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大型采访活动版面集锦

发布时间:2023-9-1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大型采访活动版面集锦

特别报道黄河之滨也很美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炎炎夏日,兰州清凉,黄河之滨也很美。7 月 23 日—27 日,“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圆满举办,全国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 160 多人,对发展中的兰州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访”。他们深入兰州市区、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永登县等地,围绕“工业兰州”“创新兰州”“文化兰州”“生态兰州”“山水兰州”开展主题采访,用精彩的笔墨和镜头聚焦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和闪光点,共同讲好兰州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中的精彩故事。05-08 遂宁新闻网:http://www.snxw.com 责编:杨俊 王春艳 版式编辑:席静 杨杰 校审:马力 2023 年 8 月 3 日 星期四兰州依山而建、傍水而生。“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视察时,对这座城市提出了殷切期望。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齐心协力,久久为功,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黄河之滨也很美”已成为兰州靓丽的城市名片。2012 年 4 月 20... [收起]
[展开]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大型采访活动版面集锦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7页

特别报道

黄河之滨也很美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

炎炎夏日,兰州清凉,黄河之滨也很美。7 月 23 日—27 日,“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圆满举办,全国近百家

媒体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 160 多人,对发展中的兰州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访”。他们深入兰州市区、兰州新区、兰州高新

区、永登县等地,围绕“工业兰州”“创新兰州”“文化兰州”“生态兰州”“山水兰州”开展主题采访,用精彩的笔墨和镜头聚焦

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和闪光点,共同讲好兰州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中的精彩故事。

05-08 遂宁新闻网:http://www.snxw.com 责编:杨俊 王春艳 版式编辑:席静 杨杰 校审:马力 2023 年 8 月 3 日 星期四

兰州依山而建、傍水而生。“兰州要在保持黄

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习近平总书记

在兰州视察时,对这座城市提出了殷切期望。

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

批示精神,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

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齐心协力,久久为功,生

态环境日益改善,“黄河之滨也很美”已成为兰

州靓丽的城市名片。

2012 年 4 月 20 日,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实

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整体战攻坚战,明确了“一

年全面攻坚、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改善”的

总体目标,以工业、燃煤及面源、机动车尾气、二

次扬尘污染治理和林业生态增容减污为重点,

力争 3 年使兰州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好转。

出城入园、驻厂监察、停产减排、煤改气

……一系列组合拳打出,污染降下来了,空气变

得清新起来,天更蓝了。至 2022 年,环境空气质

量连续 9 年持续改善,兰州正式迈入全国空气质

量达标城市行列。

从“污染排名前列”到“空气质量达标”,兰

州为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探索了好的经验,

并在京津冀地区推广。

怀着改善生态、美化家园的迫切愿望,兰州

人民背冰挑水,上山植树,历经数十载努力,现

今的南北两山绿化面积达到 62 万亩,成活各类

树木 1.6 亿株,常见的脊椎动物达 76 种。创造了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绿色奇迹”。

根据《2021 年一季度中国城市环境舒适指

数报告》,兰州市水质清净指数在全国 36 个重点

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全国 336 座地级及以上城市

水质状况系统评估中,兰州市位列“中国十大水

质清净之城”第八位。

兰州将以责无旁贷的精神、义不容辞的担

当,切实扛起责任、担起使命,保护好母亲河,让

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7 月的金城,花开成海,游人如织。信步黄

河风情线上,中山桥,长虹卧波;白塔山,层峦叠

翠;金城关,倚岩百丈峙雄关;黄河楼,纵观古今

成须臾;黄河母亲,波涛万里入襟怀;悠悠水车,

相辉映下

吟唱岁月追段续……在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

,兰州,这座山水之城正在徐徐展开一

幅壮丽画卷,奏响“诗和远方”的优美乐章,喜迎

来自天南海北的八方宾朋。

兰州,这座山水之城坚持“以文塑旅、以旅

彰文”的基本原则,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

合,深挖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沉浸式

文旅新业态,从观赏性、故事性、互动性、艺术性

等多个维度,增强游客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今年以来,黄河两岸、南北两山、河口青城

两大古镇人头攒动,水墨丹霞、兰州老街、李家

庄田园综合体等景区热度持续提升,皋兰山上、

白塔山下、兴隆山里,人气快速回升,正宁路、大

众巷、南关民族风情、黄河食渡等夜市烟火升

腾,黄河游船鸣笛清脆,“夜游黄河”的品牌魅力

与日俱增,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文

化与文明的交织相融、同频共振,让古老金城在

依山傍水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兰州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

12 个工业中心城市之一。经过 70 多年持续

调整发展,兰州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张,企

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形成了以石油化

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生物医

药等为支柱且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

按照规划,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兰州将

以聚焦重塑绿色制造产业体系为主线,统筹

推进强工业行动,并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着

力打造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

息(大数据)4 个千亿级和有色冶金、建材、烟

草、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轻工及食

品 7 个百亿级产业链延伸壮大工程。同时,

兰州将坚持推进产业高端发展,积极引导人

才、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向石油化工、新材

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大数据)、有色冶

金、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食品及轻

工产业、公共安全等产业集聚,并加快企业

扩容升级,促进产业链延伸,让工业转型升

级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23 年是强工业行动实施的关键一年。

为攻坚突破大项目,兰州市将持续推进156个

强工业项目,并在继续壮大规上企业规模的基

础上,落实专家问诊、精准推送、特事特办、新

政不来即享等措施,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

业30户以上。同时,兰州市将继续深化工业互

联网平台和数据治理应用,重点在兰州新区精

细化工园区、树屏食品产业园开展中小企业数

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并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

展,发挥兰石化、生物所等37户企业“链主”作

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构建大中小

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生态。

在不断加强壮大自己的同时,兰州市将

继续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和兰州—西

宁城市群建设政策机遇,深入贯彻“三抓三

促”行动部署要求,坚持立非常之志、谋非常

之策、举非常之力、用非常之招,攻坚推进强

工业行动。 (全媒体记者 杨晶 陈小平)

创新兰州

全力做好强省会行动“主力军”

实施强省会行动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着眼贯彻黄

河国家战略、立足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作出

的重大部署,也是甘肃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打造核

心增长极、赢得战略主动的重大抉择。

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一直以来都是辐射大西北

的区域枢纽和经济中心,是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

战略基地。强省会行动要求兰州全面提升省会首位

度和贡献率,增强省会兰州的区域引领力、全省辐射

力。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兰州正在最大限度地激活强

省会行动的资源潜力,看齐一流、抬高坐标、担当作

为,力争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兰州产业发展在全省较为领先,已经建成一批具

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建立了贯穿产业

链、创新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未来,兰州将持

续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以装备

制造、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领域为重

点,开展融合应用示范,并发挥兰州新区、兰白国家自

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的带动作用,强化关键技术研发

和成果应用,促进产业和科技对接,推动重大产业创

新工程,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此

外,兰州将从总量增长、质量提升、产业集聚和创新驱

动出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信息技术、高端

制造、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服务等产

业,形成一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为推进强省会

高质量发展给予有力产业支撑。

今年以来,兰州围绕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

年行动,推出了 11 项专项行动和 313 项攻坚举措,建

立完善了“1+18+8”攻坚突破年政策体系,着力为全市

营商环境夯基础、强动能。同时,兰州市还出台了 172

件营商环境领域政策文件,推出 523 项改革措施,积

极构建体系健全、机制有效、措施精准的政策体系,并

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在服务事项和政策力度上做

“加法”,在办事环节和提交要件上做“减法”,在政务

效能上做“乘法”,在简政放权上做“除法”,对标全国

第一批创新试点城市,推出创新改革事项 157 项,先

行开展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

近年来,通过实干当先、奋勇争先的不懈努

力,兰州基本建成了文化活动阵地随处可达、公

共文化服务随时享受、市民文化生活丰实充盈

的良好文化生态,也因此成就了这座开放包容、

更具活力、更显魅力、充满温情的“人文之城”和

“宜居都市”。

兰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

的文化,随着普通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文

部分

化需求早已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

。在兰州人的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地都可

以欣赏到多种不同的文化表演,有戏曲、音乐,

还有舞蹈、绘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开始被

人们免费或低价拥有。

近年来,兰州市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演出,

计划开展的演出活动达 700 余场次,包括经典

舞剧《大梦敦煌》、内容丰富的秦腔展演、格调

高雅的音乐会等。同时,还有本土创排的甘肃

首部原创交响组曲《南梁颂》、民族歌剧《西风

烈》、红色题材儿童剧《大豆谣》等一系列红色

文艺作品推陈出新。此外,还先后推出了歌剧

《图兰朵》、大型音乐史诗《长征组歌》、歌剧《卡

门》等精品剧目。

2023 年,大西北旅游异常火爆。无数次

在短视频里看到成群结队的游客乘骑“沙漠

之舟”,气势如虹,蔚为壮观,一直很向往。没

想到,很快就有一个出行的机会,去真切感受

大西北的异域风情。

7 月 23 日,大暑,四川盆地中部酷热如蒸

笼。我收拾行囊,飞往兰州参加中国报业协

会党报分会的年会。

暑 期 出 行 ,没 有 太 多 的 行 李 ,就 一 个 背

包,但出行的人实在太多,挤上飞机时,已是

汗流浃背,身上黏黏的,活脱脱一个疲于奔命

的中年油腻男形象。

我是 3 点多上的飞机,飞机爬行后在平流

层飞行了约 10 多分钟,就听见广播里说,飞机

开始下降高度,举目俯视,只见晴空万里之

下,戈壁滩上,沟壑纵横寸草不生,满目荒凉,

有长河落日,也有大漠孤烟。

出了机场,也是晴天,但在阴凉处唯觉两

腋习习清风,抛去了在四川时那种黏黏的油

腻感,令人神清气爽。

让 我 惊 奇 的 是 ,走 出 机 场 ,便 到 了 兰 州

新区,眼前突然一亮,惊叹于荒凉的戈壁滩

上 突 然 出 现 的 繁 华 。 周 围 全 是 干 旱 贫 瘠 的

黄土丘陵山地,灰蒙蒙的。而兰州新区就像

荒 原 上 的 绿 洲 ,有 良 田 、花 海 、湖 泊 、湿 地 、

绿道,建起了大学城、文旅城、医药城等。据

说,这是兰州人通过上百年的努力,终将大

通河的水引入秦王川,创造了人定胜天的绿

色奇迹。

一路上一直惊奇不断,惊喜不断。我们

在 赶 往 市 城 区 的 高 速 路 上 遭 遇 了 一 场 暴

。负责接机的师傅说,兰州很少有这样的

大 雨 ,不 会 下 太 久 。 果 然 ,10 多 分 钟 后 ,雨

就停了,一道彩虹悬挂在公路一侧,犹如一

座天桥,来得粗暴而又真实。

在随后几天的采风活动中,更是重新改

变了我对兰州的认知。印象中的兰州,是西

北老城市,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但通过几天

的走访,却发现这座老城市焕发出新活力,老

工业基地焕发出新发展动能。我们走进兰州

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西脉记忆金属产业

园,看到的是迅猛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传统中医药、现代医药器械在这里已形成产

业集群,走出国门、造福人类。

让人惊奇的是,寸草不生的大漠黄沙里,

还隐藏着一个个热烈娇艳的玫瑰园。这迎风

绽放的玫瑰,属于食药兼用型的高原天然玫

瑰品种,能够适应当地环境,还是兰州市的市

花。当地人民对沙漠玫瑰视若珍宝,用花瓣

酿制花酱、炮制花茶,沙漠玫瑰融入了他们生

活的方方面面。

大 概 每 一 个 爱 读 书 的 人 对《读 者》都 不

会陌生。我们经过读者大道,来到甘肃《读

者》集团,就像走进了神圣的殿堂。这种心

情 就 像 粉 丝 见 到 倾 慕 多 年 的 偶 像 。 以 一 份

杂志的名字命名一座城市的一条道路,世上

并 不 多 见 。 令 人 惊 奇 的 是 ,40 余 年 的《读

者》杂志一直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赢得一

代又一代的读者。文精图美,启迪思想,开

阔视野,这是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一楼展馆

的墙上有这么一句话:读《读者》的孩子都不

会变坏。

让我惊奇的是,穿梭于兰州市大街小巷

的出租车有四个色系,争奇斗艳,据说是兰州

新晋“网红”。深入了解了一下,四个色系分

别是黄河黄、云山蓝、玫瑰红、橄榄绿,分别

代表兰州特色城市文化。四个文化符号随着

出租车游走于兰州大街小巷,向广大市民和

的活力生机

过往旅客展示着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蓬勃

中山桥,横跨黄河的第一座铁桥,是兰州

人的骄傲,我以为会是左宗棠牵头修建的,但

并不是,修建者是接替左宗棠的后任甘陕总

督。在羸弱不堪的清末,能建起一座桥,还能

延续使用至今,当然值得致敬。站在中山桥

上任清风拂面,看风云变幻,仿佛能忘记一切

烦恼……

我用脚步丈量了这座古老的铁桥,他如

西北汉子般的坚固结实,过往的游人都会不

自觉地摸一番桥上的铆钉,像抚摸西北汉子

的腹肌一般,坚实而苍凉,令人啧啧称赞。

夕阳西下,我沿着河堤步行,从中山桥走

到黄河母亲雕塑。一座座的水车嘎吱嘎吱转

动,一排排缆车横江而过,翻涌的河面与金黄

色残阳交相辉映,此时的兰州披上了悠闲的

面纱。河堤边,可以在躺椅上安逸小憩,一壶

三炮台盖碗茶可以无限量续杯。河堤下,大

人小孩在黄沙滚滚的黄河里戏水游玩。我也

想加入“戏水黄河”的人群中去,想赤脚淌一

下黄河水,光着脚丫感受到黄河水的凉爽;想

捧 一 把 黄 河 水 ,清 洗 一 下 脸 上 和 心 里 的 污

垢。同行的一个老同志却拉住我问到:安全

吗?怎么不给河堤加上铁丝网?

唉,还是没能去零距离接触,留下了些许

遗憾。我想,要是没有那十几只随波起伏的

羊皮筏子,要是水不那么黄,兰州就像一个海

滨城市。

到兰州,当然要吃一次兰州拉面。令人

惊叹的是,如今的兰州拉面馆都装修得富丽

堂皇。我走了几条街,看到一家面馆门口有

成摞成摞用过的空碗,感觉有这么多人来吃,

应该错不了,寻迹走了进去。8 块钱一碗的

牛肉面,80 元一斤的牛肉。汤是老汤,非常

浓郁,加上香喷喷的辣椒,确实美味。面条吸

饱了汤汁,柔韧爽滑,面体劲道。更精彩的

是,牛肉泡在汤里数秒后捞出,软嫩鲜香,有

弹性、有嚼头。

夜市里,30 元一大把的羊肉串和 10 元钱

一瓶的黄河啤酒,商家都是明码标价,非常值

得拥有。这些都演绎着市井烟火气,给人一

种浓浓的幸福感、获得感,就像中山桥下流淌

的黄河水,不求被人重视,却安静地延续着平

淡低调的存在。

要问兰州之美,美在一碗面——兰州牛

肉面,美在一条河——黄河,美在一座桥——

中山桥,美在一本书——《读者》杂志。

盛夏兰州之美,流淌在甘冽的五泉中,飘

荡在大河的深流里,变幻在五彩的铁桥上,印

刻在吱呀的水车上,融化在舒爽的夏风中。

(全媒体记者 陈小平)

兰州惊奇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见闻 生态兰州

河清树绿的现代化兰州分外妖娆

山水兰州

吟唱“诗和远方”打造文旅产业融合新业态

文化兰州

文化传承和繁荣成就兰州文化自信

工业兰州

壮大优势产业重振兰州雄风

)新华社。 (兰州牛肉面在传承中创新

兰石集团生产的产品畅销国内外。

兰州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吸引

多类候鸟来黄河边栖息。

。兰州湿地公园

嘉宾在《读者》出版集团互动打卡。

黄河楼。

兰州水车。

兰州水墨丹霞。

第9页

2023年8月7日 星期一

责编 / 李冰峰 美编 / 黄露 校对 / 陈晓燕 JINHUA DAILY 专版 A4 金彩云

金华新闻网 Http://www.jhnews.com.cn

很多时候,城市历史人文底蕴便

是流量担当。以“马踏飞燕”玩偶为

例:设计上,设计团队利用社交属性,

让文物传递出一种“情绪价……值”。

设计师抓住文物本身歪嘴的形象特

点,设计了这只龇牙咧嘴的绿马。“潦

草得可爱”,令人上头,戳中年轻人喜

好。连董宇辉都发视频说:“甘肃博物

馆平时大概一天接待1.5万人,这几天

都有3万到3.5万人,堵车了。”

在兰州,博物馆、陈列馆是热门打

卡地。绿马背后,折射兰州越来越足

的“文艺范”。来到敦煌艺术馆,在一

方独属于敦煌的沙世界,领略绘画古

色古香的艺术之美;走进五泉山公园,

摸一摸霍去病雕像上的“去病”二字,

寄托美好愿望;步入兰州非物质文化

遗产陈列馆,茶楼酒肆、商铺店面以及

街头食摊、民间工匠、羊皮筏子、清汤

牛肉面和金城酿皮等一应俱全。

至于黄河两岸的古建筑地标,如

白塔山、三台阁,早已是网友心目中的

必打卡处。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和灵

魂,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正润物无

声,滋养着无数人的心田。

清远日报社党委副书记、纪委书

记、总编辑吴志辉说:“兰州除了壮阔

的美景,还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名胜古

迹众多,文化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坚

持延续历史文脉,挖掘资源优势,讲好

文化故事,兰州一定能走出以文兴业

的新路子。”

兰州的走红,是偶然吗?这场流

量爆发,蓄势已久。如兰之州,让人

“来过,便不愿离开”。

(部分素材系兰州日报社提供)

黄河之滨也很美,金

城盛夏最诱人。甘肃省

博物馆、中山桥、黄河岸边,处处人挤

人。“甘肃兰州为什么突然火了?”不

少网友忍不住问。

兰州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

会城市,是游客数量增长最快的十大

“网红城市”之一。这座城市何以频频

“出圈”?可以向兰州学什么?日前,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采访

活动在兰州举办,来自全国近百家媒

体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160多人,

走读美如画卷的黄河之滨,探寻如兰

之州“出圈”的流量密码。

兰州有三张金名片:黄河、牛肉面、

《读者》。

黄河浩荡,滔滔东去流不尽;金城

巍然,座座飞虹南北畅。2019年10月

31日,在黄河边的望河亭,习近平总书

记赞誉兰州“黄河之滨也很美”,这句话

也成为了兰州的城市金名片。如今在

这座城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这句醒目

的城市宣传语。

城市品牌的打造,源于老百姓的口

碑。“记得儿时,冬季的城区被烟雾笼

罩,地面上落着一层层的煤灰……一年

四季都是灰蒙蒙的。”市民李晓兵回

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南北两山皆是

荒山秃岭,有“皋兰山上一棵树,白塔山

上七棵树”的记载。每当刮风,举目

尘土。

怀着改善生态、美化家园的迫切愿

望,兰州人民背冰挑水,上山植树,历经

数十载努力,现今的南北两山绿化面积

达到62万亩。

如今,黄河两岸鲜花盛开、绿树成

荫,黄河风情线已成为 City walk(城

市漫步)好去处,目前南北两山已建成

森林公园 20 多处,休闲、游览基地 80

多处,入夏之时,牡丹、鸢尾、马鞭草、四

季玫瑰、金娃娃萱草……色彩斑斓、随

风摇曳、柔美灵动,如童话故事中的浪

漫花园。见花停步,花香入怀,市民流

连忘返、拍照“打卡”,整个风情线形成

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水映城郭、树

伴流水”的美丽风貌。霍去病雕塑、水

车文化博览园、黄河母亲、黄河楼……

一大批设施和景点,串珠成链,镶嵌于

百里风情线之上。

“美不胜收。谁能想到,以前的黄

河边四处是垃圾场、沙土堆。”在水车文

化博览园散步的徐先生说。

兰州人的早晨,从一碗兰州牛肉面

开始。如果你说“来一碗兰州拉面”会

闹笑话。兰州并没有因为它有名而哄

抬物价,八九元一碗,难怪有游客说:

“一天吃三顿也不心疼,良心价。”一碗

面里的性价比,淋漓尽致。过去,当地

面馆低小散、脏乱差,近年来,面馆逐渐

品牌化,味道依然地道,就餐环境越来

越整洁,定价也越来越规范。性价比,

是许多游客纷至沓来的缘由,不光是牛

肉面,在当地,绝大多数景点都是免费

的,上一趟皋兰山拼车也才10元钱。

“世界上许多最美丽的花,往往开

在无人知晓的地方。”这是甘肃人民出

版社墙上的一句话。不过,很多人不一

定知道:《读者》杂志在兰州。“来到《读

者》,就像走进了神圣的殿堂。”“确切地

说,这种心情就像粉丝见到了倾慕多年

的偶像。”人群中,一位嘉宾激动地说。

《读者》是懂读者的,也是懂游客

的,在《读者》杂志社,有一面巨大的墙,

上面只有“读者”二字,还有一个《读者》

封面的相框,大伙儿争着打卡拍照,文

创产品“《读者》创刊号”成为热销款。

杂志社门前的一条路,名叫“读者大

道”……

从口碑到品牌

让城市名片愈发闪亮

“关于浪漫,海洋占一半,另一半

在这都能找得到,那就是甘肃。”董宇

辉的广告词率先出圈。在兰州当地,

很多人说,是“东方甄选”带火了兰州。

流量就是人心,创意表达、创新传

播,的确能带来一波流量。董宇辉的

吆喝,像一根火苗点燃了火把。然而

如何从流量变“留量”,却考验一座城

市的内涵、自信和底气。

让网红变“长红”,首先要有辨识

度。“登高赏月我选黄河楼,感受传统

古镇风情到河口,再浪个兰州老街喝

啤酒。这些兰州特色景点一定都要去

打个卡!”这是一个网友的打卡攻略。

去中山桥走一走,黄河上坐一坐

羊皮筏,夜爬皋兰山,在三台阁领略一

番兰州夜景,再打卡南关民族风味一

条街、新光夜市吃一顿特色美食,兰州

牛肉面、牛奶鸡蛋醪糟、灰豆子、甜醅

子……满满的兰州味,这是许多游子

的独家记忆。

其次,兰州人的自信、好客发自内

心。美景美食是载体,城市性格才是

终极核心,最打动人心的,往往是这

座城市的人。泛舟河上,跟徜徉在岸

边的人打招呼,岸边的人总会热情地

挥手致意。找人问路,无论是路人还

是的哥,哪里好吃哪里好玩,一打开

话匣子就滔滔不绝。末了,都会来上

一句:“欢迎来兰州。”周口日报社党

委委员、副总编辑王伟宏对兰州充满

好感:“接我们的驾驶员是一名老兰

州人,介绍兰州时很自豪,瓜果之城、

避暑胜地……市民对城市深深的认同

感和热情的介绍,都让我觉得兰州这

座城市很棒!”

在寿光融媒体中心党委委员、寿

光日报总编桑爱梅看来,西北人性格

洒脱、肆意豪爽,似乎在饮食上也延续

了这种厚实,就像兰州牛肉面看似粗

犷豪横,实则考究细腻。

从流量到留量 让城市性格成为终极核心

“干旱荒丘居然能种出玫瑰?”有

网友质疑。走进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

范园4号智能温室,一阵浓郁的玫瑰花

香扑鼻而来,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玫瑰

花。“没想到这里种植着这么大面积的

玫瑰花!”《湄洲日报》子报《仙游今报》

总编辑林婷婷说。

从黄土荒丘,蝶变为花海绿洲。

“你们在网上买的鲜花,或许就有不少

产自我们兰州。”基地工作人员的介绍

令嘉宾们耳目一新。目前,兰州新区

每年有1亿枝鲜切玫瑰销往全国各大

重点城市,出口韩国、日本、新加坡

等地。

2012 年,兰州新区成为国务院批

复设立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

家级新区。短短几年时间,一座1744

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城在曾经的荒地

上崛起,“引大入秦工程”解决了用水

问题,这里不但种花卉、蔬菜、瓜果,还

有绿色化工产业园区,以及近百年历

史的佛慈制药,产城融合,一片欣欣

向荣。

清远日报新闻中心 e 家采访部

主编陈荣汉说,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公

园、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兰州国家生

物医药产业基地、西脉记忆金属产业

园……在这些参观点位看到的兰州

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速度之迅猛,科

技研发成果种类之丰富,让他心里

佩服。

“没想到从飞机上望下去一片荒

凉,走进兰州城区却是满眼的郁郁葱

茏;没想到十年前兰州新区光秃秃的

黄土地,现在崛起一座令世人瞩目的

现代化丝路新城;没想到兰州这座老

城市焕发出新活力,老工业基地焕发

出新发展动能。”来自黄冈日报社专

刊部的贺正文以“三个没想到”总结

此次的兰州之行,感慨兰州的发展

巨变。

从创新到蜕变 让梦想照进现实

从一眼到千年 让灿烂文化入脑入心

黄河之滨也很美!兰州“出圈”的流量密码是什么——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走读兰州

记者 许健楠

第10页

工业兰州:

壮大优势产业重振兰州雄风

7月25日,“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

活动邀请参会嘉宾走进兰州新区,围绕兰州融入 “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改革创新进程、培育壮大

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升级等内容,先后参观采访

了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公园、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

司、 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和甘肃省经济发展展览

馆,近距离感触兰州在工业领域厚重的历史底蕴

和发展成就。

兰州目前形成了以石油化工、 有色冶金、装

备制造、能源电力、生物医药等为支柱且较为完

备的工业体系。

如果说兰州的工业历史是一部见证新中国

工业发展历程的教科书。那么,甘肃省委、省政府

提出的强工业行动无疑吹响了兰州重塑工业体

系新篇章的号角。

2022年,兰州市聚焦振兴“兰州制造”,全年

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3%。其中,制造

业同比增长51.9%, 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

百分点。

2023年,为攻坚突破大项目,兰州市将持续

推进156个强工业项目, 并在继续壮大规上企业

规模的基础上,落实专家问诊、精准推送、特事特

办、新政不来即享等措施,培育专精特新“小巨

人”企业30家以上。

在此基础上,兰州市将加快5G网络及千兆光

网建设,超前布局鹏博士西北5G大数据产业园等

新基建项目, 建成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

点,并推进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甘肃移动丝

绸之路西北大数据产业园等数据中心和工业互

联网建设,打造以鲲鹏技术体系为底座的行业应

用新生态。

目前, 兰州基本建成了文化活动阵

地随处可达、公共文化服务随时享受、市

民文化生活丰实充盈的良好文化生态,

也因此成就了这一座开放包容、 更具活

力、更显魅力、充满温情的“人文之城”和 “宜居都市”。

兰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城市, 拥有丰

富多样的文化。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升, 文化需求早已成为群众日常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兰州人的日

常生活里, 随时随地都可以欣赏到多种

不同的文化表演,有戏曲、音乐,还有舞

蹈、绘画,其中大部分演出都是免费。

一些形式多样、 多姿多彩的文化活

动成功地将戏曲、传统工艺、传统民俗民

风等传统文化资源,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

形式展现给了当地市民, 丰富了当地人

们的文化生活,厚植了传统文化的土壤,

赢得了兰州百姓的赞誉。

无论何时何地,当你驻足古老金城漫

步大街小巷时一定会欣喜地发现, 城市的

文化气息越来越浓,“文艺范儿”越来越足,

城市文化品位也越来越高。 而说起文化品

位,就一定要说到位于中山桥北、依山傍河

的金城关文化博览园。这个博览园,设置了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兰州黄河桥

梁博物馆、中国秦腔博物馆、兰州文化体验

馆、兰州彩陶馆五大主题场馆。

走进秦腔博物馆, 如同走进历史与

艺术的大观园。 从秦腔的历史演变到剧

本创作, 从脸谱服饰到各个时期的名家

名唱, 秦腔博物馆的每一件展品和布局

策划,都是集秦腔之大成。

步入兰州彩陶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展

厅,一股远古气息扑面而来。精心设计的

原始风格的展台展示了彩陶文物,可以直

观地了解古人制陶的过程。而在兰州黄河

桥梁博物馆里,便是随处可见运用珍贵实

物、微缩景观模型、历史场景复原等展示

的黄河桥梁发展历史脉络的模型。

说到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最具特色的就是古金城民俗一条街,真

实地再现明清时期古金

城茶马互市兴盛一时的商业景

象。茶楼酒肆、街头食摊、民间工

匠、羊皮筏子、清汤牛肉面和金城酿皮等一应俱全。

“作为历史悠久的丝路重镇、历史名

城, 兰州文化发展的脚步一直在前行,文

化事业在不断推进。” 原兰州市文化馆书

记郭民辉如是说。

近年来, 兰州市依托文化旅游优质

资源禀赋,通过策划举办系列文艺演出活

动,大力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引导

兰州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

民”进行文艺创作,兰州文艺事业繁荣发

展呈现加快推进之势。

特别是今年以来, 兰州市大力开展

文化惠民演出,计划开展的演出达700余

场次,于是,在兰州城乡随处可见百姓喜

笑颜开、幸福生活的美好景象,而古老金

城也在文化繁荣“百花齐放”的浸润中,

日复一日地涵养着城市的精致与舒适。

文化兰州:充满温情的“人文之城”

南昌日报社出版 地址:南昌市丰和北大道269号 邮政编码: 330038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601004000040 印刷单位:江西新华报业印务有限公司 零售:每对开张0.5元 新闻热线:0791-86865326 广告热线:0791-86865361

8 南昌日报电子版 http://www.ncrbw.cn 南昌日报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3143022404 版 ■ 2023 年 8 月 4 日 / 星期五 编辑 符洁蓓 罗雨鸥 校对 王勇 版式设计 林晨 特别 报道

NEWS

南昌日报社出版 地址:南昌市丰和北大道269号 邮政编码: 330038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601004000040 印刷单位:江西新华报业印务有限公司 零售:每对开张0.5元 新闻热线:0791-86865326 广告热线:0791-86865361

近年来, 兰州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

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齐

心协力,久久为功,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黄河之滨也很美”已成为兰州靓丽的新

的城市名片。

兰州在治污路上探索前进。 出城入

园、驻厂监察、停产减排、煤改气……一系

列组合拳打出,空气变得清新起来,蓝天

多了。2022年,兰州正式迈入全国空气质

量达标城市行列,“兰州蓝”由“浅蓝”逐

步走向“深蓝”。

历经数十载努力, 兰州现今的南北

两山绿化面积达到62万亩, 成活各类树

木1.6亿株,常见的脊椎动物达76种,创造

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绿色奇迹”。 目

前南北两山已建成森林公园20多处,休

闲、 游览基地80多处, 生态效应逐年增

强,给广大市民提供了类型多样、文化丰

富、功能全面的绿色生态服务,现已成为

人们休闲、旅游、健身的最佳去处。

入夏之时,行走在黄河风情线上,牡

丹、鸢尾、马鞭草、四季玫瑰、金娃娃萱

草 ……多彩斑斓、随风摇曳、柔美灵动,

如童话故事中的浪漫花园; 见花停步,花

香入怀,市民流连忘返、拍照“打卡”,整个

风情线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水映

城郭、树伴流水”的美丽风貌;霍去病雕

塑、水车文化博览园、黄河母亲、黄河

楼……一大批设施和景点, 如同镶嵌在

锦带上的明珠,点缀于百里风情线之上。

夜幕中、光影下,黄河上的数座桥梁

如一道道霓虹飞跨两岸, 兰州的夜经济

已然开启。中山桥下、黄河楼边,人头攒

动,游客、市民纷纷慕名而来,尽情领略

这里的美景。

“黄河母亲”的雕塑静静地伫立在黄

河岸边,虽经风雨依旧慈祥,充满着一位

母亲对儿女全部的呵护与爱。 作为黄河

母亲最宠爱的“孩子”——兰州也在全力

呵护着黄河母亲。为了母亲河的健康,兰

州把水污染防治、城市内涝防治、水土保

持及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从源头上进行

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内容,突出抓好

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城区污水

管线更新改造、 城市内涝点整治工程等,

从源头上改善水环境质量。

水清了,鸟来了。如今,黄河兰州城

区段沿线分布有大块湿地10余处, 兰州

市(包含兰州新区)共有湿地面积5.73万

亩。绿意满山、蔚蓝天空携手谱写和谐之

歌;潺潺流水、山间鸟鸣合奏共生乐章。

生态兰州:河清树绿的现代化之城

山水兰州:山水金城吟唱“诗和远方”

兰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

基本原则,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深挖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 不断丰富沉

浸式文旅新业态,从观赏性、故事性、互

动性、艺术性等多个维度,增强游客的沉

浸感和体验感。

兰州,有着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

也有着黄河的壮美和牛肉面的美味。漫

步城市之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文明与包

容的特质已经深深融入兰州人的血脉

中,成为无形的财富与城市基因,让所有

到来的朋友都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温

暖,来了还想再来,来了就不想走。

今年以来,黄河两岸、南北两山、河

口青城两大古镇人头攒动; 水墨丹霞、

兰州老街、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等景区热

度持续提升;皋兰山上、白塔山下、兴隆

山里,人气快速回升;正宁路、大众巷、

南关民族风情、 黄河食渡等夜市烟火升

腾, 黄河游船鸣笛清脆,“夜游黄河”的

品牌魅力与日俱增……众多游客来到这

里“打卡”,文化与文明的交织相融、同

频共振, 让古老金城在依山傍水中焕发

出新的活力。

截至目前, 兰州市建成文化旅游产

业园区6个,培育文创、旅游商品研发类

企业45家、动漫企业13家,培育研学旅游

企业及基地(项目)37个,凝练“十四五”

文旅项目76个,总投资1300亿元。

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是兰州重点

打造的一处集自然观光、文化体验、地质

研学、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

项目。 景区因分布面积最大、 地貌种类最

全、形成时间最古老、发现时间最晚、保存

最完好、离城市最近、原住居民最少、文化

积淀最深、名人经过最多,而素有“九最”

之称。“这里绵延分布的彩色丘陵,好似与

天际线融为了一体,胜似彩虹垂天。”王笑

君是一名律师,他告诉记者:“水墨丹霞景

色让人难忘,一眼望去,那五颜六色与浓

烈的阳光交织在一起,好似一幅无边无际

的泼墨山水,美不胜收。”

七月的兰州,花开成海,游人如织。

信步黄河风情线上,中山桥,长虹卧波;

白塔山,层峦叠翠;金城关,倚岩百丈峙

雄关;黄河楼,纵观古今成须臾;黄河母

亲,波涛万里入襟怀;悠悠水车,吟唱岁

月追段续……在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

相辉映下,兰州,这座山水之城正在徐徐

展开一幅壮丽画卷,奏响“诗和远方”的

优美乐章,喜迎天南海北的八方宾朋。

创新兰州:

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7月26日,“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

活动走进兰州高新区,先后参观采访了兰州国家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西脉记忆金属产业园和高原

夏菜基地,以兰州园区建设发展见证兰州在甘肃

强省会战略中的责任与担当。

从科技街起步的兰州高新区经过三十多年

的发展,如今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

名第56名。 辖区企业兰州西脉记忆合金股份有

限公司成为了国内两家机械人工心脏瓣膜的生

产企业之一,公司研制的新一代CL-V型“兰飞

瓣”成为国内人工机械瓣膜“领航标”;兰州生物

制品研究所研制的Ⅲ价轮状病毒疫苗取得重大

突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7%;奇正藏药研发

的消痛贴膏连续12年排名外用止痛药销售榜第一, 位居首届非处方药产品排行榜中药外科类

榜首……

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一直以来都是辐射大

西北的区域枢纽和经济中心,是国家向西开放的

桥头堡和战略基地。在甘肃省发展大局中,兰州

正在最大限度地激活资源潜力,看齐一流、抬高

坐标、担当作为,力争当好甘肃省高质量发展的

排头兵。

兰州区位优势明显, 不仅是黄河上游的中

心城市, 也是丝绸之路乃至整个亚欧大陆桥上

重要的节点城市,陇海、兰新、青藏、包兰和兰

渝铁路五大铁路干线交会于此, 可以直达全国

20多个重要城市。同时,兰州在西部区域经济发

展中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作用,在

促进我国东西部地区交流合作中, 战略地位和

桥梁纽带作用非常突出。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铁

路为骨干、公路为基础、民航和黄河水运综合发

展的交通体系, 具有将西北五省及西藏联为一体的有利地位。

与此同时, 兰州产业发展在甘肃省较为领

先,已经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

平台,建立了贯穿产业链、创新链的制造业创新

生态系统。

在此基础上, 兰州市一直秉承坚持问题导

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水平

和经营主体期盼,瞄准短板弱项,着力打造营商

环境“政策高地”。今年以来,兰州围绕甘肃省优

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推出了11项专项行

动和313项攻坚举措,建立完善了“1+18+8”攻坚

突破年政策体系, 着力为当地营商环境夯基础、

强动能。并对标全国第一批创新试点城市,推出

创新改革事项157项, 先行开展国家营商环境创

新试点工作。

黄河之滨也很美

7月23日至27日, 由中共兰州市委宣

传部、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主办,兰州

日报社承办,《城市党报研究》杂志社、无

锡日报报业集团协办的中国报业协会党

报分会2023年年会暨“全国百家党媒社长

总编看兰州”活动在兰州举办,来自全国

近百家媒体的社长、 总编和记者160余人

齐聚兰州,深入兰州市区、兰州新区、兰

州高新区、永登县等地,围绕“工业兰州”

“创新兰州”“文化兰州”“生态兰州”“山

水兰州”开展主题采访。他们用精彩的笔

墨和镜头聚焦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

和闪光点, 共同讲好兰州在中国式现代

化新实践中的精彩故事。

□全媒体记者 王少波

兰州碑林

兰州新区化工园区

兰州百合公园

兰州水墨丹霞

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兰州西脉记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

璀璨兰州

第11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234

56789:6;<=>$?@AB)

C+\"DEFGHIJ\"#$% K & L

\"$ MNOJPQRSTUVWXYZ

X[\\]^_‘ab)

XYJ cde77f+\"gh4

ijklhZ$ mnop4qrj+

\"st) uv=wxyzy{j|}$

-o~€fhZj‚ƒ„…†)

XYJ‡\"4ˆx‡\"4Hx‡\"

4‰)

\"’\"( K ) L \"* MJ Š„‹XY

ZŒ|Žx „‘’l“”l

•–JXYM—˜–J™hZ“š

›œž—xŸ M‘¡¢’–

j„‘’l“”l \"’\"( KK

l€XY£¤J ¥¦§¨©“ªj

—«xS¬­®¯hJ°±²³´µU

¶NXY€„·¸¹ºz»¼„j

½¾J‹¿ÀÁ“jÂÃ!Ä¥JXY

ÅijÂKÆRÇÈÉÊ

+\"ËÌÍJÎÏÐÑÒÓ ÔJ

]€XÍÕÖ×J ¯hظjemÙ

HxÚÛÜ%&)

+\"DÝFGHÞ

+\"DÝlßHà

!\"#$%&’#()*’+,-./0123

)45-6789/:;29<:=>:?@AB

CD E)+F>!\"<GHI!JGKLM4/N

OPQRSTU()>NO-VWXYZ[()Q

RO\\M()]^_‘abX()cde4fgh

]^ij>kl-Pmnop>@A_‘qRM!

\"rstuvY4fwRt\\x yz{|}~€

b-‚68Y!\"ƒ\\@AL„x

…4nb†‡- !\"Vnˆ‰ŠX‹ŒF

>Ž‘qR-’YR“\\Y”“\\Y•–F\\

—˜-™šF8VvX›enœ>!ž2!d

ŸR 34¡¢-bXnˆ‹£>¤¥d¦2§

¨©62yª©«e…¬­‘x ®¯‹°Y!\"

±J\\-²³´µY¶¦\\·¸-¹€º»¦¢

 \"#\" ¼- ½¾ $$ ¿·3À2%& ¿·4Àx

3CÁÂyªÃ«Ä-ÅÆÇ2ÈɟÊËÌÍ

ÎÏyÄÐÑeÄҒmnÓÔÕ֑×x

!\"Pmn % 3ª5ØÙ2() 3ª5ÚÛe

*( ¿mnܪ5݌@AqR- P…Þß3àO

eántâ4ÞãäÞåæ>çèÚÛx *)(* é

nêë ì†>mnw“¿2 äíwR¿nˆ

î…Øïï!\"…Ø-¹aibðñ}òØ2nó

ôõö2N÷øùŸðñÜåæúûx üý2!…

ŸN÷þ–eÿ!2 \"#Ÿnˆ$%&÷’(Ô

)-*!\"bX\"+YR,\\HYR÷\\>(&-

Œx .X/0q÷12,34݌@A-!\"5’

67à8‘ÁÂXnˆâäåæ>9E:‘e‹

£;¼x

!\"Pnˆ‹£><=>?‘-*,(-

ébXmnw (% ¿2 @ÁA‘ØB¿nˆC

DE…FGØx H€I4<ë!\" YRë•

J\\K!\"Ëë2LkªM=NJ2dOªM=

NJ2PØQØ{|H¦R=NJS2ôZ<Ð

#(, JŸXkl>TÀ<=UV (*,, Wˆ-

I!\"3OŸXkl>$ŸëX .\" J- I‹

YZ%[Xkl>nˆ‹Œ\\]^ / ¿2n

ˆ\\]^ ( ¿M H€nˆî¢ÐÑ44 (.

¿2nˆî¦RÐÑ=N44 . ¿-.ëë_

.% Lx mA<е‘abcAd 0&1*2-çè

܅eďfZgh 345 i‹Ad (06#7x

!\"Cj7PYklmÙ2n,op\\>

’Úqrest£u- vwa€ **,, Wé>

F@xxyz5œ>()cd2/÷cd24{

cd2äÙcd’|p’}~-€xÌcq

p2ghJqp2J‚Lƒqp„…†‡xc

ˆ‰Šm‹mŒP€kŒŽ4X‘>’

“x”ú•2$$–2()<G©.Зe!\"

•Pnˆî˜ª™cdšÄ}~›ŽxŠœ

žŸVvXY4nÌ>4 œ“\\-PY4

n—¡wR¢£\\x !\"P4no¤¥¦>§

3¨©@AqReª«¬Òfœo­>§3

Y®¯@A\\qRx

!\"#$%&’()*+,-

./012340516789:;

51<=>?;

@ABCDEFEGHI’JK;

@LMNOPQRST’UVWXFYZ[\\]^_@L’V‘abcEdefg-

! /0-.11

!\"#$%&’()

\" 23-.11

*+,-.%/012

# 45-.11

3456%78,9

$ 67-.%%

:;<=%>?@A

& 89-.11

BCDE%FGH2

! !\" \"’\"(K & L * M áâã äå¬æçèéê + ë·ìíî

,-./0

第12页

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2023年年会暨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

﹄活动顺利举办

之滨也很美

由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

炎炎夏日

7

兰州清凉

月 23 日-27

黄河

中共

日, 黄河之滨也很美 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兰州日报

社承办,会长单位无锡日报报业

集团、会刊《城市党报研究》杂志

社协办的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

会2023年年会暨“全国百家党媒

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在兰州顺

利举办。

活动期间,来自全国百家党

媒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 160

多人,对兰州进行全方位的探

访。他们深入兰州市区、新区、

高新区、永登县等地,围绕“工业

兰州”“创新兰州”“文化兰州”

“生态兰州”“山水兰州”开展主

题采访。

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长

期致力于团结和服务全国城市

党报,近年来先后组织开展“全

国百家党媒看无锡最美湖湾”、

“百年荣光”全国城市党媒短视

频大赛等活动,组织全国城市党

报融合案例评选、百名优秀新闻

工作者表彰等,为增强全国城市

党报交流合作与发展不断赋能。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作为中

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会长单位,

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服务城

市党报发展,积极探索自身融合

发展新路,近年来多次荣获新闻

界最高荣誉中国新闻奖,媒体营

收连续三年两位数增长,机制改

革创新工作受到行业关注“,无锡

日报报业集团垂直类媒体深度融

合机制创新”获评国家新闻出版

署颁发的第三届中国报业深度融

合发展创新案例。 (成全、晓寻)

兰州依山而建、傍水而生。“兰州要在保持黄

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习近平总书记

在兰州考察时,对这座城市提出了殷切期望。近

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

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

治的重任,齐心协力,久久为功,生态环境日益改

善,“黄河之滨也很美”已成为兰州靓丽的城市新

名片。

2014 年,兰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 313

天,标志着兰州市稳定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

列。第二年,兰州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荣获“今日变

革进步奖”。至2022年,兰州正式迈入全国空气

质量达标城市行列。

生态兰州

河清树绿的现代化兰州分外妖娆

七月的金城,花开成海,游人如织。信步黄河

风情线上,中山桥,长虹卧波;白塔山,层峦叠翠;

金城关,倚岩百丈峙雄关;黄河楼,纵观古今成须

臾;黄河母亲,波涛万里入襟怀;悠悠水车,吟唱岁

月追段续……在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下,兰州,这座山水之城正在徐徐展开一幅壮丽画

卷,喜迎来自天南海北的八方宾朋。

兰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基本原

则,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断丰富沉浸式

文旅新业态。兰州,有着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

也有着黄河的壮美和牛肉面的美味。漫步城市之

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文明与包容的特质已经深深

融入兰州人的血脉中,成为无形的财富与城市基

因,让所有朋友来了还想再来,来了就不想走。

打造文旅产业融合新业态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第一座浓缩

铀厂、第一座炼油厂、第一家合成橡胶厂、第一家

现代化“万锭”毛精纺厂诞生在兰州。中国的第一

台钻井机、第一台抽油机、第一束化学纤维、第一

批合成橡胶、第一匹精纺毛料、第一部雷达、第一

颗人造卫星等都从兰州走出或者与兰州有关。

经过70多年的持续调整发展,兰州工业经济

规模持续扩张,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形成

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生

物医药等为支柱且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按照规

划,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兰州将以聚焦重塑绿色制

造产业体系为主线,统筹推进强工业行动。

工业兰州

壮大优势产业重振兰州雄风

实施强省会行动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着眼贯

彻黄河国家战略、立足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

局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甘肃省在新一轮区域竞

争中打造核心增长极、赢得战略主动的重大抉择。

今年以来,兰州围绕甘肃省优化营商环境攻

坚突破年行动,推出了11项专项行动和313项攻

坚举措,建立完善了“1+18+8”攻坚突破年政策

体系,着力为全市营商环境夯基础、强动能。

创新兰州

全力做好强省会行动主力军

近年来,通过实干当先、奋勇争先的不懈努

力,兰州基本建成了文化活动阵地随处可达,公

共文化服务随时享受,市民文化生活丰实充盈的

良好文化生态,也因此成就了这一座开放包容、

更具活力、更显魅力、充满温情的“人文之城”和

“宜居都市”。在兰州人的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地

都可以欣赏到多种不同的文化表演,有戏曲、音

乐,还有舞蹈、绘画。近年来,兰州市大力开展文

化惠民演出,计划开展的演出达 700 余场次,包

括经典舞剧《大梦敦煌》、内容丰富的秦腔展演、

格调高雅的音乐会等。

文化兰州

文化传承繁荣成就兰州文化自信

山水兰州

特别报道 编辑 梅桦 夕土

视觉 湛肹 组版 吴婷

2023年8月6日 星期日

04

第14页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走进兰州 本报记者刘美艳

2023年8月4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刘美艳 钟小玲

专 题 第 4 版

▶从浅蓝到深蓝的“兰州蓝”

在兰州,黄河穿城而过,流经市域150多公里,其中城区段

47.5公里。两山对峙、大河中流,造就了兰州得山独厚、得水独

秀的独特城市魅力。

沿河而建的兰州水车与荷兰风车齐名;中山铁桥是第一座

横跨黄河的铁桥,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黄河母亲雕塑已

成为黄河文化和中华民族母亲形象的代表,是全国最美的城市

雕塑之一……近年来,兰州市政府以黄河两岸风光为依托,以

中山桥为中轴,依山就势,开通了全长百余里的南、北滨河路,

并打造了全国唯一的城市内黄河风情线,呈现出“三季有花、四

季常青、水映城郭、树伴流水”的美丽风貌,被称为兰州的“外

滩”,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观光。

然而,2003-2012 年,在国家公布的重点监控城市大气

污染指数排名中,兰州曾经位于后 10 位,部分年份甚至排

在末位。“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

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视察时,对这座城市提出了殷切期

望。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

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修

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齐心协力,久久为功,生态环境

日益改善,“黄河之滨也很美”已成为兰州靓丽的城市名片。

2015年,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兰州获得“今日变革进步奖”,

至2022年,兰州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九年持续改善,正式迈入全国

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兰州蓝由“浅蓝”逐步走向“深蓝”。

▶从“不毛之地”到“产业热土”的兰州新区

兰州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12个工业中心城市

之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学工

业公司、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通用机器厂等一批重点工程在

兰州建成,使其成为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经过70多年持续调

整发展,兰州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张,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目前,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生物

医药等为支柱且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

从一片“不毛之地”拔地而起的兰州新区则是兰州工业发

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兰州新区成立于2012 年,是国务院

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占地约1744

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246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200平方

公里,形成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港、铁路口岸等综合性开放平

台,东西南北开放通道顺达高效。十余年来,兰州新区在空间

规划、城市建设、产业培育、对外开放、生态修复治理等方面取

得突破性进展,先后获得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国家装

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

“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

家社会治理先进城市”等20多项殊荣。从黄土荒丘到花海绿

洲,从干旱贫瘠到高楼林立、产业热土,兰州新区创造了一个从

零开始、破茧蝶变、令人瞩目的奇迹。

▶从“以文塑旅”到“以旅彰文”的双向奔赴

七月的金城,花开成海,游人如织。信步黄河风情线上,中

山桥,长虹卧波;白塔山,层峦叠翠;金城关,倚岩百丈峙雄关;

黄河楼,纵观古今成须臾;黄河母亲,波涛万里入襟怀;悠悠水

车,吟唱岁月追段续……在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

下,兰州,这座山水之城正在徐徐展开一幅壮丽画卷,奏响“诗

和远方”的优美乐章,喜迎来自天南海北的八方宾朋。

文化是一座城市旅游发展的强大灵魂,旅游是文化赓续的

有力依托,文化和旅游相交相融。兰州以文化为基,以旅游为

翼,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

双向奔赴。通过深挖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沉浸式文

旅新业态,从观赏性、故事性、互动性、艺术性等多个维度,增强

游客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兰州,有着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也有着黄河的壮美和

牛肉面的美味。漫步城市之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文明与包容

的特质已经深深融入兰州人的血脉中,成为无形的财富与城市

基因,让来到这里的游客来了还想再来,来了就不想走。

今年以来,黄河两岸、南北两山、河口青城两大古镇人头攒

动,水墨丹霞、兰州老街、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等景区热度持续提

升,皋兰山上、白塔山下、兴隆山里,人气快速回升,正宁路、大

众巷、南关民族风情、黄河食渡等夜市烟火升腾,黄河游船鸣笛

清脆,“夜游黄河”的品牌魅力与日俱增,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

前来“打卡”,文化与文明的交织相融、同频共振,让古老金城在

依山傍水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盛夏的兰州,碧

蓝如洗的天空下,九

曲黄河奔腾向前。绵

延百里的黄河风情线

在阳光的照射下,熠

熠生辉,迎接着来自

五湖四海的宾朋。

7 月 23 日 至 27

日,“全国百家党媒社

长总编看兰州”活动

在甘肃兰州举办。活

动期间,来自全国近

百家媒体的社长、总

编和记者代表 160 多

人,深入兰州市区、兰

州新区、兰州高新区、

永登县等地,围绕“工

业兰州”“文化兰州”

“生态兰州”等开展主

题采访,调研兰州生

态文明建设、改革创

新进程和统筹推进强

省 会 行 动 的 有 效 实

践,感受生态兰州、工

业兰州、文旅兰州的

底蕴和魅力,体会“丝

路明珠”“黄河之都”

的别样风韵和蓬勃发

展之美。

兰州水车历史悠久

兰州水墨丹霞景区

兰州湿地公园

兰石集团大型煤化工设备制造现场

黄河兰州段天蓝树绿

(本版图片由兰州日报提供)

美丽兰州

第15页

2 2023 年 8 月 5 日

星期六 专 题

盛夏时节,依山而建、傍水而生的兰州市,铺展开了“诗与远方”的

别样壮美画卷——

黄河两岸、南北两山、水墨丹霞等风景名胜区,绚丽多彩,令人神往;

中山铁桥、秦腔博物馆、《读者》集团等人文景点,点亮历史,赓续传承;

现代农业示范园、化工园区、定连园区等产业集聚区内,创新跃动,

气势如虹;

……

7 月 24 日至 27 日,“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在兰州圆

满举办。来自全国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 160 多人,深入

兰州市区、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永登县等地参观采访,感受生态兰

州、工业兰州、创新兰州、文化兰州的底蕴和魅力,深感震撼,由衷赞叹:

兰州风情,别样精彩;兰州崛起,指日可待……

●生态兰州——

熏风入夏时,城市美如画

七月的金城,绿荫遍地,花开成海。

参加“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

动的 160 多名嘉宾,信步在黄河风情线

上,观两山对峙,赏大河奔流,万里波涛

入襟怀,古今故事仍传唱,引得各家党媒

社长总编们纷纷感叹:黄河之滨果然很

美丽!

兰州,也称金城。这是一座因河而

美,更因河而盛的城市——是全国唯一

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黄

河风情线是全国最长的城市滨河景观带

之一。景区核心段西起西固西柳沟,东

至城关桑园峡,全长 47.5 公里,有 23 座

现代桥梁、55 座主题雕塑、21 个主题公

园。在这里,城市文明与自然风光完美

交融,自然风光又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让这座山水之城奏响了“诗和远方”的优

美乐章。

“近年来,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

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努力做好黄

河文章,全域规划建设黄河风情大景区,

致力于建设山清、水净、岸绿、景美的黄

河生态廊道,打造黄河安澜行洪、黄河母

爱共享、黄河生态造福的‘黄河福道’,不

断擦亮‘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新名片

……”跟随着活动主办方兰州日报负责

人的脚步,百家党媒社长总编们来到了

南滨河路的望河亭。

洁白如玉的大理石栏杆,古朴雅致

的观河亭台,漫步其上,水光接天,峰峦

叠嶂,江山如画;彩彻区明,物华天宝,高

楼林立。南北两山与沿岸湿地、桥梁、雕

塑等景观融为一体,黄河生态廊道画卷

徐徐铺展——浪花淘尽英雄,风景这边

独好。

“我忆兰州好,熏风入夏时。踏花寻

竹坞,醉日泛莲池。泉石多清趣,园林尽

古姿。晚来水车下,凉意沁诗脾。”这首

清代兰州人江得符的《我忆兰州好》诗

歌,让大家深深感受到了兰州生态古来

之秀美,发现兰州城市现在之更宜居。

白塔巍巍,水车悠悠,铁桥横卧,景

随步移。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内有近

水广场、亲水平台、音乐喷泉、游览健身

步道等旅游设施星罗棋布,省图书馆、省

博物馆、四库全书、甘肃大剧院、兰州音

乐厅等文化场馆镶嵌其间,是人们了解

兰州历史、观赏金城美景、体验黄河风情

的好去处,被南来北往的游客誉为“兰州

外滩”。

而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则是兰州

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又一处集自然

观光、文化体验、地质研学、乡村旅游于

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项目。景区因分

布面积最大、地貌种类最全、形成时间最

古老、发现时间最晚、保存最完好、离城

市最近、文化积淀最深、名人经过最多,

而素有“九最”之称。

大约在几亿年前,这里还是汪洋大

海。如今,随着沧海桑田的变化,这里已

成为一片丹霞地貌,身临其中,让人感受

到自然的壮美,体验出时光的厚重。

●文化兰州——

黄河连丝路,人文说不尽

步入兰州彩陶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展

厅,一股远古气息扑面而来,精心设计的

原始风格的展台展示了兰州地区的马家

窑类型彩陶及各时期、各种类型的彩陶

文物;声、光、电相结合的高科技手段可

以直观地了解古人类的制陶工艺流程。

而在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里,随处

可见运用珍贵实物、微缩景观模型、历史

场景复原、图片资料等多种手段,展示的

黄河桥梁概貌和兰州黄河铁桥的百年历

史沧桑,让人清晰触摸到黄河桥梁的发

展历史脉络。

最早的秦腔唱本、脸谱、老杂志、老

戏票、唐代的戏俑……秦腔博物馆里的

这些实物资料,让人深切感受到了地方

政府对于秦腔文化的重视和保护。而互

动性触摸屏,既让游客随时可以了解和

欣赏秦腔名家名段,也可以在复原的古

代戏园里,观赏由幻影成像技术“现场”

演绎的秦腔演出……

还有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兰州文化体验馆与上面提到的桥梁博物

馆、秦腔博物馆、彩陶馆并称为金城关

“五馆”,都坐落于兰州金城关文化博览

园。该博览园集萃甘肃悠久的地方特色

文化,是兰州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展示、

宣传的重要窗口。

兰州,自古就享有“丝路重镇”“黄河

明珠”“西部夏宫”“水车之都”“瓜果名城”

等美誉,它既有着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

化,也有着黄河的壮美和牛肉面的美味。

作为兰州地标的中山铁桥,于 1909

年 8 月 19 日竣工通行,是第一座横跨黄

河的铁桥,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黄

河母亲雕塑已成为黄河文化和中华民族

母亲形象的代表;兰州牛肉面有“中华第

一面”的美誉……

漫步城市之中,文明与包容的特质

已经深深融入兰州人的血脉中,成为无

形的财富与城市基因,让所有到来的朋

友都能感受到其发自内心的温暖,来了

还想再来,来了就不想走。

兰州靓丽名片、“中国第一期刊”《读

者》——兰州的核心文化产品《读者》杂

志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发行

量多年领跑中国期刊界,被誉为“中国人

的心灵读本”。

“来到《读者》集团,就像走进了神圣

的殿堂。”参加“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

看兰州”活动的嘉宾们在《读者》集团纷

纷热情地打卡留念。“确切地说,这种心

情就像粉丝见到了倾慕多年的偶像。”有

媒体人如此解释这份激动。

近年来,通过实干当先、奋勇争先的

不懈努力,兰州基本建成了文化活动阵

地随处可达、公共文化服务随时享受、市

民文化生活丰实充盈的良好文化生态,

也因此成就了这座开放包容、更具活力、

更显魅力、充满温情的“人文之城”。

●新兴兰州——

创新正当时,工业得其势

“我们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1929

年创建于上海,1956 年西迁兰州,是一

家具有近百年制药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

业。2018 年搬入兰州新区,现有药品生

产批准文号 467 个、独家产品 10 个……”

“没想到西北的风沙虽然大,却能长

出如此热烈娇艳的玫瑰……”在兰州新

区现代农业鲜花种植基地,兰州特有的

苦水玫瑰连片种植,或含苞待放,或花开

正艳,清风徐来,花香沁鼻。该基地吸纳

了周边地区农民及舟曲移民就业,农民

每天靠采摘玫瑰,一个月就可收入五千

多元……

“ 目 前 ,化 工 园 区 已 引 进 2 家 民 营

500 强企业,3 家石油化工 500 强企业,40

余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固定

资 产 投 资 增 长 50% ,年 产 值 超 100 亿

元。到 2030 年,化工园区年工业产值将

突破 1000 亿元。”憧憬未来,兰州新区石

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

事长姜锦信心满满……

兰州新区是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全国

第五个、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2010 年 8 月开始筹建。十多年来,兰州

新区紧扣“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

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

定位,以前瞻思维、改革办法、创新路径

砥砺奋进,在空间规划、城市建设、产业

培育、对外开放、生态修复治理等方面取

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改革、发

展、稳定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实现了从无

到有的华丽转变,铸就了“政治坚定、改

革创新、开放包容、务实拼搏”的兰州新

区精神。

“这个材料的生产原料是什么?”“它

能应用于哪些场景?”“韧性怎么样?”在

兰州高新区定连园区内的兰州市西脉记

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在讲解员的测试

下,原本长长延伸着的金属环在低温中

瞬间缩成一团,前一秒还松动的卡扣立

马就牢固起来。这一幕深深吸引了参加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的

嘉宾们,大家惊奇不已,纷纷提问。

兰 州 高 新 区 是 1991 年 国 务 院 批

准 设 立 的 全 国 首 批 27 个 国 家 级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开 发 区 之 一 ,也 是 甘 肃 省 第

一 个 国 家 级 开 发 区 。“ 发 展 高 科 技 ,实

现产业化。”从科技街起步的兰州高新

区 经 过 三 十 多 年 的 发 展 ,如 今 已 在 全

国 169 家 国 家 高 新 区 中 综 合 排 名 达 到

第 56 名——

兰州西脉记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成

为了国内两家机械人工心脏瓣膜的生产

企业之一,公司研制的新一代 CL-V型“兰

飞瓣”成为国内人工机械瓣膜“领航标”。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Ⅲ价轮

状病毒疫苗取得重大突破,国内市场占

有率达到 77%。

奇正藏药研发的消痛贴膏连续 12年

排名外用止痛药销售榜第一,位居首届非

处方药产品排行榜中药外科类榜首……

转型升级永无止境。如今,兰州正

按照“北上、东进、西固、南屏”空间战略

部署要求,集聚资源要素重振“兰州制

造”“兰州创新”“兰州枢纽”,持续推进传

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在

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呈现出了强

劲势头。

时 光 更 添 河 山 美 ,珍 惜 今 朝 当 奋

进。我们坚信,作为甘肃高质量发展排

头兵、领头雁的兰州,在打好强省会行动

主动仗,打造赏心悦目、美丽宜居的现代

都市新征程中,一定会成就美好的愿景,

绽放别样的风采。

别样美丽竞风流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纪实

记者 高瑞昌

百家城市党媒记者镜拍黄河风情。

玫 瑰 种 植 目 前 已 成 为 兰 州 新 区

乡村振兴的亮点产业。

百家城市党媒记者在水磨坊观看小

朋友示范操作水磨玉米。

黄河母亲雕塑是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

亮的一尊,象征着黄河母亲爱护保护着中华民族。图为游人正在雕塑前拍照留影。

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近百年制药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2018年“出城入园”搬迁至兰州新区。图为企业员工向百家城市党媒记者讲解药品

制作工艺流程。

兰州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是中国近代史上兰州市、甘肃省乃至整个西北地

区第一座引进外国技术建造的桥梁,在中国的建筑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并创

造了近代运输史上的奇迹。

兰州望河亭是品鉴黄河风情线的殊胜之地。图为百家城市党媒记者慕名在

此拍照打卡,一睹黄河盛景。

兰州水墨丹霞国家公园盛景

第17页

社 址 : 河 南 省 周 口 市 周 口 大 道 中 段 6 号 邮 政 编 码 : 466099 党 政 办 公 室 :6183898 总 编 办 公 室 :6199548 编 务 中 心 :6196698 出 版 中 心 :6199516 视 觉 设 计 中 心 :6199526

融媒体中心:6069333 后勤服务中心:6199588 本社法律顾问:梁 妍 田孝臣 准 予 广 告 发 布 变 更 登 记 的 通 知 书 :豫 周 1901 号 印 刷 单 位 :周 口 日 报社 印 务 中 心 电 话 : 8223587 定 价 : 1 . 60元

4 2023 年 8 月 1 日 星期二 特别报道 责任编辑:王河长 美术编辑:张赟 电话:6199503

炎炎夏日,兰州清凉,黄河之滨也很美。

7 月 23 日至 27 日“,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

看兰州”活动在甘肃省兰州市圆满举办。 来

自全国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

160 多人,对发展中的兰州进行全方位的“探

访”。 他们深入兰州市区、兰州新区、兰州高

新区、永登县等地,围绕“工业兰州“” 创新兰

州“” 文化兰州“” 生态兰州” 开展主题采访,

调研兰州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进程和统

筹推进强省会行动的有效实践,感受生态兰

州、工业兰州、创新兰州、文化兰州的底蕴和

魅力,体会“丝路明珠“” 黄河之都”的别样风

韵和蓬勃发展之美,领略黄河文化、丝路文

化的源远流长和雄浑壮美,并在全国近百家

党媒及其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视频、图文、

海报等各类媒体产品的分发和推广。

数天的采访中,全国近百家党媒同仁们

一起讲好“兰州故事”,唱响“黄河之滨也很

美” 的城市品牌, 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

“先发力、带好头”的殷殷嘱托,见证兰州在

全省发展中打头阵、当主攻、做先锋的担当

和作为。

核心阅读

——

工 业 兰 州

工业重地谱新曲

兰州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布局建

设的 12 个工业中心城市之一。 经过 70

多年持续调整发展,兰州工业经济规模

持续扩张,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目前,

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

造、能源电力、生物医药等为支柱且较

为完备的工业体系。

如果说兰州的工业历史是一部见

证新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教科书。 那

么,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强工业行

动无疑吹响了兰州重塑工业体系新篇

章的号角。

2022 年,兰州市聚焦振兴“兰州制

造”,项目化、清单化推进了《兰州市贯

彻落实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 (2022-

2025)》,全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

长 40.3%。 2023 年,兰州市持续推进 156

个强工业项目。 同时,兰州市将继续深

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据治理应用,加

快 5G 网络及千兆光网建设, 建成兰州

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

创 新 兰 州

科技创新添动能

从科技街起步的兰州高新区经过三

十多年的发展, 如今已在全国 169 家国

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达到第 56 名。 窥一斑而知全豹, 兰州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

只是兰州持续推进强省会行动的缩影。

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一直以来

都是辐射大西北的区域枢纽和经济中

心, 是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战略

基地;兰州区位优势明显,已经形成了

以铁路为骨干、公路为基础、民航和黄

河水运综合发展的交通体系; 兰州已

经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

创新平台,未来,兰州将着力打造国家

重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 兰州一直秉

承坚持问题导向、 目标导向、 结果导

向,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政策高地”;兰

州拥有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事业单

位机构数量占到了甘肃省的 43% 以

上,从业人员占到了全省的 56%以上,

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更是占到了全省

60%以上。

文 化 兰 州

“文艺范儿”增魅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

魂。 对于城市高质量发展而言,文化既

是重要的“软实力”,也是对外展示美好

形象的“金名片”。 近年来,通过实干当

先、奋勇争先的不懈努力,兰州基本建

成了文化活动阵地随处可达,公共文化

服务随时享受,市民文化生活丰实充盈

的良好文化生态,也因此成就了这一座

开放包容、更具活力、更显魅力、充满温

情的“人文之城”和“宜居都市”。

多年以来,兰州市立足于本土深厚

的群众文化积淀, 深入实施文化建设,

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

求。 无论何时何地,当你驻足古老金城

漫步大街小巷时一定会欣喜地发现,城

市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浓,“文艺范儿”越

来越足,城市文化品位也越来越高。 古

老金城在文化繁荣“百花齐放”的浸润

中,日复一日地涵养着城市的精致与舒

适,而这些都必将成为兰州人永远珍藏

的美好记忆。

生 态 兰 州

大河中流秀美景

兰州依山而建、傍水而生。 “兰州要

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

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视察时,对这

座城市提出了殷切期望。 近年来,兰州

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

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

精神, 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

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 齐心协力,

久久为功,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优化了

广大市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了广大

市民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城市

的形象、口碑均有了很大的提升。

夜幕中、光影下,黄河上的数座桥

梁如一道道霓虹飞跨两岸; 中山桥下、

黄河楼边,人头攒动,游客、市民纷纷慕

名而来,尽情领略这里的美景。 如今的

兰州,绿意满山、蔚蓝天空携手谱写和

谐之歌;潺潺流水、山间鸟鸣合奏共生

乐章。 兰州已成为人们夏日观光、旅游

的佳地,“黄河之滨也很美”已成为兰州

靓丽的新的城市名片。

山 水 兰 州

旅游圣地醉游人

兰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

基本原则, 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

合,深挖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丰

富沉浸式文旅新业态,从观赏性、故事

性、互动性、艺术性等多个维度,增强游

客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近年来, 兰州着力发展体验式、参

与式文化和旅游项目,先后建成兰州创

意文化产业园 A9 国际、黄河楼景区、兰

州老街景区、华夏文化展示中心、兰州

水墨丹霞景区、河口古镇景区等重点项

目。 这些各镇一方的新景点、景观,凭借

着本土特色文化与旅游项目的深度融

合, 释放出极具潜力的发展新动能,为

这依山傍水的金城奏响了 “诗和远方”

新乐章。

截至目前, 兰州市建成文化旅游产

业园区 6 个,培育文创、旅游商品研发类

企业 45 家、动漫企业 13 家,培育研学旅

游企业及基地(项目)37 个,凝练“十四

五”文旅项目 76 个,总投资 1300 亿元。

美丽兰州

地 兰

湿

兰州水墨丹霞 本版图片均由兰州日报社提供

第19页

本报地址:大理市太和街道榆锦路 1 号 总编室:0872-2121515 行政办公室:0872-2125377 大新传媒:0872-2121525 2139222 邮政编码:671000 广告许可证:大工商广字 001 号

定价:378 元/年 零售每份 1.5 元 大理天龙印务广告有限公司印刷(地址:大理市凤仪创新工业园区 电话:0872-2511268 转 8113) 发行: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大理州分公司

4 2023 年 8 月 5 日 星期六 电话/2120818 投稿邮箱/dlrbtg@163.com

本版责任编辑/王晓云 版面设计/王伟纲

特别报道

黄河之滨也很美

□ 本报记者 刘春兰 王晓云

炎炎夏日,兰州清凉,黄河之滨也很美。7 月 23 日至 27 日,“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在

兰州圆满举办。 来自全国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 160 多人,深入兰州市区、兰州新区、兰州

高新区、永登县等地,围绕“工业兰州”“创新兰州”“文化兰州”“生态兰州”“山水兰州”开展主题采访,对

发展中的兰州进行全方位探访,近距离感触“丝路明珠”“黄河之都”的厚重历史底蕴和发展成就。

此次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习近平

总书记发出的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用精彩的笔墨和镜头

聚焦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和闪光点,共同讲好兰州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中的精彩故事。

生态兰州

兰 州 依 山 而 建 、傍 水 而 生 。

“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

先发力、带好头。”习近平总书记在

兰州视察时,对这座城市提出了殷

切期望。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

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

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齐心协力,

久久为功,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黄

河之滨也很美”已成为兰州靓丽的

新的城市名片。

怀着改善生态、美化家园的迫

切愿望,兰州人民背冰挑水,上山植

树,历经数十载努力,现今的南北两

山绿化面积达到 62 万亩,成活各类

树木 1.6亿株,常见的脊椎动物达 76

种,创造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绿

色奇迹”。目前,南北两山已建成森

林公园 20 多处,休闲、游览基地 80

多处,生态效应逐年增强,给广大市

民提供了类型多样、文化丰富、功能

全面的绿色生态服务,成为人们休

闲、旅游、健身的最佳去处。

水清了,鸟来了。如今,黄河

兰 州城区段沿线分布有大块湿地

10 余处,兰州市(包含兰州新区)共有

湿地面积 5.73万亩。绿意满山、蔚蓝

天空携手谱写和谐之歌,潺潺流水、

山间鸟鸣合奏共生乐章。

从科技街起步的兰州高新区经过

三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在全国 169 家

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达到第 56 名。

兰州高新区辖区企业兰州西脉记忆合

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国内两家机械

人 工 心 脏 瓣 膜 的 生 产 企 业 之 一 ,公 司

研制的新一代 CL-V 型“兰飞瓣”成为

国 内 人 工 机 械 瓣 膜“ 领 航 标 ”;兰 州 生

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Ⅲ价轮状病毒疫

苗 取 得 重 大 突 破 ,国 内 市 场 占 有 率 达

到 77% ;奇 正 藏 药 研 发 的 消 痛 贴 膏 连

续 12 年排名外用止痛药销售榜第一,

位居首届非处方药产品排行榜中药外

科类榜首……

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一直以来都

是辐射大西北的区域枢纽和经济中心,

是 国 家 向 西 开 放 的 桥 头 堡 和 战 略 基

地。未来,兰州将持续推进传统产业高

端 化 、智 能 化 、绿 色 化 改 造 ,以 装 备 制

造、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特色优势产

业领域为重点,开展融合应用示范,并

发挥兰州新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

区等平台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国家重

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

兰 州 是 建 国 初 期 国 家 重 点 布

局 建 设 的 12 个 工 业 中 心 城 市 之

一。 经过 70 多年持续调整发展,

兰州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张,企业

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形成了以

石 油 化 工 、有 色 冶 金 、装 备 制

造 、能 源 电 力 、生 物 医 药 等

为 支 柱 且 较 为 完 备 的 工 业

体系。

2023 年是强工业行动实

施的关键一年。为攻坚突破

大项目,兰州市将持续推进 156 个

强工业项目,培育专精特新“小巨

人”企业 30 户以上。同时,兰州市

将继续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据

治理应用,重点在兰州新区精细化

工园区、树屏食品产业园开展中小

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发挥兰

石化、生物所等 37 户企业“链主”作

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构

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的发展生态。

七 月 的 金 城 ,花 开 成 海 ,游 人 如

织。信步黄河风情线上,中山桥,长虹

卧波;白塔山,层峦叠翠;金城关,倚岩

百丈峙雄关;黄河楼,纵观古今成须臾;

黄河母亲,波涛万里入襟怀;悠悠水车,

吟唱岁月写传奇……兰州,这座山水之

城 正 在 徐 徐 展 开 一 幅 壮 丽 画 卷 ,奏 响

“诗和远方”的优美乐章。

文化是一座城市旅游发展的强大

灵魂,旅游是文化赓续的有力依托,文

化和旅游相交相融。兰州,这座山水之

城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基本

原则,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先

后建成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 A9 国际、

黄河楼景区、兰州老街景区、华夏文化

展示中心、兰州水墨丹霞景区、河口古

镇景区等重点项目。这些各镇一方的

新景点、景观,凭借着本土特色文化与

旅游项目的深度融合,释放出极具潜力

的发展新动能。

兰 州 ,是 一 座 开 放 包 容 、

更具活力、更显魅力、充满温情

的“人文之城”和“宜居都市”。无

论何时何地,当你驻足古老金城、

漫 步大街小巷时一定会欣喜地发

现,城市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浓,“文

艺范儿”越来

越 足,城市

文 化 品

位 也

越来越高。

位于中山桥北、依山傍河的金城

关文化博览园,内设兰州非物质文化

遗产陈列馆、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

中国秦腔博物馆、兰州文化体验馆、

兰州彩陶馆五大主题场馆,可充分体

验兰州的各种景观和文化风情。

今年以来,兰州市大力开展文

化惠民演出,包括经典舞剧《大梦敦

煌》、内容丰富的秦腔展演、格调高

雅的音乐会等。此外,还先后推

出 了 歌 剧《图 兰 朵》、大

型音乐史诗《长征组

歌》、歌剧《卡门》

等精品剧目。

创新兰州 工业兰州

山水兰州

文化兰州

第20页

一条 河 畔览繁华

责编/美编:莫 娟 谭光吉 张 晓 组版:谢 红 校对:龙 萍 E-mail:ztrbsn@126.com 本期质量监察:周 燕

4 2023年8月4日 星期五 阅读昭通·视界

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ZHAOTONG RIBAO

本社地址:昭通市迎丰路84号 联系电话:0870-3191969 邮政编码:657000 广告许可证编号:ynztgfd2020002号 零售每份1元 印刷:昭通报业有限责任公司(地址:昭通市迎丰路84号) 中国邮政集团昭通市分公司发行马永孝曹阜金谭光吉

\\图

两山对峙,大河中流,金城汤池,如兰之州,似乎再多的溢美之词也不足以形容

兰州这座城市。

7月23日至27日,我们受邀前往兰州参加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2023 年年会

暨“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

从西南到西北,从金沙江畔到黄河之滨,飞越高山峡谷,穿过漫漫黄沙,抵达

兰州时已是晚上 7 时。丝路兰州、大漠黄沙、驼铃声声、商贾云集、灯火璀璨……

那些遥远得早已模糊不清却又让人心驰神往的辉煌场景,直到行走在美丽的黄

河之滨,零距离感受着兰州“心跳”和发展脉搏,一切才渐渐变得真实可感。

兰州,有着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也有着黄河的壮美和牛肉面的美味。漫步

城市之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文明与包容的特质已经深深融入兰州人的血脉中,成

为无形的财富与城市基因,浓浓的烟火气息,让所有到来的朋友都能感受到兰州人

民的温暖。

从地理位置上看,兰州北达敦煌,南抵甘南,西至西宁,东入银川,自古就是“联络

四域、襟带万里”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素有“黄河明珠”

的美誉。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自西向东穿城而过,赋予了兰州既源远流长又

激昂奔流的独特气质。

信步黄河风情线上,中山桥,长虹卧波;白塔山,层峦叠翠;金城关,倚岩百丈峙雄

关;黄河楼,纵观古今成须臾;黄河母亲,波涛万里入襟怀;悠悠水车,吟唱岁月追段

续。临水的高台、洁白的大理石栏杆,古朴雅致的望河亭,连通起滨河漫步道和人行

道,两岸的树木绿意葱茏,一瞬间竟让人有一种误入江南的错觉。

走进水车博览园,只见黄河奔腾,水车旋转,渠水蜿蜒,各种花草树木错落有致,

再现了黄河、水车与农业生产的和谐景象。据了解,兰州水车起源于明朝,由兰州人

段续所创,是兰州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与其他水车不同,兰州水车酷似

巨大的古式车轮,轮辐半径大的将近10米,小的也有5米,可提水达15—18米高处,

以其独到的构造、精湛的工艺、雄浑粗犷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水车的代表。

到了傍晚,城市褪去了白日的灼热,璀璨的灯火于霞光中拉开夜幕,兰州的“真滋

味”才逐渐显现。乘游船顺流而下,你会看到黄河岸边,吃过晚饭的市民纷纷走出家

门,或三三两两地沿河漫步,谈笑风生;或带着孩子在河边踩水挖泥,享受亲子时光;

或在河畔找一家小吃店,开两瓶啤酒,点上几串烤羊肉,再来一碗甜胚子、灰豆子,在

温柔的晚风中推杯换盏、肆意沉醉。

“黄河之滨也很美!”不同于其他城市,黄河风情线满载历史的星辉、穿透夜色

的诗意都在讲述着这座城市独有的浪漫。

“毛细、韭叶、二柱子……”来了兰州,才知道一碗面条竟有如此多的形状。面条

也不称为“兰州拉面”而是“兰州牛肉面”。作为吃惯了米饭的南方人,北方面食的

独特筋道总能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抵达兰州的当晚,便迫不及待地到酒店旁一家牛肉面馆大快朵颐。只见盛

面师傅接过食客手中的面票,凭惊人的记忆力,声音洪亮地向后堂一口气报出不同客

人要求的面形,随即转头抄起长柄大勺,从锅里舀一勺滚烫的牛肉汤倒入面碗中。肉

汤倾泻而下的瞬间,激起碗中蒜苗、香菜、油泼辣子、萝卜、面条的香气,不禁让人垂涎

三尺。那独具地域特色的吆喝声、那空气中弥漫的牛肉汤清香、那表演般的拉面技

艺,深深地感染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

在兰州的任何一家牛肉面馆里,都能看到师傅的“表演”——兰州的牛肉面馆后

堂是开放式的,从揉面到抻面再到拉面,从下锅到调汤再到放料,整个制作过程都毫

无保留地呈现在食客的眼前。一碗兰州牛肉面,不仅是面、汤、牛肉和辣子的有机融

合,更是依托传统文化和独特技艺荟萃出的百味人生和乡土情怀。

当前,兰州牛肉面正由“一碗面”延伸发展成为集科研开发、技术培训、生产加工、

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据了解,如今,兰州市正常经营的牛肉面馆(店)有1400余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

年营业额达15亿元。兰州牛肉面不仅走出省门,更是走向世界,已覆盖全国,遍布世

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馆数量超过50万家。

作为云南昭通人,或许我们对于拥有“植物王国”“世界花园”之称的云南

鲜花遍野不足为奇,却很难想象在西北荒凉的风沙中也能长出娇艳的玫瑰。

走进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花卉产业基地,一株株洛神、卡布奇诺、高原

红等优质鲜切玫瑰争奇斗艳。除了闻到浓郁香甜的玫瑰花香,还能看见满满的

科技元素: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确保玫瑰全周期处于最佳生长环境,实现全季节、

全天候生产;水循环和灌溉系统精准浇灌每一株玫瑰……

据了解,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中的花卉培育中心,是西北最大的花

卉繁育基地,拥有36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4座,引进了世界一流的智能温室

建造技术与设备,百余种高端花卉从这里销往国内外市场。

历史上的秦王川,千百年来都是一片干旱贫瘠、草木零落的地方。为了

让贫瘠的黄土地披上绿装,让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兰州新区结合撂荒

地整治和未利用地生态治理,根据土壤特点,采取土壤扰动、土壤改良等措

施,将零碎的低质土地、水土保持能力差的低效林地改造为集中连片、苗木成

活率高、自然存水好的高标准农田和生态经济林,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0万亩。

放眼新区大地,佛慈制药、兰州新区化工等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精细化

工、现代农业、大数据等产业园多点开花,到处涌动着产业发展的热潮。

从拓荒筑基到崛起腾飞,兰州新区在秦王川大地上画出了一座功能集

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兰州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创造了一个个

从零开始、破茧蝶变、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城市高质量发展而言,文化既

是重要的“软实力”,也是对外展示美好形象的“金名片”。要品味文化兰州,

就不得不提到《读者》。这是一本承载了几代人青春记忆,书写了无数民生故

事的国民刊物,曾一度被称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读者》杂志是甘肃人民出版社社办综合类文摘期刊,于1981年4月诞生

于兰州,出版发行至今已有42年的历史。我们在柔和的灯光中走进读者博物

馆,《读者》第一编辑室、第一台印刷机、第一本杂志,还有多年来为《读者》付

出时间和心血的人物图片集,无不见证着历史,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中华民

族有几千年的记忆,这些记忆是历史,是文化,更是我们的“根”与“魂”,前者

可鉴世,后者可润心。

随手翻开一本《读者》,文学、音乐、思想、娱乐、艺术……海纳百川,包罗万

象。一度时期,是它照亮了无数人孤独的成长岁月,让大家看到了丰富多彩的

世界。诗意而智慧的文字如春风细雨般,给了我们在黑暗里前行的力量。

随着普通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化需求早已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读者》就像是照亮来路的一盏灯。

一碗 面 里尝百味

一座新 城 正崛起

一本 书 里读人生

①兰州夜璀璨。

②拉面师傅展现惊人技艺。

③嘉宾在《读者》展馆内拍照打卡。

④工人在花卉培育中心分拣玫瑰花。

⑤夏日黄河之滨。

图片①②⑤由兰州日报社提供

第21页

04 关注 2023年8月2日 星期三 责编/胡生敏 晓娟 版式/敬存 彦中 校对/徐丽芳

兰州依山而建、傍水而生“。兰州要

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

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视察时,对这

座城市提出了殷切期望。近年来,兰州

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

神,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

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齐心协力,久久为

功,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黄河之滨也很

美”已成为兰州的城市名片。

漫步黄河岸边“,黄河母亲”的雕塑

静静地伫立在此,虽经风雨依旧慈祥,

象征着一位母亲对儿女全部的呵护与

爱。作为黄河母亲最宠爱的孩子——

兰州也在全力呵护着黄河母亲。

走岸线、穿草丛、钻涵洞……环保

工作者对黄河沿岸的排污口实施排查,

把信息及时录入排污口排查 App。根

据《2021 年一季度中国城市环境舒适

指数报告》,兰州市水质清净指数在全

国 36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全国

336 座地级及以上城市水质状况系统

评估中,兰州市位列“中国十大水质清

净之城”第八。

2012 年 4 月 20 日,兰州市委市政

府提出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整体战、攻

坚战,力争在3年内使兰州的大气环境

质量得到明显好转。2014 年,兰州市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3天,标志着兰

州市稳定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

第二年,兰州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荣获

“今日变革进步奖”。从“污染排名前

列”到“空气质量达标”,兰州为全国大

气污染防治工作探索了好的经验,并在

京津冀地区推广。

至 2022 年,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

连续九年持续改善,兰州正式迈入全国

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兰州蓝”由

“浅蓝”逐步走向“深蓝”,不仅更好地优

化了广大市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还极大

地增强了对城市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荣

誉感,城市的形象、口碑均有了很大的

提升,如今已成为人们夏日观光、旅游

的佳地。

生态相融 黄河之滨也很美

◆4

七月的金城,花开成海,游人如

织。信步黄河风情线上,中山桥,长虹

卧波;白塔山,层峦叠翠;金城关,倚岩

百丈峙雄关;黄河楼,纵观古今成须臾;

黄河母亲,波涛万里入襟怀;悠悠水车,

吟唱岁月追段续……在自然风光与人

文景观的交相辉映下,兰州,这座山水

之城正在徐徐展开一幅壮丽画卷,奏响

“诗和远方”的优美乐章,喜迎来自天南

海北的八方宾朋。

文化是一座城市旅游发展的强大

灵魂,旅游是文化赓续的有力依托,文

化和旅游相交相融。兰州,这座山水之

城的发展便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坚持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基本原则,推

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深挖厚重的

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沉浸式文旅新

业态,从观赏性、故事性、互动性、艺术

性等多个维度,增强游客的沉浸感和体

验感。漫步城市之中,可以深切感受到

文明与包容的特质已经深深融入兰州

人的血脉中,成为无形的财富与城市基

因,让所有到来的朋友都能感受到发自

内心的温暖,来了还想再来,来了就不

想走。

今年以来,兰州市黄河两岸、南

北两山、河口青城两大古镇人头攒

动,水墨丹霞、兰州老街、李家庄田

园综合体等景区热度持续提升,皋兰

山上、白塔山下、兴隆山里,人气快

速回升,兰州城区内正宁路、大众

巷、南关民族风情、黄河食渡等夜市

烟火升腾,黄河游船鸣笛清脆,“夜游

黄河”的品牌魅力与日俱增,吸引了

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文化与文明

的交织相融、同频共振,让古老金城

在依山傍水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近年来,兰州市着力发展体验

式、参与式文化和旅游项目,先后建

成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A9国际、黄河

楼景区、兰州老街景区、华夏文化展

示中心、兰州水墨丹霞景区、河口古

镇景区等重点项目。这些各镇一方的

新景观,凭借着本土特色文化与旅游

项目的深度融合,释放出极具潜力的

发展新动能,为这依山傍水的金城奏

响了“诗和远方”新乐章。截至目

前,兰州市建成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6

个,培育文创、旅游商品研发类企业

45家、动漫企业13家,培育研学旅游

企业及基地(项目)37 个,凝练“十四

五”文旅项目76个,总投资1300亿元。

山水辉映 吟唱

﹃诗和远方

◆5

黄河之都魅力无限——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纪实

□本报记者 王斌林 陶成君

两山对峙,大河中流,黄河之滨也很美。

兰州,一颗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有

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底蕴,作为唯一一座黄河穿

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是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也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7 月 23 日至 27 日,“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

看兰州”活动在兰州圆满举办。来自全国近百家

城市党报党媒的社长、总编辑和记者代表 160 多

人走近黄河,“零距离”感受兰州澎湃“心跳”

和发展脉搏。活动中,大家深入兰州市区、兰州

新区、兰州高新区、兰州市永登县等地,实地采

访黄河风情线、现代农业公园、职教园区和国家

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现场调研兰州生态文明建

设、改革创新进程和统筹推进强省会行动的有效

实践,感受“工业兰州”“创新兰州”“文化兰

州”“生态兰州”“山水兰州”的底蕴和魅力,体

会“丝路明珠”“黄河之都”的别样风韵和蓬勃

发展之美。

兰州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12

个工业中心城市之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

划期间,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兰州

石油机械厂、兰州通用机器厂等一批重点工程

在兰州建成,使其成为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经过70多年持续调整发展,兰州工业经济

规模持续扩张,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

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

电力、生物医药等为支柱且较为完备的工业体

系。按照规划,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兰州将以

聚焦重塑绿色制造产业体系为主线,统筹推进

强工业行动,全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40.3%。同时,坚持推进产业高端发展,积极引

导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向石油化工、新

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大数据)、有色冶金、

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食品及轻工产业、

公共安全等产业集聚,并加快企业扩容升级,

促进产业链延伸,让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带动全

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此基础上,兰州市将加快5G网络及千

兆光网建设,超前布局鹏博士西北5G大数据

产业园等新基建项目,建成兰州国家级互联网

骨干直联点,并推进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

甘肃移动丝绸之路西北大数据产业园等数据

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建设,打造以鲲鹏技术体系

为底座的行业应用新生态。在不断加强壮大

自己的同时,兰州市将继续抢抓“一带一路”发

展机遇和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政策机遇,

深入贯彻“三抓三促”行动部署要求,坚持立非

常之志、谋非常之策、举非常之力、用非常之

招,攻坚推进强工业行动。

工业转型 重振雄风铸辉煌

◆1

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一直以来都是辐射

大西北的区域枢纽和经济中心,是国家向西开

放的桥头堡和战略基地。强省会行动要求兰

州全面提升省会首位度和贡献率,增强省会兰

州的区域引领力、全省辐射力。在全省发展大

局中,兰州正在最大限度地激活强省会行动的

资源潜力,看齐一流、抬高坐标、担当作为,力

争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兰州区位优势明显,不仅是黄河上游的中

心城市,也是丝绸之路乃至整个亚欧大陆桥上

重要的节点城市,陇海、兰新、青藏、包兰和兰

渝铁路五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可以直达全国

20 多个重要城市。同时,兰州在西部区域经

济发展中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作

用,在促进我国东西部地区交流合作中,战略

地位和桥梁纽带作用非常突出。目前,已经形

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为基础、民航和黄河

水运综合发展的交通体系,具有将西北五省及

西藏自治区联为一体的有利地位,为强省会行

动提供了充分的交通保障。

与此同时,兰州产业发展在甘肃省较为领

先,已经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创

新平台,建立了贯穿产业链、创新链的制造业

创新生态系统。未来,兰州将持续推进传统产

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以装备制造、

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领域为重

点,开展融合应用示范,并发挥兰州新区、兰白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的带动作用,强化

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促进产业和科技对

接,推动重大产业创新工程,着力打造国家重

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此外,兰州将从总量增

长、质量提升、产业集聚和创新驱动出发,大力

发展兰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信息技术、高端

制造、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服

务等产业,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为

推进强省会高质量发展给予有力产业支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

魂。对于城市高质量发展而言,文化既

是重要的“软实力”,也是对外展示美好

形象的“金名片”。近年来,通过实干当

先、奋勇争先的不懈努力,兰州基本建

成了文化活动阵地随处可达,公共文化

服务随时享受,市民文化生活充盈丰实

的良好文化生态,也因此成就了这一座

开放包容、更具活力、更显魅力、充满温

情的“人文之城”和“宜居都市”。

兰州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民俗文

化,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文化需求早已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兰州市立

足于本土深厚的文化积淀,深入实施

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

精神文化需求,在保障群众乐享文化

大餐的同时,也送去了党和政府的亲

切关怀和问候,为基层送去了文化,

在人们心中种下了文化,让百姓生活

幸福满满。

近年来,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依

托文化旅游优质资源禀赋,以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策划举办

系列文艺演出活动,大力构建新时代

艺术创作体系,引导全市广大文艺工

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文艺创

作,旨在进一步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

活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市文艺事业繁

荣发展呈现加快推进之势。特别是今

年以来,兰州市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演

出,计划开展的演出达 700 余场次,

包括经典舞剧《大梦敦煌》、内容丰富

的秦腔展演、格调高雅的音乐会等。

同时,本土创排的甘肃首部原创交响

组曲 《南梁颂》、民族歌剧 《西风

烈》、红色题材儿童剧《大豆谣》等一

系列红色文艺作品推陈出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

园。”今天的兰州,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

积淀,文化自信根基深厚,文化力量润

物无声,文化发展步履铿锵……

文化自信 奏响时代最强音

◆3

夏日兰州

美丽的兰州

兰州黄河楼夜景

科技领跑 强省会行动争一流

◆2

工作人员介绍兰州西脉记忆公司产品

兰州非遗馆泥塑产品

第22页

一份凭“兰州精神”拼来的“深蓝”

蓝天下,人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情是愉悦的,生活是惬

意的、幸福的。

但对老兰州人来说,对蓝天的印象可谓深刻。 “记得儿时,冬

季的城区被烟雾笼罩, 地面上落着一层煤粒灰屑……一年四季

都是灰蒙蒙的。 ”李晓兵这样回忆。

数据显示,自 2003 年至 2012 年,兰州在国家公布的重点监

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中的排名中位于后 10 位,部分年份甚至排

在末位。 特殊的地理环境,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注定治理

大气污染将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

2012 年 4 月 20 日,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气污染综合

治理整体战攻坚战。 以“一年全面攻坚、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

改善”为总体目标,以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二次扬尘污染治

理和林业生态增容减污为重点, 力争 3 年使兰州的大气环境质

量得到明显好转。

兰州在治污路上探索前进。 出城入园、驻厂监察、停产减排、

煤改气……随着一系列“组合拳”的打出,该市呈现出污染降下

来,空气清新起来,蓝天多起来的可喜局面。

2014 年,兰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 313 天,标志着该市稳

定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 2015 年,兰州在巴黎气候大会上

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

从“污染排名前列”到“空气质量达标”,兰州为全国大气污

染防治工作探索出好经验,并在京津冀地区推广。

截至 2022 年,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九年持续改善,兰州正式

迈入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

“兰州蓝”由“浅蓝”逐步走向“深蓝”,不仅更好地优化了广

大市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还极大地增强了对城市的归属感、自豪

感和荣誉感,城市的形象、口碑均大幅提升,如今已成为人们夏

日观光、旅游的佳地。

一碗面,一座城,一张特色名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亦养一方文化,孕育百工百艺。 7 月 24

日,“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 活动采访团在兰州海鸿假

日酒店,品尝兰州特色美食,观看拉面制作技艺和工艺流程,领

略丝绸古道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当天, 拉面师傅向采访团的代表们现场展示了牛肉拉面技

艺——只见面团在师傅手中上下翻腾,一套动作行云流水,面剂

子在拉面师傅手中神奇变化,从细到粗,从窄到宽,二细、韭叶、

大宽……不同面型博得众人一片喝彩。 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

者采访、拍摄牛肉拉面制作过程,解锁拉面技能。

一碗面,一座城。 对于很多人来说,兰州牛肉拉面是兰州的

一张特色名片。 昭通日报社主任助理谭光吉告诉记者:“昨天一

到兰州,我们就迫不及待去品尝了牛肉拉面,吃起来非常筋道。

在来之前从不知道还有二细、韭叶、大宽、荞麦棱这么多种面型,

看来只有来到这里才能吃到正宗地道的牛肉拉面。 ”

在寿光融媒体中心党委委员、寿光日报总编桑爱梅看来,西

北人洒脱豪爽的性格,也延续在饮食上,粗犷之中总有细腻的线

条。 就像兰州牛肉拉面,看似粗犷豪横,实则做工考究,红亮诱人

的油泼辣子、洁白如玉的萝卜、翠绿的香菜蒜苗,以及经过数小

时细煨熬制的牛肉原汤,让人大饱口福。 “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兰

州牛肉拉面一百多年的历史传承,不仅让这碗面没有变味,反而

焕发出了新的魅力。 ”桑爱梅说。

山水之城的惬意,总有一份“没看够”的留恋

还在回味水墨丹霞的美景,又开始乘船夜游黄河。 “没看够”

是“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采访团说得最多的话。

在山的雄浑和水的旖旎之间, 大家感受到兰州山与水之间的不

同景色,感受到了城市山水相依相融的独特魅力,在与山水兰州

的邂逅中感受到不一样的美好。

下午时分, 观光车载着采访团的嘉宾行驶在水墨丹霞景区

的路上,随着车辆缓缓驶入,眼前的美景如画卷一般徐徐展开。

大家纷纷拿出相机、手机拍照,不仅仅要把这独特的景色收入眼

底,更要把“她”留在影像中,成为永久的回忆。

来自南昌日报社的时政部主任 王 少 波 赞 叹 道 : “ 太 震 撼

了 ,真 是 鬼 斧 神 工 ! 水 墨 丹 霞 景 区 美 在 形 态 , 美 在 结 构 , 美

在 色 彩 , 美 在 意 境 , 这 是 大 自 然 的 馈 赠 , 也 是 属于兰州的独

特之美,我一定要将这些美景拍摄下来,向南昌的市民推介兰州

的美景。 ”

“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具有不可复制和人工雕饰的原始

本真之美,来到这里就感受到了西北景色的开阔、壮丽。 我希望

下次也能带孩子来看看, 让他感受大自然不一样的神奇地貌和

西北的特色风情。 ”来自东莞日报社的嘉宾说。

还未从神奇的水墨丹霞景观中回味过来,夜游黄河的惬意、

舒畅与两岸的美景又让来自鹰潭市融媒体 中 心 的 蔡 路 遥 直 呼

这 是 一 次 全 新 体 验 。 “下 午 在 水 墨 丹 霞 景 区 采 访 ,晚 上 坐 船

夜 游 黄 河 , 感 受 到 黄 河 两 岸 的 风 景 与 城 市 风 情,整体感受特

别棒,也让我对兰州这座城市印象更加深刻。 ”蔡路遥如是说。

夜色渐浓,黄河两岸的缤纷灯光装扮着百里风情线,河两岸

和桥上的市民络绎不绝,当游船上一首《兰州兰州》唱响,船上的

游客热情地和市民挥手致意问好。 城市的温暖与美好在这一刻

让人更加动容, 山水之城的惬意让采访团的嘉宾忍不住再次按

下相机快门……

以“强科技”推进强省会行动

“这个材料的生产原料是什么? ”“它能应用于哪些场景? ”

“韧性怎么样? ”7 月 26 日,在兰州高新区定连园区内的兰州市西

脉记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 参加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

州”活动的嘉宾们站在一起,被讲解员手中形状各异的金属配件

所吸引。 在讲解员的测试下,原本长长延伸着的金属环在低温中

瞬间缩成一团, 前一秒还松动的卡扣立马就牢固起来……嘉宾

惊奇于对眼前神秘的一幕。

从科技街起步的兰州高新区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在

全国 100 多家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 56。 自兰州高新区将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加以培育以来, 辖区企业兰州西脉

记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成了国内两家机械人工心脏瓣膜的生产

企业之一,公司研制的新一代 CL-V 型“兰飞瓣”成为国内人工

机械瓣膜“领航标”;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Ⅲ价轮状病毒

疫苗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 77%; 奇正藏药研发的消痛贴膏连

续 12 年在外用止痛药销售榜排名第一,位居首届非处方药产品

排行榜中药外科类榜首……兰州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只是兰州

持续推进强省会行动的缩影。

据悉,未来一个时期,兰州将持续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

能化、绿色化改造,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特色优势

产业领域为重点,开展融合应用示范,并发挥兰州新区、兰白国

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的带动作用, 强化关键技术研发和成

果应用,促进产业和科技对接,推动重大产业创新工程,着力打

造国家重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 此外,兰州将从总量增长、质量

提升、 产业集聚和创新驱动出发, 大力发展兰州战略性新兴产

业,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现

代服务等产业,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为推进强省会高

质量发展给予有力产业支撑。

(文中图片由兰州日报社提供)

7 月 23 日至 27 日, 由兰州

市委宣传部、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

会主办, 兰州日报社承办,《城市党报

研究》杂志社、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协办

的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 2023 年年会

暨“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在

兰州举办。 活动期间,来自全国近百家媒体

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 160 多人,对兰州

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方位

采访调研,近距离感受兰州的文化底蕴

和发展成就。

2023 年 8 月 3 日 责编 唐波 校对 唐波 组版 勇军 专 题 03

——

第23页

工业

兰州

加快改革创新进程

工业城市重振雄风

新闻+ 关注

责编/吴建韬 美编/李洁

E-mail:ywrb@gdzjdaily.com.cn A 2023年8月5日 星期六 08

“兰州旅游火爆”的话题热度持续走

高,兰州中川机场游客吞吐量已突破历史

高位。聚焦金城,文旅产业后劲十足;古

老金城,依山傍水焕发活力。兰州,坚持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基本原则,推动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深挖厚重的历史

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沉浸式文旅新业态,

从观赏性、故事性、互动性、艺术性等多个

维度,增强游客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兰州,有着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

也有着黄河的壮美和牛肉面的美味。漫

步城市之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文明与包

容的特质已经深深融入兰州人的血脉

中。今年以来,黄河两岸、南北两山、河口

青城两大古镇人头攒动,水墨丹霞、兰州

老街、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等景区热度持续

提升,皋兰山上、白塔山下、兴隆山里,人

气快速回升,正宁路、大众巷、南关民族风

情、黄河食渡等夜市烟火升腾,黄河游船

鸣笛清脆,“夜游黄河”的品牌魅力与日俱

增,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文

化与文明的交织相融、同频共振,让古老

金城在依山傍水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近年来,兰州市着力发展体验式、参

与式文化和旅游项目,先后建成兰州创意

文化产业园A9国际、黄河楼景区、兰州老

街景区、华夏文化展示中心、兰州水墨丹

霞景区、河口古镇景区等重点项目。这些

各镇一方的新景点、景观,凭借着本土特

色文化与旅游项目的深度融合,释放出极

具潜力的发展新动能,为这依山傍水的金

城奏响了“诗和远方”新乐章。

全 国 百 家 党 媒

社长总编看兰州 如兰之州 山水金城

文/本报记者 崔财鑫 冯智波 一嗓秦腔清肺腑,千秋豪气壮

山河。今夏,有一个城市的名字直

冲热榜:金城兰州!兰州,辐射大西北的区域枢纽和经济

中心,是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战略基地。兰州正在

最大限度地激活强省会行动的资源潜力,看齐一流、抬高

坐标、担当作为,力争当好甘肃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黄河之滨也很美。7月24日,由中共兰州市委宣

传部、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主办,兰州日报社承办,

《城市党报研究》杂志社、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协办的中国

报业协会党报分会2023年年会在兰州召开,来自全国

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参加会议。当日下

午,“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采访活动启动,全

国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160多人,对发

展中的兰州进行全方位的“探访”。

兰州,不止好看!

“兰州城 叫金城 自古金城就有名……”初听这一句

话,是一位友人用兰州话说的兰州快板。她说,小时候几乎

人人都能说上这么一两段,介绍兰州的特色和风情,脍炙人

口。兰州话有一种天生的节奏感,抑扬顿挫,用时下流行的

词说叫做“飒”!

兰州,又名金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源远流

长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在这里交相辉

映。水车悠悠、百年铁桥,《四库全书》《淳化阁帖》,黄河母

亲、世界梨园,兴隆白塔、水墨丹霞;兰州百合、苦水玫瑰,软

儿梨、牛肉面……她不仅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最具文旅

投资价值城市”,更是国内最受欢迎的十大避暑城市之一和

游客数量增长最快的十大“网红城市”之一。

7月5日,“东方甄选”直播团队把“甘肃行”的首播场地

设在省城兰州,向广大网友推荐金城深厚的文旅资源和美食

美物。一下子,兰州更火了!结束“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

看兰州”回到湛江,对兰州仍旧是念念不忘。

首先,是凉。兰州以 23℃至 26℃的平均气温成为各地

游客消夏避暑胜地。依托中山桥、白塔山、黄河母亲、黄河楼

等重要旅游景点资源,黄河之滨成为外来游客打卡首选,“夜

游黄河”“黄河颂·大有兰州”光影秀火爆出圈,沿河茶摊、休

闲茶吧、露营基地更是出现“一桌难求”的现象。

然后,是韵。很难用语言形容在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

时,被大自然瞬间征服的恍惚与震撼。景区因分布面积最

大、地貌种类最全、形成时间最古老、发现时间最晚、保存最

完好、离城市最近、原住居民最少、文化积淀最深、名人经过

最多,而素有“九最”之称,我想要加上一个“最留恋”。

还有,是香。兰州不仅有牛肉面,还有兰州羊杂、金城酿

皮、凉卤面、浆水面、臊子面、鸡蛋牛奶醪糟、灰豆子、土豆馅饼、

肉馅饼……金城美食,十个胃都装不下,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兰州,真的该火了。

7月25日,“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

看兰州”活动邀请参会嘉宾走进兰州新

区,围绕兰州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快

改革创新进程、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动

产业升级等内容,先后参观采访了兰州新

区现代农业公园、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

司、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和甘肃省经济发展

展览馆,近距离感触兰州在工业领域厚重

的历史底蕴和发展成就。

工业,是镌刻在兰州厚重历史上的起

笔。兰州过去曾是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

12 个工业中心城市之一。第一个五年计

划期间,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

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通用机器厂等一批

重点工程在兰州建成,使其成为重要的重

工业基地。如今,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

的强工业行动无疑吹响了兰州重塑工业

体系新篇章的号角。

经过70多年持续调整发展,兰州工业

经济规模持续扩张,企业竞争力显著增

强。目前,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

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生物医药等为支柱

且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同时,兰州坚持

推进产业高端发展,加快企业扩容升级,

促进产业链延伸,让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带

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采访中了解到,2022年兰州市聚焦振

兴“兰州制造”,项目化、清单化推进了《兰

州 市 贯 彻 落 实 强 工 业 行 动 实 施 方 案

(2022-2025)》,全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

投资增长 40.3%。2023 年是强工业行动

实施的关键一年。为攻坚突破大项目,兰

州市将持续推进156个强工业项目,并在

继续壮大规上企业规模的基础上,落实专

家问诊、精准推送、特事特办、新政不来即

享等措施,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

户以上。

兰州市将加快5G网络及千兆光网建

设,超前布局鹏博士西北 5G 大数据产业

园等新基建项目,建成兰州国家级互联网

骨干直联点,并推进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

园、甘肃移动丝绸之路西北大数据产业园

等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建设,打造以鲲

鹏技术体系为底座的行业应用新生态。

在不断加强壮大自己的同时,兰州市

将继续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和兰州

—西宁城市群建设政策机遇,深入贯彻

“三抓三促”行动部署要求,坚持立非常之

志、谋非常之策、举非常之力、用非常之

招,攻坚推进强工业行动。

7月26日,“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

看兰州”活动走进兰州高新区,并先后参

观采访了兰州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西

脉记忆金属产业园和高原夏菜基地,以兰

州园区建设发展见证兰州在强省会战略

中的责任与担当。

从科技街起步的兰州高新区经过三

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在全国169家国家

高新区中综合排名达到第56名。自兰州

高新区“深藏功与名”,有国内两家机械人

工心脏瓣膜的生产企业之一,奇正藏药研

发的消痛贴膏连续12年排名外用止痛药

销售榜第一……

兰州已经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

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建立了贯穿产业链、

创新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未来,兰

州将持续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

绿色化改造,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石油

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领域为重点,开展融

合应用示范,并发挥兰州新区、兰白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的带动作用,强化

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促进产业和科

技对接,推动重大产业创新工程,着力打

造国家重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此外,兰

州将从总量增长、质量提升、产业集聚和

创新驱动出发,大力发展兰州战略性新兴

产业,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新材

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服务等产业,

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为推进强

省会高质量发展给予有力产业支撑。

为强省会行动筑牢人才智力基础,兰

州将围绕产业发展主导方向以及经济社

会发展实际需求,研究出台制度办法,完

善人才培养、引进、流动、激励的机制,破

解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将积极

引导大中专学生落户兰州,增强省会城市

对人才人口的吸附力,努力形成各方力量

共同参与推动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为强

省会行动筑牢人才智力基础。

悠悠白塔山,巍巍皋兰山,滔滔黄河

穿城而过,仿佛从千年之前就标注了兰州

这座城市必有的黄河文化。近年来,通过

实干当先、奋勇争先的不懈努力,兰州基

本建成了文化活动阵地随处可达,公共文

化服务随时享受,市民文化生活丰实充盈

的良好文化生态,也因此成就了这一座开

放包容、更具活力、更显魅力、充满温情的

“人文之城”和“宜居都市”。

路边,你可能会见到树荫下拉二胡的

老汉们,时不时一曲秦腔吼出。兰州人的

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地都可以欣赏到多种

不同的文化表演,有戏曲、音乐,还有舞

蹈、绘画。多年以来,兰州市立足于本土

深厚的群众文化积淀,深入实施文化建

设,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

需求。

兰州的“文艺范儿”越来越足,城市文

化品位也越来越高。金城关文化博览园

内设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兰州黄

河桥梁博物馆、中国秦腔博物馆、兰州文

化体验馆、兰州彩陶馆五大主题场馆。秦

腔博物馆,如同走进历史与艺术的大观

园;兰州彩陶博物馆可以直观地了解古人

制陶的过程;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里,便

是随处可见运用珍贵实物、微缩景观模

型、历史场景复原等展示的黄河桥梁发展

历史脉络的模型;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

列馆,最具特色的就是古金城民俗一条

街,真实地再现明清时期古金城茶马互市

兴盛一时的商业景象。

近年来,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依托文

化旅游优质资源禀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为引领,通过策划举办系列文艺演出

活动,大力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特

别是今年以来,兰州市计划开展的演出达

700余场次,包括经典舞剧《大梦敦煌》、内

容丰富的秦腔展演、格调高雅的音乐会

等。古老金城也在文化繁荣“百花齐放”

的浸润中,日复一日地涵养着城市的精致

与舒适,而这些都必将成为兰州人永远珍

藏的美好记忆。

兰州依山而建、傍水而生。近年来,

兰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

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

示精神,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

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齐心协力,久

久为功,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黄河之滨也

很美”已成为兰州靓丽的新的城市名片。

2012 年兰州提出了大气污染综合治

理整体战攻坚战,力争3年使兰州的大气

环境质量得到明显好转。于是,兰州在治

污路上探索前进:出城入园、驻厂监察、停

产减排、煤改气……一系列组合拳打出,

污染降下来了,空气开始变得清新起来,

蓝天多了。2014年,兰州市空气质量优良

天数达313天,标志着兰州市稳定退出全

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第二年,兰州在巴

黎气候大会上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

至 2022 年,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九年持续

改善,兰州正式迈入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

市行列。

两山青,说的是皋兰山和白塔山。

过去,南北两山皆是荒山秃岭,举目尘土,

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怀着改善生态、美化

家园的迫切愿望,兰州人民背冰挑水,上

山植树,历经数十载努力,现今的南北两

山绿化面积达到62万亩,创造了我国西北

干旱地区的“绿色奇迹”。兰州在防止沙

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的做法,对我国控制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保护母亲河都有着很

大的意义。

兰州很美!如今的南滨河风情线形

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水映城郭、树

伴流水”的美丽风貌。霍去病雕塑、水车

文化博览园、黄河母亲、黄河楼……一大

批设施和景点,如同镶嵌在锦带上的明

珠,点缀于百里风情线之上。夜幕中、光

影下,黄河上的数座桥梁如一道道霓虹飞

跨两岸,兰州的夜经济已然开启。中山桥

下、黄河楼边,人头攒动,游客、市民纷纷

慕名而来,尽情领略这里的美景。

创新

兰州

做好强省会行动主力军

打造辐射带动全省经济

发展的增长极

文化

兰州

延续历史彰显特质

成就兰州文化自信

生态

兰州

山青水清兰州蓝

黄河之滨也很美 山水

兰州

山水金城吟唱“诗和远方”

兰州打造文旅产业融合

新业态

▲嘉宾体验兰州西脉记忆公司产品

兰州市榆中马啣山生态恢复人工落叶松林。 兰州水墨丹霞。

兰州夜色阑珊。

嘉宾参观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展览馆。

在兰州碑林上空俯瞰黄河。

第24页

2023 年 8 月 4 日 6 责任编辑 张素云 美编 李昭 校对 常鲁燕 组版 闫丽华 专 版 新闻热线:18905405110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纪实

九曲黄河穿城而过,南北两山耸峙而

立,独特的地形地貌,让兰州这座文化名城恢

宏伟岸,大气磅礴,这里是中国唯一黄河穿越

市区中心而过的省会城市。

7月 23日至 27日,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

会 2023年年会暨“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

兰州”活动在兰州圆满举办。来自全国近百

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 160多人,对

发展中的兰州进行全方位“探访”,用笔墨和

镜头聚焦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和闪光

点,共同讲好兰州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中

的精彩故事。

活动中,全国近百家党媒同仁深入兰州

市区、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永登县等地,调

研兰州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进程和统筹

推进强省会行动的有效实践,感受生态兰州、

工业兰州、创新兰州、文化兰州的底蕴和魅

力,体会“丝路明珠”“黄河之都”的别样风韵

和蓬勃发展之美,领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的

源远流长和雄浑壮美,并在全国近百家党媒

及其新媒体平台进行视频、图文、海报等各类

媒体产品的分发和推广。

生态

黄河之滨会更美

“兰州的天真蓝”“人在城中,城在绿中”

“走在黄河风情线上,河风清爽,令人心旷神

怡”……7月 24日,来自全国百家城市党报党

媒的社长、总编辑和媒体代表在望河亭、水车

博览园、中山桥、黄河母亲雕塑等地采访调研

时,对兰州的生态建设发出由衷的赞叹。

两山对峙,大河中流,造就了兰州得山

独厚、得水独秀的独特城市魅力。近年来,兰

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落实

黄河国家战略,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兰州人

民群众的幸福河。望河亭上,打卡拍照的游

客熙熙攘攘;水车博览园里,黄河悠悠,水车

旋转;中山桥下,黄河奔流而过,对岸白塔山

苍翠巍峨;夜游黄河,烟火中的兰州让人流连

忘返……

“兰州的自然景观、生态景观、人文景观

有机融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两山夹一河,依

山傍水山水相依,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并不多

见。”泰州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王桂说,百里

黄河风情线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一些独具黄

河元素的地标次第呈现,让黄河文化更加可

感可触。特别是将黄河打造为城市客厅、融

入百姓日常,在惬意的闲适生活中彰显了市

民的幸福感。

工业

兰州新区大有可为

“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想象十多年前

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7月 25日,参加“全

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的嘉宾走

进兰州新区,看到呈现在眼前的一座现代化

生态新城,来自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的张春

荣啧啧称赞。荒漠起新城,处处皆风景。兰

州新区的发展历程,是“工业兰州”发展史的

一个剪影。

2022 年,兰州市聚焦振兴“兰州制造”,

项目化、清单化推进了《兰州市贯彻落实强工

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全年全市工

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40.3%。其中,制造业

同比增长 51.9%,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个

百分点。同时,推动了 149 个传统产业高端

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项目实施,创建省级

绿色工厂 7户、培育国家级再生资源综合利

用行业规范企业3户。

2023 年更是兰州强工业行动实施的关

键一年。为攻坚突破大项目,兰州市将持

续推进 156 个强工业项目,并在继续壮大

规上企业规模的基础上,落实专家问诊、精

准推送、特事特办、新政不来即享等措施,

培 育 专 精 特 新“ 小 巨 人 ”企 业 30 户 以 上 。

同时,兰州市将继续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

和数据治理应用,重点在兰州新区精细化

工园区、树屏食品产业园开展中小企业数

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并推动大中小企业协

同发展,发挥兰石化、生物所等 37 户企业

“链主”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

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

展生态。

“今天,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新区近年

来发展情况时,很动情地说的一句话深深地

打动了我,‘当初我们来这里可以说一无所

有,但是经过十年的努力奋斗,我们的付出有

了收获。’从黄土荒丘到花海绿洲,从干旱贫

瘠到高楼林立、产业落地,兰州新区创造了一

个从零开始、破茧蝶变、令人瞩目的奇迹。”荆

州日报社社长、荆州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

长代志武说。

文化

跨越距离的“心灵共鸣”

兰州靓丽名片、“中国第一期刊”……

《读者》杂志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

发行量多年领跑中国期刊界,被誉为“中国人

的心灵读本”“。来到《读者》集团,就像走进了

神圣的殿堂。”7月 26日,参加“全国百家党媒

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的嘉宾们在《读者》集

团纷纷打卡留念“。确切地说,这种心情就像

粉丝见到了倾慕多年的偶像。”人群中,一位

媒体人激动地说。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秦腔博物

馆、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在金城关文化

博览园,嘉宾们用镜头和文字聚焦金城文化,

记录触动内心的精彩瞬间,感受更多跨越距

离的“心灵共鸣”“。在秦腔博物馆里看到了最

早的秦腔唱本、脸谱、老杂志、老戏票、唐代的

戏俑等实物资料,这些细节和这份用心足以

见得地方政府对于秦腔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有的戏曲,秦腔让我想起

了家乡南昌的青音和采茶戏,对于两个地方

来说,如何进一步保护民族性地域文化,如何

推动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是一个共同课

题。”南昌日报社时政部主任王少波颇有感慨。

通过实干当先、奋勇争先的不懈努力,

兰州基本建成了文化活动阵地随处可达、公

共文化服务随时享受、市民文化生活丰实充

盈的良好文化生态,也因此成就了这座开放

包容、更具活力、更显魅力、充满温情的“人文

之城”和“宜居都市”。黔西南日报党委副书

记、总编辑查必芳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州的一

名媒体人,非常关注非遗文化、民族文化。在

参观了秦腔、彩陶、太平鼓、高跷等非遗项目

后,这些有着强烈地域性特点的文化符号给

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去后,我也会多多

宣传兰州,让更多的朋友来到这里研学、旅

游,收获不一样的精彩之旅。”

创新

用科技硬实力推进强省会行动

“这个材料的生产原料是什么?”“它能

应用于哪些场景?”“韧性怎么样?”7月 26日,

在兰州高新区定连园区内的兰州市西脉记

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参加“全国百家党媒社

长总编看兰州”活动的嘉宾们站在一起,被讲

解员手中形状各异的金属配件吸引着。在

讲解员的测试下,原本长长延伸着的金属环

在低温中瞬间缩成一团,前一秒还松动的卡

扣立马就牢固起来……嘉宾们讲出各自心

中的疑惑,对眼前的一幕感到惊奇。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全国 169

个高新区的初心和使命。从科技街起步的

兰州高新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在

全国 169家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达到第 56

名。自兰州高新区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首

位产业加以培育以来,辖区企业兰州西脉记

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两家机械人

工心脏瓣膜的生产企业之一,公司研制的新

一代CL-V型“兰飞瓣”成为国内人工机械瓣

膜“领航标”;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Ⅲ

价轮状病毒疫苗取得重大突破,国内市场占

有率达到 77%;奇正藏药研发的消痛贴膏连

续 12年排名外用止痛药销售榜第一,位居首

届非处方药产品排行榜中药外科类榜首……

窥一斑而知全豹,兰州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

只是兰州持续推进强省会行动的缩影。

未来,兰州将持续推进传统产业高端

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以装备制造、有色冶

金、石油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领域为重点,开

展融合应用示范,并发挥兰州新区、兰白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的带动作用,强化关

键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促进产业和科技对

接,推动重大产业创新工程,着力打造国家重

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此外,兰州将从总量

增长、质量提升、产业集聚和创新驱动出发,

大力发展兰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信息技术、

高端制造、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

现代服务等产业,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

长点,为推进强省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产

业支撑。

文/图 记者 张啸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在《读者》集团打卡留念

工作人员介绍兰州西脉记忆公司产品

在兰州水车博览园体验仿古水车

感受牛肉面制作过程

水墨丹霞美景

黄河穿城而过

兰州夜景

兰州

兰州

兰州

兰州

第26页

专 题 2023年 8月 8日

编审:张清 编辑:陈晓林 陈静芳 检校:唐天才 陈华 版式:吕宙 4

如兰之州魅力金城

——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

﹄活动掠影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许静

兰州,甘肃省省会,又名金

城,距今已有 2200 多年的建城

史。兰州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

要节点城市,黄河穿城而过,自

古就是“联络四域、襟带万里”

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如今

已跻身于全国 9 大物流区域、

10 大物流通道和 21 个全国性

物流节点城市领先行列,成为

新亚欧大陆桥和我国面向中

亚、西亚开放的战略通道,享

有“丝路明珠”“黄河之都”之美

誉。

炎炎夏日,兰州清凉。7

月 24日至 27日,中国报业协会

党报分会、兰州市委宣传部主

办开展了“全国百家党媒社长

总编看兰州”活动。期间,来自

全国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

和记者代表 160 多人,心怀念

想期待,肩负责任使命,深入兰

州市区、兰州新区、兰州高新

区、永登县等地,围绕“工业兰

州”“创新兰州”“文化兰州”“生

态兰州”“山水兰州”进行了实

地参观采访。本报记者零距离

感受兰州在生态建设、文旅发

展、工业领域等方面的可喜成

绩,体会“丝路明珠”“黄河之

都”的别样风韵和蓬勃发展之

美,领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的

源远流长和雄浑壮美,由衷感

叹:如兰之州,别样精彩;美丽

金城,未来可期。

电话:办公室(白天)3318596 总编室 3327287 记者部 3327645 要闻部(含夜班)3327915 随州市政府门户网站编辑部 3319656 随州新闻网、随州论坛 3318927

随州日报社大随传媒有限公司 3312088 随州日报社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3311288 随州市红宝石传媒文化有限公司 3335199 印刷厂 3581559 零售每份 1.00元

兰州水墨丹霞国家公园的奇丽景色

兰州太平鼓,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兰石集团生产的产品畅销国内外

黄河在兰州穿城而过

金城瑰宝、兰州一绝之黄河大水车,至今已有近 500年历史

兰州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

参加活动嘉宾走进《读者》博物馆

兰州望河亭是品鉴黄河风情线的殊胜之地

本版部分图片由兰州日报社提供

第31页

丹顶民宿

7月23日-27日,中国报业协会党

报分会 2023 年年会暨全国百家党媒

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在甘肃兰州圆满

举办,湄洲日报社、仙游今报社作为会

员单位应邀参会。

给每条河流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在东南沿海莆田,这条河叫木兰溪;在

西北陇原兰州,这条河叫黄河。从木

兰溪畔到黄河之滨,跨越 2000 多公

里,探访一样穿城而过、造福人民的母

亲河,感受山河相依、城河相融、人水

相亲的绿色实践、幸福故事。

丝路兰州是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

省会,黄河兰州段全长152公里,流经市

区47.5公里。南北两山对峙,大河奔腾

中流,造就了兰州得山独厚、得水独秀

的独特魅力。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

察兰州时曾赞誉“黄河之滨也很美”。

4年来,兰州市牢记总书记殷殷嘱

托,坚定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协同推进

大保护、大治理,黄河水质连年改善。

据兰州市生态环境局监测数据显示,

黄河兰州段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

比率达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

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基于此,兰

州市全域规划建设黄河风情大景区,

打造安澜行洪、母爱共享、生态造福的

“黄河福道”,努力让母亲河成为造福

人民的幸福河。

白塔巍巍、铁桥横卧、水车悠悠、

花开如海……三伏时节,早晚 18℃的

兰州舒适宜人,黄河风情线大景区挤

满休闲市民、中外游客。因网友疯传

“有1亿人来兰州了”,今夏,这处兰州

“外滩”也在抖音上火出圈,成为西北

游、甘青大环线打卡首选。

人气爆棚的背后是兰州人战天斗

地的英雄气。苍茫绵长的黄土高原千

沟万壑,土壤贫瘠,生态脆弱,先民是

怎样筚路蓝缕,在荒原上扎根、耕耘,

绽开今日绚丽之城?据介绍,为让广

袤的荒山秃岭披绿装,从20世纪50年

代干群背冰上山植树播绿起,兰州人

就持续绿化荒山,南北两山绿化从无

到有,现达 62 万亩;并举全市

之力,历时16年创成国家

园林城市,让壮阔的黄

河之滨多了几分绿色

柔情。

生态向好,还得

文旅赋能,才能讲

好“黄河故事”。为

此,兰州市把黄河、

丝路、民族、敦煌等

多元文化融入生态廊

道建设中,打造金城关、

黄河楼、黄河颂光影秀、读

者大道、数字敦煌艺术馆等国

风地标。漫步黄河畔,沿途点缀“天下

黄河第一桥”中山铁桥、黄河母

亲雕塑、水车博览园、马拉

松公园等人文胜景。据

随行导游介绍,景区现

有各类主题公园 21

个、雕塑 55 座、桥梁

23座、步道29公里、

码 头 12 座 、船 舶

220 艘,实现“一段

一特色”。

夜黄河更是风情

万种。等20点过后,南

北两岸霓虹闪耀、烟火升

腾,各族男女老少或品茶或慢

跑或踏浪,或载歌载舞,笑意盈盈,皆

得“满福”。还可乘“夜游黄河”航

线,纵行黄河上,赏金龙卧

波,听秦腔悠扬,沐轻柔晚

风,尽享人间好时节。

幸福画卷如何转

化为高质量发展答

卷?兰州人一直在

探索。作为被“孤

独星球”评出的亚洲

最佳旅游地,兰州市

依托厚重文旅资源,

创意打造兰州国际马拉

松、黄河文化旅游节、兰

洽会等品牌盛会。今年以来,

兰州市还升级黄河风情游等10条

线路,推介热情多彩、美食飘香的大美

兰州。据兰州市文旅局统计数据显示,

今年1月至6月,兰州市接待国内游客

3711.1 万人次,比增 90.3%,实现旅游

总收入204.6亿元,比增111.1%。

黄河哺育兰州、兰州守卫黄河,期

待400万金城儿女书写更新更美的黄

河画卷。

(航拍图由兰州日报提供)

俏像Pictures and Their Stories 08

责编:余立凡 263952840@qq.com 美编:张伯诚 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

文\\ 图

黄河母亲

生态兰州

高原夏菜

水车悠悠

夜游黄河

工业兰州

文化兰州

第33页

“水墨丹霞”天赐人类的礼物

入夏之时,在兰州南滨河路,牡丹、鸢尾、马

鞭草、四季玫瑰、金娃娃萱草……多彩斑斓、随风

摇曳、柔美灵动,如童话故事中的浪漫花园。见

花停步,花香入怀,市民流连忘返。整个风情线

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水映城郭、树伴流

水”的美丽风貌。霍去病雕塑、水车文化博览园、

黄河母亲、黄河楼……一大批设施和景点,如同

镶嵌在锦带上的明珠,点缀于百里风情线之上。

“这里太美了!美不胜收。谁能想到,以前

的黄河边四处是垃圾场、沙土堆。”在水车博览

园散步的徐先生对记者说。

夜幕下、光影中,黄河上的数座桥梁如一道

道霓虹飞跨两岸,兰州的夜经济已然开启。中

山桥下、黄河楼边,人头攒动,游客、市民纷至沓

来,尽情领略这里的美景。炫目、多彩的灯光不

仅丰富了市民的生活,还提高了山水城市的品

质,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兰州市西固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马宁

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文旅市场复苏、

发展夜游经济的良好机遇,通过实景亮化、灯塑

制造、灯饰装点等方式进一步展现河口‘渡口文

化’‘码头文化’。同时,还将通过举办河口穿

越、天宫乐舞、状元及第、篝火狂欢、音乐节等各

类演出活动,持续导入游客带动夜游发展,实现

河口古镇旅游发展持续升温。”

黄河之滨

城市名片愈发靓丽

古老金城 依山傍水焕发新活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旅游发展的强大灵魂,

旅游是文化赓续的有力依托,文化和旅游相

交相融。兰州,这座山水之城坚持“以文塑

旅、以旅彰文”的基本原则,推动文化和旅游

深度融合,深挖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丰

富沉浸式文旅新业态,从观赏性、故事性、互

动性、艺术性等多个维度,增强游客的沉浸感

和体验感。

兰州,简称“兰”,别名“金城”,历史文化

悠久,也有黄河的壮美和牛肉面的美味。漫

步城市之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文明与包容的

特质已经深深融入兰州人的血脉,成为无形

的财富与城市的基因,让所有到来的朋友都

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温暖,来了还想再来,来

了就不想走。

今年以来,黄河两岸、南北两山、河口青城

两大古镇人头攒动,水墨丹霞、兰州老街、李家

庄田园综合体等景区热度持续提升,皋兰山

上、白塔山下、兴隆山里,人气快速回升,正宁

路、大众巷、南关民族风情、黄河食渡等夜市烟

火升腾,黄河游船鸣笛清脆,“夜游黄河”的品

牌魅力与日俱增,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

卡,文化与文明的交织相融、同频共振,让古老

金城在依山傍水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旅融合 释放发展新动能

“登高赏月我选黄河楼,感受传统古镇风

情到河口,再到兰州老街喝啤酒。这些兰州

特色景点一定都要去打个卡!”网络视频平

台上,一名兰州本地年轻人为游客们做如此

推荐。如今,兰州市诸多地标级大型文旅项

目陆续建成,宛若繁花盛开般竞相绽放,不仅

吸引众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也为无数兰州

人提供了周边游的丰富选择,成为他们心心

念念的出行目的地。

近年来,兰州市着力发展体验式、参与式

文化和旅游项目,先后建成兰州创意文化产

业园A9国际、黄河楼景区、兰州老街景区、华

夏文化展示中心、兰州水墨丹霞景区、河口古

镇景区等重点项目。这些新景点、新景观,凭

借着本土特色文化与旅游项目的深度融合,

释放出极具潜力的发展新动能,为依山傍水

的金城奏响了“诗和远方”的新乐章。

截至目前,兰州市建成文化旅游产业园

区 6 个,培育文创、旅游商品研发类企业 45

家、动漫企业 13 家,培育研学旅游企业及基

地(项目)37 个,凝练“十四五”文旅项目 76

个,总投资1300亿元。

丹霞是自然赠与人类的礼物,散落在西

北的各个角落上。在距离兰州市区仅 20 公

里的地方,有一处古老却异彩纷呈的土地,那

便是“水墨丹霞”。大约在几亿年前,这里还

是一片汪洋大海。如今,沧海桑田,这里已成

为一片丹霞地貌,让人能真切感受到自然的

壮美,触摸历史的厚重。

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是兰州市委、市

政府重点打造的一处集自然观光、文化体验、

地质研学、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

游项目。景区因分布面积最大、地貌种类最

全、形成时间最古老、发现时间最晚、保存最

完好、离城市最近、原住居民最少、文化积淀

最深、名人经过最多,而素有“九最”之称,自

开园至今,受到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新社等国家级媒体的高度关注,多次登上

央视新闻联播等重要节目。

“这里绵延分布的彩色丘陵,好似与天

际线融为一体,胜似彩虹垂天。”王笑君是一

名律师,平日里紧张忙碌的工作,总让他不

由自主地有一种想逃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

怀抱的愿望,机缘巧合之下,他选择了水墨

丹霞。他感慨地说:“真是挺难忘的,一眼望

去,那五颜六色在阳光下浓烈的交织在一起

的崇山沃野,好似一幅无边无际的泼墨山

水,美不胜收。”

千年古镇

尽展繁荣与风采

想要在兰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找寻历史

的踪迹,前往位于西固区的河口古镇绝对是个

极佳的选择。这里素有金城西大门之称,曾经

西出兰州最大的商埠码头便坐落于此,自古就

是黄河上游著名的四大渡口之一。如今,古老

建筑遍及全镇,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后,

仍展现着当年的繁荣与风采。

“走进小镇,感觉像开启了一场身临其境

的人文历史之旅,真是不虚此行。”广西游客黄

克杰去年刚刚退休,在游览完河口古镇后,他

激动地说:“到了这里才知道,霍去病西征等,

都与这里息息相关,这里还有大量具有辛店文

化、秦汉文化、唐宋文化痕迹的遗存,感受到了

千年渡口的沧桑岁月,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

美好记忆。”

山水金城 吟唱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走进兰州

七月的金城,花开成海,游人如织。信步黄河风情线,中山桥,长虹卧波;白塔山,层峦叠翠;

金城关,倚岩百丈峙雄关;黄河楼,纵观古今成须臾;黄河母亲,波涛万里入襟怀……在自然风光

与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下,兰州,这座山水之城正徐徐展开一幅壮丽的画卷,奏响“诗和远方”的

优美乐章,喜迎来自天南海北的八方宾朋。7月24日,“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走进

甘肃省兰州市,体会“丝路明珠”“黄河之都”的别样风韵。

●杨雨龙 李奎 赵永明

本报地址:四川省南充市惠民街139号 邮政编码:637000 广告经营许可证:川南广登字[2019]1号 新闻热线:2233777 广告公司:2222014 2231181 发行公司:2257608 印刷:本报印刷厂 全年定价398元 零售每份1元

08 2023年8月2日 星期三 新闻热线 0817-2233777 视点 责任编辑 蔺姝羽 编辑 段盈莹 美术编辑 廖杰 校对 黎涛

本所讯(杨雨龙 李奎 赵

永明)7 月 25 日,“全国百家党

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邀请

参会嘉宾走进兰州新区,围绕

兰州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

快改革创新进程、培育壮大优

势产业、推动产业升级等内容,

实地参观采访了兰州新区现代

农业公园、佛慈制药股份有限

公司、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和甘

肃省经济发展展览馆,近距离

感受兰州在工业领域厚重的历

史底蕴和发展成就。

兰州是上世纪 50 年代国

家重点布局建设的 12 个工业

中心城市之一。经过 70 余年

持续调整与转型发展,兰州工

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张,企业竞

争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以石油

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

源电力、生物医药等为支柱且

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

2022年,兰州市聚焦振兴

“兰州制造”,项目化、清单化推

进了《兰州市贯彻落实强工业

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

全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

长 40.3%。其中,制造业同比

增长 51.9%,增速高于全省平

均水平 5 个百分点。同时,推

动了 149 个传统产业高端化、

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项目实施,

创建省级绿色工厂 7 户、培育

国家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

规范企业 3 户。此外,兰州市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引导

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

发展之路,推荐认定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 27 户、专精特新“小

巨人”企业4户,并组织海默科

技、方大炭素申报制造业“单项

冠军”示范企业或产品。特别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兰州市还

建成运营了全省第一家市级综

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29户企

业获评智能工厂(数字车间),

中车兰州机车等 15 户企业完

成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升级。

2023 年是强工业行动实

施的关键一年。为攻坚突破大

项目,兰州正加快推进 156 个

强工业项目,落实专家问诊、精

准推送、特事特办等措施,培育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

时,兰州市继续深化工业互联

网平台和数据治理应用,重点

在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树

屏食品产业园开展中小企业数

字化转型试点,推动大中小企

业协同发展,发挥兰石化、生物

所等37户企业“链主”作用,强

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构

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

促进的发展生态。

兰石集团生产的产品畅销国内外。

壮大优势产业

重振兰州雄风

兰州黄河楼壮美夜景。

兰州水墨丹霞崇山沃野胜景。 本版图片由兰州日报社提供

在水车博览园了解水磨工作原理。

体验制作兰州牛肉面。

了解《读者》系列文创产品。

第34页

专题

2023年8月2日 星期三 责任编辑/王强 视觉/杨红亚 组版/李瑞 校对/高红英

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城

市高质量发展而言,文化既是重要的“软实力”,

也是对外展示美好形象的“金名片”。近年来,通

过实干当先、奋勇争先的不懈努力,兰州基本建

成了文化活动阵地随处可达,公共文化服务随时

享受,市民文化生活丰实充盈的良好文化生态,

也因此成就了这一座开放包容、更具活力、更显

魅力、充满温情的“人文之城”和“宜居都市”。

无论何时何地,当你驻足古老金城漫步大街小

巷时一定会欣喜地发现,城市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浓,

“文艺范儿”越来越足,城市文化品位也越来越高。在

兰州城乡,随处可见百姓喜笑颜开、幸福生活的美好

景象,而古老金城也在文化繁荣“百花齐放”的浸润

中,日复一日地涵养着城市的精致与舒适,而这些都

必将成为兰州人永远珍藏的美好记忆。

实施强省会行动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着眼贯

彻黄河国家战略、立足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

格局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甘肃省在新一轮区域

竞争中打造核心增长极、赢得战略主动的重大抉

择。

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兰州正在最大限度地激

活强省会行动的资源潜力,看齐一流、抬高坐标、

担当作为,力争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未来,兰州将持续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

绿色化改造,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

特色优势产业领域为重点,开展融合应用示范,

并发挥兰州新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

台的带动作用,强化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

促进产业和科技对接,推动重大产业创新工程,

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

七月的金城,花开成海,游人如织。信步

黄河风情线上,中山桥,长虹卧波;白塔山,层

峦叠翠;金城关,倚岩百丈峙雄关;黄河楼,纵

观古今成须臾;黄河母亲,波涛万里入襟怀;悠

悠水车,吟唱岁月追段续……在自然风光与人

文景观交相辉映下,兰州,这座山水之城正在

徐徐展开一幅壮丽画卷,奏响“诗和远方”的优

美乐章,喜迎来自天南海北的八方宾朋。

兰州,有着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也有

着黄河的壮美和牛肉面的美味。漫步城市之

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文明与包容的特质已经

深深融入兰州人的血脉中,成为无形的财富

与城市基因,让所有到来的朋友都能感受到

发自内心的温暖,来了还想再来,来了就不想

走。

兰州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

12个工业中心城市之一。经过70多年持续调整发

展,兰州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张,企业竞争力显著

增强。目前,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

制造、能源电力、生物医药等为支柱且较为完备的

工业体系。按照规划,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兰州将

以聚焦重塑绿色制造产业体系为主线,统筹推进

强工业行动,并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着力打造石油

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大数据)4个千

亿级和有色冶金、建材、烟草、生物医药、新能源、节

能环保、轻工及食品7个百亿级产业链延伸壮大工

程。同时,兰州将坚持推进产业高端发展,积极引

导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向石油化工、新材

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大数据)、有色冶金、新能

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食品及轻工产业、公共安

全等产业集聚,并加快企业扩容升级,促进产业链

延伸,让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

新引擎。

兰州依山而建、傍水而生。“兰州要在保持黄

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习近平总书记

在兰州视察时,对这座城市提出了殷切期望。近

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

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

治的重任,齐心协力,久久为功,生态环境日益改

善,“黄河之滨也很美”已成为兰州靓丽的新的城

市名片。

作为黄河上游城市,保护好黄河,推动经济

社会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发展大

局,是对国家、对人民的重大使命和责任担当。

兰州将以责无旁贷的精神、义不容辞的担当,切

实扛起责任、担起使命,保护好母亲河,让黄河成

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社 址 :延 安 市 南 大 街 27 号 邮 政 编 码 :716000 报 纸 管 理 部 电 话 :8216298 传 真 :8216222 发 行 热 线 :8216261 广 告 热 线 :8226222 广 告 经 营 许 可 证 :延 工 商 广 字 6126004000001 号 全 年 订 价 :430 ? 00 元 延 安 融 媒 印 务 有 限 公 司 印 业 务 电 话 :8216292

黄河之滨也很美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掠影

记者 刘拴平 王垠山

1 工业兰州: 转型升级撬动发展新引擎

2 创新兰州: 激活潜力当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3 文化兰州: 百花齐放彰显“文艺范儿”

4 生态兰州: 牢记嘱托护佑好母亲河

5 山水兰州: 风光旖旎喜迎八方宾朋

炎炎夏日,兰州清凉,黄河

之滨也很美。7 月 24 日,由中共兰州

市委宣传部、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主办,兰

州日报社承办,《城市党报研究》杂志社、无锡日报

报业集团协办的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2023年年会

在兰州召开,来自全国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

表参加会议。

当日下午,“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采访活动启

动,全国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160多人,对发展

中的兰州进行全方位的“探访”。他们深入兰州市区、兰州新

区、兰州高新区、永登县等地,围绕“工业兰州”“创新兰州”“文

化兰州”“生态兰州”“山水兰州”开展主题采访。

本次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

记发出的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用精彩的笔墨和镜头

聚焦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和闪光点,共

同讲好兰州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

中的精彩故事。

第36页

筑牢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创新

兰州

实施强省会行动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着

眼贯彻黄河国家战略、立足构建“一核三带”

区域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甘肃省

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打造核心增长极、赢得

战略主动的重大抉择。

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

在甘肃省强省会行动工作推进大会上强调,

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加力建

设新时代美丽兰州,辐射带动全省高质量发

展。

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一直以来都是辐

射大西北的区域枢纽和经济中心,是国家向

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战略基地。强省会行动要

求兰州全面提升省会首位度和贡献率,增强

省会兰州的区域引领力、全省辐射力。

今年以来,兰州围绕全省优化营商环境

攻坚突破年行动,推出了 11 项专项行动和 313

项攻坚举措,建立完善了“1+18+8”攻坚突破

年政策体系,着力为全市营商环境夯基础、强

动能。此外,兰州市还出台了 172 件营商环

境领域政策文件,推出 523 项改革措施,积极

构建体系健全、机制有效、措施精准的政策体

系,推出创新改革事项 157 项,先行开展国家

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

专题

黄河之滨也很美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走进兰州

4 2023年8月2日 星期三 E-mail:rbwztp@pdsxw.com 编辑 张红晓 视觉编辑 李永伟 校对 马骁

7 月 23 日至 27 日,由中共兰州

市委宣传部、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

会主办,兰州日报社承办,《城市党报研究》杂志

社、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协办的中国报业协会党

报分会 2023 年年会暨“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

看兰州”活动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平顶山日报

社作为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副会长单位参加。

炎炎夏日,兰州清凉,黄河之滨也很美。与

会人员围绕“生态兰州”“山水兰州”“工业兰州”

“创新兰州”“文化兰州”开展主题采访,用笔墨和镜

头聚焦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讲述兰州在中国

式现代化新实践中的精彩故事。

本 次 活 动 旨 在 深 入 学 习 贯 彻 习 近 平 新 时 代 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

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

伟大号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

兰州

塑造开放包容的“人文之城”

近年来,兰州基本建成了文化活动阵地

随处可达、公共文化服务随时享受、市民文

化生活丰实充盈的良好文化生态,也因此成

就了这一座开放包容、更具活力、更显魅力、

充满温情的“人文之城”和“宜居都市”。

兰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城市,拥有丰富多

样的文化。在兰州人的日常生活里,随时随

地都可以欣赏到多种不同的文化表演。

近 年 来 ,兰 州 市 大 力 开 展 文 化 惠 民 演

出,计划开展的演出达 700 余场次,包括经典

舞剧《大梦敦煌》、内容丰富的秦腔展演、格

调高雅的音乐会等。同时,还有本土创排的

甘肃首部原创交响组曲《南梁颂》、民族歌剧

《西风烈》、红色题材儿童剧《大豆谣》等一系

列红色文艺作品推陈出新。此外,还先后推

出了歌剧《图兰朵》、大型音乐史诗《长征组

歌》、歌剧《卡门》等精品剧目。

(本报记者)

兰州依山而建、傍水而生。“兰州要在保

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习近平

总书记在兰州视察时,对这座城市提出了殷

切期望。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

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

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

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齐心协

力,久久为功,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黄河之滨

也很美”已成为兰州亮丽的新的城市名片。

数据显示,自 2003 年至 2012 年,兰州

在国家公布的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

排名中位于后 10 位,部分年份甚至排在末

位。

2012 年 4 月 20 日,兰州市委、市政府提

出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整体战攻坚战,力争

3年使兰州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好转。

兰 州 在 治 污 路 上 探 索 前 进 。 出 城 入

园、驻厂监察、停产减排、煤改气……一系

列“组合拳”打出,污染降下来了,空气开始

变得清新起来,蓝天多了。

2014 年,兰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

313 天,标志着兰州市稳定退出全国十大污

染城市行列,第二年,兰州在巴黎气候大会

上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从“污染排名

前列”到“空气质量达标”,兰州为全国大气

污染防治工作探索了好的经验,并在京津

冀地区推广。

至 2022 年,环境空气质量连续 9 年持

续改善,兰州正式迈入全国空气质量达标

城市行列。

擦亮黄河之滨美城名片

七月的金城,花开成海,游人如织。信

步黄河风情线上,中山桥,长虹卧波;白塔

山,层峦叠翠;金城关,倚岩百丈峙雄关;黄

河楼,纵观古今成须臾;黄河母亲,波涛万

里入襟怀;悠悠水车,吟唱岁月追段续……

在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下,兰州,

这座山水之城正在徐徐展开一幅壮丽画

卷,奏响“诗和远方”的优美乐章,喜迎来自

天南海北的八方宾朋。

文化是一座城市旅游发展的强大灵魂,

旅游是文化赓续的有力依托,文化和旅游相

交相融。兰州深挖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不

断丰富沉浸式文旅新业态,从观赏性、故事

性、互动性、艺术性等多个维度,增强游客的

沉浸感和体验感。

兰州,有着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也

有着黄河的壮美和牛肉面的美味。漫步城

市之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文明与包容的特

质已经深深融入兰州人的血脉中,成为无

形的财富与城市基因,使游客流连忘返。

兰 州 是 新 中 国 成 立 初 期 国 家 重 点 布

局建设的 12 座工业中心城市之一。新中

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兰州炼油厂、兰

州化学工业公司、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

通用机器厂等一批重点工程在兰州建成,

使其成为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上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第一座浓缩铀厂、第

一座炼油厂、第一家合成橡胶厂、第一家

现代化“万锭”毛精纺厂诞生在兰州。中

国第一台钻井机、第一台抽油机、第一束

化学纤维、第一批合成橡胶、第一匹精纺

毛料、第一部雷达、第一颗人造卫星等都

从兰州走出或者与兰州有关。

经过 70 多年持续调整发展,兰州工业

经 济 规 模 持 续 扩 张 ,企 业 竞 争 力 显 著 增

强。目前,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

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生物医药等为支柱且

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按照规划,在今后

一个时期内,兰州将以聚焦重塑绿色制造

产业体系为主线,统筹推进强工业行动,并

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着力打造石油化工、新

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大数据)4 个千

亿级和有色冶金、建材、烟草、生物医药、新

能源、节能环保、轻工及食品 7 个百亿级产

业链延伸壮大工程。同时,兰州将坚持推

进产业高端发展,积极引导人才、资金、土

地等资源要素向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

造、电子信息(大数据)、有色冶金、新能源、

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轻工及食品等产业集

聚,并加快企业扩容升级,促进产业链延

伸,让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

展的新引擎。

壮大优势产业重振雄风

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 山水

兰州

生态

兰州

工业

兰州

图片说明(自上而下):

美丽的兰州

兰化集团生产的产品畅销国内外

体验兰州牛肉面制作

冬季候鸟翔集

兰州水墨丹霞 本版图片由兰州日报社提供兰州黄河楼美景

第38页

08 2023年8月3日 责编:黄高德 美编:廖仪排 校对:覃筱宁 网址:www.hcwang.cn

ZHUANBAN 专 版

电子信箱:hcrbnews@163.com

近日,由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主

办,兰州日报社承办,《城市党报研究》杂志社、无锡日报报业

集团协办的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2023年年会在兰州召开,来

自全国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参加会议,并启动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采访活动。全国近百家媒体的

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160多人,深入兰州市区、兰州新区、兰

州高新区、永登县等地进行全方位探访,共同讲好兰州在中国式

现代化新实践中的精彩故事。

兰州,甘肃省省会,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

点城市,黄河穿城而过,

自古就是“联络四域、襟

带万里”的交通枢纽和军

事要塞。当前,在黄河国

家战略和强省会行动的强

力支持下,兰州发展步入

快车道,积极打造“工业

兰州”“创新兰州”“文化

兰州”“生态兰州”“山水

兰州”,先后荣获“全国

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

市”“中国最具投资吸引

力城市”“营商环境创新

城市”“最具文旅投资价

值城市”等称号,是中国

最受欢迎的十大避暑城市

之一和游客数量增长最快

的十大“网红城市”之

一。

丝路明珠黄河之都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走进兰州

工业:加快转型升级重振雄风

兰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

期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12个工业中

心城市之一。经过70多年的持续调

整发展,兰州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

张,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

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

备制造、能源电力、生物医药等为

支柱且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按照

规划,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兰州将

以聚焦重塑绿色制造产业体系为主

线,统筹推进强工业行动,并大力

振兴实体经济,着力打造石油化

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

(大数据) 四个千亿级和有色冶金、

建材、烟草、生物医药、新能源、

节能环保、轻工及食品 7 个百亿级

产业链延伸壮大工程。同时,兰州

将坚持推进产业高端发展,积极引

导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向

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

子信息(大数据)、有色冶金、新能

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食品及

轻工产业、公共安全等产业集聚,

并加快企业扩容升级,促进产业链

延伸,让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带动全

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创新:全力做好强省会行动主力军

从科技街起步的兰州高新区经

过 30 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在全国

169 家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达到

第56名。自兰州高新区将生物医药

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加以培育以来,

辖区企业兰州西脉记忆合金股份有

限公司成为国内两家机械人工心脏

瓣膜的生产企业之一,公司研制的

新一代 CL-V 型“兰飞瓣”成为国

内人工机械瓣膜“领航标”;兰州生

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Ⅲ价轮状病毒

疫苗取得重大突破,国内市场占有

率达到77%……

窥一斑而知全豹,兰州高新区

的高质量发展是兰州持续推进强省

会行动的缩影。

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

省兴。强省会行动要求兰州全面提

升省会首位度和贡献率,增强省会

兰州的区域引领力、全省辐射力。

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兰州正在最大

限度地激活强省会行动的资源潜

力,加力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营商环

境“政策高地”、筑牢人才智力基

础 , 看 齐 一 流 、 抬 高 坐

标、担当作为,力争

当好全省高质量发

展的排头兵。

山水:打造文旅产业融合新业态

兰州,有着丝绸之路的历史和

文化,也有着黄河的壮美和牛肉面

的美味。

今年以来,黄河两岸、南北两

山、河口青城两大古镇人头攒动,

水墨丹霞、兰州老街、李家庄田园

综合体等景区热度持续提

升,皋兰山上、白塔山

下、兴隆山里人气

快速回升,正宁

路 、 大 众 巷 、

南 关 民 族 风

情 、 黄 河 食

渡等夜市烟

火升腾,黄

河游船鸣笛

清 脆 ,“ 夜

游黄河”的

品 牌 魅 力 与

日俱增,吸引

了 众 多 市 民 游

客前来“打卡”……文化与文明的

交织相融、同频共振,让兰州在依

山傍水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近年来,兰州着力发展体验

式、参与式文化和旅游项目,先后

建成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A9国际、

黄河楼景区、兰州老街景区、华夏

文化展示中心、兰州水墨丹霞景

区、河口古镇景区等重点项目。这

些各镇一方的新景点、景观,凭借

着本土特色文化与旅游项目的深度

融合,释放出极具潜力的发展新动

能,为依山傍水的金城奏响了“诗

和远方”新乐章。

截至目前,兰州市建成文化旅

游产业园区 6 个,培育文创、旅游

商品研发类企业45家、动漫企业13

家,培育研学旅游企业及基地 (项

目) 37个,凝练“十四五”文旅项

目76个,总投资1300亿元。

(本报记者 吕志清 黄筱钰)

文化:延续历史记忆 彰显城市特质

兰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城市,拥

有丰富多样的文化。

金城关,源于汉武帝在今西固

黄河岸设置的金城津,是当时兰州

的四大要津 (渡口) 之一,至今已

有两千多年的历史。2007年,经过

精心设计,仿古建筑群的东侧修建

起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内设兰州非

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兰州黄河桥

梁博物馆、中国秦腔博物馆、兰州

文化体验馆、兰州彩陶馆五大主题

场馆。

走进秦腔博物馆,如同走进历

史与艺术的大观园。从秦腔的历史

演变到剧本创作,从脸谱服饰到各

个时期的名家名唱,秦腔博物馆的

每一件展品和布局策划,都是集秦

腔之大成。

步入兰州彩陶博物馆的文物陈

列展厅,一股远古气息扑面而来。

精心设计的原始风格展台展示的是

彩陶文物,可以直观地了解古人制

陶的过程。

在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里,运

用珍贵实物以及微缩景观模型、历

史场景复原等手段,展示黄河桥梁

发展的历史脉络。

在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

馆,最具特色的就是古金城民俗一

条街,茶楼酒肆、商铺店面以及街

头食摊、民间工匠、羊皮筏子、清

汤牛肉面和金城酿皮等一应俱全,

真实地再现明清时期古金城茶马互

市兴盛一时的商业景象。

文化繁荣“百花齐放”,日复一

日地涵养着城市的精致与舒适,是

兰州人永远珍藏的美好记忆。

生态:黄河之滨城市名片愈发靓丽

数据显示,自 2003 年至 2012

年,兰州在国家公布的重点监控城

市大气污染指数排名中位于后 10

位,部分年份甚至排在末位。特殊

的地理环境和不断增长的经济、人

口数量,注定了治理大气污染是一

场攻坚战,更是持久战。

2012 年 4 月 20 日,兰州市委、

市政府提出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整

体战攻坚战,兰州在治污路上探索

前进。出城入园、驻厂监察、停产

减排、煤改气……一系列组合拳打

出,污染降下来了,空气开始变得

清新起来,蓝天多了。

为了黄河母亲的健康,兰州把

水污染防治、城市内涝防治、水土

保持及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从源头

上进行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内

容,突出抓好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

改造工程、城区污水管线更新改

造、城市内涝点整治工程等,从源

头上改善水环境质量。同时,在黄

河两岸架设的 393 个摄像头,时时

观察着母亲河的细微变化。多年

来,黄河兰州段干支流国控、省控

断面水质优良率 100%,出境断面

稳定保持在二类水体,地下水国测

点水质保持稳定。全市县级以上饮

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本版图片由兰州日报提供

◀嘉宾

体验兰州牛

肉面制作。

▲晚霞中的

兰州黄河楼。

兰石集团生产的产品畅销国内外。

夏日兰州。

兰州彩

陶博物馆。

工作人

员介绍兰州

西脉记忆合

金产品。

“天下黄河第一桥”兰州中山铁桥游客如织。

嘉宾在 《读者》

拍照打卡墙留念。

兰州水墨丹霞。

第39页

七月的金城袁花开成海袁游人如

织遥 信步黄河风情线上袁中山桥袁长

虹卧波曰白塔山袁层峦叠翠曰金城关袁

倚岩百丈峙雄关曰黄河楼袁纵观古今

成须臾曰 黄河母亲袁 波涛万里入襟

怀曰悠悠水车袁吟唱岁月追段续噎噎

在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下袁兰州袁这座山水之城正在徐徐展

开一幅壮丽画卷袁奏响野诗和远方冶

的优美乐章袁 喜迎来自天南海北的

八方宾朋遥

今年以来袁 黄河两岸尧 南北两

山尧河口青城两大古镇人头攒动袁水

墨丹霞尧兰州老街尧李家庄田园综合

体等景区热度持续提升袁皋兰山上尧

白塔山下尧 兴隆山里袁 人气快速回

升袁正宁路尧大众巷尧南关民族风情尧

黄河食渡等夜市烟火升腾袁 黄河游

船鸣笛清脆袁野夜游黄河冶 的品牌魅

力与日俱增袁 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

前来野打卡冶袁文化与文明的交织相

融尧同频共振袁让古老金城在依山傍

水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遥

今天袁生活在兰州的人们袁正从

一个个细节感知着这座城市的变

化曰而这座城市袁也正以高质量发展

新成果袁回应着人民的新期待遥 我们

坚信袁黄河之滨会更美浴

线

户 4 端

YINGTAN RIBAO

2023 年 8 月 1 日 星期二

责编:熊良华 美编:桂军 校对:刘晓春

热线:(园苑园员)远222110 邮箱:赠贼rbtgpt岳员远猿援糟燥皂

地址:鹰潭市月湖区建设路 3 号 邮政编码:猿猿缘园园园 办公室:(0701)远263860 总编室:(0701)远圆圆2员员园 采访中心:(0701)远圆远猿愿远源 广告部:(0701)远圆圆员缘圆缘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 园园苑圆 本报年订价:398 元 印刷单位:浙江衢州盛元文创印业有限公司(东港八路 58 号)

两山对峙袁大河中流袁黄河之滨也很美遥兰

州袁一颗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袁有着

悠久的历史尧厚重的底蕴袁作为唯一一座黄河

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袁是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

市袁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遥 独特

的地形地貌袁造就了兰州恢宏伟岸尧大气磅礴

的特有气质遥被誉为野天下黄河第一桥冶的中山

铁桥尧成为中华民族母亲形象代表的黄河母亲

雕塑尧素有野中华第一面冶之称的兰州牛肉面等

诸多名胜古迹尧特色美食让人流连忘返袁黄河

文化尧丝路文化尧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袁呈

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遥

7 月 23 日至 27 日袁野全国百家党媒社长

总编看兰州冶活动在兰州圆满举办遥 来自全国

近百家城市党报党媒的社长尧总编辑和记者代

表 160 多人走近黄河袁野零距离冶感受兰州澎湃

野心跳冶和发展脉搏遥 活动中袁大家深入兰州市

区尧兰州新区尧兰州高新区尧永登县等地袁实地

采访黄河风情线尧现代农业公园尧职教园区和

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袁现场调研兰州生态

文明建设尧改革创新进程和统筹推进强省会行

动的有效实践袁 感受 野工业兰州冶野创新兰州冶

野文化兰州冶野生态兰州冶野山水兰州冶 的底蕴和

魅力袁体会野丝路明珠冶野黄河之都冶的别样风韵

和蓬勃发展之美遥

本报记者 夏东华 余德智 蔡路遥

省会强则全省强袁 省会兴则全

省兴遥 实施强省会行动是甘肃省委尧

省政府着眼贯彻黄河国家战略尧立

足构建野一核三带冶区域发展格局作

出的重大部署袁也是甘肃

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

打造核心增长极尧赢得战

略主动的重大抉择遥兰州

通过加力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尧 加快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尧 着力筑牢人

才智力基础等一系列措施袁 在建设

新时代美丽兰州的征程上多向发

力袁 全力打造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

展的增长极袁 充分彰显了在强省会

战略中的责任与担当遥

文化是一个国家尧一个

民族的灵魂遥 对于城市高质

量发展而言袁 文化既是重要

的野软实力冶袁也是对外展示

美好形象的野金名片冶遥 兰州

是一个多民族的城市袁 拥有

丰富多样的文化袁 随着普通百姓生

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袁 文化需求早已

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遥 近年来袁通过实干当先尧奋勇

争先的不懈努力袁 兰州基本建成了

文化活动阵地随处可达尧 公共文化

服务随时享受尧 市民文化生活丰实

充盈的良好文化生态袁 也因此成就

了这一座开放包容尧更具活力尧更显

魅力尧 充满温情的 野人文之城冶和

野宜居都市冶遥

如今袁 在兰州城乡随处可见百

姓喜笑颜开尧幸福生活的美好景象袁

而古老金城也在文化繁荣 野百花齐

放冶的浸润中袁日复一日地涵养着城

市的精致与舒适袁 而这些都必将成

为兰州人永远珍藏的美好记忆遥

兰州依山而建尧傍水而生遥 野兰

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

力尧带好头遥 冶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

视察时袁 对这座城市提出了殷切期

望遥 近年来袁兰州市委尧市政府全面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尧兰

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袁坚

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尧 水土保

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袁齐心协力袁久

久为功袁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袁野黄河

之滨也很美冶 已成为兰州靓丽的新

的城市名片遥

新的篇章已然开启遥 作为黄河

上游城市袁保护好黄河袁推动经济社

会高质量发展袁 事关国家生态安全

和发展大局袁是对国家尧对人民的重

大使命和责任担当遥 兰州将以责无

旁贷的精神尧义不容辞的担当袁切实

扛起责任尧 担起使命袁 保护好母亲

河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遥

近年来袁兰州抓住发展机遇袁抢

抓野一带一路冶发展机遇和兰州要西

宁城市群建设政策机遇袁 深入贯彻

野三抓三促冶行动部署要求袁坚持立

非常之志尧 谋非常之策尧 举非常之

力尧用非常之招袁攻坚推进强工业行

动袁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张袁企业竞

争力显著增强遥 目前袁形成了以石油

化工尧有色冶金尧装备制造尧能源电

力尧 生物医药等为支柱且较为完备

的工业体系遥

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袁 兰州将以

聚焦重塑绿色制造产业体系为主

线袁统筹推进强工业行动袁并大力振

兴实体经济袁着力打造石油化工尧新

材料尧装备制造尧电子信息渊大数据冤

四个千亿级和有色冶金尧 建材尧烟

草尧生物医药尧新能源尧节能环保尧轻

工及食品七个百亿级产业链延伸壮

大工程遥 同时袁兰州将坚持推进产业

高端发展袁积极引导人才尧资金尧土

地等资源要素向石油化工尧新材料尧

装备制造尧电子信息渊大数据冤尧有色

冶金尧新能源尧生物医药尧节能环保尧

食品及轻工产业尧 公共安全等产业

集聚袁并加快企业扩容升级袁促进产

业链延伸袁 让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带

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遥

文化兰州:

生态兰州: 牢记殷殷嘱托奋力谱写和谐之歌

山水兰州: 文旅产业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

创新兰州: 挺膺担当做好强省会行动主力军

在传承和繁荣中成就文化自信

工业兰州: 壮大优势产业重振兰州雄风

美丽兰州

兰州黄河楼

兰州新区现代化

农业示范园内的玫

瑰种植基地

兰州非遗体验馆

内的秦腔模型

银兰州国家生物

医药产业基地

银黄河兰州段两岸风光

兰州水墨丹霞

第40页

嘉宾在《读者》拍照打卡墙留念。

专 题 3

责任编辑:李明希 校对:张丽琴

2023年8月3日 星期四

炎炎夏日,兰州清凉,黄河之滨

也很美。7 月 24 日,由中共兰州市委

宣 传 部、中 国 报 业 协 会 党 报 分 会 主

办,兰州日报社承办,《城市党报研

究》杂志社、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协办

的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 2023 年年

会在兰州召开,来自全国近百家媒体

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参加会议。

当日下午,“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

编看兰州”采访活动启动,全国近百家

媒体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 160 多

人对发展中的兰州进行全方位的“探

访”。他们深入兰州市区、兰州新区、

兰州高新区、永登县等地,围绕“工业

兰州”“创新兰州”“文化兰州”“生态兰

州”“山水兰州”开展主题采访。

本次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

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习

近平总书记发出的新时代建设中华

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更好担负

起新的文化使命,用精彩的笔墨和镜

头聚焦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和

闪光点,共同讲好兰州在中国式现代

化新实践中的精彩故事。

黄 河 之 滨 也 很 美 黄 河 之 滨 也 很 美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

本报记者 干习强 刘维阳

黄 河 母 亲

雕塑。

水车博览园。

兰州黄河楼。

兰石集团生产的产品畅销国内外。

中山铁桥。

本版照片均由兰州日报社提供

美丽兰州

生态兰州 打造靓丽的新城市名片

兰州依山而建、傍水而生。“兰州要在保持黄

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习近平总书记

在 兰 州 视 察 时,对 这 座 城 市 提 出 了 殷 切 期

望。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

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黄河上游

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齐

心协力,久久为功,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黄

河之滨也很美”已成为兰州靓丽的新的城市

名片。

至 2022 年,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九年持续

改善,兰州正式迈入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

列。如今的两山,开始由单一的绿色逐步向多彩

转变,成为色彩缤纷的城市“ 背景墙”和生态屏

障。多年来,黄河兰州段干支流国控、省控断面水

质优良率 100%,出境断面稳定保持在二类水体,地

下水国测点水质保持稳定。全市县级以上饮用水水

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工业兰州 强工业行动振兴“兰州制造”

兰州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 12 个工业中心

城市之一。经过 70 多年持续调整发展,形成了以石油化

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生物医药等为支柱且较

为完备的工业体系。

兰州将以聚焦重塑绿色制造产业体系为主线,统筹推进

强工业行动,并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着力打造石油化工、新材

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大数据)四个千亿级和有色冶金、建

材、烟草、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轻工及食品七个百亿级

产业链延伸壮大工程。同时,兰州将坚持推进产业高端发展,积

极引导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向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

造、电子信息(大数据)、有色冶金、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食

品及轻工产业、公共安全等产业集聚,并加快企业扩容升级,促进

产业链延伸,让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创新兰州 当好强省会行动主力军

实施强省会行动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着眼贯彻黄河国家战略、

立足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甘肃省

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打造核心增长极、赢得战略主动的重大抉择。

兰州产业发展在全省较为领先,已经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

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建立了贯穿产业链、创新链的制造业创新

生态系统。未来,兰州将持续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

色化改造,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领

域为重点,开展融合应用示范,并发挥兰州新区、兰白国家自主

创新示范区等平台的带动作用,强化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

促进产业和科技对接,推动重大产业创新工程,着力打造国家重

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

山水兰州 奏响“诗和远方”新乐章

七月的金城,花开成海,游人如织。信步黄河风情线上,中山

桥,长虹卧波;白塔山,层峦叠翠;金城关,倚岩百丈峙雄关;黄河

楼,纵观古今成须臾;黄河母亲,波涛万里入襟怀;悠悠水车,吟唱

岁月追段续……在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下,兰州,这座山

水之城正在徐徐展开一幅壮丽画卷,奏响“诗和远方”的优美乐章,

喜迎来自天南海北的八方宾朋。

近年来,兰州着力发展体验式、参与式文化和旅游项目,先后

建成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 A9 国际、黄河楼景区、兰州老街景区、华

夏文化展示中心、兰州水墨丹霞景区、河口古镇景区等重点项目。

这些各镇一方的新景点、景观,凭借着本土特色文化与旅游项目的

深度融合,释放出极具潜力的发展新动能,为这依山傍水的金城奏

响了“诗和远方”新乐章。

文化与文明的交织相融、同频共振,让古老金城在依山傍水中

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化兰州 文化惠民给幸福加码

近年来,通过实干当先、奋勇争先的不懈努力,兰州基本建成

了文化活动阵地随处可达,公共文化服务随时享受,市民文化生活

丰实充盈的良好文化生态,也因此成就了这一座开放包容、更具活

力、更显魅力、充满温情的“人文之城”和“宜居都市”。

在兰州城乡随处可见百姓喜笑颜开、幸福生活的美好景象,而

古老金城也在文化繁荣“百花齐放”的浸润中,日复一日地涵养着城

市的精致与舒适,而这些都必将成为兰州人永远珍藏的美好记忆。

第42页

邮 编:532200 传真:7965092 定价每年330.00元 零售每份1.00元 广西日报社印刷厂承印

办 公 地 址:广西崇左市城南新区山秀路13号 总编办:0771-7965090 采访中心:7965078 编辑中心:7965020 新媒体中心:7965089 发行热线:7965085 广告热线:7965053 广告经营许可证:崇工商广字4521004000021号

专 版 编辑中心主编 值班二审:黄金花 值班编辑:邓敏 美工:覃才能 值班校对:刘华恋 照排:董晨捷

2023年8月2日 星期三 新闻热线 0771-7965090 邮箱 gxzjrb2003@163.com 4

兰州历史悠久、底蕴厚重,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7月23日—

27日,“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来自全国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160

多人深入兰州市区、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永登县等地,围绕“生态兰州”“山水兰州”“工业兰州”“创新兰州”

“文化兰州”开展主题采访,调研兰州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进程和统筹推进强省会行动的有效实践,体会“丝路

明珠”“黄河之都”的别样风韵和蓬勃发展之美,领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的源远流长和雄浑壮美。

兰州依山而建、傍水而生。“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

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视

察时,对这座城市提出了殷切期望。近年来,兰州市全

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

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

污染防治的重任,齐心协力,久久为功,生态环境日益

改善。

近年来,兰州打造了“兰州蓝”城市名片,2015年

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获得“今日变革进步奖”。2022

年,兰州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

如今的兰州,绿意满山、蔚蓝天空携手谱写和谐之

歌;潺潺流水、山间鸟鸣合奏共生乐章。“黄河之滨也

很美”已成为兰州靓丽的新的城市名片。

作为黄河上游城市,保护好黄河,推动经济社会高

质量发展,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发展大局,是对国家、

对人民的重大使命和责任担当。兰州将以责无旁贷的精

神、义不容辞的担当,切实扛起责任、担起使命,保护

好母亲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生态兰州:大河中流秀美景

七月的金城,花开成海,游人如织。信步黄河风情

线上,中山桥,长虹卧波;白塔山,层峦叠翠;黄河母

亲,波涛万里入襟怀;悠悠水车,吟唱岁月追段续……

在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下,兰州这座山水之城

正在徐徐展开一幅壮丽画卷。

兰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基本原则,

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深挖厚重的历史文化资

源,不断丰富沉浸式文旅新业态,从观赏性、故事性、

互动性、艺术性等多个维度,增强游客的沉浸感和体验

感。

近年来,兰州着力发展体验式、参与式文化和旅游

项目,先后建成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 A9 国际、黄河楼

景区、兰州老街景区、华夏文化展示中心、兰州水墨丹

霞景区、河口古镇景区等重点项目。这些新景点、景

观,凭借着本土特色文化与旅游项目的深度融合,释放

出极具潜力的发展新动能,为这座依山傍水的金城奏响

了“诗和远方”新乐章。

截至目前,兰州市建成文化旅游产业园区6个,培

育文创、旅游商品研发类企业 45 家、动漫企业 13 家,

培育研学旅游企业及基地 (项目) 37 个,凝练“十四

五”文旅项目76个,总投资1300亿元。

山水兰州:打造文旅产业融合新业态

□本报记者罗承品黄严

兰州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12个工业中

心城市之一。经过70多年持续调整发展,兰州工业经

济规模持续扩张,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兰州

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电

力、生物医药等为支柱且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

如果说兰州的工业历史是一部见证新中国工业发

展历程的教科书。那么,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强

工业行动无疑吹响了兰州重塑工业体系的号角。

2022 年,兰州市聚焦振兴“兰州制造”,项目

化、清单化推进了《兰州市贯彻落实强工业行动实施

方案(2022—2025)》,全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

长40.3%。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454家,覆盖33个

行业大类、91个行业中类。

今后一个时期内,兰州将以聚焦重塑绿色制造产

业体系为主线,统筹推进强工业行动,并大力振兴实

体经济,着力打造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

子信息 (大数据) 4 个千亿级和有色冶金、建材、烟

草、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轻工及食品7个

百亿级产业链延伸壮大工程。

工业兰州:壮大优势产业重振兰州雄风

从科技街起步的兰州高新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

展,如今已在全国 169 家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达到

第56名。窥一斑而知全豹,兰州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

只是兰州持续推进强省会行动的缩影。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城市高质

量发展而言,文化既是重要的“软实力”,也是对外展示

美好形象的“金名片”。

兰州自古就是“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交通枢纽

和军事要塞,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源远流长的

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在这里交相

辉映,历史人文之美、民族风情之美、风景名胜之美精

彩纷呈。

太平鼓、高高跷、黄河水车制作技艺和兰州鼓子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读者》 杂志被誉为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是“中国期刊第一品牌”。《丝路

花雨》《大梦敦煌》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书写了“文化兰

州”的新篇章。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需求早已

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兰州人的日

常生活里,随时随地都可以欣赏到多种不同的文化表

演,有戏曲、音乐,还有舞蹈、绘画。

近年来,兰州基本建成了文化活动阵地随处可达、

公共文化服务随时享受、市民文化生活丰实充盈的良好

文化生态,也因此成就了这一座开放包容、更具活力、

更显魅力、充满温情的“人文之城”和“宜居都市”。

创新兰州:担当强省会行动主力军

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一直以来都是辐射大西北的区

域枢纽和经济中心,是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战略基

地。强省会行动要求兰州全面提升省会首位度和贡献率,

增强省会兰州的区域引领力、全省辐射力。目前,兰州已

经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建立了贯

穿产业链、创新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

兰州拥有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事业单位机构的数量

占到了全省的 43%以上,从业人员占到了全省的 56%以

上,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更是占到了全省60%以上。

文化兰州:传承创新成就文化自信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兰州日报社提供

黄河边的水车,兰州被誉为“水车

之都”。 本报记者 罗承品 摄

兰州水墨丹霞

兰州黄河楼夜景

兰州湿地公园

兰州兰石集团生产车间

兰州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美丽的兰州

第43页

编辑:罗润秋 美编:张 敏 专 题 2023年8月2日 星期三 3

近年来,兰州市持

续抢抓“一带一路”发

展机遇和兰州—西宁

城市群建设政策机遇,

深入贯彻“三抓三促”

行动部署要求,坚持立

非常之志、谋非常之

策、举非常之力、用非

常之招,攻坚推进强工

业行动,兰州工业经济

规模持续扩张,企业竞

争力显著增强。目前,

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

色冶金、装备制造、能

源电力、生物医药等为

支柱且较为完备的工

业体系。

在今后一个时期

内,兰州将以聚焦重塑

绿色制造产业体系为

主线,统筹推进强工业

行动,并大力振兴实体

经济,着力打造石油化

工、新材料、装备制造、

电子信息(大数据)四

个千亿级和有色冶金、建材、烟草、

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轻工

及食品七个百亿级产业链延伸壮大

工程。同时,兰州将坚持推进产业

高端发展,积极引导人才、资金、土

地等资源要素向石油化工、新材料、

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大数据)、有色

冶金、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

食品及轻工产业、公共安全等产业

集聚,并加快企业扩容升级,促进产

业链延伸,让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带

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之滨也很美

◀兰州国

家生物医药产

业基地。

两 山 对 峙 ,大

河中流,造就了兰

州得山独厚、得水

独秀的独特城市魅

力。“兰州要在保持

黄河水体健康方面

先发力、带好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

州视察时,对这座

城市提出了殷切期

望。近年来,兰州

市委、市政府全面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

书记对甘肃、兰州

重要讲话重要指示

批示精神,坚定落

实黄河国家战略,

坚决扛起黄河上游

生态修复、水土保

持和污染防治的重

任,齐心协力,久久

为功,生态环境日

益改善,“黄河之滨

也很美”已成为兰

州靓丽的新的城市

名片。

新的篇章已然

开启。作为黄河上

游城市,保护好黄

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事

关国家生态安全和发展大局,是

对国家、对人民的重大使命和责

任担当。兰州将以责无旁贷的精

神、义不容辞的担当,切实扛起责

任、担起使命,保护好母亲河,让

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炎炎夏日,兰州清凉,黄河之滨

也很美。7月23日至27日,“全国百

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在兰

州圆满举办。来自全国近百家媒体

的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160多人,

对发展中的兰州进行全方位的“探

访”。他们深入兰州市区、兰州新

区、兰州高新区、永登县等地,围绕

“工业兰州”“创新兰州”“文化兰州”

“生态兰州”开展主题采访,调研兰

州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进程和

统筹推进强省会行动的有效实践,

感受生态兰州、工业兰州、创新兰

州、文化兰州的底蕴和魅力,体会

“丝路明珠”“黄河之都”的别样风韵

和蓬勃发展之美。

数天的采访中,全国近百家党

媒同仁们一起讲好“兰州故事”,唱

响“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品牌,

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先发力、带

好头”的殷殷嘱托,见证兰州在全省

发展中打头阵、当主攻、做先锋的担

当和作为。

山水兰州

: 山水金城吟唱

﹃诗和远方

生态兰州

: 担实责任守护水清岸绿 创新兰州

: 战略力量铸强

﹃动力之核

文化兰州

: 文化繁荣积淀城市底蕴

工业兰州

: 优势产业重振兰州雄风

省会强则全省

强,省会兴则全省

兴。实施强省会行

动是甘肃省委、省

政府着眼贯彻黄河

国家战略、立足构

建“一核三带”区域

发展格局作出的重

大部署,也是甘肃

省在新一轮区域竞

争中打造核心增长

极、赢得战略主动

的重大抉择。兰州

通过加力优化城市

发展布局、加快构

建 现 代 化 产 业 体

系、着力筑牢人才

智力基础等一系列

措施,在建设新时

代美丽兰州的征程

上多方发力,全力

打造辐射带动全省

经 济 发 展 的 增 长

极,充分彰显了在

强省会战略中的责

任与担当。

七月的金城,花

开成海,游人如织。

信步黄河风情线上,

中山桥,长虹卧波;

白塔山,层峦叠翠;

金城关,倚岩百丈峙

雄关;黄河楼,纵观

古今成须臾;黄河母

亲,波涛万里入襟

怀;悠悠水车,吟唱

岁月追段续……在

自然风光与人文景

观交相辉映下,兰

州,这座山水之城正

在徐徐展开一幅壮

丽画卷,奏响“诗和

远方”的优美乐章,

喜迎来自天南海北

的八方宾朋。

今年以来,黄河

两岸、南北两山、河

口青城两大古镇人

头攒动,水墨丹霞、

兰州老街、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等

景区热度持续提升,皋兰山上、白

塔山下、兴隆山里,人气快速回

升,正宁路、大众巷、南关民族风

情、黄河食渡等夜市烟火升腾,黄

河游船鸣笛清脆,“夜游黄河”的

品牌魅力与日俱增,吸引了众多

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文化与文

明的交织相融、同频共振,让古老

金城在依山傍水中焕发出新的活

力。

◀兰州

太平鼓表演。

▶兰州市

榆中马啣山生

态恢复人工落

叶松林。

▶兰 州

生 态 环 境 日

益改善,吸引

多 类 候 鸟 来

黄河边过冬。

▲兰州黄河楼夜景。

兰州水墨丹霞。 (本版图片均由兰州日报社提供)

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灵魂。对

于城市高质量发展而

言 ,文 化 既 是 重 要 的

“软实力”,也是对外展

示 美 好 形 象 的“ 金 名

片”。近年来,通过实

干当先、奋勇争先的不

懈努力,兰州基本建成

了文化活动阵地随处

可达,公共文化服务随

时享受,市民文化生活

丰实充盈的良好文化

生态,也因此成就了这

一座开放包容、更具活

力、更显魅力、充满温

情的“人文之城”和“宜

居都市”。

如今,在兰州城乡

随处可见百姓喜笑颜

开、幸福生活的美好景象,而古老金

城也在文化繁荣“百花齐放”的浸润

中,日复一日地涵养着城市的精致与

舒适,而这些都必将成为兰州人永远

珍藏的美好记忆。

◀ 兰 石

集 团 生 产 的

产 品 畅 销 国

内外。

□本报记者韦慧兰吴雪美

第44页

特刊部主编 2023年8月7日 星期一 5 执行总编 蒋伟全 责任编辑 李 培

版 式 林 慧 校 对 张耀传

电话:0779-2660670 电子邮箱:bhrbtkb123@126.com 专 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城市

高质量发展而言,文化既是重要的“软实力”,也是

对外展示美好形象的“金名片”。近年来,通过实干

当先、奋勇争先的不懈努力,兰州基本建成了文化

活动阵地随处可达,公共文化服务随时享受,市民

文化生活丰实充盈的良好文化生态,也因此成就了

这一座开放包容、更具活力、更显魅力、充满温情的

“人文之城”和“宜居都市”。

兰州是 一 个 多 民 族 的 城 市 ,拥 有 丰 富 多 样

的 文 化 ,随 着 普 通 百 姓 生 活 水 平 的 不 断 提 升 ,

文 化 需 求 早 已 成 为 群 众 日 常 生 活 中 不 可 或 缺

的一部分。

近年来,兰州市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演出,计划

开展的演出达 700 余场次,包括经典舞剧《大梦敦

煌》、内容丰富的秦腔展演、格调高雅的音乐会等。

同时,还有本土创排的甘肃首部原创交响组曲《南

梁颂》、民族歌剧《西风烈》、红色题材儿童剧《大豆

谣》等一系列红色文艺作品推陈出新。此外,还先

后推出了歌剧《图兰朵》、大型音乐史诗《长征组

歌》、歌剧《卡门》等精品剧目。

文化兰州

文化传承和繁荣成就文化自信

兰州

:黄河之滨美不胜收

——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

﹄采访活动纪实

本报记者蔡志军

7 月 24 日—27 日,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

2023年年会在兰州召开,来自全国近百家媒体的

社长、总编和记者代表参加会议。

24日下午,“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

采访活动启动,全国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

记者代表 160 多人,对发展中的兰州进行全方位

的“探访”。他们连日深入兰州市区、兰州新区、

兰州高新区、永登县等地,围绕“工业兰州”“创新

兰州”“文化兰州”“生态兰州”“山水兰州”开展主

题采访。

兰州依山而建、傍水而生“。兰州要在保持黄河

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

州视察时,对这座城市提出了殷切期望。近年来,

兰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

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黄

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齐

心协力,久久为功,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黄河之滨

也很美”已成为兰州靓丽的城市新名片。

数据显示,自2003年至2012年,兰州在国家

公布的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中的排名位

于后10位,部分年份甚至排在末位。特殊的地理

环境和不断增长的经济、人口数量,注定了治理

大气污染将是一场攻坚战,更是持久战。

2014 年,兰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 313

天,标志着兰州市稳定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

列,第二年,兰州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荣获“今日变

革进步奖”。

从“污染排名前列”到“空气质量达标”,兰州

为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探索了好的经验,并在

京津冀地区推广。

至 2022 年,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九年持续改

善,兰州正式迈入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

怀着改善生态、美化家园的迫切愿望,兰州

人民背冰挑水,上山植树,历经数十载努力,现今

的南北两山绿化面积达到62万亩,成活各类树木

1.6 亿株,常见的脊椎动物达 76 种。创造了我国

西北干旱地区的“绿色奇迹”。

“黄河母亲”的雕塑静静地伫立在黄河岸边,

虽经风雨依旧慈祥,充满

着一位母亲对儿女的呵护

与爱。

根据《2021年一季度中

国 城 市 环 境 舒 适 指 数 报

告》,兰州市水质清净指数

在全国 36 个重点城市中排

名第一,在全国 336 座地级

及以上城市水质状况系统

评估中,兰州市位列“中国

十大水质清净之城”第八。

兰州将以责无旁贷的

精神、义不容辞的担当,切

实扛起责任、担起使命,保

护好母亲河,让黄河成为造

福人民的幸福河。

生态兰州

河清树绿的现代化兰州分外妖娆

兰州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

布局建设的 12 个工业中心城

市之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

计划期间,兰州炼油厂、兰州

化学工业公司、兰州石油机械

厂、兰州通用机器厂等一批重

点工程在兰州建成,使其成为

重要的重工业基地。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中国第一座浓

缩铀厂、第一座炼油厂、第一

家合成橡胶厂、第一家现代化

“ 万 锭 ”毛 精 纺 厂 诞 生 在 兰

州。中国的第一台钻井机、第

一 台 抽 油 机 、第 一 束 化 学 纤

维、第一批合成橡胶、第一匹

精纺毛料、第一部雷达、第一

颗人造卫星等都从兰州走出或者与兰州有关。

经过 70 多年持续调整发展,兰州工业经

济规模持续扩张,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目

前,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

能源电力、生物医药等为支柱且较为完备的工

业体系。

2023 年是强工业行动实施的关键一年。为

攻坚突破大项目,兰州市将持续推进 156 个强工

业项目,并在继续壮大规上企业规模的基础上,

落实专家问诊、精准推送、特事特办、新政

不来即享等措施,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 30 户以上。同时,兰州市将继续深

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据治理应用,重点

在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

树屏食品产业园开展中小

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

并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

展,发挥兰石化、生物所等 37 户企业“链主”作

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构建大中小企

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生态。

在不断加强壮大自己的同时,兰州市将继续

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和兰州—西宁城市群

建设政策机遇,深入贯彻“三抓三促”行动部署要

求,坚持立非常之志、谋非常之策、

举非常之力、用非

常之招,攻坚推

进强工业行动。

工业兰州

壮大优势产业重振兰州雄风

七月的金城,花开成海,游人如织。信步走

在黄河风情线上,中山桥,长虹卧波;白塔山,

层峦叠翠;金城关,倚岩百丈峙雄关;黄河楼,

纵观古今成须臾;黄河母亲,波涛万里入襟怀;

悠悠水车,吟唱岁月追段续……在自然风光与

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下,兰州,这座山水

之城正在徐徐展开一幅壮丽画卷,奏

响“诗和远方”的优美乐章,喜迎来自

天南海北的八方宾朋。

文化是一座城市旅游发展的强大

灵魂,旅游是文化赓续的有力依托,文

化和旅游相交相融。兰州,这座山水

之城的发展便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坚

持“ 以 文 塑 旅 、以 旅 彰 文 ”的 基 本 原

则,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深

挖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沉

浸式文旅新业态,从观赏性、故事性、

互动性、艺术性等多个维度,增强游

客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今年以来,黄河

两岸、南北两山、河

口青城两大古镇人

头攒动,水墨丹霞、

兰州老街、李家庄田

园综合体等景区热

度持续提升,皋兰山

上、白塔山下、兴隆山里,人气快速回升,正宁路、

大众巷、南关民族风情、黄河食渡等夜市烟火升

腾,黄河游船鸣笛清脆,“夜游黄河”的品牌魅力

与日俱增,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文

化与文明的交织相融、同频共振,让古老金城在

依山傍水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山水兰州

打造文旅产业融合新业态

实施强省会行动是甘肃省委、省政府

着眼贯彻黄河国家战略、立足构建“一核三

带”区域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甘

肃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打造核心增长

极、赢得战略主动的重大抉择。

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一直以来都是

辐射大西北的区域枢纽和经济中心,是国

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战略基地。强省会

行动要求兰州全面提升省会首位度和贡献

率,增强省会兰州的区域引领力、全省辐射

力。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兰州正在最大限

度地激活强省会行动的资源潜力,看齐一

流、抬高坐标、担当作为,力争当好全省高

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兰州产业发展在全省较为领先,已经

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

台,建立了贯穿产业链、创新链的制造业创

新生态系统。未来,兰州将持续推进传统

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以装备

制造、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

领域为重点,开展融合应用示范,并发挥兰

州新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等平台的带动作用,强化关键技术

研发和成果应用,促进产业和科技

对接,推动重大产业创新工程,着

力打造国家重要的区域性创新中

心。此外,兰州将从总量增长、质

量提升、产业集聚和创新驱动出

发,大力发展兰州战略性新兴产

业,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

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服

务等产业,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

增长点,为推进强省会高质量发展

给予有力产业支撑。

在此基础上,兰州市一直秉承坚持问

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对标国际国

内一流水平和经营主体期盼,瞄准短板弱

项,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政策高地”,并在全

省率先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办法》,夯实

优化营商环境法律指引和制度保障。同

时,今年以来,兰州围绕全省优化营商环境

攻坚突破年行动,推出了 11 项专项行动和

313 项攻坚举措,建立完善了“1+18+8”攻

坚突破年政策体系,着力为全市营商环境

夯基础、强动能。此外,兰州市还出台了

172件营商环境领域政策文件,推出523项

改革措施,积极构建体系健全、机制有效、

措施精准的政策体系,并围绕企业全生命

周期,在服务事项和政策力度上做“加法”,

在办事环节和提交要件上做“减法”,在政

务效能上做“乘法”,在简政放权上做“除

法”,对标全国第一批创新试点城市,推出

创新改革事项 157 项,先行开展国家营商

环境创新试点工作。

创新兰州

打造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1

2

3

4

5

兰州新区化工园区。

工作人员介绍兰州西脉记忆合金公司产品。

嘉宾在兰州非遗馆了解刻葫芦。

兰石集团生产的产品畅销国内外。

兰州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吸

引多类候鸟来黄河边过冬。

雄伟的兰州

黄河大桥。

(本版照片均由

兰州日报社提供)

璀璨的兰州城市夜景。

第48页

聚 焦 〈〈

JU JIAO

2023年 8月 5日 星期六

责编:郑舒文 版式:张宇鹏 监审校对:曹竞予 3 版

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中国第一座浓缩

铀厂、第一座炼油厂、第一家合成橡胶厂、

第一家现代化“万锭”毛精纺厂诞生在兰

州。中国的第一台钻井机、第一台抽油机、

第一束化学纤维、第一批合成橡胶、第一匹

精纺毛料、第一部雷达、第一颗人造卫星等

都从兰州走出或者与兰州有关。经过 70 多

年持续调整发展,兰州工业经济规模持续

扩张,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形成了

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电

力、生物医药等为支柱且较为完备的工业

体系。按照规划,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兰州

将以聚焦重塑绿色制造产业体系为主线,

统筹推进强工业行动,并大力振兴实体经

济,着力打造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

电子信息(大数据)四个千亿级和有色冶

金、建材、烟草、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

保、轻工及食品七个百亿级产业链延伸壮

大工程。同时,兰州将坚持推进产业高端

发展,积极引导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要

素向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

息(大数据)、有色冶金、新能源、生物医药、

节能环保、食品及轻工产业、公共安全等产

业集聚,并加快企业扩容升级,促进产业链

延伸,让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带动全市经济

发展的新引擎。

“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

好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视察时,对这座城市提

出了殷切期望。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

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重要指

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

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齐心协力,久久为功,生态环

境日益改善,“黄河之滨也很美”已成为兰州靓丽的

新的城市名片。至 2022 年,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九

年持续改善,兰州正式迈入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

行列;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南北两山皆是荒山秃

岭。现今的南北两山绿化面积达 62 万亩,成活各

类树木 1.6亿株,创造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绿色

奇迹”;多年来,黄河兰州段干支流国控、省控断面

水质优良率 100%,出境断面稳定保持在二类水

体,地下水国测点水质保持稳定……新的篇章已

然开启。兰州将以责无旁贷的精神、义不容辞的

担当,切实扛起责任、担起使命,保护好母亲河,让

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对于城市高质量发展而言,文化既是重要

的“软实力”,也是对外展示美好形象的“金

名片”。无论何时何地,当你驻足古老金城

漫步大街小巷时一定会欣喜地发现,城市

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城市文化品位也越

来越高,而说起文化品位,就一定要说到金

城关文化博览园。该博览园内设兰州非物

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

中国秦腔博物馆、兰州文化体验馆、兰州彩

陶馆五大主题场馆。在这里只需花半天工

夫便能充分体验兰州的各种景观和文化风

情……在传承和繁荣中成就文化自信,文

化惠民给百姓幸福加码,文化繁荣涵养精

致与舒适……近年来,通过实干当先、奋勇

争先的不懈努力,兰州基本建成了文化活

动阵地随处可达、公共文化服务随时享受、

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充盈的良好文化生态,

也因此成就了这一座开放包容、更具活力、

更显魅力、充满温情的“人文之城”和“宜居

都市”。

炎 炎 夏 日 ,兰 州 清

凉 ,黄 河 之 滨 也 很 美。

作为唯一一座黄河穿城

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

是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

市,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

重要节点城市。7 月 23

日至 27日,“全国百家党

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

在兰州圆满举办。来自

全国近百家媒体的社长、

总编辑和记者代表 160

多人,对发展中的兰州进

行全方位探访。大家深

入兰州市区、兰州新区、

兰州高新区、永登县等

地,围绕“工业兰州”“创

新兰州”“文化兰州”“生

态兰州”“山水兰州”开

展主题采访,调研兰州

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

新进程和统筹推进强省

会行动的有效实践,感

受多样兰州的底蕴和魅

力,体会“丝路明珠”“黄

河之都”的别样风韵和

蓬勃发展之美,领略黄

河文化、丝路文化的源

远流长和雄浑壮美。

以科技硬核实力推进强省会行动

创新兰州

壮大优势产业重振兰州雄风

工业兰州

在传承和繁荣中成就文化自信

文化兰州

牢记殷殷嘱托奋力谱写和谐之歌

生态兰州

吟唱“诗和远方”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

山水兰州

黄河之滨也很美

从科技街起步的兰州高新区经过三十

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在全国 169家国家高新

区中综合排名达到第 56名。自兰州高新区

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加以培育以

来,辖区企业兰州西脉记忆合金股份有限

公司成了国内两家机械人工心脏瓣膜的生

产企业之一,公司研制的新一代 CL-V 型

“兰飞瓣 ”成为国内人工机械瓣膜“领航

标”;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Ⅲ价轮状

病毒疫苗取得重大突破,国内市场占有率

达到 77%;奇正藏药研发的消痛贴膏连续

12 年排名外用止痛药销售榜第一,位居首

届非处方药产品排行榜中药外科类榜首

……窥一斑而知全豹,兰州高新区的高质

量发展只是兰州持续推进强省会行动的缩

影。未来,兰州将持续推进传统产业高端

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以装备制造、有色

冶金、石油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领域为重

点,开展融合应用示范,并发挥兰州新区、

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的带动作

用,强化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促进产

业和科技对接,推动重大产业创新工程,着

力打造国家重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此外,

兰州将从总量增长、质量提升、产业集聚和

创新驱动出发,大力发展兰州战略性新兴

产业,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新材

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服务等产业,形

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为推进强省

会高质量发展给予有力产业支撑。

七月的金城,花开成海,游

人如织。信步黄河风情线上,

中山桥,长虹卧波;白塔山,层

峦叠翠;金城关,倚岩百丈峙雄

关;黄河楼,纵观古今成须臾;

黄河母亲,波涛万里入襟怀……

在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下,兰州,这座山水之城正在徐徐展

开一幅壮丽画卷,奏响“诗和远方”的优

美乐章,喜迎来自天南海北的八方宾

朋。今年以来,黄河两岸、南北两山、河

口青城两大古镇人头攒动,水墨丹霞、兰州老街、李

家庄田园综合体等景区热度持续提升,皋兰山上、

白塔山下、兴隆山里,人气快速回升,正宁路、大众

巷、南关民族风情、黄河食渡等夜市烟火升腾,黄河

游船鸣笛清脆,“夜游黄河”的品牌魅力与日俱增,

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文化与文明的交

织相融、同频共振,让古老金城在依山傍水中焕发

出新的活力。今天,生活在兰州的人们,正从一个

个细节感知着这座城市的变化;而这座城市,也正

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果,回应着人民的新期待。我们

坚信,丝路明珠会更美!

(本版文图由兰州日报社提供)

第49页

文化传承和繁荣成就兰州文化自信

兰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城市,拥有

丰富多样的文化,随着普通百姓生活

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化需求早已成为

群 众 日 常 生 活 中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部

分。在兰州人的日常生活里,随时随

地都可以欣赏到多种不同的文化表

演,有戏曲、音乐,还有舞蹈、绘画,其

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都被人们免费

或低价地拥有。

“听国家一级演员的表演就是过

瘾,没想到在家门口的演出水准也能

这么高,演员们技艺精湛、表演到位,

让演出百看不厌。”家住平凉路的退

休老人李富宽由衷地说。

这些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文化

活动成功地将戏曲、传统工艺、传统

民俗民风等文化资源,以群众喜闻乐

见的形式展现给广大市民,既丰富人

们的文化生活,又厚植传统文化的土

壤,赢得无数兰州百姓赞誉。

多年来,兰州市立足于本土深厚

的 群 众 文 化 积 淀 ,深 入 实 施 文 化 建

设,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

化需求,在保障群众乐享文化大餐的

同时,送去了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

问候,为基层送去文化,在人们心中

种下文化,让百姓生活幸福满满。

为基层送文化,在心中种文化

金城关,源于西汉武帝在今西固

黄河岸设置的金城津,是当时兰州的

四大要津(渡口)之一,至今已有两千

多年的历史。明清两代,金城关屡毁

屡修,成为“茶马互市”和茶叶贸易通

道上的重要关城。

2007 年,经过精心设计,仿古建

筑群的东侧修建起了金城关文化博

览园,内设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

馆、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中国秦腔

博物馆、兰州文化体验馆、兰州彩陶

博物馆五大主题场馆。

作为兰州一处重要文化旅游园

区,在这里只需花半天工夫便能充分

体 验 兰 州 的 各 种 景 观 和 文 化 风 情 。

走进秦腔博物馆,如同走进历史与艺

术的大观园。从秦腔的历史演变到

剧本创作,从脸谱服饰到各个时期的

名家名唱,秦腔博物馆的每一件展品

和布局策划,都是集秦腔之大成。

步入兰州彩陶博物馆的文物陈

列展厅,一股远古气息扑面而来。精

心设计的原始风格展台展示了彩陶

文物,可以直观地了解古人制陶的过

程。而在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里,便

是随处可见运用珍贵实物、微缩景观

模型、历史场景复原等展示的黄河桥

梁发展历史脉络的模型。

说到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

馆,最具特色的就是古金城民俗一条

街,真实地再现明清时期古金城茶马

互 市 兴 盛 一 时 的 商 业 景 象 ,茶 楼 酒

肆、商铺店面以及街头食摊、民间工

匠、羊皮筏子、清汤牛肉面和金城酿

皮等一应俱全,利用硅胶制作的“老

兰州人”栩栩如生。

五馆半日游尽览金城岁月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

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历史悠久

的丝路重镇、历史名城,兰州文化发

展的脚步一直在前行,文化事业在不

断推进。”原兰州市文化馆书记郭民

辉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数十年,曾经将

无数场精彩纷呈的群众文艺演出送

到了百姓家门口、送到了田间地头。

重温自己的“惠民”岁月,他也是感慨

万千。

“文化惠民,就是给幸福加码。”

他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多

年来,兰州群众文艺创作氛围十分浓

厚,培养了诸多专业的创作队伍,涌

现出无数艺术人才,留下了诸多精美

的创作成果。特别是兰州群众文化

艺术团队更是蓬勃发展,不仅享誉全

国,而且载歌载舞地走出了国门。

“在诸多惠民文化活动中,最难

忘的就是春节文化庙会。”郭民辉告

诉记者,“庙会文化从产生到发展历

经了千年,深深影响着广大百姓的生

活。如今,作为惠民活动的重要品牌

之一,每年一届的春节文化庙会对老

百姓生活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不仅

可以广泛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

聚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会极大地促进

本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广泛

且频繁的交流与互动中,构建起更加

和谐的城市文化。”

文化惠民给百姓幸福加码

近年来,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依

托文化旅游优质资源禀赋,以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策划举办

系列文艺演出活动,大力构建新时代

艺术创作体系,引导全市广大文艺工

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文艺

创作,进一步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

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市文艺事业繁荣

发展呈现加快推进之势。

特 别 是 今 年 以 来 ,兰 州 市 大 力

开 展 文 化 惠 民 演 出 ,计 划 开 展 的 演

出有 700 余场次,包括经典舞剧《大

梦敦煌》、内容丰富的秦腔展演、格

调 高 雅 的 音 乐 会 等 。 同 时 ,还 有 本

土 创 排 的 甘 肃 首 部 原 创 交 响 组 曲

《南梁颂》、民族歌剧《西风烈》、红色

题材儿童剧《大豆谣》等一系列红色

文 艺 作 品 推 陈 出 新 。 此 外 ,还 先 后

推出了歌剧《图兰朵》、大型音乐史

诗《长征组歌》、歌剧《卡门》等精品

剧目。

于是,在兰州城乡随处可见百姓

喜笑颜开、幸福生活的美好景象,古

老金城也在文化繁荣“百花齐放”的

浸润中,日复一日地涵养着城市的精

致与舒适,而这些都必将成为兰州人

永远珍藏的美好记忆。②4

文化繁荣涵养精致与舒适

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

本版编辑 周二立 张小青

组版 魏 爽 校对 王 静

文 化 是 一 个 国 家 、一 个 民 族 的

灵 魂 。 对 于 城 市 高 质 量 发 展 而 言 ,

文化既是重要的“软实力”,也是对

外 展 示 美 好 形 象 的“ 金 名 片 ”。 近

年 来 ,通 过 实 干 当 先 、奋 勇 争 先 的

不 懈 努 力 ,兰 州 基 本 建 成 了 文 化 活

动 阵 地 随 处 可 达 ,公 共 文 化 服 务 随

时 享 受 ,市 民 文 化 生 活 丰 实 充 盈 的

良 好 文 化 生 态 ,也 因 此 成 就 了 这 一

座开放包容、更具活力、更显魅力、

充满温情的“人文之城”和“宜居都

市”。

编者按

炎 炎 夏 日 ,兰 州 清

凉。7 月 23 日至 27 日,“全

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

州 ”活 动 在 兰 州 圆 满 举

办。来自全国近百家媒体

的 社 长 、总 编 和 记 者 代 表

160 多人,对发展中的兰州

进 行 全 方 位 的“ 探 访 ”,感

受生态兰州、工业兰州、文

化 兰 州 、创 新 兰 州 的 底 蕴

和 魅 力 ,体 会“ 丝 路 明 珠 ”

“黄河之都”的别样风韵和

蓬 勃 发 展 之 美 ,领 略 黄 河

文 化 、丝 路 文 化 的 源 远 流

长和雄浑壮美。

本版图片由兰州日报社提供

黄河母亲雕塑。

美丽兰州。

兰州牛肉面制作。

黄河大水车。

04

2023 年 8 月 4 日 星期五

兰州港码头。

第50页

璀璨兰州。

兰州水墨丹霞。

兰州湿地公园。

兰州黄河楼夜景。

特别报道 5 2023 年 8 月 3 日 星期四

生态之美:

河清树绿的现代化兰州分外妖娆

兰州依山而建、傍水而生。近年来,

兰州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

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齐

心协力,久久为功,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黄河之滨也很美”已成为兰州靓丽的新

的城市名片。

根据《2021年一季度 中国城市 环

境舒适 指数 报 告》,兰州 市 水质清净

指 数在全国36个 重 点城 市 中 排名第

一,在全国 336 座地 级 及以 上城市水

质状况 系统评 估 中,兰州市位 列“ 中

国十大水质清净之城”第八。兰州将

以 责 无 旁 贷 的 精 神 、义 不容辞 的 担

当 ,切 实 扛 起 责 任 、担 起 使 命 ,保 护

好 母亲 河 , 让 黄河成为 造 福 人 民 的

幸福河。

山水之美:

吟唱“诗和远方”

打造文旅产业融合新业态

七月的金城,花开成海,游人如织。

信步黄河风情线上,中山桥,长虹卧波;

白塔山,层峦叠翠;金城关,倚岩百丈峙

雄关;黄河楼,纵观古今成须臾;黄河母

亲,波涛万里入襟怀;悠悠水车,吟唱岁月

追段续……在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

辉映下,兰州,这座山水之城正在徐徐展

开一幅壮丽画卷,奏响“诗和远方”的优美

乐章,喜迎来自天南海北的八方宾朋。

文化是一座城市旅游发展的强大灵

魂,旅游是文化赓续的有力依托,文化和

旅游相交相融。兰州,这座山水之城的发

展便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坚持“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的基本原则,推动文化和旅游

的深度融合,深挖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

不断丰富沉浸式文旅新业态,从观赏性、

故事性、互动性、艺术性等多个维度,增强

游客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今年以来,黄河两岸、南北两山、河口

青城两大古镇人头攒动,水墨丹霞、兰州

老街、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等景区热度持续

提升,皋兰山上、白塔山下、兴隆山里,人

气快速回升,正宁路、大众巷、南关民族风

情、黄河食渡等夜市烟火升腾,黄河游船

鸣笛清脆,“夜游黄河”的品牌魅力与日俱

增,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文

化与文明的交织相融、同频共振,让古老

金城在依山傍水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工业之美:

壮大优势产业重振兰州雄风

兰州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重点布

局建设的12个工业中心城市之一。新中

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兰州炼油厂、兰

州化学工业公司、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

通用机器厂等一批重点工程在兰州建成,

使其成为重要的重工业基地。20世纪60

至70年代,中国第一座浓缩铀厂、第一座

炼油厂、第一家合成橡胶厂、第一家现代

化“万锭”毛精纺厂诞生在兰州。中国的第

一台钻井机、第一台抽油机、第一束化学

纤维、第一批合成橡胶、第一匹精纺毛料、

第一部雷达、第一颗人造卫星等都从兰州

走出或者与兰州有关。

经过70多年持续调整发展,兰州工

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张,企业竞争力显著

增强。目前,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

金、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生物医药等为

支柱且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按照规划,

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兰州将以聚焦重塑

绿色制造产业体系为主线,统筹推进强

工业行动,并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着力打

造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

息(大数据)四个千亿级和有色冶金、建

材、烟草、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

轻工及食品七个百亿级产业链延伸壮大

工程。

同时,兰州将坚持推进产业高端发

展,积极引导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

向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

(大数据)、有色冶金、新能源、生物医药、

节能环保、食品及轻工产业、公共安全等

产业集聚,并加快企业扩容升级,促进产

业链延伸,让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带动全市

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创新之美:

全力做好强省会行动主力军

实施强省会行动是甘肃省委、省政

府着眼贯彻黄河国家战略、立足构建

“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

部署,也是甘肃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

打造核心增长极、赢得战略主动的重大

抉择。

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一直以来都是

辐射大西北的区域枢纽和经济中心,是国

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战略基地。强省会

行动要求兰州全面提升省会首位度和贡

献率,增强省会兰州的区域引领力、全省

辐射力。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兰州正在最

大限度地激活强省会行动的资源潜力,看

齐一流、抬高坐标、担当作为,力争当好全

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兰州产业发展在全省较为领先,已经

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

平台,建立了贯穿产业链、创新链的制造

业创新生态系统。未来,兰州将持续推进

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以

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特色优

势产业领域为重点,开展融合应用示范,

并发挥兰州新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

区等平台的带动作用,强化关键技术研发

和成果应用,促进产业和科技对接,推动

重大产业创新工程,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

区域性创新中心。此外,兰州将从总量增

长、质量提升、产业集聚和创新驱动出发,

大力发展兰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信息技

术、高端制造、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

环保、现代服务等产业,形成大批跨界融

合的新增长点,为推进强省会高质量发展

给予有力产业支撑。

文化之美:

文化传承和繁荣成就兰州文化自信

兰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城市,拥有丰富

多样的文化,随着普通百姓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升,文化需求早已成为群众日常生活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兰州人的日常生

活里,随时随地都可以欣赏到多种不同的

文化表演,有戏曲、音乐,还有舞蹈、绘画,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开始被人们免费

或低价拥有。

近年来,兰州市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演

出,计划开展的演出达700余场次,包括

经典舞剧《大梦敦煌》、内容丰富的秦腔展

演、格调高雅的音乐会等。同时,还有本土

创排的甘肃首部原创交响组曲《南梁颂》、

民族歌剧《西风烈》、红色题材儿童剧《大

豆谣》等一系列红色文艺作品推陈出新。

此外,还先后推出了歌剧《图兰朵》、大型

音乐史诗《长征组歌》、歌剧《卡门》等精品

剧目。

本版图文:兰州日报

炎炎夏日,甘肃兰州清凉,黄

河之滨也很美。7月24日,由中共

兰州市委宣传部、中国报业协会

党报分会主办,兰州日报社承办,

《城市党报研究》杂志社、无锡日

报报业集团协办的中国报业协会

党报分会2023年年会在兰州召

开,来自全国近百家媒体的社长、

总编和记者代表参加会议。

当日下午,“全国百家党媒社

长总编看兰州”采访活动启动。全

国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记

者代表160多人,对发展中的兰州

进行全方位的“探访”,他们深入

兰州市区、兰州新区、兰州高新

区、永登县等地,围绕“工业兰州”

“创新兰州”“文化兰州”“生态兰

州”“山水兰州”开展主题采访。

兰州非遗馆泥塑产品。

兰州太平鼓表演。

责编:申文 版式:刘颖亮 校对:王喜闯

兰州天然林保护工程。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