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1年12月刊

发布时间:2022-1-3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1年12月刊

4735 个国家和地区。高校累计开展双语或全外语课程88289 门,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 3.61%。《报告》显示,高校质量保障在主动应变中持续改进,质量文化建设持续加强。高校着力构建落实立德树人、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体系,加强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和质量管理,推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2020 年,全国高校专兼职教学督导人员已达 4.3 万余人,本科生参与评教数达 17553 万余人次。全国 18 所新建本科高校参加了合格评估,305 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62 个专业通过了师范类专业认证,269 个专业通过了医学专业认证。《报告》表明,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应有贡献。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培养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培训基层干部、培训技术人员、为当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统计,全国每年约有 4.5 万公费师范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截至 2020 年 9 月,75 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培训各类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 16.58 万人,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 6.24 亿元。与此同时,《报告》对部分高...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1年12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47

35 个国家和地区。高校累计开展双语或全外语课程

88289 门,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 3.61%。

《报告》显示,高校质量保障在主动应变中持

续改进,质量文化建设持续加强。高校着力构建落

实立德树人、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体系,加强

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

和质量管理,推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2020 年,

全国高校专兼职教学督导人员已达 4.3 万余人,本

科生参与评教数达 17553 万余人次。全国 18 所新建

本科高校参加了合格评估,305 个专业通过了工程

教育专业认证,262 个专业通过了师范类专业认证,

269 个专业通过了医学专业认证。

《报告》表明,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打赢

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应有贡献。高校充分发挥人才

和科技优势,在培养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培训基层

干部、培训技术人员、为当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

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统计,

全国每年约有 4.5 万公费师范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截至 2020 年 9 月,75 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培训各类

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 16.58 万人,购买和帮助销售

贫困地区农产品 6.24 亿元。

与此同时,《报告》对部分高校本科教育教学

工作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深入探索不同学科专业

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高校应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

培养规律,尊重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殊性,研

究探索思政教育与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

有效途径、提高课程思政效果。二是积极建构以学

生成长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应倡导以学生

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特点出发,遵循人

才成长规律,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将以学

生成长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三

是大力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办学的长效机制建设。

高校应当增强主体意识,以“四新”建设为契机,

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组织体制、搭建学科专业交叉融

合平台,以及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考核和教师评价方法,为学科专业交叉融

合办学创造优良的环境条件。

目前,《报告》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

发行。

来源:教育部 █

教育统计

第52页

48

教育统计

连续 9 年“不低于 4%”!

2020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近日发布了 2020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一起来看。

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 关于 2020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公 告 显 示,2020 年 全 国 教 育 经 费 总 投 入 为

53033.87 亿元,比上年增长 5.69%。其中,国家财

政性教育经费为 42908.15 亿元,比上年增长 7.15%,

占 GDP 比例为 4.22%。“十三五”期间持续做到“不

低于 4%”,这是自 2012 年以来连续第九年做到“不

低于 4%”。

“十三五”期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

出累计 16.06 万亿元,年均增长 7.02%,2020 年达

到 36310.47 亿元,比 2015 年增长 40.4%。全国幼

儿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年均增长 12.3%,

2020 年达到 9410.76 元,比 2015 年增长 76.48%;

全国普通小学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年均增长

5.08%,2020 年达到 12330.58 元,比 2015 年增长

28.13%;全国普通初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

年均增长 5.81%,2020 年达到 17803.6 元,比 2015

年增长 32.64%;全国普通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

育经费年均增长 8.45%,2020 年达到 18671.83 元,

比 2015 年增长 49.99%;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一

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年均增长 5.56%,2020 年达到

17446.93 元,比 2015 年增长 31.05%;全国普通高

等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年均增长 2.89%,

2020 年达到 22407.39 元,比 2015 年增长 15.33%。

一、全国教育经费情况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 53033.87亿元,

比上年的 50178.12 亿元增长 5.69%。其中,国家财

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

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国有及国

有控股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

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 42908.15 亿元,比上

年的 40046.55 亿元增长 7.15%。

二、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情况

(一)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增长情况

2020 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包括教育

事业费,基建经费和教育费附加)为 36310.47 亿

元,比上年增长 4.80%。其中,中央财政教育经费

5413.7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 %。

(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增长情况

2020 年全国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

算教育经费为 15280.54 元,比上年的 14997.44 元

增长 1.89%。其中,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

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

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增长情况分别是:

1. 全 国 幼 儿 园 为 9410.76 元, 比 上 年 的

8615.38 元 增 长 9.23%。 增 长 最 快 的 是 广 东 省

(57.65%)。

2.全国普通小学为 12330.58 元,比上年的

11949.08 元增长 3.19%。其中,农村为 11541.34 元,

比上年的 11126.64 元增长 3.73%。普通小学增长最

快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12.51%)。

3.全国普通初中为 17803.60 元,比上年的

17319.04 元增长 2.80%。其中,农村为 15731.01 元,

比上年的 15196.86 元增长 3.51%。普通初中增长最

快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10.24%)。

4.全国普通高中为 18671.83 元,比上年的

17821.21元增长4.77%。增长最快的是云南省(27.11%)。

第53页

49

教育统计

5.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 17446.93 元,比上年

的 17282.42 元增长 0.95%。增长最快的是西藏自治

区(21.58%)。

6.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 22407.39 元,比上年

的 23501.26 元减少 4.65%。增长最快的是西藏自治

区(55.87%)。

(三)各级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

支出增长情况

2020 年全国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

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公

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是:

1. 全 国 幼 儿 园 为 8645.10 元, 比 上 年 的

7884.00 元 增 长 9.65%。 增 长 最 快 的 是 广 东 省

(44.30%)。

2.全国普通小学为 11654.53 元,比上年的

11197.33 元增长 4.08%。其中,农村为 11178.71 元,

比上年的 10681.34 元增长 4.66%。普通小学增长最

快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20.42%)。

3.全国普通初中为 16633.35 元,比上年的

16009.43 元增长 3.90%。其中,农村为 15112.10 元,

比上年的 14542.23 元增长 3.92%。普通初中增长最

快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17.22%)。

4. 全 国 普 通 高 中 为 17187.02 元, 比 上 年

的 16336.23 元增长 5.21%。增长最快的是云南省

(30.97%)。

5.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 15625.03 元,比上年

的 15380.52 元增长 1.59%。增长最快的是宁夏回族

自治区(16.14%)。

6.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 20919.17 元,比上年

的 22086.86 元减少 5.29%。增长最快的是西藏自治

区(25.98%)。

(四)各级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

出增长情况

2020 年全国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

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公

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幼儿园为 3050.22 元,比上年 2711.44

元增长 12.49%。增长最快的是广东省(60.94%)。

2. 全 国 普 通 小 学 为 2873.43 元, 比 上 年 的

2843.79 元增长 1.04%。其中,农村为 2586.72 元,

比上年的 2548.73 元增长 1.49%。普通小学增长最

快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22.70%)。

3. 全 国 普 通 初 中 为 4183.59 元, 比 上 年 的

4012.45 元增长 4.27%。其中,农村为 3633.56 元,

比上年的 3513.97 元增长 3.40%。普通初中增长最

快的是山西省(22.83%)。

4. 全 国 普 通 高 中 为 4305.29 元, 比 上 年

的 3945.10 元增长 9.13%。增长最快的是云南省

(145.18%)。

5.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 5489.56 元,比上年的

5509.59 元减少 0.36%。增长最快的是宁夏回族自治

区(32.55%)。

6.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 8119.51 元,比上年的

9180.87 元减少 11.56%。增长最快的是西藏自治区

(64.91%)。

(五)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

支出比例情况

2020 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

预算支出 245679 亿元的比例为 14.78%,比上年的

14.51% 提高了 0.27 个百分点。

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情况

2020 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1015986 亿元,国

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 4.22%。

附件:2020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

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

2021 年 11 月 16 日

注:1. 公告中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不包括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2. 公告中农村指主城区和城乡结合区以外的地区,包括镇中心区、镇乡结合区、特殊区域、乡中心区、

村庄。

3. 公告中的 2020 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1015986 亿元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245679 亿元均来源于《中国

统计年鉴 -2021》。

4. 公告中的 2019 年和 2020 年涉及的所有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指标,弹性学制学生数按 1/2 系数折算。

第54页

50

教育统计

第55页

51

教育统计

第56页

52

教育统计

第57页

53

教育统计

第58页

54

教育统计

第59页

55

教育统计

第60页

56

来源:微言教育 █

教育统计

第61页

57

未来 5 年,大数据产业将迎来哪些变革

当前,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以

下简称《规划》)。

大数据产业是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

分析、服务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激活数据要

素潜能的关键支撑,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

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引擎。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谢少锋介

绍,大数据产业包括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软硬件

产品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

可以说,大数据产业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典型的

企业主要包括两类,即提供大数据技术、产品和服

务的企业,以及利用大数据赋能的传统企业。

谢少锋表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

业快速起步,据测算,大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江明涛

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

全球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产业迎来新一轮发

展机遇,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产业竞争格

局深刻调整,技术伦理、数据安全等风险隐患增多,

均对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江明涛称,从国际格局变化来看,发展大数据

是抢抓新时代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当前,全

球经济格局加速重构,发展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围绕

大数据技术产业、跨境数据流动、数据治理等方面的

长率超过 30%,2020 年超过 1 万亿元,产业发展取

得显著成效,逐渐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

势产业。大数据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基础

日益巩固,产业链初步形成,生态体系持续优化。

与此同时,我国大数据产业仍然存在一些制约

因素。谢少锋称,目前,全社会对大数据认识参差

不齐,相当比例的企业、部门、人员缺乏“用数据

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

大数据思维,导致数据价值难以充分释放。大数据

产业发展也面临着突出的人才短板。大数据技术人

才不足,复合型人才更稀缺,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

进程。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普遍将发展大数据产业

作为重要战略,抢占大数据产业发展制高点。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大数据产业正步入集

成创新和泛在赋能的新阶段。”江明涛说,大数据

与 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融合,

推动大数据技术架构、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加快转

变。大数据深度融入各行业、各领域,推动基于大

数据的管理和决策模式日益成熟,加快了其数字化

转型进程。此外,从国内现实需求来看,推动大数

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大数据产业规模超 1 万亿元

步入集成创新和泛在赋能新阶段

《规划》明确,到 2025年,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 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 25%左右,创新力强、

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十四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将面临什么样的

形势?如何推动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教育统计

第62页

58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迈

进的关键期,对大数据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谢少锋看来,编制《规划》,目的就是推动我国

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谢少锋介绍,《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

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即以释放数据要素

价值为导向,按照“价值引领、基础先行、系统推进、

融合创新、安全发展、开放合作”的原则,围绕夯实

产业发展基础,着力推动数据资源高质量、技术创新

高水平、基础设施高效能;围绕构建稳定高效产业链,

着力提升产业供给能力和行业赋能效应,统筹发展和

安全,培育自主可控和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

谢少锋表示,《规划》围绕加快培育数据要素

市场、发挥大数据特性优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构建稳定高效产业链、打造繁荣有序产业生态等六

方面提出了重点任务,设置了数据治理能力提升、

重点标准研制及应用推广、工业大数据价值提升、

行业大数据开发利用等六个专项行动。《规划》明

确了推动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措施,即提升

数据思维、完善推进机制、强化技术供给、加强资

金支持、加快人才培养、推进国际合作。

来源:《光明日报》█

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导向

教育统计

第63页

59

徐涵:德国学习领域课程及其启示

1996 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建议以学习领域课程取代以分科为基础的综合课程,随后各州开展

了广泛的学习领域课程试验,2003 年在总结典型试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领域课程在德国全面推开,成为德

国职业学校教育新的课程范式。

近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主办的第 15 期“师说课改”公益云讲坛

在线举行,吸引来自各高校、研究机构等 2000 余人在线参与交流,辽宁省职业教育研究院首席专家、沈阳

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徐涵应邀作《德国学习领域课程及启示》专题报告。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秘书长张振笋主

持活动。

课程目标:以培养职业行动能力为宗旨,并注重建构工作世界能力的培养

学习领域的内涵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领域的内涵及其基本结构

根据德国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的定义,学习领

域是指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

领域由描述职业能力的学习目标、陈述工作任务的

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所构成。学习领域

是跨学科的课程计划,是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由职

业学校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包括实现该专业目标

的全部学习任务,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其具

体化。

通过 1 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个

教育职业的 1 个典型工作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

联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个教育职业

的从业能力和资格。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

力被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决议“关于编制职

业学校框架教学计划指南”确立为职业学校教育的

根本任务。曾多次明确提出:职业学校的核心目标

就是要全面促进学生行动能力的发展。

根据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决议,行动能

力可以被理解为个人在职业、社会和私人情景中能

够合理周全地,并且是对个人和社会负责的处事意

愿与能力。行动能力由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

能力所构成。

专业能力以专业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能够以目标

为导向在方法论的引导下恰当地、独立地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并对所得的结果给予评价的意愿和能力。

个人能力可以被理解为个人认清、思考和评价

其人格发展在家庭、工作以及公共生活中的机会、要

求和限制,发展个人才能,安排并实现生活规划的意

愿和能力。它包含了个人的独立性、批判能力、自信心、

可靠度和责任心等品质,尤其是价值观的发展。

社会能力是指建立社会关系并在社会中生存,

理解并掌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照与张力关系,而

且能够与他人理性地、负责地探讨问题并相互谅解

的意愿与能力。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社会责任感和

团结能力的发展。

此外,学习领域课程不仅培养学生适应工作世

界的能力 , 更重要的是强调从经济的、社会的和生

态的负责的角度培养学生具有建构或共同参与建构

工作世界的能力,也就是一定的创新能力 , 以适应

技术发展和企业劳动组织方式的变革。

师说课改

第64页

60

课程的设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

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

典型工作任务能够反映某一职业的典型的工作

内容和工作方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

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

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的任务,它反映了该

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和功能。

典型工作任务具有以下特征:

- 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实施以及

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

- 能呈现出该职业的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

1. 如何理解工作过程 ?

首先,工作过程是指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

强调各个工作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性,从这一

视角出发,学习领域课程不再只专注于企业内某一工

作岗位的职业知识与技能,而是把企业的整个生产经

营过程纳入职业教育的视野,更加关注各个不同的工

作部门在整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

所起的作用。

其次,工作过程是指完整的工作进程,即工作任

务是怎样被完成的。工作过程是完成企业工作任务的

完整的劳动进程,人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是核心要素,

工作过程是“人”的活动过程,而不是企业的生产流

程。因此,学习领域课程并不意味着按照企业的生产

流程重组教学内容,它所关注的是工作过程中的人运

用什么样的工作工具,采用什么样的工作方法,作用

于具有什么样特性的工作对象,同时考虑社会、企业

及顾客对工作要求的情况下,最终生产出工作产品。

因此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主要指向于完成典型职业工作

任务所需要的工作对象、工作工具、工作方法以及社

会、企业和顾客对工作的具体要求。

第三,工作过程是指人完成职业工作任务的完整

进程,通常情况下包含着“明确任务”、“制订计划”、

“做出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反馈”

等 6 个阶段。学习领域课程应当保证“工作过程结构

的完整性”。因此,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应按照上

述 6 个阶段组织实施学习任务。这样,学习领域课程

- 在整个企业的生产(或经营)大环境里具有

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 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

学习领域课程设置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

通常情况下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构成一个学习领域

课程,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双元制中职业学校教

学与企业的职业培训相脱离的弊端。理论学习内

容与实践学习内容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

在一起。

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完成工作任务

过程的基本结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工作过程知识

工作过程知识涉及了许多与专业工作紧密相关

的知识,但其大部分都是以工作经验为基础的。工作

过程知识涉及到企业的整体工作过程,不仅包括部分

重复性工作的经验,还包括生产目标和流程的知识;

工作过程知识是在成功地确立工作目标、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及评价工作成果的情境中积累的;在某些情

况下工作过程知识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不是截

然分开的,而是有意识的相互融合的。

工作过程知识并不是由学科系统化知识经过教

学简化的间接知识,它有自己独立的质量。工作过程

知识不是从理论知识中引导出来,它与反映的工作经

验相适应,并指导实际的职业劳动。工作过程知识是

隐含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不仅包括显现的指导行为

的知识(如程序化知识),也包括相联系的隐性知识,

那些物化在工作过程中及产品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

技巧和技能等是最宝贵的工作过程知识。

工作过程知识是情境性的,是与职业活动紧密相

连,它们不像学科知识那样容易被传递和复制,但它

们对工作过程的进程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个人在

实践和工作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成为现代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源泉。正因如此,学习

领域的课程方案的核心便是把工作过程知识置于职业

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

师说课改

第65页

61

课程实施:以行动为导向

课程内容的序化:按照从新手成长为专家的能力成长规律

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要求教学

的实施必须以行动为导向,因为只有在行动中,在

工作过程中学生才能有效地获取工作过程知识,获

得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

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指

学习领域课程把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

定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学习的科目,并按照从

新手成长为专家的能力成长规律,把课程内容归为

四大学习范畴,即:

一是入门和概括性知识。载体是职业导向的工

作任务,是指那些有助于了解和展示一个职业的总

体相关性的工作任务,主要阐释该职业的主要工作

内容是什么。该学习范畴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与职

业任务之间的联系,要让学生尽早地知道职业的工

作内容是什么;能够获得定向和概括性的知识,以

便能够在本职业中快速成长,并使过去的经验和知

识职业化。该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日常和经常

性的工作,如周期性的维护工作;必须做的维护、

装配和安装工作;简单的修理、加工和操作任务等。

通过完成职业导向的工作任务可以使学生对该职业

的工作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并且加深理解相应的

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

二是关联性知识。载体是系统化的工作任务,

是指学习者在考虑前后关联、生产技术和劳动组织

的系统结构的情况下完成的工作任务。该学习范畴

主要是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工作任务,促进学生建

立一个整体化的职业概念。揭示为什么事物是这样

联系而不是那样联系的?该领域的典型任务有:预

防性的保养;对配件、组件和设备的装配、改造和

修复;以及设备的调整和更新。通过完成系统化的

工作任务可以使学生对工作系统、综合性任务和复

杂设备建立整体性的认识,掌握与职业相关联的知

识,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运作,思考人与人之间的

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

式和方法所构成。行动导向教学具有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学习发生在完整的行动中,并尽可能独立

完成该行动或者至少能够理解该行动,体现了学习

过程的独立自主性;

二是行动促进对职业实践的全面理解,例如技

关系以及技术与劳动组织之间的关系,获取初步的

工作经验并开始建立职业责任感。

三是功能性知识和具体知识。功能性知识和

具体知识一方面指的是关于总体技术系统的效果

和功能原理的系统化知识;另一方面指某些设备

及其部件中的零件和特别的工作过程的具体知识

和特殊知识。载体是伴有特殊问题的工作任务,

这类任务往往都包含一些新的问题,为解决这样

的问题,仅仅依靠已有的规则和解决方案是不够

的。伴随的问题往往是那些不符合常规和职业的

标准情境,用熟知的方案无法解决的问题。该领

域的典型任务有:拆卸、功能分析;查找故障原

因以及之后的修理和排除故障;复杂(特殊)的

加工任务。通过完成伴有特殊问题的工作任务可

以帮助学生完善系统能力,弄清楚为什么具体的

工作是这样的,它是怎样运作的。

四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专业系统化知识。主要包

括用来解决相类似问题的知识、对问题发展的预先

判断、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前期

工作经验积累的直觉等。该学习范畴主要是发展学

生解决无法预知问题的能力,阐明如何专业系统化

地解释事务和解决具体问题。学习的载体是不可预

见的工作任务,该领域的典型任务有:复杂故障的

原因查找和排除;分析缺陷,对技术系统做出诊断;

对技术系统进行优化等。这类任务往往比较复杂,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综合的能力,问题在具体情

境中得到综合处理,而并非各自独立地按照各自的

条件去一一解决。

师说课改

第66页

62

术、劳动安全、经济、法律、生态和社会等方面,

体现了整体性学习;

三是行动使学习者积累经验,并促使他们反思

其社会影响,体现了反思性学习;

四是学习过程中交织着社会交际和合作过程,

体现了合作性学习;

五是行动促进社会性学习,例如利益关系或者

解决冲突以及职业规划和生涯计划。

课程评价:职业能力导向的考试模式

“职业能力导向”的考试模式将以结果导向转

为结果导向与过程导向相结合,在关注结果的同时,

也注重过程,关注工作计划、工作流程、与他人协

调沟通等;考试的形式,也从以前的分科考试转变

为按能力要求划分的 5个考试部分,分别是整体任务、

选项任务、系统设计、功能和系统分析、经济与社会。

在“职业能力导向”考试新模式中职业能力成

了考核的重点,考试的结构设计和形式设计都是围

绕职业能力。在新的考试模式中,考试题目不单单

是专业理论知识或某一操作技能,而是具体的工作

任务。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考核考生独立地完成完

整工作任务的能力,即职业能力。

培养目标:综合职业能力,重视跨专业能力培养

课程设置: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实施: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一是通过设置独立的跨专业能力模块(如实践与自我管理、展示技术、学习方法等)培养学生的跨专业

能力;二是在专业教学中以专业知识和技能和为载体,通过项目学习、小组学习、成果展示等方法培养学生

的团队工作、语言表达等跨专业能力。

根据中国的实际,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经验,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

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组成的模块化课程成体系,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可以依据典型

工作任务进行设计。

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积极推行项目教

学、引导课文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启 示

师说课改

第67页

63

课程评价:确立能力导向的基于证据的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1. 有关专业知识掌握的证据

搜集有关学生知识掌握的证据信息时,其着眼点不应该在于表层的知识符号的获得,应特别关注其对知

识的深层理解、结构化组织、灵活转换与应用。

2. 有关职业能力形成的证据

搜集有关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相关证据信息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各门课程学习中形成的专业能力,还

要重视跨专业能力。搜集的证据范围不仅包括学生完成的作业、作品、表现性任务,还包括其在学习过程中

使用的学习方式方法、思维方式等。

3. 有关核心价值观发展的证据

关注学生在不同课程学习中所确立的核心价值观。由于价值观不是具体、可观的实体,一般使用观察、

访谈、问卷等质性方法来获取。

4. 有关学生学习品质养成的证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观察等方式获取。█

师说课改

第68页

64

通专融合: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利器”

高职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高职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

育类型定位,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借鉴苏联

专才教育模式,也承袭了近代以来部门办学的历史

传统。我国高职教育的主力军,主要是上世纪 80 年

代成立的职业大学、成人高校、专科学校以及后期

的中专升格的高职院校等。专门化教育的特点重在

发展专门学院,培养专门化人才,一定时期内解决

了国民经济发展对专门化人才的需要,如果忽视通

识教育,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人才培养方向狭窄

等问题。通识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素养和未来发展,

较好地弥合了专门化教育短板。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满足人自身知识和能

力的成长需求是教育的第一属性。成为一个非异化

的、完整的人是人的内在需要,教育就是要帮助人

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专门化教育培养的是会“做事”

的专才,而通识教育更多强调全面发展,培养的是

会“做人”的通才。我国高职教育需要通专融合,

培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职教育要紧贴产业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

19 世纪初,通识教育的构想被提出,培养完全

人格成为当时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20 世纪,通识

教育已在欧美大学广泛推行。我国普通高校的通识

教育经过近 30 年的探索,很好地弥合了专门化教育

引发的诸多问题。教育“十三五”规划提出,“探

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

行模块化通识教育”。推动“制器”向“育人”理

念转变,为学生提供模块化可选择的通识教育,将

成为高职院校特别是本科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重要

策略。

有力的人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在专业教育中融入

通识教育,再结合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

精神等职业素养,是培养卓越工匠的时代需要。

区别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有其独特的产业属

性、跨界特征。职业教育离开了产业就会成为无本

之木,而当今各国产业植根于多元文化的全球性产

业生态,跨文化理解与认同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教

育要在保证完成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

任务基础上,培养当前产业急需的具有跨文化理解

力、融文化创新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通识教育能为高职教育带来什么

高职需要什么样的通识教育

如果过分强调专门化教育、对通识教育相对重视不够,将导致学生知识视野狭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等问题,严重制约卓越工匠培养目标的达成。破解这些问题,我们势必要理性回答事关高职改革的一些关键

性问题。

职教 @ 新时代

第69页

65

通专融合就要从课程体系的设计融合、内容融

合、阶段融合这三步协同发力,从根本上实现改革

的突破。

满足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教育需求,按

照通专融合的设计思路重构高职课程体系。以岗位导

向为专业课开发的逻辑起点,形成专业必修的基础平

台课程及可供选择的专业拓展模块课程;以培养独立

人格和公民品质为目标,将国家规定的基础课设置为

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课程设

置为通识拓展模块课程,供学生跨专业、跨学院选择,

从而构建出“平台 + 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实施上,可以探索在课程实施上实现融

合,在不同学期、年级阶段同步开展专业教育和通

识教育,以保证知识的累积性、能力的延续性,从

而真正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卓越匠心的高素质技术

技能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 沈雕,系重庆电

子工程职业学院通识教育与国际学院院长、教授 █

如何推进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

职教 @ 新时代

第70页

66

职业本科教育造就新时代大国工匠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为职业本科教育承担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的时代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

《论语·述而》记载:“志于道,据于德,

依于仁,游于艺。”中国传统工匠将传统哲学与

自身职业修为相结合,“道”正则术生。新时代

的大国工匠当追求“道技合一”,“道”即崇德

尚技的职业道德、职业追求和职业情怀,“技”

即技术水平、技术能力和技术素养。培养“道技

合一”的大国工匠,符合职业本科职业性和技术

性相统一的教育属性,为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奠

定坚实基础。

大国工匠之“道”,当首怀使国家强大的职业

报国理想,拥有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和以国为重的

责任担当。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一种学校教育,除了

“制造强国”战略任务之一是推动制造业向智

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高端转型,同时我国面临“卡

脖子”问题和制造工艺水平制约,需要复合型和创

新型的新时代大国工匠以寻求突破。职业本科教育

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培养“融合创新型”

大国工匠的综合优势。

“融合型”大国工匠具备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

术素养,同时具备一定专业跨界融合的本领,在智

能化、机器化的标准制造过程中解决复杂问题,打

造出现代精品。职业本科具有职业技术教育属性,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政治立场

和道德修养外,还要通过自身积淀的职业文化培养

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责任意识、

纪律意识和礼仪规范等职业道德。

大国工匠之“技”,当具备使国家强大的技术

技艺和精益求精的执着品质,成为技术技能佼佼者

或行业领军人物。职业本科教育通过提升技术教育

的水平和层次,培养学生对先进科技和复杂技术的

理解、实践和研发方面的能力素质。随着职业本科

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在生产技术的改进革新、工

艺流程的创新再造中深化校企合作,在产学研用一

体化中协同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

是“用脑”的教育,着重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强

调培养解决现实工作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技术应用

的能力。

“创新型”大国工匠在系统化和复杂化的智能

制造过程中,通过应用创新和技术创新,创造更加

精细的精工制造和生产效率。职业本科具有本科教

育属性,但相较于一般本科,更倾向于“技术”的

创新应用,更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专业理论修养和

应用创新能力,更注重展现信息时代匠心之美,塑

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时代匠魂。

奠定大国工匠“道技合一”基础

培育大国工匠“融合创新”能力

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主动

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造就新时代大国

工匠,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力量支撑。

职教 @ 新时代

第71页

67

职业本科教育要准确把握我国转向高质量发

展阶段的新要求,着眼于大国工匠的成长规律,

从价值导向、产教融合、师资团队三方面构建培

养路径,增强职业本科培育大国工匠型人才的适

应性。

价值导向是指职业本科教育要建立以“工匠

精神”为核心价值的治理体系。职业本科院校要

从顶层设计上确立培养大国工匠的思想、理念和

价值观念,建立拔尖人才选拔培育制度和培育模

式,将“道”与“技”的统一上升到质量治理层面。

在实施层面,强化课程思政,将专业课程教学与

大国工匠精神的养成紧密结合,营造“技能成才、

技能报国”的浓厚氛围。

产教融合是职业本科教育培养大国工匠型人

才的重要途径。职业本科院校要通过深化产教融

合构建校企协同培育学生大国工匠能力素质的育

人机制,关键是与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或重点企业

建立企业产业学院和现代学徒制学院等校企双元、

协同育人的机制,企业在培养方案、师资培养、

科技创新和顶岗实训等方面实质性参与人才培养

全过程。

师资队伍的结构、能力和水平是职业本科教

育培养大国工匠型人才的关键支撑。职业本科院

校要组建校企双向流动、理实一体、创新引领的

高水平师资团队,打造一批覆盖重点专业群的“工

匠之师”“大师工作室”,搭建师生协同共享型

创新驱动平台和形成“学研创”机制,实施“教

师 +导师”的双导师制模式,激发创新活力,锻造“融

合创新”时代本领。

新时代的大国工匠,是中国制造业的“国之

重器”,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大国工匠精神,

需要培养更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大国工匠,

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国门、提高国际竞争力。职业

本科学校培养大国工匠,大有可为。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 马东霄,系河

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校长、二级教授 █

构建新时代大国工匠培养路径

职教 @ 新时代

第72页

68

强化职教学科建设 助推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占据高中及以上阶

段教育的“半壁江山”,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伴随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推进,迫切需要厘清职业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提升职业教育学的学科

地位,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为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一是学科定位应用性

职业教育学的研究问题与学科建设均以服务一

线实践和政府决策为目的。当前,该学科下设研究

方向逐渐丰富完善,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原理、比较

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政策、

职业教育心理学等。其中,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成果

显著,代表成果有“学习领域 / 行动导向课程”“工

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课程”等。课程理论相

关研究对于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国家示范校等

系列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此外,近年来,

职业教育教材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这为提升一线教

学质量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是学科领域跨界性

职业教育学所采用的视角、方法和框架体系主

要从普通教育学演绎而来,但伴随学科建设的快速

发展,其研究问题的日益复杂,聚焦的问题与教育

现象、经济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哲学现象

等密切相关,需要从跨学科视角来协同解决。基于此,

职业教育学的研究理论基础囊括了教育学、心理学、

一是学科认同存在危机

职业教育学发展至今,其研究的基本逻辑虽然

开始了从概念到理论体系的探索,但占主导地位的

职业教育学的主要特点

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技术哲学、社会学、职业科学等多学科;

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不局限于职业教育研究机构,

而是更加多元,例如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

究所、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等;研究方法

不局限于文献和经验的方法,而是综合借鉴历史学、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开启

了基于证据的学术研究,研究的科学性大幅提升。

三是学科边界模糊性

基于国际化的视角来审视职业教育学,可以发

现其学科边界模糊。各国因其文化背景与学科历史

不同,职业教育学科的范围也有较大不同。以美国

为例,美国以生涯技术教育取代职业技术教育,其

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也与职业技术

教育高度相关,二者统称为劳动力教育。此外,美

国工程教育与技术教育中研究的许多问题,也和我

国职业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高度相关,例如技术应用

型本科教育发展等相关问题。对于日本而言,则有

必要关注其研究企业内教育的专家,否则不能全面

把握其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状况。

仍是“问题逻辑”。按照传统学科标准,职业教育

学尚未形成公认的独特研究对象,尚未聚焦核心且

逻辑清晰的理论体系,缺乏学科独有的研究范式,

职教 @ 新时代

第73页

69

忽视职业教育自身特点,没有形成特有的“理论模

型和框架”。职业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即现实中

的教育学)有着平行的、各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但 1992 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的第一版《中华

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只是在一

级学科“教育学”下设二级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

2009 年修订的第二版保持不变,这限制了职业教育

学科的发展。

二是学科特色还较缺乏

学科自觉性欠缺,过度关照国外研究理论和实

践,忽视中国国情,导致根植中国大地的职业教育

问题无法有效解决,无法创建属于中国特色的职业

教育学;遵循普通教育的理论体系,模仿教育学一

级学科,学科本体发展缺乏特色,甚至将职业技术

教育学窄化为“职业学校教育学”,发生在学校场

所之外的职业教育问题被忽视;学科研究受政策导

向的影响严重,忽视学理性,缺乏严密论证,对职

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逻辑和具体运作缺乏必要的

解释力,不利于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

三是学术机构被边缘化

在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授权点的老牌师范大学

或综合性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由于师资短缺、招

生指标少等因素,发展式微,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在拥有职业技术教育学二级学位授权点的行业类高

校,受“双一流”建设以及一级学科授权审核的影响,

由于学校没有申请到教育学一级学科,导致学科带

头人流失甚至二级学科被取消;有实力建设职业教

育学的工科类高校和职业师范院校,由于教育学科

的不健全和整体实力不足,短期内也很难申请到职

业教育学的博士点或硕士点,从而导致科研团队的

边缘化、学术骨干的流失。

四是人才培养多维挑战

当前,我国逐步形成“学士—硕士(学术+专

业)—博士”的纵向职业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但职业教育学的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培养的规

模与质量还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生源结构不合

理。现有生源的学科背景以教育学、外语等人文社

科专业居多,理工科生源较少,而且大部分攻读“职

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生都出自普通教育培养体系,

对职业学校和学生缺乏了解,同时也缺乏必要的职

业教育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趋同。

大部分学校采取纯理论型培养模式,而且研究方向

更侧重于职业教育宏观层面。与工程、技术联系更

为紧密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人才匮乏。部分有

工科背景的,如从中职学校招来的攻读专业硕士学

位的专业课教师,在读期间也按照学术型硕士进行

培养。

一是建设一级职教学科,探索特色发展逻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

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

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如果仍然将职业教育及其

相关学科的建设置于普通教育学学科之下,实则是

一条悖论。因此,要把“职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

学科门类或交叉学科门类(2020 年新增设)中的一

级学科,下设职业教育史、职业教育原理、职业心

理学、职业社会学、职业教育管理学、职业教学论、

比较职业教育学等二级学科;立足本土,总结凝练

强化学科建设的对策

本土已有的职教理论基础,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理论

与经验,在全球语境中探寻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

色逻辑,进而创生中国范式;坚守实践立场,把职

业教育学科建设和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

促进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交互生成,进而形成职

业教育实践的话语权,真正使职业教育学成为教育

实践者所重视并信服的学科。

二是加强系统理论研究,完善外在制度规范。

一方面,职业教育学科不断提升学术水平的关

职教 @ 新时代

第74页

70

键是要从观点研究转向理论研究,逐步聚焦和深化,

形成理论体系并加以巩固。因此,有必要在学术界

达成共识,积极倡导开展有深度、有积淀的理论研究。

另一方面,构建学科内外建制的互动机制。在促进

内在知识体系的发展和理论体系构建的同时,提供

专业研究机构、学术交流平台和资源的支持。例如,

建立各类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成立

全国职业教育学学科点联盟,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孕

育;建立职业教育研究刊物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

和完善学术评审机制与质量保障制度;完善职业教

育研究学术规范等。

三是彰显人才培养特色,促进学科融合发展。

在“双高计划”建设和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

背景下,职业教育学应借助各个学校的独特资源优

势,与相关特色专业实现交叉融合式发展,产生新的

学科增长点,实现学科发展的双赢。其一,在学科定

位方面,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将目标定位于培养行

业类职业教育研究型人才。其二,在学科招生方面,

职业教育学二级学科应放开招收人工智能、装备制

造、现代农业等专业领域的学生,拓展学科人才培养

结构。其三,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应建立职业教育

学院和其他专业学院协同培养的立体式框架,充分利

用教育学以及其他专业学院的师资、实训设施甚至合

作企业等优势资源,助推研究生的复合式成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 邵建东、韦清 ,

单位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

究中心 █

职教 @ 新时代

第75页

71

第一,发挥优势,科学组建专业群。各高职院

校应立足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根据提质培优的内

在要求及专业间的内在关联和逻辑,主动对接产业,

找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映射关系,科学合理选

择组群专业。要发挥学校龙头专业、示范专业的辐

射带动作用,把其作为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并有计

划地将单个专业优势拓展迁移到其他专业。在确定

了核心专业后,要找到其他组群专业与核心专业的

关联性,一方面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师、

实践教学基地等是否具有相似性或共享性入手,进

行合理分析;另一方面,从就业的相关度着手进行

分析,如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专业,其就业对象均

为低年龄段儿童,很多幼儿园设置了早教机构,需

要既懂早教又懂幼教的教师,这两个专业就业相关

度高,组群较为合适。

第二,顶层设计,整体统筹各项资源。专业群

建设要始终站在“群”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 将着力

点放在整合现有专业、形成集群式专业结构上来,

所有的建设内容都要围绕“集群”概念,不能以群

内单个专业的发展作为专业群发展的指标。要理顺

群内各专业之间的关系,有机设计、协调推进、放

一是聚焦能力,实施“1+X”证书制度。首先,

明确人才培养的复合能力目标,加强专业核心课程

教学。充分利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

大集群优势,达到更高水平的建设目标。专业群在

组建时,要始终明确,其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才

培养的成效,即学生的专业成长,需要在以往培养

的基础上再增值赋能,着力打通各个专业间的壁垒,

集中优势资源,将学生最终培养成集几个专业核心

能力于一身的综合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一

人才能够实现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就业岗位之间灵

活迁移,满足社会某个领域人才的多样化、全面化

需求。

第三,团队保障,确保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专

业群的建设要整合校内外优秀师资力量,配备高水

平带头人和教科研创新团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团队全面探索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课

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的建设、教材和教法的改革等,

最终培养大批满足产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产出一批省级或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同时,还

要积极探索专业群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成立由政府、

行业、学校、企业四方共同组成的专业群建设委员会,

跟踪行业技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动态调整

课程与教学,提高专业群与产业所需岗位群的契合

度,保持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重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组建优秀专兼职教

师队伍,实施基于岗位情境和工作导向的课程教学。

其次,有计划地开展项目化、综合化实习实训。在

提质培优背景下专业群怎么建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明确提出把发展专科高职教

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而扎实推进中国特色专科高职学校高质量

发展,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以建设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为抓手。

因此,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服务产业需求,科学规划专业布局,创新专业建设模式,合理组建专业群,

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专业群建设带动办学实力和水平提升,

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个思路组建专业群

五个路径建好专业群

职教 @ 新时代

第76页

72

校内外加强各专业岗位核心能力等专项化实习实训,

通过顶岗实践等开展综合化实习,提升学生的复合

能力。再其次,探索书证融通途径,有效落实“1+X”

证书制度。要明确专业群“X”证书的名称和数量,

有意识地在课程体系中融入证书相关知识,制定培

训与考核计划,帮助学生获取职业等级证书。

二是产教融合,建立“政—行—校—企”四方

联动协同育人机制。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是

专业群建设的关键和难点,为充分保证人才培养质

量,应积极探索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政府主

管部门、行指委、相关企业等签署专业群人才培养

协议,成立“协同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并定

期召开会议,协同制定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

标准,协同组建混编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实训和

实习活动,协同制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

机制,共同监督和评价育人结果。

三是对接岗位,构建“平台 + 模块 + 方向”课

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为实现专业群人

才培养的目标,在专业群建设中,应构建“基础能

力培养的平台课程 + 核心能力培养的模块课程 + 复

合能力培养的方向课程”的课程体系。平台类课程

主要培养专业基础能力或通用能力,开设的课程为

群内几个专业共享的基础课等;模块课程主要培养

关键岗位的基本素质、核心能力、职业能力,依据

专业分成不同模块,如群内有三个不同的专业,模

块课程即三个专业最核心的课程;方向课程面向的

是工作岗位群,培养岗位迁移能力,涉及的是群内

几个专业有机整合各项实践能力的融通课程。三类

课程逐层推进,有效落实“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

的人才培养要求。另外,为保证课程的有效性和适

切性,还要制定相关保障课程实施的标准,可以融

各专业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于课程标准,完善专业

群内平台与模块课程标准,并聚集优势力量编制专

业群方向课程标准。同时,依据专业需要研制实习

实训相关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如实训室建设标准、

实训教材、师资培训手册等,还要紧紧抓住专业群

建设契机,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及在线精品课程,

真正做到通过专业群建设带动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

提升。

四是课堂革命,纵深推进专业群教材和教法改

革。在专业群教材建设上,一方面,实行教材分层

规划管理制度,对接专业群所面对的岗位群需求,

制定平台课程、模块课程、方向课程教材建设计划

和任务。另一方面,健全三级教材选用制度,按照“院

系申请—教材建设委员会审议—学校审批”的程序

遴选教材,确保使用优秀教材。同时,建立三年大

修订、每年小修订的教材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并与

相关企业合作探索建立教材服务信息平台。积极开

展校企合作,出版一批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

体等新形态教材。将各专业域教学优秀案例、前沿

知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材,与

用人单位、合作企业、实践基地等共同编写校本教材,

并探索开发“云教材、云课堂”,以满足专业群教

学需要。在教法改革方面,要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

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联网 + 教学改革行动计

划”。积极探索专业群内核心课程教师分工协作式

模块化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广翻转课堂,同

时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项目式教学、情

境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完成各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

务,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是专兼结合,打造国内一流的教学创新团队。

首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专业群“双师型”

团队的“高原高峰”。一方面,通过“内培外引”,

实施“专业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等引进高层次人才

或“柔性引进、聘请客座教授”等,优化师资队伍

的职称结构。另一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

联系,组建高素质“双师型”队伍。遴选知名行业

大师、高技能人才组成“校企合作共同体”,形成“行

业大师 + 高技能人才”领衔、“专业骨干 + 技术名人”

主导、“青年教师 + 技术骨干”为主体的师资队伍

格局,形成“固定岗”与“流动岗”结合、“双师”

结构与“双师”能力兼优的国内一流教学创新团队。

其次,完善制度,提升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水平。实施“专业教师兼任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

和“聘请高技术人才为客座教师”等,深化“双导

师制”,提升团队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推行科

研服务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团队的科研、服务

创新能力,提高应用技术研发水平。建立师德考评

制度,严格专兼职教师师德考评,力行师德规范。

改革教师晋升和评价制度,破除“五唯”倾向,加

大工作态度、教学能力评价权重,质性评价和量化

评价相结合,将考核结果纳入职务晋升、职称评聘。

来源:《中国教育报》█

职教 @ 新时代

第77页

73

构建技能型社会,职教发展新使命

建设技能型社会,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必须准确把握技能型社会特征,准确理解职业教育在新

发展阶段服务技能型社会的目标任务,以改革创新推动构建技能型社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

供坚实的人力支撑。

建设技能型社会是国家全面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

地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描述了“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

技能”的技能型社会特征,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

以“国家重视技能”为战略指向

以“社会崇尚技能”为价值导向

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凸显职业教育的全民性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技术技能人才

结构性短缺现象较为突出,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问

题依然存在,企业招工难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

难的“两难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各省份加快用人制度改

革,逐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但改革的力度与

时代的发展、年轻人的期待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建

设技能型社会,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创新人

才评价使用机制,克服“五唯”顽疾,打破技术技

能人才受资历、身份等条件限制,推动职业院校毕

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

职业教育不仅具有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独特价

值,而且随着新发展格局的到来,还被赋予了更多的

角色期待——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服务脱贫攻

坚、促进教育公平等,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

品质生活的重要力量。

“十四五”时期,要在思想上根本破除“重知

识轻技能”的观念,形成“社会崇尚技能”的时代风尚,

全面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加强技能文化与社会氛围建

设。进一步推进职普融合,在职业院校和中小学中加

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

待遇;要支持技术技能人才凭技能提升待遇,鼓励

企业职务职级晋升和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

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要

强化激励机制,如河南提出依托“中原技能大奖”“中

原技能大师”等人才项目,大力培养支撑河南制造、

河南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只有各级党委和政

府重视技能人才,明确制度供给边界,围绕秩序规范、

壁垒破除等领域加大制度供给力度,着力提高技术

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才能提升职业教育

吸引力,才能引导年轻人认真学技能、安心练技能、

真正有技能。

强劳动教育,将技术技能教育与劳动教育、职业启蒙

教育深度融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从娃娃抓起,从职业陶冶做起,真正让“劳动光荣、

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在校园里生根。建设面向社会

开放的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基地,开展职业意识及通

用技术技能教育,让社会深入了解职业教育、体验职

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和共享职业教育。大力宣传技

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先进事迹与重要贡献,

努力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学习技能的浓厚氛围。

职教 @ 新时代

第78页

74

以“人人学习技能”为设计路向

以“人人拥有技能”为努力方向

完善体系,丰富职教形态

着力改革,重构职业能力

如何“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

育体系”,服务人民群众学习技能的现实需求?丰

富职教形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人才学

习成长通道,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在新历史时期的当

务之急。一方面要树立系统观念,处理好普职关系、

产教关系、校企关系、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聚

焦现阶段重点难点,加大制度创新和供给。

通过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巩固中职基础地位、

创新高职主体地位、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等,

进一步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多元化、多层次、全方

位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和政府推动作用,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

将“人人拥有技能”作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

着力点和努力方向,坚定不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既是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

活的期盼。

实现“人人拥有技能”的目标,要以高质量的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支撑。职业院校要增强

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落地,

着力推进专业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效

对接,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有效对接。服务

国家战略,对标职业教育新版专业目录,调整优化

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

构,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作出贡献。

深化“三教”改革,在培养“双师型”教师、创新

教材形态、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制定个性化多元化

人才培养,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

作用,形成政府、企业与行业齐心协力培育更多能

工巧匠、大国工匠的体制机制。强化职业教育“育

训并举”职责,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和市场需求,

完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为农民工、未就业

学生、退役军人、失业人员、残疾人等群体提供更

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服务,有效增加高技能人才供

给。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拓展教育

服务全民的宽度,进一步打通整合普通教育、职业

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资源,加

大投入建设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实现线上线下、

校内校外人人均可学习技能的职教形态。

培养方案、加速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

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强化类型教育特征,实施现

代学徒制、“岗课赛证”融通培养、1+X 证书制度等,

激励更多青年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促

进更高质量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快速进步是当今时代发展特征,职业能

力重构成为时代之需。建设技能型社会,职业教

育应积极探索职业能力重构培养模式,有效对接

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变革的新动态新要求,

形成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和需求耦合实现机制,满

足社会大众职业能力重构需求,保障技能人才培

养培训质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马玉霞,系郑

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

职教 @ 新时代

第79页

75

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学位办发文完善学士学位制度

为进一步完善学位体系,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国务院学位办日前印发了《关于做好本科层次

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职业本科学士学位授权、授予等

的政策依据及工作范围,对职业本科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审批权限和申请基本条件及授予方式等提出了要求。

《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

精神,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有关工

作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职业本科与

普通本科两种类型、不同特色、同等质量,将职业

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按学科门类授予

学士学位,学士学位证书格式一致,但在学士学位

授权、学位授予标准等方面强化职业教育育人特点,

突出职业能力和素养,完善职业本科授予学士学位

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

《意见》明确了职业本科学士学位授权、授予

等的政策依据及工作范围,对职业本科学士学位授

予权的审批权限和申请基本条件及授予方式、基本

程序、授予标准、授予类型、学士学位证书和学位

授予信息提出了要求。在执行方面,普通本科和职

业本科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

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学士学位授

权和授予管理办法》进行学士学位授权、授予、管

理和质量监督;在证书效用方面,两者价值等同,

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的效力。

《意见》要求,各省级学位委员会应加强对本

区域(系统)职业本科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统筹指导

和质量监督工作;职业本科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应建立

学士学位管理和质量保障的相关规章制度,依法依规

开展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确保职业本科学士学位授予

质量,不断提升开展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新疆生产

建设兵团学位委员会,军队学位委员会: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为贯彻全国职

业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要求,指导省级学位委员会、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做

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突

出职业教育特色,确保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授予学士

学位质量,促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质量稳步发展,

提出如下意见: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士学位授权、授予、

管理和质量监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

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学士学位

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执行。

二、申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士学位授权的学

校须为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具有本科

层次职业教育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可开展本科层

次职业教育学士学位授予工作。

三、省级学位委员会负责本区域(系统)的本

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士学位授权审批工作,应及时修

订学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突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育人特色,明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士学位授权相

关要求。

四、省级学位委员会应制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学士学位授权单位、授权专业申请基本条件,条件

应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涵盖办学定位、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办学条件、管理制度等内容。申请基本

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

教育新声

第80页

76

条件不得低于教育部颁布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

标准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标准。

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士学位按学科门类授

予。教育部在颁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时,

应明确专业归属的学科门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

业目录的专业名称、代码、归属的学科门类发生变

动时,省级学位委员会应对授权进行相应调整。

六、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应制

定本单位的学位授予程序。主要程序是:审查是否符

合学士学位授予标准,符合标准的列入学士学位授

予名单,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是否批准的决议。

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表决通过的决议和学士学位授

予名单应在校内公开,并报省级学位委员会备查。

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应制

定本单位的学士学位授予标准。学位授予标准应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强化思

想政治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水平,符合《中

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规定。

八、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暂不开展第二学士学位、

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联合学士学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士学位的授予

工作。

九、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士学位证书和学位授

予信息按照《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管理办法》《学

位授予信息管理工作规程》执行。

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应建

立学士学位管理和质量保障的相关规章制度,依法

依规开展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确保本科层次职业教

育学士学位授予质量。省级学位委员会应加强对本

区域(系统)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的统筹指导和质量监督,不断提升其开展学士学位

授予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2021 年 11 月 18 日 █

教育新声

第81页

77

《教师法》修订为教师发展赋权强责

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自此教师群体有了保障自身权益的专属法律。为社会上重要

的特定人群单独立法,是谓“身份立法”,《教师法》与《公务员法》《检察官法》《法官法》《医师法》

等并立,凸显了教师的法律身份和社会地位。

《教师法》实施 28 年来,对于提高教师地位、

保护教师权益、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

要意义。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有些规定已

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于是《教师法》

的修订被提上日程。2021 年 11 月 29 日,教育

部发布公告,就《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

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

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共九章 57 条,

对教师地位、权利和义务、资格和准入、聘任和

考核、培养和培训、保障和待遇、奖惩和申诉、

法律责任等予以明确。《征求意见稿》比现行《教

师法》的 43 条多出 14 条,其他多处内容也大幅

扩充,通过“赋权强责”,为教师发展提供更为

坚实的法治保障。

提高教师地位,让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

提起教师这个职业,大家的直观反应是“羡慕”,

主要是羡慕教师有寒暑假,而且带薪休假。但这种“羡

慕”是表层的,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享

有应有的社会声望,教师才会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征求意见稿》有多处制度设计旨在提高教师地位。

首先,从总体上明确要提高教师地位。第 4 条基本

原则中规定“坚持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

和职业地位”,“三位一体”整体提升教师地位。

第 8 条规定“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促进弘扬

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其次,明确教师的双重法律身份。第 2条规定“教

师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确认了“专业人员”

的第一重法律身份,通过提高教师资格学历要求,

明确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职务等级,为教师发展提

供上升阶梯,特别是在幼儿园、中小学设置正高级

职务体现了对各级各类教师专业地位的尊重。除了

专业人员的身份,第 13条还规定了教师的特别身份,

即公办中小学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凸显了公办中

小学教师承担国民教育的重要性——责任重大、使

命光荣。专业人员和国家公职人员双重法律身份,

为教师地位的提升以及工资收入待遇的确立提供了

基本的法律依据。

最后,建立教师荣誉制度,对教师进行表彰、

奖励。第 7 条规定,“国家建立教师荣誉表彰制度,

设立国家教师奖,对有重大贡献的教师,依照国家

有关规定授予人民教育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

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近几年,于漪、

张桂梅等中小学教师先后获得人民教育家、全国教

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受到各种表彰和奖励,在

全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整体上提升了教师在人

们心目中的地位。第 46条规定了六项给予教师表彰、

奖励的具体情形,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教师激励体系,

有利于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教育情怀和工作热情。

教育新声

第82页

78

保障教师权利,维护教师职业尊严

《教师法》重视保障教师权利,不管是现行的《教

师法》,还是《征求意见稿》,都在立法目的中明确“保

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权利原为六项,分别是教

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指导评价权、工资报酬权、

民主管理权和进修培训权。《征求意见稿》将其扩充

为七项,新增了研发成果转化权,并对原有权利的内

涵进行了明晰或扩展,保障更加全面。教师的基本权

利中,有两项是保障的重点,也是难点。第一项是工

资报酬权,第二项是指导评价权中的教育惩戒。

第一,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维护教师职业尊严。

在工资报酬权方面,《教师法》第 25 条规定“教师

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

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因教师工资水平与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义务教育

阶段教师工资,与区县财政收入水平直接相关。在

一定的历史时期,该条规定在有些地方没有实现,

特别是有些地方政府发给公务员的年终奖没有发给

教师,为此引发了不少纠纷。此次《征求意见稿》

第 38 条规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

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

入水平,并逐步提高。”不仅明确了当地公务员的

参考标准,而且在工资后增加了“收入”二字,它

的实际价值更为凸显。

从“法律上的权利”到“实际上的权利”有个

过程,随着这些年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国家

的财力越来越雄厚(2020 年 GDP 超 100 万亿),投

向教育的经费也越来越多,自 2012 年以来连续 9 年

做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比例“不低于 4%”,

2020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 42908.15 亿,占 GDP

比例为 4.22%。2018 年 9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全国教育大会上承诺,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

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

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2020 年 7 月 1 日起,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

公室开通“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

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举报平台”,义务教

育教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公务员可实名举报。2020

年 9 月,根据群众在国务院“互联网 + 督查”平台

上反映的问题线索,国办督查室派员赴贵州省毕节

市大方县进行明察暗访,有效处理了当地拖欠教师

绩效工资、生活补贴、五险一金等费用以及挪用上

级拨付的教育专项经费问题。日前,国务院《关于

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指出,全

国 2846 个县根据预算安排已全部实现“不低于”

目标。以北京市为例,根据《关于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8 年履行教育职责自评报告的公示》,北京市

2018 年义务教育教师年人均工资为 17.95 万元,公

务员年平均工资为 16.59 万元,义务教育教师工资

收入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第二,保障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维护教师职业

尊严。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教师法》未出现教育

惩戒的字眼,教育惩戒被认为缺少法律依据,面临

合法性危机。又加上《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

成年人保护法》等禁止对学生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

罚,而现实中教育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的界限并

不清晰,于是出现了教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

学生的突出问题。在“谢某诉韶关十三中”的案例中,

学生因上课手机响被英语教师罚站,结果学生下课

铃响后就从教学楼上跳下摔伤,家长认为教师带有

“罚”字的罚站行为就是体罚与变相体罚,学校和

教师认为罚站是非常轻微的教育惩戒手段,但苦于

没有明文依据,最后法院判决学校承担相应的赔偿

责任。可想而知,如果因教师惩戒学生发生纠纷,

但教师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的话,教师就可能放任

不管,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教育惩戒问题是一个小切口,却关系到学校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

战略,关系到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大问题。2020 年

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规定了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事由、方式、程序和救

济等,为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提供了基本的规

范和保障。此次《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回应教育惩

戒的问题,在指导评价权中增加“对学生进行表扬、

奖励、批评以及教育惩戒”的表述,不仅提升了教

育惩戒的法律依据,而且明晰了该项权利的具体内

涵,有利于维护教师职业尊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新声

第83页

79

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强化教师责任

马克思主义的法学观认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相统一的。教

师的权利与义务也是如此,法律在赋予保障教师权

利的同时,也在强化教师的责任。特别是公办中小

学教师要切实履行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义务,强化

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征

求意见稿》第 1 条立法目的、第 3 条职责使命(为

党育人、为国育才)、第 10 条的七项基本义务、第

28 条考核制度(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和第 52 条法

律责任条款,都强化了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规范,特

别是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

第一,关于有偿补课问题。《未成年人保护法》

和《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规定了学生的休息权、

娱乐权,中办和国办出台了“双减”政策,学校正

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公办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既

背离了其国家公职人员身份,也加重了学生课业负

担,必须予以规范。此次《征求意见稿》专门增加

了有偿补课的法律责任,在第 52 条第(四)项规定,

教师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

成严重损失,或者以此强制、诱导学生接受有偿补

课的,要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关于体罚与变相体罚的问题。《义务教

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都规定禁

止对学生实施体罚与变相体罚,《中小学教育惩戒

规则(试行)》第 12 条还专门对体罚与变相体罚

情形作出规定。学生享有《民法典》规定的身体

健康权,教师有义务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体罚

与变相体罚侵犯了学生合法权益,也违反了教师

的法律义务。《征求意见稿》第 52 条第(五)项

规定,教师严重侵害学生合法权益,体罚或者变

相体罚学生造成人身伤害等严重后果的,应承担

相应法律责任。

第三,性侵害与猥亵学生的问题。性侵害与猥

亵侵害了学生的性自主权,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伤

害极大。这不仅是违法问题,更是犯罪问题,必须

依法予以严惩。为此《征求意见稿》第 52 条第(六)

项规定,教师与学生发生不正当性关系的,要被追

究法律责任,包括刑事法律责任。在预防性侵害未

成年学生方面,国家近些年采取了一系列法律举措。

《征求意见稿》根据近些年的法治进展,进一步织

密保护未成年人的法网。第 19 条规定了从业禁止,

因性侵害、猥亵等可能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违法犯

罪行为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或者管制、拘役等刑事处

罚的,不得取得教师资格。第 52 条规定对有此类行

为的教师,已取得教师资格的,撤销教师资格,终

身不得申请教师资格,禁止从业。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申素平,系中国

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郝盼盼,系中国

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北京教育学院教育干部

学院讲师 █

教育新声

第84页

80

“双碳”来了,高等教育如何发力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

下简称《意见》),为未来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给出了清晰思路。《意见》明确要求,建设碳达峰、碳中

和人才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增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

“双碳”人才体系如何构建?相关学科专业又该如何建设、发展?对此,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能源研究

院副院长、教授杨雷。

培养“双碳”人才 “科学素养、创新意识、跨界能力”

符合国家需求的“双碳”人才,首先要对“双碳”有深入理解,“双碳”不仅是科学技术、经济发

展的范畴,而且是涉及整个社会的升级转型,也涉及每个人的生活,对全球的政治经济版图都将产生巨

大影响的一个进程。这需要“双碳”人才有开阔的视野。

“双碳”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科学素养。“双碳”转型是基于科技革命的推动,必须立足于科

学技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双碳”过程中,也需要去伪存真,不断甄别可行的技术和模式,这

需要扎实的基础科学素养。

同时,“双碳”人才需要有创新意识。“双碳”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有别于以往的技术革命,更加

强调以人为本的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需要打破以往的思路框限,要

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此外,“双碳”人才需要更多跨界的能力,“双碳”将打破行业界限,需要有跨界创新的能力,在

学校教育方面也需要更多的交叉学科建设。

杨雷

杨雷

未来,社会对“双碳”人才的需求旺盛。在你看来,什么是符合国家需求的“双碳”人才?

“双碳”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记者

记者

教育新声

第85页

81

搭建人才体系

增设学科专业

更多体现“综合创新”概念

“需求导向、交叉创新、软硬结合”

客观来说,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目前,各所高校也在不断尝试,并摸索出适合自己已有基础的道路,

总体应该是因地制宜的,而不是千篇一律。

一是要更加体现综合性,不是基于现有的哪个学科,而是要更多体现“综合创新”的概念,要在已

有学科基础上,进行更多整合。

二是要有更强的针对性,如新能源发展的相关技术和学科需要加强,而包括循环经济、碳汇、国际

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体系,也同样需要加强。

三是师资上要体现多学科协同,一个学院很难具有“双碳”需要的全部学科内容,这样就要打破原

有教学体系,实现合力。

四是完善已有学科设置,鉴于目前很少有碳中和的学科方向,因此,高校需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完善,

将一些相近的学科调整或升级,搭建适合“双碳”发展的学科。

在建设学科专业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教材和师资力量跟不上、定位不清晰等。

因此,相关“双碳”学科的建设,要明确“需求导向、交叉创新、软硬结合”等宗旨,有针对性地结合

自身特点开展学科建设。

在需求导向上,不能空泛地停留在碳中和这一宏大叙事上,而是要能够解决碳中和中遇到的问题,

要在已有学科基础上优化升级,做经世致用的学问,解决实实在在的需求。

从交叉创新方面,应该强化交叉学科建设。这不仅包括理工科之间的学科交叉,也要注重文科、管理、

经济与理工科的交叉。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交叉不能失之于空泛,而是要基于现实需求。

软硬结合则是指,建设学科专业不仅要有理工科的“硬”科研课程,也要有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软”

课程。在“双碳”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的提升,而不仅仅只聚焦于解

决眼前的现实需求。可以说,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走得更远。

来源:《光明日报》█

杨雷

杨雷

对于“双碳”工作,多地高校已有具体行动——围绕“双碳”陆续成立相关学院,为人才培养打下

坚实基础。长远来看,搭建适宜的“双碳”人才体系,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高校增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是大势所趋。教育部也发文明确,建设一批国家级碳中和相

关一流本科专业。那么,在建设学科专业时,需要注意哪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记者

记者

教育新声

第86页

82

英国如何实施英才教育

如何实施英才教育,是一项世界关注的议题。英国较早认识到英才教育的重要性,在英才教育方面起步较早,

政府在教育政策上予以持续支持,不仅对“什么是英才学生”进行界定,还提供鉴别英才学生的国家质量标准,并

对英才教育协调人开展相关培训,依托学校进行英才儿童的鉴别和培养。尽管还存在诸多问题,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英才儿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涉及智力、

学业和艺术等方面。在英国,英才儿童指被教师

和其他人认为有高智商且在教育领域可以挑战高

难度学业的人,其在一种或多种能力方面超越同

年龄其他学生。英国学校与家庭对两种不同的英

才儿童进行了区分,一种集中于学术领域,英文

英国是一个注重教育标准的国家,各个领域都

设定了很多标准,并专设有英国教育标准局进行督

导评估。英才教育方面,除了制定《国家英才战略》、

成立“国家英才学院”外,英国还设定了专门的国

家质量标准,用以帮助学校在鉴别和培养英才学生

时处理各种问题并进行自我评估。标准分为入门级、

发展级和标杆级,对英才教育鉴别和培养的不同情

况予以分类指导,鼓励更多学校达到标杆级别的鉴

别和培养水平。各级别标准如下:

入门级

学校有各个年龄群体鉴别英才学生,对于“英

才”的定义有统一理解;对于英才学生有详细记录

并不断更新;鉴别出的英才学生反映了学校的社会

经济背景、性别和民族构成。

发展级

为“gifted”,指由于自身具备高智商、元认知

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在科学、数学、历

史等学科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另一种是在运动、

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具有卓越能力的学生,

英文为“talented”。另外,很多文献中也采用“more

able”来指代英才学生。

对每个学生每年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筛选;英

才登记信息用于鉴别未发挥潜力和表现出色的学生,

并跟踪学生的进步情况;鉴别体系能够关注英才学

生和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

标杆级

采用多种标准和信息源来鉴别英才学生,包括

广泛质性和量化数据的使用;建立英才登记信息的

监控、规划和报告制度,所有工作人员都可以分享

并为此作出贡献;经常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增值数据

对鉴别过程进行评价和完善;英才学生可以代表学

校的人口构成。

相关国家质量标准的设定,使英才的鉴别和培

养有了顶层指导和实践抓手,也使学校这个鉴别培

养英才的基本单位有了方向指引和切实可行的规划,

同时促进学校将英才的鉴别和培养作为学校改革的

一部分。

概念明晰

标准引领

国际动态

第87页

83

英才学生的鉴别与培养不可分割。英国政府

鼓励学校鉴别出每个年龄段的英才学生。英才学

生要在性别、民族、经济社会背景方面具有代表性。

学校要运用最适合的方式,通过一系列质性和量

化指标来鉴别学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科的

鉴别方法有所不同。英国资格与课程委员会提供

具体指南以支持不同学科领域的评价,并对学校

开展学生鉴别工作提供有益帮助。学校在鉴别英

才学生时,主要的鉴别方法包括教师提名、考试

成绩和潜在能力、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同伴提名、

父母信息、与学生讨论、使用社区资源等。

英国对英才学生的培养呈现从国家到地方到

学校再到课堂的金字塔结构。各个不同主体都为

英才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培养项目。

学校英才教育的协调人是具体实施英才教育的

关键角色,协调人对英才教育的理解以及实施英才

教育的能力,对于英才教育在学校层面的开展至关

重要。英国面向英才教育协调人开设了国家级培训,

通过面对面及网络课程等形式,帮助协调人理解英

才的概念,了解英才教育中的教与学,帮助协调人

为英才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

整体来讲,英国在英才教育领域既有顶层设计,

制定相关政策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对政策进行改进,

又有实施标准和指导,建立英才教育的国家质量标

准并对英才教育的协调人进行国家级培训,为其提

供理念引领和操作指南。在英才教育领域,英国取

得了一定成绩,基本形成了以英才教育国家质量标

准和项目协调人培训为保障、鉴别与培养一体的英

才教育培养模式和特色。在实际工作中,英国的英

其中,课堂内的英才活动最为关键。全科教师或

学科教师需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能力,比如通

过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学习活动,发现学生存在

的潜力,从而对英才学生进行鉴别。同时,每一

层级都会考虑下一层级会提供哪些对英才有益的

活动,并通过金字塔结构予以支持。由于能力随

时间不断变化,学校的英才学生也有准入和退出

机制。英才学生的鉴别与培养是相互交织的持续

动态循环过程,这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一个内在组

成部分。

在培养中鉴别、在鉴别中培养的模式,一方

面可以增强英才鉴别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可以提

升英才学生培养的针对性。英才的鉴别与培养不

可分割、相辅相成,在英才教育实践中共同推进。

才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对英才学生的

鉴别和培养主要依靠学校教师,造成了由教师素质

引起的英才教育不平衡问题;虽然政策上强调对学

生的鉴别不注重成绩,但在实际操作中学校还是习

惯于将各类考试成绩作为英才鉴别的标准,英才鉴

别标准还有进一步探索空间;虽然在政策上有所保

障,但还是有部分处境不利儿童中的英才未被鉴别

出来并接受相应的教育。尽管如此,英国独具特色

的英才教育国家质量标准以及国家级英才教育协调

人培训,对于世界英才教育开展还是具有一定借鉴

意义。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 张晓光,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系该院基

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英国英才教育研

究”[GYJ2021068] 成果 █

鉴培一体

教师保障

国际动态

第88页

84

广东财经大学:“五位一体”培养新商科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提速,迫切需要更多熟谙法律规则、拥有商科背景

的高层次财经法治人才。

应需而上培英才,方显担当本色。广东财经大学心怀“国之大者”,以湾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

位,通过价值引领、商法融合、实践创业夯实人才培养的品德、知识、能力内涵,以多元协同强化人才培养

的主体支撑。学校“五位一体”,协同推进,培养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卓越的实践创新能力、“精商、通法、

懂技、知湾区”的复合型、创新型新商科人才。

湾区导向

价值引领

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筑牢思想道德根基

广东财经大学以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

为战略目标,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

略,着力培养具有湾区背景、熟悉经营管理和市场

运行规则、适应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

高素质财经法治精英人才。

专业体系紧密对接大湾区发展需求。广东财经

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

革,运用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赋能,以“数字经济产

业 + 粤港澳大湾区”双轮驱动,健全“招生—就业—

培养”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新办数据科学与

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数字经济、金融

科技等专业,成立智能财会管理学院,开设智能会

计、智能审计、智能财务、智能税收等专业方向,

广东财经大学将人才培养的政治要求摆在突出

位置,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校强化思政工

作是学校工作生命线的意识,健全精准思政体制机

制,出台思政课程、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提质

行动计划,促进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引导学

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

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的经营管理者的

形成了以经管类专业为核心、理工文法艺类相关专

业为支撑的数字经济专业群。学校调整原有专业及

其学院归属,促进集约发展,建成紧密对接广东和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

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专业体系。

课程体系紧密对接大湾区发展需求。学校在通

识和专业教育两个层面新建数字技术融合与应用、

湾区特色系列课程群,在课程体系中植入港澳板

块,将湾区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学校重点打造“湾

区财经概论”特色课程,该课程获评粤港澳大湾区

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优质大课。同时组织骨干团

队,编撰适应高年级和研究生需要的湾区特色系列

教材。

需求。

开齐开好思政课程。每学期,学校书记、校长

和学院领导坚持为学生上“思政第一课”。学校坚

持中小班授课,按照“八个相统一”和“课内与课外、

教学与科研、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原则,优化教

学方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 4 门思政

理论课程获评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他山之石

第89页

85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持续开展课程

思政专项建设活动,组织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以

“一学分一案例”为基本要求,充实课程思政内容,

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学校全面推广“马克思主义理

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头脑、

进课堂、进教材,遴选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组织课

程思政公开课、教师培训和教学竞赛,提升教师课

程思政教学能力。学校构建省、校、院三级多维度、

立体化的示范体系,立项建设校级示范学院 3 个、示

范专业 3 个、示范团队 5 支、示范课程 23 门、示范

课堂 31 个,获批省级示范团队一支、示范课程 7 门、

示范课堂 9 个,获评广东省本科高校文化素质教育

指导委员会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32 个。

完善“三全育人”格局。作为广东省高校“三

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单位,学校健全“十大

育人”体系,以项目化方式创新学生工作运作管理

载体,教育管理和指导帮扶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健

全教师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和竞赛的工作机制,实施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第一、第二、第三课堂

育人体系整合程度进一步加深。

商法融合

实践创业

夯实复合知识基础

锻造硬核能力优势

为锻造具有良好法治精神和素养的经营管理

者,广东财经大学将商法融合作为重要的办学特色,

列入学校章程。学校充分发挥经济学、管理学、法

学三大主体学科的力量,将法律元素嵌入商科、商

科元素嵌入法科,以商法融合筑牢学生知识基础,

推动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

广东财经大学在专业融合上,将商法融合作为

国家级别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元素,立项建

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会展经济与管理两个示范专业,

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结合专业特点,系统

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从事专业相关法务工作的能力。

在课程融合上,制定实施《商法融合课程设置方案》,

广东财经大学利用所处地区新经济和新业态活

跃的区位优势,扎实构建产教融合、商学融合的实

用型商业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

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厚基础、懂应用、善创新、

会发展,具备解决综合性、复杂性真实问题的高阶

能力,有效适应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

学校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就开始推进实验实践

教学改革,并以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教学为突破口,

科学构建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系统搭建实验实

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需求“同频共振”,

将法学课程融入培养方案。在通识选修课程中,开

设了常见法律问题案例讲解、民商事纠纷解决机制

概论等多门法律基础课程,帮助学生厚植遵纪守法

意识、掌握解决法律问题的初步能力。在学科基础

课中开设“经济法”“商法”和“行政法与行政诉

讼法”3 门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每个专业结合

专业特点设置一门商法融合课程和一门商法融合类

法律案例专题课程。

2016 年来,广东财经大学立项建设商法融合课

程 30门左右,编写《经济法学》等 9本商法融合教材。

商法融合教学体系初步建立,成效不断显现,实践

成果获得广东省 2021 年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让“纸上谈兵”转为“真枪实弹”的“演习”。学

校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国家级别实验教学

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校与广州市

税务部门共建的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为国家级别

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跨专业仿真实验教学成果荣

获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一项、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

奖两项。

当前,学校正以新商科为引领,实施新商科实

验教学攀峰工程,打造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建设

新商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纵深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他山之石

第90页

86

多元协同 汇聚主体支撑合力

广东财经大学将产业、行业、企业需求作为办

学“指南针”,坚持产教融合、开放办学,汇聚政

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科研院所等校外

育人主体的优势,引导多元主体在培养活动、条件

供给等方面深度参与育人过程,增进产业特色与社

会需求达成度,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深入推进校地合作。学校与广东省教育行政部

门、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三水区共建佛山校区,

打造“实践创业”“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和“国际化”

三大特色。学校与广东省阳江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

协议,共建“阳江创新研究院”,推动产教融合。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学校获批国家教育行政部

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71 项,在教师发展、专业

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项目等方面拓

展产教融合。与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合作开办

数字金融菁英班,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培养方案、

共同授课、共同指导毕业论文和实习,优秀学生优

先安排就业,形成双向嵌入、全面开放的深度协同

育人新格局。

经过多年砥砺奋进,学校商科人才培养标志性

教学成果不断涌现。15 个项目获批国家级别教学类

项目,3 个项目入选国家教育部门首批新文科研究

与改革实践项目。12 个经管类专业入选国家级别一

流专业建设点,12 个专业入选省级建设点,约占学

校经管类专业数量的 80%。

“十三五”以来,学校商科人才培养成果获得

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 12 项,其中“新时代财经类

应用型人才‘四化四创’培养模式建设与实践”荣

获广东省 2021 年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58 个集

体和 79 人获国家级别与省级荣誉表彰;近 5 年总体

就业率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茅;毕业生社会评价好,

2020 年度用人单位总体满意度为 97.95%。

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奋进自律的广东财经大

学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锚定建设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的奋斗

目标,坚持“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方略,深入推进

新商科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输送高质

量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于海峰、丁友刚、

梁宏中、张军 █

学校秉持教育生态理念,遵循“数据赋能、虚实融合、

多元协同、仿真迭代、体系创新”原则,升级系统

平台,优化组织机制,强化科研驱动,升级教学内容,

扩大开放共享,打造线上线下、组织管理、实验实践、

教学科研、校内校外一体化的新商科实验教学新生

态,巩固拓展经管类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教学领先

优势。

学校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建立

“普及型 + 精英型”双线贯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培育敢闯敢创的新商科人才。学校建设贯穿人才培

养全过程、涵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层面的课

程体系,构建开放式课程(项目)学分替代制度,

健全将创新创业成果转换为课程学分的机制,校内

打造“财大创谷”,孵化学生“奇思妙想”。学校

开设工商管理(创业管理)等专业方向,培养专业型、

精英型创新创业人才。学校获评广东省大学生创新

创业教育示范学校、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财

大创谷”获批为广州市众创空间。2300 多人次学生

在“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级别、省级竞赛中

获奖。

他山之石

第91页

87

菏泽学院:创新·融合·共赢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探索

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菏泽学院坚持立足菏泽办大学,按照校地合作、资源共享、

协同创新、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思路,不断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新路径,学校事业蓬勃发展。

党委决策统揽全局、科学谋划是前提——

决策科学性

部门协调内外联动、形成合力是基础——

执行联动性

实施项目化推进、抓好落实是关键——

发展共赢性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校城融合、高端人才引进、产业性学院

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事关学校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学校党委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科学决策。

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多次研究,聚焦新发展理念,以首批被教育部门批准立项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为抓手,

从宏观顶层设计,到中观专业建设,再到微观课程改革,全力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推进教育链、人才

链与行业链、产业链有机对接。

学校党委(院长)办公室、合作发展处、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规划处、二级学院等部门认真贯彻

落实党委、行政部门决策部署,积极行动,协调配合,实行内外联动、部门联动、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联动。

以学校“十四五”规划为引领,制定 5 个专项子规划和 18 个二级学院(分校)分规划,做到环环相扣,同

频共振,共同支撑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形成加快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实行筑峰人才工程。针对油用牡丹产业化发展关键技术和价值链提升,引进北京林业大学牡丹专家成仿

云教授为牡丹研究院院长,获批省高校创新团队、省牡丹遗传育种及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省牡丹应用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助力油用牡丹产业化和乡村振兴。针对菏泽市重点发展生物制药、高端化工两大核心产业,

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团队。学校聘任刘珂教授为药学院院长、王永华教授为药物研究院院长、陈大伟教授为专

家组成员。专家团队联合山东大树达孚特膳食品有限公司申报的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基于临床大

数据和多维组学的药食同源组方及产品转化”通过评审,项目经费总额 1150 万元。通过创新科技、产品研发,

赋能产业、助推发展,是校企共建、服务行业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实行校政深度合作。学校与菏泽市共建菏泽乡村振兴学院、黄河研究院,助力菏泽市乡村振兴;开展乡

村振兴、东明黄河滩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菏泽“一都四乡”历史文化等战略咨询研究,形成“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 打造齐鲁乡村振兴菏泽样板理论与实践”“以新型农村合作社助推乡村振兴对策研究”等一系

列研究成果,为菏泽市政府部门决策提供重要决策参考。以项目为载体,推进校政深度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他山之石

第92页

88

突出合作结果导向,校企共同发力求实效——

结果实效性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活力是根本——

机制创新性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将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

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校企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标准、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推进学生就业。从目标定位、

培养层次、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等 9 个方面

实现转型发展。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理论上开展深入研究,实践上开展基地、实

验室共建,开设创新创业素质拓展课程,举办素质拓展创新创业项目并计入学分,为点燃学生“双创”激情、

传播“双创”知识、实施“双创”训练、参加“双创”实践搭建了平台。

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校城融合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成立 10 个工作专班,协调

推进十大工程。高端人才引进坚持市校共引、共享、共用、共管,享受市、校人才政策待遇。产业学院实行

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探索混合所有制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校、企业双主体办学,建设“双

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菏泽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创新思路、多措并举,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城融合、校政融合、

校企融合、校所融合,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探索应用型高校建设新路子。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展。与郓城县政府部门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菏泽学院郓城分校;与高新区全面合作,共建大学科

技园;与东明县政府部门全面合作共建,共同发展高端石油化工产业,推进黄河滩区高质量发展。

实行校企深度合作。实行学校、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占比 20%。按照一个产业学院、

一个研究院、一个工程技术中心、一个培训中心、一项发展基金“5 个一”思路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依托化学

化工学院,与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共建能源科技产业学院,培养适应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依

托政法学院,与山东明德物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明德产业学院,为物业产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依托计算机

学院、物理与电子学院,与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共建 AI+人工智能学院,培养适应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创新型人才;

依托机电工程学院,与德国莱茵科斯特有限公司共建莱茵科斯特产业学院,促进机电设备制造智能化发展。

实行平台建设工程。学校高度重视发展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理事会、基金会、校友会平台作用,凝聚整

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校友会分别在省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校院理事会、校友会先后成立,

地方校友联络处逐步推进。“三会”平台是推进校城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开放活校”

战略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合作共赢的桥梁,对于服务学校、服务校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实行特色错位发展。学校依托牡丹学院、牡丹研究院、牡丹工程中心等加强油用牡丹产业化发展研究,

培养牡丹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新型农民,支撑油用牡丹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做优牡丹产业,降低我国食用

油对外依存度。发挥菏泽传统武术优势,开展武术 + 项目研究,提升足球、鞠球、攀岩等竞技水平,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开设戏曲专业班,弘扬菏泽戏曲之乡的优秀传统戏种。开设书法与绘画专业,传承弘扬菏泽书画

之乡的文化艺术瑰宝。与市、区文旅部门、文化馆、菏泽曹州历史文化研究院等开展国家非遗文化项目牡丹

传说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为非遗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

他山之石

第93页

89

为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纵深发展,完整系统总结项目阶段性成果,谋篇布局项目

未来合作,12 月 17 日,中心与五所项目高校召开项目线上交流会,项目首席专家孟庆国、牟延林、介晓磊、

韩宝平,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校长杨宏、副校长李克军,北部湾大学副校长唐高华,营口理工学院副校长霍仕武,

兰州文理学院副校长刘畅,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索昕煜分别在会上发言交流。中心副主任陈建荣参加会议。

会上,中心项目负责人详细介绍了项目成果总结工作方案。根据方案内容,计划以五所项目高校为原型,

在 2022 年 5 月前发表系列成果书籍,重点展示过去五年学校研究成果、实践探索和发展变化。五所项目高

校领导分别就项目成果总结和项目未来合作意向发言,一致表示,感谢中心和项目首席专家组对学校发展给

予的帮助和指导,未来学校将更加持续、更加紧密地与中心开展交流,深化已有项目机制成果,相互促进协

同发展。项目首席专家组就项目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充分肯定各学校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扩大项目影响力和影响面,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升级项目品牌性服务,创新开展综合类、专项类、科研类服务,

使项目高校更高质量建设、更高水平发展。

陈建荣作总结发言时强调,要扎实做好项目第一阶段总结工作,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相统一,

深度挖掘改革创新行动范式,为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新作为积累经验、探索路径。同时,对下一步项目工作提

出 4 条建议:一是持续发挥项目平台引领作用,提供一站式适应性服务;二是深化“中心—学校—专家”三

方协同机制,强化横向融通和纵向贯通工作模式;三是探索建立应用型高校共同体机制,打造一批“辐射区域、

服务国家”的应用型高校共同体;四是创新项目高质量工作机制,实施灵活多样化项目服务方式。中心未来

仍将与项目高校一道,向着更大挑战、更大目标、更大胜利奋勇前进,以实际行动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合力!

(通讯员 王子铭)

2021 年 11 月 29 日,农校对接消费帮扶工作推进会暨线上集中采购会顺利召开。会议由教育部学校规划

建设发展中心(下称“规划中心”)主办,旨在总结消费帮扶工作经验,持续推进农校对接精准帮扶采购平

台线上采购活动,进一步加大消费帮扶力度,为乡村振兴发展助力。教育部职成司、75 所直属高校及部分地

方高校后勤工作负责同志,以及中国校园团餐联盟、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教育部定点帮扶县——河北省青龙县、

威县有关负责人线上参加会议。

会上,定点两县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两县基本情况,中国农业大学、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 3 所高校

作典型发言。教育部定点帮扶工作牵头单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二级巡视员、教育部继续教育办

公室主任刘英在会上发言。

会议肯定了党的十九大以来规划中心开展农校对接消费帮扶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下一阶段工作作出部

署:脱贫县要遴选并持续提供适合高校采购的优质安全产品,各单位要通过农校对接精准帮扶采购平台继续

大力开展消费帮扶行动,着力拓展渠道、产业帮扶和集中采购,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国校园团餐联盟、中

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国社会扶贫网等行业组织力量,拓宽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直供直销渠道。

教育部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规划中心副主任陈建荣表示,规划中心将继续推动农校对接消

费帮扶工作深入实施,通过农校对接精准帮扶采购平台做好统筹、协调、监督和服务。在此基础上,继续协

调国家乡村振兴局等相关单位共同探索开展消费帮扶专柜进校园活动,探索拓展农副产品走进校园的渠道。

(通讯员 沈燕)

五校协同聚成果 谋篇布局新发展

规划中心召开农校对接消费帮扶工作推进会暨线上集中采购会

中心动态

第94页

90

中国教育智库网

中国教育智库网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教育智库平台,汇聚

各类教育智库专家,为各级政府制定教育规划和重大教育政策提

供智力支持和决策服务,为各类学校的定位、规划、战略、管理

和创新提供专业指导,为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咨询、培训、会议、

交流服务,通过建立课题评估和交易平台,为课题的转化提供政策、

技术、人才、资金等一系列支持和帮助。

网址:http://www.eduthink.com.cn/

微信号:edu-think

中心官网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csdp.edu.cn)以服务中

心建设教育创新要素聚集平台为宗旨,是展示中心工作动态、集聚教育改革公共服

务平台、发布重大工程项目的信息共享平台。

教育之弦官方微信

“教育之弦”(微信号:moe-csdp)作为教育部学校规划

建设发展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打造教育创新要素汇聚

的微信平台,聚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关注国家

教育政策和教育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案例。

中心平台

第95页

91

教育统计服务平台

教育统计服务平台是为统筹规范教育统计培训及管理工作,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教育培训基地和培训学员的公益性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集信

息发布、教学辅助、教务管理和培训数据信息统计分析为一体,为各类用户提供全方位

的综合性服务。

网址:http://essp.csdp.edu.cn/

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

“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集成各级各类教育、经济

社会发展及国际比较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集应用管理、决策支持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国家

教育数据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作为支持教育统计工作的专业化服务平

台,以满足基层统计人员和教育管理者在线培训需求为目的。培训课程由中心、

复旦大学教育事业统计培训基地和其他培训基地联合开发,并由复旦大学提供

运行管理平台,按照远程继续教育要求进行日常教学管理服务。学员完成规定

的在线培训课程后,可获得由中心和复旦大学共同颁发的《教育事业统计在线

培训合格证书》。

登录中心官网:http://www.csdp.edu.cn/

点击:公共服务平台 -- 教育统计在线培训

网址:http://fudan.kmelearning.com/

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

中心平台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免费电子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