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1年11月刊

发布时间:2021-12-3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1年11月刊

48数字中国与财经教育高质量发展第四届中国财经教育论坛在京顺利召开近日,以“数字中国与财经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财经教育论坛在京召开,着力探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径,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宋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邬国强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来自全国 200 多名本科高校、职业院校书记校长,400 多家院校、企业的近千名代表齐聚一堂,共推产教科深度融合,共建智慧财经教育体系,共襄财经教育现代化。本次会议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商业会计学会联合主办,中联企业管理集团承办,中国教育电视台、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作媒体支持。会议包括领导致辞、专家报告、“数字财经与科技说课”典型案例展示、本科专场主题研讨及圆桌论坛、职教专场主题研讨及圆...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1年11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47

三星级绿色校园

南大苏州校区按照国家三星级绿色校园设计,

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绿色建筑比例 100%、装配

式建筑比例 100%。

未来,人们在南大苏州校区欣赏屋顶花园等美

景的同时,还能体验到内遮阳节能系统、绿色材料

及保温体系、节能照明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太阳

能系统、自然通风系统等的环保美丽。

南大苏州校区将充分挖掘地下空间价值,除机

动车停车区域,还设置了教学空间、大型实验空间、

展览展示空间、综合报告厅、餐饮厨房等各种功能。

促进多学科交融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重点打造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化生医药与健康工程、地球

系统与未来环境、数字经济与管理科学五大学科群。顺应国际一流大学大学科、大融合、大发展的特点,南

大苏州校区采用学科组群集群设计,促进各组团互联互通、多学科交融。

教学组团建筑采用了多首层的设计手法,师生可以通过生态大屋面进出各个楼层,以此促进学科交叉

融合。█

绿色学校建设

第52页

48

数字中国与财经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四届中国财经教育论坛在京顺利召开

近日,以“数字中国与财经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财经教育论坛在京召开,着力探讨增

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径,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中

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教

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教育部教

师工作司副司长宋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副主任邬国强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来自全国 200 多

名本科高校、职业院校书记校长,400 多家院校、企

业的近千名代表齐聚一堂,共推产教科深度融合,共

建智慧财经教育体系,共襄财经教育现代化。

本次会议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华职业

教育社、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教育部职

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

总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中国商业联

合会、中国商业会计学会联合主办,中联企业管理

集团承办,中国教育电视台、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电

子工业出版社作媒体支持。

会议包括领导致辞、专家报告、“数字财经与

科技说课”典型案例展示、本科专场主题研讨及圆

桌论坛、职教专场主题研讨及圆桌论坛等环节。中

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智慧财经专委会

主任史薇主持开幕式。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在

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进数字产

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

融合”“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

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新时代数字经济发展和

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数字财经是数字经济、

数字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财经教育要不失时

机,推动形成数字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一

是聚焦根本和重大构建,强力推进财经教育数字化

升级;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性办法和常态化机

制,抓实抓透产教科深度有机融合;三是抓住数字

经济的时代契机,实现财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性跨

越;四是优化用好财经教育论坛机制,携手开创智

慧财经教育发展新局面,不断提高财经教育服务数

字经济国家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能力

水平。

鲁昕会长以“财经教育:服务数字化转型、智

能化升级、绿色化发展”为题作主旨报告。该报告从

认真学习总书记有关论述、“十四五”强国建设目

标举措、智慧财经领域代表性案例、财经管理类新

版专业举例四个方面展开。鲁昕会长在报告中明示,

随着数字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

碳达峰碳中和的深入实施,对财经教育提出了新要

求。通过系统梳理银行、会计、证券、金融等领域

财经教育

第53页

49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职

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以“中国共产党

指引职业教育发展的百年探索”为题作报告。他表示,

要系统梳理回顾职业教育百年发展历程,充分认识

职业教育核心内涵和价值意义,深刻领会职业教育

发展规律和新时代方略,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特别是适应的主动性,增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

展的历史自觉。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宋磊以“建设高质量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为题作报告。他表示,要从加

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打造创新团队引

领“三教”改革、共建共享推动教师企业实践落地、

启动新一周期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四方面入手,加

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特别是要贴近新

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岗位,着力提升教师数

字化教学能力。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邬国强以

“关于高校新型校园规划建设的思考——以康复大

的新技术应用场景案例和国内知名财经类院校的人

才培养方案,鲁昕强调,财经教育要对标“十四五”

强国建设目标,紧跟科技进步,以案例切入、以场

景为指导,重构人才培养标准、内涵、体系、生态,

补齐知识化短板,加快新版专业目录落地,培养适应

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知识技术技能财经人才。

学(筹)为例”为题作报告。他表示,如何转变教

育发展方式、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是我

国教育需要应对和回答的重要问题。作为学校高质

量发展重要的物质载体和支撑条件,校园空间急需

在建设水平和管理质量两方面做出积极的调整。新

时期新型校园规划建设要以学校发展为根本遵循、

以开放融合为核心策略、以绿色健康为建设理念、

以可增长性为重要原则、以文化建设为核心抓手、

以数字智能为创新引领,围绕绿色、智慧要求,打

造面向未来的新型高校校园空间范式。

随后,“数字财经与科技说课”典型案例展示、本科专场主题研讨及圆桌论坛、职教专场主题研讨及圆

桌论坛环节,来自全国本科高校、职业院校的部分书记校长,行业领军企业的资深专家,围绕“智慧财经专

业群整体建设思路”“数字商贸专业群整体建设思路”“IT 技术在智能财税应用场景化课程设计”等智慧财

经领域热点话题,展开思想碰撞,引起与会院校和企业代表共鸣。 █

财经教育

第54页

5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全球性报告

——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

当地时间 11 月 1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该组织第 41 届大会上面向全球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

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 2050 年的教育。

报告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加剧

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

资源利用超越地球边界,以及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

颠覆性技术,都给教育带来重大影响。教育作为解

决世界不平等现象的重要支点,承载着人类的美好期

许,但它又需要回应关于重新构想“为何学、怎样学、

学什么、哪儿学和何时学”的迫切需求。报告强调,

教育将我们与世界联系起来,为我们带来新的可能

性,增强了我们对话和行动的能力,但要塑造真正

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教育本身亟须转型。

基于此,报告抛出了 3 个关于教育的基本问题:

“当我们展望 2050 年,我们应该继续做什么?我们

应该抛弃什么?我们需要创新什么?”

报告提出:“教育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契约——

一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成的默示

协议。”这一契约源于一种共享愿景,即教育具有

公共目的。

它应包括基本原则和组织原则,以帮助架构教

育体系,落实建立、维护和改善教育体系的分布性

工作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新的教育社会契

约,必须能够将人类联合起来,通过集体努力,提

供所需的知识和创新,帮助我们塑造面向所有人的

可持续和和平的未来,维护社会、经济和环境正义。

报告明确,缔结这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必须遵

循两条基本原则,即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

“如果有什么东西将我们聚集起来的话,那就

是我们当下的脆弱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11 月

1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在《共同重

权利,强化教育作为公共行动和共同利益的形式。

报告提出,当前教育模式亟须变革,新的教育

社会契约需要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学习,以及学

生、教师、知识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包括,继承优

秀教育传统,革新教育教学模式,强调生态、跨文

化和跨学科学习,支持学生获取和生产知识,同时

培养他们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重新构想学校,

以推动世界更好地向更加公正、公平和可持续的未

来转型;保证人类享有和扩大终身教育,及其在不

同文化和社会空间中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报告鼓励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术和研究

中心到政府与民间组织的研究与创新,鼓励全球团

结和国际间更加公正和公平的合作,以推动实现这

一对未来教育的重新构想。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在

教育领域陆续推出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

天和明天》(又称《富尔报告》)、《教育——财

富蕴藏其中》(又称《德洛尔报告》)、《反思教育:

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等报告,先后

提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教育的‘四大

支柱’:学着认知、学着做事、学着共同生活、学

着生存”以及“人文主义教育观”等重要教育理念。

此次报告为全世界未来 30 年教育发展勾勒出蓝图,

对全球教育改革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中国教育报对报告进行介绍和解读,以飨读者。

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以

下简称“报告”)全球发布仪式上如此表示。

2019 年 9 月 25 日,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大会

报告解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

教育统计

第55页

51

高级别活动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教育的未

来”倡议,以重新思考知识和学习如何在日益复杂、

不确定和不稳定的世界里塑造人类的未来。该组织

同时成立了“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在委员会

主席、埃塞俄比亚总统萨赫勒—沃克·祖德主持下,

汇聚了安东尼奥·诺沃亚、林毅夫、费尔南多·M·赖

默斯等政治、经济、教育、艺术、科学、商业各界

著名学者,集中精力编写出此份全球性报告。

建立一个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亟须教

育转型

报告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知识

和学习是革新和转型的基础,但世界上广泛存在着

不平等现象,我们当前也面临着重新构想“为何学、

怎样学、学什么、哪儿学和何时学”的迫切需求。

这些都表明,教育尚未满足人们建立一个和平、公

正和可持续未来的需要。

同时,在追求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人类活

动已超出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并反噬到人类自身

的生存。今天,高质量的生活标准与不平等的鸿沟

共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公共生活,飞速发展的科

技正在从方方面面改变我们的生活,但这些创新并

没有充分运用到推动人类社会的公平、包容等方面。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肩负重大责任,需要为当

前和子孙后代负责,确保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

足而非匮乏的世界,并保证每个人充分享有相同的

权利。尽管对相关行动的需求已刻不容缓,并有着

巨大的不确定性,但报告认为,我们仍然应该有理

由满怀希望。人类正共同处于一个历史节点,有最

多的机会获取知识,有帮助我们实现合作的工具,

可以说,再没有比现在更好的契机将人性与创造更

好的未来融合起来。

两年来,通过全球范围内近百万人的磋商,“教

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发现,各国儿童、青年和成

年人均已敏锐意识到,在我们共同生活的星球上,

人与人是彼此联系的,是时候携手合作了。事实上,

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开始在探索变革,报告也融入

了他们的经验,从如何重新构想学习空间,到课程

的非殖民化,再到社会和情感学习重要性,进而反

映人们对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假新闻和数字

鸿沟等现实挑战日益增长的担忧等。

教育,这种贯穿生命始终的教学组织和学习方

式,曾长期在人类社会转型中发挥着基础作用。报

告强调,教育将我们与世界彼此联系起来,为我们

带来新的可能性,增强了我们对话和行动的能力,

但要塑造真正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教育本

身必须转型。

应革新教育,重新构想教育的公共目的

“教育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契约——一种社会成

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成的默示协议。”报

告认为,社会契约反映了已通过立法形式确定并融

入文化的规范、承诺和原则,并提出,把教育看作

一种社会契约的构想源于一种共享愿景,即教育具

有公共目的。

20 世纪,公共教育主要通过义务教育形式聚焦

儿童和青年,在支持国民教育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

基础作用。然而,今天我们面临新的重大挑战,如

人类未来的发展问题以及我们所生活的星球所遭遇

的风险等。为此,报告提出,必须革新教育,缔结

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以应对人类共同的挑战。

这种重新构想,意味着我们要共同创造一种共

享的、彼此依赖的未来,同时能够将人类联合起来,

通过集体努力,提供所需的知识和创新,帮助我们

塑造面向所有人的可持续和和平的未来。

基于此,报告抛出了三个关于教育的基本问题:

“当我们展望 2050 年,我们应该继续做什么?我们

应该抛弃什么?我们需要创新什么?”

明确两条基本原则: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

育的权利,强化公共行动和共同利益

“这种重新构想,必须建立在一系列宽泛原则

上,强调人权基础的作用,包括包容与公平、合作、

团结和共同责任与相互关联性。”报告表示,还应

基于以下两条基本原则:

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如《世

界人权宣言》第 26 条规定,受教育权必须继续成

为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根基,并应囊括确保终身接

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它还必须包括接受信息、文

化和科学的权利,获取“知识共享”(Knowledge

Commons)和人类世代积累并不断转化的集体知识资

源的权利,以及为之作出贡献的权利。

强化教育作为一项公共行动和一种共同利益的

形式。作为一项共享的社会行动,教育建立了共同的

目标,使个人和社区能够共同繁荣。这种重新构想不

仅要确保为教育提供公共资金,还必须包括面向全

社会的承诺,保证每个人都参与到教育的公开辩论。

这种对人人参与的强调,强化了教育作为一种共同利

益,即一种共同选择和实现共享福祉的形式。

教育统计

第56页

52

当然,这些基本原则建立在教育能够使人类实

现其相关目标上,并且能够确保当人类迈向 2050 年

以及往后的岁月时,教育能够继续赋能人类重新构

想新的未来。

直面现实挑战和不确定的未来,须以不同方式

思考学习

萨赫勒—沃克·祖德表示,加剧的社会和经济

不平等、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利用透

支地球和技术颠覆性发展等,是我们当前所处历史

阶段的显著标志。这些危机和挑战的叠加,遏制了

我们行使个人和集体的权利。尽管教育体系发展创

造了大量学习机会,但部分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却较

为低下。

其实,展望未来,很容易描绘出更为暗淡的画

面:一个资源耗尽的星球,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越

来越少 , 关于未来甚至有更为极端的想象——优质

教育在某些地方成为精英阶层的特权。那么,全球

教育不平等现状是否会继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

直到课程变得无关紧要?这些可能出现的变化又将

如何影响我们的基本人性?

“然而,没有哪种趋势是注定的。”报告表示,

未来有多种可能的选择,其中颠覆性的转变将主要

有以下体现:

地球正处于危险之中,但去碳化和经济绿色化

已在路上。儿童和青年已经在行动,他们呼吁采取

有意义的行动,并严厉谴责那些对人类面临紧急情

况视而不见的人。

数字技术具有巨大的变革潜力,但我们尚未研

究清楚如何发挥其潜能。

随着人工智能、自动化和结构转型重塑全球就

业格局,创造以人为本的体面工作将变得更为艰难。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和社区认识到护理工作的

价值,需要提供多种保障经济安全的方式。

这些新出现的变化将给教育带来重大影响,反

过来,我们在教育方面的共同努力亦将影响教育的

反应方式。总的来说,目前世界组织教育的方式,

还不足以确保建立公正与和平的社会、健康的地球,

以及惠及所有人的共同进步。事实上,当前的一些

困难,恰恰源于世界的教育模式。因此,报告认为,

人类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学习,思考学生、教师、

知识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继承优秀教育传统,革新教育教学模式

报告表示,革新教育需要新的教学法、课程、

教师功能、学校愿景和教育时空等,但这并不意味

着我们要抛弃过去的优秀“遗产”——经过实践证

明好的教育教学经验,相反,我们要继承好的传统,

革新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法应围绕合作、协作和团结的原则进行组

织。它应培养学生的智力、社会和道德修养,推动

他们在同理心和同情心下合力改造世界。它还应教

会学生拒绝偏向、偏见和分裂等。对于教学法的评

估应反映教学目标,包括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和推动

所有学生的学习等。

课程应强调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支持

学生获取和生产知识,同时培养他们批判和应用知

识的能力。它必须包含对人类生态的理解,重新平

衡地球作为生活的星球和独特的家园与人类之间的

关系。它应该通过科学、数字和人文素养来培养学

生辨别真伪的能力,以应对错误信息的传播。在教

育内容、方法和政策上,应倡导积极的民众参与。

教师的教学应进一步专业化,让教师作为知识

的生产者与促进教育、社会转型的关键人物而获得

社会认可。协作和团队合作应成为教师职业的特征。

反思、研究和创造知识以及新的教学实践应成为教

学的组成部分。同时,必须支持教师的自主性和学

术自由,保证他们充分参与关于教育未来的公开探

讨和对话。

学校应该成为受保护的教育场所,支持包容、

公平以及个人和集体的福祉。同时,要重新构想学

校,以推动世界更好地向更加公正、公平和可持续

的未来转型。学校还需要将不同群体聚集在一起,

并使他们有机会体验到在其他地方无法遇到的挑战

和可能性。应重新设计学校建筑、空间、时间安排、

课程表和学生分组,以鼓励和推动个人一起学习。

数字技术应旨在支持而非取代学校。学校应成为实

现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目标的典范,以塑造我们所

期望的未来。

人类应享有和扩大终身教育及其在不同文化和

社会空间中接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应该连接现实的

和虚拟的学习场所,并发挥每个场所的优势。政府

应当承担关键责任,加强公共筹资能力和教育监管。

人类的受教育权需拓展到终身,并包括获得信息、

文化、科学和互联互通能力的权利。

发挥广大行动者的作用,推动重新构想成为

现实

“大规模的变革和创新是可能的。”报告提出,

教育统计

第57页

53

我们将通过数以百万计的个人和集体行为——包括

勇气、领导力、抵抗、创造力和关怀的行为,推动

重新构想成为现实。这需要人类克服歧视、边缘化

和排斥,致力于确保性别平等和所有人的权利,并

鼓励人类在社会对话、共同思考和行动方面作出巨

大承诺。

呼吁研究和创新。这种对未来的重新构想是一

个具有全球性和协作性,并聚焦终身受教育权的研

究与创新项目。这个项目必须以受教育权为中心,

包含横向学习和跨境知识交流等不同类型证据和认

知方式,并欢迎所有人——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术

和研究中心到政府与民间组织,为这种研究和创新

作出贡献。

呼吁全球团结和国际合作。新的重新构想需要

对全球合作重新作出承诺,以国家和非国家行动者

之间更加公正和公平的合作为前提,支持教育成为

一种全球共同利益。除教育援助的南北流动外,我

们的知识和经验还必须在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南三

方合作中产生。国际社会要在帮助国家和非国家行

动者围绕共同目标、规范和标准达成一致方面发挥

关键作用,以推动实现重新构想。同时,应尊重相

关附属原则,鼓励地方、国家和区域层面的努力,

并支持、难民、移民等的教育需求,尤其是借助国

际合作和全球机构的力量。

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必须从各个方面,积

极参与实现重新构想。从支持研究和科学进步,到

成为社区与全球范围内其他教育机构和项目的贡献

伙伴,那些富有创造力、创新精神,并致力于推动

教育作为一种公共利益的大学,在教育未来的构建

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当然,至关重要的是,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够参

与教育的未来建设,包括儿童、青年、家长、教师、

研究者、雇主、文化领袖等。我们有深厚、丰富和

多样的文化传统,拥有强大的集体力量、智力和创

造力。这里,人类必须作出一个严肃的决定,从根

本上改变前进的方向。

总之,关于“应该继续做什么、应该抛弃什么、

需要创新什么”,报告试图给出答案,但这只是一

个开始。如报告所提出的,其发布与其说是勾勒出

一个蓝图,不如说是给全世界发送了一封鼓励思考

和想象的邀请函,请人们在世界各国的社区、学校

以及各类教育项目和体系中具体解答这些问题。报

告最终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有待持续观察。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 编译)

11 月 1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共同重

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

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由“教育的未来”

国际委员会负责起草,从委员会成立、征集意见、

起草到公布历时两年多。该报告秉承了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的教育人文主义理念,探讨与展望面向未来

乃至 2050 年的教育。

教育功能的转变:从个体发展到公共利益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第一份国际

性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该报告指出,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只有通过不

断学习,才能完善自身成长。随着知识爆炸、科技

革命、产业发展和全球问题的出现,教育应该扩展

到人的一生,个人唯有通过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更新

知识体系、积极应对变化挑战,国家才能持续发展

繁荣昌盛,人类才能消除战争,获得和平进步,从

而实现“学会生存”。报告提出的“终身教育”“学

会生存”成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里程碑意义。

发布重要报告也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明世界教

育发展方向、推动教育进步的重要途径。

1996 年.新世纪来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

布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该报告提出,

21 世纪的教育不仅要承担起为全球带来和平的重

任,也不仅要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还

必须担负起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职能。为此,受教

育者应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

生活。“四个学会”也应该成为 21 世纪世界各国教

育的“四大支柱”,建成终身教育体系则是实现“四

个学会”目标的根本保障和工作原则。

人类进入 21 世纪后,经济与社会财富的增长虽

然降低了全球的贫困率,但国家间、社会内部的不

平等现象并未消除。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和消费模

式导致全球变暖、环境退化和自然灾害频发。在此

背景下,201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反思教育:

专家分析 教育:从“学会生存”到“社会契约”

教育统计

第58页

54

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提出人

类应该反思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组织方式,号召以

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和发展观,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

球共同利益。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大流行,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

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秉承了教育应

成为“全球公共利益”理念,进一步倡导构建新的“社

会契约”。报告希望将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学校

和教师、青年与儿童、家长与社区等教育的相关利

益方全部纳入契约,通过共同努力,实现教育作为“全

球共同利益”的愿景。

社会契约:实现教育未兑现承诺和应对不确定

未来的选择

报告肯定,在过去的 50 年间,世界各国在教

育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1948 年通过《世界人权宣

言》时,世界人口总数为 24 亿,其中只有 45% 的人

曾经进入学校学习。今天,全球人口已近 80 亿,

超过 95% 的人接受过教育。其中,2020 年小学入学

率超过 90%,初中入学率超过 85%,高中入学率超过

65%。但在受教育机会不断扩大的同时,接受高质量

教育的机会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仍然不充分、不公平。

同时,人类还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平等、环境危

机等挑战,教育在帮助人类构建一个美好的未来方

面被寄予厚望。

对此,报告提出:“教育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

契约——一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

成的默示协议。”

这种契约应包括构架教育体系的基础与组织原

则,以及相关落实建立、维护和改善该体系的分布

性工作等。新的教育社会契约要遵循两条基本原则:

其一,要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报告强调,教育要跨越不同时间和空间,要引导教

育增强包容性和可持续性。这一原则将之前所提出

的“终身教育”进一步延伸到个体在生命不同阶段

都可以接受到优质教育的高度,而且教育内容将不

仅包括文化科学、信息技术、共享知识,还应扩展

到团结协作、同情关爱等方面。受教育权应该是学

习人类世代积累并分享不断转型的集体知识资源的

权利。受教育者个体也须发挥能动性,拥有为丰富

与创造共享知识作出自己贡献的权利。报告强调,

要正视持续的贫困和正在加剧的世界不平等现象,

最终通过各方努力,走向一个更平等的教育未来。

其二,加强教育作为一项公共行动和一种公共

利益的功能。作为一项共享的社会行动,教育建立

了共同的目标,让个体、团体、国家和人类实现共

同的繁荣。新的社会契约在确保教育公共资助的基

础上,还需作出对全社会的承诺,保证每个人都能

参与教育的公开探讨。报告强调,教育要回应越发

不确定的世界秩序,要达成共同的目标、承诺、规

范和标准,要加大对面临教育困境地区的投入,等等。

共建教育的未来:人人参与、多领域协作的社

会契约

展望 2050 年,教育的未来是多样的。在确定公

正、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这个宏大目标的前提下,为

了构建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重点关注了教学、

课程、教师、学校和跨时空教育等五个方面的变革,

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性原则。首先,报告呼吁建构

合作和团结的教育学,要重新构想教学方法。新的

教学方法要围绕合作、团结和协作的原则进行组织,

通过提升个人能力,实现对个体以及所生活的世界

的改造;要关涉每个年龄和阶段的教育,更新高等

教育使命,加强与小学和中学教育的联系,加强对

教学法的研究。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处理好

课程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强调生态、跨文化

和跨学科学习,支持学生获取与生产知识,培养学

生的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再其次,教师教学应

更加专业化,让协作与团队合作成为教师职业的特

征,支持教师教学自主性与学术自由,为教师职业

发展提供完善的支持体系。此外,为了更好地实现

教育公正、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出,学校在

人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要保障与改造

学校,要重新构想未来的学校,重新设计包括学校

建筑、空间、时间安排等在内的元素,充分发挥数

字技术带来的教育红利。最后,我们应充分利用在

不同文化和社会空间中的受教育机会,提升终身教

育质量。

报告呼吁多方参与研究创新,加强全球团结和

国际合作。在给 2050 年教育未来画像的过程中,每

个人都应参与其中,成为未来教育的建设者,成为

新的社会契约的缔结者。唯有如此,教育才会真正

成为一种人类公共的共同利益。

作者: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编

译),中国教育报记者:黄金鲁克、李萍,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张民选 、卞翠,责任编

辑:孔萌 █

教育统计

第59页

55

人民日报:打造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特色决定生命力。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对于激发职业学校发展动力、

增强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吸引力至关重要。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确保学生真正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才能培

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

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

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当前,我国拥有 1.13 万

所职业学校、3088 万在校生,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

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如何

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我国产

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对技能人才的强烈

需求,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着眼于破除改

革发展障碍、推动高质量发展,旨在切实增强职业

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步伐,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

能支撑。

特色决定生命力。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

色,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对于激发职业学校发

展动力、增强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吸引力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观念仍然存

在,还有一些职业学校按照办普通教育的方式办职

业教育,盲目追求大而全,淡化人才培养特色,偏

离发展定位。为此,《意见》强调因地制宜、统筹

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要求通过推动

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

向融通,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打通,

以强化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与当地经济社会发

展同频共振,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技术技能人才

成长成才的新需求,职业教育才能迸发出更强劲的

生机活力。《意见》强调,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

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先进制

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

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

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意见》

同时提出,通过丰富职业学校办学形态、拓展校企

合作形式内容、优化校企合作政策环境,创新校企

合作办学机制。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确保学生真正

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

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还提出稳步发展职业

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这对

于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补齐发展短板,形成高

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

意义。广大职业院校应努力摆脱靠规模上效益的思

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优先在高端产业急需领域、新

技术革命领域布局,优化学校人才供给和产业人才

需求匹配度,在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起步阶段,就

实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有序、健康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展望

未来,作为培育能工巧匠的摇篮,现代化的职业教

育体系必将为技能型社会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提

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必将凝聚起“技能改变人生,

技能成就梦想”的广泛共识,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来源:《人民日报》█

职教 @ 新时代

第60页

56

深化“三教”改革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

“三教”改革作为高质量发展落地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虽一隅而事关全局。

《意见》针对“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这三个根本问题,在全面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下,

在类型教育和跨界教育的大背景下,既有顶层设计又有操作逻辑,为“三教”改革提供了策略导向。笔者认

为有以下路径可探索思考。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教师除了与

普通教育教师具有共同的师德标准、职业素养

等基本要求外,还应具有职教“烙印”。改革

就要从厘清职教师资的特征开始。

标准特征

科学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职教师资选

用标准、培养培训标准、晋升标准和考核评价

标准,构建职教师资鲜明特色的标准体系。

能力特征

职业教育更加注重教师的跨界能力、实践教

学能力、行业适应能力,要在产教融合、校企

学生愿不愿学,能不能学懂,教法很关键。职

业教育要围绕“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目标,创新

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学习效果上下功夫。

感受效果

提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效,让学生从中国

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中汲取滋养,感受磅礴

力量。用好用活信息技术,通过虚拟现实、视频辅助、

实例讲解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行业岗位的直观感受,

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神经”。充分利用大数据

构建学生学习数据,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感。

体验效果

合作中为职教师资搭建平台,通过考核激励等

机制倒逼教师能力提升,最终实现从“鸭子被

赶上架”到“鸭子主动上架”。

来源特征

职教师资应以行业企业来源为主力军,为

此,要重点落实从行业企业选聘教师制度,着

力改变从学校到学校的师资单一来源问题和结

构性矛盾存量问题,特别是要建立校企人员双

向交流协作共同体,更广范围、更大空间地探

索流动岗与固定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教师

制度。

用好项目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

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

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从而增强学生体验效

果;用好情境体验式教学,开展各种企业工作模拟,

进行现场仿真教学,增加学生沉浸式体验;用好新型

模块化教学,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新方式。

实操效果

实操能力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看家本领,也是“三

教”改革最终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竞争力。要加大实

习实训比重,实现弹性学习和学分制管理,通过技

能大赛、创新创业、顶岗实践等多渠道,在生产生

活的广阔舞台中增强学生实操能力。

体现“三大”特征的教师改革

实现“三大”效果的教法改革

职教 @ 新时代

第61页

57

“三教”改革既是末端又是开端,我们只有在“三教”改革上做足功课、用够力气,才能更好地强化职

业教育类型特征,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原标题:《高质量发展主线下如何深化“三教”改革》,作者:聂强系重庆电

子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丰富、精准、

灵活的教学内容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职业教育的教材尤其具有“独特个性”,需

要在改革中把握好以下原则。

岗位需求原则

与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普通教育不同,职业

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则以岗位需求为逻

辑起点。编写高质量的专业教材,行业企业的

深度参与必不可少,这也是《意见》中类型教育、

跨界教育这两条明暗交织的主线所回答的问题。

同时强调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院校技能

大赛等相关内容,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

程标准、教学内容中,实现岗课赛证有机融通。

时效性原则

技术爆炸导致岗位的淘汰与更新几年一个周

期甚至更短,以岗位导向的职教教材只有与时

俱进方能阔步前行,要将新技术、新工艺、新

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

适用性原则

加强通用性教材的“国家事权,凡编必审、

凡选必审”,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材编审选用

机制。但职业教育区域属性明显、个性特征鲜明,

教材要充分体现区域特色、产业特色、校本特

色,并且多以活页式出现便于内容增减。比如,

东中西部各地区域功能差异、产业规划不同,

即使布局同质产业其发展定位有不同、分工有

差异,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产

业教材;还有一些传统技艺、区域特色专业更

需要因校制宜、因需制宜开发特色教材,增强

教材适用性。

坚持“三大”原则的教材改革

职教 @ 新时代

第62页

58

推动职教师资培养扩容提质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

展格局作出的战略部署。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全

面提升职教师资素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反复强调培养技术

技能人才的重要性,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深切期盼。大力发

展实体经济,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加快技术技能人才扩容提质,迫切需要大力培养高素质专

业化职教师资,培养大量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始终站在党和国家事

业全局的高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打造更多“工匠之师”“巧

匠之师”,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职教师资专业具有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双重属性,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职教师资专业的职业教育属

性和特征决定了必须遵循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教育治理能力。一要建立

健全协调治理机制。引入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元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成立多方参与的学

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多方协同的职教师资发展机制,加强沟通和协作,使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

有机衔接。二要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聚焦“双师型”(即教师 + 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人才培养,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要求,重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

的作用,吸纳企业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共同实施考核评价,实现人

才培养与技术发展同频共振、与岗位一线互动共融。三要建立学科协同推进机制。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对复合

型人才的需求,坚持“培养职教师资”一盘棋,树立“大职教”“大师范”理念,构建大格局、做好大文章,

统筹校内学科资源服务职教师资专业建设,重视和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专业对职教师资专业

发展的支撑作用。

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要完善教育治理结构

职教 @ 新时代

第63页

59

人才培养适应性是检验办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标尺。要聚焦能力要求、岗位需要、职业素养,健全人才

培养体系,切实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一要加强课程建设。

增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优化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技术、实践实训的课程结构,把企业技术

革新项目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将企业生产案例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内容。二要改革招

生制度。对接我国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的决策部署,搭建中职学生成长立交桥,推动人才培养

纵向贯通,使拔尖中职学生能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成为职教教师。三要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增强学科设置针对性,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区域现代产业体系,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推动专业调整优化。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赖海榕系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

要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职教 @ 新时代

第64页

60

职业教育如何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

称《意见》),对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意见。

长期以来,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观念仍然存在,一些职业学校存在按照办普通教育的方式办职业

教育、淡化人才培养特色、偏离发展定位的现象。

在职业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如何显著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如何使职业教育供

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匹配?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嘉 宾

王扬南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

潘海生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匡瑛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

米靖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院长

徐涵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

李政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朱德全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

滕道明 江苏省铜山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杨剑静 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刘彩琴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马良军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王博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副研究员

记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此次,《意见》从顶层设

计上进一步强化了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为什么说不构建起职业教育类型特色,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难

以提高?

匡瑛:职业教育能否成为一种教育类型可从三

个层面来看:其一是“知与不知”,关于职业教育

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独特类型已达成共识。其

二是“认与不认”,核心在于职业教育外部人士是

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要转变“为了职业(就业)的教育”的观念,用更科学、更现代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它是一种“通过

职业的教育”,一种面向人人、让人们能够获得“适合的教育”的优质选择。

职教 @ 新时代

第65页

61

否认可这种教育类型,要“认”才会参与和投入,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鄙薄与歧视、焦虑与排斥。其三

是“为与不为”,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是干出来的,

“认”的条件是职业教育要办出鲜明特色、走出独

特道路和彰显“有差异的高质量”。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跌宕起伏

的历程说明了摆脱普通教育影响的难度确实非常之

大,职业教育每一次的层次提升都面临质疑和争议,

面临与普通教育的多方比较,也面临“特色坚守”

与“学术漂移”的困境和诟病。强化职业教育类型

特色,需要转变“为了职业(就业)的教育”的观

念,尤其改变很多民众把这些就业理解为极为粗放、

简单且操作性的工作。要用更科学、更现代的眼光

看待职业教育,它是一种“通过职业的教育”,一

种面向人人、让人们能够获得“适合的教育”的优

质选择。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诸多不同,以职业和岗

位为直接起点、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模式所培养出来

的应用型人才,与普通教育通过系统学科知识学习

所培养出来的学术型人才在目标、模式、路径上都

相差迥异、相互独立。然而,这种不可替代性或许

在当前职业院校的供给中还未能充分体现。

记者:职业教育吸引力低集中表现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低。面对中考分流,家长通常将普通教

育视为首选,而把职业教育视作“无奈之选”,如何打破这种观念?

王扬南:职普融通既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

必然要求和实现途径,也是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

系的重要基础。要开展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

将职业指导纳入普教课程,推动职普互通、课程互选、

学分互认,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探索发展特色综合

高中,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

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

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适合的

教育。

此外,要构建国家资历框架,这一框架的构建

有利于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要确立职业教育

在终身教育资历框架中的定位,保证职业教育与其

他教育的衔接与沟通,服务学业提升、职业晋升、

社会上升。

匡瑛:与“技能型社会”相对应的是“文凭社

会(学历社会)”。技能型社会建设必须直面文凭

社会造成的收入差异、教育焦虑、就业困境、技能

错配等一系列紧迫问题。就教育而言,必须从宏、

中、微三个层面深化改革、强化特色、优化定位。

首先,从宏观教育体系层面,通过构建基于普职“双

轨制”的“双通制”(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体系,

科学处理普职、产教、校企、师生、中外五个关系,

打造中高本相互衔接、一体化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

科学设计招考制度,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

其次,从中观办学层面,要遵循职业教育独特的跨

界开放、产教融合的办学规律,改革已有的院校治

理模式,规避劳动力技能的层次错配、类型错配等

问题。再其次,从微观教学层面,继续坚持德技并修、

实践导向、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推进“三教改革”

向深层发展,并通过评价改革实现质量提升的闭环,

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自身价值和多样成才。

记者:此次《意见》提出,要稳步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到 2025 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

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 10%。为什么说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环?

如何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

在发展节奏上保持定力、统筹谋划,优中选优、巩固优势,稳住速度、控制规模,才能推进职业本科教

育整体有序发展。

职教 @ 新时代

第66页

62

马良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其

发展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办好办优此类教育,增

强其适应性,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

作用,构建职业本科专业评价体系。这一体系需要

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办学方向,

坚持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的培养模

式,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

特色。此外,职业本科专业评价标准应坚持“职业”

与“高等”的双重属性,既要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

精神培养,又要体现创新性、复合性和可持续发展。

既不能直接移植传统本科教育的框架,也不能全盘

照搬专科教育的经验,要能引导职业本科专业彰显

王博:职业本科教育既不是职业专科教育的“加

长版”,也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复制版”,要

坚定做好自己,找准特色人才培养定位。在培养宽

度上,要适应高端产业、产业高端的高阶职业岗位

需要,强化掌握多项技术技能的“复合性”。在培

养深度上,要适应既定职业岗位发展需要,强化掌

握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技能的“精深性”。在培养

高度上,要对接职业岗位技术迭代与变迁需要,强

化适应和推动技术变革的“创新性”。

刘彩琴:构建既体现职教类型特色又达到本科

层次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是职业本科教育的核心

特色、高质量发展。

王博:职业本科教育从政策文本落实为办学实

践,职教战线欢欣鼓舞,众多高职院校举全校之力

精心准备。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在这个过程中不

能将升本作为唯一目标,忘却人才培养的初心使命。

针对当前形势,稳定战线和社会的心态非常重要。

一方面,从短期来看,要强化政策解读,让战线清

晰了解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的界定范围、指标的

控制尺度、工作的推进节奏等,让不在遴选范围内

的“不躁动”,未达标准要求的“不妄动”。另一

方面,从长期来看,要注重评价引导,引导职业专

科学校持续聚焦办学内涵。

任务。应牢牢锚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定位,

抓稳抓牢职教类型特色,精准把握本科学历属性,

强化实践,突出创新,构建与职业本科教育相适应

的人才培养体系。

具体而言,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应表现出重

技术、重实践、重发展的特点,突出课程体系的模

块化和综合性。既要及时跟进产业技术发展动态,

也要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夯实学生

理论基础。此外,还应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增设

专长拓展模块和升学深造模块等,提高学生解决复

杂技术问题的能力。

朱德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基本建

成,但在实践层面还存在一些现实困难,职业本科学

校数量占职业高等学校数量的比重仅为 1.8%,招生

人数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学校的比重仅为 0.5%。只有

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完整地接受连贯的学历职业教育。

长期以来,在“重学历、轻技术”观念的影响下,

大量不适合学术型教育的学生涌入普通高等教育,

加剧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困境。在“体

制偏好”的强化下,制造业领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员仅为 12.07%,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我国“大学生就

业难”“学历贬值”和技术岗位“职工荒”并存的

就业难题。

为此,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建立具有中国

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中高衔接、

普职融通、职成转化,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社

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记者:如何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确保其职业方向不变、培养模式不变、特色发展不变?

记者: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什么?

职教 @ 新时代

第67页

63

记者: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对于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促进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全面提

升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但是,长期以来,校企合作面临着学校热切、企业冷淡的局面,如何破除

这一“壁炉现象”?

记者:长期以来,相比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相对不足。现实中,

存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学习内容重复、培养目标错位等现象,人才培养效率低下。新时期,如何提高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率?

如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以共赢取代零和博弈,嵌入利益又超越利益,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以制度改革、教学改革推动人

才培养质量提升。

滕道明: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必须回

答好谁来引导,用什么引导,怎么引导这几个问题。

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显然是政府。政府引导企

业参与职业教育是直接刺激还是间接刺激?是通过

政府购买服务还是发挥政策杠杆的调节作用?企业

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培养的人才却选

择了别的企业怎么办?竞业禁止如何落地?企业参

与校企合作的长远意义毋庸置疑,但是解决好企业

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需要

发挥行会和综合管理部门的作用。此外,职业学校

的使命是培养适用的技术技能人才,但是由于职业

学校脱胎于普通教育并且始终走不出普通教育的藩

篱,因此职业教育特征并不明显。

产教融合则要回答好谁来融、怎样融的问题。

对于前者,政府、企业、行业、学校都责无旁贷,

但在实践中却都可以置身事外,这种合作主体责任

的不明确使校企合作陷入若即若离、进退维谷的尴

尬境地。此外,产教融合缺少制度、机制、平台等

李政:我们通过学制衔接、课程衔接等方式,

在人才培养一体化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多经验,也发

现了一些问题。当前,尤其是当职业教育的办学层

次升至本科时,现有的课程体系如何实现中职、高

职和本科间的有效衔接?我认为,实现一体化人才

培养在范围、内容和质量上的突破,必须依靠一体

宏观层面的保证,也缺少方法、规范、考评等操作

层面的举措。

杨剑静:要认识到价值共识是校企命运共同体

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责任共担是共同体健康发展

的重要保障,利益共赢是共同体共生发展的关键所

在。校企双方必须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共

同招工招生、组织教育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开展

技术攻关等,共同承担合作中可能出现的运行和市

场风险。要以共赢取代零和博弈,嵌入利益又超越

利益,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对方的合理关切,

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作为一种新型的、开放的校企合作关系,命运

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是丰富多样且外延广泛的,除了

常见的产业学院、企业学院等形式外,技术技能创

新平台、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大师工作室等这些

延伸的职业教育办学空间,只要体现了价值共识、

责任共担、利益共赢的要义,都可视为校企命运共

同体。

化评价制度的改革。而这一改革的关键在于构建职

教高考制度。

从概念上看,职教高考制度是为满足高中教育

学生升入职业高等教育而设计的考试招生制度,其

首要目的是构建起区域内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

展体系。通过相对统一、经过科学设计的考试制度,

职教 @ 新时代

第68页

64

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新发展格局

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是对新发展格局的适应能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以深化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王扬南: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

是对新发展格局的适应能力。要立足新发展阶段,

从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高度深刻认

识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

“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

当前,新发展格局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多层次多

类型的人力资源需求,一方面,人民群众对多样化、

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另一方面,教育的发

展与经济社会的联系越发紧密,重大科技创新正在

引领社会产生新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

需求更为迫切,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本、人才资源。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为主线,不断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以

人民为中心,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切实把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作为加快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基础环节,

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促

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潘海生: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

的教育类型。面对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快速

变化,职业院校需要以技术创新平台为依托,聚焦

于中小企业的工艺、技术的创新与改进,主动提升

自身技术研发和实践能力,以“立地式”研发引领

区域产业、行业发展。同时,提高职业院校基本能

力建设和专业建设,实现“产业需求标准”与“人

才培养标准”从单向转变为双向互动,使职业院校

成为产业创新改进、工艺改进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标准的主要引领者和制定者。

各级政府要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产业发展规

划,完善产教融合制度政策体系,切实推进职业教

育的教育链、人才链与区域产业链、创新链深入整

合。同时,要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创新体系,支持

在职业院校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转化中心,

服务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

米靖:任何产业中都存在对高中低端技能的全

链条需求,但由于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的变化,使

技能供给的结构与比例需要持续调整。当前,制约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大多数地区的

人才政策对制造业领域急需的技能人才、专业技术

人才关注不够,制造业高端人才、高技能人才仍显

不足。

帮助区域内的中职、高职和职教本科学校寻找到各

自办学的基准线,进而明确各自人才培养目标、课

程设置和毕业要求,倒逼各级职业学校主动研究其

他层级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这为规范办学、

促进各级职业教育内部衔接提供了动力。

徐涵: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与桥梁。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制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次《意见》以“岗

课赛证”为育人理念,提出了全面改进教学内容。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指工作岗位既是课程、

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来源,又是课程、

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施的目标所在。通过课程、

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综合实施,培养更适合

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的人才。具体来看,一是要按照

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二是要实施技

能等级证书制度,并将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

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三是根据生产实际和岗位要求,

及时更新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

记者:在“十四五”时期,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在新发展阶段,增强职业教育

适应性?

职教 @ 新时代

第69页

65

因此,按照《意见》要求明确发力点,围绕国

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

明确产业人才需求,健全多元办学格局,迅速优化

职业教育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和供给机制成为迫在眉

睫的任务。其次,技能人才的结构性缺乏问题说明

全方位强力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和人才链共同体的

迫切性,而产教融合、校企双元围绕国家技能积累

共同发力,是实现有效技能供给的根本路径。

滕道明: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更是一种

跨界教育,跨越了经济与教育、职业与教育、企业

与学校的疆域。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具有基

础性作用,但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却未能因地制宜、

与时俱进,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职业标

准,教育行政部门开发教学标准,这就需要各部门

建立联动机制。此外,需要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

“金融 + 财政 + 土地 + 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

的落地涉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

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

审计署等很多部门,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劳

动就业等国计民生大局,需要打破系统之间的阻隔、

部门之间的壁垒。

来源:《中国教育报》█

职教 @ 新时代

第70页

66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型集成电路人才这样培养

在集成电路(IC)被列为国家战略、产业链创新人才匮乏的背景下,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专业

群针对高职 IC人才培养行业企业优质育人资源不足、教师技能教学胜任力不足、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等“三不足”

问题,依托骨干校 EDA 工程中心建设、一流校试点混合所有制等项目,研制了产教科融合互促的育人机制,

形成了岗位技能联产承包的教学实施方案,以微电子技术省一类品牌专业和“双高”专业建设进行创新实践,

培养创新型集成电路人才。

一是首创产教科融合互促机制与指标体系。学

院联合深圳市微纳研究院,组建理事会管理的命运

共同体“芯火”特色产业学院,涵盖 IC 设计工程中

心、协同创新中心、“快封”中心三大平台,技术

攻关解决合作企业难题,吸引企业协同育人;封测

服务满足中小企业“短平快”诉求,企业化经营保

障产业学院拥有“造血”功能;工程创新实践提升

教师教学胜任力,促进教学资源转化;提出了产教

科融合互促机制模型和行企资源投入、生产服务效

益、技术服务能力、案例转化能力、教师岗位胜任力、

人才培养质量“六位一体”评价指标持续提升产业

学院生命力。

二是依托产业学院汇聚优质育人资源。依托“芯

火”产业学院,联合“技术攻关”引企入校,实施

“常岗优酬”招才助校。学校以“智力”服务企业,

企业以“物力”支持 IC 专业建设,捐赠了芯片设计、

工艺制造(仿真)、封装、测试、应用等软硬件设

备近千万元,打造了集成电路全链条一流生产性实

践基地,满足了 IC 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实践教学需求。

联合龙头企业开发了 9 部职教本科教材,开发专业

教学标准 1 套,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课程 3 门,

出版 22 部专业教材。

三是重构了“以岗定标”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校企依据岗位职责 » 岗位能力 » 培养标准 » 课程标

准,即一颗 MCU 芯片设计到应用全流程,重构了芯

片设计与验证、芯片封装与测试和芯片应用与开发

等与岗位对标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同时,校企共建

立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系列化项目资源库,打

他山之石

第71页

67

磨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实现了教学内容与集成电路

产业人才需求的同步接轨。

四是实施了“联产承包”的模块化教学改革。

依托产业学院,校企联合制定教学标准,联合组建

模块化教学微团队。学生自选专业方向,并要求教

师具备某一方向专业核心模块所有课程的授课和实

操能力,从学生进入专业方向到毕业“全程负责”,

对学生知识技能培养“一包到底”,教授内容精准对

接岗位技能,授课方式精确模拟工作场景,以学生就

业质量实施教师绩效考评,强化教育初心,激励教师

提升自身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创新实践,有效解决了高职 IC 人才培

养三大难题。

首先,建设特色产业学院增强企业协同育人动

力,解决了教学内容与 IC 产业需求契合度不高的问

题。构建产教科融合互促的机制,校企共建混合所

有制特色“芯火产业学院”,搭建高水平应用协同

创新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点,吸引龙头

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并捐赠先进设备,共同打造

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于一

体的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满足 IC 设计到应用全链条

岗位技能训练需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

“岗”定“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共建项目化优质教学资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保

障了教学内容的“常教常新”。

其次,专职教师“企业轮岗”、兼职教师“长

岗优酬”,解决了教师技能教学水平与岗位技能培

养需求匹配度不高的问题。依托产业学院,推行专

职教师全员轮岗制度,联合龙头企业建设“教师工

作站”,教师深度参与企业工程项目,提升教师应

用创新能力、教学案例提取能力、实践实训指导能力;

推行长岗优酬兼职教师制度,采用企业一线高水平

工程师和专职教师混编授课的方式开展实践课程教

学,帮助学生快速获得岗位技术技能。

再其次,岗位能力“联产承包”,强化教师“以

生为本”的育人初心,多途径解决学生创新能力不

足的问题。教学微团队对学生从自主选择方向到毕

业就业全程“打包负责”,以项目贯穿的课程体系

塑造学生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线

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技

能竞赛、双创实践、科技社团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经过近 10 年的探索、创新与实践,产教科融合

互促育人模式在全校 47 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

推广,并带动全校联合领军企业共建了 10 个产教科

融合互促的特色产业学院,辐射国内所有开设集成

电路相关专业的 22 所职业院校和日本、韩国、巴西

等 14 个国家和地区。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丘聪 刘锦 许志良,

单位:系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他山之石

第72页

68

乐山师范学院:向特色鲜明的省属一流大学迈进

肩负着全校师生的信任和期待,承载着学校未来发展的宏图伟业,乐山师范学院(以下简称“乐山师院”)

第四次党代会将于近期召开,标志着学校改革发展翻开了崭新一页、踏上了新的征程。

乐山师院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 5 年,是开拓进取、成就斐然的 5 年。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结带领师生员工紧紧围绕“扩大走在同类院校前列的

优势,争创省属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发扬“敢为人先、臻于至善”的乐师精神,弘毅自强、攻坚克难,

取得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质量特色建设的开拓性成就,较好地完成了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党建引领

立德树人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贯彻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乐山师院党委共

召开 8 次全委会,分别就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推

进转型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部署和决定。5 年来,

学校加强党委领导班子建设,班子结构发生崭新

变化;强化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坚

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

委在统筹领导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

5 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

乐山师院坚定不移地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

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决贯彻“以本为

本”“四个回归”新时代本科教育要求,顺利通过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相继获得国家一流专业、

国家一流课程和国家新农科改革项目;省级一流专

业、一流课程等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项目保持高位

发展态势,走在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聚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乐山师院深入推

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培养模式创新,省级教改项目与

成果丰硕;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和沫若学院,积极探

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地方需要的卓越教

师培养目标,学校加大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幼学

色凝聚”工作主线,协调推进“六大发展战略”,

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攻坚奋战硕士点申报

工作与新校区建设,学校被确定为四川省硕士学

位授权立项建设优秀培育单位、四川省高校整体

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并被授予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全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和

四川省文明校园称号,学校事业发展全面开创新

局面。

校的联系,增设教师教育地方性、校本化、活动类

课程,邀请基础教育专家及一线优秀教师走进课

堂,探索构建并实践了“模式多元、课程优化、实

践强能、多方协同”的“四维度一体化”教师培养

新体系;外国语学院依托四川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项目,通过组建卓越英语教师实验班,积极探索构

建了包含“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三导师导

学三习制”等在内的“六个三”立体化卓越英语师

范生“三全育人”培养体系,为西部地区培养留得

住、教得好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在近年新农科建设

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抓住机遇,在涉农

专业较多的生命科学学院开展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

他山之石

第73页

69

改革试点。曹成全教授领衔的团队以“昆虫创意产

业”人才培养为案例的教改探索,很好地弥补了传

统农科学校人才培养的不足,契合了新农科建设的

需求,更辐射和带动了学校 10 余个专业和学科的

改革,成为学校新农科人才培养改革的亮点和重要

抓手。

学术赋能

开放办学

增强学科建设活力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乐山师院坚决贯彻“破五唯”教育评价改革,

蹄疾步稳推进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科学研究与技术

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廖久明领衔的郭沫若研究

创新团队,抱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耗时 10 年

时间,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搜寻、整理回忆郭沫若

的作品,经过一次次研讨交流并听取专家意见修改、

仔细校对,最终形成了 18 卷本《回忆郭沫若作编校

集》,涉及文学、戏剧、书画、史学、政治活动、

外交活动、社会活动、日常生活等方面。该项目

2015 年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8 年以

“优秀”等级结项,实现了学校国家重点社科项目

零的突破,在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

前,文新学院共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0 项,其中廖

久明团队 3 项;今年,该院基层文化服务研究中心

王黎教授申报的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资

助,这也是该院连续第 7 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

项资助。

针对头号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给林业生态造

成的巨大危害,乐山师院生命科学学院竹类病虫防

乐山师院自觉担负起大学的社会责任,立足乐

山,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格局。新设西部硅材

料光伏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峨眉山研究院、大

渡河流域研究院,积极对接区域发展需求。

3000 余名师生投身脱贫攻坚战,助力沐川县、

马边县脱贫摘帽,帮扶雷波县、美姑县、四川民族

学院,在四川省教育扶贫中写下了“乐师担当”。

在布拖县乐安乡萨嘎村担任“四治”专员的罗智勇

控与资源开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在实验室

副主任农向教授带领下,开展了多年的持续研究,

致力于将紫茎泽兰开发为植物源杀虫药物,应用于

防控有害生物,实现一举两得。该成果获得了 2018

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同时获得 2019 年中央

财政国家林业科技推广重点项目资助。此外,他还

依托竹类病虫防控与资源开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优

势资源,开展了包括“竹燕窝生态化精加工关键技

术研究与应用”等 11 个项目研究,在国内外首次

建立了竹燕窝野外人工干预培育关键技术,率先研

发了附加值较高的系列产品,荣获中国林学会“第

十二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依托学术研究的丰硕成果,乐山师院在学科建

设上也突飞猛进。2020 年,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认定结果公布,乐山师院设计学院门涛教授领衔的

“图像处理技术”课程获批立项。2021 年,乐山师

院新闻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现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零的突破;汉语言文学、化学、

生物技术 3 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全校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数达到 9个,为学校“十四五”

专业建设迎来开门红。

在大山深处一干就是 3 年,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

上学,他不厌其烦地到老乡家宣传党的好政策,联

系社会爱心人士捐赠解决孩子家中实际困难,并在

海拔 3000 米的山村办起了“扶智夜校”;身兼马边

彝族自治县扶贫移民工作部门有关负责人和老河坝

乡坪和村驻村工作队员的周绍炳,主动担当作为,

创新开展了经济困难家庭奋进计划和社会捐赠资金

募集方式,率先开展“国奶扶贫工程”、坚持“五

他山之石

第74页

70

汲取力量 根植厚土续写荣光

5 年开拓进取,5 年奋勇跨越。过去 5 年,乐山

师院从 43 年的创业历史和光荣传统中汲取力量、砥

砺前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历

史进程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乐山师院党委班

子将学校发展融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坚守扎根基

层、服务乡邦的教育情怀,始终牢记教育初心使命,

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扎

根巴蜀大地,无畏种种办学困难和局限,矢志立德

树人,奔赴深贫县域,无惧环境恶劣和条件艰苦,

投身教育扶贫,用奋进之笔书写了人民满意的乐山

师院答卷。

5 年锐意改革,5 年追求卓越。过去 5 年,乐山

师院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坚定理想信念,砥

砺“前列”“一流”之志,党委班子坚定担负“为

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高扬争创省属一流的

理想风帆,紧紧团结依靠师生员工,励精图治、勇

于创新,做精师范、做强优势、做大应用,实现了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新农科项目等

国字号新突破,取得了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省级科技进步奖等新进步,推动着学校不断取得一

个又一个开创性成绩。

风劲扬帆正当时,敢为人先勇担当。乐山师院

党委将以第四次党代会为新的起点,继续深入学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新的历史机遇下,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扎根巴蜀、砥砺奋进,为建设特色鲜明

的省属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个必访”,用行动诠释着扶贫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体育教师刘秋派驻马边彝族自治县荍坝镇灯塔村,

在村“一低五有”、经济困难户“一超六有”、产

业发展、基层党建、政策宣传、为民办事服务等方

面成效显著,获得群众认可;在沐川县箭板镇安乐

村担任驻村扶贫干部的李良中经常戴着草帽走访农

户,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草帽老师”……此外,乐

山师院还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近 3 年来,共计

选派了 1200 多名优秀学生到雷波、布拖、美姑、九

寨沟、马边、沐川、峨边等 7 个脱贫县 48 个教学点

开展顶岗支教活动,有效缓解了当地师资紧缺的困

难,助力脱贫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乐山师院深度推进与乐山市政府部门全面合

作、与武汉大学新一轮三方合作以及与绍兴文理学

院战略合作,联合武汉大学、西南大学等 9 所高校

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以 40 周年校庆为契机,扎实

推进各地校友会建设,设立教育基金会,校友支持

学校发展成绩显著。

他山之石

第75页

71

中心平台

中国教育智库网

中国教育智库网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教育智库平台,汇聚

各类教育智库专家,为各级政府制定教育规划和重大教育政策提

供智力支持和决策服务,为各类学校的定位、规划、战略、管理

和创新提供专业指导,为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咨询、培训、会议、

交流服务,通过建立课题评估和交易平台,为课题的转化提供政策、

技术、人才、资金等一系列支持和帮助。

网址:http://www.eduthink.com.cn/

微信号:edu-think

中心官网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csdp.edu.cn)以服务中

心建设教育创新要素聚集平台为宗旨,是展示中心工作动态、集聚教育改革公共服

务平台、发布重大工程项目的信息共享平台。

教育之弦官方微信

“教育之弦”(微信号:moe-csdp)作为教育部学校规划

建设发展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打造教育创新要素汇聚

的微信平台,聚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关注国家

教育政策和教育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案例。

第76页

72

中心平台

教育统计服务平台

教育统计服务平台是为统筹规范教育统计培训及管理工作,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教育培训基地和培训学员的公益性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集信

息发布、教学辅助、教务管理和培训数据信息统计分析为一体,为各类用户提供全方位

的综合性服务。

网址:http://essp.csdp.edu.cn/

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

“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集成各级各类教育、经济

社会发展及国际比较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集应用管理、决策支持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国家

教育数据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作为支持教育统计工作的专业化服务平

台,以满足基层统计人员和教育管理者在线培训需求为目的。培训课程由中心、

复旦大学教育事业统计培训基地和其他培训基地联合开发,并由复旦大学提供

运行管理平台,按照远程继续教育要求进行日常教学管理服务。学员完成规定

的在线培训课程后,可获得由中心和复旦大学共同颁发的《教育事业统计在线

培训合格证书》。

登录中心官网:http://www.csdp.edu.cn/

点击:公共服务平台 -- 教育统计在线培训

网址:http://fudan.kmelearning.com/

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

第77页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工作委员会

欢迎入会

吸纳新会员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文化自信

工作委员会(简称文自委)于 2019 年经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

事会审议通过成立,目前已吸纳多家文化教育

相关单位、研究机构、行业企业单位加入。

文自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

过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技术技能教育成果和精

神财富,深入挖掘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历史底

蕴、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唤醒职业教育文化

自信,彰显职业教育文化特色,推进职业教育

文化发展模式和业态创新,服务新时代职业教

育的发展,做好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研究、传

播、创新和实践工作,为实现“十四五”时期

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

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

献。

为进一步壮大研究力量,搭建一个兼容并

蓄、高端务实的全国性交流平台,决定即日起

开始第二批会员吸纳工作。

一、会员条件

单位会员须符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章程》相关规定条件,从事或开展职业教育、

工匠文化、工业文明等领域的理论、历史、文

化研究和普及宣传的机构,在职业教育教学改

革中应具有突出成就,在德育培养和文化建设

中具有重要经验,在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中具有扎实积累。

二、申请程序

申请成为文自委单位会员的机构可填写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工

作委员会单位会员申请表》,申请表一式两份,

经单位盖章后寄送文自委秘书处。

入会申请获得批准后的机构,如果已经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单位会员,不再颁发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单位会员证》;新申

请入会的机构,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颁发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单位会员证》。

三、联系方式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园村 3 号北交

大科技大厦 15 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

教育文化自信工作委员会秘书处

邮政编码:100044

联 系 人: 李 嘉 硕 010-66093467,

17399904599

E-mail:jasoullee@163.com

申请材料请于 2022 年 1 月 10 日之前

寄回,具体事宜可与秘书处联系。

扫码下载报名表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免费电子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