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2年08月刊

发布时间:2022-11-0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2年08月刊

47“产教、专创”双融合,高职院校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到 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对于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加速培养适应产业变革与升级需要的创新创业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有些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对接不够紧密,创新创业教育常限于“坐而论道”,课程考核方式仍是传统的笔试答题,缺少产业资源的参与,在校生创新创业得不到有效保障。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没有创新创业专门课程和教材,或教材落伍,未体现新技术新业态,出现区域产业人才规格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未能紧跟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未及时调整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大规模培养,劳动力市场急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供给产能不足。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仍然不同程...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2年08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47

“产教、专创”双融合,

高职院校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职

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到 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

对于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

匠”。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加速培养适应产业变革与升级需

要的创新创业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有些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对接不够紧密,创新创业教育常限于“坐而论道”,课程考核方式仍是传统的

笔试答题,缺少产业资源的参与,在校生创新创业得不到有效保障。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没有创新创业专门课

程和教材,或教材落伍,未体现新技术新业态,出现区域产业人才规格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

盾。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未能紧跟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未及时调整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大规模培养,劳

动力市场急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供给产能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课

程缺少耦合联动,专业教育缺乏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顶层设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逻

辑关系以及课程、实践、项目比例尚未厘清,相关教学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学生缺乏自主构建和应用专业

知识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存在创新创业师资不足和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很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教

学方法单一,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专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对接产业需求进行成果转化

的能力仍明显不足,高职院校中同时具备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认知的教师并不多,这已成为当下制约高职院

校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的主要问题。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两张皮”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不足 队伍结构不太合理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产教融合

第52页

48

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突

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育重点

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社会需求,突破封闭办学的架构,走出理论

层面的空谈,选取地方区域产业发展切入点,紧紧依托产教融合,通过共建办学融合体和教学融合体,将产

业发展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使产业元素转化为教育教学元素,构建开放、多元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

统,实现“封闭办学”向“生态系统”转型,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和适应度。

推进专创融合,首先要纠正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过窄化”的问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仅针对极少

数有自主创业热情的学生,而社会和经济的变革发展不仅需要具备自主创业能力的高职生,还需要大量具有

岗位创新能力的高职生。只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批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每

个高职生都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以创新的精神发挥好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创业的心态做好自己的

岗位工作,用敏锐的眼光把握人生发展的各种机遇。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提高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质量,彰显“支撑发展”的价值,加强高

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长远更新教育理念,着眼于社会

产业需求及学生未来事业的开拓,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集群,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专创融合,围绕产业链打造

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和专业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校企多元

师资及资源的有效整合,打造一支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产业教师相融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要将创新创业作为学校的重要发展战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发展规划,形成基于“产教、专创”双融合

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校精神理念、管理制度、组织架构等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协调一致。

要深化全体教师及社会各界对创新创业教育战略地位的认同感,增强创新创业教育主动性。要将创新创业

教育内容有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全过程、全覆盖、全链条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要赋予创业教育更

加多元的培养维度,着重强调创业教育除了具有创办企业、营利等经济维度外,还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创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文化、教育和知识维度。同时也要积极探索个性化

人才培养方案,为有能力、有动力、有潜力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将大学生

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并作为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要合理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

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的有效延展。同时,

应探索实施弹性学制,制定休学创业标准,规范休学和复学流程,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进行创新创业。

深化产教融合 解决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不匹配问题

推进专创融合 解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两张皮”问题

“产教、专创”融合驱动 弥补师资不足,提升人才发展后劲

理顺机制是先决条件

解题良方:“产教、专创”融合驱动

“产教、专创”双融合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路径

产教融合

第53页

49

课程是重要的教学载体,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现有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实现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

识的耦合联动,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互通。

要整合资源,螺旋递进,在大类培养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一批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通识课,

专业培养阶段面向本专业的学生重构融合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创

新创业教育元素,真正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专业教育领域的深入实施。

在课程建设中,要邀请多元主体、企业精英,共同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材以及教学资源,打破“闭

门造车”,打造一批具有普适性、接地气的教学成果,开发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双创”课程,加快创新创

业人才专业化链条式培养,加大专业转型中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等要素的融入,促进高职院校人才

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创新创业环境。

实践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要将创业教育理念、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构

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和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学生在全真的环境中进行“真刀

真枪”的实训,可以促进学生从旁观者角色转变为积极参与者、成熟实践者,有效激发创新创业的基因与潜

力,增强创新创业“热度”,夯实人才培养“厚度”。

我国高职院校要拓展现有各类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实践平台的双创教学和研究功能,不断完善双创教

育生态系统。鼓励各专业依托原有专业实训室,聚焦细分产业领域,建设专业创客中心,为学生结合专业开

展双创实践活动提供学习平台。

内涵建设上,要发挥创客教育功能,打造“专业创客空间”学习模式,为学生开展专业双创活动提供空

间氛围、项目训练和技术导师,引领学生基于专业技术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同时提供项目路演、资源对接、

成果转化、创业辅导、工商注册等基础创新创业服务。学校还可开放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实训室,开展创新

创业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组建学生科技社团等,强化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催生优秀项目和成果。

课程体系是培养基石

实践强化是关键要素

产教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能力,又要有较好的市场意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能

够帮助学生打磨创业项目、实施创业计划,还要具备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整合资源指导项目的能力。

转换教师角色,提升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是打造产教融合、专创融合型师

资队伍的核心。

学校要通过设置创业师资项目、创业课程开发项目、教改项目、研究项目等方式支持各学科教师探索各

专业与创新创业的结合点,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整合。支持各学科教师自主创业、技术转移、企业

咨询等形式的学术创业活动,为创业教育整合发展积累经验。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师的奖励并完善其职称晋升

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之中,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鼓励教师参与师生共创项目,推动

科研成果转化。

作者:徐美燕,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多元师资是有力保障

第54页

50

近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

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

教育部等 10 部门联合发文,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

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

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制定本

工作方案。

总体要求

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

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思政

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效明显,思政

课建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全面推进。

同时,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视

程度不够,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

识和能力还不够强,课程教材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

善,有的学校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对实践教

学重视不够,有的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紧密,大

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需深化,有的学校第二

课堂重活动轻引领,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

1. 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

主知识体系。各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央宣传部、教育部

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

材。教育部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面化”等现象。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

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坚持开

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

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

平台”、建好“大师资”,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

研系统,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

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支持建设综合改

革试验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

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想研究重大专项,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系统化学理化和分领域分专题研究,将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全面贯

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体系。

2. 建强思政课课程群。各地各校加强以习近平

新时代“大思政课”

第55页

51

善用社会大课堂

7. 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高校要普遍建立

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教务处、

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

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在马克思主义

学院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健全安全保障

机制,积极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

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

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实

践活动、指导学生理论社团等纳入教学

工作量。参照学生专业实训(实习)标

准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

8. 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

高校要严格落实本科 2 个学分、专科 1

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中

小学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学生

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精心设计实践教学

大纲,坚决避免实践教学娱乐化、形式化、

表面化。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专门的

实践教学课。

9. 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教育部持续组

织开展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

建设,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高校要统

筹全校力量,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围绕习近平经济

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

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及“四史”、宪

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

选择性必修课程。

3. 优化思政课教材体系。落实系列重大主题教

育指南和纲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

期间的重大实践、视察地方和学校重要论述进课程

教材。及时修订思政课统编教材,将党的创新理论

最新成果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编写马克思、恩格

斯、列宁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及各学科重要论述摘编。

持续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

点教材建设。

4. 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教育部组织制作“思政

课导学”课件、讲义、专题片等,帮助教师讲深讲

透讲活学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各地各校围绕新时

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

将伟大建党精神和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

天精神等伟大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英

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

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

5.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各校加强对学生思想、

心理及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教

学方案。善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

生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

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有条件的

高校要为思政课配备助教,协助开展教学组织、课

后答疑等工作。

6.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高校要建立校领导、教

学督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成员、思政课教师和

学生参加的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重视教

学过程评价,增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在评价体系

中的权重。用好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作为马克思

主义学院和班子成员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思政课

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的基本依据。

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开展教

学调研指导。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聘请思政课退休教

师担任教学督导员、青年教师的成长导师。

新时代“大思政课”

第56页

52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

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技能成才,强国有我”

主题教育等活动。高校要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

和要求,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

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注重总结实践教学成果,

把优秀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支持出版高

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

10. 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教育部会同有关

部门,利用现有基地(场馆),分专题设立一批“大

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好教育部高校思政课

教师研学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各地教育部门要结

合实际,积极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大

中小学要主动对接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开发现

场教学专题,开展实践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与有

关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研究和资源开发。

各基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与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建

立有效工作机制,协同完成好实践教学任务。

搭建大资源平台

11. 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教育部建

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网络

支持系统、“青梨派”大学生自主学习系统、高校

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资源开发系统、高校思政课教

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审核评估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师

基础数据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培训系统等为

一体,共建共享、系统集成、全面覆盖的全国高校

思政课教研系统。

12. 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使

用。教育部把“大思政课”摆在教育信

息化的突出位置,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平

台思政教育资源建设。通过项目支持的

方式,推动教学资源建设常态化机制化。

组织开发和推荐一批科学权威实用的课

件、讲义,推动一线教师统一使用。加

强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建设,实施中小学

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推出一批思

政“金课”。加大优质资源推广使用力度,

指导各地各校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13. 打造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教育

部会同中央网信办等,组织开展“大思

政课”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鼓励师生围

绕思政课教学内容创作微电影、动漫、

音乐、短视频等,建设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

宣传等为一体的“云上大思政课”平台。加强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网、大学生在线、易班等网络平台建

设。积极研发成本适宜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组织

开展“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活动。各地各校用好“学

习强国”等平台,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加中央和

地方主流媒体的政论、时政节目,广泛传播党的创

新理论。

新时代“大思政课”

第57页

53

构建大师资体系

14. 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各地各校严格

按照要求配备建强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

伍,提高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实行思政课

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积极聘请党政领导、科

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培

养工程,通过集中培养培训、委托重大项

目、加强实践锻炼、开展国际国内访学等

方式,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15. 搭建队伍研究平台。充分发挥国

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

究项目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作用,设立马

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后期资助

项目,组织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

思政课教学研究。重点支持开展“大思

政课”建设规律、思政课教学难点及对策、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思政等研

究。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系列研讨会。

建设辅导员工作室、资助开展课题研究、

推广优秀工作案例。

16. 提升队伍综合能力。完善国家、

地方、学校三级培训体系,实现思政课

教师培训全覆盖。教育部完善“手拉手”

集体备课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讨

活动。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示范培训、

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建设辅导员网

上资源库、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组

织支持开展国情考察。各地教育部门要

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依托

各级党校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每 3 年

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至少进行一次不少

于 5 日的集中脱产培训。中小学校新进

专职思政课教师须取得思政课教师资格。

小学兼职思政课教师在上岗前应完成一

定学时的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各地

各高校建立专门制度,常态化支持思政

课骨干教师到各级宣传、教育等党政机关或基层挂

职锻炼、蹲点调研,相关经历纳入评奖评优、干部

选聘体系,相关成果作为职称评聘参考。严格落实

生均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

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

新时代“大思政课”

第58页

54

拓展工作格局

加强组织领导

17. 分层分类开展“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点。

教育部围绕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大中小学思

政课一体化、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和均衡发展等

思政课改革创新重大问题,在北京、天津、上海、

江西、陕西等地设立综合改革试验区。地方党政负

责同志坚持联系高校并讲思政课。坚持教材编写、

师资培养、理论阐释、教学研究相结合,统筹推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

地、师资培训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建设,开展“联

学联讲联研”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三全育人”

综合改革,持续扩大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

管理模式建设试点。

18.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

育部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建

设,支持各地建设一批一体化基地,鼓励高校积极

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各地教育部门加强引导

和协调,建立大中小学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

21.强化统筹协调。教育部、中央宣传部做好“大

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谋划。中央网信办指导做好“大

思政课”全媒体宣传。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

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文物局、国家乡村

振兴局、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加强对

基地的指导和建设,切实发挥好基地的育人功能。

22. 积极推进落实。各地要把“大思政课”建

交流、集体备课等常态化工作机制。

19.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教育部组

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研制普通本

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组织开展高校教师课

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系列共享

资源库。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

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

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加

强中小学学科德育建设。

20. 扎实开展日常思政教育活动。学校党委书

记、校长要在开学、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讲授“思

政大课”。学校要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为

契机,通过“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教育、

职教学生读党报、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论坛讲

坛、讲座报告会等,组织专题“思政大课”。教育

部打造并集中展示一批校园文化原创精品,建设一

批文化传承基地。办好“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

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

设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

要抓手,在基地资源、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条件

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将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纳

入“大思政课”建设整体布局。各地各校要及时总

结宣传“大思政课”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

好舆论氛围。

来源:微言教育 █

新时代“大思政课”

第59页

5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

拓展工作格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讲理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讲好科学大道理、回答好现实大

问题、把握时代大趋势,方能推动学生实现大发展,并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讲好科学“大道理”,让大思政课闪耀真理光芒

回应现实“大问题”,让大思政课充满生机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

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思政课既要讲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

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之理,还要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之理。

不能把思政课上成聊天式、故事式、噱头式,把“大道理”讲深讲透才是思政课的宗旨。必须提高马克

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建设的“支撑力”,确保思政课讲好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宣讲

力”,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讲好道理;提高不同学段的“衔接力”,确保大中小学螺旋式上升讲道理;提升

学生对道理的“接受度”,确保学生把马克思主义道理学懂弄通做实。

大思政课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只在课堂上讲,“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

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才是思政课的意义所在。大思政课建设要以现实“大问题”为抓手,

回答好学生之问、人民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等现实大问题,达到解疑释惑、浸润人心的效

果。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用心烹饪有滋有味、营养丰富的思想“大餐”,真正让思政课充满生机活力、

散发实践气息,达致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目标,真正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建设好大思政课,要坚持立足实践,回应现实。有必要以社会大课堂为依托,以实践为导向,提高思政

课的解释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具体来说,一是构建实践育人大体系,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形成“点线面”

相结合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二是用好实践育人大课堂。通过挖掘实践育人资源,把思政课堂搬到工矿企业、

博物馆、科研所等更多现实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锤炼意志、积累经验,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

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实践逻辑,深刻感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奋

斗的青春最美丽”,从而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中。

日前,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

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等,为推进“大思政课”建

设取得实践成效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新时代“大思政课”

第60页

56

把握时代“大趋势”,让大思政课引领学生成长

“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大思政课不是局限于课

堂、教室范围内的知识课,而是有大格局、大思维、大视野的课,引导学生以开放姿态和全球视野去认识中

国与世界是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好大思政课,要敏锐洞察时代大势,以此引领课程改革,引导学生实现发展。当代大学生对国际事

务普遍关切,不断变化的国际情势和全球热点不断冲击他们的固有认知,他们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疑问,

正是思政课需要讲清楚的重点。因此,“大思政课”要有创新意识,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向改革

创新要活力,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努力成长为不负时代、不辱使命的奋进者。

作者:燕连福,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来源:《光明日报》█

新时代“大思政课”

第61页

57

大中小学思政课如何真正实现有效“接续”,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双重转化:一是从学科知识系统向

学生学习系统转化。以有效学习促进知识体系的个体化重构,形成学习者的知识理解。二是从学习者的认知

水平向实践能力转化。思政课的学习目标不仅是提升认知水平,还包含提升主动参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的实践应用能力。转化的实施需要做一体化设计。教师要将课程中由少到多的知识、由浅到深的阶梯性要求

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一体化学习要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了解学生起点、建构分级问题、转设分类学

习任务。

大中小学衔接,讲好思政课的三个关键环节

了解学生起点

建构分级问题

思政课是联系实际生活的课程,学生在真实的

生活环境中,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对外部现象的基

本感知。这些经验感知具有主观、局部和直观的特征,

需要通过课程学习建立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经验是

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学是经验之上的重构。思政课

就是以经验为起点,建构从经验感知到辨别分析再

到理解应用的认知逻辑。

思政课中,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是重要的课程目标,也是教学的关键

内容。教学不仅要解决“是什么”的知识问题,更

要解决“为什么”“与我们有什么关系”的价值问

题。一体化设计应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起点,作相

应的结构性调整。比如,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引

建构问题是为了支持有效学习的发生。好的问

题不会凭空产生,需要关注和关联多样化、复杂性

的环境和现象。因此,问题设计包含知识体系、学

生经验、认知要求以及情感价值等结构性要素,不

同学段的问题设计既要涉及不同的结构内容,也要

体现不同层级的学习要求,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渐

进式学习脉络。

以爱国主义教学为例,小学低段的问题包括“作

为一名小学生,你认为爱国应该怎么表现”等指导

导他们向榜样学习,用革命前辈和英雄楷模的故事,

激发崇敬与认同的情感;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要

引导他们结合家庭生活的变迁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成

果,领悟“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认同没有

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对初中生,要引导他们初步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树立民族自尊

心、自信心、自豪感。对高中生,要引导他们初步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认

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大学生,要引导他们系统掌

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

果,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为的内容,引导学生能对个人行为、态度等要素

作出识别、区分。小学中高段的问题包括“我们能

为国家的明天做些什么?”等指导志向的内容,引

导学生对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的问题做归类、假设、

关联等。初中的问题包括“和战争年代相比,今天

我们应该如何爱国?”等指导责任的内容,引导学

生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爱国表现做比较、判断、综合

等。高中的问题包括“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哪些在

变,哪些始终不变?”等指导价值的内容,引导学

新时代“大思政课”

第62页

58

转设分类学习任务

把问题转设为学习任务,探寻解决问题的方

法,在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

力,这既是思政课的课程目标,也是教学要求。

一体化的学习任务主要包括实践应用和方法应用。

实践应用属于课程内容范畴,引导学生在参与中

深化体验和感知。方法应用则是学科的学习路径

和工具,包括文献阅读与研究、调研、数据采集

以及模型建构等。

再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以

体验、参与为主,包括参观纪念馆、博物馆,观看

影视作品,访问学习先锋模范人物等。通过这些活

动,学生能够迅速扩大学习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阅读、交流等能力。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具有主

动探究的特征,包括运用相关知识,设计调研方案,

阅读原著文献,编排课本剧等。学生通过这些活动,

不仅能学习初步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而且能在实

践中强化情感和价值。大学生应成为身体力行的志

愿者和示范者,包括指导低年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主动参与基层一线的志愿服务,设计并参与项目研

究等,以实践能力促进政治素养的提升。

思政课一体化重在衔接,要尊重不同学段学生

的特点,包括个人情绪、社会情感、投入程度以及

学习能力等。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提供支持学生成长

的实践环境,也要在每一阶段体现必要的学习重复

和价值强化,做到经历衔接、过程衔接和主体成长

衔接,真正实现有效“接续”。

作者:周增为,系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党委书

记、主任;来源:《光明日报》█

生从爱国行为到爱国精神做有逻辑的分析、理解和

初步的结构化。大学的问题包括“在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事业中,我们的使命是什么?”等指导信念

的内容,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

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作深入的论证和

阐述。

新时代“大思政课”

第63页

59

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应用为王”关键在“用”。就职业教育而言,重点要把握好三个“用”。

把握三个“用”,实现职业教育数字化

数字化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

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抢抓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机遇,

不能违背规律,不能脱离现实,也不能背离趋势。

一要适应职业教育规律。虽然职业教育与行业

产业联系紧密,但本质上仍是面向人的积极行为,

是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相统一的社会活

动。因此,职业教育数字化不能简单地套用行业产

业数字化的经验范式,而应遵循职业教育和技术技

能人次成长成才规律,选择适合采用“数字化”的

电子信息、土木工程、装备制造等专业领域,适合

运用“数字化”的实训、实验、实习等环节,适合

开展“数字化”试点的地区,适合打造“数字化”

样板的职业院校,一方面继续巩固职业教育信息化

成果,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新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

教学应用场景,用数字化推进职业教育教学变革持

续深入。

二要适应内涵建设需要。目前,我国职业教育

已进入改革攻坚、爬坡过坎的关键期,迎来提质培

职业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的典型类型,具有明

显的“实用性”特征。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必须

紧扣“实用”的目标,培养更优的人才、服务更多

的对象、实现更科学的评价。

一要培养更优的人才。职业教育数字化不能脱

离服务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使命担当。必须遵

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根据技术技能人才不

同发展阶段的能力提升需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

合作,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职业教育数字化

优、增值赋能、转段升级的机遇期,职业教育数字

化也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我们必须认识到,

加快职业教育数字化是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的关键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要

将数字化技术从简单的技术工具转变成重构职业教

育生态的系统理念,通过数字化思维,聚焦重点、

疏通堵点、破解难点,加快构建现代高质量职业教

育体系,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三要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当前,大数据、物联网、

区块链、5G 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发展迅猛。

可以预见,新一代数字技术将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

会生活的各方面,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

领域加速数字化跃升,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以及学习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职业教育数字

化必须顺势而为、借势而起、造势而进、乘势而上,

适应行业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积极服务未来

的中高端产业和产业中高端。

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和服

务的准入机制、退出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利

益分配机制,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推动形成产

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激发数字

化资源升级和持续更新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加资源

总量、提高资源质量,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

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二要服务更多的对象。网络的价值跟用户成正

比。数字化资源会随着服务对象的增加而越来越有

坚持“适用”原则

紧盯“实用”目标

抢抓职业教育数字化的新机遇

培育职业教育数字化的新动能

职业教育

第64页

60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面向市场的

就业教育、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面向社会的跨界

教育,呈“利益相关者多元、关涉领域跨界”的特征,

点多线长面广,牵一发而动全身。推进职业教育数

字化的思路、策略和保障等必须务实管用。

一是思路上要分步实施。教育数据化是个复杂

的系统工程,涉及系统规划、财政保证、环境建设、

教师发展、资源开发、教学融合、评价创新等方方

面面,面临着规划好不好、投入值不值、技术新不新、

师生用不用、资源够不够、负担减没减、安全行不

行、运行稳不稳等诸多令人望而却步的问题,不可

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必须

清醒认识到“教育数据化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的客观事实,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扑下身子,

真抓实干,少一些夸夸其谈,多一些率先垂范;少

一些指手画脚,多一些从我做起;少一些纸上谈兵,

多一些埋头苦干。

二是策略上要汇聚联通。职业教育数字化工作

存在着牵头统筹效度不够、数据联通程度不高、资

源建设力度不足、应用推广强度不一、职业学校数

字化基础不牢等一系列问题。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

必须围绕条件硬化、应用优化、质量强化的目标,

牵住资源汇聚、数据联通的“牛鼻子”,通过升级

平台、拓展资源、完善机制等具体抓手,一方面丰

富资源供给,建立更完善的国家、省、校三级互补

的优质专业与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另一方面打

破数据壁垒,按照“一数一源”的要求,完成司内

职业教育数据库联通,完成与全国教师库、学生信

息等平台数据的对接,实现“平台通、数据汇、资

源全、决策智”,促进职业教育数字化水平整体跃升,

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是保障上要安全可靠。安全保障是职业教育

数字化的必要前提,既不能忽略数字化安全的问题,

也不要过分夸大数字化安全的困难。推动职业教育

数字化,要“分级管理、分级负责、自主防护”的

原则,人防、技防、物防三措并举,形成合力。压

实安全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

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制

和问责机制;提高人员素养,定期开展网络和数字

化安全专项培训,开展“共筑网络安全,共享网络

文明”活动,强化全员网络和数字化安全意识;增

强防护能力,加大物理环境、主机、系统、应用、

数据等方面的投入,监测潜在风险,堵塞安全漏洞;

做好安全等保,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完成各系统等

级保护测评,构筑完善的技术防护体系,确保职业

教育数字化安全。

时来易失,赴机在速。教育数字化的东风已经

来临。要以敢闯敢试的魄力、敢为人先的劲头,积

极抢抓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坚持需求驱动、

应用为王,实现从大规模标准化培养向大规模个性

化培养的跃升,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以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优质教

育资源均衡,缓解职普分流、教育焦虑等问题,为

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原标题:职业教育数字化要把握三个“用”;

作者:刘仁有,来源:人民网 █

价值。因此,职业教育数字化理应坚持开放共享理

念,深入研究探索跨职业院校、跨省域、跨教育类型、

跨国跨洲的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模式,引导

职业院校等资源富集主体从“自建自用”的封闭思维,

转向“我建他用、他建我用”的开放思维,试着让

更多学校、更多省份、更多国家的学习者应用己方

资源,让职业院校真正成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的

提供者、使用者、受益者。

三要实现更科学的评价。“评价”具有导向功能,

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态。

如何进行教育评价,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制度促进

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职

业教育数字化需要在评价手段上寻求突破,充分利

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探索更科学、

更先进的手段、方法和工具。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技

术升级,扩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评价权,

强化社会公众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通过对海量数据

的专业化分析处理,助力因地制宜、因时施策,驱

动职业教育数字水平整体提升,赋能职业教育现代

高质量发展体系构建。

采取“管用”的方法 明确职业教育数字化新举措

职业教育

第65页

61

脚踏实地 行稳致远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据统计,目前我国有 1.13 万所职业学校、3088 万名在校生,已建成世界规模最

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然而,我国重点领域技能型人才缺口仍然很大,预计 2025 年缺口接近 3000 万。

匠心追梦 技能报国

“进入新时代,职业院校要积极创新人才培

养模式,让职业教育‘香起来’!”北京培黎职

业学院院长余临介绍,2016 年,培黎学院董事、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和余临联名向习

近平总书记致信汇报工作情况及今后发展设想。

2017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工合国际委员

会、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回信强调:“北京培黎职

业学院以‘手脑并用,创造分析’为校训,心系国家、

艰苦奋斗,传承发扬老校长艾黎和何克倡导的职

业教育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精心培

养了大批人才。”

“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更坚定了我们为国家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的决

心!”余临说。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近年来,在习近平总

书记回信精神的感召下,一所所职业院校积极创

新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一批批莘莘学子展翅翱翔。

截至 2021 年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 2 亿

人,“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

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培黎学院第六届“培黎春蕾班”学生张艺娜,

毕业后来到财政部幼儿园,成为一名照顾孩子生活

起居的保育老师。“培黎春蕾班”是培黎学院与中

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合作,资助贫困女生完成学业的

公益项目。自 2001 年第一届“春蕾班”举办以来,

截至 2021 年已举办 6 届,236 名来自乡村困境家庭

的女孩成为具有回馈国家和社会能力的人才。

“作为春蕾姑娘,我深知教育能够改变未来。

我希望今后能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呵护祖国的花

朵健康长大。”张艺娜说。2022 年 7 月,她拿到了

教师从业资格证书,向人生目标踏实迈进。

“总书记的回信让我坚定了行医为民的理想!”

培黎学院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学生李梦阳,在校期间

牢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她刻苦钻研专业知识,

反复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在室友身上尝试推拿按

摩……毕业后,她如愿成为一名艾灸师。她说:“今

后我要长知识、长见识、增才干,让青春无悔。”

“要成为栋梁之材,首先要脚踏实地,做一件

事像一件事。”余临介绍,培黎学院时刻践行着由

艾黎和何克等人身体力行锤炼出来的培黎精神,“努

力干,一起干”,坚守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职业

教育思想,旨在办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紧密围绕

首都功能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走特色办学、内

涵发展的国际化职业教育之路。“看着一位位培黎

学子致力于成为有用人才,我由衷欣慰。”余临说。

唯有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自 1958 年建校

起,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扎根京华沃土,立足首

都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了 10 万余名高素

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并成为包揽教育部教

学管理、学生管理、实习管理三项 50 强的全国 7 所

高职院校之一。

北京电科院党委书记张启鸿说:“在总书记回

信精神的感召下,学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9 年,学校精准对接冬奥会

制冰人才需求,与国家速滑馆、国家游泳中心合作

开设‘双冰场馆制冰人才订单班’,培养了中国第

一批科班制冰师。学校与火箭军、军委国防动员部

合作定向培养军士人才以来,已累计输送 1064 名高

素质技术技能型士官,被誉为‘工匠型专业技能士

官和专家型专业技术士官的摇篮’。目前,学校长

期稳定合作的企业超过 300 家,学生一次性就业率

保持在 98%。”

职业教育

第66页

62

敢闯敢拼 敢为人先

前景广阔 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

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

所在。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正成为一批批学子奋发

图强的集结号。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2020 级材料与环境工程学

院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学生徐萌萌在发电厂实习时发

现,很多设备故障和隐患排除要靠工人凭经验判断,

准确率很低。

“总书记的话鼓舞我勤动脑、勇创造!”徐萌

萌决定设计基于声波的故障检测以及巡检系统。在

深职院帮助下,她组建技术团队。2021 年 8 月 11 日,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广东省分赛决赛落幕,徐萌萌团队的“工业(声波)

智能检测及故障预测系统”项目获得金奖。不久,

她创立深圳声微科技有限公司,其产品将电机故障

检出时间提前 60 个小时、故障检出率提升 30%,有

效解决发电厂故障和隐患排除难等问题。

2021 年 4 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

学院师生团队研发的“‘智紧王’免维护防松螺母”

“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我们‘积极开展国际文

化交流,谱写国际友谊新篇章,为促进世界和平与

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这让

我明晰了今后的奋斗方向。”2018 年,培黎学院国

际英才班学员、获得第七届北京市职业院校国际商

务单证技能竞赛个人一等奖的曹兴茹,拒绝了一些

企业高薪邀请,前往西班牙留学深造。

国际英才班是培黎学院为准备出国学生打造

的定向特色培养项目,根据其出国意向制定外语强

化训练和留学计划,意在培养“外语 + 专业技能”

的复合型人才。余临介绍,截至目前,已经有累计

124 名学生到西班牙、英国、日本等国家深造,其

中 45 人完成学业并获硕士学位。

2020 年 8 月,曹兴茹学成归国,在她心中,始

终坚定要将青春和才识投入祖国建设之路。

正式投入使用。防松螺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

军工产品等,此前其市场长期为国外公司垄断。“2019

年,我国 82% 的防松螺母依靠进口。”团队成员赵

奕淳说,为尽快破局,大家几乎把所有时间用来研发,

常常实验到深夜。

“经过 7000 次破坏性振动,螺母的核心防松指

标值仍然达到优良标准,而国际标准检测振动次数

仅为 1500 次。”赵奕淳说,目前,这项防松技术已

获得 7 项发明专利,不仅填补了防松领域国际空白,

还摆脱了国外核心技术垄断的束缚。

2021 年 10 月,“‘智紧王’免维护防松螺母”

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

大赛金奖。扬工院党委书记刘金存介绍,自 2018 年

首次摘金,扬工院已成为全国唯一金奖四连冠的高

职院校,“在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感召下,学校凝练

形成了‘敢闯敢拼,敢为人先,永争一流’的风气,

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双创

教育在专业课程的全覆盖,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青春灿烂,正是奋斗好时光。一位位今日桃李,

正奋力成为明日栋梁。当前,“不唯学历唯能力”

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

为的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

深职院党委书记杨欣斌说,在总书记回信精神的

感召下,学校奋力当好中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第一

艘“冲锋舟”,“近年来,学校积极建设全球职业教

育创新高地,累计与 39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合作

关系,建立海外职教中心 6 个,携手华为等一流企业,

把技术标准转换为课程标准,建立职教国际交流平台

6 个,推动深圳成为全球职业教育创新中心城市”。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们欢

迎全球每一位心怀梦想的人来深圳做‘大鹏鸟’,

在这里与风同起、展翅万里。”杨欣斌说。

作者:任 欢,来源:《光明日报》█

职业教育

第67页

63

积极实践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

自 2019 年起,教育部分批批准 32 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今年,首届职业本科生学成毕业

了。他们得到社会认可,去向多元,也折射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蓬勃的生命力。

职业本科教育前景广阔生机勃勃

开发微信小程序、调试动作捕捉传感器、优化

算法……虽然前不久才正式入职南京一家康复医疗

科技公司,但唐钱进已对各种代码和软件驾轻就熟。

由于工作能力出众,他提前 2 个月结束试用期,转

正后月薪达到了 1.3 万元。这对于南京的应届本科

毕业生,特别是首届职业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

不错的起点。

首届职业本科毕业生的身份,让唐钱进拥有丰

富的实践经历和对业界发展动态的充分了解,这让

他在职场如鱼得水。

今年 7 月,和唐钱进一样的 903 名职业本科

毕业生,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南

工)毕业,拿到了我国首批职业本科毕业证和学

位证。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

大约 10 天的时间,用计算机编程语言重构一套

可在手机、电脑端顺畅运行的新医学资料管理系统。

这是唐钱进在公司实习后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

一边实习、实训,一边参加各种大学生竞赛,

一边学习名校计算机课程,是唐钱进大学生活的“三

部曲”。

进入求职季,唐钱进先后收到多家公司的录用

通知书。“这些公司看重的应该是我大学期间的项

目开发经验。”他表示。

唐钱进专科和本科均就读于南工。在专科期间,

他参加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并获得了全国三等奖。在本科期间,他在老

师的指导下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他

公办职业本科院校,同学们是我国第一届职业教育

本科毕业生。经过多年探索创新和突破发展,今年,

第一届职业本科生终于学成毕业了。”前不久,在

南工的毕业典礼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司长陈子季感概道。

自 2019 年起,教育部分批批准 32 所学校开展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广东工商职业大学、上海

中侨职业技术大学、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等高校今年

也迎来了首批职业本科毕业生。

这批职业本科毕业生备受关注。他们频频出现

在大型国企、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录用名单中,

不少职业本科毕业生手握数份企业的录用通知书,

有的还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他们得到社会认可,去向多元,也折射出我国

职业本科教育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蓬勃的生命力。

设计的运用可识别触摸手势来对手机进行远程操作

的系统,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南工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王新龙已经入

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南京线路器材有限公司,成为

一名制造工程师。“本科期间所学的机械原理等理

论基础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画图软件,再加上仿

真实践课,让我受益匪浅。”王新龙说。

“希望同学们在坚定技术技能自信中实践知行

合一。”南工党委书记吴学敏对首届职业本科毕业

生如是说。

在吴学敏看来,职业本科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动

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能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复杂技

术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职业教育

第68页

64

职业本科教育三年来渐入人心

课程改革让学生接触产业前沿

自 2014 年首次在国家规范性文件中提及本科层

次职业教育,到今年迎来首批职业教育本科生。首

届职业本科生能否得到用人单位认可?

南京一家业内知名通讯公司今年录用了两名南

工职业本科毕业生,该公司招聘经理表示:“他们

对于应用技能和行业发展的理解较深,自我认知和

职业发展规划也更清晰,稳定性更强。”

南京誉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软

件无线电技术开发与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

本部部长蔡琎回忆起不久前的招聘情景,“面试现

场,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按照图纸操作,完成磁环电

感制作、微带切割、吸波材料塑形等工序。”他表示,

通过这个过程他们观察发现,职业本科的学生具有

南工自动化技术与应用专业 2018 班学生钟宇,

用“很充实”形容入职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

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后的状态。“现在的工作

节奏很快,但技术上手并不难。”在钟宇看来,

学校每学期的实训课,让他提前学会了如何在实

践中求真知。

“记得在工业控制综合实训课上,老师让我们

独立尝试用手机或云平台控制电机。那段时间,每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老师都会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可是面对具体的困难,则需要我们自己一步步做实

验,解决问题。我们 4 个同学用 2 周的时间完成了

这个任务,提高了自学和动手能力,这也为我能够

胜任现在的工作打下基础。”

2014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

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

教育”。

“职业本科教育不是专科职业教育的‘加长

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或

岗位群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要求,相应的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教材、教学计划也要改变。”吴学敏说。

较强的动手能力。

职业本科教育发展 3 年,是否赢得了更多考生

和家长的认可?南工招生与就业处处长练飞提供的

一组数据可以管中窥豹。

“今年,学校普通高考本科计划增加到 3005人,

比往年增加约 2175 人。历史科目类的最低录取分数

高出江苏省本科录取控制线 29 分,物理科目类高出

56 分。”练飞表示,考生和家长对职业本科的疑虑

正逐渐打消。

“以前,家长来咨询职业本科的时候,往往都

会问起职业本科的毕业证书与普通本科有什么不同,

在考研、考公务员的时候会不会受到歧视。但今年

招生时,很多家长更关注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

南工教务处处长王红军补充:“如果说专科人

才能够执行技术路线、工作方案就行,那职业本科

人才就得具备工艺和方案的设计能力。”他介绍,

学校紧紧瞄准产业高端、高端产业,升级、调整、

拓展专业布局。例如,机械制造专业专科侧重机械

加工的学习,本科则注重精密加工和复杂表面加工

技术技能的培训。

唐钱进庆幸自己赶上了学院的教学改革。“本

科第一年,学院开设了大数据、移动应用开发、人

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4 个专业方向,我选择了软件

移动开发,除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等基础课程,

学院还开设了《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等

专业课。每节课结束,老师都会布置算法的实验题,

让我们编写代码,把自己的设计过程录成视频提交。”

此外,学校还请了几位曾在企业从事软件开发

工作的老师,为同学们讲授企业目前最前沿、最主

流的开发技术。老师每周都会让同学们用这些技术

独立设计软件,“这个过程让我学会衡量软件的应

用价值,培养起了软件工程化的思维,这一年的学

习让我很享受。”唐钱进表示。

职业教育

第69页

65

向。这说明大家对职业本科的认可度提高了。”练

飞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职业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职

业本科教育又该如何行稳致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职

业本科教育要不断进行内涵转型,在课程内容、培

养模式、生源定位、就业定位等方面面向市场、满

足市场需求。”储朝晖强调的面向市场,指的是要

更注重与市场、行业、企业的密切互动,要根据产

业瞬息万变的走向,不断调整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

识储备。

“不同于普通本科,职业本科教育应该结合各

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产业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因

校制宜地形成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拓宽职业教育的

发展空间。”储朝晖说。

作者:金凤,来源:《科技日报》█

职业教育

第70页

66

教育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重塑世界格局的一个关键变量。因此,探索未来教育近年成为全球广为关注

的一个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经济论坛、欧盟等国际组织是其中重要的引领

者,从各自视角提出了对未来教育的理解与主张。

如何通过未来教育重塑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坚持教育的人文主义立场

关注未来学生能力与学校形态

重新构想知识和学习如何能够塑造人类和地球

未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探索未来教育的一个基本

出发点,并因此在 2019 年成立了“教育的未来”国

际委员会,成立以来相继已经发布了多份报告。

对于未来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观点可以

概括为以下几点。

强调教育变革势在必行

新冠肺炎疫情、不断扩大的不平等、气候变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地球资源的过度使用、颠覆性的

技术发展等多重因素叠加使得教育必须做出回应。

目前,全球正在经历自 19 世纪公立学校出现以来最

大的教育变革。为此,要加强全社会合作,让师生、

家长、学术界、政府、民间组织等都参与构建教育

的未来,同时还需要加强全球团结和国际合作。

强化教育作为共同利益的承诺

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在未来发展上应扩大

个体的受教育权,使之持续终身,并涵盖信息权、

文化权、科学权和联通权,同时要支持个人发展和

集体繁荣。

重视教育核心要素改革

经合组织是较早关注未来教育的国际组织之

一,早在 2001 年就发布了《未来学校什么样》报告。

此后,经合组织又陆续开展了“塑造教育趋势”“教

育 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21 世纪儿童”等项

目,成为国际上推进未来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未来教育应在课程、教学方法、教师专业等方

面做出调整。在课程上,将科学素养作为优先事项,

并确保人文目标方向,同时增强课程整合力度,并

围绕相关主题,注重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在教学

法上,应围绕合作、协作和团结等原则加以组织,

应培养学生在智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乎道德的行

动能力,使其能在同理心和同情心基础上共同改造

世界。在教师层面,应更加重视教师的职业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作为知识推动者和学业引导者的作用,

同时,应给予他们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并进一

步提高教师专业性,加强教师之间协作以及促进团

队合作。

学校应面向未来重新规划

学校应以支持包容、公平以及个人和集体健康

为职责,应成为聚集多样化人群的场所,并让他们

体验在别处接触不到的挑战和可能性。在数字技术

使用上,应以支持学校为目标而不是取而代之,不

能让公共教育依赖由私营公司所控制的数字平台。

学校还需要通过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实现自身的升级、

转型。

经合组织的未来教育探索主要围绕“教育如何为未

来做好准备”和“未来教育可能会是什么样”两个

问题展开,并将重点放在前者上。

就教育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经合组织基于经

济和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挑战,提出了面向 2030 年

国际动态

第71页

67

的学生学习框架即“2030 学习罗盘”,该框架将学

生能力分为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四个维度,

其中知识包括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认知知识和

程序知识;技能包括认知与元认知技能、社会与情

感技能、身体与实践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包括个人、

人际、社会和人类等方面。另外,该框架还提出了

学生应掌握的核心基础,即基本的知识、技能、态

度和价值观,是进一步学习的先决条件,具体包括

认知基础(读写和计算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数

字和数据素养)、健康基础(身心健康和福祉)、

社会和情感基础(道德和伦理)。目前经合组织正

在推进如何有效地培养这些能力的研究工作。

就未来教育可能会是什么样,经合组织在 21 世

纪初设想了 6 个未来学校的图景,2020 年更新为四

种,具体为学校教育扩展、教育外包、学校作为学

习中心、无边界学习,这些图景指向未来 20 年可能

的学校变化。学校教育扩展指的是正规教育的参与

继续扩大,国际合作和技术进步支持更加个性化的

学习,但学校教育的结构和过程仍然存在。教育外

包指的是随着社会更加直接地参与到公民教育中来,

传统的教育体系也随之瓦解,同时受数字技术驱动,

学习通过更加多样化、私有化和灵活的安排进行。

学校作为学习中心指的是学校依然存在,但多样化

和实验是常态。无边界学习指的是教育将随时随地

都在进行,而且随着社会完全依靠机器力量,正规

学习和非正规学习也就不再区分。

世界经济论坛 聚焦教育服务第四次工业革命

2020 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白皮书首次提出了

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教育 4.0 全球框架。2022 年,

世界经济论坛又提出成立“教育 4.0 联盟”,该联

盟是一个推进全球教育改革和包容创新学习环境的

多方利益相关者联盟,目前成员包括联合国儿童基

金会、经合组织、国际教育协会等。

教育 4.0 全球框架涵盖学习内容和经验的 8 个

关键转变:全球公民技能,包括着重于建立对更广

泛的世界、可持续性和在全球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认识的内容;创新和创造力技能,包括培养创新所

需技能的内容,即解决复杂问题、分析思考、创造

力和系统分析等;技术技能,包括基于发展数字技

能的内容,即编程、数字责任和技术的使用等;人

际交往能力,包括关注人际情商的内容,即同情心、

合作、谈判、领导力和社会意识等;个性化和自定

进度学习,即从一个标准化学习系统转向一个基于

每个学习者不同个性需求,并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

使每个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己的进度进步的系统;无

障碍和包容性学习,即从一个学习仅限于有机会进

入校舍的系统转向一个所有人都有机会学习并因此

具有包容性的系统;基于问题和协作的学习,即从

基于过程的内容分发到基于项目和问题的内容分发,

这需要同行协作,并更紧密地反映工作的未来;终

身学习和学生驱动型学习,即从学习和技能在一个

人的一生中逐渐减少的体系转向每个人都在现有技

能上不断提高,并根据个人需要获得新技能的体系。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论坛在 2022 年又提出了投

资教育 4.0 的三个关键机会领域:新的评估机制、

采用新的学习技术、赋能教育工作者。新的评估机制,

需要收集更好和更多的数据、应采用新的评估个人

和系统的方法、推进技能本位的方法。对于新的学

习技术的采用,需要在学习中恰当使用技术、应将

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补充而不是替代、促进教育技术

的未来发展。对于赋能教育工作者,需要针对性地

投资教育人员培训和创新教育学发展、开展有针对

性的教育人力资本计划。实现教育 4.0 投资的巨大

潜在回报,需要企业机构、政府、教育者等所有利

益相关者在这三个机会领域共同努力。

国际动态

第72页

68

欧盟 面向工业 5.0 的数字教育

欧盟是一个区域一体化组织,所以在未来教育

的探索上主要立足于区域发展需求。2021 年 1 月,

欧盟委员会发布《工业 5.0——迈向可持续,以人为

本和弹性的欧洲产业》,更加强调可持续性和以人为

中心,在实现就业和增长目标的同时,建立一个能应

对未来冲击和压力的弹性新经济生态系统,由此实现

欧盟的领导地位,并引领全球社会的系统转型。

由此,欧盟配合工业 5.0 指导框架推出了《数

字教育行动计划》,其主要目标是提高数字素养和

开发互联网潜能,建立高效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

使其教育和培训系统能够适应数字时代,让所有人

都能实现在线学习。为推动这一计划,欧盟委员会

于 2022 年 1 月建立了数字教育中心,旨在加强欧盟

层面的数字教育合作与交流。该计划确定了两个优

先发展领域。一是促进高性能数字教育生态系统的

发展,包括 6 项行动:(1)与成员国就数字教育的

有利因素进行战略对话;(2)提供关于混合学习方

法促进高质量、包容性中小学教育的建议;(3)制

定欧洲数字教育内容框架;(4)促进教育的连通性,

创新和开发数字设备;(5)实施教育和培训机构的

数字化转型计划;(6)加强人工智能和教育与培训

中的数据应用。二是提高数字化转型的数字技能和

能力,包含 7 项行动:(1)通过教育和培训促进教

师和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和处理虚假信息能力;(2)

更新欧洲数字能力框架,纳入人工智能和数据相关

技能;(3)创建欧洲数字技能证书;(4)提供关

于改善教育和培训中数字技能情况的建议;(5)跨

国收集学生数字技能数据,并引入欧盟学生数字能

力目标;(6)加强数字技能培训;(7)鼓励女性

参与 STEM 教育活动。国际组织对未来教育都重视教

育在应对未来发展时如何进行规划和设计,而对技

术等因素推动的可能的教育未来形态相对关注较少,

这说明在未来教育的布局和安排上需要回归教育培

养人的本质,需要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而不能唯

技术理性是从。

作者:张永军、吴云雁,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

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来源:《光

明日报》█

国际动态

第73页

69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大会发布了题为《超

越限制:重塑高等教育的新方法(Beyond Limits:New Ways to Reinvent Higher Education)》的路线图

(以下简称“路线图”),概述了未来十年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原则和变革方向。其中,机会公平始终是高

等教育领域经久不衰的重要议题,也是世界各国政府重点保障的教育权利。

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世界各国如何实践?

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入学率

急剧增加,但在各国内部、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间

依然存在巨大差距,社会出身仍是影响高等教育入

学机会的主要因素。“路线图”明确指出,在高等

教育中体现包容性和多元化,是实现社会正义的迫

切需要。各国政府有必要为所有学习者消除获得优

质高等教育的障碍,并优先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权

益。为此,在长期教育发展中,世界各国陆续推行

了各类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也形成

了不同的经验积累。这些政策植根于各国本土的文

化体系与教育制度,并致力于解决该国高等教育体

系中机会不公平、就学受歧视、资源不充足等问题。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世界各国普遍且

优先采用的根本举措,就是扩大高等教育的机会供

给,着重增加优质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在社会经

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扩招政策直接将高等教育由精

英化推向大众化乃至普及化。根据世界银行 2021 年

9 月的数据,全球已有 75 个国家和经济体的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超过了 50%。扩大高等教育机会供给,

增加高校招生数量,促使弱势阶层群体获得更多的

受教育机会,即便是在不同的高等教育体制与招生

模式下,都对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产生直接显著

的积极影响。

以英国为例,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英国社

会有 72% 的成年人属于劳动阶层,然而地方大学录

取的学生中只有 31% 来自劳动阶层,这一比例在牛

津大学、剑桥大学中更是仅占 10% 左右。政府逐渐

意识到,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而

精英招生政策却使得许多来自社会弱势阶层家庭的

学生难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因此,20 世纪 60 年代,

英国政府发布的《罗宾斯报告》指出,应为愿意接

受高等教育且学业成绩合格者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

机会,推动英国开启了高等教育的扩招进程。由此,

英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转向大众型,逐步告别了传

统的贵族模式,为平民阶层广开大门,全日制高等

教育学生数从 1962 年的 21.6 万人增加到 1980 年的

56 万人,女性、劳动阶层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显著

提升。

当然,教育机会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所有阶层的

机会同比例增长。有学者指出,从爱尔兰、以色列

等多个国家高等教育扩招经验来看,新的教育机会

往往先被优势阶层占有。同时,在保证获取相同教

育机会的基础上,优势阶层亦能优先获取更高质量

的教育资源。弱势阶层虽然机会增多,却更多获得

的是低质量、低水平的教育机会。因此,随着高等

教育扩张,各个群体受教育的绝对机会都在增长,

但教育机会数量上的不平等依然存在,质量上的不

公平也更为突出。这也意味着,在扩大高等教育机

会供给的同时,仍需要通过其他政策手段对弱势阶

层予以保障。

扩大供给 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

国际动态

第74页

70

除扩大供给外,各国普遍采取的另一条针对性途

径,是在高校招生过程中针对社会弱势群体以及校园

代表性不足的群体,予以一定倾斜和照顾。在受政府

影响较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倾斜性招生政策往往以

明确的配额形式出现,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务必招收规

定比例的弱势群体学生。例如,印度、巴西等国以及

美国部分州立大学均出台过相关政策。

以印度为例,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表列种

姓和表列部落往往受到不平等待遇,其中就包括教育

机会的不平等。为缓解这一问题,自上世纪 50年代起,

印度开始在政府所属的教育机构中推行倾斜政策,为

落后阶级和部落保留一定比例的入学名额。2007 年,

印度通过了《中央教育机构(入学名额保留)法》,

为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后阶层学生分别保留

15%、7.5% 和 27% 的招生名额。其中,针对其他落后

阶层的保留名额仅适用于中央政府所属高校,包括印

度理工学院院校集群、印度中央大学院校集群和印度

管理学院院校集群等。2019 年,印度政府进一步允许

在教育机构中为经济弱势群体候选人保留入学席位,

将不超过 10% 的招生比例给予那些没有纳入低种姓特

在部分国家,例如美国,采取的是以高等教育

机构为主导的综合评价招生制度。这样的招生方式,

可以在录取评价中充分考虑弱势学生的背景,也成

为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主要方式。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少数族裔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兴起,肯

尼迪政府于 1961 年签署实施《平权法案》(又名“肯

定性行动”),旨在高校招生、公司招聘、政府招

标等公共领域适当照顾少数族裔和女性,以消除他

们受到的歧视。尽管在过去的 60 年间,《平权法案》

在美国各州几经修改甚至废除,但其思想却逐渐被

大学吸收,在当前美国高等教育招生评价中得以保

留,用以追求校园多样性,同时也维护了美国少数

族裔、女性、农村学生、低收入群体等校园代表性

不足群体的受教育机会。

综合评价意味着,要全面评估申请者的完整申

请档案后,再决定是否录取;强调以“全人”的考

留权范围但又属于低收入的群体。

在巴西,联邦政府制定了强制性倾斜法令,要求

所有联邦大学为来自公立中学的应届毕业生、低收入

家庭学生以及少数群族(非洲裔和印第安人等)保留

50% 的招生名额。例如,巴西利亚联邦大学为巴西非

洲裔学生保留 20% 的入学名额,而这一配额在里约热

内卢州立大学更是达到了 40%。

美国的部分州立大学也存在一些类似配额的倾斜

政策,如在加州大学系统的招生中,有一项“特殊才

能合格性标准”,约占录取学生总数的 6%。其中,4%

面向经济落后地区及其家庭,其余 2% 则特别考虑由

于特殊情况未能达到其他录取标准的学生,类似退伍

军人、残疾学生等。

配额政策以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为各类弱势群体

学生保留一定比例的受教育机会,有助于提升各类学

生的校园代表性,也被视为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

“硬”手段。但此类政策往往受到来自非倾斜对象的

批评,被指出存在招生逆向歧视、配额比例偏高、受

益学生录取标准降低、录取学生大学学业表现不佳等

问题。

察视角,将申请者置于其自身家庭、社区、高中所

能提供的学习机会下进行评估。当一名弱势群体学

生展示了基于有限学习条件下取得的学习成就,并

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坚毅、努力以及其他方面的优

秀品质,哪怕他在部分成绩、课外活动等方面与同

龄人存在差距,也更容易受到招生人员的赏识,获

得录取机会。

无独有偶,日本高校在对海外归国子女的招生

中,也采取了有别于一般入学考试的综合评价方式。

由于此类群体长期居留海外,不具备在日的生活经

验和学习环境,所以对他们的综合考试免除或减少

对学业成绩的测试和考查,更重视申请材料和面试

选拔,评价尺度也更加多元化,从而审慎判断学生

的能力和资质。

当然,充分考虑弱势背景的综合评价,也受到

一些质疑。例如,招生人员可能存在价值观层面的

政策倾斜 实现不同群体间的机会公平

综合评价 让弱势群体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

国际动态

第75页

71

许多国家认为,阻碍教育机会公平的第一座大

山仍然是经济因素。因此,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经济

资助,能够显著提高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并在

就学过程中确保他们不会因财务问题而被迫失学、

放弃大学梦想。同时,通过经济资助,也能间接鼓

励高等教育机构招收低收入群体学生,以实现不同

收入层级群体的机会公平。

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都各自出台了针对低收入

家庭学生的经济资助或助学贷款政策,如佩尔助学金、

联邦补充教育机会补助金等,促使低收入学生有更多

机会接受更高成本的教育。另外,高校通过学生学费

间接获得了政府资助,也正向激励了学校招收更多低

收入学生。以联邦佩尔助学金为例,2017至 2018学年,

推进教育机会公平,关注点不应仅停留在高等

教育本身,而是从幼儿教育开始至各个教育阶段都

应该重视的问题。第一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布的

《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中就指出,

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应在必要时强化与其他层次

教育特别是中等教育的联系。因此,通过高校招生

对中等教育进行引导并产生影响,也被部分国家和

地区所接受。

例如,法国政府划定了“教育优先区”,这些

区域中贫困学生、外籍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的数量

明显高于其他学区。法国精英高等院校为“教育优

先区”设置预科班,实行特殊类型考试招生,并推

行中学生辅导项目。以巴黎政治学院为例,该校实

施了“优先教育协定”,与“教育优先区”的高中

开展合作,将入学考试和选拔的部分权力委托给合

作高中,为学生开辟一条特殊录取通道,缩小了优

先区与其他优质学区的教育差距。

同样,美国得克萨斯州自 1998 年采取了百分

比计划,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该计划确保得州所

68% 的助学金流向了美国公立高校,17% 流向私立营

利性高校,15% 流向私立非营利性高校。

在巴西,虽然联邦大学和州立大学是免学费的,

但超过 75% 的本科生就读于私立机构。因此,巴西

政府实施了“大学为所有人开放项目”,为低收入

学生提供奖学金,并通过免税政策鼓励私立高等教

育机构招收低收入学生。

当然,“路线图”也呼吁更多国家采取“针对

性免学费”政策,即最贫穷的 40% 至 60% 的学生可

以享受免费高等教育,而来自最富裕家庭的学生则

需要缴纳学费。这种方法在财政上是长期可持续的,

也间接实现了社会上最富有的群体向最贫穷的群体

提供教育补贴。

有高中班级排名前 10% 的学生,都能进入该州的

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有效保障了身处薄弱学区、

处境不利的学生和少数族裔学生的受教育机会。

同时,该政策也使得那些原本不受欢迎的高中能

够招到较高质量的学生,减少了高中学校间的质

量分层。

目前,许多国家已经针对不同弱势群体实施了

各种形式的教育行动,形成了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

平的全球经验。但是,高等教育要发展成为人们普

遍可以接受的教育,仍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正如“路

线图”所倡导,将公平和非歧视作为高等教育的优

先事项。面向未来,在普及高等教育的进程中,应

将公平和非歧视纳入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文化中,

而不仅仅将其作为一种“附加”的管理手段,从而

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大门向每一位希望接受教育的

人公平敞开。

原标题:《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各国实践》;

作者:崔盛、吴秋翔,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

院副教授、讲师 ; 来源:《光明日报》█

经济资助 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受教育机会

扶植高中 引导中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主观倾向,学生不知道被录取的真正原因(是完全

基于自身实力,还是受到平权政策补偿),难以统

计究竟有多少弱势学生受惠于政策等等。因此,此

类措施也被视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软”政策。

国际动态

第76页

72

中国教育智库网

中国教育智库网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教育智库平台,汇聚

各类教育智库专家,为各级政府制定教育规划和重大教育政策提

供智力支持和决策服务,为各类学校的定位、规划、战略、管理

和创新提供专业指导,为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咨询、培训、会议、

交流服务,通过建立课题评估和交易平台,为课题的转化提供政策、

技术、人才、资金等一系列支持和帮助。

网址:http://www.eduthink.com.cn/

微信号:edu-think

中心官网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csdp.edu.cn)以服务中

心建设教育创新要素聚集平台为宗旨,是展示中心工作动态、集聚教育改革公共服

务平台、发布重大工程项目的信息共享平台。

教育之弦官方微信

“教育之弦”(微信号:moe-csdp)作为教育部学校规划

建设发展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打造教育创新要素汇聚

的微信平台,聚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关注国家

教育政策和教育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案例。

中心平台

第77页

73

教育统计服务平台

教育统计服务平台是为统筹规范教育统计培训及管理工作,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教育培训基地和培训学员的公益性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集信

息发布、教学辅助、教务管理和培训数据信息统计分析为一体,为各类用户提供全方位

的综合性服务。

网址:http://essp.csdp.edu.cn/

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

“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集成各级各类教育、经济

社会发展及国际比较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集应用管理、决策支持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国家

教育数据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作为支持教育统计工作的专业化服务平

台,以满足基层统计人员和教育管理者在线培训需求为目的。培训课程由中心、

复旦大学教育事业统计培训基地和其他培训基地联合开发,并由复旦大学提供

运行管理平台,按照远程继续教育要求进行日常教学管理服务。学员完成规定

的在线培训课程后,可获得由中心和复旦大学共同颁发的《教育事业统计在线

培训合格证书》。

登录中心官网:http://www.csdp.edu.cn/

点击:公共服务平台 -- 教育统计在线培训

网址:http://fudan.kmelearning.com/

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

中心平台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