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2年12月刊

发布时间:2023-1-1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2年12月刊

47绩为考核标准的高校课程成绩考核的应用。学生学习小组团队构建与考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如图 1 所示。这个五个部分分别是:团队竞争考评制度的设计、团队竞争理论教学模块、团队竞争实践教学模块、团队成果展示竞赛模块和团队及成员成绩考核。案例分析教学法应用研究,使得课程知识能更好解释实际现象以包容性旅游实践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辅助讲解,既有助于对理论的了解,又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际操作中,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般都在课前给学生相应的案例和讨论题或辩题,以便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的背景、发生过程等进行思考和分析,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发言提纲。结合团队竞争教学,案例分析讨论不再是以学生个体作为单位,而是由学生团队进行分工后,分问题,派代表,团队之间相互提问与评价,教师主持秩序,展开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当然,案例分析教学法应用还可以变为项目教学模式,同理用项目问题形式,让小组团队进行攻关。课后研究提高思考能力研究,通过读书指导与阅读提升知识面为了巩固知识点,课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结合团队竞争教学板块,课后研究成果以团队成果为平台展示,可以进行成员的分工。教...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2年12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47

绩为考核标准的高校课程成绩考核的应用。学生学

习小组团队构建与考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如图 1 所示。

这个五个部分分别是:团队竞争考评制度的设

计、团队竞争理论教学模块、团队竞争实践教学模块、

团队成果展示竞赛模块和团队及成员成绩考核。

案例分析教学法应用研究,使得课程知识能更

好解释实际现象

以包容性旅游实践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教学

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辅助讲解,既有助于对理论的了

解,又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际操作中,

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般都在课前给学生相应

的案例和讨论题或辩题,以便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

知识对案例的背景、发生过程等进行思考和分析,

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发言提纲。结合团队竞争教学,

案例分析讨论不再是以学生个体作为单位,而是由

学生团队进行分工后,分问题,派代表,团队之间

相互提问与评价,教师主持秩序,展开对案例的分

析与讨论。当然,案例分析教学法应用还可以变为

项目教学模式,同理用项目问题形式,让小组团队

进行攻关。

课后研究提高思考能力研究,通过读书指导与

阅读提升知识面

为了巩固知识点,课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结

合团队竞争教学板块,课后研究成果以团队成果为平

台展示,可以进行成员的分工。教师在指导学生课

后研究能力时,可以采用读书指导法和自学指导法,

启发学生思考,复习知识点。在教学中将读书指导法

与自学指导法相结合,正好能达到这个目的,又可以

提高教学效率,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

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指定的自学时间内阅读完相关

内容,然后回答问题,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随机测试方式查漏补缺研究,加强学生记忆巩

固已学知识要点

对包容性旅游知识点进行课程随机测试,其主

要目的是对重要知识点的查漏补缺,随机测试成绩

可列入团队成绩考核之中。随机测试的形式可以是

小测试、课后复习习题、课程随机问答等,以促进

对重要知识点的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学

生时常整理笔记,提高复习效果。随机测试复习过

的内容还须定期巩固,复习的次数应随时间的增长

而逐步减少,间隔也可以逐渐拉长。█

图 1:学生学习小组团队构建与考核构思图

IFIE2022

第52页

48

聚焦信息技术领域的产教融合创新服务

解决方案来了丨 IFIE2022·一案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和《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

公厅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通知》,充分展示近年来应用型

本科高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实施产教融合的实践成果,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将在第九届产教

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筹备和召开期间,开展“四个一”系列活动(即“一展”“一案”“一课”“一对接”)。

“一案”是产教融合创新服务解决方案展示,

面向产教融合服务企业,展示企业聚焦学科专业集

群、实训基地、课程体系、双师型队伍等方面的服

务能力和核心产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

见》中提到“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

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

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鼓励

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通过购买服务、合作

设立等方式,积极培育市场导向、对接供需、精

准服务、规范运作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企业)。”

产教融合服务企业通过提供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

链接产业与教育两端,是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开

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重

要的推动力量。

为此,教育部学校建设规划发展中心于 2022 年

1 月 8 日,邀约三家产教融合服务企业,带来三场

聚焦信息技术领域的产教融合创新服务解决方案分

享,敬请关注。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工业变革的基石,目前

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核心战略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

度重视发展工业互联网,从 2018 年至 2022 年,连

续 5 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工业互联网的创新

发展,增加了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的人才需求,带

动了就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升级。

工业互联网教学科研创新基地成果包含:打造

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工业互联

网人才培训认证体系;建设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实

验室;建设工业互联网教学实训基地;构建工业互

工业互联网教学科研创新基地建设

李光宇 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解决方案总监

联网产教融合生态。

工业互联网教学科研创新基地产品配置四大

特征:一是泛在连接,产品配置要教学各类生产

要素数据的全面采集能力。二是云化服务,产品

配置要教学实现基于云计算架构的海量数据存储、

管理和计算。三是知识积累,能够提供基于工业

知识机理的数据分析能力,并实现知识的固化、

积累和复用。四是应用创新,能够调用平台功能

及资源,提供开放的工业 APP 开发环境,实现工

业 APP 创新应用。

IFIE2022

第53页

49

“AI+ 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

自 2018 年启动至今,累计 40 所院校相继完成

人工智能专业的申报,正式开展专业建设和学

院建设。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联合华为、百度、寒武纪等

单位,以产业价值链为导向,构建“高校、产业、企业”

之间双主体或多主体的育人体系,建立产教联盟,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简称“信创”,它是

国家自主可控核心发展方向热潮中的关键力量。中

科曙光与海光信息等子公司作为信创领域的核心厂

商,我们牵头创立了光合组织,积极构建信创的全

链条布局。与此同时,依托企业联盟组织的优势,

人工智能工程项目教学应用

詹博凯 达内集团高慧强学解决方案总监

曙光信创现代产业学院

许桂秋 曙光瑞翼教育合作中心运营总监

搭建“政、企、校”三方深度合作平台,探索校企

合作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促进校企协同发展、

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的技术技能人才及大国工匠。

在多年的经验总结和沉淀中,达内·高慧强学

逐渐打磨出一套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人工智能实践

教学模式,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

结合曙光瑞翼教育合作中心过去 7 年运营数据中国

“百校工程”项目的宝贵经历,我们围绕《现代产

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 号)

中明确提出的七项重要建设任务,构建一套相对完

善的《曙光信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案。

直播安排 直播地址

https://appsw3ilnoU9423.

h5.xiaoeknow.com/

p/course/column/

p_63b7b91ee4b07b05582c83a3

扫码观看直播

IFIE2022

第54页

50

《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正式发布

2022 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于 12 月 9 日线上召开,会上,向全球发布了《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

数字化发展报告》(以下简称《发展报告》)。

《发展报告》由教育部牵头和指导,策划编写

历时近 1 年,统筹国内外 72 所高校、机构、国际组

织及政府的 200 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报告立足

国际视野,全面搜集梳理了五大洲 50 个国家和 26

个国际组织教育数字化战略举措、主要经验成就和

发展趋势,提出未来 10—15 年教育数字化发展倡议。

报告体现中国特色,40 余处介绍中国教育数字化系

列宏观政策、战略举措和经验成就,实现了爱国主

义和国际主义二者完美融合,发出中国声音、提供

中国方案、分享中国经验。

《发展报告》是中国牵头编制的世界首份高等

教育数字化战略报告,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报告

共分为“全球在行动”“变革与挑战”“共同向未来”

三部分,全面汇聚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高等教育

数字化行动举措,凝练了九大行动共识、三大趋势

和四大变革、六大挑战,面向未来,提出了六大倡议。

《发展报告》是高等教育数字化研究取得的最

新理论成果。报告开创性提出了教育数字化发展转

化、转型、智慧三阶段论,契合了当前数字化浪潮

下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大势,为世界各国精准地

研判与预测世界高等教育整体态势,制定高等教育

数字化发展战略、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发展报告》创造性提出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

发展指数,这是高等教育领域探索国际规则标准制

定的重大突破。指标体系设计科学、理念先进,包

括 4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18 个观测点,采

取目前国际最先进多维评价技术方法,通过方阵图、

世界地图、雷达图三种方式直观呈现世界高等教育

数字化发展水平,实现多维精准分析。发展指数的

提出对于探讨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规律、考察各国

发展状况、制定未来发展策略等具有重要意义,具

有重要的存史、预警、导研、资政价值,必将引领

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改革发展的方向。

来源:教育部 █

教育发展报告

第55页

51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 2020 - 2022》发布:

乡村教育多项指标进步明显

12 月 25 日,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 2020 - 2022》(以

下简称《报告》)。

调研结果显示 2021年全国有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 1199.20万人,与 2012年相比减少 1071.87万人,

减幅达 47.20%。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育多项发展指标进步明显,在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支

出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均衡问题。

这份中国农村教育的“三年体检报告”,采用线上加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采集到了 30 余万份数据,

同时结合国家统计数据研制完成。报告对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景式描摹。

农村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十四五”期间在园幼儿达峰值

随迁子女以省内流动为主,超九成就读于公办学校

《报告》显示,2021 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达 88.1%,农村(包含镇区加乡村,下同)幼儿园

数量占 2/3。2021 年全国有幼儿园 29.5 万所,比

2012 年增加 11.4 万所,十年间增长 62.67%。农村

幼儿园数量占 66.21%,依然是学前教育大头。

综合考虑我国新生人口数量的持续减少和学前

教育普及水平的不断提高,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

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预测,“十四五”时期

我国在园幼儿数量将达到峰值,并呈平稳下降态势。

《报告》显示,乡村教育部门和事业单位

办幼儿园数占 57.87%,全国在园幼儿普惠率达

《报告》显示,2021 年全国义务教育在校

生数达 1.58 亿,比 2012 年增加 1339.34 万人。

2021 年小学教育城镇化率达 79.15%,初中教

育城镇化率达 87.85%,义务教育总体城镇化率

达 81.91%,分别比 2012 年增加 16.82、8.3 和

13.91 个百分点。

“十三五”以来,义务教育城镇化率的增长速

87.78%,普惠性学前教育是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

受、质量有保障的学前教育服务。

此外,农村幼儿园专任教师增幅缓慢,学历层

次继续提高。2021 年全国有幼儿园专任教师 307.66

万人,乡村幼儿园专任教师增长缓慢。2021 年全国

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中拥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

87.60%,乡村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增幅最

大。学前教育经费大幅增长,财政性教育经费向农

村倾斜。全国幼儿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

出为 3050.22 元,比 2017 年的 2431.70 元增长了

25.4%。其中,一半经费投入到了农村。

度首次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增长速度,义务教

育城镇化进程进入相对稳定发展阶段。

此外,2021 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

随迁子女有 1372.41 万人,比 2012 年减少 21.46 万

人。2021 年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

校学位服务的比例达 90.9%。随迁子女依然以省内

流动为主,占 57.8%。

教育发展报告

第56页

52

省域内教师年龄结构分布不均衡

探索符合乡村实际的教育改革

2021 年全国有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 1057.19

万人,比 2012 年净增 148.21 万人。但是,全国小

学平均师班比为 2.02:1。其中,城区为 2.04:1,镇

区为 2.11:1,乡村只有 1.88:1,乡村小学专任教师

配置又显不足;全国初中平均师班比为 3.83:1。其

中,城区为 3.60:1,镇区为 3.83:1,乡村为 4.52:1,

乡村初中存在相对超员情况。

2020 年对全国 31 个省份 21278 名教师调查显

示,29 岁以下年轻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比例,乡

村为 22.2%,镇区为 21.3%,城区为 16.1%,乡

村高出城区 6.1 个百分点,呈现年轻化走势。但是,

乡村教师老龄化问题依然严峻,55 岁以上教师占比,

截至 2021 年年底,全国 31 个省(区、市)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 2895 个县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

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当年,教育部出台《关

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

提出“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的新发展目标。

与“基本均衡”相比,“优质均衡”以全面提

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任务,着力补齐短板、兜住底线,

提升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和困难群体的

教育水平。邬志辉说,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

提升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简单地解决某

一因素就能达到。“十四五”期间,建设高质量教

育体系的短板在农村,而在农村教育质量影响因素

中,乡村家长教育经验、乡村教师专业水平、乡村

教育环境、乡村儿童健康营养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

优化、提高与改进。

“尽管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了旨在提升农村教师

乡村为 8.8%,镇区为 4.5%,城区为 3.3%,乡村

高出城区 5.5 个百分点。

邬志辉介绍,值得注意的是,全国省域内教师

年龄结构分布并不均衡,在一些未实施“特岗计划”

的县,29 岁以下年轻教师占比不足 10%,而 55 岁以

上老龄教师占比却高达 33.8%,最高的超过 50%。

《报告》还显示,义务教育阶段连续工作 10 年

教师获得一级教师职称的机会,城区为 5.3%,镇

区为 4.0%,乡村为 3.5%,城区显著高于乡村。此

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但增幅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2020 年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

24295 亿元,较 2016 年增长了 38.02%。

质量的优师工程、强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

划等,但相关政策效果要显现需要一定的周期。更

为重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路、教育

模式更适合于乡村教育,还没有形成共识,还需要

广大乡村校长、教师及相关群体积极探索。”邬志

辉表示。

“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尊重乡村儿童生活经

验与认知基础的,最好的学习,一定是在熟悉的

社区和生态环境中完成的。”邬志辉坦言,必须

深入探索符合乡村学校特点的在地化教学模式,

尊重儿童的经验,尊重地方的教育资源,尊重乡

村小班教学的特点,鼓励和激发乡村学校校长、

教师勇担乡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使命,拥抱现代

教育理念和方式,系统性重塑乡村教学与学习模

式,探索出一条符合乡村实际的教育教学改革发

展道路。

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发展报告

第57页

53

2022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

2022 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关于职业教育的新论述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创

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深入贯彻党的

二十大精神、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指明了前进方略。

一年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职业教育勠力前行、积极作为,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教育法》,召开了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部署实施了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和“双高计划”

中期绩效评价,发布了“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和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职业

教育的法治化制度化全面加强,体系化类型化程度更加完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显著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

展的适应性进一步增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技能支撑。

现状与成绩

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 月 1 日,颁布施行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职业教育法》。这一历经三届全国人大、历时

14 年的法律修订终获通过,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史上

的里程碑事件。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

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

型”,为推动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转变

提供了法律保障。

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职业学校办学

条件达标工程;研究制定《职业教育“双师型”教

师基本标准(试行)》,启动“双师型”教师分级

认定工作;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

版)》修订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职

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也基本完成;根据新时代残

疾人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修订通过《残疾人中等职

业学校设置标准》。这些标准一方面为规范职业教

育办学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制度和标准

保障,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类型教育的内涵,为优化

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了重要支撑。

体系建设进入完善优化的新阶段

随着职业本科教育的稳步发展,覆盖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专科和高等教育本科的层次结构初步形成,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了“纵向贯通”的目标。

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愈发明显,逐步从政策文件要求

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目前全国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32 所,招生 4.14 万人,首届职业教育本科生于今

年顺利毕业,被授予学士学位。

职教高考正式写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各地

探索稳步推进,已成为中高职毕业生深造的重要途

径,成为面向适龄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赛道”,

营造了更为公平、更为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受到

广泛关注。

数字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2022 年,我国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职业教育在智慧教育的软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

成效。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汇聚数字教育资源 654 万条,提供在线课程近两万

门,覆盖 600 个职业教育专业,初步形成了职业教

育数字化“1+5”体系(即职业教育决策大脑系统和

决策支持中心、专业教学资源中心、精品在线开放

课程中心、虚拟仿真实习实训中心、职业学校治理

能力提升中心)。数字技术在助教、助学、助管、

助研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在新冠疫

情防控期间,智慧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在职业

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等环节形成了多样化应

用场景。

教育发展报告

第58页

54

问题与成因

高端人才培养相对薄弱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当中。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

背景下,国内产业链需要修复、完善并向高端攀升,

降低重要环节对外部供给的依赖,迫切需要系统化

培养大批从研发到生产、销售全产业链的高端人才。

《2021 年第二季度百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

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40.7% 的市场用人需

求对技术等级或职称有要求,高级技师、技师需求

缺口较大。职业院校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仍显不足,

无法准确匹配技术升级、工艺改造等生产环节需求。

当前,职业院校在高端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和

教育部党组亲自规划部署,组织科研力量开展

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数字化、智慧教育等方面

的前瞻性、引领性研究,加快成果的生成和转化。

职业教育领域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教学模式和治理方

式变革的探索不断深化,迈向智慧教育的职业教育

新形态正在形成。

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推进

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国家级职业教育教

学成果奖评选、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

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评选等影响力广泛的活动,

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育人质量起到了

重要的推动作用。

职业教育活动周以“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为

主题持续开展。教育部等十部门组织开展了 15 项全

国性活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常规活动和本地特色

活动,其中学习宣传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成为活动

重点。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取得阶段性成

效。经过国家层面 5 年的引领与指导,各地各校自

主开展常态化诊改工作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

机制基本形成。

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启动实施。该计划提

出,到 2025 年将有累计不少于 500 所职业院校、

1000 家企业参与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 20 万

名现场工程师。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从六大方面发

力,推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职业教育高质

量发展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各地技能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行业企业积极

加入到产教融合型企业、集团化办学、“1+X”证书、

活页式教材开发等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中来。国家、

省和学校三级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基本成型,

《中华职业教育发展评价报告(2022)》《中国高

职院校治理现代化报告 2022》《2022 年中国高职生

就业报告》《中国在线职业教育市场发展报告》等

一批第三方评价报告先后发布,为职业教育高质量

发展贡献力量。

国际交流开辟主动作为的新主场

以 2022 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举办为标

志,我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主场,

转入主动作为的新阶段。大会同期成立世界职业技

术教育发展联盟,举办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形成“会、盟、赛、展”

的国际交流合作新范式。《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

同期发布,向全球推介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

果,传播中国职教好声音。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如期举办。会议聚焦“面

对世界变局,推进区域与国际间职业教育交流与合

作”的主题,倡议加强职业教育合作共同应对国际

变局。

“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会议以“新内涵、新价值、新使命”为主题,探

讨通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发挥更大的经济社

会价值。

一年里,我国还持续深化与国际高水平职业教

育机构和组织的交流合作,继续推广“中文 + 职业

技能”教育,不断完善“鲁班工坊”建设标准,加

快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步伐。中国代表团积极参

加 2022 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并取得了金牌榜第

一名的好成绩。

教育发展报告

第59页

55

主动意识方面还有所欠缺,特别是受制于设备设施

以及师资力量限制,前沿领域的新模式、新技术不

能及时应用于课堂。而企业对于生产消耗、技术保密、

安全隐患等现实问题的顾虑,也导致职业教育在高

精尖产业领域难以获得相关企业的全力支持,需要

通过法律政策和制度创新给予保驾护航。

办学科学化水平有待提升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层出不穷,新兴产业更新

迭代,国际形势等外部因素风云变幻,这就需要职

业教育不断提高办学科学化水平,具备及时顺应产

业转型升级和周期调整的基本能力,与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研发能力,以及面向人人开展

终身职业素养教育的延展能力。

以专业动态调整为例,作为链接职业教育和经

济发展的核心变量,专业设置需要在短期内敏锐感

知、准确应变。但现实情况是,面对动态、混沌、

多层次的复杂经济结构,职业教育往往成为被动追

随者,专业调整存在滞后、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职业教育的管理者和举办者需要借力更加科学

和专业的预测系统、工具和方法,准确把握产业发

展趋势、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劳动者终身学习需要,

突破传统学校教育办学观念和旧有经验的局限。目

前,相关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大数据、数

字技术的运用还不够科学、娴熟,使用率不高,亟

待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的突破性进展。

毕业生就业质量尚不够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

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无论从实现乡村振兴还是共同

富裕的要求来看,前提和基础都是让低收入群体实

现更高水平的就业。我国职业学校超过 70% 的学生来

自农村,我们既要让这些群体有意愿接受职业教育,

也要通过技术赋能让他们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但现实中,我国还有相当数量没有考上普通高

中的农村和城镇青年选择放弃学业,这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不足。职业学校毕业生

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内容重复、工资水平低、上升

通道单一的工作是导致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

以薪酬为例,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满意度测评报

告显示,中职毕业生月薪超过 5000 元的用人单位只

占 10%,难以满足当今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物质

和精神追求。被寄予厚望的职业教育还未能充分发

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各级政府和职业学校认真落

实职业教育法要求,教育质量评价突出就业导向,

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帮助他们实现从

“能就业”向“就好业”的跃升。

技术技能人才未能享受公平公正待遇

职业教育类型化不应仅仅体现在招生规模、培

养方式等方面的类型化,还应该在人才使用环节同

样体现出应有的类型化优势,获得更为公平公正的

发展空间和地位待遇。

从逻辑上讲,基于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社

会现实,在某些领域技术技能人才所获得的社会保

障应显著优于普通教育毕业生。但现行的收入和福

利分配体系具有明显高学历和主要劳动力市场优惠

倾向,人才评价体系更加侧重单一化“知识维度评

价”,缺乏对于规模庞大的技术技能人才更为科学、

更具针对性的评价体系。技术技能人才缺乏进入国

有企业、高收入行业等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机会,职

业地位、社会地位都相对较低。

虽然各级政府陆续破除了一系列对于技术技能

人才选拔和任用的制度性障碍,但是在职位晋升和

福利待遇等方面仍然存在限制性、歧视性、非合理

性的实际操作,需要深入推进改革,狠抓政策落地。

对策与建议

汇聚优质顶尖资源,努力培育职业教育高水平

领航者

一是加强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科研机构的协

同创新。鼓励研究型大学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

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探索资源共享和合

作机制。鼓励一批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水平职业院校,

在高精尖领域的研发、实践环节与普通高校、科研

机构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形成一批标志性的应用

教育发展报告

第60页

56

型科研成果。

二是支持优质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国家战

略人才、参与高端人才培养。激发行业领军企业的

使命感和责任感,鼓励头部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创新制度供给,推动行业顶尖企业与职业院校合力建

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国际级职业院校,

培养一大批服务高精尖技术领域生产环节的拔尖创

新人才,使之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生力军。

三是加大对国内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汇聚吸

收。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开展充

分的国际交流与项目对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工程

师认证认可制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化水平。

通过项目引进、人员互访等方式,整合国内外资源,

增加教师学习国际顶尖技术的机会和在岗实习实训

的资源。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持续探索职普深度融通新

路径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大职教观”,加

大职普融通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为推

动职普深度融通赋权增能。分阶段有序推进职普融

通,在基础教育阶段,推动中职学校与中小学校联

合开展职业启蒙、职业体验、劳动教育等;在高等

教育阶段,推动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探索课程衔接、

学分认证和转换等工作。

二是全面落实办学自主权,实施完全学分制。

进一步探索将专业设置权、人才招聘权、职称评审权、

内部薪酬分配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权下放给

职业院校,让学校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尽快推

进落实完全学分制,让学生学习有更多的选择权、

更强的自主权。

三是协调府际关系,增强部门合力。进一步加

大部门协同力度和资源统筹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关

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建立

健全国家和地方的组织协调与落实机制,统筹各部

门的职业教育资源,推动多部门协同运作,形成合力。

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职业教育共同体

协同创新

一是丰富产教融合内涵,创新产教融合做法。

深刻把握产教融合在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

业链等方面的新要求,积极推动多主体协同的产教

融合,加快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圈。探索从单纯以学

校为主体模式转向以企业为主、以政府为主、以产

业园区为主等多元主体模式,充分发挥多主体协同

办学的优势。

二是聚焦战略需求点和政策着力点,全面推进

科教融汇。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办学模

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培养重点是科技进

步和产业升级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扩大科

技和教育的集合圈,支持高职学校与高水平大学、

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行业组织、学会协会等协同

打造职业教育共同体,培养职业教育领域拔尖创新

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服务产业和经济高

质量发展。

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智慧职业教育

新生态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增加优质资源供给。从相

关主体实际需求出发,既要盘活现有海量资源,梳

理、筛选、提炼出更多深受师生欢迎的优质资源广

泛应用于教学,又要扩大有效供给,增加优质课程

资源数量,提高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课程使用频率,

助力解决职业教育实习实训难题。采用“共建众享”

模式,动态生成一大批形态多样的优质数字资源,

并不断实现优质数字资源的深度应用和聚合发展。

二是充分开发利用数字技术和国家职业教育智

慧教育平台,建立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经济产业技

术更新的动态监测,注重成效追踪和问题预警,解

决教育和产业、就业和市场、学校和企业等信息错

位和技术滞后等问题,切实提高职业学校专业设置

调整科学化水平。

三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助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

开发适合成人学习的教育资源、培训资源,形成若

干个资源集成性平台,满足转岗转业等实际学习需

求。职业培训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建

立起培训学分的认证、存储、积累、转化等机制,

激发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获得感。

四是依托数字技术平台,切实开展有组织科研。

进一步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完善科研评价体制机制,

加快成果生成和转化,缩短技术孵化周期。建立全

面覆盖、立体贯通、运行顺畅的职业教育科研机构

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

科研力量协同创新,建立持久良性的职业教育科研

人员“旋转门”机制,促进不同领域、行业、专业

的科研人员有序流动。

教育发展报告

第61页

57

2022 年职教月历

1 月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

习管理规定》(2021 年修订)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

校分类考试工作的通知》

2 月

■教育部和中国银行签署《助力职业教育高质

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启动支持职业教育发

展行动计划

3 月

■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启动

■“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

汇聚数字教育资源 654 万条,提供在线课程近

两万门,覆盖 600 个职业教育专业,初步形成了职

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

4 月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于 2022 年 5 月 1 日

起施行

这是该法自 1996 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大修。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内容从五章四十条完善至八章

六十九条。

5 月

■ 2022 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

活动周以“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教育部、

中宣部等十部门组织开展 15 项全国性活动,学习宣

传职业教育法成为各地宣传重点。

6 月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按照《中

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建设标准》加强中等职业

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培育建设工作

7 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了新修订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新版大典包括大类 8 个、中类 79 个、小类 449

个、细类(职业)1636 个。

8 月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举行

来自 123 个国家(地区)的政府机构、国际组织、

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代表出席了大会。大会

形成《天津倡议》。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发表主旨演讲。

教育部发布《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

9 月

■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

新版《简介》将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

业简介框架统一调整为 9 项内容。

10 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

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

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

11 月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

中国工程院、全国工商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

12 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

提出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

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

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发展报告

第62页

58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作出新的重要部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

总结新时代以来党领导人民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发生新的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对迈上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教育事业作出的总体要求,对于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

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

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

面总结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历史

性成就、发生新的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对迈上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教育事业

作出的总体要求,深刻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原则,对于我

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

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的根本问题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聚焦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在

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人民

至上、一切为人民造福的理念,坚持为人民办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主旨,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

工作重心,确定教育事业的大政方针,顺应民意、

深得民心、薪火相传。从积贫积弱、艰苦卓绝的境

况起步,历经一个世纪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党和

人民教育事业向民族复兴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数以

亿计的各类人才和劳动者大军,教育普及水平不断

迈上新的台阶,并在新时代实现历史性跨越。如今,

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已度过 70 多个春秋,14 亿

多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

素质显著提高,人口沉重压力迅速转化为人力资源

巨大优势,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

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

局,高瞻远瞩地明确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

历史方位,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

的重要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作为宏观目标。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有

关会议和到各地考察期间,特别是从 2018 年五四青

年节前夕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到同年教师节召开

的全国教育大会,再到 2019 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座谈会,多次针对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作出

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

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

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

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

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为此,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作出新

的重要部署,充分彰显了党的教育方针的一脉相承

和与时俱进,更加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的教育理论创新,集中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学生

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成为指引人民教育事业在新

时代、新征程上勇毅前行的光辉灯塔。

教育之声

第63页

59

教育的根本问题决定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四梁八柱”

教育的根本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全局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中国共产

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确定的“培养什么人”的总体

目标、“怎样培养人”的实践路径、“为谁培养人”

的根本宗旨,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人民教育事业“干

什么”“怎么干”“为什么干”的本质特征,既确

定人民教育事业的“过河”目的,也指导选择“桥

和船”的正确方式,全面系统地体现了党领导人民

教育事业开拓进取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在探索

符合基本国情的教育现代化的长期过程中形成了宝

贵经验,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

赋予新时代新的使命,并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党

的二十大报告紧扣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明确育

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擘画教育强国建设

的宏伟蓝图、搭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四梁八柱”,

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举旗定向,扬帆远航。”中国共产党团结带

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正确道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教育发挥了

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教育事业中

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

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教育必将是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环

节,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

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具有决定性意义。总体上看,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准确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

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国梦的伟业,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

继有人的全局。

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目

标,党的二十大报告统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的系列部署,将其置于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全局谋划,要求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

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为主线,实践好

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从根本上看,就是要深刻

领会和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

代化的系列重要论述,着力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

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

贯穿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最新部署的各领域、

各方面,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

学校多样化发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

教育协同创新,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养高

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等方面不断

开拓前进,不断夯实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

矛盾发生新的变化。因为教育关系民族和国家前途

命运,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所以教育成为需

要多方深入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按照党的二十大

报告的战略部署,全党全社会将在坚持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上凝聚更高共识和强大合力。今后和更长

时期,围绕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必须全面加强

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五育

并举”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既要发挥学校教书育

人主阵地的作用,又要把全员、全程、全方位“三

全育人”落实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办

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实践表明,家庭是人发育、成长、生存的首要基地,

学校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主要平台,社会是人

谋生发展、相互交往的基本环境,三者构成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的基础链环。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

教育之声

第64页

60

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就是要求学校

系统、家庭家长、社区社会及网络、媒体等各方加

强沟通、密切合作、协调行动,以良好的学校环境、

家庭氛围、社会风气巩固立德树人成果,帮助所有

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努力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同时,还需要

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推动明大德、守公

德、严私德,提高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更加重视

对下一代言传身教、做好表率,使党和人民教育事

业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征程中始终焕发着蓬勃生机

活力。

作者:张力,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教育部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来源:《中国教

育报》█

教育之声

第65页

61

以评定向促强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党的二十大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全面布局,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

主培养质量”的目标任务。教育评估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教育现

代化的重要治理手段。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建

设高度重视,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

体方案》,首次从国家的高度对高等教育评估工作

作出了全局性、战略性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

于做好“十四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

审核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普通高校做好新一轮

审核评估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一轮审核评估,

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是对中央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要求的具体落实。新一轮评估方

案是一个认真总结历次评估经验教训,继承、发展

和完善的方案;是一个立足新时代,促进、引领教

育改革发展的方案;是一个认真开展前期试点,具

有扎实实践基础的方案。

新一轮审核评估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

果导向,从中央关心、高校关切、社会关注的立德

树人、分类办学、教育改革、质量保障 4 个重大问

教育之声

第66页

62

题入手,破立并举,以评定向,以评促强,助推高

校办学定位、育人方式、管理机制改革,促进高等

教育高质量发展。认真做好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

必将在全局意义上推动高等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

实现新发展。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做好新一轮审核

评估工作,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高教战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人才培养工作逐渐升温。但从

有关机构开展的“高校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专题调研看,在深层次上,一些高校“立德树人”

的落实机制还存在“软、弱、碎”等问题,人才培

养中心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教学工作“四个投入不足”

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

“两张皮”的问题依然较严重。

新一轮审核评估主动对标中央要求,着眼于全

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校建立“立德树

人”的落实机制,对评估指标体系的范围、内涵、

重心作出重大调整。由原来的“教学评估”转变为“教

育教学评估”,从以往考察教学工作、教学要素转

向考察教育教学、育人成效,推动高校从制度设计

到具体实施路径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强化学校顶层设计、系统设计。新一轮审

核评估强调高校党委要加强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

全面领导,打破以往认为人才培养仅是分管校领导

和教务部门负责的惯性思维,引导高校认识到,教

育教学工作应是党委领导、校长主抓、院长落实、

全员参与的全校性工作,须通过自上而下的系统设

计来全面夯实人才培养根基、巩固本科教育教学核

心地位。

二是关注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教学效果。新一

21 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实现了从

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再到普及化教育的两次重大

跨越。针对量大面广、复杂多样的高校办学实际,

分类发展、相互协调、有序竞争已成为建设高质量

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

轮审核评估首次探索构建了以 1 份学校自评报告为

主体、3 份教学过程性报告和 3 份就业结果性报告

为两翼的“1+3+3”校内外评价体系,从招生、培养、

就业等立体多维视角检视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

培养成效。“1+3+3”系列报告的设计,延伸、完善、

丰富了评价视角,在以往只注重过程性的“干了什么”

基础上,更加强调对结果性的“做成了什么”的关注,

充分挖掘教学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就业数据平台相

关数据,并有效引入了一线教师、在校学生以及毕

业生和用人单位等不同利益相关方对学校教学工作、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较为客观地呈现学生学习体

验和教师教学效果,避免学校自说自话、自娱自乐

的情况,为评估后整改和教学建设与改革明确了方

向、依据。同时,“1+3+3”系列报告翔实的数据,

也为高校提供了“既立足教育看教育,又跳出教育

看教育”的坚实支撑,切实推动高校落实“以学生

为中心”理念,从注重“教得好”转向“学得好”“发

展好”,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三是促进学校全员育人机制建立。新一轮审核

评估通过设立以“立德树人”为统领的评估指标体系,

引导高校进一步系统化、体系化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以育人为主线的教育教学制度体系,推动学校凝聚、

联动和升级以往校内松散的举措,明确校内全员育

人职责,强化责任统筹、力量整合、系统推进,使“三

全育人”落地生根。

针对高校长期以来同质化办学的突出问题,以

及分类发展、特色发展评估导向机制尚未形成的困

局,新一轮审核评估首次采取柔性分类方法,为高

校提供导向鲜明的“两类四种”评估方案和若干模

块化指标。这意味着,不再使用一套指标衡量所有

以评估推动高校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评估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

教育之声

第67页

63

学校,参评学校可以选择评估类型和指标模块,鼓

励参评高校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

校自身使命任务和发展目标,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

选择和模块组合,形成“一校一方案”,更好地实

现分类发展、特色办学。新一轮审核评估推出的“两

类四种”分类评估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重大

突破,会有力、有效地引导学校形成各安其位、结

构合理、特色彰显的高等教育新格局。具体来讲,

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适宜可选类型促高校明晰办学定位。从

前期试点高校的经验看,高校选择评估类型的过程,

就是全校面向未来发展需求对学校办学再思考、再

定位的过程,使高校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明确自

身的办学定位、目标使命和发展方向。选择第一类

评估的高校,定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进一步对标国家战略需求和第一类评估指标内涵,

通过考察一流师资、一流育人平台,以及着力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和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所必备的质量

保障能力,激励这些学校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

力,服务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国家战

略,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

学的新路。选择第二类评估的高校,办学更加紧密

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聚焦到科教融

汇、产教融合培养人才,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

的轨道上来。

二是以定制组合指标模块引高校实现特色发

展。新一轮审核评估通过设置“统一必选项”“类

型必选项”“特色可选项”“首评限选项”不同指

标模块,由高校进行自主选择组合,定制形成适合

本校的评估方案。不同高校可以通过自主选择、组

合评估指标模块来进行“自我画像”,用量身定制

的尺子量自己,引导高校在各自领域各展所长、办

出特色和水平。从试点高校看,都通过模块指标组

合勾勒出了符合自己的形象,不再是“千校一面”。

三是以多种常模数据助高校找准坐标方位。新

一轮审核评估分类设置了多种常模数据供高校作对

照比较,帮助学校找准与同类高校、目标学校的差

距,持续改进提高。试点中我们发现,像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第一类参评高校,

在分析国内目标学校常模的同时,特别关注世界一

流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关键性指标常模数据,力求

通过国内外比较,找到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全

球坐标中的方位优势与落差,为加快建成世界一流

大学提供参考依据。

改革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虽然

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

看,由于底子薄、历史惯性大、社会环境复杂等原因,

部分高校的教育观念、体制机制、培养模式、内容

方法等依然相对落后。我们的人才培养与当今时代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比,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比,

与教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进程比,都有较大的

差距。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一轮审核评

估着力于推动高校增强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和活力,

改变当前一些学校改革疲软、停滞不前的状况,鼓

励高校勇涉“深水区”、勇啃“硬骨头”,转变观念、

优化体系、创新模式、改革内容方式,开创教育教

学改革新局面。

从指标设计和试点高校的情况看,改革的焦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快形成“以学

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以学生为中心”“一

切为了学生未来发展”切实落实在学校一切教育活

动中。第二,推进新型校地校企合作,强化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的培养模式。进一步适应新形势,破除体

制机制性障碍,通过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优

势力量构建发展“共同体”,通过共建大平台、大

项目、大团队,与创新型企业、现代企业深度对接,

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形成多方参与的实践教学网络,

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思维和自

主学习的能力。第三,改革教学内容体系。特别是

打破按传统学科构建的课程体系,突出解决重大实

际问题导向,突出体现现代科技进展、趋势的知识

能力导向,突出强化自主学习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

导向,整合优化课程体系。第四,抢抓机遇,推进

教育数字化变革。数字化教育将渗透到教育的各个

以评估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再深化

教育之声

第68页

64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高质量教育体

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现有高等教育体系中

突出薄弱的部分。有关调研发现,即便是国内顶尖

高校,在质量保障的办学理念、制度体系乃至大学

文化等方面,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相比都有较大差距。

新一轮审核评估立足于以外促内,通过外部评估,

切实加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进高校人

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在

这个过程中,高校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是重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大学治理体

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评估,进一步明确、强化高

校质量保障的主体责任。在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每一所学校都要将其作为

提高质量的重中之重抓住、抓好。二是重视体系化、

制度化开展内部质量保障建设,以制度夯实人才培

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通过建立和

完善稳定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本科教育

教学“四个投入不足”等问题,确保学校资源持续、

稳定地向人才培养、本科教育集中和倾斜。三是重

视加强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各方统筹,有效凝聚

育人合力。以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串联、整合、

升级各项松散的质量保障举措,构建起全校上下全

面参与、权责清晰、衔接顺畅、执行有力的育人运

行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由点到

面、由短期“应试”到常态高效的全面持久保障。

四是重视“评价—反馈—改进—提升”质量闭环管

理和质量文化建设。通过形成闭环管理机制,促进

校院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并改进育人服务管理过程中

的问题,提升治理水平;促进教师自觉实践教育教

学改革,提升育人本领;促进学生更加关注学习成效,

增强学习动力,实现教学质量“自查、自纠”循环

发展提高的机制,形成“自觉、自省、自律”的质

量文化,为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持续提供内

生动力。

当前,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全面启动,吹响了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集结号和冲锋号。各高

校应抓住机遇,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好新一轮

审核评估工作。做好评估工作,不是做表面文章,

不是做花样文章,更不是做虚假文章,而是一个检

验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中心

工作是否到位的过程,一个重新审视学校发展定位

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匹配度和贡献度的过程,

一个发现短板弱项、教育改革再出发的过程,一个

全校师生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奋进新征程的过程。

广大高校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以评促强,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担当作为,为推动高

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为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人才强国,贡献磅礴力量。

作者:林蕙青,系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总督

学顾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

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范唯,系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

中心主任;来源:《中国教育报》█

以评估推动高校建立现代大学质量保障体系

方面,带来全面、深刻的变革。高校要增强紧迫感,

积极投身、主动适应,引导广大教师更新观念,积

极参与,深入研究数字化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促进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教育数字

化带动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的科技革命、

产业变革,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强烈的使命

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在人才培养上改革创新,

努力实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

国的目标。各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以新一轮审核评估为契机,在“十四五”期间以明

确的改革目标、任务和具体的措施,使教学改革向

纵深推进。当然,不同高校的办学定位不同、条件

不同,改革不能“一刀切”。有些学校着力于研究

型人才培养,有些学校着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

些学校进行系统化改革,有些学校进行局部性改革。

无论如何,所有学校都应积极行动,方向一致,因

校制宜,分类推进,共同前进。

教育之声

第69页

65

系统集成、协同创新

——看教育如何激发创新“第一动力”

创新是当今时代有效竞争、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

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

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

而教育之于创新意义重大,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报告《学会生存》所指出的,教育具有培养创造精

神和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好的教育能够充分施展培育创新的力量。创新,其基础在于教育。

系统集成激发体制创新

一般意义上,创新被定义为“在商业实践、工

作场所组织或对外关系中实施新的或显著改进的产

品(商品或服务)或流程、新的营销方法或新的组

织方法”。

系统集成,是指将各功能部分综合、整合为统

一的系统。现代化的产品、服务都带有系统和综合

集成的特点。尽管系统中的每个部分都是原来就已

经存在的,但集成的思想却是新颖的、前所未有的,

其新就新在集成的方式方法上。所以,从系统科学

和系统工程角度看,系统集成是创新的重要形式。

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既受自身发展

规律的制约,又受整个社会大系统及其经济、政治、

科技、文化等子系统的影响。教育系统内外功能部

分的集成,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区域与高校的集成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而科技创新,尤其是颠覆性技术是一种跨学科、跨

领域的集成创新,必须依靠高等教育的集群发展。

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例,其创新湾区与科技湾区

的定位,都对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乃至国际教育示范

区建设提出了重大需求。而无论是“建设具有国际

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还是“形成国际科技创新

中心”,都需要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推进和深化粤

港澳大湾区高质量高等教育集群发展。

生产与研发的集成

目前我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

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就是把高校与科研机

构的研究开发能力与企业生产经营相集成的产物。

这种集成是对创新的巨大促进和激发。美国斯坦

福大学开创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直接推动了以

大学为依托的科学园区的兴起,并以此支撑了拥

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的“硅

谷”的发展,由此也引发了全世界模仿“硅谷”

的热潮。

技能与产业的集成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求技

能人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建立产业引领、技能

耦合、双向赋能的协同机制。这就需要技能与产业

的集成。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职业

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助力“活力温台”建设的

意见》中明确提出,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级,

其主要目的是主动适应温州、台州民营经济发展新

形势,优化两地职业院校空间布局和专业结构,以

制度创新推进温台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

助力打造“活力温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

浙江“重要窗口”建设。

教育之声

第70页

66

“三教统筹”助推协同创新

“三融共进”赋能模式创新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打破部门、领域、行业、

区域的界限,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地整合。在

新的时代背景下,开放、合作、共享的创新模式

被实践证明是有效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当

前,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统筹发

展既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潮流,也是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的现实要求。

一是积极推进机制改革。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融合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力资源

的关键环节,是激发创新的枢纽组合。推进机制改

革就要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

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沟通衔接机制,

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生态。

推进机制改革还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

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

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

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 + 职业技能”

的考试招生办法,为广大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接受

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二是加快建立国家资历框架。资历框架在融通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推动终身学习、保障教育质量、

改革传统教育管理与评价体制、促进人才流动等方

面具有重要作用,是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

着力推进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契合点,也是不断塑造发

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在普职融通上

架起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的桥梁,实现普

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理念、课程、教师、组织、资源、

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双向融通,可以为学生成长成才

拓宽路径。普职融通不仅对学生发展多样化、特色

化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全

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目前,全球

有超过 160 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构建、正在构建或准

备构建资历框架。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构建资历框

架的初衷各有不同,表现形式大相径庭,实施过程

也各行其是,但其本质是一致的。资历框架是关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教育制度改革的一项顶层设计,

目的是促进教育、培训系统与劳动力市场之间有效

衔接,贯通各类人才培养渠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人力资本。我国建立国家资历框架的工作目前还

有待突破,需要在社会各界形成广泛共识。

三是建立弹性学习路径。当前,国际社会倡导

向所有年龄和教育水平的学习者提供多种形式的学

习路径,加强正规和非正规结构之间的联系,承认、

验证和认可通过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获得的知识、

技能和能力,我国也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

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此方面,

建立基于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的国家学分

银行制度尤为重要。此举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高

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使学历资

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泛在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相

衔接,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

分转换互认,满足新时代学习者多层次、多样化的

学习需求。

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培养创新型、

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目前,不少国家在普职融通

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英国通过多年努力,

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建立了可等

值、可对比、可沟通、可衔接的规范框架,从制度

层面确保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拥有相似的发展机会

与空间。我国可参考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鼓励和支

持学生依据原有学习成果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

间自由转换。

在产教融合上

教育之声

第71页

67

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是一种创新形态,能够突破

两者间的藩篱,贯通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

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有效集聚各方创新要素,

有效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实效,助力科技自立自

强,更加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高校特

别是研究型大学,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

地、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

以及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

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当前,我国产业与高校之间有

机融合、资源集成的进展尚不理想,这对更高水平

的协同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科教融汇上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牵

头建设了我国 60% 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30% 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效支撑了我国教育、

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教融合有利于推动高

校优质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切实培养能够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型

人才。不断丰富的科技成果和科学思维资源既是

完成科研任务的必然要求,更能通过科学研究与

教学联动,为学生提供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热情,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

鼓励学生在项目实践中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作者:阚阅,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

教授;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之声

第72页

68

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 建设教育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

写入报告。日前,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研教育科研工作情况,出席教育数字

化专题座谈会并讲话。怀进鹏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着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

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

“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首次将“推

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赋予了教育在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新的使命任务,明确了教育

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启动实施以来,我国已经

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探索了以服务引

领和支撑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能力提升的新路径,

实现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工作全覆盖,形

成了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

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面对

数字时代的到来,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变迁并加速变

革,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时代新人。

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强化以下几点认识

科技革命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的。

创新推动社会进步,重塑社会形态。伴随着蒸

汽机、电气化、计算机等引领性技术的突破,人类

社会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时

代变迁。未来以人工智能为牵引的数字时代,如同

在我们的视觉三维空间里嵌入了一个智能数字空间,

使得人类活动的维度大大拓展。

数字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时代变迁以典型形态特征改变为衡量,既包括

新形态的形成,也包括新形态对旧形态的改造。因此,

数字时代包含着对信息社会、工业社会、农业社会

的融合和改造。数字空间和智能技术是形态转换的

关键,二者就像当今的水、电、路一样是未来社会

的环境性因素。

教育形态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形态体现着一种整体状态,教育形态总体上要

适应经济社会的形态。通往数字时代,广泛的教育

资源数字化及其应用平台的搭建,将为人人时时处

处可学提供技术保障,多资源开发、多情景展现、

多形式交流将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

教育的模式探索将推动范式转变。

随着智能数字空间的发展完善,工业革命以来

形成的班级教学模式有望被新型教学模式所取代。

新模式以混合式教学为形式、以智能自适应学习为

关键,将帮助每名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路径。

如果说信息化还是工业化的延续和扩展,那么

数字化则在开启另一个崭新时代,人类的思维方式

总体上将由工业思维转向数字思维。教育变革首先

是从数字资源建设和教育模式探索开始,进而会引

发根本性的范式跃迁,形成教育新形态。

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我们要立足数字时代这

一改革发展的大环境,扎根中国大地开展实践探索,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统筹规划。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系统谋划我国教育数字

化转型的战略路径和政策措施,加强方向引导和统

一认识,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注重以数字化为杠杆

撬动教育的整体性变革。

要加强网络平台建设,营造数字化教育发展

环境。

加速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完善数字化公共

服务平台,关注网络联通衔接,避免形成孤岛,要

教育之声

第73页

69

教育之声

不断克服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个性化服务

和精准化管理。

要加快推动教育模式改革,探索智能自适应教

育路径。

积极开发、探索、升级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的

“课堂 + 线上 + 实践”混合式教育模式,注重发挥

各种类型教育资源、方式的优势,促进人机协同、

时空融合,致力实现规模化教学安排下的个性化学

习,推动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质量保障和认证机制

建设。

要努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提高教师的多媒体

互动交互教学能力。

教师是改革的实施者,要加强数字时代的教师

队伍建设,多层次开展教师数字化能力培训工作,

为教师职业发展赋能,为教学改革升级。

要更加重视网络安全,关注数字伦理。

具体包括技术安全、算法安全、数据安全等,

要保障教育数字网络平台的可用、可靠、可控性,

不断提高教育数字化管理水平。

数字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要不断解决

前进发展中的问题,以积极进取的姿态融入新时代,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赋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提供支撑。

作者:马陆亭,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

书长;来源:《中国教育报》█

第74页

70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对深入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系统集成,强化立体协同,作出统筹部署。这是我们

党着眼全球化新变局、坚持系统化新观念、聚焦现代化新内涵所作出的科学擘画,必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雄厚人才基础和更强大战略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

靠人才。重视人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也是中国

共产党的一贯坚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

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

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对

人才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更加深刻,人才工作取得历

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

性资源。2022 年 11 月 1 日,著名结构生物学家、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在 2022 深圳全球创新

人才论坛上表示,为深圳这个“充满活力”的“梦

想之都”所吸引,自己即将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辞

职回深创业。

颜宁的“归去来兮”,是我国人才发展环境不

断优化的一侧剪影。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才体制机

制改革不断发力,人才资源总量显著上升,素质显

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

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党的十八

大以来,我国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扩大科技

领域开放合作,优化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

施布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

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推动关

以人才优势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以创新驱动塑造现代化建设新动能

著增强,结构更为合理,成效愈加突出,成为全球

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人才资

源总量十年来增长了 1 亿人。2021 年研发人员是

2012 年的 1.7 倍,稳居世界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

达 2.79 万亿元,居世界第二;基础研究经费是十年

前的 3.4 倍,为历史最高水平。《2022 年全球创新

指数》排名,中国已跃升至第 11 位;最新《中国人

才资源统计报告》显示,人才贡献率由 2012 年的

29.8% 提升到当前的超过 34.5%。

积厚成器,富国兴邦。新时代以来,我国完成

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圆了小

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经济实力得到历史性

跃升、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一些关键核

心技术得到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迈上以中

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人才为这些举世瞩目的重要成就,发挥了基础性支

撑作用。

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是关键。

十四亿多人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

同富裕,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走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以自身发展

更好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

图。要实现这些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的目标,

教育之声

第75页

71

需要能促进从“0 到 1”突破的基础性原创爆发,需

要能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性攻坚克难,

需要能掌握重要核心技术的引领性技术攻关,需要

能持续实现科技创新体系性推进的高水平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关键

变量。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

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

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

单边主义、经济霸凌、脱钩断供、逆全球化横行,

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严峻。竞争激烈,

博弈炽烈。世界各国都在抢抓机遇,把科技创新作

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和制高点。形势逼人,挑

战逼人,使命逼人。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

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走好国际博弈

先手棋,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系于教育。创新驱

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

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在科教兴

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

推进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科技、

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

略性支撑,必须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

一体实施,提高教育质量,释放人才能量,强化创

新力量。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是一个系

统工程,必须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坚持以

系统观念分析国家兴衰的演变机理,更好把握教育、

科技、人才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与支撑国家繁荣兴

盛的历史规律。创新是高度不确定的探索性活动,

创新型人才具有鲜明的人格特质。人才的安全感、

获得感、幸福感,既来自后顾之忧的解决,也来自

以系统思维构筑开放型人才新生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以及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鼓励

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形成一个人才生命质

量与社会创新发展同频共振的良性生态,让各类人

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人才实现创新,创新推动发展,发展提升文明,

文明滋养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人类历史上,科

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

活跃的地方集聚。新征程上,要加快建设世界人才

中心和创新高地,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

技治理,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为以中国式现

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人

才支撑。

作者:支振锋,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宣部文

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之声

第76页

72

以系统思维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的重要论断,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意义重大。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引领发展,坚持系统观念,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

力的迫切要求和关键环节,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要素和关键动能。

把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辩证逻辑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

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揭示了教育、科技、

人才之间的辩证关系,三位一体,不可偏废。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

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我们必须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

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去认识;从加快建设教育

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要求去领悟;从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的战略使命去落实;从加快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

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战略目标去推进。

教育、科技、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性因

素,是决定国家实力的战略性资源,是塑造世界产

业格局的决定性力量。当前以数字化、人工智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

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

中国特色。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

科技、人才有机统一、协同推进,共同成为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

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如火如

荼,基因工程、外太空探索、元宇宙技术等面向未

来的前沿技术日新月异,教育、科技、人才,体现

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支撑,是生产力、资源与动力前

所未有的有机融合,缺一不可。中国强起来首先要

靠创新,创新首先要靠人才,而人才首先要靠教育。

教育是源、是本,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

作用,决定着科技发展的高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育、科技、人才必须互动互促,正向赋能。教育

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主体,各有侧重,互

为支撑,表现在实践方面就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

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性联动。教育

事业的发展、科技创造的推进、人才效能的发挥,

都有自身独特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需

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氛围,促进教育、科技、

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充分发挥其效能。

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技成果,

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与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致

使国家积贫积弱。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

的清醒剂。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指出:“现

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

教育之声

第77页

73

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

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展现了强大的自信

力和创造力,快速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

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打破国外封锁,维护了国家

政权,提升了国际地位。

进入新时代,我们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

全局的核心位置,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推动我国

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

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

史性成就。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世界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格局正在经历重大

调整。纵观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世界高

等教育中心的转移,总是与世界人才中心的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相生相伴,同时与世界经济

社会发展中心的转移密切相连。当代中国,正处

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

我们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

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

中心和创新高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创造现代化发展新道路,创造人

类文明新形态。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做领头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

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

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双一流”

建设高校要明晰大势、把握大局,在一体推进教育、

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勇当领头羊,作出大

作为、取得大成就。

我们要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

理念切实贯彻到高等教育发展各个层面、各个环节,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更高质量发展,聚焦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

系。实质性提升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水平,有步骤有

重点有层次地推进与海外顶尖高校形成战略合作关

系。重点加强与世界一流学科、一流智库的国际学

术合作,敢于走出去到海外建设分校,按国际水准

办学,多渠道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推进全

球治理人才培养,引进和培育国际一流人才,打造

世界一流人才平台,打造高水平协同创新科研团队。

营造尊重学术、慎思明辨的学术生态,公正公平、

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文化

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骛从事教学、科研创造良好氛围。

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强化人才培养指挥棒作用。健全教师发展与教学质

量评估体系,推进科研评价改革,破立并举,强化

高质量科研成果导向,完善同行评价和多元评价。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细化教

师岗位设置,实行差异化考核。

“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

向,集聚资源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卡脖子”技术上开展有组

织科研。紧紧围绕“四个面向”,加快构建自主知

识体系,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建设,既要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

也要为世界之路、世界之治、世界之理贡献中国思

想和智慧。筑牢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协同

创新体系,建立系统集成的高端研发平台,推动产

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

产业链有机衔接与融合。以一流学科体系建设支撑

一流大学建设,发挥一流学科创新驱动效能,打造

更多世界一流学科,尽快形成有更大影响力的学科

体系,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产出原创性理论,

抢占世界创新技术制高点。

作者:黄宝印,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

心特约研究员;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之声

第78页

7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

进教育公平。”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公平与质量的着力方向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的

二十大报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

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同时也是重要

的民生工程。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九个坚持”

重要论述中,第六个坚持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教育”。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

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党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唯

物史观、群众史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体现了

目的、标准与主体的统一,体现了本体论、价值论

与方法论的统一,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教育发展

为了人民,教育发展依靠人民,教育发展成果由人

民共享;即坚持群众路线,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

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努力让 14

亿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这集中体现在让人民群众

“有学上”和“上好学”上,也就是促进教育公平

和提高教育质量这“两个基本点”上。

随着全面普及和基本均衡目标的实现,我国基

础教育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之上,基础教育面临的

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发展教育,就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

质量教育的新期待。我们看到自 2015 年以来连续

8 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教育部分的关键词

众的自觉行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主

张鲜明地体现在党的教育方针中,并写入《中华人

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

的和方向。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

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

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

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

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 年 11 月 15 日习近平

总书记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讲的这番话,一口气谈

到“两个期盼”“十个更”,排在第一位的都是教育。

这是我们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要紧紧抓住教育

这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

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

提升老百姓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始终是“公平”和“质量”,这不是偶然的,而是

“钉钉子”,紧盯主要矛盾,咬定青山不放松。党

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意义也在于此,

反映了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鲜明指向和根

本要求。

“十四五”时期的中国教育已步入高质量发

展、内涵发展的新阶段,由大到强,就是我国教育

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特征。新时代新阶段,教育公平

与教育质量日益成为一个各有侧重但又有机统一的

教育之声

第79页

75

整体,公平是有质量的公平,质量是充分体现公平

的质量。我们要在扩大教育机会、保证全纳教育的

同时,持续以规则、制度促公平,推动以提标、提

质促公平,进一步注重有质量的公平、高质量的公

平,进一步注重内涵性教育公平、深层次教育公平,

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在学有

良教、学有优教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发展中国特色、

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加快义务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优质普

惠发展,坚持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化发展。这就要求

我们进一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组织领导优

先、规划优先、投入和资源配置优先,提高各级各

类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和生均经费标准,为教育事业

发展提供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办学条件。这就要求

我们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切实解决不平衡不充

分的教育发展问题,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

扬优势,完善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促进乡

村教育振兴和城乡一体化。这就要求我们把加强教

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

抓,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

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

教师队伍。

人人出彩的教育图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要发展素质教

育,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

人的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要努力形成

以学习者为中心、支撑个性化、创造性学习的人才

培养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注重育人为本,给学生

以更多的发展选择权,让学生在多样选择中培育创

造性。关注学生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

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每一个学

生的优势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

学生感受教育的滋养、教育的力量、教育的快乐、

成长的快乐。注重学思结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主动发展中培育创造性。主体性是创造性

的基础,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要我学”

只能成小才,“我要学”才能活力迸发。充分激发

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鼓

励学生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让启发式、探究式、

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成为常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

生动活泼地发展。注重知行合一,让学生在敏于实

践中培育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

结合,让实验课、实践课、活动课成为常态,注重

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

养。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

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教育体

系和体制机制,形成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改革

评价这一“指挥棒”,让其指向素质教育、指向核

心素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后服务质量和作业设计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教育的入口处,

我们要努力做到“有教无类”;在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教育的出口处,

我们要努力做到“人尽其才”。

作者:杨银付,系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来源:

《光明日报》█

教育之声

第80页

76

为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 12 月 29 日,中心组织召开对口联系乡村振兴重点帮扶

县视频调研会。中心主任李平以及相关处室负责同志,西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尚凤雷、县政协副主席杨翔和

县教育局、相关帮扶学校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中心党总支专职副书记易辉明主持会议。

调研会上,西和县介绍了 2022 年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进展情况和意见建议;会议还

就西和县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交流。

李平主任指出,西和县 2022 年在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积

累了经验、取得了很好的实效。李平主任就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发挥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优势提

出了建议:一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到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参与各方共同扛起

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责任。二是聚焦教育内涵式发展,扎实推进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再出实

效。三是抢抓职业教育政策红利,趁势推动西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下一步,中心将针对西和的教育发展

需要和实际困难进一步研究,多方协调力量和资源,力所能及办实事、办好事。

(通讯员 甘通)

中心组织召开对口联系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视频调研会

中心动态

第81页

77

12 月 24 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部学校规划建

设发展中心和教育部小学教育专业虚拟教研室等主办的

“第三届首都未来教育论坛暨《未来教育学刊》集刊创

刊号发布会”在线圆满举办。首都师范大学杨志成副书

记、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邬国强副主任、房山

区教委于海侠副主任等出席会议并致辞,教育部科学技

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任昌山处长等十

多位专家作了专题发言。会议内容包括《未来教育学刊》

集刊创刊号发布会、“理实共融”未来教育圆桌讨论,

未来教育政策与发展、未来教育研究与实践、未来教育

理论与创新相关报告等议程。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

院、儿童与未来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慧教授等主持了

会议。本次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儿童与未来教育创新研

究院、首都师范大学未来实验学校等联合承办,由北京

市房山区教育委员会作为支持单位。

杨志成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纳入到国家基础性战略性规划顶层设计,体现了

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面向未来教育的研究,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落实到教育改革和实践上去,

站在建设教育强国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度,为未来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路径探索出新的方向,提出新的建

设性意见,展现新的发展成果。同时,今年论坛正式发布《未来教育学刊》集刊,把未来教育研究和实践成

果积淀下来,转化成引领未来教育发展的学术平台。邬国强指出,党的二十大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

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创新型

国家建设。今年论坛主题“理实共融”充分体现了“四个自信”的要求,突出了未来教育理念、规划和实践

第三届首都未来教育论坛暨《未来教育学刊》集刊创刊号发布会圆满举办

中心动态

第82页

78

协同发展。《未来教育学刊》第一辑成果正式发布,希望能够指导学校发展、教师培养和学生成长。推动未

来教育创新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是根基,创新是动力,研究不止,探索不止,实践不止。于海侠

致辞中指出,房山区教委将积极参与未来教育的理论研究,扎根房山立足首都办教育,坚持首善标准,努力

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未来学校建设的引领者,首都未来学校建设的推动者。

朱永海主持《未来教育学刊》集刊创刊号发布仪式时介绍,首都师范大学主管、儿童与未来教育创新研

究院主办的《未来教育学刊》,是国内第一本以“未来教育”为主题的集刊,以“构建国际国内未来教育话

语体系,促进未来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打造未来教育政策咨询智库平台,推进高质量教育的中国式教

育现代化”为办刊目标,对于国内外“未来教育”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科信司任昌山处长、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主任顾小清教授、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杜岩岩教授、国家开放大学刘惊铎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胡小勇教授等分别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儿童与未来教育创新研究院首批部分未来教育研究实践基地校,在会

上做了“未来教育研究与实践”专题交流。来自研究院、杂志社和未来教育实践基地等部分专家代表共同参

与了“圆桌讨论”,探讨“理实共融”的对策。

最后,杨志成对大会总结时指出,过去一年里,未来教育呈现出理论研究更加深入、实践进展更加迅速

的特点,理论与实践更加彰显了中国特色,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国未来教育体系,体现了中国智慧、

方案和范式。

本次会议由《教育科学》杂志社、《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当代教育科学》

杂志社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作为媒体支持单位,并为会议提供了宣传交流平台。

(通讯员 季卉慧)

中心动态

第83页

79

中国教育智库网

中国教育智库网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教育智库平台,汇聚

各类教育智库专家,为各级政府制定教育规划和重大教育政策提

供智力支持和决策服务,为各类学校的定位、规划、战略、管理

和创新提供专业指导,为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咨询、培训、会议、

交流服务,通过建立课题评估和交易平台,为课题的转化提供政策、

技术、人才、资金等一系列支持和帮助。

网址:http://www.eduthink.com.cn/

微信号:edu-think

中心官网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csdp.edu.cn)以服务中

心建设教育创新要素聚集平台为宗旨,是展示中心工作动态、集聚教育改革公共服

务平台、发布重大工程项目的信息共享平台。

教育之弦官方微信

“教育之弦”(微信号:moe-csdp)作为教育部学校规划

建设发展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打造教育创新要素汇聚

的微信平台,聚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关注国家

教育政策和教育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案例。

中心平台

第84页

80

教育统计服务平台

教育统计服务平台是为统筹规范教育统计培训及管理工作,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教育培训基地和培训学员的公益性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集信

息发布、教学辅助、教务管理和培训数据信息统计分析为一体,为各类用户提供全方位

的综合性服务。

网址:http://essp.csdp.edu.cn/

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

“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集成各级各类教育、经济

社会发展及国际比较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集应用管理、决策支持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国家

教育数据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作为支持教育统计工作的专业化服务平

台,以满足基层统计人员和教育管理者在线培训需求为目的。培训课程由中心、

复旦大学教育事业统计培训基地和其他培训基地联合开发,并由复旦大学提供

运行管理平台,按照远程继续教育要求进行日常教学管理服务。学员完成规定

的在线培训课程后,可获得由中心和复旦大学共同颁发的《教育事业统计在线

培训合格证书》。

登录中心官网:http://www.csdp.edu.cn/

点击:公共服务平台 -- 教育统计在线培训

网址:http://fudan.kmelearning.com/

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

中心平台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