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乡村

发布时间:2023-12-0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未来乡村

4915.3 完善 15 分钟养老圈15 分钟养老服务圈的宗旨就是让老人更好更便捷的享受老年服务,以徒步 15 分钟路程为半径辐射周边楼宇、服务附近居民。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 15 分钟养老服务圈的圆心,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来发展社区养老,为老人提供“医、养、康、护、食、教、娱”服务。因地制宜构建集老年人照顾需求等级评估、老年人信息管理、居家养老信息管理、家庭养老床位管理、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呼叫中心管理、养老智能设备管理、养老从业人员培训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平台数据与政务、公安、医疗卫生、社保、金融、殡葬、救助等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连接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实现“服务统一调度、业务统一指导、技术统一运维、数据统一管理”。组织开展信息服务类应用适老化改造,帮助老年群体享受信息化红利。依托省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县域养老服务设施、专业服务队伍和社会资源,搭建县级平台,全面联通县、乡、村各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图片来源:北塘未来乡村)鼓励社会力量利用社区配套用房或闲置用房开办护理站,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健康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相关机构合作,为居家老... [收起]
[展开]
未来乡村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49

15.3 完善 15 分钟养老圈

15 分钟养老服务圈的宗旨就是让老人更好更便捷的享受老年服务,以徒步 15 分钟路

程为半径辐射周边楼宇、服务附近居民。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 15 分钟养老服务圈的圆心,

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来发展社区养老,为老人提供“医、养、康、护、食、教、娱”服务。

因地制宜构建集老年人照顾需求等级评估、老年人信息管理、居家养老信息管理、家

庭养老床位管理、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呼叫中心管理、养老智能设备管理、养老从业人员

培训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平台数据与政务、公安、医疗

卫生、社保、金融、殡葬、救助等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连接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实

现“服务统一调度、业务统一指导、技术统一运维、数据统一管理”。组织开展信息服务

类应用适老化改造,帮助老年群体享受信息化红利。

依托省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县域养老服务设施、专业服务队伍和社会资源,搭

建县级平台,全面联通县、乡、村各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指导中心。

(图片来源:北塘未来乡村)

鼓励社会力量利用社区配套用房或闲置用房开办护理站,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健康

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相关机构合作,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短期照护、临时照护等

服务。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设护理床位或护

理单元。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支持医养结合机构开展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工

作,并将照护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推进“互联网 + 医疗健康”“互联网 + 护理服务”,

以创新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居家照护服务。

第52页

50

15.4 完善 15 分钟医疗圈

积极通过开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多措并举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提升,全力打造“15 分钟医疗服务圈”,让老百姓看病有“医靠”。

健全服务网络,群众就近看病就医更加方便。以县域为单位根据服务人口和半径,合

理布局医疗卫生机构,打造 15 分钟的医疗卫生服务圈。实现了县乡村全覆盖。提升基层

医疗卫生机构面貌。

1)健全服务网络

实现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提供主动式的服务,持续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

农村居民能够在常住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得预防接种、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等基本

公共卫生服务。

2)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涵,着力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导医共体提升医疗能力,同时将更多工作转向健康管理,实现医共体内的检查检验结

果互认。通过开展远程医疗开始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农村居民已经能够在基层获得县

级甚至省市级专家高水平的服务。另外,积极推进村委会的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强化基

层卫生综合治理和组织动员能力。

3)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服务质量同质化

依托信息网络技术支撑,积极探索完善基层卫生应用信息系统,结合开展紧密型县域

医共体建设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改革,全面推进“互联网 + 健康医疗”建设,大力

发展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远程检验、远程病理、远程会诊等远程医疗服务,使远程诊疗

服务更加方便群众;实现所有乡镇卫生院人员及居民手机 APP 等应用端的全覆盖,推行“互

联网 + 健康医疗”服务模式。

4)推行“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

第53页

51

16. 未来低碳场景

全面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使绿水青山成为未来乡村最显著的标志。推广“一村万树”

做法,发展乡土树、珍贵树、彩色树、经济树,建设森林村庄。夯实农村供水县级统管机

制,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普及生活垃圾分类,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

理“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和厕所革命。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深化“肥药两制”改革,加

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控。扎实做好农业农村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提倡节约用水,积极发

展太阳能、天然气、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化电网、气网等基础设施布局,提高乡村生产

生活的电气化、清洁化水平。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基地和生态文化村。倡导取之

有度、用之有节的低碳理念。

▲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落实生态空间管控措施及自然保护地制度,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

护及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修复。

▲ 实现村庄内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 100%,地表水质、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达到

相应环境功能区要求或高于当地环境质量平均水平。

▲ 按照地方古树名木相关保护要求,对村内古树名木进行有效保护。

▲ 落实“一村万树”做法,宜绿尽绿,适度彩化、养护良好,发展乡土树、珍贵树、彩

色树、经济树,建设森林村庄。

1)生态保护修护

▲ 按 HJ 588 和 GB 18596 要求,分别落实农业固体废物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控,及时处理

农业生产废弃物,并推进资源化综合利用。

▲ 深化落实“肥药两制”改革,肥料使用符合 NY/T 496 的要求,农药使用符合《中华

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2017 年修订)》的要求。

▲ 实现经营生产的污水、油烟、固体废物等污染物达标排放率达 100%,开展水循环利用。

▲ 引导绿色旅游,加强对餐饮、住宿、购物、娱乐及其它旅游服务设施的监管与控制力

度,节约生产经营用水,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量。

▲ 发展绿色农业,推广农(渔)光互补、光伏 + 设施农业、海上风电 + 海洋牧场、生

态农场等低碳农业模式。

▲ 创新绿色低碳生产模式,推广绿色建筑,采用清洁能源,打造无废村,探索碳达峰、

碳中和村建设。

2)低碳生产

第54页

52

普及生活垃圾分类,按照 DB33/T 2091 要求,全面开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实现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以及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全覆盖。

▲ 实现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和出水水质达标率 100%,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

▲ 完善公共厕所配套,农村公厕达到省级星级公厕标准,并符合 DB33/T 1151 的相关规定。

▲ 乡村旅游厕所达到 AA 级及以上标准,并符合 GB/T 18973 的相关规定。

▲ 应倡导节约生活用水,加强推广太阳能、天然气、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利用,

推动农房节能改造及建筑用能电气化、低碳化。

▲ 建立制度健全、职责明确、经费保障、管护到位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与人居环境长效

管理机制,河长制、湖长制、田长制、林长制、路长制等落实到位,建立激励和退出

机制。

▲ 弘扬生态文化,开展低碳节能宣传,加强低碳生活行为管理与引导,建设生态文化基

地和生态文化村。

3)低碳生活

第55页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创建“森林城市、森林乡村”为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

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塑造村庄风貌、盘活闲置土地、发动群

众参与、提振乡村经济等角度出发,推动实施“一村万树”工程,坚持一个村突出一个特

色主打树种,种植适合本地生长的生态树、经济树、风景树,加快乡村绿化美化进程。坚

持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全域推进,体现特色,以“一村万树”工程提升乡村绿化水平,

53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生态保障。

16.1 “一村万树”做法

对途经村庄的国、省、县道和乡村道路两侧进行绿化美化,按照“春赏花、夏乘荫、

秋观叶、冬有绿”的标准,大力栽植冠形好的国槐、刺槐、香花槐、旱柳、垂柳、金叶复

叶槭、红叶李等阔叶落叶树种,搭配油松、侧柏、刺柏、云杉、樟子松、白皮松等常绿树

种,形成针阔搭配、色彩多样、四季常青的景观带。

1)推进村域道路全部绿化

围绕落实“河湖长制”工作要求,加快村域河湖两岸绿化,栽植固土能力强、水保效

果好的油松、侧柏、沙棘、刺槐、垂柳、杨树等树种,提高森林在水土保持、护坡护岸和

水源涵养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推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三水共治”,坚持栽植护岸

林,提升河流水质,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2)推进河湖两岸全面绿化

按照“生态美、村容美、 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生态

优先的原则,尊重群众意愿,动员引导群众大力植树护绿、建设美丽家园,形成家家栽树、

人人护绿的良好氛围。

3)推进庭院绿化美化

在村庄空闲地、边角地、废弃地、拆违地、迹地和公共闲置地等国家政策规定可绿化

的区域发展乔木、灌木、水果、木本药材等产业林,验收合格后纳入造林补助项目建设范

围。对村庄内历年造林地块中成活率、保存率不达标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

少的原则,及时进行补植补造,巩固提升造林绿化成果。所有陵园墓地必须全部绿化,栽

植油松、侧柏等常青树。

4)推进空闲边角地段绿化

第56页

54

16.2 低碳生态

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卫星遥感、高清视频监控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农村生态

环境的现状、变化、趋势进行综合监测分析,助力推进农村生态系统科学保护修复和污染

防治,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监测、农业生态环境监

测及农村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监测等。

基于统计调查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对山川、湖泊、森林、草地、湿地、

沙地等进行综合监测,汇集系统治理数据,为农村生态资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

理提供决策参考和数据支撑。

建设省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综合监测平台,开展统一监测,对系统治理数据进行统

筹,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数据资源管理“一张图”,通过分析预测,为地方系统治理

提供参考依据。统筹推进区域范围内山川、湖泊、森林、草地、沙地等生态系统观测站信

息化建设。

1)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监测

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农田土壤、生产用水、排放气

体中的主要污染情况进行监测,实现对农田环境、养殖环境、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等领域

的智能化监测管理。

制定土壤环境、畜禽粪污、秸秆处理等方面的监测标准和监测方案,按照构建全国农

业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的要求,对各地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开展监测分析,根据监测分

析结果,为省、市、县级部门提供指导意见。定期组织监测技术培训,开展技术规范宣贯

和技术指导。

2)农业生态环境监测

利用卫星遥感、5G、无人机、高清视频监控技术等手段,基于多源融合数据,根据脆

弱区和敏感区的评价指标,对农村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进行识别、监测和预警。

依托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建立农村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观测体系。利用

天基、地基、空基等观测手段,开展农村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识别和监测,叠加

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数据图层,提升识别和观测精度。

3)农村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监测

第57页

55

16.3 低碳生活

通过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机、高清视频监控等信息技术手段,对乡村居

民生活空间、生活用水等进行监测,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依据,主要包括农村人

居环境综合监测、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等。

利用高清视频监控、物联网、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农村地区垃圾

收运、污水治理、村容村貌维护等进行监测分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监管依据

①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数字化监管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数字化监管是指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农村生

活垃圾收集、运输、回收、处理等全过程进行监测分析,实时监测垃圾清运数量,提高收

运处理效率。

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监测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监测是指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数据、无人机、高清视频监控等技

术,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开展过程管控、水质监

控和设施运营状态评估。

③村容村貌监测

村容村貌监测是指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农村地区房屋、

道路、河道、特色景观等公共生活空间进行监测,助力消除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

画等影响村庄环境现象,保持乡村面貌整洁。

1)农村人居环境综合监测

在农村河流、水库、地下水、蓄水池(塘)等饮用水水源采样点设置数据采集点,对温度、

色度、浊度、pH 值、电导率、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进行综合性在线自动监测。

2)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

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引导农房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向电气化发展。大

力推进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利用,积极推广太阳能光热与建筑一体化系统,鼓励农房

屋顶、院落空地加装太阳能光伏系统。

3)清洁能源推广

第58页

56

16.4 绿色生产

农业绿色生产是指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在保护环境、保证农产品绿色无

污染的同时,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户收入。通过应用农业投入品追溯管理平台,规范农

业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农药、兽药、化肥、饲料等农业投入品流向可跟踪、风险可预警、

责任可追究,防止不合格的农业投入品进入流通领域,减少农业投入品的滥用,推动农业

绿色发展。

按照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数据化要求,全力打造了“一网、一图、一库”工程。“一

网”指在此基础上构建农业农村一张综合管理信息网,“一图”指构建农业农村一张地理

信息 GIS 地图,一目了然的掌握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一库”指将农业农村的所有生

产、管理、服务等信息汇聚到一个大数据中心。

1)绿色生产智能化管理平台

2)农业投入追溯监管平台

建立农业投入追溯监管机制,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接入省级追溯监管平台,开展农

业投入品监管溯源与数据采集工作,加强追溯监管平台使用指导和培训服务等。

3)农业投入追溯监管机制

推广光伏种植、光伏养殖、光伏水利和光伏生态,具体表现为菌菇光伏、渔光互补、

蔬菜(瓜果)光伏、畜禽(牧业)光伏、林光、药材光伏、海洋牧场等形式。

4)光伏农业

建立省级农业投入品追溯监管平台,具备企业电子档案、产品追溯管理、监督检验管

理、产品召回等主要功能。赋予监管机构、检测机构、执法机构和生产经营主体使用权限,

采集主体管理、产品流向、监管监测和公众评价投诉等相关信息。

第59页

57

17. 未来交通场景

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建制村公路原则上达到双向车道以上。加密城乡公交班次,

推广公交数字化服务应用,提升城乡公交一体化水平。重视村内支路建设,科学布设停车

场(位),户均车位数达到1个及以上,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设立快递综合服务点,

实现寄取快递不出村。

▲ 按照 DB33/T 2209 相关要求,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通村公路达到双向车道以上,

将自然生态、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特色产业融入乡村公路设计与建设,打造美丽公路。

▲ 结合农房整治,完善村内支路建设,实现车行入户。

▲ 实行人车分流,建有步行可达的绿道慢行系统,鼓励建设智慧绿道。

1)路网完善

▲ 实现城乡公交覆盖到村,推广公交数字化服务应用,建设智慧公交。

▲ 倡导绿色出行,配置公共自行车、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

▲ 利用空余场地、道路周边、农户庭院等科学布设停车场(位),户均车位数达到 1 个

及以上,开展共享停车,提高车位利用率。

▲ 建设智慧停车设施,设置非机动车风雨亭或遮挡棚。

▲ 结合区域发展需求,沿公路、绿道合理设置旅游驿站等公共服务设施。

2)出行便利

▲ 设有快递寄送点和智能快递柜,实现寄取快递不出村。

▲ 结合丰收驿站、益农信息社、农资店等设置农产品物流专线,畅通农产品外销通道。

▲ 根据乡村资源条件和产业特色,创新发展智慧仓储、物流园等物流新业态。

3)物流通畅

第60页

58

17.1 四好公路建设

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要着力从“会战式”建设向集中攻坚转变,从注重连通向

提升质量安全水平转变,从以建设为主向建管养运协调发展转变,从适应发展向引领发展

转变。通过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实现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明显提升,

养护全面加强,真正做到有路必养;路产路权得到有效保护,路域环境优美整洁,农村客

运和物流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城乡交通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

型城镇化要求。

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使农村公路建设与优化城镇布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

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加快完成中西部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建制村通硬化路任

务,加快溜索改桥和渡口改造进度,加大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和危桥改造力度。同时,有序

推进农村公路改造、延伸和联网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先行官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

现代化进程。

1)全面建设好农村公路,发挥先行官作用

构建符合农村公路特点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完善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乡镇农村公

路管理站和建制村村道管理议事机制。

2)全面管理好农村公路,切实做到权责一致、规范运行

人流与车流完全分隔开,互不干扰地各行其道。建有步行可达的绿道慢行系统,鼓励

建设智慧绿道。

3)人车分流

“车行入户”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米’,助力带动更多群众加入产业发展,为农旅

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4)车行入户

第61页

59

17.2 出行便利

基于高精定位技术,使得车辆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车辆、路面设施(信号灯、基站、

RSU 等)相互连接,将原本单一的智能车辆接入到整体网络中。基于乡村地理信息 + 无

人驾驶技术,让智慧旅游成为现实。

1)5G智慧公交

①智能充电桩

优化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布局,着力打通乡镇充电桩全覆盖“最后一公里”,加快充

电桩“镇镇通”建设,助力绿色出行,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助推“双碳”目标实现。

②公共自行车

推进城乡公共自行车系统一体化发展,探索乡村绿色出行的交通方式。

2)绿色出行

利用空余场地、道路周边、农户庭院等科学布设停车场(位),使户均车位数达到 1

个及以上,融合大数据、互联网 + 等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共享停车位,开展共享停车,提

高车位利用率。

3)共享停车

全域统筹规划,根据主题统一设计,融合区域发展需求,沿公路、绿道合理设置旅游

驿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一系列的具有较高景观价值的休闲驿站,给村民或游客提供一

个休憩和服务的舒适空间。

4)合理设置公共服务

通过打破原有的客运经营管理模式,整合城乡客运优质资源、收回农村客运班车、公

车公营、开通城乡公交线路、完善公交基础设施等措施,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

5)城乡公交一体化

第62页

60

17.3 物流通畅

基于互联网与传统物流体系的深度融合,利用乡村的云物流系统平台,提供仓、配、

运一体化服务,多仓协同服务,随时应对订单高峰期,缩短供应商的等待时间,为企业、

商家、村民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基本实现“县县有中心、乡乡有网点、

村村有服务”。农村电子商务、快递物流配送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

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更加健全,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的双向流通渠道更加畅通,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网络布局。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以县级物流配送中心、

具有集散功能的乡镇网点和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为主体的农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1)完善乡村物流基础设施

补齐冷链短板,提升冷链流通率。结合农产品生产情况和物流集散点网络布局,在具

备条件的县域或特大镇建设具有商品化处理能力的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推广移动式冷库。

2)补齐冷链短板

整合快递物流资源,提高配送效率。支持农产品产地发展“电子商务+产地仓+快递

物流”仓配融合模式,提高农产品上行效率。

3)整合物流快递资源

扩大电子商务覆盖面,提升乡村物流服务能力。建设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

打造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

4)提升乡村物流服务能力

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协同发展。规范行业秩序,优化发展环境。

5)培育市场主体

第63页

61

18. 未来智慧场景

加快推进乡村新基建,实现高速光纤入户、5G 移动网络全覆盖。推动更多的农业生产、

经营、服务、监管等多跨场景落地应用,形成“乡村微脑+ 产业地图+ 数字农业工厂(基

地)”发展格局。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套设施,壮大社交电子商务、直播电子商务等新业

态。迭代乡村教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住房、供水、灌溉等数字化应用场景,推

动城乡公共服务同质化,基本实现村民办事不出村。建设乡村气象、水文、地质、山洪、

旱情等数据实时发布和预警应用,实现农村应急广播和“雪亮工程”全覆盖。

▲ 加快推进乡村数字新基建建设,实现高速光纤入户、5G 移动网络、Wi-Fi 全覆盖,接

入区域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

▲ 实施乡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智能装备提升工程,推广新型智能终端等应

用。

1)数字基建

▲ 应加快卫星遥感、5G、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 应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监管等全产业链多跨场景应用落地,形成“乡村大脑

+ 产业地图 + 数字农业工厂(基地)”发展格局。

▲ 应完善乡村电子商务配套设施,积极发展壮大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

▲ 宜推广短视频、云娱乐、云直播、云看展、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打造乡村智慧导览系统。

2)数智产业

▲ 迭代优化乡村教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住房、供水、农业灌溉等数字化服务

场景,建立村民办事代办机制,加快推进日常事务“网上办”“掌上办”,实现村民

办事基本不出村。

▲ 强化数字人才支撑,引进或培育乡村数字服务人才,与数字服务供应商建立常态化人

才服务合作机制。

▲ 推广“浙农码”“浙农促富”等数字场景应用。

▲ 定时提供线上办事培训服务,并提供日常咨询、指导服务。

3)数智服务

第64页

62

18.1 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持续实施电信普遍服务,开展农村地区 4G 基站补盲建设,逐步推动 5G 和千兆光纤

网络向有条件、有需求的乡村延伸。持续推进城市农村“同网同速”,优化提升农村宽带

网络质量。探索运用卫星等多种手段,提升农村及偏远地区学校、医院网络接入水平和质

量。深入实施智慧广电建设工程,依托有线电视网络承载智慧乡村服务。优化广播电视业

务网络,推动广播电视服务走向“终端通”“人人通”。优化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有序推进农业农村、商务、民政、邮政、供销等部门的农村信息服务站点的整合共享,推

广“多站合一、一站多用”。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

联网应用(APP)软件,不断丰富“三农”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

1)推进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升级

传统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水利、气象、电力、交通、农业生产和物流等基础设施,通过

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为农

业生产经营和农村居民生活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①乡村智慧水利设施建设

建设全要素动态感知的水利监测体系,实现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自主感知,推进水利

信息在各级农业部门间开放共享,并向社会公开,提高水利设施的管理效率和社会服务水

平。

②乡村智慧气象设施建设

深入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具备自我感知、判断、分析、选择、行动、创新和自

适应能力的智慧气象系统,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

③乡村智能电力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推进多种可再生能源上网,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电网进行监测、

保护、控制和计量,实施用电量预警,实现电力灵活调配,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

乡村旅游、农民消费升级的用电需求。

④乡村智慧交通设施建设

统筹建设面向农村居民的省级公共出行服务平台,优化农村公路管理。

⑤乡村智慧物流设施建设

根据当地产业实际情况,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需要,重点建设冷链、物流

设施,保障农副产品质量,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2)乡村生活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第65页

63

18.2 建设乡村大脑(微脑)体系

“乡村数字大脑”体系是未来乡村建设的核心引擎,统筹整合数据资源、智能设施等

数字资源,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跨主体的“三农”数据全面共享、互联互通,

业务应用“横向协同、纵向贯通”,为农服务“上下联动、实时高效”;县(乡镇)建设

乡村数字大脑,村级可以全面建设应用微脑,微脑与大脑对接融合,构建完整的乡村大脑

网络体系。

①注重“乡村数字大脑”的顶层设计,制定数据标准和建设规范。基于未来乡村数据

仓实现模型算法、业务组件、工具组件、地图服务和数据服务等应用支撑服务;通过打造

业务中台,实现统一日志服务、统一文件服务、统一 API 网关、统一服务注册配置、统一

认证服务和统一 API 工具等基础支撑服务。

②以“互联互通、以用促建、共建共享”为原则构建乡村网格体系。应用业界成熟的

大数据中台产品,贯穿目录编制、治理、归集、入仓、采集、分析等六大环节,提高数据

存储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实现聚数、看数和用数。

③搭建微脑综合服务平台。每个村或自然村布置微脑,打通本村所有与物联网、互联

网相关的设施、设备和产品,汇集本村所有的应用数据、多方信息和动态资料,通过微脑

进行高效采集、净化、融合、分析,及时向乡村大脑传输,及时反映和处理管理服务过程

中的问题。

④打通多方端口,推动数字乡村升级。当地每个产业、行业或部门的数智工具、设备、

平台等,全部融入乡村大脑(微脑)网络体系。村级以微脑为核心,构建以村为单位的微

网格治理与服务体系,县(市)以微脑为基础,构成全县(市)数字乡村综合治理与服务

网络体系,保障乡村正常运营与健康发展。

第66页

64

18.3 智慧农业

①种业数字化

种业数字化是指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智能装备等在种业全产业链的应用,

实现育种科研、制种繁种、生产加工、营销服务和监督管理服务等的多场景信息化、品种

创新数字化、生产经营智能化和产业体系生态化。

②种植业数字化

种植业数字化是数字技术在农作物种植各环节的应用,通过获取、记录农业生产经营

各环节数据,并计算分析得出应对方案,为种植各环节流程提供智能决策,提高生产效率。

③林草数字化

林草数字化是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数字化技术,处理和解决林

草系统的生产和经营管理问题,形成林草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服务

内外一体的林草发展新模式。

④畜牧业数字化

畜牧业数字化是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技术,将畜牧养殖管理和技术数字

化,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畜牧养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推动畜牧养殖由传统粗放式向

知识型、技术型转变。

⑤渔业渔政数字化

渔业渔政数字化是综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渔业信息资源,促进渔业

生产过程与监督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提升渔业生产和渔业管理决策的能力与水平,是

加速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1)农业生产数字化

智慧农业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

节点和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

在线指导等功能,为农业发展提供精准化生产、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等支撑,主要包

括农业生产数字化(种业数字化、种植业数字化、林草数字化、畜牧业数字化、渔业渔政

数字化)、农产品加工智能化、乡村特色产业数字化监测、农产品市场数字化监测和农产

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等。

第67页

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配备作业机器人、智能化电子识别和数字监测设备,

建设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建立果蔬产品包装智能分级分拣装置,实现果蔬产品的包装智

能分级分拣。利用智能管理软件系统,实时准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合理编排生产计划,

65

实时掌控作业进度、质量与安全风险。

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推动建设一批少人化的

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样板工程。

2)农产品加工智能化

采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采集生

产基地、加工流通、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实现特色产业监测指标与基础数据的直

接对应。研究建立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指标体系,建立乡村特色产业可信指数,实现乡村特

色产业指标评价和指数化表达。基于安全传输技术,实现数据自动汇聚,通过大数据技术、

可视化技术进行多维度的数据可视化分析,实现特色产业画像及区域乡村特色产业“一张

图”呈现,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支持服务。依托公众号、APP 等手段

及时发布特色产业运行情况,宣传特色产业建设成果。

建立乡村特色产业数字化监测平台,对特色产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品牌等基

础数据开展常规监测和应急处理。结合动态可信特色指数,补充相关制度方法,完善乡村

特色产业监测工作方案,指导开展特色产业监管数据的采集和监测。

3)乡村特色产业数字化监测

利用自动定位匹配采集、信息智能识别与数据规则验证等信息技术,通过信息采集设

备和信息采集系统,依据信息采集标准规范,对农产品交易地点、价格、交易量等多维度

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并进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农产品价格及变化趋势的监测预警。利用

APP、公众号等及时发布热点品种市场供需和价格信息,为市场监管主体、农业生产经营

主体和消费者提供决策依据。

搭建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预警平台,组织对区域主要的农产品田头市场、批发

市场、零售市场等开展常规监测、应急监测、特色监测。提升农产品监测统计人员信息化

监测能力。编制工作方案或技术手册,指导开展农产品价格信息采集、监测。

4)农产品市场数字化监测

第68页

66

18.4 乡村电子商务

乡村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使从事涉农领域的

生产经营主体通过电子化、网络化方式完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购买和电子支付等业务过

程,包括乡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和乡村电商培训等。

以乡村电子商务公共平台为依托,以乡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

站为实体机构,实现各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信息互联互通、快速协同,为农村电子商务从

业者提供线上线下多元化支持服务。

统筹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各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信息互联互

通、资源灵活配置、服务快速协同。平台涵盖统计监测、资源对接、行业资讯、人才服务、

金融服务、项目跟踪、示范创建、商品展示、产业宣传、交流合作、电商学院、众创空间

等功能,为广大企业和电商从业者提供电子商务的一站式服务。

1)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

组织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等,面向电子商务从业者、创业大学生、农村基层干部等

集中开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电商营销等专题培训,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电商从业能力,

并提供产品策划、美工、推广等多层次、多领域服务。

依托全国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网,共享乡村电商网络培训资源、乡村电商资讯,提供乡

村电商基础运营、电商新业态发展等免费培训课程。建立并完善电子商务相关技能等级认

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培训的补贴机制。

依托乡村电商网络培训公共服务平台,采取服务中心集中式培训、重点村和村级分散

式培训及线上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组织开展农村电商知识教育、推广应用、电商创

业、就业技能培训等农村电商专业人才培训。

2)乡村电商培训

第69页

67

18.5 智慧乡村游

完善网络覆盖,推动停车场、旅游集散与咨询中心、旅游服务中心、旅游专用道路及

内部标识系统等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围绕乡村特色景观打造数字化体验产品,提升

旅游设施便捷度。

1)设施数字化

通过数字化赋能乡村旅游管理、服务、营销、运营等各环节,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

实现乡村旅游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打造游前、游中、游后服务体验闭环。游客在出

行前,可通过信息服务平台查询旅游信息、制定出游计划、进行在线预订;在旅游过程中,

可通过智能化设施享受便捷的停车、导览、观光、购物、游玩、居住体验。旅游运营管理

方可通过客流量实时监控、快速投诉处理、高效应急处置,为游客营造安全放心的旅游环

境;通过游客评价、购物数据的搜集分析,进一步完善景观线路设计、旅游设施布局,提

升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

完善分时段预约旅游、非接触式服务、智能导游导览、实时游客流量发布、气象预警

等功能,积极接入省级旅游平台或互联网服务平台,实现门票在线预订、旅游信息展示、

会员管理、优惠券团购、文旅创新产品销售等功能,优化旅游服务体验。

2)运营服务数字化

采用网络直播、平台推介、网站专题专栏、小程序等线上营销方式进行乡村旅游推介。

3)营销推广数字化

完善客流量监测监控、景观资源管理、应急广播、应急处置响应、指挥调度中心等功

能,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

4)管理数字化

扫码进入农旅微信小程序

游乡村、吃土菜、住民宿、套特产

涉农涉旅自定义专属平台工具库

涉农涉旅部门、协会、企业和商家,

扫码,注册生成专属平台

第70页

68

18.6 乡村公共服务

一要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内

容与服务标准的统一衔接,持续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二要大幅缩小区域基本

公共服务差距,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殊困难地区的财政投入,

建立定向援助、对口支援、区域合作等长效机制,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三要

健全以流入地为主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完善流动人口在常住地享有便捷均

等服务的体制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1)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着力体现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

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实

质性进展,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包括

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生活环境的更加优美、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日

益增强等。顺应这些需求,公共服务要从过去以保障基本生活为重心转向以提高生活品质

为重点。

首先,要着力构建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健全就业援助长

效机制,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政策,优化就业环境与就业结构,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

更加稳定的收入。

其次,要推进实施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实现更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

务。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国民医疗卫生体系,全

面提升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同时,还要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实现更高质量的养老保障服务。提升城乡居民

养老金待遇水平,完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健全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制度,推进基

本养老保障全覆盖,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

3)公共服务的高质量是实现百姓品质生活的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

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

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着力精准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便利度。

第71页

69

18.7 乡村应急广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和发展

智慧广电网络等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应急广播体系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

基础设施,是打通应急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实现精准动员的重要渠道。在基层社会

治理、文化传播、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索利用现有专业系统资源和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新媒体平台及机动应急广播车辆

等传输通道,加强应用对接和信息共享,逐步实现关键应急信息的自动制作、传输和播发,

第一时间覆盖指定地区、家庭、用户,为人民群众架起“应急广播安全网”。

1)畅通播发渠道

通过应急广播发布常态化、季节性、区域性风险预警预报信息,提示群众及时做好灾

害防范应对准备。定期发布应急科普信息,大力宣传防灾避险知识,不断增强社会公众防

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加强预警预报

综合考虑城乡各类应用场景,统筹优化人员聚集区域及风险重点防控区广播站布置,

加强应急广播与“智慧广电”、新媒体平台等有机融合,推动各类信息接收终端广泛接入。

充分发挥应急广播紧急情况下可强制开启的特点,鼓励各地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探索开展大

喇叭、收音机、电视等终端的自动唤醒和主动播发工作。

3)强化覆盖到达

注重实际播发效果,不断优化应急广播终端的声音、文字和图像呈现方式,按照统一

标识、统一提示音、统一屏幕和字幕样式、统一播报方式的要求,提升应急广播权威性、

有效性。

4)完善呈现效果

建立健全应急广播运行维护体系,推动应急广播运行维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基本公共

服务保障范围。推进应急广播运行维护标准化建设,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应

急广播平台维护、网络运行、设备维修等服务。

5)加强运行管理

第72页

70

19. 未来治理场景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顺应基层治理体系变革,全面实施阳光治理工程,

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建设和善治示范村创建,规范提升全科网格建设,推动自治、法治、德

治、智治融合。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发挥好各类社

会组织作用,强化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云监管、“三务”(党务、村

务、财务)云公开。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有效革除陈规陋习。引导乡贤在党组织领导下依

法依规参与乡村治理,促进项目回归、人才回乡、资金回流、技术回援、文化回润、公益

回扶。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快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

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 基础性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实施阳光治理工程;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

治、智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设有警务室、法律服务工作室,加大普法力度,规范提升全科网格建设。

实现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云监管、“三务”(党务、村务、财务)

云公开全覆盖。

动员引导全体村民积极参与未来乡村建设,以群众满意度为根本指标,村民满意度在

80% 以上。

▲ 发展性

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新型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

1)有效治理

▲ 基础性

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建设,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镇、矛盾不上交。

全面建立防汛防台、地质灾害、森林防火、农村消防、安全生产、交通安全、食品安

全等服务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

2)平安建设

第73页

智慧党建主要包括党务管理信息化、新媒体党建宣传、党员网络教育等内容,是指通

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农村党建相关党务、学习、活动、监督、管理、

宣传等工作的全面整合,打破农村党建传统条件限制,提高县级、村级党建工作的一体化、

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并通过数据分析手段,及时跟踪了解基层党建工作进展,不断提升

71

党建管理效率和科学化水平。

1)智慧党建

推进农村党务工作线上线下协同开展,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管理、党员管理、民主评

议、党代表联络服务、党内生活、党内表彰与激励关怀、组织员队伍建设、计划总结等业

务融合,线上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重点解决农村党组织分散、党员流动

性大等问题,实现农村党务管理应用场景智慧化。

2)党务管理信息化

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活动。通过“面对面”与“屏

对屏”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网上交流、云端互动,促进线上线下党建宣传工作紧密结合。

3)线上线下融合

基于地方实际情况,汇集多方资源,建设特色化教学数字资源中心,打造农村网课教

学特色化管理模式及手机端应用。党务管理部门定期给农村党员发送党务信息、廉政警示,

及时统计党员学习情况,通过在线答题等形式考核党员学习情况。

4)党员教育数字化

19.1 党建引领

第74页

72

19.2 互联网 + 政务服务

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将农林牧渔生产管理、农村居民社保、公积金、

优抚、就业创业、医疗保障、法律服务、帮困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乡村重点服务事项

优先纳入各级政府“一网通办”服务事项目录,提高乡村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及全流程在线

办理比例。

筹建省域各级互联、协同联动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对省、市、县、乡四级政

务服务全覆盖。

依托省级政务服务平台,负责梳理与农业、农村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了解农村居民

政务服务办事需求,编制发布政务服务办事指南,实现更多涉农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

全流程在线办理。

1)乡村政务一网通办

依托省、市、县、乡、村多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提供各类政务服务事项的网上申

报、现场受理、审批(审查)结果查询和证照领取等服务,打造“一站式”服务功能,打

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向乡镇一级延伸,可延伸至行政村,为打通乡村政务服务“最后一

公里”提供基础条件。

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乡村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点,

配备专业或兼职服务人员,利用互联网为农村居民就近提供政务服务。设置具备凭证、票

据打印功能的智慧柜员机等自助终端,并做好使用指导,为乡村居民提供“自助式”政务

服务。将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接入各商业银行自助终端,在银行农村基层服务网点推广使用

“政务服务 + 金融”自助服务一体机。

2)乡村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互联网 + 政务服务”主要包括乡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乡村政务服务“最后一

公里”等内容,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为企业、民众提供一站式办理的政务服务。乡村“互联网 + 政务服务”要基于全国一体化

政务服务体系,通过扩大涉农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比例,部署乡村基层政务服务中心、

站点等方式,推动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涉农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一网

通办”。

第75页

73

19.3 阳光政务

网上村务管理主要包括村务财务网上公开、“互联网 + 村民自治”等内容,是指通过

互联网平台公开村务财务信息、征集村务决策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①村务财务网上公开

借助信息化手段,推进村级治安管理、调解纠纷、村规民约等村务信息,以及农村集

体的资金、资产、资源等财务信息在线发布,保障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权利,以及

村民对村集体“三资”占有、使用、收益和分配的知情权、反映权和监督权。

②“互联网 + 村民自治”

探索利用小程序、村民自治 APP 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村民意见的网上征求、村“两

委”工作的线上监督等。

1)网上村务管理

“互联网 + 阳光政务”模式,让传统事务管理、监督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群众也能

够对基层组织人、财、事、权进行全方位立体监督,实现了基层政务管理的全民参与、全

民监督以及全程留痕。

在利用公开栏、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村(居)民议事会(村民理

事会)、村级广播等传统公开形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通过微信群、公

众号、动态二维码、小程序、智慧平台等,建立“线下与线上”互动的公开机制,向村(居)

民全面真实广泛公开信息,提高村(居)务公开的知晓面。针对留守老人、行动不便者等

特殊群体,可通过上门服务、发放明白纸(卡)、公开信、公开小册子到户、电话告知等

多种形式进行“一对一”公开及政策宣传解读。

2)创新公开模式

成立专项工作指导组,加大监督力度,构建起职能部门管理监督、村(居)务监督委

员会日常监督和群众广泛监督的主体清晰、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监督管理体系。

坚持以基层党组织为统领,对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增强村(居)务

监督委员会成员的监督意识,切实提高监督实效。要发挥好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及其他

形式的村(居)务监督机构的作用,把村(居)务公开作为其监督的重要内容,重点监督

村(居)务公开的内容是否全面、程序是否规范、形式是否切合实际、时限是否符合法定

要求等。

3)强化监督指导

第76页

74

19.4 全科网格治理

坚持党建引领网格建设,大力推进网格组织重塑、功能重塑、机制重塑,有力推进网

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夯实乡村治理底座。

按照规模适度、覆盖有效的要求,大力推动网格调整优化,构建“村(社区)—网格—

微网格(楼道、楼栋)”治理体系,推动网格建设与治理需求更加匹配契合。

一是荷载相适优化网格布局。综合考虑管理宽度、复杂程度、社会形态等因素,在行

政村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单元划分网格,每个网格覆盖 300~500 户。

二是延伸触角提升治理精度。因村制宜合理划分网格,传统纯农业村按照村民小组划

分网格,一般不设微网格。土地已经流转、已经社区化、人员相对集聚的村按照地域或楼

栋划分微网格,延伸治理触角,细化治理颗粒度。

三是多网合一实现一网统管。针对原先多种网格并存、概念不一等情况,大力推进基

层治理“一张网”建设,实行市、县、乡“三级过筛”,推动市场监管、消防、综治等各

类基层网格整合融合,明确网格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和相关职能部门指导下开展工

作,承接乡镇(街道)相关任务。健全落实网格事项准入制度,完善准入清单和审查机制,

明确对网格职责范围之外的事项,不得交由网格承担。

1)科学合理设置网格,全面构建“一网覆盖”治理体系

2)选优配强网格力量,全面打造“一网聚合”治理团队

围绕选好人赋好能,按照“1+3+N”模式配备网格力量。“1”即 1 名网格长,由村(社

区)干部担任;“3”即 1 名专职网格员、1 名兼职网格员、1 名由包联干部担任的网格指

导员;“N”即网格内其他力量,一体抓好“专兼联”治理团队建设。

一是专职更专。坚持把专职网格员放到村(社)干部队伍建设中统筹考虑,农村专职

网格员一般从村干部中确定,吸收党员骨干、入党积极分子、村民代表等优秀分子共同参

与,探索推行专职网格员星级管理,多措并举建强网格专业力量。

二是兼职更优。把兼职网格员作为网格治理的重要力量,广泛吸纳网格内专业执法力

量、基层党员干部、在职党员、志愿者等参与治理服务,注重从“两代表一委员”、妇女

小组长、综治队员、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等人员中吸收兼职网格员,特别是一些群众威

望高、居住时间长、农村情况熟的党员或村民骨干。

三是包联更实。全面实行“分类定级、组团包联”,实行红黄绿“三色”管理,镇街

干部全覆盖包村(社区)联网格,落实“五包一”(乡镇干部、村干部、基层医务人员、

民警、网格员等)。

第77页

着眼网格的治理末梢功能,强化源头信息采集、矛盾前端化解、服务凝聚群众、应急

75

快响处置等八方面职责,确保平时靠得住、战时打得赢。

一是集成高效动员的组织功能。坚持将党组织建在网格上,按照应建尽建、同步组建

原则,每个网格设立 1 个党支部或党小组,党组织书记或党小组长一般由党员网格长或村

(社区)党组织成员等党员骨干担任,不断织密基层组织网,牵引网格治理。

二是集成灵敏感知的治理功能。注重发挥网格前哨探头作用,建立网格重点人员、重

点场所、重点事项“三张清单”,通过包网入户、包楼联户、包组到户等形式,推动网格

团队成员全覆盖结对联系网格内管理服务对象,经常性开展走访联系,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遇到突发状况迅速响应。充分发挥各级网格力量,打造“10 分钟服务圈”,群众有需求,

网格有响应。

三是集成连心聚力的服务功能。广泛开展“守根脉、保平安、办实事”网格大走访活

动,推动建立网格固定走访日、“三必到、七必访”等制度,及时回应解决群众托育养老

等“关键小事”,推动平时连心、战时聚力。健全网格内老年人日常探视、巡访等关爱制

度,要求专兼职网格员每月与老人拉一次家常、陪一次用餐。

3)优化完善网格功能,全面建强“一网集成”治理机制

4)数字赋能网格智治,不断放大“一网通达”治理效能

抓住数字化改革契机,加快推进数字化在网格的深度落地应用,大力推动乡村治理网

与数字网融合。

一是强化入格应用统合。对各类落到网格的数字化应用加强多跨整合,省级层面依托

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应用,打造党建统领网格智治场景,开发建设组团包联、战时集结等功

能,一键调度各方资源力量下沉网格开展治理服务。

二是强化涉网数据归集。聚焦提升网格对各类信息的归集能力,网格内依托治理小程

序、微信群等,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网格外结合城市大脑、乡村大脑、产业大脑建设,

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数据互联互通。搭建数字平台,对党建和政务数据、物联网

数据、视频感知数据等进行汇总分析,生成户情档案,推动“房—户—人”精准画像。

三是强化事项流程再造。开发建设基层智治系统综合应用,优化完善网格事件“吹哨”

派单、分级办理、闭环处置机制,推动治理事项在线上流程办理,大幅提高网格事件处置

效率,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第78页

乡村作为最基本的社会治理单元,是产生利益冲突、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源头,也是

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环节。如何建设“平安乡村”,进而实现乡村之治,

76

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是摆在公安机关乃至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和历史任务。

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将县域内网信、党建、综治、

公安、环保、安监、城管、信用、矛盾调解等融入网格治理,构建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体

系,形成资源整合、全域覆盖的基层治理格局,实现信息统一采集、矛盾纠纷联调、社会

治安联防、重点领域联管、事务处办联动、突出问题联治、为民服务联动、依法治理联抓、

平安建设联创,提升乡村治理“精准度”。

加强统筹规划、机制建设、数据共享和平台互通,构建标准统一的网格化治理平台,

依托全国统一的标准地址库、人口数据库、法人库、组织机构库等基础信息大数据资源库,

横向集成、纵向贯通各类应用平台的数据、网络,在网格化服务平台下实现一网覆盖、同

台作业、协同办公。

2)网格治理信息化

综合运用数据挖掘、人像比对、智能预警、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综

治信息化管理平台,面向治安综合治理重点人群和重点事件,开展打击、防范、教育、管

理、建设、改造等工作。

统筹建设省级综治信息化平台,负责全省数据汇集。建设省级综治视频共享总体平台

和省级综治中心,为市、县级综治分平台提供通用业务能力,整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综

治信息资源,将人口、房屋、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业务信息与地图相关联,形成综治信息

资源“一张图”。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

19.5 平安乡村建设

结合省、市、区(县)对“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要求,农村以自然村寨、村民

小组不高于 150 户为标准划分网格,以 10-20 户左右优化调整联户,进一步完善网格员、

联户长考核激励措施,积极创建“无访、无诉、无邪、无毒、无重大刑事案(事)件、无

重大公共安全事故、无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无新增违法犯罪人员、无新增两早对象、

无道德失范事件”为内容的“十无”网格。

1)创建“十无”网格化

第79页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工作体系,为农

77

民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公共法律服务,开展网络普法宣传教育。

①在线公共法律服务

通过“定时 + 预约”的形式,借助律师便民联系卡、法律顾问服务群、移动终端等手段,

实现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事务办理“掌上学”“掌上问”“掌上办”,为农村居民

提供法律援助、司法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

②网络普法宣传教育

利用各级政府网站、公共文化资源服务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和免费热线,开展面向农村

居民的普法宣传教育。

统筹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智慧普法平台,推广一系列典型应用。统筹农村网络普

法宣传教育工作,发挥媒体平台的流量和数据优势,精准开展农村普法宣传员队伍建设、

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和普法宣传等活动。

4)法治乡村数字化

推动“雪亮工程 +”项目与公安“天网工程”的深度融合,引入社会监控视频资源,

加大监控覆盖面,确保乡镇 100% 行政村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建设联网运用常态化长效化,

做到对办公场所、校园、卫生室、主要路段、居民小区、文化广场等重要位置 24 小时监控、

预警,直观了解和掌握乡镇治安动态,形成“线上 + 线下”无死角、全覆盖的立体化治安

防控体系,为案件侦破提供帮助,对有违法犯罪意图的人员形成有力震慑。

5)完善乡村“雪亮工程”

建立健全农村道路、农用机具安防体系,不断规范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防设施和标志

标识,加强联勤联控,强化人员装备建设,加大路检路查执法力度,严防重特大道路交通

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反恐防暴检查和危险物品管理,全面落实“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

机安检”三项措施,抓好乡村学校、农户房屋等建筑综合体和水电油气等重要基础设施的

安全防护,保障重点部位、重要场所、重点区域、重大活动安全。

6)加大农村公共安全整治

第80页

78

19.6 智慧应急

乡村智慧应急主要包括乡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和乡村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等内容,是指

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

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进行管理和处置,实现灾情有效预防、应急事件迅速解决、

应急资源高效利用,最大程度保证乡村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

利用乡村智慧应急广播、移动指挥车、专用预警终端以及手机 APP、短信等发布灾害

预警,让群众做好相应的应急防范。打造具备“天-空-地-地下”的立体化监测、综合

数据智能运算分析、全渠道及时传输预报或预警信息能力的多灾种预警系统,对地质灾害、

洪涝灾害、林区森林火灾或草原草场火灾等灾害进行有效、稳定、可靠的预报或预警,利

用应急管理平台实时了解自然灾害发生范围内的防灾资源信息,根据防灾资源做好资源调

配。实时了解各安置点、街道、乡村、社区的人员疏散情况,开展针对性指挥调度,保护

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乡村应急管理平台,包括应急指挥调度、应急协同、应急专题的建设,同时负责

指导市、县部门搭建具备应急调度系统、应急协同系统、应急专题等应用系统的乡村应急

管理服务平台,支持和辅助市、县绘制包含农村地区山区地质灾害、平原防洪抗旱、林区

森林防火等在内的农村应急作战数字化底图,支持建立应急事件预警、指挥调度、善后恢

复在内的全过程工作规程。

1)自然灾害应急

通过建立覆盖全面、实时监测、全局掌控的乡村数字化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解决

乡村地域广阔带来的人员管理不便、公共卫生事件发现滞后等问题,引导村民开展自我卫

生管理和卫生安全防控,构筑乡村公共卫生安全数字化防御屏障。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风

险监测与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向群众传达最新的公共卫生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

展等信息。

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实现跨业务系统数据融合,有效整合医疗运营等各类信息

资源,实现医疗各运营领域的全方位监测。整合公安、消防、医疗等领域信息资源,通过

多样化分析手段,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卫生安全态势监测,提升综合疾病防控能力,

切实提升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效力,对重点区域实时态势进行综合监测,对接地理信息系统

和疾控、医疗、消防、应急等多部门现有业务系统,对重点人员的数量、流向、地域分布、

流入流出方式、运行轨迹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研判。

2)乡村公共卫生防控

第81页

搭建数字化集成系统,融合公共服务、智慧农业、5G 云诊室、数字化居家养老、智

慧旅游等核心模块,集成耕地保护、生态红线管控、农业链条生产、智慧便农服务、乡村

79

休闲服务、村庄精细管理等数据,打造乡村大数据中心,实现“乡村管理一张图”。

19.7 乡村一图统管

第82页

80

20. 城乡共同富裕

以全面推进全域党建联盟为牵引,推广乡村联合体共富模式,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

式发展,探索党建统领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实施低收入群体同步基本

实现现代化行动,开发覆盖城乡、多跨协同、政策集成的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数字化重大

应用场景,建立标准化清单化帮促制度,建立分类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的精准政策体

系。对有劳动能力的,强化开发式帮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劳动增收能力较弱的,强

化“帮扶 + 保障”,探索建立低收入人群个人发展账户,逐步改善生活;对丧失劳动能力

的,强化兜底保障,提高生活幸福感。

▲ 推进乡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承包农地、农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集体建

设用地和其他经营性资产的股份合作改革,激活乡村发展要素,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

力。

▲ 拓宽村民在一二三产领域的创业就业增收渠道,引导村民参与资产租赁、资产入股分

红等新型增收模式。

▲ 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盘活集体资产资源,推进乡村资产资源的现代化经营。

▲ 采取村自办、村企联办、跨村联办等多种途径组建强村公司,探索新型经营模式,

助推强村富民。

▲ 鼓励经营主体与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村民股份众筹”“订单收购 + 分红”“社

会资本 + 村集体 + 农户”等利益联结、共享发展模式。

▲ 吸引优质企业在乡村注册,争取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助力乡村发展。

1)增收致富

▲ 加强乡村困难群体帮扶,利用数字化手段动态监测乡村特殊区域、特殊人群、特殊家

庭,设立乡村公益性岗位,优先选聘困难群体。

▲ 设置村级乡贤基金等公益基金,用于乡村医疗救助、助学、助老等。

2)公益帮扶

第83页

81

21. 未来乡村运营

▲ 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乡村运营主体。

▲ 引导第三方参与运营,有条件的村设立专门运营公司。

▲ 与院校合作,让未就业对口学生驻村参与运营实践与管理。

2)明确运营主体

▲ 根据乡村发展定位、方向和路径,突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结合区域公用品牌,塑

造村庄品牌,开展乡村品牌运营。

▲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乡土文化、土地空间、闲置建筑等资源,通过乡村运营实施,盘

活乡村资源,实现资源转化、资产增值。

▲ 根据市场机制构建完善、科学的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

▲ 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通过数字化赋能管理、服务、传播和引流。

3)运营实施

▲ 建立科学的日常管理、考核、奖惩机制,对运营主体实施动态监督和管理,保障运营

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 明确岗位管理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与运营单位签订运营协议,实行增值利润分红的方式。

4)运营管理

▲ 促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一产增产、二产增活,三产增收。

▲ 使乡村建设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促进当地农特产销售额,引入项目投资,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5)运营效益

▲ 让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作用,变美丽乡村为美丽经济,充分发挥乡村产业优势,打造“一

乡一特”、“一乡一品”。

1)运营理念

以“村”为基本单元,以乡村发展、社会进步、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为目标,

以整合资源要素为核心,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村庄空间和村庄功能载体进行重组运营,

最大限度地盘活乡村资源,以实现村庄资源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页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