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医药》2022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2-11-2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江苏中医药》2022年第2期

临证撷粹45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3.2.2 正虚邪恋当攻补兼施、行气活血 胰腺癌中期,部分患者此时已明确诊断,或行手术,或行放化疗等攻邪措施,患者脏腑功能失调,邪正交争,虚实夹杂,病情较重。临证常见胁肋部疼痛不舒、胃纳差、大便稀溏或排便习惯改变、腹中如有结块或胀或痛等临床症状,舌淡苔腻,边有齿痕,脉弦。此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导致体内形成癥瘕,当治以健脾养肝、和胃利胆、行气活血之法,攻补兼施,调理脏腑。药用生黄芪、党参、茯苓、炒白术、淮山药健脾益气、运化水湿;柴胡、白芍、香附疏肝解郁、柔肝缓急;紫苏梗、枳壳、陈皮、木香行气导滞、理气宽中;丹参、延胡索、生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瘀止痛;三棱、莪术、石见穿化瘀消积。3.2.3 虚羸少气当补益气血、调和阴阳 胰腺癌终末期,癌毒走注,正气耗伤,证见气血不足、阴阳两虚。患者通常体形消瘦,面色萎黄,精神不振,情绪低落,自觉乏力纳差,脘腹痞胀,上腹疼痛阵作或持续不解,心悸少寐,或伴眩晕耳鸣,畏寒,易出虚汗,手足心发热,二便不调,舌淡、苔少,脉濡细缓。此时患者气虚血少、寒热不调、阴阳失衡,治当益气补血、平调寒热、调和阴阳。药用生黄芪、防风... [收起]
[展开]
《江苏中医药》2022年第2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临证撷粹

45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3.2.2 正虚邪恋当攻补兼施、行气活血 胰腺癌中

期,部分患者此时已明确诊断,或行手术,或行放化

疗等攻邪措施,患者脏腑功能失调,邪正交争,虚实

夹杂,病情较重。临证常见胁肋部疼痛不舒、胃纳

差、大便稀溏或排便习惯改变、腹中如有结块或胀或

痛等临床症状,舌淡苔腻,边有齿痕,脉弦。此为肝

郁脾虚、气滞血瘀,导致体内形成癥瘕,当治以健脾

养肝、和胃利胆、行气活血之法,攻补兼施,调理脏

腑。药用生黄芪、党参、茯苓、炒白术、淮山药健脾

益气、运化水湿;柴胡、白芍、香附疏肝解郁、柔肝缓

急;紫苏梗、枳壳、陈皮、木香行气导滞、理气宽中;

丹参、延胡索、生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瘀止痛;三棱、

莪术、石见穿化瘀消积。

3.2.3 虚羸少气当补益气血、调和阴阳 胰腺癌终末

期,癌毒走注,正气耗伤,证见气血不足、阴阳两虚。

患者通常体形消瘦,面色萎黄,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自觉乏力纳差,脘腹痞胀,上腹疼痛阵作或持续不

解,心悸少寐,或伴眩晕耳鸣,畏寒,易出虚汗,手足

心发热,二便不调,舌淡、苔少,脉濡细缓。此时患者

气虚血少、寒热不调、阴阳失衡,治当益气补血、平调

寒热、调和阴阳。药用生黄芪、防风益气固表;党参、

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助运;当归、熟地黄、白芍、

川芎补血养血;黄芩清上退热、干姜和胃温中,寒热

并用,辛开苦降;半夏乃调和阴阳之要药,邹润安先

生在《本经疏证》中言:“半夏可使人身正气由阳入

阴,是治阴邪窃踞阳位之要药”,因此方中必不可少;

加以冬虫夏草、补骨脂、杜仲温阳,黄精、枸杞子、鳖

甲滋阴,以扶正补虚、调和阴阳。周仲瑛教授治疗此

期胰腺癌以益气养阴、健脾开胃之品为主[9]。

3.3 活用虫药,祛除顽邪 虫类药乃血肉有情之品,

在恶性肿瘤的诊疗中常可发挥独特功效。现代药

理学研究发现,虫类药可以通过诱导胰腺癌细胞凋

亡、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抗新生血管生成、提高机

体免疫力等途径达到抗癌、防止复发转移的目的[10]。

温病大家叶天士认为虫类药“飞者升,走者降,有血

者入血,无血者行气,灵动迅速,以搜剔络中混处之

邪”[11]。近代医家朱良春在其所著《虫类药的应用》

一书中言:“虫类药有特殊的破积化瘀作用。”临床

治疗胰腺癌常用僵蚕、守宫、地龙、蜈蚣、全蝎等辨

证配伍[12]。蜈蚣、全蝎搜风攻毒、通络散结,地龙活

血祛瘀消积,僵蚕化痰散结止痛,疗效相对普通草药

更佳,对于胰腺癌胆腑毒侵、癌肿结块可起到解毒疏

泄、消积缓急的良好效果。此外,蛤蚧补肾益肺,鳖

甲胶滋养肾阴,阿胶充盛气血,常用于扶助正气,适

用于晚期阴阳失调的患者。但也应当注意,虫类药

毒副作用较草药猛烈,临证时需要根据药典规定及

患者病情慎重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用起,依据患者

服药后的反应进行加减,最多不宜超过 5 g,且虫类

药药味不宜过多,一般选用二三味[13]。

4 验案举隅

程某,男,51岁。2017年 3月9日初诊。

主诉:腹泻持续 2个月,加重1周。患者因“腹

胀伴大便不成形 4月余”于 2016年 3月至江苏省

人民医院就诊,行PET-CT检查后确诊胰腺体部

癌,于 2016年 7月18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

后病理示:胰腺(与胆总管相连处)中分化腺癌

(1.6 cm×1.0 cm×0.7 cm),部分为黏液腺癌,癌组织

浸润至周围脂肪组织,见神经累及,胆总管切缘、胰

腺切缘、胃切缘、十二指肠切缘、十二指肠乳头未见

癌浸润。术后予吉西他滨+替吉奥化疗 6个周期,后

因明显消化功能紊乱停止化疗。近 2个月来患者自

觉口苦,胃纳差,嗳气频,腹胀便溏于午后晚间较甚,

情志不畅。刻下:不欲饮食,嗳气频频,腹胀腹痛,

便后缓解,大便日行 3~4次,不成形,畏寒,无恶心呕

吐、嗳腐吞酸,望之面白、形体消瘦。舌质紫、欠润、

苔少,边有齿痕,脉弦细。西医诊断:胰腺恶性肿瘤

术后、化疗后;中医诊断:胰腺癌(脾肾虚寒,肝郁

毒侵)。治以温补脾肾、疏肝祛邪。予参苓白术散化

裁。处方:

生黄芪 30 g,白芍15 g,党参15 g,茯苓15 g,炒

白术 20 g,淮山药15 g,白扁豆10 g,防风10 g,陈皮

6 g,半夏10 g,枳壳10 g,浙贝母10 g,海螵蛸 20 g(先

煎),醋柴胡 6 g,守宫 3 g,三棱 20 g,莪术 20 g,土鳖

虫 5 g,五灵脂10 g(包),生蒲黄10 g(包),炮姜 5 g,

肉桂 3 g,鸡内金10 g,炒麦芽15 g,炒谷芽15 g,焦山

楂12 g,焦六神曲12 g,炙甘草 5 g。14剂。每日1剂,

水煎后冲入三七粉3 g,偏热送服,早晚饭后半小时

温服。

2017年 3月23日二诊:自诉腹泻好转,大便日

行1~2次,较前成形。胃纳增多,嗳气缓解,但仍觉

乏力,手足不温,左上腹胀气明显。舌质淡、苔薄白,

脉细。原方去炮姜,加紫苏梗10 g、制附片10 g、干

姜10 g、仙鹤草 30 g、当归10 g,14剂,水煎后冲入

三七粉 3 g,服法同前。

2017年 4月13日三诊:患者诸症好转,精神体

力好,食欲佳,自觉无明显不适,二便调,偶见嗳气、

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予二诊方加紫丹参

10 g、淡吴茱萸 3 g,14剂,水煎后冲入三七粉 3 g,服

法同前,同时加用中成药贞芪扶正胶囊以提高机体

免疫力。

第52页

临证撷粹

46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后患者定期随诊,调治 2年余,诸症平稳,生活

质量高,无明显不适,可自主活动。

按:该患者初次就诊时已行手术并接受多次化

疗。我们认为患者处于疾病中期,整体属虚实夹杂,

证属癌毒内侵、肝气郁结、脾气不足、肾阳亏虚,当以

健脾为本,兼以温补肾阳,辅以疏肝行气、解毒祛邪。

方中生黄芪、防风、白术、党参、茯苓、山药、白扁豆

可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增强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能

力;黄芪、防风、白术组成玉屏风散可益气固表,提高

机体免疫力以抵抗外邪;炮姜、肉桂温中散寒、温补

肾阳;白芍、醋柴胡柔肝缓急、疏肝解郁;土鳖虫、守

宫为虫类药,配合三棱、莪术可攻坚破瘀、解毒抗癌,

增强祛邪之效;陈皮、半夏、枳壳、浙贝母行气宽中、

化痰消痞散结;生蒲黄、五灵脂、三七粉活血散瘀定

痛;海螵蛸收湿敛疮止泻;炒谷芽、炒麦芽、焦山楂、

焦六神曲开胃和胃、消食助运。诸药相合,共奏疏肝

行气活血、补气温养肝肾、解毒抗癌、扶正祛邪之功。

二诊时,患者腹泻较前有所好转,便次减少,大便成

形,中焦虚寒较前缓解,但手足不温,故改原方中炮

姜为干姜,添加制附片,继续温补脾肾;左上腹胀气

明显,予紫苏梗增强行气宽中之效,缓解腹胀,帮助

消化;感乏力则予仙鹤草、当归补虚养血,助生气力。

三诊时,患者精神体力好转明显,偶见嗳气泛酸,予

二诊方加淡吴茱萸,此药性热祛寒,功能制酸止痛,

兼有疏肝解郁、降逆止呕之效,可改善患者脾阳亏

虚、肝胃不和之证。

5 结语

胰腺癌隐匿性强、恶性程度高,早期难以被发

现,临床确诊时通常以中晚期居多,死亡率也偏高。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手术、化疗为主,其中根治性

(R0)切除是治疗胰腺癌最有效的方法。无法手术

的患者,根据个体差异,通常进行吉西他滨、氟尿嘧

啶类以及白蛋白紫杉醇等单药或二药、三药联合化

疗。近年来,靶向及免疫治疗研究成果颇丰,PARP

抑制剂[14]及帕博利珠单抗[15]也被应用于符合相应条

件的胰腺癌治疗中。

中医药配合治疗胰腺癌可以改善患者症状,减

少化疗或其他治疗的毒副反应,达到缩瘤减毒、降低

复发转移率的目的。胰腺癌治疗虽然棘手,但是病

性总属虚实夹杂,基本病机为脾虚肝郁,治疗可以肝

脾同调为法,健脾平调寒热以扶正,疏肝利胆通腑以

祛邪,辅以行气化瘀、软坚散结之品,化痰通络、解

毒消癥,临证还可灵活选用虫类药以加强祛邪之功。

中医药个体化诊疗,病证结合,分期论治,平和用药,

祛邪不伤正,临床疗效显著。在手术、化疗、放疗、

靶向及免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胰腺

癌,能够有效减轻肿瘤负荷,抑制病情进展,甚至控

制病情逐渐转佳,是未来胰腺癌诊疗的重要研究方

向,值得深入思考,不断讨论、总结。

参考文献

[1] ZENG H M,CHEN W Q,ZHENG R S,e t a l.

Changing cancer survival in China during 2003-15 :

a pooled analysis of 17 population-based cancer registries[J].

Lancet Glob Health,2018,6(5):e555.

[2] 李建刚,徐新建,王喜艳,等.胰腺癌转移、复发的病理组

织学原因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4(6):602.

[3] 蒋里,简婕,王世东,等.胰腺疾病中医病名考辨[J].北京中

医药,2020,39(8):777.

[4] 秦越人.难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39.

[5] 佚名.素问[M].何文彬,谭一松,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1985 :228.

[6] 程海波,吴勉华.周仲瑛教授“癌毒”学术思想探析[J].中华

中医药杂志,2010,25(6):866.

[7] 薛恬,李烜,刘沈林.刘沈林运用健脾法辨治消化道恶性肿

瘤临床经验[J].江苏中医药,2015,47(3):21.

[8] 梁欣妍,丁筑红.薏苡仁油对消化系统肿瘤的药理作用及

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1):159.

[9] 孙为.基于数据挖掘的周仲瑛教授辨治胰腺癌病机证治研

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10] 潘宏宇,陈培丰.虫类药抗肿瘤作用研究现状[J].浙江中西

医结合杂志,2017,27(4):352.

[11] 陆鑫熠,任建琳,吕祥,等.基于“络病学说”分析虫类药

在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中医药,2020,15(6):

938.

[12] 徐凯.攻补兼施 善用虫药治肿瘤[N].中国中医药报,

2013-05-02(4).

[13] 舒鹏,王瑞平,刘沈林.刘沈林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经验[J].

江苏中医药,2012,44(12):13.

[14] WADDELL N,PAJIC M,PATCH A M,et al.Whole genomes

redefine the mutational landscape of pancreatic cancer[J].

Nature,2015,518(7540):495.

[15] LE D T,DURHAM J N,SMITH K N,et al.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 predicts response of solid tumors to PD-1

blockade[J].Science,2017,357(6349):409.

第一作者:阮帅(1996—),女,硕士研究生在

读,肿瘤内科学专业。

通讯作者:舒鹏,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博士

研究生导师。shupengsp@163.com

修回日期:2021-08-11

编辑:吴 宁 张硕秋

第53页

医案医话

47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黄连阿胶汤源自《伤寒论》:“少阴病,得之二三

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方中黄

连苦寒入心经,清降心火,阿胶甘平入肾,滋阴补血,

二者相伍降心火、滋肾阴,水火相济,心神安宁,共为

君药;黄芩苦寒,走上焦,助黄连清热泻火,白芍酸甘

化阴,助阿胶滋补肾水,两者共为臣药;佐以鸡子黄

甘平,入心肾经,上以养心、下以补肾,尚能安中。诸

药合用,共奏滋阴降火、除烦安神之功,泻火而不伤

阴、滋阴而不助火,主治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证。

李惠林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师承我国中医伤

寒派泰斗熊曼琪教授、杜玉茂教授,国家名老中医王

孟庸教授等,从医 30余载,精通医理,擅长运用经方

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笔者有幸侍诊学习,观其临证

运用黄连阿胶汤化裁治疗杂病,颇有成效,受益匪

浅,现择其验案 3则介绍如下。

1 不寐

李某,女,53岁。2021年 5月25日初诊。

主诉:失眠 4年余。患者 4年前出现失眠症状,

长期口服安眠药或中药,症状未见改善,遂来李师处

就诊。月经史:49岁停经。刻诊:神疲乏力,失眠,

入睡困难,眠浅易醒,醒后难以入睡,甚则彻夜不眠,

睡眠时长约 4 h,心烦,恶热,口干多饮,咽喉不利,无

口苦,急躁易怒,纳差,小便正常,大便偏稀、日行 2

次,舌尖部偏红、苔少,脉弦细。西医诊断:睡眠障

碍;中医诊断:不寐(心肾不交、肝肾阴虚)。治以滋

阴降火,补益肝肾。方选黄连阿胶汤合一贯煎加味。

处方:

黄连10 g,阿胶 9 g(烊化),黄芩10 g,白芍15 g,

北沙参 20 g,麦冬15 g,当归 20 g,生地黄 20 g,枸杞

子 20 g,川楝子10 g,柴胡15 g,生龙骨 30 g(先煎),

生牡蛎 30 g(先煎),麸炒白术15 g,合欢皮 20 g。7剂。

每日1剂,水煎,分 2次服。每次服用中药时在阿胶

烊尽后稍冷却加生鸡子黄1个入汤药中搅匀同服。

2021年 6月3日二诊:患者服药后睡眠较前改

善,睡眠时长可达 6 h,但于昨日自行停药后出现睡眠

差,睡眠时长只有 2 h。心烦、口干、汗出等症均较前

好转,大便不成形,日行 2次,舌尖淡红、舌中少许薄

苔,脉弦细。予初诊方去川楝子,加郁金15 g、玫瑰

花10 g,7剂,煎服法同上。

2021年 6月11日三诊:患者睡眠明显改善,睡

眠时长可达 7~8 h,偶有心烦、口干,大便正常、质软,

每日一行,舌淡红、苔薄白润,脉细。予二诊方继服

14剂以巩固疗效,煎服法同上。

半月后电话随访,患者睡眠可,心烦、口干、恶热

等消失。嘱畅情志、调起居。

按语:本案患者为绝经后女性,李师认为绝经后

女性多为阴虚体质,肝肾阴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

则心火无以制,故见心烦、口干、舌尖红等;心藏神,

心神被扰则卧不宁;肾中真阴不足,则肝木失养,失

于疏泄,致使气机疏泄失常,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

郁则乘脾,脾失运化,故见纳呆、大便溏泻等脾虚证

候;郁久易化火,故见急躁易怒、口干。四诊合参,辨

为心肾不交、肝肾阴虚证,治以滋阴降火、补益肝肾

为主,予黄连阿胶汤合一贯煎加味。方中黄连苦寒

入心经,清降心火,阿胶甘平入肾经,滋阴补血,二

药相伍,共为君药,滋肾水、清心火,水火共济,心神

得安;黄芩助黄连清上焦之火;白芍酸甘化阴,助阿

胶以补肾水;鸡子黄为本方不可缺少的药味,吴鞠通

称其“气焦臭,故上补心;其味甘咸,故下补肾”,李

师认为鸡子黄味甘,为血肉有情之品,能补血生精,

李惠林运用黄连阿胶汤化裁治疗杂病验案 3 则

方泽彬 1 赵恒侠 2 熊 倪 1 钟淑贞 1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深圳518033 ;2.深圳市中医院,广东深圳518033)

指导:李惠林

关键词 黄连阿胶汤;李惠林;名医经验;不寐;绝经前后诸症;口疮;杂病;验案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77422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A1515010775);李惠林广东省名老

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16

第54页

医案医话

48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且应在阿胶烊尽后稍冷却再加入汤药中,不可过烫,

否则滋阴生精之力大减;佐以柴胡疏肝解郁,《医方

考·郁门》言:“木,肝木也,有垂枝布叶之象,喜条

达而恶抑郁”;《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故佐麸炒白术以先安未受邪之地,以助

脾运化,分化水湿,《本草新编》记载:“虽然人知白

术益人,而不知白术之损人也。白术利水,则其性必

燥”,因而李师多用麸炒白术,缓和其药性,增强健脾

之效;合欢皮起安神解郁之功;生龙牡相伍以潜阳补

阴、镇惊安神;生地黄、枸杞子滋补肝肾,肝脏体阴

而用阳,故投当归以补肝血、助肝用;少许川楝子以

解肝郁,清肝热。二诊时,患者睡眠较前好转,舌苔

渐生,胃中阴液上蒸舌面,然大便不成形,次数较前

增多,李师认为乃肝郁乘脾所致,当加重疏肝解郁之

品,因肝中郁热渐退,恐川楝子苦寒伤脾胃中土故去

之,酌加郁金、玫瑰花以助疏肝。三诊时,患者睡眠

明显改善,偶有心烦、口干,心火仍未尽去,予二诊方

继进。

李师认为本证属心火亢盛于上、肾阴亏虚于下,

权衡虚实之重,方为辨证之重点所在。国医大师张

志远认为失眠的主要病机体现在心火不降,肾水不

升,阴阳失交[1],正与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之功药证相对。

2 绝经前后诸症

刘某,女,50岁。2021年 5月18日初诊。

主诉:月经量少1年。患者近1年来月经量少,

月经周期 30~60 d,行经 2~3 d,色红,夜间潮热、盗

汗,曾于外院查性激素提示性腺功能减退,诊断为更

年期综合征,予激素替代治疗及中药治疗,效果欠

佳,症状反复,遂来李师处就诊。刻诊:口干多饮,口

苦,咽喉不利,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纳可,寐欠

佳,夜间多次热醒,颈部及眼睑皮肤瘙痒,大便偏干,

舌红、苔少,脉细。末次月经为 2021年 3月9日,量

少,行经 3 d。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诊断:

绝经前后诸症(阴虚火旺证)。治以滋阴降火,交通

心肾。方选黄连阿胶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处方:

黄连15 g,阿胶 9 g(烊化),黄芩10 g,白芍10 g,

煅龙骨 30 g(先煎),煅牡蛎 30 g(先煎),青蒿15 g,

醋鳖甲15 g(先煎),生地黄 20 g,知母10 g。7剂。

每日1剂,水煎,分 2次服。每次服用中药时在阿胶

烊尽后稍冷却加生鸡子黄1个入汤药中搅匀同服。

2021年 5月25日二诊:患者服药后汗出大减,

潮热较前稍好转,偶有夜间热醒,仍有颈部及眼睑皮

肤瘙痒,舌红、苔薄黄,脉细。予初诊方加银柴胡、胡

黄连各10 g,14剂,煎服法同前。

2021年 6月11日三诊:患者已无明显潮热、盗

汗,口干、口苦、咽喉不利等症状明显好转,眠可,时

长 7~8 h,不易醒,已无皮肤瘙痒,舌淡红、苔薄白,

脉细。予二诊方去龙骨、牡蛎,加女贞子、墨旱莲各

20 g,14剂,煎服法同前。

半月后随访,患者诸症皆无。嘱畅情志、调起居。

按语:围绝经期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学“脏

躁”“百合病”范畴。《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

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

故形坏而无子也。”我国80%左右女性绝经年龄在

44~54岁,女子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与西医学中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衰竭有异曲同工之妙。天癸

衰竭,正是肾精衰竭的体现,肾阴不足以濡养全身,

表现出一系列围绝经期症状,如潮热、盗汗、烦躁易

怒等阴虚火旺表现。绝经前后诸症病因主要责于天

癸竭,肾阴衰竭,不能上济于心,则心火偏亢;肾阴衰

于下,阴虚亦可化火生热,故而表现出骨蒸潮热;热

迫津液外泄,故见盗汗、口干;肾精始衰,无以生血,

冲任二脉失养,故而经期失调,量少;舌红苔少、脉细

均为阴虚之象。四诊合参,本案患者属于阴虚火旺

之证,故予黄连阿胶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味。方中黄

连、阿胶一清一补,清心火、滋肾水,交通心肾;黄芩

清上焦之热;白芍助阿胶滋肾;鸡子黄有“上通心气,

下达肾气,居中以达两头”之功[2]。黄连阿胶汤下可

滋肾水以治本,上可清心火以治标。本案患者下焦

肾阴不足,致使虚热内生,热不外透,内热伏于肌肤,

故见肌肤瘙痒,青蒿伍鳖甲以内清外透,佐生地黄、

知母以滋肾阴。李师认为本案患者失眠责之肾水虚

兼有心阳亢,治宜滋水清热,加龙骨、牡蛎以潜阳补

阴助眠,煅用更助敛阴止汗之效。二诊时,患者汗出

好转,仍觉潮热、皮肤瘙痒,肾中虚热不减,且有外透

之意,故加用银柴胡、胡黄连以清虚热。三诊时,患

者已无明显潮热汗出,故加二至丸以加强滋养肝肾之

阴的功效以补肾水。数剂尽服,药证合拍,余症皆去。

目前围绝经期综合征西医治疗主要以激素替代

为主,但长期激素替代治疗易显著增加患乳腺癌等

疾病的风险[3]。李师认为围绝经期是女性必不可少

的一个阶段,医者能做的就是缩短这个过程,减轻患

者的不适感。

3 口疮

邓某,男,41岁。2021年 5月4日初诊。

主诉:反复口腔溃疡发作 2年余。患者近 2年好

发口腔溃疡,伴牙痛,平素口服甲硝唑,疼痛稍缓解,

易复发,四处求医未果,遂来李师处就诊。刻诊:面

色黧黑少光泽,体形偏瘦,精神一般,口腔多发溃疡,

第55页

医案医话

49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牙痛,牙龈无红肿,口干、口苦,眠差,多梦,睡眠时长

约 6 h,腰膝酸软,性功能低下,每周遗精 2~3次,早

泄,二便调,舌红、舌中有裂纹、少苔,脉弦细。既往

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西医诊断:口

腔溃疡;中医诊断:口疮(阴虚火旺证)。治以滋阴降

火。方选黄连阿胶汤加减。处方:

黄连 20 g,阿胶 9 g(烊化),白芍15 g,黄芩10 g,

生地黄 20 g,麦冬15 g,知母10 g,莲子心10 g,淡竹

叶10 g,怀牛膝10 g,生石膏 20 g,生甘草10 g。7剂。

每日1剂,水煎,分 2次服。每次服用中药时在阿胶

烊尽后稍冷却加生鸡子黄1个入汤药中搅匀同服。

2021年 5月12日二诊:患者服药后牙痛、口腔

溃疡明显好转,遗精、睡眠未见改善。予初诊方去

石膏,加桂枝10 g、煅龙骨 30 g、煅牡蛎 30 g、五味子

15 g,10剂,煎服法同前。

2021年 5月25日三诊:患者诉近5 d口腔溃疡、

牙痛发作止,偶有遗精,睡眠可,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细。予二诊方去莲子心、淡竹叶、黄芩,黄连用量减至

10 g,加山萸肉15 g、石斛15 g,14剂,煎服法同前。

2021年 6月10日四诊:患者口腔溃疡、牙痛未

再复发,无遗精、早泄,腰酸、性功能低下较前明显改

善。守三诊方续服14剂以巩固疗效。

1个月后随访,患者已无口腔溃疡,遗精、早泄、

腰膝酸软等症状消失。嘱忌辛辣、戒烟酒、畅情志、

调起居。

按语:《灵枢·经脉》记载:“手少阴之别……系

舌本;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

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

痛痒疮,皆属于心”,心火上炎,肾阴不足,虚火内生,

循经上炎,致口疮内生。《景岳全书·口舌》言:“口疮,

多因上焦实火,治宜清热,若因房劳过度,六脉虚弱

而相火妄动又非寒凉可医,久用寒凉终不见效者,察

其所由,当或以敛虚火或滋肾水。”本案患者系中年

男性,平素房事不节,耗伤阴精,致使虚火内生。朱

丹溪云:“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

升而火有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房劳过度致亏耗

肾水,肾水无以上承心阳,则心阳无以制,故而亢进,

化火生热,舌为心之苗,故好发口疮。肾中阴液不

足,阳气亦可亢动,郁生内热,循经上炎,亦可发口疮

之疾。腰为肾之府,肾阴亏虚,故见腰酸腿软等肾虚

之症;肾主封藏,肾气不足,封藏失职,则出现遗精、

早泄,正如《诸病源候论·虚劳阴痿候》言:“若劳伤

于肾,肾虚不能荣于阴器,故痿弱也。”脉证合参,李

师辨为阴虚火旺之证,方选黄连阿胶汤加味。方中

黄连、黄芩、莲子心入心经以清心火;心与小肠相表

里,淡竹叶甘淡寒,入心、小肠经,加强清心、利水、

养阴之效,并导热下行,使蕴热从小便去;阿胶、生地

黄、麦冬、知母以滋肾水,知母又可清肾中虚火;生石

膏清上中焦之热;少佐怀牛膝引火下行,使得水升火

降、心肾既济;柯琴认为“鸡子黄禀南方之火色,入

通于心,可以补离宫之火,用生者搅和,取其流动之

义也”[4],天地初分,混沌如卵形,一分为二,“清阳为

天,浊阴为地”,李师认为鸡子黄亦为卵形,按照中医

取象比类思维,鸡子黄乃镇守中焦,合阴抱阳,为血

肉有情之品,生用若混沌初分,有益精助阳之妙用。

全方共奏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之功。二诊时,患者口

腔溃疡好转,遗精、睡眠未改善,热邪较前减轻,恐石

膏过于寒凉伤胃,去石膏,加桂枝、龙骨、牡蛎,是为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意。“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

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李师认为本案患者遗精病机

在于心肾不交,肾中相火妄动,迫精外泄,故用桂枝

加龙骨牡蛎汤以调和阴阳,交通心肾,一味五味子加

强补肾宁心、涩精止遗之功。三诊时,患者遗精次数

明显减少,口腔溃疡、牙痛症状消失,舌中裂纹去,舌

苔始生,提示阴液渐生,故予二诊方去莲子心、淡竹

叶、黄芩,减黄连用量防寒凉伤胃,加山萸肉以加强

补益肝肾、涩精止遗之功。李师认为邪热渐去,应注

重顾护胃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阴阳生发之地,

故加石斛。

溃疡之所以反复发生,究其原因在于虚火与实

热共存,虚实相兼,不惟独阴虚而火盛,亦不类独邪

火上炽。李师认为,过于清热则碍于伤阴,过于滋阴

恐助邪内生,应兼顾两者,清心泻火与滋养肾水并

重。遗精多梦者,合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可燮变阴

阳、交通心肾,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

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

求于本”。

4 结语

李师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黄连阿胶汤是其

常用的方剂之一,通过简洁地配伍可用于治疗阴虚

火旺、心肾不交之证。黄连、黄芩苦寒以降心火,阿

胶、白芍酸甘以滋肾水,标本兼顾,一味鸡子黄居中,

上以养心,下以补肾,使水升火降,调和阴阳。柯琴

称黄连阿胶汤:“此少阴病之泻心汤也……用芩、连

以直折心火,用阿胶以补肾阴,鸡子黄佐芩、连于泻

心中补心血,芍药佐阿胶于补阴中敛阴气,斯则心肾

交合,水升火降,是以扶阴泻阳之方。”医圣张仲景创

立黄连阿胶汤,原意是治疗失眠病症,李师加减化裁

后,用来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口疮、月经病等诸多内

科杂病,拓展了经方的使用范围。

第56页

医案医话

50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参考文献

[1] 王淞,朱俊楠,宋修道,等.国医大师张志远运用黄连阿胶

汤加减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35(7):3424.

[2] 张垚,王振亮.黄连阿胶汤用鸡子黄新议[J].中医药导报,

2018,24(3):125.

[3] VINOGRADOVA Y,COUPLAND C,HIPPISLEY-COX J.

Use of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nested case-control studies using the QResearch

and CPRD databases[J].BMJ,2020,371 :m3873.

[4] 李培生.柯氏伤寒附翼笺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 :313.

第一作者:方泽彬(1996—),男,硕士研究生

在读,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与代谢性相关

疾病。

通讯作者:李惠林,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

授,博士后合作导师。sztcmlhl@163.com

收稿日期:2021-09-30

编辑:傅如海 蔡 强

失眠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尤其是恶性肿瘤术后

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1],不仅影响其生

活质量[2],还可导致免疫力下降及引起焦虑、抑郁等

不良情绪,与原发病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影响

疾病预后。霍介格教授为江苏省名中医,从医 30余

载,擅治各种肿瘤及其并发症,对恶性肿瘤术后失眠

的诊治有着独到的见解,临证中常运用和法,疗效颇

佳,现择其验案 4则介绍如下。

1 调和营卫法治疗肺腺癌术后失眠

张某,女,52岁。2020年11月2日初诊。

主诉:肺腺癌术后 2月余,失眠1月余。患者于

2020年 8月27日行胸腔镜下左上肺尖后段切除术,

病理示:左上肺微小浸润性腺癌。术后未行放化疗,

求中医治疗遂至我院。刻诊:失眠,入睡困难,凌晨

方能入睡,睡眠时长 2~3 h,自汗,怕风,醒后疲劳、乏

力,鼻塞,口干,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肺

腺癌术后,失眠。中医诊断:不寐;病机:营卫不和,

心神失养。西医予艾司唑仑片治疗。中医治法:和

营通卫,养心安神。方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玉

屏风散加减。处方:

桂枝 6 g,白芍10 g,煅龙骨 30 g(先煎),煅牡蛎

30 g(先煎),黄芪15 g,白术15 g,防风 6 g,合欢皮

15 g,首乌藤15 g,茯神15 g,石菖蒲 6 g,远志 6 g,南

沙参10 g,北沙参10 g,辛夷 6 g(后下),薄荷 6 g(后

下)。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2020年11月17日二诊:患者睡眠可,停服艾司

唑仑片。鼻塞、口干等症消失,偶有心悸。予初诊方

去南北沙参、辛夷、薄荷,加浮小麦 20 g、大枣10 g、

甘草 3 g,14剂。

1个月后随访,患者睡眠佳。

按:《诸病源候论》曰:“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营

卫不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

于阴,故不得眠。”本案患者肺组织部分切除术后,正

气耗损,卫表失固,不耐风邪,故怕风;营不内守,营

阴外泄则自汗;营卫失其调和,阳不入阴而致失眠。

故治以调和营卫、交通阴阳。霍教授选用桂枝加龙

骨牡蛎汤加减。方中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

一则长于治营,一则长于调卫,营卫相随,则夜卧之

际卫气能顺利潜入营分而安眠。辅以合欢皮、首乌

藤、石菖蒲、远志、茯神等安神之品,增强养心安神之

霍介格运用和法治疗恶性肿瘤术后失眠验案 4 则

卞丽红 李文宇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南京210028)

指导:霍介格

关键词 恶性肿瘤术后;失眠;霍介格;和法;验案;名医经验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17

第57页

医案医话

51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效。霍教授还指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术后失眠单用

滋养安神有时难以奏效,故龙骨、牡蛎等金石贝类重

镇之品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取其“惊者平之”之

意,使滋养与重镇安神并行。本案患者有自汗症状,

乃营不内守,营阴外泄,加用玉屏风散固表止汗。二

诊时患者失眠症状明显改善,口干、鼻塞等症消失,

故去南北沙参、辛夷、薄荷,偶有心悸则合甘麦大枣

汤以增养心安神之力。

2 和解少阳法治疗乳腺癌术后失眠

韩某,女,56岁。2020年 5月24日初诊。

主诉:左乳癌术后 9月余,夜眠欠佳半年。患者

于 2019年 8月行左侧乳腺癌全切术,术后行EC-T

(表阿霉素、环磷酰胺联合紫杉醇类药物)方案化

疗 6周期,放疗 25次,后口服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扬

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14073011,规格:

10 mg/片)10 mg/次、1次/d,治疗至今。刻诊:寐差,

入睡困难,寐后易醒,睡眠时长 3~4 h,平素性情急

躁,心烦焦虑,口干、口苦明显,时有咳嗽,黄黏痰,舌

红、苔黄腻,脉弦。西医诊断:乳腺癌术后,失眠。中

医诊断:不寐;病机:少阳枢机不利,痰热内扰心神。

治以和解少阳,散郁开结,兼以清热化痰安神。方选

小柴胡汤加减。处方:

柴胡 6 g,黄芩10 g,枳壳 6 g,炒白芍10 g,天花

粉15 g,法半夏10 g,太子参15 g,茯神15 g,乌梅

10 g,香附 6 g,磁石15 g(先煎),生龙骨 30 g(先煎),

生牡蛎 30 g(先煎),酸枣仁 20 g。14剂。每日1剂,

水煎,分早晚温服。

2020年 6月9日二诊:患者睡眠较前改善,睡眠

时长 5 h左右,偶有咳嗽,见少量黄黏痰,仍有口干、

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予初诊方去乌梅,加黄连

3 g、生地黄15 g、竹叶 6 g,14剂。

2020年 6月25日三诊:患者睡眠明显改善,偶

有咳嗽,痰量不多,纳可,二便调,舌质偏红、苔薄黄,

脉弦。守二诊方续服14剂。

2个月后随访,症状完全消失,夜间能安静入睡。

按:肝主魂,魂由肝血化生涵养,若肝失疏泄,气

血转枢不利,魂不安藏而致不寐[3]。本案患者为乳腺

癌全切术后,且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肝气不舒则肝血

耗伤,木中之血不能上润于心而发失眠。首诊时患

者心烦明显,伴口干、口苦,结合舌脉,霍教授辨为少

阳内郁日久,痰火扰动,治以和解少阳、散郁开结,兼

以清热化痰安神,予小柴胡汤加减。方中柴胡宣散

少阳在表之邪,黄芩清解少阳在里之邪,二者配伍,

外透内清,正如戴天章《广瘟疫论》所云:“表里双解

之谓和。”辅以枳壳、香附理气化郁,法半夏、天花粉

涤痰散结,乌梅敛肺止咳,太子参助运少阳枢机。霍

教授指出郁火日久恐伤阴,故只用清泄之药效果不

佳,肝体阴而用阳,疏肝解其气郁的同时要兼顾养其

肝阴,故加入炒白芍养肝柔肝。本案失眠虽因肝郁

为主,但霍教授也不忘加入安神之品,如茯神、磁石、

酸枣仁、生龙牡等。诸药合用,可畅达少阳之枢机,

春气升则五脏安,五脏安而藏神,失眠自愈。二诊时

患者失眠已有改善,咳黄黏痰,口干口苦仍存,但舌

苔渐化,表明初诊方奏效,故于初诊方基础上加黄

连、竹叶清心利湿,生地黄固护阴液,同时配合心理

辅导,减轻患者心理郁结,获效良好。三诊时患者证

情稳定,脉象弦,续服二诊方,巩固清热化痰、益气养

阴之效。

3 健脾和胃法治疗卵巢癌术后失眠

李某,女,55岁。2020年 6月4日初诊。

主诉:卵巢癌术后 8个月,夜寐欠佳 5月余。患

者于 2019年10月因左侧卵巢内膜样癌行全子宫+双

侧输卵管切除术,术后行“紫杉醇+卡铂”化疗 6个

周期。刻诊:夜寐差,易醒,醒后不易复睡,睡眠时长

2~3 h,神疲乏力,胃脘部胀闷不适,大便日行 3~4次,

质地偏稀,舌黯、苔薄白,舌下络脉增粗,脉细弦。西

医诊断:卵巢癌术后,失眠。中医诊断:不寐;病机:

脾胃不和,湿阻毒瘀。治以健脾和胃,化湿解毒。予

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

黄芪 15 g,党参 10 g,茯苓 15 g,茯神 15 g,炒白

术 10 g,炒薏苡仁 20 g,白扁豆 15 g,炒山药 20 g,姜

半夏10 g,陈皮 10 g,砂仁 3 g(后下),焦山楂 15 g,

六神曲 15 g,莪术 10 g,仙鹤草 15 g,半枝莲 15 g,藤

梨根15 g,远志 6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

温服。

2020年 6月20日二诊:患者睡眠稍改善,午后

胃脘部仍有不适,时有腹泻,舌黯、苔薄,脉细弦。予

初诊方加合欢皮15 g、百合15 g,14剂。

2020年 7月4日三诊:患者睡眠质量较前明显改

善,心烦、胃胀、腹泻症状消除,效不更方,继服 21剂。

1个月后随访,患者诸症皆愈。

按:本案患者因术后肠道功能失调,加上化疗损

伤脾胃,故出现胸闷脘痞、乏力、腹泻等症。《内经》

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此“胃”指“中焦脾胃”,“和”

乃阴阳调和。本案之寐后易醒,以脾胃不和为本、湿

阻毒瘀为标,治以健脾和胃、化湿解毒。霍教授遵循

吴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思想,虑其过服

温燥易伤津、过服苦寒则易伤阳,故主张行辛开温化

第58页

医案医话

52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之法,多用辛温畅中之品调理中州,擅用黄芪、党参、

茯苓、山药、白扁豆、炒薏苡仁等益气健脾化湿之品,

同时加入姜半夏、陈皮、砂仁等微辛微温之品,行气

宽中,使整方补而不滞、理而不散,充分体现了“调

和”之意。远志、茯神养心安神;另予具有抗肿瘤功

效之仙鹤草、半枝莲、藤梨根、莪术解毒化瘀,兼顾原

发之卵巢癌。二诊时患者睡眠稍有改善,加用合欢

皮、百合解郁安神,以增安神之效。诸药配合,标本

兼顾,使脾阳得运,湿浊得除。脾胃和,则神守舍,寐

自安。三诊时患者诸症渐愈,效不更方。

4 交通心肾法治疗肺腺癌术后失眠

李某,男,74岁。2020年 8月24日初诊。

主诉:肺腺癌术后 2月余,近半月来睡眠差。患

者于 2020年 6月20日行胸腔镜下右肺下叶切除术,

病理示:浸润性肺癌。术后未行放化疗。刻诊:夜寐

差,难以入眠,睡眠时长 2~3 h,梦多,口苦心烦,耳鸣

明显,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数。西医诊断:肺腺癌

术后,失眠。中医诊断:不寐;病机:心火亢盛,肾水

不足。治以交通心肾,调和阴阳。方选交泰丸合知

柏地黄丸加减。处方:

黄连 5 g,肉桂 3 g(后下),黄柏 6 g,知母 6 g,熟

地黄15 g,山萸肉10 g,牡丹皮15 g,丹参15 g,茯苓

10 g,酸枣仁 20 g,茯神10 g,首乌藤15 g,灯心草 3 g,

淡竹叶10 g,功劳叶15 g,鬼箭羽10 g,白花蛇舌草

15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2020年 9月8日二诊:患者失眠症状明显减轻,

偶有多梦,有全身乏力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

证型未变,唯气虚象突出,予初诊方去知母、黄柏,茯

神用量增至20 g,加黄芪15 g、磁石10 g,14剂。

2020年 9月24日三诊:患者诸症渐愈,予二诊

方继服14剂,巩固疗效。

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可正常入睡,睡眠质量

良好,睡眠时长约 7 h。嘱避风寒、畅情志、调饮食,

病情变化随诊。

按:《类经图翼·医易义》云:“既济为心肾相

谐,未济为阴阳各别。”“心肾既济”喻水火相交为

用,阴平阳秘,枢机圆转;“心肾未济”喻水火不相为

用,阴阳不调,枢机不利[4]。本案患者乃癌毒邪气侵

犯日久,耗伤元阴,阴虚于下,无力上泽心火,心火

亢盛,扰乱心神导致不寐。故治以交通心肾,调和阴

阳。方以肉桂与黄连相使为君,取交泰丸之意,一热

一寒、一升一降,水火升降互济,心阳下降于肾,使肾

水不寒;肾水上济心阴,使心火不亢,从而维持两脏

生理机能的协调平衡,正所谓“黄连与官桂同行,使

心肾交于顷刻”。霍教授以5 g黄连配伍 3 g肉桂,黄

连苦寒败胃,不宜重用,肉桂剂量过少则难以鼓舞肾

气。合壮水方之知柏地黄丸滋补肾阴,灯心草、淡竹

叶清心降火,使肾水得以滋养,心火得以疏泄,达心

肾既济、阴平阳秘、睡眠安和之目的。辅以首乌藤、

酸枣仁、茯神等安神之品标本同治。另予具有抗肿

瘤功效之功劳叶、鬼箭羽、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

肿,兼顾原发之肺腺癌。二诊时患者多梦、疲乏,气

虚象突出,去苦寒之知母、黄柏以防损伤元气,倍茯

神,加黄芪、磁石,改善多梦、乏力症状。三诊时患者

诸症渐愈,予前方继进以固疗效。水火既济,阴阳调

和,故诸证悉平,寤寐正常。

5 结语

霍教授强调“阴阳调和”为治疗失眠的至高之

法,处方用药莫不如是。霍教授指出肿瘤患者久病

必虚,尤其在手术后更加速正气的损伤,正气亏虚为

其根本原因,而癌毒、瘀血、痰浊等病理因素使得脏

腑、经络功能紊乱。故临证所见恶性肿瘤术后失眠

多病情错杂,纯用滋补或潜镇,恐难取良效。霍教授

从病机入手,结合临证经验,认为营卫不调、少阳不

利、脾胃不和、心肾不交等“不和”是恶性肿瘤术后

失眠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故以调和阴阳为总的治

则,临床运用“和法”,整体调衡,阴阳并用以期阴中

求阳、阳中求阴,使患者恢复“阴平阳秘,阴阳调和”

之状态,则失眠自愈。

参考文献

[1] PALESH O G,ROSCOE J A,MUSTIAN K M,et al.

Prevalence,demographics,and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s of

sleep disrupt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Cancer Center-Community Clinical Oncology

Program[J].J Clin Oncol,2010,28(2):292.

[2] 邓湘琴,梁慧,林宏远,等.恶性肿瘤患者失眠发生的特

征及对生命质量影响的临床调查[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0,7(1):11.

[3] 梁晓涛,梁小珊,杨路,等.谢炜教授“调肝安神,调和阴

阳”辨治失眠[J].环球中医药,2021,14(10):1815.

[4] 孙广仁,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2012 :135.

第一作者:卞丽红(1996—),女,医学硕士,

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肿瘤及其并发症。

通讯作者:霍介格,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

授,博士研究生导师。huojiege@jsatcm.com

收稿日期:2021-09-08

编辑:傅如海 蔡 强

第59页

治法方药

53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李东垣《脾胃论·脾胃

盛衰论》中治疗虚实夹杂,尤以虚为主的脾胃病的方

剂,也是李东垣“补中升阳,兼泄阴火”学术思想的

具体体现[1]。李东垣在创制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时

运用了《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笔

者对其遣方用药依据的理解较为困难,直到阅读《辅

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时发现,

运用该书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解释补脾胃泻阴火升

阳汤之用药特点更加清晰,现将对该方的理解及临

证验案报告如下。

1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方义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由柴胡(一两五钱)、炙

甘草(一两)、黄芪(一两)、苍术(泔浸,去黑皮,切

作片子,日曝干,锉碎炒,一两)、羌活(一两)、升麻

(八钱)、人参(七钱)、黄芩(七钱)、黄连(去须,酒

制,五钱,炒)、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

权)组成,全方徐补中气、升阳泻火,临床治疗脾胃

虚弱、阴火内盛之内伤劳倦病症疗效较好。

《脾胃论》方后注对药物煎服法及服药期间饮

食宜忌进行了详细论述,如忌饮酒,忌湿面、大料等

大湿热类食物,以免助火邪而更伤元气;忌冷水、寒

凉淡渗之物及水果,以免阳气不能生旺;宜食温热、

清淡之物,以助阳气升发等。同时指出,临床应用

需随症加减:如患者肾火旺,或督、任、冲三脉充盛,

则加黄柏、知母;如患者小便短赤、涩痛,当利小便;

如大便艰涩,则当通利大便。诸如此类,并主张“病

去勿再服”,以顾护脾胃之气。[2]16

2 运用《素问·藏气法时论》理论分析补脾胃泻阴

火升阳汤

《素问·藏气法时论》[3]中对“五脏苦欲补泻”

理论论述如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

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

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

补之,酸泻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

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

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

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

之。”苦,即“苦于;被……所苦”,肝心脾肺肾之苦

分别以急食“甘缓”“酸收”“苦燥”“苦泄”“辛润”

以治。欲,即“想要得到;需要”,五脏之欲可通过五

味补泻来调整。补泻是通过五味来纠正五脏运化

之太过或不及,并调整气的虚实变化的一种手段,

即调整气机的运行方式[4]。补为顺应其生理机能及

特性,亦为从其所欲;泻为调整病理状态,亦为逆其

所欲。

基于《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探析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李瀚林 1 魏陵博 2 戎冬梅 2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济南250355 ;2.青岛市中医医院,山东青岛266033)

摘 要 李东垣运用《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治疗脾胃虚弱,并创制了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但遣方

用药之依据所述简略,理解较为困难。《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为梁代陶弘景所撰,于敦煌藏经洞

流出后毁佚,经多方辗转,最终张大昌及其弟子手抄卷流传至今。通过对比《辅行诀》和《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关于五

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差异,并运用《辅行诀》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分析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发现该方遵循了“脾德在缓。

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的原则,治以升阳为主,对内伤虚损病的治疗有显著疗效。附验案2则

以佐证。

关键词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五脏苦欲补泻

基金项目 青岛市医疗卫生重点学科项目(青卫科教字〔2019〕9号);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国中医

药人教发〔2017〕24号)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18

第60页

治法方药

54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

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可

见甘(土之本味)味药如芪、参、甘草,可以补脾胃缓

肝急,苦(水之本味,土克水)味药如芩、连、术,可以

燥湿及泻脾,唯独未提及辛味药,且整篇论述无法运

用五行生克理论自圆其说,令人费解。

3 《辅行诀》和《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

泻理论之异同

《辅行诀》言:“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

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德在耎,故经

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5]4,

“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

食苦以燥之”[5]6,“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

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

也”[5]8,“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

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致津液也”[5]8。《辅行诀》记

载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与《素问·藏气法时论》所

论述有较大区别,除肝脏病证相关记载完全一致外,

其他四脏均有不同,两书所述五脏苦欲补泻之异同

见表 1。

表1 《辅行诀》和《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之异同

五脏 补

(本味)

泻(克我之味) 急食(我克之味)

《素问·藏气法时论》 《辅行诀》 《素问·藏气法时论》《辅行诀》

肝 辛 酸 酸 甘 甘

心 咸 甘 苦 酸 酸

脾 甘 苦 辛 苦 苦

肺 酸 辛 咸 苦泄 辛散

肾 苦 咸 甘 辛 咸

徐浩[6]认为,《辅行诀》中五味补泻法完全契合五

行生克规律,笔者认同其观点:取五脏之本味为补,

取“克我”之味为泻,急食“我克”之味以解我所苦。

其五行制化较《素问·藏气法时论》记载更加系统、

更有规律。

4 运用《辅行诀》理论分析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药物组成按五味可以分为

“辛、苦、甘”三种。柴胡、羌活、升麻属于辛味药,黄

连、黄芩、苍术属于苦味药,炙甘草、黄芪、人参属于

甘味药,正合《辅行诀》记载的“脾德在缓,故经云:

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5]3。辛

味药可以治疗木不疏土,辛能补肝,肝主疏泄,故能

调畅人体全身气机,从而协调脾胃升降,使水谷精微

得以运化、输布;湿邪易困遏脾气,使脾气不能上升,

通过急食苦味药以祛湿邪,则脾运得健,脾气得升;

甘味补脾,故以甘味之人参、炙甘草、黄芪补养脾胃。

总览全方,不难发现该方调理脾脏是采取了《辅行

诀》中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一补一泻一急食”的组方

原则。

本方所治病机尚有阴火亢盛的因素,其中“阴

火”病机具体含义较多,笔者认为《脾胃论》[2]32中

“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

火也。起于下焦,其系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

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的观点更符

合临床实际,总结起来阴火的本质便是元气亏虚,

又有火热,即心之君火和肝肾相火亢盛,乘于脾胃

之位,表现为土虚木郁、心火旺盛的征象,出现乏

力、心烦、纳少等症状,皆可使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

汤治疗。方中黄芩、黄连、石膏可起泻火之效,另根

据徐浩等[7]对《辅行诀·汤液经图》的研究可知,苦

甘化咸,咸能补心,辛甘化苦,苦能泻心,从而调节

心的生理特性。

5 运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辨治要点

《脾胃论》方后注记载:“宜温食及薄滋味,以助

阳气。大抵此法此药,欲令阳气升浮耳,若渗泄淡

味,皆为滋阴之味,为大禁也。”从方后服药宜忌分

析,该方的主导思想为升阳气,从全方用量来看,味

辛升阳之柴胡、羌活、升麻共三两三钱用量最多,味

甘补脾之甘草、黄芪、人参共二两七钱次之,味苦清

湿热之苍术、黄芩、黄连共二两二钱最少,亦体现了

这一思想。究其原因,东垣认为本方所治病机以脾

虚清阳不升为本、阴火亢盛为标,体现了徐补中气、

升发元气的治疗思路[8],也体现了益气升阳、辅降阴

火的对立统一的用药特色[9]。

总览《脾胃论》,可以发现其所载方剂的药物总

体用量较轻,王玉超[10]认为若用药量重,易耗散肺

气,于智敏[11]认为李东垣治疗内伤病,主张循序渐

进、缓以图功,反对用药过当,损伤脾胃。本方用量

每日仅为三钱,上午分 2次服用,而且隔日1次,通过

计算可知,1剂药约服 54 d,可见所治患者应为脾胃

亏损,脾失健运日久,恐不能耐受大量药物,故药量

轻清旨在顾护胃气,防药物碍胃更伤正气。

笔者认为在临床使用中应根据脾虚、火盛、肝郁

三方矛盾的主次来确定三类药物的用量,并临证调

整,不必拘泥于原方用量,使用该方剂量不必太大,

服用疗程为 2个月左右,用药可根据时令等加权变

化,如方中记载石膏“长夏微用,过时去之”。

6 验案举隅

6.1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气阴两虚案

王某,男,54岁。2020年10月22日初诊。

主诉:心悸时作1年余,乏力伴心烦失眠 2个

月。患者 2019年 3月至今在劳累后出现心悸、胸闷

第61页

治法方药

55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症状,伴气促、冷汗,无黑朦、晕厥、胸痛、意识丧失、

恶心呕吐,自觉心律不齐,每次持续约1 h,休息后缓

解,于当地医院就诊,确诊为“冠心病,阵发性房颤”,

予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比索洛尔等药物治疗后好

转,但遇劳累或情绪紧张则房颤复发。2019年 9月

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后症状好转。规律服用瑞舒

伐他汀 5 mg每晚1次、缬沙坦 80 mg每日1次、琥珀酸

美托洛尔缓释片 71.25 mg每日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

片 20 mg每日2次、达比加群酯胶囊110 mg每日2次。

刻诊:心悸时作,乏力明显,时感焦虑,纳可,失眠,二

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无力。西医诊断:冠心

病,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中医诊断:心悸病(气阴两

虚证)。维持上述西药治疗。中医治法:补中益气,

升阳泻火。方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合丹参饮化

裁。处方:

黄芪15 g,党参15 g,炙甘草12 g,黄芩12 g,黄

连 9 g,苍术12 g,柴胡 6 g,升麻 9 g,羌活 9 g,丹参

15 g,砂仁12 g,佛手12 g,葛根12 g,青蒿15 g,酸枣

仁 30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2020年10月29日二诊:患者诉乏力失眠减轻,

舌脉同前。初诊方加前胡12 g、瓜蒌15 g,14剂。

2020年11月12日三诊:患者诉症状明显好转。

二诊方加土鳖虫 9 g,14剂。

治疗后患者心慌乏力失眠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按:本案患者就诊前经射频消融术治疗后,房

颤止,但仍有心悸乏力、心烦失眠、精神焦虑等症,

考虑为心火亢盛,耗伤心阴,乏力乃壮火食气所致,

眠差乃阴不濡阳、阳不入阴所致,符合“中气虚,阴

火盛”的病机。予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主方,甘

味补脾胃之虚,辛味火郁发之,苦味兼泻阴火,辛甘

化咸补心,以缓解患者心悸的症状。又因患者原发

病为心血管病,加丹参饮化裁,去檀香之燥烈,加温

和之佛手,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

明,葛根、青蒿中的葛根素、青蒿素成分有明显抗心

律失常作用[12-13] ;患者眠差,加酸枣仁养心安神。考

虑患者冠心病病史,二诊加前胡、瓜蒌,宽胸散结。

三诊加土鳖虫破血逐瘀,使血脉和畅。药证合拍,

诸症好转。

6.2 心衰伴便秘阴虚火旺案

罗某某,女,81岁。2019年10月30日初诊。

主诉:乏力心悸,便秘 3月余。患者 3个多月前

因患感冒诱发肺炎与心衰,入院经抗生素和抗心衰

治疗后,肺部炎症得到控制,纠正心衰症状后出院。

刻诊:不愿活动,乏力明显,动则心悸,诉不可服用补

益之品,服后则口干心烦失眠,便秘加重,目前必须

服通便药物(具体不详),大便数日一行,腹胀,纳可,

眠差,小便调,舌尖红、舌苔薄白,脉弦数。查体:血

压164/82 mmHg(1 mmHg≈0.133 kPa)。西医诊断:

冠心病,心功能Ⅲ级;中医诊断:心悸病(阴火旺盛

证)。治法:滋阴泻火。方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合

增液汤加减。处方:

黄芪15 g,人参12 g,炙甘草12 g,黄芩12 g,黄

连12 g,苍术12 g,升麻 6 g,羌活 9 g,北柴胡 6 g,玄

参15 g,生地黄15 g,麦冬15 g,防风 9 g,连翘 12 g,

炒莱菔子12 g,炒神曲12 g,姜厚 朴12 g,刺五加

15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2019年11月6日二诊:患者诉乏力心慌较前改

善,但大便仍干,舌脉同前。初诊方去黄芩、黄连,加

瓜蒌15 g、白芍12 g、炒麦芽12 g、酒苁蓉15 g,14剂。

服药后患者可自理日常生活,大便 2日一行。

按:根据主症及病史可知本案患者属气虚,但

舌尖红为心火旺,故虽气虚但不受补,一补即阴火

旺盛,所以采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义治之。人参、

黄芪、炙甘草合为《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14]

之“保元汤”,所谓:“黄芪补表气,人参补里气,炙草

补中气”,李东垣则称此三味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

也”[2]33 ;黄芩、黄连、苍术清心火祛湿热,升麻、柴

胡、羌活散郁火,契合病机;大便秘结加增液汤以增

水行舟;防风、连翘祛风解表,疏散风热;莱菔子、神

曲、厚朴行气除胀;刺五加补肾安神。二诊患者大

便仍干,此为精血亏虚之虚秘,治疗当以补精血、润

肠燥为主,不能投以大量芒硝、大黄等苦寒泻下之

品,恐伤清阳,即使芩连也不可久服,所以二诊时去

之不用,而加瓜蒌清热涤痰、润燥滑肠,肉苁蓉补肾

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炒麦芽行气消食以健脾,白

芍养血调经以平肝。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除烦、润

燥通便之功。

7 结语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深刻反映了李东垣重视脾

胃清阳的思想,但当前该方临床应用和理论研究都

不如补中益气汤广泛,本文从《辅行诀》五脏苦欲补

泻理论分析该方,其方义符合五行生克制化理论,

较易理解。方中“辛、苦、甘”三种药味共奏补脾气、

舒肝升阳、清心火、祛湿邪之效,临床应用治疗劳倦

内伤疾病有较好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了又一思路。

《脾胃论》中共有 61首方剂,今后也可以对其他方剂

采用《辅行诀》理论加以分析,可以更深刻理解李东

垣所强调的“藏气法时论”的制方思路。总而言之,

《脾胃论》不仅是治疗脾胃虚弱病的专著,也是治疗

所有内伤虚损病之总纲。

第62页

治法方药

56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参考文献

[1] 杜依洁,杜斌.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浅析[J].中国临床研究,

2015,28(7):949.

[2] 李东垣.脾胃论[M].文魁,丁国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5.

[3] 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6.

[4] 刘金涛,李梦琳,陈子杰,等.《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

苦欲补泻理论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7):

2906.

[5] 陶弘景.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传承集[M].北京:学苑出版

社,2008.

[6] 徐浩.从《辅行诀》的研究探索经方组方法则和配伍规律

[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

[7] 徐浩,张卫华,杨殿兴.《辅行诀·汤液经图》诠释[J].江西

中医学院学报,2005,17(3):17

[8] 李玲玲,程丹,李鑫洁,等.论甘温除热法代表方应为补脾

胃泻阴火升阳汤[J].环球中医药,2020,13(6):1038.

[9] 戴永生.论东垣“升阳十七方”用药配伍特色[J].辽宁中医

杂志,2000(1):15.

[10] 王玉超.《脾胃论》用药特点浅探[J].甘肃中医,2008,21

(6):5.

[11] 于智敏.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的组方用药特点分析[J].中国

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3):57.

[12] 徐兆景.葛根素药理作用机制探讨及临床应用[J].中国现

代药物应用,2016,10(8):256.

[13] 邱晓红,杜智敏,王天群,等.青蒿素抗心律失常药理作用

研究[J].黑龙江医药,2001,14(4):271.

[14] 吴谦.医宗金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68.

第一作者:李瀚林(1995—),女,硕士研究生

在读,中医内科学专业心血管病方向。

通讯作者:魏陵博,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

研究生导师。83776028@126.com

修回日期:2021-07-21

编辑:傅如海 蔡 强

湿疹是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伴有明显瘙痒

的炎症性皮肤病[1],在我国的患病率约为 7.5%[2]。本

病常伴有剧烈瘙痒,反复发作[3],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质量。湿疹根据皮损表现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

性三个分期:急性湿疹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渗出明

显;慢性湿疹以皮肤苔藓样变为主;亚急性湿疹介于

二者之间,皮损表现为红斑、渗出、丘疱疹,也可见少

许鳞屑及浸润。

越婢加术汤出自《金匮要略》,主治“里水”,《备

急千金要方》运用其治疗“肉极”。目前本方临床多

用于治疗风湿免疫、肾病等疾病[4-5],鲜有提及其对皮

肤病的疗效。笔者认为“肉极”的描述与湿疹的急

性、亚急性期渗出表现相似,急性湿疹和亚急性湿疹

多以风、湿、热为主要病因,而越婢加术汤可治疗湿

热蕴脾、水潴肌表、风邪伤卫、风水相搏之证,临床用

其治疗湿疹,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现阐述如下。

1 湿疹病因病机

湿疹可归属于中医学“湿疮”“浸淫疮”“血风疮”

越婢加术汤治疗湿疹应用思路

曲圣元 肖战说 崔炳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摘 要 湿疹是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中医学认为风、湿、热是湿疹的主要致病因素。越婢加术汤出自《金匮要略》,

主治“里水”,《备急千金要方》运用该方主治“肉极”,“肉极”的描述与湿疹的急性与亚急性期渗出表现相似。越婢加术汤

发汗解表、利水清热,可治湿热蕴脾、水潴肌表、风邪伤卫、风水相搏之证,与湿疹的病机高度吻合,为运用本方治疗湿疹提

供了理论依据,临床运用,屡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关键词 越婢加术汤;湿疹;麻黄;石膏;苍术;白术

基金项目 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Z19110000661905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8197152627);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CI2021A03310);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CI2021A02308)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19

第63页

治法方药

57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等范畴,其最早的相关记载出现在《素问·至真要大

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虽未直接提及湿疹病名,

但首次从脏腑的角度阐释了湿疹的病因。《金匮要

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首次提出了

浸淫疮:“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

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可对应现代医学中的泛发性

湿疹,张仲景也提出黄连粉可用来治疗浸淫疮,但原

方已轶。

古代文献对于湿疹的病因病机有很多记载,多

数医家认为风、湿、热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如

《医宗金鉴·血风疮》提道:“血风疮……外受风邪,

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诸病源候论·浸

淫疮候》言:“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

《外科正宗·血风疮》记载:“血风疮,乃风热、湿热、

血热三者交感而生。”中医皮肤外科专家朱仁康也提

出湿疹的病因不外乎风、湿、热三种[6]。风邪是本病

的重要病因,风善行而数变,风盛则痒,故湿疹患者

自觉皮疹瘙痒难耐,风邪也常与湿、热等邪气夹杂致

病。湿性黏腻,当湿邪浸淫肌肤,郁久化热,可见皮

损糜烂、渗出,出现水疱、丘疱疹。火热为阳邪,易生

风动血,热微则痒,故湿疹的皮疹表现为红斑、丘疹,

局部肤温升高,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本病患者多

在禀赋不耐的基础上,又因饮食不节,或脾失健运而

致湿热内生,外感风湿热邪,内外邪气相互搏结,浸

淫肌肤,表现为对称分布的红斑、丘疹、丘疱疹,伴有

瘙痒、灼热感。

2 越婢加术汤主治

2.1 湿热蕴脾、水潴肌表 《备急千金要方·脾脏

方》云:“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

风气,下焦脚弱”,“若阳动伤热,热则实,实则人身上

如鼠走,唇口坏,皮肤色变”。此处“肉色变”和“皮

肤色变”可以理解为皮肤颜色、质地、温度的变化,

或出现了某些皮损表现,或出现瘙痒等皮肤异常感

觉。湿疹的皮损表现为在对称分布的红斑基础上

的丘疹、丘疱疹、水疱及浆液性渗出,伴有不同程度

的瘙痒,符合前文中对于“肉极”的描述。肉极的病

机,孙思邈认为:“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多

肌合,若脾病则肉色变。”可以看出,“肉极”病位在

脾,脾胃湿热蕴结,水液输布失常,导致邪气蒸腾于

肌肤,故可见皮肤的红斑、丘疹、水疱和局部渗出。

综上,笔者认为越婢加术汤可以治疗因湿热蕴脾、水

潴肌表而导致的急性和亚急性湿疹。

2.2 风邪伤卫、风水相搏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

证并治第十四》中用越婢加术汤治风水夹热之症,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

热,越婢汤主之……风水加术四两”。风水的病机为

风邪伤表,而致三焦不利,水湿潴留肌表。风邪伤及

卫表,表虚不固,故见恶风。风邪侵袭腠理,三焦通

调水道功能失常,致水湿潴留肌表,风水相搏、水气

泛滥,故见“一身悉肿”,又因内有郁热相蒸,迫津外

泄而见“汗自出”。

越婢汤有发汗解表、利水清热的功效,越婢加术

汤在越婢汤的基础上加术四两,更增强其健脾利湿

之效。《医宗金鉴·水胀石水风水》中亦提及:“风

水属阳邪,为热与凝所形成。”吴谦认为风水实为风、

湿、热邪气蕴结而成。而湿疹与风、湿、热关系密切,

风邪伤卫、水潴肌表、风水相搏、内有郁热也与湿疹

的病机高度吻合,说明越婢加术汤可以用来治疗以

风、湿、热为主要病理因素的湿疹。

综上,风湿热邪气夹杂,浸淫肌肤,可见皮损糜

烂、渗出,出现水疱、丘疱疹,热微则痒,热盛生风,故

局部肤温升高,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越婢加术

汤可治疗湿疹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症见:皮肤出现红

斑、丘疹、水疱中的一项或多项,渗出和瘙痒明显,可

伴有恶风,轻度浮肿或疼痛,自汗,大便偏稀,小便不

利,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

3 越婢加术汤药物解析

越婢汤条文的方后注为:“麻黄六两,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

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

在张仲景著作中,麻黄的最大使用剂量是六两,

分别出现在大青龙汤与越婢汤,两方共同的特点为

均能治疗由风邪导致的腠理开阖失调,而方中大剂

量麻黄可增强其疏风解表之力。《神农本草经》记载

麻黄:“味苦温……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

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中药药理学提示麻黄的

挥发油具有发汗作用[7],可用于治疗风寒外袭导致腠

理闭塞的表实证。在湿疹的治疗过程中,麻黄可以

通过调整腠理的开阖,以奏祛风解表之功,亦可宣肺

卫、利水湿。

《神农本草经》记载石膏:“味辛微寒,生山谷。

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

坚痛。”石膏功善清热,入中焦可治疗“肉极”之热。

钱乙在泻黄散中运用石膏清泻脾胃积热,这与湿疹

中脾热是相通的。有研究证实麻黄与石膏配伍有

解热作用[8],此二药正是越婢加术汤方中君药,表明

“祛风邪”和“解热邪”为本药对的主要作用,十分契

合湿疹的风、热两个因素。二药配伍使用时,既能遏

制麻黄发汗过多,也可制约石膏清热伤阳。生姜、大

第64页

治法方药

58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枣、甘草配伍使用在伤寒论中多次出现,如桂枝汤、

小柴胡汤、泻心汤及其类方,是张仲景常用来固护脾

胃的组合,能够调补中焦,使脾胃健运,营卫之气充

足,津液输布如常。

越婢汤与越婢加术汤仅有“术”一药之差,功效

却有所不同,说明术是本方中较为重要的一味药物。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原书已经亡佚,在南北朝

之前苍术与白术入药并未做明确区分[9]。《神农本草

经》中明确记载术味苦性温,可治疗“风、寒、湿”所

致的痹病、痉挛、黄疸等疾病,并且具有除热、止汗、

消食的功效,这些记载与现代苍术的功效更为相似;

而肌肉无力,久服轻身等记载与现代白术的功效更

为符合。所以临床应用时,应该根据症状进行选用。

术可健脾燥湿,在湿疹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

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也有关于麻黄白术汤的

记载:“治寒湿,身体烦疼,无汗恶寒,发热者。”可以

看出,麻黄与术配伍:麻黄得术,虽发汗可不至于过

汗;术得麻黄,可并行表里之湿。

4 临床应用

4.1 用法用量 笔者临床使用本方药物用量多为:

生 麻 黄 9~15 g,生 石 膏15~30 g,生 姜 6~9 g,大 枣

6~9 g,生甘草 6~9 g,苍术或白术10~20 g。原方中麻

黄与石膏为六两与半斤,二药用量应该偏大,大剂量

麻黄虽有增加汗出的风险,但是与石膏、术配伍,均

能防止麻黄发汗过度。若患者乏力、便溏明显,则考

虑使用白术;若患者皮损渗出明显,兼有表证,则考

虑使用苍术。

4.2 药味加减 临证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皮损情

况及全身症状进行药物加减。若皮疹潮红、肤温偏

高者,可选用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等药物清热凉血;

渗出明显、伴有全身肿胀者,可加用茯苓皮、泽泻、木

通、车前子、滑石等药物利湿;皮肤感染者,可加用蒲

公英、金银花、连翘等药物清热解毒;瘙痒明显者,常

加用白鲜皮、苦参等药物止痒;伴有纳呆、面色萎黄、

便溏者,可加用山药、陈皮等药物健脾。

5 验案举隅

朱某,男,64岁。2019年 8月26日初诊。

主诉:双手皮疹伴剧烈瘙痒反复 4年余。患者 4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红斑、水疱、脱屑,瘙痒剧

烈,曾口服、外用多种药物,疗效不稳定,终不能愈,

遂就诊于我院。刻诊:双手掌心及指间红斑,粟粒样

水疱,有渗出、脱屑,瘙痒剧烈,局部怕热,搔抓后瘙

痒加重。纳眠可,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白,脉弦。

西医诊断:湿疹;中医诊断:湿疮病,辨证为风邪袭

表、湿热蕴脾。治宜:祛风清热,健脾燥湿。予越婢

加术汤加减,处方:

生麻黄12 g,生石膏 30 g,生甘草 6 g,生姜10 g,

炒白术 20 g。7剂。每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嘱患者忌食辛辣、海鲜、油炸食品,饮食宜清淡,减少

接触洗涤物品。

2019年 9月2日二诊:患者红斑、水疱较前减

少,瘙痒减轻。原法既效,守方继服14剂。

药后患者皮损大部分消退,随访 2周未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平素喜食辛辣、海鲜之品,内蕴

湿热,加之外感邪气后发病,可见手部湿疹,双手红

斑、水疱,伴有剧烈瘙痒;湿性黏滞,故缠绵不愈;脾

胃积热发于肌表则可见局部怕热,搔抓后瘙痒加重。

结合舌质红、苔白,脉弦,符合风、湿、热夹杂的征象,

中医辨证为风邪袭表、湿热蕴脾。以祛风清热、健脾

燥湿为主要治法,故选越婢加术汤。以麻黄祛表风,

石膏泻积热,白术燥脾湿,1周便取得了较好的治疗

效果,3周皮损基本消退,病情未再反复。原方中大

枣滋腻,考虑有碍脾胃运化,故去之。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湿疹诊疗指南

(2011年)[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1):5.

[2] 路雪艳,李邻峰,尤艳明.丽水市社区人群皮肤病流行病学

调查及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24

(9):692.

[3]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725.

[4] 付会玲.越婢加术汤合五苓散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风水相搏证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20,38(2):125.

[5] 佟国莲,赵虹.越婢加术汤治疗风湿热痹的疗效观察[J].临

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1721.

[6]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

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04.

[7] 李仪奎,姜名瑛.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2 :40.

[8] 梅芬.麻黄—石膏药对配伍的化学成分、药效及代谢组学

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9] 陈蒙,林龙飞,刘宇灵,等.经典名方中“术”的本草考证[J].

中草药,2019,50(13):3237.

第一作者:曲圣元(1994—),女,博士研究生

在读,中医外科学专业。

通讯作者:崔炳南,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

研究生导师。cbn1998@163.com

修回日期:2021-07-08

编辑:吴 宁 张硕秋

第65页

医药管理

59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药事管理质量控制是医疗质量控制工作的重

要组成部分[1],医疗机构的中药饮片管理是药事管

理的重要内容[2]。作为体现中医医疗特色优势的核

心组成部分,中药饮片管理质量控制是保证中医临

床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江苏是中医药大

省,中医药综合发展实力较强,特色优势突出。江

苏省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药饮片管理质量控

制工作,2017年成立了江苏省中药药事质控中心

(以下简称省中药药事质控中心)。为了加强医疗机

构中药饮片管理,不断提高中药药事服务水平,保

障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省中药药事质控中心根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

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

质量管理强化合理使用的通知》等文件对中药饮片

管理的相关要求,结合江苏省中医药实际情况,于

2018年底组织专家对全省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

疗机构中药饮片管理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3]。检查

后总结制定了中药饮片管理现状的长期调研表,并

于 2019年 3月至 2021年 2月向省内 13个设区市 41

所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收集调研数据。现

将调研结果分析如下,为后续深化中药饮片管理质

量控制指标提出优化建议,为完善医疗机构中药药

事管理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方法 由省中药药事质控中心向全

省 41所三级中医医疗机构(35所)和中西医结合

江苏省三级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管理

现状分析及质量控制指标优化建议

张 倩 1,2 陈 蕾 1,2 赵林钢 1,2,3 刘史佳 1,2 张天南 1,2 束雅春 1,2 姚 毅 1,2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2.江苏省中药药事质控中心,江苏南京210029;

3.江苏省中医院江北院区,南京市六合区中医院,江苏南京211599)

摘 要 目的:收集整理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江苏省41所三级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管理现

状,为江苏省中药药事质控中心中药饮片管理质量控制指标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围绕中药饮片品种数和

炮制品种数、采购验收和使用管理、特殊中药饮片管理、门诊和病区住院人次、中药饮片处方调配量和代煎率、处方点评数

和药学专业技术人员配置,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结果:在41所医疗机构中,35所(85.37%)使用中药饮片品种数有

400~600种,36所(87.80%)炮制品品种数占比10%~50%。27所(65.85%)使用毒性中药饮片,6所(14.63%)有按麻醉药

品管理的罂粟壳库存。19所(46.34%)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平均月采购次数少于5次,23所(56.10%)平均月退货1~5个品种。

40所(97.56%)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平均月销售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36所(87.80%)医疗机构月平均门诊人次分布在

1万~10万人次,31所(75.61%)病区月平均住院人次分布在1000~3000人次。门诊中药饮片平均月代煎率为3.35%~4.38%,

36所(87.80%)医疗机构门诊平均月代煎人次在5000人次以下;病区中药饮片平均月代煎率为50.77%~57.76%,36所

(87.80%)医疗机构病区月平均代煎人次在3000人次以下。29所(70.73%)医疗机构门诊平均月调配处方量在10 000张以下,

38所(92.68%)病区月平均调配处方量小于5000张。40所(97.56%)门诊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张数≥100张,38所(92.68%)

门诊中药饮片处方点评率大于0.5% ;39所(95.12%)病区中药饮片处方点评数≥30张,23所(56.10%)病区中药饮片处方点

评率大于5%。12所(29.27%)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比≥8% ;9所(21.95%)医疗机构的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在药

学专业技术人员占比≥60%。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将41所医疗机构分成3类,总结主要问题是中药饮片临床应用仍较

局限,采购验收、使用质量控制和中药处方点评工作不完善,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构成比偏低。结论:建议质控指标增设门诊、

住院中药饮片使用率和中药饮片处方比,定期抽查中药饮片采购和验收资料,加强中药饮片质量抽查和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力

度,完善医疗机构中药药事管理质量评价体系,为推进全省中药药事质量控制工作,促进中医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中药饮片;中药药事;质量控制;中医医疗机构;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中药药事质控

基金项目 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YB201918);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专项(2020ZX11);江苏省药学会

奥赛康医院药学项目(A202003)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20

第66页

医药管理

60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医疗机构(6 所)下发调研通知,召开专家会议明

确调研内容和方法,制定《江苏省中药饮片管理质

控数据上报表》。各医疗机构每月15日前上报调

研数据至省中药药事质控中心,结果由省中药药事

质控中心归纳总结。

1.2 调 查 时间 填报时间为

2019年3月15日至2021年2月

28日。

1.3 调研内容 前期现场检查

已经总结过制度设置、场地设施、

操作规程和工作记录等内容[4],本

项研究针对医疗机构中药饮片

使用、采购验收、调剂量、代煎量

和处方点评等方面,主要分为 3

个部分:

(1)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管

理:总结门诊、病区中药饮片调配

和代煎的情况,明确医疗机构中

药饮片管理责任;总结中药饮片

采购和验收情况,严格中药饮片

采购验收贮存管理。(2)医疗机

构中药饮片处方点评:落实中药

饮片处方专项点评制度的情况,

提高中药临床服务质量。(3)药

学专业人员配备情况:考察药学

和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储备情

况。具体上报内容见表1。

1.4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录入、

频数统计、直方分布图均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16软 件。聚类

分析运用SPSS 22软件,随机排列

项目,将变量同趋势化数据标准

化后,采用K-均值聚类法进行聚

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门诊和住院中药饮片使用情况

2.1.1 中药饮片品种数  41所医疗机构的中药饮片

品种均在 300种以上,其中 1所(2.44%)有 300~400

种,12所(29.27%)有 400~500种,23所(56.10%)

有 500~600 种,4 所(9.76%)有 600~700 种,1 所

(2.44%)有 800~900 种,见图 1,各医疗机构中药

饮片品种数基本稳定。各医疗机构的中药饮片炮

制品品种数和炮制品占比如图 2 所示,其中有 36

所(87.80%)医疗机构的中药饮片炮制品占比分布

在 10%~50%,且炮制品品种数> 100种。丰富的炮

制品可保障中医临床多元化治疗的需求,江苏省优

势特色中药传统炮制技术传承仍有待加强,特别是

传统中药炮制和临方炮制技艺,对名老中医的特色

处方及经典名方应用都有实践意义。

表1 江苏省中药饮片管理质控数据上报表内容

上报

项目 上报内容

医疗

机构

中药

饮片

管理

中药饮片品种数

所有饮片品种数

饮片炮制品种数

(炮制品占比)

毒性中药饮片品种

按麻醉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品种

毒性中药饮片的品种数及名称

按麻醉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品种数及名称

供货单位是行政部门认定、具有合法资质

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批发企业数

医疗机构中药饮片采购验收情况

中药饮片月采购次数

中药饮片月退货次数、

品种名称及原因

中药饮片销售金额 中药饮片月销售金额

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 月门诊人次

月病区住院人次

中药饮片月代煎人次

门诊中药饮片月代煎人次

(门诊中药饮片月代煎率)

病区中药饮片月代煎人次

(病区中药饮片月代煎率)

中药饮片调配处方数 门诊中药饮片月调配处方数

病区中药饮片月调配处方数

医疗机

构中药

饮片处

方点评

门诊、病区中药处方点评率

门诊中药饮片处方点评数

(门诊中药处方点评率)

病区中药饮片处方点评数

(病区中药处方点评率)

医疗机

构药学

技术人

员情况

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数

(仅药学岗位)

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数

(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比)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数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比)

图1 按中药饮片品种数量分类的医疗机构数量分布

第67页

医药管理

61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2.1.2 毒性中药饮片品种和按麻醉药品管理的中药

饮片品种  在毒性中药应用方面,14所(34.15%)

医疗机构没有使用毒性中药饮片,24所(58.54%)

医疗机构使用1~9种毒性中药饮片,3所(7.32%)

医疗机构使用 10种以上毒性中药饮片。品种稳定,

常用品种为生川乌、生草乌、生天南星、生半夏,主

要用于院内制剂的调配,均按照《医疗用毒性药品

管理办法》管理、使用和贮存。6所医疗机构有按麻

醉药品管理的罂粟壳,且按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

品管理条例》规范使用和贮存。近期文献报道,我

国毒性中药整体使用情况堪忧,调查全国毒性中药

饮片在生产、使用及流通环节的情况,发现毒性中药

的品种与用量在临床实践中大量减少,部分临床中

医不敢用或已经不会用,导致一系列问题产生[4]。保

证毒性中药临床稳定供应,不仅有利于发挥其独特

的临床疗效,而且有利于中药特色炮制工艺的传承

和发展。

2.1.3 中药饮片采购和验收情况 前期现场检查发

现全省部分医疗机构中药饮片采购入库环节的质量

评估工作开展不完全,如对供应商资质备案不全、审

查不严、未做到动态评估管理等[3]。本次调研结果

显示:具有合法资质的供货单位数量在10家以上的

有 4所(9.76%)医疗机构,供货单位 6~10家的有17

所(41.46%)医疗机构,供货单位 0~5家的有 20所

(48.78%)医疗机构,仍有部分医疗机构的供应商合

法资质不齐全。

有 19所(46.34%)医疗机构中药饮片月采购

次数少于等于 5次,15所(36.59%)医疗机构月采

购 次 数 6~25次,6所(14.63%)医 疗 机 构 超 过 25

次,见图 3,与现场检查的结果相符。受到新型冠

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同比 2019年 3月,2020年

3月有 20所(48.78%)医疗机构的中药饮片采购

次 数 减 少;同比 2019年 4月,2020年 4月有 18所

(43.90%)医疗机构的中药饮片采购次数减少。中

药饮片采购情况结果提示应加强中药饮片采购监

督制度,落实符合规定的采购程序和定期评估供应

商资质。

图3 2019年3月—2021年2月按中药饮片月平均采购次数分类的医疗机构数量

在中药饮片入库质量验收方面,与前期现场

检查的结果一致[3],没有中药饮片退货的有 6所

(14.63%)医疗机构,月平均退货1~5个品种有 23所

(56.10%)医疗机构,月平均退货 6~10个品种有 5所

(12.20%)医疗机构。退货频次最高的品种为全蝎、

僵蚕和山慈菇,均为近年来中药材市场易出现质量

问题的品种[5]。中药饮片的主要退货原因是水分超

标、炮制不到位和性状不符。中药饮片验收情况结

果提示,应健全并贯彻中药饮片验收管理制度,做好

验收和养护记录。

2.1.4 中药饮片销售金额 40所(97.56%)医疗

机构中药饮片平均月销售金额均不超过1000万元

(图 4)。受到疫情影响,与 2019年 3月相比,25所

(60.98%)医疗机构 2020年 3月的中药饮片销售金

额显著下降,平均降幅 30.32%。与 2019年平均月销

售金额相比,2020年仅有11所(26.83%)医疗机构

的中药饮片平均月销售金额上升,平均升幅13.78%;

24所(58.54%)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的平均月销售金

额下降,平均降幅16.79%。

图2 江苏省三级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品种数和炮制品占比分布

第68页

医药管理

62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图4 2019年3月—2021年2月按中药饮片平均月销售金额分类的医疗机构数量

2.1.5 平均月门诊和住院人次 江苏省41所三级

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中,平均月门诊 1万

~5万 人 次 有 22所(53.66%),5万~10万 人 次 有 14

所(34.15%),10万~15万 人 次 有 4所(9.76%),

15万~50万 人 次 有 1所(2.44%);87.80%医 疗 机

构的平均月门诊人次分布于 1~10万人次。病区

平均月住院人次在 1000人以下有 1所(2.44%),

1000~2000人 次 16所(39.02%),2000~3000人 次

15 所(36.59%),3000~4000 人

次 4 所(9.76%),4000~5000 人

次 3 所(7.32%),6000~7000 人

次 1 所(2.44%),8000~9000 人

次 1所(2.44%);病区平均月住

院人次分布在 1000~3000人次

的 占 75.61%。 见 图 5。 与 2019

年相比,2020年医疗机构的门诊

和病区住院人次普遍减少,每月

均有>50%的医疗机构门诊人次

减少,平均降幅18.86%,入院人

次平均降幅14.21%。说明新型

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影

响全省各三级中医与中西医结合

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和住院量。

2.1.6 中药饮片月代煎人次 门

诊中药饮片平均月代煎人次在

5000人次以下有 36所(87.80%)

医疗机构,超过 2万人次的只有

1所(2.44%)医疗机构;病区中

药饮片平均月代煎人次在3000

人次以下有 36所(87.80%)医疗

机构,超过 5000人次的只有1所

(2.44%)医疗机构。见图 6。与

2019年 3月相比,2020年 3月25

所(60.98%)医疗机构的门诊中

药饮片平均月代煎人次显著减

少,平均降幅 36.36% ;病区平均月代煎人数平均降

幅为 35.70%。

2019年门诊中药饮片平均月代煎率为 3.35%,

病区中药饮片平均月代煎率为 57.76% ;2020年门

诊中药饮片平均月代煎率为 4.38%,病区中药饮片平

均月代煎率为 50.77%。可以看出住院患者的代煎需

求高,但门诊患者的代煎需求稳定增长。同比 2019

年,2020年 28家(68.29%)医疗机构的门诊中药饮

片代煎率增加 30.75%,说明有必要加强监督医疗机

构中药煎药管理,严格煎药全过程质量控制工作,保

障代煎需求。

2.1.7 中药饮片月调配处方数量 门诊中药饮片月

调配处方量在10 000张以下有 29所(70.73%)医疗

机构,超过10万张只有1所(2.44%)医疗机构。38

所(92.68%)医疗机构病区中药饮片月平均调配处

方量小于 5000张,只有 3所医疗机构月均调配处方

量大于 5000张。见图 7。与 2019年 3月相比,2020

年 3月26所(63.41%)医疗机构门诊中药饮片的

图5 2019年3月—2021年2月按月平均门诊和住院人次分类的医院数量

图6 2019年3月—2021年2月按门诊和病区中药饮片平均月代煎人次分类的医疗机构数量分布

图7 2019年3月—2021年2月门诊和病区平均月处方调配量分类的医疗机构数量分布

第69页

医药管理

63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月调配处方量显著减少,平均降幅 29.07% ;20所

(48.78%)医疗机构病区的调剂处方量显著减少,平

均降幅 32.91%。

2.2 中药饮片处方点评情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处方质量管理强化合理使

用的通知》规定,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每月至少开

展一次中药饮片处方点评,门急诊中药饮片处方的抽

查率应不少于总处方量的0.5%,每月点评处方绝对

数不少于100张,不足100张的全部点评,病区中药

饮片处方抽查率不少于 5%,且每月点评出院病历绝

对数应不少于30份,不足30份的全部点评[6]。调研

结果显示,40所(97.56%)医疗机构的门诊中药饮片

处方点评张数≥100张,38所(92.68%)医疗机构的

门诊中药饮片处方点评率大于 0.5% ;39所(95.12%)

医疗机构的病区中药饮片处方点评数≥30张,23

所(56.10%)医疗机构的病区中药饮片处方点评率

大于 5%。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平均点评率 2019年为

6.40%,2020年增长至 7.18%,同比2019年,2020年

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平均点评率增加12.19%。病区中

药饮片处方平均点评率 2019年为5.68%,2020年增

长至 7.74%,同比2019年增加36.27%。显示各医疗

机构处方点评率呈现增长趋势,但仍需继续加强落

实中药饮片处方专项点评制度。

2.3 医疗机构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情况 有29所

(70.73%)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包括中药

和西药)在0~8%,12所(29.27%)医疗机构占比≥8%;

9所(21.95%)医疗机构的中药学技术人员数有

0~20人,17所(41.46%)医疗机构有 20~40人,13所

(31.71%)医疗机构有 40~60人,2所(4.88%)医疗

机构有 60人以上;有 9所(21.95%)医疗机构的中药

学专业技术人员占比≥60%。见图8。说明大部分

医疗机构的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仍配备不足。

2.4 聚类分析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中药饮片管理质

量控制后续工作,选择数据中“所有饮片品种数、饮

片炮制品种数、中药饮片月平均销售金额、月门诊人

次、月病区住院人次、门诊中药饮片平均月代煎率、

病区中药饮片平均月代煎率、门诊中药饮片平均月

调配处方数、病区中药处方平均月调配处方数、门诊

中药饮片处方点评数、病区中药饮片处方点评数、药

学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和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比”,

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聚类中心是指标准化后各类

医疗机构分类的均值,可反映内部特征。当聚类中

心大于 0表示该类高于平均水平,聚类中心小于 0表

示该类低于平均水平,聚类中心值越大表示该类指

标值越高,排名越靠前,反之越小则表示该类指标值

越低,排名越靠后。

结果如表 2所示,可将全省 41所三级中医和中

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分成 3类:第1类1所,排名最优;

第 2类 22所,各项最终聚类中心指标分值均较高;第

3类18所,除门诊中药饮片处方点评数外,各项指标

分值排名均较后。结果提示省中药药事质控中心后

期可依据不同类别的医疗机构,合理优化中药饮片

管理质量控制指标。

表2 41所三级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标准化指标值 最终聚类中心(医疗机构数)

第1类(1) 第2类(22) 第3类(18)

Z所有饮片品种数 3.25021 0.31950 -0.57106

Z饮片炮制品种数 0.55910 0.25962 -0.34838

Z中药饮片平均月销售金额 6.14135 -0.05459 -0.27447

Z门诊中药饮片平均月调配处方数 5.80203 0.02496 -0.35284

Z病区中药处方平均月调配处方数 5.24501 0.13018 -0.45049

Z月门诊人次 5.48946 0.06062 -0.37906

Z月病区住院人次 3.49681 0.12452 -0.34646

Z门诊中药饮片平均月代煎率 1.82501 0.44434 -0.64447

Z病区中药饮片平均月代煎率 2.50081 0.45967 -0.70076

Z门诊中药饮片处方点评数 -0.08778 -0.19457 0.24269

Z病区中药饮片处方点评数 0.93368 0.18730 -0.28079

Z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比 1.39410 0.11309 -0.21568

Z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比 1.56705 0.34686 -0.51100

图8 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和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比

第70页

医药管理

64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3 讨论

综合调研数据,结果显示江苏省三级中医与中

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品种储备丰富,但是中

药饮片处方的临床应用仍有待发展,其中毒性中药

饮片临床应用谨慎,值得深入挖掘研究,拓展应用。

全省中药饮片管理现状与文献报道的全国及其他地

区存在共性问题,如:部分机构的中药饮片采购验收

质量控制工作不完善,中药处方点评工作待加强,中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偏低等[1,7]。为此江苏省中药

药事质控中心已召开专家会议,针对本期调研总结

的问题,依据实际情况提出建议优化质控指标,后续

将督查执行情况。

3.1 推进中药饮片临床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期间,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证明了中医

药的临床特色优势。为了进一步推进中药的广泛应

用,建议增设指标——门诊、住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

率和中药饮片处方比例,尤其关注聚类分析的第 3类

医疗机构的中药饮片临床应用情况。

3.2 加强中药饮片采购和验收监管 定期抽查各医

疗机构的中药饮片采购和验收资料,围绕工作制度、

工作流程、负责人、中药学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及执行

情况,进行考核打分。省中药药事质控中心已牵头制

订省中药饮片采购标准,推进各医疗机构建立或优

化中药饮片采购制度和供应商考核评估制度,定期

评估其供应的饮片质量,形成供应运作的良性循环。

部分医疗机构连续2年没有饮片退货,其可能原

因:一是医疗机构没有配备足够的质量验收专业技术

人员,落实中药饮片质量验收工作;二是没有配备具

有丰富经验的中药专业技术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的专

家负责,缺乏中药鉴定专业技术传承,质量验收工作

只停留在表面。中药材市场复杂,不同产地和不同基

原的中药材、不同规格等级的饮片质量差别较大;饮

片生产企业水平差距大,中药饮片质量参差不齐[5,8-9]。

省中药药事质控中心已牵头制订江苏省中药饮片规

格等级标准,并开展全省中医医疗机构中药质量验收

人员专业培训工作,将为落实全省医疗机构中药饮片

质量验收工作深入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3.3 加强中药饮片质量抽查 养护工作对采购验

收进入仓库的中药饮片质量至关重要。前期调研显

示,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的仓库贮存面积不达标,尤

其在梅雨季节等特殊月份,在日常贮藏中更容易出

现霉变、虫蛀等常见问题[3]。建议加强养护和贮存管

理,配备有效的养护措施,落实相关工作记录[7]。针

对市场长期容易出现问题的品种,应该及时总结并

提前做好质量调研,加强质量抽查频率,确保在库期

间中药饮片的质量。

3.4 推进建立从种植到临床的中药饮片质量可追

溯体系  2021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

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道地中药材提升工

程,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引

导医疗机构、制药企业、中药饮片厂采购有质量保

证、可溯源的中药材[10]。建立从种植到临床的中药

饮片质量可追溯体系,将为优质中药饮片的稳定供

应,发挥临床中医特色优势保驾护航,医疗机构应积

极响应参与建设道地药材质量可追溯体系工作,并

将此纳入中药饮片管理的质控指标。

3.5 加强落实中药饮片处方点评  处方点评是医疗

机构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和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11]。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三级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医疗

机构都已开展处方点评工作,但仍有部分医疗机构

的点评工作量不够,且点评分析不够深入。建议依

据门诊和住院人次及中药饮片调剂处方量,增加相

关指标,如每百张床位临床中药师配备人数、门诊和

病区中药处方审核率及中药处方点评合格率等,保

证临床中药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6 优化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结构  《三级医疗机构

评审标准》要求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比≥8%,中药学

专业技术人员在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中占比≥60%[12]。

全省仍有部分三级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中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且近两年人员变动较

小,与前期调研结果一致[13]。应当按照临床实际需

求,合理增加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并制订中药学专

业技术人才培养发展计划,保证各岗位人员结构合

理,促进工作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中药饮片临床应

用广泛,省中药药事质控中心重视中药饮片管理质

量控制工作,将持续优化中药饮片管理质量控制指

标,不断健全和完善医疗机构中药药事管理质量评

价体系,为全省中药药事质量控制工作的持续发展

提供有力保障。

(致谢:感谢江苏省中药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中

心及其下属各医疗机构对本研究工作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左玮,刘莹,杨丽娟,等.2014年全国医院药事管理质量控

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房,2017,28(31):432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

《全国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管理专项检查方案》的通知[EB/

OL].(2016-05-24)[2021-07-26].http://www.satcm.gov.

cn/yizhengsi/zhengcewenjian/2018-03-24/3158.html.

第71页

文献研究

65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3] 陈蕾,姚毅.江苏省三级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中药

药事和抗菌药物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业,2020,

29(12):29.

[4] 卫云.毒性中药品种的用法用量及其管理措施分析[J].北方

药学,2017,14(4):175.

[5] 张萍,李明华,石岩,等.2017年全国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概

况[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21):4198.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

药饮片处方质量管理强化合理使用的通知[EB/OL(]. 2015-

12-17)[2021-07-26].http://www.satcm.gov.cn/yizhengsi/

gongzuodongtai/2018-03-24/2698.html.

[7] 王琴,徐德生,刘力.上海市22所二、三级中医、中西医结

合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管理现状及优化建议[J].中国药房,

2018,29(11):1449.

[8] 张萍,李明华,石岩,等.2017年国家中药饮片专项抽验质

量概况[J].中国药事,2018,32(10):1330.

[9] 张雪,孙婷,孙婉萍,等.我国中药饮片行业发展现状及存

在的问题研究[J].中国药房,2018,29(13):1734.

[10]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

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EB/OL].(2021-02-09)

[2021-07-26].http://www.satcm.gov.cn/xinxifabu/guowuyuanxinxi/2021-02-09/20093.html.

[1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

加强中药饮片管理保证用药安全的通知[EB/OL].(2015-

12-17)[2021-07-26].http://yzs.satcm.gov.cn/gongzuodongtai/2018-03-24/2901.html.

[12] 国家 卫 生 健 康 委 员会.国家 卫 生 健 康 委 关于 印 发

三 级 医 院 评 审 标 准(2020年 版)的 通 知[EB/OL].

(2020-12-21)[2021-07-26].http://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2020-12/28/content_5574274.htm.

[13] 赵林钢,黄蓉,谭喜莹,等.江苏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

中药师人力资源调查分析[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9,27

(2):157.

第一作者:张倩(1985—),女,中药学博士,

副主任中药师,研究方向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

通讯作者:赵林钢,药学硕士,主任中药师,硕

士研究生导师。zhaolingang001@sina.com

收稿日期:2021-08-26

编辑:吴 宁

小儿夜啼是婴儿期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1],是指

小儿白天能安静入睡,但入夜则啼哭不安,或时哭时

止,或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或伴有惊恐状,多见

于1岁以内婴幼儿。“夜啼”病名,首见于隋代巢元

方《诸病源候论》。古往今来,关于夜啼的论述十分

繁芜,现从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入手,对历代重要

医籍中关于夜啼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如下。

1 病名

综合分析夜啼诸多称谓的历史,可归纳为以下 2

种分类命名方法。

1.1 以病性 命 名 南 宋 陈 言《三 因 极 一 病 证

方 论》载 有“小 儿 夜 啼 有 四 证 :一 曰 寒,二 曰

夜啼源流考

孟 璐 陈 斌 李富震 王 兵 姜德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 要 系统梳理历代重要医籍,对夜啼的源流进行考证。因夜啼之别名众多,故将其以病性、病因分类命名。将其

病因病机整理概括为外感寒邪、母乳染疾、阴盛脏冷、胎寒致啼、胎热致啼、心火热盛、心气不足、惊气传脏、人物客忤、瘀血

内停和重舌口疮等11类。将治法概括为安神开窍法、清热法、温脾散寒法、温肾散寒法、培土生气法、活血化瘀法及针灸、

推拿法等,以期方便查阅及指导临床。

关键词 夜啼;源流;病名;病因病机;治疗

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江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LPGZS2012-1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姜德友全国名

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龙江医派研究”基金项目(ZHY12-Z095);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基

金项目(20173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科研项目(JCQNSK-Ⅱ-09)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21

第72页

文献研究

66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热……”,此处提及寒啼、热啼。清代沈金鳌《幼

科释谜》云 :“钱乙曰 :小儿惊啼者,谓睡梦中忽

然啼而惊觉,邪热乘心也,安神丸。寒夜啼者,脾

脏寒冷,当夜阴盛之时相感,故痛而啼也……热

夜啼者,腹热痛,夜啼面赤,唇焦便赤”,提及寒

夜啼和热夜啼。

1.2 以病因命名 本病多为其他疾病伴随症状,如

发生于惊风、胎风、客忤、积滞、母乳染疾、腹痛、重

舌口疮、鹅口疳、痘疮等疾病之后[2]。《诸病源候论》

中提及“惊啼”,又名胎惊夜啼。由于肝气未充,胆

气怯而易惊,引起啼哭惊惕。如包裹衣着不当,感

受风寒,或哺乳不当,饮食不节,也会引起啼哭惊

惕。另提到“小儿有躽啼”,认为小儿在胎时其母伤

于风冷,邪气入于胞宫,伤于脏腑,出生后邪犹在儿

腹内,邪动与正气相搏则腹痛,故躽张蹙气而啼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及:“小儿夜啼……三曰重

舌口疮,四曰客忤。”包括重舌口疮啼和客忤啼。元

代曾世荣《活幼心书》言:“夜啼者,有惊热夜啼,有

心热夜啼,有寒疝夜啼……”明代《普济方》谈及十

啼:“惊啼、夜啼、躽啼、盘肠气吊啼、惊风内吊啼、

胎寒胃冷啼、胎热伏心啼、心腹刺痛啼、邪干心痛

啼、乳食作痛啼。十者大同而小异。”

2 病因病机

夜啼常伴发于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其病因

病机多而杂,经整理概括为外感寒邪、母乳染疾、阴

盛脏冷、胎寒致啼、胎热致啼、心火热盛、心气不足、

惊气传脏、人物客忤、瘀血内停和重舌口疮11类,现

分别论述如下:

2.1 外感寒邪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寒则腹

痛而啼,面青白,口有冷气,腹亦冷,曲腰而啼,此寒

证也”,认为外感寒邪入于体,小儿因腹痛而曲腰夜

啼。清代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云:“惟有水湿风

冷之气,入于脐中,儿必腹胀脐肿,日夜啼叫,此脐风

之初发也”,认为小儿啼哭乃因水湿风冷之气入体。

2.2 母乳染疾  魏晋陈寿《华佗论》云:“乳气寒虚

冷,令故便青而啼”,认为小儿夜啼是为乳气虚寒所

致。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病气到乳,汁必凝

滞,儿得此乳,疾病立至……或为夜啼”,认为乳母若

病气到乳,通过哺乳则小儿病至,随证治母,母安儿

亦安。《幼科证治准绳》引《宝鉴》云:“凡乳母动气,

则为气乳,令儿面黄白,乳哺减少,夜啼,哯乳”,认为

乳母生气可致小儿夜啼;再云:“乳母淫佚,情乱乳

儿,令吐泻身热,啼叫如鸦,不治”,认为乳母淫乱,通

过哺乳会致小儿夜啼。

2.3 阴盛脏冷 《诸病源候论》[3]云:“小儿夜啼者,

脏冷故也。夜阴气盛,与冷相搏则冷动,冷动与脏气

相并,或烦或痛,故令小儿夜啼也。”北宋太医院编

纂《圣济总录》言:“天之阴,阴中之阴也,夜为阴盛

之时,凡病在阴者,至夜则邪气亦甚,婴儿气弱,腑

脏有寒,每至昏夜,阴寒与正气相击,则神精不得安

静,腹中切痛,故令啼呼于夜,名曰夜啼。”元代朱震

亨《丹溪心法》载:“夜啼,小儿脏冷也。阴盛于夜

则冷动,冷动则为阴极发燥,寒盛作疼,所以夜啼而

不歇。”以上均认为小儿夜啼是因夜晚阴盛冷动入

脏而致。

2.4 胎 寒 致 啼 《活 幼 心 书》[4]云:“有 寒 疝 夜

啼……有遇黄昏后至更尽时,哭多睡少,有啼声不

已,直到天明,乃胎中受寒,遇夜则阴胜而阳微,故

腰曲额汗,眼中无泪,面莹白而夹青,伏卧而啼,入

盘肠内吊之证,名为寒疝”,认为小儿在母体中即

受寒,加上夜晚阴盛,故发生腹痛急症,并发夜啼。

《万全方》云:“又有胎寒而啼者,此儿在胎时已受

病也,其状肠胃虚冷,不消乳哺,腹胀下痢,颜色青

白,而时或啼叫是也”,认为夜啼乃胎中受寒所致。

2.5 胎热致啼  明代万密斋《育婴家秘》言:“胎热

者,母娠时喜食辛热煎炒之物,或患热病,失于清解,

使儿受之。生后……或时啼叫”,认为其母若妊娠时

喜食热,或患热病未解,小儿出生后或会夜啼。《普

济方》曰:“夫胎热伏心啼者,由母妊娠之时恣食辛

酸,多味炙煿,厚衣焙服,热气熏蒸,触入胎中,致五

味毒热,伏于经,令儿恍惚,风邪暴伤,令儿惊啼,面

赤唇红,时时啼叫,是胎热伏心故也”,补充了胎热的

原因,并认为其热主要在心。

2.6 心火热盛 《圣济总录》言:“若心气不和,邪热

乘之,则精神不得安定,故暴惊而啼叫也”,认为心藏

神,神安则脏和,则小儿夜得稳眠,若心气不和,则神

不安定,则夜啼。《三因极一病证方论》[5]载:“热则

心躁而啼,面赤,小便赤,口中热,腹暖,啼时或有汗,

仰身而啼,此热证也”,认为夜啼乃小儿心火燥热所

致。《活幼心书》曰:“夜啼者……有心热夜啼……心

热者,见灯愈啼,面红多泪,无灯则稍息,盖火者阳物

也,心热遇火,两阳相搏,才有灯而啼甚,故经曰,火

疾风生,乃能雨。此其义也。”心热夜啼者夜晚上灯

则啼,乃因心热与灯火两阳相搏,故而见灯啼甚,熄

灯稍息。

2.7 心气不足 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言:“若阴

盛阳衰,心气不足,至夜则神有不安而啼叫者”,认为

心虚神乱则夜啼。《神灸经纶》载:“一小儿夜啼……

第73页

文献研究

67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究其所,自多由心气之不足”,认为心气不足会致小

儿夜啼。

2.8 惊气传脏 《幼幼新书》[6]引《小儿形证论》五

脏惊传候之三“脾脏惊风,令儿夜啼,白日多睡。”

《幼幼新书》云:“四惊邪入肾。赵氏云:令儿忽然

面上黑色,恶叫咬人,故惊啼也。”又引《惠眼观

证》言:“夜啼至晓,是惊气传心……恶声啼叫,是

惊气在肾。”总结可认为惊气入于心、脾、肾,会导

致夜啼。

2.9 人物客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客忤者,

见生人气忤犯而啼也。”《明医指掌》云:“不禁生人,

或异物触忤,便有口噤、客忤、惊啼、厥逆之变。”均

认为小儿神气未定,如骤见生人、突闻异声、突见异

物,而引起惊吓啼哭,甚或面色变异[7]。

2.10 瘀血内停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载:“何

得白日不啼,夜啼者?血瘀也”,认为瘀血内停可致小

儿夜啼昼不啼。

2.11 重舌口疮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言:“若重舌

口疮,则要乳不得,口到乳上即啼”,认为若小儿重舌

口疮,以致不能吮乳,吮乳即痛以致啼哭。

3 治疗

夜啼治法十分繁芜[8-10],通过整理古代医籍文

献,现执简驭繁,将治法概括为以下两大类,兹分述

如下:

3.1 辨证论治

3.1.1 安神开窍法 《圣济总录》记载“麝香散”治

小儿夜啼不止,面青腹胀,是中客忤。麝香辛温,开

窍,辟秽以安神止夜啼;“伏龙肝丸”治小儿夜啼,方

中丹砂、麝香开窍安神,伏龙肝温中;“莲心散”治小

儿夜啼,其中石莲心、丹砂可安神。《活幼心书》云:

“治法先解其表,宜百解散,次驱邪镇心,用苏合香

丸、琥珀抱龙丸,投之自效。”以苏合香丸、琥珀抱龙

丸开窍安神。

3.1.2 清热法

3.1.2.1 清热镇惊法 《神农本草经》记载柞(蚱)

蝉“主治小儿惊痫,夜啼”,认为蚱蝉昼叫夜止,故止

夜啼;另载白僵蚕“主治小儿惊痫,夜啼”,认为白僵

蚕之气味,顺和天运,故止夜啼。《小儿药证直诀》[11]58

记载“蝉花散”治惊风、夜啼、咬牙、咳嗽及咽喉壅

痛。方中蝉花、白僵蚕清热息风,延胡索行气活血,

炙甘草调和诸药。《圣济总录》记载真珠丸、龙齿丸

方、牛黄丸、龙角丸等方治小儿夜啼。《普济方》记

载“决明子丸”治小儿冷热无辜疳,或时夜啼,马蹄

决明子清肝镇惊。明代武之望《济阴纲目》曰:“鸡

粪涂儿脐中,极佳,男雌女雄”,鸡屎白清热解毒。

《济阴纲目》言:“儿月内啼者,用真牛黄、飞辰砂极

细末各五厘,涂儿舌上,立止”,方中牛黄清热解毒,

辰砂安神。明代《万氏家抄济世良方》提到“金箔

镇心丸”解热退惊、安神、除烦躁、可退夜啼。

3.1.2.2 清心泻火法 《小儿药证直诀》[11]51记载“花

火膏”治热证心躁夜啼,方中灯花一棵以清心热、通

小便,研上涂乳上,令儿吮之。《丹溪心法》治疗邪热

乘心型小儿夜啼,用黄连、竹叶清心火,人参、甘草补

土。汪机《医学原理》提及“夜啼汤”治小儿夜啼,

认为乳哺小儿,真阴未长,内多火热,邪热乘心,由是

躁烦啼哭,法当泻心火热为要,是以用黄连、竹茹、生

草泻火清热。

3.1.2.3 清热化痰法 东晋陈延之《小品方》言:“治

小儿夜啼,一物前胡丸方”,前胡疏散风热、降气化

痰,做蜜丸如大豆大,渐加以瘥为度。《圣济总录》记

载“半夏丸方”治小儿腹中猝痛,啼呼闷绝。

3.1.2.4 清热凉血法 《小品方》记载“马骨烧灰和

油,敷小儿耳疮、头疮、阴疮、瘭疽有浆如火灼。敷乳

头饮儿,止夜啼”,马骨甘凉,清热凉血解毒,治因疮

疡而致夜啼者。北宋《太平圣惠方》云:“治小儿夜

啼及惊热,犀角散方”,方中犀角具有清热、凉血、定

惊、解毒之功效,天麻、钩藤平肝潜阳息风,人参安

神,黄芩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

3.1.3 温脾散寒法  《华佗神方》记载“四交道中土、

灶下土,上二味各等分为末,敷之”,伏龙肝温中,可

治夜啼。《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蒜丸”治冷证

腹痛夜啼,大蒜温中健胃,用慢火煨香熟,取出细切,

稍研,日中或火上焙半干。《万氏家抄济世良方》曰:

“多啼不止,还宜暖胃为先……面黄身冷,日夜啼号

腹痛也,宜调其脾暖其胃,其疾自除。”认为治疗夜啼

当温胃散寒。《续名医类案》云:“夜啼者,小儿筋骨

血脉未成而多哭,脾脏冷而痛也。当与温中药,或花

大膏主之”[12],认为因脾脏冷痛出现的腹痛夜啼,宜

服用温中药治之。

3.1.4 温肾散寒法  《圣济总录》记载“硫丹丸”治

小儿夜啼,方中硫磺补火助阳,归肾经,铅丹镇惊。

《活幼心书》言:“有寒疝夜啼……治法去宿冷,温下

焦”,用白芍药汤、乌梅散及冲和饮加盐炒茱萸、茴

香,水姜煎服,及钩藤膏治之亦佳。

3.1.5 培土生气法  《小儿药证直诀》中以“六神散”

治面青啼哭,口出气冷,或泄泻不乳,方中人参、白

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山药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

扁豆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甘草健脾和中、调和

第74页

文献研究

68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诸药。综观全方,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则诸症

自除。《石山医案》记载一小儿惊痫夜啼之病案,认

为“小儿初生,血气未足,风寒易袭,此必风邪乘虚

而入也”。因“脾土不虚,则风邪无容留矣”,故“其

治在脾”,煎独参汤补脾治之。

3.1.6 活血化瘀法  《小品方》言:“治少小夜啼,至

明即安寝,夜辄啼,芎散方”,方中川芎活血,白术、

防己健脾祛湿。《圣济总录》载“立效散”治小儿夜

啼,方中乳香通经活血,灯花温中;及治小儿夜啼不

止方,方中以刘寄奴、地龙活血,甘草调诸药。《普济

方》载“斩邪丹”,治小儿惊积内瘹,时发肚疼,夜啼

惊叫,方中乳香、没药活血,舶上茴香温中,木香行

气,钩藤平肝。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曰:“何得白

日不啼,夜啼者,血瘀也。此方一两副痊愈”,以血府

逐瘀汤治疗瘀血内阻型夜啼,以活血化瘀。

3.2 其他疗法

3.2.1 针灸[13] 《太平圣惠方》曰:“小儿夜啼。上灯

啼,鸡鸣止者。灸中指甲后一分中冲穴一壮,炷如小

麦大”,灸中冲穴治疗夜啼。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

经》云:“百会,疗小儿惊啼,又疗多哭。水沟,治乍

哭”,以百会治疗惊啼。张介宾《类经图翼》记载治

心气不足型夜啼,灸中冲(三壮)。明代杨继洲《针灸

大成》言:“夜啼:灸百会三壮”,灸百会治疗夜啼;又

载承浆、两眉二穴治疗夜啼,“承浆青色食时惊,黄多

吐逆痢红形,烦躁夜啼青色吉,久病眉红死症真”。

3.2.2 推拿[14]  《针灸大成》言:“夜啼惊……一推三

关二十,清天河二百,退六腑一百,分阴阳、清肾水、

水底捞月各五十。”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云:“掐

总筋过天河水。清心经治口疮潮热、夜啼。”

4 结语

经系统整理夜啼的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后可见,历代医家对夜啼的认识、见解各执己见。

该病病因病机复杂,但以感寒为首要原因,如外感、

内伤或胎内、乳母受寒均可致啼,在治疗上以温脾

散寒和温肾散寒为主。若因心火热盛或胎热所致,

可以清热镇惊、清心泻火、清热化痰、清热凉血法

治之;若因心气不足或受惊、客忤所致者,可以安神

开窍法治之;若因瘀血所致,可以活血化瘀法治之。

对夜啼的治疗还有针灸、推拿等法,为其治疗提供

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5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 :123.

[2] 徐荣谦.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

299.

[3]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97.

[4] 曾世荣.活幼心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

22

[5]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381.

[6] 刘昉.幼幼新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52.

[7] 朱洧仪,徐荣谦.小儿夜惊证治溯源[J].中医儿科杂志,

2012,8(6):53.

[8] 张津,张卉.小儿夜啼的中医治法研究概况[J].现代中医药,

2018,38(1):95.

[9] 汪蕾,彭云,樊惠兰.小儿夜啼的中医诊治思路[J].中国临床

医生杂志,2018,46(11):1264.

[10] 麻玲霞,谢静.中医治疗小儿夜啼综述[J].中医儿科杂志,

2018,14(5):82.

[11]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2] 江瓘,魏之琇.名医类案正续编[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

版社,2013 :796.

[13] 邙玲玲,徐霞.毫针微刺治疗小儿夜啼的临床浅析[J].内蒙

古中医药,2020,39(12):78.

[14] 付倩,钟振环,乔晓阳,等.推拿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小儿

夜啼心脾积热证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0,

42(11):1079.

第一作者:孟璐(1993—),女,博士研究生在

读,助教,主要从事《黄帝内经》理论与临床研究和

龙江医派研究。

通讯作者:姜德友,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

生导师。jiangdeyou@126.com

修回日期:2021-08-11

编辑:傅如海

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第75页

实验研究

69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偏头痛是一种由神经血管功能紊乱引起的头

痛,部位多位于单侧,头痛呈搏动样,活动后头痛可

加重,可伴随恶心、呕吐、畏声、畏光等症状[1]。我国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偏头痛年患病率达9.3%,女性发

病率是男性的3倍[2]。近年来,偏头痛在儿童及青少

年中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变成影响儿童

及青少年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3]。西医治疗主要包

括发作期用药(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麦角类药、

曲普坦类药、CGRP受体拮抗剂)、预防性用药(钙离

子阻滞剂、抗癫痫药、β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等),

仅能临时缓解症状,且长期服用有神经系统损害、抑

郁、嗜睡、认知异常、肝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或低血压、

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历史悠

久,治疗方法多样,临床疗效显著。芎芷镇痛方是江

苏省名老中医符为民教授治疗瘀血阻络型偏头痛的

经验方,具有祛风通络、化瘀止痛之效,治疗偏头痛

疗效显著,但其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

实验观察了芎芷镇痛方对偏头痛模型大鼠挠头次

数及大脑三叉神经节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表达的

影响,从而探讨芎芷镇痛方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SD大鼠,雄性,体重 200~250 g,购

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动物合格证

号:SCXK(沪)2017-0005,自由饮 水和进 食,光

照条件为明暗各12 h,SPF级饲养室温度应保持在

20~25 ℃。动物实验的操作流程均符合动物伦理要

求,由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伦理办公室审查,伦理

芎芷镇痛方对偏头痛大鼠行为学及三叉神经节

TRPV1 表达的影响

陈炯华 1 方 雪 2 白茹雪 2 白 羽 3 严展鹏 1 李壮壮 2 周 影 2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南京210028;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3.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泰安271099)

摘 要 目的:观察芎芷镇痛方对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表达的影响,探讨

芎芷镇痛方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桂利嗪组(0.45 mg/kg)和芎芷镇痛

方低(4.69 g/kg)、中(9.38 g/kg)、高(18.76 g/kg)剂量组。各组均连续灌胃给药或等体积生理盐水7 d,均每日灌胃1次。末

次灌胃0.5 h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颈部皮下注射10 mg/kg硝酸甘油注射液的方法制备偏头痛模型。造模成功

后,按0~30 min、30~60 min、60~90 min、90~120 min记录4个时间段大鼠挠头次数。造模成功4 h后,各组大鼠麻醉取出

大脑,分离三叉神经节,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节TRPV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氟桂利嗪

组和芎芷镇痛方各剂量组大鼠各时间段挠头次数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桂利嗪组和芎芷镇痛方各剂量

组大鼠各时间段挠头次数均明显减少(P<0.05,P<0.01);在30~60 min、60~90 min、90~120 min时间段,芎芷镇痛方各

剂量组大鼠挠头次数均明显低于氟桂利嗪组(P<0.05,P<0.01)。光镜下,空白组大鼠三叉神经节少量细胞质染色呈浅

棕色,大多数细胞质未染色;模型组大鼠三叉神经节细胞TRPV1表达明显增强,大部分细胞质染色呈深棕色;各治疗组均

有部分细胞质染色呈深棕色或浅棕色,染色数量以芎芷镇痛方高剂量组最少,且颜色较浅。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氟桂利

嗪组、芎芷镇痛方各剂量组大鼠TRPV1平均光密度值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氟桂利嗪组和芎芷镇痛方各剂

量组大鼠TRPV1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减少(P<0.05);与氟桂利嗪组和芎芷镇痛方低、中剂量组比较,芎芷镇痛方高剂量组

TRPV1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减少(P<0.05);芎芷镇痛方低、中剂量组大鼠TRPV1平均光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芎芷镇痛方能改善偏头痛模型大鼠行为学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降低三叉神经节TRPV1的表达。

关键词 偏头痛;行为学;芎芷镇痛方;三叉神经节;TRPV1

基金项目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自主科研项目(BM2018024-2019015);符为民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项目

(国中医药人教函〔2018〕134号)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22

第76页

实验研究

70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批准编号:AEWC-20200519-108。

1.2 主要药物 中药材(川芎、白芷、当归、僵蚕、全

蝎、地龙)购自江苏省中西结合医院药剂科;硝酸甘

油注射液(批号:20200310),1 mL∶5 mg,北京益民

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1020289 ;盐酸氟桂

利嗪胶囊(批号:JLJORAU),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

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30003。

1.3 主 要 试 剂 兔 抗 鼠TRPV1抗 体(批 号:bs23927R),购自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羊

抗兔二抗-HRP(批号:KIT-9710)和DAB显色试

剂盒(批号:DAB-2032),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

开发公司;二甲苯(批号:1604012)、乙醇(批号:

10009257)、封片剂(批号:10004160),购自国药集

团;PBS磷酸盐缓冲液(批号:ZLI-9062),购自北京

中杉金桥公司;抗原修复液(批号:P0081)、封闭液

(批号:P0260),购自上海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4 主要仪器 显微照相系统(型号:CK31),购

自日本Olymus公司;-80 ℃低温冰箱(型号:HFU486),购自美国thermo公司;脱水机(型号:CJ-12P1)、

包埋机(型号:CB-8D),购自湖北定源医疗设备有限

公司;切片机(型号:RM2245),购自德国leica公司。

2 实验方法

2.1 芎芷镇痛方制备  芎芷镇痛方由川芎10 g、白

芷10 g、当归12 g、僵蚕10 g、全蝎 5 g、地龙 5 g共 6味

中药组成,用水提的方法提取实验用药液,第1次加

药材10倍量的水提取2 h,过滤,药渣加 5倍量的水

提取1.5 h,过滤,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得芎芷镇痛方

水提液,-20 ℃保存备用。

2.2 分组与给药 SD大鼠 60只,雄性,随机分为6

组:空白组、模型组、氟桂利嗪组(0.45 mg/kg)和芎芷

镇痛方低(4.69 g/kg)、中(9.38 g/kg)、高(18.76 g/kg)

剂量组。各组均连续灌胃给药或等体积生理盐水

7 d,均每日灌胃1次。

2.3 造模 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末次灌

胃0.5 h后,采 用 颈 部 皮 下 注 射

10 mg/kg硝酸甘油注射液的方法

制备偏头痛大鼠模型[4]。造模后,

大鼠出现双耳发红、爬笼次数增

加、前肢频繁挠头、往返运动等烦

躁不安表现,表明造模成功[5]。

2.4 观察指标

2.4.1 挠头次数 从造模成功

起,记 录 0~30 min、30~60 min、

60~90 min、90~120 min 4个时间

段大鼠挠头次数。

2.4.2 三叉神经节TRPV1表达 造模成功 4 h后,各

组大鼠腹腔注射30 mg/kg戊巴比妥钠麻醉,剪刀剪

开颅顶,剔除颅骨及大脑组织,显示三叉神经节,剥

离三叉神经节表面的硬脑膜,分离出三叉神经节,

再将三叉神经节放入甲醛固定液中保存。将固定

的三叉神经节依次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摊

片,放入载玻片,再将切片放入 60 ℃烘干机中烘干

1 h。切片脱蜡,水化,抗原修复,用蒸馏水清洗切

片 3次,5 min/次,擦干切片,用免疫组化笔化圈,再

滴入50 μL过氧化氢,孵育10 min ;用蒸馏水清洗切

片2次,5 min/次,PBST溶液清洗切片5 min ;于每个

切片上滴入 400 μL封闭液,室温下封闭1 h ;清除封

闭液,每个切片滴加一抗 50 μL,4 ℃孵育过夜;拿

出切片恢复至室温,清除一抗,PBST溶液清洗切片

3次,5 min ;每个切片加入二抗 50 μL,室温下孵育

1 h ;PBST溶液清洗切片3次,5 min/次;每个切片加

入100 μL DAB,显色后冲洗,滴加苏木精复染,蒸

馏水冲洗3 min,分化,反蓝,镜检,蒸馏水中清洗 2次

(5 min/次),脱水,盖玻片、中性树胶封片。光镜下细

胞质染色呈棕色即为有蛋白表达。在光镜100倍视野

下,用显微镜对每张切片的蛋白表达区域进行拍照,

每张切片选3个视野。用Image-Pro Plus软件计算出每

张照片中TRPV1的平均光密度值,并作统计学处理。

2.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6.0软件

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

-

±s)表示。多组间

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使用Tukey

法。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造模后各时间段挠头次数比较 结

果见表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氟桂利嗪组和芎

芷镇痛方各剂量组大鼠各时间段挠头次数均显著

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桂利嗪组和芎

芷镇痛方各剂量组大鼠各时间段挠头次数均明显减

少(P<0.05,P<0.01);在 30~60 min、60~90 min、

表1 各组大鼠造模后各时间段挠头次数比较(x

-±s) 单位:次

组别 动物数/只 0~30 min 30~60 min 60~90 min 90~120 min

空白组 10 0.80±0.32 1.50±2.46 1.00±0.41 1.00±0.47

模型组 10 24.50±3.64△△ 51.00±6.45△△ 42.70±8.31△△ 30.70±9.15△△

氟桂利嗪组 10 15.50±3.41△△* 29.00±4.31△△** 26.90±7.14△△** 22.30±5.16△△**

芎芷镇痛方低剂量组 10 17.40±1.78△△** 26.80±2.97△△**# 22.10±1.79△△**# 19.10±2.46△△*#

芎芷镇痛方中剂量组 10 14.50±2.27△△** 19.60±1.43△△**##▲ 17.70±2.49△△**## 15.70±3.15△△**##

芎芷镇痛方高剂量组 10 13.00±3.46△△**▲ 18.14±8.30△△**##▲▲ 15.40±3.20△△**##▲ 13.40±2.96△△**##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1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与

氟桂利嗪组比较,#P<0.05,##P<0.01 ;与芎芷镇痛方低剂量组比较,

▲P<0.05。

第77页

实验研究

71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90~120 min时间段,芎芷镇痛方各剂量组大鼠挠头

次数均明显低于氟桂利嗪组(P<0.05,P<0.01)。

3.2 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节TRPV1表达比较 免疫组

化染色结果见图1。空白组大鼠三叉神经节少数细

胞质染色呈浅棕色,大多数细胞质未染色。模型组

大鼠三叉神经节细胞TRPV1表达明显增强,大部分

细胞质染色呈深棕色。氟桂利嗪组多数细胞质染色

呈浅棕色;芎芷镇痛方低剂量组可见少数细胞质染

色呈深棕色;芎芷镇痛方中剂量组可见部分细胞质

染色呈浅棕色;芎芷镇痛方高剂量组可见少数细胞

质染色呈浅棕色。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氟桂利嗪组、芎芷镇

痛方各剂量组大鼠TRPV1平均光密度值显著增加

(P< 0.05);与模型组比较,氟桂利嗪组和芎芷镇

痛方各剂量组大鼠TRPV1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减少

(P< 0.05);与氟桂利嗪组和芎芷镇痛方低、中剂

量组比较,芎芷镇痛方高剂量组TRPV1平均光密

度值明显减少(P< 0.05);芎芷镇痛方低、中剂量

组大鼠TRPV1平均光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 0.05)。见表 2。

表2 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节TRPV1平均光密度值比较(x

-±s)

组别 动物数/只 平均光密度值

空白组 10 12.74±1.65

模型组 10 74.27±9.92△

氟桂利嗪组 10 29.15±9.01△*

芎芷镇痛方低剂量组 10 36.54±11.33△*#

芎芷镇痛方中剂量组 10 31.57±7.01△*

芎芷镇痛方高剂量组 10 21.33±4.61△*#▲☆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

与氟桂利嗪组比较,#P<0.05 ;与芎芷镇痛方低剂

量组比较,▲P<0.05 ;与芎芷镇痛方中剂量组比

较,☆P<0.05。

4 讨论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疾病,其具体发病

机制至今尚未清晰,但三叉神经血管学说是目前解

释偏头痛发病机制的主流学说,近年来广受重视。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能缓解血管痉挛,对血管收缩物

质引起的持续性血管痉挛有持久的抑制作用,尤其

对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效果更为明显,并有前庭抑

制作用,能增加耳蜗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前庭器官血

液循环,从而缓解偏头痛。

新近研究表明,TRPV1又称为辣椒素受体,分

布于伤害性感受器上,且TRPV1与疼痛密切相关。

TRPV1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上的非选择

性阳离子通道,对Ca2+具有高通透性[6],属于瞬时感

受 器 电 位 通 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s,

TRPs)家族成员亚型之一。内源性或外源性伤害

性刺激通过兴奋三叉神经感觉纤维上的TRPV1信

号通路,引起Ca2+内流,进而导致三叉神经感觉纤

维末梢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P物质(substance P,SP)、神

经激肽A(neurokinin A,NKA)等神经递质,引起无

菌性神经源性炎症,继而产生偏

头痛。TRP通道最早在果蝇的视

觉系统中发现,因突变体果蝇对

持续的光刺激只产生瞬时锋电位

而命名[7]。在哺乳动物中,TRPs

包括TRPC、TRPV、TRPM、TRPA、

TRPP、TRPML及TRPN七 个 亚 家

族[8]。上述7个亚家族又分别包

括不同的亚型,其中TRPV家族成

员 包 括 6个 亚 型:TRPV1-V6[9]。

目前研究发现,TRPV1、TRPV2、

TRPV3、TRPV4、TRPA1、TRPM8

表达于疼痛感受器中,与疼痛相

关[10]。1997年,CATERINA M J

等[11]首 次 在 大 鼠 背 根 神 经 节 中 克 隆 出TRPV1。

TRPV1主要表达于三叉神经节、背根神经节、淋巴结

神经节的中、小型伤害感受器神经元中[12]。TRPV1

在炎性痛、神经痛、癌性痛等疼痛疾病中发挥重要作

用。TRPV1可被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激活,内源性

激活剂包括酸(pH<5.9)、热刺激(>43 ℃)、一氧

化氮(NO)、Ca2+、Mg2+、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物等,

外源性激活剂包括辣椒素及其类似物、大蒜素、大

麻素样物质、吴茱萸碱等。TRPV1被激活后,细胞

外大量Ca2+流入胞内,伴有少量的K+

、Na+

、Mg2+等内

流,导致动作电位产生并诱发信号传导,继而引发疼

图1 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节TRPV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00)

第78页

实验研究

72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痛。YOSHIDA T等[13]研究发现,NO可通过S-硝基化

半胱氨酸途径进一步激活TRPV1。随着对TRPV1的

深入研究,研究者研发相关药物以阻断TRPV1离子

通道为靶点,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TRPV1拮抗剂如

氯丙嗪(chlorpromazine,CPZ)、钌红(ruthenium red,

RR)、碘化树胶脂毒素(I-RTX)[14],具有一定的临

床应用价值,但其多存在引起体温过高等不良反应。

偏头痛可归属于中医学“头痛”“首风”“头风”“脑

风”“厥逆头痛”“偏头风”等范畴。符为民教授认为,

偏头痛病理因素虽与风、火、痰、瘀、虚有关,但偏头

痛患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久病入络,久病必瘀,各

种致病因素均可导致脉络阻滞不通,产生瘀血,而瘀

血的产生则进一步加重头痛的程度。此外,许多偏

头痛患者合并有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致使肝郁

气滞,久则导致气血运行障碍,脉络不通,产生瘀血。

因此,符老指出瘀血阻络是偏头痛的主要病机,且贯

穿于疾病始终,并自拟芎芷镇痛方治疗本病。方中

川芎行气解郁、祛风除湿、化瘀止痛;白芷祛风燥湿、

消肿、止痛;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僵蚕化痰散

结、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全蝎息风止痉、通络止痛、

散结攻毒;地龙清热息风、活血通络。临床发现此方

可降低偏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并可降低远期复

发率,疗效显著[15]。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和当归

的主要成分阿魏酸,白芷的主要成分欧前胡素,均具

有抗炎症和抗氧化的作用[16-17]。草酸铵是僵蚕的主

要成分,具有抗凝血的作用[18]。蝎毒是全蝎的毒性物

质机制,主要包含透明质酸酶等,具有镇痛和溶栓的

作用[19]。地龙的主要成分有多肽和微量元素,地龙的

醇提取物可以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20]。这些研究说

明芎芷镇痛方的药效发挥与抑制机体炎症发生密切

相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组、氟桂利嗪组和芎芷镇

痛方各剂量组在造模成功后即出现前肢频繁挠头现

象,说明硝酸甘油可引发偏头痛,引起大鼠挠头次数

增加,且在 30~60 min内挠头次数达最高值,60 min

后各组大鼠挠头次数逐渐减少。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和芎芷镇痛方各剂量对偏头痛大鼠的行为学症状均

有改善作用,其中芎芷镇痛方各剂量的改善作用优

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且以芎芷镇痛方高剂量改善

作用最佳。

造模大鼠三叉神经节TRPV1表达均明显高于空

白组,说明硝酸甘油可增加TRPV1表达,产生偏头痛。

各给药组大鼠TRPV1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减少,提示

芎芷镇痛方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可通过抑制偏头痛

模型大鼠三叉神经节TRPV1的表达,从而治疗偏头

痛,其中芎芷镇痛方高剂量组TRPV1表达最低,提示

芎芷镇痛方高剂量抑制TRPV1表达的作用最优。

综上,芎芷镇痛方能显著减少偏头痛模型大鼠

挠头次数,改善大鼠的行为学症状,降低大鼠三叉神

经节TRPV1的表达,提示芎芷镇痛方可能是通过抑

制三叉神经节TRPV1的表达,从而治疗偏头痛。在

后续的动物实验中,可以从抗神经炎症方面研究芎

芷镇痛方对偏头痛模型动物客观指标的改善作用,

利用质谱组学技术研究芎芷镇痛方的主要成分和物

质基础,深入探讨并明确芎芷镇痛方治疗偏头痛的

作用机制,进而为芎芷镇痛方的临床推广使用提供

客观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皓缘,孙莹茹,王贺波.偏头痛慢性化机制研究进展[J].中

国疼痛医学杂志,2020,26(6):403.

[2] 郭增元.偏头痛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

2017,36(19):133.

[3] 陈锦泳,尹昭,方燕南.儿童和青少年偏头痛[J].新医学,

2009,40(12):771.

[4] TASSORELLI C,GRECO R,MORAZZONI P,et al.

Parthenolide is the component of Tanacetum parthenium

that inhibits nitroglycerin-induced Fos activation :studies

in an animal model of migraine[J].Cephalalgia,2005,25

(8):612.

[5] YAO G,MAN Y H,LUO X D,et al.Rizatriptan benzoate

influences the endogenous pain modulatory system in a

rat model of migraine[J].Neural Regen Res,2012,7(2):

131.

[6] 盛树悦,田映红,张兴梅.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抑

制剂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J].分子诊断与治疗

杂志,2020,12(5):688.

[7] COSENS D J,MANNING A.Abnormal electroretinogram

from a Drosophila mutant[J].Nature,1969,224(5216):

285.

[8] LI H.TRP channel classification[J].Adv Exp Med Biol,

2017,976 :1.

[9] 韩重阳,王晓良.瞬时受体电位通道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

进展,2008,39(1):27.

[10] 张俊,宋必卫.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在疼痛中作用的研究进

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8,32(8):644.

[11] CATERINA M J,SCHUMACHER M A,TOMINAGA M,

et al.The capsaicin receptor :a heat-activated ion channel

in the pain pathway[J].Nature,1997,389(6653):816.

[12] HUANG D Y,LI S Y,DHAKA A,et al.Expression of

the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s TRPV1,

TRPA1 and TRPM8 in mouse trigeminal primary afferent

neurons innervating the Dura[J].Mol Pain,2012,8 :66.

第79页

综    述

73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13] YOSHIDA T,INOUE R,MORII T,et al.Nitric oxide

activates TRP channels by cysteine S-nitrosylation[J].

Nat Chem Biol,2006,2(11):596.

[14] BROZMANOVA M,MAZUROVA L,RU F,et al.Comparison

of TRPA1-versus TRPV1-mediated cough in Guinea

pigs[J].Eur J Pharmacol,2012,689(1/2/3):211.

[15] 陈炯华,王永生,王国华,等.芎芷镇痛方治疗偏头痛临床

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117.

[16] 李晓强,谭余庆,李慧杰,等.欧前胡素药理作用及机制研

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18):196.

[17] 梁盈,袭晓娟,刘巧丽,等.阿魏酸及其衍生物的生理活性及

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8,37(5):449.

[18] 徐冲,商思阳,刘梅,等.僵蚕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

进展[J].中国药房,2014,25(39):3732.

[19] 宋莹,王振,乌凯迪,等.毒药全蝎药理作用研究[J].辽宁中

医药大学学报,2020,22(12):216.

[20] 黄敬文,高宏伟,段剑飞.地龙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

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8,24(12):104.

第一作者:陈炯华(1968—),女,医学博士,

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病及内

科杂病。1134107070@qq.com

收稿日期:2021-09-24

编辑:吴 宁

白塞病是一种血管炎,可累及皮肤黏膜、关节、

眼睛、动静脉、神经、胃肠道等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1]。

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部病变为白塞病典

型“三联征”[2]。中医对白塞病的认识起源于《金匮

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之为

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

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

赤、乍黑、乍白。”现多将白塞病归属于中医学“狐惑

病”范畴,临床诊疗中可根据其主要症状表现将其归

为“口疮”“阴疮”等。后世医家在汲取古代医家相

关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于现代临床诊治中不断进

行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为白塞病的辨治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法。现将部分名老中医治疗白塞病的临证

经验进行梳理和归纳如下,以馈同道。

1 脏腑相因,经络为患

《诸病源候论·伤寒病诸候下》谓“夫狐惑二

病者……此皆由湿毒气所为也”,《金匮要略心典》

云“亦是湿热蕴毒之病”,皆指出了狐惑病乃湿热毒

之气所致。现代中医学家认为白塞病的病位与肝

脾心肾相关,尤以肝脾为中心。湿热毒瘀是重要致

病因素,湿为之要。路志正认为湿邪为本病的关键

病理因素,五脏相因,肝脾为要[3-4]。周仲瑛认为湿

邪转化是白塞病症状复杂的缘由,在《格致余论》

“血受湿热,久必凝浊”的理论启发下,通过临床实

践,指出瘀热致病不容小觑,诸多因素又可耗伤气

阴,总之湿热内蕴、肝肾阴虚、络热血瘀是白塞病的

主要病机[5]。田玉美认为此病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

本,湿热蕴毒为标[6]。范永升指出本病不离肝脾,湿

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白塞病经验概述

黄淑霞1,2 殷海波1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摘 要 白塞病是一种复杂的免疫性疾病,不仅诊断困难,且西药治疗有较多不良反应。中医在本病治疗中发挥

独特的优势,临床效果良好。通过研读名老中医治疗白塞病的经验总结,发现名家们多认为白塞病的主要病因为“湿热

毒”,病机初期责之湿热毒蕴结脏腑经络,后期因于肝肾阴虚,本虚标实。治疗上大体围绕病机进行分期辨证或分型论

治,多采用经方甘草泻心汤对症或对证加减,配合外治,并注重生活调摄,可获良效,为中医治疗白塞病提供了重要的思

路和方法。

关键词 白塞病;狐惑病;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综述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673954)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23

第80页

综    述

74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性黏腻,日久变生湿热、痰血、瘀热等,病及诸脏[7]。

沈丕安特别注重奇经八脉的作用,尤其冲任二脉。

《针灸大成》言任脉“起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

里上关元,至喉咙”,冲脉“起于胞中……会于咽喉,

别而络唇口”,口腔与阴部乃白塞病溃疡高发区,从

经络言之皆为冲任二脉所过之处[8]。周彩云认为络

脉的功能特性、分布与微循环相似,结合前人的观

点,认为本病关键病机为湿热毒邪损伤络脉,阳络

伤则黏膜溃疡,阴络伤则累及心、脑、肾等脏器,毒

邪浸淫肌肤则发为结节性红斑,流注四肢则出现关

节疼痛[9]。

2 证机相因,灵活辨证

白塞病病机复杂,症状因人而异,通过中医整

体观与辨证论治,各医家在临床诊疗中逐渐形成了

自己的辨证体会。路志正抓住“湿”这一线索,将

白塞病分为湿热蕴结、上蚀下注,湿毒瘀阻、上下

相蚀,气阴两虚、湿热内蕴 3个证型[3]。张志真认为

湿热毒蕴结为本病根本病机,以此将白塞病分为 3

期:急性期以热毒蕴结为主;慢性反复期表现为阴

虚湿热或脾虚湿盛;恢复巩固期为脾肾两虚,气血

阴阳各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基于血管炎为白塞病的

病理基础,张志真特别指出血脉瘀阻与各期证型并

存[10-11]。周翠英根据湿热毒盛、络脉瘀滞的病因病

机,认为白塞病急性发作期可见热毒炽盛、血脉失

和证或湿热蕴结、血脉阻滞证;慢性缓解期可见阴

虚内热、邪阻血络,脾虚湿滞,脾肾阳虚、余邪未尽

3个证型[12]。王素芝基于临床经验认为白塞病急性

发作期以热毒之邪熏蒸为主,慢性迁延期多见脾肾

阳虚、肝肾阴虚证,兼湿热之邪留恋[13]。韩世荣根

据白塞病病因病机,认为初期以湿热毒邪内蕴肝、

脾,外侵皮肤为主;后期多因肝肾阴亏或脾肾阳虚,

湿邪留恋[14]。徐蕾认为白塞病以分期论治为宜,初

期、活动期主要以湿热毒邪为主要矛盾,随着病情

迁延,久必致瘀,疾病后期及病情平稳期,以肝肾阴

虚、阴虚火旺为主[15]。

3 各家论治,皆有所长

3.1 经方化裁,随症加减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

记载了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方中甘草四两为

君,生用清热解毒,伍以人参、大枣和中益气,健脾

化湿;黄芩、黄连味苦性寒,清热燥湿解毒;干姜、半

夏辛温,燥湿化痰,辛开苦降,降逆和胃。全方切中

狐惑病湿热蕴毒之病机。后世许多医家在此方药物

或理论基础上进行发挥,用于治疗白塞病尤其是湿

热蕴结型效果显著。对于合用西药的白塞病患者,

甘草泻心汤能够降低疾病复发率,并起到增效减毒

的作用[16]。甘草作为君药,生、炙有别,正如《本经

疏证》曰:“甘草之用生、用炙,确有不同,大率除邪

气、治金创、解毒,皆宜生用。缓中补虚、止渴,宜炙

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炎、促进黏膜

修复、增强免疫的作用[17],是治疗白塞病的常用药。

路志正着重于调中焦、健脾胃,仿甘草泻心汤之义

化裁治疗白塞病,其中生、炙甘草等量重用,常各予

12~15 g,全方补气调气和中,使湿祛热清毒解。湿

热蕴结、上蚀下注证患者溃疡轻浅、范围局限,治以

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泻脾和胃,药用甘草、姜半夏、

黄芩、黄连、干姜、茵陈、炒栀子、太子参、炒薏苡仁

等;湿毒瘀阻、上下相蚀证患者溃疡较深、范围广、疼

痛剧烈,治以化浊祛湿、解毒清热,药用甘草、黄连、

半夏、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半枝莲等;气阴

两虚、湿热内蕴证患者溃疡此起彼伏,治以益气阴、

清湿热、理肝脾,药用太子参、生黄芪、麦冬、石斛、炙

甘草、半夏、茵陈、炒薏苡仁、枳壳、盐知柏等[3,18]。范

永升在甘草泻心汤基础上加苦参、蚤休、皂角刺、佛

手、蒲公英、青蒿、积雪草等治疗白塞病,有助清热

燥湿、解毒消肿散结,从现代药理论之,具有抗炎抑

菌、促进特异性细胞免疫等功能。同时,针对常见兼

夹证进行加减:目睛红赤干涩者,酌加谷精草、木贼

草疏风散热明目;关节痛者,根据寒热偏重选加威灵

仙、豨莶草、姜黄、桂枝等,根据疼痛部位加入引经

药,上肢痛加桑枝、桂枝等,下肢痛加独活等;肾虚则

加杜仲、续断等;久病伤及气阴,或久病致瘀者,选加

益气养阴活血药,如黄精、当归、鸡血藤、赤芍、牡丹

皮之类。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养护脾胃,可选

佛手片、淮小麦、生麦芽理气和胃,还可减轻西药带

来的胃肠道反应。范永升认为白塞病患者失眠症常

责之于阴虚火旺,可伍以北秫米、淮小麦、首乌藤和

胃养心安神[7]。张鸣鹤根据白塞病“湿热毒瘀虚”的

病因,以甘草泻心汤为基础方加以清热解毒、通腑泄

浊、活血祛湿、温胃和中之药,并重视甘草的临床运

用。甘草生用偏凉长于清热解毒,炙用偏温和胃健

脾,用于调和诸药炙甘草 5 g即可,用治白塞病则用

量宜大,方可奏效,常生、炙同用各15 g,祛湿热火毒

之标,补其脾胃之虚,则脾胃健、湿毒化。另外,为尽

快使热毒祛之,生甘草常配伍大黄、黄芩、黄连、黄

柏苦寒直折,泻热通腑,使邪有出路,合用炙甘草可

避免苦寒伤胃之弊,然其性滋腻恐令人中满,不宜多

用,尤其湿热内盛诸证。张鸣鹤认为可易炙甘草以

制吴茱萸、高良姜、荜澄茄、当归等药,既温胃散寒

第81页

综    述

75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又行气活血[19-20]。周翠英基于白塞病主要侵袭血管

的特点,认为本病与中医之络脉相关,如《素问·调

经论》所言“病在血,调之络”,而甘草泻心汤治疗

狐惑病不仅是方证对应,更体现了方病对应。结合

临床辨病与辨证,周翠英基于甘草泻心汤自拟“白

塞方”:白花蛇舌草 24 g、金银花 24 g、生甘草 9 g、炙

甘草 9 g、黄连 9 g、干姜 6 g、柴胡18 g、刘寄奴15 g、

王不留行15 g、当归12 g、川芎12 g、赤芍18 g、白芍

18 g、白及12 g。全方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为主线,

兼顾调气护脾、生肌敛疮。如患者出现神经、血管、

胃肠受累等复杂情况,予“白塞方”临证加减:胃肠

道受累乃毒伤血络或久病气虚所致,酌加黄芪、生地

黄、槐花、蒲黄等;神经受累多因“虚”或“瘀”,瘀血

头痛,合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气血两虚之眩晕合用四

君子汤、四物汤加减;血管受累多因“湿热毒瘀”,需

对症用药。同时必要时应合用西药,全面改善患者

病情[12]。

3.2 遣方用药,随证治之  韩世荣认为本病初期湿

热毒邪内蕴,予甘草泻心汤合龙胆泻肝汤化裁,药

物组成:龙胆草 6 g,黄芩10 g,栀子10 g,苦参10 g,

黄连10 g,蒲公英10 g,柴胡10 g,车前子10 g,泽泻

10 g,连翘10 g,生地黄10 g,土茯苓10 g,甘草 6 g。

后期正虚邪恋,阴阳气血损伤,宜扶正祛邪,标本兼

治。若肝肾阴亏,方用杞菊地黄汤加黄连 6 g、苦参

15 g、蒲公英15 g、土茯苓 20 g以祛邪扶正;阴损及

阳,脾肾阳虚,方用肾气丸加苦参15 g、蛇床子15 g、

土茯苓 20 g、白花蛇舌草15 g、桂枝10 g以温补为主

辅以清热解毒;若久病血瘀,加丹参 20 g、牛膝15 g

等行散瘀血[14]。周彩云从络脉论治本病,结合四妙

勇安汤能够降低血液中炎症因子含量、保护血管内

皮的药理作用特点[21],将其加味作为治疗白塞病主

方,全方由金银花、玄参、当归、生甘草、赤小豆、生

地黄、赤芍、牡丹皮、浙贝母、海螵蛸、白及组成,共

奏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生肌敛疮之效[9]。赵炳南从

阴阳论治白塞病,创立“四藤方”,即天仙藤、鸡血藤、

首乌藤、钩藤,通过调和气血阴阳以纠正盛衰偏颇。

但因天仙藤含马兜铃酸易致肾损害,目前较少使用

该药[22-23]。田玉美从肝脾肾调治,邪在上清热解毒

为主,邪在下化湿渗浊为要。湿热壅盛、上蚀下注

证,治以疏肝理脾、除湿清热,常用龙胆草、炒栀子、

黄芩、车前子、木通等;中焦土虚、阴火上冲证,治

以扶土健脾、引火归元,常用党参、白术、炒扁豆、陈

皮、升麻、怀山药、薏苡仁、炙黄芪、炙甘草、肉桂;肝

肾阴虚、内挟湿邪证,治以滋养肝肾、清热解毒除湿,

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其中“三补”重于“三泻”[6]。

3.3 兼以外治,交互为用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

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皆为《金匮要略》

中狐惑病外治的记载。针对白塞病反复口腔或阴部

溃疡,发作期益加严重的情况,路志正临床常配合

外治法,以增进疗效,常用参矾汤(苦参、白矾、马鞭

草、黄柏、当归、制乳没、甘草)煎汤熏洗或坐浴;或

淡盐水清洗溃疡面后,涂敷冰硼散合锡类散[3,18]。周

翠英治疗阴部溃疡常用苦参黄柏等量煎水熏洗阴

部;口腔溃疡以荆芥、金银花、甘草、黄连、薄荷等煎

汤漱口;目赤以菊花12 g、蒲公英 20 g、蝉蜕 9 g煎汤

局部熏蒸[24]。赵炳南治疗外阴溃烂,常用蛇床子洗

方(蛇床子、当归尾、威灵仙、土大黄、苦参、老葱头、

缩砂壳)或1%黄连素溶液外洗,再敷以阴蚀黄连膏

(主要成分为乳香粉、青黛面、黄连膏);治疗口腔溃

疡选用西瓜霜、养阴生肌散、锡类散、珠黄散中任一

种,吹于患处,或用冰片二分、人工牛黄粉二分、珍珠

一分共研极细末外敷,以促进创面愈合[22]。

3.4 衷中参西,辨病用药 朱良春早在1962年就

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主张[25],随着现代药理的

研究以及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诸医家在中医理

论指导下辨证论治、遣方用药,显著提高了临床疗

效。白塞病的西药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与激素

治疗,长期应用常引起不良反应。外源性糖皮质激

素从中医角度来说属于纯阳燥热之品,壮火食气,多

用必伤阴气[26]。药理研究表明,雷公藤、甘草均有良

好的抗炎作用及激素替代作用,雷公藤还能够调节

免疫、抑制免疫[27-28]。周仲瑛针对白塞病等多种风

湿免疫性疾病擅用雷公藤,尤其对使用激素的病人,

具有增效减毒作用[5]。白塞病为血管炎,张鸣鹤认为

“炎生热毒”,“热毒”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常用清热解

毒药诸如黄芩、黄连、黄柏、连翘、白花蛇舌草、贯众、

板蓝根、半枝莲、夏枯草、青黛、土茯苓之类。同时,

治疗上辨病用药使用雷公藤,同时重用生甘草、炙甘

草以减雷公藤之毒避免脏器损伤,也利于控制病情,

帮助递减激素[19]。沈丕安认为湿热瘀毒是免疫异常

的病理产物,通过清热解毒、补肾活血通络法纠正免

疫紊乱,并重视调理冲任二脉及结合现代药理,使用

生地黄、黄芩、牡丹皮、郁金补任调冲、活血理气,在

抗血管炎方面疗效显著[8]。

3.5 调食畅志,顾护正气 白塞病起病隐秘,病程

漫长,除了药物治疗,饮食、情志等生活因素在治疗

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张志真在临床中观察到感

冒、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睡眠障碍、过劳以及女性

第82页

综    述

76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经期多为疾病诱发因素[10]。诸多医家在叮嘱病人调

节饮食、畅达情志、起居有常的同时,秉着“先安未

受邪之地”,既病防变的思想,在治疗中时时顾护正

气。张志真于治疗白塞病基本处方中加入金银花、

连翘等以清热利咽,防邪从喉入[10]。周翠英在患者

已有正虚之象时减轻苦寒伤气之药,佐扶助气血阴

阳之品[12]。另外,各位医家均强调于患者症状改善、

指标正常之后,应坚持服药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4 结语

白塞病作为系统性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诊

断标准不一,易误诊漏诊,耽误治疗。中医通过整体

论治与辨证论治,在白塞病确诊前期介入治疗,可显

著改善患者症状,甚至延缓疾病的进展,是中医治未

病思想的延伸。仲景所载“狐惑病”与白塞病相似

而不等同,各位名老中医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

继承与发展了“狐惑病”的辨治思路,主要的辨治特

点包括辨析病因病机、分清标本虚实、邪正兼顾、辨

证与辨病结合、运用现代药理针对用药,同时注重生

活饮食情志调摄、长期调理等,为现代中医治疗白塞

病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HATEMI G,CHRISTENSEN R,BANG D,et al.2018 update

of the 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Behçet's syndrome[J].Ann Rheum Dis,2018,77(6):808.

[2] 王梦迪,周静威,孙卫卫,等.白塞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风

湿病与关节炎,2017,6(4):70.

[3] 岳树香.路志正教授从湿论治白塞氏病经验[J].中国中医急

症,2009,18(7):1114.

[4] 毛宇湘.路志正教授治疗白塞病临床经验管窥[J].世界中西

医结合杂志,2012,7(4):285.

[5] 李玲,周学平.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白塞病经验拾粹[J].中

华中医药杂志,2019,34(3):1023.

[6] 吕烈洋,李云海,蔡蓉.名老中医田玉美治疗狐惑病经验总

结[J].光明中医,2016,31(18):2647.

[7] 沈俊晔,谢志军,范永升.范永升辨治白塞氏病经验[J].中国

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9):83.

[8] 陆瑾.沈丕安治疗白塞病经验[J].河北中医,2012,34(5):

646.

[9] 李南南,韩淑花,王鑫,等.周彩云运用四妙勇安汤加味治

疗白塞病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7,36(9):813.

[10] 张海滨.张志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白塞病

慢性反复期的用药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11] 张洁.张志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化凉血方治

疗白塞病湿热毒结证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

学,2017.

[12] 王盼盼.周翠英教授治疗白塞病的经验[D].济南:山东中

医药大学,2015.

[13] 刘茜.王素芝辨治白塞病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

1(1):78.

[14] 申树林.韩世荣名中医治疗白塞综合征的经验[J].广西中

医药,2016,39(3):52.

[15] 景嵘月,徐蕾.徐蕾教授治疗白塞病经验及验案二则[J].风

湿病与关节炎,2017,6(10):46.

[16] 陈永,王慧,管剑龙.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病的近10年研

究概览[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2):412.

[17] 李想,李冀.甘草提取物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江苏中医药,2019,51(5):81.

[18] 冉青珍,路洁,路喜善,等.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狐惑病经

验总结[J].国医论坛,2013,28(1):11.

[19] 娄俊东,梁辉,张立亭.张鸣鹤教授治疗白塞病的经验[J].

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50.

[20] 康成辰,刘昆仑,张立亭.张鸣鹤教授治疗白塞病中甘草

的应用[J].四川中医,2014,32(4):18.

[21] 郑亮,王梦月,陈钟,等.四妙勇安汤研究进展[J].中成药,

2019,41(6):1365.

[22] 孙刘红,张苍,蔡念宁.浅谈赵炳南治疗狐惑病的经验

[C]//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赵炳

南学术思想研讨会、全国皮肤科中医外治高级研修班论

文集.2009 :184.

[23] 徐景娜,娄卫海.赵炳南调和阴阳法治疗白塞氏病经验总

结[J].北京中医药,2019,38(12):1167.

[24] 刘英,樊冰,孙素平.周翠英教授从湿热毒论治白塞病

(狐惑病)[C]//全国第十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

论文集.2012 :288.

[25] 朱步先,朱建华,朱婉华.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学术思想

与临床经验[J].中医药通报,2016,15(5):1.

[26] 刘芬芬,羊维,黄琳,等.中医学对糖皮质激素主治功效的

药性认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4):1268.

[27] 张明发,沈雅琴.甘草酸及其苷元甘草次酸的糖皮质激素

样作用[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1,26(1):33.

[28] 朱胜楠,张靖,贾路路,等.雷公藤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

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8):15.

第一作者:黄淑霞(1993—),女,硕士研究生

在读,中医内科学专业。

通讯作者:殷海波,医学硕士,教授,博士研究

生导师。yinhbxs@126.com

修回日期:2021-07-12

编辑:傅如海 蔡 强

第83页

综    述

77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中医外治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将中药

或其他器械作用于皮肤、孔窍、经络、俞穴等部位,发

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

的治疗方法。外治法起源于先秦,历经汉唐、宋元,

成熟于明清,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1]。随着现

代医学新技术的发展,中医外治法从传统意义上的

针刺、艾灸、耳穴、外敷、坐浴、熏洗、塞法、灌肠、含

漱、熨法、拔罐、割治等,衍生出雾化吸入、中药离子

导入、穴位注射、中药介入等方法,进一步丰富了中

医外治法的内容。中医外治法简便易行,起效快,不

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实用性强[2]21。先秦时期的《周

礼》提出“肿疡”内治“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

五药疗之,以五味调之”,外治则用“祝药、劀杀之

齐”,祝即用药外敷,杀是用药腐蚀[2]7。这是我国历

史上关于中医外治法治疗肿瘤最早的记载。近年

来,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升高,西医主要以手术、放

化疗、靶向治疗等方法进行干预,有一定的疗效但也

带来了一些并发症与不良反应。由于消化道反应是

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故内

服中药依从性差,此时配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可明显

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现就近年来中医外治法用于恶性肿瘤及其相关病症

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中医外治法治疗恶性肿瘤

中医外治法直接治疗肿瘤多见于中药直接作

用于瘤体表面以腐蚀瘤体、消瘀散结,达到缩小瘤

体的目的,主要应用于体表肿瘤、皮肤癌、结直肠癌

等。唐蔚[3]用肠安煎(薏苡仁、茯苓、郁金、白花蛇舌

草、败酱草、苦参、厚朴、苍术、冰片)随症加减保留

灌肠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发现中药保留灌肠较中

药内服更能改善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便血、腹胀、

腹痛、腹泻等症状,以稳定瘤体,提高生活质量。吴

国玉等[4]用调味金黄散(大黄、黄柏、姜黄、苍术、厚

朴、陈皮、甘草、血竭、川贝、全蝎、生天南星、土鳖

虫)外敷治疗体表肿瘤 50例,总体有效率约 50%。

高琴[5]选取 84例恶性肿瘤浅表包块患者给予适量金

黄散于肿块处外敷每日1次,结果肿瘤治疗有效率为

10%~22%、控制率为 40%~57%,疼痛控制有效率为

90%~96%,体能状态评分改善率为 43%~52%。说明

金黄散外敷不仅对控制恶性肿瘤浅表包块有一定作

用,还可以减轻癌性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 中医外治法治疗肿瘤并发症

2.1 癌痛 癌痛严重影响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约 50%的肿瘤患者存在癌痛[6]。中医学认为癌痛的

主要病机:一为癌毒瘀结、气血不通,不通则痛;二

为正气亏虚、经络失养,不荣则痛。治疗多以益气补

血、解毒散结、活血化瘀为法。《理瀹骈文》曰:“外

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

法耳。”《医学源流论》亦曰:“使药性从毛孔入腠理,

通经贯络,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中药

局部外用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疼痛缓解率高,且可

避免中药内服导致的胃肠道刺激。

中医外治法治疗恶性肿瘤及其相关病症的研究进展

杨群柳 1 全建峰 2

(1.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2.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咸阳 712000)

摘 要 中医外治法包括针灸、穴位埋线和中药贴敷、熏洗、灌肠等,可通过经络传导和中药皮肤透入、黏膜吸收干预

疾病。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放化疗不良反应等相关病症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及生活质量。文献研究表明,近年来使用中

药外敷、灌肠直接作用于体表及肠道肿瘤以腐蚀瘤体、消瘀散结,通过中药外敷等方法缓解癌痛、恶性胸腹水、癌因性疲乏

等恶性肿瘤并发症,结合针灸和中药熏洗、外敷等方法防治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周围神经病变、放射性炎症等放化疗不

良反应,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目前研究多集中于临床疗效观察方面,缺乏药理、生理病理、作用机制通路及分子靶点等

基础研究的支撑,可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中医外治法;癌痛;疲乏;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病变;放射性炎症;综述

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02.024

第84页

综    述

78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马继恒等[7]应用规范化癌痛治疗方案联合龙

竭散(血竭、乳香、没药、三七、青黛、冰片、壁虎)

外敷治疗消化道肿瘤癌性疼痛,结果表明联合龙

竭散外敷能减少止痛药的用量,还可减轻恶心呕

吐和便秘等不良反应。史建文等[8]选取肝癌癌性

疼痛患者 100 例,对照组 50 例按照三阶梯止痛法

治疗,治疗组 50 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

味活络效灵丹(乳香、丹参、没药、当归、威灵仙、

蟾酥、天南星、土鳖虫、白芥子、甘草、冰片)外敷

于肝区疼痛部位,结果表明加用加味活络效灵丹

可以降低癌症患者疼痛评分,缓解疼痛带来的不

良反应。

2.2 恶性胸腹水 恶性胸腹水是中晚期恶性肿瘤

患者常见并发症。西医主要给予利尿、引流胸腹

水、腔内灌注化疗药物的方法控制胸腹水,但疗效

差,且容易加重患者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电解质

紊乱等情况。胸腹水可归属于中医学“悬饮”“鼓

胀”范畴,多因肺脾肾失调,水停、痰凝、血瘀所致,

应治以补肺健脾固肾、活血利水通络。但此时患者

若口服峻下逐水之剂,恐使正气更虚。局部外敷中

药,既可避免伤及正气,又可缓解患者腹胀之症,不

失为良法。

杨雪等[9]在西医常规(利尿、补蛋白、必要时引

流腹水)治疗基础上加用消肿利水外敷散(猪苓、茯

苓、牵牛子、白术、桂枝、半夏、莪术、没药、泽兰、路路

通、丝瓜络、山慈菇)外敷治疗妇科恶性肿瘤腹水,结

果腹水缓解总有效率为 73.3%,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

率为86.7%,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疗效显著优于

单用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0.05)。苏婉等[10]选

取60例恶性肿瘤腹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

对照组,每组 3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外敷皮硝大黄粉(无水芒硝

400 g合大黄粉100 g混匀置于长型棉袋中平铺于腹

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

的 56.67%(P<0.05)。

2.3 癌因性疲乏  癌因性疲乏是一种痛苦、持续、

主观的,有关躯体、情感或认知方面的疲乏感或疲

惫感,与近期的活动量不符,与癌症或癌症的治疗有

关,并且妨碍日常生活,且可能贯穿癌症的始终。研

究发现,至少 65%以上的癌症患者在放化疗期间可

能经历癌因性疲乏。现代医学关于癌因性疲乏的治

疗主要包括非药物性干预和药物性干预。非药物性

干预主要包括体力活动、按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

营养辅导和睡眠认知行为等;药物性干预主要以皮

质类固醇为主,目前治疗效果不佳,且不良反应明

显[11]。疲乏可归属于中医学“虚劳”范畴,在辨证论

治的基础上可以给予中医药治疗,也可以结合中医

外治法,如针灸等以补虚扶正,减轻患者疲乏感,提

高生活质量。

卢璐等[12]将乳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

理组和雷火灸组,雷火灸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

用雷火灸温补法(选穴:腰背部两侧膀胱经节段和

腹部任脉节段),结果雷火灸组癌因性疲乏的总有

效率为 83.3%,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周猜等[13]发

现针刺疲三针(四神针、内关、足三里)、太冲、蠡沟

可有效改善肝郁脾虚型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

症状,减轻患者临床不适,提高治疗效果。谢洁芸

等[14]研究发现使用穴位埋线(取穴:双侧足三里、

关元、气海)结合西医常规方法治疗癌因性疲乏,

可显著改善患者疲乏及气短、自汗等症状,提高生

活质量。

3 中医外治法防治恶性肿瘤手术及放化疗不良反应

3.1 胃肠道反应  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及放化疗后

多会发生胃肠道反应,最常见于化疗后,发生率高

达 80%[15],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胀、

便秘等。随着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的应用,显著降

低了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但因其抑制了

胃肠蠕动,导致食欲减退、腹胀及便秘的发生率显

著升高。

高丽丽等[16]研究发现,联合针灸可减少 5-羟色

胺受体拮抗剂的使用剂量,提高食欲,减轻腹胀、便

秘等不良反应。段宗飞等[17]将 411位肿瘤患者随机

分为艾灸组 204例和对照组 207例,2组均在化疗

前 0.5 h给予地塞米松 5 mg静脉注射和盐酸托烷司琼

0.25 mg静滴,艾灸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胃复安10 mg

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中脘、关元艾灸 40 min,结

果发现艾灸组较对照组能更快缓解患者消化道反

应。姚洁[18]将 65例接受1周期常规鼻咽癌诱导化疗

的患者随机分为托烷司琼组 32例和隔姜灸(中脘、

神阙、双侧足三里)联合托烷司琼组 33例,结果发

现隔姜灸联合托烷司琼组在控制患者呕吐整体发生

率、缩短恶心持续时间、减少化疗期间止吐药使用率

及改善患者乏力、便秘等不良反应方面,明显优于托

烷司琼组。王生等[19]在一项关于中医辨证针刺治疗

不同证型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中发

现,中医辨证针刺可以降低实证患者含顺铂方案化

疗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呕吐的严重程度并缩

短持续时间。

第85页

综    述

79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3.2 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放化疗常见的不良反

应,以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减少为主要表现,

其中以白细胞降低最为多见,主要临床症状是疲乏

无力、面色苍白、腰膝酸软甚至皮肤瘀斑等。骨髓

抑制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虚劳”“血

症”范畴[20],目前常用的外治法包括针刺、艾灸、脐

灸等。

田欢等[21]将 68例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

照组,每组 34例,对照组予鲨肝醇片和利血生片治

疗,治疗组予艾灸(关元、气海、双侧足三里)治疗,

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达正常者分

别占 64.71%、55.8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艾灸治疗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

少症的疗效近似临床常用的升白药。付亚红等[22]将

76位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

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8例,观察组予针灸疗法(主

穴: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大椎、脾俞、膈俞、内

关、阴陵泉、关元、气海、血海),对照组给予利血生口

服,治疗 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9.47%)、显效率

(60.5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1.05%、39.47%),组

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李培红[23]

研究发现隔姜灸能够平稳促进癌症患者化疗后白细

胞恢复且无并发症,并能较快改善头晕、乏力等化疗

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3.3 周围神经病变  化疗相关的周围神经病变

(CIPN)是化疗药物损伤周围神经系统导致的一种

神经毒性病变,临床表现为感觉和运动障碍,以感

觉障碍为主,如四肢麻木、冷痛觉过敏,呈对称、末

梢、“手套和长袜”节段状分布[24]。能引起较高CIPN

发病率的化疗药物主要有铂类药物、长春生物碱、

紫杉醇等,且CIPN的发生具有剂量依赖性。化疗相

关周围神经病变可归属于中医学“血痹”范畴。《灵

枢·九针》记载:“邪入于阴,则为血痹”,其病机为

伤阴血耗阳气,寒凝血瘀,机体失于濡养,可治以温

经散寒、益气养血、活血散瘀,常用的外治法有针

刺、中药熏洗等。

吴勇[25]将 60例使用奥沙利铂化疗的患者随机分

为针刺组 20例(选穴:双侧曲池、内关、合谷、血海、

足三里、三阴交)、甲钴胺组 20例(甲钴胺 0.5 mg静脉

注射)及单纯化疗组 20例,结果显示神经毒性反应

发生率针刺组为 30.00%,甲钴胺组为 36.84%,单纯

化疗组为 78.95%,且针刺对患者中医证候有明显改

善。张薇薇[26]将 45例CIP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22

例(予安慰剂熏洗)、治疗组 23例(中药熏洗,基础

方:桂枝、丹参、赤芍、川芎、徐长卿、威灵仙、冰片、

细辛,随症加减),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周围神经毒性

发生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05),也显著低于

对照组(P< 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毒

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易嘉

雯等[27]以中药和血通痹方(川芎、桂枝、赤芍、红花、

威灵仙,随症加减)外洗治疗 40例CIPN患者,治疗 4

周后患者神经毒性分级显著降低,手足麻木、感觉异

常等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 97.5%。

3.4 放射性炎症 放疗作为肿瘤专科治疗的基石

之一,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损伤了同

一放射野的正常细胞,导致相关不良反应发生,其中

最常见的有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直肠炎、放射

性皮肤炎等。放射线可归属于中医学“火毒”范畴,

作用于局部,致火热之毒损伤血络,血液凝滞成瘀,

热瘀互结,日久耗气伤津,多见气阴两虚证。

3.4.1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好

发于头颈部肿瘤放疗后,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黏

膜水肿、糜烂、出血等。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口

疮”“喉痹”“嗌肿”等范畴,多见热毒蕴结、气阴两

虚、瘀毒内结证,治疗常以清热解毒消肿、益气养阴

生津、破瘀散结止痛为主[28],采用中药局部外用直接

作用于损伤部位,疗效显著,方便快捷。

李萌等[29]用养阴解毒含漱液(金银花、连翘、半

枝莲、生大黄、北沙参、麦冬、天花粉、细辛)治疗急

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 30例,总有效率显著优于使用

康复新液漱口的对照组(P<0.05),且养阴解毒含漱

液在改善疼痛方面更优。何小红等[30]将108例鼻咽

癌放疗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

对照组,每组 54例,对照组给予西药(0.9%氯化钠注

射液 80 mL+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2 mL+硫酸庆大

霉素注射液 80 000 U+地塞米松 5 mg)漱口,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金银花、野菊花、

蒲公英、天葵、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麦冬、生地黄、

玄参、黄芪、牡丹皮、生石膏、硼砂)雾化,结果治疗

组总有效率为 90.7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 79.63%

(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可显著减轻黏膜炎症反

应,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4.2 放射性肠炎 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恶性肿瘤

放疗后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

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肛门坠胀、黏液血便,

可归属于中医学“肠澼”“痢疾”“泄泻”等范畴[31]。

放射性肠炎在肠镜下通常表现为局部黏膜充血、水

肿、糜烂,局部辨证以热、毒、瘀为主要病理因素,基

第86页

综    述

80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本病机为热毒蕴结大肠、血络受损,治疗以清热解

毒、凉血止血为主,兼顾化瘀消肿。中药灌肠可使药

物直达病所,以减轻肠黏膜水肿、充血、糜烂等,是目

前公认的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最优方法[32]。钟富强

等[33]选取 40例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随机等分为对

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常规(蒙脱石散、维生素B12

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以及

利多卡因注射液等加入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治疗组

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愈肠汤(白头翁、

黄连、炒黄柏、生薏苡仁、败酱草、防风、海螵蛸、生

白术、厚朴、生地榆、赤石脂、炒白芍、生牡蛎、木香、

红藤、黄芪、地龙、槐角、侧柏炭、甘草)灌肠,治疗

14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

的 71.43%(P<0.05),且治疗组的治疗方案在改善

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范伊晓等[34]自拟中

药煎剂(防风、络石藤、白花蛇舌草、海桐皮、红藤、

赤芍、牡丹皮、白鲜皮、苦参、白头翁)直肠滴注治疗

36例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与甲硝唑 500 mg+生

理盐水混合液灌肠治疗的36例急性放射性直肠炎

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表明与甲硝唑比较,中药保

留灌肠能显著缩短黏膜愈合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

量,且不良反应小。

3.4.3 放射性皮炎 中药外治法是治疗放射性皮

炎的特色疗法也是常用疗法。据统计,87%左右的

肿瘤放疗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炎,放射

线属于火热毒邪,侵袭皮肤,蕴积肌腠,热盛肉腐,

损及阴液从而导致瘙痒、红斑、脱屑、溃疡甚至坏

死[35]。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疮疡”“痈疽”“火癍疮”

范畴,治疗常用清热解毒燥湿、活血祛瘀、祛腐生肌、

凉血滋阴等法[36]。王晶等[37]研究发现中药白芷芦荟

凝胶外敷放射线照射部位能缓解患者的皮肤损伤程

度,减轻疼痛及瘙痒,且不良反应少。袁香坤等[38]选

取 60例放射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外

敷,治疗组给予紫草如意金黄膏(姜黄、大黄、黄柏、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紫

草、鸡子黄)外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略

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紫草如意金黄膏可以有效促进放射性皮炎患者

皮肤损伤的愈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4 结语

研究发现,中药抗肿瘤作用显著,主要表现为:

(1)提高机体免疫活性,降低肿瘤细胞的免疫抑制作

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2)调节特定信号通路,抑

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与自噬;(3)抑制肿瘤

血管生成;(4)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5)

诱导肿瘤细胞周期停滞,促进其凋亡[39]。中医外治

法作用于机体的主要途径包括:(1)经络传导。作

用于局部穴位,通过经络传导,沟通上下内外,纠正

脏腑气血和阴阳偏盛偏衰。(2)皮肤透入。通过外

敷、熏洗、药浴等方法使药物通过皮肤吸收,避免了

药物对胃肠道及肝脏的损害,同时也提高了药物利

用度。(3)黏膜吸收。通过口、眼、鼻及前后二阴给

药,多从黏膜吸收,直接作用于损伤部位。外用中

药的选择主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多方位考虑各

种并发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给予对应的治则和方药。

中医外治法具有简、便、廉、效等特点,且安全性高,

应尽力挖掘,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手段,以期

更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本研究发现,目前中医外治法治疗恶性肿瘤的

研究主要集中于临床疗效观察方面,缺乏药理、生理

病理、作用机制通路及分子靶点等基础研究的支撑。

且对常用有毒中药外用的有效剂量、中毒剂量等未

有深入研究。大多数临床观察存在观察样本量小且

缺乏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等问题。目前,中医外治

法的研究多偏向于治疗肿瘤相关并发症及放化疗相

关不良反应方面。随着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广

泛应用,其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日益突出,如与表

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相

关的皮肤毒性,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相关的高血压、

出血等都对中医药外治法提出新的挑战。身为中

医人,我们应致力于解决困扰中医外治法抗肿瘤发

展的疑点难点,让中医外治在肿瘤治疗领域物尽其

用,造福病患。

参考文献

[1] 孙占学,李曰庆,张丰川,等.中医外治法源流[J].中华中医

药杂志,2016,31(11):4416.

[2] 李忠.中医肿瘤外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

[3] 唐蔚.肠安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研

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

[4] 吴国玉,杨扬,陈宇.调味金黄散外敷治疗体表肿瘤50例

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5,47(7):125.

[5] 高琴.金黄散外敷恶性肿瘤包块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癌症疼痛诊疗规

范(2018年版)[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8,23(10):

937.

[7] 马继恒,王国方,戎云霞.龙竭散外敷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

癌性疼痛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8,50(6):179.

第87页

综    述

81 2022 年总第 54 卷第 2 期

[8] 史建文,虞冻沨,潘松旦.加味活络效灵丹外敷联合综合护

理辅助治疗肝癌癌性疼痛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0,52

(19):170.

[9] 杨雪,赖桂花,闫钰婷,等.消肿利水外敷散治疗妇科恶性

肿瘤腹水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0,32(11):

2156.

[10] 苏婉,龚亚斌,王立芳,等.皮硝大黄粉外敷联合西医常规

治疗恶性肿瘤腹腔积液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8,

40(1):87.

[11] 谢晓冬,张潇宇.癌因性疲乏最新进展——NCCN(2018

版)癌因性疲乏指南解读[J].中国肿瘤临床,2018,45

(16):817.

[12] 卢璐,李薇晗,郭小川,等.雷火灸治疗乳腺癌化疗患者气

虚型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研究[J].针刺研究,2018,43(2):

110.

[13] 周猜,田华琴,曾白玉,等.疲三针治疗乳腺癌患者癌因性

疲乏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8,33(6):950.

[14] 谢洁芸,侯淑芳,吴意红.穴位埋线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

床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7,40(2):62.

[15] WISER W,BERGER A.Practical manage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J].Oncology,2005,

19(5):637.

[16] 高丽丽,沙滔,尹菊,等.针灸防治肿瘤患者化疗不良反应

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2):218.

[17] 段宗飞,付文华.艾灸中脘、关元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盐

酸甲氧氯普胺对铂类化疗药物消化道症状的疗效观察

[J].四川中医,2020,38(9):4.

[18] 姚洁.隔姜灸治疗铂类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19] 王生,耿良.中医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患者化疗所致恶

心呕吐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7,32(10):1853.

[20] 刘焕斌.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研究进展

[J].内蒙古中医药,2020,39(10):163.

[21] 田欢,林洪,张莉,等.艾灸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疗

效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0):35.

[22] 付亚红,迟春艳,张春艳.针灸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

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

(12):269.

[23] 李培红.隔姜灸治疗癌症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临床研究

[J].中医学报,2012,27(10):1244.

[24] STUBBLEFIELD M D,BURSTEIN H J,BURTON A W,et

al.NCCN task force report :management of neuropathy in

cancer[J].J Natl Compr Canc Netw,2009,7(Suppl 5):S1.

[25] 吴勇.围化疗期针刺防治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临床研究

[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4.

[26] 张薇薇.中药熏洗治疗化疗致周围神经毒性病变的临床

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9(12):1517.

[27] 易嘉雯,林丽珠,董家辉.外用和血通痹方治疗抗肿瘤化

疗药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

究,2017,9(3):49.

[28] 梁路,谢燕达,李自全,等.中医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研

究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2021,47(3):229.

[29] 李萌,周琴,徐刚,等.养阴解毒含漱液治疗急性放射性

口腔黏膜炎阴虚毒热证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医临床,

2018,25(6):5.

[30] 何小红,马柳,李园,等.中药雾化治疗鼻咽癌患者放射性

口腔黏膜炎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9,38(11):5.

[31] 吴勇俊,安佰平,何秀云,等.中医药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

临床进展[J].四川中医,2020,38(7):218.

[32] 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放射性直肠炎(肠澼)中医

诊疗专家共识(2017版)[J].中医杂志,2018,59(8):

719.

[33] 钟富强,阎慧君,毕磊,等.穴位注射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

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9,

46(7):1511.

[34] 范伊晓,田同德,蒋立峰,等.中药煎剂灌肠治疗急性放射

性直肠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6,31(7):937.

[35] 宋凤丽,康宁,李京华,等.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中医治

疗思路[J].中医外治杂志,2019,28(4):63.

[36] 黄从书,马增春,高月.中药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研究

[C]//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药理与毒理专业委员

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58.

[37] 王晶,雷振宇.白芷芦荟凝胶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炎的疗

效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8,32(4):

325.

[38] 袁香坤,孙云川,史福敏,等.紫草如意金黄组方治疗急

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6,48(4):

205.

[39] 毕启瑞,李运,高敏,等.抗肿瘤中药研究进展[J].中医肿

瘤学杂志,2021,3(4):1.

第一作者:杨群柳(1993—),女,硕士研究生

在读,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学专业。

通 讯 作 者:全 建 峰,医 学 博 士,主 任 医 师。

1102422461@qq.com

收稿日期:2021-06-18

编辑:吴 宁 张硕秋

第88页

CHEN  Xiaoning’s  Experience  of  Effective  Prescriptions——Huatan  Quban  Decoction… CHEN Xiaoning (1)

CHEN  Dai’s  Experience  of  Effective  Prescriptions——Tongshenan ……………………………CHEN Dai (3)

CHEN  Zhengping’s  Experience  of  Effective  Prescriptions——Modified  Guizhi  Decoction

…………………………………………………………………………………………… CHEN Zhengping (5)

CHEN  Guangming’s  Experience  of  Effective  Prescriptions——Yishen  Xiaodian  Decoction

………………………………………………………………………………………… CHEN Guangming (7)

Analysis  on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  in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Theory  of  “Origin  of  Menstruation  is  Yin  Blood,which  Nourishes

the  Five  Zang  Organs” ……………………………………………………………… JIN Jing,LIU Jing (9)

JIN  Shi’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from  the  Theory  of  Blood  Stasis

and  Toxin  Caused  by  Kidney  Deficiency ………… LIU Xiaowei,GUO Xiao,LI Pengfei,GUO Feng (23)

Clinical  Study  on  the  Prescription  of  “Heart  Failure  I”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Mod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30  Cases  of  Cardiac  Insufficiency  after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 CHEN  Jiandong,HE  Anxia,

CHEN Chao,LI Jie,HAN Jie,MIAO Xiaofan,LU Xin,WANG Lingzhun (32)

Analysis  on  the  Drugs  for  Wind  Disease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SU Xiaopeng,YAN Jun,ZHANG Lulu,RAN Yun,DANG Zhibo,HU Shiping (40)

3  Cases  of  Miscellaneous  Diseases  Treated  by  LI  Huilin  with  Huanglian  Ejiao  Decoction

………………………………………… FANG Zebin,ZHAO Hengxia,XIONG Ni,ZHONG Shuzhen (47)

Application  of  Yuebi  Jiazhu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Eczema

…………………………………………………………QU Shengyuan,XIAO Zhanshuo,CUI Bingnan (56)

Analysis  on  the  Management  of  Chinese  Medicines  Prepared  in  Ready-to-use  Forms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uggestion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Indicators

……… ZHANG Qian,CHEN Lei,ZHAO Lingang,LIU Shijia,ZHANG Tiannan,SHU Yachun,YAO Yi (59)

Tracing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Terminology  of  Morbid  Night  Crying  of  Babies

………………………………………MENG Lu,CHEN Bin,LI Fuzhen,WANG Bing,JIANG Deyou (65)

Effects  of  Xiongzhi  Zhentong  Prescription  on  Behavior  and  TRPV1  Expression  in  Trigeminal  Ganglion

of  Migraine  Rats……………………………………………………………………… CHEN  Jionghua,

FANG Xue,BAI Ruxue,BAI Yu,YAN Zhanpeng,LI Zhuangzhuang,ZHOU Ying(69)

Review  of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s  and  Related  Diseases  with  External  Therapies

in  Chinese  Medicine ………………………………………………… YANG Qunliu,QUAN Jianfeng(77)

Main Contents

JIANGSU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ume  54   Number  2   Monthly   February   2022

Administered  by:  Jiangsu  Commission  of  Health 

Sponsored  by:  Jiangsu  Association  of  TCM

Jiangsu  Association  of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Jiangsu  Association  of  Acupuncture

Edited  and  published  by:  Editorial  Board  of  JIANGSU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tribut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Book  Trading  Corporation

   (GUOJI  SHUDIAN),  P.O.  Box  399,  Beijing,China  (Code  No.  M1011)

Domestic  subscriptions:  Local  post  offices  (Code  No.  28-8)

Editorial  Board:  282  Hanzhong  Road,  Nanjing,  China,  210029

第89页

1 投稿方法 投稿(查稿)请通过本刊远程稿件处理系统进

行,网址:www.jstcm.cn,不再接受其他方式的投稿,也未委

托任何机构征集稿件。

2 文稿要求 来稿要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理论探讨要有深度,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逻辑性强,并能指导临床实践。临床与实验类稿件资料数据

要真实可信,经得起重复验证。行文要流畅,层次要清晰,

名词术语、药物名称规范,标点符号正确。

2.1 关于学术不端 本刊坚决抵制任何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

稿件,如不按贡献度署名、标注与论文无关的基金项目、伪

造数据、抄袭文字、剽窃观点等,一经发现,即进入学术不

端稿件处理程序,对未发表的稿件予以退稿,已发表的稿件

予以数据库撤稿(或在数据库中标注此稿件已撤销),并通

报作者单位及同类期刊编辑部,本刊两年内不再发表该作者

论文。

2.2 关于基金项目 论文如属各级基金项目,请在文稿首页

正文之前注明(写出基金类型、项目编号以及具体项目名称);

如获专利,请注明专利号。基金项目和专利务请上传相关证明,

若稿件内容与基金项目无关将作为学术不端稿件处理。

2.3 关于作者 作者是对文章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或组织,

作者署名排序原则上以贡献大小决定,由论文全体署名作者

在投稿前共同商定,投稿后原则上不得变更作者以及排序。

2.4 关于伦理 研究对象为患者,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

理审查办法》的相关要求,保护患者隐私权,经所在机构设

立的伦理审查委员会评估,并附批准文号。研究对象为实验

动物,应说明是否符合国际兽医学编辑协会《关于动物伦理

与福利的作者指南共识》,是否经过相关伦理委员会审查,

或是否遵循了国家或机构的有关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规定。

3 文稿撰写规则 本刊积极推行国家科技期刊编排标准与

规范,详情可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和本刊近期发表的论文。

3.1 文题及各级小标题 文题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要能

概括文章的主旨,一般不超过 20 个字。一篇论文的标题层

次不宜太多,除主题目外,文中小标题第一级用 1,第二级用

1.1,第三级用 1.1.1,其余依次类推。小标题应能概括该段主旨,

并注意层级关系和字数的统一。

3.2 署名 在文题下列出所有作者及其工作单位、所在地、

邮政编码。文末请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简介,本刊未设

并列第一作者和并列通讯作者。

3.3 摘要 论文均需撰写摘要,摘要置于正文之前。摘要是

提供论文主要内容梗概的短文,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

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不加评论和解释说明。研究类论文摘

要可写成冠以“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小标题的结

构式摘要;理论和综述类论文可采用指示性摘要,简要介绍

论文的论题,概括地表述研究的目的和文中主要观点。

3.4 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对文献

检索有重要作用。来稿请标注 3~8 个关键词。

3.5 英文缩略语 使用英文缩略语,在文中或摘要中第一次

出现时,均应注明中文全称。

3.6 图表 力求少而精,应具有自明性,切忌与文字表述重复。

图表应有图题和表题并有序号。病理照片应清晰,并注明染

色方法和放大倍数。表格编排采用“三线表”,表格内同一

指标的有效位数应一致,正确使用数字修约规则。图表中涉

及的数据应有计量单位。

3.7 统计学符号 按国家标准 GB3358-82《统计名词及符号》

的规定书写,常用符号:标准差用英文小写 s,平均数用英文

小写 x

-,t 检验用英文小写 t,F 检验用英文大写 F,卡方检验

用希腊文小写 χ2

,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 r,自由度用希腊文

小写 γ,样本用英文小写 n,概率用英文大写 P。以上符号

均用斜体。

3.8 参考文献 引用已发表的文章中的内容须按规定正确标

注参考文献。以与文稿内容密切相关的较近期著述为主,文

内于引用处按顺序以右上角码注明,文后对应列出其出处。

文献著录格式见本刊网站首页“下载专区”。

3.9 药名 应规范使用药物名称,中西药物名称应按最新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书写。

4 关于著作权 来稿采用后请作者签署发稿协议,同意将

此文章在著作权保护期内以下权利授权给编辑部:复制权、

发行权、翻译权、汇编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不再许可他

人以任何形式使用该篇论文,但作者本人可以在其后继的作

品中引用(或翻译)该论文中部分内容或将其汇编在作者非

期刊类的文集中。编辑部有权将上述权利转授给第三方。作

者对文章的内容与观点负责,稿件刊用后如出现泄密、侵犯

他人著作权等问题,本刊概不承担连带责任。本刊对来稿有

删改权,但涉及原意的修改,将征得作者同意。本刊已正式

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万方数

据”“维普资讯”“超星图书馆”,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

上述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作相应处理。

5 关于审稿 本刊严格遵守“三审”制度,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实际情况,凡投稿 2 个月内未

接到采用或退稿、退修通知者,系仍在审核中。作者如欲改

投他刊,请与编辑部联系。

6 赠刊 稿件刊出后赠送第一作者当期杂志 4 本(顺丰

快递)。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路 282 号 江苏中医药编辑部

邮码:210029

电话:025-86617285、86556817

网址(投稿平台):www.jstcm.cn

电子邮箱:jstcm@vip.163.com

《江苏中医药》(月刊)是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和针灸学会联合主办的综合性中

医药科技期刊,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传播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和新动态,为中

医医疗、教学、科研服务。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中医大家、博士论坛、思路方法、学术探讨、医学传薪、临床研究、医案医

话、方药研究、名家流派、文献研究、实验研究、综述等栏目。内容注重中医特色,注重学术质量,注重时代气息,理论与实践结合,

普及与提高兼顾。本刊优先刊登国自然基金资助项目及其他国家、省部级以上攻关或重点项目的论文以及其他有重大创新、紧扣

研究热点的高质量论文。所有录用稿件均需通过同行专家审稿以及查重核验。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h5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