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_大兴公略考

发布时间:2023-1-1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13_大兴公略考

514.4.3.2 和清公长子大兴公迁湖寮的记载此处的大兴公是和清公长子,一说是大兴公(景泰),一说是大兴公(景华)。重庆《蓝氏族谱》上册记载的昌奇谱头是清光绪初年才有的。谱载 2000 年麟东、麟万撰写的《蓝氏增修族谱序》30记述:“玉璋公后代孙光绪初年手抄谱记载蓝氏鼻祖昌奇公至和清公一百三十二代,而和清公之子景泰公字大兴前后世代有颠倒缺漏错乱,其中有七世属无记载。早年历代修谱为手抄本相传,传闻或有失误。”事实上,该谱在不同的地方记述了大兴公是景华或是景泰两种说法。2000 年修谱时,在《蓝氏迁居始末叙》31中,列举了神农氏至一百三十一世福达公的迁徙踪迹后,增补了 132 世和清公和 133 世了大兴公迁大埔湖寮的内容:“一百三十三世祖景泰(大兴)公定居大埔县湖蓼村,一百三十七世祖宗明、宗荣公移迁河源县,历十三代一百四十六世祖玉璋公(1672至 1752 年)于清雍正五年(1727 年)丁未自广东河源县康和里迁四川重庆府荣昌县磁窑里(现许溪乡)双庙子。”这里大兴公是景泰,定居湖寮,没有景华公的记载。更早一些的清代古谱,如清嘉庆十五年(1810)编修的川渝《蓝 30 《四川重庆蓝氏族谱... [收起]
[展开]
13_大兴公略考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51

4.4.3.2 和清公长子大兴公迁湖寮的记载

此处的大兴公是和清公长子,一说是大兴公(景泰),一说是大兴

公(景华)。

重庆《蓝氏族谱》上册记载的昌奇谱头是清光绪初年才有的。谱

载 2000 年麟东、麟万撰写的《蓝氏增修族谱序》30记述:

“玉璋公后代孙光绪初年手抄谱记载蓝氏鼻祖昌奇公至和清公

一百三十二代,而和清公之子景泰公字大兴前后世代有颠倒缺漏错乱,

其中有七世属无记载。早年历代修谱为手抄本相传,传闻或有失误。”

事实上,该谱在不同的地方记述了大兴公是景华或是景泰两种说

法。

2000 年修谱时,在《蓝氏迁居始末叙》31中,列举了神农氏至一

百三十一世福达公的迁徙踪迹后,增补了 132 世和清公和 133 世了大

兴公迁大埔湖寮的内容:

“一百三十三世祖景泰(大兴)公定居大埔县湖蓼村,一百三十七

世祖宗明、宗荣公移迁河源县,历十三代一百四十六世祖玉璋公(1672

至 1752 年)于清雍正五年(1727 年)丁未自广东河源县康和里迁四川重

庆府荣昌县磁窑里(现许溪乡)双庙子。”这里大兴公是景泰,定居湖寮,

没有景华公的记载。

更早一些的清代古谱,如清嘉庆十五年(1810)编修的川渝《蓝

30 《四川重庆蓝氏族谱》(麟东麟万编)电子版第 62 页。

31 《四川重庆蓝氏族谱》(麟东麟万编)电子版第 22 页。

第52页

52

氏族谱》(乔锦公系)32的谱里也有文字基本相同的《蓝氏迁居始末叙》

记载,只是这里大兴公是“景华”而不是“景泰”。

另查景春公后裔、五华开基始祖玉明公后裔 1918 年六修的隆昌

《蓝氏族谱》33,谱中《汝南世系》、《江南世系》和上谱谱相同,其《闽

粤世系》增补的部分,大兴公也是景华,而不是景泰:“一百三十三世

祖景华(大兴)公定居大埔县湖蓼村。一百三十八世祖宗明、宗荣公

移居河源县,历十四代一百四十七世祖玉璋公(1672 至 1752 年)于

清雍正五年(1727 年)丁未自广东河源县康和里迁四川重庆府荣昌县

磁窖里(现许溪乡)双庙子。”

显然,是 2000 年修谱时把景华(大兴)改成景泰(大兴)。

因此,次谱所载,不管是景华公迁埔,还是景泰公迁埔,都还缺

乏确凿的证据。

4.4.3.2 三本清朝老谱及其他相关谱牒的记载

2007 年增修本整理修纂所据旧谱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 年)已

亥其昭、其星修纂原手抄本,民国元年据光绪初年(1875 年)的熙扬

抄本,民国六年(1917 年)鸿声修纂刻印本等,及建国后的各次修订

本。该谱的《闽粤世系》的末尾记述了三本旧谱关于和清(字覆钟,

号千十郎)公的记载:

光绪二十六年(1900)文学增修本称:“和清公居惠州兴宁县,

娶妻朱氏,所生五男。朱祖妣切念生居故处置有业所,携五男回外祖

32 见《中华蓝氏总谱》中华蓝氏总谱编修委员会编 2010 年版,B 卷第 897 页。

33 本人收藏的网络电子版。

第53页

53

家程乡连界兴邑。覆钟公因做里排,往南厢下堡沙塘铺,遂赘门黄家34,

生一男,排行第六,排名景彩,字秀兴。所记和清公六男:道荫、景

春、景荣、景华、景茂、景彩。与鸿声增修本35同。

道光十九年(1839 年)巳亥谱本记载:‚千公妣陈氏生八子,大兴、

景兴、玉兴、秀兴。景兴、玉兴在长乐揭阳住。大兴公居长,在福建

漳浦县住。另三子,庆福住福建长乡,庆禄住福建镇海,庆寿住湖州。

余不知名,亦不知住何处。

另谱本载‚和清公妣朱氏生三子:景泰(大兴),景春,景荣。”

这里所引的三本旧谱应是蓝氏清朝先辈的认知,似是从 1900 年

往前叙述,也没有掺杂现代修谱时从其他资料借来的信息。从这里可

以得知旧谱信息:

一是和清公妣朱氏生三子到五子,三子有景泰(大兴),五子时

没有长子景泰,确有长子道荫,但在详传中记载“道荫妻张氏未生子

而亡。”即道荫无后。

二是较早的谱 1839 年道光旧谱记载和清公妣陈氏生八子,不是

朱氏生五子。八子中的四子是“大、景、玉、秀”四兴,而不是“春、

荣、华、茂”四景,只有大兴公是相同的;而且道光本还把“三庆”

(庆福、庆禄、庆寿)都记为和清公的“八子”之列;明确庆福住长

乡,似应是苌乡,指今赤岭张坑,庆福公是今赤岭先祖;庆禄公住镇

海,而今镇海隆教蓝氏先祖亦是庆禄公;大兴公住漳浦,庆寿公住湖

州,此湖州是哪里不清楚,与兴国、上杭等蓝氏族谱里的庆寿(讳大

兴)有什么关联?道光谱根据在哪?都不得而知。

34 此段历史在广东省丰顺县《蓝氏族谱》记述为:“公五十四岁到南湘下堡沙塘埠

立宅居住,续娶潘氏又生一子景彩。”见《中华蓝氏总谱》第 434 页。

35 指重庆《蓝氏族谱》民国六年(1917 年)增修本。

第54页

54

三是都没有迁大埔湖寮的记载。

4.5 关于念一郎公后裔十五郎公迁大埔湖寮

广西博陆钦廉《蓝氏族谱》不仅记载了念七郎公后裔满荣公迁湖

寮,记载了念六郎公后裔黽斋公迁湖寮,还记载了念一郎个后裔十五

郎迁广东大埔湖寮。

该谱《粤桂两省蓝氏迁徙概况》记述了念一郎公后裔迁大埔的的

情况:

‚大一郎公,第 127 世,是和二郎之子。居福建上杭平岭水口祖

屋。与元泰三年丙寅岁随母迁居长汀,生七子:度念一郎至度念七郎。‛

“度念一郎,字寅生,第 128 世。仍居福建汀州祖屋、武平、波

度,到十五郎公后迁入广东大埔清远都湖寮村。十五郎葬枫树塘狮形,

配李氏,子一:法开,迁入广东大埔湖寮后的四代祖公均无葬地记载,

而且五代单丁,这也是法秀公另寻良地而居的原因之一吧。”很明显,

此处度念一郎即念一郎。

“法秀公,约生于 1470—1480 年。原籍广东大埔县清远都湖寮村。

念一郎之九世孙(137 世)配陈、林、饶氏,生五子:钦一、锦一、

祥二、瑞三、珠四。与明弘治间游学桂梧,任职梧州。”

谱中《迁博白始祖法秀公源流》一文还详细记述:

法秀公“原籍福建汀州,自 132 始祖十五郎后移入广东省潮州大

埔县清远都湖寮村。传至 137 世法秀公后裔于弘治年间(1488—1506)

迁入广西博陆地区。在博裔孙奉为始祖。

公在湖寮村居住时,家境殷实是个独生子,鉴于数代。其父炳一

公在公年青时则为其讨了两房妻室。并生有一子钦一郎,住在原籍,

第55页

55

其后裔有官生,与乾隆四十一年(1776)迁往陕西。

法秀公学识渊博,志谋宏远,好学多能,尤好青乌36。与明弘治间

秋闱不遇,游学桂梧,任职梧州。娶尧氏育四男:锦一、祥二、瑞三、

珠四。”其子陆续迁博陆廉等地。“始祖法秀公至今已传至二十一代,

总 157 世。”

《中华蓝氏总谱》收入的广西博陆钦廉《蓝氏族谱》没有完整的

世系和详传。但明确法秀公是 137 世,十五郎子法开迁入大埔湖寮,

五代单丁,然后法秀公因此而迁广西。即 137 世上溯 5 代单丁,即法

开公,所以法开公是第 133 世,十五郎是第 132 世。可得如下世系:

127 大一- 128 念一(1326)- 129(不详)- 130(不详)- 131

(不详)- 132 十五郎- 133 法开- 134(单传不详)- 135(单传不详)

- 135 炳一 - 137 法秀(1470—1480 之间)

这个世系是有一些问题的。即念一到法秀,间隔 9 代,代差为 16.5

年,似乎少了一些。是否其中有一代或二代不存在,也只是猜测。

就假设这个世系成立,那么,法秀公生于 1470—1480 年,上溯 5

代为十五郎公,大约生于 1380—1390 年,迁大埔湖寮的时间大约为

1410—1420 年左右,即明朝永乐年间。大埔蓝氏正是十一、二世,距

十三世云畴公修谱时间也不算长。而明弘治年间正是大埔蓝氏十二世

和十三世期间,也云畴公修谱前后。但蓝氏族谱未见相应的迁湖寮和

迁广西的记载。

5 宋朝的大兴公在哪里?

5.1 与大兴公有关的一些问题

36 指青乌子。传说中的古代堪舆家。为堪舆家的美称。此处指堪舆之术。

第56页

56

按照大埔谱本谱记述,大兴公是南宋末年从石壁迁大埔,一至六

世生卒不详,第七世贵山公和秀山公均与元朝中期出生。大埔谱头及

漳浦、隆教等闽南世系的谱牒,大兴公即庆寿公是明朝从漳州迁大埔。

这些线索之间究竟是互不相干,还是什么地方出现了记忆的差错,或

是被某种已被遗失的信息掩盖了真相?毕竟蓝氏谱牒修建基本在明朝

以后,而且老谱大多佚失、残缺,对明朝之前的先祖资料主要靠裔孙

的追忆,也存在记忆的差错和代代相传引起的失真。

所以追寻宋朝大兴公的踪迹确是是有很大的难度。这里,试就谱

牒的一些蛛丝马迹做一些推测,做一点初步探讨。

关于廷瑞公

“廷瑞公”在谱中也很奇妙,有两种身份:念六郎的三子百三郎

字廷瑞和念七郎讳炯之孙讳兆字元晦号廷瑞。

前者是福建武平蓝氏族谱记载的,念六郎的三儿子百三郎,字廷

瑞,百三郎住福建漳浦,是庆福庆禄庆寿的父亲。其兄是百一郎字廷

珠和百二郎字廷珍。

后者是庆福公后裔集中的漳浦石椅的蓝氏族谱所记载,庆福的父

亲是蓝兆,字元晦。其兄弟是仲晦、季晦。

可能的一种情况就是元晦并不是廷瑞,之所以说元晦是廷瑞,是

因为族谱错误对接或某种误记造成的。我们去掉这个“号廷瑞”,上述

矛盾就没有了。

关于琛公

漳州地区的琛公前后世系,即常新(1206)- 万二(1228)-念七

第57页

57

(讳炯)(1248)-琛(1275)- 元晦(1301)-庆福(1338),这也是值

得重视的。这一世系只存在于漳浦地区的蓝氏族谱,其他武平蓝氏族

谱以及闽粤迁湖南、江西等地的蓝氏族谱都与此不同。前面已分析过,

此世系有三点异常:一是琛公这一代,二是念七郎的父亲是万二郎,

三是廷瑞公三兄弟和念六郎之子廷瑞公三兄弟的不同。

如果念七这个信息去掉,即炯公与念七郎公无关,即实际世系为:

炯- 琛- 元晦- 庆福

这样,上述矛盾就没有了。

关于光公

诸多蓝氏谱牒里有一位光公有不同的身份,如漳浦石椅蓝氏族谱

记载万二郎是光公(字仲晦)之祖,江西遂川《蓝氏族谱》37载“万二

郎大尉蓝光之子迁福州”等。

昌奇肇姓谱头的闽南世系里,和二郎是熙三公次子,讳长乐,生

于元朝 1292 年,其父母坟为著名的牛栏祖地。

但在湖南、广西交界地区几个县的蓝氏族谱中,和二郎还叫蓝光。

如湖南邵阳《合修蓝氏族谱》38里,记载了和二郎也是光公。该谱是湖

南省邵阳市绥宁县和怀化市会同县等地的蓝氏后裔所修。谱载:蓝光,

子安公(即熙三郎)次子,名和二郎,号长乐。光公生二子:长君厚

名大一郎,次君仁名大二郎。族谱卷三记载了《大二郎派下祥公房世

系图》详传。广西桂林资源县的蓝新平宗亲收藏的手抄本蓝氏族谱39,

也记载了光公的次子大二郎,号君仁,生于元仁宗元年。江西袁郡万

37 存上海图书馆,木活字版本,清代道光丙戍年编修。

38 载族谱网 https://www.zupu.cn/zhpk/5118/view#page/2。

39 见网文《解密》

第58页

58

邑《蓝氏三修族谱》记载,熙三郎之子和二郎即光公,即大一郎的父

亲。

但是其他一些蓝氏族谱里和二郎公生二子,大一郎、大六郎(殁),

没有大二郎。

这里可以得到一个比较确切的信息,就是和二郎是光公。

《解密》一文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即:

万一郎之子熙三郎有三个儿子:和一、和二、和三,

炯公之子 蓝琛也有三个儿子:元晦、仲晦、季晦,

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特别是和二郎是光公,仲晦也是光公,

有没有可能万一郎就是蓝炯,蓝琛就是熙三,和一就是元晦,和

二就是仲晦,和三就是季晦,那么世系如下:

常新 1206- 万一(或万二)讳炯(1245)- 熙三讳琛(1269)- 和

二讳仲晦(1292)- 大一郎(1308),大二郎(1312)

这是一个连接昌奇肇姓谱头的世系,但是,这里并没有南宋大兴

公是踪迹。

5.2 一个推测的世系和可能的大兴公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漳浦的蓝氏族

谱源头探讨,二是畲族排辈的习俗。

5.2.1 两个说明

第59页

59

从现有的谱牒信息看,庆寿公从隆教迁大埔是既衔接不上古万川

蓝氏族谱,又不能轻易否定的信息。而漳浦的蓝氏族谱,如前所述又

有一些异常的地方,且老谱残缺。网文《解密》的作者看过应元公为

华南《蓝氏族谱》所撰写的《湖广本宗族谱序》后,指出“直至乾隆

年间,漳浦蓝氏尚不知自己之所出。”

应元公,福建漳浦张坑(今赤岭石椅古萝村)人,蓝氏种玉堂第

15 世。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成进士,经朝考,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蓝应元纂修《四

库全书》,任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不久,蓝应元晋升为太

常寺少卿。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也就是清王朝为编撰《四库全

书》开始向全国征书的那一年,蓝应元受宗人委托,为华南《蓝氏族

谱》撰写《湖广本宗族谱序》。序文如下:

尝考郑夹漈《氏族略》载,吾宗著姓自战国中山大夫诸公

始,望出东莞、汝南。此犹未溯厥由来之始。殊不知我族始自

炎帝七世孙、帝榆罔之子昌奇公,封姓于蓝。逮至战国,楚大

夫亹为尤盛,期间隐居乐道、抱膝长吟者,屡有其人,于闽居

武夷者,仁、智二公,称二蓝先生,工诗,实为闽中十子之倡,

其居福州、漳州,又自漳入粤,各占籍不一。据福州旧谱,又

有江西学政琛公移居三山一支,世代同异互见,而皆系出汝南。

因念我宗散处,延天下名贤伟彦,代不乏人,本朝开科即

墨润公,以翰林起家;闽始祖光公,自元末以行省都事入闽,

载在祀典;金浦始祖廷瑞公开基镇海,世有名将积勋,阅位开

府,后先相望而合福。漳汀诸谱细较之不能尽符则。旧谱之疏

失久矣,昔狄武襄不宗梁公文,文山不宗潞公,盖敬所自出,

不敢诬其世。闽与湖南、湘巴等处,虽支派各分,而溯汝南所

第60页

60

从来则其源一也。夫显扬者,孙子之责也,高门之庆,端非偶

然,其共敦此意,无忘可矣,是为序。

作为撰写与清代的此文,已接受了昌奇肇姓之说。

此文提到的福建蓝氏开基先祖有四支:武夷仁、智二公;江西学

政琛公;闽福州始祖光公;金浦开基镇海始祖廷瑞公(讳兆)。这里面

除居住武夷山的仁、智二公外,其余三支均出现在漳浦蓝氏族谱里。

但是,序中没有提及漳浦一世祖念七郎(讳炯)。也没有提到闽西

的“蓝氏七念”(念一至念七)。那么,漳浦谱中的炯公应是和琛、光

二祖一系的。

“蓝氏七念”普遍存在于闽西、闽东以及广东、四川、广西等各

地现有蓝氏族谱中,是其江南世系中的最关键七个始祖,但是,在应

元公序中并未提及。漳浦蓝氏族谱出现的念七郎,应该是来自闽汀,

延续了明德公为江南始祖的江南世系和闽南世系。如果把这个因素去

掉,剩下的就是“炯- 琛- 光- 兆”这条线了。

大埔蓝氏来自福建。福建蓝氏一个重要而明显的现象,就是与畲

族蓝氏有分割不清的关系。尽管在隋唐时期闽粤赣地区就有畲人居住,

但是作为一个民族,畲族是宋朝才逐渐显现形成的。40特别是 1980 年

代,国家为一些地方重新确认了一批蓝氏族群为畲族身份,不少蓝氏

后裔居住地都改为畲族乡、畲族村。汉、畲的蓝姓就更难解难分了。

事实上,闽粤赣地区的汉族蓝姓的宗族也确实有畲族蓝姓的一些文化

40 见《畲族历史》,编写组编,民族出版社,2008 年 5 月第一版,第 10 页:“‘畲’

字作为民族的族称,则始于南宋末年”。

第61页

61

痕迹。详细阐述这一问题,必须另做专文论述,这里只谈与本文有关

的畲族辈分排行习俗。

畲族四个姓氏“盘、蓝、雷、钟”存在大同小异的字辈排行习俗,

即“念、大、小、百、千、万”中,蓝姓用六个字,雷姓、钟姓用五

个字,畲族地区流传一首古老的歌唱:“排行算来你细听,雷姓缺念钟

无千,男人无一女无二,蓝姓五六两样生”。即而雷姓排行少“念”字,

钟姓排行少“千”字,蓝姓排行为“念、大、小、百、千、万”或只

有其中五个字。

5.2.2 推测的世系和可能的大兴公

网文《解密》的作者在广州图书馆某蓝氏族谱的第 377 页上面找

到了生于南宋初绍兴辛亥年(1131 年)的一位先祖:讳钧啟,字爵喜,

行万二,迁居宁化石壁乡上市。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首先,这个万二不是上述常新公之子,在福建蓝氏命名里,这种

受畲族排行习俗命名影响入谱的比比皆是,所以出现这种“排行相同,

人不同”的先祖是正常的。

其次,此万二公是南宋初年人,居宁化石壁。现在的宁化石壁蓝

氏后裔已不多,就是说当年在南宋末年,万二公后辈一陆续迁走,自

然包括往南迁到漳浦、入粤到海阳县。

网文《解密》的作者还由此推测出一个世系。既然漳浦的仲晦即

光公是万二郎公的后裔,那么从万二郎起,按照“大、念(小)、百、

千、万”的排行,接上前述的“炯- 琛- 光- 兆”可以列出一个推测的

世系:

第62页

62

万二(1131 确定) -大(1161)- 小(1191)-百三 1221- 蓝炯

1248-蓝琛(1275)-元晦(1302)-(庆福 1338 确定)

这里的百三也可能是百一、百二,有可能就是南宋末年从宁化石

壁迁大埔的大兴公,当然也有可能缩小代差,再插入千三是大兴公。

这个世系一方面连接上了南宋末年迁大埔湖寮的大兴公,还连接上了

漳浦蓝氏族谱,满足上述有关万二郎公是光公的祖先、光公是庆寿公

三兄弟的叔叔等条件。

当然,这纯粹是假设,需要进一步寻找相关的证据,包括谱牒文

字、地方物证、传说等等。

5.3 一个可能的廷瑞公世系

5.3.1 关于大埔谱头闽南世系先祖的生年疑问

家父在 2004 年的《关于十修《大埔县蓝氏族谱》一书的质疑与建

议》一文中,有两个重要的观点。

一是认为谱记的闽南世系万一郎公之后的各代先祖生年不可靠。

他说:“十修《族谱》的直系表资料系绍溪公族贤传自江西,九修族谱

已有,但此前族谱对明德公(108 世)后彩和公至 128 世均无记生卒,

实属难查实也。此间凡二十代人处于乱世之年占多,东迁西移,仅有

史可考,有江苏迁濠州石室山、句容。入闽必经的江西浙江两省无考。

至闽迁福清、建宁、宁化石壁、漳州、坪山水口、莆田、镇海均可考。

值此离乱年间,不算赣浙,仅苏闽两省,二十代人迁居十处,平均二

代人迁一次,算上赣浙则更频繁。其处境之艰辛,生活之不安,可想

而知。此二十代祖先之生卒,各处谱牒记载不尽相同,实乃乱世纷争,

第63页

63

难顾详记生卒,正史难求实可谅解。然而十修《族谱》对此二十代先

祖的生卒却记载分明,自然要问依据是否充足,生卒年代是否查实。‛

他在收藏的《大埔县蓝氏族谱》(十修)一书的‚124 世万一郎”详传

后批注:“以上之 109 世仅供参考。以下至 129 世,未经查实,据核算

是不确实。”还在“125 世熙三郎”至“129 世廷瑞”详传的生年处,

标注“待考”。

二是给出了“阳春谱记载和二郎公生宋代打定三年(公元 1163 年)”

的重要信息。这和大埔谱谱头的和二郎公生 1292 年相差了 100 多年。

哪个对呢?家父经过代差分析,认为阳春谱的 1163 年可信度要高一些。

此外,大埔谱头的入闽始祖吉甫公的生年也有存疑。

大埔谱谱头记载吉甫公生于宋高宗三十一年辛巳 1161 年,享年

69 岁。“宋淳熙五年戊戌(1178 年)公年有一十八,果如父言,遭金

人之乱,破邑陷州,民遭屠灭。公不得已弃建康句容县奔闽,居福清

之五福乡,兄弟在途中荒乱相失。”

漳州谱和武平谱记载吉甫公生于宋嘉定元年戊辰 1208 年,比大

埔谱晚 46 年,享年 89 岁。

吉甫公入闽时间,大埔谱头记载为宋淳熙五年(1178 年)

漳州蓝氏谱及则记载:“值宋理宗宝庆元年乙酉(1225)八月十

八日时遭金人之乱,……胡帅兀术南侵时人叹曰,北寇南侵,安危莫

测,……公不得已弃建康县入闽,居福清之五福乡。” 其他如《漳浦

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湖南平江《蓝氏族谱》、万载《蓝氏四修族谱》

和《蓝氏重修族谱》、龙岩上杭庐丰《汝南郡蓝氏族谱》清乾隆四十六

年(1781)年刻本等,都记载吉甫公在南宋理宗宝庆元年乙酉(1225)

第64页

64

迁福清。41

历史是怎样的呢?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南宋初,宣和七年(1125 年)金太宗下

诏攻宋,从此战乱不断。建炎元年(1127)12 月第一次大举南侵,宋

高宗仓皇逃至建康。金人又兵分两路进行第二次南侵,西路攻陕入蜀,

东路越长江追击高宗。高宗逃杭州。这时,金军宗弼已从京东南下渡

淮,分两路南侵,一路从滁、和二州渡江攻江东,另一路从蕲(今属

湖北)、黄(今属湖北)二州渡江攻江西。(1128 年)十月上旬,高宗

不等金兵来到,随即在风声鹤唳中从临安渡过浙江南逃到越州。当金

军宗弼于十一月中旬末渡江进攻建康的消息传来,高宗又于十二月初

逃到明州(今宁波),被金军一路追击。建炎四年(1130)宋军大举反

击,高宗离开温州回到越州。金军渡江不成,沿长江西上,黄天荡(今

南京东北)之战,金军大败。建康战役中,又被宋通泰镇抚使岳飞打

败。五月中旬初,金军宗弼自建康渡江北返。

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高宗让位于赵昚,经隆兴、乾道、淳

熙三个年号。宋孝宗在位时期,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

意收复中原;也是南宋政治上最清明,经济、文化最繁荣兴盛的时期,

41 《漳浦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武平《蓝氏族谱》记载,南宋理宗宝庆元年乙酉

(1225)122 吉甫公迁福清.这也是不符合历史的。

湖南平江《蓝氏族谱》宋宁宗(1195-1224)时吉甫公徙福建。卷一《福建列

祖图说》一文载:“吉甫公当宝庆元年乙酉因避金兵之乱离江南而移住福建省福州

府福清县五福乡。”

龙岩上杭庐丰《汝南郡蓝氏族谱》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刻本载,吉甫公

生于宋宁宗嘉泰元年戊辰,宋理宗宝庆元年乙酉入闽。

万载《蓝氏四修族谱》《蓝氏重修族谱》宋宁宗时,嘉定十八年乙酉(即宝庆

元年)入闽。(即宝庆元年)

《福漳州蓝氏族谱》一册,为赤岭石椅村清代的手写族谱、漳浦前园《蓝氏族

谱》吉甫公终景光(炎)元年丙子(1276),寿 69 岁。(可计算出 1207 年生)

第65页

65

宋孝宗不仅慎选官吏,注意吏治,还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宋孝宗在位期间(1163-1189 年)史称“乾淳之治”、“孝宗中兴”。 这

是的建康正是南宋的副都。42

所以,大埔谱头记载吉甫公于宋淳熙五年(1178 年)“遭金人之

乱,破邑陷州,民遭屠灭。公不得已弃建康句容县奔闽,居福清之五

福乡,兄弟在途中荒乱相失。”是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的,这时的南

宋是“中兴”繁荣之时,副都建康自然是宜居的,也无战乱。

漳州、武平、平江等谱记载 1225 年吉甫公迁福清,这也是不符

合历史的。按白寿彝著《中国通史》,1224 年(宋嘉定十七年)6 月,

金哀宗宣布“更不南伐”,宋金终于停战,金朝统治也接近尾声。然后

是南宋与蒙古结盟联合攻金。所以 1225 年不存在“遭金人之乱,破邑

陷州,民遭屠灭”。

按历史的年代进程,吉甫公逃离建康入闽应是建炎二年,1128 年,

比大埔谱提前 50 年,比漳州谱提前近百年。

按此分析,漳州谱、武平谱等的吉甫公生年也是错误的。吉甫公

出生应在 1110 年,宋大观四年庚寅。18 岁时为 1128 年。

5.3.2 可能的闽南世系年代推测

依据上述三点,我们在做进一步推测。

吉甫公生于 1110 年,和二郎公生于 1163 年,5.2.2 节中提到万二

郎是 1131 年生,那么万一郎就要早于这个年份,如 1125。

可得如下一个推测的世系:

42见《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4 年 4 月。《第七卷 五代

辽宋夏金时期》乙媥综述 第九章 南宋与金的对峙。

第66页

66

吉甫(1110)-常新- 万一(1125)- 熙三- 和二(1163)- 大一 - 念

六 –廷瑞- 庆寿讳大兴(1220-1240)

尽管这一世系的大兴公是在南宋末年,但不是在宁化石壁,而是

在漳浦。当然这些也是猜测,没有足够的证据链。

当然,这个世系已知的几个先祖生年都在宋代。但是,很明显,

这个世系也还存在问题,如果吉甫公的生年没有问题,那么万一郎公

和和二郎公的生年还是有问题的。吉甫公至庆寿公 8 代的代差才 16.5

岁,即整体世系也是有问题的。而且,这个问题实质是:如果满足吉

甫公避金人之乱而入闽,大兴公南宋末年入埔,中间就不可能有 8 代。

如果有 8 代,则大兴公在元朝初年才入粤。

6 结语

最后做一小结作为结语,而不是结论,确因尚无结论。仅就谱牒

关于大兴公迁大埔湖寮这一事件做一总结。

大埔老谱《古万川汝南蓝氏族谱》:

大兴公,讳周,南宋末避乱携妇子来自闽汀州宁化之石壁乡。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蓝氏五届联修族谱》:

念六郎讳琦,其孙庆寿公迁海阳县,复迁大埔湖寮。

湖南岳阳蓝氏族谱

吉甫公的兄弟吉利公后裔庆寿公和勉斋公是兄弟。

漳州各蓝氏族谱

第67页

67

念七郎公长子名兆,字元晦,号廷瑞,廷瑞三房庆寿公明开基广

东潮州大埔县,后来镇海墩仔尾社。

江西宜春万载《袁郡蓝氏三修族谱》

瑞公三子庆寿公始移住广东潮州府海阳县炼州都。历黽斋公、恭

公、琦公三代又移住大浦县清远都湖口乡。

龙岩上杭《蓝氏六修族谱》

廷瑞公三子庆寿公始移住广东潮州府海阳县。其子黽斋公移住大

浦县湖寮乡。

阳春《蓝氏族谱》

念七郎公后裔满荣公迁广东大埔等地。

上杭《蓝氏六修族谱》等

念七郎公后裔满荣公子孙迁潮州大埔湖寮。

江西遂川《蓝氏族谱》

念七郎公后裔满荣公居大埔。

重庆《蓝氏族谱》即老谱

念七郎公后裔和清公之四子景华公迁大埔县湖蓼村。

念七郎公后裔和清公之长子大兴公(景泰或景华)迁大埔县湖蓼

村。

广西博陆钦廉《蓝氏族谱》

念一郎公后裔十五郎公迁广东大埔湖寮。后五代单传。

此外,还有 2 个主要线索需进一步查找资料深入挖掘:

一是存广州图书馆某蓝氏族谱的第 377 页载一位先祖:讳钧啟,

字爵喜,行万二,生于南宋初绍兴辛亥年(1131 年)。迁居宁化石壁

乡上市。

第68页

68

二是某阳春蓝氏老谱记载:和二郎公生宋代隆兴癸未(公元 1163

年)。

以上线索扑朔迷离,难解难分。都仍需进一步甄别。

大兴公在哪里?我们仍然无法下结论。

第69页

69

附 录

附录一 参考文献

1 《大埔县蓝氏族谱》(十修)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3 年 3

月 1 日初版。

2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4 年 4 月。

3 《中华蓝氏总谱》中华蓝氏总谱编修委员会编,2010 年版。

4 《中华蓝氏源流》蓝柏林编著,内部发行。

5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蓝氏五届联修通谱》,清雍正八年(1730)创修,

民国联修。影印件存族谱网。

6 湖南《岳阳蓝氏族谱》,1943 年编修,岳阳县张谷英镇的蓝九大宗

亲存。引自一位网络作者(姓名不详)发表在 www.2jiapu.com 网“源

流”一栏的“五千多年的历史起源,人类的奇迹,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密”

一文(以下注释简称为网文《解密》)。

7《南雄珠玑巷<蓝氏源流>》,见《中华蓝氏总谱》中华蓝氏总谱编修

委员会编 2010 年版,卷二第 630 页。

8《隆教蓝氏新厝三房志谱》,2005 年新修。见漳州市政协主办的“漳

台族谱对接网”www.ZTZUPU.com 载影印件。

9 《漳浦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1991 年修,影印本。内部版本。

10 《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1892 年重修,一册,为赤岭石椅村清代

的手抄本,影印件载漳州市政协主办的《漳台族谱对接网》。

http://www.zzszx.gov.cn/cms/html/zxzzswyh/surtoponyms/1747828893.h

第70页

70

tml

11 漳浦县赤岭镇前园村《蓝氏族谱》,清朝手写旧谱影印件一册。载

漳州市政协主办的《漳台族谱对接网》。

12《福建漳州蓝氏族谱》,清代手抄谱。载漳州市政协主办的《漳台族

谱对接网》。

13 武平《蓝氏族谱》 2006 年六修。来自“族谱网”www.ZUPU.com,

由蓝玉峰提供,蓝玉峰时任武平县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另见《中华

蓝氏总谱》B 卷第 750-802 页。

14 宁化《合族同编蓝氏族谱》,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本。福建

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官网(mzzjt.fujian.gov.cn)的“福建省少数民族古

籍”专栏发布。

15 武平《蓝氏族谱》,1994 年八修,蓝天华编修,载族谱网影印件。

(www.lan2.zupu.cn)

16 江西宜春万载《袁郡蓝氏三修族谱》共 9 本 18 卷,清道光年间 1849

年三修。载族谱网载影印件。

17 《万载蓝氏五修族谱》乾隆庚戌(1790)年创修,共 21 册。光绪

庚子(1900)年五修。太原寻源姓氏文化中心收藏,族谱网 www.zupu.cn

影印件。

18 万载《蓝氏四修族谱》,同治九年 1870 修,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

图书馆影印本电子版。

19 万载《蓝氏重修族谱》,道光二年 1822 年修,上海图书馆馆藏(缺

卷一、卷十七、十八),国家图书馆影印版。

20 万载《蓝氏重修族谱》,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修,上海图书馆馆藏。

21 江西赣州兴国《蓝氏五届联修通谱》,清同治十一年(1872 年)三

修,族谱网 www.zupu.cn 载影印件

第71页

71

22 湖南平江《蓝氏族谱》,蓝添益藏,光绪六年庚辰(1880 年)合修

出版。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中心(山西省太原市鼓楼街 44 号)收藏。

族谱网 www.zupu.cn 载影印件。

23 湖南醴陵醴西《蓝氏三修支谱》1931 年三修,族谱网 www.zupu.cn

载影印件。

24 龙岩市上杭县《蓝氏六修族谱》共十八卷,1938 年(民国二十七年)

六 修 , 影 印 件 存 上 海 图 书 馆 《 中 国 家 谱 知 识 服 务 平 台 》

https://jiapu.library.sh.cn/#/genealogyFullSearch

25 龙岩市武平县《陈村蓝氏宗谱》,1928 年修,木活字本,上海图书

馆馆藏。

26 广西博陆钦廉《蓝氏族谱》,2004 年,见《中华蓝氏总谱》中华蓝

氏总谱编修委员会编 2010 年版,卷二第 1007 页。

27 江西遂川《蓝氏族谱》,清道光丙戍(1826 年)重修,木活字本影

印件,上海图书馆馆藏。

28 广东兴宁《蓝氏族谱》,见《中华蓝氏总谱》中华蓝氏总谱编修委

员会编 2010 年版,B 卷第 426 页。

29 四川重庆《蓝氏族谱》,麟东、麟万编,2007 年电子版。

30 四川隆昌《蓝氏族谱》1918 年修,网络电子版

31 四川《潼川府蓝氏族谱》网络电子版,年代不详。

32 《五千多年的历史起源,人类的奇迹,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密》 (本文

内简称《解密》)网文,作者不详,载《2 家谱网》(www.2jiapu.com )

的“源流”一栏。

33 《畲族简史》,编写组编,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二,

民族出版社 2008 年 5 月第一版。

第72页

72

附录二 碧宁(必宁)公撰写的《闽汀原序》

碧宁 宗六长子,千七长孙,念五长曾孙。讳国泰,号康斋。永

乐四年(1406 年),年仅 12 岁的他高中丙戌科第三甲进士,附林环榜,

授内阁中书,升六科都给事,宣德十年(1435 年)授山西道副使,故

于景泰五年(1454 年)十月十二日。寿 71 岁。

武平《蓝氏族谱》由碧宁公创修,明成化十一年(1475 年)乙未刊

印。应是明德世系的最早的修谱时间。下面这篇序言,据说是必宁公

1435 年写的,在江西上栗族谱和江西奉新族谱里面都有收录,文字完

全相同,并且都有必宁公的落款,浙江云和局村族谱里面也有,文字

稍有不同,并且没有必宁公的署名,但是武平族谱里面没有收录这篇

序言。 以下为江西万载《蓝氏五修族谱》中的《闽汀原序》。

闽汀原序

族有谱虑涣散也,涣不可以久,故先王立庙以示聚谱者,合而聚

之也。谱必溯其所自始,重本原也,纪必详其所自出,他则或略或阙,

微寓尊尊亲亲之意焉。 盖犹行古之道也。呜呼,余则何敢,虽然前人

之所未备者,不无待于后人,苏允明作族谱谓后世,观吾谱者孝弟之

心可以油然而生,谱顾不重哉。予家旧谱年久失散,其详弗可考,即

第73页

73

今族中仅存之谱,亦嫌其序次无伦,援引多无所据,文既漶漫支离,

又引义比类体制舛谬,未足以昭垂奕禩。传曰,无徵则不信。又曰,

宁传信弗传疑,盖言慎也。仲尼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予仲尼之徒也,

故敢窃附己见,故订世系为谱,以昭来世,其前次远溯旁引,毋论实

与不实,俱弗载断,自入闽以迄于水口为大宗,其次七子支分以下,

有详有略,略则仅编世次,详则纪其行实,以及生死年月。因世代之

久远,为叙事之繁简,虽出臆裁,然无滥冒,无遗逸,慎之至也。呜

呼,余兹惧矣。夫当吾世闻见有未真者,犹惴惴,虑或失实矧生于千

百世之下,妄臆度千百世之上。子姓蕃衍迁徙靡常,苟非确有可信,

毋宁阙焉。此予定谱意也,藏之宗庙,以示后人,庶几告无罪云

明宣德十年乙卯清秋二十六之吉

赐进士第授内阁中书迁六科都给事升授山西道副史

五房四世孙 碧宁 敬撰

附录三 《袁郡蓝氏三修族谱》简介

《袁郡蓝氏三修族谱》为江西袁郡万邑(现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

蓝氏后裔所修。他们奉(元) 蓝大一公(讳君厚,行永兴)为袁郡祠始

祖,大一公六世孙吉甫公移居闽长汀。其后裔自清康熙以后陆续移往

袁州万载。

该谱卷末为乾隆庚戍(1790)年创修的家传,被序文《蓝氏受姓

始祖暨移住江南列祖说》(下称《列祖说》)称为“旧谱”,所以 1790

年应为该家谱创修时间。

第74页

74

《袁郡蓝氏三修族谱》谱中《蓝氏受姓始祖暨移住江南列祖说》

以亹公为受姓始祖。但,“阅旧谱则云蓝氏受姓始自昌奇公乃炎帝神农

氏七世之孙帝榆罔之子。……是说也与诸书不合而无所稽考,似不若

以亹公为受姓之祖,其言有足徵也。道光二年壬午(1822 年)重修谱

牒,增入昌奇公至明德公一百八世而列亹公於六十九世,信如斯系。

则亹公以前得姓已失。……仍尊(乾隆)庚戍旧谱宗明德公为金陵蓝

氏第一世之祖。……取明德公至吉甫公十五公世系行状,依旧谱鐫之,

亦数典不忘之意。‛此谱的昌奇公 108 世谱头与大埔谱同,明德公至吉

甫公至庆寿公均与大埔谱同。

大一郎公七子中,念一、念四、念五、念六、念七各公后裔自康

熙以后陆续移往袁州万载,故奉大一郎公(讳君厚行永兴)为袁郡始

祖。该谱《蓝氏始祖大一公世次》序言说:

“族谱之作必尊始祖者,重本源也。我祖大一公生七子:念一、

念二、念三、念四、念五、念六念七,共七房分居闽汀各县。今袁郡

祠内隶於谱者,祖父由闽而来皆大一公七子之裔,则奉大一公为始祖。

犹江南以明德公为始祖,闽中以吉甫公为始祖,汀郡以熙三公为始祖

也。”

袁郡谱的详传记载如下:

第五世 黽斋

庆寿之子。於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乙亥生。於明永乐十三年

乙未(1415)迁移大浦清远都湖口乡居住。葬本村牛形甲山庚向。配

俞氏,葬古田人形,辛山乙向。子一:恭。

第六世 恭

黽斋公子。葬仙人井白鹤形,癸山丁向。配赖氏,葬大水瑕(塅)

乌鸦形,坐东向西。子四:璆(qiu)、琳、琦、璋。( 璆、琳、璋三

第75页

75

人俱仍住炼州都后裔未详)

第七世 琦

恭公三子。讳荆山行玉三。於明宣宗十年乙卯(1435)生。殁葬

大浦县岸村太阳金星体金钟形。配杨氏,葬平远县小柘乡早禾坑尾雄

鸡打翼形,坤山兼申。当年初葬是值秋时,本日坟未成,天降大雨至

次早,视之竟自成其墓。故又名秋雨过排形。人多目为神墓地。子二:

隐恩、隐慈。

考故谱原序云,祖妣杨身历三移而至小柘。盖琦公早◇妣携二子

自炼州都移至大浦县湖寮乡住,数年见湖寮山多田少,虑后日人多难

容,乃命长子隐恩居其间,又携次子及长孙移住程乡县金盘堡大坑,

居数年又虑金盘堡亦窄狭,惟留长孙住其地,复携次子隐慈移至平远

县义化都小柘堡田坑口,置产竖宅,以为次子子孙长久之计。故曰祖

妣身历三移而至小柘也。

第八世 隐恩

琦公长子。行公一,奉母命同弟移在大浦县湖寮乡后裔至今亦盛。

(此处的大浦应为大埔之误)

第九世

(仍有隐慈宗德等四子住小柘的记载,隐恩后裔的记载终止)

对比六房,念七郎公即七房世系:

念七- 伯三- 伯一- 伯十- 子荣、德荣、贵荣、满荣

念六- 百三- 庆寿- 黽斋- 恭- 璆、琳、琦、璋

念七至子荣及四个儿子在上杭庐丰,德荣迁源里。

第76页

76

附录四 湖南《平江蓝氏族谱》简介

湖南《平江蓝氏族谱》43,蓝添益藏,光绪六年庚辰(1880 年)

合修出版。该谱有著名的碧宁公及董越先生的两篇《闽汀原序》,历代

谱序众多。所以此谱虽是湖南平江谱,但与福建武平谱一脉相承。主

要谱序有:光绪六年的《合修族谱新序》、《平邑合修谱序》、《平邑合

修族谱贤劳序》,雍正七年的《汀郡建祠原引》、《汀郡建祠原跋》,明

成化乙未(1475)年董越《闽汀原序》,正德七年《闽汀重修序》,上

杭庐丰《原序》、《道光甲申岁族谱序》、拔奇公《道光乙巳岁谱序》、

《道光乙巳岁分迁序》,明宣德十年乙卯(1435)碧宁公《闽汀原序》,

雍正甲辰年《闽汀原序》、《咸丰辛酉岁蓝氏历代源流序》等。

关于大一郎公后裔迁大埔,《合修族谱新序》记载:

“祖思积公於国朝康熙间迁湖南平江县至南乡‛。‚宋宁宗时,吉

甫公迁福建至元孙和二公住汀州府长汀县城下坪岭水口子,君厚公配

刘氏未及生育,继配曾氏生七子,有仍住长汀或移武平上杭豫章湖南,

念六公发妻余氏育未考,继妻钟氏生四子未考,再妻林氏生七子:十

43 族谱网(https://www.zupu.cn/zhpk/113081/view#page/51)查阅湖南《平江蓝氏

族谱》。

第77页

77

八、百一、百二、百三、四一、四二、小七为,十八公长子,千四公

之子文远公移住江西赣州府长宁县,立业至孙永祿公以下三世葬所载

福建祖山未考,实居赣州无疑。……百三即廷瑞公复迁闽省漳州漳浦

县,第三子庆寿公徙粤东潮君邑大浦县海阳县炼州都,历黽斋公子恭公

生子三:璆(qiu)公、缅公、琦公。唯琦公妻杨氏复迁居大浦县湖寮

乡生子二:隐恩、隐慈,恩公住大浦县祖居,裔移住豫章湖南浏邑平

江有之。琦公逝。慈公奉母命杨氏徙住程乡,复迁平远小柘田坑口裔

居三处,故杨氏有身立三移之誉。”

《道光乙巳岁分迁序》进一步明确记载:

“君厚公先配刘氏未及生育而殁,后娶曾氏生七子:长念一、次

念二、三念三、四念四、五念五、六念六、七念七。或仍居住长汀,

或徙居武平上杭。明洪武癸丑年间,念六公之子廷瑞公徙居漳州府漳

浦县,三子庆寿公始徙居广东潮州府海阳县炼州都,后黽斋公、恭公、

琦公三代又徙居大浦县湖寮乡。琦公早逝,次子隐慈公奉母杨氏自大

浦徙居程乡,复移平远县小柘田坑口居住。”

关于昌奇始祖至明德公,各代先祖名字与大埔谱同,但只有朝代

到年号,没有明确的生年。详传记叙不同,配偶基本不同,生子除下

代接谱者,或有名字不同,或有数量不同。

明德公以后各代至吉甫公也无详细生年,只有朝代、年号,但与

大埔谱有些不同。

吉甫公入闽时间为宋理宗宝庆乙酉(1225)年,大埔谱为宋高宗

绍兴三十一年辛巳(1161)。

至念六郎公的各代生年(平江谱/大埔谱)如下:常新(1226/1206)

- 万一(1245/1245)- 熙三(1269/1269)- 和二(1292/1292)- 大一

第78页

78

(1308/1307)- 念六(1336/1336)。除常新公外两者基本相同。

谱中详细录入了念一至念七各支脉的后裔。

念六(略)

卷二第五十页起《念六房百三庆寿支下恭公二图世系》载

百三 念六四子,字廷瑞。元顺帝甲辰生,明洪武癸亥迁居漳州

府漳浦县张坑立创。殁葬张坑乡狮形壬山丙向,夫妇合塚。配许氏生

殁未详,葬张坑乡狮形与夫合墓同向。生子三:庆禄、庆福、庆寿。

其余兄弟:十八葬上杭,百一迁上杭,百二葬武平(略)

庆寿 百三三子,字大兴。明洪武戊寅移居东粤大浦县平远等处。

生殁未详葬大浦县屋背龙形。配何氏,生殁未详。葬平远小柘。生一

子:黽斋。

黽斋 庆寿之子。明洪武乙亥年生,殁未详。葬平远小柘莲花形。

配俞氏,生殁未详。葬小柘凤形。生一子:恭。

恭 黽斋之子。生殁未详。葬平远祖山凤形。配赖氏,生殁未详。

葬小柘社前。生四子:璆、琳、琦、璋。

璆 恭公长子,子秀山,配朱氏,生殁俱未详。夫妇合葬大浦县

中林村水口,蛇形巳山亥向。生子二:隐惠、隐昌。

琳 恭公次子,未详。

琦 恭公三子,子荆山,行玉三。明宣德乙卯年生,殁未详。葬

大浦县岩村太阳金星体。配杨氏,生卒未详。葬平远县小柘乡早禾坑

尾雄鸡打翼形,坤山艮向兼申寅分金。当年初葬正值秋时,本日坟未

成,天降大雨至次早,视之竟自成其墓。故又名秋雨过排形。大众目

为神墓地。子二:隐恩、隐慈。

考故谱原序有云,祖妣杨孺人身历三移而至小柘。盖琦公早逝,

妣携二子自炼州都移至大浦县湖寮乡住,数年见湖寮山多田少,虑后

第79页

79

日人多难容,乃命长子隐恩居其间,又携次子隐慈及长孙发前徙至程

乡县金盘堡大坑,居数年又虑金盘堡窄狭,惟留长孙住其地,复携次

子隐慈徙至平远县义化都小柘堡田坑口,置产竖宅,以为次子长久之

计。故曰祖妣身历三徙而至小柘也。

隐惠 璆公之子。明景帝年间迁居大浦县湖寮乡立业葬中村虎形,

后移居义化乡大寨坪。配陈氏,生殁俱未详,与夫同葬。生子二:发

安、发荣。

隐昌 璆公次子。迁平远县义化都立业居住。

隐恩 琦公长子,字廷濯。奉母命同弟移居大浦县湖寮乡立业。

配吴氏,生一子:发前,不料周岁母亡。继配邱氏,与公留居金盘。

祖婆杨氏带次子隐慈长孙发前迁居平远小柘乡义化都开创立业。生子

四:发前、发清、发茂、发盛。

隐慈 琦公次子,字章穆,行公二。葬平远(略)

此后,发前公居小柘,发清,发茂,发盛无记载。

另外念七郎公派下世系为:

念七郎- 伯三郎- 伯一- 伯十- 子荣、德荣、贵荣、满荣。念七郎

公迁上杭扶阳,至元孙子荣始迁庐丰伯三郎至伯十都居住庐丰。

卷一五十五页《大一郎支下第七房念七郎一图世系》载:

‚伯十长子子荣附志:德荣徙居源里无传。今值年额与四月二十

一日长兄子荣三大房嗣发筹与祭通计十人卖出东山祠尝。三贵荣住本

乡三峡里,除出外居者仍止十余丁。四满荣徙居广东龙川后裔又徙大

浦湖寮。康熙八年己酉科㷆以书经发广东榜首,赴闱趋谒。祖莹竖桅

坟前,亦足见宗支之谊千古不磨。虽分居异地,终不能忘其祖漳郡漳

浦诸蓝,又自湖寮迁去者,乾隆十五年庚午科彩琳发福建榜首。嘉庆

第80页

80

十九年甲戍科瑛由进士入翰林皆四房满荣公裔也。‛

附录五 江西高安蓝坊《蓝氏族谱》简介

创修於宋代的最早的蓝氏族谱——江西高安蓝坊《蓝氏族谱》。

蓝坊是文靖公后裔的祖居之地,高安蓝氏奉楚大夫亹公为肇姓始

祖,文靖公为肇基始祖。蓝坊族谱创修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创修

者是文靖公的第十一世孙,讳守一,字康伯。18 岁那年以易经中宝祐

元年姚勉榜进士,后来官居广东南雄太守。姚勉和文天祥先后为蓝坊

族谱写序言,这二人都是江西籍的状元,也是守一公的老乡。

姚勉(1216~1262),乳名二郎,学名冲,因避讳改名勉,字述之、成

一,号蜚卿、飞卿,古天德乡(今江西宜丰县新庄镇)灵源村人。宋嘉定 9

年(1216)生,初生时,曾被弃之山野雪地,故其成年后自号‚雪坡‛以志

不忘。淳祐 12 年(1252)中举,宝祐元年(1253)进士及第,廷对第一,

点为状元。

文天祥(1236 年 6 月 6 日-1283 年 1 月 9 日),初名云孙,字宋瑞,

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 年),二十一岁的

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

《蓝坊族谱》还收录了范冲(徽献阁学士)为蓝氏族谱写的小引,

这篇小引写于绍兴七年,也就是 1137 年,这也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

蓝氏族谱序言,这篇序言指出蓝氏之先系出颛顼,亹以楚大夫尹于蓝,

第81页

81

其后子孙遂以为氏。范冲撰写的《蓝氏族谱小引》:

余观故家旧族语及谱,问其先世则懵然不知,呜呼!此谱学不讲

之弊也。且豺獭皆知报,本人灵於万物者,不知祖宗之所自出枝派之

所由,合亲踈之所以别,昭穆之所以序,豺獭之不如也。今观蓝氏之

先系出颛顼,亹以楚大夫尹于蓝,其后子孙遂以为氏焉。百年以嗣以

续,如视诸掌,其子孙之贤可知矣。余嘉其克绍先志也,因书数语,

俾识简端。

绍兴七年夏五月之吉

蓝坊族谱在洪武癸酉(1393)年添済公二修,三修是永乐甲午年,

四修是康熙辛丑年,五修是乾隆戊戌年,六修是嘉庆己卯年,七修是

清咸丰八年戊午,九修是光绪丁酉年。1994 年十修的时候,蓝坊族谱

把文靖公作为第一世祖,当时已经有第 42 代了, 2015 年,蓝坊村最

高辈分是 32 代续字辈。代差 32.9 年。

族谱网收藏的三成《高安蓝氏九修族谱》44即《蓝坊族谱》的九

修版本,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三成九修宗谱序》载:

“文靖者,世为蜀人,贞明间为筠州刺史,罢官后清无以为家,

且蜀乱不得归,遂卜居於筠至翰塘45,为今之高安翰塘蓝氏始迁之祖。

文靖公以上岁远而世次难考。”

《三成蓝氏六修家谱卷一 源流》一文载:“祖文靖公则派衍西蜀

者也。世居潼川州遂宁县栀子坪。朱梁时南历仕途,至贞明之庚辰任

筠州刺史。……时因蜀乱……告至泽隐,遂家於东筠之翰塘。”

《高安蓝氏族谱序》序载:

44 “三成”指文靖公后第八世大成、富成、新成三兄弟。

45 古筠州,现江西省高安市。翰塘现为高安市蓝坊镇。

第82页

82

“漳浦是否同系不可得,而详谱所载有廷成公者与八世大成公为

从兄弟,后居漳浦,漳浦是否廷成嗣裔,不可知。”

谱记:

“文靖公 讳良行五十七,朝奉字世珍,号石斋。楚大夫尹亹之裔。

世居西蜀潼川州遂宁县栀子坪。后梁贞明六年为◇吴筠杨州刺史莅任

四载……唐僖宗光启丙午(886)六月初十日亥时生。……子三:绪、

统、维。公殁於后周世宋显德己未(959)三月十三年辰时。”

世系如下:

文靖(886)- 绪(902)、(统、维)- 启尚(926)、- 1 宜忠(948)

- 2 义永(992)- 谟广(1032)-翊运(1057)- 1 大成(1071)、(富

成、新成)- 1 七一(1117)

附录六 武平六修《蓝氏族谱》

武平六修《蓝氏族谱》载蓝玉峰 2006 年撰写《武平蓝氏续修族

谱序》一文,记述:

‚考查我姓之谱,始立于明淳化乙未,由我姓肇基客家始祖

大一郎公(字:君厚)之玄孙必宁(号康斋)撰写,至成化乙未

(公元 1475 年),方由 132 世均富公五兄弟会同各房刊刻成正本,

请当朝二品大臣礼部右侍郎董越作序。此谱,上自受姓昌奇公,

下延至一百三十四世。成为我姓共识之蓝本,是为我蓝姓族谱之

滥觞,在我蓝姓族谱中有里程碑的意义。但从时间上来看,我姓

族谱之编撰已远远落后于其他许多姓氏。此后相继有续修于明正

德壬申(公元 1512 年)、万历甲寅(公元 1614 年)、清嘉庆庚午

第83页

83

(公元 1810 年)、咸丰壬子(公元 1852 年)的蓝姓族谱。但读上

述谱牒,只有五房千七公世系,没有合姓同修,至大部星罗棋布

迁徙于江南诸省者,未能入谱,本县亦然。从一百二十八世念字

辈起,均各自离谱,编修年代很不统一。想来,这是由于历史上

蓝姓居民都在偏僻山村,交通闭塞,文化、经济落后,很难联络

聚集的原因。‛

谱载《蓝氏家族迁徙源流志》,没有撰写者,没有成文时间,

从文中可知写于 1999 年之后。该文记述:

‚大一郎,字君厚,和二郎公长子。元武宗至大元年戊申

(1308)正月十五寅时生于宁化石壁乡。元英宗至治二年壬戍

(1322)冬随父母迁长汀县下里坪岭水口。元英宗至治三年又别

父母随伴迁武平大湘里大一图大禾保(今名武平县大禾乡大禾

村)。……元泰定元年甲子(1324)正月,在大禾村中披荆斩棘,

建舍定居(今种玉堂之处),接双亲至大禾。是年三月娶桃地(今

名桃溪镇)刘大二郎之女刘三娘为妻……元泰定二年乙丑(关于

1325 年)公因失妻而感不吉,随父母返回坪岭,建舍熙三郎坟下

——白鹭树下。是年冬,续娶汀州城水东街曾万三郎之女曾三娘

为妻。婚后于泰定三年丙寅后连生七子。分别取名念一郎至念七

郎。‛

‚念六郎,名丙生,字宦卿。生于元惠宗至元二年丙子(1336)

二月十五日午时。至正二十三年迁武平中堡镇林坊村朝岭。公晚

年随六子百一郎居上杭蓝家渡,殁葬该地石门上笠嫲窝,‘将军脱

甲形’。原配:钟氏,未育。继配:余氏六娘,殁葬林坊屋背牛形。

生字:十郎、十一郎、十二郎、十三郎、十八郎。长子十郎迁漳

第84页

84

州,次子十一郎迁江西寻邬大顶下、于都梓山、本县城城厢陈禾

坑,十二郎、十三郎迁福清县,十八郎居永平昭信瑶下。再配马

氏,生三子: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一郎先迁上杭蓝家渡,

后再迁长汀羊古梧坊(原巫坊),部分后裔迁江西;百二郎之子主

官公居林坊老居。百三郎号小七郎,生三子:庆福、庆禄、庆寿。

庆福公裔孙原居漳浦赤岭石椅、湖西,部分迁台湾、印尼、新加

坡。庆禄公裔孙原居龙海市红星村,部分迁台;庆寿公裔孙,原

居龙海市隆教乡新厝村、广东省大埔县胡寮镇古城中村(二处均

有庆寿公祠堂)。部分后裔迁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澳

门特区等地。‛

虽未落款,显然,此文也是 2006 年撰写的。

该谱详细记载了念公七郎系列各支的后裔迁徙情况。

谱载 1475 年董越作序如下:

族谱序言

按谱之作,史之流、春秋之意也。何者?太上之时,太宗统世,缀

之以食,而弗殊尊尊、亲亲之道,固无籍于谱而后明,逮其季也,宗法

坏而缀食废,谱弗可以弗作矣。

夫谱者,上系祖考,下治子孙,旁连昆季,妻妾之属。有予有夺,可

以观正;有笔有削,可以观变;有劝有戒,可以观严;而春秋之用昭

矣。

昔者,先王救时之衰,所以管摄人心,收宗族,敦风化,俾人不忘

乎本,赖有此也。惜乎!世之作者,世次淆而体裁疏,非失之诞,则失之

陋,吾无取乎尔。大禾蓝氏,望隆郡邑,世称巨族。稽其先大夫必宁蓝

第85页

85

公,登进士第,任山西督粮道,擢升六为科都给事。名录史册,非独荣

一家一邑已也。故立谱,法欧、苏之旧制,傚春秋之精义。其事,核其

文、质其义,错综而不缪。是故,图之世系以辨伦也;纪之事迹以稽

行也;审之字讳以昭正也;详之生亡以树孝也;悉之迁徙以重本也;

列之坟茔以示守也;汇其词翰以徵训也。斯谱也,(作于生而裨于死;)

传于前而信于后,厥功甚伟,可勿重欤!蓝氏子孙,其世守之而毋忽。

明成化乙未年(1475 年)春正月望之吉旦

赐进士弟通奉大夫礼部右侍郎翰林院编修撰

兼太史经筵讲官,通家侍教弟古虔董越 拜撰

注:董越的序现已有许多版本,有一些细微区别,即使同是

武平蓝氏后裔的谱牒也不尽一致。应是传抄之误吧。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精美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