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2022-2023第一学期寒假作业--生物(初稿)

发布时间:2023-1-0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高二年级2022-2023第一学期寒假作业--生物(初稿)

寒假作业八 人与环境 第 49页,共 83页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另外 15 个城市、地区一并作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1)本文讨论的话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废城市”建设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参与垃圾堆肥的各种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你认为用堆肥法处理有机垃圾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氧堆肥过程中产生的臭味主要来自 NH3,可利用________(填生物名称)将其转化成 NO-3 ,从而去除臭味;生物燃料中的沼气、乙醇来自微生物的________呼吸。(5)堆肥处理后产生的肥料产品与处理前相比总能量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产品的肥效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6)你能为“无废城市... [收起]
[展开]
高二年级2022-2023第一学期寒假作业--生物(初稿)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寒假作业八 人与环境 第 49页,共 83页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另外 15 个城市、地区一并作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1)本文讨论的话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废城市”建设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与垃圾堆肥的各种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你认为用堆肥法处理有机垃圾的优

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氧堆肥过程中产生的臭味主要来自 NH3,可利用________(填生物名称)将其转化成 NO

3 ,从而

去除臭味;生物燃料中的沼气、乙醇来自微生物的________呼吸。

(5)堆肥处理后产生的肥料产品与处理前相比总能量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产品的

肥效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6)你能为“无废城市”做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2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50页,共 83页

第 1 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消化管内的液体均属于外界环境,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淋巴管内的液体属于内环境,B 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①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②氨基

酸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③钙离子是内环境的成分;④血浆蛋白会通过血液运输,是内环境的成分;⑤

尿素是细胞代谢产物,需要经过内环境才能分泌到体外,是内环境的成分;⑥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

是内环境的成分;⑦葡萄糖转运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综上所述,ABD 不符合题

意,C 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血浆有关知识。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

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 项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 CO2

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后再进入到血浆中,B 项正确;氧气通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血浆

进入组织液中,C 项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

不发生在血浆中,D 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本题人体内环境。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不断产生 O2,使其细胞内的 CO2 浓度高于其生活

的内环境,A 项错误;血管中的药物需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B 项正确;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诱发人体组织水肿,

C 项正确;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D 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本题借助图形考查人体内环境。对题图分析可知,①是毛细血管壁,②是毛细淋巴管壁,

③是组织细胞;A 是血浆、B 是淋巴,C 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直接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A 项正确;长期营养不良会使血浆蛋白减少,血

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导致组织液(C 液)增多,B 项正确;组织液中 pH 的调节主要靠缓

冲对进行,如 NaHCO3/H2CO3等。③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因此③中的有氧呼吸产

物可维持血浆 pH 的稳定,C 项正确;丙酮酸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而不是在 A 液中,

D 项不正确。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中发生的生理过程。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的,转录和翻译发生在

细胞中,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内,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内环

境中。故 D 项符合题意。

7.【答案】C

第53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51页,共 83页

【解析】本题考查灌注高渗盐水对血浆渗透压及尿量的影响。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

会导致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C 项符合题意。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自噬与内环境。据题意可知,溶酶体参与了细胞自噬的过程,A 项正确;细

胞自噬与细胞凋亡、细胞衰老一样,是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B 项正确;自噬降解后的

产物去向是排出细胞外,进入内环境或细胞内利用,C 项错误;通过细胞自噬,不断地对细胞自身进行

清理,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平衡,D 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中各体液之间的关系。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外部环境,包含甲(组织液)、

乙(血浆)、丙(淋巴),A 项错误;根据试题分析,乙表示血浆,若饮食过咸,盐分进入血浆,会导

致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B 项正确;甲(组织液)中的 O2 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肝脏细胞内

液(丁),因此丁中的 O2 浓度比甲中的低,C 项错误;内环境的稳定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

作用,D 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稳态等知识。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会影响与细胞内液之间

渗透作用,从而会影响细胞内液渗透压,A 项错误;尿液既不属于细胞内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正常

情况下尿液中没有葡萄糖,B 项正确;细胞可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获取需要的物质、排出代谢废

物,血浆中出现代谢废物是正常的,C 项错误;营养不良导致组织水肿,主要是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D 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代谢废物可通过血浆和组织液进行运输,A 正确;毛细淋巴管内的

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所以血浆和淋巴液中都有淋巴细胞,

B 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 错误;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

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 正确。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组织液。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氧气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跨膜运输,进入组织细胞

内参与有氧呼吸,所以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高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A 错误;组织液中的水

可以来自血浆、细胞内液、消化道,B 正确;淋巴回流受阻会导致组织液不能通过淋巴回到血浆,因而

增加引起水肿,C 正确;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D 正确。

13.【答案】D

【解析】本题人体肝脏细胞为背景材料,考查内环境组成、物质运输等有关知识。内环境的主要组

成成分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在图中没有显示淋巴,A 项正确;③过程中葡萄糖的转运方式是主动运

输,④过程中氧气的转运方式是自由扩散,③④过程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不同,B 项正确;a 可表示

由许多 C6H12O6 连接的物质即肝糖原,C 项正确;毛细血管中的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D 项不正确。

14.【答案】C

第54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52页,共 83页

【解析】本题以 PM2.5 为背景,考查人体内环境及稳态。肺泡与外界环境相通,PM2.5 进入人体的肺泡

中时,没有进入内环境;PM2.5 中最小的有害颗粒可能会穿过肺泡壁的细胞膜进入血液进而进入其他器官,

引起脑损伤等疾病;由于人体内环境中有维持内环境 pH 稳定的缓冲物质,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会

导致血浆 pH 急剧下降。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淋巴管发育不良,则组织液不能进入淋巴,导致组织液增多,进而

引起组织水肿,A 项正确;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减少,B

项错误;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这主要靠 Na

+、Cl−来维持,C 项正确;内环境的稳定是细胞生存

必需的,需要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维持,D 项正确。

16.【答案】ACD

【解析】本题结合病毒考查人体内环境等知识。据题意“人体感染某病毒后出现呕吐、腹泻、发热

等症状”,说明感染者的内环境稳态失调,A 项正确;人体严重腹泻后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所

以大量饮水不能能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平衡,还需补充无机盐,B 项错误;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后,细

胞生活的环境发生改变,细胞代谢速率也会发生改变,C 项正确;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人体维持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 项正确。

17.【答案】BC

【解析】高原训练的运动员体内的红细胞增多,以运输更多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提供能量,A 正

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等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B 错误;血浆 pH 不仅受细胞代

谢的影响,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食物中的酸碱物质,同时还受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的调节,C 错误;

马拉松比赛过程中,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进入血浆,导致血浆 pH 下降,但是血浆中有缓冲物质的

调节作用,因此不会下降得太明显,D 正确。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及稳态。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是循环系统,①是组织液,②是血浆,

③是淋巴,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中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相同,A 项正确;乙是消化系统,细胞外液的渗

透压的 90%以上来源于 Na

+和 Cl−,来源于蛋白质的不到 10%,B 项正确;丙是呼吸系统,②(血浆)

中的有些物质,如 O2、营养物质等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①(组织液),C 项正确;丁是泌尿系统,①

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有影响,D 项错误。

19.【答案】AD

【解析】本题以运动时出汗为背景材料,考查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等知识。据题意可知,出汗过程中失水

多于失盐,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A 项错误;汗腺导管对钠的重吸收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 ATP,B 项正确;

出汗有利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C 项正确;钠离子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因素,钾离子是维持细

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因素,所以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D 项错误。

20.【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知识。若某人长期通过节食减肥,会出现营养不良,导致血浆

蛋白含量降低,进而会引起组织水肿, A 项正确;患急性肠胃炎的病人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进

第55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53页,共 83页

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 项正确;肺气肿病人呼吸不畅,体内氧气供应不足,会引起

组织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而产生乳酸;同时呼吸不畅,又会影响 CO2的排出,从而导致内环境中的 pH 变

小,C 项正确;尿毒症是由各种肾脏病导致肾脏功能减退甚至丧失引起的,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

病症,D 项错误。

21.【答案】(1)②③

(2)自由扩散 6 三

(3)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血浆蛋白减少、过敏反应、毛细淋巴管堵塞、肾小球肾炎(回答一个即可)

(5)二氧化碳、尿素等

(6)7.35~7.45 缓冲

【解析】(1)由题图分析可知,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

②③。(2)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血浆中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

管壁细胞(2 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 层),进入线粒体内被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利用,共穿

过了 6 层膜。即红细胞中的氧气至少需要穿过 6 层生物膜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

的第三阶段,该阶段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3)血浆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

白质,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即②和③,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

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经常表现的是组织水肿,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很多,但核

心的内容是所有引起血浆蛋白减少,进而引起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的因素都会引起组织水肿,如长期

营养缺乏,毛细胞血管堵塞,过敏反应,肾小球肾炎等等。(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

由图可知,血液流动的方向是 A→B,因此与 A 端相比,B 端液体中氧气、营养物质等减少,而二氧化

碳、尿素等代谢废弃物增多。(6)血浆的正常 PH 维持在 7.35~7.45 之间,血液中缓冲物质的存在使得

血浆中的 pH 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22.【答案】(1)不会 会

(2)降低 增加

(3)减弱 降低

【解析】(1)0.9%的 NaCl 溶液的渗透压和红细胞的细胞内渗透压相当,故将红细胞放入 0.9%的 NaCl

溶液中,细胞形态不会改变。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会发生变化。(2)由于血浆

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进而会导致小鼠的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量将会增加。(3)NaHCO3/H2CO3

是机体很重要的缓冲物质对,当胃黏膜内的 HCO

3 减少,对 H+缓冲作用将减弱,会使胃黏膜组织液的 pH 降

低,可引起胃黏膜损伤。

23.【答案】(1)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血浆

(3)增加 降低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调节机制、异常情况分

析及内环境的作用等知识。(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体内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

第56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54页,共 83页

维持细胞渗透压,给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及时将细胞代谢终产物运走。(2)人体血浆蛋白含

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3)正常人

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

下降。

24.【答案】(1)7.35 CO2 和 H2O

(2)降低 乳酸钠和碳酸 碳酸氢钠

(3)碳酸/碳酸氢钠

25.【答案】(1)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 pH 做比较

(2)①清水 清水中加 HCl 后,溶液 pH 下降 ②对照 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 pH 相

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

(3)加入 NaOH 后,血浆 pH 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及实验设计思路.考查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1)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此实验是观察血浆是否具有维持 pH 稳定的功能,所

以在实验开始时都应预先测量 pH,以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 pH 做比较。(2)①加水组

实验前是呈中性,加 HCl 后,溶液 pH 值应该下降,因此加水组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②根据图

中曲线可以分析,缓冲液组具有一定的维持 pH 的能力,血浆组维持 pH 组能力最强。由此可得知,实

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与血浆组起对照作用。③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

维持 pH 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3)血浆具有维持 pH 稳定的功能,设置实验时,

可设置酸性、中性和碱性等条件下观察血浆维持 pH 稳定的能力。本实验还需添加 NaOH,测量血浆 pH

的变化,血浆 pH 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这样实验更完善。第 2、3 章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反射和反射弧的知识内容。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

性应答才叫反射,A 项错误;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B 项正确;刺激传出神经

引起效应器的反应中,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C 项正确;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为非条

件反射,D 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C 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突触的结构考查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突触还可以在神经元与肌细胞或腺

体细胞间形成,A 项错误;②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B 项正确;②是

神经递质,与④受体结合,不能通过离子通道,C 项错误;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

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抑制性递质不会,D 项错误。

第57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55页,共 83页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神经元间有组织液,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需要通过组织液,

A 项正确;细胞外 Na

+浓度高于细胞内,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 Na

+内流是顺浓度进行的,B 项正确;神

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 项正确;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

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只能从感受器传到效应器,,D 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反射弧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等知识内

容。由图中神经节( )所在的位置可知:①是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脊髓中的神经中枢,④为

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②和④均由神经纤维组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A

项正确;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①→②→③→④→⑤,B 项错误;②受损时,刺激④产生的兴

奋仍能传到⑤,引起⑤发生反应,但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引起⑤发生的反应不属于反射活

动,C 项错误;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D 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突触的知识内容。突触是由上一神经元的轴突与下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建立

的结构,A 项正确;受到刺激前,神经递质就已经产生,受到刺激后,神经元才释放神经递质,B 项错

误;突触后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保证了兴奋传递的单向性,C 项正确;突触小体完成“电

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 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形成、静息电位的恢复。将离体神经放在类似组织液的环境

中,有利于其完成相应的生理过程,A 项正确;受刺激部位膜外 Na

+大量内流不会导致细胞膜内 Na

+的

浓度大于细胞膜外,B 项错误;若培养液中 Na

+浓度适当提高,在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中,有更多的 Na

+内流,导致动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曲线中 b 点升高,C 项正确;曲线 bc 段表示由动作电位恢复为静

息电位的过程,D 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激素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包含激

素调节。C 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物的知识内容。靶细胞可能是分泌细胞,如内分泌细胞是垂

体细胞,靶细胞可以是甲状腺细胞,A 项错误;内分泌细胞可能是神经细胞,如下丘脑细胞可以分泌促

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 项正确;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不起催化作用,也不组成细胞而是结构,具有传

递信息的作用,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C 项错误,D 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激素和腺体的知识内容。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A 项正确;

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B 项正确;胰腺的外分泌部位可分泌胰液,

胰岛位于胰腺的内分泌部位,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C 项正确;人在幼

第58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56页,共 83页

年时缺乏生长激素将患侏儒症,D 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具有协同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

A 项正确;内分泌器官或细胞能合成激素,B 项错误;进入青春期后,机体分泌的性激素增多,促进生

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C 项正确;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

同调节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D 项正确。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的调节过程。根据试题分析,图中结构 X 为下丘脑,结构 Y

是垂体,A 项错误;碘元素参与甲状腺激素的组成,人体缺碘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B 项正确;在

分级调节过程中,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②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含量,C 项正

确;在反馈调节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影响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②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D 项

正确。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激素的作用、运输等知识内容。激素起信使作用,不能为生命活动供能,可改变

细胞的生命活动,A 项正确;每种激素都有它特定的受体,作用具有特异性,B 项正确;雌激素分泌后

进入血液不需要经过输卵管,由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发挥调节作用,C 项错误;激素是微量高效的物

质,D 项正确。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的作用。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

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A 项错误;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B 项正确;蛋白质类激

素的合成需要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 项正确;与性

激素结合的受体在细胞内,性激素需进入细胞后才能与特定受体结合,D 项正确。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肾上腺素的知识内容。肾上腺素增多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该过程中肾上腺

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实例中人在恐惧、紧张时,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的过程是神经调节,肾

上腺素作用于心脏是体液调节,既能反映神经调节影响体液调节,也能反映体液调节影响神经调节。C

项错误。

16.【答案】ABC

【解析】乙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兴奋后,膜内电位由负转正,A 错误;根据神经节可知,①是感受

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B 错误;神经递质出细胞的方式为胞

吐,需要消耗能量,而兴奋在突触间隙的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 错误;刺激②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

反的偏转,刺激④电流表偏转一次,D 正确。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突触的作用。如果止痛药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

会减少,A 项错误;突触后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B 项错误;如果止痛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则阻

第59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57页,共 83页

碍了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达到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目的,C 项正确;如果止痛药抑制突

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D 项错误。

18.【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

A 项正确;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的患者能听懂别人讲话,自己不会讲话,B 项错误;大脑皮层是调节机

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故与人的躯体运动、感觉等密切相关,C 项正确;感觉的产生不需要完整的反射

弧,D 项错误。

19.【答案】CD

【解析】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C 点时血糖浓

度较高,胰岛 A 细胞分泌活动较弱,A 项错误;A-C 段血糖浓度升高,在胰岛素的作用下,组织细胞加

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B 项错误;B 点时血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C 项正确;早餐后 2 小时糖尿病人的血糖浓度高于

B 点,D 项正确。

20.【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胰岛素的生理作用。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A 项正确;

甲组小鼠表现出的是低血糖症状,直接注射葡萄糖有利于缓解症状,B 项正确;给甲组小鼠注射胰高血

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升高血糖,有利于缓解症状,C 项正确;胰岛素的本质

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道内的酶分解而不能在发挥作用,D 项错误。

21.【答案】(1)轴突 树突 具有较长的突起

(2)神经冲动传导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的 Na

+ (3)正 负 钾

【解析】(1)由图可知:①为轴突,⑤为树突。神经元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具有较长的

突起。(2)图 1 中刺激③处,在①④处都能测到动作电位,说明神经冲动传导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

的。(3)静息状态时的电位情况是内负外正,这与 K+外流有关。

22.【答案】(1)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细胞体

(2)突触小体(突触小泡) 胞吐

(3)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新突触

【解析】(1)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2)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是通过

胞吐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的。(3)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大脑皮

层下的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23.【答案】(1)促胰液素 体液

(2)受体 灭活

(3)胰液

(4)感受器

【解析】(1)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可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可通过体液运输,作

第60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58页,共 83页

用于胰腺,引起胰腺分泌胰液。(2)胰腺细胞膜上应含有物质 X、激素 Y 的受体,当 X、Y 发挥作用

后即被灭活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3)当胰腺导管堵塞时,会导致胰液无法排出,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4)由于药物影响了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功能,故用药物麻痹小肠黏膜的神经末梢,再向小肠注入盐酸,

胰液分泌量下降。

24.【答案】(1)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新陈代谢消耗氧,耗氧量与代谢强度正相关 前 4 天,

内环境中的激素可维持生命活动

(2)A 将 A 组大鼠随机分为 C、D 两组,C 组灌喂甲状腺激素,D 组灌喂等量的

生理盐水,定期测定每只大鼠的耗氧量

25.【答案】(1)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而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增加产热

等功能 偏低

(2)胰岛素 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缺乏

或异常,使得胰岛素不能与组织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3)①患糖尿病 间歇性热量限制 ②不能 胰岛素为蛋白质类激素,口服会

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消化分解,从而失去疗效

【解析】(1)甲亢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常常会出现体温偏高、容易饥饿等症状,其原因是患者

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而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增加产热等功能。由于甲状腺激素的

反馈调节作用,患者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往往偏低。(2)人体内对降低血糖起重要作用的激素是

胰岛素,其作用是通过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降低。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

胰岛素分泌正常,则出现糖尿病的原因可能是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缺乏或异常,使得胰岛素不能与

组织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进而发挥降血糖作用。(3)①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间歇性热量限制”能

通过降低空腹血糖和增加胰岛 B 细胞数量来有效干预糖尿病,因此该实验小组应以患糖尿病小鼠为实验

对象,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后,甲组小鼠进行“间歇性热量限制”处理,乙组小鼠进行正常饮食处理,

其他培养条件适宜且相同。②胰岛素为蛋白质类激素,口服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消化分解,从而失去

疗效,因此对持续出现糖尿病的个体进行治疗,不能直接口服胰岛素,需要进行注射。第 4 章 免疫调节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对免疫系统的知识进行记忆与理解。

免疫系统防卫功能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 正确;淋巴细胞包括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等,不包

括巨噬细胞,B 错误;溶菌酶可以出现在免疫系统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C 正确;免疫器官是免疫细

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D 正确。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的知识内容。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

免疫;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胃液中的盐酸可

第61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59页,共 83页

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人体内流感抗体能防御同型流感

病毒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D 项符合题意。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细胞因子能够增强有关免疫细胞的杀伤力以及促进 B 淋巴细胞增殖分

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不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故 A 错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属于免疫缺陷病,

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故 B 错误;由于初次免疫产生了记忆细胞,所以二次免疫反应不但比初

次反应快,而且比初次反应强,能在抗原侵入尚未为患之前将它们消灭,故 C 正确;过敏反应是已免疫

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故 D 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体液免疫过程。物质Ⅰ表示细胞因子,物质Ⅱ表示抗体都为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

性物质有淋巴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A 错误;细胞④为浆细胞不能使病菌裂解,B 错误;细胞③为 B 淋

巴细胞的分化需要抗原的刺激和细胞②T 淋巴细胞的协助,C 正确;细胞①表示吞噬细胞,而吞噬细胞

不能特异性识别,D 错误。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调节过程中不同细胞及物质的作用。健康人的 T 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成

为抗原不能存活,因此不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A 错误;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摄取和处理使其抗原暴露

属于特异性免疫,B 错误;T 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不会直接攻击病毒,C 错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

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排查人体内组织中的抗原,D 正确。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自身免疫的知识内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异常抗体攻击自身物质而引发的疾病属

于自身免疫病,没有传染性,A 项正确;抗体是浆细胞(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分泌产生的,B 项

正确;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致病机理及病征不同,C 项错误;因该病为自

身免疫病,故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缓解该病症状,D 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的知识内容。青霉素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减缓病情,该过程不属于人体免

疫反应,A 项错误;引起身体局部感染的过程中,人体会产生抗体,B 项错误;吞噬细胞吞噬、处理病

原体的过程,属于人体的第二道免疫防线,C 项正确;溶菌酶在体液中发挥作用,溶酶体酶在细胞中发

挥作用,故二者发挥作用的场所不同,D 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有的会结合到某些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即成为该细胞的膜

蛋白(抗原的受体),A 项正确;自身产生的抗体有时也会攻击自身的正常结构或物质,比如自身免疫疾病,B

项正确;在体液免疫中,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对机体有利,

但在过敏反应中,往往会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C 项正确;人体内的不同效应 B 细胞含有的基因相同,

抗体的不同主要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 项错误。

9.【答案】D

第62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60页,共 83页

【解析】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和自身免疫病的知识内容。效应 T 细胞特异性攻击胰岛 B 细胞,胰岛素

分泌不足而水平低于正常值,A 项错误;免疫系统攻击人体自身正常的组织、细胞而引起的疾病属于自

身免疫病,B 项错误;促进 T 细胞分化成更多的攻击胰岛 B 细胞的效应 T 细胞,不利于缓解病情,C 项

错误;胰岛 B 细胞受损,患者血液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所以患者可以通过定期注射胰岛素缓解病

情,D 项正确。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过敏反应的知识内容。过敏反应消退较快,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A 项正

确;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才会发生过敏反应,B 项正确;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与乙同学的

发病原理不相同,C 项错误;给过敏患者的建议是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D 项正确。

11.【答案】D

【解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重症肌

无力是体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破坏了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A 正确;乙酰胆碱受

体属于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B 正确;抗体是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 B 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

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其主要分布在血浆中,C 正确;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

原理是提高乙酰胆碱浓度,D 错误。

12.【答案】D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猪瘟病毒不能在猪体内环境中增殖,A 项错误;即使

发病死亡率达 100%,猪感染猪瘟病毒后,猪体内依然有免疫反应,B 项错误;巨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 项错误;非洲猪瘟病毒基因型多样,不利于进行疫苗免疫,D 项正确。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的相关内容。免疫系统可识别病原体,也能识别人体自身癌细胞并

及时清除,A 项错误;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与细胞膜上的受体有关,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B

项正确;免疫系统功能过强会使机体“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C 项正确;皮肤、

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 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本题以问题疫苗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免疫中相关概念的理解。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

其他细胞产生,如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疫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 项错误;注射疫苗后,机

体可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由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 项错误;吞噬细

胞既可参与人体的第二道免疫防线,也可参与第三道免疫防线,C 项正确;溶菌酶属于体液中的杀菌物

质,直接消灭细菌,与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不同,D 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艾滋病患者易患发生恶性肿瘤,是因为免疫系统防卫功能或监控、清除功能较低,A 项正确;

侵入到人体内的病毒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过程阻止,再通过细胞免疫过程予以消灭,因此 HIV 侵入机体后会

产生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患者会产生抵抗 HIV 的抗体,B 项错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

性传播、母婴传播,因此健康人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共同进餐都不会感染艾滋病,C 项正确;艾滋病

第63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61页,共 83页

是一种传染病,而不是遗传病,D 项正确。

16.【答案】CD

【解析】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 错误;细胞 a 是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

但没有特异性;细胞 f 是效应 B 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因此,图中能特异性别抗原的有 b、c、d、e、g,

B 错误;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周期会变短,C 正确;

物质④是抗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D 正确。

17.【答案】C

【解析】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①错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异物性和特异性的性质。但抗原不一定都是异物,也可能是机

体衰老的细胞或癌细胞等,②错误;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所以人体分泌的乳汁

中含有某些抗体,③正确;吞噬细胞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④正

确;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⑤正确;HIV 主要攻击人体的 T 淋巴细胞,

引起人的免疫缺陷病,⑥错误;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毒性 T 细胞攻击,即细胞免疫进行的,⑦

正确。因此,C 项正确,A、B、D 项错误。

18.【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的区域为下丘脑,呼吸中枢

是脑干,A 项错误;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 项错误;注射灭活的乙

肝病毒,引起 B 淋巴细胞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 项错误。

19.【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图甲①~⑦中不需抗原刺激的就能产生只有

①②③,④⑤⑥⑦需要抗原的刺激,A 正确;细胞分化的结果是细胞形态结构发生了改变,都是遗传物

质不变,B 错误;图乙中曲线在 bc 段的斜率小于 de 段,C 正确;图乙中 m>n,de<ac 的主要原因是注

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浆细胞,D 错误。

20.【答案】ABC

【解析】呼吸道粘膜产生黏液溶解微尘和杀灭部分病菌的过程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而体液免疫

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因此呼吸道粘膜产生黏液溶解微尘和杀灭部分病菌的过程不属于体液免疫,A 错

误;癌细胞表面糖蛋白的减少,使得细胞容易扩散,癌细胞表面糖蛋白的减少不是无限增殖的原因,B

错误;初次接触雾霾中的微粒时,机体也会产生免疫应答,C 错误;病毒侵入肺细胞后形成靶细胞,免

疫系统通过细胞毒性 T 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凋亡,D 正确。

21.【答案】(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

(3)处理 无

22.【答案】(1)②③ ③⑤⑦ 吞噬细胞

(2)细胞毒性 T 细胞 抗体 蛋白质

(3)细胞免疫 抗体 吞噬细胞

第64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62页,共 83页

(4)④⑤ 反应快且强

(5)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解析】(1)图中①吞噬细胞杀灭抗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②属于细胞免疫,

③过程中产生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则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②③,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

免疫中均发挥作用。(2)A 细胞作用于靶细胞,则 A 表示细胞毒性 T 细胞。B 为浆细胞的产物,故为

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3)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当它侵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细胞

免疫过程发挥免疫作用。将结核杆菌释放到体液中,通过与抗体特异性结合而被灭活形成细胞团或沉淀,

最后由吞噬细胞清除。(4)二次免疫主要是记忆细胞参与的免疫,图中属于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是④⑤;

由于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或效应 T 细胞,进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大

量的抗体,因此表现的特点是:反应快而强。(5)过程⑦为浆细胞分泌抗体,而抗体属于分泌蛋白,

结合分析可知,与其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3.【答案】(1)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抗原 细胞因子 浆 细胞毒性 T 细胞 细胞凋亡

(3)患过鼠疫的人体内已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应抗体,记忆细胞可保留对鼠疫杆菌的长期记忆,记

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解析】(1)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其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

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2)在免疫学上,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和

内毒素都属于抗原。根据体液免疫过程可知,B 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在 T 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

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根据细胞

免疫过程可知,T 淋巴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细胞毒性 T 细胞,细胞毒性 T 细胞可以

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细胞的自然更新、

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都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3)患过鼠疫的人体内已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应

抗体,记忆细胞可保留对鼠疫杆菌的长期记忆,当再次感染鼠疫杆菌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24.【答案】(1)抗原 细胞毒性 T 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分泌细胞因子

(2)细胞

(3)吞噬 辅助性 T 细胞 B 淋巴 浆 记忆(B) 抗体 蛋白质

(4)初次免疫可以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再次免疫会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

生大量抗体

【解析】(1)由图分析可知,图中甲是细胞毒性 T 细胞,其功能是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分泌

细胞因子。(4)在人体特异性免疫中,初次免疫可以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再次免疫会刺激记忆细

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25.【答案】(1)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 T 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

(2)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体液免疫能力下降(部分丧失)

(3)实验设计思路:作切除手术操作但不切除胸腺

第65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63页,共 83页

实验结果:实验组小鼠移植器官存活,对照组移植器官不能存活 移植器官不能存活

第 5 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光在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中的作用。在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中,光的直

接作用是:改变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故选 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基本特征。植物体内吲哚乙酸的含量很少,A 项错误;吲哚乙酸对

各器官的敏感程度不同,C 项错误;植物体内没有分泌激素的腺体,D 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长素及其发现。达尔文证实禾本科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A 项正确;波森•詹森

证实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B 项错误;科学家首先是从人尿中分离出促进幼苗生长的

化学物质 IAA 的,C 项正确;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转化生成的,D 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长素的运输。生长素从根尖向向上运输,也是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运输,

属于极性运输,A 项错误;顶端优势是由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抑制侧芽生长造

成的,它的产生与生长素的非极性运输无关,B 项错误。主动运输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因此缺乏

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C 项错误;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发生横向运输,

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从而使得背光一侧生长得快,发生向光性弯曲,D 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向日葵向阳性产生的原因猜想。据图分析可知,早上向日葵茎的横切面中左侧生

长素浓度高于右侧,向日葵向东生长;傍晚茎的横切面中右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左侧,向日葵向西面向太

阳。故可以推测该现象建立的基础是生长素在茎中分布不均匀。故选 C。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长素有关知识。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而幼嫩

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均生长旺盛,A 项正确;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细胞对生长素比较迟钝,

B 项正确;生长素在植物的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进行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

皮部的筛管进行非极性运输,C 项错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一种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

耗细胞呼吸产生的 ATP,D 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长素及其运输等有关知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

输的,与光照、重力无关,A 项正确;生长素主要在顶芽合成,但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B 项错误;外

源多胺能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故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多胺能促进侧芽发育,C 项正确;植物生长素

的合成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D 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去掉顶芽之前,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发

育,在虚线之上,去掉顶芽后,生长素浓度逐渐降低,抑制作用解除,进而促进生长,曲线在虚线之下,

第66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64页,共 83页

A 项正确;在单侧光照下,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会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但是开始时生长素是

促进植物生长,因此曲线应全部在虚线之下,B 项错误;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平放置的根近地侧生长素

浓度会随时间延长而升高,不是下降,C 项错误;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平放置的茎的远地侧的生长素浓

度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但在促进植物生长的范围内,曲线应全部在虚线之下,D 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及其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

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番茄雌蕊未授粉自然不会有种子,所以并不是生长素抑制或促进了

种子的发育,AB 错误;给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涂生长素而得到了无籽番茄,只能说明是所涂抹的生长素

能促进果实发育,C 项错误,D 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长素及其作用。植物的生长是由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引起的,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是植物向光生长,A 项错误;植物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能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生长,B 项正确;

生长素由苗尖端产生,运输到尖端下方,使尖端下方的细胞伸长,C 项错误;由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

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生长,所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可能

相同,D 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长素及物质 E 对幼苗切段伸长率的影响。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有 IAA 的浓度、

物质 E,因变量是伸长率,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 IAA 以及物质 E 对幼苗切段生长的影响,A 项

错误;图中显示,促进幼苗生长效果最好的是低浓度 IAA,B 项错误;低浓度 IAA 和物质 E 对幼苗切段生长

的调控具有拮抗作用,C 项正确;若另设清水组,其曲线应在高浓度 IAA 和低浓度 IAA+物质 E 组之间,D

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A 项错误;茎的背地

生长体现的是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B 项错误;植株横放时,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测,根对

生长素敏感,近地侧生长受到抑制,远地侧生长素仍发挥促进作用,故而根向地生长,C 项错误;植株

横放时,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测,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近地侧的促进作用强于远地侧,近地侧

生长更快,故而茎背地生长,D 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比较敏感,喷施高

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去除单子叶作物大田的双子叶杂草,A 项正确;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降

低侧芽的生长素含量,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B 项正确;用适宜浓度的 IAA 处

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可得到无子番茄,C 项错误;芽和幼叶均能产生 IAA,可以促进生根,因此带有芽

和幼叶的柳条扦插时容易生根,D 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本题以验证相同浓度的 NAA 和 IAA 对促进植物生长作用的差异为情境,考查植物激素的

知识内容,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依实验目的可知:本实验可设置两个用等量的相同浓度

的 NAA 溶液、IAA 溶液分别处理同种生物胚芽鞘的实验组和一个用等量蒸馏水处理胚芽鞘的空白对照

组,A 项正确;本实验的因变量可以通过测量胚芽鞘的弯曲程度或生长长度来记录实验结果,B 项正确;

第67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65页,共 83页

由于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因此要去掉胚芽鞘的尖端,以排除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C 项正确;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D 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 BL 和 IAA 对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根据图中实线曲线分析可知,单独用 IAA

处理时,IAA 对主根伸长的影响是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A 项正确;根据图中虚线曲线可知,添加

BL 后,主根的长度都小于未加 BL 的情况,随着 IAA 浓度增加,0-10nM 时抑制作用在增强,10-100nM

时抑制作用在减弱,BL 对主根都是抑制作用,B 项错误;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但生长素

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

的作用,因此高浓度 IAA 抑制主根生长可能与其促进乙烯的产生有关,C 项正确;该实验能说明 BL 对

主根生长具有抑制作用,D 项正确。

16.【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环境因子也可以通过直接影响植物的代谢过程来影响植物的生命活

动,如光照强度的改变会影响光合作用,A 项错误;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故贮藏新鲜果蔬时通入

大量乙烯,不利于新鲜果蔬的长期贮藏,B 项错误;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与脱落酸的作用

相互拮抗,C 项正确;促进果实成熟是乙烯的作用,D 项错误。

17.【答案】BC

【解析】本题以钻天杨为背景,考查植物激素调节。正常情况下,植物的生长具有顶端优势,侧芽

生长受抑制,钻天杨被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病原体侵袭后,侧芽生长失控,该现象说明细胞分裂素能解

除植物的顶端优势,A 项正确;该病原体分泌的是一种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不是植物激素,因为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自身分泌的,B 项错误;侧芽生长失控是因为该部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比

值减小,C 项错误;生长素含量过高,会使钻天杨侧芽的生长受抑制,D 项正确。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及激素间的关系。用乙烯处理豌豆苗,不能从图中信息预测 GA1的含

量变化,A 项错误;若去除顶芽后,GA8的含量会升高,而由于只有 GA1具有生物活性,故豌豆苗茎节段不

会伸长,B 项错误;去除顶芽的豌豆苗中 IAA 的含量减少,则从 GA1合成 GA8的路径不会被 IAA 阻断,GA8

的含量会比保留顶芽的豌豆苗高,C 项正确;给离体豌豆苗茎节段添加 IAA,会抑制 GA20至 GA29的合成,

D 项错误。

19.【答案】A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脱落酸有关知识。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

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A 项错误;脱落酸只能抑制植物生长,不能促进植物生长,B 项正

确;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促进植物生长,脱落酸可通过抑制细胞分裂来使植物生长变慢,C 项正

确;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脱落酸调节植物

生长快慢时与基因表达有关系,D 项错误。

20.【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素与脱落酸的功能及相互关系。从图示可知,用 CTK 处理比正常叶片

中(用蒸馏水处理)叶绿素下降慢,说明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A 项正确;[H]是

光反应产生,通过光合色素吸收光能使水光解产生,ABA 组叶绿体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快于 CTK 组,光

反应速率慢,形成[H]速率慢,B 项错误;ABA 处理组中,叶绿素含量比对照组下降快,说明 ABA 能加

第68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66页,共 83页

速秋天银杏树叶由绿变黄的过程,C 项错误;用 CTK+ABA 处理比单独用 CTK 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快,

说明 CTK 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 ABA 削弱,D 项正确。

21.【答案】(1)微量 是

(2)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旺盛

(3)向光弯曲(向左侧弯曲) 胚芽鞘顶端合成生长素,并向胚芽鞘下方运输,促进胚芽鞘下方细胞

的伸长;光照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侧的生长素比向光侧多;同时幼苗左侧插入的云母片阻碍了

向光侧生长素的向下运输,导致背光侧与向光侧细胞伸长不均匀,因此幼苗向光弯曲

【解析】(3)若在图中幼苗的左侧给予光照,幼苗向光弯曲或向左侧弯曲。原因可能是:胚芽鞘

顶端合成生长素,并向胚芽鞘下方运输,促进胚芽鞘下方细胞的伸长;光照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使背

光侧的生长素比向光侧多;同时幼苗左侧插入的云母片阻碍了向光侧生长素的向下运输,导致背光侧与

向光侧细胞伸长不均匀,因此幼苗向光弯曲。

22.【答案】(1)环境 光、温度、重力等(合理即可)

(2)基因的表达(基因组的表达、转录翻译)

(3)①不能 缺少黑暗处理的对照组

②最后一次光照

【解析】(1)植物的生长发育并不完全由植物激素控制,还受环境因素的调节,这些因素主要有

光、温度、重力等。(2)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萌发过程中,种子内激素的种类和

含量发生了变化,进而通过对基因的表达(基因组的表达、转录翻译)进行调节,使细胞中蛋白质的含

量也发生改变。(3)①由于本实验缺乏黑暗处理的对照组,因此不能说明红光对种子的萌发起促进作

用。②通过观察红光和远红光交替照射后种子萌发的情况,来判断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据表中数据很

容易看到萌发率与最后一次的照光的类型有关。

23.【答案】(1)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2)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的左侧,使胚芽鞘左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右侧,引起胚芽鞘左

侧生长快于右侧,形成α角

(3)乙左右两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但小于甲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

【解析】(1)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2)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只能沿着与胚芽鞘的接触面向下运输。图示中的琼脂块放置在去顶胚芽鞘切面的左侧,

导致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的左侧,使胚芽鞘左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右侧,引起胚芽鞘左侧细胞

的生长快于右侧,形成α角。(3)表中信息显示:乙组左、右两侧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基本相同,但小于甲

组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导致乙组琼脂块左、右部分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左侧的量几乎相同,但明

显小于甲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进入胚芽鞘切段左侧的量,所以乙组左、右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基本相

同,但小于甲组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

24.【答案】(1)水分、氧气

(2)α—淀粉酶 打破(解除) 促进 脱落酸

(3)基因组(基因)

【解析】(2)赤霉素和脱落酸在生理作用上具有拮抗关系。在种子休眠和萌发过程中具有重要作

用,赤霉素能够诱导合成α-淀粉酶,从而能够打破休眠,脱落酸能够促进休眠,在种子即将成熟时脱落

酸含量相对较多。(3)从根本上讲,植物激素对种子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对植物基因组(基因)

的表达进行的调节。

第69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67页,共 83页

25.【答案】(1)伸长

(2)微量;高效;都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都是调节代谢的信息分子等

(3)茎切段的长度、生长状况、培养条件和测量时间等 在 0-400nM 生长素浓度范围内,a 的

数值大于 b

【解析】(2)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称作“激素”,两者共同的特点有:微量、高效、都不直接参

与细胞代谢、都是调节代谢的信息分子等。在本实验中,无关变量有茎切段的长度、生长状况、培养条

件和测量时间等。由图分析可知,赤霉素与生长素可能并不具有协同作用,原因是在 0-400nM 生长素浓

度范围内,a 的数值大于 b。第 1 章 种群及其动态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答案】 A

【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长时期的稳定平衡密度,A正确;在该地域中,每部分的环境容

纳量未必都是一样的,B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2 值时的增长速率最大,会呈现周期波动,C错误;种间关系

会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大小,D错误。

2. 【答案】 B

【解析】 防治害虫应在害虫数量达到K/2 之前效果最好,A正确;若图 2 所示为某湖泊中草鱼的种群数

量变化,则B点以后种群数量剧增可能是环境条件改善造成的,因为据图可以看出K1 已经是开始时环境的最

大容纳量了,后来的数量剧增且在更高的水平上波动只能是环境条件改善造成的,B错误;种群在竞争中处

于不利地位后,其数量可能会急剧减少,C正确;过度放牧可以使羊群数量在短时间内增加,然后时间一长

会因草场生态被破坏而减少,D正确。

3.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雌性照顾幼崽的时间比例增大,可见雌性比雄性花费更多的时

间,A错误;由图可知:整体趋势上年龄大的比年龄小的花费更多的时间,B正确;就雌性而言,成年组提供

照顾的时长显著高于青年组,对于雄性而言,成年组提供照顾的时长低于青年组,C错误;4 个年龄组中幼年

组提供的帮助最少,D错误。

4. 【答案】 D

【解析】 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不为 0,A错误;田鼠的种群达到K值前,密度对

其制约逐渐增强,B错误;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若环境不被破坏其环境容纳量不变,C错误;田鼠种群

增长速率大于 0 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 0,因为黄鼬的种群数量还受其天敌影响,D正确。

5. 【答案】 B

【解析】 种群数量在K/2 时增长最快,A正确;环境容纳量(K)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

数量,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群的K值一般不同,B错误;K值的大小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C正确;种群数量

高于K值时便下降,低于K值时便上升,K值(环境容纳量)就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正确。

6. 【答案】 B

【解析】 图 1 中曲线Ⅰ为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J”形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等理想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A错误;分析图 1,曲线Ⅱ的K值较曲线Ⅲ大,若曲线Ⅱ变为曲线Ⅲ,

第70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68页,共 83页

K值变小,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如天敌侵害或环境恶化等,B正确;图 2 中A、B、C三点的种群增

长速率均大于 0,该种群的数量一直在增长(D点后趋于稳定),故A、B、C三点的种群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C

错误;图 2 中D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为 0,该条件下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若改变环境条件,种群数量会发生变

化,D错误。

7. 【答案】 D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甲种群的数量在t3~t4阶段一直减少,因此甲的种群密度在t4时刻比t3时刻小,

A正确;t2到t3时刻,甲种群的δ先大于 1,后小于 1,即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B正确;乙种群的种群密

度在t1到t4时刻δ一直大于 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乙的种群密度在t1时刻比t4时刻小,C正确;

t2时刻甲、乙种群的δ(δ=出生率/死亡率)相同,而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它们的自然增长率

不一定相同,D错误。

8. 【答案】 B

【解析】 图 1、2、3 都是“S”形增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A正确;图 1、

2、3 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时为K/2,B错误;图 1 中A点、图 2 中的C点和图 3

中E点对应种群数量为K/2,增长速率最快,C正确;图 1、2、3 中的B 、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

容纳量,种群增长速率为 0,D正确。

9. 【答案】 C

【解析】 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早在S4点之前就已经出现,A错误;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B错误;S3点增长速度较快,既能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渔业捕捞后需控制

剩余量在S3点,C正确;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S3,即(K-N)/K值为 0.5 时,D错误。

10. 【答案】 C

【解析】 每立方米自来水中有 20 个大肠杆菌,是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A错误;种群数量

的增长受环境的影响,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如果环境条件恶劣,种群数量不一定增加,B错误;标记

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个体中带标记数。利用标记重捕

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部分脱落,标记后重新捕获数减少,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估算值)比实际值偏

大,D错误。

11. 【答案】 C

【解析】 用标记重捕法只能估算出该种鼠的种群密度,A错误;第 9 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大于 0,

说明此时还没有到达K值,B错误;第 5 年到第 9 年,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但仍然大于 0,说明种群的数量

仍在增加,D错误。

12. 【答案】 C

【解析】 甲种群在t1~t2段,λ小于 1 时,种群数量减少,λ大于 1 时,种群数量增加,A错误;乙种群在

t1~t2段,λ大于 1 时,种群数量增加,λ小于 1 时,种群数量下降,B错误;甲种群在t3后,λ大于 1,且

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增加,D错误。

13. 【答案】 B

【解析】 该调查方法为标记重捕法,应在整个种群区域,随机放笼捕捉,B错误。

14. 【答案】 C

【解析】 该社鼠种群数量在春季大于冬季,可见社鼠种群在冬季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据曲

线可知,从夏季到秋季社鼠数量总体趋势是减少,B错误;秋冬季社鼠种群中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该季节社

鼠种群数量相对较少,冬季性别比例仍维持较高水平,但是种群数量却逐渐增加,D错误。

第71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69页,共 83页

15.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a、b两点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相等,但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不一定相等,A错误;a~b时间段内,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大于 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鲤鱼的种群数量

会越来越多,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错误;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

少,D错误。

16. 【答案】 AC

【解析】 依据关系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量=第二次捕获总数/二次捕获被标记量可知,标记个体

易被天敌捕食会使种群数量计算值偏大,A正确;标记重捕法可以估算总个体数,B错误;若不同雄鼠很少在

相同鼠笼布放点上被重捕,说明其活动具有区域性,C正确;若资源均匀分布且有较强的种内竞争,其种群

的分布会趋向于均匀分布,D错误。

17. 【答案】 AB

【解析】 捕食关系是生物界最常见的种间关系之一,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影响,当被捕食者种

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当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被

大量捕食而减少,又使捕食者种群数量因食物缺乏而减少。

18. 【答案】 D

【解析】 曲线乙变为曲线丙所示情况,有可能是因为外界条件得到改善,环境容纳量增大,如有了充

足的食物和空间,A错误;封闭环境中草履虫种群数量先增加,后由于食物减少、氧气不足,种群数量减少,

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乙、丙所示种群的数量都先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稳定,符合“S”形增长,

C错误;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时,达到K值,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如图中的ab段,D正确。

19. 【答案】 ABC

【解析】 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受环境阻力影响,因此不是“J”形增长,D

错误。

20. 【答案】 C

【解析】 葫芦藓属于植物,不能活动,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A错误;“J”形增长曲线是种群在

理想条件下的数量变化规律,而监测点的环境显然不属于理想条件,B错误;从坐标系中横坐标的含义和 5

条曲线代表的不同监测点离工厂的距离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污染物作用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C

正确;图中仅能体现死亡数量,无法体现自然增长率,D错误。

21. 【答案】 (1)Ⅰ

(2)Ⅱ 55 亿

(3)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4)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

低 由于环境阻力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5)20 衰退

【解析】 (1)马缨丹引种到夏威夷后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威胁,说明是“J”形增长,图

中曲线Ⅰ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2)根据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S”形增长,图中曲线

Ⅱ符合,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值)为 110 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K/2,为 55 亿。(3)由于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e点后进行。

(4)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毒饵诱杀的办法,则老鼠的数量会很

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

=

第72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70页,共 83页

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图中阴影部分可以表示由于环境阻力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5)由题图可知,当λ>1 时,种群数量增长,当λ=1 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保持稳定,当λ<1 时,

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据此分析该种群在 30 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 20 年,第 20~30 年间种群的出生率等

于死亡率。第 15 年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

22. 【答案】 (1)数量

(2)28~30

(3)增大 增大 140

(4)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或逐步恢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将偷猎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

围之内

【解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初始种群规模为 28 只时,种

群灭绝概率为 6.5%,初始种群规模为 30 只时,种群灭绝概率为 4.1%,因此若以种群在 200 年内的灭绝概率

小于 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是 28~30 只。(3)据图分

析,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的灭绝概率越来越高,即种群灭绝的可能性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规

模会增大;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 5%,则当限制压为 0.02 时,由曲线图可知,该种群的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

为 140 只。(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影响存活率的因素有限制压、初始种群规模,因此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

护建议为: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将偷猎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23. 【答案】 (1)A 大于

(2)不一定 生物适应环境会呈现类似“J”形曲线的增长,不适应环境就不会呈现 B

(3)抽样检测 轻轻振荡几次 C

【解析】 (1)图 1 中的

K

2对应图 2 中的A点,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增长呈现“J”形曲线,则λ为大于 1

的定值。(2)某种鱼迁入一个生态系统后最初不一定呈现类似“J”形曲线的数量增长,原因是若生物适应环

境,则种群数量增长会呈现类似“J”形曲线,若不适应环境就不会呈现。若想一次性获得最大捕获量,应

选择图 2 中的B点进行捕捞。(3)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酵母菌的数量。在用吸管吸取培养液前要将试管

轻轻振荡几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培养足够长的时间后酵母菌的数量会下降,因此会呈现图 2 中的C点所

示的增长速率。

24.【答案】 (1)B

(2)A

(3)种内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4)增长型 种群幼年个体多,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t0~t1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在不断上升,到t1时,种群增长速率达最

大,t1~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在不断下降,t2~t3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趋于零,与“S”形增长曲线的增长

速率变化一致。(2)假设在t1~t2时间内种群数量不变,则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公式计算,种群的数量为 25×

40

10,

即 100 只,由于在t1~t2时间内种群还在增长,故种群数量应大于 100 只。(3)种群增长速率在t2时趋于零,

说明种群不再增长,原因是随着种群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加剧,且捕食者的数量增加。(4)在t1时种群的增长

速率最高,说明种群中年幼的个体多,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25. 【答案】 (1)橙色变成灰绿色 细胞质基质

(2)4.25×10

8 pH

(3)拧松瓶盖(或放气) Y1 在 1~4 天,含Y1菌种的培养液失重量最大,培养液中酒精含量最高

【解析】 (1)酒精遇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如果检测结果有酒精,说明酵母菌进行了

第73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71页,共 83页

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所以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的酶位于细胞质基质。(2)由题

图可知,该中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是 17 个,血球计数板一个大方格共有 25 个中方格,稀释 100 倍,每个大

方格的容积是 0.1 mm

3,因此 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17×25×10 000×100=4.25×10

8;发酵的过程中会产

生二氧化碳影响培养液的pH,故可以测定pH来判断取样顺序。(3)酒精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一

段时间后可以进行放气(二氧化碳),然后称重,瓶子会变轻;在 1~4 天,含Y1菌种的培养液失重量最大,培

养液中酒精含量最高,故酒精耐受力最高。第 2 章 群落及其演替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答案】 A

【解析】 根据曲线图分析,热带雨林的物种数最多,说明群落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A正确;

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不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或样方法调查,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误;样

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但也不是样方面积越大越好,应该是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

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C错误;在最小面积内,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

超过最小面积,样方内物种数不再增多,D错误。

2. 【答案】 D

【解析】 由图表可知,群落A由物种 1、2、4 组成,物种丰富度为 3;群落B由物种 1、3 组成,物种丰

富度为 2;群落C由物种 3、4、5 组成,物种丰富度为 3;群落D由物种 2、3、4、5 组成,物种丰富度为 4,

故丰富度最大的群落是D。

3. 【答案】 B

【解析】 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A错误;两种生物种群之间

的捕食关系是指群落的物种之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正确;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

有共同的食物,但二者仍可能为竞争关系,如竞争空间、氧气等,C错误;互利共生是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

不能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D错误。

4. 【答案】 C

【解析】 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A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

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B错误;群落的物种组成是群落的重要特征,故区分群落的类型首先要了解

和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C正确;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群落的演替能形成森林,但是在干旱的荒漠地

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者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D错误。

5. 【答案】 C

【解析】 单位面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种群密度,A错误;森林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

层接受的光照等,故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闽江的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

的水平结构,C正确;草原中的动物有分层现象,D错误。

6. 【答案】 D

【解析】 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分别占有不同的空间,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A

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B正确;不同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同,

借此可区别不同群落,C正确;导致群落中不同植物种群垂直分布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导致不同动物种群垂

直分布的因素主要是食物、栖息空间,D错误。

第74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72页,共 83页

7. 【答案】 C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只能分析出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种群数量,然后甲种群数量下降导致甲种群数

量少于乙种群数量,但是不能判断出两种群的增长模式,A错误;根据以上对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甲、乙两

种群为竞争关系,前三年甲种群数量多于乙种群数量,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B

错误,C正确;草原中的兔子和牛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不会出现被淘汰的现象,D错误。

8. 【答案】 C

【解析】 四个池塘实验对照比较,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种群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

说明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A正确;由图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

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正确;四个池塘实验对照比较,随着捕食者

数量的增加,甲、丙种群存活率越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C错误;无捕食者时乙

的存活率最低,说明三种小鱼之间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正确。

9. 【答案】 C

【解析】 森林群落垂直结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群落的空间结

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B、D正确;森林群落植物

的垂直分层主要由光照决定的,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由食物和栖息空间决定,C错误。

10. 【答案】 A

【解析】 动物在寒冷或者干旱季节进入休眠状态,荒漠群落存在干旱季节,因而该群落中生活的动物

往往具有冬眠或者夏眠的生活习性。

11. 【答案】 A

【解析】 脱离种群生存空间谈种群密度和数量没有意义,再者,无从比较不同种生物间种群密度和种

内斗争的关系,A错误;群落水平可以涉及物种丰富度、群落演替等,B正确;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

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C正确;环境因素的改变会引起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变

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另一个群落,即发生群落演替,D正确。

12. 【答案】 D

【解析】 群落包括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生物,海洋中除了鱼还有其他生物,因此海洋中的全部鱼不

能称为生物群落,A错误;一片草地里除了跳蝻和蝗虫,还有其他生物,因此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虫不能

成为生物群落,B错误;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既包含了无机环境,又包含了各种

生物,不属于生物群落,C错误;一个池塘的藻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正确。

13. 【答案】 C

【解析】 热带雨林地区,降水丰富,生物种类繁多,沙漠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

因此,热带雨林中生物种类繁多,沙漠中生物种类稀少,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水,水是限制生物

分布,特别是陆生动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14. 【答案】 A

【解析】 演替的过程中新物种的出现并不是由本群落中原有物种进化形成的,A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

群落中物种的种类增加,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正确;群落演替中物种的复杂程度增加,使生物群落

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正确;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生长缓慢,演替的速度也比较缓慢,D正确。

15. 【答案】 C

【解析】 荒漠内虽然动植物稀少,但生活在该环境中的生物具有群落结构,A错误;判断两个群落是否

为同一种群落,要考虑物种组成、各物种间关系、优势种群、群落的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等各方面因素,B

第75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73页,共 83页

错误;森林中很多草本植物需要的光照少,叶片角质层薄,防止水分散失的功能弱,所以若森林中乔木全部

被砍伐,很多草本植物会由于光照过强、水分散失过多而死亡,C正确;群落演替的方向不一定是物种丰富

度增加,要看环境因素影响,比如降水量,同时还要考虑人类活动的干扰,D错误。

16. 【答案】 AC

【解析】 通常情况下,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形,

A正确;受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次生演替的结果不一定都是形成森林,B错误;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

期的数量,但仅靠种群密度不能准确地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正确;围湖造田可改变群落的结构,也

会使群落发生演替,D错误。

17. 【答案】 AB

【解析】 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因此草原开垦为玉米农田属于群落演替,A错

误;玉米田由于人的除草,物种丰富度越来越低,B错误;弃耕一段时间后,只要气候适宜,该地区仍可能

恢复为草原,C正确;草原生长的植物绝大部分是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D正确。

18. 【答案】 A

【解析】 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为“S”形,A正确;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

定的,而动物的垂直分层是由食物、栖息地决定的,B错误;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

还会向着更适应环境方向变化,C错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

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D错误。

19. 【答案】 AB

【解析】 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影响大熊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A正确;在

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增多,物种丰富度增加,B正确;农田生物群落对太阳能的利用

率要低于森林生物群落,C错误;某种鱼类的分布,是关于种群的相关内容,而非群落的垂直结构分布特征,

D错误。

20. 【答案】 D

【解析】 水体群落中也存在水平结构如池塘边沿到中央深水区,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自然选择导

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B错误;单子叶植物常为丛生或者蔓生,不容易进

行计数,故不选择某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C错误;“S”形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在达到K/2 时,种群数量

增长最快,之后种群数量仍在增大,直到达到K值,D正确。

21. 【答案】 (1)次生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群落

(3)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4)不能 两地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

【解析】 (1)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

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该林场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因为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故

属于次生演替。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食物和栖息空间,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2)不同

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3)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

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达到降低害虫的发生率的作用。(4)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

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因为缺失水分等气候条件,不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因为不同的自

然环境,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

22. 【答案】 (1)互利共生 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第76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74页,共 83页

(2)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株冠形成易躲避天敌,食物增多

(3)大

【解析】 (1)大豆与其根部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的统计方法是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能决定种群密度的是田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据图可知,b

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是因为株冠形成易躲避天敌,食物增多。(3)通过分析可知,与曲线Ⅱ相比,

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大。

23. 【答案】 (1)出生率 种群密度 环境容纳量

(2)提高群落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能力

(3)风电场影响鸟类的飞行高度和栖息高度,使捕食蜥蜴的鸟类数量减少,导致风电场周

围的蜥蜴、爬行昆虫逐渐增多

【解析】 (1)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根据风电场对鸟类的飞行和栖息都有较大影响,可知风电场

很有可能会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最终使该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下降,也会使该地区鸟类的K

值下降,K值也叫环境容纳量。(2)在风电机的影响下鸟类的飞行高度和栖息高度,在垂直结构上出现了新的

分层现象,分层现象的意义是提高群落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能力。(3)风电场周围的蜥蜴、爬行类昆虫逐渐增

多,最可能的原因是风电场影响鸟类的飞行高度和栖息高度,使捕食蜥蜴的鸟类数量减少,从而导致风电场

周围的蜥蜴、爬行昆虫逐渐增多。

24. 【答案】 (1)样方法 随机取样

(2)次生 增加 阳光

(3)取样器取样 记名计算

(4)水分 存在

【解析】 (1)对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一般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

观因素。(2)在撂荒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具备土壤等条件,属于次生演替;撂荒 2 年后A地以沙芦草等低矮

喜阳耐旱植物为主,4 年后适合生长在中生、湿生环境的植物占据优势,说明A地土壤含水量增加;喜阳小型

草本不再是优势种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在与体型较大的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竞争阳光时处于劣势。(3)

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一

般用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4)A、B同为黄土高原撂荒地,温度、光照等条件相同,B地近 30 年来优势物种

始终是一些喜阳的草本植物,没有较高的灌木和乔木,由此可知两地差异主要由水分条件不同导致;群落中

都普遍存在垂直结构,与A地相比,B地群落垂直结构较为简单。

25. 【答案】 (1)随机 B

(2)20 自我调节能力

(3)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解析】 (1)调查时需要在两个群落中做到随机取样,选取部分植物,按照植物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

由于B群落生物量普遍低于A,所以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B。(2)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为:10.9+

6.5+1.6=19,原始林群落的总生物量为:55.0+36.2+3.8=95,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

19÷95×100%=20%;这是由于过度砍伐使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幅度降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

复到原状。(3)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

垂直分层现象。第 3 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77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75页,共 83页

答案及解析

1. 【答案】 C

【解析】 苔草是植物属于生产者,其种群增长受光照、温度和自身密度等因素制约,A正确;据题

干可知,样地一中苔草的化学防御水平最高,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B正确;据题

图样地三中旅鼠种群密度较高可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提高,C错误;苔草化学

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的稳态,D正确。

2. 【答案】 B

【解析】 种群包括同一区域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既有成年个体,也有幼年个体,A错误;该种

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时属于第三营养级,滤食浮游藻类时属于第二营养级,故该种

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B正确;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

错误;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

范围,D错误。

3. 【答案】 D

【解析】 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时,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

集在一定区域中的所用种群的集合体,B错误;“S”形增长曲线中,不同时间种群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错误;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故食物链和食物网对维持生态系统的

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D正确。

4. 【答案】 C

【解析】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神经冲动的传导

途径:感受器a→传入神经d→神经中枢b→传出神经e→效应器c,A正确;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为:突

触前膜a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b,作用于突触后膜c,B正确;捕食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只能是生产者,

之后各营养级只能是消费者,没有分解者,C错误;血糖平衡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其神经

调节途径是:血糖浓度升高或降低,刺激下丘脑中相关区域产生兴奋,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使其

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蛋白结合而发挥作用。故a表示下丘脑,d、b、e、c分别表示有关神经、胰岛、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

靶器官或靶细胞,D正确。

5. 【答案】 B

【解析】 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活了上百万年,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协同进化的

结果,而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起选择作用的是特定的环境条件,因此物种甲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乙

的进化,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A正确、B错误;物种甲捕食物种乙,但物种乙并非

物种甲的唯一食物来源,因此,若物种乙是植物,则物种甲可能属于第三营养级,C正确;就物种乙而

言,天敌的灭绝,会导致物种乙的数量先增加再减少,最后趋于稳定,D正确。

6.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信息“唯一能够产生植物叶绿素的动物”,可判断该动物能吸收光能,为生产者,

但不能判别海蛤蝓是否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A正确,C错误;根据“海蛤蝓,这种奇怪的生物竟

然一半是动物,一半是植物,”而动植物细胞都是真核细胞,可判断构成海蛤蝓的细胞为真核细胞,B正

确;据题干信息“唯一能够产生植物叶绿素的动物”,而绿藻是植物,故海蛤蝓的细胞与绿藻的细胞结

构不同,D正确。

第78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76页,共 83页

7. 【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包括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结构又包括②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

分)和③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

8. 【答案】 D

【解析】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错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

系统的功能,B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外,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

量,C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

9. 【答案】 C

【解析】 禁止放牧后,虽然没有食草动物的啃食,但植物之间的竞争也会使草原上某植物种群的

数量在一定时期内呈“S”形增长,A正确;适度放牧会使储存在植物体内的能量较多,为食草动物提供

充足的食物,使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食草动物只能将食物中的部分能量转化

为自身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食物中的部分能量会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C错误;分解者能将有机物

分解为无机物,加速物质循环的过程,所以分解者减少会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

正确。

10. 【答案】 D

【解析】 由题图分析可知,种群①先到达波峰为被捕食者,种群②后到达波峰为捕食者,A错误;

种群②为捕食者,但种群②的个体数在同时期内比种群①被捕者个体数多,故种群②个体的体积应较小,

B错误;①被捕食者的营养级低于②捕食者,C错误;种群①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导致种群②捕食者由

于缺乏食物其数量也会随之减少,即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D正确。

11. 【答案】 C

【解析】 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说明其可以抵御夹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A正确;利用夹

竹苷诱杀雌性夹竹桃天蛾控制夹竹桃天蛾的性别比例,干扰雌雄交配,降低其种群密度,属生物防治,

B正确;从题干中不能推断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C错误;夹竹桃和夹竹

桃天蛾在生存斗争中发生了协同进化,产生了适应性变异,D正确。

12. 【答案】 C

【解析】 土壤微生物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固氮作用等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错误;

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进行固氮作用,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为异养生物,B错误;秸秆中的化学

能不能被农作物再吸收利用,C正确;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是生产者,D错误。

13. 【解析】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水华的现象的原因是蓝细菌吸收氮、磷等矿质元素,迅速繁殖的

结果,说明物质循环的平衡被破坏,A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也可以是化学能等,如硝化细菌利用氧化氨释放出来的能量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B错误;第二营养

级同化能量的 10%~20%会被下一营养级同化,C错误;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

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D错误。

14. 【答案】 A

【解析】 图 1 中A为生产者,图 2 中A为生产者,图 3 中E为生产者,A错误;图 1 中C为消费者,能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图 2 中A为生产者,B、D为消费者,E为分解者,A、B、D、

E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C正确;若使图 1、图 2、图 3 完整表示碳循环,

大气二氧化碳库的来源还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D正确。

15. 【答案】 B

第79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77页,共 83页

【解析】 害虫与拟水狼蛛构成捕食关系,二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

确;防治稻田害虫,可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精耕

稻田向着生物种类少的方向演替,演替速度较快;弃耕稻田向着生物种类多的方向演替,演替速度较慢,

C正确;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卷叶螟数量下降,拟水狼蛛更多的以褐飞虱为食,短期内褐飞虱

种群密度会下降,D正确。

16. 【答案】 AB

【解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在生物之间的传递往往是双向的,A正确;a、b两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协

同进化,B正确;能量在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物质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流动,

但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物质的利用仍是单向的,D错误。

17. 【答案】 A

【解析】 小蚓类、螨类等无脊椎动物个体微小,故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多样性和种群密度,

A错误;群落是指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林地中的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可形成一个群落,B正

确;大面积种植桉树会导致土地沙化、肥力下降、地下水位下降等,说明桉树种植改变了原有群落演替

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同天然林相比,速生桉树林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少,恢复力稳定性高,D正确。

18. 【答案】 AB

【解析】 种群要出现“J”形增长,需要充足的食物和空间,缺少天敌等情况,只有食物充足会出

现“S”形增长,A正确;该鱼的成年鱼、幼年鱼和小虾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如竞争空间,同时也有捕食

关系,B正确;垂直结构描述的是群落的特征,而该鱼的成年鱼和幼年鱼属于同种生物,C错误;一般来

说,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但其生物的数量增

加,不一定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19. 【答案】 ABC

【解析】 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虫鸟、蜘蛛、蟾蜍、猫头鹰,A正确;猫头鹰在不同的食物链所占

营养级不一定相同,在该食物网中,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四个营养级,B正确;蜘蛛

和蟾蜍之间既有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C正确;食草鸟和昆虫是竞争关系,如果昆虫突然减少,短

期内食草鸟数目将增加,D错误。

20. 【答案】 ABCD

【解析】 该生态系统中杂草和水稻都属于生产者,A正确;鸭能捕食植食性昆虫,同时两者又同时

以杂草为食,所以鸭与植食性昆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关系,B正确;杂草和水稻会竞争生存空间、

阳光和营养等,两种属于竞争关系,C正确;生物群落是由所有生物组成的,D正确。

21. 【答案】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捕食和竞争

(2)营养结构简单 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弱

(3)北极狐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变为二氧化碳,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生成

有机物

(4)上一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了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部分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解析】 (1)图示食物网只包括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分解者。狼以北极狐为食,二者具有捕食关系,狼与北极狐同时又以雷鸟为食,二者又具有

竞争关系。(2)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弱,所以与热带雨林相

比较,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土壤中积累的有机物较多。(3)北极狐体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

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变为二氧化碳,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生成有机物。(4)在生态系统的能

第80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78页,共 83页

量流动中,由于上一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了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部分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所以

只能有 10%~20%的能量来自于上一营养级。

22. 【答案】 (1)未利用

(2)K 0

(3)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10%~20%是指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除田鼠以外还

有其他生物

【解析】 (1)图中A表示田鼠同化量;B表示田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一部分被分解者

利用,一部分被次级消费者摄入,还有一部分未利用。(2)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田鼠的种

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0。种群数量为K/2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3)农田中

除杂草、去虫害、灭田鼠,是为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

的部分。(4)10%~20%是指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除田鼠以外还有其他生

物,故在农作物→田鼠→蛇这条食物链中,从农作物到田鼠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在 10%~20%这一范围内。

23. 【答案】 (1)自然环境 食物和栖息环境

(2)干旱 演替

(3)高 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4)异丁原醇溶剂 该植物分泌的挥发物质A吸引赤眼蜂的作用更强

【解析】 (1)研究发现,群落交错区的物种数目及某些物种的种群密度有增大的趋势,其原因是群

落交错区的自然环境比较复杂,适合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生长,从而为多种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

(2)群落交错区的植被变化,可作为气候变化的预警,比如在森林草原交错区,当草原植被越来越占优

势时,说明气候越趋于干旱。群落交错区的这种变化过程叫做群落的演替。(3)森林草原交错区相对于

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其原因是群落交错区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4)研究人员用异

丁原醇溶剂分别提取了该植物的挥发物质A和易被卷叶蛾幼虫危害的树木的挥发物质B。第一组和第二组

实验中的对照物质是异丁原醇溶剂。分析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该植物分泌的挥发物质A吸引赤

眼蜂的作用更强。

24. 【答案】 (1)N、P

(2)藻类植物

(3)食物链(网)

(4)次生演替

(5)偏小

【解析】 (1)与撤除前相比,撤除后浮游藻类的数量大幅度减少,水质变清了、湖面变美了。这是

因为N、P等元素对水体的污染从源头得到了控制。(2)湖泊生态系统中,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

生产者主要是藻类植物。(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网)进行传递。(4)次

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发生在“退垸还湖”区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5)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

的种群密度时,若渔网的网眼太大,只能捕到大鱼,相当于只调查了该种群大鱼的数量,所以调查值会

小于正常值。

25. 【答案】 (1)负反馈调节(或“反馈调节”)

(2)生物的生存受环境的限制(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能不断的影响和改变环境

第81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79页,共 83页

(3)输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能源不是太阳能,而是植物残屑有机物所储存的能量;大多

动物是分解者而不是消费者

【解析】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扺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

定性两个方面;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差;负

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

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说明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热带植物大多只能生长在年平均气温 24 ℃至 28 ℃的具有高热量的地方,而走进热带雨林内部却感

到凉爽和湿润,说明生物的生存受环境的限制(影响),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能不断的影响和改变环境。

(3)根据题意分析,该生态系统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数量极少,只能找到吃植物残屑的动物,说明

输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能源不是太阳能,而是植物残屑有机物所储存的能量;该生态系统找不到吃活体动

植物的动物,说明大多动物是分解者而不是消费者。第 4 章 人与环境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答案】 C

【解析】 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是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之一,A错误;人类使许多资源

变为废物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这也是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之一,B错误;人口问题引发环境

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C正确;粮食短缺是人口增长引发的问题之一,D错误。

2. 【答案】 D

【解析】 世界各大洲中,人口数量最高的是亚洲,A错误;人口增长过快,会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

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B错误;人口发展过慢,会引起劳动力

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C错误;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D正确。

3. 【答案】 B

【解析】 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A正确;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

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从而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

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复合菌剂中的农药降解菌可降解农药残留,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有助

于生态保护,D正确。

4. 【答案】 B

【解析】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能够减少酸雨量,A正确;减少氟氯烃的使用,可以减少紫外线伤害,

B错误;限制一氧化氮的排放,可以减少硝酸雨,C正确;使用脱硫煤可以减少硫酸雨,D正确。

5. 【答案】 B

【解析】 SO2的大量排放会形成酸雨,A错误;一般氮氧化物和氟氯烃在破坏臭氧层的过程中起到

催化剂的作用,B正确;空气质量指数PM2.5(单位:μg/m

3)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可入肺颗粒物的含量,

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C错误;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生成CO,使动物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

降低,D错误。

6. 【答案】 D

第82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80页,共 83页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也就是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主要是化石燃料的过量燃烧,排放过多温

室气体所致,A正确;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一定会变小,B正确;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

即环境由差变好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体现,C正确;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主要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

正反馈调节或人类持续排污有关,D错误。

7. 【答案】 C

【解析】 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A错误;西部沙漠地

区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错误;沙生植物

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锁阳产生变异

后,长期干旱条件对锁阳起了选择作用,使其保留下来,D错误。

8. 【答案】 C

【解析】 环境的变化是不定向的,基因多样性低表明种群没有过多的性状,也就很可能被环境淘

汰掉,所以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弱,A错误;由于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生物多样

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相对较为稳定,因为物种多,食物链或

食物网结构复杂性增大,抵抗力稳定性较高,C正确;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一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逐

渐增强,生物多样性也会逐渐增加,D错误。

9. 【答案】 A

【解析】 “绿水”可以美化环境,但不能消除温室效应,A错误;封山育林体现了人类活动能改变

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C正确;森林

在生物圈中的间接价值大于森林的直接价值,D正确。

10. 【答案】 B

【解析】 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不断施肥、灌溉、播种等,目的是合理的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

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中,A错误;“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

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B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以干扰害虫

繁殖,该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错误。

11. 【答案】 B

【解析】 种植“海水蔬菜”能节约淡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可充分利用闲置的盐碱地,

减少对耕地的需求压力;可减少化肥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

12. 【答案】 A

【解析】 大熊猫属于栖息地原有的物种,所以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不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增加,A错误;大熊猫的放归会导致栖息地内被大熊猫捕食的生物、天敌等的数量、分布等发生改变,

进而导致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B正确;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

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C正确;放归的大熊猫中可能具有与栖息地大熊猫不同的基因

和基因型,所以放归大熊猫后,栖息地的大熊猫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都可能增大,D正确。

13. 【答案】 B

【解析】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恶劣,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A正确;雄

鸟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有利于繁殖,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B错误;在农田中适当增加

食物链,可增大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森林在调节气候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第83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81页,共 83页

14. 【答案】 B

【解析】 大熊猫的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

及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其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大熊猫种群在有限的环境中,会呈“S”

形增长,在达到K/2 之前,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大,增长速率也会增大,B错误;环境对大熊猫的选择,会

导致其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大熊猫发生进化,C正确;合理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大熊猫的根

本措施,D正确。

15. 【答案】 B

【解析】 该生态工程是依据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的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其中人的作用是非常

突出的,在人的管理下,使物质和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如木糖醇、食用菌和禽畜等都能

增加经济效益。

16. 【答案】 BD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该群岛的生物多样性

不仅与生物种类的多少有关,A错误;对该群岛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应主要采取就地保护的方式,这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B正确;样方法仅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C错误;对该群岛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应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D

正确。

17. 【答案】 AB

【解析】 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其实是让不同呼吸类型的细菌和真菌分解利用

污水中的有机物,A正确;植物池中所有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错误;在植物池的食

物网中,植物作为生产者,位于食物链的起始端,属于第一营养级,C正确;该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

原理有整体、协调和循环等原理,D正确。

18. 【答案】 ABD

【解析】 借助植物浮床,可使植物庞大的根系透过小孔牢牢的固定在水体中,植物的根系从水体

中吸收氮、磷等物质,可减少水体富营养化,A正确;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有利于微

生物的生理活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因此能够提高净化效果,B正确;曝气可增加溶氧量,进

而降低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C错误;借助植物浮床,有助于植物的根系从水体中吸收氮、

磷等物质,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生植物生长,从而起到了改善和净化水质的效果,可见,增加水体

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过程的目标之一,D正确。

19. 【答案】 CD

【解析】 据图可知,A层中有机物被各种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产物到B层中可与细菌代谢产物一同

被藻类利用产生氧气,而氧气又可被好氧型细菌所利用,由此可知生物氧化塘利用了循环和协调等原理,

且B层中的藻类和细菌具有种间互助关系,A正确,C错误;如果在该塘中引进硝化细菌,则可将产生的

大量NH3转变为NO

-3,有利于污水的净化,B正确;污水经处理后是否达到排放标准,不仅需要对细菌等

微生物数量进行控制,还要对主要污染物进行检测,D错误。

20. 【答案】 C

【解析】 作物“轮种”不仅能合理地利用各种矿质营养,还可避免某些害虫的大发生,符合生态

学原理,A正确;以作物秸秆生产沼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B正确;生态农业中巧设食物链,能提高

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应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措施,尽量减少甚至

不使用化学农药,符合生态学原理,D正确。

第84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82页,共 83页

21. 【答案】 (1)间接

(2)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调节种间关系

(3)①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②促进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加强需氧微生物对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作用,降低

水体中有机物含量

③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解析】 (1)湿地生态系统俗称“地球之肾”,它具有净化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体现了它

的间接价值。(2)沿海滩涂是生物资源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同样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三大基本功能;该生态系统中,鱼类觅食时的游动提高了被捕食的风险,而鸟类捕食的行为特征也会让

鱼类躲避猎捕。可见,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某观赏鱼

塘排放的污水造成了环境污染,环保部门在鱼塘旁构建人工湿地来净化污水。①流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的能量有本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②人工湿地的设计要注意采取措

施增加水体的氧含量,目的是污水中的有机物的分解要依靠湿地中的微生物,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际上

是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增加氧气含量可促进有机物的分解;③人工湿地只能净化一定量的污水,

原因是生态系统可以调节系统的稳定,但是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出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

能力,生态系统就将遭到破坏。

22. 【答案】 (1)就地保护

(2)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3)①b/(a+c)×100% ②幼鱼的生长发育(或鱼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③出生率 种群

密度下降

【解析】 (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主要方式,其中保护湿地最有效的

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这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中的就地保护;(2)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

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①由题干信息可知,a、b、c、d为相关鱼的同

化能量,鱼种甲的同化量为a+c,鱼种乙在捕食鱼种甲途径中获得的同化量为b,故两者之间的能量传

递效率可表示为b/(a+c)×100%;②保护鱼塘生态系统,可适时地、有计划地捕捞成鱼,可合理规划捕

鱼时机与捕鱼量,不仅能获得渔业产品和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鱼种群的可持续发展;③雌/雄比值(性

别比例)下降会造成黑斑蛙的出生率的下降,进而导致种群密度的下降。

23. 【答案】 (1)物种组成 其生存的非生物环境(或“它的非生物环境”)

(2)正 污染超过了一定限度(或“污染超过了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 间接

(3)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

【解析】 (1)河流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河流群落的重要特征,河流群落中的生物及其生存的

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形成河流生态系统。(2)由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过多,河水中N、P含量

升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引起水体溶氧量迅速下降,进一步造成鱼类等生物死亡,

这一过程中存在正反馈调节;该河流在受到污染后难以恢复的原因是污染超过了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

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专家建议,在水体发绿的初期,适量投放喜欢滤食藻类的鲢鱼

来控制藻类数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3)河流中藻类和浮游植物是生产者,从能量流动的

角度看,河流中藻类和浮游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

24. 【答案】 (1)样方法 重 竞争

(2)间接 抵抗力 信息传递

第85页

寒假作业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83页,共 83页

(3)大于 种群数量在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种群数量在K/2 以下,既能防止

种群增长过快又使种群数量较低

【解析】 (1)调查垂柳种群密度的方法可用样方法。垂柳树林成分单一,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

定性低,因此与多树种混合林相比,其受虫害程度要重。垂柳树上两种植食性毛毛虫在食物和生存空间

两个方面存在竞争关系。(2)湿地公园建成后明显改善了当地的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几年后该地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香蒲等挺水植物能够分泌一些挥

发类物质,吸引昆虫,这属于化学信息的作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3)流经该生态系统

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污水中所含有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因此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对湿地中的有害昆虫进行防治时,应将有害昆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 以

下,理由是种群数量在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种群数量在K/2 以下,既能防止种群增长过快又

使种群数量较低。

25. 【答案】 (1)垃圾分类处理与“无废城市”建设

(2)整体原理、循环原理

(3)分解者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减少

固体废物填埋量和资源化利用

(4)硝化细菌 无氧呼吸

(5)减少 增加

(6)垃圾分类,减少固体废弃物的量,做好回收利用、二次利用

【解析】 (1)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本文讨论的话题是垃圾分类处理与“无废城市”建设。(2)无废城

市使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遵循了整体原理、循环原理。(3)参与垃圾堆肥的

各种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用堆肥法处理有机垃圾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

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减少固体废物填埋量和资源化利用。(4)硝化细菌可利用NH3,将其

转化成NO

-3,从而去除臭味;生物燃料中的沼气、乙醇来自微生物的无氧呼吸。(5)通过(3)可知,堆肥

处理,即通过微生物的发酵,所以堆肥处理后产生的肥料产品与处理前相比总能量减少,产品的肥效增

加。(6)我们每一个公民可以通过垃圾分类,减少固体废弃物的量,做好回收利用、二次利用,实现“无

废城市”。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手机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