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就业去向:毕业生可从事中小学校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文艺出版部门文学编辑与批评工作,机关、企事业单位<br>文秘工作,新闻媒体单位编辑以及文化传播、创意、策划工作,也可以进一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br>培养目标:适应国家战略改革发展要求,立足榆林,面向陕西,培<br>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具备“读书报国 艰苦奋斗”的绥师品<br>格,具备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协作精神,掌握扎实的汉语<br>言文学基本知识和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语文学科教<br>育教学能力,能够扎根基层、锐意进取、可持续发展,能够肩负起国家<br>和区域中学语文教育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br>专业资源及特色:教学中突出陕北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br>信、文化认同和教育情怀,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人才;通过实施强基工<br>程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通过校内导师制(文<br>学院教师担任)、校外导师制(榆林各中学语文教学名师担任)双导师<br>制,为学生提供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学习和生活指导,保障学生学有<br>所成。 <br>专业介绍:汉语言文学是文学院办学历史最悠久且最具特色的专<br>业,该专业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br>验区建设项目、陕西省“一流专业”、陕西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br>目,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br>2门,专业代码为050101,毕业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br>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网络媒体蓬勃发展、国际传<br>播能力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旨在培养拥有坚<br>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具有全球<br>化视野与人文科学素养,了解国内外信息传播现状与趋<br>势,熟悉国际传播规则,掌握系统的新闻传播知识,具<br>备全媒体素养和操作技能,能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其<br>他相关部门胜任国际传播、跨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新<br>型高素质国际新闻传播人才。<br>3.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以成果产出为<br>导向,与媒体组织、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开展校园内<br>外的实训教学,将课堂搬到媒体组织,用新闻的笔触讲<br>述榆林故事。<br>培养举措:1.先进的培养模式:在具有较强地域性<br>特色的教学实践中,培养新闻传播应用型、地方型人<br>才,建立健全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产教融<br>合”、“校企结合”,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全过程新闻<br>技能与职业素养训练;<br>2.开放的办学姿态:在建立联合培养、共建专业机<br>制,共建教学团队,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推进新闻学专<br>业立体化实训平台的建设,共建具有示范性的实习基<br>地,参与媒体单位新闻、文化产品的生产等方面展开深<br>入合作。<br>3.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国际传播、文化传播、融合<br>传播事业发展势头良好,本专业教学内容紧密贴合时代<br>需求,培养的学生在相关行业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br>办学优势:1.师资队伍素质过硬、充满生机与活<br>力:博士6人,占比31.6%。教授5人,副教授职称8人,<br>高级职称占比68.4%。接受过国(境)外教育或培训的有<br>5人,占比26.3%。可以进行双语教学工作的4人,占比<br>21.1%。拥有12位行业专家兼职任教。<br>2.科研能力强、形成学科特色:在地方文化传播、<br>地市级融媒体发展方面形成高水平学术成果,在陕北文<br>化传播、非遗传播等领域具有学术话语权优势。<br>46<br>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br>《古代汉语》<br>《陕北民歌研究》<br>省级⼀流课程<br>《与路遥相遇》<br>《无定河畔的家书记忆》<br>省级课程思政⽰范课程<br>《中国古代文学史》<br>陕西省“⼤思政”课程建设项⽬<br>红色话剧《李子洲在1929》<br>打造沉漫式课堂<br>(国际创意学院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