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研》2022年第1期丨主题:虚拟教研室

发布时间:2022-4-0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高校教研》2022年第1期丨主题:虚拟教研室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49四、基层教学组织的应有特征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是一级行政组织机构,也可以是柔性、灵活的矩阵式虚拟组织,具有教师教学共同体的特性,能加强教师间的教学交流和集体观念,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自觉性。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归纳了基层教学组织的特征。1.同一性。组织有明确的建设目标,组织内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目标与组织提高专业或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总目标相一致,以此作为凝聚团队力量的源动力,成为组织内成员为之共同努力的基石。组织内教师有共同教学发展愿景,共享相同的集体价值观,秉承个体和群体共同发展的理念,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2.发展性。4.协作性。同伴互助与合作文化是基层教学组织卓越教学文化的核心内涵,能够最大限度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组织内教师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增强教学基层组织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最有效工具。教师间的教学学术研究、教育改革交流、教学取向和方法实践以及知识学习体等,都需要教师和教师组织间的伙伴协作。在积极向上的教学文化熏陶下,组织成员乐意与组织内外的教师分享新知识、新经验,促面对组... [收起]
[展开]
《高校教研》2022年第1期丨主题:虚拟教研室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杭州简学科技有限公司,由浙江大学校友投资设立,是一家专注于高等在线教育服务与新人才培养的智慧赋能型教育科技企业。
文本内容
第51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49

四、基层教学组织的应有特征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可

以是一级行政组织机构,也可以是柔性、灵活的矩阵

式虚拟组织,具有教师教学共同体的特性,能加强教

师间的教学交流和集体观念,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的自觉性。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归纳了基层教

学组织的特征。

1.同一性。

组织有明确的建设目标,组织内教师提升自身教

学能力的目标与组织提高专业或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总目标相一致,以此作为凝聚团队力量的源动力,成

为组织内成员为之共同努力的基石。组织内教师有共

同教学发展愿景,共享相同的集体价值观,秉承个体

和群体共同发展的理念,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2.发展性。

4.协作性。

同伴互助与合作文化是基层教学组织卓越教学文

化的核心内涵,能够最大限度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组织内教师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是增强教学基层组织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最有效工具。

教师间的教学学术研究、教育改革交流、教学取向和

方法实践以及知识学习体等,都需要教师和教师组织

间的伙伴协作。在积极向上的教学文化熏陶下,组织

成员乐意与组织内外的教师分享新知识、新经验,促

面对组织间的合作,其优势主要来源于交易成本、

资源观和战略决策。组织间合作可以降低内部成本;

有助于将不同组织所拥有的互补资源整合;实现协同

和扩展,提高组织效率。最新研究结果提醒我们,组

织设计的本质是构建适合的组织结构,应将“组织间

设计”、“组织间结构”、利于与外部组织沟通与合

作的理念纳入其中,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组

织能力的竞争是能否构筑组织生态体系的竞争。[6]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组织与组织

内教师均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教师的知识不断

更新,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在被所在高校及所属

基层教学组织改变与包容的同时,也在改变基层教学

组织。组织内通过教学培训、课堂观摩、集体备课、

示范讲课、随堂听课、相互评课、教学研讨等环节,

有效促进教师个体的教学发展与组织发展。此外信息

技术的发展不仅加强了组织内部和组织间资源与信息

的自由流动,也导致组织内部权力的变迁,如专家功

能被削弱,促进了组织发展与组织结构变化。

系统内部业务域之间的竞争,组织在考虑自身发展的

同时,必须考虑到生态系统内其他生态伙伴的特征与

需求,并且构建以自身为中心的动态开放式组织生态

系统,提高组织绩效。

3.稳定性。

基层教学组织由同一专业或相似学科知识课程群

的教师组成,一般教师授课的内容与课程,授课教师

团队都相对稳定,给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改

进的可能。完善的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和强有力的

执行力,能使成员具有相同的行为习惯;通过打造组

织的教学文化、传承学校优秀的教学传统、营造重教

的教学氛围,保障教学的稳定性。

第52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50

5.交叉性。

知识的专业性与交叉融合特征,决定了基层教学

组织愿意组织不同背景的教师开展深度教学研讨与探

索,形成教师间开放、发展、合作、共享的协作式教

学发展机制,使新思路、创新点能快速传播、研讨,

信息分享无约束。

五、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原则

基层教学组织是团队管理与建设理论在高校学术

组织管理中与本科教育规律相结合的应用实例。基层

教学组织的建设原则将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及

基层教学组织工作。

1.组织目标原则。

任何一个组织都须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并以此来

设计组织结构,完成组织配置。共同的目标与方向是

组织存在的基础,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方向应围绕学

校本科教学的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目标则包括

面向学生的教学目标及教师的教学学术目标,具有明

确的可实现性和阶段性任务,这是保持基层教学组织

成员凝聚力和战斗力,使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

条件。

2.以人为本原则。

教师是基层教学组织的核心,也是其中最活跃的

因素。由于教学的特殊性,在实施组织目标时要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内部或组织间的教师在知识

3.有效领导原则。

任何一个组织都应有一位明确的负责人,避免多

头领导。一位在教学或学术上有良好的造诣,能把握

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课程所在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发

展趋势,有明确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思路和目标,

能指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推动教学经验交流,有优异组织

领导能力的负责人可以制定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发展

战略,协调成员关系,营造活泼向学的组织氛围,形

成团队向心力。由于学术研究的特色,组织结构可相

对宽松,但需合理并能系统性地整体推进工作。

4.开放权变原则。

基层教学组织是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充分

民主、资源共享的学术共同体,其组织框架是矩阵式

的,其内部管理是扁平式结构,崇尚学术自由。组织

自觉形成的教学学术氛围使教师在教学与研究上得到

尊重,组织内外教师实现信息、资源和能量的互换。

当基层教学组织的生态系统内部或外部发生变化时,

其组织管理原则与管理方法必随之发生调整。因此,

我们认为应根据高校性质及其现状,不同高校采取不

同模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对于教学主导型和教学

研究型高校,其基层教学组织主要承担教学任务,可

以在保留教研室的基础上,完善教研室教学功能,补

使整个教师队伍的知识、经验得到几何级数的快速增

长,从而实现总体目标。

结构、素质能力、思维方式、研究经验等方面可能相

似,也可能优势互补,因此在进行组织设计与管理时,

都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多方面需求,促进

其教学能力发展与优化。

第53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51

六、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路径

为适应现代社会与科学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教学组织结构与模式的冲击,

通过基层教学组织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体制资源优势,

构建动态开放的教学组织生态系统。

1.纵横交错,打造教师教学共同体。

自美国率先将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相联系

以来,教师教学共同体成了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

新范式。以专业或课程群为单位设置的基层教学组织

成为国内高校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教师根据自身的

意愿,结合教学工作自由选择参与某个或多个专业或

课程群的矩阵式虚拟教学组织。以专业为单位的基层

教学组织,内设专业责任教授负责专业建设与改革的

相关工作,并设课程责任教授负责专业基础课与专业

课。以课程群为单位的基层教学组织主要面向通识类

课程和大类课程设置,由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群内课

程的建设与管理。以专业为单位的基层教学组织针对

学科特点,开展有深度的交流与研究,以课程群为单

位的基层教学组织则主要面向一、二年级的基础性课

程。以专业为单位的基层教学组织与以课程群为单位

2.分层构架,拓展教学管理组织网。

目前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组织架构虽呈多元化的

趋势,但仍以直线职能型和矩阵型为主要基本架构。

不同高校因学校定位、办学目标和职能侧重点不同,

其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形态有所区别。以研究型大学为

例,由于优质教学资源的有限性,高校多开展顶层设

计,加强协调,建立反馈机制。各高校教学管理组织

结构基本分为校领导及校部机关教学管理部门(教务

处)、学院与系教学管理机构和基层教学管理组织机

构三级构架。而教学管理组织结构的梯级同构化,导

致目前各高校教学管理组织的宏观结构即学院与系教

学管理以上结构形式基本一致。

为加强教学的绩效管理,通过由各学院、系根据

各自学科特点与课程开设情况整体布局,统筹规划基

层教学组织设置,自行决定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管

理与考核方案,实现教学组织结构扁平化,将重心落

到专业或课程群为单位的基层教学组织。基层教学组

织负责人被赋予教学管理权,强化教学学术权力,弱

化基层行政权。基层教学组织为柔性的矩阵结构。在

充其教学学术功能,重视和加强研究工作,全面负责

教学、教研和科研工作。而对于研究型大学,则需要

创新基层教学组织模式,改变原有混乱的基层教学组

织形式,设立教学研究中心等其他建制。教学研究中

心集教学、研究、学术交流、教师发展等为一体,实

行中心主任负责制,全面负责该学科或专业的建设,

实行课程群负责人制度。

的基层教学组织从课程的深度与广度上同时推进教学

学术活动,覆盖全校所有课程。科学的基层教学组织

有合适的组织规模、明确的发展目标、优秀的领头人

和梯队合理的成员组成,强调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强

调教师间的合作与共享,重视组织的归属感,不拘泥

于组织结构的形式。基层教学组织鼓励教师开展教学

创新,为教师教学提供帮助,分享他人教学经验,建

立教师间的教学联系与信任,促进教师个人的教学学

术发展。

第54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52

3.内外兼修,构筑教学生态新体系。

良好的基层教学组织不仅取决于组织自身,还包

括组织与内部每位教师间的关系,基层教学组织与基

层教学组织之间的生态系统。

科学研究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原有的壁垒自然

消失,思想、资源、人都能自由流动,基层教学组织

在先进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兼顾组织内外部的教师与

学生,以及教学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才能更好地发

展。基层教学组织必须以平等的姿态尊重组织内教师,

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建立“网状”分布的与组织内部

教师长期、有效的联系,让组织内部教师共同努力,

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去实现基层教学组织的目标。

基层教学组织通过开展组织内部的课程互听、课题共

研、经验分享、反思教学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成长。

此外,站在基层教学组织长远战略发展的角度,

审视基层教学组织与基层教学组织间的生态环境关系、

基层教学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基层教学组织与基层教

学组织外部教师的关系等,可以基层教学组织的名义

与其他基层教学组织联合开展教学学术研究或教学交

流活动,也可邀请基层教学组织外教师个体参与基层

教学组织的活动。

该结构中,纵向为行政流,既起到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又体现管理部门的服务功能;横向为学术流,发挥在

学科方向上的教学学术研究与创新作用。由基层教学

组织开展教学学术活动,有利于相近教育背景的教师

之间分享教学经验,开展教学交流。

通过促进基层教学组织与基层科研组织的联系,

激活各种学术资源,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与科

研基层组织的互动而保持自身的活力,实现资源共享。

此外,通过基层教学组织之间的合作,推动各学

科间的联系与交叉,实现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教学,

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与思维视角。

随着新学科兴起与交叉融合,也推进了跨学科的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在院系整合与升格的过程中,基

层教学组织也面临着系统设计与重新架构,形成一批

新的具有跨学科特征的基层教学组织。因此,在基层

教学组织的设计与建设中,应鼓励学院、系或教师个

体牵头跨学科、跨院系组建交叉学科的基层教学组织。

从国内外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历史沿革的追踪可以

发现,基层教学组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职

能转变,其组织构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基层教学组

织通过与基层科研组织的集成、交叉、融合,提升基

层教学组织的学术水平。

4.集成融合,增强交叉组织凝聚力。

基层教学组织间的系统集成是整体知识观的必然

要求,基层教学组织间的系统集成能培养青年教师和

学生的综合素质,追求课程与人才培养的完整性,强

调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间的平衡,强调整体结构与个性

选择的结合。

5.点面结合,建设重教文化内驱力。

加大教育教学投入,重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教学激励保障机制,营

第55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53

6.分类施治,提高教学组织竞争力。

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管理离不开与之配套的运

行机制与环境。按照学校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

标和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计划,对所有基层教学组织

的考核均实行动态管理、竞争淘汰机制;针对不同类

型的基层教学组织运用不同尺度的开放式考核机制,

实施基层教学组织自定目标、分类指导、分类施策和

分别考核。

开放的考核机制是保持基层教学组织生命力的必

要保证。围绕着基层教学组织的战略目标,确立从一

般成员到核心成员的考核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和淘汰

机制,及时调整人员结构,整合团队资源,是建设一

七、浙江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为更好地介绍研究型大学最基本教师教学共同体

的建设与管理,我们以浙江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

运行情况为例进行介绍。

浙江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学基层学术

组织机构改革期间,率先将教研组改为研究所,形成

了“系办教学、所管科研、系所并存”的整体基层学

术组织结构架构。但实际上日常教学工作根据各院系

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由系负

责,有的挂靠在研究所,还有的教研室处于名存实亡

的状态。无论哪一种情况,教学研究与改革基本属于

教师的个性行为,集体活动处于停滞状态。

为进一步理顺浙江大学教学管理体制,完善教学

组织机构,夯实本科教学基石,学校于2012年起

着手调研并试点开展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工作。我们认

为组织管理与发展是基于战略的,因此通过从教学管

理组织机构的顶层设计和底层变革入手,实现与学校

教育教学发展战略相对应的教学组织制度改革,无疑

通过基层教学组织和学校双方点面结合的推进,

培养教师对基层教学组织的归属感、信任感和幸福感,

愿意与他人共享或分享他人的智慧和情感。

造重教文化氛围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的核

心。在重视教学的大环境下,学校从面上对基层教学

组织进行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建立保障体系和建设

反馈机制,将推动高校基层教学组织长足发展。一个

拥有和谐宽容文化氛围的基层教学组织更容易受到教

师青睐。基层教学组织在组织内部要塑造“海纳百川”

的文化氛围,鼓励教师畅所欲言,“百家争鸣”,包

容不同学术观点,让教师在交流中激荡出智慧火花;

要营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教学文化氛围,不迷信

权威,不拘泥现状,推动教学学术研究和课程改革;

要有严谨治学、踏实向上的学风,为工作创造优美环

境。

健康运行必不可少的。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

为组织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嘉奖,做到物质奖励

与精神奖励结合,目标激励与情感激励相结合,以营

造宽松舒适的环境,调动组织内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

性。

是发挥体制资源优势、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效率效益的

支高效率的教学团队、保持基层教学组织竞争力的关 最佳选择。

键所在。此外,激励机制也是保持基层教学组织持久

第56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54

1.优化共同体建设的环境。

虽然基层教学组织是学校最底层的教学组织机构,

但我们知道底层组织机构的变革是在顶层组织系统支

持与发动下,由底层组织系统主导完成的。这是学校

实现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也是学校推动教学

质量提升的过程。因此,在试点工作开始前,学校本

科生院就基层教学组织的规模与数量、基层教学组织

的进入与退出机制、教师与教学组织的激励与考核制

度建设、效能提升服务与稳定的运行环境提供等与基

层教学组织变革密切相关的内容统筹规划。通过学生、

一线教师与院系领导的多层次座谈会、访谈等广泛征

求意见,与人事处、校办等部处反复协调,力图创造

基层组织系统变革的最优环境。

2.成立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

在学校本科教学整体统筹协调与政策激励下,在

院系教学指导委会的学术领导下,由院系根据实际情

况,设计基层教学组织的整体框架,按照“弹性结构

原则,责权一致原则,开放共享原则,绩效考核原

则”,以课程(群)或本科专业为平台,建立若干个

以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命名、支持和引导教师开展教

学发展的功能组织,形成既能有效利用院系的教学管

理职能又能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优势的教学组织发

展网络。

如控制系在系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以控

制专业为单位的控制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下设专业

3.确立内部运行机制。

在管理机制方面,浙江大学根据学校本科人才培

养、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学术活动的需要,设置矩阵

式柔性灵活的基层教学组织,实行首席责任教授任期

负责制,鼓励跨学科、跨院系交叉建设,实行院系主

导—自愿申报—年度评估—滚动发展的流程。本着关

系平等性、群体凝聚性、价值趋同性、目标一致性与

交流自愿性的内部工作原则,内部组织架构由基层教

控制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设首席责任教授1名负责控

制专业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教学成长与发展等

工作。成立一年来已制订随堂听课、学生反馈、定期

会议和青年教师培养等多项内部制度,对现有本科课

程体系和多门课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评估与调整,

组织开展了多个教学研讨交流会,以推动课程教学质

量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网络将覆盖全校每位从事

教学的教师,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发展提供专

业指导、同行交流和教学创新空间,充分激发教师从

事教学工作和教学学术研究的内在动力。

核心课程、专业模块课程、机器人竞赛及实习实验4

个不同方向的教研组和1个课堂教学监督指导委员会。

学组织自行决定,但须完成工作职责的基本内容,建

立内部管理制度如听课制度、会议制度和考核制度。

图1控制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的组织结构

第57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55

各基层教学组织的年度工作任务,自行根据学校

及院系的本科教学工作及改革重点确定,由学院、系

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基层教学组织成立后,对课程

建设尤其是课程间的衔接、重叠与交叉等能得到有效

梳理,充分调动教授参与本科人才培养的建设与改革

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参与本科人才培养的建设

得到有效的反馈与参与途径。

4.初步实施效果。

首批13个单位从2013年初开始试点,在第

一次评估中通过了11个,其中3个优秀。各基层教

学组织根据自身的特色与优劣情况,改进弱项,辐射

强项。如基层力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以青年教师教

学能力培养为特色;光电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以课程

体系改革、专业建设、核心课程建设为特色,目前光

电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已帮助了校内3个专业建设核

心课程;生医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以国际化教学为特

色;大学物理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则以辐射浙江省高

校大学物理教学为己任。目前申请开展基层教学组织

试点工作的院系已达到学校总院系数的88%,计划

基层教学组织的规模最终将达到300个左右。今后

学校的各级各类教学奖励还将向基层教学组织的核心

成员教师倾斜;基层教学组织的核心成员,其考核成

绩还将与职称评聘关联。

八、结束语

纵观国内外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演变,不管是以

美国为代表的学系制,以德国为代表的讲座制,还是

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习苏联模式,其高等教育制

度都与国家的政治体制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国外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总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组织

形式,在集权与分权的相互交融与平衡中发展。在当

前回归教育呼声渐高的背景下,如何重建具有中国特

色、又有各校自身特点的基层教学组织确实是一个非

常重要、非常急迫的重大问题。从我们文献追踪的情

况看,截至目前为止,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人事管理

、组织管理和制度创新等领域尚属空白,我们从20

12年开始策划,试点基层教学组织工作,希望能在

制度创新,组织管理与人事管理相结合等方面有所突

破与探索,为兄弟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工作的开展起到

抛砖引玉的作用。

的工作经费,获得优秀的基层教学组织中首席责

任教授还将获得1.3万元的教学奖励津贴。

在激励机制方面,学校每年按照基层教学组织自

行确定的年度工作任务进行绩效评估,并根据评估的

成绩审定资格、下一年度工作经费及责任教授名额,

鼓励基层教学组织在变革与创新中寻求快速发展与平

稳运转。基层教学组织的考核成绩还将成为院系本科

教学岗位津贴奖励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年度工作任

务及评估成绩,基层教学组织可获得3~8万元不等

第58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56

《前方的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实施评价报告.https://www.cdgdc.edu.cn/xwyyjsjyxx/zxns/zxzx/273380.shtml.

[2]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余巍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2 页。

news.sohu.com/20120708/n347588366.shtml.

[4]威廉·布罗迪:《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管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 年第 1 期。

[5]KnightJ. AShared Vision ?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son the internationa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anada.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1997,spring,123.

[6][15]菲利普·阿特巴赫著,姜川、陈廷柱译:《全球化与国际化》,《高等教育研究》2010 年第 2 期。

[7][9]刘洁:《国际化办学:研究型大学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教育研究》2010 年第 6 期。

[8]查建中等:《中国工程及教育改革三大战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年出版。

[10]吴玫:《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高教探索》2011 年第 5 期。

[11]司晓宏、侯佳:《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特征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12 年第 3 期。

[14]杨玉良:《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有关问题的认识》,《中国高等教育》2009 年第 19 期。

[13]邱均平等:《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 2009》,科学出版社与龙门书局出版社 2009 年出版。

[16]汪霞、钱小龙:《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经验及我国的对策》,《全球教育展望》2010 年第 11 期。

[11]ETS & CGS. The Path Forward: The Fure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http://fgerport.com/

[12]

[17]MITOPENCOURSEWARE.http://ocw.mit.edu/index.htm

[18]罗尧成、束义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2009 年第 11

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南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065、1066 页。

第59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57

多校联合的虚拟教研平台建设*

王君 董明利 娄小平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北京 100192)

【来源】《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 年 8 月,第 37 卷,第 08 期

【摘要】在多校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虚拟教研室是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为

了保障虚拟教研室顺利开展工作,本文建设了多校联合的虚拟教研平台,设计了平台建设方案,并基于该

平台开展了多校联合教研活动,对人才培养发挥了有效的辅助和支持作用。

【关键词】虚拟教研平台;高等教育改革;多校联合;协同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9)08-0224-02

0 引言

为进一步创新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满足

高校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激发各高校特别

是北京市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活力,全面提升高校

办学水平,促进北京教育均衡发展,自 2015 年开始,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制定了《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

才交叉培养计划》[1]。在该计划中,由北京市属高

校与在京中央高校双方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双培

计划”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市教委的支

持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

学等高校围绕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联合开展“双培

计划”项目,形成了央属高校培养为主、本校培养

为辅、多校联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新的模式下,人才培养工作需要通过多校教

师、多级部门的联合互动,才能确保培养方案的顺

利实施,课程教学目标和毕业要求能力的达成。因

此,在“双培计划”项目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多校联合、多部门联动、多校教师合作的联合人才

培养组织和团队。传统意义上的教研室已经不能

满足教学需要,虚拟教研室成为多校开展人才联 合

培养的有效组织形式

[1]。

1 虚拟教研平台的作用

通过组建虚拟教研室,可以突破多校联合培

养过程中的时间、空间、人员、资源等方面的限

制,实行有效的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对于推动 教

学质量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将起到重要 作用。

虚拟教研平台采用技术手段,支持虚拟教 研室开展

工作,因此,建立合理、高效的虚拟教 研平台是十

分必要的。

(1) 支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双培计划”

项目的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编写等工作都需

要联合培养的多方高校教师协作,反复沟通和交流。

按照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需要进行社会人才需求

调研和分析、行业专家反馈、多校教师探讨交流、

培养方案论证等环节,虚拟教研平台能够对每个环

第60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58

(2)支持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在开展教学过程中,

由多校建立联合教学团队,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大

纲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虚拟教研平台能够支持空

间和时间上分散的多校教师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开

展教学研讨、教学过程反馈、课程达成目标分析与

评价等活动。

(3)实现教育资源管理与共享。在人才培养过程

中,涉及到多校、多种教育资源的共享问题,主要

包括实验室设备资源[2]、实践创新教育平台资源、

知识文档资源等。虚拟教研平台可以实现教育资源

的管理,将多校资源信息在平台汇总,进行管理[3],

并形成共享机制,实现全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开发和

整合

[4],避免重复开发和建设。

(4)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目前,除了本科生教育

外,我校还与多校开展学科共建,联合开展科学研

究等。与清华大学共建北京市高精尖学科(仪器科学与

技术),共建“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北京实验室; 与

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共建“先进光电子技术” 国际

合作联合实验室;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开展医疗设备

制造、生物医学传感等方面的研究等。因此, 虚拟教研

平台的作用并不限于本科教学,在学科建设、科研

交流与合作、学科交叉与融合等方面同样发挥重要

作用。

并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5]。

综合我校测控专业进行“双培”计划建设的

现状与需求,与共建高校合作建设虚拟教研平台, 并

探索基于该平台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十分必

要,对于推动教学质量建设、创新应用型人 才培

养将起到重要作用。

2 虚拟教研平台设计方案

根据虚拟教研平台的作用,对其运行机制和

方案进行了设计。针对上述五项作用,可以将平台

的作用总结为信息维护和活动管理两大功能。

(1)信息维护。各类信息维护是管理平台的

基本功能。在多校联合的虚拟教研室中,主要涉 及

到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教学活动 信息、

实验条件资源信息、学科信息、科研信息 等。通过

建立相关数据库和数据表,即可以实现 相关信息的

管理与维护。除了信息管理,平台还 要兼具信息发

布等功能,实现基本信息的共享。为了及时、准确的

获取和维护相关信息,需要多 校信息平台的支持,

为虚拟教研平台开放通信接 口,打通虚拟教研室与实

体教学单位之间的隔离。

节提供支持,包括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中间过程文

档整理记录等功能。

(5)支持多校教师合作发展。虚拟教研平台将多校

教师以及行业领域的专家人才资源进行整合,教师

可以共同组织教学研讨活动,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

案和课程计划;协调跨学校、学院和专业交叉开设

专业课程;协作完成专业课程的建设、教学和管理;

协作制定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程大纲、教学进

程表、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等教学文件;跟踪教学过

程,协调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异地专

业课程教学研究和探讨,定期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学术交流、专题工作会议等。通过平台,有效

凝聚多校专业教师合作参与专业人才培养,

(2) 活动管理。在虚拟教研室的组织和管理下,

所有过程或事项统称为“活动”,是平台管 理的基

本单元。例如,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 学大纲编

写、教学研讨、学期的课程教学、实践训练、学科

竞赛等等,都是基本活动形式。每项 活动涉及相关

的教师、学生等相关人员,也往往 需要涉及一些条

件资源。例如,要开展实践训练 活动,主要涉及开

展实践训练的指导教师组,参与该实践训练的学生,

实践训练的实验场地,需要使用的仪器和实验设备

第61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59

3 结语

通过建设和使用虚拟教研平台,多校教师联

合,顺利完成了“双培计划”项目培养方案的制

定、教学大纲的编写以及教学计划的安排和执行。 目

前,参加首届“双培计划”项目的学生已经顺 利

毕业,虚拟教研平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 发

挥了十分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君,董明利,娄小平,燕必希.基于虚拟教研平台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3):161-162.

[2] 孙宇,朱臻,谷文媛.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助力“双一流”建 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05):35-38.

[3] 胡付领,吕滋建.辅助教学系统中虚拟教研室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5):110-114.

[4] 陈海军.虚拟教研的方式及其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11-12.

[5] 金仁东,柯红岩,顾聪“. 双一流”视角下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6):1-4.

等。此外,活动具有一定的生存周期,主要包括发

起、开展、结束等三个基本阶段。

记录,进行活动总结、分析,并形成活动报告。

基于上述情况,针对开展的活动,由活动负责

人在虚拟教研平台“发起活动”,将参与该活动的

教师、学生、资源等与该活动建立关联;在“开展

活动”过程中,由相关人员进行过程记录,随时上

传和记录活动过程中的相关材料和信息,并通过系

统整理汇总,同时,所有参与活动的相关成员可以

获取该信息,实现了信息共享;在“活动结束”时, 由

活动负责人根据系统中整理和汇集关于活动的过程

第62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60

郑州大学固本强基夯实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时间:2021-01-06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为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要求,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培养卓越本科创新人才,郑州大学全

面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创

新组织形式,健全运行机制,强化育人功能,增强

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立德

树人、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促

进师生“品德、素质、能力”协同提升,实现全面

发展。

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机制。加强基层教学

组织制度建设,及时修订相关规章制度,形成科学

规范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以制度强化管理,

不断提升制度的执行力,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通

过制度来统一思想和行动。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基

层教学组织建设与管理,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和教学

工作责任体系,制订了《郑州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建

设及管理办法(试行)》,确定了基层教学组织的设

置原则和基本条件。从教学组织、专业建设、课程

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教

学发展六个方面确立了工作职责与任务原则,为规

范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行与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创新组织形式,提升发展内涵。以构建新时代

一流本科教育体系为目标,以提升基层教学组织内

涵建设为抓手,探索基层教学组织在新时代呈现的

新形式、新职能和新作用,形成学院—系(所)、学

院—专业、院(系)—教研室(教学中心)、院(系)

—实验教学中心四大组织体系。立足综合性研究性

大学办学定位,不断推进研究型大学治理体系改革

工作进程,根据学校关于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与建设

的指导意见,围绕学术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双体 系”

建设,统筹考虑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提 出所、

系、中心的改革和建设方案,实现了基层 教学组织

与学术组织的并行发展,创新了基层教 学组织新的内

涵和组织形式。出版《高校基层教 学组织建设与管理》

一书,为基层教学组织的内 涵提升、发展趋势、构

建模式、制度建设、档案 建设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内

容提供了理论指导。

完善培训体系,提高教师能力。基层教学组

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研究、推动教 学

改革的基本单位,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依托

河南省首批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不 断提高服

务能力,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专业 化、科学性

的服务和支撑,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提 升向纵深发展。

完善“郑州大学教师在线学习中 心、校本培训、外

聘专家培训和校外短期培训” 四大培训体系,构建

教师常态化的教学能力提升 培训体系,促进教师成

为教学改革的主导和实施 者。加强学习交流,开展

基层教学组织专题培训 会,针对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中的考核评价,文化 建设与创新,档案建设与管理

等内容进行培训学 习;定期组织基层教学组织工作

经验交流会,强 化示范引领、互鉴互助、共同提高。

加强管理考核,强化主体责任。学校现有基

层教学组织 200 多个,其中 48 个获批河南省优秀

基层教学组织。为明确和强化院系在基层教学 组织

管理、运行及改革中的工作职责和主体作用, 全面客

观地评价院系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工作状

第63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61

态和水平,学校将教学专题活动开展情况、基层教

学组织工作开展情况等纳入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指

标,并计入郑州大学院系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年度考

核指标体系。不断提高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对基层

教学组织提出了引领性的工作目标,完善激励机

制,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在日常教学管理、培养过 程

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本科教学工程和教学研 究以

及教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完善制度体系。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

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突出学院办学主体地位,

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以有利于建设、有利于

科教融合、有利于功能发挥为原则,形成结构合

理、功能健全、运行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促进

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规范运行程序。实行基层教学组织设立审核备

案制,原则上以专业类为基准设立系,按相同 或相

近课程群组建教研室,按相同或相似课程组 建课程

组。认定和划分系、教研室和课程组(教 学团队)

的职责范围,从制度建设、管理职责、 教师发展等

方面提出要求。同时对专任教师人数 作出要求,

由学院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规范。

加强组织保障。设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专项

经费,核发工作津贴,明确激励措施。实行责任

教授负责制,每个基层教学组织遴选一名具有高

级职称、教龄较长、教学经验丰富、组织管理能

力强的教授担任责任教授,任期每届三年,可连

任。将每位专任教师都编入相应的基层教学组织,

教师个人听课或相互听课不少于 2 次,责任教授

每学期随机听课不少于 3 次。量化教学观摩,基

层教学组织每学期开展不少于 2 次专题教研活

动和不少于 1 次教学观摩活动。各单位对基层教

学组织进行年度考核,考核优秀的基层组织及负

责教授,可推荐参加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及先

进个人评选,优胜者由学校予以表彰奖励。

第64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62

湖南城市学院大力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时间:2021-05-19 来源:湖南省教育厅

湖南城市学院坚持以本为本,聚焦发挥基层教

学系(教研室)在立德树人中的基础性作用,着眼

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教研教改能力、智慧教 学

能力,深入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改革创新,着 力提

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严抓师德师能,促进立德树人专业化。严把入口

关,加强对准入教师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等方面考察,

从源头上确保引进教师德高身正。每年根据形势发展

修订人才引进办法,完善人才引进政策, 近三年引进

博士或教授 100 名,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实力。

严把培训关,通过新进教师岗前培训、教学基本功检验、

青年教师导师制、专项培训班、挂职锻炼等渠道,着力提

升新进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目前,全校双师双能型教师

比例超过 50%,教师专业实践和应用能力不断提升。

严把能力关,鼓励各学院结合本学科专业实际,创新

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建立“教师工作

室”,由具有行 业背景的资深教师领衔,3—5 个

青年教师参与, 带领学生参与相关项目,加强教学

团队建设。

坚持分类推进,促进课堂教学高效化。多措并举

推进课程建设,打造校级“金课”122 门,1 门课程

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4 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

本科课程。出台《课程思政实施办法(试行)》,探索

“思政+”课程育人改革,把思政课教师分配 至全

校 75 个系(室),与专业课教师融合组成课程思政教

学团队,形成“专业课堂融入思政元素、思政课堂鼓

励专业发展”的课程育人模式。2020 年立项省级课

程思政研究项目 18 项,“中国近现代史 纲要”专题教

学案例获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

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立项。累计投入

资金 6000 余万元,持续加大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

建设,并与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设 2 家“课

栈”,将所有立项课程资源全部上网。与“学堂在

线”“智慧树”等 MOOC 平台合作,建设信息化教学

课程 200 余门。同时,以项目为抓手促进能力提升,

2020 年立项省级教改项目、教育规划课题 46 项。

激发内生动力,促进教研活动常态化。学校党

委书记、校长带头联系教研室,参与并指导教研室工

作。出台年度教研活动指导意见等制度,不断完善统

筹协调、过程管理、工作推进、评价考核等机制,建

立学校—教务处、质控中心—系(室)三级各司其

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系(室)主动对标国家

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发展需

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制定教研工作计划,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升教研教学质量。

针对课程教学思路、难点重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

等,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教学研讨,通过集体备课、轮

流说课、相互评课等方式,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创新

教学手段方法和学业评价方式, 提升课堂吸引力,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每位教师归入 1 个系(室),明

确每周四下午为全校教研活

动时间,每月开展 1 次学校拟定的主题教研活动,

实现基层教学组织全覆盖,教研教改活动常态化、主

题化。根据系(室)工作考核细则和成员个体考核

细则,每学期对系(室)教研活动开展情况逐个打

分,年终对所有系(室)及个人进行考核评比,

并将考核结果与项目申报、职称评审、绩效考评挂

钩,通过考核评比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化“要我做” 为

“我要做”。

第65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63

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栏目】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线上线下结合的虚拟教研室是高校教学组织建设和教师培训的新思路、新范式,对于提升教学质

量和教研学术水平,破解高校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与教研创

新案例基础上,探讨深化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工程设计思路,尝试模型化表达的形式与方法论,

提出深层次校企合作的“双师教学”模式,倡导将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难题转化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在跨

校师生团队协同创新中不断提升网络平台与资源库智能化水平,培养技术、教育与各专业知识技能深度融

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并提出了相应的体制机制创新、健康和谐的教学文化生态建设构想。

【关键词】虚拟教研室;课程创新;学习科学;教学学术;团队学习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1.11.14

如何提升大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水平与学术

层次?这是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一

大难题。信息技术支持的线上线下新型团队教学研

究活动,为这一难题的破解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虚

拟教研室的组织形式由此应运而生。本研究基于二

十多年“学习科学与技术”教学与教研的实践探索, 从

理论基础、技术支持、团队与资源建设、政策体制

保障等层面,对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之道、法、术

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思考,探索构建高校健康和谐的

教学新生态。

一、虚拟教研室:提升大学教学水平与学术层次

的生长点

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历来是衡量与评

价大学水平的标志。在我国高校的基层教学体制 中,

很早就出现了教研室这种组织形式,成为教师 之间

开展多方面交流与合作,尤其是老教师指导和 培养

年轻教师的重要舞台,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点

与西方高校有明显的区别。对中西方教育体系 和学

校文化做过深刻研究和比较的香港大学前副校长程介

明认为:“像中国这样的教研习惯和教研体系,在全球

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大学在科技创新 体

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国家、企业、社会对大学

科研的投入和期望不断增加,有力促进了高校科研

水平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重科研轻教学

的偏向,而且成为大学发展中一股难以抗拒的价

值导向,高校有限的资源,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及 其

团队成员的精力越来越向科研倾斜,损害了大 学教

学的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基层教研活动和组

织也因此而被忽视、弱化。

科研和教学的矛盾在当今高校建设发展中

是客观存在的,破解矛盾用减少科研投入、减缓

科研发展的方法显然是行不通、不可取的,唯一

的出路就是提高教学的水平、质量和效益,并使两

者相互促进、协同创新发展。教学研究尤其是信息

时代新型教研模式的地位因此凸显出来。

从传统教研模式向互联网支持的虚拟教研

模式转型,中小学走在了大学前面。以集体备课

为主要内容的教研活动,是我国中小学教学组织形

式的一大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创新发展, 尤

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诞生以后,跨学校

的交流和评选活动广泛开展。互联网创造的新时

空提供了跨时空合作交流的新舞台,在社交和商业

领域首先出现了“虚拟社区”这种全新的组织形式,

以社交平台为技术支撑的“博客群”成为引人注目

的新景观。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教育博客”在

我国中小学教研活动中自发出现,并得到学校和教

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由此创生了我国最早的虚拟教

研活动及相应的组织形式。我们未来教育和教育技

术学术团队一直关注和参与这一新生教学创新

活动和教学组织的建设发展,

第66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64

2001 年发表的《虚拟教研模式的构想与实践》等研

究成果成为我们在高校开展虚拟教研活动的重要基

础。

高校网络课程活动的兴起源于 2001 年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MIT)提出和倡导的“开放课件运动”

(Open Courseware,简称 OCW)。MIT 这一创举不仅

大大拓展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舞台,更深刻的变

革在于:使大学教学从教授的个体行为转变为跨学

校的群体合作,创生了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建设、运

维服务的教学新模式,并在 2012 年发展为“慕课”

新潮流,这是高校课程教学领域一场深刻的历史变

革。

国外慕课的发展是以大学与企业合作的形式推

进的。我国则较早得到了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政

策、资金支持,并对企业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中一个重要的生长点。正是这

样的背景和条件,激活了我国高校教研室这一基层

教学研究组织形式,并在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教学

活动中发展为具有中国独特特色的虚拟教研室。

1997 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创建

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并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专

业基础课“学习论——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

实践”。课程教改成果 2001 年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

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于 2002 年获教育部立项资助,

开发出全国高校首批网络课程,2003 年被评为全国高

校首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4 年,包含网络课程资源

的教材转由高教出版社出版,改名为《学习科学与技术—

—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2004 年我们的教学

研究团队被南京大学引进,在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和研

究生教育的舞台上南京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开始了线

上线下结合的虚拟教研探索。

将近 20 年来,这种跨时空教研模式成为我们

不断提升线上线下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2013 年“学

习科学与技术”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

享课,2020 年获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

科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实践探索,使我们在理论

与实践的结合中对高校虚拟教研活动及其组织建设

和体制、机制创新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深化。

二、信息时代高校教学研究的理论探究

跨时空、跨学校、跨区域的高校虚拟教研

室建设,是教学研究领域的创新探索。为保证其 沿

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必须有科学、严谨的理 论指

导,确立研究的目标和价值导向,明确研究 的范围

和边界,系统梳理现有的理论基础、内在 结构和发

展趋势,由此形成学术发展的战略规划。

(一)虚拟教研室的概念界定与功能定位

对虚拟教研室概念的界定,首先要区分虚

拟教研活动和虚拟教研室。我们认为前者是在数

字化生存新时空中以信息技术平台和资源库为

支撑创建的教学研究活动的新形式,后者则是这

种新型教研活动在高校的基层组织形式。其次要

在传统教研室和虚拟教研室的比较中,揭示后者

的特点、结构功能和价值。简而言之,虚拟教研

活动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研究新模式,由虚拟教

研室组织实施。虚拟教研室是以信息时代高校基层

实体教研室的功能和组织创新为基础,将优秀教师

团队开设的课程建设成开放的网络课程, 并在跨

时空的共建共享中创建跨学校的虚拟教学、教

研团队,更新教学资源、完善教学平台和学习工

具、培养师生团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这种高校教

学组织建设和教师培训的新思路、新范式,是大学

在教书育人的细胞层面展开的一场深层次时代转型、

教学文化转型,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教研学术水平

和创造性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虚拟教研室的功能定位,国内已出现

一些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从传统教研与虚拟教

研模式的比较中,我们认为应该重点研究和梳理信

息化新时空给虚拟教研活动带来的新变化,尤其要

深入研究新型学习模式和教研模式中师生健康

发展和课程教学创新的新需求。将需求转化为功

能,我们认为虚拟教研室的功能集中表现在以下几

方面:①信息时代教学模式的探索创新功能;②跨

时空、跨学校教学创新师生团队的组织、指导、建

设(人才培养)功能;③在校企合作中对教学平

台和优质教学资源的筛选、动态更新和共建共享功

能;④教学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筛选和传播、推

广应用功能;⑤及时总结实践创新中的成果和遇到

的问题、困惑、发展的瓶颈,向

第67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65

学校和有关方面汇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在政府

主导下的深层次校企合作中,发挥高校基层教研组

织的独特作用,促进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创新。

与传统教研室不同,虚拟教研室的成员来自不

同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因此,其行政管理职

能仅限于本校团队,对校外成员主要靠共同的目标、 兴

趣和使命感凝聚在一起,以项目、课题为纽带, 以

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目标,开展协同创新、实现

共建共享。教师在虚拟教研室中的专业发展获得感

和身份归属感是影响教师参与教研的内在动力, 这

是虚拟教研室各项新功能得以实现之奥秘。

(二)新一代学习科学是虚拟教研室创新发展的

理论生长点

虚拟教研室建设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理论指导。

传统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教学论、课程论、

教育评价理论,以及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学

设计、学科教学理论与方法、教学评价、课程教学

管理、教师培训等应用理论与技术,以上这些理论

基本上都是以工业文明时代“三中心”的课堂教学

模式为背景建立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

育技术学在课程教学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

学系统更重大变化则是从教师中心向学习者中心的

时代转型。适应这样的时代需求,1991 年新一代学

习科学研究组织在美国诞生,并迅速在教学、教育

理论与实践中异军突起。

对学习的理论研究首先是在心理学领域展开的,

并形成了不同的学习流派。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学

活动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灌输为

中心展开的,与此相适应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始

终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占主导地位。随着工业文明

向信息时代的转型,从教师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的转型成为教学创新发展的主流,以建构主义为代

表的新一代学习科学成为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

要基础。信息时代的降临使人类学习活动在社会发

展中的地位凸显出来,致使认知科学、行为科学、

脑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社会学、管理学、经济

学、复杂网络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纷纷加入研

究学习的行列,从微观到宏观、从历史到现实不断

深化着对人类学习活动及其演变发展规律的认识,

使学习科学成为多学科交叉的科技文化前沿。

新一代学习科学提出了“人是如何学习的?”

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并由此打破了长期在心理学和

教育实践中占统治地位的新行为主义研究范式,

使新一代建构主义成为近 30 年来学习科学发展的

前沿与生长点;更重要的是,将教学研究 的重点和

立足点从教的研究转向学的研究,在对 学生学习规

律、奥秘的深入探究中,大大提升了 教学研究的水

平和学术含量,揭示了对学习和教 学这种复杂社会现

象的研究,是一种多学科交叉 的前沿科学探索,其

难度和价值,绝不亚于任何 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

这不仅开始扭转人们贬低 教学研究层次和水平的传

统看法、偏见,而且对 引领教学研究走出工业文明、

步入信息时代具有 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以学习科学和教学学术为指导探索

学习方式创新规律

近 40 年来,在提高教学地位和教学质量的众

多理论与实践探索中,教学学术、学习型组织、 学习科

学这三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发挥了独特作用,成为信

息时代教学创新和提升教学研究水平的前沿探索。

1990 年美国卡内基教学基金会主席欧内斯

特·博耶(Ernest L. Boyer)提出了“教学学

术”重要理念,把教学提升到与科研同样高的学术

地位;同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一代管理学大师彼

得·圣吉(Peter M. Senge)创立了学习型组织。

1991 年新一代学习科学研究在美国兴起; 这三者

在提升高校教学水平、质量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高校虚拟教研室关键要培养具有内在凝聚

力的教学创新团队,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高度重

视研究借鉴国内外团队建设的成果与经验。正是在

这样的需求和视野中,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

理念与实践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启示。在 2004

年出版的《学习科学与技术》教材中,不仅有学

习型组织理念与方法的专章论述,而且首次提出

了我们的“五项学习技术模型”。这也成为我们

此后在虚拟教研团队建设中不断发展的创新成

果。

第68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66

与国际教学学术理论与运动创始人博耶的相见,

源自 1988 年博耶率团访华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

中心专门安排到我们的未来教育试验基地进行访问

交流。1990 年博耶的教学学术理念公开发表, 不

久又译成中文出版,但我们当时的理解始终还停留

在表层,直到 15 年以后,我国高校科研与教学的矛

盾开始凸现,我们教学研究团队在现实中面临越来

越大的压力和困惑,此时博耶的教学学术理念与成

果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由此坚定了我们把教学、

课程当作科研来追求的方向和价值导向。

我们课程教学研究团队最关注的是当代学习科

学的前沿进展。1997 年以安妮·布朗(Ann L. Brown)

和约翰·布兰斯福特(John D. Bransford)为核心

的美国学习科学研究团队首次访华,我们建立起联

系。2000 年约翰·布兰斯福特第二次访华,通过深度

研讨交流,使我们课程探索的学术水平和质量有 了

较大提升,在 2004 年版的《学习科学与技术》教 材

中,专门增加了“人是如何学习的?”一章,将 世

界前沿成果转化为对师生有强大吸引力的研究性 学

习课题。

借鉴国内外前沿成果,关键还是要在教学教研 创

新的实践中消化吸收、整合应用。信息时代高校教

研团队创新发展的重点、难点显然是数字化生存新

环境下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国内外这方面的成功

探索都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如何创建新的学习环

境?如何建设学习资源?如何培养师生的创造性学

习能力?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我们借鉴国

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探索课堂学习方式变革规

律的过程中,提出了“互动生成学习论”。

通过对教育变革诸要素及其整体结构进行系统

分析,我们把复杂的学习方式变革抽象为学习环境、 学

习主体、学习资源三大要素。教育的变革往往是从

学习环境创新开始的;首先进入并逐步适应新学习

环境的师生个体和群体,往往成为新学习方式的探

索、创造者,并形成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的双向建

构与互动生成;要巩固发展这些成果,则必须在交

流、传播中将其转化为可重用、可再生的学习资源、

课程资源,新的学习资源又转化为新的学习环境,

转化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正是在这种螺旋式上升

的超循环发展中,学习模式的创新不断走向成

熟。这是动态、开放的生长过程,其健康发展不仅

需要具有创造性实践设计能力的教育研究者参与

其中,而且需要得到不同层次教育改革决策 管理

者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将此概括为“学习主体与学

习环境双向建构互动生成学习论”(简称 “互动

生成学习论”)。(见图 1)其中最关键的是探索和

揭示新一代学习主体(包括新一代学生、 新一代教

师、新一代师生关系、新一代教育决策 管理者)生

成发展的规律。

回顾与反思这段独特的经历,给我们多方

面启示和教益。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是极其复杂 的,

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历艰难探索的过程。在每 一个问

题上都要做出原创性的成果,既不可能, 也不需要,

但是在复杂的综合应用过程中吸取、借鉴国内外前

沿成果,这件事本身每个环节都需 要有原创性探索的

勇气和智慧。当然也需要机缘, 这种机缘是与大师论

著相遇,与大师在交流中的 思想碰撞,以及过后的

反思、内化与在实践应用 中的再创造。

三、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工程设计与战略

重点

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必须扎根当今大学教

学创新发展之现实土壤,这就需要进行更加复杂

的教学、教研活动系统工程设计,并付诸实践,

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修改、完善。

基于“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

学习能力培养”的课程实践探索,我们设计了高

校虚拟教研室工程建设模型。(见图 2)从理论

向实践的转化是一个工程化的过程,所以建模过

程要有新的方法论指导,我们遵循的方法和方法 论

是:从现实工程建设实践的复杂环节中提炼出 战略

要点、内在结构和功能,揭示和表达相互之

第69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67

间的内在联系,并努力实现从平面转向立体,从静

态转向动态,从线性转向非线性的思维模式和设计

思路。

高校虚拟教研室工程建设的战略重点主要包括

以下五个方面。

(一)虚拟教研团队健康发展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导

虚拟教研室建设必须有明确、具体的目标追求

和价值导向,为便于实施,目标需要做层次化分解。 最

高层次的理想目标是:冲破“三中心讲堂”,创造“信

息时代高效学堂”。其主要内容包括:从教向学的转型,

从教师中心向学习者中心的转型,从教书向育人育

己的转型,从教学中单打独斗的教师,向校企合作

共创新型师生学习团队的转型……这样的转型将教

师从一遍又一遍授课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将主

要精力不仅聚焦于教学内容的创新研究, 更重要的是

深入开展对学生创造性学习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在

这样的研究中,优秀的师生团队开始更多体验和品

尝到创造性教学的无穷乐趣,尤其是在大规模网络

课程-教学资源快速更新迭代的群体教学智慧威力

面前,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亮点在不断筛选和打

磨中精益求精,这是一种信息时代全新的教学文化

和育人工程。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将这一总目标追求具体分

解为九个方面。①最开放的学堂(时空拓展、资源

拓展、师生开放的国际化视野);②弹性最大的学堂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难度、路径、学伴、成果表

达方式等);③教育技术(硬件、软件、环境)含量

最高、人机合作智能化水平提升最快的学堂;④学

习资源最丰富、跨时空交流范围、层次、水平最高

的学堂;⑤学习管理水平和学生参与程度最高的学

堂;⑥最有人文内涵(文化品位、艺术魅力、审美

情趣)、最吸引学生的学堂;⑦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教改创新能力提高最快的学堂(教学相长中

的人才培养);⑧可重用性资源最多,可持续发

展潜力最大的学堂;⑨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

务三大功能内在整合的学堂。以上九个方面的具体

目标追求如果加以整合的话,其实还是围绕虚拟教

研活动的环境建设、资源建设、师生团队建设这三

个方面展开的,但三者之间是融为一体、互动生长

的。

以这样的目标追求为导向开展的教学创新

和教研活动,对所有参与其中的师生来说都是一

种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

(二)智能化平台是虚拟教研团队的生存环境和

技术支撑

信息化教学创新必须先从课堂内外学习环境创

新入手,其中最重要的是功能齐全的学习和交流

平台,背后还要有丰富的资源平台支撑。网络平

台是虚拟教研的基本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当前高

校网络教学中应用的平台五花八门,但缺少科学筛

选、整合、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而且平台的建设

大多数是技术导向和市场导向,缺少教学创新和技

术创新的有机结合;同时平台的开发、使用成本居

高不下,这是目前平台建设的重要瓶颈。

在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高水平的网络教

学平台应该是三者的集成:①不断创新的技术集 成;

②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与教学创新经验的集 成;③

网络学习与教学服务创新的集成;然后是 这三者集

成的集成。我国对世界信息技术前沿的 跟踪研究并

不落后,但技术在教学创新领域的集 成化应用水平

不高,这显然与后两个集成的缺失 分不开。当前要

推动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首先要有组织地对现有

平台类型和功能进行梳理和 分类研究。总结和反

思以往平台建设的经验教训, 我们认为最好的模式

应该采取政府支持监管下的校企合作,学校在使

用中提出不断创新发展的 平台各类功能需求,企业

在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 上发挥独特优势,政府则配

合学校对各类平台的 评价和监管,并以政府采购的

方式合理地确定平 台研发和运维成本,促进不同平

台开发商之间的

第70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68

合作与协同创新,尤其要维系教学平台的公益性。

(三)深层次校企合作的资源建设与虚拟教研团队

人才培养的双向建构

教学平台必须与智能化资源库建设融为一体。

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提高教学、教研质量和水平的基

础,又是教学成果和教研成果展现的标志,这是一

个互为因果的超循环。资源建设的主体是人,是教

师研究团队和师生学习创新团队。学习主体的发展, 师

生在数字化生存环境中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本身就

包含资源建设能力的提升。在师生学习团队共建共

享的过程中不断改善资源库和学习平台的智能化水

平,这是主体、环境、资源三者之间互动生成的超

循环创新发展规律。

开设跨学校、跨时空的网络课程,这对新老教

师都是非常严峻的挑战,尤其是技术平台各种复杂

功能的使用、创新,资源库的智能化建设,学生团

队的组织和指导,网络学习数据的收集……都是传

统教学模式从来没有的课程运维,这正是虚拟教研

面临的重大难题和攻坚战。破解难题有两个很重要

的思路。其一是把现实难题转化为研究性学习的课

题;其二是开展校企合作。这两方面又是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

“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信息时

代师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从课程内容到技术、管

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转化为研究性学习

的课题,采取项目制的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团队

协同攻关,用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内在动

力,把学习过程变成现实科研项目和研发的过程,

既学习了课程,又解决了实际问题,培养了服务意

识、创新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在这样的课程学

习中,科研和教学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中融为

一体,由此形成一种平台和资源库建设服务的超循

环快速迭代,变消费式学习为生产式、创造式学习, 大

大节约了课程运维和服务的成本。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能力就显得力不

从心了,校企合作的优势则充分体现出来。在提供

平台和数据库服务的 IT 教育企业中,有很强的技术

研发和项目管理服务团队,将他们吸纳到课程指导

团队中来,不仅可以弥补教师知识、技术、课程运

维服务的短板,而且能使他们更深入了解课程内容、

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个性化、 团队化

学习指导中的经验和困惑,这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可称之为高效率的“双师教学”模式, 对高校和企业

的人才培养、绩效提升都具有重大价值。最大的受

益者还是学生,他们从中获得的多种知识、技能和

精神财富,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根本不可能学到的。

这种技术、教育与高校各个专业知识技能深度融合

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 正是信息时代虚拟教研

活动的奥秘和魅力之所在,也是研发具有真正应

用价值的人工智能教学系统的基础和前提。

(四)智能化评价模式和体制创新是虚拟教研室

发展的支柱和政策空间

在教学模式与教研模式创新发展的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各种严峻的挑战、阻力、挫折,其中最

主要的就是受到现行高校评价模式和教学、教师管

理模式的制约。因此,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必须首

先深化评价体系的改革,并加大高校课程教学管理体

制机制的创新,这两者都必须以信息时代教学教研创

新发展的目标为导向(目标评价和目标管理),并需

要采用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 化技术支持。这四个

环节就是我们模型左边构建的立体支架。(见图 2)

这是虚拟教研室沿着正确目标健康发展的政策空

间和体制机制保障。

评价体系创新是虚拟教研活动的难点和攻

坚战,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教学评价、 专

业评价乃至学校评价,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

系统工程。总结我们实践中的体验,有以下三点值

得特别强调。其一,评价的创新一定要有正确的目

标导向,这样才能不偏航;其二,评价必须以科学、

精准的数据采集为依据,这就必须创建人机结合的

智能化评价系统;其三,要超越传统学生评价、教

学评价中的教师评判和标准答案模式,创建自主评

价、团队评价、过程评价、成就评价、用户评价等

多元整合的智能化评价模式。

评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依据科学、

精准的评价进行反馈调节,以保证教学创新系统

沿着正确的目标发展,这就是管理的功能,包括相

应的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课程教学管理、专

第71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69

业管理、学校管理。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显然与以

上评价中强调的三个方面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

必须为评价体系的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和体制机制保

障。如何研究和制定跨时空、跨学校、跨区域的虚

拟教学、教研创新政策,体制机制?这在教学管理

中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实践中我们强烈感受到,

这种评价体系和政策、体制、机制的创新,不仅是

基层教研室无能为力的,而且很多都超越了学校的

权限,需要省级乃至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支持。 如

跨校、跨区域的网络课程学分认证如何创建?学分

银行的构想如何实施?教学平台与资源库建设的成

本如何分担?这些都是基层虚拟教研室建设中无法

回避的评价和政策难题,是要发挥集体智慧,在决

策管理的各个层面协同创新的课题。

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是带有全局性的重要战略

决策和系统工程。其中评价管理体系创新的攻坚战,

如果能在以上几方面深耕细作,就能有效打破学校

和区域的壁垒、科研和教学的壁垒,企业和用户的

壁垒,学生和教师的壁垒、平台等技术工具使用和

培训的壁垒等,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五)良好学风和师德建设是虚拟教研室健康可持

续发展的精神家园

创建高校虚拟教研团队,探索信息时代新型

学习与课程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需要披

荆斩棘的复杂系统工程,尤其在当前追名逐利、

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和科研与教学文化土壤中,

更需要有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来的定力,这是任

何领域高水平研究都必须具有的学术定力。对于以

教学创新为己任的学术团队来说,这种定力来自对

学习科学和教学学术的热爱和追求,来自对学生的

负责,对教学的责任感、使命感。我们深切地领略

到:教学是科学,其要旨是求真—— 探索并遵循教

学之客观规律;教学是技术,其难点在向善——善

不仅是学习团队中的道德规范, 更是人格的修炼与

提升中展现的工程创新绩效; 教学是艺术,其魅力

在审美——体验出神入化的学习意境和创造性教学

独特之乐趣;教学更是哲学——领悟真善美统一的

教学智慧,创造学习型社会,享受学习化人生。

在我们师生教学团队建设发展中,最能凝

聚人心的四个字是“求师问道”。多年实践中我们

深切领悟到:求师是一种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求

师之目的在于问道、悟道,而能否得道之前提, 则在

于超越眼前和世俗功利的宁静致远……这不仅

是一种名牌大学特有之文化积淀和学风,而且是

古今中外共同追求的育人之道、教师之魂。

【本文系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研究基金(全通教育)项目“网络课程与现实课堂双向生成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016ZD107)的研究成果】

【作者】

桑新民,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江苏南京 210023

贾义敏,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广东广州 510631

焦建利,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广东广州 510631

谢阳斌,中国海洋大学学习支持中心副教授,山东青岛 266100

胡怡媛,杭州银湖书院未来教育研究所所长助理,浙江杭州 311422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1 年第 11 期第 91-97 页

第72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70

论学科虚拟教研室的价值、机制建设和实施策略——以

山东省高密市为例

夏友周/山东省高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当代教育科学 2014 年第 24 期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为解决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高密市创建

了“学科虚拟教研室”,集聚全市优秀教师智慧,通过创新教研方式、改进培养方法、开发教学资源、现场教学

指导、推进创新燎原等措施,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学科虚拟教研室;教学研究;教师培养;专业发展

教师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需要

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实践与研究来提高专业水

平,如果缺少有效的指导和引领。教师的专业思想、 专

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很难得到完善提升。教师

的专业发展不是随时间的增长而必然持续增

长.仅凭时间的累积而积聚的经验,不能保证教师

的专业能力一直处于提升的轨道。教师本身如果有

了深厚的学养、纯熟的技艺,然后再走上真正的研

究。教师的成长将是不可估量的,是跨越式的发展。 作

为教育最基层的学校教师既缺乏教学有水平的教师

来引领,又缺乏从事真正研究的教师来指导,实践

中寻求一条既贴近教师教学研究实际,又能拓展教

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发展需求的路子, 这

对有效解决全市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一、学科虚拟教研室的研究缘起

2009 年下半年,高密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组织

了一次全市教师专业发展监测,经过分析,结论显

示由于区位差异等因素影响,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

在教育资源、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差距,导致了优

质师资分布不均衡,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问题

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还体

现在中小学各学段之间。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长

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忙于教学,大多数教师

缺乏必要的在职进修与培训,缺乏自主发展的意

识.忽视了自身专业素养提升;地处偏远的学校和

村级小学,教师人员紧张,教学任务重,工作量

大,难以挤出时间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课改

理念和当前的教育教学理论对一些学校和教师,

很多还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学校校本教研缺少

高水平的专家和优秀教师的指导,缺乏前沿性的教

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引领.研修质量不高,难以有

效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欠缺,研究视

角太狭隘,缺少搞研究的本能意识, 认为教育科研是

专家的事;教育教学资源匮乏, 优质的、动态的教

学资源更是风毛麟角,大多数教学资源已不能满

足教师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和自身发展需求,等

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教师专业化发展处于心

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

自身专业发展。

二、学科虚拟教研室的内涵界定

高密市为盘活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成长

起来的优秀教师资源,发挥他们的教育智慧、教

学特长和科研专长,辐射、引领全市广大教师的专

业发展,在 2010 年创建了“学科虚拟教研室”。

“学科虚拟教研室”即在各学科建立以学科教研员

为主.吸收各级名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

育专家、骨干教师和资深教师等参与的,集教学研

究、教学服务、教学指导、教育科研、教师培养、

创新推介于一体的学术性组织。“学科虚拟教研室”

变革了以往的教研方式。使教研活动

第73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71

由封闭走向开放,更加贴近教学实际、靠近教师发

展、满足学校发展需求,实现了校际协作教研和区

域智慧交流共享,拓展了教育资源。成为破解教师

专业发展困局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学科虚拟教研室的价值

(一)学科虚拟教研室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当下,我国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教育发

展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所面对的亟待解决的 问

题更加多样,改革举措的实施、探索和创新的难 度

进一步加大。面对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改革与发展

的抓手和切入点在哪里?教育改革的重点应从学校硬

件建设转移到学校内涵发展上,树立起新的 教育发

展观。新发展观的要义,就是把课程教学改 革置于

教育发展的核心地位。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 课程教

学的改革,而教师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直接 实施者、

推动者,勿庸置疑,新的教育发展观之下, 教师成了

确切保证教育教学改革深入进行、实现教 育教学质

量提升的核心力量,教师专业素养又是教 育教学质

量提升核心力量得以有效形成和发挥的关 键。只有

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并尽 心尽职尽

责地深入践履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新的 发展观才

能转化为教育现实,才不至于使新的发展 观成为空

中楼阁,才可能将改革落到实处。原苏联著名教育家

马卡连柯曾说:“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弱的 教师团结在一

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

舞,能齐心一致工作的话,那就比十 个各随己愿地

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学科虚拟教研室成

员组成的前提是自愿,有着共同的目 标愿望,才可

能形成在感情和追求上“同气连枝” 的团队,在此

基础上,加之一定的引导协调,这样 的组织则更容

易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此背景下, 学科虚拟教研

室自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力“场”,其中名优教师

的“场”效应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最终有效地带

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学科虚拟教研室是对“实体教研”的有

效补充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研究形成了以各级教学

研究室(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主体的“实体教研”管

理与实施模式,对于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

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极为重

要的作用。但是,长期的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发现,

当下的教学研究室(教育科学研究院)也存在一些

不足或短板,难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 要。

教学研究室(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教研员是学 科教研

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参与者,承担教研、科研、指

导、培训、服务等基本职能。但在日常 教研的组织

实施中,教研员管理、服务的对象少 则数百人,多

则数干人,面对偌大的被管理群体, 难免会出现有的

工作做得不是很理想,心有余而 力不足,难以满足学

校、教师的不同发展需要, 容易出现“众口难调”

的现象。为此,我们研究 成立了学科虚拟教研室,

以此满足一线教师专业 发展的需要、解决一线教育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科虚拟教研室的组成人员是平

等自愿的,所开展的教研活动是根据学校和教师

的发展需要而组织的。由于是一种非行政序列的

教研团体,它 来自基层教 9 币,服务于基层教师,

具有灵活、实用、实效的特性,正好填补了“实体

教研”工 作的盲点和空白,是对现有教研形式的有效

补充。

(三)学科虚拟教研室是实现“人本化教研”

的途径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促进人生命成长的智慧。

这种智慧获取的最佳时机莫过于受培养者有着

对这种智慧的需要和帮助满足需要的愉悦体验。

产生和激发这种愉悦体验,站在教育的立场上,

就是要激发受培养者的生命热情,给予其丰富的

内心体验和专业能力提高的引导帮助,最终让受

培养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所在。对于教师的专

业发展而言。这种需要和心境则更为重要。随着以

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施,教师教研也正向“人本

化”发展。笔者认为,所谓“人本化教研” 是教师

受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选择性所支配而开展的教

研活动。学科虚拟教研室以人为本,突破了原先

的教研时空,形成了富有吸引力的团队发展愿景,

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平台, 采用更加灵活

多样的形式,非常方便地实现同伴互助,尊重了教

师的生命成长和个性发展需求,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使“人本化教研”需求得以落

实。

四、学科虚拟教研室的机制建设

学科虚拟教研室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为使学

科虚拟教研室从一开始不“虚”,构建了规范有

第74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72

序的自主运行机制,从宏观上调控、指导、管理学

科虚拟教研室各项工作的开展。

1. 实行自主管理发展。规范管理、有序运行是

组织机构开展高质量工作的保障。学科虚拟教研室

实行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主研究、自主创新、

自主推介和自主开展活动,按照各自研究方向、工

作方向和发展方向,规划近期的工作计划和远期工

作目标,独立开展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服务协

调,在工作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

2. 实行“221”教研工作机制。机制对于管理

的事物具有约束、规范、引导和制衡的功能.是决

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学科虚拟教研室建立了

“221”教研工作机制。所谓“221”教研工作机制,

是指每月安排五天工作时间,2 天进行基层调研,2

天进行集中研究,1 天进行交流反馈。“2 天基层调

研”是针对重点研究的问题。深入教育教学一线,

优先进入薄弱学校、偏远学校.有目的、有针对性

地采取听课评课、走访座谈、查阅材料、问卷调查

等方式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实地调研;“2 天集中

研究”是以“2 天基层调研”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

依据,集中研究典型问题出现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以及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的成因与推广措施;“1 天

交流反馈”是围绕“2 天集体研究”成果,以全市

“学科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开放日”、“周研究课” 等

活动为依托,以面对面的对话方式,直面剖析典型问

题的成因、解决策略和研究方法,推广教师的创新

成果和典型做法,使“反馈交流”效益最大化, 从而实

现“教育问题在一线发现”、“创新典型在一线推广”、

“教研难题在一线破解”、“教学任务在一线落实”。

3. 建立联系学校制度。教育科研只有贴近教育

教学实际,才能真正接“地气”。学科虚拟教研室实行

了联系学校制度,以此建立教育教学研究的“自留

地”,使教育科研拥有了“落脚点”。每处学科虚拟教

研室在全市范围内联系了 2-3 所学校(既有城区校,

又有薄弱校和偏远校),作为研究实验基地, 同时还

与全市其它学校建立密切联系。采取学习性调研、

诊断性调研、研究性调研的方式,帮助学校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现场听课、跟踪研

究、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对学校提出发展性的建

议和思路,促进学校学科教师教学的创新发

展和个性发展。

五、学科虚拟教研室的实施策略

学科虚拟教研室着眼于教师发展、教育发展

和改进教学实践,在基于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寻 求

解决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策略和措施。以集 中优秀

教师资源研究、开发、指导、帮助、引领 和辐射的

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凝聚集体智慧,拓展教育教学资源

1.建设精品学科。在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

根据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对国家课程

创造性地研发和知识学习的策略调整。增加有利于

学生学习的文本内容,构建适合学生学习需求和学

生发展的生本化课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和人格提升。组建以学科

虚拟教研室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开展以问题立意形

成教学模块的研究。整合学科内外资源形成校本课

程,以此凝炼学科的整体教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学科虚拟教研室深挖高密民间文化,聘请民间艺人

和专家,开发出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扑灰年画》、

《泥塑》、《剪纸》、《高密茂腔》等乡土类校本课程,

健全了“文学鉴赏”、 “古诗词欣赏”、“作文指

导”、“趣味英语”、“化学与生活”等 27 种学科

拓展类校本课程,“科技创新”、“天文科技”、“发

明创造”等 8 种科技发明探索类校本课程,以及学习

生活技能类、体育技能类、艺术类、实践活动类等校

本课程,形成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互补

充、相互 促进的多元化课程架构,满足学生个性发

展,实现学校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多样化。在实践

中开展的学生“经典诵读”和“语文主题学习”,

在学科虚拟教研室的帮助下。教师不仅掌握如何教

授,而且根据自身专长进行了深入研究。学生也养

成了喜欢阅读、善于阅读的良好习惯。师生的语文

素养发生了质的变化。

2.开发教学资源。学科虚拟教研室运用协

同思维的方式开发教学资源。构建系统化和网络

化的学科资源库,并引导教师活用教学资源,创造

性地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助推教师教学质量的

提升。按照“征集优质资源,开发本地资源, 购买急

需资源,引进特色资源,共享合作资源” 的思路,

采取“收集教材资源、精选生活资源、优化活动资

第75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73

(二)创新研究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

科研既要发挥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也

要重心下移,把开展研究的重点移向农村学校,移

向薄弱学校,移向村级学校,移向边远学校,移向

研究功底差的教师,移向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这样才能使教育科研取得真实而广泛意义的成功。

1. 推进“双线”研究。研究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改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学科虚拟教研室采取了“问

题课题化,工作研究化,研究科学化”的工作思路,

实行了“问题研究线”和“课题研究线”双线并行

的研究策略,“问题研究线”即重大教育教学问题研

究教育教学创新燎原研究一教育教学小问题研究为

主要研究线,“课题研究线”即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

究一小课题研究为主要研究线,构筑“课题研究”、

“主题研究”、“项目研究”和“草根教研” 等研究

平台,推进问题解决。每学年之初,从全市学校征

集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助专家力量对征

集的问题进行梳理并确定出本学年度研究的问题,

采取“问题认领研究”或“课题立项研究” 的形

式,组织研究团队,集体攻关,切实有效地解决了

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 衔接教育研究。衔接教育具有承前启后

的作用.促使“教与学”相互适应、协调运转,

使学生顺利完成不同学段间的知识学习过渡,避

免产生教和学的“断层”。以学科虚拟教研室为研

究基地,开展了学段之间的衔接教育研究。梳理学

段之间“学习方法”、“学科知识”、“教学方法”的

衔接点和负迁移点,分别开发出小学、初中、高中

三段相互衔接的《学法衔接指导》、《学科衔接知

识》、《教法衔接指导》校本课程,在衔接教育的研究

和实施上力争实现“无缝隙”衔接。 同时着力搞好学科

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学科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衔接、

学校教育资源和区域教育资源之间的衔接,实现学生

教育的全面衔接。

(三)改进培养方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的培养发展是一个积极的、连续的、系

统的过程。教师培养要基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明 晰

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和专业 素养,

从教育教学实践的视域帮助教师规划适合 自己的发

展,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源、活用媒体资源、关注生成资源”的策略,在高

密市康成书院网站构建了涵盖所有学科和年级的学

科教学资源库。

课堂教学之前,针对听课内容和研究主题从教案设

计、教学策略、教学建议等多方面进行思考、设计

和深入研讨,以实现听讲同步化的集体交流活动,

引导教师把听评课的过程作为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

有利时机,听与讲实现“同课异构”;“提升式”集

体备课是指教师以自身为主要对象,以教学为中心。

以构建富有学科特色的高效课堂为目的而进行的积极

的、仔细的审视与思考的研究活动。采用“话题式”

、“追问式”和“漫谈式”三种形式,及时排查无

效教学行为,探寻课堂教学改进的生长点;“协

作式”集体备课是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

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而形成的个性备课,邀

请名师、专家进行教学案诊断。经过不断反思备课

内容和教学行为,对教学案进行二度、三度修改,

形成个性教学案;“网络式”集体备课是指依托康

成书院网站中的在线

教研栏目开展的备课,主要包含教研公告、备

课共享、互动交流、评价反馈、资源储存等环节。

教师将自主设计的教案学案,总结归纳的教学法,

课堂教学方面的意见建议,备课过程中的问题困惑,

实践过程中的反思体会等上传到在线教研网站,征求

见解和点评,以期做成精品教学案。

2. 集体备课研究。调动学科虚拟教研室的优秀教

9 币智慧,着眼于“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优

化教学教学设计与过程”,将“集体备课”作为主题研

究,组织全市学科教师深入研究,推出了“解析式、

评议式、前瞻式、提升式、协作式、网络式” 集体备课

策略。“解析式”集体备课是指针对所教学科的教材,

从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任务的把握、教学手段的

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等多方面进行自主备课和说

课研讨。形成教材内容的大串联和知识体系的序列

化,有助于培养学科教师胜任各学段教学的能力;

“评议式”集体备课是指针对教师设计的学案,从环节

的合理安排、内容的适量适度、语言的准确恰当、

格式的清晰美观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和完善,使其更加

科学实用有操作性。教师根据评议, 进一步优化学案

的设计内容,精心设计编写出富有学科特色的不同

课型的教学案;“前瞻式”集体备课是指在观摩教师

第76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74

1. 实践指导培养。学科虚拟教研室注重在教学

实践中对教师进行“手把手”指导,为教师专业能

力发展构建一种可靠的支撑环境和氛围。通过举行

学术沙龙、集体备课、观课议课、案例分析、送课

到校等教学研究活动,使教师的教学认知、教学行

为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加强教师的课程执

行力,并以此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为

增强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了教学诊断

式指导、教学预约式指导、教学发现式指导和成果

应用式指导,带着研究专题深入课堂教学指导, 带

着研究成果进入教师中间指导,面对面地解读教师

困惑,做到“在问题中指导,在现场中指导,在研

究中指导,在反思中指导”。

2. 特色教师培养。教师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

(四)调整调研视角,探索教育改革对策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

是科学认识的前提、科学决策的基础、科学发展

的途径,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充分的 调

查研究。教育教学调研要有实效性,需要调整 调研

视角,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和教育决策有 关的重

大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及社会热点、难点问 题,走进

课堂,走近教师。走入学生,实地进行 问题调研,

获得第一手教学资料,做到“言之有 据。析之有

理”。学科虚拟教研室采取了订单式、跟进式、访谈

式、问卷式、测量式等贴近教育实 际的调研方式,

跟踪、分析教育教学整体状况及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

际情况,尤其关注薄弱学校、 薄弱学科、边远学校的

发展状况,寻求改进和发 展的对策,深入思考并提

炼出问题解决的思路和 办法,每学期每处学科虚拟

教研室成员撰写调研 报告 1—2 篇。经评选出的优

秀研究报告提供教育局领导参阅,或以参阅件的方

式上报市委市政 府领导,或下发至全市各学校。这

些调研报告, 为更好地反馈、矫正教学行为和调整

教育教学决 策提供了科学性依据,为学校教育教学

改革提供 了策略性服务。

[1l 问题至关重要”. 教学实践智慧来源于教师的教学

3. 智慧交流培养。教师的成长需要专家引领、

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创建合适的交流平台和交流

方式有助于提高交流质量。“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

里,新观点、知识的创造、探究和分享对于解决学习

要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 创

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

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和大量的教育经验表明:教师的个性特色是影响着受

教育者个性和教育成效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学科虚拟

教研室开展了“特色教师培养”主题研究, 按照

“特色构建_+特色优化一特色提升”的整体规划和全

面推进战略,以“特色新秀一特色教师特色名师”为

梯次培养目标,实时跟踪教师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

教师审视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行为

,生成新的教学智慧,培育个性化的教学特色,从而

培养出一大批“特色教师”和“特色名师”,实现教育

家办学的愿景。

十分便捷地实现了同伴互助。同时利用QQ 群、

飞信群、博客群等信息交流工具,进行对话和

教学探讨。

实践知识,学科虚拟教研室鼓励教师之间互动交流、

合作共享和批判反思,采用了聊天式、茶话式、 圆桌式、

学术式等交流研讨方式,在宽松的环境中, 将自己的疑

难问题、教学思考和研究所得向同伴抛出,相互讨

论,各抒己见。在交流中发现新观点, 在切磋中分

享新智慧,在碰撞中形成新思想。为方便学科虚拟

教研室成果交流展示。在康成书院网站开辟了“教

育研究”和“在线教研”栏目.推行网络化的虚拟

教研,教师的教育随笔、研究心得、活动体会和创

新成果等及时上传网站,教师跟帖交流和研讨,十

(五)推进创新燎原,激发教师研究活力

一个不断创新的教育,必将成为一个有竞争

力的教育,创新是推动教育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

新成果是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突破或发展而形成

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成果燎原是教育创

新成果推广普及应用过程中的再创新而形成的研

究应用成果。创新之火,可以燎原。高密 市评选

的教育创新燎原奖是既评教育创新成果, 又评教

育燎原成果,既推进教育创新研究,又促 进创新成

果的大面积燎原应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创新推介

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创新。学科虚拟

教研室建立了“基于问题解决,致 力创新共享”的

工作推动机制,帮助完善并推介 了一大批教师的教

学特色、教学创新和在教学中 凝练成的奇招、妙招、

绝招。如高密市康成小学 的“生活化作文教学法”、

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 王秋慧老师的“小学英语口语

训练六最法”、高密市柏城镇夏家沟小学王凤英老师

的“对手教学法”、 等20 多项创新成果在潍坊市

和高密市层面上进行了现场推介学习,山东省教育

第77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75

(一)学科虚拟教研室成员的理论素养欠缺

教师的理论素养表现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

理解感悟、灵活应用和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上,其

理解深度和程度,决定教师的理论素养高低。由于

学科虚拟教研室成员多数在教学一线,既教学又要

研究,很难有时间将自己的理论素养提升到专门研

究人员的水平,学科虚拟教研室的实践经验丰富,

受理论水平不高的制约,教师的思考高度、思维深

度受到制约,在教学上的“究理悟道”也就欠缺,

在指导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高度上也就受到局限。

学科虚拟教研室成员要善于吸收和利用教育教学前

沿信息,建立自己的研究体系、思想体系、理论体

系和发展体系,才能成为教育教学智慧的催生者,

做好研究者和指导者角色。

(二)学科虚拟教研室的成果推介渠道不畅通

学科虚拟教研室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创新,在

实践中应用成效很大,这些成果操作性和实践性

强,很适合一线教师的口味,教师一看就懂,易

学易用,但是理论层面欠缺。在层次高的刊物上 难

以发表。学科虚拟教研室成员应注重提高写作 能力。

挖掘成果背后隐藏的理论性,提炼总结出 高水平的

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转 化成教育教

学生产力。实行“走出去”的推介战 略,拓展推介

渠道,建好宣传平台,完善推介机制,创造更加开

放畅通的宣传推介领域,提高学 科虚拟教研室的

知名度和认同度。

(三)学科虚拟教研室的专用活动时间难以

保证

学科虚拟教研室成员工作任务繁重.大多是

学校干部或骨干教师,承担学校教学管理、教学 研

究和学科教学任务,工作量比较大,学校工作 和学

科虚拟教研室工作难免有冲突,难以保证有 更多时间

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学员的发展 不可避免地受

到影响,学校应减少学科虚拟教研 室成员的工作量,

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力政策, 给学科虚拟教研室

成员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开展一系列的研究、

指导、服务和调研等活动, 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M]】.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70.

科学研究所在高密市 召开的作文教学改革现场会,推

介了康成小学的“生 活化作文教学法”。以创新成果推

介为抓手,以成果燎原为载体,切实引领、影响和提升

了全市教师的 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五、学科虚拟教研室存在的问题反思及建议

第78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76

>>>博采众长

清华大学丨虚拟教研室试点来了,协作共享跨越时空山海

【摘要】2021 年 7 月 12 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的通知》,受到各地高校

关注。

早在 2020 年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工作要

点中关于“全面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到,

要探索推进“虚拟教研室”项目,以现代信息技

术助推教学组织建设。今年(2021 年)初,教育

部高等教育司 2021 年工作要点中关于“主动求变,

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组织模式创新变革”中也继续

强调要探索推进“虚拟教研室”项目。日前正式

通知发布,为虚拟教研室展开进一步指明方向。

实际上,对虚拟教研室的探索,清华大学已经

在路上。近年来,清华大学以“电路原理”课程为

依托,同全国多地高校实施跨校协作教研, 带动

不同学校推进融合式教学改革,一批参与其中的教

师所负责的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取得了

较好反响。不少高校教师认为,基于互联网的跨校

协作教研的开展,为未来建设虚拟教研室积累了经

验。

“相信虚拟教研室的出现,将为教育质量提升

带来新面貌。”

虚拟教研室是什么?

它和传统教研室有何不同?

未来如何更好建设虚拟教研室?

近期,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

青海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贵州理工学院、西北

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杭

州电子科技大学、三峡大学等全国各地 12 位“电

路原理”相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负责教师,

结合教学实际,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建议。

“智能+”时代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

7 月 12 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开

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的通知》指出,虚拟教研

室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

索。首批拟推荐 400 个左右虚拟教研室进行试点

建设,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

设标准、建设路径、运行模式等。通过 3-5 年的

努力,建成全国高等教育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

对很多人来说,虚拟教研室还是一个新名词,

何谓“虚拟”,如何“教研”?

不少受访教师认为,虚拟教研室不同于传统

教研室,有利于开阔视野,弥补传统教研方式的

不足。教研室一般指校内同一门课程或者同一类

课程教师构成的基层教学组织。但随着移动互联

网的普及,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教学的出现,特别

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基于网络的教研活动日

益增加。传统的教学研究组织开始发生变化,开

始具有虚拟教研室的雏形,其组织方式更为灵活,

形态更加多元。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参与其中,

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对于虚拟教研室的实践,不少学校已经开展了

先期探索。以清华大学为例,自 2013 年起,电

第79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77

机系电路原理课程开展了网络在线课程,并无偿

将“慕课”资源共享给南京大学、青海大学、贵

州理工学院等学校,带动这些学校共同推动教学

方式改革,形成基于在线技术的跨校协作教研。

此后,作为牵头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电 路

原理”负责人清华大学在线教学/融合式教学专 家指

导组组长、清华大学电机系党委书记于歆杰 教授还

建立了“电路虚拟教研室”、“电路教师之 家”等兴

趣群,吸引了各地高校电路原理教师积 极参与,

教师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群内提出教学中 遇到的困

惑,分享教学中的经验和心得,并就相 关课题展

开讨论。

实际上,关于虚拟教研室,教育部此前已在相

关文件和新闻发言中有所阐述。

2020 年 2 月 4 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应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

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

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到,鼓励和

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充分发挥各专业“虚拟教研

室”的组织载体作用,加快研发一批有特色、代

表性强、数量充足的在线试题,服务学生在线学

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程挑战性。

在 2021 年 2 月 23 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

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今年将

紧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主题,着力在打造质

量标杆、强化教学管理、推进专业认证三个方面

下功夫,引导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走向深入。

在谈到强化教学管理时,吴岩进一步指出,要探

索推进虚拟教研室项目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主任、教育部在线教育

研究中心秘书长汪潇潇认为,虚拟教研室的一 种

实现方式是,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一起探索 同

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带动各地高校 教

师进行基于在线技术的跨校协作,正是基于“智 能+”

时代的教学改革新探索,一定程度上是对虚 拟教研

室先行先试。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深化虚 拟教研

室的落实,建立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推 动教育

教学改革发展。

以共享助力教育公平

“我们为什么很早就开始做这个事了呢?”

于歆杰教授谈及了一段往事。

“你们的故事讲得这么好,你们的探索听上

去确实很精彩,可是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

用不上,只有欣赏的份。”2012 年,于歆杰在其他

学校做报告分享电路原理课程改革经验时,有听

众向他提出了疑问。于歆杰发现,确实有时候好

像我们讲得激情澎湃,听众却不感兴趣。

于歆杰意识到,清华大学要做的不仅仅是分

享自己的经验,也要更加注重开展具有针对性的

指导与合作,才能真正对他人产生影响和帮助。

于是,2013 年开始,他借助“慕课”资源,将其

无偿共享给一些高校老师,并直接到各校实地听

课考察,结合不同学校实际,制定个性化的教学

方案。

在于歆杰看来,做慕课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就

是推进教育公平。线上慕课资源不仅可以用来服

务社会学习者,也可以很好地开展教学改革,一

方面是改善清华自身的课程治理,另一方面也可

以帮助其他学校创新教学方式。“之所以把慕课作

为载体,是因为慕课的基本逻辑,就是让全国人

民都能学明白。从资源可用性来说,提供了很好

的基础。”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电路原理”负责人、

贵州理工学院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陈燕

秀是最早加入跨校合作的教师之一,经历了几年

的摸索,她真切体会到跨校教研给学校和学生们

带来的益处。陈燕秀说,贵州理工学院和清华大

学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学生基础也相对薄弱。一

开始使用清华大学电路原理慕课资源时,很多学

第80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78

生都觉得太难了,跟不上。为此,陈燕秀在使用

清华大学慕课资源的同时,又结合学校自身情况,

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和针对性教学资源。从

把重点挑出来带着学生学,到设计填空题引导学

生思考,再到制定导学单引导学生自学,学生的

接受情况越来越好,听得越来越明白,能力也不

断提升。

“虽然使用的都是一样的线上资源,但是不同

学校能够发挥各自特点,实现本土化教学,这 就

是跨校教研的魅力。”这期间,国家级一流本科 课程

“电路原理”负责人、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 朱桂

萍也给予了很多帮助,陈燕秀遇到任何教学 方面

的问题,朱桂萍都第一时间回复和指导。在共同教

研合作中,朱桂萍也感受到,“这并不是清华大学

单向输出的过程,各学校也不会完全照搬 我们的

做法,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新想法, 新做法,

也常常给我们灵感。”

以交流激发灵感火花

据国家级一流课程“电路原理”负责人、青海

大学水利电力学院教授张强介绍,学校内部的教研

室一般每 2 周举行一次教研活动,老师会就提高

教学质量等议题进行研讨。在校外不同学校 之间

也会不定期进行交流,通过微信群、线上会 议等

网络载体进行,就电路原理这门课程切磋交 流。

“通过与校外同行交流,常常会收获新的灵感和思

路,从而打破思维的局限。”

“自己学校老师讨论的话,思路和教学方式

趋同性多,不同学校的话,不同老师有完全不一

样思路。”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电路”负责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刘洪

臣说。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电路”负责人、北京

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黄辉也谈到,我们在

群里研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碰撞出很多火花。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获得了知识上的拓展,也

受到了精神上的感染。

“从教学理念到行为都发生了质变”陈燕秀

坦言,受到清华大学治学严谨态度的影响,自己

对教学也更加敬畏,上课不仅更注重自己本身知

识理解的正确性、严谨性、体系化,还要认真琢

磨学生怎么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态

度的改变带来行为的改变,这是又一个层次的教

学相长。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电路原理”负责人、三

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教授程杉坦言,在思维碰

撞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过去的不足。“之前有个误

区,总是想把自己知道的都一股脑教给学生, 但

参与虚拟教研协作后,开始有意识地区分哪些可以

放在线上学,哪些内容需要精讲,这个启发很大。”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

负责人、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姚缨英认为,

当前提出的虚拟教研室,是一种十分便捷的教研方

式,体现了多样性,接触的老师比校内人员更为广

泛,层次也更为丰富,无论是教学、教材、方法、

工具还是教改,其供和需的诉求更加丰富, 遇到

具体问题,容易集思广益。

以开放寻求合作共赢

令于歆杰、朱桂萍惊讶又感动的是,学堂在线

2017 年在海南举办的雨课堂培训期间,一位已

经 64 岁,讲了 40 多年课的教授也来学习,成为

年龄最大的学员。

这位教授是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

段哲民教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电路基础”

的负责人。他笑着告诉记者,当时去学习的都是

第81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79

二三十岁的年轻教师,就我一个老头儿。但年轻

人思想活跃,能追寻时代技术发展,开发基于新

技术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带来很多活力,这是我

们需要跟上和学习的。“不要固步自封,要多交流 才

能进步。”

当然,也有人担心,把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分

享示人,就像是把“祖传秘方”公开了,一下 子就

会被追赶甚至超越。那么,到底如何在竞争 与合作

中寻求共赢?

“封闭带来落后,只有开放、共享才能够实

现引领。”于歆杰始终坚信,真正的学者,是能够不

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享答案的人,他能够

找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并

且愿意把这个结果和别人分享。于歆杰意识到, 过

去好像只有封闭、保密才能引领,但如今教育观

念和形势都已经出现巨大转变,只有开放、共享

才能够更好实现引领。“难道你不愿意把自己的好

经验、好做法分享给大家,把自己的理念传递出

去吗?”

“我们到了这个时代,如果能把自己的东西

拿出来和别人分享,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事情。”张

强也谈到,近年来在清华大学的指导和帮助下,

青海大学的电路原理课程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和探索。通过于歆杰老师的引荐,也到很多学校

去分享、报告,带着更多人去实施课程改革,实

现了共同成长。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电路与电子线路 2”的

负责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刘

圆圆分享道,几年前也尝试做翻转课堂,但一 开

始并不算成功,后来自己把最初失败的经历分

享给更多人,也可以帮助更多人少走弯路。“在跨 校

协作教研过程中,感受到大家作为大学老师的 社

会责任感非常强,他们非常无私,给我们很大 启

发。”

探索虚拟教研室新路径

对于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路径,教育部高教司12

日发布的通知中明确,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协作

共享、坚持分类探索,创新教学形态、加强 教学

研究、共建优质资源、开展教师培训。

对于未来虚拟教研室的具体落实,受访教师们

也就工作实际提出了意见建议。

“要进行深入交流,而不是浅尝辄止。”有了

多年与全国各地高校进行跨校协作教研的经验后, 于

歆杰表示,有效的跨校协作,必须建立在深入交

流的基础上,要在充分考虑各自学校实际情况的

基础上,开展具有可操作性的合作项目。“绝不是

打一个电话就完了,而是要多次交流、定期交流、

定制化设计。”

于歆杰认为,未来,不仅学校内部教师之间进

行教研合作,不同学校之间也可以自由结组交 流

探讨,虚拟教研室和传统教研室将形成纵横交 错

的矩阵结构,共同发挥作用。

朱桂萍提出,要充分调动教师活力,充分认识

虚拟教研室的重要作用,希望各地学校能够在 硬

件设施、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保障,从 而

保障虚拟教研室常态化运行。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电路理论基础Ⅰ”负责

人、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杨文荣说:

“新时代,新要求,教学也要再造课程目标、加强

教学资源建设、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和基于工程案例

的理实结合。”

姚缨英建议,需要培养骨干;经常发起讨论话

题;组织一些有趣的交流和活动;也可以针对 教学

和教研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更深入的 研讨。

第82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80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电路”负责人、哈尔滨

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齐超表示,

虚拟教研的内容也可以不局限于具体技术问题,

还应注重课程思政的建设与交流,贯彻立德树人的

根本任务。

“虚拟教研室实际上就像我们网上教学一样,

把我们的交流放在网上,是比较好的方式,能够

及时了解最新的教学方法和学术动态。”段哲民指 出,

无论教学方式和手段怎么变化,都要秉持以 学生

为中心的理念,最终让学生受益。参与教师 也要

摆正心态,要不慕虚名、耐得住寂寞,做实 实在

在的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事。

第83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81

南开大学丨跨专业、跨地域教师的“思想碰撞”场

什么是虚拟教研室?与传统教研室相比,虚拟

教研室新在哪里?为何要开展试点工作,推动 虚拟

教研室建设?

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教研形态

“虚拟教研室是‘智能+’时代背景下,利用

信息化智慧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

教学研究活动及课堂教学实践的新型基层教学组

织。”南开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川勇表示,早在 2019

年,南开大学就开始以校级教研团队的模式探索

虚拟教研室建设,并于近两年相继成立了“文学院

新文科虚拟教研室”“经济学院本科课程思政虚拟教

研室”,开启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新模式。

虚拟教研室有助于弥补原来那种以教研室为单

位的教学及科研活动的不足,可以有效解决高 校的

跨学科师资配置、科研团队知识结构等存在 的问题。

“建立虚拟教研室,可以让教研工作更加动态、

开放,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弥补了 传统教

研方式的不足。”李川勇认为,一般的教研 室是指校

内一个专业或一门课程的教师构成的基

层教学组织;而虚拟教研室借助数字化信息技术,

扩大和补充了原有教研室的参与人员和教研功能,

由在某一方面较擅长或为解决某一问题有共同意

愿的教师组成,可以就相关教学、教研、科研课

题在线共同研究探讨。

李川勇认为,虚拟教研室的核心还是教学研

究,现在老师面对的是网络时代的学生,网上有

各种慕课,学习途径非常多,传统单一知识传授

课堂的育人效果有待提升。所以,课堂上就得调

整教学方式,得了解现在的学生是什么状态,怎

么样来设计这门课,怎么样来实现课程育人效果,

学生怎么样才能有效配合,这些都需要进行教学

研究。虚拟教研室借助信息化手段,使得教研工

作开展得更便利,使得教研探讨的参与范围更大,

使以前受限于地域以及精力的工作得以更加轻松

地完成。

“所以,依托虚拟教研室,教师可以广泛地

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交流活动,全面提高教书育人

能力,且增强了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

深度融合的能力。”李川勇表示,依托虚拟教研室,

还可以加强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的

教研交流,推动高校协同打造精品教学资源库、

第84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82

优秀教学案例库、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库等,推动各

大高校间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以南开大学文学院新文科虚拟教研室为例,

该虚拟教研室就是瞄准跨学科、跨专业的新文科

建设而专门打造的。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指委主任沈

立岩介绍:“新文科虚拟教研室的学术交流与教学

研讨活动面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开放,活动 形

式为召集人制,每两周举行一次活动;同时启 用

网络协作平台,真正展开在线交流与虚拟教研 活

动,探寻新文科教学实践改革和科研同步发展 的

可能性。”

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各异

“从 2019 年开始,南开大学逐步建立了 13

个跨学科的校级教研团队,这些其实就是虚拟教

研室,团队开展了大量的跨学科、跨地域的教学

研究活动。”据李川勇介绍,这些团队包括有效教 学、

研究性教学、智慧书院、学业指导、实验实 践、

创新创业和融合课程、新文科和新工科等。

以研究性教学团队为例,由在研究性教学富有

经验、成绩突出的专业老师担任负责人,联合 校

内不同学科的专业老师,构成一个校级团队, 引

领全校研究性教学的展开。

目前,该研究性教学团队把天津乃至全国的高

校、企业都纳入团队中,团队负责人张伟刚老 师

介绍,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团队经常开 展

在线会议,每个月都有一次活动,有的是案例 分

析,帮团队成员分析课程;有的是教学学术研 究,

研究教学工作怎样能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 还有

的是企业参与研讨,根据企业需求,把科研 方法、

成果应用于企业项目。

再如南开大学率先实施的智慧书院,借用书

院制这一理念,老师和学生虽然物理空间上不在

一起,但是却在网络上“住”在一起,通过线上、

线下的交流活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断被拉近,

互相学习、增长见闻。

智慧书院这种模式为专业教师育人提供了一

个新的平台,引领学生不迷茫、长才干,树立远

大的人生目标。

李川勇说,其实参与上述虚拟教研室的老师

所属学科都不一样,大家因为一种教学方法走到

了一起。虽然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都不一样,但

是能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然后形成一些新的教

研方向或者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原来传统教研室,

大家都是一个方向一个专业,虚拟教研室的出现,

使得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教师能够进行“思想

碰撞”,收获较以往要大得多,视野也更加开阔。

申报试点具有严格要求

一般来说,虚拟教研室具有四大建设任务。李

川勇介绍,

一是创新教研形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探索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教师教研模式,形成基层教学组

织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充分调

动教师的教学活力,厚植教师教学成长沃土。

二是加强教学研究。依托虚拟教研室,推动

教师加强对专业建设、课程实施、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探索,

提升教学研究的意识,凝练和推广研究成果。

三是共建优质资源。虚拟教研室成员在充分研

究交流的基础上,协同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教 学大

纲、知识图谱、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

第85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83

试题、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实训项目、数据集

等教学资源,形成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四是开展教师培训,组织开展常态化教师培

训,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课程

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实施方案,促进一线教师教学发展。

据介绍,想要成为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试点,

有着严格的条件和要求。如教研室负责人应由教

学名师、国家级一流专业负责人、一流课程负责

人等高水平教师担任;教研室成员不少于 10 人,

具有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和实践团队;教

研室所依托专业或课程已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

设点”或“一流课程”;学校能够为虚拟教研室运行

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在教师教学工作量认 定、

绩效考核等方面明确激励机制等。

第86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84

上海交通大学丨全国生物医学科学专业虚拟教研室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

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探索新时代基层 教

学组织的建设标准、建设路径与运行模式,全 国

生物医学科学专业建设交流会暨虚拟教研室第一次

工作会议于 11 月 17 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懿

德楼 101 会议室召开,并于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胡翊群、医学院教务处

副处长钮晓音、国家级教学名师郭晓奎和 虚拟教

研室各成员单位代表出席本次会议。会议 由基础

医学院副院长王昊主持。

胡翊群首先致开幕辞,他指出,生物医学科

学(本科)专业由基础医学专业衍生而来,历

经探索与尝试后,目前已形成极具专业特色的

本科 及本研融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的

特点不 应仅仅局限于基础医学学科,而应集医

学门类各 专业之大成,充分践行“医+X”人才

培养模式, 切实推动跨学科、跨学校、跨领域

交叉融合。而 虚拟教研室作为一种教学新形态,

其运行模式突 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弥补了传统教研 方式的不足,有助于多学科交

叉融合人才培养。 他希望借此机会听取各家成

员单位专业建设和人 才培养情况,通过虚拟教

研室的设立,实现最大 程度的优质教学资源共

享,为搭建青年教师培养 平台提供强力支撑,

为后续合作开展教学课题研 究、深化教学改革

提供有力保障。

接着,另六所联合建设生物医学科学专业虚拟

教研室的高校(南方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华南理

工大学、西北大学、蚌埠医学院、汕头大学) 围绕

专业建设历程与规划、人才培养体系与目标、学生

发展方向与成果以及办学实施特色与挑战等方面依

次进行了经验分享与交流讨论。然后,虚拟教研室第

一次工作会议展开讨论与协商,与会 成员单位一致通

过建设内容与运行办法,并着重 磋商了 2022 年虚拟

教研室的主要工作计划:2022 年教研室将主要推动生

物医学科学专业人才核心 能力和专业标准草案的拟定

工作,并举办一次线 下研讨交流会、共建共享至少一

门线上课程以及 每季度线上教学学术讲座。

据悉,生物医学科学专业虚拟教研室由教育部

基础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由上海交通 大学

医学院郭晓奎教授作为教研室带头人,联合 国内相

关生物医学科学专业招生院校组建,本着 “共创、

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旨在打造全国性、跨

区域、跨院校、同质化与个性化教育 相结合的新

型教学组织,充分发挥我院基础医学 人才培养方

面的学术优势,携手共建我国各高校 生物医学科

学专业建设者和管理者的学术共同体,增进教研

交流,推动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目前,全国生

物医学科学专业虚拟教研室线下固定办公地点设

在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负责协调虚拟教研室

第87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85

日常工作与运行管理; 为调动各高校积极性

,每年从成员单位遴选两家轮值主席单位,

在基础医学类教指委的指导以及教研室带头

人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开展相关活动。2022 年

将分别由西北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作为轮值主

席。

近十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

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取得丰硕成果,得到

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认可,现为国家基

础医学类教指委主任单位、全国虚拟仿真实

验教学创新联盟基础医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单

位、高等学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

建设和管理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我院生物

医学科学专业与校人才培养特区致远学院联合

共建,现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并入选教育

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与“强

基计划”。全国生物医学科学专业虚拟教研室的

成立与具体工作的开展,是探索推进本专业新

型教学组织建设的有益尝试,将进一步促进我

国生物医学科学专业的发展与壮大。

第88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86

西安科技大学丨高新数智财会虚拟教研室来了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 2021 年

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

知》。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申报 的

“基于区域教学联合体的数智财会虚拟教研室 建

设研究”获得 2021 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

究项目立项。

基于区域教学联合的“数智财会虚拟教研室

建设”项目,初心就是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

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标准、建设路径、运行模式,

加强跨专业、跨(院)校、跨地域的教研交流,

推动高校协同打造精品教学资源库、优秀教学案

例库、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库等,推动互联互通、

共建共享。

学院将借助互联网平台,以虚拟教研室为载体,

有效实现资源共享。探索一种打破课程行业 界限、

延伸教学时间和空间基层教学机构。通过 本项目的

试点运行、实施与研究,改变以往传统 的教学方式

和教研方式,与大数据时代背景相融 合,提高高校

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营效率,以人为 本,培养符合社

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 型财会专业人才。

基于区域教学联合体的数智财会虚拟教研室

具有四大特色,一是创新+共享,改革教研形态,

为建设有特色的虚拟教研室,我们坚持教研形态

创新、实验实践创新的“双创新”,实现数据信息共

享、金牌师资共享“双共享”的教育理念,充分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空限制,通过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模式,形成基层教学

组织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二是交互+沉浸,

提升教研水平,依托虚拟教研室,形成交互+沉浸式

虚拟基层教学组织,推动教师对专业建设、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向的改革探索研

究,提升教学研究意识。三是引领示范,开展师

资培训,发挥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专

业、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成熟有效的

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一线教学成果的提高。四是

学科交叉,共建优质资源,在充分研究交流的基

础上,协同共建人才方案、教学视频、电子课件、

教学案例、实践实训项目,形成优质资源共享。

设想将大数据专业和财会专业相结合,通过学科

集群发展模式来促进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基础

学科的交叉融合,滋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学

科交叉群。以此为“跨界”和“融合型”行业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广阔平台。

第89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87

近年来,科大高新高度重视科研教改工作,

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小丽积极组织落实本次

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广泛动员,发挥好学

科专家或行业专家指导作用,努力提高申请书质

量。本次项目获批立项,不仅体现出学院教师科

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而且对学院财务管理

“一流专业”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对完

成“追赶超越”目标有重大意义。

本次教改课题以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

跨地域的“基于区域教学联合体的数智财会虚拟

教研室建设”为依托,有利于跨学校、跨区域教

育教学活动开展,集优质资源共享与多维度立体

式教学于一身,基本形成了虚拟教研室新型教学

组织形态的新构架。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改团队围

绕高等教育教学面临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

开展研究或改革实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水

平,培育优秀的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不断提升高

等教育质量。

第90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88

中北大学丨“云端”虚拟教研室助力教育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0-05-18 来源:山西学习平台

疫情防控期间,中北大学 10 位教师自发开展

跨学科、跨学院甚至跨校际的大规模线上教研,

助力全校甚至全省及全国同行开展线上教学。

4 月 17 日晚,伴随着一曲悠扬的《让世界赞

美你》手风琴演奏,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张鹏老师

的“在线教学日记——《视唱练耳》”直播课圆满 结

束。该校刚刚成立的首个虚拟教研室在超星平 台

的“首秀”也随之画上了完美的休止符。

“在线教学总体设计”“线上情境中教学模式

的多维重构”“线上教学的反馈实践与探索”…… 4

月 9 日至 17 日,9 天 9 个主题,从在线教学理

论研究到案例展示,中北大学虚拟教研室 10 位老

师直播的在线教学指导课程,吸引了省内外数十

所高校教师累计 25995 人次观看。

“网上开学”首日学校线上教学全面展开

虚拟教研室应运而生

2 月 17 日是山西省高校延迟开学期间在线教

学第一天,当天全省首批 17 所高校开启春季学期

在线教学,中北大学即是其中之一。当天,除实

践性教学环节外,该校本学期 527 位授课教师全

部通过多个平台开课,在线教学课程达到 100%,

领跑全省高校。

“学校近年来主动对标国内一流高校的教

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求新求变,在信息化教学 方

面有良好基础,使得疫情期间实施线上教学成 为可

能。”中北大学教务处处长吴淑琴介绍说,在 开课前,

学校已提前对教师使用在线教学情况进 行了摸底、

分析,并经过充分论证,做出了将在 线教学作为

有效应对疫情、促进教学方式变革的 决定。

教师是否适应在线教学?学生是否满意在线

学习?开课两周后,中北大学坚持问题导向,以

问卷形式面向本学期所有授课教师和 9 个学院学

生开展了教学调研。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平台和

网络共性问题之外,很多老师思考更多的还是课

程本身,比如:如何更好达到教学目标,如何实

现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测和引导,等等。“希望

能够从课程设计内涵角度出发开展培训。”老师们

的心声很快变为学校的行动。

为达到“标准不降、实质等效”的目标,

适应在线教学发展,中北大学及时制定了 2.0 版

培训方案——由依托各大教学平台进行“如何开

展在线教学”培训,升级为整合校内骨干力量开展

“如何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培训,针对性更强,

第91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89

指向更加明确——解决教学由形式到内涵的提升

问题。同时挖掘优秀案例,多渠道宣传典型教学

经验和模式,全维度保障在线教学质量。

4 月 3 日,该校教务处组织召开在线教学研讨

会,各学院第一批接触在线教学、得到各大教学

平台推荐、经过校内专家严格评估的优秀教师热

烈交流,两位公认的技术领军人物薛英娟与惠周利

发出倡议,10 位老师倾情加入,虚拟教研室应运

而生。

大规模跨学科教研“云端”推进

“虚拟教研室是由具备一定教学研究基础的教

师自发组成的跨学科、跨学院、交叉整合型教学创

新团队。”中北大学副校长曾建潮表示,“我们希

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专业背景不同、知

识结构各异的师资交叉,力图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范

畴、拓展现有教学方法边界、构建新型教学和学习

生态系统、打造具有前瞻性的教学研究平台。”

“传授经验,规避自己曾走过的一些弯路,

也可以让老师们的线上教学、让学校的信息化教

学走得更快、更稳。”薛英娟说。因为在线教学, 薛

英娟近年来在省内外小有名气。早在 2015 年她就

开始接触在线教学,几年来,她与华中科技大 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 985 高校共建在线课程,

共建“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在线试题库,2019 年

还开设了面向教师的高峰体验课“DIY——从

PPT 到微视频”并上线。她还多次应邀为太原理工

大学等多所省内外高校开展培训,30 余场共有

2000 余名教师受益。

疫情之下,薛英娟又先行一步,开始研究并很

快熟悉了直播技术与平台。疫情期间,她不仅 承担

了本校教师培训任务,还为省内其他高校及

海军工程大学、中国电力出版社、超星集团等做

了近 10 场直播培训,同时,每天还要通过电话、

微信、QQ 等回应各种咨询,其中不乏来自清华大

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

知名高校的同行。

虚拟教研室成立后,薛英娟与成员们迅速讨

论确定了 9 个培训主题和分工。10 位老师有的承

担理论研究重任,有的负责技术培训,有的负责

经典案例凝练,拟定提纲、文献查询、资料共享、

经验交流、技术咨询,以往很难开展的大规模跨

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在“云端”高效进行。

教研室成员进行课前讨论

从杏坛到“云端”的追求与担当

第一次直播,经验丰富的薛英娟驾轻就熟地

完成,1154 人次观看!在没有宣传预热的情况下,

这个数字给后面的“主播”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为了保证课程效果,每一次直播,后一天即

第92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90

将直播的老师都会到直播间“围观”,既为当晚的主

播加油助威,也提前感受氛围。每一次直播课后,

经验总结、技术复盘更是热闹非凡。直播注意事

项脚本越写越长,关于 PPT 内容的修改意见条条

中肯,直播互动中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内容需求、

不足之处等也逐一汇总。观看直播人次从1154、

1848、2929,一直到 4631,人气一路上升。教研室

牛刀小试便受到追捧,老师们从中获得了很大鼓

励。

虚拟教研室最终定名为“杏云”。“一是由孔

夫子授业之杏坛走向技术化的云端;二是‘星云’ 谐

音,聚是一片云,散是满天星;三是‘杏云’ 即

‘幸运’,遇见热爱教学的彼此是幸运,用热爱感染

更多师生也是幸运。”薛英娟解释说。

“通过共同研讨,进一步发现问题,研究改进

方案,提出首先适合中北大学的混合式教学方

案和机制;其次期望通过‘云’端,把我们的方

案推广,给更多院校和老师提供借鉴。”教研室老

师胡红艳说。

另一位主要发起人惠周利表示,希望虚拟教

研室是合格的先行者,带动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

为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杏云’虚拟教研室将持续推进教学信息化的

系统研究,聚焦资源重构、设施建设、方法论创

新、教学过程在线管理设计等方面,努力打造高

水平的在线教学指导体系;中北大学也将全面推

进混合式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学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

推动教学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这是

虚拟教研室每一位老师的追求,是中北大学的目

标,也是高等教育的使命。

第93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91

安徽理工大学丨长三角区域安全工程专业教研室

时间:2022-02-23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公布首批虚

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正式公布教育部

首批虚拟教研室试点名单。安徽理工大学袁亮院士 领

衔的长三角区域安全工程专业教研室获批教育 部

首批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这是学校基层教 学

组织建设的重大突破。

长三角区域安全工程专业教研室由袁亮院士

担任虚拟教研室负责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通过长三角区域高

校虚拟教研室的组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探索

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线上+

线下”结合的教师教研模式,搭建起协同创新交

流平台,共建课程,共享课程资源,以在线课程

为载体,创新实践为基础,跨区域协作整合校内

外资源、创新研究方式、利用互联网+智慧教育的先

进手段,探索信息技术融入安全工程各专业核心课

程中的教学改革新思路、新方法,创新基层教学组

织建设管理的新范式,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活力,

厚植教师教学成长沃土。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

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关于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

见》等文件精神,探索推进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教育部决定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探 索

“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标准、 建

设路径、运行模式等。为做好长三角区域安全工 程

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申报工作,学校高度重视,

认真部署,精心打磨申报材料,自 2018 年以来,

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在教

师培育、课程建设、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学生在

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

终入选 2021 年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学校将以长三角区域安全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

建设为契机,努力做好虚拟教研室建设工作,充分

发挥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广泛开

展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域的教育教学研究交流活

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强基

层教学组织,锻造一支高水平教学团队, 引导教师

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 培育优质教学研

究与实践成果,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筑牢基础,

为一流本科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第94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92

湖南农业大学丨“思政+三农+艺术”虚拟教研室上线

千名老师围观首期集体备课

近日,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协作

计划系列活动暨“思政+三农+艺术”虚拟教研室第

一期集体备课会在长沙举行。全国 1000 多名思政课

老师通过在线平台对集体备课会进行观摩。

此次集体备课会由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民公开

课文华在线、湖南教育电视台联合举办,旨在充分

发挥“校际合作、校媒共建”的资源优势,探索构

建“思政+三农+艺术”的特色教学模式,深入推进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授课环节,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概 论

教研室潘俊宇,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 命运

的关键一招》为题进行讲授,并以原创歌曲

《千年梦想》鼓励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

说课环节,湖南交通职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欧甜、刘

昱歧,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特 色创

新 4 个方面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总体建设情况进行了 说课。

最后,部分老师进行专题发言时认为,把党

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是概论

课教师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思政课教师,

要把准历史逻辑点、增强概论课的历史厚度,把

准理论切入点、拓展概论课的理论深度,把准政

治聚焦点、增加概论课的政治高度,不断增强概论

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备课会在湖南农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艺华

教授的专题讲座中拉开序幕。讲座深入阐释了音乐

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对音乐如何融入思政

课教学进行现场示范,《百年荣光》《红星照耀小石

崖》多首原创歌曲贯穿于讲授中,全方位展现 “思

政+三农+艺术”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策略。

第95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93

东华理工大学丨“中国文化教学与实践”虚拟教研室

近日,从东华理工大学获悉,该校与杭州师范

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文化教学与实践”虚 拟教

研室,探索高校“云端”中国文化外语教研 模式,

构建中国文化外语教学与实践的教师共同 体,更

好地促进中国文化传承与对外传播。

※东华理工大学一角

据悉,虚拟教研室目前已有来自江南大学、

国家开放大学、中石油大学等近 30 所高校的专家

和教师共同参与。

虚拟教研室以跨学科融合、跨地区联动形式,

实施本地化建设、国际化推广,围绕中国文化教

学与实践,构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良性教学生态,

主要从创新中国文化课程教研形态、共建优质中

国文化教学资源库、深入中国文化教学研究、建

立教师发展成长规划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此前,长江大学也牵头,联合吉林大学、中南

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 30 所高校共同成立的跨学科

跨高校的全国性“地震勘探课程虚拟教研室”。

跨学科、跨高校,协同共享教学经验,似乎已经

逐步开始成为当前虚拟教研室实践的一种新探索。

中北大学曾建潮副校长曾指出,把虚拟教研室

建成跨学科、跨校级甚至跨国际教研组织,解 决高

等教育教学中的共性、前瞻性问题,小范围 试点,

扩大应用范围,组建专家团队,搭建示范 性平台,

在未来教育教学中承担较大的责任。

构建虚拟教研室是提高在线教学水平,提升

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是打破课程、行业壁垒,

跨时空的教研模式;是主动探索通用云端教学的

新尝试,为推动高校基层教研组织的建设提供了

新视角。

跨时空协同教研实践初步探索

对于虚拟教研室的跨时空协同教研实践探索,

当前已经有不少学校开始迈出了第一步:

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教授张强介绍,学校

内部的教研室一般每两周举行一次教研活动,老师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姚缨英认为,当

前提出的虚拟教研室,是一种十分便捷的教研方

式,体现了多样性,接触的老师比校内人员更为

广泛,层次也更为丰富,无论是教学、教材、方

法、工具还是教改,其供和需的诉求更加丰富,

遇到具体问题,容易集思广益。

清华大学自 2013 年起,电机系电路原理课程

开展了网络在线课程,并无偿将慕课资源共享给

南京大学、青海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等学校,带

动这些学校共同推动教学方式改革,形成基于在

线技术的跨校协作教研。

第96页

高校教研|虚拟教研室 2022年第一期 总12期

94

会就提高教学质量等议题进行研讨。在校外不同学

校之间也会不定期进行交流,通过微信群、等网络

载体进行,就电路原理这门课程切磋交流。“通过与

校外同行交流,常常会收获新的灵 感和思路,从而打

破思维的局限。”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刘

洪臣表示:“自己学校老师讨论的话,思路和教学

方式趋同性多,不同学校的话,不同老师有完 全

不一样思路。”

跨校区合作、凝聚共识,智慧共享

虚拟教研室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

设的重要探索。基层教学组织是立德树人、落实教

学任务、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开展教研活动、推进

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学单位,是联系教师与学生、落

实教学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其建设和管理水平

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基层教学组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运

用信息技术,探索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

形式 多样的教师教研模式,形成基层教学组织

建设管 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充分调

动教师的 教学活力,厚植教师教学成长沃土,

促使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主动适应新时代高等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第98页

95

分享高等教育前沿资讯

汇集教发教学教研案例

编印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pc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