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2年07月刊

发布时间:2022-9-0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2年07月刊

47在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上,21 岁的胡萍获得了中国在时装技术项目上的首枚金牌。“如今,回想起比赛的点点滴滴,内心仍然很激动……”已是北京工贸技师学院教师的胡萍说,兴趣和热爱是支撑着她前行的动力。“当年,我决定学门技能时,亲戚和朋友都不认可。”胡萍说,多亏了世界技能大赛给了她信心,也让亲戚朋友改变了看法。近年来,更多对职业技能感兴趣的年轻人选择投身其中。“我们这两年的招生情况非常好,很多外地学生专门过来求学。”胡萍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更容易坚持下去。”胡萍说,希望能把自己对时装技术的热爱传递给学生们。同胡萍相似,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阿尔伯特·维达大奖获得者宋彪也认为,“不论是学知识还是学技术,只要感兴趣、肯钻研,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收获精彩人生”。如今,23 岁的宋彪不仅是江苏理工学院的在读本科生,也是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的在职教师。“在学校,我担任综合加工和钳工两门专业课的任课老师,还是学生们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的指导老师。”宋彪说,在课堂上,自己会将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经历、心得分享给学生们。2021 年 9 月,根据技能人才政策,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奖的选手可...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2年07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47

在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上,21 岁的胡萍获

得了中国在时装技术项目上的首枚金牌。“如今,

回想起比赛的点点滴滴,内心仍然很激动……”已

是北京工贸技师学院教师的胡萍说,兴趣和热爱是

支撑着她前行的动力。

“当年,我决定学门技能时,亲戚和朋友都不

认可。”胡萍说,多亏了世界技能大赛给了她信心,

也让亲戚朋友改变了看法。

近年来,更多对职业技能感兴趣的年轻人选择

投身其中。“我们这两年的招生情况非常好,很多

外地学生专门过来求学。”胡萍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更容

易坚持下去。”胡萍说,希望能把自己对时装技术

的热爱传递给学生们。

同胡萍相似,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阿尔伯

特·维达大奖获得者宋彪也认为,“不论是学知识

还是学技术,只要感兴趣、肯钻研,就一定能取得

好成绩,收获精彩人生”。

如今,23 岁的宋彪不仅是江苏理工学院的在

读本科生,也是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的在职教师。

“在学校,我担任综合加工和钳工两门专业课的任

课老师,还是学生们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的指导

老师。”宋彪说,在课堂上,自己会将参加世界技

能大赛的经历、心得分享给学生们。

2021 年 9 月,根据技能人才政策,在世界技能

大赛上获奖的选手可以免试入学、继续深造。宋彪

在保留教职的同时,重新成为江苏理工学院的一名

大一本科新生。

“如今,想要成为一名‘双师型’老师,不仅

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学习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和行业发展趋势。”宋彪说,

“瞄准高端制造,具备多元化能力、综合性视野——

这是未来 4 年,我为自己和学生们定下的目标。”

在杭州技师学院杨金龙大师工作室,杨金龙指

导过很多学生。他在学校任教的 6 年多时间里,已

经培养了 300 余名技师、300 余名高级工,指导的

同门师弟蒋应成更是获得了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

赛汽车喷漆项目金牌。

“杨老师时常鼓励我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杨金龙的学生王幸福说,

自己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很多的成就感。

除了培养学生,杨金龙也在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和团队一起钻研汽车喷漆前沿技术,推动创新成果

转化。

“技术标准不断更新,技能人才也需要不断掌

握新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杨金龙说。

调查研究显示,33.3% 的参赛选手能在技术攻关

和产品研发方面发挥作用。“由于参赛选手贴近产业

实际、具有一定的技能水平,他们投身技术攻关和产

品研发更能助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业内人士表示。

“近几年,职业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技能人才

越来越受欢迎。”杨金龙说,“这也将带动更多青

年人学好一技之长,用奋斗点亮青春。”

作者:李心萍、姚雪青、王丹、李凯旋、窦皓;

来源:《人民日报》 █

接力传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更容易坚持下去”

职业教育

第52页

48

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脑科学等技术连续突破,教育与信息化融合的势头升级提速,进入数字化发展

阶段。

相对其他类型教育而言,职业教育点多、面广、线长,正处于从规模向内涵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用数

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是实现职业院校数字治理、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前置性工程,也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对于提升新时代教育供给水平,支撑

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的时代意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重塑

各行各业,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教育部 2022 年

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要求强

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

极发展“互联网 + 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

和智能升级,这也是教育回应数字时代到来的具体

行动。

国家战略有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

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互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增

长点、形成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信息化

建设和数字经济、数字中国建设,多次强调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的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

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迎接数字时代,

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

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

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职业

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生产力、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的结合点,

肩负着人才培养、技术技能积累、社会服务、文化

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使命,在我国开启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应先行一步,

走在数字化中国建设的前列。

国家政策有布局——21 世纪以来,国家实施了

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信

息化。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2010—2020 年)》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单列一章,并列为十大项目之一重点推进。2012

年正式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

2020 年)》,2016 年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

规划》,2018 年印发《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比较而言,职业教育信息化起步晚、投入少、底子

薄、程度低,但是信息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更新迭代

快,尤其是职业院校信息化队伍相对年轻,信息化

改造升级的空间更大。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多个

重要文件都将信息化作为重点内容,《国家职业教

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适应‘互联网 + 职业教育’

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

的通知提出“遴选 300 所左右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

学校。”这些政策落地,都为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

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经济转型有需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

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特别

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新一代信息

技术加快了产业技术和岗位迭代,进而带来工作过

程去分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高端化、

培养要求复合化等系列变化,正在重塑未来社会的

面貌,将促使许多行业发生深刻变革,加快社会各

行各业的布局调整和转型升级,进而对教育人才培

职业教育

第53页

49

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的变革趋势

在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发生过三次教育革命:

第一次是以有组织的学习为特征,学习者在家庭、团

体中向他人学习;第二次教育革命以制度化教育为标

志,学校和大学在这一时期诞生;第三次教育革命以

大众化教育为焦点,依靠印刷技术的革新,使知识

和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前三次教育革命虽然在一

定程度上实现了各自的突破,但教师始终占据着主

导地位,教与学的基本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接下来,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成为第四

次教育革命的核心内容,智慧校园、智慧学伴、智慧

管理等都成为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案头词”,也

必将给职业教育带来全面的、根本的、颠覆性的变革。

教育内容面临重大调整——职业教育是面向人

人的终身教育、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面向能力的

实践教育、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数字化程度越高,

就能越契合职业教育大规模、个性化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的需要。有机构预测,未来二三十年,将有很

多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尤其是一些重复性和

养提出新的命题、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

立自强。”而要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最关键是

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定不移走

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而实现自主创新和自主培养,

就需要依托信息技术进一步向外开放,与产业体系、

经济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深度融通,使教育

从慢变量成为快变量,进而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赋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

支撑。

人民群众有期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党

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主题、

新方向、新目标、新任务。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需

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高质量教育的最显

著标志就是优质多样。尤其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

下,个体教育选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拘于单

一的教育路径。传统大规模标准化的教育,已经不

能适应信息时代人民群众对大规模个性化教育的需

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要从全体人民的根

本利益出发,追求人民满意,回应人民期待,满足

人民需要,其必经之路就是借助信息化提供更加公

平、优质、多样、包容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获得

教育机会公平,让每一个个体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

教育,为所有人提供持续学习、不断发展的终身学

习阶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做出更大贡献。

国际发展有趋势——联合国教科文认为,互联

网和网络迅速兴起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网络,为

扩展知识的全球公共舞台提供了条件。经济合作与

发展组织认为,后疫情时代的职业教育要顺应数字

化发展潮流,使用更多新技术如模拟器、虚拟现实

(VR)和增强现实(AR)等进行培训。欧盟委员会

颁布《欧洲技能议程(2020)》,支持中小企业数

字化速成课程和数字化志愿者计划,以提高数字化

领域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德国政府重视职业教育中

的数字能力建设,推出“学习工厂 4.0”计划,加

快在职业教育中使用和普及数字媒体。英国政府发

起“数字天才计划”,提高市民“数字化”能力,

服务数字化经济。美国政府实施“教育与职业沟通

工程”,设计和开发适应劳动力培训特点的课程及

职业技能学习项目,配备先进的数字化终端设备。

技术条件有支撑——20 世纪 90 年代教育信息

化发轫以来,受技术发展阶段性限制、理念前瞻性

不足、技术标准化不统一、管理系统化整合不够等

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教育信息化“信息孤岛”问

题比较普遍。学校内部各信息系统相互之间功能上

不关联互助、数据上不共享互换、应用上信息与业

务流程相互脱节,院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

的“数据烟囱”多次出现。但是,随着人工智能、

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急速演

进,尤其是 5G、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

链、人工智能、物联网、脑科学等关键技术群体突破、

交叉融合,“云课程 + 智能技术 + 虚拟现实”的教

育手段形成了新组合,适应未来大规模、个性化教

育需要的信息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这些都为数字化

赋能职业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职业教育

第54页

50

标准化的工作,更将被大量替代。与此同时,数字

经济背景下将会产生大量新职业岗位,传统职业教

育所培养的具有简单操作技能的人员将难以适应社

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紧随数字经济潮

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尤其要注重个性化的多元

智能开发,培养人机合作的能力。

学习方式面临重大改变——在人工智能的推动

下,个性化学习需求不断提出,学生将有更多的学

习选择权,学校也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知识获

取和分享将越来越以信息技术为中介。这些改变将

让未来的教育方式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革,使大规

模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特别是随着数字经济的

发展,也将全面支持创造和传播高质量的科学数字

内容。随着数字化的深度影响,传统的学校功能可

能被解构,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互联网技术

开发和存储的海量优质教育资源,时刻冲击着实体

学校的形态,在校内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同时,还

吸纳了大量的社会学习者。有学者推测,以“云课

程 + 智能技术 + 虚拟现实”为主的教育手段新组合,

将彻底改变 20 世纪初巴甫洛夫等提出的“训练—知

识检验—训练”的传统模式。

教师角色面临重新定义——职业教育经历传统

学徒制和学校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现代学徒制,

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工并无本质改变。在数字化

时代到来后,学习资源跨界重组,学校功能、教师

功能被解构,学习的组织管理方式面临重大调整。

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薄弱环节,提供定制化的课程服

务,如何处理好工学关系,在管好校内教学的基础

上管好校外实习,如何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人才培养,这些都成为职业院

校教学面临的挑战,也是职业院校教师面临的挑战。

换言之,数字时代将重新定义了我们的教师,可以

预见,数字教育时代教师将承担更多角色,成为学

习的组织者和启发者、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的

引导者、人际交往的参与者。

评价方式面临重大改变——教育数字化转型

后,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为学生的考试和评

价提供客观量化的证据。其直接表现就是从单一的

学业水平表现转变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在评价结论上也更加强调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即通

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自我发展情况,学

生不需要跟别人比,只需要跟自己比。学校也可以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判断他适合的专业和学习方式,

制订更加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推送更加精准的课程

和学习内容。在学业评价中,更加强调客观性,减

少人为因素的干扰,通过网络平台,把学生的学习

情况和评价建议直接反馈给学生,最终在后期学习

计划中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双向的多次选择。

治理理念面临重大革新——随着新一代信息技

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获取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有意义

且有用的信息的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社会大众将更多参与学校管理,教育组织的权力将

从教师、学校向学生转移,教育治理权力将从政府

向社会分布。信息化变革着学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

体制,并逐步带来教育治理的基础性、结构性变革,

大幅冲击学校内部组织结构向扁平化、网格化、专

业化发展,也成为教育治理的数字化、智慧性和整

体性特征。这些变化,要求职业院校加快推进学校

管理的自动化、快捷化、透明化、个性化和智能化,

更加注重价值引导,革新学校的治理体系。

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的理路辨析

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不可一蹴而就,应牢牢把

握“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

的工作理念,按照“硬件建设是基础,数治理念是

保障,专业升级是方向,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师素

养是关键”的逻辑主线,不断强化应用、提质增效。

在转型升级的具体实践中,还应把握好以下关键点。

数字校园建设——应从“有边界”走向“无边界”

信息技术极大地突破时间和空间对教育的限

制,同时也给传统教育的组织方式带来了挑战。作

为职业院校,一方面,要加快技术更新,联通校内

行政、教学、学生、后勤等应用系统,建设一体化

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使信息技术和智能

技术深度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提高学校决策和管

理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特别是要以教学工作诊断

职业教育

第55页

51

与改进制度建设为抓手,以校本数据中心为支撑,

健全常态化、全覆盖的学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机制推动数据的源头采集和实时采集,加大大数据

分析应用的力度、深度和效果,将教育信息化融入

治校理教全过程,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要打破学校教育边界,利用和扩大人工

智能在优化教育服务上的优势,服务构建时时可学、

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放大职

业教育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特殊贡献,提高全民

素质和生活品质。

教学改革——应从统一标准走向个性定制

教育核心任务在于育人,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是

服务教育教学,要把信息技术融入教育体系,创新

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推动教育体系

的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文化重构。职业院校必须

主动迎接产业调整快速化、生源类型多样化、学习

需求个性化的挑战,通过发展数字教育,改进传统

大规模、标准化、整齐划一的教育供给,超越农业

社会个性化、小规模的教育,超越工业化社会大规

模、标准化的教育,建立起既可大规模覆盖、又可

个性化支持的教育体系,让不同基础、不同人群、

不同领域的学习者,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和

节奏参与学习,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深度融合,

为教育变革提供新模式。

专业建设——应从伴随产业走向领跑产业

现代产业最大的特征就是数字化。职业教育应

建立现代教育与现代产业的对接对话机制,把行业、

产业、专业、就业联系起来,及时把产业界的创新

创造传导给教师和学生。一方面,要将大数据技术

应用于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匹

配度分析、人才培养规格确定等教育教学管理各个

环节,及时更新“专业目录”,支持和引导职业院

校根据人工智能发展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变化,设置

具有前瞻性和发展性的专业,让专业结构“跟上”

产业发展。及时升级传统专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催生的新兴专业。另一方面,要重新理解数字时代

如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建立适应数字时代的

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让我们的人才培养和技术

服务“跑赢”产业,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

融合、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

资源开发——应从创新引领走向共建共享

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镶嵌在社会

人口、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既受到社

会外部因素的强势拉动,又受到教育内部改革的积

极推动。数字化赋能就要直面人民对更好更公平教

育的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一方面,

用新技术新理念创新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加

快建设国家、省、校三级资源体系,做大优质资源的

“蛋糕”。另一方面,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广泛应

用和共建共享,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边远、

贫困、民族地区,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校之间、

师生之间广泛共享,利用互联网解决弱势群体的受教

育问题,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理念提升——应从教师主体到全员参与

数字化赋能核心在人,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全员、

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涉及学校管理人员、教师

队伍、学生等角色,能否调动广大师生的能动性和

积极性,提升全体的数字意识和信息化能力是关键。

一方面,要开展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

增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职业院校管理

者的信息化意识。另一方面,要开展以深度融合信

息技术为特点的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信息化

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

师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

息解决教育、教学、工作、生活等方面实际问题的

能力,解决好信息技术“不会用”“不敢用”“不

好用”等问题。同时,要根据各专业数字化应用场景,

在标准中有针对性地设置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

力的课程,建设适合职业院校教学需要的信息技术

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培养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

的基本数字技能。

投入保障——应从政府主导走向多元参与

数字化转型是主体多、投入大的大工程,要坚

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既要重视政府投入

保障,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支

持力度,推动建设国家级、省级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系统设计学校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引导职业院校

提升信息化基础能力,也要注重调动行业、企业参

与的积极性,通过制度创新、方法创新、路径创新

等多种途径,让更多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为职业院校提供精准信息服务,在推动信息化建设

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服务好产业行业转型升

级和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形成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发

展环境。

职业教育

第56页

52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表征

教育数字化的步伐不会停歇,只会越走越快。

真正做到数字化赋能,需要理念跟得上时代、行动

跟得上形势、保障跟得上发展。要从“经验主义”

向“数据主义”决策转变,树立“用数据说话、用

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数据治理

理念,决策不再“拍脑袋”,评价不再“凭印象”,

管理不再“讲大概”。感知、判断数字化赋能的成

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基本判断。

教育供给个性化——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数字化赋能的终极目标是化解“标准化”和“个

性化”之间的矛盾,能否精准了解学生认知结构、

能力结构、感情特征,并通过信息技术呈现出最适

合职业院校学生特征的知识与内容、策略与方法,

最终打破一起入学、一起学习、一起毕业、一起就

业的传统办学模式,既是检验赋能成效的显性标志,

也是职业教育供给是否高质量的判断标准。

教育服务社会化——更加强调多方协同合作

跨界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未来数

字赋能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每个人

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消费者,还是知识

的受益者。能否促进实现教育方式、教育管理、教

育评价等核心要素的深度变革,平衡好学习消费者、

内容提供者、教学服务者、效果评价者和证书提供

者的价值诉求,最终形成一个需求个性化、资源协

同化、角色多样化的服务集合学习社区,既是数字

化赋能水平直接表现,也是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

学习的价值体现。

教育业态泛在化——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可学

数字教育时代,学校的育人空间从实体空间走

向虚实结合的新型育人空间,学生不在集中学习,

学习内容的来源、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不再

是同样年龄、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教师、固

定内容。能否打破学校传统的班级建制,建立更加

开放的供给体系、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更加有效

的评价模式,既直接反映了学校数字转型升级的水

平,也决定职业院校在互联网教育企业新形态下的

竞争力和办学空间。

教育治理网格化——管理更加人性更加高效

随着数治理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金字塔的

组织方式将被扁平化的组织形态所取代,参与学

校管理发展的主体更加多元,由权利集中式管理

转向权利分散式,学校内部结构之间的位置更加

平等,由过去的树形结构转向网状组织结构。能

否及时快速形成数字治理体系变革,既决定数字

化赋能的进程,也是数字管理、数字校园建设能

否落地的组织保证。

作者:张青山,系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职业教育

第57页

53

职业本科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第一届职业本科教育学生毕业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迎来一个重要里程碑。目前,全国本科层次

职业学校 32 所,其毕业人数在 1076 万大学毕业生中占比虽然微不足道,但首届毕业生以其强劲的就业竞争

力让人刮目相看,职业本科教育“是什么”“怎么办”“办成什么样”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办学定位上坚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不动摇

在发展路径上支持优质专科职业教育资源举办职业本科教育

坚持“三个高、两个衔接、三个不变”的总体思路,“三个高”,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

层次,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专业,通过长学制培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支撑。“两个衔接”,即注重与中职和高职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的衔接,注重与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

准和有关评估方案的衔接。“三个不变”,即在办学方向上坚持职业教育类型不变,在培养定位上坚持技术

技能人才不变,在培养模式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变。做到学校升格不变“质”,专业升本不忘“本”,

学生升学不变“道”。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设置条件不低于普通本科专业,基本条件突出“双师型”教师、工学结合等类型教育

要求,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独立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支持符合产教深度融合、

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升级部分专科专业,试办职业本科教育。典型引路,

打造示范标杆,以部省合建方式“小切口”“大支持”,遴选建设 10 所左右高水平职业本科教育示范学校。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关键一招。一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来制

造大国重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二是促进就业创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

量就业;三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推动中国优势产能走向世界;四是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动职普教育相互融通,培养多样化人才;五是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打破专科层次职业

教育“天花板”,提高质量和提升形象并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从 2014 年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职业教育法赋予职业本科教育合法权利与地位,

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提供法律依据,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也要看到,职业本科教育既缺少现成的理论和

经验可资借鉴,又面临着不少挑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有一个社会承认的过程。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大势所趋,需要大胆探索、试点先行。要找出规律、凝聚共识,为全面推开积累经

验、创造条件。要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办学定位、发展路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办学体制、评价体系和

保障机制,突出特色、确保质量,才能推动职业本科教育行稳致远。

职业教育

第58页

54

在专业建设上着重布局先进制造业和急需紧缺行业

在培养目标上培养精技艺、善经营、会管理的现场工程师

在发展目标上有序合理扩大职业本科教育规模

2022 年开设四年制专业点 608 个。今后的专业布点主动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养解决

复杂问题、进行复杂操作、确需长学制培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主要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转化,生

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优、适应社会需要的办

学理念。

职业本科教育在知识水平上要达到本科水平,在技术技能水平上要高于高职专科水平。主要面向高端产

业,培养有潜力成为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2021 年职业本科招生 4.14 万人,要实现到 2025 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的 10% 的目标任务,需要统筹兼顾、攻坚克难,通过挖掘老校潜力、新设学校、支持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

升级部分骨干特色专科专业,以及鼓励普通本科学校申请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等方式努力达标。

作者:曾天山系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来源:《中国教育报》 █

职业教育

第59页

55

“数”说就业

这个高薪专业,如今更“卷”了

近日,28 省份公布了 2021 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在城镇非私营单位中,金融业以 150843

元排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之后,成为 2021 年年平均工资第三高

的行业,而且近十年金融业均跻身前三。

学历要求更高了

就拿大学生热衷挤进的头部证券公司来说,他

们招聘的一般都是名校硕士,尤其看重复合型人才。

中信建投在校招实习生暨 2023 届校园招聘启

事中明确:投行股权线业务助理、并购业务助理、

债券承销业务助理、结构化融资助理等多个岗位均

需具备重点大学统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除了

对口的金融、财务专业,法学、信息技术、生物医药、

机械电子、医药等专业同样受青睐。

近两年靠《闪闪发光的你》职场类节目出圈的

华泰证券,在招聘实习生时,对交叉学科、复合型

人才也会毫不犹豫地抛出橄榄枝,像法学 + 金融、

毫无疑问,过去几年,“高薪”与“好就业”

吸引众多学子涌入金融相关专业。

从百度搜索和中国教育在线推出的“2022 高考

搜索大数据”可知,2017 年和 2018 年,金融学曾

两度成为高考热搜前五的专业。

今年毕业于国内名校的吴同学曾对媒体说,

2016 年报考时金融专业比较火,感觉这门学科较为

实用,好找工作,就选了该专业。

在金融专业火爆的年份,它招揽了一众高分考

生,而如今,金融专业学生在找工作时,面对计算机、

法律等专业毕业生的夹击,压力陡增。

医药 + 金融背景的毕业生更易脱颖而出。同时毕业

院校也是重要的筛选因素,参加节目的实习生很多

都来自北大、清华、新加坡国立大学、哥伦比亚大

学等国内外名校。

近日,猎聘发布的《2022 上半年中高端人才就

业趋势报告》显示,相较 2020 上半年,2022 上半

年对博士、硕士需求增长较多的行业就包括金融业,

分别增长了 78.89% 和 38.5%。

行业快速发展不断推动人才需求的升级,也推

高了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这让不少金融学子不得

不考虑提升学历。

第60页

56

“数”说就业

同样是今年毕业、即将入职一家银行的

林同学就表示,接下来,她希望补充一个全

日制或者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再努力应聘

到更理想的岗位。

麦可思数据也显示,金融相关专业毕

业生读研比例上升了。14.1% 的 2020 届金

融学类专业本科生选择读研,比 2019 届

(13.5%)提高了 0.6 个百分点。

另外,有 33% 的 2020 届本科生跨专业

读金融学类专业研究生,“就业前景好”(63%)

是他们跨专业读研的首要动机,“想去更好

的大学”(52%)和“职业发展需要”(50%)

也是重要因素。

而国内读研之外的另一条学历提升通道

就是留学。

去年,知名专业留学咨询机构发布的《中

国留学市场 2021 年盘点与 2022 年展望》报

告指出,从硕士申请的细分学科看,金融专

业(10.16%)是不少学生偏爱的第二大热门

留学专业。其他较热门的硕士专业还包括经

济学(4.63%)、会计(3.92%)等。

时间拉长到毕业后五年,麦可思研究发

现,学历提升确实能带来薪资和就业满意度

的增长。

2015 届本科金融学类专业毕业五年后

学历提升人群月收入达 11579 元,比同届学历未提升人群(10507 元)高 1072 元;在就业满意度方面,前者

高出后者 9 个百分点。

本科生的出路在哪儿?

学霸们都在拼命争取头部金融企业的 offer,

那普通院校本科生的出路在哪儿?

我们查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广东金融学院公

开发布的 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发现:两所“双

非”院校本科生在金融业就业的人数均较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本科生在“金融业”就业的

人数(210 人)仅次于“租赁服务业”(212 人)。

共有 161 人签约银行,其中签约国有银行的人数(76

人)最多,其次是股份制银行(74 人)。

广东金融学院毕业生就业同样主要在“金融业”

(35.27%),其中信用管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金融数

学与统计学院、金融与投资学院和保险学院毕业生

就业均集中在金融业。该校毕业生从事的职业类别

主要为金融业务人员(34.97%)。就职于银行(79.73%)

的较多,其后是就职于证券类公司(12.20%)、保

险类公司(8.07%)。

就业蓝皮书数据也显示,银行柜员、会计、

审计人员是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从事的主要

职业。

即使没有继续深造,本科生依旧能在金融业找

到立足之地。

第61页

57

“数”说就业

这类人才更吃香

与传统金融业岗位相比,近年来金融科技人才

显然更抢手。

近期多家银行率先启动 2023 届毕业生的提前

招聘工作,金融科技人才仍为各大银行争抢的对象。

“别的专业的学生可能还在为求职发愁,金融

科技方向的毕业生手里则都有两到三个 offer。研

究生最抢手,基本在研一就被订购一空了。最受欢

迎的学生一般是本科学技术类专业,比如计算机、

微电子之类,研究生再修金融,技术打底,金融拔

高。”广东一位高校教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随着数字化转型加快,持续扩充金融科技人才

队伍成了金融企业的当务之急。

为适应市场需求,高校相应地开设金融科技相

关专业。

据统计,近五年共有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在内的 85 所高校新

增金融科技专业。

这类专业主要培养什么人才呢?以华南理工大

学为例,该校金融科技专业旨在培养既掌握扎实的

经济与管理基础理论,精通金融实际业务,又掌握

坚实的信息与计算机技术,具备计算机编程与数学

建模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金融科技人才,能够熟

练运用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挖掘、

区块链、云计算等最新金融科学技术来解决金融行

业的各种实际问题。

2020 年,清华大学紧跟形势,启动计算机与金

融双学士学位首次招生,致力于培养金融科技时代

既懂金融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高校还采取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联手

培养金融科技人才。如深圳大学微众银行金融科技

学院面向金融科技专业,同时规划布局不同金融科

技专业方向,如金融大数据技术应用、区块链金融、

保险科技、监管科技等,满足金融科技产业各细分

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需求。

今年,央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

2025 年)》明确指出,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扎实

做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随着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

的不断发展,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必将大有作为。

主要参考文献:

[1] 留学报告:计算机类、电子电气、能源工程等专业热度上扬 . 中国新闻网,2021-12-18.

[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东金融学院 2021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

[3] 金融科技人才炙手可热 过去两年 65 所高校开设该专业 . 华夏时报,2022-06-04.

[4] 提前“抢”人!多家银行开展 2023 届毕业生招聘 这类人才是“香饽饽”. 中国证券报 . 2022-07-26.

[5] 金融科技人才稀缺 相关专业研一学生基本被抢光 .21 世纪经济报道,2022-06-06.

[6] 报告:多行业硕博需求同期增长超 85%,高学历应届生更受欢迎 . 凤凰网教育,2022-07-27.

[7] 毕业找工作,发现金融行业比想象的还要“卷”. 中国银行保险报,2022-06-18.

[8] 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华南理工新增专业有哪些独家优势?南方都市报,2021-03-07.

来源:麦可思研究院 █

第62页

58

曾是毕业生首选的 IT 业辉煌依旧,

但优势已没那么明显了

要问今天的大学毕业生求职最想进入的行业,互联网依然最受青睐。

2021 年 9 月,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发起调查,在参与调查的约 2700 名大学生中,有

64.33% 希望毕业后能进入互联网行业工作。

2022 年 5 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 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也显示,IT/ 通信 / 电子 / 互联网行业

是应届生最期望就业的行业。

不过近两年频繁引发热议的互联网企业裁员、减招、降薪、加班、竞争内卷、“35 岁危机”等新闻,

也一次次打破了职场人的“大厂滤镜”。

在媒体报道中,“00 后”找工作不再迷信“大厂”也成为一个新现象。

或许对追求工作松弛有度的“00 后”来说,互联网行业因其薪资高、福利好,仍会是很多应届毕业生

的优先选项,只是吸引力没有那么强了。

而在互联网企业自身业务调整和岗位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它们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也有所转变。

“中小厂”吸纳应届生的能力降低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互联网头

部企业飞速成长带动了互联网行业整体

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也创造了大量岗位

需求,每年吸纳大量应届毕业生就业。

《2022 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最近五年来,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一直都是吸纳应届本科生的第二大行业

类(2021 届为 9.2%)。

其中以互联网相关行业(包含软

件开发业、数据处理、互联网运营、网

络搜索引擎等领域,以下统称为“互联

网行业”)为主,2021 届达到 8.3%。

结合所在单位的类型看,应届本

科生主要集中在民营互联网企业(以下

提到的互联网企业,均限定于民营企业),就业比例从 2019 届的 6.0% 增长到 2021 届的 6.9%。

值得注意的是,应届本科生在中小型互联网企业就业的比例出现下降,2021届(2.9%)相比 2020届(3.4%)

降低 0.5 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达到 15%;在大型互联网企业就业的比例有所上升,2021 届(2.7%)比 2020

届(2.1%)高了 0.6 个百分点。

“数”说就业

第63页

59

初始技术岗位对应届生的需求减少了?

IT 业的薪资优势变小了?

从去年开始,网传多家互联网大

厂大规模裁员并引发舆论热议。从媒体

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多数裁员与企业调

整自身业务、优化岗位结构有关。而这

或也影响到互联网企业对应届毕业生

的招聘。

从就业岗位构成上看,“互联网

开发及应用”和“计算机与数据处理”

是应届本科生进入民营互联网企业最

主要从事的工作,两者相加占比达到七

成以上,且近两届比例基本保持稳定。

但如果对岗位进一步细分我们发

现,近两年应届本科生从事初始技术岗

位占比下降。比如从事计算机程序员的

比例从 2019 届的 15.1% 下降至 2021 届的 12.3%,降幅为 19%。

与此同时,应届本科生从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岗位占比出现增长,2021届(2.0%)较 2019届(1.6%)

增幅为 25%。

此外,增幅较大的还有设计 / 开发、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相关岗位,2021 届(33.7%)较 2019 届(30.2%)

增幅为 12%。

收入高、待遇好一直是互联网行

业对职场人吸引力的最重要来源,尤其

对应届大学生来说,进入互联网企业可

能意味着刚工作就能拿到其他行业工

作两三年才能达到的薪资。

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已连续五年领

跑行业薪酬榜,在 2021 届达到 6781 元,

比同届本科生平均月收入(5833 元)

高出 948 元。

不过近两届该行业的收入增长出

现放缓,2021 届本科生起薪涨幅(5%)

已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7%);与同

届本科生平均月收入差距也明显缩小。

“数”说就业

第64页

60

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内容过时了?

最后,让我们关注一下高校对行

业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今天在互联网行业就业的本科毕

业生主要来自计算机类专业,属于毕业

生规模较大的专业类。

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数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年均毕业生人

数在 10 万以上。在招聘人数趋于饱和

的情况下,毕业生势必面临着较为激烈

的求职竞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互联网

相关领域知识、技术等更新换代较为频

繁,人工智能、设计 / 开发、信息安全

等新兴岗位的占比不断上升,对从业者

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

也需要特别注重调整与更新。

根据 2021 届毕业生的反馈我们发现,当前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认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的比例(2021

届为 46%)明显高于工科专业平均水平,说明其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仍需强化,才能更好地适应互联

网相关领域业务发展的需要。

曾经高校通过实验室的科研创新引领行业技术发展。而今天伴随行业技术快速革新,高校需要思考的是

行业发生变化,学校的专业教育怎么变才能跟上步伐。这也是今天各行业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重视的问题。

数据说明:

2021 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 2022 年 3 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 12.5 万。覆

盖了 407 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全国 30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覆盖了本科毕业生从事的 584 个职业、324 个

行业。

2020 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 2021 年 3 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 12.4 万。

2019 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 2020 年 3 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 12.6 万。

2018 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 2019 年 3 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 15.2 万。

2017 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 2018 年 3 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 15.6 万。

来源:麦可思研究院 █

“数”说就业

第65页

61

28 省份 2021 年平均工资出炉,

刚毕业的大学生能达标吗?

6 省份平均工资超全国平均线

媒体近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除上海、湖北、

西藏外,28 省份已公布 2021 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

年平均工资,整体看,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

平均工资高于城镇私营单位。

报道称,2021 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

员年平均工资为 106837 元,对比“全国平均线”,

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青海 6 省份平

均工资超过全国。此外,宁夏、重庆两省份城镇

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也跨过 10 万元关

口,分别为 105266 元、101670 元。

按行业门类划分,在城镇非私营单位中,

2021 年年平均工资最高的 3 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

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01506 元;科学研究

和技术服务业 151776 元;金融业 150843 元。

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

业人员在 2021 年的年平均工资同比增长最高,

达 13.5%,其次为金融业,年平均工资同比增长

13.1%,而采矿业则跻身前三,同比增长 12.2%。

时间拉长到五年,我们发现,信息传输、软

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连续五年年平均工资最高,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轮流位居其后。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相关负责人解

读指出,随着信息化发展,近几年信息传输、软

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工资水平与增速一直维持在

较高水平,加之疫情防控需要,在线消费需求旺盛,

带动了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行业平均工资的增长。

“数”说就业

第66页

62

大学生高薪行业、职业揭晓

全国情况如上,那么大学生的就

业情况如何?

《2022 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显示,在主要行业类中,2021 届本科

生毕业半年后在信息传输 / 软件和信

息技术服务业就业月收入最高(6781

元);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的薪资水

平也相对较高,位列第二,达到 6508元;

运输业、金融业以 6351 元、6100 元分

列第三、第四位。

以下为十大高薪行业类:

从月收入增长较快的五大行业类

来看,机械、化工、医药、初级金属

制造业以及采矿业等月收入保持稳步

增长,与 2019 届相比增长率均在 10%

以上。

从职业来看,毕业生干什么工作

最挣钱呢?

分析发现,计算机与数据处理、

互联网开发及应用类职业月收入较高,

位列前两位,2021 届分别达到 7005 元、

6885 元。需要注意的是,受互联网领

域业务优化调整影响,上述两类岗位

的薪资增速放缓。

此外,毕业半年后月薪超 6000 元

的职业类还包括交通运输 / 邮电、经

营管理、电气 / 电子(不包括计算机)、

生产 / 运营、金融(银行 / 基金 / 证

券 / 期货 / 理财)、表演艺术 / 影视。

以下为十大高薪职业类:

“数”说就业

第67页

63

从月收入增长较快的十大职业类

来看,生物 / 化工、农 / 林 / 牧 / 渔类、

机械 / 仪器仪表、建筑工程、矿山 / 石

油、测绘类职业月收入增长较快,与

2019 届相比增长率均在 10% 及以上。

进一步细分到各职业,我们梳理

发现,2021 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收

入较高的职业主要来自于计算机、互联

网、大数据等数字化岗位,包括互联网

开发人员、游戏策划人员、计算机软

件应用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程序员、

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网络设计人员、

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技术人员等。

大数据物联网时代,互联网相关

行业依旧是大学生追逐的热门,该行业提供的岗位也较多,如产品、技术、运营、设计、市场和销售等。

数据说明:

2021 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 2022 年 3 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 12.5 万。

覆盖了 407 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全国 30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覆盖了本科毕业生从事的 584 个职业、324

个行业。

2019 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 2020 年 3 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 12.6 万。

覆盖了 382 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全国 30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覆盖了本科毕业生从事的 587 个职业、325

个行业。

主要参考文献:

[1]28 省份 2021 年平均工资出炉:8 地非私营超 10 万元 . 中新经纬,2022-07-20.

[2] 国家统计局

来源:麦可思研究院 █

“数”说就业

第68页

64

国际动态

以全纳、效能、融合为目标

——爱沙尼亚实施二○三五教育战略

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信息科技发展迅速,教育领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

会挑战。为充分发挥教育重要作用,爱沙尼亚政府近期出台面向 2035 年的教育战略,提出未来国家教育目标,

并推进相关政策,旨在让国民拥有高级知识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核心素养。

长期以来,爱沙尼亚政府和国民较为重视教育

事业,基础教育普及化水平和成人终身学习参与

度较高,非正规教育形式多样。与此同时,爱沙

尼亚教育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普通教育质量

评估不系统、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多元资源受限、

成人持续提高技能意愿不强、各级各类教育衔接

和过渡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对此,爱沙尼亚

政府以全纳教育理念为引领,提出了面向 2035 年

的教育战略目标,即所有爱沙尼亚国民都拥有接

受全纳性高质量教育的权利,享有无障碍接受优

质教育的学习机会。

为实现这一目标,战略明确了具体行动计划:

一是加强学校网络和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为学生提

供包容性的、优质的、可有效利用的教育资源。明

确各级各类教育责权关系,建立从学前到高中阶段

的学生资助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实施区域教育中

心计划,优化区域教育布局,重点推进区域职业教

育和普通教育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启动专业领域

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学习者、教师和教育环境

的共同参与。爱沙尼亚教育系统具备一些优势,但

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深度学习还未达到预期效果、

教育系统仍未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生

态系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群教育模式仍未形

的英才中心计划,重点发展优质教育机构,建立一

批卓越教育中心。二是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优质

学习机会,持续降低辍学率,并充分发挥所有学生

潜力。要求幼儿园园长不断提高尽早发现儿童特殊

教育需求的能力,为学龄儿童提供高质量支持服务;

建立从教育领域向劳动力市场平稳、灵活过渡的长

效机制和路径;推行综合体制改革,在正规教育中

融入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以便不同学生能够

更多地在各种环境中获得未来社会所需知识和技能;

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培养学习者分析和解决问

题能力;促进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STEAM)

教育有效开展,扩展其实施范围。三是提高教育国

际化水平,增强学生国际流动性。不断增强所有师

生跨国流动性,特别是在欧盟内部建立无障碍跨国

流动机制;实行跨国学习学分认可制度,确保各级

各类教育国际流动学习结果的真实有效性;建立职

业教育和培训领域战略性国际合作关系;加强多语

种外语教育,以支持国际化和学习流动。

成、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技能课程体系仍未充分开

发等。

对此,战略确定了教育系统面向 2035 年促进有

效教学和学习的一系列措施。例如,在各级各类教

育中贯彻实施先进的学习和教学理念,增强学习者

全纳 发展面向所有学生的优质教育

效能 促进有效教学和学习的实现

第69页

65

国际动态

近年来,爱沙尼亚学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

不匹配的问题越发凸显,如在职培训不能充分满足

智能化、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新需要;职业和

创业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职业资格体制僵化,难

以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新变化作出迅速和有效的反

应;有特殊教育需要的群体向劳动力市场过渡时未

能得到有效的系统支持服务等。对此,战略指出,

到 2035 年,爱沙尼亚将提供终身学习和职业转换机

会,支持有特殊教育需要群体进入劳动力市场并适

应其变化,使全民有机会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获得

新兴劳动力市场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针对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匹配度不高问题,战略

要求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技能需求预测和监测系统,

充分考虑所有目标群体的需求,更好地将教育与劳

动力市场联系起来;推进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建立

国际化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体系,开发技能矩阵和

分类系统,为不同目标群体提供技能评估标准和工

具;建立学生先前学习学分认证机制,确保欧盟职

业资格框架下的认同性;制定全面人才政策,增强

爱沙尼亚对国际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能力,确保更多

国际学生和本国毕业生在爱沙尼亚就职或创业;提

高创新开放度,加强创新创业领域全方位国际合作;

大力发展产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建立校企协

同育人新机制,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博士和硕

士研究生。

日前,爱沙尼亚政府又颁布了《爱沙尼亚 2035

行动计划》,旨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

才培养优势,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高质量劳

动力;创建人才友好型、劳动力需求导向型、未来

取向型的教育生态环境,增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中

的社会融合和机会均等;注重数字化绿色转型所需

技能课程开发,满足劳动力市场所需。

作者 : 潘明玉 武学超 , 单位系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来源:《中国教育报》 █

融合 提高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度

和教师的自主权;建立有效教学和学习质量监测监

控体系,加强教学和学习方法创新的效度监控能力。

同时,弘扬国家文化和价值观,将母语和文化教育

作为国家教育战略的优先事项,提高学前教育阶段

爱沙尼亚语高质量教学和学习能力,为特殊需求人

群提供校外补偿性的爱沙尼亚语学习机会,在语言

学习过程中促进民族文化和价值观传承,以增强社

会凝聚力;将爱沙尼亚语设定为高等教育和研究的

一种关键语言,加大相关高等教育课程开发力度;

设立多语种学习实体平台,通过数字化在线学习工

具扩大爱沙尼亚语和多元化外语学习机会。为促进

学生有效学习,爱沙尼亚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

设立研究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依据国际卓越专业

标准,加强各级各类教师核心职业素养,鼓励在教

师专业发展领域跨机构、跨部门、跨国协同,促进

教师跨部门和跨国流动,特别是支持大学教师到企

业行业部门实践锻炼和兼职,同时吸收教育领域外

专业人士进入学校指导师生实操实训;建立自我评

价机制,培养教师对自身教学质量和学生有效学习

的责任担当意识。

第70页

66

《数字教育行动计划 (2021—2027)》:

欧盟数字教育改革内容及启示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的教育与培训体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数字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

挑战。

为在数字时代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欧 盟 制 定 并 颁 布《 数 字 教 育 行 动 计 划(2021—

2027)》,提出“发展高绩效数字教育生态系统”

和“提高数字化转型的数字技能和能力”两大战略

及十三项行动计划,支持各成员国的教育和培训系

统可持续和有效地适应数字时代新的发展与变化。

欧盟的数字教育改革为我国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提

供几点启示:加强数字技能培养,完善基础设施支持;

推进信息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创建教育信息化

资源与经验共享的合作交流平台。

欧盟(European Union)是由欧洲多国共同

组成的开展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国际组织,在世界舞

台上发挥着重要的标杆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

蔓延,使欧盟各国的教育发展以及国际教育合作遭

遇困难,也加速了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应对新冠肺

炎疫情危机和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欧

盟及其成员国积极采取行动,于 2020 年 9 月颁布

《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2021-2027)),以建立

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的教育和培训系统,实现数字

教育更有效、可持续和公平的发展,同时也对欧洲

数字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愿景。

欧盟数字教育现状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为保证教育和培训过

程的连续性,欧盟各国开始广泛推广和使用数字教

育模式,各级各类学校启动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模

式。欧盟各国 1 亿多人开始接触到具有新挑战性的

学习、教学与交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欧盟教育

数字化转型更加迫切。

数字技能水平较低

数字教育模式的广泛推行对欧盟各国的教育工

作者和学习者的数字技能提出新的要求,而在 2019

年,欧盟各国 1/5 的年轻人没有达到数字技能的基

础水平,成员国也面临数字专家短缺的问题,58%

的企业表示在招聘数字专家方面存在困难,78% 的

企业认为数字技能的缺乏是开展投资的主要障碍。

在师资储备方面,2018 年经合组织(OECD)教师

教学国际调查(TALIS)数据显示,欧盟只有不到

40% 的教育工作者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数字技术,只

有 39% 的教育工作者对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数字技术

做好了准备,大多数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才开

始完全使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超过 70% 的

劳动者缺乏基础的信息通信技术。由于缺乏相应的

数字经验与技能,在教育数字化的过程中易出现

虚假信息、信息过载和缺乏有效的信息验证方法

等问题。在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

组织的数字教育倡议公开公众咨询(Open Public

Consultation)结果中,学习者和家长认为能够管

理信息过载、辨别虚假信息、保护个人信息是一项

特别的技能,对批判性地处理、评估和过滤信息具

有特别意义。

缺乏统一的指导标准和性别多样化意识

欧盟各成员国的数字教育教学平台、教师技能

评估等存在标准不一的问题,各教学平台之间的互

通性和协同性有待改善,不利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

跨国沟通、交流、合作与评估。有吸引力的学习材

料、学习和评估指导的缺乏也导致部分学生、教师

国际动态

第71页

67

发布背景

改革举措

新兴数字技术的广泛出现和应用推动了教学模

式、教学内容、教学制度、教学评测等方面的深度

改革,成为学习者进行协作和创造性学习的工具,

有助于教育与培训更加灵活和个性化。数字技术可

以帮助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访问、创建和共享大容

量数字资源,拓宽教与学的途径,缩小来自不同经

济背景学生之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

平。学习者能在教室和工作场所之外的地方进行学

习,根据个人学习需求进行自由选择,不受时空限

制,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

数字技能水平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有助

于在与学生进行个性化互动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

习者的学习节奏进行学习模式的定制,提高学习者

的学习动力。世界各地的学生也有机会获得来自不

同国家教师的教学和指导,使跨国的学习和交流更

加便利。

数字资源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了新的机遇与

发展。第一,数字教育资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有利于促进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创式建设与升级发展。

例如,慕课、微课堂、教学视频、混合学习资源等,

能适应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和不同教学情境的教育

发展高绩效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

数字教育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

良性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在数字教育转

型的机遇中,欧盟率先关注到数字能力的有效规

划和发展、高容量的互联网连接(high-capacity

需求。第二,数字资源的使用更加便利与精准化,

能够为不同学习者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数字资源,

实现精准定位和推送,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第三,

教材向电子化方向发展,教科书将被笔记本电脑、

平板以及电子阅读器代替,教育资源容量的增加为

学习者多层次、全方位涉猎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习者的学习将不受时空限制。第四,随着数字教

育资源的公共化和免费化,学习成本降低,学生能

更轻松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主动进行学习。

在这些挑战与机遇面前,欧盟发布新版《数字

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将教育和培训面

临的问题和挑战转化为教育变革的机遇,提出了支

持高质量和包容性数字教育的原则、愿景和一系列

措施。从两个相互关联方面,即数字技术的部署和

数字能力的培养出发,将“发展高绩效的数字教育

生态系统”和“提高数字化转型的数字技能和能力”

作为两个战略行动重点,制定了 14 项具体的行动

计划。同时,通过建立欧洲数字教育中心(European

Digital Education Hub)加强欧盟在数字教育方

面的合作与交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且适应数字

时代发展要求的欧洲教育。

internet connectivity)、数字教育内容和数字

技能培训对教育培训系统、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重要

性。因此,欧盟委员会提出需要持续审查并更新数

字战略,以解决基础设施与设备方面的技术差距。

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方面,增加接口连接需求,应

和家长不愿意参与其中。此外,欧盟各成员国在数

字教育领域的学习存在严重的性别失衡,不利于促

进教育公平。2017 年,女性占欧盟各国所有高校

学生的 54%,但在科技行业工作岗位仅占 17%。虽

然女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和国际计算

机和信息素养研究国际技能测试(International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Study

International Skills Test)中的测试成绩优于

男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在 STEM 科目中的

学业表现与积极性下降,这也影响了她们接受高等

教育的机会。将女性融入数字经济、增强数字教育

市场性别多样性、吸引更多女性从事信息通信技术

工作,将有利于数字技术的教学和发展,增强数字

教育中的公平性。

国际动态

第72页

68

国际动态

用新兴互联网教学技术,为教育机构和学习者提供

快速、可靠、泛在的互联网连接服务,确保他们能

实现稳定、高效、灵活的学习。在数字教育内容

和数字技能培训方面,提供高质量的内容(highquality content)、用户友好型工具(user-friendly

tools)、增值服务(value-adding services)和

安全平台(secure platforms),使教育者能够利

用数字技术高效开展创新型教学,开创无障碍、高

包容性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具体而言,高效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包括以下

六项行动。一是与各成员国开展战略对话,为实现

成功的数字教育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些建议主要包

括:利用欧盟成员国提供的资金解决设备缺口问题

并缩小地区间网络连接差距、发挥欧盟的主体作用

为教育和培训机构提供适应数字化的专门知识等;

鼓励各利益相关方就数字教育开展更密切的对话与

合作,并支持各会员国根据最优做法和教育经验制

定数字教学方案,以提升教师的数字技能。二是在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 2021 年底

提出关于中小学远程教育的理事会建议,助力欧盟

层面建立和达成对远程、在线和混合学习的所需方

法的共识。三是致力于开发欧洲数字教育内容框架,

包括针对特定部门及其需求(如高质量教学设计、

可访问性、识别和多语种)的指导原则,同时反映

对内容的操作性、认证、验证和可转移性的相关需

求。启动关于创建欧洲交流平台的可行性研究,以

分享经认证的在线资源,并连接现有教育平台,实

现在线资源的可及性和交互性。四是必要时支持学

校千兆连接(gigabit connectivity)和“欧洲设

施计划”(Europe Facility Programme)下的学校

网络连接。充分利用欧盟对学校互联网接入、数字

设备购买、电子学习应用程序和平台的支持。五是

利用“伊拉斯谟合作计划”(Erasmus Cooperation

Projects)支持小学、中学、职业教育与培训和成

人教育机构的数字化转型。通过伊拉斯谟教师学院

(Erasmus Teacher Academies)支持数字教学法

(digital pedagogy)以及为教师提供使用数字工

具的专业知识,包括无障碍使用技术和其他相关辅

助性技术,并推出一个为教师提供在线自我评估工

具——教师自拍(Selfie for Teachers),帮助

他们认识其自身在数字、技术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优

势和差距。六是促进新兴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

的应用,制定在人工智能(AI)和数据使用方面

的教与学道德准则,并通过地平线欧洲(Horizon

Europe)资助框架支持相关的研究和创新活动。

提高数字化转型的数字技能和能力

坚实的数字能力在数字教育的过渡与转型中发

挥关键性的作用,具备数字技术和获得数字素养可

以使学习者和教育者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和发展更

加灵活有效。在此战略行动重点下,欧盟从数字技能、

数字素养和信息化教育、数字专家的培育及数字部

门中的性别偏见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行动建议。

欧盟委员会十分重视数字技能和能力对经济

复苏和教育振兴的关键作用,着力培养和提高学习

者与教育者的数字技能和能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提

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第一,在数字化转型加速

的背景下,积极更新“欧洲公民数字能力框架”

(European 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Citizens),提出对数字技能的掌握要从基本技能

向高级技能和新技能转变,这些高级技能包括人工

智能、数据素养、超级计算、网络安全和数据相关

技能。支持为学校、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以及其他

培训机构开发人工智能学习资源,提高对人工智能

为教育和培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认识。第二,

发挥欧盟主体作用,支持教师在数字教育领域的

专业发展,通过关注各级教育中的高质量信息化

教育,并与《欧洲技能议程》(European Skills

Agenda)协同发挥作用,加强与企业在确定和更新

信息以及新技能需求上的对话,以改进教育和培训

中的数字技能培养。第三,针对年轻人缺乏基本数

字技能的问题,欧盟委员会发布加强青年保障建议

(Reinforced Youth Guarantee Recommends),对“青

年保障计划”(Youth Guarantee)中登记的网络数

字技能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为青年提供专门

的预备性数字培训。第四,制定欧洲数字技能证书

(European Digital Skills Certificate),该证

书代表了个人的数字能力水平,与数字能力框架的

熟练程度保持一致,可得到欧洲各国政府、教育机构、

雇主等的认可,能在欧洲区域进行流动,为其跨国

求职和学习提供便利。

欧盟也强调数字素养在当今数字时代的重要

性,并提出为所有年龄段的人提供发展数字素养的

机会。第一,加强学习者和教育者对新兴数字技术

第73页

69

国际动态

的了解,使他们能够积极、安全地使用这项技术,

并了解与道德、环境可持续性、数据保护和隐私、

儿童权利、歧视和偏见有关的潜在问题。第二,在

广泛数字技能发展的基础上,补充了沟通协作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力、过滤和评估

信息等能力。第三,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制定共同

准则,以培养数字素养,强调加强利益攸关方的密

切合作,这项工作将按照即将出台的“媒体行动计划”

(Media Action Plan)进行。第四,发挥信息化教

育在高度数字化世界中的作用。欧盟委员会通过在

常规课堂教育和课后教育中运用创新和激励性的方

法引入高质量、高包容性的信息化教育,培养学生

的编码能力和数字创意。例如,“欧洲编码周”(Europe

Code Week),向广泛和多样化的受众介绍编码、编

程和数字创意,培养女性群体从事 STEM 相关研究和

工作的兴趣,增加从事信息技术有关行业和研究、

数字部门或数字工作中的女性人数。

改善欧盟的数字教育合作

在编制《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

期间进行的公众咨询中,各利益攸关方强调在数字

教育领域加强各方合作与交流,以支持两个战略行

动重点。为此,欧盟委员会提出建立欧洲数字教育

中心,将国家和区域数字教育倡议和行动联系起来,

支持跨部门合作,解决诸如共同标准、互操作性、

可及性和质量保证等问题。

数字教育中心为各国提供交流平台,支持欧盟

成员国建立数字教育国家咨询服务网络,以更好开

展国家、机构和部门间的对话。该平台能将国家和

区域数字教育倡议联接起来,并通过各种活动将政

府部门、私营部门、专家、教育和培训者等联系起来,

促进数字教育经验的交流与合作,以支持在欧盟成

员国内实施全方位的数字教育;数字教育中心在整

个《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中发挥着

监测和评估的作用,为该计划的实施提供问责制监

管和公开化、透明化保障,运用关键绩效指标帮助

评估和调整各项行动。

为更好地发挥数字教育中心的作用、提供更

好的服务保障,欧盟委员会将建立合作实践社区

(COP)、国家咨询服务网络(NAS)并提供高级学

习和培训机会(SALTO)。合作实践社区提供跨部

门的空间,该空间可以共享教育与培训部门数字教

育的专业知识、最佳实践和解决方案;将国家咨询

服务网络融入整个数字教育中心社区,以支持“关

于数字教育中促进因素的战略对话”,促进利益相

关者之间的对话,促进跨国合作;高级学习和培训

机会将为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和培训,促

进其服务的专业化,识别、交流和收集数字教育行

动中的最佳实践案例,通过出版相关出版物的形式

分享实践经验。

启示

加强数字技能培养与基础设施设备的支持

数字技能的培养和基础设施的保障对数字教育

的有效开展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借鉴欧盟数字教育

的有关经验,我国可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数字技

能,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在数字技能的培

养方面,可明确和丰富数字技能的层级并扩大学习

对象的范围。在欧盟委员会的公众咨询中,约 62%

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数字技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得到了提高,而教育和培训人员提高的比率更高,

超过 50% 的受访者计划未来进一步提高数字技能和

能力。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女性在数字化时

代的独特价值。在此基础上,欧盟为女性提供了更

多具有针对性的数字教育与培训,并且在提升技能

水平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我国数字教育一方面可将

数字技能的范围拓展到更高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层级,

促进我国公民持续提升数字技能。尤其要加强和注

重教师和学习者高级数字技能的培养与培训,保证

教师学会利用新兴教学技术和工具进行教学,学生

有独自进行数字学习的能力,着力培养专业的数字

化人才。另一方面可从顶层设计上支持女性群体接

受全面的数字技能和能力教育,培养女性对信息技

术相关职业的兴趣和能力。加大对贫困地区学习者

数字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和资助力度,缩小

数字技能和能力的性别和地域差距。

第74页

70

加强对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设备的支持能

够为学习者和教育者提供在线学习的保障。欧盟委员

会认为数字技能和能力至关重要,但这些技能和能力

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的保障。来自几个成员国的受访

者认为,必须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并提供高质量

的学习内容。一方面,可加大对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

投资和研究,加快推进高速网络的连接,保证网络的

畅通;另一方面,可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强统筹规划,

集结各利益攸关方形成统一的教学指导原则。

推进信息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信息素养能够使年轻人对数字世界有更准确和

综合的理解,了解信息技术在解决社会挑战方面的

潜力和局限,改善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需要一种合

作的方式。

首先,我国可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养框

架,在框架的指导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加

快推进数字素养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数字

获取、数字交流、数字创建、数字消费、数字安全、

数字伦理、数字规范、数字健康等方面获得综合发展,

采取广泛且创新的方式培养学生批判性地处理、过

滤和评估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

欧盟将信息素养教育落实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并且

通过“欧盟编码周”等倡议更广泛、多元、创新的

方式推进和落实。最后,建设信息和数字素养终身

学习的平台和教育体系,信息和数字素养需要长期、

可持续的培养。同时,应从制度层面加强对信息素

养教育的重视,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适龄儿童学习

的基础课程,采取多机构和多部门协作的方式开展

形式多样、适合对象群体的活动。

创建教育信息化合作交流平台

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注

重各方的密切合作,有效的合作有利于解决计划在

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多方不协调问题,进而从全局把

握计划,推动其有效实施。在交流平台的创建中实

现集中的讨论和交流,分享经验和在线学习资源,

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战略合作,为数字教育的开

展提供基础保障。

在合作交流平台建设方面,一是建立教育信息

化的网络咨询服务中心,教育工作者可在该服务中心

交流教学经验,共享经认证的数字学习资源,向学习

者提供免费的在线课程。二是设立专门的信息化教育

监测和评估机构。通过数字工具、大数据、云计算等

新兴技术对数字教育实践过程进行测量、分析,促

进未来的教育信息化朝着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应该保障监测和评估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积

极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与信息的汇总与跟

进。另一方面,加强数字教育监测的学习和学术研究,

研制科学生态监测评估体系,分享良好实践。

作者:王彬 贺艳芳;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参考文献从略 █

国际动态

第75页

71

他山之石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紧贴产业急需改革人才培养

方式,紧缺高技能人才这样锻造

上海二工大毕业生朱仕煜、张梓斐、陈晓婷如

今在世界排名前十的以星航运工作,在现代物流和

计算机网络技术上,他们所展现出的扎实职业技能

和综合素养,获得企业好评,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奠

定了重要基础。而他们的成长正是得益于学校对国

际紧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尤其是贸易中心和航运

中心建设,急需大量拥有 SCPro 证书的国际物流管

理人才;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上海互联网行业更

对拥有“六西格玛”资质和质量管理意识的网络运

营维护人员求才若渴……

如何培养这样的国际紧缺技能人才?在上海二

工大副校长丁力看来,如何融汇“核心课程、国际

技能证书和职业技能”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对标更高的职业和行业标

准,国际技能证书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8

年前,上海二工大高等职业技术(国际)学院开始

在 2020 年中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上,上海二

工大高职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梁俊和袁明分别

斩获“网站设计与开发”和“云计算”赛项的金牌

和铜牌,并获得“国家技术能手”称号。如今,袁

明已在中国电信旗下上海理想集团就职,工作中他

课程体系如何重组?

面向行业需求,引进国际标准

特殊技能如何培养?

搭建实训平台,创新评价体系

探索构建融证书与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学院制

定了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全新

的人才培养框架,梳理了产业升级变革所需要的知

识模块、核心课程,逐步构建起了“引进课程、国

际证书、职业技能”三位一体的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该学院院长张军看来,国际紧缺技能人才培

养路径不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延伸”,而是“重

塑”。在课程建设方面,两个专业打破学科课程固

化的藩篱,形成以国际职业证书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核心课程模式。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框架都强调国

际化沟通、跨职业协作、创新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以及与计算机网络和现代物流管理相关的技能。

学校还根据行业企业职业技能变迁的相关数

据,提前预判并及时更新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

目前,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六西格玛黄腰带”

证书考试通过率达 100%,现代物流管理 SCPro 证书

通过率超过 60%。

一边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面临着国际紧缺技能人才供给的不足;另一边是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

遭遇发展的瓶颈。职业教育如何紧贴产业急需,深化产教融合?紧缺高技能人才又该如何培养?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坚持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通过 8 年的教学改革,为行业紧缺国际高技能人

才培养蹚出了一条新路,近年来相关专业就业率均为 100%,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

发现自己所学的都是行业最新技术,紧密贴合岗位

需求,成为部门的小能手。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越来越多袁明式的特殊技

能人才在实战化学习与训练中得到成长。计算机网

络技术专业通过开展与国内外 IT 行业知名企业的校

第76页

72

企合作,引入企业资源;根据企业所需明确 10 项核

心技能,根据行业所需搭建 6个有针对性的实训平台;

聘请企业教师协同校内教师共同开展教学实践工作。

同时,学校创新评价体系,积极推动“岗课赛

证融通”,相继实施了“竞赛获奖、科创活动、科

研成果、自主创业等可替代学分”“获得职业技能

证书替代毕业实践(设计)”的教学管理制度,努

力破解长期困扰职业教育的“学习难以致用”等问题,

培养出许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

技能人才。

与培养模式改革相适应的师资配置上,上海

二工大突破“双师型”标配,提出了“三师型”

更高标准:国际行业证书、全英教学资质、国内

职业证书,即在传统“双师”的基础上,增加了

国际化的维度,教师在具备职业技能资质、教学

能力资质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国际化视野下

的教学能力与职业技能。

针对高职学生所需的国际通用能力,学校实

教师队伍如何胜任?

对标培养目标,打造“三师”队伍

施了“语言 + 专业”分层次、递进式的全英教学

模式,实现职业技能和英语技能培养的有机融合。

“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也培养了一批具有

综合能力与国际视野的教师。其中,专职教师以

中青年教师为主,高级职称占比 60%,90% 以上教

师拥有国内职业技能证书,3 名教师获得国际专

业证书。

作者:计 琳 陈之腾;来源:《中国教育报》█

他山之石

第77页

73

济南大学:共引共享共用机制 激活人才队伍建设

近日,济南大学与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徐军祥签约仪式举行。徐军祥院士长期从事水文地质和环

境地质工作,在地下水调控理论、技术方法和基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水资源地下调蓄模式等领域取得突出

的应用成效。

徐军祥院士的全职加盟是济南大学助力推动黄

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聚焦学科品牌建设

和探索高端人才引育机制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济

南大学水利工程学科建设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并为优化山东省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加强水资

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培育优良产

业生态带来更好的发展契机。

为深化产教融合,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创新战

略需求,引导高校人才向经济社会发展集聚、向重

点产业和行业企业集聚,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

研究工作与产业行业发展融合,服务新旧动能转换,

济南大学首创“校企合作提需求 + 校企携手引人才

+ 校企共同配政策 + 校企联合做考核”的人才共引

共享共用机制。

通过共引共享共用机制,人才与学校和企业分

别签订工作协议。学校提供引进人才的岗位和基本

薪酬,负责人才管理,考核人才教学、科研等工作;

企业提供引进人才的绩效薪酬,负责提出科研需求,

考核人才技术攻关、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工作。

共引共享共用的人才,一方面严格按照学校规

定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并将在行业企业取得的新科

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按照企业需求开

展科学研究,切实解决现实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彻

底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有效破除人才评

价中的“五唯”痼疾和功利化办学导向,形成“一

人双岗、就职高校、服务产业”的校企人才融合发

展新格局。

济南大学持续推进人才评价改革,修订出台《高

层次人才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修订专业技

术职务(岗位)评聘办法,增设社会服务型专业技

术职务指标。健全教师荣誉体系,出台《教职工荣

誉退休制度》,多年来隆重举办教师节庆祝表彰大

会,教职工的职业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有效增强。

济南大学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

“人才兴校”战略,高度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

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学校人才规模稳步壮大,人

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效能持续增强。学校稳步推

进人才队伍建设,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实

施人才“十百千”工程,2021 年引进人才 133 人,

其中省级及以上领军人才 5 人(含全职院士 1 人)、

高层次人才 34 人、海外人才 28 人,引进规模和质

量显著提升。

济南大学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省人

才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把党对人才工

作的要求落细落实。强化人才建设资金统筹整合,

完善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将学校首创的人才共引

共享共用政策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大力培

育青年人才,建立全链条支持机制,协调解决住

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关键”小事,实施

青年英才培育工程,设立“揭榜制”青年人才项目,

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青

年英才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深造和攻读学位,到

企业和基层挂职历练。全力打造高水平载体平台,

为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广阔舞台,形成“平台集聚

人才”与“人才成就平台”良性互动的局面。深

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更加突出人才评价的

贡献导向,坚决克服“唯帽子”问题,鼓励教师

依法依规获得兼职收入,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用得好、干成事。

济南大学积极响应全省工作动员大会精神,针

对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部署提出“十大创新”

的目标任务,坚持“创新引领走在前 聚力实现新突

破”,聚焦重点任务落实抓创新,积极发挥教育优

势,切实拿出管用措施,为山东省经济社会高质量

他山之石

第78页

74

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学校立足国家和区域高

等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及学校整体事业发展实际,牢

固树立发展信心。发扬“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

全面落实国家和山东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系列决

策部署,聚焦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着力

加强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质量提升,充分发挥

学校学科科研和人才综合优势,加强与地市、区县

开展校地全方位战略合作,服务山东省“在服务和

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

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

发展上走在前”。

济南大学以共引共享共用机制激活人才队伍建

设,将继续踔厉奋进、砥砺前行,加快推进教育高

质量发展,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

建设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刘珂珂 张伟;来源:《中国教育报》█

他山之石

第79页

75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 2022 年工作要点提出的“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高校新校区智

慧校园规划建设,推动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7 月 7 日,中心召开高校新校区智慧校园规划建设专项课

题发布会。中心相关部门负责人,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

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批四所疏解高校雄安新校区相关负责人,北京竞业达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中心副主任邬国强主持会议。

随着大数据、5G 时代的到来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校园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迎来全新的发

展机遇。智慧校园规划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大学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学校拓展

办学空间、提升办学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受规划司委托,中心积极发挥组织协调和技术支持优势,有序推进首批四所疏解高校雄安新校区规划建

设组织工作。借首批四所疏解高校建设雄安新校区及其他新建高校之际,中心委托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

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以新校区为研究试点,开展智慧校

园规划建设相关课题研究。

邬国强副主任表示,中心在智慧校园规划建设领域已与相关单位开展多项课题研究和项目实践。本次专

项课题将从高校新校区智慧校园顶层设计、管理体系和机制创新、平安校园建设、教育教学体系、大科学装

置等方面具体展开。希望通过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开展高校新校区智慧校园研究和实践,推动打造升级

版智慧校园,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新校区的整体建设。希望各学校高度重视,以雄安新校区建设为契机,着眼

于未来,统筹规划新校区的智慧校园体系,形成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落地性的研究成果,为建成引领中国

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智慧校园示范标杆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新校区的智慧校园需秉承新校区的建设特点,将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与教学融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

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过建设绿色、低碳、安全、健康的新型智慧化校园,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步伐,也将会极大地加快和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通讯员 景慧)

高校新校区智慧校园规划建设专项研究课题发布会顺利举行

中心动态

7 月 15 日,吉林省白山市市委副书记王雪峰、副市长吴倩一行到访中心。受李平主任委托,创新发展处

相关负责同志代表中心进行交流。创新发展处、中医药产教融合促进委员会相关同志参加。

王雪峰副书记介绍了白山市红色(红色旅游)、白色(冰雪运动)、绿色(生态资源)“三色”特色产

业优势,并表示白山市将围绕“三色”产业引进教育资源,建设产教融合园区,希望中心在白山市推进产教

融合园区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在政策解读、思路定位、模式创新等方面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

创新发展处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了中心产教融合园区建设工作经验,分享了园区建设定位、需求、结构、

模式和建设步骤等方面优秀案例。他表示,白山市可根据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本着 “因需而聚、因聚而融合、

因融合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建设思路,依托特色资源禀赋,聚合优质教育、科研资源,通过机制创新,

形成若干产教融合平台载体,将产教融合园区打造成白山市创新策源地。中心愿为白山市发展提供各项支持,

从规划设计、引进资源等方面,扎实推进产教融合园区建设。

双方就进一步合作达成共识。

(通讯员 兰天一)

吉林省白山市市委副书记一行到访中心

第80页

76

中心动态

7 月 25 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兴一行来

访中心。中心主任李平及办公室、创新发展处相关负责人参加交流。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集团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了公司主要业务。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

督管理委员会直属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面向文化教育产

业的投资运营平台,在文化教育领域基本形成了文化教育、文化园区、文化传媒、文化金融四大业务板块。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集团以旗下的上市公司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平台,专注教育信息化、智慧教

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业务,同时在园区运营、出版传媒业务领域建设了专业化的研究与服务平台。中

国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提出希望中心在教育数字化、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国有企

业举办职业教育等方面,在政策、模式、路径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李平主任围绕教育数据的统计与研究,建设绿色、低碳、安全、健康的新型智慧化校园,以产教融合为

抓手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介绍了中心相关业务。李平主任表示,中心在教育数字化方面正在开展系列

研究和平台建设工作,在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等方面

也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和实践方案,中心将发挥平台和资源优势,为企业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双方就进一步合作开展交流研讨并达成共识。

(通讯员 张煜)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来访中心

第81页

77

中国教育智库网

中国教育智库网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教育智库平台,汇聚

各类教育智库专家,为各级政府制定教育规划和重大教育政策提

供智力支持和决策服务,为各类学校的定位、规划、战略、管理

和创新提供专业指导,为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咨询、培训、会议、

交流服务,通过建立课题评估和交易平台,为课题的转化提供政策、

技术、人才、资金等一系列支持和帮助。

网址:http://www.eduthink.com.cn/

微信号:edu-think

中心官网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csdp.edu.cn)以服务中

心建设教育创新要素聚集平台为宗旨,是展示中心工作动态、集聚教育改革公共服

务平台、发布重大工程项目的信息共享平台。

教育之弦官方微信

“教育之弦”(微信号:moe-csdp)作为教育部学校规划

建设发展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打造教育创新要素汇聚

的微信平台,聚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关注国家

教育政策和教育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案例。

中心平台

第82页

78

教育统计服务平台

教育统计服务平台是为统筹规范教育统计培训及管理工作,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教育培训基地和培训学员的公益性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集信

息发布、教学辅助、教务管理和培训数据信息统计分析为一体,为各类用户提供全方位

的综合性服务。

网址:http://essp.csdp.edu.cn/

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

“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集成各级各类教育、经济

社会发展及国际比较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集应用管理、决策支持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国家

教育数据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作为支持教育统计工作的专业化服务平

台,以满足基层统计人员和教育管理者在线培训需求为目的。培训课程由中心、

复旦大学教育事业统计培训基地和其他培训基地联合开发,并由复旦大学提供

运行管理平台,按照远程继续教育要求进行日常教学管理服务。学员完成规定

的在线培训课程后,可获得由中心和复旦大学共同颁发的《教育事业统计在线

培训合格证书》。

登录中心官网:http://www.csdp.edu.cn/

点击:公共服务平台 -- 教育统计在线培训

网址:http://fudan.kmelearning.com/

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

中心平台

第83页

2022 年产教融合项目质量调研工作启动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要求,准确反映新时代学校创

新发展的新需求,掌握各高校参与产教融合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拟开展 2022

年产教融合项目质量调研工作。

在疫情防控的总体要求下,计划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本轮调研,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大平台 +、智慧学习工场及国际创新网络三

个板块在运行项目。

李广平,010-66093467

信息收集

请各项目院校于 2022年 9月 1日前,填写《产

教融合项目实施情况调研表》(附件),并发送

至邮箱 liguangping@csdp.edu.cn。

抽选调研

中心将根据项目院校提交《产教融合项目实

施情况调研表》的情况,采用随机抽选的方式,

确定调研院校。开展正式调研前,中心将向学校

发出调研函,说明具体安排。

调研流程

1. 项目整体汇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

方式,由项目院校领导就项目实施、机制完善等

情况作整体介绍。

2. 师生座谈(无专业合作的项目院校不设

该环节,或只安排教师座谈)。由专家及中心工

作人员,与 3 名左右教师、5 名左右学生代表分

组在线交流座谈。

3. 集中交流。针对整体汇报及师生座谈环

节情况,由专家分别反馈意见及建议,专家、学

校、合作企业三方交流讨论。

▋ 项目建设方案的实施情况;

▋ 项目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情况;

▋ 项目推动下的学科专业集群建设、人才

培养、基地建设、科研协同等工作情况;

▋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创新举措与成效;

▋ 数字化推进情况。

▋ 调研中挖掘的创新案例在“教育之弦”

进行宣传报道。

▋ 调研中掌握的项目实施情况将及时反馈

给项目实施企业,保障项目质量。

▋ 与院校共同探讨服务新发展需求的创新

做法,促进项目优化升级。

调研对象

联系方式

调研安排

调研内容

成果使用

附件:产教融合项目实施情况调研表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在线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