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筑》2024年06期

发布时间:2024-7-0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福建建筑》2024年06期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本期 圆园24 年 6 月 1 日出版穴月刊雪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谢益人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戴益华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主 编院 张建勋副主编院 蔡雪峰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缘...
[展开]
《福建建筑》2024年06期
文本内容
第8页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

本期 圆园24 年 6 月 1 日出版

穴月刊雪

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

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

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

谢益人

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

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

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

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

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

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

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

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

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

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

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

戴益华

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

主 编院 张建勋

副主编院 蔡雪峰

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

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

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

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

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

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

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

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

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缘-员员圆园 辕 栽哉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院 陨杂杂晕员园园源-远员猿缘

国外总发行院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渊北京 苑愿圆 信箱冤

广告经营许可证院

猿缘园园园园源园园源猿园

本期定价院 10援园园 元

基于宁德市山-海资源本底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彭头平(1)

政和县锦屏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李小晓(7)

厦门市健康步道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史志法(11)

厦门市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编制探析 杨 春(18)

屏南县千乘桥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孙 睿 白君亭 彭鸿俊 韩伊伟 林志聪 彭东辉(23)

福建九龙江河口平原传统民居的朝向问题研究

罗彤卉 钟振坤(29)

福州轨道交通侧式车站地下一层平面设计与功能优化分析

卢衍东(35)

基于第四代生态住宅的房屋建筑设计研究 周成才(40)

某通廊震动分析及修复方法探析 李剑峰(45)

某八度区近断层学校建筑基础隔震设计研究 乌 兰(51)

山地建筑办公楼结构设计探析 吴年财(56)

圆园24窑06

总第 312 期

中 国 期 刊 网 窑 中 国 学 术 期 刊 光 盘 版

中 国 叶 中 文 科 技 期 刊 数 据 库 曳 入 编 刊 物

福 建 省 第 一尧 二 届 优 秀 科 技 期 刊

首 届 全 国 建 设 行 业 优 秀 期 刊 一 等 奖

福建省科协连续七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

一尧城乡建设规划与园林规划

二尧建筑设计

三尧土木工程结构

第9页

模糊稳定性评价法在岩质高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邱建国(61)

降雨型土质边坡稳定性三因素图谱评价方法研究

李良猛 张华磊 聂 闻(66)

野两墙合一冶地下连续墙在深部高承压水地区超深基坑工程中的

应用研究 林生凉(71)

隧道拱顶塌腔处理及防治方法分析 许绍先(76)

基于沥青路面原材料物联网检测的路面质量评估探究

陈国伟 王金生 叶忠明 张韩帅(80)

吊杆索力偏差对多肋钢箱系杆拱桥拱肋受力性能的影响分析

邱香港(85)

多种深厚软基处理技术在漳州某道路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陈 景(92)

基于深基坑与复杂周边环境的轨道车站开挖质量控制探索与

实践 宋振宁(97)

供水管网二级分区探索与实践 林 忠(103)

城镇排水管道存在问题与缺陷检测分析技术研究

黄金梅 党彦锋 杨明霞 林 鹏(106)

某大型商业综合体给排水专业设计探索与实践 黄双红(112)

基于生产工艺的多层厂房暖通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李 燕(116)

超高层建筑空调水系统竖向分区设计研究 庄秋鹏(121)

工程管理人才数智化能力培育策略研究

陈 哲 陈 群 蔡彬清(126)

EPC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优化探究

要要以龙岩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为例 黄建英(130)

基于BIM的EPC综合管廊项目成本管控应用模式

王自樑(134)

应用型本科高校叶建筑初步曳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黄雪峰 吴明杰(138)

野毕业要求冶导向的建环专业毕业设计规范化探究

欧阳琴 李 灿 李 佳 魏小清 向 莉(144)

将BIM引入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蔡淑娟 柴 宏(148)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目 次 圆园24 年 6 月 1 日 圆园24窑06

七尧建筑经济与工程管理

八尧教与学

四尧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五尧公路桥隧

六尧给排水与暖通空调工程

第10页

圆园24郾06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Region of Mountain Sea Resources in Ningde City

PENG Touping(1)

Research on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Jinping Village in Zhenghe County LI Xiaoxiao(7)

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Xiamen Health Trail System SHI Zhifa(11)

Analysis on the Formulation of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pati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National Land in Xiamen City

YANG Chun(18)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Qiancheng Bridge in Pingnan County

SUN Rui BAI Junting PENG Hongjun HAN Yiwei LIN Zhicong PENG Donghui(23)

A study on the orientation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the Jiulong River Estuarine Plain of Fujian province

LUO Tonghui ZHONG Zhenkun(29)

Layout Design and Function Optimization Analysis of Side Station on the Underground First Floor of Fuzhou Rail Transit

LU Yandong(35)

Research on Building Design Based on the Fourth Generation Ecological Housing ZHOU Chengcai(40)

Analysis of vibration in a certain corridor and exploration of repair methods LI Jianfeng(45)

Seismic Isolation Design of School Building Foundation Near Fault In An Eight-degree Area WU Lan(51)

Analysis of structural design for office buildings in mountainous areas WU Niancai(56)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Fuzzy St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 in Stability Evaluation of High Rock Slope QIU Jianguo(61)

Study on evaluation method of three-factor atlas for stability of rain-type soil slope LI Liangmeng ZHANG Hualei NIE Wen(66)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dual-purpose diaphragm walls for ultra-deep foundation pits in high confined water area

LIN Shengliang(71)

第11页

Analysis of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methods for Tunnel Arch Collapse XU Shaoxian(76)

Exploration of Road Qua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IoT Detection of Asphalt Pavement Raw Materials

CHEN Guowei WANG Jinsheng YE Zhongming ZHANG Hanshuai(80)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iation of Suspension Cable Force on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the Arch Ribs of Multi ribbed

Steel Box Tied Arch Bridges QIU Xianggang(85)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deep and weak found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a road engineering project in Zhangzhou

CHEN Jing(9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Quality Control for Excavation of Rail Stations Based on Deep Excavation and Complex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SONG Zhenning(9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econdary partition of water supply pipe network LIN Zhong(103)

Research on problems and defect detection and analysis technology of urban drainage pipelines

HUANG Jingmei DANG Yanfeng YANG Mingxia LIN Peng (106)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 in a Large Commercial Complex HUANG Shuanghong(112)

Design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Multi story Factory HVAC System Based 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LI Yan(116)

Researcn on the Vertical zoning design for air conditioning water systemsin super high-rise office buildings ZHUANG Qiupeng(121)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Ability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alents

CHEN Zhe CHEN Qun CAI Binqing(126)

Academy Exploration of Design Optimization in EPC Construction Projects

要要Taking the Longyan Digital Economy Industrial Park Project as an Example HUANG Jianying(130)

Application Model of Cost Control for EPC Comprehensive Pipe Gallery Project Based on BIM WANG Ziliang(134)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Course \"Preliminary Architecture\"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HUANG Xuefeng WU Mingjie(138)

Explor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for Graduation Design of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jors Guided by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OUYANG Qin LI Can LI Jia WEI Xiaoqing XIANG Li(144)

Exploration of Introducing BIM into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 CAI Shujuan CHAI Hong(148)

第12页

2024 年第 06 期

总第 312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6·2024

Vol·312

基于宁德市山 - 海资源本底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彭头平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11)

摘 要:文章基于福建省宁德市特色的山 - 海生态本底,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安全、城市安全韧性等方面着手,

依据“识别生态源地→构建阻力面→提取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思路,通过 GIS 叠加分析评价,识别出

90 余处重要生态源地,面积 5328. 6 km

2

,占宁德市域国土面积的 24. 6% ;利用水系安全法、最小累积阻力方法,提取了

18 条生态廊道,构建了宁德市山 - 海生态安全格局。 此外,划分出 25 余处生态障碍点,为下一步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

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 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安全格局;生态障碍点;宁德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6 - 0001 - 0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Region of Mountain Sea Resources in Ningde City

PENG Touping

(Fuji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Fuzhou 350011)

Abstract:Based on the unique mountain - sea ecological background of Ningde city in Fujian Provinc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aspects of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water resource security and urban security resilienc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idea of \" identifying ecological

source→constructing resistance surface→extracting ecological corridor→constructing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 and combined with

GISoverlay analysis, more than 90 important ecological source areas with an area of 5328. 6 km

2 were identified, accounting for 24. 6 % of

the land area of Ningde city. Using the water system safety method and the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ethod, 18 ecological corridors

were extracted, and the mountain - sea ecological safety pattern of Ningde City was constructed. More than 25 ecological obstacle poi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which provided a certain basis for the next step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ork。

Keywords:Ecological soure; Ecological corridor;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Ecological barrier point;Ningde city

基金项目:宁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 年) (编号:350900YS

[GK]2020002)项目。

作者简介:彭头平(1982. 11—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30962106@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9 - 03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20 世纪 80 年代开

始,生态安全逐渐成为国际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和人

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主题[1 - 2]

。 生态安全理

念旨在确保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安全、健康

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强化有利的生态过程、控制有害

的生态过程,寻求生态安全保障途径[3 - 5]

。 国土空间

是生态安全的承载的基础和本底,由生态系统与人类

社会相互作用而形成[6 - 7]

。 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国土

空间格局失序、生态功能退化、优质生态产品缺乏等

问题的出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受到广泛关注[8 - 9]

优先进行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逐渐成为国土空间生

态修复的前期重要工作[10]

,也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1]

近年来,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经济

为代表的新动能快速成长,正逐渐推动宁德市经济领

跑全省、迈入高质量发展的通道。 产业的高速发展,

使生态环境承压,人地关系紧张,土地开发点多面广、

强度大,生态廊道阻断,生物栖息地占用破碎、湿地面

积减少、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日渐突显。 在生态文明

建设背景下,为有效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失

衡等问题,构建合理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对保障宁

德市人民安居乐业、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第13页

· 2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1 研究区概况与基础数据

1.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为宁德市全域,位于福建省东北翼(118°

32′E ~ 120°43′E、26°18′N ~ 27°40′N),东临东海,南

接福州,西连南平,北与浙江省温州市接壤。 宁德市

所辖共 1 区、2 市、6 县,包括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

霞浦县、古田县、周宁县、寿宁县、屏南县、柘荣县。 第

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图 1) 显示,宁德市域土地面积

13 438 km

2

,其中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部和北部

高,东部和南部低,中部隆起,沿海发育海积平原及冲

积平原,大致呈“门”型梯状,构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

地貌格局 [12]

。 闽东海阔港深,海岸线长度 1046 km,

居福建省各设区市之首;海域面积 4. 46 万 km

2

,浅海

滩涂面积 934 km

2

;区域内有岛、礁、沙、滩、岬角、水

道、河口共 1215 个,大小港湾 29 个,其中三都澳深水

港岸线长度居福建省港口之首。

图 1 宁德市土地利用现状图(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

1. 2 引用基础数据

研究使用了大量的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包括

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生态极重要区数据、

林业数据、自然保护地、交通数据、人口普查数据及

规划图件等多种类型等。 其中,2019 年卫星影像数

据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下载 1 ∶ 10 万 tif 图件,人

口统计数据从统计局获得。 生态极重要区数据来源

于《福建省宁德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

发适宜 性 评 价》 成 果。 宁 德 市 空 间 规 划 ( 2017 ~

2030 年) 、宁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 2020

年)等相关规划图件以及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第三

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海洋渔业数据、行政区划空

间数据等从住建部门和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收集。 所

有数据载入 ArcGIS 软件平台中,进行空间数据处理

和叠加分析,各数据说明如表 1 所示。

表 1 数据说明

数据类型 时间 数据来源 用途

遥感影像 2019 年

地理空间数据

云网站

生态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① 2019 年 自然资源部门

生态用地提取,阻

力面构建、生态

“障碍点”识别

生态极重要区数据② 2020 年 “双评价”成果 生态源地识别

林业数据③ 2019 年 林业部门 生态源地识别

自然保护地④ 2020 年 林业部门 生态源地识别

人口普查数据⑤ 2021 年 统计部门 阻力面的构建和修正

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流程

2. 1 总体思路

以构筑、完善、优化国土生态安全保护格局、建立

生态安全保护体系为目的。 本次研究在收集已划定

的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生态极重要区等生态

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提取的重要生态斑块开展生态源

地的识别,按照水系安全法、最小累积阻力方法识别

不同级别生态廊道,构建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格局。 研

究主要从资料收集与整理,进行分析与整合,开展识

别与生态格局的构建等步骤来开展,如图 2 所示。

图 2 宁德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流程图

2. 2 重要生态斑块收集

生态斑块为生物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场所。 随着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重要的生态区都遭受了不同

程度的破坏,整体连片度较差。 根据已收集到的生态

保护红线、生态极重要区、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源保护

区、重点公益林等(图 3( a) ~ ( d))资料综合分析,宁

德生态斑块总体分布较零散,具“大片集、小片散”的

特点。 这些生态斑块的划分,一定程度上是从人类需

求角度考虑,基本保护了区域内重要的生态区,只是

相互之间的连通性较差,减弱了物质、能量等的迁移、

流动、交换,存在许多“生态障碍点”。

第14页

2024 年 06 期 总第 312 期 彭头平·基于宁德市山 - 海资源本底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 3 ·

2. 3 生态源地识别提取

生态源地是水、气、粉等物质或生物物种向外扩

散的起点,内部可以形成小循环;对外可以形成促进

生态过程、维持系统完整性和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系统

服务的大循环,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13]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开展的生态服务

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生态敏感区调查,划定出了生态保

护重要区域⑥

,所开展的生态地质调查和生态系统修

复试点示范、城市地质调查及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等

工作,对重要生态区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支撑[14]

斑块重要性是指斑块自身在生态环境中所承担

的功能及其它景观保持连通性的重要程度,应通过

斑块移除前后景观连通性的变化量,识别斑块重要

性[15 - 16]

。 本文以收集到的自然保护地为基础,与成

片的重点公益林、水源保护区、生态极重要区(宁德

市“双评价”成果) 等组合并聚合分析后,形成研究

区的生态源地。 为减少生态源地的破碎化程度,在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将距离 < 250 m 的图

斑聚合为相对完整连片的图斑,保证最小空洞为

1 km

2

,再将面积 < 1 km

2的独立图斑删除。 海域和

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是重点[17]

;海域生态源地是识别

重要海洋生态区,将海洋风景名胜区、海洋生态红线

区、重要渔业范围、特殊海岛、大黄鱼保护区等作为

海洋生态源地。

(a)自然保护地 (b)重点公益林

(c)饮用水源保护区 (d)生态极重要区

图 3 宁德市重要生态斑块分布图

2. 4 生态廊道提取方法

2. 4. 1 构建阻力面

阻力面指物种在不同景观单元之间迁移时受到

的阻碍,是识别物种阻力最小的扩散路径[18]

。 本文

拟构建生态阻力面和最小阻力面。 通过对不同土地

利用类型的植被覆盖程度进行赋值,得到生态阻力面

(图 4)。 其数值越高,表示通过该片区域的难度就越

大,比如通过建设用地比通过耕地难度要更大。 参考

其他地区设定的阻力值[19]

,结合宁德实际,将不同地

类的阻力值设置参考值如表 2 所示。

表 2 各景观类型阻力值

土地利用类型 林地 湿地滩涂 耕地 园地 草地 水域 城镇建设用地 其他

阻力系数 1 40 30 20 10 50 500 300

第15页

· 4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最小阻力面的构建,主要通过 MCR 模型模最小阻

力面,形成最小阻力面图(图5)。 计算公式如下:

MCR = fmin∑

i = m

j = n

Dij × Ri

其中 MCR 为生态阻力系数;f 为 MCR 与变量间

乘积(Dij × Ri) 的函数;Dij表示目标斑块源 j 至斑块

源 i 所经过的空间距离;Ri表示斑块源 i 在空间中某

一方向上的扩散阻力系数;min 表示评价单元对于不

同源的累积阻力取最小值。

图 4 生态阻力面图

图 5 最小阻力面图

2. 4. 2 生态廊道提取

生态廊道是物种、能量流和信息流在生态系统中

流通的、具有特定宽度的条状区域,可以增强自然生

境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和稳定性,是生态安全格局的重

要组成部分[20]

。 生态廊道识别方法与当地生态资源

特征相关,宁德以山 - 水为生态资源本底,山海相依、

山水相连且山体连绵悠长,所以本文采用水系安全

法、最小阻力法来开展生态廊道的提取。 水系安全

法,主要依据研究区内主要流域水系的分布和相关规

划利用情况来识别生态廊道,是山 - 水物质交换的主

要通道;最小阻力法,主要是识别物种在每 2 个生态

源地之间迁移的最小累积阻力路径。 根据宁德自然

地理特征,阻力值 0 ~ 3 为廊道构建识别区间。 二者

基于不同的介质,相辅相成,能构建相对更为完善的

生态廊道网络。

3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结果

3. 1 生态源地识别结果

本次共识别出了 90 余处较大面积的生态源地

(图 6),合计面积为 5328. 6 km

2

,占宁德市域国土面

积的 24. 6% ,主要以林地、水域为主。 生态源地的分

布呈现“中西部重,东部轻”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整个

宁德市的生态资源禀赋特征相吻合。 行政区分布情

况,主要以寿宁、周宁最多,次为屏南、柘荣等,福鼎部

分生态源地主要位于海域之中。

图 6 宁德市生态源地分布图

3. 2 生态廊道与生态障碍点提取结果

3. 2. 1 生态廊道提取结果

研究综合考虑连接斑块的重要程度、廊道联通方

式(水系、山林)及生态廊道长度(一般≥35 km)等因

素,将宁德市域生态廊道分为三个等级,即区域生态

廊道、重要生态廊道和一般生态廊道(表 3,图 7)。 区

域生态廊道是市域内规模最大的复合型生态廊道,主

要由连绵的大型的山体及重要河流构成。 本文一共

提取出了区域性生态廊道 4 条、长度 455. 4 km。 重要

生态廊道是大块生态源地间联系纽带。 由于宁德生

态源地较多,所识别出的重要生态廊道有 7 条、长度

425. 34 km。一般生态廊道指生态源地间连接廊道,

有助于增加市域内部的连通性,识别提取出 7 条、长

度 470. 86 km。

表 3 宁德市生态廊道分类表

生态廊道类型 数量/ 个 数量占比/ % 长度/ km 长度占比/ %

区域生态廊道 4 21. 05 455. 4 33. 48

重要生态廊道 7 52. 63 425. 34 31. 27

一般生态廊道 7 26. 32 470. 86 34. 62

第16页

2024 年 06 期 总第 312 期 彭头平·基于宁德市山 - 海资源本底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 5 ·

从图 7 可以看出,自然保护区、森林自然公园、地

质公园等重要生态核,大部分都位于生态廊道上或廊

道交叉节点附近。

图 7 生态廊道提取图

3. 2. 2 生态障碍点识别

生态障碍点是指生物在生境斑块间运动受到阻

碍的区域。 移除这些区域,会增加生态重要区间连通

的可能性[21 - 22]

。 本文在生态阻力面与最小阻力面

上,叠加土地利用现状来开展生态障碍点的识别,共

识别出主要的生态障碍点 25 处(图 8)。 这些障碍点

是未来开展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之一。

图 8 识别生态障碍点分布图

3. 3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结果

根据上述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的整理成果,统筹

山水林海岛等自然资源要素,凸显宁德生态本底特

色,构建“山海相依、一屏一带多核十一廊”的安全生

态格局,如图 9 所示。

(1)“一屏”,即构筑一道生态安全屏障。 于宁德

市西侧的寿宁 - 周宁 - 屏南 - 古田一带,依托洞宫山

脉和鹫峰山脉构筑洞宫山 - 鹫峰山绿色生态屏障,同

时也是一条重要的区域生态廊道。 重点提高水源涵

养功能,加强天然林保护和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扎实

推进自然保护地监管、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生态修

复等工程。

图 9 宁德市安全生态格局图

(2)“一带”,即构建一条海洋生态安全带。 依

托宁德沿海基干林带、河口湿地、海洋保护区等重要

海湾、海岛等生态空间,建设海岸及近海海域生态保

护与灾害防护带。 加强海岸及近海海域资源的保

护,提升海岸带生物多样性。 深入推进海域水环境

综合整治,开展海域海岛生态整治与修复工程,加强

禁养区内海上养殖清退、入海排污口治理和海漂垃

圾治理等工作,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海岸景观

资源和海洋生物保护、海洋灾害防护功能,控制海岸

及近海海域资源的无序开发,维护沿海海岸线生态

安全。 沿三沙湾湾内沿岸形成内海岸带,沿东冲半

岛外海岸 - 福宁湾 - 晴川湾 - 沙埕弯等一带构成外

海岸带。

(3)“多核”,即设立多个绿色生态保护核心。 以

自然保护地为主要内容设立生态保护核心,包括天堂

山 - 鼎古云生态核、天星山生态核、翠屏湖生态核、乌

溪生态核、屏南鸳鸯溪生态核、闽东鸳鸯 - 支提山生

态核、白云山生态核、寿宁生态核、太姥山生态核、东

狮山生态核、东冲半岛生态核、平匋山生态核、台山 -

七星列岛生态核。 加强维护陆域或海域自然保护地

内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

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维护其自然生态

系统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

(4)“十一廊”即维护 11 条重要生态廊道。 提取

了 11 条重要生态廊道,重点加以维护和修复。 11 条

重要生态廊道包括支提山 - 平匋山生态廊道、寿宁 -

东狮山 - 太姥山生态廊道、闽江生态廊道、古田溪生

态廊道、霍童溪生态廊道、七都溪生态廊道、交溪生态

廊道、杯溪生态廊道、蕉城七都溪生态廊道、罗汉溪生

态廊道、水北溪 - 沙埕生态廊道。 重点加强生态廊道

完整性、连通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使山水、山海互通

交融。

第17页

· 6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4 结论

依据“识别生态源地→构建阻力面→提取生态廊

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思路,在综合分析生态

红线、生态极重要区、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源保护区、重

点公益林等重要生态斑块的基础上,结合 GIS 技术评

价,识别出 90 余处重要生态源地,面积 5328. 6 km

2

,占

宁德市国土面积的 24. 6%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利用水系安全法、最小累积阻力方法,提取 18 条重要

生态廊道,从而构建了宁德市“山海相依、一屏一带多

核十一廊”的山 - 海生态安全格局。 识别了 25 处生

态障碍点,生态源地、廊道主要由林地、河流水域、湿

地、重要海洋功能区等构成,这些生态区的保护,对区

域生态安全的维持意义重大。 在尽量避免这些重要

的源地、生态廊道被占用的同时,应尽量修复生态障

碍点,以保护生态源地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生态廊道

的连通性。

注释

①宁德市自然资源局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2019).

②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 福建省宁德市资源环

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2020. 9).

③宁德市林业局 . 宁德市森林资源调查(2019).

④宁德市林业局 . 宁德市自然保护地调整优化(2020).

⑤宁德市统计局 . 宁德市第七次人口普查(2021).

⑥自然资源部.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

价指南(试行)(2020 - 01 - 19).

参 考 文 献

[1] Steffen W, Richardson K, Rockström J, et al. Planetary

boundaries: Guiding human development on a changing

planet[ J] . Science,2015,347(6223) :1259855.

[2] Wu J G. Urban ecology and sustainability: The state - of -

the - sci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4,125(2): 209 - 221.

[3] Dabelko G D,Dabelko D D. Environmental security: Issues

of conflict and redefinition[ J].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ecurity Project Report,1995,1(1): 3 - 13.

[4] 傅伯杰. 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与优先领域[ J].

地理研究,2010,29(3): 383 - 396.

[5] LIU D,ChANG Q. Ecological security research progress in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5,35(5): 111 - 121.

[6] 彭建,吕丹娜,董建权,等. 过程耦合与空间集成:国土空

间生态修复的景观生态学认知[ 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1):3 - 13.

[7] 吴健生,王仰麟,张小飞,等. 景观生态学在国土空间治

理中的应用[J].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14 - 25.

[8] 王威,贾文涛.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

保护修复[J]. 中国土地,2019 (5):29 - 31.

[9] 王军,应凌霄,钟莉娜. 新时代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

思考[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1):26 - 36.

[10] 方莹,王静,黄隆杨,等.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

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诊断与识别———以烟台市为例

[J].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190 - 203.

[11] 林丰增. 新时期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认识与思

考———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 J]. 华东地质,2021,42

(4):409 - 418.

[12] 王继龙,林丰增,彭博,等. 东南沿海火山岩区城镇建设

适宜性评价与实践———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 J]. 华东

地质,2022,43(4)490 - 502.

[13] 周锐,王新军,苏海龙,等. 平顶山新区生态用地的识

别与 安 全 格 局 构 建 [ J] . 生 态 学 报, 2015, 35 ( 6 ) :

2003 - 2012.

[14] 张定源,张景,牛晓楠,等. 双评价理论探索与福建实践

[J]. 华东地质,2021,42(4):419 - 428.

[15] 吴健生,刘洪萌,黄秀兰,等. 深圳市生态用地景观连通

性动 态 评 价 [ J]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2012,23 ( 9 ):2543

- 2549.

[16] 付凤杰,刘珍环,黄千杜. 深圳市福田区三维城市景观格

局变化特征[J]. 生态学报,2019,39(12):4299 - 4308.

[17] 张景,陈国光,张定源,等. 基于陆海统筹理念的闽江口

生态格局探讨[J]. 华东地质,2022,43(1):61 - 71.

[18] 王洁,李锋,钱谊,等. 基于生态服务的城乡景观生态安全格

局的构建[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11):199 -205.

[19] 付凤杰,刘珍环,刘海.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

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贺州市为例[ J]. 生态学报,

2021,41(9):3406 - 3414.

[20] 毛诚瑞,代力民,齐麟,等.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流域生

态安全格局构建———以辽宁省辽河流域为例[ J]. 生态

学报,2020,40(18):6486 - 6494.

[21] McRae B H,Hall S A,Beier P,et al. Where to restore ecological connectivity:Detecting barriers and quantifying restoration benefits[ J]. Plos One,2012,7 (12): e52604,Doi:

10. 1371 / journal. pone. 0052604.

[22] McRae B H, Shah V B, Mohapatra T K. 2013. Circuitscape

4 User Guide. The Nature Conservancy. http: / / www. circuitscape. org. 2014 - 03 - 28.

第18页

2024 年第 06 期

总第 312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6·2024

Vol·312

政和县锦屏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李小晓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人们不再满足单一的景区和景点游览,而是更注重旅游的多元体验感。 历史文化名村拥有众

多自然资源,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其旅游发展引起公众广泛关注。 为此,以政和县岭腰乡锦屏村为实例,分析锦屏

村概况,从旅游发展角度分析锦屏村的优势及劣势,提出旅游发展原则,研判发展定位、策划旅游产品及串联旅游线路

等多方面内容,旨在探讨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发展策略,为同类型村庄旅游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村;锦屏村;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6 - 0007 - 04

Research on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Jinping Village in Zhenghe County

LI Xiaoxiao

(Fuzhou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Fuzhou 350108)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eople are no longer satisfied with only visiting scenic spots or attractions, bu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versified tourism experienc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with numerous natural resources and

unique cultural memories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In this regard, taking Jinping Village of Lingyao Township, Zhenghe Coun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fil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is vill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positioning, designs the tourism products, and plans the

tourism routes.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and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of the same type.

Keyword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Jinping village; Tourism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李小晓(1991. 02— ),女,高级工程师。

E-mail:360694716@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2 - 25

0 引言

历史文化名村是传统文化的明珠,是人类文化遗

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与科学合理的旅游开

发,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1]

。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

已涉及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改造、开发及对策,旅游

地居民感知,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形象,旅游规划、空

间分析、开发及运营机制和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等,但

历史文化名村的有效保护路径较少提及[2]

。 本文聚

焦如何围绕历史文化名村文化遗产特色资源与锦屏

村山地村落的地域特色,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

发展的核心问题,探索锦屏村的旅游发展策略。

1 锦屏村概况

锦屏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岭腰乡,原名遂

应场,又称“翡翠锦屏” 景区。 村域面积 26. 93 km

2

,

地处闽浙两省三县(周宁、寿宁、庆元)的交界岭腰乡

境内,距离政和县城约 40 km、岭腰乡约 15 km;东与

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接壤,西与外屯乡相连,南与澄

源乡毗邻,北至岭腰乡前溪村、浙江交界,省道(国防

战备路)穿境而过(图 1),边界区位特征明显。 其贸

易历史悠久,素有“旱地码头”之称,是闽北对外交通

联动的重要门户。 锦屏村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素有

小九寨沟的美称,于 2018 年被评为“国家 AAA 级旅

游景区”,2019 年被批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

村”,是闽北地区历史文化名村中的璀璨明珠。

图 1 锦屏村研究范围图

2 锦屏村旅游发展优势与劣势分析

2. 1 发展优势分析

2. 1. 1 交通区位优势

锦屏村区位优势明显(图 2)。 依托乡道串联岭

第19页

· 8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腰乡各村落,位于三县两省交界处,距离浙江省丽水

市庆元县龙井面村近 2. 5 km(约 10 min 车程)。 相较

于其他村落,外省游客可进入性更高,独特的区位条

件,带给锦屏村庞大的客源市场。

图 2 锦屏村区位分析图

2. 1. 2 自然资源丰富

锦屏自然资源类型丰富(图 3),拥有 48 个资源

单体,涵盖 11 个亚类、19 个基本类型,可概括为“水、

树、茶、洞、厝”。 其中,水域景观、地文景观等资源品

级较高。

(1)水资源

水资源是锦屏村重要资源,水质与武夷山桐木关

相似。 村内主要有两处水源,其一是乐溪,发源于浙

江省丽水市,自北南向流入村内;其二是发源于村内

西南侧南屏山脉一带的万亩原始森林瀑布群,依据地

势形成:虎头漈瀑布 - 天门漈瀑布 - 三叠浪瀑布群,

景色壮观神秘。

(2)奇树资源

锦屏村奇树众多,有华东六省最高千年杉木王

(高达 49. 5 m,主干胸围 4. 9 m),也有树龄八百年的

柳杉(高约 22 m,树围 3. 5 m),与寻常柳杉不同。 此

树从离地面 1. 1 m 处开始分枝,树枝盘根错节,长出

二百余枝长达 10 m 以上的榕树型枝干,树枝与地面

平行伸张,犹如“千手观音”。

(3)茶资源

锦屏村是政和功夫红茶发源地和白茶贡眉的主

要产区,村内现存二株四百多年仙岩茶王,是最古老

的茶树王之一。 据《政和茶志》 记载,宋、元、明时期

锦屏村所产为贡茶,茶区均在皇家北苑御茶园范围之

内。 锦屏村的茶叶,清末明初时就远销欧洲,享誉海

内外。

(4)银矿资源

锦屏村原名遂应场,拥有丰富的银矿资源。 古银

矿洞分布于锦屏村东北的山谷间,范围约 3 km

2

;银矿

采掘始于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封闭于正德十

六年(1521 年)。 宋隆兴二年(1164 年),在银矿设立

坑冶转运司,由官府督办开采白银,到明永乐年间

(1403 - 1424 年),银矿采掘前后持续 359 年之久,至

今当地还流传着“三千买卖客经商致富,八万打银工

采矿兴乡”的民谚,可见当时的繁荣景象。 银矿洞约

有数百出,洞中巷道纵横交错,洞洞相通。 目前,遂应

场是闽北地区面积最大的银矿洞遗址,包括风车磨

石、冶炼场、渣场及生活区等遗址,于 2018 年公布为

“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 3 锦屏村旅游资源分布图

2. 1. 3 文化遗产优越

锦屏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主要有传统商贸

文化、传统建筑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

(1)传统商贸文化

村内保存制茶古屋和清代古茶楼、各式各样的制

茶工具与古代茶叶贸易的凭证,逐一证明了锦屏悠久

和深厚的传统商贸文化。 曾有 13 家茶行争奇斗艳,

享誉八闽并远销欧美等国家,至今保存的万先春茶

行,1926 年在福州以英文发布的注册商标声明(即所

谓《打假声明》)相关留存,表明遂应场已建厂 100 多

年,生产仙岩工夫红茶,而锦屏村早在清朝道光六年

(1826 年)之前就已经有了茶行建厂加工销售茶叶。

同时,采矿业发展也促进了当地贸易的发展,茶叶、商

业、服务业及各类作坊应运而生。

(2)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是技术、社会、人文、宗教、哲学等学科

发展的历史化石,“任何一种建筑形式都必然会收到

社会形态、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的影响,是

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

[3]

锦屏村有数幢完整明清古建筑、古廊桥等,历史上共

有 8 座廊桥:上场会春桥、通驷桥、聚宝桥、凌清桥,下

场万石桥、德政桥、四房桥、村头廊桥。 这些传统建筑

承载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也是发展旅游的文化

载体。

(3)红色革命文化

锦屏村是革命老基点村,村内红色文化浓郁,夏

常茂与夏昌传这两位是政和革命老区根据地的建设

者,他们曾参加叶飞部队又参加“二运军”部队,认真

第20页

2024 年 06 期 总第 312 期 李小晓·政和县锦屏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 9 ·

执行战备任务,积极支援地方建设,解救松溪、隆宫、

政和等地的穷苦百姓,后因革命而牺牲。 其红色文化

一直流传至今。

2. 2 旅游发展劣势分析

(1)旅游开发处于初期

锦屏村产业主要以茶叶、吊瓜子、番薯等农业为主

的第一产业,其中茶叶为支柱产业,但结构单一规模小且

季节性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高。 由于薄弱的经济基

础,村内对于旅游的发展意识低,导致有资源难利用、有

基础难发展、有文化难传承等问题,因此旅游发展也处于

初期阶段,缺乏专业的旅游规划支撑。

(2)老龄化严重与用地资源紧缺

锦屏村下辖7 个自然村,总人口 2086 人,老龄化、劳

动力外流现场较为严重,缺乏年轻人的人支撑,旅游的开

发与建设主要依靠政府行为。 由于锦屏村是中国历史文

化名村,相对于发展可能更注重保护,依据上位规划对于

用地的划定,村内可建设用地较少,用地资源紧缺也可能

会造成后续旅游发展困难的局面。

(3)旅游整体产品种类偏少

村内旅游资源丰富且突出,景点通常以单个景点

的形式提升,未能形成成熟的旅游产品体系。 因此,

游客来此基本也观光游览,体验类的旅游产品基本没

有,虽然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游客也无法体验古银

铜文化和功夫红茶文化,未能成型拳头产品,除此之

外,旅游线路的整体性、联动性弱[4]

3 锦屏村旅游发展原则

3. 1 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

发展旅游产业是历史文化村名村保护与传承的

重要途径,有助于锦屏村文化继承、传播和弘扬。 但

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一是可能导致自然历史文化名村

过度商业化、同质化,与其保护为主的原则有所冲突;

二是可能对村内的自然资源和历史建筑、文化遗产带

来破坏。 因此,锦屏村的旅游开发要遵循保护与发展

开发并重原则,植入生态、绿色、协调旅游产品,才能

走向可持续发展。

3. 2 注重文旅融合原则

锦屏村虽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未能充

分挖掘、传播转换成文化产业,同时旅游发展缺乏顶

层设计,核心旅游产品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线

路不合理等问题,难以实现文化和旅游真正融合。 后

续发展,将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价值,形成文旅产品,

实现文旅融合。

3. 3 强调差异化发展原则

锦屏村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与周边地区存在同质

性,优势不突出。 在今后的旅游发展、旅游产品策划

等方面应强调差异化发展,发挥本村特色,提出符合

自身的发展定位,形成差异性旅游产品,避免造成同

质化及恶性竞争现象。

4 锦屏村旅游发展定位及发展策略

锦屏村的旅游发展定位及策略,符合国家的相关

法规规定与标准及上位规划要求。 旅游发展如何将

自然资源与文化内涵相融合,正确研判发展定位,提

高锦屏村旅游核心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优化

旅游线路等,是锦屏村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

4. 1 研判发展定位

当前,历史文化名村主要通过文旅发展带动乡村

振兴,但常套用模式化复制,缺少文旅融合的有效表

达。 本文依据实际及资源优势,研判锦屏村发展定

位:“以锦屏村的自然资源与文化内涵为基石,通过水

脉联动,以水为脉,联动村域及其周边区域;以水聚

魂,挖掘水文化,提升锦屏魅力值;以水兴旅,做活旅

游经济,培育文旅新业态,形成集‘旅游观光、文旅体

验、休闲康养’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和旅游村”。

4. 2 空间布局策略

锦屏村以乐溪为主轴,辐射带动村域整体发展,形

成“一轴、两核、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布局。 释意如下:

(1)一轴:以乐溪为主要发展轴,带动锦屏村沿

溪两岸发展;

(2)服务核:以长垅村为核心,形成以游客服务

中心、游客咨询为主的服务核心;

(3)中心核:以锦屏村村部为主,形成聚人气的

中心发展核,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4)多节点:依据资源,形成“千手观音柳节点、

古银洞节点、瀑布及原始森林节点、茶盐古道及古隘

口节点”等重要旅游发展节点。

4. 3 产品打造策略

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如何发展,其成功之处,一方

面在于乡村旅游与大城市的都市生活形成互补,另一

方面在于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5]

。 锦屏村旅游产品

策划以游客为导向,以高速、高铁为主导线路,紧抓浙

江、福建两省的客源市场;突出地域特色,打造精品旅

游项目,树立鲜明的文化个性形象;以保护为前提,给

未来发展留有空间。

锦屏村文旅产品策划依托“水、茶、洞”三大优势

资源,策划极具特色的“闽越第一水精彩体验” “中国

政和白茶完美体验” “中国最神秘矿洞体验” 三大主

题文旅产品,以“主题产品 + 充实产品”的发展模式,

形成旅游产品体系。

(1)闽越第一水精彩体验

其一,依托乐溪策划“水系列观光 + 体验产品”,

利用乐溪水道天然的曲湾及跌水地势,整理乐溪河

道,策划竹排漂流作为“水系列” 的龙头产品。 游客

乘着竹排,一边欣赏两岸风景一边听船夫讲述锦屏故

第21页

·1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事。 策划亲子戏水、3D 水幕秀、溪野露营、水岸夜光

步道、千手观音柳等充实产品。 其二是原始森林及三

叠瀑布群,策划原始森林“最纯净水体验”、溯溪、户

外探险等旅游产品,利用天然的瀑布、翡翠形浴池等,

策划网红打卡点。

(2)中国政和白茶完美体验

发挥锦屏茶资源,结合现有茶山,将白茶“品、采、

制、藏”等体验植入旅游全过程。 游客到达游客服务中

心,便可免费品尝锦屏白茶,策划茶园掠影、亲子采茶

等充实产品;提升清代茶楼至 VIP 白茶品茗楼(图 4);

将现有较大型茶叶工厂提升至观光工厂,可让游客从认

领、采摘、制作等方式,由浅入深体验白茶的“初尝 -二识

-制茶 -藏香”等完美体验;以此步步推进,塑造锦屏茶

产业核心价值,打响茶文化品牌,形成茶旅经济链。

图 4 清代茶楼品茗效果图

(3)中国最神秘矿洞体验

古银矿洞现状已有灯光装饰,将其改造提升,打

造最神秘矿洞的主题体验。 借鉴其他地区成功案例,

植入沉浸式、体验类旅游产品,通过“揭秘(策划矿洞

剧本杀) - 探秘(策划古银洞探险) - 解密(策划古银

洞寻宝)”三步骤,体验神秘古银矿洞。

4. 4 旅游线路策略

旅游线路是为了使游客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

大的观光体验,通过线路,串联若干旅游景点,形成较

为合理的推荐路线。 依托旅游项目策划,研究形成一

日游经典线路、多日游精华线路,满足周边、浙江等游

客对锦屏村的体验需求。

(1)一日游经典线路:以锦屏村周边及政和县为

主要市场,体验“闽越第一水、中国政和白茶”两大龙

头项目的产品体验为主,包括 3D 水幕秀、原始森林探

险体验产品。

(2)多日游精华线路:以南平市、浙江省为主要

市场,在锦屏体验微度假,体验中国政和白茶、闽越第

一水、古银矿洞三大龙头项目,同时串联茶盐古道、燕

子岩、仙封洞等旅游资源与充实产品。

4. 5 旅游营销策略

旅游发展应注重旅游营销创新。 旅游营销是最

快打开旅游目的地知名度的途径之一,通过“两微一

快一抖一站”等网络平台,邀请网红博主,尤其是网红

“大 V”来锦屏打卡,拍摄不同视角下锦屏村旅游形

象;开展云直播,充分展示锦屏村独特的自然山水与

文化遗址,实时转播锦屏的文化性活动,增加线上潜

在游客挖掘,包括茶叶采摘、农事体验。 将锦屏茶叶、

农副产品、文创产品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进行辅助

销售,拉动村财收入。

4. 6 实施保障策略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中,明确旅游

业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形态和基本载体。 优化

旅游休闲业态空间布局,对推动旅游型城市规划建设

和乡村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

践意见。 锦屏村经济发展遵循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

划等上位规划要求,将旅游业作为锦屏村发展的主要

产业,加强土地扶持力度。 同时重点引进旅游管理人

才、专业的旅游运营团队,对于村内盈利的产业可以

先行引入管理、运营团队。

5 结论

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发展,既要认清现状存在问

题,也要因地制宜。 上百年的传统村落是村民的集体

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场所,旅游产品的策划,既要

保护好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化遗址,更要注重传承

文化[6]

。 本文以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发展策略为主

要研究方向,得出锦屏村拥有强势旅游资源,缺面临

着老龄化及衰落的事实。 未来发展,应确定以旅游业

为主体,通过文旅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振兴本村

经济都有着积极作用。 虽然锦屏村已是中国历史文

化名村及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但未来发展还任重道

远,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与努力,以实现锦屏村文化保

护与旅游协同稳步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王景新,朱强,余国静,等. 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

与持续发展[ 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2016,16(05):77 - 86.

[2] 肖佑兴. 广州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以国家历史文化

名村大岭村为例[J]. 城市观察,2010(02):174 - 182.

[3] 苏娟娟,郭伟锋. 武夷山下梅古村落的文脉传承与利

用———基于旅游化生存视角[ J]. 武夷学院学报,2018,

37(05):11 - 16.

[4] 荣玥芳,吕虎臣. 基于锚固—层积理论的长城文化带沿

线传统村落规划设计研究———以北京令公村为例[ J].

小城镇建设,2023,41(06):5 - 13.

[5] 何礼平,杨云芳,郑健民. 建筑文化的形态特征及发展状

况 [J]. 浙江林学院报,2000,17(1):95 - 99.

[6] 骆高远.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

社,2009:120 - 121.

第22页

2024 年第 06 期

总第 312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6·2024

Vol·312

厦门市健康步道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史志法

(厦门市国土空间和交通研究中心(厦门规划展览馆) 福建厦门 361000)

摘 要:以 2023 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奖项目厦门健康步道系统为例,多层次分析步道设计理念与手法如何对健

康起到促进作用。 以步行需求作为规划设计的出发点,营造空间系统、城市符号,提升使用者的归属感,促进社会健

康;从步道体系构建、交通系统联通、公共空间营建、步行景观设计、服务设施布局等方面,对步行环境进行规划设计,

提升环境健康以及使用者的身心健康。 研究结果表明,步行需求的满足,能有效带动环境健康、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

的正向循环。 厦门市健康步道系统的规划与建设,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而且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

发展,成为城市的一张新名片。 厦门市健康步道的建设实践,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 市级健康步道系统;健康;步行需求;步行环境;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6 - 0011 - 07

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Xiamen Health Trail System

SHI Zhifa

(Xiamen Land Space and Transport Research Centre(Xiame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Xiamen 361000)

Abstract:Takes Xiamen health trail(China Habitat Environment Aword 2023)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how the design concept and methods of the walk can promote health at multiple levels. Take walking demand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planning and design,create spatial system and urban symbol,enhance user's sense of belonging,and promote social health;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is planned and designed from

the aspects of trail system construction,traffic system connection,public space construction,walking landscape design,service facility layout,etc. ,so a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users. The satisfaction of walking demand drives

the positive circulation of environmental health,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health.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meeting the

demand for walking can effectively drive a positive cycl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and social health.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Xiamen's health trail system not only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residents,but also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 industry,becoming a new business card of the city.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Xiamen's

health trail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other cities.

Keywords:Municipal health trail system; Health; Walking demand; Walking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基金项目:厦门市市政园林局 2020 年健康步道系列课题(2020 - 021,

2020 - 035)。

作者简介:史志法(1982—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15343040@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9 - 27

0 引言

健康环境建设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基础,

许多城市已如火如荼地开展城市绿道、休闲步道、慢

跑道等设施的建设,厦门也在原有绿道与慢行系统规

划建设基础上,融合了城市慢行系统与健身步道系统

两个体系。 在人口密集区域周边,依托山、海、溪流等

资源,打造一系列线性步行空间,旨在为人们提供健

康休闲、亲近自然的场所,实现通山连海的愿景。 这

些步行空间不仅充分展现了山、水、城的自然之美,还

紧密贴合市民的健康休闲需求,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健

康步道系统。

针对健康步道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关注于小范

围的步道规划设计,或是步道系统单一方面的设计研

究。 如俄沂彤、刘丽丽以西安灞河右岸建成绿道为研

究对象,探讨促进公众健康的绿道景观营建策略[1]

;

韩列松、余军等人以重庆渝中半岛为例,对其步行系

统规划设计展开分析[2]

;谭少华、陈璐瑶、杨春对绿道

的环境特征及居民使用强度进行定量分析,从健康视

角探讨绿道环境对居民使用强度的影响[3]

。 但目前,

对城市级的健康步道研究尚未形成体系。 城市级健

康步道系统的建构,涉及全市景观资源、旅游资源、交

通资源等的整合开发。 相较于局部区域的步道规划

设计、步道系统的单方面设计研究,城市级健康步道

系统更注重宏观性、系统性、协调性。 因此,城市级健

康步道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23页

·1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厦门市健康步道是城市级的健康步道系统,系统骨

架已基本成型。 该系统以融合“城市美”与“自然美”为

核心理念,将厦门市的旅游资源、景观资源等巧妙地有效

整合,打造出一个连贯而和谐的步行环境。 此市级健康

步道系统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便捷易达的健身

休闲场所,更成为展示厦门城市魅力的新名片。 所以,本

文将以厦门市健康步道系统规划为例,深入剖析市级健

康步道系统的规划设计理念与实践,以期为其他城市级

健康步道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1 市级健康步道系统的建构

1. 1 健康的内涵

对于健康的定义,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只注重个

体的健康,实际上,健康的内涵已经随着社会文明的

发展不断地丰富。 20 世纪初,健康由“生理健康” 拓

展为二维的“生理、心理健康”;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世界卫生组织逐渐将二维内涵发展为三维、四

维。 四维的健康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心灵健康、心

理健康、社会健康”。 20 世纪 90 年代后,环境对健康

的影响愈发受到关注,因此,环境健康逐渐纳入健康

内涵,成为第五维度,世界卫生组织也分别在 1994 年

明确提出健康城市定义,1996 年提出健康城市十项

标准。 总体而言,健康包括了环境健康、身心健康、社

会健康,各个维度互相影响[4]

。 环境行为学认为人能

够基于自身需求,积极主动地改善周围环境,健康需

求促进人进行健康行为,健康行为需要健康空间,人

的健康步行需求可以推动环境的优化,进而形成良性

循环,实现人、环境和社会的共同健康[5]

1. 2 健康步道建构逻辑

健康步道的设计与建设,旨在构建环境健康,为市

民的身心健康奠定坚实基础,进而推动社会健康的全面

发展。 环境健康不仅包括健康的物质空间,还包括健康

的社会环境。 简而言之,步道的环境健康应反映在社会

环境和步行环境两个层面。 步行环境的健康与否,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满足人们的步行需求。

健康步道对社会环境的提升,主要从提升社会支

持性、社会归属感出发。 社会支持理论指出,个体与

个体所在的社会接触,有助于保持个体身份认同,并

获得情感支持。 场所依恋理论认为,个体或群体与其

生活的社会或物理景观之间产生的积极联系,通过感

情、认知和行为心理过程来表达[6]

。 也即双向的人地

关系,包括个体对场所的情感依恋以及场所对个人或

群体需求的回应程度。 场所依恋可通过增强个体对

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景观的社会健康回复效

益,减少社会隔离与冲突来实现[7]

步行环境作为公共空间环境的基本要素,其促进

步行活动发生的主要支持因素,为“安全性、易达性、

归属性、平等性、舒适性以及愉悦性”。 步行环境的规

划设计,应满足人们的步行需求。 安全性作为最基本

要素保障行人的人身安全,归属性满足行人对文化环

境的认同感,平等性扩展步行及健身的人群类型,易

达性及舒适性则增大人们步行出行概率,最终以愉悦

性要素实现步行者的健康反馈,如表 1 所示。

表 1 健康促进下步行环境支持因素内涵、作用[8]

支持因素 内涵 作用表现

安全性

使用步道时不受环境威

胁,无机动车闯入

无危险要素

易达性 便捷快速地出入

构建通畅的步行网络及换

乘系统

归属性

建立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内

在联系

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实现自

我需求

平等性

实现社会公平,满足各类

人群需求

为行动不便人群创造有效

的活动条件

舒适性

设置符合人体尺度的步行

设施

有遮荫场所,设施尺度适宜

愉悦性

营造的步行环境让人身心

愉悦

环境品质高,满足性强

1. 3 市级健康步道系统的建构

健康步道的步行环境,通过构建融入地域特色的

步道体系,联通市域交通的系统组织,支持各类人群

的公共空间,丰富感官体验的步行景观,布局健康支

持的服务设施,提升步行环境的归属性、易达性、平等

性、舒适性、愉悦性以及安全性。 通过提供交往场所

的空间系统、打造城市符号的全新载体营建健康的社

会环境,达到提升社会支持性、社会归属感的效果。

健康的社会环境与步行环境满足了人们的步行需求,

促进使用者身心健康的改善;人群的身心健康为社会

健康带来正面影响;社会健康的提升又持续推动着步

道社会环境的优化,形成健康的正向循环,如图 1

所示。

图 1 健康步道系统设计框架

第24页

2024 年 06 期 总第 312 期 史志法·厦门市健康步道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13·

2 面向步行需求的厦门市健康步道系统规划

2. 1 厦门健康步道系统规划建设与运营概况

厦门是一座“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山海相连”的

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慢行环境。 但由于

地形以滨海平原、台地和丘陵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

南倾斜,地势地貌构成类型多样,使得城市绿道与慢

行系统连通性、舒适性等受到较大限制。 如何在城市

快速发展的同时,让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拥有更

多绿色休闲空间;如何在旅游资源如此丰富的城市,

让游客移步异景,舒适登高;如何提高城市宜居度,进

一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是新时代提

升城市慢行品质的重要问题。 为此,厦门总结已建成

绿道系统和城市慢行系统(图 2),充分借鉴新加坡森

林步道、香港太平山步道、福州福道等诸多国内外步

道成功建设经验,立足自身“山、海、城” 相融共生的

城市特质,依托卓越的自然景观资源,将生态发展和

民生改善有机融合,展现山、林、海、湖的生态资源优

势,打造具有厦门特色的绿色低碳与自然融合的城市

“健康步道”

[9 - 10]

图 2 健康步道林海线万石苍海节点

2. 1. 1 规划方案概况

厦门市健康步道系统依托山、海、溪流等自然资

源,在人口密集区域,串接居住、商业、办公、公园

等,为人们提供健康休闲、亲近自然、通山连海的高

品质线性步行空间,实现了山海城深度融合。 步道

体系构建注重贴近人口密集区,依山傍水选线,通过

打造绿廊和节点,形成通山连海、便民易达的带状公

园。 同时高标准配套无障碍设施,面向全年龄段人

群提供包容性服务;体现城市元素和符号,展现厦门

城景相依之美。

围绕厦门市山、海、湾、生态走廊构建健康步道结

构,在全市构建 “一环一带多走廊”健康步道系统,本

岛构建“一环三水两横两纵”,“一环” 为滨海环岛步

道,“一带”为岛外滨海步道,“多走廊”为山海步道、

岛外九大溪流溪畔步道等;“三水” 为筼筜湖、五缘

湾、湖边水库滨水步道,“两横” 为市山海健康步道、

万石山步道,“两纵”为狐尾山 - 文曾路步道、南北 -

林海线。 主要类型包括滨海步道、山海步道和溪畔步

道,滨海步道为依托海岸资源,对接山海步道、溪畔步

道,连接景点等,供市民亲水休闲和游客游览观光为

主的可达性高的线性步行空间;山海步道为依托山体

资源,衔接海岸,实现通山连海的网络性,方便市民和

游客山海体验切换的休闲、游憩、健身等的可达性高

的线性步行空间;溪畔步道为依托溪流、连通岛外外

围山脉与海岸,实现通山连海的网络性,供市民亲水

休闲的可达性高的线性步行空间。

2. 1. 2 系统规划建设

截止目前,厦门已建成健康步道主线 296 km,合

计支线总里程346 km。 规划网络布局合理,项目策划

各具特色。

(1)云海线、林海线等在林中若隐若现、在城市

丛林中蜿蜒回转,入林、赏花、观海,厦门美景尽收眼

底,林中穿梭心旷神怡。

(2)环岛滨海步道、滨海浪漫线,碧海汪洋触手

可及。 杏林湾段,风从海上来,人在水中行;下潭尾

段,脚下是波涛阵阵的海浪,头上是万里无云的晴空;

让人眼有星辰大海,心如繁花似锦。

(3)埭头溪、过芸溪等溪畔步道,从山到海,水清

岸绿、流水潺潺,清风扑面。

2. 1. 3 运营效果概况

目前,厦门健康步道建设项目获 2023 年住建部

“人居环境奖” ,于 2021 年纳入全国无障碍环境建

设成果展示应用推广成果目录。 充满活力的城市景

观与宁静的自然风景无缝衔接,打造与自然融为一

体的山水步行通廊,并将无障碍设施融入项目,使各

类人群皆可通过步道达到通勤出行、休闲健身目的,

构建了安全舒适、低碳环保的慢行系统,形成串联山

水、景点、商圈的城市慢行示范区。 其作为完善城市

绿色公共交通的重要环节,缓解了中心城区交通拥

堵,间接达到低碳环保的功能,成为倡导低碳环保的

绿色出行新时尚,也为国内同类型的城市慢行系统

项目树立了方向和标杆。

2. 2 厦门健康步道社会环境支持

厦门健康步道系统的规划建设工作纳入 2019 年召

开的全市健康大会工作部署,同步融合了绿色低碳慢行

系统建设、体育健身设施提质升级,提供了高品质生态旅

游产品,具有非常强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支持。

第25页

·1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2. 2. 1 提供交往场所的空间系统

提升社会支持性是促进社会健康的重要途径。

厦门健康步道营建多层次的空间系统,为市民提供了

多样化的交往场所。 盘山望海的步行空间作为步道

系统的骨架,沿途景色各异、设施齐全;在线性骨架的

基础上,结合周边环境,分散设置多个节点空间并进

行景观设计,且设置爱心驿站、便利店、咖啡馆等;步

道系统的路线规划串联众多的城市公园与景点,将大

型的面域休闲场所融入整个步道系统,形成流动的、

联动的场所体系。 通过“点 - 线 - 面”的多层级规划

设计,为市民的休闲交往营造了具有舒适性、安全性、

便利性的场所空间,并且通过资源的“化零为整”,提

高了整个城市游憩场所的整体性、流动性与联动性。

(1)充分考虑人群出行需求,构建功能齐全的游

憩服务设施。 从人群出行需求出发,在步道沿线设置

满足休憩、健身、卫生、餐饮、安全等多方面需求的设

施与站点。 结合步道节点、沿线景观等,每隔 200 m

~ 500 m 设置休息座椅,每隔 500 m ~ 1000 m 设置休

息平台。 公共厕所结合休憩点及场地条件设置,间距

在 500 m ~ 800 m 之间;售卖点及直饮水设施结合休

憩健身设施布置,间隔以 500 m ~ 1000 m 为宜;喷雾

降温设施结合步道实际需求设置;防火休息室结合休

息平台设置,间隔以 5 km 以上为宜。 同时,集约管理

设施、商业设施、游憩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环境卫生

设施、智能化设施等综合设置驿站,大型驿站间距在

2 km ~ 5 km 范围,小型驿站在 0. 5 km ~ 1 km 范围。

(2)结合各类人群活动需求,丰富公共空间类

型。 从人群的年龄、性别、活动类型出发,健康步道沿

线设有儿童公园、科普基地、体育场地、夜跑公园等,

为儿童活动、亲子活动、市民健身等提供了多样化空

间,提高步道沿线的活动丰富度。 例如,滨海浪漫线

沿线设有多个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的美峰体育公

园,拥有不同年龄段活动区的儿童乐园,兼具科普休

闲性质的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等。

2. 2. 2 打造城市符号的全新载体

扩大健康步道作为城市全新的符号意义,构建双

向人地关系,增强使用者社会归属感,主要从以下两

方面着手:

(1)扩大影响,树立城市符号

一方面,结合城市特征、地理环境塑造热门景观

节点,形成节点触媒,以点带面。 如万石苍海节点,地

处东坪山南麓上李水库南岸,四周山峦环抱,与厦门

植物园相邻,设置四层螺旋景观塔串联步道与上李水

库公园,形成 360°观景平台。 同时,周边蓝绿景观衬

托出景观塔的造型独特,观景之处也成为一景。 另一

方面,通过文旅融合,提高健康步道的知名度与影响

力。 在常规宣传基础上,不定期推出系列步道元素文

创产品,并结合场地优势与特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如厦门国际时装周、自然音乐会等等。 优美的步道环

境塑造,使得健康步道得以利用厦门影视业发展优

势,成为影视剧中常用取景地,使厦门健康步道在全

国的知名度大幅提升,成为城市新名片。

(2)公众参与,增强人地关系

拓宽公众参与途径,通过举办各项活动,增进人

地互动。 ①举办赛事活动,激活步道运动功能,同时

拓展宣传范围。 在健康步道滨海浪漫线上举行马拉

松比赛,已成为厦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23 年,厦

门环东半程马拉松赛,共有来自 30 个国家和地区约

1. 9 万名跑者参加(图 3)。 ②组织各类亲子活动,建

立家庭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 如利用步道服务点

开展家庭市集、生活小课堂、健康步道相关文创 DIY

活动等,不仅丰富步道功能,并且增进家庭内、不同家

庭之间的情感联系,增进人群与城市空间的情感联

系。 ③开展志愿活动,鼓励市民直接参与城市空间的

建设与维护。 如开展景区手绘、环境维护、文明督导

等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市民由使用者转换为建设者、

维护者、宣传者等角色,达到城市环境“共建共享”的

效果。 上述活动均促进人地互动,深化了人对地的情

感,提升了社会归属感。

图 3 滨海浪漫线举办的马拉松赛事

2. 2. 3 布局健康支持的服务系统

“小步道”走出“大健康” ,“健康步道” 亦是“健

身之道” 。 健康步道作为高品质慢行系统,并作为

重要的民生工程,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高品质的慢

行锻炼、游憩场所,满足市民及游客休闲(或旅游) 、

健身及体育竞技需求。 为适应健康步道系统体系较

大、步行距离长、客流量多、景观节点丰富等特点,合

理地布局基本服务设施,能够更好地支撑健康的步

行环境。

(1)无障碍设施

在通行需求方面,步道严格遵循“以人为本” 的

原则,设计及实施充分考虑行走和漫步的舒适性、便

捷性、安全性,满足老人、小孩、残障等各类人群的漫

步出行需求。 步道全线合理控制纵坡,并在高差较大

第26页

2024 年 06 期 总第 312 期 史志法·厦门市健康步道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15·

处设置无障碍垂直电梯,实现“主线全线无台阶、无障

碍通行”。 厦门滨海地势基本为“零高差”,溪畔资源

从山到海范围地势整体平坦,可以满足婴儿车、残障

车等无障碍通行。 步道高位观景需求与山下高层建

筑遮挡、山体上下衔接步道坡度控制,及山体地势起

伏与步道坡度控制的矛盾,成为重点问题。 健康步道

高度控制以适当高于山脚下大部分建筑物高度为主,

并满足主要景点风貌观景要求;坡度上,提出分段缓

坡,垂直交通转换原则控制,一般以不大于 2. 5% 为

宜, 最 大 不 宜 超 过 5% , 条 件 困 难 时, 不 得 超 过

8. 33% 。 其 标 准 高 于 相 关 规 范 无 障 碍 最 大 坡 度

12. 5% 要求,如图 4 ~ 图 5 所示。

图 4 满足残障人士、儿童等各类人群出行需求

图 5 无障碍电梯 & 螺旋塔坡道 &Z 型坡道无障碍实例

(2)标识设施

步道标识共设有引导标识、解说标识、指示标识、

命名标识、警示标识等五类,并注重科学布局、统筹设

置,提供连续、有效、充足的信息服务。 通常根据步行

环境及周边区域特点进行统一设计后布置,形成网络

系统,便于引导步行路线。 标识内容清晰、简洁,兼顾

对不同步道使用者的指引,如图 6 所示。

图 6 标识设施实例

(3)安全设施

为了保障市民游客使用步道期间的安全与健康,

步道在环境条件和配套设施的安全性方面作了充足的

考虑。一是安全的环境设施设计。 步道边缘临空时均

设置阻挡或防护设施,临空高度大于 1. 0 m 时,设置护

栏高度不小于 1. 2 m;隐蔽或转折区域设置电子监控设

备;步道与机动车道相衔接的区域设置阻车挡。 二是

较为全面的安全配套设施。 步道沿线设有治安消防

点、医疗急救点、爱心驿站、一键报警设施、AED 设施

等,设施规模与步道容量相适应,设施建设同时符合无

障碍设计要求,并结合健康理念设施设备综合布置。

2. 3 厦门健康步道环境规划

2. 3. 1 融入地域特色的步道体系

作为全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厦门具有独特的

山海景观与人文景观。 健康步道宛如一条城市绿带,

将“城市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漫步在步道上,可

以“穿林海、登高峰、赏湖景、瞰海天”,步移景异。

(1)融入自然景观

厦门作为一座亚热带滨海城市,山海兼备,生态

环境良好,具有优越的绿蓝空间基底。 国内外研究表

明,城市的蓝绿空间通过降低环境危害暴露、提高心

理恢复能力、促进健康行为活动、提升满意度、社会支

持、社会凝聚力等路径,能积极促进人们的心理健

康[8]

。 健康步道优先利用体现自然肌理的开放空间

边缘,包括水系边缘等,作为选线的依托,尽可能串联

城市公园、自然山体、水体等观赏景观价值较高、具备

生物多样性的区域,接山连海,将自然之美与步道系

统融为一体,如图 7 所示。

图 7 步道与自然景观相融

(2)融入人文景观

在步道体系的规划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通过串

联厦门的名胜古迹、特色文化景点等,以及在节点设

计上使用地域文化元素等,提升市民游客对文化环境

的认同感,以满足归属性步行需求。 例如,铁路文化

公园利用废弃铁路改造为步行道,并以枕木、闽南红

砖等为装饰材料,将铁路、火车融入沿线景观,如图 8

(a)所示;盼归塔设点于厦门岛南海岸,对望金门,整

体造型设计选取船杆元素,并用 9 根悬挂索与桥塔相

连、2 根缆风稳定索寓意“九二共识”,盼游子早日回

归,如图 8(b)所示。

(a)铁路文化公园 (b)盼归塔

图 8 铁路文化公园和盼归塔文化景观实景

第27页

·1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2. 3. 2 一体化交通系统组织

厦门健康步道作为长线性的城市高品质慢行步

道,串联沿线山林、水系、公园景点、社区、商圈,并无

缝衔接 BRT、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系统,成为出行的

重要补充方式(图 9)。 在步道路线规划时,主动衔接

火车站、公交站点、轨道站点、港口码头等公共交通枢

纽和大型停车设施,并且提高出入口密度,在站前广

场、公交站点等人流集散地设置步道出入口,提高步

道的可达性。 如蔡塘站为地铁和 BRT 的换乘站,人

流量大,交通便捷,因此步道在此站设置了出入口,并

结合周边的水库作路线设计。

图 9 健康步道与轨道、BRT 交通系统路的互联互通

(1)与 BRT、轨道、公交的衔接设计

厦门 BRT 系统拥有独立路权,并且厦门岛内 BRT

以高架廊道为主。 因此,BRT 进出站天桥可直接与步

道联通,部分 BRT 段与空中自行车道相邻;步道体系

在联通 BRT 的同时,也与自行车道融合,形成复合绿

色出行线路。 步道与轨道站点、公交站点的联系,一

般采用人行引桥、自行车引桥等装置,步道沿线的景

区通过增设景区旅游巴士,加强步道与景区及其公交

首末站的衔接,如图 10(a)所示。

(a)健康步道与 BRT 站点衔接关系 (b)健康步道与自行车道衔接关系

图 10 健康步道步道与 BRT 站点和自行车道衔接实例

(2)与非机动车系统的衔接设计

步道出入口周边 500 m 范围设置有专用自行车

道,步道出入口 50 m 范围内,根据需求设置相应规模

的非机动车停车场,并结合现场条件,尽可能通过专

用自行车道与其衔接(图 10( b))。 在步道沿线规划

自行车停车区时,采取多层级布局方式,一级停车区

主要结合轨道与 BRT 换乘站点等重要人流集散点进

行布置,二级停车区主要结合步道主要出入口或重要

景观节点以及 BRT 站点进行布置,三级停车区作为

一级与二级停车区的补充,主要结合步道其余出入口

布置,如图 11 所示。

图 11 健康步道出入口交通组织方案实例

2. 3. 3 丰富感官体验的步行景观

2. 3. 3. 1 丰富多变的纵坡设计

健康步道充分结合厦门的地形地貌特征,依托既

有地势构筑高低起伏的步道形态,以保障使用者在步

行过程中,能够多视角观赏周围的自然景观与城市景

观。 如云海线串联东渡邮轮码头、筼筜湖、狐尾山、仙

岳山、园山、薛岭山、虎头山等厦门岛内“八山三水”,

在山水之间蜿蜒盘踞,并利用观光电梯、螺旋坡道等

美观且具趣味性的设施装置衔接垂直交通,同时增加

步行过程中的新奇感、愉悦感,如图 12 所示。

图 12 云海线路线规划示意图

2. 3. 3. 2 生态美观的景观营建

绿化景观以绿色为基调、色彩为主题,通过林相

改造,雕琢出四季层次鲜明的森林风景线。 优先考虑

步道周边生态环境需要,结合现状资源特点和各区功

能需要,主要从舒适性、生态性、美观性三个方面对植

物布局、空间、尺度、形态等进行合理设计,将林业造

林与城市园林设计有效结合,营造富有意境的植物景

观,如图 13 所示。

第28页

2024 年 06 期 总第 312 期 史志法·厦门市健康步道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17·

(1)舒适性

以提高慢行道和节点系统的遮阴效果为出发点,

以乔木、灌木为主体,强调绿量和生态效益,满足步行

舒适需求。

(2)生态性

沿线森林植物景观恢复遵循森林美学原则,形成

多树种、多层次、乔灌藤草相结合的较完整稳定的区

系植物群落;遵循乡土化、多样化原则,种植设计尊重

场地原有特色,尽量保留影响范围内的树种,同时,生

态修复受到破坏的植物群落,新种植物以自然融入原

有群落为主。

(3)美观性

充分考虑步道高程与植物的关系,在景观较好的

区域提供视线通廊,确保视野可达周边的人文及自然

景观。 统筹考虑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的比例、植物的

花期、花色与观赏性,营造色彩、层次、空间丰富的植

物景观,提升步道的游览乐趣。 例如,在步道的驿站

区域合理搭配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植物以及季相

变化,注重提升植物群落的观赏性与丰富度。 利用爬

藤植物,对步道沿线围墙、围栏、挡墙垂直绿化,形成

立体美化效果。

图 13 生态美观的景观营建实例

2. 3. 3. 3 各具特色的节点设计

步道沿线设置了许多景观打卡点、特色景观园区

以及多个观景平台,呈现出“游山、观城、望湖、看海”

步移景异的游览体验。 其中,为实现步道在穿山连海

串城中全线贯通,桥梁成为整个步道体系不可或缺的

部分,更是成为较为重要的景观节点。 步道体系设计

提出“一桥一景” 的节点设计理念,呈现给市民游客

一座座新的城市地标。 并且步行桥头两侧若有富余

空间,则植入多样的微景观元素,融入城市观光、休闲

娱乐,历史文化内容,形成功能多样的服务节点及供

居民提供交流的空间场所,如图 14 所示。

图 14 特色节点与桥梁景观效果实例

3 结语

本文以健康为切入点,构建环境与人的影响框

架,以厦门健康步道为例,多层次分析步道设计理念

与手法如何对健康起到促进作用。 通过提供交往场

所的空间系统、打造城市符号、布局健康服务系统等

全新载体,为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奠定基础。 营建融

入了地域特色的步道体系、一体化交通系统组织、支

持各类人群的公共空间、丰富感官体验的步行景观,

从而满足了使用者的步行需求,使环境健康、身心健

康、社会健康正向循环。

厦门于全国首次提出健康步道概念和规划设计

导则,实现山海城深度融合,目前已打造宁静清幽,景

观优美,体育活动、休闲娱乐等节点丰富,路面平坦、

老少残皆宜,配套设施齐全、展现文化特色的全市健

康步道网络,入林、赏花、观海,听溪,将厦门灵动的美

景尽收眼底。 其中,山海步道截至 2023 年底,累计接

待客流约 5500 万人次,单条步道最高流量达 17 万人

次/ 日,滨海步道节假日客流量约 55 万人次/ 天,全市

健康步道规划建设初具成效,在健康步道系统的规划

建设实践中积攒了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为其他城市的

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俄沂彤,刘丽丽. 公共健康视角下城市绿道景观营建策

略研究———以西安市灞河右岸绿道为例[J]. 城市建筑,

2023,20(02):194 - 196,200

[2] 韩列松,余军,张妹凝,等. 山地城市步行系统规划设

计———以重庆渝中半岛为例[J]. 规划师,2016,32(05):

136 - 143.

[3] 谭少华,陈璐瑶,杨春. 健康视角下绿道环境对居民使用

强度的影响[J]. 南方建筑,2021(03):15 - 21.

[4] 雷诚,李锦. 基于健康促进的支持性步行环境设计研

究———以苏州环古城河步道改造设计为例[ J]. 中国园

林,2019,35(12).

[5] 万静,杨欣怡. 健康导向的南京明城墙绿道步行空间优

化设计[J]. 艺术科技,2021,34(18):202 - 204.

[6] LeilaScannell,Robert Gifford. Defining place attachment: A

tripartite organizing framework[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0,30(1):1 - 10

[7] 刘群阅,吴瑜,肖以恒,等. 城市公园恢复性评价心理模

型研究———基于环境偏好及场所依恋理论视角[ J]. 中

国园林,2019,35(6):39 - 44.

[8] 周燕,刘梦瑶,苟翡翠. 城市蓝绿空间对居民心理健康影

响的研究进展评述[J]. 园林,2023,40(6):12 - 20.

[9] 张良以. 城市山林步道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以厦

门市山海健康步道为例[J]. 福建建筑,2021(02):62 - 65.

[10] 郑磊. 城市山林高架步道设计要素探析[ J]. 福建建筑,

2021(02):147 - 149.

第29页

·1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厦门市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编制探析

杨 春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12)

摘 要: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新时期,厦门现有的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求。 如何搭建框架、

充实内容,继续发挥技术规定的指导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此,结合发展要求、管理需求和审批实际,基

于对现有技术规定评估的工作基础,以精细管控、动态更新、广泛适用、服务建设的技术思路,探讨厦门市国土空间规

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编制框架与内容,以期为各地推进国土空间技术标准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厦门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6 - 0018 - 05

Analysis on the Formulation of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pati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National Land in Xiamen City

YANG Chun

(Xiamen Urba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Xiamen 361012)

Abstract:In the new era of land spatial planning reform,the exist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nagement in Xiamen are

no longer suitable for the new situation. What kind of framework and content can continue to play the guiding role of technical regulations has become an urgent issue to be solved. This article combines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management needs,and approval practices,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exist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and adopts a technical approach of fine control,dynamic updates,wide applicability,and service construction

to explore the framework and content of the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Xiamen?s land and spac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 and space technology standards in various regions.

Keywords:Land and space planning management; Technical regulations; Xiamen

作者简介:杨春(1973. 2— ),男,高级规划师。

E-mail:462917643@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09 -11

0 引言

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技术规定”),是针对

特定辖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管理的技术规范和工作

要求。 2018 年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开展之前,各地技术规

定主要在讨论技术规定的法律地位、构成内容和适用范

围[1 -3]

,并体现出科学性、民主性与实用性[4]

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新时期,各省、市、地方在积

极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同时,开始对原有城乡规划

管理技术规定开展评估和反思[5]

,同时探索建立适地性、

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6]

。 其

中,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是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

准体系的重要组成。 如何构建技术规定的基本框架,综

合已有经验解决技术规定制定中的主要问题,是亟需探

讨的重要内容。

技术规定经过二十年的编制探索,虽然已形成了相

对稳定的范式,但同时学界也认识到,技术规定要以面向

规划实施管理的技术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凸显地方的特

点和现实需求为主要目标[7]

。 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改

革的新时期,各地仍有必要依据地方的发展需求,探索适

地的技术管控体系。

2019 年,厦门以“2016 版技术规定”为基本框架,着

手制定《厦门市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21 年

版)》(以下简称“2021 版技术规定”),并于 2022 年 3 月

发布实施,这是厦门第一版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技术

规定。

本文旨在从制定背景认识出发,提出新时期制定市

级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技术思路,供其他城市

参考。

1 基本释义

1. 1 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

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8]

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作为规划实施和管理的重

要规范,涵盖了从建设项目设计、审批管理到建设实施的

各个环节。 其涉及规划、建筑、市政、交通、历史文化保护

等内容,属于综合统筹型的技术文件,对于提升城乡规划

实施管理的科学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施规划管

理的直接技术依据。

第30页

2024 年06 期 总第312 期 杨 春·厦门市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编制探析 ·19·

1. 2 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

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

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

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 多规合一” ,强化国土空

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是党中央、国

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9]

在建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时期,以城乡规

划管理技术规定为基础框架,统筹新理念、新要求、新

标准,形成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能够有效强

化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 从城乡规划管理转

置到国土空间规划管理,除了具体规定条款内容的更

新优化外,更需要明确技术思路、解决以下几方面主

要问题:

(1)拓展适用性

适用性主要体现在适用范围、管控对象和调整时

效三个方面。 适用范围方面,大多数的“技术规定”仅

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或是中心城区[7]

。 按照新要求,

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需要拓展至开发边界内外

的全域范围,尤其是明确乡村地区的适用性。 管控对

象方面,需要综合考量资源保护与规划建设管理的要

求。 调整时效方面,大多数地方采用阶段性修订的方

式,每五年左右对“技术规定”进行修订[5]

。 在两次修

订期间,或以补充规定的形式进行更新。

(2)提升适地性

国家、省层面的技术规范往往是全面普适的,相

应层级的“技术规定” 或标准通常做出一般性、通则

式的规定[2]

;而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市城市特征、发展

阶段不尽相同,特别在上位法规政策与技术标准尚未

完善的过渡时期,市级层面的“技术规定”,既要向上

衔接上位法规,更要向下结合本地规划管理实际需

求,在技术内容上做出更多适应地方的探索创新,在

内容条款上突出具体化与特色性。

(3)聚焦管理功能

市级规划部门是审批各项建设项目的主责部门,

在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需要突出服务建设

管理审批的要求,避免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的内容交

织,模糊“技术规定”的定位。

2 厦门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特点

2. 1 贯彻规划改革新部署的需要

伴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改革,到

2025 年,应当健全国空间规划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

系[10]

。 此外,相关技术规范也陆续更新,国家、福建省和

厦门市的新要求、新标准需要落实到“2021 版技术规

定”,如《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

南(试行)》《福建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等,

以加强地方规划实施的规范化管理。

2. 2 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厦门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新技术、新事物不断

产生与发展,需要在“技术规定” 中更新相应管理内

容,以规范建设审批。 如完善 5G 基站、新能源汽车充

电桩、特高压等新基建建设管控要求,需要纳入“技术

规定”。 同时,正在编制的《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

划(2021 - 2035 年)》以及文化、医疗、养老等专项规

划的管控指标,需要纳入“技术规定”,以推动规划实

施、更好地指导片区及地块的开发建设。

3 厦门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探索及实施

“2021 版技术规定”,旨在为建设审批管理提供

依据、为规划编制与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为开发建设

企业及个人提供标准,成为管控厦门全域建设行为的

工具书。 因此,“2021 版技术规定”按照体系完整、内

容充实、条块结合、更新完善的原则开展,主要体现精

细管控、动态更新、广泛适用、服务建管、统筹协调等

方面的技术思路。

3. 1 体现精细化与特色性

在制定“2021 版技术规定” 前期,厦门对“2016

版技术规定”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实施评估(图 1),

甄别可以通过制度化、标准化解决的“城市病”问题,

并归纳新时期“放管服” 管理改革要求。 评估标准,

主要包括是否有效解决城市问题、是否有效实现城市

目标、是否符合先进管控理念、是否适应新规范要求、

是否衔接上位规划传导、是否满足规划管理需求等,

并与深圳、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做法经验进行横向比

对。 评估发现,“2016 版技术规定”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是不能适应厦门市的发展形势;二是与现有新标

准、新规范不匹配;三是未能贯彻落实国家倡导的新

理念新技术。 这些问题必须在“2021 版技术规定”中

着重解决。

图 1 “2016 版技术规定”评估技术路线示意图

第31页

·2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在“2021 版技术规定” 制定过程中,厦门通过构

建整体开放的架构,借鉴深圳、中山等城市的具体做

法,通过细化量化规则和精准规范表述,从概念化走

向精细化,进一步明确管控内容、要素及指标等内容,

以缓解厦门现有审批管理上存在的依据不足、不细致

的问题,满足厦门城市发展精细化治理的要求。

3. 1. 1 细化量化规则

(1)细化规则

结合上位规范的原则性规定,根据实际补充完善

管控细则,如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商业服务业用地登记

土地用途、微型污水泵站规模指标等(图 2)。 又如,细

化建筑容积率测算规则、建筑层高控制标准,预防建筑

设计中存在的“偷面积” “增建夹层”等违规行为(图

3);明确闷顶的认定规则,破除审批障碍。

图 2 污水泵站管控细则示例

图 3 建筑容积率测算细则示例

(2)量化要求

尽可能量化指标,减少审批争议。 例如,第 2. 0. 2

条,量化了土地混合使用的功能比例;又如,第 12. 0. 3

条,根据资源规划分局审批实际,修改建筑间距、退线

控制要求。 确实难以量化审批要求的,则明确审议规

则,便于对特定管控区域实施在地化的特色管理。 例

如,第 10. 3. 2 条,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市政管线的管控,

可根据技术论证确定,如图 4 所示。

图 4 特定管控区域审议规则示例

3. 1. 2 规范精确表达

“技术规定” 作为综合性强的一般性规范性文

件,往往由多个项目团队合力制定,在统筹会稿时容

易出现用词表达不一、文字繁琐等问题,到应用阶段

易造成理解困难。 “2021 版技术规定”特别强调了规

范精准表达,以规范性文字凸显具体清晰的管控要

求。一是标准用词。 对照标准用词,修正易产生歧义

的条款,使管控意图更精准明确;二是简化用表。 将

长篇幅的文字调整为规整的表格。 例如第 6. 3 节,将

各类建筑的面积、间距、高度等控制要求尽量调整为

表格;三是精准用图。 例如在车库停车位设计的相关

条文中,以图示规定的形式,明确配建车库停车位的

相关技术要求,精准解决停车位无法满足司乘人员上

下车的问题,如图 5 所示。

图 5 车库停车位设计标准示例

3. 2 匹配定位的动态更新

为了在技术标准体系尚不稳定的新时期编制的

“技术规定” 更具有动态适应性、满足规划管理的具

体需求,“2021 版技术规定”调整了其法律定位,强化

了动态更新机制。

3. 2. 1 合理法律定位

由于对“技术规定”的理解认识不同,不同城市对

其适用范围及定位有不同的安排。 《香港规划标准与

第32页

2024 年06 期 总第312 期 杨 春·厦门市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编制探析 ·21·

准则(2018)》虽由规划署组织编制、土地发展政策委员

会批复实施,但始终强调其为一本技术手册,不具备法

定效力和约束力;仅在必要且适当的情形下,将准则中

的技术要求在土地契约条款中载明,或在城市规划委

员会批准规划许可时,以附带条件的形式确定。 深圳、

中山技术规定的编制对标香港,命名为“标准与准

则”

[10]

,而国内更多的地方则采用“规定”这一政府规

范性文件用词。 “2021 版技术规定”在命名时,虽然沿

用了“规定”的名称,但调整了其法律地位,即审批程序

上不通过司法部门合规性审查,仅由市政府批复、资源

规划主管部门对外公布实施。 沿用“规定”名称,可以

有效保障新规对各项建设行为的约束力。

3. 2. 2 动态更新机制

过去,“技术规定” 在两次修订期间,主要是规

划部门以补充规定的形式进行更新。 “2021 版技术

规定”进一步强化并形成与法律定位相匹配的动态

更新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整体修订机

制。 市资源规划主管部门视情形可组织开展整体修

订,基于整体评估的基础上,形成整体修订的“技术

规定” ,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二是局部章节条

款的动态更新。 为了保障适用性和适度超前性,市

资源规划主管部门可根据实施效果,对局部管控内

容变动较大的章节、条款进行修订,报市人民政府备

案后施行;三是联动相关规定调整的动态更新。 对

“2021 版技术规定” 审批适用的相关规范仅援引规

范名称、而非具体条文,并强调按相关法律法规、规

范、标准及政策文件的最新规定执行,形成联动调整

的实时动态更新机制,技术规范、标准的调整不影响

技术规定的时效性。

3. 3 适用范围覆盖全市域

以往的“技术规定”囿于城乡规划部门的事权范

围,仅在规划区范围内对规划管理内容进行规定。 在

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新要求下,急需从部门管理

转向范围更加广阔、要素更加全面的全市域全要素。

3. 3. 1 突出全域视角

城乡规划法提出的城乡规划管理对象,是整个规

划区[1]

,而全域管控是厦门市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与管理体系改革视野调整的重点之一。 “2021 版技

术规定”落实了国土空间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接

国土空间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聚焦厦门全市域范围内

的城乡建设管理工作,涵盖了城镇开发边界内外,扩

大到开发边界外乡村地区的管控。

3. 3. 2 涵盖丰富要素

“技术规定” 的技术框架和管控要素,应与国土

空间规划管理的程序保持一致,以满足管理使用需

求。 “2021 版技术规定”从各类空间资源要素的控制

管理,到各类专项的管控要求,全面适应厦门国土空

间规划管理程序的实际需求。 同时,为了贯彻国家关

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乡村振兴、提高自然灾害

防治能力等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新要求,新增并

完善第 10 章历史文化保护、第 11 章综合防灾、第 12

章村庄规划管理等管控内容。 但是,考虑在非建设空

间的管控方面,国家部委均已制定了明确的工作要求

和完善的审查流程,“2021 版技术规定”不再赘述生

态保护红线、生态控制线、自然保护地、永久基本农

田、林地、海域的保护要求,仅在总则中明确,相关内

容依照国家、省、市相关规定执行。

3. 4 聚焦服务建管与审批

3. 4. 1 紧扣审批需求

深圳参考了香港模式,在《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

准则》中,融合了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技术规范[3]

;正在

制定的上海国土空间规划技术规定,也转向将规划编

制与管理内容进行合并。 但是,考虑到国土空间规划

相关编制技术标准体系尚未明确,“2021 版技术规定”

更倾向于采用规划编制与编制管理相分离的原则,即

重点围绕建设项目的行政审批管理,剔除审批非相关

条款。 属于规划编制指导事项的,由市资源规划管理

部门出台相关规划编制导则,进行引导管控。 例如,基

础教育设施的千人指标对规划编制意义重大,但近期

因二孩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预见 2021 ~ 2025

年期间生育率将有较大幅度的波动。 对于基础教育设

施的布局,需要在规划编制阶段根据区位情况和人口

构成进行综合分析,僵化的千人指标,反而将影响审批

人员的科学判断。 因此“2021 版技术规定”没有纳入

各专项的千人指标内容。 同时,为更好地服务市场主

体关于建筑功能混合兼容的需求,“2021 版技术规定”

增加了登记为旅馆及商务金融类用途的建设项目,可

以配建功能的规定(第 2. 0. 2、2. 0. 4 条);此外,后续将

开展土地用途的兼容性规定和建筑功能有条件的混合

使用和灵活变更的专题研究,形成成果后再纳入。

3. 4. 2 聚焦部门事权

“2021 版技术规定” 征集意见过程中,需要协同

各专业、各行业,收集对旧版技术规定使用评价,吸纳

的反馈意见涵盖建设项目设计、审批、实施的全流程。

但是最终的内容条款,严格遵循管理主体不虚位、不

错位的原则[10]

,聚焦于市资源规划主管部门的审批

事权,不属于资源规划部门职责清单的审批事项不予

纳入,体现了在管控范围更广、要素更全的基础上,审

批实施的指导依据更为扎实。

3. 4. 3 服务使用操作

一是分册使用。 “2021 版技术规定”采用条文加

条文说明的形式分册使用。 条文部分服务政府部门、

开发建设单位、公众等多元主体,用以规范和指引各

类建设行为;条文说明部分提供给资源规划部门的处

室、分局,仅作为内部使用,方便审批人员查阅。 二是

整合统一,清晰审批规则。 为了更好地服务审批使用,

第33页

·2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在整体开放、纳入不同规定的基础上,对相关法规规

范、规划等进行整合,解决现阶段部分行业标准冲突或

矛盾的问题,强化协同管理,便于审批使用。 例如,第

5. 2 节,将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指标标准化,传导落实到

街道及社区的配套服务设施指标表中,如图 6 所示。

图 6 整合指标标准表示例

3. 5 突出管理统筹与协调

“技术规定”的制定并非开展新研究、形成新规定,

其本质是规定规范标准的集合。 在制定过程中,重要

的工作之一即是协调统筹。 “2021 版技术规定”全面

收集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技术标准,以及新出台的行业

法规、规范及标准的内容,采用统一协调的思路纳入技

术规定。一是不同部门的意见统筹。 对于其他部门与

市资源规划主管部门意见不一致的,编制团队旨在促

成统一意见;二是部门规章与上位法规不一致的统筹。

对于矛盾条文,仍应以上位法律法规作为基准,促成相

关部门作出修改。 例如《厦门经济特区园林绿化条例》

中提出的建设项目附属绿地标准,虽各资源规划分局

反馈执行困难,“2021 版技术规定”仍遵循特区立法的

规定,但以专题研究为契机,推动特区立法适时修订。

又如,第8. 0. 5 条,结合多项相关规范,优化污水处理厂

卫生防护用地设置标准,如图 7 所示。

图 7 污水处理厂卫生防护用地设置标准优化示例

4 结语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新时期,“2021 版

技术规定”适时填补了国土空间背景下的资源规划

技术体系的空白,指导规划编制更加科学、推动项目

落地更加有效、辅助城市治理更为精细,同步促进了

厦门地方标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但是,从城乡规

划转向国土空间规划,是一项全新的探索,国土空间

规划相关基础性标准还有缺失,导致“2021 版技术

规定” 的工作基础不够扎实;二是“2021 版技术规

定”部分新规的制定,尚需在实际项目审批管理中

验证成效,规划编制与项目审批过程中不断产生的

新问题,需要通过后续研究开展总结。 因此,“2021

版技术规定” 仍然是一个阶段性的探索成果,厦门

将结合国土空间改革工作的深化,对“2021 版技术

规定” 及时总结并适时修订,保持 其 适 应 性 和 适

用性。

参 考 文 献

[1] 曹珠朵.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编制与实施[ J].

规划师, 2007, 23(12):76 - 78.

[2] 龚毅. 编制省级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技术思路探

讨———以湖南省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为例[J]. 中外

建筑, 2014(8):115 - 117.

[3] 陈敦鹏,李蓓蓓,郑振兴. 地方城市规划技术规范比较

与思考[J]. 规划师, 2018, 34(8):161 - 165.

[4] 刘奇志,凌利.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编制工作探析

[J]. 规划师, 2004, 20(7):53 - 55.

[5] 高萌萌,于茜. 精细化转型背景下《青岛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

规定》修订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20(6):13 -15.

[6] 黄慧明,邓木林,刘松龄. 广州市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

体系构建研究[J]. 规划师,2021(9):17 - 25.

[7] 耿慧志.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的综述分析和规范

建议[J]. 城市规划学刊,2014(6):95 - 10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 年修订) [Z]. 北京: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9.

[9]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

施的若干意见[Z]. 人民日报,2019 - 5 - 24.

[10] 邹兵,吴晓莉.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规划技术标准

的制订———《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修订工作思

路[ C] / / 2004 城 市 规 划 年 会 论 文 集 ( 下) . 2004:

757 - 762.

第34页

2024 年第 06 期

总第 312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6·2024

Vol·312

屏南县千乘桥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孙 睿1 白君亭1 彭鸿俊2 韩伊伟1 林志聪1 彭东辉1

(1. 福建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2.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

摘 要:木拱廊桥是现存于闽浙乡村聚落的古老独特桥梁,也是木拱廊桥乡村聚落联结文化、再现历史场景和唤醒乡

愁记忆的公共空间。 木拱廊桥遗产与乡村协同发展,有助于实现木拱廊桥乡村聚落人居环境协同提升,助推乡村振

兴。 研究通过构建包含木拱廊桥乡村聚落韧性和木拱廊桥可持续发展两个子系统的木拱廊桥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计算指标权重及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得分,对福建省屏南县棠口村及千乘桥进

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具体发展策略。

关键词: 木拱廊桥;可持续发展;棠口村;韧性

中图分类号:TU986.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6 - 0023 - 06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Qiancheng Bridge in Pingnan County

SUN Rui

1 BAI Junting

1 PENG Hongjun

2 HAN Yiwei

1

LIN Zhicong

1 PENG Donghui

1

(1.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2. School of Design 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

Abstract:The wooden arcade bridge is an ancient and unique bridge existing in the rural settlements of Fujian and Zhejiang,and it is a public

space for the rural settlements of the wooden arcade bridge to connect culture,reproduce historical scenes and awaken nostalgic memories. Relying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heritage of wooden arcade bridges and rural areas,it is helpful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improvement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rural settlements of wooden arcade bridges and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is study,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 of wooden arcade bridges including two subsystems of rural settlement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ooden arcade bridges was constructed,and the index weights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cores of the index system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respectively,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angkou Village

and Qiancheng Bridge in Pingnan County,Fujian Province was carried out,and specif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Keywords:Wooden arcade bridge;Sustainable development;Tangkou village; Resilience

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项目“闽浙木拱廊桥时空特

征研究”(CXZX2018073)。

作者简介:孙睿(2000— ),女。

通讯作者:彭东辉(1971— ),男,教授。

E-mail:fjpdh@ 126. com

收稿日期:2023 - 09 - 19

0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遗产聚落成为

发展旅游的重要范式[1]

。 木拱廊桥作为中国古代

桥梁的“活化石” ,凝结了古人对聚落环境、空间组

织及社会发展的智慧,是部分闽浙乡村聚落特有的

公共空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2]

。 木拱廊桥文

化遗产与乡村人居环境的有机融合,成为承载乡民

生活、乡愁文化及推动生态宜居乡村的重要支撑点。

然而,随着城乡建设发展加快,木拱廊桥村落面临人

地矛盾加剧、文脉传承冲击、基础设施停滞落后等问

题[3]

,导致木拱廊桥乡村与木拱廊桥的依存关系逐

渐减弱。 但鲜有木拱廊桥与周边环境发展融合下的

研究。 韧性理论为提升乡村各要素的适应性、村落

人地互动及子系统间的交互能力,为活化木拱廊桥

遗产、优化木拱廊桥乡村聚落环境及提升乡村发展

水平提供新思路。 随着韧性等研究的推进[4]

,国内

学者将韧性理论应用于乡村地域系统[5 - 7]

,将木拱

廊桥乡村聚落韧性,定义为乡村受到外界冲击时具

有抵御、吸收、恢复、更新、再组织的能力。 DPSIR 模

型是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 5 个层级下

的逻辑概念模型[8]

,能够充分反映出木拱廊桥发展

过程中的动力与困境。 本文基于韧性理论,结合

DPSIR 模型,构建木拱廊桥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划

分木拱廊桥村落韧性和木拱廊桥可持续发展两个子

系统;通过计算指标权重与综合评价得分,确定二者

所处阶段并计算耦合协调度;以棠口村与千乘桥进

行实证分析,提出建议策略。

第35页

·2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1 研究方法

1. 1 研究对象

屏南县地处福建省宁德市东北部,境内现存木拱

廊桥 19 座。 棠口村作为中国首批传统村落,是“中国

木拱廊桥文化之乡”和“中国民间武术文化之乡”。 其

依托白水洋、鸳鸯溪等自然人文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

优势和强有力的旅游发展潜力。 千乘桥位于棠口村水

尾,横跨棠口溪并呈南北走向,全长 62. 7 m,宽 4. 9 m,

集风水、景观、休闲、祭祀等功能于一体,被列入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与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1. 2 数据获取

场地基本信息和基础数据,来源于实地调研、问

卷调查及《宁德市统计年鉴》。 研究团队于 2023 年 5

月在棠口村发放游客及村民问卷,问卷内容涵盖木拱

廊桥乡村聚落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及设施五个层

面。 共发放调查问卷 300 份,收回 297 份,其中有效

问卷 290 份,有效回收率为 96. 7% 。

1. 3 指标体系

将木拱廊桥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

木拱廊桥乡村聚落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木拱廊桥可

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两个子系统。 木拱廊桥作为

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吸引力,与村落发

展紧密相连:一方面,木拱廊桥乡村建设发展为保护

木拱廊桥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另一方面,木

拱廊桥作为遗产要素,为木拱廊桥乡村提供了发展

思路和建设契机。 应从经济、文化、生态、社会、设施

五个方面构建木拱廊桥乡村聚落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图 1) 。 经济是实现产业效能转化的关键,文化是

推动公共空间存续、促进村落功能要素转型的本源,

生态是村落发展的前提和支撑,社会是乡村韧性的

核心,设施是实现内外互联的前提基础和带动乡村

建设的必要条件[9]

。 驱动力是木拱廊桥乡村聚落

经济和发展环境的基础和潜力[10]

,压力是影响木拱

廊桥的消极因素[11]

,状态指在社会发展下的木拱廊

桥现存态势[12]

,影响体现的是木拱廊桥发展状态变

化的反作用[10,12 - 13]

,响应是为保护木拱廊桥而采取

的对策和未来发展方向[10,14]

,响应为驱动力提供重

要指导和推动作用,使整个系统形成一个循环,最终

实现木拱廊桥可持续发展。

图 1 木拱廊桥村落韧性与木拱廊桥可持续发展机理

通过调研并结合棠口村实际情况,初步确定涵

盖 24 个木拱廊桥传统村落韧性评价的初选指标和

35 个木拱廊桥可持续发展的初选指标,运用德尔菲

法邀请风景园林、经济管理等专业的 24 位专家,对

初选指标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最终构建包含

21 个二级指标的木拱廊桥村落韧性评价体系和 29

个三级指标的木拱廊桥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如表

1 ~ 表 2 所示。

1. 4 评价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15]

,确定木拱廊桥村落韧性和木

拱廊桥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得分的等级标准,并利

用自然断点法将,评价分值划分为 5 个等级,如表 3

所示。

表 1 木拱廊桥村落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单位

A 木拱

廊桥村

落韧性

B1 经济韧性

B2 社会韧性

B3 文化韧性

C1 人均 GDP 元

C2 第三产业比例 %

C3 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率 %

C4 乡村人均消费支出 元

C5 就业率 %

C6 政策扶持力度 条

C7 乡民凝聚力

C8 村规民约认可度

C9 科教文娱支出占比 元

C10 新旧景观和谐度

C11 民俗节庆丰富度

C12 传统信仰延续性

C13 传统风貌完整性

第36页

2024 年 06 期 总第 312 期 孙 睿,白君亭,彭鸿俊,等·屏南县千乘桥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25·

续表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单位

A 木拱

廊桥村

落韧性

B4 生态韧性

B5 设施韧性

C14 自然资源丰富度

C15 农药化肥使用强度 %

C16 自然灾害适应性

C17 生态景观营造水平

C18 路网密度 %

C19 监控设施 个

C20 消防设施 个

C21 乡村卫生室医护人数 个

表 2 木拱廊桥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系统层 准则层 指标层 指标属性

B1 驱动力

C1 环境发展驱动力

C2 经济发展驱动力

D1 政策扶持力度 +

D2 知名度与影响力 +

D3 美景度水平 +

D4 产业资源 +

D5 资金扶持额度/ 万元 +

D6 文旅产业产值/ 万元 +

B2 压力

C3 保护压力

C4 环境压力

D7 原真性保存度 -

D8 非遗传承活态性 -

D9 人为破坏程度 -

D10 自然灾害发生次数 -

D11 文旅市场波动 -

D12 常住人口比重/ % -

B3 状态

C5 环境发展水平

C6 本体状态

D13 生态景观营造水平 +

D14 木拱廊桥传统格局保存度 +

D15 适宜开发程度 +

D16 综合价值评估 +

D17 营造技艺传承度 +

D18 民俗活动延续度 +

B4 影响

C7 社会影响

C8 环境影响

D19 游客体验度/ % +

D20 遗产保护意识 +

D21 环境宜居性 +

D22 第三产业增长率/ % +

D23 木拱廊桥功能适宜性 +

B5 响应

C9 经济投入响应

C10 环境改良响应

C11 公众响应

D24 产品项目开发/ 个 +

D25 遗产保护投入/ 万元 +

D26 木拱廊桥品牌建设 +

D27 基础设施改良情况 +

D28 从业人员素质 +

D29 保护参与响应 +

表 3 木拱廊桥乡村聚落韧性及木拱廊桥

可持续发展评价分值等级

评价等级 强 较强 一般 较弱 弱

韧性等级 高水平 较高水平 中等水平 较低水平 低水平

韧性评价

综合得分

4. 6 ~ 5. 0 3. 5 ~ 4. 5 3. 0 ~ 3. 4 1. 6 ~ 2. 9 0 ~ 1. 5

可持续发

展等级

可持续发

展阶段

基本可

持续发

展阶段

中期可

持续发

展阶段

初期可

持续发

展阶段

不可持

续发展

阶段

可持续发

展评价综

合得分

4. 5 ~ 5. 0 3. 5 ~ 4. 5 2. 5 ~ 3. 5 1. 5 ~ 2. 5 0 ~ 1. 5

1. 5 耦合协调模型

耦合协调模型作为识别不同系统间多元耦合关

系的有效物理模型,广泛应用于产业发展、生态评估

等领域[16]

。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木拱廊桥与所

在村落耦合协调程度。 式中:C 为耦合度,D 为耦合

协调度,T 为综合协调指数,n 为子系统个数;Ui为[0,

1]的子系统值,故 C 值区间为[0,1]。 C 值越大,子

系统间离散程度越小,耦合度越高;反之,子系统间耦

合度越低。 公式如下:

C = 1 -

n

i > j,j =1

(Ui - Uj)

2

n-1

m =1

m

é

ë

ê

ê

ù

û

ú

ú

× ∏

n

i =1

Ui

maxUi

( )

1

n

(1)

D = C × T (2)

参考对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划分标准等级的界

定研究[15]

,将耦合度划分为 4 个标准等级,耦合协调

度划分为 10 个等级,如表 4 所示。

2 结果分析

2. 1 数据处理

2. 1. 1 指标权重确定

层次分析法用于分析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问题,通

过逐层分解,进行综合评价的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是

构建评价体系的有效分析方法[17]

。 研究组向风景园

林、农业经济、旅游管理等专业的专家学者发放 24 份

调查问卷,将问卷结果导入 yaahp 软件中,运用层次

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后,计算出指

标权重,如表 5 ~ 表 6 所示。

2. 1. 2 计算综合得分

研究组对棠口村进行实地调研,将问卷数据结果

通过 SPSSAU 进行信效度检验,并通过一致性检验。

随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模糊关系矩阵,并运

用 yaahp12. 7 辅助计算软件,对指标权重和模糊关系

第37页

·2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矩阵进行复合运算,得到各指标的加权模糊得分(表

7 ~ 表 8),将各指标加权模糊得分的总和与指标权重

进行复合运算,计算出棠口村韧性综合得分为 3. 157

分,千乘桥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得分为 3. 892 分。

表 4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标准划分

区间 [0,0. 1) [0. 1,0. 2) [0. 2,0. 3) [0. 3,0. 4) [0. 4,0. 5) [0. 5,0. 6) [0. 6,0. 7) [0. 7,0. 8) [0. 8,0. 9) [0. 9,1]

C 低度耦合 拮抗耦合 磨合耦合 协调耦合

D 极度失调 严重失调 中度失调 轻度失调 濒临失调 勉强协调 初级协调 中级协调 良好协调 优质协调

表 5 棠口村韧性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目标层 准则层 权重 指标层 权重

A 棠口村韧性

B1 0. 2122

B2 0. 1914

B3 0. 2799

B4 0. 1913

B5 0. 1252

C1 0. 0653

C2 0. 0459

C3 0. 0418

C4 0. 0592

C5 0. 0438

C6 0. 0406

C7 0. 0605

C8 0. 0465

C9 0. 0251

C10 0. 0447

C11 0. 0545

C12 0. 0692

C13 0. 0864

C14 0. 0573

C15 0. 0198

C16 0. 0632

C17 0. 0510

C18 0. 0384

C19 0. 0234

C20 0. 0313

C21 0. 0321

表 6 千乘桥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系统层 权重 准则层 权重 指标层 权重

B1 0. 2609

C1 0. 1524

C2 0. 1085

D1 0. 0354

D2 0. 0550

D3 0. 0285

D4 0. 0335

D5 0. 0494

D6 0. 0591

B2 0. 1643

C3 0. 1046

C4 0. 0597

D7 0. 0371

D8 0. 0345

D9 0. 0330

D10 0. 0208

D11 0. 0185

D12 0. 0204

续表

系统层 权重 准则层 权重 指标层 权重

B3 0. 1673

C5 0. 0464

C6 0. 1209

D13 0. 0161

D14 0. 0303

D15 0. 0183

D16 0. 0483

D17 0. 0292

D18 0. 0251

B4 0. 1666

C7 0. 0668

C8 0. 0998

D19 0. 0307

D20 0. 0361

D21 0. 0380

D22 0. 0189

D23 0. 0429

B5 0. 2408

C9 0. 077

C10 0. 0854

C11 0. 0785

D24 0. 0197

D25 0. 0573

D26 0. 0461

D27 0. 0393

D28 0. 0286

D29 0. 0499

表 7 棠口村韧性评价指标加权模糊得分情况

指标得分 棠口村 指标得分 棠口村

C1 2. 29 C11 3. 11

C2 2. 19 C12 3. 81

C3 3. 98 C13 3. 24

C4 2. 69 C14 3. 06

C5 2. 41 C16 4. 02

C6 3. 76 C17 2. 31

C7 4. 51 C18 2. 38

C8 4. 35 C19 3. 19

C9 2. 38 C20 3. 92

C10 2. 39 C21 3. 15

表 8 千乘桥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加权模糊得分情况

指标得分 千乘桥 指标得分 千乘桥

D1 4. 52 D16 4. 41

D2 4. 27 D17 3. 75

D3 4. 39 D18 3. 69

D4 3. 42 D19 3. 99

第38页

2024 年 06 期 总第 312 期 孙 睿,白君亭,彭鸿俊,等·屏南县千乘桥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27·

续表

指标得分 千乘桥 指标得分 千乘桥

D5 4. 19 D20 4. 45

D6 2. 91 D21 4. 17

D7 4. 45 D22 2. 67

D8 3. 35 D23 3. 93

D9 1. 73 D24 3. 24

D10 1. 34 D25 4. 62

D11 4. 06 D26 3. 73

D12 3. 23 D27 4. 35

D13 4. 25 D28 3. 75

D14 4. 46 D29 4. 41

D15 4. 23

2. 2 棠口村韧性权重及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 5 可知,系统层 5 个一级指标权重的重要性

排序为:文化韧性 > 经济韧性 > 社会韧性 > 生态韧性

> 设施韧性。 棠口村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回头

看”等文化活动、树立“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品

牌,弘扬戏剧文化,发展乡村全域旅游,因此其文化韧

性权重系数最大。 近年来,棠口村调整农业产业结

构,发展高山千亩花卉产业园项目,经济发展趋势向

好,经济韧性权重次之。 该村通过开展“三清一改”

和“一革命四行动” 等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使村容村

貌有所改善。

棠口村韧性评价综合得分为 3. 157 分,处于中等

韧性水平。 棠口村通过召开村规民约会议、发放移风

易俗倡议书等途径,探索出自治、法治和德治相融合

的乡村治理模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

及良好的民风民俗,促成棠口村协商共谋、合作共建

的发展环境。 因此,政策扶持力度、乡村凝聚力、村规

民约认可度加权模糊得分较高。 而科教文娱支出、新

旧景观和谐度、民俗节庆延续性、传统信仰延续度的

加权模糊得分较低。 这是由于在文旅发展转型过程

中,古厝开发保护受限于村民的文化水平,导致管理

方式粗放和开发环境恶化。

棠口村于 2019 年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但仍

存在生态服务功能体系不健全、景观建设破坏自然环

境、村容村貌及街巷整治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棠口村

的生态景观水平下降。 基础设施不仅是实现乡村内

外互联的前提基础,更是推动乡村宜居宜业更宜游的

必要条件。 近年来,屏南县建设形成“ 半小时交通

圈”,促进红色文旅、特色农业建设发展;创建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但在品牌宣传方面

投入较少,缺失大型停车场服务设施且缺乏管理维

护,导致游客承载力严重不足。

2. 3 千乘桥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 6 可知,5 个一级评价指标权重依次排序

为:驱动力 > 响应 > 状态 > 影响 > 压力。 千乘桥的保

存良好是发展的支撑,其与周边八角亭、林公庙、祥峰

寺等历史建筑共同组成的水口景观,为游客带来良好

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享受。 棠口村开发红色旅游,康体

休闲、写生研学等产业模式,吸引原村民回流、新村民

入驻,为千乘桥的保护提供驱动力和良好的发展环

境。 棠口村综合得分为 3. 892 分,处于基本可持续发

展阶段。 其通过举办“文化遗产日”、开展文化遗产

普查、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等活动,加大经济投入和

政策扶持,构建多元主体保护参与的桥村一体机制;

依托优美生态环境和多元资源,围绕红色、绿色、古香

古色的理念,提升滨水空间品质,使千乘桥及周边景

观资源布局得以优化。 但棠口村仍存在第三产业比

重偏低,文旅产业形式单一,文化品牌缺失,导致游客

满意度较低。 虽然游客和居民的遗产保护意识强烈,

但由于人口老龄化及空心化等问题,导致棠口村的人

文基础受到破坏,民俗活动延续力量不足。

2. 4 耦合协调评价

由表 8 可得,棠口村与千乘桥耦合程度为协调

耦合,耦合协调程度处于勉强协调阶段。 近年来,

棠口村将环境整治与资源利用相结合,立足金牌

旅游村建设目标,新产品新业态的建设开发处于

起步阶段,仍存在开发形式不足及生态环境破坏

等问题。 而产业链融合发展不全面,旅游产业未

达到普惠阶段等短板,已有资源与开发现状不匹

配。 而千乘桥的开发,有助于稳固村落社会文化

根基、带动资源优化整合。

3 发展策略

通过厘清棠口村发展现状、动力及不足,探索以

千乘桥为亮点的“棠口亲水游” 文旅建设,带动乡村

资源协同发展,实现因地制宜的文化旅游活动。 应强

化“村落 + 旅游”的产业化集聚效应,拓宽文化产业、

创新文化遗产创业等乡村发展途径,以实现木拱廊桥

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3. 1 构建多方联动格局

依照“山环水绕、桥亭相连、古韵古村、文旅融

第39页

·2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合”的发展方向,建立以村民为主体、政府为导向、游

客为触媒的多方参与模式,依托棠口村生态风貌景

观,社会组织网络紧密等优势,发展“村民 + ”的保护

模式,以支撑村落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3. 2 统筹全域文化要素

打造木拱廊桥研学基地,增强文化宣传,提升文

化感知氛围,通过文化宣传片、宣传标语、墙绘等方

式,强化木拱廊桥品牌效应;完善棠口村文旅产业延

链补链强链,促进棠口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3. 3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挖掘在地文化的独特性,将药膳文化、廊桥文化、

古厝文化等资源深度融合,建设棠口村古建筑文化示

范带,提升棠口村的文化吸引力、竞争力,驱动文化振

兴;并将棠口村的杖头戏、木偶戏、金龙金狮庆新春走

桥等活动进行创新性延续,实现表达方式年轻化、多

元化。 打造红色、绿色、古香古色“三色” 美丽乡村,

开展千乘桥生态流域综合评估及环境整治工程,打造

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 对潘美顾医院、姑

娘厝等古建筑进行修缮维护,吸引新村民入驻,打造

活力文化生态休闲乡村。

3. 4 培育数字化业态

构建千乘桥数字文化资源模型及数字图书馆,

建设棠口村历史民俗文化体验馆和千乘桥漫游博

物馆;打造“蓝天白云、绿水廊桥” 的 IP 品牌,通过

对棠口村特色建筑、民间风情、文化习俗及特产美

食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差异性、原生态、慢节

奏形成“ 棠口慢生活” 流量效应,形成木拱廊桥乡

村聚落多元业态。

4 结语

通过构建木拱廊桥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对棠口

村韧性水平与千乘桥可持续发展进行剖析,提出木拱

廊桥乡村聚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优化路径。 以木

拱廊桥乡村聚落为保护依托,以期推动乡村发展下木

拱廊桥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蒲娇,刘明明. 乡村振兴中非遗“双创”与传统村落过疏

化耦合治理[ 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41(01):99 - 108.

[2] 戴志坚. 福建廊桥的形态与文化研究[ J]. 南方建筑,

2012(06):8 - 12.

[3] 王彦君,于法稳,郭瑞雅.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

展空间差异、动态演进与障碍因子分析———基于“乡土

文化 - 活力 - 韧性”视角[ J] . 林业经济,2022,44(11):

40 - 57.

[4] 蒋文鑫,吴军,徐建刚. 城市生态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耦

合协调关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J]. 资源开发与市

场,2023,39(03):299 - 308.

[5] 李稷,张沛,张中华,等. 基于文化与自然融合的传统村

落景观韧性评估与提升———以陕南传统村落为例[ 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3,38(01):133 - 140.

[6] 陈耀华,秦芳. 乡村遗产的韧性能力与可持续演进———

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为例[J]. 中国园林,

2023,39(01):65 - 71.

[7] 李东麟,廖和平,郑萧,等. 西南丘陵山区乡村经济韧性

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J]. 西南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4(11):13 - 24.

[8] 尹宁玲,李逸杰,杨贵祥,等. 基于 DPSIR 模型的马儿山

村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研究[ 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

33(21):96 - 98,106.

[9] 何艳冰,周明晖,贾豫霖,等. 基于韧性测度的传统村落

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 经济地理,

2022,42(08):222 - 231.

[10] 唐承财,刘亚茹,万紫微,等. 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

水平评价及影响路径[ J] . 地理学报, 2023,78 (4):

980 - 996.

[11] 黄震方,俞肇元,黄振林,等. 主题型文化旅游区的阶段

性演进及其驱动机制———以无锡灵山景区为例[ J]. 地

理学报,2011,66(06):831 - 841.

[12] 何艳冰,贾豫霖,周明晖,等. 不同类型传统村落文化

景观脆弱性及其差异性分析———基于河南省微观调

查数据[ J] . 湖 南 师 范 大 学 自 然 科 学 学 报,2022, 45

(02):65 - 73.

[13] 覃方铭,马月伟,贾子薇,等. 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遗

产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

(3):89 - 94.

[14] 朱振华,刘国恩,赖振宇,等. 主客共享视角下辽宁省乡

村旅游地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J]. 经济地理, 2023,43

(01):217 - 226.

[15] 刘启源,范中启. 需求层次视角下区域韧性评价与时

空演化及耦合协调分析[ J] . 生态经济,2023,39(03):

213 - 222.

[16] 王丁玲,陆相林. 基于改进耦合协调模型的中国旅游创

新竞争力评价[J]. 统计与决策, 2020,36(20):53 - 57.

[17] 孙九霞,王淑佳.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旅游地可

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J] . 地理研究, 2022,41(2):

289 - 306.

第40页

2024 年第 06 期

总第 312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6·2024

Vol·312

福建九龙江河口平原传统民居的朝向问题研究

罗彤卉1 钟振坤2

(1.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5; 2.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院 福建漳州 363105)

摘 要:以闽南地区传统民居为例,对比淮北平原以及太湖流域的聚落发现,传统上中国民居以“坐北朝南”为主要朝

向的概念,实际上会依据民居所处的、不同的地理特征而转变。 不同于淮北平原以“坐北朝南”为主要朝向,位于九龙

江河口平原的研究区域,仅 35. 9% 的传统民居朝向为“坐北朝南”。 经进一步分析发现,闽南民居与山脉的距离和民

居是否采用“坐北朝南”的朝向有密切的关联性。 通常情况下,民居与山脉的距离越近,则更倾向于以山脉的方位为坐

向;距离越远,则更倾向于“坐北朝南”的方位。 研究结果表明,地理环境是影响闽南传统民居朝向选择的关键因素,民

居的朝向选择与地理环境的关联,蕴含了聚落与环境的脉络。 此脉络的厘清,将对传统聚落保护、传承与有机更新提

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建筑朝向;传统民居;乡村聚落;九龙江河口平原;太湖流域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6 - 0029 - 06

A study on the orientation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the Jiulong River

Estuarine Plain of Fujian province

LUO Tonghui

1 ZHONG Zhenkun

2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Xiamen University Tan Kah KEE College,Zhangzhou 363105)

Abstract:Taking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southern Fujian as an example,this study compares the settlements in the Huaibei Plain and

the Taihu Lake Basin,and finds that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sitting in the north and facing the south” as the main orientation of Chinese

dwellings actually changes depending on the 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 where the dwellings are located. Unlike the Huaibei

Plain,where “sitting north and facing south” is the dominant orientation,only 35. 9% of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the Jiulong River estuarine plain are oriented to “sitting north and facing south”.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re is a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ance of

the dwellings from the mountains and whether the dwellings are oriented in a “ north - south” direction. In general,the closer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dwellings and the mountains,the more they tend to be oriented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mountains; the further the distance,the

more they tend to be oriented in the direction of “north - south”.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key

factor influencing the orientation choice of traditional houses in southern Fujian,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orientation choice of houses

an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mplies the vein of settlement and environment,which will provide mor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protection,inheritance and organic renewal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Keywords:Architectural orientation; Traditional dwellings; Rural settlement; Jiulong River Estuarine plain; Taihu lake basi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网络社会都会治理的连结与

切断: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形构及其创新氛围塑造的策略性建议”

(52178035);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流域整合规划视角下乡村

污水系统的景观美化对策研究(FJ2023B084)。

作者简介:罗彤卉(1999— ),女。

通讯作者:钟振坤(1969— ),男,副教授。

E-mail:ckchung@ xujc. com

收稿日期:2023 - 11 - 22

0 引言

中国传统民居的营建过程包括:以堪舆之术决定

选址与朝向、居室空间的形式设计以及动土施工等步

骤。 其中,选址和朝向体现了人们在营建过程中对周

边地理环境的认知,而如何决定方位的问题,更是中

国古代建筑中一个重要的文化要素[1]

《史记》中的“君臣位南北面,宾主位东西面”,影

响了古代建筑布局。 《礼经释例 . 卷一》 规定“堂上

以南向为尊” “室中以东向为尊”,因此,中国人在建

筑住房时,通常将上房置于中央,衙门门面南,上房南

面空间则通常东西两排南北向建厮役之房[2]

根据《黄帝宅经》的描述,阳宅和阴宅各有 24 个

方位,具有各自的吉凶性质。 阳宅应位于山东、山南、

水西、水北或街北、街东,坐亥北朝巳南,宅门在南或

西。 “坐北朝南”的原则起源于中原汉文化的阴阳五

行理论,被视为汉族建筑最通用的形式[3]

,随着这一

第41页

·3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原则传入闽地并与当地自然环境不断融合,形成了独

具特色的闽南风水学派[4]

。 风水师利用罗盘确定新

房方位,结合主人生辰和属相,为每个地基确定独特

的最佳方位。 这一方位一旦确定,便会用两块砖埋在

大厅中央,以供后人查看建筑朝向[5]

由上述可见,“坐北朝南” 仍是中国传统民居朝

向布局的主要观念,被认为是可以放诸中国大江南北

而皆准的共同现象。 尽管中国地理位置位于北半球,

然而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存在显著差异,

传统民居的朝向问题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实际上

是自然环境观念与人文观念相互交织的结果。 通过

对地域性建筑不同形态的分析发现,传统民居“坐北

朝南”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中原地区,在福建地区此一

原则就出现颇大的分歧。 以九龙江河口平原聚落为

例,与淮北平原和太湖流域西山岛等地相比发现,不

同区域的传统民居呈现出不同的朝向分布格局。

1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1 研究区域概况

本研究包括三个地区,分别是:九龙江河口平原

的部分区域、淮北平原的部分区域以及太湖流域西山

岛部分区域,如图 1 所示。

九龙江河口平原(九龙江中下游平原)的研究区域

(24°324′ -24°398′N,117°800′ - 117°890′E)位于中国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区域内地形为山间盆地和沿海

平原,平原仍有 30 m ~50 m 的低缓丘陵,位于鹿石山、

尖峰山、洪炉山和峨山之间,九龙江穿过东西,形成“多

山环抱、绿水环绕”的山水格局。 由于山脉的存在,聚

落难以集中布局,呈现出多个团块聚合的空间形态。

漳州市保存了近千座典型的红砖传统民居,其分布广

泛而密集,其中龙海区的存量最多。 研究区域内有 32

个聚落,民居多为传统闽南红砖建筑。

淮北平原的研究区域(33°847′ - 33°922′N,117°

697′ - 117°795′E)位于中国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其

地势平坦,大部分为黄河冲刷和泥沙堆积形成的平

原。 由于地势平坦,传统民居的选址和朝向无需过多

考虑山行水势的影响。 受“中原文化” 影响,该地区

的建筑布局推崇“方正” 和“中轴对称” 原则,村落街

巷空间以“横平竖直” 的布局为主,聚落空间分布较

为均匀。 研究区域内有 36 个聚落,其中主要的民居

类型为三合院和四合院。

太湖流域的研究区域(31°091′ - 31°163′N,120°

277′ - 120°374′E)位于中国苏州市吴中区西山岛,该

地区拥有丰富的水系,聚落选址与朝向布局通常遵循

逐水而居的原则,水体走势对聚落规划和民居朝向选

择有重要影响。 研究区域内有 28 个水乡聚落,民居

多建在山坞和湖湾地区,采用“三间二厢”布局。

图 1 研究区域示意图

1. 2 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

三个研究区域均为长度34. 594 km、面积74. 209 km

2

的区块。 卫星图像数据采用 BIGEMAP 地图下载器必

应地图的 17 级无偏移卫星图影像。 数字高程模型

(DEM)数据源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地

理空间数据云平台 ( http: / / www. gscloud. cn),使用

GDEMV3 30M 分辨率数字高程数据。 利用 ArcMap

10. 8 软件提取原始 DEM 图中研究区域山脉等值线,

通过 Adobe Photoshop 软件将卫星图与高程数据生成

的等值线叠加,以形成研究区域的底图。 总计整理和

收集三个研究区域中 360 个传统民居点数据,以研究

传统民居朝向特征。

1. 3 乡村聚落中传统民居朝向特征的测度和识别

方法

本研究通过量化测度,从方向特征、数量特征及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三个方面,综合反映乡村聚落中传

统民居的朝向特征。

1. 3. 1 传统民居朝向的方向特征

运用地理统计方法,测算出研究区域内传统民居

朝向的方向,以直观反映研究区域中传统民居不同朝

向在区域尺度上的分布态势。 统计方法如下:

用 Adobe Illustrator 软件,在各研究区域底图分别选

择传统民居120 个,以民居于正厅垂直看向下厅(于正厅

垂直看向前厅、于中堂垂直看向下堂)的方向为“朝向”

(图2),其相反方向为“坐向”,以被选择的民居正厅(或

中堂)几何中心为起点,沿此轴作“坐向”的延长线,延长

线止于山脉等值线最高点或无限延长。 其中以平面直角

第42页

2024 年 06 期 总第 312 期 罗彤卉,钟振坤·福建九龙江河口平原传统民居的朝向问题研究 ·31·

坐标系每30°为一个区域,用不同颜色予以区分 12 个方

向,作出民居朝向12 色矢量图,如图3 所示。

图 2 研究区域中传统民居的朝向定位依据

图 3 传统民居朝向的方向特征分析图例

1. 3. 2 不同朝向的数量与频率特征

为了直观反映研究区域传统民居不同朝向的数

量分布特征,使用玫瑰图进行统计。 将坐标轴上 360°

方位,按照每 30°一格,划分成 12 格,将采集的各个民

居朝向数量分布于这 12 个方向上,不同色块代表不

同方向。 朝向频率是各传统民居朝向出现的次数占

所有点数据的百分比。 各方向朝向的出现频率,以相

应的比例长度(即极坐标系中的半径) 表示,按坐向

从中心点向外,描在用 12 个方位所表示的极坐标图

上。 与此同时,将各相邻方向的端点用直线连接,绘

成朝向玫瑰图。 玫瑰图折线上点离圆心的远近,表示

该民居朝向出现的频率大小。

1. 3. 3 民居朝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该部分反映传统民居朝向与周边地理环境的空

间关系,表明乡村聚落传统民居在选址、朝向布局等

方面所遵循的规律。 使用 ArcMap 10. 8 和 Adobe Photoshop 软件处理原始 DEM 数据和卫星图像,获得研

究区域山脉等值线,并以不同颜色区分九龙江河口平

原研究区域中不同山脉的等值线,形成底图。 以被选

择的民居正厅(或中堂) 几何中心为起点,沿“坐向”

作延长线,止于距民居最近的山脉等值线最高点。 用

不同颜色表示传统民居坐向的不同山脉,相同山脉的

民居用相同颜色表示,而未坐向山脉的民居则用黑色

延长线表示,如图 4 所示。

图 4 民居朝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图例

对九龙江河口平原研究区域的选点民居进行不

同朝向的提取和分类,并获取研究区域内山脉边缘形

态。 通过欧氏距离分析,得出研究区域不同朝向传统

民居的空间变量,定量分析其分布格局,以及朝向分

布与距离山脉边缘的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 1 传统民居朝向特征

对不同研究区域传统民居朝向分布图进行分析,

发现在中国乡村聚落中,传统民居朝向特征表现出显

著的区域性差异。 其中,九龙江河口平原研究区域传

统民居中,以北偏东 0 ~ 30° 为坐向的有 23 个,占

19. 2% ;以北偏东 30 ~ 60°为坐向有 13 个占 10. 8% ;

以北偏东 60 ~ 90°为坐向有 1 个占 0. 8% ;以东偏南

0 ~ 30°为坐向有 14 个,占 11. 7% ;以东偏南 30 ~ 60°

为坐向有 15 个占 12. 5% ;以东偏南 60 ~ 90°为坐向

有 1 个,占 0. 8% ;以南偏西 0 ~ 30°为坐向有 4 个,占

3. 3% ;以南偏西 30 ~ 60°为坐向有 6 个,占 5. 0% ;以

南偏西 60 ~ 90°为坐向有 6 个,占 5. 0% ;以西偏北

0 ~ 30°为坐向有 0 个,占 0. 0% ;以西偏北 30 ~ 60°为

坐向有 17 个,占 14. 2% ;以西偏北 60 ~ 90°为坐向有

第43页

·3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20 个占 16. 7% (图 5)。 淮北平原研究区域的传统民

居中,以北偏东 0 ~ 30°为坐向有 63 个,占 52. 5% ;以

西偏北 60 ~ 90°为坐向有 57 个,占 47. 5% (图 6)。 太

湖流域研究区域的传统民居中,以北偏东 0 ~ 30°为坐向

有33 个,占27. 5%;以北偏东 30 ~ 60°为坐向有 8 个,占

6. 8%;以北偏东60 ~90°为坐向有0 个,占0%;以东偏南

0 ~30°为坐向有3 个,占2. 5%;以东偏南 30 ~60°为坐向

有0 个,占 0%;以东偏南 60 ~ 90°为坐向有 1 个,占

0. 8%;以南偏西0 ~30°为坐向有 0 个,占 0%;以南偏西

30 ~60°为坐向有 1 个,占 0. 8%;以南偏西 60 ~ 90°为坐

向有3 个,占2. 5%;以西偏北 0 ~30°为坐向有 10 个,占

8. 3%;以西偏北30 ~60°为坐向有 22 个,占 18. 3%;以西

偏北60 ~90°为坐向有39 个,占32. 5%(图7)。

图5 九龙江河口平原研究区域聚落中传统民居朝向特征图

统计数据显示,淮北平原研究区域的传统民居

100% 朝向为“坐北朝南” (介于西偏北 60 ~ 90°与北

偏东 0 ~ 30°之间)。 然而,在太湖流域和九龙江河口

平原研究区域,这一比例分别降至 60% 和 35. 9% (图

8)。 尤其在九龙江河口平原研究区域,近 2 / 3 的传统

民居其朝向包括“坐西朝东” “坐东朝西” 等多种方

向。 这表明,“坐北朝南” 的原则已不再是唯一关键

的考量因素。

图 6 淮北平原研究区域聚落中传统民居朝向特征图

图 7 太湖流域西山岛研究区域聚落中传统民居朝向特征图

2. 2 传统民居朝向与地理关系特征

通过对传统民居朝向特征的可视化分析发现,这

些看似缺乏秩序的朝向方位,实际上受到了地形和山

势走向的影响。 特别是在九龙江河口平原研究区域

的 120 个选点中,有 93. 3% (112 个)的传统民居选择

最近的山脉,作为其朝向定位的依据,如图 9 所示。

图 8 研究区域聚落中传统民居朝向数量与频率玫瑰图

第44页

2024 年 06 期 总第 312 期 罗彤卉,钟振坤·福建九龙江河口平原传统民居的朝向问题研究 ·33·

图 9 九龙江河口平原研究区域聚落中传统民居朝向

与地理环境关系特征图

图 10 九龙江河口平原研究区域到山脉边缘距离与

不同朝向传统民居的叠合分布图

通过定量分析不同朝向传统民居的分布格局与其

朝向分布与距山脉边缘距离的关系(图 10),针对九龙

江河口平原研究区域的传统民居选点而言,在到达周

边山脉边缘距离为 0 ~ 200 m 的 44 个民居中,81. 8%

(36 个)的朝向为非“坐北朝南”;距离为 200 m ~ 400 m

的 32 个民居中,71. 9% (23 个) 的朝向为非“坐北朝

南”;距离为 400 m ~ 600 m 的 26 个民居中,42. 3%

(11 个)的朝向为非“坐北朝南”;距离为 600 m 以上

的18 个民居中,38. 7% (7 个)的朝向为非“坐北朝南”,

如表1 所示。

表 1 九龙江河口平原研究区域传统民居朝向分布

与距山脉边缘距离的关系

到山脉边缘的距离

0 ~

200 m

200 ~

400 m

400 ~

600 m

600 m

以上

民居点数量(个) 44 32 26 18

朝向为“坐北朝南”

的民居数量(个)

8 9 15 11

比例(% ) 18. 2 28. 1 57. 7 61. 1

由矢量数据集进行欧式距离分析显示,传统民居朝

向与距山脉边缘距离存在相关性(图 11)。 在九龙江河

口平原研究区域的传统民居选点中,与不同山脉相对应

的“坐向”分布格局与其距离山脉边缘的关系如下:

传统民居朝向与距山脉边缘距离越近,民居朝向更

多地呈现非“坐北朝南”的态势,其朝向选择受地理环境

影响更大;距离越远,更倾向于选择“坐北朝南”。 “坐

向”山脉的传统民居点数量,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分布

状态,距离其“坐向”的山脉边缘愈近,民居点愈集中;随

着距离尺度增加,“坐向”该山脉的民居数量减少,如表 2

所示。

图 11 九龙江河口平原研究区域“坐向”不同山脉的

传统民居空间距离分布图

表 2 九龙江河口平原研究区域传统民居与“坐向”的山脉距离关系

到山脉边缘的距离 总计

0 ~

1000 m

1000 ~

2000 m

2000 ~

3000 m

3000 ~

4000 m

4000 ~

5000 m

5000 ~

6000 m

6000 m

以上

“坐向”峨山民居点数量(个)

比例(% )

33

21 5 5 1 0 0 1

63. 6 15. 2 15. 2 3. 0 0. 0 0. 0 3. 0

“坐向”尖峰山民居点数量(个)

比例(% )

4

0 0 0 1 1 2 0

0. 0 0. 0 0. 0 25. 0 25. 0 50. 0 0. 0

第45页

·3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续表

到山脉边缘的距离 总计

0 ~

1000 m

1000 ~

2000 m

2000 ~

3000 m

3000 ~

4000 m

4000 ~

5000 m

5000 ~

6000 m

6000 m

以上

“坐向”鹿石山民居点数量(个)

比例(% )

31

12 9 5 5 0 0 0

38. 7 29. 1 16. 1 16. 1 0. 0 0. 0 0. 0

“坐向”南歧寨民居点数量(个)

比例(% )

13

8 1 0 1 3 0 0

61. 5 7. 7 0. 0 7. 7 23. 1 0. 0 0. 0

“坐向”洪炉山民居点数量(个)

比例(% )

31

19 12 0 0 0 0 0

61. 3 38. 7 0 0 0 0 0

3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九龙江河口平原、淮北平原以及

太湖流域研究区域中传统民居朝向方向特征和数量

特征,对“坐北朝南” 作为中国传统民居主要朝向布

局的共识进行了修正,该共识过去被认为是可以适用

于中国各地的普遍规律。 通过深入分析民居朝向与

地理环境的关系,发现“坐北朝南”这一起源于“中原

文化”的朝向原则,在面临不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揭示了“坐北朝南”的传统民

居朝向态势并非绝对,而是会受到地理环境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

研究主要结论如下:①与淮北平原研究区域中传

统民居 100% 朝向“坐北朝南”相比,在太湖流域研究

区域中,60% 的传统民居朝向为“坐北朝南”;而在九

龙江河口平原研究区域,仅有 35. 8% 的传统民居朝向

为“坐北朝南”。 其他民居朝向呈现不同的特征规

律,包括“坐西朝东” “坐东朝西”等。 ②九龙江河口

平原的传统民居朝向受山势走向影响显著。 若包含

以北面的山脉为主要坐向的民居,则有 93. 3% 的民居

以最近的山脉为朝向依据,显示出福建传统民居的朝

向选择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这与长江以北地区的

传统民居朝向存在显著差异。 ③传统民居朝向与距

山脉边缘距离存在相关性,距离越近,朝向选择受地

理环境影响越强烈,越倾向非“坐北朝南” 而“坐向”

山脉;距离越远,受环境影响的强度越小,则越倾向选

择回归正统的 “坐北朝南”。 ④“坐向”山脉的传统民

居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分布,距离愈近,民居点愈集

中。 ⑤在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历史文

化相近的区域,传统民居朝向规律往往体现出一定的

区域一致性。

本研究通过对传统民居朝向与山体关系的分析,

揭示了闽南传统民居在朝向选择上与地理环境的关

系,进一步阐述了民居朝向与地理环境互动关联的逻

辑。 这一建构逻辑调控着传统民居的选址与定位,形

成了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和人居空间的连贯脉络。 研

究结果将对如何保留原有地域的文脉结构提供指导,

并为传统聚落的保护、传承以及有机更新提供更科学

的理论支撑和实证借鉴。

本研究揭示了九龙江河口平原区域聚落中传统

民居不同朝向的空间分布格局,然而,亦存在一些局

限性和需要深化的领域:①由于数据精度和研究方法

的限制,对乡村聚落的传统民居朝向只能进行典型个

案的剖析,未能进行全面系统的解析。 对于内部结构

因素对传统民居朝向选择的影响机制,仍需深入探

索。 ②太湖流域的传统民居朝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

点,与九龙江河口平原研究区域传统民居朝向受山势

影响较大的特征不同,其传统民居朝向目前尚未显示

出明确的一致规律。 ③本研究所采用的定性与定量

分析方法存在局限性,未来可以通过增加选点、拓展

数据来源等方式,深化对传统民居朝向的理解。 ④传

统民居的朝向选择,反映了不同地区乡村的资源环

境、景观特征、人地关系、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等差异,

是地域性文化的体现之一。 “坐北朝南”的原则起源

于中原汉文化的阴阳五行理论,被视为汉族建筑最通

用的形式[3]

。 随着这一原则传入闽地并与当地自然

环境不断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风水学派[4]

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对风水文化、建筑特征、社会文

化等领域的深入分析,进一步理解传统民居朝向选择

的特征分异机制。

参 考 文 献

[1] 王贵祥. 中国古代建筑方位问题探讨[ J]. 建筑史,2009

(02):108 - 126.

[2] 许明. 儒家思想对北方古民居建筑的影响———浅说陕西韩

城党家村明清古民居[J]. 新美术,2010,31(03):83 - 85.

[3] 程爱勤. 论“风水学说”对客家土楼的影响[ J]. 广西民

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76 - 82.

[4] 巩晓昕. 浅析风水文化在闽南红砖厝中的运用[ J]. 艺术

与设计(理论),2021,2(01):68 - 70.

[5] 林昌炎. 闽东南部古厝民居的空间意义[D]. 杭州:中国

美术学院,2016.

第46页

2024 年第 06 期

总第 312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6·2024

Vol·312

福州轨道交通侧式车站地下一层平面设计与

功能优化分析

卢衍东

(福州轨道交通设计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0)

摘 要:为了更好地对轨道交通地下一层侧式车站进行设计,对福州地铁线路上三个侧式车站的改进和优化措施进行

研究,给出对应建议。 在介绍了侧式车站的基本构造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对侧式车站的平面设计特点进行分析;对

三江口站、洋里站和十八孔闸站三座车站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给出优化建议。 通过研究可知,侧式车

站一般适用在人流量较小和管理要求不高的车站,如果需要对服务功能进行升级,需要对原侧式车站进行设计升级和

优化。 优化建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侧式车站的设计难点。

关键词: 轨道交通;侧式车站;平面设计;功能优化

中图分类号:TU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6 - 0035 - 05

Layout Design and Function Optimization Analysis of Side Station

on the Underground First Floor of Fuzhou Rail Transit

LU Yandong

(Fuzhou Rail Transit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uzhou 350000)

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design the underground level side stations of rail transi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of three side stations located on the Fuzhou subway line.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service functions of

side station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raphic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side stations. Finally,the basic situation,existing problems,and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of Sanjiangkou Station,Yangli Station,and Shiba Kongzha Station were introduced. Through research,it is known that

side stations have applicability in stations with low pedestrian flow and low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If service functions need to be upgraded,the original side stations need to be designed and optimized. The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in this article can to some extent solve the

design difficulties of side stations.

Keywords:Rail transit; Side station; Graphic design; Functional optimization

作者简介:卢衍东(1990. 08— ),男,工程师。

E-mail:598571233@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2 - 10

0 引言

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为轨道交通工程的

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同时,轨道交通工程的发展也为

城市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助力[1]

。 截至 2020 年年底,

我国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里程达到了 7978. 19 km,足

见轨道交通发展进入了新的纪元[2]

。 由于一个城市

的轨道交通建设和规划周期长,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的早期,受人口、城市规模和财政等各方面因素的影

响,在地铁线路的终点车站或者其他部分车站采用了

侧式车站的建造形式。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轨道交通

网络的进一步完善,需要对原侧式车站进行更新或者

优化,使之满足现代交通网络的服务需求[3]

。 如何通

过有效的设计方式,改进侧式车站的服务功能,是站

点升级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对新建的侧式车站设计

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本文针对 3 个福州地铁地下一层侧式车站

的工程设计实践案例,分析侧式车站的优缺点,并对

这 3 个车站在实际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

设计优化建议,为同类工程设计或者功能提升提供一

定的借鉴。

1 侧式车站基本构造和功能分析

侧式车站的结构形式,主要是行车轨道在中间,

站台布置在轨道两侧,如图 1 所示。 车站的功能分区

主要包含 3 部分,其中车站左右两端主要为车站的设

备管理区域,中间区域为游客和管理服务人员的公共

区。 侧式车站主要位于轨道交通站点的终点和出发

点,付费区间和非付费区间通过两侧的疏散厅处的闸

机进行联系,整体比较顺畅。 内部管理区之间的联系

需要在公共区之间穿行,存在与人流互相干扰的问

题。 由于侧式车站的建筑面积小,地下开挖深度小且

覆土较浅,因此一般采用明挖法进行施工。 明挖法施

工对周边的环境影响较大,管线迁改较多,交通疏导

工作任务量大。

第47页

·3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1 侧式站台示意图

2 平面设计特点

为了更好地探讨侧式车站在设计工程中的特点,

对侧式车站的规模及造价、客流服务和设备用房布置

等方面进行分析。

2. 1 规模及造价

根据行车要求,起终点车站于站前设置单渡线,

站后设置双存车站。 在同样行车要求的情况下,地下

一层侧车站两线间距拉进,轨行区部分面积相应降

低,长度缩短。 如表 1 所示,相对地下二层岛式车站,

节约造价约 1. 5 亿元。

表 1 站型对比(以十八孔闸站为例)

车站类型 地下一层侧式车站 地下二层岛式车站

总建筑面积(m

2

) 19 416 27 768

车站长宽(m) 588. 5 × 80 576. 7 × 19. 7

土建投资(亿元) 3. 1 4. 6

相比于地下二层岛式车站,地下一层站基坑深度

约 10 m,开挖深度较浅,开挖时受承压水影响较小,

降低了施工风险[4]

。 其建筑面积利用率高,造价相对

较低。 而为了满足对车站宽度的需求,对场地要求也

会较高。 并且地下一层站区间由于覆土较浅,因此采

用明挖法施工,对环境影响较大,道路占用严重,管线

迁改较多,造成交通疏解困难,尤其在街道狭窄、建筑

物稠密地区更为明显[5]

2. 2 客流服务

地下一层侧式车站站台设置于轨行区两侧,付费

区与非付费区通过栏杆分隔,通过两侧疏散厅处设置

的闸机进行联系,流线顺畅,空间感较好,厅台联通方

式及消防疏散时间等都较地下二层车站下台上厅通

过楼扶梯连接更为便捷。 但被轨行区分隔两侧的站

台,则较适用于服务单向客流,即单边站台仅用于上

客或仅用于下客,两侧站台相对独立,客流流线简单,

交叉少。 但当地下一层侧式车站作为中间站时,乘客较

难在地面缺少导向导引的情况下,准确识别出入口进入

对应站台。 当识别错误,仅能通过过轨通道进入对向行

车站台,客流较为混杂。 采用中间站的模式,仅可用于较

小客流车站,过轨通道难以容纳较大客流过轨。

与地下二层岛式车站相比,侧式车站的站台与站

厅连接更加便捷。 当起终点站采用地下一层侧式站

台时,两站台分别服务单向客流,减少客流交叉,管理

方便,造价低,提升高度低。 而由于侧式车站的站台

及站厅被轨道切分,两侧连通仅能通过过轨通道,不

适用于线路中间站。

2. 3 设备用房布置

车站设备区一般集中设置于轨行区一侧,以便于

运营人员使用。 当场地宽度不足时,设备用房分别设

置于轨行区两侧,运营管理人员需穿过过轨通道,对

两侧进行维护及管理。 与两层车站有站厅层连通不

同,车站两侧功能性管线需通过轨通道连通,相对两

层车站增加了敷设及维修的难度。

有人用房的集中一侧,车站控制室及警务室对边

一侧公共区的服务仅能通过视频监控进行,不利于乘

客及时寻求帮助。

2. 4 消防疏散设计

轨行区将车站切分为了两个区域,根据消防要

求,两个区域均应考虑独立的疏散,每侧站厅层公共

区不少于两处直出地面出入口,两处出入口距离还不

应小于 20 m。一侧的站厅与站台需为同一防火分

区,但站台端部至任意一处出入口的距离,往往不能

小于规范所要求的 50 m。 以上文提到的三江口站及

洋里站为例,三江口站两侧侧站台至出入口距离均超

过 50 m。 这种情况,需在站台与站厅之间设置一片

防火隔墙,并于防火隔墙上设置站台及站厅之间连通

的门洞,门洞及门洞之间最小距离不应小于10 m,门洞

至公共区出入口距离不应小于 50 m。 当满足以上条件

时,两处门洞则可作为站台区的安全出口。 洋里站因

公共区净深小,站台端部已能满足至公共区 50 m 的疏

散要求,无需再设置分隔作用的防火墙。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

[4]规定,侧式

站台利用站台之间的过轨地道作为安全疏散通道时,

应在上下行轨道之间设备耐火极限不低于 2 h 的防

火隔墙;当两上下行线轨行区中部设置有防火墙分隔

两侧区间时,过轨通道可作为安全出口使用。 但为考

虑两轨间的通透效果,且考虑疏散中趋上疏散的行为

惯性,三江口站及洋里站并未采用过轨通道作为疏散

通道设置。

2. 5 物业开发

地下一层侧式车站因两侧被轨行区分隔,缺少了地

下二层车站通过站厅层组织交通的作用,与物业开发的

连接形式并不如二层车站理想。 物业开发不论连通至任

一侧站厅,均无法兼顾两侧客流。 所以,地下一层侧式车

站,在周边规划均为商业的区域,不建议采用。

综上,地下一层侧式车站相比于岛式车站,两侧

站台分别利用,结构较为简单,建造成本投入低,人流

管理方便。 由于站台在轨道两侧,造成管理和换乘不

便,而侧式车站的站台及站厅被轨道切分,两侧连通

仅能通过过轨通道,不适用于线路中间站。 如果对原

第48页

2024 年 06 期 总第 312 期 卢衍东·福州轨道交通侧式车站地下一层平面设计与功能优化分析 ·37·

地铁进行线路延伸或者功能升级,需要对原侧式车站

进行功能优化,使之满足地铁线路延伸的需求。

3 案例分析与优化建议

目前,福州地铁运营线路 5 条,在建线路 3 条。

已运营 1 号线二期工程三江口站及 2 号线一期工程

洋里站,均为两条线终点站,采用地下一层侧式车站,

分别于 2020 年 12 月及 2019 年 4 月正式运营。 在建

线路 6 号线东调段终点站十八孔闸站,采用地下一层

侧式车站,于 2022 年 7 月正式开工。 本节选取这 3

个车站的运营实际效果进行分析,为后期功能优化或

者新建侧式车站的设计提供优化方向。

3. 1 三江口站

3. 1. 1 车站基本情况

三江口站为福州轨道交通 1 号线二期工程终点

站。 站位设置于福州三江口片区,骑跨下洲路沿永盛

路东西向设置。 车站中部设置轨行区,北侧为上客站

台及进站站厅公共区,南侧为下客站台、出站站厅公

共区及大部分的设备用房。

车站全长 552 m,站中心宽度 75 m,总建筑面积

16 172. 1 m

2

。 车站中心标准段埋深 9. 8 m,两侧各设

置 4. 5 m 的站台。 北侧进站站厅考虑车站等候需求,

设置公共卫生间及无障碍卫生间,如图 2 所示。 两侧

站厅相对站中心居中布置,付费区中心设置一条 4 m

宽连通两侧公共区的过轨通道,通道配置一部 2. 4 m

宽楼梯及一部扶梯。

上客站台一侧的公共区,除一小间排风机房不再

布置配套环控机房,由下客一侧环控机房通过轨顶通

道,将新排风管拉通服务上客公共区,其他管线则通

过过轨通道,由轨下连通两侧。

图 2 三江口站公共区平面布置图

3. 1. 2 存在问题及优化分析

三江口建设时期,周边规划尚未形成,主要为民

房及滩涂。 周边规划主要以商业、教育及绿地为主。

至今为止,周边已建中学及公园,主要为周末集中客

流,周边缺少住宅等规划,日常客流较少。 根据实际

的运营情况和周边现状,提出优化设计意见如下:

(1)站台规模偏大。 三江口站建设时期,周边

道路建设晚于车站建设,片区规划形成较晚。 根据

客流数据,车站作为终点站,且周边客流较小的情

况,4. 5 m 的侧站台宽度相对客流偏大,可适当减

小,采用 3. 5 m 宽的侧站台。

(2)缺少付费区过轨通道。 车站过轨通道设置

时,仅考虑了非付费区的连通。 因此,虽此站为终点

车站,过轨大部分为过街需求,但因付费区的不连通,

错站乘客需出站后再进站,运营管理人员也无法由付

费区内快速服务两端。

(3)行动不便的乘客无法过轨。 在无障碍设计

中,未能全面服务行动不便的乘客。 过轨通道仅设置

了楼扶梯,无障碍人员及行动不便的乘客如无法明确

识别上客站台情况下,易进错区域后,仍需返回地面

通过地面红线灯再进入另一侧站台,服务功能欠佳。

(4)排水条件欠佳。 除部分供电用房设置有下夹

层外,其他车站底板直接作为设备用房及公共区用房

的地板,排水需利用建筑找坡至侧墙,排水距离大,排

水坡度小。 建成后,地板常出现水渍,排水条件欠佳。

3. 2 洋里站

3. 2. 1 车站基本情况

洋里站为福州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第 22 个

车站,为一期终点站。 车站沿福马路南北向布置,位

于三环快速路及远洋路中,南段靠近三环快速路。 车

站为地下一层侧式车站。 车站结构总高 8. 4 m,总建

筑面积 16 938. 3 m

2

第49页

·3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洋里站为 2 号线一期的终点站。 近期每侧站台

站厅仅考虑单向客流,少量过轨及过街客流则通过过

轨通道连通两侧,抵达另一侧站台,如图 3 所示。 出

站站台设置 10 部出站闸机及 2 部双向闸机。 进站站

台设置 10 进站闸机、2 部双向闸机及两处安检机,乘

客流线清晰。 2 号线东延线工程建成后,洋里站由终

点站调整为 2 号线中间站运营,如图 4 所示,两侧站

台由单一功能调整为兼顾进出站功能,出站站台处需

增加两组安检机及人员。 相对常规的线路中间站,因

要考虑两侧乘客的需求,站务人员不可兼顾,运营人

员成倍增加。 虽然洋里站与三江口站对比,在付费区

及非付费区皆设置有过轨通道,但两处过轨通道均仅

设置 1 部扶梯,两侧非付费区仅通过楼梯连通,无障

碍电梯也仅服务于付费区。 对于中间站而言,过轨通

道则宽度有限,相对局促,服务水平较差。

图 3 近期闸机布置图

图 4 远期闸机布置图

结合洋里整个片区,如图 5 所示,洋里站周边一

侧为六一佳苑,一侧为为洋里新苑,两侧地块之间被

高于地块 3 m ~ 6 m 的福马路及福马货运铁路分隔。

洋里新苑一侧除洋里村及洋里新苑外,主要为鼓山山

体,规划也为景观绿地,近远期的客流均偏少。 采用

地下一层侧式车站勉强可用。

3. 2. 2 设计总结及优化分析

根据实际的运营情况,提出优化设计意见如下:

(1)一层侧式车站形式并不适合作为线路的中

间站使用。 受轨道影响,一层侧式车站站厅站台被轨

行区打断,两侧公共区仅通过过轨通道连通,过侧通

图 5 洋里站周边环境示意图

道的宽度,难以充分包容远期客流。 作为中间站设置

时,两侧公共区均需设置安检设备,过街人流、进站及

出站人员均出现交叉,而管理人员无法兼顾两侧公共

区,增加了管理成本。 当处于受前后区间受限的环境

时,建议采用侧式两层车站,通过地下一层共用的站

厅层连通地下二层两侧站台。 如洋里站,整个片区受

福马路及货动铁路影响,两侧地块分割严重,站厅层

的设置,也能更好带动两侧地块。

(2)控制出入口数量。 洋里站作为地下一层侧

式车站,根据消防要求,共设置 4 处出入口,每侧公共

区均需设置至少两个出入口。 而平铺布置的设备用

房,使车站总宽度较标准车站增加一倍。 如图 4 所

示,洋里站受福马货运铁路及洋里新苑限制,可建设

宽度有限,并且福马路作为上坡的快速路,道路上方

缺少出入口的设置空间。一层侧式车站,使洋里站 4

座出入口,除一处设置双扶梯外,另外两处设置一部

扶梯,还有一处仅设置纯楼梯 。 如采用地下两层车

站,共用的公共区,在建设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仅设置

两处出入口,既可满足消防要求,又可提高出入口的

服务水平。

3. 3 十八孔闸站

3. 3. 1 车站基本情况

十八孔闸站沿漳江路敷设,跨漳江路与东站南路

交叉口设置。 车站外包总长度为 588. 5 m,标准段宽

度为 80 m。 车站共设置 4 个出入口。 车站周边均未

开发,建设条件较好。 如图 6 所示,车站所敷设道路

部分已完成建设,道路与地块竖向标高基本已达到城

市规划标高。 在线网规划中,已明确本站作为 6 号线

东调段最后一个车站,不再考虑延伸条件。 在考虑双

层带配线开发车站及一层侧式车站的综合造价比后,

工程最终以地下一层侧式形式推进。

第50页

2024 年 06 期 总第 312 期 卢衍东·福州轨道交通侧式车站地下一层平面设计与功能优化分析 ·39·

图 6 十八孔闸站周边环境示意图

3. 3. 2 设计总结及优化分析

十八孔闸站的建设环境与三江口站极为相似。

十八孔闸站为续三江口站及洋里站建成并运营 3 年

后的第一个地下一层侧式车站,地铁运营公司在车站

运营过程中,总结提出整改意见及建议,结合三江口

在的设计经验,在十八孔闸站设计中进行了优化调

整。 具体优化调整如下:

(1)公共区设计:为提高服务水平,十八孔闸站

在公共区的付费区及非付费区可设置连通通道,如图

7 所示。 非付费区应考虑行动不便乘客过街需求,相

对三江口及洋里站,过轨通道除设置扶梯外,还设置

了无障碍电梯。 乘客进站时,无需识别上下站台的方

向,均可通过过轨通道抵达所需站台。

图 7 十八孔闸站公共区布置图

(2)设备区设计:根据运营提出的要求,由运营

司机调度室通过站台门端门进入公共的方式,调整至

由站台直接进入运营司机调度室。 付费区的公共区

楼梯 ,还可作为运营人员通过两侧站台服务的通道。

(3)出入口设计:4 座出入口均设置 2 部扶梯,可

兼顾十字路口处的过街需求。 两侧公共区分别于出

入口设置一部垂直电梯,可满足行动不便乘客的进站

及过街需求。

(4)竖向增加下夹层:在公共区及设备用房下

方,设置 1. 6 m 高排水夹层。 虽增加了埋深及造价,

但夹层空间能更好地设置排水坡度,相对公共区平坡

及缓坡,能更快地排除渗水,可通过夹层部分的水沟,

有组织地排水。 与底板脱开的公共区结构层,能减少

底板渗水对装修面层内敷设管线的影响。

4 结论

本文根据设计总结及运营反馈,对福州 3 座不同

环境及功能用途的地下一层侧式车站,提出了优化、

改进建议,并在总结设计、运营过程中,逐步解决一层

侧式车站的设计难点。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几

点结论:

(1)一层侧式车站在规模方面,相对地下二层岛

式带存车线的车站有一定减少,但对建设环境的要求

较高,并不适用于待开发区以外的城市老城区建设。

(2)被轨道切分开的两个站台,对突发客流的容

纳能力有限,不适用于周边规划有大型体育、影剧院、

火车站等存在大量突发客流的区域。

(3)当起终点站设置于老城区时,应优先考虑采

用地下二层岛式或地下二层侧式车站。 条件建设环

境较好时,再根据客流情况,选择设置地下一层侧式

车站。

参 考 文 献

[1] 夏海山,韩宝明,王琳妍.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TOD 建设

发展 30 年回顾与思考 [ J]. 都市快轨交通,2022,35

(04):2 - 11.

[2] 刘瑞奇.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23.

[3] 邱彪,黄伯寿. 建设条件受限的岛式车站与侧式车站换

乘形式探析———以重庆观音桥站为例[ J]. 交通世界,

2022(08):1 - 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

2013[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5] 杨振丹.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站型研究[J]. 黑龙江科

技信息,2014(02):196.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微信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