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 语文 必修下册(双色版)

发布时间:2023-2-2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 语文 必修下册(双色版)

D. 烛之武说理步步深入,句句打动对方,处处为秦晋着想,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才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中国历史上对吏治的重视程度,在世界历史上似乎绝无仅有。吏治的成败涉及王朝的兴亡,古代中国似乎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官吏的定位。中国古代的官吏是“行君之命而致之于民也”,即奉皇帝之命管理和统治民众,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民众负责。做官的只是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人民负责,是牧民之官,把民众当畜群一样牧养,而不是公务员、公仆。也因此,中国古代吏治最高最好的指导思想是儒家的“民本”(而非近代的“民主”)、“仁政”。唐太宗对此理解应该是最深刻的,并且努力地去付诸实施,他反复讲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语出《荀子·王制》,《吕氏春秋》亦有记载)、“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资治通鉴》武德九年)就是基于这种儒家的“民本”思想,也是中国封建统治者进步思想的极限和局限。“贞观之治”是它的成果,也是中国古代吏治的一个高峰。这是封建政治所能达到的极限,也是当时人们所企盼的“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然而这要在种种条件... [收起]
[展开]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 语文 必修下册(双色版)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D. 烛之武说理步步深入,句句打动对方,处处为秦晋着想,表现出高超的外交

才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

中国历史上对吏治的重视程度,在世界历史上似乎绝无仅有。吏治的成败涉及

王朝的兴亡,古代中国似乎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官吏的定位。

中国古代的官吏是“行君之命而致之于民也”,即奉皇帝之命管理和统治民众,对皇

帝负责而不是对民众负责。做官的只是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人民负责,是牧民之官,

把民众当畜群一样牧养,而不是公务员、公仆。

也因此,中国古代吏治最高最好的指导思想是儒家的“民本”(而非近代的“民

主”)、“仁政”。唐太宗对此理解应该是最深刻的,并且努力地去付诸实施,他反复讲

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语出《荀子·王制》,《吕氏春秋》

亦有记载)、“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

国亡。”(《资治通鉴》武德九年)就是基于这种儒家的“民本”思想,也是中国封建统治

者进步思想的极限和局限。“贞观之治”是它的成果,也是中国古代吏治的一个高峰。

这是封建政治所能达到的极限,也是当时人们所企盼的“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然

而这要在种种条件凑合下才能出现,是一种特殊情况。绝大多数的皇帝和官僚是做

不到的或者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总体来说,中国的吏治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和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

产物,它的成败从根本上说不是由这个制度自身所能决定的,而它的根本改革,也只

能在这个制度根本变革的条件下才能做到。日本明治维新、君主立宪是在19世纪60

年代。清朝宪政,经过戊戌维新的挫折,直到20世纪初年才开始进行,可是步子很慢,

窒碍甚多,不仅晚了,而且也做不到了。没有几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被推翻了。这里

原因很多,但不能不考虑到,日本历来专制不强,又是从300年的幕府制进行改革,是

以加强天皇的作用和权威相号召来实行立宪的,而中国的宪政,则是要削弱君主专制,

要改变中国几千年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靠这个政权自己来变革,不仅是个

步子慢的问题,恐怕是根本做不到的,这也是没几年后就爆发了辛亥革命的原因。

(选自宁可《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和借鉴》,有删改)

13. 下列对文中有关中国古代“吏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吏治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高于其他所有国家。

B. 吏治是否成功关系到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

C. 吏治要求官吏把听从皇帝之命放在第一位。

D. 吏治最高最好的指导思想是儒家的“民本”。

4

第52页

密 封 线密 封 线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14.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唐代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吏治的一个高峰,这样的太平盛世在当代也不

可能超越。

B. 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和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吏治成败起到举足

轻重的作用。

C. 如果清朝宪政能像日本明治维新、君主立宪一样在 19世纪 60年代进行就会

取得成功。

D. 虽然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根深蒂固,但一样可以靠自己来变革,只是

时间长一些。

15. 依据《乡土中国》,下列论据最能体现下面论点的一项是( )

论点: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

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

化,而不是折狱。

A.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B.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D.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往来。

二、填空题(本大题4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4分。任选4题,如全选,则取前4

题评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 ,

”。

(2) 李商隐《锦瑟》“ , ”两句中的数字,引发了后

世读者的多种解读。

(3) 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

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对千百年来

来此登高的文人进行了批判,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达

类似意思的句子“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念奴娇·过洞庭》中,诗人写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虽然处境

不佳,但心神仍没有一点动摇的两句是“ , ”。

5

第53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2分,第18题3分,第19题6分,共11分)

17. 依据《乡土中国》相关章节,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内容。

(1) 在《家族》章节中,作者对乡村社会的基本社群进行了说明,其中,根据单系

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 。

(2) 在《男女有别》章节中讲到,冲突是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男女共

同生活,产生的阻碍越强大,克服阻碍的创造力就更需强大,这种文化模式

被称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

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

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

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山谷是一个

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

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声。

(选自余光中《沙田山居》,有删改)

18. 赏析文中画线句。

19. 简析文中“山”的特点。

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有效动力之一,大部分新发明、

新创造,都是有利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但是,也有不少危害人类健康的“新东

西”,比如苏丹红、瘦肉精、冰毒等。可是,错的仅仅是发明者吗?

在现代科技社会中,你对此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

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 600

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6

第54页

密 封 线密 封 线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第一单元检测卷答题卡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9

2

10

3

11

4

12

5

13

6

14

7

15

8

二、填空题(4分)

16.(4分)(1) , 。 (2) , 。 (3) , 。 (4) , 。 (5) , 。三、简答题(11分)

17.(2分)(1) (2)

18.(3分)

19.(6分)

9

第55页

四、写作题(40分)

20.(40分)

10

第56页

密 封 线密 封 线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600字

11

第58页

密 封 线密 封 线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期中综合检测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

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己思维

模式。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

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

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

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

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

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

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

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

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在《俄狄浦斯王》

中,异己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莱特》中,异己力量是

主人公性格中的弱点;在《人民公敌》中,异己力量是某种与主人公为敌的社会势力。

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他们努力地想摆脱宿命,想通过自己

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

潭。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窦娥冤》是个

典型的例子。窦娥缺乏斗争意识,把自己的不幸看作命运的安排,既然命运决定了她的

不幸,只好安分地修来世。她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主要是囿于封建礼教。她为救婆婆

屈打成招,也是出于“孝”心。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

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只有靠上天为她做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

(摘编自邹红《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49

第59页

材料二:

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

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在这

种对立中,人性有了对于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也就是说,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

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且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

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

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

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

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莱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莱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

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莱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

尼娜的悲剧不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存在于人本身的不

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

的悲剧。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

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

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

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

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

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

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

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

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

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

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则是悲剧的制造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

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

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

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

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

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

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

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

50

第60页

密 封 线密 封 线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

(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西方戏剧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中国以群体为本位,强调向内调和;西方

以个体为本位,强调向外扩张。

B. 中国古典悲剧淡化冲突,侧重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西方悲剧重在反映人与

诸多异己力量之间的剧烈冲突。

C. 西方戏剧中,人神对立是主要关系;但因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绝对分离,中国戏

剧中的人神关系不是主要关系。

D. 中国的悲剧根源在于人本身,不在于社会;西方的悲剧根源,则在于人自身以

及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悲剧讲究情感的适度抒发,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这是其异于西

方悲剧的地方,也使悲剧人物显得崇高。

B. 窦娥的故事表明,受宗法、道德说教等影响,把不幸看作命运的安排,安分地修

来世,是中国悲剧人物的一致选择。

C. 从安娜·卡列尼娜的例子可见,在西方人观念中,人无法自由左右自己的全部

命运,同时,人性是所有人都有的性质。

D. 中西方悲剧中的强者都是有力量的人,他们之所以会选择反抗道德束缚,是因

为道德的保护限制了他们的力量的发挥。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克己思维模式”的一项是( )(3分)

A.《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为缓和爱情与家庭、伦理的冲突,无奈休妻,最

终自缢而亡。

B.《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为报复李甲的背叛,将珍宝尽抛江中,愤

然投江而死。

C.《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家族安宁,不得不用殉情来成全

来世的爱情。

D.《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为了汉匈之间不再爆发战争,毅然选择出塞和亲,最

后投江自尽。

4. 中西方悲剧主人公的典型形象有哪些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 请结合材料二内容,联系课文,简要阐述《窦娥冤》具有悲剧性的依据。(6分)

51

第61页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绣朵花儿当补丁

张金凤

①“补丁”是个旧词,已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词典中消失。打补丁在女红冷

落的年代几乎成了行为艺术。但拿不起针线的女子,老一辈人是鄙视的。我有幸学会

针线活,这得益于母亲的教导。

②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陪嫁的物品。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的。纸糊

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内里朴实的笸箩外层用彩色蜡花

纸装饰。针线笸箩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嫁妆: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绿的彩

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崭新布片儿。

母亲说,现在很少动手做衣裳,但居家过日子,你用得着这个。

③陪嫁针线笸箩是我家乡的风俗,针线笸箩代表了女红,裁裁剪剪,缝缝补补。

可是商品时代,改个裤脚儿都有专门作坊,针线笸箩似乎只是母亲传承风俗的心意

而已。

④结婚初期,我把针线笸箩作为古董收藏,不久,诚心实意地把它从衣柜深处请

出来。先生的衣服纽扣松了,急忙找出针线笸箩,将那松动的和未松动的扣子,逐一

牢牢固定;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

····”,幸亏及时发现遗落在地上的

它,于是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

⑤此后的日子里,我就端着针线笸箩开始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活。结婚

时的床单是喜庆的凤凰牡丹图,洗出破洞后我也不愿意丢弃,于是寻找花色和质地

相近的布片,用细密的针脚给它疲惫的腰身加上武装带。带补丁的床单,就像我们的

婚姻一样,不可能持续新婚的新鲜甜蜜,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

绊,出现一个个隐约的窟窿。但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针引

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

⑥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已离世十余年,但是针线笸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

来越珍惜它。

⑦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许多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那一小布袋大小不

同的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

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可弥补残缺。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生活

就风侵雨蚀。那些小小的布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缝补,

52

第62页

密 封 线密 封 线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自然不是原装,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继续

旅程。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

⑧那顶针是一个小的圆环铁箍,银白色的戴在手上,像戒指一样好看,乡下的妇

人和老婆婆,经常手戴着顶针,那是实用,也是美,更是生活的智慧。顶针的表面有许

多小小的凹槽,来迎接针的尾部。一根细小水滑的银针,需要扎透厚厚的衣裳和布壳

子。那些坚硬的生活块垒,一根滑溜溜的细针难以顺利穿透,顶针恰恰给它一种依靠

和力量。生活中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

针,对着那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地推进你的针,到达你的目的地。针锥有粗大

的针尖,还有倒钩,手握的部分是一块沉甸甸的铁柄,这是更坚硬的精神支撑,在遇

到巨大障碍的时候,用它先去打头阵,将一切阻碍洞穿后,再让我们的针——生活的

理想——从容通过。

⑨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使用针线笸箩的

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从容而不乏辉煌,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

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

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给遮盖过去。所以,母亲的人

生虽然坎坷多难,但也有锦上添花、风生水起之时。可见,学会给生活打补丁是多么

重要,有一个用来缝缝补补裁裁剪剪的针线笸箩是多么重要!

⑩粉布袋、剪刀、顶针、五彩的线,绣朵花儿当补丁,这就是母亲的人生。缝缝补

补,破洞也可以开出花朵。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7日,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由“补丁”一词的逐渐遥远引出做针线活的话题,接着叙写“我”的嫁妆“针

线笸箩”,讲述“我”做针线活的经历。

B. 针线笸箩是嫁妆,凝聚母亲的祝福;“我”用它缝缝补补,并在这过程中慢慢理

解母亲的人生,洞察人生哲理,日益成熟。

C. 作者把针线笸箩称为古董,既表现了“我”对母亲赠予之物的珍视之情,也表达

了“我”对母亲的喜爱之意。

D. 文章构思巧妙,哲理深刻,通过叙写“打补丁”这类生活琐事让生活充满生机,

从中发掘生活的哲理,富有启示意义。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第②段对针线笸箩所装物件的描写,为下文“我”从种种修补行动中获得

人生启示做铺垫。

53

第63页

B. 文中加点词“不辞而别”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衬衣纽扣人的情感,写得形象生

动,表现了纽扣的重要性。

C. 文章最后一段和题目相呼应,收束全文,表达“我”对母亲豁达、乐观的人生态

度的赞扬之情。

D. 文章取材生活,叙述真实,在虚写基础上实写,阐述人生道理,使作品更具艺术

魅力,内涵深刻。

8. 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4分)

9. 通读全文,说说“我”从母亲教给“我”“打补丁”中领悟到哪些人生真谛。(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

··,罗海内名士以

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

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就迁礼部主事。

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显祖上言曰:“言官岂尽不肖,盖

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御史

··丁此吕首发科场欺

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一言

相侵,无不出之于外。于是无耻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

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贵矣。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征贿巨万。抵杭,日

宴西湖,鬻狱市荐以渔厚利。辅臣乃及其报命,擢首谏垣。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

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夫今不

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直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群臣

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陛

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

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乞立斥文举、汝宁,诫谕辅臣,省愆悔过。”

帝怒,谪徐闻典史。稍迁遂昌知县

··。二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又明年大计,主者议

黜之。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

··。家居二十年卒。

显祖意气慷慨,善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后皆通显有建竖,而显祖蹭蹬穷老。

三才督漕淮上,遣书迎之,谢不往。显祖建言之明年,福建佥事李琯奉表入都,列时行

十罪,语侵王锡爵。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

甫两月,时行亦罢。

(选自《明史·汤显祖传》)

54

第64页

密 封 线密 封 线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

以群私人/靡然坏之

B. 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

以群私人/靡然坏之

C. 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

以群私人/靡然坏之

D. 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

以群私人/靡然坏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及第:科举考试应试中举。古时候考中进士要披宫锦,“登科”是及第的别称。

B. 御史:在明代是执掌监察的官员。奉命外出巡视关防的御史,被称为巡关御

史。

C. 知县: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县令”“令尹”,掌管一县政治、经济、诉讼等。

D. 夺官:削除官职。《书博鸡者事》中“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夺,削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汤显祖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张居正非常想招致当时有学名的汤显祖陪其子

读书。

B. 汤显祖认为是皇帝赐予大臣们的权力为辅臣所窃,致使言官无所适从。

C. 汤显祖认为不论是张居正还是申时行任宰相,都没有尽职,致使圣政可惜。

D. 听了汤显祖的上言后,皇帝把申时行贬为徐闻典史,后又调任遂昌任知县。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

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4分)

(2) 于是无耻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4分)

14. 史家之所以在《明史》中为汤显祖立传,主要归功于他有“立言”的不朽之举。本文

中汤显祖列举了申时行的哪些罪状?他是如何评价申时行的?(3分)

55

第65页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唐]杜 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①。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何逊在扬州:何逊,南朝梁诗人。何逊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有《咏早梅》诗,为人称道。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写和诗缘由,触景生情,引起诗人联想,用何逊与裴迪相比,表达对裴迪

咏梅诗的喜爱。

B. 颔联承接上联情感,裴杜二人,蜀中相聚,一唱一和,感情深厚,表达对故人的

感谢与思念。

C. 尾句诗人用“白头”来喻指裴迪,年华老去,时光飞逝,呼应前面的“对雪”和

“江边一树”。

D. 本诗前两联紧扣“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发诗

人自己的情怀。

16. 简要分析全诗以“梅”抒发情感的特点。(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人们常用曹操《短歌行》中的“ , ”两句

来比喻贤才多多益善,以及自己的求贤若渴之情。

(2) 杜甫在《登高》中发出这样的感慨“ , ”,

抒发了年老体衰、漂泊异乡的惆怅之情。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结尾的句子“ , ”,

苏轼感慨人生,以一杯清酒祭月,抒发人生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个成熟的社会,不能让少数精英和天才 ,而应该让大多数普通人

56

第66页

密 封 线密 封 线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努力付出,就可以生活得更好。从这个角度上说,“卖菜大姐画油画”需要的不

是围观起哄,而是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仅包括物质层面

的“钱袋更鼓”,也应该包括精神层面的“脑袋更丰盈”。

工具理性的大行其道,让一些人习惯了功利和算计,面对普通劳动者阅读、画油

画、写作、弹古筝,总是习惯拿“有什么用”来进行审视和打量。在他们看来,如果不能

进行 的利益变现,这些兴趣爱好和特长就一无是处。对于这些钻进“孔方

兄”的人们来说,他们很难理解“生命食粮”的重要性,自然就不愿意追求高品质、有

格调的精神生活。

在一个难免浮躁喧嚣的年代,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能够静下心来画油画,本身

就是一份优秀的作品。通过画油画来让思想净化、心灵 ,通过画油画来实现

“面对现实,忠于理想”,通过画油画来满足精神诉求和情感需要,卖菜大姐用独特的

方式来回答“我该如何存在”的生命考题。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3分)

A. 独树一帜 只要 卓有成效 洗涤

B. 独树一帜 只有 立竿见影 洗涤

C. 一枝独秀 只要 立竿见影 洗礼

D. 一枝独秀 只有 卓有成效 洗礼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从这个角度上说,“卖菜大姐画油画”需要的不是围观起哄,而是更多的理解

和尊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仅包括精神层面的“脑袋更丰盈”,也应

该包括物质层面的“钱袋更鼓”。

B.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钱袋更鼓”,也应该包括精

神层面的“脑袋更丰盈”。从这个角度上说,“卖菜大姐画油画”需要的不是围

观起哄,而是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C. 从这个角度上说,“卖菜大姐画油画”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围

观起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钱袋更鼓”,也应该

包括精神层面的“脑袋更丰盈”。

D.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钱袋更鼓”,也应该包括精

神层面的“脑袋更丰盈”。从这个角度上说,“卖菜大姐画油画”需要的是更多

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围观起哄。

20. 请分析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5分)

57

第67页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那道光指引人们扬起梦想之帆。追求梦想才会带来卓越的人生,陈苗苗身体力

行诠释了梦想的无穷力量。 ① ,但她拥有精神支柱——梦想。( )。

因为梦想,在大学里,她坚持坐在轮椅上学习。虽然久坐让她的身体更疲倦、更

难受,但她惜时如金,想“尝试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不一样的自由”。因为梦想,这个用尽

全力 ② ,跑在了同龄人的前列。路,在她脚下延伸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对于未

来的职业规划,她目标清晰、信心十足。在她心里, ③ ,没有什么能阻挡前进

的脚步。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她从小学到高中,因为梦想,一直以正常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大学梦终于被

圆了

B. 因为梦想,她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以正常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终于圆了大学梦

C. 她从小学到高中,因为梦想,一直以正常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终于圆了大学梦

D. 因为梦想,她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以正常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大学梦终于被

圆了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曾有这样的描述: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

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但可惜的是,人们

平时往往忽略它,而在战乱时又会领会得格外深刻。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

围作文。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少于800字。

58

第68页

密 封 线密 封 线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期中综合检测卷答题卡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题号

答案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 19 21

、现代文阅读

(一) 现代文阅读Ⅰ 4.(4分)5.(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 8.(4分)9.(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一) 文言文阅读

13.(8分)(1)

61

第69页

(2)

14.(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6.(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17.(6分)(1) , (2) , (3)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20.(5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22.(6分)① ②③四、写作题

23.(60分)

62

第70页

密 封 线密 封 线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63

第71页

64

第72页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 (1) 急遽而不加考虑 (2) 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3) 微笑 (4) 攻打 (5) 泛指饥

荒 (6) 等到 (7) 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8) 纵横 (9) 起身,站起来 (10) 才能

2.(1) 以,同“已”,停止 (2) 希,同“稀”,稀疏 (3) 莫,同“暮”

3.(1) 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4.(1) 状语后置句 (2) 宾语前置句 (3) 宾语前置句 (4) 状语后置句

5. (1)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2) 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

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3)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6. A

7. C(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古代女子一般在十五岁就可以行笄礼,表示成年。)

8. C(“大为不满”不当。)

9. (1)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

饥荒;我去治理它,等到第三年,可使百姓具备勇武精神,并且行事合乎礼义准则。 (2)既

然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为使动用法)

10. 示例:用问号较好。“何伤乎”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前文是曾皙表示他的志向与前面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不同,但没具体说。孔子是鼓励的语气,温和地告诉他和别人不同

没关系,大家只不过各自说说志向罢了。用问号也和后句“亦”“也”表达的语气一致。

(如认为用感叹号好,言之成理也可)

11.(1) 运用启发的方式,循循善诱,打开学生思路。 (2) 略。

12. 仲由,字子路,路与由同义,运用同义反复的方法。曾点,字子皙,点为黑色,皙为白色,

名与字相反,运用反义相对的方法。冉求,字子有,去求才会有,运用连义推想的方法。

1

第73页

公西赤,字子华,赤色看起来华丽,运用连义推想的方法。取字略。

13. 示例 1: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大同社会,曾皙描绘的图景是孔子向往或追求的天下太平的

社会缩影,与孔子的“仁政”“礼乐”“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深合夫子的“礼乐”之道,因

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示例 2:曾皙的政治抱负是通过沂水春风的描绘而曲折表露出来的,在礼乐崩坏的春秋

末期,曾皙能对“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古礼做出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寄托自己的理

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契合我心的人,因而孔子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

叹了。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

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所以孔子说“吾与点也”。

示例3:孔子周游列国受挫,晚年的孔子对世道看得已经很清楚了,他曾有“凤鸟不至,河

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他决意不再求仕,产生了“道不同,乘桴浮于海”的归隐之心,而

曾皙的志向,正合“天下无道则隐”的愿望,与当时孔子的处境和心境相契合。曾皙的无

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深深的共鸣,所以孔子说“吾与点也”。

齐桓晋文之事

1. (1) 走向 (2) 吝惜,舍不得 (3) 怎么,哪里 (4) 痛惜,哀怜 (5) 揣测 (6) 统

治 (7) 恐怕,可能 (8) 不明事理,糊涂 (9) 足

2. (1) 说,同“悦”,高兴 (2) 枝,同“肢”,肢体 (3) 刑,同“型”,典范、榜样 (4) 采,同

“彩” (5) 盖,同“盍”,何不 (6) 涂,同“途”,道路 (7) 颁,同“斑”

3.(1) 以及:从而推广到 (2) 妻子:妻子儿女 (3) 中国:中原地区

4. (1) 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2)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3)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4) 前一个老,形容词作动词,敬爱;后一个老,形容词作

名词,老人 (5) 朝,使动用法,使……朝见 (6) 服,使动用法,使……降服 (7) 衣,

名词作动词,穿

5. (1) 判断句 (2) 被动句 (3) 省略句 (4) 宾语前置句 (5) 宾语前置句 (6) 宾

语前置句 (7) 宾语前置句 (8) 宾语前置句 (9) 状语后置句 (10) 状语后置句

6. C

7. A(应该是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

8. C(还阐述了“教化百姓”。)

9.(1)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

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2) 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

10. 示例 1:不会。一是因为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笼统反对武

2

第74页

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因为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

得过于天真、简单。在兵荒马乱、弱肉强食的时代,单独实施仁政缺少稳定的大环境,很

可能导致在实施的过程中就被吞并,因此为了生存,我不会听从孟子的主张。

示例 2:会。一方面,孟子的做法体现了责任担当精神,值得提倡。另一方面,他还制定

了具体的措施,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糊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用

“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最后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摆

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所以值得尝试。

【参考译文】

[乙]孟子说:“如今服侍国君的人都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如今所说

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而臣子极力让

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如今所

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而臣子极力

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辅佐夏桀。沿如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如今的风俗习

气,即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11. 示例1:富而视其所为——看他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果只满足私欲,大肆挥霍,贪图

享乐,则不可重用。

示例2:达而视其所举——如已处于显赫之位,需要观察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唯贤,

量才录用,自然是胸襟坦荡、秉公办事的有为之士。

示例3:窘而视其所操——对处于困境之人,可以看他的操守如何。若身处困境也不做任

何苟且之事,这样的人就可以放心地委以重任。

示例4:贫而视其所取——看一个人在贫困潦倒之时的行为。不取不义之财,甘守清贫,

则品行高洁。若见钱眼开,如蝇逐臭,就万不可重用。

12. 明察秋毫(秋毫之末) 缘木求鱼

其他成语:不见舆薪 发政施仁 放辟邪侈 衣帛食肉 不饥不寒

庖丁解牛

1.(1) 抵住 (2) 合乎 (3) 筋骨结合处 (4) 更换 (5) 磨刀石

2.(1) 向,同“响” (2) 盖,同“盍”,何、怎么 (3) 郤,同“隙”,空隙

3.(1) 天理:牛体的自然结构 (2) 固然:本来的结构

4. (1) 岁、月,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 (2) 无厚、有间,形容词作名词,没有厚度的刀,有

空隙的骨节

5. B

3

第75页

6. A(“乐毅”与此并不类似。)

7. C(只有两种对比,无“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的对比”。)

8. (1) 现在,我只用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

动。 (2)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9.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世人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

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参考译文】

[乙]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

疲惫不堪了。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

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戮。把顺应自然规律作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可

以保全天性,可以奉养双亲,可以享尽天年。

10. (1) 感叹句,强调发自内心的敬佩。 (2) 反问句,加强惊叹语气,强调文惠君对庖丁

解牛之技的赞叹。 (3) 重读,强调文惠君再次赞叹是因为得到养生之道。

11. ①庄子写庖丁解牛时发出的刀声合乎《桑林》《经首》两首乐曲的节奏,颇具艺术性,说明

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②庄子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

使读者产生想要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③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

了庖丁技艺的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2 烛之武退秦师

1. (1) 推辞 (2) 这 (3) 增加 (4) 给予 恩惠 (5) 侵损,削减 表示希望、祈请

(6) 损害

2.(1) 共,同“供”,供给 (2) 说,同“悦”,高兴 (3) 知,同“智”,明智

3. (1) 以为:把……当作。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2) 行李:外交使者

(3) 乏困:缺少的资粮

4. (1)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3)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 (4)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

上 (5)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5. D

6. D(与“竖子”意思不同,“竖子”是骂人的话。)

7. C(“隐忍不发”错。)

8. (1)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2) 明知道这是错误

4

第76页

的还要去效仿,罪过就更大了。

9. 乙文通过介之推与其母的对话来表白介之推的心迹,颂扬了他不居功孤高自守的品德。

介之推认为君王上应天命,功臣不应邀功请赏,这一出世高蹈的思想,成为后世清高淡泊

的隐士所奉行的准则。

【参考译文】

[乙]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

“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

不使晋国灭亡,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

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荒谬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把他叫作小偷,何况窃取上

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

相互欺骗,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

之推回答说:“明知道这是错误的还要去效仿,罪过就更大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

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

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

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晋文公寻找他,但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记录我的过

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10. 示例:(1) 烛之武不计前嫌退敌救国 (2) 烛之武受命退秦师,雄辩救郑 佚之狐临危

荐勇士,慧眼识才

11. 从晋国的立场分析:秦晋已结盟,烛之武是在挑拨离间,秦国撤军是一种背叛行为。不

仅人与人之间应该讲诚信,国与国之间也应该讲诚信。秦国为一己之私而撤军,这种背

信弃义的行为必将对秦晋两国的关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从烛之武的立场分析: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劝说秦军撤走、破坏秦晋联盟既是为了国家利

益,也是兼顾自身的利益。“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只有国家安定,个人才有稳定的生活。

3 鸿门宴

1. (1) 犒劳 (2) 酒器 (3) 料想 (4) 眼眶 (5) 吃 (6) 责备 (7) 砧板 (8) 拿

(9) 取道 秘密地

2. (1) 距,同“拒”,把守;内,同“纳”,接纳 (2) 要,同“邀”,邀请 (3) 倍,同“背”,背弃

(4) 蚤,同“早” (5) 戮,同“勠” (6) 郤,同“隙”,隔阂、嫌怨

3. (1) 山东: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2) 婚姻: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3) 非

5

第77页

常:意外的变故 (4) 河北、河南: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5) 细说:小人的谗言

4. (1)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3) 善,形容词作动词,

与……交好 (4)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5)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6) 兄,名

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7)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8)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9)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0)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5. (1) 古汉语中,作为状语的介宾短语常常放在动宾短语之后,且常伴随有介词省略,翻译

时应提前。如第一句应译为“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 (2)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应前置。另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应前置。 (3) 古汉语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

谓语的句子一般为判断句,常用“……者……也”表示判断。 (4) 古汉语的被动句常有

标志词,如“为”“为所”等。

6. A. 范增献计 B. 项伯夜访 C. 项庄舞剑 D. 无伤被诛

7. ①项羽自恃强大,不可一世而掉以轻心 ②刘邦以臣下之身份,尽力满足项羽自尊自大

的心理

8. B

9. D(“给他这个封号很随意”错,项梁采纳范增建议,特意用“楚怀王”的封号,以遵从民望,

扩大起义军的影响力。)

10. D[“亲自迎接(项伯)”说法错误,原文是“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

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11. (1) 造册登记官吏和百姓,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之所以派

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2)(项羽)骄傲自

大,夸耀战功,只知道运用自己的智谋而不学习古人的经验。

12. 主要描述了三件事:拒渡、赠马、赠头。“拒渡”突出表现了项羽重荣誉、尊严、情义胜过生

死,希望轰轰烈烈死,也不愿毫无尊严地苟活于世。“赠马”突出表现了项羽的不忍与感

恩。“赠头”突出表现了项羽的豪迈果敢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是其巍巍

人格的生动写照。

【参考译文】

[乙]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

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

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阻挡我的人必被我打败,我兵锋所向无不降服,从没

有失败过,于是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

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本来就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必定三胜敌军,

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

6

第78页

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

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

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项羽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

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

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

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

人。项羽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

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这时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

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使您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

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

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

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

项籍难道心中没有羞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

了,所向无敌,曾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兵都下马步

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对着项羽,

指给王翳说:“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悬

赏我的人头,我把这份好处送给你吧!”说完,拔剑自刎而死。

太史公说:秦朝施行暴政,陈涉首先发难,豪杰蜂拥而起,相互争夺,多到难以数得

清。然而项羽并没有尺寸土地可作凭借,却乘势兴起于民间,三年之后,就统领五国诸侯

灭掉秦朝,分割天下而封授王侯,政令由项羽发出,号称“霸王”,地位虽然没有保持长

久,但是近古以来还不曾有过。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楚国,驱逐义帝而自立为王,这

就失去了人心,反而埋怨王侯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骄傲自大,夸耀战功,只知道运用

自己的智谋而不学习古人的经验,认为霸王的功业,可以用武力征服来达到治理天下的

目的,结果五年就亡掉了自己的国家,身死在东城,尚且不觉悟也不责备自己,实在是大

错特错啊。项羽临死竟然说“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13. 示例:刘邦圆滑的表演 张良机智的安排 樊哙忠勇的行为(选取《鸿门宴》中的人物,

紧扣人物特点,采用偏正结构的短语)

14. 示例:项羽击杀刘邦,俘获张良。项伯念旧情,劝谏项羽留张良不杀。项羽唯我独尊,刚

愎自用,不听劝阻。项伯无奈之下只好以“偷梁换柱”之招救出张良。项伯、张良二人相

约“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先设离间计除掉范增,接着一步步让项羽处于众叛亲离

7

第79页

为这是令人忧虑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别

国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韩、魏就从后面偷袭,这是危险的方法啊。可是当秦国去

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

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形势

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

国呢?韩、魏一旦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

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14. (1) 示例:韩、魏、楚每年都给秦送粮送币,割让土地,力量当然受损;力量变小,在强者

面前只能俯首称臣,这是自然之理,不需要明说。你认为齐、燕、赵没有辅助好韩、魏去

共同抵御秦国,问题是韩国、魏国没有抵御之决心,即便齐、燕、赵再怎么帮助他们,这两

个国家始终是扶不起的阿斗啊。 (2) 示例:你说六国因赂秦而力亏,可是你后文也没

有说哪个国家因力亏而灭亡啊。你还说韩、魏、楚三国赂秦,“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没战,又怎能知道是力亏所致呢?另外,齐、燕、赵三国没有赂秦,就不会力亏,照此道

理,没有力亏,不需要别国援助也应有与秦一战的力量,怎么就因杀了一个李牧,整个国

家就灭亡了呢?

第一单元检测卷

1. A(“仗”是兵器的总称,“仪仗”指国家举行重大典礼时护卫所持的武器,也指游行队伍前

列举着的较大的旗帜、标语等。)

2. D(①“老态龙钟”意思是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而“老眼昏花”意思是因年老而视力

不佳,此处说的是烛之武的整体形象,所以用“老态龙钟”更合适。②“发现”意思是发觉,

“浮现”意思是过去的印象重新在脑子里显现,此处写烛之武晚上出城门,是担心被发觉,

用“发现”更合适。③“鲜活”与“形象”搭配,而“新鲜”与“形象”不搭配,所以用“鲜活”。)

3. B(“因为”引起对原因的说明,所以②放在最前面;两个“充满了”连用,语意连贯,所以接

③;最后①是结果。)

4. D(“余华的作品极具艺术价值很高”句式杂糅,“极具……价值”和“价值很高”选其一,

“极”“很高”语意重复,故排除 A和 C。“使中国之国民精神展现了”与前文语意不连贯,故

排除A和B。)

5. C(其他项都使用了比喻修辞。)

6. D(再拜:拜两拜,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

37

第80页

7. A(A.“兄弟”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至于”,古义:推广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

提一事。B.“行为”,古义:动作也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C.“东

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主人、主办方。D.“细说”,古义:小

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8. B(危士臣: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

9. B(“愿无伐善,无施劳”的意思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自夸功劳。)

10. A(济:渡河。)

11. D(例句与D项相同,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 代词,代指郯子等人。B. 助词,定

语后置的标志。B. 代词,这样。)

12. D(应为“处处为秦国着想”。)

13. A(原文是说“在世界历史上似乎绝无仅有”。)

14. B(A. 这是封建政治所能达到的极限,并没有说当代也不可能超越。C. 时间晚是一个原

因,但如果早,也不一定会成功。D. 根据原文“靠这个政权自己来变革,不仅是个步子慢

的问题,恐怕是根本做不到的”,可知此项错误。)

15. A(A. 句意为:孔子说:“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

争讼。”此句和论点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一致。B. 句意为:

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

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此句重在以德治国的益处。C. 句意为:现在的人啊,以为仅仅给

父母吃好穿好,把父母养活,让他们衣食无忧就可以叫作孝顺了。但是像狗和马这样的

畜生,也能养活他们的父母。如果内心没有一份真挚的对父母的尊敬之情,那么赡养父

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此句谈的是孝。D. 句意为:(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

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

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此句谈的是小国寡民状态。)

16. (1)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3) 轻拢慢捻抹

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4) 悲恨相续 谩嗟荣辱 (5) 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

沧浪空阔

17.(1) 氏族 (2) 浮士德式

18. 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大山的静谧和“鸟鸣山更幽”的意境。(3分,修辞 1分,静谧 1

分,意境1分)

19. ①幽静厚重:山不出声。②重重叠叠:列坐在四面。③生机勃勃:喜欢学舌拟声。(每点2

分)

20. 写作提示: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方面,发明与创造也是如此。从正面思考,考生可立意

38

第81页

为“创造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给社会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强调“创造发明”服

务于人和社会。从反面思考,则可以反思:是什么导致了“创造发明”的变味?是发明者

的问题、使用者的问题,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具体又有哪些因素?考生还可以一分为二

地审视“创造发明”,论述“创造发明”只是工具,本身没有利与弊,关键看使用者,从而探

讨人们如何理智对待“创造发明”。在选材上,则要结合科技时代的特点。

第二单元检测卷

1. C

2. C(第一、二空,语境前后不属于转折关系,不应用表转折的关联词“尽管”。第三空,“狂飙

突进”形容某人或某事在短时间内以快速、迅猛的方式前进、发展或取得成功,“昂扬奋

进”形容意气风发、奋勇前进,文中形容“精神风貌”,宜用“昂扬奋进”。)

3. A(句子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且句子主语不一致,所以排除B、C、D项。)

4. C(语序不当,应为“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搭配不当,应为“社会……对美好器

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5. B(此句运用了设问、拟人、夸张修辞,没有用到反问。)

6. A(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复圣”。“亚圣”指孟子。)

7. A(A. 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B. 夫人:那个人/尊称一般人的妻子。C. 学者:求学的人/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D. 用心:因为心思/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

头。)

8. D(A. 不这样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B.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想做什么

呢?C. 荤菜和果品都已经吃光了,杯子盘子一片凌乱。)

9. C(三支曲词都以生动活泼的口语为主。)

10. B(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11. C(C项与例句的“之”都为宾语前置标志。A. 代词,代柑。B.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D. 助词,的。)

12. A(文中无“寒冻和酷晒”之意,“寒暑”应为“冬天和夏天”之意。)

【参考译文】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擅长贮藏柑橘,经过冬夏也不腐烂,拿出它们的时候还是光

彩鲜明的样子,玉石般的质地,金黄的颜色。放到市场上(卖),价格高出(普通柑橘)十

倍,人们争相购买他的柑橘。

我买了一个,切开它,像有股烟直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得像破败的棉絮。我对此

39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微信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