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火眼金睛”“无电冷藏”“黑科技”——
青岛科技助力神舟十三号“回家”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沐源本报 4 月 16 日讯 今天上午,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平安返回地球,无数国人为之自豪。在神舟十三号“稳稳到家”的过程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等驻青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其中做出了青岛贡献,而这些来自青岛的“黑科技”已经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
“火眼金睛”看得准、看得远,
性能全球领先
“发现 243 信号”“243 信号跟踪正常”……
伴随着定向仪提供的信息指令,东风着陆场成功实现了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的“舱落人到”。
作为载人飞行任务的“压轴大戏”,返回舱着陆回收是关乎任务成败的关键一环。在最短时间内发现返回舱并迎接航天员,是着陆回收任务的重中之重。而定向仪就是第一时间精准捕获返回舱标位信号、引导搜寻力量快速抵达落点的“火眼金睛”,它由中国电科二十二所研制。
收看神舟十三号“回家”直播的观众会注意到,搜救车上顶着一个“礼帽”,这个“礼帽”就是大显神威的定向仪。据介绍,它突破了测向抗干扰、虚拟极化合成等多项关键技术,设备环境适应性强、平台适应性强,支撑着陆场系统形成应对返回舱随时返回的能力。在多次天地信标对接演练任务中,其定向精度、作用距离等多项关键指标全面超越国外同类产品。
据介绍, 在此次神舟十三号回收任务前夕,
中国电科二十二所电波环境保障团队就已全面进入重大任务保障工作状态。他们一方面为神舟十三号回收任务提供空间电波环境态势和异常事件预报预警信息;另一方面为任务系统提供高精度电波环境效应数据,保障航天测控、卫星通信和空间目标监视雷达等系统的可靠运行。
“立体化搜索网络”全程守护
航天员“回家路”
自上世纪 90 年代初成立伊始, 中国电科二十二所就承担起了“为航天器着陆回收提供科技
支撑”的重大使命。30 年来,几代科研人员接续攻关, 创造了我国航天器着陆回收史上的多个 “第一”——第一台“车载定向仪”、第一台“船载定向仪”、第一台“机载定向仪”。
特别是在我国太空探索进入空间站阶段,中国电科二十二所组织实施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开
发出新型机载、车载、船载、便携式定向仪,新型模拟信标机,新型航天员电台等产品,使我国的搜救定向技术站到了世界前沿。
不仅如此,中国电科二十二所的技术产品支撑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构建起低、中、高空域搭配,近、中、远程结合的“立体化搜索定向网络”, 实现对返回舱从开伞到着陆全过程的跟踪定位,走出了一条具有我国自主特色的航天器着陆回收技术创新发展之路,为航天员安全健康返回发挥了关键作用。
“无电冷藏”保障空间科研样本
安全“落地”
伴随航天员一起“回家”的,还有重要的空间科研样本。如何确保样本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处在稳定的冷藏环境里?这其中就有海尔生物医疗的“黑科技”。
不管是在地球上,还是在空间站里,冰箱都可以起到冷藏的作用,但是在神舟飞船升空和返回的过程中是没有电的,要保持温度恒定就要靠相变材料来实现。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海涛介绍,海尔生物医疗研制的医用冷藏箱内部有一个相变材料,在神舟飞船返程之前,航天员把完成蓄冷的相变材料从医用冷藏箱里取出来, 连同样本一起放到低温保存装置里,带进返回舱。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直接把空间实验样本放在医用冷藏箱里带回来呢?原来,低温保存装置相较于医用冷藏箱更加小巧轻便, 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压缩返回舱的总重量,以确保返程途中航天员的人身安全。
原理说起来简单,现实中这项研发却经历了成百上千次探索。陈海涛说,相变材料多种多样,
为了找到能够保持 2℃-8℃恒温的相变材料,海尔生物医疗研发团队在半年时间里匹配了几百种材料,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实验,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材料, 确保重要的空间科研样本安全返回地球。
西海岸新区出台规划
打造会展发展引领区
到2025年会展业总收入300亿元,
打造 10 个以上知名会展品牌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 凯本报 4 月 16 日讯 “会展之滨”是西海岸新区的四张国际名片之一。 日前,《青岛西海岸新区会展业“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新区将聚焦七大重点任务, 将新区打造成业态齐全、 特色鲜明、服务一流的会展功能聚集区,打造成山东领航、
中国领先、面向东亚、世界知名的会展发展引领区。
年均举办 1 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展览 25 个以上;
打造 10 个以上知名会展品牌;培育 1 至 2 家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会展企业; 会展业直接营收达 30 亿元, 包括衍生收入在内的会展业总收入达 300
亿元……《规划》提出了西海岸新区会展业发展的目标,到 2025 年,实现会展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程度大幅提升,建成结构优化、功能配套、基础扎实、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会展业体系。
根据《规划》,新区将一方面充分发挥会展平台作用, 力促展产融合发展, 完善会展业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会展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引进培育优质会展项目,提升会展品牌影响,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扩大会展市场阵容。同时,加强规范市场秩序,营造最优会展营商环境,创新会展组织交易模式,构建会展经济新形态,不断提升会展人力资源胜任力。
青岛西海岸新区会展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曲婕介绍,为促进会展行业发展,西海岸新区将进一步完善会展产业管理机制,解决会展业的管理体制、扶持资金、基础设施、运作机制等重大问题,协调重大会展活动的组织实施、服务保障、规范管理等工作。同时,建立支持会展发展的政策配套机制,加大对会展业绿色低碳和科技进步的政策支持。
据了解,“十三五” 期间, 西海岸新区加快实施 “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会展业发展战略,
精心策划组织重大会展活动,努力推进会展与文化、
旅游以及高端产业发展紧密融合, 积极搭建服务新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项目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 迅速崛起成长为新型会展目的地城市,被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评为“全国十佳会展名区”“中国最佳会展产业集聚区”。
近年来,青岛自贸片区围绕科技惠民,聚焦生命健康,破题发展基因精准检测、测序设备研发制造、基因编辑育种等引领性科技,部署了一批战略性、 储备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聚集基因科技产业人才千余人,在科研成果和民生健康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为山东基因科技产业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下一步, 青岛自贸片区将积极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 “发展超前布局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 抢占发展制高点” 的工作部署,在发展基因科技产业方面走出新路子。
基因科技惠民
青岛华大、 青岛锐翌是青岛自贸片区基因科技的明星企业, 依靠先进的分子遗传学技术开展基因检测,是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定点机构。青岛华大建设医学检验所,通过基因科技筛查出生缺陷、
早期肿瘤及传感染疾病, 助力政府减少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青岛锐翌建成华北检验服务总部基地,立足于病原微生物检测、疾病早筛以及人体微生物组和健康管理等精准医疗领域, 提供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和感染防控服务。
依托青岛华大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 率先启动了基因检测民生全覆盖项目,青岛自贸片区成为首个实现百万级人口基因检测民生全覆盖的城区。目前已累计在青岛开展各类疾病预防基因检测 44 万人次, 确诊出生缺陷胎儿及新生儿 897 例,宫颈癌、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及早
期癌症患者逾 1100 例, 累计减少社会经济负担约 19.6 亿元,政府投入产出比约为 1:13。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家庭痛苦和负担,提升了生活幸福感。目前,
青岛自贸片区所在的西海岸新区已成为新增唐氏呆傻新生儿全国最低区域。
疫情精准防控
2020 年 10 月疫情期间,青岛华大“火眼”实验室、 青岛锐翌移动方舱实验室完成核酸检测 102
万例,占青岛市总检测量的 1/10,创下全球新冠核酸日检测通量之最。同年 11 月,青岛华大“火眼”
实验室承接青岛港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专仓的进口冷冻食品、 环境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新冠核酸检测工作,为青岛守住疫情防控前端关口。
面对新一轮新冠疫情来袭, 青岛自贸片区企业在促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防疫情、保民生放在首位,青岛华大“火眼”实验室、青岛锐翌移动方舱实验室火速筹建,累计完成核酸检测 530 万余例,
并派出 360 余人支援全国的抗疫工作。
针对前期山东疫情出现多点反复的情况,短短 20 天时间,青岛华大在青岛、潍坊、烟台、德州快速搭建近 50 万单管通量的气膜“火眼”实验室 (日检测通量 500 万人份), 支撑山东省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工作。今年 4 月 3 日,青岛华大援沪抗疫青年突击队 24 名队员携带日检测通量 5 万单管的“火眼”实验室驰援上海。
涉海挺进深蓝
围绕经略海洋的国家战略, 青岛自贸片区企业主动走出去,累计在 15 个国家的相关海域开展
海洋生物样本采集工作, 存储海洋生物样本资源近 11 万份,对全球的海洋生物基因组研究贡献度达 26%,占中国贡献度的 42%。
筹建国家级“海洋基因库”,容纳海洋生物基因组数据量超过 2Pb,位居世界前列。同时,完成国际首个深海生命基因组数据库的建设。 牵头在青岛成立了国际海洋基因组学联盟, 先后与国内外 178 个科研院所开展了 548 个项目合作,发布全球首个《海洋生物基因组学白皮书》,联合多国院士设立了“海洋基因组学新锐奖”,弥补了我国在海洋生物基因组学领域长期缺少权威声音的空白。
为加快推动生物试剂的进口替代进程势,推动海洋生命研究的科技创新,努力向深海要资源,
青岛华大已在冷泉、 热液等深海极端环境微生物中获得了十多种酶蛋白基因。 清原农冠企业在新创制化合物领域位居全球前三、中国第一,首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敲高技术, 突破了国外基因编辑“卡脖子”技术难题,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基因编辑育种产研过程中因底层专利限制而拖慢育种进程的问题。目前,清原农冠已经在水稻、斑马鱼上打通技术路线,可显著提高动植物的产量、
缩短生长周期、提高抗性,将为生物技术育种提供全新技术方案。
制造多向突破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才有话语权。 青岛自贸片区注重搭建基础科技发展平台, 积极为入区企业提供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 尤其是生命科技方面努力构建核心工具的“国产之光”。青岛华大智造项目是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仪式上签约落地的重点项目, 也是我省重要的抗疫物资
生产企业, 项目突出自主研发、 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实现基因测序仪、自动化检测设备、单细胞实验室、超低温样本存储以及试剂、生物芯片等生命科技核心工具研发、量产及交付,填补了山东省在基因科技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多项空白。
青岛华大牵头紧急研制新冠病毒检测一体机,为开展抗疫国际合作提供中国方案,获科技部致信感谢; 研制交付全球首台方舱版集成式自动化核酸检测平台, 搭载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设备,累计交付量超 150 余套;建成国内首个超大通量测序设备生产基地, 自主研发了全球通量最大的基因测序仪 DNBSEQ T-10×4RS,
并于 2021 年实现 4 个海外国家交付;首创便携式基因测序仪, 标志着基因检测正式走出实验室,
2021 年 10 月,该设备登上“探索一号”科考船,为科研提供更便捷更及时的支撑; 研发成功全国首个超低温自动化样本库, 赋能样本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核心酶制剂与生物芯片实现自产自供,建成国内首个、 全国最大的多模块自动化集成测序酶试剂生产基地,测序酶实现完全自主可控。
此外, 青岛百迈客基于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实现生命科技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的制造研发,加快推进单细胞、空间组学等先进设备国产化。
科学引领前沿
近年来,青岛自贸片区深耕科技发展,不断探索生命科学前沿,先后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 170 余篇,其中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 9 篇,占青岛市全市发表量的 21%。
2021 年 1 月, 青岛华大参与发布自主开发的
全新技术-时空组学技术,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技术的限制,首次实现生命全景时空分子图谱,成为全球唯一一项能同时实现“亚细胞级分辨率”和“厘米级全景视场”的技术,将全球生命科学研究带入到时空时代; 绘制了全球首个蝾螈脑再生时空图谱,
将为意识起源、神经调控、器官再生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全新认知;全球首个时空组学国际合作中心的落地,可实现 3000 张/年切片的时空组数据化。
清原农冠牵头“十四五”国家以及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自主创建了新化合物创制、植物基因编辑育种、 化学信息化工业互联网等全球领先的研发创新平台。首创了 CSE(循环打靶碱基编辑)体系, 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可对任何碱基开展编辑,极大地拓展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范围。累计申请 PCT 国际发明专利 113 件,通过 PCT 途径或巴黎公约进入世界各国累计 1014 件、 授权 165
件,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青岛自贸片区作为青岛市乃至山东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获批两年多来,正从青岛的开放“试验田”变成“高产田”。预计今年青岛自贸片区基因科技产业产值将突破 40 亿元;到 2024 年,将聚集 100 家基因科技企业,基因科技集群投资超 100 亿元,形成较完整的基因科技产业链条,呈现出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
下一步, 青岛自贸片区将进一步聚焦未来产业,实施基因科技“双千”行动,以华大基因、清原农冠、锐翌生物、百迈客等基因科技项目为基础,
加快海洋、育种和大健康领域基因科技平台建设,
打造千亩基因科技谷, 完成千种海洋生物基因测序,建设全球基因时空组学策源地、全国海洋基因库、全国基因科技产业集聚区、中国北方基因科技人才聚集地。
勇立潮头 造福齐鲁
青岛自贸片区发展基因科技产业走出新路子
要 闻·专题 5主编 张 羽 美编 李晓萌 审读 张 萍 排版 王慧芬
2022 年 4 月 17 日 星期日
▲中国电科二十二所科技人员
参与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回收任务。
▲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
公司副总经理陈海涛做航天冷藏设
备相关实验。
(上接第一版)
王鲁明说,新形势、新任务对新时代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也赋予人大依法履职、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更广阔的实践舞台。今后五年,
市人大常委会将同全体人大代表一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落实省委“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十大创新”工作部署,聚焦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一个总体目标、两个城市愿景、三个新突破、四个发展导向、六个城市定位、十项重点工作”的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部署,坚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立法、监督、代表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 “四个机关”目标定位,深化常委会自身建设,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人大作为、 彰显人大担当,
为我市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奋力谱写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篇章, 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王鲁明指出,2022 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 也是新一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的第一年。 市人大常委会要在市委坚
强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事争一流、唯旗是夺”,求真务实、埋头苦干、
主动作为,推动人大工作不断创新提升,努力开创新时代青岛人大工作新局面。一是提高立法质效,
加强立法引领规范作用;二是增强监督精准性,更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是深化拓展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四是按照“四个机关”的要求,加强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
王鲁明最后说,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青岛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担当作为、勇争一流,奋力开创新时代青岛人大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人大新的更大贡献,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市中级人民法院代理院长张正智、 市人民检察院代理检察长段连才作了工作报告。
大会由张锡君主持。
程德智、刘建军、刘尧、孙永红、马立新、于玉、
耿涛、张军、孙海生、张新竹、薛庆国、栾新、朱培吉、隋汝文、赵胜村、刘赞松、张正智、段连才、刘光烨、姜巧珍、卞建平、杨锡祥、祝华、孙立杰、王久军、李方民、李建新、周安、赵士玉、李刚、吴锦标、
刘建辉等在主席台就座。
出席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委员列席会议, 听取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市有关方面负责人列席全体会议。
创新驱动 工赋青岛
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接第一版)要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实施好“工赋青岛”行动,以数字化赋能工业发展、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快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强化海洋科研优势,突出产业项目建设,把青岛的海洋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发挥重大创新平台作用和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双招双引”力度,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引擎。要围绕“双碳”目标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有序平稳推动各行业绿色低碳改造, 大力发展风电、LNG、
氢能等绿色产业,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赵豪志说,希望市政协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优势,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市政府将努力为政协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耿涛、薛庆国、刘光烨出席,李苏满主持,孙继、刘卫国参加。
实字当头 干字为先
推动青岛勇当龙头争先进位 (上接第一版)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工作部署要求,全面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政治站位高、工作举措
实,是一个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好报告。
王鲁明强调,市北区作为主城区的核心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发展潜力巨大。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苦干实干、事争一流、走在前列,努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要抢抓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历史性机遇, 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提升质量为目标, 加快推动剩余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改造步伐,尽快清零。要重点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完善配套、改善品质,解决好居民群众 “急难愁盼”问题。要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市北商贸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培育发展好港口航运贸易、总部经济、“四新”经济、高新产业和都市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邮轮母港片区打造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窗口示范区, 努力蹚出一条老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王鲁明强调,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职能作用,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坚决做到“市委的决策部署到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职能作用就发挥到哪里”。要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加强代表培训,丰富代表履职方式,为代表履职搭建更多平台渠道。各级人大代表要切实增强“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意识,主动履职、积极作为,全力推动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落地, 参与解决各类民生问题, 努力为高质量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贡献人大代表的智慧和力量。
赵胜村列席会议,华玉松参加审议。
抢抓机遇 勇当排头
打造开放创新现代化国际城区 (上接第一版)是一份主题鲜明、为民务实、开拓创新、催人奋进的好报告,对报告完全赞同。
杨军指出,作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市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按照省委常委、
市委书记陆治原同志提出的要求,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凝聚发展正能量,鼓起发展精气神,迅速投入到落实市党代会确定的“一二三四六十”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及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各项任务行动中。
杨军强调, 崂山区近年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开拓进取,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要在用好国家、
省、市发展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上干在前、求实效,坚决扛起时代使命,把握现代化国际城市软硬件建设的基本标准,努力打造开放创新现代化国际城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上干在前、求实效,把崂山打造成为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要在提升城乡规划建设品质,改善保障民生上干在前、求实效,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契机,着力抓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 解决好人民群众 “急难愁盼”问题,奋力开创崂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贡献“火眼金睛”“无电冷藏”“黑科技”——张锡君、刘圣珍、祝华、吴锦标参加。
青岛科技助力神舟十三号“回家”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沐源本报 4 月 16 日讯 今天上午,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平安返回地球,无数国人为之自豪。在神舟十三号“稳稳到家”的过程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等驻青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其中做出了青岛贡献,而这些来自青岛的“黑科技”已经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
“火眼金睛”看得准、看得远,
性能全球领先
“发现 243 信号”“243 信号跟踪正常”……
伴随着定向仪提供的信息指令,东风着陆场成功实现了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的“舱落人到”。
作为载人飞行任务的“压轴大戏”,返回舱着陆回收是关乎任务成败的关键一环。在最短时间内发现返回舱并迎接航天员,是着陆回收任务的重中之重。而定向仪就是第一时间精准捕获返回舱标位信号、引导搜寻力量快速抵达落点的“火眼金睛”,它由中国电科二十二所研制。
收看神舟十三号“回家”直播的观众会注意到,搜救车上顶着一个“礼帽”,这个“礼帽”就是大显神威的定向仪。据介绍,它突破了测向抗干扰、虚拟极化合成等多项关键技术,设备环境适应性强、平台适应性强,支撑着陆场系统形成应对返回舱随时返回的能力。在多次天地信标对接演练任务中,其定向精度、作用距离等多项关键指标全面超越国外同类产品。
据介绍, 在此次神舟十三号回收任务前夕,
中国电科二十二所电波环境保障团队就已全面进入重大任务保障工作状态。他们一方面为神舟十三号回收任务提供空间电波环境态势和异常事件预报预警信息;另一方面为任务系统提供高精度电波环境效应数据,保障航天测控、卫星通信和空间目标监视雷达等系统的可靠运行。
“立体化搜索网络”全程守护
航天员“回家路”
自上世纪 90 年代初成立伊始, 中国电科二十二所就承担起了“为航天器着陆回收提供科技
支撑”的重大使命。30 年来,几代科研人员接续攻关, 创造了我国航天器着陆回收史上的多个 “第一”——第一台“车载定向仪”、第一台“船载定向仪”、第一台“机载定向仪”。
特别是在我国太空探索进入空间站阶段,中国电科二十二所组织实施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开
发出新型机载、车载、船载、便携式定向仪,新型模拟信标机,新型航天员电台等产品,使我国的搜救定向技术站到了世界前沿。
不仅如此,中国电科二十二所的技术产品支撑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构建起低、中、高空域搭配,近、中、远程结合的“立体化搜索定向网络”, 实现对返回舱从开伞到着陆全过程的跟踪定位,走出了一条具有我国自主特色的航天器着陆回收技术创新发展之路,为航天员安全健康返回发挥了关键作用。
“无电冷藏”保障空间科研样本
安全“落地”
伴随航天员一起“回家”的,还有重要的空间科研样本。如何确保样本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处在稳定的冷藏环境里?这其中就有海尔生物医疗的“黑科技”。
不管是在地球上,还是在空间站里,冰箱都可以起到冷藏的作用,但是在神舟飞船升空和返回的过程中是没有电的,要保持温度恒定就要靠相变材料来实现。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海涛介绍,海尔生物医疗研制的医用冷藏箱内部有一个相变材料,在神舟飞船返程之前,航天员把完成蓄冷的相变材料从医用冷藏箱里取出来, 连同样本一起放到低温保存装置里,带进返回舱。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直接把空间实验样本放在医用冷藏箱里带回来呢?原来,低温保存装置相较于医用冷藏箱更加小巧轻便, 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压缩返回舱的总重量,以确保返程途中航天员的人身安全。
原理说起来简单,现实中这项研发却经历了成百上千次探索。陈海涛说,相变材料多种多样,
为了找到能够保持 2℃-8℃恒温的相变材料,海尔生物医疗研发团队在半年时间里匹配了几百种材料,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实验,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材料, 确保重要的空间科研样本安全返回地球。
西海岸新区出台规划
打造会展发展引领区
到2025年会展业总收入300亿元,
打造 10 个以上知名会展品牌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 凯本报 4 月 16 日讯 “会展之滨”是西海岸新区的四张国际名片之一。 日前,《青岛西海岸新区会展业“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新区将聚焦七大重点任务, 将新区打造成业态齐全、 特色鲜明、服务一流的会展功能聚集区,打造成山东领航、
中国领先、面向东亚、世界知名的会展发展引领区。
年均举办 1 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展览 25 个以上;
打造 10 个以上知名会展品牌;培育 1 至 2 家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会展企业; 会展业直接营收达 30 亿元, 包括衍生收入在内的会展业总收入达 300
亿元……《规划》提出了西海岸新区会展业发展的目标,到 2025 年,实现会展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程度大幅提升,建成结构优化、功能配套、基础扎实、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会展业体系。
根据《规划》,新区将一方面充分发挥会展平台作用, 力促展产融合发展, 完善会展业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会展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引进培育优质会展项目,提升会展品牌影响,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扩大会展市场阵容。同时,加强规范市场秩序,营造最优会展营商环境,创新会展组织交易模式,构建会展经济新形态,不断提升会展人力资源胜任力。
青岛西海岸新区会展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曲婕介绍,为促进会展行业发展,西海岸新区将进一步完善会展产业管理机制,解决会展业的管理体制、扶持资金、基础设施、运作机制等重大问题,协调重大会展活动的组织实施、服务保障、规范管理等工作。同时,建立支持会展发展的政策配套机制,加大对会展业绿色低碳和科技进步的政策支持。
据了解,“十三五” 期间, 西海岸新区加快实施 “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会展业发展战略,
精心策划组织重大会展活动,努力推进会展与文化、
旅游以及高端产业发展紧密融合, 积极搭建服务新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项目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 迅速崛起成长为新型会展目的地城市,被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评为“全国十佳会展名区”“中国最佳会展产业集聚区”。
近年来,青岛自贸片区围绕科技惠民,聚焦生命健康,破题发展基因精准检测、测序设备研发制造、基因编辑育种等引领性科技,部署了一批战略性、 储备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聚集基因科技产业人才千余人,在科研成果和民生健康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为山东基因科技产业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下一步, 青岛自贸片区将积极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 “发展超前布局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 抢占发展制高点” 的工作部署,在发展基因科技产业方面走出新路子。
基因科技惠民
青岛华大、 青岛锐翌是青岛自贸片区基因科技的明星企业, 依靠先进的分子遗传学技术开展基因检测,是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定点机构。青岛华大建设医学检验所,通过基因科技筛查出生缺陷、
早期肿瘤及传感染疾病, 助力政府减少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青岛锐翌建成华北检验服务总部基地,立足于病原微生物检测、疾病早筛以及人体微生物组和健康管理等精准医疗领域, 提供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和感染防控服务。
依托青岛华大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 率先启动了基因检测民生全覆盖项目,青岛自贸片区成为首个实现百万级人口基因检测民生全覆盖的城区。目前已累计在青岛开展各类疾病预防基因检测 44 万人次, 确诊出生缺陷胎儿及新生儿 897 例,宫颈癌、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及早
期癌症患者逾 1100 例, 累计减少社会经济负担约 19.6 亿元,政府投入产出比约为 1:13。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家庭痛苦和负担,提升了生活幸福感。目前,
青岛自贸片区所在的西海岸新区已成为新增唐氏呆傻新生儿全国最低区域。
疫情精准防控
2020 年 10 月疫情期间,青岛华大“火眼”实验室、 青岛锐翌移动方舱实验室完成核酸检测 102
万例,占青岛市总检测量的 1/10,创下全球新冠核酸日检测通量之最。同年 11 月,青岛华大“火眼”
实验室承接青岛港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专仓的进口冷冻食品、 环境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新冠核酸检测工作,为青岛守住疫情防控前端关口。
面对新一轮新冠疫情来袭, 青岛自贸片区企业在促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防疫情、保民生放在首位,青岛华大“火眼”实验室、青岛锐翌移动方舱实验室火速筹建,累计完成核酸检测 530 万余例,
并派出 360 余人支援全国的抗疫工作。
针对前期山东疫情出现多点反复的情况,短短 20 天时间,青岛华大在青岛、潍坊、烟台、德州快速搭建近 50 万单管通量的气膜“火眼”实验室 (日检测通量 500 万人份), 支撑山东省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工作。今年 4 月 3 日,青岛华大援沪抗疫青年突击队 24 名队员携带日检测通量 5 万单管的“火眼”实验室驰援上海。
涉海挺进深蓝
围绕经略海洋的国家战略, 青岛自贸片区企业主动走出去,累计在 15 个国家的相关海域开展
海洋生物样本采集工作, 存储海洋生物样本资源近 11 万份,对全球的海洋生物基因组研究贡献度达 26%,占中国贡献度的 42%。
筹建国家级“海洋基因库”,容纳海洋生物基因组数据量超过 2Pb,位居世界前列。同时,完成国际首个深海生命基因组数据库的建设。 牵头在青岛成立了国际海洋基因组学联盟, 先后与国内外 178 个科研院所开展了 548 个项目合作,发布全球首个《海洋生物基因组学白皮书》,联合多国院士设立了“海洋基因组学新锐奖”,弥补了我国在海洋生物基因组学领域长期缺少权威声音的空白。
为加快推动生物试剂的进口替代进程势,推动海洋生命研究的科技创新,努力向深海要资源,
青岛华大已在冷泉、 热液等深海极端环境微生物中获得了十多种酶蛋白基因。 清原农冠企业在新创制化合物领域位居全球前三、中国第一,首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敲高技术, 突破了国外基因编辑“卡脖子”技术难题,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基因编辑育种产研过程中因底层专利限制而拖慢育种进程的问题。目前,清原农冠已经在水稻、斑马鱼上打通技术路线,可显著提高动植物的产量、
缩短生长周期、提高抗性,将为生物技术育种提供全新技术方案。
制造多向突破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才有话语权。 青岛自贸片区注重搭建基础科技发展平台, 积极为入区企业提供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 尤其是生命科技方面努力构建核心工具的“国产之光”。青岛华大智造项目是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仪式上签约落地的重点项目, 也是我省重要的抗疫物资
生产企业, 项目突出自主研发、 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实现基因测序仪、自动化检测设备、单细胞实验室、超低温样本存储以及试剂、生物芯片等生命科技核心工具研发、量产及交付,填补了山东省在基因科技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多项空白。
青岛华大牵头紧急研制新冠病毒检测一体机,为开展抗疫国际合作提供中国方案,获科技部致信感谢; 研制交付全球首台方舱版集成式自动化核酸检测平台, 搭载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设备,累计交付量超 150 余套;建成国内首个超大通量测序设备生产基地, 自主研发了全球通量最大的基因测序仪 DNBSEQ T-10×4RS,
并于 2021 年实现 4 个海外国家交付;首创便携式基因测序仪, 标志着基因检测正式走出实验室,
2021 年 10 月,该设备登上“探索一号”科考船,为科研提供更便捷更及时的支撑; 研发成功全国首个超低温自动化样本库, 赋能样本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核心酶制剂与生物芯片实现自产自供,建成国内首个、 全国最大的多模块自动化集成测序酶试剂生产基地,测序酶实现完全自主可控。
此外, 青岛百迈客基于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实现生命科技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的制造研发,加快推进单细胞、空间组学等先进设备国产化。
科学引领前沿
近年来,青岛自贸片区深耕科技发展,不断探索生命科学前沿,先后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 170 余篇,其中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 9 篇,占青岛市全市发表量的 21%。
2021 年 1 月, 青岛华大参与发布自主开发的
全新技术-时空组学技术,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技术的限制,首次实现生命全景时空分子图谱,成为全球唯一一项能同时实现“亚细胞级分辨率”和“厘米级全景视场”的技术,将全球生命科学研究带入到时空时代; 绘制了全球首个蝾螈脑再生时空图谱,
将为意识起源、神经调控、器官再生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全新认知;全球首个时空组学国际合作中心的落地,可实现 3000 张/年切片的时空组数据化。
清原农冠牵头“十四五”国家以及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自主创建了新化合物创制、植物基因编辑育种、 化学信息化工业互联网等全球领先的研发创新平台。首创了 CSE(循环打靶碱基编辑)体系, 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可对任何碱基开展编辑,极大地拓展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范围。累计申请 PCT 国际发明专利 113 件,通过 PCT 途径或巴黎公约进入世界各国累计 1014 件、 授权 165
件,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青岛自贸片区作为青岛市乃至山东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获批两年多来,正从青岛的开放“试验田”变成“高产田”。预计今年青岛自贸片区基因科技产业产值将突破 40 亿元;到 2024 年,将聚集 100 家基因科技企业,基因科技集群投资超 100 亿元,形成较完整的基因科技产业链条,呈现出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
下一步, 青岛自贸片区将进一步聚焦未来产业,实施基因科技“双千”行动,以华大基因、清原农冠、锐翌生物、百迈客等基因科技项目为基础,
加快海洋、育种和大健康领域基因科技平台建设,
打造千亩基因科技谷, 完成千种海洋生物基因测序,建设全球基因时空组学策源地、全国海洋基因库、全国基因科技产业集聚区、中国北方基因科技人才聚集地。
勇立潮头 造福齐鲁
青岛自贸片区发展基因科技产业走出新路子
要 闻·专题 5主编 张 羽 美编 李晓萌 审读 张 萍 排版 王慧芬
2022 年 4 月 17 日 星期日
▲中国电科二十二所科技人员
参与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回收任务。
▲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
公司副总经理陈海涛做航天冷藏设
备相关实验。
(上接第一版)
王鲁明说,新形势、新任务对新时代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也赋予人大依法履职、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更广阔的实践舞台。今后五年,
市人大常委会将同全体人大代表一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落实省委“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十大创新”工作部署,聚焦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一个总体目标、两个城市愿景、三个新突破、四个发展导向、六个城市定位、十项重点工作”的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部署,坚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立法、监督、代表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 “四个机关”目标定位,深化常委会自身建设,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人大作为、 彰显人大担当,
为我市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奋力谱写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篇章, 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王鲁明指出,2022 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 也是新一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的第一年。 市人大常委会要在市委坚
强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事争一流、唯旗是夺”,求真务实、埋头苦干、
主动作为,推动人大工作不断创新提升,努力开创新时代青岛人大工作新局面。一是提高立法质效,
加强立法引领规范作用;二是增强监督精准性,更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是深化拓展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四是按照“四个机关”的要求,加强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
王鲁明最后说,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青岛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担当作为、勇争一流,奋力开创新时代青岛人大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人大新的更大贡献,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市中级人民法院代理院长张正智、 市人民检察院代理检察长段连才作了工作报告。
大会由张锡君主持。
程德智、刘建军、刘尧、孙永红、马立新、于玉、
耿涛、张军、孙海生、张新竹、薛庆国、栾新、朱培吉、隋汝文、赵胜村、刘赞松、张正智、段连才、刘光烨、姜巧珍、卞建平、杨锡祥、祝华、孙立杰、王久军、李方民、李建新、周安、赵士玉、李刚、吴锦标、
刘建辉等在主席台就座。
出席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委员列席会议, 听取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市有关方面负责人列席全体会议。
创新驱动 工赋青岛
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接第一版)要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实施好“工赋青岛”行动,以数字化赋能工业发展、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快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强化海洋科研优势,突出产业项目建设,把青岛的海洋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发挥重大创新平台作用和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双招双引”力度,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引擎。要围绕“双碳”目标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有序平稳推动各行业绿色低碳改造, 大力发展风电、LNG、
氢能等绿色产业,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赵豪志说,希望市政协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优势,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市政府将努力为政协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耿涛、薛庆国、刘光烨出席,李苏满主持,孙继、刘卫国参加。
实字当头 干字为先
推动青岛勇当龙头争先进位 (上接第一版)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工作部署要求,全面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政治站位高、工作举措
实,是一个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好报告。
王鲁明强调,市北区作为主城区的核心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发展潜力巨大。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苦干实干、事争一流、走在前列,努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要抢抓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历史性机遇, 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提升质量为目标, 加快推动剩余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改造步伐,尽快清零。要重点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完善配套、改善品质,解决好居民群众 “急难愁盼”问题。要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市北商贸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培育发展好港口航运贸易、总部经济、“四新”经济、高新产业和都市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邮轮母港片区打造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窗口示范区, 努力蹚出一条老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王鲁明强调,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职能作用,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坚决做到“市委的决策部署到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职能作用就发挥到哪里”。要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加强代表培训,丰富代表履职方式,为代表履职搭建更多平台渠道。各级人大代表要切实增强“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意识,主动履职、积极作为,全力推动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落地, 参与解决各类民生问题, 努力为高质量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贡献人大代表的智慧和力量。
赵胜村列席会议,华玉松参加审议。
抢抓机遇 勇当排头
打造开放创新现代化国际城区 (上接第一版)是一份主题鲜明、为民务实、开拓创新、催人奋进的好报告,对报告完全赞同。
杨军指出,作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市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按照省委常委、
市委书记陆治原同志提出的要求,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凝聚发展正能量,鼓起发展精气神,迅速投入到落实市党代会确定的“一二三四六十”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及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各项任务行动中。
杨军强调, 崂山区近年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开拓进取,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要在用好国家、
省、市发展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上干在前、求实效,坚决扛起时代使命,把握现代化国际城市软硬件建设的基本标准,努力打造开放创新现代化国际城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上干在前、求实效,把崂山打造成为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要在提升城乡规划建设品质,改善保障民生上干在前、求实效,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契机,着力抓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 解决好人民群众 “急难愁盼”问题,奋力开创崂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张锡君、刘圣珍、祝华、吴锦标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