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2023年招生指南

发布时间:2023-6-2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东华大学2023年招生指南

培养目标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工程能力、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适应行业技术快速发展,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及相关领域,特别是无机新材料、玻璃、搪瓷等领域,胜任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固体物理、材料学导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无机材料物理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设备、材料热工基础、窑路设计、电子材料、无机纳米材料、特种玻璃、玻璃工艺及应用、宝玉石学等。实践环节工程设计制图课程设计、工程训练、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无机、有机、分析、物理)、材料科学实验、无机材料物理化学实验、大型材料加工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工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专业特色专业建立于 2001 年,由原轻工业部玻璃搪瓷研究所科研人员整体并入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主要师资,2005 年起陆续从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引进多名高级专业人才,其专业特色由玻璃搪瓷逐步发展到“新能源材料、电子材料、新型玻璃等快速发展,玻璃与搪... [收起]
[展开]
东华大学2023年招生指南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培养目标

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工程能力、职业素养、社会

责任感和国际视野,适应行业技术快速发展,满足国家经济建设

需要,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及相关领域,特别是无机新材料、玻璃、

搪瓷等领域,胜任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等

方面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

靠接班人。

主要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固体物理、材

料学导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无

机材料物理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

设备、材料热工基础、窑路设计、电子材料、无机纳米材料、特

种玻璃、玻璃工艺及应用、宝玉石学等。

实践环节

工程设计制图课程设计、工程训练、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无

机、有机、分析、物理)、材料科学实验、无机材料物理化学实验、

大型材料加工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工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

专业特色

专业建立于 2001 年,由原轻工业部玻璃搪瓷研究所科研人

员整体并入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主要师资,2005 年起

陆续从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引进多名高级专业人才,其专业特

色由玻璃搪瓷逐步发展到“新能源材料、电子材料、新型玻璃等

快速发展,玻璃与搪瓷特色鲜明”,2020 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

业建设。

专业主要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以无机非金

属材料科学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知识结构的两大支撑点,以

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特种玻璃、无机涂层、宝玉石、电子材

料以及硅酸盐工程为主要专业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是国家的重

点基础材料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该领域的材料由原

来传统的玻璃、陶瓷、搪瓷及水泥等材料向具有光电、电子、传感、

激光、磁性、生物等特种功能材料领域发展,为航天航空、通讯、

电子、生物、医疗工程等方面提供各种新型的材料,所研制的材

料成功地用于航天飞行器上。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名、国

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 名、青年长江学者 1 名、校特聘教授 3 名、

正副教授 16 名,占教师总数的 80%。该专业设有博士和硕士点,

每年为国家培养多名高级专业人才。教师除日常的教学任务外,

还承担了来自国家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防科工委、上海

市科委及国内外大型企业、公司等机构的重要科研项目,曾荣获

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以及国防科工委

及航天总局颁发的多项奖项。研究内容涉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

的众多前沿领域,与国内外一些国际著名大学均有较广泛的交往,

学术交流频繁。该专业拥有齐全的常规实验仪器和先进的近代测

试仪器,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毕业去向

科研教育系统:科学院及各工业部门相关研究院所,相关大

专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

产业商贸系统:轻工、化工、建材、电子、珠宝、航天航空、

信息通讯、国防军工等行业的生产研发、鉴定检测及营销技术支持。

其他:政府机关、中介机构、检验检测部门,也可自主创业。

该专业近几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 90%,主要就业单位有台

积电、中芯国际、华力微电子、保利协鑫、美国福禄、中智公司、

上海汽车、上海琉璃工坊、东陶公司 (TOTO)、上海华冠、上海耀

华皮尔金顿等。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50

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

合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适应现代

材料学科高科技化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复合材料工业及其相关领域

经济建设需要和国际人才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

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掌握复合材料学科前沿发展信息,重

点掌握高性能纤维及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拥有较强

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材料工程专业的高级工程技术

人才,能够从事复合材料工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产品生产、工

程设计、技术开发,以及复合材料相关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等方

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研究

方法和测试技术、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复合材料制品成型工艺

及设备、复合材料力学及结构设计、材料复合原理、高性能纤维、

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复合材料测试标准与方法、功能复合材料、

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及实践等。

实践环节

材料科学实验、复合材料物理化学实验、复合材料综合实验、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生产实践、复合材料工程设计、毕业论文等。

专业特色

专业结合东华大学在纤维材料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将高性

能纤维及其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作为发展重点,兼顾金属和无机

非金属基复合材料。除复合材料专业知识外,重点了解碳纤维、

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PBO 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制备原理与

技术。另外,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轻量化

以及新能源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也是该专业的特色之一。

专业 2019 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雄厚,

有正(副)教授 24 名,其中博导 16 名。除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以外,

他们还承担了来自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防科工委、

上海市科委、中国石化总公司等方面的重要科研项目,曾多次荣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和省部级重要奖项。

该专业拥有完善的复合材料制备及结构性能测试方面的仪器设备,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渠道多,近三年就业率

100%,其中继续深造率逐年上升,有 60% 左右的同学进入美国

匹兹堡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曼

彻斯特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本校继续深造。就业

方向包括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汽车、高铁、建筑、体育用品、

工业用品等涉及复合材料制造企业的设计师与工程师,高分子合

成与加工、化工等相关企业的生产研发、营销,相关科研院所研

发人员,贸易公司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公务员等。主要就业单

位有美国通用电气、上海大众、中国商飞、上海日之升、德国巴

斯夫、美国杜邦、日本东丽、美国福特汽车等。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51

咨询电话:021-67792362

电子邮箱:liuqi@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362

电子邮箱:liuqi@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52页

化学与化工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成立于 1999 年,其前身是建于 1951 年的纺

织化学工程系。 2007 年学院和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合并成立

“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下设纺织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系、

生物工程系及基础化学部。2022 年,在生物工程系划属生物与医

学工程学院后,学院重新更名为“化学与化工学院”。经过近 70

年的发展,学院目前设有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先进

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纺织面料技术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染整分部)等 4 个重要的科研基地。纺织化

学与染整工程学科是享誉国内外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双一流”

建设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 104 名,专任教师 81 名,其中正高级教师

36 名、副高级教师 31 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名、国家“杰

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 名、国家青年特聘专家 4 名、教育部特聘

教授 1 名、上海市高校特聘专家 6 名、博士生导师 30 名、上海市

教学名师 1 名。83% 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超过 76% 的教

师有海外学习进修经历。

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具备雄厚实力,拥有本、硕、博一体化

人才培养体系。本科专业按化学类(大类)招生,在大学第二年

专业分流至轻化工程(卓越)和应用化学专业,上述两个专业均

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的硕士学位点包括:“化

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纺织化学与

染整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

点;拥有的博士学位点包括:“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纺

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二级学科及“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学位点;

此外,建有“化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其所属的“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

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高校高峰学科;“化学”学科为上海

高校高原学科,自 2010 年起持续入围 ESI 排行榜世界前 1% 的

学科领域。学院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 1 个,国家级和上海市教学

团队各 1 个,国家级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 1 个,国家级

精品课程 1 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 门,上海市精品课程 5 门、

一流课程 3 门,东华大学校级一流课程 7 门。近年来获省部级教

学成果奖多项。学院已培养本科毕业生近 7800 名,硕士毕业生

2300 余名,博士毕业生 230 余名。

学院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拥有一支学术研究特色鲜明,学

术队伍结构合理,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队伍。学院

每年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科研项目;同时积极开展

产学研合作,与江苏、浙江等多地企业设立产学研基地。从 2006

年至今,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

等奖 4 项、二等奖 11 项、三等奖 15 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二、

三等奖各 1 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三等奖各 1 项。

学院秉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激励学生刻苦钻研,营造优良的学风,制定了一系列本科生奖助

规定。在校学生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人民奖学金外,还可以获得桑麻、

合亿、长濑欧积、雅运之星等诸多社会奖学金,学生奖学金的覆

盖率为全校第一。同时,在本科各专业设立了全额助学金,帮助

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学院注重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与加拿大、美国、英国、

新加坡、瑞典、德国等国家的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保持着密切的

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2003 年,经教育部批准,轻化工程专业与

德国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与德国莱茵 - 瓦尔应用

技术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开展学生交流项目。

52

轻化工程专业是 1951 年建校时设立的,原名纺织化学与染

整工程,是全国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至今已有 70 年办学历史。

2009 年轻化工程专业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 年启

动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9 年入选首批国家

“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3 年轻化工程专业获得世

界纺织教育届权威组织——英国纺织学会的专业认证,毕业生享

有在英联邦国家免试开业资格。本专业所属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学科是上海市高峰学科(A 类)、国家首批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双

一流”建设学科。学科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

学科总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名,“杰青”

等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 3 名,教授 16 名,副教授 10 名;教师

队伍中博士学位占比 90%,94% 以上具有工程背景。本专业拥有

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

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四个

科研基地。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 1 个,共编写 9 部国家级规划教材,

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 2 门,上海市精品课程和一流课

程 4 门,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 , 学生多次在国家级科技竞赛中获奖。

近年来,专业教师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863”计划、

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和企业科技攻

关等项目 150 余项,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

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发明)

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5 项、三等奖 6 项。本专业为服务国家战略

及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

高层次复合人才,一大批学生已成长为行业技术骨干、领军人才

和发展战略制定者。

培养目标

轻化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提高素

质,强化能力”为基本原则,体现学科发展与人才需求的时代特

征。在夯实学生化学化工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能够适应国家

纺织印染行业及相关领域经济建设需要和国际人才市场需求,具

有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交流能力,富有团队精神、创新精神,能

够在纺织染整工程相关领域从事染整技术开发和纺织化学品研发,

承担与专业领域相关的贸易、检测、品控、管理及咨询等工作的

工程技术人员。学生在完成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可按自愿原则

选择以下 2 个柔性专业方向继续学习。

颜色科学与功能实现:注重培养学生对颜色信息的管理能力,

掌握现代纺织加工和贸易过程中对颜色的评价、远程传递和计算

机配色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高分子材料表 / 界面相互作用、非均相

介质反应科学内涵理解的能力,并能应用于纤维材料功能化实践。

绿色染整与生态检测: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态染整助剂和绿色

染整技术的理解,基于印染装备设计现代工厂的能力;掌握纤维

及其制品生态检测标准,并能应用于纺织产品的质量检测和性能

分析。

主要课程

以重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为原则,以

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为目标,在考虑课程体

系的整体性、层次性与相关性的同时,增加柔性专业方向课程的

种类与门数。该专业除工科类公共课程外,还有无机化学、分析

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纤维化学与物理、

染料化学、染整工艺原理、功能整理、染整工艺设备、纺织助剂化学、

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纺织品生态标准与检测等专业课程。

实践环节

轻化工程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工科专业。为全面培养学生实

践能力,该专业除开设与四大化学理论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程外,

还开设染整工艺实验和生态纺织品检测专业实验、专业认识实习、

专业综合性实验、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及大学生创

新实验课程等。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除就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外,就业学生以

综合素质好、基础理论扎实、实验技能强、知识面广、独立工作

能力强而受到国内外用人单位的尊重和欢迎。轻化工程专业毕业

生供需比在 1:7 以上,毕业生分布在国家机关、跨国公司、商检机构、

高校、科研单位、纺织印染骨干企业等。

轻化工程专业

53

咨询电话:021-67792608

学院网址:http://cceb.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608

电子邮箱:cceb@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53页

化学与化工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成立于 1999 年,其前身是建于 1951 年的纺

织化学工程系。 2007 年学院和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合并成立

“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下设纺织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系、

生物工程系及基础化学部。2022 年,在生物工程系划属生物与医

学工程学院后,学院重新更名为“化学与化工学院”。经过近 70

年的发展,学院目前设有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先进

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纺织面料技术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染整分部)等 4 个重要的科研基地。纺织化

学与染整工程学科是享誉国内外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双一流”

建设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 104 名,专任教师 81 名,其中正高级教师

36 名、副高级教师 31 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名、国家“杰

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 名、国家青年特聘专家 4 名、教育部特聘

教授 1 名、上海市高校特聘专家 6 名、博士生导师 30 名、上海市

教学名师 1 名。83% 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超过 76% 的教

师有海外学习进修经历。

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具备雄厚实力,拥有本、硕、博一体化

人才培养体系。本科专业按化学类(大类)招生,在大学第二年

专业分流至轻化工程(卓越)和应用化学专业,上述两个专业均

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的硕士学位点包括:“化

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纺织化学与

染整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

点;拥有的博士学位点包括:“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纺

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二级学科及“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学位点;

此外,建有“化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其所属的“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

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高校高峰学科;“化学”学科为上海

高校高原学科,自 2010 年起持续入围 ESI 排行榜世界前 1% 的

学科领域。学院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 1 个,国家级和上海市教学

团队各 1 个,国家级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 1 个,国家级

精品课程 1 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 门,上海市精品课程 5 门、

一流课程 3 门,东华大学校级一流课程 7 门。近年来获省部级教

学成果奖多项。学院已培养本科毕业生近 7800 名,硕士毕业生

2300 余名,博士毕业生 230 余名。

学院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拥有一支学术研究特色鲜明,学

术队伍结构合理,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队伍。学院

每年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科研项目;同时积极开展

产学研合作,与江苏、浙江等多地企业设立产学研基地。从 2006

年至今,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

等奖 4 项、二等奖 11 项、三等奖 15 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二、

三等奖各 1 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三等奖各 1 项。

学院秉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激励学生刻苦钻研,营造优良的学风,制定了一系列本科生奖助

规定。在校学生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人民奖学金外,还可以获得桑麻、

合亿、长濑欧积、雅运之星等诸多社会奖学金,学生奖学金的覆

盖率为全校第一。同时,在本科各专业设立了全额助学金,帮助

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学院注重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与加拿大、美国、英国、

新加坡、瑞典、德国等国家的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保持着密切的

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2003 年,经教育部批准,轻化工程专业与

德国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与德国莱茵 - 瓦尔应用

技术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开展学生交流项目。

52

轻化工程专业是 1951 年建校时设立的,原名纺织化学与染

整工程,是全国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至今已有 70 年办学历史。

2009 年轻化工程专业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 年启

动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9 年入选首批国家

“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3 年轻化工程专业获得世

界纺织教育届权威组织——英国纺织学会的专业认证,毕业生享

有在英联邦国家免试开业资格。本专业所属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学科是上海市高峰学科(A 类)、国家首批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双

一流”建设学科。学科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

学科总体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名,“杰青”

等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 3 名,教授 16 名,副教授 10 名;教师

队伍中博士学位占比 90%,94% 以上具有工程背景。本专业拥有

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

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四个

科研基地。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 1 个,共编写 9 部国家级规划教材,

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 2 门,上海市精品课程和一流课

程 4 门,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 , 学生多次在国家级科技竞赛中获奖。

近年来,专业教师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863”计划、

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和企业科技攻

关等项目 150 余项,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

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发明)

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5 项、三等奖 6 项。本专业为服务国家战略

及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

高层次复合人才,一大批学生已成长为行业技术骨干、领军人才

和发展战略制定者。

培养目标

轻化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提高素

质,强化能力”为基本原则,体现学科发展与人才需求的时代特

征。在夯实学生化学化工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能够适应国家

纺织印染行业及相关领域经济建设需要和国际人才市场需求,具

有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交流能力,富有团队精神、创新精神,能

够在纺织染整工程相关领域从事染整技术开发和纺织化学品研发,

承担与专业领域相关的贸易、检测、品控、管理及咨询等工作的

工程技术人员。学生在完成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可按自愿原则

选择以下 2 个柔性专业方向继续学习。

颜色科学与功能实现:注重培养学生对颜色信息的管理能力,

掌握现代纺织加工和贸易过程中对颜色的评价、远程传递和计算

机配色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高分子材料表 / 界面相互作用、非均相

介质反应科学内涵理解的能力,并能应用于纤维材料功能化实践。

绿色染整与生态检测: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态染整助剂和绿色

染整技术的理解,基于印染装备设计现代工厂的能力;掌握纤维

及其制品生态检测标准,并能应用于纺织产品的质量检测和性能

分析。

主要课程

以重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为原则,以

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为目标,在考虑课程体

系的整体性、层次性与相关性的同时,增加柔性专业方向课程的

种类与门数。该专业除工科类公共课程外,还有无机化学、分析

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纤维化学与物理、

染料化学、染整工艺原理、功能整理、染整工艺设备、纺织助剂化学、

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纺织品生态标准与检测等专业课程。

实践环节

轻化工程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工科专业。为全面培养学生实

践能力,该专业除开设与四大化学理论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程外,

还开设染整工艺实验和生态纺织品检测专业实验、专业认识实习、

专业综合性实验、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及大学生创

新实验课程等。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除就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外,就业学生以

综合素质好、基础理论扎实、实验技能强、知识面广、独立工作

能力强而受到国内外用人单位的尊重和欢迎。轻化工程专业毕业

生供需比在 1:7 以上,毕业生分布在国家机关、跨国公司、商检机构、

高校、科研单位、纺织印染骨干企业等。

轻化工程专业

53

咨询电话:021-67792608

学院网址:http://cceb.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608

电子邮箱:cceb@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54页

应用化学专业设立于 1978 年,曾用名“精细化工”专业,

1999 年经教育部统一更名后恢复为“应用化学”专业,本专业是

一个注重应用研究并与“材料与化工”有密切联系的理科专业,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2020 年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

建设点。近年来,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3 项,上海市级精品课

程 2 门,主编出版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2 本、部委规划教材

4 本。本专业师资及科研力量雄厚,现有博士生导师 14 名,硕士

生导师 27 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 名,上海市特聘专

家 3 名,多数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应用化学专业依托

化学学科,以重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学科间的交叉及提

升实践能力为原则,面向纺织、材料、精细化工及高端衍生产业

等领域,培养具有扎实化学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验操作技能,并可

灵活解决研发实际问题,兼具发展潜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创新人

才。

培养目标

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培养具有健

全人格和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具备高尚职业道德和强烈社会责任

感,具有团队意识和良好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团队及跨文化

环境下工作;具有扎实化学理论基础及较强实验操作技能,在精

细有机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绿色化学工艺及过程等相关领

域从事科学研究、生产管理及产品开发;或有能力进入研究生阶

段的学习,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途径获取知识和能力提

升的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课程体系充分展现专业培养特色,强调科研素质的综

合训练,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个性发挥能力、先进技能表现能力。

除公共课外,主要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精细化学品合成、精细化学品分离与分析、现代有机合成、药物

化学、纺织化学品化学及应用、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染料化

学基础、功能高分子材料、材料化学、胶体化学、印染加工中的

生物技术、染料化工新技术、高分子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等。

实践环节

本专业实践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实验数据分析及计算机应用、

工业化学设计、专业大型实验、毕业论文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第二课堂和创新性实验等课外科技活动,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培养。

专业特色

以化学、化工为学科基础,设立 3 个专业特色方向:精细有

机化学品(功能型染料、助剂、药物、表面活性剂等);功能高

分子材料(微胶囊、水凝胶、耐高温电气绝缘材料等);绿色化

学工艺及过程(生物技术及绿色合成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合

理设置专业课程,突出实验、科研训练和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

性。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除就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外,其余学生得

益于扎实的专业基础、优秀的专业素养、宽泛的就业面,可到化工、

材料、医药、环保等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外资企业、国有企业、

国家机关等部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实验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

生产管理、质量检验、贸易及技术服务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的学

生就业率高达 99% 以上,用人单位反馈的满意度极高。近三年就

业单位包括巴斯夫公司(中国)、拜耳公司、长濑有色化学技术(上

海)有限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

应用化学专业

54 55

咨询电话:021-67792608

电子邮箱:cceb@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于 2022 年成立,秉承“为党育人 为国

育才”理念,夯实学科基础,为国家医药大健康产业培养研发、教育、

管理等创新型人才。学院历史可追溯至 2000 年创办的生物工程

专业,2004 年学校基于战略发展需求,成立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

所,2007 年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并入化学化工学院,与原有的

生物工程系合并成为新的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2022 年为加

快学科发展,凝聚学科特色,生物工程系与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

所独立为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 46,专任教师 36 人,其中正高级教师 15 人,

副高级教师 22 人,专任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纳

入高层次人才计划教师超过 60%,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

得者 1 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 名、教育部“新世

纪优秀人才”2 名、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3 名、上海市

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 1 名、上海市领军人才 2 名、上海市青年科

技英才 1 名、上海市优秀学术 / 技术带头人 4 名、上海市浦江人

才 11 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人才 2 名、上海市“晨光计划”

青年人才 2 名、校特聘教授 2 名等。教师团队具有国际视野、业

务精湛,近三年 8 人次入选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有竞争力的生物医学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现设生物工程 1 个

本科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下设生物医药和分子

与细胞工程两个方向。学院拥有 2 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生

物医学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 1 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

点(生物医药),2 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材料学、材

料与化工),形成了具有本、硕、博三级培养的专业高端人才培

养体系。现有上海市级精品课程 2 门、上海市重点课程 2 门、上

海市一流课程 1 门、上海市高校思政课程领航计划 6 门。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近五年承担“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

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及省级科研

项目 56 项,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7 项。本

科生获“挑战杯”、全国生命科学大赛一等奖等多项,毕业生就

业率 97%,近五年平均深造率 50%,毕业生质量受到企事业单位

好评。

学院构筑“科创基地”与“实践基地”双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拥有中法健康诊疗国际联合实验、2 个上海市及纺织工业联合会科

研基地,与上海上药信宜药厂有限公司等上百家知名企业共建联

合实践基地,依托挑战杯、全国生命科学大赛的创新实践基地建

设形成了产学研联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创新创业能

力培养和就业提供平台和保障。同时,在生物工程专业设立了全

额助学金,帮助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学院注重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

荷兰、加拿大、新加坡、韩国、日本、瑞典、俄罗斯、葡萄牙、

以色列、匈牙利、白俄罗斯等国家的有关高校及科研院所保持着

密切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拥有国家留学基金委健康诊疗新技

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与多所国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形

成了相关领域本、硕、博人才培养高地。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咨询电话:021-67792667

电子邮箱:cbm@dhu.edu.cn

学院网址:https://cbm.dhu.edu.cn/

第55页

应用化学专业设立于 1978 年,曾用名“精细化工”专业,

1999 年经教育部统一更名后恢复为“应用化学”专业,本专业是

一个注重应用研究并与“材料与化工”有密切联系的理科专业,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2020 年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

建设点。近年来,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3 项,上海市级精品课

程 2 门,主编出版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2 本、部委规划教材

4 本。本专业师资及科研力量雄厚,现有博士生导师 14 名,硕士

生导师 27 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 名,上海市特聘专

家 3 名,多数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应用化学专业依托

化学学科,以重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学科间的交叉及提

升实践能力为原则,面向纺织、材料、精细化工及高端衍生产业

等领域,培养具有扎实化学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验操作技能,并可

灵活解决研发实际问题,兼具发展潜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创新人

才。

培养目标

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培养具有健

全人格和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具备高尚职业道德和强烈社会责任

感,具有团队意识和良好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团队及跨文化

环境下工作;具有扎实化学理论基础及较强实验操作技能,在精

细有机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绿色化学工艺及过程等相关领

域从事科学研究、生产管理及产品开发;或有能力进入研究生阶

段的学习,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途径获取知识和能力提

升的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课程体系充分展现专业培养特色,强调科研素质的综

合训练,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个性发挥能力、先进技能表现能力。

除公共课外,主要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精细化学品合成、精细化学品分离与分析、现代有机合成、药物

化学、纺织化学品化学及应用、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染料化

学基础、功能高分子材料、材料化学、胶体化学、印染加工中的

生物技术、染料化工新技术、高分子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等。

实践环节

本专业实践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实验数据分析及计算机应用、

工业化学设计、专业大型实验、毕业论文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第二课堂和创新性实验等课外科技活动,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培养。

专业特色

以化学、化工为学科基础,设立 3 个专业特色方向:精细有

机化学品(功能型染料、助剂、药物、表面活性剂等);功能高

分子材料(微胶囊、水凝胶、耐高温电气绝缘材料等);绿色化

学工艺及过程(生物技术及绿色合成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合

理设置专业课程,突出实验、科研训练和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

性。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除就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外,其余学生得

益于扎实的专业基础、优秀的专业素养、宽泛的就业面,可到化工、

材料、医药、环保等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外资企业、国有企业、

国家机关等部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实验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

生产管理、质量检验、贸易及技术服务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的学

生就业率高达 99% 以上,用人单位反馈的满意度极高。近三年就

业单位包括巴斯夫公司(中国)、拜耳公司、长濑有色化学技术(上

海)有限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

应用化学专业

54 55

咨询电话:021-67792608

电子邮箱:cceb@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于 2022 年成立,秉承“为党育人 为国

育才”理念,夯实学科基础,为国家医药大健康产业培养研发、教育、

管理等创新型人才。学院历史可追溯至 2000 年创办的生物工程

专业,2004 年学校基于战略发展需求,成立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

所,2007 年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并入化学化工学院,与原有的

生物工程系合并成为新的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2022 年为加

快学科发展,凝聚学科特色,生物工程系与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

所独立为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 46,专任教师 36 人,其中正高级教师 15 人,

副高级教师 22 人,专任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纳

入高层次人才计划教师超过 60%,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

得者 1 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 名、教育部“新世

纪优秀人才”2 名、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3 名、上海市

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 1 名、上海市领军人才 2 名、上海市青年科

技英才 1 名、上海市优秀学术 / 技术带头人 4 名、上海市浦江人

才 11 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人才 2 名、上海市“晨光计划”

青年人才 2 名、校特聘教授 2 名等。教师团队具有国际视野、业

务精湛,近三年 8 人次入选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有竞争力的生物医学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现设生物工程 1 个

本科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下设生物医药和分子

与细胞工程两个方向。学院拥有 2 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生

物医学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 1 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

点(生物医药),2 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材料学、材

料与化工),形成了具有本、硕、博三级培养的专业高端人才培

养体系。现有上海市级精品课程 2 门、上海市重点课程 2 门、上

海市一流课程 1 门、上海市高校思政课程领航计划 6 门。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近五年承担“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

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及省级科研

项目 56 项,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7 项。本

科生获“挑战杯”、全国生命科学大赛一等奖等多项,毕业生就

业率 97%,近五年平均深造率 50%,毕业生质量受到企事业单位

好评。

学院构筑“科创基地”与“实践基地”双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拥有中法健康诊疗国际联合实验、2 个上海市及纺织工业联合会科

研基地,与上海上药信宜药厂有限公司等上百家知名企业共建联

合实践基地,依托挑战杯、全国生命科学大赛的创新实践基地建

设形成了产学研联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创新创业能

力培养和就业提供平台和保障。同时,在生物工程专业设立了全

额助学金,帮助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学院注重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

荷兰、加拿大、新加坡、韩国、日本、瑞典、俄罗斯、葡萄牙、

以色列、匈牙利、白俄罗斯等国家的有关高校及科研院所保持着

密切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拥有国家留学基金委健康诊疗新技

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与多所国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形

成了相关领域本、硕、博人才培养高地。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咨询电话:021-67792667

电子邮箱:cbm@dhu.edu.cn

学院网址:https://cbm.dhu.edu.cn/

第56页

56 57

生物工程专业聚焦国家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已逐步形成

生物医药、分子检测、细胞工程及医用材料等专业特色。本专业

教学团队由 46 名教师组成,均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纳

入高层次人才计划教师超过 60%,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

得者 1 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 名、教育部“新世

纪优秀人才”2 名、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3 名、上海市

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 1 名、上海市领军人才 2 名、上海市青年科

技英才 1 名、上海市优秀学术 / 技术带头人 4 名、上海市浦江人

才 11 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人才 2 名、上海市“晨光计划”

青年人才 2 名、校特聘教授 2 名等。教师团队具有国际视野、业

务精湛,近三年 8 人次入选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本专业设

有现代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工程实验室、现代发酵工程实验

室和细胞实验室等本科教学配套的教学实验平台。品学兼优的在

校学生可以申请各类奖学金,如人民奖学金(综合奖、单项奖)

及多项社会奖学金。

培养目标

结合上海生物医药区域经济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具有扎实的生物工程基础

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对生物工程中涉及的复杂问题能够进行分

析、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团

队协作精神,可以胜任生物工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

工业生产、教育及管理工作的创新型人才。

主要课程

专业课程的设置既体现专业特色,又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

走向社会的现实需要,即人文素养、科学研究素养、实践能力培

养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有机统一。除本科公共课程之外,主要专业

课程有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工艺原理、生物

分离工程、生物过程与设备、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酶工程等。

实践环节

生物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为了全面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该专业除开设公共基础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程外,还

开设有发酵工程实验、生物工程单元操作实验 I(生物大分子实验

技术)、生物工程单元操作 II (细胞培养技术)、生物工程大型

实验、生物工程工艺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

践教学。同时,鼓励本专业的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部

级和校级的各类专业相关比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生

命科学大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在实践活动中锻炼

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专业方向

生物医药、分子与细胞工程

毕业去向

东华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依托上海地区在生物工程方面的优势,

面向上海、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学生通过四年系统全面的

专业学习,毕业后可在生物工程、食品、医药、农业等行业的高

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管理

与营销等工作,或在环境保护、卫生防疫、商检等部门从事质检

工作,也可选择继续深造。目前毕业生主要就业地点在上海,就

业单位包括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

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及位于浦东开发区内生物医药园区的大型

制药公司和生物工程公司等。近几年,选择赴国外深造或继续攻

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达 70% 以上。

生物工程专业

咨询电话:021-67792667

电子邮箱:cbm@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 1999 年 7 月,前身为环境科学

与工程系,由原中国纺织大学纺织化学工程系的环境工程专业和

化工基础教研室、原机械工程系的暖通空调专业和热工教研室组

成,是学校较早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院系之一,在人才培养、科

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该学科领域知名的学院之一。

学院目前设有 4 个本科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建筑环境与

能源应用工程(原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6 个学术硕士点: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生物技术、市政工程、

暖通空调、减防灾;3 个工程硕士点: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能

源动力;2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东华大学环境类学科始建于 1976 年,为国内最早设立的环

境类学科之一。该学科目前为上海市一流学科,环境工程专业入

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已四次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

认证,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并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及

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Ⅳ类高峰学科,2020 年获批上海市普通

高等学校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 是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副

会长单位及环保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单位。学院建有国家环境保

护纺织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行

业污染治理与减排重点实验室。

东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原供热、通风与空

调工程专业)2020 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03、

2008、2013、2018 年通过国家住建部的四轮专业评估。2020

年在全国 185 所高校开设的本专业中,排名第 16 位。本专业源

自 1951 年的热工教研室,在 1960、1961 年招收两届纺织暖通

空调本科生,1982 年起正式建立,1984 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6 年获硕士授予权,2003 年获工程 / 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

2006 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8 年获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

位授予权。

学院各专业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院所有着良好的合作交

流关系。合作高校和研究院有瑞典中部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

法国图卢兹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伊朗德黑兰理工学院、

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

海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学院现有教职员工 100 余名,特聘顾问教

授 3 名、特聘研究员 1 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 32 人(含博士生

导师 25 人),副高级职称 40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 85%,

中青年教师 100% 具有研究生学历,已形成具有较高科研教学水

平的师资队伍。学院建立有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教学实习基地,

具有在国内同类学科前列的实验研究中心,配有国际先进的教学

科研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

学院已形成若干个有特色、在国内外处于先进水平的研究方

向:水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固体废

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建筑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工业暖通空调节能

技术、能源利用与节能技术、软土工程特性与环境岩土治理、城

市地下空间开发、市政排水系统模拟优化与水处理新技术等。

咨询电话:021-67792159

电子邮箱:envcol@dhu.edu.cn

第57页

56 57

生物工程专业聚焦国家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已逐步形成

生物医药、分子检测、细胞工程及医用材料等专业特色。本专业

教学团队由 46 名教师组成,均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纳

入高层次人才计划教师超过 60%,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

得者 1 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 名、教育部“新世

纪优秀人才”2 名、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3 名、上海市

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 1 名、上海市领军人才 2 名、上海市青年科

技英才 1 名、上海市优秀学术 / 技术带头人 4 名、上海市浦江人

才 11 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人才 2 名、上海市“晨光计划”

青年人才 2 名、校特聘教授 2 名等。教师团队具有国际视野、业

务精湛,近三年 8 人次入选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本专业设

有现代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工程实验室、现代发酵工程实验

室和细胞实验室等本科教学配套的教学实验平台。品学兼优的在

校学生可以申请各类奖学金,如人民奖学金(综合奖、单项奖)

及多项社会奖学金。

培养目标

结合上海生物医药区域经济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具有扎实的生物工程基础

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对生物工程中涉及的复杂问题能够进行分

析、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团

队协作精神,可以胜任生物工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

工业生产、教育及管理工作的创新型人才。

主要课程

专业课程的设置既体现专业特色,又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

走向社会的现实需要,即人文素养、科学研究素养、实践能力培

养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有机统一。除本科公共课程之外,主要专业

课程有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工艺原理、生物

分离工程、生物过程与设备、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酶工程等。

实践环节

生物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为了全面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该专业除开设公共基础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程外,还

开设有发酵工程实验、生物工程单元操作实验 I(生物大分子实验

技术)、生物工程单元操作 II (细胞培养技术)、生物工程大型

实验、生物工程工艺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

践教学。同时,鼓励本专业的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部

级和校级的各类专业相关比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生

命科学大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在实践活动中锻炼

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专业方向

生物医药、分子与细胞工程

毕业去向

东华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依托上海地区在生物工程方面的优势,

面向上海、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学生通过四年系统全面的

专业学习,毕业后可在生物工程、食品、医药、农业等行业的高

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管理

与营销等工作,或在环境保护、卫生防疫、商检等部门从事质检

工作,也可选择继续深造。目前毕业生主要就业地点在上海,就

业单位包括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

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及位于浦东开发区内生物医药园区的大型

制药公司和生物工程公司等。近几年,选择赴国外深造或继续攻

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达 70% 以上。

生物工程专业

咨询电话:021-67792667

电子邮箱:cbm@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 1999 年 7 月,前身为环境科学

与工程系,由原中国纺织大学纺织化学工程系的环境工程专业和

化工基础教研室、原机械工程系的暖通空调专业和热工教研室组

成,是学校较早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院系之一,在人才培养、科

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该学科领域知名的学院之一。

学院目前设有 4 个本科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建筑环境与

能源应用工程(原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6 个学术硕士点: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生物技术、市政工程、

暖通空调、减防灾;3 个工程硕士点: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能

源动力;2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东华大学环境类学科始建于 1976 年,为国内最早设立的环

境类学科之一。该学科目前为上海市一流学科,环境工程专业入

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已四次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

认证,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并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及

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Ⅳ类高峰学科,2020 年获批上海市普通

高等学校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 是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副

会长单位及环保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单位。学院建有国家环境保

护纺织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行

业污染治理与减排重点实验室。

东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原供热、通风与空

调工程专业)2020 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03、

2008、2013、2018 年通过国家住建部的四轮专业评估。2020

年在全国 185 所高校开设的本专业中,排名第 16 位。本专业源

自 1951 年的热工教研室,在 1960、1961 年招收两届纺织暖通

空调本科生,1982 年起正式建立,1984 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6 年获硕士授予权,2003 年获工程 / 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

2006 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8 年获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

位授予权。

学院各专业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院所有着良好的合作交

流关系。合作高校和研究院有瑞典中部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

法国图卢兹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伊朗德黑兰理工学院、

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

海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学院现有教职员工 100 余名,特聘顾问教

授 3 名、特聘研究员 1 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 32 人(含博士生

导师 25 人),副高级职称 40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 85%,

中青年教师 100% 具有研究生学历,已形成具有较高科研教学水

平的师资队伍。学院建立有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教学实习基地,

具有在国内同类学科前列的实验研究中心,配有国际先进的教学

科研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

学院已形成若干个有特色、在国内外处于先进水平的研究方

向:水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固体废

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建筑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工业暖通空调节能

技术、能源利用与节能技术、软土工程特性与环境岩土治理、城

市地下空间开发、市政排水系统模拟优化与水处理新技术等。

咨询电话:021-67792159

电子邮箱:envcol@dhu.edu.cn

第58页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建设需要,依托学校深厚的工科学

科优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宽厚,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

工程基础及环境工程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强,能够从事水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污性染防治等工程设

计及环境评价、清洁生产管理和设计、工程运行管理和研究开发

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

除工科类本科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外,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有

水污染控制工程、化工原理、环境微生物、建筑概论、环境监测、

环境管理与规划、环境评价学、清洁生产工艺学、大气污染控制

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污染控制、环境工程 CAD、土

壤污染修复等。

实践环节

主要实践环节包括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课程

设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给排水课程设计、环境监

测大型实验、化工课程设计、环境评价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

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专业特色

环境工程专业在纺织行业污染控制和资源化领域具有独特的

优势,尤其在纺织印染废水处理和回用、纺织废气的污染控制方

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研成果在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等地

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环境生物、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

环境材料、固废资源化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是中国印染

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及环保分会副主任单位。专业具有工学学士、

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和工程硕士授予权,已四次通过工程

教育专业认证。2019 年获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20 年获上

海市普通高等学校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环境工程 +

工商管理双学士学位),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一流学科、

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政府部门、研究所、高等学校、环境规

划与设计、环境运营等单位,从事环境管理、环境工程设计和工

程运营、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申请和审核、清洁生产与循环

经济管理等工作。本专业每年约有 1/3 左右的学生选择美国、加

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留学或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一步深造,深造学生人

数比例逐年上升。40 多年来,本专业为我国环境工程领域特别是

纺织印染污染控制工业培养了大量人才。该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

在 100%。本专业也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英国爱丁堡大学、波

兰格但斯克大学等欧美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签订了联合培

养协议,并多次邀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业内

知名教授开设大师课程,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依托上海市环境与

生态 IV 类高峰学科建设,结合东华大学绿色大纺织特色,坚持理

工融合及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以“生

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人才培养抓手,培养基础宽厚、实践

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事生态环境保护、污染

控制与资源化以及环境监测与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创新人才,

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上海市发展战

略需求。

主要课程

除了理工科类本科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外,开设环境学、环

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生态学、环境评价学、环境工程学、

环境修复、环境管理学、土壤 - 地下水污染与修复、环境仪器分析、

环境生物技术、环境材料、基因工程、清洁生产审核与 EHS、场

地污染修复技术、水污染控制原理等课程。

实践环节

环境科学专业高度重视实践能力培养,遵循理论与实践有机

统一的理念,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根据专业定位和特色开设了认

识实习、生态实习、环境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环境材料综合实验、

环境评价、环境监测大型实验、微机上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等实践类课程。

依托国家环境保护部纺织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中国

科学院农业微生物先进技术工程实验室两大省部级科研平台开展

本科生实践教学与实训,同时与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

海)、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松东水环

境净化有限公司、松江区环境监测站、上海松申水环境净化有限

公司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专业特色

依托东华大学工科特色优势,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学

科建设、产业发展”四位一体深度融合,聚焦大生态环境修复、

环境材料、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环境监测与管理四大特色优势,

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科学专业

咨询电话:021-67792159

电子邮箱:envcol@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159

电子邮箱:envcol@dhu.edu.cn

58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59

形成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交

叉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该专业具有理学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该专业

多项教学及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上海市的奖励。出版《环

境数学模型》、《MATLAB 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高级环境

化学》、《环境微生物技术》、《流域水量水质联合模拟技术与

应用》、《水文模拟预测方法和应用》、《环境影响评价》和《污

染场地的调查评估及修复技术》等教材和专著。近三年,承担国

家级和省部级及上海市科研项目 50 多项。发表高质量的 SCI 收录

论文和 EI 收录论文 100 多篇,授权发明专利 50 多项,多项科技

成果实现产业化,有效支撑我国环境学科与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毕业去向

毕业生去向包括就业和深造两类,前者主要前往政府部门、

环境相关科研单位、知名企业、高等学校、环境保护规划与设计、

产业与经济等单位工作,从事环境管理、环境研发、环境监测、

环境评价与规划、环境教育、清洁生产审核、循环经济等工作,

具体职业有高等学校专业课教师、环境科学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公务员、中外企业单位环境管理与保护部

门人员、环保公司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监理、环保工程设计师、环

评工程师、环保工程师、清洁生产审核员等。后者前往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中科院、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

南京大学、中科大等知名学府攻读硕士或硕博连读,也有相当一

部分同学出国留学。环境科学专业陆续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建立了

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如瑞典中部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英

国爱丁堡大学、波兰格但斯克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日本宇都

宫大学等,通过互派交流有效拓展了学生国际视野。

专业定位

对标建环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机

制,培养特色鲜明、德才兼备、专业理论扎实的高级技术人才。

围绕能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及社会对建筑环境与

建筑节能的需求,突出通风、空调与空气品质、建筑节能与新能

源利用等前沿性技术,实施多元化个性化培养,实施层次化教学,

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能够从事暖

通空调、给排水、燃气供应及建筑热能系统设计、施工、运行管

理等工作,能够对建筑内的热湿环境、空气品质、建筑智能化系

统进行合理的设计,为建筑节能提出设计和改造方案的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除理工科要求的公共课、技术基础课外,主要专业课程有流

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

流体输送管网、暖通空调、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空调用制冷技术、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等。

实践环节

该专业实践包括工程训练、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工程 Auto

CAD 制图、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空调

课程设计、制冷课程设计、供热课程设计、锅炉课程设计、通风

除尘课程设计、建环专业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专业特色

依托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结合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国家特色

专业,遵循学校国际知名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任务,以特色鲜明、

社会急需、创新能力为专业建设导向,把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理念融入培养体系中,形成了以工业通风与除尘技术、空气洁净

与气体净化、能源利用与节能技术等鲜明特色,以国家级重点科

研项目为支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思路,全方位

培养具有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国际知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建

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具有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以及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在全国设置该专业的百余所高校中,

率先并已经四轮通过国家住建部组织的与国家执业注册工程师相

关联的本科专业教育评估。另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的毕业班学生每年均有推优免试深造的机会。该专业具有学缘好、

学历高、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91%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66%以上教师具有海外高级访问进修经历。该专业试行本科、研

究生综合人才培养体系,本科生在校期间可以与研究生一起从事

科研活动。该专业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

建有紧密合作关系,拥有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实验室条件,为专业

建设和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毕业去向

该专业涉及通风、空调、空气洁净、制冷、环境自控、能源

利用与节能、室内给排水等,是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专业之一。

毕业生可在暖通工程设计、技术研发、施工安装、运行管理、设

备制造与营销等领域从事暖通空调领域技术、经营与管理工作。

该专业在沪就业面宽,就业率高。近三年就业率 100%,其

中 70% 以上在中建、上海建工集团、浦东机场集团、上海电气、

上海建科院、设计院等国企、大金集团、开利等就业。升学率达

27%,国内升学 85% 以上进入双一流高校,包括清华大学、上海

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外包括伦敦大学学院、诺

丁汉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波士顿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等世界名校。约 57.5% 毕业生担任技术骨干及核心

管理岗位,73% 毕业工作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成为上海建设的

新力量。对建筑业 50 家用人单位调研,用人单位对本专业近三年

的毕业生的工作态度、能力、合作意识等整体素质评价优良率超

过 96%。

建筑环境

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咨询电话:021-67792159

电子邮箱:envcol@dhu.edu.cn

第59页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建设需要,依托学校深厚的工科学

科优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宽厚,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

工程基础及环境工程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强,能够从事水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污性染防治等工程设

计及环境评价、清洁生产管理和设计、工程运行管理和研究开发

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

除工科类本科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外,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有

水污染控制工程、化工原理、环境微生物、建筑概论、环境监测、

环境管理与规划、环境评价学、清洁生产工艺学、大气污染控制

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污染控制、环境工程 CAD、土

壤污染修复等。

实践环节

主要实践环节包括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课程

设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给排水课程设计、环境监

测大型实验、化工课程设计、环境评价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

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专业特色

环境工程专业在纺织行业污染控制和资源化领域具有独特的

优势,尤其在纺织印染废水处理和回用、纺织废气的污染控制方

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研成果在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等地

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环境生物、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

环境材料、固废资源化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是中国印染

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及环保分会副主任单位。专业具有工学学士、

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和工程硕士授予权,已四次通过工程

教育专业认证。2019 年获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20 年获上

海市普通高等学校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环境工程 +

工商管理双学士学位),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一流学科、

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政府部门、研究所、高等学校、环境规

划与设计、环境运营等单位,从事环境管理、环境工程设计和工

程运营、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申请和审核、清洁生产与循环

经济管理等工作。本专业每年约有 1/3 左右的学生选择美国、加

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留学或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一步深造,深造学生人

数比例逐年上升。40 多年来,本专业为我国环境工程领域特别是

纺织印染污染控制工业培养了大量人才。该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

在 100%。本专业也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英国爱丁堡大学、波

兰格但斯克大学等欧美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签订了联合培

养协议,并多次邀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业内

知名教授开设大师课程,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依托上海市环境与

生态 IV 类高峰学科建设,结合东华大学绿色大纺织特色,坚持理

工融合及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以“生

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人才培养抓手,培养基础宽厚、实践

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事生态环境保护、污染

控制与资源化以及环境监测与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创新人才,

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上海市发展战

略需求。

主要课程

除了理工科类本科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外,开设环境学、环

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生态学、环境评价学、环境工程学、

环境修复、环境管理学、土壤 - 地下水污染与修复、环境仪器分析、

环境生物技术、环境材料、基因工程、清洁生产审核与 EHS、场

地污染修复技术、水污染控制原理等课程。

实践环节

环境科学专业高度重视实践能力培养,遵循理论与实践有机

统一的理念,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根据专业定位和特色开设了认

识实习、生态实习、环境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环境材料综合实验、

环境评价、环境监测大型实验、微机上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等实践类课程。

依托国家环境保护部纺织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中国

科学院农业微生物先进技术工程实验室两大省部级科研平台开展

本科生实践教学与实训,同时与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

海)、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松东水环

境净化有限公司、松江区环境监测站、上海松申水环境净化有限

公司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专业特色

依托东华大学工科特色优势,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学

科建设、产业发展”四位一体深度融合,聚焦大生态环境修复、

环境材料、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环境监测与管理四大特色优势,

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科学专业

咨询电话:021-67792159

电子邮箱:envcol@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159

电子邮箱:envcol@dhu.edu.cn

58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59

形成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交

叉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该专业具有理学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该专业

多项教学及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上海市的奖励。出版《环

境数学模型》、《MATLAB 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高级环境

化学》、《环境微生物技术》、《流域水量水质联合模拟技术与

应用》、《水文模拟预测方法和应用》、《环境影响评价》和《污

染场地的调查评估及修复技术》等教材和专著。近三年,承担国

家级和省部级及上海市科研项目 50 多项。发表高质量的 SCI 收录

论文和 EI 收录论文 100 多篇,授权发明专利 50 多项,多项科技

成果实现产业化,有效支撑我国环境学科与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毕业去向

毕业生去向包括就业和深造两类,前者主要前往政府部门、

环境相关科研单位、知名企业、高等学校、环境保护规划与设计、

产业与经济等单位工作,从事环境管理、环境研发、环境监测、

环境评价与规划、环境教育、清洁生产审核、循环经济等工作,

具体职业有高等学校专业课教师、环境科学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公务员、中外企业单位环境管理与保护部

门人员、环保公司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监理、环保工程设计师、环

评工程师、环保工程师、清洁生产审核员等。后者前往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中科院、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

南京大学、中科大等知名学府攻读硕士或硕博连读,也有相当一

部分同学出国留学。环境科学专业陆续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建立了

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如瑞典中部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英

国爱丁堡大学、波兰格但斯克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日本宇都

宫大学等,通过互派交流有效拓展了学生国际视野。

专业定位

对标建环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机

制,培养特色鲜明、德才兼备、专业理论扎实的高级技术人才。

围绕能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及社会对建筑环境与

建筑节能的需求,突出通风、空调与空气品质、建筑节能与新能

源利用等前沿性技术,实施多元化个性化培养,实施层次化教学,

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能够从事暖

通空调、给排水、燃气供应及建筑热能系统设计、施工、运行管

理等工作,能够对建筑内的热湿环境、空气品质、建筑智能化系

统进行合理的设计,为建筑节能提出设计和改造方案的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除理工科要求的公共课、技术基础课外,主要专业课程有流

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

流体输送管网、暖通空调、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空调用制冷技术、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等。

实践环节

该专业实践包括工程训练、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工程 Auto

CAD 制图、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空调

课程设计、制冷课程设计、供热课程设计、锅炉课程设计、通风

除尘课程设计、建环专业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专业特色

依托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结合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国家特色

专业,遵循学校国际知名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任务,以特色鲜明、

社会急需、创新能力为专业建设导向,把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理念融入培养体系中,形成了以工业通风与除尘技术、空气洁净

与气体净化、能源利用与节能技术等鲜明特色,以国家级重点科

研项目为支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思路,全方位

培养具有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国际知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建

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具有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以及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在全国设置该专业的百余所高校中,

率先并已经四轮通过国家住建部组织的与国家执业注册工程师相

关联的本科专业教育评估。另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的毕业班学生每年均有推优免试深造的机会。该专业具有学缘好、

学历高、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91%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66%以上教师具有海外高级访问进修经历。该专业试行本科、研

究生综合人才培养体系,本科生在校期间可以与研究生一起从事

科研活动。该专业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

建有紧密合作关系,拥有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实验室条件,为专业

建设和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毕业去向

该专业涉及通风、空调、空气洁净、制冷、环境自控、能源

利用与节能、室内给排水等,是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专业之一。

毕业生可在暖通工程设计、技术研发、施工安装、运行管理、设

备制造与营销等领域从事暖通空调领域技术、经营与管理工作。

该专业在沪就业面宽,就业率高。近三年就业率 100%,其

中 70% 以上在中建、上海建工集团、浦东机场集团、上海电气、

上海建科院、设计院等国企、大金集团、开利等就业。升学率达

27%,国内升学 85% 以上进入双一流高校,包括清华大学、上海

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外包括伦敦大学学院、诺

丁汉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波士顿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等世界名校。约 57.5% 毕业生担任技术骨干及核心

管理岗位,73% 毕业工作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成为上海建设的

新力量。对建筑业 50 家用人单位调研,用人单位对本专业近三年

的毕业生的工作态度、能力、合作意识等整体素质评价优良率超

过 96%。

建筑环境

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咨询电话:021-67792159

电子邮箱:envcol@dhu.edu.cn

第60页

培养目标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是东华大学的国家特色专业,培养具备

宽厚热科学理论和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知识,能从事清洁能源开

发、电力生产自动化、能源环境保护、制冷与低温、空调和储能、

空调与人工环境等领域的设计、研究与管理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

技术人才。掌握能源利用、环境规划相关领域基本理论、知识、

技能,能在能源环境规划利用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

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

传热学、锅炉原理、燃烧学基础,系列新能源类课程、大气污染

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制冷技术等。

实践环节

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等。

专业特色

本专业创办于 2008 年,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20 年在全国

同类专业总排名第 2 位(总 16 所高校)。具有学士学位和能源动

力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能源是现代工业的发动机,本专业是多

学科(能源、环境与控制)交叉的复合型专业,它立足能源,兼

顾环境,以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专业课

程设置关注可持续能源利用技术,突出化石能源的高效与低污染

利用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兼顾能源利用过程

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该专业毕业生有 20%以上将获得推荐免

试研究生资格。

毕业去向

该专业可在政府部门、研究院所、高校、热电厂、核电厂、

能源与环境大类的公司等单位就业,涉及能源利用与节能、空调

制冷、能源环境保护、人工环境自动控制、新能源开发与应用、

能源设备制造与管理等工程领域。毕业生能够在工程设计、技术

研发、施工安装、运行管理、设备营销等领域从事技术、经营与

管理工作。近 3 年的就业率为 100%,升学率高达 27%,主要升

学目标为国内外的著名高校。

专业定位

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对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环境企业管

理领域人才的需求,基于本专业在工业污染治理和管理领域的优

势,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

和管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建设需要,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培

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及环境

工程专业和管理专业知识,专业基础宽厚,具备解决复杂环境工

程和管理问题的综合专业技能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可持续发

展理念、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沟通能力,

能够从事大气、水、土壤、固废和噪声等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和运维、

环境评价与规划、清洁生产分析、管理和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

环管融合高层次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

专业课程

环管融合专业导论、化工原理、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

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

理性污染控制、环境评价学、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管理信息系统、环境经济学。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环保管理部门、科研院所、环境工程设

计与管理、环境规划与评价、企业运营与管理等工作。

60 61

环境工程专业

(环管融合双学士学位专业项目)

土木工程专业

咨询电话:021-67792159

电子邮箱:envcol@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159

电子邮箱:envcol@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

咨询电话:021-67792159

电子邮箱:envcol@dhu.edu.cn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

发展,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具备解决土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素养,能够胜任土木

工程专业领域的项目规划、工程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等

工程实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以及在软弱土地基处理与城市地下

空间开发利用等相关领域具备竞争力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才。培

养具备全面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能够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攻

读土木工程领域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的科研和

教学工作的科研工作者。主要课程

除理工科类本科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外,开设材料力学、结

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

构基本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施工、工程地质、特殊

土地基处理、基础工程、地下建筑结构、地下空间规划与利用、

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业碳排放、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工程

应用、智慧城市与智能水务、轻质高强纤维混凝土、BIM 与虚拟

现实等课程。

实践环节

根据专业课程设置,本专业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工程化学实验、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岩土与地下工

程测试检测实验、给排水工程实验等教学实践 ; 以及混凝土梁板结

构课程设计、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基坑工程课程设计、软弱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给水工程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 ; 以及认识实习、

工程地质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认

识实习等综合实践。

专业特色

土木工程专业面向未来国家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与智能运维

需求,聚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在“双碳”与“绿色城市”

目标下,关注建筑与基础设施的安全、经济、舒适、美观和耐久性,

坚持科学本色与工程引领,注重前沿创新以及和纺织、材料、环

境、计算机、管理等性不利的交叉融合,并围绕交通新基建、超

软土地基处理、水土污染及地质灾害防治、地下空间开发、深水

基础设施建设、地下管网优化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与培养特

色,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该专业依托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具

有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均

具有博士学位,且大多有海外访学经历。该专业坚持“产教融合,

校企协同”的培养思路,与隧道股份、中国交建、上海城投集团、

上海勘察院集团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 坚持以

新工科 2.0 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课堂教学、实践创新、交流合作

为横向培养主线,以重基础和素质的本科教育、重专业和素养的

硕士教育、重学术和独创的博士教育为纵向培养主线,确立了多

学科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凸显土工材料新工艺、新方法

以及智能信息技术理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全方

位培育具有综合科学素质和能力、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具有扎实

理论基础的多层次化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以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

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建设。

毕业去向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在政府部门、教育科研机构、

房地产企业、水务运营、市政基础设施、土木水利勘察设计单位、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投资咨询公司就业,涉及工程投资与开发、

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

建造管理等工程领域。毕业生可从事建筑与基础设施的投资、开发、

咨询、设计、施工、运维,行业管理及高校科研机构的教育与研

究等工作。主要岗位包括 : 建筑设计师、结构 / 岩土工程师、公用

设备工程师、交通规划师、水利工程师、建造工程师、监理咨询

工程师等,土木工程专业就业面广,平均就业率高达 98% 以上。

第61页

培养目标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是东华大学的国家特色专业,培养具备

宽厚热科学理论和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知识,能从事清洁能源开

发、电力生产自动化、能源环境保护、制冷与低温、空调和储能、

空调与人工环境等领域的设计、研究与管理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

技术人才。掌握能源利用、环境规划相关领域基本理论、知识、

技能,能在能源环境规划利用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

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

传热学、锅炉原理、燃烧学基础,系列新能源类课程、大气污染

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制冷技术等。

实践环节

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等。

专业特色

本专业创办于 2008 年,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20 年在全国

同类专业总排名第 2 位(总 16 所高校)。具有学士学位和能源动

力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能源是现代工业的发动机,本专业是多

学科(能源、环境与控制)交叉的复合型专业,它立足能源,兼

顾环境,以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专业课

程设置关注可持续能源利用技术,突出化石能源的高效与低污染

利用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兼顾能源利用过程

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该专业毕业生有 20%以上将获得推荐免

试研究生资格。

毕业去向

该专业可在政府部门、研究院所、高校、热电厂、核电厂、

能源与环境大类的公司等单位就业,涉及能源利用与节能、空调

制冷、能源环境保护、人工环境自动控制、新能源开发与应用、

能源设备制造与管理等工程领域。毕业生能够在工程设计、技术

研发、施工安装、运行管理、设备营销等领域从事技术、经营与

管理工作。近 3 年的就业率为 100%,升学率高达 27%,主要升

学目标为国内外的著名高校。

专业定位

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对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环境企业管

理领域人才的需求,基于本专业在工业污染治理和管理领域的优

势,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

和管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建设需要,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培

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及环境

工程专业和管理专业知识,专业基础宽厚,具备解决复杂环境工

程和管理问题的综合专业技能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可持续发

展理念、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沟通能力,

能够从事大气、水、土壤、固废和噪声等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和运维、

环境评价与规划、清洁生产分析、管理和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

环管融合高层次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

专业课程

环管融合专业导论、化工原理、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

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

理性污染控制、环境评价学、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管理信息系统、环境经济学。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环保管理部门、科研院所、环境工程设

计与管理、环境规划与评价、企业运营与管理等工作。

60 61

环境工程专业

(环管融合双学士学位专业项目)

土木工程专业

咨询电话:021-67792159

电子邮箱:envcol@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159

电子邮箱:envcol@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

咨询电话:021-67792159

电子邮箱:envcol@dhu.edu.cn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

发展,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具备解决土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素养,能够胜任土木

工程专业领域的项目规划、工程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等

工程实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以及在软弱土地基处理与城市地下

空间开发利用等相关领域具备竞争力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才。培

养具备全面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能够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攻

读土木工程领域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的科研和

教学工作的科研工作者。主要课程

除理工科类本科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外,开设材料力学、结

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

构基本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施工、工程地质、特殊

土地基处理、基础工程、地下建筑结构、地下空间规划与利用、

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业碳排放、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工程

应用、智慧城市与智能水务、轻质高强纤维混凝土、BIM 与虚拟

现实等课程。

实践环节

根据专业课程设置,本专业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工程化学实验、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岩土与地下工

程测试检测实验、给排水工程实验等教学实践 ; 以及混凝土梁板结

构课程设计、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基坑工程课程设计、软弱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给水工程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 ; 以及认识实习、

工程地质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认

识实习等综合实践。

专业特色

土木工程专业面向未来国家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与智能运维

需求,聚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在“双碳”与“绿色城市”

目标下,关注建筑与基础设施的安全、经济、舒适、美观和耐久性,

坚持科学本色与工程引领,注重前沿创新以及和纺织、材料、环

境、计算机、管理等性不利的交叉融合,并围绕交通新基建、超

软土地基处理、水土污染及地质灾害防治、地下空间开发、深水

基础设施建设、地下管网优化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与培养特

色,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该专业依托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具

有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均

具有博士学位,且大多有海外访学经历。该专业坚持“产教融合,

校企协同”的培养思路,与隧道股份、中国交建、上海城投集团、

上海勘察院集团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 坚持以

新工科 2.0 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课堂教学、实践创新、交流合作

为横向培养主线,以重基础和素质的本科教育、重专业和素养的

硕士教育、重学术和独创的博士教育为纵向培养主线,确立了多

学科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凸显土工材料新工艺、新方法

以及智能信息技术理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全方

位培育具有综合科学素质和能力、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具有扎实

理论基础的多层次化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以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

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建设。

毕业去向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在政府部门、教育科研机构、

房地产企业、水务运营、市政基础设施、土木水利勘察设计单位、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投资咨询公司就业,涉及工程投资与开发、

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

建造管理等工程领域。毕业生可从事建筑与基础设施的投资、开发、

咨询、设计、施工、运维,行业管理及高校科研机构的教育与研

究等工作。主要岗位包括 : 建筑设计师、结构 / 岩土工程师、公用

设备工程师、交通规划师、水利工程师、建造工程师、监理咨询

工程师等,土木工程专业就业面广,平均就业率高达 98% 以上。

第62页

理学院于 1999 年在原基础教学部的基础上成立。1977 年开

始招收培养本科生,1981 年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

单位之一。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应用物理学、光电信

息科学与工程 4 个本科专业,数学、物理学、光学工程、系统科

学 4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统计、电子信息(集成电路)2 个

专业学位硕士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物理

交叉学科博士点,并与其他学院共建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

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3 个博士点。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104 名,

其中教授 24 名 ( 含博导 14 名 ),特聘研究员 3 名,副教授 48 名。

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 87%,有 1 年以上海外背景的

教师超过 57%,另有校兼职特聘教授 5 名。

近年来,学院加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

的工作,建立了较好的专业培养平台,学生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不断提升。理学院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 973 计划、大科学工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几十项科研项目,获得了上

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

二等奖等多项奖励。物理学科 2011 年至 2014 年连续 4 年进入

ESI 数据库前 1%,数学学科是 2013 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进

入前 200 名的中国大学数学学科之一,也于 2014 年入围 ESI 学

科排名前 1%。理学院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中获得

优异成绩。毕业生很多被金融、软件及微电子、光电子高新技术

公司录用,取得了良好的工作业绩,表现出优秀的素质和发展潜力。

理学院 咨询电话:021-67792331

学院网址:http://scdhu.dhu.edu.cn

62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63

培养目标

该专业旨在培养数学理论基础扎实,逻辑思维能力强,并具

备较强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和金融经济学基础知识,经过初步的科

学研究和工程应用训练,能从事数学建模、金融分析和软件开发

等工作的理工商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

数学板块: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概率论、数

理统计、实变函数、运筹学、偏微分方程、数学建模。

经济金融板块: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数

理金融、投资决策与风险管理。

实践环节

实践课程分为 3 大类。第一类是与课程相关的实践课程,旨

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

括 Matlab 数学实验、Java 程序设计、数学建模实验、金融计算

实验等;第二类依托相关用人单位,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学

生沟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基础,包括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第

三类是毕业论文,由专业教师或用人单位提供相关课题,学生通

过查询资料、研读文献、撰写论文的方式完成,加强学生综合能

力培养。

专业特色

该专业 2020 年被遴选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课程

设置的指导思想是在保证必要的数学基础课的前提下,开设经济

金融方向的选修课,使培养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又有明

确的专业方向。该专业的设置注重数学的基础地位,兼有经济、

金融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符合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

需求。该专业还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德鲁斯分校等国外院校相应专业建立了教育合

作和学生交流关系,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有机会赴英美访问学习。

毕业去向

毕业生可从事软件开发、金融分析、应用数学等方面的管理、

研究和教育工作,也可攻读数学、经济、金融、统计、计算机、

信息及其他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出国深造优势明显。毕业生大多

到金融、软件、教育、咨询等企事业单位工作。近两年毕业生就

业单位主要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国金

证券、携程旅游、新东方等。出国深造主要去向:剑桥大学、伦

敦大学学院、纽约大学、华威大学、思克莱德大学等。国内读研

主要去向: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师范

大学、东华大学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学科和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

有运用数学、统计学和金融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

熟练使用统计专业软件分析实际数据的能力,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

训练,能在科技、教育、经济和金融等部门从事数量分析、数据挖

掘和统计信息管理等工作,成为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数学与统计学板块: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

回归分析、抽样调查、多元分析、时间序列、纺织数理统计等。

金融与风险管理板块: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会计学、财务管理、利息论、投资决策与风险管理等。

实践环节

实践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统计软件的使用,旨在提高学

生使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的能力,包括 Java 程序设计、

SPSS 软件和 SAS 软件等;第二类课程依托相关用人单位,帮助

学生了解社会,增强沟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基础,包括抽样调查、

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第三类是毕业论文,由专业教师或用人单

位提供相关课题,学生通过查询资料、研读文献、撰写论文的方

式完成,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专业特色

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知识,受到

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具有设计调查方案、采集数据、分析

数据和解释数据的基本能力;具有经济金融学基础知识和财务管

理知识;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

该专业还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英国拉夫

堡大学等国外院校相应专业建立了教育合作和学生交流关系,大

三、大四年级学生有机会赴英美访问学习。

毕业去向

统计学应用性强,适用范围广,数据分析能力突出。毕业生

的去向主要是各类经济、金融、信息数据类公司,诸如银行、证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金融工程)

统计学专业

(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

咨询电话:021-67792331

电子邮箱:math@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331

电子邮箱:math@dhu.edu.cn

第63页

理学院于 1999 年在原基础教学部的基础上成立。1977 年开

始招收培养本科生,1981 年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

单位之一。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应用物理学、光电信

息科学与工程 4 个本科专业,数学、物理学、光学工程、系统科

学 4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统计、电子信息(集成电路)2 个

专业学位硕士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物理

交叉学科博士点,并与其他学院共建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

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3 个博士点。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104 名,

其中教授 24 名 ( 含博导 14 名 ),特聘研究员 3 名,副教授 48 名。

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 87%,有 1 年以上海外背景的

教师超过 57%,另有校兼职特聘教授 5 名。

近年来,学院加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

的工作,建立了较好的专业培养平台,学生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不断提升。理学院教师承担了包括国家 973 计划、大科学工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几十项科研项目,获得了上

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

二等奖等多项奖励。物理学科 2011 年至 2014 年连续 4 年进入

ESI 数据库前 1%,数学学科是 2013 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进

入前 200 名的中国大学数学学科之一,也于 2014 年入围 ESI 学

科排名前 1%。理学院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中获得

优异成绩。毕业生很多被金融、软件及微电子、光电子高新技术

公司录用,取得了良好的工作业绩,表现出优秀的素质和发展潜力。

理学院 咨询电话:021-67792331

学院网址:http://scdhu.dhu.edu.cn

62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63

培养目标

该专业旨在培养数学理论基础扎实,逻辑思维能力强,并具

备较强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和金融经济学基础知识,经过初步的科

学研究和工程应用训练,能从事数学建模、金融分析和软件开发

等工作的理工商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

数学板块: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概率论、数

理统计、实变函数、运筹学、偏微分方程、数学建模。

经济金融板块: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数

理金融、投资决策与风险管理。

实践环节

实践课程分为 3 大类。第一类是与课程相关的实践课程,旨

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

括 Matlab 数学实验、Java 程序设计、数学建模实验、金融计算

实验等;第二类依托相关用人单位,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学

生沟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基础,包括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第

三类是毕业论文,由专业教师或用人单位提供相关课题,学生通

过查询资料、研读文献、撰写论文的方式完成,加强学生综合能

力培养。

专业特色

该专业 2020 年被遴选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课程

设置的指导思想是在保证必要的数学基础课的前提下,开设经济

金融方向的选修课,使培养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又有明

确的专业方向。该专业的设置注重数学的基础地位,兼有经济、

金融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符合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

需求。该专业还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德鲁斯分校等国外院校相应专业建立了教育合

作和学生交流关系,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有机会赴英美访问学习。

毕业去向

毕业生可从事软件开发、金融分析、应用数学等方面的管理、

研究和教育工作,也可攻读数学、经济、金融、统计、计算机、

信息及其他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出国深造优势明显。毕业生大多

到金融、软件、教育、咨询等企事业单位工作。近两年毕业生就

业单位主要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国金

证券、携程旅游、新东方等。出国深造主要去向:剑桥大学、伦

敦大学学院、纽约大学、华威大学、思克莱德大学等。国内读研

主要去向: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师范

大学、东华大学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学科和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

有运用数学、统计学和金融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

熟练使用统计专业软件分析实际数据的能力,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

训练,能在科技、教育、经济和金融等部门从事数量分析、数据挖

掘和统计信息管理等工作,成为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数学与统计学板块: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

回归分析、抽样调查、多元分析、时间序列、纺织数理统计等。

金融与风险管理板块: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会计学、财务管理、利息论、投资决策与风险管理等。

实践环节

实践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统计软件的使用,旨在提高学

生使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的能力,包括 Java 程序设计、

SPSS 软件和 SAS 软件等;第二类课程依托相关用人单位,帮助

学生了解社会,增强沟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基础,包括抽样调查、

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第三类是毕业论文,由专业教师或用人单

位提供相关课题,学生通过查询资料、研读文献、撰写论文的方

式完成,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专业特色

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知识,受到

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具有设计调查方案、采集数据、分析

数据和解释数据的基本能力;具有经济金融学基础知识和财务管

理知识;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

该专业还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英国拉夫

堡大学等国外院校相应专业建立了教育合作和学生交流关系,大

三、大四年级学生有机会赴英美访问学习。

毕业去向

统计学应用性强,适用范围广,数据分析能力突出。毕业生

的去向主要是各类经济、金融、信息数据类公司,诸如银行、证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金融工程)

统计学专业

(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

咨询电话:021-67792331

电子邮箱:math@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331

电子邮箱:math@dhu.edu.cn

第66页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成立于 1999 年,其前身为社会科学部。

2016 年,思想政治理论部从人文学院分离,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现在的人文学院包括法学、行政管理、传播学(含卓越时尚传播)、

公共关系学、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五个本科专业。

学院目前拥有纺织科技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1 个,科学技

术史、中国史、公共管理、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4 个,

公共管理硕士(MPA)、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点 2 个,

在校研究生约 265 名、本科生近 1000 名。另外,学院还拥有“东

华大学时尚传播研究中心”、“时尚传播与上海市时尚都市建设

研究中心”、“人文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城市形象研

究所”、“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校级重点

学科“科学技术史”等教学研究机构。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当下的社会发

展需求,学院紧紧围绕实践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

注重课堂教学和各类实践相结合,不断探寻特色培养路径,已成

为包括历史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全、

生源丰富、学术思想多元、极具活力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摇篮。

学院还拥有与各专业培养相适应的专业化、现代化的专业教

学实验室,包括融虚拟实景于一体的广播级演播实验室、摄影实

验室、媒体制作室、采编播一体化实验系统和模拟法庭等。

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与英国、美国、意大利、

荷兰等多所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模式。

良好的专业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实践,塑造了一届届专业知

识完备、专业技能卓越的毕业生,他们在成就自我获得用人单位

称赞和认可的同时,也为学院带来良好的社会声望和广泛的社会

影响。

人文学院 咨询电话:021-62376897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66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科学试验班系响应国家关于宽口径培

养学生的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为中心,实行社会科学

类大类招生与培养,以便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学习和认识后,有

选择专业的机会。目前该试验班涵盖人文学院内法学与行政管理

二个专业,一年级时不分专业,选择各专业所共同交叉重合的基

础课程进行教学,在二年级时根据学生兴趣和特点进行专业分流。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原理,具有法治理念和

法律思维,在全面掌握法学专业主要课程基础上,侧重于熟练掌

握民商和经济领域,以及科技领域的各种法学知识,同时掌握金融、

证券、期货、信托、房地产、投资、税务、贸易及融资租赁等经

济领域相关知识,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性强、实践能力突出的

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

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

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经济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等核心课程,以及法律英语、物权法、合同法、金融法(包括银

行法、证券法、保险法、期货法、信托法等)、税法、房地产法、

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制度等选修课程。

实践环节

以学校教学计划中所安排的模拟法庭、认识实习、学年论文、

专业调查、毕业实习等专业实践方式与学生课余自主参加社会实

践等方式相结合,包括在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等

进行参观、协助,以及校外专家来校讲座等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

提升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专业特色

该专业的办学特色:一是在全面夯实法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前

提下,专重于民商和经济领域,注重现代金融、投资与贸易等方

面法律知识的培养;二是在法学教学过程中穿插培养相关的金融、

投资、贸易等经济知识;三是在课程体系中安排适当的数学等课程,

便于学生今后根据自己的意愿再跨专业升学至金融或会计等经管

类专业,成为经济与法律复合型人才;四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

培养,鼓励或安排学生参加国内或国际的模拟法庭、辩论赛等活动。

该专业办学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 1000 多名德才兼备的毕业

生,分布在各地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金融投

资领域等,成为事业有成的法律专业人士、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以

及企事业单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获得非常好的社会声誉和口碑。

就业去向

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司法机关、政府部门、律师

事务所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可担任司法人员、律师,以及在银行、

证券、保险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经营和管理工作,法学专业

知识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自由、广阔和连续的上升空间。

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有: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上海市第一检察分院、浦东新区法院、嘉定区法院、上海市公安局、

闸北区公安局、上海市税务局、静安区人民政府、国浩律师集团、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等。有相当数

量毕业生考入或申请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山东

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香港大学,以及美国乔治

敦大学、南加州大学等国内外著名法学院校继续深造,读研率和

升学率在全校文科专业中居于前列。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备行政管理学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领导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市政学、管理信息系统及电子政

务概论、电子公共服务等。

社会科学试验班

行政管理专业

法学专业

咨询电话:021-62376897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6897/ 62375692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6897/ 62375078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67

第67页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成立于 1999 年,其前身为社会科学部。

2016 年,思想政治理论部从人文学院分离,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现在的人文学院包括法学、行政管理、传播学(含卓越时尚传播)、

公共关系学、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五个本科专业。

学院目前拥有纺织科技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1 个,科学技

术史、中国史、公共管理、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4 个,

公共管理硕士(MPA)、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点 2 个,

在校研究生约 265 名、本科生近 1000 名。另外,学院还拥有“东

华大学时尚传播研究中心”、“时尚传播与上海市时尚都市建设

研究中心”、“人文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城市形象研

究所”、“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校级重点

学科“科学技术史”等教学研究机构。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当下的社会发

展需求,学院紧紧围绕实践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

注重课堂教学和各类实践相结合,不断探寻特色培养路径,已成

为包括历史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全、

生源丰富、学术思想多元、极具活力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摇篮。

学院还拥有与各专业培养相适应的专业化、现代化的专业教

学实验室,包括融虚拟实景于一体的广播级演播实验室、摄影实

验室、媒体制作室、采编播一体化实验系统和模拟法庭等。

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与英国、美国、意大利、

荷兰等多所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模式。

良好的专业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实践,塑造了一届届专业知

识完备、专业技能卓越的毕业生,他们在成就自我获得用人单位

称赞和认可的同时,也为学院带来良好的社会声望和广泛的社会

影响。

人文学院 咨询电话:021-62376897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66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科学试验班系响应国家关于宽口径培

养学生的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为中心,实行社会科学

类大类招生与培养,以便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学习和认识后,有

选择专业的机会。目前该试验班涵盖人文学院内法学与行政管理

二个专业,一年级时不分专业,选择各专业所共同交叉重合的基

础课程进行教学,在二年级时根据学生兴趣和特点进行专业分流。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原理,具有法治理念和

法律思维,在全面掌握法学专业主要课程基础上,侧重于熟练掌

握民商和经济领域,以及科技领域的各种法学知识,同时掌握金融、

证券、期货、信托、房地产、投资、税务、贸易及融资租赁等经

济领域相关知识,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性强、实践能力突出的

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

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

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经济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等核心课程,以及法律英语、物权法、合同法、金融法(包括银

行法、证券法、保险法、期货法、信托法等)、税法、房地产法、

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制度等选修课程。

实践环节

以学校教学计划中所安排的模拟法庭、认识实习、学年论文、

专业调查、毕业实习等专业实践方式与学生课余自主参加社会实

践等方式相结合,包括在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等

进行参观、协助,以及校外专家来校讲座等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

提升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专业特色

该专业的办学特色:一是在全面夯实法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前

提下,专重于民商和经济领域,注重现代金融、投资与贸易等方

面法律知识的培养;二是在法学教学过程中穿插培养相关的金融、

投资、贸易等经济知识;三是在课程体系中安排适当的数学等课程,

便于学生今后根据自己的意愿再跨专业升学至金融或会计等经管

类专业,成为经济与法律复合型人才;四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

培养,鼓励或安排学生参加国内或国际的模拟法庭、辩论赛等活动。

该专业办学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 1000 多名德才兼备的毕业

生,分布在各地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金融投

资领域等,成为事业有成的法律专业人士、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以

及企事业单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获得非常好的社会声誉和口碑。

就业去向

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司法机关、政府部门、律师

事务所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可担任司法人员、律师,以及在银行、

证券、保险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经营和管理工作,法学专业

知识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自由、广阔和连续的上升空间。

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有: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上海市第一检察分院、浦东新区法院、嘉定区法院、上海市公安局、

闸北区公安局、上海市税务局、静安区人民政府、国浩律师集团、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等。有相当数

量毕业生考入或申请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山东

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香港大学,以及美国乔治

敦大学、南加州大学等国内外著名法学院校继续深造,读研率和

升学率在全校文科专业中居于前列。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备行政管理学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领导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市政学、管理信息系统及电子政

务概论、电子公共服务等。

社会科学试验班

行政管理专业

法学专业

咨询电话:021-62376897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6897/ 62375692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6897/ 62375078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67

第68页

实践环节

设有认识实习、专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等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知识的

应用能力等,

专业特色

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强调“四个重视”。一是重视课堂教学,

确保全面系统学习专业理论,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注重案例分析

和问题讨论,开展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二是重视教学实践,积极参与认识实习、专业调查和毕业实习,

通过教学实习基地开展访问、调查、服务等活动,使学生熟悉社会、

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三是重视科研锻

炼,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完成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在实

践中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四是重视现代科技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电子政务基础理论及开发、应用技能。

该专业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商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项目,互

认学分,通过到英国 3+1 或 2+2 的学习方式,可同时获得东华大

学和普利茅斯大学本科学位。除此之外,该专业与 UCR(加州大

学河滨分校)签订了国际教育项目合作协议,用以支持该专业具

备条件的优秀学生前往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公共政策学院进修,也

能够推荐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硕士、博士项目以继续深造,切实

为该专业学生拓宽了在更为广阔的国际平台上学习的渠道。

在 2020 年 7 月底,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成功通

过了专业自主认证。该专业依托自身沉厚的底蕴和浓厚的人文精

神,打造了具备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成绩,

能够注重并达成在教学中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行政

管理专业人才,以此在认证评估中赢得了专家组成员对专业能力

和教学水平的一致高度评价。

就业去向

毕业生适合国家各级机关、教学单位、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

事业等单位。就业去向多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岗位。

近年来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有:上海静安区人民政府、上海长宁

区财政局、上海黄浦区人大、上海边防检查总站、上海地铁运营

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平安保险、葛兰素史克 ( 中国 ) 投

资有限公司、阿姆斯壮中国有限公司、喜利得 ( 上海 ) 有限公司、

上海普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现包含传播学、公共关

系学、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三个本科专业,实行大类

招生与培养,一年级共同上新闻传播学大类平台课,二年级根据

学生兴趣和特点分流专业。三个专业在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理念下

突出各自的培养特色,在网络新媒体、时尚传播、企业传播与公

关实务、媒体艺术与技术方面进行人才培养。2014 年获批上海市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在原有三个专业基础上,另行

在传播学专业设立时尚传播方向的卓越新闻传播班。

培养目标

该专业方向以时尚传播为人才培养特色,发挥东华大学地处

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时尚前沿优势,以新闻传播学教育为主体,整

合学校在时尚创意设计、时尚品牌与产业管理的师资力量和教育

资源,全力打造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以时尚传播为特色,

既具有时尚艺术素质又拥有新闻传播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

中国时尚传媒、时尚产业和上海国际化时尚大都市建设服务的特

色精英传播人才。

主要课程

该专业整合校内外专家,时尚传媒、时尚品牌的名家学者、

业界专家开设专业课程。课程包括:时尚美学、服饰文化、时尚

摄影、时尚营销、时尚流行趋势、时尚评论与写作、时尚传播前沿、

时尚创意产业、时尚品牌传播、时尚创意、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等。

实践环节

校内实践:利用学校融虚拟与实景为一体的高端演播厅、索

贝系统的全台一体化采编实验室、新闻与时尚摄影实验室、网络

编辑实验室等实验设施,开设时尚创意实践、时尚品牌工作坊、

时尚杂志编辑与制作、时尚影像制作、时尚传播毕业展示、毕业

论文(设计)等实践课程。

校外实践:人民网上海频道、新华社上海分社、时尚集团、

上海电视台星尚频道、荷兰国际广播电台五大媒体与该专业签订

了卓越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共建协议,将深度参与教学和实践环节,

从而为学生搭建了高层次的实习实践平台。

新闻传播学类

传播学专业

( 时尚传播方向)

咨询电话:021-62376897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6897/ 62371192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68

专业特色

该专业招生人数为 20 人,部分生源来自东华大学自主招生,

其他生源面向包括传播大类学生在内的有志于从事时尚传播事业

的全校新生,将组织专家通过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进行选拔。

该专业依托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东华大

学时尚传播研究中心进行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如以新闻

传播学为主体,与艺术学(特别是设计学)相结合,跨学科衍生

出时尚创意、时尚审美、时尚文化的知识结构;与管理学相结合,

跨学科衍生出时尚产业、时尚品牌传播等知识结构。复合型则是

指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传播能力的复合,即传统媒

体的采写编评能力与数字、网络媒体,社会化媒体的制作和传播

能力的结合;应用型则体现在培养学生时尚信息采编与评论等相

关实践技能。

该专业人才培养致力于国际化视野,已与美国密苏里大学、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美国纽约电影学院,荷

兰国际广播电台等海外高校与机构达成协议,为学生搭建包括

3+1、2+2 双学位、短期访学交流等国际合作与办学形式,以及

与法国、意大利等时尚学院的合作交流培养项目。

就业去向

毕业生可进入时尚传媒行业工作,包括国内外时尚报刊、时

尚杂志、电视台时尚频道与时尚栏目、时尚类网站等;其次可面

向国内外服装、化妆品、珠宝等时尚品牌、奢侈品品牌,从事品

牌策划、品牌管理、品牌营销传播的相关工作。同时积极搭建渠道,

鼓励毕业生前往海外高校攻读时尚传播相关方向的硕士学位。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备基础新闻传播、新媒体传播等知识,具有良

好的职业道德,能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时尚传媒、

政府和企业的相关部门、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或其他社会

组织机构从事信息采集与传播、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网络编辑

与信息管理、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传

播人才。

主要课程

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信息采写、中国新闻传播大

讲堂、中外新闻传播史、传播学研究方法、网络传播实务、媒介

经营管理、传播伦理与职业道德、影像传播、媒介融合概论、人

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纪录片理论与实务、数字摄影、虚拟场景

设计、影视编导、新媒体栏目策划与创意、社会化媒体、新闻编

辑与出版、广告设计等。

实践环节

非线性编辑与制作(影视后期制作)、网络调查与策划、网

络内容编辑、虚拟演播室实验、数字影像处理实习、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等。

专业特色

该专业以网络与新媒体传播为培养特色。面向传媒,培养既

拥有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传播技术手段和能力的复

合型高级传播人才;拥有先进的专业演播室、网络化的非线性编

辑与多媒体设计室,可进行现代化的特色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先

进的传播技能,能设计、会制作、懂传播;同时,完备的师资队

伍可培养学生拥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优良的自我修养和

文化审美意识。

该专业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威斯敏斯特

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项目,互认学分,通过到美国、英国 2+2 或

3+1 的学习方式,可同时获得东华大学和国外高校的本科学位。

就业去向

毕业生可进入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主流媒体和新闻网站、

门户网站等新媒体,时尚杂志和时尚频道等时尚媒体,广告、影

视、文化传播等商业传播公司,政府、企业等宣传部门,以及教育、

科研等机构,从事采访、编辑、策划、设计、制作、宣传、创意

等信息传播工作。毕业生尤其在网络新媒体和时尚传播领域具有

独特的就业优势。可从事的职业有记者、多媒体编辑、广告设计

和数码影像制作者、主持人、媒介经营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的

宣传与文化管理人员等。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单位有中新社上海分

社、上海报业集团、文汇报、上海电视台、齐鲁电视台等,或在

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 传播学专业

咨询电话:021-62376897/ 62371192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69

第69页

实践环节

设有认识实习、专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等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知识的

应用能力等,

专业特色

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强调“四个重视”。一是重视课堂教学,

确保全面系统学习专业理论,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注重案例分析

和问题讨论,开展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二是重视教学实践,积极参与认识实习、专业调查和毕业实习,

通过教学实习基地开展访问、调查、服务等活动,使学生熟悉社会、

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三是重视科研锻

炼,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完成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在实

践中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四是重视现代科技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电子政务基础理论及开发、应用技能。

该专业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商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项目,互

认学分,通过到英国 3+1 或 2+2 的学习方式,可同时获得东华大

学和普利茅斯大学本科学位。除此之外,该专业与 UCR(加州大

学河滨分校)签订了国际教育项目合作协议,用以支持该专业具

备条件的优秀学生前往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公共政策学院进修,也

能够推荐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硕士、博士项目以继续深造,切实

为该专业学生拓宽了在更为广阔的国际平台上学习的渠道。

在 2020 年 7 月底,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成功通

过了专业自主认证。该专业依托自身沉厚的底蕴和浓厚的人文精

神,打造了具备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成绩,

能够注重并达成在教学中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行政

管理专业人才,以此在认证评估中赢得了专家组成员对专业能力

和教学水平的一致高度评价。

就业去向

毕业生适合国家各级机关、教学单位、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

事业等单位。就业去向多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岗位。

近年来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有:上海静安区人民政府、上海长宁

区财政局、上海黄浦区人大、上海边防检查总站、上海地铁运营

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平安保险、葛兰素史克 ( 中国 ) 投

资有限公司、阿姆斯壮中国有限公司、喜利得 ( 上海 ) 有限公司、

上海普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现包含传播学、公共关

系学、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三个本科专业,实行大类

招生与培养,一年级共同上新闻传播学大类平台课,二年级根据

学生兴趣和特点分流专业。三个专业在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理念下

突出各自的培养特色,在网络新媒体、时尚传播、企业传播与公

关实务、媒体艺术与技术方面进行人才培养。2014 年获批上海市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在原有三个专业基础上,另行

在传播学专业设立时尚传播方向的卓越新闻传播班。

培养目标

该专业方向以时尚传播为人才培养特色,发挥东华大学地处

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时尚前沿优势,以新闻传播学教育为主体,整

合学校在时尚创意设计、时尚品牌与产业管理的师资力量和教育

资源,全力打造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以时尚传播为特色,

既具有时尚艺术素质又拥有新闻传播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

中国时尚传媒、时尚产业和上海国际化时尚大都市建设服务的特

色精英传播人才。

主要课程

该专业整合校内外专家,时尚传媒、时尚品牌的名家学者、

业界专家开设专业课程。课程包括:时尚美学、服饰文化、时尚

摄影、时尚营销、时尚流行趋势、时尚评论与写作、时尚传播前沿、

时尚创意产业、时尚品牌传播、时尚创意、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等。

实践环节

校内实践:利用学校融虚拟与实景为一体的高端演播厅、索

贝系统的全台一体化采编实验室、新闻与时尚摄影实验室、网络

编辑实验室等实验设施,开设时尚创意实践、时尚品牌工作坊、

时尚杂志编辑与制作、时尚影像制作、时尚传播毕业展示、毕业

论文(设计)等实践课程。

校外实践:人民网上海频道、新华社上海分社、时尚集团、

上海电视台星尚频道、荷兰国际广播电台五大媒体与该专业签订

了卓越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共建协议,将深度参与教学和实践环节,

从而为学生搭建了高层次的实习实践平台。

新闻传播学类

传播学专业

( 时尚传播方向)

咨询电话:021-62376897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6897/ 62371192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68

专业特色

该专业招生人数为 20 人,部分生源来自东华大学自主招生,

其他生源面向包括传播大类学生在内的有志于从事时尚传播事业

的全校新生,将组织专家通过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进行选拔。

该专业依托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东华大

学时尚传播研究中心进行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如以新闻

传播学为主体,与艺术学(特别是设计学)相结合,跨学科衍生

出时尚创意、时尚审美、时尚文化的知识结构;与管理学相结合,

跨学科衍生出时尚产业、时尚品牌传播等知识结构。复合型则是

指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传播能力的复合,即传统媒

体的采写编评能力与数字、网络媒体,社会化媒体的制作和传播

能力的结合;应用型则体现在培养学生时尚信息采编与评论等相

关实践技能。

该专业人才培养致力于国际化视野,已与美国密苏里大学、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美国纽约电影学院,荷

兰国际广播电台等海外高校与机构达成协议,为学生搭建包括

3+1、2+2 双学位、短期访学交流等国际合作与办学形式,以及

与法国、意大利等时尚学院的合作交流培养项目。

就业去向

毕业生可进入时尚传媒行业工作,包括国内外时尚报刊、时

尚杂志、电视台时尚频道与时尚栏目、时尚类网站等;其次可面

向国内外服装、化妆品、珠宝等时尚品牌、奢侈品品牌,从事品

牌策划、品牌管理、品牌营销传播的相关工作。同时积极搭建渠道,

鼓励毕业生前往海外高校攻读时尚传播相关方向的硕士学位。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备基础新闻传播、新媒体传播等知识,具有良

好的职业道德,能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时尚传媒、

政府和企业的相关部门、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或其他社会

组织机构从事信息采集与传播、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网络编辑

与信息管理、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传

播人才。

主要课程

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信息采写、中国新闻传播大

讲堂、中外新闻传播史、传播学研究方法、网络传播实务、媒介

经营管理、传播伦理与职业道德、影像传播、媒介融合概论、人

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纪录片理论与实务、数字摄影、虚拟场景

设计、影视编导、新媒体栏目策划与创意、社会化媒体、新闻编

辑与出版、广告设计等。

实践环节

非线性编辑与制作(影视后期制作)、网络调查与策划、网

络内容编辑、虚拟演播室实验、数字影像处理实习、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等。

专业特色

该专业以网络与新媒体传播为培养特色。面向传媒,培养既

拥有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传播技术手段和能力的复

合型高级传播人才;拥有先进的专业演播室、网络化的非线性编

辑与多媒体设计室,可进行现代化的特色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先

进的传播技能,能设计、会制作、懂传播;同时,完备的师资队

伍可培养学生拥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优良的自我修养和

文化审美意识。

该专业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威斯敏斯特

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项目,互认学分,通过到美国、英国 2+2 或

3+1 的学习方式,可同时获得东华大学和国外高校的本科学位。

就业去向

毕业生可进入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主流媒体和新闻网站、

门户网站等新媒体,时尚杂志和时尚频道等时尚媒体,广告、影

视、文化传播等商业传播公司,政府、企业等宣传部门,以及教育、

科研等机构,从事采访、编辑、策划、设计、制作、宣传、创意

等信息传播工作。毕业生尤其在网络新媒体和时尚传播领域具有

独特的就业优势。可从事的职业有记者、多媒体编辑、广告设计

和数码影像制作者、主持人、媒介经营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的

宣传与文化管理人员等。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单位有中新社上海分

社、上海报业集团、文汇报、上海电视台、齐鲁电视台等,或在

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 传播学专业

咨询电话:021-62376897/ 62371192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69

第70页

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健全人格,具有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意创新精神,掌握

新媒体与数字化传播环境下的公关调研、公关策划、公关写作、

公关沟通以及公关管理等相关知识技能,能够在公共关系及相关

领域从事调研、协调、传播、策划和管理等工作,能独立指导与

管理组织内外关系与社会声誉的综合型、应用型公共关系人才。

主要课程

公共关系学、大数据公关、公关调查与评估、公关策划学、

公关写作、公关语言学、危机公关综合实务、公关实务与案例分析、

新闻发言人模拟训练、公关伦理学、公关专业英语、传播学、新闻学、

广告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社会学、整合营销传播、社会化媒体、

公司专题片制作、影视编剧与创作等。

实践环节

主要设置课程实践、专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多元

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实践包括公关调查与评估、公关实务与案例

分析、新闻发言人模拟训练、数字影像处理实习等实践;专业实

践包括“东闻公关”工作室与公众号、校内外重大活动、全国公

关大赛、全国广告大赛、上海市公关奖学金等实践;专业毕业实

习包括大四上学期毕业实习(1)与下学期毕业实习(2);毕业

论文(设计)包括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等实践。

专业特色

该专业创办于 2001 年,为国内首批、华东地区首家公关本科专

业。十余年来,专业秉承“全球化视野,本土化运作”的理念,关注

国际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我国社会组织机构和行业市场,特

别是新文科新技术对公共关系人才培养的崭新需求,不断充实课程

内容,完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修炼与提升。

专业通过与爱德曼中国、博雅公关、哲基公关、东方卫视等知名

国内外顶尖企业建立校外导师与实践基地,并同时与美国密苏里

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普利茅斯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

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构建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结的理论和实务平

台,努力培养具有一定的知识底蕴、良好的沟通传播能力、较强

的创意策划与实施才能、受社会欢迎的高端公共关系专业人才。

就业去向

专业毕业生可在公关传播公司、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其

他社会团体从事形象塑造、公众关系协调、信息传播管理、大中

型活动策划执行工作。亦可在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媒体从事记者、

编导、主持人等工作。该专业学生曾在公关大赛与广告大赛中获

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毕业生曾获得中国广播电视主持“金

话筒”奖。十余年来,该专业毕业生活跃在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

和国内外著名公关公司中,为上海和其他地区的公共关系传播事

业贡献力量。

近年来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的大型企事业单位有:北京电视

台、美国亚什兰管理公司、友邦保险、中国移动(上海)、科勒集团、

中国电信(上海)、锦江集团公司、上海家化股份有限公司、上

汽集团、东方航空、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等。

还有一些知名的公关传播与咨询公司,如奥美、伟达、博雅、爱

德曼、蓝色光标、万博宣伟、海天网联、时空视点、嘉利、宣亚 ( 博

诚 ) 智杰、易为、嘉利、万卓全球、信诺、海天网联、灵思、淳博、

众为等。近年就业率近 100%。也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赴美国、英国、

法国及韩国、日本继续攻读公共关系相关方向的研究生。

公共关系学专业

咨询电话:021-62376897/62377026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70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

面向互联网社会的媒体融合需求,紧跟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创新与

发展,关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领域以

及生产、服务等经济领域。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多媒体发展趋势,

设置互动设计和数字影像两个方向,构建宽口径、个性化的学习

平台。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科学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

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团队

协作能力,可从事互联网媒体知识可视化教学,对网络教学资源

进行策划、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工作,能引领和推动

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

艺术与设计基础课程、视觉传达设计原理、动画原理、多媒

体技术原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心理学基础、教育心理学、视

听语言、影视编导、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技术学、传播学、广告学、电脑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认知

与交互设计、传播设计与应用、网站开发等。

实践环节

数字影像处理实习、电脑动画实习、综合项目开发(A)(B)

(C)、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其中,综合项目开发(A)

(B)(C)是指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到三年级第二学期,分三个阶段,

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结合全国设计大赛项目分别进行制作 / 执行、

创意 / 设计、策划 / 协调等能力的训练,多个项目获“国家级大学

生创新与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成果获全国和上海市大学生

设计比赛一、二、三等奖。

专业特色

该专业创建于 2000 年,始终紧跟影视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

关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领域,以及生产、

服务等经济领域。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发展趋势,构建宽

口径、个性化的学习平台,专业现设互动设计和数字影像两个方

向。该专业十分重视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和创新创意与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专

业拥有画室、电视演播室、音视频非线性编辑网络教室、多媒体

设计室和动画机房,建立了包括腾讯上海公司、中国出版蓝桥创

意产业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内的十余家校外实践基地,和《东

华新闻》制作中心、校级大学生计算机创作竞赛基地、学生工作

室等校内实践机构,鼓励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和开发项目,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该专业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项

目,互认学分,通过到英国 3+1 或 2+2 的学习方式,可同时获得

东华大学和普利茅斯大学本科学位。

就业去向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对社会各方面影响的深化,尤

其是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该专业将保持

良好的就业前景。毕业生能够在互联网行业、影视媒体与制作行

业、广告设计行业、教育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行业、营销

行业,以及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等,

从事网站和 APP 产品的策划、设计、开发、营销,以及影视、动

画、广告、游戏、多媒体内容的制片、编剧、导演、摄像、编辑、

特效等工作。

依靠传播系优秀的培养大平台和该专业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的

良好发展势头,近年来毕业生主要就业的知名单位有华为、腾讯、

阿里巴巴、大众点评、携程、优酷、百事通、上海电视台星尚频道、

ICS 上海国际频道、浙江卫视、山东电视台、中国电信(天翼视讯、

中国电信学院)、平安银行、中国银行、上海银行、上海申通地

铁集团、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等。也有部分学生自主创业,

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公司。近几年来,也有多名学生赴美国、英国、

日本、澳大利亚及我国香港地区深造,也有学生直接保送或考入

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

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攻读研究生。

教育技术学

(媒体制作与传播)

咨询电话:021-62376897/62377076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71

第71页

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健全人格,具有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意创新精神,掌握

新媒体与数字化传播环境下的公关调研、公关策划、公关写作、

公关沟通以及公关管理等相关知识技能,能够在公共关系及相关

领域从事调研、协调、传播、策划和管理等工作,能独立指导与

管理组织内外关系与社会声誉的综合型、应用型公共关系人才。

主要课程

公共关系学、大数据公关、公关调查与评估、公关策划学、

公关写作、公关语言学、危机公关综合实务、公关实务与案例分析、

新闻发言人模拟训练、公关伦理学、公关专业英语、传播学、新闻学、

广告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社会学、整合营销传播、社会化媒体、

公司专题片制作、影视编剧与创作等。

实践环节

主要设置课程实践、专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多元

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实践包括公关调查与评估、公关实务与案例

分析、新闻发言人模拟训练、数字影像处理实习等实践;专业实

践包括“东闻公关”工作室与公众号、校内外重大活动、全国公

关大赛、全国广告大赛、上海市公关奖学金等实践;专业毕业实

习包括大四上学期毕业实习(1)与下学期毕业实习(2);毕业

论文(设计)包括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等实践。

专业特色

该专业创办于 2001 年,为国内首批、华东地区首家公关本科专

业。十余年来,专业秉承“全球化视野,本土化运作”的理念,关注

国际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我国社会组织机构和行业市场,特

别是新文科新技术对公共关系人才培养的崭新需求,不断充实课程

内容,完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修炼与提升。

专业通过与爱德曼中国、博雅公关、哲基公关、东方卫视等知名

国内外顶尖企业建立校外导师与实践基地,并同时与美国密苏里

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普利茅斯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

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构建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结的理论和实务平

台,努力培养具有一定的知识底蕴、良好的沟通传播能力、较强

的创意策划与实施才能、受社会欢迎的高端公共关系专业人才。

就业去向

专业毕业生可在公关传播公司、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其

他社会团体从事形象塑造、公众关系协调、信息传播管理、大中

型活动策划执行工作。亦可在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媒体从事记者、

编导、主持人等工作。该专业学生曾在公关大赛与广告大赛中获

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毕业生曾获得中国广播电视主持“金

话筒”奖。十余年来,该专业毕业生活跃在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

和国内外著名公关公司中,为上海和其他地区的公共关系传播事

业贡献力量。

近年来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的大型企事业单位有:北京电视

台、美国亚什兰管理公司、友邦保险、中国移动(上海)、科勒集团、

中国电信(上海)、锦江集团公司、上海家化股份有限公司、上

汽集团、东方航空、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等。

还有一些知名的公关传播与咨询公司,如奥美、伟达、博雅、爱

德曼、蓝色光标、万博宣伟、海天网联、时空视点、嘉利、宣亚 ( 博

诚 ) 智杰、易为、嘉利、万卓全球、信诺、海天网联、灵思、淳博、

众为等。近年就业率近 100%。也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赴美国、英国、

法国及韩国、日本继续攻读公共关系相关方向的研究生。

公共关系学专业

咨询电话:021-62376897/62377026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70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

面向互联网社会的媒体融合需求,紧跟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创新与

发展,关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领域以

及生产、服务等经济领域。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多媒体发展趋势,

设置互动设计和数字影像两个方向,构建宽口径、个性化的学习

平台。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科学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

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团队

协作能力,可从事互联网媒体知识可视化教学,对网络教学资源

进行策划、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工作,能引领和推动

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

艺术与设计基础课程、视觉传达设计原理、动画原理、多媒

体技术原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心理学基础、教育心理学、视

听语言、影视编导、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技术学、传播学、广告学、电脑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认知

与交互设计、传播设计与应用、网站开发等。

实践环节

数字影像处理实习、电脑动画实习、综合项目开发(A)(B)

(C)、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其中,综合项目开发(A)

(B)(C)是指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到三年级第二学期,分三个阶段,

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结合全国设计大赛项目分别进行制作 / 执行、

创意 / 设计、策划 / 协调等能力的训练,多个项目获“国家级大学

生创新与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成果获全国和上海市大学生

设计比赛一、二、三等奖。

专业特色

该专业创建于 2000 年,始终紧跟影视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

关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领域,以及生产、

服务等经济领域。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发展趋势,构建宽

口径、个性化的学习平台,专业现设互动设计和数字影像两个方

向。该专业十分重视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和创新创意与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专

业拥有画室、电视演播室、音视频非线性编辑网络教室、多媒体

设计室和动画机房,建立了包括腾讯上海公司、中国出版蓝桥创

意产业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内的十余家校外实践基地,和《东

华新闻》制作中心、校级大学生计算机创作竞赛基地、学生工作

室等校内实践机构,鼓励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和开发项目,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该专业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项

目,互认学分,通过到英国 3+1 或 2+2 的学习方式,可同时获得

东华大学和普利茅斯大学本科学位。

就业去向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对社会各方面影响的深化,尤

其是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该专业将保持

良好的就业前景。毕业生能够在互联网行业、影视媒体与制作行

业、广告设计行业、教育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行业、营销

行业,以及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等,

从事网站和 APP 产品的策划、设计、开发、营销,以及影视、动

画、广告、游戏、多媒体内容的制片、编剧、导演、摄像、编辑、

特效等工作。

依靠传播系优秀的培养大平台和该专业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的

良好发展势头,近年来毕业生主要就业的知名单位有华为、腾讯、

阿里巴巴、大众点评、携程、优酷、百事通、上海电视台星尚频道、

ICS 上海国际频道、浙江卫视、山东电视台、中国电信(天翼视讯、

中国电信学院)、平安银行、中国银行、上海银行、上海申通地

铁集团、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等。也有部分学生自主创业,

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公司。近几年来,也有多名学生赴美国、英国、

日本、澳大利亚及我国香港地区深造,也有学生直接保送或考入

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

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攻读研究生。

教育技术学

(媒体制作与传播)

咨询电话:021-62376897/62377076

电子邮箱:momowaiting2017@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71

第72页

东华大学外语学院成立于 1999 年 , 前身为外语教研室、外

语系,创建于 1951 年,1994 年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2002 年

招收日语专业本科生。本科专业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英语翻

译、日语语言文学、日语国际经济与贸易。1998 年获批招收外国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2010 年获批招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研究生,2017 年获批招收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外语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85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 43

人,长期聘任外籍教师 2-3 人,日语专业每年聘请 2-3 名日本知

名大学教授承担国际经济与贸易方向的课程。研究中心与专业学

术资源支撑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研究中心包括:莎

士比亚研究所(校级);三个院级研究中心,语言科学与工程研

究中心、日本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比较文化与跨文化研究中心。

学校图书馆及学院资料室拥有与外语专业相关的中外文藏书 4 万

册、国内期刊 21 种、国外期刊 20 种、中文数据库 28 个、外文

数据库 12 个,以及电子期刊读物 26 种。此外,学院还拥有特色

学术资源,主要包括 1000 余册莎士比亚研究相关图书、10000

余册图书及历史文献的“野元菊雄文库”、2000 余册图书及文献

的“国松昭文库”、700 万词容量纺织科学语料库、1500 万词容

量的科技语料库及其它科研、教学辅助资源。

外语学院 咨询电话:021-67792446

电子邮箱:wyfb@dhu.edu.cn

72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系统掌握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知识,以及英汉

双语翻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经过系统的英语语言、文学、口笔

译技能等实践能力训练,具备良好的汉英双语表达能力,熟练运

用双语在涉外场合进行语言与文化的沟通与组织工作,具有语言

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主要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英语演讲与

辩论、英汉翻译、汉英翻译、西方思想经典选读、跨文化交际、

英语小说选读、英语散文选读、英语诗歌戏剧选读、翻译史、翻

译理论与实践、科技英语翻译、新闻英语翻译、文学翻译、陪同

口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商务写作、英语史、英汉语言对比、

语言学概论、语用学、语言实践。

实践环节

外语学院英语语言实践课程为东华大学精品课程、外语学院

英语专业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主导思想是:以学生为

主体,采用“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索式学习”

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倡导个性化

学习。自 2005 年课程开始至今,已发展成多个俱乐部,如读书、

翻译、表演、演讲、辩论、影视、创意、模拟联合国、实际考察、

访问与调查、建青实验学校东华实验学校兴趣小组合作项目等。

其中,模拟联合国自 2005 年创办至今,已经先后派出几百人次

参与国内外各大模拟联合国大会,并多次获奖。学院从 2009 年

开始,连续举办了 13 届东华大学自己的模拟联合国大会,该大会

已经成为国际级别的大会。其他俱乐部也给学生提供了参与各种

实践和竞赛的机会,如口译比赛、电影翻译配音比赛、创业大赛、

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均取得骄人成绩。除此以外,学生在大三

下学期,还可参加每年一度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电视节的志愿者

活动。

在实践基础之上,学生自觉做研究、召集感兴趣的同伴一起

设计并申报国家级、市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先后有多个项目

获得国家级、市级创新奖项。

专业特色

外语学院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

养特色——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志愿者服务为平台,以国际交

流为手段,培养有创新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英语

专业分为翻译方向、语言文化方向两个分支,翻译方向通过翻译史、

翻译理论与实践、科技英语翻译、文学翻译等课程多方面培养学

生的翻译技能,同时通过陪同口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等系列

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语言文化方向则主要培养学生对

语言文化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同时依托东华大学

莎士比亚研究中心的优秀成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依托纺织服

装专业的办学优势,加设纺织服装外贸英语,培养纺织服装外贸

领域的外语人才。该专业除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之

外,鼓励学生掌握宽泛的人文经济和管理学科知识,了解中外国

情和文化,以成为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综合素质高的通识

人才。本专业人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各种文件,系统掌握第

二外语(日、法、德三选一),通过教学实践和社会实习,提高

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能够胜任翻译、外事、外贸、

会展、新闻、英语教学和科研等工作。

该专业通过俱乐部教学,英语 - 模联、莎剧、创意、影视、读书、

翻译、表演、实地考察、调查与采访、英文报纸、诗歌等活动培

养创新性人才;开拓多个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如上海国

际影视节中心、宁波杭州湾新区科技翻译、新东方、策马翻译有

限公司、亚洲学院、上海儒森教育进修学校等实习实践基地,培

养实践型人才;结合英语系的交换项目,包括中国香港岭南大学,

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

分校,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等,

培养国际化人才。

英语系学生在历次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八级统考中,成绩突出,

每年的考试合格率均高出全国平均合格率 30% ~ 40%。学生在

校期间可以跨专业(学院)选修和辅修其他专业的课程,该专业

毕业生普遍具有第二专业甚至第三专业方面的知识,连续多年在

上海市大学生翻译配音比赛中囊括配音项目和翻译项目一、二等

奖的好成绩,在众多参赛院校中名列前茅。

就业去向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走出去的战略实施,在

较长的时期内,英语专业仍会继续保持相对良好的就业前景。毕

业生能够在外事、外贸、文化出版、教育、旅游、教育等行业,

从事翻译、管理、教学、国际文化交流等工作。就业的主要单位

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等国内知名金融机构,拜耳、

埃森哲、蒂森克虏伯等世界 500 强企业,以及普华永道、安永、

德勤等国际知名会计事务所。也有部分学生进入北京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

继续深造;或进入伯明翰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名校攻

读研究生。

在外语学院夯实基础、加强创新的培养模式下,加之英语专

业较为广阔的就业领域,英语系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近 100%。

英语专业

咨询电话:021-67792052

电子邮箱:wyfb@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73

第73页

东华大学外语学院成立于 1999 年 , 前身为外语教研室、外

语系,创建于 1951 年,1994 年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2002 年

招收日语专业本科生。本科专业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英语翻

译、日语语言文学、日语国际经济与贸易。1998 年获批招收外国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2010 年获批招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研究生,2017 年获批招收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外语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85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 43

人,长期聘任外籍教师 2-3 人,日语专业每年聘请 2-3 名日本知

名大学教授承担国际经济与贸易方向的课程。研究中心与专业学

术资源支撑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研究中心包括:莎

士比亚研究所(校级);三个院级研究中心,语言科学与工程研

究中心、日本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比较文化与跨文化研究中心。

学校图书馆及学院资料室拥有与外语专业相关的中外文藏书 4 万

册、国内期刊 21 种、国外期刊 20 种、中文数据库 28 个、外文

数据库 12 个,以及电子期刊读物 26 种。此外,学院还拥有特色

学术资源,主要包括 1000 余册莎士比亚研究相关图书、10000

余册图书及历史文献的“野元菊雄文库”、2000 余册图书及文献

的“国松昭文库”、700 万词容量纺织科学语料库、1500 万词容

量的科技语料库及其它科研、教学辅助资源。

外语学院 咨询电话:021-67792446

电子邮箱:wyfb@dhu.edu.cn

72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系统掌握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知识,以及英汉

双语翻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经过系统的英语语言、文学、口笔

译技能等实践能力训练,具备良好的汉英双语表达能力,熟练运

用双语在涉外场合进行语言与文化的沟通与组织工作,具有语言

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主要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英语演讲与

辩论、英汉翻译、汉英翻译、西方思想经典选读、跨文化交际、

英语小说选读、英语散文选读、英语诗歌戏剧选读、翻译史、翻

译理论与实践、科技英语翻译、新闻英语翻译、文学翻译、陪同

口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商务写作、英语史、英汉语言对比、

语言学概论、语用学、语言实践。

实践环节

外语学院英语语言实践课程为东华大学精品课程、外语学院

英语专业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主导思想是:以学生为

主体,采用“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索式学习”

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倡导个性化

学习。自 2005 年课程开始至今,已发展成多个俱乐部,如读书、

翻译、表演、演讲、辩论、影视、创意、模拟联合国、实际考察、

访问与调查、建青实验学校东华实验学校兴趣小组合作项目等。

其中,模拟联合国自 2005 年创办至今,已经先后派出几百人次

参与国内外各大模拟联合国大会,并多次获奖。学院从 2009 年

开始,连续举办了 13 届东华大学自己的模拟联合国大会,该大会

已经成为国际级别的大会。其他俱乐部也给学生提供了参与各种

实践和竞赛的机会,如口译比赛、电影翻译配音比赛、创业大赛、

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均取得骄人成绩。除此以外,学生在大三

下学期,还可参加每年一度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电视节的志愿者

活动。

在实践基础之上,学生自觉做研究、召集感兴趣的同伴一起

设计并申报国家级、市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先后有多个项目

获得国家级、市级创新奖项。

专业特色

外语学院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

养特色——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志愿者服务为平台,以国际交

流为手段,培养有创新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英语

专业分为翻译方向、语言文化方向两个分支,翻译方向通过翻译史、

翻译理论与实践、科技英语翻译、文学翻译等课程多方面培养学

生的翻译技能,同时通过陪同口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等系列

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语言文化方向则主要培养学生对

语言文化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同时依托东华大学

莎士比亚研究中心的优秀成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依托纺织服

装专业的办学优势,加设纺织服装外贸英语,培养纺织服装外贸

领域的外语人才。该专业除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之

外,鼓励学生掌握宽泛的人文经济和管理学科知识,了解中外国

情和文化,以成为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综合素质高的通识

人才。本专业人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各种文件,系统掌握第

二外语(日、法、德三选一),通过教学实践和社会实习,提高

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能够胜任翻译、外事、外贸、

会展、新闻、英语教学和科研等工作。

该专业通过俱乐部教学,英语 - 模联、莎剧、创意、影视、读书、

翻译、表演、实地考察、调查与采访、英文报纸、诗歌等活动培

养创新性人才;开拓多个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如上海国

际影视节中心、宁波杭州湾新区科技翻译、新东方、策马翻译有

限公司、亚洲学院、上海儒森教育进修学校等实习实践基地,培

养实践型人才;结合英语系的交换项目,包括中国香港岭南大学,

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

分校,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等,

培养国际化人才。

英语系学生在历次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八级统考中,成绩突出,

每年的考试合格率均高出全国平均合格率 30% ~ 40%。学生在

校期间可以跨专业(学院)选修和辅修其他专业的课程,该专业

毕业生普遍具有第二专业甚至第三专业方面的知识,连续多年在

上海市大学生翻译配音比赛中囊括配音项目和翻译项目一、二等

奖的好成绩,在众多参赛院校中名列前茅。

就业去向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走出去的战略实施,在

较长的时期内,英语专业仍会继续保持相对良好的就业前景。毕

业生能够在外事、外贸、文化出版、教育、旅游、教育等行业,

从事翻译、管理、教学、国际文化交流等工作。就业的主要单位

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等国内知名金融机构,拜耳、

埃森哲、蒂森克虏伯等世界 500 强企业,以及普华永道、安永、

德勤等国际知名会计事务所。也有部分学生进入北京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

继续深造;或进入伯明翰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名校攻

读研究生。

在外语学院夯实基础、加强创新的培养模式下,加之英语专

业较为广阔的就业领域,英语系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近 100%。

英语专业

咨询电话:021-67792052

电子邮箱:wyfb@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73

第74页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拥有宽

厚的日本语言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经济贸易知识与较高口、笔译

翻译能力,能在金融、外贸企业、经济贸易、旅游、教育行业,

从事翻译、经营、管理、国际文化交流、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

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

日语精读、日语语法、日本近现代文学、日语口译、日本时

事听解、汉日 - 日汉翻译、交替传译综合训练、跨文化交际、商务

日语、服饰日语、日本经济论、日本企业论(明治大学)、市场

营销(明治大学)、日本金融(静冈大学)等。

实践环节

日语专业设有听说实践、专业理论与实践、任务型国际交流

实践、日语俱乐部、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小组等实践课程。学生的

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不

断提高。学院与明治大学、静冈大学等友好学校联合,每年选拔、

组织学生赴日短期考察,与日本大学生进行共同课题发表、开展

任务型的学生国际交流活动。第四学年学生可由系里推荐,在日

资企业、期刊社、出版社、外语学校等各类单位实习。此外,每

年均有多个学生创新项目获得各级立项资助。

专业特色

日语专业获批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是综合大学中率先获此殊荣的专业。

日语系依照“语言 + 专业”、“语言 + 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

开设了“日本语言文学”和“日语(国际经济与贸易)”2 个专业

方向。“日本语言文学”专业方向,注重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日语“听、

说、读、写、译”5 项技能,了解日本文化,具有较强语言交际能

力和口、笔译翻译能力的日语专业人才。“日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方向,培养既擅长日语又具有国际经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该方向是高校日语专业里为数不多的、经过正式批准而设置的专

业方向。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日语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

修课程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

日语系着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合作,与国外名

校联合开发双校园人才培养项目、开设国际课程,聘请国内外著

名大学教授执鞭,邀请日本著名专家或国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

举办日语研讨会等各种研究交流活动,旨在活跃学术氛围、拓宽

师生视野,努力搭建平台,使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

实现高水准教学资源的共享。

日语系学生在历年全国日语专业四、八级统考中,成绩突出,

合格率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准。同时,在全国性的日本知识大赛、

作文大赛、演讲比赛等各类赛事中年年连创佳绩。

目前,日语系与东京农工大学、名古屋大学、明治大学、杏

林大学、同志社大学、京都府立大学、关西大学、早稻田大学、

冲绳大学、秋田大学、金泽大学、信州大学等多所日本大学建立

了友好校际关系,每年选派数十名交换留学生赴各交流院校进行

长期或短期留学。

就业去向

日语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就业于金融、制造、外贸、服务等部

门的外资企业,特别是日资企业,从事管理、企划经理、人事经理、

批发 / 零售执行经理、进出口行政经理、商务拓展、国际销售、营

销经理、营销沟通、企业沟通、产品管理、市场调研等职位的工作。

此外,还可报考政府部门公务员,从事行政管理、国际交流等工作,

或就职于教育机构从事教师、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等工作。此外,

近年考取国内外大学的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呈现增长趋

势。

历届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有三菱商事、三井住友银行、三菱电机、

伊藤忠商事、瑞穗银行、松下电器、本田汽车、日本航空、日立

等知名日资企业。此外,每年还有多名学生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

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悉尼大学等

国内外知名学府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

100%。

日语专业

咨询电话:021-67792446

学院网址:http://flc.dhu.edu.cn

74

钱宝钧学院 ——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

建设钱宝钧学院是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

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决策

部署,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学院以国家战略和社

会需求为导向,以交叉融合为特色,以培养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

加强顶层设计,布局新专业,整合优势资源,围绕“新兴专业孵化器、

改革措施实验田、人才培养新标杆”定位,建设学校本科教育教

学改革示范区。

需求导向,布局新专业。2020 年来获批新专业 5 个、双学士

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2 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2 个,进一步

丰富人才培养专业内涵;以交叉融合为特色,加强顶层设计,采

取校院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从“学科中心”向“培养中心”、从“教

师中心”到“学生中心”转变。

聚合资源,实施交叉融合培养。“民用航空复合材料”“知

识产权”“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及机器人”“尚创 • 创新”及

“材料智能制造”6 个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积极实施“小班化、国

际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

整合优势资源,通过高水平师资、学科、科研、企业实践基地等

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在钱宝钧学院的集聚,培养具有不同学科背景

的复合型拔尖人才。

面向未来,树立一流人才培养标杆。瞄准国家、上海市战略

需求,学院聚焦孵化和建设新专业,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打造“一流师资”“一流金课”“一流标准”,深化拔尖创新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将其建设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

摇篮。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75

第75页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拥有宽

厚的日本语言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经济贸易知识与较高口、笔译

翻译能力,能在金融、外贸企业、经济贸易、旅游、教育行业,

从事翻译、经营、管理、国际文化交流、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

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

日语精读、日语语法、日本近现代文学、日语口译、日本时

事听解、汉日 - 日汉翻译、交替传译综合训练、跨文化交际、商务

日语、服饰日语、日本经济论、日本企业论(明治大学)、市场

营销(明治大学)、日本金融(静冈大学)等。

实践环节

日语专业设有听说实践、专业理论与实践、任务型国际交流

实践、日语俱乐部、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小组等实践课程。学生的

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不

断提高。学院与明治大学、静冈大学等友好学校联合,每年选拔、

组织学生赴日短期考察,与日本大学生进行共同课题发表、开展

任务型的学生国际交流活动。第四学年学生可由系里推荐,在日

资企业、期刊社、出版社、外语学校等各类单位实习。此外,每

年均有多个学生创新项目获得各级立项资助。

专业特色

日语专业获批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是综合大学中率先获此殊荣的专业。

日语系依照“语言 + 专业”、“语言 + 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

开设了“日本语言文学”和“日语(国际经济与贸易)”2 个专业

方向。“日本语言文学”专业方向,注重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日语“听、

说、读、写、译”5 项技能,了解日本文化,具有较强语言交际能

力和口、笔译翻译能力的日语专业人才。“日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方向,培养既擅长日语又具有国际经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该方向是高校日语专业里为数不多的、经过正式批准而设置的专

业方向。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日语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

修课程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

日语系着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合作,与国外名

校联合开发双校园人才培养项目、开设国际课程,聘请国内外著

名大学教授执鞭,邀请日本著名专家或国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

举办日语研讨会等各种研究交流活动,旨在活跃学术氛围、拓宽

师生视野,努力搭建平台,使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

实现高水准教学资源的共享。

日语系学生在历年全国日语专业四、八级统考中,成绩突出,

合格率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准。同时,在全国性的日本知识大赛、

作文大赛、演讲比赛等各类赛事中年年连创佳绩。

目前,日语系与东京农工大学、名古屋大学、明治大学、杏

林大学、同志社大学、京都府立大学、关西大学、早稻田大学、

冲绳大学、秋田大学、金泽大学、信州大学等多所日本大学建立

了友好校际关系,每年选派数十名交换留学生赴各交流院校进行

长期或短期留学。

就业去向

日语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就业于金融、制造、外贸、服务等部

门的外资企业,特别是日资企业,从事管理、企划经理、人事经理、

批发 / 零售执行经理、进出口行政经理、商务拓展、国际销售、营

销经理、营销沟通、企业沟通、产品管理、市场调研等职位的工作。

此外,还可报考政府部门公务员,从事行政管理、国际交流等工作,

或就职于教育机构从事教师、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等工作。此外,

近年考取国内外大学的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呈现增长趋

势。

历届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有三菱商事、三井住友银行、三菱电机、

伊藤忠商事、瑞穗银行、松下电器、本田汽车、日本航空、日立

等知名日资企业。此外,每年还有多名学生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

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悉尼大学等

国内外知名学府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

100%。

日语专业

咨询电话:021-67792446

学院网址:http://flc.dhu.edu.cn

74

钱宝钧学院 ——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

建设钱宝钧学院是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

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决策

部署,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学院以国家战略和社

会需求为导向,以交叉融合为特色,以培养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

加强顶层设计,布局新专业,整合优势资源,围绕“新兴专业孵化器、

改革措施实验田、人才培养新标杆”定位,建设学校本科教育教

学改革示范区。

需求导向,布局新专业。2020 年来获批新专业 5 个、双学士

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2 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2 个,进一步

丰富人才培养专业内涵;以交叉融合为特色,加强顶层设计,采

取校院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从“学科中心”向“培养中心”、从“教

师中心”到“学生中心”转变。

聚合资源,实施交叉融合培养。“民用航空复合材料”“知

识产权”“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及机器人”“尚创 • 创新”及

“材料智能制造”6 个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积极实施“小班化、国

际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

整合优势资源,通过高水平师资、学科、科研、企业实践基地等

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在钱宝钧学院的集聚,培养具有不同学科背景

的复合型拔尖人才。

面向未来,树立一流人才培养标杆。瞄准国家、上海市战略

需求,学院聚焦孵化和建设新专业,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打造“一流师资”“一流金课”“一流标准”,深化拔尖创新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将其建设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

摇篮。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75

第76页

机构名称:东华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地 址:上海市松江区人民北路 2999 号行政楼 219 室

联系电话:021-67792369

邮 编:201620

网 址:http://web.dhu.edu.cn/dhuzizhu/

邮 箱:67792369@dhu.edu.cn

官方微信:DHU 东小阳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确立了“经济保障、发展支持、

价值引导”的资助育人工作理念,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

基本原则,每年投入上亿元的资助经费,覆盖所有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在切实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立足“自

强不息,仁爱共济”的校园慈善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

一、以解决学生经济负担为根本——提供资金保障

学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及补助补贴等,

从经济上给予学生强有力的支持。新生报到前,学校将开通网上

绿色通道,为无力缴纳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办理缓交,确保

每名困难学子顺利入学。学校设有政府、校内、社会三类奖助学

金等近 100 项,及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约 2000 个,给予全体学生

积极进取并获取收入的充足机会。优秀学生可申请获得国家奖学

金(8000 元 / 人)、上海市奖学金(8000 元 / 人)、东华大学

奖学金(3000 元 / 人)以及宝钢奖学金(10000 元 / 人)、桑麻

奖学金(2000-10000 元 / 人)、晋江奖学金(5000-10000 元 / 人)、

旭日奖学金(10000 元 / 人)、纺织之光奖学金(8000 元 / 人)、

恒逸奖学金(3000-5000 元 / 人)、天骥奖学金(3000-6000

元 / 人)等奖学金。有所专长的学生还可获得学科竞赛奖、社会实

践优秀奖、文娱活动优胜奖、体育竞赛优胜奖等单项奖学金。

二、以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为重点——提供发展支持

学校系统构建发展型资助新格局,把“扶困”与“扶智”、“扶

志”结合起来,凝心聚力、创新发展,从学生身心成长、能力成长、

思想成长三方面科学构建“阳光成才计划”(砺志学苑课程体系),

致力于为学生素质全面持续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校每年投

资助育人

76

入经费,重点支持获奖受助学生参加各类学习实践,每年受益人

数近 1000 人。同时,学校积极实施大学生公益创业训练,开辟

了小世界书吧、图咖、陪学咖和乡村振兴农产品推广小组等多个

实训平台,支持学生进行经营体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及创业能

力的优秀人才。

三、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实施价值引导

学校自 2007 年启动以获奖受助学生为主体的慈善育人基地

建设,以“自强不息、仁爱共济”的校园慈善文化为载体,坚定

为优秀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十余年来,学校积极引导学生

持续组织爱心募捐及义卖,迄今已为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

灾地区和定点扶贫盐津县提供逾 1000 万元的善款和物资;每年

组队参加上海市“蓝天下的至爱”大型慈善活动,举办学雷锋、

慈善晚会、“助学筑梦铸人”征文、建档立卡新生看上海及慈善

志愿“双文化月”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智力助残、公益环保、

铁路春运志愿者、杏林义工、高龄老人暖心摄影、关爱农民工子

女和自闭症儿童等志愿服务,50 余个长期服务基地遍布全市各区,

累计服务时长已超 160 万小时;每年暑假开展资助政策宣传专项

社会实践活动,选拔并组织获奖受助学生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

方投身实践,助力教育公平,支持乡村振兴。

备注:各类资助项目内容及要求均以当年《学生手册》规定

为准。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77

第77页

机构名称:东华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地 址:上海市松江区人民北路 2999 号行政楼 219 室

联系电话:021-67792369

邮 编:201620

网 址:http://web.dhu.edu.cn/dhuzizhu/

邮 箱:67792369@dhu.edu.cn

官方微信:DHU 东小阳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确立了“经济保障、发展支持、

价值引导”的资助育人工作理念,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

基本原则,每年投入上亿元的资助经费,覆盖所有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在切实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立足“自

强不息,仁爱共济”的校园慈善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

一、以解决学生经济负担为根本——提供资金保障

学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及补助补贴等,

从经济上给予学生强有力的支持。新生报到前,学校将开通网上

绿色通道,为无力缴纳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办理缓交,确保

每名困难学子顺利入学。学校设有政府、校内、社会三类奖助学

金等近 100 项,及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约 2000 个,给予全体学生

积极进取并获取收入的充足机会。优秀学生可申请获得国家奖学

金(8000 元 / 人)、上海市奖学金(8000 元 / 人)、东华大学

奖学金(3000 元 / 人)以及宝钢奖学金(10000 元 / 人)、桑麻

奖学金(2000-10000 元 / 人)、晋江奖学金(5000-10000 元 / 人)、

旭日奖学金(10000 元 / 人)、纺织之光奖学金(8000 元 / 人)、

恒逸奖学金(3000-5000 元 / 人)、天骥奖学金(3000-6000

元 / 人)等奖学金。有所专长的学生还可获得学科竞赛奖、社会实

践优秀奖、文娱活动优胜奖、体育竞赛优胜奖等单项奖学金。

二、以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为重点——提供发展支持

学校系统构建发展型资助新格局,把“扶困”与“扶智”、“扶

志”结合起来,凝心聚力、创新发展,从学生身心成长、能力成长、

思想成长三方面科学构建“阳光成才计划”(砺志学苑课程体系),

致力于为学生素质全面持续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校每年投

资助育人

76

入经费,重点支持获奖受助学生参加各类学习实践,每年受益人

数近 1000 人。同时,学校积极实施大学生公益创业训练,开辟

了小世界书吧、图咖、陪学咖和乡村振兴农产品推广小组等多个

实训平台,支持学生进行经营体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及创业能

力的优秀人才。

三、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实施价值引导

学校自 2007 年启动以获奖受助学生为主体的慈善育人基地

建设,以“自强不息、仁爱共济”的校园慈善文化为载体,坚定

为优秀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十余年来,学校积极引导学生

持续组织爱心募捐及义卖,迄今已为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

灾地区和定点扶贫盐津县提供逾 1000 万元的善款和物资;每年

组队参加上海市“蓝天下的至爱”大型慈善活动,举办学雷锋、

慈善晚会、“助学筑梦铸人”征文、建档立卡新生看上海及慈善

志愿“双文化月”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智力助残、公益环保、

铁路春运志愿者、杏林义工、高龄老人暖心摄影、关爱农民工子

女和自闭症儿童等志愿服务,50 余个长期服务基地遍布全市各区,

累计服务时长已超 160 万小时;每年暑假开展资助政策宣传专项

社会实践活动,选拔并组织获奖受助学生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

方投身实践,助力教育公平,支持乡村振兴。

备注:各类资助项目内容及要求均以当年《学生手册》规定

为准。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77

第78页

学生就业创业

东华大学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弘扬“诚信弘毅、尚实创新”东华就业文化,

遵循“志于道、兴于术、立于德、成于业”就业理念,以全面推

进学生就业创业质量提升为总体目标,实现学生多渠道、更充分、

更高质量就业创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

就业地区为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保持了高质量就业。

就业率保持较高的水平。近五年就业率平均在 96% 以上,

2020 年毕业生薪资排在全国高校第 18 位,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

生总体满意度超过 96%。

学校就业创业形成以课堂教学、生涯实践、咨询服务以及就

业指导四维一体的“弘毅”生涯教育体系;以时尚创意创业 + 科

技创业为特色的“尚创”生态系统。

东华大学“弘毅”生涯教育体系

东华大学“尚创”生态系统

获奖时间 获奖名称

2018 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7 “尚创汇”众创空间获评科技部国家级众创空间

2017 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

2016 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

2016 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4 全国大学生就业最佳企业评选优秀组织高校

2012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09 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78

建设“弘毅”生涯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经过多年实践,东华大学基于“诚信弘毅,尚实创新”就业文化,

形成了课堂教学、生涯实践、咨询服务以及就业指导四维一体的“弘

毅”生涯教育体系,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导贯穿全程。

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了解生涯规划知识、增强远大志向

和坚强意志,不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学校设有生涯发展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研组,拥有教

育部、上海市聘任的各类师资 5 名,各类就业创业师资 160 余人

次。开设《大学新生生涯导航》、《创业基础》等生涯教育和创

新创业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大学新生生涯导航》入选教育部首

批“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截至 2020 年底,

学校共有市校两级生涯工作室 13 个。学校实施“弘毅·彩虹人生”

困难学生就业帮扶计划,2020 届困难学生就业率达 97.37%。

建设“尚创”生态系统,培育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近年来,东华大学立足“现代纺织”特色,积极对接国家战

略特需和国际时尚创意两个制高点,服务区域和行业经济建设,

形成以时尚创意创业 + 科技创业为特色的“尚创”生态系统。培

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国家和上海创新发展

战略。

近年来,学校共获得各级创业计划竞赛奖 150 余项,其中挑

战杯全国赛金奖 2 项;在重大学科竞赛中获 70 个国际奖项,130

余个国家级奖项,学校系国家、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首批立项学校,2007 年至今,获得教育部和上海市项目 2000 余

项,累计资助金额 2000 余万元,直接受益学生 10000 余人。

东华毕业生向总书记介绍创业企业产品

学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部分获奖情况

东华大学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宣传月活动 东华大学 2020 年山东五市空中推介会 东华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东华大学大型招聘会 700 家单位参展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79

第79页

学生就业创业

东华大学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弘扬“诚信弘毅、尚实创新”东华就业文化,

遵循“志于道、兴于术、立于德、成于业”就业理念,以全面推

进学生就业创业质量提升为总体目标,实现学生多渠道、更充分、

更高质量就业创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

就业地区为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保持了高质量就业。

就业率保持较高的水平。近五年就业率平均在 96% 以上,

2020 年毕业生薪资排在全国高校第 18 位,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

生总体满意度超过 96%。

学校就业创业形成以课堂教学、生涯实践、咨询服务以及就

业指导四维一体的“弘毅”生涯教育体系;以时尚创意创业 + 科

技创业为特色的“尚创”生态系统。

东华大学“弘毅”生涯教育体系

东华大学“尚创”生态系统

获奖时间 获奖名称

2018 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7 “尚创汇”众创空间获评科技部国家级众创空间

2017 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

2016 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

2016 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4 全国大学生就业最佳企业评选优秀组织高校

2012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09 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78

建设“弘毅”生涯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经过多年实践,东华大学基于“诚信弘毅,尚实创新”就业文化,

形成了课堂教学、生涯实践、咨询服务以及就业指导四维一体的“弘

毅”生涯教育体系,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导贯穿全程。

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了解生涯规划知识、增强远大志向

和坚强意志,不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学校设有生涯发展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研组,拥有教

育部、上海市聘任的各类师资 5 名,各类就业创业师资 160 余人

次。开设《大学新生生涯导航》、《创业基础》等生涯教育和创

新创业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大学新生生涯导航》入选教育部首

批“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截至 2020 年底,

学校共有市校两级生涯工作室 13 个。学校实施“弘毅·彩虹人生”

困难学生就业帮扶计划,2020 届困难学生就业率达 97.37%。

建设“尚创”生态系统,培育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近年来,东华大学立足“现代纺织”特色,积极对接国家战

略特需和国际时尚创意两个制高点,服务区域和行业经济建设,

形成以时尚创意创业 + 科技创业为特色的“尚创”生态系统。培

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国家和上海创新发展

战略。

近年来,学校共获得各级创业计划竞赛奖 150 余项,其中挑

战杯全国赛金奖 2 项;在重大学科竞赛中获 70 个国际奖项,130

余个国家级奖项,学校系国家、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首批立项学校,2007 年至今,获得教育部和上海市项目 2000 余

项,累计资助金额 2000 余万元,直接受益学生 10000 余人。

东华毕业生向总书记介绍创业企业产品

学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部分获奖情况

东华大学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宣传月活动 东华大学 2020 年山东五市空中推介会 东华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东华大学大型招聘会 700 家单位参展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79

第80页

校园文化

菁菁校园 文化育人

东华大学以“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 , 以“一切以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为中心”的校魂 , 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

的豪气,孕育了一片激情与自由、文明与创新的土壤。学生会、

研究生会、学生艺术团以及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凭借他们蓬勃

的生气和无尽的创造力,勾勒出了东华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1. 理论学习引领成长—构建精神校园

在理论学习中结合时事热点,以启航大学生思想政治类社团

联盟、青马工程体系、 基层团支部为学习载体,开展“我的中国

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信仰对话”、“与人生对话”、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和“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东华”等形

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理论学习活动。2018 年至今,17 个项目成

功立项青年工作研究课题,通过理论研究不断推送工作机制创新,

导航青春、助力成长,构建精神家园。校团委积极打造“青春东

华”的品牌效应,在多平台全面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

中校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号“青春东华 DHU”现拥有粉丝数 3 万,

推文达 1900 余期,累计阅读量 1800 万次,公众号获 2018 年上

海共青团十大微信公众号和 2020 年上海共青团优秀微信公众号。

校团委为加快网络矩阵建设,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战略

与整体格局,依托微信、微博、QQ、哔哩哔哩等多个网络平台,

通过丰富的活动组织形式,加强共青团宣传工作阵地建设。

2.创新天地大展身手—引领创新校园

多年来,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科创工作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主动探索以创新创业竞赛为龙头、以技术

为支撑、以第二、第三课堂和第一课堂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制度保障、文化熏陶、平台搭建等多视角形成合力,持续加

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从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以科技创新基础工作为切入,

逐层推进,利用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社(科学商店)、大学生

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

教育课程体系、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东华大学分基金会、

尚创汇·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七大平台,构建了科

技创新、创新训练、创业孵化三个维度,逐层推进,形成了全链

条开展大学生科创工作的有效模式。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

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

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科创杯”

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奖评选、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评选、“上

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评优活动等一批国

家级、省市级重要赛事中东华学子屡创佳绩。

3.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建设人文校园

学校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

艺术素养。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京剧院、中国东方歌舞团、辽

宁芭蕾舞团等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们在轻松氛围中享受艺

术的魅力,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已连续举办 353 期的

校园“周周讲”,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激发起莘莘学子们求

知求学、奋斗创新的无穷渴望。经纬韵、体育节、社团文化节、

志愿者文化巡礼等品牌活动展示学生才华,深受学生喜爱。

80

4.社会实践历练人生—塑造品味校园

我校社会实践工作坚持 “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工作

宗旨和“基于专业、服务就业、助力创业”的工作理念,结合疫

情环境影响,创新线上活动方式,开展“四史”教育研究、优秀

大学生暑期挂职锻炼、“环盐津”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专项、“砺

志乐善 勇担使命”资助专项、抗战疫情专项、“城市绣花针”专

项以及寒暑假招生宣传等社会实践项目。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实

现全面素质拓展的有效途径,为实现大学生开放式培养提供了重

要舞台,给大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提供了机会。学校每年

组织实践团队百余支,奔赴全国各地,深入基层、农村、社区,

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考察、支教助学、挂职锻炼等各种社会实践

活动;并将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建立了以“团队 +

导师 + 项目”为依托的支撑架构,坚持低年级本科生以支教服务、

形势宣讲、志愿服务为重点;高年级本科生以深化专业、挂职锻炼、

就业见习为重点;硕博士以科技兴农、服务地方经济、课题研究

为重点;加强基地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增长

才干。2020 年,我校“原生”服装学院赴盐源县摩梭人时尚化生

态非遗扶贫实践团获上海市“知行杯”特等奖,学校也曾多次荣

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获“上海市

优秀组织奖”、“最佳项目奖”和“优秀项目奖”。

5、艺术活动丰富多彩—打造魅力校园

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民乐团、合唱团、舞蹈团、西乐团、

戏剧团等编织着校园文化艺术的辉煌篇章。 “艺术与我”“琴筝

雅裳”“东华之春”、“校园十大歌手大赛”和 “迎新晚会”“毕

业晚会”等演出,都离不开学生艺术团队的参与。其中“东华之

春” “校园十大歌手比赛”曾荣获上海市学生艺术节“百花奖”。

学生艺术团先后参加过市级和国家的各项比赛和演出,荣获多项

一等奖,并五次获教育部颁发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和特别

贡献奖。2017 年艺术团民乐团作为国家汉办派出团,远赴非洲肯

尼亚参加全球孔院日文化巡演民乐专场。2018 年艺术团合唱团赴

匈牙利,参加康特姆斯国际合唱比赛,获“金奖”与“最佳柯达

伊作品演绎奖”,2019 年赴俄罗斯圣彼得堡“歌唱世界”国际合

唱比赛,获现代组金奖、民族组银奖、最佳俄罗斯作品演绎奖。

6.志愿者活动深入人心—培育爱心校园

东华大学的志愿者在上海市及国家级各大赛事和大型活动中

历来有着杰出的表现,深受组织方、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好评。在

国际电视电影节、ATP 网球大师赛、国际泳联锦标赛、全国大学

生足球联赛、上海 10km 精英赛、全国大学生手球比赛、世界大

学生攀岩锦标赛、第十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中英高级别人文交

流机制第四次会议、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无不踊跃着东华师生

热情服务的身影。我校已培育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志愿者活动,

比如坚持了 20 多年的智力助残志愿者活动在 2019 年志交会上获

全国公益创业赛银奖。东华大学锦绣志愿者们深入上海科技馆、

上海博物馆、社区战疫一线开展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此外,还

有“西部计划”专项志愿者服务活动和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志愿

者们投身西部、建功基层,展示了我校志愿者的风采。近年来,

我校志愿者获得过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发的中国

志愿服务项目奖、优秀个人等多项荣誉。2017 年至今,校团委被

授予“上海科技馆志愿者活动表扬集体”称号 3 次。2020 年,我

校“关爱困境儿童,助学圆梦促发展”项目首获奉献杯银奖,校

团委获优秀组织奖。

7、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打造运动校园

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在东华校园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

坚持指导全校师生科学健身和“以体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不

断激发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学生体育锻

炼的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

健康成长。东华大学作为上海市大学生体育协会攀岩分会和体育

舞蹈分会 2 个分会的主席单位,2013 年又成功当选中国大学生体

育协会攀岩分会主席单位,2016 年承办了第一届世界大学生攀岩

锦标赛并获国际大体联和教育部好评。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81

第81页

校园文化

菁菁校园 文化育人

东华大学以“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 , 以“一切以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为中心”的校魂 , 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

的豪气,孕育了一片激情与自由、文明与创新的土壤。学生会、

研究生会、学生艺术团以及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凭借他们蓬勃

的生气和无尽的创造力,勾勒出了东华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1. 理论学习引领成长—构建精神校园

在理论学习中结合时事热点,以启航大学生思想政治类社团

联盟、青马工程体系、 基层团支部为学习载体,开展“我的中国

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信仰对话”、“与人生对话”、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和“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东华”等形

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理论学习活动。2018 年至今,17 个项目成

功立项青年工作研究课题,通过理论研究不断推送工作机制创新,

导航青春、助力成长,构建精神家园。校团委积极打造“青春东

华”的品牌效应,在多平台全面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

中校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号“青春东华 DHU”现拥有粉丝数 3 万,

推文达 1900 余期,累计阅读量 1800 万次,公众号获 2018 年上

海共青团十大微信公众号和 2020 年上海共青团优秀微信公众号。

校团委为加快网络矩阵建设,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战略

与整体格局,依托微信、微博、QQ、哔哩哔哩等多个网络平台,

通过丰富的活动组织形式,加强共青团宣传工作阵地建设。

2.创新天地大展身手—引领创新校园

多年来,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科创工作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主动探索以创新创业竞赛为龙头、以技术

为支撑、以第二、第三课堂和第一课堂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制度保障、文化熏陶、平台搭建等多视角形成合力,持续加

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从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以科技创新基础工作为切入,

逐层推进,利用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社(科学商店)、大学生

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

教育课程体系、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东华大学分基金会、

尚创汇·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七大平台,构建了科

技创新、创新训练、创业孵化三个维度,逐层推进,形成了全链

条开展大学生科创工作的有效模式。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

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

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科创杯”

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奖评选、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评选、“上

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评优活动等一批国

家级、省市级重要赛事中东华学子屡创佳绩。

3.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建设人文校园

学校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

艺术素养。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京剧院、中国东方歌舞团、辽

宁芭蕾舞团等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们在轻松氛围中享受艺

术的魅力,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已连续举办 353 期的

校园“周周讲”,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激发起莘莘学子们求

知求学、奋斗创新的无穷渴望。经纬韵、体育节、社团文化节、

志愿者文化巡礼等品牌活动展示学生才华,深受学生喜爱。

80

4.社会实践历练人生—塑造品味校园

我校社会实践工作坚持 “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工作

宗旨和“基于专业、服务就业、助力创业”的工作理念,结合疫

情环境影响,创新线上活动方式,开展“四史”教育研究、优秀

大学生暑期挂职锻炼、“环盐津”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专项、“砺

志乐善 勇担使命”资助专项、抗战疫情专项、“城市绣花针”专

项以及寒暑假招生宣传等社会实践项目。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实

现全面素质拓展的有效途径,为实现大学生开放式培养提供了重

要舞台,给大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提供了机会。学校每年

组织实践团队百余支,奔赴全国各地,深入基层、农村、社区,

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考察、支教助学、挂职锻炼等各种社会实践

活动;并将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建立了以“团队 +

导师 + 项目”为依托的支撑架构,坚持低年级本科生以支教服务、

形势宣讲、志愿服务为重点;高年级本科生以深化专业、挂职锻炼、

就业见习为重点;硕博士以科技兴农、服务地方经济、课题研究

为重点;加强基地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增长

才干。2020 年,我校“原生”服装学院赴盐源县摩梭人时尚化生

态非遗扶贫实践团获上海市“知行杯”特等奖,学校也曾多次荣

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获“上海市

优秀组织奖”、“最佳项目奖”和“优秀项目奖”。

5、艺术活动丰富多彩—打造魅力校园

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民乐团、合唱团、舞蹈团、西乐团、

戏剧团等编织着校园文化艺术的辉煌篇章。 “艺术与我”“琴筝

雅裳”“东华之春”、“校园十大歌手大赛”和 “迎新晚会”“毕

业晚会”等演出,都离不开学生艺术团队的参与。其中“东华之

春” “校园十大歌手比赛”曾荣获上海市学生艺术节“百花奖”。

学生艺术团先后参加过市级和国家的各项比赛和演出,荣获多项

一等奖,并五次获教育部颁发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和特别

贡献奖。2017 年艺术团民乐团作为国家汉办派出团,远赴非洲肯

尼亚参加全球孔院日文化巡演民乐专场。2018 年艺术团合唱团赴

匈牙利,参加康特姆斯国际合唱比赛,获“金奖”与“最佳柯达

伊作品演绎奖”,2019 年赴俄罗斯圣彼得堡“歌唱世界”国际合

唱比赛,获现代组金奖、民族组银奖、最佳俄罗斯作品演绎奖。

6.志愿者活动深入人心—培育爱心校园

东华大学的志愿者在上海市及国家级各大赛事和大型活动中

历来有着杰出的表现,深受组织方、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好评。在

国际电视电影节、ATP 网球大师赛、国际泳联锦标赛、全国大学

生足球联赛、上海 10km 精英赛、全国大学生手球比赛、世界大

学生攀岩锦标赛、第十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中英高级别人文交

流机制第四次会议、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无不踊跃着东华师生

热情服务的身影。我校已培育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志愿者活动,

比如坚持了 20 多年的智力助残志愿者活动在 2019 年志交会上获

全国公益创业赛银奖。东华大学锦绣志愿者们深入上海科技馆、

上海博物馆、社区战疫一线开展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此外,还

有“西部计划”专项志愿者服务活动和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志愿

者们投身西部、建功基层,展示了我校志愿者的风采。近年来,

我校志愿者获得过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发的中国

志愿服务项目奖、优秀个人等多项荣誉。2017 年至今,校团委被

授予“上海科技馆志愿者活动表扬集体”称号 3 次。2020 年,我

校“关爱困境儿童,助学圆梦促发展”项目首获奉献杯银奖,校

团委获优秀组织奖。

7、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打造运动校园

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在东华校园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

坚持指导全校师生科学健身和“以体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不

断激发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学生体育锻

炼的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

健康成长。东华大学作为上海市大学生体育协会攀岩分会和体育

舞蹈分会 2 个分会的主席单位,2013 年又成功当选中国大学生体

育协会攀岩分会主席单位,2016 年承办了第一届世界大学生攀岩

锦标赛并获国际大体联和教育部好评。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81

第82页

东华大学运动队形成了以足球为传统项目、撑杆跳高为标志

性项目、女子手球和射击为高水平项目的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发

展了以攀岩为特色项目、体育舞蹈和啦啦操为时尚项目的我校优

势体育项目发展群,至今已经自主培养了姚捷这样的国际级运动

健将和奥运选手,高水平男子足球队夺得过高校所有足球赛事冠

军并在近 60 年的发展历程中向国家和职业队输送过多名队员,校

园组男子足球队和高水平女子足球队也已获得上海冠军并在全国

高校崭露头角,女子手球队、射击队、攀岩队多年获得全国大学

生单项体育锦标赛赛事冠军,这些项目在全国均已处于领先地位。

另外依托公共体育课和课外学术体育社团,打造一批学生热爱参

与,在上海高校阳光体育活动中能取得优异成绩的普通学生运动

队。东华大学至今已连续 5 年荣获上海市教委颁发的学生阳光体

育大联赛优秀组织奖,近 2 年连续获“上海市学校体育先进单位”,

世界田径黄金大奖赛、女足世界杯和奥运会的训练、全国男子手

球锦标赛上海赛等多项高水平职业赛事都曾进驻过东华。学校依

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创新发展了学校体育健身活动

的内容和运动项目,形成了诸如旱地冰球、高尔夫、跳绳等一批

满足学生健身需求具有东华特色的品牌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校园

体育文氛围化,突出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的阳

光体育工作理念。

8、学生社团百家争鸣——营造活力校园

东华大学现共有学生社团 133 个,其中松江校区 198 个,延

安路校区 35 个,涵盖思想政治类、人文艺术类、学术科技类、志

愿公益类和体育活动类,社团注册会员有近万人。欣欣向荣的学

生社团充分展现了东华学子的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成为了大学

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平台,成了广大学子自我提高、

自我发展的舞台,为东华的校园文化建设增光添彩。为了支持东

华大学学生社团发展以及社团品牌项目建设,由校团委拨款,设

立了东华大学“社团华彩发展基金”,帮助更多的社团扩大活动

规模和影响力,推进社团建设,积极打造优秀社团。纺织科技协会、

“幻想未来”机器人科技社荣获“上海市学生科技创新社团”称号。

OM 社在第 36 届世界奥林匹克中国赛区决赛中获得经历技术困境

赛题大学组二等奖,在释放玻璃球结构赛题中获得大学组二等奖。

“幻想未来”机器人科技社、开源软件社获评上海市明星社团。

培养社团的学生骨干,选派优秀社长参加海峡两岸菁英领袖交流

营活动,举办社团骨干培训班及社长沙龙,更好地凝聚社团骨干,

将育人工作融入其中。学生社团成了广大学子自我提高,自我发

展的舞台。

82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宣传册在线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