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 抓住政策红利 | 广州新能源企业的高增长密码

发布时间:2023-12-1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NO.22 抓住政策红利 | 广州新能源企业的高增长密码

建议完善投资回报和成本疏导机制新型储能市场的一大痛点在于,行业还没有成熟的、可持续的盈利模式维持行业效益。一方面,新型储能使用成本相较于传统电价依然偏高;另一方面,为了追求成本降低,行业“内卷”导致产业链整体利润偏低。“储能装机量这么大,但几乎所有的储能企业业主方都说不赚钱,对于产业链企业而言,成本在性能好、运维便利等特点,主导优势持续扩大。根据《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报告》,截至2023年9月,磷酸铁锂电池储能在新型储能装机占比高达97.2%。飞轮、压缩空气和液流电池储能是除磷酸铁锂电池外,技术发展较快,备受关注的新型储能类型。新型储能的技术路径“百花齐放”,业内专家建议,要科学研判新型储能不同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坚持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在应用场景方面,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常务副院长胡明判断,今明两年我国的电力供需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在电网侧,新型储能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可以及时缓解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保障压力。在用能侧,针对工业、交通、通讯、大数据等相关行业,配置新型储能可以有效支撑用户灵活多样、绿色低碳的用能需求,这种运行场景十分广阔,近期虚拟电厂、综合能源管理等新型市场模式也正快速兴起。不断... [收起]
[展开]
NO.22 抓住政策红利 | 广州新能源企业的高增长密码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建议完善投资回报和成本疏导机制

新型储能市场的一大痛点在于,行业还没有成

熟的、可持续的盈利模式维持行业效益。一方面,新

型储能使用成本相较于传统电价依然偏高;另一方

面,为了追求成本降低,行业“内卷”导致产业链整

体利润偏低。

“储能装机量这么大,但几乎所有的储能企业

业主方都说不赚钱,对于产业链企业而言,成本在

性能好、运维便利等特点,主导优势持续扩大。根据

《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报告》,截至2023年9月,磷酸

铁锂电池储能在新型储能装机占比高达97.2%。飞

轮、压缩空气和液流电池储能是除磷酸铁锂电池

外,技术发展较快,备受关注的新型储能类型。

新型储能的技术路径“百花齐放”,业内专家建

议,要科学研判新型储能不同技术路线和应用场

景,坚持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

在应用场景方面,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常务副院

长胡明判断,今明两年我国的电力供需形势依然较

为严峻,在电网侧,新型储能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

可以及时缓解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保障压力。在用能

侧,针对工业、交通、通讯、大数据等相关行业,配置

新型储能可以有效支撑用户灵活多样、绿色低碳的

用能需求,这种运行场景十分广阔,近期虚拟电厂、

综合能源管理等新型市场模式也正快速兴起。

不断降低,自己的利润空间也很薄。”郑华说,整个

行业的产业链企业都在“负重前行”。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

为,新型储能真实使用成本仍然偏高,建议加快长寿

命储能电池的研发量产,提高质保的标准,让储能设

备的成本下降再下降,让其变得更有经济性。

目前,为了提升新能源发电的稳定性,我国实

行新能源配额制,新能源装机并网的前提要求一定

比例的配置储能,由此催生了容量租赁的市场。

“目前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盈利方法无非

两个,一是价差套利,二是容量租赁。”鲁政委表示,

现在有些省份新型储能将近一半的成本需要通过

容量租赁收回来,因此容量市场建设很重要,建议

明确给容量租赁一个盈利的空间。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许金梅则表示,宁德时代有一个针对储能的标准

GB36276,该标准要求配置储能时,按电池退役的

能量作为一个额定能量。“这是行业向好发展的一

个标准。”许金梅说。

业内专家建议,加大鼓励新型储能商业化运行

的政策力度,建议我国进一步储能定位,加快推动

电力体制改革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完善

新型储能投资回报和成本疏导机制。同时,根据电

网需求确定关键节点新型储能布局地点和规模,加

强调度方式和电力市场设计,提升新型储能的利用

水平。(编者注:本文来源于人民网)

新穗商 47

第52页

新穗商 48 新型储能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环节,是我国开

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突

破口之一,也是广州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的关键

产业。

今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

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力

争全市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到2025年达到600

亿元以上,到2027年达到1000亿元以上。

为实现这一目标,广州从打造技术创新高地、

提升产业综合实力、拓展应用场景市场、优化产业

发展环境四方面提出15项重点任务。

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技术率先发力。目前,

我国的新型储能技术主要有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

池、液流电池、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

氢储能等7种技术路线。现阶段以锂离子电池储能

为主,占比约90%,而广州在锂离子电池技术创新

方面处于第一梯队。这点从其强大的储能企业阵容

就可见一斑。具体发展情况我们一同来看看。

广州支持企业在产业链跃迁中“挑大梁”,目前

广州市已集聚融捷集团、天赐材料、鹏辉能源、智光

电气、南网能源、南网科技、巨湾技研、时代广汽、因

湃电池、有道汽车等一批储能重点企业,主要围绕

电解液、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储能系统集成等关键

环节进行布局。

近年来,广州支持本市新型储能科研力量承担

国家、省、市储能相关科技项目45项,获得财政经费

支持7.6亿元,已形成新型储能技术、电池检测技

术、梯次利用技术三大关键技术。

技术究竟有多硬核?

企业阵容有多豪华?

研报 RESEARCH REPORT

布局新型储能万亿赛道!

第一梯队广州已发车

来源: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广汽埃安的弹匣电池在电池密度、高温稳定

性、可靠性等方面世界领先。巨湾技研的电池产品

搭载相关车型创造了“最快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

世界纪录。奥动新能源实现多品牌车型共享20秒极

速换电和“车、站、网”高效能源交互。

此外,在氢能、钠离子电池等新赛道上,广州技

术储备雄厚,并持续不断发展。儒兴科技的晶硅太

阳电池铝浆、背面电极浆料等产品的出货量多年居

全球首位。先进能源产业研究院打造了年产3万平

方米的碳纸生产线。鸿基创能打破了国内一直无法

实现膜电极规模化生产的瓶颈,是国内首家实现氢

燃料电池膜电极大规模产业化的企业。在应用层

面,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在广州南沙建设完成

小虎岛电氢智慧能源站,是国内首个应用固态储供

氢技术的电网侧储能型加氢站。

第53页

新穗商 49

广州构建了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

创新、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全链条创新平台布局。从

人才、科技资源储备来看,广州本身职业院校、高

谁在背后输送技术供给?

南方电网±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李志杰、陈海东摄)

在储能控制产品及系统集成方面主要有智光

电气、中国能建广东院、广汽研究院等企业,在高压

级联型储能技术、柔性储能产品、动力电池系统集

成等方面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

芯片制造方面,我市拥有粤芯半导体、芯粤能

半导体、广芯微电子等企业。氢能方面,我市培育

出鸿基创能、云韬氢能、氢电中科、昊志机电等一

批在国内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燃料电池关键零部

件企业。

布局新赛道,政府引导基金率先发力!广州科

技创新母基金已在储能产业投资布局了近二十个

项目,如鸿基创能、国鸿氢能、华奕新能源、中瓴星

能等,聚焦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光伏矩阵产品、冷却

节能等领域,引入悦鲲环保、穗氢科技等企业,丰富

广州新能源和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布局。广州的创新

创业氛围一直以来都很浓郁,广州创新创业大赛每

年设置了新能源赛道,涌现了疆海科技、脉络能源

等一批储能领域的优秀企业,其中近20%获得投资

机构关注,疆海科技获得近亿元融资。

校、科研院所众多,其中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大学、广州新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开设了新

型储能相关专业。广州市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有

国家级、省级各类储能创新平台41个,支持中国科

学院广州能源所、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

大院大所在分布式储能、风电控制、先进储能材料

等领域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逐步构建

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于一体的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供高质量源头供给。

广州坐拥黄埔港、广州港、南沙港等3个海运港

口,“千年商都”运输及出口优势明显。

被大湾区完善的新型储能产业链环抱,整体技

术研发及制造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再加上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资源和人才供给

皆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企业集聚,

南方电网在电网侧储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领

头雁”将推动产业资源充分集聚。

政府基金引领,不断培育新型储能产业领域新

技术种子企业。

聚焦支撑“双碳”战略,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产

业发展的最关键领域、市场需求的最核心领域集

聚,发力新型储能产业,广州正当时!

第54页

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

来源:上徐新材料研究院

研报 RESEARCH REPORT

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的具有优异

性能的结构材料和有特殊性质的功能材料。结构材

料主要是利用它们的强度、韧性、硬度、弹性等机械

性能,如新型陶瓷材料,非晶态合金(金属玻璃)等;

功能材料主要是利用其所具有的电、光、声、磁、热

等功能和物理效应。

新材料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每种新材料的

出现和应用都将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飞跃。

从现代科技史上可以看出,每一项重大科技突破都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应新材料的发展。因此,新

材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新材料技术被称为

“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

中国新材料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诸多

细分领域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同时出现了一批优秀

的新材料领军企业,共同推动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

新材料产业链中,上游为金属原料、合金、化学

纤维、陶瓷、塑料、生物基、树脂、石墨等原材料;中游

为新材料制造,主要包括石墨烯材料、超导材料、3D

打印材料、智能仿生与超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医用

材料以及液态金属等;下游为应用领域,前沿新材料

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汽车、新能源、医疗、航天航空

等领域。

目前我国重点发展三大类新材料,包括先进基

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其中每一个大

类里面又包含具体的细分领域新材料,范围广泛。

一、新材料的分类

二、新材料产业链

先进基础材料 关键战略材料 前沿新材料先进钢铁材料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 先进化工材料 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 其他材料 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 先进半导体材料 新型显示材料 超导材料 纳米材料 生物医用材料 智能︑ 仿生与超材料 3D打印材料

新材料分类示意图

新材料

上游:原材料 中游:材料制造 下游:应用领域

新材料产业链示意图

原材料

设备

金属材料 石墨烯材料

超导材料

3D打印材料

智能仿生与超材料

纳米材料

生物医药材料

液态金属材料等

电子电源

汽车

石油化工

新能源

医疗

航天航空

建筑等

熔融沉积成型设备

光固化成型设备

选择性激光烧结设备

电子束熔化设备

MBE设备等

化学纤维

陶瓷/塑料

树脂

生物基

石墨 等

新穗商 50

第55页

我国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目前通过纲领

性文件、指导性文件、规划发展目标与任务等构筑

起新材料发展政策金字塔,予以全产业链、全方位

的指导。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多项鼓励新材料领

域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措施的出

台,彰显了国家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解决关键材

料“卡脖子”问题的决心。

此外,“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推动我国高

品质特殊钢材、高性能合金、高温合金等多个新型

金属功能材料下游应用领域取得突破,在“十四五”

规划指引下,新材料产业将进一步发展,相关政策

推动国内新材料产业迈入“高精尖”的发展轨道。

随着现代各领域前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材料

的发展进步对各领域的生产技术推动明显。数据显

示,我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2.3万亿

元增长至2019年的4.5万亿元,至2022年我国新材

料产业市场规模已达8万亿元。

未来,我国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

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工程,需要新材料产

业提供支撑和保障,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

的市场空间。

三、新材料产业政策文件 四、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

中国新材料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中国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发展中存在产品结构不合

理、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

题。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

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材料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

的稳步推进,中国新材料产业获得了发展动力,预

计在2025年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万亿规模,年均

复合增长率达13.5%。

但中国依旧是材料大国而不是材料强国,自主

创新能力不强。根据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

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在中国新材料产业布

局中,中国关键材料领域32%为空白市场,52%是

依赖进口。此外,95%用于高端数控机床、高档装备

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发动机

及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95%的

用于通用处理器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的智能

终端处理器依赖进口。

五、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

2017-2022年中国新材料行业市场规模统计(亿元)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0

1

2

3

4

5

6

7

8

9

新穗商 51

第56页

碳纤维表面渲染图

新穗商 52 研报 RESEARCH REPORT

新材料产业之十大关键新材料

来源:前瞻网

材料是工业之母,新材料的诞生与经济结构的

调整休戚相关,工业、通信和消费等诸多产业的进

步都无法脱离材料的进步。

作为一种基础性和支柱性战略产业,新材料产

业是现代高新技术和产业的基础和先导。新材料的

突破将有可能引发新的产业性革命。

本文盘点了2022年化工与新材料产业的十大

关键词,看看在过去这非凡的一年中,该产业迎来

了怎样的变化?

碳纤维复合材料

2022年12月7日,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

中 国 酒 泉 卫 星 发 射 中 心 点 火 升 空,将 行 云 交 通

VDES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

成功。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全箭采用碳纤维复合材

料,起飞质量78吨,箭体直径2.2米,700公里太阳同

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吨,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固

体运载火箭国际先进水平。该型火箭具有“移动测

试对接、移动发射、移动云测控”等特点,具备快速

发射能力,能够适应多样化发射任务。

2015-2021年中国碳纤维产能变化(单位:万吨)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0

1

2

3

4

5

6

7

资料来源: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 前瞻产业研究院

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加工成

型方便、弹性优良、耐化学腐蚀和耐候性好等特点,

已逐步取代木材及金属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

天、汽车、电子电气、建筑、健身器材等领域,在近几

年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复合材料的研究深度和应

用广度及其生产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已成为衡量一

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

中国复合材料专利申请量占全球复合材料专利总

申请量的22.1%,排世界第二。

第57页

新穗商 53

首套万吨级煤制聚乙醇酸

可降解材料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2022年9月19日,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5万

吨/年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正式建

成投产,打通全部生产流程,标志着世界首套万吨级

煤制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实现工业化生

产,对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

化”转型发展,有着重要示范意义和积极影响。该项

目生产的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采用国家能源集团自

主知识产权技术,关键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而且该

项目产出的可降解材料能大量替代一次性塑料制

品,可在土壤、海水等环境中完全无害降解。

2022年6月1日,《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降解性

能及标识要求》和《生物降解饮用吸管》两项推荐性

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意味着推广应用可降解材料制

品大幅提速。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年产煤炭40亿吨

左右,煤化工生产可降解材料不仅原料充足,还能

拉低可降解材料的成本,更有利于传统塑料等“白

色污染”的治理,保护环境。目前,全球可降解材料

的产能约150万吨,我国现在产能约80万吨,已经

占到一半以上。预计到2025年,可降解材料新增需

求有望超过400万吨,未来空间十分广阔。

以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被认

为是支撑“后摩尔时代”数字经济发展和“双碳”目标

下保障能源安全的核心半导体材料,也是世界各国

2015-2022年H1

中国煤化工行业上市企业营业收入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H1

80.00%

70.00%

60.00%

50.009%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10.00%

-20.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资料来源:ifind 前瞻产业研究院

营业收入(亿元) 同比增长(%)

2017-2021年中国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资料来源:CASA 前瞻产业研究院

多功能水凝胶

水凝胶具有可回收性、环境污染和可持续性,

预计全球水凝胶市场将在未来四年内实现业务迅

速增加。水凝胶的创新和不断增长的应用将在整个

预测期内推动全球市场。水凝胶通常用于制药行业

以延长药物的保质期。在制药行业,蒸发冷却水凝胶

包装增加了现有药物的储存稳定性,越来越受欢迎。

这是推动全球水凝胶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022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团队

开发了一种组织粘附性优异的多功能水凝胶,可以

用于复杂创面的紧急处理,研究团队基于光触发共

价键、动态共价键和氢键的复合交联策略,成功开

发了一种多功能天然多糖基水凝胶,相关成果发表

在《BIOACTIVE MATERIALS》期刊上。该水凝胶具有

优异的组织黏附性能,粘附强度是市售组织粘合

剂⸺纤维蛋白胶的12.3倍。并且该材料能显著地

促进血细胞黏附与激活,实现对脏器损伤的快速止

血。此外,该水凝胶能够通过抗菌、抗氧化和促血管

再生等多机理协同促进感染创面的修复,修复效果

也优于市售生长因子凝胶和抗菌凝胶。

争相布局和加紧攻关的战略高地。第三代半导体是

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材料,在国防军工、碳中和

与新基建三大应用领域已迎来稳步爬升的光明期。

但是,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

战,如成本端、良率、可靠性有待提升,设备、材料、软

件存在卡脖子环节,国内外技术存在代差等等。

2022年12月,中国电科48所第三代半导体装

备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牵头申报的“大尺寸超高真

空分子束外延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

“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重点专项立项。

第58页

新穗商 54 研报 RESEARCH REPORT

首个纳米金属工艺数据库 可经受超音速撞击的

蛋白质材料

超高力学性能新材料

2022年12月15日,位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的

重庆纳米金属研究院正式启动建设世界首个纳米

金属工艺数据库。该数据库将实现金属新材料设计

模式的新突破,支撑中国在纳米金属领域进一步实

现自主创新。未来五年,研究院将持续汇聚科学家工

作室团队,在纳米金属领域研究过程中获得的一系

列突破性的进展和原创科技成果,将建设纳米金属

工艺数据库作为核心研发项目,通过收集和整理纳

米金属工艺数据,结合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全面落

实纳米金属数据库项目的技术研发与运营,推进纳

米金属的成果转化和工业应用。

中国在纳米科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基本上

与国际发展同步。中国已经初步具备开展纳米科技

的研究条件,国家重点研究机构及相关高科技技术

企业对纳米材料的研究步伐不断加快;在纳米科技

领域,我国在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都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近年来,随着纳米材

料生产技术的改良及下游需求增加的拉动,纳米材

料的市场规模呈现了较快的增长趋势。

2022年12月,英国肯特大学团队创造了一种

新的减震材料,这种材料可彻底改变国防和行星科

学领域。这种新型的基于蛋白质的材料家族被命名

为踝蛋白冲击吸收材料(TSAM),代表了已知的第

一个能够吸收超音速射弹冲击力的合成生物学材

料,为开发下一代防弹装甲和弹丸捕获材料打开了

大门,从而能够研究太空和高层大气中的超高速撞

击。TSAM也适用于新的装甲设计和航空航天领域,

提供更轻、更耐用的装甲,保护穿戴者免受更广泛

的伤害,包括由冲击引起的损害。有助于设计航空

航天设备,提高宇航员的安全性和昂贵的航空航天

设备的使用寿命。

活性蛋白质材料,也可作为一种药物载体,可

极大地提高生物材料的载药效率,从而为活性蛋白

质材料展现出制备简单、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在

生物医学应用中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2022年2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DICKEY

实验室华人博士后王美香发现了一种力学性能惊

人的新材料。它不但具有很好的拉伸性能,拉伸长

度能达600%,而且还非常坚韧。相关研究发表在

NATURE子刊上,这款材料在抗拉伸性能和韧性上

创造了这类材料的最高纪录,也展现出比水凝胶更

广阔的应用前景。评审专家之一、麻省理工学院教

授赵选贺认为,“这些透明的离子液体凝胶具有非

常坚韧的机械性能,而且最大的亮点是制作简单,

易于使用。”

镁基固态储氢

2022年4月11日,镁合金高密度储氢技术产业

化项目在全球的首条生产线在新乡高新区氢能产

业园测试投产。这是河南新乡高新区氢能产业园的

氢储(新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条镁基固态储氢

装置生产线建成投产测试。该企业2021年12月入

驻新乡高新区氢能产业园,计划建设6条镁基固态

储氢设备、储氢装置生产线,全部达产后,可年产镁

基固态储氢设备约720套,预计年销售收入4亿元,

利税总额约9000万元。

2022E 2027E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资料来源:国家开发集团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2-2027年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市场规模预测(单位:亿元)

镁基储氢材料因其储氢量大、资源丰富、成本

低廉而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金属储氢材料之

一。镁基固态储氢材料,作为氢的可逆“存储”介质

具有优良的吸放氢性能以及长期循环无动力学衰

减和容量损失的优点,可实现大容量固态储氢,常

温常压长距离运输。不但可降低氢气的储运成本和

能耗,而且安全便捷,有望成为氢储运领域的关键

材料,从而推动氢能行业的发展。

第59页

新穗商 55

生物基材料

3D打印

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印发首部《“十四

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生物经

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升,生物经

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提出医疗健

康、食品消费、绿色低碳、生物安全等为优先发展的

四大重点领域。业内人士表示,生物经济将在人类

健康、绿色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安全等方面形成下

一个经济增长点,蕴藏着巨大的经济、社会潜能。据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刊文表示,目前前景颇为看好的

生物经济产业的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生物制药、生

物基材料和化学品、生物农业和未来食品等领域。

生物基材料是以谷物、豆科、秸秆、竹木粉等可

再生生物质为原料,通过生物转化获得生物高分子

材料或单体,然后进一步聚合形成的高分子材料。

在如今“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生物基材料的发展

前景十分乐观。与石油基材料相比,生物基材料主

要来源于植物,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及对石油

的依赖,同时它的生产过程更加绿色,符合人们对

环保的追求。而因其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特点,生

2022年12月,入驻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哈

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博士生导师

杨治华带领团队,围绕“先进陶瓷及其智能制造技

术”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了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及

其器件制备核心技术,特别是攻克了陶瓷3D打印

“定制化”关键技术,能够针对不同器件和需求进行

规模化加工生产。

3D打印又称增材制造、快速成型、无模成型

等,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通过逐层打印方式

来构造三维空间实物的先进技术。 增材制造融合

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加工与成型技术、以数字

模型文件为基础,通过软件与数控系统将专用的金

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医用生物材料,按照挤压、

烧结、熔融、光固化、喷射等方式逐层堆积,制造出

实体物品的制造技术,已被列入“中国制造2025重

点发展领域”。

物基材料将逐渐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创

新的又一新兴主导产业。

3D打印陶瓷器皿

第60页

产值3600亿!

广州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规模实力雄厚

文/刘婕

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已是广州市的支柱产

业之一。在该产业上,广州市实力雄厚,拥有完善的

供应链条和产业集群。2022年产值规模超3600亿

元,位居全省第一。

目前,广州呈现“以黄埔区为龙头,南沙区为重

点,多区共同发展”的产业布局,依托地理位置优势,

加大优惠政策及投入,为企业留住高端人才打下坚

实的基础,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对于当下仍存在的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和对新兴

产业支撑不足的瓶颈问题,相关专家建议:“建议广

州市抓住省政府下放化工园区设立认定权限为契

机,推动增城、黄埔半导体、储能新材料产业园建设。”

广州市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规模实力雄厚,

从“十一五”时期开始,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已是

广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2022年产值规模超3600

亿元,位居全省第一。

产业链现有规上企业1300余家,规模超亿元企

业300余家,产值规模达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 30 家,国家级制造

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5 家,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

引领、各类规模优势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广州新材料产业实力雄厚

全省第一

新穗商 56

研报 RESEARCH REPORT

第61页

新穗商 57

依托广州市科研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区位优

势,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前景广阔 。然而,当

前,广州市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也存在着产业

结构有待优化和对新兴产业支撑不足的瓶颈问

题。为解决产业发展水平的问题,严帅认为,未来

广州市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可围绕三

大着力点。

“一是做优做强先进石化材料产业链;二是打

造5大特色产业链,着力打造汽车用材料、新型显示

材料、集成电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等

细分领域,打造特色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力量;

三是提前谋划前沿新材料。”

严帅提到,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产

业载体,当前困扰着企业在广州生产发展的瓶颈是

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缺少专业园区支撑。

2021年版《广州市产业地图》公布全市产业地

块总面积9037.78公顷,但用于发展绿色石化和新

材料产业地块不到300公顷,占比仅约为3.3%。目

前广州市暂无省政府(或其授权机构)认定的专业

化工园区。因此,严帅建议广州市以着力打造特色

产业园区优化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布局。

“建议广州市抓住省政府下放化工园区设立认

定权限为契机,推动增城、黄埔半导体、储能新材料

产业园建设。聚焦精细化工、先进高分子、纳米科

技、石墨烯、新能源材料等方向,提升发展一批集创

新研发、工程中试、高端生产制造、总部办公、产业

服务于一体的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或特色

产业园区。积极推设纳米科技核心研发区、中试孵

化区等核心功能区建设,打造全球领先的‘纳米创

新集群’(中国纳米谷)。”(编者注:本文摘自《南方

都市报》相关报道)

围绕着力点发力

解决困扰与瓶颈

多区布局,助力企业。从产业布局来看,广州市

呈现“以黄埔区为龙头,南沙区为重点,多区共同发

展”的特点。

据广东粤孵产业大数据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严帅介绍,黄埔区聚集100多家规模以

上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类企业,是广

州市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和化工原料基地;南沙区

主要依托国家级开发区平台,吸引了40多家有机化

工原料深加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石化仓储类

企业;增城、花都、白云、番禺和从化五个区绿色石

化和新材料产业规模也超百亿元,均形成了各具特

色的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集群。

总部位于广州科学城的金发科技,如今已成为

全球体量最大的改性塑料生产企业,以及国内最大

的车用材料供应商。在近日广州举办的“‘二次创

业’再出发”之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媒体访谈会

上,该公司研究院长、首席质量官、技术副总经理叶

南飚提到,黄埔区的高企培育政策、创新创业人才

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都为企业留住高端人才打

下坚实的基础,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

的动力。

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总裁裴锋则表示,在巨

湾快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的过程中,南沙给予非常

大政策支持,包括生态建设、营商环境等多方面的

综合性支持。例如,去年 3 月南沙发布了独角兽“黄

金牧场”九条,在实施期内投入 20 亿元精准支持独

角兽企业发展。

“国务院《南沙方案》发布后,企业所得税与个

人所得税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全部得以迅速细化

和落地落实,这是从国家层面加快推动南沙的建

设。除了独角兽企业可享受到的专项政策外,我们

同时享受着南沙灵活和优厚的共性核心政策,如总

部经济政策、南沙科创‘16 条’等等。在建设总部基

地的过程中也享受到拿地即开工等一系列惠企政

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62页

“碳关税”来了,中国企业怎么办?

文/庞无忌

全球首个“碳关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

(CBAM)上月落地。根据这一法案,非欧盟生产商

在欧盟销售相关商品,须为二氧化碳排放付费,弥

补其原产国的碳价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中的碳

价差异。这一法案将于2023年10月开始试运行,并

于2026年正式开征。

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在不久的未来,“碳”

将成为定义和影响全球贸易的关键因素之一。

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为标志,全球气候政

策正在发生变化。可持续发展领域呈现哪些新趋

势?“碳关税”对中国企业影响几何?企业如何应对

挑战?

新穗商 58

研报 RESEARCH REPORT

第63页

新穗商 59

毕马威中国环境、社会及治理(ESG)主管合伙

人林伟近期接受相关媒体专访,回答上述问题。

问:“双碳”时代到来,近期国际上有哪些标志

性动作,可持续发展领域呈现哪些新趋势?

林伟:我认为这些趋势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首先,以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正

在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和欧盟

理事会年初通过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

(CSRD)为代表的国际ESG信息披露准则的出台与

落地,将为上市公司和规模以上企业的信息披露确

定更为统一和清晰的标准,也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具

价值的投资参考。

第二,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和美国《清洁

竞争法案(草案)》为代表的国际碳关税体系的建

立,势必增加高碳商品的国际流通成本及部分跨国

贸易企业的竞争压力。

第三,以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为代表的气

候和清洁能源领域项目鼓励政策,将加剧产业低碳

竞争并倒逼全球企业加速低碳转型。

问:欧美相继出台或酝酿“碳关税”,影响哪些

行业的中国企业?

林伟:已知的“碳关税”影响主要来自欧盟的碳

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的短期影响范围主要包括钢

铁、铝、化肥、水泥和电力行业及向欧盟出口此类商

品的企业。其中钢铁和铝行业受影响的贸易总额预

估超过250亿元人民币。如果碳边境调节机制进一

步覆盖欧盟碳市场下所有行业,则我国出口欧盟的

受影响贸易将超过2500亿元人民币,新增主要来

自化工和塑料制品行业。

除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外,美国的《清洁竞

争法案(草案)》也将对中国的碳密集产品出口造成

相当的影响。但该法案尚未表决通过,因此其影响

范围和程度尚不明确。

问:针对即将到来的“碳关税”等气候政策,中

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林伟: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应采取以下三个举

措积极应对国际碳关税的影响:

第一是建立自身运营碳排放盘查机制,尽快制

定和落实减碳举措,降低产品碳足迹;

第二是积极参与国内碳市场建设与交易活动,

助力本土碳交易体系的完善以及和国际的接轨;

第三是针对性地优化经营战略,例如布局海外

产业链等,以减少跨国贸易中的碳关税影响。

问:您在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上提出,在面

对不断涌现并日渐强劲的相关气候政策时,中国应

该主动迎接挑战,化挑战为机遇。机遇主要在哪些

领域?

林伟:机遇主要在两大领域。第一个机遇来自

系统性的产业创新,即发挥我国的体制优势和市场

机制作用,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深化能源

和相关领域改革,最终通过优质的低碳、零碳企业、

技术和产品以及创新技术人才参与国际博弈,提升

国际影响力。

第二个机遇来自绿色金融。中国在绿色金融领

域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可以借全球气候政策的

推力,进一步推进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升级,构建

零碳金融市场生态,以金融资本为纽带,促进高科

技产业和资本紧密融合。

问:您认为,未来中国在全球低碳转型方面会

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林伟:中国有丰富的清洁能源储备、强大的政

策执行力、世界领先的能源转型投资规模及广泛的

市场消纳潜力。这些因素将助力中国成为全球低碳

转型的引领者。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在价

值链的头尾两端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价值链上游,我们需要加大核心技术层面的

创新研发力度,掌控关键专利技术及核心要素。在

价值链下游,我们需要拓宽市场渠道,提升自主品

牌影响力和渠道掌控力,从而构建从基础能源到品

牌生态的综合领导力。

问:在诸多挑战下,您对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

展有何建议?

林伟:我们建议中国企业应主动思考如何将可

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地整合、融入企业的治理、战略

与运营中并付之于行动。其中有三个要素。

第一,企业须将ESG内涵与要素纳入其企业治

理与中长期战略规划中;相关绩效指标需要与董

事会及最高管理层业绩考核及薪酬挂钩,从而自

上而下地完成从被动合规向主动价值创造的观念

转变。

第二,企业应优化其商业模式,通过技术创新

提升品牌、产品、服务竞争力,强化可持续盈利能力。

第三,企业应精进运营模式,自身降本增效的

同时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和供应链绿色转型工作,从

而提升运营韧性,规避气候风险。

(编者注:本文来源于中新社相关报道)

第64页

新能源新材料企业高增长密码 政策

新穗商 60

第65页

新穗商 61

第66页

政策 POLICY

新穗商 62 中国新能源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

来源:前瞻经济学人

新能源( NE):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

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是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

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1981年,联合国召开

的“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 对新能源的

定义为: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

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用取之不尽、周

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

染的化石能源,重点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

潮汐能、地热能、氢能和核能(原子能)等。

新能源行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我国“十五”规划至“十四五”

规划期间,国家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

“加快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到“因地制宜,多元发

展”再到“加快壮大新能源产业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的变化。

一、政策发展历程

“十五”计划(2001—2005年)时期,国家层面

提出加快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推动新能源和可

再 生 能 源 产 业 迅 速 发 展 ;从“ 十 一 五 ”规 划

(2006—2010年)开始,规划提出按照“因地制宜,

多元发展”的原则,在继续加快小型水电和农网

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适宜村镇、农户使用的风

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十二五”

(2011—2015年)时期,国家层面提出以风能、太

阳能、生物质能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

源;至“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合理把握

新能源发展节奏,着力消化存量,优化发展增量,

新 建 大 型 基 地 或 项 目 应 提 前 落 实 市 场 空 间 ;到

“十四五”时期,根据《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

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国家在新能源的开发利

用模式、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

型电力系统、完善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保障新

能源发展用地用海需求和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

能源发展等方面,对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作出

了全面指引。

到2005年,太阳热

水器年生产能力达

1100万平方米,太

阳光伏电池年生产

能力达15兆瓦,并

网风力发电装机容

量达120万千瓦,地

热采暖面积达到

2000万平方米,新

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不含小水电和生物

质能传统利用)年开

发利用量达到1300

万吨标准煤。

大力发展适宜村

镇、农户使用的风

电、生物质能、太

阳能等可再生能

源。到2010年,村

镇小型风机使用量

达到30万台,总容

量7.5万千瓦;户用

沼气4000万户,规

模化养殖场沼气工

程达到4700处,全

国农村沼气产量达

到160亿立方米;农

村太阳能热水器保

有量达到5000万平

方米,太阳灶保有

量达到100万台。

图表1:“十五”至“十四五”计划期间中国新能源行业政策演变

以风能、太阳能、

生物质能利用为重

点,大力发展可再

生能源。优化风电

开发布局,有序推

进华北、东北和西

北等资源丰富地区

风电建设,加快风

能资源的分散开发

利用。以分布式能

源、智能电网、新

能源汽车供能设施

为重点,大力推广

新型供能方式,提

高能源综合利用效

率,促进战略性新

兴产业发展,推动

能源生产和利用方

式变革。

合理把握新能源发

展节奏,着力消化

存量,优化发展增

量,新建大型基地

或项目应提前落实

市场空间。尽快建

立和完善煤电、风

电、光伏发电设备

利用率监测预警和

调控约束机制,促

进相关产业健康有

序发展。提高可再

生能源消纳能力。

积极开展储能示范

工程建设,推动储

能系统与新能源、

电力系统协调优化

运行。

在新能源的开发利

用模式、加快构建

适应新能源占比逐

渐提高的新型电力

系统、完善新能源

项目建设管理、保

障新能源发展用地

用海需求和财政金

融手段支持新能源

发展等方面作出了

全面指引。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十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十三五”规划

“十四五”规划

第67页

新穗商 63

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多

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政

策,内容涉及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技术路线、产地建

二、国家层面政策汇总及解读

图表2:2014-2022年国家层面有关新能源行业的政策重点内容解读(一)

2022.05.14

2022.03.22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重点内容解读

国家发改委、国家

能源局

《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

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在创新开发利用模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深化“放管服”

改革、支持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合理空间需求、充分

发挥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完善财政金融政策等七个方面完

善政策措施。重点解决新能源“立”的问题。更好发挥新能

源在能源保供增供方面的作用。

国家发改委、国家

能源局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

规划》

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

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在风

能和太阳能资源禀赋较好、建设条件优越、具备持续整装

开发条件、符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的地区,有序推

进风电和光伏发电集中式开发,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

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且目建设。积极推

进黄河上游、新疆、冀北等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开展风电、光伏发电制

氢示范。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推进海上风电向深水远

岸区域布局,积极发展太阳能热发电。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注:查询时间截至2022年6月20日

2022.03.03 科技部、教育部、

工信部等部门

《“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

作实施方案》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多部门、多地区协同攻关优

势,支持新疆实施能源清洁利用与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行

动,开展煤炭清洁利用、智能化风力发电机组、储能、新

能源微电网等先进能源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开展战略矿

产、化工等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支撑引领

新疆绿色发展。

2021.12.31 工信部、住建部、

交通运输部等

《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

行动计划(2021-2025年)》

突出发挥光伏作为新能源发展的主力军作用。需充分提升

光伏发电电网友好型、降低光伏发电波动性、间歇性对电

网平衡造成的冲击;建设智能光伏发电系统,开发应用各

类电网适应性技术、发展智能光储系统、拓展智能光伏技

术耦合等多种举措。

2021.10.24 国务院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

方案》

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

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

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

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

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2021.07.22 国务院 《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

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

支持新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示范园区。支持开展低

碳城市试点,积极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开展节约型

机关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创建

行动,鼓励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发

展,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小水电、分布

式光伏发电。

设规范、安全运行规范、能源发展机制和标杆上网

电价等内容,2014—2022年6月,我国新能源行业

重点政策及政策解读汇总如下:

第68页

政策 POLICY

新穗商 64 2021.06.11

2021.05.31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重点内容解读

国家发改委 《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

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

明确2021年起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上布

式光伏项目和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

实行平价上网,同时为支持产业加快发展,明确2021年

新建项目不再通过竞争性方式形成具体上网电价,直接执

行当地燃煤发电基准价。

国家发改委、国家

能源局

《做好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

投资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地和有关企业要高度重视新能源配套工程建设,尽快解

决并网消纳矛盾,满足快速增长的并网消纳需求,做好新

能源与配套送出工程的统一规划;考虑规划整体性和运行

需要,优先电网企业承建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满足新能

源并网需求,确保送出工程与电源建设的进度相匹配。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注:查询时间截至2022年6月20日

2021.04.22 国家能源局 《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

见》并予以发布

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能源安全风险不容忽视,落实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任务艰巨。

为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制定了2021年

主要预期目标;目标主要围统能源结构、供应保障、质量

效率、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五大方面进行。

2021.03.15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

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2021.03.12 国家发改委联合

五部门

关于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

度、促进风电和光伏发电等

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应对气候变化、履行我国国际承诺的

重要举措,我国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和努力争取

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任务艰巨,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

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各地政府主

管部门、有关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

意义,合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支持风电、光伏发电、生

物质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1.03.12 十三届全国人大

四次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

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

标纲要(草案)》

纲要指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

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

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2021.03.03 国家能源局 就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

开发建设事项征求意见

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2030年非化石能

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

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等目标任务,调动投资主体积极

性,坚持存量增量并举、集中式分布式并举,持续加快推动

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建设。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发

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1%左右。

图表3:2014-2022年国家层面有关新能源行业的政策重点内容解读(二)

第69页

新穗商 65

2021.02.22

2020.12.21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重点内容解读

国务院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

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

指导意见》

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

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

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

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

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

持续改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法律

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有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

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绿色发展内

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合阶,重点行业、

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泛形成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

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国务院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

展》白皮书

统筹光伏发电的布局与市场消纳,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开

展光伏发电建设,实施光伏发电“领跑者”计划。采用市场

竞争方式配置项目,加快推动光伏发电技术进步和成本降

低。光伏产业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注:查询时间截至2022年6月20日

2020.08.12 国家能源局

国家能源局

关于开展跨省跨区电力交

易与市场秩序专项监管工

作的通知

健全市场化交易机制,推进跨省跨区电力市场化交易,加强

垄断环节监管,督促北京、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和电网企业相

关部门规范组织开展跨省跨区电力交易,加快构建有效竞争

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推动解决厂网之间突出问题,维护

良好的市场秩序,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进一步扩大清洁

能源消纳空间,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

2020.05.19 关于建立健全清洁能源消

纳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要通过构建以消纳为核心的清洁能源发展机制、

加快形成有利于清洁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机制等来提升清

洁能源消纳,建立健全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

2020.03.10 国家能源局

关于2020年风电、光伏

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

通知

积极推进平价上网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需国家财政补贴项

目建设;积极支持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稳妥推进海上风

电项目建设;全面落实电力送出消纳条件。

2020.02.03 财政部 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

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非水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能

源安全的重要内容。当前,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已进入产业

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关键期,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已

基本具备与煤电等传统能源平价的条件。

2019.04.25 国务院

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

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

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

针对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要,加强对现有法规规定的修

订和解释工作。推动出台电子商务法,以及个人信息保护、

数据资源管理、新能源发电并网等新的法律法规规定。

图表4:2014-2022年国家层面有关新能源行业的政策重点内容解读(三)

第70页

政策 POLICY

新穗商 66 2019.01.11

2018.05.24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重点内容解读

国家发改委、国家

能源局

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光伏

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有关

工作的通知

随着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和技术快速进步,在资源

优良、建设成本低、投资和市场条件好的地区,已基本具

备与燃煤标杆上网电价平价(不需要国家补贴)的条件。

为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提高风电、光伏发电的市

场竞争力,现将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的有

关要求。

国务院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规划

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新能源综合利用,突破风光互补、先

进燃料电池、高效储能与海洋能发电等新能源电力技术瓶

颈,加快发展生物质供气供热、生物质与燃煤耦合发电、

地热能供热、空气能供热、生物液体燃料、海洋能供热制

冷等,开展生物天然气多领域应用和区域示范。推进新能

源多产品联产联供技术产业化,加速发展融合储能与微网

应用的分布式能源,大力推动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

建设,建立健全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基础设

施、运营模式及政策支撑体系。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注:查询时间截至2022年6月20日

国家发改委、国家

能源局

2018.03.23

关于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

力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

[2018]364号)

加强新能源开发重点地区电网建设,解决送出受限问题。

落实《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点输电通道,

“十三五”期间,跨省跨区通道新增19条,新增输电能力1.3

亿千瓦,消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约7000万千瓦。进一

步完善区域输电网主网架。

2017.02.06

国家发改委、

财政部、国家能源局

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

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

交易制度的通知

为引导全社会绿色消费,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利用,进一步

完善风电、光伏发电的补贴机制。拟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可

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自愿认购。

2016.12.17 国家发改委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

五”规划》

实现2020、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

达到15%、20%的能源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促进可再生

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对化石能源的替代进程,改善可再生

能源经济性。

2015.07.23 国家能源局 关于推进新能源微电网示范

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

新能源微电网代表未来能源发展趋势,是贯彻落实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措施,是推进能源

发展及经营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载体,是“互联网+”在能

源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对推进节能减排和实现能源可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能源微电网是电网配售侧向

社会主体放开的一种具体方式,符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方

向,可为新能源创造巨大发底空间。

2014.11.25 国务院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2014-2020年)》

到2020年装机将分别达到2亿千瓦时、1亿千瓦、3000万

干瓦。分别比十二五规划的1亿千瓦,2100万千瓦、1300

万千瓦目标,大幅增加1倍或以上。

图表5:2014-2022年国家层面有关新能源行业的政策重点内容解读(四)

第71页

新穗商 67

主要途径和措施 具体内容

充分调动农村农民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加大力度支持农民利用自有建筑屋顶

建设户用光伏,积极推进乡村分散式风电开发,要加强模式创新,培育农村能

源合作社等新型市场主体,鼓励村集体依法利用存量集体土地通过作价入股、

收益共享等机制,参与新能源项目开发,共享新能源发展红利。

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

的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

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引导全社会消费新能源等绿色电力

资料来源:发改委、能源局、前瞻产业研究院 注:查询时间截至2022年6月20日

开发利用新能源是我国工业和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要在具

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等新能源项

目,积极推进工业绿色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直供电等模式创新;

推动太阳能与既有和新建建筑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体系,

显著扩大光伏安装覆盖率,提高终端用能的新能源电力比重。

目前绿色电力消费已经成为全球潮流,我国亟待健全相关制度体系、打通堵

点,满足市场需求,要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推动绿色电力在交易组织、电

网调度、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体现优先地位。通过建立完善新能源绿色消费认

证、标识体系和公示制度,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加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的有效衔接,有效引导各类工商业企业利用新能源等绿色电力制造产品和提供

服务,鼓励各类用户购买新能源等绿色电力制造的产品。

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

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

系。在基地规划建设运营中,要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鼓励煤电与新能

源企业开展实质性联营。

推动新能源在工业和建筑领域应用

图表6:《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解读

近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

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

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基本进入

平价无补贴发展的新阶段。同时,新能源开发利

用仍存在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

和 消 纳 的 适 应 性 不 足、土 地 资 源 约 束 明 显 等 制

约因素 。2022年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

⸺新能源行业重点政策解读

(1)《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家 能 源 局 发 布《关 于 促 进 新 时 代 新 能 源 高 质 量

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

施方案》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构建适

应 新 能 源 占 比 逐 渐 提 高 的 新 型 电 力 系 统、完 善

新 能 源 项 目 建 设 管 理、保 障 新 能 源 发 展 用 地 用

海需求和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等方面

作出了全面指引:

《实施方案》坚持统筹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坚持

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突出模式和制度创新,在四

个方面提出了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举措,推动全民参

与和共享发展:

第72页

政策 POLICY

新穗商 68 传统电力系统是以化石能源为主来打造规

划 设 计 理 念 和 调 度 运 行 规 则 等 。实 现 碳 达 峰 碳

中和,必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适应新能源

主要途径和措施 具体内容

推进配电网接纳分布式新能源方面,电网企业要加强有源配电网(主动配电网)的规

划、设计、运行方法研究,加大投资建设改造力度,提高配电网智能化水平,合理确

定配电网接入分布式新能源比例要求。此外还将鼓励相关企业探索开展适应分布式新

能源接入的直流配电网工程示范。

通过源网荷储时空布局和建设的系

统优化,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

力和灵活性

电网企业要加强有源配电网《主动

配电网》的规划、设计、运行方法

研究

在政策机制上强化落实可再生能源

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

资料来源:发改委、能源局、前瞻产业研究院 注:查询时间截至2022年6月20日

稳妥推进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电力市场规则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新能源的特

点:核心是保障新能源参与市场能够有明确的投资收益预期,保障新能源行业投资

积极性。考虑新能源电力特点:支持新能源项项目与用户开展直接交易,鼓励签订

长期购售电协议,在电力现货市场试点地区,鼓励新能源项目以差价合约形式参与

电力市场交易。

科学合理制定各省(区、市)中长期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国家层面的消

纳责任权重逐年提升,各省政府以及承担消纳责任权重的市场主体的责任权重逐年

提升或保持,并逐渐缩小地区间消纳责任权重差距,体现新能源消纳责任共担的理

念。做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与新增可再生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

控制的衔接,各地区“十四五”时期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地方能源消费

总量考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和

奖惩机制。

通过源网荷储时空布局和建设的系统优化,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

持续提高电力系统总体接纳新能源的能力,不断增加配电网接纳分布式新能源的能

力。主要举措是,电源方面,要完善调峰调频电源补偿机制,加大煤电机组灵活性改

造、水电扩机、抽水蓄能和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建设力度,鼓励西部等光照条件好的

地区使用太阳能热发电作为调峰电源;电网方面,要充分发挥电网企业在构建新型

电力系统中的平台和枢纽作用,要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创新,更好地适应新能源大

规模快速发展需要;负荷方面,要深入挖掘需求响应潜力,提高负荷侧对新能源的调

节能力;储能方面,要研究储能成本回收机制,推动新型储能快速发展。

稳妥推进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图表7:《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途径解读

比例持续提高的要求,在规划理念革新、硬件设

施配置、运行方式变革、体制机制创新上做系统

性安排:

第73页

新穗商 69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并

具有一定优势的新能源产业链体系。新形势下,

我国新能源产业必须强化创新驱动,统筹发展与

安全,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

鉴于新能源项目点多面广、单体规模小、建设

周期短等,《实施方案》立足新能源项目建设的规模

主要途径和措施 具体内容

依照新能源产业链分工对供应链上下游实施科学统筹管理;增加新能源扩产项目信息透明度,

增强设备、材料企业对产业供需变化的响应能力,防控价格异常波动。增强新能源产业链供应

链韧性。为了规范新能源产业发展秩序,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

要指导地方政府做好新能源产业规划,落实光伏产业规范条件,要遏制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及时纠正违反公平竞争的做法,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推进新能源科技创新与

产业升级

保障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

安全

资料来源:发改委、能源局、前瞻产业研究院 注:查询时间截至2022年6月20日

加强知识产权全球布局,形成达到国际先进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的计量、检测和试验研究能

力,积极参与新能源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提高计量和合格评定结果互认水平,提升我

国标准和检测认证机构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

加大前沿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国家级新能源实验室和研发平台,加

大基础理论研究投入,提前布局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技术的研究。为推动新能源实现产业和技

术升级,要推进新能源产业实现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并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升级,加大对新能源

产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升级支持力度,实现新能源产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退役风电机组、

光伏组件回收处理技术和新产业链发展,实现产业链全生命周期闭环式绿色发展;推进关键技术突

破,加快推动关键基础材料、设备、零部件等技术升级。

提高新能源产业国际化

水平

图表9:《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途径解读

主要途径和措施 具体内容

实现接网申请一网通办、开放透明。电网企业要建立新能源项目一站式服务平台,及时更新并

提供有关信息,包括新能源项目可用接入点,可接入容量、技术规范等,实现新能源项目接网

全流程线上办理。

持续提升项目审批效率

优化新能源项目接网流

程,提升服务水平

资料来源:发改委、能源局、前瞻产业研究院 注:查询时间截至2022年6月20日

在全国新能源资源勘查、数据共享、检测认证等方面健全新能源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全社会共

同开发新能源。

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标简化目管理程序,完善新能源投资核准(备案)制,推动风电项目由核准制

调整为备案制,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微电网等综合能源项目,可作为整体

统一办理核准(备案)手续。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立新能源项目集中审批绿色

通道、推进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制定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和企业承诺事项清单,提升审批

效率。在监管方面,继续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补足

短板

图表8:《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途径解读

化、市场化发展需求,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

在简化管理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上:

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为此,《实施方

案》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

全、提高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

健康有序发展:

第74页

政策 POLICY

新穗商 70 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能量密度较低,占地

面积大。随着新能源规模快速扩大,土地资源已经

成为影响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实施方案》进一

步强化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保障,通过明确用地管

主要途径和措施 具体内容

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不得突破标准控制;同时通过技术进步节约用地,鼓励推广应用节地

技术和节地模式,用地节约集约化程度必须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对海

岸线的占用和影响。《实施方案》还提出,要优化调整近岸风电场布局,鼓励发展深远海风电

项目,同时规范设置登陆电缆管廊。鼓励“风光渔”融合发展,切实提高风电、光伏项目海域资源

利用效率。

完善新能源项目用地

管制规则

提高国土空间资源利用

效率

资料来源:发改委、能源局、前瞻产业研究院 注:查询时间截至2022年6月20日

大力推广生态修复类新能源项目,研究出合光伏治沙等生态修复类新能源项目设计、施工等标

准规范,并支持在石漠化、荒漠化土地以及采煤沉陷区等矿区开展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效

益的新能源项目。

完善新能源用地、用海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建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能源主管部门之间的协同机

制;将新能源项目的空间信息按规定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

求。统筹安排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项目用地用林用草,还提出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

基础上,要充分利用沙漠、戈壁、荒漠等未利用地。布局建设大型风光电基地。此外,为了规范各

地的土地使用税费征收,《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地方政府应严格依法征收土地使用税费,不得超

出法律规定征收其他费用。

大力推广生态修复类

新能源项目

图表10:《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保障新能源发展的用地用海需求途径解读

理政策、规范税费征收、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推广

生态修复类新能源项目等措施,推动解决制约新能

源行业发展的用地困境:

“十四五”风光等主要新能源已实现平价无补贴

上网,财政政策支持的方向和模式需要与时俱进,金

主要途径和措施 具体内容

推进金融机构以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为前提,发放可再生能源存量项目电价补贴

确权贷款,利用电网企业融资优势,拓展资金来源,使可再生能源发电延续补贴资金年度收支

平衡,支持金融机构提供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保理等创新方案,解决新能源企业资金

需求。

优化财政资金使用

落实金融支持政策

资料来源:发改委、能源局、前瞻产业研究院 注:查询时间截至2022年6月20日

新能源开发、运营和应用所涉及的企业量大面广,融资需求和融资难点不一,金融机构要创新

产品和服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对新能源项目的支持力度。国家已

将新能源项目纳入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支持范用,应尽快完善项目程序流程

和规范,积极推进新能源项目挂牌并扩大支持规模,结合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支持将

符合条件的新能源项目温室气体核证减排量纳入全国碳市场进行配额清缴抵销。

加强央地联动,按照以收定支原则用好增量资金、研究将新能源领域符合条件的公益性建设项目纳

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

丰富绿色金融产品

和服务

图表11:《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途径解读

融支持政策力度需要加大,进一步发挥财政、金融政

策的作用。《实施方案》提出三方面政策举措:

第75页

新穗商 71

(2)《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发布《新时代的中国

能源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系统

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能源革命的历史

序号 章节 具体内容

新时代中国能源的发展

战略和政策理念

1

推动能源供给革命,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形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增长、以煤油气

为基础的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以绿色低碳为方向,推动技术

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新时代中国能源发展的

历史性成就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基本形成了多轮驱动的能源

稳定供应体系,全面推进能源节约,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

的增长.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水电、风

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均位居世界首位。建立了完备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

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有力支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能源的绿色发展对碳

排放强度下降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8.1%,提前实现

了2015年提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

效能源体系的主要举措

3

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健全节能法律法规和

标准体系,完善激励政策。加快提升重点领域能效水平,全力推动终端用能清洁化。加

快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化石能源,

健全能源储运调峰体系,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促进脱贫攻坚、改善民

生用能的措施成效

4 大力实施光伏扶贫等重大工程,增加贫困户的收入;积极推进北方农村地区冬季清洁取

暖,促进了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5 能源国际合作的新格局

坚定不移扩大能源领域对外开放,持续减少能源领域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倡议国际社会

共同努力。协同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协同巩固能源领域多边合作,协同畅通国际能

源贸易投资,协同促进欠发达地区能源可及性,推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维护全球能

源安全。

图表12:《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新能源行业相关政策解读

资料来源:《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前瞻产业研究院 注:查询时间截至2022年6月20日

性成就,全面阐述了新时代新阶段中国能源安全发

展战略的主要政策和重大举措,旨在让国内外社会

全面了解中国能源政策和发展状况。

⸺国家层面新能源行业发展目标解读

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能源安全风险不容忽

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发展方向 具体内容

2022年,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7.3%左右。新增电能替代电量

1800亿千瓦时左右,风电、光伏发电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2.2%左右。

增强供应保障能力

稳步推进结构转型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前瞻产业研究院 注:查询时间截至2022年6月20日

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虑,并留有适当弹性。跨区输电通道平均利用小时数处于合理区

间,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持续保持合理水平。

2022年,全国能原生产总量达到44.1亿吨标准煤左右,原油产量2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2140亿立方米左

右。保障电力充足供应,电力装机达到26亿千瓦左右,发电量达到9.07万亿千瓦时左右,新增顶峰发电能力

8000万千瓦以上,“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达到2.9亿千瓦左右。

着力提高质量效率

图表13:《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发展目标解读

任务艰巨。为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2022年3月17

日,国家能源局印发了《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第76页

政策 POLICY

新穗商 72 发展目标 具体内容

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

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辅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优化近海风电布局,开展深远海

风电建设示范,稳妥推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水风光互补基地建设。继续实施整县屋顶分布式

光伏开发建设,加强实施情况监管。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充分

利用油气矿区、工矿场区、工业园区的土地、屋顶资源开发分布式风电、光伏、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

纳保障机制,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绿色电力证书制度。

夯实能源供应保障

基础

加快能源绿色低碳

转型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前瞻产业研究院 注:查询时间截至2022年6月20日

加快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加快龙头水库建设,提升流域调蓄能力,缓解部分地区枯水期缺电量、汛

期缺调峰容量的问题。推动制定各省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实施方案和“十四五”项目核准工作计划,加快推

动一批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在保障电力稳定供应、满足电力需求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耗

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落实“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跟踪评估首批科技创新

(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围绕不同技术、应用场景和重点区域实施试点示范。研究建立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配

套储能建设运行机制。

提升能源需求侧响应能力:健全分时电价、峰谷电价,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充分挖掘需求侧潜

力,引导电力用户参与虚拟电厂、移峰填谷、需求响应。进一步优化有序用电及天然气“压非保民”的管理措

施。加强可中断负荷管理,梳理业务流程及标准,精准实施用能管理.优化完善电网主网架,在关键节点布

局电网侧储能。提升省间电力互补互济水平,鼓励用户投资建设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

积极推进输电通道规划建设:结合以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开发及电力供

需发展形势,积极推进规划已明确的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前期工作,条件具备后,抓紧履行核准手续。加快建

设南阳~荆门~长沙、驻马店~武汉、荆门~武汉、白鹤滩~江苏等特高压通道。推进重点输电通道配套的电

网、电源工程建设。着力提升输电通道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

增强能源供应链弹性

和韧性

图表14:《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重点任务解读(一)

发展目标 具体内容

着力改善用能条件:继续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农网供电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供暖

作用,持续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做好清洁取暖专项监管。出台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扩大电能

替代的深度和广度。深入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确保2023年1月1日全国全面供应国六B标准

车用汽油。提升城镇电网智能化水平,满足分布式电源就地消纳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新型储能等多元

化负荷的灵活接入。

提升能源产业现代

化水平

提高能源服务水平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前瞻产业研究院 注:查询时间截至2022年6月20日

扎实推进能源务实合作:在有效防范对外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加强同有关国家的能源资源合作。大力支持发展

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建设运行好海外能源合作项目,深化周边电力互联互通。加强与各国在绿色能

源、智慧能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建成一批绿色能源合作示范项目,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加强能源科技攻关:加快实施《“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继续抓好核电科技重大专项和《核电

技术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小型堆技术研发示范。以“揭榜挂帅”方式实施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巩

固可再生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装备优势,加快突破一批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持续推动能

源短板技术装备攻关,重点推动燃气轮机、油气、特高压输电、控制系统及芯片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关。

推进深远海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工程建设。探索集中送出和集中运维模式、加快新型储能、氢能等

低碳零碳负碳重大关键技术研究。

推动完善能源创新支撑体系:开展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构建能源领域碳达

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氢能和燃料电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能源系统

数字化智能化、能源系统安全等6大重点领域,增设若干创新平合。开展创新平合优化整改工作,积极承

担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任务。

深入推进高质量能源

国际合作

图表15:《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重点任务解读(二)

为 顺 利 实 现 上 述 目 标,《指 导 意 见》还 提 出

以下重点任务:

第77页

新穗商 73

中国新材料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

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

采用新技术(工艺、装备),使传统材料性能有明显

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一般认为满足高技术产

业发展需要的一些关键材料也属于新材料的范畴。

新材料产业包括新材料及其相关产品和技术

装备,具体涵盖:新材料本身形成的产业;新材料技

术及其装备制造业;传统材料技术提升的产业等。

与传统材料产业相比,新材料产业具有技术高度密

集,研究与开发投入高,产品的附加值高,生产与市

场的国际性强,以及应用范围广,发展前景好等特

点,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

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新材料产业

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在市场经济方

面的进一步推进,在广泛引进国际上有关化工技

术与产品开发理论基础上,中国的化工材料研究

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十二五”时期,我国IT行

业,尤其是消费类电子行业发展迅速,推动电子化

学品原材料需求增长;“十三五”时期,我国化工新

材料着重于空白品种产业化进程发展,提高行业

自给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化工新材料研究

开发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十四五”时

期,在政策推动下,化工新材料行业进入高质量发

展阶段。

一、政策发展历程

图表1:中国化工新材料行业政策历程图

“十三五”时期

“十四五”时期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十二五”时期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

展规划》。

氟硅材料、工程塑料、特种橡胶、

功能性膜材料和生物质材料等可用

于电子领域的化工新材料。

化工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固

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力争到

2025年产业实现高端化和差异化。

重点围绕八大系列化工新材料种

类,高端聚烯烃塑料,工程塑料及

特种工程塑料、聚氨酯材料、氟硅

材料、特种橡胶及弹性体、高性能

纤维及复合材料,功能性膜材料和

电子化学品。

重点突出六大任务,组织实施五项

重点工程。

化工新材料“十三五”发展重在自给;

加快空白品种产业化进程,提高国

内已有品种质量水平,突破上游关

建配套原料供应瓶颈,并延伸发展

下游高端制品及应用推广。

高性能树脂、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

塑料、特种橡胶、高性能纤维、功能

型膜材料及电子化学品等产品。

2016 2021

第78页

政策 POLICY

新穗商 74 化工新材料作为基础性和支柱性战略产业,是

高新技术的先导。我国于2019年2021年分别发布

两版《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大力

扶持产业发展。

二、国家层面政策汇总及解读

图表2:截至2023年5月国家层面化工新材料行业政策汇总(一)

2023.02

发布时间 政策名称 重点内容解读 政策性质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推动新

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促进品种开发和品质升级。 支持类

2022.12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

纲要(2022-2035年)》

推进前沿新材料研发应用。促进重大装备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加快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等研发,推进卫星及应用基础

设施建设。

支持类

2022.09 《关于深化电子电器行业

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结合基础电子产品发展实际,动态调整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

指导目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加大对基础

电子产品的支持力度。

支持类

2021.12

《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

用示范指导目录(2021

年版)》

为进一步做好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试点工作,发布《重

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1年版)》,自2022年1月1日起

施行。

指导类

2020.09

《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

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

增长极的指导意见》

加快新材料产业强弱项。围绕保障大飞机、微电子制造、深海采矿

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在光刻胶、高纯靶材、高温合

金、高性能纤维材料、高强高导耐热材料、耐腐蚀材料、大尺寸硅

片、电子封装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实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

划,提升稀土、钒钛、钨钼、锂、铷铯、石墨等特色资源在开采、

冶炼、深加工等环节的技术水平,加快拓展石墨烯、纳米材料等在

光电子、航空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指导类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0.03 《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

工作方案》

提出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网络协同制造、3D打印和激光制造、重

点基础材料、先进电子材料、结构与功能材料、制造技术与关键部

件、云计算和大数据、高性能计算、宽带通信指导类和新型网络、

地球观测与导航、光电子器件及集成、生物育种、高端医疗器械、

集成电路和微波器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等重大领域,推动关键核

心技术突破。

指导类

2019.12 《重点新材料首批应用

示范指导目录(2019版)》

具体列入“指导目录”的重点新材料涵盖先进基础材料、关键

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领域国家重点关注的材料。

指导类

第79页

新穗商 75

为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相关政

策频频加码。从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规划》明确加快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到成立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从发

布《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到为中国制造2025增添

⸺国家层面化工新材料行业规划汇总 百亿专项基金,不断在政策上为新材料产业提供

支持。

在“十四五”开局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

标纲要》中亦提出发展壮大包括新材料产业在内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层面化工新材料行业规划汇

总如下表所示:

图表3:截至2023年5月国家层面化工新材料行业政策汇总(二)

2019.03

发布时间 政策名称 重点内容解读 政策性质

《科创板企业上市推荐

指引》

优先推荐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

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企业。 指导类

2018.04 《国家新材料产业资源

共享平台建设方案》

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服务生态体系更加完善。平台集

聚资源总量和覆盖领域、共享开放程度、业务范围和服务能力进一

步提升。平台网络体系和线下基础设施条件更加完备。新材料产业

资源共享能力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支持类

2017.12 《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

范平台建设方案》

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以新材料生产企业和应用企业为主联

合组建,吸收产业链相关单位,衔接已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打破

技术与行业壁垒,实现新材料与终端产品协同联动。围绕《新材料

产业发展指南》明确的十大重点,到2020年在关键领域建立20家

左右。

支持类

2017.01 《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

202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突破金

属材料、复合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等领域技术装备制约,在碳纤

维复合材料、高品质特殊钢、先进轻合金材料等领域实现70种以

上重点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建成与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相匹

配的工艺装备保障体系。建成较为完善的新材料标准体系,形成具

有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企业。

指导类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6.04 《关于加快新材料产业

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对于新材料产业发展瓶颈,《意见》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一是完

善新材料产业协同创体系,二是加强重点新材料产品初期市场培

育,三是突破关键工艺与专用装备制约,四是促进新材料产业有序

集聚发展,五是加强新材料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六是加快军

民新材料资源双向转移转化。《意见》同时还提出了加强产业统筹

协调、完善财税政策、加强金融支持力度等八项政策措施。

指导类

第80页

政策 POLICY

新穗商 76 图表4:截至2023年5月国家层面化工新材料行业规划汇总(三)

重点内容解读

到2025年,原材料品种更加丰富、品质更加稳定、品牌更具影响力。高温合金、高性

能特种合金、半导体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产品和服务对重点领域支撑能力

显著增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实现更高水平协同发展,质量分级和

追溯体系更加完善,制修订500个以上新产品和质量可靠性提升类标准,全面推动关

键基础材料全生命周期标准体系建设。培育一批质量过硬、竞争优势明显的中国品

牌,产品进入全球中高端供应链,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

推动化纤工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2025年,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高性

能纤维研发制造能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5%,化纤产量在全球占比基本稳定,形成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构建高

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提升高性能纤维质量一

致性和批次稳定性,进一步扩大高性能纤维在航空航天、风力和光伏发电、海洋工

程、环境保护、安全防护、土工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应用。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2.08

发布时间

2022.04

2022.03

政策名称

《关于印发原材料工业

“三品“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

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十四五\"推动石

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

的指导意见》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到2025年,化工

新材料保障水平达到75%以上。加快煤制化学品向化工新材料延伸,煤制油气向特种

燃料、高端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煤制乙二醇着重提升质量控制水平。建立

完善化工新材料特别是改性专用料、精细化学品尤其是专用化学品等标准体系。

2021.12 《\"十四五“原材料工业

发展规划》

提出到2025年,原材料工业保障和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增加值

增速保持合理水平,在制造业中比重基本稳定;新材料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占原材

料工业比重明显提高。

2021.0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提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

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8.03

《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

计划(2018-2020年)》

《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十项主要行动,以指导各行业、各

地方、各技术委员会、各相关社会团体和企业,开展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用标准引

领新材料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

图表5:截至2023年5月国家层面化工新材料行业规划汇总(四)

重点内容解读

紧密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按照自主创新、突破重点的思路,开展市场潜

力大、附加价值高的重点新材料关键技术产业化,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新材

料产业发展水平。

《专项规划》提出发挥材料的先导性特征,重点发展战略性电子材料、先进结构材

料、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发展前瞻性材料技

术,突破纳米材料技术、材料基因工程技术,形成新的技术和经济增长点;加强材

料基地与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材料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7.12

发布时间

2017.04

2016.12

政策名称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

《\"十三五\"材料领域科

技创新专项规划》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提出”促进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引领中国制造新跨越\",力争到2020

年,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产值规模超过12万亿元;同时,提高新材料基础支撑能

力、推动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以应用为牵引构建新材料标准体系、促进特色资源

新材料可持续发展以及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发。

第81页

新穗商 77

“十四五”期间,我国主要省份也纷纷提出了新

材料产业的产值发展目标及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

其中湖南省《湖南省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五年行动计

⸺31省市化工新材料行业政策汇总

三、31省市层面的政策汇总及解读

《化工新材料产业“十四五”发展指南》规划在“十

四五”期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固定

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力争到2025年产业实现高

端化和差异化,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经济运行质量显

⸺中国化工新材料行业重点品类发展规划

著提升。其中,重点发展、提升的八大系列化工新材

料种类有:高端聚烯烃塑料、工程塑料及特种工程塑

料、聚氨酯材料、氟硅材料、特种橡胶及弹性体、高性

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功能性膜材料和电子化学品。

重点品类 规划

高端聚烯烃塑料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到2025年的自给率力争提升到近70%

工程塑料及特种工程塑料 力争2025年的自给率提升到85%,其中基础较好的特种聚酯类工程塑料实现净出口

聚氨酯材料 2025年企业的单体规模达到先进水平,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成为原料和制品的重要出口国

其他 重点发展氟硅材料、特种橡胶及弹性体、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功能性膜材料和电子化学品

高端聚烯烃塑料 到2025年的自给率力争提升到近70%

图表6:中国化工新材料行业重点品类“十四五”发展规划

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化工新材料

产业链实现总产值1200亿元。各省市化工新材料

“十四五”相关规划目标汇总如下:

内蒙古:到2025年,新材料产值占工业产值比

重达到13%左右,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现

代装备制造、新型化工、新材料4个千亿级和生

物医药1个百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辽宁: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

营业收入达到3100亿元,打造

万亿级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

河北: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营业

收入达到3000亿元。重点支持邯郸新

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先进金

属材料、碳基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

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绿色

化工新材料、前沿新材料等产业领域。

河南:打造以新材料为支撑的2万亿级材料产业

底盘,新材料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18%左右,

到2025年,新材料产值突破1万亿元、占规上

材料产业的比重超过50%。

山东: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2万亿元。

安徽: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

浙江: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

实现倍增,力争突破1.6万亿元。

江西: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力争突破6000亿元。

湖北: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力

争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

湖南: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

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山西:\"十四五”期间,全省新材料产业营业

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3%以上,到2025年

力争突破3000亿元,培育1个千亿级、3个

五百亿级,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甘肃: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完成

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以上,

实现工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

年均增长13%左右。

宁夏: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完

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以上,

实现工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年

均增长13%左右。

云南:到2024年,力争新材

料产业产值达1800亿元以

上,产业规模实现三倍增。

广东:到2025年,先进材料产业营业

收入达到2.8万亿元,前沿新材料产业

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达

到15%以上。

上海:到2025年,新材料产值3200亿元,年均增长率5%以上。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第82页

政策 POLICY

新穗商 78 如何解读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新政?

来源: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今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对外印发了

《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

见》,要求省内各地认真组织实施。以下是对这一新

政策的解读:

储能是新能源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新型电力系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碳”目标下,新型储能产

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广东省

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明确要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三

届二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实体经

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我

省“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广东省储能电池产业基础较好,覆盖了储能电

池材料制备、电芯和电池封装、储能变流器、储能系

统集成和电池回收利用全产业链,新型储能产业处

《指导意见》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主要包括指

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

产业链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和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

幅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市场机制、

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大型骨干企业规模

实力不断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

等发展目标,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

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

瓦。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

亿元,装机规模达到400万千瓦。

一、政策背景

二、总体要求

于全国领先地位,具备全球竞争力。2022年,广东

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约1500亿元,装机规模

达到71万千瓦。为更好抢抓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重大

机遇,我省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

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珠海海上风电项目

第83页

新穗商 79

《指导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共提出

六方面31条政策措施。

一是加大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针对

储能电池成本高循环次数少等问题,提出提升锂离

子电池技术、攻关钠离子电池技术、融合能源电子

技术、突破全过程安全技术、创新智慧调控技术、发

展氢储能等技术、开展储能前瞻技术研究等7条政

策措施。如针对锂离子储能电池安全性、经济性有

待提升的问题,支持开发超长寿命、高安全性、全气

候储能锂离子电池,提升锂电池容量极限,推进新

型体系锂电池研发和应用。

二是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壮大规模提升实力。针

对新兴储能领域布局有待加强、控制芯片及部件进

口依赖等问题,提出优化锂电池产业区域布局、加

快发展钠离子储能电池产业、提升储能控制芯片及

产品供给能力、培育发展电解水制氢设备产业、前

瞻布局多元化储能领域、梯度培育新型储能企业、

加大优质企业招商引资力度等7条政策措施。如针

对氢能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问题,提出加快推进质

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重点项目建设,支持阴离

三、主要内容

子膜碱性、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装备研制和

中试生产。

三是创新开展新型储能多场景应用。针对广东

省新型储能装机市场有待拓展等问题,提出积极开

拓海外储能市场、拓展“新能源+储能”应用、推进定

制化应用场景、推进虚拟电厂建设、鼓励充换电模

式创新等7条政策措施。

四是提升新型储能产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针

对新型储能产业安全风险管控机制有待完善、储能

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备等问题,提出加强全过程安全

管控、制定安全技术标准、建立信息化监管平台等3

条政策措施。

五是优化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政策环境。针对

新型储能产业中新兴领域技术有待突破、新型储

能电站尚未形成成熟盈利模式等问题,提出加大

科 技 研 发 支 持 力 度、构 建 国 际 市 场 服 务 支 撑 体

系、完善新型储能电力市场体系和价格机制、加

大财政金融支持等4条政策措施。如在完善新型

储能电力市场体系和价格机制方面,提出建立健

全新型储能参与电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机

制、动态调整峰谷电价等措施,为新型储能发展

创造空间。

六是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加强

人才保障、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等。

梅州光伏发电项目

第84页

政策 POLICY

新穗商 80 如何解读广州市推动新型储能产业新政?

来源: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为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

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规

〔2021〕1051号)和《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

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粤府办〔2023〕4号)等政

策文件,推动广州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

全省“制造业当家”作出贡献,今年8月,广州市人

民政府办公厅对外发布《关于推动新型储能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是对这一新政策的

解读: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

和能源产供储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碳达

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

一、编制背景

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着力点。国家层面

先后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

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

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3年3月,经省政府同意,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

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近年来,广州市积极培育新型储能产业,建成

了一批电化学储能电站、动力电池和储能关键零部

件装备制造项目等,涌现出一批优势企业。目前,我

们正按照省委“1310”和市委“1312”的部署,按照

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要求,全力谋划和推进新

型储能产业的重大政策、重点项目、重要创新。为落

实国家、省关于发展新型储能产业的工作部署,抢

抓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机遇,结合我市实际,经市政

府同意,《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新型储

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出台(以下简

称《实施意见》)。

第85页

新穗商 81

(一)提出适合广州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方

向。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基础上,《实施意见》从技

术、产业、应用场景等方面明确推进新型储能产业

落地实施的发展方向,深度融合新能源汽车、集成

电路、检验检测认证等广州市优势特色产业基础和

发展需求,促进新型储能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二)明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抓手。综合考

虑广州市在市场、地理位置、创新资源等方面优势

特点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需求,聚焦专家智库、储

能联盟、储能基地、高端论坛、产业基金等方面的工

作,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三)提高推动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智慧化管

理水平。在市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首台(套)重大技

术装备示范、标准体系建设等多方面明确支持方

向,引导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

等各类主体积极推动新型储能项目建设;同时,提

出管理平台建设、数据对接等内容,提升产业智慧

化程度,加大产业安全发展保障力度。

《实施意见》按照国家、省、市相关工作部署,结

合广州实际,针对新型储能重点领域,提出了新型

储能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四大方面15项重点任

务、3项保障措施。主要包括:

(一)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明

确我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方向,从技术创新、产

业发展、应用场景、标准体系等角度提出具体发展

目标,力争全市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2025年达到

600亿元以上,2027年达到1000亿元以上,引进或

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建

成新型储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2—3个国家级

创新平台和检验检测认证平台。

(二)重点任务。包含打造技术创新高地、提升

产业综合实力、拓展应用场景市场、优化产业发展

环境四方面内容。

一是在打造技术创新高地方面,强化关键核心

技术攻关,力争形成一批领跑、并跑的原创性成果;

建设储能产业创新平台,提升新型储能领域共性技

术攻关、中试孵化、产业推广等能力;推进先进技术

试点示范,促进关键装备研制、示范应用和产业化。

二、主要内容

三、主要特点和亮点

二是在提升产业综合实力方面,推进强链补链

延链,打造先进装备制造聚集区,加速布局产业发

展新赛道;加强标准及检测体系建设,提升全产业

链检验检测认证能力;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深化拓

展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关系。

三是在拓展应用场景市场方面,推进电力领域

先进储能应用,提升新型储能在电源侧和电网侧支

撑作用;拓宽交通领域储能发展模式,构建充换电

网络、电池租赁、车网互动等生态体系;灵活发展工

商业储能应用场景,促进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探索

综合能源服务模式,提高能源生产供应利用效率和

智慧化管理能力;积极拓展国际储能市场,提升便

捷性国际市场服务能力。

四是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加强人才资源

保障,加快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拓宽金融支持渠

道,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支持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

加强开放协同合作,拓展产业国际交流渠道;提升

智慧管理水平,加强新型储能项目全过程可追溯性

安全管控。

(三)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

协作和上下联动。二是做好规划衔接,协同保障新

型储能产业发展用地、用能、用水、人才等资源要素

的需求。三是加大政策宣传,做好相关政策解读、政

务公开、技术科普等工作。

第86页

政策 POLICY

新穗商 82 如何解读

广东省发展先进材料战略性支柱产业政策?

来源:广东工信

2020年9月,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省发

改委、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省市场

监管局联合制定印发了《广东省发展先进材料战略

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以下简称

《行动计划》)。以下是对这一政策的解读:

先进材料(含建筑材料、绿色钢铁、有色金属、

化工材料、稀有稀土材料)产业是支撑我国国民经

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是改善民生的基础

制品业;是支撑国防、航天航空以及节能环保、新能

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

要产业。

近年来,我省先进材料产业健康稳步发展,呈

现规模化、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初具

世界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雏形。2019年全省先进

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1540亿元,工业增加值

5089亿元,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的15%,成为支撑

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

我省先进材料产业基础雄厚,绿色高性能建筑

材料、化工材料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绿色钢铁和

有色金属产业均为央企在我省布局,新兴产业聚

集,电子材料产业发展迅猛。我省地处沿海,毗邻港

澳,地理环境优势明显。我省市场主体多,需求量

大,应用前沿。

本行动计划界定范围包含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

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计算机、通信

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8大类25中类93小类。

一、我省先进材料产业发展的

总体情况

二、发展先进材料战略性支柱产业

集群行动计划目标任务

(一)产业发展优势

力争到2025年,我省先进材料产业发展质量

效益再上新台阶,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

增强,在全球价值链地位明显提升,全省形成1个年

主营业务收入达28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

6475亿元的先进材料产业集群,迈入世界级先进

材料产业集群行列。

(二)总体目标

1.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特色优势明显的区域产

业集群。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契机,推进珠三角

核心区高端先进材料产业带,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协

同发展,打造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主业突出、具有

核心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集群。

2.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型高端化产品。加快

突破关键原材料、核心工艺、装备、关键零部件等领

域的核心关键技术,着重解决产业“卡脖子”问题。

重点支持高端化、功能化、绿色化、节能降耗新产品

开发。

(三)实施六大重点任务

第87页

新穗商 83

(四)抓好六大重点工程

3.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增强骨干企业核心竞争

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培育和争创优

质品牌,不断提高竞争力,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

4.完善创新体系,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完善以

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

制。加快支撑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

的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5.注重环保节能,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引导先

进材料产业绿色发展,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高

耗能设备节能改造及更新。推广绿色产品标准、认

证、标识体系,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

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6.深化开放交流,提升国际合作水平。进一步

加大“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拓宽合作模式,提

升国际合作的水平和层次。

1.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工程。建立龙头骨干企业培

育库,实行分级培育,构建省市区联动、分级培育的工

作联动机制,积极将龙头企业培育成世界级企业。

2.新材料技术和标准化提升工程。实施技术攻

关,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优势的新材料

产品和高端产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抢占制高点。

3.智能化推广工程。引导集群企业广泛应用新

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升资源配置、工艺优化和过

程控制等的智能化水平,推进智能车间、智能工厂

和智慧园区建设。

4.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培育建设技术创新

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

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

5.绿色安全发展工程。引导集群企业积极开发

与推广节能降耗新技术,加快绿色智能装备的改造

升级。

6.开放交流协作工程。重点引进先进材料产业

链关键环节具有核心技术的国际知名企业,到我省

设立制造基地,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实验室。

在此基础上,为保障完成重点任务、落实重点

工程,将做好组织协调、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发展氛

围、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等保障

措施,发展先进材料产业集群。

广州市番禺区海鸥岛南沙安置小区

第88页

政策 POLICY

新穗商 84 如何解读

广东省培育前沿新材料产业政策?

来源:广东工信

2020年9月,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发展

和改革委、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商务厅、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广东省培育前

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

2025年)》。以下是关于这一政策的解读: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是推动广东高质

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5月,省人民政府印发了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

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

82号),聚焦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10个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前沿新材料被列为10个战略

一、编制背景

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

材料是国民经济诸多产业的基础,前沿新材

料具有战略性、先导性和颠覆性,有产业带动性

强、附加值高和卡脖子的技术特征,发展前沿新材

料产业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广东新材料产业基

础好、终端应用能力强,需求旺盛,但我省前沿新

材料产业仍处于培育发展初期,人才团队、原始创

新和配套体系尚不足以支撑广东前沿新材料产业

的高速发展,应大力培育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加

快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此,广

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广东省工业和

信息化厅、广东省商务厅、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等五

家单位联合印发了《广东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

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以下简

称《行动计划》)。

室温超导概念图

第89页

新穗商 85

二、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梳理了我省前沿新材料产业的基

本情况,细化出三大发展目标,即产业规模稳步扩

大,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创新体系基本完善,掌握

一批核心技术;产业集群格局形成,产业生态不断

优化。力争到2025年,建立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

前沿新材料研发和制造高地。围绕发展目标,制定

了“五大重点任务”和“六大重点工程”。

一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依托优势地市,培育

一批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明显、政策配套完善、

具有品牌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

二是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建设重大科技基

础设施和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

究和产业技术研究创新全链条,建立健全以企业为

五大重点任务:

六大重点工程:

一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

机构、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

中心等创新平台,构建全球顶尖综合性材料科学研

究基地和创新集群。

二是制造技术提升工程。围绕核心装备、精密

仪器设备以及关键部件、产品等,突破一批前沿新

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加强对新工艺、新材料的研

究和探索,加快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三是产业培育孵化工程。通过产业综合性载

体、专业型孵化器、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

加速推进重大成果的落地转化,培育发展前沿新材

料产业集群。

四是应用示范与推广工程。建立健全我省新材

料测试评价体系、应用示范与推广体系以及前沿新

材料产品的质量、责任风险保险机制,降低下游用

户使用风险,突破“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瓶颈。

五是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

体地位,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发展一批主营业务

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

化“单项冠军”企业。

六是知识产权与标准体系工程。强化我省前沿

新材料的知识产权的储备运营,建立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前沿新材料技术和标准体系。

为了确保《行动计划》落细落实,在组织协调、

金融财税支持、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

的保障措施。

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三是突破核心技术。围绕我省电子信息、先进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突破一批产业急需的战略

性、前瞻性、颠覆性技术,获得一批产业带动性强、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

四是完善产业生态。强化关键原材料、高端装

备、先进仪器设备等的支撑保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

开展全链条协同攻关,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五是强化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引进来,走出

去”,吸引国际知名机构、海外人才来粤发展,支持

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国际交流、在境外设立研发机

构和实施海外并购等。

碳纳米管,分子模型

第90页

政策 POLICY

新穗商 86 三、主要特点

一是强调构建面向前沿材料的世界级技术创

新体系。前沿新材料的突破离不开先进技术创新平

台的构建和优秀人才的集聚,近年来,国家大科学

装置在广东落地、省实验室的建设和引进国家级优

质创新资源来粤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了一大

批优秀人才团队,高起点开展碳纳米管、石墨烯、新

型半导体、超导、非晶合金等前沿新材料基础研究

和原始创新,这是广东前沿新材料得以快速发展的

强大动力和支撑。围绕广莞深前沿新材料创新走

廊,构建全球顶尖综合性材料科学研究创新集群。

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

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相关

领域省实验室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前沿新

材料综合性研究基地与原始创新高地。

二是系统布局,精准发力。前沿新材料产业集

群结合了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划和广东产业发展现

状和需求,涵盖了2016年工信部、科技部等4部委

制定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前沿新材料”的范

畴,重点围绕智能仿生与超材料、低维及纳米材料、

高性能纤维、新型半导体材料、电子新材料及电子

化学品、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复合材料、超导材料、

增材制造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以及材

料先进研发、制备和检测、验证服务等领域进行系

统布局,与先进材料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建筑材

料、绿色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材料、稀土材料)明显

区分,更好地体现了前瞻性、战略性和产业技术颠

覆性,更好地面向广东最紧迫、最急需的材料需求。

针对前沿新材料产业前瞻性特点和基础原创性要

求,行动计划中提出了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突破核

心技术的任务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凸显广东省特

色和优势,有利于广东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发展和迭

代升级,更好支撑和推动我省战略性产业的全面高

质量发展。

三是注重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和应用示范

推广。“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是国产材料所面

临的最大窘境,也是我国前沿新材料发展的最大

瓶颈。针对前沿新材料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系统

性强的特点,提出要把材料、工艺、装备、研发和检

测手段的全面提升,尤其是把材料先进研发、制备

和检测、验证服务纳入集群建设的一部分,提出了

制造技术提升工程,应用示范与推广工程和知识

产权与标准体系工程,发挥后端应用头部企业的

需求牵引,强调要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加

强上游产品与下游应用的衔接配套,构建“以需求

促进技术升级换代、以技术突破挖掘新需求”的稳

健生态环境;积极推动测试验证平台的建设,推动

前沿新材料的应用验证和示范推广,探讨产品质

量、责任风险保险机制,降低下游用户使用风险,

支持前首批次应用和高水平使用,首次提出把材

料研究手段创新和评价应用作为产业集群培育发

展的主要内容,促进国产前沿新材料的产线导入

和迭代升级。

四是鼓励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当前国内外

在前沿新材料领域均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产业集

群发展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集中力量培

育一批竞争力强、专注于前沿新材料细分市场的

“单项冠军”企业,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

路,是实现在全球产业链条中保持核心竞争力、拥

有话语权的有效途径。行动计划中提出单项冠军企

业培育工程,通过“独角兽”“单项冠军”的培育,带

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3D芯片

第91页

新穗商 87

一、编制背景和意义

如何解读广州市推动新材料产业链政策?

来源:广州工信

2022年11月,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广州市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广州市绿色石化和新

材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

2024年)》,以下是关于这一政策的解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和稳

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部署,落实《广东省发展绿

色石化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

2025年)》《广东省发展先进材料战略性支柱产业

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广东省培育前沿

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

2025年)》《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 广州市人民政府

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

展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推动绿色石化

和新材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以

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

入 贯 彻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对 广 东 系 列 重 要 讲 话、重

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

理 念,构 建 新 发 展 格 局,深 化 供 给 侧 结 构 性 改

革,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机遇,以广州实

施产业链链长制为契机,突出强链、延链、补链

发展,深入推进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规模化、

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强化广州绿色石

化和新材料产业科技、人才、资本、市场等产业

发 展 要 素 支 撑,为 推 动“ 广 州 制 造 ”向“ 广 州 智

造”升级,打造高质量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链

提供有力支撑。

石墨烯结构图

第92页

政策 POLICY

新穗商 88

三、创新点

(一)突出产业链高端化。推进石化产业向精深

加工转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

略,通过“大型化、一体化、清洁化、高端化、集群

化”,推动中石化广州分公司加强先进节能环保技

术、工艺、装备应用,完善“少油多化”的产品链设

计,促进油品质量升级,实现提质增效,推动基础产

品精深加工,向功能化、精细化、差异化发展。引导

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培育一批专注于细

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

技术、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

企业。

(二)突出产业链特色化。进一步夯实绿色石

化和新材料产业在先进制造业中的关键基础作

用,结合我市重点产业基础和应用需求,着力做

优做强汽车用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集成电路材

料、生物医用材料、高端装备用材料、新能源材

料、高端建筑材料等细分领域,打造特色产业链

条。坚持市场化导向,畅通渠道整合资源,加强产

业链对接协作,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共生、耦合

发展。

(三)突出产业链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建设

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速推动

中石化高端材料研究院等创新载体落户。继续实施

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奖励政策,推出更多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性创新产品,重点支

持具有替代进口或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技术、新产

品,培育一批新材料名牌产品和品牌商标产品。鼓

励新材料生产、设计、用户企业及科研院所联合开

发、定制开发,推行产用结合。完善新材料测试评价

方法和标准,探索制定新材料“首验证”目录,加强

以应用为目标的基础材料、设计、工艺、装备、封测、

标准等体系化能力建设。

二、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分为四部分,分别为总体思路、发展

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以广

州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为契机,突出强链、延链、补链

发展,深入推进绿色石化新材料产业规模化、绿色

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二)发展目标。绿色石化产业链条进一步延

长,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基础原材料和化工原材

料保障能力、高端产品占比显著提升。到2024年,

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规模力争突破4000亿元,

力争打造1—2个新材料特色产业园。新培育绿色石

化和新材料产业领域2—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10家左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攻克一批关

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

品,力争推进超100种创新产品纳入市重点新材料

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建成较为完善的绿色石

化和新材料创新体系。

(三)主要任务。共有六项主要任务,一是推动

产业链高端化发展,推进石化产业向精深加工转

型,做优做强新材料特色产业链条,加快粉末冶金

产业发展,培育发展前沿新材料。二是完善产业链

创新体系,加速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加快创新产

品应用推广;三是引导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加快培

育一批产业链优质企业,加强产业链载体建设;四

是提升产业链数字化、绿色化水平,推动中石化广

州分公司绿色高质量发展;五是强化产业链要素供

给,加强财政金融、产业用地、产业人才支持;六是

深化产业链开放合作,强化开放交流协作和产业链

集群支撑机构作用。

(四)保障措施。从加强产业链组织领导,营造

良好发展氛围,强化产业链评估督导等三个方面全

面保障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第93页

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政策精神

专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赋能增效

建立一流专家智库

为民营企业战略决策、转型升级赋能增效

开展行业专题调研

为民营企业反映诉求、排忧解难赋能增效

解读政府最新政策

为民营企业规范经营、维护权益赋能增效

制订精准营销方案

为民营企业品牌传播、市场推广赋能增效

提供咨询辅导服务

为民营企业申办资质、申请补贴赋能增效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