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1104修改

发布时间:2021-11-0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全1104修改

{{`发布时间:2021-11-04`}} | 云展网企业画册制作 宣传册 其他 全1104修改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这是杜甫对生态文明的最佳注脚。而幸福田园吸引人们的并不仅仅是 风景,更有这里的乡风民俗、饮食和音乐。如《道德经》言“乐与饵 ,过客 止”。 幸福田园AAAA景区是温江区探索就地城镇化建设的示范项目,通过成 青旅游通道,连接国色天乡主题乐园和花木园林集中发展区。 幸福田园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以田园、林盘、水系、花木为依托,以 记住乡愁、留住乡情为宗旨,将农房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呈现了“林水相 依、产村相融、产居一体、富有特色”的新型城乡形态,打造了“业兴、家富、 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 在一期土地整治效果良好的背景下,2017年景区二期竣工。之后引入 旅游产业,经过三年多的沉淀,实现了质的突破。景区离绕城高速近,地铁 17号线也于2020年12月开通,现已形成包括娱乐、餐饮、茶歇在内的旅游综 合业态,高峰期游客可达一天三万余人。游客群体渐渐扩展到成都市中区; 从亲子游、中老年游,渐渐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社会团体举办团建。 所谓“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其实... [收起]
[展开]
全1104修改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幸福田园: 文明的真义就是幸福 文_《幸福万春》采写组 摄影_吴荻 幸福田园多样化的生态文明正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象征,它象征着中 国的乡村振兴将带动一个喷薄欲出的新时代,就像地平线上即将升 起的太阳,就像春雷激荡着大地。在这个新时代里,世界人民将会 携起手来,在“一带一路”的指引下,一起建设这美丽的新世界,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51

第52页

林 盘 复 兴 篇 音乐家陈晓光创作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源泉地 52

第53页

53

第54页

林 盘 复 兴 篇 新年到来时,音乐艺术村成为乡村春晚的直播现场,也是西南片区唯一的分播平台 54

第55页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这是杜甫对生态文明的最佳注脚。而幸福田园吸引人们的并不仅仅是 风景,更有这里的乡风民俗、饮食和音乐。如《道德经》言“乐与饵 ,过客 止”。 幸福田园AAAA景区是温江区探索就地城镇化建设的示范项目,通过成 青旅游通道,连接国色天乡主题乐园和花木园林集中发展区。 幸福田园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以田园、林盘、水系、花木为依托,以 记住乡愁、留住乡情为宗旨,将农房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呈现了“林水相 依、产村相融、产居一体、富有特色”的新型城乡形态,打造了“业兴、家富、 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 在一期土地整治效果良好的背景下,2017年景区二期竣工。之后引入 旅游产业,经过三年多的沉淀,实现了质的突破。景区离绕城高速近,地铁 17号线也于2020年12月开通,现已形成包括娱乐、餐饮、茶歇在内的旅游综 合业态,高峰期游客可达一天三万余人。游客群体渐渐扩展到成都市中区; 从亲子游、中老年游,渐渐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社会团体举办团建。 所谓“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其实,文明复兴的终极意义 就是幸福。 从幸福直到永远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农村改革制定了美好蓝图,短短几年 间,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0年,时任《歌曲》月刊编辑陈晓光来 到万春镇幸福村采风,在此生活一个月,他亲身感受到了人们的喜悦,写下 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后经谱曲演唱,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典民歌。 2020年,幸福田园景区打造自己的核心标题时,“音乐艺术村落”被提 出来。不久,入口处便立起了写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标牌,旁边放置的 则是一列颇具文艺气息的“幸福号”绿皮火车。新年到来时,音乐艺术村成 为乡村春晚的直播现场,也是西南片区唯一的分播平台。 月台站牌上写着,火车从幸福站开往永远站。永远即是可持续发展, 是天下一家、“民胞物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乡民从来就有治国平天 下的情怀。 五一劳动节时,在大型灯光秀和实景演绎结束后,《在希望的田野上》 55

第56页

林 盘 复 兴 篇 再次被唱响。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美食和音乐,从古至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早在三千年前的周代 2018年,陈晓光再次来到温江。他看到公园、林盘、绿道,看到新兴 君王在宴请宾客时,就喜欢在用膳时用音乐增添氛围,增进食欲。宴会结 束,还要在音乐声中将未吃完的食物送回厨房。 社区和蓬勃产业,深有感触:“温江就像在一个大公园中建起了一座新 城。”诗人再次挥笔,创作了《又见温江》。 而现在,在快节奏的城市化生活中,从家乡音乐到家乡美食,更成了 一份久违的乡愁。 幸福村持续深挖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创作源泉地文化资源,于 2019年与社会公司合作投入300余万元建成幸福音乐艺术创艺中心,面积 到万春,不可不吃的就是万春卤菜。浓郁的酱香,自然油亮的色泽, 共有1600平方米,主要由音乐剧场、会议培训厅、群众文化多功能厅、音 都让人不由垂涎欲滴。 乐文化交流展示厅等场所组成,具备音乐演艺、音乐创作、文创研发、音 乐文化展览、音乐录制等功能,是著名作词人陈晓光先生对幸福艺术村落 其实,万春卤菜在当地的传承已有百年历史。传说要到过年过节,成 直观感受的艺术表达。 都百姓要在招待亲朋好友摆设家宴时,才品尝得到美味的卤菜,后来这种 家宴卤菜的技术才一代一代传下来。如今又渐渐走向全国,成为卤菜一绝。 创艺中心还引入著名音乐人成立了大师工作室,与川音、川艺等2个 艺术高校、众多民间艺术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授予四川省音乐家协 归纳起来主要有五大特点: 会副主席吕小琴、中国吉他学会副理事长王鹰等7名音乐艺术人才人为幸 一、选料精,配方独特的中草药; 福“荣誉村民”,重点打造“音乐振兴乡村主题论坛”,成功举办“带着吉 二、甜咸适口,南北皆宜; 他去幸福”“幸福民歌节”“乡村歌手大赛”等活动品牌,促成项目落地建 三、原汁原味,卤制过程中绝不加入任何化学原料或添加剂; 设11个,总投资8.8亿元。 四、火候足、下料狠,菜肴柔软(方言谓pa,写作火巴),易消化。其 色泽均是通过火候控制,自然干净; 创艺中心将以打造音乐大师工作室聚落为目标,积极邀请陈晓光音 五、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卤制过程一定先要去血水、退脂,因 乐研学工作室、万山红民族音乐大师艺术工作室等入驻,不断提升幸福田 此不油腻,也不粘手。 园音乐底蕴,着力将创艺中心铸造成文创孵化产业、艺术培训产业、音乐 万春卤菜还有一大特色即是从不用卤水泡卤菜,即使一般卤肉,店家 消费产业的核心引擎。 也只给少量卤水。卤水也十分讲究,不可随便加水加料,而是经过特别熬 制的;还要倒入瓦缸内封存,因此几十上百年也不会变质。 而对应着乡村音乐产业的发展,则是越来越多大学生回乡,开创自己 也因此,在万春看到百年老店并不新奇。那份家传手艺,从味蕾到心 的音乐生活。 灵,都无时无刻不浸润着那份独特的“烟火气息”。 而新一代传承人们在经营卤菜的同时,也把创新思维带入餐饮中。比 比如“汪小仙的音乐花园”的汪静,她曾背着一把吉他走遍全国各地, 如幸福田园入口著名的绿皮火车布景,就是采用一节弃用的绿皮火车,将 现在则经营着自己的一份天地,从里到外都喜欢自己设计。“风格虽然比 土地整治房屋建设期间老百姓们不要的门牌号、电视机、收音机、糖果盒 较粗糙,但是会让人感到放松”。 收集起来,通过设计、摆件以及场景化布置,装饰成了颇具艺术风格的火 车餐厅,“喻意幸福村的时光变迁”。 同样在创业的肖昆也说道:“我喜欢这种生活方式、生活场景,接近 现在这列“幸福号”火车和“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同成了幸福田园的 自然、融入自然,感受人文的烟火气息。” 标志,成了人们最喜欢的打卡拍照地。 而在卤菜本身,单一的传统口味也逐渐多样化。比如原汁卤水养生汤 从音乐到美食,寻找我们失落的礼乐精神 “唯有美食和音乐不可辜负。” 56

第57页

贴士 万春美食 ◆ 万春卤菜系列 江老家带来的卤水和烹饪方法与川菜中的卤 ◆ 糖画 菜、民间泡菜结合起来,制作可口菜肴,创 民国时期,万春人周树堂在时任西康省 立“明芳居”系列菜品。 俗称“糖儿”“糖饼儿”,系在明代 主席刘文辉身边供职,后退居家乡创办酱园。 “糖丞相”传统技艺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一种 其制作的酱油色褐汁浓,酱香浓郁,香味醇 现第四代传人借鉴他人之长,扬自己 手工艺美术,长期流传于川西民间。用细竹 正,咸淡适宜,不加色素,回味悠长,存放 之秀,独树一帜,创制出“明芳居兔头”菜 签支撑而成的糖画形态各异,既可观赏,亦 期长。 品,麻辣五香,光洁多汁,回味悠长,堪称 可食用,酥脆香甜。 一绝。2001年,被温江县人民政府授予“温 如今,万春卤肉系列在保持原有品种的 江名菜”称号。 2006年,以徐氏糖画为代表的“温江 基础上,开发出了卤鸭、卤兔头、卤肥肠、卤 糖画”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豆皮、卤蛋、卤心肺等新品种,深受食客喜 ◆ 白果炖鸡 (摘自《鱼凫花乡万春》材料) 爱。 选用农家放养土鸡,加入白果,闷炖数 ◆ 万春兔头 小时。上浮汤色金黄,下面汤色奶白,鲜美 无比,回味悠长。此外,藿香鲫鱼、砂锅毛 明末清初,浙江一李姓人家迁居温江万 血旺、凉拌猪蹄、泡四脆也是其特色菜品。 春,临河而居。在农耕的同时,亦习川菜烹 制技艺。在尝食各种川菜、小吃后,把从浙 57

第58页

林 盘 复 兴 篇 锅,就是将卤水标准化的尝试,现在无论什么季节,食客都可以现煮现捞, 解决了卤菜凉了后一热就变味的问题。在菜品上,也不断推陈出新,如卤 水海鲜火锅、日式炭火烤卤。这样,一家人带父母来可以吃传统口味,小 两口来可以吃火锅,朋友聚会或团建则可以吃烤肉。 从可观的订餐量来看,这条路看来是不错的。但正如其中一位传承 人李钊说,“首先要延续祖辈的经典,而后在此基础上来点洋气的东西。 犹如火车象征着新气象,但将它怀旧化之后,也在提醒我们不忘回头看 看创业的艰苦,守业的不易。” 万春卤菜的招牌一大响,幸福田园也开始吸引越来越多菜系入驻。 如位于景区湿地左侧的一家泰式餐厅,主打泰式海鲜火锅。餐厅装修别 致,菜品精良,在景区大众化的氛围中独具一格。 回望村里这一潭春水,创业者们真是这清平世界的临水照花人,让 这一片湿地公园永远是闹中有静,静中有生机。 杜诗云:“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于是乎,就有了外来客们的锦上添花,如“半亩方 塘”借了旁边的一方宝地,以林盘古建筑文家院子的宅基地为依托,营 建出消费升级的高端民宿。今年,更有了隐庐花涧这样的江南苏式园林 落户于此。 因为,这里除了有白鹭低飞,有蝴蝶翩跹,有冉冉柳丝,有娟娟花蕊。 还有那不同于城市的一份乡愁,一份独特的人文风景。 美食和音乐,既是生活里不可缺少的盐,也是当下人们从城市到乡 村,寻找的那一份曾经失落而正在复兴的礼乐精神。 许多年后,人们还会记得那歌里唱道: 我们的未来 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老人们举杯 孩子们欢笑 小伙儿弹琴 姑娘歌唱…… 哎嘿呦 哎嘿咦嘿呀! 58

第59页

幸福村隐庐花涧民宿,白墙青瓦是江南园林与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 59

第60页

林 盘 复 兴 篇 和林村林盘: 照见山河万朵 文_《幸福万春》采写组 摄影_吴荻 中国传统的真精神是什么?是生生不息的创造,是创造、劫毁、再创 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返本开新。川西林盘正是生动的 体现,从远古到现代,林盘可以不断推陈出新,温故知新——战火烧 了,换梁柱墙瓦;添了人丁,再修间偏房。 这就涉及中国古典建筑的另一个秘密:建设工期短。 60

第61页

61

第62页

林 盘 复 兴 篇 “开秧门”习俗如今已转化为“成都开秧门农耕文化节”,每年五月初在温江万春镇和林村举办 来中国人的福慧双修,也是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基石。 漫步这一片片大蒜田园,这就是古蜀农耕文明发源地,川西农耕实景博物 要把人间变天上 馆核心景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红七星”大蒜主要产区。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红皮七星蒜价格高于普通大蒜,主要销往云南作蒜种。西汉张骞通西域 一到和林村,遥望一片田园的尽头,几个林盘院落在树林间错落有致。树 梢上,白鹭低飞,天光云影徘徊,我们脑海里马上冒出两句主席的诗词。 之后,带回大蒜等农作物,大蒜促进了人对肉食的消化,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 桃花源是传说,谁也不曾见过,在新时代的万春,我们见到了这人间仙境, 结构。 这一排田园风光与林盘的幽远雅致是实实在在的。 接待我们的村负责人介绍,每一年的春夏天,成都人民甚至外地游客纷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一走进林盘,杜甫描写川西农家 纷来这里打卡,这里的咖啡店也习惯了旺季才开门迎客。 的诗句就浮现在脑海。杜甫草堂其实就是林盘,不过,已经是不再生长的林盘 佛经里描述佛国净土:“山河大地皆为佛境,空中有宝幢云缤纷。”而中 遗址,而这里的林盘生态是生动、丰富而又现代的,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现 国传统从来是把人间当天上,只要有勤劳智慧的双手,有人伦的礼仪,就会有 在的林盘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天人感应:天降甘霖,地涌澧泉,凤栖梧桐,树接连理…… 孝亲、推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这是几千年 在中国,老祖宗留下很多好东西。过去的乡村民居为什么破落?为什么现 在就变成了价值不菲的民宿酒店?并不是农村的房子不好,而是以前的广大 62 农民因为资金的限制,仅仅完成了遮风避雨的功能,没有更多考虑宜居、美观。

第63页

水稻秋收后,村民们正在插种“红七星”大蒜 63

第64页

林 盘 复 兴 篇 64

第65页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图为周家院子 如今,经过村民的妙手和巧思,每户仅几万元的政府资助:不砍伐树 林,规整溪流,原址修建,以旧变新,改善设施。同时,再将中国园林和现 代科技融入其中,营造出雅致闲适的民居特色,宛如一幅幅水墨画。 粉白的墙体上,书写着《论语》的章句;家风廊下,刻画着圣贤的教 诲;稻田艺术创作,让劳动变得如此庄严和愉悦。 男耕女织,这是工农业并举;夫唱妇随,这是黄帝与四川嫘祖所缔结的 文明起源。 中国的建筑正是发端于黄帝时期,林盘建筑则伴随着川西农耕文明而 起。 中国古典建筑的重要秘密之一在于,古代建筑从来都是为人服务的。 今天的幸福生活,那是万春镇村村都有不忘初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 带头人,和人民一起奋斗出来的。 林盘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载道之器,是“致中和,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的文明示范。 无论赵州桥、应县木塔、京杭大运河,更不必说不远处的都江堰水利 工程。一提到古典建筑,中国人想到的大多是四合院、江南园林、徽派民居 之类,往往忽略了川西平原上历史更为悠远、数以千计的,仍生长着的、老 百姓居住着的林盘建筑。 据媒体资料显示:川西林盘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川西民 居建筑风格的鲜活载体,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大 力保护川西林盘,将厚植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本底。目前,成都市已全面启 动新一轮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作为世界上林盘最密集地区,到2022年, 成都将全面完成1000个川西林盘整治任务,为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提供 有力支撑。 建筑是文明和礼仪的示范 川西林盘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一颗明珠,其对于天府文化、甚而对于中 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意义,这几年的官方介绍仍然是比较谦逊的。 这要从“什么是传统文化”说起。 从器物上说,日本或许保留了更多的华夏传统。但是,文化固然表现为 器物,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前者只是“形”,后者才是“神”。 中国传统的真精神是什么?是生生不息的创造,是创造、劫毁、再创造,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返本开新。川西林盘正是生动的体现,从远古 65

第66页

林 盘 复 兴 篇 到现代,林盘可以不断推陈出新,温故知新——战火烧了,换梁柱墙瓦;添了 青瓦,映照着一片绿肥红瘦的春意。 人丁,再修间偏房。 另外,应该指出的是,老石灰是中医常用的一剂良药,治疥癣、湿疮、痔 这就涉及中国古典建筑的另一个秘密:建设工期短。 疮、烫烧伤和创伤出血。这是古建筑才会有的诸多中药材之一。据新闻报道, 隋文帝建大兴城、也就是后来的长安城,仅用了四年,明朝永乐大帝建 5•12大地震时,川西林盘里很少有房子整体垮塌,更少有人受伤,因为轻盈的 紫禁城,仅六年。而川西林盘因为施工材料的轻盈,每户工期以月计。于是乎, 墙体,垮了只是轻伤。 武汉方舱医院的建设工期以天计,这样的创造精神,才是传统文明的基因。 那么,林盘建筑有什么文明密码,如此有可塑性,在不改变结构、承重的 林盘组合以庭院为主,但不同于四合院,因蜀地潮湿,多为L型或凹字型, 情况下,顺势而为,可精致,可旷达,可密可疏,可虚可实,动静相宜。 多个院落灵巧组合为邻里,川西林盘少见高大的围墙,像川人的性格一般恬 中国之建筑,与中国人的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的文明表 淡、随遇而安。和林村的周家院子全部姓周,邻里多是亲戚、叔伯弟兄,既是 现一样,全是基于乾坤之理的变化和应用。孔子作《周易•系辞》曰:“上古穴 亲人,更是芳邻。 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孔子所谓的后世圣人,即伏羲画卦之后的黄帝。夫子认为,黄帝建造房屋 万春镇共有24个保护的林盘建筑聚落,和林村和江安湾林盘只是其中最 的基本理念由《易经》“大壮卦”来显示。意思是说,建造房屋要遵循天道易 有代表性的两处。 理的变化,而做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至中、至大是王道。因此,任何外来 的建筑理念、新的材料,新的手法可化而裁之,为我所用。 西哲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可以塑造人的品格,熏陶人的心灵,培育 子曰“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上下关系就是乾坤、阴阳、主从关系,栋为 人的精神。和林的林盘景区,正在呈现这样的风貌,它足以构成民间的礼乐系 阳,宇为阴。栋为主,宇为从。阳主阴从,是中医理念,也是建筑哲学。 统、文教系统和信仰系统。 栋,是房屋承重的梁柱;宇,上下四方曰宇,屋面、墙体为宇。在结构稳 定之下,屋面、墙体要因地制宜,要适应当地风雨,才宜于人居。但近几十年 回到村委会,我们看着办公室墙上所写的“治院三改一增”“治林三保一 来,很多所谓“当代建筑”,却废弃了欧洲的古典艺术传统,追求“唯建筑外 修”“治田三优一塑”……我们深深感佩基层党员干部的辛劳。据介绍,村党 壳论”,过大的空间尺度,硬边,远看有气势,而生活其中的人来说,不一定 总支下设裕丰水稻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欣新大蒜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和 舒服,这违反了阴阳之理。 谐安宁院落党支部等三个党支部。 看看先民们如何“上栋下宇”: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林盘屋顶大多 斜坡顶、薄封长挑檐。长挑檐保护了房基,给人们提供活动空间,在房屋 显然,这是万春镇党建工作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应用,回顾建党一百年的 和自然之间产生一个过渡。屋面多为冷摊小青瓦做法,施工简易,出檐深远, 历史,从过去的“把支部建在连上”,到今天把村支部建立在分工具体的团队 透气性好。 之上,表现的同样是中国文明的真精神。 墙体就地取材,竹编的夹壁墙,以石灰抹平,这样的墙体轻盈透气,粉墙 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66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孔夫子“宪章文武”的文明真道,从来没有离开中国人。 文化的主体是人,不只是衣冠、器物。 文化,为人所创造,为人而存在。“文化”二字来自《周易》观卦:“观乎 人文,以化成天下。” 是的,真正的文明必是可观的,可照见的。如禅语云:“照见山河万朵。”

第67页

“繁花一树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川西林盘造景就是这样素雅 67

第68页

万 春 文 脉 篇 68

第69页

万春文脉 老成都话说:金温江,银郫县。 历史上,温江一直是成都平原最富饶的地区。 改革开放后,温江成为四川第一个小康县。 万春,正是温江生态文旅和都市现代农业的北部重镇, 是小城镇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 那么,这一切是怎么达成的?我们还必须追溯至那条绵延不断的地方文脉。 69

第70页

• 万 春 文 脉 篇 鱼 凫 文 化 鱼凫: 三星堆文化的前世 文_《幸福万春》采写组 广汉三星堆成了世界闻名的文化旅游打卡地。但 人们却很少知道三星堆的前世——宝墩文化。 在2018年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中国考古学 会理事长王巍就表示,“在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中, 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具有关键作用。如果没有宝墩文 化,以成都平原为代表的长江上游文明将是空白。” 而所谓宝墩文化,就是指新津宝墩村、温江鱼凫村等 六座史前遗址群,因最初发现于新津宝墩村而得名。 从宝墩文化开始,长江上游文明开始进入种植水 稻并以水稻为主食的历史阶段,这代表着长江上游文 明生产力的一次大发展。宝墩文化还出现了川西北史 前文化中没有的筑城技术,这说明彼时文明曙光已开 始闪现。 据学者研究,古蜀文明很可能源自岷江上游河谷 的营盘山地区(现称营盘山文化,距今5500~6000 年),随后逐渐迁徙到成都平原,形成宝墩文化(距今 70

第71页

4500年~3700年),并进一步发展为三星堆文化(距 今3700年~3100年)、十二桥文化(金沙遗址为代 表,距今3100年~2500年)、战国青铜文化(以成都 商业街船棺、独木棺墓葬为代表,距今2500年~2316 年)。 而在宝墩文化中,位于温江万春的鱼凫村遗址则 被认为“宝墩文化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表现为宝 墩文化向三星堆文化的过渡性质和文化类型”“填补 了四川盆地先秦考古学文化发展中的空白和缺环(学 界公认属宝墩文化的三星堆遗址第一期和属三星堆 文化的三星堆遗址第二期间有较大的缺环 )”(李明 斌,2011)在本文中,我们便将其称为“鱼凫文化”。 李 白 诗:“ 蚕 丛 及 鱼 凫,开 国 何 茫 然 。尔 来 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古蜀五帝传说中的 鱼凫王便以此为中心,逐步统一了成都平原,最后发 展出三星堆文化。 71

第72页

• 万 春 文 脉 篇 鱼 凫 文 化 鱼凫文化为什么重要 汉字里的“州”字,最精确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 起源特点。“水中可居曰州”,也就是沿河而居,通 过农耕和治水慢慢形成聚落和城市。 正如《尚书》所载:(舜)肇十有二州,封十有 二山,浚川。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分州, 成为中华文明诞生的标志。现代学者即称之为“蓝 色革命”。 成都平原上的文明发展也不例外。 成都平原地理,核心是两山两川。山是龙门山 脉和龙泉山脉,都是东北西南走向,夹平原于其中; 川就是岷江和沱江,则是西北东南走向,二江形成 的冲积平原,便是成都平原。也因为这样的地形,自 上古时期,便旱涝频仍。 营盘山—宝墩—鱼凫—三星堆—十二桥—战国 青铜文化,文明的发展便是依托于这样的地理环境, 通过人与自然的不断融合发展出来的,也就是今日 所谓生态文明。 《尚书•禹贡》中,即把四川盆地和汉中地区称 为“梁州”。所谓“岷、嶓既艺(乂,治理),沱、潜 既道(导,疏导)”,即主要是对成都平原的水利建 设。其中岷即岷江,沱即沱江。 考古调查发现,大约在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 晚期的一部分先民,从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一路南 下,带上必需的生活用具,特别是有高度文化认同的 彩陶(即仰韶文化),顺着崇山峻岭间的岷江河谷向 西南迁徙。他们来到成都平原西北部的台地上,和 72

第73页

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了长江上游最早的先民,分布 西平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之最。试掘证实:该城距 在营盘山、姜维城、桂圆桥等不同地方(也就是营盘山 今4000年左右,早于广汉三星堆遗址,属新石器时代, 文化)。 成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9年,鱼凫古 城遗址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但此时的台地很难找到面积宽阔的平坝,既不利 于筑城,也不适合发展稻作农业。大约经过了几百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就据此提出全 曾经还是汪洋的成都平原逐渐退去洪水,形成一个个 新观点:鱼凫王是古蜀国第一个蜀王,他的都城可能 宽阔的平坝,为孕育宝墩文化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 就是鱼凫遗址及其附近。 先民们逐渐从高山迁徙至成都平原,宝墩—鱼凫文化 由此发端。 事实上,在当地传说中,这里一直便被认为是鱼 凫王的都城。宋代诗人孙松寿在《观古鱼凫城》便写 宝墩—鱼凫文化最显著的两个特点就是依托地理 道: 筑城和稻粟混作农业。 野寺依修竹,鱼凫迹半存。高城归野垄,故国霭 所谓依托地理筑城,即这些城址均建在成都平原 荒村。 上河流间的台地上,城墙的长边往往与河流及台地的 走向一致,城址均呈长方形或近方形,既有利于防洪 古意凭谁问,行人谩苦论。眼前兴废事,烟水又 也便于设防。 黄昏。 其中鱼凫城保存较差,近于六边形(和一般以四 清代四川《嘉庆一统志》,温江本土志书,清乾 方形为城垣的筑城法不同,也可见其地理影响),其保 隆、嘉庆和民国《温江县志》均记载“鱼凫城,在治北 存最长的南墙也与附近的现代河流(马坝河)遥相平 十二里,相传为鱼凫王都,其遗址犹存,乡人呼为古城 行。 埂。”记载最详的要数清宣统《温江县乡土志》:“鱼 凫田于湔山,隐去,蜀人思之,为立祠,今温江县城北 古城遗址埂长1810米,到当前保存较完整有1300 十二里,有鱼凫城遗址,相传为鱼凫王都。” 米,城址呈新月形,面积约32万~40万平方米。此外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柏灌和鱼凫的王墓也在临 还发现,“鱼凫城北部有条大致东西向的低洼地带, 近的寿安镇。鱼凫王墓还被当地人称为“大墓山”。鱼 长700米,宽15~30米,最深处达2米,很可能是古代 凫王妃墓则称为“小墓山”。鱼凫王三太子墓即大坟 坝墓,则位于现在万春镇红专社区。 的河道。”可推测古城被毁,主要是洪水成灾。 1996年10月至12月,鱼凫遗址进行了初次发掘 “宝墩文化不仅出现了川西北史前文化中没有的 筑城技术,而且有了初步的城市规划。” 宝墩遗址发 勘探,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和体形较小、打磨精美的石 掘现场负责人唐淼说,“这表明宝墩的文明曙光开始闪 斧、石凿、石锛等石器。其中石器100余件、陶器数十 现。”换句话说,宝墩文化开启了成都平原的城市文明。 件,以及房址、城墙、墓葬等大量文化遗存,创下了川 73

第74页

• 万 春 文 脉 篇 鱼 凫 文 化 农业文明就是水利的文明 唐代卢求的《成都记》即载“鱼凫治导江”。据考证, 所谓导江即是导江县,即今成都都江堰市聚源镇的导 宝墩—鱼凫文化的另一重要特点,就是发现了稻 江村。 粟混作农业体系和家畜饲养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奠 定了天府之国农耕文明的基础。 更早的《华阳国志•蜀志》曰:“鱼凫王田于湔山, 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湔山是鱼凫部落活 考古学家发现,宝墩文化前,先民只种植粟和黍 动的重要地区。湔山所指范围从古文献记载看有二: 这些旱地作物。这在营盘山遗址已得到验证,在桂圆 一是据《华阳国志•蜀志》注云“湔山,在灌县境内。 桥遗址稍晚的地层中发现少量的水稻种子,不过黍的 四时积雪,故称玉垒”,其指的是都江堰左岸的玉垒 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然而,这一优势在宝墩古城被稻 山;二是龙门山中段茶坪山古代称之为湔山,又名龙 谷替代。 门即龙门山。 据考古学家介绍,宝墩古城浮选的炭化植物种子 学者推测,鱼凫即是从湔山引导江进入温江,最 中,有稻谷、粟和黍,其中稻谷数量占绝对优势,为 终在温江及其周边地区对当时的成都平原进行开发。 643粒,占所有种子的45%,并分布于几乎所有时期 后世李冰治水开凿的导江,即是在鱼凫时代古河道上 的地层和遗迹单位。而粟的数量仅为23粒,占1.6%, 的加工创新,是鱼凫王最初奠定了建造都江堰的基础。 且集中出现在宝墩一期的地层和遗迹单位中。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温江非常丰富的“大石 稻谷需要大量灌溉,须有相应的灌溉体系支持。 遗迹”。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中心,古代原为内湖, 宝墩外城大埂子段的壕沟直接与古河道相通,是灌溉 后由岷江冲积形成扇形平原。全境土层深厚,并无 水稻的重要设施,有效支撑了宝墩古城以稻作为主的 产石的大山,但却有多处大石遗迹,现已知的除成都 农业体系。 市区的“天涯石”“支矶石”“五块石”“石牛”“石 笋”“石人”等处,尚有青白江和双流的“八阵图”列 鱼凫遗址虽然因洪水毁坏严重,没有发现相关的 石。但就数量和类型而言,温江境内的大石遗迹可谓 植物种子痕迹,但是,鱼凫治水却有明确的历史记载。 罗家院子的罗爷爷讲鱼凫古城故事,至今还留在人们记忆中 74

第75页

成都平原之最。最著名的就是万春境内的“天牙石”, 府之国”农耕文明的基础。至今,我们在那些遗留的 但今已不存。 “林盘文化”中还依旧能感受到这种“天人合一”“水 田交融”的生存智慧。 学者认为,这些大石很可能与蜀人视大石为镇水 神物有关。(邹礼洪,2004) 走进鱼凫村的罗家院子,给人的感觉仿佛行走在 历史的画轴中,稠密的竹林,一笼一笼抱团成堆,尽 如关于石笋,杜甫曾作《石笋行》一诗:“君 管鹅卵石镶嵌边沿,根须仍然向外延伸,从石缝中挤 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 出;竹林盘中,麻柳树冲天而出,枝叶挤占了竹林中 眼,苔藓蚀尽波涛痕。”卢求《成都记》也说:“距石 余下的空间。在河沟边上,一排排整齐的水杉碗口粗 笋二三尺,夏月大雨,往往陷作土穴,泓水湛然。以 细,一看就是需要几十上百年才能长成。 竹测之。深不可及。以绳系石投其下,愈投而愈无穷, 故有海眼之说。” 竹林盘路边一间房子的门楣上,挂有“罗大爷讲 故事处”的招牌。当地人介绍,罗大爷虽然已经去世 此外,扬雄《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蜀志》都 多年,但大爷当年讲述鱼凫古国的故事,至今还留在 提到,李冰为蜀守时,曾“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而 人们的记忆深处。 且还造了三个石人“立于水中,与江神要(约),水竭 不至足,盛不没肩”(曾于1974年和2005年出土),留 罗家院子旁边有一条古老的河流叫马坝河(今江 下了“深淘滩,低作堰”“逢正抽心,遇角堆截弯”的 安河,又称酸枣河)。据考证,这条河曾经水势凶猛, 治水箴言。 冲毁过鱼凫村遗址的古城墙,后来,这条河流经过了 改道,水势放缓,从罗家院子另一侧流过。而在罗家 可见,石头不仅因为镇压水精,本身就是建筑大 院子的演化进程中,智慧的先民将马坝河的水引入院 坝、防洪防汛的重要材料之一。史载李冰父子所用 中,沟渠纵横,穿越院落,完美地体现川西自流灌溉 “笼石附岸”,就是指为防止河岸受水流冲刷而设置 传统风格。(本文结合《鱼凫花乡万春》材料和相关 的装填石块的笼子,至今仍在使用。 论文编写) 正是由鱼凫时代开端的水利建设,才奠定了“天 75

第76页

• 万 春 文 脉 篇 鱼 凫 文 化 贴士一:成都治水的历史 三十六江,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穿 年不变的独特城市景观。 “两江成都之中”,沟通了天府之国直达荆楚和吴越的 成都城市史就是一部治水的历史。成都平原古为 黄金水道,使秦凭借这条黄金水道,如愿以偿地实现了 贴士二:成都为什么叫成都 内海。内海消失后,便成为水泽密布、水道乱流的潮 “得蜀得楚,得楚得天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 湿盆地,水患相当严重。因此,自先民们进入成都平原, “成都”得名的来源,一直众说纷纭,而公认最早、 “鱼凫治导江”开始,治水活动就从未停止。但规模最 第三次大规模治水是西汉郡守文翁。文翁推广水 流传最广的是“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宋乐史《太平 大最有成就的治水是古蜀鳖灵。 稻种植,首扩灌渠系统,大量增加了农灌面积,引湔水 寰宇记》)。但其实这句话本身也存在很大出入。 和清白江连接,从此赋予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灌溉意义, 开明帝鳖灵引岷入沱排洪工程使平原出泽国,为 推进和繁荣了四川盆地的农业经济。 首先,在早期史书,这句话一直是用来赞美舜帝 古蜀先民定居成都创造了基本条件。 的。如《史记•五帝本纪》:“(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 第四次大规模治水是晚唐高骈。西川节度使高骈 年成邑,三年成都。”《庄子》:“舜有膻行,百姓悦之, 第二次大规模治水是先秦郡守李冰。李冰疏浚 为拱卫成都,改两江双流为两江抱城,给成都留下了千 76

第77页

故三徙成都。”《吕氏春秋》:“舜一徙成邑,再徙成 那为什么是种柳树呢?核心意义还是防洪防汛。 都,三徙成国。” 因为柳树“柔脆易生”,平时不仅可用来编制各种器物, 防洪时还可和石头等一起制成“柳石枕”(古文曰埽, 其次,有些说“年”,有些说“徙”。“年”是“谷 音嫂)。捆抛柳石枕是传统防汛抢险技术,至今仍在 熟曰年”,“徙”是“迁移”。这不同的说法,恰好对应 使用,适用于河道工程坝垛坍塌、坝基土胎外露、堵 着人们从游耕农业(即刀耕火种)到定居农业发展的 口合龙等险情的抢护。这与李冰治水采用的“笼石附 记忆。事实上,在中国西南的很多山地少数民族,到解 岸”是一个原理。 放时还保留着游耕的习惯。 贴士四:鱼凫人到底来自何方 而“成都”也分享着同一个文化的变迁。在先 秦时期的成都平原,完善的灌溉系统尚未形成,从宝 鱼凫人,您来自哪里,去向何方?温江万春是故 墩—鱼凫—三星堆—金沙,人们频繁地迁徙,不只是 乡还是他乡?从李白开始叩问“开国何茫然”,似乎就 因为洪水,更是因为耕作方式。 已成了千古谜团。 《华阳国志•蜀志》即说:“开明(即鳖灵)尚自梦 在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中,部分学者考证认为, 郭移,乃徙治成都……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 《史记•五帝本纪》记黄帝所娶“西陵之女”嫘祖,即 号名城。”鳖灵正是先秦时期治水的集大成者,成都 与蜀地蚕丛氏相关。嫘祖把成都平原先进的养蚕缫 之为成都,即是定居农业的完成。 丝技术带到了中原。黄帝与嫘祖的长子玄嚣生在“江 水”边,也就是现在的青衣江,次子昌意生在“若水” 众所周知,定居农业的一大前提是,可以生产足 畔,也就是雅砻江畔。而所谓“禹兴于西羌”,则认 够的粮食养活足够的人口。孔子在《论语》中还说,如 为大禹的出生和治水之地,都和成都平原有莫大关系。 果有人愿意用他,“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一年 但是,这些传说在多大意义上可靠,仍待未来考古细 初见成效,三年成功。什么意思呢?就是三年耕种,人 节证实。 们就会有一年的粮食储备(三年耕则余一年之畜)。 惟其如此,才足以抵御天灾人祸,足以为后续的发展 事实上,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原本华夏族就是各 作准备,成就美好之事业。 族群长期融合的结果,其起源神话就来自各族群神话 的杂糅。正如孟子所言,“舜生于诸冯,东夷之人也。 贴士三:万春就是柳城,柳城就是温江 文王生于岐周,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 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 温江,又称为柳城。之所以叫柳城,是传说4000 圣后圣,其揆一也。” 多年前因鱼凫王建都,下令广植柳树。最初的“柳城” 也就是今天的鱼凫文化遗址。鱼凫亡国后,每年鱼凫 无论如何,古蜀国并不是一个孤独的文明,它的 城依然万柳迎春。隋代建万春县,民间称柳城,因水 背后隐藏着古羌人、华夏人、商人、巴人、杜宇、鳖灵 道迁移,县城南迁即今温江柳城,唐代更名温江。县 等各族群的古老背影。不同时期,来自不同地域的部 内种柳风俗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种柳树是清嘉庆年 落,带来了多样的文化,而古蜀国正是在一次又一次 间大修时,于环城濠沟沿堤植柳700余株,柳城的美誉 的迁徙中,完成了它从宝墩文化到三星堆、金沙的转 流传了整整四千年,县城南迁后,古柳城称“万春之 变,走过了长达2000余年的生命历程。 地”,即今万春镇。 77

第78页

• 万 春 文 脉 篇 诗 词 辑 录 ■诗词辑录 万春曾是温江的旧称,其意取自诗经“君子万年”,意为道德正直之人福泽万年,能 化育一方风俗。正如明人淡士灏《观风示》云:“锦江巴蜀,古称天府,蚕丛鱼凫, 文翁早启,化疆以故,代有伟人,夙多风雅。”特录历代著名诗词如下,并加简注。 其诗多为鱼凫遗址和万春故城怀古,也记叙了延续至今的林盘文化,情思相隔百千 载,游览所至,犹在眼前。(诗词摘自《鱼凫花乡万春》材料,注释为编者加) 78

第79页

鱼凫文化篇 蜀道难(节录)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 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唐•李白) 注:当代考古研究发现,成都平原历经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 十二桥文化,万春鱼凫遗址正是宝墩到三星堆的过渡文化类型。鱼 凫王即由此出发,统一了成都平原。李白此诗乃自汉代扬雄《蜀王本 纪》后,发鱼凫怀古之先声。 观古鱼凫城 野寺依修竹,鱼凫迹半存。 高城归断垄,故国霭荒村。 古意凭谁问?行人漫共论。 眼前兴废事,烟水又黄昏。(“烟水”一作“烟火”) (宋•孙松寿) 注:古鱼凫城即今鱼凫文化遗址,在万春镇鱼凫村及报恩村内。 诗中“野寺修竹”“烟水黄昏”都是当地林盘景观。“断垄”即指残 留的鱼凫古城埂,长约1800多米,宽10多米。今仅有南垣480米、西 垣南段350米、西北垣西段370米、东南垣150米依稀尚存。 79

第80页

• 万 春 文 湔水滔滔送远天,鱼凫踪迹久茫然。 脉 但闻仙去乘斑虎,不肯魂归作暮鹃。 篇 万古衣冠沉土壤,一朝宫殿剩桑田。 诗 欲寻故老谈兴废,大墓山前霭白烟。 词 鱼凫城怀古 (清•王侃) 辑 注:鱼凫乘虎仙离去的传说,历史学家有两种说法:一说鱼凫王 录 混沌留残土,兵戈剩劫灰。 在湔山(今都江堰市西与汶川县交界地的茶坪山,古称湔山)一带打 猎中因突患疾病或遇猛兽袭击身亡。蜀民因此在湔山立庙以示祭祀。 古皇千版筑,今我万春来。 一说杜宇与鱼凫王争夺王位,鱼凫王败亡湔山,杜宇成为新的蜀王(即 狐兔巢荆棘,鱼凫国草莱。 望帝),建都郫邑(今成都市郫都区)。杜宇在湔山为鱼凫王立庙。诗 停骖一惆怅,野老怪悲哀。 中“大墓山”即鱼凫王墓俗称,位于今温江寿安镇火星村。 (清•车酉) 注:版筑技术即夯筑或夯土技术。以宝墩、鱼凫遗址为代表的宝 鱼凫古城 墩文化开启了成都平原筑城的历史。 湔山白雪渺,莽莽古王都。 古城垠 何处寻祠庙?荒村月色孤。 (民国•曾学传) 万春古鱼凫,地近成都市。 今城虽屹立,小于旧城矣。 万春怀古篇 旧城在城北,上沿十余里。 绵亘如蟺蜒,一带留城址。 方便城(一名忆菊) 忆昔开国初,蚕丛柏灌始。 鱼凫踵其间,各自有迁徙。 古城方便已茫然,飘逸黄花犹自妍。 芜城莫漫赋,子规啼未已。 烽火连天民疾苦,不甘寂寞学陶潜。 由今溯尔时,已阅数万祀。 (宋•范成大) 不识再阅数万年何似, 君不见铜井水? 方便城 自来兴废无足恃! (清•王登鉴) 跃马终黄土,江山剩夕曛。 秋风吹故垒,犹忆汉将军。 大墓 (民国•曾学传) 注:方便城遗址在万春镇先锋村大观寺西北里许,相传为汉代朱 闻说鱼凫王,乘虎升仙去。 遵筑,为历史上的万春城址之一。据宋代《太平广记》载:朱遵,字孝 如何渝水限,尚留有大墓? 仲,西汉末年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人。东汉建武元年(公元 今我穷根源,伊谁为告语。 蜿蜒望古城,弥漫互烟雾。 (清•李芳林) 访鱼凫城故址 80

第81页

25年),公孙述在蜀称帝时,朱遵正担任犍为郡功曹。他号召郡内的人 都不服从公孙述。公孙述派兵攻打朱遵,朱遵领兵在六水门抵抗。但 最终寡不敌众,被叛军杀害。汉光武帝刘秀收复益州(今成都)后,追 封朱遵为复汉将军,并让郡、县为他设祠堂,名健儿庙,后改为勇士祠。 万春故城 不识隋唐事,沧桑几变更。 人烟环皂水,犹是万春城。 (民国•曾学传) 万春故城怀古 步出城东门,经过城东市。 北行墟垄间,道即故城址。 遍问里居人,舌挢不能指。 暧暧百余家,炊烟茅屋里。 荒冢埋荆榛,野花吐秋蘤。 片石无一存,呜咽半溪水。 兴废固有时,茫茫安足拟。 如何千年间,荒废遂乃尔? 况昔鱼凫王,故迹未全毁。 古砖掘可寻,秋月悬孤垒。 我闻昔新江,距东四五里。 沧桑多变迁,水道今徙此。 城岂与之湮?移置从兹始。 杖策遍东皋,行行且复止。 四顾几徘徊,东山明月起。 (民国•赵建中) 注:新江即为江安河,俗名新开河。隋仁寿三年(603)从郫县分 出始置万春县时,其县治城址并不在今柳城,而在今柳城东北,约在 今万春镇三井村一带,是为万春土城。后来因为江安河改道,故土城 随之湮灭废弃,新县城南迁至今区治柳城后,其位置未再改变。 81

第82页

• 万 春 文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脉 (唐•杜甫) 篇 注:以上杜甫所言温江水槛已不知具体位置。温江区的得名 诗 源于一条叫“温江”的大江。但古代温江境内四条大河时常改道。 词 今日流经万春的杨柳河古称大江,江面宽阔,支流众多,是金马河 辑 的正流。而现在金马河古时只是杨柳大江的支流之一,后来发展 录 成干流并最终取代了杨柳大江。杨柳河历经沧海桑田及近现代的 多次改造后,才变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景象。今日漫步江安河和杨 绝句 柳河畔,回味杜甫之诗,水乡林盘之美仍历历在目。 此外,杜甫还另有关于金马河的诗。亦收录如下,以观当年全 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 貌。 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 《陪李七司马皂江(即唐代金马河)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 (唐•杜甫) 来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题短作简李公》 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 水槛遣心二首 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 其一 合观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晓诣三井观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路转市声远,宽闲古城东。 适从红尘来,忽入苍烟丛。 其二 槿心倾浓露,芋叶翻微风。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秋阳淡篱落,残暑不必攻。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野老熟睡起,日高首如蓬。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官身依官马,君应笑龙钟。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唐•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82

第83页

(宋•范成大) 莫计今时日,常多古雨风。 注:三井观,建年不详,今已不存。原址在今万春镇三井村, 可怜兵燹后,无复辨西东。 即万春故土城所在。 (清•葛运际) 注:“天牙石”为温江著名“大石遗迹”之一,学者推测是镇 游三井观 压水精的遗物,曾位于今万春镇青龙嘴一带。 三井久知名,暇日偶一访。 万春风物篇 栋宇坏欲尽,基址尚闳壮。 画墙皆国工,烟云俨天仗, 万春道中 旌旄亚戈戟,佩玉杂弓韔。 太古宝杰作,笔落九天上, 霜净波平水落湾,我行正在画图间。 吴生名擅世,睥睨未肯让。 钩簾不用怕风日,且看江南江北山。 规模远有考,意象豪不放。 (宋•张孝祥) 最奇老癯仙,骨立神愈旺。 注:温江区河流均属岷江水系。境内四条大河金马河、杨柳河、 石格虽少怪,用笔亦跌宕。 江安河、清水河自西北向东南呈扇状分布,其走向与区境地势一致。 两姝淡蛾眉,非复火食状。 其中杨柳河和江安河流经万春镇全境,是万春镇绿道网的核心组 尘埃久侵蚀,风雨无盖障。 成部分。杨柳河属排、灌兼用河道,江安河则为都江堰内江灌溉干 好事未易逢,宁能久无恙。 渠。河渠支渠干渠毛渠约160公里,其间林盘湿地交错,也让花卉 雍洛劫灰余,妙迹尽凋丧。 苗木与传统农耕灌溉渠和谐相生。“霜净波平水落湾,我行正在画 斯游恐难继,伫立增惆怅。 图间”一句可谓写尽万春地理生态和林盘风光的神韵。 (宋•陆游) 春词 过天牙石有怀 卜筑罗河水岸旁,相传人号太平乡。 何处飞来物,灵奇夺化工。 酿成杜酒家家醉,耕得春芜处处忙。 迹存千古盛,石比半通铜。 (清•张承先) 83

第84页

• 万 春 文 脉 篇 诗 词 辑 录 84

第85页

注:罗河疑即螺溪,为江安河支流。太平乡,今万春镇所辖在 二 清代至民国初年分属一甲(全集乡)、二甲(北太平乡)。 长松翠竹好山庄,打麦风来爱午凉。 一路豆苗遮窄径,几时瓜蔓上邻墙。 春日村居漫兴 放鹅水阔儿童喜,煮茧烟浓妇女忙。 日夜筒车鸣轧轧,引泉何必羡江乡。 杨柳青青散晓烟,横披夹道竹篱前。 三 绿荫记得曾栽插,当日柔条只及肩。 稻花风过雪霏霏,红树篱边饮犊归。 绵芊细草遍春畦,野径萧萧过马嘶。 挂网蜻蜓悬豕笠,逾墙蚱蜢贴牛衣。 清冷自知无客到,柴门昼掩竹林西。 黄云刈尽堆茅屋,淡月看将到板扉。 (清•张承先) 解领陶家清意味,破婴浇得菊苗肥。 注:温江故名“柳城”,从鱼凫时代便在河堤遍植柳树,既可 四 用于防洪防汛,也是重要的绿化景观。 瓮牅寒风几度侵,清闲来耗在墙阴。 晚秘人撰堪留客,粗布装棉已称心。 劝农即事四首 夜冷围炉同笑语,天晴种树护园林。 相逢岁事更相问,约看迎春彩仗临。 一 (清•王侃) 熟梅天气雨漫漫,百里平畴水不寒。 阡陌纵横迷去处,斜穿竹径下轻鞍。 杨柳江晚景四绝 二 竹阴深处野人家,半插秧苗半刈麻。 一 惭愧老农多厚意,马前擎得一瓯茶。 散步城南欲暮天,疏林黄叶漏苍烟。 三 微吟偶向江头立,江水无声石子圆。 危桥仄径独登攀,平地何殊百二关。 二 三水河边三问渡,西行不是爱看山。 板桥西去路微斜,漠漠江云望里赊。 四 重到去年垂钓处,空余修竹护寒沙。 重到山村万口欢,马蹄闲驻大江干。 三 眼前父老知名姓,笑指邻封旧长官。 傍岸人家苇作篱,炊烟缕缕出茅茨。 (清•沈裕云) 青菘渐熟黄鸡老,风味何殊太古时。 四 田家(四首) 老树杈桠倚断堤,夕阳更在断堤西。 行人怅望空归去,幽鸟一声何处啼? 一 (民国•曾宝和) 紫门开处草芊芊,听彻仓庚满树烟。 注:以上多叙温江境内农家风光,万春镇作为温江生态文旅 墙杏半红闻犬吠,条桑初绿待蚕眠。 重镇,水乡泽国,林盘湿地交错,区位特征尤为突出。 雨余剪韭青畦畔,日暖分秧白水边。 知是谁家香不托,清明时节暮春天。 85

第86页

• 万 春 文 脉 篇 历 史 名 人 ■历史名人 万春柳城,历来为人文渊薮,人才辈出。古代故事稀疏,已难按今日行政区划考证,兹列近代历史名人如下,以为纪念。 李凤廷(1850—1925),温江踏水乡双水碾(今万春踏水桥社区) 张锡典(1880—?),字子政,温江万春镇鱼凫村人。祖父张鹏万 人。擅长内科,医术高明。时人尊称“李三太医”。他还善于将中医古籍 为清道光进士。1903年中举人。不久,留学日本。1905年,与张澜、林思 改成通俗短文,流传广泛。包括《伤寒赋》《六淫晰义》《小六淫》《妇 进等在成都筹办百人师范学堂,自任监督(校长)。后担任北洋军阀吴 科》《儿科》等书。 佩孚高级参谋。历任河南焦作县县长,汝南道(今信汤市)道尹,有政 声。1931年,应学生张群(湖北省政府主席)之邀,出任湖北襄阳专区专 吴直三(1866—1911),号从英,温江清平乡(今万春镇)明山寺人。 员。后见张群拉帮结派、无视民生,辞职返川。清贫自守,亲自耕作,从 侠名闻于乡里,人称“吴大代王”。1902年,积极响应义和团运动。后加 事菜园、鱼塘等经营。卒年失记。 入同盟会。1911年,担任四川保路运动温江同志军统领分统。后在花石 桥与清军交战中阵亡。 贾培之(1884—1954),又名廷福,字尧昆,温江万春镇柳河村 (今永和社区)贾家巷子人,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工老生、花脸,兼擅 吴庆熙(1871—1922),原名荣超,号玉著,温江清平乡(今万春 小丑。创立了川剧贾派艺术。曾为早期川剧剧社三庆会重要主持人。新 镇)明山寺人,父亲吴师古为县中知名塾师。1902年,与堂兄吴直三在 中国成立后,继续主持三庆剧社,兼任大众剧院院长。1952年,任重庆 温江响应四川义和团起义。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担任“温江保 市实验川剧院副院长。1953年,任西南川剧院副院长。先后被选为成都 路同志军”统领,后被推为四川保路同志军统领,旋改任人民复汉军总 市和重庆市人民代表。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司令。民国初,担任川军第二镇骑兵团长。1916年,参加护国运动,誓师 1954年病逝。 讨袁。1920年,任熊克武部十七旅旅长。1921年,驻防梓潼,兼任梓潼、 剑阁游击清乡司令。不幸在大寨坪遇难。梓潼县将他入祭三贤祠,剑阁 王重民(1903—1992),又名王履谦,温江清平乡(今万春镇) 县为他修建吴公祠,温江县将他入祀忠烈祠。 人。中共地下党员。曾因革命活动两次被捕入狱。温江解放前夕,参加 “川西人民游击总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温江县农协会副主席,县 李天桢(1872—1955),字士周,温江镇子乡(今镇子场社区)人。 建设科、工交科副科长,县畜牧场副场长。1978年,当选为县人大代表。 清末举人,曾出任广西武缘知县。辛亥后归里,寓省城讲学,钻研书法, 1992年病逝。 为蜀中著名书法家。1955年病逝。 86

第87页

王洪玉(1960—1979),踏水乡(今踏水桥社区)协华村人,出身贫农 李明坤(1929-1953),清平乡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六十军一七九师炮 家庭。从小热爱劳动,乐于助人。1979年5月,在“双抢”(即抢收小春和抢 兵团电话员。1953年牺牲。 种大春)战斗中,因疲劳过度去世。后被追认为共青团团员,并授予“新长 征突击手”称号。 黄昌全(1937-1956),踏水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一二五部队十连 战士。1956年7月7日在西藏扎木山执行任务中牺牲。 焦天文(1935—1981),踏水乡(今踏水桥社区)南岳村人。1953年参 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杀敌,先后3次受嘉奖。1956年入党,并获“一级优 廖行春(1933-1956),镇子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茂县军分区六十四 秀射手”称号。1957年复员,先后担任大队民兵连长、硝厂副厂长、生产队 团五连班长。1956年在四川阿坝平叛中牺牲。 副队长、科研组长等职。1981年7月,在杨柳河排洪抢险时不幸牺牲。 文荣华(1938-1958),镇子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警卫营战 王学芳(1948—2006),1983年入党,历任万春镇直属村村民小组长、 士。1958年10月10日在西藏平叛中牺牲。 村团支部书记、村妇女主任、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干部34年,坚持带领群 众勤劳致富,扶贫帮困。2006年,因劳累过度哮喘复发去世。 龚清华(1938-1958),清平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一五二部队三中 队班长。1958年12月19日在拉萨平叛中牺牲。 附录:抗日战争及解放军、志愿军烈士 屈栋华(1942-1962),踏水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零三三部队二连 李子良,27岁,镇子乡人,陆军第二十军一三三师三九七旅七九四团一 战士。1962年11月17日在中印边境东段西山口自卫反击战中牺牲。 营一连列兵。1937年在江苏嘉定县阵亡。 赵长青(1944-1964),镇子乡人,共青团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二零五 寇成章,17岁,踏水乡人,陆军一二五师三七五团三营九连二等兵。 部队战士,1964年7月1日在黑龙江海林县执行任务中牺牲。 1941年在湖北钟祥县阵亡。 魏志祥(1943-1968),清平乡人,共青团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三一八 李旭如,35岁,清平乡人,属新编二十六师六十五团。1943年在缅甸北 部队九连战士。1968年3月5日在陕西汉中市执行任务中牺牲。 部阵亡。 赖志元(1952-1971),踏水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字三二三部队战 李昌贵(1925-1952),清平乡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二一零团一营 士。1971年7月13日在西藏八宿县怒江桥执行任务中牺牲。 二连战士。1952年10月8日牺牲。 肖继康(1953-1974),清平乡人,共青团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 蒙清云(1925-1953),踏水乡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六十军一七九师 筑第一七二团四营六连战士。1974年9月15日在西藏阿里地区执行任务中牺 五二六团三连战士。1953年6月28日牺牲。 牲。 郭术成(1966-1985),踏水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九二四三部队战 士。1985年4月30日因公牺牲。 王仁德(1930-1952),踏水乡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六十军战士,在抗美 援朝战争中失踪后无下落,由温江县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摘自 《鱼凫花乡万春》材料) 87

第88页

万 春 文 脉 篇 • 民 俗文 化 ■民俗文化 农俗 崇天:本地民间普遍认为农业生产的好坏皆由天定,儿歌唱道: “天老爷,快下雨,娃娃请你吃白米。” 送春:每年春节前后,常有“春官”(即“送春人”)走村串户,送 来当年的流年运程、二十四节气表、五行生克以及生产生活相关信息。 打春:立春日有“鞭打春牛(纸扎)”的习俗,官府百姓都很重视。 故而民间把“立春”称为“打春”。 偷青:又称“采青”“摘青”,即在每年农历除夕到正月十五晚上去 “偷”摘别人地里的青菜、莴笋、豌豆尖、蒜苗之类有“青叶”的蔬菜,并 将其煮熟后让全家人食之,以求诸事顺畅吉利。“青”谐音“亲”,其目的 是为了偷回人间“亲情”,因而往往越“偷”越亲,体现了浓浓的乡情。 开秧门:传统农业文化习俗,即择吉日插秧。“成都开秧门农耕文 化节”每年五月初在温江万春镇举办。整个文化节由祭祀仪式、挑秧巡 秧、抛秧插秧、农事比赛、农耕体验等多个活动组成。 敬牛王:本境一些庙宇有牛王菩萨塑像,农家堂屋里供奉的神位, 两旁也是“大力牛王,福禄财神”的字样。相传农历十月初一为牛王菩 萨生日,农家要叉糍粑给牛吃,并在牛角挂糍粑,称“牛戴花”,以感激 牛的辛劳。 吼秧歌:栽秧或薅秧中,为了活跃气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吼秧 歌”的习俗。 88

第89页

送幺台:“幺台”,即劳动中途的加餐。在栽秧、薅秧等重体力劳 动中途休息一下,歇口气,抽抽烟,喝点酒,吃点锅摊子,厚道人家还 会送上腊肉、凉拌肉、红糖醪糟蛋等。“幺台”由主家在家中做好,通 常由主家的女儿(幺姑儿)送到人们劳作的田边上。 赶场 赶场,为农村百姓买卖货物或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主要方式,在 万春民间有“三天不赶场,买卖不归行”之说。新中国成立前,每到逢 场天,脚板贩子和周围乡民,都纷纷将交易物品或袋装车载,或肩挑背 负,或手提腕挎,络绎不绝,涌向集市。 朝会 新中国成立前,万春镇内各类庙宇众多,因此,从各场镇到乡下均 有庙会,主要有春台会、南岳会、娘娘会等。 朝庙会主要是到庙内烧香拜佛,也是借机走亲访友、娱乐和进行 物资交流。会期多在春季,故又有“春台会”之称。会期短的一至三天, 长的一周左右。 万春镇至今除南岳明心寺、大观寺、石家庙尚存庙会外,其余地方 的“庙会”已发生很大变化,由过去的烧香拜佛变为纯粹的物资交流。 89

第90页

• 万 春 文 脉 篇 民 俗 文 化 新民风 福”——首届“幸福田园”乡村音乐会暨四川省吉他弹唱大 赛颁奖典礼在万春镇幸福田园举行。来自成都、绵阳、德 万春“春晚”:2020年,全国乡村春晚四川分会场正式 阳等地的吉他弹唱高手和吉他爱好者,用吉他弹唱的形式, 在温江区万春镇幸福村启动。节目由“美好新时代、天府新 演绎了一场音乐与田园风光相融合的乡村音乐会。 农村、幸福新生活”三个篇章构成,参演人员均为成都乡村 文化骨干和村民代表。启动仪式上,歌舞《欢天喜地闹新 泼水音乐节:作为和林村农旅结合的文化品牌性节 春》《我们的新时代》,舞蹈《盛开的花蕾》《花非花舞》, 日——和林村音乐泼水节,从2020年开始,目前已举办两 歌曲《梦》《在希望的田野上》《天府成都》,民俗节目《板 届。“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充满广阔田间的 凳龙》《抖空竹》等,将一个个富有四川特色和浓郁乡土气 乡土气息、充满博大丰厚的生命气息的经典歌曲响起;一辆 息的春晚节目带给现场观众。活动现场,非物质文化遗产 复古的拖拉机徐徐而来,将丰收之水幸福之水泼向人群! 项目、川派盆景、乡村特产等特色展示,写春联、画糖画等 穿越时空的音乐,带人回到旧时光。70年代霹雳舞、80年代 互动环节,营造出祥和喜乐的浓浓年味儿。 迪斯科,90后、00后的潮酷范儿,不同年代流行歌曲,从这 里开始。 音乐年代秀: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之际, “温江幸福田园年代音乐秀”在万春镇幸福村幸福田园举 乡村文化旅游节:烟花四月蔷薇开,才子佳人弄花来。 行。活动现场汇聚了老艺术家、新生代歌手、川剧表演者等 从2019年开始,温江万春乡村文化旅游节暨北林弄花里蔷 众多人物,精彩纷呈的节目也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观看。 薇赏花节已举办三届。现场除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外,地 方美食汇、汉服体验、万春特产展销、最美万春摄影大赛等 带着吉他去幸福:2019年10月,“带着吉他去幸 环节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摘自《鱼凫花乡万春》材料) 90

第91页

万春“春晚”上的功夫茶艺表演 91

第92页

未 来 万 春 篇 未来万春: 呼唤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家园 四千年鱼凫文化,是万春的文明底色,画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与生态完美结合的田园画卷。 新中国七十载,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万春人民追求幸福的伟大征程。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统领,以五大公 园城市价值取向为牵引,以创建全区高质量发展典范镇的勇气与担当,为温江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美 丽公园城市建设作出了万春贡献。 如今,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们进入新阶段、踏上新征程! 万春将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盼为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全域旅游 新形态、城乡融合新格局、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未来,万春将实现镇域产业体系更加完备、生态价值充分彰显、城乡建设更加协调,群众获得感幸福 感安全感更加强烈,奋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公园城镇! 92

第93页

93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免费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