学前结构评估

课前阶段应基于学生的已有基础和学习需求进行全方位

的分析,例如可进行课前谈话、问卷星的测试和课前调查等,

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本单元学习前,通过与几个学生的交流,他们表示

在初中历史学科中就学过古代文明和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

解。但通过问卷星进行两个课前调研《关于古代文明的小调

查》和《关于马可波罗的小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古代

文明有所了解,但是了解不全面甚至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

例如有 42.45% 的学生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并能列举出来,有

57.55% 的学生不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有 23.81% 的学生非

常了解丝绸之路,知道丝绸之路的起源路线等。有 73.02%

的学生仅知道丝绸之路的存在,对丝绸之路知之甚少。还有

3.17% 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丝绸之路;有 9.52% 的学生能够

简单地介绍张骞,有 79.37% 的学生知道张骞这个人物,还

有 11.11% 的学生不知道张骞;仅有 27.11% 的学生知道马

可波罗并能简单的进行介绍,有 20.91% 的学生不知道真实

历史中的马可波罗,他们对马可波罗的认知来源于一款非常

受欢迎的网络游戏,而且对游戏中的马可波罗如数家珍;有

86.89% 的学生对待外来文化持有正确的态度,认为开放包容

美美与共是正确的选择,但有 13.11% 的学生对待外来文化

极度排斥,根本不能接受。

学前结构评估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盘活现有的知识。课前阶段的调研呈

现出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会遇到的问题,这对教师的教学提

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

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的育人。比如学生相关历史

知识储备不足,在本单元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

置相关任务,学生分组准备四大文明古国伟大成就的英语演

讲,在课上进行展示交流。这个课前任务能够让学生通过自

主学习了解四大文明古国,感知古代中国辉煌的历史和对世

界文明的杰出贡献。老师通过微信群发送 2008 年北京奥运会

的开幕式视频中关于丝绸之路的片段,与学生交流对丝路的

了解和看法,例如丝路的路线、起源、交易物品、相关人物

等,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针对学生存

在的认知偏差,比如部分学生对于外来文化极度排斥的态度,

甚至对于英语学习也存在敌对的情绪,教师调整及时教学

计划,在课中阶段与学生探讨交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

值观。

二、奏好英语课堂思政主题曲,多维互动引共鸣

1. 单元内容深度剖析

教师应对所学单元内容进行深度解读,明晰单元内容所

承载的主题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

本单元通过关联学生已有的关于古代文明的知识储备,

激发学生兴趣。在听说板块,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就著名艺

术家以及著名艺术作品进行信息交流。在读写部分,教师帮

60 青岛教育

EDUCATION QINGDAO

思政

德育

第63页

助学生利用多种说明文阅读策略,从介绍丝绸之路的文章中

提取主旨信息和细节内容,使学生感知中国辉煌的历史和对

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播中国文明。

2. 问题成链启发思考

在对单元内容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基于大单元视角进行

问题链设计,依靠有逻辑结构的问题群,让英语课吸引学生、

打动学生,进而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同时教师要结合不同

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创设不同情境,形成严密完整的问题链

条,做到课堂思政老师有心设计,学生无声浸润。

对于学前评估阶段学生存在的认知偏差,在此设置一个

讨论环节,带领学生对比分析中国飞天和印度飞天,“中国

飞天和印度飞天,有什么异同?”“你觉得哪个飞天更美?

为什么?”“印度是飞天的发源地,那由此可见我国对待

外来文化的态度是什么?”三个有逻辑的设问促进学生深度

理解,让学生思考总结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这让

学生明白我们既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只有以海纳百川的思想胸怀,以批判借

鉴的理性态度,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做具有中国情怀世界

视野的时代新人。本单元通过对马可波罗、樊锦诗的学习,

结合学生所处阶段和所学服装设计专业,连环三个设问:

“我们应该如何发展新丝路?”“我们怎么能够成为新时代

的马可波罗?”“我们如何成为敦煌文化的供养人?”层层

递进、环环相扣的单元问题链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交流中

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鼓励学生学好专业,心怀责任,勇于

担当。

3. 交流分享自我建构

适时的小组分享及班级分享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处理

大量信息,在倾听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改变固有认知,

协调不同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在单元内容和自我联系的基础

上,通过交流沟通碰撞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从单元文本内容

走向自我建构,激发学生心怀梦想并努力奋斗的鸿鹄之志。

三、唱好英语课堂思政协奏曲,学思践悟在行动

1. 课后作业增强实效

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课后作业特别是课程思政视

域下的实践性作业,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所学内容,

放大协同育人的效应。课前、课中、课后联动,将课程思政

元素延伸到课后作业中,真正搭建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维

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

本单元课后学生自主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真正

体会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历程,争做中华文明的传承人。

2. 多元评价反拨促学

在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中,教学评价是实现巩固和升华思

政元素的重要一环。评价是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持续

的检测和反馈,他可存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教学评价

链包括课前学习准备评价、课中活动展示评价和知识测评评

价、课后问卷调查、学生反馈等。教学也要采取多元化的评

价手段,例如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多个不同主

体的评价。积极客观的评价能够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

生对于思政教育的认可,从而升华指导实践。

本单元中,针对学生课前作业“古代文明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提前设计了评价量规,这也是学生进行课前作业的指挥

棒。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可以依据量规进行自评互评,在不同

的评价中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并向他人学习,不断完

善自我。在课后教师和学生也邀请了家长们的投票参与,这

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重视度和家长的参与度。

在与专业相关的课后作业中,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我为敦煌代言的文创设计”或制作“做奔跑在丝路上的追

梦人”的海报或视频,自评、师评和同伴评的方式,不仅考

察学生的参与度、团队精神、思考问题的深度,同时教师能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接下来的教

学策略。多元评价适时反馈,保证了教学质量,实现了课程

思政的真正落地。

3. 第二课堂延展实践

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教学的途径不仅局限于第一课堂,还

可以有效延伸至英语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是第一

课堂思政教育的有益补充,相辅相成。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

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活动,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

思政教育会收获更好的效果。

在校内,学生当家作主的英语广播站,给学生搭建了讲

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舞台,极大增强学生的

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英语社团中国际时事热点聚焦、中

国传统文化演讲比赛、国际理解课堂等,这些在提升学生英

语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成为

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新一代。在校外,我们可以借力

各种英语比赛,比如市英语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

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

价值观。同时,第二课堂也可以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力量,

把他们请到学校或者于他们连线,为学生们讲述他们的英语

大赛经历或他们的成长故事,为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搭

建桥梁。

奏响中职英语课堂思政三部曲,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

领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在春风化雨中引领学

生汲取生命力量、获得人生启迪,真正实现专业成才、精神

成人。

(供稿:张春燕  徐艳艳  青岛华夏职业学校)

青岛教育 61

思政

德育EDUCATION QINGDAO

第64页

EDUCATION QINGDAO

调查

研究

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 Q 市 G 小学为例

Q 市 G 小学作为一所五校合一的农村小学,在课后服务

的开展上,经历了从合并之前的“无”到合并之初的“有”

再到合并之后渐“优”的漫漫探索实践过程。合校后教育资

源均衡配置为 G 小学课后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因受

教育观念制约,缺乏正确的认识与定位;课后服务内容、形

式单一且开展频率低;路途遥远,教师时间有限性与工作负

担无限性的矛盾等现实困境,较之城区小学课后服务的开展,

存在较大差距,有着广阔的提升空间。其实现路径有:家校

社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地制宜,耕读教育,丰

富课程资源、内容与形式;拓展农村小学课后服务资金来源等。

一、“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现状

以 Q 市 G 小学为例,学校位于美丽的大沽河畔,是大沽

河沿岸五所农村小学合并新建的农村小学,覆盖周边 29 个村

庄,受益人口达 2.3 万。“双减”背景下,G 小学为满足群

众需要,回应社会期待,积极作为开展课后服务,一定程度

上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但新事物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过

程,G 小学实施课后服务以来,于发展初期还有很多不成熟

的地方,其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9 年 3 月——2021 年 8 月,G 小学合并

前的五所农村小学因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并没有能力和实力

开展课后服务,学校甚至无法开足开齐课程。而城区小学课

后服务早已在摸索中日渐成熟,教学成绩蒸蒸日上,社团活

动组织的如火如荼,获得教师、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第二阶段,2021 年 8 月——2022 年 8 月,五校合一后

的 G 小学共设有 18 个教学班,608 名学生,在编教师 57 人。

学校规模增大,校车、班车线路优化。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和

家委会面对面访谈,摸底征询家长意见。以家长接送的学生

自愿报名、坐校车的学生统一参加或改为家长接送的原则确

定课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主要是作业辅导、习题讲解。

第三阶段,2022 年 8 月——至今,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沿

袭第二阶段,但在时间、内容和形式上做出诸多调整。一、二、

三年级考虑到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只上一节课后服务;四、

五、六年级学生课后服务两节。教师全员参与,弹性上下班。

服务内容不仅包括作业辅导、习题讲解,还增设了社团活动

(“轻舞飞扬”艺术社团、“我心飞翔”英语口语社团、“旭

日”合唱社团、“心灵手巧”美术社团、“知书达理”礼仪

社团、“python 编程”信息技术社团、“读享会”阅读社团

和“武术社”)及家长课堂等。此外,学校在课后服务的管

理、课程内容设置和评价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提升服务质量,

使其更科学全面,效果更好。

二、“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存在的

问题

(一)受教育观念制约,缺乏正确的认识与定位

课后服务涉及社会、家庭和学校等方面,其有效推进与

实施离不开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很

难用传统的观念进行解释与责任划分。

1. 学校层面

从学校利益出发,通常将学生成绩的提高作为主要目标。

近期看,课后服务辅导作业,不仅便于对教师队伍与学生管

理,还能在学生安全和成绩上给教体局和家长以交代,性价

比与安全系数均高;教师对课后服务理解混乱,认为课后服

务就是看着学生上自习,有的甚至在课后服务时间上课来达

到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目的。其片面乃至错误的理解都因没

有形成正确的定位,学校为提高成绩对集体补课视而不见。

但长远看,其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符合“双减”

政策背后的底层逻辑,即:我国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期,大

国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解决“卡脖子”、“领跑”的问题,

离不开学校教育体系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未来的劳动力需

要严谨自律,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不断

精进。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持久竞争力的保障,是国家强劲发

展的关键。农村小学课后服务作业辅导多以知识记忆,题海

战术为主要内容,过多强调同一性和标准化,容易破坏学生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无法满足拔尖学生高深学习需求,不利

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双减”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基础教育是要帮助学生找

62 青岛教育

第65页

调查

研究EDUCATION QINGDAO

到并成为最好的自己。因此,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有利

于自身个性发展的空间。

2. 家长层面

因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济和价值观等都会潜移

默化的影响孩子,每个家庭的教育能力也有差别。部分农村

家长能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但绝大多数都受教育水平低,

其自身知识储备及教育能力的缺失制约对孩子的教育支持。

农村教育资源稀缺,大大限制了家长获取校外优质教育资源

的可能性,其教育花费远远低于城市。农村生活的艰辛让很

多家长视教育为改变孩子的唯一出路,他们寄希望于老师,

希望学校课后服务替他们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并固执的认

为除考试科目外的其他教育都是无用的。家长寄希望学校与

老师做的更多,忽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更忽略

自身作为父母教育子女能力的提高。

学校视其为“政策任务”,教师视之为“教学任务”,

家长认为是学校“多此一举”,任何一方的认知偏差,都会

导致服务效果的不尽人意,让课后服务的落实充满阻碍。

(二)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单一且开展频率低

农村小学课后服务主要以教师看管学生完成作业为主,

五六年级因面临升学压力,教师一般会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

讲解习题、试卷。后期开展社团活动,内容形式也仅仅局限

于体育(武术)、美术、合唱、计算机。因不能直接的提升

成绩,社团活动大多只在迎接“上级”检查时开展。反观部

分城区小学,3D 打印、航模、快乐烘焙……甚至通过第三方

引进部分付费课程,社团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极大地提升

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路途遥远,教师时间有限性与工作负担无限性的

矛盾

合校后的 G 小学,有着一支年轻、充满朝气活力的教师

队伍,平均年龄 32 岁。因女性教师居多,学校在合并的第二

年,便面临多名青年女教师生育产假而导致的师资紧张问题。

而课后服务无疑增加教师工作量,延长了教师工作时间。以

G 小学为例,一方面,课后服务需要学科教师优化作业设计,

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服务内容、形式的设计与编排,针对教师

以往有效工作时间的不足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将四、五、

六年级的课后服务,延长至两节。虽学生放学时间较之城区

小学早很多,但教师 90% 以上均居住市里,因路途遥远,班

车回家时间长达 2 小时。以 X 教师为例,早晨 6:20 出发,晚

上约 6:30 到家,每天通勤 + 工作时间 12 小时以上,一定程

度上无疑增加教师工作疲惫。再者弹性上下班,因财政补贴

有限,班车只负责送第二节课后服务的老师。第一节早下班

的老师就需要自己开车或者同事拼车回家,通勤路上不仅存

在安全隐患,微薄的课后服务补贴还不够支付来回路上的油

费。一味的谈情怀讲奉献,难免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

职业幸福感,继而影响身心健康。

三、“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提升课后服务质

量的实践路径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学生全面发展整合家校社的教育立场、教育宗旨。家庭、

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目标、教育标准是一致的,不盲目追求学

生考高分的能力,而是从不同的空间和领域关注孩子自主学

习习惯的养成、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劳动创造的兴趣和

能力,追求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力全面。为此,G 小学定期

举办家长课堂、家长进校园等活动。

(二)因地制宜,耕读教育,利用自身优势,丰富课程

内容与形式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G 小学地处农村,“胶

莱大葱”、“胶莱大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因其

特有的地理环境,学校因地制宜,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教育相

结合。在一堂《生物的启示》科学课上,老师将胶莱大葱带

到“第一课堂”,引导学生观察大葱遇强风而不倒的筒状结

构,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

科学素养。课后服务,老师又带领学生走进“第二课堂”——

学校的小菜园,通过双手体验耕种的快乐。

(三)拓展农村小学课后服务资金来源

资金不足是提高农村小学课后服务质量的最大挑战。农

村小学家庭贫困学生相对较多,而地方政府财力比较有限,

使得经费供需矛盾明显。

1. 调动地方财政加大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支持。地方行政

部门应根据农村小学实际,充分考虑农村小学开展课后服务

的实际成本,做好资金测算,保障服务经费充足。

2. 地方行政部门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小学

课后服务,扩大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筹资途径和筹资形式。企

业、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等社会各界参与捐助,合理分担课

后服务经费。以 G 小学为例,校长带领学校中层干部,积极

向当地的成功企业拉回“赞助”,作为高质量开展课后服务

资金的有效补充。当地企业家回“母校”作经验分享,又为

学校提供了优质的课程资源,激励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

脚踏实地,奋发图强。可谓一石三鸟,一举多得。

“双减”政策落地后,孩子们卸下过量的学业“包袱”,

有了更为宽松自由的课余空间。如何让教育在农村这片广阔

的天地,为孩子创造一个通往无限可能的成长环境。每一所

农村小学都应系统思考,主动作为,在实践中探索前进,不

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供稿:段  越  胶州市胶莱沽河小学)

青岛教育 63

第66页

EDUCATION QINGDAO

教学

交流

以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强调学生

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

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如何利用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核心

素养?

一、基于学科特点,明确核心素养

2016 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

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

会学习、自主发展、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集综合性、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

生成性于一体的跨学科国家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无论在价值取向、活动内容还是课

程性质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要求都指向学生核心

素养。

二、破解教学难题,聚焦核心素养

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中小学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相比,存在着许多问题: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单一、匮乏;受传统学科教学的影响,部

分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到位,认为该学科必须像

其它课程一样,有教材才能上课,《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指导纲要》中推荐的活动主题远远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和学

生发展需求;在资源开发时,存在“拿来主义”,依赖网上

现成的资源,这样的资源没有特色,内容碎片化,脱离学生

生活实际。课程资源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更无从谈起。

在这种背景下,在区“十四五”教学专项课题《指向核

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利用研究》的引

领下,笔者遵循“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

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条主线,结合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地理

优势、社区资源、学校特色课程等,以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

养为导向,立足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条主线挖掘六大领域

课程资源开发:校内着眼教材资源、各项活动;校外着眼家

庭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通过开发、利用

六大领域的课程资源,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

有了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在“考察探究”“社会

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四种活动方式中,通过探

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性活动,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

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发展了学生的创

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资源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好载体。

三、凸显学科优势,提升核心素养

为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有效利用,达到提升学生

的核心素养的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与实践。

(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得

以充分体现。

从特色衍纸社团开发出的设计制作课程资源《妙纸生花》,

学生在掌握了松卷制作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自主设

计出心形卷、波浪形卷等,并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制作衍纸

作品, “有创意”成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充分挖掘了学生的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引领学生“勇于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整合性,为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究”

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学生喜欢玩的陀螺进行活动资源开发,指导学生利用

废旧物品制作陀螺,并在玩中发现研究问题、大胆猜测、设

计实验、进行实验论证、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引导

学生进行思考、实践,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筷子的学问》这一课程资源来源于家庭生活,学生通

过对比实验,了解影响筷子使用效果的因素:长短、粗细、

材质等,能根据不同需求选择合适的筷子。通过科学的实验

得出结论,使综合实践活动与科学学科有机融合,培养了学

生的探究精神。

64 青岛教育

第67页

教学

交流EDUCATION QINGDAO

通过开发跨学科融合的课程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发展了学生的综合

素养。

(三)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乐学,要开发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喜欢参与

活动;善学,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习策略,善于反思和总

结自己的学习活动。

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是青岛市红色教育基地的重要组

成部分,杨家山里人民英勇不屈的精神深深鼓舞着学生,由

此开发出一系列活动课程资源。在“寻访红色足迹,传承红

色精神”考察探究活动中,课题组引导学生根据活动主题,

自主选择学习策略,借助图书、网络等资源,搜集、整理资料,

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职业体验课程《让我带你去游览》,学生在实地考察杨家山

里红色教育基地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源,总结、归纳合格

导游应该具备的素质,培养了学生多途径主动获取知识的实

践操作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强调的是对个人行为、意识的自我约束能力。

来源于家庭生活的职业体验课程《今天我当家》,学生通过

调查访问、制定理财计划书、模拟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开

展理财实践。这一活动资源的开发,使学生学会合理使用零

花钱,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学会进行自我管理。

(五)培养学生“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关注社会的意识,

让学生初步感知社会责任感。

青岛西海岸新区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地域特点,学校开

展的 “亲海·爱海·知海”考察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研究西

施舌、海藻等海洋特产的过程中,爱护海洋、保护海洋的意

识的以激发,爱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得以唤醒。

青岛西海岸新区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实验教师以区教

育和体育局推出的《我的家乡》系列乡土文化读本为载体,

带领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海洋资源、旅游资

源进行考察探究学习,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自豪感和建设家

乡的决心。

运用《我做校园志愿者》这一社会服务课程,依托校内

服务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结合观察和自身经历,发现并确

定合适的志愿者服务岗位,策划活动方案,进行服务体验活动,

为以后参与体验社会志愿服务工作做好准备,培养了学生的

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始终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把

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落实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

纲要》的有关理念。

(六)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有机融合,是培

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双减”背景下,校内开展绳结社团活动,由此衍生出

了“设计制作”课程《奇妙的绳结》,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活索结”和“平结”的特点及

结绳方法,并能拓展延伸解决包装礼物、正确佩戴红领巾等

生活问题。

依托家庭资源挖掘的设计制作课程资源《巧手编网兜》,

在观察网兜特点、探究绳结打法、实践编织网兜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用劳动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社会资源中开发出的“考察探究”课程——《海洋珍

品——海参养殖的研究》,为深入探究,学生来到海参养殖

基地,邀请海参养殖专家进行实地讲解,并体验了为海参投

食等劳动。学生不仅了解了海参的养殖过程,培养了合作意

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劳动的意识。

(七)引导学生“问题解决”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

创造的人。”“问题解决”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在留心观察、

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尽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学生参与农业劳动的时间

和机会越来越少,而我校面积大,植物种类多,劳动教育基

地建设完善,为学生参与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条

件。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发现植物的向阳性、多肉植物的生

长环境等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筛选和整合的

基础上,转化为研究课题,进行了一系列考察探究活动,由

此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西海岸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学生对进入景区使用

指纹验证产生兴趣,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对指纹的唯一性、

指纹的类型、指纹的作用进行、指纹使用的历史进行了深入

探究。从生活中产生疑问,带着疑问进行探究,使解决问题

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的和能力。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但也对学校、教师、社会、家庭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在“双减”背景下,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引领

者和开发者,要明确自身的职责,有较高的课程素养,引领

学生将课程生活化;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利用,离不开学校、

社区、家庭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

(供稿:窦婷婷  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滨小学)

青岛教育 65

第68页

教学交流 QINGDAO EDUCATION

EDUCATION QINGDAO

教学

交流

流行音乐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流行音乐是贴近人民生活的音乐艺术形式,既可以放松

心灵,又能够启发思维。音乐课作为美育教育的一部分,在

高中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

美育质量,是高中音乐课堂应充分关注的问题。而将流行音

乐引入高中音乐鉴赏,也许便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之一。

一、高中音乐课堂的现状和流行音乐引入的价值

虽然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音乐的学

习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的压力和焦虑感,而流行音乐是

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较多的音乐形式,广泛地受到学生

的喜爱和模仿,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孤勇

者》这首歌里面告诉高中学生面对着一些困难需要“孤身

走暗巷”,需要“去堵命运的枪”,只要“战啊”,以最

孤高的梦,去做自己的“英雄”。事实上,在一些日常教

学当中,已经可以见到流行音乐参入其中的身影。部分老

师为了调动课堂氛围,在课前都会给学生播放一首到两首

的流行音乐作为本堂课的引入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有时文化课老师也会引入新编或改编的流行音乐以使学

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这样会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领悟

能力。

二、流行音乐如何科学融入高中音乐课堂

(一)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高中音乐课堂上流行音乐的选择上需要贴近学生的日常

生活,尤其是学习生活。高中的课本当中有很多有文学价值

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往往被今人改编成了较为流

行的现代音乐,如果教师善于将教学与音乐相结合,那么学

生在感受音乐之美之外,也能领略文学之美,提高学生综合

素养。《琵琶行》文学作品感染力非常深,而现在也有一首

流行歌曲叫《琵琶行》,歌词就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

学生对于《琵琶行》也是很熟悉的,可以一边感受着文学的

艺术,一边欣赏着音乐的魅力。

(二)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是以课本内容为主要

课程内容,照本宣科,从不进行其他方面的补充学习。稍微

好点的一些教师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加入校本内容,

但是这些内容多数都是校园的校歌或者本地区的著名歌曲。

这些内容形式上较为落后,可能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不

会接触到,只有在音乐课堂上才会接触,长此以往,就会让

学生对音乐课堂产生厌烦的心理。

在流行音乐方面,乐曲的背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

生更容易理解乐曲的内容、主题,也就更有可能产生学习其

中所包含的音乐知识的兴趣。一堂流行音乐课可以拓展学生

的学习内容,学习一些流行音乐在作词作曲的时候都会运用

一些双关类比的修辞手法。例如我们最熟悉的一首歌曲《北

京欢迎你》这首歌曲,这是一首为奥运创作的歌曲,同时也

是使用我国传统民族调式的五声调式谱写的歌曲。学习这首

歌时,学生不仅能学习到相关的音乐知识,也能更好的认识

我国的历史文化,开阔视野。

(三)厚重学生的家国情怀

高中生正是处于关键阶段,价值观念的培养非常重要,

尤其让每个高中学生孕育出厚重的家国情怀,其中高中音乐

课堂的教育也不能置身事外。流行音乐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广

泛存在,高中学生在学校或者家庭中时常会接触到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的内容和主题多样化,有爱国主题,也可能是歌颂

母爱,可能歌颂友情,让流行音乐走进课堂,能让学生在乐

曲的熏陶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厚植浓浓的爱国情怀。比如周

杰伦的《青花瓷》中的“天青色等烟雨”,就是和宋代陶瓷

技术知识联系在一起,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我

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提高了民族自信。再比如李玉刚的《万疆》,

歌曲中充满了浓厚的国家自豪感,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播

放一些祖国大好山河的视频,革命先烈的前赴后继,让学生

了解到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从歌曲中汲取力量,在学习中提

升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将流行音乐引入高中音乐课堂,通过对流行音乐的恰当

引用,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助力高中生的人生之路。

(供稿:王巧玲  青岛市即墨区实验高级中学)

66 青岛教育

第69页

教学

交流EDUCATION QINGDAO

依托乡土资源  开展劳动教育

——小学劳动课程教学活动探究

冷戈庄小学地处平度市东南部,东与莱西市隔小沽河、

大沽河相望,南与即墨市隔大沽河相望,春秋时,境域分属

莱国、齐国之棠邑、即墨邑历史悠久。学校所在地种植业有

100 多年历史,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大姜、大蒜、芋头、大葱、

富硒萝卜、圆葱等,这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一、学校领导重视,建立种植园

为了让学生在校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学校修建了蔬菜种

植园地,并插上了各年级的标牌,分责到各班级,调动班级

参入劳动的积极性。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

劳动课上教师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

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

愿望和性格特征。如把自己当作一名农民,把枯燥的蔬菜种

植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运用尝试

发现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

师不论用那种方法,都要摆正位子甘当配角,适时地参与学

生讨论,并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二

是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

尝试创造的过程,现在的孩子有好几个大人宠着,没有去田

间地头干活的经历,所以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同时引导他

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

儿童的劳动教育尤其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

识入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真

正参与到种植活动中来,参观学校旁边的田地,了解爸爸妈

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

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

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

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我们有机会能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

令人高兴的事。

四、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

在教学中借助青岛市劳动教育(实验)教本,依据小学《劳

动教育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进行讲解,学生参看

课文图示,用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

学会劳动技能。同时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一些力所能

及的劳动,开展土豆和圆葱种植。

学生劳动教育,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视,因此要发动家长,

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田地中的劳动,可组织学生向家

长学一样劳动本领,开展“我学会了”的活动,扩大学生的

劳动范围。

五、重视评价,巩固教学效果,让他们自觉劳动

在劳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不断激励学生

的劳动热情,自觉端正劳动态度,是取得良好的劳动效果的

重要保证。

学生自评,在劳动中,要求学生随时检查自己做到了没有,

做得对不对,与要求有多大差距,随时做到自我调整。学生

互评,学生相互间的启发帮助,比教师一个人面对全班同学

考虑得更周到、细致。家长参与评价,对于生活自理方面的

劳动,学生在家的实践由家长给予评价。教师评价,由教师

对学生作全面的评价,重点放在总结经验,明确下一步的努

力目标上。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提高学生劳动的

积极性、主动性

借助各种节日,让孩子们进行自我服务劳动,如穿衣服、

洗手帕、整理书包等,配合家长制定劳动计划,放手让学生

参加劳动,培养劳动兴趣。通过多种劳动竞赛,不但培养了

学生的劳动能力,而且使他们懂得劳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

会做贡献的道理。

只要我们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坚持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

合,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劳动品质的高素质社会主义接班人。

(供稿:付晓杰  平度市仁兆镇冷戈庄小学)

青岛教育 67

第70页

以赛促建:关于中职班主任能力大赛的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推动

中等职业学校加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中等职业学

校学生管理、班风学风建设和德育工作水平的重要措施。

笔者连续两年参赛,于 2022 年获得全国一等奖。比赛

的最终目的是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赛促建”,

通过大赛提高中职班主任建班育人的水平。在日常工作中如

何落实“以赛促建”,提升班级建设管理水平,现结合比赛

经历和实际工作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大赛及其价值指向

大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习

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职业教育

领域“三全育人”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赛训一体、以赛促建,旨在推动各地、各中等职业学校

加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服务班主任能力提升。提高教

育教学、组织管理、人际沟通和职业指导等方面能力,发挥

班主任在学校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沟通学校、

家庭、用人单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管理、班风学

风建设和德育工作水平,服务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分

为网络初评和现场决赛两个环节。以 2022 年国赛为例,网络

初评需要提交 5000 字《班级建设方案》、2000 字《管理育

人案例》、两个 1500 字《班级活动策划方案》和一个活动视

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材料。决赛需要在 72 小时内录

制一段 8 分钟的班级建设方案实施情况介绍视频、从 37 个班

级活动题目中抽取一个,录制 1 段 30 分钟的实录视频并提交

1500 字的班级活动方案、从 37 个模拟情景主题中抽取一个,

科学合理创设模拟情景,制订 1500 字的模拟情景处置方案,

并录制 1 段 8 分钟的视频进行简要介绍。

大赛比赛难度大、强度高,赛项的设置重点考察中等职

业学校班主任以班风学风建设为重点,做好建班育人工作的

能力。主要通过参赛材料和选手表现,综合考察针对所带班

级深入开展班级情况分析、科学合理确定班级建设目标,围

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班级管理工作、组织班级活动、职业

指导工作、沟通协调工作等方面,周密科学制订班级建设方案,

扎实推进建班育人,树立优良班风学风,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并根据学生成长情况及时总结反思、改进提升的能力。尤其

是在国赛决赛“急速 72 小时”阶段,表面是考察选手现场应

变处置和即时组织实施等能力,实际上是考察班主任平日建

班育人的基本功。

二、日常建班育人“十二度”

大赛考察的是班主任平日建班育人的基本功,而要做好

日常班级建设,必须在学生思想工作、班级管理工作、组织

班级活动、职业指导工作、沟通协调工作等方面做实做细。

1. 学生思想工作有深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

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

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新时代教师的使命,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

上的“重要他人”,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要以学

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和终生发展为目标,教会学生用长

远眼光和辩证的思想看问题,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班主任的思想有深度了,对“立德树人”有更深的理解,日

常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不会浮于表面而看得更加深入。

2. 班级发展目标有准度。在建班初期做班级建设方案的

时候,要认真全面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班情学情,

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班级整体发展目标和每年的阶段性目标。

以后每年写班主任工作计划的时候,根据班级整体和学生个

体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目标。班级才能为“源源不断培养高

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做出有力支撑。

3. 教育教学理论有高度。时代在高速发展,而很多班主

任都是凭经验带班,忽视了理论政策的继续学习,很容易出

现力不从心甚至职业倦怠的情况。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

人,“发展心理学”中提出“人生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如果班主任能坚持方向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原则,掌握最新的

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甚至管理

学理论,就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变化,从而使班级管理工作

68 青岛教育

EDUCATION QINGDAO

反思

成长

第71页

事半功倍。

4. 管理育人视野有跨度。虽然大部分中职生存在各种各

样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方式问题,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要用培养人才的思想去组织活动、设计环节,以发展的眼光

看待当前的问题。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从一件事情联系到学

生的成长,从一个活动看到对学生以后的影响,从一个学生

看到一个家庭。以“偶然性是存在于必然性之中”的哲学思

想去看待班级偶发事件,以点带面,从个体突发问题思考班

级日常管理问题,在日常管理中培养自己的教育智慧。

5. 班级管理措施有力度。有效的制度会让中职班级管理

难度大大降低,但由于中职生思想的不稳定性、班级分工不

明确或者制度的实施缺少有利的措施来推进等原因,导致很

多制度难以长久。所以班级制度要与时俱进,应需而变,以

免发生边际效应。例如很多班级实施的“轮值班长”制度,

出发点是好的,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但也要考虑部

分学生缺乏经验、能力欠佳的实际特点。如果能为“轮值班长”

配上“议事会”,既可以弥补孤军作战的不足,又可以利用“朋

辈效应”来使班级更加团结。

6. 班级制度落实有响度。制度表面是为了维持班级的正

常运行,更深层次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

促进其健康成长。因此学生取得好的成果,班主任一定要通

过例如公开表扬、奖励德育积分、在家长群中发喜报、制作

视频发布等多种方式给与学生肯定,提高其自豪感,这样的

制度才能够得到学生的拥护。对于学生提出的建议,更要给

其充分的肯定,并深入探讨,由此激发学生的责任心,提高

其自我效能感,并引导自我教育。

7. 职业体验实践有广度。现在社会资源、网络资源比以

前大大丰富,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学生们获取资源的能

力很强,因此鼓励学生和家长动用线上线下更多的方式,开

发校内校外更多的资源来进行职业体验实践活动,更容易培

养学生知行统一的优良品质,提升责任感和自信心,也向学

生展示班主任平日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躬耕态度。例如曾

经对“如何看待学生想当网红”的问题没有全盘否定,而是

引导学生看到网红背后的技术支持团队,并且带领学生用所

学知识体验摄影、平面设计、网络宣传等,课后又指导学生

打造班内“正能量网红”,甚至在校内寻找学校网络代言人。

8. 主题活动选材有热度。活动选材在符合主题的基础上,

要注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避免陈

词滥调,大胆让学生参与设计,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形成头

脑风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活动的感染力和

参与度。这需要班主任善于观察和发现社会生活中的教育元

素。例如 2021 年网络上爆火的“反诈警官老陈”,从一名人

人尊敬的反诈宣传警官,到辞去工作,成为一名网红。作者

曾经尝试在班里做了一期“老陈的选择”辩论赛,学生在激

烈的思想碰撞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9. 班级活动内容有厚度。活动不能为了热闹而注重形式

多于内容,真正推动活动实施、引起学生的共鸣的是内容。

这就求班主任平日要注重教育元素的挖掘和充分利用,用“登

门槛效应”,逐层递进提高对学生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提高。

例如作者作为机电班主任,疫情期间曾经在班内鼓励学生自

制自动消毒机用于手部消毒,成功后又送给核酸检测的“大白”

使用,减少了每天几千次挤压酒精的动作,大大提高了核酸

检测速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在专

业技能达级时学生积极参加训练,一次性通过率破专业记录。

10. 班级活动有效度。要在活动前做好动员,让学生明确

从活动中能获得什么,如果师生都是走过场,那就失去了活

动的意义。“学生是出卷人,班主任是答卷人”,真正能够

启智润心的是能满足学生的真实需要,解决学生当下甚至以

后的问题的活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到要“培养

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就提醒班主任活动后要格

外注意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能把活动收获内化吸收,并

指导自己以后的生活。例如读书活动后可以成立班级“读书

沙龙”、体验“朗读亭”、亲子读书、编写“班本教材”等。

11. 沟通协调有温度。班主任工作是爱和沟通的工作,尤

其中职班主任面对的是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青春期孩子,

格外要注意选择学生更愿意接受、更能打动人心的表达方式

和途径,才能让学生、家长和评委感受到班主任乐教爱生、

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比

如使用学生中流行的小动作、口头语、在学生朋友圈点赞留

言等,及时发现学生的每一个小的闪光点,并夸大的表扬,

温和的语气、赞赏的眼光、宽阔的胸怀、豪不吝啬地真情流

露都是有温度的表达。

12. 德育建设有亮度。一个成功的班主任要有独特的建班

育人理念,一个优秀的班级要创设自己的德育品牌,很多班

主任可能会冥思苦想也难有突破。如果能结合班级特点、专

业特点甚至班主任本人特点进行,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与学生交流时不经意的一句话、学生的班级日记、读书

时深感共鸣的理论等。实践磨练出来的才经得住推敲,让人

念念不忘,久久回味。

总之,班主任参加大赛与日常建班育人是相辅相成的,

两者的目标都应该是自己的学生、自己的班级,回归日常工作,

才会让班级建设的高楼有牢固的地基,作品才不会是空中楼

阁,“以赛促建”的大赛指导思想才能真正落地。

(供稿:田婧婧  青岛高新职业学校)

青岛教育 69

反思

成长EDUCATION QINGDAO

第72页

反思成长 QINGDAO EDUCATION

静待花开

——记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

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作为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基本素

养,推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2023 年参加

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有收获、有感悟。

一、赛程介绍

比赛分为笔试和现场教学能力测试两大部分,中间间隔

一到两天左右,根据抽号的顺序可能会有所差别。二者成绩

按 3 : 7 的比例计入总成绩。

1. 比赛准备

由成绩占比可以看出,比赛的重点在现场教学能力测试

部分,而重中之重就是说课和模拟上课。最大的难点在于比

赛的规则是现场抽课题,包含必修部分所有内容,从中随机

选取一个题目,众多选手同台演绎,相当于进行同课异构。

从下通知到举行比赛,中间间隔的时间非常短,一般是一星

期左右。所以在认真阅读比赛通知以后,一方面要着手准备

笔试题目部分,另一方面要大量搜集资料,尽量先根据自己

的理解选择一些自己认为可能被抽中的题目进行演练,搜集

自己以往或者他人的比较成熟的说课稿和教学设计,再进一

步进行加工,模拟比赛的时间和情境,多进行练习。

2. 笔试部分

比赛当天,抽签过后,首先进行的是板书的比拼,粉笔

字书写一首诗,主要考察粉笔字功底。考试部分时间为一小时,

题型、内容各个学科可能会有所不同,数学学科主要有填空题、

简答题、高考题和片段教学设计四种题型。比较难的是还会

考一些教育相关的时事政治,比较难准备,需要平时这方面

的积累。简答题和片段教学设计主要考察教师学科专业素养,

以及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落实。

3. 现场教学能力测试部分

现场教学能力测试主要包括说课、模拟上课和语言表达

三个方面。大体的流程包括:现场拿到课题,40 分钟准备时间,

然后说课 10 分钟,模拟上课 15 分钟,语言表达 5 分钟。

现场抽课题,课题范围包含所有必修内容,然后 40 分钟

准备说课和上课,时间非常紧张。从笔试到面试,所有的题

目和考察点学科专业性都非常强,这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应对这种比赛,仅凭赛前的突击准备是远远不够的,功夫一

定要下在平时。

二、反思和感悟

1. 考察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社会在变,高考在变,题目在变,我们的教法学法也要

变,在每一节平凡的课堂中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能力,

这不仅是教材编者的意图,也是国家的需要。这就提示我们

对待平日的备课和上课,对教材演绎到什么程度,想要让学

生学习到何种程度,都要有准确的认知和把握,如果自己的

水平还达不到,就要学会借助教参、课标,提高自己的视野,

多看一些专业书籍、期刊杂志,多参加教研活动,从而让自

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审视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2. 注意说课和模拟上课的区别

说课要有重点,并让人听得出重点。说课的重点是教学

过程,也就是其余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等都准

备好模板式的语言即可,切忌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教学过

程详细说,分成了几个环节,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什么。

表达技巧上为了让评委能听的出重点,可以加上类似这种:“为

了突出重点,你是怎样做的,为了攻破难点,又是怎样做的。”

这种语言。

模拟上课整体考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课堂把控能力

和教态、语言、板书等。模拟上课要课堂重现,越自然越抑

扬顿挫越好。要把评委当学生,和他们有眼神的交流。模拟

上课的重点是课堂的互动,所以重中之重就是你设计的问题

是什么?教学环节之间是如何衔接的?学生的互动是什么?

3. 精心设计板书

在基本功大赛中,关于板书有两方面考察,一个是粉笔

字的书写,另一个是模拟上课过程中的板书设计。个人的书

写水平因人而异,但板书的内容是需要精心设计的。重点应

该放在整节课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上,让学生随时抬起头看到

板书的时候,以及课堂最后要总结的时候,能通过板书看到

整节课研究的过程,从而迁移和关联到所学习的知识上。

(供稿:卫红秀  青岛第六十六中学)

70 青岛教育

EDUCATION QINGDAO

反思

成长

第73页

教育

故事EDUCATION QINGDAO

做一名有温度  有智慧的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但如果能够做到以心

交心、以爱育爱,同时配以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那么就会

做到化繁为简。刘儒德教授的《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

这本书提到了 48 个心理效应,涉猎面广、针对性强,基本覆

盖了班主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对于班主任实际工作特别是

对于年轻班主任来说非常实用。

一、标签效应

一个人一旦被贴上带有某种评价的标签,他就会做出自

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

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在学校教育中,一个学生还是极易被贴上标签的,特别

是师生相处一段时间之后,教师是会对学生有一定的固有印

象的。

曾经的小段我行我素、桀骜不驯,但不知曾何时起这个

令人头疼不已的问题孩子变的懂事了。忘了何时与她相识,

从未教过她,却与她的关系非同寻常,不是学生胜似学生,

不是妹妹胜似妹妹,在她心里我也是她胜似老师的姐姐,胜

似姐姐的朋友。不论是她在上学时,还是如今已经参加工作,

每次她取得成绩时都会迫不及待地第一时间与我分享。说真

的,不记得是自己做的哪些事情感动到了她,让她对我如此

的信任和尊敬。或许是当年不教她的我每天帮助她背单词,

亦或是哪一次我帮助她打开了心结,还是我的哪句话鼓励到

了她?后来在从她妈妈处听到的小段对我的评价中,我似乎

找到了答案,她是这样说的:“小静老师不愧是一名党员老

师,每次都能看到她在办公室那么认真地对待工作,那么负

责地对待学生,我之所以那么信任小静老师,是因为她从不

戴着有色眼镜看我,她相信我,认可我,让我觉得自己有

价值。”

小段曾经被贴过标签,但我没有以叛逆、调皮的标签界

定她,而是以肯定的、期待的态度与她相处,因此给她带来

了希望和自信。所以,教师给与学生的一句鼓励、一声表扬、

一个微笑都是一枚阳光标签,能够照亮学生的内心世界,使

他们用更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激发起向上的动力。

二、霍桑效应

人们把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现

象叫做霍桑效应。霍桑效应启示我们,作为学生生活中的重

要他人,老师的关注对学生的心态和努力是很有影响的。

班主任要面对班级当中四五十个学生,有时难免会忽略

一部分不够“突出”的学生。对于这一点,在我入职之初便

深有感悟。工作第一年时我与学生的关系很微妙,既亲密无

间关系融洽又想端端架子,显示教师的威严。因此在某些细

节上并未很好地处理。直到有一天一个男生喷喷不平地对我

说:“老师,您太偏心了,从不关注我们后排的学生”。听

到这话我很是惊讶,因为我并未有过忽略后排学生的想法,

惊讶之余我询问学生原因,他委屈地告诉我说,因为我在教

室走动的时候从来不到最后一排,而是到了中间便转身回到

教室前面。了解了原因之后,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没

想到我的无心之举和习惯使然竟然给学生带来了如此大的困

惑和烦恼。从那以后,我便特别注意自己的教室里的走位。

教师与学生接触时,对学生做点什么,哪怕时点名发言,上

课时在学生身边多站一会儿,谈一次话等,甚至偶尔无意之

中的一句无关的肯定,都可表达出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产生

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霍桑效应这一章节中,还进一步提到了关注的不同形

式,接触与鼓励是关注,倾听与疏导也是关注,理解和安慰

更是关注。因此,班主任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多去了

解他们的心理需求,观察他们的表现,并对他们的表现做出

适当的反应,多给他们一些笑容,多给他们一点阳光,学生

因此会变得更加灿烂、更加自信。

班主任以一颗关爱、友善、尊重、接纳和宽容的心来对

待学生、引导学生,就会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就会成为学

生生命中重要的引路人。我也会继续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探

索前行,争做一名有温度、有智慧的班主任。

(供稿:王  静  青岛第十七中学)

青岛教育 71

第74页

EDUCATION QINGDAO

教育

故事

让教育的灵魂歌唱

2023 年 7 月 26 日,我参加了青岛市新一轮骨干教师素

质能力提升培训,有幸聆听专家大咖们的专业报告,受益无穷。

专家们对教育的大情怀、大格局、对教育事业发自内心的热

爱、对学术制高点的孜孜以求、对民族未来的殷殷关切、对

教师教研专业提升的高阶引领、对学生思维创造的热切期盼,

都深深震撼我的心灵。

潘庆玉教授叮嘱我们“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毕诗文教

授号召“精神有力量”,刘国峰老师要求我们“不忘初心”,

他们深厚的教育情怀,点燃了我专业素养提升的心火,指引

我的教学回归原点,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人类最原始的情

感,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成长。他们都已两鬓华发,却仍在教

育的热土上深耕细耘,他们丰厚的学养和厚德载物的高尚品

德,唤醒了我求真务实、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担当,

精神洗礼淬炼了我坚守一线兢兢业业的力量。如果说老师是

学生灵魂的摆渡人,专家的思维引领是我继续前行的导航。

面对百年来未有的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国

际局势波谲云诡,高科技创新是我们应对现实挑战的关键,

教育改革乘风破浪而来。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教师是点

亮学生心火的人”。作为一线教师,就是要努力点亮孩子们

的心火,激发他们自我璀璨的内在力量,释放无限创造和发

展的光芒,培养出能直挂云帆济沧海、敢为万世开太平、合

格担当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唤醒的媒介是爱。爱是治愈一切创

伤的良药。还记得那年我教高三毕业班,班里有一名男孩子,

一开始成绩保持在班级前三名,高三上学期,特别是期中考

试后,情绪波动较大,学习开始变得懒散,整日浮想联翩,

眼神里流露出焦虑、迷茫,甚至课堂上都开始走神。班主任

几次做工作,他依然我行我素,而且表现出强烈逆反的情绪。

因为平时我和他关系比较亲近,所以我在准备了一天以后,

晚自习把他约了出来。

还记得那是冬天的夜晚,冷风呼啸,我俩在教学楼一楼

的走廊里,我拿出了我的“小本本”,上面记录着他入学以来

的每一次考试成绩、进步和下降趋势对比、他的作业批改记录、

他在公开课上的表现、他最近一个月回答问题的次数、获得肯

定和表扬的原因……当我把“小本本”掏出来的时候,一米八

的大个子,眼睛瞪得像铜铃,别扭的转头不看我,结果一楼大

厅中间的大屏风镜子让他的表情一览无余。我没有急着和他谈

别的,我又掏出一份去年(2019 年)高考录取分数表,和他

的成绩对比,我说“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的学校”。他太感兴趣

啦,这会也不别扭了,凑过来和我一起看,我俩拿着笔一一对

比,我把他有把握的名单都划掉,留下他当时的成绩根本不可

能的学校。显然他不理解,还有点埋怨地说:“那些学校我根

本不可能考上,分数太高了。”我笑着看他,轻轻告诉他“不

要用今天的眼光看待明天的自己,谁敢说你考不上呢,只要你

想,你就有希望,最坏的结果,也只是现在的结果而已。”……

那个晚上,我俩在湿冷的大厅里,听着呼啸而过的北风,度过

了近 2 个小时,离开的时候,他痛哭流涕,从他童年的记忆到

青春的迷茫,从家长里短到对爱的渴望,从同学关系到紧张沮

丧…那个夜晚,听着呼啸而过的北风,我相信我们彼此心中都

燃起一团火。

记得高考那天,历史考完,我站在接送车旁,他跑出来

一下子就把我抱了起来,其他孩子也都围上来,叽叽喳喳地

告诉我,“历史稳了”,那一刻,身材娇小的我被他们簇拥

着上了车,一路上我都处于幸福的眩晕里。

后来,他如愿被军校录取。新生报到的第一天,我接到

他的电话:“老师,我现在坐在新教学楼的台阶上,此刻我

就想给您打电话,老师,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高高

瘦瘦的大男孩,在电话里哽咽。我相信,在祖国的万里海疆,

他一定会绽放属于自己的青春光芒,不负韶华,担当栋梁。

爱之者爱返,教育的灵魂因爱的传递而闪耀。在党和国

家教育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里,

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当以自己的青春与激情,与祖

国的教育事业同频共振,在教育和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风雨兼

程!我愿做教育汪洋中的一滴水,我愿做花团锦绣的一片叶,

我愿做苍茫山峦的一粒壤,我愿做星火燎原的一块柴。藉骨

干教师培训的长风,在教育教研改革一线的碧海青天,用爱

的灵魂歌唱,此刻我正扬帆在路上!

(供稿:李  娟  胶州市实验中学)

72 青岛教育

教育故事 QINGDAO EDUCATION

第75页

培根铸魂  全环境立德树人

青岛三十七中举办社团嘉年华活动。

“红领巾心向党  争做新时代好队员”青岛市即墨区

龙山中学庆祝建队 74 周年主题活动。

青岛李沧区金川路幼儿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听红

军爷爷讲故事”活动。

青岛实验初中李沧分校学生国庆假期赴青岛党史纪念

馆研学。

青岛高新职业学校举行“爱我国防  强军有我”歌咏

比赛,加强学校国防教育。

第76页

前沿 >>>

数字化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契机,可以通过促进深度

互联、加强资源的明晰共享、形成协同治理的线上平台、推动泛在学

习赋能协同育人。政府作为元治理者,需要明确各方职权范围,整合

多方教育资源,搭建协同育人线上平台,提供相关培训和开展评估,

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数字化转型,并关注协同过程中可能的“数

字鸿沟”。

摘自《“双减”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

顾理澜,李刚,张生,辛涛,康丽颖 . 中国远程教育,2022(04)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