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ro-Supplies & Demands 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 47
六、种地“课代表”底气何在?
看到北大荒越来越逼近“天花板”的好成绩,也
有人提出疑问,堪称种地“课代表”的北大荒,还有
提升空间吗?
行走黑土沃野,记者发现,对于北大荒而言,学
无止境,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再到“惠种地”,远
无止境!怎样让“种地”更系统化、更精细化、更绿
色化、更信息化、更智能化,以及更省事、更省钱,“种
好地”的空间大着呢!
习近平总书记 5 年前的谆谆嘱托言犹在耳,句句
直指要害,“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绿
色发展要有可持续性,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农
业科技大有潜力、大有可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不
断提高”,激发出了北大荒人的无穷动能。
“我这些玉米都是经过‘健身’的,扛过两次台
风、一次强降雨都没事。”极端天气下,八五四农场
种植户隋桂霞的 2300 亩玉米高产示范田,今年依然
丰产在望。秘诀何在?记者看到,地里的玉米只有一
米多高,玉米穗的位置比普通玉米矮了近 20 厘米,根
系却格外粗壮,像八爪鱼一样紧紧抓牢土地,用手摇
晃,纹丝不动。
隋桂霞告诉记者,这些玉米都经过拔节期矮化作
业,营养能更多供给果穗而不是玉米秆,还更抗旱、抗
倒伏,就像“健身”一样。
正是这样一块块高产稳产的粮田,让北大荒这个
“中国饭碗”更加稳固坚实。其背后,是 5 年来的全
面升级。
向科技精准“滴灌”升级。种地有标准体系,以
同步变量侧深施肥、水稻旱平免提浆等 20 余项先进
适用技术为核心,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全程操作规
程,主要农作物标准化覆盖率达 100%。技术推广有
完整体系,“百亩田”“千亩方”“万亩片”层层引领,让
专家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农户产量、大田产量。
向守护黑土地“健康”升级。对北大荒人来说,黑
土地是“饭碗”、是命脉。怎样守好这片沃土,让黑
土地更给力?实施“六个替代”和“六个全覆盖”,大
力推广大垄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保护性
耕作,每年 4000 多万亩耕地全部实现“黑色越冬”。
这套能落地、接地气、稳定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模式,让
耕地通透性越来越好,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 5 年来提
高 3 个百分点。
向大食物观指引下的高质量供给升级。根据不同
农场特点,“一场一业”“一场一特”规划建设高端
大米、酒用高粱、寒地果蔬生产保供等基地。2022
年,集团粮食总产量达 451.3 亿斤,比 2017 年增长
了 32.5 亿斤,相当于新增一座千万人口级别城市的
全年口粮供应能力,同时累计生产食用油 210 万吨,够
全国 14 亿多人足足吃上 21 天。
向做强种业“芯片”升级。5 年来,北大荒垦丰
种业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成为唯一承担水
稻强优势和玉米、大豆补短板 3 项任务的国家农作物
种业阵型企业,优质新品种“龙垦 2021”水稻、“龙
垦 3092”大豆更是快速获得市场认可。
一次次农业升级,让北大荒的核心竞争力始终位
列世界第一阵营。而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的代际进
化,给北大荒带来的则是整体发展升维。
5 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七星农场稻田边和几位
农机手亲切交谈。“我是当时几名农机手中最年轻的
一个,现在总书记的话依然印在我的心里。”今年 35
岁的陆向导是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第三管理区的农机副
主任,他参与和见证了北大荒的智能化升级,“现在
耕种管收全程智能机械化,农机可以自动避障,田间
转移作业可以全自动,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也
都依据智能决策。”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千万亩水稻生
产用“6 个 10 天”就能高标准完成,浸种催芽、秧田
播种、搅浆整地、机械插秧、收获、秋整地 6 个生产
环节都只用 10 天。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 通讯,我们把这
些高精尖的技术都应用到农业上来,力求打造一个智
慧农业大脑,建立精准的农机作业模型。”北大荒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