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诞辰册

发布时间:2023-4-1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百年诞辰册

43图为1991年6月29日,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庆祝建党70周年合影1991年7月20日,为纪念建党七十周年,北京农工民主党委员刘颖实在《北京农工》上发表了题为“乐于扶贫助学的老中医索延昌”的文章。原文如下:今年是我党建党70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回顾我党光辉历程,就会想起战争年代,我党党员现身的烈士,也会想起我党党员在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做出贡献的模范。在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笔者要把一位捐资助学模范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记得1994年,北京电视台教育新闻向社会播放了京郊边远山区的孩子因经济困难上不起学的消息……我党老中医索延昌大夫看到这条消息后,与老伴商量,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想办法帮助贫困孩子重返课堂。怎么办?索老萌生了一个想法:“为贫困孩子举办募捐义诊活动,让贫困孩子尽早重返课堂。”索老的想法首先得到了农工党北京市委会和众多名老中医专家的热情支持和响应。为了举办好这次活动,索老亲自出马邀请中医界各位专家。一次,索老专程请一位住在高层楼房里的专家,不巧电梯停运。年近八旬且有哮喘的索老一点没犹豫,一步一步地向第14层楼吃力地攀爬。气喘嘘嘘的步履、蹒跚的老人终于走进了那位专家的家... [收起]
[展开]
百年诞辰册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37

退而不休 晚年创业篇

第52页

38

1989年,70岁高龄的索延昌先生从医院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退休以后,索老不是坐家养

老,而是积极为弘扬中医发挥余热。1991年,经过多方面筹备,索延昌先生向卫生局申请创办

了大北窑中医门诊部,并亲自登门请来了十几位当时京城中医界威望最高的北京市老专家,轮

流来门诊部应诊。这是北京市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中医专家门诊部,受到京城广大患者的热烈

欢迎。

大北窑中医门诊部开业时,索延昌先生聘请来出诊的主要老中医专家有:关幼波教授、祝

谌予教授、赵绍琴教授、李洪祥教授、刘韵远教授、贺普仁教授、屠金城主任医师、李鼎铭主

任医师、吴静芳主任医师、翟济生主任医师、李德衔主任医师、陈彤云主任医师等。

大北窑门诊部开诊第一天,门诊部前门庭若市,闻讯而来的患者多达数百人。索老把门诊

部第一天的全部收入1500元,分别捐赠给宋庆龄儿童基金会1000元和大兴灾区群众500元。

图为索老为大北窑门诊部聘请的

第一批专家名单

图为索老亲自为大北窑门诊部药房

制定的工作制度

第53页

39

北京日报社推荐大北窑中医门诊部在大兴西瓜节期间举行三天义诊活动。义诊结束后,索

老把三天义诊活动的全部收入1600元捐赠给怀柔灾区。

1991年7月12日,北京日报郊区版以《义诊收入送灾区》为题,报道此次义诊活动

索老除正常出门诊外,还经常带领部分专家和弟子们到京郊各县农村去义诊,同时也应机

关、工厂之邀去义诊。

图为农工民主党组织医学专家到郊区义诊

索老带领部分大北窑门诊部部分专家参加义诊活动

第54页

1991年秋,大北窑门诊部联合中国残联

北京日报社举办为残疾人义诊活动

图为弟子李国富、齐来增、裴夫立、于彦芳

随索老在京郊义诊时合影留念

图为索老率领大北窑门诊部部分专家和青年大夫到门头沟妙峰山义诊

图为索老带领大北窑门诊部部分专家、弟子参加义诊活动

40

第55页

41

《北京日报》、《京郊日报》、《首都经济信息报》等媒体纷纷跟踪报道义诊活动。

第56页

图为《中国》杂志1995年 7月刊报道索老和大北窑门诊部的文章

42

媒体对索老的报道与评价。

第57页

43

图为1991年6月29日,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庆祝建党70周年合影

1991年7月20日,为纪念建党七十周年,北京农工民主党委员刘颖实在《北京农工》上发表

了题为“乐于扶贫助学的老中医索延昌”的文章。

原文如下:

今年是我党建党70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回顾我党光辉历程,就会想起战争年

代,我党党员现身的烈士,也会想起我党党员在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做出贡献的模范。

在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笔者要把一位捐资助学模范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记得1994年,北京电视台教育新闻向社会播放了京郊边远山区的孩子因经济困难上不起学

的消息……我党老中医索延昌大夫看到这条消息后,与老伴商量,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想办法帮

助贫困孩子重返课堂。

怎么办?索老萌生了一个想法:“为贫困孩子举办募捐义诊活动,让贫困孩子尽早重返课

堂。”索老的想法首先得到了农工党北京市委会和众多名老中医专家的热情支持和响应。

为了举办好这次活动,索老亲自出马邀请中医界各位专家。一次,索老专程请一位住在高

层楼房里的专家,不巧电梯停运。年近八旬且有哮喘的索老一点没犹豫,一步一步地向第14层

楼吃力地攀爬。气喘嘘嘘的步履、蹒跚的老人终于走进了那位专家的家门,专家看到索老的诚

意,感动地表示一定参加义诊,像索老一样为京郊边远山区贫困学生奉献爱心 。

义诊那天,索老早早来到中山堂,在那里迎候参加义诊的40多位专家。这一天,索老为80

多位群众义务服务。他如此超负荷的工作,只为完成一个心愿——让贫困孩子重返课堂。

第58页

44

除义诊外,索延昌先生还每年从门诊部的有限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亲自到郊县山区小学

去捐资助学。这种多方面的捐赠活动,从门诊部开诊的第一天,到索老去世的前一年,始终没

有间断过。此善举得到了社会各界民众和媒体的一致赞扬。

经过多方努力,农工党北京市委著名中医专家为希望工程募捐义诊活动在中山公园中山堂

落下帷幕。

义诊过后,索老代表农工党北京市委,代表农工党40多位老中医,把义诊所得的6000元交

到怀柔教委主任胡克稳手里。

其实这6000元并不算多,但对20名贫困孩子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援助,解决了交不起学费

的困难。从此,这20名贫困孩子连续七年都得到了农工党北京市委和索老等老中医专家的无私

援助。

随着时间的流逝,专家们年高体弱,以义诊方式募集6000元实在困难重重……,当农工党

北京市委会领导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又向老中医专家伸出援助之手,几年来农工市委领导及广

大党员帮助索老凑足这6000元,按时在每年6月1日前送到怀柔喇叭沟门中心小学,绝不让20名

贫困孩子为上学着急。当地县、乡、学校的领导和贫困孩子及家长无不为索老这种“以医助

学,为国分忧”的崇高精神所感动。也正是这种精神激发和推动了怀柔地区教育的发展。

在捐资助学活动中,索老目睹了边远山区教育事业的艰难,因此他又动情地向教委胡主任

提出由他个人出资捐助一位困难生,直到完成所有学业。后来,喇叭沟门乡中学一位初一学生

马永有幸成了索老捐助的对象。6年来,马永得到索老5100元的资助,现在已经中专毕业走向了

工作岗位。马永是一个孤儿,如果没有索老的帮助很难说马永现在如何?

索老的故事如同一幅赏心悦目的水粉画,让人们看到了一位白发老人正用自己的热心去关

注京郊边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正尽自己的全力去资助那些贫困的孩子重返课堂……学生代表到家中探望索老 被资助的贫困家庭 图为怀柔喇叭沟门

收到许多封这样的信件

感谢信,索老每年都会

图为受助学生写给索老的

贫困家庭儿童马永合影

赞助的喇叭沟门

图为索老与单独出资

汇报学习成绩

他经常向索爷爷

图为马永写给索爷爷的信

第59页

45

图为被资助的贫困

家庭学生代表在

表彰会上发表感言

各大媒体对索老组织捐款事迹的

报道多年来从未间断过

图为1997年8月19日,怀柔教育基金

会颁发给索老的捐资助学荣誉证书

图为1998年5月,怀柔县政府召开捐资助学表彰会周长安县长代表怀柔县政府

感谢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和大北窑门诊部多年来对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的资助

图为索老统计的自1991年大北窑中医门诊部开业第一天

到1999年2月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组织开展的主要义诊活动一览表

第60页

46

1991年6月份,大北窑中医门诊部

开诊后,索延昌先生又与北京饭店合

作,在北京饭店客房区9009房间创办

了“首都知名中医专家特诊部”。

这是全国第一家开在涉外大饭店里的中医门诊部。这个门诊部通过给住饭店的各国来宾治

病的渠道,将中医文化最大限度地弘扬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

图为首都知名中医专家特诊部开业时索老与部分出诊专家合影,前排专家右起为:陈彤云、吴静芳、

赵绍琴、关幼波、翟济生、李德衔、李鸿祥,后排专家右三为:方和谦、祝谌予、索延昌、李鼎铭、屠金城。

第61页

47

亚洲近邻日本和韩国的民众经常组团来

北京饭店集体就诊。韩国电视台专程到北京

采访索延昌先生,然后将采访的记录片带回

国去,在韩国首都晚上黄金时间播出,介绍

索延昌先生和北京饭店首都知名中医专家特

诊部。欧美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定期来

北京饭店求医治病。甚至在索延昌先生去世

后的第二年,还陆续有美国和英国的医学机

构来信,邀请他去开会和出诊。

图为索老在北京饭店9009

图为索老在北京饭店9009首都知名中医专家特诊部给外宾看病

第62页

48

图为1993年8月《瞭望》周刊海外版报道北京饭店9009房间特诊部的文章

首都知名中医专家特诊部开业后,受到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时有报道。

第63页

49

《健康咨询报》根据首都知名中医专家特诊部出诊专家特点,推出一组系列报道“悬壶济世

六君子”。

第64页

50

图为1999年1月31日参加首都知名中医专家特诊部春节联谊会的名老中医们

第65页

51

1996年3月20日,索老应同仁堂药店之邀,协助创办同仁堂中医门诊部,并亲自组建专家团

队。这个门诊部开业时受邀专家有:关幼波、刘韵远、屠金城、王友虞、索延昌、姚五达、武

竹年、薛伯寿、徐宝源、宗修英、马志才、纪永和、施小墨等。

图为同仁堂门诊部开业时请来的部分专家集体合影留念

图为索老为东方传统医学门诊部题词留念

第66页

52

索延昌先生多年在社会工作中获得的部分各种荣誉证书及部分聘书。

1990

1994

1991 1996

第67页

53

1998

2000

1996 1999

第68页

54

索延昌先生一生的生命轨迹始终与祖国医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热爱中医、钻研中医、

弘扬中医、发展中医,他坚持不懈地把中医传播到千家万户,传播到祖国各地,传播到海外,

让无数的人感受到了中医文化的魅力,受益于中医文化的成果。

索延昌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独到的学术思想、精湛的艺术和高尚的医德,以及扶贫

救困、奉献爱心的博大情怀,是留给我们后辈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索延昌先生的未

竟事业,沿着先生的脚步,把中医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结束语

第69页

55

追忆恩师 弟子抒怀篇

第70页

弟子 陈敏

索老诞辰百年 恩师永驻心间

初遇之恩 · 施助援手

治病救人 · 通途无限

我从上世纪60年代初跟随索延昌老师学

习中医,至今已近60春秋,虽然我已过古稀

之年,但依然为自己曾经是个中医学徒而感

到骄傲。

回忆恩师的音容笑貌、博学多才、幽默

风趣、大家风范,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呜呼!恩师在天,我辈弟子感激涕零。

“文革”前后,我因旧知识分子家庭出

身而受到不公正对待,曾经三次参加高考而

未被录取,当时我万念俱灰。

走投无路时,我经舅父的西医老师蔡天

皎先生引荐认识了索老,蔡先生希望索老收

我做徒弟,学习中医。索老了解了我的家庭

背景以及我的人品后,收留了我。

文革期间,索老本身在政治上就受压

制,又收了我这样一个反动学术权威出身的

弟子,若不是有侠肝义胆是不可能这样做

的,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从此,索老师引领我走进了中医大门,

让我从事了一生受益的治病救人的伟大事

业。

索老平时除教我临证,还安排他的好

友、北京中医学院郭荫楠老师给我讲授中医

基础理论,教授中医专业高等教育四版教

材。通过深入学习中医,探求知识,使我受

益匪浅。老师教学态度严谨,对我要求严

格,不但让我背诵《内经》、《难经》等四

部经典,还会不定时抽查。时至今日,很多

56

第71页

广泛采撷 · 融会贯通

人格的形

成都产生了极

为深刻的影响。此后,

无论在中医医院院长岗位上,

还是帮助“北京同仁堂”走出国门,

拓展国际市场以及退休后在各地坐诊,我都

坚持宣传和推广老师的理念。我始终牢记老

师“不争是品行,见拙是智慧”的教诲。

遇到机会,老师会带我去拜访京城名

医,如方和谦、刘韵远、屠金城、陈彤云、

张仁济等老中医,让我向他们虚心请教,悉

心揣摩。

后来,老师还经常教导我们徒弟之间也

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关爱。每次收徒,

他都会说,是有缘而来,必须善缘对待。

运用经方的诊治经验都来自于童子功背下来

的东西。

为了让我做一个正直的人,老师还让我

读国学方面的书籍,如《弟子规》、《大

学》、《论语》、《易经》、《道德经》

等,他认为释道儒医都要懂,要修身才能齐

家、治国、平天下。

老师给我的第一个人生目标是“修”。

所谓修身、修心、修为、修悟、修善缘,老

师让我修是为了完善我的人格,行为进退有

准则。

老师曾经说,他儿时患麻疹,并发肺

炎,已奄奄一息,家里人把他放在芦席上等

死,是京城国医王少兰救了他的命。大难不

死,后福是修来的,老师83岁寿数也是修来

的,我辈更应修德,以完善自己,更好的为

中医事业服务。

文革期间,师母下放五七干校。每当授

课之后,老师都留我吃棒子面发糕,吃炒水

疙瘩。每忆及此,我都会忍不住潸然泪下。

老师给我的第二个人生准则是“悟”。

悟是贯通,要心领神会。

索老著作《虚症论》和《新脾胃论》深

入地阐述了补虚和脾阴、脾阳同补的重要

性,强调了脾阴主融化,脾阳主温运,互相

协调才能完成运化、疏泄和吸收的全过程,

才能起到后天之本的作用。

老师问诊用药非常讲究。如对生石膏,

生槟榔的使用;对葛根芩连汤中黄芩和黄连

的慎用;补阳还五汤为什么黄芪用四两,归

尾、地龙两位药为什么仅用3克和6克,用药

起到什么作用,恩师都非常明了地讲给我

听,要求我悟明白。

老师认为用药如用兵,兵马未动,粮草

先行。治病补虚是让人得到能量的补充和提

高免疫力,百病不能趁虚而入,扶正才能祛

邪。

老师的这几个准则,对我做人做事以及

57

第72页

58

作。索老不顾古稀高龄,诊余到老中医后人

家去搜集资料。

《京城国医谱》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

述了清末至解放前夕,燕京医学的几大流

派、国医大师以及中医的传人,使民国时期

京城中医有史可鉴,有据可查。

勤奋工作 · 辛苦撰书

为了补充历史空白,索老和一些中医老

前辈完成了《京城国医谱》的编辑出版工

大智若愚 · 淡泊名利

索老对于名利地位看得很淡,政治待遇

不公,他也不去理会。对于那些黑白不分,

是非不明,趋炎附势之辈更是不屑一顾,刚

直不阿一辈子。

文革期间,医院批判索老是资产阶级反

动学术权威,挨批斗、站飞机,还让徒弟齐

来增陪斗。我去北京市第四医院找他们理

论,我说愿与老师同甘共苦。

老师丰富的人生和具有传统文化的思想

观念,广博的思维,高尚的人格,精湛的医

术,传承发展中医的具体实践,这一切都将

与日月同辉。

总结经验 · 传承后学

今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设立了“北京市

名老中医陈敏工作室”。请老师放心,我将

不辱使命,克勤克俭,秉承您的遗愿,努力

把您留给我们宝贵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传

承下去。

我们一定会完成您未竞的事业,努力开

创中医药创新之路。

大爱无疆 · 广博国粹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索老组织为农村

及偏远山区老百姓义诊,免费为他们送医送

药。索老晚年体弱,经常在犯老年性哮喘的

情况下出门诊。而且视患者如亲人,经常给

贫困患者买药,有时看病回来分文未取。

秉承医德 · 大医精诚

药王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

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

普救含灵之苦”。

老师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饱受施今墨

学派的熏陶,并得以传承。加上自己不断追

求歧黄之术,在深研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大医大德的索老一生悬壶济世,治好了

成千上万人的疾病,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诊病中无论贫富贵贱,一律一视同仁。他经

常用自己的诊费给患者买药,还常常嘱咐我

们,患者有病已经很痛苦,不要让人家再多

花钱了。解除生灵之苦,救人于水火之中,

索老就像活菩萨一样。

第73页

59

我从开始追随索老学医至今已经51年

了。1967年秋的一天,我正在家里整理孔伯

华弟子王有为老师的脉案(小说《林海雪

原》里的英雄孙达德的脉案)。这时,邻居

普仁医院妇产科的熊德俞大夫(熊大夫是重

庆人,江竹筠江姐的老同学。)到我家串

门,看到我在家里,就过来问我,为什么没

有去王老师那里去听课?我很失落地说:

“王老师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北京

第六医院血库劳动改造去了”。

熊大夫点点头没有说话,她思考了一下

又对我说:“这样吧,我再给你介绍一个老

师,他是我院的索延昌大夫,但他也被打成

反动学术权威,正被批判呢,但是还允许他

给病人看病,上午出门诊,下午去劳改打扫

卫生。”

我回答说:“我早就仰慕索大夫了,他

医术好,人缘也好,病人最多,但不知道能

不能接受我。”熊大夫对我说:“没问题,

我帮你引荐,索大夫肯定不会推辞。”就这

样,我荣幸地成为索老的学生。

当时,索老师刚近50岁,正当年富力强

之时。虽然因文革被冲击,但索老仁德为怀

的初心不改,每天出门诊时,对患者都是认

真诊治,一丝不苟,疗效显著。在给我讲解

时,一般是引深旧说及近闲心意,结合他自

己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使我受益匪浅。

直到今天,回想起来,心绪还一直不能平

复。跟索老师学习几年后,我已经可以独立

看病了。

1971年夏天,我经崇文区区委组织部批

准成为天坛中医院的正式大夫了。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索老的《虚症

论》初稿时,他想听听我和苗德茂、索钧的

意见,并指导我们对论文章节编写按语。当

我读到男虚篇时,受到很大的启发,激发了

我治疗男性病的灵感。全国著名中医男科专

家徐福松先生曾说:“索延昌《虚症论》一

书中,专立‘男虚论’一章,对于一些男科

疾病加以论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对

男科疾病加以专门论述的文献。”在索老的

鼓励和支持下,1984年10月,我“冒险”开

创了北京第一家男科门诊,从此我便走上了

治疗男科的专业化道路。

有一天,索老打电话叫我到普仁医院病

房去一趟。到医院后才知道索老因急性前列

腺炎发高烧住院了。索老对我说用了几天西

药疗效不理想,于是让我给他开个中药方。

当时我有些发憷,怕在老师面前出丑,犹豫

着没敢开方。这时,索老拿出两张方子,让

我参考一下。一看到这情景,已经没有退路

了,于是大胆开了一个方子。于是我对索老

弟子 齐来増

忆恩师 思教诲

第74页

60

说:“我开的这个方就算是个答卷吧,您不

必服用。”

三天后,索老又把我叫到病房,对我

说,用了你的方子症状大减,烧也退了。索

老师鼓励了我一番,又让我开了一张善后

方。这件事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我仍记忆

犹新。索老在学术上从不保守,不自矜自

诩、自满自傲,不妄评先哲先贤,对年轻人

也从不小看,而是多加鼓励与支持。

多年来,索老非常注重学习,博览群

书,一直订阅多种医学报刊、杂志,不断从

中获取新的医学前沿信息。索老这种活到

老,学到老的医风是我们毕生学习的典范。

索老经常这样教导我,我们治病的对象

大多为平民百姓,经济上不宽裕的较多,所

以为他们看病开方宜简、宜便、宜廉、宜验。

统观索老《虚症论》、《新脾胃论》两

部著作所载验例的处方中,12味中药以下的

占百分之九十五,只有一张治疗青光眼的丸

药处方为20味中药。如九味药的清热养阴和

解透邪的养阴退热方:银柴胡、青蒿、白

薇、大青叶、白芍、知母、丹皮、麦冬、生

甘草;七味药的方如治四时三阳合并的加减

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黄芩、白芍、丹

皮、知母、生地。索老在治疗各种内科杂症

上,也经常开七味药的小方,疗效甚佳,故

他常称自己是“索七味”。索老也要求我每

开一方必须有君臣佐使,精准选药,万不可

堆砌药品;每一方一药都要清清楚楚,从辩

证立法到方药,力求精当致简,准确无误。

索老强调,用药要遵循药不在多,而在精;

药量不在大,而在切中病机;药不在贵,而

在病症所需的原则。

索老认为,治病如御敌,用药如用兵。

药少治多病,量小治大病,可谓四两拨千

斤。他例举仲景先师《伤寒论》113方中,

用药品种只有87味,其中处方用药超过12味

的只有2方,其余都在10味药以下,皆尊理

法方药之旨,君臣左使之理,处方严谨,丝

丝入扣。如:桂枝汤加一味附子,名桂枝加

附子汤;桂枝汤原方更加桂二两,名桂枝加

桂汤,所主治与桂枝汤大不同矣。

索老师的教导至今不忘,我在临床处方

用药上,谨遵师训,处方亦在12味药左右,

必反复斟酌,坚守精当致简,药不庞杂的原

则。

第75页

61

著书立说 · 奠定学术思想

老师在“文革时期”被诬陷为反动学术

权威,被批斗,家里的医学资料被抄,但他

居然像一名地下工作者似的,不知从哪儿悄

2000年8月,索延昌老师去世,往事如

昨,一晃18周年了。

在京城中医界,老师是一位难得的学者

型大家。对于我们弟子来说,索老又是一位

培养我们高尚医德的恩公。

我自上世纪70年代拜识索老,列其门

墙。40年来,老师就像一位高明且严谨的艺

术家,不仅认真地教我们每一位徒弟做人从

医,还从每一个细节上进行精雕细琢,由表

及里,由医疗工作及灵魂,力求让我们能走

向完美。

悄地弄来一些古典医学著作,以精气神俱佳

的态度,研究医理,探求宝库,这是老师平

生惟一的宝贵的内在财富,自不待言。

索老是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的入室弟

子,行医60余年,有着卓越的诊疗思想和丰

富的临床经验,他被媒体誉为京城“中医六

君子”之一。他结合古典医籍,将毕生临床

经验总结成医学专著三本:1982年撰写了

《虚证论》;1985年出版了《新脾胃论》;

2000年又出版了《京城国医谱》(第一

卷)。籍此,索老受到国内医学界高度评

价,并使得他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得以完

整地保留下来。

索老《虚症论》是鉴于百病乘虚而入之

中医理论,深悟正气盛衰乃决定生死转归之

关键,遂提出“气为生命之帝的论点,揭示

气在人体内生理活动中的奥秘,认为“气为

血之帅,气虚则运血无力,化血无能”。他

在临床上重视正虚邪实,扶正去邪的辨证关

系。

索老《新脾胃论》更是以传统中医理论

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出对消化系统病的治

疗法则。在大法中除以寒宜温、热宜清、虚

宜补、实宜泻之外,更注重调整脾胃之气

机。贯彻脾气宜升,胃气宜降的原则,使气

机在消化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另外,对索老学术思想上的评价,我以

为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有很多人认为索

老的思想比较接近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

由生”的补土派,这当中不无道理。通过对

索老一生临床经验总结的学术著作和成果,

以及跟随索老实习所积累的资料,我体会

“气血理论+中西医结合思想”是索老一生

弟子 安宝华

忆索延昌老师二三事

第76页

62

的中心学术思想,而“气血”二字始终贯穿

其中。

与老师合影 · 记忆犹新

1994年7月的一个周末,天气炎热。

老师索延昌那年76岁。上午我陪索老给

一位领导会诊,回来到北京饭店7楼吃“谭

家菜”,他喜欢吃那里的“佛跳墙”。北京

饭店李炜鑫副总还特意叮嘱服务员:“索老

吃饭时把空调关了”。因为他知道索老岁数

大了,怕冷风吹。

饭后索老说要照相,中国照相馆就在王

府井南口,北京饭店隔壁。我说了句:“没

准备,我还穿着短裤呢”。那年月,去照相

馆照相可是件大事。按照规矩,拍师徒照是

很有讲究的。徒弟一定要规规距距地在师傅

旁边或后边站着,老师一定要正襟危坐。照

片是9寸彩色的,一共洗了3张,分别给索

老、我母亲送去一张。这张珍贵的照片,我

至今还保留着。

百部医书 · 赠青年医生

1993年12月,索延昌老师的著作《新脾

胃论》问世。老人家怀着传承之心,致信北

京市中医管理局,并赠书100本,希望转送

北京市中青年中医大夫,供临床参考之用。

随后佘靖局长安排将100本书赠与了全市各

中医医院图书馆收藏。

2016年春节,我在海南琼海博鳌镇巧遇

出版《新脾胃论》的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曹

竟宁社长,她退休以后在海南琼海定居,含

饴弄孙,颐养天年。曹竟宁说20多年了,仍

然记得这本书,索老是她心中的“神医”。

百年肇中 · 薪火传承

索老一生带徒弟23名,如今弟子们大都

已成首都中医界施今墨学派的中坚力量。

我是大师兄齐来增介绍我入索家门的。

1987年以后,我又先后给索老介绍了于彦

芳、萧中强、张金磊、许文娟、孙耀东五位

师弟。在随索老的学习路上“探、读、悟”

则是做医者的后续,更是对医学世界内涵作

出的进一步感知和把握。

索老从北京市第四医院中医科退休后,

依旧看病、带徒、做研究、写文章。一日大

雨,我去老师家,恰逢无外人,老师兴致颇

高:“宝华,今天给你看样好东西”。他说

着就到隔壁书房里,拿了一本古版李杲的

《脾胃论》说:“这本书你好好看看,让我

静下心来仔细地读”。

索老收徒弟非常谨慎,许多医林后辈都

希望投师索老门下,往往跟师学习多年,老

师对学生的考察工作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

求,直到满意为止。我与大师姐、大师哥学

习相差多年,直到1991年冬季,索老才第一

次为我们6位弟子:于彦芳、余颖、吴秀

芬、陈敏、齐来增、安宝华举行收徒典礼,

并颁发弟子证书。

图为安宝华陪索老在大北照相馆合影的照片

第77页

63

淡泊名利 · 担当在心

这里还想谈谈老师的为人。他这一生大

气淡泊,对钱财名利一直都看得很轻。

1995 年成立了《京城国医谱》编委会,

索老任主编,编委有李广钧、陈彤云、方和谦、

谢海洲、张革、屠金城等我熟稔的长辈,他

们都是全国有影响力的中医大家。我在北

趣闻轶事 · 历历在目

学富五车的老师还是个极有趣的人,喜

欢听朋友和我谈些天南地北医坛趣事。上世

纪八九十年代,老先生们常在一起聚餐,祝

谌予、关幼波、董德懋、刘韵远、赵松泉、

翟济生、方和谦、李鼎铭等老先生的嗜好相

同,喜欢吃涮肉,一起吃饭的时候,饭桌上

一个大火锅上来,大家都会相互告诫:“这

可是胆固醇很高的,上了年纪的人不能多

吃!”。但第一个讲这话的人,却先夹了一

块肉塞进嘴里。在这个场合,我这个晚辈是

没有资格抢先吃的,但看着师辈们情趣满满

的场景,比自己吃着有更多滋味。

今年是索延昌老师诞辰一百年周年,我

们众弟子忙着给老师举办一场纪念活动。翻

开相册,往事如昨,老师仿佛又回到了我们

的身边,我也仿佛又听到老师用他那熟悉的

京腔儿呼唤着我的名字:“宝华,宝华……”。

京市卫生局档案室协助老师做了点资料收集

整理工作,索老执意将我为列为编委,与这

些前辈们在一起,着实让我感到压力很大。

为了完成这本书的编写,老师花去了整

整四年时间,而这四年正是老中医业余时间

赚钱的黄金时代。然而担当在心,责任在肩,

这些年老师除问诊之外,不分寒暑,不顾年

迈体衰,走遍京城国医家里采访、兢兢业业,

从无微词。别人说他亏了时,他总是坦荡荡

地说:“值得啊,值得!我八十岁的人了,

我不写,将来这段历史一定是空白”。

抛心血 · 填补中医历史空白

老师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京城国医

谱》出版前,他让我去请中医泰斗吕炳奎写

序言。到了吕老家谈及做序之事,吕老让我

代笔。给老师写文章很难,过去也曾经在北

京日报等写过文章,重复是没有意思的,我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角度,也就无法动笔。

后来,我与出版社的编辑闲聊,他说索

老在定书名时,把“京城中医谱”的“中”

字圈掉了,改为“京城国医谱”,这对我着

实是一个很大的启发。

老师说,我们如今惯称的“中医”在汉

魏时称“医者”、“先生”、“郎中”,不

叫中医,索老将书名改为国医,应是注重中

医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甚至国学的深层次

蕴含,而不停留于纯中医的范畴。

于是我便从中医发展史上围绕着强调与

“国学”之间的识见与博弈入手,引经据典

地写了一篇序言后,请老师审阅。老师面带

倦色说:“你念给我听吧”。念完以后,老

师难得地当面谬许。

第78页

64

一个初春的早晨,刚刚坐到办公桌前,

编务老师送来了一摞稿件——《虚证论》,

“……从医半个世纪有余”,我被这样的书

名和简短附言中的几个字所吸引。立即放下

手边工作,打开书稿读起来……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帝内经素

问·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

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这是《黄帝内经

素问》中的经典名句,阐明了人体发病的基

本要素。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

抗病能力。所谓邪,即邪气,常指风、寒、

暑、湿、燥、火的六种致病因素。人体的发

病,离不开正气与邪气。正气盛,邪气损;

正气虚,邪气侵。索老在从医近60年的实践

中,深谙内经素问的这一发病机理,从实践

中总结出了“虚证”的理法方药精髓。书稿

中不但对阳虚、阴虚、气虚、血虚、虚热、

虚寒等进行全面论述,而且对心虚、肝虚、

脾虚、肺虚、肾虚,以及男子、妇人、小儿

等诸虚详加辨析。在明·汪徛石《理虚元

鉴》论述虚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论

点。这不能不说索老具有艰深的中医理论根

基、丰富的诊疗经验,以及善于总结、提

高,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前人所未发学说之

观点的治学精神!他在书稿中将“虚”与

“治虚”贯穿整个中医理论之中。索老认

为:“中医治病就是扶正祛邪的过程,正胜

邪则病去正复,虚象解除;邪胜正则病情危

重,急需扶正。扶正不只是单纯的补,以通

为补,以调为补,临床则需灵活运用,就是

需要进补,也要查明虚之所在。”这一学说

观点全面体现在了《虚证论》的书稿中。每

论一病,理法方药悉备,所附病例与按语充

分体现了老先生用药之独到,认证之精准。

多年的编辑工作中,给我了一种朦胧的

感觉:中医很多临床大家虽有丰富经验,然

而落笔成书却是一件难事,缺乏系统的总结

和提炼。而索老则不然,他将理论与实践密

切结合,又将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继

承和发展了中医理论学说,十足的中医大家

风范!本书修订出版后,得到了界内一致好

评。

我崇拜索老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被他精

湛的医学思想而打动!一日,在与索老请教

问题时脱口说出:“我拜您为师吧”,没想

到索老满口应允,并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

弟子 呼素华

大医风范

⸺怀念恩师索延昌先生

第79页

65

为我举办了拜师仪式……我为有这样的学习

机会而高兴,也为有这样的恩师而自豪!

以后的日子里,我利用星期天及节假日随师

到大北窑门诊部应诊、抄方,两年多的时间

里,目睹索老接诊、查病、出方的全过程,

使我学到了在课堂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尤其是索老在诊疗中对病人心理上的关照,

似乎尚没有服药病就好了一半的治疗方法,

让我体会到了中医大家的真谛!理解了什么

是“中医不但要治患者的病,更要治疗患病

的人”。

“治好病”是中医学的基本根基和命

脉,这是几千年来中医能够生存、发展的关

键所系,我是多么想随师侍诊于左右,将中

医的诊疗技能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啊!但是,

编务缠身,无奈于现实,追随恩师的临床时

间少之又少。每每想起这些,便是满腹的怅

惋!

2000 年的春夏之交,忽闻索老身体有恙,

发烧、咳嗽不止,随即入住了普仁医院。又

过了些日子,病情加重,转住了同仁医院。

有一天,我到病房去探望,看到他精神不

振,痛苦万分,心情异常沉重。这时,他好

像想要对我说什么,我忙俯下身去倾听:

“我可是走着进来的(指当初住院时)”

……几天后,索老溘然长逝……

一代医学大家,就这样离开了我们,悲

痛、惋惜难以言表……“我可是走着进来

的”,这是索老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直至

今日,每当在工作、学习闲暇时,索老临终

的话便回响在耳畔,引我无限的惆怅和思

考……

如今,索老离开我们18年了,医学在进

步,中医学在发展,想必天堂上的索老也不

会安逸尊养,一定在那里终日为人们把脉疗

疾,用他的智慧和精湛的医术为人们消灾造

福!

索老,我们无限的怀念您!

第80页

66

我师从著名中医索延昌先生,随师临诊

九年,不仅认真学习老师的高超医疗技术,

还跟老师学会了如何做人。

索老师有一颗慈爱之心。多年来,他一

直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很多钱捐资助

学。所以,在从师后50年的工作中,我不仅

像老师那样全力提高疗效和治愈率,还全心

全意为广大患者服务,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

事,获得广大患者的认可。同时,还做了大

量的慈善事业,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接下来,谈一下自己师从索老的心得体

会。

截至今年,我刚好从事医务工作50年。

在这50年中,我从一个一无所知的青年成长

为一个略有名气的老中医,这其中也有很多

的努力和磨难。在学校,老师、同学,尤其

是在索老师的教导、培养下,我取得了一些

进步和成绩。

在从医过程中,我的信条是医患一家。

虽然我与患者非亲非故,但是我会急他们所

急。看到他们疾病痊愈,我会比他们的亲人

还高兴;看到他们疾病加重或故去,我会很

自责。这就促使我更努力的钻研技术,提高

治疗水平,尽快治愈疾病,或减轻他们的痛

苦,延长他们的生命。

施今墨师爷是中国的四大名医,曾经治

愈过无数的患者,并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

疾病的先河。他开办的华北国医学院,培养

了一大批知名专家。他不墨守中医的规矩,

尊重西医的科学理念,积极吸取西医的长

处,弥补了中医在诊断病名上的模糊概念,

填补了中医诊断的不足。他的理念是用西医

诊断,中医治疗,取长补短,提高疗效。我

们是他的第三代传人,遵循了这个理念取得

了很好的成绩。

索老师教导我们尊重患者,视患者如家

人。医生要有关爱之心。我在临床中深有体

会,医生的每一句话,对患者来说都太重要

了,既可以给病人生的希望,也可以置人于

死地。我的一个肝癌患者治疗已经一年多,

超过了预期的寿命。今年4月8号来我这就诊

时,情况不错。但我依然建议做核磁复查一

下。4月9号取核磁结果时,一个大夫说,癌

细胞都长满了,没有希望了。病人听到这话

后,第二天在家中上吊身亡。这件事对我的

触动很大,所以我们要谨慎的对待每一个病

人要给他们正能量,给他们信心。我的名片

上写的就是:你有信心我有信心把胃肠病治

好。在我这里很多比较重的病人,如患有焦

弟子 于彦芳

我的恩师一代名医索延昌

第81页

67

虑症、抑郁症的患者,通过交谈加药物治疗

都收到很好的疗效。患者会把你当作知心朋

友,这些都是我从老师那里学来的。

索老师是个高尚的人,从来视金钱如粪

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人民的生活还不富

裕,很多人有病没有钱医治。在我随老师出

门诊时,索老常常自己掏腰包给患者付药

费。

有一次,一个北京大兴的病人,来找索

老师看胃病。这个病人的病很重,到处求医

问药,还是没有治好。手术治疗后,病情不

但没有缓解,反而有所加重。索老师的诊断

是反流性食道炎,手术后造成病情加重,索

老给他开了药方。过了一个月,病人再次就

诊,说效果很好。索老师纳闷地说:“有效

果为什么不继续治疗?”患者很痛苦地说:

“家里就我能挣钱,现在我病了,不能挣

钱,没有钱看病,这次还是把家里的猪卖

了,才有钱来看病的”。索老师一听,立即

帮他把药费给付了。“我救急不救穷。我给

你看病的钱,你病看好了,在努力赚钱。”

病人感激极了,立刻和陪他看病的媳妇同时

跪下给索老师磕头。我在一边也十分激动,

同时知道了救急不救穷的道理。

第二天,索老师让我有时间到他家看看

他的家庭状况,同时交给我500元钱,还让

大家捐赠些衣物。按照索老师的嘱托,我带

着钱和衣物专程去了一趟大兴病人的家,看

到患者家镜确实很困窘,他想给我们烧些水

喝都拿不出个像样的茶碗来。我们对患者的

探访在村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村民们说,

从没人见过,大夫给看病,还送钱、送衣服

的。在索老的资助下,这个患者增强了治病

的信心,很快就痊愈了,并恢复了自己修车

铺的生意,家里的生活状况也逐渐好转了。

索老的这一举动不但治好了患者的疾病,还

救活了他的一家人,这件事在当地一直被传

为佳话。

索老师捐资助学的事迹在上世纪90年代

也广为流传。在他70多岁高龄时,每年还亲

自带队到怀柔喇叭沟门小学捐资助学。除此

之外,他还单独资助了一个叫马勇的孩子。

这个孩子和奶奶一起生活,没有经济来源。

索老师知道后,不但资助学费,还资助生活

费。在索老师的资助下,他圆满完成了学

业,还能挣钱养活奶奶。他到索老师家感谢

索老师,磕头致谢爷爷,挽救了他们的家。

索老师经常说,钱对我没有什么用处,我要

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在需要的地方。

索老师一直告诫我们要先学会做人,再

学会做医生。一个医生的医疗水平高低是可

以学习的,但是一个人没有爱心、诚信,这

样的人医疗水平再高,也是一个最差的医

生,甚至不能够做医生。

索老师一生治病无数,救助的人也无

数。当时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组织三下乡

活动,送医送药到农村,索老师就组织了北

京十几名国家级名老中医参加义诊活动,走

遍了京郊各县,受到了广大农民和当地群众

的高度称赞和欢迎。现在回想起那些场景,

仍然使我非常激动,记忆犹新。

老师离开我们18年了,今年是索延昌老

师诞辰100周年。如今,他的学生们都是各

个岗位上的中流砥柱了。很多弟子在老师学

术思想和做人道理的教育下都成了名中医,

造福一方百姓,甚至把中医传播到海外,受

到了很高的赞誉。现在,我们这一辈也都有

了自己的徒弟,我们要把索老师的思想和精

湛的医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在索老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中,我

们告慰索老师,一定遵循您的教导好好做

人,好好行医,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第82页

68

吾师索延昌勤医 60 余载。自幼习医,

勤读岐黄之精奥。承施今墨先师之精华,不

为先师之厚望,集中西医理论为一体。集 40

余载临床之经验,著书立说,现有著作《新

脾胃论》、《虚证论》、《京城国医谱》传世。

余拜读索师之《虚证论》感悟颇深。先

生所论人体诸脏虚证重点突出,论述精辟,

治则明确,用药精良。索师曰:“百病乘虚

而入,虚者正气必伤,治以扶正祛邪,驱邪

以安正。”正如《素问 · 刺法论》所说“正

气内存,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所论同出

一撤。索师尤其对心阴虚,肝阴虚,脾阴虚,

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补充了前人对脏腑

诸虚所论之不足,实为对中医的一大贡献。

索师为人师表,对患者施以仁爱之心,精心

医治。对徒弟以勉励勤学,曾手书勉励我“业

精于勤”,我视为座右铭牢记。

遵索师之教诲,吾从医40余年,对临床

辨证,用药等略有见术。现录索师之脾阴虚

论,索师曰:“脾阳主温运,脾阴主融化,

脾阳脾阴互相协调才能完成对饮食的消化与

吸收全部过程。”又曰:“脾阴虚又可导致

心阴虚的见证,故脾病则五脏不安,百病生

矣”。脾阴虚症见,倦怠乏力,食欲不振,

食后胀满,水谷不消,腹中轻度灼痛,有时

轻呕逆及口干渴,大便不畅,舌质红而不

降,脉细数等乃脾阴虚之象。治宜甘平濡

润,扶脾养阴之法。索师自拟:滋脾饮,方

药:沙参、山药、茯苓、石斛、麦冬、白

芍、莲子肉、陈皮、白扁豆、炒山楂、炒谷

芽、炙甘草。方中以沙参为君,有“补五脏

之阴”和“补阴而制阳”的作用,用麦冬之

甘润助沙参之力。山药味甘健脾为臣,能益

气健脾,用白扁豆补五脏和调脾助山药之

力。以茯苓、莲子肉为佐,益气健脾,以石

斛为使,能补脾阴而除虚热,以白芍养阴和

营,以陈皮调中快膈,以炒山楂、炒麦芽健

脾消食,炙甘草补脾胃之不足,能协和诸

药,合而用之。本方具有益气扶脾濡润养阴

之功效。

通过学习索师之虚证论,我在临症时以

索师的学术思想为指导,对一些长期消化不

良,食欲不振,体倦乏力,大便不调等病人

进行辨证分型治疗均获得满意疗效。

我曾治一病人,女性,42岁,北京人。

主诉:多年体倦乏力,口渴,少饮,经

常食后腹胀,水谷不消,大便不调,腰膝酸

软,稀白带,月经量少。经多方医治疗效甚

少,我观之其前医之方,多按脾肾阳虚治。

弟子 孔繁祥

拜读索老师《虚证论》有感

第83页

69

疗,方以人参健脾汤合四神汤加减用

之。

我观患者面色痿黄,唇红,舌质红

伴地图舌,苔微黄,舌裂纹纵横交错且

深。脉细软无力。此为伤阴之证,诊断

为脾阴虚。用索师“滋脾饮”去石斛加

乌梅,经用药加减治疗月余,病人症状

消失,舌裂好转。

第84页

70

我是通过北京饭店首都知名中医专家特

诊部李炜鑫总经理介绍,拜识索老师的。当

时,见到老师的第一印象就是慈祥可爱、高

大,步伐矫健,身材魁梧,有种特别崇拜的

感觉。今天想起来都历历在目,仿佛就是昨

天。

1991年北京金秋时节,这是改变我一

生、激动人心的时刻——索老师收我做他的

弟子了! 老师在北京饭店首都知名中医专

家特诊部为我主办了拜师仪式。说句心里

话,在这样的高档饭店举办隆重的拜师仪

式,需要花费不少钱,可当时我没有钱,结

果老师自己出钱帮我主办了拜师礼。时至今

日,每每想起都激动不已。

在拜师仪式上,索老师向我一一介绍了

各位名老中医之后,郑重地交给了我一份礼

物,当我时没敢打开看。直到拜师仪式结束

后,我才激动地打开老师赐给我的礼物,打

开一看原来是一把雨伞,我当时百思不得其

解。第二天,我专程到师傅家直接请教:

“您送我雨伞是啥意思?”,老师非常严肃

认真的说:“外面下雨了,人家来找您看

病,您就不给看病去?”他接着又说,“我

还应该送你一盏提灯,夜间如有患者家属来

请,就应立即提灯到患者家去,现在有路灯

了,我就不送你提灯了”。师傅接着又说:

“你拜我为师了,就要一心一意地学医,不

要想着挣钱发财的事了,你要是现在后悔

了,想去做买卖也没问题,我可以给你两万

块钱做生意去”。我顿时无语!师傅又说,

“施恩默记,受恩莫忘”。

师傅虽然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但师傅

的教诲一直是我近三十年做人、行医、学习

以及前进路上的灯塔,更是我今后传承、弘

扬中医精神的准则。

今忆起师傅,也不由得想起了师母。师

母每次见到我时,总是慈祥温和地问我,家

里好吗?孩子学习好吗?让我感受到家人般

的温暖。师母是位慈祥的母亲,经常给我们

做一大桌子好吃的饭菜。例如,梅菜扣肉、

大虾仁,好多好多……年近七旬的师母做饭

及其利索,超级好吃。师母对师傅的关怀照

顾也是无微不至,师傅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

到治病救人、带徒育人、著书立说、弘扬传

承中医事业中来。

感恩遇到恩师,师傅一直在我心里……

弟子 李国富

从老师送我的礼物说起

第85页

71

望着栩栩如生的索老塑像,不禁回忆起

索老的音容笑貌,如同昨日,历历在目。

索老一生为中医事业虚怀若谷,殚精竭

虑。无论何流派、何学科他都能将众多的中

医名家邀请出山。在大北窑中医门诊部我曾

有机会随诊祝谌予、赵绍琴、谢海洲、赵松

泉、梁贻俊等名老中医,让我得以见识各位

老中医丰富的临证经验。

索老教导学生在医术上要精益求精,在

医德人品方面也要做出表率。他出面创办

“首都知名中医专家特诊部”面向高端人

士,而大北窑门诊部则是面向各行各业的普

通患者。我随索老在大北窑门诊部出诊,能

见到来自农村的农民,建筑工地的工人,部

队的军人,饭店的厨师等等。四面八方慕名

前来的患者,楼上楼下、走廊里都坐满了候

诊病人。一次一位等候已久的病人因病痛折

磨,在走廊里大声喧闹,此时索老正在诊

治,他大步走到吵闹的病人面前,将他请进

诊室并向排在后面的人说:“这位先生病痛

难耐,可否让他先行诊治?”

见众人应允,那人顿时涨得满脸通红,

连声道对不起,“让您亲自来,不好意思”。

索老在处理纠纷时的高明,由此可见一斑。

索老常以墨宝赠给弟子以示鼓励。他写

“业精于勤”是勉励我们努力精进,学有所

长。这个条幅一直悬挂于我的床头,激励着

我前行。

索老爱好广泛,生活很有情趣。记得有

一年春节,我去家里看望,见楼道里摆放着

一些锣鼓家伙,问及此,索老说社区有个京

戏票友班子,他最喜欢唱两口,并擅长饰演

吕布。老师转身问我,“知道为什么吗?吕

布可以戏貂蝉啊!”然后,就是一阵开怀大

笑。

索老在生活中也风趣幽默。曾半开玩笑

似的问我,你知道师母是怎么娶回来的吗?

那时我才20多岁,在京城刚刚开诊所,师母

是天津望门闺秀,我是用八抬大轿从天津抬

到北京的。

想起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望着老师师母

的照片我忍不住热泪长流……

愿二老在天之灵护佑我们这些弟子,我

们定将中医事业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老师师母,放心吧!

弟子 吴小明

回忆恩师索延昌教授

第86页

72

我们的恩师索老诞辰一百周年即将到

来,回想起和索老在一起的日子,真是感慨

万千。

看到索老的雕像,眼前立即浮现出老人

慈祥的笑脸和矫健的身影。他那和蔼可亲的

音容笑貌,对患者耐心细致的诊疗过程,以

及表现出的高尚医德常常激励着我。正如孙

思邈大医精诚中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

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

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

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

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

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嶮巇、昼夜

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

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索老就是这样

的大医。

索老学识渊博,他一生致力于钻研医古

文,深究《内经》、《难经》、《伤寒》、

《温病》、《金匮要略》,并将这些理论与

临床紧密联系,不但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对疑难病症均有独特的治疗方案。他撰写的

《新脾胃论》,至今仍是指导医生临床工作

的宝贵经验。

索老精心打造的北京饭店专家门诊部

9009,不仅是国人高水平诊疗场所,而且还

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提供高端的中医诊疗

服务。索老的精湛医技享誉海外,并引起国

外许多国家广泛关注。

他为医专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记得

有一天,因患者多,索老在看完最后一个患

者后,已经过了午饭时间,老人就在诊室凑

合着吃了碗泡面。

索老一直主张治病不分患者穷富贵贱,

相貌美丑,一视同仁,亲和力极强,几句话

就让病人开心。他谈笑自如,他说病人心情

好了,病就去了一半,再用药调理很快就能

痊愈。索老丝毫没有架子,一直是广大患者

公认的贴心医生。

索老特别重视中医事业的传承,他首先

从医德上要求弟子要有爱心,要想病人之所

想,帮病人之所需;对每一位患者从望闻问

切,到立法方药,都要细心谨慎、认真负

责,真可谓关怀备至。

索老一生的从医生涯,无论做人做事,

医风医德都给我们这些弟子们树立了榜样。

我们应该,也必须要沿着索老的足迹继续把

中医事业向前推进,为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

不懈努力。扬国医,救黎民,是我们责无旁

贷的责任。

弟子 许文娟

忆恩师

第87页

73

我是1994年在安全局领导的引荐下,进

入索老创办的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北京

大北窑中医门诊部工作的。我到索老的大北

窑中医门诊部工作之后,对索老精湛的医术

和高尚的医德,以及大北窑中医专家团队深

厚的中医底蕴而深感荣耀!大北窑中医门诊

在索老的亲自组织下,聚集了二十多位京城

名老中医,他们不是御医之后,就是四大名

医亲传的国医大师。当时出诊的专家有赵绍

琴、祝谌予、刘渡舟、关幼波、李鼎铭、方

和谦、陈彤云、翟济生、刘韵远、赵松泉、

谢子衡、施如瑜、贺普仁、屠金城等。这些

专家们在索老的有序组织下,轮流定期出门

诊。在这样一个名医荟萃的单位工作,我感

到无比自豪!我不仅发挥自己的年轻之长,

更重要的是能有机会向众多的前辈名师们学

习,为我之后的中医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而

宝贵的经验。尤其是恩师索延昌教授,他不

仅指导我临床工作,还经常带领我们参加下

乡义诊等活动。最荣幸的是,索老在古稀之

年又打开师门,收我和于春山、裴夫立三个

人为弟子,而我也荣幸地成为索老最年轻的

弟子!

今天,在索老百年诞辰之际,我们深切

缅怀索延昌老师。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

独到的学术思想、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

德,以及扶贫救困、奉献爱心的博大情怀,

给我们后辈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

要继承索延昌老师的遗志,继承和发展中医

药文化,为弘扬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自己

的贡献!

恩师索延昌教授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弟子 白鸿刚

我是索老最年轻的弟子

第88页

74

索延昌先生是我的恩师。他既是严师,

又是益友,为我在学中医的道路上指明了方

向,他的谆谆教导在我心灵的河床里永远流

淌。

索延昌先生已去世18年,至今先生的音

容相貌仍常常呈现在眼前。我数十年不断受

到索老的教诲,受益匪浅。值此先生诞辰一

百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我对老师的敬意

和缅怀。

索老在60多年的中医临床工作中,勤求

古训,精心研究,在内科疾病诊治中,尤其

是对脾胃、肝胆等病症的治疗,取得了突出

的成就。在胃肠病治疗中,他结合现代医学

研究成果,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病,提

出在临床辨证常规分型以外,应加强清热杀

菌的观点。用药上,采用了有杀菌功效的生

槟榔等药,使临床有效率达到90%以上。在

多年治疗中风病的临床实践中,他总结出

“痰火”是发病的重要病因,治疗中应以降

低血脂为主,酌情辅以活血通络药物,也取

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索老被媒体誉为京城

名医“六君子”之一,还被农工民主党中央

评选为“全国两个文明建设模范”。

索老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更

有为中医未来担忧的情怀。他在教导学生时

总是尽心尽力,从不保留,对学生有问必

答,尽其所知相授。索老在医院工作时,常

常有年轻医生前来抄方,他从不拒人于门

外。对于求学者,他的大门是敞开的,只要

不影响诊室秩序,他欢迎学生来学习。

我本人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也一直遵

循着老师在脾胃病治疗方面的宗旨和临床经

验运用,在临床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并

且在《生活北京》杂志中发表了几篇关于脾

胃病方面的文章,这些都归功于恩师的教诲。

行文至此,我放下纸笔,抬起头来,仰

望远方的天空,对着老师的在天之灵,默默

地说:“感谢您,老师!”

弟子 姜素英

恩师祭

⸺纪念索延昌先生诞辰100周年

第89页

75

20年前,余有幸拜于索家门下,成为恩

师索延昌先生亲传弟子,并随师出诊于同仁

堂医馆、北京饭店名老中医特诊部、大北窑

门诊部。

首次随诊师问余曰:“拜师之目的为

何”?余答:“要做名医”。

师正色曰:“所谓名医,非名利之医,

而应成为明医,明白做人、明白行医,方能

为百姓心中之良医,医者当以德为本、以技

为先、仁爱为怀,善待众生”。余即茅塞顿

开,时至今日,谨遵师命,终不敢忘。

之后四年,余多次进京随师出诊,恩师

待患如亲,一视同仁,以精湛医术济世救人,

并把多年临床经验手传心授,倾囊而赠,余

受益匪浅。20 年来,常念师恩、牢记师训,

以恩师为楷模,克己敬业,常有所获,皆因

恩师教诲也;师恩如山、技精德美、后学思齐,

薪火永传。

弟子 孙耀东

师门回忆

第90页

76

作为医生的女儿,免不了对父亲从医的

各种故事感兴趣。我父亲张作舟,13 岁在哈

锐川医馆学徒,30 岁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

的故事,让我了解到老一辈奋斗的历程,这

早已成为我们晚辈的精神财富。只要我有兴

趣,父亲特别愿意把他的老同学、故旧、老友、

同道的奋斗历史和趣事讲给我听,以此激励

我。索延昌索老的名字,我早就有耳闻。

父亲曾经给我介绍过,索老作为京城四

大名医施今墨的弟子,勤奋、努力的奋斗故

事,以及他们在中医界的各种活动中,相互

交往的种种趣事。然而,真正让我对索老有

所了解,最重要的是通过他那本《京城国医

谱》体现出来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

风;其次是通过和索老徒弟们的接触,让我

感知他与徒弟们的深厚情谊;再有就是索老

热衷义诊,服务社会的情怀。

《京城国医谱》是一本信息量极大的

书。把自辛亥革命到1949年建国,近四十年

来生活在北京的中医,他们的传承关系,他

们的学术特点,他们治病经验……以及清代

太医院概况、清代宫廷正骨医疗机构、清末

官医院概况、北京市中医名人录、北平国医

学院概况、华北国医学院的发展概况……一

一做了梳理和系统的总结。书中按照太医

院、内科医师、儿科医师、外科医师、针灸

科医师、正骨按摩医师的序列,对大量中医

师进行介绍,并列出他们的哲嗣和传人。这

是一本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书!可以想见,

这需要多大的工作量!没有严谨细致的作

风,没有广泛的信息来源,没有对京城中医

发展历史的透彻了解,没有呕心沥血和大量

的精力的投入,哪里会有《京城国医谱》!

几年前我去台湾拜访一位台湾学生的父

亲,这位学生的父亲作为眼科医生,善于运

用中医方法与思路对症治疗,效果良好。见

到他之后,他向我表示特别希望得到一本

《京城国医谱》。可见这本书的影响之广。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本书的历史价

值一定会愈发彰显出来。

通过索钧大哥,便有机会见到索老的众

多弟子。让我感慨的是,这些弟子每每说起

索老,无不充满发自心底的敬意。安宝华大

哥回忆起索老收徒的细节,生动感人。索老

收徒要在拜师几年后,经过考查之后,才对

徒弟予以认可。一旦认可,遂亲自书写“收

徒证书”,还会给徒弟赠送亲笔书写的条幅

或对联,留作纪念。可见索老对收徒态度之

认真与郑重。

父亲告诉我,改革开放后,索老创办了

张大萍教授

我听说的索老

第91页

77

北京第一家“中医专家门诊部”,还创办了

“首都知名中医专家特诊部”,特诊部的牌

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题写的。索老利用

他的影响力,遍请当时京城中医名流,可谓

群星荟萃,星光灿烂。这也在拨乱反正之

后,改革开放之初,为每一位名医大家提供

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这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

天大的好事,这些中医大家用他们回春的

“妙手”,为患者解除病痛,造福百姓,回

报社会。

父亲告诉我,索老热心公益事业,经常

组织义诊,组织专家名医服务社会,报答百

姓。有一次,父亲找来相册,指着他们在中

山公园义诊时的照片对我说,那些老中医不

计报酬,能有机会为病人解除痛苦,才是最

大的幸福。据说为了参加义诊,有的医生担

心迟到,就自己打车过来。他们有发自内心

的仁心大爱,这是多么宝贵的精神财富!今

天,我们更应该怀念这些活动的发起人,令

人无比敬重的索老。

唐代大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所描

述的“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

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

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不就是我们所追

求的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精神的体现吗!同

为善良之人,这不正是父亲和索老他们这一

辈人种下的善果生根发芽了吗!爸爸临终前

将他珍爱的康有为书写的“为善最乐”横幅

留给我,不就是希望我们能把医生的这种仁

爱之心传递下去吗!

2000年,索老离开了我们,2010年我父

亲也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旅,但父辈的情

谊,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大爱,连同他们留

下的宝贵的临床经验传给了我们。我们有责

任将这份善良、这份大爱、这份友谊,连同

他们宝贵的经验传承下去。

今年是索老诞辰100周年,面对索老的

铜像,我们纪念他,就是为了记住老一辈为

了中医事业的发展默默奉献、呕心沥血的付

出;我们纪念他,就是为了将他们自律、严

谨、细致的作风继承过来,传承下去;我们

纪念他,就是为了将他们的善良、仁爱的精

神继承过来,发扬光大!

第92页

一个人如果能用一生的时间成功地做成

一两件大事,并能得到周围大多数人的认

可,那他的一生就没有白活,就算是活得有

意义有价值了。家父索延昌正是这样的人。

他用一生的时间做成了两件大事:第一件,

与疾病作斗争,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命;第二

件,孜孜以求,弘扬中医。

先说家父用一生时间做的第一件大事,

就是与疾病作斗争,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命。

家父在一岁多的时候,染上时疫麻疹,

高烧多日不退,咳嗽不止,昏迷不醒,生命

岌可危。当时,按照满族人的习俗,病重快

要死的人是不能放在床上的。于是,生命垂

危的父亲就被家人放到堂屋地面的席子上

了。恰巧此时爷爷的一位中医朋友王少兰先

生到家中造访,见状紧急施救,诊病、开

方、抓药……在王少兰先生的及时救治下,

父亲的麻疹得到了控制,但由于高烧时间过

长,落下了支气管扩张慢性肺炎的后遗症,

从此他就经常肺病复发。

上中学以后,家父就立志学习中医,希

望能治好自己的病,以求恢复健康,强身健

体。在这种精神动力的支持下,初中毕业

后,父亲就以高中同等学历考取了华北国医

学院。学习中医以后,父亲知道了自己的病

是不可能完全治愈的,只能控制病症的发

作。而要想少犯病,只有保持身体正气的充

足,才能增强抗病能力。因此父亲特别重视

补肾气、健脾气、保肺气。为做到这一点,

他首先非常注重锻炼身体,无论春夏秋冬,

家父每天早晨必外出锻炼,先走步半小时,

再打两套太极拳,既使下雨天他也要坚持打

伞出去走步;其次他非常注重生活的规律

性,坚持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一年四

季保证睡好子午觉,雷打不动,从不熬夜;

再有就是注重药补,家里常年备着人参,西

洋参和冬虫夏草等补肾、健脾、益肺的药,

他经常服用,从不间断。

家父的一生没有健康,他的身体只有两

种状态:犯病时和未犯病时。既使是没犯病

的最好状态时,他也会时常咳嗽吐痰。稍不

注意受点儿凉,马上就犯病。很多朋友都知

道,他夏天最怕进空调房间。冬天更是他最

难过的季节,每天外出必戴围巾和口罩,回

家进到屋里都得先缓一会儿才能讲话。生活

对于他来说,就是时时刻刻在与疾病抗争。

即使这样,他还多次不无自豪地说:“我上

学的时候是班里身体最差的一个,别人打篮

球时,我是坐在旁边看衣服的,但到头来我

活得比他们都长。”为了健肺气,他除日常

传人 索钧

我的父亲索延昌

78

第93页

锻炼身体以外,还经常拉着二胡唱唱昆曲和

京戏,自娱自乐。

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是家父得以战胜疾

病的重要因素。他一生与世无争,从来与人

为善,既使遇到麻烦和不顺心的事情,他也

能很快化解,恢复良好心境。为改善心情

的,他还买了不少传统相声和现代小品的磁

带和光盘,紧张工作之余或心情不舒畅时就

听上一段,但大多数时间家父的心情都是宁

静和快乐的。他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

年地与疾病做着顽强的斗争,一次又一次地

从病魔的掌心里挣脱出来。家父在临终前跟

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能活到今儿,我

值了,还是咱爷儿俩呀……”

家父的一生是与疾病顽强斗争的一生,

他以超强的意志和毅力战胜了疾病,最大限

度地延长着自己的生命,直到最后一刻,他

才安详的、骄傲的离开了这个他曾奉献了无

限爱心的世界。

家父用一生的时间所做的另一件大事,

就是投身中医、弘扬中医。从16岁考入华北

国医学院到82岁去世,他把整个一生都献给

了中医事业。家父视中医为生命,把看病当

天职。他对待患者无论男女老幼都满腔热

情;无论高官平民都一视同仁。所有患者在

他面前都会感受到莫大的精神安慰。

家父六十多岁时,已过了退休年龄,但

他还主动要求继续在医院上班为患者看病。

他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我就看病这

点儿手艺,能多看一个就多看一个”。

有一天上午,住院处传来消息,一位产

妇大出血,急需输血。当父亲听说产妇的血

型与自己的血型相符时,二话不说,放下正

在开方的笔,急忙跑到急诊室,一次就献出

400毫升血。献血后,他只喝了一杯糖水便

立刻回到诊室继续看病。午休后,他继续给

患者看病。晚上回到家,父亲感觉有些疲

倦,于是便提前一小时上床睡觉,第二天照

常挤公交车去上班。

民间有句俗话叫医不求患。意思是说,

大夫不能上赶着找上门去给人家看病。但家

父却经常主动为人看病。只要他听说谁有病

了,就托人带话,让患者来找他看病。有天

晚上,家父正在家里看央视的《实话实说》

节目。节目中提到,有个东北女学生因弱视

病影响上大学,家父连忙记下患者的地址和

姓名,并开出治疗弱视的药方,马上写信给

电视台,让他们把药方和一百元钱转交给那

个弱视女生,并在信中叮嘱女学生如药费不

够,可来信再寄钱给她。

家父一生始终拖着病体,但却治好了无

数人的疾病。他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

他但行好事,不问前程。家父是中医行业里

的“苦行僧”,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

但对中医事业的追求很高。他利用工作之

余,创办中医补习学校,并亲自给学员授

课;他陆续收徒,传承中医;他著书立说,

把自己的学术经验留给后人;他开办中医门

诊部,为百姓看病。他所做的这一切都不是

为了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和好处,而是为了

弘扬中医,发展中医,造福社会。家父自开

办中医门诊部以来,经常带领部分专家和大

夫到京郊各区县举办义诊活动。他每年都从

门诊部有限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为京

郊贫困山区儿童捐助助学,年年如此。直到

去世的前一年,他还亲自到怀柔山区喇叭沟

门小学去看望被资助的学生们。

家父的一生,为了中医的普及、传承和

发展殚心竭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这大概正是我们后人纪念他、向他学

习他的原因吧。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纪念

他,就是要学习他为弘扬中医,发展中医,

造福社会努力拼搏,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

继承他未竞的事业,沿着他的足迹把中医事

业不断推向前进。

79

第94页

索老的音容笑貌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第96页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籍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